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3
十一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中国经济周刊: 引渤入疆首倡者:工程可行 恢复西北湿地需100年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1-23/2673461.shtml
环境资讯:
2、人民网: 解振华:“十二五”期间或开征环保税和碳税
http://env.people.com.cn/GB/13292791.html
3、21世纪网: 环保“十二五”规划体系初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3/zOMDAwMDIwNzIzOQ.html
4、中国西藏新闻网: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huanbao/2010-11/23/content_588870.htm
5、证券日报: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信息平台开通
http://business.sohu.com/20101123/n277833706.shtml
地方信息:
6、新京报: 北京六里屯拟建两处垃圾处理设施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1-23/2674136.shtml
7、湖南日报: 长沙排污权交易高调启动后遇冷 2年仅成交3笔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011/20101123090002585839901.html
人与自然:
8、钱江晚报: “老虎峰会”开幕 13国将调集行政资源护虎(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3293149.html
环境曝光:
9、每日经济新闻: 杭州节能减排“黑榜”苏泊尔等13家企业上榜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3/000450.htm
环保观点:
10、环球网: 托马斯·弗里德曼:未来大国竞争,拼的是环保
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10/11/23/7959833.shtml
气候变化:
11、经济观察网: 气候变化绿皮书:坎昆会议面临五大挑战
http://www.eeo.com.cn/Politics/international/2010/11/23/186839.shtml
12、新华网: 中国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报告阐述参与谈判立场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0-11-23/115221518755.shtml
13、第一财经日报: 资金和技术转让是气候谈判“金钥匙”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8198.html
14、中国经济时报: 坎昆会议:西方续打口水仗
http://www.cet.com.cn/20101123/l1.htm
深度报道:
15、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重提紫金矿业污染门:制度缺失纵容了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3292922.html
环境时评:
16、第一财经日报: 警惕污染大户变身新能源企业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6688.html
17、中国环境报: 环保袋不可成为一次消费品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11/t20101123_689602.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引渤入疆首倡者:工程可行 恢复西北湿地需100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11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1-23/2673461.shtml
“引渤入新”示意图
霍有光。记者 王群 摄
“引渤入新”狂想
疯子的幻想?智者的良策?
《中国经济周刊》 实习记者 李妍
11月5日,乌鲁木齐。一场由一家新疆省级智囊机构、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所新疆高校主办,两个地区发改委参与承办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论证了一项名叫“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科学设想。
得出的结论是“利用海水解决人类生存危机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择”。
尽管这个结论并未指出这一设想是否可行,但还是迅速掀起了一波舆论热浪。
“这帮疯子到底能多愚蠢!”“海水没进疆,脑子先进水”,“堪比炸开喜马拉雅山的异想天开”,“完全不可行的痴人说梦……”
口水满天飞时,一则“‘引渤入新’已立项”的消息更是给这场争论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所有反对立项的声音都震耳欲聋地扑面而来。
11月12日,辽宁和内蒙古发改委联合出面澄清,“引渤入新”仍在讨论阶段,立项还很遥远。
这时,看似扑朔迷离的“可行性讨论”也迎来了致命一击。
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无论是从气象学的角度,还是新疆的地理条件,以及海水淡化的技术难度、经济成本来看,“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想法都是一个“伪科学”。
当观众们以为这项看似“旷世奇谈”的设想终于画上句号而准备满意而散之时,“引渤入新”的试点工程“引渤济锡”已经在喧嚣之中立项上马,2.6亿元的投资已经落实,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期项目所需的628亿元投资也在兄弟省份的联合下进入洽谈阶段。
同时,支持“引渤”的声音也忽而出现,“6年即可完工”的言之凿凿,似乎又把那个已经断线风筝拉回了地上。
“痴人说梦”与“梦想成真”已界限难辨。
回头梳理,事件的进展与媒体发布的节奏把控,几乎可以称得上一个完美的传播学教程。但实际上这场口水仗的背后,并不只是空虚的臆想与常识的反击,还有中国西北缺水220亿立方米的严酷现实。
贫水,让多少金钱与人力上的投资都变得绵软无力,内蒙古的煤炭、新疆的石油、甘肃和宁夏的发电厂……没有水,一切就难有生机,工业、农业、牧业……任何有助于消除贫困落后局面的开发规划都在缺水的困境下举步维艰。
在我国北方,八大沙漠恣意妄为,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疯狂外扩,让曾经的农田、草原、村庄都化成了海市蜃楼。更可怕的是西风来,黄沙起。仅今年,我国北方就遭受了12次沙尘暴的袭击。
首都北京,距离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浑善达克沙地仅有18公里。
如是危局,谁来疏解?
无论问题多多的“海水西调”最终会否实现,人们终于为“抗旱治沙”这个在商业上和政绩上并不诱人的话题找到了一个优质的噱头。相比推翻,我们更需要建设。
它若不是良策,谁能拿出一个良策?
“引渤入新”首倡者霍有光:
“叫兽?我是一个叫喊科学的野兽”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霍有光,男,1950年8月生,甘肃天水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这几天,他在网上有了很多新的简介:“异想天开的疯子”、“科学界的牟其中”……
他的科学构想更是招至极端刻薄的评价:“这不相当于民间‘八大傻工程’吗?给长城贴瓷砖,给赤道镶金边,给飞机装倒档,给黄河安栏杆,给苍蝇戴手套,给蚊子戴口罩,给跳蚤戴脚镣,给虱子戴避孕套。”
最和善的评价也谨慎地说,那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霍有光不以为意。他笑呵呵的说:“还有人说我是‘叫兽’呢,我说我就是‘叫兽’,我是一个叫喊科学的野兽。”
就是他,在13年前第一个提出了调渤海水灌溉新疆的“海水西调”构想——现在广为人知的“引渤入新”计划的最早蓝本。
霍有光的“调水畅想”始于1995年的一个秋天。
那是一个颇有魏格纳风范的瞬间。
1995年秋天,在北京西客站的候车大厅里,霍有光望着墙上的中国地图突然愣住了。他从西到东在地图上比对着中国八大沙漠的位置,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他用手量了一下渤海到沙漠的距离:并不遥远。
霍有光很兴奋。
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大学教授,还曾经是一个吹了多年风沙的地质工作者。他走过了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最干旱的地区,曾经早上用一杯水刷牙洗脸,晚上继续用这杯水洗脸洗脚。
“受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横亘我国北方的条带状沙漠由于几乎没有水资源,不仅环境无法改造,反而以每年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沙漠化进程。”
霍有光说:“没有水,你才知道水有多重要。”
候车大厅嘈杂的人流中,一个设想突然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渤海水引入新疆,镇压沿途的大沙漠,解决干旱问题呢?”
