2010-12-16
十二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江河十年行2010系列报道:
1、江河十年行2010之十六――走过大江大河后的感言
环境资讯:
2、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推五大区域环评 地方卯足劲排污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29056.html
3、中国证券报: 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或近期出台 拟选定10个试点
http://env.people.com.cn/GB/13493813.html
4、人民日报: 王灿发:我国公众参与环保的相关法律仍需完善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093221652326.shtml
5、新华网: “绿色供应链”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在京启动
http://finance.jrj.com.cn/2010/12/1521328788276.shtml
地方信息:
6、齐鲁晚报: 山东排污权交易第一单:40吨排污指标卖了40万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104021652806.shtml
环境曝光:
7、新华网: 长沙浏阳河防洪大堤内建高尔夫球场遭市长怒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216/000732.htm
环保法规:
8、慧聪水工业网: 环境税引连锁反应:水资源费是否该单飞?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0/12/160918241095.shtml
生态保护:
9、法制日报: 专家指出保护区为赚钱热衷申遗损害保护地生态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094721652428.shtml
垃圾处理:
10、云南网: 昆明生活垃圾处理明年将全部改为焚烧发电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110521652921.shtml
深度报道:
11、南方日报: 尴尬的"限塑令"?颁布2年半塑料袋用量反弹
http://env.people.com.cn/GB/13497518.html
环境评论:
12、时代周报: 不要让“低碳”掩盖环境灾难
http://green.sohu.com/20101216/n278336688.shtml
13、大众日报: 排污权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16/2726351.shtml
14、新华网: 时评:“化学火锅”在拿谁做实验?
http://env.people.com.cn/GB/13498017.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江河十年行2010之十六――走过大江大河后的感言
汪永晨文图
江河十年行2010年11月24日从北京出发,到12月7日在成都结束,整整两个星期。应该说和前四年一样,我们看到了中国西南六条大江的美丽,我们也看到这六条大江在哭泣。这在前十五篇的江河信息里都写到了。
和前四年相同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在参加前和参加后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有对大江大河的,有对生活在江河两岸人的,也有对目前江河的开发及人与江河的关系的。当然也有对我们这种以媒体的方式,民间的方式对江河的考察,对江河的记录的。
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里
12月6日,我们离开大渡河往贡嘎山脚下的木格措走去,12月7日,站在贡嘎山下,木格措七色海旁边时,大家各自发表了一番自己参加江河十年行2010的感言。
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这些感言,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认识自然,认识江河,了解江河两岸的风情,了解生活在江河两岸的人们的生活。因为,这也是我们这个地球上自然与人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生活其中的人应该认知。还因为,这也是我们自己祖国的自然与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有所知晓。往大了说,这是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往小了说,这些不也是我们家乡的河,和我们家乡的父老兄弟们吗?
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吧:
孙炯 (南都周刊):
在大渡河边
首先当然是非常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认识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人,这些我可能在广州都很难接触到的前辈,非常难得。
我个人的感想,作为媒体来说,我的观察角度可能更侧重于观察一个NGO在这样的活动中所面对的、承受的包括他自己追求的一些。我可能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我们的“江河十年行”,可能在我们面对的包括压力也好、内部的一些分歧也好、争论也好,包括我们共同追寻的一个朴实的观念、价值观也好,从中看到了在当下中国NGO有它柔软、脆弱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坚韧、执着追求的那些地方,祝大家都好运吧。
刘素 (香港思汇政策研究所):
在怒江边,江河十年行和跟踪的人家聊天(宋莉莎拍摄)
我首先要说我最最感激的是认识了一群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也有贡献精神的人,我特别钦佩一大群人这么多天来的坚持,杨勇老师、汪永晨老师还有王建老师等等,还有后面加入的所有的人。
我想要说的是,“江河十年行”这个行动,从一开始我对这个行为本身,觉得它形式大于意义,但是一路走、一路行,当我看到形式本身都受到了这么多的阻挠和这么多的困境,我意识到这个形式本身把它坚持下去就是意义。如果我们连这个形式都没有了,那就任何意义都谈不上了,所以也是我的期望吧,“江河十年行”希望继续下去。
然后通过我们的形式,把我们所要展示的意义和内容一点一点通过行,带给所有需要和应该关心的江河、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人。那么这个形式本身的意义,在我现在看来,已经超出了我原先期待的,因为我们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我们研究政策,从所谓专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任何的政策都是人制定的,不管你的政策多完善、考虑的多全面,制定政策的人本身,如果他们没有敬畏自然之心,如果不懂得感恩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如果不尊重生命,也没有意识到在所有的政策决策的后面,都是每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是每一个有生机的村庄,那样的政策是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可持续性的。所以回归到根本,制定政策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有他们的价值观,是不是贴近我们的老百姓,是我们希望研究的。
所以怎样使得决策者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价值观方面来反省和思考这些决策和政策的层面,应该怎样走?我觉得这是更难的一个挑战。
技术层面来讲,我觉得杨老师和汪老师多年来的很多经验,就像杨老师说的需要梳理,需要把它汇集成系统性的、有建设意义以谏言形式出现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些实地考察的信息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当的渠道,我认为它是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的。因为官方在急于通过各种各样他们现有的措施也好、政策也好、立法也好所做的这些行为当中,眼光也许有不够长远的,更关注GDP的增长和政绩的时候,第三方的独立性的这些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比较洒脱的撇开了利益的这种诱惑或者是利益的搅动,在这个角度发出的声音,我们可以以一种均衡性的,更有建设意义的,向一些有决策权利的这些人去施加影响。
最后我还想说,我父亲留给我的那条短信“一路走、一路看”,他说你们一路走,不光要看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还要提出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江河十年行”将来介入的专家和媒体可能会更多,那就希望我们出发之前给大家也都有一个这样的思考,你看了很多是不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那你有看到什么是可以做的?对于发展和生存,甚至是建立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建功立业的要求,和可以平衡自然生态的需求,这样我们的行动可能就会更富有建设性,也会在行动的过程当中,包容更加多的力量,这个可以汇聚成更加强大的影响。很多的事情也许在个人层面上你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每一个个体如果能够把你所知、你所想、你所能做到的事情都做到了,也许世界还是可以改变的。
我最后要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和照顾以及你们带给我的欢乐,一路走,我非常的快乐,谢谢。
赵兰健(凤凰网)
在贡嘎山前(宋莉莎拍摄)
我想整个的十几天的旅程,我个人的收获是非常大的,之前我是抱着一个半旅游的心态来加入到这样的行程。我来到这里发现自己不仅仅是旅游了。我和大家一路同行走过来,感触真的很多,自己的收获也非常多,这些东西都不能抵挡我整个行程的和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交融的一种心动,或者是一种感动,以前这种感觉是没有的。
我听见NGO包括一些什么环境问题,大的方向也知道还是要关注的。但是没有办法领悟到那么深刻,经过自己这样一路的感触、体验,我内心获得了很多收获。我想尤其是我们的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环境恶劣的一面,江河十年行一路看到的,我都感觉到自己难以想象,因为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
总的说来,这些东西都是超出了一个对环境体验的范畴,它有更深刻的个人和社会这样的体验,我非常感谢江河十年行这样的活动,我想我会用我未来的时间更多的去关注环保,更多地介入环保事件的传播和报道,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和影响自己所能触及到的范畴。
陆宏毅(哈佛大学博士)
学 (宋莉莎拍摄)
我以前还在事务所的时候,我的办公室里面挂着一个海报,上面有一个很漂亮的风景,有一个彩虹,下面的字就是英文的,上面写着梦想“dreams”,下面就是说“梦想就跟彩虹一样,只有白痴会去追求它”,我就觉得这句话特别给我灵感。因为我那个时候在事务所觉得很不开心,觉得每一天都在浪费我的生活和生命,我看这个海报不是觉得当白痴不好,我是觉得我就是要当白痴,就是想做的东西就要去做,不管胜利或者失败,如果你觉得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有意义的话,就是要去做。
