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3
十二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NGO在坎昆:
1、新浪环保: 绿家园:中国NGO应对气候变化的成绩有目共睹
http://green.sina.com.cn/2010-12-12/114221626100.shtml
2、新京报: 30个中国本土NGO亮相坎昆坦言重在学习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12-13/112921631357.shtml
水电开发:
3、中国青年报: 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建水电站 环保部督办函成空文
http://env.people.com.cn/GB/13467759.html
江河十年行2010系列报道:
4、江河十年行2010之十三――杜柯、阿柯、梭摩三江汇集而成大渡河
特别策划:
5、腾讯绿色: 绿色访谈之王石:生命的追问
http://news.qq.com/zt2010/talkwsh/index.htm
环境资讯:
6、中国低碳网: 中国着手制定长江上游保护区行动规划
http://www.ditan360.com/Shishi/Info-76035.html
7、经济观察网: 畜禽污染减排纳入“十二五”重点规划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eijing_news/2010/12/13/188752.shtml
8、兰州晨报: 我国首个冰川监测塔在乌鲁木齐建成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2206871_1.shtml
地方信息:
9、中国青年报: 江苏溧阳水泥厂污染环境续:村庄将搬迁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13/041421628733.shtml
10、云南网: 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开庭 环保局索赔432万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3/093121630578.shtml
11、中国环境报: 包头制定法规保护湿地 沿黄湿地生态恶化有望遏制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12/t20101210_690315.html
环境曝光:
12、法制日报: 陕西电力一工程环境违法 环保部开暂缓罚单引质疑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2-13/2717595.shtml
生态保护:
13、人民网环保频道: "地球之肾"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伞"
http://env.people.com.cn/GB/13469302.html
气候变化:
14、国际在线: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将释放大量致癌物质
http://env.people.com.cn/GB/13463407.html
15、新气象网站: 湖北:气候变化将导致洪湖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12/t20101211_325851.html
环保法规:
16、中国产经新闻报: 环境税开征“步入”利益纠葛深水区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2202666_1.shtml
17、财会信报: 呼之欲出环境税引专家热议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1071292220443_1.shtml
环境评论:
18、中国网: 台北“垃圾不落地”值得借鉴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0_8830.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通知:
19、欢迎参加12月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
20、绿家园上海环境记者沙龙第1期(2010年12月)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绿家园:中国NGO应对气候变化的成绩有目共睹
来源:新浪环保 2010年12月12日 绿家园志愿者总干事 倪一璟
http://green.sina.com.cn/2010-12-12/114221626100.shtml
绿家园志愿者坎昆述评:不闻花香,但见柳绿
坎昆会议日程过去多半,作为中国民间NGO代表之一,绿家园志愿者就坎昆会议现场所采集到的信息看,目前参与成员大多对于坎昆会议能达成什么的目标预期普遍不抱太大的乐观态度,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从哥本哈根到南非的过渡性环节。
对于一些焦点问题,比如减排的目标和资金问题,大家听到的依然是外交式的既往台词。不过,“京都议定书”的去留存废成为争论的热点之一,却是由于日本的高调表态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尤其是激起了NGO圈里的公愤。与日本相似,美国表现出了同样强硬的态度,其新闻发布会传达的立场非常明确:除非能达成一个平衡的协议,否则美国没兴趣继续谈。12月1日中国代表团联合UNDP、SOUTH、WRI等举行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以最多的云集者见证了世界对中国的重视。发改委主谈人苏伟强调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并指出中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绩,
UNDP中国区代表DESSALLIEN等人更是认为中国在把气候变化纳入整体发展计划、对能效和能耗设定严格指标和为新能源设定专项资金等方面做得非常优秀。
坎昆观察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建立一套机制监督,报告和核实本国减排量的问题,已经成为谈判的难点,也成为中美之间的主要分歧。中国不接受他国对其减排举措的核查,联合国以此为由拒绝启动针对贫穷和脆弱国家的数千亿美元的气候变化资金,并要求中国作出透明度方面的承诺。而印度在本次坎昆气候大会一开始,就抛出了关于全球碳排放监督机制的貌似中庸的建议书,希望以此作为中国与美国之间分歧的中间路线和谈判基础。作为哥本哈根协议的基础四国之一,印度的中庸之道获得了不少与会代表的支持。坎昆会议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很难拒绝来自基础四国提出的MRV方面的折衷建议。谈判还在进行,美国和中国对这份中庸之道的建议尚未明确表态。
不过,在气候变化严峻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甚至生存已经成为共识的背景下,大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同时,却也收获了无意插柳的意外。当月宫的许多人还在为美国的态度忐忑不安的时候,欧盟在会议中心(CANCUNMESSE)低调发布了欧盟低碳2050路线图。绿家园志愿者在坎昆的现场,更是感受到了全球低碳城市联盟已初具规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各国的NGO通过广泛的交流,希望藉由民间的合作推动谈判的进程获得广泛承认,未来并将得到加强,这也是全球公民社会建设的成果。中国NGO在其中的成绩有目共睹,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促成了中国政府、媒体和NGO的良性互动。所以,不管坎昆大会最终谈判结果如何,来自世界各地的NGO在这里建立联系,流经验,齐心协力推进谈判的进程,在世界舞台上放大来自民间的声音,引导国际和国内政策更多关注民生,这是海滩上种花似的浪漫,也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现实,这是不亚于建立巴比伦塔的壮举。
此外,绿家园志愿者还采访到了来自联合国环境项目官员、国际金融界、国际NGO等方方面面对于缔约方和大会本身的看法。
来自巴黎的联合国环境项目官员Dean Cooper认为坎昆最重要的是要重构受创的国与国之间的信任,把气候变化的谈判重新导向正轨,争取为南非会议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过他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的投入资金占到70-80%,但在气候变化大会中却很少见到企业的代表。这对未来具体项目的实施是个不利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坎昆更象一个缺少了很多关键部分的拼图游戏,很难拼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来自韩国的全球绿色增长研究会GGGI则在坎昆会议中心分享了其绿色增长全球行动网络的成功案例。在KP2的存续乃至整个气候变化谈判机制都成为博弈焦点的时候,韩国发起的全球绿色增长行动网络可谓另辟蹊径,抛开了关于主义的争论,而专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许代表了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些发展方向。亚行可持续发展副总裁Ursula Schafer-Preuss则对绿家园志愿者表示,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其政府之于坎昆的态度都同样基于所面临的国内压力。但欧洲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进入新能源行业,或实施低碳战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并且有助于扩大就业。ADB正在和日本的相关机构加强合作,让更多的日本企业了解欧洲的路线图,从而打消顾虑,不过这需要时间。
一直把江河保护作为自己工作重点之一的绿家园志愿者这次特别留意到,坎昆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就是把水作为是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之一,这就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墨西哥水委会在加勒比海边的酒店举行的气候变化和水平行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执行秘书长菲格雷斯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管理日趋复杂,直接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迄今并未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得到充分体现。水资源相关研究,管理和政策制定也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妥善的适应计划可以大大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强度。墨西哥水委会主席塔玛戈下结论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是负责任的水资源管理,是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气候变化议程的时候了。
回顾和展望
1. On Overview
总体而言,坎昆会议虽未达成符合各方希望的有约束力的协议,但绿家园志愿者却乐于看到各国代表经过艰苦的努力在一些具体的方面取得了进展。更为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各个层面对于气候变化的共识在加强,各国在水资源适应,森林保护和低碳城市等具体领域的合作在加强,公民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影响力在加强。就中国而言,政府在气候变化大会前就对环保NGO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合作的态度,在坎昆与NGO的会面中又高度肯定了NGO对于气候变化大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可以说,气候变化见证了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政府,媒体和NGO的良好互动。
2. On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
绿家园志愿者专注于中国的江河保护,通过江河十年行,黄河十年行等项目持续记录气候变化对中国江河的影响,报道气候变化下江河沿岸社区居民的适应情况,并一直呼吁气候变化要特别关注水资源管理。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迄今并未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得到充分体现 ,水资源相关研究,管理和政策制定也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非常高兴在本届坎昆大会上,水资源是气候变化的核心终于成为全球的共识,并将作为气候变化预防和适应的重要内容。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执行秘书长菲格雷斯指出,妥善的适应计划可以大大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强度。如果听任事件发生再作反应,所付出的财务成本和环境成本将数倍于防患于未然。
