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8-19

 

八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泥石流灾害专题报道:

1、人民日报:    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猛于洪水 大涝大旱是诱因

http://env.people.com.cn/GB/12480121.html

2、科技日报:    预防是灾害的“止痛药”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8/19/content_72451.htm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3、黄河十年行之五――三门峡水电站看沙

4、黄河新闻网:   三门峡大坝从蓄水拦沙改为持洪排沙(组图)

http://green.sina.com.cn/p/2010-08-19/151120932979.shtml

5、黄河新闻网:   考察团随队专家齐普赋诗讲述黄河故事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163220933542.shtml

6、黄河新闻网:   走访黄河人家:渭河边唱起老潼关悠扬的秦腔(图)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145920932832.shtml

7、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四

8、8月17日集体日记――邵侃

9、8月15日集体日记――蔡皓干

 

环境资讯:

10、中国青年报:   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将完成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9/105320931333.shtml

 

地方信息:

11、新京报:     北京今年首发地质灾害预警 五区县发生灾害可能性较大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8/t20100819_321561.html

 

环境曝光:

12、财新网:     神华下属煤矿环境违法行为被叫停

http://green.sohu.com/20100819/n274322870.shtml

 

气候变化:

13、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极端天气科学应对:首防“小灾大殇”

http://www.022net.com/2010/8-19/423351292958734.html

 

人物访谈:

14、时代周报:    环境污染:政府管了,老百姓买单了,企业呢?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819/n274322274.shtml

 

环保观点:

15、中国环境报:   如何帮助污染事故中的受害农民?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18_662704.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6、南方周末:    水源地告急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71

17、南方周末:    天灾频发 流言风行 “2012”末日传说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65

18、南方周末:    科学家眼中的“2012”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67

19、南方周末:    洪水过后,城市打“补丁”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76

 

深度报道:

20、科技日报:    面对环境污染事件,找谁要赔偿?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091520930511.shtml

21、每日经济新闻:  舟曲重建 求偿生态“积年欠账”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819/n274314656.shtml

22、新华网:     “草原之肾”生机何日恢复——呼伦湖生态现状调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8/19/c_12462932.htm

 

环境时评:

23、光明日报: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43211&cat=09C

 

绿家园活动通告及乐水行文章:

24、绿家园乐水行8月21日通知――中山公园与故宫护城河

25、8月14日乐水行—北海园林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猛于洪水 大涝大旱是诱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80121.html

  当前正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季节,由于隐蔽性强、不易发现,泥石流灾害一旦发生,就有极大破坏力,危害猛于洪水。那么,泥石流灾害能不能防?来临前有哪些征兆?具体的防范办法有哪些?请看有关专家的解答。

  近期,各地泥石流灾害多发,给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专家指出,泥石流灾害猛于洪水,且防不胜防,需要高度重视,防上加防。

  泥石流灾害猛于洪水

  专家介绍说,泥石流就是包含大量泥、沙、碎石的洪流。具体地,又可以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其中泥石流危害性最大。这是因为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泥石流发生后,包含着大量泥、沙、石块,从高而下,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增加物质,能量远远大于洪水。这一点,从舟曲县泥石流灾后看得清清楚楚。

  另外,泥石流一旦暴发,由于流程一般较短,人员几乎没有时间撤离,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他介绍,按照泥石流规模大小划分,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大于1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属于特大型泥石流。

  从全球来看,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有50多个。1970年发生在秘鲁的瓦斯卡兰泥石流,造成伤亡2.3万人;1985年发生在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灾害,造成2.5万人死亡。

  90%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在雨季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指出,泥石流灾害近期多发,主要原因就在于降雨。进入雨季后,局地单点暴雨很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据统计,90%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都发生在雨季。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山区,这些地方地质背景比较脆弱,山高坡陡、风化强烈、土层松散,山体很不稳定,一旦受降雨触动,就容易引发灾害。专家指出,近些年,由于建房占据河道等人为因素影响,也使得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所增多。

  王宇认为,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大旱灾情或许也是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一个因素。

  他说,持续干旱导致土壤失水干裂,削弱了斜坡土体结构的完整性;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地表裂缝发展;旱灾导致植被成片枯死,大大降低了斜坡植被的护坡和保土保水功能;干缩裂缝、树木枯死后留下的根孔,增加了雨水下渗的有效通道,更易于地下水软化、潜蚀土层而诱发滑坡。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防与不防不一样

  陶庆法介绍说,我国已经对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的1640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查出24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调查还是初步的,不全面的,必须继续加强这项工作。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而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某个山体昨天可能是稳定的,今天就不一定了。因为自然的力量就是风化、剥蚀,在重力作用下削高填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

  搬迁避让,避开危险区是最好的防范方法,尤其是在泥石流沟口和沟道地区要采取避让措施。工程治理也很重要,如在上游修建拦挡坝,将泥石流一级一级拦住。此外,还有修建跨越工程、排导工程、防护工程等。对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质灾害,只能通过加强群测群防来预防。

  对于地质灾害,防与不防,有准备没准备,有措施没措施是不一样的。以撤离来说,提前做了培训、预演,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居民便知道往哪个地方撤离。反之,可能到处奔跑而闯进泥石流上游或下游区,丧失逃生机会。

  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可能是泥石流征兆

  专家指出,防范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特别要注意沟道附近的地区。当发现洪水异常,如水位暴涨、浑浊、有大量漂浮物时,应果断安排受威胁人员迁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下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雨季在山区行车,要特别留意远处山谷传来的打雷般的声响——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这时应果断弃车出逃,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上树躲避,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如果车辆被掩埋,应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救人。(人民日报 综合本报记者 胡洪江及新华社报道)

2、预防是灾害的“止痛药”

来源:科技日报 2010-08-19胡丽娟 邹晶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8/19/content_72451.htm

  8月8日凌晨1时,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的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导致舟曲县城一半以上被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类似事件还有,6月28日,由于连续强降雨,贵州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了罕见的山体滑坡,37户村民共99人被埋,一些农户的房子几乎全被泥石流掩埋。7月13日凌晨,云南省巧家县小河镇发生的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

  这都牵动着中国亿万人的心弦,“痛”成为今年夏季的代名词。

  其实,滑坡或泥石流灾害一直以来都不是新鲜事,但为什么类似的灾害总是发生?“伤疤”好了后我们能不能记住“痛”?

  众所周知,夏季雨水多,植被不好的地方很容易发生泥石流,这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和处理事情的态度有所不同。

  近日,遇到好友从日本出差回来,她告诉我,六七月的日本同样大雨倾盆,正处于梅雨季节,但关于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的报道却很少见。

  日本属于山地较多的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1%,且人口密度相当高,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密度国。为什么会较少发生泥石流?据说,除了与它的山体大多植被比较好外(森林覆盖率高达67%),还与他们根深蒂固的预防意识有关。

  从箱根到东京,很多都是盘山公路,被夹于两边丘陵之间。令人意外和“好奇”的是,山坡上除了植被还“长着”一排排不锈钢栏杆,栏杆上下之间大约相隔一米左右,这些不锈钢栏杆几乎把道路两旁的山体“团团围住”。可以想象,经过这样的保护,即使有一些大点的松石掉下来也会被下面的栏杆接住,而不至于滚到公路上造成车祸和人身伤害;另一处景象是,公路边围起了一个看似事故现场的区域,围起的空间几乎看不到山体滑坡的滚石等。大家猜想,或许是有人发现有石头松动,于是管理部门提早划出的“事故”空间,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哩。

  对照日本的做法,算是体会到何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再看看我国最近频繁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可以看出,预防是所有类似事故或灾害最好的“止痛药”。

  尽管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专家在贵州现场实地勘察完大寨村后分析说:贵州关岭县“6·28”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其识别和防范难度很大。但也许正是为了避免更多类似的“罕见”灾害,我们才更需要预防。对于那些经历了今春旱灾的地区,“久旱后必有大灾”的“自然规律”也应牢记。要及早做好护坡或转移村民的准备。同样,泥石流也是如此。“眨眼”之间,“席卷”而来。真要到了那时,预警也是徒劳的。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应该大力普及和养成。用今天的话来说,草根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因为,任何时候,只有把民众的意识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些行政命令、规章制度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社会才会稳步向前发展,而对于自然灾害来说,它同样是“金科玉律”。

3、黄河十年行之五――三门峡水电站看沙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没有想到,在三门峡水电站第一次看到了泥沙能“表演”得那么精彩。

2010年8月15日7点,因为我们坐三十七人的大轿车出了点问题,我们本想只是在外面看看的三门峡水电站,成了今天的重点。之所以一开始想放弃三门峡,是因为,我们觉得三门峡已经有了比较一致地评判。特别是同行黄委会的齐璞高工,对河流的整治持有的那么肯定的态度,也认为三门峡修建中的理念是错误的。

也是在齐璞先生的努力联系下,三门峡景区的找了一个对这个工程有着十分正面认识的导游为我们做了认真地讲解。

黄河

黄河流域地形图

三门峡模型

拦腰截断

导游告诉我们: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导游还很自豪地告诉我们,现在修建的大坝,包括三峡,都是用机械化修建的。而三门峡却是人工建造而成。她特意把我们带到了当年贺敬之写的“三门峡梳妆台”这首诗前说,这首诗很长,我只给大家念两句。她选择的两句是贺敬之在三门峡大坝修建之前和修了后写的两句。一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另一句是:黄河之水手中来。

在这位导游看来,三门峡大坝的修建,就是我们人类可以摆布黄河的结果。

黄河之水手中来

已经沉在水底的梳妆台

已经没有了的峡谷

这两张照片要说也都算是绝照,因为被称为三门峡的梳妆台,现在已经沉没在水库中。唯有这张照片还能让我们看到它当年的模样。而被称为娘娘河的峡谷,也随着大坝的竖起,人们只有在照片中才能看到它的绝壁了。

在这个只有一种声音的展览馆里,我们倒也学到了新东西。我是从这两张照片中知道了黄河四汛,看到了一年当中,哪几个月水里的含沙量,会比其他月多些。

黄河四汛

瓶中看河

黄河四汛为:桃汛、伏汛、秋汛、凌汛。人们从这些字面上就不难看出这四汛发生的季节和特色。不过,从展览中,我们并看不出,三门峡大坝修建起来后,这四汛还有吗?

而这十二个瓶子码成的一排,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此行选择的几个取水样的点,本来是想看看水质的不同。可是问了几个专家都觉得我们这种取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取的时间和地点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要是把这一路走来取的水样不用来看水质,而用来看含沙量,会不会对整条河的含沙量的不同,有个比较呢?为取水样找到了新的可能,算是今天的收获。

一条母亲河,有太多的内含。在一个如今有了那么多争议的水坝展览馆里,只有它的丰功伟绩,而对不同意见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遗憾。

当然,时代还是进步了。想当年,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和广电总局实习生温善章对三门峡大坝设计一直持质疑态度,认为利用高坝大库进行蓄水拦沙不适合黄河这样泥沙含量高的河,这会给上游带来很多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在多快好省地建设新中国的思想指导下,反对修大坝,几乎就等于反革命。

这几个小岛已经沉在水里

一步跨两省

不出黄万里和温善章二人所料,工程投入使用仅1年后,库区就淤了15亿吨泥沙。工程设计之初发电挡沙的效果不但没有实现,还使位于大坝上游的渭河河床不断增高,洪水泛滥,造成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

2006年,我到陕西华县采访,当地人指给我看了因渭河河床不断抬升,一方面,河上的桥在被沙埋了后,不得不在桥上再建桥,以至当地出现了桥上桥,和桥上桥上桥。

而我去的前一年,2005年渭河的一场秋水,让渭河成灾直到第二年的春节,水还没有退去,灾民们还住在救灾的帐篷里。

同行的齐璞高工认为,虽然这个工程被认为是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败笔,但不可否认的是三门峡的失败为后来小浪底、三峡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水坝前

沙的排山倒海

水库里的沙

2010年8月16日,走到三门峡水电站的大坝前,不管对这个水电站持有什么态度的人,都不能不被眼前的阵势所震惊。黄河,竟以这种形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照片一定不是当艺术片在拍的。可被人工“雕塑”的黄河,却用它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它的艺术魅力。

昨日我们见到了小浪底排水排沙的奔腾咆哮。今天,再一次见到了三门峡正在空库排沙的惊天动地。站在这泥沙的世界,看到这泥沙的飞舞,即使是照片,也不能不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这想象,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早已经超越了对水电本身所具有功能的认知。

沙的世界

沙在吼

沙,沙,沙

齐璞告诉我们,空库排沙是把库区原有的蓄水排空以后利用上游洪水冲刷库区淤泥。这样不但可以输送上游来沙,还能带走一部分库区原来淤积的泥沙。所以从大坝排沙洞出来的是很稠的

齐璞一辈子致力于黄河的治理,并认为自己是书生。他近年来无论走到哪,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同行与非同行都在宣传自己的理念。就连我们这些不一定同意他的观点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是多么执着自己认准的路走。

三门峡电站没有发电,在排沙

打水

取自三门峡水库的水样

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齐璞告诉我们:黄河的泥沙随洪水而来,利用洪水输沙入海在下游治理上又具有长远意义。黄河上水库的大量兴建,流域水库群的运用,水土保持与灌溉的发展,下垫面巨大的变化,洪水发生的机会与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为了保持洪水的造床和输沙入海的能力,不再需要宽河削峰。近年来对黄河窄深河槽泄洪输沙规律有了新认识,下游河道具有极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刷槽和淤滩没有必然的联系,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指明方向。在目前条件下,生产堤的存在是必要的。

齐璞说,三门峡水库改建后“蓄清排浑”运用的减淤作用已经使花园口以上河道基本不淤,温、孟滩区已经成为小浪底水库的移民区。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后,全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冲刷,高村以上河段平滩流量增大到大于5000m3/s,但河道依然宽浅散乱,急需采用世界河流通用的整治方法――双岸整治,形成稳定的窄深河槽;通过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将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可以控制主槽不抬高。主槽过流能力增大了,漫滩机会减少了,生产堤存废争论自然淡化,滩区问题就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现在推荐的宽河治理,滩区堆沙方案没有考虑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后黄河下游出现的新情况,不能反映黄河治理前景。

专家在三门峡前

录下泥浆的怒吼

同车的专家中,王建从生态与大自然的规律来说明了水电是如何破坏自然的平衡。罗康隆则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天我们所到之地,再也看不到湿地了,是这里原来就没有,还是被“规矩”了的黄河失去了自由与本来的样子。

黄河安澜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要说,我们这些关注环境,关注江河的人,从知识结构来说,是很难和齐璞对话的。但是近年来对江河的关注,对水电的认知,让我们更要呼吁的并不是能不能修水电,而是在哪些地方能修,怎么修,在哪些地方不能修,修了就会带来灾难。

很多时候技术问题不难解决,难的是如何兼顾上中下游的利益?我们可以用各种办法去“规矩”黄河,但我们无法改变黄河的本性。泥沙堵在一处,在别处就会淤积;水从这边取多了,那边可取的水就少了。所以我们想,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暂且不考虑如何改造黄河,而是考虑一下如何改造人类自己。我们是否可以减少我们的私欲,多去考虑一下生活在整个黄河流域的人?能否在关心工程建设和发电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关心一下因此带来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当然还有文化?

