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0
九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1、黄河新闻网: 黄河人家生存样本纪实:幸福指数如何判断(图)
http://green.sina.com.cn/p/2010-09-10/103121077636.shtml
黄河行系列报道:
2、中国环境报: 黄河行系列报道之一――黄河源有多少美可以重现?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009/t20100909_663474.html
环境资讯:
3、京华时报: 工信部批评地方节能减排搞突击 戏称突击减肥
http://news.qq.com/a/20100910/000691.htm
4、人民网: 联合国环境署呼吁将利用生态系统纳入地方决策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408/12685307.html
地方信息:
5、中国环境报: 山西处罚超标排污和未联网企业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09/t20100909_663482.html
6、中国广播网: 四川汶川灾后重建项目将再次评估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10/112021077958.shtml
人与自然:
7、人民网环保: 七种珍稀河豚:长江江豚正处于濒危状态(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2685788.html
环境曝光:
8、云南网: 喝兔耳关水库水引发癌症?昆明卫生局正调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10/000696.htm
9、京华时报: 浙江龙泉毁林"造田"骗上级 如此开发仍在继续
http://www.cnr.cn/allnews/201009/t20100910_507028985.html
人物访谈:
10、中国环境报: 环境风险特别报道:一条大江能够承受多少污染物?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1009/t20100908_663445.html
环保观点:
11、南方都市报: 垃圾分类的责任分配应力求平衡
http://gcontent.oeeee.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a52/99c0ab.html
深度报道:
12、中华工商时报: 恶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考问中国环保法治体系
http://news.hexun.com/2010-09-10/124861232.html
13、现代快报: 江苏耗资5000万游轮建造4年未通过环评(组图)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10/101621077505.shtml
环境时评:
14、中华工商时报: “污染地区世界第一” 临汾到底冤不冤?
http://green.sohu.com/20100910/n274840596.shtml
15、新京报: 周子勋:“节能减排”不需要行政突击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10/081521076332.shtml
绿家园活动通告和乐水行文章:
16、绿色记者沙龙网: 绿家园乐水行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9月25日通知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ngoxm/nr/84494.html
17、绿家园9月4日乐水行——今日北护城河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黄河人家生存样本纪实:幸福指数如何判断(图)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9月10日 文/王丽娜 汪永晨
http://green.sina.com.cn/p/2010-09-10/103121077636.shtml
“黄河十年考察团走进了8户沿河人家,有一点超乎大家的想象,这8户人家中的大部分住房条件都非常好——砖瓦房、大玻璃镜子和大电视。”这是考察团成员汪永晨走进黄河人家的第一印象。但汪永晨对黄河人家的现代化生活也表示了忧虑,“跟他们细聊起来,真的是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交织在一起。黄河人家的生活比原来改善了很多,但是幸福指数不知道怎么去判断。”
黄河十年行活动计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家作为采访对象跟踪10年,并对黄河两岸的文化进行详尽的记录。
白银市黄河人家:河流污染严重影响生活
白银市黄河人家
白银市王岘乡郝家村,记者在公路旁看到两个在地里拔草的农民,记者一边帮他们拔草一边跟他们话家常,他们一直在抱怨,以前引水浇地的水渠,由于生活污水污染已无法使用,并且今年整个村子种的大葱被周围的冶炼厂废气污染,叶片全部变黄,导致全村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当记者提出想去他们家里采访的要求,其中一位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叫郝东升,今年55岁。
走进郝东升家的小院,记者发现这个农民把院子收拾得十分干净,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妻子坐在花园旁休息。郝东升告诉记者,他家里一共有四口人,他,老伴和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因为犯错被关进监狱了。现在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卖菜。他的5亩大葱原本可以有10000多元的收入,上个月大葱被熏坏以后以很低的价格处理掉,损失很大。现在只有大概1亩芹菜和小油菜还可以卖,估计收入能有几千块。记者问他大葱的损失有没有去索要赔偿?他们说,村里派了代表去跟工厂谈,工厂的口头承诺是可以补偿这个村子大葱的损失30万元,可是郝东升至今没有领到一分钱。
为了进一步了解了工厂污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郝东升的妻子指着院子里种的苹果树说,今年苹果长得不好。工厂的污水以前是直接排到黄河里的,而他们的饮用水也来自黄河。近年来村子里时有癌症发生,可是不确定是不是与污染有关。同村的人,有在工厂排放废水的水沟边放羊的,发现羊吃了那里的草以后牙都掉光了。村里很多人的牙齿是泛黄的,一些老人患了骨质病,膝盖发软,要靠一天到晚用小锤子锤着缓解疼痛。
在记者访问的过程中,夫妻两人反复强调自己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什么也不懂。虽然记者一直提醒他们应该去工厂争取赔偿,可是对于这些连对着镜头说话都有点害羞的人,这样的要求真的太高了。
刘家峡黄河人家:平时在山下住,有农活时上山
刘家峡黄河人家
刘家峡水库地处高原峡谷,景色壮观,被誉为高原明珠。与同在永靖县境内的炳灵峡,盐锅峡一起被称为黄河三峡。为了刘家峡的发展,这里的农民做出很大牺牲。60年代,水库建设时,原本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边峡谷平地的一个村庄被迁往别处。有少数不愿离开这里的人,则迁到山上住。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施行以后,他们又失去了自己的耕地,只能在坡度平缓的地方修一点梯田。
刘家峡景区门口,几个司机上来拉客,记者与他们聊了一会儿以后,得知他们都是水库移民。其中一个名叫王玉发,他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当年水库淹了他家的地,但是他家现在没有得到任何移民补偿款。记者想弄清楚原因,就把他家定为黄河十年行第7个定点跟踪人家。
王玉发先把记者带到了他之前住的房子,他出生的地方。他所在的村子是甘肃省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马家山。当年水库蓄水淹了他在山谷里的老家,他的爷爷、爸爸和叔叔伯伯们一起搬到了山上。他爸爸结婚以后从老家分出来,在半山腰建了这个房子。到那儿的时候,他的妻子聂林霞正在筛胡麻。王玉发37岁,妻子28岁。这个贫困、朴实还略有点木呐的农民讨到一位小他快十岁的年轻漂亮勤劳的媳妇。聂林霞告诉记者,他们平时都在山下住,有农活的时候就上来。
在这个院子里记者采访了这对夫妻。王玉发说,他曾在外面打了十几年工,后来回到家乡娶妻生子。儿子今年9岁,寄宿在亲戚家上小学。现在家里主要的收入是在景区开出租车,平均下来每月挣2000块。出租车是去年花7万块贷款买的,亲戚朋友也借了一点。他对生活最大的期望就是,尽快还清买出租车的贷款,并且供孩子上大学。
王玉发说修水库是国家大事,水库修了以后,水多了,浇庄稼方便点了。不过遇到水大的时候,庄稼也会被淹。
他说,老家被淹的时候,他爸爸还没有从老家分出来,当时房子耕地登记的都是家中的长子也就是王玉发大伯的名字。后来移民款就按照登记的名字发了。
龙羊峡黄河人家:现在的生活不像以前想的那样简单
宫保才旦
贵德的城市交通小三轮摩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块钱谈好价后,司机把记者带到了龙羊峡的移民村。
进入移民村,记者跟站在村口的两个人攀谈了一会儿,得知其中一位是藏民,2008年从龙羊峡库区迁到这里。于是,这户藏族人家成为黄河十年行第8个定点跟踪人家。
宫保才旦今年54岁,家里有妻子和一对儿女,儿子已成家,也有了两个孩子。女儿现在青海民院读大三。
宫保才旦告诉记者,家里其他人都不在,妻子桑果51岁,在贵南县一个建筑工地上抬砖头拉水泥,每天早5点起床晚8点才到家,一天下来能赚60块钱。儿子成家后在城里干电焊,这门手艺是和父亲宫保学的。在青海民院读书的小女儿,现在放暑假,也在工地打工呢。
目前家里主要的开支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就是女儿每年1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现在家里靠打工挣的钱负担不起这笔开支,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贷了近5万元的款,妻子打工挣的钱基本都还贷款了。
一边是拮据的生活,一边是漂亮的楼房,记者有点困惑。问宫保才旦当年盖房子为什么没想到留一些钱?他说,当时就想要盖就盖好一点,而且那时家里确实还是比较富裕的。
宫保说,移民以前,他在龙羊峡库区那边有14亩地,每亩地能产1000多斤粮食,除了自家吃还能卖1万多元。而且他以前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先是自学了电焊,买了电焊机,后来买了磨米机,周围村子的人都来找他做活。此外他还种了2000多棵杨树,每棵长大的杨树能卖300元。总之,那时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移民过来以后,本想着可以像原来一样种地,做小生意,而且又多了打工的机会,收入不会比原来差,就花了很多钱盖房子,可是结果却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水库移民只是移民方式的一种。科学考察协会的赵连石告诉记者,或许是为了让传统的藏族人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或许是为了保护三江源,很多游牧的藏民被迁移到县城附近定居下来。离开草原的藏民,语言不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还经常受到歧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此次记者沿黄河一路而行,走访了8户黄河人家,并将继续跟踪这8户人家十年来了解黄河及黄河生态的变化。无论是发展和保护的矛盾还是对于传统生活习惯变化的改变起人们对这些问题深入的思考。黄河十年行活动明年仍将继续访问这8户人家,相信他们生活的变化会逐步带给大家一些答案。
2、黄河行系列报道之一――黄河源有多少美可以重现?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10 黄勇 曹俊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009/t20100909_663474.html
编者按
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中国产业报协会主办、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赞助的“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黄河行”采访活动已于今年8月下旬启动。活动将沿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顺流而下,探索各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调研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重要成果。
黄河行第一阶段采访活动已经结束,本报记者全程参与了这一大型采访活动,将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为此,本报特开辟黄河行系列报道专栏,探讨黄河保护与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以飨读者。
海拔超过4000米,天依然苍苍,野依然茫茫,却无需风吹草低,就可以见到星星点点的牛羊。
蓝天,白云,青草,连绵的山,涓涓的河,间或的牛羊和帐篷,不时出现的野驴、沙狐、高原兔鼠,和难以计数的鼠洞,这就是黄河源。
记者沿途所经是稀疏的草场,沙化裸露的地面棱角鲜明地铺展其中,那是多年前修路或土壤冻融留下的印迹,自主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与黄河朝夕相伴的,还有潜滋暗长的黄沙,就守候在源头清澈的黄河水边。
严峻的生态环境
黄沙与黄河为何如影随形?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东北角是被牧民称之为神山的阿尼玛卿大雪山,西南向是黄河发源地的巴颜喀拉山,两山相峙,黄河就擦着玛多县的西南角静静地流过。
沿着鄂陵湖边崎岖的简易公路,约30公里处,被藏民视为神山的巴颜郎玛山雄踞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牛头造型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山顶。
站在海拔4700多米的牛头碑西眺,清清的湖水静谧地躺在高原的怀抱,渐黄渐绿的草地层层延展,浑然一色的湛蓝水天相接。扎陵湖与鄂陵湖一西一东,守望着黄河源头,之间由许多小溪似条条银练相连,那就是黄河。
同行的玛多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韩尚军告诉记者,1998年~2003年,黄河平均一两周断流一次,断流长达几个月的情况曾出现过4次,“在牛头碑西北方向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可以清晰地看到断流。”
“在扎陵湖的背后就是一片片黄沙。”韩尚军黯然地说。数据显示,扎陵湖、鄂陵湖这一带的沙化面积达7.62万亩。而整个三江源区的沙漠化面积已达4400万亩,且每年仍在以7.8万亩的速度扩大。
从玛多县向东约110千米,绕过“热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招牌,远远地,绵延百里的黄沙直入眼帘。确切地说,是黄沙山,蜿蜒起伏,如一条金黄色的丝带,飘荡在山间,“黄丝带”绕过一座山,依然与黄河依偎向前。
这里属于黄河乡,当地人把这一带叫做娘娘滩,这一段黄河极为清澈,而那一片黄沙山竟绵延五六十千米。
黄河乡党委书记更桑加告诉记者,黄沙山绕过的那座山是藏族的九大神山之一——都格同宝。在神山附近出现了与黄河走向几乎完全一致的的沙山,藏民自然有说法。他们认为,是人们的过度放牧、大肆挖矿、偷捕乱猎,惊动了神灵,遭到了报应。
谈起上个世纪70年代玛多县连续3年蝉联全国首富县的那段辉煌,牧民们都觉恍如隔世,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湿地连片、水草肥美、牛羊成群。1980年~1982年,玛多全县人均年收入520元,县里草场面积最大的黄河乡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多元。
过牧现象也在那时露头,“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响彻云霄,全县不到1万人,拥有75万头牛羊,黄河乡就有17万头。当年,地方政府发出号召,其他市(县)的剩余劳动力只要愿意来玛多县放牧,就无偿提供牛羊、划割草场。
牛羊数量的飙升,使每个羊单位占有的可利用草场从1953年的35.3亩降低到2000年的12.3亩。草场的超载过牧直接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迫使部分牧民迁往高海拔的草地放牧,人为影响的范围更大。
而藏民所说的矿指的是玛多县境内的黄金沟。上个世纪,三四万淘金者闯进当时不到1万人口的玛多县,疯狂开挖黄金,一直挖到1998年,将整座山翻了个底朝天。
“金矿离表层土很近,拨开表层土壤就可在沙里淘金。”更桑加说。
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采金占用草地1600万亩,毁坏草原50万亩。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不得不直接开展治理,将上千万资金砸了进去。
在人为破坏的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低。气候变暖、蒸发加大成为生态环境逆向演化的驱动力。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湿沼旱化,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土地冻融性沙化和荒漠化。
数据显示,三江源区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1.87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8%,现实十分严峻。
沙化治理的困境
5年治理能否应对50年挑战?
