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8-20

 

八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泥石流灾害专题报道:

1、华西都市报:     专家:中国还有1.6万个舟曲 迟早要遭报复

http://news.qq.com/a/20100820/000788.htm

2、时代周报:      舟曲之殇:白龙江生态恶化 当地居民故土难离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102120931003.shtml

3、人民网科技频道:   泥石流为何频发?专家:极端天气是诱因 气象预报可预警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87816.html

4、新京报:       专家称近期泥石流与电站无关 现有技术无法预测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0/033020935784.shtml

5、科学时报: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348.shtm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6、黄河十年行之六-八百里秦川(上)

7、黄河十年行之六-八百里秦川(下)

8、8月13日集体日记――冰燃

 

地方信息:

9、北京商报:      北京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ajgb/201008/t20100820_321636.html

10、法制晚报:     北京每日千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 将实施登记制

http://green.sohu.com/20100820/n274350588.shtml

11、中国新闻网:    山西汾酒集团被环保部门认定为污染减排落后户

http://env.people.com.cn/GB/12493746.html

 

环境曝光:

12、经济参考报:    福建环保厅被指越权审批钢厂项目致海湾污染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20/094220939123.shtml

13、中国经济时报:   广西信发铝业:环保问题引发纠纷

http://www.cet.com.cn/20100820/a2.htm

 

气候变化:

14、华西都市报:    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湖面快速扩大16万亩草场被淹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0/055620936720.shtml

 

人物访谈:

15、中国环境报:    常纪文:海洋生态为何总损害难赔偿?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08/t20100819_662732.html

 

民间环保:

16、新华网:      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820/001051.htm

 

世博故事:

17、中国经济时报:   世博会直饮水背后的故事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203810_1.shtml

 

特别推荐:

18、腾讯绿色:     绿问2:中国环境法治之痛 29部法律难治污染

http://news.qq.com/zt2010/wangjin/

 

环境时评:

19、中国环境报:    紫金矿业污染启示:没有底线的企业就没有畏惧?

http://env.people.com.cn/GB/12495000.html

20、陕西日报:     不应伤了“脸面”才绷紧环保这根弦

http://env.people.com.cn/GB/12494038.html

21、21世纪经济报道:  极端天气警醒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820/2534473.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专家:中国还有1.6万个舟曲 迟早要遭报复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0年08月20日

http://news.qq.com/a/20100820/000788.htm

  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警示:

  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舟曲

  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这些地质隐患点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

  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自1999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鉴于识别难度,至今仍没有完全摸清整个版图的脾性,许多所谓的安全之地却成了重灾区。

  依照现有技术、资金和人员配备,国家仅能排查全国1640个县基本的地质灾害隐患,对那些危及人员密集区的距离较远、地表变化并不明显、隐蔽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仅靠卷尺、钢直尺等简单工具还无法摸查清楚。

  七年前的预警报告

  舟曲地质灾害早有预警

  殷跃平刚从贵州关岭特大滑坡现场回京,还未缓过气来,就接到了来自舟曲的消息,他甚至不愿对记者回忆现场,“实在太惨了。”

  在国家地质调查局专家眼中,舟曲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区,县域内山高沟深,地形起伏强烈,地质构造以遇水即软化、泥化的炭质板岩居多,是国内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区之一。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把灾难归结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与汶川地震有关等五大诱因,几乎无法监控。事实上,这一危险地区早在2002年就被纳入甘肃省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负责实施。

  甚至在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6月,北京专家组到舟曲调查后也确定,该县有60多处滑坡点,13处滑坡严重,威胁着下游村庄的安全,必须高度关注。

  然而,灾难还是在两年后降临了。

  报复只是时间问题

  连日暴雨,必然发生灾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博士,多年奔波于中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区,他甚至早有预言,“只要连日暴雨,必然灾害发生。”

  对于这次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三眼峪沟泥石流区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亦早有发现,滑坡体上堆积区呈扇状,向白龙江倾斜,且人为改造强烈,前缘被城区建筑物占用,中、上部大部分地带为耕地,即没有植被。“截至2003年,当地群众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的行为还在继续,部分地区林线已退至分水岭

  附近,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地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这份报告中如是总结。最终一语成谶。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今年早间受访时还曾说,据其统计,地质灾害中人为活动的因素占到50%以上,尤其是非法活动。

  报复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在殷主编的《中国典型滑坡》一书中记录有这样一个例子,位于甘肃永靖黑方台南缘,上覆厚层黄土的顺层岩石滑坡于1995年1月30日发生大规模滑坡,由于成功预报,未造成人员伤亡。

  然而,2006年5月14日,滑坡再次复活,体积达320万立方米,153间房屋被毁,道路中断。

  地质灾害陡增10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引发

  国家减灾委原总工程师李京对此概括为一句话,“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尤其西部。”记者查阅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发现,21起特大和大型地质灾害中,仅5处发生在城市,其他均在农村。

  该通报还指出,全国2010年上半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2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7起,326人死亡、138人失踪,经济损失18.61亿元。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10倍,由此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也大幅增加。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亦坦言,“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形势令人担忧”。

  周平根主任分析说,极端气候是引发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而近年来遍地开花的修建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或切坡建楼,都诱发了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正如国土部通报2009年地质灾害时说,“……自然条件变化和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

  还有多少个舟曲?

  至少还有1.6万个地质隐患

  多灾多难的舟曲注定不会是最后一起悲剧。

  记者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获知的权威消息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威胁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1200多亿元财产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处,威胁人口700万,威胁财产840亿元。

  周平根主任呼吁,这意味着,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隐患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他介绍说,这种隐患点重点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

  如此之多的隐患如同黑夜的潜伏者,随时可能出现,防不胜防。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吴树仁告诉记者,目前地质灾害预警的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因技术、人力、资金、设备等原因,目前,仅能对于隐患点房前屋后墙壁裂缝等这些基本表征查清,但对那些危及人员密集区的距离较远、地表变化并不明显、隐蔽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仅靠卷尺、钢直尺等简单工具还无法摸查清楚。

  面对如此之境,下一个“舟曲”可能是悬在我们头顶的另一颗炸弹。

2、舟曲之殇:白龙江生态恶化 当地居民故土难离

来源:时代周报 2010年08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102120931003.shtml

大量的垃圾被倒入白龙江,江水遭到污染。

  白龙江流域目前是全国泥石流密度最大的地区,尤其以舟曲—武都段为甚。近些年来,人为的因素加重了流域生态的恶化。据了解,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导致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

  本报记者 王鹏 发自甘肃

  舟曲,藏语是白龙江的意思,由于滚滚的白龙江水穿城而过,故而得名。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裹挟大量被毁建筑物等冲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引发了江水回流,导致一半城区被淹没在水下,成为救灾的难点。

  因为灾难,一条河的生态问题开始令人忧心忡忡。

  嘉陵江正源

  2010年8月16日晚22时,在舟曲的兰州军区医护人员鲁艳慧看着漫天而落的雨滴,心里非常担心。据报,今晚当地有暴雨。

  “目前还行,不知道一会会怎样?”奔腾的白龙江再次随雨水而涨,这又将是灾区的一个难眠之夜。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今后几天内,白龙江流域大雨不断。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第二天鲁艳慧就到舟曲县城了,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直到16日,她才随巡诊队去了现场。“还有遇难者被挖出来……很震撼。”

  2010年7月28日下午4时,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小镇晴朗的下午,一名红衣小和尚趴在德合仓郎木赛赤寺院门口的窗子上,等待游客的到来,他负责卖门票,门票20元。寺院在山坡上,金碧辉煌,从这里向西眺望,青黛未减,层峦叠嶂—那是白龙江发源的地方。

  从郎木寺往西7.5公里,沿着溪流步行至海拔3560米、一个叫做曲哈尔登的地方,地理坐标可以精确为北纬34°06′33″、东经102°33′43″,这里有10多处旺盛的泉水,即使干旱年份也水流不断,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点点银光。

  2010年6月,由兰州大学和西南大学联合举办的寻找嘉陵江源头的科考到了最后的时刻,科考队队员来林漫步在泉水之间,他们已经行程10余天,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终点。这是重新划定的嘉陵江新的源头,因为此源头的确定,嘉陵江的长度由一般地理文献所称的1120公里更正为1250公里。这条一直并不十分受世人关注的河流,在现代科学技术之下,有了准确的源头定位。

  十多处泉水汇成溪流经过有着“东方瑞士”、“甘南香巴拉”之美誉的小镇郎木寺,流往下游,游客胡彦雄坐在简陋而别致的木栏旁,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着身旁流过的白龙江。

  在郎木寺潺潺流淌的白龙江到了中下游,却变成一条愤怒的江。8月7日夜、8日凌晨,发生在舟曲的一场洪水泥石流,夺去了一千余名平民性命,并且顺流而下,在甘肃陇南地区再次形成水灾,吞噬生命、财产。

  白龙江古名“桓水”、“羌水”和 “白水”。《尚书·禹贡》中 “西顷因桓是俫,浮于灊(嘉陵江),逾于沔(汉水)”的“桓水”,即指今白龙江。《汉书·地理志》记载:“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

  作为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河流,白龙江还是中国西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白龙江长约600公里,其中甘肃境内450公里,流域年降水量600-900毫米,年径流量约87亿立方米,5-10月流量大,占全年的75%左右,也是地质灾害容易引发的月份。

  它曲折东南流,经四川省若尔盖、甘肃迭部、舟曲、宕昌、武都、康县、文县等县、区,在文县中庙乡罐子沟流出甘肃境,于四川昭化县旧城注入嘉陵江。白龙江自武都以上为上游,武都至文县碧口为中游,两岸大都为断续曲折的峡谷。在文县玉垒乡关头坝,有白水江自西汇入,让水河自西南汇入,水量较大,两岸平缓。碧口至昭化一段为下游,又汇入团鱼河 (罗塘河),水势平缓,流速较小,可通行船只。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即著名的桔柏古渡。

  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天然落差2783米,水流湍急。水流从峡谷的缝隙中奔泻而出,然后再次隐没在群山之中,如神龙般不见首尾。

  相对于甘肃北部的其他荒漠化地区,白龙江流域整体环境植被较好,但却崎岖难行,如腊子口这样的艰险路程,本报记者一行用了4个小时才翻山而过。这给在白龙江科考的人员增加了难度。

  关于白龙江,有影响的考察并不是很多。1941年,中央大学李旭旦教授、赫景盛教授与浙江大学任美锷教授等4人,于7-9月间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重点考察了碧口至两河口白龙江段及白龙江支流小岷江,明确提出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西端应以白龙江中游为界。

  2010年6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嘉陵江源科学考察,确定了嘉陵江正源所在地。

  巨石悬空

  “我们取消了原定的全程徒步。”因为地质结构复杂,科考队一行取消了原定的全程徒步计划,采取分段徒步,事实上,带队的王乃昂教授开始尽量缩短日程—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和塌方等让他对队员们的安全多了一份担心。