这就是三门峡水库

周恩来保住的中流砥柱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这个地方,发现一块巨石挡在这里,于是连砍两刀,把巨石砍成三块石头,分别是人门石,神门石,鬼门石,三门峡由此得名。现在这三块石头被淹在水下成为基石。

人类学家罗康隆告诉我们,从黄河入海口一直到源头,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晋商文化、蒙古文化、藏族文化依次呈现。而在黄河建造的3000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库,不知淹没了多少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了解和记录的文化。

如今,三门峡电站大坝前那块水中的中流砥柱保留了下来。很奇特的是在建坝之前的几千年来中,中流砥柱无论河涨河落从未淹没在水下。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当年建坝的时候,也有人建议把中流砥柱炸掉,原因是怕它会挡住水流影响发电。在当时的总理周恩来的批示下,这块中流砥柱幸存下来,而事实也证明它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发电。

是水库还是泥库

沙景

从泄洪孔奔流而出的泥浆,感觉像一条黄龙挣扎着想要逃离束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样的诗歌现代人恐怕写不出来了,这样的景象也只能是我们的想象了。

没有想到的是,下午在我们等着修车的时候,在三门峡市内的陕州公园里,我们看到自然的黄河。或许是这两天看到了小浪底,看到了三门峡那么气势,再看到自然的黄河,觉得它真自然,而这自然,在今天的江河中不多见了,这也越发显示出了它的珍贵,和人与它和谐相处的可能。

自然的黄河

记录为的是留给未来

明天我们将奔赴潼关渭河口,三门峡大坝建成以后,位于库区的老潼关县整个迁移出来,我们要去看看那里人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在那里寻找黄河十年行将要持续跟踪十年的人家。

4、三门峡大坝从蓄水拦沙改为持洪排沙(组图)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8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p/2010-08-19/151120932979.shtml

三门峡段黄河

三门峡水电站进行排沙作业。

深黄色的泥浆在排沙作业下喷涌出来。

专家探讨黄河泥沙问题。

  2010年8月16日,黄河十年行考察团达到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三门峡水电站,在导游的指引下参观了三门峡博物馆和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宽不及400米,由神门岛、人门岛、鬼门岛将黄河水分为三股激流,相传这三岛是大禹治水时斧劈三门而得,故得名三门峡。此处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就是屹立于惊涛骇浪中的中流砥柱。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尽管设计师建议为了保证行船安全的发电建议炸毁中流砥柱,但在周恩来总理的坚持要求保留这块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巨石。

  博物馆讲解小姐声情并茂地朗读贺敬之的诗赋《三门峡》,当读到“望三门,门不在……黄河之水手中来”的时候,绿家园的召集人汪永晨皱了皱眉:“这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缺乏认知时说的一句话。”

  考察团走上大坝时,三门峡正在进行排沙。一股股深黄色的泥浆喷涌出来,再汹涌地流淌下去。同行的黄河水利科学院齐璞是黄河治理的专家,也曾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齐璞回忆,当时大坝的设计和施工是依靠苏联专家的帮助,苏联专家工作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在很多水库都出现库底涵洞漏水现象,在三门峡就没有出现,“三门峡水库是一座施工水平非常高的大坝。”但是,当初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的确存在问题,只求坝高库容大,三门峡设计的初衷是“蓄水拦沙”,也就是把黄河的泥沙拦在库区内,以此解决黄河泥沙多,水质浑的问题。但这个方案没有充分考虑黄河如此巨大的含沙量对水库淤积造成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此后三门峡先后进行了两次改建工程,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并且打开了12条导流底孔,大大增强了水库泥沙的通过能力。通过改变水库的运用方式,从“蓄水拦沙”改为“持洪排沙”,有效地改善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问题,使出库泥沙基本达到平衡,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下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5、考察团随队专家齐普赋诗讲述黄河故事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8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163220933542.shtml

  齐璞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颂黄河

  一、昔日黄河

  黄河!黄河!黄土暴雨、洪水泥沙,千沟万壑滚滚下!含沙量高,沙量大,难治理,举世无双,它是中华民族摇篮,也是中华民族忧患。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若遇大旱赤地千里,民族在摇篮中忧患。

  二、今日黄河

  黄河治理几十年,大小水库上百座,库容超过年水量。龙羊峡与刘家峡,小浪底与三门峡,四大水库把关把。防洪兴利都用水,洪峰削减量变小,河道陡来泄量大。只要河床不抬高,洪水灾害不再怕。

  三、输沙潜力

  自古黄河万里浑,泥沙淤积令人忧,众盼盛世黄河清。今日河浑治有方,沙多质变是因由。浓度增加粘性大,粗沙易浮不易沉,河床阻力不增加,输沙能力增百倍。今有渭河北洛河,比降小含沙量大,暴雨洪水把沙送,窄深河槽好输沙。可为治黄树实例,黄河多沙有出路,可谓有方无虚夸。

  四、黄河粗沙

  传说中的“粗沙”,听起来叫人骇怕,是它淤坏河道吗?其实粗沙并不粗,最易启动的粉细沙,洪水河床会冲刷,是小水淤坏了河道!洪水排沙不拦它。

  五、整治河道

  游荡河道宽浅乱,大水河势随机变,防洪出险难避免。双岸同时要整治,防止清水滩地塌,稳定主槽好输沙。

  六、洪水输沙

  洪水输沙非恒定,河道比降沿程小,河宽变窄流速加。底沙远比洪水慢,不管比降陡与缓,长距冲刷是当然。

  七、多年调沙

  小浪底水库关卡,不管水沙何变化,可通过调节升华。平时蓄水可拦沙,调节径流能发电,调水造峰可冲刷,控制洪水安全泄,利用丰水多排沙。

  八、空库排沙

  洪水提前泄空库,水位骤降淤泥塌。高含沙水流产生,库含沙量增加,洪水输送更多沙。调节泥沙库容大,空库调节能力强,河道减淤效果好,输沙用水可节省。小浪底运用整十年,下游河道大量刷,河槽冲深一米八,平滩流量已增大。今后洪水来排沙,河床还会向下刷。

  九、河口泥沙

  泥沙输送到河口,沙嘴淤进会延伸,海洋动力会蚀退。分水分沙建枢纽,多条流路经常变,造陆范围要增大。借助海岸好地形,高沙洪水容重大,异流排沙入深海。河口延伸比降平,河宽变窄流速大,河海平衡好输沙。

  十、远景展望

  大禹治水几千年,如今黄河变了样。昔日宽浅又游荡,今日高滩加深槽。河槽输沙大增加。洪水泥沙有出路,从此河床不抬高,洪水再也不泛滥,根治河害,永庆安澜。他不认识黄河,黄河也不认识他。

6、走访黄河人家:渭河边唱起老潼关悠扬的秦腔(图)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8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145920932832.shtml

渭河岸边

渭河下游与黄河交界处

住在渭河边上的刘大妈

  2010年8月16日,黄河十年行考察团来到了潼关县的渭河边,渭河在这里静静的流入黄河。考察团走访了一个渭河边上的普通农户刘金会大妈一家。刘大妈今年63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都出嫁了,儿子在西安打工。刘大妈现在和孙女住在这个渭河边的院子里。

  旧时的城墙守护着现在的河堤

  刘大妈家的院子就在渭河边,现在这附近只有她一家了。前几天甘肃省大雨,地方政府来人劝她出去躲几天。这些日子看看情况缓和了,刘大妈又搬了回来。刘大妈说:“渭河发不发水我管不了,但我就是喜欢住在水边,这里空气好,住在水边十分舒服。”

  问起刘大妈会不会担心大水把房子冲了,刘大妈说:“还是担心的。前几年渭河水比较少,但这一阵子雨水比较多,害怕上游的三门峡水库一放水就把房子给冲了。”

  刘大妈指着一段河堤说:“这一段河堤是以前潼关的老城墙,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管了。”农民自发在滩地里堆放砖头,但这种杂乱的堆放显然对洪水起不了什么作用。

  刘大妈说她曾经四处找人修护河堤,但不起作用。为什么现在的河堤还要依靠旧时的城墙来保护呢?

  害怕发洪水房子都没有装修

  走进刘大妈的小院,院子里安着卫星天线,因为害怕发大水,所以屋子也没有装修,显得十分破旧,但电视、电话、天然气炉一应俱全。刘大妈说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生活不成问题。

  一年前因为修路,她家的土地被征了,赔偿了4万块钱。地方政府答应每月还会有一些生活补偿,但现在还没有拿到。水库移民每年还有600块钱的补偿。现在刘大妈种一些菜,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卖,并且还在做扫路的工作,加在一起每个月能有900块钱。

  现在困扰刘大妈最大的问题就是灰尘。因为一年前这里修路,每天来来往往的重卡长龙扬起了漫天的尘土。刘大妈说,每天院子里、水缸里、桌子上都是一层层的土,要不是前几天下了场雨给庄稼洗了洗脸,庄稼都没法看了。而一下雨,这里的路上又都是泥。

  渭河边唱起老潼关悠扬的秦腔

  刘大妈告诉我们,她从小就住在老潼关,对潼关对渭河有很深的感情。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的时候,别人都搬走了,因为她家住在山上,所以没有搬走。

  她回忆起小时候潼关有座7层高的角楼,她现在还忘不了角楼四面铃铛风一吹就叮咚作响。后来因为破四旧,这座角楼被4辆拖拉机拉倒了。再后来,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老潼关就被淹没了。

  刘大妈记忆中的潼关已经不见了,为了三门峡水库的修建,老潼关搬迁了。这样的情况在三门峡水库碰上,在其他水库也会碰上,不得已而为之。

  采访结束,考察团成员发现刘大妈的相册中有一张当年唱戏的照片,于是力邀刘大妈唱一曲秦腔。刘大妈站在静静的渭河旁唱起了拿手的秦腔,声音悠扬。

7、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四

 

8月15日

今天我们从孟津出发。向小浪底“进军”,也是由蔡皓干作为今日记者。

我发生了一件事,在大巴课堂上读了我第一次以一个14岁的学生写集体日记。读到了结尾,有人说:“这不是速记吗?”我听到了特气人。心想:“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你有资本说我吗?要不然你试试。写到凌晨1点多,好累人,记者!还记者呢,真可笑!”我始终还是没有忍住泪水,瞧!双龙出海。只是我这一两个月以来哭的最“强悍”的一次。

后来,我们到了小浪底。小浪底已经是个景区了。我们到水库那里,可走了许多的路。我和邵侃、蔡皓干一路上聊了很多,最有趣。我们在上小浪底的路中,发现了有只从天而降一只小鸟,我们无能为力,其实顺其自然,它属于自然,而自然不属于我们,因为我们人类只是一个过客。我们在路上听到了尤老师到小浪底的建造是防止下游的洪水,在水多时就把水闸关闭(重点),也是为了冲涮河床,使泥沙淤积减少,也可以发电,但发电的电不多,同时也可以灌溉农田。在长期的淤泥中、泥沙可能沉淀使河床抬高,水库就会死亡。在时间上如果不建水库,黄河是流动的,有生命的,但有人工调节的动植物会死亡,现在人为的加固黄河两岸的大堤。其实修水库是有生命的,它是不能过度使用的,从水力到水害,变化是巨大的。我国是建造水库最多的国家,大约有87000多个。

水库社会影响?经济的影响?我觉得水库是人为的具有社会的和经济的。因为社会,人的社会,是自我需要的,它会忘记原生态,动物的需要。我问过王老师:“如果黄河没有修建大堤,没有人的治理会怎样?”“你说会怎样呢?”“有人类的需求、动物的生活”“怎样的办法可以使他们共存?”“你说说呢”“让我想想,我们必须要使他们共存。在某一段我们可以在一处设计激流区使珍惜鱼类,能在这一段繁衍生殖,在到该修水库的修水库。”“这办法好,可现在的人类忘记了原生态的动物,只是为了自己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环境”我在想:如果我们再不好好珍惜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就会成为我们的噩梦!世界是需要维护的。为了钱,人类会忘记,人类是贪婪的!所以我说社会和经济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恶化,我们需要保护,现在的黄河已经有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探究,仔细的考察,来对黄河进行真正的治理。

蔡皓干就背类!就在今天他又是记者有时主持人,被王老师训了一扽。他也挺好玩的,特幽默。

今天张晓声要走了,在离别之际我们这一堆,策了他一餐好的。也留下了经典语录。我们不是在看歌舞青春时。看得特别好,他突然来一句:“这女的是不是很好看?”我们大家哄堂大笑。他在想什么呀!特搞笑。蔡皓干对张小生:“你走之后,我们在吃饭时会给你准备一副碗筷的”这特绝,特有指标。太损人了。杨颖对杨成说:“我觉的沈劼是一个太好男人,你可以去争取争取”

还有杨成的“寻裤门”,看见了沈劼睡觉时,是我们十分无语,大家忙照相忙照相的。我们都打算做一个睡觉大相册。

8、8月17日集体日记――邵侃

 

2010年8月17星期二

黄河十年行第6潼关—壶口—宜川

安史之乱之时,唐朝名将高仙芝一句“坚守必固、出战必亡”,道出了潼关历代以来重要的军事地位,也正是因为唐玄宗没有听取这一建议,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昨晚近十点,我们抵达了关中平原的东大门——潼关,一碗热气腾腾的苞谷稀饭之后,睡了一个安稳觉。今晨七点四十,大队人马开始了关中之行。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东起黄河,西抵宝鸡,南限秦岭,北抵黄土高原,号称为“八百里秦川”。自战国起,该地区就被称为“关中”。《史记》中还将它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在远古时代,这里是干旱带“游耕”的发祥地,这样的生产方式支撑了历史上所称的夏、商、周“三代”文明。但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到今天后,由于地表植被多次被人为毁损,导致了严重的地表径流切割,致使高原台面已经严重破碎,形成了沟壑纵横的景象。

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渭河口。思考着尤联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渭河河道淤积是否严重;渭河进入黄河是否顺畅;三门峡水库对渭河的影响,大队人马来到了渭河口。多少个世纪以来,把黄河变清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它象一个永不泯灭的梦。新中国曾经把这个梦全部寄托在三门峡大坝上。然而,黄河并没有变清,滚滚泥沙淤死了三门峡大坝,回水倒灌泾渭河,淹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千古民族夙愿,又一次在混沌的黄水里化为泡影。短暂的考察、交流过后,大队人马在渭河口岸边留影,拍出了据罗康隆教授评价为自大家出发以来,感觉最自然、笑的最灿烂的一张“全家福”。

接下来,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在汪永晨老师的带领下去采访一户黄河人家,一部分人回到车上继续“大巴讲堂”。据汪永晨老师介绍,采访的对象是这户黄河人家的主人翁是一位62岁的女性,具体内容丽娜会有详细的记载,兹不赘述。大家都说整个采访中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女主人翁在黄河边来了一段秦腔。我没有现场听到,不知为何却感受到了歌声里的那种苍凉。有人说过,中国文化中有某种宽容恶势力的成分;也有人说,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中有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致命弱点。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论断,但却经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

采访很顺利,师傅(王建老师)和赵连石老师的“大巴课堂”也很精彩。师傅给我们讲了应该学会用生态学的观点看问题,抛弃传统的“技术乐观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遵循生态学的六大定律——环境承载律、资源承载律、物物相关律、相生相克律、能流物复律、稳定协调律。学会按照生态学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会站得更高、看问题更全面、社会发展更长远。这不正是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完成黄河行这一壮举所要呼吁的吗?

