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6
八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泥石流灾害专题报道:
1、中国新闻网: 舟曲泥石流灾害遇难者增至1254人 失踪490人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16/2470821.shtml
2、第一财经日报: 汶川地震后遗症频发 重建成果面临被毁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1364.html
3、人民网: 甘肃提出增加向新疆移民 缓解舟曲环境压力
http://news.qq.com/a/20100816/000115.htm
4、财新网-新世纪: 舟曲警报:这样的高风险地区还有多少
http://finance.qq.com/a/20100816/003851.htm
黄河十年行生态考察系列报道:
5、黄河十年行之二――从三角洲到东坝头
黄河十年行所见所闻:
6、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一
环境资讯:
7、中国新闻网: 官员吁将三峡重庆库区生态保护上升至国家战略
http://news.sohu.com/20100814/n274215081.shtml
地方信息:
8、羊城晚报: 广东340亿元治四大跨界水污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1920579_1.shtml
9、法制日报: 陕西渭河3市收200万元罚单 水污染补偿将常态化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1920485_1.shtml
10、浙江日报: 浙江环境污染责任险签下第一单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00816/10158487560.shtml
11、人民日报: 金融手段遏制环境违法 辽宁停贷46家重污染企业
http://env.people.com.cn/GB/12444878.html
人与自然:
12、新京报: 专家称长江江豚可能15年后灭绝 重蹈白豚覆辙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5/133620901673.shtml
民间环保:
13、搜狐绿色: 环保组织七夕倡议垃圾分类:"我们分了吧"
http://green.sohu.com/20100816/n274241488.shtml
深度报道:
14、法治周末: 专家称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暴露环保制度性缺陷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6/002520903174.shtml
15、中财网: “苹果”遭遇环保质疑:供应链存重金属污染
http://www.cfi.net.cn/p20100816000889.html
环境时评:
16、中国新闻社: 防水患 中国水利需兼顾小江小河
http://env.people.com.cn/GB/12447569.html
17、现代快报: 笑蜀:不要错过“环境救援”的时间窗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8-16/083420905835.shtml
18、荆楚新闻网: 环保责任重在落实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8/16/6309793.html
19、东北新闻网: 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学会“适应”
http://news.nen.com.cn/shiping/wangping/276/3571276.shtml
20、新世纪-财新网: 勿以“宿命”对待重大自然灾难
http://green.sohu.com/20100816/n274242031.shtml
21、光明日报: 水杉换银杏:是美化还是折腾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8/15/content_1210864.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1、舟曲泥石流灾害遇难者增至1254人 失踪490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16/2470821.shtml
中新网舟曲8月16日电(记者 沈晨 殷春永)8月16日17时,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截至16日16时,泥石流致使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住院66人,累计门诊1591人,解救1243人。
16日早晨,记者在舟曲县城被淹楼房旁发现,白龙江水位有所下降。城内,挖掘机在街道不间断地清理淤泥。目前,中新社记者驻地已经通电,许多居民排队领到了免费发放的蔬菜,县城内居民生活条件逐步好转。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6日,舟曲县及白龙江流域多云转阴有雷阵雨。当日上午,舟曲县城天气良好,未降雨,白龙江河道紧密疏通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完)
2、汶川地震后遗症频发 重建成果面临被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16李秀中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1364.html
经历“5·12”地震的四川震区全线告急。汶川映秀、都江堰龙池、绵竹清平、广元青川等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因强降雨频发泥石流和洪涝灾害。
