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一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11-25

 

十一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江河十年行2010系列报道:

1、江河十年行2010之一_大巴课堂第一课:云南影响全球和全国的要素不是GDP

 

特别推荐:

2、中新网:     农村环保题材剧《永远的田野》登陆央视一套

http://news.qq.com/a/20101125/000719.htm

 

环境资讯:

3、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官员:中国高度重视与东盟开展环境保护合作

http://news.sohu.com/20101125/n277904236.shtml

4、人民日报:    报告建议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http://env.people.com.cn/GB/13309196.html

 

地方信息:

5、人民网:     山西:首次对河流湖泊“查户口”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11/t20101124_325223.html

6、中国环境报:   山东东营:危害环境安全将立案追诉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1/671290648469_1.shtml

 

环境曝光:

7、财新网:     苏家坨垃圾焚烧厂环评公告遭质疑

http://green.sohu.com/20101125/n277903758.shtml

 

民间环保:

8、贵州都市报:   民间环保组织“出手”了

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0/11/25/010957379.shtml

 

公众参与:

9、人民日报:    参与环保,公众有了否决权

http://www.qstheory.cn/st/zyhj/201011/t20101125_57602.htm

 

环保法规:

10、中国经济时报: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个不足”凸显制度缺陷

http://www.cet.com.cn/20101125/j1.htm

 

气候变化:

11、腾讯绿色: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坎昆会前会见中国NGO代表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5/001617.htm

12、腾讯绿色:    中国公民社会致UNFCCC坎昆会议的立场书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5/001624.htm

13、中国财经报:   千亿美元:坎昆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5/000806.htm

14、中国新闻网:   坎昆会议: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挑战中前行

http://env.people.com.cn/GB/13310072.html

15、搜狐绿色:    科学家呼吁媒体应准确向公众传达气候变化危害

http://green.sohu.com/20101125/n277899226.shtml

16、时代周报:    坎昆倒计时 香港C40再议碳减排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01125/07329007209.shtml

17、中国新闻网:   各国建立互信或能破解坎昆会议谈判僵局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1-24/000621521297.shtml

18、科技日报:    坚守哥本哈根, 寄望坎昆 

http://tech.gmw.cn/2010-11/25/content_1413957.htm

19、科技日报:    全球大型湖泊连续25年变暖 藻类大量繁殖鱼死亡

http://env.people.com.cn/GB/13317572.html

 

环境评论:

20、人民日报:    垃圾分类实名制还缺什么

http://www.qstheory.cn/wz/shp/201011/t20101125_57604.htm

21、人民日报:    专家评说“嘉兴模式” 不让公众参与走过场

http://env.people.com.cn/GB/13309205.html

 

绿家园乐水行通知:

22、绿家园乐水行11月27日活动通知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江河十年行2010之一_大巴课堂第一课:云南影响全球和全国的要素不是GDP

汪永晨文图

 

2010年11月24日,绿家园志愿者发起于2006年的江河十年行今天又出发了。今年我们要走的还是西南的六条大江,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将从怒江开始,走向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

江河十年行2010年的重点,是从西南大旱看天灾人祸及岷江近年地质灾害与人为的关系。

今年我们队伍中,专家的力量十分壮大,而且第一次请来了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郭于华教授和上海交大的徐家良教授,都是近年来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学者。江河十年行的前四年,我们采访到的大江大河的水电开发和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有着非常激烈的冲突。2010年的江河十年行,社会学家将用他们的学术方法和调研方式,对江河十年行所跟踪采访的十户人家作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并尝试开出“药方”。

江河十年行2010年的行走中,地质学家杨勇和我们在怒江汇合。杨勇从2010年6月开始考查西藏的河流,近五个月的考察所得,是多么珍贵的财富。我们有幸会成为他的第一批听众。

地质学家范晓也将会和我们在大渡河相聚,为我们讲解他从汶川地震后,对这一地区次生灾害的考察与研究。范晓因对龙门山地震的独到研究,已经两次接受过美国《科学》杂志的采访,并有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江河十年行2010也专门邀请了北京水生态专家王建。王建对水生态的研究,近年来也是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关注。王建对水的研究,是站在全球的视角,分析一个地区的变化与全球的相关性。王建的相机上有GPS,这将会使我们的江河十年行,十年的定点记录更加准确与清晰。

于晓刚,所关注的领域是社会影响评价。他认为,现在的开发中,环境评价已有法律所保证。可是一个地区的生态问题和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江河十年行2010年的大巴课堂上,他要向记者们介绍他近年来在云南丽江拉市海开拓的社会影响评价。这对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大巴上卖绿家园的筷子套

侯明明是云南理工大学的教授。今天我们大巴课堂的第一课就是他开的头。一上来他就向记者们亮出了他对传统劳动价值观的挑战。他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劳动价值观”:没有人类劳动赋予就没有价值,因此天然的水,森林,空气…是没有价值的。侯明明说,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天然的水,森林,空气…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是有价值的。

侯明明的另一观点是:人的贪欲没有限制地膨胀,就是在疯狂掠夺子孙后代的财富。科学不发达造就了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科学发达了估计连500年都延续不了。这就是“科学”的科学之处。

侯明明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应该有基本原则:慎行原则、最小遗憾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大道理管小道理。

侯明明说,云南省内的丰富资源具有全球价值, 云南的GDP占全球的千分之四,占全国百分之二。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占全球的百分之十,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云南影响全球和全国的要素不是GDP,而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将来生物经济强国战略作资源储备,而不能仅为了创造GDP。云南省内的丰富资源应该用于长远和未来,用于子孙。云南影响全球和全国的要素是:云南珍藏着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后留给人类的无数野生种质资源以及由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造就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生物圆明园”,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的基础资源。

从昆明到怒江的路上

让侯明明一是很着急,二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的是:2007年11月7日《科学时报》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李庆军等与英国、西班牙科学家合作,对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园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一次证实了橡胶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能力,并预测这种大气VOC排放格局的改变,将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意味着,云南现在大量种植橡胶,对西南大旱会有作用不能再忽视了。

候明明说:我们在承认“科学”的地位之时,也不应否认“经验”和“猜想(假说)”的作用。我们应根据目标,选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登月球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的是科学方法,而在预报天气和地震等我们则不妨用一些“经验”。而为了对可能产生的危害作提前警示,为什么不可以提出“猜想(假说)”呢?

侯明明这次与我们同行是从医院里跑出来的。刚刚得的糖尿病让他即使跟着我们走,也要天天找地方煮中药。可是听说我们车上有那么多记者,他还是说服了医生,说服了家人。一位科学家多年的研究也试验让这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了,想对西南目前的生态现状说话。

不过,在侯明明看来生态问题并非简单的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还具有人文的伦理价值,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我国在以较大生态环境代价发展经济数十年之后发现,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清洁的空气、水等环境要素时,我们的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就无法全面、持续发展。

从昆明到怒江的路上

事实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类型和方向,生物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决定文化形成的内涵,云南多样性特质鲜明,生物多样性是根,民族文化多元性是魂。云南省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源于云南省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生物多样性是当地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了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再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文化也会随着物质基础的消失而消失。由于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发展的同一整体,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文化也就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传统文化。作为倍受关注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几大国际河流的上游,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云南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项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对外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河十年2010出发前,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有听众问我们的江河十年行为什么选择云南和四川而不是其他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云南在上述文化与生态相互依存了上千万年后,由于我们人类的干扰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

为此,云南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路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将影响几代人的利益,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21世纪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发展靠什么?是延续几千年的模式,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振兴寄托在本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无视国家整体利益和国民长远福祉,肆无忌惮地滥占耕地,森林,开采矿藏,走开发天然资源发展资源依赖型产业的路子?还是另辟蹊径,降低天然资源开发强度,保护天然资源,多利用政策,走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大事。

仅以怒江州贡山县为例,当地有3万多少数民族原住民,而当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是多少,有人算过,是3万亿人民币。不管我们砍树也好,建坝也好,能够创造这样的价值吗?