我知道我辞职的时候,离开美国来中国的时候,我有很多的同学甚至我父亲可能都认为我是个白痴,当然我自己也有一点矛盾,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听爸爸话的小孩,所以受到他影响也很大,所以也是一直都会有一点矛盾,我到底在干什么?就是读了那么多书,有那么好的工作,那边的生活又那么好,其实那边的生活我有的时候也会很想念,但是我来中国就是觉得这边做环保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中国这50年环保不做好的话,整个世界可能都没希望了。
所以我真的觉得这是我的梦想,是来中国做一些可以帮助环境的一些事情,我就觉得有这个机会,非常感谢汪老师组织这个活动,给我这个机会认识大家,因为我发现经过认识大家的这个过程,我发现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白痴,也有很多有理想的人,也是为了原则来生活,不管阻力有多强,有些事情我知道还是需要做的,不管胜利的机率有多低,就是觉得原则上必须做的。
所以我真的能够认识你们,是我非常非常开心的一件事,也让我感觉到社会、父亲给的压力不可能那么快就消除掉,但是认识你们也是给我更大的力量,追求我的梦想,谢谢。
宋莉莎(志愿者,此次活动总管家)
我首先感谢大家这一路的配合,好多地方照顾不周,大家都很包涵。
其实我们一车人,我们这一趟行十几天之后,我们各自奔赴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还有自己的那些圈子,这次“江河行”只是你生活、工作当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江河十年行”的一个点,可是对有的人来讲,关注江河、关注环保、关注这些事情我感觉到是他们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时间来做的事,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其他的人都是做不到的。但真是有人在用自己的心血来做这个事,我敢说我们其他的人都只是用自己的一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来做。
那么关于咱们一路走下来看到的这些情况我也在想,经济要发展,环保也要做,怎么来平衡这些矛盾?所以这是一个挺困惑的事情,很多人也都想来想去,可能也都想不清楚。所以我就觉得,以后环保的教育、生态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也要从娃娃做起,就是像计算机教育一样从娃娃做起。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我都建议大学应该无论你是学什么科目的,你的基本课里面,就像数理化一样应该加一个环保课。这个环保课以什么名义出现都不要紧,但是要给人一种教育,就是说,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首先要想到你对环境是破坏,你对生态是威胁,还是对它的一个保护。
比如说做这些水利、大坝的人,他们的眼睛一看水,一看这个水流,他们的眼睛就放光,放什么光呢?这个流径有多大?这能发多少电?多少万千瓦?要建多么高的坝?能拦到什么程度?他们脑子里都是这种思维方式,他不想关于生态怎么破坏或者说我周围的情况允许不允许,让他们想这些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他们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作为他的基础课他就上到环保课、生态课,那么他在做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规划的时候,他可能自觉不自觉的就把那些概念融汇到他的设计当中来。所以我不知道咱们以后将来大学里面会不会开设这个作为必修课,无论是学理工科还是医科还是学什么的,都作为必修课、环保课要上,就是普及又普及。这样的话就不像我们现在人做事一样,大家觉得他们很愚蠢,明明看到这样的破坏生态还继续这样做,可能以后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的少一些了。
这十几天一路走来,应该说在怒江的时候,我是非常高兴、非常愉悦地看着我们怒江姑娘,美极了。然后中间中段,那个地方,哎呀,我的心情忽然遭透了。尤其看到那个水泥厂,看到那阴暗的小黑屋,看到受苦的那些人,我心里特别难过,加上灰暗的天气、阴暗的角落,再加上污染的严重的空气,我的心黑到极点了。
然后到今天,我的心又亮了,我看到这神山神湖绿绿葱葱的,别看现在是进冬天了,还可以看到很多绿绿葱葱的松树,我的心又光明了。这是我这一次旅程的一个最深的感受,也加强了我坚决把环保做下去的决心,为了保护我们的神山神湖,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都要在这方面去想、去做努力,保护环境我能做什么?
王建 (生态学家)
怒江边讲解页岩
咱们走到今天为止已经13天了,走了这么多条大江大河,上了这么多的水电项目,真是挺令人震惊的。我们国家能源缺乏,但是在水电开发方面不顾环境、不顾生态的这样的做法,我看了以后还是觉得非常的忧心。
为什么水电可以这么肆无忌惮的这样做?我感觉就是首先在规划上不到位。这么多条大江大河,这么大的流域,没有做流域规划,没有做流域环境规划,流域规划必须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部门的经济发展,这个部门是指国家的,结合在一起。把发展和环境放在一起来规划,有了这样的目标以后,实现这个发展和环境的平衡,不能只是说发电,只是讲GDP不管环境,这种牺牲生态的做法后患无穷。
不仅在规划上是这样,流域规划是上位规划,水电规划是下位规划。水电规划是部门的规划,某一个水电站的规划是单个项目的规划,所以这些规划是分层次的,我们现在在流域开发方面没有这些规划,就没做这些事情,只做了项目的规划。这样做的结果,国家发改委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划来审批,很多项目也是国家发改委或者是政府主管部门这样批了的。这样批,对于生态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不能从整体上、从一条流域的上中下游整体上考虑问题,这是讲的规划。
那么在规划的前面,首先要做评价。在看这几条大江大河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国家环保部仅仅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进行流域环境影响评价;要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做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要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要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这些东西都是防止我们的生态、防止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忽视环境的做法。
因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国家有多少国策?基本国策并不多。在对待国策的问题上,只是把它当作口号是不对的。可是现在在真正落实的时候,我们在项目当中可以看到很多方面都是落实得很不到位的。为什么我们的江河生态问题这么严重?为什么在这么脆弱的江河上兴师动众做这种大型的伤筋动骨的工程?这样做完了以后,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自然流淌的大江大河吗?这一个个水电项目立起来以后,我想很快就会出现江河断流,因为这些现象在黄河、永定河等很多北方的河流上,由于一系列水库、水电站的建设造成断流的现象已经是很普遍了。
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尽管水较多,但是它的水电群、水库群也非常多、非常集中,当这些水库、水电把水都圈起来以后,河道里面的水就没有了,生物就没有了,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了。地质基础遭到一系列的颠覆性的破坏,我们发展的基础被颠覆了,谈何可持续发展?谈何和谐?谈何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的和谐。所以从这里面看,江河的规划、评价、设计这是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江河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文明,就像今天早晨我们看到的口号,生态衰、文明衰,我觉得这个讲的非常好。我们还在墙上看到这么一句“保护环境,做个可爱的人。
这个讲的非常好,应该把它落到实处。我们不能把这个当作一个口号来对待,要认真的一项一项的去做。
我感觉可以说是在整个的活动过程当中,遇到了这么多的阻力,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走过来了。尤其是一些利益集团对我们“江河十年行”造成了这么大的压力,这也是超出想象的,尽管去年遇到过这种现象,但是不像今年碰到的问题这么多,给的压力这么大。我们这么一车人去考察江河,这个事不应该算是不好的事情,但是有这么大的压力,我感觉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权利应该怎么行使?对待一般的老百姓、对待媒体。我们在这样的压力下,坚持把今年的“江河十年行”走好,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成果,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这片海面叫七色海,远处的山皑皑白雪,主峰高耸、群峰簇拥,最美的山就是这样的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源脉贯通,景观生动。
七色海
这个山皑皑的白雪,白雪是最纯净的,从色彩美上来说,雪是最纯洁无暇的,朝霞瞬息万变,晚霞变化也最快,那么大自然当中,最秀丽的景色就是有山、有水、有植物。这水给我们带来了动态美,风吹云动,云飘山也在移,人在虚无缥渺间,所以大自然的美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情趣。
今天早晨我就想说一首诗讲给已经回香港了的刘素:云雾缭绕,莫道君行早,江河十年行,我们来了,风景这边儿独好。
苏京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沿途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宋莉莎拍摄)
我觉得我们这次包括“江河十年行”,还有很多的环保行动,凝聚了一种精神。
有三幅画面是我挥之不去的,第一个就是汪永晨和肖亮中的母亲紧紧的抱在一起,母女俩人几乎是在那儿痛哭,告慰肖亮中金沙江还在自然流淌。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挥之不去的镜头,就是在去往被破坏的大渡河的路上,最后在车上汪永晨大怒,也伴随着哽咽,怒斥不负责任和良心的泯灭。
第三个镜头,可能咱们在座的,在车上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就是在断桥看到一个72岁的老人在断桥下,在冰水里打捞钢筋,汪永晨情不自禁失声痛哭,一边儿哭一边儿喊着在说着“谁家没有?”所以说她的这种激情环保不是什么一时的冲动。
什么叫生命?什么叫价值?什么叫一种文化的自觉?什么叫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拍案而起?等等,我觉得这种精神应该是绿家园的一种集体的财富。我觉得环保也是一种状态。在这次行程过程中,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在咱们同车的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在折射和闪现,大家都拼命的,努力的去伸张正义,凭借着的不就是一颗良心吗?
