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九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1、新京报: 救救黄河源的古柽柳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9/04/content_144046.htm?div=-1
2、黄河十年行之十七-—向黄河源鞠躬
特别推荐:
3、凤凰世纪大讲堂: 中国地质变化与灾害
http://v.ifeng.com/society/201009/57175ae0-7cf6-4dc1-816f-675a7f377f36.shtml(视频网址)
特别策划:
4、腾讯评论: 京藏高速拥堵的根源
http://view.news.qq.com/zt2010/G6Congestion/index.htm
环境资讯:
5、新京报: 全国1/5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机动车成为罪魁
http://env.people.com.cn/GB/12638859.html
6、上海证券报: 环保部将健全汽车排放标准 明年在全国启动国IV
http://www.chinanews.com.cn/auto/2010/09-06/2513054.shtml
7、人民网: 央行建环保黑名单 上榜企业信贷一票否决
http://env.people.com.cn/GB/12640794.html
8、新华网: 儿童剧《十二生肖》呼唤保护水资源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738674_1.shtml
地方信息:
9、新华网: 山西将排查整治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5/135421042319.shtml
环境曝光:
10、千龙网: 江苏连云港化工园区铺暗道排污水(组图)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6/135321047844.shtml
11、汉网: 洪水过后武汉梁子湖遇12年最重生态危机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5/092821041675.shtml
气候变化:
12、羊城晚报: 专家称极端天气趋强趋多或呈现常态化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9-06/085721046247.shtml
水电开发:
13、国际金融报: 减排宽了水电路 水电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6/2513862.shtml
环保观点:
14、华西都市报: 水利部副部长:汶川灾区再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6/055021045026.shtml
民间环保:
15、贵州都市报: 贵阳“死河”报告
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0/09/06/010896269.shtml
民间观点:
16、新浪环保: 水电公司凭什么“独占江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cfa970100ks3t.html?tj=1?retcode=0
环保法规:
17、经济观察报: 一吨煤要征43元 环境税方案引发争议
http://news.dayoo.com/finance/201009/04/54391_103448018.htm
深度报道:
18、瞭望新闻周刊: 今年水灾损失创十年之最 水利部赶制洪水风险图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06/2513794.shtml
19、科技日报: 咸潮加剧导致沿海城市频发水危机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46819&cat=09C
20、北京青年报: 一次性发泡餐盒究竟该“平反”还是“禁止”?
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2010/09-06/2513203.shtml
环境时评:
21、新民晚报: 公众为什么念念不忘“环保风暴”?
http://www.jsdushi.com/news/jsnews/zh/20100906/201036764.html
22、人民日报: 毕诗成:节能减排不能让百姓如此“买单”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6/074621045807.shtml
23、新京报: 问题食品公示时间“无法可依”?
http://news.bjnews.com.cn/2010/0904/89378.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救救黄河源的古柽柳
来源:新京报 2010-09-04 汪永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9/04/content_144046.htm?div=-1
这个水电站一旦建成,这片古柽柳林将被大水淹没,其携带的特有基因和气候信息也将随之湮灭。
黄河,可以说是中国生态现状的缩影。上游,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游,因水电开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下游,工厂林立污染影响着老百姓身心的健康。这些都让我们这条母亲河经历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绿家园从8月12日到8月29日,开始了黄河十年行第一年的采访。希望的是,用十年的时间记录黄河生态演变的过程,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8月29日,一行专家、记者和志愿者来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本想讨教一路上碰到的有关生态变化、河源保护的问题,听到的却是让科学家正在着的急。
着什么急呢?7月28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在青海省同德县境内,发现了一片柽柳原始野生林地。这种柽柳后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刘铭庭研究员等柽柳科植物专家鉴定,被确定为甘蒙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该种植物是我国的特有种,分布于黄河流域。
吴玉虎告诉我,这片古柽柳林的发现,以野生甘蒙柽柳古树的身份,重新确定了柽柳属植物不仅可以是灌木或小乔木,而且可以长成粗壮的乔木。在我国野生分布区中海拔最高,树龄最长(约400至500余年,堪称柽柳树王),胸高茎围最粗(372厘米),这些都是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资料宝库中的“世界之最”。
让吴玉虎正在着的急是,这片无比珍贵的古柽柳林,正面临被大水淹没的危险。原来,该地正在规划建设一个不算太大的水电站,这个水电站一旦建成,这片古柽柳林将被大水淹没,最终腐烂,其携带的特有基因和气候信息也将随之湮灭。
在当今全球气候异常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特殊时期,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特有种所具备的生物学特性、所携带的特有基因和数百年气候变迁的信息等,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研究生命现象、全球变化、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和珍贵材料,尤其在记录气候信息方面。
科学家说,这些古柽柳树,不仅记录了人类工业文明前的数百年前至今的气候变迁等方面的宝贵信息,还将以承前启后者的身份,连续经历并记录未来若干年可与实测气象资料对比的环境变化信息。这么珍贵的自然遗产,理应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可是,这些古柽柳正在遭到灭顶之灾。科学家怎能不着急?
令人不解的还有,规划建设水电站的地方,就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的使命之一,就是保护三江源的一草一木。如果连这么珍贵的植物都保不住,何谈一草一木?
除了这片古柽柳,在黄河十年行的采访中,令人十分担忧的还有黄河入海口的化工园区。在那里,有的化工厂已投产运营,有的在加紧建设,有的还没有开始平整土地就先把地拦了起来。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片黄河湿地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地质公园。区内水生生物资源达800多种,其中分布着各种珍贵、稀有、濒危的鸟类,现已证实的187种鸟类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的有丹顶鹤、金雕等5种。世界存量极少的濒危鸟类黑嘴鸥,在保护区内却有较多分布。这样的保护区,能把它建成化工园区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尤联元教授告诉我们:这条母亲河似乎从来没有被善待过。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在黄河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使得大量泥沙被输入黄河,泥沙淤积导致黄河频繁改道;工业文明时期,煤炭开采、水污染、水资源无序利用种种原因,使得黄河危机重重;现在,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荒漠化越来越明显,黄河源头星宿海等很多海子已经消失。
黄河源的古柽柳,黄河入海口的化工园区,仅靠黄河十年行的民间环保行为,能否改变它们的命运?我不确信。因为我知道,除了民间环保组织,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学会善待黄河——这条被我们称为母亲河的大河。
2、黄河十年行之十七-—向黄河源鞠躬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2010年8月28日上午8点,黄河十年行的四辆越野车从麻多乡政府出发,目的地是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遗憾的是,昨天胃就不舒服的行政主管和一路上开越野车的小石昨天在牛头碑时抻了劲,没有能和我们坚持到最后,留在了乡政府,继续采访乡政府的领导。
麻多乡政府
麻多乡的早晨
从黄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寻根溯源,十六天来,我们曾无尽地遐想这条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大河的源头是什么样子?有人说,源头是冰川融化形成的,也有人说,源头就是一片湿地。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翘首以盼。
走出麻多乡
走进河网
黄河源区河网纵横,湖沼遍地,很多地方没有路,车队中常有车子陷进沙窝里。还好人多力量大,有人挖土,有人捡石头,很快就把车子弄出来了。
走进湿地
过小河
探路
一路上,我们与很多草原动物不期而遇。调皮的鼠兔有时在路边的沙窝旁注视着我们,有时跑在我们的车子前与我们赛跑;草原鹰要么立在电线杆上威严地俯视我们,要么展开翅膀炫耀它们的英姿;藏野驴和藏原羚总是离我们远远地,悠闲地啃着牧草;时常会看见成群的牦牛和羊,奇怪的是很少见到放牧的人。
草原鹰
草原上的放牧
这些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草原精灵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尽管前方路途遥远,我们总是兴奋地忍不住停下车子观望它们,用相机记录下它们的神态。那种兴奋来源于我们人类自身对自由的渴望。可是它们真的很自由吗?草原上密布的钢丝网围栏和一卷卷钢丝让我们为之担忧。
在草原上有着丰富野外考察经验的赵连石在前天的大巴课堂上告诉过我们,网围栏的功能大概有两个:一是分隔草场,二是围栏禁牧。可是很多专家认为,把管理农耕方式的经验套用在原本很生态和可持续的游牧方式上并不科学。
约古宗列黄河源
黄河源的围栏
分隔草场的初衷是明确各家草场的界限减少牧民之间的冲突,可是界限越明确越容易起冲突,因为牧民会更加在意别家的牛羊跑到自家的草场上或从自家草场经过。这样,非但原来的初衷没有达到,还给牧民带来很多麻烦。分隔草场以前,牧民放牧分春夏秋冬场,他们根据草场生长的情况转场,可以避免局部地区过度放牧和草场退化。这种传统智慧其实是一种可持续的草场管理方式。分隔草场以后,没有办法转场,草场退化严重,牛羊数量也少了。后来,有聪明的牧民,几家共同拆毁围栏,联合起来放牧;或者到该转场的时候雇佣卡车把牛羊迁移到别的地方放牧。
围不住的湿地
围不住的大山
围栏禁牧,恢复草场的初衷也是好的。不过想出用这种方法来恢复草场的管理者很显然没有在草原上生活过,或者没有了解动物和草场的关系。草原上的动物,包括野生的和家养的,与草场之间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动物在健康和生病的时候,会食用不同的草,即择食自疗,这种选择性的压力使得草场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围栏以后,草场没有了动物的啃食压力,会使得优势种植物大量繁殖,而这种植物往往不适合动物再食用。所以表面看上去草长得很高的草场未必是健康的。
过大河
黄河源的牧民
围栏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影响了草原动物的生存和繁育。草原上的动物,其进食饮水、交配繁育都需要远距离迁移。围栏阻断了动物的迁移,就像把动物圈养在一个一个大笼子里。
路上,我们恰巧遇到一个正在进行围栏施工的工程队,便采访了一个工程负责人。
路遇的采访
热爱湿地
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网围栏?他说,要保护湿地,建自然保护区,防止过度放牧。
又问,在人口这么少的地方,有那么多牛羊踩踏吗?他说,保护湿地,围起来总比不围强。
接着问,有没有想过围栏在防止牛羊进入的同时,也阻止了野生动物的迁移?他说,围栏都会给野生动物留有通道。
再问,动物知道通道的位置吗?你们如何通知动物?他们没有回答上来。
不管我们怎么质疑网围栏,他们总是回答保护湿地。
“保护”湿地
所谓自然保护区,不就是为了保护那里的植物、动物?而草原上的网围栏计划,无论对于植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生存繁育都没有益处。不知这样一个据说耗资几十亿的,旨在保护中华水塔的网围栏计划是如何发起,又是如何通过的?
