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九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9-07

 

九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1、黄河十年行之十八——恨不能一夜间拆光三江源的所有网围栏

2、黄河十年行8月25日集体日记-罗康隆

 

“世界水周”论坛专题报道:

3、科技日报:     水污染和水质恶化成第二十届“世界水周”论坛关注焦点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myfk/201009/t20100907_322515.html

4、新华网:     “世界水周”论坛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应对水污染挑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830866_1.shtml

5、新华网:     水质问题渐成全球“安全隐患”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9/06/c_13481088.htm

6、新华网:     专家指出:水危机已成为气候变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1071283755290_1.shtml

 

大连海域污染事件后续报道:

7、《小康》杂志:   大连湾打捞约6万吨油污 专家称3年内慎食海产品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07/145721055818.shtml

 

环境资讯:

8、人民日报:    发改委:中西部产业转移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

http://green.sina.com.cn/2010-09-07/110521054558.shtml

9、人民网:     住建部: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将每年考核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7/140821055530.shtml

 

地方信息:

10、人民日报:    广东规范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网电价及垃圾处置费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7/111521054642.shtml

11、中国新闻社:   江西出台赣江源头环保新规 欲实现“零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2653211.html

 

污染信息:

12、环球网:     组图:黄海连续四年爆发绿潮 近海生态遭到破坏

http://green.sina.com.cn/p/2010-09-07/104221054436.shtml

 

环保观点:

13、中国环境报:   环境执法者需常敲法律警钟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9/t20100906_663263.html

 

地球故事:

14、羊城晚报:    德国莱茵河畔3000家企业污水不少 却为何总那么清澈?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9/06/c_13481270.htm

15、新闻晚报:    日内瓦湖严格法律限制排污 从污染危险到直饮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7/2517141.shtml

 

深度报道:

16、荆楚网:     湖北梁子湖洪水后生态退化10植被遭灭顶之灾

http://env.people.com.cn/GB/12656635.html

17、21世纪经济报道: 排污权交易政策亟待明确中央地方分工范围

http://news.sina.com.cn/green/2010-09-07/094521054038.shtml

 

环境时评:

18、中国环境报:   暗管偷排为何屡禁不绝?

http://env.people.com.cn/GB/12655532.html

19、21世纪经济报道: 排污权交易的数字纠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1283825388_1.shtml

20、证券时报:    评论:节能降耗何以走上歧路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7/2516177.shtml

21、新华网:     节能降耗停百姓水电是胡闹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9/07/c_12525376.htm

22、红网:      郑渝川:节能减排调控 不能搞成不公平的一阵风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0_09/07/2449910_0.shtml

23、人民网天津视窗: 环境时评:“将世博带回家”需制度发话

http://www.022net.com/2010/9-7/465841173057760.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黄河十年行之十八——恨不能一夜间拆光三江源的所有网围栏

王丽娜 汪永晨文图

 

2010年8月29日,黄河十年行从玛多县出发,到达西宁已经晚上8点多了,天下着小雨。黄河十年行考察队的队员们等不及用晚餐,一路直奔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同样是刚刚从三江源地区赶回来的西高所研究员吴玉虎。

他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工作,曾带队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昆仑山地区和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野外科学探险考察数十次,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考察和科学探险的经验和第一手科研资料。我们有太多的问题想向这位人称从藏包里钻出来的草原生物学家请教。我们几家媒体记者和黄河十年行的一行人,带着征尘一个一个问题问开了:

汪永晨:现在大家都在说气候变化,而且青藏高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您怎么看?

吴玉虎:从1976年到1985年我在玛多县工作了10年,可以说,玛多县每个乡每个生产队甚至每条山沟我都去过。到现在为止离开那儿20多年了,但我也每隔2、3年去一次。我的观点可能与现在很多的主流观点不太吻合。其它地方我不敢说,但这几年玛多县的情况跟我以前观察的情况相比,没有人们说得那么骇人听闻。它的变化仍然在自然界的周期变化之中。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它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场类型、气候类型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现在也还是那个样子。

河源

黄河源区的草原

2010年的黄河源地理标志

2009年的黄河源的地标处

汪:可是我们确实看到现在冰川融化了,很多湖泊消失了,黄河源头也退缩了。

吴:没错,现在我们看到湖泊干了,沙丘出来了,草少了,树少了,是有变化,但这种变化还是在气候变化的周期之内。自然界的调节是以上千年,而不是一、二十年或一、二百年为尺度的。现在的气候变化是大家都承认我也承认的事情,但是谁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个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汪:您刚才的说法能否举例说一下?

吴:比如说,青海湖十几年前一直在持续下降,所以有人预言一、二百年以后青海湖就会干了。可事实上,现在青海湖的水位在上升。

鄂陵湖

扎陵湖

牛头碑

汪:现在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使得青藏高原的冰川在融化,那么水应该是多了,可我们看到的河很多是干的,您怎么认为?

正在消失的星宿海

过去这里是海子,现在没有了

吴:拿玛多县来说吧,那里的河流多是季节性河流, 6、7、8三个月温度和雨水高峰期的时候,河流会时断时续,而其它的9个月基本都是干的。

汪:去年我们去索加乡采访的时候,看到牧民骑着摩托到寺庙求雨。后来那个牧民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是不缺水的,现在却要靠僧人帮他们求雨。

吴:有些地方是这样的,但这还是在自然变化的规律之内。有句古语说:三千年一沧海,三千年一桑田。就是说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达到极致。气候变化对整个黄河源区的草场来说, 年度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草原退化

今天的黄河源

汪:您怎么看人类活动对草场的影响?

吴:有人说草场变化是人为的,个人不敢苟同。人类自以为很伟大,但是人类没有办法改变大自然,大自然的变化人类也无能为力。

汪:我个人认为科学家的价值实现之一是希望影响决策。您对高原上的网围栏怎么看?

吴:就网围栏来说,政府是为牧民做了件好事,是四配套工程之一。其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我认为并不好。我不记得跟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恨不能一夜之间清理掉整个青藏高原的网围栏。

围栏

围栏

汪:网围栏的危害是什么?

吴:我先说好处。我问过牧民网围栏修了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告诉我,网围栏修了以后,各家草场界限明显,牧民之间少打架了。而且放羊省事儿了,不用一整天盯着了。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好处了。网围栏以后最先受害的是野生动物。例如说青海湖有国家独有的普氏原羚,现在这种原羚可能只有几百只了。围栏以后,狼一追,普氏原羚就撞到围栏上去了。我们口口声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三江源的一草一木。可是野生动物的遗传、迁徙、生存都被网围栏破坏了。相比起来,人口更加稀少的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就可以自由迁徙,可是到了青藏公路也有很大问题。

藏原羚

汪:动物和草是共生的关系,可是现在很多围栏把草场围起来动物都不能进去了。您觉得这样对草场有好处吗?

吴:不吃草,对草原不但不好,而且是最大的坏,因为整个草场要向别的方向演替。2007年我们专门采访过牧民。牧民把我带到他们的草山上去,告诉我这里的围栏围了2年了,外头的草有6cm,里头的草最高的 4cm。扒开枯草、黄草以后才能找到稀稀拉拉的几个小植株。一棵草一共3cm,分成了三截,上面黄色,中间腐烂呈黑色,下面才是绿色。所以说草一两年不吃就坏了,长不起来了。原因是老草、黄草、枯草遮住了阳光,下面发出的芽见不到阳光,一下雨,草丛里就积水,天气一热,很快就烂掉坏掉了。牲畜不让吃,让野生动物吃也行,不吃是不行的,吃着才能促使草的生长。

汪: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吴:大家的共识是三江源要保护。但关键是怎么个保护法。现在很多管理草场的人其实不懂草场。

汪:既然您有这么清醒的认识,为什么像您这样的科学家很难影响决策?

吴:我也说不上来。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促使我们必须说,当然决策不在我们。现在我最着急的就是保护同德乡一片罕见的野生古柽柳林。

古怪柳(摄影吴玉虎)

400年的记录(摄影吴玉虎)

王建:您觉得三江源存不存在过度放牧的问题?

吴:关于这一点,人们的观点复杂的多。我在玛多县工作的时候,那里每平方公里0.4人,而且增长速度很缓慢,所以我认为过度放牧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就草场退化来说,人的影响相对于气候变化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青藏高原的变化,我认为还是自然因素主导,人为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当然我不是在这儿随便这么一说。人为的影响我先说一下,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修定居点, 在定居点周围,牛羊对草场退化的影响确实很明显;二是修公路,前些年尤其是70、80年代不注重生态保护,有时候直接就把植被烧了; 三是70、80挖金子的比较多,现在几乎是没有了。

汪:不,现在有个加拿大公司正在麻多乡挖金子,而且还有红头文件。当地的牧民很不平,因为他们觉得比起开矿大面积地破坏草场来说,放羊才能破坏多少?

吴: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对草场的破坏还是比较严重的,不过我还是认为与自然比起来,人类的影响太小了。

尤联元:你认为全球变化对草场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

吴: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判断好还是坏的标准是什么?自然界有自己的变化周期,其本身无所谓好坏。我们所谓的好坏都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

高原的湖泊

黄河源区的河流

汪:我们一路上大巴课堂争论的焦点是黄河是害河还是利河?有的人认为黄河是害河,据说龙羊峡在上游还在规划十几座水电站。您怎么看?

吴:从自然主义来说,电站是不该修的。但是人类社会当然要以人为本,要首先考虑国计民生,所以这是一个平衡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做过了,还有很多事初衷是好的,可是由于缺乏对自然的了解,到最后对人类反而是不利的。我知道青海到甘肃的大通河,那应该是青海省最漂亮的景观带。现在的状况是那里十步、五步就一个电站,简直就像糖葫芦了。大坝上游是清澈的湖水,下面却是干的河床。我们发了电,挣了钱,可是生态破坏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这条漂亮的景观带的美就不复存在了,或者变味了。

拦腰截断

连这样的峡谷水坝也不放过

王建:您怎么看以人为本的问题?

吴:有些时候有些决策者考虑以人为本多一些,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很多事情,到后来发现错了。这样引发的生态问题,可能有些花钱是能修复的,可能有些就是花再多钱也没有了。

比如说古柽柳,在同德县发现的这种植物在青海植物志里面都没有记载的。这片古柽柳林的发现,以野生甘蒙柽柳古树的身份重新确定了柽柳属植物,不仅可以是灌木或小乔木,而且可以长成粗壮的乔木。它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资料的宝库中增添了几个“世界之最”:树龄最长(约400至500余年,堪称柽柳树王);胸高茎围最粗(372厘米);在我国野生分布区中海拔最高(2700米)。在当今全球气候异常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特殊时期,这些当地甘蒙柽柳所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所携带的特有基因和数百年气候变迁的信息等,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研究生命现象和全球变化以及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和珍贵材料。尤其在记录气候信息方面,这些古柽柳树不仅记录了人类工业文明前的数百年前至今的气候变迁等方面的宝贵信息,而且还将以承前继后者的身份连续经历并记录未来若干年,可与实测气象资料进行对比的环境变化信息。这么珍贵的自然遗产,理应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

记录历史的古树(摄影吴玉虎)

记录的不仅是生态,还有气候(摄影吴玉虎)

然而这片无比珍贵的古柽柳林现在正面临被大水淹没的危险。因为那里正在规划建设一个水电站,这个水电站一旦建成,这片古柽柳林将被大水淹没,最终腐烂,它所携带的特有基因和气候信息也将随之湮灭。而建设水电站的地方居然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内,而自然保护区的使命之一就是保护三江源的一草一木。如果连这么珍贵的植物都保不住,何谈一草一木?如果把这片古林淹了,我们就是割断自然历史的罪人呐!