有这么多有良知的中国人在一起,而我们又有幸在这样的行走之中,行到了基层、行到了边远、行到了底层、行到了另类、行到了这个社会最不起眼的那些边远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些地方,让我们最值得关注,说到了这儿因为这是根本,当环保不只是在捡垃圾,不只是在节能,而环保成为一种如此值得关注的一种行动的时候,当然我们还可以再把它说得更深刻一些,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说“江河十年行”堪称壮举,参加“十年行”的各位堪称壮士。
所以说我也和大家一样,能够有幸这样如此结伴而行,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体会、深刻的记忆,赵兰健说过,体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更加重要,我们有幸见证了绿家园的这段历史,多少年后讲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感谢这样一个行动。
面对雪山、面对湖水、面对原始森林,面对大自然,我们“绿家园”志愿者要说,我们走过从前,我们也会走到永远。
郑伟 (独立制片人)
木格措的小景
我就用东北话说了,来之前绿家园所有的纪录片几乎都是我剪的,对于环保,我那时候感觉也是有一些了解。来之前我们头儿李强也跟我讲了一些,但是当我拍摄前三天我还不知道我们究竟来做什么,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我感觉我真的让大家感动了。
就感觉我们一是在环保,二是挑战。我们一路之行,受到了这么多的阻力,太多的阻力,而且让我感觉到NGO组织是如此的有希望。面对挑战,大家都一如既往的为这件事情去努力,有自己的理想。
然后就是做好这个片子吧,让我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片子,让他们感动、让他们理解NGO,就这些吧。
徐家良 (上海交大社会学系)
木格措雪山中(宋莉莎拍摄)
我刚才梳理了一下,有这样几点:
第一,我是作为浙江人、上海人,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了,所以在原来中学地理书上,对长江源头流域这一块还是记忆犹新的,所以这次来了之后感到很亲切,同时也有点痛心,不仅是人为地污染和破坏;
第二个,我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志愿者,另外一个身份要从学理上来思考问题,我去年11月份到台湾去的时候,台湾有个学者他说到香港的一个学者,他有点讽刺,他说现在的学者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依靠某一类的研究来生存,另外一种学者就是自己也加入到某一类活动当中去,直接参与这个活动,推进社会的发展。
我觉得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国内的学者相对来说是做第一种的比较多,做第二种的比较少,我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也是尝试着做这样的一些事,我觉得这对我的人生、学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以前基本上都是吊在半空中,现在脚要踏在土地上,这样就了解社会的现实。
第三,我想到的,就是刚才刘素讲的,就是“江河十年行”,他的形式大于意义,是这样的意思吧?
刘素:我是说一开始是这样感觉的,后来我就认为这个形式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觉得形式与内容是高度一致,而且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最大的意义就是说出知识分子的担忧,说出老百姓心里的话,这是一个最大的一个意义。因为你想想看,在目前的中国,很多人都看到了,但是不愿意说出来,不敢说出来,但是“江河十年行”我们这么多的一些行为、一些声音表达了这方面的担忧,这个我觉得对我们国家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碰到这么大的阻力?与这两个词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两个阻力,我觉得政府和各个方面都是很轻松的,这个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四,我觉得在我们“江河十年行”当中,有可爱的人和可爱的组织,可爱的人这里面就包括于晓刚,他是我们老朋友了,我邀请他到北师大去做过报告,还有宋元清、杨勇、杨学勤、范晓,这些可爱的人做了可爱的事。因为公民社会的研究里面实际上是分了两块,第一块是人,第二块是组织,我们过去偏重的是组织很多,但是人这一块就缺失掉了。但是我觉得公民社会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是人,就是有地方的环保精英的存在,使整个环保的活动、环保的行为才能产生。
所以人和组织是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大的一个推动力,这是重要的源泉。
第五,我觉得我们“江河十年行”的这个意义和环境NGO的意义,就是监督政府完善政府的决策,用另外一个话来表述,就是对政府原来无限的权利变成有限权利的政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政府自觉不自觉的在转,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还是没有意识到,就是它老是感觉到政府是无限大的权利,但是实际上政府的权利应该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有限一方面是政府自己感觉到,另外一方面是需要别人,就是公民和社会、我们的组织、环境NGO的组织去督促政府或者去迫使政府使原来无限大的权利变成有限的权利,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原来的领导人想做就做,与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没有关系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民主是老百姓和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就是说我们的组织努力的结果。
所以就是通过公民个体和组织的努力,使整个政府从无限权利的政府变为有限的政府,另外推动整个政治的民主化和言论自由,这个我觉得是“江河十年行”的意义在这个地方,不仅仅局限在环保。
杨浪涛(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
怒江边,拍照者
这次我们去怒江的深处秋那桶那个地方,我看了以后觉得如果连西部这么漂亮的江河都要水电开发给破坏了的话,就太可惜。
这个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这个也是整个人们的共同财富。我希望这地方的美景和这地方珍贵的人文风情能够通过大家的关注,能够保留下来,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的财富。
李强(新京报)
怒江边
很荣幸这一次能参加“江河十年行”的活动,走了将近一个星期的行成,让我收获很多,让我看到了澜沧江美景,还有过度开发给移民带来的灾难。
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全程跟下来,四川这一段还没走,也不知道那边儿真正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希望明年能跟全程,然后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些老百姓比较痛苦的事情都报道出来。
郭于华 (清华大学)
怒江2010 “8•18”泥石流边
那天“8•18”泥石流的场景,以前我虽然也看报道泥石流,但是这个毕竟是在现场,有一种特别冲击力、特别触目惊心,我当时唯一想的,感觉就是一种恐怖。
怒江边的泥石流
你要是想象一下滚下来的,就是有一种恐惧感,我当时就想到前两年的讨论,说是不是敬畏自然的问题。你要是看到那个东西,看到那个现场,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根本就不用讨论,不尊敬自然,老是要去战胜自然,这个东西长久以来在整个民族的理念和思考当中就没有一个好好来反思这件事。
就包括我们遇到地震也好、洪灾也好、泥石流也好,每次都会说我们战胜了一个什么什么自然灾害,我们军民一心,在党中央领导下好像取得了一个胜利,然后就开一堆庆功大会,你说你的胜利,你战胜的是什么?他就觉得他战胜的是自然,其实你说这种自然谈得上战胜吗?伤亡那么多人,这些人不能死而复生,伤残了那么多人,这些人终身都在残疾,你战胜谁了?
还且不说财产各方面巨大的损失,所以我觉得最最基本的就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大自然是人类的孕育、发育、生长、繁衍的一个最最基本的生态背景,我们老说我们要爱护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然后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形容江河湖海的时候说母亲河,如果你真的把自然当作衣食父母的话,作为子孙后代怎么能去战胜自然?自然就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爱护,用来保护、用来尊重的,我觉得这个是我这次的感受,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这个我觉得印象特别深。
像修电站、移民也好,可能其实还是一种对自然特别强烈的一种要去改变,这个思路其实就没有变过,大跃进的时候那么狂妄,咱们这个年纪的人可能都记得,叫做“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人类自恋、自大完全到了疯狂的一种程度,但是我们大跃进过后,我们吸取了这些教训了吗?包括那种大规模的不管不顾的修水电,这也是从大自然攫取能量,这一定得是非常理性的。不能够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够打破包括动植物的生物链,根本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生存境遇的改变都当成工程来做,以为有钱、有科学技术就可以完成这个工程,不是那么回事。这种工程一旦带来灾难的话,会是非常可怕的,是没法补救的。
“江河十年行”从社会角度来看意义,我觉得可能是参与和警醒,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就是它得通过亲历亲为看见,然后跟当地人民的接近、接触、了解,也是一种通过参与来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人这么不管不顾的去攫取自然?去改变自然?这当中是有巨大的利益的,但是另一些人却因为这样一种改变而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所以这个我觉得要通过参与才能看到,同时还要去思考。包括昨天在车上特别激烈的讨论,甚至于大家言辞也比较激烈,有不同意见在这儿交流,你通过这种交流、讨论你可能知道后面这种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处理、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想这个也是“江河十年行”如果从人的角度、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仅去看自然这种壮美,也看它面临威胁,也会为此非常着急。
这就容易很情绪化,包括我看到有一些人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而且生活的不太好,我们也很同情,但是我们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去想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机制、什么逻辑造成了这种东西?我们应该有什么变化能够让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一些?