  快速通过是徒步科考白龙江流域、躲避危险的唯一方法。

  白龙江是一条让人纠结的河,本报记者驱车沿江而行,仅有极少路段可以临江,大多数路段白龙江都消失在视野中。沿江路段不断有“泥石流、滑坡多发区,请观察缓速通过”的警示牌。白龙江出碌曲县境之后,变得湍急起来,到了迭部县、尤其是舟曲县境内之后,时常有巨石悬空、空涧巨响。

  白龙江呈反复“之”字形流淌,沿着大断裂带寻找缝隙迂回而进,大多数流段河面狭窄。“山大、沟深、谷地窄,岩石破碎、黄土层薄,宽度500米以上的河谷地段寥寥无几。”王乃昂说。他们科考队一行沿白龙江徒步共约130公里。“徒步让我们看到更多,我时时告诫队员,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中游的白龙江河谷虽然同样处于大裂谷中,但是相对平缓,沿途能看到水流能量至此大减,泥沙沉积,大量的冲洪积扇形成。“水比城高”,在“5·12”大地震,白龙江中游地区均为重灾区,在地震刚发生后,因为白龙江水位高于陇南市地平线,曾威胁陇南市的安全。

  本报记者从源头郎木寺出发,沿途经过碌曲、迭部、舟曲、武都、文县等,发现沿途地质环境相似。

  据专家解释:白龙江流域或覆盖黄土,或分布着板岩、灰岩、页岩、千枚岩、砂岩等比较软弱易受风化侵蚀的岩层。地表风化物和松散堆积物深厚,是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地质基础。土石滑坡遍布白龙江甘肃区域,常堵塞沟道阻碍水流正常通过。我们在行进途中也时常碰到阻断的道路。

  根据实验室验证,白龙江河谷形成于距今260万-73万年之前,虽然因为板块的抬升降落地质结构复杂,但是自古植被茂密。近些年来,人为的因素加重了流域生态的恶化。根据资料,解放初到1980年,西秦岭山区(包括白龙江流域)森林面积减少了40%,森林覆盖率由37%减至23%。舟曲境内森林茂密,明清时期林木开始采伐,近60年为甚。

  2010年8月14日,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甘肃省供销系统物资供应处处长的一位退休官员向本报记者回忆,他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督促从舟曲往兰州运木头。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导致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

  如今的舟曲环境,荒漠化程度严重,植被稀少、白石裸露随处可见。

  白龙江流域目前是全国泥石流密度最大的地区,尤其以舟曲—武都段为甚。

  舟曲—武都段,白龙江干流两河口至临江段有泥石流沟壑1000条,平均每千米5条。武都城附近6公里长的河段更达46条,支流宕昌岷江阿坞至两河口段170条,北峪河安化至武都段70条,泥石流之多绝无仅有。近日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同样未能幸免。

  舟曲和陇南市大部分地方,山势陡峭,平缓之地很少,由于人口的增加,人们不得不把泥石流经过后形成的扇形泥浆之地利用起来,很多泥石流扇面建起了村庄或变成了耕地梯田,甚至是城市。

  建立在泥石流扇面之上的舟曲月圆村在瞬间夷为平地。在文县铁楼乡,村民赵满(化名)正在办喜事,他的院落和其他村民一样面朝江水,背靠大山。连日的大雨,让地处深谷的铁楼乡静谧而阴冷,道路依山而修,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行。舟曲的泥石流让他心有余悸,如果发生灾害,后果不堪设想,他开始忧心家人的安全。结婚后,他马上带着妻子出外谋生,但是家里老人的安全让他非常担心。

  将城市建在泥石流形成的扇面上,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区也不能例外。武都城坐落在白龙江左岸、北峪河河口的冲洪积扇区(白龙江二级阶地,距今19000年)。公元1008-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知州李公涛主持的卧龙岗导流工程,就是开凿卧龙岗,疏导泥石流东南流的防灾减灾措施。它既达到了解救濒危的阶州古城的目的,又经数百年淤积形成了隆起于白龙江河床之上的新沉积扇,为后来武都城的建造创造了根基,同时埋下了隐患—武都区成为另一个泥石流重灾区。

  2008年,陇南市市区迁移一事虽被提上日程,后因各种原因被迫中断。

  根据科考队得出的结论,古泥石流扇是白龙江中游谷地甚至是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因此根除泥石流隐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故土难离

  自从8月7日的灾难发生之后,白龙江下游两河口的小邓再没有闲过,他骑着摩托车来回运载徒步的救援者。25岁的小邓正在找对象,成家立业在即,对于疯传的要将他们搬往新疆的事他坚决不同意,虽然他承认家乡很危险。

  迁往新疆的提议早在“5·12”汶川地震之后就引发热议,并且甘肃和新疆两政府签署了相关文件—将陇南灾区一万户居民迁往新疆。在2009年6月,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新疆新和县一位政府官员,他说他们已经准备好接受来自陇南灾区的居民,但是至今没有一户到来。“每个乡镇消化几户,就能将迁移户安置。”

  “故土难离!”陇南武都区的一位居民坦言。

  而在此之前,国家干旱农业重点实验室原主任王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生态可以承载新的移民了。增加的人口同样会让新疆的生态超载。

生活在白龙江流域的居民何去何从,目前还没有最好答案。

3、泥石流为何频发?专家:极端天气是诱因 气象预报可预警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2010年08月19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87816.html

  人民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刘然) 针对近期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教授,对泥石流多发地特征、预防预报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极端天气是近期泥石流频发诱因

  周平根介绍,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有松散土石碎屑物质来源以及诱发因素。

  从地形条件看,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即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甘肃、陕西等中西部省区,地形落差较大,是我国整个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点防范区域;从其他条件看,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这一区主要是由于台风登陆引起的泥石流,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很多,所以也是防范重点。

  他表示,重点地区泥石流的发生是地形等条件决定的,但极端天气是近期泥石流的频发的诱因。其中四川、甘肃、云南三省的防灾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

  泥石流灾害可以通过气象预报

  泥石流灾害是否可以预报?周平根表示,5月——9月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季,对重点地区进行的气象预报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国土资源部与气象部门合作,对重点地区的高危地形装设雨量站,对于异常情况可以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近期气象预警对清平乡的防灾工作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前一段时间的气象预警使清平乡成功避让了一场泥石流浩劫。

4、专家称近期泥石流与电站无关 现有技术无法预测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8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0/033020935784.shtml

  ■ 对话动机

  近来,甘肃舟曲、陇南、四川映秀、云南贡山等地连续发生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频发,是自然灾害还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因素?泥石流为何在今年频发?是否可以提前预知?地质灾害高发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地质灾害防治如何面对一系列新问题?

  ■ 对话人物

  张作辰

  泥石流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处处长

  极端降雨造成泥石流

  新京报:8月份以来,接连发生了几次伤亡很大的泥石流,泥石流频发是为什么?

  张作辰:道理很简单。这段时间强降雨非常多,而泥石流是水和土石的混合物。

  今年都是极端降雨,容易造成泥石流。尤其北方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较小,突遇大雨,更易形成泥石流。

  新京报:强降雨是泥石流频发的重要原因?

  张作辰:是。没有降雨,不会形成泥石流。

  新京报:与去年同期相比,8月份泥石流是不是有明显增加?

  张作辰:就降雨条件来说,今年要严重的多。就泥石流而言,有周期性。一条沟的泥石流周期,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恰巧今年有强降雨的条件,很多沟发生泥石流。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巧合。

  新京报:除降雨条件,你的意思,很多地方赶上泥石流沟的周期?

  张作辰:各个沟情况不一样,今年情况比较多。雨水条件比较容易形成泥石流,也正好赶上周期比较多。

  与汶川地震也有一定关系。汶川地震客观上也把周围沟谷山体破坏比较严重。

  新京报:关系多大?

  张作辰:地震加剧了泥石流规模。尤其在汶川地震灾区,关系更密切一些。

  新京报:对于泥石流,现在看出新的趋势吗?

  张作辰:泥石流从五六十年代一直就有,它的形成条件非常清楚。所谓的不同,也只是危害对象不同。从技术层面上没什么特殊的。

  近期泥石流与水电站工程无关

  新京报:对于泥石流频发,一直有一个疑问,是不是与西部植被的破坏有关?

  张作辰:作为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能说没有。但大多数泥石流比较严重的区域,与植被破坏关系不大。特别强烈的泥石流沟是长不了植被的。

  新京报:重大泥石流发生地,必然是一个泥石流沟吗?

  张作辰:是的。主导泥石流的,是斜坡上松散的物源和充足降水。降水在短时间内启动这些松散物源,一旦动起来,任何植被都阻挡不了。

  新京报:你认为这几次泥石流和植被关系不大?

  张作辰:对。

  新京报:西部水电站比较多,也让大家担心是否工程造成扰动,使地质灾害增加?

  张作辰:泛泛讲,不存在。要讲扰动,必须具体到某个水电站。但只要设计施工规范,不会有太大影响。不规范,就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新京报:最近几次的泥石流,与水电站有关系吗?

  张作辰:没有关系。

  新京报:刚才提到泥石流沟,全国有多少泥石流沟?

  张作辰:现在没有精确数字,起码两万多条。

  新京报:泥石流沟一定会爆发泥石流吗?

  张作辰:必然爆发。陡坡的堆积物,必然是会下来的,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预测它什么时候下来,但是我们知道必然下来。

  新京报:有两万多条沟,而我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威胁生命?

  张作辰:泥石流也可以治理。不同区域的治理方法不同。这涉及沟谷的发育期。有些泥石流沟,有一个历史阶段不会发生泥石流,我们就叫它成熟的一条沟。有的是青年时期,它就必然要把堆积物滑下来,降到合适位置之后,不再爆发,我们就说这条沟死了。

  但现在还有一个情况,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形成一个台阶,我们西南部的沟就很难死掉。这是持久不变的一种地质自然现象。

  新京报:这两万多条沟,多少是活跃的?多少是死掉的?

  张作辰:如果要做这样一个研究,投入会非常大。要做各种检查,需要时间和过程,可能我们一生都做不完。

  新京报:这些沟大部分在哪里?

  张作辰:西南西北。所以说泥石流的高发地区,是在西南和西北。

  泥石流预警非常困难

  新京报:泥石流和降雨联系非常大,是不是特别需要气象预警?

  张作辰:泥石流、崩塌、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预警只是一个警示性提示。从科学角度预测它什么时候来,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做不到。

  新京报:就是没有办法预测?

  张作辰:对,没有办法。我们能预测这是一条泥石流沟,它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个时段会发生泥石流。至于什么时候发生,还不能准确预测。

  新京报:你说可以预测某一个时段,这个时段跨度有多长?

