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12-02

 

十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专题报道:

1、新浪环保: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

http://news.sina.com.cn/z/cancun2010/index.shtml

2、搜狐绿色:    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寄望坎昆

http://green.sohu.com/cop16/

3、腾讯绿色:    联合国坎昆气候谈判大会特别专题

http://news.qq.com/zt2010/hitcancun/index.htm

 

江河十年行2010系列报道:

4、江河十年行2010之六――全球气候变化在云南

5、北京广播网:   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老年之友》:来自江河十年行2010年的声音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01202141000(节目网址)

 

环境资讯:

6、昆明信息港:   国家环保部督查云南省19家企业

http://news.163.com/10/1202/08/6MSROSCD00014AEE.html

7、人民网环保频道: 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正式启动

http://env.people.com.cn/GB/13378854.html

8、人民日报:    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启动

http://env.people.com.cn/GB/13382248.html

 

地方信息:

9、中国环境报:   贵州落实河长制 推动流域污染治理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1252616_1.shtml

10、经济观察网:   北京连续数日轻中度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增多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0/12/02/187898.shtml

 

环境曝光:

11、中国新闻社:   河北宁晋一企业排污十公里 环保局称“未看到”

http://env.people.com.cn/GB/13372958.html

12、中国新闻网:   河南太康一企业污水横流 环保部门坚称排污达标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2-02/2694512.shtml

 

食品安全:

13、新华网:     染色橙”抢滩福州市场 重金属或渗进果肉(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3382578.html

 

环保法规:

14、21世纪经济报道:  发改委定调生态补偿三步走:2020开征生态税

http://green.sina.com.cn/2010-12-01/201621567237.shtml

15、法制日报:     自然遗产保护法草案引争议 被指“历史性倒退”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2-02/2694945.shtml

 

深度报道:

16、中国青年报:    中国沿海盗采海砂现象猖獗 引严重生态灾难

http://env.people.com.cn/GB/13373703.html

17、时代周报:     引水入疆目的有分歧 学界志在生态商人盯紧资源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02/095621570640.shtml

 

环境评论:

18、经济参考报:    田力:要发展不要污染 难道就这么难

http://opinion.hexun.com/2010-12-02/125939706.html

19、21世纪经济报道:  如何让节能减排不成为痛苦的负担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202/000909.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

来源:新浪环保 2010-12-02

http://news.sina.com.cn/z/cancun2010/index.shtml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6)的举办地坎昆,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那可是加勒比海滨的著名旅游胜地啊——蓝天!大海!久负盛名的白沙!但如果说上届气候峰会举办地丹麦哥本哈根以“自行车之城”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环保拯救世界的未来,这次坎昆展现的却是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的证据——由于海平面不断抬升,遭到海水侵蚀的坎昆沙滩已经支离破碎,难以为继了。

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sina.com.cn/z/cancun2010/index.shtml

2、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寄望坎昆

来源:搜狐绿色 2010-12-02

http://green.sohu.com/cop16/

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以来,参会NGO联盟组织“国际气候行动网络”(CAN)每天都要评选出三个最不给力的谈判国家,并在各种会谈结束后,在会场外举行仪式颁发“化石奖”。

会议前两日,加拿大和日本先后摘得“化石奖”,冥顽不灵的背后,美国巨大的身影若隐若现。

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green.sohu.com/cop16/

3、联合国坎昆气候谈判大会特别专题

来源:腾讯绿色 2010-12-02

http://news.qq.com/zt2010/hitcancun/index.htm

11月30日,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进入第二天。此次大会的举办地就在坎昆南部海滩度假胜地。有媒体指出,坎昆海滩遭受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的影响明显,这个美丽的度假胜地正是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的警示之一。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qq.com/zt2010/hitcancun/index.htm

相关内容《视界》坎昆会议特刊 “走近2012 系列

No.6 中国!中国!:癌症笼罩村庄:http://news.qq.com/photon/tpyk/aizheng.htm

4、江河十年行2010之六――全球气候变化在云南

汪永晨文图

 

2010年11月29日,江河十年行2010前往澜沧江小湾电站,早上出发,一看到的澜沧江就是小湾电站的水库了,一条大江成了水库,最大的不同,就是水面的平静。

早上,江中的水是宁静的,天上的云却在四处流动。

云在山中行

不会流动的大江

山中的大江成了水库后

2010年春天,西南大旱时,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当时我想到的是,天灾会不会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就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严峻,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森林植被退化;草场超载过牧,质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1/4;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世界上100种最坏的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了中国。

11月底,澜沧江还是秋色

山上是桉树

当地人称这花为“飞机草”

我们江河十年行从2006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一路上随处可见大力开发西部的标语与正在开发的现状。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稀,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何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小湾电站

一座电站和两座大山

大山中的记录

有互联网上有对小湾水电站这样的介绍:小湾电站是澜沧江流域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位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和凤庆县界处漾濞江汇口下漫湾水电站游,是漫湾水电站的上一级梯级电站,距昆明市265千米,坝高300米,最大水头250米,可获总库容15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1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420万kW,保证出力185万kW,年发电量191.7亿kW•h。

今年春天西南大旱的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比如,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地表除桉树林外都是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中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种橡胶的山地和自然生长植被的山地的区别

满山的“麻杆”

其实,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现在如果从媒体的报道上看是相当高的,都在50%以上。国际上有这么一个理论,如果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有40%以上的话,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生态环境问题,不会有旱灾、洪灾。因为40%的森林覆盖率保证了森林下的土壤里储藏有大量的水,保证河道里的水,在几个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像2010春季西南大旱这样的干枯。

但有位生活在德国的中国朋友在西南大旱时给我写信说:中国最近几年来,老说森林覆盖率一直往上涨,可是环境的破坏却越来越厉害。后来我查了一下,原来是中国森林覆盖率的标准被降低了。以前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时候,森林的郁闭度必须在0.4以上才叫森林,达不到这个标准,不叫森林,也就是说,要达到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积的40%以上,才叫森林。中国现在把郁闭度降到0.2,就叫森林,就是说在山上长几棵小树,都叫森林,但那样的森林是没有水土保持功能的。

江河十年行走在这样的大山边

云南今天的大山有很多是这样的

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那么高,本来是不应该产生旱情的,尽管6个月不下雨,也不应该产生这么严重的旱情。中国历史上在周朝曾经有过7年没下雨的记录,旱情比现在严重得多。

这就是说,6 个月没下雨,并不算是最严重的,而且这6个月也不是完全没下雨。不过,我们从报道中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叫“有效降雨”,说6个月没有“有效降雨”,而不是6个月没有降雨。

什么是“有效降雨”,从媒体上的定义我们看到,是指雨降到地面不马上被土壤吸收,而是在地面形成径流的时候,这种雨才算作是水资源,其它的雨都不算 “有效降雨”。所以说并不是整整6个月没有下过雨,大旱的时候,昆明、贵州都下过雨,可旱情还是有,有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有效降雨”。

种出来的森林

这样的森林下有人称为是绿色沙漠,因为什么也不长

江河十年行五年来,重点采访与记录的是水电的开发。我们当然不是要反对一切水电站。可是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目前修建中和将要修建的电站对上游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从目前公布的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2010年春季,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正在加紧施工的有顺场电站、何家寨电站、金狮子电站、乌图河二级电站、猴场电站等6个电站。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我们现在有8万多座水库。在2010年春季大旱时,有专家还做了这样的分析:从报道中可以发现,去年水库都没蓄上水,今年水库都干了,但去年水库为什么没有蓄上水。在对水库功能的宣传中我们会听到,水库是要把汛期6、7、8月份的水蓄在里面,等到枯水期来的时候拿出来用,来调节老天做的不是太好的那一部分。

绝壁上的绿色

标语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水电站

那这几年的大旱中,我们要问了,水库的水为什么蓄不上呢?专家有分析:也是在报道中我们会看到,每年5月份,中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是会给全国水库下达命令,把水库的水全部放掉,因为洪水期要来了,如果水库蓄水,大坝就可能溃掉。因为中国1/3以上的大坝是不安全的,使用时间长了,或建筑质量有问题。所以该蓄水的时候不蓄水,不能蓄水,不敢蓄水。每年5月底、6月初水库水位都要放到最低水位,怕有朝一日大洪水来了,大坝溃了谁负责?要等到9月份之后才开始蓄水,但9月份以后没有雨,如果下点雨,可以蓄水,如果不下雨的话,就蓄不上水。

这不能说不就是西南地区2010年春天大多数水库都是空的原因。这也说明在水库调度上是有问题的,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的水库大坝质量不行,在汛期不敢、不能蓄水。建了这么多的水库,可是为了安全起见,只能不蓄水。

遗憾的是,这些专家的这些分析与一针见血批评,声音太微乎其微了。

这些年,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桉树,橡胶树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水电可以给我们带来能源。2010年春季西南大旱时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提出我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文章中说的是:生物多样性的背后必然会有文化多样性的支撑。

文章中我这样写到:从2009年的秋天到今年春天西南的大旱,再到今年春天就开始了的南方大涝,江西破堤、云南淹城、贵州滑坡。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最新的报告披露,大旱导致西南五省区市除四川之外,经济损失超350亿元。5月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说:西南地区个别地方的旱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完全解除。近段时间又遭遇洪涝灾害,雪上加霜。入夏以来,南方十省洪灾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

无水、大水、大雨已经威胁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基本生活。这样的生态灾难大多被我们定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既然是全球气候变化,就很难抗拒。

