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6
九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策划:
1、新浪环保: 环保特刊:聚焦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http://news.sina.com.cn/z/2010chouyang/index.shtml
2010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专题报道:
2、新华网: 全球人士问计水资源危机 促生水贸易
http://env.people.com.cn/GB/12738376.html
3、腾讯财经: 聚思主席刘佩琪:坎昆气候大会难达理想成果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16/001200.htm
环境资讯:
4、人民日报: 环保部强化环保评估 严防重化工业遍地开花
http://env.people.com.cn/GB/12737734.html
5、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审议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http://green.sohu.com/20100916/n274970262.shtml
地方信息:
6、东北网: 广西南宁隐瞒污水管被挖断致环境污染近半月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16/012621109986.shtml
7、北京晚报: 北京对排污单位污染水源地拟最高罚十万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16/151021115864.shtml
8、新华网: 重庆加密监测三峡库区试验性蓄水期间水质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4601099_1.shtml
9、南方日报: 广东肇庆清查鼎湖山污染源 禁让污水再入西江
http://env.people.com.cn/GB/12740351.html
人与自然:
10、新华网: 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遭遇生态困境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16/102221114371.shtml
污染信息:
11、云南网: 赤水河上游污染威胁茅台郎酒等名酒水源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16/135421115384.shtml
环境曝光:
12、正义网: 云南澄江景区因盗采磷矿遭严重破坏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9-16/092021113940.shtml
环保NGO:
13、中国环境报: 民间组织探寻生态保护与社区扶贫结合点――怎样激发环保扶贫潜力?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09/t20100915_663836.html
环保观点:
14、中外对话: 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http://www.lrn.cn/stratage/ressecurity/201009/t20100916_768153.htm
低碳减排:
15、中国经济时报: 关于低碳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
http://www.cet.com.cn/20100916/j5.htm
深度报道:
16、中国青年报: 地方重化工行业逼近生态底线 环保部将区域环评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16/082621113341.shtml
17、中国青年报: 三屯河:村民与砂场展开河道争夺战
http://news.qq.com/a/20100916/000433.htm
环境时评:
18、中国经济时报: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沉默是金?
http://www.cet.com.cn/20100916/j1.htm
19、证券日报: 环保投入并非一锤子买卖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09/868836.htm
20、中华工商时报: 治理城市污染可征排污税
http://news.qq.com/a/20100916/000892.htm
21、新华网: 时评:突发环保事件信息披露不能缺位
http://env.people.com.cn/GB/12741280.html
22、人民日报: 环评必须硬起来
http://env.people.com.cn/GB/12739956.html
23、新京报: 二木:环保部门这个“看家狗”咬得狠才忠诚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00916/2625285.shtml
24、中国环境报: 推行污染责任险要突破哪几关?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9/t20100915_663834.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环保特刊:聚焦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来源:新浪环保 2010-09-16
http://news.sina.com.cn/z/2010chouyang/index.shtml
导读:臭氧洞被认为是20世纪末期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现了臭氧洞,自此“臭氧层保护”进入公众视线。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也是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施行后的第一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本期新浪环保特刊聚焦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详细内容请点击网址:http://news.sina.com.cn/z/2010chouyang/index.shtml
2、全球人士问计水资源危机 促生水贸易
来源:新华网2010年09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738376.html
此间举行的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各方一致认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各国政府需加强水管理。同时,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水贸易也应运而生。
在“使日益枯竭的地球持续发展”分论坛上,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说,冰岛拥有大量水资源,现正和沙特讨论水贸易问题,他们会定期发出运水船到冰岛港口,将水运回沙特。
尽管水贸易对冰岛来说是一项好生意,但对世界来说,这也是一个警告的信号,说明水储量存在非常紧缺的现实需求。
瑞士雀巢公司董事会主席包必达说,水资源问题是今天全球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淡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已超出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限度。
作为关于全球淡水资源最为全面的分析报告,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
“目前,世界已经出现了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现在的淡水资源利用状况,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将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挑战。”包必达说。
美国西图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说,世界人口逐年增加,以中国为例,每年人口增长1200万到1300万,也就是每年产生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另一个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很多大都市中有60%的水资源泄漏是由于基础设施老化或者出问题造成的,造成巨大的水浪费。”托马斯说。
格里姆松同时说,长期以来,社会对于水的概念很狭隘,仅局限于河流、湖泊中的水或者喝的水。实际上,世界需要关注的“水”不应局限于此,淡水、海洋水、地热水、冰川等各种形态的水都应该包括。
他说:“例如,对中国和印度的未来来说,很大的一个威胁是喜马拉雅的冰川以及印度其他地区冰川融化带来的问题。”
“水管理的危机是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托马斯建议,一方面应高效节约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应关注水污染,减少和防止对水环境新的破坏,对受到污染破坏的水环境进行修复。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提高社会和公众意识,拿出可执行的规则和法律并严格执行来保障。
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说,水的危机和水的管理危机同时存在,对政府来讲应该更好加强水的管理和水资源的再利用。天津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政府加大管理和市场调节相互使用的方法,加强投入特别是对污水处理的投入,明年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左右,同时加大海水淡化技术引进和提升,通过立法来控制高耗水企业进入。
参加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说,面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国际上应建立水方面的相关机制,这是现在必须要做的,像关注排放和气候一样加强国际合作,关注水资源问题。否则,未来水问题也会导致一些军事冲突甚至是国家战争的根源。记者 刘元旭 倪元锦
3、聚思主席刘佩琪:坎昆气候大会难达理想成果
来源:腾讯财经2010年09月16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16/001200.htm
2010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9月13-9月15日在天津举办,主题为“推动可持续增长”。作为夏季达沃斯官方网络媒体合作伙伴和官方互动平台,腾讯财经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网络直播。
聚思(JUCCCE,全名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主席刘佩琪接受腾讯网嘉宾主持人罗绮萍独家访谈时指出,是次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增设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部长级会议,10月4日至9日在天津又会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显示中国元素日见重要。
然而她认为11月29 日至12月10 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COP 16会议困难重重,未必能达至令人满意的成果。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我是嘉宾主持人罗绮萍,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聚思主席刘佩琪小姐接受独家访谈。刘小姐在环保界非常有名,早于2008年就被时代杂志评为环保英雄。刘小姐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长期生活在国外,她的英语比中文好,所以我们访谈就会用英语进行。
刘佩琪:学习学习。
主持人:Peggy你好,很高兴再次采访你。
刘佩琪:谢谢再次邀请我,这是第二次了。
主持人:WEF今年的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
刘佩琪:对,这是我的职业。
主持人:我有一个有趣的观察,这是第一次在WEF中,有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部长级会议,有数十位来自全球的环境部门的部长都来这里分享,为什么会这样?
刘佩琪:对的,包括中国的全球关注环保的领袖,例如我们聚思的成员、蒙古的环境部长都来这里了。我认为去年的哥本哈根COP 15大会,虽然没有我们预期的成功,但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讨论这个议题,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后继续讨论,世界经济论坛让高层次的人聚在一起对话,这是世界经济论坛独特的地方。
主持人:你在这三天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刘佩琪: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称,低碳经济对中国未来发展很重要,这个其实对我来说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这可能对中国以外的人来说比较新鲜。对于住在中国的我来说,这只是显示了他的领导力。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认为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将会在未来的五年中越来越重要。你能否为我们阐释一下哪些低碳领域我们需要额外注意?
刘佩琪:这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问题,能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中国现在是一个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地,我们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型成为一个世界的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室。我们现在做的,从智能电网,电动车,到二极管灯,再到电池,横跨各行各业。这里有很多机会的原因是因为,当每一个新生儿出生时,他都需要使用能源,当人们来到城市后,他也要用更多的能源。所以这是创造清洁能源的机会,去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机遇。
主持人:聚思为中国当地的官员提供培训,你应该比我更了解,他们面临最大的障碍是财政问题,也就是绿色金融问题。我们这次很高兴采访到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褚立力,他说他会投资一家绿色银行,并在中国做项目,你认为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更多的绿色银行?
刘佩琪:我认为有很多方法去资助这些绿色项目,你说的聚思项目是我们和建设部合作,培训中国的市长。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资助这些绿色的项目,考虑方方面面,从低利率贷款,再到你说的绿色银行,到项目一开始和接下来阶段的资本,到碳额度,再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有很多很多种方法。秘密在于我们应该把钱用在何处,有很多种方法投资基础建设和能源效率,但如何做在短期内能有成效,这是我们和政府现在面临的挑战。
主持人:你的另一个专长是智能电网,我们也采访了WEF 能源行业主管,他们有一份关于智能电网的研究报告,对中国的智能电网有很好的评价,你如何看待?
刘佩琪:我们对智能电网的研究有三年了,重点是如何从智能电网中创造利润。从历史来看,中国只有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只有这两家企业,但在美国,有三千多家电力公司。所以,这对中国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去学习智能电网的技术,同时可以作为世界的示范。另一个要点,就是行业标准。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就很难吸引资金投资改变传统电网,有了标准才能更加稳定有效,那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风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同时可以透过传统电网传输。
之前人们经常问:什么是智能电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现今看街道两边,可以看到智能电网的宣传到处都是,再到2020年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这是一个浩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再到大大小小的IT 公司,一起讨论,如何处理数据,如何来回传输这些数据,从而我们能有这种(电网)改革。
主持人:国家电网公司刚刚宣布在智能电网上的投资可以在接下来的十年节省105 亿吨的碳排放,你认为这个可行吗?
