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8-26

 

 

八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1、黄河十年行之十――黄河的角色转型

 

特别推荐:

2、凤凰周刊:     纪录片中的中国环保问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1/08/1946277_47613809.shtml

 

特别策划:

3、新浪环保:     深度解读:三部委酝酿开征环境税

http://news.sina.com.cn/z/2010huanjingshui/index.shtml

 

腾讯绿色特别策划《绿问》第3期内容

4、腾讯绿色:     面对重金属污染指责 IT名企为何如此傲慢

http://news.qq.com/zt2010/talkmajun/index.htm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追踪报道:

5、经济参考报:    紫金矿业完成整改 污染事故赔偿方案尚未公布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6/011120975363.shtml

 

环境资讯:

6、新华网:      中国8月以来多地发生地质灾害 如何预警考验政府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26/2492412.shtml

7、中国证券报:    中央投3000亿 流域污泥治理产业化有望提速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26/2491976.shtml

8、新京报:      能源局长否认水电站致今年西南大旱

http://www.inewsweek.cn/cnw/news/info/society/2010-08-26/9473.shtml

9、中国经济时报:   长三角联动监测搭建区域环保新平台

http://www.cet.com.cn/20100826/c8.htm

 

重大水事:

10、第一财经日报:   三峡第三次挑战蓄水175米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7713.html

 

人与自然:

11、北京日报:     关注生物多样性年:昆虫在城市渐渐消失之谜

http://tech.qq.com/a/20100826/000100.htm

 

环境污染:

12、国际金融报:    长江鱼体检出“环境激素”  “毒”隐于江

http://env.people.com.cn/GB/12545042.html

 

环境曝光:

13、南方日报:     广州非法垃圾焚烧场藏身林地(组图)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8-26/094520978757.shtml

 

民间环保:

14、中国经济时报:   华电、大唐再融资遇环保质疑

http://www.cet.com.cn/20100826/a1.htm

 

环保观点:

15、法制日报:     专家关注紫金矿业等污染事件能否顺利赔偿 水污染防治法不能柔情似水

http://news.sohu.com/20100826/n274478609.shtml

 

环保法规:

16、北京商报:     环境税涉及重复征税短期开征难 恐转嫁消费者

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10/08-26/2492047.shtml

17、人民日报:     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http://env.people.com.cn/GB/12548704.html

 

水电开发:

18、新华网:      能源局长:做能源规划应突出水电战略地位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6/144620980693.s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9、南方周末:     映秀重建:下一步重在防灾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361

 

深度报道:

20、科技日报:     地质灾害预报到底难在哪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8/26/content_73248.htm

21、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湿地面积已减少至5万公顷 将立法进行保护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785837_1.shtml

22、时代周报:     “拯救民勤系列”序言 民勤:第二个罗布泊?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826/001131.htm

 

环境时评:

23、人民日报:     垃圾越少越好 政策鼓励减少才是上策

http://env.people.com.cn/GB/12548933.html

 

绿家园活动通告及乐水行文章:

24、绿家园乐水行8月28日通知――圆明园与玉泉山水系

25、8月21日乐水行——风雨“乐水行”  激情走不停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黄河十年行之十――黄河的角色转型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2010年8月21日,“黄河十年行”一行的专家、记者、志愿者在银川了解了灌溉渠和工业污染的情况后,经青铜峡、中卫市到达固沙成功的典范沙坡头。

 

早上9点,我们的队伍从银川市区往郊区开,到达唐徕渠。渠道边清风簌簌,垂柳依依,水资源专家王建站在渠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柳堡的故事》。从渠道的宽度和流速判断,唐徕渠可能是二级渠。中科院地理所尤联元告诉大家,在宁夏,灌溉渠道共分五级,最大一级是主干渠,最小一级是毛细管,其中还包括支渠、半渠和农渠。这五级渠道纵横交错,构成庞大而稠密的灌溉网系统,为宁夏平原的农田输送着水分。

 

黄河年平均水流量580亿立方米,仅上游地区农业灌溉就能用掉200亿立方米。所以,虽然黄河上游水流量大,但是由于现在不管是政府也好,农民也好,很难从整个流域去想黄河的水还有多少,够不够用?这样导致在缺乏节水意识的情况下,上中游流到下游的水量就很少,甚至发生过一年有200多天的断流。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国家对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用水进行了控制,促使上游地区不得不推行节水灌溉技术,使得黄河的情况有所缓解。然而由于管理成本太高,全局管理水平也还有待提高,目前黄河边农田在浇灌时,大水漫灌现象还是很普遍。

 

站在唐徕渠道边可以看见对岸的闸门,闸门的作用是需要灌溉的时候打开闸门放水,不需要灌溉的时候放下闸门蓄水。洪水来了,干旱了,这个闸门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当时我们眼前的那片小小的环境,有大树,有芦苇,有小草。这样一片生境,让我们看到了河流的健康与丰富。没有被硬衬的坡上植物,不仅起到了天然护坡的作用,而且还可能过滤污染物。从大禹治水到今天,我们先辈在与自然相处时,其实有很多非常好的经验。只是这些好的经验,有太多,已经被我们遗忘了。

沿着渠道往前走,我们发现一条从唐徕渠引水的小沟。这个小沟从马路下穿过通到农田里,可是这里的农田已经不需要灌溉,因为正在施工的高楼大厦很会就会取代农田。这只是正在全国进行的城市扩张运动中的一个缩影。城市扩张使得原本用于灌溉的大小沟渠得不到维护。毛细血管不通,这可能是造成干旱洪涝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现在灌溉的情况,我们拦截住一位骑摩托车的农民。他告诉我们现在这里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水浪费而是水污染。我们决定追踪一下附近的污染源。在这个农民带领下,我们发现了一条被污染的沟,而且发现了一处排污口。从周围少有居民的情况推断,这很可能是从附近药厂流出来的。我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启元药业大门口。就在围墙旁边一条臭水沟从厂子里通出来。沟里的气味熏得我们一直咳嗽。

 

在大门口贴着一个收购玉米的告示,王建告诉我们,淀粉是制药的成分之一,而玉米是生产淀粉的原料。淀粉的生产会产生有机物浓度很高的水,如果不加处理就会造成污染。

我们又从路上拦下一对骑摩托的夫妻。女的告诉我们,这个药厂周围一到晚上六七点钟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最不能忍受的是,厂子里的水会直接打井灌到地下,而附近老百姓喝的都是地下水。她还说,这里还算好的,如果往前走到永宁县情况更严重,因为那里的化工厂非常多。

 

 

在化工厂集中的地方,即使每个工厂排出的污水达标,也不代表这里的环境容纳量足够消纳所有工厂排放的污水。所以现在有个说法叫做区域环评。可是在当前的环境管理体系下,我们不能对形式化的环评寄予太多期望。王建说,所以绿家园一直倡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化工厂排出来的污水很大一部分通过沟渠网络最终流入黄河。科学探险协会的赵连石说,在鄂尔多斯、在乌海,在银川,在黄河流经的很多城市,黄河已经在慢慢开始从支持农业灌溉到支持工业生产的角色转换,人类一方面从黄河取水灌溉,一方面往黄河排污水。污水灌溉了农田。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在此做详细调查,但这将是未来我们的关注点之一。

 

其实,今天,我们一路走也在一路感叹着,这黄河后套的丰足,农田的风光是美丽的,黄河水给这里的农民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美丽的田野,还有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

我们途经的中卫市也很漂亮,大片的草地,大片的树林,大片的水景。可是如果我们想到,这个城市处于干旱地区,就不得不对这种美进行质疑了。草地和树林的浇灌需要大量水,打造水景需要大量水,在灌溉和饮用水都有点紧张的地区,这样的绿色城市是否过于奢侈了。要知道,绿色不等于生态。

中午我们到达了位于宁夏青铜峡峡谷出口处的青铜峡水电站。

 

这座水电站建成于1978年,是一座以灌溉与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青铜峡水库东干渠,黄河水就是从这里开始被一级级分流。望着主干渠里滚滚流出的黄河水,我们在想,黄河母亲对她的儿女是多么地慷慨,而她的儿女对她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在中卫午餐的时候,饭店门口一个老太从外面往里张望。饭店服务员见状,接过她手里的碗,让她在外面等着,一会儿工夫就给她盛了一碗饭出来。我们上前问了问,知道她有两个孩子,女儿生病去世,儿子不知为何不肯供养母亲。她在这条街上已经有十几年了,全靠街上的这些饭店接济才得以生存下来。当我们向老人家问话时,她总是咧开嘴灿烂地笑着。她的笑,感染和感动了我们。这样的人,本来有资格申领政府的社会低保金,但不知为何她没有。不过,街上的人们没有嫌弃她,人们向她伸出了自己的的手。在今天,让人很难想象,就是靠众人伸出的那一把手,老人度过了十几年的春夏秋冬。

午餐以后我们到达沙坡头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一路都是沙漠,突然在眼前出现一片绿洲,让人为之振奋。黄河在这里几乎绕了一个圈,滋养着这片沙漠绿洲。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为阻止沙漠扩张,保护包兰铁路,从50年代开始在沙坡头治沙。这里采用的草方格沙障法固定沙丘,取得了成功,沙坡头因此闻名于世。这里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沙漠景观并取得良好治沙效果的自然保护区。

 

 

在路口拉游客的一位中年男子,把我们带到了这不用买门票,但能拍到大拐弯的黄河边,我们把这里的黄河,与黄河边的大沙丘,一并收在了我们的镜头中。

和这位胸前挂着农家乐导游的农家乐旅店老板聊了一下。我们决定把他家定为黄河十年行十户定点跟踪人家中的第五家。他叫张希科,今年 47岁,从小就生活在中卫市迎水镇鸣钟村,人称“张石头”,原来他竟能与石头“对话”。家里夫妻两人加两个孩子共四口人,儿子在景区开沙漠越野车,女儿在上高中。

早先张希科和这里的其他农民一样以在黄河边种地为生。这里处于沙漠地带,原本可耕种的土地很少,后来有人尝试引水到沙地里种地,发现沙地里竟能种什么长什么。沙坡头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村子搬迁,张希科和妻子两人白手起家办起了农家乐。后来沙坡头水利枢纽建设,村子再次搬迁,他们一家所得的补偿是一亩改造了的沙地,只给1000块儿。每亩果园10000元。但是他们没有报怨,而是靠苦干,盖了更大的房子,继续做他们的农家乐。现在他们的农家乐年收入为4-5万块,今年张希科的目标是10万块。

 

张希科告诉我们,沙坡头发展起来以后,原本祖祖辈辈种地的村民的生活变得多种多样。像他这样有能力有头脑做农家乐的还是少数,有的人继续种地种果树,有的人一边种地一边在农家乐或其他酒店打工,还有的人放弃耕种,在景区内靠划橡皮艇、牵骆驼谋生。

我们问张希科对规划中的大柳树水利工程的看法,他说,他们村子祖祖辈辈都期盼着这个工程的建设。因为,有工程就有钱赚,而且工程建了以后,他们的用水会更方便。

我们还问他对现在的气候变化有没有感觉。他说,现在风沙大了,整个春天都刮风沙,以前可不是这样,还有就是雨水少了,气温高了,地球变得不平衡了。至于和他们对沙漠的开发是不是有关,他认为没有。

我们问张希科,现在最让他烦恼的是什么?他说,现在最让他们苦恼的是政府对农家乐的宣传力度不够,他们自己又不会利用网络宣传。旅游公司也不太愿意跟他们合作,基本都把游客拉到景区里的酒店。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努力。他告诉我们,他和村子里做农家乐的老板几乎每天都要碰一次头,召开会议,强调每家都要维护好沙坡头农家乐的品牌,不能做对游客不好的事情。农民因为沙坡头旅游的发展,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对这里的环境也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政府如果能利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对景区的保护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采访完张希科,我们也简单采访了他的女儿。这位开学就上高三的女孩告诉我们,比起以前现在的生活好多了,不过将来她还是想走出大山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她还告诉我们,她的奶奶住在山上,那里有祖宗留下来的庄园。老人家不习惯山下的生活,只喜欢在山里守着那个庄园,看着果树开花挂果。

三代人,三种向往。奋斗的年轻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明白,老人守着那个庄园不仅仅是因为不习惯山下的生活,还因为那里是她为祖先为后辈守护的精神家园。

城里人平时在职场、生意场摸爬滚打,一有空就往大自然跑。其实那就是他们在物质生活富足以后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想回归自然的时候,还能找到来时的路。

傍晚十分,夕阳、黄河、绿洲、大漠汇集一处,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彩画。大自然的画,其光影色泽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再优秀的画家也比不上大自然的创作能力。

在张希科家吃过晚饭,我们索性在这儿住下来。第二天早上还可到沙坡头看日出。深夜,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在凉棚下谈天说地,十分惬意。久居城里的人,在这里感受到的惬意中,除了在大自然中的享受,还有什么呢?精神家园,城里人在这里能找到吗?不过今天,“黄河十年行”一行人,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回到城里的宾馆,因为这农家小院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陌生,还有不习惯。

明日,我们要去看看黄河边一个大的堤灌区,也要去白银,一个老牌的工业区。

2、纪录片中的中国环保问题

来源:凤凰周刊 2010-08-17  林方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1/08/1946277_47613809.shtml

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巴西国际环境电影节(FICA)上,纪录片《呼啸的金属》击败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获得者《海豚湾》夺得最高奖。得奖者是金华青,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导演,出生于1984年,浙江台州人,曾经独立拍片,现正在浙江卫视旗下。这部纪录片耗了他3年时间,5月份刚刚在韩国拿下首尔绿色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片奖。