3. On Looking forward
绿家园志愿者在坎昆现场,和世界上其他关注气候变化的NGO建立了联系交流了经验,同时切身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作为以媒体为特色的中国本土NGO,如何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在政府,媒体和NGO的互动中积极发挥作用,如何对标国际NGO的专业化,都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2、30个中国本土NGO亮相坎昆坦言重在学习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2月13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12-13/112921631357.shtml
“中国环保NGO干得多说得少”
12月11日凌晨4点,坎昆气候大会主会场月宫,几个来自中国本土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的青年在紧张地忙碌着。刚刚从会场出来的他们,正忙着在网上发布中国NGO对坎昆会议的印象。为了等到大会结果,他们与记者一样熬到凌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除了各国谈判代表的唇枪舌剑,世界各地的NGO也纷纷亮相,在这个大舞台上努力展现自己的组织,宣传各自的环保理念。这其中,大概有30个中国本土NGO。虽然他们还不是很强大,但为了在大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认真程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在闯荡坎昆气候大会的过程中,这些为环保事业奔忙的人坦言,中国环保NGO处在起步阶段,可以与各国NGO多交流,并且学会宣传自己。
“来次坎昆排放2.2吨碳”
杨方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气候变化项目主任
一路都在算自己碳排放
“我很低碳的。这次来坎昆,我住在青年旅社,出行坐公交车。出门也没有带什么资料,就带两页纸,不过上面一页是100g的铜版纸,不够低碳。我这次来的排放主要是飞机。”杨方义说。
在从北京到坎昆的路上,杨方义都在计算自己的碳足迹(碳足迹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我在坎昆的碳足迹大概是2.2吨。如果用我们‘山水’的计算器,还要高一些。今年的大会空调那么冷,这很不减排。在很多细节上,大会还可以更低碳。”杨方义对记者说。
与环保结缘以环保为业
杨方义最初和环保结缘始在上大学的时候。2000年,受“自然之友”影响,杨方义开始参加和组织大学生环保社团。在他看来,虽然当时的活动都很不成熟,却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4年毕业时,在大学里学国际贸易的杨方义选择到环保NGO工作。很多人说他傻,但他说这确实是源于兴趣。随后,杨方义去德国留学,回国之后又回到了NGO工作。
杨方义最关注的领域是森林问题。
在坎昆,除了组织各种活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参加关于REDD(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边会,几乎所有的相关会议都能发现他的身影。
“中国NGO收入还较低”
据杨方义介绍,中国本土的NGO最早出现在1993年,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能力正在慢慢提升。目前的各个NGO都有各自不同的议题和关注点。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生,主动来问我们要不要实习生或者志愿者。这在几年前是没有的。”他说。
不过,杨方义也坦言,目前中国本土的NGO招人不一定能留住人。从收入方面来说,国内NGO的待遇还是比较低。草根NGO面临资金问题。如果将来私募基金能够更多的与NGO合作,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
见团长时不停“织围脖”
倪一璟:绿家园总干事
代表中国NGO见解振华
接受采访前,倪一璟刚刚代表中国本土NGO和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见过面。在等待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倪一璟的微博上几乎几分钟就更新一条,实时速记下解振华的话,第一时间发到网上。
“这是我和绿家园的召集人汪永晨学的,写博客,写微博。有时候会遇到比如网络不好等问题,也有人说,写这么多谁看啊。其实,还是有人看的。”瘦瘦小小的倪一璟笑着说。
“我们来坎昆之前就已经跟解主任见过一面。解主任比较了解中国的环境NGO是做什么的,他对本土NGO比较信任,态度很开放。有些事情有误解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她说。
对此,杨方义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认为国内NGO很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提出意见,能够很好地与政府互动。“一味的反对,不是NGO应该做的。”杨方义说。
注重与其他组织多交流
倪一璟经常写文章,她这次来坎昆,除了举办活动,参加边会,还比别人多了一项工作———做采访和接受采访。虽然觉得这么多国家的人飞过来开会很不低碳,但她相信这种大会能为政府、民间和媒体三个层次的人提供一个相聚和交流的机会。
“很多国家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沟通少而不了解造成的。”倪一璟说,此次中国本土NGO相继与美国、欧洲和基础四国的NGO分别交流,了解到了很多东西。毕竟中国本土NGO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能够直接进入联合国会议,能够开阔眼界,看问题更加理性。
采访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在展会中心里,倪一璟和绿家园的另一个女孩忙着四处查看她们放在各个展台上的介绍资料。如果没有了,就补上;如果还剩一大堆,就分析是怎么回事。然后背着大包回旅馆,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熬夜听录音起早赶会议
窦丽丽:自然之友的气候变化项目协调员
每天评出表现最差国家
见到窦丽丽的时候,她正在会展中心里发放环保传单。
这个清瘦的姑娘当天看上去有点疲惫。
前一天她去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COP16)会议。会议十分冗长,她必须要把每位代表的话记下来,拿回去和大家分享。当晚,她听录音到午夜,转天又要很早爬起来,参加每天例行的中国本土NGO坎昆人员的碰头会。
很多中国本土NGO都是CAN International的会员。这个组织包括全球500个NGO,每天会评出“化石奖”(当天表现最差、阻碍谈判进程的国家),窦丽丽他们的碰头会也从CAN International的展位开始。
碰头会是一天工作的开始,大家分享前一天的见闻和感受,协调当天的活动。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每个人随后就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去参加边会或者其他的活动。
“中国NGO不擅宣传自己”
窦丽丽对大会的议程很在行。“LCA怎么又出来文本3了?”、“KP能不能谈下来啊?”她和别人聊天中,总是冒出各种专业术语。
气候大会现场,一些外国NGO的宣传活动形式多样,比如在会场外搞行为艺术,或者不停地大声喊环保口号等。对此,窦丽丽说:“中国本土的NGO特别不擅长这个,干得多,说得少。对于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本土NGO来说,目前还是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
“山水”的杨方义也坦言,中国NGO宣传自己做得不够,资金是一个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理念。中国NGO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想去说,或者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说去推广。
3、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建水电站 环保部督办函成空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467759.html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内的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峡谷秀美,碧水云天。同时,它还是“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由于未受到第四季冰川的袭击,区内保留了珙桐等47种国家级濒危保护植物和华南虎、娃娃鱼等41种国家级濒危保护野生动物。1994年,壶瓶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将它评为“目前仅有的两处具有合适面积的华南虎栖息地之一”。
但是,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片能让华南虎赖以为生的罕见的生态宝地,如今正在被违规建设的水电站蚕食。
缓冲区内建水电站,绿树水流均“遭殃”
绿色的植被表面被戳出一块块大面积的灰色窟窿。工程车不停地挖掘,成批绿树的脚下成了断崖,大批碎石裸露在外,一片尘土弥漫。
这是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里,曾被形容为“峡谷幽深,河水清澈,植被丰富,奇峰林立”的名景——毛竹河峡谷,如今,它却是湖南石门县天德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天德公司”)的“毛竹河工地”。
2007年11月,天德公司获得湖南省环保厅的批准,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里,建设平洞河水电站。但据当地村民反映,天德公司在实际动工的时候“偷梁换柱”,从平洞河挪到了国家规定“禁止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的毛竹河附近。
毛竹河的一部分位于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里,水流湍急,风景如画。石门县壶瓶山镇平洞村的老村支书覃业斌告诉记者,天德公司之所以瞄上了毛竹河,是因为“缓冲区里的水位落差特别大,能有几百上千米,发起电来,劲儿肯定比实验区大。”
按照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内部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片。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属于“绝对保护区”和“次绝对保护区”,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国家环境保护部也几次发通知强调,各地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据覃业斌介绍,天德公司不仅擅自把坝址建在了“缓冲区”内的黄连河撮箕口,还在大坝内凿穿了一眼1465米的隧洞,将河水引入南坪村的毛竹河。如今,在同属“缓冲区”的毛竹河附近,已经矗立起了巨大的引水渠和水电站机房。
针对覃业斌反映的情况,中国青年报记者随后向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致电核实。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向记者表示,天德公司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边缘地带”建水电站这一项目,的确经过了省环保厅的批准。但据他了解,水电站主体工程的地址“并没有变”,天德公司只是为了“引水发电”,而私自改变了取水口的位置而已。问及环保厅批准的主体工程地点具体在哪里,潘碧灵副厅长表示“不清楚”。
天德公司的现场施工负责人韦新国则以肯定地口气告诉记者,水电站的施工地址位于“实验区”,跟“缓冲区”不搭界。
据村民们反映,修建水电站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壶瓶山镇司法所原所长杨生贤告诉记者,为了建水电站,天德公司已经“在保护区里毁了700亩田,砍了50万棵树,把环境全破坏掉了。”而从覃业斌等人提供的施工现场照片看,曾经满目翠绿的毛竹河峡谷,如今已俨然是一片“采石场”,蒙灰的绿树,斑斑点点地散落在光秃秃的石壁上,满目疮痍。
此外,天德公司将黄连河水“拦腰截断”引入毛竹河,也让黄连河下游的平洞村1600名村民“遭了殃”。“他们修水电站,咋把我们的水系也改了!”覃业斌无奈地叹息,“村子里之前洗衣服、洗菜啥的,一直用的是黄连河里的水。等大坝筑起来以后,河水怕是要干了,我们几百亩农田都要靠抽水灌溉了吗?”
