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九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9-03

 

九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水电开发专题:

1、21世纪经济报道:  水电保护与开发暗藏环保部门与开发主体博弈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09/03/2427962_0.shtml

2、人民网:      虎跳峡筑坝陷入长期论证 滇中引水工程易址取水

http://env.people.com.cn/GB/12622115.html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3、黄河十年行之十六-—寻找星宿海,在黄河源过夜

4、黄河十年行8月24日集体日记――罗教授

5、黄河新闻网:    黄河十年行:环保组织监督兰州化工厂排污

http://green.sina.com.cn/2010-09-02/110121023723.shtml

 

特别策划:

6、新浪环保:     策划:地球的两颗毒瘤之垃圾污染

http://news.sina.com.cn/z/lajiduliu2010/index.shtml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后续报道:

7、第一财经日报:   紫金矿业补偿款因大量虚报滞发 警方刑拘5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03/095221031578.shtml

 

环境资讯:

8、联合早报:     中国掀环境污染“严打风暴” 40万家化工企业将受排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3/cnpol100902b.shtml

9、中华工商时报:   湿地保护呼唤法规出台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479045_1.shtml

10、中国证券报:   七省区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2626579.html

 

地方信息:

11、人民日报:    蓝天白云≠好空气 北京拟将细粒子纳入日常空气质量监测

http://env.people.com.cn/GB/12622019.html

12、银川新闻网:   银川湿地发出红色警报

http://www.ycen.com.cn/content/2010-09/03/content_848416.htm

 

气候变化:

13、瞭望东方周刊:  我国夏季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大气环流异常系主因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03/113621032228.shtml

 

地球故事:

14、中国经济网:   全球五大未解决生态灾难 罕见煤火困扰中国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09/02/2420493_0.shtml

 

深度报道:

15、中华工商时报:  湿地,正在消失的“地球之肾”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478426_1.shtml

16、南方日报:    珠三角一体化:能否保住生物多样性

http://news.163.com/10/0903/08/6FL5CIOM00014AED.html

17、金华日报:    长江鱼“环境激素”事件 引金华市民疑虑

http://www.foodqs.cn/news/gnspzs01/2010931165217.htm

 

环境时评:

18、新闻晨报:    杨耕身:绿漆刷山是什么逻辑下的先进经验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3/085321031200.shtml

19、南方都市报:  “金浩茶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 信息公开才能维护稳定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3/080421030628.shtml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水电保护与开发暗藏环保部门与开发主体博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03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09/03/2427962_0.shtml

编者按:

中国水电“进”与“退”

3.8亿千瓦,这是十年后中国水电要达到的装机目标,否则难以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承诺。而到今年8月底,中国水电装机也仅触及2亿千瓦大关。

不仅是距离目标1.8亿千瓦(约合十个三峡电站)的差距,需面对的另一现实是大型水电站建设周期长,2020年要投产的项目基本都需要在2014年前就开工建设。

更为捉襟见肘的是,在提出如此宏大目标之前的几年,中国水电审批政策全面收紧,导致“十一五”期间常规水电开工严重不足,这势必将影响后续十年投产水电装机容量。据统计,“十一五”计划开工的33座重点水电站仅11座获核准开工,以装机容量计算仅占比27.1%。

尽管目前水电站放松审批的迹象已现,加速上马水电项目也是大势所趋,但困难依旧,水电开发所面临的环境、移民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和争议依然存在,云南虎跳峡多年争议正是其典型一例。

那么,各方力量包括环保部门和水电开发主体如何权衡,合理进退,才能实现水电科学有序规模化开发呢?(徐炜旋)

环保部门PK开发主体:水电保护与开发的博弈

本报记者 文 静 实习记者 彭海星 云南报道

 “从修三峡大坝到长江干支流,再到金沙江,要不抢就没了!”

8月26日,中国水电开发100周年纪念大会。下午,在驱车参观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的路上,各路水电大佬们笑谈。

从7月金沙江中游金安桥电站“难产”多年,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再到8月25日澜沧江中游小湾四号机组投产,诸多“喜事”,他们没有理由不高兴。

真正让他们高兴的是,这一系列水电项目上马投产的背后,是中国水电几年后的“解禁”。

但这辆由组委会安排的有大唐、华电、水利部水电局、国家能源局等相关负责人乘坐的大巴上,却不见唯一的环保部门代表——国家环保部环评司副司长崔书红的身影。

去年9月,随着金沙江中游鲁地拉和龙开口两电站因未过环评就大江截流,被环保部门叫停,将国家环保部掀起的环保风暴推向了高潮。

从区域限批到流域限批,再实行集团限批,重拳出击的结果,环保部把自己也推在了火山口上。

如今,当年的主旗手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已不再分管环评。

但如果凭此就认为开发压倒环保的声音,那就错了。如果说这是一场博弈,那只能算各有胜负。金沙江中游的关键性工程——虎跳峡筑坝,就面临着建与不建旷日持久的多方论证。

本报记者连日采访发现,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新一轮水电开发大潮来临,开发企业和以环保部门为代表的保护方,博弈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激进对立到理性客观,针对实际情况,双方各有进退。

环保部门的强势与妥协

上和不上就是一次博弈。

金沙江,中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其下游已开发完毕。中游,除金安桥刚拿到准生批文后,阿海、鲁地拉、龙开口已过环评大关,等候国家发改委核准,梨园和观音岩电站的环评还没批,也正在努力中。

 “龙盘和两家人电站暂不建设了。”8月18日,云南省环保厅相关人士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说。

原因有筑坝对玉龙雪山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还涉及移民等。“环评一项综合的决策,现在环保部门不仅单纯考虑环境问题,还要考虑社会影响。” 云南省环保厅环评处博士于洋说。

如果说金沙江中游开发是一盘棋的话,只能说双方各有胜负。

为了从源头上,或者说是在早期介入整个水电开发,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环保部门还加强了对规划阶段的监管。

去年8月12日,国务院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下称条例),要求编制综合性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包括: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还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实际上,早在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环评早有规定。

“这仍然是一大进步,我认为是环保部门参与宏观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于洋说,比如审查小组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1/2,否则审查意见无效,以前在《环评法》就没有如此详细的规定。

条例出台后,现在政府部门要求从源头上规划环境影响环评做了,才对项目批三通一平。三通一平指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

有了《条例》这把尚方宝剑,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和地方政府不光对流域分段做规划,过环评,还要对全流域进行规划环评,比如澜沧江。

 “以前,澜沧江、金沙江,都是分段如中游、下游来开发,现在规划环评在全流域开展,不只是干流,还包括支流,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有内部人士说。当然,为何先从澜沧江全流域入手,这和其开发主体只有华能一家也大有关系,“金沙江是多个发电巨头开发,协调起来比较困难。”

 “这也是一种妥协。尽管条例出台了 ,但很多东西没有做明确解释。”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也认为,规划环评有比没有好,但要真正起作用,还很有限。

更大的妥协还在于环评分“两步走”,这也是鲁地拉和龙开口被叫停的制度性缺陷。

考虑到水电工程的建设周期长,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曾联合发文规定,企业在工程环评报告批准之前,可以先编制“三通一平”工程的环评报告,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后,开展“三通一平”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但不得进行大坝、厂房等主体工程的施工。

但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三通一平”的路条,开发企业往往得寸进尺,在主体工程环评没有批准前就开始大江截流。

开发企业的“让步”

 “审批局面不改变,要实现3亿目标很困难。”水电大会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晏志勇大声疾呼。按照最新规划,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目标为3.8亿千瓦。

据本报记者了解,大唐集团将2010年的投产发电装机目标定为800万千瓦,其他水电巨头也在纷纷加快建设和报批进度。

但晏志勇强调:“水电开发的国家战略规划已由充分开发利用改为合理开发利用,电站不能仅追求发电效益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这无疑是新一轮水电开发的基调。

于是,一边是开发的高歌猛进,一边是对环保力量的“让步”。

 “未批先建以前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云南省环保厅方处长对本报记者说。金沙江中游水电站观音岩现在正在报环评手续,有关负责人称,一定是先过环评关,再大江截流。

环保部门人士透露,去年鲁迪拉和龙开口被叫停,连银行工作人员都跑到了云南省环保厅,问停工大概要多久。所以,对开发企业来说,工程被叫停不仅耽误了时间,损失至少是几十亿元。

更大的变化是开发企业设立环境流域监测中心。

 “难道为了几条鱼就放弃开发?”以前,有发电集团的负责人多次问环保部门。但不到一年,金沙江中游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中心就成立了。

这个中心下属于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公司。8月25日,当本报记者采访该中心时,这里正准备招兵买马。这个由开发企业出资设立的环境监测中心总部设在昆明,下辖的各个电站俱有办公地点。

由于该流域有不少鱼类是中国濒危动物,金沙江中游流域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为此研究了多种保护措施,包括各梯级电站布设鱼类增殖放流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等。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移民投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史立山副司长表示,过去移民安置费用平均占到总投资的1/3比重,可能以后的移民安置费用比重需要达到一半甚至2/3,水电开发投资企业需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环保部门不能完全站在反对开发的立场上,水电企业也不能完全不顾环保,加快前期工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才是根本原则。”有专家总结道。

记者手记

合理决策与有序开发

减排压力这一环保问题,成为了环保人士在新一轮水电开发争议潮中要迎战的第一役。

8月5日,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的回答是:“水电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许多水库,水淹没大量植被后分解成温室气体,使水电的碳排放率与火电趋同,甚至高于火电。金沙江水电的碳排放总体小于火电,而预期负面作用远远超过火电。”

对这说法,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处长熊敏峰认为并不新鲜,他笑着解释:“淹没区的树木一般是要砍伐的,水电站发电几十年,剩下植被产生的温室气体肯定比火电少得多。”

事实上,金沙江水电将排放多少温室气体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减排任务可能成为水电大跃进开发的又一个倒逼原因。如果减排目标将不可避免让生态环境做出一些牺牲,那么,谁能算得清楚,减少多少吨温室气体抵补一条濒临灭绝的鱼?终究,效益并非都可以量化,环保不但拷问着发展方式,还拷问着价值观。

 “现在的开发仍旧是无序的,我国水电要开发,但是要有序地开发。”8月31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的说法与一年前变化不大。“进一步提高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坚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多次强调。“我们的观点不是不建水电,不是取消一切水电开发,我们的观点是对每个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他们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范晓接受采访时如此说。

显然,尽管仍有争论,但有序开发也是共识。

先规划后开发是基本顺序,然而,《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至今仍在修订,长江上的水电站却早已密密麻麻。当1990年版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不被认可,那么根据这一规划实施的水电建设如何做到有序?新出的规划与既定的水电建设会不会冲突?

2003年的历史性电荒,五大电力企业“跑马圈水”,资本的活力不是件坏事,然而逾越了规则的资本着实需要警惕。民营控股的金安桥水电获得核准,这一标志性事件背后是水电的解禁,也是倒逼的成功。新一轮的水电热潮呼唤遵守规则。而要促成规则的遵守,正是舆论发力之时。

另一方面,如果规则成为行为人的附庸,那么在规则尚需完善之时,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尚在建立之际,水电开发要做到有序,或许需要的正是权威。(文静、彭海星)

2、虎跳峡筑坝陷入长期论证 滇中引水工程易址取水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22115.html

  中国水电“进”与“退”

  编者按:3.8亿千瓦,这是十年后中国水电要达到的装机目标,否则难以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承诺。而到今年8月底,中国水电装机也仅触及2亿千瓦大关。

  不仅是距离目标1.8亿千瓦(约合十个三峡电站)的差距,需面对的另一现实是大型水电站建设周期长,2020年要投产的项目基本都需要在2014年前就开工建设。

  更为捉襟见肘的是,在提出如此宏大目标之前的几年,中国水电审批政策全面收紧,导致“十一五”期间常规水电开工严重不足,这势必将影响后续十年投产水电装机容量。据统计,“十一五”计划开工的33座重点水电站仅11座获核准开工,以装机容量计算仅占比27.1%。

  尽管目前水电站放松审批的迹象已现,加速上马水电项目也是大势所趋,但困难依旧,水电开发所面临的环境、移民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和争议依然存在,云南虎跳峡多年争议正是其典型一例。

  那么,各方力量包括环保部门和水电开发主体如何权衡,合理进退,才能实现水电科学有序规模化开发呢?(徐炜旋)

  虎跳峡筑坝争议

  湍急的金沙江流经云南丽江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穿过,形成了谷底仅数十米宽的大峡谷——虎跳峡。

  近期,随着金安桥水电站通过核准,同处金沙江中游的虎跳峡龙头水库建还是不建?再度撩拨着各方人士的神经。

  如不建,是否会影响到下游多级梯级电站的水能开发?如建,龙头水库到底选址何处?

