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7
八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泥石流灾害专题报道:
1、中国新闻网: 四川10市州遇特大山洪泥石流 官员称灾情或加重
http://env.people.com.cn/GB/12456736.html
2、一财网: 汶川强震区泥石流灾害进入“高度活跃期”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493.html
3、21世纪经济报道: 极端气候频发 灾害预警“短板”亟待补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7/1MMDAwMDE5MjQ1MA.html
4、东北新闻网: 更应从人祸视角反思舟曲之殇
http://news.nen.com.cn/shiping/wangping/420/3571920.shtml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专题报道:
5、黄河十年行之三――黄河湿地之旅
6、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二
7、大河报: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团来河南段的黄河考察
http://www.henannews.com.cn/GNnews/1/2010/08/17/120531.shtml
环境资讯:
8、一财网: 中央财政将投逾5000亿用于固废处理
http://news.qq.com/a/20100817/000789.htm
9、人民网: 呼伦贝尔变迁:高楼鳞次栉比 煤矿侵占草原(图)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08/17/1968133_0.shtml
10、人民网环保频道: 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资助项目在京发布
http://env.people.com.cn/GB/12465743.html
地方信息:
11、新华网: 新疆启动国家濒危动物塔里木野生马鹿种群扩群复壮项目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8/16/c_12450525.htm
人与自然:
12、中国网: 千年文物古迹屡遭“破坏性开发”
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7/12458098.html
重大水事:
13、财新网: 三峡蓄水175米的既定目标如何实现?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008009_1.shtml
环境曝光:
14、21世纪经济报道: 山东鲁丽叫板环保部 违规项目暗渡陈仓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00817/07108493569.shtml
地球故事:
15、西部商报: 全球顶级气象学家开会 探讨自然灾害预警(图)
http://green.sohu.com/20100817/n274268852.shtml
深度报道:
16、公益时报: 34家环保NGO调研IT产业重金属污染 涉29家名企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08/17/1966637_0.shtml
17、法制日报: 新疆乌伦古河生态遭到破坏已断流6年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7/095820914366.shtml
环境时评:
18、中国网: 又见环保罚单,不见问责罚单
http://www.china.com.cn/news/comment/2010-08/16/content_20717133.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四川10市州遇特大山洪泥石流 官员称灾情或加重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56736.html
《新闻1+1》2010年8月16日播出节目《地质灾害,防上加防!》,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劳春燕): 昨天8月15日,我们挥泪送别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泪迹未干,我们还是要面对洪水和泥石流,面对新的地质灾害。8月12日以来,四川有10个市州再次遭遇了特大山洪泥石流,大约有40万百姓被迫转移离开了家园。泥石流、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需要我们防上加防的天灾。
清平乡受灾村民1:有红烧鸭子、有青椒肉丝,都有,有四五种菜,你喜欢吃什么他就给,一分钱都不收。
清平乡受灾村民2:这几天也凉快,休息得好,也有电风扇。
解说:
四川省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今天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临时安置点,每一间教室都临时安置了20多个受灾群众,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绵竹市清平乡。
四天前的深夜,清平乡,这个三年前汶川大地震时的重灾区之一,突然经历了20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这场雨竟然持续了将近6个小时,伴随着强降雨,让人恐惧的特大泥石流突然发生了。
记者1:这个是清平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交通要道——汉青公路,在“8·13”特大泥石流中,整个道路基本上被掩埋或者冲毁。
记者2:在我的旁边这条河叫绵远河,强大的泥石流使河水已经漫延到了那边的民房,而这些民房是清平乡元包村村组的房子,这些房子是地震灾后重建的,刚刚盖起的新房。这样一些新房由于这场泥石流很多的房顶就已经被完全淹没了,有些民房是二层楼。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其实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两根电线杆的地方,这里原本是有一座桥叫幸福桥,而现在整个桥身、桥体完完全全都看不到了,整个桥面已经被冲击到底下那座桥。
解说:房屋被淹,群众被困,交通、通讯、电力全部被中断,通过航拍画面我们看到,昔日的青山绿水被一道道灰白色的泥石流隔断,触目惊心,曾经的美丽小镇也被泥石流拉开了一道大大的山口。
清平乡受灾村民3:那个房子是2层楼,下面还有一户,都没得了,淹没了。
杨丛玉(清平乡受灾村民):房子都完了,文家沟全部泥石流,完了。
解说:全部冲毁了?
杨丛玉:全部冲了,东西全部埋到里面了,跑出来的时候,衣服也没穿,重建的新房,住都没住几天。
解说:截至今晚7点,清平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已造成9人遇难、5人失踪、379户房屋被淹没、危房100余户,还有500多户住房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
王涵(本台记者):今天已经是灾后的第四天了,现在整个清平乡仍然是一个断电、断水、断通讯、断交通,完全中断这么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清平乡现在还是一座孤城。
解说:在泥石流围困下,公路一度完全中断,清平乡成了孤岛。所有的物质运送和人员转移只能依靠一条由直升飞机搭建起来的空中生命通道。在过去的几天,刚刚建起来的汉旺中学操场成了临时停机坪,每隔20余分钟就有两架直升机在这里起驾。
记者2:我们可以看到在清平乡被困的群众,他们在这里有序地排起了长队,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还有一些伤员,他们都会从这个地方被通过直升机转运出去。
粟国(成都军区陆航团团长):两天以来,我们现在累计一共飞行了将近300架次,运送了80多吨物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往灾区运送物资、药品和食品这些东西。
王涵:汉青公路经过三昼夜的连续抢修,就是汉旺通往清平的这条陆路通道现在已经修复了大半。现在可以说他们的救援力量加紧展开对剩余地质复杂路段一个抢通保通的攻坚战,只有这条公路彻底抢通之后,保障水、电、通讯这样一些大型的应急设备才能通过陆路通道运进去。
解说:抢修公路、转移伤员、卫生防疫,今天清平的救灾行动正在有序进行。而与此同时也有人注意到,对于绝大多数清平乡人来说,虽然财产损失巨大,但是最让人感到幸运的是,就在那一场600万立方米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突然袭来之前,清平乡5400多名村民已经被安全转移。
主持人:清平、绵竹、映秀这几个名字在“5·12”大地震以后就变得特别让人牵挂,再度遭灾就变得让人特别揪心。在这里我们也要向那些受灾的同胞表示慰问,向救灾的人员表示敬意。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先生。陶司长,您好。先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现在那里受灾的情况怎么样?
陶庆法(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因为现在是雨季,刚刚遭受了特大泥石流灾害的袭击,所以灾情、险情都比较严重。灾情发生之后,当地政府进行了密集的抢险救灾,但是雨还在继续下,雨季没有结束,我们对于地质灾害的防范要更加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扎实。
主持人:雨还在继续下,灾情会不会进一步加重?
陶庆法:灾情会进一步加重,因为原来已经下来的泥石流要继续往下游走。另外,还会产生新的崩塌、滑坡等等地质灾害。
主持人:大家也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年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似乎比往年要多,而且灾情也比往年要重?是为什么?
陶庆法:主要原因,今年是局地的强降雨到处都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这种强降雨如果降落在高山峡谷地区,就引起了这种大的泥石流,还有崩塌、滑坡。这种现象在四川、甘肃都出现了,而且在陕南。所以给我们的印象是今年的地质灾害特别严重。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这些地区,大家也都在问一个问题,这些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地区,似乎都是发生汶川地震的一些受灾区,是不是发生地质灾害的这些区域跟地震后遗症有直接的关系呢?
陶庆法:有一定的关系,它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加重。在今年发生的,包括四川、甘肃的南部,都是在我们国家青藏高原的斜坡地带,地域是地形变化比较大,相对高差比较大,就是高山、峡谷、陡坡。
主持人:本身这样的地理特点就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地震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因为地震把这个山体震松了?
陶庆法:对。“5·12”地震之后,使原来这个地区的岩石裂缝增加了,而且原来的裂缝扩大了,还会增加新的裂缝,岩石比较疏松了。
主持人:地质灾害频发,到底对于这样泥石流、地质灾害能不能够做到预测,能不能够进行监测呢?我们也来再听一听专家的看法。
8月15日《面对面》节目
田廷山:(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我们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监测,但专业监测的时候并不是说我要派个人到高山上,3000米、5000米以外的高山上,天天在那儿监测,这是办不到的。
柴静:为什么呢?
田廷山:因为我们工作精度有限,而且我们网站观测点有限,我们只能是区域性的预警预报。比如说我们在舟曲县,我们只能说甘南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大,只能做这个区域。
柴静:假如这些监测点能够将来在决策中布设得更多,这个监测点多能够带来什么?
田廷山:只能说监测点多能够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度,但也不一定能够准确预报。德国有个实验场,降雨实验场,在两平方公里范围内,他设了将近三十几个监测点,两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量,一场雨能差十几毫米。所以这个精度来讲,局地降雨这个差别是非常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们的政府已经在加强专业监测了,但毕竟这个工作的精度有限。我也记得徐绍史部长有一句话,他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但是我们还是要防上加防”。首先我们来说说这个防不胜防怎么理解?
陶庆法:防不胜防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这种规律不太好掌握,它是变化的、复杂的;第二,我们对它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地质灾害我们说是因为地质作用产生的,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进行的,风化坡石、削高填低,这是永远在进行着的、运动着的。
主持人:我们能不能在一些重点区域来加强重点的监测呢?
陶庆法:可以,我们现在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重点主要在三峡库区。我们在三峡库区采取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点的监测相结合,我们叫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点现在在三峡库区是255个,其它的有3000多个群测群防点。这种专业监测点主要是针对崩塌和滑坡来的,泥石流的监测点在三峡库区还没有。因为泥石流的监测点不是一个点的问题,它是一条线、一个系统。
主持人:通过专业监测能够做到在多少天之前预知这个灾害将会来临?
陶庆法:这就牵涉到一个临灾预报,对于临灾预报比较困难,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主持人:对哪一些灾难会特别起到作用?
陶庆法:我们认为比较典型的一些滑坡,通过一些应力监测、位移监测,甚至地下水动力、地下水位的监测,根据它发展的趋势,它今天离开一点,明天又离开一点,一看在加速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提前撤离。但对泥石流比较困难。
主持人:对泥石流还是比较困难?