也许是几天的日夜兼程使大家都有些疲惫,下午的大巴上较往日安静了许多。话题女王杨颖近两日晕车加中暑,使车上少了很多犀利的笑声;蔡皓干同学由于昨日的日志得到了98分的评价,也仿佛觉得自己已经由非主流变成引导潮流,中规中矩起来。这就使得车上的气氛更显沉闷。一头被拴在市区当场挤奶出售的奶牛的出现打破了僵局。丽莎、师傅(王建老师)、杨颖、冰燃等都冲下去拍照。师傅说他看了特别难受,其实我也是。因为生命是平等的,很难说一只苍蝇和一个人谁活的更高贵。不管是任何生命,都没有权利将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而人类对于其他生命,却往往缺乏应有的尊重。

接下来的时间,大巴车在黄土高原上艰难前行。很遗憾,我们没看到壶口瀑布。不过高原台面上工整的旱地梯田和山野间成片的向日葵,略微缓和了我们看到千沟万壑的黄土地时的沮丧心情。黄水、黄土、黄种人,这是一种多么神秘的自然联系,它仿佛让人相信,这个黄色人种的皮肤就是被黄水染成的。我一直是有“黄河崇拜”和“黄土崇拜”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看到渭河和黄土高原,心里却凉凉的。

因为近两日的行程比之前的安排有所延误,大管家俞新兵老师更辛苦了,一帮老小的吃喝拉撒睡,真是难为她了。

都说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却能为了同样的追求一起行走在黄河沿岸,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缘分。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又是天各一方,但回想起来我们曾经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过,我们曾经一起坚持这样一段行程,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所以,继续加油。

9、8月15日集体日记――蔡皓干

 

集体日志    2010/8/15

抄录人员:非主流志愿者:蔡皓干

黄河十年行第4

早上,八点半从孟津集合出发,其间南方电视台加入大车,并且迎来了目前最小的志愿者,经过短暂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小浪底。

小浪底水库修建于平原和山地的交汇处,自2000年开始启用至今已历经10年的风雨,其主要目的在于能更加有效地对黄河水进行人工调节,从而更好的控制黄河水,其次能利用黄河水进行发电,并利于周边农作物的灌溉。

但进行人工调节的同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它直接导致了黄河水的断流。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着驯服的口号,有些人为了在短期内出现成效,疯狂的修建水库,全国水库高达8万7千座,其中目前真正有用的有多少?我们修建这么多水库到底是为了什么?摆设的水库直接等同于建筑垃圾。

黄河曾经水量580亿立方米,而目前我们已经用掉了300亿立方米的水,为了维持生态,最少需要200亿立方米的水,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问题就是泥沙的淤积问题。如果水量不足。水流的冲击将无法带走泥沙,导致河床上涨,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在参观小浪底的途中,一只受伤的鸟从空坠落在我们身边,怜悯,但我们无能为力,是否黄河有一天也会让我们无能为力,让我们只能成为边上的一位看客。

今正好赶上水库泄洪,壮观,凄凉,黄河是有生命的,而如今它只能在人为的控制下,做出那种看似壮观的景象。在黄河的身上,套着3000多的枷锁,受人摆布。这就是我们歌中唱的那条龙。

最早踏入太空的人说,长城可以从太空中看见,后来说这是假的。是不是会有一天,黄河血液流光的那一天,再有人踏入太空观看中国的时候说,黄河的存在,是假的。

离开小浪底,部分人去采访了黄河人家,了解了一下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对他们的影响。

饭后,下午2点多,经过了将近6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三门峡。由于时间原因,原定当天考察三门峡的计划被往后推迟了。

今知道了几个名词:

一、水库寿命

目前,光在黄河上就修建了3000+的水库,水库寿命的问题很犀利的摆在我们面前,水库寿命主要取决于水库的泥沙堆积速度,长期的泥沙堆积就会造成水库的死亡,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二、河流人工化

随着水库的建立,人们正在将自然河流人工化,在人工化的同时,一个理念我们不应忽视,那就是黄河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利用水库对其人工的进行截流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1、河道中的水生植物的死亡2、珍惜鱼种无法洄游产卵

小记:作为一个90后,参加这个活动之前,我抱着旅游的心态来的。但经过4天的观察了解,让我不由得对黄河的现状所担忧。不知道全程后我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今日娱乐榜关键人物:

1、杨成

关键理由:目前嘘声最大的扫盲初级班毕业的集体日志作者

2、张晓声

关键理由:今日有事被调离,但我们一定会为他在餐桌上多摆一副碗筷,以此缅怀。但目前缺其本人一寸黑白照一张(正脸免冠)

3、王建老师

关键理由:酷似大话西游中的罗家英,被我们亲切的叫做师傅

4、沈劼

关键理由:(此段建议删除)睡相,我们在整个黄河十年行车上睡姿大比拼中,目前沈劼第一

最后感谢晚上沈劼独家赞助的啤酒

10、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将完成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8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9/105320931333.shtml

  解振华: 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将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本报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刘世昕)现在已经到了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冲刺阶段,在今天举行的“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如果到年底,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能实现的话,相当于过去5年间,全国节约了6亿吨标准煤,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解振华说,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5.61%,距离年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各地都加紧了节能减排的步伐。

  在这个与低碳相关的论坛上,作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部级官员,解振华首先号召现场的男士都脱掉西服外套,摘下领带,这样会场就不需要太低的温度,也算是为减排作出的贡献。解振华说,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排放空间受到限制的大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解振华带来的数字是,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9%左右;2009年,风电装机的年增长居世界第一,累计装机容量排名世界第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等集热面积居世界第一;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 20.36%。

  解振华介绍说,我国政府近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又一重要举措是,一些省市被列为低碳省、低碳市的试点,他们将从地方未来经济发展的全局来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今天的论坛上,解振华还特别透露,今年10月我国政府将在天津承办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届时将有世界各国的谈判代表前来参加公约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的谈判会议,这是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为今年年底召开的墨西哥坎昆会议作出的贡献。

11、北京今年首发地质灾害预警 五区县发生灾害可能性较大

来源:新京报 2010-08-19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8/t20100819_321561.html

从昨夜起至未来三天,北京门头沟、房山、怀柔、密云、平谷等地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昨日17时,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3级预警。这也是今年北京首次发布。

气象专家称,昨天夜间开始,北京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

东部地区将有暴雨

从昨天下午开始,北京出伏后的第一场雨如约而至。“我们将天气预报及降雨量情况发给国土资源局,他们再综合各种情况,然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气象专家介绍,这是一次全市性降雨,东部和南部比较大,西北部地区小一些。各区县的降雨情况是,密云、平谷有大到暴雨,顺义、通州、大兴、房山有大雨,城区、怀柔和门头沟有中到大雨,延庆、昌平是中雨。

北京市气象台昨日下午预报,昨夜到今天上午,北京市将出现明显降雨,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有20~40毫米,东南部地区会出现超过50毫米的暴雨。另外,20日到21日还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

昨晚21时55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受强降雨云带影响,预计未来12小时内,北京东部地区将有暴雨,部分地区伴有雷电。

五区县发生灾害可能性较大 

昨天17时,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称,预计未来3天,门头沟中南部、房山中北部、怀柔中部、密云西北部及东部、平谷东北部等地区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据介绍,地质灾害预警主要在北京汛期发布,2008年7月4日,2009年7月23日,北京均发布过地质灾害预警。今年则是首次。

区县应对

脱险措施提前公布

怀柔从2007年开始启动山区险村险户搬迁工作,至今已有3797户搬进了平原村。针对尚未搬迁的村民,已制定公布了“泥石流的危害以及脱险措施”,告知村民一旦遭遇大雨,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等。

雨量超限组织转移

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村庄及病险水库下游的险村已安装简易雨量监测桶,接到灾害预警后,村里将有专人盯着看降雨量,一旦降雨量超过警戒线,就会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区政府有关部门也有相应应急措施。

专人监视天气变化

进入汛期后,地质灾害易发区基层单位为农户发放了安全避险转移明白卡。接到预警信息后,基层单位有专人值班,监视天气变化,一旦有可能发生灾害,将通过手机、喇叭广播、敲锣打鼓等方式及时通知群众转移。

地质灾害预报等级 

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3级以上公开发布。

险村险户及时转移

密云将根据日降雨量来启动避险措施。预报有大到暴雨天气时,各包村干部提前进村,落实险村险户具体的转移地点,无法就近安排的险户辖区镇政府安排专车提前接出危险地区。当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时,组织危旧房户转移;降雨量达80毫米并没有减弱趋势时,立即组织泥石流易发区险户转移。

危险区域逐户排查

平谷区有泥石流沟52条,分布在镇罗营、金海湖、大华山等6个乡镇16个行政村,涉及400多户村民。上周开始,镇级防汛领导小组逐户排查危险区住户,安排临时转移。(记者林文龙 杜丁 傅沙沙 王姝)

12、神华下属煤矿环境违法行为被叫停

来源:财新网 2010年08月19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19/n274322870.shtml

大柳塔煤矿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扩大产能的部分,遭环保部叫停,并被处以10万元罚金。分析人士认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处罚力度太轻,已无法适应建设项目中环境违法案件激增的现状

  【财新网】(记者 张瑞丹)国家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叫停了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大柳塔煤矿中擅自扩大产能的部分,并处10万元罚款。

  8月16日,环保部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了这一处罚信息。经环保部派出机构——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下称西北督查中心)调查核实,早在2006年,神华的神东煤炭分公司柳塔煤矿位于大柳塔井和活鸡兔井的煤炭生产规模,便由原本的860万吨/年扩大至2100万吨/年,洗煤厂由原来的1200万吨/年扩大到2200万吨/年。

  按照规定,建设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之前,需向环保部门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过验收后方可投入生产。

  而西北督查中心通过调查发现,神华的这家下属企业不仅未依法向环保部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且在配套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的情况下,即将主体工程投入生产。

  环保部于8月6日给神东煤炭分公司环保部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认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关于 “三同时”制度的规定。

  所谓“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而防治污染的设施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神东煤炭分公司于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对大柳塔煤矿擅自扩大产能的部分停止生产,在该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依法投入生产。

  此外,环保部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对神东煤炭分公司处10万元罚款。这已经是该条例所能赋予的最高处罚额度。

  行政处罚决定书还显示,神东煤炭分公司于2010年5月27日明确表示放弃陈述、申辩和听证要求,接受行政处罚。

  财新记者获悉,这起环境违法案并非首例“先上车,后补票”的案件,同日遭到环保部通报的还有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一座1200立方米高炉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于2009年3月擅自开工建设,并于2010年1月正式投产。后经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现场调查确凿后,由环保部责令其改正,补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分析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环境违法成本低,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愿守法经营。更有甚者,环境守法意识淡薄,利用环保违法行为获利。1998年11月18日开始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已经走过近12个年头,其处罚力度已无法适应建设项目中环境违法案件激增的现状。

13、2010极端天气科学应对:首防“小灾大殇”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8-19

http://www.022net.com/2010/8-19/423351292958734.html

    简要内容:没有多少人会料到,2010年春节前后,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而更没有人能想到,我国极端天气的序幕竟然会由此拉开。在中国,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多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个原本拗口的专业气象术语,开始频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没有多少人会料到,2010年春节前后,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而更没有人能想到,我国极端天气的序幕竟然会由此拉开。

  极端天气及其所带来的气候灾害频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防灾减灾能力的不足。如何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的发生,不仅考验着政府及公共机构的履职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也考验着每个公民的防灾与避险意识。

  不妨将目光放得稍远一些: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他们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一语成谶。

  仅2010年,俄罗斯出现10世纪以来的最高气温,干旱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洪灾惨重,而强降雨也导致印度河出现110年以来最高水位;刚结束高温天气的中欧多国,转瞬暴雨成灾;在中国,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多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个原本拗口的专业气象术语,开始频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每个人都在关心:地球到底怎么了?面对“天灾”,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历史罕见”变成常见

  无需数据做支撑,也不用拗口的专业术语,“反常”已经成为今年天气气候的最直观感受

  没有多少人会料到,2010年春节前后,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而更没有人能想到,我国极端天气的序幕竟然会由此拉开。

  旱情持续到了5月下旬。就在人们刚要松口气的时候,从5月20日开始,强降雨开始突袭我国南方几省……雨一下就到了7月。

  南方洪涝的同时,北方则“高烧”不退。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42℃以上,7月份,北京有10天出现超35℃高温,成为10年来高温天数最多的一个7月。

  然后是“南北换岗”,南方的洪水“流”到了北方,甘肃、新疆洪水泛滥,吉林松花江流域全线遭灾……北方的高温“烤”向了南方,8月份至今,南方各地接连出现高温酷暑天气,上海连续39℃以上高温天数超过历史记录。

  专家表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就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用老百姓的话说,‘极端’就是‘少见’,一般情况下,如果概率出现的比较少,在5%或10%以下这种概率事件就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大风、暴雨、暴雪等。”

  其实,无需数据做支撑,也不用拗口的专业术语,“反常”已经成为今年天气气候的最直观感受。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4、环境污染:政府管了,老百姓买单了,企业呢?

来源:时代周报 2010年08月19日 吴娟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819/n274322274.shtml

  访谈嘉宾马军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4月20日,美国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致7人重伤11人死亡。在漏油的57天里,至少有200万桶原油流入了墨西哥湾。演变成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油污大灾难,沿岸各州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也难以幸免,各种生物每天都在遭受“灭顶之灾”。

  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其比作“环境9·11”式的悲剧性事件。事件的始作俑者英国石油公司,因此可能支付的巨额赔偿为600多亿美元。

  7月3日,紫金矿业集团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导致部分河段水质污染、大量鱼类死亡、大批渔民血本无归。而此次污染事件直到9天后的7月12日才对外披露。

  7月16日18时,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导致了部分原油泄漏入海,至少造成附近海域50平方公里的海面污染。在事件过去后的半个多月里,第一责任人是谁,究竟有多少原油流入大海,一直没人解答。而赔偿程序也尚未启动。肇事方之一的中石油始终未在大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亮相。

  怎样找到责任人?

