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十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怀念“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
1、深深地怀念
2、中国政协新闻网: 追念自然之子梁从诫
http://cppcc.people.com.cn/GB/13075709.html
3、新浪环保: 民间环保领袖人物“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专题
http://news.sina.com.cn/z/liangcongjie/index.shtml
环境资讯:
4、21世纪网: 环保部:“三区六群”煤炭控制计划出炉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9/yNMDAwMDIwMzUyN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5、科技日报: 全球20%动物物种将消失 第六次大灭绝或开始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029/000872.htm
地方信息:
6、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临时减排启动 亚运环境整治投入约700亿元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0/1071288334924_1.shtml
7、江西网: 江西将启动鄱阳湖湿地保护工程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10/28/c_12713646.htm
8、新华网: 长沙:生活垃圾要“四色分类”
http://env.people.com.cn/GB/13079085.html
环境曝光:
9、亚心网: 新疆罗布泊环境仍在恶化 沙漠已向北扩展百米
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9/102121376582.shtml
10、云南网: 云南祥云千亩林地遭毁坏 矿业公司被指疯狂采矿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0-29/2620994.shtml
水电开发:
11、第一财经日报: 水电未受“冷落” 十二五主攻大项目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82977.html
环保法规:
12、南方都市报: 环境保护税首获官方认可 十二五期间或正式开征
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0102930297983.shtml
13、人民政协报: 委员调研生态补偿立法:生态补偿 应尽快提上日程
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3/13080617.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4、南方周末: 175米蓄水,“应该实现!必须实现!”
http://www.infzm.com/content/51796
15、南方周末: 日本坎坷“绿”途:先救国,再误国?
http://www.infzm.com/content/51792
深度报道:
16、人民网天津视窗: 我国频发自然灾害 引发环境污染事件 天灾还是人祸?
http://www.022net.com/2010/10-29/475449393192922.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深深地怀念
汪永晨
昨天傍晚,几个朋友发来了短信:梁先生走了。
在大家的称谓统一为老师的今天,我一致称梁从诫为梁先生。和梁先生第一次见面是1994年美国《世界日报》上登了中国成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后,美国一家民间媒体托我找梁孔捷。回来打听原来那是梁从诫的译音。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和梁先生一见如故。随后我也成了自然之友的理事。现在想起来那像还是昨天。后来我们一起去了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徐州一所农村小学,看了这些穷孩子是怎么怎么爱小鸟的。那天,梁先生那么高兴地和孩子们一起放飞小鸟的情形,仿佛就还在眼前;
作为环境使者,我曾和梁先生一起去三峡采访。在三峡总工办公室,梁先生尖锐地向那儿的领导们提出自己对三峡工程的忧虑。那声音,仿佛就还在耳边;
我曾经拍过一张照片,后来我自己存的那张找不到了,就去了梁先生家找。他竟然是爬在地上一本本地为我翻他的照相簿。为什么要爬着找,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当时爬着的样子,至今还在我心里留存着。
2001年,北京昆玉湖硬衬。自然之友、地球村和我们绿家园三家民间环保组织及北京很多大媒体的记者们和北京市政府领导对话,希望能保留住昆玉河的自然。后来那次会被定为非政府组织的有组织活动,不许报道。不过,后来我和梁先生一起在很多使馆作为中国NGO的代表和各国政府政要谈及中国的民间环保时,梁先生喜欢把这作为我们公众参与保护城市自然的一个案例。以此说明中国民间环保是在如何推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
这张照片是2003年非典时,梁先生带头发起不吃野生动物倡议。新华社记者拍下的一张我与梁先生在一起商量写倡议书时的情形。
从2003年开始,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把关注江河的自然,作为推进公众参与的重要工作。记得我们在一起商量如果促成一次保护怒江听证会的时候,梁先生接到环保部一位领导的电话,希望我们的呼吁,有更多的专家提出他们的意见。于是,梁先生拿出他的小本子,找他在政协会上认识的人的联系方式,然后一个个地亲自给他们打电话。
为留住中国最后的,仅的有自然流淌的怒江,梁先生和我们一起奔走呼号,并多次在政协会上提交他的意见;
我写的《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一书,在我这次出长差前刚刚出版,梁先生是我写的第一个人。本想回来不管他因病还认识不认识我,我都要把书放在他的手里,因为我们一直都是一起在为中国这片我们深爱着的土地呼吁,呐喊,行动着。书中有我们友谊的见证,也是中国民间环保的见证。
我相信,我递给他老人家这本书时时,他会感到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是,如今这本书只有我带到最后送他的那一刻了。有太多的回忆,有太多的未来,停在这一刻时只剩下了两个字:思念。梁先生可以庆幸的是,如今有那么多后来者,再继续着他用生命在追求的爱国。
梁先生对自然的爱中包括着他对祖国的爱,这其实也是他一家三代人在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领域在爱着。这种爱,现在有更多的人和他一样,从自然切入,也在深爱着。这是我此时除了悲伤以外的欣慰。今天中国环保行列中的各色能人远比当初更加精彩。
虽然,知道梁家希望低调,但我还是想建议,我们民间发起为梁先生建一个碑。不一定大,更不一定豪华,只是希望将来热爱大自然的人,能站在那儿怀念我们中国民间环保界的先驱,激励后来者也能像先生那样为我们中国这片大自然的自然,做出自己的努力。
2、追念自然之子梁从诫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2010年10月29日 赵永新
http://cppcc.people.com.cn/GB/13075709.html
2007年2月梁先生在家中。赵永新摄
梁先生走了。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梁启超之孙、梁思成之子,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世界坛医院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梁先生走了?!”噩耗传出,许多人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梁先生的确走了。但他生前播下的绿色的种子,却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梁先生生于1932年8月4日,祖父是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后来,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几分,遂该学历史(当时清华大学的的建筑系系主任,就是梁思成)。大学毕业后,梁先生一直从事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等工作,出去文革期间近十年的下放江西某“五七干校”劳动。1988年,他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从1989年开始,他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1994年3月31日,已是“耳顺”之年的梁先生深感中国环保问题之严重,遂告别历史学研究,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注册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该民间保组织(即环保NGO)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宗旨,又称自然之友。它以推动公众的环境意识教育为己任,以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为基础,同时强调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留对政府监督、批评的权利。
对于梁先生的这次大转身,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作过如下评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季先生所言极是——
十六年前,国人的环保意识还异常薄弱,自然之友持之以恒、风雨无阻,踏踏实实地在社会各阶层开展灵活多样的环保教育。如今,环保教育已经走进课堂、社区、企业,乃至,绿色的种子洒遍神州;
十六年前,民间环保组织还是一个怪怪的新名词,公众参与更是凤毛麟角。如今,自然之友已成长为拥有万余名会员、蜚声中外的民间环保组织,而且孵化、催生了北京绿家园、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全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更是数以万计,成为环保大潮中不可缺缺的生力军;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亿万民众的自觉选择;
十六年来,在自然之友的不懈努力下,滇西北的金丝猴和原始森林从刀斧下解救出来,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河建坝须经科学论证,首钢迁出北京,重建圆明园遗址的“倡议”被束之高阁;
十六年来,在自然之友的积极倡议下,敏感建设项目上马之前向社会公示已成惯例,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法律的保护,环保等公益诉讼开始破冰……
梁先生本人的环保行为,在国内外得到一致认可:地球奖、大熊猫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南方人物周刊》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母亲河奖、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人物;“亚洲环境奖”、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公众服务奖”……
然而,梁先生没有沾沾自喜。
他说: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多到得不了奖就好了。
他说:我们觉得10年来我们对于中国环境保护所作出的贡献实在是很有限,不值得举办什么纪念活动。如果将来,比如20周年的时候,我们有比较大的贡献了,我们再来庆祝。
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
直至今日,行政命令下的治理污染还是阻力重重,十多年前民间组织推动的环保行动,其艰难就更加可以想见。
梁先生曾应邀到某国家机关演讲,没料到前来听讲的只有5人。即便如此,梁先生也没有放弃: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坚持。”梁先生以他的勇气和执着,奋勇前行,以滴水之力,穿磐石之坚。
“滇金丝猴的生存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1995年秋,梁先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的滇金丝猴,数量极其稀少,属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但当地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金丝猴赖以生存的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
梁先生闻讯后,先是通过新闻媒体迅速报道传播滇金丝猴生存环境遭受威胁的消息,后又直接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呼吁,得到了两位领导的批示,云南德钦县于是暂时放下了斧头。
但到了1998年,梁先生得知那里的天然林砍伐行为并没有真正停止。他再次吁请媒体支持。后来,该事件被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曝光,当地政府部门被迫禁止对原始天然林的砍伐破坏。
相比之下,藏羚羊保护之路更为艰苦漫长。上世纪90年代,利欲熏心的盗猎分子为了贩卖羊绒(用其做成的披肩“沙图什”是国际市场上价格不菲的奢侈品),经常开着车在高原上追杀藏羚羊,其数量从几十万只锐减到七万余只,面临濒危。为保护藏羚羊,青海省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带领“野牦牛队”与盗猎分子殊死搏斗,结果英勇牺牲。环保志愿者杨欣决心在可可西里建一座“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以纪念英灵、警示盗猎者。为筹集资金,他写出《长江魂》一书,而后将书抵押给企业,订购保护站设备。
梁从诫得知此事后,立即给杨欣打电话:你到北京来,我给你组织演讲报告会,咱们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讲,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卖书!