这将是个异常浩大且会影响深远的工程,霍有光迅速开始画草图,他想起了自己走过无数遍的已经干涸的疏勒河故道。
疏勒河,古名籍端水,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从汉以来,酒泉、敦煌、玉门、阳关等西部重镇皆赖其哺育,古河道曾注入罗布泊,东高西低,海水被引入到这里,不仅可以实现自流,还可以利用落差发电,对冲引入海水所需要的电力资源,“简直是最好的路径”。
1997年,霍有光发表了《策解中国水问题》、《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等学术论文,“海水西调”有了初步的理论构想。
2004年,“海水西调”的设想让一直苦于缺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眼前一亮,锡盟褐煤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缺水,开采业和加工业都发展缓慢。
“引渤济锡”开始列上了内蒙古与辽宁的合作研究议程。按照计划,每年从渤海湾调3.65亿立方米海水,以供100亿立方米褐煤制气工程使用,同时,褐煤制气工程所产生的余热还可以蒸汽淡化海水,年产淡水3.1亿立方米,以缓解锡盟水资源的压力。
霍有光说,“引渤济锡”项目其实也是一次“海水西调”的先行性实验。“长长的线路图上已经有一小段要成为现实,15年的设想终于要开始实现了。”
“为什么所有人都在问,‘海水西调’值多少钱?”霍有光认为,“海水西调”不仅能固沙治旱、开发能源、发展产业,它还将改变整个北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受益者将是整个中国。
“这是能用钱算得清的吗?”他瞪大了眼睛。
与一些稍显孤傲的学者们不同,霍有光一直在饶有兴趣的关注着媒体对他的报道和评价,他有自己的博客,他看所有人的留言,他笑着说:“质疑是好的,但是不要谩骂嘛!”他说,他最近的主要工作就是解答质疑。
霍有光说,这是“海水西调”项目得到重视的表现,有了重视才有实现的可能。
123下一页
2、解振华:“十二五”期间或开征环保税和碳税
来源:人民网2010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292791.html
人民网北京11月23日专电 (记者蒋琪)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解振华透露,“十二五”期间或开征环保税和碳税。
“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研究征收环保税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碳税现在还在继续研究。”解振华介绍说,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比如现在已经在天津、北京、上海和一些地方,探索开展碳交易,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会走得快一些。
解振华说,大家可能看到,在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和将来“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当中,都可以体现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总体战略。要实现这个战略,需要抓一些典型,现在国家已经确定在五省、八市进行低碳发展的试点。
3、环保“十二五”规划体系初定
来源:21世纪网 2010-11-22王尔德 方旭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3/zOMDAwMDIwNzIzOQ.html
核心提示:环保“十二五”规划体系初定: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下调至70%,而污染治理模式由城市向区域联防转变。
环保“十二五”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具雏形。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该框架确定了“十二五”规划体系的4个规划目标和7个约束性指标。
其中,在约束性指标的设置上,“十二五”在“十一五”期间的五项指标上,新增了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新指标。
在该框架中,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达到基本遏制,环境安全基本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除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两个新指标外。同时,污染物的治理模式也将更为复杂,从单指标控制向多污染物综合控制转变,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为主向多污染源协同减排转变,从单一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向区域联合防治转变。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下调至70%
在约束性指标的设置上,“十二五”在“十一五”期间的五项指标上,新增了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新指标。
而氨氮和氮氧化物是第一次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总量控制的考核当中。到2015年,氨氮排放总量拟定比2010年减少10%,并规定在点源之外,面源排放量也要有所减少;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拟定比2010年减少10%,全国氮氧化物增长趋势得到遏制。
而二氧化硫和COD是十一五期间已有的目标,十一五的减排目标是相比2005年减排10%。在“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延续了“十一五”的目标,排放总量拟定将比2010年减少10%,而COD的总量控制目标拟定比“十一五”削减了一半,将比2010年减少5%。
由于“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的产生仍将继续增大,上述指标的实现将比“十一五”期间更为艰巨。资料显示,在采取严格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十二五”将新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260万吨和360万吨,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污量430万吨和54万吨,污染物消化增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污染物之外,规划框架还提出了另外三项约束性指标: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的比例小于15%,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大于60%(目前为55%);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且环境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的重点城市达到70%。
“这三项指标在‘十一五’规划指标里面也有,其中前两项指标实现难度不大,所以关注度不高。”一位环保专家对记者说,“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项指标的要求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不升反降。”
就前两项指标,“十一五”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低于22%目标和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大于43%的目标已经在2008年实现。
但第三项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根据环保部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因此,第三项指标在“十一五”期间的要求是75%,“十二五”降到了70%,“这是现实的,也是正常的。现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确实不容乐观,很多城市面临机动车增加带来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增多的挑战”。江苏省环保厅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在前述7个约束性指标中,污染物指标依然是重点,四种污染物的减排基数是以2010年的数据为参照。这将引发很多争议。
就2010年的基数如何确定,国家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建议,不必另起炉灶重新计算,而是以2007年环境统计或者污染普查数据平移调整的2010年的排放量为基数。
在污染物治理机制上,环保“十二五”规划还提出“政府主导、协力推进”的原则。“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前述专家对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强调在政府主导之外,协力推进,表明国家将在总量控制的约束下,大力推行市场化的排污权交易,降低污染物控制的成本。
他还建议,“能否实现市场协力的最关键因素还是看国家的意志,国家肯不肯推。国家层面的排污权交易指导文件一直阙如,这大大影响了市场协力的空间和力度。”
记者了解到,《关于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交易技术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出台进程迟缓。
“它们都应该在‘十二五’之初尽快出台,而不应一拖再拖。”一位地方环保系统的官员表示了自己的期待。
1 2下一页
4、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0年11月23日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huanbao/2010-11/23/content_588870.htm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目前已完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布设工作。
这一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中科院寒旱所科研人员主要在青藏公路沿线高温多年冻土、低温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类型区和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区分别布设了活动层含碳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系统和通量观测系统,并在北麓河布设完成了涡动观测系统。
冻土碳循环监测系统依托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观测场地进行布设,分别在青藏公路沿线的西大滩、五道梁、北麓河和唐古拉地区布设了6套活动层含碳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系统和通量观测系统,浓度观测系统布设深度从5厘米到2米不等。
研究人员说,布设场地布局充分考虑了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旨在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过程的空间异质性,为估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源汇效应、建立我国冻土碳循环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5、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信息平台开通
来源:证券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http://business.sohu.com/20101123/n277833706.shtml