  时代周报:最近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危机事件,比如说墨西哥漏油、中国大连漏油,包括紫金矿业污染。尤其是这次漏油,英国BP在第一时间就成为事件责任人,并且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把BP罚垮了,英国经济也要受到影响,但它还是难逃其责。而中国的中石化、紫金矿业,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正式的责任认定。

  马军:对比国内外最近发生的一些环境危机事件,可以看到国外对于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会有更清晰的要求,企业也会为出现的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我国,常见的状况是企业责任承担不足,导致实际上最后是由社会承担后果,表面上是政府买单,实际上是由社会掏钱。

  在大连漏油事件中,最初在政府认定责任人的时候,就没有提到中石油这个巨大的企业在事故之中的责任。这种指向就有干扰,最后的责任方也就变得更加模糊。清理油污的巨大的经济投入,包括将来造成损失的赔偿,包括生态环境恢复的费用,到底日后应该由谁来买单、是否能充分地给予补偿,在责任人不明确的情况下,全部变成了问号。

  但在国外包括BP在内,在被认定责任时,它也是很想推给它的合同商的。但国外环保危机事件的处理后面还有一系列制度保障,BP无法推卸责任,只能顺应政府的要求。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顺应这样一个要求,最后依然会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制约到他,比如一方面会有政府对他的严厉处罚,一方面会面临大量的民事索赔。此外,司法系统对于环境案件的审理是比较积极的。通过司法认定的赔偿,对企业会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它不先去承担责任,最后也难逃在法院被判处巨额赔偿的结果。

  时代周报:目前的状况是一旦企业出事故,要政府去承担责任,当然政府有这样的公共职能,也的确应该这么做,但如果只是由政府出钱的话,相当于所有的纳税人为此买了单,其中企业的责任在哪里呢?

  马军:是的。政府可以出面去应急组织这些工作,但最后的承担者必须要非常清楚,就是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比如说在美国,奥巴马就说得很清楚,这个责任不能是别人的,必须是BP,政府可以出面去做这些事情,但是BP必须为所有的所做的工作买单。

  这一点,在我国常常是模糊的,有可能最终的费用有一部分由企业承担,但企业会承担多少还没有明确的量化机制。政府出面组织这些工作,但政府不是第一责任方,所以在索取赔偿时,公众不能直接找政府,很多时候必须要向责任方申请赔偿,但由于前期都是政府在前面处理,反而使得企业被隔离保护在后面。当然这里面因素也很多,也有当地政府和企业盘根错节的关系,像紫金矿业就是这样,很多地方其实都有这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政府在追责和索取赔偿上不能像别人那样硬气。

  如何罚得你不敢再犯?

  时代周报:责任认定之后要如何处理?

  马军:国外政府对此类事件的处罚是比较严厉的。但对我们来说,有些企业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出现这种污染问题,比如紫金矿业,其在全国多个地方的分公司都多次出现过超标违规问题,而一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紫金矿业的案例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有违规排放超标的污水,通过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直接进入汀江,这是属于环境违规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出现,而且这些问题至少从去年九月份到污染事件被披露时都没得到解决。

  时代周报:为何有些企业会年复一年地交罚款而不去解决问题?

  马军:就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索赔的机制,像紫金矿业的问题,无非也就是由当地政府出面,把这些死鱼收购掩埋,动员当地民众转产。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这些企业不可能吸取教训,不可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如果一个企业不断出现违规的情况,还可以堂而皇之的正常生产经营,这是不可想象的。首先,问题不解决,罚款的额度很大。其次,在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从发生问题到被完好地解决,花了多长时间,就按日处罚,累积的额度就会很大。但在我国,就是一次性处罚。而且还常常可以商量,比如本来该罚10万元,最后交2万元算了。一次性的罚款,很难对企业产生约束作用。尤其是大企业,可能几天不开治污的设备,节省的成本就把罚款抵消掉了。而且这个罚款的额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中石油曾引起松花江污染的问题,最后也只罚了100万元,而这远远不能补偿污染造成的严重损失。

  知情权如何法定?

  时代周报:一旦发生这种环境危机事件,国外的做法是马上就会启动一套应急方案,这个方案里面会有针对各方解决的措施,比如针对民众、针对肇事企业、针对媒体等等。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马军:中国近年来也在建立这个机制,因为近年来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也在逐渐完善这些应急的机制,包括新修订的法规也有相关的规定,比如在《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的时候,专门有针对出现紧急污染事件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应对,不同的事件应该向不同的部门报告等。

  但是和国外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是,法规里没有明显地规定应该向社会公告。以紫金矿业的案例来看,它出现拖延报告至少9天的问题。因为这个法规没有要求必须要向社会公告,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它拖延报告是违法行为,于法无据。在《水污染防治法》2007年修订的时候,就只规定向政府部门报告,没有规定向社会公告。这就未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使公众可以规避防范风险失去了法律保障,这点是比较重要的。

  要求企业定期公布排放数据,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数据。像化工、冶炼、开矿这样的企业,他们排放的很多物质都属于有毒有害高危污染物,像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有要求,每年要公布排放数据。公布之后,一些环保组织会把数据做成各大公司排放排名表,排放量大的企业压力还是很大的。这样等于是以公众知情的这种力量,促使企业主动地减排。

在整个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杜绝问题,但起码不会像我国这样频繁发生事件。因为他们能做到防微杜渐,把环境风险在平时就识别出来,解决了。这个监管的体系,包括监管企业排放行为。因为处罚严厉,使企业知道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而我国常常是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很多企业宁可交罚款也不解决问题,有些大型企业甚至把排污的罚款做进自己预算。

15、如何帮助污染事故中的受害农民?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19  王伟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18_662704.html

     近年来,工业“三废”排放及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而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农业环境污染事故100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以上,涉及耕地1万多公顷,受害农民100余万人。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如何及时查明污染原因,找到污染源,采取果断措施将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是事故发生后的头等大事。

  各方主体无意或有意延误鉴定时机,破坏鉴定现场,妨碍鉴定工作开展

  在参与调查的多起事故中,我们发现:事故发生后,各方主体均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无意或有意延误鉴定时机,破坏鉴定现场,妨碍了鉴定工作的开展,降低了查找污染源的概率,增加了事故原因调查的难度。

  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事故发生后,农民首先会找到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农业局或环保局,要求组织专家调查事故原因。接到报案后,农业局一般会委托农业环保监测站,环保局会委托环境保护监测站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勘察、采样分析。如果事态比较严重,仅靠一个部门的能力无法查明真相,受理部门会向当地政府报告或者让受害农民直接向当地政府报案。政府受理后,一般会责成主管农业或者环保的副县长牵头,成立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全权负责事故调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则会组织本县或者本市(地级市)环保和农业环保领域的专家调查事故原因。但这些专家受诸多因素影响,往往会在政府主导意志下工作,加上测试仪器落后和专业知识欠缺,很难得出科学、客观的技术结论。此外,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普遍薄弱,不懂得保全证据的重要性,没有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采集土壤、水、大气、农作物等样品,或者采集时没有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在地方政府解决无望或者政府的解决方案对农民不利,被迫进入诉讼、需要委托鉴定时,因案发时水、大气等污染物的消失或土壤中污染因子的降解,鉴定现场灭失,原始鉴材不复存在,致使鉴定无法进行或者无法得出科学的鉴定意见。

  排污企业则会想尽一切办法推卸自己的责任,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弱化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在笔者参与调查的一起事故中,某化工企业排放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全盐量均超标,废水进入农田,势必造成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死亡。但这家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模糊了对事故原因的判定。企业首先采取措施使自己的废水达标排放,开启污水处理设备以应付相关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调查,然后通过专门的排污管道排放废水。其次,寻找证据,将农作物的死亡归结于诸如田间管理、化肥和农药施用等方面原因。再次,采取措施拖延时间,破坏鉴定现场。这些措施最终奏效,专家的技术鉴定因为现场部分灭失、致害物质消减等原因,无法判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只能得出“疑是”的结论,企业责任得以解脱。以因果关系鉴定为基础的损失评估鉴定因为失去承担对象而无法进行,最终以农民的自我承担和地方政府的微弱补偿了事。

  基于税收、就业等因素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或多或少会偏袒污染企业,污染企业更是有恃无恐,不把环保放在心里。在一次调查中,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说:“对于企业,生产永远是一线,环保是二线,主抓生产,环保其次。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永远不如生产,当生产与环保发生严重冲突时,要生产不要环保。”他们认为,环保搞不好,顶多是罚款,是撤领导,事实上地方政府是不会让企业破产的,政府还指望企业上税。而生产搞不好,企业就要倒闭,很多人就会面临生存问题,社会也会面临稳定问题。事实上,有的地方政府并不是真心想查明事故真相,而是抱着蒙混过关的心态,采取消极调查的方式应对污染事故和受害农民。

  关键在于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事故调查规范

  受害农民、排污企业、地方政府的上述行为,不仅妨碍了污染原因的调查,而且造成事故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为事故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笔者认为,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事故调查规范,规制受害农民、排污企业、鉴定机构等主体的行为,规定事故调查程序和技术规程,是及时查明事故原因,排查污染源,消除污染隐患的关键。

  调查规范包括但不限于证据保全、法律援助、技术流程等制度和内容。证据保全主要包括:受害农民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或者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的方法和程序;样品采集和封存的条件,如在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最好是公证机构见证下,委托相关专家及时采集相关样品,并予以封存;样品处理方法,如对于需要立即检测否则污染因子就会降解甚或消失的样品,在政府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及时委托权威机构检测,并由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单;证据保全协助制度,如关于证据保全费用的问题,受害农民可能拿不出,法院应当先采取保全措施,及时保全证据。由此产生的费用,可以考虑由当地政府或者法院先行垫付,待案件判决后责成败诉方承担。

法律援助主要是为受损农民提供法律上的援助。事故发生后,由地方政府或者有关机关指派富有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经验的律师,参与事故调查。一方面,指导农民及时采取合法、妥当的证据保全措施,保存鉴材,保护鉴定现场;另一方面,协助农民选择鉴定机构和技术专家,并监督鉴定人或技术专家的技术调查过程。技术流程主要是规范鉴定机构和技术专家的技术仲裁或鉴定过程,规范从“案件受理——现场勘察——制定采样方案——现场采样——样品运输——实验检测——结果分析——得出技术结论”的整个过程,每一环节都规定具体的程序和技术要求,以保证技术结论或者鉴定证据最大化地接近事实真相。作者单位: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6、水源地告急

来源:南方周末2010-08-18徐楠 吕宗恕 实习生 王桢楠 发自上海 北京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71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统计,湖南和安徽省的河流最为堪忧,安徽和江苏省的湖库水源水质最差,地下水水源最差的是山西省。

水源公共危机多出现在集中式供水。2005—2008年,全国大约6%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发生过重大事故或两次以上的一般事故,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

全国尚有近11%的城市仍未制订水源地污染的应急预案。

水源地威胁

8月4日,环保部和地方省市环保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广东汕尾陆丰大安镇进行水质抽检调查。一个小镇水厂管道里流出的自来水,锰含量竟然超出国标12倍。

7月,松花江经受数千只化工原料桶的挑战,身受外洪和内涝双重夹击的永吉县,正是吉林市的水源所在地。

也是这个7月,丹东饮用水净化处理工作遭遇了1995年以来最严峻考验,由于上游普降大到暴雨,鸭绿江水浊度成倍上升,水源区域取到的水满是泥沙。正常情况下10-15度的浊度,7月29日达到300度左右。

8月15日,特大暴雨泥石流侵袭后的九寨沟县城,水源受到重大污染,全城停水,恢复供水时间还不能确定。而在甘肃舟曲,暴雨导致供水瘫痪。应急的办法是另辟取水口。

相比自然灾害频繁威胁水源地,中国水源地更是受到多种有机物的污染。近几年来,频发的公共环境事件、生态灾难开始危及饮用水水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学者郑丙辉、张远、付青在调查各地饮用水水源地后指出:“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中检出数十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危害。”

2005年,环保局对全国56个城市20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显示:水源地受到132种有机污染物污染,其中103种属于国内或国外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环保部污染物控制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到2008年,全国大约65%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均发生过重大事故或两次以上的一般事故,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仅2008年一年时间,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理的135起事件中,就有46起涉及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目前一般所称的“集中饮用水”,是指“能够供一千人以上,而且有管网铺设的”饮用水供给。与之相对的是“分散式供水”,主要在广大农村,他们直接采饮浅层或深层地下水。在我国,前者大约覆盖四,五亿人,后者大约覆盖七八亿人。

更重要的是,在水源地恶化的情况下,全国尚有近11%的水源仍未制订相应的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另辟水源地

“从水源地的角度来说,有五分之一的水是不达标的。”石效卷说。作为水源地的水体形态,最常见的包括江河、湖库和地下水。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的研究结果是:湖南和安徽省的河流最为堪忧(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分别为71.40%和3.07%),安徽和江苏省的湖库水源水质最差(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分别是60.28%和46.7%),地下水水源最差的,是山西省(地下水水源达标率为54.16%)。

谈起中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的问题,“水源不足、水源污染”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最直接的评价。相比水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饮用水水源污染显得更加突出。

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199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升高到83.31%和27.71%。

环保部提供南方周末的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656个城市和1675个县城所在镇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4002个,不达标水源占19.74%。2009年,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共监测39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水量为73%。

数据反映了水源改善的速度。但在马中教授看来,“不是污染减少了,只是水源地改变了”。

过去十余年间,诸多省会城市的原有水源地因供水不足或遭污染被迫废弃,纷纷开辟新水源地。合肥市历来靠巢湖滋养,因为巢湖严重污染,不得不基本废弃这一水源地,2004年转向大房郢水库;历来喝渭河水的西安市,也因为渭河重度污染,不能饮用,转向李家河水库取水,并且实施了黑河饮水工程、引乾济石及引汉济渭工程。

北京市2007年实施了引温入潮跨流域调水工程;上海市由于上游太湖和本地污染、需水量过大、咸潮入侵等现实因素,正在开辟新的青草沙水源地。广州市则实施了西江引水工程。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城市则实施了“引松入长”、“引黄入呼”、“引汉济渭”、“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

新水源地的开辟正成为各省市避免水源污染的关键举措。“环保部一直强调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备用水源地,比如说无锡,在2007年前都是用太湖水,2007年之后就以长江作为备用水源地。”石效卷说。

护水之难

石效卷认为,这些年国家在水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往好的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环保部实施全国城市饮水环境保护规划,获得中央财政每年约2000万的支持。

2008年2月,再次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获得通过,6月1号开始实施。其中第五章是关于饮用水安全,规定了排污口设置、建设项目管理、人为活动等各方面内容。比如一级保护区不允许有排污口。

然而,护水却是非常之难。目前,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还有很多地方根本不能全部监测。另外国家还没有专门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地方专业人员紧缺、监管队伍还也存在问题。

对水源地面临的环境挑战因素,石效卷的概括是:“上游来水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等。”

目前,大多数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江河湖库,特别是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郑丙辉等学者在《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一文中透露,全国31个省份只有西藏和新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不存在上游来水超标的问题,其余地区上游来水水质不达标现象都极为严重。