泥 石流对舟曲的威胁仍在继续,而经历“5·12”地震的四川震区则全线告急。汶川映秀、都江堰龙池、绵竹清平、广元青川等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因强降雨频发泥石流和洪涝灾害。
泥石流致岷江改道
距离汶川地震震中映秀仅30余公里的德阳绵竹市清平乡发生群发性泥石流地质灾害,共有3村8组不同程度受灾。滑坡、泥石流造成绵竹绵远河文家沟河段、什邡石亭江红白镇燕子岩处形成堰塞湖。灾害已造成9人死亡,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清平乡成为一座孤岛。
绵竹市清平乡地震灾区的泥石流灾害惊动了中南海,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周永康和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作出重要批示。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则亲自赶赴清平乡灾区指导救援。
震中映秀也遭遇洪涝和泥石流灾害。据阿坝州防办报告,受13日凌晨强降雨影响,汶川县受灾严重,多处发生泥石流、塌方等灾害,10余个乡镇交通、通信、电力中断,其中,映秀镇共有31人失踪。
另外,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村沟泥石流致使岷江改道,镇内部分安置房被淹。银杏乡毛家湾、东界脑形成了两处堰塞湖:银杏乡毛家湾发生约3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冲入岷江形成壅塞体,产生蓄水量350万~400万立方米、长度约2000米的堰塞湖,淹没国道213线,威胁下游安全;银杏乡东界脑村下游2公里处发生泥石流,冲入岷江形成壅塞体,产生蓄水量400万立方米左右的堰塞湖,东界脑村安置房进水。
当地媒体描述,“整个映秀新城约有1/3浸泡在洪水之中。数十栋新建未完工的房屋成了孤岛。”对于岷江改道,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对央视记者表示,如果不能处置好,泥石流将冲毁重建后的新映秀。
14日9时,蒋巨峰实地查看灾情后,随即在映秀镇镇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工作。会议成立了四川省政府汶川县映秀镇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由蒋巨峰任指挥长。阿坝启动了防汛抗旱应急二级响应。
灾害叠加早有预警
专家分析舟曲暴发特大泥石流的原因之一就是,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山体松散,在强降雨来袭下,造成泥石流下泄。
实际上,在上个月底举行的四川全省防汛抗洪救灾视频会议上,四川省副省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钟勉就表示,今年四川抵御洪涝灾害和抗击地质灾害形势严峻,特别是新的灾害因素和汶川地震灾害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防灾抗灾工作更为复杂和艰巨,防汛抗洪救灾责任大、任务重。
在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之后,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和堰塞湖隐患再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用“山洪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防御形势极为严峻”的措辞来形容当前面临的形势。这份8月9日下发的《通知》要求,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域再次深入、彻底排查,对每一条人口密集的山洪泥石流沟、每一处人口聚集活动的场所、每一个位于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的工程建设地点都必须重点检查。
不仅如此,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地质灾害近期成功避险案例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这些成功避灾经验,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甘肃提出增加向新疆移民 缓解舟曲环境压力
来源:人民网2010年08月16日
http://news.qq.com/a/20100816/000115.htm
人民网乌鲁木齐8月16日电 (记者沈剑) 据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称,8月11日至1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等一行6人,在省州县负责人陪同下,深入三眼峪等救灾现场实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并与省州县有关单位负责人座谈,研究了抢险应急阶段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座谈会上,甘南州负责人汇报了抢险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和应急阶段急需建设的项目。一是基础设施应急抢修方面,需抢修县城供水系统,建立50处临时供水点,抢修县城受损道路及排水系统,维修加固3座白龙江大桥及15座城区桥梁,维修加固城区白龙江两岸防洪河堤,建立10处垃圾临时填埋点及修复垃圾填埋场道路,购置50台移动式公共厕所,抢修供电线路、通讯网络,修复广电传输网络,建设日用物资配送仓储中心。二是提出3项公共服务设施应急建设项目,包括需修建一小、二小、第一初中、县幼儿园临时校舍、办公用房及大灶等18788平方米,补充课桌凳2500套,补充教学设备;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等修建临时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配备设备;县公安局指挥中心需建临时业务用房1000平方。米,并配备指挥用设备。三是提出行政单位整体搬迁到瓜咱坝建立新的行政中心,需征地500亩及开展三通一平、编制建设规划等前期工作。
