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6
九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绿色环绕的东欧系列报道:
1、绿色环绕的东欧之四――自然流淌的伏尔塔瓦河
大连海域污染事件后续报道:
2、中国经营报: 大连油管爆炸案索赔无门续:当地律师不敢接案
http://green.sohu.com/20100926/n275265255.shtml
环境资讯:
3、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曝光8家违法超排二氧化硫电厂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26/102321171882.shtml
4、新华财经: 万人低碳行动承诺活动拉开序幕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9/26/c_12606842.htm
5、腾讯绿色: 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举行
http://news.qq.com/a/20100926/001038.htm
地方信息:
6、中国经营网: 广东紫金矿业信宜锡矿发生溃坝致18死 水质未受污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5466322_1.shtml
7、东北网: 黑龙江省推进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入开展
http://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10/09/26/052743957.shtml
8、中国环境报: 广西绿色信贷为节能减排项目定制不同融资方案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25/2552575.shtml
污染信息:
9、科技日报: 京津生命线难复原 海河流域何时不再"有水皆污"?
http://env.people.com.cn/GB/12816560.html
节能减排:
10、21世纪经济报道: 能评办法11月实施 年耗能1000吨煤项目需评估
http://green.sohu.com/20100925/n275243946.shtml
地球故事:
11、搜狐绿色: 经济学人:拯救最后一道屏障“地球之肺”森林
http://green.sohu.com/20100926/n275265425.shtml
深度报道:
12、中国经营报: 荒漠化日益明显:三江源生态保护“告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26/000619.htm
13、中国环境报: 喧嚣中的长白山还能挺多久?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009/t20100924_664304.html
环境时评:
14、中国产经新闻: 环境年报:被拔了牙的老虎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cjpl/20100926/2653093.shtml
15、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外版环保声音:灰霾天也“优良”?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280521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绿色环绕的东欧之四――自然流淌的伏尔塔瓦河
文图 汪永晨
绿家园生态游在捷克时,所到的大小城市,河流都是自由流淌的,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大坝,也没有看到被污染的河水。当然,这并不代表捷克就没有大坝,就没有被污染的河。但可以说,和近些年来我在国内采访时看到的,我们的故乡那些被一段段截成高山平湖的大河、小河,和那些河边工厂的污水直接流入河中的水,是不一样的。
伏尔塔瓦河在田野里流过
伏尔塔瓦河在布拉格
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边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也是捷克最大最长的河流,起源于黑山,海拔1172米,出乌兹提进入德国,全长430,2 千米,总面积28 090 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速13,6 m3s-1 。
伏尔塔瓦河从河源流入古城
伏尔塔瓦河在古城克鲁姆洛夫
伏尔塔瓦河中下游区形似峡谷,多急流和锯齿状曲流。捷克西部拉贝河左岸最大支流。源出舒马瓦山地海拔1,172米处,流向东南,再转向北,经捷克-布杰约维采盆地,横切中捷克高地,形成深而窄的狭谷;通过布拉格,在梅尔尼克附近汇入易北河上游拉贝河。长446公里。流域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附近年平均流量142米2/秒。主要支流有卢日尼采河、萨扎瓦河、奥塔瓦河和贝龙卡河。有春汛,夏季多枯水。
据资料介绍,河口与布拉格之间建有十二道水闸,保持水深2.1米,什切霍维采以下至河口可通航84公里。上游可流送木材。在布拉格和捷克-布杰约维采附近建有水库和水电站。
其实我们很想看看捷克的母亲河上的电站是如何建的。可惜,电站都没有出现在我们所到的地方。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在城市和古城区,捷克人是不修电站的。特别是我们到的一个个古城小镇,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那里的自然,基本保留着原有的风貌。不像我们中国,连世界遗产所在地,自然保护区,都逃不过水电的发展。为的是不让水白白地流过。捷克人对江河的理解看来比我们更符合生态文明。
伏尔塔瓦河边的人与树
从布拉格的山上看伏尔塔瓦河
伏尔塔瓦河从布拉格的古建筑群中流过
去过捷克布拉格的人,对伏尔塔瓦河畔的布拉格有着这样的形容:世间最美的城市之一。伏尔塔瓦河就像一条绿色的玉带,将城市分为两部分,沿河两岸陡立的山壁,横跨在河上的十几座古老的和现代化的大桥,让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桥梁本身的雄伟,更有桥上艺术创作的精湛。一座座雕塑,记录着捷克几百来年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查理大桥。
伏尔塔瓦河在城市中流过时
布拉格自由桥桥墩上的雕塑
在捷克的历史上,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1346—1378年的查理四世(Charles IV)统治时代,他建立了如今属于布拉格城堡一部分的圣维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查理大桥(Charles Bridge)和查理大学(Charlea University);另一个是1576—1612年的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统治时代,他把布拉格定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并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学者和科学家招揽进宫廷之中。
查理四世时代的查理大桥,横跨伏尔塔瓦河,连接着布拉格城区的东西两个部分。查理大桥的西岸是小城区和著名的布拉格城堡,东岸则是布拉格的老城和新城。如今的查理大桥是来布拉格旅游的人必到之处,桥面上总是挤满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珠宝古董摊点和着装怪异的爵士乐手、手风琴演奏者、肖像画家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家,都在桥面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成为大桥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桥上的音乐家们
桥上的画家们
查理大桥上矗立着30尊创作于十八世纪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宗教中的圣人形象,雕琢细致,栩栩如生。有一尊雕像底座上的青铜浮雕,大概是与某种灵异功能的传说有关,浮雕上的形象已经被人们抚摸的闪闪发亮。还有一个小型青铜雕塑,是一位神职人员横卧在桥下水面上的形象,据旁边的介绍文字讲,这位神职人员是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教堂神职人员,当时的皇帝怀疑皇后不忠,逼迫他讲出皇后忏悔的内容,但他恪守教会的规定,至死也没有说出皇后的忏悔内容,最后被皇帝抛入桥下淹死。
布拉格查理大桥上的雕塑
查理大桥上的雕塑
查理大桥上的雕塑
伏尔塔瓦河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作曲家斯梅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伏尔塔瓦河从民居中穿过
布拉格的今天依然荡漾着清澈的伏尔塔瓦河
河中的野鸭子如此悠闲
有文章说,《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
《伏尔塔瓦河》是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是斯梅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也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作曲家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光中的伏尔塔瓦河
阳光下的伏尔塔瓦河
树中的伏尔塔瓦河
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伏尔塔瓦河的风光,第三乐章《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乐章《塔波尔》和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著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
古城里的伏尔塔瓦河
森林与村庄中的伏尔塔瓦河
古塔与村庄中的伏尔塔瓦河
曲中所描写的伏尔塔瓦河(捷克民族的母亲河)的引子中运用长笛和单簧管的音色,逼真地描绘了伏尔塔瓦河源头的两支山泉,潺潺流水,渐渐汇入大河,大河流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随着河水的奔流,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村中传来捷克民间的波尔卡舞曲,这是农民在欢乐地举行婚礼。乐声渐渐远去,河水向前奔流,月光下一群水仙女唱着歌,在水面嬉戏。穿过峡谷,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冲击着石坎和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伏尔塔瓦河流过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河面渐渐变得宽广,最终,伏尔塔瓦河波涛滚滚流向无尽的远方。这是一段激奋、欢乐的音乐,旋律抒情妩媚。音乐在史诗般的音响中结束,小提琴的波动旋律滚滚而去……
古堡下的伏尔塔瓦河
河上的人工小瀑布
当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在网上也看到2003年新华网曾有这样的消息:由于捷克今年持续干旱缺雨,全国河流水位普遍下降,有些河流水位降至50年来的最低水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捷克著名的伏尔塔瓦河上的奥尔利克水坝水位比正常年下降了11米,裸露的坝底甚至显现出40年前被淹没的村庄的断垣残壁,引得一些曾经在此住过的居民及其后人纷纷前来找寻往日的痕迹。
西部的拉贝河水位降到了50年来的最低水平,东北部奥得河的一些支流水位甚至只有正常水位的五分之一。河流水位下降不但使捷克渔业、航运业和农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一些地区居民饮用水困难。目前,东北部部分村庄的居民饮用水必须靠送水车供应。同时,水量减少还造成河水和养鱼池水质变差,从而使鱼群死亡,水鸟迁移,青蛙消失,影响了生态环境。
河中取水
记住这捷克小镇的河流
每个国家可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今天捷克的母亲河我拍到了这么多漂亮的照片,却没有拍到它受到伤害的痕迹。当然,短短的几天,短短的行程,没有拍到并不足以说明问题。可是,就在此次绿家园东欧生态游之前,我们刚刚走过的黄河十年行2010的旅途,也是十几天的时间,我却拍到了被我们中国人称之母亲河的黄河之痛。其中包括河源湿地的消失;水库截流的干河床以及入海口新的化工园区。
我不想把那些照片也展现在这里。但是,黄河作为我们中国母亲河的伤痕累累,却不能不让我羡慕捷克的母亲河。我们的导游一路上都在说捷克政府因为没有钱,所以让很多古迹破旧不堪。可是,在我看来,我更喜欢这些原计原味。记得几年前我去过越南,那里的一些城市也都没有像我们中国大城市的繁华。当时我问过越南人,是因为没钱修,还是就想保持这样的风格。我听到的回答是:没有钱。
而在捷克,我也问了当地人,他们的回答是:这样不好吗?语言的障碍,我们没有更多的交流,但我在心里的告诉他们,也告诉我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游客来欣赏,来享受。才能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在布格拉,在昨天我写的捷克那一个个古城,古镇,我不知道当地的政府和老百姓是如何看待GDP的,但是我看到了那里人生活的环境中,是有蓝天白云和或激流,或涓涓的河流。从1998年我第一次去长江源头,到2003年,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开始关注中国的河流,这些不正是我们的向往,我们的呼吁吗?此次生态文化游,我们拍到的这些捷克的古镇,捷克的母亲河,多么希望看到这些的人们,也能加入我们的呼吁中啊!
