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2
十一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人民日报: 20位院士称新疆跨流域调水成本过高不可行
http://news.sina.com.cn/c/2010-11-22/043321510562.shtml
特别策划:
2、新浪环保: 全球虎保护高峰会议专题
http://news.sina.com.cn/z/tiger2010/
3、腾讯绿色: 《王石绿色访谈》之王石对话周迅:环保即时尚,技巧最重要
http://news.qq.com/zt2010/talkzx/
环境资讯:
4、人民网: 我国400多万公顷土地遭采矿破坏 土地复垦潜力巨大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3275357.html
5、人民网环保频道: 商务部:25个国家和地区212家企业将参加绿博会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3814.html
地方信息:
6、中国网: 北京明年将首次普查水资源 将招聘3万普查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1/1071290390704_1.shtml
7、中国环境报: 湖南环境污染责任险风生水起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1/671290402896_1.shtml
污染信息:
8、中广网: 节能灯回收制度缺失 1只节能灯或污染1000升水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1-22/2671067.shtml
垃圾处理:
9、国际在线: 垃圾问题困世界 各国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费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1-22/2671242.shtml
10、北京晨服: 垃圾分类 猛药下得如何?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ibian/pinglun/2010-11-21/84039.shtml
环保人物:
11、复兴评论: 农民“环保疯子”陈法庆的聪明与无奈
http://news.cntv.cn/special/view/10/1119/index.shtml
环保观点:
12、人民网环保频道: 袁敏:采用引江济汉方案可缓解北京缺水现状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4339.html
气候变化:
13、南方都市报: 坎昆会议即将召开 温家宝部署应对气候变化
http://news.qq.com/a/20101122/001072.htm
14、搜狐绿色: 低碳中国亮相坎昆 气候组织将启动“中国日”
http://green.sohu.com/20101119/n277764658.shtml
15、新闻晚报: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3403.html
16、新华网: 研究发现气候持续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11/21/c_12799117.htm
深度报道:
17、中国周刊: 污染城市山西临汾变迁:关停千家污染企业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22/142521513243.shtml
环境评论:
18、新京报: 东欧的绿色美得令人醉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1/20/content_171579.htm?div=-1
19、解放日报: “不怕罚”和“罚不怕”的污染企业
http://news.163.com/10/1121/06/6M09BOQ000014AED.html
20、新民晚报: “环境污染责任险”值得期待
http://news.sina.com.cn/o/2010-11-20/145918387234s.shtml
21、长江网: “生命之舟”还能载人类多长时间
http://news.cjn.cn/cjsp/dp/201011/t1250401.htm
22、新京报: 新京社论:不能以罚款强推垃圾分类
http://green.sina.com.cn/2010-11-22/101721512120.shtml
23、中国经济导报: “拉闸限电”致柴油发电潮 能耗污染堪忧
http://www.ceh.com.cn/ceh/ztbd/jnjp/71624.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20位院士称新疆跨流域调水成本过高不可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11-22/043321510562.shtml
日前,由2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发布报告称,大规模无序开荒是造成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的根本原因,调整自治区经济结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报告指出,新疆与世界上同类干旱区的一些地方相比,由于天山、阿尔泰山的冰川融水补给,水资源相对丰富,可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大规模无序开荒和灌溉面积过度扩张,造成了为GDP贡献5%的农业用水比例达95%的现象。因此,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减少农业用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战略转移,是解决新疆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据项目组长钱正英院士介绍,2007年9月以来,专家们多次深入新疆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研讨认为,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应立足当地水资源,跨流域调水方案成本过高,经济上不可行。在新疆水资源配置利用方面,应从粗放型传统灌溉农业转变为集约型现代灌溉农业,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据介绍,该项目建立在原“全国水资源”、“西北水资源”等战略研究基础上,下设“自然环境演变”、“水资源”、“人工绿洲建设”、“沙漠化防治”、“城镇空间布局”、“能源和化工用水”等9个课题组和“国外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及经验教训”专题组。项目综合报告及各分课题研究报告即将出版。
2、全球虎保护高峰会议专题
来源:新浪环保 2010-11-22
http://news.sina.com.cn/z/tiger2010/
专题摘要:全球虎保护高峰会议,于2010年11月22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400位来自全球13个虎分布国和关注虎保护的国家领导人及相关NGO参加此次峰会,共同商讨如何拯救“森林之王”。为了配合峰会举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召开全球虎保护青年论坛,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参加高峰会议的各国政府首脑提交“全球虎保护青年宣言”,以促进国际虎保护战略合作的形成。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sina.com.cn/z/tiger2010/
3、《王石绿色访谈》之王石对话周迅:环保即时尚,技巧最重要
来源:腾讯绿色 2010-11-22
http://news.qq.com/zt2010/talkzx/
周迅
中国一线女演员,电视剧作品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电影作品有《如果·爱》、《夜宴》、《画皮》等,热衷环保事业,2010年她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称号。
周迅说:消费和环保其实是对立的,你能压低自己的物质需求,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这才心安理得,不是说有钱就去挥霍…
我们也要学习很多,我的经纪人经常跟李连杰和壹基金以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沟通、学习。现在环保是大环境,无论全球还是中国,我们的做法是从身边开始,做环保,回到根本还是很需要经济支持的。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qq.com/zt2010/talkzx/
4、我国400多万公顷土地遭采矿破坏 土地复垦潜力巨大
来源:人民网2010年11月22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3275357.html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于猛)目前,我国因采矿破坏的土地面积达400多万公顷,最近几年损毁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土地复垦面临着“旧账未还、新账又欠”的严峻形势。这是记者从“2010低碳发展与土地复垦政策法律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的。
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大量的工矿废弃地,近30年来,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工矿废弃地数量又大量增加,但大多数未得到及时复垦利用。目前,我国土地复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地方政府、当地群众和生产建设单位复垦意识逐步提高,土地复垦率达到15%左右。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朱留华表示,被破坏的土地,70%是耕地或其它农用地,多数还是土地质量很好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地理位置优越,一般都靠近城镇或村庄,交通便利,水资源等基础条件都比较好。耕地的减少,导致失地农民增多,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必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存,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他表示,土地复垦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求,切实扭转当前“重开发,轻复垦”的局面,不走“先破坏、后复垦”老路。
5、商务部:25个国家和地区212家企业将参加绿博会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11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3814.html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专电 (记者蒋琪)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及绿博会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透露,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12家知名企业确定参加此届绿博会。
蒋耀平介绍说,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将于2010年11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期间还将举办高峰论坛。届时,国家领导人,相关部委、外国政府代表、知名企业高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将出席开幕式或高层论坛。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12家知名企业参展,其中国内企业85家,国外企业127家。
蒋耀平表示,本次绿博会主题为“绿色经济 互利共赢”,本着国际性、先进性、公益性和科普性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展示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环境治理、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国内外一流企业、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理念和最新科研成果。按照展出领域和内容分设10个展区:分别为1个综合馆、5个专业馆(节能减排馆、清洁能源馆、环境治理馆、低碳技术馆、循环经济馆)、3大专区(整体解决方案、绿色金融、生态示范)和1个广场清洁能源车辆展区。展会还特意安排了科普知识和观众互动环节,富于教育意义。
6、北京明年将首次普查水资源 将招聘3万普查员
来源:中国网滨海高新2010-11-2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1/1071290390704_1.shtml
北京历史上首次水务普查将于明年1月1日启动。20日来自“水务普查工作动员大会上”的消息,此次普查将涉及全市16个区县、4万多户用水单位,其中将对居民家庭用水采取抽样入户调查方式。
居民家庭用水抽样调查
据介绍,此次水务普查对象是全市境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利工程、供排水设施、水务机构以及重点取用水户。涉及全市16个区县、182个乡镇、140个街道、3950个村委会、2665个居委会、4万多户用水单位。
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表示,将对公务员、教师等不同职业的居民家庭用水习惯,进行抽样入户调查。“对居民家庭涉水管道的普查,可为今后管道更新改造提供数据,有利于保障居民家庭用水的安全可靠。”
他表示,通过抽查还可摸清居民用水习惯,具体的普查方案正在制定中。
普查后将设三条“红线”
据毕小刚介绍,经济社会用水情况是本次水务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将对年用水5万立方米以上的单位用户进行地毯式普查,对年用水在5万吨以下的单位用户按照30%的比例进行抽查。
据悉,此次普查将在全市招聘3万名普查员,其中1万名为固定普查员,2万名为临时普查员。
毕小刚表示,本次普查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开展清查登记、现场调查,2012年1月至6月进行数据处理,2012年7月至12月将汇总发布普查成果。通过普查,将建立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红线,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
7、湖南环境污染责任险风生水起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1-2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1/671290402896_1.shtml
面对当前频频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我国许多地方都开始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一的长株潭地区所在的湖南省,在大力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湖南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对此有什么看法?湖南省的经验对我国继续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跟随“中国生态城乡行——湖南行”大型新闻采访团走进湖南,参加了湖南省环保厅举行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座谈会,听取了湖南省环保厅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对湖南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情况的介绍,并对我国参加平安保险公司设立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首批示范企业代表——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深入采访。
创新工作机制,湖南要求试点范围内企业在2010年内全部投保