这次留下的遗憾是访谈时间比较少,然后有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是这也确实很难做到那么全面、完美。如果有可能,我可能会在一两个地方住下来,哪怕住三、五天,比较多的去感受当地村民的想法、情况。
我希望也有不同行业、不同的人共同来看这个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出不同角度的见解,然后促成大家比较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这个环境问题本身就是多元的问题,不是哪一个行业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专业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带有全面性的问题,我也能理解。
葛海平(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
木格措
我与江河有缘,因为我的名字是父母起的,葛海平,就是大海,我与十年也有缘,因为我今年去法国,我女儿交给我一个任务,寄明信片,我真没有仔细的、有意的去想,但是在铁塔下面我寄明信片写末位的时候,刚好是2010年10月10日,太巧了。
所以我不仅与江河有缘,还与十年有缘,而且与行还有缘,这一次参加活动的有学者、有记者,我们作为NGO的成员我自己说是行者,行者是干什么?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向学者学到了一种严谨,一种对各方面的探究。对于记者我也学到了很多,他们的认真,他们的捕捉敏感的信息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
所以说我与十年、与江河、与行有缘,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与“江河十年行”有缘,我希望这种缘继续下去。
李路(中央电视台)
怒江泥石流旁
这是我第四年走江河十年行。看到的,拍到的都在我的心里,我会一直走到2016年,完整地记录江河十年行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江河,我们看到的人,以及参与这一行走的人,大家等着看我的纪录片吧,希望我女儿他们那一代人也能从中看到我们的今天。
刘峰(企业家)
怒江边
大巴课堂上(宋莉莎拍摄)
我是此行中唯一在企业工作的人。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样一群环保人士。更没有这么集中地看到江河被破坏成了这样的画面。我喜欢拍照。我知道以后我的镜头更要对准什么。我也会用我自己的方式,为环境保护,江河保护,为这些不为名利而努力着的人们,做我能做的事。再次表达我对关注环境人的敬佩。
七色海边(宋莉莎拍摄)
下面是我2010年12月7日,站在木格措的七色海前说的一段话,就作为江河十年行2010的结束语吧。
今年是“江河十年行”的第五年,也可以说是最艰难的一年,有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除了大自然受到伤害以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压力。“江河十年行”从一开始,就是希望记录江河的今天,为的是江河的明天。不管遇到什么压力,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走完十年。
今天在木格措,在贡嘎雪山下,我非常想说,其实,雪山和江河冥冥之中都在保护着江河十年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在我们的行走中,都有一双手在帮助着我们。
我自己从2003年第一次到那里时,当时那里人人都在担心着要修水电站,我们也几乎是抱着一种试一试我们能不能够把这么美丽的雪山留住。那一刻,我们从藏族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雪山,对雪山下神湖木格措的依恋与敬畏。如果,这高原神湖,还是大自然的本色。
从2003年-2010年,我七次来到木格措,每一次来都有很多朋友在这儿感慨万千。其实,每当朋友们高兴的时候,我真的为我们这一群NGO,为我们这一群记者自豪,因为真的是我们把这片神湖保留了下来。我想每一次来的朋友,也像这次来的朋友一样会说:也会跟我们一起为保护这些神山,为保护这些神湖,做我们能做的事情。
我越来越相信,大自然一定会知道,神山一定会知道我们爱它们。我们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应该凭着一种良心、一种责任,这样我们才真能和雪山同在,和江河同在,我们才能有一份愉悦的心情走过今天,走向明天。
今天是2010年12月7号,我想到2016年的时候,一些不愉快的故事是不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会离我们远去?
当然,我们知道我们的前面还有很多艰难。但是有雪山为证,我们在场的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热爱江河的人,我们走过来,大家一起向雪山欢呼,向雪山问好,好不好!
木格措七色海前唱长江之歌(郑伟拍摄)
江河十年行2010的路上,我们看到的两句墙上的话,我们记住了,也会告诉我们的朋友和家人:生态衰、文明衰;保护环境,做个可爱的人。(全文完)
2、环保部推五大区域环评 地方卯足劲排污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12-16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29056.html
国家环境保护部正着手推进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遏制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国家环境保护部正着手推进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遏制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首次大范围环评
来自环保部的消息称,14日召开的环保部常务会议听取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情况。
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布局的重要区域,在我国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重要经济增长区正在形成,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中长期生态安全的总体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
据环保部副部长、五大区域战略环评领导小组组长吴晓青介绍,环保部于2009年初组织开展了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五大区域涵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个地级市和37个县(区),国土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
今年9月,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开展地域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吴晓青透露,有50多名专家顾问和近100家科研单位参与了此项环评。
吴晓青表示,处理好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我国中长期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由此引发的大量矛盾和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提出,要努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两大矛盾,优先落实产业升级政策、优先保证环保投入、优先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和环境准入不降低四条红线。
据记者了解,环保部试图通过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打破行政区划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避免重化工产业临海、临江、临河遍地开花,同时切实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产力布局提供支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五大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好区域生产力布局,真正为重大开发建设环境准入严格把关,从源头防范区域性环境风险和中长期生态风险。
个别地方卯足劲排污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发现,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富集,一些区域“正在重蹈太湖流域的厄运”。
陈栋生以环渤海沿海地区为例称,“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辽宁、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所有的‘大跃进’计划都少不了上重化工业,这么比着干,比着排污,渤海迟早要变成臭海。”
2007年,环渤海人口超过百万的13个城市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达超标总数的85%。
国家审计署2009年发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环渤海陆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环渤海沿岸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96个,其中超标率为82%。对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的监测显示,8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处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44%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据统计,近年来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0%以上。
“观察环渤海地区的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表示,眼下“大家卯足劲来排污,渤海成为死海为期不远了。”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称,“在辽宁最大的感触是,如果照现在的思路发展下去,十年以后可能还得再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还在上马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很少。”
事实上,快速增长的重化产业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也让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是目前环渤海地区面临的特别重大的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开忠教授以水资源为例称,环渤海地区人均水资源仅为42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2151.8立方米/人的平均水平,仅分别相当于东南沿海五省市和全国的24%和19.5%。
吴晓青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狠抓环评领域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规划环评。
3、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或近期出台 拟选定10个试点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0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493813.html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望于今年底明年初出台,目前正在讨论修改阶段。
根据该《规划》草稿,有关部门拟仿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环保领域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概念。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计划,拟选定10个试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多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
所谓的合同环境服务,具体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减排费用与治污企业共享;另一种形式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所提供的环境服务。
据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环境服务业比重只占15%左右,环保企业大多只向市场提供设备、工程等服务,通过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未来环保企业将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
据傅涛介绍,目前试点的难点在于,由于合同环境服务外部性强,不能像合同能源管理那样以能源为计量单位,如何确定受益主体、量化计费标准、完善日后评估,都是试点有待解决的问题。
2007年3月,国务院曾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并且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等服务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推后了相关服务业规划的出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共约18个领域。其中,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其子规划之一。该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环保产业由制造、工程向服务业转型。规划近期在提交发改委汇总发布后,环保部还将出台具体实施措施。
根据该规划,未来综合环境服务将成为环保企业发展方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从事环境治理工作的人员有几十万人,如果引入市场力量将部分事业单位的环境监管、治理职能释放出来,将催生监测、环评、影响评价、审计、设备等多个方面的环保市场。本报记者 王颖春
4、王灿发:我国公众参与环保的相关法律仍需完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6日刘毅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093221652326.shtml
公众参与环保,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前不久,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中国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目前缺少公众全面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缺少具体参与途径的规定,许多环节还需进一步改善。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王灿发认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单独或者集体,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形式获取环境信息,对环境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环境管理和涉及环境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监督,以及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行为的总称。
我国的一些环境保护专门立法中,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些规定。例如,1996年第一次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增加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的规定,这是公众参与原则正式在我国环境立法中加以体现。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2006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5年11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发布《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专门地方立法。另外,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中,也作出了一些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
王灿发认为,中国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从无到有,从原则到具体,正在不断发展,而且进步得越来越快,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不过,这种参与更多地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方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范围不够广泛,公众参与的途径不够系统全面,公众参与缺少程序性规范,缺乏公众参与需要的环境信息支持。
