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8-18

 

八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泥石流灾害专题报道:

1、中国新闻社:    云南贡山县突发泥石流 一村民小组疑遭灭顶之灾

http://env.people.com.cn/GB/12474164.html

2、中国网:      地质学家范晓:舟曲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http://news.qq.com/a/20100817/000757.htm

3、中外对话:     天灾还是人祸?泥石流灾难原因引争论

http://www.chinadialogue.cn/weblogs/4/weblog_posts/135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4、黄河十年行之四――小浪底的未来

5、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三

6、黄河新闻网:    植物专家石久达:不能只留给子孙高楼大厦宽马路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6/095220906417.shtml

7、黄河新闻网:    考察团抵达小浪底 水库修建或影响鱼类洄游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7/152520916370.shtml

 

地方信息:

8、新华网:      湖北第二大湖水生植物面临“灭顶之灾”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103239_1.shtml

9、天山网:      新疆乌仑古湖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10-08/18/content_5167407.htm

10、法制日报:    山东:损害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额赔偿

http://news.sohu.com/20100818/n274286521.shtml

 

污染信息:

11、南方日报:    广东茂名市禾苗疑受大型厂区污染枯死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8/094920922627.shtml

12、河南日报:    化工厂废水把河底烧成白色 白天停工晚上偷排

http://env.people.com.cn/GB/12473889.html

 

气候变化:

13、译言网:     全球暖化危及自然和谐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08/18/1976133_0.shtml

 

环保人物:

14、科技日报:    邵全琴:“为”有源头活水来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8/18/content_219999.htm

 

环保观点:

15、中国经济时报:  地质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需更多投入

http://www.cet.com.cn/20100818/f3.htm

 

地球故事:

16、科技日报:     俄专家称当地罕见高温干旱天气或因全球变暖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8/103820923105.shtml

 

腾讯绿色特别策划《绿问》第2期内容:

17、腾讯绿色:     汪劲:环境法治30年,为何我们未能成功?

http://news.qq.com/a/20100818/001246.htm

 

深度报道:

18、法治周末:     环境规划评估被指触及地方部门利益执行不完善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8/003520918318.shtml

19、中外对话:     挑战重金属污染产业链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3777-China-s-heavy-metal-challenge-

20、第一财经日报:   生命地图:反思“人类的足迹”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906.html

21、中国能源报:   节能减排政策重拳“水分”几何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18/2475082.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云南贡山县突发泥石流 一村民小组疑遭灭顶之灾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8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74164.html

  中新网昆明8月18日电(记者 保旭 蒋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宣传部门今日证实,18日凌晨1点左右,该州境内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乡突发泥石流,目前当地交通、通讯、电力中断,伤亡情况无法统计。

  当地宣传部官员介绍,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灾区,但由于交通中断,目前仍未能进入受灾现场。目前正在用挖掘机开路,保障交通的恢复。

  据了解,在泥石流发生后,曾有一通救援电话打到当地政府部门,声称已有一个村子遭遇“灭顶之灾”。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通报的信息显示,怒江中下游为云南省确定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随着雨季的到来,集中降雨会造成山坡土体快速饱水,山坡稳定性急速降低,导致发生滑坡、泥石流的范围增大、数量增多。

7月26日零时30分许,贡山县普拉底乡咪谷村咪谷河一水电站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11人死亡。中国水利部随后专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完)

2、地质学家范晓:舟曲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来源:中国网2010年08月17日

http://news.qq.com/a/20100817/000757.htm

范晓,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品多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中国网联合腾讯绿色频道采访地质学家范晓,深度解读了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甘肃只是一个缩影,现在全国都是这样,大规模的城市扩展、全江全流域的梯级水电开发、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到处都是工业开发区。特别是很多大型工程分布的中国西部山区,历来都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表的地形、地貌的改变,加剧地表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也会增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中国网: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次甘肃舟曲县特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范晓:白龙江流域本来就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例如从舟曲县城往下白龙江沿岸大概17公里的地段,就有13处滑坡,12条泥石流沟。其中有几个滑坡应该是全国有名的,例如舟曲县城下游5.5公里处的泄流坡滑坡,历史上多次滑动,最大方量达到6000多万方,1981年发生的一次滑动把白龙江堵断,形成一个堰塞湖,回水把舟曲县淹没了一部分。舟曲县城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滑坡,叫锁儿头滑坡,那个地方也有一个电站。这些滑坡实际上都被列入了今年甘肃省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舟曲县城这次的泥石流发生在县城北面的两条沟,一个叫三眼峪,一个叫罗家峪,它们都是泥石流沟,历史上多次发生泥石流,整个舟曲县城实际上就是建在长期以来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扇状体上。三眼峪沟距今约180年以来,就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11次,给舟曲县造成严重灾害。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8月7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92年6月4日,相当于50年一遇的流量,也是在这个地方,影响到舟曲县,当时统计的是冲毁房屋344间,死伤87人,直接损失1260万元;其它的还有1989年5月10日,毁房360间,伤51人,冲毁桥梁、公路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1961年夏,泥石流毁房160间,死伤28人;冲毁道路、桥梁,中断交通40天;1916年夏,泥石流冲毁房屋90余间,死伤63人。这些泥石流都和暴雨有关。而这次暴雨的降雨量、泥石流的规模以及造成的损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据新闻报道,8月7日晚上10点开始下雨,两个小时降雨量是90多毫米,到12点过泥石流就下来了,降雨量超过以前几次泥石流。另外,以前人口少,很多地方没有人居住,,但是现在舟曲县城的规模已经扩得很大了,占据了很多泥石流的通道。

  泥石流一个最重要的起因就是要有强降雨,加上其他的一些基本条件就会形成泥石流,这次降雨量规模很大,所以它的泥石流规模也很大,在上世纪90年代,对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的泥石流专门做过一些治理工程,包括泥石流的拦截、排导、停淤工程,但因为资金问题,工程并未按设计完成,所以这个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包括预警,因为泥石流就跟暴雨有关,暴雨下了两个小时泥石流才下来的。在强降雨的过程当中,是可以做出一定预警的。在泥石流可能通过的区域,一般是需要留出一定的排洪道,包括一定的泥石流排导工程。现在因为城市的不断扩展,很多建筑都是修在有危险的区域里面的,一旦泥石流下来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这次灾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中国网:您刚才讲到,历史上曾经建造的一些预防的工程措施,这个工程措施大概是哪一年,叫什么名字?您知道吗?

  范晓:当时对三眼峪的泥石流治理规划是在1996年,后来完成的主要是一些的泥石流的拦挡工程,就是筑一些拦挡的坝,但是这些坝是可以过水的,把泥沙拦起来,水可以流走。另外还有一些排导工程,两边修筑堤坝,引导泥石流顺着堤坝之间的沟道走。还有要给泥石流一定的停淤空间。根据2006年发表的报道,三眼峪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因后续资金的原因,并未做完,这个可能对这次泥石流造成的灾害有一定影响。

  中国网:您能不能再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强降雨的原因以及其他的一些预防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3、天灾还是人祸?泥石流灾难原因引争论

来源:中外对话 刘鉴强

http://www.chinadialogue.cn/weblogs/4/weblog_posts/135

8月7日,中国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官方宣布,截至8月11日17时20分,共造成1117人遇难,失踪627人。已解救人员1243人。

如此巨大的灾难,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说法不一。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主要原因有:一,该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植被很少,岩石以板岩、泥质砂岩等软岩为主,且破碎,风化剥蚀程度深,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二,舟曲县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三,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区,干裂的岩土遇水后更易形成崩塌、滑坡,增加了泥石流物源;四,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

但民间有不同看法。地质专家、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大规模人类工程的影响更加剧了灾难的风险。”

范晓认为,这次泥石流的爆发与当地几十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不无关系。20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当地森林砍伐严重,白龙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了大约70万亩,坡度在40度以下的土地基本已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出现大量松散泥沙物质。

范晓说,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水坝建设是造成这次灾难的直接原因。但他认为水电等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将加剧水土流失,加剧灾难的规模和频率。

范晓介绍,白龙江干流水电开发相当密集。仅舟曲境内的白龙江干流江段,就有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水坝7座。公开资料显示,2003—2007年,舟曲41个在建或已建的水电站工程合计扰动地表面积达322.83公顷,弃渣达3834.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开始,舟曲县政府大力修建水电站,从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中国西南部因为地质脆弱,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些环保组织和个人曾联名质疑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水电开发的安全性问题。这封联名信称,水电工程不论边坡的大规模开挖,还是水库淹没后公路、隧道的大规模重建,都会给水库沿线的岩体带来破坏,在强震发生时可能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堵江淹没、堰塞湖溃决等次生灾害。但目前白龙江上游,仍是“一个水电站接着一个水电站”。

在13年前即警告泥石流危险的专家马东涛认为,此次灾难由两年前地震引起和人为导致的因素较小。

马东涛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室主任曾在甘肃从事滑坡泥石流研究和治理达15年,在1997年8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和同事提醒说,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1992年6月4日,三眼峪沟发生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死伤87人。

马东涛不认为两年前的地震对舟曲地区泥石流影响较大,也不认为人类活动对其有重大影响。但他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这次特大灾害的发生也许难以避免,但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有效的监测、预警措施,制定灾害避防的预案,合理规划城区建筑和人口布局,疏通排洪渠道,是可以减轻灾害发生的规模和危害的。

他说,舟曲城区人口从1996年2.14万增加到2010年的4万多,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城区范围扩展很快,也扩大了灾害的损失。

4、黄河十年行之四――小浪底的未来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8月15日,考察队伍从孟津县城出发,奔向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站在坝上

大坝横在河上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

还没有去小浪底,在昨天的行程中,当我们经过花园口、桃花峪、孟津县黄河湿地时,小浪底早已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

原来的湿地

大坝模型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齐璞高工认为,小浪底建成后,调洪调沙效果初见成效,洪水基本得到控制,下游河床也被削低了。他也认为,现在的小浪底并没有发挥其全部潜力,如果能够调整治黄策略,利用洪峰输沙,则黄河治理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在孟津县会盟镇黄河边采访的村民路京灼也说,大坝建成后,洪水比以前少了。

孟津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大坝建成后,每年一次的调水调沙,给湿地补充了水资源,维持了湿地的生态。

昨天我们已经说过,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崔晟、绿家园汪永晨、科学探险协会赵连石、水生态专家王建认为自然有其自身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这种规律,小浪底建成以后调水调沙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自然的江河被人为的“规范”了、移民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带着疑惑,我们走近了小浪底水库大坝。