仅有2万人口的三江源地区是否存在过度放牧的问题?草场退化是人为原因多一些还是大气候背景原因多一些?这种不利于草场生态和动物生存繁育的网围栏是否可以达到保护中华水塔的目的?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这些没有长期生活或工作在草原上的人的判断力。这时赵连石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吴玉虎,在草原上做研究已经有三四十年,被称为藏包里钻出来的草原生物学家。我们当即决定明日到达西宁以后对其进行采访。
黄河源小学
黄河源小学
去往黄河源头约古宗列之前我们先到了黄河源第一小学。绿家园捐助的绿色阅览室之一就在这个小学。我们去年来这里采访时,是在一场大冰雹后见到的小学,这张照片在网上登出后,有朋友说在那么偏远的地方还有小学,彩虹打在这河源的小学上,很生感慨。
黄河源小学始建于1999年,隶属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距黄河源头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0公里,距县城290公里。这里海拔4700多米,自然条件恶劣,物资十分缺乏。我们到那儿的时候,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读书,读的多是藏文,也有的在算数,还有孩子在操场上打篮球或踢足球,尽管球是破的,可他们玩的很开心。抹着两片高原红的脸蛋上总是挂着不尽的笑容。有意思的是,去年拍到的一位小姑娘,今年我找她没有找到,而后来我在看同行的水生态学家王建拍的照片时,却看到了这个我去年拍到的女孩。能看出这一年,她还是长大了一些。
2010年拍到的黄河源小女孩(王建摄)
2009年拍到的她
见到我们后的孩子们(王建摄)
在小学稍作停留后,现任校长更青伊西带我们前往约古宗列。一路跋山涉水,我们终于看见了黄河的发源地。在这里,没有奔腾咆哮的激流,没有湿地,也没有冰川,有的只是一条从地下汇流而出的泉水。如果不是中国国家地理的科考队立的地标,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很难想象,这里居然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
2010年黄河源
2010年黄河源地理标志
2009年的黄河源
2009年的黄河源地标处
它,细微而绵延不绝地流向远方;
它,安静而厚重深沉地诉说千古史话。
有的人,敬畏着它,哽咽着不敢前行;有的人,爱戴着它,坐在它的身旁哭泣;也有的人,欣赏着它,为之兴奋。
丈量水源的距离
经过测量,跟去年我们来这儿的时候相比,源头退缩了2米多。小学校长更青伊西说,雨水多的时候这里就有很多水泊,雨水少的时候这里就干一些。这几年总的趋势是雨水少了。而我们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拍的照片,还是让大家不敢相信,仅仅一年,黄河源会有这样的变化。
黄河十年行2010在约古宗列
黄河十年行在约古宗列
环顾源头周围,发现它处在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中,即约古宗列盆地。这个盆地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呈椭圆形。盆地内有一百多个小水泊,远看象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其中。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汇合了盆地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十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即约古宗列曲。约古宗列曲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汇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玛曲,当地藏族群众叫孔雀河。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
向黄河源鞠躬
站在母亲河源头,每个人抒发着不同的情怀。其中一个23岁的小伙子,郑重地向源头深深鞠了一躬。他说,他的家乡在河北,父母是农民出身,他要感谢这眼泉水,因为这是孕育下游人民的历尽沧桑的母亲河起步的地方。岂只是下游的农民,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感激。于是,我们一行十七人,共同向母亲河之源郑重地三鞠躬。
离开约古宗列我们又回到了黄河源第一小学。在那里志愿者们跟孩子们一起打了会儿篮球,然后我们向学校捐赠了图书和衣物,并采访了校长更青伊西。这个小学和小学的工作人员在过去10年中并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能够见证江源地区的变化,所以成为黄河十年行第9户人家,这户人家是一所小学。
向黄河源小学捐书
向黄河源小学捐建阅览室的钱
更青伊西从建校开始就在这里当老师,到现在已经有10年时间了。问他为什么能在这里坚持这么久,他说,他喜欢这里的孩子。更青伊西告诉我们,现在学校一共有30几个学生,年龄从7到12岁,都是周围牧民的孩子。孩子们的家离学校很远,最远的有300公里,所以孩子们都寄宿在学校里,学费食宿全免,费用由教育局拨款。现在学校里加上校长自己一共有教师4人。他们的待遇很差,校长工资700元/月,每年发12个月,教师工资800元/月,每年发8个月。给他们的工资是按照民办教师的待遇发放的,而如果是公办教师每个月能有2000-3000元。当地孩子的入学率只有40%,很多孩子上一阵子就回家照看牛羊或者挖虫草了。
黄河源的老师和学生
我们问更青伊西校长江源地区这几年跟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现在水少了,雪灾多了,草场退化了,所以牛羊少了,牧民生活也变差了。现在这里是个贫困村,而在85年以前这个村还是比较富有的。
唱歌的孩子们
临别的时候,孩子们给我们唱了一首藏歌。听不懂歌的内容,但从孩子们卖力的表情中,听得出他们的纯真,他们的热情和他们对三江源的热爱。
回到麻多乡政府,为了更全面了解江源地区的情况,我们又采访了麻多乡的人大主席。我们问他这里跟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这边自然条件比以前恶劣了,草场退化很严重。至于原因,他认为自然灾害如沙漠化、水土流失、鼠害和气候变暖占主导。问他存不存在过度放牧的问题,他说基本没有,因为这里人口太少了,平均两三公里才有一个人。
黄河源的湿地
我们的车在源区前行
我们还问他,为什么牧民生活更差了?他说,一是为防止草场进一步退化,政府要求牧民减少牲畜数量;二是政府鼓励一部份牧民去县城谋生,而放弃世世代代游牧生活的牧民刚开始不适应新的生活。
我们问他对网围栏的看法,他说,网围栏一种是为了保护湿地,另一种是帮助牧民恢复草场。
我们接着问,既然自然灾害对草场退化起主导作用,那么人工围起来有什么用?他的答案是,好的草场越来越少了,围起来总要好一些。
这个年轻的主席大概没有放过牧,所以我们很难跟他解释动物跟草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只是告诉他,黄河十年行会持续跟踪十年,用十年的时间来见证网围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关于网围栏问题,一路采访的几个人依然不能解开我们的疑问,那么荒芜人烟地地方,为什么要围起来。离开麻多乡,我们披星戴月赶回玛多县。明日,我们将抵达西宁。我们有太多问题等着向那位藏包里钻出来的草原生物学家请教。
和麻多乡领导合影
不知十年后麻多乡会是什么样
3、中国地质变化与灾害
来源:凤凰世纪大讲堂 2010年9月4日
http://v.ifeng.com/society/201009/57175ae0-7cf6-4dc1-816f-675a7f377f36.shtml(视频网址)
舟曲泥石流牵动人心,地震、洪水、气候异常,中国地质多年来发生怎样变化?泥石流的原因与影响如何深入剖析?中国防灾减灾如何入手?
水文、地质学家、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为您解读《中国地质变化与灾害》。
主要内容:(中间有广告)
1、 范晓:人类工业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2、 范晓:人类的许多活动促使地质灾害频发
3、 范晓:映秀泥石流是汶川地震的后续灾害
4、 范晓:建筑项目选址应该首先基于三个原则
5、 范晓:人类只能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防灾救灾
6、 范晓:应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动态监测
7、 范晓: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4、京藏高速拥堵的根源
来源:腾讯评论 2010-09-06
http://view.news.qq.com/zt2010/G6Congestion/index.htm
设想一下,你被堵在高速公路上了:有时被堵到“每天只能前行1公里”,可能还得在车上过夜,喝两块钱一杯的水,吃十块钱一包的方便面,没有解决内急的场所,甚至要面对被抢劫的可能性……
这不是假想,这是京藏高速公路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现实…
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view.news.qq.com/zt2010/G6Congestion/index.htm
5、全国1/5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机动车成为罪魁
来源:《新京报》2010年09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38859.html
据新华社电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5日指出,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刘志全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发展论坛做了题为《加强机动车环保法规建设,推动机动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讲。
刘志全说,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进步,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一些城市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转成以机动车排放污染为主。国内一些区域出现灰煤现象,能见度明显下降。研究表明灰煤现象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明显的关系。一些城市臭氧浓度逐步在增高,个别城市发生光化学污染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臭氧浓度增高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有密切的关系。
刘志全介绍说,过去十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法规建设发展很快,不断提高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引导促进车辆低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排放情况趋缓,减排在十一五期间效果比较明显。据估计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24倍,排放总量则增加12倍。
刘志全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健全汽车排放标准体系、加强机动车排放控制。重点是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制度,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另外要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止的税费政策。同时要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管理。
■ 相关新闻
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超两亿
工信部官员称,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
据新华社电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富昌5日指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
大力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王富昌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发言时说,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着眼于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推广普及节能汽车着眼于大幅度较快降低汽车燃油消耗量。
6、环保部将健全汽车排放标准 明年在全国启动国IV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0年09月0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auto/2010/09-06/2513054.shtml
在节能减排重要性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不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被提到战略高度,传统汽车的减排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5日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健全包括汽车、摩托车、低速货车等的排放标准体系。
据刘志全介绍,目前欧盟已将车辆碳排放纳入标准体系当中,我国可能会在国V标准当中将这一项列入其中。在汽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方面,刘志全透露,轻型汽车目前采用的是国III标准,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国IV标准。
在监管方面,环保部也将对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下重手。据刘志全介绍,未来五年将从三方面加强监管,一个是加强新生产车辆的排放控制,包括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完善达标车辆的申报制度,加强生产的一致性检验。二是强化在用车辆排放监督,继续实施标志制度,强制维修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开展排放超标车辆的召回工作,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等。三是严格控制车用油品有害物质,包括制定标准,要求备案等。
机动车排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刘志全指出,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在大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5%以上,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7、央行建环保黑名单 上榜企业信贷一票否决
来源:人民网2010年09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40794.html