对此,潘碧灵副厅长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我们批准这个项目之前,已经找环保专家论证过,天德公司建了水电站之后,留给平洞村的水量仍然符合‘生态流量’。”他表示,按照工程规划,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基本能够维持,对村民用水也“几乎没有影响”。
他同时强调,天德公司私自改变取水口虽然“违规”,但经过环保专家的现场论证,新的取水口“比原本规划的,对环境生态还要好一些。”
而记者调查发现,在水电站尚未竣工拦坝时,平洞山村民的堰塘就几乎干涸。曾经被唐代诗人李白誉为“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高山峡谷水流,也急遽减少,有的地带甚至露出了干枯的水草。
【1】 【2】 【3】
4、江河十年行2010之十三――杜柯、阿柯、梭摩三江汇集而成大渡河
汪永晨文图
大渡河的著名,我想和中国工农红军当年的壮举不能不说有着直接的关系。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红军飞夺泸定桥,尽管现在有争议,但这都是我们从小学习共产党的党史,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大渡河
杜柯、梭摩双江在大山中的汇集
2010年12月6日早上,我们从马尔康出发,向大渡河源的双江口驶去。
马尔康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与红原、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小金相邻,西与壤塘接壤,
马尔康县 (网上照片)
前两年,江河十年行走到这里时都是晚上,今年地质学家杨勇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就讲了双江口的险峻,讲了那里已经开工的双江口电站。杨勇说,他从网上看到的资料,那里要建的大坝,将会是380米高。要建如此高的大坝的峡谷,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去那里看一看。
马尔康县城
大山里的马尔康
马尔康,北与红原、阿坝相连。地理坐标,北纬30°35'~32°24'、东经101°17'~102°41'。东西长134公里,南北宽90公里,面积6632.73平方公里。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位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及松潘地块交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境内最高峰海拔达5000米左右,最低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
县内系藏族聚居地,主要居住着嘉绒藏族。嘉绒系“嘉尔莫查绒洼绒”的简称,意为住在嘉莫墨尔多山周围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带的居民。在总人口中,藏族占63%,汉族占34%,其他民族占3%。
上面这四张照片是江河十年行2008时我拍的照片。
嘉绒藏族所住的地方,可以说是湖泊罗列,水量充沛。水草丰茂的高山草场占全县总面积的15.8%,是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天然牧场。解放前,混群放牧,畜种退化,疫病流行,极大地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民国27年(1938年)前后,“四土”及附近地区开始种植罂粟, 鸦片烟产量连年上升,马尔康地区形成了杂谷脑、大小金川、绰斯甲等地的鸦片烟集散市场。甘肃、青海及四川境内的大小商贩于境内交换枪枝、弹药和粮油、茶叶、布匹及日用百货。马尔康地区成为经济畸形发展的集散市场。
解放后,人民政府禁绝了鸦片的生产,民族商业贸易健康发展。加强草场建设,引进优良畜种,建立兽医网点,推广科学技术,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0年底,牧畜存栏14.6万头,牛、羊5689头,商品值281万元。
马尔康县森林覆盖率也很值得一说。为52.26%,林草综合覆盖率5.32%,活立木蓄积量4029万立方米。天然红豆杉资源丰富。在茂密的森林中,栖息着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獐、鹿、熊等七十三种珍稀野生动物;寄生着松茸、羊肚菌、猴头菇等十余种野生食用菌;生长着杜仲、党参、贝母、虫草等270多种名贵药材,素有“川西药山”之称。
路遇,说唱就唱
物产丰富的大渡河边
马尔康县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直波碉群。又因地处藏民族嘉绒地区的腹心,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风土人情。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和“邛笼”式建筑风格,悠久的嘉绒藏戏艺术,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嘉绒服饰,气势宏伟的锅庄舞,制作精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神秘的大藏寺,精美的唐卡画和绝伦的酥油花等等,让人留连忘返,倍感神秘,是阿坝州以嘉绒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胜地。绮丽的高山峡谷风光,既具有雪山的巍峨峻美,又有河谷春的花艳、夏的浓郁、秋的多彩、冬的粗犷。杜鹃、红叶、悬冰、流珠、把马尔康的春、夏、秋、冬描绘得斑斓艳丽,圣洞、城堡、古岩画、土司官寨把马尔康神奇的故事演绎得悠远神秘,奇石、奇树、岩泉、飞瀑更为马尔康平添了无限魅力。
嘉绒藏族居住的境内的草登乡保岩热水塘水温适度,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关节炎等有较好疗效。卓克基乡的白诺扎普系120O余年前宁玛派大译师八戈尔•白诺扎纳修炼静坐的天然岩洞,在藏区颇有名气。松岗乡的直波古碉与田园藏寨交相映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奇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脚木足白赊寺是红军长征时召开“卓木碉会议”的遗址。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草登寺是群体寺院建筑,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墙上的话
进入双江口
双江口所在的大山
双江口电站边的大山
“保护环境,做个可爱的人”。把保护环境和可爱的人放在一起,这样的口号,对江河十年行2010年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第一次看到。每个人把镜头对准墙上的这句标语时,可以说是感慨万千。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口号,写得如此直白的当属这句。不知写这一口号的人当时的心理是对保护环境的渴望,还是对可爱的人的渴望,也或是都渴望着。
当我们越往双江口走去时,看到的,拍到的大山和大江就越成了这样。
告知牌
大山上的开凿
成了工地的大山
没有被开发,没有从水要能源时的山山水水。是下面这两张照片所表现出的原貌。
眺望大山
嘉绒藏寨前的激流
当地人的情感
标语:建设科技生态典范双江口电站
看着这截然不同的山水,我在网上找到了对大渡河开发的一段说明:河流规划科学、电站开发有序。我们一起来看看:
4.3.1 三段式规划,22级开发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大渡河水能资源梯级开发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能源[2006]478号)的精神,大渡河干流分三段开发,同时,根据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四川省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调整报告》(川办函[2004]196号),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推荐三库22级开发方案:
上段:双江口至猴子岩为上段,包括双江口、金川、巴底、丹巴、猴子岩水电站。
中段:长河坝至老鹰岩为中段,包括长河坝、黄金坪、泸定、硬梁包、大岗山、龙头石、老鹰岩水电站。
下段:瀑布沟至铜街子为下段,包括瀑布沟、深溪沟、枕头坝、沙坪、龚嘴、铜街子水电站。
4.3.2 电站开发有序展开,装机规模两次飞跃
2010~2020年间,大渡河公司装机规模有两次较大的集中飞跃,其中,2009~2010年为第一次飞跃,仅两年时间,公司装机规模由132万千瓦升为527万千瓦,接近每年翻一番;2014~2016年为第二次飞跃,公司装机规模由608万千瓦升为1015万千瓦,再近一番。这两次飞跃,也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阶梯。
4.4 黄金十年,大渡河进入持续收获期
4.4.1 瀑布沟综合盈利强,盘活一江春水
大渡河要盘活一江春水,就要把孕育大江的大山变成这样。
水坝的指示牌
为了一江春水
地质学家杨勇说:这里的地貌为旋转弧形结构,是沉积岩向变质岩过度的地貌。破碎,活跃。
地质学家的担忧
走在这样的大山、大江中的我们
大渡河在这里流淌
我在网上还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国电大渡河双江口公司从容应对今年首次洪峰。2009年6月11日下午15时35分,国电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前期工程闸首流量首次猛突至1370立方米/秒,洪峰到达电站施工区,省道S211改线公路部分路段被水淹没,且水位继续上升,社会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及施工区的生产及生活。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双江口公司紧急启动防汛预案,在第一时间配备人员及设备,整合有效防汛资源,全力投入,在短短30分钟内便迅速完成了省道S211的改道,将原金川至马尔康贯穿工区的路线(省道S211)改为“上戗堤1号路—阿斯布隧道—绰斯甲河大桥—国道317”路线,并在各主要改道路口设置道路指示牌,配备专职交通指挥员24小时值守,保障了社会交通的顺畅。
此次高强度持续性降雨为多年罕见,大渡河实测流量统计显示,闸首流量在72小时之内从643立方米/秒猛涨至1440立方米/秒,且足木足河流量已经超过双江口水电站场内交通工程施工以来的峰值,各方面数据均为历年之最。此次防汛应急预案的迅即启动及取得的成效,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来源:国电集团公司罗晓柯、周伟)
不知这种罕见以后是否还会发生?现在仅仅是双江口电站修建的刚刚开始。
能源取之于大山中时
前面那张照片拍到的:“保护环境,做个可爱的人”这句大渡河边的口号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写它,贴它的动机是真诚的,是真的要落在实处的。
水电站淹没区
双江口电站
江边人今天的生活
离开那段要变成一江“春水”的大渡河,我们来到修了电站就要淹没的大渡河边。
这位站在大渡河边的妇女叫崔坤玉,42岁。她很愿意和我们聊。她说现在的日子很好过。家里养着猪,今年卖的价钱不错。十多只鸡,吃的都是山上的野食,城里人喜欢。这里的雪梨更是出了名的好吃。江边那个大梨就是样子。
雪梨之乡
生态专家的激动
崔坤玉还告诉我们,他们这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过一次较大的泥石流。现在修水坝让他们搬家,可是淹没区的大牌子立了不少了,但是搬到哪儿,什么时候搬,有什么赔偿还是“三不知”。
我们在这边聊时,桥那边的几位叫着我和他们一起去另一老人的家看看。老人叫杨天兰,年轻人是他儿子。他们家今天的生活也是红红火火。
去家里看看
劳作的快乐
不知明天的家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
如今,儿子和杨天兰分着过。当过很多村官的杨天兰希望我们帮她反映的是:地震时她和儿子分家已经多年,可户口没有分开。所以地震赔偿时,只赔了儿子,而没有赔她。当干部时学过法的杨天兰,问我们:用法律的途径解决自已所遇的问题是不是可行?