20多年前,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废金属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浙江的台州。来自中西部的5万多名民工组成了拆解大军,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处理每年近二百万吨的废金属。《呼啸的金属》即为拆解民工老张和秋霞一家的故事。

金华青的上一部有影响的作品《瓦全》,同样探讨的是台州“洋垃圾景观”,当记者问起他为什么延续这个题材时,金华青给出的答案是“没拍过瘾”。这一次,当金华青的镜头从《瓦全》的全景式扫描深入到《呼啸的金属》的小人物跟踪,相信观众可以对中国工业时代的环保问题有更细微的观察与了解。

垃圾围城的时代

工人们在河里洗菜、洗衣、洗澡,而河水的上游就是工厂,后者毫无阻拦地将污水排入河中。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电子垃圾,也早已污染了蔬菜,但民工们看不懂也不在意什么是“重金属超标”。为什么叫《瓦全》?对于除了力气无所凭依的外来打工者来说,在这个堆满了电子垃圾的小镇上,“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哲学。对着镜头,一个年轻力壮的拆卸工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我就做那推磨的鬼吧。”

飞速发展的中国背后,是小人物幸福和健康的代价。在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中可以看到和《呼啸的金属》类似的场景,这部不受国内创作体制约束的外来纪录片,可能是对中国工业污染最深刻也最难堪的展示。

 “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景,是我们所改变的风景,是我们以进步的名义所破坏的风景。”这是《人造风景》中的主人公摄影师布尔廷斯基的话。他对自己的电脑产生了疑问:“一旦它不再被使用了,将会葬身哪里?”于是他追随报废的电脑零件抵达遥远的中国。

世界上50%的电子垃圾的最后归宿,都在中国江浙粤一带的小山村里。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些青壮年进城打工后的留守人口,用榔头和把手把计算机零件里可以回收的金属砸出来,剩下的扔掉。这些村子的饮用水甚至需要从外面运进来,因为洁净的河流已被污染。

日本NHK电视台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叫《中国式的炼金术》。在余华的小说《兄弟》里,主人公李光头从日本进口垃圾西装挣了一笔,这部纪录片延续了这样的话题。在片中,中国的从业者和日本垃圾处理行业争夺垃圾,并想方设法避开国际公约把垃圾进口到中国。

同样是回收电路板,在日本的工厂里,工作人员都戴着防毒面具,而中国工人只靠电风扇来吹散熔化电路板时散发出的有毒气体。更触目惊心的是,连从垃圾场里挖出来的已填埋垃圾,中国商人为了利润都一并收下,所有利润的来源,就是中国无数的家庭式作坊和廉价劳动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乡村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前所未有地加快。不仅发达国家将数以亿计的电子垃圾倾泻往发展中国家,城市也将规模惊人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周边乡村的土地上。这方面,纪录片虽然暂时未有涉足,但独立摄影师王久良做了忠实的记录。

从2008年10月开始,王久良走访了北京周边的大型垃圾场,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这一组名为“垃圾围城”的作品让他获得了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观众通过他的照片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城市正在被垃圾包围。”

相对可靠的数据显示,北京每天的垃圾生产量是1.84万吨,正规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是16座。在其中的一幅照片里,附近养殖场的奶牛在垃圾场里寻找食物,准备饱餐一顿,而在此之前,它们每天都在受到污染的小河里喝水。王久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拍完这组作品后,和他一起工作的一位摄影师就变成了素食主义者。

人与自然的传统

中国的生态环保类纪录片并不是短时间内兴起的,相反,它有着二十多年的传统。1983年,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就此大众传媒开始宣传环保,建构公众的生态意识。但里程碑式的事件比这更早,1981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动物世界》,整个80年代,赵忠祥的声音和《动物世界》的片头曲成了几代人的记忆。

《动物世界》的片源,大部分是自国外买进,生态环保类纪录片耗时耗力,投入巨大,并非当时的央视所能承担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央视曾做过尝试,但由于成本太高最后放弃。像《话说长江》、《河殇》等名噪一时的纪录片,大多偏重人文领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探讨并不多。

当然,也有纪录片界的先行者,著名摄影师奚志农就是其中一位。他毕业后进入昆明教育电视台,策划拍摄了《母亲河在呼唤》、《心声》等环保主题的专题片。这些片子是中国最早向公众宣传环保理念的努力之一。1990年起他进入《动物世界》,这给了他许多深入云南的机会。

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启动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滇金丝猴研究计划,奚志农离开《动物世界》,跟随研究团队走进山区。经过三年努力,奚志农拍出了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滇金丝猴的活动状态,获得多个大奖。

后来他到了央视的《东方时空》,这已经是90年代中期了。1997年他深入可可西里对藏羚羊的盗猎与反盗猎进行了翔实的影像跟踪,这是第一个全面真实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现在,他在自己提议创办的“野性中国”工作,这同样是一家环保机构。

藏羚羊是中国生态环保类纪录片的金矿之一,同样杰出的作品还有彭辉导演的《平衡》。这部拍于2003年的片子获奖无数,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杰作,也是陆川电影《可可西里》的素材来源。

在彭辉的镜头下,彼时的西部工委书记扎巴多杰讲述了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索南达杰的故事,也讲述了在没有体制和财力支持下保护工作的艰难和辛酸。更令人震撼的是,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扎巴多杰在家中被盗猎分子枪杀。他的未竟事业像索南达杰一样要留给后人来完成,藏羚羊群体逐渐扩大的背后,有着保护主义者付出的血的代价。

如果说80年代的《话说长江》还保留着“征服自然”的热情,那么整个90年代应该是中国生态类纪录片创作走向“亲近自然”的过程。王海兵的《藏北人家》、孙增田的《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虽然并不直接以环保为话题(描写的都是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变迁),但在片中人物的生命里,无不贯穿着保护环境、寻求和谐共存的理念。

体制内外的异同

2006年起,“中国国际环保纪录片周”开始举办,每年一届。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环保题材纪录片同场竞技,其中涌现出《抚仙湖》、《卡瓦格博》、《三江源》等表现不错的作品。

即便是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由央视投拍的环保题材纪录片,在新千年以后也逐渐褪去以往宏大叙事的色彩,而转以平和视角讲述。其中的代表作除了《再说长江》之外,还有2007年的《森林之歌》,拍摄制作历时四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

《三联生活周刊》的袁越曾经在博客上这么说过《森林之歌》:“昨天我又看了两集,突然非常地喜欢??为什么这两集这么好看呢?我仔细想了想,觉得原因在于,这两集里终于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其实,在中国,大自然的故事很少离得开人。把人的故事讲好了,大自然的故事也就讲好了。”

这可能恰恰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纪录片对环保话题的不同关注点所在。2007年,北京零频道推出孙宪导演的纪录片《老袁》,说的是山东荣成天鹅湖边一个普通农民老袁的故事,展示了体制外独立纪录片对人更加深入和自由的关注。

二十多年来,老袁只靠自己的积蓄在天鹅湖边巡视,坚持义务救助天鹅,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在获得国外“福特基金”的一笔巨额环保奖金后,他也招来了许多麻烦。由于人类活动压缩了天鹅的生存空间,不少天鹅只好闯入村民的麦田吃麦苗,邻居们没人可找,只能找老袁要求赔偿。

奖金已经被老袁全部投入到天鹅保护中去,一家三口靠开小电器维修店谋生,除了多费口舌把村民劝回去,没有别的办法。与此同时,老袁还要面对基层政府不合作的暧昧态度,以及天鹅湖一天天变成养殖基地的现状??他在独力成立民间保护大天鹅协会的路上,遭遇了种种从政府到民间的非议和责难。

2009年,独立制片人、导演赵良也拍了这么一个类似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人物——甘肃民勤的农民老魏,这部纪录片叫《一个农民的抗争》。

甘肃民勤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原有几百户的东容村只剩下一户人家——56岁的魏光财和已经不会说话的老伴。老魏说:“有人的地方,才能挡住风沙。”这话最早是他在10年前村小学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说的,而现在已没有了学生和教室,学校仅剩下了一根旗杆。

阻挡风沙的红柳树林是30年前老魏父亲带领村民们种下的,父亲临终前要求老魏继续阻挡风沙,但现在风沙已经穿透了红柳树林。“我们还能够退到哪?沙漠不会怜悯没有农民的田地。”在老魏看来,任何理由的逃离都是懦夫行为,但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艰难,他必须做出选择。

赵良同样受到了体制内的认可,他于2008年参与拍摄了央视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水问》。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由于中国水资源丰富,以水为主题的环保纪录片层出不穷,独立导演董钧于2009年面世的作品《大水》也是其中一部。

这部作品让观众注意到了被遗忘已久的三门峡。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次制定大规模经济发展计划,治理黄河成为建设重点。1957年,三门峡水利工程上马,陕州也改建制为三门峡市。三门峡工程对黄河中下游生态构成了严重破坏: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农田,并毁掉了诸多珍贵古迹;30万移民生活未能安置好,许多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永无休止的攻防战

除了体制内外,也许还有第三种视角——日本NHK电视台“激流中国”系列中的一集《环保攻防战》,就提供了第三种观察中国环保问题的思考方式。

这集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的纪录片,以两条线索交织展开,简明扼要地涵盖了中国环保问题的两面:一面是官方机构如何执法,与违法企业展开较量;一面是民间人士如何维权,为环保与政府及当地势力斗智斗勇。

官方机构指的是杭州市环保局,它在全市300多家大企业中设置了污染监视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若有市民举报,取缔部队就会冲进污染企业检查,情节恶劣的话将毫不留情面地勒令关闭。

近年来,在先富起来的沿海省份城市居民中间,对环境污染的不满正日益高涨,有时更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动乱的导火索,这迫使地方政权必须正视居民呼声。在片中,摄制组拍下了环保局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前往调查、现场交涉、开出罚单的全过程。

作为“弱势部门”的环保局,也不时要面对杭州各区基层领导的抗议:“我区工业生产占全杭州的1/3,并以每年三成速度急剧增长,要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势头的同时完成减污指标,我们感到压力很重。”

民间人士则是以NGO组织“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女士为代表的一干人等,她和她的记者朋友们正为怒江奔走,试图制止怒江大坝的开建,以保全中国最后一条处女江的纯洁。他们不仅要争取当地老百姓的支持,还要向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当地政府据理力争,尽一切可能向高层反映,并赢得舆论支持。

脱贫名义下的开发浪潮让当地农民相信了承诺,交出土地,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落得靠捡拾“发展”后留下的废铜烂铁谋生。《环保攻防战》的摄制组拍下了水库建设预定地村庄的一场“迁移说明会”,村民们提出了自己的抗议:“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人想要过什么新生活,只求你们别拆我们的房子。”

随着地方政府不顾尚未结束的搬迁谈判准备动手建坝,NGO、媒体与政府间的对抗也进入了白热化。汪永晨等人进入新村,却不见一个村民,原来是便衣警察天天来,在追查这些外来人士的下落。他们前往怒江上游,发现土地已被掘开、山林遭到砍伐,怒江的原始面貌被野蛮地侵犯,背对镜头,汪永晨对着江水落泪。

 “5·12”地震后,汪抓住机会展开呼吁,希望公众能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带兴建水库的关注,为此她还印发了许多传单,亲自在北京的街头分发。但另一方面,怒江的居民搬迁已大致完成,村民们也不再发出保护怒江的呼声。“我们不反对建设水库,只要补偿费分文不少就行了。”

尽管结局悲观,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怒江大坝之争中,“野性中国”史立红的作品、记录怒江小沙坝村民抗争的《怒江之声》起到了一定作用。该片完成后,当地百姓自发进行放映,成为团结失地农民、进行抗争维权的工具。在多方努力下,村民最终得到了补偿——这可能是环保纪录片能够改变现实的一宗有力证据。

3、深度解读:三部委酝酿开征环境税

来源:新浪环保 2010-08-26

http://news.sina.com.cn/z/2010huanjingshui/index.shtml

4、面对重金属污染指责 IT名企为何如此傲慢

来源:腾讯绿色 2010-08-26

http://news.qq.com/zt2010/talkmajun/index.htm

本期导读:

2009 年以来,一系列引发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令国人震惊。IT 产品制造是重金属排放的重要源头,此前却一直被人忽视。

为唤起IT品牌对其供应链中重金属违规排放的重视,中国34家环保组织联名致函索尼、苹果、佳能等29家知名IT企业,呼吁其建立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并定期公布报告。

目前IT重金属污染报告已经发布了第三期,然而各家企业的回应态度出人意料:为什么同样是国际知名品牌,惠普愿意“积极整改”,苹果却是“坚硬沉默”。本期“绿问”邀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详细解读IT名企傲慢的背后故事。

欢迎点击查看详细:

面对重金属污染指责 IT名企为何如此傲慢

专题地址:http://news.qq.com/zt2010/talkmajun/index.htm

5、紫金矿业完成整改 污染事故赔偿方案尚未公布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08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6/011120975363.shtml

  经过近50天的应急整改,紫金矿业25日迎来福建省专家组的整改验收。此前铜矿湿法厂全部存量污水无害化处理已在8月中旬处理完成,这意味紫金矿业全部污水处理已经基本完成,但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称,预计该厂年内不可能恢复生产。而国家调查组尚未公布的调查结果与紫金矿业未来的赔偿方案,成为社会各界最盼揭晓的悬疑。