按照环境保护部、保监委《关于环境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湖南省自2008年起就逐步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2008年7月,湖南省环保厅组织召开了湖南省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18家有色、化工、钢铁等环境风险较大的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重点。到2009年7月,这18家试点重点企业全部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初步完成了湖南省绿色保险工作推进的第一步目标。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长株潭地区在推进环境污染责任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湖南省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工作机制也进行了创新:一是明确工作目标。长株潭地区要求试点范围内的高风险企业在2009年内全部投保,其他市(州)试点范围内的企业要求在2010年内全部投保;二是促使企业积极投保。湖南省环保厅在办理排污许可和开展行业准入审核、“三同时”验收等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引导工作,使企业得到直接和明确的指导;三是制定优惠投保政策。对于上年已投保而未出险的企业,续保时保费优惠5%,连续两年未出险的企业保费优惠10%;四是建立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基金,用于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救助和环境恢复,提高环境污染应急处置能力;五是探索环境污染责任险新品种。
经过诸多措施的多管齐下,湖南省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收到了较好的环境、社会效益。
环境污染责任险想要纵深推进,立法亟待加强
平安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是湖南省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承保公司,平安产险总公司于2008年4月自行开发平安环境污染责任险,向中国保监会备案后正式推向市场。
凭借着承保范围广泛、保险责任广泛、责任范围针对性强和投保简便等有利特点,截至2010年10月,平安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共承保企业240家(次),保险保障金额已达2.8亿元,已决赔付142万元,未决案件估损金额194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一些企业在尝到投保的甜头之后,已经自发地从“要我保”向“我要保”转变。但公司负责人同时指出,环境污染责任险要想纵深推进,还需解决企业认识不够、企业违法成本低现状带来的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企业未设投保资金预算和政府没有制度要求等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加强立法,保障绿色保险的法律地位,使之成为新上项目和已有工业、企业运转的刚性要求,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改变企业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企业自觉投保。
环境污染责任险还需要政府更多支持
“并不是投了保险就高枕无忧了。”今年已经是第二年续保的湖南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会更加注重污染防治,科学地评估环境风险,合理缴纳保险费用,使绿色保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他们也希望保险公司进一步培育市场,积极推广,制订优惠政策,吸纳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投保,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绿色保险的益处。
湖南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获得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的第一家企业,在投保以后,公司又投资了1000多万元进行水、气污染治理,并增设了新的污染处理设施。公司负责人认为,投保可以在不影响工厂生产的情况下,更加快速、直接地处理环境污染对周边环境和居民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环境污染责任险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
“鉴于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政府可以考虑增加优惠政策和措施,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保险公司也应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处理企业污染问题、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并帮助企业减轻和控制污染。”这位负责人表示。
8、节能灯回收制度缺失 1只节能灯或污染1000升水
来源:中广网2010年11月2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1-22/2671067.shtml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节能灯里含有微量的汞,随手丢弃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上很少有机构或企业来回收、处理节能灯,节能灯回收遭遇尴尬。
在记者随机调查的50位市民中,48位都告诉记者,如果节能灯坏了,就直接扔掉。对废弃的节能灯一扔了之,是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做法。毕竟充其量不过十来元钱的商品,坏了扔掉也不可惜,不过环保专家却提醒人们把节能灯扔进垃圾桶的后果很严重,因为节能灯在不同程度上含有微量的汞。汞本身就有挥发性,它可以散发到空气里面来,另外可以通过水流冲刷,进到地下水和地面水体里面,有可能就污染到环境里面的各种要素,包括水、大气。汞侵入到土壤里的话,就会污染到植物、农作物。
而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卢礼新告诉记者虽然一只普通节能灯含汞只有0.5毫克,但是它污染环境的威力却大的惊人,可能会污染到1000升水或者300立方米的空气。全国节能灯的用量在14亿只左右,如果这些节能灯最后都被作为普通垃圾处理,就会成为可怕的生态杀手。
在调查中有的市民就告诉记者他们也知道节能灯含有汞,但苦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回收,没办法才扔掉的。对此记者也展开了调查,走访了郑州的7个小区,发现没有一个小区里有节能灯的回收箱或者专门的回收站,而专门销售节能灯的店家也说他们从来都是只管卖不管收。随后记者又询问了节能灯的生产厂家,他们的回答同样很简单,只管生产,不管回收。厂家说开展社会回收难度很大,收集、运输、处理的成本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可以说目前社会上几乎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回收节能灯的。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政府在这方面也没有具体的措施 。河南省发改委资源处工作人员刘霆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废弃节能灯的污染问题,但至于怎么回收,怎么处理目前还没有定论。国家目前也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能要到明年或者十二五期间会大力发展节能灯的回收工作。
对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卢礼新副教授就表示,废弃节能灯的数量现在是与日俱增,政府必须尽快着手节能灯的回收工作。同时卢礼新表示,废弃节能灯一旦随手扔掉,再回收就会很困难,建议市民在专门机构没有来回收之前,先把废弃的节能灯收集起来,放一放,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同时如果将来政府的专门机构来回收时,也给他们减轻负担。(河南台记者 张颖凡)
9、垃圾问题困世界 各国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费
来源:国际在线2010年11月2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1-22/2671242.shtml
垃圾问题目前成为困扰世界许多国家的问题。不久前意大利发生的“垃圾危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为治理垃圾问题,近日,北京市法制办公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并公开征集意见,明确指出北京将逐步实行垃圾计量收费,市民普遍关心的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也由此正式摆上台面。那么,“谁产生谁付费”是国际惯例吗?各国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费?又是如何鼓励民众减少垃圾产出量的?
美国各州、甚至是州下属的各个城市的垃圾收费政策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减少垃圾量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的目标。目前也有一些州已经实现了为鼓励人们少扔垃圾的垃圾计量收费。在美国,一般居住地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收垃圾,大多是一周一次。在比如艾奥瓦州、密苏里州和新泽西州、明尼苏达州等一些地方,垃圾必须用专门的垃圾袋装好,或是需要贴上专门的垃圾标签,才有人回收。而这些垃圾袋和垃圾标签都需要出钱购买,也就是说,扔一袋垃圾花的钱,肯定比扔两袋垃圾更少。借此来鼓励人们少扔垃圾。不过,政府也采取了种种办法鼓励人们重视垃圾问题,比如在明尼苏达州,如果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回收的工作,扔垃圾的费用就可以打折。
垃圾计量收费在美国并不普及,但垃圾分类在美国还是取到了广泛共识的。例如在我们居住的弗吉尼亚州,不管是住公寓还是别墅,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必须分开来扔。哪怕一只小小的塑料盒子上,也会画着可回收的标签。尽管目前看来没有什么强制措施,但大多数的人都非常自觉的把报纸、玻璃瓶和塑料放到专门的垃圾桶里。为了让人们享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一些地市政府的垃圾回收站专门利用生活垃圾制成营养土,供人们免费拿取,这些可是栽花种草的好原料。可以说,收费也好,分类也好,想办法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才是美国垃圾收费和分类的最终目的。
美国的垃圾收费政策听起来好像挺繁琐,但是形成制度,培养了观念,执行起来就有条不紊。瑞士在保护环境,抑制垃圾产生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瑞士各州对于垃圾处理的规定不尽相同,记者所在的日内瓦州并没有对居民的生活垃圾收费,垃圾分类也并不是强制的,不过当地的居民大多都会自觉地将垃圾至少分为厨余、纸张和其他垃圾三类,放入居民楼楼下相对应的三个垃圾箱里。另外,每一片居民区还会设一个分类更细的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点,像玻璃瓶、易拉罐、金属之类的就是扔在这里,而且不同颜色的玻璃瓶、不同成分的金属也都要分开回收。据我观察,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垃圾分得这么细,但是重视垃圾回收的居民还是不少的,经常能看到有人把洗得干干净净的玻璃瓶扔进回收箱。这可能与当地长期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据了解,瑞士的小学里就有环保课,教给孩子们怎样给垃圾分类,另外,我在这边也不止一次收到有关部门寄来的垃圾分类宣传册,其中还有一本挺好看的挂历,上面标出了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时间。
据统计,瑞士的垃圾回收率是非常高的,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71%的塑料瓶和近90%的铝罐都得到了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率也达到了2/3,都处于欧洲领先地位。而他的厨余垃圾则会跟落叶之类的生态垃圾一起放在特殊的垃圾箱里进行堆肥,这种堆肥垃圾箱也是几乎每个住宅区都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处理生活垃圾虽然不收费,但是处理旧家具电器之类的大件是要收费的,需要叫专门的运输公司来将这些垃圾送到指定的地点,如果随意乱扔的话理论上是要处以罚款的。但是这项规定实施起来倒也没有那么严格,平时在街上还是能看到人们不要的家具或电器,不过大家还是会把这些东西很整齐地堆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既方便收垃圾的工作人员运走,也让其他有需要的人能捡回去继续使用。
看来瑞士居民真的是非常重视垃圾回收的,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确起了相当的作用。法国是如何进行垃圾收费和鼓励民众减少垃圾产出量的?
法国的生活垃圾收费是含在地产税里的,每年的税率会做出调整,那么居住面积越大税金就会越高。
法国制定的《环境污染法》中就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回收和再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者,国家将给予各种经济补偿,加以鼓励,而对于在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造成污染的行为者,将使用经济手段,以减少污染。此外,1992年修订的《废弃物去除法》中还规定法国要征收废弃物填埋处理税。虽然生活垃圾填埋税不是向生活垃圾产生者直接收取,而是向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经营者收取,但这部分费用会直接转嫁给生活垃圾产生者身上的。
在减少垃圾出产量方面,法国2009年还专门定了一个垃圾处理的决定。每一个法国人,每年最多可产生生活垃圾360公斤,其中290公斤进行焚烧或填埋;在今后5年,实现将250公斤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今后10年,要减少到200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法国政府将致力于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的开发,同时降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垃圾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级城市政府管理者的难题。建立一套包括垃圾减量、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在内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垃圾问题,涉及你我,希望我们都来为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出一份力。(驻美国记者韩曙 驻瑞士记者付旭 驻法国记者吴辛欣)
10、垃圾分类 猛药下得如何?
来源:北京晨报 2010-11-21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ibian/pinglun/2010-11-21/84039.shtml
【内容摘要】:
北京拟立法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居民不按垃圾分类投错垃圾桶,可能被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从即日起到12月17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在市政府法制办网站征求民意。
一提到罚款,难免会触及敏感地带,可是面对垃圾围城的尴尬,我们该不该对这剂猛药投下赞成票呢?