远处正在排沙

介绍小浪底

为帮助大家了解小浪底,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尤联元给大家讲了这个水库大坝调水调沙的原理。小浪底水库大坝所在地,介于上游的山区和下游的平原之间。黄河在这里被拦腰截断,上游就形成了一个水库。如果没有水库大坝,黄河就携带泥沙直接流到下游地区,洪水危险大,河床淤积严重。水库大坝建成后可以对其进行人为调节。下游水量大的时候,为防止洪水泛滥,放下闸门拦截上游来水;下游水量小的时候,打开闸门放水。下游泥沙多的时候,打开闸门放水,利用大的水量输送泥沙;下游泥沙少的时候,可以少放点水。

防洪和减淤是小浪底水库承担的两个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兼具一定的发电和灌溉能力。

水库是人工湖泊,与天然湖泊一样,避免不了泥沙淤积问题。这也是所有水库大坝工程包括小浪底和三峡工程面临的真正挑战。

排沙

排水排沙

每年的调水调沙,一般都在6月。我们来时已经8月,要说已经过了每年一次的调水调沙,今天我们却有幸看到了黄河从排沙洞奔腾而出的壮观。齐璞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排沙,一定是由于上游渭河暴雨,产生含泥沙量大的洪水,所以通过小浪底进行相机排沙。由于拦截在水库里水相对比较平稳,使得泥沙沉淀下来,所以从大坝上面的排沙洞喷出来的水流呈白色烟雾状,而从下面的排沙洞喷出来的水呈黄色烟雾状。

排沙啦

面对黄河从水坝中喷薄而出的场景,黄河十年行参与者每个人的感触不一样。有的人因这种壮丽的美而兴奋,有的人因感到黄河像被束缚的猛兽而伤感,有的人则感叹这种自然与人碰撞的力量。汪永晨说,她看到那么大的水被喷出来时,脑子里出现的不知为什么会是今年春天,我们国家的总理,蹲在那片裂着“嘴”的土地旁。

在大坝景区内,我们见到一个捡矿泉水瓶的老太太,我们对她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她跟我们说,以前她家就住在这里,修大坝的时候她们的村子被转移到了远处的山上。不过她现在还是住在附近的山上,因为新搬的地方没有收入来源,住在附近的山上可以到景区内捡矿泉水瓶子,她的老伴儿在景区附近蹬三轮车拉游客。政府给她们的补助是每月50元的水电移民补偿,另外老人每月还有70块钱的保险金。

小浪底移民

家在小浪底

绿家园从2006年开始的“江河十年行”,是持续十年采访中国西南的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那时我们就决定要锁定十户人家十年跟踪采访。这些人家的选定,都是我们走在路上随机找的。黄河十年行,我们也要用十年的时间跟踪采访十户人家。今天在景区门口,我们在出口处找到一位卖矿泉水的妇女杨平花。跟她简单聊了几句以后,我们就决定把她锁定为黄河十年行第二户定点跟踪人家。

跟着回家

采访移民村

杨平花所在的村子叫坡头镇蓼坞村,60岁的村支部书记苗德中,也是杨平花的亲家,给我们介绍了小浪底开工建设以来他们的生活情况。

蓼坞村一共有108户人家,1200多人。建大坝共征了村子3000多亩地,其中耕地2100亩。村民已经有一批搬到了济源镇,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批移民搬迁。

苗德中告诉我们,由于特殊原因,小浪底项目上马比较急,在搬迁地点还没有定好的情况下,暂时把村民安置在山上。我们问他什么特殊原因,他说上面一直没有批下,一但批下来,当然就要以最快速度。我们说,那就是到了农民这里,就要急的了?

老专家与移民对话

采访

苗说1992年短短4个月内,在山上盖了108处房子。这些房屋的质量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因为急,就没有好好选址,常有泥石流,房子从盖好的那天起,就在地陷中一处处地开裂。1994年政府在距离原来村子40公里的地方购买了500亩地作为耕地。因为路太远,种地来回不方便,村民们有些就把地承包了出去。可那点租金,根本不够他们生活,村长只好带村民向上反映情况。不断地反映后,政府终于同意在他们地的所在地,济源镇给他们盖了房子。不过,最初移民补偿时,村里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补偿是农转非的形式,这些人进了工厂。可是这些工厂,近年来,要么倒闭了,要么转制了,全村进工厂的年轻人无一例外地都重新回到了村里。可是这些人,现在不再是农民户口,也不再享受移民待遇。因为他们已经是城市户口了,村里原来的地,他们也不再享有任何的待遇。没有享受任何移民待遇,不光是他们,还有他们的孩子。

生活的一部分

研究跟到家里

杨平花告诉我们,她现在卖矿泉水的收入,旺季时候每天能有200多块,一年下来平均每天能有30-50块。我们问她搬迁到济源以后靠什么生活,她总是说不知道。不过像她这样已经快六十的人,离开了现在的水库风景区,到哪儿还能找到活儿干呢,将来花钱,就只有找孩子要了。原来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们,离开了故土只有为别人打工了,可那是年轻人。老人怎么办,没有了土地。

不过,在杨平花的嘴里,我们并没有听到多少抱怨,在我们看来,她只是认命。他和老俩口在这里干一天,就有一天自己可支配的钱花。以后,再说吧。

不过在苗德中的心里还有着另外的打算,就是他们四个月盖得108间房的山上,房子还是可以修的,山地也可发展果木业。以后要是有了钱,把房子重新好好修一修,就可以把这里弄成村民养老的地方,毕竟这里空气好。不过,什么时候能挣到钱,重修这里呢,苗说,现在只是想。

窑洞-曾经的家

山上的家在绿树中

黄河鱼

回到大巴上,对小浪底的讨论继续进行。

王建认为,用水应有度,对一条河流来说,取用其水量的40%是合理的,超过这个度就有问题。黄河从上游开始,建了大大小小三千多座水库,各个地区为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从黄河无限度取水,根本不考虑水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所以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严重。一旦断流,河床泥沙暴露,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沙丘,一旦遇到暴雨,洪水危险增加。    王建说,水利工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无度修建,水利就很可能变成水害。

齐璞说,防洪、减淤、灌溉供水、发电是小浪底的四大效益。小浪底水库建成10年以后,发电效益比较显著;对黄河下游河床的减淤作用也很明显,整个下游河道冲刷了18亿吨泥沙,河南河道水位下降了1.8米,山东河道水位下降了约1米;防洪效益显著,自从小浪底建成,还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洪水。他还有自己的一套治黄理论。利用中游洪水排沙,优化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后,可形成一个稳定窄深的河槽,加大河道泄洪排沙能力,控制河槽淤积,增大平滩流量,进一步减少漫滩机遇,他认为,这就可从根本上解决滩区问题。

尤联元说,黄河多年平均水量是580亿立方米,水量年与年之间分布不均,多的时候达到600-700亿,少的时候200-300亿。年内分布也不均匀,夏天多,冬天少。修建水库的目的就是想解决这种不均匀,方便用水。黄河水资源本来就少,现在的580亿立方米已经用掉的有300亿立方。上游中游地区气候干旱,黄河是其重要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快的情况下,这种利用还是可以支撑的。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上游中游下游用水需求增加,用水矛盾突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河边的人就有权利使用河里的水。可是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果都各取所需,一定会导致整条河流系统的崩溃。所以黄委会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要求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统一调度。可是在中国实现这种统一调度,其难度实在大了。

汪永晨说,这种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好的经验。例如莱茵河,由最下游的国家牵头,所有河流流经国家组成一个联盟,对水量分配、水质监测、水的利用,进行严格监管,并付诸法律条文。

尤联元说,为保证黄河的泥沙输送,必须保证一定的水流量。根据计算,每年需要200亿立方才能保证把黄河泥沙顺利输送到大海。300亿用掉了,200亿要保留用于输送泥沙,这样黄河水基本就用光了,何况有的年份还没有那么多水,所以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严重,后来通过干预,断流问题基本不再发生。假如齐璞的想法能够实现,输送泥沙用水可以减少1/3,这对整个黄河来说是很好的。

到目前为止,环保主义者和主张工程治理者之间终于实现了对话,大家对小浪底的疑惑虽然还在继续,但大巴课堂上的讨论,却是在争论中,向更多的层面延伸。

我们有十年的时间继续我们的争论。只是在这争论,如果能够找到的人与黄河自然,安全地相处的出路,也能随之变成我们行之有效措施。让黄河的水,在养育我们的时候,也能养育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让黄河这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是生态的,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大河,继续养育我们的后代。到那时,我们黄河十年行的这十年的记录,能告诉人们什么呢?

远看

近观

5、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三

 

8月14日

每次的开市的大巴课堂都是由赵老师“开幕”。他们讨论了很多。

今天主要的是湿地。黄河湿地是自然发生的是生命的摇篮。湿地分为两种,人工(麦田,水库),自然(神仙沟)。湿地乃是世界之肾(丰富地基因库和物种)

我们来到了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省级),花园口,桃花峪。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保护候鸟栖息,迁栖。做了很好的保护工作。在2009年有7万只候鸟在这里过冬。世界湿地日是2月2日。我们在会议厅听报告。可江函芳(美国留学生,只回国4次)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不过这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她听不懂的中文很多,当时这个讲说者说的是河南话(我也没太听懂)。

花园口(景区),没什么好说的。照了几张相。

桃花峪(景区),相传在古代,这里都是桃花林,所有的神仙都在这里住过。我们站在邙山,邙山是古代黄河流经过的(大约在10万年—50万年)。现在的邙山的遗迹就是当年留下的。

在邙山,那里的风特大,风劲特足。对我而言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就差点“放风筝”了,不过被牵的人是我(刮跑)。几个专家在这里讨论了黄河的问题。

在它的左岸随意流动,稳定的治理好一些。人类居住,对人的生活不利。我们要爱护、保护、珍惜水,如果能解决人类基本的生活要求,那就可以。如果过度奢侈的索取,那是不行的。黄河的生命比人类的生命要长,也可以说是人类只是一个过客所有的科技、技术只能暂时,是需要人类的了解。

那是,我可不想让2012上演,太惨了,要惨就惨美国的,美国有钱呀!我们中国塌了,不还有姚明顶着的嘛!!!(呵呵)从另一个湿地保护区回来,我和蔡老先生聊了很多。从大气颗粒物到学校到家庭,看看我们!从科学聊到家常,也只有我可以做到。因为我是双子座的,话题特别多,听说双子座的最佳工作就是推销,传销!看来真的是。唉!在聊聊候鸟吧!最重的候鸟有22公斤(重吧!鸟就44斤,还飞得起来吗?不摔死它才怪类!!!)小浪底放水,有利于更好让鸟类栖息,不过对有些鸟类的繁殖有特大的影响,很可能某种鸟类不会在来这里繁殖了。夏季候鸟繁衍的有40多种。