会议对当前应急工作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进行了讨论。省发改委负责人在发言中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三点请求:一是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层面牵头;二是重建规划中要突出生态项目,把生态恢复、地质灾害治理作为重点;三是灾后重建首先要请国内一流专家做自然环境综合评价,重建工作要与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相结合,并建议国家增加甘肃向新疆移民规模,缓解舟曲人口环境压力。
穆虹指出,这次抢险救灾工作组织有序,目前基础设施应急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供水系统恢复进度,尽快满足正常需求。二是县城内部道路要尽快做好清淤工作,力争早日抢通。三是重建规划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不能简单复制灾前状态,要把各方面的经验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发展与民生的关系。重建规划的制定要做好几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工作计划,对灾害评估、重建要求、建设内容、组织机构、工作分工等工作都要做出计划,确保及早完成规划工作,凝聚群众力量及时转入恢复重建工作。二是规划制定前一定要把灾害损失调查清楚,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民生问题、群众生产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个要点结合起来。新的规划布局要考虑全面,既要考虑城市发展容量,又要适当减载和转移。三是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全力支持舟曲灾后重建工作,确保重建后超过灾前水平。
4、舟曲警报:这样的高风险地区还有多少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2010年08月16日□ 本刊记者 宫靖 王和岩 张瑞丹 | 文
http://finance.qq.com/a/20100816/003851.htm
一场特大泥石流从天而降,至少1000多鲜活的生命就此沉眠。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13日18时,已造成1156人遇难,588人失踪,2万余人受灾。
人们惊魂未定之际,8月11日夜,舟曲境内又开始普降大雨,造成3人失踪,并再次引发山洪泥石流。与舟曲县相距仅70多公里的甘肃省陇南市境内也突发暴雨,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害,至少有25人遇难和19人失踪。
此次舟曲泥石流导致的死亡人数,至少接近过去三年中全国每年因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人数的总和。
救援不可谓不及时。8月8日凌晨2时30分,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在第一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舟曲。受灾群众和干部开展自救,解放军和消防等各支队伍也火速驰援。但救援难度甚于地震灾害。因为楼房被震倒后还可能形成生存空间,泥石流荡涤一切,人的存活机会很低。
舟曲地处南秦岭山地,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穿境而过。山高、谷深、坡陡、石多、土薄、水急的特征,注定了舟曲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频发的现状。
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但正如国土资源部所指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变化,还有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令人心痛,也促人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古老主题。目前,舟曲灾后重建已经启动。未来县城是否部分甚至全部搬迁,其他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如何预防和应对,是关乎数以万计同胞生死存亡的难题。
—编者
月8日凌晨,在类似火车驶近的隆隆声中,养育了舟曲2000多年的三眼峪沟,150万立方米泥沙与石头突然倾泻而下,在深夜偷袭了熟睡的县城。
居住在舟曲县城北街村的县政协常委张斌,在一刹那间失去妻与子,还有紧邻三眼峪排洪沟的二层住宅。事后回想起来,张斌觉得这场灾难“像大自然导演的一场阴谋”。
舟曲县城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北高南低。布局所谓“两山夹一河”,其中一河为白龙江,呈东西向穿城而过;两山为北山和南山。舟曲县城就在这样逼仄的地势上展开。
造成灾难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平日里就是北山的两道山沟,有小溪流向白龙江。灾难过程,即为暴雨引发两道山沟的洪水,洪水夹杂沟内松散岩土,冲出沟口,由北至南直冲进入白龙江。
灾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泥石流贯穿城市时冲毁民房造成居民伤亡;二是泥石流将白龙江河床抬高数米,进而堵塞,致使大半个县城成为白龙江江水通道。
8月8日,天放亮后,毕业于水利专业的张斌,站在被泥石流冲塌的家园上,北望昔日晨练之地——三眼峪,泪水横流。他使劲说服自己:“我是遇到了几百年一遇的天灾。”