三万条企业违规信息入库,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邵伏军3日表示,央行征信管理部门目前已采集三万多条企业违反环保政策信息和三千多条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信息,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如果企业有违反环保信息入库,将一票否决不予贷款。”
邵伏军是在长春市松苑宾馆举行的长春国际金融高级别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的。当晚,与会代表就“绿色金融”达成了“松苑共识”,就多方面对推进绿色金融进行总结。
怎样实现绿色金融,金融部门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信息不对称。对此,邵伏军说,央行征信管理部门近年来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健全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库。截至目前,这两个数据库已收集1600万户企业信息、6亿多份个人信息。邵伏军指出,这些信息的收集、共享,极大地鼓励和引导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服务,并可以帮助其在信贷决策中提高工作效率。
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加大非银行信息的采集范围。邵伏军透露,目前主要采集企业违反环保政策的一些负面信息,下一步还要把企业遵守环保政策、注重环保的信息加到企业库当中,以更好地发挥奖优限劣、有保有压政策的作用。同时,央行将作为牵头部门,与工商、质检、税务、环保等相关部门合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在同一场合介绍,今后进出口银行将进一步地加大对东北地区绿色经济的支持,加大对环保产业、新能源产品和环保技术进口的支持,同时加大比邻国家在环保领域合作的支持。与会代表也一致认为,应积极推动设立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组织。
与会代表建议,构建市场与政府共同促进绿色发展的新机制。发挥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积极促进“绿色金融”模式和“绿色金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创新。(来源:上海证券报)
8、儿童剧《十二生肖》呼唤保护水资源
来源:新华网 2010-09-0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738674_1.shtml
神秘的龙、温柔的羊、妖娆的蛇、勇敢的马、古灵精怪的老鼠、威武的牛、技艺超群的猴子……作为“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出品,曾执导悉尼奥运会和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澳大利亚籍导演彼得执导的大型原创视觉舞台剧《十二生肖》4日、5日再次登上中国儿童剧场的舞台。
据出品人、中国儿艺院长周予援介绍,《十二生肖》是该剧院迄今唯一一部以默剧。剧中,在龙的呼唤下,一个孩子出生了,她开始接触五彩缤纷的自然:老鼠唤醒她,羊妈妈给她爱和温暖,斑点狗跟她玩耍,兔子教她倾听,马儿领她过河教她学会勇敢……孩子在十二生肖的陪伴下渐渐成长。然而现代文明令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水资源慢慢被抽离,世界变得灰暗和嘈杂,“十二生肖”的生命和美丽的花朵都已枯萎,孩子想要保护“十二生肖”却不得不看着植物死去。就在大地一片漆黑的时候,“龙”出现了,他施展了他呼风唤雨的本领,令雨水重新滋润大地,花朵重生,世界幻化成多彩的家园,“十二生肖”又重新闪耀在天际。
周予援说,《十二生肖》突破了中国对于“十二生肖”的传统传说故事,既不失“十二生肖”的动物本质特性,又加入了外国导演对于“十二生肖”的独特理解,不仅要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带向世界,同时也将通过这样的一个作品引发更多人对于水资源缺失的关注,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水资源保护的行列中来,让孩子们不仅从剧中体会到爱护资源的重要,也从实际生活中拥有环保的概念。
9、山西将排查整治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
来源:新华网2010年09月05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5/135421042319.shtml
新华社太原9月5日电(记者叶健) 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厅了解到,9月至11月,山西环保部门将在全省开展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饮用水环境安全。
据介绍,此次排查整治范围主要是沿河设立的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等化工石化企业(包括取缔、关停及废弃企业)以及原油、成品油、化学品等输送管线及储罐区,重点是原料及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化工石化企业。
山西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山西省环保部门将从建设项目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废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取缔关停或废弃的化工石化企业处置情况、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完善情况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督促相关化工石化企业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查找并消除环境污染隐患。
10、江苏连云港化工园区铺暗道排污水(组图)
来源:千龙网 2010年09月0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6/135321047844.shtml
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Google地球卫星定位图
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Google地球卫星定位图说明:1、2、3分别是堆沟闸、连云港泰盛化工有限公司东北角无名闸、大咀闸,这三道闸门内,明渠灌穿化工园区四通八达,只要打开闸门污水出口就到灌河。园区大部分污水通过堆沟闸排放灌河,无名闸因隐蔽排放部分高浓度强酸,大咀闸靠近园区主要道路边基本不排污水。4、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5、正在新建排污口;6、大型打孔机正向灌河中心打孔;7、园区污水处理厂;8、村民住宅区;9、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10、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11、恒成船业有限公司;12、新沂河;13、灌云县燕尾港镇。黑线为明排污口,蓝线为暗道排污管道。
灌河边三条正准备铺设的直径25厘米的污水管
灌河边裸露出来的污水处理厂排污管(举报人提供)
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明修“暗”道 暗度污水
这是一个正在死去的城镇。
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原本是个宁静的小渔港,环境优美,生活安逸,但是自从连云港化工园区在这里落地后,一切都变了,由于充斥在空气中的化工产品的刺鼻味道,口罩在这里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呼吸道疾病、肝病乃至癌症变成了常见病,多发病。
这是个死气沉沉的镇子,镇里没有像样的宾馆和饭店,人们的脸上也满是苦涩。“我这的房间就30元一间,也没必要装修,反正有钱的也不会在这住,谁愿意闻这个味啊。”记者在堆沟港镇所住的旅馆老板告诉记者,“有钱、有办法的都搬走了,现在留下的都是没钱走不了的,我们就是等死。”
毒烟、废料、污染无处不在
刚刚接近化工园区,记者就看到了第一处污染源。
从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排出的棕红色烟雾遮盖了半边天空。棕红色的烟尘衬托着街边“抢抓机遇 提质增效 争当沿海排头兵”的标语显得分外讽刺。周围路边、树叶上、田野里都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黑灰。
“这家厂子从2008年搬过来之后,冒的烟就从来没停过。”一位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自从这家厂子开工以后,住在附近的白天晚上都不敢开窗户,周围咳咳喘喘的人也越来越多。”
记者看到连云港化工园区管委会离兴鑫钢铁仅100多米远,“管委会领导哪天看不到它冒烟?哪天闻不到这股味?就是没人管,环保局就在管委会,也从来没人管。”村民告诉记者。
在兴鑫钢铁堆沟厂区,这家钢铁厂离最近的居民区只有100米左右,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我们饭碗里都是钢铁厂落下来的灰。”一位村民愤懑的告诉记者。
污染当地环境的不仅仅是毒烟,还有化工园产生的工业废料。
记者在兴鑫钢铁围墙北面的灌河河滩上(即连云港泰盛化工西北角)看到五颜六色的化工废料成片堆放,直接放在河边,有部分直接泡在了灌河里,化工废料里还夹杂着少量生活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不一会,记者发现一辆拖拉机正拉着一车五颜六色的化工废料正要直接倒进灌河滩。运输化工废料的驾驶员告诉记者,他是专门为化工园区运输化工废料的,雇佣他们的是化工园区管委会,每月给七八百元工资,管委会一共雇佣了4~5辆车专门用于运输化工废料。
记者好奇的用树枝准备扒开化工废料堆,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这位驾驶员马上制止我们:“千万不要碰,这些东西一碰到身上,身上就发痒,开始发红溃烂,我吃过好几次亏了。”记者询问既然知道这些东西这么厉害,他干嘛还把这些废料拉到河边来,这位驾驶员无奈的告诉记者:“我们是吃人家的饭的,人家出钱让我们往哪拉我们就得往哪拉,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明目张胆 污水直排黄海
比毒烟、废料污染更严重的就是污水。
在堆沟村附近的堆沟闸,记者看到满河黄色的污水正流向灌河,气味刺鼻,难以靠近。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水有时候是红色,有的时候是黑色,有时候是黄色。都是化工园里的企业直接排出来的,这几天下雨还好,没什么味,到了晴天,人根本走不到旁边,这几年还好一点,前几年水流的更厉害,尤其是晚上,有时候一早起来满河都是红的。”
面对污水,村民也采取过自救措施:“2008年,我们堵过这个闸,派人看着,不让企业的人把闸弄开,后来县里来人做工作,来的是我们镇上的老领导蔡文田,告诉我们再也不排污水了,一滴也不排了,听着老领导的话我们就信了,谁知道弄开了之后他们污水照排,比原来还厉害。我们去北京上访,去了县里就来人把我们接回来了。”
“村里有人从村里的河里取了水样,送到外面检测后,发现水有毒,人、牲畜都不能吃。要化工园区的工厂赔偿4万块钱。”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化工园区管委会以这个为由,反告他们敲诈。”一些村民因此被关了半年,从此,村民们对化工园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记者来到灌河西堤,当行至与连云港化工园污水处理厂成直线距离1公里时,当地村民指引记者:就是这里,是化工园排污“暗道”的入水口。在村民陪同下,记者下河堤,穿芦荡,来到灌河边,一眼看见退潮的河滩上,两条用乱石压住的白色管道远远地爬入河中,距岸足有百余米。在岸边,记者看到人为施工留下的石坎、石槽有20米宽范围。
指引的村民向记者主动介绍:这条“暗道”排污口过去一直没人知道。直到有在河边干活的村民发现,海水落潮时排污口吐出像黑酱油色污水,周围受污染的大面积海水呈现红色。
记者在堤上堤下转了许久,既看不见有关部门设定的排污口标志,更找不到这条管道是从哪个企业牵引出来的痕迹。
“原本污水处理厂是企业管理的,政府为了面子好看,还管着点,现在污水处理厂被园区收回了,他们就只顾弄钱,水处理都不处理,污水经过10公里后直接流入黄海。”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曾经参与过污水处理厂埋暗管,“埋到最后一根的时候,水边臭的站不住人,我们是等到涨满了潮才敢靠近。”
既然知道污染严重,为何还要帮助化工园埋排污管呢?这位老实巴交的渔民沉默了好一阵子才开口:“我哪能不知道这水厉害呢,我有什么办法?现在一网一网打上来全是死鱼,连附近海里都是这样,祖祖辈辈打了这么多年鱼哪见过这样的?但是我也有一大家子要养,只好给他们(指化工园)打打短工。”
另一位渔民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在河里捞到一尺多长的死鱼:“浑身都是红的,都是被这个水染的。现在灌河里除了水草什么都不长。”
现场目击 再次铺设排污暗道
“原来是埋管子,污水管在哪我们还知道,现在都是高科技,直接从水底下打孔,我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排污管埋在哪里了。”堆沟村的渔民告诉记者。他告诉记者这几天就有一条船正在灌河中心施工打孔。
记者跟着这位渔民来到河堤边,在距污水处理厂灌河排污口南约50米处,记者看到了一条横在河中心的船正在忙碌。三根直径25厘米的排污管放在岸边,村民告诉记者:“已经打了好几天的孔了,从来没见环保局来问一句。”
渔民指点记者看灌河西岸厂区内一台大型打孔机;“那个机器就从岸边往河里打孔,打完之后,河里的船把排污管往孔里一穿,拉到岸上,要不是我看见它在打孔,今后管子下完了,谁也发现不了这个排污口,还不知道将来它要放什么毒呢!”
“把这里污染成这样,管委会的干部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还编了顺口溜说我们的环境好,叫‘听见青蛙叫,看见蛤蟆跳’。我们老百姓也有顺口溜‘气味满天飘飘,农民满地跑跑,干部大笑好好,人民健康不保’。”附近的渔民告诉记者。
一位镇里的生意人告诉记者:“化工园招商的时候就是以污水直排吸引化工企业进来的,这对企业来说少了污水处理的费用,赚得多。”
记者在网上看到了连云港化工园区内亚邦化工园的招商介绍,介绍里如此介绍化工园的优势:“它位于“黄海之滨”,环境容量特大,三面紧靠河流和大海,一面远离居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企业投资建厂的首选之地。”
一面是“环境容量特大”,一面是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重污染企业投资建厂的首选之地,招商简介中隐含的意义已经昭然若揭。
但是这则招商简介并没有告诉大家,这里是3万多人的家园,是远近闻名的渔港,在鼎盛时,堆沟港和燕尾港每天都能发六七辆车的海鲜到天津港,装船后运到韩国、日本。
过去这里打上来最多的是螃蟹、对虾,每条船都一天能打七八百斤。过去在这里,有一条渔船一个捕鱼季就能收入四五万元,足够一个家庭过上小康的生活。而现在随着化工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这里的海洋在日渐衰老死亡,这里的未来像这里污浊的河流一样飘满了死鱼和浓浓的化工味。
面对违法排污 环保部门百般狡辩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化工园管委会,化工园环保分局张副局长接待了记者。当记者询问是否有企业在灌河铺设排污管道时,张副局长表示他并不知情。在记者展示了船只铺设排污管照片的情况下,依然坚决否认了有人在铺设排污管道。
对此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管委会和环保局跟企业都是穿一条裤子的,对于污染,他们从来都是装聋作哑,运排污管的车在管委会附近的街上开了好多天了,他们能不知道吗?”