陶庆法:比较困难。
主持人: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防不胜防,但越是防不胜防,我们越是要防上加防。说到怎么来防上加防,可能清平例子能够带给我们大家很多的启示,我们稍后继续。
清平乡村民1:那天(8月12日)晚上从7点多就开始下雨,在12点前后雨就比较大,在11点多的时候,派出所就把警车开启,警报拉开,各个村庄都去车子,用喇叭喊,通知人马上撤离到安全地带,往高处撤。
杨丛玉:听到乡里喊快出来,水来了,没这些喊的话只有淹死到里面,转不出来的。
解说:
警车的警报声、当地的敲锣声、沿途的喇叭声、水来了快跑的喊话声,熟睡中的人们就是这样被惊醒,然后起身、哭喊、转移。当灾难真的到来,事先的筹备都显得如此必要。
灾害发生的前三天,清平乡就接到了暴雨预报,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控员们就开始24小时监测雨情。12号晚上8点,7个监测点的16名监控员进入二级应急状态。此时,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陈涛(清平乡政府工作人员):我们提前有应急预案,在雨量达到中到大雨的时候就启动应急预案,提前就有安排,通过派出所的两台警车用拉警报喊话的方式提醒老百姓疏散。
解说:
除了拉警报喊话帮助村民紧急疏散转移,按照预案对于只有老人和小孩儿的家庭还需要敲门确认转移。民警在棋盘村再次清查时,发现了两位待在家里的老人。当民警把老人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后,惊险一幕突然发生。
韩顺军(清平乡派出所民警):我坐上车过后泥石流就来了,就把我车上驾驶室这边的玻璃已经淹了,我看不对,就把钥匙撤了,从副驾驶上翻窗户跳出去。翻出去后,泥石流就已经到腰了。
解说:
4个小组,5000多名村民在和泥石流的赛跑中,时间就是生命,漆黑的夜色里每一步都似乎决定着生和死。
付兴和(清平乡党委书记):每年进入5月1日以后,就要进行这方面演练。我们今年演练了三次,通过演练就是为了(让村民)熟悉路线。
刘谋勇(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局长):8月13日下午16点33分,我局接到地质灾害省指挥部和市气象局的预报,未来48小时有暴雨天气过程,要求他们做好准备,到晚上11点40分,要求清平乡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撤出危险区的所有人员。
解说: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清平乡的这次成功脱险得益于对地质灾害持续的高度警惕。就在半个月前,清平乡小岗山就因连日暴雨出现坍塌,10公里长的堰塞湖困住4000多人,在长达10多个小时和外界失去联系的时间里,村民们是相对平静的情绪。
付利章(清平乡村民):吃的、用的我们差不多都有,只是说堵起了进出不方便,比如说这些生活用品超市都有,米、面政府也都准备。
解说:
早在今年4月,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全面排查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查出隐患342处,其中清平乡115处。而在事发前几天,绵竹市召开防汛会议,要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所有部门及沿河山区、乡镇一把手均不得请假,实行防洪值班制度。回望这次紧急避险,地震重灾区的警惕、事先的排查、实时的监测、一把手的值班制度、每家每户的动员、物资的储备,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自己的功效,它所留下的不仅仅是5000多人的安全,还有对地质灾害到底该如何防上加防的启示。
主持人:清平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虽然说天灾难防,但是通过提前有预案,然后到时候有预警,还是能够把这个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不知道您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您觉得清平的例子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呢?
陶庆法:清平是比较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一个例子,它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可以值得总结:第一,应急指挥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健全了;第二,进行了提前预警;第三,在紧要关头果断组织进行了撤离;第四,有预案,怎么撤离,什么方向,什么路线,撤离到什么位置,都事先做了准备。
主持人:平时还有应急的演练?
陶庆法:对,还有一个应急演练,很重要。
主持人: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到底什么样的地区要特别堤防泥石流,那里的公众要特别小心?
陶庆法:就是在这些高山、峡谷岩石比较松散的地区。对目前来说,地震地区尤其要防上加防。
主持人:除了这个地震灾区可能大伙会比较有警惕性以外,其它很多地区可能大家没有那么完善的应急机制,没有那么多的应急预案,也不知道雨水下到什么时候大家该撤,山石松到什么样的程度大家该撤?
陶庆法:除了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这些重点地区,我们要像清平乡这样进行完整的防灾,应对灾害的这种体系和措施,对其它地区我认为也得要采取这种措施,健全我们应对灾害各方面的措施。
主持人:您一直在强调群测群防,到底怎么测怎么防?
陶庆法:群测群防说的是我们在每个隐患点,都要让我们附近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知道,这里家庭落户,住山上,有隐患点,明确要有人经常、定期地去测一测,去巡查,去看看它的危险到底怎么样,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报告,向上级报告。当发现紧急险情的时候,当地包括村,甚至村民小组就要迅速组织转移,群测群防主要要发挥这种作用。
主持人:一般对于老百姓来讲都是故土难离,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离开故土,到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必须要转移,刚刚您也说到清平撤离的时机抓得非常好,及时地进行了撤离。
陶庆法:临灾预报是个难题,要撤离,需要提前撤离。
2、汶川强震区泥石流灾害进入“高度活跃期”
来源:一财网 2010-08-17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493.html
一份题为《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称,“在强震后的5~8年内,滑坡灾害将会十分严重,而雨季将会是滑坡的高发时段。”
一 份权威报告显示,“5·12”四川汶川强震区泥石流灾害进入“高度活跃期”,并成为灾区恢复重建中最严重的灾害。
8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得到的一份题为《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称,“在强震后的5~8年内,滑坡灾害将会十分严重,而雨季将会是滑坡的高发时段。”报告初步预测,10年内汶川强震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将为高度活跃期,成为该地区恢复重建中严重的灾害。
这份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环保局、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气象局等单位共同完成。
据报告介绍,震前,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地理环境就极为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影响,导致该区域山地灾害类型多,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的特点,是西部地区山地灾害极为发育的区域。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此外,这一地区年平均温度最高的区域汉源达17.6℃,最低的区域茂县仅为11.0℃。降水量最多的区域雅安达1732毫米,北川达1280毫米,都江堰年雨量为1178毫米,是我国的降水中心之一,年最多暴雨日数可达10天。而茂县和汶川的年雨量仅为484毫米和524毫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并存,常对灾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调查,汶川地震造成强震区山体破碎,形成了有利于崩塌、滑坡发生的结构面条件。在地震后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山地灾害将会进入活跃期,由崩塌、滑坡及其堆积体转化成的泥石流发育十分成熟。
“地震改变了重灾区山地灾害原有的发育现状和发育过程,急剧加速了重灾区及其受影响地区山地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形成了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报告说。
报告预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趋势,认为汶川地震后,地震重灾区的次生山地灾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发期。崩塌灾害近期可能发生的数量大,但规模不大,在2-3年后,崩塌灾害将逐步减少,灾害将变为零星发生;地震后的5年内,地震重灾区滑坡灾害将十分严重,尤其在雨季是滑坡的高发时段,滑坡可能主要发生在地震烈度≥7度的高烈度区,其次发生在河道内;地震后的10年之内,汶川强震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将进入高度活跃期,泥石流灾害将是制约地震区恢复重建中严重的灾害。
前不久,记者跟随地质专家杨勇考察西南地区的地质情况时,所见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西南地区的许多城镇都建在山谷之间或河道两旁,一旦遇上崩塌、滑坡或泥石流,被容易被‘包饺子(淹没)’。”杨勇说。
上述报告还根据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情况,将地震灾区分为适宜差区、适宜较差区、中等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
适宜差区主要是指地震灾害严重、次生山地灾害极易发或易发的地区,人居环境安全度低,资源潜力特别是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非常小,不适宜城镇及大规模人口聚集与工业集中发展区域。该区域原则上不宜布局县城及以上规模的城镇,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布局县城,则必须缩减功能和人口规模,提高灾害设防标准。
报告指出,汶川县、理县、小金县、茂县、黑水县、松潘县、北川县、平武县、青川县、汉源县等10个县是重灾区重建的人居适宜性差区和适宜性较差区的集中分布区域,也是汶川地震重灾区中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及最为敏感的区域。
“我们对山地、山区的科学认知还相当的薄弱,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邓伟研究员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邓伟说,强地震带、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破坏与潜在威胁等广泛存在于西南山区。汶川特大地震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有三分之一是次生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堰塞湖等造成的。
他认为,中国有必要加强对山区重大自然灾害的成灾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系统认识,建立起这些灾害的预警技术和减灾技术体系,从而有力有效地支持山区的整体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
3、极端气候频发 灾害预警“短板”亟待补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8-16肖明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7/1MMDAwMDE5MjQ1MA.html
8月1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距离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已经有一周时间,目前灾后重建正待展开,但就舟曲泥石流引发的深层次原因,仍待研究。
根据多个部门发布的报告,舟曲发生本次地质灾害时间,与汶川地震后岩石松动,表面土质风化,以及强降雨发生有关。而该事件的背后更大的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存在关联。
国家气候中心近年来一致对目前的气候异常加紧研究。该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主任张培群告诉记者,近年来气候异常事件频发,如南方冰冻雨雪极端低温,南方干旱持续较长,以及长江等地降雨集中引起的洪水,还有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
这种事件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会使得水循环加快,极端事件会增加,其机理正在加紧研究。”张表示。
目前国土资源部预备拉网式对全国地质灾害进行摸底调查,并强化防范地质次生灾害的发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认为,下一步国家应该强化对各种灾害的预警预测防范工作,这比起事后应急花的代价要小得多。
气候变暖间接诱发泥石流?
事实上,舟曲仅是今年极端气候事件大幅增加,导致各种灾害频发的一个案例而已。
根据国土部公布的数字,今年,中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此前,舟曲气象资料显示,该县5-10月多年平均降雨为434毫米,日降雨最大量为62.9毫米,1小时最大量40.7毫米。同时暴雨(50-99.9毫米)自有记录以来,只出现过3次。
而是事实上,类似舟曲的事件,在全国大范围有发生,这是今年地质灾害增长近9倍的原因。
如今年5月到6月的11次南方强降雨过程中,便有多次可以称作是极端降水事件,比如6月19日08时-20日08时,江西进贤等4地,湖南桃江等2地,福建光泽等2地,6月24日湖南等2地,26日云南马龙等地降水量分别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张培群认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和强度是在逐步增加的,这在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当中已经得到共识。
张培群也强调,单纯1日降雨达到90多毫米,并不一定就导致泥石流。这只是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此地在6、7月份高温干旱明显,这使得地质风化严峻,再加上汶川地震使得该地地质有些变化,整体环境造成了这个结果。“本来体质较弱,免疫力下降,再一遇突发情况就发展成了高烧,就是这个道理。”张称。
水循环加剧:涝旱互换?