Josh:您刚才说草场其实没有大的变化,证据是什么?

吴:我在玛多县工作十年,研究草原,每年总有半年在草原上。我现在看到的草原,跟以前相比整体景观变化不大。

Josh:您觉得源头变化对黄河的影响是什么?

吴: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草场退化,蒸发量增加,湖泊退缩,这样的变化如果持续下去黄河有可能断流。但不会永远继续下去,因为气候有其变化周期。

汪永晨:作为一个在青藏高原上工作的科学家,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吴:我想说,把网围栏拆掉,把没有利用的草场利用起来。网围栏干扰了野生动物活动,也干扰了草场的正常演替。

在我们采访中,吴玉虎研究员一直强调,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太渺小了,这个观点与人类学家罗康隆主张的不应忽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似乎有点相悖,实际上并不矛盾。只是两者观察问题的尺度不一样。吴是从大的时空尺度看,自然界的冷暖、干湿、沧海桑田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罗康隆是从较小的时空尺度看,人类活动确实对自然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具体到青藏高原的生态退化问题,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变化起了多大作用,还需要大量的调查和采访。但不管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变化起了明显的作用还是微不足道的作用,我们都要客观地记录下这里所发生的变化,也期待在黄河十年行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够对草原的变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就要结束这次黄河十年行的系列报道了,明天就让我们一起从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审视一下我们此次的黄河十年行吧!

孕育黄河的大山

黄河清

黄河在河源

2、黄河十年行8月25日集体日记-罗康隆

 

8月25日,考察线路:贵德——龙羊峡——兴海。罗康隆记。

今天的考察任务是寻访龙羊峡电站的库区移民,考察龙羊峡库区,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场。

在24号入住贵德宾馆时,我们的领队汪永晨就把25号上午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分两路,一路去寻访龙羊峡库区移民,一路去考察贵德古城。早晨8点,寻访库区移民的成员出发了。访问的5户移民,确定了一户作为十年跟踪调查的对象。去考察古城的成员有点失望,据说贵德的古城正在“修建”与“营造”。10点,两队人马聚合,前往龙羊峡,3点半抵达目的地。在龙羊峡午餐后,我们四点半又出发前往兴海。在201国道上穿过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原。今天路途经过的最高点是海拔3800米,入住的贵德县县城,海拔在3219米。今天算是真正进入了青藏高原。对很多考察队员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踏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大家不免有些兴奋,对青藏高原充满着各自的想法。这在考察接近尾声的大巴课堂“个人心得”中得到了证实。

由于有不少队员是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对“高原反应”抱有各种想法与态度。为了避免“高原反应”,富有探险经验的赵连石先生,给队员全面地介绍了“高原反应”时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以及如何避免或缓解高原反应的方法与措施。比如,在高原上,不要乱跑,走路要慢些;不要吃得过饱,吃六分就行了;尽量少洗澡,或者不洗澡,千万不要感冒和发烧;要多加些衣服等等基本常识。队员在路途一旦停下来,走下大巴车,就相互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反应没有。这是队员之间相互关心的体现,也是在对自己一种提醒,也是给自己与对方的一种鼓励。在路过海拔3800米高地时,有些队员开始有轻微的高原反应,但没有影响行程。当我们来到兴海(海拔32219米)时,没有了什么反应,大家的晚餐并没有少吃,从谈吐中,还显得有几分兴奋与激动。

在今天的考察中,除了上午的对库区移民的访谈外,其余的考察内容,主要是沿途观察高寒草甸草原情况,大巴课堂也富有启发行。总体来说,其内容主要有:1、库区移民问题;2、龙羊峡水电的修建与运行情况;3、高寒草甸的草原问题;等等。

首先,关于库区移民问题。(库区移民补偿、日常生活、文化传承、生活态度);

其次,龙羊峡水电站的修建与运行情况;

再次,高寒草甸的草原问题。赵连石先生针对齐璞老专家连日来一直在声称的治理黄河问题,提出我们的黄河生态考察,不是黄河水库与电站考察,要考察黄河生态,考察黄河生态就必须考察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于是,这就成为对草原问题讨论的导火线,引发了大家对青藏高原草原问题的热烈讨论。

水利专家齐璞先生认为,龙羊峡库区的水量很大,库存量可以达到   万立方米水量,如果提取把库区的水,上扬灌溉,那么,数百万公顷的草原就可以开垦为农田,这可以为国家生产不知多少的粮食,我们国家不仅不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而且可以出口大量的粮食,甚至可以成为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他的这一观点,立即遭到大家的反对。认为这样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痴人说梦。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虽然土壤肥沃,日照也多,部分地带降雨也不少,但这些地区海拔在3000以上,有的高达5000米,海拔如此高的地区要开垦为农田,种植水稻,或者玉米等农业作物,其温度绝对满足不了这些作物的最低要求。就是在“如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也没有人敢提出要在这样的高寒地带开垦农田。尽管今天的科学技术与当年相比,已不可同言而语,但哪怕当今最发达的科学技术,在青藏高原面前都会显得十分的渺小而无能为力。当然,如果能够集全人类的财富,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带营造一个“农业生产环境”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的代价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无力承担的。即使作一个小范围的实验,也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把“草”当资源,只有那些人类直接可以使用的“粮食”看成是资源,而是把草视为“荒芜”、“无用”,甚至视为“害”。在这样的错误观念下,要斩“草”除根。这是十足的误解,这是纯粹从“农耕文化”或“工业文明”的视角出发,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评价。其实,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草”就是最有效的资源,“草”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草”不仅为牧民提供了生存资源——为牲畜提供丰美的食物,牧民借助牲畜而获得了生命与文化,而且还为高寒草甸以下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如何失去了这样的生态屏障,黄河总下游的生态环境该是怎样,这是可想而知,不言而喻的。

由于人们对草原,对牧民的游牧生活认识不足,总想以农业或工业的生产与管理理念与方式去经营畜牧业,于是产生了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生活悲剧。如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草原上推行的“草库伦”,80-90年代推行的“网围栏”,以及继后出现的“牧业工厂化”和草原牧草商业化等措施,都是对草原对游牧生活错误理解的产物,或者是对草原资源掠夺和对牧民生活榨取的手段与方法。

由于很多队员都是首次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对青藏高原的理解与解读方式因不同背景,不同期望,不同价值观,不同心情而不同,一位在德国谋职的中国人,在谈到今天所见所闻的感受时,这样说道:“青藏高原,不论是草原,还是天空,如果去掉这里的山丘和山脉,与德国的陆地和天空,没有什么差别。这样草地,这样的天空,在德国随处可见,十分失望”。她的这一感受,却受到了汪永晨的挑战。汪永晨说,我也去过德国十一次,看德国的草地,德国的蓝天,是在海拔很低的位置,而这里实在海拔3000米以上,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差异,更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这是世界屋脊,对这里风景的理解,对其美的内涵的理解,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无法解读这里的美的。我的感觉是,你越来得多次,你就越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少,青藏高原就越神秘,你就越渴望来到这里去了解它的神秘。赵连石也曾经问过前来青藏高原的外国人,

赵:你以后还来吗?

外国人:我一定还要来。

赵:为什么?

外国人:不知道,说不清楚,在冥冥之中,感觉到我还回来。

这就是青藏高原的魅力。

还是我们团队中最小的志愿者罗启华说的好,一踏上这片草原,我的心就平静了,我们人类就显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人们之间还能有什么恩怨,即使有了恩怨,一旦来到这里,也就自然地化干戈为玉帛。同行的蔡浩更是说,当我看到这些漫不经心的羊群时,我只想静静地坐下来,什么也不想,能够成为它们的一员就更好了。

也正是有了上述大巴课堂的争论,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更有了一种“自觉”,也就是我们这些媒体记者,MGO成员,学者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究竟能够为他们做这些什么?在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中,如何实现信息公开,平等对话,尊重当事人的权力。这就需要何以“国富民强”?又何以“民富国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该如何作为?我们不仅需要反思,更需要行动。

3、水污染和水质恶化成第二十届“世界水周”论坛关注焦点

来源:科技日报2010-09-07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myfk/201009/t20100907_322515.html

本报巴黎9月5日电(记者李钊)全球水资源问题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而世界上有关水资源问题的各种论坛、会议也接连不断。9月5日,在瑞典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水周”论坛,又一次把全球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举办的本届“世界水周”论坛将一直持续到9月11日,吸引了各国水质分析家、工业界领袖及政策制定者的参与。同往届相比,今年的活动在持续关注水量的同时,也将强调水质问题。

本届“世界水周”论坛将从三方面探讨如何解决水质问题。首先,研究全球水污染所带来的疾病问题,全世界每年约360万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所造成的疾病,远远超过其他自然灾害和战争所造成的死亡数字。全世界约有10亿人无法得到干净的饮用水。

其次,研究解决化学品对水造成的污染。在全球各个角落,人们广泛地使用着污染性的化学物质,例如洗涤剂等,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是清洁水的“杀手”。

再次,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的同时,也转移了污染,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水污染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都比较薄弱,对当地的水质造成了破坏。

本届论坛还将讨论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中的用水问题等。

4、“世界水周”论坛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应对水污染挑战

来源:新华网 2010-09-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830866_1.shtml

第二十届“世界水周”论坛开幕大会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与会代表呼吁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应对因全球水质下降而带来的严峻挑战。

论坛主办方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的所长安德斯·伯恩特尔在会上致辞说,目前全世界因饮用受污染水而死亡的人数比艾滋病、疟疾和战争造成的死亡总人数还要多,这既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又阻碍了经济发展。围绕如何应对水质挑战这一主题,与会代表将主要从水污染带来的疾病、化学物质造成的水污染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水污染三方面来探讨如何解决水质问题。

2010年斯德哥尔摩水奖获得者、美国公共卫生学家丽塔·考威尔博士也在会上说,水质的恶化,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霍乱等疾病的灾难性暴发,这将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应邀出席大会的一些国家的环境和水利部长还敦促世界各国重视水质恶化带来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并加大对改善水质的投入力度。

据介绍,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00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将在本次论坛期间举行100多场研讨会,对如何更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问题展开全方位讨论。一些研讨会已于5日开始进行。

 “世界水周”论坛由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于1990年创立,每年举办一次,是国际水资源利用和研究方面的权威论坛之一,其主旨是关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与水资源有关的投资和消除贫困。