为此,王灿发建议,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原则、范围和途径,由国务院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政规章,由地方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这样多管齐下,就可以逐步健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使公众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绿色供应链”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在京启动
来源: 新华网2010年12月15日
http://finance.jrj.com.cn/2010/12/1521328788276.shtml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 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发起的“绿色供应链”专题政策研究项目15日在京启动。
此项目旨在为中国政府在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环境治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确保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有效实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该项目的中方专家组组长、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说:“在创建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更加明确的绿色政策取向可以减少企业战略调整的不确定性,让更多的市场主体预见到未来的政策走向;第二,政府是市场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采购的方向具有很好的引导性和示范性。”
国合会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系统地建立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框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体系,并为当前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提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1992年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对中国环境发展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向中国政府领导层与各级决策者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的政策建议,支持并促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山东排污权交易第一单:40吨排污指标卖了40万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2010年12月1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104021652806.shtml
本报莱芜12月15日讯 (闫秀玲 于晓敏 万京华)“同意从全市COD(化学需氧量)污染物排污总量指标中出售给维达纸业公司40吨,有效日期自颁发排污权证之日起执行。”12月14日,莱芜市排污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亓玉军在一张排污权购买申请表上签署了上述意见。按照购买协议,维达纸业以40万元的价格向莱芜市政府买下40吨COD5年的排污权,每吨COD每年的价格是2000元。据悉,这是我省首笔排污权交易。
维达纸业是莱芜市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年产1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维达纸业企业行政管理中心经理谭玉卿说,每年40吨的COD排放量基本能满足当前生产需求,“目前,我们的水处理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且技术还在不断改进,到一定程度,可能我们最终用不了40吨的排污量,剩余指标就可以重新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莱芜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作利说,排污总量受严格控制,且每年都在削减,所以,排污权资源将会越来越稀缺。通过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但使政府的强制行为变为企业自觉的市场行为,而且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也将提高治污积极性,从而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中心于12月2日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目前实施的排污权交易指标有两项:COD和SO2(二氧化硫)。COD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基准价为每年2000元/吨,SO2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基准价为每年500元/吨。
7、长沙浏阳河防洪大堤内建高尔夫球场遭市长怒斥
来源:新华网2010年12月16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216/000732.htm
近日,一篇“史上最牛高尔夫球场”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自称家住长沙市浏阳河边某小区的网友“xl17007”在长沙一知名网站发帖反映,一座名叫“月岛”的高尔夫练习场赫然建立在浏阳河防洪大堤里。此帖一出,网络跟帖如潮,网友将其冠名为“最牛高尔夫球场”。
在湖南,雨季洪水频发,防洪大堤是城市的生命线。这个球场偏偏建在这儿,究竟是不是违章建筑?会不会影响防洪安全?带着种种疑问,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到现场进行了核实。
记者看到,这座今年10月正式开张的名为“月岛”的高尔夫俱乐部位于浏阳河洪山庙大桥与车站北路大桥之间南侧的一段河滩上,占地面积约47000平方米,外围以38.5米高的浏阳河老堤为界,内围以42米高的新堤为界,全部处于防洪大堤里。俱乐部东西两边各有一片挥杆练习场地,高高的拦网、碧绿的草地,还有气派的遮阳棚,在河滩上十分显眼。
住在附近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当初施工单位在此平整土地的时候,大家也有过质疑,有人说是修建防汛物资仓库。没想到仓库没见到,倒是建起了气派的高尔夫球场。“我们在河滩上种点菜都不允许,说是影响防汛,这么大的球场就不影响啦?”附近居民谭大爷说。
记者找到经营球场的长沙佳辉高尔夫俱乐部有限公司负责人,他介绍了球场的来龙去脉。“月岛”高尔夫俱乐部前身,是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二环边的佳辉高尔夫俱乐部。因为城市建设需要,位于繁华地带的佳辉俱乐部被要求搬迁。而在长沙二环内很难找到大面积适合地段,几经考虑后有了搬至浏阳河四方坪河滩地段的设想。
球场经营方认为,“月岛”没有改变土地现状,球场围网30分钟可以拆除,遮阳棚也留有间隙不妨碍水流,所以并不影响防洪。相关资料显示,在2009年10月启动建设前,长沙水文资源勘测局专门组织了可行性论证。
记者看到一份名为《浏阳河四方坪河滩地段高尔夫练习场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专家论证材料给出如下结论:拟建高尔夫练习场所在地段内为社区,外为河堤,现在的环境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本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有效提高综合效益。该球场的建设整体设计考虑了浏阳河流域治理规划,初步规划基本合理、可行。但该高尔夫球场的兴建应遵循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的有关法规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不得在现状河滩进行填土、弃渣及种植高大树木,不得改变原河滩总体格局”。
但质疑球场建设的观点指出,根据我国防洪法相关规定,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并对河道、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
高尔夫球场被网民曝光后,引起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5日上午,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带领相关部门赶往现场调查,确认这是一起未经市规划局批准的违章建筑,要求在一周之内必须拆除。
“是老百姓命重要,还是高尔夫球重要?!”张剑飞在现场严厉指责相关当事人。张剑飞说,长沙市政府各部门要以此为戒,监管到位,凡是违章建筑就必须严格拆除。特别是城市防洪圈,水务部门一定要加强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排查。当接到可能有政府部门在这个项目建设前期表态支持的反映后,他还要求,要调查清楚,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15日下午,记者再次前往现场,“月岛”高尔夫俱乐部的外围广告牌已经拆除。球场内,十几名工人正在拆除指示牌、护栏等基础实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将在三天之内拆除所有硬件设施。而办公楼内,办公物品已经搬离会所,高尔夫器具也装上面包车准备运走。
8、环境税引连锁反应:水资源费是否该单飞?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2010/12/16/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0/12/160918241095.shtml
近段时间,有关环境税征收的消息是炒的沸沸扬扬。各界也是议论纷纷。环境税逐渐成为税法研究者和环境法研究者的热门话题,仿佛环境税一开征,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对于在水资源费用以及其它各种环境费用的征收等具体问题却少有论述或一笔带过。更有一部分人甚至提议在环境税征收的前提下再将水资源费也分割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税种。那水资源费该单飞成为水资源税吗?
一部分专家提出水资源费必需进行改革而提升为水资源税。并且逐步对各类水资源征收资源税,通过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改革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来水企业亏损运营,另一方面却是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趋严重,两方面的原因促使水资源费用必须改革。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曾表示,从现在的政策环境、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看,开征水资源税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又有一部分人认为征税并不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方法。水环境治理受多种外部条件制约。我国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不是简单地开征一个税就可以解决的,其它环境污染也是一样,这不仅因为税法税制所起的作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还因为水污染治理要受更多的外部条件的制约。环境污染问题虽出在企业,但责任却是在政府自己。如果不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进行彻底反省,水资源保护不可能真正得到改观。在水危机这一问题上,说过什么并不重要,更不是自己说了就算数,而是在于做了什么以及仍在做什么。
目前各地对居民饮用水的收费包括自来水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三部分。未来的水资源税改革,是将这三部分都合并改为税?还是采用税费并存体制?这些问题都还有待商榷。
对于水资源税的征收,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制定一个税种也许没有那么困难,难的是执行以及执行后的效果。所以说,不管水资源税是否该征收,是否能征收,是真的对一个费用的合法化还是只是一个名称的替换,最终的可行性就在于它是否真的能有益于咱老百姓,能有益于整个社会环境的进步与未来。
9、专家指出保护区为赚钱热衷申遗损害保护地生态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12月16日 韩乐悟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094721652428.shtml
关于“自然遗产”的N个不解
专家: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约翰·马敬能直言,现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太多的游客,反而损害了保护地。现在中国的这些保护区,尤其像申请世界遗产保护的这些,更多的目的可能是赚钱,而不是去保护。
近年在我国掀起的“申遗热”,让联合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声名大噪。《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中的“自然遗产”,与它是怎样一种关系?
一位关注自然保护的民间环保人士对记者说,当初他看到这部“意见稿”时,还没往下读,单单这个名称,就先让他疑惑了好一阵。
抱有各种疑惑的人还不少。在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近日举办的相关研讨会上,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解焱表示,现在的“意见稿”,把自然遗产的概念和自然保护的概念混在了一起,反而把事情搞得更复杂了。
英国著名鸟类学家、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官员约翰·马敬能博士也认为,这个保护法提到的自然遗产术语定义有一些混淆的地方。
世界自然遗产:一个“额外的帽子”
解焱解释说,世界自然遗产和我们建立保护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体系。任何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地、风景名胜区都可以去申请世界遗产。“实际上它是一个额外的帽子。就像我是教授,然后我又去哪里有了一个名义的东西一样。当一个保护地有了世界自然遗产这样一个名义,可能受到更多国际、国内的重视,可能来旅游的人会更多。所以大家都申请世界自然遗产”。
据解焱说,当初开会讨论时,她曾提出这样一个意见:自然遗产保护法其实应该像世界自然遗产公约,不应规定把国家级的都拉进来,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东西,无论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公园都可以来申请加入中国的自然遗产,然后对这些加入进来的区域给予一定的管理规定,就像世界自然遗产公约一样,有相应的管理标准。
据约翰·马敬能介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世界遗产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国现在有50个希望能够被批准申请的保护区,但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核程序非常慢,一年可能只能通过一个,这50个如果全部通过则需要50年。在他看来,“中国不用完全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世界自然遗产这条路。”
约翰·马敬能直言,现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太多的游客,反而损害了保护地。现在中国的这些保护区,尤其像申请世界遗产保护的这些,更多的目的可能是赚钱,而不是去保护。
有专家推测,这部法从保护区法到保护地法,最后定名为今天的自然遗产保护法,或可与立法负责人来自原建设部门有关。目前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世界自然遗产。这部“意见稿”实际上也提到了世界遗产管理和国家遗产管理。遗憾的是,它把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的概念合在了一起。
N个不解
按照《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本法所称自然遗产,是指在国际上有影响在国内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演化形成的,有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国家资源;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物种栖息地、自然遗迹地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地两种类型”。
“征求意见稿”同时规定,“自然遗产的保护区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此间,有关专家指出该“意见稿”的种种“厘不清”之处:
其一,像现在这样,把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纳入进来,将来怎么办?是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自动纳入到这部法中的“自然遗产”,还是要再单独申请?其他符合这些条件的是不是也可以申请加入进来?