刘佩琪: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说将会节省多少吨的排放,因为智能电网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所以他们可能只是考虑到一,二或三点好处,但其实有更多的好处。举个类似的例子,智能电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就如同一个外星人二十年前来到地球并建立互联网,建立我们今天拥有的互联网,然后有腾讯。二十年前,我们甚至没有网站,当时谁能预测到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会给市场和经济带来什么改变?没人能知道。这就是智能电网的意义。所以,这应该是可行的。
主持人:但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刘佩琪: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没有智能电网,不仅排放会更加多,作为一个国家,会制造15%的额外电力的,没有智能电网,我们不可能完成。因为风能,太阳能的系统是和现在的电网系统是很不同的。风能白天弱,而晚上强,但太阳能白天强而晚上弱,所以这和煤炭一直非常稳定是不同的。
主持人:另外一个智能电网的评价是,正如你说的,由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主导,另外的一些私人机构或者外资公司不能参与,这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刘佩琪:想想互联网,电缆让你传送信息,但你同时有谷歌,百度,Youtube, 优酷,Twitter, 交易所还有公司需要信息,有Gmail,你所有的邮件都通过这里,所以私人企业有很多的机会,小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所以有很多层面,从设备到教育。
主持人:我们再谈回国际层面的问题,我们现在身处天津,下个月你可能还会再来这里,因为联合国第四次气候变化谈判将于10月在天津举行,而这次会议将为11月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COP 16)做准备,你认为,中国在坎昆会议上将扮演什么角色?
刘佩琪:无疑中国是这类世界性对话的最重要的参与者,这是毫无疑问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西方熟悉的环保理念带入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中西展开对话。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与NGO如何相处。在西方,政府从NGO那里得到想法、建议、反馈,但NGO在中国的发展却较慢,今天我还知道,有的NGO在中国无法取得牌照。所以,在文化、法规方面,中国也许还有一些可以进步的空间,您怎么看呢。
刘佩琪:首先,你需要给中国的法律制定者多一些信任,让他们有机会从国际社会取得反馈。比如即将颁布的《能源法》。通过这种形式的立法,立法者有机会从国际社会获得大量的反馈。首先需要让西方社会相信中国政策、法律制定者有意进行真正改善环境的改革。NGO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方便人们可以展开对话。这是NGO的角色。要做好这一点,NGO需要一些技巧。JUCCCE作为一个NGO,我们的价值之一,就是同时满足中国和西方世界,为此,我们可以用气候科学家、电影明星、市长、歌手、政策制定者等各种语言沟通。NGO很重要,因为世界变化很快。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技术,甚至也不在政策,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变化,如何管理这个谁都离不开谁的世界上发生的变化。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你如何预测COP16的结果。
刘佩琪:结果可能很困难。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是确实很难。
主持人:时间点也不好。因为临近美国大选。
刘佩琪:是的。对此我不乐观。但我很乐观中国政府在国内展现的领导力。假如在国际层面上不能取得突破,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做好国内这一块。希望这样的信息可以传递到国际上。
4、环保部强化环保评估 严防重化工业遍地开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9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737734.html
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成果今日亮相,通过了专家验收,标志着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总体完成。五大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和潜在风险有哪些,如何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逐步扭转规模盲目扩张、结构重型化依赖、空间分散蔓延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可从环评成果中找到答案。
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初组织开展了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五大区域涵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个地级市和37个县(区),国土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开展地域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当前,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由此引发的大量矛盾和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五大区域战略环评通过全面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和潜在风险,明确了区域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的目标、生态底线和准入标准,规划了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方向、原则和实现路径,构建了从源头防范布局性环境风险的重要平台。同时,围绕把五大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示范区域的总目标,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提出,努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两大矛盾,优先落实产业升级政策、优先保证环保投入、优先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和环境准入不降低四条红线。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要全面推动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首先,努力为国家“十二五”宏观决策做好参谋。从环保角度提出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打破行政区划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避免重化工产业临海、临江、临河遍地开花;第二,切实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产力布局提供支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五大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好区域生产力布局;第三,真正为重大开发建设环境准入严格把关。把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区域产业规划环评,严把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从源头防范区域性环境风险和中长期生态风险。
5、国务院审议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1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916/n274970262.shtml
中新网9月15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会议指出,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1994年发布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受资源过渡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侯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会议指出,必须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全民参与、惠益共享,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规划。
二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
三要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
四要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
五要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应对气侯变化能力。
六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6、广西南宁隐瞒污水管被挖断致环境污染近半月
来源:东北网2010年09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16/012621109986.shtml
捞上来的死鱼用货车拉了好几趟。
因湖底隧道施工过程中损坏污水输送管道,南宁市主要内湖南湖成为周边地区生活污水排放地,水质严重恶化,鱼类大量死亡。从9月初事发至今已有近半个月时间,南湖污染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政府有关部门既未公布污染程度监测结果,也未发布排污管道堵漏工作进展,更没有拿出治污时间表,凸显环境信息披露责任意识的缺失。
焦点突发环保事件信息披露不能缺位
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和隧道施工方一连几日都没有发布相关信息,直至湖里出现大范围鱼类死亡现象,市民们才知道南湖正经历着一场生态灾难。环保部门在信息披露上显得多么麻木!面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南宁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竟然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据了解,南湖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并非无所作为。南宁市环保局启动了应急预案,加强对南湖水质的监测,也督促隧道施工方尽快修复污水管道。但由于公开信息缺失,广大市民无法及时得知政府的努力,以为政府不重视事关公共利益的事件。
环保部1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草案规定,发生突发事件的上市公司须在事件发生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这虽然是针对16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提出的要求,却也表明了国家对及时披露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的重视。各地各有关方面应当参照这一要求自觉提高披露环境信息的责任意识,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潇湘晨报据新华社
7、北京对排污单位污染水源地拟最高罚十万
来源:北京晚报 2010年09月1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16/151021115864.shtml
本报讯 (记者龙露)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听取了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条例(草案)》中规定,在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组织水上旅游或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活动的,以及在地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的,由所在地区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以上10万以下的罚款。对于以上行为的个人,可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条例(草案)》规定,在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准保护区内堆放和贮存易溶、含有毒素污染物的废弃物;在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堆放垃圾、粪便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饮用水水源的固体废物;在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贮存液体化学原料、油类或者其他含有污染物质的地下工程设施的,相关主管部门可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对有关排污单位违反条例规定的,并且不执行更加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造成水环境污染的,由相关主管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由主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
对违反规定,向雨水收集口、雨水管道排放或者倾倒污水、污物和垃圾等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条例(草案)》提出,对举报属实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对侵权诉讼案件受害人给予法律支持,再生水用量纳入重点行业用水指标。
8、重庆加密监测三峡库区试验性蓄水期间水质
来源:新华网2010-09-1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4601099_1.shtml
记者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为及时掌握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期间库区水质变化情况,重庆市制定措施加密监测试验性蓄水期间的水质变化情况,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安全。
9月10日,三峡工程2010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按照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重庆市环保部门制定下发了《三峡工程2010年试验性蓄水期间重庆库区水质加密监测工作方案》。由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及巫山县、奉节县等18个区县环境监测站于9月7日、9月14日、9月17日、9月27日、10月8日、11月8日、12月8日,分别对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简称“三江”)干流、库区一级支流上游和回水区中段、国控饮用水源地和回水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水质加密监测。
据了解,9月7日,重庆市环境监测部门完成了第一次(蓄水前)加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库区水质良好。“三江”18个断面水质均满足Ⅱ类,Ⅰ类和Ⅱ类的断面比例分别5.6%和94.4%。库区36条一级支流水质回水区上游满足Ⅲ类的断面比例为88.9%;回水区水体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为37.9%。14个饮用水源地所监测的项目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水质类别均满足饮用水源地水域功能要求,其中水质满足Ⅱ类的断面比例为92.9%。