记者提到老百姓反映污水处理厂的暗管排出来的都是污水时,张副局长表示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肯定达标,污水管道埋在河里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但是记者提出看排污管铺设的批准手续时,张副局长推脱称相关手续都在污水处理厂,不在环保局,所以不能给记者看。
当记者询问距离管委会仅咫尺之遥的兴鑫钢铁排烟为什么无人过问时,张副局长告诉记者兴鑫钢铁不是他们的管辖范围,但是他今后会向上级环保局反映该问题。
面对多年来的严重污染,近在咫尺的环保局没有想到向上级反映,记者一来就马上想到了,这不知道是记者一到功效卓著,还是环保局自己的悲哀。
专家点评
对于海域内排污,国家早有明文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标准和有关规定。该法第三十条规定: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
《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这样规定: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珍品保护区的重点海域,禁止设置排污口、排放污染物。
连云港化工园所处的灌河河段,距黄海入海口直线10公里,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西接六塘河诸水,内可以经盐河、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与日本、韩国通航,具备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的良好集疏运条件。
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优势,灌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媲美,是 “苏北的黄浦江”。灌河口物产丰富,景色独特,是苏北沿海一处风格独特的旅游胜地,其环境保护适用以上法规。
除此之外,国家《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第四章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一切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口(源)和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必须实行规范化整治,按照国家标准《环境保护图形标志》(GB15562.1—1995)(GB15562.2—1995)的规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第三款还规定,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设置位置应距污染物排放口(源)及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或采样点较近且醒目处,并能长久保留,从采访调查情况来看,连云港化工园显然是违法偷排。
11、洪水过后武汉梁子湖遇12年最重生态危机
来源:汉网2010年09月05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9-05/092821041675.shtml
梁子湖畔,供螃蟹食用的水草大量死亡,散发着阵阵臭味。记者陈永权摄
汉网消息(记者陈永权)梁子湖水位已退出警戒水位半个月,其生态危机却越来越严重。梁子湖管理局8月中旬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梁子湖水质已降至三类,部分指标超标近10倍,4万亩左右的水生植被遭遇“灭顶之灾”。梁子湖正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生态危机。
8月31日,记者来到梁子湖北咀湖畔,不时可以看到漂浮在水面的死鱼和螃蟹,湖汊岸边堆满了喂养螃蟹的杂草,已经腐烂,散发着阵阵臭味。
梁子湖水产集团南北咀综合开发总公司经理杨少明说,梁子湖水位从7月16日至8月20日超警戒,期间螃蟹死亡达25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眼前看到的都是洪水退去后形成的“并发症”。
随后,记者从北咀乘快艇前往鄂州梁子岛。岛上冷冷清清,游人稀少,岸边残留着大量洪水退后的泥沙,20多艘游船在此“睡觉”,昔日绿意盎然的景象全然不见。
梁子湖安达公司的叶师傅说,目前的水位仍比常年偏高2米左右,往年此时,梁子岛周边,荷花一眼望不到边,来岛上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可跑10多趟,现在每天跑上3趟就不错了。
【探因】
4万亩植被遭灭顶之灾
近半个月来,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对梁子湖700多个点进行抽样发现,湖内所有挺水植物和80%的沉水植物因被淹过久而死亡。长达40余天的高水位浸泡,氮、磷等溶入水体,梁子岛局部已出现蓝藻水华,梁子湖正遭遇1998年来最严重的生态危机。
“当时的水都快淹到二楼了,试验基地的温室植物全部死亡。”该站的游文华博士说,不仅如此,为改善梁子湖水质,近十年来,湖里栽种了大量水生植被,现在却成批死亡,“这些死去的植物现在因腐烂释放的营养物质,正使梁子湖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差”。
梁子湖管理局环保科的周贤志正为此忧心忡忡。他说,在7月水质检测的12项指标中,总氮超过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的1.2倍,8月的监测报告还没出来,但他预计总氮可能会超标6~10倍,大部分水域水质将由目前二类降至三类,部分区域甚至达四类,而往年从没有这种情况,他分析,其原因与今年的水灾有密切关系。
据介绍,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梁子湖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但是当时的最高水位还低于今年0.03米。1999年春,梁子湖开始实施水生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到2009年,梁子湖内80%以上的水域被水生植物覆盖,西梁子湖90%水域达到国家一类水质。
周贤志介绍,为了保持梁子湖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2008年起,我省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水生态的修复,共种植野生红莲、香蒲等水生植物5万亩。而此次洪水过后,约4万亩的植被消失,并造成大湖的污染,这种损失无法估量。
【行动】
梁子湖急需内疗加外治
梁子湖跨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市,周边居民约16万人,水域面积28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湖泊。因其生态系统完整,被专家称为“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和“鸟类乐园”,是目前全国保护最好的淡水湖之一。
“经历本次洪水后,梁子湖要恢复先前的水生态系统,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以上。”长期从事梁子湖水生植被研究的游文华说。
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武大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站长于丹认为,洪水将大量污水冲入梁子湖,并长时间高水位浸泡,使梁子湖污染物浓度明显提升,水中含氧量下降,势必造成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最终导致水体趋向营养化。
不少人质疑:洪水来了,梁子湖为何不提前放水?除了大量植被死亡造成水质下降,还有无其他原因?
对此,梁子湖管理局解释称,梁子湖原为通江敞水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多次围垦造田后,梁子湖与长江隔断,中间只剩一条七八米宽的港渠。今年洪水到来时,利用泵站抽排的水量有限,失去外力支援的梁子湖只能依靠自身来调息。
“要从根本上恢复梁子湖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质,还需让梁子湖与长江连通。”中科院水生所湖泊治污专家成水平称,把不同水体连接起来,是改善湖泊水质的捷径,因为这样一来,水中的鱼类、蚌类以及水生植物,可以形成一个水生态循环系统,“流水不腐”即是这个道理。
于丹教授称,梁子湖如今就像一个病人,而且病得不轻,要想梁子湖不重蹈1998年的生态灾难,就要加快内部水生植被的修复,同时进行外部岸线的治污、引江济湖。于丹形象地将这种治污方式称为“外治内疗”。
对此,梁子湖管理局局长柯秋林称,目前该局正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家组,对洪灾后的梁子湖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体检”,作出评价报告,加大资金投入,争取早日恢复梁子湖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网。
12、专家称极端天气趋强趋多或呈现常态化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年09月0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9-06/085721046247.shtml
百年不遇年年遇 历史罕见月月见
极端天气
专家称:极端天气趋强趋多或将“常态化”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实习生 朱杏金 通讯员 董永春 8月末,西太平洋忽然风起云涌: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7号台风“圆规”、8号热带风暴“南川”相继生成,时隔不到40小时。加上本月初生成的“玛瑙”,几大台风挟狂风暴雨奔袭中国东南沿海,今年则还是头一遭。
“今年的台风形势是不寻常的。”广东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说。
让人越来越难捉摸的天气不独台风。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冻低温和持续干旱还让我们记忆犹新,今夏热浪、干旱、洪涝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极端天气可谓是一波接一波,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不禁发问,全球气候怎么了?我们的地球怎么了?
天气无常
除了气温,降水、干旱、冰雹、雷击、沙尘暴等天象都频走“极端”不可捉摸
这个夏季,全球可谓是“水深火热”。一贯凉爽的俄罗斯连续两月酷热难耐,一贯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而一场强降雨使得原本干旱的中国舟曲遭遇泥石流侵袭……
80后的陈海欣说,现在每天翻看报纸、打开电视、点击网页,时常都会蹦出某某地方又遭遇极端天气,或是暴雨、或是干旱、或是高温。“而且动不动就是‘极端的’、‘异常的’、‘罕见的’,现在天气规律好像完全乱套了。”
有网友调侃,现在的极端天气是 “百年不遇年年遇”,“历史罕见月月见”。
在陈海欣的印象里,小时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到了什么季节就穿什么季节的衣服。“现在完全变了。像今年夏天,南北好像倒过来,南方不是那么热,北方则是热浪滚滚。再像今年过年那阵,广州的气温是过山车,忽上忽下,一点规律都没有,每天都为该穿多还是穿少犯愁。”广东省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李建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按照天气气温来划分四季的话,广州今年从立春(2月4日)到惊蛰(3月6日),一月内经历了秋、冬、春、夏四季。
除了气温,降水、干旱、冰雹、雷击、沙尘暴等天象都频走“极端”,变得不可捉摸。
与此同时,各种场合有关“2012真的要来了”的谣言也甚嚣尘上,引起人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记者在淘宝网输入“2012”,发现竟然有人在出售“2012”的“诺亚方舟船票”,相关宝贝多达五百多件。一家淘宝店店主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大约是两个月前网上开始流行卖这种船票,这是因为最近网络上对2012的相关搜索比较热,“2012诺亚方舟船票是人气宝贝,借此可赚得人气。”而记者采访的多位购买者都认为觉得挺好玩的,很有意思,买来送人,很有新意,而有一些购买者则表示购买船票其实是一份寄托和对自己的心灵安慰。
今夏尤甚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来看,今夏极端事件创了历史纪录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8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端异常,特别是入汛以来,极端气象事件多发重发,像华南、江南地区连遭14轮暴雨袭击;7月,北方地区连遭5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与此同时,北方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超历史同期;特别是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就全球而言,中国今年的情况还算是好的,极端天气不是特别的多。”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研究员匡耀求说,全球极端天气今年夏天尤多。世界气象组织(WMO)8月1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近期世界多个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亚洲大部和部分中欧地区发生的暴洪以及洪水,俄罗斯热浪和干旱,中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以及南撒哈拉非洲的严重干旱等。
以俄罗斯与南亚为例。整个夏天,莫斯科气温共创下22次历史新高,7月29日气温到达最高点38.2摄氏度,比历史均值高出15.2摄氏度,而整个夏季气温比正常气温高出5.5摄氏度;与此同时,莫斯科7月份的降水量从正常的94毫米下降到12.7毫米,只下了3天雨,成为最干旱的月份。不同于俄罗斯的热浪、干旱,巴基斯坦与印度北部则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涝。从7月中旬到8月26日,巴基斯坦共出现了五次强降水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与常年同期相比,局部地区偏多甚至高达4~8倍。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极端天气现象一直存在,但无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来看,今夏发生的极端事件都创造了历史纪录。
全球变暖
大气和海洋温度均升高了,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大气环流模式可能改变
专家们分析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趋势,发现它们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而造成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按照气象科学界的解释,全球变暖,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均升高了,而海洋温度升高,更多水汽蒸发到大气中,而大气温度升高,就会容纳更多水蒸气,如果空气保持正常流通,广大地区平均分布降雨量增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一旦发生阻塞,陡增的降雨落在一地,另一地就会出现高温干旱。
发布于2007年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称,全球温度普遍升高,最近100年(1906-2005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而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前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2007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一文里写道: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持续。
匡耀求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了他的一个研究结论,指出全球变暖致使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气环流模式可能就改变了,气候格局发生变化了,“据我的观察,2007年是这种气候格局变化的一个拐点。”他说,从全球的角度来讲的话,最近三到四年,极端天气是越来越频繁。
2℃红线
科学家指出,温度升高2℃之后,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全球变暖的起因,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导致了常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化前时代的约280ppm(每一百万份中占一份)增加到2005年的379ppm,而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从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前后迅速上升,至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已几乎成直线态势。
匡耀求说,人类应尽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来控制气候的变化,缓解气候的变化,这是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气候变化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缓解的,人类又要去适应这种气候变化。
2009年年末,一场视为人类遏制变暖、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在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唯一确定的决定是“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下。”
2℃,哥本哈根给地球变暖定下的一根“红线”。