5、水质问题渐成全球“安全隐患”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9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9/06/c_13481088.htm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杨骏)水资源短缺已经是全球性问题,但拥有充足水资源的地区同样不能高枕无忧。一些国际机构在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论坛上发布的资料显示,全球水质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渐成为人们身边的“安全隐患”。

    水质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化学物质污染。无论是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每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在广泛使用化学物质,例如洗涤剂和药品等。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严重地污染水的质量。美联社2008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4个大城市的饮用水中含有抗生素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成分,至少4100万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这会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及生活用水的供给。

    水污染带来的疾病问题也日益严重。霍乱就是典型的与水有关的传染病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卫生设施引起的。垃圾散落到水中造成水污染,导致病菌在水中扩散,如果人们喝了被污染的水,就会染上传染病。国际水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40万儿童因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而死于痢疾等相关疾病。即使在欧洲,欧洲经济委员会56个成员所在的地区,平均每天有37名儿童由于缺乏安全饮用水而死于腹泻,每年12万人因水污染而患甲肝。

此外,工业污染转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的同时也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制造业中心的转移,环境问题也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关于水污染问题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都比较薄弱。

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所长伯恩特尔认为,地球事实上不存在实质性的水资源短缺,“但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他认为,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必须发生改变。如何改变正是今年“世界水周”论坛探讨的主要内容。

6、专家指出:水危机已成为气候变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来源:新华网伦敦 2010-09-0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1071283755290_1.shtml

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是遭受洪水就是面临干旱,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主任科林·查特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此评论说,无论是水太多还是水太少,都与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有关,水危机已经成为气候变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查特斯是在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世界水周论坛前夕,在伦敦接受记者专访的,而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正是5日开幕的世界水周论坛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查特斯说:“我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但是现在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必须面对现实,重视如何去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在同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是石油,那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就是水。”

这是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许多问题都与水有关,如温度上升导致水蒸发速度加快、降雨不均、海平面上升等。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就是水有时太多有时又太少,一些地方因大量降雨而出现洪水,如目前的巴基斯坦;另一些地方长期不下雨而造成干旱,比如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夏天中国西南地区就遭受了大旱。

查特斯认为,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中,突然强降雨导致的洪水更难防范。比如在一些季风性气候地区,往往会在雨季连续出现几次强降雨,蓄洪水库在达到库容后就难以发挥更多的作用。对此应该采取保护土壤和植被等综合性措施,使得雨水在地表得到一定程度吸收,不会迅速汇入河流形成洪水。

相比之下,他认为有更多易于实行的方法来应对缺水问题。比如可以修建各种蓄水设施,除了大型的水库外,有需要的地方还可以修建小水塘和蓄水池;也可以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将耗水的漫灌改为节水的滴灌;还可以回收废水来填补被过度抽取的地下水等。

  查特斯领导的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将在世界水周论坛上发布一份报告,呼吁人们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帮助修建储水设施。

  查特斯强调说:“缺水会导致农业歉收,而世界人口的增长又使得粮食需求不断上升,因此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讲,缺水是一个大问题。”

  他尤其指出,各国在水资源储备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非洲国家的水资源储备只有每人几个立方米到几十个立方米,而美国的水资源储备高达每人数千立方米。这使得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天然降水,如果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减少,非洲国家将可能因此遭受严重的水危机和可能由此引发的粮食危机。

查特斯说:“在面对捉摸不定的气候变化时,储备水将是一个重要的适应措施。”他和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的专家为此提出了6点建议,即收集水文资料、保护环境、改革用水制度、改变农业生产用水方式、更好地管理城市用水、注意在水资源管理中保护弱势群体。

7、大连湾打捞约6万吨油污 专家称3年内慎食海产品

来源:《小康》杂志 2010年09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07/145721055818.shtml

  大连清油记:一个劫难式的奇迹

  20000多名参与打捞油污的渔民用稻草和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大连油罐爆炸事故过后一个多月,关于这场劫难的故事仍在继续

  文|《小康》记者 刘彦昆 大连报道

  提起捞油的事,徐民(化名)长舒了一口气:“那是百年不遇的大场面”。

  41岁的徐民是土生土长的金石滩人,18岁上船打渔,后来在浅海搞养殖。“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并发生原油泄漏事故以后,全金石滩的渔民都被动员起来去事故海域捞油,“有船的几乎都去了”,徐民说。

  8月4日,《小康》记者来到金石滩金湾桥港湾的这一天,徐民正蹲在岸边,用小铲子仔细地清理着渔船上的油迹。港湾的岸壁上还挂着一层黑色的油污,海水混着油花将浅滩的草帘浸成黑色,浓重的油味混在湿润的空气里扑鼻而来。

  港湾里正在封港清池,50多条小渔船来来回回把港湾里的杂物运到岸边。北风即将来袭,人们要赶在夜晚降临之前把港湾打扫干净,使漂泊在海面上的渔船回港躲避风浪。

  捞油

  “7·16”事故发生后,距离大连新港35公里的金湾桥港湾是一个集结地。金石滩地区的渔船每天从这里出发驶往出事海域捞油,满载之后驶回港湾,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在这里收油记账,再把收上来的油直接送往炼油厂。

  村里干部把电话打到家里,大连市领导也来作了动员,并承诺捞一桶油给300元钱,这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徐民说:“钱的事的确是主要的,但是国家遭了难我们也愿意出力。”

  7月20日开始捞油,徐民约上三四条船结伴出海。夜里12点在港湾集合,航行4个小时左右到达大连新港海域。顺利的话,两个小时就能装满30几桶油,装了油的船跑得慢些,再回到港湾要5个小时。在岸边泡一碗方便面就算吃了午餐,下午回家睡几个小时就再出发了。

  海面上全是黑漆漆的油,望不到边际,从不同方向赶来的小船密密麻麻停在海上捞油。最初的几天,油层很厚,徐民伸下去胳膊触不到水面。刚开始用舀子舀油,后来干脆用双手一捧一捧往桶里倒。最后一天,油层薄了,装满一桶油变得费劲起来,徐民忙了很久也没有装满所有的空桶。天色渐渐黑了,几艘渔船怕回程遭遇风浪只得停靠在新港附近,徐民和其他8个渔民在海上捱了一夜。

  徐民并没有穿着特制的防护服,全身上下不可避免地沾满了油污,每天回家都要扔一身衣服。徐民说,他还算“讲究”的,“不讲究”的舍不得扔衣裳,干脆穿着小裤衩就去捞油了。沾到皮肤上的油污更麻烦,后来有海事局专家为他们出了主意,先用家里的豆油往身上涂一遍,再涂上洗衣粉使劲搓洗。

  没有人告诉徐民原油是有毒的,可是徐民慢慢察觉了其中的蹊跷。浓重的油味呛进喉咙里,头疼欲裂,声音嘶哑,徐民的胳膊上也起了红疹。身体不如徐民的,有人呕吐不止,甚至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有关可怕疾病的传言在人们中间传播开了,这让徐民一直后怕。

  人们都去捞油,贩桶的也跟着大赚了一笔。装水量50公斤的蓝色塑料桶平时只要二三十元,捞油的那几天成了紧俏货,一度涨到了80元一个。精明的徐民托朋友找关系,以40元的价格成交。

  第一天捞油,渔政部门为渔民们结清了款项,可是后来几天的钱都记在账上没有兑现。徐民在六七天时间里共捞上来200多桶,买桶的钱就垫付了8000余元。他自己算了账,除去买桶、渔船用油和雇吊车搬运的费用,每桶油大概能赚百八十元。徐民说不清什么时候能领到这笔辛苦钱,他咧嘴一笑:“可能干部现在太忙,顾不上。”

  清池

  8月4日是金湾桥港湾封港清池的最后一天,金石滩度假区的领导干部几乎都出现在了现场。金石滩旅游集团董事长关志斌就在岸边指挥工作,这几天他几乎都要来港湾里看看。他在金石滩工作了14年,亲眼看着金石滩从一片荒凉之地发展成为一个优美的风景区,而遭逢这样的灾难还是头一回。

  关志斌回忆,借着南风,油污在7月20日就飘到了金石滩。最严重的几天,海面浮着一层黑油,大块的油污随着海浪涌到了岸边,金湾桥东侧、最负盛名的十里黄金海岸变得面目全非。最艰难的时候,关志斌和员工们奋战了三个昼夜,海面上铺上草帘吸油,岸边把黑油圈成一堆送到炼油厂。十几天以来,旅游集团每天都有五六百人参与清油,投放的草帘有几十万平方米,黄金海岸的沙子被换掉了7千吨,每天的清污费用都要几十万元。

  封港清池结束,关志斌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受到影响的金石滩旅游如何恢复。往年的七八月份正是金石滩开门迎客的高峰期,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每年为这个景区带来超过10%的收入增长。关志斌说,现在每天进区的游客也有15000至20000人次,套票发售5000套左右,但是旅游团队的数量受到了影响,比历史同期下降了20%左右,北京上海甚至叫停了金石滩旅游。网上关于金石滩受污染的夸张传言也让关志斌有些恼火,回想这十几天的清油经历,关志斌说,为了保卫家园,金石滩人尽了全力。

  傍晚时分,港湾里的杂物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渔民徐民也准备回家了。过几天封港结束,他还要架着小船去照看自己养殖的海物,海带在事故发生前已经收割上来,扇贝和海蛎子还在水里,有没有被污染他并不清楚。

  年景好的时候,徐民一年能赚20几万元,可是今年他不抱什么希望了。经历了这样的灾难,徐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事故前他最喜欢坐在金湾桥的岸边,漂亮的红色小船占满了港湾,看不见水面,吹吹海风,听听海浪声,心情就变得很好。

  失踪者

  捞油清池已经告一段落,金石滩人们的生活在慢慢回归正轨,然而高家人的生活却无法平静。

  在距离金湾桥东南方向四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庙上村,村子里盖起了十五六栋粉红色的六层小楼,本地居民大多搬进了楼房,只有外地户还生活在村南头的几排平房里,高姓人家就住在这里。30年来,高姓家族五个兄弟陆陆续续从老家黑龙江海伦市来到大连金石滩,家里的亲戚也投奔而来。10年前,高家的外甥崔占友带着新婚的妻子梁双英来金石滩,如今靠着租用当地人的筏子养海物为生。

  8月6日中午,《小康》记者走进崔占友的家。妻子梁双英出门寻找丈夫刚刚回来,提起崔占友,她不住地抹眼泪,7月27日丈夫出海捞油就再没回来。

  政府号召大家去捞油,高家人也去了六七条船。崔占友的小舅舅高胜宝回忆,出事那一天,他带着外甥和一位雇工一同出海。9点左右从金湾桥港湾出发时,海面还是风平浪静的,中午前后到新港海域便开始捞油。海面上的油大概有2厘米那么厚,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才装满了20几桶油。

  过去他们没来过新港海域,并不熟悉这里的海情,在返回的途中遭遇了大风浪。高胜宝说,他的渔船能装万八千斤海蛎子,20几桶油不过2000斤的重量,船舷吃水不深。可是几个1米多高的大浪打过来,船就被打翻了,三个人被海浪打到了三个方向。高胜宝情急之下抓住了倒扣在海里的渔船,雇工抱住了一个油桶,可是崔占友没来得及呼救就被大浪卷走了。雇工一个多小时后获救,高胜宝在海里撑到晚上11点才被一艘烟台清污船救起。救援船带着高胜宝又搜寻了一夜,也没有找到失踪的崔占友。第二天,高家人向边防哨所报了案,哨所答应派船只搜救,请他们回家等消息。

  焦急万分的高家人哪里坐得住,他们雇快艇在海上搜,雇车沿海边找,但是两三万元花去了,却没发现一点线索。崔占友在海伦的父母得到消息立即赶到了大连,崔妈妈一想到儿子就流泪:“36岁的年纪啊,白瞎了!”