支持
人性化不等于
无原则地纵容
一提到罚款,难免会触及一些人的敏感地带,遭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可是,我们谁不愿意生活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下?一想到垃圾围城的尴尬、臭气熏天的难耐,我们准会埋怨相关部门不作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现在,他们有了改善生活环境的诚意,我们为何不能支持呢?
垃圾的危害毋庸赘论,我们国家对于垃圾的处理还是个难题。但无论是深埋、焚烧还是循环利用,最必要的一点是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如果让垃圾回收部门来完成,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而且不符合统筹方法。从这一点来看,垃圾分类不如从源头抓起,从每个家庭开始落实,无疑是正确的。其实,垃圾分类只是把垃圾放到相应的回收容器里,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我们人人都能做到。很多人却不愿为此多做一点努力,只不过是责人恕己的心理在作怪。
或许有人坚持对于错分垃圾者应当说服教育的观点,好像经济处罚不是人性化管理。窃以为,只要能为我们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最大的人性化,更何况,人性化不等于无原则地纵容。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轻松宽泛的说教很难奏效。想想看,如果管理部门对投错垃圾者的处罚只是让他们重新分拣,然后再不痛不痒地“教育”他们一顿,谁还拿垃圾分类当回事?只有适当的经济处罚,刺激漫不经心者的神经,才能让“错”投垃圾者长记性。 黄齐超
评判
惩戒施以重罚
国际早有先例
垃圾已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一大共性难题,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垃圾围城”形势日益严峻,但垃圾分类在中国仍在蜗行,几近“零市场”。即便是吆喝声很大的北京市,也面临着垃圾分类难的尴尬。从这个语境上说,北京罚款促分类的做法,也是情非得已。
其实,垃圾不光是垃圾,更是一种资源。如果能够将垃圾很好地资源化利用,不仅处理了垃圾,还变废为宝,一举多得。垃圾分类是封堵“垃圾围城”最基础、最源头的工作。国际上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在垃圾分类基础上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
分类入手,源头减量,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所在。这里边既需要公众的垃圾分类“养成意识”,更需要垃圾处理终端的“科学分拣”。不可回收的、可回收的垃圾,都可以再细分,然后分类处理、利用。例如建筑垃圾,分出来后,可以通过专门设备进行粉碎后,或继续做制砖瓦的建筑材料,或复垦土地利用。再比如生活垃圾,细分后,将厨余、杂草、粪便等用作堆肥原料,制成农林、花卉用的复合肥料或专用肥料;塑料等可以通过专门设备转化为颗粒,用作化工原料;纸张等可以继续用于造纸,循环利用。
而以严格的制度,惩戒垃圾不分类者,在国际上亦不鲜见。美国严格恪守垃圾处理规定,除了自律外还监督他人,欢迎举报,美国环卫部门视情节轻重处以高额罚款;日本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有着十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而且不同地区和街道也有着各自更为具体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欧洲的多数国家,也都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并有相关的法律约束。
垃圾处理虽然千头万绪,令人头疼,但如果全体国民都把它作为一种资源,从源头上做好分类、减量,并成为一种公民自觉养成,也就不存在罚款的问题了。王文武
建议
有奖不罚
未尝不是好办法
北京市法制办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该《草案》中提到“如果居民倒垃圾不分类,乱倒垃圾,将被处以20元至200元罚款,违规的单位将被处以5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针对质疑,相关负责人表示,处罚的目的不是为了罚钱,最终是为了让市民养成自觉减少垃圾产生的习惯。不过,罚款是建立在发现、抓获基础上的,如果居民搞“下有对策”,偷偷地不按垃圾分类法投放垃圾,让你想罚却罚不了款,罚款政策就会遭遇尴尬。
垃圾分类等环保教育,关系到教育问题、习惯问题、方式方法问题,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也需要其他配套办法。在国外,幼儿园就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等环保教育,从小就培养一个人垃圾分类习惯;但国内,大部分人从未接受过垃圾分类的训练,相关提法也只是近几年才稍有涉及。相关教育和宣传还没有做到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刚刚起步,如果垃圾分类有奖不罚,结果会怎样?这样的假设,行政管理者应该多问问,多考虑,多从群众中获得答案。有奖不罚,至少能让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大增。群众有了这样的主观积极性,实现垃圾分类应该不会太远吧?卞广春
建议
创造条件方便公众
让垃圾分类更便捷
对不按分类要求乱丢垃圾的给予重罚,固然是一个好的手段。但是,基于目前的状况,如若不是长期在垃圾投放点盯着,恐怕很难实施有效的处罚,即使在突击的情况下,被处罚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个不能很好执行的制度,事实上很难达到既定的目的。况且,重罚并不能改变已经混装垃圾的结果。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垃圾产生的初期,控制好源头才是促进垃圾分类处理的核心。因此,让公众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垃圾分类服务,显然比单纯地苛以重罚要好得多。
所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除了让公众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外,还应创造条件方便公众对垃圾进行分类。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如有针对性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普及公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将垃圾分类变成公众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加大基础投入。垃圾分类应立足于垃圾产生之初,让每个单位和家庭有条件实行分类。比如,政府应该给单位和家庭配发设计合理、实用的垃圾分类箱和垃圾分类袋。三是抓好清运对接。要尽量将垃圾的投放与运输环节相衔接,减少垃圾在公共区域存放的时间,避免乱丢现象的发生,比如对社区、单位、营业场所实行固定时段垃圾投放制度,由垃圾清运车辆直接接受投放并建立登记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对于严格遵守垃圾分类制度的公众,可视其投放的可回收的垃圾,诸如饮料瓶、废旧报纸、金属等的量,定期统计给予相应的物资奖励。房清江
■延伸
宣传推广不可少
垃圾分类推广的一大难题就是市民接受度低,很多人习惯了只扔一个垃圾桶,加上对垃圾应如何正确分类不是很清楚,导致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进展不大。
希望有关部门扎扎实实地搞好垃圾分类宣传,让市民真正掌握垃圾分类常识。垃圾分类桶不能光用颜色区分,有必要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市民更好地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有关部门还可邀请市民现场参观垃圾分类处理的流程,让他们切身感受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
在进入居民小区前,垃圾分类桶可以先进入校园,通过学生影响和带动他们的家人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相信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分类倒垃圾应该会逐渐为市民所接受。杨国栋
11、农民“环保疯子”陈法庆的聪明与无奈
来源:复兴评论 2010-11-22
http://news.cntv.cn/special/view/10/1119/index.shtml
11月17日上午,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举行了一场新型环保对话,来自余杭仁和镇的农民、自费做环保公益广告的“中国农民环保第一人”陈法庆,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拉金德拉·帕乔里通过网络连线,就当下环境问题展开对话与探讨。在连线中表示,已向联合国世界气候组织的账号汇去4万美金的捐款,用于IPCC奖学金项目,用于研究气候变化。
我们无从判断陈法庆做法的动机和目的。在做这期专题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一些对陈法庆的负面评价,其中真假也无从判断。但他的可贵有两点。首先是数年如一日,在较为艰难的境况下顽强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其次是在同污染行为作斗争中,他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意识和理性精神。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cntv.cn/special/view/10/1119/index.shtml
12、袁敏:采用引江济汉方案可缓解北京缺水现状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11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4339.html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帝赐给物,是世界上最廉价、最丰富的过剩资源,从未感到水资源的危机,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殊不知在覆盖地球71%面积的大水中,淡水只有3%,其中有2%被格陵兰岛冰川覆盖,1%可为人类利用。这就好比地球总水量为一桶,淡水只有一碗,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仅有一小勺。
因为20世纪前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少、用水量小,所以人们没感觉这勺水有多么少。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世界人口飞速增长,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原承载能力。且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还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未来气候与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所以,联合国已将2003年定为“国际淡水年”,指出:水已经成为人类在石油危机之后又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危机。“19世纪争土地,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的第六位,人均用水量却只占世界的1/4,排名第127位。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的不协调,又受到世界大气候环境的冲击。我国南方的洪涝灾害严重,北方的沙漠化速度加快。使南北水资源分布本来就极不均衡的我国,加剧了“南涝北旱、海灾北推、北沙南进”的生态恶化趋势。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作为身居北方的首都北京,水资源状况已经非常危机!