记住河流两岸的森林
还有水边古城的自然
2、大连油管爆炸案索赔无门续:当地律师不敢接案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9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926/n275265255.shtml
震惊中外的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案事发至今已3月有余,当外界逐渐淡忘此事件之时,在该爆炸案中受损的部分渔民开始了上访之路,之所以选择上访是因辽宁无一家律师事务所敢接此案,一些渔民索要赔偿款多达上亿元。
至此,外界不得不追问,如此巨额赔偿,那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在此事故中到底泄漏了多少原油流入大海?
事故发生后,官方对泄露石油的量有三个不同的数字:从最初的800吨,增加到1500吨,再增加到3000吨。9月中旬《中国经营报》记者分别向大连市政府和中石油方面了解石油的泄露量,但双方均三缄其口。而据中国环保燃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环油)称大连“7·16”事件中,泄露的原油至少在5万~10万吨左右。
但谁来赔偿渔民?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赔偿案,目前正面临政策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博弈,或许正是这些博弈,才造成渔民索赔无门。
海滩污染依然严重
9月的大连,徐徐海风拂面,清脆的海鸟啼鸣声此起彼伏,因为游人稀少,著名海滨城市大连的泊石湾风景区,此刻却显得格外落寞。
早在8月初,距离“7·16”原油管道爆炸事件刚刚过去两周,大连市政府就宣称受污染海域海水水质已基本达到各海域功能区标准,沙滩、岸壁油污得到全面清理。
大连市政府公告称:“从8月25日至8月29日,清污工作指挥部利用5天时间进行验收,认为受污染海域海水水质已基本达到各海域功能区标准,沙滩、岸壁油污得到全面清理。”
奇怪的是,当记者于9月18日赶往此处,却发现往日游人如织的海滨如今却人迹罕至。近海约2海里范围的海域上,密密麻麻布设着芦苇制成的草帘和一些拦油隔离带,在海岸靠近一个码头的回水湾里,清晰可见黑色的油污仍然漂浮在水面上。
不远处,则看到政府张贴的警示牌称“此处禁止下水”。
记者随手在海滩上捡起一根树枝,就地在沙滩上向下挖掘,发现在前述泊石湾的海岸上,深度一旦达到20厘米左右,清晰可见沙石底部会向外渗出黑红色的油污。
显然,上述场景无一符合大连市政府宣称的说辞。
“今年夏天因为原油污染,我们的生意基本都废了,你可以四处转着看看,很难发现浴场附近哪家海鲜餐馆还在营业。”一位手挎竹篮叫卖新鲜海蛎子的当地渔民告诉记者,生意差得很,一天都卖不出去几袋海蛎子。
按照这位渔民的建议,记者在包括泊石湾、金石滩、老虎滩、星海湾等多个当地著名的滨海风景区进行了走访,无一例外,大多数海鲜餐馆关门歇业,即便遇到几家开张,也是感叹几乎没有生意可做。
金石滩是大连最大的开放式浴场之一。来到这里的一个多小时之内,记者简单统计,发现散落在海岸线上的游客数量不会超过50人。附近的小摊贩介绍说,海滩上的沙子已经全部换过新的,但海水一涨潮,等退潮了,油污还是留下来,把新换的沙子染成淡淡的黑色。
相比风景区的污染死角,在“7·16”原油管道爆炸现场四周的海滩上,污染程度却是触目惊心。如在一处已经废弃的建筑物后面的海滩上和海面上仍然可以看到油污荡漾,大量已经死去并且腐烂、干枯的贝壳牢牢地“镶嵌”在岩壁上,更多的壳体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水面底部,与壳体一起躺在近海底部的,还有肉眼可辨的一团团黑色的油污。
5万到10万吨原油入海?
如此触目惊心的污染,到底有多少原油入海?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正在此处测量污染区域范围的中环油大连“7·16”事故清理项目办执行总监徐俊杰不期而遇。徐俊杰介绍,根据中环油测量,“7·16”原油管道爆炸事件最少导致5万吨乃至10万吨原油入海,否则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
大连市旅游局宣传处负责人王处长并不否认油污死角仍然比比皆是。他告诉记者说:“泊石湾浴场位于大连开发区南砣子,这里处于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发地的下风向位置,遭受的石油污染程度最严重。”王处长称,虽然他们作为政府部门,但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原油流入了大海。“总之感觉很多很多,肯定不是之前说的800吨,也远远不止8000吨,但究竟是多少,除了中石油,谁也搞不清楚。”他说。
7月26日,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海洋保护专家理查德·斯坦纳受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委托,前往大连进行独立评估的结果,就是过去10天时间,至少已经回收了6万吨原油。斯坦纳在过去25年参加了几十个原油海洋污染的现场评估。他给记者发送邮件称,这起事故虽然不及墨西哥湾漏油案(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 ),但也是震惊世界的、最严重的海洋污染灾难之一。
律师一夜失声
对于如此巨量污染,当地养殖户损失极大,涉及赔偿金额近百亿元。
9月2日,大连市开发区金石滩河咀子村村委主任邵德善与同行的当地20余户养殖大户赶到北京展开上访。
然而他们上访无果,“我们上访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走法律诉讼渠道,没有律师事务所敢接我们的案子。”一位渔民向记者介绍说:“此次污染是长期的,很多都是隐性的污染,现在连我们捞油的钱还没给齐呢,别说赔偿了。”
此次污染使这位渔民花上百万元承包的海滩养殖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一些参与了油污打捞的渔民介绍,在9月上旬,由街道办公室负责,已经初步下发了油污打捞款的50%给大家。“我家出了一条船,3个人参与,总计占用了10多天时间,捞了600桶油污(每桶300元),合计18万元,现在刚拿到手9万。”当地渔民葛先生说,到手的9万元是政府给发的,但剩余的钱什么时候给,还没有说法。
公开信息显示,油污打捞期间,除中石油组织的大型专业打捞船队,大连市政府还组织了超过3000艘渔船参与。假设每条船都像葛先生合计的18万元,则仅此一项,费用合计超过5.4亿元。
大连金石滩管委会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邵德善之所以上访无果,可能与他们狮子大开口有关。他称,这些上访户少的要求赔偿几百万元,多的接近1亿元,的确数字非常庞大。
前述大连市旅游局的王处长表示,“就旅游业而言,无论大连,还是从业者,肯定都是受害者,整体损失超过十亿元也肯定是不为过。但这个损失是由中石油来埋单,还是地方政府用中石油的钱来埋单,或地方政府自己埋单,都是有可能的。”但他表示,无论哪种埋单方式,都不可能完全把损失的窟窿给彻底堵上,这是一定的。
还有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在于这场污染何时能够得以斩草除根。“有报道说沉到海底的原油8年、10年都降解不了,养殖户受污染也将成为长期。”渔民老窦认为这个损失虽然是隐性的,但是长期的,政府在赔偿时也应该考虑。
但站在一边的渔民老庄认为老窦在痴人说梦。“咱的打捞款都是分期付款,你还指望中石油管你以后20年?”老庄认为整体损失上百亿元差不多。一些养殖大户,成本投入就在上千万元,包括买轮船什么的,这个不稀罕。尤其是专业养殖公司,原始成本、时间成本、资本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都会因此大大增加或闲置。
老庄说,损失多少是一回事,政府或者中石油最终能够给赔偿多少又是一回事。因此他不指望在春节之前能够拿到更多的赔偿,哪怕是剩余的捞油钱。
另一方面,中环油等专业清污公司的进入,也意味将产生一笔不菲的费用。上海一家已经入场2个月时间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大小小的清污公司有接近100家,不管怎么算,整体费用可能会和渔民的捞油钱差不多。
接受记者询问的多位大连市官员认为,爆炸案的责任毋庸置疑源自中石油。
公开资料显示,在事故发生后,官方对外宣布,事故方为外轮。
但谁在负责看守这些罐体?谁是责任主体单位?——所有的矛盾,都在指向中石油。
大连开发区律师事务所(又称辽宁省竞业律师事务所)在2005年4月曾协助大连市政府取证葡萄牙籍“阿提哥”号油轮在大连新港触礁搁浅引发的原油泄漏案。该案在地方政府和律所协助下,法院立案值达12.6亿元。而污染程度、范围、影响力和原油泄漏数量都远远不及“7·16”案。
但中石油酿成的这杯苦酒,却导致辽宁省所有律师一夜失声,“辽宁当地律师事务所根本不敢接这个案子。”有知情人士透露。
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分析称,最终赔偿如何确定,更多要看辽宁省、大连市能够形成合力,与中石油完成政策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博弈,而非渔民上访。
“中石油事实上已经认了,他们肯定会赔偿。”前述不愿具名的大连市政府官员称在爆炸案发生两周后,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曾秘密拜会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层,据说已经达成赔偿方案。但该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3、环保部曝光8家违法超排二氧化硫电厂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9月2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26/102321171882.shtml
中新网9月25日电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公布2009年度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燃煤电厂核查及处理结果,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等8家燃煤电厂,因不正常运行脱硫装置、超标排放二氧化硫被公开曝光。
国家发改委网站今日发布公告全文。这8家公司是: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广西方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来宾电厂、广西来宾法资发电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嘉陵电力有限公司、四川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和湖南益阳发电有限公司。
公告称,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现有两台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均为13.5万千瓦,2007年6月建成投运,烟气脱硫设施同步建成投运,采用一炉一塔半干法脱硫技术。2009年全年享受脱硫电价。该公司违反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的法律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脱硫设施长期不正常运行,不按操作规程添加足量脱硫剂,监测系统中脱硫剂消耗量、烟气入口和出口二氧化硫浓度数值人为作假,致使烟气在线监测数据失真,二氧化硫长期超标排放。
公告显示,2009年,其他7家公司均存在类似问题,每家公司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3900吨至7万多吨。
公告还公布了处理措施及相关要求,两部门责成上述8家单位,自公告之日(9月16日)起30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烟气脱硫设施整改方案,报送环境保护部备案;2010年年底前,必须完成整改任务。
另外,这8家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公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据本公告核定的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确定各机组(锅炉)应全额缴纳的2009年二氧化硫排污费金额,核实已经征收的二氧化硫排污费,追缴差额部分。追缴情况向社会公布。
两部门要求,自公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广西方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来宾电厂、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嘉陵电力有限公司、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湖南益阳发电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所在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根据《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和上述公布的机组脱硫设施投运率,扣减停运时间上网电量的脱硫电价款,对脱硫设施投运率低于90%的,按规定处以相应罚款。从发电企业扣减脱硫电价形成的收入,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上缴当地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处罚情况向社会公布。
两部门要求,对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系统、弄虚作假的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四川嘉陵电力有限公司和四川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第十八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对不正常运行脱硫装置、超标排放二氧化硫的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两部门还要求,山西忻州广宇煤电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应将上述处理结果及时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4、万人低碳行动承诺活动拉开序幕