专家透露,拟定中的《国家“十二五”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专项规划》将推动整个化工产业的调整升级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信息网(www.china-pops.com)的建立,将会推动公众以及媒体对POPs的关注,提高公众和媒体对POPs问题的认识和认同,并推广有利于削减和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先进技术。”昨日,在环保部举行的中国POPs信息网开通仪式上,全球环境基金(GEF) 小额赠款计划(SGP)中国项目国家协调员刘怡做出上述表示。
据悉,中国POPs信息网(www.china-pops.com),是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众意识提高和记者能力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旨在为公众建立一个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信息的渠道,更好地普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知识。
“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生物体和人体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依靠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依靠政府的重视和决心、依靠学术界的科技支撑;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社会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认识和认同,在此基础上来共同关注和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淘汰和削减,公众意识的加强对于人类避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悲剧的重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环境记协副秘书长成亚威指出。
我国政府已于2007年批准了《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国家实施计划”),标志着中国履行POPs公约的行动将全面展开。根据《国家实施计划》,在2015年前,中国在POPs控制领域共需要投入340亿元,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民间资本和国际多边资金和双边资金等渠道,来支持五大领域的17项活动,这些活动将涉及众多的产业和行业。
作为《国家“十二五”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专项规划》的执笔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建国副教授透露,正在拟定中的规划将涉及整个化工产业的调整升级,推进化学工业园区建设,改变目前星罗棋布的散乱布局;制定化学品环境准入政策,完善化学品进出口登记制度;加大力度治理高风险化学品,制订清单,完备相应的管理机制。
6、北京六里屯拟建两处垃圾处理设施
来源:新京报2010年11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1-23/2674136.shtml
继公布拟在苏家坨建设垃圾焚烧厂后,昨日,海淀区政府网站又公布了两处拟建垃圾处理项目的环评信息公告,计划在六里屯建设该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固废综合处理基地和餐厨资源化中心。
昨日起至12月3日,公众可就项目的建设和环评工作提出意见。
为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配套工程
信息公告披露,两个拟建项目分别为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固废综合处理基地项目和餐厨资源化中心。
固废综合处理基地总投资约5.6亿元,总占地面积约8.9公顷;餐厨资源化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5公顷,两个项目均为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配套工程。
环评机构将调查工程及周边地区环境现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选为该项目的环评机构,将评估6项内容,包括调查工程及周边地区环境现状;评价区域环境特征;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投入运营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存在的污染因素对环境可能构成的影响程度;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进行公众参与调查。
12月3日前,公众可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以及面谈等方式,发表有关上述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和环评工作的意见。
办公地址:海淀区西北旺镇皇后店路9号
电话:62473353
电子邮件:hdlltxm@sina.cn
■ 设计规划
●固废综合处理基地项目
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和经源头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总处理规模1600吨/日,年处理垃圾58.4万吨。
混合生活垃圾1200吨/日,拟采用“湿解+筛分+筛下物生化处理+后处理”工艺;厨余垃圾400吨/日,拟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工艺。分选出的可燃物将送往位于苏家坨镇大工村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发电,沼气用于厂内能源,营养土用于园林绿化。
●餐厨资源化中心项目
该项目拟处理产生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量400吨/日。
进厂物料经分选预处理后,根据物料特性拟分别采用微生物资源循环技术和厌氧发酵产沼技术处理(处理能力分别为200吨/日)。处理后产生的微生物菌群用于生产有机肥、饲料原料,沼气作为项目内部能源使用,沼渣生产营养土用于园林绿化。本报记者 傅沙沙
7、长沙排污权交易高调启动后遇冷 2年仅成交3笔
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2010-11-23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011/20101123090002585839901.html
高调启动
2008年11月28日,长沙市排污权交易高调启动。透过媒体当时的报道和当事人的讲述,交易现场的紧张热烈,依然可感。
当天,麓山宾馆2楼会议室,人声鼎沸,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先改先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排污权交易,正式启动。交易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拍卖方式进行,吸引了华电长沙电厂、九芝堂股份公司、湖南丽臣实业公司、长沙飞机修理厂等10余家企业前来参加。
按制度设计,企业的排污权,将像股票一样,通过“交易所”自由买卖。如果企业通过减排,节约出了排污权指标,可以储存下来,等下次上新项目时再用;也可以卖给需要排污权指标的一方,获得收益。只要这份收益大于企业减排成本,企业减排就会有积极性。
在我省历史上,这是一个创举;从全国来讲,这也是较早的尝试。此前,我国环境保护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此次,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手段,使排污权成为有价商品,使排污单位出于经济考虑,自觉自愿珍惜排污权,减少污染物排放。
从经济学来讲,一样东西,只有成为商品,有了具体的价格,所有权或使用权归属于某个人或某个机构,人们才会珍惜,才有可能节约集约利用;否则,它就是“公共牧场”上的牧草,大家都来放牧,直至消耗殆尽。
拍卖的标的物是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污权。参与竞拍的企业代表一次次踊跃举牌,拍卖价格也随着举牌一次次上涨。“2240元一次,2240元两次,2240元三次,啪!成交。”长沙市拍卖行拍卖师刘伟槌声落地,名花有主,长沙矿冶研究院以单价2240元/吨、总价11.648万元,获得长沙造纸厂委托拍卖的2009年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指标52吨。
拍卖会上,当天拍卖出去的标的物还有:长沙市环保局储备的2009年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61.39吨,由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以单价1000元/吨、总价6.139万元拍得;长沙新城热电厂委托拍卖的2009年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200吨,由华电长沙电厂以单价1100元/吨、总价22万元拍得。
长沙新城热电厂、长沙造纸厂两家企业拍卖排污权后,将停止排污,退出产业。
长沙市高调启动排污权交易,备受公众关注。省内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腾讯、新浪、搜狐等网站纷纷转发,国外媒体也作了报道。
只是,这热闹之后的尴尬,谁也不曾预想到。
再无交易
在高调启动当天成交3笔后,近2年来就再也没有交易了。11月16日,长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证实了记者获得的这一消息。
并非不重视。长沙市为搞好排污权交易,在市环保局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负责排污权交易资源的组织以及排污权凭证的登记、发放和变更等工作,事业编制,6名工作人员;办公条件优越,办公地点设在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内。
为保障交易公平, 排污权交易并没有放在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而是放在长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这是长沙市政府的公共平台,以此作为交易中介,不受部门约束,更显客观公正。
并非没有供给。按业界预想,制约排污权交易的,可能是没有排污权可买。节能减排压力这么大,外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采用拉闸限电等极端办法的现象。事实并不是如此,长沙市储备了一批可供购买的排污权。
11月5日,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所长刘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长沙市已储备了一定量的排污权,分别有二氧化硫排污权8000多吨、化学需氧量排污权1000吨。这些排污权,主要来自大河西先导区水泥厂、涂料公司、造纸厂等7家企业。这些企业有的破产,有的被关闭,排污权被政府购回,储备起来。
也并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积极。如果排污权交易能红红火火搞起来,形成一个全市性、全省性甚至跨省份的环境交易中心,就会像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那样,带来丰厚的佣金收益。交易中心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尴尬的现状,并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据长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这位负责人介绍,为搞好排污权交易,该中心就排污权交易方的入场、保证金等制定了详细规则。但是,高调启动之后,再无企业“问津”。
问题到底出在哪?