  之前的7月20日,海上的油层吞噬了25岁的消防员张良。这一幕悲剧被在场的摄影师拍摄下来,但是如此惨烈的景像并没有阻止另一场悲剧的发生,崔占有成为大连“7·16”事件后的第二位牺牲者。

  出事已经十天了,崔妈妈对儿子活着回来已不抱希望,可是找儿子的决心仍很坚决:“回老家卖地卖房子也要找儿子,哪怕只看上一眼。”崔占友10岁的小女儿站在一旁。孩子还无法理解失去父亲意味着什么,她紧紧攥着奶奶的手,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望着流泪的奶奶。

  答案

  8月18日,大连官方宣布,“7·16”事故海上清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已回收含水污油约12830吨,含污油量约1580吨。

  “捞油”工作进入了尾声,渔民们的船不需要再出海去抢油,岸上“清污”成为新的工作。

  除了动用民间的力量,官方出动的人力和物力也极其巨大。大连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自7月19日清污开始,大连市累计出动专业船只266艘次,大小渔船8150次,累计参加清污工作的人员达45000人次,称这场清污战役是“人民战争创造的奇迹”。

  事故现场至今仍不能随意出入,从爆炸发生后一小时内即赶赴现场的警官马明说,在他们警戒的区域内,几乎只能看到穿着三种制服的人:消防队员、警察和军人。

  事故的主角,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则在8月9日召开了“7·16”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及下属9个单位和197人分别被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石油泄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目前仍无法估量,参与美国墨西哥湾BP漏油事件评估的美国专家Richard Steiner在大连进行了1天半的考察,随后公布了这样的讯息:“按照粗略的计算,大连湾打捞上来60000吨左右的油污,这种有效性让人惊讶,是20000多名参与打捞油污的渔民用稻草和双手创造的一个奇迹。”

  但奇迹未能清除掉所有的环境损害,海滩与海岸上的油污仍在。

  8月27日,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博览会在大连开幕,立志要打造“新型生态文明城市”的大连,邀请到了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的众多环保企业和组织,漏油所带来的海域污染,正好可以检验一下他们所提供的环保答案。

  但是,环保之外的答案仍悬而未决。事发一个多月,大连漏油事件的问责与赔偿仍未公布。但在紧靠大连的另一个地方,山东省,却迅疾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合并作出规定,根据办法以及此前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如造成50公顷用海生态损害,应当缴纳1000万元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如果造成1000公顷用海生态损害,则应当缴纳2亿元损失补偿费。

  大连海洋生态的赔偿和损失,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大连的城市梦想与环境之忧

  早在十几年前,大连市就提出过一个宏大的梦想——建立东北亚航运中心,当时的目标是2010年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1000万箱。可是至今大连的集装箱的吞吐量也没有超过500万标箱

  文|《小康》记者 刘彦昆 北京、大连报道

  “我们要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可怕的是悲剧一再重演”,这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对于“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并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的感受。

  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至2008年间,中国管辖海域发生了733起船舶污染事故。沿海地区几乎每四天就会发生一起溢油事故,50吨以上的大型溢油事故一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

  赵章元说,在近岸海域、河流湖泊,石油污染仅次于富营养化问题成为第二大污染物,石油开采、加工,船舶排污和事故漏油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石油污染。

  湄洲湾悲剧重演

  1996年,一艘由大连出发的油轮在福建省湄洲湾海域发生溢油事故,上千吨原油倾泻入海,赵章元当时作为国务院专家调查组成员到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水面上飘浮着一块块油膜,沙滩上全是黑乎乎的油块。渔民的船就停靠在港湾里,把黑乎乎的渔网都挂起来晾晒。养鱼场里飘着黑沫,鱼虾都死了,当地的渔民几乎倾家荡产,看上去很悲观。

  当地政府对于原油泄漏显得束手无策,竟号召渔民到海上捞油,渔民们把家里能用上的容器都带到海上去徒手捞油。那时捞上来的油并没有回收,谁捞上来就归谁所有。渔村里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挖大坑、垒池子储存原油。赵章元至今都感到后怕,走在村子里像进了雷区,一旦发生火灾,整个村子都可能烧个精光。

  然而,14年后发动人民徒手捞油的一幕却又在大连重演。赵章元说,石油的大部成分都对健康有毒的,它具有麻醉性和致癌性。所以有渔民当场就出现晕厥的症状;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可能导致肺癌,皮肤上接触会得皮炎,严重的还会发生皮肤癌。被动员起来、徒手去捞油的渔民们,有的甚至赤膊上阵,粘满了油污,这就会面临着极大的健康风险。

  国家有相关规定,每个油港都有应急预案,但是任何预案都没有规定是让民众去捞油的,赵章元说“徒手捞油是最笨拙、最原始的落后方法,也是不被允许的。”

  这些年,应急预案的问题提得很多,港口安全工作会议也时常召开,但是在大连这次事故中,泄漏入海的石油还是没有在第一时间被控制住。赵章元介绍说,出现溢油事故,第一个动作是调用大量围油栏将石油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然后立即用吸油船抽油,吸不干净的再使用吸油毡或固化剂类,最后再慎用适量消油剂。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在湄洲湾事故中,风浪很快冲断了围油栏,石油污染了整个海湾。所以油港日常储备下足量的清油设备和物资是很关键的。前几年就报道过,大连港是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的3个最大型溢油田应急设备库之一,可对抗1000吨船舶溢油,基本具备了近岸水域内控制、清除船舶溢油事故的应急能力。但是从大连反馈的情况看,储备工作显然不足,出事之后再从上海、天津、烟台等港口临时调集专业吸油物资已经来不及了。

  既然溢油事故在所难免,油库的选址变得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诸多风景名胜、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和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都建起了油库。赵章元曾经参与过很多次油库选址的评估,仅舟山群岛他就亲自去了三四个地点参与评审。在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建起密集的油罐,这让他十分担心。

  石化工业的诱惑

  长期从事港口经济研究的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也对《小康》表达了同样的忧虑。

  大连的港区建在大窑湾,毗邻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大连市中心的距离只有40多公里,密集的油罐区和多种重型化工业项目也都在这一带。在刘斌看来,大连港口的选址距离人口密集区太近了。刘斌说,在美国旧金山的海边也建有面积庞大的油罐区,但是区域直径5公里的地方是没有居民的。从油罐区的布局看,油罐之间的间距又太过紧密,“7·16”事故发生时,消防车甚至无法畅通出入。更为致命的是,管理环节出现了重大纰漏。目前,事故的责任认定还在进行中,官方已经认定由于人工操作失误,在外籍油轮卸油作业的情况下仍然向输油管道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导致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并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原油泄露事故。

  刘斌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的后工业化时代,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石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人,大型石化项目的利润实在太丰厚了,任何一个城市的经济决策者都难以抵挡这样的诱惑。刘斌介绍说,国内的港区建设大多照搬自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模式,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里可以直观地发现,集装箱、散货、物流业、石化工业和仓储全部是按照片区规划的。而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经验又直接来自于世界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

  在鹿特丹港,全部是密集的化工产业。化学品、煤电、粮食加工等高污染行业全部集中于此,欧洲50%以上的加工业都在这里完成,“整个欧洲的粗活都放在这里了”,刘斌说。刘斌也曾经参观过全球最大的化学工厂——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的厂区,在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全部是化工厂、钢厂和粮食加工厂,这让刘斌看傻了眼。

  欧洲只有一个航运中心鹿特丹,新加坡也只有一个裕廊工业园,但是国内照搬国外经验的结果是,化工区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遍地开花,长江水道、大运河沿岸和珠江沿岸也不甘落后,到处可见学习国外经验的成果。别人搞石油化工是集约化的,注重规模效应,而国内的做法是数量多、规模小,每个城市都在争当“中心”。更糟糕的是,国内这种“全民开放式”化工发展格局也为监督污染、治理污染带来了现实困境。

  城市的梦想

  在刘斌心目中,荷兰鹿特丹港、国内的上海港和深圳港可以给10分,大连港只能得5分。获得10分的港口称得上是“航运中心”,集装箱的吞吐量在2000万以上,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大概在500亿以上,直接经济腹地GDP有1.5万亿,间接经济有7万亿。按照这几个标准判断,大连的定位是枢纽港。早在十几年前,大连市就提出过一个宏大的梦想——建立东北亚航运中心,那时提出的目标是2010年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1000万箱。可是多年来的发展并不顺畅,至今大连的集装箱的吞吐量也没有超过500万标箱。

  刘斌走遍全世界最优秀的港口,他认为大连港的先天条件非常好,完全有能力成为渤海湾的龙头老大,却因为港口经营理念和管理上的差距而没有实现城市的梦想,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在北方的港口里,青岛港和天津港的发展水平都要优于大连港,烟台作为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大连港在辽宁省的龙头地位甚至还要面临来自营口港的挑战。这是一座有梦想的城市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作为经济学专家,刘斌习惯用经济数字考量城市的发展,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他情愿城市的发展脚步慢下来,为他保留这片碧海蓝天。“7·16”原油泄漏事故的发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思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如何平衡自己的脚步。

  事故的阴霾正渐渐散去,《小康》记者在大连采访期间,位于大连市星海公园、付家庄的海滨浴场依然人满为患,市场里卖海鲜的小贩还开玩笑:“大连人常年吃海鲜抵抗力好,有点油味也没关系。”然而环保专家赵章元却给出了这样的忠告:这次石油污染对海生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较长时间影响,3~5年内都要慎食海产品。赵章元说,虽然肉眼看不到油污了,但是有毒的物质还在水里难以降解,应随时警惕发病率的增加趋势。所以污染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少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这场灾难带来的具体后果是什么,将由时间来告诉我们。  (《小康》实习记者李雅男对本文亦有贡献)

8、发改委:中西部产业转移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9月07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9-07/110521054558.shtml

  国家发改委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出要求

  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近日正式印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

  问:《指导意见》制定的基本考虑是什么?

  答: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合作机制有待完善、转移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存在下硬性指标、搞“拉郎配”等不当行政行为。

  《指导意见》提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生态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必须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依据

  问: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从各地比较优势出发,重点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布局,促进承接产业发挥规模效应,培育和壮大一批重点经济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防止盲目布点和新的园区热。

  三是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要打破地方保护,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支撑,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性。

  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要坚持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鼓励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着力消除制约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是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和就业保障。把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

  问:国家将对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给予哪些政策支持?