  “三个坝址都没有定论。龙盘作为第一级水库,对调蓄、削峰、调洪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国务院也很慎重,最终上不上就看高层的决心。”8月25日,云南省环保厅环评处于洋博士对本报记者说。

  “虎跳峡高坝方案(指龙盘电站,记者注)不建完全有可能的,实际上,这个高坝方案受到广泛的质疑,长江委修编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中已经没有它,剩下其他三个替代方案。”8月26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称。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人梦想了50年之久的“滇中引水”工程已不再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捆绑。8月6日,云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舍弃此前争议较大的虎跳峡取水点,新水源点上移,由此导致引水总干渠增加近200公里,投资将增加两三百亿元。

  滇中引水易址

  云南人离“解渴梦”又进了一步。

  8月6日,云南省政府召开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会议决定,舍弃之前争议较大的虎跳峡取水点,新的水源点位于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的金沙江上游河段。

  “滇中引水”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为已故中国政协副主席张冲考察虎跳峡后提出的设想。此后,云南省于2003年底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签署了《〈滇中调水工程规划〉合同》,拟在滇西北虎跳峡进行水电开发的同时,引水进入滇中地区。

  滇中地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大理、红河等州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水。根据规划,滇中地区现状缺水21.8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缺水量将达到45.8亿立方米。

  2003年,云南省滇中调水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小组办公室成立,但一波三折。

  2004年6月,水利部水规总院曾在北京组织有关领导及专家对滇中调水工程规划任务书进行审查,但未获通过。水利部的意见称:考虑规划基础相对薄弱,建议将部分专题按专项规划列入。

  2007年9月,在云南省政协的推动下,滇中调水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云南省政府曾发文称,龙盘水电枢纽工程总库容371亿立方米,装机420万千瓦,是金沙江水电基地建设的龙头水库,是“滇中调水”的最佳水源,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防洪工程。

  然而,取水点虎跳峡,却是争议漩涡。虎跳峡高坝到底建不建,滇中调水和虎跳峡的关系自然也被提及。

  “这次水源点改址,是不得已而为之。”8月30日,云南省发改委“滇中引水”办公室有关人士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说,虎跳峡争议虽大,但云南大旱引水势在必行。

  今春百年大旱重伤云南,造成全省800多万人饮水困难。云南水资源总量雄居全国第三,但水利基础设施利用率才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滇中调水再度提速。早在今年4月2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滇中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会议,更改了取水点。会议提出,滇中调水工程不再与金沙江水电开发捆绑,即在金沙江奔子栏至虎跳峡河段,单独修建引水水源工程。会议还把“滇中调水工程”更名为“滇中引水工程”。“正是考虑到该问题敏感,4个月后才正式宣布该消息。”内部人士称。

  水库选址争议

  滇中引水已弃虎跳峡另寻水源点,那么,金沙江中游开发的龙头水库——龙盘电站到底建还是不建?

  记者致电云南省能源局副局长王勇,其称核准权在国家发改委。但据环保部门人士称,就环保方面都要做深入论证,估计是不会批准了。

  实际上,关于金沙江中游龙头水库的选址,经历了多方案比选。

  在虎跳峡河段,先是8个坝址的比较。

  去年,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王启国撰文说,根据目前世界筑坝技术水平,大坝只宜坐落在覆盖层上,8个比选坝址的坝高最低为250米水平,修建高土石坝技术要求均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前沿水平,筑坝难度大。

  文章称,上下峡口坝址国内施工技术非常成熟,但这两个坝址属于国家著名景观虎跳峡大峡谷地段,目前属国家限制开发区域。

  往上游走,石鼓、红岩和上江三个坝址建坝技术难度大,存在渗透及渗透破坏,地震液化等,近期建设存在相当高的工程风险。

  而龙盘、塔城和其宗,具备修建当地材料坝的地质地形条件,技术难度略小,是重点坝选。

  由此,经国家发改委同意,按照后三个方案开展龙头水库的选址论证,分别由三个研究院独立完成,最终由中国水利水电规划研究总院完成比选编制,并上报国家决策。

  记者拿到了一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的书面发言。

  其列表指出,最大坝高其宗最高,达356米,龙盘最低,为276米。水库总库容和发电能力龙盘均最大,分别为386亿立方米和271亿千瓦时。塔城水库总库容最小,为120亿立方米。发电能力上,塔城和其宗差不多,均为180KWh。

  由于库容大,王浩认为,龙盘水库的防洪库容可完全满足长江流域防洪要求,而另两个水库选址则不行。

  在发电效益上,除了水库自身的发电能力,水库还可对下游电站产生影响。

  在增加梯级发电量方面,王浩指出,龙盘多年平均可增加全梯级发电量为521KWh,分别是塔城和其宗方案的1.58倍和1.39倍;在增加下游梯级经济效益方面,龙盘、塔城和其宗每年可增加梯级经济效益168亿元、88亿元和70亿元。

  当然,在投资上,由于其宗位于云南迪庆州,处于最上游,比丽江境内建龙盘水库要多投入100亿元左右。

  在改善生态环境上,王浩认为,龙盘、塔城和其宗水库调节,都可缓解长江口咸水入侵的影响。

  所以,他总结道,金沙江兴建大型控制性水库总体上是利多弊少,建比不建好,大库比小库好,早建比晚建好。

  但社会各界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绿家园的网站上,文章《请手下留情:留住虎跳峡、留住长江第一湾》指出,据初步估算,虎跳峡大坝工程将导致近10万人被迫移民。按照虎跳峡高坝方案,现有耕地几乎全部被淹没,精于河谷农耕的移民有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生计环境而处于贫困境地。

  除此之外,该文章还指出虎挑峡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对此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王启国也指出,虎跳峡河段属于强地震区或强地震影响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最大的1997年云南丽江7级地震,到2007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28次,其中七级以上地震有2次。

对此,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工程师卢大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风险通过抗震设计是可以规避的,国家现在规定要提高一度设防。如果是8度的地震烈度或者是7度,那要加一度设防的标准。这个在汶川地震以后,水电行业采取了比其他行业更严格的标准。(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黄河十年行之十六-—寻找星宿海,在黄河源过夜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8月27日早,根据昨天探路的情况,我们决定让安凯的大巴在玛多县停留。部分队友因高原反应剧烈,不能继续前进,也留在玛多县。还有一部分身体略有不适的队友决定只上到牛头碑就返回。剩下的17人,租了三辆当地僧人的越野车加皮卡,加上江淮的越野车一共四辆车,向牛头碑前进,今天我们的目的地,就是黄河源头--约古宗列。

清晨走向牛头碑的路上

高原的早上

昨天,在去往牛头碑的路上,尤联元对我们进行了考察前的扫盲工作。他说,牛头山上的牛头碑是旅游意义上的黄河源头。玛多县政府为了发展旅游,1988年在这里立了一个碑,上面用藏汉双语刻着“黄河源头”。这个地方曾是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落脚点,所以也是藏汉两族文化融合的象征。

真正的黄河源区有三条支流,从北向南依次为扎曲、 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到底哪一条是正源,国家地理的地标虽然定在了约古宗列,但这些年来,学术界一直还在争论。三条支流沿途汇集其他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在巴颜禾欠山会合,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玛曲河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即进入星宿海。在星宿海完成星宿下凡的惊人之作后,继续东流20多公里,进入一条宽阔而广袤的平川,并在这里形成了两座巨大的湖泊,即扎陵湖和鄂陵湖。

鄂陵湖的边缘

湖边的藏原羚(黄羊)

这两个湖泊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上珍贵的淡水宝库,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这两个湖的形成跟地势沉降有关。青藏高原的地势整体是隆起的,但是隆起得不平均,有一些相对沉降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就积水成湖。尤老指着车窗外山脚下的沙子石块告诉我们,这些是古代湖泊留下的痕迹,因为波浪会把沙子石块送到湖岸边。从这里推断,这些湖在千百万年以前面积要比现在大很多。

地下都是小石头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所有的湖泊由于不断有外界物质的输入,其命运都将走向消亡,继而进行从水生环境向陆生环境的演替。这个过程如果自然进行,可能需要亿万年的时间。而今,全球气候变化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的消亡加快了,这里原本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海子,现在都不见了踪影。

记录

这里的地貌和常住“人口”

演变中的湖泊

车子向前行进,鄂陵湖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湖水颜色绿得会让你以为是不是什么人往里面倒了颜料。远远得,我们能看见水鸟一排排地站在湖边。鄂陵湖有一个专供鸟儿们捕食的天然场所,被人们称为“鱼餐厅”。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消雪融,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一道堤岸流入这里,湖中的鱼也跟着游进来。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湖水断流并开始大量蒸发,潮水迅速下降,鱼开始死亡,被风浪推到岸边的沙滩上。候鸟们不需费力气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每当这个季节,来此吃鱼的鸟群遮天蔽日,十分壮观。可惜我们去的不是那个时候。但湖边的美还是让我们大饱眼福。

鄂陵湖边

高原湖泊里的水鸟

不过,守着这么丰富的鱼类资源,藏民却从不在这里捕捞,他们自己都不会吃,更不用说把渔业作为一种谋生方式了。去年来这儿的时候,我们采访过一个当地的活佛,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不吃?他说,每一只牛,每一条鱼都是生命,能不吃就不吃吧,能少吃一个生命就少吃一个生命。后来我们在和藏族年轻人聊时,他们也继承了同样的说法。另外,在高原上还有一种说法是:鱼是藏民心中的神。

鄂陵湖

高原湖泊的颜色是丰富的,多样的

一路上,我们都看到路边的草原上有一些立在地上的木杆,状如电线杆,类似鸟巢。其实,这些装置就是为了引诱鹰隼落脚的人工鹰巢。在周围的草原上,牲畜量减少,没有了牲畜的踩踏,鼠类猖獗起来。它们在地下打洞,啃吃草根,是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人们要灭鼠。鹰隼和狐狸这些鼠类的天敌都曾经是这广袤的草原上的主人,可是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杀,它们数量大为减少,即使那些幸存的,也迁徙到别处,原有的生物链断裂了,人们也尝到了这个恶果的滋味。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引导鼠类的天敌们能够回到家园。在我们昨天的江河信息里,我们就放了我们欣喜地看到绿色的草原上,又开始出现鹰隼矫健飞翔的影子的照片。今天再来分享些。

鸟巢

高原雄鹰

山鹰

到了牛头碑脚下,看到了刻有“迎亲滩”字样的大石头。当年藏房连营、车马列队、旌旗猎猎、歌舞鼓乐的盛大迎亲场景只能凭我们的想像了。松赞干布当年站在这里,看着湖光山色,想着远方而来的大唐公主,猜测着大唐皇帝的心思,不知是何种心情?是否像我们一样既欢喜又忧心?徜徉在湖光山色中的欢喜是一样的;我们忧心的是草原的退化、湖沼的退缩,而他又为何而忧心呢?

迎亲滩

牛头碑下

湖边草原上,还有一座寺庙,庙外有齐人高的绵延转折的玛尼石墙,还有高耸的经幡随风飘动,仿佛在默默诵经。不过听说,这里有的寺庙已经改成招待所了。不知在青藏高原上还有多少没有被商业文明侵染的土地?