9、广东肇庆清查鼎湖山污染源 禁让污水再入西江
来源:《南方日报》2010年09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740351.html
昨天,报道“双重污染笼罩鼎湖山脚上万居民”在肇庆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市委书记覃卫东早上阅报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报道,就报道提到的问题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调查研究,并拿出有效措施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鼎湖区的良好生态环境。由肇庆市环保局和鼎湖区组成的调查小组于昨早成立;在昨天下午召开的专题会议上,肇庆市副市长郑剑戈要求调查小组马上查清并关停污染排放源,不让一丝污水再流入西江河。
报道昨天一经刊出,肇庆市环保局与鼎湖区区委书记陈家添带领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立即就深入到现场了解情况。
据调查小组初步了解认定,报道中提到的污水源鼎湖区石咀涌与广利涌U型连通,主要接纳坑口街道和桂城街道的部分生活污水、养殖业(鱼塘、畜禽)及种植业废水。由于该区市政排污管网未完善,该河涌段兼顾排灌、泄洪等多重功能,未能清污分流。近年来,随着该片区人口的增加,上游及周边养殖业的增加,随之增多生活污水、养殖业及种植业废水直接流入石咀涌。因该河涌的水体自净能力有限,目前淤塞现象较为严重,而且石咀涌电排站去年以来的扩改建工程对其水体流动造成影响,造成石咀涌水质较差。由于该区新建成的水处理厂(规模为2万吨/日)配套管网尚未完善,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石咀涌附近最大的一家工业企业系广东肇庆星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工程基地,该基地于1998年建成投产,此前,基地的生产环节中的确存在污水排放与废气超标等污染问题,当时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回应,为了解决石咀涌污水排放问题,2007年投入了360万元新建1座容积约3万立方米的园林景观型氧化塘,“废水经处理稳定达标后由专管引至石咀涌电排站缓冲池,再由电排站专门抽排出西江”;规范排污口位置按要求安装了污水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监控平台,“处理后的污染物指标稳定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从2007年起,先后投入4660万元实施清洁生产工艺并完善环保治理措施:通过使用盐酸替代硫酸,“避免了硫化氢气体产生的臭味”;在环保处理设施中,增加臭氧除臭装置,“有效解决了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臭气问题”;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回收废水中有用的物料(磷酸盐、氯化钠、菌体),大幅减少了废水量,并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同时,先后为现有的两台锅炉配备了两套布袋除尘器,完善了石灰石自动流加系统,“使该基地锅炉中污染物浓度符合广东省《大气污染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类区控制限值”。该负责人称,“目前基地每日生产环节中排放的废气浓度均达标”。
昨天下午召开的专题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报道所指出的问题,调查小组需在马上查清具体的污染排放源,对查出有排放污水的单位必须立即停产整改,无法或拒不整改的企业、养殖场要进行强制性监管,通过搬迁甚至关闭的办法解决。鼎湖区政府尽快研究制定河涌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管网设施。星湖生物基地要继续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保管理,杜绝偷排、漏排现象,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基地周边环境治理,确保清洁生产。
10、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遭遇生态困境
来源:新华网2010年09月16日 周慧敏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16/102221114371.shtml
新华网海口9月16日专电题:被鸭子“吃掉”的红树林——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生态困境调查
一边是享有“护岸卫士、鸟类天堂”美誉的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很多红树林树叶凋零,甚至枯死;一边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数万人口,养鸭害树且规模不断扩大。当生态遭遇民生,考验紧迫,令人忧心。
红树林离奇枯死
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素有“护岸卫士、造陆先锋、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064亩,红树林面积为27975亩,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当地海洋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记者日前乘坐巡查船进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访,迎面而来的是浮在海面上茂密的“海上森林”。然而,沿着水路向前行驶约5分钟后,一大片已经枯死或根部裸露的红树林进入视线。这些树木的叶子已经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还有很多树枯死后倒在水面上,林子显得非常稀疏。
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伟告诉记者,这片枯死的红树林起码有三四十株,而类似这么大数量红树林枯死的状况,在整个保护区内至少有七、八处。“这片红树林最起码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枯死太可惜了。”他说,“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情况将更加严重。”
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韩坤人自1980年来保护区工作,至今已有30年了。他说,原来的东寨港水清澈、树茂盛,顽皮的孩子还经常下水游泳。而今,这样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大树底下都没有小树,大树下的小树快死光了。”他说。
无序养殖成为红树林枯死“罪魁祸首”
在保护区内,记者不断看到成群的鸭子在红树林下面的淤泥里觅食。陈伟说,红树林枯萎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咸水鸭养殖。
据了解,演丰咸水鸭是海南地方特色产品,咸水鸭养殖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底,经海南省质监局批准,“演丰(红树林)咸水鸭”标准化示范区立项建立,并成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08年8月,演丰镇咸水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升格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在“公司+标准+农户”的模式带动下,演丰地区大规模开展咸水鸭标准化养殖,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然而,随着养鸭规模不断扩大,鸭子对红树林的破坏也日益严重。陈伟说,大量鸭群不断觅食红树林泥土里的小鱼虾蟹,导致滩涂泥土被破坏,时间一长就影响了土壤环境。在这种情形下,海水潮涨潮落使得红树林的根裸露出来,红树林很容易就倒下死亡。据统计,目前在红树林保护区内的养鸭户有20多家,鸭子达3万多只。
除了在红树林中放养的鸭子,还有大量圈养的咸水鸭。记者看到,在红树林保护区内散布的圈养点随处可见,一个圈里鸭子至少数百只。鸭圈周围水质发黑,散发着刺鼻的臭味。陈伟分析说,圈养污染造成的破坏性没有放养大,但大量鸭粪直排海中,严重污染海水,破坏了红树林的生存环境。
陈伟告诉记者,高位池养虾是严重威胁红树林生存环境的另一个因素。在保护区红线内的演丰镇山尾村委会,记者看到这里的虾塘星罗棋布,一个紧挨着一个,每个虾塘面积有七、八亩,与红树林仅一路之隔。虾塘每年至少需要进行两次消毒,而含有高浓度漂白粉的消毒废水,便被直接排到红树林里。周边的大片红树林已经枯萎,有的根部裸露出来,树根上满是小洞。据统计,保护区红线内有2300多亩虾塘,除了消毒废水造成的污染,虾塘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从虾塘排入大海,对红树林的生态平衡破坏极大。
民生与生态平衡难题亟待破解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海口市三江镇、演丰镇、海口三江农场及文昌市罗豆农场,共3万多人口。村民世代靠这片红树林为生,或抓鱼捕虾,或养虾养鸭。陈伟说,建立保护区时,是允许老百姓正常捕捞的,只要不破坏生态环境。然而从去年开始,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始发现有红树林枯死,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陈伟告诉记者,针对养鸭对红树林的破坏,海口市政府于今年4月发出通告,禁止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养鸭,但效果并不明显。“老百姓也知道养鸭对红树林有破坏,但又要生存发展,这个矛盾怎么解决?”陈伟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
海口市林业局副局长、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郭建表示,红树林的生态价值极其重要,对于无序养殖造成生态系统破坏,应立即采取措施制止。目前管理局正努力与养鸭户们沟通,力争尽快将保护区内的养鸭户清理完毕。
“虾塘的处置问题是目前保护工作的最大阻碍,因为是历史遗留问题,涉及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而且填塘经费较高。”郭建说,在保护区200米范围内共有5670亩虾塘,如果按一亩一万的标准赔偿,加上人工费等,要退塘还林,至少需要七八千万,管理局根本无力承担。他说,市林业局正着手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力争得到财政等各方面的支持,五年之内填埋保护区内以及周边所有的虾塘。
海口市美兰区区委书记李杰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怎样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及保护和民生的关系,这个考验正摆在大家面前。他认为,在保护红树林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是保护的过程,也是解决民生的过程。
郭建告诉记者,当前美兰区政府正在对红树林的保护开发做规划,保护区也在与相关大企业洽谈,红树林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该很快就能启动,到时就业渠道也会拓宽,当地老百姓完全可以通过经营餐饮、旅馆等途径致富。
11、赤水河上游污染威胁茅台郎酒等名酒水源
来源:云南网2010年09月1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16/135421115384.shtml
红军长征4渡赤水河,让这条不起眼的河流名声鹊起,而这条河更是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等大批中国优质白酒,而更不为人知的是——赤水河的源头在昭通市镇雄县。
可如今,一份关于赤水河流域的水资源环境报告指出,赤水河上游沿岸企业林立、污染严重,把茅台、习酒、郎酒、董酒等名优白酒推到“水危机”的风口浪尖上,赤水河的“美酒河”美名岌岌可危。
赤水河上游污染严重
日前,一份关于赤水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权威报告显示,赤水河上游因过度垦殖、滥砍乱伐和土法炼锌,森林覆盖率已从1950年的3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随着水土涵养能力下降,赤水河最近20多年的水量已减少了6.5%,上游沿岸和支流纷纷建起煤电、化工和矿产等重污染企业,严重影响了水质,茅台、习酒、郎酒、董酒等著名白酒企业的生产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赤水河正在逐步远离“美酒河”的美誉。
此事经多家省外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赤水河流经川滇黔3省13个县市,流域长度达520余公里,流域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它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并不是靠某个企业和某个地方政府能单独完成的,只有形成3省联动、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对赤水河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才能让这条“美酒河”香飘万里。
赤水河源头水清甘甜
赤水河上游污染严重?是否也包括赤水河的源头呢?最近两天,记者来到了镇雄实地探秘。
记者从赤水源镇旁的赤水源逆流而上,一路徒步向上,沿河两岸群山起伏,树木葱郁,绿草茵茵;河水清澈甘洌,潭水深幽泛蓝……
历经4个多小时的徒步游走,终于来到赤水源的发源地,也就是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飙水岩”,只见两处碗口粗的溪水从相距约100米的岩石上急速洒落下来,形成两道随风舞动的白色瀑布。随后,两条溪水汇合,蜿蜒流向远方,这就是“赤水河之源”,旁边还有两块水泥碑。
值得一提的是,赤水源水清甘甜,沿河百姓都在直接饮用河水。
赤水源将兴建大型酒厂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镇雄县现在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准备在赤水源兴建一个年产1万吨的酒厂,预计投资1.2亿元。而当地相关部门表示,项目很快就会上马。酒厂之所以选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区位优势和适宜酿酒的优质水源。
对于在赤水源建酒厂一事,赤水源沿河两岸的群众看法不一,可谓喜忧参半。有村民认为,酒厂建好后,一些村民可以到酒厂打工,而自家种的粮食也要好卖些,“是一件好事情”。而也有村民表示,酒厂建成后要从本来流量就不大的赤水源里取水,容易造成水源减少甚至断流,更担心原本清澈纯净的母亲河会因此遭受污染,变成臭水源,从而影响沿河百姓的生活和旅游业发展,更会让茅台酒没有清水可用。
建酒厂一定会环保先行
对于村民这种担心,镇雄县商务局、环保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均明确表示,将坚持“环保要先行、生态出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酒厂安全生产和环保经营方面的监管力度,处理好酒厂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赤水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会让赤水源变成臭水河。
目前,镇雄网正在组织“赤水源爱心环保行活动”,内容包括在赤水源沿河义务捡拾垃圾、给贫困老人送米送衣送钱等爱心公益活动,让更多热爱环保的人,关注赤水源的生态保护。 记者 申时勋 摄影报道 (春城晚报)
12、云南澄江景区因盗采磷矿遭严重破坏
来源:正义网 2010年09月1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9-16/092021113940.shtml
国有磷矿资源被疯狂盗采,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国家A级地质公园及抚仙湖东面径流区域生态环境惨遭严重破坏,当地政府及国土主管部门多次整治,却收效甚微?个中原因经检察院查证——
原是“内鬼”作祟
2010年9月2日至6日,由澄江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不法分子与国土执法人员内外勾结,疯狂盗采帽天山和抚仙湖东面径流区域数额巨大的国有磷矿资源,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系列职务犯罪案件,相继被澄江县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多名国土执法人员分别被以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受贿等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0年、9年等刑罚。人们在闻讯拍手称快的同时,也不断发出疑问:原本的“国土卫士”,是怎样蜕变成“磷矿硕鼠”的呢?