县城部分区域坐落在三眼峪冲积扇上,民众世代赖其生存,可以说,没有三眼峪,就没有舟曲城。
事后看来,舟曲在劫难逃。多重因素催生和加剧这场重大劫难。罕见暴雨骤然降于地质条件极差的干旱陡坡,陡坡上植被在数十年前就被彻底砍光,这让山洪有充足“弹药”形成特大型泥石流。县城近十几年的扩张,更是过分挤占了三眼峪沟的河床,灾难由此被几何级数放大。
可悲的是,三眼峪潜在的泥石流危害,在过去这些年中一直未被真正重视。肩有监控及预警之责的各级国土和水利部门,未将其纳入重点视线,甘肃各级政府和县城民众也忽视了其危险性,导致三眼峪没有得到与其灾难风险程度匹配的治理。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5、黄河十年行之二――从三角洲到东坝头
王丽娜 汪永晨 文图
今天早晨我们锁定了黄河十年行第一年定点跟踪十户人家中的第一家。找到这户人家我们费了一点周折。江河行选择定点跟踪人家的标准,为这户人家在我们所关注的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并且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可能也生活在那里,求得的是这些人家能够见证黄河那一段段的现实与未来。
最开始,当地一个关注化工厂的志愿者把我们带到了化工区旁边的一个村庄,可是经过了解,这个村建村历史只有20多年,绝大部分村民都是从别处迁到这里来的。而且一旦化工厂都建起来,他们一定会迁离这里。虽然这里并不适合我们选择定点追踪人家的标准,但与村民的初步沟通还是让我们得到了有价值的信息。有个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经常有刺鼻的气味,老人和小孩在这里根本没法生活,只有需要做生意的大人才会生活在这里。我们的专家告诉我们,人们对污染的感知往往源于异常的气味,但实际上很多无味的气体可能毒性更大。
问他们以后会迁到哪里,他们说,不知道啊,哪里污染少点就去哪里。二十几年以前这些人离开自己的家园迁移到这里,现在他们又要迁往别处。这触动了我的感情,原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对有些人来说是那么地难。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于草木、对于家园有着很深厚的情节。那些为库区建设失去家园的人们,那些被迫放弃原来的生活被迁到一处集中定居的人们,他们又将如何?
简单跟这个村子里的人聊了几句之后我们立即折回仙河镇,在一个经常有老年人活动的公园外,我们的志愿者就在马路上拦下一个正在骑车的大爷向其询问了基本情况。幸运的是,这个大爷的家庭非常符合我们的标准,而且他也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到范建玉大爷家中,通过家里的装修感觉这是一个小康之家。老两口儿加上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两个孙子,家里共8口人。大爷告诉我们他退役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运输大队来到孤岛。他给我们描述,当时这里一片荒芜,到处都是芦苇荡,鸟儿比现在多多了,鱼虾河蟹更不用说。那时的人们住的是苇子盖起的草房,种的是水稻。
问他跟以前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水没有以前干净了,比以前少了。问他为什么,他说主要是上游的污染。
问他知不知道保护区那里的化工厂?他说,知道,北风来的时候味道很重。
关于黄河1963年、1975年入海的那个河道,当年为什么改道老人说,76年以前黄河入海的老地方,因油田开采而用推土机就让黄河改了道。不过从今年5 月份开始,黄河这段老古道又蓄了水。
范建玉退休后每月可以拿到3000余的退休金。可他的老伴儿韩玉已因为当年是随他来的家属,年轻时在油田还能找到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可上了岁数以后,就找不到这样的工作了。每个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由油田发给。韩玉已说,油田像她这样的家属,还有不少。她非常希望我们能替他反映反映。
老人现在的住房有120平米。两个儿子,一个1970年生人,另一个1974年生,现在两个儿子也都在油田工作。大儿子的住房也是120平米,小儿子家,也有70多平米。
两位老人的热情,让我们不舍得结束今天的采访,可时间有限,我们只好跟大爷互留联系方式,说定有什么还需要了解的,我们会通过电话进行更详细的采访。
黄河十年行,我们期待通过跟踪这一户户人家的日日夜夜生活在这里的人家,记录下这里即将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影响。
结束第一户人家的采访我们加紧上路,赶往此次黄河行的下一站河南省兰考县北面的东坝头。
在到达下一站之前,大巴课堂照常举行。今天的课堂对所有在车上的人来说,都可谓一道大餐。专家们从蒙古族的马头琴谈到少数民族文化,从北京水危机谈到三峡大坝。
行至兰考,一位新的成员在兰考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是来自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齐濮。他刚上车就引发了大家对黄河水电站的讨论。在齐濮看来,只要实现洪水输沙,黄河的治理是很乐观的。汪永晨的观点是,现在黄河都断流了,水都没有了还怎么靠洪水输沙?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孰是孰非?对于一些刚开始了解黄河的媒体和志愿者来说,实在难以判断。不过此次黄河行的路线将一路经过大部分建在黄河上的水电站,而大巴课堂的焦点也会集中在对水电大坝的讨论。相信经过对几个水电站的考察和几次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慢慢让初次接触到这一环境问题的人能有一些各自的判断。
今天我们在从山东菏泽到河南兰考这段路中,有一个多小时,是在大暴雨中度过的。当时那雨大的,我们的车窗外,像是水帘洞一般。经过了今年北京的酷暑,这场大雨让我们感受着夏季的清凉。可是也经历了今年一处处,一场场,滑坡、泥石流等。
严重的灾害,那雷雨交如注的大暴雨,又让我们不能不担心,这样的暴雨,会给当地人带来什么?