我们当然是鼓励这位66岁的农村妇女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过,让我们担忧的是,像他们这样,财产已经被冻结了两年,时刻都面临着搬家的农民,却连给他们什么赔偿,何时搬,搬到哪儿都还不知道,真的到了搬家的时候,他们又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杨家的房
杨家的柿子
杨家的地
看着杨天兰家今天的生活,我们问她和儿子,搬家的赔偿如果你们不满意怎么办呢?那我们就不搬。母亲和儿子都非常肯定地说。望着他们的肯定,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再次感叹这样的家乡要是真的淹了,不知这样获得的能源,是不是真的值得。
杨家门前的大渡河
大渡河边的人家
今天大渡河在金川两岸的生活是富足的,明天呢?应该更好。我们明年会再来。
明天,我们要去的是贡嘎山脚下的,被称为神湖的木格措,那里应该是雪景了。2008年去时,听说那里被张家界的老板承包了,住在里的面的原住民,有可能也要被搬家。那里有我们要用十年的时间跟踪的荣东江措一家。去年没有去,今年他们还住在老家吗?希望能见到他们。
5、绿色访谈之王石:生命的追问
来源:腾讯绿色 2010-12-13
http://news.qq.com/zt2010/talkwsh/index.htm
王石说:2009年11月26日,是我后半生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中国政府正式对世界做出承诺,至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这天起,不再是从个人、企业,而是从行业、社会的角度来推动碳减排 …
王石:其实历史不是必然的,不是说一定要成功或一定不成功,有很多不确定性。我到深圳创业,都是被人从不理解到理解,再不理解到再理解的过程,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有话语权。话语权就是安排场合让你讲,你要让我去说我就说环保、说生态。我就是用我的一点精神和一点偏执,执意地在做这样一件事。
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qq.com/zt2010/talkwsh/index.htm
6、中国着手制定长江上游保护区行动规划
来源:中国低碳网 2010-12-13 章轲 文
http://www.ditan360.com/Shishi/Info-76035.html
中国低碳网专稿 中国政府已决定着手制定长江上游保护区行动规划,以切实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和长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13日上午,国家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在厦门召开了“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研讨会”。
据大自然保护协会项目监测与评估主任刘大昌介绍,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多方专家学者将共同提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管理区域(或整个保护区)的保护行动规划初步框架。”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长江流域的鱼类纯淡水种类达338种,接近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1/3;同时长江有特有鱼类162种,其中112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水系,是世界特有鱼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其中许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而80年代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随着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升温,这些河段原有的产卵场消失,栖息地条件被破坏,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是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建立,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我国为保护珍稀特有鱼类所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该保护区江段内分布有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国家级珍稀鱼类,以及圆口铜鱼等64种特有鱼类。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避免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的灭绝,减轻三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部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8年合作完成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区评估报告》中,已将这一保护区以“重要河流栖息地”列为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首选。
但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一保护区自设立以来就一直面临巨大的开发压力。长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而长江流域特有鱼类最为丰富的区域就在其上游。上世纪开工建设的葛洲坝和三峡水库,截断了多种鱼类的洄游通道,淹没了大量的产卵场。
今年11月,为给小南海水电站等建设工程让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已同意调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保护区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水电开发,恐将导致长江多种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绝境。
“我们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刘大昌对记者表示,尽管无法阻止经济发展特别是水电开发对这一自然保护区所带来的影响,但有一个保护规划总比没有好。
刘大昌介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只有保护区管理条例,缺乏有针对、可操作的保护规划。他告诉记者,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出的保护行动规划初步框架的基础上,有关专家将起草正式文本。
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陈琰告诉记者,这一保护行动规划专家稿将提交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处审阅,并向农业部报批。
据了解,为确保这一保护行动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国家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引入了由大自然保护协会开发的“保护行动规划方法”,这是一整套保护规划和管理方法之一,侧重于保护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刘大昌介绍,这一方法是根据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保护成交评估伙伴关系网等组织的大量项目材料和经验编写而成,并经过许多一线保护工作者的实践检验,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和组织中采用这一方法。“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200多个项目中,也运用了这一方法。”大自然保护协会项目官员杨波说。
相关:
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足够生物多样性”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各国政府、民众的环境责任意识日益增强,采取的保护行动更为有力,许多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和海洋保护区。各国还制定了法律法规,以确保人们能拥有洁净的空气和用水,并着手保护濒危物种。各地民众渴望健康、可持续的环境,并组织起来保护他们的渔场、河流、森林及其它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
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然而到21世纪,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质量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却日渐加剧。陆地和水域正承受着人口过快增长、破坏性的工农业生产方式与无序发展带来的多重压力。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后果已非常明显,在动植物的分布及生长速度、动物迁徙时间、冰川退缩,以及暴风雨雪、干旱、山火的频度和强度等自然现象方面,科学家们观察到一系列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因素正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着重大影响。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被卷入一场人为引发的巨大灭绝浪潮之中。据估计,当前物种正以超过正常速度100到1000倍的速度在消失。
与此同时,自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淡水、食物、防洪等)也陷入危境。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与人类福祉降低,二者之间的联系已不容忽视。
例如,多米尼加共和国萨马纳湾是北大西洋大翅鲸(座头鲸)的乐园,也是该国的重要渔场,渔产量占到该国总产量的40%;但上游的毁林活动却使大量泥沙被河流冲到这个海湾,破坏了原先丰产的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性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准下降使地球的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导致了鱼类数量下降、洁净水减少、土壤流失加剧,而人类为争夺日趋稀少的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断加大。
“在空前的挑战面前,大自然保护协会更加努力地去保护生态系统及其所维系的一切生命。”据大自然保护协会介绍,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的重点是,而不仅仅是保护那些最稀有或最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自然区域。“期望一个拥有健康的森林、草地、沙漠、河流和海洋的世界;一个珍视自然系统与人类生活质量关联性的世界;一个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世代长存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大自然保护协会制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携手合作伙伴,在2015年以前有效地保护代表地球上每种主要生境类型的至少10%的区域。
据介绍,目前13种陆地主要生境类型中,有8种生境类型的受保护区域仍低于10%的目标。要实现这8种陆地生境类型以及淡水与海洋生境类型的保护目标,需要在今后10年内将有效保护的速度加快至少一倍。
记者了解到,大自然保护协会正在全国各保护区推行“保护行动规划”方案。该方案是该协会于1996年创立“自然保护系统工程”中一个主要内容。自然保护系统工程采用一套以多方协作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保护过程及标准化的分析方法,来甄选出有必要得到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制定保护对策及确定保护成效衡量手段。
此前,大自然保护协会配合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共同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该规划首期项目是对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估,并就有效地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系列对策。项目的总预算为600万美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分别承担50%。
大自然保护协会还在滇西北等地开展了替代能源项目等,通过减少薪柴消耗,遏制森林资源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7、畜禽污染减排纳入“十二五”重点规划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10-12-13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eijing_news/2010/12/13/188752.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降蕴彰 本网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畜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污染源之首,畜禽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已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
环保部最近公开的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43亿吨,尿液产生量为1.63亿吨,已居农业污染源之首,且已成为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村镇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
近年来,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总量不断增加,但养殖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工作相对滞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快的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南等地。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周围。
不仅如此,由于管理部门疏于规划,环保意识淡薄,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另外,养殖场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都是分布于居民区内,8%一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米,30%一4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米。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
