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2
九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推荐:
1、5.12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处于高发态势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2、黄河十年行之十五――辽阔而肥沃的草原能种树吗?
环境资讯:
3、国际在线: 美媒评世界9大污染最严重地区 山西临汾位列第一
http://news.qq.com/a/20100901/001914.htm
地方信息:
4、中国经济时报: 重庆5年内将投100亿绿化长江
http://www.cet.com.cn/20100901/c7.htm
环境曝光:
5、人民网: 驰宏锌锗突陷“环保门”资产重组笼阴霾
http://env.people.com.cn/GB/12612403.html
人物访谈:
6、人民日报海外版: 专家称我国GDP更需要质量上的超越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610798.html
7、科技日报: 莫兴国:气候变化并非都是负效应
http://tech.sina.com.cn/d/2010-09-01/17244610672.shtml
NGO在行动:
8、腾讯绿色: 环保NGO集体回应:反对“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02/001775.htm
水电开发:
9、新华财经: 水电投资审批松动 未来5年新开工量至少需1亿千瓦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9/01/c_12506640.htm
垃圾处理:
10、科技日报: 生活垃圾分类为啥流于口号?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2/2506764.shtml
节能减排:
11、人民网: 高耗高排企业遭"限电令" 浙江水泥价格一月5涨
http://env.people.com.cn/GB/12612510.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2、南方周末: 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详解防治内情(
http://news.sina.com.cn/green/p/2010-09-02/110821023753.shtml
13、南方周末: “今年全球野生虎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中俄老虎从此不分家?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590
深度报道:
14、人民网: 平均不到两天发生一起 环境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http://home.hebei.com.cn/xwzx/jygb/jryw/201009/t20100902_2088095.shtml
15、南方日报: 广东海洋污染威胁海龟生存 旅游开发无处产卵
http://env.people.com.cn/GB/12615221.html
环境时评:
16、21世纪网: 李银:金浩茶油怎可边召回边辟谣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02/000701.htm
17、长江日报: 夏昌奇:环境污染在我们的肚子中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2/080021022485.shtml
绿家园活动通告和乐水行文章:
18、欢迎参加绿家园九月环境记者沙龙
19、绿家园乐水行9月4日通知
20、8月28日乐水行――全民乐水行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5.12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处于高发态势
杨勇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我省多个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地质灾害,并且出现群发态势,从分布情况看,多集中于盆地周边山区和江河两岸,并且多处城镇区出现内涝,川东的达州、万源、广安到川南的叙永、古蔺,再到川西的横断山区和5.12地震灾区。纵观此间灾情,其主要特征是:强降雨过程、洪水型泥石流,众多岩土物源,强大的运动势能,同时工程性地质灾害频发。
一、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基本特点
1.次生灾害密集分布
岷江河谷及其支流和龙门山地区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的地区,5.12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更进一步加重了该区恶劣的地质环境,其特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群成带分布,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51个县(市),13万平方公里范围均发生大规模的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密度大,地质部门初步统计共形成次生地质灾害12000多处,其密度达9.2/100km2,在四川35个受灾县市,9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震后卫星遥感识译地质灾害近7000处,其中极重灾区的汶川、映秀、龙池、虹口,银厂沟、金河、清坪、高川、茶坪、北川、陈家坝、水观、红光等地没有受到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面积不到20%,卫星和航拍图像和现场直观反映是:崩塌滑坡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难以划出未受影响区,多次实地调查结果也是如此。
5月14日杨勇来到岷江河谷考察地质灾害
了解山体开裂情况
岷江河谷
5.12地震灾区内,沿深切沟谷,大江大河两岸,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如岷江河谷、渔子溪(卧龙河)河谷,石亭江、绵远河、都坝河、白龙江等,另一种特征就是远离河谷地带的山区,多表现为成群分布,比如龙门山中段的磷矿开采区就是这样。
白龙江流域已开发多座水电站,由于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发育,目前电站水库已被泥沙大量淤积
2.以崩塌滚石为主,滑坡居次,泥石流具有滞后和季节性特征。5.12地震由于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高差悬殊的地形地貌和破碎岩体及气象水文条件形成了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复合型灾害链,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受到了伤筋动骨的改变,导致灾区泥石流物质源极其丰富,初步估计有30亿立方米以上,运行势能强大而快速,一般伴随降雨而成灾,并且具有长期潜在威胁的持续性,另一个特点是地震灾区至少10年以内地质生态环境难以修复稳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情共生,并在发育演变过程中继续形成持续的灾害链。
地震后泥石流
3.衍生性(次生性)灾害将长期存在,由于地震时产生的巨量崩塌滑坡松散岩土堆积在山谷中和山脚,一方面这些堆积物为泥石流提供充足的物源,在强降雨条件下,快速启动成灾,另一方面,一些被震松的山体处于高危欲崩欲滑状态,在汛期强烈的侵蚀冲刷过程中随时可能崩塌滑移运动堵塞河道溃决成灾,大量的松散流质物停留于河床,抬高水位,侵占行洪通道,遇到极端天气过程也极易酿成灾害。
4.灾后重建大量工程建设和资源型产业恢复给地质环境承载力以重压。
人们对大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调查、评估、预警工作不够。5.12地震灾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在相当长时期内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和自我修复之中,无论是余震活动和地质灾害都是如此,不认识到这一点,盲目的展开大规模的重建甚至资源开发,只会激发或扩大它的不稳定性,并且蒙受巨大的重建损失。
龙门山矿区灾后恢复生产
灾区恢复生产运矿石的车辆
但是超常规的重建速度和产业恢复发展计划使人们不可能有足够时间与精力来思考这些问题。
二、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动力机制
1.强降雨过程,泥石流伴随洪水而来。8.09、8.13、8.19特大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是强暴雨所致,日降雨量都达到了90—200毫米以上,由于灾区地处龙门山大暴雨区,又是岷江、沱江、涪江三江水系的上游地带,地形陡峻,沟壑纵横,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龙门山暴雨区平均1.1—1.8年就有一次大于或等于150毫米的成灾暴雨,因此,该区几乎是年年有成灾暴雨。2008年9月下旬地震灾区便有多地因暴雨导致次生地质灾害泛滥。
2008年9.24暴雨后的北川县城
清平乡盐井沟泥石流2008年9.24爆发后情景
清平乡文家沟8.13泥石流
龙门山暴雨区覆盖了5.12地震极重灾区的北川、江油、安县、绵竹、什邡、彭州及都江堰等地,暴雨中心则在绵竹、安县及北川一带。
都江堰龙池8.13洪水泥石流
另外,龙门山西南段的雅安,荣经、汉源等地也是5.12地震次重灾区,属于青衣江暴雨区范围,7月中旬以来也发生了一系列地质灾害。
2.泥石流物源丰富,运行势能巨大
灾区泥石流的启动成灾条件主要是气象水文和地形高差所形成的丰富岩土流体和强大的运行势能。
此间甘肃省舟曲县8.09和四川8.13、8.19特大泥石流物源主要来自于龙门山区和江河水系峡谷地表风化松散岩土,特别是5.12大地震群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同时矿山采矿弃碴,水电、筑路边坡开挖,灾后重建弃土弃渣等也给泥石流创造了丰富的物源。
甘肃省陇南地区沿白龙江两岸山体开挖工程
据笔者多次对龙门山地震灾区的考察研究,在地震断裂带中已形成了大面积、大净空的矿山开采区和剥离采场。海拔2500米以上的含矿层基本上已采空,并向下部开采水平延伸,使龙门山中段在震前就成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加上水电建设,修路开挖等建设活动的叠加影响,5.12地震中,该区成为次生地质灾害最快速和最明显的响应区,形成了密集巨量的地质灾害群,一旦降雨量达到,就会启动泛滥成灾。
大渡河水电建设工地
5.12地震灾后次生地质灾害充分具备了持续成灾条件,高速运行通道:高差悬殊的地形(5000米—500米),破碎陡峻的峡谷地貌。强大的动力条件:集中的强暴雨区和持续强降雨过程。丰富的物质条件:巨厚的风化覆盖层和古滑坡体,5.12地震形成的破碎山体,恢复重建开挖弃土等等。多种因素叠加,成灾要素急剧增加,危险程度加剧,并且持续时间长、成灾规模大、危害损失高等。
三、5.12地震次生地质灾的发育成灾规律
1.5.12地震使其区内地质结构受到了“伤筋动骨”的改变,并在地表明显的出现大面积创伤,使本来就十分发育地质灾害受到不同程度的加剧和扩展,新增了许多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或隐患地,从平原到龙门山山前地带向山区推进地质环境逐渐发育强烈,灾情加重,特别沿岷江河谷干支流,银厂沟、石亭江、绵远河、梅子沟、清水河、高川黄洞子沟,涪江上游干支流,青竹江等次生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2.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流域性,岷江河谷干流及支流以崩塌型倒石堆和岩屑坡为主,密集成带分布,汛期在迅急的江水冲击淘蚀下极易启动成灾,阻塞水流导致河流改道或溃决,对下游威胁极大,同时岷江及其支流一系列电站水库库容已被泥沙淤积侵占,功能削弱,病害严重,其隐患将逐渐增加,石亭江、绵远河、高川河及其支流沿岸地质灾害密集分布,人居密集,工矿交错,隐患深重。
岷江河谷被山体崩塌损毁的水电站
3.地质灾害发育及危险程度与人类生产开发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如岷江河谷的水电交通工程,石亭江上游的金河磷矿,岳家山磷矿及高水头电站、绵远河上游的天池煤矿、磷矿、清平磷矿、高川河上游的磷矿及水电建设,极大改变了地质环境条件,使上述相关地区在5.12地震中成为次生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区域之一。
清平昊华磷矿公司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采矿水平在5.12地震中发生大规模的滑坡群
四、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
通过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龙门山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明显,受“5.12”大地震的影响,加剧了原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地质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与地震灾害直接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1、加剧了原有地质灾害
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成灾危险性和规模的加剧,通过笔者灾后阶段性和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走访掌握的情况,绵竹境内原有的108处地质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或危险性加剧或规模扩大。如汉旺镇东汽厂后山滑坡,原本处于基本稳定阶段,而本次地震为滑坡提供了动力,加剧了变形,滑坡现在处于蠕滑变形----加速变形阶段,十分危险;什邡市金河磷矿、绵竹市清平磷矿,岷江河谷、北川县城等地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甚至丧失了生存条件。
2、诱发了大量新的地质灾害
本次地震极大的改变了原来的地质环境条件,岩石产生大量新的裂缝,或原来裂缝加宽加深;斜坡堆积物结构变得更加松散,同时厚度加大;这些都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一些本来就处于稳定和不稳定成灾临界的隐患点,在地震时都发生失稳,形成灾害。如岷江河谷,绵竹—清平,绵竹—金花公路两侧,人工切坡剧烈,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同时大多未采取合理的边坡防护措施,留下了安全隐患,受本次地震诱发,发生了大量的类似灾害,有的形成堰塞湖,威胁巨大。