从玛多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向东3公里,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湖泊和沼泽。远远望去,星星点点,波光粼粼的湿地如星辰洒落大地。星星海,一个由400多个大大小小小湖泊形成的奇观,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玛多县沙漠化土地防治项目的第一站。
据韩尚军介绍,2005年以来,玛多县沙漠化防治总投资1847万元,治理面积22万亩。其中,2005年第一项防治工程就在星星海大野马岭路段。
记者来到星星海治沙工程实地时,是清晨7点多。跨过铁丝围栏,踩在松软的沙地上,土石垒起来的防沙格中,一丛丛人工播种的披碱草高10厘米左右。
韩尚军说,这一处是较为成功的人工补播工程治沙项目。“从2005年至今,共安装围栏近2.2万亩,人工补播1900亩,工程治沙800亩,但这只是治理了极小的一部分。”在晨霭中穿过蒙蒙大雾,记者依稀看到远处无边无际的沙地。
据韩尚军介绍,采用这种方式治沙的费用为3300元/亩。由此推算,星星海沙化面积114.25万亩,就需要资金近38亿元。然而,星星海只是三江源区沙化的一部分,要全部治理沙化,投资着实巨大。
尽管人工补播的草已使植被覆盖度大大提高,但沙地中鼠洞密布,记者一不小心竟深陷其中。
同行的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杨永顺对记者说,这就是典型的草原黑土性退化形成的沙地,“由于过牧、冻融、风蚀和水蚀,土层开裂,草皮松动,土层成了老鼠的乐园。浅表层腐殖质逐渐流失,草类无法生长。”
而困扰沙化防治的,还不只是资金问题。据杨永顺介绍,黑土滩内可食牧草比重减少、草场生产力大幅度下降,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已经变劣。仅通过长期封育难以恢复,但在高海拔地区,不适合人工植树种草,只能通过人工辅助封沙育草的方式来遏制沙漠化进程。
封沙育草也面临着挑战。据韩尚军介绍,人工补播的披碱草一般三四年就会退化,“原生植物生长年限很长,退化后很难自发恢复,若从别处移栽,由于高原夏季短,移栽后的草种很难成活。”
距离玛多县近200千米的玛沁县,也是黄河源沙化严重的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玛沁县可利用草地面积1628.01万亩,现有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8%。
记者在玛沁县的黑土滩治理工程实地,远远望着一片碧绿,禁不住一阵兴奋。但玛沁县草原站站长才让太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侯生库提醒记者别高兴得太早。
走近草地,才让太指着那一片碧绿,苦笑道:“这些都是杂草,真正的草原牧草是金黄色。”记者恍然大悟:路上一片片漂亮的碧绿恰恰是草原退化的标志!
谈到黑土滩治理工程,侯生库和才让太喜忧参半。他们和韩尚军的担心一样:补播的披碱草寿命仅5年,5年后怎么办?
玛沁县的黑土滩治理工程是2007年开展的,治理面积4.87万亩,5年大限陆续就要到来。而玛沁县的黑土型退化面积达344万亩。
是否还有别的办法?韩尚军说,青海省水利厅曾经用50亩试验田来试验化学固沙,即用化学黏合剂尝试将沙黏合固定,但没有成功。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09年累计完成封沙育草22.41万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是2005年8月启动工程的,现在的黑土滩治理和沙化防治工程都还未满5年。
生态监测结果显示,草地沙化防治区植被覆盖面积平均提高23.2%,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20%提高到80%。然而,当5年大限到来时,情况将如何?
据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指导中心主任田俊量介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有3%的地区出现了明显好转。然而,虽然草被覆盖度有了极大提高,但是草根层的恢复至少需要50年,土壤层的恢复至少需要80年~100年,“防治和保护工程任重道远”。
退牧还草的背后
如何寻求新的生态平衡?
为预防草场持续退化而采取的退牧还草,无疑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
据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工程总监郜贵恩介绍,保护区确定退牧还草任务9658.29万亩,2003年~2009年,已累计完成3910万亩。
与退牧还草相匹配的就是禁牧和减畜。记者了解到,自然保护区中每个乡和县都有要求每年减畜30%。玛多县的牲畜从上世纪70年代的75万头减少到现在的14万头,减畜工程十分浩荡。生态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2009年,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0%。
“从草场牲畜过载到牧草过剩,生态也出现了新变化。”韩尚军说,“近年来,野驴和黄羊等食草动物的数量急剧攀升。”韩尚军最近一次看到最大的野驴群是今年5月,“那次是在黄河乡,据我估算,有近200头野驴。”
“现在的牧草状态较好,但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成为新烦恼。”韩尚军笑着说,“野驴的食草量很大,对禁牧区的牧草依然也会产生不小的破坏。”
可以说,野驴的出现是一个信号,昭示着草原的生物种群开始恢复。但只有生物链上的其他种群随之恢复,才能使生态达到新的平衡。
草原破坏的另一原因就是鼠害。在黄河源的草场中,随处可见高原兔鼠惊恐地窜来窜去。在退牧还草的围栏封育区内,由于完全没有牛羊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高原兔鼠和田鼠的天堂。
据郜贵恩介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确定防治鼠害任务3138.13万亩,主要是采用生物毒素防治和招鹰架等方式。
韩尚军也略带遗憾地说:“几年前的灭鼠,无心之中也将鼠的天敌老鹰、狐狸和狼等灭掉了不少。还好,近几年采用的一次性中毒药物,灭鼠效果很好。”然而,今天的高原鼠已经相当狡猾,会将毒饵的外壳剥掉,啃食里面没有染毒的籽。
有专家称,灭鼠的最好办法就是牧草恢复。由于老鼠视线不开阔,喜好在广阔的空间生存,而老鼠的天敌却都需要牧草掩护,只要牧草长得高,鼠类的天敌自然就会回来,新的平衡就会逐渐恢复。
自然复壮是医治自然受损的最好办法。但在高原这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要完全依靠自然恢复,周期极其漫长,人工干预就显得很重要。短期内,禁牧的连锁反应可能出乎意料,但不可否认,退牧还草为生态平衡恢复提供了必需的空间。
千湖美景重现
人工增雨是喜还是忧?
人工增雨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对前几年干旱的重要工程。然而,提起干旱和雨水,玛多人感慨颇多。
玛多,号称“千湖之县”,据1985年的相关数据显示,玛多县当时面积在6公顷以上的湖泊共有4477个。
玛多县城在1975年搬过一次家,东迁了3公里,是因为黄河水太多,一觉醒来,指不定就会满屋子河水泛滥。
30年后,玛多县又有人冒出搬家的想法,这次不是一个县城而是全县,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竟是因为黄河水实在太少。2005年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玛多县0.6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仅存266个。
能再次看到玛多县的“千湖美景”是一件幸运的事情。2009年,玛多地区1月~9月的降水总量达到了2008年全年的1.5倍。干涸了十几年的湖泊开始恢复,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玛多县大小湖泊恢复至4000多个。
在玛多县生活了20年的韩尚军感触颇深,“不少湖面的扩大,甚至冲掉了原来的路面,据一些老人说,40年来玛多从没有过如此多的水。”统计数据显示,鄂陵湖新增49.07平方千米,扎陵湖新增31.76平方千米。
不少人认为,这些巨大变化主要源于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尤其是人工增雨工程。
2003年~2009年,青海省气象部门投资1.3亿元实施飞机人工增雨。2009年三江源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降水量与历史同期(1967年~1996年30年平均)相比较,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有人置疑:几十年的生态破坏在短短4年内就已恢复?人工增雨效果如此显著?千湖美景在4年之内就起死回生了?
中国科学院李世杰研究员认为:“这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出现了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组的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三江源区年平均温度每10年约上升0.33℃,降水量每10年约减少13.879毫米,但降水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有媒体报道,过分强调人力在千湖美景重现中的作用,贪天之“功”,容易使“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建设”的谬误借尸还魂,容易使人又陷入“人定胜天”的误区。
然而,千湖美景的重现,人工增雨的实施,并没有给忍受了多年干旱的玛多人带来太多的欣喜。
在前往鄂陵湖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藏族小伙子,他憨憨地一笑,说:“湖泊少了又多了,是自然的力量吧。而那个工程在牧民间也有议论。”
小伙子指的就是人工增雨。“每次一下雨就冷,一冷牧草就长不起来,也长得更慢了。”小伙子说。
玛多气候寒冷,所谓的夏天也就是6月~8月,记者8月底在玛多,仍然需要穿冬装。而高原牧草的生长季节也就在这3个月,人工增雨往往也在这几个月。增雨使得气温降低,牧草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事实上,在现在的玛多县,几乎没有高大的牧草,草都是紧紧贴着地面生长。
“欲见河山千里绿,先保大地一寸土”、“水土保持是山区生命线”、“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一路上,这样的标语很多。期待人们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能唤回黄河源曾经的美景。
[马上就评] 给自然时间还自然本色
保护和治理黄河源,沉重的话题,纷乱的思绪。生态从破坏到保护,工程从起步到未来,黄河源保护和治理的出路在哪?