我们的几辆小车,铆足了劲儿,一路颠簸着爬上了牛头碑。碑身周围挂满了哈达和经幡。给我们开车的僧人说,这是藏民在向黄河源头祈祷。站在山顶上望去,左边是刚刚经过的鄂陵湖,右边则是扎陵湖。上游支流自扎陵湖的西南一隅流入,由东南一隅流出,湖心偏南为黄河主流线。黄河在这一带携带大量泥沙入湖,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故有白色长湖之称。泥沙在这里沉入湖底,所以流到鄂陵湖水就成了绿色。扎陵湖西部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小岛,夏季有大群候鸟来此聚居。

开往牛头碑的路

开上牛头碑

眺望鄂陵湖

远望扎陵湖

有专家告诉我们,大家不要以为黄河只会在下游断流,其实在上游也发生过断流。这些年由于过度放牧、滥挖黄金、气候变化等原因,草场退化,鼠害严重,这样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泥沙量增多使得黄河上游自1997年以来发生多次断流。其中,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黄河在扎陵湖、鄂陵湖中间出现断流,断流时间长达半年。而断流又会进一步加剧生态条件恶化,包括水资源减少,草场退化,鼠害肆虐,野生动物减少,畜牧业生产严重下滑等。这还只是局部的影响,黄河上游断流,关系的可是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中华水塔计划是否能够扼制江源地区生态的恶化,我们拭目以待。

站在牛头碑上看到正在退缩的奴陵湖

黄河十年行在牛头碑

站在湖与山间的我们

离开牛头碑,我们沿着扎陵湖走了好一段,我们去年来这时,地质学家杨勇就一再地感叹扎陵湖退缩比鄂陵湖厉害,今天我们又拍到了这样的退水线。不知这种美,应该如何去形容。

扎陵湖畔

退缩的扎陵湖

在我们开始寻找星宿海,已经离真正的黄河源很近的时候,路上牵着马走的两个老外让我们下了车。我们所有的人都好奇地和他们进行了一段交谈。这是两个法国人。租了四匹马已经走了三个星期了,他们的目标也是黄河源。我们中有人问他们,你们会说中文吗?他们说不会,他们靠的是一张地图,和山里的小路向目的地走的,他们说,我们走的很慢。我们中有人问他们,他们不害怕吗?他们说,怕什么?他们的反问,倒让我们不知再问什么了。

走向黄河源的老外

它们也天天走在这高原上

目送着两个法国人继续向黄河源走去的身影,黄河十年行的大巴车上又开始了热议。有几个人说,他们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过一下这样的浪漫生活。更多的人只是羡慕人家的勇气,说到自己能否迎接这样的挑战,就不敢说话了。是呀,以这种方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如今追求现代化生活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继续前往寻找星宿海的路程。有意思的是,扎陵湖和在地图上一般找不到的奴陵湖的颜色随着车子的行进,随着光线和周围山峦的转移,总在变换着它的颜色。藏原羚和野驴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格萨尔王登基台出现在我们的路上。我们下车拍了照片,而为我们开车的当地司机,则跪拜在地下了。

格萨尔王登基台

僧人的祈祷

今天的格萨尔王登基地

在黄河十年行之前,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今日的星宿海已经没有了以往繁星满天般的浩瀚,剩下的只有干涸的湖底和荒芜的戈壁。下面是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的一次特别的发布会上公布的两张照片。照片展示的是星宿海30年的变迁。

有资料记载星宿海的原貌称: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藏族同胞把黄河源流称作玛曲,意即孔雀河。在星宿海碧绿的滩地上,紫色的高山紫苑、黄色的垂头菊、粉色的马先蒿、还有点地梅、报春花、紫云英等,一丛丛,一簇簇;在山坡山,野牦牛、藏羚羊等一群群任情游荡;溪流里,斑头雁、黄鸭拨水嬉戏,无鳞湟鱼成群游弋,真是美景天成。可是,当太阳已经西下,我们终于在藏族司机的带领下,走到星宿海边,拍到的是这样现面。

我们拍到的星宿海

黄河十年行2010在星宿海

黄河十年行2010在星宿海

当地人告诉我们,如今只有在雨水丰沛的月份,星宿海才能暂时恢复其水草丰美的原貌,地质学家杨勇就曾在7月份给我们发过几张星宿海“复原”的照片;而雨水期一过,这里很快又干涸成这样了。

江源河湖的退缩干涸,草场的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到底是人为原因主导还是大气候背景主导?其中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一时难以判断,但水资源专家王建的一番话,倒是让我们稍微清醒一点。他说:这些问题必然有大气候背景的影响,也必然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两个因素叠加或者产生共振,那么对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不可挽回的。所以说,不管哪一个因素主导,人类都应该约束自己对大自然的行为,都不应该逃避对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黄河源的傍晚

黄河源的日落

黄河源夜幕降临了

黄河源的夕阳真美,我们停住拍了好了一会儿。

等到天色完全黑了时,前面一辆越野车停在路边问我们是不是去麻多乡。本来我们今天约了玉树治多县索加乡的书记尼玛带我们去黄河源第一小学。去年我们在黄河源采访时,为那所小学捐了绿色阅览室和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可是今天我们到了麻多乡天已经黑了,去不了黄河源了。后来一问,来迎我们的不是尼玛书记,而是麻多乡人大主席。他对我们说,那么晚了还能来到我们那么偏僻的地方,都是客。一番热乎乎的话后,他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顿热乎乎的热汤面。黄河源的人,在这苍凉的原野上,给了我们难忘的一夜。

明日,我们将奔赴此次黄河十年行的最终目的地,约古宗列。我们要去朝拜母亲河之源。也要去看一看,母亲河源头最大的支流之一是不是面临干涸的危险?它周边的生态环境又会是什么现状呢?

4、黄河十年行8月24日集体日记――罗教授

 

8月24日,考察线路:临夏——积石山——循化——贵德。罗康隆记。

照例是7点半早餐,8点出发。但今日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在临夏吃早餐成了问题。昨天约定的饭店,到7点半时,还没有开门,没有准备早餐的迹象。这可急坏了我们的后勤部长愈老师。她只得在附件的煎饼点收罗了以大堆煎饼、麻花之类的东西,准备在车上发给大家。还是我们团队的有心人,发现了一家牛肉面馆,这才解决了大家的早餐问题。

我们原本是准备上高速公路,感到贵德后,去考察龙羊峡水电站,并在那里寻访第八户黄河人家。但当我们驱车到后,一打听,去高速的公路在补修,车辆不能通过。于是,我们就只得选择从临夏出发,经过积石山、循化,然后才到贵德。这条路弯弯曲曲,看到了峡谷中黄河。我们翻越了三座超过海拔3000米的大山,行程390公里,于晚上7点半抵达贵德。从贵德去龙羊峡还有80余公里,于是,我们就夜宿贵德了。明天继续我们的行程。

今天,虽然没有按计划去考察龙羊峡水库,但我们的收获却很大。这就是黄河十年行的特殊讲坛——大巴课堂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让我们充满激情,也心怀忧虑。

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地理与环境研究所的尤先生给大家再次详细地介绍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的区别,这给我们的成员上了一堂精彩的地理知识普及课。更有的是,我们在快要抵达贵德县时,有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给了我们实感,加深我们对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的理解。由于我们今天所途径的路径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这里的生态环境与前几天所经过的地区已经有很大的差异,开始领略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了。尤先生介绍说,青藏高原东缘处于太平洋东南季风的爬升地带,东南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雨水,使得这里的降雨充足,而使得在迎风坡面的植被发育良好,只是这里地处高山,气候寒凉,并不适合农耕,因此,这里就成农牧的交错地带。这样的农牧交错地带,也是容易发生文化冲突的地带,由此也是容易引发生态灾变的地带。这又更进一步地加深了我们对小环境内的生态系统的理解,这对我们在黄河生态的考察过程,又多了一个视角和思考的维度。

其次,是大巴课堂激烈的争论,使得大家没有了午餐。以百分之百的精神食粮取代了物质食粮。在今天的大巴课堂讨论最集中的问题有两个。其一,还是围绕开始大巴讲坛以来的大家所争论的黄河是害河?还是慈祥、自然的河流?其二,就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移民”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争论,引发问题讨论的人就是这次黄河行的专家,国家黄河委员会的齐璞先生。自从它在8月13日从河南加入考察对后,一直在谈论一个问题——黄河是一条害河,我们必须加以治理。他认为,黄河是祸害的象征,百害无一益。黄河给黄河两岸的老百姓带来的是深重的困难,尤其是黄泛区的老百姓,更是如此。他进而认为,黄河不是华夏的母亲河,而是一个恶狼,如果是母亲,也是一个狠心的母亲,对自己的子女都如此的残忍——以泛滥的洪水去侵吞子女的财产,甚至剥夺子女的生命。这样的母亲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与制裁,把她送进监狱里去。还说,说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环保人士提出来的,在水利界,从来就不承认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

齐先生的这席话一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首先提出质疑的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探险专家赵连石先生。他认为,黄河本无害,只是人为而成害。黄河,在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在这里自由的奔腾,按照自然的规则在流淌。人类来在这个星球以后,并以黄河为生命的依托,创造了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今天考古发现的半坡文化等,就是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明的代表。就联合各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定,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蒙古文明、东夷文明和苗瑶文明。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在延续,成为人类文明历程不可多得的实证。黄河怎能不是我们的母亲,没有黄河,就没有你,也没有我。我们要以自然法则去对待黄河。自然法则,是人类最高的法律,自然就是法律。

接踵而来进行申辩的,就是水资源管理专家王建老师了。王老师以大量的数据,分析了当今人类对江河利用的极限,使得地球上的江河所承受的压力太大太大。说是江河的水量,如果有40%被人为地利用,这条江河就会生病,就会失去其原有的自然属性,这就意味着,这样的河流就会出现生态灾变。我们的黄河,如果说是有害的化,这是我们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这样的害,不是黄河的害,而是人类加给黄河的害。把黄河说成是害河,真是对黄河的冤枉。我们不能一味把黄河说成是害河,而应该深刻的反省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

而汪永晨一边在聆听大家的争论,一边打电话向国家环保局负责江河环境保护的司长咨询关于江河环境保护的问题。司长认为,江河也有喜怒哀乐,并不总是平静的。汪永晨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发了自己的感慨。母亲也是有脾气的,自己哺育的子女总是不听话,有的甚至恶意的母亲身上刻画,不仅弄脏了母亲美丽的衣裳,而且伤破了母亲皎洁的肤体,这哪有母亲不发怒的——甚至会打自己的子女,以教乖子女该如何行事。其实,母亲在打子女的时候,母亲痛在心理。打归打,还总得去庇护自己的子女。这就是母爱。黄河就如我们的母亲,即使我们今天若此地让母亲不体面,已经将母亲捆绑起来,在母亲身上刻下了一道道淌血的深沟,黄河母亲依然在庇护着我们。我们的黄河母亲,不能自由的流淌,更不能自由的摆动,没有了灵性,我们已经看不到她那优美的舞姿与歌喉了,但她依然在哺育着我们,从来没有遗弃我们。母亲——黄河已经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我们作为子女,能否为母亲分担一点,至少不要给母亲再加压力了。如果我们这样慈祥的母亲一旦在这样的压力病倒,没有了生命,我们这些子女都将成为孤儿,也就没有了母亲的庇护,我们也就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做子女的,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来帮母亲松松绑吧。

尤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黄河有利的一面,也有害的一面,黄河泛滥时给两岸的百姓造成的灾难,就是黄河的害;黄河确实也给两岸的老百姓带来了利,造就了农田,提供了饮水和生物,这就是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福。我们当前也开始了对黄河利用思维方式的改变,诸如在河南已经开始把黄河的泥沙挖出,填入河堤的内侧,这样一来,河床可以下降,以减少河水泛滥,同时也抬高了堤坝外农田的高度,以减少土地的盐碱化和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这样的行动已经开始了,知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思考而已。这也治理黄河的手段之一。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减少黄河的灾害。

关于第二个问题,是由赵连石提出来的,他带有几分深情地描述处于海拔4000以上的藏族,在国家政策下以保护三江源为理由而被移民藏族的情况,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关注。其实,这一问题,在前几天的大巴课堂也有所涉及,只不过,前几天的讨论,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而具有深度和参与讨论的广度。赵连石介绍说,他在去年去藏族地区时,看到了藏族的淳朴与憨厚,藏民在国家的政策下,为了保护“中华水塔”,使部分藏民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迁移到距原住地大约60公里的地方。他们来到移民居住点,由于不会汉语,移民村的藏族村长竭力在为移出的藏民寻找生计的出路,恳求移民居住区的大小老板雇请藏民,但由于语言不同,打自降生以来也没有看到过如何去从事这些老板所需要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出错是常有的事,但一旦出错,总会受到老板的辱骂,甚至挨打。一连几次之后,这些藏民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生活的自信与勇气,惶惶不可终日。

移出的藏民,国家虽然每月给一个家庭300元钱,这区区300元钱对藏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存,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藏民都是大家庭,不分家的。以家庭为单位对移民进行补贴,其实就是对藏民的一种不公正。他说到,当他们要离开考察点是,藏民唯一的恳求,就是希望他们带上一只羊给那些移出的藏民,说那些被移出的藏民已经几个月没有吃到羊肉了。当我听到这样的表述时,我也不禁流下了眼泪。其实,藏民并不想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并不需要别人的实施,他们甚至也不需要钱,他们只需要理解与尊重,他们就会生活得有味,就能够在有尊严的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但我们的“工程技术论者”则认为,我们当今科学技术如此昌明,难道还容许“原始民族”存在,难道还容许“原始文化”延续,难道就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吗?也许新移民不适应新的环境,久而久之,到他们的后代也就适应了,也就可以过上城市的生活了,他们也就赶上了时代步伐了。