不过,气候变暖后,到底是增加降水总量,还是减少降水总量,目前仍无统一的定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IPCC)报告曾指出,未来全球气温加快变暖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能变得更干旱。原因是,一些区域虽然降水的强度增加,但土壤的湿度因蒸发量的增加反而降低。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和频率有上升的趋势,很多气候模型预测表明,这将导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严重的洪涝和干旱。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全球极端气温、洪水、土壤干化、火灾、疾病等发生次数在一些地区将增加;但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如热带风暴、飓风、龙卷风)的频率和强度是否变化尚不清楚。然而,即使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没有增加,但它们发生的地理位置将变化,这些气候事件对防备较少的地区更易造成损害。
张培群指出,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这可能会使得水循环加快,但是全球降雨变化不是均匀的,“以前一些少雨的地区,可能一段时期多雨,一些过去降水多的地区,一段时间可能少雨。”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粮食种植地带北移,但是是否也会使得台风或者降雨带北移,仍不得而知。
学界目前出现2010年中国将出现南旱北涝的观点,一改过去中国南涝北旱的说法。同时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专家通过模拟发现,西北地区多年后,可能会逐步转向湿润区。
防灾机制需尽快转变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指出,由于中国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频率在增加,中国防灾减灾的机制应该发生重大变化。因为目前都是在事后强化应急机制,但是事前防范,强化预测和预警却很不够。“舟曲的情况,本来地质专家都在2008年都给出结论了,问题在于没有很好执行。”他说。
高建国此前到舟曲进行过调查。他了解到的情况是,舟曲在几十年前植被是很好的,当地作为“陇上小江南”的地区,山清水秀,但是由于为了支援建设,舟曲的森林都被大批砍伐,最后周围的山都变成秃山。
2008年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后,北京的地质专家对本地的次生灾害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治理舟曲可能的泥石流灾害,需要2.4亿。但是实际最后仅仅落实1000万。
高建国认为,目前出现地质灾害后,很多地方将灾后重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很少反思过去预警工作。而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群测群防需要加强,国家的防灾救灾应该发挥预警预测的作用。
国土资源部近期发布报告指出,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24万处隐患点,被10万群测群防员纳入观测范围。
但是1640个县,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
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认为,目前国家应该加大对灾害预测的支持力度,因为不管是泥石流还是暴雨,突发性比较强,但是并非不可以预测和预警,关键是找到很好的综合方法。
4、更应从人祸视角反思舟曲之殇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0-08-16沈林
http://news.nen.com.cn/shiping/wangping/420/3571920.shtml
与之前发生的两次地震灾害相同,在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第七天——8月15日,成为了全国哀悼日。祭奠死者,劝勉生者是面对灾难理所应当的反应,因为人的命运永远是灾难的第一主题。但面对泥石流肆虐后满目疮痍的土地,对“人祸”的反思,或许也应该成为哀悼日后的主题。
舟曲之殇,国家之殇,更是环境之殇。我们固然可以声称这一切皆是天灾,毕竟导致泥石流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汶川地震导致的山体松动,也有当地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前有大旱、后逢豪雨”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为的破坏又何尝不是大自然露出狰狞面目的潜在原因?曾经的舟曲“万山皆翠、空气清新”,曾经被誉为“陇上桃花源”。据史料记载,舟曲境内过去一直森林茂密。然而,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们没有理由回避这样一个现实,舟曲的山,舟曲的水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舟曲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环境早已面目全非,现代人也不如前辈那样对大山与江河的敬畏崇拜、友好相处。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越来越残酷。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中,肆意的开发、过度的开采,人们在变本加厉的在向地球索取着。文明世界的人们,为了那些所谓的GDP不惜牺牲这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家园,加高耸立在山坡水岸的楼层之时,可曾想到自然生态无法承载无度的索取与盲目的开发,终于有一天会在沉默中爆发?
我们不无悲戚的看到,上天已经在给予我们惩罚了——大面积特大洪涝、毁灭性地震、凌厉的暴雪、弥漫的风沙暴、西南五省区特大持续旱灾等等、等等,无数无辜的生命在灾难中死去,国人在创造物质文明和个人享乐的同时也在结束挖掘着自己的坟墓。我们不妨从这样一种焦灼沉重的环境背后看看这些灾难,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又一次警示和告诫。大自然仿佛人类一般,充满灵性。人类善待自然,会得到自然的恩宠,人类破坏自然,就会受到自然的恶惩。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用在我国最近发生的洪涝、干旱、泥石流灾害上,决非危言耸听。
我们反思过去,一个个天灾人祸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承认,这与我们追求以种种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序开采有着直接的人为关系,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利益”而无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为自身的悲剧埋下一个个烈性定时炸弹。
灾难发生是人人不愿意看到的,看到灾难带走的生命是令人更加痛心的。但是,我们似乎习惯了忘记灾难,总不能够在灾难中汲取教训,避免下次带来更加惨重的灾难。我们在分析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时,是否应当更多的思考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我们的环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呢?
5、黄河十年行之三――黄河湿地之旅
王丽娜 汪永晨文图
8月14日,是非常丰富的一天。
一大早,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会员崔晟带着黄河博物馆、河南大河报等一行志愿者和记者加入我们的队伍,给我们做今天的向导。今天我们的行程是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花园口-桃花峪-孟津县会盟镇湿地。
第一站我们到达的是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管理站主任王恒瑞向我们介绍了黄河湿地的基本情况。
黄河湿地在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在分类上属于河流湿地;由于处于中原大地,又是文化湿地。位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段的郑州黄河湿地位于郑州市北部,是这座城市的后花园。 “有湿地的城市是美丽的,能看鸟的人是幸福的”,王主任自豪地告诉我们。湿地不仅可以净化水源,截流污染物,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全球有八条候鸟迁徙通道,有三条位于中国,郑州湿地就是其中一条。在这里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11种,如大鸨、黑鹳、白鹳、丹顶鹤等。能观测到的很多二级保护鸟类就更多了。如: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每年的11月份是观鸟的最佳时节。王主任是个观鸟爱好者,只要天气晴朗,他就往湿地跑。他拍摄了很多珍惜鸟类的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做成台历、宣传画、展板来宣传湿地保护。这些年来,对于很多观鸟爱好者来说,能看到大鸨就算是幸运的了。可王主任拍的可包括大鸨的展翅,飞翔等等。
由于当地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重视,郑州黄河湿地的保护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管理站利用各种办法、各种机会宣传湿地保护,在湿地周围树立很多界碑和界桩,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公安分队,对保护区内的狩猎分子严加惩处。
尽管如此,湿地保护还是面临着很多挑战。这里人口密集,耕地紧张,开荒种田是湿地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湿地内狩猎、捕鸟曾是很多当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保护区设立以后虽然有所改观,但盗猎现象依然严重。
王主任给我们放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边是公安抱着死掉的两只珍稀大鸟,一边是蹲在地上被铐住的农民。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为那些死掉的精灵去谴责盗猎者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考虑一下,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保护方式。是否可以在保护鸟类的同时能够让生活在保护区周围或者保护区内的人得到一定补偿?甚至把他们当成保护自然的合作者,而非对立方?
离开管理站之前,在一面墙上发现一张放大了的湿地照片,景色非常美,可是王主任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完全变样儿了。《水浒》摄制组来拍摄的时候,毫无顾忌的在湿地上搭建戏棚,还放任马群啃食湿地植被。车上从郑州大河报来的记者宁田甜说,事件发生时,他们报社的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
下一站,我们到达了花园口。花园口既是民族灾难的象征又是黄河最大的水文站所在处。
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止日军南下,国民党军队炸毁这里的堤坝,造成黄河改道。受当时预警系统的限制,这次改道淹没了38个镇,80多万人受难。
今天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看到的黄河十分壮观。据崔晟说,自从小浪底修建以来,上游来水量减少,现在看到的水量是十年来最大的,平常水面宽最多不过三十几米。他认为,不应该在黄河上修建大坝,要让它保持自然流淌的状态。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齐璞高工,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小浪底具有调水调沙的功能,可以利用人造洪峰的办法冲刷淤积的泥沙,现在花园口的水位就比以前降低了十几米。
从这里开始,关于小浪底的功过是非,不同的声音开始激烈碰撞,并由此引发大巴课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让我们看一下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我们的祖先几乎砍光了黄土高原上的森林,开垦农田。这样的砍伐带来的是什么,疏松的黄土被暴雨冲刷进黄河,使得黄河差不多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走到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于是泥沙淤积使黄河又成为了地上悬河。因地上悬河容易发生决口、改道、泛滥,为此黄河被有些人冠以“害河”的称呼。为控制黄河泛滥成灾,人类修建大堤,水库,水电站,而这些人造工程没有很好地解决河床淤积的问题,断流虽有所改变,但黄河的一些河段缺水现象,却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黄河问题,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人类犯的错,不光有老祖宗的,更有我们今天由于缺乏对江河的认知而犯下的呀。
很多人不相信大自然会报复人类,那是因为大自然是宽容的,有时候她会容忍很长很长时间,哪一天她不能再容忍了,遭殃的将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于河道的治理,大巴课堂上的专家们分成了三大“阵营”。
水利科学研究院齐璞相信科学可以治理黄河。他利用洪峰实现高效输沙的想法提出了多年,但并没有被采纳,他为此非常着急。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崔晟、绿家园汪永晨、科学探险协会赵连石、水生态专家王建则认为自然有其自身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这种规律,王建把这认为是:小规律就要服从大规律。在一个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信仰的时代,这种声音如何由边缘成为主流?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尤联元研究员认为,人定胜天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在进行工程治理之前应当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和模拟试验,应当有详尽的数字支持,要对自然有详尽的了解。这似乎是介于主治派,和顺应派之间。
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我们到达下一站桃花峪。从名字听,这儿曾经必然是一个满山桃花的地方。现在这里都是绿化的草本植物。桃花峪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