环保部一位官员表示,养殖业不发展不行,关键是如何发展。此次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促使规模化畜禽养殖将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污染减轻到最低限度,创造出高经济效益和最低限度环境污染的养殖业系统。
8、我国首个冰川监测塔在乌鲁木齐建成
来源:兰州晨报 2010-12-1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2206871_1.shtml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寒旱所获悉,经过两年的建设,我国首个冰川监测塔日前在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观测网络中唯一的中国冰川——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建成,这标志着我国在冰川监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近30年来,冰川的消融退缩又呈现加速趋势,许多小山岳冰川消融殆尽,由此产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此,负责世界冰川监测的专门机构——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冰川观测的措施,重点之一就是建议各国建立冰川监测塔。冰川监测塔是对冰川进行实时监测的先进设施,此前,仅有欧美等少数国家拥有此设施。
据介绍,该冰川监测塔将集冰面立体摄影、视频、无线传输等系统为一体,成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重要观测平台之一,为天山冰川站实现1号冰川面积、末端位置等项目的动态实时监测和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奠定了基础。
9、江苏溧阳水泥厂污染环境续:村庄将搬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12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13/041421628733.shtml
本报12月4日刊发《被水泥吞噬的村庄》后,引起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研究制定整改措施。12月8日下午,本报记者再赴溧阳市,了解整治进展。
“这篇报道加快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步伐。”溧阳市委书记韩立明说,“当前环境问题是老百姓排在第一位的生活诉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这个问题。”
据溧阳市环保局局长吴志东介绍,12月4日下午,溧阳市环保局工作组进驻企业,在厂区、厂外、居民区等地区开始监测粉尘、噪音等居民反映的问题。江苏省环保厅也派人到溧阳,查验企业环保资质,了解监测情况。
12月5日下午,溧阳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会议,作出六条整改措施决定:第一,企业优化污染治理方案。南方水泥溧阳汉生特种水泥有限公司在目前污染防治设施配套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污染整治。12月5日下午,在企业委托下,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进驻该厂,排查粉尘排放问题,编制污染防治优化治理方案。第二,环境监测结束后,水泥厂即停产整治。目前周城的水泥厂还未停产,监测方已经返回上海编制优化方案。“方案一旦制定,厂里立即停产整改,并邀请南京水泥研究院对工艺技术作出评估。”南方水泥溧阳汉生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建军说。第三,实施村庄搬迁计划。在听取周边群众意见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万顷良田建设规划,对污染影响较大的村民住房实施搬迁计划,确保最迟3年内实施到位。第四,加强环境整治。督促企业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协助企业建设厂区防护林;购置洒水车,加强道路保洁,控制扬尘;对区内水泥运输车辆实施限载,科学调控运输时间。第五,强化日常环境监管。进一步加强对周城水泥企业的日常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夜间和节假日的错时监管,督查企业做好各类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和管理工作。第六,村民代表参与监管。进一步加强村民代表有组织参与企业环境行为监督工作,继续做好与周城水泥企业周边群众的解释、沟通工作。
据吴志东局长介绍,经过连续4天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发现厂区窑口等排放口、厂界内、厂界外粉尘浓度均达标,厂界内部分地区噪音超标,居民区部分地区粉尘超标。
为什么居民感觉污染很严重,而监测结果却显示合格?国家标准规定,厂界外粉尘浓度标准为1毫克/立方米,居民区粉尘浓度达标值为0.3毫克/立方米。监测结果显示,厂界外1米处粉尘浓度为0.6~0.7毫克/立方米。吴志东解释,由于厂区距离居民区太近,没有达到500米的间距,加上水泥厂生产量大,日产4500吨水泥,排放量较大,长年累月排放粉尘,粉尘积累量多,造成居民区的粉尘浓度超标,对距离厂中心区500米内的居民生活有一定影响。
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相对比较滞后,国标监测的范围是10~100微米之间的粉尘,对于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粉尘颗粒浓度,无法检测。而真正影响空气质量、造成能见度较差的,恰恰是2.5微米左右的粉尘,所以会出现村民感觉污染严重,而监测结果却达标的情况。
吴志东表示,他们已将监测数据提交给企业,要求企业作出优化方案。
10、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开庭 环保局索赔432万
来源:云南网 2010年12月13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3/093121630578.shtml
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将于今天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从2009年11月份嵩明县杨林镇大树营村委会村民发现附近的养猪企业对1000多村民的水源地——大龙潭污染事件起,此事被人发现已有一年时间。昨日,记者实地走访后发现,环保部门责令关停的养猪场还在继续养猪,大股的粪水流成河,而遭到水源污染的其中一个村子600多村民的饮水比抗旱时候还难。
追溯
转包土地 养殖公司任废水随意排放
事情要从2009年11月说起,嵩明县杨林镇大树营村委会下辖的3个村民小组中,陆续有村民发现自家水管里接出来的水有发黑、发臭的现象,遂向村小组汇报。经过层层上报,逐级落实后,环保、防疫等部门深入到村子里的水源地查看,发现附近新农村、小堡子和西冲3个村小组1000多村民共同的水源地——大龙潭的水已经不能再饮用,并将龙潭水的水样带回化验。经卫生防疫和环境监测部门多次抽样检测,证实该龙潭水氨氮指标、菌落总数及大肠杆菌等指标严重超标。经过对周边可能污染龙潭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论证后,相关专业人员得出结论:导致大龙潭水源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离大龙潭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的官渡区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小哨生态畜牧小区。
经调查,2007年1月23日,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简称羊甫公司)从官渡区小哨村委会获得了1000亩集体土地使用权,用于官渡区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小哨生态畜牧小区项目建设(简称养殖小区)。2008年7月23日,羊甫公司的主要股东又注册成立了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简称三农公司),并将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招商和经营事项交由三农公司实施,但未报行政审批部门申请变更项目建设主体。2009年9月起,三农公司在未按环评批复要求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情况下,陆续允许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养猪,对养殖户养殖生猪所产生的养殖废水任其随意排放,或仅仅采取利用生猪养殖小区内自然形成的土坑或开挖若干收集池的方式临时收集存储。
粪水乱排 污染水源威胁3大水库
污染事故发生后,官渡区环保局经过相关行政调查程序,给予三农公司责令停止生猪养殖、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根据环境评估评审结果和现状,通知其立即停止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三农公司对官渡区环保局责令停止养殖、停止建设的通知置之不理,在自行对收集池采取了临时防渗措施后仍继续养殖。2010年2月27日至3月3日,养殖小区再次发生养殖废液泄漏进入地下水系统事故,经环境监测机构对大龙潭水质检测,氨氮指标于3月5日达到顶峰。2010年6月3日的最后一次检测,大龙潭水库水质各项指标仍然严重超标。污染事故发生以来,三农公司2010年春节后交纳50万元罚款,但没有对被污染的大龙潭水质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导致邻近养殖小区的官渡区花庄水库、嵩明县的西冲河水库、八家村水库受污染的风险始终不能消除。而在记者近期的回访中,有村民表示,距离养殖小区直线距离5公里左右的青年水库也已经被污染,连牲畜也不敢放到水库边去,怕牲畜饮了水库水后发生不测。
责任认定 环保局向两被告公司索赔432万元
今年8月12日,昆明市环保局提起公益诉讼,将大龙潭的“污染黑手”——三农公司、羊甫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立即停止对环境的污染,赔偿为治理大龙潭水污染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暂计417.21万元;赔偿为处理水污染事故所产生的专项应急环境监测费和污染治理成本评估费,共计15.5293万元。市环保局认为,三农公司未获环境主管部门行政许可,擅自实施生猪养殖小区项目建设,随意向周边环境排放养殖污水,造成大龙潭地下水供给系统及出水口水质污染,直接导致大树营村委会相关村组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发生困难,其行为已构成违法排污。羊甫公司作为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申报单位,未经原环评审批主管行政机关同意,擅自将养殖小区建设项目交由三农公司实施,且在实施过程中未履行或督促三农公司履行环评批复要求的环境保护义务,应对污染事故的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因为这起官司的特殊性,国内各大媒体都给予了关注。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有贵州、云南和江苏设有三个环保法庭。
讲述
村组长沈云启:“因为缺水严重,我曾打电话给书记和市长秘书”
去年11月份受污染的杨林镇大树营村与羊甫公司下属的养殖小区相距不到1公里,大树营村委会辖区有新农村、小堡子村、西冲河村3个村民小组,由于生活用水主要取自龙潭,成为3个主要受污染的村庄。在这3个村子中,新农村全村605人的生活饮水全部来自龙潭,大龙潭水的污染让他们的饮水变得十分困难,也是3个村子中受影响程度最深的。
沈云启,新农村小组组长,在村子里任干部已有7年时间。新农村并不难找,进入大树营村后沿着水泥路一直往前走,穿过一个水库便到村口。从沈云启口中得知,这个水库叫做青年水库,以前也是村民取水的地方。如今也遭受了污染,便没有人敢再去取水,只能用来给牲畜饮用。
沈云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个本分的庄稼人。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案件将在本月13日开庭时,沈云启表示未接到通知。对于这个村的村小组长来说,从2009年11月份开始,他就从来没有消停过。“当时村里有人说烧开水会臭,我还不相信。后来反映情况的人多了,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向大树营村委会上报。”据沈云启介绍,从去年11月份开始,喝水成为了全村人的难题。如今养殖小区通过另外架设的管道每天会向村子供给50吨水,上午8点至9点为供水时间。由于受地形的影响,离养殖小区较远的新农村村口附近的村民根本无法接到自来水。
“接不到水的村民,最远的要跑到七里湾坡去找水,来回得两个小时。”沈云启称,刚刚发现水受污染时,村民饮水最为困难。由于每天需要拉水,村子里的男人都不敢外出打工。如今全村人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喝到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虽然13日开庭当天沈云启不会去现场,但是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却与他有不小的关系。“11月份哪天我不记得了,早上8点多我给仇书记和张市长的秘书都打了电话反映情况。电话里说下午5点前给我回复,结果上午11点各级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便下来了。”沈云启称,当天环保、水利部门来到新农村取水化验,养殖场被责令停止养殖。养殖场的相关负责人找到村小组协商,称负责给小组从外面拉水。最终,小组集资22万(羊甫公司出资9万)架设管道从养殖小区取水。 记者 毛亚南 孟俊(都市时报)
11、包头制定法规保护湿地 沿黄湿地生态恶化有望遏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2-13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12/t20101210_690315.html
本报讯 为了维护沿黄河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制定的《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近日正式施行。
据了解,包头市现有湿地3.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由于污染排放和无序的围垦耕种,再加上农民对已垦湿地的耕作管理粗放,目前湿地土壤已经出现板结、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包头市经过反复调研,制定了《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并于9月17日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共分6章37条,从湿地保护规划、湿地利用等各方面进行了规定。《条例》的正式实施,将改善包头市沿黄湿地的现有局面,深入推进沿黄湿地的保护。
12、陕西电力一工程环境违法 环保部开暂缓罚单引质疑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12月13日 郄建荣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2-13/2717595.shtml
“该项目负责向府谷地区供电,如果停止运行将影响上述区域的供电需求和安全。”陕西省电力公司以此为理由,请求环境保护部暂缓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环境保护部在今日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中已经同意了陕西省电力公司的请求。