缘何遇冷
长沙矿冶研究院负责环保工作的刘健,在拍得排污权后对记者说,“我们的生产工艺需要排放一部分COD,竞拍52吨COD,目的是对明年的生产和排污进行资源储备;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排污权指标,作为企业参与竞拍,也是想带头推动长沙排污权交易。”
刘健之言,透露了排污权交易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并不缺乏排污权指标”。
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企业通过环境评估之后,就能免费获得排污权指标;只要达标排放,排污权指标就不缺乏。不缺乏的东西,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有谁会花钱去买呢?
长沙市曾设想过有偿配置排污权指标:对新建企业,率先实行排污权的有偿取得;对老企业,先低价取得排污权指标,再逐年增加收费,直至与新建企业的收费标准接轨。
但如何对排污权指标进行定价,长沙市犯难了。刘中介绍,长沙市物价部门是无法定价的。作为市一级的物价部门,没有对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定价的权限。况且这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但目前财政上并没这个收费项目,既然如此,就不能收费,否则就有“乱收费”之嫌。
业内专家认为,企业排污权指标有偿取得,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科学合理地配置排污权指标,使排污权指标适度从紧,保持稀缺性,否则排污权交易也难做起来。如果排污权指标配置过于宽松,企业能轻易从一级市场(相关政府部门)获得,就不会去二级市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购买了。另外,还要防止排污权指标配置过于宽松导致的另一种现象,有些企业会千方百计谋取多于自己实际需要的排污权指标,再到二级市场上去交易牟利,这显然有失公平。
二级市场排污权交易,还应该对一定区域的排污权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说一个区域的企业有钱,就使劲购买排污权,那对区域环境的污染将会不得了。这与利用排污权交易这种经济杠杆来促进减排的初衷相背了。
启动的第一天不是拍得很好吗?多位采访对象对记者说,那主要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先启动一下,下面的工作也好做,实际上相关的配套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原计划待规则、政策完善配套之后,交易得以持续,结果做起来比预想的困难。
这就像修公路,地质勘查、征地拆迁等事项没有完全到位,先修100米,热热闹闹搞个开工仪式,结果再往下修,发现到处碰不得,只能停工。这样的路如何修得好?
一位环境监察方面的负责人还提醒记者,要成功实施排污权交易,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检查也必须同步加强。如果不知道企业到底排了多少污,如果对企业偷排、超排的处罚过轻,“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也是不会去竞买排污权的。
8、“老虎峰会”开幕 13国将调集行政资源护虎(图)
来源:《钱江晚报》2010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293149.html
野生虎濒临绝种,温家宝、普京等13国领导人俄罗斯共商护虎
一场“老虎峰会”21日在俄罗斯西北部城市圣彼得堡开幕。包括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内的全球13个拥有野生虎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代表齐聚在这里,一同呼吁全球尽最后努力,保护濒临绝种的老虎。世行行长佐利克也将出席会议。
本次“老虎峰会”的正式名称是“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与会代表有望在4天会议期间通过一系列虎保护计划,争取到2022年、即下一个农历虎年实现全球野生虎数量翻番。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乘专机离开北京,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正式访问。据悉,除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外,温家宝还将于“老虎峰会”的最后一天出席会议。
结束访俄后,温家宝将对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九次总理会议。
全球老虎濒临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21日说,森林砍伐和城市建设不断吞噬栖息地、虎制品需求增加催生偷猎、走私和非法经营虎制品活动等诸多不利生存条件,正一步步把野生虎推向灭绝边缘。
全球野生虎数量在过去百年间急剧减少。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说,由于人类活动增多、虎骨等虎制品的药用价值等原因,全球野生虎数量从100年前的10万只锐减至如今大约3200只。
动物保护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70年间,野生虎9个亚种中的3个、即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已经灭绝。过去10年间,全球野生虎数量和栖息地减少了40%。
今年是中国的虎年。利普警告说,如果各国不采取切实保护措施,野生虎可能到2022年(即下一个中国虎年)之时就会踪迹全无。
多管齐下保护老虎
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和俄罗斯是全球13个有野生虎生活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代表将在论坛期间尤其是论坛政府首脑会议上制定一系列保护老虎计划,调集行政资源和资金共护野生虎群。
利普说,除采取更严厉措施打击偷猎外,各国有必要特别为老虎建立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恢复它们的栖息地,维持并扩大野生虎群数量。
“我希望,我们能竭尽所能使野生虎数量翻番,”他告诉美联社记者,“另外,我们必须探寻一种野生虎与栖息地附近居民的相处之道,让后者不仅成为保护老虎的一员,也能从中获益。”
保护老虎国际论坛希望调集政府资金和社会力量联手护虎。会议通过的“全球虎恢复计划”预计,在12年规划中的头5年,各国政府需要大约3.5亿美元外部资金支持,其中约30%将用于打击偷猎等非法活动。
护虎关乎生态系统
在动物保护主义者看来,保护老虎意义重大。
致力于保护老虎的机构“全球保护老虎倡议”在一份声明中说,野生虎不仅是大自然壮观、神秘、充满力量的一种象征,更关乎生物多样性的延续。
“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灯塔,连接起它们栖息的森林、自然资源以及自身栖息地,服务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
声明说,野生虎数量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将给拥有野生虎的国家带去不可避免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灾难,护虎,刻不容缓。
保护老虎国际论坛由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全球老虎倡议组织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办,将持续到24日。本次论坛期间将举行环境保护部长会议、政府领导人与保护老虎青年积极分子视频连线等一系列活动。
老虎生命史
大约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中国中部。
17世纪早期,共有8个虎的亚种,它们是:里海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北虎、华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以及巴厘虎。
19世纪末期,老虎皮毛的不断增值导致了中亚以及苏联远东地区老虎数量的锐减。
1906年,巴基斯坦最后的一只老虎被射杀。
20世纪30年代,最后一只巴厘虎于1937年9月27日被射杀。
20世纪40年代,高强度伐木活动使东北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
20世纪50年代,朝鲜最后一只老虎死亡。
1952年,苏联成为第一个明令禁止猎杀老虎的国家。
1959年2月,中国林业部发布文件,将东北虎列为“稀有的珍贵鸟兽”,但华南虎没有在这一文件中得到保护。
1970年,土耳其最后一只老虎被射杀。
20世纪70年代,里海虎绝种。
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把华南虎列为国家第三类保护动物。
1975年,老虎被《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列在附录一上,被禁止用于商业性国际贸易。