  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8月25日,铜矿湿法厂遗存的含铜酸性溶液无害化处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这仅仅是铜矿湿法厂后续处置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从8月下旬起,对紫金矿业整体的环保设施的投入等方面进行企业整改重建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启动。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要恢复生产,其整改重建将经过相关部门严格审查与评估,并聘请高资质中介机构进行严格、高标准检查和工程项目验收,预计该厂年内不可能恢复生产。

  目前,紫金矿业已经按照国家联合工作组和福建省、龙岩市提出的总体要求,已确定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重新开展项目设计、水文地质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估及矿山安全评价等工作,突出解决环境安全设防问题。在重新规划论证、严格评审的基础上高标准组织项目施工,并严格施工监理。

8月21日,紫金矿业在最新的事故处置工作简报中称,从8月14日至20日,其环保部门在汀江上杭段取样化验26批次,结果是总铜浓度控制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以内,pH值控制在Ⅱ类水标准内。

6、中国8月以来多地发生地质灾害 如何预警考验政府

来源:新华网2010年08月2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26/2492412.shtml

    8月以来,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短短十多天,国土资源部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

  此前,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重大山体滑坡灾害、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镇和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等重大泥石流灾害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已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面对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如何在地灾发生之前做好监测预警,在地灾发生之后做好应急避险,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正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应对能力。

  中国人多地少,山区占国土面积的七成,一些山区县城、乡镇和村庄建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以搬迁,潜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一旦成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这种情况在云南较为突出。”云南省副省长刘平说,绿春县城整个城市都在滑坡体上,但在县域范围内,找不到可以搬迁的地方;红河县城建在冲积层上,正常情况下城市相对稳定,一旦出现极端天气,会出现渗漏,容易导致滑坡。

  作为云南省地质灾害最高发易发区域之一,位于滇、川、藏结合部的被网友称为“天下第一险城”的德钦县城长期受到泥石流威胁。除了持续实施了18年的地灾工程治理外,为了让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监控,国土资源部门在重要滑坡隐患点上安装了裂缝报警仪。

  德钦县有个居住在金沙江边的半山腰上的村子,共有70多户200多人,由于山体出现裂缝,有可能整座山发生滑坡,届时数十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将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刘平说,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监测到这个隐患后,立即疏散了全村的老百姓。此后省政府拿出1200多万元,启动村子的全面搬迁工作。“目前全村老百姓已经全部搬进新居。”

  国土资源部和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派出的谢章中、金德山、杨艳华等专家实地调研后说,通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根本上降低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7月17日凌晨四川达州发生强降雨,19日凌晨2时,万源市魏家乡场镇发生山体崩塌,由于国土资源部门提前发出预警,当地政府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的2100余名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8月13日凌晨1点,四川省绵竹县清平乡暴发泥石流,在1个小时的时间里,全乡共紧急转移群众5000余人,其中受灾最重的棋盘村4组、圆包村1组、盐井村3组紧急转移群众400多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清平乡的泥石流规模达500万立方米以上,超过了舟曲泥石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会员、高级工程师何平在清平乡实地调研后表示,人员伤亡之所以这么少,国土部门灾前预警、基层干部群测群防、受灾群众临灾避险共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群测群防是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一大创举,是现行条件下最有效的监测体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监测员,通过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大幅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截至8月21日,国土资源部组织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份指导防灾避险,派出150多名专家协助开展排查巡查,派出70多批应急工作组赶赴玉树、关岭、舟曲、贡山等地开展应急排查。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赴县市就地驻防。今年1月至7月,全国共成功避险688起,避免人员伤亡2.4万人。 (记者刘娟、余里、王丽)

7、中央投3000亿 流域污泥治理产业化有望提速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0年08月2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26/2491976.shtml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该项任务中,《意见》着重强调了流域污染治理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水泥工业处理流域污泥已有了一套成熟的技术,目前正需要相关扶持措施以推动其产业化。

  消息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超过5000亿元用于固废处理。其中,1000亿元用于生活垃圾处理,1000亿元用于自来水厂的污泥处理,3000亿元用于流域污泥治理。这部分财政资金拟与社保基金挂钩,让环境项目成为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通道。

  可以预见的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作为我国水系集中的几个地区,流域治理将成为这几个地方的重点扶持对象。

  苏伊士环境中国执行副总裁孙明华曾表示,未来五年,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应该是环境产业发展和投资的热点及重点。她认为,中国的流域整合、流域治理,以及水环境治理将给中国的环保、水务行业带来很多市场商机。业内人士介绍,受到巨大市场前景的吸引,包括外资等大批资金已参与到流域治理的产业中。

《意见》表示,将编制湘江、汉江、鄱阳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晋西及晋西北、豫西、桐柏山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伏牛山区、赣南山区、井冈山区、太行山区和湘西等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淮河、海河、巢湖、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做好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淮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完善长江、黄河、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李若馨)

8、能源局长否认水电站致今年西南大旱

来源:新京报02010年08月26日

http://www.inewsweek.cn/cnw/news/info/society/2010-08-26/9473.shtml

近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接受采访时,否认建水电站导致今年西南大旱。

张国宝认为,有一些报道,确实有放大水电建设中的问题嫌疑。比如,前几年有人说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比火电还要多,相关专家的解答是,建站淹没树木散发的甲烷气体和常年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数量很有限。

 “还有人质疑,建水电站造成了今年的西南大旱,但科学分析证明,降雨少才是大旱主因。”张国宝说。

汶川地震后,许多人认为紫坪铺水电站非常危险。“震后我在现场工作了18天,看到在大地被扭成麻花状的地震强度下,岷江流域大大小小一连串十几个水电站,没有一个大坝溃坝。”张国宝用经历回应了针对水电站的质疑声。

9、长三角联动监测搭建区域环保新平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26 ■童彤

http://www.cet.com.cn/20100826/c8.htm

长三角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因世博启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措施,在以世博园区为核心的半径300公里区域内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据了解,此举旨在搭建监测平台,对空气质量予以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控。世博会结束以后,联动监测平台能否成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环保长效机制?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上海共出现了19个环境空气质量优级天,其中有17天为连续优。

早在2009年初,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年?》框架,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多个重点城市环境监测部门就开始对空气质量进行联动监测,为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奠定基础。

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祥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于联动监测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

他说:“长三角地区空气自动监测网站的建设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先进自动监测手段进一步优化与区域合作的一个成功实例?为世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长三角联动合作开展监测机制能否长期存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刘娟认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和联动预报在世博之后也应该继续开展。

王祥荣认为,今后及很长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在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和水景观方面需要建立合作机制。

从事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俞慎也对本报记者强调,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必须重视水的重要性。

 “加强水源保护、水环境和水岸景观建设,保护好区域内的湿地,最终可以给区域小气候环境带来改善。”俞慎强调。

10、三峡第三次挑战蓄水175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26周芳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7713.html

在此之前,三峡曾两度尝试蓄至175米水位但均受阻。专家将受阻原因归结于“水库起蓄时间太晚”。

三 峡总公司控股上市公司长江电力(600900.SH)称,今年已明确将175米作为三峡水库汛后蓄水的目标。在此之前,三峡曾两度尝试蓄至175米水位但均受阻。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将受阻原因归结于“水库起蓄时间太晚”,并呼吁“提前蓄水”。

在进入9~10月蓄水期前夕,三峡大坝于本月24日经受住第三轮洪峰考验,但与前两轮洪峰过后随即腾空库位不同,本轮洪峰通过三峡大坝后的坝水位一直呈涨势,2天已累计上涨了近10米。

这是否意味着三峡大坝已经起蓄,并向175米坝水位发起终结挑战?长江水利委员会防办主任吴道喜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直言,目前仍是汛期动态控制阶段,是为下一步提前蓄水并于10月底达到175米最终水位“热身”。

据了解,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是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全部功能和最大效益的重要标志。三峡水库蓄到175米后,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标准可到千年一遇。而相比156米水位,全年发电量亦可增加100多亿千瓦时。

连续两年试蓄失败

过去两年,三峡水库连续两年试验性蓄水,但最终都没能蓄到175米。究其原因,陆佑楣近日在接受《三峡工程报》专访时分析道,2008年蓄水过程中,水库上游出现了一些滑坡,为慎重起见,水库水位达到172米时暂停了继续上升水位。

2009年是长江罕见的枯水年,为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基本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没能蓄到175米。

 “现在回顾起来,还是水库起蓄的时间太晚,应该提前蓄水。”陆佑楣坦承。

吴道喜也相当认同提前蓄水的做法。他表示,过去三峡工程调度规程为反季节调节,即“汛期泄水、枯水期蓄水”;目前采取的“动态控制法”实际上是将“洪水资源化”,减少汛期弃水量,这样不仅可以尽早让三峡大坝过渡到175米正常运行状态,还可确保在冬季枯水季节不占用下游用水资源且有足够水量保证发电。

之所以当前还不能宣布“起蓄”消息,则与汛末水雨情有关。24日,长江防总表示,要继续密切跟踪水雨情来决定三峡水库如何调控。

截至昨晚22时,三峡坝水位已升至157.92米,较一小时前上涨0.1米,较22日洪水到来前的147.39米上升了近10米。

卖电压力大

由于三峡工程施工期较长,考虑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等因素,估算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即便是根据目前的情况预测,三峡工程的动态总投资也接近1800亿元。

靠卖电来收回1800亿元的投资,与175米目标水位有何关联?陆佑楣举例解释,虽然2008年已经蓄到了172米,离目标水位只差3米,有了这3米可以新增约30亿立方米的库容,可以多生产大约10亿千瓦时电量,相当于节约了34万吨标准煤。

而目前发电量情况,据长江电力今年上半年发电量完成情况公告称,受上游来水偏少影响,三峡坝址累计来水比多年平均值偏少8.5%。

三峡电站一旦达到175米设计水位,发电量与发电收益又有何变化?中信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吴非认为,年均发电量有望达900亿千瓦时,明显高于847亿千瓦时的设计值。按三峡机组0.26元每千瓦时的平均上网电价估算,电量每提高10亿千瓦时预计可增厚EPS约0.016元。

11、关注生物多样性年:昆虫在城市渐渐消失之谜

来源:京报网-北京日报2010年08月26日

http://tech.qq.com/a/20100826/000100.htm

[导读]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象鼻虫就将减少一种。这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是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率领团队调查得出的。

日前,一项针对北京市六环路内昆虫的最新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象鼻虫就将减少一种。这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是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率领团队调查得出的。

记得还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傍晚,楼下院子里就能听见蛐蛐等昆虫欢快地鸣叫。胖乎乎的菜青虫和大金刚,也常常成为小朋友们追逐的玩伴。如今,这些昆虫很多正在悄然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了遥远的童年记忆。

现状: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从外环向内环逐渐减少

此次调查和监测的样本,是老百姓俗称“象鼻虫”的象甲。顶着长长“鼻子”,披着坚硬壳的象鼻虫,是昆虫世界“家族成员”种类最多的昆虫之一,已知约有6.5万余种。据估计,北京象鼻虫的实际数量可能是目前已知数量的4倍以上。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小昆虫,却正在我们的城市中逐渐销声匿迹。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们利用本市特殊的城市环状扩展格局,对六环路以内25个公园和绿化带中的柳树树干栖息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监测;以环城路为城市化梯度,探讨了昆虫多样性沿城市化梯度的变化格局及其与城市扩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共调查到19种象鼻虫,个体数量很多;其中有些是吃柳絮的,对植物实际上是无害的,算是中性的昆虫吧。”中科院一位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说,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从外环向内环逐渐减少。在距市中心30公里范围内,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就减少一个物种和60%的个体数量。“比如,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共发现4种舫象属昆虫,在五环路以外四种都有,而在二环路以内只发现一种。”

其实,不仅是象鼻虫在减少,北京城市中心很多昆虫都在消亡。科研人员表示,除了常见的蝴蝶、蜜蜂、蜻蜓等景观昆虫,一些天敌昆虫如螳螂、七星瓢虫、草蛉等,在城市中也都不见了踪影。

消失揭秘

城市绿地:等同“沙漠中的绿洲”

 “昆虫多样性的下降,可能与城市景观隔离程度有关。”研究人员表示,如今,城市绿地常常被比喻为“沙漠中的绿洲”,隔离程度就是城市绿地被孤立的程度。简单说来,就是单个绿地与周边其他绿地或自然景观之间的距离远近。

在自然景观中,象鼻虫可随时靠飞行来补充食物,并与其他同类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然而,一旦被城市隔离带孤立在一处单一的绿地中,不仅无法与同类沟通交流,万一此地可吃的食物没有了,想要“翻山越岭”找到另一处“绿洲”,对弱小的昆虫来说,其难度非常之大,它们往往在搬家觅食的途中就累死或饿死了。

水泥地面:令昆虫无处化蛹

另外,象鼻虫“家族成员”的消失,与水泥地面等不透水层面积景观比例也不无关系。

 “不只是象鼻虫家族,许多昆虫的成长历程都要经过幼虫、蛹、成虫等必经阶段。”该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从昆虫的生活习性来看,它们通常喜爱藏身在泥土里静静等待化蛹蜕变。然而,如今城市里遍地的柏油马路、水泥地面等,几乎让小虫子们无处藏身。无法化蛹的结局,同样也是死路一条。

花草灌木:好看但不合“口味”

目前,本市在建设公园和绿化带时,往往比较注重花草树木的观赏性,而忽视居住在此的小昆虫。北京林学会国际合作部项目协调员陈峻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街边的绿地或是小区中,都栽种着许多名贵好看的花草灌木,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其实并不符合本地昆虫的“口味”。可有些小虫子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在没食儿的“孤岛”上“干瞪眼”。