而环境保护部作出的环境违法处罚缓期执行的决定也引起了环境法专家的质疑。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12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违法处罚缓期执行应该严格控制,否则会引发违法企业纷纷效仿,最终影响法律的严肃性。
配套环保设施未验收即生产
环境保护部透露,陕西省电力公司330千伏府谷输变电工程于2009年7月20日投入试运行,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企业试生产期间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意见的复函》(环函〔2007〕112号)规定,对试生产超过1年仍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可认定为试生产结束投入正式生产。因此,环境保护部认定,陕西省电力公司330千伏府谷输变电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行。
环境保护部认为,陕西省电力公司的行为违反了环境保护法第26条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3条关于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制度的规定。
对于陕西省电力公司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保护部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决定责令陕西省电力公司330千伏府谷输变电工程停止运行;同时罚款10万元。
以影响供电为由求缓期执行
2010年9月25日,环境保护部以《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环法字〔2010〕50号)告知陕西省电力公司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和拟作出的处罚决定,并告知陕西电力公司有权进行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
2010年10月12日,陕西省电力公司向环境保护部递交了《行政处罚陈述申辩书》,10月29日,又向环境保护部递交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关于330kV府谷输变电工程暂缓停运的请示》(陕电法〔2010〕38号)。
环境保护部称,陕西省电力公司在申辩书中承认违法行为,但请求暂缓实施行政处罚。陕西省电力公司的理由是,违法事实造成的原因是拆迁户拒绝接受政府的拆迁安置方案;同时该项目负责向府谷地区供电,如果停止运行将影响上述区域的供电需求和安全。
环境违法处罚再次被缓期
对于陕西省电力公司提出的要求缓期执行违法处罚的请求,环境保护部认为,陕西省电力公司的陈述申辩意见不影响对违法事实的认定。“经向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核实,对你公司提出的停止运行将影响府谷地区供电需求和安全的申辩意见,我部将予以考虑。”在今天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环境保护部公开考虑的结果是:“鉴于你公司330千伏府谷输变电工程立即停止运行将影响府谷地区供电需求和安全,故将‘责令停止运行’的处罚缓期至2011年3月31日执行。”环境保护部要求陕西省电力公司,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环境违法的问题,并向环境保护部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如果该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合格,我部将解除‘责令停止运行’的处罚,依法允许你公司330千伏府谷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如果超过2011年3月31日你公司仍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我部将依法立即执行‘责令停止运行’的处罚。”环境保护部称。
处罚缓期执行不应频繁使用
事实上,环境保护部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适用缓期执行已不是第一次。从去年开始,环境保护部曾多次在环境违法处罚中适用缓期执行。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专家认为,对于涉及民生的、涉及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处罚适用缓期执行,这一方面是执法人性化的体现,但同时,他也担心,如果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时广泛适用缓期执行,势必引来违法企业纷纷效仿。
这位专家说,早在环境保护部开出第一个缓期执行的罚单后,他就有过这样的担心。“果不其然,环保部的缓期执行罚单是开了一张又一张。”这位专家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目前,我国环境违法依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对环境违法行为广泛适用缓期执行,肯定会助长违法行为的滋生。“这样的结果,非但达不到惩罚违法的目的,反而会影响法律的严肃性。”这位专家表示,涉及民生以及安全的环境违法项目确实存在不好停产(停工)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也反映了日常环境执法不到位的问题。”这位专家建议环境保护部,适用环境违法处罚缓期执行应该严格控制,以严防滥用。同时,他认为,应该严格日常执法,以及早发现环境违法行为。
13、"地球之肾"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伞"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469302.html
人民网江苏12月7日电 (记者 李彤) 近日,“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第三阶段沿C字路线走进江苏,人民网记者跟随采访团就溱湖与大丰两家“国字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了走访。
“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是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此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这些物种和种质基因资源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溱湖湿地:26平方公里园区成为130余种候鸟的栖息天堂
“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立,目前园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对游客开放面积7平方公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纪工委书记王国文介绍说,公园处长江流域与黄淮流域之间,系江苏省最大的典型淡水沼泽湿地,素有“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湖水国胜江南”之称。
就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王国文说,溱湖湿地地势低洼多沼泽,是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现有各类植物113种,野生动物73种,其中包括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随着溱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溱湖湿地已日渐成为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据初步观察和统计,现在每年都有1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溱湖栖息。‘万鸟云集,千鹭飞起’已经成为溱湖湿地的一大景观特色。”他说。然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公园就此曾有过历史教训。王国文坦言,原先的规划建设侧重于风景园林特征及追求片面的旅游经济经济效益,特别是2003年为了举办会船节将溱湖的水抽干清淤,致使园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副主任朱广庆做客人民网时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演替、自然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漫长。一旦形成确定的状况,破坏之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指出,在威胁生物多样性方面,人类的活动占了很大因素。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控制人为的破坏活动。
前车之鉴,警钟长鸣。目前,园区成立了宣教中心,通过媒体报道、现场活动、定期刊物与对员工培训,四大途径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还增设了4—6个生态监测点,对水产用药和绿化用药严加管理,加强监控。安排专人定期观测湿地气侯变化,水文水质、动植物生长、鸟类迁徙等情况,建立湿地数据资料档案,使湿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从2005年起还相继关闭了沿湖及上游地区的14家工业企业,做好了湿地核心区域原住居民的外迁工作。同时,园区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高密度栽植湿地水生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先后投入1.8亿元,累计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450多万株、水生植物130万多株,恢复本土绿地近30万平方米。”他说。
“四不像”:从黄海湿地走出濒危
说到江苏大丰,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里的麋鹿保护区。麋鹿,因“角似鹿,面似马,鼻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惜动物。1900年,在庚子之难中南海子仅存的麋鹿被八国联军劫杀一空。
谈到麋鹿,不得不说到丁玉华——一个为麋鹿保护呕心沥血25年,至今仍为之倾心的一线工作者。提起麋鹿,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来滔滔不绝。丁玉华介绍,百年前麋鹿作为一个特有的物种在中国消失。自1986年重新引进后,大丰麋鹿保护区由当年的39头发展到目前的1618头,占世界总量的40%。除了麋鹿,保护区现有兽类12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7种,鸟类315种,鱼类156种,昆虫599种,植物499种。丹顶鹤、东方白鸛、黑嘴鸥、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多种,使得黄海湿地和麋鹿栖息地及周边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
在与记者的交流过程中,谈到之前一次中美自然保护研讨会,丁玉华话语中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今年国家林业局在昆明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向美国同行介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作为当天上午主题发言的最后一位,丁玉华发言结束后美国同行起立鼓掌。“我很激动,中国的自然保护并不像国外同行想想的”,他说,在某些领域大家是相互学习的。
“万麋倾角,猛虎为之含牙。这说的是鹿群团结,即便是猛虎也不敢张嘴要含着牙。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湿地保护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显而易见”。丁玉华笑指着不远处的树林说,鸟儿是大自然的监督员,那里的环境好它往那里落。
此次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采访活动”,由国家林业局、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联合举办。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参加此采访活动,人民网作为承办单位将全程参与采访。
14、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将释放大量致癌物质
来源:国际在线2010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463407.html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8日报道,通过研究气候变化与人造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间的联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科学家们日前警告称,冰河和冰原融化正在将致癌污染物释放入空气和海洋中。这些可长期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能够进入食物链和人体中,进而增加肿瘤、心脏病以及不孕症等疾病的发生率。
最新研究显示,日益增高的温度和更多极端天气,正增加人类接触污染物质的危险。科学家特别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为它们可以在环境中残留数十年不被分解,还会逐渐积聚在人体组织中。这些有机污染物包括杀虫剂以及电子产品中的化学物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秘书唐纳德·库珀说,融化的冰川正在向空气和海洋中释放残留多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极端天气事件,比如今年的巴基斯坦大洪水,也会导致储存的污染物被释放出来。污染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世界需要面临的问题。这些污染物过去被困在遥远的冰川中,但是现在气温越来越高,冰层融化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回到人类身边。尽管现在只有少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食物链,但是它们会越积越多,并不断沿着食物链向上爬升,直到到达食物链顶层的人类体内,最后甚至连母乳和血液中都将有它们存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阿西姆·施泰纳说,热带气旋和洪水事件的频繁发生,正增加化学污染物被释放的危险性。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海豹、鲸以及北极动物更容易受到化学污染的侵袭。
15、湖北:气候变化将导致洪湖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来源:新气象网站 2010-12-11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12/t20101211_325851.html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洪湖湿地面积已缩小至少70km2。
日前,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一项名为“武汉区域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表明,气候变化导致洪湖面积萎缩,并将直接导致其生态功能的下降。