我呼吁大家好好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保护珍稀,濒临动物。

今天的晚饭很丰富,不过还不是蔡皓干请客。昨天,我还收了两徒弟(大小车司机)。还喝了

一点酒(挺后悔的)。我们这一桌是最年轻的

6、植物专家石久达:不能只留给子孙高楼大厦宽马路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8月16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6/095220906417.shtml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石久达,也是绿家园资深环保志愿者。

  黄河十年行考察团已抵达河南省兰考县,面对雄壮的母亲河,考察团成员不仅用照片、文字记录下沿途的点点滴滴,还开起了临时讲坛,畅谈有关黄河生态保护的话题。新浪环保独家采访随队专家,全程记录各学科专家关于黄河生态保护的发言。

  黄河十年行考察团中不乏多学科专家,来自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石久达既是一位植物专家,也是环保NGO绿家园中一位资深的环保志愿者。针对环保问题,他认为,人类的闯入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应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只留给子孙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

  石老师是学生物出身,至今参加绿家园的活动已经十年了。他说,绿家园的参加者大多来自各行各业,每次活动都能从中学到些知识,了解到一些近年来环境发生的变化,他参加这次黄河十年行的考察活动就是想亲眼看看黄河流域环境和生态的演变。

  他认为,多参加类似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会将自己的所见所得传达给身边的人们,通过一点一滴的影响可以形成一个关注生态环境的群体,他们在将来的某一刻可能对生态做出贡献。

  石老师曾到贵州考察过4次,他认为,有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比发达地区做的要好。由于当地交通较差,人们进入不便,生态保持相对较好。黄河源头本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但随着现代摩托车、越野车的大量使用,污染也慢慢产生了。石老师对此表示十分担忧。

  在石老师看来,自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人类的闯入就是对生态的破坏。有些破坏需要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够恢复,而有些破坏可能永远也不会恢复。对此,他倡议:“我们要给子孙留下些什么,不能让他们将来只能够看到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

7、考察团抵达小浪底 水库修建或影响鱼类洄游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0年08月17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7/152520916370.shtml

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

库区农民苗大爷

尤联元向随行记者讲解库区鱼类洄游问题。

  8月15日,黄河十年行考察团到达了小浪底水库——黄河干流自三门峡以下河段唯一一个大型的水利枢纽。此时,小浪底水库正在进行调水调沙作业。

  调水调沙是指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和河道的行洪能力。

  黄河区别于其他河流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沙多水少、水沙关系不协调。据统计,黄河年均流量有580亿立方米,但其中输沙量就占了16亿吨,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下游的河床因泥沙不断沉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改道,致使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 来自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齐璞向同行的记者们谈起了自己40多年治理黄河的经验。他说,小浪底水库现在的调水调沙量大概每秒有3000立方米,属于中小水量的调水调沙,水量主要来自近几日泾渭河段的雨水。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作业,库底淤泥和黄河泥沙能有效地被冲入渤海湾。

  齐璞对黄河水道的治理很有信心,他说,调水调沙在冲走泥沙的同时,也对河床起到了冲刷作用,能有效减轻地上悬河的威胁。据悉,解放后河南段河床已降低1.8米,山东段降低了1米。齐璞一直都在努力推动“小水来截,大水冲沙”的治理办法,即平时蓄水栏沙后,通过调水制造洪峰来冲刷河道。“黄土暴雨、洪水泥沙,千沟万壑滚滚下!”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以水冲沙可将96%的泥沙冲走。

  苗大爷一族人在黄河边上生活了有600余年,他说,黄河虽十分凶猛,但人离不开水,他们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对库区附近居民和下游农民来讲,总体上利大于弊,不仅解决了黄河下游洪水泛滥的问题,还避免了农田被冲毁后再次耕种的无用功农活。

  但小浪底水库的建成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苗大爷说,水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部分鱼类不能洄游。

  针对鱼类的洄游问题,中科院地理所的尤联元说:“中国和欧洲的很多大坝都为鱼类洄游修建了洄游孔,但大部分洄游孔的效果都不好。”但他认为,这足以证明人们人定胜天的理念已开始转变为寻求天人合一的统一和谐,人们在对水库蓄洪发电功能认识的基础上,也越来越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简介: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小浪底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

8、湖北第二大湖水生植物面临“灭顶之灾”

来源:新华网2010-08-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103239_1.shtml

   受7月洪水灾害影响,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第二大湖梁子湖内水生植物大批死去,面临“灭顶之灾”,相关研究机构正加紧恢复植被,当地水务部门同时加大泄洪流量,挽救剩余植物。

  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站工程师王力功介绍,经过近半个月来对700多个点的抽样调查,发现梁子湖内全部的挺水植物和80%的沉水植物已经因被淹过久而死亡。

  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梁子湖水生植物大量死亡。1999年春,梁子湖国家站开始实施水生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到2009年,梁子湖内80%以上的水域被水生植物覆盖,“水下草原”清晰可见,西梁子湖90%水域达到了Ⅰ类水质,2009年和2010年均高密度出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

  然而,相比1998年,此次洪水灾害的影响更为严重。“可以说,我们要一切重新开始了。”王力功说。

  他从岸边捡回了几束已经死亡的水草,对记者说,这种植物叫黄丝草,可以吸收氮磷,对建立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不过,黄丝草对水质要求特别高,只大量存在于西梁子湖,但目前80%已经死亡。

  王力功解释,对于梁子湖的水生植物来说,19米及以下的水位才能保证光照,而洪水期间水位一度上升至21米以上,加上湖水浑浊,水生植物无法获得光照,从而大量死亡。梁子湖湖水已经由Ⅰ类、Ⅱ类水质下降至Ⅲ类水质。

  目前,梁子湖国家站站长、武汉大学教授于丹正带领几名学生前往外地寻找水生植物种子进行补种,以恢复生态平衡。

西梁子湖所在的鄂州市水务部门近期加大梁子湖泄洪流量,流量已超过100立方米/秒。王力功表示,应当继续加紧排水,对剩下20%的沉水植物仍具有一定补救作用。

9、新疆乌仑古湖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来源:天山网 2010年08月18日

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10-08/18/content_5167407.htm

  天山网讯(实习记者钱江 吴春香报道)新疆乌仑古湖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规模化的水产养殖久负盛名。然而近年来,乌仑古河连续多年发生断流现象。

    8月14号,记者在福海县境内的乌仑古河沿岸看到:宽约400米河面仅有河中心十几米宽的一条浅浅流水带,河面大部分沙石裸露在外,枯死的沙枣树像雕塑一般矗立在干涸的河谷里。福海县委书记齐国庆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乌仑古河连续多年发生了大范围的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增加,湖面下降了大约80厘米,致使河谷数万株沙枣树枯死、3.5万亩土地沙化:“我们河谷两岸的自生林130万亩、河谷的40万亩草场百分之七十受到严重干旱的影响,有3万株的毛柳、沙枣树旱死,我们的贝加尔亚罗鱼、河鲈因为产卵的通道被阻断了,种群大量的锐减。”

    长期从事新疆生态环境研究的中科院新疆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热合木都拉向记者分析了乌仑古河流域生态恶化原因:“气候变暖,上游没有雪没有雨,天然降水来源减少,第二个原因现在上游经济开发土地开发,把上游的水都用于灌溉,第三个原因,原来这个地方地下水比较高,地表水很容易流到这个河流,现在地下水下降以后,地表水也同时下降。”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建议:“三个县成立一个乌仑古河生态治理委员会,没有这样一个部门的话,各唱各的调,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第二个要限制开垦,还有一个开发资源的公司部门应该拿出一定的投入来治理保护这个环境,共同来关注我们的环境。”

目前,乌伦古河生态补水工程前期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年补水量将达到2到3亿立方米。

10、山东:损害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额赔偿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8月18日

http://news.sohu.com/20100818/n274286521.shtml

  本报讯 记者张庆申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山东省财政厅、海洋与渔业厅近日联合下发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合并作出规定,这在我国尚属首创。

  在大连油管爆炸事件迟迟不见补偿的质疑之下,山东省以此办法缓解长期以来海洋受污之后的补偿难题,处于留白状态的海洋生态补偿,终于在地方开始试水。

  根据办法以及此前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如造成50公顷用海生态损害,应当缴纳1000万元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如果造成1000公顷用海生态损害,则应当缴纳2亿元损失补偿费。

  办法规定,在山东省管辖海域内,发生海洋污染事故、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行为导致海洋生态损害的,以及实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倾废等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改变的,应当缴纳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

  受限于定损和赔偿标准空白,大连溢油事件的赔偿事宜目前尚无结果。而对由谁来提出补偿的问题,办法予以了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向造成海洋生态损害和引起海洋生态损失的单位、个人提出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要求。

  诸如大连溢油引发的海域污染并不鲜见,在办法的适用范围中,首先将这种海上溢油污染作为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行为之一。其后是未经批准的围海填海,或虽经批准但未按照要求进行先围后填的填海等行为。如果海洋污染事故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损害案件,将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处置并提出赔偿。

  办法中还规定了海洋生态损害评估制度,即海洋污染损害事故发生后,省海洋与渔业厅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海洋生态损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委托有关部门提出赔偿要求。在补偿费征缴方式上,规定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实行一次性征缴。

  据了解,山东海岸线长达3100多公里,濒临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随着近几年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用海持续升温,全省每年海域使用审批1000公顷左右,而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另外,在山东省的北部沿海区域,分布着许多的石化工厂,现在渤海湾的水质非常堪忧。加上不可预测的海上溢油等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害和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山东省每年因海上溢油等污染事件赔偿数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在10件以上,应当缴纳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根据估计有上亿元。

  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标准。

11、广东茂名市禾苗疑受大型厂区污染枯死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8月18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8/094920922627.shtml

  茂名高山文岭村村民“诉苦”,环保部门介入调查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文才通讯员/李宇玲吴祖光) 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文岭村委会上文岭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称其村许多村民家中的农作物怀疑被村中某些工厂排出的污水污染,导致禾苗枯黄甚至枯死,影响收成。前日,记者跟随茂南区环保分局有关人员、文岭村干部及村民一行人,走访村中农田和附近工厂了解相关情况。

  村民:难忍污水废气双“折磨”

  前日上午,高山镇文岭村委会上文岭村村民向记者讲述,近几年来,村中东边一个大型的工厂厂区集合地,给村中500多名村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据了解,附近开有包括不锈钢厂、农药厂、废油厂、化工厂、汽修厂、蜡烛厂、停车场等几间厂场,不清楚是由哪些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向另一边的村民农田,导致农田中的农作物焦黄甚至枯死。