另外,越靠近市中心,树木种类越有限,其中还不乏一些从南方引进的树种。这些外来树种往往没有本土树种适应性强,一旦遇到极端天气,不但自身难保,还会殃及寄居其中的小昆虫。

影响:鸟儿等上级食物链成员可能受牵连

由于自然界原本就有其天然存在的一条条食物链,在象鼻虫“家族成员”逐个消失的进程中,势必还会有其他生物因此受到牵连。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还不能确定哪一类生物是以这些象鼻虫为食物来源的。”研究人员表示。然而,每一类生物都会有与之相克的天敌,或者是鸟类,或者是其他昆虫,如果它们是象鼻虫的上级食物链成员,那么其生存状态很可能会因为象鼻虫种类和数量的减少而受到相应的影响。

昆虫多样性成人类生存环境“指南针”

城市垃圾、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众多环境污染早已让人类不堪重负,又何况是身躯弱小的昆虫们。如今,在科学界已经开始利用昆虫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指示生物”,如步甲等。

记者了解到,作为比人类弱小许多倍的小昆虫,环境污染对它们的影响自然要比人类更加显而易见。比如,一些浓度较大的大气污染很可能会污染到部分植物,而相应的,植食性昆虫的生长也会跟着受到影响。

或许在人类尚未感知自身健康变化之时,我们周围昆虫伙伴的逐渐消失,已经在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保护:“植物墙”可为已有建筑升级改造

那么,如何才能保护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昆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表示,通过合理设计,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建立“绿色通道”,将城市中的部分绿化带连通起来,这将对部分小昆虫的生存环境大有改善;而在重视增加园林绿化地比例的同时,适度控制市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优化景观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有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种‘植物墙’,其上就能种些花花草草。”如果能利用此项技术对已兴建完的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与此同时,陈峻崎研究员还建议,本市应尽可能加强本土花草、灌木和乔木的种植,给昆虫们提供一个“丰衣足食”的生存空间。

12、长江鱼体检出“环境激素”  “毒”隐于江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10年08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545042.html

  圣元奶粉的“激素门”事件虽是虚惊一场,但是另一起与激素有关且“证据确凿”的事件又将使人们绷紧神经。

  “毒”隐于江

  8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最新水污染调查报告《“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

  此外,在来自重庆、武汉、马鞍山和南京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绿色和平还检测出了广受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FOS),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据了解,这些化学品被大量地用于工业生产之中。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以及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而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产品中。

  “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了67%。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给长江流域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为我国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绿色和平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形成健康隐患。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6年,一份采集自中国8省9城市的85人的全血液样本显示,与其他国家对比,我国样本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水平高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另外,最近的一份研究也显示,中国婴幼儿和儿童的血液样本中发现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全氟化合物的存在。

  监管漏洞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建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些污染物包括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以及水污染方面,发达国家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并采取了相关措施防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治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引发的污染问题,但是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管理,也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检测、排放、产量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毒性设定有相关规定,另外,也未对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规定。”胡建英告诉记者,也正是如此,导致了这些化学物质在中国产量的迅速增加。

  据了解,壬基酚(NP)在中国的产量自1995年至2003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到世界年产的26%,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产量从2004年到2006年短短3年里增长了4倍。

  对此,武毅秀指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摸清当前使用和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并加速出台管理规定,来逐步减少、限制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在对中国水污染的监管上,我们国家确实还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在这点上需要多向发达国家借鉴好的经验。”胡建英表示,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不止是水污染,整个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13、广州非法垃圾焚烧场藏身林地(组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8月26日 陈邦明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8-26/094520978757.shtml

焚烧电子垃圾会产生剧毒致癌物质二恶英以及多氯联苯、汞、铅、砷、镉等有害物质 陈邦明 摄

笼罩在毒烟中的树木大面积枯萎。陈邦明 摄

  野鸡垃圾焚烧场藏身林地

  日处理电子垃圾上百吨,排放毒烟已“至少一年”

  冲天火光刺破暗夜,黑色浓烟弥散开来,夹杂着令人窒息的焦臭味。

  这里是一处藏身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汾水林场的非法垃圾焚烧场。

  近一年来,几乎每个晚上,来自清远龙塘、石角、阳山以及肇庆四会等地的一辆辆小货车都会满载电子垃圾,不知疲倦地穿越一条因废弃而极其坑洼的国道来到这里。第二天清晨,经过一整夜露天焚烧后,富含铜、铅、黄金、锡等有用金属的黑色余渣则被运回各地处理厂。

  知情人士称,这个非法垃圾焚烧窝点每晚焚烧的电子垃圾约有五六十车,多时可以达到上百车。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这个非法垃圾焚烧场地的“日处理量”都超过上百吨。

  违法者带走了丰厚的利润,留下的却是致癌的有害有毒气体。

  “山火”

  窝点均设于此前采石所形成的山洼里,周围林木茂密,约30个火点正在熊熊燃烧,发出同样刺鼻的气味。火光中,10多名工人正用钢叉不断搅动正在燃烧的垃圾,一派繁忙景象。

  8月17日晚上9时许,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林场暗访。在离林场一两公里开外,红色的火光便已清晰可见。沿路,“护林防火”的警示牌不时映入眼帘。

  刺鼻的臭味越来越浓,车灯映照下的黑烟越来越密。两百米开外,冲天的火光和浓烟看上去大有吞没周围几栋残破房屋之势。

  这处紧邻广清高速的非法垃圾焚烧场内部,正在焚烧的电子垃圾竟有约20堆之多,每一处都冒出滚滚浓烟,散出的气味也令人不敢呼吸。

  虽然有些垃圾已经被拆解得非常零碎,但从几堆尚未点火的垃圾中仍然可以看到,线缆、接线板、插头等废旧电子产品一应俱全。

  因为是违法行为,垃圾焚烧场的“工作人员”普遍显得异常警惕。

  垃圾焚烧场内,一名老汉拒绝承认自己在看场,他反复强调,旁边就是花都的垃圾填埋场,这里也是正常的垃圾处理,而且这些气味绝对没毒。

  在记者与老汉交谈几分钟后,4名男子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其中一名男子在并未明确记者身份时就表示:“你们找错地方了,山后面还有个更大的(垃圾焚烧点)。”随后,摩托男带着记者行至该窝点后迅速消失在夜里。

  经过一条仅容一辆车通过的山路往里三四百米,一处上下三层、依山而设的垃圾焚烧场赫然出现。

  这个窝点均设于此前采石所形成的山洼里,周围林木茂密,约30个火点正在熊熊燃烧,发出同样刺鼻的气味。火光中,10多名工人正用钢叉不断搅动正在燃烧的垃圾,一派繁忙景象。

  “荒地”

  虽然正值盛夏,但焚烧场地周围的树木已不复苍翠,出现大面积枯萎,其中一些树木已被熏成黑色。坡道上流下的水也呈黑绿色。

  汾水林场地处京广铁路和广清高速合围形成的一个南北向“酒瓶形”地带的底部,东面紧邻广清高速,西面则是京广铁路。

  由于本身地处广清交界处,加之南北两侧分别是祥安永久墓园和花都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汾水林场平时基本人迹鲜至,附近很多村民赚了钱之后都会搬走。记者接连三次进入该处发现,因为周围路况崎岖不平,通行车辆以泥头车和垃圾车为主。不过,周边5公里范围内仍然聚集了不少村庄。

  去年9月,花都区曾规划在汾水林场地块建设一座日处理规模达1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后因附近居民反对而搁浅。

  林场附近村民老崔(化名)告诉记者,彼时,汾水林场的非法垃圾焚烧场早已开始“运营”。他说,这里烧电子垃圾至少已经持续1年半,除了大暴雨,几乎每晚都不停。呆久了还会胸闷、头晕。

  这一说法得到了邻近的花都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名不愿具名的门卫的证实:至少烧了一年了,当中因为填埋场投诉停过一天。

  老崔和门卫都告诉记者,因为气味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加之黑烟笼罩,他们每天晚上睡觉都不敢开窗。他们说,这些烧垃圾的人都很可能涉及黑势力,所以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晴天还好一些,气味能被风吹散。但到阴雨天,气味散不出去,5公里外镇上的人都闻得到。”老崔说。

  18日上午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汾水林场。记者发现,非法垃圾焚烧场的黑烟仍未完全散去,焦臭味也相当明显。虽然正值盛夏,但焚烧场地周围的树木已不复苍翠,出现大面积枯萎,其中一些树木已被熏成黑色。坡道上流下的水也呈黑绿色。

  据专家介绍,电视机的显像管、阴极射线管、印刷电路板上的焊锡和塑料外壳等都是有毒物质。电脑的有害物质更多,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50%以上对人体有害。

  而燃烧电子垃圾则会产生剧毒致癌物质二恶英以及多氯联苯、汞、铅、砷、镉等有害物质,除了对人造成伤害,还会污染附近农田、土地、水源。

  利益链

  围绕电子垃圾的回收、拆解、焚烧、冶炼,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曾有业内人士不无夸张地表示:“电子垃圾回收的利润比得上贩毒!”

  “老板,烧货吗?”

  “多少钱一车?”

  “小货车一车100元,农用金刚150元一车。”

  在上述山中的垃圾焚烧窝点,现场一名中年男子误以为记者是一名客户的搭档。但很快他便电话确认记者并非他的客户,随后便拒绝透露其他信息。

  不过,按照这一报价推算,保守估计,即便按照每天50车,每车100元,上述两个火场每天便可收取5000元,每月进账15万元。

  正是这样的高额利润诱使违法者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一般一小货车电子垃圾价值2000多元,但利润远不止这个数。”老崔说。

  记者查询得知,早有研究表明,在1吨随意搜集的电子板卡中,可以分离出143公斤铜、0.5公斤黄金、2公斤锡等有用金属,其中仅黄金就价值不菲。

  事实上,围绕电子垃圾的回收、拆解、焚烧、冶炼,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曾有业内人士不无夸张地表示:“电子垃圾回收的利润比得上贩毒!”

  那么,到狮岭焚烧的这些电子垃圾来自哪里?

  次日上午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汾水林场。当时,前晚焚烧的电子垃圾的灰烬已经基本清理完毕,几辆小货车满载余渣开往清远方向。

  一名正在装车的工人警惕地告诉记者,这车货要运回阳山。对于记者其他问题,他表示,自己只是个打工的,一概不知。

  随后,记者跟随另一辆返程的货车,但不巧的是,这辆小货车出现故障,在以极慢的速度行至清远石角境内时开进了一家汽车维修部。记者在沿途看到,仍有电子垃圾运往狮岭。

  村民老崔告诉记者,这些车主要来自清远龙塘、石角、阳山等旧金属垃圾回收重镇,此外还有肇庆四会。“清远那边查得很紧,露天焚烧成本又最低,又离狮岭很近,所以他们都转移到这来了。”

  狮岭镇林业站一名杨姓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听说过非法焚烧电子垃圾一事,主要是清远人在干,因为那边主要在干这行,又没有空地可烧了。

  非法焚烧电子垃圾持续了一年多,有没有人在纵容不法分子?

  老崔告诉记者,据他所知,焚烧电子垃圾的场地是镇上的单位租给一些当地人,然后这些当地人去外地揽客收钱,这也是焚烧行为持续一年多无人理的原因之一。

  对此,狮岭镇林业站杨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汾水林场的产权单位是狮岭镇经营管理中心,但焚烧电子垃圾的行为完全是当地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的擅自行为,政府部门没有向他们出租过场地。

  “这些人都是晚上烧、白天跑,跟政府部门打游击,所以查处也非常困难。”该名杨姓工作人员说,不过,林业站将在近期组织力量进行突查。

  ■链接

  非法焚烧电子垃圾

  清远5人获刑

  据记者了解,迫于环保压力和城市转型的需要,电子垃圾回收和废旧金属提取重镇清远近年来对非法焚烧电子垃圾行为一直坚持严查。此外,去年清远5人因焚烧电子垃圾被判刑更对违法者产生了很大震慑。

据了解,去年4月,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法院对清远市首宗涉嫌焚烧工业垃圾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刑事案件进行宣判,赖某开、赖国某等5人因在清城区龙塘镇民平村委会的牛栏窝、粪箕窝等地开设垃圾焚烧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至两年,并各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该案是清远首宗因在市区范围焚烧工业废物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而移送审判机关进行审判的刑事案件。

14、华电、大唐再融资遇环保质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26

http://www.cet.com.cn/20100826/a1.htm

自然之友等12家国内环境NGO联名致信环保部,提请关注两公司在上市环保核查期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

本报北京讯(记者杜悦英)  日前,自然之友等12家国内环境NGO联名致信环保部,提请环保部关注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电国际”)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唐国际”)在上市环保核查期存在环境违规问题。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再融资环境保护技术报告》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分别认为,在两家企业的本次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时段,两家企业均未出现违反环保法规问题。但12家环境NGO对此判断存疑。他们表示,通过环境监管信息收集和分析,认为前述两份技术报告的结论并不准确。

环境NGO称,《技术报告》结论显示,华电国际山东省核查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SO2、COD,均属于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但环境NGO发现,淄博市环保局曾于2008年9月8日发布《关于2008年全市第二次环保专项行动第一次督查情况的通报》,称华电淄博热电有限公司1#、2#机组脱硫工程未按期完成减排目标。《技术报告》显示,华电国际本次再融资的环保核查期为2007年10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环境NGO发现的企业环境违规问题确实存在于核查期内。

环境NGO表示,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但未被《技术报告》披露的华电下属被核查企业还包括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和河北华电石家庄裕华热电有限公司。

环境NGO还发现,2009年上半年,属于大唐国际环保核查范围的云南大唐国际红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存在脱硫设施没有正常运行的问题,并被环保部通报。而《技术报告》显示,大唐国际的核查期为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

环境NGO称,大唐国际出现类似问题的还有河北大唐国际唐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大唐国际王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发电厂、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对此事的后续动向,本报记者将保持关注。

15、专家关注紫金矿业等污染事件能否顺利赔偿 水污染防治法不能柔情似水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8月26日 韩乐悟

http://news.sohu.com/20100826/n274478609.shtml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劲近日在谈到我国环境法治30年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不认为我们国家环保法治是成功的。”

  对于修订后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汪劲列举了诸多当初所谓的“亮点”,一一说明其失败后表示,“还有最后一关没有经过考验,那就是损害赔偿问题。”眼下时逢紫金矿业等污染事件停在这里如何处理还未知,“如果这些污染事件处理结果不妥的话,那我可以说,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是全盘失败的。”

  目前我国也在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汪劲进而表示:“如果水污染防治法修改真正全盘失败的话,我们又能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指望什么呢?”