  张作辰:是跨年际的。

  新京报:一年还是?

  张作辰:一年的精度我们还达不到。

  新京报:那预警是非常困难了?

  张作辰:非常困难。

  新京报:世界其他国家对泥石流的预警呢?

  张作辰:中国灾害在世界上是品类最多的,我们不行的,他们也不行。

  新京报:最近这几起,有监测和预警吗?

  张作辰:我们地质灾害的预警,近几年主要是老百姓的群防群测为主。国家的专业监测队伍各个省都有,但是一个省的队伍覆盖面非常小。

  对某个特定泥石流沟或一些灾害点做专业监测,还在探索起步阶段。因为我们国家灾害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重点覆盖不了那么多。

  新京报:对一些重点区域应该能覆盖?比如舟曲?

  张作辰:重点覆盖的区域有,就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专项资金治理和监测,投资了几百个亿。这种投资规模无法想象。

  新京报:只有三峡?

  张作辰:其他地方暂时还没有。

  新京报:对于泥石流,降雨达到一个临界点,是不是可以预报?比如说降雨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撤离了。

  张作辰:这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以讲,实际操作中不现实。

  第一,降雨过程本身预测不准。气象部门无法告诉这次降雨达到200毫米,都是事后数据。而一个泥石流也就几十分钟就完成了。洪水要下来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晚了。

  新京报:群防群测对这个没有帮助?

  张作辰:在泥石流沟边居住的,会有预案告诉他,到高的地方去。村委会主任、小组长喊大家走。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奏效。

  但另外一个情况也不能忽视,常年居住在这个地区,整天说可能发生灾害,人会麻木的。灾害是瞬间的事情,但积累是几十年。

  老百姓不会为了不确定灾害,常年影响自己的生活。

  新京报:老百姓有这种心态可以理解,那这种工作政府应该承担起来?

  张作辰:政府每年都在做。每到汛期,跟打仗一样。

  问题在于,地质灾害防治与有明确对象的灾害不同。对于隐藏的灾害,我们不知道它从哪里来。

  西南地方少搬迁难

  新京报:我们现在应该有10万个灾害点安排了群防群测,为什么,这几年群死群伤还越来越多呢?

  张作辰:这项工作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客观上死一两个人的(灾害)没有了。我们还不能识别的,往往是这种大规模的。“小感冒”都治好了,治不了的,一来就是大的。

  新京报:这10万处基本不会发生大的灾害了?

  张作辰:这10万处发生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面对面积极应对,知道它是什么病,而不是猝不及防。

  新京报:舟曲在这10万处以内吗?

  张作辰:舟曲是。我想,是对它的定性出现了偏差。

  新京报:定性?

  张作辰:比如说定性是小感冒,实际是大病前期。我们没有识别。舟曲所处的位置,我感觉有这么大规模的县城是不适宜的。

  新京报:那么陇南和映秀呢?

  张作辰:具体的情况还不清楚。映秀的问题比较特殊,这几年灾区重建,对所有的点都做了评估。可能评估过程中没想到这么严重。

  实际上也很正常。过去预料不到的一些灾害,现在都发生了。贵州关岭的滑坡,让所有技术人员都很吃惊。客观上也提出很多问题和课题。

  新京报:据我了解,关岭不是在重点监测范围内的?

  张作辰:问题就在这里。关岭这样的灾害,技术上识别有难度。山非常高非常陡,变形迹象几乎看不到。贵州、云南、甘南,这种地形比比皆是。

  住了那么多人,不可能没有明确结论,就说你的山是危险的。而往往这种情况下,灾难特别突然,危害特别大。

  新京报:那怎么办呢,大家焦虑的是,动不动死几十个人,怎么才能减少生命损失?

  张作辰:我们专家也经常讨论。拿我个人经验来说,新疆的减灾防灾就不一样。新疆几乎不存在类似伤害。一查出问题,基本评估后,把人搬走,有地方。在贵州,评估了,找不到出路,没地方可搬。

  新京报:在西南是不是有这种情况,明知是灾害点,还是会有很多人口常年居住?

  张作辰:西南很多地区,比较普遍。如果认识到危险,不搞居民点,损失会大大降低。但往往地方又不够。这是一个矛盾,不是灾害调查能解决的。这是个社会管理问题。

  重点城镇有望“精确体检”

  新京报:这种极端气候会不会成为一种常态?从而使地质灾害高发也成为常态?

  张作辰:我只能说以积极心态面对,把损失降到最小。

  新京报:我们会有一些新的措施吗?

  张作辰:今年,灾害发生有了新的特点。灾害有个孕育、积累过程。现在要反思,我们的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

  接下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投入,对主要城镇做一些全面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现在国土资源部还在申报。

  我们希望推动这项工作。第一个就是查,比如对一个镇子做更精细的调查,开挖、打钻,看是否存在一些破裂。这是在做一个精确的体检。

  新京报:对于气象预警方面会有一些新的措施吗?

  张作辰:现在我们也有气象预警。全国各个省也在做。国土资源部想推动到县里,范围相对来说会具体。预警的实际指导作用会更大。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是防不胜防。我们的工作水平是这样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对地质体的认识是不清的,这点必须承认。  本报记者 张寒 北京报道

5、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来源:科学时报 2010-8-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348.shtm

8月7日深夜,在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造成震惊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

目前,众多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质、“5·12”汶川地震、长期干旱及高强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诱因。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类型之一。简单地讲,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两大诱因。在分析自然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在怨“天”的同时亦应忧“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否则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

对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本人有几点学术上的思考与认识。

认识一,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人为建筑物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

植被在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护坡护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防治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甘肃省舟曲县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关于舟曲县的遥感资料,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及耕地面积的扩大,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

舟曲县城作为区域人口聚集区,随着经济发展,县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以县城为中心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就三眼峪沟小流域而言,乱砍林木、陡坡垦植、开山炸石、取土挖沙、修路建房等人类活动,一方面使林地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减少100公顷,40度以下的山坡林地已被大面积农田、裸地或民房所替代,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的活动。

另外,为了城市扩张和美化,河道城市化,大量侵占行洪河道也是舟曲“8·7”泥石流致灾严重的重要因素。由于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建筑物一方面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另一方面是建筑物及其内部的人财物损失使小灾变大灾。

认识二,作为人口密集地,沟道治理工程标准低且不完善,留有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薄弱,预警机制欠缺。

甘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件年年都发生。三眼峪沟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曾3次暴发泥石流灾害。

从这次发生的灾害看,目前水土流失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害预防及治理措施滞后,现有措施治理标准低;重视工程措施而轻视生物措施;缺乏长期、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对这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沟道,舟曲县1996年曾作过规划,1997年也做过相关工程,2006年也做了一些拦防,因为后续资金的问题而没有完成,因此留下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导致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森林大量砍伐,耕地无序扩展,40度以下的坡地基本上都被开垦为耕地。

二是预警机制欠缺,群众防灾意识薄弱。目前对滑坡具有一定的预警机制,但对山洪泥石流的群防预警较为薄弱。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多与降雨特别是暴雨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点较少,预测预报技术限制,局地强降雨难以测报。

但作为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的舟曲,在8月7日晚发生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风的异常天气情况下,当地干部群众没有进行有效的避灾行动。在做好灾害易发地普查的基础上,要做好灾害易发点当地群众避险、防灾知识的普及,干部群众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灾意识,宁可三日不睡,也要一时避险。对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狼来了”的警钟应当长鸣。

认识三,加强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发展要主动避险。对西部山区及河道上的城镇,要加强城镇建设及发展规模的科学规划,尽可能避开灾害易发区;在城市建设中要减少环境破坏,防止城市水土流失,降低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在山区河谷地区,对新建或因灾复建城镇要做好城市建设与避险的统筹规划,杜绝或避免二次受灾。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按照洪水、泥石流发生规律进行城市美化,严防过度河道城市化。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地区,科学避险、避灾是重要措施,为了将灾害减到最小,科学合理规划城区的发展范围,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识四,亡羊补牢,做好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是一次血的教训。大灾之后,通过血的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部。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与多种地质灾害频发,但西部地区却是我国水能及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发展。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未来10年要上大台阶”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类型多,诸如风蚀、冻融侵蚀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水蚀一应俱全。水土流失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西部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水土,留下的是贫困。对西部地区,要做好统筹协调,处理好短期开发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国家全局利益的关系。在生产建设中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水土资源,避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导致的环境问题瓶颈,确保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目前,不少工程没有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或者措施不得力,特别是标准较低的工程,如小水电和乡村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随意开挖和弃土,造成大量工程创伤,加剧了区域性水土流失灾害。

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针对地震、洪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普查,研究恢复重建对策与措施;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投入资金有限,治理标准低,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区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待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

四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水土保持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如道路、水电及矿产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区域地震及旱涝灾害与水土流失治理;三峡库区水位涨落沟岸带水土流失与治理问题等。

五是修订和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增强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边治理边破坏问题。

六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和保护好西部的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植被保护工作。这一点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也不得不谈。(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本报记者张行勇采访整理)

6、黄河十年行之六-八百里秦川(上)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2010 年8月16日早上7点半,2010“黄河十年行”一行30多个专家、记者和环保志愿者从潼关县开到渭河口。

由于正在修路,安凯客车无法开到河边,我们一行人是在天空中尘土飞扬,脚底下稀松烂路中步行到渭河边的。

渭河与黄河在这里交汇

新的黄河在这里诞生

不论是第一次看到渭河的人,还是近年来多次与渭河相遇的我,站在河边,看着滚滚的渭河汇入黄河,与黄河融为一体,都会情不自禁地舒展着胸意。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在它的两岸有八百里秦川之地,那么渭河与八百里秦川有什么关系呢?

渭河流域

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源头鸟鼠山中的品字泉         干了的渭河源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经过史学家考证,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是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特指沿秦岭以北的渭河冲积谷底或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历史关中之名,始于战国。现关中之地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陵等市地。自古以来,流域内农业发达,为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因为秦国曾经强大,所以被称作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羊肉泡有个术语,“水围城”。长安城有个美景,“八水绕长安”。“水围城”还在,“八水绕长安”如今已成传说。2006年6月,由于气温急骤上升和持续干旱,陕西宝鸡峡灌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旱情,全灌区170万亩夏播玉米因无水源灌溉,严重受旱。

今日渭河严重缺水,而渭河的水患同样让人深深地忧虑。

2003年8月24日,一场特大洪灾突然降临陕西渭河流域,洪灾持续到10月5日。在陕西华县我曾经采访当地环保局的领导。我问:洪水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不走时,他说:渭河都成了悬河,河床比我们的地还高,我们现在是住在水洼子里呀!