五、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随着每年主汛期的到来和大规模重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活动,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隐患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理性应对。
1、岷江河谷地质灾害危险区:沿河谷两岸密集分布崩塌体和坡以及大量欲崩欲滑危岩,地形陡竣狭窄、城镇乡村密集,交通运输繁忙,建设工地很多,地质灾害威胁极大。岷江干流映秀—茂县、龙池—虹口白沙河、牛圈沟、渔子溪(卧龙河)映秀¬¬—卧龙、磨子沟、野牛沟、草坡河、沙坪关-挑关沟、萝卜寨、杂古脑河、孟屯河、龙溪寨等等。
崩塌滑坡危岩下的乡镇
2、彭州龙门山—银厂沟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白水河和前江潜在泥石流高发区。
3、什邡石亭江上游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什邡市西北部山区地质灾害类型繁多,隐患点从震前的117处增加到震后的354处,主要有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堰塞湖、地裂缝等。其中分布于高山区(无人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69处,分布于中山、低山和平原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85处。
石亭江小梅子林堰塞湖是什邡境内最大的堰塞湖,目前已经被处置放空,但沿河两岸还分别有大量的欲崩危岩崩塌滑坡堆积体,在汛期极有可能再次成灾堵江构成重大隐患。
金河磷矿区在地震中形成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群,在余震和汛期降雨条件下随时可能启动成灾。矿区铁路公路、工业广场、采矿生产系统等都遭受到毁灭性破坏,特别是岳家山分矿被断头崖山的高位滑坡泥石流埋没。目前已有磷矿和石灰石矿在极其危险的地质环境中进行恢复生产。
在泥石流河床上恢复生产的工厂
4、绵竹绵远河上游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本区是龙门山中段地震对山体破坏最大,矿山开采布局最复杂,破坏程度最高,灾区人居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区内以构造侵蚀中山—高山峡谷地貌为主,海拔1500—4400m,地形切割深度800—1500m,谷坡陡峭,临空面高大,稳定性差。采矿活动混乱。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主要出露震旦、寒武、志留、泥盆系灰岩、白云岩、硅质岩、变质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千枚岩等。构造上位于高川推覆体前缘,地质构造较复杂,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地震烈度属Ⅶ度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大于85%。人类工程活动在上世纪70—80年代曾以森林采伐为主,采矿活动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但是在磷化工产品市场繁荣的形势下,2000年以来到达鼎盛。
绵远河源区域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磷矿山较多,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进一步增强。
顶子崖—文家沟、盐井沟泥石流高发区。
清平顶子崖大滑坡下的文家沟泥石流沟口,2010年8.13特大型泥石流就从这条沟里汹涌而出
韩家坪—付家山—板朋子沟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包括清平乡伐木场小木岭—板棚子公路沿线、小木岭—天池乡鱼洞山德—茂公路沿线;清水河、黄土坑河谷坡及德阳龙林矿业公司、清平磷矿、王家坪磷矿、昊华矿业公司黄水沟以及漆树沟邓家火地多水平工区、金河磷矿(什邡)、天池煤矿、板棚子磷矿开采区。
清平乡在大地震后被泥石流困扰的灾民
本区以构造侵蚀中山—高中山峡谷地貌为主,海拔1000—3000m,地形切割深度1000—1500m,谷坡陡峭,临空面高大,斜坡稳定性较差。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1734mm,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降雨强度大,日最大降雨量历史上最大496mm。地震崩塌滑坡成群分布,采矿堆积和采空区崩塌陷松散物质丰富。采矿工程和开发建设活动强烈,尤其是矿山开采规模较大。
龙门山中段90%以上的矿山都分布于本区域;以巴蜀电力为主的水利水电建设也主要集中于本区;以德—茂路及通往各矿区的矿山公路为主的山区公路建设力度较大。这些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改变剧烈,成为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也是本次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最为密集、危险隐患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矿产开发和水利开发等工程建设要重新审视,进行科学调整。
3、安县高川—大光包—大竹坪地质灾害高危区
安县高川大光包特大型山体崩塌
本区与绵竹清坪乡相邻,但是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的差异以及相对的磷矿山大空间开采,地震时在高川河支流黄洞子沟、红石沟等发生了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群,其中大光包崩塌滑坡体量接近10亿m³,导致3座水电站、10余个矿井被埋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质灾害体之一。
5、北川县擂鼓镇、都坝河—陈家坝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6、平武县涪江两岸、石砍—水观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平武县涪江两岸被泥石流威胁的村镇
7、青川县马公—石坝—红光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青川红光乡东河口大滑坡形成堰塞湖
8、甘肃省境内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六、对策建议:
应对地质灾害要防治结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规划和土地功能区划,科学合理的制定重建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及地质环境保护。
对5.12地震灾区次生灾害的不稳定性、连续性和持久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作长期防灾抗灾的准备,要作好长远的安居规划和灾区产业调整规划。
5.12地震灾区是成—绵经济带和天府之国城市群落带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但是又是长期的山地农耕区,也是以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加工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集群地,灾后重建中有产能扩大的态势,重建中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题。因此灾后重建对我们是一次战略性、机遇性的挑战。
不论是重建还是修复治理,一定要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特别是在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山区在灾后重建中进行城镇工矿建设、扩建甚至新建高速公路,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不理性。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很多地区都应该划为限制开发区或者禁止开发区,那些地震损毁严重,地质灾害长期存在潜在威胁,饮用水困难,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缺失,交通很难进入的灾区,应该让地质生态环境自然修复并还其生态功能。民生重建要科学有序,产业重建要调整升级,生态重建要遵循自然规律。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和重新审视地震活动区、地质灾害活跃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人居活动的地质风险,重新审视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根据笔者的考察研究,特别推荐一项生态型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主要材料:
高分子强力网
地质灾害堆积岩土
工程系列:
生态加固网—长绿建加固系列
路基加固网、特殊生态加固网
加固织布、土石笼袋、透水石笼
植生系列—抗冲蚀生态网
全功能绿毯、加固复合生态网毯
适用范围:路基系列、挖填方、边坡治理系列、植物护坡系列
技术优势:水土(岩石)分离、不用钢筋水泥、施工方便、节约资源、工程寿命长、生态环保、节能效果好、工期短、景观效果佳。
建议大力推广使用。
2、黄河十年行之十五――辽阔而肥沃的草原能种树吗?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8月26日,黄河十年行原计划是从兴海县开到玛多县,再从玛多县前往牛头碑。不过由于仅有的一条小路正在整修中,安凯大巴无法通行,我们今天考察牛头碑的计划推迟到明天。今天实地考察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大巴课堂的精彩内容还是让我们收获很大。
黄河将从这里走出峡谷,进入高原
走到了海拔4499米的高原
有桥没水
高原阳光很强烈,我们不得不戴着墨镜瞭望窗外的风景,茫茫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洁白的藏包,还有清澈的天空。但在美景中,我们也依然时不时地要看着窗外那一条条干干的河。
今天大巴课堂上的主讲赵连石指着窗外的牛羊告诉我们,这些牛羊一般不是一家的,而是几家的牛羊混在一起放,这叫做联合放牧。联合放牧是牧民针对国家的围栏分隔草场计划作出的行动。至于如何分清谁是谁家的,就只有在羊屁股上点上不同的颜色了。第一次上高原的人总是会问,羊屁股上的颜色是自己长的,还是人画的?岂不知,这是牧民的智慧。
被点了彩的羊
高原生活
长久以来,牧民根据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转场这种可持续的放牧方式,使得放牧过的草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牛羊也是天生的牧场管理者。它们健康、生病的时候会啃食不同的草,这种选择性的啃食使得草场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它们对草场的适度踩踏控制着一些草原动物如鼠兔、草原鼠的种群数量,使得草场不被破坏;它们的粪便持续地为草场提供着天然的养分。
当地不少牧民和乡里的领导都告诉我们,1985年雪灾以后,草场没有再恢复起来。原因到底是气候变化,还是过度放牧,现在没有确凿,准确的数据。现实情况是,草场在持续退化。我们吃饭时,随便和当地人聊天,他们告诉我们,今年由于雨水多,是近年来草场长得最好的一年。其实往年,这里很多草场都是沙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期望恢复草场,包括围栏计划、灭鼠计划、鹰巢计划,中华水塔计划。这些计划真的能够帮助草场恢复吗?对牧民的生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天山草之间
高原上统一规划的新居
围栏计划是把牧民集中到一个地方定居,每户牧民分给一定面积的草场,还把一定面积的草场围起来在一定时期内不允许放牧,简单来讲就是围栏放牧和围栏禁牧。这其实是在用管理农耕的方式管理牧场,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草原学家和生态学家都认为这并不科学。
我们车上,多年来在高原从事生态考察的专家赵连石说:围栏放牧,唯一的好处,就在于解决了牲畜“混群”的问题。长期以来,牧区的牧民在放牧牲畜时,都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样一来,牲畜的发情,并不总是在自己所牧养的牲畜群里进行,往往也与别人家的牲畜交配。这样交配所生产的幼仔,往往会有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牧民间的矛盾。但是,围栏以后,新的矛盾又出现了。牧民原来是按照草场生长情况来转场的,围栏以后,自家的冬牧场与夏牧场总是被别人家的牧场所分割。在转场时,牲畜不免要经过别人家的牧场。要经过别人家的牧场,就得撤毁围栏,蹋坏别人家的草地。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并不少于“混群”所引发的矛盾。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政府开始在牧区划出牲畜转场的“通道”。但这样的通道与传统放牧相比,至少要多出几倍的路程。为了实现冬夏牲畜的转场,牧民会几家联合起来用卡车运载牲畜。这样虽节省了一点时间,但是卡车和汽油的开支,增加了放牧的成本,对草原生态也有一定破坏。
围栏禁牧的不科学性通过前面的叙述已略见一斑,没有了牛羊的选择性啃食和踩踏,草原生态失去平衡,草原土壤变得贫瘠,鼠害也越来越严重。
难以放牧的草场
围栏放牧
被鼠大闹了“天宫”的草原
地上的鼠洞与砾石同在
于是,灭鼠计划出台。这个计划比起围栏计划更加值得商榷。老鼠药连人都药的死,更何况草原上的其他动物。这个计划施行以后,草原老鼠暂时得到了控制,而兔狲、沙狐、狐狼、豺、鹰,这些种群数量少的动物,却再难恢复起来。结果是,繁殖能力强的草原老鼠更加猖獗起来。在路上,我们经常看得见草原老鼠在草原上挖的一道道的土洞,这些地方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灭老鼠把鹰也灭了以后,国家出台了鹰巢计划或者招鹰计划。就是在草原上,竖起一些杆子,上面放着人工的鹰巢。这也许是目前为止相对比较成功的一个计划。因为我们沿途见到很多种草原上的鹰。有的队友还很幸运地见到了展开翅膀达4米多长的鹰从自己身边飞过。
鹰巢
小息
起飞
飞
当草场的退化不断加剧的今天,政府又出台了中华水塔计划,在整个三江源地区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保护措施之一,就是把大片的草场用铁丝网围起来。这个计划的科学性也有争议。若说过去草场退化是过度放牧的原因,现在的牛羊数量已经很少了,已经不存在过度放牧的影响;若说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人工围起来也不起作用。所以,一些生态学家质疑这个计划的实施,是不是也受利益驱使的因素。我们沿途确实看到了很多成捆的铁丝卷,单这些铁丝卷耗资就有几十亿了。
退化的草原
无人区里要用这样的围栏吗?
这样的高原也要围起来?