  紫金矿业、大连漏油等污染事件的损害赔偿问题,成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最后一道考题。但水污染防治法并非我国环保法律制度效果不佳甚至失效的唯一案例。汪劲始自2006年的一个相关课题研究认为,中国环保法治30年的现实令人尴尬:一方面环保法律“批量产出”,环保机构不断升格;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状况却没有根本好转,反而局部恶化。这种状况的法治根源,在于我国主要的环保法律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水污染防治法诸多“亮点”与“失色”现实

  水污染防治法在我国环保法律“家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日汪劲出席本月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以《环境法治30年:为何我们未能成功?》为题简要介绍其该项课题研究成果时,正是着重透过这部法的例子,让记者看到了我国环保法治尴尬的现实。

  与任何一部法律出台时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情形一样,2008年2月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颁布时,一些政府官员、学者、也包括部分记者在其中总结出诸多“亮点”和“突破”,冠以“八大”、“十大”等数字予以解读。如今该法已经实施两年,与这些“亮点”相对应的现实图景又如何?

  汪劲列举了其中几个“亮点”,表达了他的看法:

  其一,关于生态补偿制度的确立,汪劲说:“实际上真正的生态补偿问题,还没有正式的开始实施。”汪劲是生态补偿条例三名法律专家之一,据其介绍,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条例由发改委牵头,目前调研阶段已结束,条例正在起草过程中。

  其二,关于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作为法律确定下来,“这一点到现在还没有看出来。这次紫金矿业或大连的污染事件是否能够体现出来,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从我看到的报道情况看,这一条起码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还是一句空话。”汪劲说。

  其三,关于改超标收费制度为达标收费、超标处罚。汪劲表示,据他们去年对6个省的环保局和环境监察部门进行的调查,发现此制度在现实执法中远非如此。“也就是说企业超标排污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的。”

  其四,关于加大了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比如将原来的1至10万元的处罚,改为应缴排污费的1至3倍或2至5倍的处罚,同时规定对造成重大和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最高可处以不大于其违法损失30%的处罚。这里暂且将其分为两个亮点。汪劲认为:“第一个亮点从实践来看是失败的。”而后一条,“目前正在考验政府的智慧。还要拭目以待。”比如紫金矿业污染损失究竟有多大?“要看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再来计算其30%。”

  为何说前一个亮点是失败的?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0余万家的一般工业污染源的申报单位,缴纳排污费185个亿。汪劲据此数据分析:不管企业大小平均一下,一个企业月均排污费不到3000元。以前如果不缴纳排污费的话,可处以1到10万的罚款,最低可以罚到1万元,哪怕是一个县级的环保部门最低也可以罚到两万元。现在如果超标的话,可处以1至3倍的处罚。如果这个企业就缴2990元、3000元的话,3倍处罚也才不到1万元。

  汪劲认为,实际上比以前的处罚力度更低,哪怕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也就是2至5倍。“所以中国目前基层环保执法的现状就是大量的企业宁可超标排污。”

  按照新的水污染防治法,被责令限期治理的单位如果一年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应“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但据汪劲在该法实施一周年时的调查,“没有一个地方敢关闭这些企业。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个亮点又失败了。”

  “要追究我们什么依据都有,就看你追究不追究!”

  对污染损害赔偿有了相对清晰的程序和实体的规定,被视为新的水污染防治法的最后一个亮点。但汪劲表示,这个问题目前还要看紫金矿业污染赔偿的进展。

  对于紫金矿业等污染事件,汪劲表示,现在有很多媒体在报道中说为什么不给赔偿,“实事求是地讲,因为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出来。”污染损失的数字到底有多大,或者相对而言科学些的数据有多大?看见这个数字,或许会有很多人准备提起赔偿的诉讼。

  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汪劲等6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及研究生曾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了国内第一起以自然物(鲟鳇鱼、松花江、太阳岛)作为共同原告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此诉讼未被受理。虽然这次汪劲并未打算再就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提起诉讼,但他表示,实际上紫金矿业和大连漏油的污染问题都不难解决,相关证据、监测数据,包括企业的违法过失等,“证据是显在的。关键的问题是损害赔偿的范围怎么认定。”

  汪劲认为,最低的损害赔偿额不管是多少,其实司法是可以判的。“哪怕你判得少一点。”他表示,今天再回头看时,如果当初松花江诉讼能够成功,哪怕判决的数额较少的话,对企业也是一个刺激。同时也可暴露出司法环节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的制度可以不断地健全、完善和改善。但不积极处理的话,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暴露到我们面前。”

  汪劲表示,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国家海洋局都义不容辞地应当代表国家提起诉讼。

  记者查阅水污染防治法,见到鼓励水环境污染民事赔偿的条款,如“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可以依法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共同诉讼”;“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可以依法支持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汪劲直言:“要追究我们什么依据都有,就看你追究不追究!”

16、环境税涉及重复征税短期开征难 恐转嫁消费者

来源:北京商报2010年08月2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10/08-26/2492047.shtml

  日趋“白热化”的环境税讨论,渐进“密集” 的官方表态,此起彼伏的专家学者声音,这一切似乎都成为环境税即将开征的“前兆”。然而,环境税不是一个简单税种,而是一个涵盖多个税种的税系,开征难度不容置疑。那么,环境税开征后,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企业会受到什么影响, 其增加的企业税负如果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个人又将如何承受?

  涉及重复征税短期内开征难

  在8月24日召开的“中澳政府管理项目总结大会暨项目成果国际交流会”上,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称,中国环境保护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排污企业,包括排污个人不缴纳环境税,对保护环境是不利的。我国可能要开征环境税。

  其实,对于环境税,业界一直议论不断,官方表态也开始进入“密集期”。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称,财政部、税务总局、环保部已经将环境税问题列入议事日程;4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发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研究开征环境税,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导向。5月底,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表示,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开征环境税方案。

  近期有媒体曝出,环境税在“十二五”期间开征的可能性比较大,还给出环境税具体征收节点,称环境税将在2013年开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虽未给出明确回复,却也表示,环境税“十二五”期间开征是一种可能,可能意味着现有的一些环保税种在“十二五”期间税率或者征收范围会有所变化,也可能意味着有新环保税种出台。就目前来看,环境税的完善工作一直在逐步推进过程之中。

  虽然热议不断,但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的环境税这一概念,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环境税应包含所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如果给环境税明确下一个定义,那应该设定为,凡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税种统称为环境税。”刘尚希表示,环境税是一个税系,现有与环保有关的税种都可称为环境税。因为环境税不是单一税种,诸多现有税种都可划归到环境税中,以燃油税以及遭热炒的碳税和资源税为例,它们都是以环保为目的,所以都应属环境税范畴。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同样认为:“定义环境税虽是复杂问题,但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开征的税种都可算为环境税,其主要内容应该为消费税。”

  据了解,目前西方国家基本形成完整的环境税税系,已开征的环境税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十多种,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通常各个国家都根据国情,选择相关税种组合实施,大多数国家选择五种以上。西方国家征收环境税不局限于按“污染者付费”原则,其目标扩展到促进资源节约、促进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面。

123下一页

17、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548704.html

  【背景】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水、重力和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水土流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地表的蚕食,是个渐变的过程,后果严重: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重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削弱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加重干旱风沙和面源污染。

  因水土流失,我国平均每年损失耕地100万亩,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元。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审议意见时表示: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水土保持法,于1991年公布施行,对于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挥了作用。“水土保持工作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通过修改现行法律加以解决。”受国务院委托,水利部副部长周英8月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水土保持法不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渐渐凸显。

  针对水土保持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国务院拟定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审议。

  强化预防措施

  禁止在特定区域挖虫草

  陡坡开垦、超载过牧、乱挖滥采,城镇化过程中的乱弃滥倒废弃土石渣,造成了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因此,如何强化预防工作,是修订草案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水土保持规划,是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部署,规划的编制、落实,直接关系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长远成效。为此,修订草案新增“规划”一章,对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依据、编制主体、规划种类、编制要求等作了规定。

  为防止乱挖滥采,草案规定: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应当限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种植经济林应当科学选择品种、合理确定规模;禁止毁林、毁草开垦,禁止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者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的地区铲草皮、挖树兜、采集发菜或者滥挖虫草、甘草、麻黄等。

  与此同时,草案还完善了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完善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增加了水土保持设施的管护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水土流失的各项预防措施。

  加大治理力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我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按照“十一五”规划每年4万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初步治理需要50年时间。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针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不够完善的问题,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并强化了对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草案规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承包治理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应当签订承包治理合同,国家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承包治理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着眼完善水土流失治理和补偿制度,草案明确,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进行治理;不治理或者无力治理,以及治理后仍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治理责任人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

  为保护饮用水源,草案强调: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应当配套建设植物过滤带,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注重监测监督

  定期公告水土流失情况

  针对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监督措施不够完善的问题,修订草案给予了进一步明确。

  在完善水土保持监测和公告制度方面,草案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状况、变化趋势以及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等情况。同时,草案还明确了生产建设单位水土流失监测义务。

  为强化监督,修订草案规定: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有权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对有关情况作出说明,可以进入现场进行调查、取证;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查封、扣押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及施工机械、设备等。

此外,修订草案还对法律责任作了全面修订,补充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

18、能源局长:做能源规划应突出水电战略地位

来源:新华网2010年08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6/144620980693.shtml

  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26日电(记者王优玲 赵大春)1910年,中国兴建了第一座水电站,2010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从0到2亿,中国水电走过沧桑百年。

  今天,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在能源经济领域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在新的起点,中国水电将有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和方向,水电应当如何迎接新挑战,发挥新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水电百年发展与国运密切相关”

   记者:从中国兴建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到现在,中国水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您如何评价中国水电的这个一百年?

  张国宝:水电百年发展与国运密切相关。1910年,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水电站,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造中国自己的水电。靠募集民间资本,我国第一座水电站华电石龙坝水电站在云南昆明诞生。两年以后,第二座水电站腾冲滴水河水电站也建成。这两个水电站都采用西门子伏伊特设备,装机容量很小。

  今年我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中国水电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从引进设备到自主制造、从制造简单设备到制造复杂的世界顶尖设备、从自己制造到走出国门,水电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世界各地的水电站施工基地上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许多电站都采用中国出口的设备,这值得骄傲。

  记者:我国水电突破2亿千瓦,今年投产的水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这两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张国宝:随着云南小湾电站的投产,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到今年底水电装机规模还要高于这个数字。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36万千瓦发展到2亿千瓦,这个数字足以说明我国水电建设发展的迅猛。

  今年之所以有这么大规模的装机容量投产,还得益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大部分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在建的一些大型水电站和已投产的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一些地区,我国要把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送往华东、华中等经济发达、用电需求量大的地区,“西电东送”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西部大开发十年前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见到了实效。

  15%的目标,水电出力9%

  记者:按照我国水力资源的普查结果,未来水电开发的原则和方向如何?

  张国宝: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这个15%的非化石能源中,目前人类能运用、技术水平已知的主要是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水电要在其中唱主角。

  许多人认为核电在15%中可以有很大贡献,但一算账就很清楚一个事实,2000万千瓦的核电只占我国一次能源的1%,所以,即使将来核电能达到7000至8000万千瓦,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只有4%,还有11%需要由其它的非化石能源完成。

  近年来风电和太阳能发展很快,但发电小时数有限。风力发电一年达3000小时就算很不错了,同样的装机容量其发电小时数只有核电的1/4。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就更小,发电量也有限,只能用于一些特殊用途,比如为路灯供电或安装在电网到不了的地区。

  到2020年,核电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占到4%,风电、太阳能和其它非化石能源能占到2%,至少有9%要靠水电来完成,因为水电是我国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前减排形势和我国做出的庄严承诺加大了开发水电的紧迫性,因此在做好能源中长期规划时应该突出水电的战略地位。

  记者:有分析说,现在做水电“十二五”规划意义不大,关键是做好“十三五”的规划,加快项目的审批。您觉得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的目标实现起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国宝:有挑战性,但也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目前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为2亿千瓦,在建规模约为7000万千瓦(含抽水蓄能),还有约1亿千瓦需要建设。2015年投产的水电站现在已经开工,2015年前开工的水电站在2020年前可以建成。如果未来三年水电建设连续开工, 2020年完成3.8亿千瓦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水电“十二五”规划要做,期间哪些电站要开工,如何保证在2020年前建成等问题都需要详细规划设计,但是必要的审批手续不能省略。

   记者:过去几年,水电项目的审批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时期,您认为接下来水电是否将迎来一个水电审批提速时期?