  答:《指导意见》从财税、金融、产业与投资、土地、商贸、科教文化6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在产业和投资政策方面,提出要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在土地政策方面,强调要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在商贸政策方面,提出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9、住建部: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将每年考核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7/140821055530.shtml

  人民网北京9月7日电 (记者徐沛宇)记者今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了解到,《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近日发布。根据该办法,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将一年一考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于每年5月前对上一年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据住建部相关人士介绍,该办法适用于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的考核。考核指标主要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处理设施利用效率、污染物削减效率以及监督管理指标。

  按照暂行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制定考核评分细则。考核结果采用百分制记分,分为优(≥85分)、良(<85分,≥70分)、中(<70分,≥60分)、差(<60分)4个等级。对考核结果为优的将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为差的,认定为未通过年度考核,并给予通报。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30天内向住房城乡建设部做出书面报告,并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在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和造假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要严肃处理。

  据悉,住建部住建部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3月前完成上一年度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自查报告并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查内容除考核指标外,还应包括城镇污水处理规划编制和执行、城镇污水处理监管制度和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污水处理水质监测、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

  住建部相关人士指出,该暂行办法的出台贯彻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有助于推进城镇减排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行的监管。

10、广东规范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网电价及垃圾处置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9月07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7/111521054642.shtml

  排污超标 让谁没钱赚

  广东给垃圾发电戴上价格“紧箍咒”

  【阅读提示】

  目前,广东已经建成、在建或计划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有28座。但是,各地区发电厂处理垃圾定价差异大,部分发电厂二次污染处理存在问题。近日,广东出台一系列政策,利用价格杠杆,严管垃圾发电,抑制排污超标。

  近日,广东针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具体运作,出台一系列价格政策,包括规范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上网电价和垃圾处置费,并对排污超标垃圾发电厂及过量掺烧其它燃料发电的企业,将进行价格处罚。

  价格杠杆,严治排污超标

  据了解,目前广东已经建成、在建或计划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有28座。广东省物价部门表示,目前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各地垃圾焚烧处置的价格政策差异较大,据调查,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价格有的地区每吨100多元,有的地区仅30多元,全省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不利于生活垃圾焚烧产业协调发展;二是部分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运行、二次污染处理等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电厂故意掺烧其他燃料发电以牟取利益,有的电厂在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和处置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等方面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对此,广东省物价局出台专门的价格规定,首先明确规定2006年以后获得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或核准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网电价中准价为每千瓦时0.689元;其次,明确了不同地区发电厂的垃圾处置补偿标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今年1月1日获批项目的炉排炉技术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中准价格为110元/吨;粤东、西北地区处置中准价格为90元/吨,中准价格可根据成本变化等情况上下浮动10%。出现污水、废弃物排放超标或未妥善处置焚烧飞灰的发电厂,将扣减其上网电价补贴并调低处置价格。垃圾焚烧发电厂掺烧其它燃料发电,发电消耗热量中其他燃料比例超过20%的,上网电价将按燃煤机组标杆电价执行,清退其多收的发电收入。

  约束企业,不越“雷池”半步

  记者来到中山市南朗的蒂峰山谷,由民营企业长青集团投资的中山中部组团垃圾发电厂就坐落在这个山谷里。由于该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且管理运作良好,该处已经成为解决珠三角城市“垃圾围城”问题的一个范例。

  长青集团董事长何启强介绍说,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能超900吨,发电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预计一年的发电量能达到8000万千瓦时。而据该厂管理人员匡算,现在该发电厂有两大进项,一是每处理一吨垃圾政府给予的垃圾处理费,该项收入约占发电厂总收入的30%,可以满足发电厂日常的运转费用;二是发电收入,企业将发出的电以0.689元/千瓦时价格上网,此项收入约占企业毛收入的70%,这块收入企业用来还本付息,收回投资并盈利。

  他们表示,如果这其中企业因为排放不达标,或过量掺烧其他燃料发电而被政府主管部门处罚,执行0.439元/千瓦时的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标准,企业的收益将大受影响,这将约束企业不能越“雷池”半步。

  关于广东对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价格约束”,大多数垃圾焚烧发电厂表示理解,并表示将严格按规范操作。

  但也有发电厂表示,由于国内现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标准均参照国外标准,而西方国家与中国饮食习惯不同,生活垃圾相差很大,西方国家生活垃圾较干燥,而中国人的较潮湿。而潮湿的垃圾燃烧不充分,容易发生排放超标;为了让垃圾充分燃烧,就不得不掺烧其它燃料,而这时又不得不顾及掺烧其它燃料“20%”的比例,这就让他们时时刻刻得谨小慎微。

而广东电网表示,如果发电企业排放超标,就不是节能环保发电,就不应该享受奖励性电价,电网公司支持地方政府的价格约束政策。只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向电网公司依法出具处罚决定,电网公司将执行。环保部门也表示,他们将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巡查力度,约束企业不得超标排放。

11、江西出台赣江源头环保新规 欲实现“零污染”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9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53211.html

  中新网南昌9月6日电 9月6日,据从江西瑞金市政府获悉,该市日前出台了《加强赣江源头环境保护实施意见》,欲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实现对赣江水源的“零污染”。

  据了解,瑞金是千里赣江的源头。据《江西省志》记载,赣江源头起源于瑞金市日东乡石寮岽,流经石城、会昌、于都、赣县、赣州、吉安、南昌、九江,于永修入鄱阳湖,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占江西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每年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

  为减少生态破坏,永葆赣江清水,瑞金市提高赣江源头保护区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总量控制制度。《意见》规定,禁止在保护区内新建有污染企业,在城镇生活饮用水一、二级保护区设立污水排放口,在保护区内开山采石、采矿,在林区砍伐天然天然阔叶林,在保护区内排放超标污水。

  该市将严格按照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要对医药、印染、造纸、电镀、化工、选矿等高污染行业进行专项整治,该迁的迁,该停的停,关闭污染严重、不能治理达标的企业。对保护区内现有污染企业执行关停或整改达标逐步转入工业园区。

  《意见》还规定,在赣江源头保护区所辖4个乡镇内设立规模化畜禽禁养区,区内现有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排污量,分3年逐步执行关停转迁,在实施转迁之前不得扩大饲养规模。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建设建立农村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探索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生活污染处理方式,推进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

瑞金市相关官员表示,该市的目标是赣江源水质(新院河断面)达到Ⅱ类以上,绵江河出境水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农村饮用水质和村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和植被、湿地破坏。

12、组图:黄海连续四年爆发绿潮 近海生态遭到破坏

来源:环球网2010年09月07日

http://green.sina.com.cn/p/2010-09-07/104221054436.shtml

一名游客在被浒苔完全覆盖的第六海水浴场驻足观看。

青岛站桥附近的海面被大面积的浒苔所覆盖。

一名志愿者在徒手打捞浒苔。

青岛八大关海域,垂钓者扫兴而归。

  近日,在山东省日照市和青岛市以及江苏省连云港浒苔绿潮陆续登陆,威胁沿岸旅游业和海水养殖。

  浒苔绿潮已经连续第四年在山东沿海出现,2008年最为严重,当年6月,距29届奥帆赛不足两月之际,在青岛近海海域,浒苔突如其来,爆发了历史罕见的海洋自然灾害。大海失色、国人聚焦、举世关注。成片的浒苔被海浪带到岸边堆积成山,昔日的阳光浴场被浒苔彻底吞噬;往年渔船满载而归,此刻捞上来的却只是一团团的绿藻。携卷着脏水与垃圾的大片浒苔不仅破坏着近海生态,威胁着迫在眉睫的奥帆赛。为保证奥帆赛顺利举行,青岛举全市之力清除浒苔,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 ,浒苔基本消灭了,水质清澈了,奥帆赛顺利举行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说,黄海连续四年爆发漂浮浒苔绿潮,敲响了黄海近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说明沿岸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让黄海生态环境脆弱不堪。(图文/郭建政)

13、环境执法者需常敲法律警钟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9-07  周佩德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9/t20100906_663263.html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污染事故的高发期,环保部门的执法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对行政过错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对相关官员或环境执法人员的失职行为进行问责已成常态。因此,强化责任追究,规避问责风险,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环保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被问责的环境执法人员失职、渎职行为主要有以下5种情形:一是现场监察失范。在江苏省盐城“2·20”重大污染事故中,原盐都区环监局四分局局长未按规定频次到污染企业监察,未及时发现和掌握企业违法行为、程度;在接到群众举报后,未到现场,以伪造现场记录的方式敷衍了事,未使危险状态得到及时有效处置。二是环境监测不力。在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中,当地的环境监测站未按照规定对辖区环境要素和排污单位进行监测,未发现肇事污染源超标排污的事实;事发前的应急监测中未以“当面、电话、电报等尽可能快的方式”向环保主管部门报送肇事单位的监测数据。三是项目审批失守。在2000年4月发生的山西省阳城县重大水污染事故中,原阳城县环保局长和1名分管副局长未严格审批把关,使得某化工项目选址不当、不执行“三同时”制度,导致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四是组织指挥无序。在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件中,分管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污染管理的环保局副局长在得知肇事单位排污情况后,未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虽然安排了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和检查,但未及时督促上报监测数据和检查结果,致使当地环保部门信息不明,严重失责。五是存在权钱交易。在个别地方环保部门,少数领导干部借环保审批、环评、验收之机,搞权钱交易,违规审批进口废物指标、技改项目、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引发严重环境污染而频繁被举报,致使相关人员获刑。

  通过上述令人痛心的环保问责案件,我们应该深思的是如何汲取教训,常思执法之责,常敲法律警钟。笔者认为,环保行业已成为高风险行业,规避环境执法风险,应根据环保部门工作特点,坚持法制教育与事前防范并举,机制创新与岗位管理同步:

  强化法纪教育,提升规避风险能力。环境执法人员要强化法制意识、廉洁执法意识、精业勤业意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知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执法工作的需要,努力降低由自身因素导致的问责风险。

  明晰岗位职责,细化问责条款。要根据国家环境管理、监察、监测的规范要求和工作职能,科学设定岗位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科学分析可能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及其严重程度,在单位内部依法设定规范细致的问责程序。只有使执法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失职后果,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岗位不明确、责任不明确、追责不严等现象的发生。

  恪守执法底线,讲究执法策略。一要坚守环境法律法规底线。细节决定成败,监测、监察、管理等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环境执法细节,包括时间要求、频率要求、证据保存要求等,切不可敷衍了事。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则无疑被问责;对一些规定不明确的法律条文,要根据立法原意,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有效防止执法风险发生;二要坚守优化服务底线。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人性化执法,都不能降低环境执法标准,要做到拉动内需不降低环境门槛,优化服务不放松环境监管;三要坚守廉洁奉公底线。防止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打击权钱交易。

  建立制约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监督。做到执法人员走到哪里,问责制度延伸到哪里,实现执法监督工作的“四个延伸”:从案中审核向案前案后监督延伸,从监督案件向监督执法活动延伸,从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延伸;要切实加大对现有规则的执行力度;发挥人大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严格行政问责。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工作制度,以制度来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要严惩环保队伍内部的害群之马,对违法乱纪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依规从严惩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4、德国莱茵河畔3000家企业污水不少 却为何总那么清澈? 