除了常规污染,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还面临着突发事故的潜在威胁。马中教授认为:“常规污染依然存在,而酿成事故就是累积造成的。此外还有一些人为原因:比如管理失误、操作不当,还有偷排等。”他特别提醒了今年的特殊因素,即自然灾害对突发性事故的诱发作用。“核心是国家的污染源太多,很多是隐性的。”他补充道。“开宝马,喝污水,这是对现代化的讽刺。”石效卷说。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强调,饮用水安全,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这是环保工作的底线,是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17、天灾频发 流言风行 “2012”末日传说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8-18冯洁 特约撰稿 肖潇 实习生 陈周 发自北京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65

在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难频发面前,2012末日传说风靡全球,这背后是当今社会人类面对自然灾害、金融危机、食品安全、恐怖活动、生存压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之时无力的恐惧。这一切,最终统统被打上末日传说的印记奔涌而出。

什么最热?2012

亚马逊网上书店与“2012”有关的书籍达到了386本。

一边是地震、大旱、地陷、洪灾、火山、泥石流爆发,一边是各种场合里热火朝天的末日讨论。“2012”已然成为网络最热门的话题。

24岁的工业产品设计师邓梅,就是这么毫无征兆地在夏日的北京街头,被两个传教士拉住说了两个小时。这个混迹于豆瓣和各种国外网站的“80后”回忆说,如果不是电影《2012》,如果不是以“世界灾难多发”为开头的布道触动了心思,她不会停下来听些“如何救赎”之类的蠢话。

看过灾难电影《2012》后,在影视公司工作的崔欣,个人在淘宝网的消费记录一路看涨,各种各样的逃生自救物品被她搬回了家。她甚至购买了一款产自日本的救生哨,哨子中间可以放置个人身份信息的纸条,因为“如果在灾难中昏迷了,救援人员可以用这个名字来呼唤你,这样你醒来的几率会大很多”。

崔欣并不孤单,她的一位闺蜜就专门买了套DVD版的自救教材。崔欣没有经历过地震,却有个唐山大地震幸存者邻居。正在热映的《唐山大地震》把邻居的故事画面化了。看完电影后,她第一时间在豆瓣上成立了“2012避难方案研究所”小组,还买了《2012》的影碟给父母看,于是崔家现在总也少不了常备的饮用水和食品。

这股“2012”之风最早起于网络。

目前,豆瓣网上与“2012”有关、成员超过50人的小组,有至少13个,且都成立于2008年以后。百度“2012”贴吧,至今已有约41万个主题,其中2009年10月以后创立的主题超过38万个。新浪微博2010年7月的数据显示,“2012”成为“1小时话题榜”上排名第四的热门话题,而排名前十的话题中,有5个是关于灾难的。

以网民王大帕为首的“2012自救会”豆瓣小组,宣称要筹款造一艘诺亚方舟,还公开征集方舟职位,要求写明“姓名、2012时的年龄、爱好、死穴和申请职位”。崔欣成立的“2012避难方案研究所”小组,发起了票选中国地区2012最佳避难城市的活动,郑州、拉萨、西安、兰州都榜上有名。

当然,也有许多网民质疑2012,比如“2012什么都不会发生”小组的组长Verona就说,“如果你正在浏览Google搜索页面和论坛泛滥的末日谣言而不加思考的相信……恭喜你,够天真。”还有一个小组叫作“活到2013年向玛雅人比中指”,戏谑之意不言而喻。

起初,江晓原对2012并不在意。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曾在上海天文台工作过十几年,也是个科幻电影爱好者。直到有一天,严肃的科学杂志《中国国家天文》找上门来,江晓原才意识到,“2012”俨然已成“显学”。

江晓原发现,电影《2012》公映后,跟“2012”相关的书籍开始畅销,而这些书的作者往往并不是科学家。截至2010年7月,亚马逊网上书店与“2012”有关的书籍达到了386本。

灾难推波助澜

“不是自然灾害增加了,是有关自然灾害的报道增加了。”

一切似乎发轫于一部灾难电影,但更多的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找到了的“预兆”。

今年4月,正在武汉读研的刘洋收到一条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四月飞雪奇观”的短信。她的第一反应就是,“2012要来了,天气太反常了”。按捺不住的她搜了一整晚关于末日学说的资料。

更令刘洋恐惧的是,当时一则关于6月13号辽宁将会出现地震的传言开始在网上流传,不仅如此,传出地震谣言的还有河南新乡、江苏南京、湖北黄冈等地。冰岛火山爆发后,一则关于“火山灰带来750年来最强酸雨”的转帖更是占据了各大论坛的主要位置。

恐慌之余,人们发现,地球“真的在变化”——世界正在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今年夏季以来,洪灾席卷了中国、巴基斯坦及多个欧洲国家,其中,中国的洪涝灾害已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仅次于1991年和1998年。巴基斯坦因洪水和暴雨造成1200余人死亡。

俄罗斯森林大火甚至逼近莫斯科,全世界开始担心俄罗斯将因大火导致小麦减产,进而引发全球粮价上涨。同样,在中国、美国等北半球多国遭遇历史罕见酷热之际,南半球多国则正在经历异常的天寒地冻。

与此同时,地质灾害也频频造访地球。四川汶川、海地、智利、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地陷,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地质灾害,纷纷披上了“末日”的外衣。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依据历史数据,绘制了一幅全球地震频率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平均每年发生一次8级或以上的特大地震,2009年的萨摩亚、2010年的智利两次大地震符合这个规律。USGS的科学家还特意说明,超过二十亿人住在不安全的地带,处在地震、海啸、大风暴、洪水和火山爆发的潜在地点。

坚信2012的人认为,这就是世界末日的征兆。因为,珍藏在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的玛雅人历书的最后一页,正是世界洪水滔天的景象。

“不是自然灾害增加了,是有关自然灾害的报道增加了。”NASA(美国宇航局)月球科学研究所、埃姆斯研究中心主任大卫·莫里森无可奈何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当科学遭遇灾难恐慌

更多的人还在加入恐惧和迷茫的队伍,甚至出现了一批以热衷救生装备,酷爱野外生存技巧为标志的生存主义者。

《纽约时报》的资深科学编辑丹尼斯·奥佛比发现,让2012的鼓吹者们醉心的证据,开始从“天体重叠”、“磁极对调”这些天文现象,转向了暴风雪、地震、干旱、洪水、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而“相比于天文现象,拿地质征兆来说事儿,是更聪明的选择”。

早前,科学家和玛雅文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路径开始追踪这个神话的起源。他们发现,末日传说的故事原料,来自古巴比伦而非玛雅。一切故事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一个叫Zecharia Sitchin的科幻作家。1976年,他在科幻小说《第十二行星》中,宣称发现了曾存在于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的天文记录。随后,南希·里德尔,一个自称是通灵者的女人,继承和发挥了Zecharia Sitchin的想法,把末日时钟定在了2003年5月。当然,那天什么都没发生。

于是,根据玛雅人的长历法,新的末日时间改在了2012年12月。也就是直到最近,这些流传已久的传说才和玛雅人终结于2012年冬至日的古老历法联系起来。

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台长埃德·克鲁普看来,2012末日预言是利用神秘主义,以及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编造出来的老把戏了。早在1938年,奥森·威尔斯在广播节目中制造了一条假新闻,导致美国听众对火星人入侵新泽西信以为真。

问题是灾难就在眼前,公众的恐惧已让科学家的辩白有气无力。这是一条网络热帖,有人宣称找到了汶川、海地和智利地震间的神秘联系。“打开谷歌地图,位置锁定成都,保持同一经度直接往北飞180度,你发现了什么?会路过海地,到达智利。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几乎完全对穿。怎么样,够诡异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东海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他觉得奇怪的是,许多坐副驾驶位都不系安全带的人,为什么会去想一个远在自己生命周期之外的事情。

美国加州居民斯科特·布隆菲在网上的留言可能会让科学家感到欣慰,“那一天什么都不会发生,除了需要买一本2013年的新日历。就像我9岁的女儿说的那样。”但更多的人还在加入恐惧和迷茫的队伍,甚至出现了一批以热衷救生装备、酷爱野外生存技巧为标志的生存主义者。

NASA保卫战

“当面临这么多的真实问题,比如全球变暖和财政崩溃,人们却在被这些谎言所吸引。”

为何人们宁愿相信2012,却不相信科学家的话?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难以回答。

好莱坞大片《2012》公映后的8个月里,莫里森和他供职的NASA,几乎被潮水般的公众质询淹没。每天有二十多封充斥着疑惑、无助和恐惧的邮件,最远的来自印度。

NASA原本为“太空生物计划”设立的官方网站,在《2012》公映后却成了神话、流言和科学的角力场。“有事儿请问天体生物学家”科学互动栏目,目前已收到超过2500个有关神秘星球和“2012”的问题,其中的200个得到了莫里森等科学家的回答。在1000多个恐慌咨询中,有一位妇女询问莫里森,她是否应该杀死自己的孩子再自杀。

莫里森愤怒了——令他生气的是制片方通过操纵和恐吓来赚钱的方式。影片的制片方之一索尼公司,为一个被称为“人类延续协会”(IHC)的虚拟组织建立了一个网站。该网站宣称,IHC科学家94%肯定,世界将在2012年毁灭。这个网站详细描述了2012年后的世界领导人选举,声称可以提供救生工具,还鼓励人们登记抽奖,以决定哪些人有获救资格。

作为反击,莫里森的一位女同事以自己宠物猫的名字在该网站上注册,居然通过了。莫里森后来从维基百科中获悉,创造这类假网站是一个新的广告策略,叫做“病毒性营销”。

天文学家们不得不承认,这部好莱坞影片,放大了人们对科学家和政府的不信任。

有人笃信,NASA已经发现了“Planet X”,即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外的“第十行星”,却秘而不宣。而这颗行星正在飞往地球、毁灭世界的途中。证据是早在 1983年,NASA的红外天文卫星在执行一项历时10个月的太空调查任务时,发现了未被确认的神秘物体。而这一结论于1984年发表在严肃的科学刊物《天体物体》上。修正后的结论发表于1987年,但鲜有人提及。

“对天文学家来说,坚持一个行星离得很近、只是不可见的说法,实在是太愚蠢了。”莫里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09年11月9日,就在《2012》全球公映后不久,NASA被迫作出公开声明,表示该类型影片中描绘的“世界末日”子虚乌有。但NASA的解释并没有终止疑虑,看看不断更新的问题列表就知道了——“为什么玛雅人的长历法说世界将在2012年终结”,“2012年会不会出现银河系所有星球排成一列、地球在中间的情景”,“行星连珠会不会引起地球磁极对调”。

“这是很令人伤心的,面临这么多的真实问题,比如全球变暖和财政崩溃,人们却在被这些谎言所吸引。”莫里森说。

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看来,“2012”是个多赢游戏,“公众获得了全方位的娱乐,商人们赚到了钱,科学家的话语权变大了”。

2012:最好的宣泄?

“2012”折射的不仅是人类对灾难和末日的恐惧,更是人类缺乏安全感和个体的烦恼。

37岁的成都音乐制作人木吉她,在网上注册了两个与2012有关的域名,2012marry.com 和2012wedding.com。他希望自己能在2012年12月20日那天结婚——那天正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的前一天。

有人在追问,如果真有末日,什么样的人能够生存下来。《2012》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安排科学家、俄罗斯大亨和总统的女儿所代表的精英们上了诺亚方舟。木吉她则觉得,那些“善良、环保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邓梅参与了今年上海世博会石油馆的设计,在世博会上的经历让她觉得,恰恰是那些被展出的、所谓的文明成果,加速了世界走向灭亡的速度。“一边使劲生产,无节制破坏,一边肆无忌惮浪费。”看到这些后,小邓在四十多度高温的北京,坚持不开空调。对“2012”的关注,让她的一个朋友成了彻底的素食主义者。

某种意义上来说,“2012”折射的不仅是人类对灾难和末日的恐惧,更是人类缺乏安全感和个体的烦恼。“他们不可能到处去说自己买不起房,吃的东西怕不干净会得病,买部车还要担心被召回,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甚至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北京大学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卢悦说。

2002年,木吉她开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十几平米,不装修,用旧设备,每天骑车上下班。他总在思考,还有什么事可以让他理想的生活状态出现,可以让人们重新回到单纯的状态。或许只有2012可以让他幻想一下。(文中邓梅、崔欣为化名)

18、科学家眼中的“2012”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8-18冯洁 实习生 肖潇 发自北京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67

全球地震频发,“天坑”惊现,干旱暴雨轮番肆虐,一场太阳风暴可能在2012年前后袭击地球……这些“征兆”科学家们如何解释?

大震频发

南方周末:汶川大地震、海地和智利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全球范围内,今年已经发生里氏5.0级以上地震近30起,其中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了6起之多。地震是否越来越真的频繁了?