在一些生态学家看来,围栏的存在非但起不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或水源的作用,还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密布的铁丝网,把野生动物分割成一个个小种群,这样造成的近亲繁殖非常不利于种群的繁衍。禁牧以后,没有了动物的啃食和踩踏,老鼠猖獗,草原生态被破坏,加剧草场的沙化。沙化的草场,蒸发量大,截流能力差,不利于涵养水源。这些都是草原生态学家们所担心的。
这一系列的计划的出台,当然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至于目前的一些现状,也只是我们黄河十年行第一年的见闻和根据常识做出的一些推断,最终会怎样,我们会用十年的时间持续关注。
在我们的采访中还得知,这些计划对牧民的生活也带来影响。拿围栏计划来说,由于投资过大,国家无力全部承担,于是政府采取了“三三制”的办法。即中央财政出三分之一,地方政府出三分之一,牧民出三分之一。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通过预算划拨就行了,但牧民的三分之一就得从牧民饭碗里掏了。开始牧民只能靠银行提供贷款,为了抵债,牧民就要卖大量的牲畜。甚至在实行禁牧的地方,牧民到了移民村以后,还得从每年的移民补贴中扣除围栏计划的贷款。这对很多牧民来说,不能不成为额外的沉重的负担。
对于草原上的生态移民,黄河十年行的大巴课堂上也有不同的意见。
深入生态移民村与藏民有过很多接触和交流的赵连石认为,藏民并不想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也不需要别人的施舍,他们甚至不需要钱,他们只需要理解与尊重,就会生活得很好,只要有尊严地生活着,就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赵连石说,为了保护“中华水塔”,使部分藏民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迁移到距原住地大约60公里的地方。他们来到移民居住点,由于不会汉语,移民村的藏族村长竭力为移出的藏民寻找生计,当然,这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各方人士的相互理解,与了解。
“工程技术派”齐璞则认为,我们当今科学技术如此昌明,难道还容许“原始民族”存在,难道还容许“原始文化”延续,难道就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吗?也许新移民不适应新的环境,久而久之,他们的后代也就适应了,也就可以过上城市的生活了,也就赶上了时代步伐了。
赵连石对此的反驳为,当地的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世界上最和谐与自然的文化,他们吃牛肉,喝牛奶,衣牛皮,烧牛粪,住牛毡,现在在保护“中华水塔”更要寻找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法则,而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搬出草原。简单的可能,就是多种文化的丧失。
人类学家罗康隆的观点是:如果你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别人,就不要轻易地去评价别人,更不要去打搅别人。也正如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汪永晨所说的那样,在近代以来,我们已经饱尝了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作了不少的蠢事的滋味,难道我们今天还不去反省自己的行为,还要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而且要用一群人认为的 “文明”去取代其他人的“文明”。
争论的各方,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出发,对移民问题的观点自然有不同的视角,但是齐先生看着辽阔的大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后,说希望能带着孙子来种树的说法,却遭到了一车人的质疑。大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这里没有树,难道我们现在还要与自然一争高底吗?他还期待着上游的已经规划的11个电站早日期建成。当然,即使这样的争论,我们也不想妄下判断。移民到底好不好,藏民自己愿意不愿意移民,一是应该征求他们自身的意见,一是也要有时间来证明,我们今天的一些做法是不是在保护三江源。
藏民对大山的祝福
天山人
阿尼玛卿山
今天,我们走近了阿尼玛卿山。这座雪山,又称玛积雪山或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位于果洛州玛沁县西北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十大山峰之一。阿尼玛卿山,山势巍峨磅礴。山体由砂岩、石灰岩及花岗岩构成,由13座山峰组成。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最高的一座叫“玛沁保木拉”山峰呈锯齿重叠形,由于地势高峻,因而气候多变,冰峰雄峙,冰川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有冰川57条,其中位于东北坡的哈龙冰川长7.7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垂直高差达1800米,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
因为我们只是路过,不可能真的去攀登,而且现在受全球气候变化,雪线也上升的很厉害,所以我们只能从网上找到介绍那里现状的文字与照片。
阿尼玛卿雪山
网上的介绍还说:奇异的冰川世界,千姿百态,晶莹夺目。海拔在3600米—3800米,生长着高大苍翠的云杉、圆柏等寒温性针叶林;3800米—4000米是以金鹿梅、山柳、杜鹃组成的高山灌丛,雪线附近的开阔地带是高山牧场。
在林区中栖息有白唇鹿、雪豹、雪鸡等野生动物。该山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虔诚的信徒常常绕山瞻拜。这里也有成片成片的松、柏、桦、杉、黑刺等林木,
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的气候条件,属大陆性气候,天气变化无常,有时一日数变,风雪冰雹交替降临。据实测,每年4月底以前为狂风大雪主宰,6月初以后至8月末以前,—则阴雨连绵,雪雹齐全,时而还伴有龙卷风,日降水量l0毫米左右的情形往往持续20天以上。一年中最低气温为1月份。全年以西北风和东北风最盛,西风也较多。2、3、4月风最大,又以3月为最。
藏族的先贤们曾经这样描述阿尼玛卿山的功德:只要我们以至诚之心供养,我们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就都能实现,所有的不顺利都能离我们远去。
传说阿尼玛卿还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寄魂山。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前去虔诚朝拜。
阿尼玛卿雪山
明日,我们将放弃大巴,租用当地的三辆小车前往牛头碑,沿途会经过美丽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我们也会去寻找格萨尔王的登基台和星宿海,只是不只这片高源湖泊是否还在。
3、美媒评世界9大污染最严重地区 山西临汾位列第一
来源:国际在线2010年09月01日
http://news.qq.com/a/20100901/001914.htm
国际在线专稿:从美国洛杉矶的高速公路到印尼万隆的芝塔龙河(Citarum River),从中国山西临汾市到英国伦敦的大街小巷,这里都充斥着人类制造的各种垃圾。化工废料、空气污染、河流污染严重侵袭着这里的环境。美国《赫芬顿邮报》日前评出了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上述城市一一上榜。值得关注的是,美媒将中国评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1、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坐落在产煤带上的临汾市,堪称“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根据环保组织的一项调查,临汾市空气污染极度严重,当地居民如果把刚刚洗完的白色衣服挂到室外,等干透时,衣服已经变黑了。环保组织称,由于临汾市空气污浊,在当地生活一天吸入的有毒气体,相当于抽了3包烟。临汾的污染主要源于煤矿挖掘、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污染。
4、重庆5年内将投100亿绿化长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9-02
http://www.cet.com.cn/20100901/c7.htm
本报北京8月31日讯(记者朱菲娜) 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重庆准备用3至5年时间,投入1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中央政府退耕还林的资金等50亿元、重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30多亿元,以及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集资30—40亿元,用于造林380万亩,全面绿化600公里三峡库区,使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
为此,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绿化长江 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争取用3年时间,在长江重庆段的两岸造林200万亩,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黄奇帆说,目前长江两岸库周的森林覆盖率为22%。“绿化长江 重庆行动”目标就是要把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使长江四周730多万亩当中有400多万亩森林,包括220万亩荒滩荒坡都种上树。同时,把200多万亩耕地当中除基本农田90万亩以外的120万亩耕地复垦成森林用地。最终使长江的水土流失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5、驰宏锌锗突陷“环保门”资产重组笼阴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12403.html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早在8月3日就开始停牌酝酿资产重组方案的驰宏锌锗 (600497,前收盘价19.00元),将在9月10日带着新鲜出炉的资产重组计划亮相A股市场。不过,就在公司10多万名股东开始默默倒数之时,公司却突然陷入了 “环保门”的漩涡中。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污染问题甚至可能对公司正在进行的重组事宜构成影响。
子公司存“严重隐患”
对于正在停牌策划资产重组的驰宏锌锗来说,突然收到的一则《关于终止对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驰宏锌锗今日公告称,国家环保部于2009年7月对公司组织开展了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期间要求公司对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整改。而在2010年5月,环保部委托又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对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却发现驰宏锌锗所属的会泽分公司和曲靖分公司冶炼厂仍然存在部分环保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且环境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驰宏锌锗也表示,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检查后,公司于6月成立了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针对公司所属冶炼生产厂存在的环保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并按整改方案对公司现存的部分环保问题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整改,尽快消除一切环境安全风险隐患。
不过,就在驰宏锌锗更改之时,却于近日突然收到了环保部下发的通知。通知提到,经国家环保部研究决定,终止对公司的环保核查,且在环境风险消除之前各级环保部门不再受理公司的上市(再融资)环保核查申请,并要求立即对现存问题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整改,消除一切环境安全风险隐患。
资产重组或受影响
按照环保部下发的通知,在公司环保问题消除之前,公司再融资时所需的环保核查申请都将被驳回,这就为公司正在停牌酝酿的资产重组事宜增添了一层厚厚的阴霾。对于这一问题,驰宏锌锗方面也忧心忡忡的表示,上述事项是否对公司目前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构成影响,仍有待公司向相关部门进一步沟通核实。同日,公司也将根据上述环保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业内人士表示,自紫金矿业(601899,收盘价6.54元)出现严重的污染事故之后,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环保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问题。而这一次正在酝酿重组的驰宏锌锗再次曝出“环保门”,毫无疑问将吸引多方面的目光。
从公告内容来看,早在2009年7月,驰宏锌锗存在的环保问题就在相关部门检查之时暴露了出来,但是直到今年5月,下属公司仍然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当时也没有对这一事宜进行披露,直到公司收到环保部下发的《通知》,公司资产重组计划可能受到影响之时,广大投资者才得知这一个惊人的消息。那么,如果公司重组方案真的因为公司存在环保问题而夭折,并引起公司股价大跌的话,投资者面临的巨大损失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6、专家称我国GDP更需要质量上的超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9月02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610798.html
资源环境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增长 不能牺牲经济质量追求规模速度
主持人:陈龙 江舟 李萍
嘉 宾:
陈锐(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民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
谢太峰(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在做大做强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减少资源环境的付出?就此,本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刘民权,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
资源环境代价沉重
问:我国的GDP增长付出了怎样的资源环境代价?
谢太峰:在国际媒体的热议甚至“奉承”面前,在欣喜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我们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规模和速度固然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但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发展更重要。我国目前的现实是,经济发展质量并未与经济规模同步提高,有时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甚至以牺牲经济质量为代价。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仅仅有规模上的超越而没有质量上的超越,我们或许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永远做不了世界经济强国。
陈锐: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8%,1978年,我国GDP全球排名第10位,在2000到2010年间,我们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升至3000美元,只用了5年时间,增长速度让世界瞩目。
但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仍存在着严峻的结构转型问题,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成为经济持续增长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之一。重点钢铁企业吨钢能耗、电力行业火电煤耗、万元GDP耗水量,我们分别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40%、30%与500%,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0%,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刘民权:目前我国每年投入到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支出大约占GDP的1.5%。近年来,环保部各课题组连续多年开展了对我国绿色GDP的核算。根据相关研究结果,2004年的环境资源成本占GDP的比重达到3%。在一些省份,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甚至达到GDP的7%—8%,如果扣除这些成本,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负的。
除了生态环境破坏及其造成的损失,还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其次,还有重复建设的问题,也就是说相关的经济活动并没有给社会带来额外的价值,但却占用了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此外,还存在质量问题以及因不强调保养所导致的产品的快速折旧和周转,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
【1】 【2】 【3】
7、莫兴国:气候变化并非都是负效应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09月01日
http://tech.sina.com.cn/d/2010-09-01/17244610672.shtml
8月30日,刚刚结束赴加拿大学术访问的莫兴国,还没有完全调整好时差。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并不急于回答,总是习惯性地闭上眼睛,思考片刻,而后表述精准、比喻贴切,让人不得不佩服一名科学家的严谨。
莫兴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一个月前,他的项目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气候变化下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到底是增还是减。答案同样明确清晰,并且深入揭示了作用机制。这让莫兴国和他的研究团队感到骄傲。
核心对话
气温增加总体上将导致华北平原作物减产
记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许多科研项目都放在了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包括农业。根据您的研究结果,气候变化下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到底是增还是减?