尤联元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叫做邙山,从小浪底一直延伸到黄河南岸京广铁路经过的地方。这是古代黄河流经的地方。邙山对黄河的右岸形成一定的限制,左岸还是游荡性的。所以尽管黄河从孟津下来就是游荡性的河道,这一段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齐璞告诉我们,五六十年代这里的河床宽浅散乱,沙洲林立,现在经过治理,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规整的河道。
面对看上去平静实则汹涌的大河,我想,我们如何可以控制它?我们暂时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控制它,但不代表可以永远控制它。自然生态系统太精妙了,人类的技术对于这种系统来说只能算雕虫小技,也永远是顾此失彼。诸多水电站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最好的证据。这次黄河十年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但是记录也是思考。
从桃花峪下来我们经过了邙山脚下的杜甫故里,伊洛河,赶往下一站孟津县会盟镇。这个镇因周武王当年号召八百诸侯在此会盟讨伐商纣而得名。
从孟津开始,黄河泥沙开始淤积,河道开始游荡,所以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非常广阔的湿地 。当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久前,小浪底刚刚进行过一次调水调沙,所以现在水量比较大,也比较浑浊。如果在冬季来,河水是很清澈的。
小浪底建成以后,每到调水调沙,水量增大,会给湿地补充水源,孕育湿地植被,为一些鸟类的栖息和迁徙创造好的环境。不过,由于有的鸟是在河里的夹心沙洲中产卵,水量增大会淹没鸟卵,影响其繁殖。
一路上,我们的大巴课堂汇集了各种声音,唯一缺的就是世代生活在黄河边的农民。他们的声音是最不该被忽略的。傍晚时分,我们在黄河边采访了一位当地村民。这位叫路京灼村民说,他一家几辈子都生活在这里。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平常种玉米,土壤盐碱化严重的时候种几季水稻。这里的村子地少人多,人均只有5分地,所以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问他认为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他说,当然是利河。黄河灌溉可以灌溉农田,黄河浇出来的大米比别的水浇出来的好吃多了。
问他小时候黄河跟现在比有什么不同,他说,比以前好了。修小浪底之前,经常被洪水淹。修了小浪底,河道比较稳定了。他说唯一的不好是现在捞不到碳了。以前的黄河可以携带很多碳块,下水捞一些就够一年烧。
夕阳西下的时候,村民们三三两两,成双成对,一家家,一伙伙,大姑娘,小媳妇都到黄河边散步、遛狗、坐在河堤上看夕阳,这种闲散的生活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羡慕至极。什么是幸福,那一刻,黄河十年行来自城里的人们,一个个地在问着自己,
明天,我们将走进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6、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二
2010-08-16
8月13日
今天,我们从山东的东营到济南。
我清早巴时5点多就起床,一想到昨天晚上从11:30开始一直工作到今天的早上1:30才入睡。才4个小时,车上一定要补觉。
今天还是王丽娜叫醒我的。不好意思晚了。还记得工作完了给妈发了短信,告诉她,我在这边很好,不用惦记。
哈哈,今天的早饭是免费的哦!杨成请客。昨天的晚饭是李大个(李肇华)请客。原因都是一样——迟到了。我猜测上车之后一定会在两小时睡速公路上,果然三小时就睡着了。吃中饭时已经是一点多了——梁山服务站。20元3荤3素,3荤3素只要20元哦着。我就这样在颠簸的车上睡了几个小时。我们一直在高速上奔驰!我们基本上一天都带在车上。10小时呀!早上7点到19点。在东坝头看黄河,很漂亮。可天空不作美,20分钟之后就下起了暴风雨。我们不得不离开东坝头。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流经的河水每1250t/m。虽然我们没有像昨天看到的太阳日落,有些遗憾。我们的任导游离开了我们的旅程,但在同时我们又多了一位新成员——齐老先生。齐老先生所说的小浪底,说的绘声绘色。可惜,当时我还在迷迷糊糊初醒中,没能记载下来。
从昨天以后我负责经纬度和海拔的记录与每日记事和水的采样。
今天专家讲了很多东西,我对爸爸的话记忆深刻。“这一切的责任都是要由我们负责,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们周边。每一个空间,海拔。都拥有湖泊、海洋、森林、泥沙都是存在的,不是由人控制的,这些都是由大自然赋予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文明改变了世界,文化是制造发展的生态体系,在历史的过程中,社会不断创造,不断延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会不断发展,在自己的文化,世界的文化强大,这样的民族会很强大,谁来引导世界,征服我们,我想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个民族可以来引导我们。”是呀!英国,一个很小的国家。它征服了我们,我们便开始学习了英语,了解了英国,向往英国。
本来我们可以看到旧的东坝头。可是因为车大小的原因没能去成,便折了回去到新的东坝头。黄河很长很长。,不过可以看到尽头。黄河的地下床会不断的提高。
我们的车在某一段卡住了,不过离东坝头只有600m,我们便步行前进。600m漫天飞的沙,而且很细。我又穿的是透气鞋(网网鞋),好了,一脚的沙,我一边走一边抱怨妈妈给我带错鞋了。又有一些small water 水荡荡。后来,我们到了东坝头,水特急,又有些漩涡。走向蔡老先生问道:“请问这一段黄河水有多深”她开玩笑的说:“我不知道,要不叫你爸给我钱,我帮你测”我们笑了,笑得不亦乐乎。走近老爸,开始使用GPS,测量经纬度与海拔。东坝头:N:34*55’312 | E:114*46’481 海拔68m。这是“狂风”吹气。我打的伞都吹翻了。这不能怪我吧!要怪就怪风的,我上辈子好像没有和风过不去吧!岂不是我很亏!不公平凭什么不吹翻他们的偏偏吹我的呢?突然下起了暴风雨,嘿!真好玩,刚刚下完雨现在又下。我们也只好依依不舍打着我们的小雨伞离开了雨中的东坝头。我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雨打在沙上,沙没有任何反应,很奇怪。看,这里有树也,还听说这些说还是焦裕禄种植的树。一片青绿,很美好的,我很佩服树的顽强,它可以适应任何环境(长期的情况下)。
我还特期望蔡皓干的晚餐,今天的晚餐特丰富,不过不是蔡皓干请客,如果他请客,那他就破产了。
晚上我还守着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7进6。可一个雷打过来,所有的信号都没来。惨了,不知道谁是周冠军?谁被淘汰了?只好明天问老妈或是老哥了。
因为今天基本上都是在车上度过了没什么事,也只有这些了。
晚了,不说了。明天还要赶路呢!明天6:30集合开始明天的“旅程”——小浪底。明天我可不能迟到,不然我就请客了。
7、“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团来河南段的黄河考察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2010-08-17
http://www.henannews.com.cn/GNnews/1/2010/08/17/120531.shtml
由环保NGO组织绿家园发起、中科院专家、全国多家有影响力媒体记者参与组成的“黄河十年行”首届大型生态考察团于8月11日在北京启动,14日,团队抵达郑州。在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公益环保人士的带领下,他们到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黄河中下游分界碑、洛阳小浪底、三门峡等地探访河南段的黄河生态现状。
[惊叹不已]
湿地有珍稀鸟类
8月14日上午,在自然之友河南小组负责人崔晟引领下,考察团首先来到位于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的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该中心主任王恒瑞向考察团讲解了保护区的有关情况。
王恒瑞介绍,该保护区共有鸟类169种、兽类21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7种,“2007年至今,我们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的最大种群有96只。我还拍到黑天鹅的照片。”说着,王恒瑞在幻灯片上给大家展示了他拍摄的珍贵照片。
考察团成员在观看了有关大鸨、黑天鹅等珍稀鸟类图片后,赞叹不已。
[深感忧虑]
生态遭受破坏
“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驱使,破坏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王恒瑞说,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湿地被过度开垦,致使一些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一些矿厂深入黄河滩区取土,使大片的土地遭到破坏,沙质表层裸露,对生态破坏严重;一些不法分子对湿地鸟类投毒、非法盗猎。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健深感忧虑地说,当他到达此次活动的第一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时看到,本应是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区,目前却正在建设一个化学工业区,“人类到底该怎样对待自然?是以局部的经济利益为重,还是以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为重?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目前很多地方,开发力度大,太功利,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尤联元表示,“黄河对中国环境、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每发生断流、污染、洪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考和关注,这次考察就是要发现和记录黄河流域水文和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建言献策]
保护黄河生态
当日上午11时,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当考察团的专家、记者看到广阔浩渺的黄河水时,个个兴致高昂,手中相机的快门啪啪响。在黄河花园口将军坝附近的小广场上,骑骆驼、打气球、小餐饮等经营性项目随处可见,但却难觅有关此处黄河状况的说明。
“我上次来这儿是1998年,那时这里还没有这么多收费的项目。”尤联元感慨道,“不是不主张在这儿设游乐项目,而是觉得是否能在这儿设立一些有关黄河花园口历史或科普性的展览,或者设立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这样,让大家在游玩的同时,也能提高对历史、对黄河的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生态系统中,水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爱护黄河、保护黄河,黄河的生命才能长久。”王健认为,在保护黄河方面,要坚持环境整体性、空间多样性、关系有机性和发展持续性等四大原则,“对于黄河的开发,要适度,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不要搞奢侈性发展。”
8、中央财政将投逾5000亿用于固废处理
来源:一财网2010年08月17日
http://news.qq.com/a/20100817/000789.htm
据《中国证券报》援引消息人士称,“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超过5000亿元用于固废处理。其中,1000亿元用于生活垃圾处理,1000亿元用于自来水厂的污泥处理,3000亿元用于流域污泥治理。
报道援引上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央政府已对自来水厂的污泥处理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解决60个中心城市自来水厂的污泥治理问题,并将自来水厂的污泥治理列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治理范畴。
该消息人士还称,国家对于环境方面的投资将一改此前“中央财政拨往地方设立项目”的方式,专项财政资金资产化、资本化,其中,比较高效的方式就是与大量的社保基金挂钩,让环境项目成为这些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通道。
报道还援引环保部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规模达到3.1万亿元,其中固废处理行业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在2020年之前,固废方面投资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8%以上。
9、呼伦贝尔变迁:高楼鳞次栉比 煤矿侵占草原(图)
来源:人民网2010年08月17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08/17/1968133_0.shtml
草原城市中有不少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在满洲里国门景区,蒙古族传统的生活用具在此陈列,供游客观看拍照(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不一样的大草原
我的心爱在天边,
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间,
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
当我随着歌声,踏上行程去寻找脑海中的大草原时,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草原。
此行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短短三天时间,我们奔走了1000多公里,到访了海拉尔、额尔古纳、满洲里、巴尔虎蒙古部落。匆匆一行,美丽的大草原给我留下许多不解。草原城市中有不少鳞次栉比的住宅楼,但到了晚间都不见灯亮;成排的蒙古包被冠之以“草景房”,供游客居住,而传统的蒙古族生活,只能在表演、陈列中依稀可见。
骑马的不再是牧民,而更多的是游客;放羊的牧民不再骑马,而是骑摩托车。甚至,放羊的可能不再是当地牧民。据了解,草原上放牧的很多是从外地来打工的。
在草原上,时常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在满洲里,连俄罗斯人都赞叹自己国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很多草场上堆放着捆好的,在欧洲才能看到的草卷,听当地人说是出口国外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兀的出现了许多露天媒矿,满载的绿皮大卡车从悠闲散步的牛群身边疾驰而过。
印象中的草原改变了许多。在城市迅速崛起、交通更为发达、资讯更为开放的未来,草原文明将走向何方?