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尽管有全球平均数,但地震活动从来不会乖乖地按照平均数走,确实存在平静期和活跃期。国际年均18次7级地震,中国大陆年均20次5级地震,3到4次六级以上地震,3年有两次7级地震。全球六七级地震发生的频次变化是不显著,但7级以上的大地震却不是。2004年引发印尼海啸的大地震发生后,全球进入了7级以上的大地震活跃期,而中国则是以2001年发生在青海格尔木境内的8.1级昆仑山口地震为标志,进入了大地震活跃期。这意味着确有大震增加的趋势,但这一趋势早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就开始显现,与“2012”无关。

“天坑”频现

南方周末:2010年5月,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地陷,中国的南京、长沙、广州、南昌、来宾也被称为“天坑”的地陷事件所笼罩。为什么鲜见的地陷如此多发?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专家雷明堂:地面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地质现象,而岩溶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很容易引发塌陷。岩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1/4,五大洲均有地陷区域,只是以前的塌陷报道没有那么多。危地马拉的那次地陷,经美国地质调查局确认,是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出了问题。全球的“岩溶塌陷多学科讨论会”,每两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召开一次。我去看过佛罗里达的奥兰多,地面上布满了塌陷坑,有的形成了湖泊。广西一年地陷有几十起,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目前,针对塌陷问题,国土资源部已经进化展开一次全国普查,摸清全国岩溶塌陷的具体情况。

极端天气频发

南方周末2010年的夏天,整个地球水深火热,地质灾害频发。为何会有如此极端气候现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东海:全球极端灾害气候发生频率增高,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事实。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异常,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强度也会增加。但必须注意到一点,灾害气候发生呈现出“大流域基本平稳,局部灾害增强”的特点。比如,1998年至今,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大流域的洪灾,但区域性降水在某些点上变为零星的强降水较多,比如遭受长江和汉江洪水双重夹击的武汉。而干旱更像是慢性病,但也出现了日趋极端的趋势,如今年的西南强旱。干旱和洪水的机制没有变,只是影响的因素变了,造成的灾害表现也不一样,但不会是“2012”年描述的喜马拉雅被淹没的情景。

太阳风暴大爆发

南方周末:2012年正好是太阳活动24周峰年,地球会不会遭受强磁暴影响?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磁场与磁活动首席研究员张军:按以往的经验,在太阳活动24周峰年时,发生大太阳风暴的可能性很大,但现有的科技水平无法对太阳风暴发生的准确时间、强度作出预测。风暴可能发生在2012年,也可能是2013年。至于风暴的强度,只有在风暴来临前两三天才能知道。目前我国对太阳风暴的研究以观测为主,中国科学院已经在北京的怀柔、南京、云南等地建设了地面观测站,通过大型地面空间望远镜观测太阳活动。不必为一场可能的太阳风暴恐慌。在风暴来临前,科学部门会通告电信、气象等部门关闭电子设备,使卫星处于无电状态,降低损失。

19、洪水过后,城市打“补丁”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8-18何海宁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76

持续数月的洪涝灾害,波及全国,浸透百城。一座城市如何在洪水之后修复如初?城市真正的灾害修复能力又应该是什么?六年三淹的四川广安市,在这次百年一遇的洪水后的所作所为,是城市灾后修复的平凡标本。

洪水留下的……

8月12日,洪水消退已有23天,肆虐的痕迹依然残留在四川广安市的城市角落里。

广安区规划和建设局的一楼大厅依然一片狼藉,通往3楼的楼梯上,洪水淹没的水平线清晰地刻印在墙面上,水平线以下残迹斑驳。

在区防洪抗旱指挥部,6楼会议室门口还贴着“抗洪会商室”的打印纸,洪灾时,这里增加了2部临时电话,“那几天电话就没有断过,这里从早到晚都是人。”

即便经过了半个多月的修复,在城市低洼处的街道上,树枝上依然残留着尘土,依然有商户在清理门面内的淤泥、垃圾,试图整修翻新,“屋顶全都冒顶了,急不来。”一名工人说。“114所学校受损、234所医院损毁、15500间民房倒塌。”广安市抗洪防汛指挥部官员曾如是归纳受损状况,但很快发现,这并不全面。灾后损失的数字已经几度更迭,从7.86亿,到60亿,甚至有人还提到了90亿。所幸的是距广安城区15分钟车程的邓小平故居,由于位于新城区,地势较高,没有受到洪灾影响。

广安是中国众多与水为邻的城市中的一员,渠江穿城而过。这条发端于川、陕省界山麓的河流在广安市区形成大拐弯,老城区恰处于拐弯江道的外侧,极易成为洪水冲刷地带。7月19日,上游洪峰倾泻而下,整个老城区——广安区一片汪洋。

这是广安市163年来遭受最严重的一次洪灾,因连日持续暴雨,渠江水位在7月19日夜间竟陡涨了11.8米,终于越过了脆弱的堤防,“差30公分就到3楼了。”广安区规划和建设局杨先劲副局长说。最终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全部被淹没,40万余人受灾,所幸无人死亡。

地方政府已经多有防备,洪水前,区规划和建设局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宾馆临时办公,但还是没有料到水位持续上涨,又不得已再次搬家。

四川广安爱众股份有限公司是地方寥寥可数的大企业,主营广安市的水、电、天然气供应。这家上市公司第一时间发布公告,稳定投资者情绪,“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了财产综合保险,此次自然灾害亦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预计本次自然灾害对公司年度经营业绩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不幸的依旧是大多数。最终,洪灾造成了垮塌户、需重修的危房户共3970户,集中在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经不住洪水冲击和浸泡,沿江的乡镇是最惨的。”广安区民政局程泽建副局长说。

这几乎是所有受淹城市的共同遭遇。今年以来,洪水淹没了中国数百个城市,吉林、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接连暴雨滔天,洪涝不断。8月13日,甚至地震灾区汶川县也被洪水包围,再次成为空城。

稳定受灾民众显然是城市平稳修复的大前提,目前,广安市政府对上述倒房户补助资金1万元,另补助1万元用于重建的基础设施。“我们正在省上争取资金。”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程泽建希望,“集中安置,统一规划,不在淹没区重建。”

拖拉机的大用场

洪水卷裹了大量的淤泥、垃圾,遍布大街小巷。“城区像被拍碎的豆腐”,7月21日,23万名因洪水转移的灾民陆续返回家园后,扑面而来的正是这样的场景。

水退后,清除这些不速之客成了城市重建的第一道工序,这也是最头疼和繁重的工作。

淤泥阻碍道路,垃圾堵塞下水道口,如果不及时排水,低洼处依然积水,面临二次水灾的风险。“最深的淤泥有上米深,最浅的也有数十厘米。”浓洄街道办党工委徐回升副书记比划着腰部,示意有齐腰深的淤泥。

地方政府熟稔于此,并早有筹划,洪水前,从市、区到街道办、乡镇,已层层下派任务,筹备清淤人手和设备。“发布灾害预警那天,我们就开了3个会,建设局主要承担清淤工作。”杨先劲介绍。建设局为此准备了40多台装卸车、90多台运输卡车,洒水车只有2台,又向环卫、消防部门借了几辆备用。

不过,仍有没预料到的疏漏之处。清淤时大车无法进入小巷道,而且车身过高。万急之下,区农机局想了一个办法,紧急调动了20辆拖拉机进城,这些不起眼的农耕车辆竟成了得力帮手,穿行大街小巷,连续跑了4天。

广安区政府给出了“水退人进”的策略,水退到哪里,清淤就进行到哪里。临街商户自行清理户内,清街人员先把淤泥里的杂物清理出来,再用推土机清除稀泥。地势的复杂最终使得大量的清淤工作主要靠原始的人力完成,铁锹、脸盆、水桶各种工具都上阵,有时干脆直接用手捧。

与清淤并行的是大面积冲洗。“那5天,一个消防栓每天用水50多吨。”爱众公司的总工程师金晟回忆说。再然后则是消毒,垃圾五花八门,容易引发传染病和疫症,消毒是重要的环节。而清理出来的淤泥、垃圾拉到城外的填埋场时,还要进行再次卫生杀毒。

垃圾分类是顾不上的,“时间太紧,为尽快恢复,根本没有时间和人力去分类,车拉上马上就走。”杨先劲无奈地说。

数以万吨的淤泥、垃圾的清理,最终耗费了近5天时间,几乎集中了城区政府所有人力。

清淤之后,便是检点市政设施的受损状况。在洪水前,沿江的136盏路灯、城区的垃圾桶都被拆走,尽可能减少城市重建成本。目前,这些市政设施已布置到位,重新修缮街道路面,扶正、清洗树木。

沿江显著位置的商户招牌则由政府部门统一风格恢复,这大致花费了20多万元。 “我们正在申报国家卫生城市,这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恢复城市风貌,一要干净,二要整齐、规范,现在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8月20日之前全部恢复。”浓洄街道办徐回升说。

水电大抢修

在淹没区,城市水电皆断,市政的应急救助电话已经被打爆,没有电力水源供应的医院几乎形同虚设,这是修复城市另一道重要课题。

广安市在渠江边有4个供水站,是附近乡镇的水源地,覆盖人口46万多人。提水用的沉井位于江内,机电设备和部分输电管道也都在水里,这次几乎都被洪水淹没,损坏严重。

“损坏的原因主要是沙石淤堵,洪水、杂物的冲击,把线路冲断,机泵运转不过来,瞬间电流过高,一下子就烧泵了。”广安区供水总站杨建明站长说。

机电设备的修复非一日之功,但必须立刻保证城市临时的日常用水,以免抢水风波出现。在受损最为严重的代市供水厂,杨建明与附近的一家国有火电厂协商,动用后者的4台消防车,全天候向乡镇供水。在覆盖人口最多的石笋供水站,则是启用备用水库,用水泵抽水供应。“水库后来几乎都抽干了。”一名水务局人员说。

“修复工作必须得分轻重缓急,我们先搞供水站,然后再找供水管道。”供水站的修复令杨建明很头疼,沉井堆满了淤泥。他们想了一个巧办法,用搅拌机搞混井内水浆,再抽出水里的机电设备进行冲洗,但大部分已坏,只能重新找厂家定做。

这次洪灾中,城区和乡镇的供水管道总计约4000米被损坏,大部分埋于地下。除了通过管道两端的电表监测之外,很多乡镇只能靠抢修人员的经验判断,一是用肉眼观察地下水管是否漏水,二是在夜深人静之际,把耳朵贴在地上,听是否有漏水的“汩汩”声。

如同市政及早撤走路灯、垃圾桶,电力的抢修工作在洪水之前也已开始。在市民搬迁的同时,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开始挨家挨户拆电表,在渠江边有10个乡镇,共5000多只电表被抢救出来,“还有变电器、配电瓶,能拆走的都拆走。”金晟说。在洪灾中,爱众公司出动了1500多人抢修水电。

不过,仍有5000多只电表泡水了,这也是对洪峰估计不足的后果。甚至架设临时照明时,随着水位从18.8米,到22.1米,直到25.3米,不得以两度更改安置高度。只要水涨上来了,一接到通知,工作人员立刻启动吊车,拿下照明设备就走,重新寻找高处。

电力修复循序渐进。“先是检查供电线路,第二看变压器,第三是入户的配电瓶,最后是检查各家各户。”金晟介绍说。

电力公司采取分片区修复的办法,将供电设备拆下来清洗,清除淤泥、杂物。每组抢修人员都自带了一个小型发电机,用于吹干供电设备。

很快,7月22日,城区居民90%恢复供电。目前电力损失正在测算,据最初的预计,损失达1亿多元。

不设防的城市

广安是屡遭洪水侵蚀的城市,在2004年、2007年已两度爆发洪灾,损失惨重。2007年“7·7”洪灾,也导致广安、渠县等4个县市的部分老城区受淹,20多万人紧急转移。“每次损失都不小于10个亿。”广安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这也意味着,每次洪灾过后,清淤依旧,消毒依旧,水电抢修也依旧。

与广安类似的陕西安康市,也是今年洪灾的重灾区,该市市委书记刘建明就直言,“这里有一个怪圈,受灾了重建,重建了再受灾。”他的构想是“按城乡统筹的思路,使生活在不安全区域内的农民,走出不安全的区域,由城市接纳”。

广安何尝不想,“如何处理洪水与老城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让人很来火的问题”,上述干部称。但老城至今仍无整体搬迁的计划,广安市水务局局长徐元武坦言。

于是,城市的防洪能力只能靠堤防工程设施。渠江防洪堤的总体规划是在2000年开始进行,目前国家投资6550万元建设广安段一期工程,续建工作仍在进行,还需4800万元。据区防洪抗旱指挥部官员介绍,二期工程已在申报,需要投入1.47亿元。这些资金缺口,至今还是缺口。

然而,这些防洪堤工程都是按照2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设计的。现在看起来,远远低于广安历年所遭受的洪灾水位,广安几乎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至于每次洪水来袭,城市的基础设施依旧止于应急补丁的状态,却是不争也无奈的事实。

2007年,渠江边的供水站只有一个。在供水站站长杨建明记忆中,当时洪水过后,供水站只是架设了一根电杆,将埋地的输电管道抬高,避免再次被水冲毁。

这次洪灾之后,杨建明准备了一个新的安全供水预案,将对沉井进行封闭,加固输电管道。这套方案可能会减少供水站今后在洪灾中的损失,但不可避免仍要停止供水。

区供水厂附近的国有火电厂这次几乎没有损伤。杨建明也曾去询问过,回来后只能摆摆手,“我们不可能建成那么好。火电厂投入了上千万,我们哪有钱?”

按照他的测算,如果要真正实现洪涝之中安全的目标,每个供水站需投入上千万资金,那么水价随之上涨,可能从目前的3.3元/吨升至六七元/吨,“老百姓不可能买得起。”

因为城市防洪能力的落后,可能累及城市其他先进的做法,爱众公司的工程师介绍,广安城区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所有电缆都埋地,但洪水一来,就全部泡汤。电力公司正在准备改成电杆明线,提高高度,尽量避免再次被水淹没。如果这样,这实际上是走了城市规划的回头路。

20、科技日报:面对环境污染事件,找谁要赔偿?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08月19日 李禾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9/091520930511.shtml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如今,距离紫金矿业集团所发生的污染汀江事件已有一个多月了,但是国家有关部门对紫金矿业集团的经济处罚却迟迟没有出台,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企业污染事件,到底该对企业“开出”多大数额的经济处罚?如何才能形成威慑力,避免其他企业发生类似污染事件?

  ——— 事件回放 ———

  赔偿方案未出,股价不跌反涨

  7月3号15点50分,在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集团旗下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防渗膜突然发生破裂,含铜酸性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其中约9100立方米污水外溢至汀江。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

  7月12日晚上,即发生污染事件后9天,紫金矿业才向社会发布公告,并将事故原因归咎为“前阶段持续强降雨”。

  7月16日22时30分左右,紫金矿业下属的紫金山金铜矿应急中转池再次发生渗漏,初步估算,约500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汀江。

  如今,上杭县渔民已被要求“转产”,居民不敢饮用自来水、食用当地鱼类……

  正当公众纷纷指责紫金矿业缺乏环保责任时,紫金矿业的股价却在逆市上涨。虽然在污染事故被披露后出现了短暂的股价下跌,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上涨甚至涨停。数据显示,7月,紫金矿业整体涨幅为1.98%,但8月以来,该公司的股票涨幅已经达到3.55%。8月17日的收盘价为6.51元,紫金矿业继续小幅上涨1.56%。

  ——— 现实困境 ———

  罚款上限不超过100

  当紫金矿业将事故原因归咎为天灾时,7月16日,福建省环保厅官方网站指出,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是造成这次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其防渗工程不堪一击;6号渗漏观察井与排洪洞被人为非法打通,为污水直接排入汀江提供了通道……对原因的分析无一不是指向“人祸”。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对此次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毫不意外,他认为,紫金矿业迟早会发生污染事件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此话的依据是紫金矿业的环保现状。今年5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情况的通报》,在被通报批评的11家问题比较严重公司的名单上,紫金矿业名列榜首。

  面对当地民众和生态的巨大损失,对这样的企业究竟该罚多少钱呢?