莫兴国:基于我们多年的田间实验,我们开发了立足华北平原的VIP分布式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轮作系统,采用南北比较、多站比较和区域分布式模拟,考虑华北平原土壤本底对作物生产力影响的空间分布,区别灌溉和雨养农田,采用VIP模型模拟,我们发现,若温度增加,特别是夜间温度增加,总体上将导致华北平原作物减产,作物生长季缩短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然,这并不排除温度升高到某个对作物更适宜的范围,造成作物产量提高的例子。
大气CO2肥效将减缓甚至扭转升温给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
记者: 但我们又常听报道,说气候变化下小麦将会增产?
莫兴国: 这个跟我们的结论没有矛盾。前面的减产结论是仅仅考虑温度的因素。当考虑大气CO2肥效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使作物的产量增加现象)等因素时,这些因素会减缓升温给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 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增加。通过对历史的模拟,我们也发现,去掉化肥等农业管理技术进步措施的影响,过去60年,华北平原产量逐年增高仍与较适宜的温度、降水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气候条件相关。可以肯定地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农业作物起到了增产的作用。
记者:增产的作用有多大?
莫兴国: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对不同的作物效果不一样。对C3(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来讲,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时候,产量能够增加20%左右。对C4(玉米、高粱等)作物,增产效应不明显。
温度的升高使北方原本一些不能种植小麦的寒冷地区,能种小麦了,造成了小麦的生产界限北移,也达到了增加产量的作用。
记者:这些可不可以看做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
莫兴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尤其对我国北方一些温度偏低的地方而言,是积极的影响。
减少灌溉量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记者:制约农业生产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水资源,尤其在华北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几乎形成了一对矛盾,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莫兴国:粮食单产的增加,伴随着作物耗水的相应增加。据估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华北平原小麦生长季耗水增量达130mm,玉米耗水增量为90mm,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体系的年耗水量从约700mm增加到目前将近1000mm。
记者:怎么理解您所谓的耗水量?
莫兴国:耗水量就是指作物生育内所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作物蒸腾和棵间蒸发。
记者:目前如此巨大的农业耗水量,造成什么后果?
莫兴国:黄淮平原南缘年降水量与此耗水量基本相当,而华北平原北部降水在500—600mm左右,灌溉需求极大。因此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地表水难以保障一年两熟耕作制度的用水需求,农田灌溉依靠抽取大量地下水维持,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水已成为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粮食生产,又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莫兴国:按照我们最新的计算结果,华北平原地区,每年的灌水量维持在240mm左右,不会对地下水造成过量开采,有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应该采取有效灌溉措施,控制灌溉次数和每次灌溉的水量,同时采取秸秆覆盖和薄膜覆盖的方式减少蒸发,还有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一些节水品种。此外,我们还建议,对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应该调整农业生产机构,因为小麦是一种高耗水作物,在一些干旱地方也采取玉米—小麦两季连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耗水量肯定是超过当地的降水量,不得不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所以这些地方应该缩小小麦的种植面积,或者种植例如棉花、油菜等低耗水的作物。我们已经做出华北平原较高分辨率的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图,期望能对地方决策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记者:项目的最终结论能够为指导农业生产起到哪些实际作用?
莫兴国:地方农业部门可以使用我们的模型来指导生产管理。例如针对今年的气候条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灌溉措施、什么样的施肥措施能够达到最好效益。
记者:那在其他方面还能发挥作用吗?
莫兴国:在粮食产量预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意义比较重要。
我们所建立的VIP模型与短期、中短期的气候预报相结合,就能够预测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区域内的粮食产量。比如现在是4月份,根据气象资料,预测出未来两个月的气象条件是怎样的,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年6月的小麦产量跟去年相比将是增加还是减少,以及增加多少减少多少。
西方国家每年也在预测我国的粮食产量,其研究结论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决策,为世界瞩目。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大量基于我国的原始数据,基于我们自主开发的立足国情的机理模型的研究结论可作决策支撑。
花絮
从田间到模型
虽然是学气象出身,但莫兴国的工作一直没离开田间地头。
1990年,他来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读博,当时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蹲在田间地头获取实验数据。
“所里很早就开展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莫兴国记得刚到所里的时候,院子里放着几十个高大的医用氧气瓶。“以前就是用那种瓶子往地里放二氧化碳来做实验。”到现在他还“收藏”着两个小一点的氧气瓶,“很精致的。”他说。
试验站在山东禹城,每年的作物生长期——四、五月份,莫兴国都要“泡”在那里。莫兴国现在回忆起来那段“田园时光”,感到很美好。正是从那时就坚持的田间试验,为以后他们研究团队自主开发的VIP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打下了重要基础。
人物档案
莫兴国 1966年生于广西桂林。1988年和1990年在南京大学获大气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农业生态系统方向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1996年起任副研究员。2004年起任研究员。先后到美国农业部土壤耕作实验室(National Soil Tilth Laboratory)、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数学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自然环境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地理系从事合作研究。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理事,《土壤》杂志编委,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关于黄淮海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短期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会员和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已发表90多篇论文和论著(章),研究领域是气候与生态水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植被—大气系统(SPAC)关键过程机理、生态水文过程综合模型、气候—生态—水文相互作。
8、环保NGO集体回应:反对“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09月02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02/001775.htm
2010年8月24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联合召开发布会,宣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无毒无害,是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一次性餐具,属于典型的绿色低碳产品。
作为多年关注和推动中国包装物减量和城市垃圾管理的环保组织,我们对一次性餐具以及废弃物管理开展了长期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发布的内容有部分值得商榷:
第一,“绿色产品”称号只能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进行认证并授予标志,在没有通过此项认证的情况下,公开宣称某项产品为“绿色产品”,是不严谨且不严肃的行为。
第二,我们认为,无论从节约资源还是减少垃圾污染的角度,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才是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只有从源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减少一次性餐具等用品的使用与丢弃,才是真正绿色环保的选择。
第三,当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体系存在现实操作难度,“解禁”意味着要在一些地方重新引入污染源,“白色污染”有加剧的可能,对此风险必须慎重评估。
第四,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趋利性的特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否被市场选择不能作为衡量商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判断标准。
第五,针对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屡禁不止”的问题,应该在尊重现有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在加强禁令执行,抑制一次性餐具需求,以及回收或无害化处置废餐具这几个方面积极行动,逐步达到法律法规设定的目标。
第六,聚丙烯等一次性餐具被法律认可,并不能说明其对环境和健康是完全无害的;所有一次性餐具对健康的影响,都需要通过全面的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进行判定。
我们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唯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群体、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才能找到真正符合公共利益的解决之道。政府在制定涉及民生问题的政策前,应该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能被少部分专家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所左右。
我们欢迎各界积极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以及城市垃圾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NGO联名:
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自然之友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北京地球村
绿家园志愿者
绿色汉江
2010年9月2日
9、水电投资审批松动 未来5年新开工量至少需1亿千瓦
来源: 新华财经2010年09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9/01/c_12506640.htm
在能源需求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停滞已久的水电项目审批或将在今后五年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停滞多时的水电审批终于松动。
近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发展司一位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上报国务院,其中水电被列为首位,《规划》显示,到2020年水电的总装机将达到3.8亿千瓦。
“要实现2020年水电总装机容量3.8亿千瓦的目标,未来五年水电新开工量至少需1亿千瓦。”8月23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总经理汪建平说。而“十一五”期间,全国水电实际开工量只有2000多万千瓦。
这意味着水电投资即将迎来转折的时刻。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达到15%,而水电将占据非化石能源目标的9%~10%,据此推算,水电要从2008年的1.7亿千瓦猛增到3.3亿~3.8亿千瓦。按照这一增量,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入运行的70万千瓦及以上额定容量的水电机组总计将超过100台。
和发展规划调整同步的是,一些命运多舛的水电站也先后获得了准生证。7月18日,已开工建设7年的华睿集团(后更名为“汉能控股集团”)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获批;而《财经国家周刊》近日从环保部获悉,去年曾被叫停的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和华电鲁地拉水电站环评报告已获通过,目前正积极运作以期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核准。
这是国家对常规水电站建设一系列核准紧收政策后的首次松动。
这个转折颇具意味。2008~2009年,全国仅核准开工水电项目累计1000多万千瓦,其中没有一个大型水电项目,但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的压力下,“十二五”期间的水电开发无疑要加快步伐。
1 2 3 4 5 6 下一页
10、生活垃圾分类为啥流于口号?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09月0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9-02/2506764.shtml
主持人:韩士德(本报记者)
嘉 宾:
刘玉升(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
姚建铭(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副院长)
■ 对话背景
从2000年开始试点至今,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了10年,但垃圾分类似乎仍是一个口号。怎样面对日益激增的垃圾数量?垃圾处理的问题究竟在哪儿?如何在垃圾处理中加入市场化元素?
投资集中于终端焚烧或填埋,缺少全程布局
主持人:从2000年开始试点至今,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了10年,但是收效甚微。您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刘玉升:虽然我们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了一个不短的时期,但是我们对于垃圾的属性、产生和发展认识非常模糊。这主要是我们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超常规,建设规划中对垃圾处理重视不够,重视了城镇规模、人口扩张,对于人口剧增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没有同步规划,没有将激增垃圾的处理问题提前预测并确定预案,导致垃圾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姚建铭:就我所熟悉的餐厨垃圾处理方面来讲,首先,餐厨废弃物来源复杂、成分复杂、污染来源复杂,餐厨废弃物作为一个大类尚未完全从垃圾中分类收集出来,其内部各组分的源头分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复杂的组分是不符合饲料原料的要求的,其产品难以达到饲料标准,追求将餐厨废弃物纳入饲料原料范围的努力是片面的。其次,微生物转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主持人:垃圾处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刘玉升:一是政府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应该探索放开、多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掌握指标、监管质量。投资也不均衡。目前的大投资主要在于终端的焚烧或填埋,而实际上垃圾处理投资应该从源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产业构建全程布局,科学地分配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上。二是结合国情实际的自主创新技术极其匮乏,某些方面甚至为零;新技术应用规模小。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企业化推进速度太慢,试点太少,经验不足。三是科普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应该让公众逐步知道垃圾从产生、收集、分类、运输、压缩、多元化处理的过程,在国外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多。
姚建铭:一方面,同源性问题(动物食用同类动物)可能是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暴发的根源。从生命科学的深度来探讨,同源性危害主要体现在致病微生物的生存压力大幅度降低,经过处理后的同源性原料,大部分的致病微生物被杀灭,但是顽固的微生物、阮病毒、甚至一些病毒的DNA、RNA片段都有可能利用同源性动物体内的相似环境死灰复燃,并继续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下,朝着有利于病毒生存的方向发展,最终可能发展成灾难性的疾病。另一方面,过程污染较难控制。餐厨废弃物的来源并不神秘,但其点多面广,中间过程复杂,可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污染方式。这些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全部解决,就会危害到饲喂动物的健康,并进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对于餐厨废弃物的处理,要坚决反对采用饲料化技术。
目前的分类方式和分类垃圾箱设置并不合理
主持人:现在多个城市推出垃圾分类试点,但记者走访发现,试点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您认为该如何保证试点小区的“试点”不流于形式?