洪湖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总面积为41412.069公顷。19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洪湖湿地面积由402km2下降到1990年代的381.69km2,目前洪湖湿地面积为327.39km2。
研究表明,1980年代以来,洪湖湿地区域气温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洪湖湿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较为显著。1980年代以来,洪湖湿地周边地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微弱。年平均降雨量波动比较大,1984年,1992年,1997年和2002年分别达到了年降水量的最低点或近似最低点,造成湿地地区干旱局面,而1996年和2002年分别出现最高点和近似最高点,造成湿地地区的洪涝灾害。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引用湿润指数反映洪湖地区水热平衡状况、判断气候干旱与湿润状况,从而研究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研究发现,洪湖湿地区域湿润系数(年平均降水量降水与年平均气温的比值)的下降趋势比较显著,逐年降低,地表有向干旱化方向发展趋势。
1980年代以来,洪湖湿地区域气温升高了2℃,降水增加了2.6%,但不足以补偿因温度升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湿润系数的减小,洪湖水位将有下降趋势,洪湖将面临着水量减少的威胁。
洪湖气温的显著升高还将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在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之下,洪湖湿地迁徙水鸟的栖息地环境面临威胁,保护区内越冬水禽的种群数量逐年减少。目前,洪湖水禽多样性指数已由1988年的1.77减少到0.755,越冬水禽的种群数只有1980年代的3/4,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白鹤、黑鹤和天鹅等种群数量逐年减少。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洪湖已经具备了适合水葫芦生长的环境,该物种的入侵将对洪湖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威胁水生植物的生长。
研究还表明,洪湖湿地虽然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径流与过境水高峰同期,与用水存在时空矛盾,造成汛期大量弃水,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还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匀,客水流量不稳定,常常造成来水集中而形成洪涝灾害,或来水不足而形成干旱威胁,加剧了洪湖湿地区域“夏涝春旱”局面。
16、环境税开征“步入”利益纠葛深水区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2010-12-13 王超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2202666_1.shtml
多方逐利加速 千亿蛋糕难分
由于巨大的利益,让开征环境税重新陷入了一场拉锯的争斗当中,这其中既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纠结博弈,也有中央部委之间利益的重新划分。这一切,或许将导致这个被寄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税种,继续难产下去。
近日,有媒体报道,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三部委拟定的环境税方案已成型。从该方案的文本看,环境税被定位为“独立的环境税”,即新增税种。而锁定的范围是,包括SO2、废水和固体废物在内的3种污染物和二氧化碳。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环境资源[0.06 -4.84%]税收体系研究”的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介绍,此次环境税将以独立税种的形式推出,征收方案大体上就是人们所说的“费改税”,即由我国现有的排污费“改进”而来。
环境税开征初期,税率设计还比较低,测算下来,相关税负水平基本与目前的排污费相当。按照方案给出的建议税率:SO2和固体废弃物的税率为2元/公斤,废水(污水)的税率为1元/吨,CO2的税率为10元/吨。在税款的归属明确提出归属地方收入。
马中解释说,环境税的设计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实践中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讲,环境税应把很多污染环境的行为、产品等纳入课征范围。但是,受相关排放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
按照国外经验,环境税是逐步加价的。资料显示,德国是对废水征税较早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征收水污染税,开征第一年的税率为每“污染单位”12马克,以后不断提高,在2007年其税率已达到了每污染单位35.9欧元。以达到“谁污染,谁缴税”的目的。
粗粗看来,环境税的征收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了。但该方案的诸多操作内容上,还存在争议。尤其还未获得其他部委的认同。
实际上,由于环境税体系复杂,牵涉的国家部委众多,仅仅是污染物排放税和碳税这两个税种,涉及到的部委就至少有6个,除了财政部、国税局和环保部之外,还有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住建部。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就有相关部委提出意见:“方案只明确了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的职责,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并未体现。”
“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不明确,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也不清楚,这些问题都是环境税制定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环保专家表示。
此外,环境税制度设计的最终意义考评也在争议中。即是否是某些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征税冲动?征税是否能量化出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在整体税负不调整(不减少)的状况下,征税是否仅仅体现对企业的增量加税,而无法体现环境经济政策对企业所应有的激励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表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环境税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各部委不要局限于部门利益,而要加快协调步伐,推动环境税出台。“我国要想出台完善的环境税制确实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但初期的‘费改税’必须在十二五出台。”
马中则表示,一个新税种的开征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个环节征收的税收会扩展到其他阶段,影响到经济中的各个环节,所以,开征新税种或政策的调整都应该慎之又慎。“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开征一个新税种对决策层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
17、呼之欲出环境税引专家热议
来源:财会信报2010-12-13丁静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1071292220443_1.shtml
近日,有报道称,环境税征收方案已获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三部门的一致通过,目前已上报至国务院。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称,财政部、税务总局、环保部已经将环境税问题列入议事日程;4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发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研究开征环境税,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导向。5月底,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表示,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开征环境税方案。
这次,众所关注的环境税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相关人士表示,此次环境税锁定的范围是: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物在内的三种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然后逐步推进。
那么环境税征收方案是在什么情况下通过的?环境税相关法律法规究竟何时能够出台,其影响又是什么?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张广通、中南大学PPLG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孟著和资深中国注册税务师毕明波。
开征遵循“费改税”路径 注重实际可行性
《财会信报》:有专家称,我国应通过环境税来激励我国经济发展向低碳化转变,您怎么看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呢?
张广通:环境税的准确提法应该是环境保护税。它的征收可能遵循分步“费改税”的路径,也就是:初期先对排放量大且相对稳定、征收也比较容易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废水污染物等实行“费改税”,其他污染物排放仍按原规定征收排污费。环境税的设计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实践中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讲,环境税应把很多污染环境的行为、产品均纳入课税范围,碳税的征收就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受相关排放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
毕明波:鉴于在国际上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二氧化碳减排形势,我国在制定环境税时应当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环境税的调整范围之列,通过环境税来激励我国经济发展向低碳化转变。
“从量计征”的技术支持是否充足有争议
《财会信报》:环境税的征收方案中提到对二氧化硫和废水两个税目采取对污染物从量计征的办法,对此,您认为,目前,我国采取“从量计征”,是否已经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
张广通:我国自2003年起颁布实施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该办法详细规定了关于污水排污费、废弃物排污费(包括二氧化硫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办法。该办法实施多年来,相关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监控手段已日渐成熟,可以为我国对二氧化硫和废水两个税目采取“从量计征”提供较充足的技术支持。
杨孟著:采用“从量计征”模式,是由计税依据或计征对象的性质决定的。在“从量计征”模式下,对污染物排放量及其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实时计量和监测,是做好环境税征管工作的基本前提。而要做到实时计量和监测,必须在技术装备上配置全程动态目标搜寻和实时跟踪系统。这种理想化状态下的环境税征管方式,其征收成本之高、征管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可想而知。显然,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手段、技术支撑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对环境税征管的需要。
从世界各国征收环境税的实践经验来看,理想化状态下的环境税征管方式是不存在的,世界各国均寻找到了替代的办法和措施,再加上与其他政策工具的相互配合,环境税的经济效应十分明显,达到预期效果,摆脱了对高技术条件的依赖,也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我国在征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更应借鉴其他国家在征收环境税方面的先进经验。
毕明波:自从1972年美国率先开征二氧化硫税后,各国有按二氧化硫排放量征收的,也有按含硫量的不同直接对含硫能源产品征收的,征收经验比较丰富,完全可以借鉴其做法,为我所用。从1981年起,德国就已经开始征收水污染税,其他国家征收水污染税的办法也已经成熟,也可以学习借鉴。再加上我国还有长期征收环保费的经验,因此征收环境税从技术上看不会有太大障碍,条件已经成熟。
环境税以什么法律形式征收存分歧
《财会信报》:目前来看,环境税开征的时机选择是个难题,有人认为,如果以“条例”的形式,最快可能在明年推出,如果出台一部环境税法的话,所需时间则会比较长。对此,您怎么看?
张广通:最佳时机要结合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确定,假如2006、2007年讨论环境税时就开征该税种,就会对当时的物价产生雪上加霜的影响;如果2008年金融危机时开征就会影响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也不是最佳开征时期。最佳开征时间应选在经济形势能够避开上述两种情况的时间,我相信随着金融危机的远离和我国经济的企稳向好,以及“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环境税会适时的开征。而环境税的作用就是通过税收杠杆作用保护环境,采取“法”还是“条例”的形式则是次要的问题。
杨孟著:一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环境税制的形成,同其他税种税制的形成过程一样,并不是按照人们的意图由人们理性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税收征收实践中通过互动和“适应性学习”过程实现动态优化的结果。我国的环境税制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借鉴国际惯例,以协调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之间的关系。
根据税收法定的原则,环境税经过了费改税的自然演进过程,作为法律形式,应该经过位阶较低的部门行政规章阶段、再到国务院颁布条例阶段,最终以人大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单靠环境税并不能解决目前的环境保护困局”
《财会信报》:环境税的开征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吗?