来源: 新华财经 2010年09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9/26/c_12606842.htm
9月25日,新奥慈善基金会携新奥能源所属全国各省营业厅共同发起了首个“中国公民万人低碳行动承诺”签名活动。新奥青年志愿者们通过邀请公众参与低碳承诺签名、与公众讨论家庭低碳生活、赠送绿色环保袋、发放环保生活手册等多种方式,向公众进行低碳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号召人们逐步开始低碳生活。
新奥慈善基金会将每年九月最后一个周六确定为“新奥公益慈善日”,发动和组织青年志愿者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传播低碳常识、倡导低碳生活。2010年9月首次发起了“中国公民万人低碳行动承诺”签名,作为本年度“公益慈善日”的主题活动。
新奥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韩瑞改告诉记者,新奥作为清洁能源的创新企业,在践行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希望倡导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低碳事业当中,共同为环境的改善而努力。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新奥希望从影响客户开始,逐步去倡导、影响公众去身体力行地,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据悉,由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及所属企业捐资成立的新奥慈善基金会将“关注节能环保”作为重要使命之一,希望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理念,并通过支持环保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实际环保技能的应用来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此次低碳签名活动将持续一周时间,希望通过影响更广泛的人群来倡导低碳环保。
5、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举行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09月26日
http://news.qq.com/a/20100926/001038.htm
中国首次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的技术比武活动——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于9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比武开幕,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和解放军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33支参赛队伍132名参赛人员进行激烈角逐。
此次大比武由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和副部长吴晓青分别担任比武领导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比武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监测理论考试,二是现场实际操作比武。要求比武选手系统地了解、熟悉和掌握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涉及的水、气、声、固体废物、土壤、生态、生物监测分析技术方法、质量管理技术要求、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等方面的相关环境监测理论和现场(实验室)操作技能,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内容的权重为4:6。
据悉,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监测机构和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进步,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推进全国环境监测队伍“一条龙”发展,培养业务精通的人才队伍,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009年,环境保护部制定并印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环发[2009]56号,以下简称《计划》),从制度建设、监测技术、仪器设备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计划》中明确规定要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大比武活动。此次大比武正是对各地环保部门开展情况的一次全面检验。
活动自2010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和解放军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先后成立了监测大比武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制定了详尽的比武选拔方案,开展了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举办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各级环境监测人员学习理论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丰富了环境监测的实战经验,促进了监测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大比武活动选拔出了一批优秀集体和高、精、尖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经过严格细致的集训后,优中选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本届大比武奖项级别高,不仅引人关注,也为比武再增热度。据主办方介绍,对获得大比武个人第1名、并符合条件的选手,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称号;对获得大比武个人1-3名、并符合条件的选手,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工作者”。
6、广东紫金矿业信宜锡矿发生溃坝致18死 水质未受污染
来源:中国经营网2010-09-2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5466322_1.shtml
截至目前,信宜全市受灾人口达3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4.6亿元。18人因灾死亡、17人受伤,尚有25人失踪。
9月21日下午,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信宜银岩锡矿尾矿库发生垮坝事故。
据了解,此矿位于广东茂名市下辖的信宜市钱排镇,因“凡亚比”台风横扫广东带来特大暴雨,而该矿位于高山,山洪暴发,致尾矿库溃坝,淹没下游村庄。据当地政府介绍,溃坝事故直接造成了1人死亡、4人失踪。
此外,据新快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信宜全市受灾人口达3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4.6亿元。18人因灾死亡、17人受伤,尚有25人失踪。全市民房倒塌223户783幢,损坏房屋63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7.261千公顷。
广东省环保厅:水质未见异常
事发后,广东省环保厅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派出厅应急办负责人和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开展环境应急工作。
据调查,发生垮坝的矿山下游为钱排河,经30公里左右汇入黄华江,再经过30公里左右到达粤桂交接断面,沿线广东省没有饮水源取水口。
根据现场情况,应急处置人员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在尾矿库外排口、钱排河的矿山上游、矿山下游500米、洪冠镇(钱排河汇入黄华江前上游约2公里)以及黄华江的怀乡镇(钱排河汇入黄华江后下游约2公里)、广西交界断面,设置了6个监测点,从21日晚9时起,每两小时监测一次,监测指标为pH、铜、锌、铅、镉、砷、汞、锰、铁、铬、六价铬。至22日12时的监测结果表明,钱排河和黄华江各项水质指标均未超过地表水Ⅱ类标准。
环保部门根据现场情况,责令紫金矿业有限公司立即停止生产;同时加强环境监管,防止企业在尾矿库修复并通过验收前擅自复产,消除事故隐患。
根据广西区环保厅的通报,广西环保部门从22日凌晨4时起,对粤桂交接断面及下游水质进行监测,所有监测指标达到水质功能要求,水质未见异常。
目前库存的尾矿已全部冲走,没有新的污染源。广东省环保厅表示,将继续做好环境应急处置工作,如有异常情况将及时报告。
另外,广东省防总发出《关于全面排查水库电站安全隐患的紧急通知》,要求有关单位立即对所有水库、水电站进行地毯式排查,安监部门立刻组织对所有尾矿坝进行地毯式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村民称溃坝是人祸
据双合村的村民透露,要不是紫金矿业银岩锡矿尾矿库溃坝,当地就算下再大的雨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村民李乾章说,双合村的上游有个石花地水电站拦水大坝,在水电站大坝的上游才是紫金矿业的大坝,“这次发生洪灾先是紫金矿业尾矿库坝溃坝,水流冲到水电站大坝,大坝承受不住水压,再次溃坝,才发生灾害”。而之前,村民反对紫金矿业和发电站在上游兴建。
“紫金矿业在上游开采矿产时,对植被的破坏很大,这次很多泥沙都是从那冲下来的。”村民李大玉表示,村里的田地都被大水浸泡过,所有农作物都淹死。更难以接受的是,被水浸泡过的土地,至少50年都不能耕作。
很多村民表示,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7、黑龙江省推进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入开展
来源:东北网 2010年09月26日
http://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10/09/26/052743957.shtml
东北网9月26日讯(黑龙江日报记者刘伟 东北网记者曹曦)26日上午,我省召开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推进会,进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典型经验交流,推动以“保护农村环境,呵护生态家园”为主题的2010年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入开展。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凤春、省政府副省长于莎燕出席会议并讲话。
我省龙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已经开展了13年,每年都围绕一个主题,把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对环境违法行为曝光,监督有关部门依法整改,对我省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可喜进展,污染减排取得突出成效,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省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会议指出,今年5月份,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制定下发了《2010—2012年龙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工作安排意见》,明确提出,以农村环保为主题的世纪行活动连续抓三年。要深刻理解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主题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搞好农村环境保护,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影响农民健康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
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务求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取得实效。各市(地)在互相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好典型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突出亮点、挖掘热点、解决难点,以点带面,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各级环保世纪行组委会要善于利用成员单位的优势,大力宣传先进模范典型。各新闻单位和媒体的记者,要积极撰写稿件,多出有震撼力的精品来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要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及时刊发和播出环保世纪行的新闻稿件。要教育引导农民逐步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弘扬环境文化。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把环保世纪行活动与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代表视察调研、立法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要落实领导责任,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加强部门沟通,确保活动积极稳妥地进行。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积极参与环保世纪行活动。