记录

 我们今天看到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和前两天看到的小浪底排洪排沙,及三门峡泄洪排沙都有关系。就是最近几天,几场暴雨以后渭河发生洪水。如果不是暴雨,渭河很可能是干的。2006年我去渭河源头的时候,发现一个看泉的老头儿每天早晨用手电筒照着打泉眼,后来老头儿说,大树都被砍光了,哪还会有水。不过当地政府官员的解释是,渭河这么干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渭河的很多支流都是发源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渭河。由于渭河河槽较窄,遇到洪水时,高含沙量的河水可以冲刷河床,起到削低河床、高效输沙的作用。”一路上与我们同行的专家齐璞几乎把自己毕生精力都倾注在黄河治理上。输沙,是我们一路走来,他说的最多的话。他有一套自己的治黄理念。这或多或少受到渭河的启发。另外,小浪底建成以后,河南和山东段河床在高含沙量洪水冲刷下均有明显下降。他认为,这也支持了他的理论。

齐璞认为,黄河下游滩区治理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牵涉到黄河整个上中下游的治理,矛盾的焦点反映在下游滩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河槽不断的淤积,河床逐年的抬高,平滩流量不断的减小,洪水经常漫滩。

有滩无水

北洛河

2010年初,北京市规划院制定了一个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规划,规划提出的下游滩区治理方案为宽河治理,滩区堆沙,移民补偿。齐璞认为这个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小浪底建成以来下游发生的新情况,而且将要移民38万,他认为是不科学的。并在《再次建议论证黄河下游治理个星期更合理的方案》一文中详细论述。

论述中说,在中游水库利用洪水排沙,优化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后,形成一个稳定窄深的河槽,加大河道泄洪排沙能力,控制河槽淤积,增大平滩流量,进一步减少漫滩机遇,可从根本上解决滩区问题。

7、黄河十年行之六-八百里秦川(下)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考察大江大河,专家的声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让我们这些关爱江河的人和记者,能更行之有效地为保护江河做出自己的努力。而生活在江河边的百姓的声音也是不可忽略的,因为他们往往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的利益常常被受到损害。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尤联元说, 60年代三门峡大坝建成,由于设计上的缺陷,运营仅一年时间便严重淤积。当时水库水位抬得很高,潼关县城被淹,县城居民便迁移到现在的新潼关。

河边人家

在渭河边上有一处平房,住在里面的是一位在老潼关县长大的老人刘金会,她在黄河边生活了58年,见证了潼关县水库移民的全过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的变化。因此她成为黄河十年行2010第三户定点跟踪人家。

刘家

厨房

在河边和我们讲述过去

我们跟着刘金会往她家走的时候,她一直说之前这里环境特别好,自从去年修路,这里脏的不得了。家里的水缸、锅里都是土,种的庄稼上面也是一层土。

 

刘金会的家紧挨着渭河,渭河边几公里之内只有这一处房子。她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堤岸没有得到维护。她指着河边被淹没的旧城墙说,这个古城墙就能很好地护堤,现在倒没人管了,我们到处去说,就是没人管,水大了,就上来了。希望政府早点能够把堤岸都护起来。

 

我们问了当年移民的情况,她描述说,60年代,三门峡水库大坝建成以后,老潼关县被淹。老潼关的乡亲们都迁到了现在新潼关的地方,也有一部分迁到了宁夏。当时正值被认为的三年自然灾害,迁出去的很多人都饿死了,她丈夫的父亲在宁夏时就没能度过移民后的艰难岁月。刘金会说,如果不迁出,他们有地种,有亲朋好友可以依靠,可能会好些。后来有很多移民又迁了回来,就住在离她的房子不远的移民村。当年刘金会没有迁出去,而是迁到附近的山上,老伴儿从造船厂退休以后他们一家又从山上搬回黄河边住。

 

刘金会一个人住在这里。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已成家,每逢节假日会来看看她。我们采访她的时候,放暑假的外孙女住在这里陪着她。她现在的生活来源一是做清洁员,二是卖菜。做清洁员的收入每月大概有400-500块,每三个月发一次,可是环保局每次都会扣掉她一个月的工资。我们问她,扣掉的钱什么时候给你,你有没有去争取?她的回答是,不能找,找了人家会觉得咱事多,连这份差事怕也丢掉了。

此外,刘金会每年还能领到移民补偿款600元。她家原本有5亩地,后来政府为发展旅游征了她的地,一次性给的补偿是5万元。开发商本说会按月发生活费,可一直没有兑现。

我们问她对三门峡的看法,她说她也管不了,只是现在的环境不好了。问她如果让她搬家呢?她告诉我们,这里空气好水好,不希望离开这里。所以,现在她最希望的就是赶快修好护堤。

离开之前我们想拍拍第一年采访时刘金会的家,我们一位细心的志愿者发现了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中,刘金会正在唱歌,我们就问她会不会秦腔。她很认真地说:会。于是,她又和我们一起,走到了渭河边,朝着渭河,黄河两条大河的汇合处,站在黄河边放开嗓子,唱起了高亢的秦腔。

纯朴、敦厚、勤劳、忍耐,这是中国老百姓的标签。

一边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一边是纯朴的百姓用力唱出的秦腔,这幅和谐的画面被定格在所有记者的摄像机中,也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

从渭河与黄河交汇的河口,到黄河的壶口瀑布,我们从上午十点,一直走到了晚上9点。车队爬了很多山路,黄河会偶尔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在黄土高原边缘区,我们看见了窑洞,也看到了在这个生态脆弱的地区,正在慢慢兴起的小镇。

 

明天我们将到达吴堡。黄河在那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8、8月13日集体日记――冰燃

2010-08-20

 

如果您也以自称一位环保者,您是否愿意向37个人(年龄由30后人群至90后)一样,花上13个小时,去穿越一段700余公里的颠簸路程,只为看一眼我们的水源母亲——黄河。2010年8月13日,在强烈的雷劈闪电和暴雨倾盆之中,“黄河十年行”的40位成员,终于完成了一段河流改道的考察。我们由山东省东营市,赶到了河南省兰考县的东坝头地区,东坝头(历史上黄河最近期改道的时间)也就是黄河在1885年改道的地区。

后勤管理, 于老师说:我们很辛苦。在水浒餐厅,经历了20块钱6个菜,3荤3素之后,我们终于正式启动了50斤备用花生米。

绿家园集结人汪老师说;因路况原因,只能取消1963—1975年黄河入海口参观。开始黄河十年行家庭追踪采访,受访的第一个家庭为胜利油田职工。事实上,黄河为了胜利油田而改道,窗外一直大雨如注,不知在雨天,泥石流灾害是否会影响菏泽一带地区。大雨中告别东坝头,此地区的水量还很大,令人安慰。明天的小浪底很值得探讨。

30后,尤老师说:很高兴见到河务局的齐濮。东坝头1855年改道,5—6次,东坝头现是最近改道的定点。期待明天的小浪底之旅。

长在美国的90后,ABC江函芳说:现在的黄河已经够大了,引发从前的黄河究竟有多大的想象和疑问。雨怎么这么大?

美国的纪录片拍摄者,李大个儿说:失望。拍摄效果不理想。期待明天小浪底景观。

在校大学生90后,蔡皓干说:对今早的迟到道歉,非常喜欢大巴课堂的形式,今天又学到了很多知识。晚上的黄河边,很咆哮。

80后,杨盛说:课堂大巴,有多少好奇,就有多少愉快,有多少期待。

蔡皓干的爹说:又犯了一个错误,镜头摔坏了。争取明天少犯错。

80后历史老师,邵侃说:看来山东、河南路况不错。黄河灾害从书中跳出来,很鲜活。当黄河入海口的那抹夕阳落在身上时,第一次实实在在觉着,母亲河雨自己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的关系。我们不是隔着几千万年的关系,它不止活在教科书中,而是活在我的生活。

我不希望,它变为干枯的老妇。我不希望,只有它变丑变坏变得无可救药的时候,才能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关注。我希望,它带点混不吝儿的美丽,带点咆哮中的温情,带点让一切破坏都禁不住被喊停的魅力。我希望,我把它当做妈妈,有一天更多的人也把它当做妈妈。在这里,有尊敬、爱护、有孝顺和守候,但是,再没有伤害。把黄河这位苍老的母亲,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

最后,请给我一个理由,说“嘿,你真的真的离不开它”。请给我一个支点,能感知,它不是教科书中那个距我几千万年,八竿子打不着的古物。最后请示意我,一个有未来的未来,送我一抹黄河的夕阳,说只要你努力做那么一点点,这条黄河它真的会好,起码不会变更坏。那么,我将一往直前,爱它不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知若干年后,黄河会如何看待我们的这次“黄河十年行”。

9、北京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

来源:北京商报2010-08-20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ajgb/201008/t20100820_321636.html

即日起,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定额如果通过节能减排未被用完,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在昨日北京市政协就节能减排进行视察时,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北京已启动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试点企业可相互购买“排污额度”。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以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比如某个企业核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万吨,因为该企业采取了减排手段,最终只排放了8万吨,剩下的两万吨就可以用来交易,其他需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企业得用钱购买。”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展“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立法调研的准备工作,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也已启动。

10、北京每日千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 将实施登记制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8月20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20/n274350588.shtml

 本报讯(记者韩旭)本市每天1000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这显然是个坏消息。围绕此事,今天记者通过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获得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年内起草。

  今天上午,市政市容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委员会邓副处长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

  据介绍,本市每日产生餐厨垃圾1680吨。而目前正规垃圾处理厂能处理餐厨垃圾的能力仅为600吨,这意味着有1000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不排除被回收用作提炼地沟油、做饲料等用途。

  为此本市将实施餐厨垃圾普查,试点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

  餐厨垃圾排放登记的范围包括所有从事餐饮经营的企业以及各单位的餐厅、食堂。登记内容包括餐厨垃圾产生情况、委托收运单位以及最终去向等。

  到今年10月底前,全市将有1300多家餐饮单位完成登记。三年内,餐厨垃圾普查将覆盖到全部餐饮服务单位。

  “我们还将通过立法来规范餐厨垃圾的处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也将起草,餐厨垃圾的处理问题将被写入条例,设立一些处罚的手段,用强制执行的手段规范餐厨垃圾流向。”邓副处长介绍。

  此外,十一五规划中本市拟建4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而截止到目前只有高安屯和南宫两个处理厂投入运行,本市将在未来几年新建五六座餐厨垃圾的处理厂,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11、山西汾酒集团被环保部门认定为污染减排落后户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93746.html

  记者19日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由于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项目进展缓慢,山西汾酒集团被环保部门认定为污染减排的“落后户”。

  山西环保部门称,该集团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当地完成中央下达山西的“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硬任务。

  针对山西汾酒集团燃煤锅炉污染综合整治项目进展缓慢的现状,山西省污染减排新闻采访团深入汾酒集团进行了采访。

  据了解,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安装4台35吨锅炉,年耗煤3万吨,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烟尘时常超标排放。根据山西省污染减排要求,该公司应于2010年把燃煤锅炉改为燃天然气锅炉,以减少吕梁市二氧化硫排放量。