位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黄河源生态环境现状究竟怎样?答案非常肯定:严重的草场退化正对黄河源虎视眈眈,黄河源正经历着灾难。
是谁把黄河源推向了苦难的边缘?若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然,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尽管气候变化和自然演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人为因素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毫无节制的放牧,令结构简单的高原草场不堪负重,寒冷的天气,短暂的生长期,地表植被无力回天;滥采乱伐、乱捕偷猎,令脆弱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系统调节远远滞后于持续破坏的高速,种群减少,系统愈发脆弱。人类无知的利用和无止境的掠夺,把自然一步步推向了生命的边缘。
尽管国家已经针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推出规模浩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但要真正达到保护目标,任重而道远。
从时间维度来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划实施刚满5年,而草根的恢复至少需要50年,土壤的恢复则至少需要80年~100年。5年的治理工程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但这短短5年相对于自然恢复所需的上百年,只能说,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治理才刚刚起步。
从空间跨度来看,目前迈出的这一步也只是一小步。据统计,三江源区沙化面积已达4400万亩,列入保护区的有166万亩,而5年的规划仅为66.15万亩,治理范围不及需求的1/10。沙漠化防治工程是个缩影,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有22项子工程,规模之庞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由小范围的示范和试点扩展至广阔的面,尚需时日。
有人置疑三江源治理成效不显著,甚至有越治越坏之嫌。万事开头难,生态环境的恢复更是难上加难。刚刚起步的治理工程正处于探索期,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凸显一些新矛盾、出现一些新情况,如禁牧带来的野驴成灾和鼠患加剧。科学分析新事物,比简单的抱怨更有效。
方向比行动重要。鼠患和野驴可能是现阶段的新危害,而这正是生态系统动态演进的必经之路,是自然调节的方向,是自然对人工干预的理想反馈。自然恢复与人为力量不同,急功近利不是自然的风格。人工种草一年可以见效,却难以长久;自然恢复需要50年,却可永续。
黄河源保护和治理究竟该怎么办?答案依然非常肯定:依靠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力量的伟大远非人力所能及,治理自然最好的武器是顺其自然。人为干预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原生生境恢复,在现阶段是必须的。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的作用只限于有益的辅助。如禁牧是人为干预的初始阶段,但禁牧后,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草场交给大自然,耐心而宽容地等待,等待大自然的自我疗伤,等待源头出现新的生命。
给自然自由,给自然时间,还自然本色,这就是人类能做的最大贡献。
3、工信部批评地方节能减排搞突击 戏称突击减肥
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09月10日
http://news.qq.com/a/20100910/000691.htm
本报讯 (记者张艳)昨天,针对一些地方对钢铁等产业限产突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行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表示,节能减排应该常态化,不应该采取运动式或一刀切。
该人士是在通达中国水泥万里行闭幕式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这一看法的。目前,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地拉闸限电,甚至有的地方直接让企业停产,把老百姓的用电也停掉,以求突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贾银松批评有些地区采取极端措施不妥当,他说,一些地方前期不做工作,在发现过度肥胖后,突击减肥。节能减排目的是为了改善环境,让老百姓都受益。拉老百姓的电与节能减排的宗旨完全不一致。且节能减排应与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结合起来,应该疏堵结合,不是简简单单关停。
贾银松说,按季度计划推进节能减排目标是个不错的建议。节能减排要有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对于工信部向各地方政府下达的在9月底前确保完成的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贾银松称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据工信部公布的目标,炼铁要淘汰3000万吨,炼钢825万吨,水泥9155万吨。
4、联合国环境署呼吁将利用生态系统纳入地方决策
来源:人民网2010年09月10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408/12685307.html
人民网联合国9月9日电(记者席来旺、吴云)联合国环境署今天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价值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服务,如果决策者将有效利用生态系统纳入地方决策,既可节省开支,又可促进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就业。
这份名为《地方和地域决策者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报告指出,地方决策者应了解自然资产及其所带来的服务价值,在制定城市管理、空间规划和保护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时,应更多地注重大自然所带来的利益。报告指出,地方当局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大自然带来的利益进行评估,并有步骤地将其纳入决策。决策者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未来的可利用性和分布进行评估,判断哪种生态系统服务与某个政策问题最为相关,并对政策选择给社区不同人群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生态经济学”是环境署为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与人类福祉和发展间关系的认识所发起的一个项目,旨在为各级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和指导,推动生态系统服务被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框架之中进行考量。
5、山西处罚超标排污和未联网企业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10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09/t20100909_663482.html
6家国控重点污染源被远程声光警告或罚款
本报讯 山西省环保厅近日对列入自动监控的6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施远程声光警告或罚款,并对未完成自动监控联网和严重超标污染企业实施了处罚。
近期,山西省环境监控中心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发现大同市开发区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岚县污水处理厂、祁县永清污水处理厂、太原市殷家堡污水处理厂、山西阳光焦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废水连续24小时超标排放,山西省环保厅立即对这5家企业实施了远程声光警告。对废气连续超标排放达48小时的山西西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环保厅决定对其实施罚款处罚。这6家企业被列入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之列。
同时,山西省环保厅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对2010年6月30日以前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没有实现联网验收的企业进行专项督办,发现有5家企业没有按期完成自动监控设施联网验收。这5家企业分别是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清徐县污水处理厂、晋城市镇源污水处理厂、长源焦化有限公司、长治郊区南村煤化有限公司。山西省环保厅分别对这5家企业进行了通报,要求其限期完成,完不成则对其实施行政处罚。
6、四川汶川灾后重建项目将再次评估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09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10/112021077958.shtml
中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由于今年四川多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四川省决定近日将对当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再次进行评估论证。详细情况我们连线中央台驻四川记者贾立梁:
主持人:这次再评估将对灾后规划重建项目的哪些方面进行论证呢?
记者:四川省这次将再次对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项目,并且遭受今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或者说建设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选址科学性、安全性的再次评估论证。
由于今年四川省多个当初的地震重灾区都发生了山洪、泥石流、滑坡,所以这次评估将首先以有关鉴定部门的灾害损失评估受损房屋鉴定报告和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以及国土资源部、水力厅、营业厅等部门专项防治规划为依据。
我们采访了一直在灾区负责地质灾害勘探排险的工程师刘洪涛(音),他说,现在他们已经在开展当地居民聚居区周边山体的灾害发育的勘察和记录,然后拿出一份详尽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名单,并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这次再评估将贯彻规划项目选址,必须规避地震断裂带、地震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和行洪通道这三个原则,然后各个地区将分别形成再评估的情况报告和项目选址科学性、安全性的审核意见,上报四川省发改委等部门,并作出一份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再评估的报告,最终在10月底之前根据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还有省地震局等部门做出的评审,形成最后的项目调整建议。建议将划分成安全区域和危险地带,对现有的规划选址提出安全建议,如果发现居民聚居区或者城镇规划上存在风险需要搬迁的要尽快作出重新规划。
7、七种珍稀河豚:长江江豚正处于濒危状态(图)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9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85788.html
1. 印河豚
2. 长江江豚
3. 玻利维亚河豚
4. 白海豚
5. 恒河豚
6. 伊河豚
7. 亚马逊河豚
8. 长江白鳍豚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国际会议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最新报告称,作为人类需要重点保护的物种,各种河豚已成为了当地水源水质好坏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指示剂。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推出一个关于河豚的专题图片展,介绍了世界上仅存的七种珍稀河豚物种和已灭绝的长江白鳍豚,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水资源问题和河豚生存状况问题。
1. 印河豚
如本图所示,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当地人正在抢救一只印河豚。曾经濒临灭绝的印河豚是近年来唯一的一种数量呈上升趋势的河豚。据估计,印河豚数量已由2001年的1200只上升到2006年的大约1700只。
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World Water Week)国际会议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印河豚数量在呈上升趋势,但世界上其他的河豚物种数量却在不断下滑,甚至已接近灭绝。它们已成为了全球各地水质恶化和水资源退化的指示剂,当然也能够同时反映出当地人的健康状况。
其中一种河豚长江白鳍豚已经被宣布处于灭绝状态。非赢利性国际环境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已知现存的7种河豚物种正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这些威胁包括水污染、渔业影响以及大坝和其他水利设施对河豚栖息地的破坏。
【1】 【2】 【3】 【4】 【5】 【6】 【7】 【8】
8、喝兔耳关水库水引发癌症?昆明卫生局正调查
来源:云南网2010年09月10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10/000696.htm
“昆明市兔耳关水污染严重,导致10年内37人患癌,27人死亡。”接到这一反映后,卫生部门随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当地展开了调查。昨日,昆明市卫生局通报了调查结果:至今,该村居民实际死于癌症人数为20人,其中饮用兔耳关水库水居民肿瘤死亡8例,饮用兔耳关水库水居民的肿瘤年平均死亡率未超过官渡区全区居民肿瘤平均死亡率水平。
现场调查
检测水样分析死因
8月17日,昆明市卫生局组织相关处室和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赶赴兔耳关居委会开展调查。
据了解,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兔耳关居委会共有825户、2908人,下设10个居民小组。
工作组首先对兔耳关居委会居民近十多年来癌症死亡情况进行核实,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随后,对兔耳关居委会的数个饮用水源进行了采样,共采集兔耳水库及周边村舍10份水样,送昆明市疾控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调查和检测结果,8月26日,昆明市卫生局组织市疾控中心专家召开专题分析会,得出了调查结论。