国有磷矿神秘消失
2010年1月12日,澄江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巡逻时发现,帽天山核心区内曾经堆积如山的郭家山磷矿神秘消失了。怪事叠出,成百上千吨磷矿石一夜之间悄无声息消失之事还发生过多起,且多发生在节假日。
而这些消失的矿石均是在当地重拳整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专项活动中,在县政府、乡镇、村委会多级监管部门和国土、工商、公安大量联合执法巡查人员昼夜巡查的眼皮下发生的。事出蹊跷!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10年初,澄江县境内主要位于保护区内的十多个磷矿点被疯狂盗采几十次十多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疯狂盗采行为不但造成磷矿资源的巨大损失,还造成帽天山和抚仙湖东面径流区域森林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加重,严重威胁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保生态磷矿被禁采
澄江县地处云南省玉溪市,距省会昆明仅58公里,境内有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的帽天山动物化石群、容水量居全国内陆湖泊第三位且总体水质为Ⅰ类的抚仙湖。其独特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省、市、县旅游大省、生态立市(县)发展战略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支撑点。
温家宝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曾为保护好帽天山和抚仙湖的生态环境,分别作过“要保护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和“要确保一流水质、一流生态、一流旅游”的重要批示。
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帽天山和抚仙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组建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和执法队伍,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曾关停包括帽天山周边14个采矿点在内的县内全部42个采矿点,整合了全部采矿企业,查获盗采盗卖磷矿行政违法案件54件74人,查处了涉矿刑事案件1件1人。
但被禁采后末能及时复耕的大量富矿仍裸露在原采矿点上,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贪婪者的目光,零星盗矿行为屡禁不绝。尤其在2007年后,随着磷矿石价格猛涨,原来小打小闹的盗采行为逐渐演变为采用先进设备大规模疯狂盗采滥采,成为当地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检察机关介入初查
越演越烈的盗采滥采磷矿资源行为,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极大不满和当地县委、政府及各级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呼吁“严打”。检察机关及时调整打击重点,将环保领域作为今年的反腐重点,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突破口介入初查。
2010年1月,检察机关得到消息,公安机关对吴宝亮、马克俊涉嫌参与1月7日盗采郭家山磷矿石进行立案侦查,其中李玉保是公安机关传唤对象之一。
李玉保系当地因开矿而小有名气的一个矿老板。位于帽天山保护核心区的郭家山磷矿采点系其原采点之一,在矿山整治行动中被禁采后,其主动参与了该矿点的恢复治理工作,并非法复耕出大量磷矿石堆放在采点旁,在政府用部分复耕矿石补偿完其禁采损失后,其仍一直认为剩余矿石是自己的,并派人看守。
检察官分析,李玉保作为磷矿采点老板,吴、马二人所盗卖的磷矿石恰巧来源于其原采矿点,李肯定与吴、马有联系,且李与某些国土执法人员联系紧密,其背后应有保护伞,否则,吴、马二人为什多次大肆作案却无人问津?
查清案情
检察机关随后果断传唤了李玉保等人,不但在短时间内查明李于1月3日和7日将位于帽天山核心区内郭家山矿点2500余吨价值29万余元的磷矿石盗卖给吴、马二人的犯罪事实,还查明李伙同其子于2008年“五一”期间将同一矿点7000余吨价值94万余元的磷矿石盗卖的犯罪事实。同时,获知其在动用大量挖机和运输车辆多次盗采过程中竟能成功避开多级监管和多人巡查是因为“内部人员关照”。案件有了突破性进展。
两“内鬼”浮出水面。根据李玉保提供的线索,检察机关顺藤摸瓜查明国土执法人员尹忠培、佘继荣渎职贿赂犯罪事实。二人在履行矿山监管、巡查职责期间,明知盗采信息,不但不制止,反而为不法分子提供巡查信息甚至帮其“放风”,帮助不法分子顺利盗采帽天山核心区及周边区域大量磷矿石,并于事后共收受好处费20余万元。案件有了实质性进展。
“内鬼”不止两个。通过获悉的相关信息,检察机关乘胜追击,继续深挖细查,又查获4名国土工商执法人员和1名行贿人。分别是县国土局原副局长皆应留、矿管科长邓景元、矿管科工作人员蒋贵戎以及参与联合执法的县工商局公平交易科科长李能,他们在行使矿山监管、巡查职责过程中,或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或受贿而向盗矿人通风报信甚至帮其“望风”,致使多起盗矿行为不查处,或不能查处,或不及时查处,甚至查到后故意放弃,最终导致大量磷矿资源被疯狂盗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扩大战果
检察机关在揪出大量“内鬼”的同时,还发现了大量涉嫌非法盗采盗卖磷矿石的违法犯罪线索,均严格按照管辖权限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并跟进监督其立案侦查。
该系列案件查办过程中,检察机关撰写的检察信息先后被省检院、省委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温家宝总理在看到该信息后作出了批示,市、县各级领导也作了进一步批示。
案件查清后,澄江县检察院及时发出了检察建议,建议国土、工商主管部门采取强有力制度落实措施,加强国土、工商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改进执法监察队伍选用、待遇等制度,提高其防腐拒变的能力。
案发原因
案件的成功查处,使保护帽天山和抚仙湖生态环境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使得曾经一到节假日就热闹非凡的各禁采点终于归复平静,当地群众反映良好。该系列案件开庭时,法庭内外挤满了旁听者,当地党委、人大、政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发案原因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办案检察官介绍说,该案引发人们深思的原因很多: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主要领导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执法素质不硬,甚至在个别领导说情下放弃了监管职权,挫伤了执法人员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由于查处手段有限,打击力度较弱,在高额分成的利诱下,部分执法人员普遍产生了“不捞白不捞”的心理,并在集体怠于执法的情况下自认为找到了发财“良机”,逐渐沦落为盗矿分子的“帮凶”;更主要的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个别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向钱看”的欲望恶性膨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放弃原则和良心。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任务任重道远。(文/正义网通讯员 洪和兴 赵安金)
13、民间组织探寻生态保护与社区扶贫结合点――怎样激发环保扶贫潜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16 陈媛媛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09/t20100915_663836.html
近年来,不少有影响力的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环保NGO)都选择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与社区扶贫相结合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效推动了社区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促使农户在脱贫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NGO作为一支扶贫工作的生力军,它在扶贫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又有哪些优势?下一步如何该如何发挥潜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
记者:近年来,扶贫一直是NGO最为关注的基本领域之一,与其他领域相比,NGO参与扶贫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国胜:NGO具有贴近基层、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这是NGO最重要的优势。
NGO深入到基层,贴近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更能了解老百姓的需求。NGO扶贫项目设置灵活,可以根据现实变化,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符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实施方案。NGO在项目设置和运作上也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勇于探索新的扶贫方法,全球很多扶贫理念和模式都是由NGO率先提出来的,然后得到政府大范围的推广,比如参与式扶贫和小额信贷。
记者:NGO在扶贫工作起到那些积极作用?
邓国胜:相对西方成熟的公民社会而言,中国NGO参与扶贫仍处于不成熟的初级发展阶段,NGO起步比较晚,无论是组织数量和规模、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从业人员、资源和活动,还是扶贫的经验、模式、能力和贡献,均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
NGO参与扶贫的作用体现在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相对于政府的扶贫资金,NGO能够投入的资金很少,所以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索扶贫新模式上,这些模式经济、实用,可以快速推广。
所以,我觉得,评价NGO参与扶贫的作用,不在于它改善了多少人的生计,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它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上,这才是NGO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记者:环保扶贫是不是NGO最先提出来的新模式?
邓国胜:是的,NGO在扶贫的过程中嵌入环保理念,在扶贫的过程中,让扶贫项目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环境的可持续性,既发展生产,改善老百姓生计,又有助于生态保护。NGO率先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理念,并且探索出了很多很好的办法,比如贵州草海保护模式、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绿手绢”、全球环境研究所的协议保护机制、云南CBIK生态旅游项目等,通过老百姓承诺保护环境,NGO帮助发展生产,这种扶贫与环保相结合的理念,被此后的很多扶贫项目引入,这是NGO最大的贡献。
NGO除了创造了这些理念以外,还告诉了政府可以怎样做,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看得见、摸得着,政府可以借鉴和推广。
记者:未来政府该如何进一步发挥NGO的优势参与扶贫?