那个炎热的夏天,梁先生带领杨欣等人挥汗如雨,马不停蹄地在首都各大高校演讲,卖书筹款。
1999年2月,梁先生上书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呼吁对藏羚羊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之后不久,国家林业局就在3省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盗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极大震慑了盗猎分子。
同年5月,67岁的梁先生亲率媒体记者,前往海拔近4000米、空气稀薄的“索南达杰”保护站,亲手点燃了火把,把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焚之以炬。在返程途中,意外发生车祸,梁先生右肩脱臼、胸部挫伤。但在接受采访时,梁先生对此只字不提。
他在一篇笔记中写到: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点代价,我们无怨无悔。
为保护藏羚羊,梁先生甚至甘冒风险,在1998年10月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之际,毫不客气地给他写信:我请求您,运用您个人在国内和在你们的欧洲同伴中的影响,和我们一道来防止这种珍稀动物因“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
第二天,布莱尔会见了他,并于当天给他回信: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联合王国和欧洲联盟的环境主管当局,我希望将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用藏羚羊羊绒做的珍贵披肩)。
曾随梁先生赴可可西里采访的铁铮由衷感慨:我清晰地感到,在他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对自然的爱,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不唱绿色高调,不做绿色救世主”,是梁先生为自然之友确定的不二法则;“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是他对自然之友提出的要求。
与自然之友打过交道的人大概都知道,该组织所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用废纸印的;非打印不可的资料,都打在废纸张的背面。自然之友办公室的许多办公用品,打印机、文件柜、保险柜……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罩在椅子上的布套,是会员们自己在家缝好带去的;就连梁先生上班时坐的沙发,都是捡来的。
在自然之友,绝少有“公款”吃喝,工作人员偶尔聚餐,都实行AA制,每人标准5—10元。以自然之友的名义请客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有幸成为客人的,是来自英国的国际环保知名人士珍妮?古道尔博士,和可可西里的“野牦牛队”队长扎巴多杰。
梁先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他外出时随身带着一个布制的小口袋,里面装着一双筷子、一把饭勺,从不用一次性筷子。
他摔伤之前,出门办事能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有一回他骑车去全国政协开会报到,门卫拦住了他:“你给谁报到?”
“给我自己。”梁先生说。
那个门卫不信,直到看他掏出委员证,才放他进门。
梁先生的夫人方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趣事:2000年8月,他到菲律宾领麦格赛奖,大家都说:那么正式的场合,应该有两套正式的衣服。我陪着他去国贸买衣服,路上他对我说:如果不是因为这回买“大礼服”,我一辈子也不会去这种地方。衣服买回来,我们让他穿上走两步看看,结果怎么看怎么别扭:他脚上的老式三接头皮鞋和新衣服太不相配了,那双鞋还是1979年去日本时买的。我们吵着让他再买双新皮鞋,他笑说:没关系,到时候我把脸上的表情搞得丰富点,让他们只注意我的上半身不就行了嘛!
梁先生的日常生活,更是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据曾在自然之友工作过的志愿者谢梅回忆:有一年梁先生请我们去他家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去梁家吃饭。原本想着去大吃一顿的,结果进门一看,梁先生亲自下厨,做的炒面,还有几样凉菜。大家围坐说笑,过了一个年。整个晚上,梁家的电视一直没有开。
“那是我记事以来头一次过了一个没有看春晚的除夕之夜,特别新鲜,感觉特别好。我头一次知道,没有电视,可以过得这么好。”谢梅说,“现在我已经养成少看电视的习惯了。没有电视,生活中并不会有缺憾,倒是少了一份喧嚣和浮躁。”
“地球只有一个,只有改变我们的行为来适应地球,不可能让地球来适应我们。”梁先生用他一点一滴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环保理念:衡量一个人的环境意识高低,不在于他知道多少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而在于他为保护环境做了点什么。
梁先生的业务爱好,是看书、看VCD、CD。由于嫌CD太贵,他每月只买一张。
梁先生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做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用“温而厉”来形容梁先生的性格,应该非常恰当。对于前来求教的学生,对于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梁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但是,当面对那些蛮横霸道的官员和财大气粗的老板时,不管他的官职有多高、财力有多雄厚,梁先生从来是不畏不惧,仗义执言,甚至是疾言厉色,拍案而起。在2001年3月举行的“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我曾亲眼目睹了梁先生与北京市某位领导针锋相对的激辩过程。这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说话咄咄逼人,梁先生和他争得面红耳赤,以至于搞得领导下不来台,拂袖而去。
即便是面对“外国贵宾”,梁先生也是不留情面。1999年,他应邀到上海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面对台下的经济巨头,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说:你们无非是要到中国来推销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些消费主义的理念……你们想在中国推销你们的产品,首先要让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向西方靠拢。到时候,中国人都在想明年换什么型号的汽车,换什么新型号的手机;孩子们都在想吃有多少种香料的冰淇淋、汉堡包,女同胞们都在想用什么高级品牌的化妆品……可是,如果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你们那种生活,中国的资源能支撑得起吗?按1990年官方统计,中国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1/14。如果现在中国要达到美国1990年的生活水平,把全世界的能源供应中国都还不够。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你们想过要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在许多场合,梁先生是不受欢迎的人,“出风头”之类的风凉话也不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接受杨澜专访时,梁先生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下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大家一起坚持下去,节约型社会才有可能出现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而人均资源比较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如果我们不重视节约,中国的发展将不可持续。节约要从每个人做起,如果我们能从每件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盆水开始,大家一起坚持下去,节约型社会才有可能出现——这是在2005年11月30日晚举行的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梁先生致辞中的一段。
2007年以后,虽然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还是对自然之友的发展念念不忘,能坚持参加的就坚持参加。
这年夏天,自然之友的新一届理事会举行战略规划研讨会,已不再担任会长的梁先生欣然前来,与新老理事促膝交谈,殷殷嘱托;
2008年初,自然之友举办迎春茶话会,已很少出门的他冒着寒风,头戴毡帽、身穿棉衣,赶到会场,看望会员,并亲自给敬一丹等名誉理事颁发证书;
2009年3月,自然之友举行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考虑到梁先生的心愿,座谈会特意选在他家附件的一个地方举行。看到腿脚已不太灵便的梁先生由人搀扶这走进会场,许多老会员激动不已,纷纷上前握手。不能久坐的他听了一会儿,就由保姆搀扶着,小心翼翼地往回走。我跟在身后,目送穿布鞋的他慢慢地走过院子,一步一步地上楼梯……
这,是梁先生最后一次参加自然之友的活动。
是什么让梁先生对自然之友、对环境保护如此放心不下?
“我们和其它动物同是自然之子。麻雀打光了,虫害就增加了。拼命洒杀虫剂,结果是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有农药的残留。我这么大年纪了,无所谓了,但那么多青年人、那么多祖国的花朵该怎么办?”
如今,自然之子驾鹤西归。
听听这位绿色英雄的生前告诫吧: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
梁先生,一路走好!