 “工程技术派”这种的理解,自然遭到来自多方的反对。赵连石认为,藏民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世界上最和谐与自然的文化,他们吃牛肉,喝牛奶,衣牛皮,烧牛粪,住牛毡,现在保护“中华水塔”的名义下,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了藏民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其实,保护“中华水塔”是一个政治谎言。位于三江源的青海省,在看到西部开发,别的省区都各种名义和理由向国家获取资源。于是,三江源的投资保护就是最好的获得资源的门径。三江源,不仅关系我国东部、东南部发展的水源供应问题,还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问题。这确实一个天大的问题。于是乎,青海省就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论证保护三江源的价值何在。这些专家也许很难理解青海的真正意图,就开始在三江源忙碌起来,这为青海向国家伸手要资源提供了“科学的把凭”。于是,三江源的保护行动就这样来开了序幕。

其实,三江源不是保护问题,因为在这里生活的藏民,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他们的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并没对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藏民最理解三江源的生态系统,这是他们生息的圣地,他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从来都是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他们将自己的生命都在生态环境中循环。这样的生存方式,怎样去破坏了环境。可以说,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的出台,完全是一个政治谎言,而“技术”又成为了这个谎言得以延播的“帮凶”。当然,在“中华水塔”的保护过程中,总是有人在获利。但是,作为有良知的人来说,你获利可以,但起码不要去牺牲别人,不要给他人带来困难困苦与失望。

如果你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别人,就不要轻易地去评价别人,更不要去打搅别人。也正如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汪永晨所说的那样,在近代以来,我们已经饱尝了被“文明”强制的滋味,我们已经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作了不少的蠢事,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难道我们今天还不去反省我们的行为,而要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而要用我们的“文明”去取代他人的“文明”。我们难道就这样地“顺其自然”,听之任之,让一个个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眼前消失。我们的责任何在?

5、黄河十年行:环保组织监督兰州化工厂排污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9月02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9-02/110121023723.shtml

兰州西固区化工厂

  2010年8月23日,黄河十年行一行的专家、记者、志愿者30几人,在当地环境NGO绿驼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考察了工业城市兰州污染的一些现状。

  兰州空气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在冬季十分突出。绿驼铃徐定艳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兰州环境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是有部分企业在不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偷偷排放污水和废气。绿驼铃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兰州的污染企业进行备案、监督,并及时以邮件或短信的方式提醒。

  现在兰州有专门的巡查队在化工厂集中的西固区监督巡查企业的排污行为,尤其是夜间排污行为。对无环保手续的违法生产企业进行整顿,对夜间排污行为进行惩罚。不过由于兰州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兰州城空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也还是屡见不鲜。

  同行的专家赵连石告诉记者,兰州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五大化工城市之一。但因受地形限制,南北扩展受阻,城市只能沿黄河东西发展,所有的电厂、火力发电厂、重化工企业都分布在黄河两岸,并处于整个城市的上游地带。这对城市的空气、水造成严重污染。

  80年代末联合国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中,中国的兰州、本溪一起榜上有名。当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直接转达中国政府:在卫星图片上,中国的本溪在地球上消失了,兰州则若隐若现。那时的黄河不是黄色而是黑色的。兰州城曾经一度获得空气质量全国最差、污染全国最重、立春以来全国气温最高的“三最”称号。

  通过绿驼铃徐定艳的介绍,记者了解到这个立足本土的环境NGO在水污染、社区发展、环境教育、灾后援助、志愿者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水污染是其工作重点之一。绿驼铃开发了自己的教材在中小学中进行水环境教育;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水污染地图合作,;并以对社区饮用水安全长期关注。绿驼铃也是关注水的NGO组成的民间水保护工作联席会成员之一。

  背景资料:

  绿驼铃是200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的甘肃地区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西部环境保护事业,为改善己经恶化并仍在加重的西部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绿驼铃自成立以来依照其章程、宗旨和目标,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促进甘肃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解决甘肃环境问题、在公众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促进甘肃高校环境类社团发展、组织环保志愿者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等。为甘肃的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宣传教育及本地环保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策划:地球的两颗毒瘤之垃圾污染

来源:新浪环保 2010-09-03

http://news.sina.com.cn/z/lajiduliu2010/index.shtml

7、紫金矿业补偿款因大量虚报滞发 警方刑拘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9月03日 邵芳卿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03/095221031578.shtml

  在官方公布处置办法一个多月后,紫金矿业对福建省棉花滩电站永定库区养殖户的补偿款大部分仍未到位,而其主因竟是存在大量虚报补偿款现象。

  数日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赴永定县调查发现,仅并非渔业重镇的凤城镇大园村,就存在严重虚报现象,该村养殖户不超7户,但镇政府公示竟达18户,上报补偿款达2438.5万元。

  永定县有关部门称,该县上报的受损养殖户养鱼补偿款2亿多元,加入有关部分,总计约3亿元。目前,除郊区养殖户网箱养鱼补偿款到位外,大部分网箱养殖户和库湾养殖户的补偿款均未到位。

  对此,紫金矿业方面表示,由于存在大量虚报现象,该公司决定缓发涉嫌虚报者,已向该县派驻监察审计组,并协助公安部门展开侦查。

  截至目前,来自永定县公安局的消息称,已刑拘5名涉嫌诈骗的虚报者。

  养殖户骤增

  紫金矿业事件发生后,对于割网上岸的养殖户,永定县政府按每个人口100元/月、30斤大米的标准一次性发放半年期转产过渡费。

  此外,据《棉花滩电站(永定)库区养殖鱼类处置办法的通知》(永政综〔2010〕219号),浮头、死鱼补助最低6元/斤,鱼苗补助最低12元/斤。据《棉花滩电站(永定)库区养殖库湾处置办法的通知》(永政综〔2010〕226号),对网拦库湾补偿500斤/亩,对坝拦库湾补偿550斤/亩(不投饵)和1500斤/亩(投饵)。

  位于永定县凤城镇练坑的大园村,是1998年搬迁至此的棉花滩水库移民村。近期,为领取上述补偿款及转产过渡费,村里的养殖户一夜骤增,村民议论纷纷。

  在凤城镇政府办公楼下,本报记者看到,墙上公示出的大园村养殖户共18户,应发补偿款总计达24385009.5元。

  “村里养鱼的大概只有六七户,这是有根有据的。”8月28日,大园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殖户透露说,该村上报补偿款名单时,最多时报了80多户,最后镇里砍剩下18户。另几位大园村村民也称,该村仅7户养鱼。

  但村两委和镇政府却不认可这一数字。

  “全村多少人养鱼?恐怕十多户吧。”大园村村主任沈思品说。

  大园村村支书刘永桂则委婉说:“具体多少户数不是我们统计的,我们只是为镇里带路,没给数据,名单都在镇里公示了。”

  8月26日,凤城镇武装部长陈元光对记者说,他曾带领一个工作组,负责沈思品等8个大园村养殖户的鱼类数量核算工作。他声称,大园村养殖户“总共17户”。

  事实上,一个村究竟有多少养殖户,渔业饲料供应商很清楚。记者获悉,大园村的饲料基本从峰市镇采购。9月1日,峰市镇河头村的厦门强大饲料经销商温进强向记者证实,“大园村养殖户才五六户,没有18户。”

  虚报疑云

  除了对养殖户数量存在疑问外,部分大园村村民还认为村干部及其家属冒领补偿款和转产过渡生活费。

  经村民辨认,在公示名单中,村主任沈思品及其家族亲戚占了7户,村支书刘永桂的大儿子和侄儿占了2户。部分村民指出,9户中存在虚报现象,有的并未养鱼,有的少养多报。

  首先遭质疑的是村支书刘永桂家里。公示名单中有刘妻童惠群、刘子刘东锦等7人,但蹊跷的是刘永桂本人却不在其中。“刘永桂家里没人养鱼。”村里一个养殖户说。

  其次遭质疑的是村主任沈思品及其家族。村民认为,沈少养多报太明显,其家族亲戚沈思淦、沈思发、沈思明、沈思葵、沈洪标(村副主任)、沈湘庆中,有人未养虚报,有人少养多报。

  由此,村民将沈思品、刘永桂、沈思发等人举报至凤城镇及永定县有关部门。

  “看到人家补了那么多钱,肯定眼睛会红的。村里正征地修路,老百姓对干部有意见。”8月25日,对于村民质疑,刘永桂和沈思品对本报记者说,“反映到镇里的有三个,反映到县里去的有四个,都是干部和干部家属。”

  刘永桂解释说,其子与他姑姑合养了1800多平方米的网箱,“他股份多少我不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而沈思品则表示,他2008年开始投资养鱼,是总投资450万元的永定县棉花滩恒天绿水产有限公司股东,占30%股份,他个人拥有7000多平方米网箱和1300亩库湾。15日左右,634万多元网箱养鱼补偿款已打入他的农行专户。

  但出乎意料,村民所称多报多领的沈思品,却对记者诉苦称,其库湾养鱼补偿款未发放,是因官方少算约500万元。

  “我是有投料的,他把我当做没投料,公布的是270万左右,我接受不了,我起码值700万~800万元,所以不想处理,否则划不来。”沈思品说,他是用自己养猪场的猪肥养鱼,因此网箱和库湾养鱼补偿款“最少要1300万~1500万以上”。

  沈思品也对其族亲进行辩护。他说,侄子沈湘庆有养鱼,已补200多万元;堂弟沈思淦,25日补偿款将到位;弟弟沈思明有养鱼,“养多少我不知道”,堂弟沈思葵“与他姐夫一起养,养多少不知道”;弟弟沈思发“没下去养,是与朋友合股养”,“跟人家合作养,自己没亲自养,这很正常。”沈思品称。

  遭到举报的沈洪标此次领到补偿款73万(其中鱼款60多万,其他为设施费),他对记者辩称,他是与兄弟合资养鱼,个人拥有828平方米网箱。

  艰难调查

  事实上,虚报冒领现象在永定县的确存在,该县公安局已刑拘5人,紫金矿业也已往永定派驻监察审计人员,但永定官方对记者采访普遍采取回避态度。

  在政府层面,凤城镇武装部长陈元光认为因工作机制和监督上很到位,不可能出现错误数据。他说,每个工作队均抽调一名县直或乡镇纪检组长全程监督,对网箱及管理房喷漆区别并拍录像。在清点养殖户养鱼时,前一两天用过秤法,后因速度过慢改为抽样评估法。

  8月26日,凤城镇党政办负责人也强调纪检组长监督这一细节,否认大园村和该镇有虚报现象。对于记者提出的大园村及该镇总体补偿款数额及清单,此人表示不便提供。

  “宣传部会统一安排的。”28日,凤城镇镇长张凯祥谢绝记者的采访。此前27日,记者找到永定县宣传部,但该部并未安排采访。当日,永定县纪委声称有关负责人外出,联系未果,而永定县政府办则称分管副县长出差。

  事实上,永定县抽调纪检干部监督的做法,并不能确保数据准确。记者调查到,峰市镇河头村一名温姓养殖户公示的数据就多出30多万元,因惧怕无端获罪,该养殖户当天即向镇里反映并纠正。

  8月27日,永定县公安局长游勇章以永定属于受灾方及维稳为由,谢绝了记者正式采访,要记者找宣传部。

  但闲聊中他透露,目前全县已刑拘5人,其中涉嫌诈骗最高的是与该县村民以假协议虚报的上杭县稔田镇养殖户廖某灿,金额达100多万元,其余均为十几万元。

  据其透露,近期他接到的举报信厚近一尺,“很多都是假的,真的也有。”

  在峰市镇政府门口,记者看到,镇政府7月25日通报显示,4名村民经公安机关做工作后主动放弃了虚报。7月25日仙师乡和8月2日峰市镇分别刑拘了1名、2名虚报者。

  永定县公安局公告称,诈骗4万~20万元金额的将判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20万元以上的将判处10年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永定县畜牧水产局有关人士对记者透露,初步上报该县的养殖户养鱼补偿款数额达2亿多元,加上其他部分可达3亿元。由于虚报者众,该局李副局长每天都到棉花滩库区核查数据。