邓国胜:我国之所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是发现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有它“失灵”的一面。在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中,政府不能包办天下,确实需要发挥NGO的作用。我国正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中蕴涵了这样一个前瞻性的理念,就是希望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将更多的社会力量激发出来,让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希望NGO能够发挥作用,但是NGO非常弱小,开拓性不够,能力不足,攻坚力不强,制约了其在重大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些政府认为,与其让NGO去做,不如政府自己去做。但是各级政府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要认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力量激发出来。
在起步阶段,政府需要培育NGO,像我们培育民营企业一样。经历过无序发展的阶段,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在提供就业、增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关键是看政府有没有耐心,去培育或扶持NGO,让他们渡过难关,以期在未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断地培育、提升NGO的能力,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我认为,目前那最好的办法是给予NGO培训,加强NGO自身能力建设。国外很多地方政府都会拿出钱来,对NGO进行一些培训,搭建NGO相互交流的平台、政府与NGO交流的平台,搭建平台本身也是由NGO去做,政府购买服务。
记者:政府在鼓励NGO参与扶贫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邓国胜:我认为目前可能的方式是项目购买,政府要探索一些扶贫的方式,让NGO去提供,比如环境检测,对企业的监督,目前很多NGO在做,但做得很辛苦,原因是缺少经费。政府也可以发挥NGO在环境监督方面的作用和在收集环境信息方面的作用。
中国NGO主要是靠喝“洋奶”——境外的资金,“洋奶”毕竟还是很有限的,还应该主要依靠“母乳”——本土的资源。下一步,我觉得是政府与NGO密切合作,政府用更多的资金购买项目,给NGO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一
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计划组织——
草海保护模式
每年冬季,在贵州草海越冬的10万多只鸟让高原明珠一片勃勃生机,人鸟和谐相处的画面随处可见。实施了10多年的国际环保合作项目将“扶贫与环保结合”的理念深深植入了草海,支撑着草海走出了贫穷—破坏—愈加贫穷的怪圈。
草海是位于贵州省西部威宁县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过度地开垦湿地、山坡,无限制地捕鱼,这些活动加剧了对草海自然资源的破坏。
1994年初,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国际渐进计划组织筹集资金开展了自然保护与社区扶贫相结合的国际合作项目——渐进项目,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脱贫路。经过村民们讨论,一些贫困户被确定为渐进户,并得到一笔赠款。赠款必须用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上,并且首先要保证不破坏环境。
在实施渐进项目的基础上,国际鹤类基金会、贵州省环保部门和当地农民共同出资,建立了村寨发展信用基金,保护区随时追踪资金使用情况。村民推举大家信得过的人进行管理,而且由自己定出还贷时限和借贷利息。
正是这样一种以“村寨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战略和实践,把过去“以物种为中心”的保护策略转变成了“以做人的工作为中心”的保护策略,促使农户在脱贫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草海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从而成为自然保护的主体。
案例二
全球环境研究所——
协议保护机制
生态类型丰富的地方往往都是贫困地区。2006至2010年间,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协议保护机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将协议保护机制概念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领域推广,减轻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社区生计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协议保护机制是以保护为目的转让土地的某些使用权的一种方式。
协议保护机制的优势在于:首先,为各地资源所有者增加保护动力,这是通过依据保护成效,每年或定期支付补偿金来实现的;同时,依据详细定义的保护协议履行衡量标准来监测投资的有效性。其次,它的灵活性决定了不便于用建立保护区这种行政手段进行保护的土地也可以得到保护,例如,对于私有土地,它可以提供一个以保护为目的的真正的市场机制。每个协议的执行方都通过竞标的形式产生,这既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又可以使真正有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参与保护工作。
此外,GEI还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冲突,设计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护区周边的居民通常利用当地资源做燃料和谋生手段。GEI向他们传授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并为他们提供实际有效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对当地资源的破坏,从而缓解了社区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矛盾。
目前,项目组已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项目示范点。
案例三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乐和家园“绿手绢”项目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在四川省彭州巿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了“乐和家园”重建项目,“绿手绢行动”是这个项目中的一部分。
“绿手绢行动”所用手绢均出自大坪村“绿手绢”作坊,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以工代赈的机会。
大坪村位于龙门山脉余脉,80%的村民依靠在附近的黎家林石灰窑打工维持生计。矿山的开采在给村民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地震后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设施遭到破坏,人们失去了生活来源。
手绢作坊的运营促进了当地的产业转型,以持久地保护环境。这些手帕由大坪村的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这些手帕的原料,是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北京购买的,大坪村的妇女一针一线地绣上各种颜色的“家”字,整理、熨平,再寄回北京。
消费者可以通过北京地球村代为订购“绿手绢”,也可通过淘宝店购买。
为了支持农户可持续生产,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种植方式和乡土文化,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乡土乡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彩禾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与市场》、芭莎礼品、自然之友、北京国仁绿色联盟等机构与2009年11月共同开展了公平交易项目,联盟核心成员中NGO负责上游产品的选择和定制,北京乡土乡亲公司、北京彩禾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负责将产品在自己的渠道内销售。
案例四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施农家肥、不打农药……四川省郫县安德镇安龙村的8户农民采用自然农耕的方式,种植生态蔬菜。他们生产的蔬菜专门提供的给已经预付费的消费者。这种产销模式的被称为CSA(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源起日本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东京等大城市的主妇们通过订单、预付款等方式鼓励农民生产不用化学品的农产品,并与农民协会直接交易。这种消费模式对整个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风靡欧美。
为了减少农药化肥的渗透,减少对城市河流的污染,环保民间组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河研会)促成安龙村开展有机种植。经过几年多的试点后,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安龙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于2005年下半年启动。有多户村民参与了这一试点项目,进行有机农业的种植。其间,河研会通过在城市帮助寻找有机蔬菜受众的方式,以支持农民进行生态种植。
通过两年多的试验,试验户的土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原来已板结的土地开始变得松软、以前消失掉的蚯蚓重回土地、戒掉“毒瘾”后的土地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大大减低……
此项目具有向其他农村地区复制的价值。之后,河研会又选择了安德镇园田村,试图将安龙村的生态种植模式复制到那里,以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14、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来源: 中外对话2010-09-16 马军
http://www.lrn.cn/stratage/ressecurity/201009/t20100916_768153.htm
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自来水龙头出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供水水质下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无锡市政府通过其网站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该是这个艰难时刻的主旋律,但将蓝藻爆发归结为自然灾害,则非常不妥,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的确,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区域内的太湖出现低水位,同时天气连续高温少雨,这些都是引发蓝藻爆发的诱因,当地政府因此宣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蓝藻爆发的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而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则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结果。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一首《太湖美》,告诉人们在歌曲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湖流域还依然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贡献了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代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污水池!
环境污染不是自然灾害,就其本质来讲,它是人类不适当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要解决无锡自来水腥臭问题,必须遏制太湖蓝藻爆发;要遏制蓝藻爆发,必须降低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要解决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必须治理太湖流域的废污水排放;而要治理废污水排放,无锡市的有关领导首先必须认识到水源质量恶化的根源是水污染。将问题推给老天爷,不彻底解决水污染防治问题,自来水变味的问题难免重演。
若要水清,必须治污,但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需要反思这些年太湖治理的教训。曾记否,按太湖流域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在1998年年底前实现达标排放的规定,1999年1月1日零时,太湖流域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零点行动”,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宣布太湖治污第一阶段的成功将为太湖2000年返清奠定基础,也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治理树立榜样。
这些年来,太湖治理的投资早已超过百亿,太湖水质好转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但稍加深入研究我们就发现,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河水依然不断流入太湖;而在零点行动宣布成功的多年之后,环太湖的苏锡常等地区还有许多企业依然不能做到达标排放。而今天,我们终于受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
蓝藻泛滥,自来水腥臭,民生困顿,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共同面对良心的拷问。太湖流域内,环保部门近年来公布了超过三百家污染企业,其中有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详见www.ipe.org.cn)。这些政府部门应当回答,你们究竟只是对这些污染企业罚款了事?还是已经真正督促它们真正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在这些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中,既有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也有像均瑶乳品集团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正丹集团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甚至还包括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市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它们没有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在这个特殊时刻,这些企业应当回答,你们是否已经真正整改?是否能保证不再对本地环境构成威胁?
自来水变味在太湖流域不是第一次发生,水污染的重灾区也不只是太湖流域,此番重要城市无锡的自来水腥臭事件只是凸现了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今天太湖流域正欲赶超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但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竞争必须在基本的环境标准之上进行,否则,世界工厂的后院到头来就会成为世界的垃圾场和下水道,当地的水环境将遭受进一步的损害。
我们呼吁环保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呼吁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同时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强对水污染排放的信息披露,让渴望拥有清水的公民能够行动起来,帮助监督自己社区的每一个重大污染源。只有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才有可能切断滚滚排入太湖的污水,才有可能让这颗蒙尘已久的明珠重放光彩。
15、关于低碳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9-16 ■孟赤兵 芶在坪
http://www.cet.com.cn/20100916/j5.htm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也为中国所选择。为了加快推进低碳经济,目前有一些认识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低碳经济是重大机遇
气候变化是不争事实,应对气候变化,必然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英、法、德、美等欧美诸国以及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印度等早已拉开架势。面对国际社会的低碳大潮,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低碳发展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
当前,中国在很多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对中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历史上,中国错过了好几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这一次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否则,只会重蹈受制于人、被动挨宰的沉痛历史。
有人说,低碳经济是一个陷阱。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近期纷纷调整外交战略,将气候外交作为重点,并打起“碳关税”牌,变相实施贸易制裁,遏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积极展开有理、有力、有利的外交斗争和政治博弈。与此同时,只有警惕、反对是远远不够的,多管其下,突破核心技术,跨越发展,夺取制高点,才是明智选择。
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两大瓶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全球性崭新理念。顺应世界大势,实现低碳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称谓应统一
2009年之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媒体,可以说都是一个声音,倡导低碳经济。而从今年年初开始,低碳、绿色低碳、低碳经济……各种提法纷至沓来,令人无所适从。
“低碳经济”不是一个随意产生的名词,而是有历史渊源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问题进入国际社会政治议程以来,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最初,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关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被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促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浪潮。在此期间,中国引进和接受了“低碳经济”。
目前其不一的提法和称谓,造成理念混淆,给宣传、倡导和推进带来危害。从中国国情和大局出发,考虑到承接和沿用国际的通常说法,国家层面目前仍宜统称“低碳经济”,继续2009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的一致称谓和提法。
我们当下可以理解为:低碳经济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这也表明,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考量、定义、完善和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不同路径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同的产业和地域有各自的特点、突破口和运作方式,不会是一刀切、齐步走。
从产业层面来说,一类是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煤电、化工、建筑、交通等高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法规、规划、发展目标、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应用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体系。另一类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低碳或低排放、零排放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它们目前是低碳经济的突破口和核心,最主要的是要抓住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先机,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还有一类是正在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它们属于低碳或零碳,要创造条件大上。
从地域层面来说,目前主要是创建低碳城市、园区、企业等。我国独具传统的崇尚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至于植树造林,发挥森林碳汇的作用,后工业化和正在工业化期间的国家都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目前还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碳排放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着后发优势,可以避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转型的老路。同时,中国城乡人均碳排放量的巨大差距也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难得机遇和优势。(作者单位: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
16、地方重化工行业逼近生态底线 环保部将区域环评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16日 刘世昕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16/082621113341.shtml
“十二五”期间,地方发展重化工行业的政绩冲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红线的矛盾如何解决?环保部希望用“区域战略环评”这张牌来尝试。
今天,在有至少7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的评估下,环保部通过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证”。
这意味着,今后,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审批新建的重化工项目时,首先要制定自己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红线指标,并根据区域内的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的布局,控制重化工产能的规模。
五大区域涵盖了15个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此次被纳入战略环评的行业,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行业。如此大规模地进行区域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近期一连串事故引发的重大环境问题,被媒体称为城市发展中的“化工炸弹”。这些事故凸显了重化工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有关部门确实应该出手,从决策、规划的宏观层面,解决重化工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带来的环境风险。而这也是传统单个项目环评发挥不了的作用。
据介绍,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编制历时3年,参与协作的部门就有100多家,项目组几乎与所有相关省区市的主要负责人的领导都进行过沟通。一些地方在编制当地的“十二五”规划时,已经遵循了这份战略环评报告提出的要求。
逼近生态底线
7月初,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废水渗漏事故,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紧接着,大连市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十几天后,洪水将吉林省永吉县经济开发区新亚强化工厂7000多个化学品原料桶冲入松花江中;就在当天上午,数千公里之外的南京市发生了化工厂管道爆炸。
接踵而至的环境事件,使得专家和媒体都在讨论,重化工行业在带来GDP的同时,也成了悬在各地头上的一把污染利剑,如何解决?