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境内没有大江大河。除永定河、潮白河从境外越来越少地为官厅、密云水库蓄水外,北京的水资源全靠每年七、八月份的自然降水。而北京目前的人口、面积,比建国初期又都分别增加了28倍,用水量激增。过度的消耗和污染,形成了北京地区的水荒,严重地威胁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市委市政府近些年来作了不少努力,北京的节水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北京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况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更需要深入研究保养水资源的问题,应当更大力度地提高公众节水、保水的意识,依法治水,综合治理。我们要像经营石油一样来经营北京的水资源。
一、北京缺水的现状
1、人口扩大了28倍
1949年常住人口60万。2009年常住人口1700万左右。
2、城区面积扩大了28倍
1949年城区面积84平方公里;2004年城区面积2245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到三环为271平方公里; 2000年扩大到四环为302平方公里;2002年扩大到五环为670平方公里; 2004年扩大到六环为2245平方公里)。
北京城市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3、年平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
1956年—1979年,北京年平均降水625毫米,年平均降水总量105亿吨(转换为土壤水65亿吨,河川经流水和地下水40亿吨)。由于北京62%的山区地下水无法开采,所以1980年前,北京年可利用水资源大约不到20亿吨;1980年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涝北旱形势加剧,北京年降水量持续减少,截止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了一半。特别是1999年—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71毫米,比50年代的810毫米减少了54.2%,年降水总量只有62.3亿吨(其中转换为土壤水38亿吨,河川经流水和地下水24.3亿吨)。根据公开数据:北京可利用水资源1993年为15.22亿吨;1997年为14.41亿吨;1998年为14.95亿吨;2000年为13.25亿吨,2004年为12,33亿吨。精打细算:北京年可利用水资源不到15亿吨,人均不足100吨。
北京有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苏运河、北运河等五条大河,形成了100余条支流。除北运河发源本市外,其余河流均发源于山西、河北、内蒙等地。永定河和潮白河入境量最大,占全市其他河流入境量的90%,官厅、密云水库是北京的主要水源。
但从1972年黄河断流后,北京周边的河流已逐步不见常流水,上游各地用水量又不断增大,使官厅、密云水库的入库量和供水量在猛减。截至2004年,官厅水库的入库水量,已由建国初期19亿吨下降到8亿吨,蓄水量仅1.7亿吨,可供水量仅0.9亿吨;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仅6.49亿吨,可供水量仅2亿吨。
4、用水量和缺水量
1991年—2003年,北京平均年用水总量为30—40亿吨。
以2003年为例,北京全年实际用水40.48亿吨。其中工业用水8.4亿吨,城市用水9.4亿吨,农业用水19.48亿吨,河道蒸发、渗漏流失及河湖环境用水3.2亿吨。也就是说,北京年缺水量约25—30亿吨。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颁布了节水令,实施了26项节水措施。使工业用水保持0增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用水量也在下降,全市用水量已有明显减少。
根据水务局水资源统计:北京2004年用水量34.6亿吨,2005年的34.6亿吨,2007年为34.3亿吨,2008年35.3亿吨。北京现有地表水5.7亿吨,地下水23.4亿吨,再生水6.2亿吨,再生水利用量首次超过地表水。工业用水7.96亿吨;生活用水12.43亿吨;农业用水13.66亿吨;河湖环境用水0.95亿吨。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上述数据表明,北京目前的工业用水零增长,维持在7亿吨左右,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农业用水大下降,比2003年减少了7亿吨,清水用量年已下降到10亿吨左右;再生水利用量由0.7亿吨增加到了3亿吨;生活和社会服务业用水缓慢上升;生态环境用水增长,由0.8亿吨增加到3亿吨。万元GDP耗水量由51吨下降到40吨。 但水污染浪费现象仍很严重。
北京年可供地下水开采量是26.33亿吨。平原地下水位是20米,每连续开采5年,地下水位就会下降1米。北京从1961年—1995年,累计超采地下水39.56亿吨。地下水位已下降到8米深。2000年下降到了9.18米,2005年下降到了12.97米……30年来,北京地下水总共亏欠70亿吨。
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北京的地表水已接近枯竭,形成了地下水漏斗。以朝阳区为中心,西到石景山、东至顺义、南至南苑、北到昌平约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土地大面积下沉。城区的东部、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的沉降幅度最大,沉降点最大累积幅度达0.85米;由于水位不断下降,至使水井枯竭报废,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上越来越不合算。 地下水的持续超采,还会造成地下水质日趋恶化。
2000年,北京污水排放总量13.5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5.79亿吨,生活污水7.76亿吨。由于没得到有效处理导致水质污染严重。2000年监测总河长997.2公里,其中I-Ⅲ类水体河长659.6公里;Ⅳ类水体河长59.3公里;大于V类水体河长278.3公里。在对地下水的监测中,40%的井水质已低于Ⅲ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混浊度、氨氮等。城郊平原区已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水质总硬度超标,150平方公里的硝酸盐氮超标,且化学类型也日趋复杂化,使北京匮乏的水资源更显危机。
北京降水量越来越少;入境水量更少得可怜;地表水接近枯竭;地下水严重透支;未来气候更不容乐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日益激化。
北京是全国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也是水库存水量下降最快的3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8,世界的1/30, 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1000吨的人类生存最低标准,比世界最干旱的阿拉伯半岛和以色列地区还低,而且未来气候不容乐观,沙漠正在逼近和包围北京。
北京目前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水价体系,对自来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中水的价格比例,未做合理调配。使水资源的经营管理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市民对水资源的危机形势也极缺乏紧迫感。北京除依法治水的力度不够外,主要还是受世界气候大环境的严重影响。
二、北京缺水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季风气候和海陆位置的分布不协调,使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平均—南多北少;
2.降水、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的不协调,使我国局部区域水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年平均降水650毫米,总降水量6.2万亿吨,渗入地下3.4万亿吨,余下2.8万亿吨为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然而南北分布差异极大:秦淮以南的水资源占81%,人均水资源3470吨,其中西南地区占46%,长江中下游地区占35%;秦淮以北的地区水资源只占19%,人均水资源只有740吨;秦淮以北土地面积占全国63.5%,人口占全国46.7%,矿产资源占全国59%。
3.这种自然因素,造成了世界上沙漠带都在北纬15—25度副热带上,而惟有中国的沙漠带在北纬35度的北温带上,即黄河流域。
我国现在沙漠化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23%;占北方39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56%。也就是说,我国北方已有一大半土地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我国50年代发生4次沙尘暴;90年代发生13次;2000年后平均每年发生14次。沙漠化正以每年3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相当于每年要吞掉一个县。内蒙古已有75%的面积被沙化。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在受到严重威胁!
历史上强国可以消灭一个小国,但都没能消灭一个民族。而沙漠却吞灭了古埃及民族和中国的楼兰、西夏两个民族。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不规范社会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
1.全球现代工业大量消耗的矿物燃料、水泥生产及森林破坏形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68℃,北京升高了0.8℃,预计到 2020 年我国将升高1.68℃,北京将升高2.2℃。由于长江流域工业发达,排放二氧化硫多,使气温反而下降了0.4—0.8℃。
南北温差减少,使冬夏季风劲头减弱,中纬度地区(三北地区)降水更减少;由于云雾和水气的蒸发作用,多水多雾的南方会因为气温升高而降水更多,出现水灾,而对缺水少雾的北方来说则是干蒸,越蒸水越少,干旱更加严重,结果是南涝北旱。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两极冰川溶化,海平面升高,会使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被淹。涉及到我国的有11个省市,特别是海拔仅有1.5米高的天津。这一现象将在2030年后逐步显现。
2.社会经济干旱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和人口增长,造成用水压力越来越大,供小于求,只好向地下水透支开采。
我国北方的黄淮海平原(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由于人口密度大,农业灌溉多,工业发达,用水量大,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社会经济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仅为460吨(邯郸只有157吨)。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增长,降水量不增反减,所以各大城市都严重缺水,为维持生活和建设用水,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它造成的后果是:
一是土地下沉。整个黄淮海平原地下,已经形成26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水漏斗,并造成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下沉,沧州10米左右宽的大裂缝已有100多处,天津最大下沉深度2.78米,石景山0.83米;
二是河道断流。例:新疆兵团在石河子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塔里木河断流,罗布泊干枯;北京方圆800公里没有常流水河流;
三是水质污染,日趋恶化;
四是海水倒灌,桑田将变成沧海。例如苏北地区已有此严重现象。
3、没有像以色列那样具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色列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42%是沙漠,46%是山区,可利用水资源16亿吨,人口600万,人均水资源266吨。是世界上最严重缺水、土地贫瘠和沙漠化的国家。该国象管理石油、天然气一样管理水资源,输水象输电一样工程化,利用管道形成全国的供水网络,各种节水技术非常先进,创造了世界上最一流的科学管水体系。国家全面规划,统一管理水资源,制定《水法》、《水计量法》、《井水控制法》、《水资源经营许可证法》等法规。对用水权、用水额、用水收费、水质控制等都有严格规定,把水资源完全纳入法规化管理,严惩不贷。
相比之下,我国滥用、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尤其是对水资源治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更是对水资源的最大浪费。
我国现有农业灌溉面积5070万公顷,大多是采用大水漫灌的粗放形式,用水量达5600亿吨,比建国初期增长了4倍。北京每年38亿吨平均用水量中,有30亿吨水是用于农业消耗的,用水量将近80%。
三、解决北京缺水问题的对策
联合国规定:一个区域用水量超过可利用率40%,即为不可持续利用区域。我国北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早已超过了极限(海河、滦河94%,塔里木河82%,黄河67%)。从我国北方现在1724亿吨的总用水量,推算到2040年的2924亿吨,缺水之间差是1200亿吨,加上10%的蒸发、渗漏和流失,总缺水量应该是1320亿吨。所以,跨区域调水已是势在必行的措施。
北京把希望寄托在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上(从汉江水库到北京),但此工程调水量少,水质差、成本高,工期长,成功率和实效率极低。即便全部按计划实现,北京也只能分到12亿吨水,与北京缺30亿吨水的需求相差甚远。而且随着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过多地引长江水会导致南方城市缺水。 海水淡化工程工序多,耗电量大,成本太大。而且只能保证城市用水,不能完全解决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解决北京严重缺水的问题,必须要从更高更新的视角,来拓展新的方法途径,要把缓解措施和长效措施结合起来进行。
缓解北京水资源形势的措施:
1、全民节水、依法治水,综合治理
1)、转变观念:实现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供水管理,是靠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其不足是只注重水源供给,忽略依法节水管理的措施,形成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另外,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大,成本加大,施工难度也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制约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调整结构:向节水防污高效产业结构迈进
产业结构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北京的产业结构要向节水防污高效的产业结构迈进。尽管北京的水利用率高于其他省市,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绝对差距。
2001年,北京农业增加用水1.55亿吨,是澳大利亚3.5倍、美国2.2倍、韩国2.1倍。另外,北京的冶金、石化、纺织等高耗水产业比重较大,应该向是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如现代轿车、微电子、光机电、生物工程和新医药4个产业。应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改造步伐,关停并转行一些耗水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充分利用降水,减少或停止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节水早作的农业耕种。
3)、开源:雨水利用和污水资源化
北京水资源已经没有开源余地,只有在雨水利用和污水资源化方面挖掘潜力。
雨水是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北京降水月份集中,开发利用的限制性较大,但如能掌握降水规律,建立排灌水设施,搞好绿地渗透,不仅可以减少灌溉水量,还可减少排水河道负担。