  “天然气管道已经接到汾酒集团锅炉房外了,已经具备供气条件,随时可以送气,但汾酒集团迟迟不见实际行动。”山西三通天然气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他说,这条天然气管道是为汾酒集团铺设的专线,总共5公里长。

  汾酒集团环保部门负责人称,汾酒集团燃煤锅炉煤改气项目在调研、选址、可行性报告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花费时间较长,加之公司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人员制度改革也接踵而来,成为此项目进展缓慢的成因。

  但环保部门认为汾酒集团作为国有知名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污染减排,不能因为人员变动而置污染减排于不顾,应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以顺利完成当地“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硬指标,否则根据环保责任追究制,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据悉, 2010年4月,吕梁市和汾阳市就已经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指标下达给辖区内的各个企业,下达给汾酒集团全年二氧化硫污染减排任务为200吨。而在此前后,山西三级环保部门对汾酒集团燃煤锅炉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的协调督促工作已进行过多次。

  2009年10月12日,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三级环保部门、山西三通天燃气公司就煤改气项目与汾酒集团召开协调会。2010年1月27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项目筹建领导组,将煤改气项目列入公司2010年专项投资计划。

  根据汾阳市环保部门的《环保执法检查记录》发现,2010年6月7日,汾酒集团煤改气项目进展缓慢,环保执法检查要求:汾酒集团在9月7日内办理完结该项目各种手续,完成选址并具备施工条件;11月底完成该项目的安装调试并通过环保局验收,12月开始正式投入使用。但在2010年7月1日,汾阳市环保执法检查再次发现,汾酒集团在项目建设进度上基本没有进展,工程部仍在进行项目考查。

  据悉,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已召开节能减排与燃气锅炉改造专题会议,研究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作。截至记者发稿时,汾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秋喜就此项工作表示,污染减排,汾酒集团应争先,决不拖环保的后腿。

12、福建环保厅被指越权审批钢厂项目致海湾污染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0年08月20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20/094220939123.shtml

德盛镍业生产污水从这里排入大海。

德盛镍业成为破坏罗源湾生态的一颗“毒瘤”。

罗源湾成排污池,水产养殖日益凋敝。

  福建环保厅违规越权审批项目酿祸端

  环评“受污染”毁了“闽东夏威夷”

  □记者 肖波 王文志 福建报道

  对于同一个企业法人代表,省环保局竟不惜两次越权违规为其审批项目,甚至一份环评批复文件出现两个版本,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中有不可示人的‘潜规则’,没有巨大的利益驱使,谁都不会冒这个风险。

  原本波清浪白、鸟飞鱼跃,有碧海“鱼仓”和“闽东夏威夷”美誉的福建罗源湾,因为一座违规钢铁企业———福建德盛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盛镍业)的入驻,变得乌烟瘴气,海水日渐浑浊,鱼虾死亡不断。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里养殖凋敝,旅游荒废。罗源湾生态几近崩溃,祸起陆源污染,但当地人士称,环评审批权“受污染”才是该区域生态岌岌可危的源头。

  “闽东夏威夷”成排污池

  罗源湾地处福建省罗源县城东部,海湾曲折,口窄腹大,水域面积34万亩。罗源湾四面群山环抱,像一个美丽的葫芦,镶嵌在海峡西岸岸线上,风光旖旎,水天一色。这里避风遏浪,不冻不淤,为福建省六大港湾之一,是全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由于水质尚好,2007年5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曾罕见地“造访”罗源湾。

  “自从来了钢厂,罗源湾突然变成一个巨大的排污池。”罗源县碧里乡长基村渔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他们洗去腿上的污水,准备上岸,到外面打工去,因为“大海靠不住了,守着脏了的罗源湾怎么拼也拼不出个名堂”。

  罗源县松山乡白水村渔民对记者说,由于水域污染,鱼虾产量锐减,福州的一些海鲜店已不再购进罗源湾地区的水产品。曾经热闹的渔村荒凉了,如今成为不宜居住之地。要远离海岸线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村里没了往日络绎不绝收购海鲜的外地客商,在此居住多年的住户也逆着大海的方向,搬到罗源县城附近。

  《经济参考报》记者雇用一条渔船进入罗源湾养殖集聚区,鱼排周围不时可见翻着肚皮的小鱼。颇负盛名的海上渔排饭店如今门可罗雀,由于无游客可载,锈迹斑斑的游艇底朝天摆放着,看上去像一条翻白的死鱼。仍在坚守的渔民告诉记者,这两年鲍鱼存活率一下子从90%多下降至30%。

  提起去年8月底发生的大规模死鱼事件,渔民们心有余悸。碧里乡共有鲍鱼养殖户2000户,每户都靠贷款投资二三十万以上。从8月29日起,八个村的养殖户突然发现养殖的鲍鱼大量死亡,8月30日达到高峰。附近的另外三个海区,也出现鲍鱼爆发性死亡,死亡率最高达到50%。这次事件共损失4万多箱,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每天都是几十船的死鱼被清理船拖走,海面、岸边到处漂着死去的成鱼和鱼苗,白花花的鱼肚铺满了水面。”

  “好端端的海湾,好端端的渔业,都让钢厂给毁了。”渔民们望着白水围垦大堤外正在吞云吐雾的德盛镍业,愤懑中透着无奈。他们认为,鱼类爆发性死亡的时间与德盛镍业不锈钢和镍合金项目投产的时间基本吻合,以德盛镍业为主的钢企排放的高浓度废水,正是海产品遭遇灭顶之灾的根源所在。

  记者翻越白水围垦大堤走近德盛镍业,只见占地3600多亩的厂区车水马龙,厂内一座高炉正喷冒黑色烟雾,“蘑菇云”腾空而起。半个小时内,高炉交替喷出白色、红色、黄色烟尘。附近渔民告诉记者,德盛镍业自投产就这样冒烟,尤其夜间排放的烟尘笼罩罗源湾上空,气味刺鼻。

  《经济参考报》记者三次试图进入德盛镍业厂内采访,经过几番盘问后终被拒绝。在该厂西侧,记者发现德盛镍业的一处排污口,黑色的污水泛着油花源源涌入一片沼泽地,向南流淌500米左右进入一条排污明渠,分东西两个方向,在白水围垦大堤两端的闸门,最终排入大海。有渔民告诉记者,这家工厂污水经常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如果赶上德盛镍业大量‘放毒’,污水抽进虾池死虾,流进大海死鲍鱼、黄瓜鱼。”

  “受污染”的环评审批权

  据了解,坐落在罗源湾开发区金港工业区的德盛镍业,一期建设项目为年产92万吨镍合金和82万吨热轧不锈钢板带,总投资超过45亿元。该项目于2005年10月开始填滩涂造地,2006年10月动工建设。2009年3月,热轧不锈钢板带项目建成投产。同年8月底,镍合金项目建成试生产。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罗源湾为典型的口小腹大半封闭型港湾,湾内外海水交换能力较差,陆源污染物无法通过潮汐变化彻底排出湾外,湾内环境容量与海水的自净能力十分有限,在此区域上马钢铁和冶炼项目很容易发生重大污染事件,环境风险极大。

  钢铁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项目,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审批机制。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一年比一年严厉。在生态敏感的罗源湾建设产能如此巨大的钢铁和有色金属项目,是否经过了规范的环评审批?《经济参考报》记者连日在罗源县和福建省直有关部门奔波,发现被污染不仅仅是罗源湾海域,作为政府控制环境风险重要手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在福建省环境主管部门首先受到了“污染”。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德盛镍业项目环评报告是由福建省环保局(2009年8月更名为省环保厅)审批的,时间是2006年3月14日。根据当时适用的原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年产5万吨以上冶炼项目、其它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有色金属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法研究所专家表示,根据环保部令第5号规定,有色金属冶炼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2009年3月1日以后才下放给省级环保部门,对于德盛镍业项目,福建省环保局属越权审批,是无效的。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德盛镍业在筹划新上镍合金项目的同时,其法人代表“巧妙”运作了福建德盛特钢有限公司异地搬迁项目,该项目搬至德盛镍业所在地,产能由22万吨一下提高到82万吨,2009年5月,德盛特钢并入德盛镍业。2008年12月4日,福建省环保局批准了德盛特钢年产82万吨不锈钢宽带的环评报告。同样,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年产35万吨以上特钢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钢铁加工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也是在2009年3月1日以后才下放到省级。福建省环保局又一次实施了越权审批。

  诡异的“孪生”环评文件

  在福建省工商局,《经济参考报》记者意外得到德盛镍业镍合金项目的两份环评批复文件。诡异的是,这两份由福建省环保局发出的文件,乍一看几乎一模一样,不仅发文机关、发文日期、主送单位相同,甚至连文号都丝毫不差,都是闽环保监(2006)18号。但细看文件内容,一个是年产55万吨镍合金,一个是年产92万吨镍合金,产能相差近一倍!

  省工商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工商注册里的文件是有法律效力的,环评批复牵涉环境影响这样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是不可能造假的。

  就是这个关键性的“18号文”却扑朔迷离,竟然有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版本。《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咨询福建省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他们认为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一个发文字号只能对应一个文件,如果要对已经下发的批文进行修改,就必须先收回这份批文,而不应该并行使用;一份批复出现两个版本,是政府行文决不允许的。

  《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福建省环保厅负责环评审查批复的监督管理处,要求查阅德盛镍业项目环评批复文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省局不能提供这类材料,建议去找企业。面对记者“越权审批”和“一份环评批复文件两个版本”的质疑,该处环评公示联系人刘景锋表示,相关领导不在,他说不清楚。记者来到省环保厅办公室秘书科,要求采访局领导,被告知“局领导都去处理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了,不能接受采访”。

  蹊跷的是,德盛镍业投产后一吨镍合金都没生产,而是利用镍合金热态母液生产不锈钢,即当地人所称的“名为镍,实为钢”,甚至有人干脆称之“挂羊头卖狗肉”。当地一位知情的业内人士说,在省内一次行业性会议上,德盛镍业负责人曾颇为自得地表示,在环评审批环节只要下足“功夫”,没有攻不下的堡垒,项目想做多大就做多大。此言即出,业内一片哗然。

  这位人士说,对于同一个企业法人代表,省环保局不惜两次越权违规为其审批项目,甚至一份环评批复文件出现两个版本,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中有不可示人的“潜规则”,没有巨大的利益驱使,谁都不会冒这个风险。这位人士说,“环评审批权先受‘污染’了,罗源湾岂有不污染的道理?”

  罗源湾,拿什么拯救你?