  截至目前,在网箱养鱼补偿款方面,该县仅发完城郊养殖户部分,其他乡镇尚未发完,而库湾养鱼部分全县仍未发放。“因为有争议,资金也未完全到位。”

  而该局李副局长对记者表示,他并未掌握公安立案具体数据及情况,全县网箱最新数据在县府办,“核查还需一段时间。”

  记者获悉,紫金矿业于8月18日贴出公告,声称对查实的举报奖励10%,并派出一位副总裁及数位监察审计室人员入驻永定金腾大酒店,专门负责核查有关数据。

  其核查人士对记者表示,该公司感觉虚报问题严重,正深入核查,但即便发现问题,仍只能依托公安部门进行调查,目前核查尚未结束。

而紫金矿业有关负责人称,该公司补偿金发放数据系由各乡镇提供,已决定对涉嫌虚报人员缓发补偿金。

8、中国掀环境污染“严打风暴” 40万家化工企业将受排查

来源:联合早报 2010-09-02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3/cnpol100902b.shtml

  (香港讯)近两个月来,中国连续发生多宗化工原料污染事件,为此,环保部本月将开始掀起为期两个月的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严打风暴”。据悉,共有逾40万家化工企业将在排查行动中面临严格审查。

  中国国土环境空间治理学会秘书长周生成对《文汇报》表示,此番大规模排查行动说明中国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有担当,而不会逃避。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指出,近两个月来,中国连续发生多宗突发环境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环境安全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暴发。故此,须全面排查沿江沿河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状况,遏制环境污染事故高发势头,尤其是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事故。他表示,此次排查整治行动从9月开始,至11月底前结束。

  是次排查行动负责人、环保部监察局局长邹首民对中国媒体表示,根据此前污染普查情况了解到,中国约有40余万家化工企业。

9、湿地保护呼唤法规出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0-09-0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479045_1.shtml

   今年3月,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的提案。

  民进中央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湿地资源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呈现面积急剧减少、功能降低、污染加剧、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资源和功能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湿地的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综合性专门法规,保护湿地的一些规定零散在《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满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制订《湿地保护条例》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的基础和保证。

  民进中央建议:为遏制破坏性使用湿地行为,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履行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的国际义务,国家应尽快制定并颁布《湿地保护条例》。

  链接:

  多年来,全球湿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保护湿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个缔约方。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10、七省区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0年09月03日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2626579.html

  国家统计局2日公布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情况。除西藏自治区数据暂缺外,上半年全国有23个省区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其中吉林省降幅最大,同比降幅为5.55%。值得注意的是,青海等七省区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

  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基本持平。除了吉林省外,四川省和安徽省上半年能耗降幅位居第二、三位,分别达到4.05%和3.58%。而辽宁、江苏、陕西、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等7省区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升幅最大的青海省达到7.53%。

此外,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同比下降2.69%,钢铁行业下降1.64%,建材行业下降7.61%,化工行业下降4.28%,纺织行业下降2.42%,石油石化行业上升11.35%,有色行业上升8.11%,电力行业上升4.19%。

会诊城市“绿肾”

11、蓝天白云≠好空气 北京拟将细粒子纳入日常空气质量监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09月03日 潘少军

http://env.people.com.cn/GB/12622019.html

  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只反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常规监测项目

  今年以来,灾害天气频繁出现,人们开始对环境给予更多关注。近期,一组美国华盛顿市蓝天白云照片与北京市阴沉灰暗照片的对比照片在网络上盛传,有网友怀疑,如此大的反差说明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过低。

  日前,北京市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将把细粒子纳入日常空气质量监测。此外,北京还将开展酸雨、臭氧监测和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

  实际上,从上世纪末至今,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公众提供了大量公共环境服务。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人们不太容易读懂监测数据,以致对监测结果产生了疑问乃至误解。

  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管理处副处长余建科。

  评价体系不同,结果差异正常

  重点监测可吸入颗粒物

  记者:在互联网上,近期有人将一张美国华盛顿市的蓝天白云照片与北京市的阴沉灰暗照片进行空气质量对比。据说当时华盛顿市的空气质量被评定为污染,而北京的却是良好。如此大的反差,是否说明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过低?

  余建科:这种说法不科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目前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一次污染物,因此,我国主要监测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目前主要污染物是臭氧和细粒子等二次污染物,因此,这些国家主要监测它们的浓度。一次污染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由一次污染物受到相关环境影响而间接产生的污染物,两者有所不同。

  正是由于北京和华盛顿监测的污染物指标不同,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监测结果。例如,华盛顿当时虽然是晴天,但由于较强的紫外线照射,大气中漂浮的有机物等可能被激发出更多的臭氧。因此,按照其监测标准,污染程度自然较高;北京虽然是阴天,但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并不一定比往常高,因此按照现有监测标准,污染并不一定比往日高。

  记者:我国目前重点监测的空气质量指标有哪些?今后还将有哪些污染物列入监测范围?

  余建科:我国目前实际监测的大气污染指标有9项,分别是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细粒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苯并比(致癌物质)、铅等污染物。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被列为常规监测项目,需要每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监测,并通过媒体对外公布;其余污染物需要最少一个季度监测一次,相关监测数据并不对外公布。

  以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为例,由于它会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监测重点。以颗粒的直径为标准,粒径大于100微米的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介于2.5到10微米的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小于2.5微米的被称为细粒子。由于总悬浮颗粒物粒径较大,不容易被人们吸入肺部,危害性不是最大的。我国目前基建项目较多,由此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较多,因此我们将其作为重点监测对象;而发达国家可吸入颗粒物较少,因此他们主要关注细粒子。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空气质量监测的项目也会随之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细粒子污染;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部还打算将臭氧和细粒子纳入常规监测。

  二级空气质量天数逐年上升

  北京天气没变差

  记者:有人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的空气变差了,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余建科:我们的监测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与奥运年相比,北京近两年的二级空气质量天数(达标天数)处于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2天。例如,今年北京市达标天数比例要求达到73%,而到8月31日已经达到79%。以北京市监测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例,1998年时大约为每立方米160毫克,奥运年为每立方米120毫克,近两年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

  实际上,我们监测的是全年的空气质量情况,奥运会期间的8月份是一个特例,并不能代表整个奥运年的空气质量水平。此外,人们之所以有北京空气变差的感觉,可能也与近年来北京空气变好的速度放慢有关系,也有可能与今年发生的沙尘暴有关系。但据我们监测,即使在今年发生沙尘暴时,属于五级重度污染的空气质量天数也没有超过两天,比1998年时曾发生过的连续5天重度污染的情况要轻得多。

  从监测结果看,北京市的北部空气质量要好一些,南部的质量稍差一些。这与北京市的北部是生态涵养区有关系,这里多是山区,植被好、工业少,并且处于上风口,因此污染少,例如延庆、密云的空气质量就非常好;而南部的房山等区县小企业多一些,空气质量难免要稍差一些。

  记者:北京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如何进行布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构建的由地面监测系统与雷达、卫星构成的立体网络是否还在使用?

  余建科:奥运会期间,为了保证最高标准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我们通过租用、共享等方式使用了一些雷达和卫星信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成本过高,无法将其变成常态化监测,奥运会后,北京市主要依靠现有的地面监测系统,其监测精度也能满足平日需求。

  目前,北京市地面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和中心机房组成。在16个行政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群密集地区都设有监测子站,如今共有27个监测子站,其中12个是国控站(内含一个无污染的背景站,设在北京定陵,用于与其他国控站进行对比)。

  监测子站通过探头吸入空气,对空气进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监测;数据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到中心机房,经过分析整理,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各种监测报表、图表和报告等。

  目前,北京市一是公布11个国控站的监测数据平均后的首要空气污染指数,代表全市的空气质量;二是发布全市27个监测子站的首要空气污染指数。

  延伸阅读

  ■ 什么是细粒子?

  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目前,北京每天监测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在10微米以下、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相比之下,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其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细颗粒物可进入人体细支气管和肺泡,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

  ■ 空气污染指数如何计算?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利用相关公式,将监测到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值换算成指数,以便于评价和理解。与空气质量相对应,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七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空气污染指数为0—50,空气质量级别为I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此时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空气质量级别为II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良。此时除极少数对某种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外,对公众健康没有危害。

  空气污染指数为101—150,空气质量级别为III(1)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此时,对污染物比较敏感的儿童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但对健康人群基本没有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为151—200,空气质量级别为III(2)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度污染。此时,几乎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对敏感人群尤为不利。

  空气污染指数为201—300,空气质量级别为IV(1)级和IV(2)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和中度重污染。此时,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空气质量级别为V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度污染。此时,所有人的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12、银川湿地发出红色警报

来源:银川新闻网2010-09-03

http://www.ycen.com.cn/content/2010-09/03/content_848416.htm

    “七十二连湖”时的银川湖泊湿地面积到底有多大没有一个准确答案,然而记者却被另一组数据吸引——银川市目前一公顷以上的湖泊多达400个,湖泊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2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4.7万公顷。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在我们有感于银川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沧桑巨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银川湖泊湿地的现状,重视湖泊湿地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因为湖泊湿地就是一个城市的“绿肾”,影响一个城市今后的发展大局。

    9月1日,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首府行动组再次集结,围绕“保护湖泊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对银川市的湖泊湿地展开了集中检查活动。

    2006年,景观水道爱伊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鸣翠湖和阅海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07年,宝湖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9年,黄沙古渡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种种荣誉加身的同时,我们看到了银川市湖泊湿地保护和利用领跑西部省会(首府)城市的身影。

    强“肾”之路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博得“七十二连湖”美誉。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末,受到天气干旱、围湖造田、改湖建塘、城市建设等诸多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面积成倍减少,“七十二连湖”的壮美景象仅成了老银川人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面对这样的尴尬现状,本世纪初,银川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大面积实施湖泊湿地恢复与保护,努力打造“塞上湖城”靓丽名片,坚定不移地走上强“肾”之路。

    对于在这条路上开展的工程,银川市湿地办副主任丁勇锋如数家珍:从2002年以来,银川市湖泊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工作有序展开。2003年至2005年,在鸣翠湖、阅海和黄河湿地实施了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4年,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爱依河工程竣工,连通了七子湖、宝湖、北塔湖等湖泊湿地,成为市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带和风景线;2005年,阅海和西湖连通工程竣工,第二排水沟、四二干沟、银新干沟等城市主要排水、排洪沟道进行清淤治理;2009年,宏大的黄河湿地公园工程开工,同时实施了银川市东南水系建设,连接了银子湖、章子湖等10多个湖泊;2010年,银川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开工建设,王家湖、李家湖、罗家湖等湖泊湿地加入“大家庭”。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银川市的湖泊湿地面积已达4.7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城市水环境生态圈,“七十二连湖”的绰约风姿重新展现在了市民眼前。

    阅海的芦苇逐年消退,宝湖每年需要补三四次水才能保持水位……种种迹象表明,银川市湖泊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急迫、棘手。

   “肾”虚之兆

    “近年来,我市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涉及到沟道污染物、部分湖泊湿地清淤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丁勇峰对湖泊湿地保护和利用现状不无担忧。

    站在阅海1466公顷的水面上,记者感受到的是湖光山色的秀美和空气的湿润纯净。然而一个现实问题却在行动组专家的眉头显露——阅海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出现了芦苇逐年消退等问题。因为芦苇是水体的天然“净化器”,消退的步伐遏止不了,水体将面临严重的污染威胁。

    地处银川城市心脏部位的宝湖成为众多房地产商盘中的吸金眼,如今的宝湖用伤痕累累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首先是积累了10多年时间、厚度达到80厘米的淤泥是个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宝湖的水质,还影响着保护和利用的进程。其次伴随周边楼盘的陆续开工建设,水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每年都需从唐徕渠补充80万立方米才能满足蓄水量。然而面对每年7万元的补给水费,接手仅3年的金凤区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也一筹莫展。还有排水口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宝湖周边没有退水沟及排水管网,如果遇到大涝或水体严重污染,湖水将陷入无“路”可退的境地。

    行进在黄沙古渡被花棒和红柳簇拥的沙路上,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这里与荒凉、干枯等词联系到一起。这是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沙漠地带,3243公顷的沙土地在5年时间内蜕变成一片生态绿洲。然而这里的生态同样受到人为威胁,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忠雄坦言,最大的难题就是周边少数农户的乱垦乱牧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沙漠扩大。