来源: 羊城晚报2010年09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9/06/c_13481270.htm

河流周边,直到现在还有3000家企业

    德国莱茵河素以清澈闻名,莱茵河畔,一直以来,大大小小企业不少于3000家,它们产生的污水也绝不会是少量的,然而,莱茵河的水为什么总那么清澈呢?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企业界看来,污水处理都是一种成本负担,因为要处理污水,就势必要采购大量设备和仪器,增加用地并且建设工程,还要长期配备人工和电力、物力,可谓消耗不小。

    然而,对于德国的企业来说,处理污水却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负担,而是一种能够收取回报的产业投资!

    以德国最大的内陆港,杜伊斯堡市里的两家大型药品厂和一家造纸厂为例,这三家企业都没有在自己的厂区兴建污水处理系统,而是合建了一家污水处理厂,这是一家独立的股份制污水处理厂。药品厂和造纸厂共占其中的67%股份,政府占其中的33%的股份,污水处理厂由政府派人管理和监督。

    这样一来,原先是由三家企业各自承担的一套完整污水处理系统,就变成了三家合力承担。

    接下来,附近有新的企业成立或者有企业准备新建污水处理系统,政府就会向他们提议不必自己兴建,只需要挖一条管道把污水排进那三家企业合力开发的污水处理厂就可以。

虽然,这些企业今后每年得要交一笔为数不多的费用,但与兴建处理系统所需要的经费比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而污水厂所收到的这笔费用,就是它所创造的效益了!

    同时,那些处理干净的水又会被三家企业循环利用,或者按照需求,用低于地下水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的园林和绿化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和庄园,作为工业和农业用水,这又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同样以杜伊斯堡市为例,这座拥有53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每年要产生约数千万吨的生活污水,如果这些生活污水直接排进莱茵河,相信莱茵河水将很快变成黑色。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杜伊斯堡的市民生活用水也是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科学合理的地下管道,会将整个城市的生活用水引向各个污水处理厂。

    当然,市民并不是无偿地享受这个待遇,他们在缴纳水费的同时,还得根据各自的使用量交纳50%的污水处理费,对于这笔有明确用途的增收费用,德国境内无一人提出反对!这个增收的费用,又成了污水处理厂的收入。

    因为有利可图,所以德国的企业都非常乐意于兴建污水处理厂,再次以杜伊斯堡市为例。到2010年,全市范围内已经有3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还有更多的企业申请兴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政府只能下令暂停污水处理厂的申批!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结果也变得迥异和有趣:许多国家的企业把污水处理当成一种负担(事实上也的确是一种负担),能拖就拖,能瞒就瞒,甚至有不少企业在建了污水处理系统后,仍要悄悄挖一条管道把污水排进江河;而德国的企业却把这看成一种赚钱之道(事实上也的确能产生丰厚的利润),非常积极地去做,甚至是相互争抢着去做!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同样做为一个国家的母亲河的长江黄河,为什么会是那么的“污不忍睹”了!

    杜伊斯堡市长阿道夫·绍尔兰德曾经说过:“如果一提公益就意味着你将为之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公益,因为最起码你已经为此而承担了损失!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呼吁人们主动去做公益事业,也不是施加更大的压力逼迫人们去做,而是用我们的智慧去规划和部署,让公益事业也成为一种利润事业,从而实现真正的公益!”(陈亦权)

15、日内瓦湖严格法律限制排污 从污染危险到直饮

来源:新闻晚报2010年09月07日 李一能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7/2517141.shtml

  本周开始,城市最佳实践区瑞士城市案例进入日内瓦主体周活动,日内瓦市带着水治理经验来到上海。 “我们并不是来教育人们该怎么去做,而是希望和世人分享日内瓦湖30年的变迁,从一潭死水到几乎可以饮用,我们为弥补过去的错误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日内瓦市市长曼努尔·托内尔先生说。

  30年前河中不能游泳

  “我记得小时候,日内瓦湖是不能下水游泳的,污染太厉害。”曼努尔说,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湖边竖着“污染危险”的警告标志,脏臭的湖水散发出异味。

  这个位于瑞法交界处的湖泊,是莱茵河与罗纳河两条欧洲大河的源头,滋养了沿途多个国家的人民,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泊却因发展工业受到严重污染,鱼虾绝迹,污染下游水源。

  曼努尔说,究其原因,是当时生活在日内瓦湖周边的人们不加控制地向湖内排放生活和工业废水。此外,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也非常严重,这些都加重了日内瓦湖的污染。“人们无法坐视中欧最大饮水源环境的恶化,在30年前开始着手治理。”曼努尔表示,人们用了30年时间来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

  30年后几乎可以直饮

  “我可以骄傲地说,如今的日内瓦湖又成为一个干净美丽的湖泊,人们可以下河游泳,向城市提供干净的水源。 ”

  在日内瓦,为了改善水质,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法律来限制排污行为,建立了污水处理工厂,即便是处理过的污水也不会被排入湖中。由于这一湖泊一半属于法国,当地政府还建立了跨国水治污机制,促进两国合作联手应对河水污染问题。

  曼努尔拿着一瓶瓶装水说,这是瑞士的自来水,在日内瓦,全城有许多喷泉,不仅是景观也是饮用水源,瑞士城市馆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情况,而喷泉里的水就来自日内瓦湖,这样的情况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从中得到经验,尊重自然将会获益,反之将会自尝恶果。 ”曼努尔在任期内一直推行日内瓦湖的治理工作,其中一项命令就是限制使用农药杀虫剂。在日内瓦,1/3的公园不使用杀虫剂,人们意识到和水质相比,花草上有些虫子不算什么。

如今,日内瓦水治理工作仍在继续,虽然湖水已经非常干净,但如何保持现在来之不易的成果以及分享这一经验,是曼努尔致力推进的目标。

16、湖北梁子湖洪水后生态退化10植被遭灭顶之灾

来源:荆楚网2010年09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56635.html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文/记者黄振琳 张亚利 图/记者黄振琳)7月我省遭遇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袭击后,暴雨重灾区鄂东的梁子湖等湖泊水质明显下降。专家认为,湖泊本就脆弱的生态,遭遇洪水和暴雨的冲击后,显示出湖泊保护和治理难以“独善其身”的尴尬。治污和构建新的生态体系,还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次污染也为湖泊周边环境的治理敲响了警钟。

  洪水过后 梁子湖植被遭灭顶之灾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咀村的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管委会。北咀村的码头旁,没有一个游人,游船三三两两地停靠在岸边。记者从北咀乘快艇前往鄂州梁子岛。靠岸时码头边同样冷冷清清,岸边残留着洪水退后的泥沙和很多腐烂的水草,飘出阵阵臭味。在此候客的船主李师傅说,暴雨时码头都被水覆盖了,船可以一直驶到岛上的民居旁。这一个多月来,基本没什么游客和生意。“看月底梁子湖开湖后,可能才有点人气。”李师傅说。

  谈到暴雨和洪水对梁子湖生态植被的破坏,梁子湖管理局局长柯秋林用“灭顶之灾”来形容。他十分痛心地告诉记者,洪水到来之前,梁子湖周边3万亩景观植物带已经衍生得非常漂亮,种植的红莲、香蒲等植物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吸收污水,净化水体。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从梁子湖1998年大洪水之后从零开始构建的。2007年后,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一个10年规划,“每年拨100万用于周边景观植物带的建设”。眼看着80%的水面都已经被植被覆盖,没想到一场洪水又使这一切化为零,“又要重新开始”。长期在梁子岛附近进行研究的武汉大学博士游文华也表示无奈,“我们做实验的温室都被水淹了,植物几乎都死掉了。”

  梁子湖管理局环保科周贤志告诉记者,今年7月对梁子湖的水质监测发现,12项指标中,氮、磷和COD等指标均超标。整个梁子湖的水质,去年属于二类水,今年暴雨后成为三类水。

  武汉大学梁子湖野外生态站工程师王力功介绍,对于梁子湖的水生植物来说,19米及以下的水位才能保证光照,而洪水期间水位一度上升至21米以上,加上湖水浑浊,水生植物无法获得光照,从而大量死亡。梁子湖湖水已经由一类、二类水质下降至三类水质。目前,梁子湖的水位还在20米以上,对生态恢复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目前,梁子湖国家站站长、武汉大学教授于丹正带领几名学生前往外地寻找水生植物种子进行补种,以恢复生态平衡。

  雨污不分 城中湖同样遇雨即污

  外汛内涝之后,不止是大湖,一些城中湖也存在暴雨一来,污染就加重的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水果湖。

  今年7月初,武昌水果湖爆发大面积蓝藻。当时,中南医院附近的湖面上,蓝藻给湖面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绿色。蓝藻爆发后,武汉市水务局与中科院水生所等单位进行的会商认为,水果湖出现蓝藻缘自雨水和污水入湖,加上闷热天气作怪,湖水氮含量增加,最终导致蓝藻爆发。

  据武汉市水务局介绍,水果湖担负着周边4平方公里的调蓄功能,在大雨、暴雨期间,为避免水果湖周边出现渍水,必须开启水果湖闸放水,大量含污量大的初期雨水入湖。于是,在2005年耗资千万元进行清淤后,虽然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生态修复等治理,但水果湖还是出现“遇雨即污”的尴尬。

  中科院水生所水环境研究中心专家梁威介绍,与郊区湖泊遇到暴雨多以农业面污染为主类似,城中湖是因过量接纳生活污水而导致水质变差。不少湖泊在暴雨后水质明显下降,一但遇到闷热天气,就会出现零星蓝藻。而改善城中湖水质的根本还在于严格控制污染入湖和生态修复,实现湖泊连通,使死水变活水。

  记者了解到,由于部分老城区管网没有实现雨污分流,武汉暴雨期间部分污水进入湖泊,带来湖泊水质下降的情况并不鲜见。

  唇齿相依 控制外部污染是关键

  暴雨和洪水只是导火索。武汉大学生态站的游文华博士认为,“岸上的生产生活污水进入湖中使水体营养化,才是造成植被大量死亡的更重要原因。”因此,要治理水体,就不可能“独善其身”、仅仅针对湖泊本身,对外部排污的控制才是根本。

  王力功认为,经历本次洪水后,梁子湖要恢复先前的水生态系统,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以上。梁子湖为浅水型湖泊,周边虽然没有工业污染源,但洪水期间大量含有农业污染物的地表水进入湖中,带来了大量氮、磷等物质,这也是造成水质明显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边的生活污染也亟待处置。周贤志介绍,目前,梁子湖周边的居民区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所以污水仍然以不达标的方式排入湖中。而农业的化肥、简单掩埋的垃圾都会随着洪水的冲刷给梁子湖带来威胁。