  “由于不能确定污水的排放来源,各工厂的负责人都不愿承认污水是由自己工厂排放出去的,我们村民看着枯萎的禾苗,日夜闻着厂区飘出的臭味,实在是无计可施。”村民纷纷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并带领记者前往村中“受害”农田查看。

  沿着村中公路走去,随风飘来一股股臭味。根据村民的指引,记者见到了沿村而建的工厂厂场。厂场以高高的围墙和村中道路分开,走在厂场外面并不能看到内里的情况。村民在村道上找到了两三个排污口,将排污口上的水泥盖子掀起,往里看去,只见排污口内的污水表面漂浮着厚厚一层油脂,从里面飘出一股更为刺鼻的气味。村民称,这几个排污口排放的就是由工厂排放出来的污水。

  在通往村中农田的一间村民住宅边缘,有一条水渠,村民说里面排放的也是由厂场排放出来的污水,渠内的水则排往下方的农田区。据村民称,村民的农田约有80亩,厂场排出的污水会流经大部分农田。

  回应:村民可提取样品送验

接到村民反映,茂南区环保分局前日上午派出有关人员来到村中展开调查。该区环保分局有关人员与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一同察看了村中农田农作物及各工厂的排污情况,对厂场其中一间工厂发出了整改通知。该区环保分局有关人员提出,村民的禾苗“的确有点问题”,村庄一带确实有一定的臭味。村民可提取污水样品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化验,村委会也可组织村民代表与厂场负责人协商,环保部门会依照法律程序处理。

12、化工厂废水把河底烧成白色 白天停工晚上偷排

来源:《河南日报》2010年08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73889.html

金鑫造纸厂内流出的污水

不知名化工厂的废水把河底烧成了白色

  日前,一位自称是卫辉市太公镇政府干部的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们镇的芳兰村有个民营的小化工厂污染很严重,排出的污水比墨汁还黑,散发出的气味呛得人头晕,建议记者去看看。

  不知名的小化工:

  偏僻的山沟成了避风港

  按照那位干部在电话里的指点,8月5日,记者驱车来到芳兰村。

  在村南头,记者停车向几位正要下地干活的村民打听:“听说你们这里有个污染比较严重的小化工厂,请问具体在什么地方?”

  不料几个村民上上下下打量着记者,一位个子稍高些的村民带着讥讽的口吻说:“你们又解决不了问题,说了也是白说。”

  无奈,记者只好到村里打听,结果问了好几位村民,没有哪一个村民能回答记者。记者甚是纳闷:一个村的人咋就不知道那个污染小厂的位置?是根本就没有这个厂,还是村民另有隐情不敢说?

  记者见在村里问不出结果,就准备打道回府,路过村东头,看见一位小姑娘正在比肩高的玉米地边拔草,于是,心有不甘的记者又停车询问。小姑娘告诉记者,那个污染比较厉害的厂在村北头,排出来的水和气体都非常厉害,水流过的地方,连土和石头都烧成白色的,厂里发出的气味让人闻了想吐。

  与小姑娘正聊着,一股刺鼻的恶臭气味随着微风飘了过来。小姑娘说:“你闻闻,熏死人啦!”

  于是,记者又调转车头,往芳兰村北驶去。

  位于村北头那个释放怪味的小厂,没有大门,也没有厂牌厂标,地面上的杂物乱七八糟,一片狼藉,一套小型处污设备横躺在路边,一个工人正往一个大罐子上刷漆,周围的管道锈迹斑斑,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浓浓怪味,令人恶心,排水沟里的污水犹如墨汁,流进北侧的一条干河。

  记者试图到南侧的一个车间看个究竟,结果被两个光着膀子的大汉堵住:“你们是哪来的,到这里干啥?”当记者佯装是客户来购买产品时,其中一名大汉蛮横地说:“我们的产品不卖,赶快走!”记者无奈只好离开。

  在这个小厂斜对面的彭友村村口,几名村民在大树下纳凉,问及这个小厂是否污染,他们个个气不打一处来:“这样害人的厂子为啥就没有人来管管呢?”问起这个厂子的名字以及是何人所办、生产什么产品等,几位村民眉头紧锁,缄口不语。记者再三询问,他们就是不做正面回答。

  一位正在村边小树林里放羊的老农告诉记者,这些天,这个厂都是晚上生产,白天休息,具体是生产什么东西,村民都不清楚,只知道一些大型罐装车在晚上去这个厂里拉东西。他还建议记者到厂子后面的河沟里去看看,说厂里的污水都流进那个河沟里了。

  记者沿着青纱帐似的玉米地旁的小路,曲曲弯弯地绕到村民说的那个河沟,见到干涸的河底被太阳晒得裂着一道道口子,大片明显被化学产品灼烧过的河底,泛着白色。沿着这些痕迹走,一条黑线映入眼帘,这是厂子的排污口,一股不粗的黑水缓缓往下流,排污口周围的植物,都被烧得成了干草。

  回去的路上,两位正在树下纳凉的老人悄悄告诉记者,这个厂子污染很厉害,上边也下来检查过几次,可不知为啥还在生产。你们当记者的可要替老百姓说话,让真正敢管事的人来看看。当问及厂子是何人所办等问题时,两位老人却又不敢往下说了。

  准备告别老人时,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俺儿子他丈人家那里有一个厂,听说污染也很厉害,你们就不去看看?”

  没人敢管的造纸厂:

  白天停工,晚上偷偷生产

  从芳兰村出来,记者打听卫辉市城郊乡王村,路边几个年轻人正骑在摩托车上聊天。

  其中一位皮肤黝黑、略显壮实的年轻人问记者去王村做什么,记者说,听说那里有个厂污染比较重,想去看看。

  在得知记者的身份后,这位年轻人说,他曾经在那个厂干过,可以给记者带路。

  于是,在这个年轻人的引领下,记者驱车赶往距卫辉市大约10公里的城郊乡王村。

  拐过几个弯,在茂密的玉米地里,一个规模显然不小的工厂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大门口,绛红色大理石砌成的大门柱上,几个金黄色的大字“金鑫纸业公司”非常醒目。

  但和其他工厂不同的是,这个厂这时却是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

  拐回头,记者和带路的年轻人绕到这个厂的后面,一堆麦秸堆在路旁。年轻人说,这个厂是生产包装用的再生纸厂。如果有人来,特别是上面来人,生产就用回收的废旧纸,而且是白天生产,如果没有人,就用麦秸晚上生产。

  记者问这个厂有没有废水处理设备,年轻人说,不清楚,好像没有。如果有,就不会晚上偷偷生产了。

  说话间,他领着记者在密密的玉米地里穿行许久,在一条不显眼的小水沟旁停住,指着流淌的水说:“你们看,这就是造纸厂流出的水。”

  只见这条仅四五十厘米宽的小水沟里,一股褐色污水正缓缓流淌着。记者疑惑,这水流不是很大呀。年轻人说,这会儿厂里肯定没有生产,要是厂里已开工,这水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既然有污染,市里就没有人管?”记者问。

  “听说这个厂的老板是市里一个当官的,来查的人不少,但就是没有人管。”年轻人这样回答。

看着远处错落的厂房,记者疑惑,这个藏身庄稼地里的企业咋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刘新平 贺棣葆 王婉)

13、全球暖化危及自然和谐

来源:译言网2010年08月18日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08/18/1976133_0.shtml

洪水猛烈地袭击了新英格兰(译者注:美国东北部六州的总称),接着是纳什维尔(译者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阿肯色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紧接在巴基斯坦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如今已经影响两千万人的生命安全。

夏日的热浪烘烤着美国东部,非洲的一些部分和东亚。而热浪更是使俄罗斯失去了数百万亩的小麦,数以千计的人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看起来它们毫无联系,可这些分布广泛的灾难唤起了一个问题:全球暖化是否引发更多极端恶劣的气候。

科学界的答案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很可能。

来自位于艾西维尔市的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高级气候分析专家Jay Lawrimore说:“气候在变化。极端气候情况正在以高频率的速度发生,而且在很多事件中,极端的程度非常巨大。”

他特别把极度的热浪称为“与我们关于气候如何回应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的理解是一致”

理论认为由于那些气体导致的夏季暴风雨,冬季特大暴风雪,至少一些地区更多更严重的干旱和破历史纪录的热浪,世界将不断暖化。科学家和政府报告指出统计证据显示出更严重的情况正开始发生。

但是很多人不会把特定的气候状况,例如洪水,龙卷风或热浪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多数气象科学家不愿意走得那么远,他们指出早在人类开始燃烧化石燃料并且把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之前,气候就具有变化显著的特征了。

 “如果你把我当作一个普通人问,是否认为俄罗斯的热浪和气候变化有关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NASA的气象研究员Gavin Schmidt说,“如果你当我是个科学家再问我是否能证明这一点,我的答案是否,至少现在还不行”。

在俄罗斯,那种科学告诫曾经或许受欢迎。在限制气候变化的全球协商中,俄罗斯很长一段时间都扮演着不情愿甚至有时扮演着阻挠者的角色,或许某种程度上他们希望从能暖化的大片西伯利亚腹地获取经济利益。

但在通常凉爽的俄罗斯中部,肆虐的热浪,伴随着干旱和林火促使这一思想的转变。

 “人人都在谈论气候变化”,总统 Dmitri A. Medvedev在本月 对俄罗斯安全局这么说,“很不幸的是,现在发生在我们中部地区的事正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因为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 ”

温度计测量显示,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开始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效应的气体到大气中,我们的地球温度上升了1.4华氏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指出,今年一月到七月间,平均温度已经达到历史最高。

时断时续发生,累计增加的暖化情况听起来不那么严重。但大量的附加热量波及整个地球,而这仅仅是暖化趋势的开端,多数专家相信,这一情况将非常严重。

如果地球没有暖化,在一定时期内,天气条件的随机变化应该导致相同数量的破纪录高温和低温。但气象学家早就推理指出在一个暖化的世界,附加热量会导致更多历史高温和较少的历史低温。

统计数据表明这就是正在发生的状况。这些日子在美国,几乎是两个历史高温天气对应一个历史低温天气。所有天气随机变化证据说明这个趋势是朝着跟暖化的气候发展的。

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对这样的论证数据持有异议。他们争论气象学家没有充分了解长期的模式,从而把全球暖化和极端气候制定了明确的联系。他们举出一些例子,如20世纪30年代的高温天气和干旱,就此表明极端气候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可怕的热浪造成干旱尘暴,使上百万的美国人迁移并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