而对那些参加“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专家来说,起步于3年前的调查,就已让他们得出部分地区的重化工产业空间布局无序、数量超载的结论。
比如,重化工产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临江、临河、临海的“三临”布局。一旦发生环境事件,直接威胁居民的饮水安全,以及江河湖海的生态安全。此外,“三临”的布局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强度,给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曾对大江大河边的重化工企业进行过调查。结果是,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的项目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的项目为重大风险源。
从产业发展的数量上可以看到,2001年~2007年,五大区域内煤炭产量增加了47%,此外,乙烯、电力、炼油等产业的发展也是呈几何级的。
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内的重化工行业的产能,占了全国60%的份额。这些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专家调查认为,五大区域内的个别地区的开发强度已经突破或接近生态资源的承载底线。未来一二十年,我国还将持续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脆弱的生态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无序和超载。
还能承载多少重化工企业
过去几年发生的环境事件并没有遏制地方企图靠重化工拉动GDP的冲动。有专家根据各地公布的发展意愿算了一笔账,如果把五大区域所覆盖的省、市、县各个层面拟发展的乙烯产能加在一起,到2020年,这些地区乙烯的产能将比2007年增加1000%,原油加工量要增加248%。虽然这可能不是一个精准的计算,但足以反映地方发展重化工产业的愿望。
专家预测,未来一二十年,重化工产业将以数倍的规模扩张,而新增项目将会加重“三临”的布局。比如,在渤海湾沿岸的15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都把石化行业作为未来的支柱行业。专家担心的是,未来地方经济发展会形成对重化工产业的路径依赖,因为重化工能带来GDP的上升,越是这样,地方越是有发展的冲动。
现有的重化工行业已经接近生态环境的承载底线,而未来各地政府规划表中的项目,又去哪里要资源呢?专家们设想了几个场景,是毫无节制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这几个场景分别是,重化工产业急剧扩张,临海港口大规模建设,临海大面积布局重化工,小水电遍地开花。可以预计的后果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脆弱性加剧,海岸带生态功能大范围丧失,近岸海域的污染加剧,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如果说,目前还只是个别地区生态承载力接近底线,那么不加限制地任由重化工行业发展将导致区域的生态环境底线受到强烈冲击。
在参与项目的专家看来,当务之急的是,需要在宏观决策的层面选择一些路径,从源头平衡地方经济发展的冲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区域环评的作用,就是制定出各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红线指标,并根据区域内的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的布局,控制重化工产能的规模。
此次,为什么选择上述五大区域作为战略环评的试点?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首先,这五大区域都是人口和产业的高密度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其次,五个区域也是石化、冶金、能源等产业的主要分布区。从生态意义上,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环保部希望每一生态区域都摸索一套适合的发展方式。
环渤海沿海地区,近海的污染相对较重,但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未来发展的步伐还将加快。这一区域的典型症状是,污染已经有所积累,但还有高速发展的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生态环境较好,特别是北部湾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这一地区需要探索的是生态基础较好地区的发展模式;成渝地区探索的沿江地区的发展模式;黄河中上游本来就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区,也是若干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这个区域的开发利用又该如何进行。
区域规划环评能否真正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
这部涉及五大区域的战略环评确立的原则是,地方政府未来可以继续发展重化工行业,但前提是,必须确保当地生态功能不降低、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和环境准入不降低。专家也把这些标准作为未来区域发出不能突破的4条红线。
专家们希望,这4条红线构成的标准能促进地方政府在发展重化工产业的时候,要秉持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合理利用土地、岸线和水资源,逐步扭转粗放的理念。
近年来,项目环评审批已经成为环保部门手中最硬的一张牌,特别是限批的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清楚地知道,以往的污染治理任务完不成,或者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那么新项目上马就过不了环评的关。这次史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战略环评有多大的效力,能否真正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未来的规划和决策?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说,他们希望这部区域战略环评能影响正在酝酿中的“十二五”规划,比如沿江、沿海、沿河的区域就不要再出现重化工行业遍地开花的局面。
一个好的苗头是,在制定这部区域环评时,不少省区市都是分管的副省长参与研究,所以,这个项目的不少思路已经被他们认可,所以在制定当地的规划时,已经吸收了不少相关理念。
另外,对环保部门来说,在未来项目的审批中,肯定得遵循规划环保中确立的4条红线。
17、三屯河:村民与砂场展开河道争夺战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16日
http://news.qq.com/a/20100916/000433.htm
采砂挖到农田边
白天在树荫下,晚上睡车斗里搭的简易帐篷。8月,新疆昌吉市小砂河大西渠镇村民苏建成和其他9名村民不得不白天晚上轮流看守挖掘机,阻止农田附近的企业挖砂。
苏建成指着前方说“再不阻挡,就挖到我地里了。前几天,一场雨已经冲开了一个大口子。”
正是西红柿、玉米、油葵的采收季节,苏建成看着地里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却没有丰收的喜悦。由于近年来砂场采砂、挖砂已挖到接近村民农田平均不过六七米的地方,运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唯一道路被严重破坏。“如果不能趁着这个季节采摘运出去,农作物就会迅速掉价。”苏建成说,道路的破坏使自家种植的西红柿等作物没办法及时运送出来,给他造成了经济损失。
从今年8月17日起,昌吉市大西渠镇幸福村村民们强行阻止正在小砂河河道挖砂的工人,将开采石料的挖掘机和近10辆拉砂货车扣留到8月底。对于苏建成这样的村民来说,现在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丰收季节。小河村共有1301人,这次就有30多人在农忙时节放下手中的农活儿,天天守在挖掘机前讨要说法。
挖砂的工人们不得不停工在车下面乘凉。工人们说,他们在这里开采一个多月了,这些砂石料是用来铺老龙河那边公路的。至于其他情况,他们并不知情。
记者随着苏建成来到一个宽约3米左右的裂缝前,顺着这条裂缝一直可以下到河底。“这是前两天一场雨冲成这样的。”苏建成指着岸上水流的痕迹说,由于水流冲刷,原来岸上的土质已被冲走,形成一个深坑,道路被一点点吞吃了。
离开采区约10米远的地方就是村民的土地。靠河岸第一块地就是小河村村民马文昌家的。他害怕砂场挖砂挖到地里,不得不日夜在此守候。
该村村干部马文义说,正是农忙时节,可一些农民却每天蹲守在自家地旁看守着,为的是不让挖掘机靠近,也为保护耕地不再被挖砂企业破坏,以至于耽误了采收。
砂场恶性挖砂是引发这场村民河道争夺战的原因。而这里的村民说,小砂河只是昌吉市几条河流过度挖砂的缩影。与之相隔不远的三屯河河道开采相比,三屯河河道承担的开采压力更大,对农田影响也相对较大。
采砂场一个挨着一个
三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中段海拔4562米的天格尔峰,全长200公里,供给昌吉市和兵团农六师4个团场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据悉,三屯河洪水类型有暴雨型洪水、融雪型洪水,具有峰高、量小、历时短、毁灭性大的特点,较大洪峰多为局部性暴雨形成。
据了解,多年来由于河床不断被冲刷或淤积,河床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主河道游摆不定。每年夏季汛期,洪水对河岸冲刷严重——对西岸的冲刷尤为严重,河岸距输水西干渠最短只有10米,直接威胁到西干渠的安全;东岸多年冲刷后形成约20米左右的陡坡,岸塌不断发生,部分耕地也受到侵害。近年来,水力侵蚀仍在继续发展,并且愈演愈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夏汛均需投入大量劳力和财力进行堤岸防护和整修,但一直不能根治水患。