侯明明对目前西部的开发作了这样的评价: “资源优势”通过开发这一种方式并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而由于过度开发,致使中国西部出现“开而不发,开而不富”的局面,并出现“西部开,东部发”,这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公平和生态效益的开发模式,很值得人们深刻反省。资源依赖型产业和资源依赖型经济面临困境,西部经济发展应作战略调整。

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侯明明的这一结论,也是让很多人听着新鲜的。他说事实上,目前我们所看到,或开发的“资源优势”正在导致四大劣势,第一:经济结构单一;第二,人的观念落后,只知道动山动水,不搞科技创新;第三: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矿竭城衰。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资源富集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开拓西部,保卫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历史,对西部的开发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强度有时甚至是超过生态承受力和环境承受力的。例如铜,曾是支撑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云南省原东川市,对铜高强度的开发后,现在已出现矿竭的基础上。

楚雄的山村

而这一切,又在提醒着我们:“科学发展的公平要素要代际公平”。就是指当代人不能无视为后代人类的利益保存自然资源的需求。

“代际公平”重要的“托管”的概念,认为人类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在后代人的委托之下,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代际公平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保存选择原则”,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避免限制后代人的权利,使后代人有和前代人相似的可供选择的多样性;

二是、“保存质量原则”,每一代人都应该保证地球的质量,在交给下一代时,不比自己从前一代人手里接过来时更差,地球没有在这一代人手里受到破坏;

三是、“保存接触和使用原则”,即每代人应该对其成员提供平行接触和使用前代人的遗产的权利,并且为后代人保存这项接触和使用权,对于前代人留下的东西,应该使当代人都有权来了解和受益,也应该继续保存,使下一代人也能接触到隔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我们不是在继承祖先的地球,而是在租用子孙的地球。

侯明明说完这些后,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说,希望明天在我们的大巴上对此展开讨论。他有不同的观点。

江河十年行2010年,有比往年更为有实力的记者队伍。特别是凤凰网的加入并强力推出专集,会让我们前后方的配合更加积极。明天,在云南生态,社区管理有着丰富经验的于晓刚,将会加入到我们大巴课堂的讲课与争论中。

傍晚的路边

明天,我们也将进入怒江最漂亮的怒江第一湾。今天到六库已经是深夜一点多了,我们没有看到怒江。不知明天看到的怒江是不是进入了它的冬季,已经绿了。另外,在2009的江河十年行的时候,我们沿江开车,数出了31座小水坝,这些小水坝,会影响怒江的颜色和生态吗?明天车上的专家们会对此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2、农村环保题材剧《永远的田野》登陆央视一套

来源:中新网2010年11月25日 马海燕

http://news.qq.com/a/20101125/000719.htm

阚小龙、孙沙导演的 “田野”系列三部曲终结篇《永远的田野》将于11月28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因反映热点农村环保题材而成为央视年度收官之作。

该系列的前两部《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曾分别于2003年、2005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获得当时“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许多电视剧奖项。由该剧前两部原班主创全力打造的这部终结篇依旧恪守“不写想象中的农村,不写想象中的农民,而是写农村的想象,农民的想象”的创作原则,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环保故事。

该剧编剧冯延飞,也是《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两部戏的编剧,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至今仍以花甲之躯奔走于田野和乡亲之间,仍拒绝写与农民无关的作品。冯延飞表示,《永远的田野》不同于常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更富于哲学况味,蕴含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命运的深刻反省。

导演阚小龙表示,《永远的田野》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民环保意识觉醒的电视剧,是第一部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大和谐主题的电视剧,是第一部以生命生存为主题深刻反映农民和土地关系的电视剧,是第一部传递中国农民关注自然和子孙后代人文思想的电视剧。它播完之时,“十一五”也结束了。观众们会发现,《永远的田野》不仅是五年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收官之作,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

男一号的扮演者程煜曾因出演《希望的田野》获第23届“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此次重新演绎农村基层干部塑造黄榆这个悲情英雄。曾在《历史的天空》、《垂直打击》、《关东金王》中多次出演硬汉角色的王新军,在本剧中出演程煜的死对头乔海山。两条硬汉的角逐,使该剧更有看点。

3、环保部官员:中国高度重视与东盟开展环境保护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25日

http://news.sohu.com/20101125/n277904236.shtml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 潘旭临)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今天在北京开幕的“中国--东盟绿色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致辞时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与东盟开展环境保护合作,并通过不断交流,深化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合作。

  他表示,为落实温家宝总理2007年倡议,中国政府于2010年3月正式组建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环保合作迈入了一个新起点。

  李干杰特别提到10月29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十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布的《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他说,《声明》中双方将支持发挥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的作用,积极落实《中国--东盟环保合作战略2009-2015》,特别是通过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清洁生产、环境教育意识等领域的合作,支持《东盟环境教育行动计划2008-2015》及环境可持续城市建设,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此,李干杰提出了四项实质性建议:一、尽快制定《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行动计划》;二、加强绿色产业政策的交流与合作;三、加强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环境产品与低碳产品互认;四、启动“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促进区域环保能力建设合作。

此次研讨会由环境保护部、东盟秘书处联合主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承办。东盟秘书处环境办公室主任拉曼·勒楚马兰博士、马来西亚能源、绿色技术和水务部代表恩格·素·田女士、东盟成员国环境官员,以及外交部、商务部、相关企业、协会和地方环保部门代表百余人出席研讨会。

4、报告建议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09196.html

  本报电 (记者武卫政) 日前结束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0年年会,发布一份背景报告《气候信息纳入生态系统管理体系》,建议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报告认为,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信息能为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评带来诸多效益,能够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及损失,规避当前的气候风险和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

5、山西:首次对河流湖泊“查户口”

来源:人民网 2010-11-24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11/t20101124_325223.html

人民网太原11月23日电 (记者冀业)记者日前从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获悉:山西省历史上首次河流湖泊普查于本周启动。

据悉,山西省首次进行河流湖泊普查的内容包括: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对其名称、河源和河口地理坐标、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地方、平均年降水量、平均年径流量最大洪水情况等进行调查;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普查其名称、位置、面积、咸淡水属性、水深、容积等指标。

山西计划于2011年2月底前完成河湖普查工作,并将首次建立河湖基础信息数据库。

6、山东东营:危害环境安全将立案追诉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1-25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1/671290648469_1.shtml

  山东省东营市日前开展整治违法排污环保专项行动,环保和公安部门成立联合行动小组,采用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严查严惩恶意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东营市环保局和公安局联合印发了《东营市严厉打击恶意排污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重点对恶意偷排偷放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企业;恶意向河流、排沟等水体区域倾倒各类污染物质的企业、罐车主等;没有污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污染物处理能力的企业;群众举报反映比较强烈的污染企业、河流、排沟等区域;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化工废物、危险物品以及其他废物处理企业;涉及危险化工物品、剧毒物质及重金属污染企业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物流公司等,开展一次集中检查行动。

对于在整治行动中查出的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偷排偷放、恶意倾倒危险化学品废物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将依据有关法规实行顶格处罚。对存在向水体倾倒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环境安全,将根据《刑法》对责任人立案追诉。

7、苏家坨垃圾焚烧厂环评公告遭质疑

来源:财新网 2010-11-25

http://green.sohu.com/20101125/n277903758.shtml

  【财新网】(实习记者 刘虹桥)11月23日,在由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主办的苏家坨项目讨论会上,民间环保组织代表及环境专家针对该环评信息公告中的多处信息提出了质疑。此前的11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项目环评信息公告》,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此次公示的海淀区循环经济发展园再生能源发电厂项目是北京市规划建设的九大垃圾焚烧厂之一,总投资约12.6亿元,界区内及厂外各项配套工程全部由政府投资,由北京绿海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拟建厂址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大工村地区,总占地面积约32公顷。