但绝大多数受过气候分析训练的研究人员承认世界一些地方的天气数据不能准确地提供证据说明极端天气正愈演愈烈。

2008年发布的一份美国政府报告中指出,“在近几十年,北美多数地区经历了更多不寻常的高温天气,少数不寻常的低温天气和少数起雾天气。暴雨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强烈了。”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东部或许会越来越潮湿,而原本干燥的西部也会更加干燥。在气候变化面前,那些依靠春季融雪径流的地区尤为无力,因为高温使得融雪时间提前,将地面暴露在夏季炎热高温下。这会是干旱情况进一步恶化。

 “讽刺的是,全球暖化实际上可以增加雪量,”来自位于博尔德科洛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气候分析主任Kevin Trenberth说,“但它也意味着下雪的季节会缩短。”

总体来说,研究显示全球暖化将使得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情况恶化。科学家说,像美国,潮湿地区将越来越潮湿,而干燥地区也会越来越干燥。

但这不是统一的模式。洋流的变化会造成不可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些地区在暖化的世界中甚至会更寒冷。早已建立的天气模式,例如太平洋周期变化也称作厄尔尼诺现象,将会继续导致一些不寻常的状况,像是暴雨和加利福尼亚干燥地区的低温。

科学家说他们预计在冬季和夏季会有更强的风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物理学原理:暖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蒸气。

14、邵全琴:“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科技日报 2010-08-18  王婷婷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8/18/content_219999.htm

  邵全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区域环境变化综合探测与模拟研究室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理事。

  主要从事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应用,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区域环境变化探测与模拟等研究。

  发表文章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8月9日,西宁。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中期监测与评估”专题报告会在青海会议中心举行。

  作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三江源课题组组长,邵全琴参加了这次报告会后,终于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了——8月14日、15日,她休了2010年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周末。

  “今年事情比较多,最近都在准备这个项目的中期评估报告,所以还没腾出时间出野外。”听得出她的语气中有些遗憾,“但很快就要走了,这周四(8月19日),去内蒙古。”

  核心对话

  防治鼠害、遏制黑土滩形成是第一要务

  记者:第一次去三江源地区,您对那里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

  邵全琴:就是美,那是在内地完全见不到的景象。

  记者:作为科学家,参与了三江源的项目,您的感受有什么改变吗?

  邵全琴:如果现在去三江源地区,那里的草原远看还是一片绿色,但在有的地方,走近了你就会发现,草原已经变得斑斑驳驳,到处是鼠洞,可以说满目疮痍。由于鼠害严重,很多地方的草原已经变成了“黑土滩”。

  记者:鼠害泛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邵全琴:有一种说法是由于草场放牧过度,草变矮了,老鼠就多了。老鼠挖洞,土会被翻到地表以上,一下雨土壤就被冲走了,从很小的一块,慢慢扩大到一平米左右,时间久了整片草场的土壤就都被剥蚀掉了,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砾石,达到了黑土滩的晚期,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记者:现在采取了什么治理的办法吗?治理鼠害的药物会不会对三江源地区的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

  邵全琴:据说,目前采用的鼠药是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但是已经发现一些老鼠体内产生了抗药性。也有机构在做相关实验,看是不是灭鼠的力度加大了,更刺激了老鼠繁殖的速度。所以我们现在呼吁,要利用生物链来灭鼠。

  记者:是不是增加老鼠的天敌,蛇或者老鹰?

  邵全琴:高原上蛇比较少,我们推荐增加鹰的数量,当地也提出可以繁殖沙狐。理论上,一只鹰可以看护数平方公里的草场。老鹰在上面飞,本身对老鼠也是一种威慑,可以使老鼠的繁殖能力降低。我们希望这种办法,在三江源生态治理的二期工程中得到应用。

  记者:在您看来,按照现在的做法,是否能够遏制黑土滩发展的势头?

  邵全琴:目前,在西部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中,都只注重对退化草地的治理和恢复。我们现在担心的是,如果对没有退化和轻度退化的原生草甸不加以保护,进行有效的鼠害防治,这些草原三五十年后,都将极度黑土滩化,而整层草甸土壤被剥蚀后,即使植被恢复了,其生态功能也远低于原生草甸,尤其是土壤水库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因为二三十厘米厚的土壤层形成至少也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个区域,我认为这是生态上最严重的问题。

  所以,不能仅关注已经退化的草原,那些现在看起来情况还比较好的地方也必须及时治理,否则将陷入这边刚好转,那边又恶化的恶性循环。

  玉树地震后,第一时间将牧民居住分布图直送中央

  记者:玉树正处在三江源地区,您是不是多次去过那里?

  邵全琴:对,我们几乎每次出野外,必经玉树,而且都要在结古镇驻扎。

  记者:玉树地震发生后,有没有承担相应的工作?

  邵全琴:4月14号发生地震,15号我们就把两张玉树地区的地理信息图送到了中办,其中一张是我们得知救灾人员难以掌握结古镇以外的灾民分布信息,连夜赶制的灾区牧民居住点分布图。据中科院办公厅反馈的消息,这两张图当时就被中办采用了。这两张图我们还送了一份给青海省科技厅,他们也是马上就打印出来,送到省里在玉树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当时就派上了用场。

  记者:您所说的这两张图,是从三江源的项目中得到的吗?

  邵全琴:是的,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数据。所里还承担了玉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我们参与了其中两个专题,这份报告要的很急,差不多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好在我们有前期的数据积累,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后来又编制了一本地震区域生态环境图集,样稿在第一时间已提供给中国城市规划院,用于玉树灾区重建规划,现在图集已正式付印。

  信息共享,还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记者:正如您所说,对三江源的持续监测,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共享的吗?

  邵全琴:这个项目中,我们自己监测所得的数据都可以做到共享,现在也有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来我们这儿收集数据的。但是有一些数据,是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购买得来的,并且与提供方有协议,这样的数据共享还是有些难度。

  记者:我们了解到,这个项目中,建立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庞大的本底数据库,这些很早以前的资料好找吗?

  邵全琴:还是有些曲折的,我们所用的70年代卫星遥感影像资料,是辗转从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中心查到的。三江源地区地处偏远,虽然也有些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还是缺乏对这个区域的长期观测,因为环境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观测数据积累比较少。

  记者:我们注意到,2006年您提出通过“网格计算”建立生态系统评估的数据共享平台,这是不是和现在很热门的云计算有所关联?

  邵全琴:是的。但这都是技术上的问题,实现的难度不大。就像我们修路,高速路都修好了,但是没有车在上面跑,路不是就白修了?不管是使用云计算还是其他技术,网络上要真正有信息,才能发挥作用。现在关键是很少有人愿意提供数据共享。这样就造成了科研上的很多重复劳动,也包括我们这个项目中的一些研究。

  记者:您觉得我们的数据共享难在哪?

  邵全琴:还是在体制方面吧,还有就是利益的问题。

  在美国,是通过立法来解决的,他们规定只要使用国家资金获得的资源环境观测数据,国民就有共同享用的权利,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这方面好像还是刚刚起步。

  野外花絮

  科考队员被当成淘金客

  采访还没开始,记者就在无意间得知,现在还在三江源地区的野外科考小组刚刚经历一次翻车之险——在当地租用的吉普车不明原因地发生了翻车,一名学生坐在副驾驶位置,受伤比较严重,头部缝了9针,但是经过短暂的休息,现在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了。

  “翻车这样的事情倒不会经常发生,但是出野外还是有一些风险的。”邵全琴说。

  去年,在出野外的过程中,就发生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们那次是去了玉树结古镇下拉秀乡,当时带着光合作用仪和光谱仪,在现场进行勘测。”邵全琴说,但是这些仪器却惹了祸,“当地的藏族牧民把我们当成了找金矿的,二十几个人一下子就把我们围了起来,如何解释也说不通。”最终还是联系到青海省科技厅,科技厅又和玉树科技局打招呼,才使科研人员“转危为安”。

  邵全琴说,即使这样,比起坐在办公室里,每天面对各种项目申请、答辩、报告,她还是喜欢去野外,这也许成为了她工作中难得的亲近自然的机会。

  背景阅读

  三江源:青藏高原腹地的中华水塔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我国最重要的江河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我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均发源于此,它们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现代气象科学证明,全球气候受到包括三江源在内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深刻影响。

  三江源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起着手开始治理。2005年,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起正式启动实施。监测和评估项目期间的生态变化,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今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的重要前提。

  根据青海省环保厅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成的合作协议,地理资源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与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各组成单位共同承担了生态监测项目中“三江源生态监测本底综合评估”和“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成效中期监测评估”任务。

15、地质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需更多投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18  李海楠

http://www.cet.com.cn/20100818/f3.htm

提升防灾意识、加大对地质地形的调查研究、保障防灾工程的修建是减少灾害带来损失的有效方法。

 “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540人死亡、303人失踪、3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增加。”日前国土资源部在通报全国地质灾害时给出这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次数、伤亡失踪人数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国地质灾害中最为主要的类型,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研究员胡瑞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质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这与我国地形条件有着紧密关系。

胡瑞林指出,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有着温差大、山地分布多的特点,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此外,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等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质受强降水影响,也易发生地质灾害;再有就是东南低矮丘陵地区以及沿海地区,由于台风等自然气象原因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包括东北、华北、中部、甚至沿海地区在内,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都不同程度有地质灾害的发生。”胡瑞林强调,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分布众多,这也决定了地质灾害分布的广泛性。

引发原因众多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教授简文星对本报记者分析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时说,“由于山地分布多,加之降水相对集中,地质灾害近年来发生频率有所增加。”高山地区多处于地震带上,频发的地震对山体造成松动,加之强降水的集中释放,就容易引发特大型地质灾害。

除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简文星认为,人为因素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岩土地表的破坏、公路铁路的修建、矿区施工、水电站的兴建、地下水的抽取等人为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简文星强调,这些都可以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需要人们引起足够重视,并在施工前认真研究地质现状,做好相应的防灾工程建设。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何思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分析认为,地质地形条件、气候气象条件以及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诱发原因,但是地质灾害引发的损失和灾情的大小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尽量减小。

防灾减灾需要投入

 “我国除了山地地形的广泛分布,还有着地质灾害发生时易造成重大损失的另一重要客观条件,即人口的密集居住。”何思明说,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易发生地,仍然有着较多的人口密集居住,这样就更容易引起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经济影响巨大。

何思明认为,面对地质灾害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需要继续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投入,同时需要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政府各级部门以及普通百姓都需要提升防灾意识,这对于保护人身安全和避免财产损失非常重要。”何思明强调。

简文星也指出,随着近年来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公路、铁路等设施的修建也越来越多;同时人口也开始逐渐密集,需要特别加大对防灾减灾的监测、预报和预警。

 “重大灾难过后,需要的是对于防灾和减灾实施工作的反省。”简文星说。

 “提升防灾意识、加大对地质地形的调查研究、保障防灾工程的修建是减少灾害带来损失的有效方法。”何思明强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将越来越高,应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