癌症死亡
未超官渡全区水平
经过调查,1998年至今,兔耳关居委会共有癌症死亡病例26人。在26名癌症死亡病例中,有3人长期在外不在当地居住,另有3人患有癌症,但直接死因是意外死亡,因此,1998年至今,该村居民实际死于癌症人数为20人。
2006~2010年,饮用兔耳关水库水居民肿瘤死亡8例,平均死亡率为130.87/10万。在此期间,官渡区全区居民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32.02/10万。
饮用兔耳关水库水居民的肿瘤年平均死亡率未超过官渡区全区居民肿瘤平均死亡率水平。
水质检测
净化消毒方可饮用
昆明市疾控中心对兔耳水库及周边村舍10份水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浑浊度超标,毒理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兔耳关居委会水源水的微生物和浑浊度指标超标,提示该水源不能直接饮用,必须进行净化消毒处理或煮沸后方可饮用。
综合分析,与全区情况相比,兔耳关居委会居民癌症死亡水平无明显增高,饮用水源水与癌症相关指标不超标。
下一步,卫生部门将提高村民的防病意识,解除村民的顾虑;加强兔耳关居委会水源的卫生管理及防护,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春城晚报 王劲松)
9、浙江龙泉毁林"造田"骗上级 如此开发仍在继续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10-09-10
http://www.cnr.cn/allnews/201009/t20100910_507028985.html
浙江龙泉市道太乡一山顶开发后荒弃的“耕地”。新华社发
最近有群众举报,浙江龙泉市出现在高山顶上造“耕地”的怪事。这些新开发的“耕地”不仅破坏山林生态,而且无法种植庄稼,留下了一片片光山头。目前,这样的开发还在继续。
林海变秃岭“耕地”无法耕
龙泉是浙江欠发达的山区县级市,素有“浙江林海”之称。记者驱车从龙泉县城出发往岩樟方向大山深处行驶,远远望见高山上大块秃地,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显得格外刺眼。据当地下樟村农民介绍,这就是政府新造出来的“耕地”。
现场看到,这座山头已被改造成梯田状,用石块垒成的梯田,层层叠叠,放眼望去颇有气势。当地村民介绍,山上的“耕地”是2009年下半年开发的,面积约有130亩。原先都是山林,当时政府说把它改造成可以种植水稻的标准农田。
“这里能种水稻吗?”记者询问。村民郑妹儿称,“你看这块山头哪有水,而且都是沙石瘦地,没有养分。别说是种水稻,就是种玉米、地瓜、大豆之类的作物都会枯死。”
今年60多岁的下樟村民郑妹儿有2亩多承包山林被划入这块“耕地”开发。他说:“政府一次性给了我每亩500元的补偿,允许砍下的树木归自己,答应造地验收完成后3年内就还给我们,政府以后就不再管了。3年到期时,我只能重新种上松树。”
按村民指引,记者来到高山岭村东岙自然村。这里有两处大小山头已被开发成梯田,开发规模比下樟村大得多。这里的梯田同样是沙石瘦地,种的蚕豆早已枯死,灌溉配套建起的水池和沟渠成了摆设。
“这些已枯死的蚕豆作物,是当时为迎接造地检查团验收种下的,之后就没有种过东西。”东岙自然村一位姓沈的老农说,“政府干部明明知道这些山地不能种庄稼,还要这么做,这是在弄虚作假。”
受利益驱使重指标轻质量
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山上的造地项目,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置换在平原低洼地区被非农建设占用的农保田。开发的新增“耕地”指标,由市里统筹,每亩指标可卖8万-10万元。
据了解,2009年,龙泉立项的耕地开发规模有1.6万余亩。下樟村委会主任郑新东说,山林被砍伐很痛心,但这是市里安排的项目,必须服从。“当然,市里也会给一些利益,造地竣工后,街道办事处每亩可得1000元,村里每亩可得200元奖励”。
郑新东说,开发这些“耕地”由龙泉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开发费用一般每亩1.8万元,按开发面积计算,由政府支付给开发商。其实,下樟村开发的数量是很少的,有的乡镇开发更多。
龙泉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林利民表示,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省内之间可以实行有偿调剂,用于耕地“占补平衡”。他说,这些山上造地项目都是坡度在25°以下的疏林地,开发出来的耕地主要用于补充高速公路建设等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也有部分开发指标卖给一些用地瓶颈突出的经济发达县(市)。
龙泉市农业部门一位干部称,浙江省政府有严格的要求,特别强调新造耕地必须经得起耕作检验。但龙泉当地政府受利益驱使,重指标,轻质量,以至于出现把农保田造在高山顶上的荒唐事。
这位干部说,龙泉境内几乎都是高山林地,这里的山林土质、水源、地貌等条件不适合耕地开发,所以,开出来的“耕地”也大都只能荒废。“如果上面到现场认真查访,可以发现这种砍伐山林造地的情况触目惊心。”
“摇钱树”工程政策执行走样
记者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需开垦补充与所占耕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但从龙泉市的情况看,这些严肃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基层个别地方却未得到严格的执行。
龙泉市一位林业干部说,开发垦造耕地项目主要由当地国土部门来抓,尽管规定涉及林地的要征求林业部门意见,但林业局局长还要听市里的。由于这是市政府的“摇钱树”工程,在勘察、施工、验收等环节,各部门谁还会因为公家的事过不去呢?结果,上级领导得到的是“图、数、地”相一致、验收合格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
龙泉市一些干部群众指出,过去平原低洼地区的农保田大多是可以种植稻米的良田,如今良田变成了山上这些不能种植的“耕地”。从表面上看农保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实际上真正可以种植的良田却大大减少了。
10、环境风险特别报道:一条大江能够承受多少污染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09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1009/t20100908_663445.html
长江的水量虽然近一万亿立方米,但它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水期却不一样。长江接纳的污水量相当于黄河的年均径流量,即使本身存在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既有短期的效应,也有长期的积累,因此,当污染到达了一定程度以后,对人体、鱼类肯定会产生一定的累积性影响。
和谁对话?
翁立达,1993~2005年任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现任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委会副主任,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从事长江保护30余年,曾参与和组织了三峡和中线南水北调等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设计等工作。
为什么对话?
全国两万多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有排放,就有污染。不久前有环保组织也声称检测出长江鱼环境激素超标。我们想知道,化工企业在长江旁边落户,可能给长江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风险,对长江造成哪些危害?这条大江到底能够承受多少污染物?对于这条滋润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关注?
对话人 翁立达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蔚
点击一
焦点关注 长江流域的排污量
关键思路 污染物仍然呈增长趋势,但势头在减缓
记者:长江流域的排污量近年来趋势如何?您在参与主编第一份长江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时,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近年来是否有改善?
翁立达:长江流域的排污量在1999年是206亿吨,在2008年已接近300亿吨。根据尚未公布的2009年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2009年,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为333亿吨。这说明,长江的污染物还在增加,尽管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但污染物增长的态势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
由于近年来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投入了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对削减污染负荷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污染物在努力削减的同时也在增加,因此,污染物仍然呈增长趋势,但势头在减缓。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第一份体检报告。报告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从报告可以看出,长江存在的问题很多,也比较复杂,涉及的专业也很广。
记者:记得您曾经说过,长江流域的排污量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排入了长江。您为什么做此形容?
翁立达:这个表述是在第一次长江体检报告出来以后。其实,关于长江水质的公报每年都发,但是比较系统地将这些年长江水质的变化用报告的方式表述出来还是第一次。
这几年关于河流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黄河涉及到的是生命问题,长江涉及到的是健康问题,所以我们称这份报告为“体检报告”。这份报告提出长江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健康的现象。
长江的排污量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就是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长江的年径流量接近一万亿立方米,黄河原来是580多亿立方米,这几年越来越少。近年来黄河年径流量约为300多亿立方米。所以,我用了这样一句话,每年流入长江的污水量基本相当于现在一条黄河的年径流量,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实际上,如果长江现在没有这么多水量的话,长江的污染就非常可怕了。相当于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流进了长江,如果长江没有足够的水量,完全可能会变成一条污水沟。黄河现在的污染也很严重,但污水排放量也就几十亿吨,和长江相比,污水排放量要小得多。当然,它的比例可能不一定小,但从量的角度来看,长江所接纳的污水量肯定是最多的。
实际上,长江现在已经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的确,长江径流量是有一万亿立方米,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能够全部混匀,污染物可能相对就不那么多了。但事实上,长江很多江面很宽阔,而人类利用长江,只是在沿江的一定宽度内,真正和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域,都是靠近岸边的。污染物的排放也是在岸边,是沿着岸边往下流的,因而形成了污染带(水质劣于Ⅲ类),岸边污染带直接反映了河流和人类的关系。
长江污染带调查通常10年开展一次。上世纪80年代,长江污染带的长度是460公里,90年代为560公里,2003年达到650公里。这里讲的650公里,是指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从攀枝花到上海)的近岸水域污染带的长度,而不是整个长江的污染。这21个城市江段总的长度是790公里,也就是说,790公里的城市江段有650公里是污染的,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点击二
焦点关注 如何减轻重化工企业对长江的影响
关键思路 防止落后产业转移,加强国家规划,采取应急防范措施
记者: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重化工业时代。据了解,全国两万多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黄河沿岸约3800家。而去年中央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又有大批项目落户大江大河干流城市。化工企业热衷于大江大河旁边落户,可能给长江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风险,对长江造成哪些危害?应该如何防范?
翁立达:长江流域很多地区,如南京,历史上就是化工区。但近年来,长江流域又上了很多炼油、乙烯等重化工项目。
重化工的发展对于拉高GDP、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大,但它对环境的破坏和风险也极大。在重化工时代,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化工行业本来就是高污染、高风险的行业,现在国外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重化工项目在国外已没有立足之地,有些化工产品毒性很大,包括很多中间体,现在都转移到中国来生产。目前,这种被转移来的项目占据重化工行业中相当高的比例。
比如湖北某化工厂生产的中间体,就是在国外已经停产的情况下转移到中国来的,而这家企业却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企业生产这种产品对当地的环境影响非常大,多年前《人民日报》就曾发表过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这家化工厂排放的污水让一头牛都死掉了。而这家化工厂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不要把在国外已经属于淘汰、无法生产、污染严重、风险大的重化工企业引进来。同样,中部、西部也不要把东部发展以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的产业引进来。不能让污染问题越来越向中西部扩散。
第二,在国外,一般来说,重化工企业都主要布局在沿海、河口地区。沿江也有,但不多。比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就是重化工集中区域。而我国的问题是,各地在发展产业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布局和规划。很多地方都要搞化工,重复建设,造成了产业结构布局上的不合理。
第三,沿江化工企业运输比较方便,便于建立上下游产业链,但同时也面临环境风险问题。因此必须要求化工企业做好相应的、完备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化工企业的原料运输就具有很大环境风险。松花江污染事故以后,化工企业普遍采取了一些预警和应急措施。虽然现状有所改进,但仍需要引起重视。
点击三
焦点关注 长江能承受多少排放的污水
关键思路 靠近长江岸边的水体能够承受的排污量非常有限
记者:有人认为,长江的水量近一万亿立方米,自洁自净能力很强。那么,您认为,长江在能够自洁的范围内,能承受多少排放的污水?超出承载力,长江会面临哪些环境风险?