会上,双城市政府、齐齐哈尔市铁峰区查罕诺村、农垦海林农场和森工兴隆林业局四个单位先后作了经验发言,与会者还参观了各市地和农垦、森工系统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情况图片展。
8、广西绿色信贷为节能减排项目定制不同融资方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9月25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25/2552575.shtml
节能环保领域贷款余额增长14.61%,“两高”行业贷款余额占比减少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环境保护,强化绿色信贷,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今年,广西节能环保领域信贷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节能环保领域贷款余额为2224.42亿元,同比增长14.61%;比年初增加209.34亿元,占同期全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21.96%。各行贷款投向主要支持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再生资源等节能减排项目。
“两高”行业贷款余额占比减少。截至6月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34.03亿元,占同期全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6.23%,占比同比下降2.63个百分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六大高耗能行业贷款客户均通过相关环境评估并取得了环保部门颁发的环保证书。
淘汰及限制类贷款不断压缩。截至6月末,广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淘汰类行业贷款余额3.14亿元,比年初减少81.04万元,目前存量贷款客户主要为落后工艺水泥企业,部分已经停产并划入不良贷款类,对应银行正加大清收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限制类行业贷款余额仅剩9.73亿元,贷款客户为白酒生产、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属于工艺落后或产能过剩的限制类企业,已被对应银行列入信贷退出计划。
广西各金融机构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中,结合各行实际,通过“四个强化”,保证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一,强化客户准入管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及时转发或制定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指导意见,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放。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加大对“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的清理工作,坚决退出淘汰类企业存量贷款,不断压缩限制类企业的贷款规模。而对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优质重点客户继续作为信贷营销重点,适当降低利率水平并扩大市场份额。
第二,强化贷款流程管理。针对不同的节能减排项目量身定制了不同的融资模式,并对节能减排项目在贷款规模、贷款审批、贷款管理方面实行“单列”管理,对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开通“绿色通道”,提高贷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推行“绿色信贷”,对贷款项目设立“绿色信贷项目标识”,对存在环保瑕疵、环境违法历史记录或可能存在环境违规问题的环保关注客户,深入分析其环境风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对高耗能行业实施严格监控,将监控结构纳入风险管理能力评价范畴,有效引导信贷投向。
第四,强化配套服务管理。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区分行紧密围绕自治区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采取多项措施配合政府部门推动广西环保建设。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重点流域、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探索以开发性金融支持环境保护工程的模式,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搭建环保产业融资平台,推进和完善广西环保领域投融资体制建设和信用建设。另一方面提供担保技术援助贷款、股权投资、财务顾问等多种服务,积极支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和环保企业的发展,支持城市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黄松龄 邓蒂妮 丁品)
9、京津生命线难复原 海河流域何时不再"有水皆污"?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09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816560.html
海河流域何时不再“有水皆污”?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水质达标的重要因素
2010年春天,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小南辛堡。官厅水库库区,一位放羊的老人赶着羊群在水库一侧永定河多年前的河滩上干裂的河道里漫步。
官厅水库库区是海河水系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库,距离北京105公里,曾经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区水受到严重污染,90年代水质继续恶化,1997年水库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饮用水体系。 国新
周日特别策划
曾经激流咆哮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如今河床裸露、杂草丛生,成为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北京市计划从今年起到2014年,投资170亿元,试图让断流30余年永定河全线恢复水域生态。
让“母亲河”有水,但水从哪里来,水质能否达标?又成为一个新问题。
早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披露,海河流域水污染全国最严重,生态破坏突出。而永定河正是海河五大河流之一。
减排达标仍然“有水皆污”
永定河的环保困境是海河流域的一个缩影。海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海河流域共有北京、山东等7个省市,是继长三角、珠三角后的我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并将建设现代化的能源化工基地、农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等。
海河流域的环境治理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暨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题会议上,周生贤对“十一五”期间海河流域各地政府污染减排工作表示肯定,认为该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趋势得到遏制。他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河南2009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4.8%、8.9%、13.8%、11.0%、6.2%、16.0%和13.1%;北京、山东、河南已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其他4省市也基本完成。
尽管如此,周生贤强调,海河流域“有水皆污”状况仍未扭转,总体仍属重度污染。
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金南说,通过污染减排,从2005年到2009年,海河流域丰水期超标率从82%降到63%,枯水期超标率从72%降到60%,平水期超标率从64%降到60%,但不能忽视的是,“超标率依然超过60%”。
海河生态已不堪重负
“海河流域面积占全国3.3%,人口占全国10%,GDP占全国15%,水资源量占全国0.6%,水资源利用率超过100%,化学需氧量排放接近全国的10%。”王金南说,再加上海河流域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等传统行业,环渤海地区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冲击。
据悉,海河流域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1/10,但海河流域的环境容量却十分有限。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1.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8%。多年平均缺水量101亿立方米,缺水率达22%。流域总断流河段长度占总长度的27%,无断流河段的河系几乎不存在。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海河流域制约水质达标的重要因素。”王金南说。
“海河之痛”还表现在一连串的环境问题上。2009年,海河全流域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达到60%,地表水功能达标率不足30%,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仅有70%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因子超标率分别达到47.1%、40%和38.6%;河流生态流量极度匮乏,平原主要湿地水面减少70%以上,海河流域入海水量减少80%以上;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6万平方公里浅层地下水和5.6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形成的巨大漏斗,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
周生贤表示,按照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趋势分析,如果延续现有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十二五”期间海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增长20%—30%。届时,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局面更趋恶化,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最终将吞噬经济发展的成果。
“海河流域已成为我国水污染最严重,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的流域。长期以来,海河流域开发强度过大,水资源利用过度,生态环境破坏过重,已到了不堪重负的极限。”周生贤说,如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一样,解决海河水污染防治问题也必须探索出新路,彻底解决“海河之痛”。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10、能评办法11月实施 年耗能1000吨煤项目需评估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25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925/n275243946.shtml
继9月17日下发紧急通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力度。
9月21日,发改委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能评办法》)。《能评办法》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国家发改委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正式步入实施阶段。四川节能中心副主任任中告诉记者,过去各地按照国家的要求,也分别制定了对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相关制度,但是标准并不统一。“现在国家统一标准后,会有利于‘十二五’节能工作的开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他说。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警告,全国有7个省市的节能进展处于红灯区。这使得这些地区和全国能否完成“十一五”节能工作,存在疑虑。
到明年3月份,全国人大将对“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的执行情况,将成为“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参考。
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需上报评估