我们的未来

背上的未来

不过,在绿家园记者沙龙上,生态人类学家罗康隆在贵州侗族村寨黄岗村做的一个调查,却引起了记者们的另一关注:黄岗村现有稻田5000亩,这些稻田最大储水深度可达0.5米,储水超过10天也不会影响糯稻的生长。也就是说,暴雨季节1亩地可以储水330立方米,5000亩稻田实际储水能力高达16.5万立方米,这已经是一个小型水库的库容量了。黄岗村现有林地面积50000亩,大部分属于次生中幼林,蓄洪潜力每亩可达110立方米,50000亩林地总计蓄洪潜力高达550万立方米。两项合计光黄岗一个村,在洪涝季节,就可以在不附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为下游分洪566.5万立方米。从表面来看,绝对数字虽然不大,但如果把类似的侗族村寨能发挥的分洪能力累加起来,其功效绝不逊色于一座需要巨额投资的大型水库。

罗康隆还给记者们算了另一笔账:1亩杂交稻在这个地区的产出是1200斤,按市场价每斤大米1.5元算,每亩地毛收入最多2000元。这还仅仅是经济数字,不包括生态价值。而传统的稻—鸭—鱼模式算下来:1亩传统糯稻的产出量是500斤,但按照市场价格卖出的糯米的价值等同于1200斤的杂交稻。不过:1亩田还可以产80斤鱼,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斤8元计算,能有640元收入;还有鸭子,如果每家按30只鸭子一天一个蛋的产量计算,鸭子与鸭蛋的市场价值在900元左右。

如果从整个经济账来看,这块水田按传统稻—鸭—鱼模式算,高于杂交水稻的价值。这还不包括收了糯稻以后水牛还可在田里找食和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的循环,到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的更为重要的特殊价值。

这些年常常到西南走江河。看到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主要靠藤蔓类植物、丛生类植物,比如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南瓜、猕猴桃、野葡萄。这些传统藤蔓类和丛生类植物可以覆盖石漠、石头的面积达到90%左右,其余地面暴露的10%的部分,降雨后水量蒸发也就是10%,其余90%的降水都储存在植物当中。多种草类植物可以共生,有高有低,对地面形成立体式的覆盖。

假设我们再按照半个世纪以前,所有的百越民族,包括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壮族、布依族和傣族算一算,这几个民族部分恢复传统的糯稻种植,每亩地在洪水季节可以储备333吨水,而整个百越民族控制的稻田数字是11000万亩,那么储水的结果就是一个长江三峡的储水量。

罗康隆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生计,在该民族分布的范围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一个侗族农户在传统生计中,可以储养的水资源当然有限,一般不会超过5000吨,但问题在于,如果整个侗族的传统生计得到维护,那么实际的水源储养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巨型水库的容量。

作为生态人类学家,罗康隆说或许侗族村寨黄岗村用于民生,用于生物多样性维护的水资源,难以实现当今统计口径上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对稳定一个社区,稳定一个聚落,稳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却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今天我们库区建设和水利建设没有考虑到或者说忽视的地方。

生物多样性的背后必然会有文化多样性的支撑。这样的智慧,如此的多样,和我们今天一刀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比一比,即使没有孰优孰劣,也不应忽略不计。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大旱、大涝越来越多的时候,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

 

 

江河十年行2010的大巴课堂上,专家们都很赞同这样的一个说法:我们要看到这么一个事实,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旱灾、涝灾越来越频繁,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而中央对水利的投资越来越高,投资比教育投资要多得多。为什么投下去这么多的钱,事情做得却越来越糟糕,我们就要想一想,水利政策是不是有问题。

云南珍藏着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一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二是民族多样性资源,三是稀有金属资源。这些都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我们此行的专家,昆明理工学院教授侯明明认为,云南资源的最大特色和优势首先在于,无机层面的气候环境、地理类型的多样性汇聚;其次在于,由以上物理环境带来的有机层面的生物资源、基因种群的多样性富集;再就是由以上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导致的社会层面的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多样性荟萃。当然,云南也具有物理和化学层面的矿藏资源的较大优势,还具有由近代通商、开矿、修铁路,特别是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所形成的产业基础、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的一定条件。结合本地实际,云南应走特色发展道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其经济模式的最显著特色和最现实优势正在于“绿色经济”和“人文经济”。

侯明明提出:保护非再生资源, 加大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开发模式应从资源开发型向政策促进型转变,建议中央给予云南特殊的开放政策。例如,将云南设为低关税区,只要关税下降5个百分点,大量物流、人流、资金就可以从云南这个大通道出入东南亚、南亚;就可以延长云南的资源开发期50年;就可以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让云南有个休养生息的时期,恢复生态,增加自然的生产,勿丧失云南多样性的优势。

江河十年行2010正赶上云南的柴油荒

江边的夕阳

我们的大巴走在山路上

我们大巴课堂上的讨论中,很多人都认同的观点还包括: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像西部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文化传统丰富区,能不能像目前这样的大开发?

江河十年行,要用十年的时间在这块土地上行走,访问,记录与影响。

明天我们将要走到丽江,我们不仅要看看那儿的雪山、纳西文化,也要看看那里正在公示环评的一个电站――梨园电站。有人说那里的大江已经被截流了,还没有通过环评就截流了,会吗?

5、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老年之友》:来自江河十年行2010年的声音

来源:北京广播网 2010-12-02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01202141000(节目网址)

导语:今天下午14:10分,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老年之友》继续连线前方随队江河十年行2010的主持人苏京平,对绿家园环保组织的召集人、江河十年行的发起人汪永晨,以及水环境学者、社会学专家、记者等进行采访。江河十年行2010年走过怒江和澜沧江,现在已经来到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了。江河十年行的专家、学者和记者既为金沙江的自然美丽景象所震撼,同时也为沿岸烟囱林立的“繁荣发展”而扼腕。西部大开发,到底如何科学地开发?到底如何发展是合理的?而不是现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带血的发展。

请点击: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01202141000(节目网址),您可以收到更详细的内容。注:节目前面有几分钟其它节目内容。

往期内容回顾:

导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苏京平随队江河十年行2010对中国西南六大河流进行考察和记录。11月29日14:10分,绿家园环保组织的召集人、江河十年行的发起人汪永晨,还有来自不同领域并关注西南江河的记者、水环境学者、生态学家、社会学家一起坐客《老年之友》栏目,畅谈这几天来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

请点击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01129141000(节目网址),您可以收听到更多的内容。注:节目前面有几分钟其它节目内容。

相关内容:

11月22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友》栏目的主持人成音、苏京平对话绿家园江河十年行的发起人汪永晨。让我们一起来听汪永晨说为何要在2006年发起江河十年行活动,以及所要走的六条大河的共同地方与不同之处,还有江河十年行的十年情。

视频网址链接:

http://v.bjradio.com.cn/play--s-/play_id_64835.html

http://v.bjradio.com.cn/play--s-/play_id_64836.html

http://v.bjradio.com.cn/play--s-/play_id_64837.html

6、国家环保部督查云南省19家企业

来源: 昆明信息港(昆明)2010-12-02

http://news.163.com/10/1202/08/6MSROSCD00014AEE.html

近日,由监察部、环境保护部组成的2010年环保专项行动第三联合督查组对云南省19家企业进行了督察,要求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督查组实地查看了云南的19家企业,其中重金属排放企业18家。督查组一致认为,云南省高度重视环保专项行动,通过突出重点、集中整治,环保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重金属污染防治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流域污染依然严重、危险废物监管有待加强、个别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漏洞、重金属污染因子监测能力严重不足、环境监管能力薄弱。

督查组对云南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既要重视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更要正视现实存在的污染问题,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引导企业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完善应急预案,防止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加紧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源头管理。二是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环保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强化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制度,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防止发生污染事故。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环保专项行动中,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多部门联合办案和环境违法案件的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联合执法,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四是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云南省政府和各市(县)政府要加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度,加大对环保部门的投入,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保障执法经费,优化执法环境。五是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严肃查处。要举一反三,加大对其他州(市)的指导力度,强化环境监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出现污染反弹。(昆明日报 记者黄河清)

7、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正式启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78854.html

  2010年12月2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与淡水河谷矿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携手启动“大美西部 和谐生态”——“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个特别关注西部生态保护,面向社会各界倡导生态保护创新的公益项目,该活动将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创新优秀项目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资助,鼓励公众参与创新有效的综合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促进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处长张文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宣传教育处处长林玉、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陈蓬、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恢复生态学研究所所长陆兆华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执行助理张文娟、淡水河谷公司全球销售总监朱凯、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运营总监陈南、知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等领导嘉宾出席启动仪式。

  西部地区,不但是我国主要江河发源地,还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作为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卓有成效。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高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投入面临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也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本次活动,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告诉记者:“我们和淡水河谷矿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启动‘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旨在提升公众对西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度、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引导和鼓励更多机构和公众关注并参与到西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让中国西部更加和谐美好。”

  据介绍,凡是在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水、森林、草原、矿产、土地等)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或恢复、生态文化保护、以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相关领域有过实践的机构、个人,自12月2日起就可以通过设在人民网等网站的官方页面和邮箱等形式提交方案。初审入围项目和个人突出贡献奖候选人名单将于2011年2月底公布,经过实地考察和复审,主办方将于2011年6月公布最终资助名单。