翁立达:长江的水量虽然近一万亿立方米,但它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水期却不一样。长江接纳的污水量相当于黄河的年均径流量,即使本身存在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既有短期的效应,也有长期的积累,因此,当污染到达了一定程度以后,对人体、鱼类肯定会产生一定的累积性影响。
一个水体能够承受多少排污量?这和水体的状态有关。举例来说,三峡在没有蓄水以前是川江,水流很急。那时污染虽然严重,但在三峡河段就没有发生水华现象。但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就发生了,而且是在蓄水过程中就发生了。当时很多人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三峡水库蓄水后,水量变多了,怎么反而还出现问题了呢?实际上,水体的自净能力不仅和水量有关,也和水的流态有关系。蓄水后,水的流速非常慢,在这种情况下,水体的自净能力变弱。水体中污染物如氮、磷等降解比较慢的污染物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长江能够承受多少排放的污水?我们知道,长江有一万亿立方米的水量,但却不能将其水质混合均匀。如果能够完全混合,长江当然可以接受更多的COD、氨氮。但事实上,尽管水是可以流动的,但长江水却不可能全面混合。靠近长江岸边,即功能区的水体所能够承受的排污量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长江沿岸功能区分为生活饮用水、工农业用水、渔业用水等区域,纳污、自净能力及承载能力也都是针对某一个功能区的水体而言的。考虑长江能够容纳多少污染物,要把岸边的功能区作为重点。
现在很多人有这方面的误解,认为长江有那么多的水,怎么可能污染呢?但事实上,长江的污染这些年来一直在加剧,特别是由于化肥、农药和工业、生活排放,造成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一直在增高。
水体发生水华需要几个因素:水体中COD、氨氮和营养物质等的含量是关键,污染是根本;水流条件、光照、水温、气温、藻类状态等的变化也在起作用。污染本身是内因,加上水流条件、光照等外因作用,就产生了水华。
点击四
焦点关注 长江水体的污染物
关键思路 有生产就有排放,要关注其对健康的影响
记者:不久前有环保组织称长江鱼毒素超标,随后也有相关研究院所对此进行了否定。不管怎么说,长江水的确承载了很多污水。您认为,江水被污染,会产生哪些后果?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翁立达: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化工企业集中到长江流域,必然给长江带来潜在的环境威胁。我们现在水质常规监测还仅限于COD、氨氮、重金属、常见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早已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监测水体中的药物残留物、激素等污染物。
关于长江鱼体的残毒研究,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监测,包括酚、镉、铅、铜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残留物。但对于激素类的残留检测,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始。
当然,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开始进行长江鱼类残留壬基酚和辛基酚等环境激素的检测和研究。实际上,长江沿江化工企业已有相关产品生产,水体当中的确会有这些环境激素的存在,在鱼体中检测出来也不稀奇。只不过以前我们没有普遍开展这些检测而已,因为开展这些工作需要一些条件,包括先进的设备和相应的标准等。
长江水体里存在环境激素,这一事实不需要否定,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激素的浓度是不是已经到了危害人类健康的程度。目前,应该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发展趋势就不好说了。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壬基酚产量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比例。而这类化工产品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停止生产,其中一些就转移到了我国。有生产就有排放,水体里有,鱼体里就会有。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是必须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力度;二是必须防止国外落后、淘汰产业的转移。
除了需要关注水体中的环境激素以外,还必须重视水华问题,这在全国与长江流域的水库、湖泊十分普遍。水华发生后,藻类死亡产生的藻毒素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有些属于致癌物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在嘉陵江等地检测出过这种毒素。当然,现在检测出的量还不是很高,还没有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但问题不容忽视。
点击五
焦点关注 如何减轻长江污染
关键思路 企业处理后的污水还需进入市政管网处理后排放
记者:减轻长江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关键。您认为,在当前长江污水排放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翁立达:长江接纳适当的污水是正常的,关键是接纳的污水要经过适当处理,以符合环境容量的要求。
长江流域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投资不少,但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污水处理技术不先进,氮磷等营养物去除率不高,运行经费高,维护复杂,最终能够正常运行的比例也很小。
对于化工企业的水处理,还有一个概念很多人都会混淆。就是企业会说,我们的污水已经处理了,达到排放标准了,应该可以排放。但实质上,这些所谓达标的污水造成了水体的大量污染。
其原因在于,这些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达到的标准是化工行业标准。而这些达到行业标准排放的污水的COD、氨氮仍不低。比如在丹江口黄姜生产排放污水COD浓度可以达到几万毫克/升,处理后能达到400毫克/升~600毫克/升就算很好了,而地表水体的排放要求是40毫克/升~60毫克/升。
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自身的处理,可以把主要的污染物去掉,把指标降下来,但这些经过处理的污水,还是不能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之中,包括河道、湖泊和水库里,而应该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经过进一步处理达标后才能够排放。
污水处理达标的概念混淆,就会造成一方面企业普遍处理排放达标;另一方面,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水质却越来越差的尴尬局面。
此外,长江既是饮用水水源地,也包括若干排污口。然而,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和排污口,却缺乏统一的规划。沿江城市规划中很多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和排污口混杂在一起。
有的城市的排污口在上游,取水口在下游,这种情况是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样,上下游两个城市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上游城市的排污口与下游城市的取水口就很近。因此,应在流域层面对排污口进行统一规划和设置。
水的管理必须以流域为出发点,长江管理也是如此。只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才能解决长江水域很多问题。
11、垃圾分类的责任分配应力求平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09-10
http://gcontent.oeeee.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a52/99c0ab.html
广州有意用立法来推动垃圾分类。前日起,《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的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并将垃圾分类的管理权限下放到街道办事处,设置五类责任人;小区物业和单位要保证垃圾桶的正常及正确使用,违规可最高罚款1万元,个人拒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每次可罚50元。
广州对垃圾分类的讨论持续过很长时间,在基本的原则上,政府和市民目前已经达成共识,这显示对垃圾分类处理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无论从垃圾围城的紧迫现实,还是从保护环境的长远考虑,利用分类来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都是广州自愿选择的道路。现在计划对此立法,可以将之前政府与市民的共识固定下来,同时也为更周全的垃圾处置提供法治框架,这些都值得肯定。
垃圾分类实质上是要扭转垃圾混合处理的旧模式,而要改变积习,向着新的模式转变,必然需要市民家庭及单位的配合。出于这一初衷,《规定》倾向于加大垃圾产出者的责任和义务,也围绕这些方面设计《规定》的主体部分。从全部送审稿中各部分的比例看,这一部分的内容占有最大比例,也是《规定》中量化得比较多的章节
与针对垃圾制造者的规范相比,对垃圾分类管理者职责的规定比较原则性,可执行的分量不是很重。尤为关键的是,对承担垃圾处理的技术方规定更少,比如实际的垃圾处理能力就没有提及。换言之,《规定》在分配垃圾分类的责任上,政府和社会的权重不尽平衡。从字面上分析,市民的责任更大些。
媒体在报道垃圾分类的立法时,着墨较多的是市民做得不好罚多少款,而对部门履职不当该如何处置不甚了了。谁都明白,垃圾分类既要社区市民的努力,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正确处理,这两方面的责任要相得益彰才好。例如,迄今为止,垃圾分类的流程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即使市民对垃圾做了分类,可在搜集环节仍旧落入混装的窠臼,这一点不可不察。
《规定》根据城管委的建议做了垃圾区分,并说不同垃圾有填埋、焚烧和回收的不同处理形式,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处理实力是否达标尚无强制性表述。毕竟,广州垃圾减量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立法目标,也只有对应的垃圾处理能力完备起来,才能将垃圾分类的全部流程一一搭建起来,切忌产生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环卫自身的改革与建设也当符合垃圾分类的需求。如果垃圾搜集、运输和处理的环节还停留在旧有水平上,只有源头的家庭垃圾分类就会有受挫感。一旦长期出现这样的落差,一来打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二来对求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并无实质益处。立法要警惕出现这样的结果,充分平衡垃圾分类与垃圾处理的关系,也要清晰规定相关部门要担负的责任及义务。
立法就是要对垃圾分类的所有主体都有约束力,而不能厚此薄彼,否则立法的价值就会打折扣。立法机构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起点在市民家,终点在处理厂的完整流程。因此,立法要对全流程的所有责任加以明确划分,以此督促流程流畅衔接、高效运转。
12、恶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考问中国环保法治体系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0年09月10日 陈景清
http://news.hexun.com/2010-09-10/124861232.html
■渔业污染损失惨重,索赔不易
■“我不认为我们国家环保法治是成功的”
■短期损失尚能补,长期隐忧谁担责?
■环境事故频发,被刑责者寥寥
“我曾经专门做过统计,1998年到2002年这5年,中国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了387起,有25起被追究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2003年到2007年我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90多起,被追究违法犯罪的仅12起。”这是北京大学环境法学教授汪劲的统计数据。
而环境保护部环监局李铮的数据更不乐观。据她介绍,2004年环保部直接处理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有14起,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四川沱江水污染事件1起;2006年,能查到的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案件有3起;2008年,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有5起,其中最轰动的案件是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2009年有两起案件被追究刑事责任。
李铮认为,尽管近年来刑事制裁手段的运用有所增加,但是整体来看仍然不足。“在环保部参与处理的这些污染案件当中可以看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数量数都数得过来。”李铮认为,其中就有忽视了运用刑罚手段的问题。
她认为,目前,在中国以罚代刑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据李铮介绍,在我国,近年来行政处罚案件每年都在10万起左右,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并不多。“目前,大量的环境违法行为还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李铮认为,事实上,行政手段解决的效果远不如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有一个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同时也有一个要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宣传模式。”汪劲表示,当发生了很多重特大污染事件以后,“我们不会对这个事件作更多的报道,而会对事件进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进行表彰。”他以2005年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为例说,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发生以后,“我们没有看到地方上如何追究责任,我们看到的是各个地方都在开表彰会,宣传在污染事故当中他们怎么样克服困难,怎么样舍小家顾大家。”
今年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7月16日晚间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经过2000多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已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两起事件均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紫金矿业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了50多天的应急整改,于8月25日迎来福建省专家组的整改验收。尽管污水无害化处理已在8月中旬处理完成,但国家有关部门目前尚未公布调查结果与紫金矿业未来的赔偿方案。
同样的,大连石油管道爆炸事件问责虽然已经提上了议程,但相关事故的赔偿方案一样尚未公布,这也成了社会各界最盼揭晓的焦点。紫金矿业、大连漏油等污染事件的损害赔偿问题,更是成了水污染防治法甚至是我国环保法治的一道严峻考题。
渔业污染损失惨重,索赔不易
对于紫金矿业发生的渗漏事故的原由,紫金矿业方面发布公告表示,渗漏事故原因主要是前阶段持续强降雨,致使溶液池区域内地下水位迅速抬升,超过污水池底部标高,造成上下压力不平衡,形成剪切作用,致使污水池底垫多处开裂,从而造成污水池渗漏。而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进一步解释说,由于下大雨导致地下水抬高,地下水的压力挤破污水池的底垫,污水顺势流了出去。他进一步强调,此次渗漏主要与自然灾害有关,不可预料。
对此,专家初步分析认为,铜矿湿法厂位于汀江古河道上,前期连续的降雨使现河床与旧河床间出现压力差,造成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被掏空,致使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渗漏事故由此发生。
事故发生9天后,也就是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官方网站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
白花花的鱼成片成片地漂浮在水面上,看着让人心痛,永定县洪山乡码头多达二三十人的打捞队正将打捞上来的死鱼统一过秤后装入麻袋,用车辆运往填埋场填埋。据此前媒体报道,污染事件已导致当地汀江流域和位于永定县境内的棉花滩库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死鱼和鱼中毒浮起现象,据初步统计,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就达378万斤之多。
上杭县政府以挖坑深埋的方式,对大量死鱼作无害化处理。处理点就设在岸边,养殖户们将捞起的死鱼用编织袋装好,政府部门调来的挖土机就将成堆的尸骸运进用于掩埋的深坑中。由于需要处理的鱼类数量过于庞大,一些鱼类等不及处理,就只剩下残骸。
在场村民介绍说,为了加快处理腐败越来越严重的鱼尸,当地政府部门已在汀江沿岸开辟了十多个掩埋点,目前看到的鱼类尸骸数量已是处理十天后的景象。豪康村养殖户薛世芬告诉记者,该村270多户村民中就有80多户从事养殖业,而目前几近绝收,村民只能接受现实。
为了补偿群众损失,县政府对网箱养鱼按每斤6元,对鱼苗按每斤12元,全部进行收购。对部分死鱼快速打捞、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活鱼放回汀江,并与养殖户签订协议,所需的资金由政府先行垫付。
尽管如此,在紫金矿业发生渗漏污染汀江事件发生月余后,身处漩涡中的上杭县渔民们不免有些失落。原因是,他们期待的渔业污染赔偿并没有因个人的争取和努力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
上杭县璜溪村某养殖户如此概括介绍目前的赔偿方案,他说:“政府现在按照每平方米网箱43斤鱼的标准赔偿我们,并且以每平方米40元的补偿价要求我们拆除网箱,逐渐转产。”
另一名豪康村养殖户则抗议说:“永定县的赔偿标准是每平方米网箱120多斤鱼,我们才43斤!差距太大了。”
尽管紫金矿业发生渗漏事件世人皆知,但上杭县渔民仍然难以获得满意的赔偿,渔业污染索赔之难再次显露。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资深律师王灿发教授表示:“渔业污染索赔其实不难,一旦发现污染迹象,就应立刻报告当地渔业环境监测站,请他们评估;同时启动法律程序,被告如果不承认,就需要举证表明死鱼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而事实上,被告方一般很难提出有力证据。”
大连港爆炸事件后,几乎所有的焦点都放到了“爆炸事故及封港处理对大连成品油市场的影响”上。然而,大连新港油罐爆炸引发的大火因为原油泄漏和燃烧造成的次生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发生爆炸事故附近的一处海湾内,海面已经被厚厚的浮油覆盖,沙滩包括停泊的船只已经被油层污染。有附近渔民说,已经在这里打了10多年鱼,以前每天能打100多斤,随着环境恶化,最好时每天也才打50多斤鱼,现在又遇上石油污染,这让他很担心。
有附近村民就说,虽然在现场的时间不长,但爆炸燃烧产生的废气已经让他们感觉不舒服。而出事附近海域还有一些贝类等海鲜养殖场,当地村民估计,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对养殖影响不乐观。此外,由于水域被石油污染,大连一些水域旅游景点遭受打击。
在此前大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海洋渔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已经在对海洋的污染进行取样检测,同时会同其他的治污部门,统计包括原油泄漏量、预计金额损失在内等等一系列数据。尽管爆炸事件相关问责很快便提上日程,但目前有关调查组仍未正式发布结论和相关赔偿方案,受事故影响的养殖户和浴场经营者索赔困难。
短期损失尚能补,长期隐忧谁担责?