根据上述《能评办法》,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其中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年耗能1000-3000吨标准煤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其他低能耗项目填报节能登记表。节能审查按照各级政府项目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能评办法》还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实施、监管和处罚等做了规定。
上述政策公布,将使得各地的节能评估政策得到调整。记者获悉,不少地区,采取的是年耗能在3000吨标准煤以上才需要上报,进而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核。
以浙江省2007年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为例,“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及以上或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应当进行节能审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及以上或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应当由负责节能审查的部门报省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备案。”
一位节能专家指出,像江苏、浙江、山西、山东的固定评估标准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大项目比较多。
但是也有标准更高的。比如四川省2007年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提出,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在500吨标准煤以上(含500吨) 的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四川节能中心副主任任中告诉记者,国家统一标准后,预计各地的要求会统一,四川近期也会对原先的投资审查办法进行修改。
他也透露,这项制度确定后,意味着未来投资将在此前有环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节能评估的紧箍咒。“只要执行的好,预计会有好的结果。”
国家发改委指出,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能评办法》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对新上项目能源利用缺乏有效约束的问题。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强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是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能耗不合理增长的重要举措,急需按照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要求加快建立和实施这项制度。
“十二五”节能形势不乐观
不过,由于该项制度实施的比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十二五”的节能形势仍不乐观。
国家即将进行“十一五”节能考核工作,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有7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处于上升状态,包括江苏、辽宁、陕西、宁夏、广西、新疆、青海。
新疆等地的“十一五”节能进展比较慢,新疆仅仅完成节能进度40%左右。为此,尽管国家发改委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投资的节能评估制度,但是实际这些地区因为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可能节能目标难以完成。
中国科学院管理所王铮的课题组发现,“十二五”期间,预计贵州、新疆、青海、云南等地的节能目标和碳排放目标完成难度很大,这些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因此这些地区的节能要求,应该和一些发达地区不一样。
“‘十二五’西部这些地区,应该采取差别性的节能政策,效果会好一些。”王铮对记者说。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在制定细化的节能评估工作。比如工信部上半年完成了22项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被各地节能评估部门使用。
核心提示:根据《能评办法》,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其中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年耗能1000-3000吨标准煤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其他低能耗项目填报节能登记表。
这些标准覆盖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及电力5大高耗能行业,涉及现有企业(装置、机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新建企业(装置、机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入制和引导企业努力方向的先进值等三项指标。
不过,一位地方发改委节能环资部门的人士指出,这个标准,主要限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及电力等主要高耗能行业,对于汽车,以及全部的工业并未涉及。此外,建筑节能在建设部门主管。“所以要想把节能评估做的很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位人士说。
11、经济学人:拯救最后一道屏障“地球之肺”森林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9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926/n275265425.shtml
【搜狐绿色消息】据《经济学人》报道,虽然近年来森林砍伐得到改观,但是全球森林砍伐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如果不立刻赶紧行动起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会失去最有利的一道屏障──森林。
每当干燥的夏季也即将结束之时,亚马逊雨林面临着树木被砍伐焚烧,甚至在太空中也能看到焚烧所导致的烟雾。不过今年这一切得到了改观,巴西的森林砍伐率有了惊人的下降。2004年约有280万公顷(约合2.8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被夷为平地,而去年被砍伐的森林只有75万公顷(约合7500平方公里)。
不过这种改变并不是个别现象。根据联合国记录,在过去的十年中有近800万公顷(约合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允许重新生长或者重新种植,这主要集中一些像北美和欧洲这样比较富裕的地区。因为较富裕地区的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这也减少了对林地的砍伐。有一些比较大的不太富裕的国家,比如中国,也相继推出了大型种植计划,以此来预防由过度砍伐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就算在森林砍伐集中的热带国家,也不仅仅只是巴西开始有了保护森林的意识。
但是从树木砍伐者到树木保护者的之间的转换还不够快。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大约有1300万公顷(约合13万平方公里,和一个英国差不多大)的林地被作为其他用途,主要是作为农业用地。如果世界还想拥有森林这个天然的保护屏障那就得迅速行动起来了。森林不仅仅制造氧气,还能够使土地滋润,减轻温室效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
一个旧的坏习惯
至少在一万年间,当冰期气候结束,地球上逐渐出现了森林之时,人类就已经开始砍伐森林了。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口爆炸以及辛勤工作的修道士(当年修道士本着“劳动就是祈祷”的信念勤勉地从事劳作和生产,几次著名的垦荒运动都是由修道士发起的)摧毁了一半的温带橡树以及山毛榉木,通常都是为了给农作物腾出空间。19世纪大约有1亿公顷(约合100万平方公里)的美国森林都消失了,而这对森林的“大屠杀”也是受到了“改善”土地这一信仰的影响。而这种思想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比任何一任总统都要畏神的小布什从砍伐树木中得到慰藉也绝非巧合。
在大多数富裕国度,森林所面临的压力已经减轻。但是在许多热带国家保有约一半的现存森林,还包括了地球的绿色雨林地带,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这些国家对土地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刚果的雨林覆盖面积仅次于巴西,位居世界第二。该国小农数量将要翻倍,雨林主要用于小农土地开垦。全球对食品及生物燃料需求的增加也使得气温上升。加拿大的气候已经改变,近几年的暖冬造成了树皮甲虫之灾;而在澳大利亚,干旱和森林大火严重毁坏了其森林。
过度砍伐森林也许会使砍伐者变得富裕,但是长远看来,这种行为只会使地球环境恶化。雨林对维持整个大陆水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失去亚马逊雨林会使得美洲降雨量减少,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到远在德克萨斯州的农民。通过调节径流,树木可以有助于保证供水,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和洪水)。失去雨林也意味着失去了成千上万的物种,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占全陆地生物的80%。而对于担心气候变化的人们来说,与大气层相比,森林中植物物质以及覆盖的土地可以吸收两倍的碳量。一旦森林被毁,湿地被破坏,那么大量的碳就无处可去。如果亚马逊雨林被焚烧,那么碳排放量会超过化石燃料在十年中的碳排放量。
准备,坚持,种植
经济的发展在毁坏森林的同时也减缓了森林毁坏的速度。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为了勉强度日摧毁了森林。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对热带国家农作物的需求,从而加速了森林毁坏。然后同时,富裕国家的人们不仅仅考虑家庭安康问题。其政府也开始制定缓慢保护环境的法律。发达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也使得全球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制造者受到了影响。
不过从砍伐森林到保护森林的转变进程实在太慢了。而国际上为了加速这一进程提出了REDD的方案(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以支付现金的方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停止对树木的砍伐。而这种想法并不奇怪。政府和企业支付现金鼓励人们参与到保护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活动中,这一做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了。为保护森林水域,纽约政府支付现金给卡茨基尔的农民,让他们不要开发土地。REDD方案也有意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各国承诺继续推广这一计划也是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唯一显著的成功之处。包括挪威,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六大富国承诺为此首先支付45亿美元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受阻时,为REDD集资前景十分渺茫。但是不管怎样钱都必须筹集到。如果不下一番功夫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就会急剧加大,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就会失去最具价值最美丽资产之一的森林。这将成为一个悲剧。
12、荒漠化日益明显:三江源生态保护“告急”
来源:中国经营报2010年09月26日 方辉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26/000619.htm
号称“中华水塔”的青海三江源地区,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的发源地,一直是中国生态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自2005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5年后的今天,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还存在哪些问题?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随“生态文明记者行”报道组赴黄河源头地区采访,发现当地生态虽有所恢复,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却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影响深远的生态移民问题,因缺乏机制保障和必要产业支撑,已渐入困境。
黄河源头的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美誉,上世纪80年代时,县境内面积超过6公顷的湖泊多达4070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连年干旱,当地大量湖泊萎缩甚至干涸,2000年时数量锐减至2000个左右。以至于2002年完工的玛多县黄河水电站因蓄水量不足,直到2004年才正常发电。