10、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资助项目在京发布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8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65743.html
全国28家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获团中央支持
8月17日,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资助项目”评审会。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协会、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中学绿源等全国28家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项目获得支持,每个项目的资助金为3000-5000元。
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项目资助,是共青团密切与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联系,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扶持和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自今年7月活动启动以来,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主办方共收到全国各类青少年环保社团的申请项目109个。申请项目中,既有图片展览、涂鸦大赛、主题论坛等宣传教育类,也有抵制白色污染、保护湿地、捡拾垃圾、清除外来入侵物种等社会实践类,还有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推广类;申请主体中,既有高校、中学,也有民间环保组织,覆盖了省、市、县、乡各个层级,具有很强的广泛性、群众性和代表性。
这次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项目资助的主题是“绿色生活,有你有我”,旨在通过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青少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方式,向青少年、社会公众传递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文明·公益·责任”的价值观念,促进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绿色生活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生活习惯。获得资助的28家生态环保社团的申请主题突出、项目设计巧妙、操作程序合理,最终从109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在近期收到由主办方发放的项目资助款,并于今年8-10月开展活动。
在谈到为什么要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项目资助时,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以生态环保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青少年社团、青年自组织发展很快,在青少年、社会公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社团、自组织有鲜明特点:一是成员自愿、自发成立;二是专业性较强;三是具有草根性,联系最普通的青年;四是活动比较灵活。由于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有效引导、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普遍生存能力较弱,需要一定的支持。因此,在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介入,为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增加权威性,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并通过小额项目资助等方式尽可能为其提供具体支持,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扎根基层、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和作用。”
据了解,2010年保护母亲河行动的主要思路是,把保护母亲河行动作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载体,以理念宣传、组织培育、家园建设为重点,广泛动员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投身生态环保宣传实践。目前,各地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相继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春季热潮、“身边环保节能小事”手机图片征集活动、十城市志愿者携手保护母亲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1、新疆启动国家濒危动物塔里木野生马鹿种群扩群复壮项目
来源: 新华网2010年08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8/16/c_12450525.htm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15日电(记者赵春晖)为避免塔里木野生马鹿种群灭绝,由国家林业局和新疆林业部门联合实施的“塔里木马鹿野生种群扩群复壮项目”8月中旬正式启动,首批20头塔里木母马鹿在进行适应性训练后将放归大自然。
塔里木马鹿是欧洲马鹿的祖先,也是我国特有物种,由于偷猎活动难以禁绝和栖息环境恶化,塔里木野生马鹿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濒危动物。
在斯坦因、普尔热瓦尔斯基等人的记述中,马鹿是这些欧洲探险家在塔里木盆地穿行中遇见最多的野生动物。有资料显示,即使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野生塔里木马鹿也有1.5万头。但是,《新疆马鹿遗传与形态学特征及其保护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塔里木野生马鹿种群数量已不足500头。
塔里木野生马鹿数量急剧减少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水土开发的背景下发生的。由于人类垦殖活动增多,生性胆小、警惕性极高的野生马鹿的活动区域迅速缩小,目前塔里木野生马鹿已被分割成且末、尉犁和沙雅三个完全孤立的种群。
在过去几年的实地考察中,《新疆马鹿遗传与形态学特征及其保护问题研究》课题组,在塔里木盆地经常几个月见不到一头野生马鹿。课题组负责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合木提·哈力克说,马鹿虽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类对其捕杀行为至今仍未禁绝。他同时指出,野生马鹿栖息环境恶化也是其数量剧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灌溉大量新开垦的耕地,人们不得不在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大规模修渠引水,注入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甚至出现下游320公里断流,造成大面积沙漠化,完全隔绝了分处且末和尉犁的两个野生马鹿种群。而由于塔里木河两岸开荒不止,栖息在新疆沙雅一带的野生马鹿种群也无法与其他两个种群发生任何联系。
据马合木提·哈力克教授介绍,野生马鹿种群之间被人类活动和恶劣的环境完全隔绝后,近亲交配的几率已经非常高了。他说:“结果只能是野生马鹿的繁殖和生存能力都大大降低,致使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
尽管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陆续投入巨额资金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但由于种群被分割的现状没有改变,野生马鹿的数量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
12、千年文物古迹屡遭“破坏性开发”
来源:中国网2010年08月17日
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7/12458098.html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镇江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一些地方近期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毁事件。受政府保护的文化古迹何以成了“唐僧肉”?开发商哪来的毁坏文物的胆量与底气?文物保护法规为何成了“摆设”?“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追踪调查。
地方政府“卖古” 开发企业“逐利”
泗县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这个“文化先进县”最近爆出一桩“丑闻”:为开发房地产,将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毁坏。
释迦寺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900余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释迦命名的寺庙。据当地县志等记载,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曾在该寺住宿,并留下诗作,是泗县百姓引以为荣的历史人文古迹,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该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近日来到泗县释迦寺发现,古寺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当地群众指着工地入口处一块被包裹起来的石碑告诉记者,现在就剩下这块刻有释迦寺文保单位的石碑,其他物件都已拆除。
在工地旁的售楼处,销售人员介绍说,由于位置优越,中小学、广场、菜市场等配套完善,还在建设中的这一楼盘销售很好,售价达2700元/平方米,是当地高价楼盘之一,目前只剩下一种户型的房子可供选择。
泗县许多百姓深感痛心和不满。曾热心为释迦寺保护而奔走的泗县退休文化干部闵麟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得知县里将该文保单位卖掉搞房产开发时,他和一些老干部就积极奔走,县里不少群众也曾联名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自己出钱修缮古寺,保住文物古迹,但当地领导置之不理,最终没能阻挡古寺被拆厄运。“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所谓文化先进县,简单是莫大的讽刺啊!”
泗县释迦寺被毁不是孤例。近期,全国多地爆出“毁遗”事件。在江苏镇江,上月初13座宋元粮仓虽有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护身符”,但无济于事,最终被毁于叫做“如意江南”的楼盘开发中。
在湖北鄂州,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同样面临被开发商拆除的命运,当地百姓甚至组建了“护庙队”……
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宋元粮仓和释迦寺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关专家感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却毁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发人深省。
文保部门“无奈”监管“形同虚设”
频频发生的“毁遗”事件显示,开发企业之所以敢于强势推进,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背后“撑腰”。而文保部门则“无可奈何”,导致监管成为摆设。
记者从泗县国土局了解到,释迦寺所在地块属国有划拨土地,2007年7月,县国土局按领导要求对包括释迦寺在内的25亩土地竞价拍卖,最终以1150万元成交,成为当地的“地王”。
但泗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出让包括释迦寺在内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并未征求文化部门意见。2008年,县文化局得知释迦寺保护区遭到施工破坏后,立即派人赶往现场,虽然当时下达了文物保护通告和停工通知,但开发商仍继续施工。随后,他们向上级文化部门反映,国家文物局甚至来函要求报告释迦寺保护情况,但终究“没顶住地方政府的压力”。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县政府召开的协调会上,文化部门坚持原址保护,但领导强令异地重建。
按照文物保护法,像释迦寺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保护重建需报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但泗县仅以县政府会议纪要形式就协调了各方意见,决定了文物的命运。而且,异地重建的意见已提出两年,至今却仍未见动工。
文物部门的“无奈”,在镇江宋元粮仓被毁事件中同样存在。记者发现,对镇江发现的千年粮仓,国家文物局今年曾多次发函或下派专家组,提出保护意见,江苏省文物局也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要将粮仓、桥、驿站、衙署等建筑遗迹整体保护。然而,一道道“保护令”下,作为开发商的镇江市城市投资建设集团反而加紧施工。据了解,这个叫“如意江南”的房地产项目计划建设700多套房子,还未开盘已有上千人登记购买。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认为,正是开发商仗着“红顶商人”的特殊性,才敢对宋元粮仓如此重要的文化遗迹下手毁坏。林留根表示,宋元粮仓是从哪一天开始被毁的,至今无法确定,因为镇江市文保部门已被“集体封口”了。据称,当地政府曾向文化部门下命令,严禁将有关信息透露给外界。“在古遗保护中,文保部门面临地方政府的巨大压力,这种局面实在令人忧虑。”
“毁遗”之害甚于偷盗守住文化传承“血脉”
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当前一些地方在册文物的消失,主要是一些大型基础建设和大规模城乡建设项目增加所致。