到了兰考县,我们沿黄河大堤行驶到东坝头,一路上还能见到焦裕禄带领百姓种的梧桐树。到了东坝头,齐濮和当地水务局的官员给我们介绍了这里的情况。
黄河一直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黄河的改道只是发生在河南省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因此,每到汛期黄河极易溃决成灾,往往会在低洼地带冲出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所谓的黄河改道。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记载非常多。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时,黄河水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黄河水经淮河,入长江。总的来看,历史上黄河水灾波及的广大地区,约为其下游的25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如果以天津、河南孟津、淮水入海口为顶点画一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黄河的足迹。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之前的多次黄河改道,大都在河南滑县以下的下游,向东北最终流入渤海。1128年,宋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决河,黄河入泗水进入淮河,在淮河当时的入海口“夺淮入海”。此后的700多年间,黄河的入海口一直在东海(今黄海)。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的钢瓦厢决口,冲开北堤,往东北流入原来的河道,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这就是现今地图所见到的河道。此后,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 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分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
此外,在地图上还会发现淮河入海口的变化,从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它有自己的入海口,是一条完整的河流,黄河夺淮入海之初,两河下游汇流入海。到了公元16至17世纪的明朝,黄河再一次决口,使淮河中下游全部沦陷,苏北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夷为平地。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及众多支流,河床迅即抬高也成为地上河,淮河之水不得进入下游河道,泛滥成灾。善淤善决的黄河在1855年改道后,干涸之后的旧河床高出平地2至4米,成为沙岗,这便是“废黄河”,也称“黄河故道”,其实是“黄河夺淮之道”。淮河无路可走便涌进洪泽湖再南决入长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此1855年之前淮河有自己的入海口,而后来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淮河自己的入海口了。
东坝头是1855年黄河改道的地方,但当时改道是自然河床淤积造成的还是人为的,尚没有定论。这次改道是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黄河自此由从苏北入海改为从山东利津入海。改道以后为拦住河水修建了黄河大堤。
我们从一上车,中科院老专家尤先生就们这样比喻了黄河的特点,铜头铁臂豆腐腰。而兰考就处于豆腐腰位置。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越来越重,在这里淤积,抬高河床,河道开始摇摆,经常泛滥。所以这里是河害最严重的地方。不过黄河泛滥会不断创造肥沃的土壤,这种造田运动一直在进行着。在大堤上走得时候可以看见大堤内有很多居民和农田。住房修在地势稍高的地方,地势低洼的地方可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黄泛区也应该有很多湿地,不过农耕文明把湿地基本都占领了。
大雨,让我们不能不离开东坝头的黄河边。而黄河在这里的急,倒让我们感觉到了黄河的气势,这样的气势,在今天很多地方的黄河已经见不到了。
明天我们会考察一个黄泛区湿地,我们要去看看假如农耕文明能够尊重自然,能够给其他生物生存的机会,我们的黄河母亲是不是会比今天我们见到的要更加漂亮、更加健康?