  其实,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43条的规定,“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经济损失的30%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100万元”。2007年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向松花江水污染事故的“元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该公司处以100万元的罚款。

  “连这么重大的松花江污染事故,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也只被罚了100万,紫金矿业的罚款很难超过这个数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说。

  显然,根据《环境保护法》第38条、《水污染防治法》第53条以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43条的规定,100万元的罚款已是最高限,顶破天了。但对紫金矿业而言,100万元只是企业2009年50亿元利润的1/5000,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 专家建议 ———

  受害人可据《侵权责任法》索赔

  “污染罚款难以突破百万大关,很难对污染企业形成威慑力。但污染赔偿上不封顶,污染事故的受害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赔偿金额以受害者的实际人身、财产损害为计算基础,可以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甚至能让企业倾家荡产。”竺效说。

  竺效说法的依据法律是今年7月1日起生效实施的侵权责任法。

  “任何一个侵权案件,侵权人都不会愿意多给予赔偿,还会辩解说自己不应该承担责任。但被侵权人完全可以依据法律进行起诉要求赔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说。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仅适用于7月1日起发生侵权行为所引发的民事纠纷。而中石油大连海洋污染、紫金矿业污染事故正在其适用范围之内。

  竺效说,侵权责任法中专设了环境污染责任一章,“这给公众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息,造成环境污染,污染者不仅要受到政府的行政处罚,还构成了民事侵权,公众可以依据该法律进行起诉。”

  杨立新说,“侵权责任法加大了对被侵权人的保护力度,如强调了环境污染的无过错责任、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等。”

  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

  我国已经进入污染事故频发期,竺效认为,面对环境风险监管和损害赔偿的问题,如何解决污染企业与受害人,污染企业和国家、社会的矛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化解这一矛盾的紧迫性需求”的有效工具。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使受害人得到相对及时、充分的救济。竺效认为,这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最直接优势,受害人可以从具有雄厚财力的保险人处迅速获得理赔,避免了因加害人财力不足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发生。

  据业内人士粗略分析,紫金矿业今年将有近4亿元收益受到此次污染事件的影响。而如果将污染清理成本、环境恢复成本、生态损害等全部计入,加上企业无法复产对员工以至社会的影响,事故造成的实际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这些数字。

  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开始试点绿色保险,也就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据了解,紫金矿业所在地并非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区域。竺效说,从理论上分析,紫金矿业将需要独自承担全部损害赔偿并承受自身损失。如果企业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情形就会有所不同,将避免企业因沉重的赔偿负担而影响生产,甚至破产的困境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既能避免责任企业因承担的赔偿责任过重而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又能避免企业处理受害人索赔事务的繁琐和矛盾的不可调和。

  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

  竺效强调,仅依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体系。

  他说,一个完整的环境侵权赔偿体系应包括污染者自身、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和国家兜底等层次。如对特别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保险不足以支付全部损失或不属于支付范围的,除了企业自行支付外,可考虑行业基金;行业基金也不足以支付的,可以寻求综合性区域基金或全国性基金理赔等。一个完善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体系需保险、基金、财政资金三者全部完备,环环相扣。

  环保信息需强制披露

  “如何让企业真正重视环保问题,避免更多的污染事故发生?信息公开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发生污染事件的紫金矿业、中石油等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及时公开污染信息是他们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股民应当担负的责任。”竺效说。

  竺效认为,目前很多申请企业污染数据信息公开的要求,经常被以“商业秘密”为由而拒绝。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汪劲,是《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起草人之一。他说,目前,申请公开的信息被保密现象比较严重。“我国企业本身也很少公布污染排放数据,甚至不公开。”

  “商业秘密的认定程序,后面的监督和救济机制都不明确,而2009年最高法院出台的解释中也不能解释该问题。建议借鉴其他领域的法律,比方说有关于商业秘密保护、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法里的规定,一些不涉及国家、商业秘密的应当公开。”竺效说。

  ■ 新闻缘起

  赔偿方案“难产”迟迟未出

  在“7·3”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后,尽管紫金矿业的部分公司管理人员被立案调查,但针对福建省上杭县受灾渔民的赔偿问题却一直未有进展。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8月10日,上杭县出台了网箱养殖户上岸转产补助和扶持政策。

  该上岸转产补助政策,对养殖户按核定的网箱面积给予20元/平方米至40元/平方米的补助。同时,政府还出台一年期(至明年9月)上岸转产扶持政策。对拆除网箱上岸的养殖户,按每人每月100元、30斤大米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半年转产过渡费。

  对于目前上杭县政府提出的转产方案,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上杭县境内水系密布,各溪流呈树枝状分布,水产养殖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行业,转产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远之策。

  而市场猜测,紫金矿业之所以迟迟不推出赔偿方案,就是无法拿出一个令养殖户满意的解决上岸后生计问题的方案。

  据了解,8月6日前后,前往上杭县调查紫金矿业污染的三部委联合调查组已返回北京,迄今尚未公布有关调查结果。紫金矿业方面也一直坚持称,需待调查组全面了解情况,并出具相关意见后,再出台赔偿方案。(据新华网) 

  ■ 延伸阅读

  浙江环境污染责任险签下第一单 

  大连、福建汀江、墨西哥湾……一连串污染事件,在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破坏的同时,也凸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日前,平安产险绍兴中心支公司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浙江环境污染责任险第一单,总保额50万元。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今年6月,浙江保监局和省环保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主动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一到两年的试点工作,初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据了解,此次平安产险开发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进一步拓展了保险责任的赔偿范围,不仅包括因突发意外事故引起污染损害以及由此导致的第三者人身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还包括第三者发生的清理污染物费用、投保企业控制污染物扩散所产生的施救费用以及诉讼费、律师费、调查取证费等在内的法律费用。

浙江保监局产险处人士表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业性强、风险度高。该局和省环保厅拟确定台州、嘉兴为试点地区,并确立一些易发生污染事故的医疗化工企业为试点单位,推广此项保险。此外,还将逐步建立防污染宣传、监督检查、承保、理赔数据等信息交换平台,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促进环境保护、保护受害人利益、维护环境污染企业经营稳定、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的作用。

21、舟曲重建 求偿生态“积年欠账”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08月19日李泽民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819/n274314656.shtml

 在受到特大泥石流灾害重创后,甘肃舟曲的重建工作日前已经展开。甘肃省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称,在舟曲重建规划中要突出生态项目,把生态恢复、地质灾害治理作为重点。

  8月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称,此次灾难主要是因地震和气象等原因所致。

  而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舟曲县境内,生态环境恶化已持续了半个世纪。将生态恢复作为重建重点,某种意义上是偿还经年生态欠账的应有之举。

  翻开800多页的《舟曲县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在经历了40余年的采伐之后,1998年,舟曲全面停止砍伐林木。真正的生态恢复开始于2000年,当地人称“造血工程”。数据显示,10多年的“造血工程”后,舟曲增加了13.9万亩植被。

  尽管目前的森林覆盖率距数十年前的70%仍相差甚远,而大灾最终未能完全避免,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愿退耕还林等政策切实得到执行,从而能偿还积年的生态欠账。

  今非昔比的森林资源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舟曲县林线逐年后退,如1996年的统计数据就显示,舟曲县当时的林线后退普遍达到10公里。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林地,曾经“万山皆翠”的舟曲美景,如今已变得名不副实。

  作为地质方面的专家,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桢曾多次到舟曲进行调研。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及舟曲的生态时他表示,“现在白龙江流域已基本上没有多少森林可供砍伐了,上世纪90年代还有一些。到当地看看,感觉真让人心疼。”

  而在《舟曲县志》里,昔日的舟曲“森林茂密,野生植物达1300多种,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覆盖率为4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同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2%)。”不过,这样的表述已成历史,劫难始自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大炼钢铁,大片森林遭到毁灭;后来的乱砍滥伐越演越烈,全县森林急剧减少,这也导致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屡见不鲜。

  堪称疯狂的伐木并非没有引起当地人的警醒和保护意识。1983年,舟曲县委、县政府曾联合发出《关于严肃处理破坏森林案件的规定》,首次通过填补制度漏洞来制止没有节制的伐林行为。以1981年为例,舟曲全县查处毁林案件13件,没收木材10万立方米。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权威资料表明,此后的乱采滥伐并未完全得到有效遏制。

  砍伐后水土流失严重

  舟曲县憨班乡距县城有25公里,该乡境内森林覆盖率曾达到30.31%,是全县天然用材林分布区之一,但据《舟曲县志》记载,“自60年代始自现在,大部分森林被砍伐,幼树未成林,水土流失严重,夏逢暴雨,大小沟泥石流暴出。”

  和憨班乡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弓子石乡,全乡植被覆盖率最低时为7.11%,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而中牌乡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更只有5.53%。按照舟曲县当地多名护林员的说法,“现在这些乡镇的森林基本上都消失了,山上光秃秃的,有的山顶只有几棵小树。”

  数十年经久不息的砍伐,使得舟曲各个乡镇的森林面积出现全面萎缩。

  记者掌握的一份资料表明,以前舟曲县采伐后的木材大部分按计划外调,除陆路外运外,水运流送到四川昭化贮运场。仅1984年一年,陆路外调木材就有51万立方米。

  《舟曲县志》称,大跃进期间,两水(舟曲)林业局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盲目生产,掠夺性地采伐使森林资源遭受到惨重破坏,截至1960年累计采伐19.07万立方米。1961年停产,8个林场缩减为两个。

  但仅过4年,大规模采伐又开始恢复。从1965年到1978年,采伐量达180.32万立方米,外调及流送150万立方米,占采伐量的83.19%。

  由此可见,相较于炼钢毁林,当地林业部门从60年代中叶开始的全面砍伐,给舟曲森林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截至1990年,采伐森林就已接近200万亩。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沙滩、插岗、铁坝、憨板4个林场,如今已面临着“无林可伐”的境遇。而毁林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24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2%。

  退耕10还林成效仍待提高

  舟曲县巴藏乡林业站长潘文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全乡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一般山上没有林木,水土流失严重。”

  1999年,舟曲县和全国许多县市一样,开始实施“天保工程”;2001年,“退耕还林”政策又开始实施,这也让多年来生态遭受破坏的局面有所改观。根据潘站长的介绍,仅巴藏乡现有退耕还林便有2463亩。

  可是退耕10年之后,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当地多位村民告诉记者,2002年左右栽种下去的小树,由于干旱、缺水、鼠害、羊啃等多方面影响,成活的不多。“栽下去容易,后续的管护很难跟得上。”舟曲县一名村支书告诉记者。

  阳庄是个有着300多人的小村,在此次泥石流灾害中,村中的道路全部被毁坏。该村村支书邱为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30年前该村的树木就已砍完,退耕还林的时候栽了一些,但都没有成活,村里现在没有树木。

  昔日的“陇上江南”如今变换了容颜。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监测站的高级工程师赵俊华告诉记者,像舟曲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域,一定要禁止伐木,同时还要大面积种植林木,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燃料问题长期未解决

  尽管实施了退耕还林相关政策,但近年当地群众仅烧柴每年就要消耗森林资源近10万立方米,加之民用木材和倒买倒卖木材,仍造成森林资源继续减少。《舟曲县志》里称,“生态环境超限度破坏引起连锁反应,已带来越来越多的严重灾难。”

  巴藏乡前北山护林员杨福太(音)告诉记者,“只有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燃料问题,舟曲生态才能保住。”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当地人的普遍赞同。受到山大沟深的阻隔,生活在此的村民仍沿袭着多年来“靠山吃山”的传统,加之家庭开支有限,煤炭、电费等价格相对较高,所以生活燃料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立节乡立节村村主任李芳明说,目前家家户户都会去山上砍柴,用于生火做饭的燃料,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还要用柴取暖。

  记者了解到,像沼气这种清洁能源尚未能在舟曲推广开来。尽管当地早已认识到燃料短缺已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并曾经为此投入30万元引进了太阳灶生产线,但要彻底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燃料问题,这些措施仍显得杯水车薪。

  让人困惑的是,白龙江流域现已有水电站上千座,仅舟曲县境内已建、在建的水电站就达300多座,然而如此之多的水电站却似乎难以解决舟曲当地的燃料困境。据杨福太称,“修水电站对我们好处有限,反而占用了我们的耕地。由于整体上网,所发的电大都输往其他地方,而每度5毛多的电费也让村民感到有些吃力,只能用于照明。”

  位于舟曲县立节村的大立节水电站于去年开始发电,但立节村并未享受到太多的利好。当时建设方对当地村民的说法是,“电站可以缓解当地的电力紧张,拉动当地经济,电站征用土地后,村民能得到补偿收入,还可以到电站里打工,为村民提供更多挣钱的机会。”李芳明对此认为,村民得到的好处其实很有限,但却承担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成本。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认为,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些特殊政策,给当地人生活用电采取优惠。“水电开发需要付出很多代价,这种代价不应由当地人来承担。”在他看来,上世纪50年代各村修建的只有几百千瓦的小水电成本很低,也不需要并网。如果发展这种小水电,当地村民才能真正获益,燃料问题或可由此解决。

  另外由于当地村民生活困难,一直以来开垦荒坡,耕地大都置于很陡的坡上,未修梯田。国家规定,25度以上的坡度,必须进行退耕还林。可是村民为了多打粮食,坚持垦荒开地。加之历年保持不变的搜挖野生药材,舟曲的植被渐被“蚕食”。

  虽然舟曲县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林区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加快林果基地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这种迟来的补救或许还需要在更长的周期内才能发挥出更显著的效益来。

22、“草原之肾”生机何日恢复——呼伦湖生态现状调查 

来源: 新华网2010年08月19日邹俭朴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8/19/c_12462932.htm

    八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作为这片草原上最知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呼伦湖再度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宾朋。然而,游客眼里的呼伦湖,却黯然了许多。近年来,对呼伦贝尔草原乃至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呼伦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惊人变化,“草原之肾”面临严重生态危机。

    “岂止是遗憾,简直是心痛”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现存最大草原。在这片草原深处,有一块被称为“草原之肾”的辽阔水域,它就是呼伦湖。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千百年来,呼伦湖如同草原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

    在满洲里小河口景区,记者见到了河南游客金铭一行。金铭告诉记者,多年前他就听说过呼伦湖,在他心中,呼伦湖本应是个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北国大泽,可如今真的到了呼伦湖畔,却不免有些失望。“水少得可怜,里面全是水藻。早知这样,我们肯定不会特意来这里旅游。”他说。

    在呼伦湖边卖纪念品的李秀芳告诉记者,她11年前从安徽老家来到了呼伦贝尔。“那时候的呼伦湖太美了,天热的时候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湖里玩,不过只敢往里面走几米,因为水太深了,怕被淹着。再看现在,水又浅又脏,很少有人愿意下去了。”李秀芳目测了一下,现在呼伦湖的水面边缘比11年前至少后退了200多米。

    “遗憾啊!不知这水还能不能再涨起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也得收摊另谋出路了。”李秀芳无奈地说。

    “岂止是遗憾,简直是心痛!”呼伦湖渔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李宝林比李秀芳更有感触。李宝林已在呼伦湖畔工作了39个年头,呼伦湖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李宝林指着远处一个土包说,当年那里曾是湖心岛,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必须乘船才能到达岛上。而如今,湖心岛周围能跑马,能走车,就是不能再行船了。那些曾在水上给游人带来无数欢笑的大小船只早已成了岸上独特的风景。更为糟糕的是,湖退沙进的情况没能避免,起风之时,湖边尘土飞扬,漫天风沙。

    “呼伦湖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肾,肾坏了,当然会出大事情。呼伦贝尔草原近些年的退化和沙化与呼伦湖生态恶化有直接关系。”呼伦贝尔市水利局工程师杨玉生说,现在呼伦湖整体水位比历史较高时期下降了4米,导致周边草原的地下水不断补充到湖中,造成草原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草原沙化和草场退化。

    据气象部门的遥感卫星监测,2000年4月呼伦湖的湖面面积为2370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6月,湖面面积只剩下了1850平方公里,整整减少了520平方公里。