    曾有人用“月宫跌落的镜子”来形容鸣翠湖的清灵秀美,可谁又知道这一片心灵憩息地也有它的烦心事。鸣翠湖南湖退田还湖工程不能顺利实施,围栏无法封闭,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当地村民因鱼被鸟吃掉多次干扰湿地保护。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

    未来10年,银川湖泊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补“肾”之策

    “肾”发出了“虚”的信号,就要想办法来补。但如何补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每一个个从事和关心湖泊湿地保护的人。鸣翠湖的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建议:政府出面化解鸣翠湖与当地村民的矛盾,不要再出现湿地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的现象。阅海实业集团总经理冯玉璞建议给湿地保护与科研方面的经费支持,不断开展湿地规划、监测与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周边建筑企业承担部分补水费用,解决宝湖周边污水进城市管网问题,筹集200万元资金启动宝湖清淤工程。

    针对这一个个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银川市湿地办副主任丁勇锋对记者讲:“银川市的湿地保护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统一的管理、监督和协调能力不够,各县区(市)各做各的规划,没有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体系。同时,银川市对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湿地的开发利用缺乏评价机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不足,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湿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保护小区及示范区建设、湿地污染治理等方面均没有专门的资金支持。”

从丁勇锋的话中,我们感觉到,要解决湖泊湿地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里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不合理、资金缺乏等诸多问题。但对于目前出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丁勇锋称将采取四种方式逐步解决。即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呼吁全社会保护湖泊湿地;多渠道融资,巩固现有成果,规范保护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并建立银川湿地监测信息系统、湿地水质监测站、鸟类救护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对湿地保护给予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逐步解决一个个存在的问题。

13、我国夏季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大气环流异常系主因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09月03日 米艾尼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03/113621032228.shtml

第2页:我国高速远程滑坡呈增长趋势

第3页:中国古代人如何应对夏天

  中国式夏天 中国今夏是否无常

  “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气象灾害重灾区之一”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历史上也很罕见。尤其最近爆发的泥石流,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除了暴雨和由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高温和干旱其实也是今年夏天中国天气的“关键词”。异常高温甚至导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内蒙古、华北和海南出现旱情。

  不过,中央气象台原台长李小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夏天是中国季风气候非常极端的表现,“但是总体来说,符合中国夏季的气候特点”。

  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与西伯利亚寒冷气团南下导致的冬季风相比,夏季风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更为多变和暴躁。比如它广泛地与复杂地形遭遇,形成强降雨,中国因此成为一个多暴雨的国家。

  自5000年前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始播种,夏季风就这样固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极端的夏天

  暴雨几乎是今年夏天最引人注意的天气现象。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70.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1.3%,为1961年来第4多,仅次于1998年、1973年和1983年,也是1998年之后最多的一年。

  与常年同期相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东北、西北地区大部降水量偏多,江西、浙江、福建、吉林、辽宁、青海、新疆等省区偏多3成至1倍,而华北、黄淮、西南大部、华南南部及内蒙古、甘肃等地则降水偏少,河北、山西、海南等地则偏少3至5成。

  6月以来,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普遍出现了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华北、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南部等地极端最高气温达38至42摄氏度。其中,新疆托克逊日最高气温高达48摄氏度。

  在6月1日至7月31日,当整个长江流域都在抵抗洪水的时候,全国有102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多2.2天。

  虽然内陆地区旱涝频出,但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发现,今年夏天台风非常少。

  截至7月3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今年共生成3个台风,其中有2个台风在中国沿海登陆。与常年同期相比,台风生成数偏少5.7个,登陆数偏少0.6个。而且,今年台风登陆时间此常年晚了17天。

  任福民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副热带高压过强是台风偏少的主要原因,“今年的副热带高压覆盖的面积比较大,南北范围非常宽。西太平洋台风活跃的地区,正好处于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之下,不利于对流的产生,也就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台风与大陆上的“不平静”相对应。任福民说,在中国的夏季,如果台风活动多,台风就会阻断西南季风往北吹,截断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内陆的水汽输送,使内陆降水减少。反之,台风少,降水就必然多。

  对于经常受到台风侵袭的沿海地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舒服的夏天。但生活在降水带中心地区的人们则要面对洪水的威胁。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准则。

  “今年,副热带高压比较强,雨带在五六月份位置偏南,到6月中旬以后,雨带本应该到达长江流域,结果雨带还盘踞在江南地区,造成强降水和南方的洪水。到了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才向北移动到我们国家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南部。 ”李小泉对本刊记者介绍说。

  他说,今年副热带高压向西深入的幅度很大,所以在比较干旱的西部和西北地区也下了很大的雨。

  任福民认为,今年夏天这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

  “中国夏天最重要的环流系统,就是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从今年入夏以来,副热带高压就很强,而且位置偏西,南北宽度比较大。”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正停留在中国的南方广大地区,西北部的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南部,处于副高的外围冷暖空气的有效交汇就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降雨带。

  如果大气的环流出现了异常,作为整个地球气候系统元素之一的副热带高压,也必然受到影响,出现异常,“我国今年夏天的异常状况,是整个地球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任福民说。

  夏天的中国是“重灾区”

  “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气象灾害重灾区之一。”任福民说。

  中国地处东亚地区,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除北方受偏北气流影响外,其余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冬季除华南地区受偏南气流影响外,广大地区主要受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和西风急流控制。

  除了中国以外,南亚地区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也是明显的季风气候,与中国同属于亚洲季风区,也属于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和脆弱区。

  “正是因为季风的控制,多雨、炎热是我国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李小泉说,冬天大陆上的高压很强,使中国几乎成为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而夏季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雨季长度、雨量和分布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夏天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且各地温差很大。”

  对中国夏天影响最大的就是来自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一个很庞大的暖性的高压系统,主体在西太平洋上。它的强度和变动方向,对中国夏季天气具有决定性影响。它本身是一个弧形的带状,外围是雨带,这个雨带每年从5月到9月从中国的南部推移到北部,在它覆盖之下的地区,通常是高温多雨。在其他地区,则多是干旱天气。”李小泉说。

  在正常状态下,夏季风雨季从南往北推进,汛期从4月中开始,在6月17、18日到7月10日左右从江南地区到达长江流域,7月下旬到8月上旬到达华北地区,最终到达东北地区南部。

  之后,季风南退,西北地区会在9月份前后出现秋季降水。随后季风就非常微弱,逐步退出中国。10月末冬季风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完整的季风环流规律。

  任福民说,除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外,中国大陆的很多地区也受到大陆性高压的影响。“比如2006年四川盆地的大干旱,就是因为那个地区受到大陆性高压的控制,导致干旱和高温的天气。”

  地球由赤道划分为南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冷空气通过赤道流向北半球,冬天相反。通常状态下,这股气流都是云贵川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它绕过青藏高原南侧,经过孟加拉湾进入中国西南内陆。

  今年春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正是因为这股暖湿气流非常弱势:去年冬天北方的严重暴雪,导致冷空气位置偏北偏东,所以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交汇的几率非常小,不容易形成有效的降水。于是,极端的干旱天气就爆发了。

  这一切似乎都是季风气候“惹的祸”。其根本原因,则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强季风“元凶”

  李小泉说,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气候版图都要重写。

  “季风对我国内陆地区的巨大影响,跟青藏高原的热力系统有重要的关系。”李小泉强调说,“青藏高原因为地势的原因,夏季气温非常高,形成一个巨大的热源。这些暖气流必然会上升,于是就需要南方的暖湿气流来补充。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西南季风就不会如此深入内陆,我们受到季风的影响也就不会这么大。”

  他说,如果把青藏高原从地球上拿掉,那么紧靠青藏高原的东亚和南亚的季风,就不会有那么强,中国以及南亚地区,就不会形成这么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另外,青藏高原每一年的热力状况,都跟这一年的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如果前一年青藏高原的积雪过多,在夏季转化成热源的时间就会比较晚,那么这一年季风的爆发也会随着推迟。

  任福民补充说,青藏高原积雪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中长期变化。“在对全球气候进行预测的时候,我们认为值得考虑的因素一般只有三个,一个是海洋气候的变化,一个是两极冰雪的情况,再一个就是青藏高原的积雪情况。”

  同时,由于冷暖空气都无法跨越青藏高原到达它的北部,导致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的中西部四季少雨干旱,而中国南部地区则经常出现暴雨、洪水。应该说,中国夏季的“南涝北旱”和青藏高原有直接关系。

  所以在夏季,中国各地的温度和降水区域性区别非常明显:东北地区一般不受季风的影响,属于温带气候,夏天凉爽干燥;西北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干旱;华北以南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总体炎热多雨。

  这种气候类型,决定了中国不同区域需要面对的灾害挑战。

  任福民还认为,除了青藏高原这个大的地形影响以外,中国内陆地区主要山脉的走向,也加大了今年夏季的季风影响。“像秦岭等我国重要山脉都是东西走向,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这也让雨带的推移受到山脉影响而减慢,造成局部的暴雨和其他极端天气。”

  说不清的夏天

  其实,中国周边国家的天气在今年夏天也不“太平”。

  “由于大气总体上是由西往东,绕地球一圈流动,所以大气环流的上下游之间出现的极端事件也会存在某种联系。”任福民说,今年夏天俄罗斯的大规模干旱,与中国共同受到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

  他介绍说,俄罗斯干旱的原因是有一个阻塞高压一直滞留在乌拉尔山附近,所以俄罗斯从7月中开始就异常炎热,“正是由于这个阻塞高压的存在,使得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得以经青藏高原北侧进入到我们的北方,促成了我国西部和北方稳定降水的出现。”

  俄罗斯的夏天虽然没有季风“骚扰”,但产生于高纬度地区的阻塞高压经常带来麻烦。任福民介绍说,今年夏天,欧洲东部地区和俄罗斯都被高温笼罩。美国东部地区和加拿大气温也偏高。“今年巴基斯坦爆发的大洪水,都和大气环流异常有关。”

  他认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就是欧洲平原,“因为西侧有大西洋暖流,所以那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降水非常平均,也没有明显的干湿季。所以欧洲的夏天凉爽而少雨。它南边的地中海地区,夏季就比较干燥炎热。”美国也受到季风的影响,但是因为那里没有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地形,所以季风影响没有东亚和南亚这么强烈。但是在美国西部地区也有较大型山脉,但中东部夏季龙卷风比较多。

  任福民说,按照正常规律,入秋后中国大的降水就应该结束,降雨带也将慢慢退出大陆,“但在西部地区,9月份还可能会出现秋雨。”1998年大洪水之后,中国中东部地区曾出现了大旱。今年夏天的气候现象是否会对今冬明春产生影响,任福民表示,天气现象之间都会有联系,但是现在还不好预测。

  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他解释说,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是否对某一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有作用,需要深入分析后才能确定。去年年底欧洲、俄罗斯、我国北方爆发的暴风雪,以及目前发生各种极端事件,可能理解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全球变暖对这些极端事件是有贡献的,但是,其作用究竟有多大,应该说目前科学界还缺乏可量化的技术手段。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近60年来拉尼娜事件影响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一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不同季节极端天气之间的互相影响在过去几个月中非常明显。任福民说,去年冬季北方的大暴雪使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也很强,所以今年的夏季风爆发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虽然天气无常,但今年的夏日充分体现中国夏季气候特点,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夏天。”李小泉总结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4、全球五大未解决生态灾难 罕见煤火困扰中国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0年09月03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09/02/2420493_0.shtml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7月18日报道,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油井爆炸事故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但是比起半世纪以来一直深受漏油困扰的尼日利亚尼日尔三角洲来,墨西哥湾的漏油只能算小巫见大巫。BP日前宣称已经堵住了漏油,但现在庆祝还为时过早,世界上还有许多环境灾难依然在持续。

1.尼日利亚漏油事件(1966年)

从50多年前,尼日尔三角洲开始采油至今,共有5.46亿加仑原油泄漏,相当于每年都发生一次“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那里大约有2000多处漏油点,其中很多已经漏油几十年。石油公司谴责偷油贼和武装分子的破坏,而当地人士谴责采油公司设备老化、安全意识放松。随着采油活动的增加和当地地形所限,尼日尔三角洲未来数年内的漏油将会增加,像2008年那样的管道爆炸事件也会发生更多。

2.中国煤火(1962年)

中国工业增长70%所需能源依赖于煤炭,但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内蒙古的地下煤火至今困扰着中国。覆盖4800公里长的区域,这场煤火每年估计需要消耗2000万吨煤炭,超过德国全年产出。无独有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Centralia的地火,与中国的规模差不多,至今依然燃烧着。