毕明波:虽然人们对环境税寄予了厚望,但要真正促使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充分考虑环保,就需要多种配套改革的推进。比如改革消费税,来抑制不环保的产品消费;改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加对利用环保类原料的优惠;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以及车船使用税等,支持基于环保目的的经济行为等等。
实际上,在地方政府官员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对于环境税开征所能达到的效果不可高估,只有当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包括开征环境税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即使开征环境税,地方政府对环境状况麻木不仁的心态倘若未能改变,环境污染现象仍可能继续存在。单靠环境税并不能解决目前的环境保护困局。只有当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包括开征环境税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化体制。通过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或服务价格。排污权交易最大的好处就是既能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又能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
将给不同行业带来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财会信报》:环境税出台后,对相关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张广通:环境税的出台将给不同行业带来不同的机会和挑战。一方面,环境税的征收会导致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例如,对二氧化硫征税,对火力发电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钢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对废水征税,城市污水处理厂受影响最大,污水处理公司有望率先吃到环境税征收所带来的“喜糖”,另外是化工、造纸等。另一方面,环境税的征收将对环保行业构成利好,最大受益者将会是环保设备的生产企业,因为在税收的压力下,污染严重的企业迫于压力进行环保升级,将会形成巨大的环保设备需求市场。
环境税对企业影响的大小既取决于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又取决于环境税的税率大小。环境税开征初期,税率设计可能比较低,税负与当前的排污费水平基本相当,开征环境税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会加重企业负担。
如果环境税收长期低于企业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将难以改变,因此环境税率低的状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如果环境税税率过高,可能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大量倒闭,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当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返还等措施来抵消环境税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环境税出台后,必然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短评
环境税的开征,在促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面,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对于环境税的征收,专家甚是担忧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虽然报道称环境税课税对象基本是企业而不是个人,因此环境税将不会对个人产生影响,但是这一说法并不具有说服力。
有这么一种可能,开征环境税,会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中,从而再转嫁到市场价格中,而市场价格最明显的感应者便是个人,因此,环境税的开征会间接地影响个人。那么,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因此,在开征环境税的同时又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相关部门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18、台北“垃圾不落地”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网 2010-12-13 梁江涛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0_8830.html
摘 要: 管理者在将垃圾处理当作一项公共事业来做的同时,采取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手段,督促市民自觉为垃圾分类,以维护城市清洁,这不能不说是台北市在应对垃圾问题上的一种智慧。
垃圾围城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不只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据调查,我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近日长沙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发展市长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50多个市、县及地区的相关领导,深入分析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难的问题,并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法。(12月10日 《科技日报》)
人们对“城市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公益广告已滚瓜烂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已成为孩子们作文中的永恒话题,可现实生活中,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甚至在垃圾池旁、公共绿地边,墙上写着标语“请勿乱扔垃圾”,可地上却垃圾成堆,无处插脚!尽管垃圾围城现象由来已久,成因牵涉诸多方面,比较复杂,但不可否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当然,国民素质不能仅靠个人道德感的逐渐提升,需要政府主导与制度激励。
台北市也曾“垃”满为患,成为一大公害。后来,台北市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动,培养民众形成定点送交垃圾的习惯。2000年,台北市推出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办法,要求市民使用收费垃圾袋。这意味着,所有的垃圾都必须买垃圾袋来装。除了不收费的厨余垃圾,其他可回收的家庭垃圾,如纸、塑料、玻璃、易拉罐、旧衣服、废电池、旧家电等,经过分类后可以免费送交清洁工处理。市民花钱处理垃圾,倒逼其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生成与排放。而对“一日三餐”产生的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政府免费处理,体现管理者处理和回收再利用城市垃圾的公益责任。管理者在将垃圾处理当作一项公共事业来做的同时,采取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手段,督促市民自觉为垃圾分类,以维护城市清洁,这不能不说是台北市在应对垃圾问题上的一种智慧。
“垃圾减量、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将垃圾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标准做好分类,台北市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到今年年底,台北有望实现“垃圾零掩埋,资源全回收”,这座城市从此不再为垃圾所累。我国不少城市都已推行垃圾分类,但收效不明显,主要原因就是机制不活,配套脱节,掣肘缺失,政府职责与公民义务之间缺乏“无缝焊接”,民众素质滞后。鉴此,提升国民素质,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台北的做法和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19、欢迎参加12月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
时间:2010年12月15日(星期三)下午2点—5点
地点:中青报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
主题1:海水西调之争(下午2:00-4:00)
主讲人:张宝印
主讲人简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主办方负责人
嘉宾:徐凤翔(高原生态学家)赵连石(科考学者)
内容提示:
海水西调,有大胆者直言,这种科幻式的想象丢弃了对自然和科学最基本的敬畏;有谨慎者称,这是一个只能论证其“不可行性”的调水项目;有乐观者称,西北荒漠戈壁将再现千年楼兰盛景。
本期邀请到的张宝印先生,将讲述“海水西调”工程的来龙去脉。同时,绿家园邀请到2位嘉宾与张先生对话,共同探讨这一工程的可行性。
主题2:西鄂尔多斯古陆的神秘发现(下午4:00-5:00)
主讲人:赵连石
主讲人简介: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参加过多项科学考察,包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考察、中国西部生态状况考察、三江源生态人文考察、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地质考察。与中国新闻社共同创建《探索工作室》,策划、制作地理/人文、自然科学类节目。
内容提示:
以羊(羊绒)煤(煤炭)土(高岭土)气(天然气)著称的鄂尔多斯,曾创造了人均GDP全国第一的沙漠奇迹。但很少有人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时是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这里的古稀濒危植物,是数亿年来,应对剧烈环境变动而生生不息的最顽强的生命表达。
然而,近年来鄂尔多斯以矿产、能源为主的经济开发,使得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日益破碎化、孤岛化。古老珍稀植物的濒危程度令人担忧。
友情提示:
请大家共同践行环保理念,自带饮水杯,不建议使用一次性纸杯
具体地址:中青报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海运仓胡同2号(地图请见附件)
地铁:东四十条地铁站A口上来向北第一个路口向西行
公交:44、800、113、117、118、24等多路,东四十条下车
联系人:王丽娜15010367505 朱健 18911183887
20、绿家园上海环境记者沙龙第1期(2010年12月)
举办单位:绿家园志愿者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
时 间:2010年12月16日(周四) 下午2:00-5:00
地 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楼3005室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主 持: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主题1:气候变化:挑战和机遇(2:00-3:30)
主讲嘉宾:
蒋大和,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办公室主任,承担长江下游典型城市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研究,以及上海-东京-曼谷-悉尼相关政策研究。
对话嘉宾:翁立达(水资源保护专家)
内容提示:
坎昆气候变化谈判期间,水资源管理纳入气候变化预防和适应机制成为新的话题。因此我们邀请国内著名水资源专家翁立达与气候变化专家蒋大和教授对话,一同探讨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
主题2:拯救生命之河—长江生态环境危机(3:30-4:45)
主讲嘉宾:
翁立达,水资源保护专家,原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主持完成了包括三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太湖治理工程等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长江干流城市近岸水域环境质量研究、沉降物化学研究等课题。
内容提示:
气候变化、水污染、水电无序开发、生物多样性剧减,一条生命之河还能承受多少压力?
主题3:坎昆气候变化谈判现场收获分享(4:45-5:00)
主讲嘉宾:倪一璟(绿家园总干事)
内容提示:
简要分享坎昆会议期间,绿家园志愿者采集到的来自联合国环境项目官员、国际金融界、国际NGO等对于缔约方和大会本身的看法。
沙龙联络人:
倪一璟13501061170;010-84039930;edith_ni@yahoo.com
林胥13564757227;eveline19871230@hotmail.com;eveline1230@sjtu.edu.cn
上海环境记者沙龙简介
上海环境记者沙龙由绿家园志愿者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自2010年12月共同举办,以上海为平台,辐射长江三角洲,面向记者和高校师生,准备每月邀请专家为媒体记者和高校师生解读当前发生的热点环境问题,培育一批优秀的环境记者,在高校师生中传播环境保护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推动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上海环境记者沙龙源于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2000年发起于北京,十年来共举办100多期,在国内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和优秀环境记者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往期活动请参见: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zsl/
绿家园志愿者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main/
绿家园志愿者,简称绿家园,注册名称绿家园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由资深记者汪永晨于1996年创立,发起和联合发起了在中国环境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许多活动,例如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绿家园乐水行、绿家园江河十年行、绿家园黄河十年行、北京观鸟活动、汶川地震时的绿丝带活动、26度空调活动等。
绿家园依托环境记者沙龙平台倡导环保领域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 致力于气候变化、江河保护、企业环境责任和低碳生活等领域,希望藉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化,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参与, 推进环境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平性。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5月,英文名称是Center for the Third Secto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简称CTS。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致力于第三部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倡导,培养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专业人才,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
该中心由一批专注于第三部门研究的学者组成,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教授担任中心执行主任,中心自成立以来举办“第三部门研究”论坛,组织研究生读书会,召开第三部门研讨会,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等,促进第三部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推动第三部门实践活动的有序发展。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