其二,自然遗产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之间是什么关系?《自然保护区条例》管理的250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只有300多个国家级的被纳入自然遗产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以怎样的位置存在?
其三,将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来管理,同时也要按照自然遗产保护法来管,这两个法律之间会不会出现冲突?
相关链接
《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立法说明解释了该法对“自然遗产”的定义及其保护区域的规定:“这样的规定,直接、完整地体现了国家的立法目的是保护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保护最具保护价值的自然遗产资源。草案将自然遗产定义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保护内容,作为自然遗产实行严格保护的面积是国土面积的5%至6%,将国家的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保护集中到这部分最具保护价值的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保护。”
10、昆明生活垃圾处理明年将全部改为焚烧发电
来源:云南网 2010年12月1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6/110521652921.shtml
每天3600吨生活垃圾 2万余吨建筑垃圾会否逐步湮没城市
西郊垃圾场的垃圾山 首席记者 黄兴能
摄垃圾堆得多,市民写提示语劝阻乱倒垃圾。记者 江洋 摄
我国2/3城市陷“垃圾围城”?几天前,一则报道震惊了世人,有关专家更随后坦言:“2/3的中国城市面临‘垃圾围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反映了事实情况。”那么,每天产生3600吨生活垃圾、2万余吨建筑垃圾的昆明,是否也身陷这样的危机中?
数说
昆明市的城中村改造,将涉及主城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336个城中村,面积近20平方公里,政府计划在5年内完成380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拆迁任务的推进。如果以每拆迁1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1~1.5吨建筑垃圾来算,5年内,昆明市将产生3800万吨建筑垃圾,平均每年产生量为760万吨,平均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为20822吨,再加上昆明主城区里每天还要产生3600多吨生活垃圾,这样算下来,每天昆明产生的垃圾约为24422吨。
我们应该知道
垃圾围城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环保专家晏司认为:“垃圾围城”更多所指的是一个环保概念,是最近在环境保护业内较为流行的一种提法,主要是指原来城市规模较小,垃圾都运到了外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离城越来越近,甚至包围了城市,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如何处理垃圾
第一种:填埋和深海处理
采用城市:我国部分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
影响:所产生的渗滤水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第二种:焚烧,进行发电等资源化利用
采用城市:日本的大部分城市与我国的昆明都在大力推广 影响:焚烧会产生致癌物质二恶因,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第三种:堆肥
采用城市:云南的蒙自市
影响:这种方式与垃圾中的肥料含量有关
现状
垃圾越倒越远
每天清晨5时左右,官渡区环卫处的余瑞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昆明官渡区国际会展中心官渡广场旁的一垃圾中转站里,几名环卫工人将附近收集来的垃圾装上了环卫车,然后由余瑞长途跋涉地送到40公里外沙朗的西郊垃圾填埋场,而过去,需要运送的距离远没有那么远。
“原来都是拉往东郊垃圾填埋场的,这个月来,东郊垃圾场不能倒垃圾,只有拉往西郊垃圾场。”记者随着余瑞运送垃圾到沙朗的西郊填埋场,一路上,只见环卫车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余瑞说,他一天运送两趟,两个来回就有160余公里,垃圾越运越远,成本比较高。
西郊垃圾填埋场里,已堆成数千平方米的一座垃圾山。附近的村民说,原来昆明西边的垃圾就倒在大普吉附近,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普吉的垃圾场离城太近,不能用了。五六年前,垃圾运送到大普吉外20余公里的沙朗进行填埋。
说起“垃圾围城”的事,驾驶环卫车的陈先生说,昆明一天要生产那么多垃圾,填埋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烧掉又会产生二次污染,如何处理垃圾还真让人为难。
破题
突围战从处理垃圾开始
昆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垃圾围城”的突围战看来要从处理垃圾开始。在今年以前,昆明的建筑垃圾没有那么多数量,处理方式也不系统;生活垃圾则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从露天堆放、简单坑填等原始简单的方式一路走来。当垃圾填埋所产生的渗滤水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容积和位置等影响,逐渐被淘汰。
如今,昆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场只剩下西郊一处,待明年一季度西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后,西郊垃圾填埋场也将退出舞台,从而使主城每天产生的3600多吨生活垃圾全部改用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
日前,记者随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调研呈贡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只见施工现场综合楼、垃圾池及主厂房已完工。据该厂现场负责人介绍,该厂将在今年内完工,设计规模近期日处理规模为每天700吨,远期可达到每天处理1000吨。可以将呈贡的垃圾全部消化掉,转化成电。
针对建筑垃圾,目前城管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将在渣土运输车辆上装载GPS定位系统,用以监督渣土运输车辆是否确定将建筑垃圾送到指定的消纳地点去。同时,展开资源化项目示范建设,现在,正在建设的两个规范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项目,每年能将400万吨建筑垃圾再生成建筑材料,而弃土部分,送至全市分布各区的过渡性建筑垃圾处置场,随后用于覆土绿化,解决目前昆明恢复滇池面山中所需要的用土问题。
昆明对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部署是:对庞大的建筑垃圾,昆明市将以资源化处理为主;工程弃土将以回填、复垦、覆土绿化为主;逐步降低以回填和填埋方式处置建筑垃圾的比例,以新型的资源化处理基地替代传统的消纳场。2012年底,力争实现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的目标。
措施
加强生活垃圾处置中心建设
“昆明在垃圾处理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就起步,现在进行的焚烧发电,从全国的角度来比,还是走在前面的,取得的效果也较好。”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李唯这样评价目前昆明市处理垃圾的能力。
据了解,在未来5年,昆明市将把垃圾处理当成了重点任务,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和分类利用。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形成覆盖各个区县和重点集镇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针对主城区及滇池流域内的宾馆、饭店和单位食堂等餐饮企业建立专业餐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系统。
具体的项目是:投资估算5.24亿元,预计到2015年,完成空港(600吨/天)垃圾焚烧发电厂前期建设工作,建设宜良(304吨/天)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石林(170吨/天)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禄劝(331吨/天)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富民(105吨/天)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晋宁(200吨/天)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及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前期建设工作。(春城晚报)
他山之石
加拿大:垃圾场变公园
蒙特利尔曾经是加拿大的一个重要的采石场,自1968年起,这块场地接收了4000万吨垃圾,填埋深度达到了60米。1995年,蒙特利尔市政府提出一项修复计划,旨在将这座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一座城市公园。专家们在垃圾层中铺设了一套由375个竖井组成的沼气收集网络,将垃圾产生的沼气吸入井中,这些沼气通过20公里的管网输送到加斯蒙发电厂,可供周边1.2万户居民使用。为了防止垃圾污染地下水,垃圾浸出液被水泵以每天大约2500立方米的流量泵出,在经过氧化预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并输送到蒙特利尔市政府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商定垃圾覆盖方案的时候,专家们在场地的几块地上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实验之后,才最终决定了覆盖方案,最终对垃圾堆的覆盖达到7层,厚度达到1.5米。截至2009年,已经完成覆盖33公顷,各种植被生机盎然,周围环境宜人。按照计划,到2020年,这里将成为城市的新绿地。
日本:处理垃圾非常仔细
日本人对待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比如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蛋黄酱的塑料瓶要剪成两半,用水冲干净;矿泉水的瓶子要把盖子拧下来分开扔,因为盖子算不可燃垃圾,而瓶子属于资源垃圾;不可燃垃圾可以用塑料袋扔,可燃垃圾要用纸口袋装,捆报纸的绳子最好用纸绳……
德国:对待垃圾小心翼翼
在德国,如果不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麻烦就会找上门。曾在一家垃圾回收公司打工的留学生说,一次他跟着同事到一个小区,一位德国同事打开表示可回收的黄色塑料袋,发现里面有一大团发霉的面粉。按规定,面粉应装在蓝色袋中。很快,工作人员将一张警告单贴在小区门口:你们小区有人乱丢垃圾,现在发出第一次警告,如果再犯,我们不会再来。
听德国人说,一旦出现第二次,垃圾回收公司就会“罢工”惩罚整个小区,小区管理人员要费很多精力协调,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 稿件均由 本报记者 管弦 陈洁 采写(春城晚报)
11、尴尬的"限塑令"?颁布2年半塑料袋用量反弹
来源:《南方日报》2010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497518.html
2008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限塑令”,至今已有两年半时间,目前在中山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是否有偿使用、是否存在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现象?