  德盛镍业镍合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称,该项目对于海域生态的影响主要来自废水中的石油类和重金属离子,对海洋生物具有毒性,存在慢性恶化影响,事故排放影响程度和范围都较大。80%的公众担心项目建成运营后,水污染对海水养殖和捕捞造成影响,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治理,实现达标排放,防止事故性排放。

  “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一天突然再次放毒。”以德盛镍业为主的污染“毒瘤”已成罗源湾渔民不能承受之重。近年来,当地群众针对罗源湾污染的投诉不断。

  罗源县环境保护局今年2月21日回复县信访局关于罗源湾污染环境的投诉称,德盛镍业、亿鑫钢铁、三金钢铁等罗源湾几家钢铁企业,全部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审批意见,配套建设了环保设施。显然,违规审批的环评成了污染企业的“挡箭牌”。

  当地渔民说,罗源湾成批海鱼暴毙,渔民们血本无归,这绝非海洋大环境和养殖技术原因造成,海水污染是罪魁祸首。但有关方面的调查结论竟是“由细菌引发的鱼病所致”。

  知情人表示,德盛镍业环评报告是福建省化工科研所按照省发改委核准的年产55万吨镍合金进行论证、编制的,而在环评批复时产能一下提高至92万吨。《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德盛镍业生产规模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怎么可能在同一天内完成环评文件重新报批?仓促审批无疑埋下巨大污染隐患。

  罗源当地业内人士称,德盛镍业的两个重大项目都是省环保部门违规越权审批,且其中一个项目两个产能标准,审批权被“绑架”,环评流于形式,客观上助长了企业违法排污的气焰,污染防治措施必然沦为一纸空文。

  当地百姓感叹:一个紫金矿业,使汀江流域生态遭到重大破坏;一个德盛镍业,几乎毁了罗源湾,两者何其相似。罗源人忧虑的是,莫非要等到酿成重大环境安全事件,德盛镍业等企业违规建设、污染环境的问题才得到正视?

  “必须尽快建立对环境行政乱作为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事前防范的机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认为,近年来,“环评腐败”案件多发,环评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危地带”,很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由于环保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所致,因此建立事前环境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遏制重大环境事件意义重大。

  谭秋桂指出,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性、累积性,危害后果的显现有的滞后几年、十几年。因此只要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无论是否出现重大环境事件,都应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因为一旦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追惩式的处置相对于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于事无补,不如通过事前追责来防范。

  观点

  三问罗源湾污染

  □肖波

  今年以来,重大水污染事件频发,已让人产生“审丑疲劳”:福建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祸害闽、粤相关水域,渔民集体“失业”。吉林永吉县境内七千余只化学原料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在当地引起恐慌。如今,一处美轮美奂,有着碧海“鱼仓”和“闽东夏威夷”之称的海湾,因为违规钢铁企业的上马,生态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弄得人心惶惶,民怨沸腾。审视这些污染企业坐大的前前后后,随处能够窥见公权力故意放纵的魅影。

  罗源湾污染令人震惊,痛心之余,有三问百思不得其解:

  一问:违规批准钢铁项目在环境敏感的罗源湾区域上马,批准机关的动力何来?

  “环评法”是一部国家级的法律,其严肃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和挑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环保部门的职责。环评审批机关对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法规的建设项目,不得予以审批。对于钢铁和有色金属项目,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从严控制;为了遏制违法建设,有关部门数次发起声势浩大的“环保风暴”,甚至屡屡动用最为严厉的区域限批手段。而福建省环保局却不惜两次违法越权审批,硬是让两个不该“出生”的项目绕开国家监管,落户罗源湾。人们不禁要问,拿环评审批当儿戏,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开方便之门,省环保局的动力何来?种种迹象表明,除了权力的张狂之外,其中无疑还有“利益绑架”原因,这种公然对抗法规与政令的做法,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值得深挖深究。

  二问:一个项目的环评批文竟有两个版本,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环评审批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流程,有严格的制度和约束。凡环境影响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环评,都必须集体讨论审批。如果坚持实行环评的受理、审查、审批“三分离”,审批的条件、过程、结果“三公开”,就能压缩随意性带来的腐败空间。荒诞的是,德盛镍业镍合金项目的环评批复文件,一个是年产55万吨,一个是年产92万吨,产能悬殊巨大。如此离奇的文件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决定?如果是个人所为,始作俑者何以能够得逞?如果是集体决定,是什么为集体违法违纪创造了“良机”?该项目“三同时”是按哪个产能进行建设和验收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查到德盛镍业年产92万吨镍合金项目原始的环评报告,可以肯定的是,为了实现镍合金与不锈钢项目的衔接,该项目是按年产92万吨的规模建设的。复杂的环保技术条件、标准,难道想当然地在纸上变换几个数字就成?德盛镍合金项目在同一天内完成了环评文件重新报批,其间到底有何原委?包括罗源湾区域在内,还有多少项目是环保部门“拍脑袋”审批的?重重疑虑,决不是省环保部门一句“笔误”解释就能敷衍了事的,也不是“建设”“发展”等理由能够支撑的。

  三问:罗源湾污染已成事实,该由谁来担责?

  如今的罗源湾,已不适宜养殖和居住,百姓提心吊胆,投诉不断。这些污染属于“人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评法律法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就不会在这里落地生根;如果严格督促企业落实“三同时”制度,污染问题就不会发生;如果环保问责制度能落到实处,也不会“养痈遗患”。2009年7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责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环评文件审批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于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条件审批的,对直接审批责任人员,建议由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最重给予撤职处分。2009年11月,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印发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对利用环评审批权等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律戒条条,法规俱在,德盛镍业违规上马和坐大,致使罗源湾生态岌岌可危,该向谁问责?

按常理,环境监管部门应该是最“纯净”、最不能掺杂使假的。近年来随着环保部门权力凸显,环评已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新领域。针对环评审批权力寻租问题,各地屡有曝光,湖南浏阳市、浙江杭州市相继曝出的环保系统腐败案,均可佐证。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环保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执行。在那些被经济指标甚至一己私利冲昏了头脑的官员面前,法律成了一纸空文。惟有让环保法律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才不会一次次上演。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肖波、王文志拍摄

13、广西信发铝业:环保问题引发纠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20 ■刘树铎

http://www.cet.com.cn/20100820/a2.htm

对企业说,全面融入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全新挑战

对于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发生的那场冲突,当地已经组成了工作组进行调查,但事情差不多过去了一个多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当地官方能获得的信息依然是此前公开的内容:7月11日下午,广西信发铝厂因对地质灾害造成破坏的靖西县新甲乡庞凌村凌晚屯矿区运输通道进行改道施工,与群众发生矛盾,13日下午,一些人员组织游行,堵塞国道和县城交通,并向前来化解纠纷的干部和维护秩序的民警投掷石块。

靖西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孔林认可以上官方说法,否认冲突背后可能的其他因素。目前,信发铝厂周边的村寨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驱车行驶在这片桂南农村土地上,除了四周醉人的绿色,田野间的河流中的黄色极其不协调。

据村民介绍,发生冲突之前,附近的国道几乎是车水马龙,现在安静得反而让人有点不适应。

长期矛盾导致冲突

如果不是因为发生了7月11日的冲突,靖西县新甲乡个麻村的小李还在南宁打工。面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时,小李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但他对事件现场的描述主要转述左邻右舍的七嘴八舌。“好几年了,附近的老百姓都很气愤。发生冲突后,信发铝厂暂时停工了。

但村子前面那条河水还是黄的,要是开工生产,河水的颜色还要深。”

从外界进入个麻村必须经过庞凌河,庞凌河不但浇灌沿途流域的万亩农田,而且还是当地唯一的饮用水源,对村民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村民告诉本报记者,庞凌河以前清澈见底,但自从信发铝厂开工以后,水的颜色就开始变黄,流过的田地、池塘处都是黄色,连衣服也洗不干净了,从前脱了衣服就下河洗澡的孩子们现在望而却步。

现在,村民喝的饮用水是用车送过来的,算是对村民的一点补偿,每天能过来3、4辆,原来自来水管里的水已经不能喝了,一位村民指着他家的自来水管说:“这水管已经沉积了黄色的沉淀物,谁敢喝?”

据一位熟悉村里情况的中年人介绍,个麻村一共1000多口人,7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烤烟和青菜。这两年,种植烤烟的数量已经减少了很多,因为用这种水浇灌的烟叶质量难以保证;水稻也减产了,估计每年减产5%左右。

7月16日上午十点多,庞凌村村民老徐告诉本报记者,当地村民与信发铝厂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了,污染河流肯定是最主要原因,可铝厂从没表达过歉意,加上征地补偿款等诸多问题纠结到一起,周边的村民不断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但结果几乎是零。

个麻村的一位长者、同时也是村委会委员,他告诉本报记者,信发铝厂跟村民的纠纷最先发生在凌晚屯,后来其他村子的村民听说了,出于义愤也自发聚集到公路上。

资源开采引发环保问题

从靖西县城往百色方向走17公里,就看到了信发铝厂厂区围墙。信发铝业包括铝土资源上游到下游的整条产业链,厂区分布在靖西县的新甲乡、武平乡和渠道镇,而这几个乡基本以农业为主。

在靖西县委宣传部给本报记者提供的《靖西县产业发展情况》的材料中,只有这样一句话描述信发铝业:2007年5月开始由山东信发铝电集团广西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靖西铝工业基地,项目总投资将会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目标是建设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深加工基地。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政府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信发铝业建设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边扩建的模式,当然也包括环保治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保护必然增加成本减少利润,基于利润的考虑,企业与地方政府或者环境监管部门之间会产生某种博弈,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纵容或者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责任在于地方政府,这种“官商合谋”实际上挑战的是公民拥有的环境权利,这在落后地区或者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

未通过环境评估

对于信发铝厂,当地传言说该厂压根就没通过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估,有的说该厂开工时连有关部门的批文手续都没有办理等等。

对此,靖西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孔林否认了老百姓的说法,他也不认为征地补偿方面有什么问题,“有林地、有荒田、有农田,很复杂,很难说得清楚”。

本报记者试图通过县委宣传部采访信发铝厂,但孔林联系后对本报记者表示:信发铝厂正在进行人事调整,目前不宜接受采访。

那么,庞凌河水是否受到信发铝厂的污染?信发铝厂是否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孔林给出的答案是不太清楚,但肯定不存在环保问题,“由于技术问题,靖西县环保局没有能力做水质监测”。

在广西环保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环境督察处的一位负责人,“有一点可以肯定,信发铝业属于未通过环评而开工的企业,但由于环评属于国家环境部的工作范围,自治区环保厅不会对此做出评论。”至于是否通过了环评?“你到环境部肯定查不到。”

随后,通过环境部宣教司,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联系了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查询后告诉本报记者,环境部查询不到该企业相关信息。

靖西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铝工业项目本身虽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增加社会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农业、第三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信发铝业来说,全面融入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全新挑战。

14、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湖面快速扩大16万亩草场被淹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10年08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0/055620936720.shtml