刘玉升:垃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问题,不是采用某一个技术或采取某一个措施就能够解决的。我认为真正获得实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特别重要的是垃圾问题并不是单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都应当承担应有的处理垃圾的责任。二是要强化垃圾资源产业化利用,通过资源产业化实现两端的拉力,促进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快速、积极开展垃圾资源的产业化模式构建,特别是湿垃圾(有机垃圾)的产业化利用,让公众知道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是基础性工作,分类后就可以为分类利用奠定基础。因为我们并没有做到终端的分类产业体系构建,所以公众认为即使前面分类清晰,最后还是混在一起,徒劳无益,丧失信心、丧失信任。
主持人:把垃圾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大、中、小料”来处理,您认为是否合理?
刘玉升:目前的分类方式和分类垃圾箱的设置都是不合理的。比如垃圾桶上面标注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其他垃圾”等字样,没有从直接的外观形态上加以界定,这种从性质上的分类一般公众很难一目了然。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简单分开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分类体系,由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利用等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甚至一些环节还具有交错重叠的关系。垃圾分类应该将家庭作为垃圾分类的源头,简单的分为干、湿垃圾两种方式(湿垃圾就是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等;干垃圾就是干燥状态的有机垃圾之外的垃圾),垃圾箱可以标注干垃圾、湿垃圾、特种垃圾(电池、医疗废品等),由社区清洁员对干垃圾再次进行分类,然后才是分类压缩运输。
问题关键在于有机垃圾的分离与转化处理
主持人:对垃圾的处理与再利用,您有何建议?
刘玉升:我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有这样一个体会,垃圾处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机垃圾的分离与转化处理,只要将有机垃圾(湿垃圾)与干垃圾分离开来,将有机垃圾处理好,干垃圾就好解决,我们祖祖辈辈就有垃圾回收利用的习惯,可以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之一,各归所途,得到充分利用。我们的垃圾处理之所以做不好,就是因为垃圾的混合,特别是有机垃圾的混入。混合垃圾之所以恶臭熏天、污水横流、蚊蝇孽生,就是有机垃圾(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败变质形成的,导致对其他垃圾的污染,有机垃圾是垃圾中的垃圾,只要把有机垃圾首先分离出来并进行产业化利用,其他垃圾将会保持干燥、洁净状态,比如矿泉水瓶、纸类等,那样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就一路通畅,我们捡破烂、捡垃圾、垃圾回收,其实就是捡的这一部分,一旦遭到有机垃圾的污染就没有人捡了。垃圾的填埋、焚烧也是因为有机垃圾没有得到分离并产业化利用,不能利用当然就只能填埋、焚烧了。
我认为,当前垃圾处理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投入,突破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的转化处理技术;强力推进垃圾资源产业化,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一批适宜具体情况的示范基地;鼓励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垃圾处理新技术,特别是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建立联合攻关的项目机制,对于源自于垃圾资源的环保产品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科普宣传。此外,强制措施也是必要的,甚至应该像德国等国家一样,设置垃圾警察,就像查酒驾一样查不遵循垃圾分类管理者,该罚就罚。但是,仅仅依靠强制措施是行不通的,应该是强制、收费、提高自觉性并行的,不是哪一个单一措施可以解决问题的。
■ 延伸阅读
餐厨垃圾:变废为宝要进行系统设计
餐厨废弃物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富含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盐类等物质,一般又可筛分为固形物和液体两大部分。餐厨废弃物具有典型的“废物和资源”双重属性,将其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理,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是个重大的变革。
餐厨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要目标是实现无害化,不仅要实现餐厨废弃物本身的无害化,也要实现资源化产品的无害化。其次,尽可能实现资源化。餐厨废油脂的资源化利用历来受到重视。但餐厨废弃物成分不仅仅包含废油脂,其他的成分也应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合理利用。例如,固形物中的糖类可以进行初步分离,进行乙醇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液体部分和发酵后的残液含高浓度的有机物,可以进行厌氧沼气发酵,生产沼气,沼液沼渣制成肥料等等。
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国外研究较早,日韩等国以饲料化为主要思路的处置方法,近年来被国内一些城市接受,并建立一些资源化处置工程,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但是由于对食品安全性的担忧,这种方法存在争议。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国内餐厨废弃物的油脂含量较多,废油脂经过提取和精制,可以获得工业油脂和生物柴油等产品,也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中公认利润较高的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餐厨废弃物处理需要全面的思考和综合的处置,不能仅仅利用其中利润较高的部分,在系统的设计下,实现餐厨废弃物完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而不再产生二次污染,是当前餐厨废弃物处理的首要目标。(姚建铭)
■ 观点争锋
政府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应该探索放开、多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掌握指标、监管质量。——刘玉升
我们对于餐厨废弃物的处理,要坚决反对采用饲料化技术。——姚建铭
11、高耗高排企业遭"限电令" 浙江水泥价格一月5涨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12510.html
近来,价位长期在低位徘徊的水泥行业也迎来了涨价高峰。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多个省份水泥价格出现暴涨,据中国水泥网统计,浙江更出现了一个月内5次上调价格的情况,这在以往实在少见。
即使如此,市场中的水泥仍然是供不应求。对此,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异常现象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浙江省今年实施的 “限电令”。在此情况下,不少浙江的水泥企业只有无奈减产甚至停产,导致水泥产量减少,市场自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此举或有助于维持水泥价格平衡,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
水泥价格淡季不淡
夏秋季历来是水泥销售的淡季,但今年情况有些不同。
中国水泥网数据显示,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等地区,水泥的需求在传统的淡季出现了火热的行情,并引发价格迅速上涨。其中,浙江是水泥价格涨价最为典型的地区。
中国水泥网主编张敏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浙江地区水泥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30%左右。其次是安徽,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上海地区需求下降,但在此轮涨价风潮中,价格也出现了小幅上涨。”
从事水泥生产的一家企业总经理张榕表示,“我们工厂里面的库存早就没了,现在水泥都从外省进口,本地根本就没有货了。”
邵俊表示,此次调价将有利于水泥企业摆脱低迷态势,赢得合理的利润空间。“我们希望调价能实现价值回归。水泥企业经营状况一直处在亏本的边缘,行业长期打价格战,使水泥行业不能健康发展。”行业内80%的厂家是亏损的,仅有20%的厂家尚有微利。
中国水泥网的统计,今年浙江地区的水泥涨价频繁程度达到了一个月内上调5次以上。其中,海螺袋装价格在不到30天内就上调了5次,从7月28日的290元涨到8月25的392元,涨幅高达35%。
邵俊指出,全球合理的水泥价格是80美元/吨~100美元/吨,“在中国500元/吨的水泥价格才是合理的。之前都是200元/吨~300元/吨,现在涨到400元/吨,也是合理的范围。”对于目前供不应求的现象,邵俊认为,下半年水泥行业进入旺季,到时上述紧张的供需情况就能缓解。
价格上涨是因“限电令”?
邵俊向记者表示,上述异常现象的背后,主要原因是由于浙江省今年实施的限电令。
根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 〔2010〕12号)和全国电力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结合今夏电力供需仍存在缺口的实际情况,浙江省决定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施控制用电。时间为电力迎峰度夏期间 (7月1日~9月13日),按15天为一个周期,共5期,实行分期分批控制用电。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凌云指出了限电停产措施实施的原因,其中,浙江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是主要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地区用电增长20.6%,不仅该省用电量大增,而且由于上海世博会急需供电,浙江承担了部分上海地区供电任务,为保障本省及上海世博会期间电力的供应,浙江省对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实行限电。
这次浙江省水泥企业是统一行动,所有水泥生产线及粉磨站被要求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轮休15天,第一阶段已于7月22日至7月29日在全行业实施,第二阶段8月22号至8月29日也已开始实施。
一位浙江海螺集团相关人士还表示,由于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各地政府为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将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水泥行业为了确保淘汰落后产能550万吨的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万无一失地完成,政府采取强制手段。限电停产能有力压制过剩产能,促使小企业的淘汰。
高耗能企业受影响较大
政策执行之下,华东地区相关企业确实面临困局。
张榕表示,部分的水泥工厂都转移到南方去了,身边的水泥厂缩减到仅有100万元的投资。“这次和往年不一样,是强制性停电。”张榕回忆说,这次一共停电多达20多天,而且现在仍旧是没有给电。
张榕还有一家比较大的纺织工厂,该厂仍没有逃脱限电的困境。“浙江省1600多家产能大的企业,产能超过一定条件的企业全部要停电15天。”在第一轮强制停电后,张榕指出企业损失很大,“这15天就损失5000万元~6000万元的订单,利润减少了500万元~600万元。这一次的限电,企业的损失是很大的。因为限电令的实施,导致纺织工厂的订单交不出去。我们纺织厂一年有10亿的产量。今年上半年纺织这块利润比去年好,利润增长60%,可这样一停电,这些利润就都没有了,再停下去就麻烦了。”
在第一轮停电之后,对于张榕这样的企业,浙江省采取了限电50%的措施。
邵俊指出,此次限电影响范围很广,直接波及水泥、钢铁、冶金等高耗能企业,波及区域也是在整个华东地区扩散。
上述海螺集团相关人员表示,浙江下半年还将举行类似的节能限产活动,既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又能控制产量,使市场供需保持平衡,不让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2、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详解防治内情(
来源:南方周末2010年09月02日 汤耀国
http://news.sina.com.cn/green/p/2010-09-02/110821023753.shtml
国家专门为一项工程配套设立地灾防治专门机构、斥巨资进行防治,除三峡工程外,再无二家。其成果是在今年全国地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三峡库区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实现了连续七年的地质灾害零伤亡记录。
这个8月,泥石流在甘肃舟曲夺去上千生命后,继续在四川震区、云南贡山等地肆虐。短短十余天内,国土资源部已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公开受访时提醒,各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地震灾区和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要时刻绷紧地质灾害防治的弦。
近十年来,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一直被“另眼相看”,国家设立专门机构,拨付巨资,实现了持续七年的地质灾害零伤亡纪录。
今年汛末,三峡水库将开始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再度尝试转入正常运行期,前两次均中途受阻。国际经验表明,水库蓄水运行之初的几年,正是库岸地质最不稳定的时期,三峡水库的这一“转型”期,又遭逢今年全国地质灾害的异常多发期,灾害数量十倍于去年同期,三峡库区能安然闯关吗?