2008年初梁先生出席自然之友迎春节联欢会。赵永新摄
梁先生为敬一丹颁发荣誉理事证书。赵永新摄
2007梁先生参加自然之友战略规划研讨会。赵永新摄
3、民间环保领袖人物“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专题
来源:新浪环保 2010-10-29
http://news.sina.com.cn/z/liangcongjie/index.shtml
4、环保部:“三区六群”煤炭控制计划出炉
来源:21世纪网 2010-10-28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9/yNMDAwMDIwMzUyN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10月28日,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自2012年开始,中国将在“三区六群”地区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三区六群”的“三区”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六群”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试点地区都是用煤大区,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地区。
由于环保部的“十二五”规划要在2012年才能出台,试点的具体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记者从中国环境规划院了解,在具体实施上,试点地区可能有先有后。
“‘三区’或将先行,‘六群’随后,而各城市群试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中国环境规划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5月26日,由环保部、发改委、能源局等9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我国将开展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
在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亦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大气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对煤炭消费能起到约束作用。如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保持在2010年水平,总量控制目标越严格,最大煤炭可消费量将呈下降趋势。
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亿吨。2009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已经达到30.2亿吨,远超过“十一五”能源规划 25亿吨的指标。
王金南透露,从目前各省“十二五”规划方案来看,各省规划GDP年均增速达12%,根据目前各地的能源使用比例推算,到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将增长19亿吨,因此带来的新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将分别为600万吨和500万吨。
而据其测算,在煤炭消费结构、污染物排放水平与2010年相同的条件下,2015年全国煤炭最大允许消费量,仅为28.6亿吨。
“设立能源消费天花板政策、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势在必行,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解决中国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王金南说。
不过,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的实施颇为担忧。
“这一政策对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福音,但对经济发展肯可能是一个障碍,地方试点的阻力很大。”天津市环保局副局长赵恩海对记者说。
由于“三区六群”涵盖中国经济的核心动力区域,在能源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限制这些区域用煤总量,将意味着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
“这一政策将对火电、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等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必须要慎重,我们正在调研和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位参与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课题的人士对记者说。
比如,试点的总量目标该如何设定,是按每年来设还是按五年时间来设?区域总量目标如何分解到企业,分解方法如何保证公平?这些指标环节都有待进一步确定。
“GDP至上的政绩评价体系能否改变,将成为这一政策实施成败的关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境政策专家表示。
5、全球20%动物物种将消失 第六次大灭绝或开始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10月29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029/000872.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7日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对地球生物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发现全球20%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都面临灭绝的威胁。有些科学家认为,世界正在进行“第六次大灭绝”,人类要为此承担主要责任,并应尽快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研究同时发现,濒危脊椎动物的数量仍在不断减少。比如,凶猛的老虎和山地大猩猩都面临着被猎杀以及栖息地减少的威胁,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已经缩减到700只;袋獾、里海海豹、欧洲鳗鱼以及亚洲渔猫等都身处险境;因为人类过度捕捞,全球最大的动物蓝鲸也面临危险。
研究显示,全球大约20%的脊椎动物被归为“受到灭绝威胁的物种”之列,包括25%的哺乳动物、13%的鸟类、22%的爬行动物以及41%的两栖动物。大约33%的软骨鱼(诸如鲨鱼、鳐鱼、灰鳐等)和15%的硬骨鱼濒临灭绝。每年平均有52种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类朝灭绝上移一个等级。
该研究报告分析了2.5万种动物的生存境况,这些物种都列于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制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之中。IUCN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它制定的濒危物种等级标准和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得到了国际上广泛承认。如果不对野生动物采取保护行动,该名单中20%以上的物种将从“濒危”迈入“极危”。
因大力发展农业、森林大火以及乱砍滥伐,东南亚野生动物消失情况更为常见,已经成为“受灭绝威胁动物”最集中的地区,而且,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威胁着东南亚的本地物种。
世界著名生态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教授警告说:“上述种种场景仅仅是正在发生的全球物种消失的一些小序曲。”有些科学家认为,世界正在进行“第六次大灭绝”,在地球40亿年历史中,已经出现过5次大灭绝,恐龙也于6500万年前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研究人员强调,大多数动物数量下降可以逆转,比如,得益于人们的种种努力,包括防止过度捕捉以及保护其栖息地等,64种动物的生存境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16%的案例中,那些受到威胁的物种最终完全灭绝。
伦敦动物学会环保项目主任乔纳森·贝利表示,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以对抗动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威胁。
日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正在日本名古屋召开。该大会于10月18日开幕,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在两周内,讨论生物多样性不断受损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商讨如何保护全球物种多样性,并为制订2010年至2020年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进行最终谈判。
6、广州临时减排启动 亚运环境整治投入约700亿元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2010-10-2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0/1071288334924_1.shtml
广东酝酿从11月1日开始启动针对亚运会的临时强制减排措施。
广州市环保局副局长、亚组委环境空气质量保障部副部长杨柳10月28日介绍,仅广州地区,就将对72家电厂及工业企业,启用停产或限产20%-50%的强制措施,这一限制措施将持续到12月20日。
杨柳还表示,一旦遭遇极端不利的天气,空气污染加重,还将在上述临时减排措施基础上,施行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的应急预案。广州市将这一应急预案分为三个等级,最为严厉的一级预案启动时将再对113家工业企业实施限、停产措施。一旦如此,受限企业的工业产值直接损失预计会控制在210亿元之内,包括常规措施和临时减排措施导致的各100亿元的直接损失。
事实上,总投入约700亿的亚运环境整治工程已经接近收官,包括近500亿的广州治水工程投入以及190亿元左右的环境综合整治经费。
杨柳告诉记者,更明晰的经济账估计要待亚运后才能全部统计出来,以他所负责的亚运空气污染整治工程为例,2009年及2010年广州市财政拨付了6亿元资金,由此带动企业投入18亿元,但这还仅仅是空气污染整治涉及经费的一部分,广州市“退二进三”涉及的100多家工厂的搬迁等费用还未纳入计算。
临时减排启动
杨柳说,11月1日将启动的这一轮临时减排措施中,广州市涉及的72家企业中,有10家是火电厂,其余62家为其他工业企业。“对大部分企业仍是限产,有一些是完全停产。”
启动临时减排措施的不仅仅只有广州。
根据《广东省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珠三角的9市以及汕尾、清远均被纳入“涉亚”城市,其中广州、佛山、东莞、清远、中山被列为A级区域,其他六市纳入B级区域管理,若在亚运期间遭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B级区域将一并纳入A级区域管理。
按照上述方案,A级区域的部分电厂机组已经被命令要求停产或限产20%,这些区域的部分工业企业也已经纳入广东省强制停产和限产名单,包括广钢集团、广州造纸公司限产减排50%,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限产减排30%,另有部分水泥、玻璃、印染、化工企业被要求全面停产。
据悉,还有部分电厂和工业企业要求在10月31日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未能完成的企业也将从11月1日开始强制停产。
统计部门的估算显示,如果广州涉及强制减排的72家企业在10月20日-12月20日期间,按照方案实施限、停产,这两个月的工业产值直接损失约为92个亿,影响工业产值的增加值约9个亿。
“实际发生的损失肯定会小于这一数字。”杨柳说,考虑到保经济,临时减排措施已经从原定的10月20日推迟到11月1日实施。
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的应急预案也已拟定,广州市的应急预案分为三个等级,分别将新增32家、62家以及113家企业纳入限、停产大名单。
但这一应急减排并非持续性的,杨柳说,一个气象周期大概是3-5天,如果按照最为严厉的一级应急预案启动5天来计算,这113家涉及企业的工业产值直接损失不会超过10亿元。
他表示,受限企业的选取经过了严密的论证。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广州市的27860个工业废气污染源中,有2615家企业的排放量占到整个工业污染排放量的85%,而这两千多家工业企业中,有291家企业占这两千多家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90%。“控制住这291家,广州工业废气的污染源也就大致控制住了。”
700亿的环境整治投入
杨柳介绍,广州上述的临时减排措施和应急减排措施,只是其空气质量整治工程中的第七阶段。亚运申办成功后,广州市在2004年7月拟定了空气质量整治的八个阶段战略,截至目前,前六个阶段的已经全面完成。
杨柳认为有几个数据可以作为亚运空气整治工程的评估参考——前六个阶段的常规整治中,广州完成了5837个整治项目,1-9月,广州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这三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浓度分别为0.035、0.053和0.067毫克/立方米,已经好于国家空气二级标准的控制线。
为了“天更蓝”的目标,根据广州市财政局的数据,广州财政拨款用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的经费为190亿元,这包含城市道路、老城区、亚运场馆以及重点区域周边环境的空气、绿化整治。杨柳说,空气整治的资金投入目前还没有全部统计出来。
在近500亿的治水投入之后,“水更清”的目标也接近实现。
根据治水方案的安排,486.15亿的治水资金大致分为两块,一部分是广州市水务局主导的340亿左右的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和农村污水治理(约185亿元)、中心城区的调水补水(27.6亿元)、全市河涌的综合整治(约119亿元)以及中心城区水浸街治理(9亿元)。另外还有145.5亿元由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导,进行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的治理。 核心提示:广州地区将对72家电厂及工业企业启用停产或限产20%-50%的强制措施,这一限制将从11月1日持续到12月20日。事实上,广州亚运环境整治工程总投入约700亿元。
这近500亿的治水资金大部分还是来自银团的贷款。根据治水方案的计划,广州市本级财政将出资362.36亿元,其中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融资任务216.86亿元,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融资145.5亿元,剩余的近124亿元,由区一级的财政负责筹集。