  张国宝:水电项目审批的快慢受诸多因素制约。必须重视并采取措施减少建水电站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此外,必须更加注重移民权益,落实国务院471号令和后期扶持政策。在审批程序上,必须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价、严格遵循国土部门丈量淹没土地的规定、遵守水利部门的取水程序、认真协商送电方式和电压等级等,只有确保程序完整后才能动工。

  目前,有些单位和同志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没有严格执行程序,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没有达到环保要求就擅自截流,因而被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曝光的问题。因此,近三年为了纠正这些问题而放慢了水电建设审批的进度。未来我们还会更加严格地把关环评、保护移民权益、土地资源占用,输电规划等环节,在更加严格和规范的条件下加快水电发展。

   更加注重移民和环保

   记者:已经有这么好的目标,对水电建设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张国宝:水电建设这几年得到蓬勃发展,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满足人民群众电能的需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水电建设当中这几年也碰到如何处理好移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还有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因为一些对环保很重视的人士,会担心建水电站截断了水流,会不会对下游的生态,包括动植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后期发展指导下,加快水电的发展。

   记者:移民补偿和环境保护都需要资金支持。现在水电项目的收入能否覆盖移民补偿和环境保护的费用?

  张国宝:水电站建设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建设周期长,建一座火电站2至3年就足够了,而水电站少则5年,多则6至8年;其次就是投资大,火电站单位千瓦投资4000元,水电站则达到8000元甚至更高。但水电站尽管初期投入大,折旧之后纯收益很高。而过去受计划经济影响,定电价采取还本付息加适度利润的办法,因此水电电价比火电定价要低得多。

  很多人提倡通过水火同网同价来扭转此局面,但水火同价同样面临矛盾。水火同价使电网公司采购水电时成本提高,销售电价也相应被拉高,若此时政府因考虑到通货膨胀、居民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等因素放缓销售电价上调,那么水火同价由谁买单?这和煤电联动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水电的环境和移民成本考虑,水火应该实现同价,但这个问题目前还在探讨中。我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将水火同价后水电增加的收入用以解决农村保险等问题。

   记者:您认为目前大众对水电中所涉及的环保和移民问题的看法是否客观?是否有误会、偏见或放大负面效应的地方?

  张国宝:总体上讲,大众包括媒体对水电开发的舆论监督是有利于我们做好环保和移民工作的。大众对于环保和移民权益的重视,敦促我们在水电开发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方案。

  但有一些报道,确实有放大问题的嫌疑。比如前几年有人说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比火电还要多,相关专家的解答是,建站淹没树木散发的甲烷气体和常年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数量要有限得多。还有人质疑建水电站造成了今年的西南大旱,但科学分析证明,降雨少才是大旱主因。汶川地震后,许多人认为紫坪铺水电站非常危险。震后我在现场工作了18天,看到在让大地扭成麻花状的地震强度下,岷江流域大大小小一连串十几个水电站没有一个大坝溃坝。(完)

19、映秀重建:下一步重在防灾

来源:南方周末2010-08-25何海宁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361

8月14日夜,湍急的岷江水越过河堤,瞬间咆哮而至,意外打断了震区映秀作为一个城镇的重生计划。

8月22日,映秀新镇弥漫着一股消毒药水的刺鼻味道,推土机、大卡车在满是泥土的街道上“隆隆”驶过。洪水过后的清淤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连续清3天了,晚上也没有停。”一名武警比划着。

映秀新镇到处是巨大的横幅,挂在别墅上、山上、重型机械上,表达着援建单位、部队的誓言和决心。自8月14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爆发后,类似的横幅更多了。

这场灾难导致岷江改道,受阻的洪水肆虐过狭长的新镇工地,至少已经夺命4条,27人失踪。一样要命的是,新镇竣工的日子一下子变得遥远起来。

两年来,这座震中小镇的重建承受着巨大的关注,国务院审定规划方案。有20多家大专院校、设计院参与规划设计,高峰时,有7000多人在这块弹丸之地昼夜施工。如今,原计划8月26日竣工“交钥匙”却面临着二次重建。“映秀的重建,太不容易了。”一名镇政府官员站在岸边叹息。

忽如一夜洪水至

最终确定原址重建的映秀新镇,占地仅0.74平方公里,座落于岷江边的狭长平坦地带。岷江在新镇东边划了一道弧线,顺着山势蜿蜒南去。重建时,4.5公里的河堤已进行了加固,参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堤防比以前抬高了1.2米,总投入1.5亿元。“如果只是原地洪水突涨,就肯定没事。”东莞援建工作组副组长陈志标说。广东东莞市是映秀的对口援建单位。

现实是,一条名为红椿沟的地质隐患点最终引爆了灾难。这条长3.6公里的山沟刚好位于映秀新镇北头的江对岸。震后的勘查报告显示,沟道中有松散土石380万立方米。这是可怕的隐患,在8月14日凌晨的暴雨中,仅冲出了4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就拦腰堵塞了岷江。

湍急的江水越过河堤,瞬间冲上了映秀新镇。新镇北头,是一处板房区,这里住着中建七局第三公司的近300名工人。

官方后来公布的信息显示,危险区域的村民都得到了及时疏散,没有人员损伤。从地震中活下来的村民们积攒了丰富的防灾经验,他们从13日晚持续的暴雨中已经嗅到了灾难的味道。

中建七局的板房区成了伤亡关键点。由于外来工人对灾难估计不足,再加上当天加班至晚上八九点,工人几乎上床便酣睡。

49岁的水电工王而文在这里工作了4个月,从未参加过应急演练或防灾培训。听到“轰隆”声时,同屋的工人还提醒道:“别怕,地震不要跑。”当他清醒过来时,洪水已冲到了床铺上。他侥幸逃生,但同屋6人中,有2人业已失踪。

岷江改道的洪水摧毁着映秀新镇的北部,自来水厂、71栋楼房被淹,地震生命线213国道也被切断,新镇一夜成空城。

待到两日后,洪水退去,淤泥和垃圾留在了新镇里,如同丘陵般连绵起伏。新镇部分地下管道亦被沙石堵塞,这意味着需要对街道重新开膛破肚维修。

洪水来临前,援建工作已进入尾声,工人开始装点树木、花草,竖起路灯。“交钥匙”仪式工作已在筹备,现在,这些都被洪水冲毁了。“路灯一个就大概1万块钱哪。”一名东莞援建工作组人员感慨。

“我们都在避灾”

8月22日,灾害爆发后的第8天,一队10人的映秀民兵抬着雨量传感器,爬上红椿沟口的山坡。这里有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一顶简易帐篷,两张床,桌上放着泥石流次声报警器,定时发出蜂鸣声。

红椿沟底堆满了白花花的沙石,山坡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处滑坡,裸露着山体。一队勘探人员正在调查。

“14号的预警就是我们发出的。”映秀执勤民兵中队指导员王洪说。平日,民兵的任务之一就是沿着泥石流危险区域巡逻,依靠经验观测是否会有危险。这是“5·12”之后,监测地震次生灾害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另外,一些村干部、村民接受培训和政府补助,作为监测员。

这是一个主要依靠肉眼、听力和经验判断构成的监测系统,从某种程度讲,它甚至强于专业人员,但是无法判断超出经验之外的灾害。

“我们都知道红椿沟可能有问题,平时有涨水的迹象。但是,对于这么大型的地质灾害没有经验,没有预见过,大家判断的方式和意识都还不是那么准确。”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坦言。

去年,四川震区的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地质灾害没有大规模爆发。不过,今年雨量可能比往年平均降雨量增多了50%。而且,一个被忽视的调查结论是:“地震冲击后的震裂山区,暴雨触发产生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相对受地震冲击前降低幅度达20%左右。”这是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唐川的研究。

映秀重建的艰难,此时异常体现在防治地震次生灾害上,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专业能力的匮乏。

“至今国内尚无一种泥石流报警装置投入商业市场,区域性泥石流灾害预警依赖于群测群防的人工报警。”唐川指出。“我们都在避灾,抗不了灾。”成都水文中心总工程师赵松江感慨。目前,四川全省有220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治理的只有地震灾区的1000多处,其他地方经济条件没法承担,只能监测。

灾害发生前,红椿沟其实已经纳入治理方案,预期投入约200万元资金,修筑一条可抵挡一般泥石流的拦挡坝。8月14日,距离红椿沟治理项目开标之日只有两天,未及实施,山洪已不期而至。

“重建和地质防治工作必须统筹,地质环境不改善,老百姓也不可能长居久安。”赵松江说。

大师云集重绘映秀

“唉!”陈志标发出一声叹息。他和东莞援建工作组的同事已在这里驻扎了两年有余,看着新镇一点点成长起来,现在,归期未有期。

两年间,映秀重建得到了从地方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一直浓墨重彩地进行着。这座小镇建设的特殊历程,足以载入中国建筑史。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范,曾令重建选址阶段颇费周折。这里崇山峻岭,很难找到一块平坦之处,而且必须避让地震带,与之相隔200米,还必须避让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点。坊间传言曾有数百名专家参与了选址的考察。

择地重建,本应是最初的方案之一。中滩堡村民徐文军妻子记得,在“5·12”震后不久,村民还住在板房时,村里就组织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是否愿意搬迁的意见。

不过,这个搬迁方案最终没有实现。“后来听说专家论证,这里又是安全的,可以住。”徐文军说。这也是接受采访的许多官员、专家的一致看法。

东莞援建工作组组长陈林佐于2008年8月6日就飞抵成都,着手准备援建,他说,广东省(不包括深圳)对口援建13个乡镇,根据受灾程度的轻重,按照广东各市的财政收入进行排名对接,结果是东莞援建映秀。

映秀重建投入了约10亿元,分两大部分:“交支票”和“交钥匙”。前者是资金补助项目,约4.2亿元,交予当地政府建设。后者是建设项目由东莞具体负责,最后交付楼房。

依照重建规划,映秀新镇将建成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新镇建设涵盖了许多抗震技术和材料。同时,映秀还将打造成5A级旅游小镇,如今规模初具。若非这场特大泥石流,它已宛若发达地区的一个现代化城市,且独具藏羌风格。“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了。”3名滞留在映秀的民工参观着新镇,啧啧道。

为了赋予映秀新镇最高的起点和最别具一格的特色,映秀身后汇聚了国内外顶级建筑设计大师,包括鸟巢设计者安德鲁、贝聿铭、世博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吴良镛……弹丸之地星光璀璨,“这是极其罕见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规划所所长肖达说。他所在的研究所负责协调新镇规划。

各类建筑显出了大师手笔的气质,连农贸市场的外观也充满了艺术气息。陈林佐赞叹之余,感觉这已不像农贸市场,于是改名为综合市场,一层专卖鱼肉、蔬菜等,二楼可以做一些其他小生意。

首要是防地质灾害

映秀新镇做的是2008年至2020年的总体规划,历时10个月,审批意见直达国务院。地震一周年时,其他乡镇已开建,映秀还是一片空地,陈林佐当时很着急。

2009年4月,四川、广东两省建设部门为此联合主办了一场国际研讨会,请来了台湾、日本、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内外专家,还包括联合国防灾减灾中心人士,共议最终决策,“专家、学者来了60多名,再加上其他参加的企业,有好几百人。”陈志标回忆。

这次会议修正了一个说法,以前多提使用“先进”抗震技术和材料,为避免成为不成熟技术的试验地,特别强调了是“成熟”的抗震技术和材料。

此外,官方还进行了新镇规划竞赛,组织专家进行评比,优胜的作品还要吸收其他作品的优点,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

规划中,一个集中争论在于遗址如何保留,一些文物、建筑结构领域的专家希望尽可能多的保留遗址,而另一派专家则认为,遗址会对新镇居民造成心理伤害,不宜保留。

后者占据了上风,现在,新镇中主要保留了漩口中学遗址。这也是在规划最后关头才保留下来。肖达至今仍保留异议,因为它很突兀,破坏了渔子溪沿岸的景观,也不利于架设桥梁。

安德鲁在参与设计时,专门写了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忆”。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年往漩口中学遗址铺上一层土,最终完全覆盖,只露出部分屋顶。这获得了一致好评。

何镜堂设计的地震纪念地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原本纪念地是突出在山坡上,形成压迫感。后来,设计改为空间下沉,融入山体,“建筑结合地形、地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我们称之为‘大地的记忆’。”何镜堂说。

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4村1社区居民的楼房?最初亦有两个方案,独栋独户或者集体公寓。后者是几户村民住在同一栋楼里,可以有更多的公共空间,如绿地等。

每个村派出几个代表开会,最终确定用独栋独户的规划方案。不过,这个过程许多村民并不知晓,他们抱怨房子太小,1至3人是100平方,4至5人是120平方,5人是140平方。这与以前动辄两三百平方的家园相比,逼仄了许多。

很多村民还担心生计。现在,他们主要靠每人550元/月的政府补助在过日子,有些人在工地做点小生意、打零工。搬入新房将花去大约数万元的积蓄,而且今后将没有补助,生活来源成了大问题。

镇政府准备组织村民到成都周边、云南丽江参观,感受旅游小镇的先进气息。

映秀新镇的市政设施也是朝着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执行的。管线全部下地,采用软接头,提高抗震能力。雨水、污水管道分离。连图书馆、电影院、学术交流中心都已具备,“这连东莞很多乡镇都没有的。”陈志标说。