乐观预判
现在的三峡库区包括重庆、湖北20个县(区),库区干支流库岸长约5300公里,山势陡峭,地质脆弱,而位于自然三峡附近的奉节、巫山、巴东等地尤为地质灾害多发区。
据地质防治部门统计,1982年至2000年,库区发生重大崩塌滑坡七十余处。如秭归新滩,历史上有记载的大滑坡就有十余次,累计断航达百余年,1985年那次又将新滩镇全部推入长江,摧毁船只96艘,死亡12人。
蓄水浸泡及水位涨落可能导致库岸结构失稳,诱发地质灾害,是为常识,但程度如何,1988年完成的三峡工程地质地震专题论证报告,给出了乐观的预判。
该报告对1300公里的干流库岸予以说明,24名专家签名一致确认:稳定条件差的库岸仅占总长的1.2%,在库水作用下可能产生新的基岩滑坡和崩塌的地段不多,不会改变库区稳定性的基本现状;140个体积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崩塌滑坡体中,稳定性差和蓄水后可能失稳的有22个。报告更多关注滑坡体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认为即使全部滑入水库也对水库的库容及寿命无实质性的影响。
1992年三峡工程上马后,地质灾害防治被纳入移民工程的大盘子,从400亿静态移民资金中拿出6亿元作为防治经费。
重庆市原副市长、国务院三峡建委原副主任甘宇平去年接受《?望》周刊采访时坦承,最初的设计规划对地质灾害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投入治理的资金有限。
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李烈荣也回忆,当时听说6个亿,“觉得不少了”, 而今回头一看,“不排除论证时估计得有些粗”。
果断补救
始料未及的是,未到三峡蓄水之时,库区地质灾害问题已显严竣。“很多滑坡就是迁建时挖出来的。”李烈荣说。
中国工程院2009年对三峡工程原论证的评估报告认为,“一些移民城镇仍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需要妥善处理。”
重庆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还对笔者表示,大量移民后靠安置、沿江城镇规模成倍扩张,加剧了地质灾害的严重度。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前期以后靠安置为主,大量开垦荒坡地,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致使水土流失与地质环境恶化。1999年国家加大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力度,再加上同时期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这一势头方得到遏制。
城镇规模扩张产生的问题则更为棘手,有的县城超规划发展,如巫山新县城从旧县城的0.44平方公里增至3.7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1万人,新城范围内分布不稳定库岸15公里,涉及群众约2万人。
在李烈荣的印象中,大概2000年以后,地方官员向上汇报三峡工程问题时就把地质灾害置于前列了。
2001年7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基果断拍板,拿出40亿,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随后,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前方指挥部成立,李烈荣担纲办公室主任。
李烈荣后来说,国家专门为一项工程配套设立地灾防治专门机构、斥巨资进行防治,除三峡工程外,再无二家。
“意外”难测
有了2001年总理决定拨付的40亿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得以集中开展。
为与三峡工程建设相匹配,此阶段的治理被称为“二期”治理。尽管地方政府仍一再声称40亿资金不够,但赶在2003年蓄水之前,蓄水涉及的应急防治项目还是得到了保证。
二期任务完成后,2005年,三期治理又开始实施,资金提升为73亿元。到2009年底,库区两省市是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标志着历时九年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2003年开始的135米蓄水、2006年开始的156米蓄水、2008年开始的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崩塌滑坡变形共计525处。所幸的是,库区及时开展了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自2003年汛后至2009年年底的近七年里,三峡库区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不过,库区采用群测群防措施或未进行治理的崩塌体,四期移民搬迁安置中形成的尚未治理的高切坡等,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此外,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还指出,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以后,必然面临一个较长时间的库岸再造问题,根据国内外经验,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3至5年,可能会产生一些崩塌、滑坡及涌浪灾害,需密切防范;5年后,仍需对地质灾害予以监测监控。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称,三峡库区一旦蓄水175米,进入正常运行期后,地灾活动会经历加剧期、强烈期、减弱期和“准稳定态”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
新的“意外”也正接连发生,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透露,今年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之外,多属新发生灾害。
这印证了一位领导关于库区地质灾害看不清楚、难以判断的说法。
李烈荣解释,看不清楚,是因为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强,“以后能不能零伤亡,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
分类防灾
库区未来地质安危,被寄望于正处出台前夕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重庆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对此的心情是“迫切希望”,他说,有的区县实际上已经在做后续工作,也有的工程由于缺钱搁置在那里。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受托承担其中滑坡、崩塌体、危岩和塌岸部分的规划编制工作。据介绍,去年7月中旬,两省市库区各区县的野外调查相继完成,共调查规划范围内崩塌滑坡危岩5386处,628段库岸1081.8公里。
专业主管部门希望应治皆治,地方政府则希望多多益善,但最终掌握审批权的投资主管部门则有着资金支付能力的考量。据去年6月下发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后续工作的投资概算原则之一为“实事求是,适度从紧。”
地灾防治主要有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按规划大纲,对涉及群众人居安全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以搬迁避让为主;对确需工程治理的,要经多方案比选,确定治理方案;对库区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安全评估。
工程治理的后期维护资金长期为库区地方干部吁请,但按国家基本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项目建成后,即移交地方维护。而库区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几个县,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自身维护的资金和能力均捉襟见肘,这会否给工程的持续有效埋下隐患?
13、“今年全球野生虎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中俄老虎从此不分家?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9-01冯洁 实习生 肖潇 发自吉林珲春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590
8月29日,在地处中、俄、朝三国边境的小城珲春,中国吉林省与相邻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签署了首个东北虎跨境保护网络的协议。这份协议规定,中俄双方要定期交流东北虎及远东豹栖息地的信息,互派科学家、一线保护人员到对方保护区接受培训,还要采用统一的方法监测虎豹,共享无线电跟踪项圈等设备收集到的信息。
这个看上去更像是科学联盟的跨境保护网络,目的是让老虎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向更广阔的空间扩散。而对老虎的领地界限、面积、活动规律等知之甚少的缺陷,也能通过跨境合作得以突破。
过去的100年里,中俄两国的野生老虎数量就像坐在跷跷板的两头。如今,全球90%的野生东北虎生活在俄罗斯,中国境内仅存20只左右。而上世纪50年代,情况则完全不同,那时,俄罗斯境内不过区区50只虎,而中国却有200只。
地广人稀的前苏联自1947就禁猎东北虎,五年后又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猎虎的国家。同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森林砍伐、猎杀、战争干扰和密集的人类活动,把东北虎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不断逼向更东、更北的区域,最终被逐渐逼出国境线。
时至今日,中国仅剩的20只东北虎,主要分布在珲春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等四个区域,尽管栖息地环境日益改善,但仍极度濒危。与此同时,俄罗斯近年老虎种群增长率突然意外下降,这被认为可能是因为俄罗斯的老虎数量已近饱和,栖息地环境承载有限导致。
东北虎在中俄两国的命运转变史,让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保护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看到,两国虎群在保护上的互补空间。“这是双方共同的需要。”吉林省林科院研究员吴志刚在山野中追踪虎迹已几十年,对合作的迫切性感同身受。
吴志刚和众多研究老虎的科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如果没有跨境合作,甚至无法为老虎穿梭于中俄边境时留出一个合适的廊道。早在七八年前,中国边防部队计划重修铁丝围栏,吉林省的林业部门通过省政府协调,向边防部队提出为老虎留出通道的建议。边防部队欣然接受,可口子开多大、间隔多少,由于不了解老虎越境的整体路线,不知道老虎的警戒行为如何,根本无法应对。“给老虎留口子、建廊道还要中俄两边通盘考虑。”吴志刚感慨。
多年来威胁老虎生存的盗猎行为,也需要跨境合作来打击。每次中方的虎保护专家过境前往俄罗斯,俄方海关都要安排中方观看一个纪录片,其中全是中国边民非法越境在俄盗猎,最终人赃并获的镜头。吴志刚在羞愤之余,也更清楚联合反盗猎行动的价值所在。
另外,俄罗斯有超过六十年的保护经验,如禁止砍伐红松和蒙古栎,在16个关键区域调查评估老虎种群现状外,还组织了“老虎巡查员”(老虎巡查和反盗猎专职队)队伍。这些经验早已经被中国的政府部门和保护者们考虑采用。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在第一次讨论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计划的国际会议上,建立跨国界的自然保护区的想法就被提了出来,但当时由于“时机不对,保护东北虎还不在国家的优先日程上”,这一想法被搁置,却促成了中国第一个东北虎保护区在珲春诞生。
直到2006年,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再次联手商议“跨国界东北虎野外种群恢复”议题。这一次,恰逢吉林省全面禁猎十年,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有了增加迹象,俄境内的东北虎向中国境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信心满满的参会者提出,大长白山地区是东北虎历史上的分布中心,中国要把保护力度,调整到能使东北虎重回整个长白山林区的水平。
但吉林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这次签署的协议,建立的却并不是一个跨国保护区,而是保护网络。也许这是中俄两国开展老虎保护合作的开端。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物种项目官员石全华解释,跨境保护网络是将两国的保护区、保护小区,以及像林场这样的经营单位都联系在一起,设定一致的保护目标,共同行动。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严旬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过去两国的老虎保护区是你建你的,我建我的,因为涉及领土主权问题,互不干预,但互通老虎信息有无、采取共同行动,都是双方下一步可以采取的。
和滨海边疆区签订协议,在吉林省林业厅保护处处长于长春看来,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吉林省在东北虎的保护上达成了共识,双方共同保护东北虎栖息地,共同打击违法盗猎。中俄边境是东北虎跨境交流的重要廊道,两个地区合作好了,“东北虎就会无障碍地往中国境内迁移,对今后东北虎数量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朱春全称跨境保护网络协议的签署,是“今年全球野生虎保护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地方性协议的签署,将有望看到中俄两国国家层面的跨国合作。而吴志刚他们的心愿,说来也简单,就是希望未来老虎能重回长白山,它的历史故乡。
14、平均不到两天发生一起 环境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来源:人民网 2010-09-02
http://home.hebei.com.cn/xwzx/jygb/jryw/201009/t20100902_2088095.shtml
今年1至8月,全国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31起,仅7、8月就有28起
紫金矿业污水渗漏、大连海洋石油污染、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松花江、南京栖霞区化工厂爆炸……今年以来,除了干旱、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起起突发环境事件也触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
不平常的大事才称得上事件。突发环境事件不同于一般的污染事故,它总是突然发生,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目前,已经发生的环境事件都得到了妥善处置,但许多环境隐患仍然存在。
痛定思痛,人们不禁追问:环境事件为什么频频发生?