6、14岁志愿者罗启华日记之一
2010-08-16
8月12日
我是黄河十年行2010第一天的集体日记记录者14岁的志愿者罗启华。能够参加这次活动,我非常激动,感慨万分。
一路上有老师给我们介绍黄河的很多情况。
黄河被称为江,河,淮,济“四渎之宗”的白水之首,是我们的母亲河。
今天我们看到了神仙沟,很多化工厂,一千二管理站,还有黄河新入海口处的黄河管理站。
神仙沟曾是黄河入海口故道之一。由于泥沙不断地增加,沉淀,淤积导致黄河经常改道。开始的黄河是自然改道,住在黄河附近的居民能在半夜三更时听到山崩地裂的声音。现在是人工改道。神仙沟里现在主要是生活污水,一直排到海里。
化工厂,从“化”可看出是个化学工厂。它是一个隐形的危险,破坏的区域可能很大!也许是一片土地,一条河,一片海。在车经过的路途中有一段路散发了一股恶臭。特难闻。这很可能是化工厂排出来的废气。这些废气对人类自己,对动植物都有很大的伤害。在途中,有位叔叔问研究水资源的王建老师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建造一个最大规模的处理污水厂,可以净化所有的污水吗?”王老师回答说“很困难。因为这样会给工厂增加15%的成本”这位叔叔听到后很失望。我想现在的人类只为自己的利益而遗忘周边的环境,这样太可悲了,如果在这样延续我想后果不堪设想。我想起了赵老师所说的“利与害,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而定。被人类定义为‘利与害’的生物在人类几千万年之前就已存在。现在人不能再以我为本,不能再在自己的角度上来判定生物的利与害”这句话我记得很深刻,很透彻。
在一千二管理处,看到了在自然保护区里挖土的大卡车。最后到了黄河入海口,正赶上日落 ,海水、河水、夕阳交汇在一起,出现出了一幅很有诗意的油画。多么美好而和谐的画面呀!当时我在想如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这样和谐的画面,那该是多么美好呀!
一天12个小时的“旅行”结束了。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工厂、乡村、大片湿地,它们的变化很大。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有人类的限制”这是人类学家罗老师所说的话。我想人类是不可能操纵一切的。
“希望人类能多了解生态,多了解绿色”一位来自香港的环保顾问说。
老外李大个儿说“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自然保护区附近很悲伤地看到了工厂的快速建设,很为以后担心。”
蔡老先生说"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不小心把俩孩子弄丢了,二是把相机调错了,白照了许多优美的照片.”我们大家笑得不亦乐乎。
新浪网的沈劼哥哥说"还记得一年前我来时,没有任何工厂,而一年后建造速度极快。不知两三年后是否会依然漂亮"我们希望在将来黄河会像原来一样优美。
一个姐姐说:"今天过去了,看到了美景也看到了现实。20天之后会怎样?我希望20天以后会有一个好的答案,请我们记住今天."