  环评信息公告显示,新建的苏家坨垃圾焚烧厂拟用于处理海淀区经源头分类收集并经中转站压缩后的可燃垃圾,和经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固废综合处理基地分选的筛上物,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年处理垃圾60万吨;配备发电机组,除自用外,多余电能将送入附近电力系统;此外,项目设计灰渣填埋区,库容约160×104m³。

  环评公告发布后,达尔问、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环保组织曾去往苏家坨镇大工村进行实地考察。据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陈立雯介绍,拟新建的苏家坨垃圾焚烧厂所在的大工村位于北京市城区的上风向,并位于永定河与北运河引水渠两大水域的上游地带,虽然暂时没有办法确认焚烧厂会建在大工村何处,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依旧不可小觑。

  长期从事水环境研究和垃圾处理问题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章元研究员,在仔细查看大工村的卫星地图后,同样认为苏家坨项目选址不慎。赵指出,大工村位于鹫峰脚下两大水系的源头与分水岭的洼地,西北部环山,南部没有遮挡,无法阻挡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垃圾焚烧产生的灰尘将有可能顺风而下影响北京城区。

  赵章元同时对苏家坨项目的配套灰渣填埋区提出了质疑。新项目总占地面积相当于北京地区的大型垃圾填埋场,其中灰渣填埋区面积尤其巨大。赵引用相关研究指出,垃圾焚烧所产生的废物和飞灰中含有焚烧产生的二恶英总量的92%以上,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隔离防渗技术的安全性并不能完全保障土壤不受污染。

  “环评公告出来后,包括大工村的居委会和村民在内,没有人接到正式的通知,也没人见过项目选址的征求意见稿,”陈立雯说。

  此前的相关报道显示,北京市计划于2015年前全部建设完成九大垃圾焚烧项目,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将达到每天8200吨,届时北京市的垃圾焚烧处理比例将由现在的2%上升到40%。

  继公布拟在苏家坨建设垃圾焚烧厂后,海淀区政府网站又于11月22日公布了位于六里屯循环经济园区的两处拟建垃圾处理项目的环评信息公告,其发布单位仍为项目承建单位“北京绿海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民间组织猜测,拟建的这两处固废综合处理基地和餐厨资源化中心正是为与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配套使用。

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项目的环境评价公众意见征集截止时间为11月29日,固废综合处理基地和餐厨资源化中心的公众意见截止日前为12月3日。目前,公众仍可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面谈等方式向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发表有关该项目建设和环评工作的意见。■

8、民间环保组织“出手”了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10-11-25

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0/11/25/010957379.shtml

状告乌当定扒造纸厂污水偷排南明河,环保法庭已立案

  金黔在线讯 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的定扒造纸厂,由于长期将生产废水偷排到南明河,近日被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告上清镇市法院环保法庭。目前法院已经立案,将择期开庭审理。    

  白天储存,夜间排放

  据原告方诉讼代理人贵州天一致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白敏介绍,2010年10月18日,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接到乌当区群众投诉,称位于乌当区水田镇定扒村的定扒造纸厂将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南明河,导致南明河受到污染,希望中华环保联合会进行监督,消除污染。

  10月30日,原告的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赴定扒造纸厂现场进行调查发现,生产废水是通过管道抽到一个大蓄水池里存放起来。

  当晚7时,调查人员再次来到该厂区,发现该厂通过位于厂区和南明河之间的一个地下溶洞排放大量的生产废水,然后废水从河岸的崖壁上流入南明河内。调查人员现场发现,该厂所排污水浑浊,气味刺鼻,南明河上漂浮起大量泡沫。

  10月31日清晨6时,调查人员再次来到该厂区排污处,发现该厂仍在通过溶洞向南明河大量排污,污水产生的大量泡沫与上游流入的南明河水汇合,形成一个绵延数十米的泡沫污染带,水流污浊。

  曾因偷排整改

  据原告方深入调查还了解到,2003年至2005年期间,该厂因向南明河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及超标排放的废气,当地政府对被告下达限期治理的处罚,要求该厂生产废水闭路循环不外排,锅炉烟气稳定达标排放。该厂负责人承诺,严格按照环保要求,保持生产过程中烟尘、二氧化硫、氮化物达标排放,并表示,保证工业污水的零排放,如果今后有污水直接排入南明河的情况发生,将自行关闭工厂。经整改验收后,环保部门允许该厂恢复生产(本报曾报道)。

  民间组织状告纸厂

  经过实地调查取证和深入了解,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两家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掌握了定扒造纸厂向南明河排放废水污染南明河的大量事实和证据,认为该厂的确存在环境违法行为。

  11月19日,这两家民间环保组织正式向清镇市人民法院环保法庭提起环保公益诉讼,将定扒造纸厂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向南明河河道排放污水,消除偷排生产废水对南明河下游及乌江产生的危害。

  目前,法院已经受理此案,将择期开庭审理。中华环保联合会已聘请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诉讼,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已聘请贵州天一致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白敏代理此案。据悉,该案是我省当地民间环保组织首次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

  法官“抓住”排污现场

  应原告方申请,环保法庭的办案法官、环保监测人员、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告方人员一起,于11月23日清晨6点半钟,抵达定扒造纸厂排污现场取证,并送达起诉书。

  经法院调查证实,定扒造纸厂是白天将生产废水储存于一个蓄水池,并未对废水作任何处理。夜间,厂方则通过厂内一个十分隐蔽的溶洞将污水直排入南明河内,对南明河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当天,环保监测人员还现场取了南明河受污染的水样带回化验,并将水质受污染的指标作为诉讼证据。

  ⊙新闻链接

  中华环保联合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国家环保总局主管,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会组织。

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是贵阳市首家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成立于2010年3月。设有生态项目、环境教育、公众环保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项目组,并负责组织和安排中国西部生态考察,参与绿色乡村建设,小区域生态修复,社区环保教育和各种环保活动。

9、参与环保,公众有了否决权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刘毅 

http://www.qstheory.cn/st/zyhj/201011/t20101125_57602.htm

  抽查排污企业时有“点单权”,对环保信用不良企业“摘帽”时有否决权,在参与环境行政处罚评审时有发言权,在网络的“环保视角”专区可探讨问题……嘉兴市为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开辟了多条渠道。

  在嘉兴,公众监督成为推动污染减排的重要力量,改变了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了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前些天,浙江省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看到当地一位网民指名道姓写给他的公开信。

  这位署名“论文指导”的网民,信写得很不客气:“我对贵局最近几年来的工作总体非常不满意”;“如果章局长和嘉兴市环保局至今依然没有勇气去治理晓星、韩泰、禾欣这样的重污染企业,那么我倒建议你提出辞呈吧……”

  经常上网浏览、撰写博客的章剑,跟帖表示欢迎网友的批评和建议,称自己对嘉兴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同样不满意。

  他的另一个回应是和网友面对面坦诚沟通交流,听取大家的批评意见,共同探讨如何改进环保工作。10月24日上午,嘉兴网友环保座谈会举行,23名网友与章剑及市环保局各处室负责人直接对话。章剑在座谈会上公布了治理市区北部废气问题的九条措施,并且表示:“任何批评意见包括比较激烈的批评意见,我们都予以充分的尊重。对公众批评意见要看主流,有包容之心,不能计较一词一句得失,只要出于保护环境的公心,都要认真对待。”