■形势——
我国处于环境事件高发期
近年来呈上升态势,平均不到两天就发生一起
记者从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调查中心得到一组数据:今年1至8月,环保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置环境事件131起,仅7、8月份就发生28起,总量远远高于去年同期。
去年,全国共发生环境事件171起,在12月底召开的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这一数字已经让与会者感到形势非常严峻。
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丁爱中教授也有一个统计:2004年至2009年,全国共发生环境事件700多起,从年度数据看,6年中环境事件呈现上升态势。
环保部环境应急调查中心预测预警处处长冯晓波介绍,环境事件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今年上半年发生了4起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与去年全年持平。
“形势严峻,还表现在跨区域、跨流域事件增多,协调难度加大;影响危害加深,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增多,动辄威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冯晓波说。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处置及时,这些环境事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每次处置都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处置起来也是一波三折。
在紫金矿业生产液渗漏事件中,由于企业占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应急人员一开始找不到排污口,给事故调查带来了很大难度。原来,企业为逃避环境监管,将排污口设在了井下或者防洪涵洞内。后来通过现场查看、分析,终于发现了违法排污口这一重大环境安全隐患。
在大连海洋石油污染事件中,由于受海风风向影响,海面上污染面积时大时小,早期油污主要集中在岸边,打捞难度相对较小;后来,受海风和水流影响,油污面积逐渐扩散,且油膜变薄,打捞起来难度就大了。事件处置后期,大量油污进入海岸线,渗入岸边的砂石和泥土中,挖掘、收贮、清洗这些砂石、泥土,回收吸油毡,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松花江事件中,企业总共有7000多只化工桶被冲走,而起初打捞上来的化工桶数量与被冲走的桶数量差距很大,所有参加应急处置的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后来,吉林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在企业厂区周边、洪水退后的淤泥里,留有大量化工桶,于是迅速组织力量转移这些危险物,这才使处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原因——
工业化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化工企业布局不当,引发的环境事件居高不下
每一起环境事件,总有直接原因。
丁爱中介绍,环境事件按起因分类,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比如大连海洋石油污染;二是交通事故引发,比如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在河边翻车;三是企业违法排污引发,比如紫金矿业污水渗漏;四是其他因素引发,比如自然灾害导致次生环境灾害,吉林化工桶入江属于这一类。但是,即便是自然灾害引发,也不能忽视管理疏漏等人为因素。
环保部环境应急调查中心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表明,安全生产和交通事故是引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原因。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由这两方面原因引发的有71起,占总数的60%。从去年情况看,由这两方面原因引发的有115起,占总数的67%。
根据以往经验,每年下半年到年底,生产、流通等经营活动日益活跃,强度加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有可能增多,再加上年底各种会议增多,管理者重心偏移,由此引发的环境事件持续上升。受极端天气影响,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的企业,垃圾填埋处置企业,危险废物储存处置单位、尾矿库等存在的环境风险较大。进入冬季以后,大气中污染不易扩散,加之部分地区焚烧秸秆,发生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增加。
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许多环境事件,都涉及化工企业。化工企业临水布局、零散布局,引发的环境事件居高不下。
“随着国际生产格局的调整,重化工产业正在从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各地积极争取这些项目落地,并给予种种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扶持。目前,化工产业遍地开花,沿海、沿江一直是各地布局化工企业的首选地区。”冯晓波说。
今年以来相继发生江苏大丰、四川隆昌、湖南嘉禾、湖南郴州、甘肃瓜州、湖北咸宁等6起血铅超标事件。去年,湖南、陕西、福建、河南等地也相继发生6起铅污染事件。这类重金属污染事件是长期环境污染积累的总爆发,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对低水平产能缺乏有效监管。
“总体上说,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很快,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分布范围都比过去大得多,环境压力也空前巨大。从长远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减少环境事件的发生。”丁爱中说。
“环境事件高发,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的挑战。这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极端表现,是粗放发展结出的必然恶果。” 环保部一位高层人士在去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上讲的这番话,至今振聋发聩。
■对策——
环境应急容不得半点松懈
实战积累了经验,但协调、保障能力仍然不足
工业化进程势不可挡,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保障环境安全,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任务是什么?官员、专家的共识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应该说,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给中国的环境应急敲了一记警钟。此后,国家明显加大了环境应急管理力度。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组建了环境应急调查中心,全面履行环境应急管理职能。去年底,环保部还邀请来自高校、科研单位、行业的26位专家,组成了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
这几年,应急中心连续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目前基本上摸清了化工企业环境风险源和饮用水源地风险源的底数。
与此同时,他们组织的一系列环境应急演练也在各地展开。既有应对松花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北京奥运会反化学恐怖、上海世博会环境安全保障等的“大练兵”,也有溢油事故处理、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理、危险废物车辆交通事故处理、放射源丢失事故处理、消防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应急等经常性演练。“演练突出实战要求,达到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冯晓波说。
现实当中,环境应急的实战更加频繁。环境事件数量逐年上升,环境应急容不得半点松懈。应急中心越来越像一个消防队,哪里有情况,不仅要立即奔赴现场,还要带上相关专家。丁爱中就经常“被邀请”,应急中心一打电话,他手头事情再多,也得放一放,马上就走。
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第一时间组织信息发布——这五个“第一时间”,已经成为环境应急的一条硬规矩。
然而,在冯晓波和同事们看来,目前环境应急还存在许多“短板”:预警预测、风险防范、损失评估等制度亟待完善;各部门职能交叉、力量分散,难以实施有效联动;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应急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差,下级抄上级、企业抄政府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省级环保部门没有专门的应急机构,地市以下更为薄弱;应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差,少数领导干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束手无策,关键时刻只能“拍脑袋”,一旦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要说不足,我认为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跨界污染协调起来比较费劲,上游、下游经常要为责任认定、治污投入、经济赔偿等问题扯皮。第二是部门协作需要加强,比如处理一起环境事件,消防队伍和环境应急队伍都去了,消防队为了灭火,要用水冲,而从环保角度讲,用水一冲,污染物就冲到河里了。现在有些地方在探索环保、消防联动,有效应对环境事件,值得总结推广。”丁爱中说。(武卫政)
15、广东海洋污染威胁海龟生存 旅游开发无处产卵
来源:《南方日报》2010年09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615221.html
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今年到目前为止暂时只有4只海龟上岸产卵,产下了16窝蛋。在保护区成立25年来,海龟产卵数量并未明显上升,一直在低位徘徊,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景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忧心忡忡。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曾经在巡查时发现一只海龟的肛门有白色物品,拉出来发现是只白色塑料袋,接着又有一个,就这样,一共拉出了4个塑料袋,海龟误把漂浮在水中的白色塑料袋当成水母。有些海龟由于误食塑料,无法沉入海水中觅食,只能浮在水面等着死去。
广东建立了近50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中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已被吸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然而这些保护区无一例外地遭遇着物种衰退的命运交响曲。从海龟保护的曲线可以隐约看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关系。
今年依然是海龟上岸产卵的小年,在中国1.8万公里的大陆架上,唯一的国家级海龟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今年到目前为止暂时只有4只海龟上岸产卵,产下了16窝蛋。在保护区成立25年来,海龟产卵数量并未明显上升,一直在低位徘徊,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景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忧心忡忡。
现在,广东已在行动,建立了近50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中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吸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然而这些保护区无一例外地遭遇着物种衰退的命运交响曲。
“我们只能延缓它们衰退的速度,还无法改善,”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陈海峰副调研员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海龟保护的曲线可以隐约看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关系。
16、李银:金浩茶油怎可边召回边辟谣
来源:21世纪网2010年09月02日 李银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902/000701.htm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质监局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5月,金浩茶油被查出苯并芘超标,发现其几个批次的产品苯并芘含量高达60微克/千克,遂要求其召回产品并改进工艺降低苯并芘含量。然而,在8月20日,金浩茶油官方网站挂出一则辟谣声明称,“旗下主打产品金浩茶油系列高档食用油质量安全可靠”。
假设金浩茶油辟谣声明属实,为何8月31日,该公司又称,5月份被查出问题之后,公司就对已销售到市场上的相关产品有问题的或怀疑有问题的都进行了召回。其中问题虽然没有对外公告,但此前已报告质监部门,不存在瞒报的情况。既已有了这样亲口承认的事实,金浩茶油怎么好意思堂而皇之地出具上述辟谣声明?
根据国家质监总局制订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要求:“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或许是为了避免企业声誉受到影响,企业的召回以秘密方式进行,加上湖南质检局的“宽容大度”,消费者当时未大面积知晓此事。湖南质检局确实宽容,并没有要求该相关企业产品下架并实施召回,而只是要求涉案企业进行整改,召回通过浸出法提炼的山茶油。
这样在市场上悄无声息的召回属于秘密召回,意即主要局限于销售流通渠道,并未针对终端消费者,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对此毫不知情。若依据《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金浩茶油既然召回食品,可见是认为其有不安全因素,如此怎么可以不通知消费者?若只在销售流通渠道召回,又不公开通报此事,已被消费者购买并食用的部分产品,难道让他们继续食用?