杨记者说:“城市的真实与郊外的真实,是截然不同的”。12小时的'旅行'给她的视觉带来很大冲击."她还提了个很好地建议,希望在每天出发后,领队能告诉我们,我们要去哪里?去干什么?为什么要去?去那儿有什么意义,关注什么?她是唯一提出意见的,我希望大家积极提出意见。
尤老师说"看到人口、石油化工、灌溉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发展和保护的之间的关系。不过看到今天的河道,水流比较通畅,暂时应该不会有改道的危险,我心里踏实多了。”
“以后的黄河还会这样吗?让我们用10年的时间来看吧! ”一直关注三角洲鸟类和湿地的一位当地环保人士这样呼吁道。
回到宾馆后,我特地对王建老师和赵连石老师做了简单的采访。王建老师说“黄河行第一天,就看到了壮观的黄河尽头,也看到了在离黄河口不远的地方正在建设的化工厂。这些工厂产生的污水,如果不能恰当处理,会对那里的动植物造成很大污染。污染一旦发生,人类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赵连石老师说“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成的三角洲,植被生长得很茂盛,不光给动物创造好的生存条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好的环境生活。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始终抱着一种,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 理所当然的态度。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就会赋予人类很多宝贵财富。人类伤害自然,自然也会伤害人类。人,动物,植物,都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部分。相信我们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可以找到一条恰当的路”。
我希望,落日之美,依旧永存。
7、官员吁将三峡重庆库区生态保护上升至国家战略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14日
http://news.sohu.com/20100814/n274215081.shtml
中新网重庆8月14日电 (郭晋嘉 秦连升)14日,在“绿化长江记者行”记者座谈会上,重庆奉节县副县长吴康轩称,希望长江三峡重庆库区生态保护能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加大力度保护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吴康轩称,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变,长江三峡重庆库区生态环境已变得相当脆弱。为保护该区生态环境,希望国家能将保护长江三峡重庆库区生态环境工作上升至国家战略,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及加大库区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
吴康轩透露,库区生态保护机制应包括生态补偿机制和改变县政考核机制。“我国今年中央财政收入上半年达4.3万亿元,预计全年总量将达10万亿元以上,而我们为保护长江三峡重庆库区的生态环境,树木不能砍伐及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受到限制,我县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才刚4亿元,要养活105万人口。国家现在已经有能力对生态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长江三峡重庆库区进行生态补偿。”吴康轩说,国家还应该改变县政考核机制,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考核机制范围之内。
“要真正做到保护长江三峡重庆库区的生态环境,国家需要对库区进行生态保护的全新定位,加大库区生态移民,减少库区的人口活动量。只有降低人口活动量,库区生态才能得到真正保护,因为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破坏。”吴康轩说。
8、广东340亿元治四大跨界水污染
来源:羊城晚报2010-08-1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1920579_1.shtml
广东将优先解决重大跨界水污染,2020年前预计总投入340亿元,完成淡水河、观澜河(石马河)、广佛内河涌(西南涌、佛山水道)、独水河这四项“臭名远扬”的跨界河流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如何治理跨界水污染是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此次规划就明确提出,加强流域统筹,构建跨界水体综合防治体系。到2012年,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2015年提高到90%以上。淡水河整治工程预计投入100亿元,到2020年,淡水河跨界断面水质达IV类标准,其中重金属指标达到Ⅲ类标准。广佛同城共治内河涌污染,此项整治工程预计投入150亿元,到2020年,西南涌水质达IV类标准,佛山水道水质基本达IV类标准。
记者注意到,规划还提出,建立跨界断面水质管理的补偿与赔偿政策。并在深惠淡水河、深莞观澜河(石马河)以及广佛内河涌等河流开展试点工作。对跨界断面水质未达到阶段目标或规划目标的,按照“类别差距越大赔偿额度越大,污染越重赔偿额度越大”和“地表水有偿使用功能”原则,污染方向受污染方支付赔偿金,优于水质目标的,由受益方向保护方给予补偿,并向社会公布。
9、陕西渭河3市收200万元罚单 水污染补偿将常态化
来源:法制日报2010-08-1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1920485_1.shtml
陕西省环保厅13日透露,因向渭河超标排污,西安、咸阳、宝鸡3市政府今年上半年已收到共计200万元的环保罚单。
陕西省政府出台的《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规定,从2010年起对沿渭4市渭河断面水质进行严格考核。上半年,陕西省已先后向西安、咸阳和宝鸡3市政府开出共计200万元的环保罚单。其中,西安市40万元、咸阳市10万元。2、4、5、6月份向宝鸡市政府开出10万元、10万元、60万元和70万元累计150万元的超标罚单。
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表示,污染补偿制度施行半年来,沿渭河4市除了渭南市未交补偿费外,其余3市均为超标排放“买单”。但是西安、咸阳两市1月份交过罚单后,就再未出现过超标情况,这就说明陕西省实施污染补偿制度的尝试是有效果的,未来这一补偿制度还将常态化。
据介绍,陕西上半年在结构减排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各市县政府和重点减排企业积极推进工程和管理减排措施,同时还积极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开出200万元的环保罚单开展排污权交易等,用市场化手段助推减排,从而使上半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10、浙江环境污染责任险签下第一单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2010年08月16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00816/10158487560.shtml