三屯河的下游有昌吉州政府所在地、铁路、公路输油管道等。为了下游河道的防洪工作,有关部门严格限制对河道和滩涂的侵占,并根据河道的泥砂冲淤状况确定河道的采砂区和砂量,保持河道良好的自然特征,提高纳洪口以下河道的行洪能力。
但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位于三屯河水系的二六工镇二六工村村支书张学军介绍:“1998年以后,三屯河上的挖砂企业越来越多,水利部门划好了界限,规定在河道中间挖砂。但每年实际挖砂,都离农田只有十几米的距离。”
据了解,三屯河是流水河,尤其是夏季洪水多发季节,经过水流的冲击,河床下面松软砂石会被搅动起来,带至下游,河岸就形成梯形形状,下窄上宽,农田最易塌陷,河道越变越宽。张学军说,1998年以后,当地村民与砂场之间的矛盾,随着争河道越来越激烈。
张学军对记者说,在1996年和1998年,发洪水时,分别有村民误入挖砂留下却没有回填的大坑中,不幸被淹死。
“出事了,村民只能自认倒霉。砂场采砂噪音大,灰尘也多。村民们种的白棉花一到采收季节都成了黑棉花,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得不到任何赔偿。”
而据村民说,砂场老不及时回填,每年一到洪水季节,就会从上游冲下来泥沙,自动填平砂坑,而原来的河道就增加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如果有人踩在上面,根本出不来。
记者在靠农田的河道上发现,河道紧挨着农田,没有河堤。站在农田地埂下面就是河道,地埂与河道约有一米的高差。
张学军告诉记者:“农田与河道之间原来是有河堤的,拖拉机可以并排通过。从2000年以后,挖砂的砂场增多了,上游泄洪时冲下来的泥土,致使河床变高后,洪水就把地淹没了。”
张学军认为,地被洪水淹没的另一个原因是,河道采砂虽然离地有十多米远,但洪水下来后,砂坑下面松软的土质受到冲刷后造成河道底部水土流失,最后引起农田塌陷。每年都有村民因为砂场挖掘机挖到地跟前而发生冲突的事情发生。
记者在三屯河道沿岸走访时看到,河道上遍布着大坑小坑,有些大坑有四五米深,坑底几乎都挖到了土层,有些坑紧挨附近农田。
砂场的开采和这几年用砂石量剧增密切关联,尤其是2008年头屯河流域开始治理,关闭了许多小砂场后,三屯河流域就成为采砂主战场。
大多砂场老板也纷纷表示,“现在砂石越来越紧张了,一天产300多方砂石,一天就卖完了。”
在三屯河开砂场4年的赵老板说,他4年前接手砂场时,砂子根本卖不动。从2008年开始,连囤积的砂石都卖完了。
该河道二六工镇二六工村附近的一家砂场老板告诉记者,他的砂场算是下游砂场了,上面都是大砂厂。这位老板说,现在虽然生意好,但河道上已经没有多少砂了,只能挖四五米深,下面就是土层。
拉砂司机陈师傅说,他往各个工地拉砂已经有3年了。当时一车砂石30元,而现在,同样一车砂石50元,还经常碰上砂厂没有砂石。
据昌吉市水利局河道管理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采砂厂主要给乌鲁木齐、昌吉市及周边城市供应砂石,每年需求近110余万方。他坦言,采砂压力还在不断增大。
对于大量采砂而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位负责人说,他们要求采砂企业将开采完的砂坑及时回填,对废弃河道开采完后将栽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但就目前村民与砂场之间展开的河道争夺战来看,砂坑根本没有得到及时回填,甚至已经将挖砂范围越扩越大。
这位负责人称,“前两天才进行了清查,只有14家采砂企业真正具有采砂资格,其他的采砂企业资格都在待办中。”同时他又表示,“在三屯河20多公里的河段,其中每330米就会有一个采砂厂。”
针对砂石资源越来越少,挖砂企业却越变越多的现状,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于砂石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促进了挖砂企业疯狂挖砂,以及对资源的优先占有。河道管理所每年都会向采砂企业收取一定的河道管理费。
“先破坏后治理”还是“边破坏边治理”
“由于头屯河挖砂没有长期规划,且布局不合理——挖砂点多、面广、管理不严格等等,头屯河从2008年开始关闭,正在进行集中治理。因此,砂场随后陆续迁往三屯河流域。”昌吉市国有土地资源管理局主管河道矿产的康姓副局长说。
头屯河是乌鲁木齐、兵团农十二师和昌吉市的行政界河。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行政区划、权属争议等诸多原因,群众一直反映,头屯河存在管理职能不清、河床破坏严重、高污染企业多、下游地区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
头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一条山溪性河流,全长190公里,曾灌溉着万亩良田。近10年来,沿河两岸砂石料厂、预制厂迅速兴起,星罗棋布地坐落在312国道头屯河大桥南北两侧,造成河道污水横流,垃圾如山,滥采乱挖现象严重。
砂场的无序开采和企业偷排污水,曾是头屯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头屯河只挖不填的现象十分严重,河床上被挖得千疮百孔,因开采造成的深坑随处可见(尤以头屯河大桥以南流域最为严重),最深的坑达10米,严重影响河道泄洪。
针对这一局面,从2008年起,昌吉市提出启动头屯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计划用3到5年,将盘踞在头屯河沿岸的80余家、总资产15亿元的企业逐步搬迁或就地关停,当年就搬迁和关停了18家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同时也将头屯河流域的砂场陆续搬迁至三屯河流域。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头屯河两岸回填砂坑,开始治理河道,已建立了两万多亩生态基地。而实际上需要治理的规模,却远不止这个数目。
疯狂采砂给头屯河留下巨大的伤痛,同样的命运会不会出现在三屯河流域?昌吉市环保局综合管理科一位负责人表示,采砂对水质没有影响,但大量采砂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流失。上游泄洪时,采砂坑里带起来的泥土冲到下游,致使下游河床变高,河道变宽,危及到周边的农田。
面对越挖越宽的河道和不断垮塌的道路,村民们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对道路修复和维护,以及获取一定的经济赔偿。经过多部门协商,决定砍掉小砂河河岸两棵大树,以增加道路的宽度,为村民尽快再铺一条路,解决现实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外运难题。
但村民说,就算砍掉大树使道路加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道路垮塌现象依然存在,村民与砂场的矛盾仍旧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据村民们说,之所以道路还能够继续存在,也多亏了耕地旁这些保持水土的大树,其树根抓住了土壤,才不至于更大程度垮塌。让他们担心的是,许多大树的树根已经裸露在外,再砍伐大树,无疑是饮鸩止渴。
在村民们的努力下,目前小砂河已经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三屯河沿岸的村民们却守着那条运送作物的道路,害怕一不留神被挖砂企业挖断。
“三屯河与小砂河情况不同,属于有水河流,且生态没有严重问题。河流常年流水,不好治理。”一位环保部门的人士说。
真正该治理的,是砂场还是环境?哪个才是问题的根本?三屯河治理之路如何走,是集中破坏后的集中治理,还是边破坏边治理?三屯河会不会走上如头屯河那样治理的命运?三屯河岸边的人,现在还看不清楚。
18、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沉默是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9-16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100916/j1.htm
近段时间发生的几件事,都暴露出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时的消极。面对关心环境的人们一遍遍的质问,作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企业不应当再以沉默应对,而应当更多地行动起来。
大连石油泄露事件发生至今,主要肇事企业中石油仍然没有给当地渔民任何赔偿的行动和说明,于是有渔民日前进京上访。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发生的几件事,都暴露出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时的消极:紫金矿业造成大面积水污染,一直未提污染赔偿;12家环境保护组织联名质疑大唐、华电在上市环保核查期内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但两家企业也未作出任何回应。
对于环境责任,这些中国的知名企业选择了闪躲,坚信“沉默是金”,令人遗憾。但是,沉默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剧人们的担忧:类似问题会不会重现。
退一步说,即便企业做出了经济赔偿,但受害人的物质损失弥补容易,自然的创伤又要多少年才能平复?
企业应当想一想:员工要以自己甚至子孙的健康为代价,为肮脏的水、污浊的空气买单,换得企业的一时之利;要将青山绿水兑换成鞋子、玩具等廉价物品,为国外需求买单;这些是否值得?当大把真金白银在手,却见不到一股清流的时候,我们应当欢笑还是痛哭﹖
很多企业一方面对分配给自己的节能减排任务能躲就躲,能不完成就不完成,另一方面却又非常热衷于给自己“刷绿”。例如,有些企业会主动与环保组织联系,请他们给员工做环保培训,或者一起组织类似植树的“绿色活动”,或者直接提供资金、物质等支持环保组织开展公益项目。到年底,这些环保“投资”就变身为一份份漂漂亮亮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还有的企业很乐于登上各式各样的环保奖的领奖台。笔者近日耳闻,在某著名门户网站日前启动的“中国绿金奖”评选中,数位央企相关负责人在前期沟通时对主办方明确表示,通常他们参加环保、低碳类奖项评比,只有在评选结果揭晓前得到必然获奖的承诺,其才会启动层层审批机制出面参与评选,这些企业不会考虑存在落选风险的奖项。
不知道这算不算央企“绿化”的潜规则?这几年,“绿色”的奖项满天飞,央企上榜的也不少。但如此看来,有多少真正是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褒奖?作为企业界旗舰的央企况且如此,那些“泯然众人”的小企业又会如何呢?