16、俄专家称当地罕见高温干旱天气或因全球变暖

来源:科技日报 2010年08月18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8/103820923105.shtml

  又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俄专家对罕见高温干旱天气成因意见不一

  近两个月,俄罗斯罕见高温炎热天气引发旱灾和森林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这种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以及未来趋势,俄专家众说纷纭。

  从6月至今,俄罗斯欧洲地区持续高温,气温比往年平均值高出4摄氏度至7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亚历山大·别德里茨基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俄今夏的炎热天气在持续时间上是史无前例的,超过30摄氏度的天数就有55天。同时,多地7月份的降雨量却比往年的平均值少了数倍,如莫斯科7月降雨量只有12毫米,是往年正常值的13%,也是120年来该市同月降雨量的第二低。

  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分析湖泊沉积层数据认为,俄中部今夏高温是近千年都未有过的现象。包括莫斯科能源学院全球能源问题研究室主任弗拉基米尔·克利缅科在内的许多专家认为,虽然今年的高温天气在历史上并不是唯一个例,但在最近200年至300年未出现过类似的极端天气。

  至于这种极端高温天气的成因,专家们更是各执己见。俄水利气象中心研究室主任比尔曼认为,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此次高温的主要原因。高温持续近两个月是由于反气旋长时间停留在平流层,在离地表16公里处的高空都能观测到高压带盘桓在俄罗斯中部。

  比尔曼指出,大气环流异常是全球气候现象,它导致的天气异常不仅仅出现在俄罗斯,也使南美一些地区出现严寒、导致巴基斯坦和中国部分地区暴雨成灾等。他说:“这种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现象此前从未被观测到过,其成因尚不明了。”

  别德里茨基则认为,异常高温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许多研究报告和科学著作都认为,热浪是全球变暖的表现之一,俄今夏的异常天气便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鲜活”例子。

  他说:“尽管目前还无法通过统计数据来准确分析全球变暖过程如何影响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但这其中有某种关联。虽然现在的科学手段还不能预测,明年是否会重现今年的高温天气,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高温天气将会更加频繁。”

  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金兹堡也指出,在未来5年至10年,天气异常现象将会增加,这与全球变暖有关。“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目前大气环流总体失衡,处于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因此必须准备应对新的极端天气灾害”。

  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俄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认为,还不能将现在的炎热天气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他说:“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类似的炎热天气在30年内频繁出现,最起码每5年重复一次,那才能算是全球变暖的信号。当然,如果我们分析今年地球或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就会发现,今年可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俄气候和生态系统监测研究所顾问米哈伊尔·卡巴诺夫也认为,“将今夏的高温炎热看作是气候急剧变化的开端”是不科学的。“总体来说,这是气候系统不稳定的一种表现。今后必须研究这究竟是一种单方向的变暖现象,还是暂时的气候波动现象”。

17、汪劲:环境法治30年,为何我们未能成功?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08月18日

http://news.qq.com/a/20100818/001246.htm

腾讯绿色编者按:

从1979年至2008年的30年时间里,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1%。为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国家制定了近30部环境保护法律、60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等,远超西方国家。同时,环保机构不断扩张,各级环保队伍逐年增加。

然而30年过去了,现实情况却让人尴尬不已:一方面环保法律“批量产出”,环保机构不断升格;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状况却是“整体在恶化”。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哪?是法律设计上的问题,还是执法过程中的干扰?本期《绿问》汪劲教授将详细解读,“中国环境法治30年,为何未能成功”?

《绿问》第二期嘉宾介绍:

汪劲,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法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法。

汪劲教授

一、就《水污染防治法》来看,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法治是成功的

《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颁布时的亮点,经过两年来的实践看,都是失败的

汪劲: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法治是成功的。

2008年2月当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颁布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官员、学者、也包括一部分记者就发文,说新的《水污染防治法》有六大突破、七大突破、八大亮点。这八大亮点经过这两年来的实践,在我个人看来是失败的,当然还有最后一关没有经过考验,那就是损害赔偿的问题。

这八大亮点当中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亮点,生态补偿制度的确立,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由于上游保护水源造成经济损失的由下游给予补偿。我同时是《生态补偿条例》的三个法律专家之一。中国的生态补偿条例由发改委牵头,目前正在起草过程当中,调研阶段已经结束了,实际上真正生态补偿问题还没有正式的开始实施。

第二个亮点就是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作为法律确定下来,这一点是不是这回紫金矿业或者大连石油污染能够体现出来,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我看到的报道的情况看来,这一条起码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还是一句空话。

第三个亮点就是改革了过去的超标收费制度,改为达标收费、超标处罚,但是我们去年对六个省的环保局和环境监察部门进行调查,发现在现实执法过程当中远非如此,也就是说企业超标排污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

第四个亮点就是加大了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比方说由原来的1至10万改为应缴排污费的1至3倍或者2至5倍的处罚,同时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最高可以处以不大于它的违法损失的30%的处罚。

 “加大了违法处罚的力度”,这个亮点从实践来看它是失败的。我们可以拿去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08年全国一共有50多万家的工业污染源的年申报单位,缴纳的排污费是185个亿,这是公开的数据,不管企业大小,平均一下的话,一个企业一个月平均的排污费不到3000块钱。为什么说它失败了呢?以前如果不缴纳排污费的话,是可以处以1到10万的罚款,最低可以罚到1万块钱,哪怕是一个县级的环保部门最低也可以罚到2万块钱,现在如果是超标的话的可以处以1至3倍的处罚,如果这个企业就缴3000块钱的话,3倍处罚也才不到1万块钱。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18、环境规划评估被指触及地方部门利益执行不完善

来源:法治周末 2010年08月18日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高原 法治周末记者 温泉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18/003520918318.shtml

  规划变“鬼话”折射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

  多发的重大污染事件背后,是环境规划和环境评估制度,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强大驱动力”面前,形同虚设。在更深层次上,折射的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

  2010年,重大污染事件频发。

  一个半月前,上市公司紫金矿业所属的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污水渗漏事件,祸害福建、广东相关水域,渔民集体“失业”。

  20多天之前,吉林省永吉县境内发生特大洪水,七千余只化学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引起当地恐慌。

  “各个地方在项目上马前都有前期规划,但因为没有完善的执行和后期的监督,所以导致环境灾害事件频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

  而规划执行的不完善和后期监督的缺乏,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

  Ⅰ 规划变“鬼话”

  现在很多规划形同虚设,很多项目并不能按照规划来执行,以至于上马的项目问题频发

  “规划规划,纸上写写,墙上挂挂,最后规划变‘鬼话’。”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王灿发无奈地说,很多地方的规划现在形同虚设,很多项目并不能按照规划来执行,以至于上马的项目问题频发。

  “化工企业的规划布局非常重要。”王灿发说,如果把大气污染的企业建在城市的上风向,那么稍微排放点污染物就会影响整个城市;如果把有危险水污染物排出的企业建在饮用水源附近,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其实,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企业和民众,对环境污染都十分关注。每一个项目工程上马之前,环保部门都利用各种方法加强环境管理,做好前期规划。

  然而,很多规划和环评制度在政府发展经济这个“强大驱动力”面前,几乎发挥不了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是为了环评而环评,并不是为了防范污染。”让王灿发担心的是,本来可以通过环评抑制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上马,但实际操作中却鲜有企业被卡。“这其中,机制、单位、审批都有问题”。

  比如,紫金矿业作为上杭县最大的企业,从一个县属国有企业发展至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其中每一步都和政府的“悉心呵护”密不可分。

  据报道,上杭县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增长,紫金矿业功不可没。从1993年成立至今,紫金矿业已成为上杭县最大的财税贡献企业,最高时,占到财政收入的近60%。

  紫金矿业和当地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杭县原副县长郑锦兴,上杭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林水清都曾担任过紫金矿业的监事会主席,而更多的政界官员亦被紫金矿业聘用,领取高薪。政商结合越融洽,规划执行越困难。

  对此,王灿发说,“地方政府对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的理解过于片面”。真正的发展不能只关注于经济,而应该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保护环境的冲动不足以抵过发展经济的冲动,这两方面常有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更大。”从事环保工作18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丽红说,“环境利益是潜在的、长远的,经济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是有形的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个是无形的未来的环境利益。很多地方政府官员都想在任期内作出政绩,势必经济利益优先。”

  Ⅱ 规划保密真义在于权力

  “如果公布规划,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就减少了,公众对于违反规划的项目一看便知,公众的监督作用就增大了”

  规划频频变“鬼话”,为什么没有有效的监督?

  我国的规划一直是保密的,公众很难看到自己城市的规划图。“规划保密,公众监督自然就起不到作用,公众参与度不够,在规划的后期执行方面也会随之出现问题。”王灿发说。

  比如,王灿发提到,有人曾就《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到国家发改委申请信息公开,但未能如愿。“有了规划而不公开,百姓怎么能知道哪里是保护区哪里是水源区,真的违反了规划造成了污染该不该处罚?”

  王灿发指出:“如果公布规划,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就减少了,公众对于违反规划的项目一看便知,公众的监督作用就增大了。”

  “另外,我们的规划制定得太粗略,规划部门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很难去追究谁的责任。”参观完美国纽约的规划设计图后,王灿发很感慨,“纽约的规划图做得很细,哪个地方建工厂还是住宅都明确标明,公众在有异议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地举报。”

  而规划本身,也并非没有问题。

  高丽红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基础数据的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基础数据的传递和公开都存在问题。

  “国外对基础数据有一个细致的归总和完善的交换机制,各职能部门协调性比较高。”然而,我国各职能部门没有长期的动态数据机制,在制定规划时也没有各方面的相关数据,“规划之间都在打架,使用标准不明确,这让执行起来更加困难。”

  高丽红解释,每个规划都是以政府的名义来批,但规划的编制是由各个职能主管部门来主管,环保部门的规划由环保部门编制,水利部门的规划由水利部门编制,依此类推。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基础数据交换不通畅,因此很多规划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规划的宏观控制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高丽红说,按道理,规划一经批准发布就应具有法律约束力,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企业都应遵守,但由于规划的编制程序有欠缺,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都不够。

  “如果让规划的利益相关人参与到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并且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诉求,那么规划实施起来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高丽红说。

  Ⅲ背后的利益博弈

  “保增长”被理解为“保投资”,而规划环评触及的正是政府部门利益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权分权关系更为明显,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开让地方政府更加关注自己的“钱包”。

  高丽红指出:“地方财政发展主要靠卖地和招商引资发展企业,如果把环保门槛设得很高,企业绕道而行,经济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对此高丽红很无奈:“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效率,建设经济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的条件很低,不仅各种相关证件减半,还提供一站式服务,环保的很多环节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际性的控制,所以环保制度不能落实到位。”

  “但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责怪地方政府。”高丽红说,“比如我在湖北当官,我抛开地方收入不谈,那样地方百姓也会不满。”要把财政机构、地方政府发展压力以及官员考核机制综合起来评价考量才能客观公允。

  近日,关于环境税将试点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环境税的出台能否解决隐藏在财政制度背后的利益博弈问题?能否对环境保护起到实质性作用?