污水也是北京的重要水资源之一。通过污水处理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而且可以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量。2000年北京污水排放量13.55亿吨市民,用水量增加,污水也必然增加,增加污水利用设施是必要举措。目前北京已建成160多个中水设施,大多集中在宾馆、饭店和大专院校,把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洗车、冲厕、绿化等用水。目前这一中水设施,日处理能力已达4万吨,回用水量约2.4万吨。
4)、节流:定额管理和减少浪费
节流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北京各行业及市民生活,应该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指标,并制定《水法》来严格管理执行。这样既能节约大量水资源,又能提高市民节水意识,管好水龙头,减少了水浪费。据专家测试: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将流掉1-6吨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就要流掉3-25吨水。全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就要损失上亿吨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
5)、经济杠杆: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科学水价体系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假设我们工业用水的水源只取地表水和地下水。当地表水价格低于地下水,并足以影响产品成本时,生产者为降低生产成本,必然开发利用地表水。反之,当地表水价高于地下水,生产者必然会大力开采地下水。科学水价体系可以利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合理调配水资源价格,制约破坏水资源的不正当行为。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强化公众的节水、保水意识
近年来,北京的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收效,特别是2008年降水量略有增长以后,广大市民对水资源紧迫感麻木不仁,调查中竟有14%的人还认为北京不缺水。所以,北京人对水资源普遍缺乏紧迫感,以致水浪费现象依然严重。
北京作为一个宜居城市,其生态环境目标还差得很远;我们的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要想维持城市和市民基本生态、生活用水,每年至少需要4亿—5亿吨水;北京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一旦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将十分危急。
7)、象经营石油一样来经营水资源
学习以色列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北京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更少,更应重视和开发科学用水的技术方法。
要建立完备的防、蓄、供、用、节、排、污、保的水资源保护政策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调整用水结构,开发利用再生水,完善节水指标和水价体系。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法规制度,依法治水。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杜绝水浪费,制裁水污染;重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问题;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改善北京地区生态环境,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特别要加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治理,抵御风沙南进和环境污染恶化的速度。
我国北方水资源危机已很严重,但人们的节水意识还很淡薄,水资源法规还不健全,水的利用还缺乏科学管理。已有的法规不能得到严格执行,导致用水无法、无序、浪费和污染状况加剧。应尽快制定科学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依法治水,刻不容缓。我国的耕地不多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要改变重视工业用水、轻视农田灌溉的做法,加强系统配套,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功效,以确保13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
2、跨区域调水势在必行
由于北京水资源总量的缺少,所以,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节约措施,都不可能增加水体总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水荒问题。
建议1:引山西万家寨水入北京
在南水北调东线贯通后,由黄河水利委统一调度,把每年给山东的10亿吨水,天津的8亿吨水调入北京。具体调水路线:引山西海拔980米的万家寨水库,过80公里到黑坨山开沟打洞,进桑干河上游海拔980米的东榆林水库,过70公里到中游海拔980米的册田水库,过100公里到桑干河下游海拔470米的官厅水库,过86公里进永定河海拔47米的北京玉渊潭水库。引水线总长336公里,调水15亿吨。
官厅水库现装机180万KW,每年应发电90亿度,现在因蓄水不足只能发电34亿度。调水后既可解决北京60%缺水量,又可增加发电量。而且这条调水线可以作为永久性工程,将来实施小西线或大西线时,都可以用这条线把水送到北京,确保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请50万总参工程兵施工,一年即可完成。
建议2:采用引江济汉方案
每年经过三峡大坝下泄的经流量约4700多亿吨,而三峡发电和船闸用水只需1000多亿吨,其余3000多亿吨水流向下游,若能调走300—500亿吨水,既能满足中线各城市工农业用水,又能缓解长江下游发生水灾的隐患。调水的具体办法是:(1)在巫峡建一个提水站,把水提到800米高处;(2)从此处打一条直径9米的60公里隧洞,或者在神农架上把几个山头围起来建一个大水库;(3)在堵河源头建一个发电站,发电后的尾水流入丹江口水库。
此方案对北方、对长江下游、对三峡电厂都各得益彰。
建议3:马上推动“大西线调水工程”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水北调工程,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的问题。是最有力的长效治水措施。
正在论证中的大西线工程,是指从西藏雅鲁藏布江、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调水。在青海与甘肃交界处分流,将500亿T水调入新疆、西北内陆;500亿T水调入内蒙、东北地区;600亿T水入黄河顺流而下,进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引水线全长1239公里,调水1600亿吨,工期5年。
大西线调水的目的是:消灭沙漠,整治国土;根治黄河,确保安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开发三北,发展经济;开发耕地,丰衣足食;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实现小康,安定团结;增强国力,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的危机问题。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北京恐怕不久的将来,至多也只能成为沙漠的绿洲。
作者简介
袁 敏,男,汉族,北京人,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69年赴云南10年知青;1979年北京国企职工;1984年任海淀副食商场总经理;1993年任中国海淀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副主任、总经理;1997年任中国人才科技开发中心培训处长;1999年任中国人才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2000年任中国北方工业装备总公司副总兼北京中恒房地产公司总经理。2005年任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 主要论著: 《大西线调水战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趋势和政策选择》 《我国北方缺水的原因与对策》(科学奥秘05年第6期) 。
13、坎昆会议即将召开 温家宝部署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22日 娜迪娅
http://news.qq.com/a/20101122/001072.htm
墨西哥坎昆会议即将召开,昨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会议,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在会上强调,我们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把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列为约束性指标。
会议认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以《哥本哈根协议》达成的政治共识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我国将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一如既往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立于2007年6月,是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需要而建立,温家宝任领导小组组长。在2009年6月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领导小组会议上,决定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国民经济和规划,并采取法律措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准备。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于今年10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延续这一政策,此次会议,温家宝再次强调把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列为约束性指标,并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围绕贯彻落实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新局面。
作为一项将要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为达到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这一目标,我国未来五年的规划面临着如何分解这一总体目标,如何将减排相关政策的有效组合的问题。此前,为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减排任务,一些地区采取了“拉闸限电”等非常手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事后明确表示这一行为违背了初衷,并承认“十一五”减排指标分配有问题。
对于未来五年的指标分解与政策组合,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对南都记者表示,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的政策组合方面,我们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据她介绍,我国制定“十二五”相关政策的专家团队已经组织起来,目前的希望是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将环境立法进一步完善,并有效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则表示,“十一五”减排任务更多的是注重行政手段,“十二五”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将会更多地注重市场手段。
墨西哥坎昆会议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0日举行,预计会议的规模会超过1万人,中国政府将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
14、低碳中国亮相坎昆 气候组织将启动“中国日”
来源:搜狐绿色2010年11月19日 彭晓明
http://green.sohu.com/20101119/n277764658.shtml
【搜狐绿色11月19日消息】2010年12月6日,著名国际NGO气候组织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16)期间在墨西哥坎昆举办气候变化领袖峰会,其间,气候组织“中国日”活动将第一次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谈中集中展示,并深入讨论中国低碳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瓶颈, 以及积极活跃的低碳尝试与突破。通过展示与沟通,呼吁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合作。
同时,“中国日”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舞台上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和全面展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员,广东、江苏、河南嵩县等地方省市县政府代表,王石、冯仑、张跃等著名企业领袖,以及中国本土基金会及本土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各领域的专家、代表将共聚坎昆。同时,具有相对成熟低碳发展经验的国际城市代表及国际企业代表将参与分享经验,并探讨未来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日”活动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主要话题包括“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规划与实践”,“中国企业的低碳实践和经验”,“低碳中国:中国民间组织的视角与实践” 。通过纪录片的实践展示、报告分析、分论坛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层层解读中国的低碳发展。
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低碳经济发展被明确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各地区都将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设定为下一个增长点。地方政府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发展路径和系统有效的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黄问航处长, 广东省发改委赵建华、江苏省发改委王汉春副主任,河南嵩县的博士后县长李大伟将就此话题结合中国省、市、县各级的低碳发展规划与实践作深入探讨,并与国际城市代表互动交流。
在席卷中国的低碳发展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中嗅到了绿色商机,并开始积极地参与其中。企业如何真正将低碳发展与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探索出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等国内领先企业的明星企业家将与飞利浦,耐克等跨国公司领导人共同探讨。
低碳概念在中国已经被公众广泛认知,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更是中国人忙碌生活的动力.在此前提下,如何引导公众将对低碳的认知转化为低碳行动?万科公益基金、万通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来自国内的民间组织将通过案例分享对自2007年以来中国社会部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集体关注、对气候变化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应,以及在公众认知、政策倡导、国际谈判、社区实践等领域的广泛实践作生动的解读。