1977年,中国林业部将华南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979年,中国林业部将华南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0年,最后一只爪哇虎在雅加达的动物园去世。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老虎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2004年,马来虎被确认为新的老虎亚种,此前被归为印支虎的一个种群。
2005年,俄罗斯宣布国内东北虎数量达到近500头,比50年前增加10倍,成为老虎保护的一个成功典范。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提供
9、杭州节能减排“黑榜”苏泊尔等13家企业上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11月23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123/000450.htm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经济委员会、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2010年1~3季度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上升5%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中了解到,上市公司苏泊尔的控股子公司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中策橡胶(富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策橡胶)等13家企业上榜,其中上述苏泊尔子公司等是继9月份之后第二次上榜。
据了解,今年以来,杭州市利用节能降耗压力形成的 “倒逼机制”,启动节能预警调控方案,但完成全年节能降耗任务还有差距,节能降耗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通报》发布方之一的杭州市经济委员会能源处处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目前主要是在媒体上 (进行)公示监督,促使他们把能耗降下来。这对他们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在9月份公布的一份名单中,有26家企业上了榜,而在本次《通报》中,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
对于处罚措施,陈处长坦言,“基本上没有处罚的措施,而且也不太好去执行。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也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处罚措施。现阶段仅仅是在舆论上给予这些公司一定的压力,使其能够尽快转型升级。不过整体上来说这些公司还是符合能耗效能标准的,没有违反用能的标准,只是增长率上比较高。”
随后记者致电苏泊尔公司,企划部张小姐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通报》中)统计的是杭州的基地,因为最近这个生产基地正在做一个产品线的转移,而新的产品线正在培育期,所以可能目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另外,就是可能大家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一样。新的生产线在磨合期过后应该不会出现超标的情况。”
中策橡胶总经理王剑铭对于这样的情况也表示无奈,“最主要是产量降下来了,所以和去年比可能是会高了。而其中的一些公用能耗比如用电等基础消耗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本来一天用5吨蒸汽可以生产输出3600条轮胎,而现在只能有2000条。那这样能耗就上去了。”王剑铭同时透露,公司目前的日常管理都在做调整,灯开一半,甚至连管道、阀门都做了保温。
“这种情况应该要向投资者进行披露。”上海严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严义明指出,“虽然说这样的情况不能算是重大的事项,但是因为如果一家公司持续超标严重的话将会被当地政府拉闸限电,这就意味着公司可能会处于停产的状态,而停产对于一个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有影响,需要事先告诉投资者。”
对于今年全年杭州市节能减排的整体情况,陈处长持乐观态度,他表示:“我认为在年底这些上榜的企业都能够达到标准。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对于这些企业的信誉还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
10、托马斯·弗里德曼:未来大国竞争,拼的是环保
来源:环球网2010-11-23
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10/11/23/7959833.shtml
美国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最近在ABC电视台一个节目中说,未来强国国力的竞争将集中在四个方面:教育、基础设施、法制程度和环境。该节目对比了中美现状后认为,目前中国在教育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超过美国,但环境问题远比美国严重,水、空气质量、土地资源等都因经济粗放发展遭受重大破坏。
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而造成人为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在水资源方面,据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数字,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人为污染水资源的现象严重。1/3的河流和1/4近岸海域受到污染,全国主要城市中近半数的饮用水源不合格。
经常往返中美两地的中国人常常感叹说,现在中国“在基础工业和生活水准等方面不比美国差,唯一羡慕的是美国的环境”。也有美国人说美国没必要担心未来与中国的竞争,因为中国需要担心人口、粮食、水源等长期难以解决的自然资源问题,而美国地广人稀,可以自给自足。
环境,是否真的像环保人士强调的那样,会成为未来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
一部由英国王储查尔斯参与制作的环保纪录片《和谐》11月19日在美国电视台首映。多年致力于环保事业的查尔斯王子认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皆来自自然。自然环境一旦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人类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他指出,多年来人类为了追求现代生活的便利对自然大肆索取却没有回报,没有给环境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此,他提出“自然资本”的新理念,与中国“绿色GDP”理念类似,他认为一个社区、城市或国家所拥有的自然和环境资源应该被货币化,成为该地公众所拥有资产的一部分,相关经济生产与建设等活动必须计入破坏和修复环境的成本。
其实,世界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国,因经历漫长的农业发展阶段,几千年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不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幅开发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方国家如今却是倡导保护环境的先行者;而中国人或印度人却因急于追赶快速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对本国的环境和资源进行无情践踏。和中国相比,印度由于高度依赖农业经济更重视对土地和水源的保护。从政府官员到农民,很多人仍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宁可忍受被认为“落后的”,“慢半拍”的旧有生活方式也不愿把耕地变成工业用地。这与中国地方官员和企业家追随的“GDP等于‘搞地皮’”理念恰恰相反。
中国本是一个以自行车为最普遍交通工具而闻名的国家,人口密度大,石油资源有限。但近年来中国车市却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更多的车辆必然要求有更多的道路建设和能源供应。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要像美国人那样出门买菜也要开车,是否要先考虑把中国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7.7人降到美国的33人。为什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像荷兰那样引领一种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是时髦、环保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风尚?