  淡水河谷公司全球销售总监朱凯表示:“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淡水河谷公司始终致力于将可持续的发展策略贯彻于所有经营活动的生命周期中,以负责的态度,兼顾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淡水河谷一直长期支持中国的建设,并希望凭借自身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参与到本地的环保事业中,为美化西部贡献一己之力。我很高兴地看到淡水河谷的全球环保策略将在中国付诸实践。”

  本次评选聚集了国内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公益机构负责人,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创新有效的综合生态保护模式,促进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将为优秀的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提供总额为180万元的资助资金,还将提供专家指导和交流等机会,并通过发掘有推广价值的有效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并带动社会资源,为社会各界共同为西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为了提高公众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关注,吸引更多力量投身到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来,此项目还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摄影展和“淡水河谷”员工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志愿者计划等。

本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淡水河谷矿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承办,还得到了人民网、《世界环境》杂志和新浪环保的支持。来自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新疆建设生产兵团环保宣教中心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NGO代表、大学生代表、新闻媒体共计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8、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启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82248.html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刘毅)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今天正式启动,公众可以通过中国天气网、网易等网站投票。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气象局评审专家初选出国内、国外各15个天气气候备选事件。国内天气气候备选事件包括秋冬春特大干旱突破西南地区气象历史纪录,东北、华北冬春持续低温40年来罕见等。国外备选事件包括持续罕见寒流暴雪袭击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等。

  公众投票将持续至12月22日,12月底公布结果。

9、贵州落实河长制 推动流域污染治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2-0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1252616_1.shtml

  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对三峡库区上游五省市《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贵州省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三峡库区46个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加快落实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确定的“十一五”治理任务,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为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的情况下,贵州省保质保量建成了《规划》要求建设的三峡库区的31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全部调试运行,实现了全省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截至目前,三峡库区贵州46个规划项目已完成20个,22个进入调试,4个正在建设。贵州省通过争取国债资金、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等措施筹资,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安排污水处理建设各项资金总计15.932亿元。

  投入千万治理饮用水源地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要民生工程。2010年8月,贵州省投入1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集中整治水质尚未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治理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自然村寨的生活污水和垃圾。

  2006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完成了中心城市、县级城镇和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数据库。

  2010年,贵州省被列为全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13个试点省份之一。贵州省环保厅配套83万元,专门用于重点调查全省部分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动态更新市、县、乡三级饮用水水源地数据库。

  目前,贵州拟把农村、农业污染治理作为“十二五”环保工作重点,积极探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新机制。

  “河长”不是官职是责任

  2010年6月,贵州省环保厅会同省监察厅、省水利厅对六盘水市、安顺市和毕节地区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实施一年来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和考核,结果显示,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6月,贵州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三岔河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流域内的六盘水市、安顺市政府和毕节地区行署以及9个县(区)政府“一把手”担任本辖区三岔河流域河流的河长,对本辖区内河流水环境质量负责。《通知》下发后,三市(地)立即行动,基本达到了省政府提出“河长要组织制定并实施所负责河流年度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的要求,并确保计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针对辖区内污染特点,三市(地)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着力解决重点、难点环境问题。“河长”成为政府社会责任的代言人,而不是政府的一个官职。

  贵州省环保厅编制了《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项目规划》,分年度下达任务并督促实施。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质监测,并加大督察和考核力度。2010年4月,贵州省环保厅再次制定了《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将悬浮物指标纳入考核内容。三岔河流域长期开发煤炭等矿产资源,将悬浮物纳入水质监测、评价和考核,既符合实际也有效反映了三岔河环境保护河长制的实施效果。

  污染补偿让清水江清水长流

  贯穿于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的清水江流域污染治理是贵州省面临的一道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贵州省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水污染补偿办法。

  2009年7月,由贵州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制定的《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经省政府批准施行。《办法》规定,清水江流域的黔南州、黔东南州,其交界断面每月水质实测值如果超过控制目标,上游的黔南州应向省级财政和黔东南州缴纳补偿资金,双方按3:7的比例分配。黔东南州出省断面每月水质实测值如超过控制目标,黔东南州应向省级财政缴纳补偿金。

  2009年7月~12月,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资金总额为131.3万元,这给当地政府特别是黔南州政府带来了震动。黔南州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清水江流域污染企业按照污染负荷进行排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环境执法力度,同时相关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截至2010年6月,清水江污染补偿资金共缴485万元,其中黔南州应缴纳341.8万元,黔东南州应缴纳143.2万元。补偿资金纳入同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进行管理,专项用于清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补偿机制试行一年多来,清水江水质指标和项目指标经考核均为“良”,有效地改善了清水江水环境质量。

10、北京连续数日轻中度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增多

来源:经济观察网2010-12-02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0/12/02/187898.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雨蓉 自11月底以来,京城雾气缭绕,城区大部分地区空气轻度污染,有两天甚至达到中度污染。一直在独立监测北京空气质量的美国大使馆,在描绘空气污染时把传统的形容词全部用尽了,11月19日居然称北京为“疯狂的糟”(crazy bad)。据本报记者了解,因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等)入院的儿童和老人数量有所上升。

可吸入颗粒物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罪魁祸首

目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检测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的数据,北京市目前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2009年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21%。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

“这些污染物,尤其是可吸入颗粒,会造成呼吸系统症状,老年人及儿童更易受其影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宋教授告诉记者,“他们的身体机能较弱,对于空气污染比较敏感,也增加了危险性。”

“可吸入颗粒物被认为是对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空气污染危险因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表示,“但目前使用的GB3095—1996空气质量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保护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公众福利的需求。”

举例来说。我国目前测量的可吸入颗粒为PM10(即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而非国际通用的PM2.5。与前者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可以直接到达肺细胞组织并进入血液送往全身,进而引起呼吸道、心肺等方面的疾病,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但我国目前对于PM2.5没有检测标准。”宋教授表示。

交通是造成污染的首要原因

目前产生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污染源有工厂、交通和锅炉。北京曾为08年奥运进行空气净化,包括工厂限制、单双号出行,也推广使用了低硫煤,禁止黄标车入京。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改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8月8日奥运会开幕至24日闭幕的17天中,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不仅天天达标,而且一级有10天。

但至今才两年,“雾锁京城”的现象又出现了。虽然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截止11月30日,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累计达264天,占79.0%,比去年同期增加1天。但居民的普遍认为,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其中九成城区居民将大气污染归咎于汽车尾气污染。

“当时的单双号交通管制直接限制了50%的车辆出行,”宋教授说,“但是奥运之后每天只限行两个号码,这样每天就有80%的车可以出行了,而目前北京的车辆为400万。”事实上,根据中新网11月4号的报道,卫星图像显示北京汽车尾气污染已居世界之最。

汽车主要污染物正是未燃碳氢、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据数据显示,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同时,卤化铅凝聚形成的颗粒物以及排放的二氧化硫转化的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也是重要污染物。据环保总局数据,2005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的平均比例已达到79%,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首要污染源。

除了污染源的原因,北京的地形、风向和扬沙天气都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北京西北高东南低,遇上东南风再加上这样的阴霾天气,污染物很难扩散。”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根据他们提供的数据,今年11月中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只有18天,另外22天均为不达标。

11、河北宁晋一企业排污十公里 环保局称“未看到”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72958.html

宁纺集团厂房后面的排污管道。

污水穿过育种场的百亩良田,流向汪洋沟。张鹏翔 摄

  中新网邢台12月1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河北省宁晋县宁纺集团向厂后的明沟排放大量污水,经孟村穿越省道393、国道308最后污水流入汪洋沟,连绵流淌近二十公里。就此现象,当地环保部门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称:“从未接到任何举报,也从未看到过此现象”。

  11月30日,记者来到了宁晋县宁纺集团厂房后面,发现有两排楼板,楼板下是两条深沟,深沟大约宽3米,在深沟下流出冒着热气的黑水,黑水一直沿着明沟向东流去。在沟里,记者发现多处从厂区内伸出的管道,有的管道在向沟内排放着污水。记者徒步沿明沟行走了大约3公里,发现污水改道穿过宁晋县孟村向南流去,穿过省道393,在宁晋县育种场百亩良田中穿过,直至穿过国道308一直向南,污水流进汪洋沟。

  宁晋县孟村的村民孟大哥说,这污水一年四季就没有停过,冬天还好点,到了夏天不但臭气熏天,还滋生了大量的蚊蝇,虽数次向环保部门反映总也没得到什么说法。育种场的朱大婶说:“这水羊都不敢喝一口,但浇棒子(玉米)还行。”

  就此事,宁晋县环保局监察大队负责人李杰表示,以上现象他们要核实,如果情况属实,将依法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但是,就此事他们监察大队没接到过任何举报,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现象。

  据了解,河北宁纺集团的前身是河北省宁晋县纺织印染厂,创建于1973年9月。主导产品染色灯芯绒、 卡其布、牛仔布出口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到3000万美元,被列为河北省百强优势发展企业,河北省重点出口企业,邢台市20家大型重点支持企业和宁晋县5大支柱企业。

12、河南太康一企业污水横流 环保部门坚称排污达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0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2-02/2694512.shtml

几年来,龙源纸业就是这样毫无顾忌地向兰河排放污水。

吴扬 摄一股浊流注入清澈的河水中。吴扬 摄

  中新网太康12月2日电 (吴扬 曹春强) 河南龙源纸业有限公司的厂门口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水沟,水沟的下游是兰河,兰河的下游是雪河,雪河的下游是涡河,涡河的下游的下游就到了淮河。龙源纸业排出的污水就是顺着这条水沟日夜不停地排入兰河,再到雪河,再到涡河……最终汇入淮河。当地村民认为龙源纸业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们健康,而环保部门却坚称龙源纸业污水排放符合标准。实情究竟如何?