匡耀求指出根据过去历史记录的资料,显示全球气候变化有一个规律。而现在规律已经频频被打破,而温度升高2℃之后,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更为严峻的气候系统变化,并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陈强、朱杏金、董永春
13、减排宽了水电路 水电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来源:国际金融报2010年09月0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6/2513862.shtml
在能源需求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与前期开发水电的谨慎相比,未来10年中国水电或将大步前行。“为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届时水电装机容量须达到3.8亿千瓦。我们只有下决心有序开发利用水电,才能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国水电100年纪念大会上语气坚定地表示。
转机
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张国宝表示,“水电至少要出力9%,因为水电是中国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前减排形势和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加大了开发水电的紧迫性,因此在做好能源中长期规划时应该突出水电的战略地位。”
张国宝指出,水电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随着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水电对我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愈加显现。
另据国家能源局相关官员透露,在即将上报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水电已被列为首位,《规划》显示,到2020年水电的总装机将达到3.8亿千瓦。这一目标正是由减排承诺倒推而出,是一个“硬指标”。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开发已经大幅滞后于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原本规划水电开工量约7000万千瓦,而实际开工量只有2000多万千瓦。因此,“十二五”期间,水电项目的核准量和开工量都需要大幅提升。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郭海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承诺的15%非化石能源占比压力给水电发展提供了机会,目前我国的水能开发还有很大潜力。虽然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但水电开发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公开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水力发电满足了约20%的电力需求,有55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由水电提供,其中24个国家这一比重超过90%。而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以目前的1.85亿千瓦(常规水电)计算水电开发利用率也还只有34%左右,仍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
困局
近日,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上的两个水电站相继获批,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表明国务院两年多来没有核准常规水电的僵局被打破,预示我国水电的发展机遇正在来临。
不过,这或许并不意味着政府将对水电项目大开闸门。横亘在水电建设领域的两座大山——移民和生态问题,无疑不会因为中国的减排目标而就此消失。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中列举的重点开工水电项目仅有1/3获批。郭海涛告诉记者,由于受到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和移民安置等问题的制约,近年来水电发展几乎陷入停滞。未来水电大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环保问题和移民安置补偿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告诉记者,如何协调水电建设与保护环境这一矛盾,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现在在中国有一些水电项目存在“先上船再买票”的现象,没有充分评价其环境影响。
还有分析指出,目前水电开发所涉及的移民补偿估算思路,依旧是对移民进行“一次性补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移民补偿方式可能难以保障移民长期生活的要求。
“大力鼓励水电开发,需要真正改变过去‘重工程、轻环境、轻移民’的思想。今后水电的投资重点需要放在生态恢复,移民安置和库区事业的发展方面。”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指出,其中用于移民安置的费用占总投资比重由过去的1/3提升到一半甚至2/3,水电开发投资企业需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14、水利部副部长:汶川灾区再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10年09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6/055021045026.shtml
今年入汛以来,四川的大暴雨、特大暴雨频次异常偏多,特别是7月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大暴雨频次偏多40%,特大暴雨频次偏多100%。特大洪水灾害,引发汶川地震灾区群发性严重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汶川地震灾区如何抵御二次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如何科学进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
汶川地震灾区:再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大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灾区的山体、生态植被造成了很大伤害。今年的极端气候频发,暴雨、特大暴雨又在四川局部地区引发特大洪水灾害,部分地震灾区均不同程度遭遇了二次灾害。”矫勇副部长表示,在救灾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之后,下一步的防范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汶川地震灾区大部分区域都是高山峡谷、山川秀美之地。可是,高山峡谷地貌落差大、水流湍急,很多河流都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汶川大地震震松了山体,突发的持续性降雨,特别是暴雨、特大暴雨极易引发群发性洪水泥石流灾害。
矫勇指出:四川已成功抗击“7·17”、“7·23”、“8·13”、“8·19”特大洪水灾害及其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但像清平、映秀以及汶川地震区域内其他地方,再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因此,在抢险救灾与灾害防范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
隐患严重:重建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
“对待山洪泥石流这样的灾害,不能有侥幸心理。”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表示,对四川地震灾区要进行详细的灾情
评估,对某些洪水泥石流隐患严重的区域,建议放弃现在已建成的部分居民点,在重建规划、施工时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避免给灾区人民再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杨启贵亲赴清平、映秀、龙池等灾情严重的地区,通过现场查看,向有关部门询问、了解,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十分严重,治理难度极大。像清平这样的地方,河床被抬高几米到几十米,原来的河道没了。如何行洪,如何躲避泥石流,如何才能让灾区老百姓住得放心?这就需要在治理河道行洪的同时,考虑泥石流。应通过全方位的评估,在作出决策时,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
放弃居民点:学习舟曲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
“抗击自然灾害,四川在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了,映秀就做得非常成功。而像清平这样的汶川地震的广大区域,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也可借鉴舟曲大灾之后所制定方案的经验。”杨启贵说,清平现在面临3个问题:一是河道行洪;二是泥石流避险;三是村镇居民安置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方面,舟曲有一点值得四川借鉴。杨启贵透露,舟曲的泥石流防范标准在灾后已提升到了100年一遇,这比现在清平的20年一遇高多了。在具体措施方面,舟曲在河道行洪处置的同时,开展了泥石流避险工作,在舟曲县城周围放弃了一些居民点,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作为泥石流缓冲地带。
“你要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才能减少伤害。”杨启贵说,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灾后重建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建议放弃现有的部分居民点,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作为缓冲地带,让洪水、泥石流来了,有地方可以流走、堆积,不然就会淹没村庄,冲毁房屋。
另外,对于汶川大地震的广大区域,建立预警预报机制,设置统一的平台,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显得尤其关键。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15、贵阳“死河”报告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10-09-06
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0/09/06/010896269.shtml
⊙核心提示
今年第18个世界水日期间,一个名为“饮水思源”的行动成为贵阳市环保实践者的新话题。由3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首次对贵阳市境内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98条河流进行大规模水环境调查。
经过长达60天的实地走访调查后,志愿者们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98条主要河流中,有13条河流污染程度已超过国家限定标准;此外还有5条河流完全沦为城市排污沟,被志愿者们称为“死河”。
直面河流遭到污染的态势,志愿者们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还不引起重视采取措施,5年之后,贵阳市境内98条河流的部分河段,极有可能出现“有河皆污”的局面。
世界水日的贵阳行动
今年春节过后,网友“深海”接到黄成德的电话,说准备组织志愿者开展一次贵阳市水环境状况调查,希望深海能过来出一把力。
这个消息让“深海”很兴奋,当即一口答应下来。他是“爱卡贵州车友会”的版主,需要不停地策划各种户外活动,这样好把大家聚拢起来。消息刚发到论坛,“深海”陆续接到车友们的请战,纷纷要求当贵阳水环境状况调查志愿者。
“贵阳的水环境到了一个节点,是该引起所有人重视的关键时候了。”活动主要发起人黄成德说,自己作为一名环保记者,他一直专注于环保领域,记录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
黄成德的另一身份是贵阳市首个环保民间组织——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的负责人,号召市民对贵阳市的河流进行一次“大体检”,是他谋划已久的事情,而这同时也是国内首次进行的城市系统水环境调查活动。
发起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培养社会公众的亲水情结,让市民较全面调查贵阳市水环境状况的同时爱水、知水、护水……“饮水思源”也由此被冠为活动名称。
于是,在第18个世界水日来临之际,包括本报在内的省内多家媒体,同时刊出了贵阳市水环境调查志愿者的招募启事。黄成德没有料到的是,招募异常火爆,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吸引了500多名市民前往。报名者中有公务员、工商届人士、医生、媒体记者、高校师生、农民甚至失业者……
这个由民间组织主导发起的环保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官方的兴趣。水利部门主动提供了详细的水文资料,环保部门则提供了水环境调查的技术支持。甚至贵阳市主要领导,也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加入志愿者行列。
在经过正式培训后,从3月21日至5月21日,300多名志愿者分为11支小分队,对98条河流的111个河段、沿河两岸490个村镇、65家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在贵阳市境内天然水流的78条河流,共82个断面取水点提取水样,送交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检验。
网友“深海”和他的车友们提出要求,把偏远难干的活留给他们。最终他和42个车友承包了整个开阳县境内的河流调查。除了完成取水样的任务外,他们还得从河流的源头出发,一路进行观察,包括沿河村寨人口状况、居民饮水排污情况等情况,都必须规范地写进考察日志当中。
“尽管这里河流处在郊区,但沿途的污染情况比我们当初想象的严重得多。”网友“深海”说。
在长达60天的调查里,志愿者们如约走遍了贵阳市境内长江、珠江两大水系98条河流沿岸所有村镇和企业,用录像和照片记录下每一个排污口,并在每一条河流上选定一个断面监测点,立下永久性标志碑。
根据志愿者们取送的水样和厚厚的调查记录,6月5日,“饮水思源”活动总结出最终的调查报告,认为贵阳市98条河流污染的总体态势不容乐观。志愿者们担忧的是,如果还不引起重视,5年后贵阳境内98条河流部分河段,极有可能出现“有河皆污”的局面。
被宣布“死亡”的河流
贵阳市环境检测中心对志愿者取送的贵阳市河流82个取水点水样,进行了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有13个取水点水质不达标,这意味着有13条河流污染程度已超过国家限定标准。
此外,还有5条污染特别严重的河流,则被志愿者们判定为已经“死亡”。它们分别是乌当区的松溪河;花溪凯伦河;清镇东门河;贵阳市中心的市西河;花溪、小河、南明交界处的小黄河。
“我们确定河流死亡的一个依据,参考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的河流生命理论。”黄成德说,上诉的这几条河流,已经沦为企业和城镇的排污沟,几乎没有生命存在。
那么,一条本应充满活力的河流,又是如何演变成不见任何生机的臭水沟的呢?本报记者选取乌当区的松溪河作为考察目标,7月14日和15日,通过两天的徒步观察,沿途见证了这条河流被污水逐渐吞噬的全部过程。
这条主河道只有10公里长的河流,发源于乌当区内一大型奶牛场企业周围的三个村寨,从乌当区最为繁华的市区干道新添大道流过,最终汇入南明河。
作为松溪河三个发源地中最主要的培席村,当地村民把这里流出去的泉水称为龙井。令人遗憾的是,这里的泉水刚流出来,就全部被一根直径达50厘米的抽水管直接输走,供给下游几百米远的养牛场以及居民生活饮用。
最终,源头的水在被完全“使用”后,加上奶牛场养殖废水重新回归它原本该去的河道里,这时松溪河水已经有些微微发臭了。
事实上,不能归咎于处在水源地的居民。这些有限的水资源,承载的却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当地一位王姓村民说,在建国以前这里还只有几户人家,后来建立大型奶牛牧场,随着奶牛场规模的扩大,人口也越来越多,昔日的荒原到现在已是一个人口超过5000人的大型社区。
乌当区环保局今年4月份针对松溪河上游的调查显示,由于松溪河污水收集管网工程滞后,其上游的山花社区等居民生活废水及三联乳业公司散养奶牛废水汇集排入松溪河,造成松溪河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直接造成了今年3月份的一次大规模死鱼事件,成为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的对象。
随后,贵阳市环境检测中心对这一段水质进行取样监测,作为检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化学需氧量浓度超地表三类水环境标准2.65倍,氨氮超过标准达11倍。
尚未进入河流中段的松溪河,已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恶臭,整个水体变得混浊不堪。接下来的路程中,松溪河要穿过的是乌当区最为热闹的市民居住区,在河道的两岸,随处可见居民小区的排污口,生活污水直接汇入了河流。
随着松溪河继续下行,原本就已脏臭的河水越来越难以稀释污水,除了泛起阵阵的恶臭外,河里看不到任何鱼虾等生物的游动。
位于下游顺海村的村民潘有芝说:“20多年前,我还能在河里洗菜;10年前,还能养鸭捉鱼;5年前,河里的鸭子慢慢死掉了。”渐渐地,潘有芝和村民们发现下河皮肤就会瘙痒,不少村民搬离松溪河边,原因是气味太难闻了。
“民举官究”的环保尝试
其实这次“饮水思源”活动主办者中,还有一个来自民间的环保组织——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它承担了活动的经费支出。
“河流的治理与湖泊治理之间,应该是非常密切的关系。”两湖一库基金会秘书长刘俐莎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当中。
于是,当贵阳环境公众教育中心准备发起水环境调查行动后,与一直谋求在公众中间宣扬环保理念的刘俐莎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协议,成为这次活动的主导者。