“渔业养殖户以及浴场经营者的利益受损都是环境污染的直接表现。”一位环保人士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直接的体现,那些伤害最终要是人类自己承担的。譬如,酮酸水的渗漏会对当地的水质造成污染,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健康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至于石油污染,则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油气挥发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他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二是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
据介绍,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可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进行迁移、转化。油类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产品质量。此外,中国科学院调查和有关检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地下水中,石化产品类污染物已广泛存在,如天津部分加油站附近的大部分地下水样品,总石油烃检出率高达85%,强致癌物多环芳烃的检出率为79%,部分样品中还检出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等。
这位环保人士称,养殖户和经营者的损害是可以直接索赔的,但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代价,谁来进行索赔和承担呢?
紫金矿业、大连漏油等污染事件的损害赔偿问题,成了水污染防治法的一道严峻考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劲表示,修订后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当初所谓的“亮点”是失败的。他说:“还有最后一关没有经过考验,那就是损害赔偿问题。”眼下时逢紫金矿业等污染事件停在这里如何处理还未知,“如果这些污染事件处理结果不妥的话,那我可以说,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是全盘失败的。”
对于紫金矿业等污染事件,汪劲表示,现在有很多媒体在报道中说为什么不给赔偿,“实事求是地讲,因为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出来。”污染损失的数字到底有多大,或者相对而言,科学些的数据有多大?看见这个数字,或许会有很多人准备提起赔偿的诉讼。
他接着表示,实际上紫金矿业和大连漏油的污染问题都不难解决,相关证据、监测数据,包括企业的违法过失等,“证据是显在的,关键的问题是损害赔偿的范围怎么认定。”
“我不认为我们国家环保法治是成功的”
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汪劲等6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及研究生曾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了国内第一起以自然物作为共同原告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然而,此诉讼并未被受理。
对此,汪劲表示,今天再回头看时,如果当初松花江诉讼能够成功,哪怕判决的数额较少的话,对企业也是一个刺激,同时也能暴露出司法环节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汪劲认为,最低的损害赔偿额不管是多少,其实司法是可以判的。他表示:“我们的制度可以不断地健全、完善和改善。但不积极处理的话,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暴露到我们面前。”
在绿家园记者沙龙上,汪劲更是列举了当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颁布时所谓的“亮点”和“突破”的现状:
其一,关于生态补偿制度的确立。作为生态补偿条例的三名法律专家之一的汪劲说:“实际上真正的生态补偿问题,还没有正式的开始实施。”据他介绍,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条例由发改委牵头,目前调研阶段已结束,条例正在起草过程中。
其二,关于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作为法律确定下来。“这一点到现在还没有看出来。这次紫金矿业或大连的污染事件是否能够体现出来,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从我看到的报道情况看,这一条起码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还是一句空话。”汪劲说。
其三,关于改超标收费制度为达标收费、超标处罚。汪劲表示,据他们去年对6个省的环保局和环境监察部门进行的调查,发现此制度在现实执法中远非如此,企业超标排污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其四,关于加大了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比如将原来的1万-10万元的处罚,改为应缴排污费的1-3倍或2-5倍的处罚,同时规定对造成重大和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最高可处以不大于其违法损失30%的处罚。汪劲将其分成两个亮点,并认为:“第一个亮点从实践来看是失败的。”而后一条,“目前正在考验政府的智慧,还要拭目以待。”比如紫金矿业污染损失究竟有多大“要看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再来计算其30%。”
目前我国也在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汪劲表示:“如果水污染防治法修改真正全盘失败的话,我们又能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指望什么呢?”在谈到我国环境法治30年时,他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不认为我们国家环保法治是成功的。”
13、江苏耗资5000万游轮建造4年未通过环评(组图)
来源:现代快报2010年09月10日 □刘劲松 文/摄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10/101621077505.shtml
建了4年,“镇江号”游轮环评没过关
■项目投资5000多万,实为永久停靠岸边的“水上餐厅”,坐落在镇江北部滨水区
■项目方称游轮即将投入使用,但北部滨水区称担心污染,并不准备让该项目进入
游轮停在靠岸边50米远的江中。
游轮建设区栅栏门紧锁。
位于镇江长江路原3号码头的北部滨水区,有一艘已经建造了4年的镇江号游轮,用官方的说法,这艘游轮是为了保留镇江长江路沿岸码头历史文化景观,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及西津湾的开发产生联动效应,最大程度挖掘滨江风景区文化旅游商业价值的“宝贝”,但随着其内部装修的结束,这个“宝贝”却在环评这一关口“卡了壳”。
环保部门表示,目前长江岸线已被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湿地保护规划,涉及餐饮的水上餐厅一概禁止进入,而北部滨水区的有关工作人员则声称,考虑到会给水域带来污染,并不准备让它进来。这就意味着这座耗资5000余万,建造周期长达4年的巨型水上餐厅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难道它要面临镇江巨蛋一样的归宿?”有市民说。
一艘什么样的游轮?
建造了4年,一个庞然大物
北部滨水区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建造中,资料介绍称,北部滨水区是润州路、长江路、东吴路、禹山北路以北以内江为核心的沿长江临水区域,含老港池及长江滩地在内总面积约61.6平方公里,是镇江正在着力打造的长江沿线旅游胜地。然而,在滨水区靠近西端的引航道闸口、长江路原3号码头附近,却静静地停泊着一艘已经建造好多年的“大船”。
这艘通体白色的大船距离长江路岸边约50米左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大船都是个庞然大物,它高约数十米,长近百米,共建有3层。从远处看,大船似乎装修没多久,船舱内隐隐绰绰能看到刚油漆过的吧台、椅子和堆积在一旁的建筑木料。
在大船的尾部与堤岸的连接处,有一座简易的便桥和简易房子,便桥通往大船的栅栏门被一把大锁紧紧锁住,门前写着几个大字:“镇江号”游轮装饰工程,实施单位是无锡市华东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但并没有找到任何一位装修工人在现场。附近的居民介绍说,这艘镇江号游轮已经建造了4年,原来它停在现在地点的西边,不知何时,被拖船拖到了此地。不久之前,船上还有很多工人在船舱里忙碌,现在内部已经装修完毕,估计工人已经撤离。
投资5000多万的水上餐厅
“这是一艘容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豪华游轮,但确切地说,它并非严格意义上通过自身动力行驶的轮船,而是一艘永久停靠岸边的‘水上餐厅’,除了游轮之外,这个项目还包括岸边的一些设施,如停车场等等。”政府部门一位知情者透露说,其出示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镇江号”游轮、岸基及其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070万,建设单位是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镇江城投”)。预计投产日期(建成使用日期)是2010年8月。
资料显示,“镇江号”游轮总长92.2米、宽16米,共有三层,总使用面积43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能容纳400人同时就餐,另外还有18个KTV包厢、8个棋牌室包厢及24个棋牌桌和茶座。另外,该游轮自身不带动力,必须在指定地点修造装饰后再运往营运地点。岸基工程则包括栈桥、栈道、5954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及129个地上地下车位等等。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镇江号”游轮项目的立项始于2005年,当年,该项目得到镇江市发改委批复,镇发改规划发198号文,同意城投公司使用长江路——市口港局大楼前港池200米浅水岸线建设和改造“镇江号游轮项目”。此后,该项目又随着建造进展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得到了水上和岸上项目的批复。
值得一提的是,游轮及岸基设施项目所占用的水域,恰恰在镇江北部滨水区的规划范围内。
四年中是否有争议?
游轮建造中质疑声不断
事实上,正是由于镇江号游轮建造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从其立项直至“诞生”整个过程并不顺利,其间充满了争议,争议的焦点是:镇江号游轮建在北部滨水区是否合适?
早在2007年1月18日,央视国际网站就转载了一篇名为“江苏镇江5000万建餐饮游轮褒贬不一”的新闻,该新闻寥寥几百字,文章作者最后质疑称:目前镇江的餐饮业不少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投资5000多万打造一艘静止的游轮,何况还处在冷清的长江路边,又怎么能拉动餐饮,带动旅游。公家的钱会不会打了“水漂”?
2008年5月,有网友发帖,声称镇江号游轮已经建好,效果震撼,但该网友的帖子很快引发了其他网友的质疑,认为“环保又是个重大问题,那么多垃圾产生,不可避免对水体会有污染,这是个垃圾的创意。”
也有人对游轮长达4年的建造期抱有疑问,认为游轮的基础设施2008年下半年就已完工,但后来内部装饰一直停滞,风吹雨打之下,表面的油漆也锈了再刷,“是什么原因让船的建造走走停停,耗时这么长?”
这些质疑并非杞人忧天,记者昨日调查了解到,该游轮目前正面临尴尬的处境。
到底能否如愿开业?