“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公众都已经行动起来,参与其中。同时,由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中国的低碳发展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日”深入探讨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低碳发展的了解和理解,促进更深入、切实的国际合作,共同为推动全球的低碳发展做出努力。”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表示。
除此之外,气候组织还将在此次活动中发布第三个清洁革命报告——《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 城市走向低碳发展》。报告通过大量的专家、业内人士的采访与讨论,分析中国地方低碳发展的动力、目前的发展基础、路径、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挑战。以第三方的权威角度客观观察与分析中国地方省、市低碳发展的进程。同时,报告也借鉴了国际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并提出气候组织的观察结论,以及对中国地方下一步低碳发展的建议。
此次气候组织“中国日”活动由气候组织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远大集团共同举办。
“中国日”日程安排
●议程安排
时间:2010年12月6日
地点:墨西哥坎昆希尔顿酒店
07:30 – 09:30 早餐会:中国十二五计划展望
发言人: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谢振华(待定)
嘉宾:20位国际国内CEO,江苏省发改委主任王汉春和广东省发改委赵建华
主持人: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黄问航处长
10:00 – 10:05 纪录片(热场片):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
时间:2010年12月6日
地点:墨西哥坎昆远大馆
10:05 – 10:25 致辞:发改委领导/部委领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组织全球CEO
10:25 – 10:45 气候组织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发布,及报告分享
10:45 – 12:30 城市高端论坛: 中国城市代表及国际城市代表
嘉宾: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黄问航处长、江苏省发改委王汉春副主任(拟)、广东省发改委赵建华,林耀军(能源与气候处处长)、河南嵩县李大伟县长、纽约市代表(拟)、伦敦市代表(拟)
12:30 – 13:30 午餐
14:00 – 15:45 中国企业绿色实践论坛
嘉宾:阿拉善企业家及国际企业家
16:00 – 17:30 低碳中国:中国社会公益部门(含基金会和环保NGO)的视角与实践
嘉宾:万科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及中国本土环保NGO代表
18:00 闭幕辞
15、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来源:《新闻晚报》2010年11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283403.html
晚报讯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了200多米。
据介绍,全国山野冰川的80%分布在青藏高原,这些冰川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河流,青藏高原也被形象地比喻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众多雪峰都披着厚厚的“冰川外衣”,它和南极、北极是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三个关键地区。同时,青藏高原冰川也是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对雪域高原的影响很大。
由于长期活跃在青藏高原进行地质研究,刘小汉对青藏高原冰川的退化有着直观的感受。他说,10年前去看西藏的羌勇冰川,游客在公路边就可以直接摸到冰川的外缘,冰川还经常延伸出来阻断公路。现在,羌勇冰川退缩了200多米。 “冰川融化容易形成冰雪泥石流,这种泥石流一旦阻塞河道将形成高危堰塞湖,近些年来,冰湖的危机事件每年在西藏都会发生。 ”刘小汉对此表示担忧。
刘小汉还说,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青藏高原是气温上升最快的一个地理单元。科研人员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等地钻取的冰芯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冰芯中氧18同位素的含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急剧上升。刘小汉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必须采取行动,尽力遏制这一趋势。
16、研究发现气候持续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11月2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11/21/c_12799117.htm
新华网兰州11月21日电(记者宋常青)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气候持续转暖加速了黄河源冻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最大升高了80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金会军通过对黄河源区的冻土进行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加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了50到80米,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米。
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融区范围扩大。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从而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金会军介绍,黄河源区是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以及季节冻土并存的地区。近数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源区主河道断流、水土流失、草地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土地沙化及荒漠化日趋严重。
研究人员认为,引起这一区域环境变化既有自然原因,如气候变暖,冻土呈区域性退化及鼠虫害等;亦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对水资源、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不合理利用,如过牧、滥采等。其中,冻土退化是促使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变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原因,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金会军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温升高是基础性因素。”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加速退化使赋存于高寒草地和维系高寒草地生长发育的多年冻土上部的冻结层上水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引发和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沙漠化、盐渍化以及水环境变异。
“保护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已刻不容缓。”金会军说,如何防止多年冻土退化,维持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平衡,促使黄河源出水量和水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较高水平,需要引起重视,切实保护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
17、污染城市山西临汾变迁:关停千家污染企业
来源:中国周刊2010年11月22日 周昂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22/142521513243.shtml
临汾对不达标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性爆破。告别历史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图/fotoe
焦煤企业曾经一拥而上,使临汾戴了多年“黑帽子”。图/IC
2005年,尧都区段店乡下康村村口河边被污染的水。图/IC
蓝天下的临汾鼓楼广场。转身后的临汾,对蓝天已经不在陌生。图/IC
临汾的选择
工业,为临汾带来财富,也为它贴上污染的标签。如今,经济与环境的天平被重新定位。这是一座城市充满痛苦的再生。
52岁的张建国赤裸着上身,坐在自家小卖部里,粗重的嗓音犹如浇铸车间里的滚滚铁水。
“现在好多了,”他向窗外递了个眼色,“以前就没有现在这个天。”谈起9月初临汾被美国媒体评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张建国有些不以为然。
他的老伴顺手一指,“过去这里一溜几十个铁厂呢。”
而现在,“啥也没有了!”张建国的语气忽然重了起来。
他心里最清楚窗外蓝天背后的故事。
·一·
1985年,一家名为“临汾市金属结构厂”的铁厂,在临汾市尧都区小榆西村附近落成投产。打小生活在该村的农民张建国被招进这个厂子,成为了一名炉前工。据他讲,当时各村的工人都招,但主要是“照顾”小榆西村。
炉前工是负责高炉出铁放渣的岗位,在整个炼铁工序中十分关键。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时期,这也是劳动强度最大并带有危险的一份工作。“我们以前在铁厂干活都签和生死合同一样的东西,一个指头是多少钱,一只眼睛是多少钱,一条胳膊是多少钱,一条腿是多少钱。”
但是,相对于种地,他还是更喜欢在铁厂上班。他说,那时他每两个小时放一炉铁,八个小时放四炉,时间一长有了经验,八个小时也就一个小时的干活时间,剩余的时间就是休息。
相比之下,“在地里干到晚上十二点回来,三四点又敲大钟起来干活去,哪个遭殃?”
更重要的是,当时铁厂每月的工资有一百三四十块,这是远远高于种地的收入。
1989年,张建国在铁厂已经负责带班,工资达到了280元,而且如果超额完成任务还有奖金。这一年,他花了几百元,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
到了九十年代,村子周围的铁厂、焦厂高达一百多家,从外地前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四川、河南的。由于门前就是309国道,小榆西村村民们在道路两旁逐渐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其中饭馆和商店的数量最多,主要的顾客就是外来流动人员和南来北往的货车司机,也有建筑装潢材料店、汽修店。“干点啥买卖都赚钱。”张建国说。
那也是张建国的小卖部生意最好的时期,有时一个月能挣到一千块,店里往往存不住货。另外,跳槽了几家铁厂后,张建国的工资在1998年已经达到了每月2000元。但他说,他在村子里并不算有钱的,有很多拉货车的人,一趟活下来就能挣到二三百块,“那都是挣大钱的。”
“种地不如打工”。当这种观念蔓延开来,很多和张建国一样的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依赖的黄土地,选择了烟尘滚滚的工厂。这成为临汾市工业崛起的一个横断面。
·二·
临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古称平阳,相传圣王唐尧便定都于此。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由于“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又是历朝历代用心经营之地,临汾、洪洞、翼城、蒲县这些地名早在隋代便开始使用,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又可见明时临汾的发达。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临汾人的骄傲。2000年撤地设市时,原先的县级临汾市便被命名为“尧都区”。走在主城街道上,以“尧”命名的商铺、旅店随处可见。同时,这片考古胜地也催生出一批盗墓大军,1990年代破获的“侯百万”、“郭千万”两个特大文物犯罪集团的故事,至今仍在坊间流传。
但是,当一种黝黑的矿藏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历史再也不是这座城市最惹眼的名片。
它叫做煤。
临汾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仅煤田便占全市面积的75%。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资源只有大型国有企业有资格开采。1983年11月,煤炭部公布了《关于积极支持群众办矿的通知》,允许私人从事煤矿开采。太行、吕梁二山的煤矿顿时成了香饽饽,一时各种开采力量云集。
家住309国道旁的张建国描述了当时货运的场景,“以前这个路窄一点,两个大车对面开过来,堵个二三分钟,你后边就会堵五十辆,我后边也有五十辆,一百辆车打开以后,就是一个小时过去了。”
煤炭的放开,带动了焦化行业。对环境破坏巨大的“土法炼焦”也是在那时兴起:在地上挖个大坑,把煤堆在里面,再在下面挖个火道,烧十天到二十天,就可以得到焦炭,价格比原煤可以翻上三到四倍。而焦炭的兴盛又刺激了炼铁。“河西那边几乎每家都有一个炼铁炉子。”尧都区下康村副支书王云峰曾经目睹过这番景象:“下面放上焦炭,鼓风机一吹,把铁矿往里面一放,烧完流出来就是铁了。”
“村村打洞,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这是人们对当时情景的形容。小榆西村附近的工厂就是在那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派热火朝天中,临汾人或自己开矿设厂,或搞建筑跑运输,或进厂打工,成为整个工业链条上的一环。暴富的故事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流传。
一个有些夸张的说法是,九十年代,襄汾地区的一个两百户人家的村庄,有一家买了一辆本田CRV,第二天,每一个胡同都放着一辆同样的车。
依靠工业富起来的人,拉高了本地的消费水平。乘车行驶在尧都区,不时可以看见高档酒店和娱乐场所从眼前划过,用本地人的话说:“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你能想到,都能做得出来。”一个曾在临汾上高中的学生抱怨道,在他的老家侯马,一罐雪碧的价格是2.5元,但在临汾则是3元。同一款电脑,临汾比侯马也要贵上几百块钱。
另外,大批手握钞票进城购房的人,将临汾的房价一路推高。据说,2006年底临汾在售住宅均价是每平方米3600元,而此时太原住宅均价还不足每平方米3000元。
现在,在临汾旧城,改造工程的瓦砾依旧可见,而从鼓楼北大街走进开发区,狭窄的街道顿时宽阔了数倍,远处一眼便可望见新开发的楼盘,路边是扎堆的汽车4S店。这是工业为城市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
·三·
临汾新老城区的分界,是一座镌刻着“现代花果城”大字的牌楼。这五个字,记录的是临汾城市与环境的一段蜜月期。
1975年,一位名叫郭贵成的绿化队队长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带领绿化队职工,用了三个月时间,在临汾市区各街道种植了柿子、苹果、梨、石榴等果树。从此,临汾城每逢春夏就百花齐放,秋天则飘溢着果香。“夏天再热,走那下面都特别凉快。”王云峰记得,那时他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进城看个电影,每人吃个饼子,去公园玩一圈,丝毫感觉不到污染。
198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临汾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专题报道。后来,鼓楼北大街竖立起一座牌楼,赵朴初为其题写了“现代花果城”五个大字。
这一切,随着煤焦铁企业的一拥而上而发生了改变。由于烟尘颗粒、化学物质及废水连年排放,临汾市的环境急剧恶化。一位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向《中国周刊》记者坦言,那时候对环保确实不重视,领导来视察,看见一排排冒烟的烟囱,首先想到的不是污染,而是经济发展的不错。
1997年,离休干部弯云龙住进了临汾军分区干休所。身为临汾洪洞人的他说,当时可供他选择的居所还有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地,之所以选择了临汾,是因为这里离家近,老战友多。
但是,当他从运城坐火车向北走,一过了襄汾,就感到铁路两边冒着黑烟的土焦炉明显增多。在临汾八一宾馆下榻时,正巧宾馆里在开一个城市规划的展览会,弯云龙进入会场,直接在意见簿上写下“乌烟瘴气”四个字。“我说临汾也有规划?临汾人也讲卫生?”