3.海地森林采伐(1492年)

当哥伦布第一次登上这个被称为Hispanola的地方时,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树木覆盖着。可是今天,海地98%的森林已经消失,已经成为人类史上采伐森林最严重的例证之一。海地人最常用的燃料是木炭,每年需要烧掉3000万棵树。没有树木的防护,飓风、地震以及腐蚀几乎毁掉了海地的农业,进一步加剧了海地的贫困。

4.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咸海缩小(1960年代)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里面生活着至少20种鱼类。20世纪60年代初期,前苏联政府建造了45座堤坝和30000多公里长的河渠,支持在乌兹别克斯坦沙漠平原建造棉花工业区。在随后三十年间,咸海缩小了五分之二,周围的渔村也都变成沙漠荒地。由于水中含盐量过高,鱼类全部灭绝。当地饮用水供应陷入危险水平,棉花田使用的杀虫剂也渗入地下水中。每年高达7500万吨的有毒浮沉和盐末被吹到中亚各地。由于哈萨克斯坦建造堤坝,咸海北部已经开始恢复,但南部依然处于环境恶化之中。

5. 东太平洋垃圾区(1997年)

位于加州和夏威夷之间的某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堆,塑料和各种碎片垃圾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半美国大,厚达30多米。这个垃圾区是北太平洋环流系统的产物,它将美国西海岸和亚洲东部的垃圾带到北太平洋。这些塑料碎片的数量是浮游动物的六倍,许多鱼类和鸟类误将它们当成食物,塑料中的化学物质也重新进入食物链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世界大洋每2.6平方公里含有4.6万片塑料,每年因此死亡的海鸟超过10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为10万只。

15、湿地,正在消失的“地球之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0-09-03 刘书艳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9/671283478426_1.shtml

   一些湿地正在变成钢筋水泥的别墅,变成道路、工厂和农田,犹如焚琴煮鹤。正因为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才使湿地保护成为无法破解的难题。湿地被大面积围垦与过度开发的背后,与当地政府对湿地的漠视与不作为有极大关系。在少数地区,地方政府甚至成为湿地保护的最大干扰者。

  “我从小就住在温榆河畔,那时候和童年的伙伴们一起下河抓鱼,还有虾……总之,那里很美,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也失去了很多。”人到中年的林先生回忆起温榆河过去的清新与宁静,心中仍满是留恋。

  其实,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像温榆河一带这样的湿地逐渐被破坏或者消失的情况很普遍,人们正在逐渐失去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于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人的梦中乐园

  为了保护湿地,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湿地公约》。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旨在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全球暖化、冰川消退、水位上升、降雨不均,全球正热烈讨论气候变化和它带来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湿地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调节自然生态功能的三大资源——森林、海洋与湿地中,湿地等于一处水源。虽然湿地只占地球表面大约6%至8%的面积,不过很多研究指出,湿地能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除了具有森林所有的生态功能外,湿地对维系水循环、降解污染、蓄洪防旱、保护珍稀动物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更关键的是,作为“地球之肾”,湿地能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对气候具有调节功能,并缓解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同时,湿地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珍稀水鸟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它称得上是“鸟类的乐园”或“生物展览馆”。

  据称,中国面临的现状是,在湿地面积锐减的同时,湿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迅速退化。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曾经达到过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而近年的调查却显示,中国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降到了国土总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此外,还有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

  开荒种地、挖塘养鱼、抓禽捕鸟、打砂取土、私搭滥建……这些因素直接加速了湿地的减少和消失。在城市不断发展扩张中,特别是近年来周边地区公路及房地产的开发,使原有的天然径流形成和汇入通道被人为阻断。附近地区湿地开垦为耕地,渔业和种植业过度开采地下水,更加剧了这种破坏。

  当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变为“高楼林立”,当绿地被毁坏、风沙袭进城市、气候变得古怪……人们开始做梦都想念湿地。它已经不仅仅是野生物种抓住的“救生圈”,更是那些为钢筋水泥所困的城市人的梦中乐园。

  湿地变高楼

  “城市快速发展、水资源过度利用、湿地迅速消失、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这些正成为北京湿地现状的真实写照。

  以温榆河为例,温榆河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中唯一常年有水的河流,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曾经的温榆河风景优美,如今,河岸边上塑料(10545,65.00,0.62%)袋、餐盒堆积,一块块土地由于长期烧烤的原因而寸草不生,河沙外露,有的地方甚至需要走过一段沙化的河岸才能到达河边。人为的破坏已经使温榆河附近的风景失去了往日的秀美。

  北京顺义区某别墅楼盘曾在销售手册中宣称是“中国首个在湿地里种出的别墅”。这并不是开发商为吸引顾客故弄玄虚,在这一楼盘的项目区域内的确有几块湿地。“湿地里种别墅”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并不少见。

  北京湿地周边往往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区域,农田、建筑、水利设施、公路等对湿地植物及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城市的快速发展侵占了北京市的湿地,郊区原有的大量苇塘、坑塘基本消失,现仅剩864公顷。海淀六郎庄、巴沟一带过去泉、淀遍布,如今高楼林立,湿地全部消失。原来茫茫一片的三海子是北京城南久负盛名的沼泽地,现在这片湿地已经被楼房包围,所剩无几。

  据有关资料显示,1962年北京郊区有苇塘面积1万公顷左右,40年后苇塘面积已不足500公顷。从1980年到2008年,28年间全市水田种植面积减少95.8%。这样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很多见。

  声名远播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公园位于深圳湾畔,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深圳的海内外游客都要去海滨生态公园看看沿海岸逶迤的红树林和在此越冬的数万只水鸟翔集的壮观场面。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然而,如此珍贵的财富因为房产开发的破坏,湿地面积20年间减少了50%。

  保护湿地

  其实对于普通大众,对湿地这个词汇的认知可能来自于电影《非诚勿扰》中的西溪湿地,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非诚勿扰》拍摄之前,西溪湿地的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提起杭州名胜,很多人知道有西湖,不知有西溪。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已形成1800多年,河港、池塘、湖漾、沼泽密布,生长着数百种植物,百余种动物,其中鸟类占杭州鸟类总数的近一半,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绝”。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目前仅存十余平方公里。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建满住宅新区,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两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当时专家指出,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而且据测算,如果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成本就要增加1亿元以上。2003年,杭州市用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通过家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房屋整修等措施,对其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恢复。2005年2月,西溪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定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显然,这是一个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例子。不过,仍然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将一些湿地变成钢筋水泥的别墅,变成道路、工厂和农田,犹如焚琴煮鹤。

  正因为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才使湿地保护成为无法破解的难题。湿地被大面积围垦与过度开发的背后,与当地政府对湿地的漠视与不作为有极大关系。在少数地区,地方政府甚至成为湿地保护的最大干扰者。

  我国湿地面临的直接威胁主要是湿地被开垦、开发、污染,湿地资源过度利用,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在湿地上游截留水源以及过度的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用水以及自然因素造成的湿地生态缺水等等因素对湿地构成了严重威胁和破坏。目前,造成湿地丧失和退化的这些直接驱动力没有有效消除,局部地区甚至有日趋加重的趋势。

  另外,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继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湿地丧失和退化间接驱动力的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因子也将长期存在,我国湿地将长时间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唤起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背景新闻

  青海三江源黑土滩变绿洲

  ■何伟

  目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黑土滩治理项目完成投资7400多万元,75万多亩黑土滩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变成片片绿洲。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过度放牧和鼠害等因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700多万亩高寒草甸退化成裸露的“黑土滩”,其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严重威胁着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该工程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支撑等三大建设项目,其中黑土滩治理是22个子项目之一,也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和关键之一。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治理黑土滩的主要措施是围栏补播,即在重点项目区推广种植草地早熟禾、披碱草、中华羊茅等新型牧草,然后实施至少3年的封育管理,使原来退化的草地得到休养生息。

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黑土滩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2005年以前的2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平均亩产鲜草量比治理前增长了6倍,牧草平均高度已达到50厘米,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成效。

16、珠三角一体化:能否保住生物多样性

来源: 南方日报2010-09-03

http://news.163.com/10/0903/08/6FL5CIOM00014AED.html

  不久前,“聆听大地的声音”生物多样性之旅展览在广州博物馆拉开帷幕,立即引起了轰动。不仅引起珠三角众多市民前去观看,而且让生物多样性成为热议话题。

  有网友在网上抛出这样的观点:广东省出台《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广东将投资19767亿元,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四类重大工程共150项。可以预见珠三角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种大的工业项目将纷纷出炉,后工业化将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滚滚而来,我们还能否保住生物的多样性?珠三角世界级都市圈呼之欲出,没有了田园乡村,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怎样?

  有网友提出,可以预见珠三角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种大的工业项目将纷纷出炉,我们还能否保住生物的多样性

  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广东的关注还不够,尤其是在珠三角,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让这里的环境危机四伏

  在深圳和珠海这两个经济特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这里的物种也在不断地减少

  平均每20分钟消失一个物种

  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目前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险。

  据了解,“聆听大地的声音”生物多样性之旅展览于今年6月在我省汕头启动时也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8月中旬抵达广州又掀起一轮热潮,广东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称,该活动向人们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呼吁人们保护濒危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聆听大地的声音”是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女士(MayaLin)设计的最新作品“什么正在消逝?”系列艺术作品之一,它由可再生塑料制成,内部装有声音、影像,每20分钟循环播放一系列1至2分钟关于稀有、濒危以及灭绝物种、栖息地及相关议题的短片。每20分钟的末段将有一个总结并播出一个名为“不砍伐一棵树”———强调减少全球变暖问题和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短片。把20分钟作为一个循环,是因为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从地球消失,作者希望以此唤起对正在消逝物种的关注。

  中山大学地球和环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说,从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现在,低碳环保成为全球焦点的今天,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旨在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全人类共同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目前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险。

  中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大决议,成立了由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24个部门组成的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并提出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广东的关注还不够,尤其是在珠三角,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让这里的环境危机四伏。

  珠三角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围垦建厂房、养殖等因素让珠三角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珠江口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速度远远赶不上其被破坏的速度,红树林湿地退化现象日趋严重。

  “有几个人知道红树林能够救命?”不久前,省政协委员蔡越秀发出这样的疑问。事实上,知道的人还真不多:2004年印度洋海啸期间,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渔村里的172户人家,正是因为当地茂密的红树林消风减浪而全村幸免于难。

  然而,作为沿海陆地的第一道生态防线,被誉为“沿海生态卫士”的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现状却令人担忧。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围垦建厂房、养殖等因素让珠三角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珠江口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速度远远赶不上其被破坏的速度,红树林湿地退化现象日趋严重。

  蔡越秀说,珠海淇澳岛拥有珠江口西岸最大的红树林湿地,是全省湿陆比例最高的城市,是国际候鸟迁徙“绿色通道”上停歇、越冬的主要站点,也是全国少有的紧靠大城市的红树林湿地之一。在深圳,红树林保护区面积367.64公顷,有70公顷天然红树林,22种红树植物,189种鸟类,其中23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鸟类。但是在这两个经济特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这里的物种也在不断地减少。

  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孟帆坦承,目前广东省湿地遭破坏严重,整个生态系统恶化。

  城市化进程还对一些以农田为生的动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房地产侵占农田,使与农田相伴的动物踪迹消失的现象非常明显。”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说。

  肇庆的江西村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水雉分布地,2009年以前,有约1000多只水雉在村里100公顷的茨实塘里生活。每年4月,茨实生出,水雉就过来,到了10月茨实收割,水雉又飞走。自从2009年后,当地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把茨实塘改造为溪塘,从此,塘里完全看不到那1000多只水雉的身影了。

  确实,城市化的进程已让珠三角生态严重透支。

  世界级都市圈能否还有生物多样

  千万别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在农村中盖满“洋楼”,让农村充满城市气息。如果这样,我们以后就除了建设高楼大厦、豪华汽车外,什么也没有了。

  “没有干净的水、没有干净的空气,没有了多样的生物、和谐的生态环境,我们发展到最后,拥有很多豪宅,那是一种可悲。”中山大学周永章教授说。

  《规划》的出炉,让人看到了珠三角城市化、工业化的美景,同时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担忧:“石屎森林”的城市,仅仅靠人工的绿地,是否还有生物的多样性?当世界大都市圈即将形成,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将不可回避摆在我们面前。