污水横流,百姓苦不堪言

  位于河南省太康县西二环路太康县产业聚集区内河南龙源纸业有限公司(下简称:龙源纸业)是河南乃至全国知名造纸企业之一,其综合实力连续三年在河南排名第三,2008年龙源纸业在全国众多造纸企业中排名第28,龙源纸业当然也是太康县和周口市最重要的企业之一。据介绍,正在建设的龙源纸业扩建项目投产后,其年总产量将达到100万吨,届时龙源纸业将进入全国造纸十强行列,并将完成上市。

  与龙源纸业日益高涨的扩张热情不同的是:随着龙源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百姓对龙源纸业的愤恨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自从龙源造纸厂生产后,我们原来的井水就不能吃了。”在龙源纸业附近居住的弓女士气愤地说。

  弓女士以及看到记者采访围上来的村民告诉记者,过去他们这里的水井只有8米深,抽上来的水清亮亮的。自从造纸厂投产后,污水源源不断的往河里流,村里原来所有的8米水井渐渐地全都废了,抽上来的水黄黄的根本不能吃,就是新打的40米深井水抽上来也总感觉有股子气味,老百姓还是不敢吃。

  村民们告诉记者,原来兰河里有很多的鱼,自从龙源纸业向河中排污后,鱼都死完了。现在到河边,除了蚊虫你什么也看不到!龙源纸业排出的污水直接造成纸厂周边弓楼、宋桥(音)、李庄、固姚(音)、小郭庄、楚庄等七八个村庄污染。

  宋桥村的高姓村民对记者说,她前一阵子去外地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感觉在亲戚家时皮肤变的又白又嫩,现在一回到太康就不行了,住了不长时间皮肤就开始变黄。高姓村民分析是水的原因。她说,因为污染,原来8米深的井抽上来的水尽是虫子,现在38米的深井水闻着也有臭味。

  让村民们气愤地是,过去他们告状还有人来问问,现在龙源做大了,告状也没人理了。

  偷梁换柱,龙源纸业欲盖弥彰

  与愤怒的村民不同的是,龙源纸业则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2009年8月,记者第一次来到龙源纸业采访,当时公司的一些人还沉浸在三期工程开工庆典的喜悦当中。接待记者采访的龙经理大谈龙源纸业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大谈当地环保部门对龙源纸业严密的监控措施。龙经理告诉记者,当地环保局在企业安装有COD在线监测仪,对企业实行24小时监控,一旦水质有问题,环保局马上就会来检查。

  龙经理告诉记者,龙源纸业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厌氧技术净化造纸废水,可以保证排放的污水达到规定的标准。龙经理承认,虽然客观上龙源排出的污水也污染了环境,但附合国家标准,属于达标排放。

  龙源纸业专门负责污水治理的工程师还向记者提供了该公司2009年8月份几天的污水处理化验报告单:其中2009年8月1日的报单表明,当天排出污水的COD浓度是90和83;2009年8月4日排出污水的COD浓度是93、84;2009年8月8日排出污水的COD浓度是94、84。

  按照记者要求,龙经理以及龙源纸业的技术人员陪同记者参观了公司的治污设施。

  在最后一个污水净化池(即已经净化完毕即将向外排出的净化池),记者提出取一瓶水样带走化验,陪同记者参观的龙源纸业技术人员赶忙代劳,取了一瓶水样。但在参观结速返回龙源纸业办公室的过程中,技术人员竟悄悄地将刚取的水样与另一瓶事先准备好的水样进行了调包。

  技术人员的这一小动作被记者发现了。为了防止龙源纸业技术人员再次作弊,记者返回刚才参观的净化池,重新取了水样,并将龙源纸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水样一并带走。

  离开龙源纸业后,记者将从龙源纸业采到的四瓶水样交周口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未告知该局水样提取地)进行了检测。这四瓶水样分别是:

  一号水样:记者自采龙源纸业净化池水样;

  二号水样:龙源纸业技术人员提供的龙源纸业净化池(调包后)水样;

  三号水样:龙源纸业直接排到河道内出口处水样;

  四号水样:距龙源纸业河道内排污口上游5米处水样。

  周口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的检测其结果是:一号水样的COD浓度为161,二号水样COD浓度为99.2;三号水的COD浓度为166,四号水样的COD浓度为48.4。

  从检测结果不难看出,龙源纸业实际排出污水的COD浓度远远高于企业自检含量,也远远高于国家允许的排污标准。可以说,龙源纸业排出的污水已经对环境构成了污染。

  2010年11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龙源纸业有限公司,询问该公司污水治理情况,得到的答复依然是:污水排放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该公司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11月17日和11月18日两天的污水检测结果,其排放污水的COD浓度分别为70和84。

  听完龙源纸业员工的介绍之后,记者再次分别从龙源纸业的净化池、排污口及排污口上游取了三瓶水样安排专人带到河南省会郑州检测。

  经河南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龙源纸业净化池水COD浓度为190,排污口水的COD浓度为188,是龙源纸业自检COD浓度的2倍多。而排污口上游水COD浓度仅为16。

  从记者两次检测的数据不难看出,一年多来龙源纸业的污染更严重了。更令人吃惊的是,龙源纸业排出污水中不仅仅是COD浓度超标,其悬浮物含量竟高达114,也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指标。

  周口市环保局为龙源纸业发放的排污许可证规定,龙源纸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100mg/L,即COD浓度不能超过100,对污水中悬浮物含量则没有许可。

  显然,龙源纸业超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是不容置疑的。

  面对污染,县环保局坚称排污达标

  面对龙源纸业污染环境的现实,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2009年5月12日,太康县环保局在给记者的一份回函中这样写道:“针对兰河的污染情况,县委、县政府在2008年3月成立了调查组,对兰河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经查,兰河功能规划为农灌河流,执行国家地表水IV类标准,在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常年例行监测和监督监测中,兰河、涡河各地表水断面均能达标。在入河口段受龙源纸业外排水影响色度有所加深,但该公司外排废水均符合国家标准。2008年8月25日,从该公司外排污水下游离兰河最近的三眼压井提取水到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经化验除浑浊度超标外,其他均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含有毒成分。对此调查组向有关群众做了大量解释工作;县政府要通过安全饮水工程让村民用上自来水,目前,已解决好两个村饮水;今年计划把附近几个村的饮水解决好。”

  当时和龙源纸业相关负责人一同向记者作解释的太康县环保局官员一再向记者保证:龙源排污绝对达标。

  2010年11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太康县环保局就龙源纸业排污问题进行了采访。该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彭德生告诉记者,龙源纸业是一个证件齐全的合法企业,对龙源纸业污水排放情况太康县环保局经常进行监测,但从没有发现该企业超标排放污水;龙源纸业排污口安放的有COD在线检测仪,对龙源纸业排放的污水进行实时监控,也从没有发现该企业有超标排放的现象。

  针对记者检测结果与太康县环保局检测结果存在巨大差异的问题 ,12月1日中午时分,记者再次电话联系上了彭德生,并请他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彭站长称,污水检测必须在多方监管下其测出的数据才是有效的,因为环保局不知记者是如何提取水样的,所以也不对记者的检测结果发表意见。彭坚持认为龙源纸业污水排放符合标准。

  听了这位站长的话,记者觉得无话可说。让记者感到不解的是,人可以造假,机器也会造假吗?环保部门安放在龙源纸业排污口的在线监测仪怎么从不报警呢?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COD在线监测是很容易造假的,你只需要把在线监测仪的探头放在一流动清水里,不断变化的在线监测数据就永远不会超标。很多的在线监测仪在安装时就作了手脚。

“这是个秘密!”该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完)

13、染色橙”抢滩福州市场 重金属或渗进果肉(图)

来源:新华网2010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82578.html

染了色的橙子(下)颜色明显更深,用纸一擦就褪色

  外表诱人、颜色异常鲜艳的脐橙、皇帝柑、橘子,有可能是经过染色剂加工过的。知道了这个事实,难免会让人一惊。橙子染色,就好比有人去美容,无非图个卖相好看。最近,就有福州市民频频

  农产品

  在街头买到染色橙,“居然会褪色,切开后,手指都被染红了!”

  记者连日来走访福州多家水果市场发现,目前“水果美容”已经成了水果行业的“潜规则”,一些商贩给橙子美容的手法不断翻新升级,就图能让品质差的橙子尽快脱手,卖个好价钱。染色橙从哪里来?如何能买到让人放心的水果?不少市民有太多疑问的同时或许还有担心:这次市场上出现了染色的水果,下次又会出现什么?