7、江西将启动鄱阳湖湿地保护工程
来源: 新华网2010年10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10/28/c_12713646.htm
新华网南昌10月28日电(记者沈洋)记者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江西将启动鄱阳湖湿地保护试点示范工程,以期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据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介绍,即将启动的鄱阳湖湿地保护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778.92万元,项目建设包括修复废弃围堰湿地、清运处理围堰内建筑垃圾及废弃物,修建引水渠,进行围堰植物种植与培育等。同时,对保护区内的沙湖矮埂进行修复与加固,确保湖泊蓄水高度,为鸟类栖息提供保障;维修保护区内湖泊的控水闸口,保护鸟类栖息地水源。
据了解,项目建设对鄱阳湖湿地功能效益的提高、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维护、珍稀物种保护等将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
8、长沙:生活垃圾要“四色分类”
来源:新华网2010年10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079085.html
10月下旬以来,长沙市岳麓区一些社区,出现了分别收纳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厨房垃圾的“四色”垃圾箱,一些城区正全力展开宣传和动员,“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垃圾分类。
权威环保专家介绍,长期以来,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很低。五花八门混杂一堆的垃圾,如填埋处理,巨大的体积占用填埋场空间,缩短填埋场使用寿命,还会污染空气和水;通过焚烧发电,不仅发热值严重不足,焚烧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也难以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数量巨大的生活垃圾如不尽快加以分类,将带来“垃圾围城”的严重环境后果。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是以社区和每个居民家庭为起点开展垃圾分类。
在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新村社区,近日新安装的垃圾桶红、绿、蓝、灰“四色”为一组,桶上印有说明功能的文字,分别收纳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岳麓区有关负责人认为,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需要一定基础设施和长期公共动员。为此,岳麓区计划3年内在全区安装约5000组“四色垃圾桶”。同时通过创办环卫志愿者协会、定期发放宣传单、确定示范单位和家庭“以点带面”等方式,让垃圾减量和分类正确投放率在目前水平上提高四成和六成。(记者 苏晓洲)
9、新疆罗布泊环境仍在恶化 沙漠已向北扩展百米
来源:亚心网 2010年10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9/102121376582.shtml
亚心网讯 (记者 钱毓)28日上午,罗布泊科考队成员、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王富葆在距离罗布泊镇以西20多公里的湖心区采样时,意外地采集到了一只野鸭子干尸。
“回去做个碳14测年,也许就能知道罗布泊湖干涸的绝对年代了。”王富葆说,这也是他此行的任务。
万年气候图
据王富葆介绍,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罗布泊地区晚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及古人类文明兴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成果显示,在近万年的时间尺度上,罗布泊曾经气候湿润,湖面达数千至近万平方公里,地面植被丰富。
专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距今9800-15300年间,罗布泊西湖水深略大,每年都有较强的尘暴作用,为湖泊沉积带来黄色或浅黄色的粉砂。这一时期塔里木河等入湖径流相对稳定,共沉积了厚度超过80厘米的黄色层,成层石膏的出现表明当时气候干燥。
距今8150-9800年间,塔里木盆地区域气候相对温和湿润,河流径流量较大,地面水体较多,沿河流或绿洲地区榆树为主,风暴作用不很强。“ 这个时期,罗布泊湖水微咸或半咸,有一定水生植物,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
距今3400-5900年间,罗布泊有较多来水汇入,胡杨成林、动物种类丰富,牧业发达。这一时期罗布泊地区出现了分布在孔雀河下游干流两岸及支流小河东岸的小河-古墓沟(太阳墓)文化,其年代为距今约3500年到3900年。
距今2200-3400年间,罗布泊出现干涸事件。在湖心相应沉积层出现了一层以粉细砂为主、含较多中、粗砂及白色石盐斑状的沉积层,这是由沙尘暴作用带来。“本次干涸造成了本区人类文明的断层。”
距今350-1150年,罗布泊西湖及西岸地区进入环境最佳时期。尤其是在距今700-900年间,气温与现在相似或略高,但降水增多,塔里木河可能又一次经孔雀河流入罗布泊,使湖面和沼泽化面积扩大,湖水淡化成淡水或微咸水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生物多样性增加,湖泊西岸地面植被覆盖度增多。历史记载中的唐代"边屯如云",屯戍细雨的田卒多达10万,人们又回到了早已荒芜的楼兰古城。
距今700年后,风暴作用加强,气候干旱,罗布泊进入现代环境变迁。
距今350年以来,罗布泊经历了几次重要事件:1921年,塔里木河经孔雀河入罗布泊,使湖面迅速扩大,直到1942年后开始收缩。1958年大洪水再次充盈罗布泊,并使久旱的东湖再次充水。由于1958年后在孔雀河修建了两个水库,截留了上游来水,因此罗布泊在1962年完全干涸,形成现在的罗布泊盐漠,“体现了干旱区水环境突变与速变的特征。”
环境恶化中
然而在此次考察中,专家们注意到罗布泊地区的环境仍在持续恶化中。
10月26日,记者跟随科考队在阿奇克谷地看到,大量植被死亡,原来生长着骆驼刺、芦苇等的沙包退化消亡严重,沙漠活化。
罗布泊南湖沙漠以北,1980年竖立的彭加木纪念碑,已经部分被流沙掩埋。当年在此立碑的科考队队长夏训诚认为,沙漠已向北扩展了100米。
他还说道,1990年6月份开挖的一条从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的渠道,也已经被沙子填埋。2004年小河墓地考古营地上扎起的铁丝围栏,现在已被1到3米的新沙包掩埋。
夏训诚表示,研究罗布泊过去气候环境变迁的过程及其原因,“不仅可以为治理和改善本地区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了解和认识中国西部干旱区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已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在2004年考察罗布泊后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是干旱区环境的一个缩影,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10、云南祥云千亩林地遭毁坏 矿业公司被指疯狂采矿
来源:云南网2010年10月29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0-29/2620994.shtml
一排排参天大树,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被连根拔起,随后又被大量泥土石块深埋地下。看到自己精心养护的棵棵大树被掩埋,62岁的马明难掩心中的愤怒。
因为脚下的土地里蕴含着大量的矿藏,在接近10年的时间里,马明所在的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有近千亩林地随着矿产的不断开采而渐渐消失。千亩森林遭毁坏是谁之过呢?村民指责矿业公司毁林,矿业公司称是历史遗留问题,各说各有理。
缘由
200亩森林遭活埋
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距离县城大约20多公里的路程,山上植被茂盛,到处都是参天大树。
21日中午12点左右,记者来到存德村马厂箐乱洞山、十四号矿体的地方,远远地就望见半匹青山被削掉了一半,一个硕大的“天坑”展现在眼前,面积约有六七十亩。坑边的山坡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树木和灌木林,很多垮塌和被埋的树干树根从泥土中露出半截躯干。“天坑”周边还堆放着大量的矿石和残渣,面积约有一两百亩。残渣旁丢弃着大堆树根树干,有的树干直径达三四十厘米,看样子,已经堆放了好几年。
“这里的树干只是一小点,老板先让太阳晒干,然后点火烧掉。然而,大量的树干被埋在地下了。”一村民告诉记者,整个矿山的占地面积有200多亩,以前满山的树木,最后被挖机深埋在地下,也不允许村民捡去卖,怕到时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老板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隐蔽。
上千亩森林遭毁坏
“这个矿山已经非法开采了10多年的时间,除了200多亩森林被活埋外,周围上千亩的森林也遭到了毁坏”。原矿山老矿长,也是存德村村民的李时昌说,从1990年底开始,就有村民和个体老板在这一带开山采矿,当时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主要是打洞,对周边植被破坏不大。后来,探明山下埋藏着丰富的铜、铁、钼和金矿后,从2001年开始,一家名叫红蜘蛛的矿业公司就跑来大肆毁林采矿,每天都有三四十号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把大量的树木推倒后,就用泥土掩埋起来,不准任何人挖出去使用或者贩卖。
李时昌说,这个矿山一直开采到现在,当时矿山老板仅和村里签订了合同,也没有办理齐全相关的手续,这十年时间,都是在非法采矿。而且是少批多占,县林业局曾经批准过30多亩的面积,而实际占地面积达到了两百多亩。当时要求两年后恢复林地,但10年了不光没有恢复好,而且还破坏得越来越严重。
“10年时间里,至少开采了一两百万吨的矿石。光去年,大约开采了40万吨的矿石。”李时昌告诉记者,按照相关的规定,采矿应该打洞,这样更环保,也不会破坏森林和水源,但打洞的成本高得多,老板为了节约成本,就采取了“剥皮”的开采方式,把整座大山上的树木推光深埋,清完上面的泥土后,下面就是矿石,可以直接采挖,非常省钱和节约人力物力,但这样做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周边的三四千亩森林都被征用了,一直采用“剥皮”的开采方式,一旦矿山开采完了,也就没有水源了,子孙也就无法生活下去了。
争论
村民多次围堵施工队
在堆放废土和矿渣的地方,周围的山体到处开裂,最宽的地方达到二三十厘米,而狭窄的地方裂逢也有十多厘米宽。
“我20多年的心血将化为泡影,10多万元的投入也全部打了水漂。”说完这句话时,62岁的村民马明老泪纵横。1984年,他与村里签订了合同,承包了这片山林,合同上只写了500多亩,而实际有近千亩的面积,开始种植林木和各种果树,先后栽种了10多万棵松树并投入了10多万元的血汗钱。经过20多年的奋斗,山上的树木全部长成了大树,近5万棵成林后,最少都值500-600万元,而大量的经济林价值根本无法估算。
然而好景不长,矿老板在大肆采矿的同时,将大量的矿石矿渣堆放在他的林地上,造成近100亩树木被毁坏,大量的森林遭“剥皮”采矿,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次上访、投诉协调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好将村委会和矿老板告上了法庭,等待法庭的最终判决结果。
“为了保护这片水源林,村民多次围堵施工队和阻止机器设备运入。”存德村的村民说,这几千亩森林都是当地的水源林,下游有两个水库,几千亩农田、四个村委会数千村民和大量的牲畜都是在这两个水库吃水,如果水源林遭到了破坏,水库干涸没有水了,后果将不甚设想。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村民就多次来围堵施工队,光今年就围堵了两次,众多的村民还与公司的保安人员发生过纠纷和拉扯,都是上级领导来做协调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补偿,表示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一些手续正在补办,才基本平息围堵的事件。
毁林开矿是历史遗留问题
“从公司改制以来,我们没有非法开采过一粒矿石,也没有毁坏一棵树木。即使毁林开矿也是当地村民的个体行为,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由于断了村民的财路,他们才大肆诽谤和诋毁公司。”大理州红蜘蛛矿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汤云正说,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属于私人老板所有,2008年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成为了股份制公司,由云铜集团控股。该矿区1962年就探清楚了有铜、铁、钼等矿,陆续有村民进行私采,到1980年就非常猖獗,当时有80多家村民和个体老板都在疯狂地开采,毁林开矿、破坏水土的现象很严重,当地政府也进行过多次整顿,但效果不是很好。
2007年底,云铜集团投入上千万元的资产对这些个体老板进行补偿,清退了其他人员。公司还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反复论证,全面监测,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按照保护为先,开发次之,边开发,边移植,边复垦的原则进行。矿区位于水源林的外围,对水源的影响不到百分之一。
“公司要把这个大坑填平,然后栽种上树木和草皮。”汤云正称,村民所说的“剥皮”,实际上就是露天开采,这个“天坑”是从1998年开始,经过10多年多家单位开采后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他们公司造成的。况且从2007年年底开始到现在,由于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审批之中,公司也从来没有开采过一粒矿石,更没有毁坏过一棵树木,所有机械和人员都没有进入矿场过。
对村民围堵矿场一事,汤云正解释说,云铜集团控股后,整合了存德村辖区内的这片矿山,同样断绝了村民们的财路。村民围堵并不是为了保护水源林,而是为了要更多的钱。
回应
林业部门曾进行重罚
“多年以前,林业部门就对马厂箐乱洞山毁林开矿的事情进行了重罚,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去年,红蜘蛛公司由于破坏林地,被罚款数万元,到现在,林业许可证还没有发下来。”祥云县林业局的副局长段俟屹说。相关部门也规定,审批采矿的方式只能审批采用洞采的方式,禁止采用剥土开采的方式。