不过,聊胜于无,这种重视苍蝇蚊子而忽视大象的“履行环保责任”表现,还不算是最差的。最差的企业莫过于无动于衷。
或许,企业普遍认为,自己的发展道路应当从“金”而“绿”,而非从“绿”到“金”,其自我认定的社会角色是赚钱,公众会给予足够的宽容度。但别忘了,环境问题绝大部分要归咎于企业,而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其实,以西方的成熟经验,企业的环保行为、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推进社会文明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力量的均势和监督,这最后会让企业受益。
当企业的商业行为被正当化以后,社会就减少了对盈利者的仇视和敌对。当企业家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以后,赚钱就不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企业的社会声誉有所提高,它的商业行为也会更加安全。
所以,关心环境的人们一遍遍地质问:是企业检索一下自己和供货商的环境违规信息麻烦,还是让民众世世代代承受环境污染的损害麻烦?是整改自身的环境表现、清理环境违规供货商麻烦,还是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清理沉积于河湖底泥、土壤、地下水以及近海中的污染物麻烦?作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企业不应当再以沉默应对,而应当更多地行动起来。
19、证券日报:环保投入并非一锤子买卖
来源:证券日报 2010-09-16包兴安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09/868836.htm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环保问题频发,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典型案例是紫金矿业污水池渗漏致福建汀江污染事故瞒报长达9天。在这一类型事件当中,我们看到,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大打折扣。
或正因此,为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敦促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火电、钢铁等16类、约647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定期披露环境信息。严格的信息披露将迫使上市公司率先、提前甚至超前做好环境治理的准备,主动检视自身的排污状况。这可以看做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对于上市公司的环境监管未来将越来越趋于严格。
然而,笔者以为,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固然重要,但事前严把环境准入、事后严刑峻法同样重要。
首先,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环境准入机制,把好第一关。某些“双高”企业利用募资继续扩大污染,或在成功融资后不兑现环保承诺,环境事故与环境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政策不断强化的大趋势下,潜伏着较大的资本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投资者。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并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环境信息,不仅可以促进上市公司改进环境表现,更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其次,严格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环保核查制度,对于多次违规的上市公司可以令其永久失去再融资资格。根据绿色证券政策的要求,公司在申请首发上市或者再融资之前,必须接受环保部门的环保核查,并于上市之后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接受环境绩效评估。已实施两年多的“绿色证券”政策,通过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成功阻击了上百亿的项目融资。但目前由于机制上的欠缺、法律规范的空白以及部委之间的配合不力,都使得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对已经上市的高污染企业,现有政策中“软约束”居多,主要是督察和敦促整改等措施,强制力不够。今年5月,环保部对2007—2008年通过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后督察,结果显示有11家上市公司对存在的严重环保问题尚未按期整改。
第三,加大处罚措施警示各类上市公司对于环保的重视。目前,一些企业在环保问题上存有侥幸心理,采取应付策略。有的公司甚至将罚款视为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加大相关环保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埋下了巨大隐患。
因此,为长远计,多部门必须协调行动,针对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在信息披露、再融资计划、高管减持等事关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事项上,统统与上市公司履行环保责任挂钩。对于发生诸如造成重大污染、瞒报污染信息等问题的上市公司,就应当在证券市场上实施最为严格的惩罚式监管,如增强信息披露密度、冻结再融资、冻结高管减持等,待环保整改通过后再予放行。
如此未来高耗能、高污染上市公司的生存环境将在各个方面受到约束。在这种压力下,上市公司将不得不加大环境投入,其排污、治污成本将大幅提升,利润也将受到很大影响。短期来看,环保投入的加大将对这些公司的利润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则有利于推动这些公司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对整个资本市场也具有正面影响。
20、中华工商时报:治理城市污染可征排污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09月16日
http://news.qq.com/a/20100916/000892.htm
所谓排污税,是面向终端消费者排放污染而征收的一个税种。具体来讲,比如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车主就要为其缴税。这与目前有些城市征收排污费大不一样,排污费属于收费的范畴,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可收可不收,执法的弹性很大,而一旦上升到税收制度层面,就有了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排污税的开征,势必会增加汽车使用的成本,促使汽车消费者作出行为调整,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转而选择地铁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也会使污染超标汽车制造厂家自觉作出技术改进,否则,就会面临淘汰出局的局面。
此外,征收排污税符合国际惯例。事实上,在国际上,治理机动污染大都以税的方式出现。譬如,在法国,从2007年开始,对购买尾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60克以上的车主,需要按递增方式向政府缴纳200-2600欧元不等的排污税。
当然,排污税出台,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税基、税率、申报等如何确定,还有征管系统的构建等。值得欣慰的是,排污税已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在2010年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有关课题组经过调研,形成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课题组表示,我国碳税比较合适的推出时间是2012年前后。作为碳排放的大户之一,汽车也位列征收碳税重点。这意味着,排污税进入公众的视野,已变得指日可待。
21、时评:突发环保事件信息披露不能缺位
来源:新华网2010年09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741280.html
新华网南宁9月15日电(记者闫祥岭)因湖底隧道施工过程中损坏污水输送管道,南宁市主要内湖南湖成为周边地区生活污水排放地,水质严重恶化,鱼类大量死亡。从9月初事发至今已有近半个月时间,南湖污染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政府有关部门既未公布污染程度监测结果,也未发布排污管道堵漏工作进展,更没有拿出治污时间表,凸显环境信息披露责任意识的缺失。
在城市日渐拥挤的今天,像南宁市内的南湖这样的大面积水体,对于城市的价值不言而喻,市内湖泊往往成为吸引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的宝贵资源。南宁市在多年前就通过整体规划和大规模改造,着力将南湖打造成综合性滨湖休闲生态公园,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对于南宁市民及外地游客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有关方面不仅有责任尽快解决问题,而且有责任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说明情况。
令人遗憾的是,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和隧道施工方一连几日都没有发布相关信息,直至湖里出现大范围鱼类死亡现象,市民们才知道南湖正经历着一场生态灾难。与南湖对于群众生活的重要程度、群众对南湖水质的关注程度相比,环保部门在信息披露上显得多么麻木!面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南宁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竟然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据记者了解,南湖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并非无所作为。南宁市环保局启动了应急预案,加强对南湖水质的监测,也督促隧道施工方尽快修复污水管道。但由于公开信息缺失,广大市民无法及时得知政府的努力,以为政府不重视事关公共利益的事件。
环保部1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草案规定,发生突发事件的上市公司须在事件发生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这虽然是针对16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提出的要求,却也表明了国家对及时披露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的重视。各地各有关方面应当参照这一要求自觉提高披露环境信息的责任意识,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
22、环评必须硬起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9月16日 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12739956.html
尽管《环评法》实施多年,但确保战略环评、规划环评能够从纸面走向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
导致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吉化是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而造成沱江污染的川化在当地也是环保水平领先——单个环保模范却酿成重大环境事故。如此怪状,时有耳闻。
事实上,重要江河重化云集,多个污染项目扎堆,布局性、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项目环评所能解决。9月15日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报告亮相,意图就是解决这些悖论与难题。
从五大区域近年产业发展态势与环境演变趋势看,部分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已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生态风险凸显。如不及时优化、引导和调控,将可能进一步恶化环境质量,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区域战略环境评价,势在必行。
应当提醒的是,与项目环评一样,战略环评也只是解决环境污染沉疴的一种书面警示。
记得几年前,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国家生态功能区划这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报告问世之际,好评如潮。然而,如今回头看看,究竟有多少地区在招商引资之前细细研读过这些报告?又有多少项目在与区划冲突之后主动下马,为生态保护让路?谁也说不清楚。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硬约束,这些规划报告往往尴尬地束之高阁。
环评必须硬起来,首先要明确战略环评的法律约束力。虽然《环评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如何保障战略环评、规划环评能够从纸面走向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政府对其意义要有充分认识,要以对区域发展负责的精神将指导意见应用于实践工作,将眼光放得更远。如果说对策建议中“确保环保投入的增加,优先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考验的是政府的执行能力,那么削减重化企业数量、不降低环保准入门槛,可能还需要政府面对短期经济下滑等困难的勇气。而尝试构建跨流域、跨行政单元、前瞻性的环境综合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想法当然非常之好,但如果协调不当,放任各地各部门各取所需,就可能流于空谈。
23、二木:环保部门这个“看家狗”咬得狠才忠诚
来源:新京报2010年09月16日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00916/2625285.shtml
环保部门这个看家狗在保护环境上,不仅是叫几声,更该去用力撕咬。咬得越狠的看家狗,越忠诚、越称职。
最近一期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日前,在谈到环保部门的职责时,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说:环保部门是国家环境的看家狗。这个看家狗对环境负不了全责,只承担有限责任。他称之为“狗论”。
这个将环保部门比成“国家环境的看家狗”之喻很贴切,毫无自贬之意。环保部门的官员就该像看家狗那样,忠诚守卫公共环境。实际上,不仅环保部门,每一个国家部门都是公众的看家狗,国家审计署前任署长李金华也曾将审计署喻为公共财政的看门狗。在这里,狗是忠诚、安全和责任的象征。
不过,该官员接下来对“狗论”的发挥,却没有说清楚环保部门自身应有的责任。
在描述看家狗的职能时,他说:看家狗的第一功能是发现异常,向“主人”发出警告,也就是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功能。发现地方环境质量出现异常,环保部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很明显,这个看家狗认错了“主人”。地方政府并非环保部门的主人,纳税人才是。所以,环保部门的首要责任是向纳税人公布,让公众知道哪些项目和工程的污染在为害百姓,然后通过政府来进行治理。环保部门不是地方政府的看家狗,而是公众的看家狗,这一点不容混淆。
在谈到环保部门作为狗的“有限责任”时,他说:看家狗看到了小蟊贼,会前去撕咬,这就是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功能。有企业环境违法了,环保部门处罚之,这仅是第一步,也是一小步,“最终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靠企业的主动治理和政府的综合治理”。这显然有自我弱化和降低环保部门的责任之嫌,冀望被GDP绑架的地方政府去治理,冀望企业的主动治理,环保部门一边旁敲侧击,这有些天真了。
作为看门狗,不能软绵绵的,应是有尖牙利齿的。对环保部门来说,有权力才有牙齿,能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严惩违法企业,比如区域限批、关停污染企业、惩罚性电价、限制银行贷款等。为此,环保部门这个看门狗在保护环境上,不仅是叫几声,更该去用力撕咬。咬得越狠的看门狗,越忠诚、越称职,也越让民众放心。
24、推行污染责任险要突破哪几关?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16 厉民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9/t20100915_663834.html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险第一单日前在绍兴市签订。此举在全国并非首例,但从中凸显出的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过程中面临的多重障碍和难关,具有典型意义。
据了解,目前浙江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购买科技类保险。在当地,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目前主要面临三大难题:其一,环境污染责任险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环境污染责任险投保的额度较大,而且没有政府补贴和相关优惠政策。其二,环境污染责任险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国内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对其做出规定,要求企业必须投保这一险种。因此,几乎没有企业愿意主动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其三,专业和技术性制约比较突出。环境污染责任险专业性强,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大,也成为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国内保险公司现阶段对于环境污染如何界定存在技术短板,缺乏历史损失数据,加上业务量小,风险概率难以确定,使得保险公司也不敢大规模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全国范围内就发生了几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由于突发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迫切需要在各地广泛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但是,我国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起步较晚,而世界上最早的环境责任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因此,我国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急需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完善。通过了解浙江省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的进展情况,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累积形成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带来的高风险,我国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当前,环境污染责任险急需得到广泛推行。
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必须在相关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方面,有诸多难点问题需要予以重点解决。笔者在此建议如下:
运用政策杠杆调动企业内在参保的积极性。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国家可以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给予一定税收上的优惠,鼓励企业参与投保。
加快完善立法。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责任险的发展历程来看,越来越倾向于实行强制保险制度,而且大都以立法形式做出明确规定。针对我国目前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的实际情况,我国有必要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立法工作,规定建立以强制保险为主、自愿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和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行业实行强制保险。
强化专业评估和污染评价专业队伍建设。建立环保、保险、司法、医学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评审机构,加快相关人才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评估的专业化水平,使环境污染认定逐步实现科学化、专业化、专家化、技术化发展目标,提高责任认定和结果界定的科学性。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