按照有关法规,当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出现冲突时,应该经济为文物保护让路,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甚至出现恶意破坏古文物的行为,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敲响警钟。
林留根感叹,一些地方对不断毁掉的文化古迹、历史建筑熟视无睹,其实质是某些官员扭曲的政绩观作怪,这与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
文物古迹频频成为一些地方追求商业利益的牺牲品,还在于文保法规执行的苍白无力。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文物法对“毁坏古迹”行为有罚款和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但实际情况是,破坏行为大多涉及地方政府,很难追究下去。
综观近些年的“毁遗”事件,对相关领导和开发商问责的寥寥无几。有关专家认为,正是有法不依,使一些地方官员有恃无恐。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权力和资本“毁遗”,其危害比盗卖文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毁古求利”的破坏性开发频频发生,归根结底是对一些地方政府的问责不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等人表示,当务之急是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规,问责那些不负责任的地方领导。同时,对涉及文化保护的开发项目,应借鉴“环评审批”模式,必须报经上级文保部门审批。“文物古迹是一个民族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越是经济高速发展,越要守住文化传承的血脉。”(记者杨玉华、刘元旭、熊润频、叶超)
13、三峡蓄水175米的既定目标如何实现?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2010-08-17 邓海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2008009_1.shtml
自2008年启动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一直未能运行至175米的最终水位。
三峡工程共分三期建设,即围堰发电、初期运行和后期运行期。这三个时期分别以蓄水到135米、156米、175米水位为标志。2003年和2006年,三峡工程分别实现蓄水135米和156米。
三峡水库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三峡水库如果不能蓄满,则不能充分发挥三峡工程各方面尤其是发电的效益。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下称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表示,现在三峡坝址上游来水等条件已经改变,若按照当初既定的蓄水时间进行蓄水,三峡水库将很难蓄满;在枯水季节向下游补水等效益也将大打折扣。
实际上,三峡水库蓄水时间一直在提前。最初计划每年10月1日起蓄,而2008年蓄水时间为9月28日,2009年提前到9月15日。不过,这两年均因兼顾各方要求而未能蓄满。
7月29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建委)召开2010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专家综合论证会,论证今年的初步蓄水方案。根据此次会议初步拟定的方案,2010年计划从9月10日起蓄水,时间较去年再度提前。目前,讨论方案已下发相关省市和部门征求意见。
来水减少,下泄加大
在论证设计期,专家们对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有很多担忧。“特别是清华大学的黄万里教授。”曹广晶说。黄万里当时认为,三峡水库最终蓄水位不能超过156米,否则上游泥沙淤积会比较严重,重庆港将变成死港。
曹广晶说,什么时间由156米蓄到175米,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泥沙淤积,按照当初论证,156米时三峡水库的尾水在重庆市长寿区,175米蓄水时尾水在重庆港。而尾水到哪里,意味着泥沙淤积到哪里。其次,移民百万若不能按时完成,蓄水时间得再往后推。
“移民问题进展顺利,泥沙问题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曹广晶说,从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三峡水库平均每年淤积1.3亿吨,而此前预计这期间每年将淤积3.2亿至3.5亿吨。
但有专家提出,以156米蓄水的泥沙情况来预测175米的情况,能否预测准确?所以,2008年启动了175米试验性蓄水,希望以此进行实地观测,看看重庆港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否严重。“这是个可攻可守的方案,有问题就退回去,没问题就蓄上去。”曹广晶说。
自2008年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蓄水始终未能达到175米。2008年,因坝区上游考虑地质灾害等问题,蓄水至172.8米;2009年则因为两湖等地区干旱,下游增加补水,只蓄到171.43米。
三峡枢纽管理局枢纽运行部主任胡兴娥表示,导致满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上游来水和下游需水条件与上世纪80年代论证时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
长江防总防汛抗旱调度组组长、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金兴平也说,水库能否蓄满与上游来水关系密切。
根据《三峡坝址径流特性分析报告》,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是长江上游干支流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有大中型水库建成蓄水以后,9月、10月三峡水库来水量下降趋势明显。
在上游来水减少的同时,下游需水量逐年增加。“当初认为蓄水期以5000立方米/秒下泄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在情况变化了,下游航运和供水需要更大的下泄流量。”胡兴娥说。
2009年水利部制定了《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以此作为今后三峡水库调度的原则性意见。按照这个意见,10月蓄水期间,上旬、中旬和下旬的下泄流量应分别按不小于8000、7000和6500立方米/秒来进行控制。如果水库来水低于上述流量,可按来水流量下泄。
胡兴娥说,随着上游干支流系列水库的逐步建成蓄水,三峡水库要蓄满175米将更加困难。
不仅如此,长江流域将“吐”出更多的水。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预测,长江流域目前总供水量是1997亿立方米,通过蓄水工程、饮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等措施的完成,多年平均的情况下,2020年水平年长江流域总供水量是2285亿立方米,2030年长江流域总供水量是2339亿立方米。
曹广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照目前的情况,三峡水库以后的蓄水时间可能还将提前。
实际上,今年已有部分原政府高官和学者,提出在9月1日甚至8月末蓄水的建议。
能否提前蓄水
通常,长江流域的主汛期在6月至9月。基于防洪安全和方便汛后走沙考虑,最初设计的蓄水时间是10月1日。2003年前后,因为来水量和来沙量变化,陆续出现对提前蓄水方案的研究。
有专家表示,三峡水库如果蓄水时间推后,对水库防洪和减缓变动回水区(回水区每年可能都会变动)的泥沙淤积是有利的,但在来水偏少的年份,这会造成水库蓄水不满,从而影响下游供水安全、发电和航运等。
金兴平说,三峡水库提前蓄水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是防洪安全,其次是下游用水安全和水库沿岸的稳定性。他同时认为,泥沙问题也不能忽视,“近几年上游的来水处在一个较低的周期,相对的来沙量也处在一个低值,受到的关注较少。但泥沙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不仅涉及将来库尾重庆段的航运安全,也涉及水库的永续利用”。
如果蓄水提前,时间至少将提前到9月,而9月仍处在传统意义上的汛期。根据宜昌的水文记录,坝址地有多次大洪水发生在9月。其中,1896年9月4日的洪水最大流量为71100立方米/秒;1945年9月5日为67500立方米/秒;2004年9月9日60800立方米/秒。
根据长江科学院的研究材料,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时间越早,越不利于防洪和汛后走沙。如何将两者的风险调整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是提前蓄水需要解决的首要障碍。
曹广晶则表示,9月蓄水以后,如果有千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仅相当于全年洪水百年一遇。在充分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前蓄水,可利用一部分洪水的尾巴,实现对洪水的资源化处理。
2008年9月28日,三峡水库首次提前蓄水,仅比10月1日提前两天。胡兴娥说,实际上当时已充分论证提前到9月中旬蓄水的安全性,在技术上也有校核,但因为是首次蓄水,从心理上讲还有些担忧。到了2009年,蓄水时间提前到9月15日。
2010年上报的初步方案是9月10日起蓄,并争取到9月底蓄至163米,比2009年的方案高出5米。这与水利部门的主张略有出入,后者认为到9月底蓄水应不超过160米。
胡兴娥表示,按照上述方案,初步演算表明在最坏情况下,三峡洪水库容也不会超过171米水位,不威胁防洪安全。至于泥沙,她认为“问题已经减轻了”。如果三峡水库9月10日蓄水,重庆主城区和变动回水区20年泥沙淤积的预计量,相当于论证期两年的预计量。
尽管如此,但长江来水复杂,随机性大,如果来水超出预期怎么办?金兴平表示,即便已经批准实施,三峡水库能否提前蓄水仍然需要考虑很多前提条件。例如,沙市和城陵矶的水位不能超过警戒水位,根据水文气象预报,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不发生大的洪水。
他说,对坝址下游设定警戒水位,是因为如果预报称上游有大洪水到来,可先让三峡水库提前预泄,确保三峡水库的防洪功能。“当然,在制订方案的时候,我们也考虑了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情况。”
根据《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在蓄水期间,当预报短期沙市、城陵矶站水位将达到警戒水位,或三峡水库来水流量达35000立方米/秒,且预报可能继续增加时,暂停兴利蓄水,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按防洪要求进行调度。初步的蓄水方案还规定了10月末的蓄水高度,这同样是考虑到留足库容,以备防洪。
难以兼顾
由于涉及沿江省市和多个政府部门,防洪、发电、航运、取水、生态等方面的目标不一致,各方很容易发生冲突。正因为此,三峡水库蓄水方案的获批程序比较繁杂。
“基本上是今年蓄水的时候,就要为明年蓄水做准备,每年蓄水期都会有专门的试验蓄水分阶段总结报告报到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胡兴娥说。
在总结上次蓄水经验和其他资料的情况下,长江水利委员会相关机构受委托,制订下一年蓄水研究报告。今年的报告初稿在4月已经出台,对泥沙状况、水流情况、崩岸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接下来,试验性蓄水方案开始编制,通过咨询会征求专家意见并修改后上报三峡建委。三峡建委办公室再组织专家论证会,同时征求湖北、湖南、重庆、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等省市和部门意见,继续修改。修改完成后,报国务院领导审批。
“到目前为止,每年的蓄水方案都经过三峡建委领导人批准。”胡兴娥说,获得批准后,还要根据蓄水方案,制订实施计划,报防汛主管部门审批。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省市和部门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要求。例如,去年蓄水后调研时,重庆就希望水位消落晚一些,每年3月三峡水库的水位不能低于165米,4月不能低于160米,以保证重庆市九龙坡港具备接纳万吨级船队能力。去年三峡水库未蓄满水,今年消落的速度比较快,处在库尾的重庆担心因此阻碍航运。
作为坝区下游的湖南,则希望三峡加大在枯水季节为洞庭湖补水的力度。湖南省政府参事、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刘卡波表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急需补水,工农业生产需水旺盛。
刘卡波还说,未来三峡工程着重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防洪问题,整个调度如何处理好水资源和水生态、水环境的问题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金兴平认为,三峡工程难就难在既要保上,又要保下,这是一个综合权衡的问题。即便是枯水季节放水给下游,也要有节奏地控制,快了就影响上游。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之所以同意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让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也是想拉长蓄水的时间,避免急涨急落给相关各方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还在按照水利部安排,开展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让这些水库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造福流域亿万民众。”他说。
14、山东鲁丽叫板环保部 违规项目暗渡陈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8月17日 李炎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00817/07108493569.shtml
在无任何国家批准文件的前提下,山东鲁丽钢铁贷款10亿违规扩建300万吨螺纹钢项目,其背后凸显的则是地方政府“抢抓机遇”的GDP心态。
224省道穿越侯镇而过。
寿光市的重点企业山东鲁丽集团坐落在224省道边上,从门口望去,掺了石灰的新土高高堆起,推土机在偌大的空地上来回移动。建筑材料堆积在场地边上,一派热闹的场景。
鲁丽集团占地2252亩,为新上项目当地政府又将相邻的原河沟化工厂、天信散热器厂搬迁到别处。