  污染企业能否“摘帽”,市民环保检查团有否决权

  2008年3月,嘉兴市环保局通过公开向社会招聘,组建了“市民环保检查团”,主要工作是跟随环保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监督和纠正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参与环保信用不良企业、环境污染违法较重企业和重点整治污染企业的“摘帽”验收评价及监督管理。市民环保检查团的200名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包括大专院校的教师、学生、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机关干部等。

  在环保执法检查行动中,对重点检查哪些企业,市民环保检查团有“点单权”。自2008年以来,全市已经开展“点单式”执法50余次,参与人数近3000人次。检查名单由市民环保检查团代表圈定,随即抽查企业环境治理、污水排放等情况。检查团还在现场对整治方案、治理进程、治理效果和设施维护运行情况进行面对面质询和探讨,并提出整改督办意见和要求。 

  嘉兴市环保局多次举办市民环保检查团听证会,市民代表听取申请“摘帽”企业整改陈述、现场核查并验收投票,企业最终能否“摘帽”由群众说了算。到目前为止,市民环保检查团已对78家申报“摘帽”的企业实施了评估,通过了其“摘帽”要求。

  市民检查团手中的否决权,对那些污染较重、希望“摘帽”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随之出现了企业治理投入加大、清洁生产进度加快的良好局面。

  嘉兴市民平幼泉自从加入环保检查团以后,跟随市环保局的执法人员多次前往晓星化纤、韩泰轮胎等企业检查环境治理情况。“环保信用不良的企业能否‘摘帽’,我也有发言权。”平幼泉说,“嘉兴公众参与环保不走形式,实实在在赋予了市民监督权。”

  对违法违规企业,罚多罚少,群众“法官”有发言权  

  对于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能不能有发言权?

  2009年以来,嘉兴市以南湖区为试点,制定《南湖区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环境行政处罚的审议过程,组成公众评审团,以召开案件公众评审会的形式,对原本法律只赋予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评议。

  在公众评审会中,南湖区环保局就案件的违法事实、办案过程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向评审团成员作出解读,并提出对所评审案件的初步处罚意见,接受公众评审团对案件相关情况的询问。评审会对处罚案件的案件事实、处罚告知书、现场照片等相关证据、当事人陈述申辩等材料一一展示。最后,环保局全体人员和接受环境行政处罚单位的负责人回避,由公众评审团独立地讨论和评议,对最终的处罚种类和罚款额度提出建议,形成集体评审决议签名后提交环保局。环保局将公众评审团集体决议作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重要参考依据。

  嘉兴市第一医院负责环保的工程师陆培良作为环保公众评审员,先后参与了七八次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评审会,评审了160多起案件。

  今年上半年,某印染公司因污水超标排放而被罚款,没过几个月,这家企业再次超标排放,环保部门初审意见是罚款2万元。公众评审员认为,这家企业整改不力,屡犯不改,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要求将处罚金额提高到3万元。这一评审建议被环保部门采纳。

  据统计,南湖区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评审制度实施以来,共有213起行政处罚案件启动了公众参与程序,共有72人次参与案件评审,处罚金额近600万元。公众参与,阳光执法,避免了环境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同案不同罚”、人情罚、态度罚、行政议价等现象,被处罚的企业心服口服。 

  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建设,拓展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

  11月1日,南湖区环保局聘任了第二期公众评审员,共30人。公众评审员队伍进一步壮大。

  “公众对环境越来越关注,对参与环境管理的呼声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没有合适的渠道,这种热情很难转化成环境保护强有力的推进力量。”嘉兴市南湖区环保局局长黄良荣说,“公众参与到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的自由裁量权审议,为公众参与环保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使环境执法能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凝聚民力,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环保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要靠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章剑说,当前的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仅仅通过政府和环保执法部门动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嘉兴的实践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参与的意识显著提高,参与监督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事实证明,只要政府引导得当,部门支持有力,公众参与就会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

  章剑表示,嘉兴市环保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公众互动,保持民意畅通,下一步将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强民间环保社团组织的建设,增强环保事业的民间力量;二是进一步开辟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和载体,让大家充分反映对环保的意见建议。

  嘉兴市正在抓紧组建NGO组织环保联合会,这是一个由嘉兴各界热心于环保事业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将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

10、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个不足”凸显制度缺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11-25■刘树铎

http://www.cet.com.cn/20101125/j1.htm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强制推行力度,解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技术力量不足和制度支撑不足的难题,促进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试点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相关政策、制度以及配套宣传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遭遇诸多尴尬,推行过程步履维艰。”近日,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绿色经济政策高层研讨会”上,针对“绿色保险”,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道出了自己的隐忧。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其本意为企业一旦发生意外污染事件,保险公司将为受害者及时提供赔偿,如此一来,企业既避免了破产危机,政府也减轻了财政负担,而保险公司也能从“多收益、少赔偿”中获得公司利益。

在杨朝飞看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运行的一项独立的市场活动,是在法制和价值规律的双重影响下的合作契约,是让环境风险下降,经营利润上升的一种新型保险,其实施有利于建立污染事故救助机制,减轻政府的负担,也有利于扩大社会监管力量,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提高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

然而,被专家一致看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近几年却步履蹒跚。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中竺认为,作为一项“绿色保险”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试点工作“雷声大、雨点小”,其可以概括为“三个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技术力量不足和制度支撑不足。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法律法规欠缺。目前国家层面的环境责任险的依据只有《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二是推行环境责任险缺乏强制力。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影响涉及公众利益,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环境损害严重,肇事者往往无力承担赔偿,最终还得靠政府买单。而企业认为自己的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措施已经到位,尽管环境风险事故时有发生,但总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主观上不愿意投保,没有安排资金计划,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三是投保企业少,使保险公司承担较大风险。建立环境责任保险主要是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保来化解少数企业的高额赔偿负担。但由于投保企业少,其很难形成规模,而没有一定规模,要实现环境风险的分散和分担就会很难。

陈中竺表示,在当前社会经济加快转型、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的形势下,中国应尽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扩大制度覆盖面,使环境污染责任险在促进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1、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坎昆会前会见中国NGO代表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11月25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5/001617.htm

11月25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会见了乐施会、自然之友、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气候组织、美国环保协会、伯尔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家园、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全球环境研究所、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中外对话等13家NGO的代表,就坎昆会议的筹备等交流了意见。

解振华主任首先就减排、适应、资金、技术转移等谈判焦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强调了中国在“三可”问题上的立场:“按照公约要求,发达国家的减排必须接受核查,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也要接受核查,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进行的自主减排行动不接受核查,但应接受国际磋商与分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在没有得到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在自主减排,除利用本国资源采取的减排行动不接受核查这一原则外,中国也愿意增加透明度,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解振华进一步强调磋商和分析要遵循的原则,即广泛性、非侵入性、非惩罚性及促进性原则。

在气候适应问题上,解振华介绍,中国政府不但积极提高本国减灾防灾能力和预警机制,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建设,还主动为急需适应资金的小岛国和非洲国家提供有关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培训及项目支持。

在交流环节中,NGO代表就各自关心的角度与解振华展开交流,话题涉及节能减排、国家适应规划、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中美交流、青年发展等。

整个会谈持续近两个半小时,解振华对NGO在气候谈判中的作用和贡献表达了高度肯定,并鼓励NGO继续监督政府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会谈结束后,NGO代表向解振华递交了《绿色中国,竞跑未来——中国公民社会致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的立场书》。该立场书表达了中国公民社会对坎昆会议的期望,并敦促谈判各方拿出政治诚意,尽快达成公平、进取、有法律约束力以及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的全球减排协议,并要求发达国家落实资金和技术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脆弱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立场还呼吁各国政府共同行动,关注脆弱人群和地区,发挥高碳排放人群的表率作用,完善透明制度监督,制定公平的政策和市场手段,全面考察环境影响,以及支持公民社会行动和监督。