段俟屹是2003年才分管林业的,之后,他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全县辖区内各个开采矿石的企业逐步完善林业方面的手续。存德村辖区内铜铁矿业以前是安宁的一家公司在开采生产,大约在2008年,被红蜘蛛公司合并了。合并后,该公司正在做林业可研报告,加之以前的环评也没有通过,所以公司就停了大规模的开采和生产,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开采生产。公司的采矿点和选厂加起来,有500多亩的面积,其中一部分是林地,另外一部分是非林地。该公司在去年采矿时,破坏了一片林地,遭到了数万元的罚款。
“开采区虽然不属于水源区的核心范围,但对水源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废土和矿渣乱堆放,肯定会造成环境破坏。”段俟屹说,可研性报告中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要一边采矿,一边恢复好植被,矿石开采完毕后,植被也恢复好了。报告中同时也明确规定,对开采出来的废土和矿渣也不允许胡乱堆放,但该公司却将废土和矿渣进行乱堆放,存在安全隐患,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祥云县环保局污控股的杨正荣介绍说,该矿区以前是私人在开采,现在整合给红蜘蛛公司了,每天用水量2000立方米,循环使用每天1000立方米,厂外建10个循环池,收集选矿水1500立方米,用泵抽回车间循环使用,废水是不外排的。环评方面采选区两个项目已经批下来了,另外一些环评的手续还在办理之中。
环保部门几乎是每个月都会到现场去进行检查和查处,提出整改意见。检查过程中,确实发现选区矿水有跑、冒、漏、滴现象存在。特别是雨季,由于雨污分流工程不完善,导致废水外流。大量的废土和矿渣堆放在山坡上,确实存在水土流失的隐患,执法人员在每次检查工作时,都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方法,比如打挡墙和一些可行的措施,这些工作正在执行之中,但由于矿区面积比较大,不可能一天就能建好。
杨正荣还说,10多年前开矿时,该片区还未列入水源林保护区,是最近几年才被列入的。下游两个水库主要是供县城数万居民的饮用水,每年都要对水质进行多次检测,但未检测出有毒有害的物质,水质是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 记者 田钿(云南信息报)
11、水电未受“冷落” 十二五主攻大项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10-29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82977.html
要达到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如 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就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这项肯定大型水电建设的表态,或许正是许多电力专业人士期望已久的,因为在即将结束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常规水电开工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
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曾明确,“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水电装机7300万千瓦,到201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按照这一目标,“十一五”规划中列举了重点开工的水电站有33座,装机容量7402.1万千瓦。
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家核准水电站有11座,装机容量2003万千瓦,距离“十一五”规划目标尚有不小距离。影响水电开工的因素集中于移民问题、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
事实上,水电的发展曾经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上述三类问题对水电建设提出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
参与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的中国能源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曾对记者表示,水电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他同时强调,积极、加快和有序应该是中国水电发展的指导方向。
关于“十二五”期间中国水电的布局,曾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间新开工水电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预计建设投产的都是装机容量较大的水电项目;从我国常规水电发展布局来看,我国水电投产规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和黄河上游,其他中型水电和小水电分布较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等“十二五”期间投产的水电项目基本上都已经开工建设,按照他的估计,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
12、环境保护税首获官方认可 十二五期间或正式开征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10-29 辛灵
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0102930297983.shtml
南都记者 辛灵 实习生 张亚楠 27日,中央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开征环境保护税。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环境保护税,结束了此前征或不征的讨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预测,十二五期间,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试点后,预计环境保护税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征,税率应比国外低并因地而异。
十二五期间或开征
《建议》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等。资料显示,环境保护税指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的税。
由此,环境保护税终于确定开征。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倪维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保护税接下来将逐步实施征收,但预计进展不会太快。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则预计,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税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征。
至于具体时间表,此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曾公开提出分三个阶段进行的计划。第一阶段,用3-5年时间,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尽快开征独立环境税,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废水排放都将是环境税税目的可能选择。第二阶段,用2-4年时间,进一步完善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和税收政策。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如果环境税没有在第一阶段开征,需要在此阶段开征。第三阶段,用3- 4年时间,继续扩大环境税征收范围。结合环境税税制改革情况,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构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环境税制。对此,林伯强表示,预计具体实施时,会比上述计划滞后一年左右。
税率或比国外低
虽然明确开征,但怎样征收,目前尚未出台具体方案。此前,国家环境规划院人士向媒体透露,目前选中的草拟方案是将市场主体的环境污染成本消化到市场价格之中,即把成本变成税率,最终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目的,并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实行。
对此,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倪维斗表示,上述方案意味着环境保护税不仅影响企业,还将延伸影响到产品的终端价格,从而影响物价,这一传导链条很长,牵涉面很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此,真正开征时,需要非常慎重,充分考虑对经济的影响。征收方式、税率多少、怎样测量、其中的排碳税怎么收等等,都要仔细衡量。同时,还须相关法律保障。倪维斗举例说,以前给企业安装传感器来测量排碳量,但企业故意把它拆掉了,“征税测量时,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怎样保证合理的测量?”倪维斗说,“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设计好。”
对于税基、税率等,林伯强认为,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我国大可借鉴学习,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造适用。其中,税率肯定应该比国外低,征收力度尽量温和,以避免对经济产生过大的影响。
在全国统一征收前,将先行试点。此前,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向媒体透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将向国务院提交环境税开征及试点的请示,湖北、湖南、江西、甘肃有望试点,税率及征收范围待定。林伯强认为,应该中部、东部、西部地区、发达不发达地区一起试点,试点半年到一年左右,便于积累不同地区的经验,为全国实行做准备。林伯强表示,不同地区试点时税率可以不同,真正征收时税率也可因地而异。
13、委员调研生态补偿立法:生态补偿 应尽快提上日程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10月29日
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3/13080617.html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越来越大的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维系。掠夺式的无序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牺牲了太多子孙后代的利益。随着“生态赤字”的日益扩大,要求实施“生态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
何谓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生态补偿的内涵,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补偿,以及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胶着了多年后,备受关注的生态补偿政策终于要有说法了。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秦玉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发改委年内将完成《生态补偿条例》初稿,预计经过几轮讨论后,《生态补偿条例》有望在明年正式出台。据悉,《生态补偿条例》框架已经确定,由基本原则、补偿的领域和主体、补偿的方式及资金来源等五个方面组成。还有消息称,该条例颁布后将成为世界上首个专门针对生态补偿的法规。
上游的牺牲
“在青海藏区,有些县财政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事实上这些县地下都是金矿、铜矿,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它们完全不需要依靠转移支付生活。”8月下旬,在一次和前来考察的全国政协委员的座谈交流中,青海省省长骆惠宁一语道出了流域上游巨大的牺牲。
以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为例,为了遏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三江源区实施了退牧还草、减人减畜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与为生态付出高额环境成本的同时,三江源区也牺牲了诸多机会成本。相关统计显示,仅三江源地区禁伐和休牧,青海每年损失的林业和牧业收入就以数十亿计。
“三江源以‘母亲河’的博大胸怀,为人类提供了无价的生态产品,养育着数亿人口的繁衍生息。但时至今天,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相当一部分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每谈到此处,骆惠宁总是遗憾又痛心。
贫困的上游地区通过抑制经济发展,牺牲局部利益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而富裕的下游地区却在普遍受益,并没有给上游地区提供实质性的经济补偿。“生态保护呼唤补偿机制。”骆惠宁说,这几年,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补助、公益林补贴、限采和禁伐森林补助等方式,已进行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但同时应看到,这种补偿还只是短期性、低层次、救济型的补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旧尚未建立。
“我们呼吁尽快建立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它包括国家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和水权转让、上下游合作互动机制,建立通过发行公益彩票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等。”骆惠宁期望通过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农牧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发展等问题。
由于《生态补偿条例》的起草由国家发改委西部司牵头,因此“东部补偿西部”随即成为讨论的焦点。在很多人看来,东部确实应该向西部补偿。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便直言,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及全国广大区域。但在承担国家生态安全的同时,西部的发展机会不可避免地丧失。
【1】 【2】 【3】
14、175米蓄水,“应该实现!必须实现!”