“如今玛多境内的湖泊又增加到3700多个,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水域面积达到40年来的最大值。”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韩尚军告诉来访的《中国经营报》记者。
这一切,首先应该归功于实施了5年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三江源保护总体规划》)。想方设法增加黄河源头的人工降雨,是该保护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在干旱得到缓解的同时,黄河源头地区的荒漠化依然日益明显,有学者指出,三江源生态的恢复至少需要30至50年时间。
沙漠化治理仍处摸索阶段
从玛多县黄河水电站前往黄河源头标志景点“牛头碑”的路上,当地向导告诉记者,原先的道路已为鄂陵湖水所淹没,现在走的是一条备用公路,比原来要远10公里。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与2004年相比,扎陵湖水面面积增加了31.76平方公里,鄂陵湖增加了49.07平方公里。
得益于《三江源保护总体规划》,2005年至今,国家为防治当地沙漠化,总共投入了1847万元,治理总面积超过22.5万亩,治理手段包括人工补播、工程治沙、化学治沙及围栏封沙育草等。
据记者实地了解,除人工补播和围栏封沙育草初见成效外,黄河源头的沙漠化治理仍大多处于摸索阶段。
韩尚军介绍,人工补播地区主要是星星海附近10万亩沙漠的最边缘地带,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治沙方式,每亩的平均费用为3300元,如果要治理整个星星海地区,至少需要3.3亿元。
选择星星海作为治理实验地区,有成本方面的考虑,这种补播方式需要大量的石头,星星海周边可以就地取材,大大节省运输费用。
离星星海西南约40公里处的黄河乡“娘娘滩”,为果洛州玛多县和玛沁县交界处,面积达200万亩的大沙漠沿着黄河东岸分布,一望无际。当地牧民称,近30年来,这个大沙漠逐年向黄河岸边蔓延。
韩尚军告诉记者,对于规模更大的“娘娘滩”沙漠的治理,需要中央政府决策支持,按星星海的治理方案,至少需要投入66亿元,更困难的是这里根本没有石头,面积太庞大,让人望而生畏。
以沙漠化、盐碱化和次生裸土化为主的土地荒漠化,是玛多县面临的最严重生态挑战之一。据初步统计,土地总面积约260万公顷(3900万亩,近九成为草场)的玛多县,沙漠化土地1176万亩,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134万亩,强烈发展中沙漠化土地127万亩,正在发展沙漠化土地306万亩,潜在沙漠化土地608万亩。
生态移民遇困境
在不断扩大的荒漠化阴影之外,生态移民难见实效,也让三江源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工程总监郜贵恩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江源地区人口只有10万,现在增加到了50万,新增的人口要靠更多的牛羊来养活,对原有草场造成更大压力,如今保护生态要“退牧还草”,很多牧民必须搬到县城,必须寻找新的生计。
“我们不停地呼吁,三江源的老百姓为了大家的利益放弃家园,搬进城镇,他们迫切需要生态补偿。”郜贵恩说。
不过,县一级三江源办的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由于没有固定的补偿机制,生态移民实际上已经陷入困境。
按照三江源总体规划,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者的生态移民政策和强度有所不同。以海南州的兴海县为例,因黄河未流经县境内,被划为实验区,保护措施以休牧为主,每年4至10月进行休牧,政府每年给每户牧民3000元的饲料补助。同时,兴海县鼓励农牧民搬迁到县城集中居住,并为每户提供60平方米的住房、100平方米的牲畜棚。
记者在兴海县城的唐乃亥村移民点看到,许多农牧民的家门前都有农用拖拉机,还有不少蔬菜大棚。兴海县宣传部一位官员称,政府希望搬迁出来的农牧民能最终脱离农牧业,这样有利于保护草场生态,这个移民点100户居民中,从事蔬菜种植的有76户,牛羊育肥的有18户,养马的4户,他们的收入要比过去高出数倍。
但走进核心区的玛多县和玛沁县,生态移民的状况就差强人意了。与兴海县相比,这两个县海拔更高,生态更脆弱,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普遍不升反降。
记者从玛多县城赶到黄河乡政府那天,正值果洛州领导要来视察,因当地不仅没有手机信号,连固定电话也没有安装,黄河乡党委书记更桑加只能带着人在路边守候上级领导的到来。
更桑加告诉记者,黄河乡在玛多县算是比较富有的乡镇,但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开始影响牧民的生活了,政府一直在动员大家搬迁,但多数人不愿意走。
黄河乡共有2700多人,迄今搬迁出去的有189户,据说2005年启动生态移民计划时,不论是10口人的大户还是只有3口人的小户,都是每户每年给8000元生活补助,一开始就出现了“贫富差距”。
更大的问题是,玛多人烟稀少,牧民们常年以畜牧业为生,很难进入新的就业领域,随着移民户积蓄和补偿费耗尽,生计就成了大问题。
更桑加说,搬出去的人很多想搬回来,但上级政府不允许,乡里短期内还能管得住,以后很难说了,现在这些村民除了吃老本,只能挖些冬虫夏草,或是打零工贴补家用。
与海拔4000米以上的玛多相比,海拔低一些的玛沁县人口多出一倍,但生态环境却比玛多更恶劣。该县与四川和甘肃交界,一些草场严重退化地区的牧民,常年偷偷翻山越岭出省偷偷放牧,生活极其艰难。
玛沁县三江源办公室秘书侯生库告诉记者,县里的生态移民以10年为期限,即自2005年起10年内是阶段性禁牧,至于10年之后怎么办,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据了解,实施生态移民之前的那几年,果洛州牧民家庭年收入在15000元左右,以每户4人计算,人均年收入在3700元左右。实施移民之后,每户不分人口多寡,每年补助8000元,人口多的家庭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前后反差很大。
从原住地搬迁出来的藏族牧民不会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依然以牛羊肉为主食,极少吃蔬菜,购买牛羊肉成为移民户很大一部分生活开销。
在玛沁县的云游乡移民点,记者注意到,许多住户家院子里的蔬菜长得郁郁葱葱,油菜花都结了籽,但住户们并不去采摘。玛沁县农牧局草原管理站站长才让太说,移民的生活完全要从头开始,他们很多人搬出来都5年了,大多数人还不会使用铁锹。
对口补偿机制何在?
许多负责组织实施生态移民行动的基层政府官员,可能都没想过10年之后,牧民是否还会重返草原。他们相信,政府免费盖房子,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如此优厚的条件,肯定会留住常年居无定所的牧民的心。但严峻的现实是,当地受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第二产业不发达,如玛多县属于纯粹的畜牧业县,工业比重不足10%,就业机会紧缺,留不住新移民的人,也很难留住他们的心。
面对种种现实困难,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移民的步伐明显放缓,因为谁也不知道过渡期之后会怎么样,政府工作人员很难放开手脚,只能听任牧民自愿了。当地官员迫切希望,中央能建立起一个对三江源地区的固定生态补偿机制,以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
果洛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环境,果洛州已经取消了每年的经济考核指标,各县全力以赴抓生态保护工作,但移民问题涉及到钱,而且是长时间持续的资金投入,除了指望中央拨款,地方政府别无他法。
据悉,《三江源保护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总结报告,现已提交给青海省有关部门,报告中对过去5年的治理效果将有一个整体评估,预计10月上报国务院,一旦获得批复就向社会公布。
8月9日,中科院地理环境研究所所长刘纪远在西宁做报告时称,三江源生态的恢复至少需要30至50年时间。常年奔走于三江源生态保护一线的郜贵恩也坦言,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官员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想在5年、10年的短时间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想法不现实。
“三江源地区百姓为长江、黄河上游的保护做出了重大的牺牲,长江、黄河上游又为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理所当然应该得到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补偿。”郜贵恩说。
青海许多地方干部希望直接建立黄河中下游与青海黄河源头的对口补偿机制,因为青海对黄河水量的贡献达到49%,下游工业省份有义务保护源头的生态。
据郜透露,去年青海省政府已正式向国务院上报了《青海三江源生态补偿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目前正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进行修改,预计今年年底前会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黄河源旅游开发望梅止渴?
对于外界一度寄予厚望的旅游业,果洛州当地官员也不以为然,他们说,玛多县直到2004年才通电,交通和医疗基础设施很落后,旅游景点开发更是滞后,许多人即使对黄河源头心驰向往,也因交通生活不便及担心高原反应等难题望而却步。这些基层官员们承认,现在还看不到靠发展旅游振兴本地经济的前景。
海拔3600米的玛沁以及海拔4200米的玛多,都是人烟稀少、资源匮乏的荒凉之地,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沿214 国道到玛多,全程近500公里,很少有外地人能开车一天跑完,中途的共和县或兴海县会成为歇脚处。
由于海拔高、植被少、外来人高原反应强烈,当地俗语有云“玛多不住店”。据说每年到“牛头碑”参观的有几千人,但很少会在玛多逗留消费。
即使青海省内居民,也很少有人西越日月山涉足果洛州,更别说玛多,记者一行进入黄河源头景区时,预想中游客云集的景象并没有出现,玛多县城内也极少看到与旅游业相关的商店。
小资料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州16县和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山镇,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22个子项目,总投资75.07亿元。
13、喧嚣中的长白山还能挺多久?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24 沈孝辉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009/t20100924_664304.html
为旅游开发而修建的直达长白山顶的盘山公路,破坏了长白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造成瓶尔小草极度濒危的温泉栈道。
造成小泥池草甸化的排水沟。
2006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从自然保护区向“保护开发区”的体制大转型,从物种基因库和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基地变成了发展旅游产业、拉动地方经济而进行大投资、大建设、大开发的主战场,出现了行政化导致经济化的趋势。
从2007年开始,笔者和几位长年关注长白山的专家一起,以道路生态学为突破口,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大开发进行了考察、评估与论证。
从自然保护区到保护开发区
长白山以“野”著称。其最大的魅力是未经人工修饰雕琢的原生环境的粗犷之美,大野芳菲之美,而在野生和粗犷之中又不乏灵动与俏丽。
长白山是复合式“盾型”的休眠火山,从山路到山顶数十千米依次展现着红松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林、亚高山岳桦林和高山苔原四大植被类型的带状垂直分布,浓缩了从中温带到北极寒带数千千米的生物景观,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底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综合体。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于1960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建立,于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的州、市,对控制或分享长白山的旅游资源不断展开争夺战,力图将之纳入本地区经济开发的目标。但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开发一直持谨慎态度。吉林省人大还特别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制定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2005年6月,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吉林省政府决定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白山管委会)。2006年1月,长白山管委会正式投入工作。吉林省政府授权长白山管委会“按开发区模式进行管理”。原长白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职能被分解,归入管委会的不同部门。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只剩下一块牌子。
2005年8月16日,在长白山管委会组建工作会议上,当时吉林省一位副省长指出,组建管委会基于三大“迫切需求”:一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二是“更好地打造长白山品牌,树立长白山整体形象的迫切需求”;三是“解决现行管理体制弊端和矛盾,探索真正适合长白山发展管理模式的迫切需求”。
管委会无疑成为运用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工具,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也步入了“保护开发区”的道路。
大手笔还是大败笔?