  “青藏高原湖泊扩大得越来越快了!”每年都去青藏高原进行湖泊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很是纠结,“2002年之前大部分湖泊还在萎缩,现在却快速扩张,很突然。”

  与此同时,包括那曲在内的西藏诸多地区,湖水越过了湖岸,向四周的优质草场蔓延,多处牧民的房屋和畜圈被淹,呈愈演愈烈趋势。

  “多出的水来自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平若有所思,“科学家必须将其解释清楚,这绝不是淹没一些草场那么简单,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地质灾害的发生。”

  近16万亩草场被淹没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发现,2002年前,地处藏北腹地的中型湖泊兹格塘错持续萎缩;而在2006年,科学家发现4年前扎过帐篷的湖岸阶地竟被完全淹没。测量结果表明,短短4年,兹格塘错水位竟然上升了1.8米。

  无独有偶,自20世纪70年代起湖面就在扩张的纳木错湖,近几年水量增速也明显加快。“自2005年,湖面每年‘长高’20~30厘米。”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站长康世昌告诉记者。

  这些数字的变化并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生活。据《科学时报》此前的报道,仅那曲地区中西部的6个县(区),就有10余个湖泊湖面出现明显扩张,近16万亩草场被淹没。

  冰川消融致湖面快速扩大

  青藏高原湖水面积扩大成因十分复杂,科学家们从不同方面给予了解释。

  在纳木错湖近年来“多出的水”中,冰川融水占有了较大比重。

  “我们研究表明,纳木错湖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在扩张。近些年来,纳木错流域的冰川消融水量和降水量都在增加,远大于湖泊蒸发水量。这部分水量增量导致了目前湖面的迅速扩大。”朱立平表示,“虽然大气降水对纳木错湖泊总水量的补给占有绝对地位,但我们发现,冰川加速消融才是纳木错湖面快速扩大的主导作用。”

  湖面扩张诱发地质灾害

  康世昌告诉记者,青藏高原气温逐步升高。过去50年中,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远远高于全球变暖的平均速度,冬季升温尤为强烈。另外,青藏高原极端低温升高显著,极端高温也在上升。

问题并不止于此。不断上涨的湖面业已淹没部分肥沃的草场,但更令人措手不及的,则是地质灾害的发生。据介绍,中印、中尼交界的藏东南地区,由地震、冰川、泥石流等因素形成了很多诸如易贡错、然乌错和古乡错的堰塞湖。目前这些湖泊水量增大,湖面扩张速度明显,一旦湖水越过湖盆,将会“杯满自溢”,造成洪水、泥石流等重大灾害。据《科学时报》

15、常纪文:海洋生态为何总损害难赔偿?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20陈媛媛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08/t20100819_662732.html

专家建议应明晰补偿主体确定补偿标准

  近年来,填海造田、海上采油、沿海建设大型钢铁厂、核电站等,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从陆地向海洋过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加剧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和规定,海洋生态损害如何赔偿或如何补偿却一直处于空白中。

  为此,国务院将《生态补偿条例》列入2010年立法计划。山东省近日出台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创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合并,成为首个试水规范海洋生态补偿的省份。

  对于正在起草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条例》,它可以从这部《办法》中吸取哪些方面的经验?又应该加强和完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参与起草《生态补偿条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常纪文。

  记者:为什么海洋生态损失补偿或损害赔偿如此棘手?

  常纪文: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因石油泄漏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石油巨头BP立即被天价赔偿推入困境。前不久发生的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引发了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后期如何赔偿成为摆在海洋管理部门面前一个新课题。

  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海洋生态损害的国家索赔工作难有实质性开展。2002年马耳他籍“塔斯曼海”轮与中国籍“顺凯一号”在天津海域碰撞造成原油泄漏事故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二审至今尚未判决。如何进行区域性的生态补偿或赔偿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我们以前讲的生态补偿,包括水污染补偿,主要强调陆地的生态补偿,忽视了海洋的生态补偿。海洋也是承载自然资源的国土,而且陆地上的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物很多最终的落脚地是海洋。我们2010年6~7月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区域调研时发现,海洋环境好的地方,往往是陆地环境好的地方。这说明,海洋生态保护与陆地生态保护密切相关。

  因此,《生态补偿条例》应当把海洋生态补偿提到与陆地生态补偿并重的高度。

  记者: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生态补偿试点受制于补偿主体不明晰,您认为生态补偿主体应该包括哪些类型呢?

  常纪文:山东省这部《办法》最大亮点是,就是明晰了补偿主体,这是生态补偿立法中的一个进步。因此,国家在制定《生态补偿条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办法》中补偿主体划分的方式方法。

  我认为,《生态补偿条例》补偿主体应包括4类:

  第一类是受自然保护区建设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类就是进行生态建设(如增殖放流、人工渔礁建设等)的区域、单位和个人。如在海洋周围和入海河流地区、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搞植树造林,中央都要补偿。

  第三类是区域内进行影响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如要建港口,也应该缴纳生态补偿费。一些地方已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如日照港去年主动拿出50万元来进行增殖放流,把鱼苗放在海洋里面。这种主动补偿的方式值得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推广。

  第四类是受其他区域影响的区域,主要包括沿河流地区对沿海地区的补偿,损害海洋品质的区域对相邻海域地区的补偿。这两类补偿主体是行政区域的政府。

  记者:国外在立法实践中,生态补偿一般采用生态服务付费或生态效益付费等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请您谈一谈我国适合采用哪些生态补偿模式?

  常纪文:由于《生态补偿条例》是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牺牲发展权的一些区域的补偿,其规范的生态补偿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3类:

  由于《生态补偿条例》是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牺牲发展权的一些区域的补偿,其规范的生态补偿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纵向的生态补偿,即中央对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规则把钱一部分支付给农民,一部分统筹本地区的生态建设。

  第二类是横向的生态补偿,即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譬如说甲地污染了乙地,那么甲地按照行政程序和乙地协商也是可以的。

  第三类是区域内的生态补偿,矿产开发和海洋开发的,都会产生区域性的生态问题。对于这些行为,应当缴纳生态补偿金。譬如《办法》要求钱款用于生态修复、科学研究、应急处理和渔民的转产转业。这种做法,需要《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小组总结推广。

  记者:生态补偿和生态赔偿的差别在哪里,是否等价?

  常纪文:生态补偿不同于生态赔偿,可以是等价的,也可以是不等价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是不等价的。

  是否等价,决定于补偿资金的来源和充足情况。至于补偿资金的来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种是生态补偿税。譬如,一个沿海区域有几百个排污企业,整体性地降低了海域的品质。这几百个企业没有造成个体性的污染事件,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在责任主体不太明确的情况下,让单个企业承担赔偿责任,不太可行。但是基于法律的公平原则,需要补偿受影响的区域发展权益和环境权益,这就需要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谈判来解决。这对于资金来源,可以考虑统筹其他的税费制度,建立统一的环境或者生态税制度,拿出一块资金即生态补偿税来解决。

  从目前来看,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很紧张,因此,补偿只能是非等价的。

  记者:《办法》虽然明确了补偿主体,但对补偿标准未做出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为了提高《生态补偿条例》的可操作性,您认为国家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常纪文:在调研中,一些管理部门和受影响的农民建议,要增加可操作性,最好规定补偿的具体标准和年限;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协商的机制来确定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的标准虽然不具有等价性,但是也不能太低。一些区域放松环境监管,造成区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现象,其实质在于地方忽视环境的保护,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因此生态补偿的标准不能太低,否则,很难对遏制地方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果。

16、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来源:新华网2010年08月20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820/001051.htm

  新华网成都8月18日电 中国民间组织正日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参与公益环保,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近日与中德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在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共同启动“碳汇林”项目。一汽-大众捐资155.1万元人民币,用于凉山州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种植2000亩24万棵冷杉树,30年内预计可抵消4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万人一年的碳消耗。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环保专家吕植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却缺少参与途径,非政府组织正好发挥更为灵活的独特作用,把企业意愿和科学环保结合起来。”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一家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民间组织,其项目主要在中国西部。中心于4月与台资企业统一投资开展了北纬28度熊猫拯救活动,7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县启动“人兽冲突补偿基金”。

  吕植说:“申果庄自然保护区位于大熊猫分布区之一的大凉山山系最西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造成该地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走廊带断裂,生物多样性日益降低。”

  中国西部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屏障缺失,成为干旱、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17、世博会直饮水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19杜悦英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203810_1.shtml

4000万游客、100多天——直饮水从上海世博会开幕亮相到今天,一直运行稳定。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性活动中向公众大规模提供直饮水。从园区直饮水在线监测、现场人员监测以及水样抽检情况来看,园区直饮水水质总体合格。

直饮水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人士。

减少1760吨二氧化碳

负责世博直饮水课题研究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伟英副教授介绍说,世博直饮水的处理路线是“活性炭+PVC合金超滤膜+紫外线”。

世博园直饮水项目的参与方之一、立  企业董事长陈良刚介绍,世博直饮水是将深度处理的南市水厂和临江水厂的自来水,在世博园区进行终端净化后供游客直接饮用。

李伟英介绍,采用“活性炭+PVC合金超滤膜+紫外线”处理工艺,水中均检测不出氨氮数,各项水质指标不仅达到了现行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 的要求,而且在“超滤膜”的防护下,细菌去除率达到99.9999%,病毒去除率达到99.99%,主要卫生指标甚至优于欧盟标准。

直饮水净化的技术思路是:活性炭能有效吸附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降低色度与嗅味;超滤膜可滤掉水中的悬浮颗粒、细菌、病毒、铁锈以及其它大分子有机物;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此外,向世博园区提供直饮水原水的临江、南市水厂,均采用深度处理工艺,自来水输送到园区后,再通过前述三道净化工艺净化。

有预测称,上海世博会将迎来7000万人次游客。以每位游客每天需要1.5L水计算,就是2.1亿瓶500ml的瓶装水,而每生产1L瓶装水,需要9.625L自来水。从经济性上说,直饮水对自来水的利用率则高达99%。据此估算,世博会直饮水项目为上海市节省了近350万吨自来水。“这相当于一个万吨级自来水厂一年的产水量。同时,减少了1760吨二氧化碳。”陈良刚说。

技术保证水质

据了解,超滤技术在供水处理中应用广泛,其处理工艺已经十分成熟,是目前最有效的过滤手段。

这一技术的核心——PVC合金超滤膜由立  企业研发。陈良刚介绍,外观看来,这是一根根很普通的白色中空细塑料管,其管壁上均匀分布着平均孔径为0.01微米的小孔,自来水从白色的中空管流过,水分子即可在自来水压力作用下透过管壁,而体积大于0.01微米的铁锈、细菌、病毒、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杂质就被截留下来及时排出,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

 “传统自来水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消毒等,投放的药剂可能在水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衍生物,而膜过滤技术是纯物理筛分手段,不会对饮用水造成二次污染。”陈良刚介绍,与传统水厂相比,膜法水厂水质安全可靠,而且节省土地7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以上海为例,上海每天处理1000万吨生活用水,如果采用膜技术过滤,每天可节约40万吨水。

据介绍,膜处理技术起源于化工行业,发达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膜技术引入水处理领域,其具有占地面积小,物理筛分等优点。然而由于国外的技术垄断,膜技术的应用成本居高不下。曾经,一台国外某品牌的桌上型净水器仅使用了0.5m2的膜,在中国却卖到了3000元。

此前,在国际膜行业,超滤膜产品主要使用PE、PVDF材料作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超滤膜主要供给生物和医疗行业,成本较高。而陈良刚研究发现,PVC材料作为工程塑料,便宜、性能稳定,虽然不耐光、不耐高温,但做膜也不需要在强光和高温条件下运行。PVC材料生产超滤膜的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而价格仅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3。

18、绿问2:中国环境法治之痛 29部法律难治污染

来源:腾讯绿色 2010-08-20

http://news.qq.com/zt2010/wangjin/

19、紫金矿业污染启示:没有底线的企业就没有畏惧?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8月20日 班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95000.html

  ■我们的问题是,企业为何没有底线?为什么没有底线的企业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究竟怎样才能震慑住它们?