“让我们的政府成为负责任的政府,让我们的市民成为关注环境保护的市民。”发起者黄成德说,活动的宗旨是通过此次调查活动,一方面让公众关注和了解贵阳市水环境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是要将调查形成的水环境报告,送交给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今后的治理决策之用,对暴露出来的污染问题希望政府做到“民举官究”,认真解决。
事实上,这次轰动一时的民间调查行动自开始,就获得官方的支持和配合。合作的过程算得上是贵阳环境保护的一次尝试,来自民间的巨大推力和官方的针对性措施,让一些污染突出现象得到局部的整治。
今年4月份,志愿者们在花溪区凯伦河进行调查时发现,这条发源于安顺市平坝县马场镇,流经花溪区最后流入贵阳松柏山水库的河流,已经严重泛黄。志愿者们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引起了省环境监察总队、贵阳市环保局、花溪区环保局及平坝县环保局的重视,当即联合对凯伦河污染情况及上游煤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污染是由上游的煤矿所致。政府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整治措施,对多家煤矿下达整改通知,并启动了凯伦河的污染治理。
志愿者们发现污染问题马上举报,政府多个部门迅速出击并采取整治措施。类似花溪凯伦河的案例,这在志愿者们的调查期间时有发生。
“市民参与、媒体监督、政府关注。”刘俐莎说,这个方式是不少污染顽疾得到迅速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市民充当了政府的眼睛,把问题和建议告诉政府。而这个时候作为民间环保组织这个平台,就在政府和志愿者之间充当了桥梁的作用,让各种声音和建议更为通畅、更为高效。
300多名志愿者,在经过60天的日晒雨淋和长途跋涉后,也正式向市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理顺贵阳市水务管理体制,关注城乡人民群众的水质安全;借贵阳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机,在今年内着手治理13条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建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修建乡镇一级的垃圾填埋场和拨付垃圾清运专项资金,将严禁往河道里倾倒垃圾列为乡镇政府考核指标。
“我们报告递上去后,已经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政府在吸纳其中的一些建议,并在着手相关的落实措施。”黄成德说。
救赎行动与现实困境
无论是为了让公众关注和了解贵阳市水环境的状况,还是为政府的环保决策提供一些调查依据,就这次“饮水思源”活动而言,发起者黄成德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社会公众的一次自我救赎行动。
“原来清澈的河流现在被污染了,细算起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责任。”黄成德说,出现污染现象,单纯骂政府不作为没有道理,也达不到任何实际效果,这远不如大家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事实上,在完成对大自然欠债的救赎行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远远超出了志愿者们的想象。他们在对490个沿河村镇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直排附近河流,生活垃圾沿河随处倾倒,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而本报记者在对松溪河沿岸村庄调查时发现,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的不少住房都不再像以前一样留有粪池,用于浇灌庄稼,现在则采取的是直接排入河中。要解决这些问题远不是提高居民的环保理念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投入巨资来完善环保硬件设施。
志愿者们通过调查还发现,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没有财力建设村镇一级的污水处理设施,绝大部份乡镇一级政府和村委会没有垃圾清运专项经费,垃圾填埋场数量严重不足,全市村镇每日产生的数千吨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这些都是放在政府眼前的现实困境,非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任务。
值得高兴的是,针对环保的一些大项目大投资,政府部门已经在逐步推行了。在乌当区,预测总投资达1.7亿多元的松溪河截污干网建设,已经上马进行。这项工程完成后,将实现松溪河的雨污分流,居民生活污水将不再排入河中,而是通过河道,进入污水处理厂。
需要面对的是,对于在上游就已经过度开发使用的松溪河水,如果污水不再进入河道后,松溪河里还能剩下多少清洁的河水。
16、水电公司凭什么“独占江河”
来源:新浪环保 2010-09-04 冯永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cfa970100ks3t.html?tj=1?retcode=0
想把中国所有的水都变成电的公司们,最近都在极为疯狂地传播一则大道消息。“国家能源发展计划”,把水电列为重点发展的第一能源。未来五年之内,要发展一亿千瓦的装机容量。而更有确切的消息说,未来十五年内,中国所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全都将开发完毕。
想把中国所有的水都变成电的人们,念念不忘三个数字,一个叫中国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据说达8亿千瓦;中国水力资源的技术可开发量,据说可达五六亿千瓦;中国水力资源的技术经济可开发量,可达4亿千瓦。想把中国所有水都开发成电的人们,想把中国所有江河都变成水电公司附属河流的人们,最想做的事,就是在有生之年,建造一座又一座的世界级大坝,让中国所有的水都变成强大的能源之“火”。
只需十五年,中国所有的江河都会浇铸、堆砌上水电公司人梦寐以求的拦河大坝;只需十五年,中国所有的江河都会变成水电公司调度的能源原料;只需十五年,中国所有的江河都会日夜不息地发出这个国家最急需的“可再生能源”;只需十五年,中国所有的江河生态系统,都会像烟灰一样被抽烟者从指头轻蔑、不耐烦地弹走。
那些把煤燃烧发成电的人,是独占了煤炭,把煤炭身上的一切可能,都烧成了火,变成了灰,化为污染。转化出来的电,占了中国能源的70%以上。那些想独占江河的人们,对此最为愤愤不平,他们一心想把煤电从中国能源老大的位置上驱赶下来,自己翻身安坐上去。他们提出来的理由,似乎都很合理和强硬:煤炭发电时,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要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要排放成百上千种人类目前无法抵御的空气污染物。煤炭在挖掘时,经常制造矿难,是典型的血汗能源加高污染能源。因此,很有必要让煤炭退出中国能源的阵营。
那些想把中国所有的水都变成电的人们,一面使劲说煤电的风凉话,一面趁机给水电安装了无数的美妙歌喉,它们唱出了这世界上最媚人的歌声。他们说水电大坝所形成的水库,在洪水来临时能够防洪,在干旱来临时能够灌溉,在需要鱼虾时能够豢养,想要风景时能够制造,在需要人民致富时能够移民,在需要公众参与时能够用电来照亮黑暗的世界。
当然,那些想把中国所有的水都变成电的人们,深知对造成河流生态毁灭的水电根本算不上绿色能源,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只能趁着国家发展欲望膨胀、社会病急乱投医之际,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中国的江河彻底独占。为了给自己制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他们一方面对浑身肮脏的煤电大肆挖苦,另一方面则对必然要替代自己的其他能源极力诬蔑。他们说太阳能是高污染的,因为冶炼多晶硅和单晶硅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排放大量的污物。他们说风能是不可靠的,因为风是随机的、摇摆的、不确定的、零碎的,会对“坚强智能电网”造成冲击,会形成电力民主潮流影响国家电网的统一和专制;他们讽刺潮汐能是尚在摸索中的,他们列举核能会制造公众恐慌。他们如此积极地负面评论其他能源的唯一动力,就是为了给自己扫清独占能源王国的通路,他们幻想着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对水电感激不尽、顶礼膜拜。
然而,河流这种神圣而博大的系统,又哪里该沦落到被一个小小的水能公司所独占和圈养。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有着隐秘的内幕,自然状态的河流体内藏匿着无穷的秘密需要人类去求知。以中国成千上万名科学家的能力,他们至今没有搞清河流秘密的万分之一,他们至今没有搞清生态系统的机理,他们至今没有搞清人类所作所为对全球水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以中国区区几千名“水利工程师”的能力,以区区几名水利院士的能力,以区区中国几大电力集团部级总经理的能力,居然就敢断定利用江河的唯一办法,是让其驯服地成为水库联合体,是让其成为归顺水电公司王国下担当驱动水轮机的奴隶,这即使不是漠视生态利益的骄横姿态,也是漠视全体公众智慧的妄自尊大面相;这即使不是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过度信仰,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被欲望逼疯的先兆表征。
水电公司虽然个个都是同行,但大水电公司一般负责开发干流或者大型支流,中小水电公司负责开发支流末流。大水电公司一般由中央控制,享受着国家公务员单位般的级别待遇;中小水电公司则多半是民营资本参合,最多只能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有时候,大水电公司还会嘲笑一把中小水电公司。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任何一个县级单位都可自由批复小水电的开发项目,中国任何一个有几毛钱的人都可以从银行贷款去小河小流上“开发新能源”。短短十年的时间,中国所有的河流的毛细血管般的支流末流,全都被中水电、小水电、微水电截肢断臂,一条流长不过几百公里的河流,居然安排了几十座电站;一条秒流量不到一方的小溪,前行的道路上居然要穿过几十座库容上百万方的水库。这样无所不有其极的疯狂波浪,一方面让大水电公司妒嫉不已,一方面也让他们讥笑不置,他们幻想着给中国大江大河残存的位置,通通安装上拦河大坝,他们相信几百座大坝共同崛起时刻的到来将非常快,最多需要十五年。
全中国似乎只有环保组织对这个迅猛的势头表示出了忧虑。他们对水电公司层层推进、互为理由的行为方式表示出了强大的震惊。虽然他们非常清楚,过去水电公司不讲程序时,你可以攻击他们欺骗公众、违犯法规。而一旦他们讲起程序来,那么,所有欺骗公众、违犯法规、践踏生态的都会在极为合法合理合乎社会潮流的面目呈现。这时候,以全中国区区几十个有效环保组织的能力,似乎谁也阻挡不了大坝安装的进度。
然而我们确实需要追问一下,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能源吗?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水电能源吗?水电不该独占江河,能源也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以中国“世界工厂”的麻利制造能力,安装一座大坝是非常容易的事。以中国全民推进的专制体制,决定让水电公司独占江河也是非常简易的事。水电表面上不会排放污染,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坝体对江河生态的致命影响,足以让所有的水电公司都成为高生态伤害公司,中国这样的公司越多,中国生态的前景越发黯淡;中国这样的公司越多,中国的灾难将越发频繁;中国这样的公司越多,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越发强烈——因为欲望永远是催生、诱发、激荡、撞击出来的,像核裂变,像泥石流,像山体滑坡,像瓦斯爆炸,像癌细胞,一个欲望的满足,意味着更多欲望的诞生。
17、一吨煤要征43元 环境税方案引发争议
来源: 经济观察报2010-09-04
http://news.dayoo.com/finance/201009/04/54391_103448018.htm
环境税是下个月征还是三五年后收,这样的疑问始终在交错出现,但比这更重要的命题是,中国的环境税负总体是高还是低?
“财政部等部门开征环境税决心很大,但现在的确处在研究阶段。”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目前的计划是以现有方案尽快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而方案的设计将继续研究,尽量在“十二五”期间开征。
“一吨煤要征43元的环境税,这是目前环境税方案最新的进展。”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但新方案在部委间还未形成统一意见,有部门担心这样的征收额度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整个社会CPI。
据悉,环境税作为以节能减排目的设立的独立税种,将遵循不使总体环境税负加重的原则。
价格部门担忧
本报获悉,按照最新方案,一吨煤要征43元的环境税,这是根据煤的污染排放量计算设计的。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工业锅炉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就产生二氧化碳2620公斤,二氧化硫8.5公斤。按照目前设计的税率,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元,每公斤二氧化硫2元,折合后,一吨标准煤征43元的环境税。“在征管模式上,目前已形成统一意见,由税务部门来征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财政部科研所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碳税方案。财科所副所长苏明在中国财政学年会上汇报说,环境税可以从碳税开始。他建议,碳税税率低标准起步,如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征收10元碳税。碳税征收后纳入综合预算,不建立专项基金,中央和地方7誜3的比例分享,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资源大省进行补贴。
财科所碳税建议显然被部分采纳,新的方案对二氧化碳的确采取每吨10元的征税标准。
而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对环境税的基本框架设计为,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碳税、生态税四种税目,并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治理环境等特定用途。
目前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00万吨左右,那么每年将有560亿元的碳税和400亿元的二氧化硫税。另外,今年一季度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自2007年来季度排放量首次出现不降反升,减排压力也是环保部和国税总局等部门希望尽快出台环境税的动力之一。
一旦出台环境税,电厂、钢厂、水泥、有色金属、建材以及石化厂家是最大的征收目标。资源税改革在即,煤炭有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要提高资源税,下游要征环境税,这势必对工业品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举例来说,一个一百万千瓦的火电厂,一年最少要烧200万吨标准煤,那么相应的其环境税就要交8600万元。“听起来不少,电厂不像上游煤炭企业利润那么大,所以如果征收,国家得允许电厂提价。”内蒙古某大型发电厂工程师表示。
“价格部门对此还是比较担忧的,这也是方案不能达成一致的原因之一。”一位知情人士说。
税负不应提高
“2007年中国环境税收收入达到5956亿元。”这是北京大学林肯中心完成的一份报告——《中国环境税的规模有多大》的结论。
这份报告是根据OECD、EEA和欧洲委员会对环境税定义下统计的。该定义解释为:任何被政府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并且税基与环境相关的税收统称为环境税。根据该定义,将一种税定义为环境税并不是根据税种的名称,也不考虑该税种的起始目的,而是根据这种税是否具有实际和潜在的环保影响。
中国环境相关税收总额5956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高达12.04%,相当于英国(6.46%)的两倍和美国(3.05%)的四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1%,高于OECD成员国的加权平均值(1.71%)。
报告负责人北京大学林肯研究中心教授满燕云表示,中国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并不少,这些税收实际上也具有减排的作用,所以在研究开征环境税时需要从中国整体税收考虑,而不是单纯开征一个新税的问题。
她说节能减排的目标可以设立新的独立税种,也可以在消费税下设立税目但其结果必然要加大企业负担。她建议,在开征环境税的同时,降低企业所得税或给予企业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使整体税负保持不变。
也有学者建议,直接将增值税分为两档,如普通企业增值税从目前的17%下降为12%,而污染排放企业增值税提高为25%,这样的差别税率就可以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满燕云同时也是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收协会的《中国环境税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该课题从年初开始着手,年底结题。该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现行环境税制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中国环境税设计方案,以及环境税征管可行性分析。
目前该课题正在进行中国环境收费的调研和评价阶段。项目另一个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表示,课题结束后将汇报相关部委为环境税设计提供参考。
排污费,糊涂账
目前环境税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排污费改税的操作方面。据悉,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主张按照行业系数开征。
中国从1982年开始就向企业单位征收了排污费,目前排污费由环保行政部门征收并管理使用,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排污费征收额在200亿元左右。资源产业较多的省市排污费征收也高,山西省2007年排污费收入已达27亿元,而有的省则不到1个亿。