  走访

  “染色橙”多出自流动摊贩

  记者连日来对福州多家超市进行走访,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售卖的柑橘类水果不存在染色现象,但江厝路一家超市的纽菠萝橙,用纸巾擦拭果皮后,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在记者反映这一情况后,该超市即将所有纽菠萝橙下架,不再销售。

  11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果品批发市场,目前大量上市的柑橘类水果是市场的主角。在市场内,一辆皮卡车拉着一车橙售卖。这些橙子个头很大,看起来特别红,拿在手上,用纸巾擦拭,可以看到纸巾变红,而橙子的果蒂部位居然也是红色的。不过,摊主坚称这种红色是树浆自然分泌而成的。

  旁边一家有固定摊位的摊主悄悄告诉记者,“连催熟的都不可能这么红,肯定是染色的。”

  当记者找到果品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再度回到染色橙售卖处时,发现皮卡已经开走。

  福州陈女士也反映,最近金山大桥底下常有人开着汽车贩卖脐橙,昨天,她买了两斤,吃橙前用温水洗了洗,结果发现水变红了。“回想起来,这种橙子吃起来味道是不太新鲜。”陈女士说。

  揭秘

  打蜡后 贴上标签更好卖

  记者发现,果品批发市场内固定摊贩售卖的水果基本没有染色现象,而打蜡和没打蜡的柑橘类水果各占一半左右。打蜡的柑橘大多有贴标,用网兜或者白纸仔细包装好,价格比没打蜡的要贵0.2元~0.8元/斤。

  多名批发商认为,上色的水果大多本身色相不好,或者不太新鲜。以染色橙为例,原本批发价最多1.8元/斤,但经过“美容”,可以卖到2.5元/斤。“美容费”只需要0.15元~0.2元/斤。

  昨日,记者从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旁的几家水果打蜡厂了解到,现在给水果打蜡有专用的打蜡机。在“果友水果打蜡厂”,工人将一箱一箱的橙子倒进流水线后,机器会自动对橙子进行加水清洗、烘干、打蜡。原本“灰头土脸”的橙子,打完蜡后表皮光鲜发亮,漂亮多了。

  记者注意到,工厂使用的液体蜡装在白色大塑料桶里,桶外贴着“果蜡”的标签,产地为浙江衢州。

  在另一家没有名字的打蜡厂,几名女工正忙着给刚刚打过蜡的橘子贴标签、码放整齐后装箱。这些小标签上印着一些英文字母,工人们说,想贴什么样的标签都行,水果贴了标签更好卖。

  记者问是否有上色的业务,两名女工表示,橘子不能加颜色,但橙子可以。不过,当记者用同样的问题询问老板时,老板直言“你不像本地人”,并表示不能给水果上色,“被查到了要罚款”。

  另据了解,很多染色橙是在产地打蜡时就被不法商贩动了手脚。

  提醒

  小心有重金属渗进果肉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人士表示,由于没有经过检测,不知道染色橙是用什么染色剂染色的。但如果在水果表面添加柠檬黄、日落红等色素,肯定是不允许的。如果染色时间过长、染色剂的量又大的话,色素有可能从果皮渗透进入果肉。

  另据媒体报道,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严禁上色的,对于适宜采摘的果品,可做适当清洗打蜡,但上蜡要使用专业的果品蜡,不能使用工业蜡。如果用工业石蜡,其中的重金属可能会渗进果肉,危害人体健康。

  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标准对果蜡的品种和使用进行规范。此外,美国一些州虽然允许给水果增色,但对于色素的使用量有极其严格的规定。

  □小贴士

  如何鉴别橙子是否被染色

  1.染过色的橙子,表面看起来特别红艳,仔细观察,可发现表皮皮孔有红色斑点,一些橙表面甚至有红色残留物。

  2.用湿巾擦拭橙子表面,如果湿巾变红,说明橙子可能被染色;没染色的橙子,湿巾擦拭后只能看到淡淡的黄色。

  3.染色严重的橙子,橙蒂也会变成红色;没染色的橙,橙蒂是白绿相间的。

  4.染过色的橙子,表面摸起来黏黏的;没染色的橙,摸起来比较自然。(本网记者 李薇 肖春道 见习记者 蓝天彬 文/图)

14、发改委定调生态补偿三步走:2020开征生态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01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12-01/201621567237.shtml

  2010年将成为值得纪念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年,法规、政策以及实践三方面工作正在同步推进。

  6月,发改委调研小组将展开《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的前期调研。

  “调研工作将由五、六个小组分头进行,成员除各部委官员外,还将邀请中科院、社科院和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专家加入。”发改委西部司农林生态处处长肖渭明对记者表示。

  据本报记者获悉,目前《生态补偿条例》草案框架稿已呈现轮廓,即初步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定义、范围、原则和机制。

  事实上,在国家抓紧制定条例的同时,各部委的试点工作也并未停下脚步。

  今年,环保部考虑启动淮河、新安江、辽河、滇池和巢湖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此外水利部有关人士表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工作是2010年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工作之一,对能源开发、有色金属、水电、铁路及高速公路等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据了解,制约生态功能区规划发展的财税政策也将有所突破。

  2009年年底,财政部便出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并将“加大对三江源、南水北调、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列入了2010年工作重点。

  日前,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4月,他被发改委聘为《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专家咨询小组副主任,并参加了起草工作第一次全体会议。

  早在2007年,李文华作为中方主席,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完成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并向政府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具体建议。

在他看来,生态补偿涉及到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公平性问题,目前各部门试点不少,但缺乏统一的规范,急需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标准等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首要命题:厘定生态补偿范围

  《21世纪》:30年来,我国出台了诸多环境保护政策,生态补偿机制与其他环境保护政策相比,有何侧重点?

  李文华:一般来说,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划分为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两大领域。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如排污法等,已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相比较,我国生态保护的政策和立法则比较薄弱,对于生态补偿这样重要的问题甚至存在结构性短缺。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已有资源保护性立法,但对生态补偿的实施还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激励政策基本处于空白。诸如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无法完全解决。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关系规律,即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使得生态保护面临较大困难,也影响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

  因此,建立一种能够调整相关主体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实施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政策,这便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含义和目标。

《21世纪》:从您的描述看,很多生态建设行为都可以归纳到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是否明确了生态补偿涉及的重点领域?

  李文华:目前对生态补偿尚无严格的公认的定义,并且不同的研究或实践,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生态补偿范围的总体框架,但究竟哪些领域应该纳入生态补偿机制的范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共识。

  因此,我们很希望通过《生态补偿条例》调研和起草,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2007年“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报告,从宏观尺度上讲,生态补偿按地区范围可分为国际补偿与国内补偿;按补偿类型又分为区域补偿(东部对西部的补偿等)、流域补偿、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农田等生态系统)、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以及资源开发补偿(矿业开发、土地复垦等)等。

  生态补偿三步走:2020年完成

  《21世纪》:目前,起草工作已经正式启动,面对如此庞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是否应该分阶段地展开工作?

  李文华:根据我们的研究,建议生态补偿工作分三步走:一是抓紧出台《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若干政策措施的指导意见》;二是在修改完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三是在《条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力争出台《生态补偿法》。

  政府还可以考虑3个五年规划共15年的努力,到2020年完成生态补偿三步走战略,从补偿基金完善阶段到补偿基金与生态税双轨并行阶段,最后进入生态税独立运行阶段,建立起完备的生态补偿制度。

  《21世纪》:在发改委组织起草《生态补偿条例》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区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试点都形成了哪些经验?

  李文华:总体而言,实践主要集中在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与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这些实践一部分由中央相关部委推动,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实施,一部分是地方自主性的探索实践,还有一部分则是近几年来初步开始的国际生态补偿市场交易。

  比如说流域补偿,当前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行政辖区内中小流域的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成功案例较多,比如说北京和河北境内水源地之间的协作、广东对境内东江流域上游的补偿。也出现一些基于市场机制的生态补偿手段,例如浙江东阳和义乌的水权交易。另外,浙江金华市与上游磐安县进行的“异地开发”补偿模式也值得研究。

  中国近30%的国土面积分布在十大流域或水域内,包括数千个大小不等的流域,许多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都面临环境与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错位问题,所开展的试点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还需要在机制上进一步研究并推进。

  补偿机制“两选”:财政为主?

  《21世纪》: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是以市场为主,还是以财政为主,争论不断,您怎么看待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手段?

  李文华:按照实施主体和运作机制来区分,生态补偿的手段可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类。但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补偿机制仍是开展生态补偿最重要的形式,也是目前比较容易启动的补偿方式。当然,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使用市场手段补偿生态效益的可能途径。

  政府补偿机制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财政转移支付、差异性的区域政策、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环境税费制度等等。其中,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我们建议,增加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重要的生态区域或者要素,比如说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公益林等,实施国家购买,并建立长效机制。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还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

  《21世纪》:刚提到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补偿,这是目前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您认为东部应该如何向西部实行生态补偿?

李文华:这是区域补偿方面的典型案例。对这些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我认为是应该认真加以考虑的。

首先,要改变“生态无价、环境无价”的传统观念,科学核算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对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对一系列工程计划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源保护工程等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手段进行统筹安排,避免重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适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弥补偿还生态旧债,缩小差距。

  第四,以水资源补偿为切入点,探索多渠道补偿方式,比如说可以在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下,积极探索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以及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放赔偿的双向责任机制。

  《21世纪》:生态补偿涉及领域众多,11个部委齐聚条例起草工作会,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该如何在众多部门之间协调?