解振华表示,中国代表团有足够的诚意推动气候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将在坎昆谈判中担当推动者和建设者的角色,加强与媒体和NGO的交流互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关链接:

绿家园参加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与坎昆NGO见面会

 

11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与外事司副司长李斌、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一同会见参加坎昆气候大会的NGO代表。绿家园志愿者(GEV)代表本土NGO表达了对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问题的立场和关注,介绍了绿家园志愿者(GEV)多年来致力于江河保护,通过江河十年行和黄河十年行记录气候变化对中国江河的影响,并现场赠送了一本《江河十年行》纪事。同时,绿家园志愿者(GEV)代表本土NGO充分肯定了政府对NGO开放合作的态度,希望政府与NGO之间的沟通成为常态。解振华现场接受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网在坎昆现场的采访要求,并表示愿意与NGO保持经常沟通和良性互动。

12、中国公民社会致UNFCCC坎昆会议的立场书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11月25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5/001624.htm

绿色中国,竞跑未来

——中国公民社会致UNFCCC坎昆会议的立场书

在全球亿万民众自发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时候,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却因为众多国家缺乏政治意愿而进展缓慢。我们已经错过了哥本哈根的历史机遇,坎昆会议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到来之际,60 家在中国的民间组织要求各国直面气候变化挑战,尽快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公平、进取、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本次大会上形成平衡的一揽子协议,对资金等议题进一步凝聚共识,争取实现突破。我们也认为,气候变化挑战正转变成为历史机遇,各国应立即加入全球低碳竞赛。

中国行动:

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的约束性目标,在国内开展了低碳省市试点,加强国家信息通报能力建设。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加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力度,开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作为战略性新型行业从政策、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不断加强农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脆弱区的适应能力,开展了第二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并在逐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体制建设。

中国的企业也开始在自发地进行节能减排、减少碳足迹的探索,一批企业开始率先制订企业碳排放管理战略,把节能减排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中国公民社会也一直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公共宣传倡导、推进公民行动、提供政策建议、参与政策制定、监督政策执行、推动信息公开、为贫困和脆弱地区提供适应方案等。

我们敦促谈判各方:

1.按照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在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框架下制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尊重科学,确定长期的目标。发达国家须主动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应接受全球碳排放空间限制的要求,率先大幅度减排;

2.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少40%,其中绝大多数应当在其本土执行,并规定出通过市场机制海外减排的上限;

3.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必须采取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4.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主动地在本国内实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自主制定本国的排放控制指标,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增加自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透明度。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5.国际社会应一起努力,最晚于2011年在南非气候会议达成一个真正公平、进取、有法律约束力以及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的全球协议。发达国家应加快建立公共资金为主、市场和私营部门为辅的新基金机制,尽快落实资金承诺,保证额外、充足、可预测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脆弱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我们呼吁各国政府:

1. 共同行动

在平等合作中探索全球低碳型可持续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2.关注脆弱人群和地区

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影响。

3.发挥高碳排放人群的表率作用

通过意识倡导、经济、立法、技术改进等手段,推动能耗和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群率先行动,引领公众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变。

4.完善透明度监督

通过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的体系以及数据监督的制度。

5.制定公平的政策和市场手段

在充分考虑社会公平的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制定节能减排的市场激励机制,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6.全面考察环境影响

预防和缓解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手段对本地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在气候变化减缓及节能减排行动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7.支持公民社会行动和监督

应保障并鼓励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社会各方,包括政府、媒体、企业,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与公众和民间团体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尤其在宣传倡导、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能力发展、创新实践等领域。

13、千亿美元:坎昆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

来源:中国财经报2010年11月25日 谢飞 孟祥明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5/000806.htm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第6次《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大会将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可以预见,就像去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样,坎昆将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气候变化谈判大战”。

  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之一是资金问题。为推进气候变化谈判,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气候变化融资问题高级顾问团(以下简称“高级顾问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一份名为《秘书长气候变化融资高级顾问团报告》,为解决《哥本哈根协议》中的“到2020年,发达国家应通过不同渠道为发展中国家每年筹资1000亿美元”(以下简称“千亿美元目标”)这一全球中长期气候变化融资目标,勾勒出了路线图。潘基文希望各国政府能够认真考虑这一报告提出的建议,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有关政府间谈判中采用这些建议。

  为使联合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潘基文在2010年2月成立了该高级顾问团,专门研究如何实现《哥本哈根协议》提出的“千亿美元目标”。该顾问团主席由挪威总理史托登柏格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共同担任,其他18名成员包括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财长或经济事务部长、国际大银行行长、高级金融专家等。

  四管齐下解决资金问题

  该报告指出,《哥本哈根协议》中提出的“更多的、新的、额外的、可预期的和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千亿美元目标”虽然充满挑战,但还是可行的。高级顾问团基于资金来源、效率、影响范围、公平性、可行性、可接受性、额外性以及可靠性原则,从多种渠道,包括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双边和多边,筛选出四种可行的实现“千亿美元目标”的资金来源,包括:公共资金、多边发展银行、碳市场和私营部门。

  公共资金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公共碳市场收入(如拍卖排放配额收入、碳税)、国际运输(航空和海运)碳税、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与碳有关的新税收,以及直接的公共财政预算等,每年可筹集500亿美元。报告建议,将发达国家拍卖排放配额收入和国内碳税的10%用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每年可募集300亿美元。将国际运输碳税收入的25%至50%用于全球气候变化,则每年可实现约100亿美元的融资。另外,通过取消化石燃料补贴、收取全球财务交易税特别是外汇兑换交易税等措施,每年可以筹集100亿美元。报告强调了资金直接来自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的重要性,但同时指出,这部分资金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政治接受度,例如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有关立法情况。报告没有就公共财政资金部分给出筹资预期。

  多边发展银行通过与联合国系统的密切合作,通过自身增加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通过其资金的杠杆作用,预计每年可以带来约110亿美元的净增资金。多边发展银行每1美元贷款可以撬动3至4美元的投资。

  碳市场每年可以筹集约100亿美元资金,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减排承诺和碳市场机制。高级顾问团认为,碳市场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技术和撬动私营部门的投资,建议要进一步发展碳市场。

  私营部门每年可以带来100至200亿美元的净增资金,但报告指出,由于目前许多低碳技术的成本较高,私营部门的投资需要公共资金带动、合理的碳价和政策支持。

  碳价和资金善用是关键

  高级顾问团强调,碳价对“千亿美元目标”实现的影响很大,因为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上述四个资金来源产生重大影响。到2020年,碳价维持在20-25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范围内是实现“千亿美元目标”的关键。碳价越高,可促成的减排力度越大,对上述四个资金来源筹资也越有利,越利于“千亿美元目标”的实现。

  高级顾问团还特别强调资金善用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得到善用,并能被迅速评估其产生的实效,则可大大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方面的信任,有利于进一步的筹资。

  能否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高级顾问团成员利用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经验,针对《哥本哈根协议》的中长期气候变化融资“千亿美元目标”,描绘出了一幅路线图,指出了可能的筹资渠道,使”千亿美元目标”不再是发展中国家的“水中月、镜中花”,为发达国家筹资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发展中国家整合国际资金、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带来希望和信心,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该报告的建议有多少能够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认同还是未知数。

  同时,报告也明确指出,在不少问题上高级顾问团成员之间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例如一些成员认为公共财政资金应是主要资金来源,一些成员则认为私营部门应是主要资金来源。另外,该报告建议的一些资金来源如公共财政资金、征收碳税等,涉及发达国家的立法问题,这将非常耗时。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尚未退去,发达国家普遍面临财政紧缺压力的情况下,指望发达国家承诺从公共财政资金中出很多的钱也不太现实。有一些资金(如国际运输碳税、碳市场等)的获得需要建立一套国际新机制,需要耗时的国际谈判、国际协调和“边学边干”。这些都使得能否在2020年时做好长期气候变化融资的“蛋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早做准备 积极应对