过去30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逐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匆忙中没有反思这样的方式是否适合中国。当前,在发达国家的生活和教育水准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兴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全天然产品”、环境保护、减少“生态足迹”和“可持续经济”等新的价值观念盛行。在国人忙于抢购各种外国名包、名表、IPad等人造品的同时,是否有人意识到真正未来各国的竞争,在于保护环境,轻视物欲,重视有利健康的天然食品、有机农业和可持续经济,给自己和后代留一片不受污染的自然。(隗静)
11、气候变化绿皮书:坎昆会议面临五大挑战
来源:经济观察网2010-11-23
http://www.eeo.com.cn/Politics/international/2010/11/23/186839.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康怡“尽管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的预期有所降低,但坎昆会议仍在一系列关键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11月22日发布的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
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全景式的展示了国际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坎昆会议将在11月底12月初在墨西哥召开,目前虽然会议还未召开,但是相关的悲观言论相继已经响起。
该书指出,从哥本哈根走向坎昆,国际气候进程也从高预期减排转向务实调整,尽管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的预期有所降低,但坎昆会议仍在一系列关键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双轨”还是“并轨”的严重分歧并没有终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有关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具体化,从逻辑上讲,如果2020 年中期减排目标不能明确,2050 年的减排目标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关键是发达国家要明确2020 年中期减排目标,然后才能讨论明确长期目标,或者至少,中期目标要与长远目标相一致。
第三,资金方面,哥本哈根协议中的结果是,2010-2012年每年100亿美元资金,2020年增加到每年1000亿美元。由于减排目标的低预期,而且在2010-2012年间的快速启动资金数量较为有限,很可能就这一问题取得突破。第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透明,接受检验,需要“三可” ,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由于发达国家在2010-2012三年各100亿美元启动资金问题上做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可能“投桃报李”,在透明度问题上做出让步,坎昆谈判可望就这一问题有积极进展。第五,在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声称要征收碳关税。打着保护气候的幌子,实际上是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而保护气候的效果甚微。这一问题在坎昆谈判进程中,难以形成各方可接受的成果。
为此,该书建议,在气候谈判中,中国需要争取必要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需要保持参与和合作的态度,向全世界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获取和谐发展的外部空间,同时通过自主减缓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减排、资金、技术的主导权主要在发达国家,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战略选择只能“顺势而为”。但这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相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态度鲜明地继续坚持气候公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并在推动落实资金援助、促进南南合作、敦促发达国家将中期减排目标付诸行动等多个领域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12、中国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报告阐述参与谈判立场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1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0-11-23/115221518755.s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江国成 袁军宝)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3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报告》概述了去年以来中国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并阐述了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
在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会议将于本月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之际,中国发表的这份报告包括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公民意识和行动,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等内容。
这份近4万字的《报告》指出,2009年以来,中国继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努力减缓气候变化,坚持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并举,大力开发绿色低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启动了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正在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在农业、水资源、海洋、卫生健康、气象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工建设了一批流域性防洪重点工程,加强海洋气候观测预警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将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纳入卫生工作领域。
根据《报告》,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上,中国不断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并大力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社会各界、各地方、行业也都积极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全面展开。
《报告》提出,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将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
13、资金和技术转让是气候谈判“金钥匙”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11-23陈晓晨 许钊颖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8198.html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苏伟在京表示,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是坎昆会议的“金钥匙”。
昨 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苏伟在京表示,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是坎昆会议的“金钥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十六次大会(下称“坎昆会议”)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城市坎昆召开。这是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的又一场同级别的气候变化谈判。
苏伟是在《2010气候变化绿皮书》(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共同完成)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认为,资金和技术转让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推动多边谈判、重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信的一把钥匙。 “如果发达国家能够兑现他们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承诺,坎昆会议成功的‘锁’就会被打开。”
苏伟指出,坎昆会议应明确《京都议定书》关于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这是坎昆会议能不能迈出有意义一步的重要因素。”
一如哥本哈根会场的各方激辩和立场坚持,坎昆会议的严峻性也已经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见得有数字,但得有一个‘说法’。”苏伟说,这些努力可以为明年在南非举行的《公约》第十七次大会上最终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的谈判奠定基础。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2012年前缔约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在10月的天津气候谈判期间,各方围绕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展开交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力挺第二承诺期,欧盟也表示有条件支持。
不过,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仍然不明朗。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这个期限已经临近。国际社会应作出相应努力,避免“真空期”。
他对坎昆会议前景持“积极而谨慎”的预期。他在分析谈判形势时认为,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力度和强度大大削弱;美国受国内利益集团的制约,立法进程举步维艰,行动欲进还退。
潘家华同时指出,坎昆会议虽然在减排方面难以取得突破,但在诸如资金、透明度、技术合作等方面能取得进展。
外交部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谈判代表李婷表示,中国有实力、有诚意,一定会为坎昆会议的成功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对绿色能源投资力度最大的国家。苏伟透露,到去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达9%,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居世界第一,水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第一,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
14、坎昆会议:西方续打口水仗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11-23 ■吴妙发
http://www.cet.com.cn/20101123/l1.htm
国际公众刚把眼光从首尔和横滨移开,现又骤焦到墨西哥的坎昆。在这座旅游名城将于本月29号始召开由联合国举办的气候变化大会。越来越极端反常的气候不光给人类带来不安和困惑,如气候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其活动中心转向中太平洋;又如不加强减排,全球30年内或遭遇极端干旱气候等,因此,人们对此次大会寄予期望。大会将讨论多个核心问题:《哥本哈根协议》法律化、减排目标,转让新技术,以及援助资金及时到位等。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应视作政治基础,政治家们需拿出决心和智慧;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应看作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领袖们须显示责任和气度,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际公众要问:如此多的政治精英集中在坎昆,能否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基础上向前跨进一步,或在原地踏步?