李文华:此次条例的起草,就由众多部委相关人士组成了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以协调。但从长远看,建议国务院设立生态补偿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生态补偿的协调管理,行使生态补偿工作的协调、监督、仲裁、奖惩等相关职责。

15、自然遗产保护法草案引争议 被指“历史性倒退”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12月0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2-02/2694945.shtml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自然生态保护国家层面立法的消息间或传出。部门利益之“权衡”、“博弈”等国人熟知的立法背后的“潜台词”,被用来描述这部法律之“难产”时,民间保护界及一些专家充满忧虑。

  近日,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举办专家研讨会,相关问题再次引起记者关注。

  此间研讨者面对的是已易稿十余次、数度更名之后的《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今年3月,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已就此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有关专家对该“意见稿”表示出极大的失望,认为我国急需的是一部统领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法,但“意见稿”定位不高,上升不到一个法的范畴,“没有契合当下我国自然保护最迫切的立法需要”。

  专家更担忧,该法一旦通过,意味着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再有机会去建一个能够全面覆盖此领域的法律。

  共识:急需自然保护领域基本法

  我国自198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后,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已相对完善,但自然保护立法十分薄弱。我国急需一部自然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已是共识。

  在强调了我们目前保护中的主要问题及需要建立的自然保护体系之后,或许您会理解为何目前这部“意见稿”的定位让许多人失望。

  按照该“意见稿”,“自然遗产的保护区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解焱说:“这部法涉及的范围保护不了中国大型的生物多样性。”

  自称“一看到这部法的定位就感觉比较失落”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利红认为,如果它的定位更高一些,定位成一个生态保护的基本法,才比较契合我们当下最紧迫的需要。在这个领域,我们急需一部基本法、一个统领性的法律。并不急需再划一些具体的区域,而且这个区域有可能和原来划的区域又是重复的。

  高利红强调,目前存在的保护区“破碎化”、生态区域被人为分割的问题,是我们当前有关生态保护立法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还是用一个个行政区域,无非就是再变个花样、变个新名称而已。在我看来是重复劳动,没有必要。”

  令高利红困惑的是,现在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都有条例,而且后者还是前不久修订的。为什么要弄个自然遗产的概念来涵盖它们,而且并没有完全涵盖住?“这就相当于下面有两个大饼子,上面又弄了一个饼子,把这两个饼子的一部分罩住。”她认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各自的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现在需要的是尽快把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好。如果可能的话,把它变成自然保护区法。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教授黄德林透露,目前对此“意见稿”的反对声音相当强烈。在之前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的专家干脆全盘否定。他个人在经历了最初的“不满意”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妥协的方案,想把立法推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法律,同时又充分地面对现实,就是把最有价值的部分先保护起来。”

  但解焱认为,目前这部法想解决的问题其实在现在都不是问题。它想要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已经管理得非常严谨了。反而是它的缓冲区或其他一些自然保护区到底该怎样管理、要不要管得这么严格,才是自然保护区法律当中所欠缺的。这也是导致目前自然保护区和当地民众利益之间冲突的原因。“遗产保护法实际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解焱强调,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法”,不是一个“条例”。我们需要一个基本法,它要全面地覆盖一个领域。现在的自然遗产法,名字好像很大,但实际上涵盖内容非常小,就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根本上升不到一个法的范畴。

  据介绍,在我国目前已有的2500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保护区约占300多个。

  担忧:可能丧失一个机会

  虽然高利红也看到了本草案的可取之处,比如将社区共管和补偿问题写入。但她仍然认为该“意见稿”不能解决此领域的现有问题。包括常被诟病的多头管理、规划不统一等。她直言:法规定性不妥,“意见稿”的管理、规划编制与《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不合,政府职责落入多头管理的臼槽,补偿机制也不统一。

  在黄德林看来,“意见稿”可取点之一是统一了规划问题:现有15个部门的规章和法律性文件涉及到保护自然保护区,但相比之下建设部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划问题做得最好,即明确只有国务院才能批准或更改规划。由于自然保护区条例中没有这一点,仅近5年来就有3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调整核心区。

  但有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称现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要改,也需要国务院批。另有专家私下说,即使是这样,这一问题可在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中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这不能成为该“意见稿”受某一部门主导的理由。

  在高利红看来,自然保护国家层面立法较理想的路径应分三步:先有自然保护区法,再有自然保护法,最终上升到生态保护法。如果给现在这个“意见稿”定位,它应该被归在哪个阶段?解焱、高利红一致的看法是“在自然保护区法下面”。

  有关专家甚至认为“该草案是将已有的自然保护法律制度推倒,是历史性倒退”。

  解焱等专家还有更深层的担忧:这个草案一旦通过,就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机会。近十年甚至二十年,要想再另外建一个覆盖全面的相关法律将非常难。在这个领域,我们将长久地没有一套覆盖全面的法律体系。它会阻碍自然保护立法的完善,同时会限制多部门的保护努力或使其他部门的工作因无法律依据而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和监督。

  解焱最后的建议是:尽快组织专家,从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基本法的角度重新探讨研究,制定一个能够真正针对自然保护关键问题、实现大范围和长期保护的法律。本报记者韩乐悟

16、中国沿海盗采海砂现象猖獗 引严重生态灾难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73703.html

  2010年10月27日,黄岛开发区举行“打击盗采海砂还砂入海仪式”,将查获的两万余立方海砂返还到被盗海域。

  如果不是一场场“人祸”,这种产于海中,单个颗粒为0.063毫米以上,成分、外观与普通河砂并无二致的砂石,仍沉睡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这种近海砂矿资源(简称“海砂”)在我国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是仅次于陆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位居第二的海洋矿产资源。特别是陆架地区分布广泛的建筑用砂矿资源潜力巨大,具有资源利用的现实可能性。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伊始,伴随海砂广泛的建筑用途逐步被知晓、发掘,海砂被盗采、滥采的厄运便如影随形,时至今日,仍有日益猖獗之势。

  猖獗的盗砂引发生态灾难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人对海砂的认识近乎一片空白,而当时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开发利用海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所副研究员原晓军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他和他的团队自2002年起便开始实施“中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项目调查研究工作。

  在我国,第一次采砂热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初只是开发滨岸带或潮间带的海砂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海上大型工程的兴建(如海上机场、游乐园)需要大量海砂,国内经济发展需砂量也非常巨大。与此同时,陆地砂矿开采引起耕地、水源地、植被破坏所带来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严重,陆地砂源逐渐减少。“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刺激下,引发我国第二次海砂热。”原晓军介绍。

  与人们开发海砂的热情相伴而生的,是近乎疯狂的非法攫取。

  “虽然发现了一大批有开采价值的海砂矿床,但由于采矿权审批程序的严格,真正进行大规模开发的为数寥寥,多数都在小规模开采,并且无序的乱采、偷采的占多数。不仅造成了资源大量浪费、国家税收巨额流失,而且因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海砂开发与其他海域使用功能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尖锐。”原晓军说。

  “1994年,当时青岛近海二号锚地的海水深度是7米见砂,到2009年,在海平面30米以下才能见砂。”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政法委副书记倪建闽可谓十几年间盗砂恶果的见证者,而令其印象更深的是,二号锚地这片古沙丘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以及面条鱼、梭子蟹的自然繁衍区,随着海砂被盗采,这些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遭严重破坏,数量急剧下降。

  青岛市黄岛区海监大队相关负责人曾目睹岸边渔民每船只能打捞七八百斤面条鱼、梭子蟹,而在十几年前,这个数字是三四吨。

  上世纪90年代末,原晓军曾到山东沿海某村庄勘察,之前据他了解,该地距离海滩约150米。到现场后,眼前的一幕让他震惊不已:因盗采海砂严重,海滩已退到不少村民的房屋前,甚至切断了村里道路,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两年之内。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盗挖近岸海砂曾使日照市的局部海岸线后退了100米;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滥采海砂致使烟台市长岛县发生溃堤事故,百余间民房倒塌。

  倪建闽介绍,距离盗采处仅三四海里的金沙滩一向以风景独好闻名,可谓黄岛开发区的旅游品牌,而因附近海域盗砂严重,金沙滩的沙子已经有减少趋势,完整性遭到破坏,这一旅游资源正遭受史无前例的威胁。

  利益链究竟有多长

  “如果不是巨额利润的驱动,盗砂者不可能铤而走险。”和盗砂者打了多年交道,在倪建闽眼中,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砂耗子”。据倪建闽介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盗砂行径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

  “一般每条盗砂船造价二三百万元到两千万元不等,扣除油费、人力成本以及挖掘机、吸砂泵、吸砂管道等设备费用外,盗采海砂几乎是零成本的。”倪建闽说。

  那么,令“砂耗子”们趋之若鹜的利润空间究竟有多大?