来源:南方周末2010-10-27吕宗恕 实习生 刘长欣 发自湖北
http://www.infzm.com/content/51796
“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这还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 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事不过三
175米,这是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以来第一次企及的高度,尽管作为设计指标和必须达到的任务,它已整整高悬了数十年。
10月26日,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大坝坝顶正式宣告目标成为现实,他的身边,来自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环保部等的官员,不远千里,目击了这一特殊时刻。
这也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按照最初设计报告,三峡工程拟于2003年围堰挡水发电,2007年蓄水156米,2013年最终蓄至175米,而现实的情形是步步提前,2003年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水至156米,2008年即开始冲击175米。
回忆2008年第一次冲击未果的情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坦言,虽然当时175米蓄水已具备了条件,但在蓄水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崩岸和小滑坡,也出现了4.1级地震,“有些房子建在土基上,不是岩石基础,水一泡,就沉陷,有些房屋也会出现裂缝,当时有1万多人受到影响”,加之当年汶川地震的背景,“最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就不让往上蓄了”。那时,最高水位定格在172.8米。
第二年的9月15日,三峡蓄水再度开启,然而“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遭受严重干旱”,郑守仁说,为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基本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没能蓄到175米”。
更要命的是,这次甚至只到了171.4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对南方周末记者反思,“专家研讨认为蓄水起始期可能晚了一些,如能提前可能都不是那个(蓄水失败)结果了。”
对于彼时的三峡集团而言,压力不言而喻。因为“只有达到了这个蓄水位,三峡工程才算是达到设计标准,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是对工程各方面和部件的基准考验,通过这个考验才算合格”。沈国舫解释。
而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前总经理陆佑楣院士看来,“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就开过专题会议研究175米蓄水时间,在众多支持者看来,既然条件具备,水不蓄上去便是白白流走,少蓄一米水,一年便少发两三亿度电。
俗语说,事不过三,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贾金生甚至强调,“实现这个预定目标是正常行为,是应该实现,也必须实现,而且应该尽早实现。”
不容有失
对于前两次试验性蓄水,三峡工程的支持者们并不认为是失败,曹广晶就曾对记者解释,“既然叫试验性蓄水,就带有探索性,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降下来,不一定一步到位。”
但他也承认,蓄水有个保证率的问题,在枯水年蓄不到位是正常的,但长期蓄不到位也是不正常的。
然而,时移世易,长江水文局近年调查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之长江上游干支流上陆续有大中型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每年9月、10月间三峡水库来水量下降趋势逐步加快。来水不够,如何成功蓄水?
2010年,为确保万无一失,三峡集团决定再度提前蓄水,“拦蓄9月份汛末洪水资源进行蓄水,减轻10月份蓄水压力”,而时间表较2008年提前了18天,较2009年则提前5天。
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曹广晶曾坦言,这次三峡集团公司历经一年多的认真准备,相关运行监测单位做好了枢纽安全监测、机组试验、泥沙监测、地震监测等各方面的监测试验工作,第三次冲击175米于9月10日如期推进。
这一再度提前策略得到了诸多权威专家的支持,陆佑楣院士就曾建议,“把握好起蓄的时间,大胆提前蓄水,不然拖到后面又蓄不上去。”
忧虑者最直接的担心是,提前蓄水会不会造成泥沙的淤积,危及重庆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研究显示,“对三峡水库淤积不产生大的影响,即使遇大水大沙年,也可通过机械清淤的方式加以清理,不影响重庆港的正常运行。”
而著名水工地震专家陈厚群院士也乐观地排除了地震危害,认为前两次蓄水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库区地震的频次尽管有所增加,但震级较小,对枢纽和库区无危害性影响。
2010年7月,三峡集团公司将试验性蓄水方案修改完善,上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当月29日方案即经专家审查,获批。
虚惊两场
但陆佑楣仍止不住担心,他说,“最近一段时间,我和郑守仁院士苦思冥想,今年的三峡蓄水还会有什么问题?我们担心的一种可能,就是库区发生大规模塌岸。”
2008年那次蓄水即因地质灾害而被迫中止,郑守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之后,国务院三峡办每年都组织有关省市部门或单位的地震、地质灾害、生态与水环境、泥沙淤积、城镇居民点建筑桥梁等设施进行检测,另外对大坝、发电机组等也进行了检测,检测证实所有建筑物运行正常安全。
然而,就在蓄水稳定逼近175米时,意外还是发生了。10月3日巴东县东韍口发生M2.3级地震。但经测定,地震强度、频次均低于2008年、2009年蓄水同期,虚惊一场,“蓄水初期没有出现135米及156米蓄水时的微震、极微震频发的现象。蓄水至175米后,2011年度库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可能性不太大。”郑守仁说笃定地说,“水库库区地震99.9%都是小于三级的微震或极微震,最大的4级,但也小于可承受的5.5级。试验性蓄水所出现的问题均在初步设计预期之内,符合水库蓄水的规律。”
10月12日,三峡水位顺利冲破170米,待到172.8米以,因为是首次蓄水,为有利于三峡库岸稳定,三峡集团特意放慢了上蓄的速度。
另一场意外又不期而至,10月21日,巫山望峡危岩滑坡体突然发生滑坡,滑坡土石方约2万方。所幸后来证实,此危岩滑坡的重要原因是多个煤洞长期挖煤挖空了下面山体所致,与三峡蓄水无直接关系。
陈厚群院士算过一笔账,距坝址16公里以内的近坝区,就算上面检测出的滑坡体全都滑到库里,加起来也就十几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是393亿立方米,只占百分之几,所以也不会影响水库的寿命。
终于,46天后,三峡工程水位标志牌175米处,沾上了第一道水迹。
三峡的变与不变
现在,175米线上的三峡已不见昔日江水滚滚了,利用开发成为最为期待的关键词。
7年前,“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宏伟工程”,而当下,对三峡工程功能似乎有了新定义:防洪、发电、通航、补水,少了“旅游”和“养殖”,增添了“补水”功能。曹广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蓄水后不是不再提旅游和养殖,而是没有以前说的那么多了,毕竟“网箱养殖会污染水体环境”,而提出“补水”也是因为去年干旱才显示出三峡工程调水、补水的重要性。
记者走访巫山县时,当地不少百姓无奈于又丢了一份便捷的生计,“蓄水后,现在政府已经下令不允许网箱养殖了。”
防范风险的措施依旧不能片刻停息,10月23日,长江巫山巫峡口段龚家方滑坡对岸仍能见到重庆地勘局107地质队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仪器密切监测。记者从巫山县了解到,距离龚家方滑坡不到10分钟航程的望霞危岩体,同样令航道部门担心。10月21日凌晨,此处约3万立方米土石下挫,目前,仍有近7万立方米危岩滑移后悬停在陡壁上,时刻危及着长江航运。
连续上涨的江水,似乎让记者到访的巫山有些措手不及。
从龙门峡进入小三峡,原本狭窄的峡江现已是平湖一样呈现在游人面前。在北岸离水面约四米的崖壁上,一条长3.5公里的栈道仍在紧张修建中。峭壁上,还来不及装饰的水泥桩柱与周围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因为175米蓄水,小三峡猕猴的投食场已被淹没过两次,现不得不再往高处挪移,当天,巫山县有关部门正在岸边开辟新的投食场。
还是一江看似清澈的水,却不能喝。家住江边的几位巫山人告诉记者,没蓄水之前,浅处的江水几乎清澈见底,可以直接舀起来喝,如今,政府告诉他们江水多是污染物超标,不能直接引用,于是,他们不得不挖水窖,接雨水度日。
按照巫山县旅游规划,小三峡部分景区将被安装上灯饰,以开发三峡夜游项目。该县副县长陈绍丛向南方周末坦陈,对巫山而言,蓄水后的三峡神女无恙,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不能引进重化工等污染项目的前提下,如何富县强民而又保护好库区生态是当前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他甚至认为,没有其他大项目,仅靠旅游,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
正常运营仍待时日
“只有蓄到了175米,才能知道是否会出现新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取得经验。”陆佑楣说。对三峡工程的考验,从蓄水175米后正式开始。
郑守仁仍不免担心,防止新的地质灾害仍是蓄水175米后头号问题。蓄水后,5311公里库岸将饱受高水位浸泡,库岸再造不可避免。
至于水资源开发,郑守仁强调,“统一调度很重要,因为上游干支流在2012年、2013年像金沙江、大渡河、乌江、嘉陵江上,都会有一些大型水电站和水库运行,这就需要国家层次上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应急机制。”
从10月26日开始的175米高位蓄水,一直要持续到今年底,之后,按计划退库至来年汛前的145米,届时将形成30米高近30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枯死的植被,泛白的岩壁,与库岸没遭破坏时的葱郁景观相比,俨然“两重天”。郑守仁院士坦言,如何修复消落带,仍是摆在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提前到达的成功,容易滋生冒进的势头,郑守仁院士已经向三峡建委领导建议,“今年蓄到175米,并不意味着明年就可以正常运行了,还是建议需要一定时间。”
参照国内外一流水库的经验,蓄水175米水位后运行初期的3年至5年内可能会产生一些崩岸、滑坡等地质灾害,需进行防范,5年之后仍要继续监测监控,“所以并不是讲试验性蓄水175米一年就够了,初步设计当时对隐发问题暂定了6年观测时间,现在试验性蓄水成功,到2013年还有三年时间,那时再正式运行,时间上还是与初步规划是一致的。”
他坚信,“三年之后,对三峡有不同意见的,都会逐步改变看法”,而至少此刻,“有些时候不能把问题讲的太满,要留有余地,我们也不愿意对三峡讲的太满。”
(《瞭望》杂志记者汤耀国对本文亦有贡献,致谢)
15、日本坎坷“绿”途:先救国,再误国?