    呼伦湖渔业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呼伦湖的PH值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8.5左右上升至9.1左右,盐、碱度分别增长了3倍和10倍,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增长了2.5倍和2倍。

生态恶化,成因多元

    对于呼伦湖生态日渐恶化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气候因素导致呼伦湖进入正常枯水期,水位下降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人为开发破坏了支撑呼伦湖的河流和地下水源。

    呼伦贝尔市气象台台长姜凤友告诉记者,呼伦湖位于满洲里市和新巴尔虎右旗境内。这两个区域内近10年的降水量一直低于历史平均值,有些年景降水量甚至少了一半。与此同时,呼伦湖周边10年来的蒸发量却远远大于历史平均值,因此呼伦湖水位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整个呼伦贝尔草原近年来都面临干旱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几条注入呼伦湖的河流也出现了流量大幅减少甚至断流的现象,这更加重了呼伦湖的旱情。据呼伦贝尔市水利局监测,呼伦湖周边的地下水位10年来平均下降2米,局部地区甚至达到了6米。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气候说”提出质疑。在许多人看来,呼伦湖生态恶化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连年干旱,人为因素或许才是主因。

    近年来,社会上质疑呼伦贝尔草原开发会破坏水资源的声音此起彼伏。面对层出不穷的质疑,呼伦贝尔市政府部门认为,这是一种并不科学的判断,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呼伦湖生态恶化与人为开发有什么直接关系。

    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副局长谭跃告诉记者:“呼伦湖是我们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整个区域之内,尤其是核心区和缓冲区,我们这些年进行了生态移民,严格管理,基本上制止了人为因素。”

    对于这种说法,牧民哈斯巴根等人却并不认同。“我们在湖边的确没有看到什么厂矿企业,但是周边的地下水和几条河流都与呼伦湖相通,在这些河流附近开矿建厂,就不会对湖水产生影响吗?”哈斯巴根说。

    “呼伦湖周边没有大的用水单位,就是在呼伦湖水系的几条河流上,有些矿区的疏干水也远远没有超过它的可开采量。”呼伦贝尔市水利局水政科科长成永会认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呼伦湖生态恶化与当地厂矿企业有什么关联。

    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一份《关于呼伦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的报告》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分析结果:呼伦湖水域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呼伦湖水域环境变化的因素。

    按呼伦贝尔市环保局提法,人为因素基本被制止,那么《关于呼伦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的报告》上所说的人为因素指的是什么呢?成永会说:“主要是指前些年人们在湖边的过度放牧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尚未有权威科学家对呼伦湖生态恶化的人为因素做出系统调查和分析,因此无法确切得知在呼伦湖周围多远的地方开矿建厂不会影响那里的生态,也无法计算人类活动对呼伦湖生态的破坏程度究竟有多大。

   当地政府:局面能控制,未来较乐观

    呼伦湖的变化近年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呼伦贝尔市的干部群众也深刻意识到了草原生态的脆弱性。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呼伦湖的影响,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当地政府通过减少草原载畜量、引河济湖等措施,使呼伦湖水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缓。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告诉记者,呼伦贝尔这几年将草原的载畜量从600万头(只)减少到450万头(只),估计不久后将减到400万头(只)。“草原只有维持合理的载畜量,生态压力才会真正减轻。”曹征海说。

    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副局长谭跃也认为,他们有能力控制局面,实现“双赢”。为了解决呼伦湖的生态问题,呼伦贝尔市还启动了一系列引水工程,昔日干涸的呼伦湖自然保护区乌兰泡湿地已重现当年生机;海拉尔河引水工程于2009年秋完工后,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呼伦湖,减缓了其水位下降的态势。呼伦贝尔市气象局的监测结果表面,2010年春夏的个别月份,呼伦湖水位出现了增长迹象。

    对于呼伦湖的未来,呼伦贝尔市水利部门的工作者较为乐观。他们认为,引河济湖工程和湖边涵养水源的措施一定可以拯救呼伦湖,在不远的将来,呼伦湖生态环境将逐渐好转,水域面积甚至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为引水工程的总工程师,杨玉生对呼伦湖的未来充满了向往:水量恢复以后,呼伦湖的水环境以及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都会好转,渔业资源、鸟类资源将逐渐增加,“草原之肾”将恢复勃勃生机。“这对呼伦贝尔草原来说,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2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

来源:光明日报2010-08-19 杨林书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43211&cat=09C

  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指一个社会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允许、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对政府管理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又被称为环境法中的民主原则。理论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 

  公民的环境权要求环境法中应当体现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权是指公民要求享有清洁环境和管理公共环境事务的权利,大致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其中环境参与权是环境权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环境参与权要求我们的环境法以公众参与为原则,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公众参与能有效弥补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不足。对环境问题而言,仅有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执法环节存在着诸多弊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市场和国家往往不能及时对新事物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公众则是环境问题的直接承受者,他们的环境利益促使他们能及时发现问题,控制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因此,公众参与原则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不足,有效促进环境保护。 

  对于公众参与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我国公民参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宪法依据。 

  在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息知情权。2007 年4 月11 日颁布、2008年5月1日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完整的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部门规章,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一个标志。此外,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5条,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0条、第17条对于环境信息公开也有明确规定。第二是环境监督权。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9条、水污染防治法第5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7条等都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第三,对可能涉及到公众环境利益的专项规划草案、报告,发表环境评价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1条、第21条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13条等对此都有规定。 

  我国环境法中对公众参与的规定范围比较全面,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操作性规定,执行很难到位,缺乏系统的立法等,导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 

  为了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贯彻公众参与原则,更好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必要通过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和保障公众的环境参与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环境教育。首先,我国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仍很薄弱,参与程度比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所加强,但是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进一步加深环保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针对农村和城市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寓教于乐,采取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加生动的教育形式,使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贯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之中。 

  二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信息公开是环境知情权的重要内容,而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公众只有在了解环境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实际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信息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然而,目前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虽然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但是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其不能很好地落实。信息不畅通不仅让公众无法实际参与环境保护,更不利于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因此,对公众参与环保制度化,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三是加强程序保障。由于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的规定都处于抽象的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以致于公众很难在实际中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我们应当用更加具体的制度和更加可行的程序来保证公众对环境事务的有效参与,如立法规定公众参与的范围、申请方式、期限等程序性的内容,用法律手段保障公众的环境参与权,使得公众参与原则能够有效实现。

24、绿家园乐水行8月21日通知――中山公园与故宫护城河

 

上期精彩回顾

》杨春林带领大家考察“东不压桥”遗址。

》高中生付姝姝看错路线,从玉渊潭打车来北海参加乐水行。

》杨春林老师讲解北海园林,周晨介绍北京水系与北海典故。

》法国海归王泽龙有感运河衰落,扬言骑行京杭大运河。

 

绿家园乐水行8月份主题  园林水系探秘

园林是古代人文建筑的重要遗产,园林都离不开水,园林水系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遗存。北京的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与北京水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有的园林水系水草充沛?有的园林水系却干涸消失?这些变迁与北京水系变迁有何直接与间接的因果关系?会给予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面对八月份的酷暑高温,绿家园乐水行适当缩短走河路程,截取四个经典园林,为您制作了一份消暑佳品——特邀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园林与水资源双料专家杨春林老师,带您走进北京的园林水系,探寻园林水系的前世今生,倾听园林水系的悲欢离合。同时,我们也将分享园林知识,让您领略到古典园林所存贮的文化之美。

8月21号:中山公园与故宫护城河

集合地点: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门口

集合时间:8:30

出发时间:8:45

特邀专家:杨春林(园林专家)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绿家园协调人:王小娜  13581646587   杨松诺  15001206729   

门票:3元

25、8月14日乐水行—北海园林

图文 公民记者 李恒

 

8月14日继续延续本月“园林与水”的主题,乐水行的队伍在北海一带开展活动。此次领队依然是周晨,特邀了园林专家杨春林老师。

北海后门集合

一早大家便已在北海后门集合等待出发,今天的活动除了一些“铁杆粉丝”外,又添了几个“新面孔”,新面孔里竟然有几位高中生,还有几位白领人士。他们大多都是从网上看到消息,特意赶来参加活动的。待人齐之后,周晨给大家发了北京市的水系图以及今天我们将要考察的这段水系,随后他简单的给大家讲了讲路线安排。

一开始大家并没有进入北海公园,杨老师先是带着大家过了马路,来到对面的荷花市场,沿着东边的一条小径鱼贯而入。

杨老师带队

杨老师讲,元代时,郭守敬兴修水利将永定河水与温榆河水相贯通,汇集之地便是眼下的积水潭后海一带,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曾几何时“碧波万顷,水泊泽国;千帆尽处,客商云集”啊。别看来后海次数不少,可惜的是每每都是被灯红酒绿的酒吧所迷惑,且还形成了一种误区,以为什刹海不过就是一条酒吧街而已。谁知那不过是近些年人们喧嚣浮躁的表象,而事实上后海一带却有着它深厚的历史积淀。

到底现在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功能被海运所代替,所以才渐渐的变为酒吧林立、游人如织的一处体验老北京生活情趣的景点,至于这沿岸真正的老百姓过日子的场景还能有几分?套用孔乙己的那句话:“多乎哉?不多矣…”

边走边讲

穿过一条条小窄巷子、过了一条马路后,我们竟来到了后海东边绝少有人知晓的一处幽径。在向东,弯弯曲曲的河道下,一群工人们正在搭脚手架,进行清淤工作,杨老师说东城区政府目前要把这边的河道辟出来,作为景观街对游人开放。

“前面那座就是‘东不压桥’了!”顺着杨老师的手指方向,我们看到正前方有一座白色石桥,明显也是近些年才又修葺的。关于这‘东不压桥’,为啥叫‘东不压桥’杨老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对于很多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更有很多朋友都不曾听说过这里还有座桥呢?杨老师介绍说那是因为,从南方来的货船经过这里时,因为是帆船,一般的桥洞肯定是过不去的,也就是说这桥都是后建的,而原先呢,这桥上搭两条木板,每当有船经过,两边的衙役便把木板撤开好叫船通过。不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干活的衙役是要从南来的客商身上得些好处的。‘不压、不压’,说的便是这木板一撤就不会压着船了。

东不压桥

杨老师强调就他的解释,不但网上查不到,历史考证也难寻其踪迹。我们都为杨老师的知识储备所折服,当杨老师讲述的时候,即便过往的路人也不由得停下脚步驻足聆听,听到入神,还啧啧称奇。

东不压桥近景

从这东不压桥调头回身,我们又回到原点,北海后门。继而进门开始我们对北海水系的了解。进了园子,杨老师要我们先到静心斋去看看,像大多数游人一样,我们进去不过是这瞧瞧那看看的,没觉察到有啥特别之处。有金鱼池、有假山、有长廊、有树…很精致的园林小品,可除此之外还有啥呢?

静心斋讲解

通过杨老师的讲解,我们不得不佩服敬仰古人对于园林的认识理念啊。他说,你看这名叫“静心斋”,要的就是凡来此处,心静就要沉静下来,那从园林的布景来说如何做到这点的呢?我们刚从大路过来,看到开阔的水面,如织的游人,心情是爽朗的、闹的。可你往静心斋里一走,心却随着狭长的小径,亦步亦趋的慢慢沉了下来,你驻足于那金鱼池,细细品味太湖石,再注目院内四处小巧别致的亭台,这些就把你的心给收紧了、变窄了。我们听的不由得恍然间大悟。大家走了一路也多有辛苦,在此我们也体验一下古代帝王的静心之所。也趁着此时,大家也都相互的交流起来,毕竟乐水行的一个目的之一就是多交到一些朋友,一些只谈山水春秋,不问功利得失的朋友。这次活动如果说与以往人员构成上稍显不同的,就是很多的高中生来到了我们中间,他们渴望求知,虚心好学,更充满活力,甚至有个小女生搞错了今天的活动地点,不得不从玉渊潭打车赶到了北海公园。由此可见,后生可畏,他们为这支队伍带来了昂扬的进取精神和一以贯之的热情。

交谈中,周晨饶有兴致地告诉了大家关于北海的典故。谁能知道,这个赫赫有名的皇家园林竟然起源于一个梦想。传说渤海东面有三座仙山,分别是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之间有一片水域,叫太液池。山上住着神仙,藏有长生不老药。

如果我们有机会统计一下古代皇帝的人生理想,大部分皇帝的理想恐怕不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而是长生不老,得道升仙。在古代文献记载中,远在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就曾经派使臣去仙山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后来秦始皇时期,又派遣了更大规模的求仙队伍。

结局我们当然都想到了,肯定是求不到的。不但求不到神药,连派去的求药人员都极少回来。想来是没有完成任务,不敢回来吧!

但是,历届皇帝还是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组团前往,跟神仙们所生活的地方较起真来。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不再较这个劲了,找不到可以自己建嘛!他不再派遣使团寻找仙山,而是在建章宫后院挖了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将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三座山,象征蓬菜、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这样,汉武帝把仙境搬进了人间,梦想照进了现实。

此后历代皇帝都在宫殿附近建“一池三山”,来安慰自己长生不老的梦想,北海也是继承这个传统而建的。

据周晨介绍,北海最初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到了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北海建了“瑶屿行宫”和“广寒殿”,不仅开启了北海的仙境时代,更是开启了北海的园林时代。

杨老师讲得很细致

大家听得很开心

杨老师在讲解中

大家互动也非常好

周晨为大家补充一些历史知识

周晨讲解北海的典故

公园里仍是热闹非凡,唱戏的、唱歌的、跳舞的,一样不少。不过杨老师对这些可不在意,他把队伍领到一处人烟稀少之地。他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感觉走着走着一处山拦住了去处,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了,可绕过这山之后便“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在古代园林布局中叫障景法,就是让人好像感觉再别无其他之时,突然间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很多朋友这时候也纷纷的向杨老师提出了自己一路上想到的问题,杨老师一一给同学们做了耐心的解答。他说道,之前的北海是元代的朝会之所,白塔之前琼华岛上的建筑本是广寒宫,据说忽必烈曾在那里大宴群臣。而这北海的水,是来自玉泉山的御河,何谓御河?乃是专门备皇宫里用的水源,那时候,从西直门御河入城之后,沿岸百姓甚至都禁止在御河里洗手的。今日北海之水却大部分来自二次利用的中水,也就是景观用水了,肯定是喝不得的了。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水友们带着余兴边走边谈,曾在法国学习生活的白领王泽龙说,自己在香山居住,一直坚持骑车上班,现在身体越来越好。参加乐水行后,他的前期计划之一,就是要骑车沿京杭大运河一周。

IT精英阴峥业余喜爱摄影,发现了乐水行这样在周末的好活动,既能了解各种水资源现状,还能交到朋友,下次还要带朋友来。

走到北海前门,发现到底是夏日的北海最具情趣,扶柳阴阴、凉风徐徐;碧波之上、游船点点,还有那些或载歌载舞、或舒心散步的游人们都为那白塔映衬下的湖光山色平添了一份生气。

夏日的北海

美丽的北海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