据统计,“限塑令”实施初期,全国超市和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曾一度减少了50%,但现在这一比例又上升了20%。虽然“限塑令”实施后,一度让中山市场上的塑料袋销量跌落谷底,但近来有上升之势,塑料袋使用量呈现V形曲线反弹。
记者调查发现,“限塑令”如今在中山的处境相当尴尬:一些市民在超市、商场购物开始重新大量使用塑料袋,超市、商场“限塑”变“卖塑”;在餐馆、饼屋等场所,“限塑”监管成为一种真空;在菜市场、农贸集市等场所,塑料袋随商品附赠,“限塑”变成可有可无。
◎超市商场“限塑”变“卖塑”
“要买塑料袋吗?”记者走访市内各大超市、商场发现,多数收银员都会这样询问结账的顾客。14日,记者在市内某壹加壹超市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近半顾客会选择购买塑料袋。在记者观察的20名顾客中,自己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的顾客有12人,多数为中老年人和女性顾客,购买塑料袋的8人中,几乎都是年轻人,其中多为男性。
“来超市购物的时间不定,出门又不习惯随身带包,‘限塑令’刚开始时,觉得买塑料袋有点不习惯,现在也会花个几毛钱买。”一名刚购买完塑料袋的林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超市是实施“限塑令”最好的场所,但如今和林先生一样,像以前一样使用塑料袋的市民开始增多。某超市收银员刘小姐告诉记者,“限塑令”刚颁布的时候,多数市民都会自带购物袋结账,但时间久了,除非购买小件商品或驾车购物,市民为图方便也会选择购买塑料袋。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益华乐家超市。超市负责人袁经理表示,“限塑令”颁布初期,超市塑料袋的采购量大幅减少,但近来有小幅回升,幅度在10%左右。随着年底销售旺季的到来,袁经理表示,由于市民大批采购年货的需求增加,预计年底塑料袋的使用量会较大幅度上升,“采购年货和送礼时,市民面对大量商品,有可能选择购买塑料袋以便携带和转送”。
◎餐馆饼屋“限塑”成空谈
相比超市的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中山市内多数餐馆、饼屋在销售食品类商品时,并未对塑料袋进行收费,“限塑”变成一纸空谈。
15日中午,记者在三乡镇区走访了几家餐馆、饭店,多数餐馆负责人表示,顾客打包菜品时不会加收塑料袋费用。一些餐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会对顾客提供的环保饭盒收取费用,一般为1元/个,但不会对塑料袋额外收费。
“‘限塑令’刚刚实施的时候,一些蛋糕店也要对塑料袋收费,但好像坚持不久又恢复免费了。”市民小燕说,最近在蛋糕店、饼屋购买商品时,塑料袋都是免费附赠的。
记者随后对此进行了调查。在采蝶轩蛋糕店,当记者询问购买蛋糕后是否要付费购买塑料袋时,该店服务员表示塑料袋可以免费提供。而在“限塑令”实施初期,该店提供塑料袋需1元/个。
在另外一家饼屋“一知万”,记者购买两个面包后,收银员将两个面包用大小两个塑料袋分装后,递给了记者,并未收取塑料袋的费用。记者走访发现,两年前“限塑令”实施时,大多数蛋糕店对塑料袋确实收取过费用,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了免费。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饼屋导购员告诉记者,蛋糕类商品的价格本来就不高,“卖个2元钱的面包还要加收几毛钱的塑料袋,不少顾客意见都很大”,目前在多数蛋糕店和饼屋,塑料袋使用量开始从低谷回升,呈现V形态势。
◎菜市场“限塑令”难行
在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和农贸集市,“限塑令”的实施又如何?
在石岐竹苑市场及其他镇区菜市场,记者看到,手提七八个塑料袋买菜而归的市民比比皆是。在各种肉类和蔬菜摊位上,花花绿绿的塑料袋也挂了起来。
“现在买菜都嫌贵,谁还愿意花钱买塑料袋啊!”正在买菜的王女士道出不少市民的心声。多数摊主也表示理解顾客的这种心理,免费提供塑料袋。
“一把青菜才1元钱,塑料袋还要收个几毛钱,顾客肯定不干。”谈起塑料袋的使用,三乡市场一个卖蔬菜的摊主显得很无奈:“不提供塑料袋,客人还不都走了?”一些肉类、鱼类摊主也表示,生肉类食品容易带有血水,用塑料袋分装较为卫生,不便混放在环保购物袋里。
记者了解到,菜场常见的超薄白色塑料袋,10元便可以买到500只,平均每个只需2分钱,多数市场摊主表示可以接受。在菜场里经营杂货店的李先生告诉记者,顾客普遍对“限塑令”有所抱怨,所以店里即使增加了开支还是会免费提供塑料袋。
业内人士指出,“限塑令”在中山菜市场和农贸集市难以推行,主要原因还是相关替代品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批发价格的上涨,目前菜市场内的多数摊主还面临经营“脱困”难题,“限塑令”加剧其中成本,更加难行。
【他山之石】
国外“限塑令”
美国??
自带购物袋可抵税
在美国加州一些大的超级市场里,顾客自带购物袋,在收款台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就会给顾客5美分的优惠,并明确地列在购物小票上。对于这笔钱,顾客可以选择委托超市捐给慈善机构或环保机构,也可以保存好购物单据,等年底上税的时候作为捐赠抵税。
英国??
有奖积分鼓励顾客
英国主要大型连锁超市目前既提供免费塑料袋,也提供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售价10便士到20便士不等。大型连锁超市TESCO通过奖励积分的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做法颇有成效。
爱尔兰:
征收“塑料袋税”
自2002年启动“塑料袋税”,对每个购物塑料袋征税15欧分(约合19美分),税收全部纳入环保基金。2007年,政府又将购物塑料袋税提高到每个22欧分(约合29美分)。
意大利??
对塑料袋生产商课重税
政府对塑料袋生产商实行“课税法”,征以重税,以遏制塑料袋的生产。据统计,实行该政策后,意大利国内的塑料袋使用明显下降了。
日本??
对商家使用塑料包装设限
日本政府规定,一年内容器包装材料使用量超过50吨的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店铺,如仍不改进,环境大臣有权命令其按上报的削减计划执行,必要时可处以5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韩国??