  “梁子湖管理局只能对排污进行监管和处罚。”周贤志告诉记者,即便是处罚,管理局也面临很多无奈。“目前,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的执行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致使处罚认定非常困难。”周贤志向记者表示,下一步,梁子湖将对工业、养殖、生活污水和旅游废油排放加强监管。

  在控制污染方面,位于湖面这一头的江夏梁子湖风景区管委会已迈出了很好的一步。管委会副主任杨卫军介绍,管委会将对农民进行社区式管理,配备统一的污水处理设备。一方面可以减少排污对水体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等方式,将农民从传统养殖种植业转移到服务业上,可以从根本上保护梁子湖。作为试点的“北咀新村”已经建好,100套居屋可以将此地原有的村民全部安置。而北咀村的项目只是一个试点。环梁子湖周边居民的整体安置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针对梁子湖水体本身,当务之急是将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柯秋林向记者表示,管理局将把原计划在2011年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提前到今年底启动。

  梁威则建议,对于郊区湖泊来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农业用肥比较分散,难以像其他项目那样对排污进行监管。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周边的沟渠和池塘,把暴雨初期的污水引入沟渠和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停留后,再进入湖泊,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与梁子湖修复需要多点发力不同,水果湖的治理措施相对集中。

  昨日,记者在水果湖双湖桥看到,茶港到水果湖连通箱涵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该箱涵宽5.5米、深6米,可以把水果湖地区的初期雨水和污水通过箱涵直接送进污水处理厂,既能防污,也能极大缓解水果湖周边渍水压力。据介绍,该箱涵建好后,水果湖地区的雨污水输送能力将比目前至少提高一倍,一般的大雨都可以承受。

  大胆建议 洪水来前降低湖泊水位

  洪水来了,光靠被动应付不行。针对于梁子湖的困境,周贤志提出了新的设想。他说,“梁子湖水位长时间都高达21米,水体透明度低,植物根本没法存活。”而梁子湖的最佳生态水位是17米到18米之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水位时,才是红莲、香蒲等植被的最佳生存环境。

  “能不能在五六月份时将梁子湖的水位保持在十七八米的状态?”对此,周贤志提出了他的设想。而要保持这个水位,则需要水利部门在汛期之前就将梁子湖的水抽排进长江,留出一定的库容,到了汛期,才不会措手不及。“如果能将抗洪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他说。不过,这个设想尚需报防汛部门来批准。

  据介绍,大冶金牛镇是梁子湖的最大入水口,约50%-60%的水都是从这里进入,但是梁子湖的抽排通道只有一条七八米宽的通向长江的长港渠,洪水到来时,这个通道既要承担鄂州地区众多中小湖泊和水库的抽排,又要兼顾梁子湖的抽排,难以满足需要,大量湖水就淹没了湖边的植被,并对岸边进行强力冲刷,使污水入湖。

  链接

  环保部评估 梁子湖在列

  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力功工程师刚刚从外地回汉,他此行是参加环保部对今年水灾后全国湖库水生态的综合评估。王力功介绍,今年全国多处江河湖库发生洪涝后,洪水对水生态的影响较大。为此,环保部决定在全国选取部分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目前我省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和梁子湖列入生态系统的评估名单中。梁子湖是我省进入名单的唯一一个湖泊。详细评估报告将于今年底或明年3月份出台。

17、排污权交易政策亟待明确中央地方分工范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07日 王尔德

http://news.sina.com.cn/green/2010-09-07/094521054038.shtml

  编者按 

  经过地方试点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并不是新鲜概念。但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政策安排,地方操作一直处于示范阶段,难以大规模开展。

  相比行政手段,市场机制更加有效率,对此已形成共识。但市场机制的设计,是一个“技术活”,包括定价、交易规则与程序、监管、政府角色定位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安排。更重要的还有,排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备性。而这一切,考量着决策者们的智慧。

  本期专题从记者、学者、地方操作者等多维角度,聚焦排污权交易话题。把脉“十一五”期间排污权交易实施缓慢原因、缕析两部委酝酿的国家政策内涵、展现地方试点经验与困境。

  在地方试点2年后,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有望全面铺开。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由环保部和财政部联合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本报独家获得《意见》征求意见稿的第六稿,共35条。据悉,该《意见》曾多次面向试点省份和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并先后修改八稿,终稿共31条。

  据本报记者获悉,2009年3月环保部和财政部正式开始了《意见》的制定工作。在今年6月22日,环境保护部张力军副部长主持专题会,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

  据本报记者获悉,《指导意见》从政策的总体要求、中央和地方的分工、指标分配与管理、有偿使用定价和交易程序、交易管理机构的监管、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明确了我国下一步开展排污权交易的总体政策安排。

  据知情人士透露,《指导意见》有望在年内正式发布。

  “尽管排污权交易此前曾多次写进政府文件,如果《意见》能通过的话,它将成为第一份专门针对排污权交易的国家层面政策安排,其影响不可估量。”一位地方排污权交易中心的负责人对本报表示。

  业内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目前排污方面的基础数据匮乏,该份文件定位仅在“指导意见”上,即多为原则性表述,缺乏操作细则,且没有对地方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出明确的政策安排,更多的还是让地方进一步探索。

  中央和地方分工范围厘定

  据本报记者了解,环保部和财政部目前确立了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天津和山西共计6个排污权交易试点。同时,上海、辽宁、贵阳、唐山、广东、北京和贵阳等地都已自主开展排污权交易。

  由于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涉及的污染物具有复杂性,即种类多,如包括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多种大气或水污染物,涉及电力、钢铁、化工等多行业,且出现跨界问题。因此,很多交易很难在一个地方区域内解决。那么,哪些交易需在国家层面进行?哪些可以让地方探索?

  对此,《意见》给出了厘定。即《意见》显示,在中央层面,国家重点组织实施跨区域、远距离输送的火电行业(含热电联产企业与企业自备电厂)等高架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和跨省界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交易试点工作。

  同时,国家层面的任务,还包括“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留给地方政府的任务,《意见》也给出了相关分工。即在省级政府层面,负责组织实施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水污染物和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两高一资”行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交易试点工作;

  而对于其他行业和企业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交易试点,由地市级政府组织实施。

  “县(区)级政府不单独组织实施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意见》中显示。

  此外,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由于农业面源和大气流动污染源在排放数据的测算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难处,该意见暂时未将其纳入交易范围。

  “这种明确的分工,有利于解决目前各地排污权交易中抢占山头的现象,从而规范交易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尤其是排污权交易中心的建设中,其可能存在的重复建设有望解决。

  针对不少地方的排污交易管理中心,对排污交易收取的管理费不统一的情况,该意见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排污交易管理中心对单笔交易收取的管理费,不得超过交易金额2%(目前部分试点地区收取的管理费上限为交易金额的5%。)

  排污权有偿使用定音

  《意见》以13条的篇幅,详细搭建了排污权交易的一、二级市场的基本框架。

  首先,在排污权交易的一级市场,即排污权有偿使用环节,《意见》明确指出,无论是对现有排污单位和新、扩和改建项目(以下简称“新排污单位”),都采取有偿原则。

  对现有排污单位来说,企业需按当地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分配量购买污染物排放指标,指标购买时限应与总量控制计划规定的年限相一致。

  对新建项目,《意见》给出了时限和环评“门槛”,即2010年包括已试点省份在内的新排污单位来说,都必须通过交易获得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数据核定的排污权数量后,才可能获得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文件;建设项目在同时验收时,其验收数据大于已获得排污权数据时,必须获得足够的排污权数量后才可通过验收并开工。

  推行有偿使用制度最为敏感的部分即定价机制。《意见》表示,应参考当地污染治理的平均水平、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性、环境资源的供求关系、排放指标的时限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由当地省环保厅和财政厅共同制定,并报环保部和财政部。

  而对交易环节即二级市场上的定价,《意见》第24条只是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即交易双方应在自愿、公平、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下进行,交易价格在交易初期,应由省环保厅制定政府指导价,但从长期来看应由交易双方参考污染物削减成本和市场供需情况自行商定。

  对新老企业要不要在价格上区别对待?尽管该指导意见第6条提到要对现有排污单位和新排污单位的有偿使用要进行区别对待,但至于如何区别对待,该指导意见并无具体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考虑到了有偿使用与排污收费政策的衔接,即规定企业在支付有偿使用费之外,并不能免除排污费,仍应按照其真实排放量缴纳排污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8、暗管偷排为何屡禁不绝?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9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55532.html

  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果断关闭了位于南盘江流域、私设暗管违法排污的宜良明丰造纸厂,因为造纸厂利用排污口隐蔽的特点,趁下雨天或没人注意,就将生产污水直接排到南盘江老河道中。良县环境监测站对其私设的排污口外排生产废水现场取样化验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高达1019.70毫克/升,严重超标。

  时下,类似明丰造纸厂私设暗管偷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百度一下“私设暗管偷排”就能找到相关网页3万多个:电镀厂偷排、化工厂偷排、制药厂偷排、造纸厂偷排……一些企业自以为将排污暗管埋到地下、通到河中便能瞒天过海,殊不知,这种阳奉阴违、暗渡陈仓之举,终有被识破的一天,等待他们的终将是法律的严惩。明丰造纸厂因违法排污被关停,“偷鸡不着蚀把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许多企业之所以敢不按规定设置排污口,甚至私设暗管肆意排污,除了见利忘义想降低成本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法律意识。一些企业认为,规范排污口的设置不过是环保部门的行政要求而已,并非法定义务,且设置规范化的排污口之后偷排难度增大,因此大多敷衍应付。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排污口属于污染治理设施的组成部分,作为污染治理系统的一个要件,它在污染防治和监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2008年2月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不但对排污口的规范化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私设暗管等偷排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性条款。

  透视屡见不鲜的暗管偷排事件,不仅企业当警醒,相关的环境监管部门也应反思。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重演,督促环保行政部门修正监管细节、加大监管力度无疑是必要的。正像众多污染事故普遍呈现的教训一样,风险往往来自监管制度的疏漏。当地方行政监管出现了问题,民众的环境权益很可能受到侵害,百姓的生存权益可能受到威胁。

因此,对诸如私设暗管排污之类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违法行为,环保部门要“亮出剑”、“用好剑”,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不但调查取证要缜密细致,而且打击惩治要坚决果断。要认真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执法检查的水平,比如用借助先进的暗管探测仪,就能及时地发现设置暗管弄虚作假的伎俩。除经济处罚外,还应结合舆论曝光、行政处罚(如停产整顿)甚至法律制裁等多种手段,重拳出击,使违法排污者认识到,只有老老实实依法治污才是唯一出路,任何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只能自取其咎。曹家新

19、排污权交易的数字纠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9-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1283825388_1.shtml

   排污权交易离不开排污的“数字管理”。

  “排污权看不见摸不着,其增减变化又非常快,相关数据的科学性非常难。”一位长期研究排污权交易的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与排污权有关的基础数据还不够准确,甚至很混乱。现在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排污权交易,很容易沦为一种数字游戏。”

  持这种悲观态度的人不止他一个。在记者采访过的多位与排污权交易有关的人当中,除了各地排污权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少有人看好在中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前景。