弯云龙老人对临汾广胜寺很有感情,这座寺修于东汉年间,寺里有座飞虹塔,他说,能在那样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起一座耸入云天的宝塔,很了不起。
但是,当几年前他再次来到广胜寺时,“往下一看,雾茫茫的。”——山下正是一个大型焦化厂。
这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临汾了。
到了2000年,临汾城区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是14天,也就是说,当地人一年里能看到蓝天的时间只有两周。2003年起,临汾名列全国环境监测113个重点城市最后一名,“黑帽子”一戴就是三年。2006年,美国铁匠研究所评选全球十大污染严重城市,临汾市排名第一。此后,美国媒体和民间组织每年评选世界污染最严重地区,临汾都赫然在列。
“睡上一夜,早晨家里的桌子、床沿一摸就是黑的。要是几天不在家,窗户缝也要拿纸堵上。”弯云龙说,那时他和周围人的一致看法是,“临汾人要钱不要命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水。
2002年,一群山西媒体记者来到下康村,当他们把村里因脑血栓偏瘫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任村支书的王云峰哭了。“一胡同的老弱病残,都是身体瘫了的。”
据村民介绍,村东边的临汾钢铁厂和临汾造纸厂常年排放污水,逐渐渗透到村里的水井。2003年的检测显示,下康村饮用水的氯化物、硫酸钾等含量超标一倍。那时,村里已有50多人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得了脑血栓。
尽管环保部门调查后认为,下康村的水质差并非污染导致,但时至今日,这个当年的“跛子村”仍然被媒体看做临汾市污染的一个典型。
在小榆西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张建国也注意到了环境的变化。
“从1990年到2000年,十年光景,根本就看不见蓝天。”他说,“洗好的衣服挂到外面,上面都是白白的一层灰。”
不过,此时的张建国并没有意识到,因这漫天烟尘而带来的好日子,也将因这漫天烟尘而结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8、东欧的绿色美得令人醉
来源:新京报 2010-11-20 汪永晨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1/20/content_171579.htm?div=-1
东欧的绿,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
在波兰,几乎所有的山峦、田野都被绿色染了个透。无论是城市马路的石缝里,田野中,还是农户的民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森林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二战结束时,波兰森林面积剩下不到65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8%。
或许受过创伤的人,对绿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因为,绿色也被人们看作是生命的象征。经过战后5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波兰森林面积已扩大到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林木蓄积量从8.45亿立方米增加到15.7亿立方米。波兰全国设有1200处自然保护区,其中森林占保护区面积的54%。
我被告知,我到的波兰首都华沙附近的一片森林,可能是世界惟一一个在200万人口城市近郊的大型自然综合生态区。如今,波兰国有林在森林中占主导地位达78.4%。国有林以保养好、质量高而闻名。尽管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将国有林私有化,但有关法案始终因反对者多而未能通过。
人们担心森林在私有化后会逐渐退化。这就是波兰人的环保意识。所有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议题受到波兰各届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在华沙的时候是周六,肖邦公园里聚集了来自华沙的带着孩子的家长和年轻人。问了后得知,这是一次周末的孩子与动物的募捐活动。人真多,每个孩子的手里,举着一只画有熊猫的小旗子。有的被爸爸抱着,有的被妈妈推着。看着这些身影,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在想,这样的环保活动,这样的为了孩子,为了野生动物,不是口号,是热爱自然的人发自内心的行动。
在捷克,通往一个个小镇的路都是森林之路,那里的小镇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并没有因追求经济发展就改变了大自然的颜色。
捷克古镇克鲁姆洛夫,是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古镇被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着,在河谷的对岸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的城市一望无边。那里的历史开始于13世纪南波希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在此建造城堡之时。在路上时,带我去的一位中国人说,那里的标志建筑彩色塔因为当地没有钱,所以没有维修,颜色已经有些剥落。
可当我看到伏尔塔瓦河边的那座建于13世纪的塔时,从心里庆幸那里没有钱修它。要是颜色鲜艳了,它还有那古朴历史的苍桑吗?和街边买旅游商品的一位年轻人聊天时,人家反问我们:这样不好看吗?在小镇上,石板的地缝里也长着小草。让古老也有了长青。
我在捷克时,所到的大小城市、田野山村,河流都是自由流淌的,没有看到一个大坝,也没有看到被污染的河水。当然,这并不代表捷克就没有大坝,就没有被污染的河。但可以说,和近些年来我在国内采访时看到的,我们那些被一段段截成高山平湖的大河、小河,和那些工厂的污水直接流入河中的水,是不一样的。
本来,我很想看看捷克母亲河上的电站是如何建的。可惜,电站都没有出现在我所到的地方。这似乎也在告诉我,在城市和古城区,捷克人不修电站。特别是我到的一个个古城小镇,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那里的自然,基本保留着原汁原味。
生态文明,捷克人和我们理解的一样吗?我没有采访到当地政府和百姓如何看待GDP,但我看到了那里的人,是生活在有蓝天、白云、绿树和或激流,或涓涓的大河小溪的生态环境中。
多瑙河在欧洲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欧洲第二长河。我走在多瑙河沿岸,不管是奥地利、斯洛伐克、还是匈牙利;也不管是城市、农村还是路边田野,多瑙河的水都是清清的,河上也没有因为修水电站而有的裸露的河床和河水的断流。和开车的匈牙利司机聊天,他说,河流是人类的朋友,为什么要把它截断呢?
我无法回答匈牙利司机的问题。因为,在我以往听到的反问中,太多的是因为我们要发展,因为我们要能源,所以河流非截断发电不可。在多瑙河边和司机的对话,是不同的文化得出的不同回答,还是不同的发展观?
东欧的绿色令人醉,太美了。
19、“不怕罚”和“罚不怕”的污染企业
来源: 解放日报2010-11-21 徐瑞哲
http://news.163.com/10/1121/06/6M09BOQ000014AED.html
人们说,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就微观来说,个股表现也应是上市公司风向标。但对于不少中国上市公司,这些判断都无从验证。
有一家赫赫有名的矿业公司,最近法庭失意却股市得意。由于在几个月内接连造成两起严重环境事件,这家企业不仅正面临地方政府提起的民事诉讼,还面临环保组织申请的行政复议,似乎难逃总额3000万元左右的大罚单。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是,这家企业却在同期股市中顺风顺水、不跌反涨,短短几个月已创下40%以上的涨幅。
原因似乎不难分析:开出罚单,一罚了事,所有“环保账”统统一笔勾销,这不成利空、反成利好;再说了,这区区几千万元的赔偿金,对于年度利润30多亿元的这家矿业公司,可谓九牛一毛,被罚一下也“不足挂齿”。
“我有钱,不怕罚,罚不怕”,这样的逻辑在中国当前环境事件赔付机制下,貌似变得有理。而事实是,我国一些石化、工矿企业污染依然事故频发,未得到有效遏制,对江海水域、人口密集区域等环境敏感地带仍存不小的威胁。看来,除了从严罚、从重赔,更应追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让相关责任企业为环境生态、为公众健康,买一份价值不菲的“保单”。对于有重大“前科”的企业,这种“环境险”甚至应当是强制的。
值得回味的是,当上述这家矿业公司因污染受罚停牌、复牌又照样大涨之时,在墨西哥湾导致“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英国石油公司则宣布,正商讨出售总值100多亿美元的资产给美国同业公司,以弥补因漏油事件造成的财务损失。因为,英国石油公司除了需支付百亿美元的油污清理费用,还被要求出资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为了筹措巨款,身为油界巨头也不得不卖掉旗下子公司。可见,英国石油公司面临的“污染成本”、“违法成本”是巨大的,而在可计算的直接费用外,环境追偿的金额更大,目的就是把它“罚怕”。
反观国内,污染企业罚单的数额竟是大大低于官方公布的直接经济损失。如那家矿业公司的铜矿水污染,严重影响当地饮水及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公布为3187.71万元,但实际罚款只有956.31万元无怪乎一家异地的环保组织实在看不下去,向环保部门递交环境公益行政复议申请书,要求重新调查取证,严格适用法律,加大处罚力度。而在同一家矿业公司的又一次锡矿溃坝事件后,当地县级市政府总算直接“官告企”,向其索赔1950万元。据称,之所以没有超过2000万元,是因为一旦“超额”,就要移交上一级的地市法院才能受理。
话说回来,就算复议、终审之后,企业乖乖交了大笔罚金,难道类似事件就不再频频上演“续集”了吗?恐怕难保。首先,罚得不够“肉痛”,不足以以儆效尤。其次,“罚”都是事后的,“罚”不能成为一个事件的句号,处罚之后还应追加一份面向日后的“污染责任险”,一次性、分期地缴付保额。这笔保额理应比罚金更大,因为它的目的不是用于刚结束的污染事件,而是用于还未开始的污染事件。惟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事前防范的长效机制,尽可能避免本就脆弱的资源环境再蒙灾难。
20、“环境污染责任险”值得期待
来源:新民晚报2010年11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0-11-20/145918387234s.shtml
谁为频繁发生的环境事故买单?现实中因为肇事者赔付能力不足,往往最终是由地方政府买单;部分地区由于政府财力不足,甚至只能由受害者自己承担损害结果。在11月15日召开的中国绿色政策高层研讨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说:“我们希望通过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这一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会下,杨司长表示,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从试点省市向全国范围推广。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燕娥还透露,《环境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等技术条款已经制定完毕,有望在今年年内出台。
有了“环境污染责任险”,企业和单位只要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因为污染给第三者造成损害,受害者就可向保险公司依法索赔。应该说,环境污染责任险是一种值得期待的险种。两年前就开始了试点工作,但由于市场有效需求、技术力量以及制度支撑存在不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也遭遇了“雷声大、雨点小”。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污染事故屡屡发生,给老百姓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虽然《水污染防治法》第5条规定,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第55条规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但是,由于赔偿责任缺乏具体操作细则以及肇事者受财力所限,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的权益很难得到切实维护。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环境法专家王灿,早在2005年就呼吁建立“环境污染损害保险制度”或“环境污染损害国家赔偿基金制度”。更可喜的是,2008年年初,华泰保险公司的“场所污染责任保险”及“场所污染责任保险(突发及意外保障)”两款产品通过了保监会的备案批准,正式向市场推出。现在,环境保护部重申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其意义不言而喻。
期待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将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写进法律,依法保护环境。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只是保险意识的问题,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同时,也应该在央企和重点行业进行试点,并逐步完善配套政策与实施条件,扩大试点范围,取得经验后,尽快在全国推广。
21、“生命之舟”还能载人类多长时间
来源:长江网 2010-11-18
http://news.cjn.cn/cjsp/dp/201011/t1250401.htm
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利普表示:“在中国,要想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增加对‘生态足迹’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份报告告诉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保护生态系统,因为它是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也会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11月18日工人日报)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已知唯一适合自己生存的星球。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清新的生态环境,不但孕育了智慧的人类,铸就了我们健康的身心,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经济的事业中精力充沛,创造无数的文明奇迹。
地球就好比宇宙间一艘承载生命的航船,而人类则是航船上的旅客,如果航船漏水了,人类将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现在,人类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大自然,一片片树林倒下,一块块湿地消失,一条条污水流出,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恩格斯一个世纪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现在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几率越来越高,从“百年一遇”降到“六十年一遇”,如果再降到“十几年一遇”甚至“几年一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资源与环境保护上,我们该向一衣带水的日本学习。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砍伐木材出口到日本,日本96%的一次性木筷来自中国,而他们从不砍伐自己国家的林木。日本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均森林覆盖率高达64%,而中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仅18.2%。为什么我们还要为了蝇头小利去肆意破坏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呢?