购物袋可“以旧换新”
在韩国,无论你在商场购买多么昂贵的东西,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顾客需要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塑料袋。当然,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记者覃素玲)
12、不要让“低碳”掩盖环境灾难
来源:时代周报2010年12月16日 冯永锋
http://green.sohu.com/20101216/n278336688.shtml
虽然过去我天真地认为,低碳只是让环保有了更多的抓手和切入点,社会是容易疲惫的,很多词语青春未过就已经徐娘半老、韶华全失,因此社会频繁地发明了生态、环保、低碳这些富有煽动力的词语,只是为了丰富这个词的外色和内秀,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能量,按照本人的所能与所愿,为环境保护的小溪贡献几滴汗水而已。
然而我真的想错了,全世界的人疯狂地谈论低碳,不是为了促进世界的环境保护,不是为了激发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不是为了提醒世人,环境保护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为了告诉沉迷于人类欲望不可自拔的人们,应当抽出点时间替无告而无望的自然界代代言,出出声。全世界疯狂流传的低碳一词,其实是给那些想要找到新谈资,想要创造社交机会,想要发现新投资机会的人,架设一个最理想的虚构平台。所有在低碳舞台上剧烈摇摆身体的人(内中还包括所有著名的不著名的、跨国的、国有的、草根的环保组织),都不过是假托关注环保,以贴近自己想要勾引的姿色,讨得所垂诞之美人的欢心而已。
全世界关注环保的人本来就不多,但大家都把精力转到“建设低碳国际大展台”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本来没有人手的环保组织从此更加缺乏人手,本来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缺乏话语权的环保人士从此更加缺乏话语权。本来就靠情感和道德制胜的环保志愿者,由于频繁地参与低碳盛装舞会而逐渐丧失了正常的情感,天天挑战着自己的道德底线。
而真正的环境苦难仍旧在那频繁地发生。北京、上海、天津的污水仍旧在城市里像浪子一般游荡,既没有因为举办世界大型体育盛会而有所收敛,也没有因为低碳大会的日日欢歌而水危机有所缓解。广州、杭州、武汉、成都的垃圾仍旧在随处乱扔,想焚烧了之的仍旧在一烧了之,多年填埋而滋生的恶臭仍旧影响着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没有因为世界和平碳会的四处巡演和党政领导人的诅咒发誓而发生一点点实质性的变化。所有的农村仍旧在饱受城市污染的折磨,所有的湿地仍旧天天遭受填平的危险,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在丧失栖息地,所有的阳光、空气和土壤都在满怀慈悲地替人类分担其迫害环境的恶果,所有无助的环境受难者仍旧无法找到法院来替其伸张基本权利,所有媒体在遭遇环保受害者时都保持“审美疲劳”而加以强硬的拒绝,所有的公众都仍旧认为环保是其他人的事务。
而所有积极参与“世界大碳会”空谈的人以为自己是功德无量的,他们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占据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科学和舆论的神经系统。所有有权参与主会与边会,政府会与企业会,展览会与务虚会谈判、围观、炒作、转发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幸运的,他们正当壮年时都顺势进入了世界历史,成为盖章者、署名者、培训者、获奖者和敛钱者;成为激发他人内心欲望,成为趁势钓取他人幸福的鱼钩。
真正关注环保的人一定是持续关注时代环保苦难并试图去触碰和帮助解决这些苦难的人。当我们以低碳的名义对真正的环境苦难和环境苦难的受害者视而不见的时候,当我们大把地挥霍着环境的血泪而给自己谋取成长的福利的时候,当我们端着红酒杯摇晃在声色犬马型的互相算计中妄谈环境美好未来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在给这个世界增加环境的痛苦。我们其实很清楚,我们根本不想给缓解这个世界的环境危机奉献任何个人的心力,我们只是想借理由投机、狂赌一把而已。
当我看到那些天天把二氧化碳挂在嘴上的人,其实连基本的碳常识都不具备的时候,当我读到那些大谈低碳的文章其实是在夸耀奢侈糜烂的生活的时候,当我看到那些提到“碳金融”就掩饰不住发现暴利新大陆的兴奋之情的时候,我心里已经很清楚,我面前所有的这些人,正在借低碳掩饰、逃避真实的环境困难。掩饰,是为了怕其他的人看见了不爽;逃避,是为了怕偶尔良心发现时不安。
这个世界其实无所谓碳与不碳,这个世界也其实不存在那么精细的碳平衡、碳储存与碳泄漏。但这个世界肯定存在着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持续伤害行为,这个世界肯定存在着强势人群对弱势人群在环境方面的侵害和占有,这个世界肯定存在着人类由于漠视自然界的痛苦、挥霍人类欲望而时时制造的剧痛。
因此,我要奉劝那些一时跳入“低碳情海”的人,不要再假装通过低碳来关注环境保护,如果你真的实在太想借低碳的扶手登上环保的旧轮,那么,请随那些真正关注环境困难的人一起,去尝一尝污水中毒后的味道,去闻一闻垃圾发酵后散发出来的气息,去摸一摸土壤中毒后的体温,去与即将丧失越冬地的白鹤聊上几句,去帮只剩20只的海南长臂猿抵挡一下猎人的子弹,去为正在被填成工业区的黄河入海口湿地呐喊几声,去探望冶炼厂边血铅超标的儿童,争取帮他们增强一下说话的能力。
那些表面上为低碳声嘶力竭的人,不少人骨子里是冷血的。我不相信他们,我不想和他们走在一起。如果实在要被迫同行,像著名诗人海子说过的那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那我也要尽我的所能,揭露他们,鞭笞他们,直到逼迫他们看到真正的环境苦难为止。
13、排污权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来源:大众日报2010年12月1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16/2726351.shtml
买了也不能随便排 用不了的可交易,还会升值
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排污权申购是指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权申购申请审核确认后,将政府储备的排污权指标部分出让给申请人,由申请人支付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前,只要经过环评审批取得排污许可证等合法手续,就可以向排污管网排放达标的污染物。实行排污权交易后,要进入市场成为主体,首先遇到的就是排污权这张入场门票,没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这张门票,就进不了市场。
企业花钱买排污的权利,也并非想买多少就能买到多少,企业最高能买多少排放指标要经严格审核,且总排污量建立在对环境容量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不会出现总体污染加重、企业还通过购买排污权肆无忌惮排污的现象。
有了排污权也不能随便排污
即使有了排污权也不可乱排。获取排污权后,不免除承担其他的法定义务,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和总量控制要求。
位于被限批区域的,被列为环保信用不良的,被实施挂牌督办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在整治完成前不得购买新的排污权。
用不了的排污权会“增值”
实行排污权交易后,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不但变成“权利”,还变得和“白银玉器”一样,可以投放市场买卖。
下面的一幕在排污权交易市场随时都能上演:某水泥厂申购了4000吨二氧化硫排污权,通过节能减排,实际排放了3000吨。该水泥厂于是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拍卖剩余的1000吨二氧化硫排放权。有5家企业排污权不够,于是通过竞拍,3000元/吨的底价被“炒”到了6100元/吨。
随着经济发展,排污权交易价格将不断提高,为降低成本,企业必然会通过更换设备等多种方式减排。这样,用经济手段打破了原来的污染控制模式,让企业从被动减排化为主动减排,从而达到控制污染总量的目的。本报记者刘红杰
14、时评:“化学火锅”在拿谁做实验?
来源:新华网2010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498017.html
从“化学火锅”问题来看,职能部门的责任无疑也被做了“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不合格。每一起添加剂事件曝光,都会重创甚至摧毁一个产业。
现在正是火锅走俏的季节。关于火锅的恶心事儿,我原先的看法是底料和客人的口水重复利用,但近日的新闻使我在内心将其恶心指数提高100倍。南京的媒体调查发现,火锅中的红汤和辣味,未必来自辣椒和油,多是“火锅红”、“辣椒精”调出来的;闻起来很香的香味,是“飘香剂”在发挥作用,有的火锅还添加了罂粟粉。而合肥的业内人士则通过媒体爆料,大约八成火锅底含有化学添加剂,调制“化学火锅”甚至还有专门培训机构。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挑战国人的心理底线,让人意识到,没有最毒的食物,只有更毒的食物;没有最坏的商人,只有更坏的商人。同时,这些商人与他们制造的食物,也为普及化学知识发挥了作用——三聚氰胺、苏丹红、火锅红……这些新名词,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连不识字的人也懂得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能。
置身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中,能够活下来真算是件幸运的事儿。莫非,这得益于咱们身体不断接受化学制剂的实验,而产生了超高抵抗力?咱们吃了这么多年的火锅,真不知有没有人因为没通过实验,而诱发了疾病,导致健康与生命受损。但不管怎么说,消费者的身体耐受能力,为商人的产业注入了活力。只要能节约成本、牟取暴利,他们就会铆足劲儿研制和使用化学添加剂。当化学食品泛滥成灾,大家都在吃它们时,商人与商人之间也相当于拿彼此身体进行了化学实验。
“化学火锅”首先是拿普通消费者进行实验的。因为,“化学火锅”成本低,大部分餐馆不收底料钱,颇受追求“物美价廉”的顾客欢迎。但这样的理解只是从食品的毒性来考量的。鉴于商人都有为了营利而不择手段的冲动,因此,食品问题的真正杀伤力,无疑来自监管部门的失职。从“化学火锅”问题来看,职能部门的责任无疑也被做了“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不合格。
但凡恶性事件大白天下,我们往往能看到职能部门挺身而出,表现出“高度重视”、“一查到底”的姿态。但这种姿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却不太容易看见。“化学火锅”被曝光后,南京的质监部门说:食品添加剂太多,不好管;工商部门说:没人举报,就无从监管。合肥的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称,这些化学物质有害身体,严重时可能致癌,但同时又表示,监管起来很难。
于是,我想起今年3月地沟油问题被曝光后,郑州的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声称:“地沟油主要不归我们管”。这样,问题就清楚了:管食品的职能,居然还是归属不清,食品安全想不出问题,我看都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过往发生的重大食品问题来看,鲜有职能部门官员被问责(或许跟职能归属不清有关),不法商人也多是停业整顿、罚款若干倍了之。具体到食品添加剂这个问题上,法律规定也不甚清晰。
“化学火锅”的出现,再次对食品添加剂问题敲了一记警钟。而且,每一起添加剂事件的曝光,都会重创甚至摧毁一个产业。可见,挽救企业,维护公众健康,再严厉的法制与监管手段都是值得的。因此,我认为,法律不妨规定:在食品中添加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添加剂,都要按投毒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椿桦,媒体评论员)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