来源:南方周末2010-10-27孟登科 特约撰稿 朱婧一 王清 发自日本东京
http://www.infzm.com/content/51792
中国崛起的十年,和日本“失去的十年”,在2010年8月,终于有了最直接的碰撞:中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
日本遗憾,中国警醒,但数字上的高下,并不足以概括全部事实。
在绿色浪潮来袭的今天和未来,我们究竟超越了日本什么,又落后了日本什么,依旧值得追问。
南方周末记者为期半月,深入日本社会,遍访各界,还原真实的中日差异。“超日之思”专题将以上下两辑的篇幅,超越数字高下,聚焦日本在环保、低碳等绿色领域的成败利弊,以资后来居上者中国借鉴。
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增长,还要为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服务,实现低碳的同时,还必须控制失业率过高,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做得很好的国家”。
“环境立国”曲折
中国如今面临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也曾发生过。
当时日本以水俣病为代表的四大公害,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为突出。曾经的日本,和中国一样走着以经济发展为先的策略,对于制定产业公害等对策一直持消极态度。日本政府最初在厚生省设置负责公害问题的专家还是1961年,而即便厚生省环境卫生课的这名负责人在“公害问题”之外,还必须承担理发、美容院的指导监督和公共浴场的监督之责。
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工作安排,恰恰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对环境的认知水平。
1967年,日本公害基本法得以出台,国会在1970年集中审议了公害的对策,在众所周知的“公害国会”(由于主要以公害问题为议题而得此名)上,制定了多项法律约束,环境治理始步入正轨。
今天,四十年前的“公害国会”被冠以日本经济转型开端等标签意义,事实上,这一变化多源于民众的强烈批评。而日本政府的立场亦一直在约束环境和发展经济中摇摆不定,这构成了日本政府之后二十年间推进环境政策的真实逻辑。
1970年,时任日本首相的佐藤荣作说,防止公害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机构及发展,不能因努力防止公害,而使企业面临倒闭。这其实是当时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对于环境政策的普遍担忧。对现时中国而言,这样的声音不曾陌生。
幸运的是,迅速而来的环境改善增加了日本人坚持环境约束的信心,也让政府无从后退。“公害国会”之后,日本的环境问题迅速得到改善,烟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环境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日本一跃成为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1990年出任经济团体联盟会长(被称为掌握日本经济命脉的经济组织)的平岩外四开始对日本经济界卓有贡献的改造,他凭借领导力使经济界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经济界出台了企业行动宪章,以自身主动约束来应对外部批评。此时环境议题才真正步入政府、企业和民众相对良性互动的轨道。
在众议院议员河野太郎看来,日本经济转型肇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源于两个动力:1960年代的公害问题,促使政府颁布很多法律,这对企业是法规上的动力;而1970年代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使得对石油依存度较高的日本企业有了经济转型的动力,迫切节省能源成本。两者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
1990年代,日本爆发著名的次贷危机,再次触动了日本社会对于经济转型的探索。这时的日本开始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一个正式选项来提出,循环经济、环境立国,包括后来的低碳经济无不发端于此。
难挽“失去的十年”?
尽管日本学界当时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存有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绿色经济是日本经济转型的杠杆之一,日本在节能、低碳方面的努力也延续至今。
40年前,日本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还没有低碳概念,“但日本当时的做法就孕育了这个含义,那时叫低石油、低能源,现在可以包括在低碳范畴之内。”河野太郎说。
先发优势使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环保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等都领跑于世界。
但这却无法解释,整个1990年代,日本在上述领域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的同时,经济数据则一蹶不振,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
在河野太郎看来,原因在于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并不彻底,在众多传统产业领域仍刻意保护落后,最终拖累了经济。
他举例说,以日本航空为例,去年就该破产了,按照市场规律,没有竞争力就应该退出市场,但政府受制于选票的考虑,没有果断措施,却用财政进行补贴,勉力支撑,实际上对日本的航空产业并没有任何帮助。
可堪佐证的是,日本国土交通省规定,东京的羽田机场飞国内航线,成田机场飞国际航线,这使得九州的市民想要去洛杉矶,就得先飞到羽田,然后转车到成田国际机场,再飞洛杉矶。河野说,对民众而言,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坐飞机去韩国仁川机场,然后直飞洛杉矶,所以国土交通厅的这一规定,实际上裨益的是韩国经济。
在保护部分落后产业的同时,低碳经济的推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2009年,首次执政的民主党党首、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联合国承诺,日本将在2020年达到减排25%的目标。
此前,自民党执政时期首相向外界最高承诺也只是8%,日本自民党政策调查会顾问、前众议院议员岩国哲人分析说,自民党奉行只做不说。而鸠山由纪夫更多是为了给外界树立好的形象,才会公然承诺25%。
现在看来,这或许是首次执政的民主党竞选公约里唯一阵地,也是民主党唯一能保留颜面的地方。民主党在竞选之初提出的高速公路收费改革、儿童补贴等议题,都已或被搁置、或被修改。
在京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植田和弘看来,撇去党派竞争的政治因素,未来唯一能给日本政府以信心的,就是至今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这确实是日本率先完成向低碳社会转型的优势所在,但只有这些,远远不够。
“25%的目标是误国”?