  值得肯定的是,该报告建设性地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长期气候变化融资谈判勾勒出了一个轮廓,指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可以预见,该报告将会成为今后国际气候变化融资谈判的一个基础。

  我们应注意报告中建议的资金来源中,有不少是需要发展中国家一起参与、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例如来自国际运输、碳市场、多边发展银行、私营部门的资金,因此,我们应早做准备,积极应对。(作者单位: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

14、坎昆会议: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挑战中前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25日 黄瑞

http://env.people.com.cn/GB/13310072.html

  2010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发改委23日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政策》报告描绘出了中国今年的“步伐”: 在“十一五”(2006年-2010年)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年底,中国将能够完成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

  中国官方在今年陆续交出了节能减排的成绩单:今年7月份,中国就已经完成1000万千瓦小火电的全年淘汰目标,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中国淘汰的小火电机组规模已超过了英国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中国目前所有装有脱硫设施的燃煤电厂装机规模已达4亿多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规模的70%以上等等。而实现“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相当于节省了6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15亿吨二氧化碳。

  此外,中国把节约能源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也催生了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5月份参加“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时表示,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风力发电规模位列全球第二,水电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成绩斐然,得之不易。2010年中国面对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今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指标不降反升,同比上涨3.2%,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加快增长,是当季能耗指标上升的主要因素。

  面对严峻形势,中国频频“出招”加大政策力度。官方表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从声明将实行严格问责制、决定全面清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到下达18个行业今年淘汰的落后产能必须在三季度前全部关停之命令等等,可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决心。

  尽管工作取得成效,但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却反映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如最近为媒体所热议的河北某地方政府违规拉闸限电,其后暴露的便是一些地方政府借节能减排之名,取私利的投机心态。

  同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发展经济与改善环境的双重压力。当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进程中,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而在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情形下,中国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

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所说,为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中国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于未来,中国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如何把握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之进度、完善政策的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都将考验中国的智慧与决心。(完)

15、科学家呼吁媒体应准确向公众传达气候变化危害

来源:搜狐绿色 2010-11-25

http://green.sohu.com/20101125/n277899226.shtml

大多数的人们对于科学家们发出的全球变暖的警告已经视而不见,甚至还怀着逆反心理而向科学家呼吁的相反方向行动

  【搜狐绿色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调查发现,气候变化的问题至今已经越来越严重,如果人类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气候变化将给地球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科学家们因此呼吁,媒体应该将关于天气变化严重性的信息准确传达给大众。科学和媒体争取在大众中建立起信誉度,从而让人们都重视气候变化的严重问题。

  气候变化将使一些小岛国和沿海地区被淹没,到2050年可能会在全球造成2亿至10亿的“气候难民”。科学家们研究后表示,现在地球温度上升已经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使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一些城市甚至国家都即将被海水淹没;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会越来越频繁;粮食大幅度减产;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一些动植物面临濒临灭绝危险等等。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大范围、全方位、多层次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与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人类从未面对如此巨大的环境危机,如果我们再不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再也无法弥补。

  据了解,尽管“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话题,但大多数的人们对于科学家们发出的警告已经视而不见,甚至还怀着逆反心理而向科学家呼吁的相反方向行动。科学家近日对两组人进行了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反映测试:他们向两组人分别发出了两条不同的信息,一条从呼吁人们行为的角度出发让大家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条是从积极正面的解决方法中呼吁大家关注气候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接受到第二条信息的小组更加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同时也从个人做起去减少他们每日的碳排放量。

研究小组表示,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消息,例如“强调气候变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好人也无法躲避气候变化带来的坏处”等信息都会令大众产生一种所谓的防御反映。除此之外,呼吁大众减少碳排放量的消息反而会引起他们对全球变暖的怀疑,从而做出反面的举动。因此科学家表示,应该从解决全球变暖的正面积极角度来呼吁大家重视起气候变化问题,同时媒体也应该利用这个方法向受众准确有效的传达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蝌勒)

16、坎昆倒计时 香港C40再议碳减排

来源:时代周报2010年11月25日 陈无诤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01125/07329007209.shtml

  曾荫权西装笔挺地在主席台上致辞,会场内突然发生一场小小的骚乱—绿色和平两位员工举起横幅抗议“核电扩建”。尽管环保团体的示威在这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作为11月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6,下称“坎昆会议”)的提前预热,香港C40会议多了一些落地性的交流和探讨。

  2010年11月3日到6日,2010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前两天为科学和政策日、政策和行动日,香港特区政府在11月5日、6日主办了香港C40论坛,4天的会议探讨发展低碳城市实现优质生活的路径,以及缔造现代化、适宜居住、低碳及优质城市都会的机遇。

  “香港C40论坛为坎昆会议提前做了些准备。”香港特区环境局局长邱腾华在会议间隙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全球论衡

  11月6日,香港C40主席交接仪式,本届新任C40主席的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与上届C40主席多伦多市市长苗大卫(David Miller)进行了交接。香港特区唐英年司长进行简单的致辞。香港思汇政策研究所、思汇行政总监陆恭蕙主持了交接仪式。

  就在一天前,布隆伯格主持的“全球市长圆桌会议”上,邱腾华和来自纽约、约翰内斯堡、多伦多的市长介绍了各自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尤其是在建筑环境和交通运输方面。

  邱腾华表示,香港去年拨款4.5亿改装大厦,目前已经完成了两成。8个月已经改装了4000座,另外还有4000座正在轮候。香港有4万多座建筑物需要改装,但不会很快拆卸,“因为香港这个城市是比较成熟的,也不可能依赖新的绿化建筑物来取缔旧有大厦。”

  英国多伦多市市长苗大卫(David Miller)介绍了该市在建筑改造方面与企业合作的案例。“现在城市在发展中,但是也有很多旧的建筑物,这些旧的建筑物经过改造后,可以使我们住在低碳的环境。”

  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市长Amos Masondo,分享了该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约翰内斯堡市一方面要面对克服贫穷、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气候改变或者全球暖化的问题。约翰内斯堡目前已植树超过1000万棵,此外还兴建公园,提倡使用节能灯。在交通运输方面,该市推出了大型交通运输系统(称为BRT),每天可以接送2.5万人,这个数字一直在上升。

  对于新任C40主席布隆伯格来说,有四大核心方法可以促进合作。一是要扩大能源效益高的建筑、推动电动汽车。二是让各个城市更加直接地合作。三是让全世界大城市分享气候分析的来源。四是让C40城市有效沟通信息,同时制定高标准来问责。“我建议我们要公开透明,这样会让我们未来的行动有足够的信息,让其他城市可以学习。”

  中国视野

  张剑飞一口流利的英语,博得了在场不少与会人士的好评。这位首批入围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长沙市市长,非常赞同本次大会特别安排的环节:“中国视野”—如何与全球城市探讨中国城市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

  尽管会前遭遇了绿色和平的抗议,但邱腾华的致辞依然颇有信心:香港到2020年碳排放减少50%。“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市场、平台,在推动绿色产业方面,可以把绿色引进来,把内地做得好的地方通过香港传达出去。”

  邱腾华认为,香港是这个区域内最大的投资者,应该把香港的资源投资到广东推动低碳发展。香港跟珠三角地区有一个双边的安排,叫绿色珠三角地区发展纲要,从以前集中处理污染到现在整个区域建立起一个绿色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对中国而言,低碳经济首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也是促进低碳发展转型的核心。”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透露说,在国际层面,中国推行低碳经济不应该妨碍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立场。在低碳层面,低碳经济还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孙桢介绍,今年7月份发改委选择了五个省、两个直辖市和六个城市共13个单位开展低碳试点。这些试点任务侧重在政府可以直接做的工作上,比如把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到当地的规划里,完善有关政策,加强温室气体的统计和管理等。此外要防止搞形象工程的情况。