长白山管委会宣称,要在3年~5年内“把长白山基础设施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超前的区域”,“使之更符合投资者的要求”。2006年~2008年,
是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阶段,期间开展了众多政府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
短短3年,长白山管委会共组织实施了包括办公大楼、长白山科学院、长白山博物馆、蓝景戴斯酒店、西坡和南坡山门建筑群、水坝电站、西坡换乘中心,以及未完成的长白山会展中心、医院、客运站等总计62个重点项目,将保护区内外都变成了大工地。在16.8亿元的总投资中,12亿元为国债和贷款,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高达7000万元,占旅游年收入的2/5。
2008年,长白山管委会在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建设蓝景戴斯酒店,除一栋主楼和一栋客房楼之外,未经审批非法砍树,又盖了3栋别墅和2号客房楼。据举报人和媒体披露,共非法砍伐1400棵树(长白山委员会承认砍了200棵树)。对此,2009年,长白山管委会对其下属的长白山开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和施工单位方的项目主管予以起诉,追究其法律责任。
长白山国际度假酒店,招商引资1亿元;园池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引资1.2亿元;长白山森林高尔夫球场,招商引资2.5亿元;参花高尚体育休闲,招商引资4亿元;卧龙国际商务中心,招商引资13亿元;和平营子国际度假村,招商引资200亿元……
用财政前期投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而后招商引资,这种经济区的发展模式被套用在了长白山这样的自然保护区身上,必然造成保护区的经济化。
长白山管委会为将保护区“全力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规划了49处景区、景点,不少已深入保护区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旅游开发规划的目标颇为宏伟:2010年~2012年,成为东北旅游的龙头老大;2013年~2015年,成为“北国度假天堂”,“南有亚龙湾,北有长白山”;2016年~2020年,成为“东方阿尔卑斯山”。配合规划,长白山管委会还计划建造五星级酒店11家,温泉度假村15家~20家,滑雪场5家,高尔夫俱乐部3家等。
为“全力打造南有亚龙湾,北有长白山”的品牌形象,长白山管委会3年内投入7000多万元进行广告宣传和营销推介。事实上,亚龙湾是纯粹的滨海旅游度假区,而长白山则是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两者的可比性较差。
长白山想打造成“东方阿尔卑斯山”,但其开发模式恰恰与阿尔卑斯山大相径庭。阿尔卑斯山的旅游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所依靠的也不是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外部资金的引进。且阿尔卑斯山旅游区的基础设施造型简约、规模适度,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程度极低,区内许多道路均修得十分隐蔽或者就是砂石路。
而现在,长白山大规模的开发和通达的道路却将游客送上快速交通的“传送带”,开展的是从一个景点匆匆奔赴另一个景点的“快餐式”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过程体验式理念南辕北辙。
其实,只要看看较近的富士山,长白山旅游开发的弊病就已一目了然。长白山将道路修到山顶,而富士山只修到五合目——海拔2400米的半山腰,剩下的1700多米没有公路,没有索道,无论尊卑贫富,一律徒步攀登。
差别在哪?我国一些人的价值观中多了花钱享受大山、享受自然的消费者心态,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呵护。
“环保项目”是否真环保?
长白山管委会称,前3年共实施生态保护项目56个,总投资19亿元(另一说涉及保护资金7.1亿元),保护的力度历史空前。但这笔巨资究竟有多少用于有效保护,不得而知。笔者了解的3个环保项目,既无生态学和生物学专家参与,也没有开展环评,就“大干快上”了。
景区的步行栈道。修筑架空栈道是为了保护地表植被,但由于使用的木板遮光挡水,加上施工过程的破坏,原地表植被实际多已死亡。在温泉区架设栈道,不仅有损于景观,而且造成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温泉瓶尔小草的极度濒危,还造成了上好木材的不必要浪费。
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激流本是长白山河流的自然形态,但河段综合治理工程自源头始用推土机将二道白河加以平整改造,或修成“水的台阶”,将激流变成漫流,破坏了河流景观与原生环境。
小天池的补水工程。这项工程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将二道白河掺入富含硫化氢温泉的河水抽入小天池,改变了小天池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造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极北小鲵濒临灭绝;二是挖了一道排水沟引上游小泥池的水补充小天池,造成了小泥池草甸化。
小泥池是直接发育在火山灰上的、东北地区海拔最高的高位泥炭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完整的勃兰特型(披盖型)泥炭沼泽。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自然保护上,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笔者第一次发现小泥池时走的是一条“鹿道”,即由蹄类动物踩出的小路。循着鹿道翻上山岗,便来到岳桦林中一块隐秘的浅沼泽地。当时,马鹿、狍子和原麝常常在那里饮水,池边蹄印清晰。
然而,2007年夏,笔者再次到小泥池时,却发现无孔不入的旅游大开发的触角已经伸进了小泥池,架设步行栈道的早期勘察设计已经完成,一根醒目的标志着栈道走向的红色塑料绳从小天池拉到了小泥池。而今天,这一曾经被笔者称为“秘密花园”的地方,再也没有曾经的那些动物光临了。
道路的“通达”,动物的阻隔
道路作为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对系统的结构及生物的影响日益加剧。我国绝大部分道路在建设之前缺乏规划环评,建成后又缺乏跟踪研究和综合评估。
长白山管委会为旅游开发实施了包括修建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升级改造已建硬化路面等7个主要项目的道路“通达”工程。调查显示,保护区的路域分布有104种野生动物,其中紫貂、黑熊、马鹿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目前,保护区已修建道路约350公里,里程在近20年间增长了1倍。保护区内10条主要路段,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修筑时均为土石路,90年代后,其中9条已经或者正在改造成水泥路,路面宽度也由原来的4米~6米扩展为6米~10米。
在考察中,专家在保护区外围的4条主要公路上设置了5条样带。2007年4月~6月的66次调查统计显示,改造后的水泥道路致死的野生动物种类共43种,在其中3条道路上,道路致死动物1867只,平均每日每公里致死动物2.82只。
道路里程的增长和路面的加宽带来了车流量的增加,道路升级改造带来了车速的提高,硬质化道路的修筑改造大大提高了野生动物的致死率。
调查显示,环区公路的头道路段野生动物致死率高达75.95%,主要致死类群为两栖类和兽类;其次为白山公路,占19.38%;而土路的致死率仅为4.65%。
保护区公路交通的动物致死高峰在每年8月,正值旅游旺季。2007年,保护区白河——白山公路车流量最高,而且最大流量集中于七八月的旅游旺季,月均26620辆,日最大车流量为887辆。
调查显示,长白山保护区道路的数量及密度已经导致行动迟缓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过去,在本来栖息地状况较好的土路、环区公路以及利用率较低的林区公路两侧,“水泡”数量很多,可供两栖类繁殖,而今改善公路的排水设施使这种水体干枯率高达85%,严重抑制了两栖类的种类数量。
道路里程的迅速扩张和网络化,还导致了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消亡。保护区将原始动物栖息地转化为人造路面的占地面积虽然仅占整个区域的0.3%,但是横穿保护区的4条主要公路将保护区分割成五大块和若干小块,大大降低了动物栖息地的连接度,造成大型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隔离、近亲繁殖。
当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和扩散被抑制时,道路便成为景观中野生动物迁移的主要障碍。互相隔绝的栖息地,对生活空间空阔、低密度、低繁殖率的食肉动物的捕食、寻偶繁殖和扩散,尤其具有毁灭性。
景区公路和景点栈道网络对鹿科动物的影响甚大。保护区景点栈道分布在河流两侧,这些地段是马鹿、原麝的栖息地和饮水地。调查发现,在已建成的栈道区域已经没有了以往马鹿和原麝活动的迹象,可见他们有意回避并且无法逾越人工铺设的架高木质栈道。
此外,网状的道路交通方便了人们进入保护区,偷猎和乱采滥挖活动激增。目前,保护区有大小入区路113条,纵横交错。反复踩踏形成的的步道几乎遍及整个保护区。大中型哺乳动物特别是紫貂、黑熊、马鹿等经济价值高的动物被非法捕猎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但道路对生态也不无积极影响。道路两侧的异质性空间已成为边缘栖息的鸟类活动的场所,提高了食种子鸟类、食草动物和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等。但其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相比,效果甚微。
失去动物的森林只能是树林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和2007年11月~2008年2月,两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全部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呈急剧下降趋势,这种态势若不能大力扭转,再过10年,长白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势必将变成“空林”——空无野生动物的森林。
数据显示,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现在,马鹿的种群数量为33头~83头,仅为当时5000头的1%;狍子300头~722头,下降了49%;野猪231头~769头,下降了58%;原麝,曾经在保护区广泛分布,自2002年再未见其活动踪迹。而处于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东北虎、金钱豹等猫科动物,保护区科研所自1985年~2007年共进行了433次野外调查,结论也是每况愈下,有的已经宣告灭绝,有的已岌岌可危。
保护区的鸟类中,处于濒危的首推栖息于河流湿地的中华秋沙鸭、鸳鸯、绿头鸭、斑嘴鸥等。由于人们在保护区水域反复大剂量投放农用杀虫剂进行灭绝性捕鱼,自1999年以来,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中已经很难见到鱼类、蛰虾和水面昆虫,导致水生食物断裂,直接影响了水禽的生存繁衍。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馆长朴龙国介绍说,现在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甚至不如林业局林场内的多。
曾任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杨世和,退休后带记者到长白山拍摄专题片,他们在大山里转了多日,竟连一只野生动物也未见到。杨世和伤心地对笔者说,长白山的林子如今静悄悄,只剩下大树,森林里失去了野生动物就不再是森林,只能说是树林。就像一座仓库,库房还在,但库内保存的珍贵物资已经快被盗空,你还能认为它是“物种宝库”吗?