《道德经》有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人类与地球实在是生死相随、天人合一的共同体,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一根本前提和原则永远不会改变。只有牢牢遵循而不背离这一前提和原则,人类方可终身无险、世代无咎。
因此,人类要想在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下去,就必须善待地球。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家园。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尽全力修补“环境漏洞”,确保“生命之舟”能在宇宙中自由遨游。
22、新京社论:不能以罚款强推垃圾分类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1月22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11-22/101721512120.shtml
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提出,市民应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集容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如不遵守生活垃 圾分类管理要求,拟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对于正处于垃圾围城困境的北京而言,垃圾分类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然而,以罚款来强制推行垃圾分类,这是否妥当?
在国外,从幼儿园起,就进行垃圾分类等环保教育,一个人从小时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但国内,大部分人却从未接受过垃圾分类的训练,在相关教 育没有完善之际,政府部门不反省自身工作不力,却一味责怪民众素质低下,毫不留情地对懵懂无知的民众给予处罚,于情于理都难说通。
何况,罚款未必一罚就灵,罚款管的是手脚,却不能管头脑,民众的环保意识,绝不是罚出来的。城管的执法力量再大,也不可能监控到每一个小区,每一个垃圾桶。从法律上,罚款的取证也是个大问题,你说人家扔,人家不承认,必然会争议不断。
以罚款促进垃圾分类,明显缺少操作性,难以实行;以罚款改变民众环保意识,更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这样的立法还是慎重为好。公众的文明素养不是一夜间就能改变的,与其迷信罚款,倒不如在公民教育上多下工夫。
可以注意到,现在一提到垃圾分类,往往总强调民众的义务,政府动辄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导民众,“考核”民众。这样的互动无疑是单向的———政府确有权力督促民众展开垃圾分类,但反过来,民众难道没有监督政府垃圾分类工作的权利吗?
居民垃圾分类,这只不过是垃圾分类的第一环,垃圾分类回收后,垃圾的后续处理是不是也不折不扣实现了分类呢?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北京市政部门 的垃圾处理,采取的粗放管理,并未建立成环环相衔接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媒体曾报道,北京多个区的垃圾中转站均没有垃圾分选分类环节,收来的垃圾压缩、打 包,然后直接就埋了,有市民坦言,垃圾被居民分类后,又被混在一起,这严重打击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现在许多人并不是不愿意垃圾分类,而是根本不相信垃圾分类,倘若垃圾分类只是“先分后混”的谎言,那么垃圾分类永远不可能深入人心。人们注意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对于市政垃圾“分类处理”环节的着墨并不多,对于处理环节缺乏强制性要求,这无疑远远不够。
相比压缩、打包、填埋的粗放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本是高昂的,那么,市政部门会不会出于部门利益,在垃圾分类处理上偷工减料甚至瞒天过海呢? 这并非杞人忧天,据报道,通州八里桥南街小区,几年前曾有一台厨余垃圾处理机。该机器只使用了不到两年,就被束之高阁,后期费用(包括水电费、菌种费、保 养费和人工分拣费等)太高是停用的主要原因。最近媒体还报道,北京有污水处理厂为节约污泥处理费,竟把污泥处理包给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则把有毒污泥直接倒 入河床。显然,无论是垃圾还是污水处理,虽然它们打着环保的旗帜,但出于部门利益,它们都摆脱不了趋利的本性。
垃圾分类处理,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市政部门的良心自觉上,对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由民众充分参与的监督机制,包括市政垃圾处理的收支账目应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垃圾处理设施完全开放,环保团体和民众可以随时进入查看,由人大牵头,委托专业人士对垃圾处理工作的绩效作定期的评估等等。只有当民众同样 掌握着垃圾分类处理“考核权”时,垃圾分类才能名副其实。
23、“拉闸限电”致柴油发电潮 能耗污染堪忧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10-11-20 吴 松
http://www.ceh.com.cn/ceh/ztbd/jnjp/71624.shtml
目前,公众对于眼下的柴油荒持续多久心里依然没底。在全国多个地方“拉闸限电”之后,大量的企业正在选择用柴油发电来维持自己的生产经营。然而在柴油需求量猛增的同时,大量的柴油发电机的使用也引来了另一个问题,即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正在增加。
11月17日,中石油和中石化纷纷做出表态:将全力保障柴油供应,并满负荷安排原油加工量。而在此前,两大原油生产商也曾分析指出,柴油发电对成品柴油的消耗,是导致柴油市场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从华南、华东到广大的中东部地区,柴油发电机的销量在继续增加。据中石化内部调研资料显示,国内几家主要的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生产商,10月份订单和销量比9月份增长近200%。
浙江和河北地区也正成为潍柴动力、石油济柴等国内几大柴油发电机制造商的主要销售基地。据山东华力发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媒体透露,仅在浙江一省,公司的发电机日销量可达10~20台左右,而在限电大省河北,日销量可达30~40台。
而大量柴油发电机使用的背后是大量企业生产能耗的增加。相关数据显示,使用柴油发电的企业生产能耗成本会因此增加2/3。
旺能源成品油分析师廖凯舜的信息更能直观地反映发电柴油量的增加。廖凯舜向本报记者透露,据息旺能源统计调查,与往年平均值相比,仅浙江一个省份10月份柴油消耗量就多出10万吨。而全国范围内,该值则比往年高出5到7个百分点,共计60万~80万吨。
而如此大量的新增柴油用于发电将带来多大污染,如今还无从考证。据了解,柴油内燃机发出的灰色废气含多种对人体有害成分。其中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醛类物质等。
虽然近年来国内的内燃机清洁技术不断在国际上取得技术突破,玉柴、潍柴等国内领头企业也一直在加速技术升级,但近期大面积的柴油发电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依然不容小觑。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轮柴油发电潮中,柴油发电机的销售以1000千瓦和2000千瓦两种规格为主。根据物理公式推算,单位质量柴油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排放的CO2约为3.1863kg。而60万~80万吨柴油即便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CO2也将达191.2万~254.9万吨。
尽管柴油发电的高投入和高污染一直为外界所诟病,企业也称自己是“饮鸩止渴”,但多数缺电企业依然选择柴油发电。“在大量订单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我们要完成协议产量来维持与客户的关系,成本高也得保证电力供应。”湖北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企业的苦衷。
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来,减小碳排放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共识。相关分析人士就此指出,中国此轮拉闸限电引来的柴油发电潮将可能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处于更大的减排压力中。
柴油发电的最大诱因被认为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据了解,早在之前的2001年和2004年,柴油发电机就曾一度遭遇市场断货的局面,而这些都和当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息息相关。
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几个月,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正在让一些措施走向节能减排的相反面。多个地方政府采取了拉闸限电“一刀切”的做法,来确保节能指标的完成。大面积的企业生产用电、居民用电缺乏导致了柴油发电机的热销和能耗、污染的增加。
而对于节能减排反致能耗污染增加这一现象的原因,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赵英教授跟本报记者分析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致使政策执行不力,节能减排在经济利益面前只是一个软性指标。”他认为拉闸限电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没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淘汰落后产能。
日前,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十二五”节能规划可能会采用新的指标,而不再像“十一五”规划中简单以设备规模作为淘汰标准。
“‘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将淡化GDP政绩考核,相信政府未来在节能减排方面会有更多理性、务实的措施。”赵英在谈到“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工作时对记者如是说。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