进展有限分歧尚存
哥本哈根大会后,联合国成立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工作组,182个国家开始实质性协商。今年5月首轮协商在德国波恩启动,各方对工作组主席提出的“谈判案文”意见不一。“案文”加入了《哥本哈根协议》,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严厉批评,指出“案文”没有处理好“巴厘路线图”的授权,造成50%至85%程度上的偏离,“形成严重不平衡”而遭拒。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三年内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至今迟迟不见踪影。至于在《哥本哈根协议》法律化方面,美国以尚未立法而告吹。此前5月在挪威举行、有50国家参加的气候和森林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出资4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等行动,这倒是一个突破,问题是承诺要及时兑现。北非摩洛哥11月中旬召开论谈,要求各国采取具体步骤使坎昆大会获得成果,不能再空谈。
减排仍是关键
要遏制气候变化向极端发展,关键在于减排,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各减排多少则是关键中的“关键”。经多轮谈判和激烈较量,确定了“共同有责但有区别”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减排目标上,却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发达国家在科学论据面前不得不承认,在300多年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但非主因,而中、印新兴经济体在近二三十年中排放量的骤增则成为主因而非原因之一。发达国家困守这一反历史逻辑,这是美国推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仅17%如此低的目标的原因。对此,印度、巴西、南非和中国发表四国《天津声明》,认为美国应提高减排目标,得到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赞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造成气候变暖的主因在中、印,因而中、印应大大提高排放量,且指责后者不透明,应施以国际监督。这种偷梁换柱的策略,一是逃避历史和现实责任,二是剥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印的继续发展权。实际上,根据国际185国研究报告,澳大利亚人均碳排放20.58吨;美国年均人排放为19.58吨,中国为4.6吨,不及澳、美的25%,在185个国家里排第44位,而按人均历史碳排放总量计算,中国为66吨,而英、美人均却高达1100吨。
发达国家不愿转移新技术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投入了大量资金,且卓有成效。他们将此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另一制高点,也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内,美国在新能源计划上的投入将达1500亿美元,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行政当局对此项投入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欧盟在2011-2020年十年能源战略中,清洁能源的消耗比例就达20%以上。发达国家不愿转让以上各种新技术,认为这是他们长期研究之成果,且掌握在私人大企业、大公司中,国家无权勒令其免费转让。其实,这也是发达国家阻遏新兴经济体继续发展的手段之一。用西方媒体的话来说,美国要垄断“绿色话语权”,而欧洲则竭力想成下一个中东。
中国态度既理智又负责
中国本着对人类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上,中国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对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达此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大力发展风电、且已成为头号风电大国,并将列入明年开始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
15、重提紫金矿业污染门:制度缺失纵容了污染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0年11月23日 周夫荣
http://env.people.com.cn/GB/13292922.html
紫金矿业应被钉在环保耻辱柱上低成本扩张之后,企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污染钱”。不足千万元的罚款,也正显示出中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无奈。
近年来,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环境保护部门的核查中屡屡登上环保黑榜,其承诺的环保整改也成为一句空话,以致今年7月终于酿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在被立案调查的第二天,紫金矿业股价却以涨停收盘。为何多次核查仍无法拔去紫金矿业的污染祸根?环境保护部门对其进行的这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执法行动最高数额的处罚,对紫金矿业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讲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石磊博士。
不敢管、不能管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今年,紫金矿业集团荣获“2009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称号,但今年5月,环保部曾经发文通报批评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包括紫金矿业在内的11家公司因为承诺的环保整改工作没有实现,被环保部指责“言而无信”,你如何看这个现象?
石磊: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件事。这样的企业不仅缺乏诚信,而且丧失了企业基本的环境责任,即使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赚的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钱”。这样的企业能成为上市公司、能当选最诚信企业,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企业只把环境保护当成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摆设,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治污控污未能随企业的经济发展同等进步,那么高额利润背后是巨大的环境风险。
这已经不是紫金矿业第一次上环保黑榜了,早在2008年初,中国证监会出台“绿色证券”新规后,紫金矿业就被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列入了首轮上市环保核查黑名单。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为什么核查、整改都避免不了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紫金矿业的污染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石磊:首先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制度缺失导致监管无凭无据,因此地方环保部门难以执行监督职能。
其次,处罚机制不健全。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既然点名整改,就需要后续的监督和检查,而尽管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公开点名批评这一程序,但却未考虑到接下来进一步的监督处罚机制,使得企业有恃无恐,整不整改都一样。
再次,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执行监管出现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敢管、不能管。
上杭县近70%的税收均来自于紫金矿业,可以说紫金矿业是上杭县政府的衣食父母。面对这样一个利税大户,提高企业的环境投入成本,往往会导致企业短期利润下降,连锁反应就是政府收入减少,这是当地政府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可能就会出现环保监管只好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紫金矿业的管理层中有不少人曾经具有官方背景。可能就会出现即便环境保护部门想管,县政府也未必让管。
再看“不能管”这方面。这里所说的并非是主观意识上的“不愿管”,而是没有能力去管。基层环保部门监管硬件差,很多县级环境监管部门甚至缺少最基本的监测仪器。还有许多被查企业能够事先得到消息,在检查时表现优异,如此一来,监管部门便很难有效发现重大事故隐患。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无视环保责任,导致企业社会公德缺失是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紫金矿业是一家上市企业,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赢利能力一流、环境保护很不到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从公众角度看,早在7月之前,媒体就已报道过当地居民对紫金矿业污染的多次投诉,但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这些诉求能够得到重视,就可以在事故的起始阶段及时防范和治理,从而极大地减少治理污染的花费,同时避免污染的严重危害。
在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效力大打折扣。公众投诉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仅影响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使公众面临更大风险。
法律制度缺失纵容了污染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对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罚款9563130元,这个有零有整的数字是如何得来的?怎么看待这个罚款数额?
石磊:未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100万元。”
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也仅是规定:“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虽然取消了100万元的上限,但仍无法完全涵盖其所造成的损失。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从紫金矿业污染事件造成的影响来看,这个赔偿额度是否合适?能否对紫金矿业产生震慑作用?
石磊:乍看起来环保部门给予了近千万元的经济罚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执法行动处罚数额最高的一次。
但通过一组数字,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近千万元的罚款:紫金矿业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销售收入209.56亿元,净利润高达35.41亿元。对于这样的公司,千万元的罚款不过是其利润的0.27%。
我想起前不久发生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同样是水体污染,权威机构估计,包括民事和刑事罚款,BP将支付629亿美元,而2009年BP的利润也就是200亿元多一点,629亿美元的罚款极有可能导致BP破产。
毫无疑问,近千万元的处罚金额对于紫金矿业这样拥有几十亿元净利润的企业而言,毫无威慑力,对企业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不足以促使其真正重视环保。长此以往,这种事故还会发生,污染会成为不治之症。
让人绝望的集体狂欢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紫金矿业污染事故发生以来,股价依然一路高升,多次以涨停收盘,为什么持有紫金矿业股票的众多股民仍然对捅了篓子的紫金矿业充满信心?你如何看待股民的选择?
石磊: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相当多的部门、机构和公众仍然“唯经济增长”马首是瞻,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决策的依据。只要能挣钱,有利可图,完全可以置环保于不顾。
为什么券商、机构、公众愿意持有紫金矿业的股票?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利润可观,能够保障股票持有者获益。企业能有高额利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低成本的生产工艺。因此企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污染钱”。
股民的投资热情充分反映出,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仍然很低,公众的环境意识有待加强,“经济发展至上论”仍大有市场。目前,实施环境保护,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口号中,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行动上并未将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紫金矿业的股民不仅不会收回投资,众多不知情的投资者还通过这一事故了解到紫金矿业股票行情大好,公司反而因此获取了广告效益,这是一场让人绝望的集体狂欢。
事前预防大于事后处理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为避免类似紫金矿业污染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做什么?