日本能否复制上世纪70年代的成功转型以确立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经验,来完成其在低碳领域的最后一搏,则充满变数。
不可否认,日本是使用能源最有效的国家,人均消耗的石油只有美国人的一半多,自1973年以来,日本的工业产量已经增长了3倍,而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却大致保持不变。由于政府实行所谓“最优产品计划”,不断提高能效标准,日本家庭的能效比美国家庭高出一倍。
但京都大学教授植田和弘仍坚持认为,日本距离低碳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光有技术和能效,还不能说是真正的低碳经济”,日本在很多方面仍依赖使用化石燃料。
而且,日本因无法兑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曾一度失信于世界。
自1990年以来,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是不降反升,它引发的思考甚至波及了世界的信心:如果连极端注重能效的日本都不能达标,那么世界其它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岩国哲人的担心是,一方面是企业,包括电视、汽车等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制定这样的目标太高了,企业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俄罗斯、美国等排放大国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明确支持,单靠日本是很难实现的。
日本如果实现25%的减排目标,这意味着它需要把太阳能发电量提升55倍、新车销售量的90%、车辆保有总量的40%的汽车需要变为混合动力、新建住宅100%要进行保温处理,过去的住宅也需要进行100%的改造,日本经济界认为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25%的削减目标是误国。”这是经济界对民主党政权的一致批评。
在植田和弘看来,更大的挑战还在于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很薄弱。1985年后日元被迫升值很高,日本企业不得不往国际化发展,这是选择方向上的错误,正因为企业外迁,没有在国内改进,所以产业空洞,形成了泡沫经济,“经济问题的解决和低碳发展应该共同解决才是理想的”。
岩国哲人则提醒,日本目前的首要问题是经济低迷、失业率增高,优先解决经济和雇佣政策的问题,还是环境政策问题,这对民主党是个考验。
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不能只是经济增长,还要为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服务。实现低碳的同时,必须控制失业率过高,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做得很好的国家,这也是大家不那么欢迎低碳经济的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核能的利用问题,”河野太郎补充道,“日本因为减排压力,所以制造了大力开发核能的借口。核能明明不是一个清洁能源,但还是被宣传为清洁能源。过去太阳能发电,日本世界第一,但现在的投资都从太阳能转向了核能,所以太阳能发展就不如中国了。日本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但是怎么利用地热资源,政府也没有具体的做法。”
谏言中国转型
尽管日本在低碳经济的探索上喜忧参半,但毫无疑问,这几十年来的转型努力已经足以给中国以启发。
在植田和弘教授看来,日本在1970年代克服环境公害和石油危机这双重困难的努力更值得中国借鉴。中国正在面临综合性的课题,一方面要跟着国际步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同时国内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再加上医疗、教育等公共问题困扰,所以解决道路会是非常困难。“世界上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供中国借鉴。”他说。
好处恰在于,中国可以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绿色技术。不久前,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曾公开表示,要向日本学习低碳技术。
岩国哲人很看好中日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前景,“日本是亚洲最有钱的国家,中国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一直倡导,日本一定要向中国提供技术。”当然,岩国哲人的实际考虑还包括,这其实也为日本提供了市场和利益。
“但光有好的技术是实现不了真正的环保社会的,还要学习日本的法律和政策。”植田和弘称。
他提醒说,中国推动低碳经济的优势在于中央政府强硬的财政和决策推行能力,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没有企业和国民的支持,低碳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感谢日本新华侨报和东亚环境信息中心对采访的帮助)
16、我国频发自然灾害 引发环境污染事件 天灾还是人祸?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10-29
http://www.022net.com/2010/10-29/475449393192922.html
紫金矿业10月18日发布公告称,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政府起诉紫金矿业公司全资子公司信宜紫金和宝源矿业财产一案已被法院受理,信宜市政府要求被告赔偿损失1950万元。之后,信宜市政府表示,索赔金额初步定在1950万元,是为了便于信宜法院立案,最终索赔数额要等灾情损失统计核定以后才能定。紫金矿业认为,目前事故仍在调查认定中,具体赔偿有待法院判定。
9月21日,台风“凡亚比”带来的强降雨导致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下属的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出现溃坝,给下游地区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引发了不少环境污染事件。然而,这些看似“天灾”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祸”。
选址布局设计不科学埋下环境安全隐患
由于在建设之初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论证,一些水源地、尾矿库等选址、布局、设计不科学,为环境安全埋下隐患,当遇到暴雨等自然灾害时,很容易引发环境污染事件。
原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多数尾矿库选址时没有避开生态敏感区、人口密集区,有的紧靠大江大河。如四川攀钢设计库容近两亿立方米的马家田尾矿库位于金沙江畔;设计库容近7000万立方米的包钢尾矿库临近黄河和包兰铁路。
同时,不少尾矿库存在环境问题或安全隐患。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尚有5034座尾矿库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国家安监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仍有尾矿库12523座,其中,危、险、病库有2098座,普遍存在浸润线过高、调洪库容不够、坝体裂缝现象严重、坝体安全观测设施不健全等重大安全与环境隐患,极易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发生溃坝。
今年7月3日,在持续强降雨影响下,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泄漏,9100立方米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大量网箱养鱼死亡。调查表明,事件与厂址选择不当有很大关系,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位于容易发生洪水的同康溪古河道上,这一河道与汀江相连,为污水池泄漏污染汀江埋下隐患。
自来水厂水源地选址不当也容易影响群众的饮用水安全。2009年7月25~26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建城区许多居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痛、发烧等症状。7月26日,赤峰市建委通报事件是由7月23日的暴雨引发污水浸入饮用水水源井所致。赤峰市自来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赤峰市建委有关人员表示,九龙供水公司将水源井设置在离排污泵站仅150米内,选址不妥。
企业相关设施违规建设也是引发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2007年11月25日,辽宁省鞍山市海城西洋鼎洋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5号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致使约54万立方米尾矿下泄,造成下游约两公里处的甘泉镇向阳寨村部分房屋被冲毁,13人死亡,3人失踪,39人受伤。经勘察分析认为,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海城西洋鼎洋矿业有限公司擅自加高坝体,改变坡比,造成坝体超高、边坡过陡,超过极限平衡,致使5号库南坝体最大坝高处坝体失稳,引发深层滑坡溃坝。
环境管理松懈、制度不完善等致使企业环境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本应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管理比较松懈,甚至多次发生环境事故仍未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7月28日,吉林省永吉县经开区内的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吉林众鑫集团两家企业库房被洪水冲毁,7000多只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温德河,给松花江下游水环境安全造成重大隐患。这一事件并非偶然。据了解,早在2006年10月17日,吉林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就存在未经审批企业擅自开工建设生产的环境污染隐患,且废水超标排放处理,被要求停产治理,补办环评手续。2009年3月17日,这家公司曾发生大火,燃烧物为六甲基二硅氮烷、硫酸、苯等有毒化学物质,事故后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改。
紫金矿业更是一直存在着环境问题,多次陷入“环保门”。福建省环保厅资料显示,2003年6月11日,时任福建省常务副省长黄小晶就对紫金矿业提出一系列整改要求,包括对矿区废水中的铜超标问题采取自动加药等处理措施,将处理后的废水引入安装在线监测仪的排污口排放。2008年2月,紫金矿业因存在不良环境记录而成为首批“绿色证券”政策中10家未能通过或暂缓通过的企业之一。2009年4月25日,紫金矿业位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东坪旧矿尾矿库回水系统曾发生泄漏事故。今年5月,环境保护部发文通报批评11家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上市企业,紫金矿业为第一家。通报称,紫金矿业7家子公司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泄漏和信宜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溃坝事件证明,紫金矿业并未重视环境问题,整改要求也未得到彻底执行。企业环境管理松懈导致环境事故频发。
此外,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增加了环境风险。目前,我国一些废弃尾矿库存在无人监管的问题。据介绍,攀枝花川投电冶公司黄磷厂虽然已于2007年被勒令关停,但这一尾矿库里仍囤积着300多万吨废渣,至今仍堆放在雅砻江边上,一到下雨天,这些废渣连同雨水就往地下水和江水里渗流。有些废弃尾矿库由于缺乏监管,甚至发生溃坝。2月28日,山西省闻喜县石门乡山上的选矿厂就因非法启用已闭库的尾矿库,导致溢洪明渠堵塞,引发决口。
应急预警滞后、信息沟通不及时加大了天灾引发环境事件的几率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应急预警机制不完善,存在应急预警滞后的问题。有些地方对群众提出的安全隐患问题漠不关心,不能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这些因素加大了天灾引发环境事件的几率。同时,由于企业或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发布环境污染信息以及上下游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突发事件影响范围扩大。
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泄漏事件发生的时间是7月3日,但紫金矿业直到7月12日才发出公告。信息公布推迟了9天,导致当地政府部门及居民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污染,同时造成污染范围扩大。与上杭县相邻的永定县认为,因为没有及时获得污染事件发生及其原因的通知,导致永定县没有更好地采取补救措施。
7月24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就在同一天,在栾川县城被淹和汤营大桥坍塌之前,位于伊河上游距栾川县城12公里处的石庙镇启源公司尾矿库发生了溃坝。当地居民认为,上游尾矿库溃坝造成的二次洪峰,使河水猛涨,大桥坍塌。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发布信息,未提醒群众洪水可能漫堤,造成悲剧发生。
在我国此前发生的尾矿库溃坝中,官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伤亡数字,除非有直接污染物泄漏,对尾矿库隐藏的环境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尾矿库多位于河边或者山间,一旦发生事故,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部分地方政府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或者未能预见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能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去年年底,福建省龙岩市环保局接连收到两封投诉信,指出“紫金矿业污染武平下村矿区水源非常严重,连池塘的鱼都死了”,但是今年还是发生了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泄漏事件。
今年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溃坝事件发生后,据下游达垌村民介绍,尾矿库溃坝的隐患去年已经埋下。紫金矿业银岩锡矿尾矿库在原来的基础上,去年又将库坝加高数十米,处于数百米外的下游达垌村村民认为此举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曾多次与矿方交涉,希望缓建库坝,但最终未果。如果当时村民的抗议得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溃坝事件也许不会发生。
不仅我国存在这样的问题,匈牙利铝厂废水泄漏事件也反映出当地应急预警机制的不完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航拍照片显示,早在今年7月,肇事红泥池就出现了泄漏迹象,而在更早的一张摄于2008年10月的Google卫星图片上,同样的泄漏迹象也已出现。但是,这些都未引起企业的重视,甚至就在灾难发生前不久,肇事公司的负责人还信誓旦旦地告诉当地村民,这个宛如炸弹般的大水池是“安全的”。泄漏事件发生后,匈牙利有关官员承认:这不是天灾,而是一场人祸。
由此可见,“天灾”背后隐藏的“人祸”不容忽视。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环境灾害频频发生,给环境安全造成很大的压力。国家绘测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发生各种灾害1300多次。面对巨大的压力,企业和地方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感,排查环境隐患,完善应急预警机制,消除潜在的人为因素,避免发生“人祸”。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