回应:项目方称即将投入使用
该项目是否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为何建造周期如此之长?记者近日就此来到镇江城投采访。对此,镇江城投行政管理部一位杜姓副主任明确表示,“镇江号”游轮即将投入使用,根本不存在无疾而终的情况。关于“镇江号”目前的进展和人们的质疑,杜主任表示需向业务部门了解情况后再做答复。
昨日,有关部门发来一份名为“关于镇江号游轮水上餐厅的情况说明”的邮件,邮件声称:实施镇江号游轮项目是为了保留镇江长江路沿岸码头历史文化景观,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及西津湾的开发产生联动效应,最大程度挖掘滨江风景区文化旅游商业价值。该项目已于去年底作为镇江市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在北京文化产业招商会上成功招商,与融锦集团达成合作协议,现已基本完成内部装饰工程。
该邮件解释称,项目之所以建造时间比较长,是因为受北部滨水区规划调整的影响,导致该项目一直无法定点,近期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初步定点在长江路以北、自来水厂旧址与海事局之间水域,岸基配套工程与西津湾景区共享。给排水工程直接与长江路接驳,保证北部滨水区水环境不受影响。目前,相关手续正在抓紧办理完善,项目定点后,将运营迎客。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各个程序基本合乎规范。除了上述发改委批复的文件外,规划部门也于近日核准了该游轮的最终定位。消防部门也表示,该游轮内部装修期间已经介入了监管。然而,在最终的环评环节,该项目卡了壳,而镇江北部滨水区的主要实施单位北部滨水区项目指挥部也表示,该游轮是否能在滨水区范围内最终运营,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卡壳:游轮项目在环评上受阻
镇江市环保局负责环评的行政服务处负责人张处长明确表示,镇江号游轮项目的环评没有通过。
记者了解到,一份由某环保咨询服务中心2010年5月18日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对镇江号游轮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游轮主要功能分区及所产生的污染工序、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一一说明,并最终认为该项目符合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能显著改善区域旅游环境、提升餐饮档次、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认为项目所产生的各项污染也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但一个事实是,目前镇江正在建设北部滨水区,长江内江水域和滩涂都在其整治建设的范畴,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和大量消减面源污染,调节长江主航道与内江水体交换,控制内江淤积,提高内江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修复和丰富生态系统是其重要目标。
张处长表示,目前镇江所有长江岸线都属于限制开发区域,而该项目所在的水域和岸线都已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湿地保护规划,类似这样的水上餐厅属于严令禁止进入的,“餐饮企业再怎么严格管理,都很难控制抛冒滴漏的现象,很难避免对水域的污染。”
北部滨水区项目指挥部一位负责人也认为,任何项目在滨水区进驻,都必须得到指挥部的批准,就目前而言,“镇江号”游轮的最终位置还没有明确,需要有关部门一起协商,其是否能进入滨水区营业还是个未知数。该指挥部一位现场工作人员甚至明确地说,类似这样会给滨水区带来污染的游轮是不会让它进驻的。
疑问:
归宿在何处?
环评没有通过,滨水区又拒其于门外,镇江号游轮的归宿还真的很难说。
环保部门人士认为,环评是个前置审批程序,按照一般的做法,应该在项目建造之前履行,尽早获悉其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权衡利弊,科学决策,减少损失,但很显然,游轮的建造者并没有这么做,“前期的手续再怎么完备,环评通不过,所做的都是白费工夫。”该人士认为,虽然几年前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对于环评这个程序还没有重视起来,但作为决策者在立项之初应该有所考虑,毕竟这牵涉到数千万元的投资。“从目前来看,这个项目的决策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不符合现在的环保理念,估计反对的人会很多。”
目前,镇江号游轮还孤零零地浮于水面,周边的岸线还是杂草丛生,看不到即将要开工的迹象。
14、“污染地区世界第一” 临汾到底冤不冤?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0年09月10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910/n274840596.shtml
据国际在线报道 从美国洛杉矶的高速公路到印尼万隆的芝塔龙河(Citarum River),从中国山西临汾市到英国伦敦的大街小巷,这里都充斥着人类制造的各种垃圾。化工废料、空气污染、河流污染严重侵袭着这里的环境。
坐落在产煤带上的临汾市,堪称“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根据环保组织的一项调查,临汾市空气污染极度严重,当地居民如果把刚刚洗完的白色衣服挂到室外,等干透时,衣服已经变黑了…[详细]
这不是临汾第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也不是临汾第一次被评为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但这一次多少有些不同。
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的临汾,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远在十多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劳动、生息、繁衍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能繁衍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足以证明这里气候宜人。而岁月流逝,星移斗转,数千年来,这里也一直是人类活跃的地方。到今天,临汾的总人口已达数百万之多。
从风景名胜、人文典故到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临汾有着许多骄傲可以向世界展示,然而让临汾意想不到的是,自2006年起,这里却一再被环境问题所困扰,似乎“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帽子”扣上了就摘不掉了……
从早年满街绿树花果号称“花果城”,到被扣上“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帽子,再到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的辩解以及舆论的关注、学者专家的评议,围绕临汾的环境问题众说纷纭。
其实,仅就本报记者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临汾固然还存在着环境问题,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临汾的环境面貌已经大为改观。即使难以恢复到当年的“花果城”,起码也应该远离“世界污染最严重”这样的词语。
最污染城市,临汾如何“夺冠”?
听到了那个消息后,在临汾经营家居建筑材料的张先生,第一反应是:不会搞错了吧?怎么又是临汾?
这个消息说的是山西临汾再次位居世界污染最严重地区之首。消息最早的源头来自美国《赫芬顿邮报》,在该报的一篇文章中评出了九大世界污染最严重地区,临汾位列榜首,随后经国际在线专稿被网络媒体纷纷转载,香港《成报》甚至据此发表了原题为《全球最污染城市临汾三度“夺冠”》的文章。
在这篇美国《赫芬顿邮报》评出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的文章中,称“坐落在产煤带上的临汾市,堪称"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根据环保组织的一项调查,临汾市空气污染极度严重,当地居民如果把刚洗完的白色衣服挂到室外,等干透时,衣服已经变黑。环保组织称,由于临汾市空气污浊,在当地生活一天吸入的有毒气体,相当于抽了3包烟。临汾的污染主要源于煤矿挖掘、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污染。”
然而,正如香港《成报》文章所取的那个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这既不是临汾首次位居世界污染最严重地区的榜单之首,更不是临汾第一次登上世界污染最严重地区的榜单,事实上,因为环境问题,临汾早已一再被国内外的媒体所关注。
最早是在2006年,由国际环保组织——美国的铁匠研究所根据世界各地300多个非政府机构、地方团体及国际环境权威评定组织整理得出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临汾榜上有名。2007年,同样来自铁匠研究所的报告中,临汾依然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那一年和临汾做伴的还有天津市。到了2009年,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全球九大污染城市中,临汾市又一次榜上有名,名列第三。当时有媒体称,时任临汾市长的李天太不仅对此排名的客观性、真实性表示深切怀疑和不满,甚至愤慨地抗议:将保留进一步诉诸司法程序的权利。
山西反击:与事实严重不符
这一次美国《赫芬顿邮报》评出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的消息,再次引发山西方面的不满和抗议。不过,这次临汾市政府没有选择直接表态反驳,而是由山西省环保厅出面辟谣,以期用数据和数字说话。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临汾方面都会迅速找到省级甚至中央级媒体来做一次正面报道,以减少负面影响。但这次,临汾选择了一条相对低调的路,只是由临汾市新闻中心整理出一份《临汾空气质量改善突出抓三手 环境质量连年上台阶》的分析报告,发往各个媒体门户网站,迅速被多家网站转载。
临汾市新闻中心的这份分析报告说,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重拳出击治理污染,全力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大工程,使得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一是抓工业污染整治。对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坚决关闭淘汰。2005年以来共取缔各类污染企业1056个,取缔一定规模的污染企业649个。二是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加快实施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市区集中供热面积由2005年的45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550万平方米;推进煤气扩户工程,煤气用户从2005年的60139余户增加到2009年的8万余户;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厂建设;强力推进煤烟污染治理工程;实施车辆“双燃料”改造工程等。三是抓生态治理。实施了临汾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已形成绿地585.2公顷,水面267.8公顷,增加道路及活动场地207公顷,每日可减少废气269吨、释放氧气196吨、消耗二氧化硫538公斤、吸收粉尘50吨。 山西省环保厅新闻发言人刘大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媒评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山西临汾居首的报道在环境数据引用和以此为据的评价上与事实严重不符。刘大山表示,临汾市的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187天已经增加到2009年的334天,增加了147天;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5.46下降到2009年的1.72,下降了68.5%。临汾空气质量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当中,由2005年的倒数第一,上升到2009年的正数第49位,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的李景平则认为,这是“美国媒体又一次制造了媒体上的临汾污染之最”;美国媒体制造的,其实只是媒体上的临汾污染,而不是现实中的临汾污染。李景平认为,无论临汾环境如何改变,但关于临汾污染的消息,几乎没有改变;无论美国媒体怎样出招,但关于临汾污染的说法,几乎都源于“铁匠”,如此而已。李景平甚至对一些国内媒体感到失望:“美国媒体怎么说,中国媒体就怎么转;美国媒体怎么登,中国媒体就怎么载。美国媒体在美国,而临汾就在中国,难道中国媒体采访、调查、评价临汾,比美国媒体还不如?中国媒体就任意跟着美国媒体说话?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呢?
质疑未绝:临汾到底冤不冤?
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除了政府官员尤其是环保部门,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是认可这一观点的:即临汾市这些年来的环境的确有很大改观。
最早在2006年临汾被列为全球最污染的城市时,临汾人是接受的。彼时,人人都在抱怨当地恶劣的空气和环境。但现在无论是常住临汾的当地居民,还是经常前往临汾出差的人群,普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临汾这几年的空气质量即使谈不上有多好,但对比前几年还是好了很多,大家对临汾再次被评为世界最污染的城市并不认可。而“洗完的白色衣服挂到室外,等干透时衣服已经变黑”的说法也令人不解,没有那么夸张吧?
这几年来,临汾的确关掉了不少煤矿,取缔不少焦炉,炸掉了不少烟囱,也搬迁了许多企业,建设了许多环保工程。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确确实实有目共睹。
李景平认为,美国媒体用来佐证“临汾污染世界第一”的资料,一直是沿用铁匠研究所的旧闻和旧资料。而这些旧闻,已经缺乏了真实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已不具有新闻事实的说服力。美国媒体的报道只是用了貌似实证性的描述,而5年前,临汾第一次被美国媒体评为全球污染城市时,美国媒体依据的资料,据说是铁匠研究所历时7年的研究报告;5年后,临汾又一次被美国媒体评为全球污染第一时,美国媒体运用的资料,几乎还是这样的资料。而就在这5年间,中国临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很多人对环保部门发布的2009年临汾市二级以上天数增加到334天的数据也多少有些怀疑,虽然怀疑者手中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反驳的数据。
本报记者查阅到的一则消息显示,太原市市区2009年的二级以上天数是296天。2010年太原前8个月的空气质量不理想,二级以上天数仅211个,为此太原市环保局为预防和控制冬季大气环境污染提前部署,计划在10月31日前展开冬季大气环境污染预控行动。
而就在本报记者采访期间,一则来自网络媒体的报道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篇报道反映的是临汾地区某县的环保问题,报道说,2010年8月初,该网曾经报道过这个县存在一些钢铁公司长期违法排污、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希望能引起当地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的足够重视,加以改正。但8月25日再次来到这里时却发现,这些企业非法排污依旧,且有的排污现场比记者上次看到的更为壮观。“……在郑家村山上环顾四周,惊奇地发现,蓝天白云下的翼城县上空被厚厚的一层烟雾所笼罩,整个城市上空灰蒙蒙一片。在路上行走的一位大伯告诉记者,就这种天气,他小时候在这里一眼可以望出去好几十里,现在看个清晰的翼城县都有点困难,都是污染惹的祸……”
8月25日,距离“临汾再次位居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之首”的消息发布日,还不到10天。(记者 张华钰 见习记者 张旭东)
15、周子勋:“节能减排”不需要行政突击
来源:新京报2010年09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10/081521076332.shtml
某些地方官员“不择手段”地应付指标,无法解决落后产能的问题,即使通过行政突击实现了今年的目标,以后肯定会反弹回去。 据报道,在距离“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只剩不到4个月时间里,“节能减排收官之战”已全面打响。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国家统计局8月份数据显示,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但由于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过快,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09%,全国有7个地方单位GDP能耗也出现上升,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这意味着,在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需要减排近5%,这对于在实施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第二年,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无疑需要关停不少工厂和企业。
正是如此,不少地方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临时采取严格的调控措施,导致为节能减排而节能减排的现象发生。我们看到,浙江可能是最早为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实行限电的省份,江苏省也从8月的最后一周开始对省内大型水泥企业的熟料生产线开始执行限电停窑。相比之下,对钢铁行业的限电措施覆盖面就更广了,浙江、江苏、福建、河北、山西5省已经出台了明确的对钢铁行业的限产计划。
尽管为节能减排设置短期目标有必要性,但要认识到,节能减排是持久战、攻坚战,不是闪电战。我国承诺2020年将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意味着,今年绝不是节能减排的终点站,因此,“临时抱佛脚”式的节能减排没有意义。如果在不少地方政府“临时调控”的努力下,即使“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了,那么是否就意味着节能减排工作已落到实处?是否就意味着“冲刺”式的节能减排可以一再复制?