  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详解了该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从20年前深圳开始转型,10年前开始一个快速的转型过程,到现在为止,按照相对的能源消耗密度,深圳单元产出的能源消耗是欧洲的平均水平。”

  低碳之城

  “2020年香港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3。”曾荫权在11月5日的C40开幕式上表示。到2020年,香港的碳强度可以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五至六成。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减幅可达1/3。然而,有些讽刺的是,在曾荫权致辞的同时,绿色和平的员工在会场内外同时举行示威活动,反对“扩建核电”。

  香港C40论坛有两大主题:环保建筑,电动汽车。在邱腾华看来,未来香港将要更好地与周边地区如珠三角,探索如何去建立一个共同的绿色生活圈,此外是如何更好地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低碳发展为主要方向,来进行低碳规划和建设。

  香港市区重建局主席张震远指出,该局从去年开始,在重建项目中全面引进绿色建筑六大纲领,在湾仔利东街一个典型项目中,可以节能减排23%,相当于每年种植1.7万棵树。

  “中国城市化低碳行动的当务之急,是在未来20年中寻找成本利用率最有效的方法搞好新城市建设,同时持续关注存在城市的环保进程。”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系主任唐子来教授表示。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古伟牧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邱腾华在开幕式致辞说的“香港减少碳排放主要靠绿色建筑”纯粹只是漂亮措辞。目前香港环境局最有力的减排措施是大幅增加核电比例。“这样香港政府不用一分钱投资,而由中电和港灯垄断市场,电厂的最终成本可能还是转嫁市民。”

  参与美国克林顿气候行动计划的Elee Muslin着重强调了建立实际衡量标准的重要性。“我们不在意具体的政策,我们只关注结果。城市的改革应该遍布整个基础设施领域,从能源到交通,从水资源到废物污染,以及建筑和土地利用,应该面面俱到。”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及建筑师吴恩融则从居民的角度指出了香港绿色环境的必要性。“建筑不会消费能源,我们需要透过窗户看见居民的内部活动,如果窗外的环境糟糕,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打开冷气,消费能源。”

姜克隽的观点更为尖锐,这位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是中国最早研究低碳城市的学者之一。“中国现在所谓的低碳城市大部分是假的,真正的低碳城市将是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国际谈判的游戏该结束了,以后应该是各国低碳技术的竞争。”

17、各国建立互信或能破解坎昆会议谈判僵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24日  肖欣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1-24/000621521297.shtml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留下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也留下各方僵持不下的困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指标等问题上仍然分歧严重,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期望大,失望更大”的各方甚至对多边会议产生不信任情绪……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9日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坎昆会议能否及从何破解僵局?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近日呼吁,世界各国须本着妥协和尊重常识的精神协调合作,坎昆会议必须取得进展,但他同时表示出对《京都议定书》未来的担忧。

  舆论普遍认为,“伞形国家”(指欧盟之外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俄罗斯等,从地图上看,这些国家的连线很像一把伞)是《京都议定书》谈判中最大的风险。中期选举后,美国在减排上更难有起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承担减排责任上仍存变数,甚至出现“互相观望、争当最后一名”的倾向。

  但欧盟在中欧气候变化部长级磋商中明确表态,将尊重“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全面、有效、持续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目标,释放出积极信号,有望对摇摆中的国家产生一定压力。

  在上月举行的天津会议上,人们看到了坎昆会议打破僵局的可能。10月4日到9日举行的天津会议是坎昆会议前的最后一轮准备谈判,减排指标等关键问题上分歧犹存,但在建立新的气候基金、森林保护、碳关税等方面取得进展,尤其是各方已经“非常接近同意”建立一个新的气候基金。

  面对分歧,中国政府谈判代表提出,坎昆会议最需要“务实态度”,《京都议定书》的问题难以在坎昆得到完全解决,但如果因此停滞不前,将对整个谈判和各方信任造成很大打击。

  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也曾在天津会议上说,各方缺乏互信是谈判最大的障碍,建立互信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达国家尽快落实快速启动资金。

  “先锁定共识,比如把新基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敲定。至于钱由谁来管、怎么花,细节可以留到坎昆以后再商讨。”中国政府代表团谈判代表团成员、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官员李高认为,坎昆会议虽然可能达不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应达成一系列“平衡决议”。

目前各方普遍认为,“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需留待下届南非会议。在谈判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NGO)甚至提出了“不管那些不参与的国家、不等政治家”的行动方案,号召中国和基础四国等已经制定了自主减排方案的国家、企业和公众,不管谈判是否成功,都继续前进,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政治谈判。(完)

18、坚守哥本哈根, 寄望坎昆 

来源:科技日报2010-11-25 刘海英 

http://tech.gmw.cn/2010-11/25/content_1413957.htm

  在墨西哥坎昆联合国第16次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开幕之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如果2009年各国在哥本哈根所作的减排承诺能够全部兑现,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是有机会实现的。这一结论不仅是对《哥本哈根协议》的肯定,更使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坎昆会议充满了希望。

  减排承诺与科学数据间尚有50亿吨差距

  11月2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赫尔辛基、墨西哥、内罗毕、伦敦、华盛顿五地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一份名为《排放差距报告:<哥本哈根协议>是否足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或1.5摄氏度以内?》的评估报告。这份由多个国际研究机构的30多名顶尖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后开展的工作为基础,评估了实现在本世纪内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以至于1.5摄氏度以内目标的可能性和办法。

  报告设定了多种假设情境,来评估2020年的全球排放总量。报告指出:按照“一切照旧”的假设,到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可能达到5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全面履行《哥本哈根协议》相关承诺和意愿,最乐观估计,到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削减至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而在最悲观的情况下,即各国履行最低承诺、谈判者商定的规则尺度较松的情况下,2020年的排放量则可能高达530亿吨,只略低于“一切照旧”的预测值。而200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估计约为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据估计,要使21世纪全球升温幅度有机会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限制在2摄氏度或以内,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10年内达到峰值,并且到2020年,全球排放不超过4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意味着,在最乐观情况,即各国全面履行《哥本哈根协议》相关承诺和意愿的情况下,仍将有一个约合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缺口,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弥合。而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2005年全球所有汽车、公交车和卡车的总排放。

  该报告明确显示,无论差距是否存在,2020年后若要使全球变暖保持在2摄氏度以内,减排任务仍然艰巨;而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2020年后的排放量更应加快下降——每年下降约4%至5%,并于2050年左右呈负增长。

  坚守哥本哈根,寄望坎昆

  这份基于《哥本哈根协议》承诺之上的研究报告,既在科学数据上对哥本哈根会议进行了肯定,同时又使人们对即将开幕的坎昆会议充满了期待。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表示:“这项研究显示,如果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所有承诺、意愿和资金资助都能落实,包括全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履行承诺,那么哥本哈根会议则是一个成功,而非失败。”

  墨西哥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长胡安·拉斐尔·埃尔维拉则称:“《哥本哈根协议》中各国就减排所提出的削减努力,比《京都议定书》所实现的减排高出近3倍,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体现了进展。但我们必须将当前的承诺正式书面化,将其转化为发达国家的正式承诺和发展中国家的明确行动。”

  50亿吨的排放差距并不小,虽然报告称可以通过更有力的国内行动来弥合差距,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而这种努力将在即将召开的墨西哥坎昆会议中得以体现。