  2005年至2007年,曾经有过4次大规模的环保执法活动,但由于法律惩罚手段有限、覆盖范围有限,以及过多地依赖于各级执行者的意志,它们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也未能转变为长期的制度固定下来。

  环境税的试点,是政府试图利用经济政策解决环境问题。面对来势汹汹的环境污染,这个经济手段究竟效用如何?

  “如果只是费改税,征收、使用、管理各方面都不合理,对环境的调节作用还是不容乐观。”高丽红表现出了担忧。

  从1979年开始提征收排污费,到现在环境税试点提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在摸索中前进。对于这种前进,高丽红说:“从费和税这两个方面比较,以前所收的排污费和征管部门之间的利益关联不高,所以费用使用上不太规范,现在要加强征收标准的合理性、征管环节的规范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率,这样才不会成为简单的征收方式的变化,真正起到环保的作用。”

  但王灿发认为:“只靠环境税这一经济手段来控制是远远不够的。环保部门还需有强制的行政手段、其他有效的经济手段,以及将环保纳入政绩考核的标准等一系列组合拳才能见效。”

高丽红指出,个别地方将“保增长”片面理解为“保投资”,而规划环评触及的正是政府部门的利益,其难度可想而知。

19、挑战重金属污染产业链

来源:中外对话 2010年8月16日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show/single/ch/3777-China-s-heavy-metal-challenge-

中国的绿色阵营正在敦促世界IT巨头们管制其旗下的污染型厂商。环保先锋马军与亚洲水资源项目谈及这一行动。

今年的4月,密切关注近来在湖南、陕西、福建、江苏及广东等省频发的重金属中毒事件的34家国内NGO组织,发起了与世界27家知名电子公司的对话。这些NGO组织关切的焦点在于这些公司的供应链是否在中国的水体中排入了重金属。

该行动发起后,参与该NGO阵营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已经与三星、惠普、松下、英特尔、诺基亚、BT、摩托罗拉、沃达丰以及IBM等公司发出了邮件与信函。这些NGO组织在六月份发布的报告中,详细记录了这些组织收到的以上公司的反馈。一个月后,或许为了应答美国NGO组织太平洋环境组织、企业与人权研究中心(BHRRC)提起的公开诉求,一些原本噤若寒蝉的公司也开始与中国NGO组织合作了。

出于各种利益权衡,中国政府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的确是支持该运动的——第一篇报告就发布于由环境保护杂志组织的一次研讨会,该杂志隶属于中国环保部(MEP)。该运动甚至也在主流中国媒体上报道,如CCTV、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以及中国青年报等。这说明了两件事:第一,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第二,这需要获取各行各业的利益相关人的支持。据马军说,该NGO阵营,向政府表明了他们坚持不懈抵制重金属污染的决心。

马军与AWP谈到这次运动的根源,以及其如何争取支持、下一步的动向等问题。

AWP: 这次运动如何开始?之后又如何升级的呢?

马军:整件事情是从我们调查这一系列重金属污染事件开始的。2009年九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一些厂商会谈,讨论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他们公开了与一些知名公司之间的联系。当我们与他们的买主之一联系时,被告之要检查其5000家生产厂商的环保标准实在难以施行。

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收集更多的资讯来让这些公司严肃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IPE的资料并确认了那些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公司。其中包括矿业公司、皮具公司、精炼公司、化工公司以及大量的IT制造商。而IT公司与尤其严重的污染事件相关联。我们发现很多IT制造商是知名公司的供应厂商,因此我们决定从联名致函给这些全球大公司开始我们的行动。

我们得到了太平洋环境组织、企业与人权研究中心的帮助,同时也动员了一千多名中国消费者致函那些不回复我们信件的公司。[点击此处查看公司名单]。史蒂芬·乔布斯就收到了1000封中国消费者的信件,另外还有几百封来自美国民众。

AWP:为什么消费者会这么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马军:也许是他们深刻理解到现状的讽刺性——这个提供信息流通的产业恰恰无法为我们提供信息。同时,据个人推测,也许恰恰是他们每天都要与这些产品打交道,因而让事件变得与个体相关。

AWP:环境污染通常由第二极的生产商造成,因此品牌商对此缺乏认识。鉴于IT产业错综复杂的供应链,这些公司要如何应对呢?

马军:第一步其实很简单。我们接触的一些公司甚至不知道他们供应商的中文注册名称,这样就是说他们根本无法利用我们的资料库来检查他们的供应商是否是污染企业。

第二步就需要重新思考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一个很好的模式就是,一级供应商可以审视自己的环境相关问题,之后再反观其供应链条。然后二级供应商也这样做,以此类推。这样就会越来越深入到供应链中去。

AWP:哪些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哪些公司还需要继续督促呢?

马军:惠普和三星是最早作出反馈的,也在积极推动——他们正在敦促一级供应商去检查其下的其他供应商。佳能和IBM也回复了我们,称他们已经检查了供应链并强调了相关事宜。这些公司下一步将公布情况并做出相关纠正。

他们还需建立一个体系以便追踪这些厂商的环境表现,而不是坐等NGO组织来时刻提醒他们。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不想表现成为企业与发展的对立面。我们需要这些公司为我们提供这些产品。

AWP:在获取这些公司回馈时面临哪些挑战?

马军:该行业的保密性使得这些公司在对话与信息交流中不够开放。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比之其他产业要更加复杂。例如苹果品牌,似乎有一项对任何供应商均不予置评的政策。而实际上它与其他品牌并无差别。

通常看来,这个行业保密性很强而且与NGO组织并无来往。而在我们的经验中,许多IT公司的环保承诺几乎是一纸空谈。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供应行为准则已经规定,假如二级供应商出现任何问题只有一级供应商直接负责。但是许多公司并不知道他们的二级供应商是谁。

AWP:这些国际性的公司是不是通常会在反馈中国组织之前先会回应西方的NGO组织?

马军:我想,这个问题又再次凸显在IT行业里。相对于中国的NGO组织,一些西方的NGO组织与该行业联系得更紧密,这些公司自然也会先与他们沟通。

当然,中国的NGO组织对这些国际品牌而言知名度较低因此较难赢取信任。我们对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些公司需要加强跟中国NGO的交流,而我们需要 保证自己的工作有科学根据、专业性强,并且具有凝聚力。

AWP:下一阶段运动将会是什么样?

马军:我们将在八月推出第三个报告,其中将公布我们与这些品牌的交流内容,分析我们取得的进步以及仍需跨越的鸿沟,并提供一些纠正措施的建议。这篇报告也将成为消费者行动的基础。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20、生命地图:反思“人类的足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18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906.html

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在全球尺度上展示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这是一些从未见到过的世界地图:在这些地图上,没有七大洲的边界,没有各个国家的边界,更没有所谓的政治中心(首都)、航运中心(港口)等城市和经济重镇的标记。

在这些地图上,有的只是一个个生命的图景。它们会告诉你,在这个地球上哪里野生动物密度最高,哪些物种濒临灭绝,哪些地方森林消失最快,又有哪些地方大自然最为繁盛。

这是一本由全球70多个研究机构、数百位科学家,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共同完成的生命图集。8月5日,这本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牵头编写的《生命地图》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正式推出。

记者了解到,参与编写该书的机构和个人在科学界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些机构包括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等。

缤纷又崩溃的“生命图景”

《生命地图》第一作者约翰·赫斯特朗(Jonathan Hoekstra)对记者说,生命在世界各个地方的分布并不是随机安排的,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如此。

在每个大洲,人们都可以找到草原那样的栖息地。但是,如果人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地方都展示着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别。植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甚至是真菌和细菌类,不同的组成造就了每个地区的独特性。

 “对于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理解每一处的差异是非常关键的。”约翰·赫斯特朗说,自然系统很复杂,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着特定的角色,支持着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运作。

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们已经描绘出地球上的150多万个物种,每年新发现的物种有几千种。但科学家们发现,仍有多达1400万个物种存在,有待人们去认识。

与此同时,物种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崩溃、消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前的统计,目前共有21%的哺乳动物、30%的两栖动物、 12%的鸟类、70%的无脊椎动物、37%的淡水鱼类以及70%的植物濒临灭绝。

 “人类正在面临着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家、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英国协调人罗伯特·布卢姆菲尔德说。

中国是世界上“多样性”财富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公布的资料,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5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无脊椎动物种数估计约占全球总数的10%,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鱼类占世界总种数的20.3%,也是世界上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

然而,中国也是世界上物种受威胁状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过去的估测,中国受威胁的物种可能在各门类中占2%~30%的比例。” 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CS)中国项目部主任解焱对记者说,最新的调查显示,受威胁的物种远远超过之前的预测。

日益加深的“人类足迹”

在《生命地图》中,最让记者感到震撼的是一张有关“人类足迹”的地图。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在全球尺度上展示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地图:

随着人类影响程度的加重,地球上“人类足迹”之处由蓝色变为橙色、红色。这幅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绘制的“人类足迹”地图显示,农田耕作、树木砍伐、矿业、水陆运输、过度捕捞、石油开采和沿海污染等人类活动已经在地球上留下了永久痕迹。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对食物、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到处开发,以至于陆地上甚至海洋里没有被人类触及的地方越来越少。”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一位专家说。

“人类正在消耗自然、透支自然。”美国洛克菲勒和哥伦比亚大学人口学教授约尔·科恩(Joel E.Cohen)说,世界人口在20世纪初为15亿,这是人类历史几百万年的“产量”,但是,仅仅100年后,人口就膨胀到了67亿。到 2050年,人口数量估计可达90亿。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生命星球报告估计,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已经超过了地球自然生产力的 25%。到本世纪中叶,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总消耗将翻一番,甚至五番。

2009年,世界上每5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喝不到干净的水。但浪费同时存在。《生命地图》举例称,一个美国婴儿在学会上厕所之前,要用掉3796块纸尿布。这些纸尿布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被生物降解。

在考察中,科学家们曾经采用了瑞典陆军的一个“公式”。“这一公式能够描述一个人翻越一座山峰的速度。”约尔·科恩说。这些公式考虑到了如下因素:地形学、植被密度以及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距离。