事实上,从我国结构性转型的最终目标来看,当前的节能减排本身就是一个节能指标,而不是一个刚性的政治目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业界的节能降耗已经被打乱了节奏,而刺激政策又刺激起了高耗能、高排放的投资,这个目标要想完成十分困难。因此政策需要因势而变,如果这时候还坚持五年前的目标不变,政策刚性就会变成政策僵化了,它给地方经济带来的一刀切式的冲击,容易造成很大的负面效果。地方的突击执行,也直接给民生带来影响。而地方政府为了保住税收只能对主要企业实施暗保,也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
其实,今年7月初国家统计局将去年GDP数据上调了5154亿元,做大了GDP的分母,也增大了过去四年节能降耗的成果,今年只需完成3.41%的降幅即可达标,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是给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执行的弹性。
要实现减排目标,除了中央决心与全面布局,更需要解决地方干部的发展理念问题,解决考核与监督的路径困境。如果地方干部满脑子是怎么“不择手段”地应付指标,无法解决落后产能的问题,即使现在通过行政突击实现了今年的目标,但明年呢?以后呢?肯定会反弹回去。节能减排就很可能沦为折腾老百姓,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16、绿家园乐水行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9月25日通知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ngoxm/nr/84494.html
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运河北端的京华故都,汇聚了中华文化顶尖级的载体:清香悠远的茶叶、衣被天下的丝绸、名扬世界的陶瓷,还聚集了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文人墨客、政坛骄子。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通惠河是运河北京段的运粮河,其实,通惠河只是运河北京段的南运粮河,在通惠河之前,北运粮河有着长久的历史,北运粮河又叫阜通河,东北护城河以西民间称坝河、西坝河。
本月,绿家园乐水行领队周晨将带您探访北运粮,解读河道上蕴含的历史往事、人文典故、诗词文章,探寻北京地区运河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乐水行活动作为河流爱好者、水资源保护志愿者以及环保志愿者平等交流的平台,一直视参与者的沟通和意见为重要内容。为此,绿家园乐水行特邀自由建筑师善倍,与大家交流节水、护水以及环保理念的心得。
第一周
活动时间:9月4号(周六)
北运粮河终点
活动内容:积水潭——北护城河 全程5公里
集合地点: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B口外 郭守敬纪念馆门口
集合时间:8:30集合,8:45出发
特邀嘉宾:善倍(自由建筑师)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王小娜13581646587
第二周
活动时间:9月11号(周六)坝河起点
活动内容:太阳宫——光熙门 全程5公里
集合地点:地铁10号线太阳宫站B口外
集合时间:8:30集合,8:45出发
特邀嘉宾:善倍(自由建筑师)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王小娜13581646587
第三周
活动时间:9月18号(周六)
北运粮河主干——坝河
活动内容:西坝河太阳宫段 全程5公里
集合地点:地铁10号线太阳宫站B口外
集合时间:8:30集合,8:45出发
特邀嘉宾:善倍(自由建筑师)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王小娜13581646587
第四周
活动时间:9月25号(周六)
坝河支流——亮马河
活动内容:亮马河 全程5公里
集合地点:地铁10号线亮马河站B口外
集合时间:8:30集合,8:45出发
特邀嘉宾:善倍(自由建筑师)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王小娜13581646587
后记:居住在北京的人,应当了解北京。
居住在自然界的人,应当了解自然。
水,是北京环境现状的一面镜子。我们给希望了解北京“水现实”的朋友,开发了一款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优质“环保产品”——“城市乐水行”。真诚地欢迎您和您的亲友、同事一起参加。
每个周六,绿家园乐水行的“专家教授”,带领大家考察一条与北京命运息息相关的河道。
同时,还有传统文化专家给您讲解历史上这条河流的悲欢离合。
当然,我们更鼓励每个人参与到讲解中,把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
绿家园“城市乐水行”对所有人开放,任何有自理能力的人都可以参加。不收取任何费用。个人的路费、餐费自己负责,请自带饮水和个人所需要的筷子、水杯、垃圾袋、药品、雨伞等物。
免责声明:每个“学员”报名时即视为接受如下条件:本人自愿参与绿家园城市乐水行项目,本人在参加过程中努力践行环保规则。本人理解一切户外活动均可能发生意外,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本人自行承担一切责任。
特别注意:因北京已进入汛期,如遇极端天气,请提前与带队联系以确定活动是否成行。
公众参与:
1、大家可以收集关于北京的水的信息,可以与带队联系,我们将把大家观查到的植物、动物、水等乐水行活动中的信息发布在网站上,与大家进行交流。
2、多看北京市环保局的网站(http://www.bjepb.gov.cn/bjhb/publish/portal0/default.htm)、北京市水务局(http://www.bjwater.gov.cn/)的网站,遇上有意思的东西,也可发给我们,我们会上传到绿家园网站上。
3、收集北京的企业污染信息、小区污染信息,大家进行汇总之后,提交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绿家园志愿者:http://greensos.cn/
eng.greensos.cn
友情链接:其他组织的走水活动:
http://leshuixing.q.sohu.com/(原长线组)
17、绿家园9月4日乐水行——今日北护城河
王丽娜 王小娜 文图
上午8点我们一行十几人在郭守敬纪念馆前集合,走水之前周晨先给我们讲解北京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居住在北京的人,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住在一个缺水的城市 。周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北京缺水的状况: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缸水,中国就是一桶水,而北京只有一杯水。
讲课
北运河水系
北京所在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大河流域,但历史上的北京也可说是水乡泽国,有很多湿地。现在北京许多地名,仍保留着几百前年水乡的记忆,如三里河、南河沿、北河沿、甜水园、海淀、沙滩、马连洼洼、二里沟、甘石桥等。北京的地表水系,假如都可以利用的话其蓄水量可以达到90亿立方米。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的地表水都是死的,里面的水要么是污水要么是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中水。现在可以饮用的地表水主要来自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这两个蓄水能力在几十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现在实际蓄水量都不超过10亿,每年为北京提供的水量为24亿立方米,而北京实际需水量为37亿立方米,这个缺口只能靠抽取深层地下水来补充。而深层地下水是需要千万年涵养的,几乎是不可更新资源,在古代是战备用水,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使用。
北京水系
一个水乡泽国如何演变成一个靠抽取深层地下水来维持的城市?这个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垦荒种田,疏通地表水系用来灌溉农田,破坏了很多湿地;工业文明时期,农田又被城市和工厂替代,地表水系被进一步破坏,并且被严重污染。当人们从工业文明试图向生态文明发展的时候,发现很多消失的自然生态已经不复存在。今年绿家园黄河十年行,我们既看到了正在被化工园区蚕食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也可到了被当地政府当作城市后花园保护起来的湿地,还看到三江源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逐渐退缩的湿地和湖泊。
化工厂林立的三角洲湿地
保护湿地
黄河源退缩的星宿海
今天我们走的是与北二环平行的北护城河。北护城河自元代就有了,明朝军队攻占元大都后,为易于防守,于1371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并利用高梁河、积水潭(太平湖部分)作为新的北护城河。历史上的北护城河,不仅是京城安全的重要屏障,而且是城市交通、供水、观光的重要枢纽,美化环境的同时发挥着防洪排涝、调节气候的功能。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水资源变得紧缺,对北护城河的补水逐年减少,加之沿岸污水从雨污合流口入河等原因,河道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河水的污染已经十分严重。2008年奥运之前,从2005年8月到2006年9月北京市对北护城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包括使用各种措施净化水质,河道改造和绿化。今天我们要去看看治理的效果如何。
周晨带我们再一次走进郭守敬纪念馆的时候,分享了他对于郭守敬开凿通惠河的新认识。他说,郭守敬截弯取直开通通惠河,沟通了京城与原来的京杭运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不过这种改造河道,让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都为我所用的办法也破坏了湿地的水文生态过程,使得湿地大面积萎缩。
周晨讲北京水的演变
郭守敬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几个关于低碳的展板,内容包括各种低碳生活方式、简约而不简单的低碳家居和降低家电能耗的小窍门。当前,“低碳”这个概念相信已经深入人心,也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不过,公众对低碳的理解有时容易趋于片面和不科学。比如节能灯,很多人知道它比普通灯泡省电,可是很少有人了解废弃的节能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不知道如果处理这些污染,要耗费多少能量。再比如太阳能电板,大家都知道太阳能几乎是可无限利用的新能源,可是很少人知道太阳能电板在生产的过程中要耗费多少能源。还有,大家都知道绿色植物对于吸收CO2净化空气有贡献,所以全社会都在倡导绿化,可是少有人知道在半干旱的荒漠地区种树其实更加剧了荒漠化,因为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树的蒸腾作用会加速那里水分的流失。
所以,低碳不等于环保,绿色也不等于环保。
低碳生活
低碳家居
从郭守敬纪念馆出来开始今天的走水。
北京的灵气在水,护城河作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北护城河的改造,使11处排污口得到了治理,实现了清污分流。治水的措施也比以前有所改进。
治理水污染,过去是挖淤泥,现在是放鱼苗,用螺蛳、河蚌等来净化水质,恢复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在河道内大量种植芦苇、菖蒲、等水草,用于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用潜水泵把水从下游送到上游,增加水的流动性,水中装数台曝气机,增加溶解氧。
过去,河床都是不透水、不透气的水泥衬砌。为防止河水渗透、水草疯长影响泄洪,在河底铺上10公分厚的水泥板,两侧用混凝土做档墙,美其名曰“三光河道”。现在,将河底水泥板砸开一部分,对两岸挡墙做“削头处理”让河水漫过档墙部分,跟土壤自然接触,恢复河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河道也不再裁弯取直,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宜弯则弯。两岸恢复为土壤斜坡,河道的自然度提高了,水边植花种草布置一些栈桥、小道、平台、石块,人们与水更加亲近。
北护城河治理
治理后的河
经过治理的北护城河生态环境很不错,大树繁茂、鲜花绽放、绿草茵茵,河边有人钓鱼,还有几撮打麻将的人索性把麻将桌摆在了河边。
绿草茵茵
绽放的喇叭花
独钓
搓麻
不过,这样的河仍然不能算作有生命力的河,因为它是不流动的。有个名词叫做河湖,专指这种虽为河却不流动的河。
河湖
下周,我们要走的河是坝河,元朝通惠河开通以后,坝河就不再承担漕运任务,成了排水沟,所以污染十分严重。我们要去看看那里现在的状况如何。
下周见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