  对此,施泰纳表示:虽然科学数据的要求和当前的承诺之间存在差距,但报告说明,当前谈判所围绕的一些可选办法足以实现整体目标的近60%,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如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提高减排承诺,并对诸如垃圾场中的甲烷、生物质和动物粪便的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等所谓的一系列“非二氧化碳”污染物的排放采取行动,这一差距则有可能弥合。

  他指出,报告虽然明确了将气候变化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随着一年一年的拖延,展开低成本高效益行动的窗口正日渐收窄。坎昆会议提供了新的机遇,全世界应抓住这次机遇,为商定一项新的国际条约而努力,以弥合排放差距,使这扇窗口继续敞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表示,环境规划署的这份报告既强调了减排的可行性,也强调了要开展国际合作以提高当前并不充分的减排抱负。出席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各国政府,必须坚持在哥本哈根、在联合国作出的承诺,并且加快努力,商定减排方案,使世界有机会将升温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

19、全球大型湖泊连续25年变暖 藻类大量繁殖鱼死亡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11月25日 王小龙

http://env.people.com.cn/GB/13317572.html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11月24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称,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大型湖泊的水面温度已经连续25年升高。该研究再次证明了全球变暖的现实,并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立信源。相关论文发表在本周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杂志上。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员菲利普·施耐德和西蒙·霍克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欧洲航天局的热红外影像卫星,对全球范围内的167个大型湖泊的表面温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这些湖泊正在以平均每10年0.45摄氏度的速度变暖,其中有些湖泊在10年中的升温幅度甚至已经超过了1摄氏度。

  在区域差异上,变暖幅度最大同时也最为稳定的是北欧地区;欧洲东南部的黑海和里海以及哈萨克斯坦地区次之;西伯利亚东部、蒙古国北部以及中国北部上升幅度较小;北美西南部略高于美国大湖地区;热带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小。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与此前全球变暖的预期相符合。卫星测得的温度变化趋势与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美国五大湖中放置的9个浮标所测温度基本一致,同时也与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测得的同地区空气温度变化数据大致相同。但在某些特定区域,如五大湖地区和北欧水体的升温幅度甚至比其周围的空气还要快。

  施耐德说,湖泊水温的小幅上升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从而造成鱼类死亡或非本土物种入侵,最终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研究人员称,长期以来在对全球变暖的趋势进行预测时,科学家们一般只采用地表空气的温度数据作为依据,而红外卫星的使用和湖泊水体的温度数据将使这一结果更为全面和精确。由于冬季的湖泊一般会出现结冰或被云层遮掩的状况,此次研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北半球的7月至9月,南半球的1月至3月)。湖泊的筛选主要依据面积(不小于500平方公里)或科研价值等因素,在温度测量时会选择远离岸边的较大水面面积进行,卫星的测温点则从离岸边最远处算起,因此不会受到陆地温度的影响。(王小龙) (来源:科技日报)

20、垃圾分类实名制还缺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孙秀艳 

http://www.qstheory.cn/wz/shp/201011/t20101125_57604.htm

  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促使公众不仅关注环保,更要参与

  不久前,杭州一些居民小区在社区发放的垃圾袋上贴上使用者的门牌号,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试点刚一开始,就引来一片争议。有人说它侵犯了居民的隐私权,有人说连扔垃圾都要实名,实在是管得太宽了,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争议要不要实名的人不少,探究为什么要实名的却不多。原来,在杭州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有的居民嫌垃圾分类麻烦,照常将家里垃圾混装起来扔出去;有的领了厨房垃圾袋,却用不可降解的垃圾袋装厨房垃圾;有的居民不愿多走几步路,直接将垃圾扔在楼道口。搞实名制,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最近几年,垃圾问题困扰大中城市,不少城市都在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垃圾分类至今还没有在哪一座城市有大面积的成功实践,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搞垃圾分类实名制,无非是想发挥两个作用,一是道德约束,二是责任追究。现在此举引起诸多争议,说明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对垃圾分类的支持还停留在口头上。

  在德国,每家的垃圾袋上都有一长串条形码,记录着居民的身份信息。如果谁违反了垃圾分类的规定,相关部门就会按“码”索骥,找出乱扔垃圾的人。随之而来的或是个人税率的提高,或是社会福利的下降。在这样系统健全的制度约束下,乱扔垃圾的人不能不检点自己的行为。

  可见,既然是搞实名制,就得配套一些硬措施,多想一些办法,让这一制度真正管用。如果实名之后有人乱扔垃圾,相关部门除了张榜公布、批评教育,再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样的实名制当然不会有太大的约束力。有人建议,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比如做不好垃圾分类连带物业费上涨、卫生费增加,做得好则减免相关费用。

  近年来,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觉醒,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客观地说,大多数人参与环境保护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关注多,认知少;抱怨多,行动少。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靠长期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促使人们不仅关注环保,还要参与环保。

  相较于一些环境制度措施健全的国家,我们的差距不仅在制度的系统与严密,更在于制度建设的意识和勇气。新的环境政策措施的出台,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但是如果害怕承受压力,不敢直面矛盾,以顾及公众感受为借口,将亟需出台的政策措施一拖再拖,或者让政策变成任人拿捏的橡皮泥,最终损害的是多数人的利益。

21、专家评说“嘉兴模式” 不让公众参与走过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309205.html

  嘉兴市引导公众参与环保的实践,被誉为“嘉兴模式”,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11月8日,浙江省环保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报社在嘉兴举办“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论坛,嘉兴市组建市民环保检查团、请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处罚评审的实践,得到专家学者及环保热心人士的高度评价。

  “现在许多地方都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嘉兴的公众参与环保,不仅有表达权、建议权,而且还有投票否决权,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教授认为,嘉兴市赋予公众环保否决权,污染企业应不应该“摘帽”,不是官员们说了算,而是政府和市民一起来决定,让普通百姓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市民参与环保监督具有否决权,这是全国首创,体现了嘉兴市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的胆识和气魄。‘嘉兴模式’值得推广。”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杨明森表示。

  因反对建设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而知名的北京律师黄小山(网名“驴屎蛋”)说,嘉兴的这一探索使普通老百姓可以和政府形成良性互动,这对于激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来说非常重要。

  不让公众参与走过场,而是切实走群众路线,有力推动污染减排,这是记者在浙江嘉兴采访期间的突出感受。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保护环境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公众的有效参与也是环保的重要推动力量。据了解,由于地处太湖流域下游、上游来水水质不好以及工业结构不合理、重污染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等因素,目前嘉兴的环境质量总体还难以令人满意。人们期待嘉兴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更畅通、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

22、绿家园乐水行11月27日活动通知

 

本月主题:城市水系治理

城市水系的治理一直是众多乐水行志愿者关心的话题。绿家园乐水行在本月开展“城市水系治理”专题,通过对北长河(部分)、清河(全段)、温榆河(部分)的徒步考察,了解北京水系治理的模式,同时回顾这些河流在军事、漕运、城市供水等方面的作用。

走河路线:立水桥城铁至温榆河

关注重点:北运河流域的清河与温榆河在明清时期的漕运作用和如今的生态价值

集合地点:城铁立水桥站东南口B2出口

集合时间:上午8:30

带队:  朱健 18911183887;周晨 15901163743

友情提示:

1.绿家园乐水行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门票、餐费、路费自理),也无需报名。

2.请各位参加者自觉践行环保理念,自带水杯水壶。

3.建议穿运动鞋和休闲装。

免责声明:

一切户外活动均有可能发生意外,绿家园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绿家园志愿者:http://greensos.cn/

乐水行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84300314

乐水行微博:  http://t.sina.com.cn/leshuixing

友情链接:长线组活动http://leshuixing.q.sohu.com/

绿家园志愿者

北京市东城区炮局二条21号

Telephone:010-84039930

Email:g84039930@126.co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