  周永章教授认为,如今与上世纪相比,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而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和风险更加巨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目前珠三角土地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是无路可走,土地已经成为十分缺乏的资源。据了解,目前珠三角许多地区建成区的覆盖率数据有的已超过了警戒线,东莞达到37%,佛山是31%,中山是35%,南海最高是47%,这些覆盖率是很惊人。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说,南海47%覆盖率,即等于有一半的地都被水泥覆盖,多可怕!因为覆盖率太高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还能谈什么生物多样性。

  “规划一定要让布局科学合理,规划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周永章教授说。

  据了解,从20世纪90年代起,珠三角很多城市大搞扩张,实施不切实际的城市规划。当年珠三角各市城区规划规模就能居住1亿以上人口。

  “政府官员千万别误认为,珠三角9座城市一体化,就是到处盖厂房、建筑高楼大厦,甚至巴不得让各个城市的楼群连接起来。或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在农村中盖满‘洋楼’,让农村充满城市气息。如果这样,我们以后就除了建设高楼大厦、豪华汽车外,什么也没有了。”周永章教授表示。

  科学一体化,更有利于生态保护

  珠三角一体化,需要一种科学的布局,只要布局合理,可以修正片面的发展方式。

  周永章教授认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观,以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经济增长,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是错误的。但认识归认识,当环境保护与GDP发生矛盾,很多官员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GDP。

  “这说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一定时期内并未真正摆脱西方的传统模式,发展观还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周永章教授表示。

  “珠三角一体化,需要一种科学的布局,只要布局合理,其实是可以修正这种片面的发展方式。”周教授认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地区与地区之间要保留生态的节点,比如说,像西樵山、莲花山、南沙湿地等有环保生态的地区严格设立为生态保护区,

  周教授认为,珠三角一体化不仅有利于产业的对接,如果规划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可以更上一层楼。

  其实发达国家也曾经面临过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多样性,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据了解,当年欧盟也提出了实现一体化。但他们投入巨资请相关研究团体来做城市治理方面的课题,这种城市之间一体化联合治理环境的做法在法国南部生态环境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珠三角的城市群已经在向世界级的城市群过渡,有专家建议我们可以考虑广州、佛山和肇庆或者深圳、东莞、惠州能否联合起来做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共同来开发和保护,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大家才能达到共赢。

  据省环保厅负责人透露,珠三角一体化实施之后,城市之间,部门之间有望建立共同的机构,对湿地以及各种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

  他山之石

  合理规划设计景观严格划定保护区

  在世界级都市圈中,我们熟知的有美国大纽约区、五大湖区、芝加哥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区等。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国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

  令人惊叹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大都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未停滞,它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周永章教授认为,城市的发展与自然保护是有矛盾的,但也不是不能协调。如果考虑到所在地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建立和扩大城市时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发展创造适当的条件,就有可能达到彼此共存的目标。

  据介绍,在国外的城市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园林设计和自然生物群落的建立。美国的城市园林还积极参与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体现出“二多一少”的特色,即“树木花草多,野生鸟兽多,建筑少”。

  周教授说,在这些世界级都市圈城区保存的原生生态系统绝对不应破坏,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严格划定保护区,开展有效管理,维护其自然过程。

  例如,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迈阿密,加拿大的温哥华、蒙特利尔,澳大利亚的悉尼、堪培拉,俄罗斯的莫斯科,波兰的克拉科夫,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巴西的巴西利亚,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等城市都进行了类似的自然保护工作。

17、长江鱼“环境激素”事件 引金华市民疑虑

来源:金华日报 2010年9月3日

http://www.foodqs.cn/news/gnspzs01/2010931165217.htm

我们吃的鱼安全不安全?

  8月25日,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了《“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的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另外,该组织在来自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四市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检测出广受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在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当下,尽管事发别处,也会拨动本地人敏感的神经:长江鱼体内有毒,那么婺江里的鱼安全吗?

  疑问当然也会进一步加深:除了婺江里的鱼,养殖的鱼安全吗?有没有经过检测?都检测哪些项目?

  8月31日,“新金华论坛”上网友的一个疑问引起关注。

  “长江野生鱼被国际组织测出激素和重金属,婺江里的鱼有没有?”

  “还用说,我是吃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吃过了。”

  “婺江的鱼能吃吗?送给我也不要!”

  “作为一资深钓鱼爱好者,根据亲身体会,我可以告诉LZ(楼主),通过治污,婺江里的鱼比以前好多了。”

  “亲身体会有什么用,该科学检测一下污染程度,并公布检测结果。”

  “有哪些部门负责监管和检测?”

  带着网友提出的这些疑问,记者昨天进行了多方采访。

  婺江老渔民口述:

  过去婺江里有120多种鱼

  现在能捕捞上来的,连10种都不到

  河盘桥北头那低矮的房子,是婺江渔民施秀松的家。施秀松今年74岁,祖上四代都是渔民,他从13岁起就在婺江里打鱼,他的小舟在江上飘荡了61年,对于婺江和婺江里的鱼,可谓了如指掌。

  这两天,施秀松却比较闲,他说没鱼可打。其实,今年以来,婺江里的鱼就不太多,至少他所在的水面没什么鱼。“今年办的两本捕鱼证,总共876元的钱还没抓回来呢。” 施秀松的说法不知是否有点夸张。

  “婺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听到记者的提问,施秀松一副“别提了”的神情,又摇头又摆手:“以前江里有120多种鱼,我见过的就有120多种,有很多拇指大的小鱼,花里斑斓的,现在都没有了。”

  “哪些鱼没有了?”

  “沙鳅没有了,石头鳅没有了,大麦鳅也没有了。长条没有了,老虎鱼也没有了……野生鱼几乎都没有了,现在江里还有的也就是些家鱼,鲤鱼、鲫鱼、青占鱼。而花白鲢是发大水时从鱼塘里冲进来的。”

  施秀松说,他现在能捕捞上来的婺江鱼,连10种都不到。

  以前,他打到过的最大的鱼,是75斤重的长条;上世纪60年代时,最多的一天能抓100多斤鱼,现在么,也就几十斤,或者十几斤,少的时候只抓到过两条鱼。

  婺江里的鱼为什么越来越少?施秀松说,大家看看江水就明白了。“二三十年前,我们都是直接喝江里的水。过去的武义江,一面镜子掉到水底都看得见。以前大家都在江里洗澡,一下到水里,小鱼都游过来啄小腿……”

  除了江水受到污染的原因外,施秀松说,现在,婺江是分江面承包出去的,捕鱼的人多了,鱼也就少了。

  婺江里的鱼能吃吗?施秀松说,这要看水质。婺江的水质也是不一而足的,污染严重的地方,鱼就没法吃。不过,这两年水质倒是好起来了。施秀松说,前两年经常发现打上来的鱼有柴油味,有时候自己烧鱼吃,烧的时候就闻到了。有柴油味的鱼当然卖不好,但现在有柴油味的鱼少多了。

 [1] [2] [3] [4] [5] [下一页]

18、杨耕身:绿漆刷山是什么逻辑下的先进经验

来源:新闻晨报 2010年09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3/085321031200.shtml

  陕西华县南山大道的尽头是一片青山,放眼望去郁郁葱葱,但走近一看,其实是人为地在山体上涂抹了绿漆。华县国土资源局矿产办李主任表示,“这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就这样弄了,从网上找的、从外地学的经验”。(事件回放:陕西华县国土局称绿漆刷山系先进经验)

  荒山刷绿漆,既浪费公帑,又形成对环境的再次污染,然而没曾想到,它却成为一种“国内最先进的经验”。这里面已有十足的荒诞意味了。但是换一个角度,谁又能说对于一些地方的政府及官员而言,它不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他们显然等不及或者干脆不屑于对那些裸露的山体进行植被恢复,而他们又得对上负责,或者说是“欺上瞒下”。在这种情形下,此前一些地方率先推出的“荒山刷绿漆”的举措,难免成为一些后来者眼中的“先进经验”,并大加推广。一些地方官员的智商,就是这样日益变得越发高起来了。

  所谓“国内最先进的经验”除了仅具黑色幽默意义之外,荒谬之处实在不值一驳。而我对华县这场绿漆事件的关注,更多的是缘于相关报道中那张当地荒山景象的图片。在照片中,除了山体上被绿漆遮挡的那道经过采石开挖形成的、触目惊心的伤口之外,满眼是草木稀少的光秃秃山梁。而正在那道绿色的伤口之下,则是一个看起来井井有条、人烟密集的村落。——我承认,我不了解那里的一切,我只是在面对这样一张照片时,猛然间感到恍惚,仿佛置身于一座随时可能在一场降雨之后就会发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的险境之下……

  请原谅,我没有丝毫恶意诅咒或预言的意思。我之猛然感到的恍惚与异样,仅仅是因为在近期以来,我们目睹、经历并且承担了太多的地质性灾难事件。从今年6月2日在广西岑溪市和容县接壤地区发生的、造成42人死亡的泥石流事件,到贵州关岭岗乌导致99名村民被埋的“6·28”山体滑坡事件,直到致1471人死亡、294人失踪的“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事件,试问有多少生命在一瞬间被吞没?而就在媒体曝出华县漆山事件之时,云南保山于9月1日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目前已确定死亡8人,失踪40人。试问有多少地质灾害还会再来?

  “荒山刷绿漆”当然与地质灾害并无必然的关联,但华县漆山事件背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其必然造成的地质与山体的影响、水土的流失,与包括舟曲在内的一系列地质灾难的深层原因,不正是如出一辙吗?在某些官员心目中,“绿漆刷山”果真能使人民生命安全趋利避害,抑或仅仅是其官场因应的“先进经验”?

19、“金浩茶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 信息公开才能维护稳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年09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3/080421030628.shtml

  “金浩茶油”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终于由“网爆”、“谣传”发展到了证据确凿,当事企业9月1日下午不得不以公开信的形式向消费者致歉。尽管还有近10吨的问题产品流散在市场,但已有人欢呼“这是一次公共舆论监督食品安全的胜利”了。(事件回放:金浩茶油涉嫌致癌事件)

  这是一场怎样的惨胜呢?一纸道歉,整整迟到了5个月,沦陷在时间里的是多少需要细数的沮丧与无力?哪怕是在当事企业致歉之前的那一秒,媒体和公众都对这个结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从8月份有媒体介入调查开始,已经不只一次地看到金浩公司那斩钉截铁的否定和辟谣,还有当地质监部门动用部门公信为其产品质量所做的权力背书。

  乍一看,在发现问题产品之后的一系列补救措施,企业和质监部门的动作不可谓不快: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甚至由质监部门直接派出教授级专家协助企业查找原因,不分昼夜地帮企业搞技术攻关。与此同时,按照金浩公司“致歉信”的说法,对问题产品从3月20日起“全面召回”,4月22日起进行了第二次召回、排查。一切看来都井然有序的危机处理,恰恰是最关键的一环却被人为遗漏:质监部门早在今年3月即获悉了“苯并(a)芘”严重超标的情况,但出于“维护稳定”的需要而将该信息作了“消音”处理。

  也就是说,上述所有积极应对危机的举措,都将最该第一时间获知信息的消费者蒙在了鼓里。没有人向公众说一声,这些批次的产品不要再食用,取而代之的却是“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的信誓旦旦。而且,这样的保证不仅来自当事企业,还有身负公共食品安全职责的质监部门。原本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把关的质监部门,居然会在问题发生后站到企业一边,积极地为企业出谋划策,而不想在这漫长的5个月里,有多少消费者浑然不知。有多少本来可以避免的致癌食用油就是在这时被“病从口入”,这已经不是什么“退货和换货”的问题,也不是疏忽,而是在犯罪。

  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此次“金浩茶油”事件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它不像三聚氰胺是人为添加”,而是制作工艺的原因导致了致癌物苯并(a)芘的超标。如果真的如其所言,问题产品有哪怕一丁点的“情有可原”,那么在问题发生之后的一系列人为掩饰和隐瞒,则已经将事件不折不扣地发展成一场货真价实的“人祸”。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按照有关法律进行的紧急“召回”居然可以绕开消费者秘密进行,这绝对不可能是什么执行过程中的“程序瑕疵”,更不可能是企业和个别部门的偶然行为。

诚然,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但如何就能因此而推导出一个不公开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荒唐结论呢?从已经爆出的多起公共产品安全事件来看,又有哪一项不涉及到国计民生?而事实一次次证明,恰恰是那些企图不公开的举动导致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信息的通畅与公开,只会有利于社会动态稳定,而这一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现在看来便是那种总以为“老百姓不能知道那么多”的畸形稳定观。对此,很有必要进行反思和纠正。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