8月22日,新镇清淤工作接近尾声,新镇的二次重建可能不日将启动。8级抗震的楼房在洪水中安然无事。“我们下一步首要是进行地质灾害治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第二个才是整个集镇的二次重建吧。”徐红军说。(感谢东莞时报记者卢丽涛、曹林华提供帮助,实习生汪行东亦有贡献)

20、地质灾害预报到底难在哪

来源:科技日报 2010 年 8 月 26 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8/26/content_73248.htm

  ——数字说话——

  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为去年同期10

  今年1至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以及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大因素。近期的几次灾害都充分显现了地质灾害的三大特性,即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一旦成灾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究其原因,总体上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异常,灾害性天气如局部干旱、局地强降雨、强热带风暴等频繁发生。二是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这些重大因素的变化,都很容易造成局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频发。

  今年8月以来,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短短十来天,国土资源部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国务院7月发出通知,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地质灾害预报能够承担起防灾减灾重任?有关专家指出:“要把地质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都准确预测,就目前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来看,几乎做不到。”

  ———— 难点分析 ————

  诱发因素多 地理特征存在差异

  地质灾害的预报堪称世界性难题。美国地质调查局有专家提出,泥石流预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难度也非常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田廷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根据我国对泥石流灾害防治经验来看,难就难在这种灾害存在非常普遍。

  泥石流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二是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的激发,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田廷山指出,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构成、山坡斜度与地理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判断某个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泥石流的诱发因素非常复杂,滑坡、地震、降雨、降雪都有可能引发泥石流。

  田廷山表示,尽管我们现在有很多现代化手段,卫星、雷达等很多的监控措施,来预报降雨,但还达不到100%的准确率,而泥石流的预报比天气预报更难。

  区域性地质灾害不易识别

  目前,人们对地质、地貌等控制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并未了解清楚,具有隐蔽性,而降雨、降雪、地震、工程活动等复杂性、随机性又很高,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认为,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准确进行预测的难度非常大。

  他表示,地质灾害单点监测预报难度不大,不少专家也持这种观点,国际上更是如此。仅在我国每年由专家和群众成功预报从而避免重大伤亡的实例就不少。但由于理论水平和科技条件所囿,目前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区域性的警示和对疑似或隐患点的避让撤离。

  殷跃平指出,区域性的地质灾害预报还是比较困难的,关键是不易识别,容易漏报。因为区域性的,面积比较大,地质灾害点不好识别。他表示,我们现在的地质灾害预报主要是先识别,识别出来,才有预报的可能。

  气象预报资料精度不够

  泥石流预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有关专家指出,预报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地形情况,对此地已发生泥石流前的降雨量数据统计,确定降雨临界值后,再根据气象预报进行对比分析。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岩土力学专业试验室主任陈宁生认为,预报预警问题核心还是雨量指标。技术方面,包括野外设备的防雷防盗、极端天气下通讯的稳定性和边远地区的通讯传输等。由于我国地形地况复杂,对于雨量的气象预报只能做到大范围小精度,单沟预报还无法做到。

  ———— 专家建议 ————

  不应将地质灾害看做“次生灾害”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

  不应将地质灾害称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有自身的成灾规律,在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中,主要是对地质体结构和强度进行研究,地震、降水、工程是三个主要诱因。如果叫次生,就是说地震引起的灾害,由地震部门负责;降水引起的灾害,由气象部门负责;工程引起的灾害,由建设部门负责,防范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防灾减灾的空区。

  此外,不应将地质灾害预警简化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国际上通行称之为地质灾害“早期预警”,气象只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不仅是一些概念问题,实际已经上升为一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科学减灾防灾。

  我国应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开展多发、易发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攻关研究;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鼓励、支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的先进经验;加强相关单位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等。这样才能尽快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预报预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

  对泥石流的预报预警,我国主要还是依靠老百姓群测群防,泥石流的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由于资金不足很难展开。对于大型泥石流沟的预报预防工作,用肉眼观测一定有局限性,如果用大型自动化监测系统结合群测群防会取得较好效果。

  我国将要进行利用3G技术、自动化监测结合软件处理技术预报预警大型地质灾害的研究,即“传感网”研究。“传感网”相当于物联网技术的前期概念。这套系统通过2年的研究应该能够实现产品化,一旦这项研究成果得到运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预警水平。

  ———— 新闻链接 ————

  陕西称今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

  地质灾害易发区约占国土面积一半的陕西省,今年出现了高频次的地质灾害。记者从陕西省国土厅了解到,今年以来陕西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现的伤亡。

  今年7月24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遭遇330毫米的强降雨,百年一遇的山洪诱发了严重泥石流灾害,冲毁了大片房屋和耕地,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但由于预警及时,在泥石流发生前数小时内快速组织撤离转移5000多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竹林关镇竹林关村村民刘花绒说:“泥石流过来,好多田没了、路没了,房子也埋了,幸亏是撤得及时。”

  陕西省地质灾害易发点达9300多个,直接威胁50多万人,20多个县城受到威胁。今年汛期,这些地质灾害的易发点全部纳入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一旦发生灾情,各地负责人就能迅速撤离、转移受灾范围内的群众。

  今年7月份以来,陕西省已出现了5次大范围强降雨,共发生1009起地质灾害,灾害发生的频次是去年同期的10倍。陕西省国土厅副厅长喻建宏说,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转移群众,今年陕西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现的伤亡,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点无一发生人员伤亡。

21、北京湿地面积已减少至5万公顷 将立法进行保护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08-26 刘慧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785837_1.shtml

   8月21日,北京迎来今年最大最长的降雨,补充了地下水,对库溏湿地也形成补水。

  昔日有海子,水聚而曰淀。北京海淀原来的词义为“像海一样的湖泊”。北京有三块湿地就与“淀”有关。北京翠湖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上庄镇;汉石桥湿地公园有“小白洋淀”之称;稻香湖自然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可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植被破坏、水资源过度利用,北京大部分湿地和坑塘都干涸消失了。

  “北京湿地水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期的13万公顷减至现在的5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全市面积只有3%左右,生态系统也发生变化。湿地减少与生产布局、水利工程等有关,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城市的发展没有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湿地在北京生态建设中处于薄弱环节,湿地保护与水资源关系密切,需要认真进行规划和思考。

  从13万公顷到5万公顷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从古燕国以蓟城为都开始,一直到金中都城,城市周边始终有大片湿地存在。到13世纪,蒙古贵族选中了金中都城北的大片湿地作为新都城规划中心,这片大的湿地是当时被称为积水潭的“海子”。

  15世纪初,明朝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加剧了对西山林木的采伐和对房山石料的开采。直到清朝末年,北京湿地的生态环境还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

  历史上北京的湿地面积占到地域总面积的15%,有许多坑塘、湖泊和洼地。湿地主要分布在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流域,有河流、沼泽、蓄水区、排水渠、景观水面、采掘区、水产池塘、水塘、灌溉沟渠、水田等11个湿地类型。

  老北京的皇城两边各有三海,内三海指南海、中海、北海,外三海指前海、后海、西海,郊外的海就更多了。永定门外的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皇家苑囿,即南苑。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给昔日的北京留下大片湿地,现在流经北京城的紫竹院、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都是永定河昔日流经的故道。今天的积水潭是古时运河的码头,能走很大的船只。

  然而,当北京市人口由解放初期的200万人发展到现在近2000万人时,随之而来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紧张,湿地严重退化和减少,干旱、少雨、缺少湿地的后果是环境恶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人口不能无限膨胀下去。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标准,每人每年用水量在300立方米,而现在北京人均水资源还不到200立方米。”雷光春说。

  水体污染使湿地退化

  北京是个极度缺水的城市,城近郊10处湿地不同程度缺水,其中潮白河、清水河、汉石桥湿地、拒马河等湿地水资源缺乏较严重,汉石桥湿地依靠人工供水维持湿地生态系统。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目前北京湿地资源利用过度,金海湖等湿地有放牧现象,拒马河、汤河等河流湿地沿岸有挖砂活动,14处湿地进行旅游开发,占总数近60%,其中金海湖、拒马河、龙庆峡水库、野鸭湖、玉渡山水库开放强度较大,对候鸟栖息环境干扰严重,破坏了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北京湿地周边是人类集中居住区域,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污染物含量超过湿地自净能力,这是造成北京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北沙河、北运河、温榆河、凉水河4处湿地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湿地生物难以生存。据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河流湿地劣Ⅴ类水质占41%左右。

  “北京市城市发展、水资源管理等没有考虑到水系和生态湿地的整体性,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海淀以前全是湿地。当北京的水系减少三分之二时,湿地环境就急剧恶化,污染越来越严重。”雷光春说。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呼吁:当务之急是抢救性保护好现有湿地;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性建设,充分发挥北京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尽快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对现有湿地实施有效管理;推进湿地立法,依法保护湿地。

  北京湿地将立法保护

  “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逐渐退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遏制。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要靠行政手段,也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只有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保护好湿地。”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北京发展在一个优美的水环境环绕下比较有活力。”雷光春建议,北京湿地保护需要水系和流域的整体概念,上中下游协调补偿,通过协调上游生产方式和水土保持,才能确保下游的水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

  8月4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就《北京市湿地条例》立法论证报告中的湿地立法背景、立法必要性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多方收集湿地立法相关材料,按照市人大、市政府立法程序抓紧时间提交报告。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士武表示,将在各区县规划选址建湿地公园。

  目前北京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拒马河、怀沙河、怀九河、金牛湖和白河堡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密云水库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野鸭湖湿地被批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北京18个区县今年将各建一处湿地保护区,延庆、密云等远郊区县河流、湖泊众多,主要建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中心城区利用辖区内的公园水面,建设湿地保护小区,如人定湖公园、柳荫公园、颐和园等。

22、“拯救民勤系列”序言 民勤:第二个罗布泊?

来源:时代周报2010年08月26日 王鹏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826/001131.htm

民勤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 本报记者 王鹏 摄

  85岁的张继勇老人离开民勤了!这位青土湖边最后的坚守者,昔日的誓言经不住孤独的岁月和肆虐的狂沙,他最终放弃了坚守,再次背井离乡。

  盛宏强家几年前就搬到蔡旗乡了,只是因为他跑客车的线路在这里,就暂时住在老房子里,和张继勇继续做邻居。张继勇什么时候离开的,盛宏强也说不清。

  残破的大门,被揭去房顶的房子,就像煌辉村离开的其他几百户居民一样,不打算再来此处。

  7年前,张继勇发誓将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交接处的青土湖畔继续坚持生活,只等去世后埋在这里,陪伴长眠在此的妻子。6年后,他再次远离煌辉村,并且拆掉了房屋,不再回来。

  上世纪50年代,因为饥荒张继勇一家离开煌辉村,远走内蒙古靠给牧民放牧为生,70年代末再次回到煌辉村,如今,恶化的生态让老人选择了永远离开。

  民勤,这个中国生态问题最严重、最有关注度的小县,人和自然远未和谐。

  沙尘暴策源地

  从2010年8月17日开始,时代周报记者开始民勤绿洲的生态调查。民勤因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夹击之中,被称为沙漠之舟,所在绿洲逐渐萎缩、居民背井离乡,并被认为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广受争议和关注。

  因为民勤的特殊位置,它受到政府和科研者的长期关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周恩来多次表彰治沙模范,近些年来,温家宝总理十多次呼吁保护民勤生态,“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国际国内的荒漠化专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民勤绿洲的研究就没有停止,生态关注者无人不知民勤。

  但是沙漠依旧以它变化多端的速度在吞噬绿洲,周围沙漠在以每年6米多的速度侵蚀绿洲。

  民勤绿洲面积约14.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9%,耕地面积6.26万-6.4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集中连片分布于绿洲内部;森林和林地在绿洲内部零星分布,面积只有6.42万公顷,但是有112.47万公顷的沙漠和3.21万公顷的天然草地和荒草地。

  石羊河是民勤绿洲惟一的地面来水,径流量逐年减少,在民勤的径流量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731亿立方米减少为2005年的0.9亿立方米,并在以每10年1.081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减。

  石羊河在红崖山水库建好后,不再向下流淌,而从此进入灌溉渠道,是民勤环境和居民的生命之源。但是由于上游来水的减少,供给民勤绿洲的红崖山水库的出水量已经由1980年的2.8亿立方米减少为2002年的0.3亿立方米。近年来的引黄工程,将1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引入红崖山水库,据本报记者近日从政府部门了解,近几年还会增加1亿-2亿立方米。

  民勤大约每年用水7.2亿立方米,而绿洲实际可利用水资源不到4亿立方米(包括可开采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缺水3亿多立方米。如果考虑林草等生态用水6.237亿立方米,水资源实际缺乏量已经达到9亿多立方米。

  不计算生态用水,灌溉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解决,年均超采地下水3亿-3.5亿立方米。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位以每年0.6米-1米的速度下降,绿洲边缘地下水已降到17.78米,泉山和坝区达到15米-25米。并且矿化度逐年升高,尤其以石羊河最下游的湖区灌区最甚,导致大量耕地弃耕和新的盐渍化、沙化。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绿洲边缘的天然和人工防护林大面积干枯死亡,目前,已经有9000公顷的人工沙枣林干枯和死亡,2.33万公顷的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近30万公顷的林地和天然草场退化,已经固定的沙丘开始活化,死灰复燃。

  治沙效果不明显

  从2001年开始,本报记者第一次调查民勤生态,到如今已经整整十年,十年间几乎每年都到民勤,绿洲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居民搬迁了,村庄废弃了,树木枯死了,沙漠掩埋了……

  近日,本报记者再次向民勤的东北、在腾格里沙漠中寻找沙漠中的北山,北山原为牧业乡,后来被并入东湖镇;向西北到达花儿园各地、向南调查了南湖乡、蔡旗乡,红崖山水库……今天的民勤,几乎每个地方都面临着最后的选择。居民在沙漠的逼迫下东奔西跑,但是在生存和发展中又继续破坏生态。这块沙漠中的绿洲还能长久?