如此荒唐并置消费者权益于不顾的做法,据说是政企双方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这分明是挑战召回制度保护消费者的初衷和立法的权威。我们认为,一旦确定产品需要召回,务必透明操作。
其一,消费者有权了解所消费产品的信息,这些信息应是公开透明与完整的;召回过程中,更应该逐项列出该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编码、保质期、包装形式等重要信息,并且告诉民众如果买了这样的产品,企业可通过何种方式召回。
其二,企业本着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有必要将有缺陷的产品的完整信息披露,评估其危害程度并召回。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的肇事者的惩罚,是违法行为发生后为防范于未来的处置,而召回是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的后果的补救。也是避免和减少缺陷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较为有效的补救措施。
再者,召回只有公开,才可能充分明确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加强企业的责任感,鼓励企业诚信自律。在发达国家,产品召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认证,强制召回”,一种是“强制认证,自愿召回”。无论哪一种,均为公开、透明的行为。企业必须意识到自己必须向消费者传达确切的产品缺陷信息,否则将面临诉讼乃至牢狱之灾。
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实行产品强制召回制度, 8月29日,一个由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环节高级官员组成的食品安全法治研究机构终于成立,我们寄望这个机构的研究最终能促成法律制度的完善。
17、夏昌奇:环境污染在我们的肚子中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2010年09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9-02/080021022485.shtml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讲究吃。除了一饱口腹之欲,许多人相信饮食的健身价值。我们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现如今,美味鱼鲜下了肚,“补”给你的可不全都是营养,可能还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
新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从长江野生食用鱼体内检验出不同程度累积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汞、铅、镉等)和有机化学物质(全氟辛烷磺酸、壬基酚等)。该报告来自一家环境保护组织。被检测的鱼类是常见的鲤鱼和鲶鱼,取样自长江沿线的四个城市。样品的检测由该组织设在英国的一家实验室完成。
环境污染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肚子中。该报告说,此次被检出的化学物质,均已被科学证明是有毒有害并有生物累积性,会伤害肝脏,干扰内分泌,影响生殖发育。这些物质来自工业生产流程。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中国的生产量仍在持续增长。
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7年该流域的GDP占全国总量的40%。据环保部的统计,全国两万家化工企业中就有近一半位于长江沿岸。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量与日俱增。
近年来受到工业污染的地域并不限于长江。关于“癌症村”的报道,我们不难在媒体上读到。一共有多少呢?发布状况如何?今年第2期《环境杂志》刊发的一篇华裔美国教授的英文文章指出,经由中文媒体和网络公开报道的癌症村总计已有459例,遍布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仅青海和西藏例外),并在地理上呈现为聚集的态势,超过86%的癌症村出现在东部地区。根据统计分析,在公开报道的案例中,河北和河南的癌症村数量最多;而广东和江苏涉及的县市最多。从水域的发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这与工业污染程度的分布状况大体是一致的。
除了以上的报告和论文,来自官方的数据也印证了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正在加剧。全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显示,癌症致死的比率增长很快。例如,肺癌致死原因率在过去30年间增长了465%,成为最致命的肿瘤。癌症,在城市的致死原因中排名第一,在农村排名第二。《环境杂志》的那篇论文还发现,中国卫生部的抽样调查中癌症致死原因比率高的地区与癌症村多发地区是相吻合的。
牛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是人为地掺假和造假的恶果。相形之下,因为工业污染累积到我们食物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尚没有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而后者,就其所涉及的食品种类、影响的人群范围和危害程度而言,其实是更危险的。
为“发展”而牺牲掉我们的生活,是不智的。事实证明,为治理环境污染付出的价码远远超出污染环境的所得。但令人啼笑皆非的,那些治理的投入当然是要算在GDP里的。因此,污染也好,治理也好,数字的增长是不会停止的。再污染、再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子子孙孙,“发展”也就无穷尽矣。
现在的问题,今天吃什么?最彻底的安全办法,是禁食。还得说我们的老祖宗有远见,据说道家养生法里有“辟谷”之术,吸纳日月之精华就可过活。我看有发扬光大的必要。只是大家都闭关静修,内需无人拉动,这GDP的游戏得再想其他的法子玩下去了。
18、欢迎参加绿家园九月环境记者沙龙
时间:2010年9月08日(星期三)下午2点—5点
地点:中青报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海运仓胡同2号)
主题一:中国生态现状缩影——黄河十年行
主讲人:
王建——水生态专家
汪永晨——中国绿色记者沙龙网总编
内容介绍:
黄河,可以说是中国生态现状的缩影。
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从2010年8月12号到8月29号历时18天,开始了黄河十年行第一年的采访。希望的是,用十年的时间记录黄河生态演变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其中也包黄河两岸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习俗的传承。
主讲人将通过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黄河源头拍到的照片,讲述今天黄河两岸的自然生态与人们的生活。
上游,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游,因水电开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下游,工厂林立污染影响着老百姓身心的健康。
这些都让我们这条母亲河经历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尤联元教授在黄河十年行的第一年采访中告诉我们:这条母亲河似乎从来没有被善待过。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在黄河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使得大量泥沙被输入黄河,泥沙淤积导致黄河频繁改道。工业文明时期,煤炭开采、水污染、水资源无序利用种种原因使得黄河危机重重;现在,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荒漠化越来越明显,黄河源头星宿海等很多海子已经消失。
黄河入海口的化工园区。在那里,有的化工厂已投产运营,有的在加紧建设,有的还没有开始平整土地就先把地拦了起来。而那片黄河湿地,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地质公园。这样的保护区,能把它建成化工园区吗?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7月28日带领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考察队在进行植物区系调查时,经当地林场场长才让太指引,在青海省同德县境内发现了一片柽柳原始野生林地。该种植物是我国的特有种,分布于黄河流域。是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资料宝库中的“世界之最”。而这片无比珍贵的古柽柳林正面临被大水淹没的危险。危险来自该地正在规划建设一个不算太大的水电站。这个不大的水电站一旦建成,这片古柽柳林将被大水淹没,最终腐烂,其携带的特有基因和气候信息也将随之湮灭。
黄河源的古柽柳,黄河入海口的化工园区,黄河十年行能否改变它们的命运,需要的是,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关注。
主题二:寻利型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畸变
——长白山保护区个案研究及深度思考
主讲人介绍:沈孝辉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自1978年以来致力于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及干扰生态学的研究。本讲座系主讲人自1985年离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又返回二十多次,对它进行25年跟踪研究的心血结晶。
主讲提纲:
前言: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一、“风灾”掩盖下的人祸
1、风干扰——森林更新演替的动力
2、风倒木生产——森林生态的杀手
3、“一面坡”故事的警示
4、重度人为干扰的生态恶果
二、与松鼠争食阻断红松林的生物链
1、并非红松惹得祸
2、从红松的故事到红松的传说
3、红松种子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学评价
4、两次人为干扰幕后决策的弊病
三、“保护开发区”是保护还是开发
1、从自然保护区到保护开发区的体制大转型
2、大手笔还是大败笔
3、旅游开发肿的瞎折腾
4、对长白山管委会如何履行“保护第一”承诺的13条建言
四、中国自然保护区向何处去
1、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及表现形式
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宏观监管的5条建言
五、背景介绍
中青记者之家地址:
东直门海运仓2号(地铁东四十条西口上来向北第一个路口向西行)
公交车:44、800、113、117、118、24等多路,东四十条下车。
联系人:
王小娜 13581646587
李笑波 15300128791
“环境记者沙龙”主办:
绿家园志愿者
19、绿家园乐水行9月4日通知
——探访鲜为人知的北运粮河(又叫阜通河和坝河)
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运河北端的京华故都,汇聚了中华文化顶尖级的载体:清香悠远的茶叶、衣被天下的丝绸、名扬世界的陶瓷,还聚集了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文人墨客、政坛骄子。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通惠河是运河北京段的运粮河,其实,通惠河只是运河北京段的南运粮河,在通惠河之前,北运粮河有着长久的历史,北运粮河又叫阜通河,东北护城河以西民间称坝河、西坝河。
本月,绿家园乐水行领队周晨将带您探访北运粮,解读河道上蕴含的历史往事、人文典故、诗词文章,探寻北京地区运河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乐水行活动作为河流爱好者、水资源保护志愿者以及环保志愿者平等交流的平台,一直视参与者的沟通和意见为重要内容。为此,绿家园乐水行特邀自由建筑师善倍,与大家交流节水、护水以及环保理念的心得。
活动时间:9月4号(周六)
北运粮河终点
活动内容:积水潭——北护城河 全程5公里
集合地点: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B口外 郭守敬纪念馆门口
集合时间:8:30集合,8:45出发
特邀嘉宾:善倍(自由建筑师)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上周精彩回顾:
》乐水行走河团队空前扩大,老少云集,大有全民乐水行架势。
》世界五百强企业康菲石油组团39人参加乐水行活动。
》领队周晨手绘大幅北京水系图和地下水现状图。
》园林专家杨春林详解圆明园河湖水系,带领乐水行品园与走水同行。
20、8月28日乐水行――全民乐水行
文 周晨 图 王力平
8月28日,一个明媚的早秋周末,当大多数忙碌的北京人还在被窝补觉时,绿家园乐水行在圆明园南门举行了活动开始仪式。对绿家园乐水行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不仅参加人数众多,达60多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者也有很大的突破,与以往以白领人群为主的人员不同,这次既有八十岁的老大爷,也有学龄前儿童。此次活动被领队称之为:全民乐水行。
圆明园集合
活动伊始,按照惯例,参加者自报家门,其中有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负责对外事务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管Susan以及她召集的39人团队(其中不乏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等全家上阵)、索奥(中国)行政经理陈红、某著名大学物理系教授等,当然还有乐水行的铁杆,退役军官范大哥、法国海归王泽龙,尤其要说的是三姐妹中的王力平大姐,带来八十高龄的父母。
八十高龄大爷和小学生参加乐水行
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领队拿出手绘的大地图,向大家介绍了北京的水系。北京的水系1680平方公里共分五大水系:从西往东排过来,在房山是大清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拒马河,再往东就是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潮白河,到平谷是蓟运河水系,主要河流是泃河。
拒马河是河北省内惟一一条常年不断的河流,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大清河支流。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流经十渡风景区、张坊镇、南尚乐乡。在张坊镇张坊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北拒马河,流经南尚乐乡,于二合庄村东出市境,至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村,在白沟村与南拒马河汇合入大清河。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上游源於山西省宁武县的桑乾河,在河北省怀来县纳源自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至官厅始名永定河,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5.08万平方公里。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市入海河,注渤海。
广义上的北运河水系穿过北京城,包括清河、温榆河以及京杭大运河上游的通惠河,几条河流在通州汇合,是7世纪初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的最北段。
潮白河贯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省市。上游有两支︰潮河源於河北省丰宁县,南流经古北口入密云水库。白河源出河北省沽源县,沿途纳黑河、汤河等,东南流入密云水库。出库後,两河在密云县河槽村汇合始称潮白河。西南流经牛栏山进入平原,经顺义、通县入北运河。
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将军关外的芧山、青灰岭,流经蓟县、平谷县、三河县故城(泃城),由三河县桥头村南进入宝坻县境之西四庄村北,而后沿蓟县、宝坻区界向东流至张古庄与州河相汇(下称蓟运河)。
介绍完北京的水系,领队又拿出一张北京地下水水位图,介绍起北京的水资源状况。北京用水的来源主要用两个,一是降雨,二是境外汇流。北京可用于蓄水的水库有85座,但起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从这两个水库的调水占北京用水总量的95%以上。北京每年可从水库调用的水量约为24亿立方米,而实际用水总量为37亿立方米。约13亿的用水缺口只能靠境外调水和开采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涵养,可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历史上一般被作为战备用水,意思是说当一个城市被敌人包围了才允许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使得北京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形成了很大的地下漏斗。
周晨介绍北京水系和水资源现状
随后,大家跟随领队走进了圆明园。首次参加乐水行活动的康菲石油员工对北京水系很感兴趣,途中不断与领队讨论水系及水资源情况。
沟通交流
在圆明园三园交界处,杨春林向大家讲解了圆明园的水系。圆明园曾有两大水系供水,一个是万泉河水系,一个是玉泉山水系。万泉河是清河水系的主要支流,全长8.53公里。沿途流经清华园、圆明园遗址万春园、北大燕园、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吴家花园、以及芙蓉里、海淀花园、稻香园与万泉庄,流向万寿寺。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天下第一泉玉泉停止喷涌,玉泉河自顾不暇,已经不能为圆明园供水。
北京城西北曾有大片水面。其源为古永定河(称湿水或芦沟)之一支,从石景山北麓注入京西北山前平原。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因此,源于京西北诸水自然流注东南。历史上京西泉水汇集,形成所谓巴沟,涵养了海淀湿地,圆明园的建造就是基于这里的湿地环境。
杨春林老师详解圆明园和玉泉山水系
杨春林老师还简单介绍了圆明园的历史,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 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杨春林老师讲解圆明园园林知识
过了三园交界,杨春林老师特意将大家带到鲜有人迹的九州景区,这里河渠纵横,生态环境良好。据杨老师介绍,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九洲代表国家,象征古代皇帝的帝国情怀。
关于圆明园园林与河湖水系,杨老师说,圆明园包括其他所有园林,离了水是不能生存的,例如圆明园这样的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认真听讲
行走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活动即将结束,乐水行的行者们一边行走、一边品园、一边思考着水与生活的关系。一位家长说,每次参加乐水行都能见到生态的水源,感觉特别高兴,真的感觉到离水越近越开心。康菲石油的Susan第一次参加乐水行,看到乐水行活动主题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深表高兴,她希望,乐水行可以作为康菲石油志愿者长期参与的项目,让更多的同事走进自然,走进快乐。
康菲石油母子档
康菲石油团队
领队在活动结束时感谢康菲石油团队以及各位新老朋友的参与,他还特别向两位高龄老人和众多小朋友致谢,他们的参与,更加彰显了乐水行作为公民社会环保理念交流平台的意义。乐水行没有限制、无须报名,其目的在于亲近水,亲近自然,感受河流之美,记录河流之痛,从自由流淌的河流和有意义的行走获取快乐,希望全民的各类人群都有机会加入走河的行列,寻找其乐无穷的快乐。
品园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