但热闹的场景有可能很快就将不复存在,记者近日从山东省环保部门获悉,继上个月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之后,国家环保部最近再次派员赴山东鲁丽钢铁有限公司紧急叫停依然“暗渡陈仓”加紧施工的300万吨螺纹钢项目。
8月16日,山东鲁丽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项目已停了下来,但“已经招来的员工怎么办、10个亿的贷款怎么解决,都要处理好才行”。
多次叫停仍施工
山东鲁丽集团原为寿光一家胶合板生产企业,1993年进入钢铁行业,一开始建有炼钢、轧钢两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后陆续增加投资,2003年11月注册成立山东鲁丽钢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号称有百万吨生产能力。主导产品为螺纹钢,主要供应山东及周边地区。鲁丽集团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2亿元,利润3亿元,其中鲁丽钢铁年销售收入约45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家环保部在环保检查中发现鲁丽钢铁有违规扩建嫌疑。经查实环保部环境监察局于今年7月23日向山东鲁丽钢铁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决定书”认为:“经我部现场调查,你公司1座1080立方米高炉,未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于2009年12月擅自开工建设,现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并仍在施工建设。以上事实,有我部2010年6月30日《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和现场照片为证。”
下发文号为环法[2010]45号的“决定书”要求鲁丽钢铁,“我部决定责令你公司1080立方米高炉停止建设,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我部将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决定是否批准该项目。在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我部批准前,不得恢复建设。”
据介绍,“决定书”下发后鲁丽钢铁并未立即停止,各项施工依然故我,8月上旬,环保部特地派员赴鲁丽钢铁所在地山东寿光侯镇督促其认真执行“决定书”。
关于“叫停”一事,鲁丽钢铁工作人员公开场合坚持认为并无违规之处。并宣称“可以从档案室调取全部手续”。
对此,环保部门介绍说,国家环保部曾于2009年6月通报,暂停审批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鲁丽钢铁2009年底开工,显然不可能获得任何环评审批。原因则是此前日照钢铁和潍坊钢铁未经环评审,擅自开工建设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及500万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高炉、转炉项目。
鲁丽集团地处潍坊境内,与潍坊钢铁同为山东省钢铁企业产量前10名企业。
叫板背后
由于是周边唯一一家拥有螺纹钢生产许可证的钢铁企业,鲁丽钢铁早在2006年即有扩产打算,但苦于国家钢铁政策日趋收缩,扩产计划一直未能落地。
金融危机后,原本无望的扩产计划似乎生机顿显。2009年4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山东省钢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中重点在建和重点拟建项目共200项,在重点在建第三部分“在建的节能减排项目”中鲁丽钢铁榜上有名,但所立项目为高炉煤气综合利用,与扩产无关——
“寿光市鲁丽集团有限公司高炉煤气余压(TRT)及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年新增发电量4亿千瓦时,拟2009年竣工,总投资255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2383万元,2009年起后续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7330万元,年新增利润4415万元。”
但在当年6月出台的“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十大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中,鲁丽扩产已成定局:“利用其我市唯一螺纹钢生产许可的优势,重点支持鲁丽钢铁发展螺纹钢建筑用钢,规划新投资8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吨的优质螺纹钢项目,使之成为我省专业建筑用钢生产企业,促进建筑钢材(4352,7.00,0.16%)升级换代。”
而在寿光当地,则专门成立了“鲁丽300万吨螺纹钢项目办公室”,市委副书记杨建华任项目总指挥,副市长毛德荣、时任经贸局长的李世亮任副总指挥,时任寿光市民营局局长孙向前任办公室主任。
该扩产工程又分一期和二期建设,一期建设的主体便是一座1080立方米高炉炼铁项目,也就是此次环保部叫停的违规建筑。二期建设将“淘汰现有炼钢电炉,新上120吨电炉3座(两开一备),工程10个月内可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产优质螺纹钢300万吨。”
项目在当地立项后于当年下半年开始拆迁,于年底前动工。
项目上马后鲁丽集团一直宣称,“该项目完全在钢铁产业政策鼓励和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螺纹钢生产线单线产能年可达到150万吨,国内尚属首家,具有技术含量高、综合耗能低的优势。”
国家环保部叫停后,当地口风也发生180度转变。8月16日下午,原寿光市民营企业局现在已改为寿光市民营企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丽螺纹钢项目办公室”已经撤销,其它情况则一概不知。
如果抛开地方政府“抢抓机遇”大干快上的心态,从山东省政府层面,依然希望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目前,山东省的钢铁产能约4800万吨,接近占全国1/10,山东省国资委控股的山钢集团产能只占山东省总产量的42%,其余产量则分布在全省大大小小上百家地方政府及民营钢企中。
山东省政府希望到2020年,钢铁产能下降到4000万吨左右,整合日钢后的山钢再加上整合青岛钢铁之后总产量达到3000万吨,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所以对类似鲁丽钢铁的扩产,山东省与地方政府的态度迥然各异。
15、全球顶级气象学家开会 探讨自然灾害预警(图)
来源:西部商报 2010年08月1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17/n274268852.shtml
商报讯 据英国媒体15日报道,一批世界的顶级气象学家近日将在美国召开会议,探讨建立一套早期预警系统,以预测因全球变暖而引起的下一次气候灾害发生的具体位置,并预测其严重程度,以便拯救更多的生命。
目的 天灾前测出时间地点
此次会议被列为外交级别的会议,安排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举行。此次会议将是“气候变化相关事故归因”组织的首次全体大会。该组织是由来自世界三大顶级气象组织的科学家设立,包括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英国气象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虽然气象学家已经研发出一些相当有效的技术来预测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但他们预测气候灾害具体发生地点的能力仍十分有限。这次会议计划研发出一套更精准的系统模型,在下一次气候灾害发生之前帮助找出的具体地点和预测其严重程度,以便拯救更多的生命。
严峻 未来几十年天灾更多
最近几周内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气象灾难,除了俄罗斯的山火之外,还包括格陵兰岛冰川崩裂以及巴基斯坦的特大洪水。而气象学家担心在未来几十年内,暴风雨、飓风、干旱、洪水以及其他极端天气事件会造成更大规模的破坏。
气象学家表示,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中,类似这样的气候灾害事件会越来越严重和频繁,因为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太阳的热量困在低层大气中,由此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系统,导致气候灾害频发。
1980~2010年欧洲洪灾损失
(单位:亿欧元)
30年内 全球自然灾害翻一番
据《时代》周刊近日报道,研究发现,在过去的30年内,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数量较之前呈现了大幅上升,2010年的自然灾害数量是1980年的两倍多。
警钟1 灾难
洪水、风暴、滑坡大增
根据全球知名的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综合分析暴风雪、洪水以及干旱等灾害后发现,全球变暖是惟一一个能合理解释其数量上升的原因。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气候灾害”达到了828起,与之相比,这一数字在1980年为317。该公司分析自然灾害已超过35年,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自然灾害数据库。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分析显示,仅2010年前6个月,该类自然灾害就发生了385起,这一数字是自1974年有记录以来的第二最高值。这项分析报告并没有包括发生在近期的巴基斯坦洪灾、中国舟曲泥石流以及俄罗斯森林大火。
分析发现,2010年洪水和山体滑坡发生次数是1980年的3倍,风暴的发生次数也已翻倍,并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每年灾害发生的平均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39次,逐步上升到上世纪90年代的547起,到2000年至2009年间,这一数字已达到693起。
警钟2 未来
本世纪中叶,自然灾害或更多
来自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的利兹·本特利称,这些数据证明了大量的碳排放正在对自然界发挥影响。
英国气象局气候监测部的负责人皮特·斯托特称,“可以预计,随着气候持续变暖,热浪袭击和大暴雨发生的频率也会不断上升,类似2003年热浪袭击欧洲造成35000人死亡的事件,其发生概率或许由于人类活动已经翻番。”他补充称,“到本世纪中叶,或许这样的自然灾害将变得更加常见。”
警钟3 高温
有气象记录以来,今年最热
研究显示,从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今年是最热的一段时期。
今年7月,德国气温的平均值为20.2摄氏度,高出同期气温3.3摄氏度。7月,俄罗斯50人死于高温引起的火灾。7月29日,莫斯科发布了130年来的最高气温:37.8摄氏度。俄罗斯其他地区的气温甚至高达40摄氏度以上。
此外,今年5月,巴基斯坦的气温高达惊人的53.5摄氏度,打破了现存的亚洲气温记录。7月22日以来,巴基斯坦很多地区遭到了洪水的威胁,并造成了1600多人丧生,约200万人无家可归。
今年3至6月的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研究人员表示,就现在掌握的知识来看,极端气候灾害是否由气候变化造成、是否会加剧虽无定论,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变化对灾难产生影响。
16、34家环保NGO调研IT产业重金属污染 涉29家名企
来源:公益时报 2010年08月17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08/17/1966637_0.shtml
较之于单个NGO的行动,NGO联盟之后的能力确实比单打独斗的NGO强,而且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
8月11日,由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等全国34家环保NGO发起的“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三期)”在北京发布,这已经是34家环保NGO连续第三次联盟发布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
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中所涉及的29家IT品牌企业有:LG公司、苹果公司、索尼、诺基亚、惠普、英国电信、阿尔卡特、三星、东芝、海尔、爱立信、新加坡电信、IBM、佳能、松下,东芝等知名企业。
较之于单个NGO的行动,NGO联盟之后的能力确实比单打独斗的NGO强,而且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很明显,列入名单的企业从最开始的对抗到现在的愿意对话,NGO的联盟起了很大的作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在这34家环保NGO当中,大概有10家NGO实质参与了该报告的调研,其他的NGO只是给了此项调查道义上的支持,“虽然只是道义的支持,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今后我们的联盟将迈向更为实质的合作。”马军说。
持续“联动”
其实此次环保NGO联盟行动并不是一次偶然,早在2007年的时候,环保NGO就已经开始联合倡议环境保护。
2007年3月22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自然之友等21家国内环保组织联合发出“绿色选择”倡议书,呼吁消费者利用手中的购买权,不消费超标排污企业的产品,压缩超标排污企业的生存空间,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
当时,这21家环保组织收集到的、公开披露的污染超标排放企业已接近5000家,这些信息在“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的网络上可以查询到。环保组织同时倡议大型零售商和大型企业,主动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争取形成绿色供应链,主动抵制“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上的供货商。
“这次NGO的联合行动是环保NGO组织联合起来的开始,过去的这几年,这些组织持续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不断更新污染地图的数据库。”马军说。