今天,来到长白山林区,几乎随处可见山坡上的人参种植场,用蓝色塑料布搭建的一条条参棚,有如给大山贴上了一块块补丁,显得格外刺眼。这种人工种植的人参,俗称园参或家参,老百姓说,“赶上种萝卜了”,种得太多,品质不高,自然也卖不出好价钱。
人们渐渐淡忘了曾经的野山参。尽管参农业将园参植到林下以恢复它的品质,但这种仿山参同野山参在质量上相差甚远。隔三差五发现一两株野山参,非但不足以说明这一物种的延续,相反地,一经发现必被挖出,反而加速了其灭绝。
马上就评
自然保护区?自然开发区?
曹俊
长白山并非个案,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生存环境。有些曾在被遗忘的角落守候着安静的自然保护区,如今被推上了保护区开发的快车道,正经历着从自然化、生态化,向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的转变。可以说,自然保护区已经走在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正引发着争议。
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保护特殊价值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
一句话,自然保护区保护的主体是自然,是自然的内在价值。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的演替,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不是所有的价值都可以用使用价值来衡量,也并非所有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能换得。内在价值一旦失去,多少钱都买不回。退一步说,即使仅仅考虑自然的使用价值,合理保护以求永续利用,也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正因为自然的不可逆,才有了以保护为第一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毋庸置疑,保护不是途径,保护的目的不是开发,保护本身就是首要目标。
可是,当开发建设的脚步逼近自然保护区,人类的贪念和自私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能让更多的当代人领略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且用更舒适的方式,更快捷的速度,人们在保护区开始了行政主导下的有组织开发。
究竟是保护区还是开发区?自然不反对开发建设,它只是难以承受有组织、无秩序的开发,它只是难以认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当畅通的道路修至山顶,开发的不只是一条路,而是整片森林;忍受的不只是一片林地,而是整个系统。当游客蜂拥而至享受生态旅游,闯入的不只是络绎不绝的脚步,而是无止无尽的人为干扰。
自然保护区不同于经济开发区,它有其特殊的生态价值,有其难以取代的生态地位。如长白山的一池天水乃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源头,其独特的红松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林、亚高山岳桦林和高山苔原四大植被类型的带状垂直分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综合体。若开发不当,干扰过度,将不只是长白山的灾难,不仅是吉林省的损失,也将带来更大范围的遗憾。
自然保护区该怎么管?以自然为主体,以保护为目的,用最小的干扰,给其最轻松的呼吸空间。
现实中,一些自然保护区行政化管理的直接后果就是,只需要经过重新规划,并通过地方政府审批,就可以改变保护区的土地用途,从而绕过法律、法规“障碍”,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GDP的考核下,将自然保护区变成“保护开发区”。
一些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的举动也不难理解。在工作中,他们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要保护,一方面要经济效益,要养人,要就业,要福利。为何两难?症结很明确:保护不属于GDP。因此,给保护大于开发的权力,给管理部门更明确的职能,让其专心致志求保护,也许是一个思路。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位老者对后人说:你们未来的生活会比我好,有汽车,有洋房,但我比你们幸运,我今天看到的长白山的美色,你们将再也不会看到。希望我们用今天的珍惜,让老者的幸运延续,再延续。希望我们今天能用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未曾被污染的最后净土和未曾被侵扰的最后荒野,留下野生生物最后的家园和野生物种最后的基因库,也为人类留下未来发展的希望。
相关链接
履行“保护第一”13条建议
针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如何履行“保护第一”的承诺,沈孝辉提出了13条建议:
1.必须保留完整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2.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重新修订长白山管委会各项规划。
3.调整保护区,扩大核心区。
4.为适应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需要,并与吉林省其他市、州协调,建议扩大长白山管委会的辖区。
5.恢复水系自然形态,停止道路建设,对已建道路进行生态化改造。
6.严肃法纪,查处毁林大案。
7.建立生态专家和环境专家的“一票否决”制度,实行问责制度。
8.加强本底调查、环境监测和基础科学研究。
9.对管理保护区的各级行政干部和职工进行职业培训。
10.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11.将西坡风倒区的旅游公路沿线辟为环境教育基地。
12.根据《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正确实施生态旅游。
13.组建长白山专家委员会。
长白山北坡中途停车场,上百辆为游客准备的倒站车整装待发。
14、环境年报:被拔了牙的老虎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09月26日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cjpl/20100926/2653093.shtml
从大连新港原油泄漏到紫金矿业[6.26 -0.63%]水污染,再到滔滔洪水中不断发生的化学品泄漏事件,上半年一系列环境的突发事件再次触动了公众那根敏感的神经。为此,环保部于近日宣布16类上市公司应披露环境年报。但由于环保部“强制性短板”的存在,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近日将出台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即使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年报,也将是“半遮面”的年报。
9月14日,公众期待两年之久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化,终于有了些苗头。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称,为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敦促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而目前《指南》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于《指南》的出台,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出了很大的期待。《中国水危机》一书作者马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南》填补了很多的空白,例如,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的披露时间、内容和公布者,以及各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标准和内容等,且意义重大。”
目前,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司公司并不多,信息披露少,内容和形式都很不规范。绝大多数披露也只是定性描述,而具体的环境信息诸如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效率等定量的环境状况并不为公众所知。“有了这个依据,媒体、NGO(非政府组织)、公众就可以更好地实施监督,能够给予上市公司更大的压力,督促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马军说。
然而,《指南》能否让上市公司乖乖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还不能肯定。因为在一些专家看来,《指南》依然停留在了部门规章层面,没有上升到法规层面。《指南》的全文中也并未提及公众最期待的“强制”二字。
“环保部门在政策执行上的一贯‘软脚’作风,在非强制性公开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指南》的现实效力和实际操作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感叹。
“这其实也会是环保界的无奈。”马军说。他透露,环境信息披露并非没有机会进入立法程序。在修定《水污染防治法》时,就有环保组织提出了向公众披露环境突发事件信息的建议。不过,最终并未得到采纳。
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看来,我国信息披露难,难在机制。“信息披露是政府实施监管职能的主要业务,靠市场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行业准入门槛上。真正的监管应该是行业放开,监管企业进入行业后的行为,并制定规则。”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时红秀还表示,除政府层面外,国外的行业协会也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行业协会还没有那么发达,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那么,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要等到何时呢?时红秀表示,依照各国的经验看,强制信息披露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法规的出台往往是由一件或者几件突发事故为导火索的。即,由于信息披露不足,而导致了重大损害事件的发生,受害者由此对相关企业提起诉讼,并进而发现法律漏洞,公众就会强烈要求政府进行强制性公开。
让时红秀感到惋惜的是,前不久发生的紫金矿业水污染事件并没有起到诱发的作用。“媒体所谴责的重点放在了道义层面,而没有更多涉及到法律的缺陷。由此看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土壤还达不到诱发强制环境信息公开的肥沃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培育。”
针对目前的状况,马军建议,上交所和深交所应该重视《指南》,对上市公司的环保行为提出要求,甚至可以出台一些规定性文件。此外,公众、媒体、NGO也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给上市公司更大的压力。
15、海外版环保声音:灰霾天也“优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9月25日 黄抗生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2805219.html
明明是灰蒙蒙的天,能见度也不好,但有关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却是“良”,甚至是“优”。这是咋回事?是我们的感觉不对,还是监测出了问题?
都不是。专家的解释是,在现行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里,空气污染指数只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3项。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2.5到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又称细颗粒物)尚未包含在内,而这种细粒子恰恰是造成灰霾的元凶。
那么,这种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又是什么来由呢?专家说,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些一次污染物不同,它属于二次污染物,即由一次污染物受到相关环境影响而间接产生的污染物。比如,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碳氢、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就会形成二次气溶胶细粒子,这种细粒子直径都小于2.5微米。
2.5微米是个什么概念?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70微米,也就是说,28个细粒子排列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相对于可吸入颗粒物,这种细粒子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为它们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呼吸道和肺叶上,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积累还会诱发肺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大中城市包括一些小城市,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由细粒子形成的灰霾天气。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城市,更是饱受灰霾的困扰,只要延续不刮风的天气,能见度就会越来越差,灰霾越来越重。而且灰霾还会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像珠三角地区的灰霾还漂洋过海,连香港也不能幸免。长三角的一些城市更为严重,像南京,近5年来平均每年出现130个灰霾天,2009年竟高达2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细粒子指标不在监测之列,出现了灰霾天与空气质量优良天同步增加的怪事。再说南京,尽管去年有211个灰霾天,但空气优良天数也达到315天。也就是说,其中有160多天,既是灰霾天,也是空气优良天。出现如此矛盾的结果,表明我们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如再不改变,看来是不行了。
据报道,江苏已决定今年开展灰霾污染监测,在13个省辖市形成灰霾监测能力,并在全省布局空气质量检测站点,建设重点实验室平台。北京市日前也作出决定,将把细粒子纳入日常空气质量监测。国家环保部也打算在“十二五”期间,将臭氧和细粒子纳入常规监测。
这样的改变虽然来得晚了点,但毕竟表明已开始行动。但愿新的监测指标形成后,新的治理措施也能尽快跟上,使我们的城市尽快摆脱灰霾的缠绕,让我们的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清新的空气,而不只是生活在失真的“优良“数据里。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