但研究者在调研中发现,排污费征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管理使用也相当混乱。很多地市和县一级环保部门聘用过多编外人员,这些人的工资都是通过排污费和罚没收入来支撑。“像环保执法大队这样的单位都是自收自支,他们一年罚了多少款上面也并不清楚。”一位环保部门官员说。
环保部与地方环保局属于非垂直管理,所以这些排污费、罚没收入环保部并不一定掌握得很准确,这也给调研掌握当前中国环境收费现状带来了难题。
2007年至2008年,河南省挤占挪用排污费1.37亿元,挤占挪用的原因多为环保部门人员超编严重,超编人员经费没有来源,只能“以费养人”。如平顶山所属叶县等6个县环保部门,自收自支人员606人,占现有人员的79.2%。
而内蒙古审计厅在对排污费的审计中也发现,环保部门变相隐瞒、截留排污费收入,将应上缴中央和自治区国库的排污费收入截留在盟市、旗县财政,也有的将应征收的排污费以罚没款、监测费等形式收取。
中国环境税研究项目组也正面临对排污费现状的调研阶段,参与研究的人士表示,摸清底数和征管情况的确很复杂。“从目前研究看,环境税还没有那么快拿出比较成熟的方案,所以现在的形势就是想以现有方案试点,但方案不受试点影响,该怎么研究还怎么研究。”一位研究人员说。
18、今年水灾损失创十年之最 水利部赶制洪水风险图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9月06日 孙英兰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06/2513794.shtml
“我们希望在15年之内把全国的大江大河流域的洪水风险图都做出来,我们也希望各地方能把辖区内的洪水风险图做出来。”
“今年入汛以来的连续暴雨导致我国很多地方出现洪涝灾害,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至今,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0多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2000人,这也是10年来最多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向立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束庆鹏8月4日透露,今年以来,我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9721千公顷,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096亿元。水利工程水毁损失已达400多亿元,较常年多3倍。
束庆鹏还表示,今年洪灾范围很广。长江、淮河、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等7大流域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洪涝灾害。“但从总体上看,今年我国的大江大河没有出现像1998年那样大的洪水,松花江流域也是局部的洪水,不过今年泥石流、山洪分布广泛、灾害突出,比往年严重,如舟曲等地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近年少见。”
对城镇化建设的忠告
长期从事防洪减灾问题研究的向立云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从已公布的统计数据看,1991年华东太湖、淮河流域的洪水和1998年的洪涝灾害都是比较严重的,今年与1998年的损失相当。从长远看,洪灾有两个特点: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但经济损失的相对值,即灾害损失占GDP的比值是逐年下降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灾害损失虽然有所增加,但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低。二是随着经济实力、救援能力和防疫能力的提高,人员死亡总的来说也呈下降趋势。
“舟曲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向立云告诉本刊记者,类似舟曲这样的地方,年降雨量通常只有200~300毫米,“当时40分钟降雨量就达90毫米,这虽然是一种极端事件,但如果监测、预报、预警做得好,则有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因为从降雨发生到山洪泥石流形成总有一个时间差,可以实施应急转移和逃生。另外,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应当对可能发生的山洪地质灾害有充分的估计,毕竟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在城镇选址、建筑物设计建筑时就要有所考虑,只有防患于未然,才不至于酿成惨祸。”
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向立云提出忠告,“现在县城、乡镇的人口聚集很快,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如何规避风险、避免安全隐患(包括自然灾害和事故等)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洪法》中对有些区域的建设项目是有要求的,比如洪水对项目本身的影响和项目对防洪的影响,要求做双向的评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各地都能真正落实,还有待核实。”
水利工程不能一劳永逸
一辈子与水利工程打交道的“两院”院士潘家铮告诉本刊记者,建设水利工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兴利,一是除害。不过,目前的现状是旱灾和洪灾并存,前者往往更多见、更严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而言,现在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雨洪利用’,将‘洪水资源化’。”
有水利专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4万公里的堤防,1950年代开始,各地曾大力兴修水利,更多的是从“利”的角度考虑。经过60年的建设,目前我国已有8万多座水库,27万公里的堤防,有98处蓄洪区,蓄洪总量达1000亿立方米,淮河、海河还人工开挖了多处分洪道,恢复洪水的入海(江)能力,水利工程兴利除害等综合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的七大流域及闽江、钱塘江等流域都有能力防御比较大的洪水。但山区、山洪多发区和中小河流包括一些大江大河的支流,其防洪标准不高,防洪能力比较薄弱,但又很难提高。
向立云认为这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山区丘陵地区的中小河流保护面积小,洪水涨落幅度大,要达到较高的防洪标准,需要大量的投入,从经济效益上看,可能不合理;其次,即使经济上可行,有些地方河流保护面扩大后,形成“洪水归槽”,将更多的洪水输送到下游,造成下游防洪标准相对降低,防洪压力增大。因此,“山区及中小河流的治理,应放在流域防洪的整体考虑中,权衡利弊,合理安排。但是要想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彻底消除水患是不现实的。”
据向立云介绍,2003年水利部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的治水思路,以投入效益最大化、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原则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洪水。
潘家铮认为,“洪灾是由于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的巨大自然灾害。一个流域、一个地区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把全年的雨量都倾泻下来,必然造成灾害。应该承认,目前人们对重大自然灾害,比如特大地震、极端气候变化等还不能作出正确和长期的预测预报,更不要说进行控制了。”
基于此种原因,他认为,虽然水利工程能对防洪减灾发挥重大作用,通过修建江河大堤、水库和分洪区,科学地泄、拦、分,可以将洪灾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灾害。如果违反客观规律办事,甚至会加剧灾害。但对水库进行科学、优化的调度,变洪水为资源还是可行的,“当然这有个前提:防洪是第一位的”。
国家开始研究“洪水资源化”
曾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的潘家铮以三峡工程为例说,“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175米,而其防洪限制水位则是145米,也就是说,它有221亿立方米的容量是防洪库容。在洪水到来时,水库就会利用这部分库容拦蓄洪水,并尽可能将之留到洪水过后加以利用。”
据长江防总介绍,正是通过三峡工程的调蓄削减,才使长江中下游河段,特别是沙市和武汉河段未超过警戒水位,避免了10万人上堤巡堤查险,仅此一项就能减少上千万元防汛经费的消耗。
“这次千里荆江能安全无恙,确实是因为三峡工程发挥了理想的防洪作用。其实,在汛期,许多水利枢纽既要腾空水库,准备应付可能到来的特大洪水,又想多蓄一点水供枯水期用,由此形成了尖锐矛盾。”潘家铮强调道,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对气象和水情的预测预报精度,延长预报期,进行优化调度,包括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使其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兼顾枯水期的需水问题,变水害为“水利”。
向立云告诉本刊记者,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洪水资源化”问题,国内很多地方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和试点。目前,全国有许多水库正进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利用洪水资源,效果很好。但前提是要做好洪水预报和工程调度,并且在洪水来临时保证工程的安全。像北方地区可以在汛期有意识地利用田间、蓄滞洪区、湿地和河道蓄滞洪水把洪水转化为地下水。但是由于土地承包到个人,蓄滞洪区的土地也分到了每家每户,这种方式有局限性。目前只有湿地、公地可以做。“当然,在蓄滞洪区已经启用的情况下,可以让洪水多蓄一段时间,将更多的洪水渗入地下。这其中涉及到蓄洪区的管理问题。”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移民是趋势
据了解,今年因洪灾引起的主要灾害大多发生在中小河流;与此相对应,因灾死亡的人数有70%~80%也都在中小河流。
“相对于大江大河,山区、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确实比较低,但要让所有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都向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看齐,也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向立云认为,“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偏远山区的移民是一种趋势。”
向立云分析说,“一方面,移民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在国家总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在城镇化发展基础上。同时要对一些特殊地区有一些政策扶持或鼓励、倾斜政策,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他告诉本刊记者,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出台了灾后重建的“32字方针”,其中就包括“移民建镇”,但实际上移民并未脱离对土地的依赖,成为城镇居民。“其实,现在有很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有在城市谋生立足的能力和手段,就是因为户籍问题而解决不了升学、就医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政策上入手。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承载能力确实有限,不适宜过多人口居住,高风险区、高边坡区不适宜人口居住就应该考虑移民,这还仅仅是从防洪减灾方面考虑,有些地方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全面小康,从这个角度讲,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向立云强调,科学、合理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国家正在做主体功能区规划,我觉得,开展洪水风险区划同样必要”。他介绍说,根据洪水的风险情况对土地进行分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防洪措施。洪水风险区划通常将洪水风险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一般开发区,以此引导洪水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减轻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洪的非工程措施。
向立云透露,目前水利部正在开展《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主要是针对各地洪水风险程度进行分析,若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对社会公示,则可引导洪水风险区域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科学使用土地,有效规避风险。另外,它也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项工作是2007年底由水利部正式立项的,”向立云说,“今年底第一期工作将结束。我们希望在15年之内把全国的大江大河流域的洪水风险图都做出来,我们也希望各地方能把辖区内的洪水风险图做出来。做出来之后,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划分各地的风险等级,通过风险区划来管理人们的开发行为。这项工作完成后,国家防洪和减灾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19、咸潮加剧导致沿海城市频发水危机
来源:科技日报2010-09-06 贾婧 实习生 王莹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46819&cat=09C
专家分析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破坏是根本原因
“咸潮已经成为威胁沿海城市用水安全的一大隐患。”在9月3日举行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咸潮”再次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由太阳和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发。
然而,正是这一自然界早已存在的现象近年来却频频成为沿海城市的“危机制造者”。受其影响,珠江三角洲等地沿海城市供水安全频频告急,在咸潮频发的季节,中山、珠海等城市甚至有近20天不能正常抽取淡水。
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入侵
咸潮一般发生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之间,多出现在河海交汇处,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时,海水倒灌入河,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本属自然现象,但与前几年相比,近年来我国咸潮入侵程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加剧咸潮入侵的发生。”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预报室主任邬惠明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海平面上升使海水从地下潜渗和地面浸渍进一步加剧。对此,在大会上,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的黄鄂院士也表示:“随着海平面上升,盐水急速向内陆入侵,一方面使得地下水和河口区的地表水含盐量增加,淡水咸化,另一方面使内河水流动不畅造成水体净化能力降低,水污染问题加剧。”据他介绍,2009年,异常高的海平面加剧了咸潮入侵程度,长江口和珠江口多次遭遇咸潮入侵。
咸潮不治后患无穷
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历来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咸潮危害最严重的城市。
“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一方面,黄浦江径流量有限,难以满足上海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长江口又受到咸潮入侵的困扰。”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晓英告诉科技日报,上海正在面临着咸潮的考验。
据周晓英介绍,长江口咸潮入侵自明代起至今已有500年历史。由于发生时间正值每年长江的枯水期,上游长江径流量小,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大潮期,盐水从崇明岛北支倒灌南支,造成上海的重要水源地陈行水库和宝钢水库咸潮入侵。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咸潮入侵出现在1978年冬到1979年春,崇明岛被咸水包围近100天。
“2009年宝钢水库取水口共发生咸潮入侵12次,平均持续时间超过5天,最大含氯度达1334毫克/升。导致珠海、中山等地供水受到较大影响。”邬惠明介绍说,“根据《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无论一级或二级,氯化物含量均应小于250毫克/升。”
据邬惠明介绍,当河道水体含盐度超过250毫克/升时,不仅对人体造成危害,老年人及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人不宜饮用,而且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
在咸潮灾害中,生产中用水量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邬惠明表示,“咸潮严重影响沿海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供水及农业灌溉。如果在咸潮期,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后患无穷。”