  悲观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指向了基础数据。

  首先是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数据。“十一五”的总量控制以2005年年底的环境统计数据为准,但这一数据的可信度存在很大问题。

  如根据该统计,广西省2005年的工业COD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是广东和浙江排放量的2倍多,而广西2005年工业增加值是1264.84亿元,仅仅为广东和浙江的1/8和1/5。

  “无论怎么计算,这个数据都是荒唐的。”一位从事污染物减排核查核算的专业人士很纳闷。

  荒唐的数据可以印证,我们当时的总量设置过于粗放,未能反映出区域的环境容量和企业的真实排放量。

  但排污权交易却不能如此粗放。每一笔交易,都要确认企业的可交易量,这就需要建立企业的许可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两个账户。目前,在全国很多地区这两个账户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该有的基础数据没有,而已经有的数据也“数出多门”。在环保数据领域,存在诸如环评、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污染源普查等各类数据,其统计口径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排污权交易的地方操作者们常常处于“选择哪个数据”的纠结中,同时这也制约了区域内环境状况的“摸底”。

20、评论:节能降耗何以走上歧路

来源:证券时报 2010年09月0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7/2516177.shtml

  据媒体报道,从9月3日开始河北某县为完成节能降耗指标,每3天停电22小时。限电期间,不仅居民家停电停水,医院和红绿灯也遭停电。县城内发电机和大水桶热卖。

  通过停电来完成节能降耗指标,如此降法还真让人佩服当地相关部门的想象力,佩服其不惜一切代价停电完成指标的执行力和气魄。由此,新闻一出,无数的批评与板砖也就不足为奇,只是众多的论说往往集中于在权力乱作为上——这自然不假,但很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那就是指标本身。

  据悉,当地该县今年节能指标是下降6.6%,但前六个月只完成0.9%的任务量,还有超过5%的任务量没完成。可以想象,无奈之下为了完成指标,在唯上不唯下的权力体系下,在民众话语权孱弱,对权力缺乏强有力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失范的权力会有多疯狂。

  令人疑惑之处更在于,这个6.6%的节能指标是如何拟定的,是否合理?这恐怕比权力的乱作为更值得探讨,因为不尽科学合理的指标可能是一切乱象的源头。指标的制定需要认真的调研和科学决策,既不能太低,让下级单位轻而易举的达到,也不能太高,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应该定位于“跳一跳能够到”的高度。另外,制定好标准之后,更需要有相关监督回馈措施和机制,以保证指标的完成。

  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这6.6%的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契合当地实际?监督保障机制又何在?如果本来当地节能降耗的潜力就很小,能够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整顿高耗能行业等正规途径进行节能的地方就不多,那么这个指标本身其实就预先宣布了其不可能性,或者为完成任务乱作为。反过来,如果指标合理指标,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来完成,但却没有走此正道,反而用投机取巧,简单停电来完成指标,那么性质就恶劣多了。我们看到当地的支柱产业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丝网产业,那么相关部门有没有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引导产业升级,支持企业技术革新降低能耗?

  如果是因为指标不合理,有关部门应该合理化指标制定。如果指标合理只是手段不对,在批评权力乱作为折腾的同时,更应该强化权力的约束,让地方节能降耗步入正轨。(丁洪先)

21、节能降耗停百姓水电是胡闹 

来源: 新华网2010年09月07日谭浩俊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9/07/c_12525376.htm

据媒体报道,河北省安平县为了完成节能降耗指标,从9月3日开始,作出了一项每3天停电22小时的决定。限电期间,不仅居民家停电停水,医院和红绿灯也遭停电,以至于县城内出现了发电机和大水桶热卖的现象。

好经不被念歪,政令才能畅通。

节能降耗,既是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身需要。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实现节能降耗的各项承诺,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和每个公民的义务。

但是,中央的决心、政府的承诺,不能在执行中任意扭曲,节能降耗的各项指标,决不能成为地方政府摆弄政绩的道具。否则,这本好经就会被念歪。最终,节能降耗的目标没有实现,却诞生了许多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东西。

河北省安平县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该县有关部门被迫对停电办法作了调整,医院和红绿灯不再停电。但是,该县同时表示,还将有新的限电措施出台。至于到底还会有什么新的花样和办法,外界不得而知。

从中央对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要求来看,在倡导全民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同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污染大、耗能高的企业与项目,特别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和项目,该关的必须关,该停的必须停,该压低产量的必须压低产量。相反,对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项目,则要充分保障、全力支持。很显然,节能减排任务再重,也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以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标准来打扮政绩、美化节能数据。否则,这项工作就失去了它的真义。

要实现中央确定的节能降耗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节能降耗的氛围,建立节能降耗的机制,将一切不利于节能降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过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中央所以给地方下达节能降耗指标,说到底,也是对地方在执行这项政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一种刚性约束。如果都象安平县这样限电,对不该压和不该停的“大打出手”,即便完成了节能降耗的任务,也不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节能降耗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政府形象、事关可持续发展大局的工作,仅有中央的决心、地方政府的表态以及单纯的数据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指标的构成、数据的内涵、完成指标的手段等,可能比完成某项指标更为重要。如果地方政府只会在数据的美丽和指标的完成中寻找快感,而不注重节能降耗的实际效果,那么,节能降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会落空。

22、郑渝川:节能减排调控 不能搞成不公平的一阵风

来源:红网2010年09月07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0_09/07/2449910_0.shtml

为了完成年底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各省开始纷纷拿钢铁行业“开刀”。继江浙和山西后,河北近日也下令对钢铁企业等耗能大户一律限电停产,这其中包括该省各地许多龙头企业。有钢厂人士表示,“金九银十”是钢铁行业传统的销售旺季,但今年限产,让这样的想法落空。另有行业网站人士称,行政性的短期调控措施,将给钢铁行业带来大起大落的隐患,不利于市场稳定运行。(《经济参考报》9月6日)

企业和行业这样一番忧心忡忡的话,听上去有些道理。即以报道的河北“关停”的情况为例,地方政府的“铁腕”调控是突然到来的,并在实施后不断完成力度的强化、范围的扩大。由此一来,完全打破了企业的经营周期,对其调配原材料、铁路等运能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不排除有企业会因突然被限电、停产而造成资金链断裂。就像许多经济学者所不约而同指出的那样,如此一来,制造加工企业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而且还无法回避更加不可捉摸的政策发展环境,别说盈利,保本都很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实业企业家对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工作毫无兴趣,反而不断抽出资金去房市、股市甚至澳门赌场“搏一把”的原因。

当然,我知道,一旦作为利税大户、雇工大户、GDP增长数字重要支撑点的龙头企业面临存亡危机,地方政府肯定会采取各式各类的救济办法,包括但不限于:为个别企业“开绿灯”;用财政资金甚至其他用途的指定专款,拨付给企业;根据国家的调控要求,制定具体的应对政策,譬如,前几年各地政府就曾发明出“障眼法”,将小产能在统计数字上进行累加,或帮助企业专门租用应付检查的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乃至干脆偃旗息鼓,让调控彻底沦为“空调”。

仍以河北为例,此次节能减排的限电调控中,存在相当严重的所有制歧视: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和央企新兴铸管,就不被限电。是因为被纳入限电调控范畴的企业,都是落后生产力吗?没这回事,只要不是央企和该省重点企业,其他的民企钢厂,即便符合产业政策、甚至高炉达到了1000立方米,也在关停名单上。

近年来,各地方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在吸引外地资本和企业的时候,作出方方面面的美好承诺,甚至不乏部分违宪违法的特权公民条款;另一方面还热衷参加各种投资环境评比,意在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口碑营销,进一步做实城市品牌。但从上述三方面的情况来看,许多省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民企经营环境非常令人担忧。企业之前所获得的美好承诺,原来只是“西贝货”(一些地方的主政者和监管部门,随时可能撕毁协议、抛弃承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企业逼入绝境)。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资本、企业基于各城市自吹的投资环境而开展的经营布局,理论上是非常理性的、符合市场原则的,但在不稳定的政策环境中,却变成了极其不理性的扩张甚至盲动——你认为,资本、企业,会长期在同一个问题上吃亏吗?它们,以及与之关联的技术、经营、市场人才,难道不懂得朝着相对更尊重市场规律、法治原则的区域集中,而抛弃习惯于吹牛、然后翻脸不认人的地方?后者反复的透支城市口碑和信用,主政官员倒是届满提升了,代价又该谁来负?

23、环境时评:“将世博带回家”需制度发话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2010-9-7

http://www.022net.com/2010/9-7/465841173057760.html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其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在日前举行的世博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会后就世博环保工作答记者问。他表示,城市最佳实践区值得一看,但环保技术推广尚需时日。

  上海世博会各种“最潮”的新技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永不落幕”的世博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气候与生态环境挑战以及经济转型拷问下看到了希望,迷茫中寻找突围路径。零排放、太阳能、江源动力———科技创新点亮了世博会的场馆设施,老厂房、老建筑被保留改造,在低碳时代获得新生。各分展馆注重生态环保,荷兰人带着“快乐街区”来了,英国人带着“梦幻水晶”来了,德国人带着“汉堡之家”来了,就连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接近冰点的冰岛,也希望在“东方明珠”找到温暖之光。可以说,新技术在上海世博不仅仅是崭露头角,而且成为了每个展馆吸引眼球的主角。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面低碳经济模式的镜子。不管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是企业还是组织,无不将如何实行低碳、绿色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参加世博的一个主题选项。城市最佳实践区高度集中和浓缩了绿色、低碳的技术成果,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已得到了尝试和运用。比如“沪上生态家”模式、成都活水公园等,但是也要看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部分全新的技术仍在被观赏之中,比如伦敦案例、汉堡案例等等,还只是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距离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细加分析,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新技术目前的成本较高,如果拿来就用,势必看不到多大的经济效益,这对社会与企业来说,缺乏一种趋之若鹜的源动力。不过,人们不必失望,认为世博展示的新技术是仅有观瞻价值的花瓶,而实用功能距离现实生活还很遥远。因为将“世博带回家”有着热情高涨的民意,这一点从参观者对机器人名厨的浓厚兴趣中可略见一斑。不少人甚至急不可耐地询问何时能在家用电器市场看到实物,好让“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机器人名厨登堂入室,露上一手。由此可见,推广普及世博新技术缺的不是民意基础,而是制度引导,政策倾斜。

  观世博,看世界,更应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尤其是各级官员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绿色GDP,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大到节能减排,小到日常开支,都渗透进低碳理念。因而,自上而下制度创新,改变考核机制,用绿色GDP代替传统GDP考核,并启动配套的问责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政策引导让新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进入生产生活应用领域,可采取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新技术运用,着力于制度创新,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产业转型中引入新技术、新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改变社会与企业应用新技术高成本、低回报的不良现状,不断放大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效益,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当然,消化世博新技术需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应因地制宜,从小处入手,集细流以成大海。

  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见证了人类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蹒跚步履,也一次次雄辩地告诉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终将过去,精彩绝伦的技术进步必将人类带入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佳境。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