  青岛市黄岛区海监大队某执法人员向本报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目前他们所查获的最大的盗砂船造价为2000万元,船长将近70米,共有12台吸砂泵,两台挖掘机,船上有13名雇用人员。就是这样一艘船只,每次能挖3000多立方海砂,两小时挖满,平均每3天盗采一次。如果按照每立方60元售价计算,每次可盈利18万元,一年多就可收回全部成本。

  “当然,这并非海砂的最高价,用于填海造地的中粗砂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到岸价甚至已高达每立方近140元,扣除运费等成本后,每立方可净赚数十元。这就直接促成辽东湾东岸、西岸以及渤海湾南部的莱州、长岛等地的盗采海砂现象异常严重。”原晓军向记者透露。

  目前,在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轮渡口附近的岸边停泊着4艘被查获的盗砂船。在现场,记者看到每艘船虽大小不一,但吸砂泵、挖掘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船都是在吸砂时被查获的,因而每艘船都载有深浅不一的海砂,30多米长的吸砂管道盘亘在一船船白色的海砂中。不难想象,这些黑色管道是如何伸入大海的脏腑深处,在吸泵机的配合下,贪婪地攫取海洋的矿藏。

  “目前我们对盗砂船只,一经查获,立即没收,没收后的船只作为证物移交给司法机关。据了解,法院将经过拍卖程序对其进行处理,为防止船只再度沦为盗砂作业工具,法院将对拍卖人的购买用途进行密切跟踪。”倪建闽介绍。

  入刑罪名仍存争议

  难以遏制的盗砂现象,带给法学家的不仅是震撼,更多是思考。其中,这一行为究竟应不应当以刑法论处、以何罪名入刑成为关注焦点。

  刘惠荣,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导。从2007年起,这位长期专注于环境法研究的学者每年都会为中国海监的执法部门进行执法培训。在她的印象中,最早向她咨询盗采海砂相关法律问题的学员来自南方海区。此后,刘惠荣不无惊讶地发现,培训中越来越多的各地学员提到盗采海砂的案例,“可见这种案子在沿海各地出现的频率之高”。

  “在我国,无论是海域使用管理法,还是海洋环境保护法,均没有明确专条规定盗采海砂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给执法带来法律上的空白。”刘惠荣说。

  2010年夏天,青岛市黄岛区委政法委专门邀请法律专家召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主题是盗采海砂行为应不应当入刑。与会专家来自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作为与会者之一,刘惠荣回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是当时烟台莱州已经开始引入刑法处理盗砂事件。“而之前,该问题在法学理论界一直没有得到关注。”刘惠荣说。

  相对于目前行政处罚并不足以遏制盗砂行为的现状,与会专家最终达成了盗采海砂行为应当入刑的一致看法,但究竟以何罪名入刑仍存在颇多争议。

  刘惠荣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争议主要集中于3个罪名:非法采矿罪、盗窃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盗窃罪的对象一般是公私财物,海砂是国家资源,应属于这一范畴。”刘惠荣称,鉴于盗采海砂现象之猖獗,很多法学家认为以盗窃罪论处偏轻。

  此外,刘惠荣认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同样有失偏颇。“刑法中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采取列举法,如放火、决水、爆炸等几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按照刑法秉承的罪刑法定的原则,在列举的行为中没有包括采挖海砂,那么它是不是属于未列举的呢?从我对法的理解,我认为这个口子不能随便放。如果任由裁判案件的人随意扩大解释的话,可能导致枉法裁判的后果。即使需要扩大解释的话,也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解释,或者是作出司法解释,才可以适用。”

  “非法采矿罪主要依据的是我国的矿产资源法,未经合法程序、没有获得采矿权的采矿行为,应该适用这个罪名。但以上3个罪名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如何认定海砂的性质。”刘惠荣说。

  在刘惠荣看来,海砂具有两方面属性:资源属性和作为海洋生态不可或缺部分的生态属性。“盗采海砂以盗窃罪、非法采矿罪、以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其实主要针对的是海砂的资源属性,但这种行为带来更大的危害是破坏了海洋生态。因为海洋生态一旦被破坏,损害后果可能会持续扩大,且难以恢复。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刑法应更加关注海砂的海洋生态组成部分这一属性。”

  行政执法“五龙闹海”

  除了刑事责任,非法采砂涉及的责任还有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刘惠荣认为,从民事赔偿责任角度来讲,对盗采海砂行为进行民事赔偿追索的主体应当主要是国家。“除已经分配海域使用权的海域外,海砂的权属应当是国家的,但是在追究民事赔偿责任上,政府部门尚处于不作为状态。面对近乎猖狂的盗采海砂行为,我们政府行政执法已经疲于奔命了,更谈何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究。”

  而行政责任,在刘惠荣看来是目前惩治盗采海砂行为最为现实的和直接采用的,主要是责令改正、扣押违法作业工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根据《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对此行为罚款最高限额是20万。但据我了解,一艘非法采砂船一晚上就能赚100万,它们往往是流动作业,即使是偶尔被抓到,没收了违法所得,其非法获利仍远远大于其成本。因此违法者经成本效益分析后大多会选择铤而走险,继续从事盗挖海砂行为。所以目前各地的行政处罚是远远不够的。”

  “从法律层面上讲,目前之所以关注对盗砂进行刑事责任追究,也正是因为行政责任惩治力度不够。”刘惠荣主张将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种责任方式共用,很好地配置起来,以更加有力地打击盗采海砂行为。

  此外,海洋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所谓“五龙闹海”局面同样为人诟病。“执法部门太多,政出多门,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得对流动作案的非法采砂行为,各地执法部门难以发挥实效,所以最好应当实行区域联动。在本地区内,由有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由海监、公安、边防等部门共同行动,形成合力,有效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刘惠荣说。

  目前,青岛市黄岛开发区已在尝试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并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0年10月,共出海60余航次,查获非法盗砂船11起,其中刑事拘留37人,逮捕5人,罚款60余万元。

  2010年10月,青岛当地媒体刊出一条“海砂‘回家’”的报道。报道称,黄岛开发区政法委联合公安、海洋与渔业局、边防大队等部门联合执法,将查获的两万余立方海砂返回到被盗海域。

“其实还砂入海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海砂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原晓军不无忧虑地说。

17、引水入疆目的有分歧 学界志在生态商人盯紧资源

来源:时代周报2010年12月02日 特约记者 崔烜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02/095621570640.shtml

  引渤入疆之争

  “新疆最大的困难不就是缺水么?”80多岁的老人陈昌礼笑道。

  陈昌礼和霍有光轻描淡写地在手头的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线,线的起点在渤海湾岸边,终点在新疆,他们构想中的海水从这条线上流过,将缓解大西北的干旱。

  这条线被陈昌礼称为“海水西调”,又或者叫“引渤入疆”。

  如果不是11月5日在乌鲁木齐的“新疆会议”,这个提出了十多年的宏大线路图可能还会在小圈子里继续逗留,但现在,“引渤入疆”变成了一个公众热议的话题。

  惊讶的网友们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中国工程院的十多位院士认为“不可行”、“不科学”。

  “这样的事情肯定是有争议的,我欢迎讨论。”退休在家的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陈昌礼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怀疑的声音越多,意味着“引渤入疆”就能得到更多的人关注,离最后实现就越近了。

  并非民科杰作

  “我知道你们对我有看法,这个我改变不了。”在电话的另一端,西安交通大学的霍有光有些无奈,但他同时无法抑制住对于媒体采访的兴奋,“前几天国新办还打电话给我了,问是怎么回事,因为好几家外国媒体都对这事情感兴趣,要跟我做采访,现在每天都忙得不得了。”

  1950年出生的霍有光是最早发表“海水西调”构想的学者,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生态环境与现代工程中心兼职教授,从1979年到1992年,霍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区域地质(第三)研究室工作并担任室主任。

  霍有光认为,他的地质研究经历被有意地掩盖掉了,“一个档案馆的馆长怎么会提出这种荒诞不经的想法来,大家都觉得这人显然是个民间科学家嘛!但事实上,我是资深的地质学者,比媒体找来的许多专家都要权威。”据霍有光介绍,他在哲学系多年来只开一门课程,即自然辩证法,只面对理科硕博士生。

  “当时一家媒体就直接问,这是你拍脑袋想出来的吗?我说你说是就是,但没有我这样的经历,其他人怎么也拍不出这样的脑袋来。”霍有光接着向时代周报重述了他的故事:

  1995年的秋天,北京西客站候车厅,百无聊赖的霍有光的目光在巨幅的中国地图前面停住了,他注意到了渤海湾的“C”字形海岸线,然后他的目光追入内蒙古境内并逐渐移向西北的新疆,他突然灵光一现,“原来沙漠离我们的大海并不遥远,只有几百公里,我们为什么不能调渤海海水上内蒙高原,利用海水改变西北干旱荒漠化的生态环境呢?”

  经过两年的论证,霍1997年在《科技导报》上发表了题为《刍议人造海可持续发展工程》的论文,提出将海水引入沙漠地区的低洼地区,形成一个个“人造海”,海水将通过张家口、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最终顺着疏勒河流入罗布泊。

  “你到过青海湖吧,那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周边的生态就是比没有水的柴达木盆地优美许多。”霍有光兴奋地说道。

  曾在原地质部有三十年工作经历的陈昌礼则同样对媒体感到纳闷。

  “当时记者问我的观点有没有经过学术讨论,我说2001年我发表文章时谁也不关心这事情,更谈不上有人来跟我讨论,结果报道出来就成了‘陈昌礼承认自己闭门造车’。”陈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本科毕业之后,他便在新疆地区工作过,后来进入地质部勘查技术司之后,更是跑遍了全国各地。

  陈昌礼的路线与霍有光截然不同,从渤海调水到浑善达克沙地之后,沿着阴山山脉一直流到居延海,然后进入新疆,走的是中蒙边境一带的草原,途中经过许多“八字形并朝西的山口”,这样就能利用西风带和高山冷凝系统形成降雨。

  “我在2000年就发表过文章质疑过从丹江口引水的南水北调方案,南水北调工程调一吨水20多块钱,够我调三四吨海水了,现在既然南水北调骑虎难下了,国家为什么不尝试引调海水呢?”自从对海水西调着迷以后,霍有光就对南水北调颇有微词。

  海洋的力量

  11月5日的“新疆会议”归来,霍有光有些烦闷,这次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对外介绍海水西调路线的时候显然采用了陈昌礼穿过草原的路线,只是糅合了霍有光制造“人造海”的想法。