  ■总结最近企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会发现一个对公众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共事件背后,必然有一个有缺陷的公共政策以及监管缺失。

  ■社会不能放任没有底线的企业总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著名企业如美的、霸王、紫金矿业在环境、安全、质量、健康方面出事不少,如此连续剧上演,不由得人不去想,为什么企业出事这么多?这其中有多少偶然,多少必然?又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的一错再错?再看企业出事之后的反应,往往普遍冷漠,推卸责任,缺乏对消费者和公众的起码关心。难道这些企业丝毫没有责任、良知以及道德的底线,没有畏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著名企业如美的、霸王、紫金矿业在环境、安全、质量、健康方面出事不少,如此连续剧上演,不由得人不去想,为什么企业出事这么多?这其中有多少偶然,多少必然?又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的一错再错?再看企业出事之后的反应,往往普遍冷漠,推卸责任,缺乏对消费者和公众的起码关心。难道这些企业丝毫没有责任、良知以及道德的底线,没有畏惧?

  不少企业在宣传中,往往会不遗余力地标榜自己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做企业好公民,但这些溢美之词,并没进入企业的行动中去。企业公民的最核心内容是要自觉遵守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等三重底线的要求,意即企业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但在有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似乎从来就没有底线。因为没有底线,没有畏惧,三鹿可以在婴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被揭露之后,企业自己也遭遇破产厄运,以一种极端方式永远留在破产案例库里。现实中,还有更多的企业不断游走在灰色地带,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不断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比如著名家电企业美的,始终躲不过很多“门”的困扰,先是有能效标识门,接着有小家电企业几乎同声控诉的窃取门,后来又出现欺骗广大消费者的紫砂门事件。最近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络上,又发现美的再招是非,因为使用美的电热水器造成漏电,一对小夫妻命丧黄泉。最近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紫金矿业,也是在环保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问题,甚至被环境保护部不断警示、警告,但企业无所畏惧,最终酿成重大污染事故。

  诚然,企业生产经营是动态的过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指望企业零事故、零投诉、零负面不太可能。企业偶然犯错,并不稀奇,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及在未来经营中能否避免一错再错。

  优秀企业也会犯错,但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有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边界意识,比如哪些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哪些模糊地带是绝对不能涉足的。如果企业底线可以一再突破,就如同一个失去道德制约的人一样,我们不能指望这样的企业会为社会带来多少价值。

  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企业确实没有底线。我们的问题是,企业为何没有底线?为什么没有底线的企业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究竟怎样才能震慑住它们?看现实,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有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但在法律之外,还有很多模糊地带,每一个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虽然很明确,还是有很多三不管地带给企业可趁之机。比如,美的紫砂门为何监管空白?原因在于质监部门只管紫砂煲有没有按照国家的生产规范标准去生产,但国家并没有紫砂的量化成分标准,所以很难通过检测鉴定。至于它对人体有没有毒、有没有害,那又要通过卫生部门的毒性检测才能确定。所以,这样的监管下,指望企业都自觉不容易,有些企业自然很容易找到灰色空间。

  有权威人士指出,总结最近企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会发现一个对公众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共事件背后,必然有一个有缺陷的公共政策以及监管缺失。

  实际上,分析企业为何没有底线这一问题,我们很容易把原因归咎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社会现实。紫金矿业污染事故发生之后,媒体热议该不该对紫金提起惩罚性赔偿,但是董事长陈景河在事发半个月后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我们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什么叫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许陈董事长非常清楚,按照应该承担的说法,即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经济损失的30%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100万元”。这100万元是紫金矿业2009年50亿元利润的1/5000,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所以,这样的承担陈董事长当然不会心痛。试问,这样的数字能震慑住企业吗?

  紫金矿业事故发生后,本报记者采访资深律师,律师的观点是,如果在环境污染损失赔偿案件中能够引入惩罚性赔偿,将对企业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同样,不光是环境污染,只要是在环境健康安全领域,都应该引入惩罚性赔偿。

  但现实是,惩罚性赔偿在国内环境污染事件的诉讼中还没出现过。所以企业可以有恃无恐。比如美的紫砂门事件后,虽然舆论哗然,但美的依然能从容应对,他们的理由是,美的只不过是把普通的砂煲宣传成了紫砂,美的生产的紫砂煲属无毒无害产品,可以安全使用,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所以不能无条件退货,只能有条件退货。

  我们都希望企业能有底线,但没有底线的企业确实会存在,关键是,社会不能放任没有底线的企业总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有专家在美的紫砂门事件之后指出,监管缺位所隐藏的危机远远大过一个企业给消费者造成的伤害。面对屡禁不止的企业违法行为,法律不应该缺失,监管更应该到位。

  企业不断暴露各种丑闻,其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验监管机构的神经、考验公众的忍耐力,我们希望,未来加强执法应该把这些黑名单中的企业作为重点,未来消费者、投资者应该首先淘汰这些欺骗公众的企业,让他们无处可藏。

  对于没有底线的企业,最好的制约力量自然是法律。有权威人士评价,紫金矿业污染事故是一个包括环保法、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基层被严重漠视的标本,更是环境污染事件没有被彻底解决却被“快消化”的典型。

  所以,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充满期待,期待美的、紫金矿业等此类事故能带来反转,那就是加强监管,引入惩罚性赔偿,让给社会造成损失的企业咎由自取。

20、不应伤了“脸面”才绷紧环保这根弦

来源:《陕西日报》2010年08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94038.html

  如果说在收到陕西省环保厅就渭河水污染开出的第一张罚单后,西安迅速做出反应,整治了西安流域的污染企业是一种将功补过,那么宝鸡从今年1月份后,连续数个月都收到超标处罚单,就让很多人都看不明白:是罚的太少不起作用,还是水污染已经“积重难返”?

  渭河历来被称为关中的母亲河,数千年来滋养出关中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河,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变成了“关中下水道”,这是渭河不能承受之重,更是生活在渭河流域的无数百姓无法承受之重。

  然而,对于很多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来说,治理就意味着砍掉落后产能,牺牲GDP,牺牲政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了地方政府的“两难”选择。所以,在有些时候,对于那些没有污水处理设备或者偷排污水的企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那些没有经费运转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场也就得过且过运行一天算一天。毕竟一条河里的水,谁能说得清到底是哪里污染了哪里?说不清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会太在意。

  尽管污染不是政府造成的,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越是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地方,水污染也就越严重。所幸,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开始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简单的说就是上游污染了水源,就要为下游买单。这次买单的不是一个个污染企业,而是当地政府。

  治理水污染,加大了对政府的责与罚,明确了各地政府和官员的职责,出现了水污染,就不是一句简单的“污染的水是从上面来的”能推诿掉的。不管有多少客观原因,事实放在那里,渭河宝鸡段的水污染确实超标了,宝鸡半年被罚了15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沿渭城市,这对当地政府来说,的确是一件伤“脸面”的事。

  如果伤了政府的面子,能够引起政府治理渭河迅速行动,对于渭河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西安、咸阳行动了,罚过一次后,人们看到的是这两个市流域的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宝鸡虽然行动有些迟缓,但相应的处理措施也已启动。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治理渭河污染问题更是刻不容缓,各级政府不应等到伤了“脸面”,才绷紧“环保”这根本应时刻紧绷的弦。 (王 睿)

21、极端天气警醒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8月20日 特约评论员 杨爱伦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820/2534473.shtml

要行动而不是争论

近来,极端天气事件接二连三的肆虐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其数目之频繁、破坏规模之大,可谓触目惊心。中国从年初的西南五省大旱、长江洪水、东北水患,一直到甘肃省舟曲县突降暴雨引起的泥石流将县城淹没,造成令上千人死亡的国难。现在四川则因洪水告急。

在国外,巴基斯坦大洪水,俄罗斯持续高温引起的森林大火……接踵而来的气候灾难,再一次给全世界政府拉响警钟——必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要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更要逐步摆脱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与来势汹汹的极端气候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步履艰难。日前,在德国波恩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又一次以僵局收场。上月底,美国参议院搁置了其国内气候立法的进程,这意味着短期内美国不会有全国性的减排目标。

鉴于气候变化问题成因的全球性,很多国家难免有想“搭便车”的念头,希望别的国家多做一点,自己国家少做一点。小岛国和一些最脆弱的国家嘶声力竭的呐喊,是因为他们会是最早遭受灭顶之灾的国家。而那些自认为受影响不会太大的国家,即便自身排放量可能很大,也会在气候问题上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态度既是对全球气候公平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的不了解。

俄罗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直以来,作为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俄罗斯,对于采取减排行动非常不积极,去年出台的气候目标是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可在1990年水平上再增长30%。

入夏以来,热浪席卷俄罗斯,超过1200个俄罗斯人消暑时溺水身亡。高温引发了大火,山火导致的烟雾可能致数以百计的民众丧生。原本以为全球变暖对于像俄罗斯这样的寒冷国家能有什么危害,这下俄罗斯政府也被迫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对其的危害性。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称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的转变已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并敦促各国领导、各社会团体以更积极的方式来对抗气候变化。这是俄罗斯领导人第一次如此高调的评论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形势。

其实不光是莫斯科在经历最热的夏天,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上个月发布的预测,2010年很有可能是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上周发布的另一份由英美科学家联合发布的报告《2009年气候状况》,亦称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面对这种种气候灾难,就连去年底随着“气候门”开始闹得轰轰烈烈的气候怀疑论,到了这会儿也似乎消声匿迹了。“警钟”已在长鸣,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刻不容缓。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