调查发现,人类进入那些原始的地带速度非常快。“我对刚果河流域的情况感到吃惊。”约尔·科恩说,“你可以十分容易地进入刚果河流域的很多地方。我想这有可能与人类生活在那里的时间有关系。另一方面,新几内亚的情况则令我鼓舞,那里仍然有非常多的偏远的荒野。”

道路提供了通道。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在野生动物肉食市场上可以见到猴子等野生动物。在这里,道路渗透到了森林的最深处。

科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些鸣禽会在登山者经过的时候停止歌唱,而鸣禽歌唱得越多,它们的繁殖也就会越成功。“所以说,问题并不仅仅是猎人猎杀猴子那么简单。人类对自然界的渗透对方方面面都有影响。”约尔·科恩说。

飞机、火车和轮船加载着人们和货物在地球上穿梭。人们在超市可以从货架上找到来自不同国家的食物,这意味着每个人可以接触到的范围已经跨越了大洲的界限。

约翰·赫斯特朗说,今天,人们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可以意识到的范围。人类每天所做的微小选择,通过难以料想的方式对世界不断地产生作用,“地球在变化中,而正是人类制造着这些变化”。

除了资源的消耗外,科学家们还指出,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正面临着“全球性的污染”。

 “如果你从婴儿的脐带血中提取样品进行检验,你可以发现几百种污染物成分;在大西洋,抹香鲸在海面下几百米的地方觅食。如果你从一头抹香鲸体内收集鲸油进行检验,会发现其中含有溴化阻燃剂。”环境健康科学首席科学家约翰·彼得森·梅耶(John Peterson Myers)告诉记者,在短短的100年间,人类已经向地球生态系统掺入了8万多种化学制品,它们随着大气进程、河流和海洋水流扩散到每一个地方。

 “对于人类和自然,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不能确定。但这无疑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物种的生存。”约翰·彼得森·梅耶说。

修补“生命之网”

 “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加剧的自然资源消耗,正在使栖息地的丧失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并且把大熊猫、老虎、灰狼和鲸等标志性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斯坦福大学自然资本项目负责人格蕾琴·戴利(Gretchen C.Daily)说。

据格蕾琴·戴利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对于栖息地的保护其实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万个保护区,占陆地总面积的14%,还有3%的沿海海域也得到了保护。

但科学家们同时指出,仅仅将栖息地留出来是不够的。水、空气、鸟和鱼需要在自然保护区之间来回移动,跨越边界,进出各个相连接的保护空间。而且,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威胁并不会理会边界的存在。

也许,尽快修补“生命之网”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斯坦福地球科学学院和环境森林研究所顾问查尔斯·卡兹(Charles J.Katz)说:“有的时候,恢复一个栖息地会涉及一种关键物种的恢复。”

他举例说,70年前,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门和当地狩猎者消灭了黄石公园里几乎所有的狼,造成了一系列不曾预料的毁坏性结果:狼消失后,驼鹿种群爆发性地增长,最终达到了2万头。驼鹿消耗了公园里太多的草类、灌木和树木,尤其在河岸两边,留给水獭等其他动物的食物所剩无几。随后,没有水獭建造池塘,意味着湿软土壤的消失,导致北美灰熊无法挖掘可以食用的植物根系。

1995年,美国政府野生动物学家将狼重新引入黄石公园。之后,控制了驼鹿的数量。狼群为鹰、渡鸦、喜鹊、灰熊、郊狼和狐狸提供了大型猎物的残留物。黄石公园的柳树和山杨又恢复起来,溪流两岸的其他植被也生长繁盛。最后,水獭回来了。对于黄石公园来说,狼群的恢复实际上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记者注意到,《生命地图》一个最大的突破就是科学家们不再将保护的手段过多地限定在建立保护区上。

 “我们必须超越‘诺亚方舟’的观点。”格蕾琴·戴利说,“一直以来,我们的保护策略是建立保护地,把保护地看作一队方舟,确保尽可能大的面积以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可是,生物多样性面对的威胁,不会像圣经中的洪水那样迅速退却。”

格蕾琴·戴利说,有多少物种能够被这队方舟长期承载?可能只有5%。“放弃保护地?当然不行。许多物种只能生活在这些地方。但是,我们必须放弃对于保护地的错误期望。”格蕾琴·戴利认为,人类应当协调生产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者应该和农民、牧场主(牧民)、林业人员甚至房地产开发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成更富有成效的参与式保护工作。

在危地马拉偏远的玛雅生物圈保护区内,丛林谋生之道站在了保护的前沿。当地政府给予13个社区权利,允许他们在保护区核心区周围的“多用途区”内进行可持续的森林收获作业。

非法伐木、野火和无计划的移民曾经是这个地区繁茂森林的最大威胁。但是随着社区林业运作的开展,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森林的价值被当地人所重视,并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同时,研究显示当地森林的结构已获得维护,生物多样性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林业为当地社区成员提供的家底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0%~70%。

 “如果世界上大多数的生态系统和依赖于它们的社区需要生存,就必须进行这样的结合。”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格雷格·莫克(Greg Mock)说。

21、节能减排政策重拳“水分”几何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0年08月18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18/2475082.shtml

  8月8日,工信部向社会公告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要求涉及的208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今年9月底前关闭。

  在此之前两天,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披露,全国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的22个省区市已全部取消了地方实施的优惠电价措施。

  距离2010年结束只剩下5个月时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据工信部统计,今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需要下降7%,全年单位GDP能耗需要下降5%左右,才能完成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需要降低20%左右的目标。

  面对节能减排重压,国家连出重拳。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明节能减排依旧是国家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国家在实现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上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压力下 行政手段上位

  从公布的名单看,涉及企业数较多的行业有:水泥762家,造纸279家,印染201家,焦炭192家,炼铁175家,铁合金143家,制革84家。“这次名单可以清楚地看到节能减排正在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实现2010年底减排20%的目标加强了保障,同时,也减轻了后续节能减排的压力,因为部分行业的产能淘汰已经推至2012年以后。该政策对整个节能减排将带来实际效应的影响。”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对本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并非没有先例。然而,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方政府出于GDP考虑并不愿意主动淘汰,有的甚至还加以保护。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曾指出,“淘汰落后产能必然要关停一些生产线,进而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有些地区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甚至是其支柱产业,所以这项工作对地方政府的考验最大。”此次把指标分解到具体的企业,对政策落实和后期监管无疑是利好的。

  “一方面是迫于减排压力,另一方面是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结构调整一直以来没有取得进展,原因是没找到着力点。通过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升级,符合市场经济,也有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次政策对众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竖立了一个风向标:高耗能企业在环境与能源消耗的双重压力下不足以引导整个产业未来的长期发展。由于主要涉及中小民营企业,行业分析师认为,中小企业的淘汰为部分行业减轻负担,将加大企业的竞争并有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对区域布局的优化以及行业内的兼并重组产生影响。

  山西是煤炭大省,记者从山西焦化行业协会了解到,在工信部名单公布之前,该省已经开始部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工作。据介绍,被淘汰的企业中有一部分是早已经营不下去的,此次淘汰工作对本已产能过剩的焦炭行业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黄金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焦炭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自2005年开始,近几年一直常抓不懈。被淘汰的企业通过产能置换,上马符合国家产能政策的项目解决了设备或生产线关闭后人员的安置问题。此次淘汰力度虽大,但相关企业已经有所准备,操作层面问题不大。

  数据水分待解释

  此次名单公布不久,数据有水分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以炼铁行业为例,工信部下达的目标是3000万吨,而地方汇总上来的目标为3524.6万吨,超额524.6万吨。这种现象在炼钢、水泥等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

  一些被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反映,落后设备早已拆除,对为什么再次被勒令关闭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考虑到落后产能的淘汰数据是由地方上报,是地方主动加码,还是监管不严?业内人士认为,不否认地方政府邀功的可能性,此外,某些企业因为更名或停产原因导致的重复累加造成数据过高,暴露出地方政府监管疏忽,后续工作不力的短板。

  “监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坐而论道,不能以批代管。应该加强事中监管的力度。”冯飞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在上报数据时有所保留,但更多的原因是监管工作不到位,“工作做得不细。”

  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地方政府只盯着地方经济利益,一手关停落后产能,一手又新批新建产能。还有一些企业和政府玩“躲猫猫”,强令关停时先偃旗息鼓,一旦经济形势转好,换个名字又死灰复燃。“有的企业关停一次两次都不奇怪。”

  记者从中国焦化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中看到,2010年1至6月,全国焦炭产量为19287万吨,同比增长21.4%,焦炭市场总体已供大于求,煤焦价格倒挂,多数焦化企业陷入严重的亏损中。工信部和国务院先后发出文件,明确要求焦化行业2010年底前淘汰炭化室高4.3米以下的小机焦(3.2米及以下捣固焦炉除外)落后产能2127.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也显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今年上半年焦炭新增产能约1100万吨。

  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政府监管应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协调作用,明确责任,环保部门、统计部门、能源监测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若能做到实时监控与核查是最理想的状态。”侯宇轩说。

  节能长效机制需建立

  在采访中,众多业内人士表示,行政强制关停虽是最易见效的方法,但就长期节能减排工作而言,并非最合适的办法。

  “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对此心痛不已,“发展战略有失误,增长过于粗放,消耗了大量资源。审批不得力,上了这么多不该上的项目。现在关停从道理上讲是合理的,但不能掩饰过去的错误。一些地方甚至把关停当作政绩,应该深刻反省。”王树茂认为,在落实关停政策的同时,必须深入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不能制定有效的法律、程序,这样的关停将会再次上演。“毕竟破坏要比建设容易的多。”王树茂说。

  中能联盟咨询中心技术总监兰绍辉认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完成节能20%的目标,除了行政手段,可用的方法并不多。顾为东表示,应该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即使行政强制关停,也要有更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些企业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居民就业是有作用的,不能简单一刀切。否则,即使强行关停,还可能“春风吹又生”。

  冯飞则建议,在落实淘汰政策的同时,应当建立经济激励和惩罚机制。对当初具有合法审批手续,但由于形势变化和技术发展而被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可以适用退出援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和工人的后顾之忧。

  据冯飞介绍,我国耗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理能耗)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2000年这个数据是40%,至2007年“十一五”中期评估时,差距已缩小为20%。“成绩比较显著,但差距依然较大。”冯飞解释说,一是节能技术渗透需要时间,另外能源产品的价格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能源价格改革并不代表普遍提高价格,实际上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并不低,我们需要的是结构性的考虑,比如阶梯电价。争取以多种手段建立节能的长效机制,把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近日,我国环境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已向国务院提交环境税开征及试点的请示,湖北、湖南、江西、甘肃有望成为试点,这也将为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积极性引入更加灵活的机制。本报记者 王晓岚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