  根据本报记者近些天的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多年治理阻止沙漠的效果不明显,居民治理沙漠的积极性开始下降。本来居民和政府共同治沙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政府近些年投入了大量财力治沙,并向每人收取20元的治沙款,然后由政府雇人治沙,居民大都不愿意再自发治沙。

  从县城到南湖乡几十公里的沙石路上,途径苏武乡,竖立着一块牌子惹人注目:保护民生用地,构建社会和谐。一眼望不到边的向日葵在广袤的田间随风轻舞,驾着三轮车拉向日葵的农民随处可见。在这里,一亩向日葵的收入在500元-1000元,家里有多少亩地成了财富的基本,但是在石羊河水不足以浇灌的今天,他们依旧要靠抽取地下水来补足—甚至在有些地方,如南湖乡,全部的土地都是靠抽取地下水来浇灌。即使民勤政府实行了多年的关井压田工程也不能解决地下水的下降;另外,还有大量的土地因为关井压田工程和无水可浇灌而弃耕,完全荒漠化,大风过处就地起沙,形成新的沙尘源。20日,记者在昌宁乡通往薛白乡的路上,看到连片数十公里的弃耕地裸露……民生和生态在民勤绿洲矛盾未决。

  居民将搬迁习以为常,古有“天下民勤”之说,意为因沙漠吞噬家园,大量背井离乡。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新疆成了民勤人大量迁徙的地方。

  民勤自古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前”之誉,对文化的尊重,演化到今天,变成了对离开故乡的渴望。这几天在民勤各处,总会听到鞭炮声阵阵,家家设宴邀请亲朋,庆祝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总算可以离开这里。

  “不能种地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内蒙古、新疆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沙漠边缘居民都抱有同样的思想。而沙漠,早已接近了民勤绿洲的心脏。全县2385万亩面积中,各类荒漠和荒漠化面积达到2228万亩,沙海绿洲或将在不远的将来消失。

  大多数恶化处都属于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内,分布在民勤的北部和南部,已经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围栏禁牧,期待自然恢复。从2008年开始,围栏禁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但是在这个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20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自然恢复有几多可能?

  8月23日22时,明月当空,烈风阵阵,燃起的篝火在风中扑腾,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甘肃民勤甘草实验基地内传来阵阵喧哗,一场篝火晚会即将结束,来自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的多名专家即将结束几天艰辛的研究,返回北京,当地的几位志愿者给他们煮了一锅羊肉招待。

  民勤的明天是什么?火光闪烁在卢桢林的脸上,中国林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回到民勤的他立志改善家乡生态,半年来,他除了帮研究站种甘草之外,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做什么。

23、垃圾越少越好 政策鼓励减少才是上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6日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12548933.html

  垃圾越来越多了,多到什么程度?一位摄影师用一年半时间,走遍北京周边数百个垃圾堆积场,拍了几百张照片,并把每个垃圾场的位置标注在地图上,显示京城已被垃圾场包围。这些图片触目惊心,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怎么有那么多的垃圾?

  垃圾多了好还是少了好?思维正常的人肯定会说少了好。可是,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却给出相反的答案。

  前不久,江苏南通的一个大学生村官向媒体讲了一件事。说是最近镇里出了环境整治新政策,按每人每天产生8两垃圾为准,计算出每个村每月应有多少垃圾。各村送到中转站的垃圾必须达到计算的重量。少送了,公开批评;连续两次不达标,就要扣分。上月评比,他们村倒数第一,村干部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办法,最后决定花钱买垃圾,还得送给中转站称重量的人两条烟,请他多报点数。

  这个故事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本来是减少垃圾、消除垃圾的环境整治,却被异化为垃圾够多才达标,逼得人花钱买垃圾、弄虚作假。显然,让事情完全变味的,是那个垃圾定量考核的办法。定量考核没有错,但考核的方向错了,应该是鼓励减少垃圾,而不是鼓励垃圾越多越好。

  对待垃圾处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减量化、再回收、再利用,这也是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消费得少,垃圾自然就少。然而,源头减量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经济发展需靠消费拉动,源头减量不能强制,只能用宣传教育和激励机制来引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的东西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种种垃圾,许多并非无用之物。所谓“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分类、回收、再利用,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垃圾,剩的垃圾越少,处理起来无论是填埋、焚烧,遇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麻烦越少。

  做不到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则退而求其次,通过中间环节减少垃圾量,所有与之相关的制度、办法、技术路线,鼓励减少才是上策。

  就拿生活垃圾来说。在城市,人们拎着混装在塑料袋中的生活垃圾出门,往小区的垃圾桶里一扔了事。到了农村,且不说许多村仍然是垃圾遍地,就是做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也没几个人关心这些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如果制度设计冲淡了垃圾越少越好的概念,人们就不会想着少产生一点垃圾,不会去认真分类,不会想着如何利用。对待其他垃圾又何尝不是这样。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填埋或焚烧的办法处理“最后的垃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填埋产生占地、臭味、有害物质渗漏污染等问题,焚烧存在二恶英污染隐患,填埋场、焚烧厂挨着谁,谁都不乐意。面对这样的困局,难道不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产、消费各个环节的垃圾减量吗?垃圾还是越少越好。

24、绿家园乐水行8月28日通知――圆明园与玉泉山水系

 

上期精彩回顾

》北京遭遇多天不遇暴雨,但却没有浇灭乐水行的激情。

》康菲石油志愿者团队冒雨前来。

》水务局连书记涉水参加绿家园乐水行,耳目一新,对绿家园乐水行吸引高知群体,关注河流保护表示感谢和感动。

》雨中探园林,杨春林老师倾情奉献园林知识。

绿家园乐水行8月28号通知 

园林是古代人文建筑的重要遗产,园林都离不开水,园林水系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遗存。北京的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与北京水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有的园林水系水草充沛?有的园林水系却干涸消失?这些变迁与北京水系变迁有何直接与间接的因果关系?会给予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面对八月份的酷暑高温,绿家园乐水行适当缩短走河路程,截取四个经典园林,为您制作了一份消暑佳品——特邀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园林与水资源双料专家杨春林老师,带您走进北京的园林水系,探寻园林水系的前世今生,倾听园林水系的悲欢离合。同时,我们也将分享园林知识,让您领略到古典园林所存贮的文化之美。

8月28号:圆明园与玉泉山水系

集合地点:圆明园南门

集合时间:8:30

出发时间:8:45

特邀专家:杨春林(园林专家)

带队:  周晨 15901163743

绿家园协调人:王小娜  杨松诺

门票:10元

25、8月21日乐水行——风雨“乐水行”  激情走不停

文 杨松诺 图 王小娜

 

8月21的周六,又是一个雨天,但乐水行依然走不停。这周我们走的是中山公园与故宫护城河。

虽然下着大雨,三姐妹等几位铁杆早已来到了集合地点,绿家园协调人和乐水行领队首先代表绿家园和乐水行向她们表示了感谢,为他们风雨不惧的执着感动,也为他们坚持环保精神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康菲石油的志愿者团队、水务局团委连书记和索奥(中国)行政经理也冒着大雨前来参加。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在曲折的彩绘长廊上,领队周晨按惯例像大家介绍了北京水系和北京水资源现状,以及中山公园的典故。周晨告诉大家,中山公园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更名的,这里曾经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明清时期,中山公园所在地是皇城一部分,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群时,按照《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在此地建设社稷坛。

随后,园林专家杨春林老师开始向大家讲解北海园林,首先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石牌坊。杨老师说,这个牌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据杨老师介绍,这些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数株挺拔参天,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保卫和平的牌坊  

                  

我们风雨无惧的铁杆

    园林专家——杨春林正在为大家讲述园林     

认真倾听的人们

按图索骥的康菲志愿者   

 

周晨正在为大家讲述北京的水系

沿着中山公园美丽的回廊,我们一行人弯弯绕绕的 走着。感受着秋雨带给我们的丝丝凉意,沁人心脾。之前走乐水行大都是晴朗的天气,今天在雨中走乐水行也另有一番感受和趣味。晴朗的天气里走乐水行会越走越热,越走越渴,到最后都觉得自己像‘鱼干儿’一样了。但是雨天走乐水行,在雨水的滋润之下,反而更加精神抖擞,越走越精神了。看着雨水滋润着公园里的植物,每一样植物都显得更加鲜艳欲滴,洋溢着生命的蓬勃与生机,感觉自己的心也被滋润的充满了力量。

下雨的屋檐别有一番意境   

肆意享受着雨水滋润的植物

   

被雨水滋润的鲜艳欲滴的植物

领队周晨跟大家开玩笑,这里是皇室的私苑,只有帝后王妃才有资格在这里游玩,大家就当自己是皇室贵胄,过一把贵族的隐吧。果然,虽然雨越下越大,但大家的热情却越浇越高。特别要说的是,农大博士小檗和在移动设计院供职的法国海归王泽荣这两位高知人士涉水前来,尽管晚到了一会,却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在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旁边,杨老师告诉大家,兰亭碑亭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

雨天就是留客天,在兰亭碑亭下,正好避雨。杨老师讲起了园林,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

听过专家的讲述,大家结合自身感受,感觉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激情为大家讲述的园林专家杨春林

等到雨势稍小,大家踩着路上的积水,继续前行来到了社稷坛。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杨老师说,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

社稷坛的五色土

领队周晨告诉大家,社稷坛正北面的大殿,1925年曾在此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的提议,改名为中山堂,作为展览展示孙中山先生与北京的历史资料。

参观了社稷坛之后,我们一路走下去,出了中山公园来到故宫护城河河边。雨水已经把大家的鞋子都浸透了,雨势依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是我们的队员们没有一个人落下。周晨告诉大家,故宫的护城河 又叫筒子河,原是引用玉泉水水系,后来水源枯竭,明代建设紫禁城时注入了来自北海和积水潭一带水源,而积水潭的水源又是来自昆明湖一带。

   

大雨之中依然坚持前行的大家

雨中的护城河

周晨告诉大家,下雨天游故宫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要看一个地方的建筑水平,就看它的排水能力。而故宫有很多排水龙头,排水能力远远高于当代的城市排水系统。故宫最经典的景点之一,千龙喷水,既是太和殿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康菲石油的志愿者当即表示,下午参观故宫,不过人家可不是为了观景,而是为了研究故宫的排水系统。

半天的美好时光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大家的热情依旧,仍不想散去。在故宫北门,志愿者们还在围着杨老师问这问那的,依然激情的谈论着。

 

活动结束依然不想散去的大家

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康菲石油的刘老师说:很高兴参加这次‘乐水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当中,不但了解了古代的一些历史,尤其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了解了北京的水利系统是如何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希望大家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

康菲石油的舒曼说:我是第一次参加‘乐水行’这个活动,我是通过单位的同事说的知道有这个活动,觉得挺有意思,今天就来参加了。虽然下着大雨,但是另有一番滋味。串了一圈园林,也得到了很多知识。很喜欢这个活动,倡导环保的理念,很有意义。

水利局连书记说:今天的活动,首先,第一,我是很感动。这么大的雨天还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咱们的‘乐水行’活动。第二,很感谢,感谢这么多关心水的市民,在他们的生活当中,除了自己的工作和衣食住行之外,他们还关心着水的环境问题,有着环保的意识,践行着低碳的生活。第三,就是下一步的合作。把这个‘乐水行’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咱们这种走河的成果可以转换化成一种生产力。在活动当中,有这么多好的知识,和这么多人提出的这么多好的建议,都可以成为一种力量。咱们有很多专家、老师、甚至我们局里还有专门写水务志的,写历史和水的专家是否可以进行一下对接。咱们可以出一本书,给每次参加‘乐水行’志愿走河的人们发一本,让他们回去学习学习,多了解一些关于水的知识,进一步宣传宣传北京的水文化。让每一个在北京的人都接受一下水的涵养多好呀!第四,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我可以把你们提到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反映到管理部门,也可以为你们创造条件和管理部门见面,有一个可以表达你们想法的机会,把你们的合理建议阐述出来。有些建议,我们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迫于现在的条件或是时机不成熟,治理起来难度还很大。这就需要我们的进行沟通交流。但是还有一些是你们提到的,我们没想到的,我们就觉得这想法很好,不需要做太复杂的工作,大量资金的投入,把一些不好的方面给解决掉,不是很好吗?

          

康菲石油的刘老师 

    

康菲石油的领队舒曼 

  

水利局连书记

活动结束时,领队代表绿家园乐水行向“乐水行”的支持者们致谢,感谢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支持着‘乐水行’前行。相信有水务局这样的政府部门、康菲石油这样的企业集团,以及各界翘楚朋友们的支持,再加上我们的努力,“绿家园乐水行”一定会不停地前行。

活动结束后,连书记、王泽龙、三姐妹等几位志愿者的激情高烧不退,希望绕筒子河一周,走到菖蒲河,领队爽快的答应她们的要求。于是,一部分人向菖蒲河走去,一部分人向故宫走去。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