  “新疆会议”的主办方是新疆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新疆),据霍有光回忆,哈密市的发改委也是承办方之一,另外还有许多企业的老总参加了论坛,他们都特别感兴趣。除了新疆本地的媒体,中央媒体也在会议的邀请之列,甚至还包括了像《南方周末》这样的市场化媒体。

  “可能媒体的报道是能引起这么大关注的最重要原因吧。”霍有光说。

  但霍有光忽视了一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的到来,让会议“权威”了起来。曾恒一当时第一个发言,主讲题目是“陆海统筹、海水西调与西北地区经济腾飞”。曾恒一是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但后来的质疑声浪,让曾恒一沉默了。

  就在11月16日,工程院的十多位院士就《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院士们同时对 “引渤入疆”的宏愿表示了反对意见。

  “新疆水资源的特点是,人均水资源多,地均水资源少,新疆的人均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的高位,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总结时强调。钱正英还表示,鉴于近期公众对新疆水资源问题的关注,项目组才决定召开发布会。

  “我们不怕质疑,我们现在推动的事情就是对这个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你可以质疑这个想法过于大胆,有各种问题,但你不能说海水西调太荒谬了,连讨论都不让。”张宝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70多岁的张宝印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以下简称“海洋分会” )秘书长,正是他的邀请,曾恒一出席了“新疆会议”。

  霍有光和陈昌礼都同时承认,正是海洋分会近十年来不停举办各类论坛,“海水西调”才得到那么多人的响应,其中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新疆)的唐立久、崔宝新便是在2008年不请自来“闯会”结识的,他们是今年“新疆会议”的策划者。

  煤老板的调水梦

  张宝印始终认为,今年“新疆会议”的规格还远远比不上2008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 “全国陆海统筹‘引渤济锡’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便是一直被张宝印称为模范工程的“引渤济锡”,即从渤海湾的葫芦岛调淡化的海水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

  “除去成本,我们每年还可以赚12个亿。”实施“引渤济锡”的泓元海水淡化公司董事长王秀顺并不讳言赢利目的。

  根据王秀顺所委托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项目总投资为706.6亿元,年海水淡化水3.1亿立方米,盐、钾溴素和镁等海洋化工1122万吨。除去运行成本35亿之外,年净利12亿。

  但人们很快就发现,王秀顺的目的并不在于生态,而在于当地的煤炭矿藏。

  锡盟有着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褐煤可采储量1396亿吨,在全国居第一位,其特点是埋藏浅、煤层厚,适宜露天开采,但褐煤有高水分、易风化的特性,不适合远距离运输,大多只能直接在当地燃烧利用,或者用于坑口煤化工或发电。而无论是煤化工还是煤发电,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锡盟每年可提供有效水量仅为3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工业用水总量只有2.29亿立方米。

  “呼伦贝尔的地理位置不如锡盟,煤的质量也差不多,但发展就是远比锡盟好。凭什么?就是因为人家有水,内蒙古70%的水资源集中于呼伦贝尔。”锡盟海水淡化项目推进办公室副主任赵平向媒体表示。

  有媒体在调查后发现,王秀顺曾是山西怀仁连顺煤业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曾被选为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记者在查阅山西朔州市网上公布工商资料发现,王秀顺分别是怀仁县连顺洗煤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王坪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但以上公司均已经被吊销。

  据《京华时报》调查,内蒙古锡盟给王秀顺预留了一块42平方公里、储量达31.7亿吨的褐煤煤矿。

  工程浪漫主义行不通?

  跨流域调水工程正在将中国的江河体系编成一个又一个的网格。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引松入长、引江济太、引大入秦……直到南水北调,调水工程似乎达到了高潮,但随后出现的工程构想越来越超出人们的想象,引雅鲁藏布江的“大西线”、引贝加尔湖的“中俄线”,如今,调水之手伸到了大海。

  “工程浪漫主义根本行不通,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布局,才能最终解决缺水难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贾绍凤在评价“海水西调”时坚定地表示。

  贾绍凤称,霍有光的想法是通过运调海水淹没沙漠,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但相对我国100多万平方千米巨大的沙漠面积来说,只有非常少的面积能被海水覆盖、压住。贾绍凤还指出,陈昌礼的出发点是让海水蒸发形成降雨,但即便不计算沿途损失,所有海水全部调进新疆,2000亿立方米海水也只相当于新疆地区空气动态水汽通量的约十万分之二,影响微乎其微,根本改变不了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更何况,无论海水是从草原流过还是从沙漠流过,都会出现海水通过地下渗漏,污染地下水的危险。淡水调水工程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海水?

18、田力:要发展不要污染 难道就这么难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0年12月02日 田力  

http://opinion.hexun.com/2010-12-02/125939706.html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日前,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时尚污染两个中国纺织专业镇环境调查》显示,广东省著名的“牛仔裤镇”新塘和“内衣镇”谷饶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实,这两个镇的环境污染由来已久。而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现有133个纺织专业集群,谷饶和新塘的污染可能只是整个行业的冰山一角。产业集群、行业集群是现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个地方的类似“纺织专业集群”可以为当地带来可观的G D P总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个集群不少都带有高污染、高能耗,会给当地环境和百姓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适当加大环境监督执法的深度和广度,经济发展得就越好、竞争力也越强,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在目前社会上,“效益为环保让路”的行为还不多见。当前,许多地方在干部的考核任用上,主要还是靠GDP这项硬指标说话,哪个地方的GDP增长快,哪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就有了王牌和底气,就有了升迁主动权。因此,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视GDP至上,不管是绿色、黑色的,只要“挖到篮儿里就是菜”。在这种错误发展观、政绩观的左右下,他们奉所有项目为“金凤凰”,为栽好“梧桐树”、营造“宽松”环境,不惜降低环保门槛。而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企业,也打着招商引资这块金字招牌安营扎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新塘和谷饶镇追求了发展,放弃了环境。接下来的路怎样走,轻重取舍还在于地方主官。而要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就必须把环保列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刚性指标,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营造敬畏环保、重视环保、捍卫环保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环保指说起来“硬”,执行落实起来“软”的尴尬境地,要发展还是要污染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黑色G D P”和污染企业才会远离我们。

19、如何让节能减排不成为痛苦的负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02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202/000909.htm

  近日,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减排目标目前业已提前完成。

  应该说,“十一五”节能减排能如期实现,来之不易。“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不仅未达分别减少2%的既定目标,反而分别增长了1.2%和1.8%。随后,在国务院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下才重上减排轨道。

  当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如期实现,主要受益于近年来中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遏制,以及今年下半年各地通过的拉闸限电等手段。截至2009年中国就淘汰了小火电机组6000万千瓦、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以及水泥产能2.14亿吨等。然而,借助产能淘汰和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不可避免地使节能减排成果面临基础不牢等问题,同时也为“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行动无形中增添了压力和难度。

  目前各地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政绩工程而看待。如部分地方把节能减排当作为中国代表团在坎昆会议提高谈判权的短期任务加以理解和诠释,显然,借助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使企业把节能减排看作为政策高压下的负担,向企业发出不符合排放标准将丧失生产经营权利的警告,这无助于在经济社会中孕育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经济自觉性。相反,在实际执行中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国进民退,加剧民资投资渠道的逼仄。同样,拉闸限电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持续大半个中国的柴油荒。因此,当前这种行政式手段不仅执行成本高昂,而且难以作为一项常规性手段存在。且行政之手一旦稍有松懈,就很容易使政府艰难完成的节能减排成果功亏一篑。

  中国在节能减排上走得相当艰辛,但以中国不惜牺牲GDP增长的代价论而诠释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言必行、行必果之决心,俨然把节能减排理解为一项痛苦的负担和任务,也与中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偏离。因此,如何使节能减排由负担变为能够产生经济社会效应的商品交换,从而实现交换双赢,是能否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增长点的必备前提。

  无须讳言,环境消费具有强烈的经济外部性特征,污染物排放主体对环境的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为生活于这一环境的所有个体所承担。当前国际上主要借助征收环境税和实行碳交易等两种形式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不过,开征环境税所面临的问题相当复杂:其一,环境税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存在激励约束不共容问题。这主要源自政府与企业就排放量信息方面的非对称性,即政府尚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对企业具体排放量和社会整体排放量做到有效监控,从而难以对多排放者实行严惩而对低排放者实行有效奖励。其二,环境税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无法直接有效地作用于环保产业,政府只能通过环境税收入的专项支付于环保产业,而这其中过多的政府转移支付链条往往容易导致环保税收使用低效。同时,企业以纳税之义务进行环境消费,使企业把环境消费作为一种负担,而非是能产生互利双赢的交易商品,因此也就难以实现环境消费的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把污染物排放作为互利共赢的商品化环境消费,通过构建碳交易市场以还原其商品属性,应该是目前负效应最低的有效途径。相比环境税,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使企业把其排放行为理解为互利的商品交换。如某企业提高了能效,就可以把剩下的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获得节能减排的收益。这种市场化手段为碳交易提供了显性化的激励约束共容机制,从而有助于促进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同时,碳排放权最突出的功效是,能够借助碳交易者的自利博弈机制,有效为环境消费和环保产品等进行动态定价。如企业是选择在碳交易市场购买排放权还是购买环保节能设备降低排放权,取决于企业对两者损益的平衡,如若碳排放权价格过高,企业将通过购买环保设备节能减排,相反若碳排放权购买收益更大,那么企业就选择购买碳排放权。显然,这是环保税等无法做到的。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