石磊:这个污染事故暴露了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尚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亟待完善改进,这方面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首先,强化立法建设。加大对污染者、污染事故的处罚力度,使得处罚能够真正改变污染者的意识行为,从法律上为增强环境保护的权威性、威慑力提供根本的依据基础。
其次,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增强基层环境管理机构的硬件配置,强化监管人员专业业务素质,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频次与力度,增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建立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体系。形成明确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实施一票否决制,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不准上市;对于已上市公司,增加环境绩效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年报内容,环境管理部门定期公布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差、出现重大污染事故的公司采取公开批评直至停牌等一系列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强化环境管理。
最后,转变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变“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为“事前预防预警”,针对重大污染源或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设施,建立相应的环境预警体系,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实施风险评估、强化日常监管,从而降低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事件的发生。
中国目前还有多少类似紫金矿业这样的污染源?还有多少企业在环保问题上跟监管部门捉迷藏?我们急需调查评估,事前预防永远大于事后处理。
16、警惕污染大户变身新能源企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6688.html
一家“新能源”企业与一个村庄的铅污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报近日以“新能源是绿色还是黑色”为题,报道了山东超威电源有限公司(下称“超威电池”)遇到的麻烦——这家企业被认为是造成山东宁阳县罡城镇辛安店吴家林村铅污染的罪魁。
吴家林村村民普遍血铅超标,甚至出现“咬人”的孩子,这样的事实让人揪心。该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与地方环保部门及相关企业进行艰难接洽、博弈,业已成为当下农村生态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若干年间,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人们已经耳闻太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提醒环境成本代价太大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这一次,舆论把目光聚焦到了新能源企业身上。并非全是绿色的新能源项目,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增长的期望时,却在不经意间污染了大地与天空。
从本报记者揭示的情况看,作为铅酸电池的生产者,超威电池能否被冠以新能源企业本身就值得怀疑。当然,这属于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超威电池看开来,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新能源企业的环境代价,我们则可以惊讶地看到,当下披着“新能源”外衣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企业,远不只是一家两家。
比如,安徽省环保部门在第三季度巡查中就发现,当地一家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废水直接外排,COD严重超标,部分生产线未履行环评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新能源企业成为污染大户。又如,在河北保定,一家生产高纯多晶硅的新能源企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释放出难以忍受的难闻气味,也被当地村民愤怒投诉。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等能量,以清洁、环保、可再生的形象为世人所识。学界曾普遍认为,相比传统能源,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看起来,针对新能源企业可能的污染祸害,也绝不可掉以轻心。
这几年间,在商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之下,为了“跑马圈地”,新能源项目在各地的一哄而上,是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诚然,发展新能源是大的方向,这个方向没错。但是,许多项目过于功利、不计社会代价地迅速上马,已经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可以看到,在太阳能、风能相关产业领域,一些企业因盲目跟风而陷入经营困境的迹象已较明显——一方面,各地重复上马项目导致同类产品可能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的名义之下,环境成本与代价少人问津。新能源的发展,本应着眼于未来,遗憾的是,一些项目依旧没能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窠臼”,依然未能遵循科学发展的观念。
其实,有识者已经清醒地看到,新能源也有可能导致新污染。一位两院院士就曾多次呼吁,必须警惕新能源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现象。任何一种新能源,即便终端使用是清洁的,但其加工过程是污染的,也不能称之为“清洁能源”。这意味着,发展新兴产业,同样需要保留一份质疑与警惕之心。
新能源项目上马导致污染问题,原因并不复杂:其一,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的驱动下,功利心过强,急于上马项目却疏于监管,环境监测往往走过场,有些时候,甚至明知新项目开工会导致污染问题,也装聋作哑;其二,当事企业简单盲目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资本对利润出现病态的追求,而对严重的负外部效应不管不顾。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需要绿色(而不是黑色)的新能源企业。那些顶着新能源的光环却与清洁、环保的形象背道而驰,甚至是以污染环境为最终结果的项目,与一直抵制的“两高一资”项目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主动转型的大环境之下,新能源企业理当为经济转型树立环保标杆,而不是成为新的污染源。
回到超威电池事件上,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必须给出确切的结论,即超威电池与村民普遍的铅污染之间能否画上等号,再谈善后之事。保护一方百姓的身体健康,避免民众无辜受到环境恶化的祸害,这是地方政府的起码职责,也是公司组织起码的社会责任。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17、环保袋不可成为一次消费品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1-23李鸿瑶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11/t20101123_689602.html
今年是我国实施“限塑令”第三年,自“限塑令”实施以来,不少商家用无纺布袋、纸袋等环保产品代替了原先的塑料袋,越来越多的市民使用这些环保袋。但是,环保袋真的环保吗?
随着环保袋发放量越来越大,不少消费者不再重复使用这些环保产品,而是把它们变为了一次性消费品。环保袋发放量越大,在消费者手中的重复使用率越低,环保效益就越差。笔者在商场内发现,近半数的服饰和鞋类柜台均将商品放在袋内交给消费者,许多消费者家里有很多这类袋子,根本用不过来,一些袋子直接进了垃圾桶。
另外,也有一些消费者认为,这些扔掉的袋子都属于环保袋,不会污染环境。事实上,环保袋的降解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消费者将其作为一次性产品使用,依然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无纺布经久耐用,可多次使用,从这点上说是相对环保的,但是无纺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有些还含有危害环境的添加剂,其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很难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补偿回来。
环保袋之所以环保,并不仅因为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零排放、零能耗。相反,制作一个环保袋需要纺织材料和化工原料。据业内专家介绍,现在市面上部分环保袋是用丙纶制作的,丙纶其实是一种不容易降解的聚丙烯纤维,如遇高温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环保袋严把生产和出厂关,切莫让环保袋成为未来新型的污染源。
事实上,环保袋的真正环保意义在于它被消费者反复使用。如何才能让环保袋反复用起来?最根本的就是要控制环保袋的发放量。如果不加节制地印发,市场上流通的环保袋会变成一次性产品,那么环保袋的环保价值很可能将会为零,严重时甚至可能变为负值。
因此,笔者建议建立一种流通机制,让绿色的环保袋在千家万户循环起来。当家中积累了多余环保袋时,可以转送到居委会等机构,进行集中回收或者有偿“租赁”。商家可以回收自己店铺的环保袋,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次使用。
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比如在韩国购物,不管你在商场购买多么昂贵的东西,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如果客人没有自备袋子,就要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环保塑料袋。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用过的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
另外,环保袋的设计和生产也需合理。多数消费者认为,环保袋欠实用,只适合放一些有独立包装的干净商品。还可以在环保袋上加印相关文字,鼓励消费者反复使用。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