马军说,在这些机构当中,有些机构参与监督企业的环境问题,而有些机构参与对企业环境问题的审核。“所有的环保NGO都参与一件事情,那就是当某一个企业的环境污染记录要从污染地图上去掉时,需要得到所有NGO的认可,企业的审核报告将发给每个机构,如果大家都没意见才能通过。”马军说,从去年开始,参与联盟的NGO从21家扩大到34家。
在今年四月中旬的时候,这34家NGO共同发起了“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马军所在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一直在做污染数据平台。“由于平台在我们这边,所有在调研报告的前期,与企业的沟通都我们这边,而到了第三期,更多的机构会更实际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马军说。
信任是合作前提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作为此次调研报告的发布方之一,实质参与了报告的调研。“他们具有很强的调研能力。”马军说。对于各类环境伤害事件,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会组织不同的社会力量共赴现场,进行深度调查,推进事件的解决。
在这34家机构当中,一些机构更多的参与具体的工作。各家机构都有各自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特色,一般大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自然之友作为国内第一家环保组织,有很高的声望,在和企业的沟通过程中,自然之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靠的就是他们在业界的公信力。
虽然有些机构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但这也很重要。”马军说,这些没有实质参与调研的机构更多地参与评价认可最后的报告审核,或者参与评价最后独立审计的结果,这个调研报告的认可过程和结果他们都是参与的。”
在2007年21家环保组织发出绿色倡议的时候,马军认识到,不论是推动消费者进行绿色选择还是推动企业去管理供应商,都是很艰巨的任务。“对于消费者,NGO需要要有动员的能力,而一家机构很难做到去动员消费者,在企业的方面,很多企业不愿意面对供应商的环境问题,这就需要NGO共同努力。”马军表示。
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经常面临来自企业的压力,而NGO共同行动就能增强NGO抵御压力的能力。马军说:“当企业通过种种关系要求删除黑名单的时候,这需要34家组织一致同意,这样一来,来自企业方面的压力就能分散一些,NGO也能承受住,而果如是单个的机构就很难承受。”
当然,34家NGO联合去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容易的,协调工作就有相当的难度。“我们34家环保组织走到一起的条件就是信任,这种信任是在长期的合作互动中形成的。”马军说,“大家对某个问题一致认可,各自相互的信任,这样就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不然协调很困难。”
从发布第一期报道到现在的第三期,这34家机构当中已经有10家机构具体地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将来的协调工作会比前期更复杂。”马军说,但是,马军希望这种联盟形式不但能延续下去,而且能够进一步实质化,以推动企业承担他们的环境责任。
企业从抵触到对话
一直以来,企业与NGO的关系更多的是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的关系,企业资助NGO做项目,或许这个项目与企业毫不相关,最后企业将整个资助的项目写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在马军看来,企业社会责任需要迈向更实际的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给环境和社区带来影响,那么企业首先应该在生产经营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至少要做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基于此,环保NGO开展了对企业环境表现的监督。
“这样一来,我们和企业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变成独立监督的一方,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再是与企业不相关的公益项目,而是与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直接相关。”马军表示。
如此一来,有些企业就不太适应,包括一些曾经资助过NGO的企业,就更加不适应。“这29个企业中就有这样的企业,他们的私募基金会也资助过NGO,而他们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当中时,前期他们很不适应。”马军说。“但是他们了解到情况后,也还是和NGO进行了后续的沟通,我想企业有个适应的过程。”
马军表示,企业应该明白,企业资助NGO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免于社会监督,“更重要的是,大家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增加了解和理解,目前企业对NGO的信任程度有限,双方的信任有限,NGO和企业之间有个增加信任的过程,那么NGO的出发点他们会更加的明了,我们的出发点是纯粹的环境的出发点。”
34家NGO将有污染的企业曝光之外,NGO还重视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开始发现问题后,企业表现比较急迫,一旦了解到有解决问题的途径,企业还是愿意平复下来,沿着流程去解决这些问题。”马军说。“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消除误解走向理解,共同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目前,与这34家NGO开展合作的企业在逐渐增加,这推动了有污染记录的企业来做出解释和说明。现在有290家的出现过环境问题的企业对他们的问题做出了解释和说明,并提出了整改的计划和行动。
马军希望“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尽快有个完结篇,“如果企业都开展污染治理,建立了环保体系,和NGO的互动走向机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出报告了。但是现在还得继续跟进,直到问题完全解决。”
17、新疆乌伦古河生态遭到破坏已断流6年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08月17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17/095820914366.shtml
“如果你没有看过大海,那一定要去乌伦古湖看一看。”游客谢兵说。6年前,他来过一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当他看到乌伦古湖的时候,被眼前碧水蓝天的景色深深吸引;6年后,谢兵再次来到福海县,乌伦古湖却失去了当初的美丽。
志愿者为乌伦古河清污
“你们看,河中心那棵大树原本生机盎然,现在已经枯死。这几年河水经常断流,很多植物和鱼类都‘渴’死了。”8月14日,福海县县委书记齐国庆站在县城附近的乌伦古河断流河道里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
8月14日,由福海县人民政府和新疆自然生态保护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情系乌伦古、拯救母亲河”公益活动在福海县拉开序幕。来自新疆各地的150余名企业家、环保志愿者及福海县千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此次公益环保活动。
当天11时,数百名环保志愿者徒步沿着乌伦古河河床捡拾垃圾。记者看到,原本宽阔的河床已经布满了沙砾,在河道一边有水的地方,几个孩子正在嬉戏,水刚刚漫过孩子们的脚踝。
沿着河谷向前走,到处是已经沙化的河床。河床内,一棵棵枯树躺在沙砾中。一棵直径约50厘米的柳树倒在河床里,一棵直径近1米的柳树枝条已经开始枯萎。河岸边,极其耐旱的沙枣树也没能长出绿叶。据介绍,受断流影响,乌伦古河两岸的3万株沙枣树和红柳已经枯死。
谢兵也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感慨地说:“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我们要呼吁更多的人保护乌伦古河。”
断流6年生态遭到破坏
受极端气候的影响,从2005年至今,乌伦古河连续6年出现断流现象,河流两岸的130万亩河谷林和40万亩草场都受到影响,这直接导致乌伦古湖水位下降1.2米,水域萎缩30平方公里,乌伦古河上游3.5万亩湿地沙漠化,保护“母亲河”———乌伦古河刻不容缓。
福海县赫勒社区居委会老渔民张德良清楚地记得从前的乌伦古河:“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乌伦古河里的‘小白条’、‘五道黑’特别多,鱼儿都往网上撞,家家都有腌鱼的坑,一层鱼、一层盐、一层芦苇,河里的鱼养活了好多人。”
张德良介绍,福海县渔业起始于1956年,上个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平均年产鱼2692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乌伦古湖水面下降了5.1米,面积缩小了83.5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升高,鱼类产卵减少,加上过度捕捞,湖区鱼类锐减,渔民们的生活陷入危机。
“后来,出现了专业的水产养殖公司,让福海县的渔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乌伦古河继续断流,可能还会影响到渔业的发展。”张德良说。
福海县政府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乌伦古湖水源之一的乌伦古河便陆续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天数为55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乌伦古河断流天数逐年增多,2006年为86天,2007年为187天,2008年为180多天,2009年,乌伦古河全年断流。自今年8月以来,乌伦古河再次出现断流。
应成立乌伦古河管委会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热合木都拉·阿迪拉一直关注着新疆的河流及生态治理情况。他说:“乌伦古河的断流,给被誉为准噶尔明珠的乌伦古湖带来日益严重的后果。受连续断流影响,乌伦古湖水位下降1.2米,湖面面积萎缩30平方公里;乌伦古河河谷两岸130万亩河谷林、40万亩草场中的70%因缺水而遭受严重影响,3.5万亩湿地沙漠化,3万多株沙枣、毛柳等抗旱植物死亡,地下水位下降0.8米。”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告诉记者,河水断流,湖中野生冷水鱼的数量和种类都会减少,不但影响到当地渔业、畜牧业的发展,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呼吁:“应尽快成立乌伦古河管委会,协调管理流域内的生态建设、分配乌伦古河河水、做好引水工程。”他分析认为,乌伦古河断流的原因首先是气候变化,造成上游降雨、降雪减少;其次,乌伦古河上游土地开垦过度,导致用水增多;再次,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因乌伦古河流经青河、富蕴和福海三个县,所以迫切需要成立乌伦古河管理委员会。”热合木都拉·阿迪拉认为,治理乌伦古河需要三个县共同努力。
17、又见环保罚单,不见问责罚单
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 2010-08-16 李松林
http://www.china.com.cn/news/comment/2010-08/16/content_20717133.htm
13日,陕西省环保厅透露,从2010年起对沿渭四市渭河断面水质进行严格考核,上半年已向西安、咸阳、宝鸡三市政府共计开出了200万元的环保罚单,未来这一罚款补偿制度还将常态化。(8月15日 《新晚报》)
作为陕西省的“母亲河”,渭河水质遭受企业污染当然值得公众关注。上个月有媒体报道,陕西省环保厅对西安、咸阳、宝鸡市进行“连坐”惩罚,共开出70万元的“环保罚单”。如今这份“环保罚单”的罚款金额已经达到200万元,大有“惩罚力度不断加强”的意味。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还是感到一丝隐忧:治污是否一定要靠罚钱式的“环保罚单”?为何屡见“环保罚单”,却难觅“问责罚单”的踪影?
很明显,陕西省环保厅通过对地方政府进行罚款,继而由地方政府向排污企业施加压力制止“整改”的初衷是良好的。诚如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表示,“污染补偿制度施行半年来,西安、咸阳两市一月份交过罚单后,就再未出现过超标情况,这就说明陕西省实施污染补偿制度的尝试是有效果的。”但是,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会明白,这种“有效果”只是停留于皮毛层次,“罚钱”固然使政府“脸红”,但是否就抓住了治污的“牛鼻子”,笔者不敢抱乐观态度。
从“成本与产出”的角度来讲,企业每年为地方政府创造的“GDP神话”远远高于那份十万百万的“环保罚单”。在这种现实语境中,试图通过“环保罚单”让地方政府及时“收手”的愿望无疑如“杯中风景”,异常飘渺与虚无。其次,只见“环保罚单”,不见“问责罚单”也如隔靴挠痒,收效甚微。因为可能陷入“地方政府不断交钱,上级政府不断收钱”的怪圈,收起来的钱财的透明使用、科学支出也是一个难题。如果能够对污染渭河的企业和政府责任人进行严厉问责,该批评的批评,该停职的停职,该丢“帽子”的丢“帽子”,想必定能达到惩前毖后,“杀一儆百”的良好效果。
上述提及的都是如何惩治的问题,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心。如何预防污染,从“根子上”杜绝企业随意排污才是值得探讨的。我以为,首先要转变官员政绩考核方式,改变GDP和招商引资在官员为政考核中的成分和地位,把绿色环保当做考核官员干部作为的重要指标;其次,要把更多精力放到优化产能,改善产业结构升级的层面,注意引进和吸收新技术,促进污染物的循坏使用;最后,也需要赋予媒体和公众更多的监督权和话语权,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一张张的“环保罚单”固然能够在短期内收到迷人眼睛的“治污”成效,却难以找到“治根”的妙方。只靠经济手段的“环保罚单”不能对“不差钱”的地方政府形成有效威慑力和惩戒力。只有形成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双重约束”才能准确找到治污的“牛鼻子”,进而对症下药,造福公众。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见“环保罚单”,不见“问责罚单”无疑显得畸形和跛脚。公众期盼的,是下一次,能够看到有“问责罚单”使人眼前一亮。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