海洋生态破坏及气候变化是症结
“咸潮成为沿海城市又一危机制造者绝非偶然,海平面上升的确加剧了它的强度,但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破坏才是根本。”黄鄂一语道破咸潮症结所在。
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完成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变暖2.3℃—3.3℃,沿海海平面约上升12厘米—50厘米。
对此,来自国家海洋局三所的资深专家周秋麟也认为,咸潮入侵现象的不断加剧,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度开采对海洋生态造成极大危害所致,不仅海洋及沿岸物种异化甚至大面积死亡,沿海城市海岸线倒退,各类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作。
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河段约有100多艘非法采沙船,导致河段已基本没有河沙,没有河沙河段正沿着大江大河自下溯江而上;同时,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切,从另一层面加剧海平面上升,引发咸潮上溯。
面对咸潮给沿海城市带来的危机,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根据多年观察,分析咸潮“肆虐”入侵的机制,总结出几点实际经验以应对和缓解咸潮危机。
“建立预警机制。”周晓英介绍道,他们加强对咸潮形成机理的研究,运用先进的超声波流速剖面仪等设备和技术,对咸潮实施同步严密监测,并建立预警机制和协调机构,在咸潮到来之前做好防范。“以2008年的咸潮为例,当年1月15日正式来袭,我们在之前已做好预防体系,有效防止了咸潮的大规模暴发及对周边沿海城市居民造成影响。”
除预报及时外,“上海市创造性的举措十分值得推广”。据周晓英介绍,上海市在长江口建设了青草沙水库。该水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边滩水库,建成后水库总面积为70平方公里,容量为5.3亿立方米,设计有效库容为4.35亿立方米。每天的供水量将达到719万吨,青草沙水源地将成为上海市重要的集中供水水源地。
当然,除了建设边滩水库这些看得见的硬件设施外,周晓英强调说:“注意节约用水和保护河口的自然环境才能真正逼退咸潮。”
20、一次性发泡餐盒究竟该“平反”还是“禁止”?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0年09月0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2010/09-06/2513203.shtml
一次性发泡餐盒到底能不能用,是否需要拨乱反正,权威部门应该对此进行一次全面的鉴定,以正视听,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平反”还是该“禁止”,两大机构打起“口水仗”
一度视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到底是绿色产品,还是有毒有害?是该“平反”?还是该“禁止”?最近,国内两大机构为此打起了“口水仗”。
8月24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塑协”)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为一次性发泡餐盒“正名”,称一次性发泡餐盒不仅安全无毒无害,而且还是“绿色产品”。
中塑协会长廖正品说,从一次性发泡餐盒的制造工艺上看,现在大部分发泡生产线早已不用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氟利昂,而是用丁烷发泡剂替代,不仅成本低,而且在生产 所谓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会产生易致癌物质“二噁英”的传闻,是不正确的。因为,“二噁英”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含苯环物质和含氯(溴)、氧一类的有机化学物,在370℃~440℃高温下焚烧,而发泡餐盒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过程中,都不具备上述条件。
近期个别生产厂家在生产一次性发泡餐具时,添加再生料及荧光增白剂,对这种不顾人们身体健康,不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和销售的行为,中塑协表示谴责,但同时表示,这只是某些不法企业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行业。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循环经济分会(筹)会长李沛生说,一次性发泡餐盒的生产用料省、废弃物少、节能、无污染,使用后的餐盒可回收利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因而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绿色产品”。
中塑协对一次性发泡餐盒的力挺,立刻遭到了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强烈抨击。
记者看到,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网站上,刊发了一封《谁在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名”》的公开信。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说,“他们避重就轻,‘绿色产品’的说法有些武断,难以信服。”
董金狮说,发泡剂虽改用丁烷替代,但这种加工助剂易燃易爆,由此引发的火灾几乎年年发生。例如2008年,上海某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企业,就发生了严重火灾,损失惨重,至今未恢复生产。
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也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盛装含油食品,或使用微波炉加热时,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会伴随食物进入人体,导致中毒。例如,2009年10月,《解放日报》曾报道过“微波炉加热塑料餐具致中毒,十余名员工被送医”的新闻。
“目前在市场上,至少有80%以上的一次性发泡餐盒都是不合格的,由于使用废塑料与荧光增白剂,可降低一次性发泡餐盒的生产成本,可以说这已经是行业‘潜规则’,所谓‘个别厂家’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董金狮说。
他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聚苯乙烯回收料,由于来源难以控制,且回收的次数不同,因此品质差异较大,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而回收的聚苯乙烯,更容易产生游离的苯乙烯单体,导致人体急性或慢性苯乙烯中毒。
1234下一页
21、公众为什么念念不忘“环保风暴”?
来源:新民晚报2010-09-06
http://www.jsdushi.com/news/jsnews/zh/20100906/201036764.html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在全国学联的一次活动上,重庆邮电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周千淇向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提出了有关环保的问题。周千淇的问题是,“您怎么看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在下降,但是整体中国的环境质量在恶化?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环保风暴了?还有人认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在全国学联的一次活动上,重庆邮电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周千淇向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提出了有关环保的问题。周千淇的问题是,“您怎么看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在下降,但是整体中国的环境质量在恶化?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环保风暴了?还有人认为环保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有所抬头,您怎么看?”
当主持人读完周千淇写在纸条上的问题后,场下同学爆发出掌声,问题提得很“犀利”,也很有现实针对性。万本太坦承,中国当前环境总体形势是“局部改善、整体尚未遏制、形势还是很严峻”。他的这番话,与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今年3月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所说的话类似。从万本太和张力军等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环保人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种讲真话的勇气更难能可贵。
关于环保风暴,万本太说:“风暴不是正常的现象,特殊情况下偶尔一两次风暴是有效的,但是环境保护靠风暴不行,我们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是更加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了。”的确,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还要靠法律和制度,这也是曾多次掀起环保风暴的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提出“告别风暴,建设制度”的原因。
但是,老百姓为什么至今依然念念不忘“风暴”呢?公众怀念“风暴”,其实是希望看到执行力。如果不是“风暴”,能否比“风暴”更有效?在当前环境“总体仍在恶化”的局面下,人们担忧的是,“风暴”没了,制度和政策尚未行之有效地执行下去,难道任由环境进一步恶化吗?
对于环保部门“报喜不报忧”的说法,万本太表示,“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环保部门是依法监督环保的,没有必要只报喜不报忧。”对部分地方政府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环保的政绩冲动,仅仅靠监督是不够的,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作为统筹环保问题的最高管理部门,环保部“升格”已有两年多了,希望能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依法行使权力,最终是要避免由于生态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让老百姓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
22、毕诗成:节能减排不能让百姓如此“买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9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6/074621045807.shtml
摘要: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行政手段,正在异化为对社会生活的“折腾”,对此不可不防。
中央政府对于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决心很大,各地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有些想出来的是高招,有些想出来的却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损招——比如河北某县,从9月3日开始对全县98条线路分3批实施“有序”限电,每批限电时间为22小时,从当日21点到次日19点。县政府办公室在限电通知里称,这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用电量控制指标;群众则非常不满,难道节能减排竟是这么个搞法?
很显然,这是因噎废食的拍脑门决策,打着“节能减排”等冠冕堂皇的幌子,却是在折腾老百姓的小日子:做网络生意的做不成了,办企业的不能按时交工了,开养鸡场的没法照明陷入混乱了,老百姓只能靠购买发电机、储水桶过生活……如果一定要说如此限电能节省一些用电量、为节能减排做点小贡献的话,那么在另一面,则是在制造公共生活的混乱。我们实在想不通:这样的措施是怎么出台的?当地县委、县政府办公地点也是这么限电的吗,还是吃了“专线供电”的小灶?
某种程度上讲,当下污染严重、减排任务紧迫,正是由于很多决策者平时盲目追求地方GDP、不惜透支能源环境资源,没能做到科学发展造成的。现在倒好,监管者的失职却让老百姓来“买单”,这不是纠错,而是错上加错。节能减排是个系统工程,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固然重要,但要建立在真正树立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基础上,查找出影响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制定政策抓好落实;光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抠数字”,实在是无能力却要滥作为的表现。
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让民众有更幸福的生活,如果以社会、生活的停滞为代价,不仅是极端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是对社会、对百姓极端的不负责任。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似乎不止一家,有报道说,还有其他县也在这么搞——由此看来,简单的指标化管理与数字化任务分解,很可能催生出一些影响很坏的扰民式对策。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行政手段,正在异化为对社会生活的“折腾”,对此不可不防。
同样需要防范的,还有对真正产生污染且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的迁就。近期媒体多有报道,有些地区为了维护GDP的持续增长,对淘汰落后产能阳奉阴违,变相保护。有的地方甚至把几年前就已经关停的炼钢高炉也列入今年的淘汰名单充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工信部上个月公布的18个行业、2087家企业的关停公告,就被媒体发现有些企业已经不存在,有些企业早已停产。
节能减排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顺利完成“十一五”定下的指标,除了中央决心与全面布局,更需要解决地方干部的发展理念问题,解决考核与监督的路径困境。如果地方干部满脑子是怎么“不择手段”地应付指标,如果落后产能企业在地方干部眼里还是“香饽饽”,那么节能减排就很可能沦为一场猫鼠游戏,折腾老百姓,背离中央的初衷。
23、问题食品公示时间“无法可依”?
来源:新京报2010-09-04
http://news.bjnews.com.cn/2010/0904/89378.shtml
问题茶油信息公开最终为何变成了质检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内部信息沟通?
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被企业和质监部门隐瞒一事正持续发酵,金浩公司向社会公开道歉。不过遗憾的是,就在社会热议、企业业已认错的情况下,质检部门却按兵不动,未给公众一个说法。国家质检总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已检测出问题的产品,企业及主管部门应该在多长时间内进行公示,目前质检总局尚无明确规定。(9月3日《东方早报》)
致癌茶油的公示时间果真“无法可依”吗?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这里“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通知消费者的要求,虽然是要求企业的,但对承担监管之责的质检部门,同样是适用的。
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也要求:“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确认问题食品后最迟三日内召回并“通知”消费者,难道不是一种信息公示的时限要求?
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发生后,隐瞒该信息的湖南省质监局成了众矢之的。其实,按照以上法律精神,首先该担责的应为质检总局,根据《新世纪》周刊报道,质检总局今年3月就在江苏检出了相关茶油致癌物超标,显然,既然有了明确检测结果,可基本判定金浩茶油“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按照《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质检总局理应于检测结果出来的当天,就公开相关信息,并迅速启动产品召回。但遗憾的是,事实并未如我们所愿。问题茶油信息公开最终为何变成了质检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内部信息沟通?从质检总局到湖南省质监局,这一环节中发生了什么?无疑值得追问。
质检总局相关人士称问题食品公示时间“无法可依”,虽然站不住脚,不过,倒揭示出当下一些问题食品公示有法不依,不遵守“时效”的问题。
上月20日有消息说,河北、山西、天津等地清查出百余吨三胺奶粉。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一信息的公布是发生在查处的收尾阶段,也就是在问题奶粉被扣和嫌犯被抓之后,而在查处初期,当一个个品牌的奶粉被测出含三聚氰胺后,检测信息并未当即公开,这就意味着,尽管三胺奶粉被查,但由于没有任何警示,一些消费者依然在购买或食用这些奶粉。
“时效”滞后的问题食品公示,显然不是对民众健康负责的态度。食品监管,理应与时间赛跑,拿出十万火急的效率,问题食品公示哪怕早一天甚至一小时,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群免于受害。可在今年3月到8月的半年期间,质检部门明知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却让近9吨的问题茶油外流。甚至,当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如今已成“公开的秘密”,质检部门依然未公开当初的检测结果,与公众玩起“躲猫猫”。致癌茶油已经酿成一个重大公共事件,其中,质检部门官员是否存在失职或渎职,有必要尽快调查清楚。□韩涵(媒体人)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