大连、福建汀江、墨西哥湾……一连串污染事件,在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破坏的同时,也凸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记者从浙江保监局获悉,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已经破题,日前,平安产险绍兴中心支公司与浙江新和成(36.91,0.67,1.85%)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第一单,总保额50万元。
此举也标志着浙江保监局和浙江省环保厅一年多的合作推动开始收获果实。
今年6月,浙江保监局和省环保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主动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一到两年的试点工作,初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并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保障能力,实现以市场手段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据了解,此次平安产险开发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进一步拓展了保险责任的赔偿范围,不仅包括因突发意外事故引起污染损害以及由此导致的第三者人身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还包括第三者发生的清理污染物费用、投保企业控制污染物扩散所产生的施救费用以及诉讼费、律师费、调查取证费等在内的法律费用。
浙江保监局产险处人士表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业性强、风险度高。该局和省环保厅拟确定台州、嘉兴为试点地区,并确立一些易发生污染事故的医疗化工企业为试点单位,推广此项保险,同时督促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为性质不同、风险程度不一的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产品。此外,还将逐步建立防污染宣传、监督检查、承保、理赔数据等信息交换平台,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促进环境保护、保护受害人利益、维护环境污染企业经营稳定、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的作用。
11、金融手段遏制环境违法 辽宁停贷46家重污染企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444878.html
“银行出钱,企业污染,百姓受害,政府埋单。”这是一些污染企业的成长模式。今后,这一模式有望在辽宁消亡。记者从辽宁省政府新闻办获悉,日前辽宁省首次采取金融手段严惩企业环境违法行为,46家污染严重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被追回或停止贷款,切断了污染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资金链。
据辽宁省环保厅副厅长赵长富介绍,今年年初以来,辽宁省环保厅联合省发改委、省监察厅等8个省直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地区、一些企业还存在大量的环境问题和隐患。主要表现在:企业老化,工艺落后,历史遗留问题多;小企业遍地开花,准入门槛低,工艺简陋,环保设施不全;企业环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擅自停运污染防治设施,偷排情况仍有发生;个别地区环境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执法机制不健全,与相关部门配合、协调不力,不能形成执法合力,使环境违法企业有机可乘,该关不关、该停不停。个别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辽宁省环保厅、省监察厅决定对74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坚决制止环境违法行为。24家无环保手续或环保手续不齐全,擅自投入生产,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物超标排放,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取缔,金融部门要依法追回已发放的贷款;对9家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或生产工艺的企业,当地政府要依法对其予以淘汰,金融部门暂停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贷款;对13家未通过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擅自投入生产的企业,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依法办理环保手续,金融部门暂停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柳鸿生分析,切断环境违法企业的信贷,可以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力促使企业守法经营,科学治污。
12、专家称长江江豚可能15年后灭绝 重蹈白豚覆辙
来源:新京报2010年08月15日1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5/133620901673.shtml
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的白豚,或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如今,被称作白豚“丑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种群数急剧下降的危机。物种灭绝挽歌难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学》杂志再次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这篇题为《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对长江豚类日益严峻的生存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报记者因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他告诉记者,目前江豚数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而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江豚灭绝危机的重要原因。现状依旧,江豚很可能会在15年左右灭绝。目前,相关专家正在呼吁长江流域内实行10年的禁渔令。
关于白豚
“功能性灭绝”离灭绝不远
新京报: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但在2006年,你们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数量却是0。4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又有变化吗?
王丁:2007年曾有过一次记录。那是市民用普通摄像机在长江铜陵段一处航道拍摄到了白豚活动的画面。拍到后找到了当地的保护区,保护区不能确认就找到我们。
尽管拍得不是很清晰,但是从白豚的行为、颜色、形状以及呼吸频率、游泳姿势来判定,那是白豚。与江豚的灰头灰脑不同,白豚头部的脸颊是白的。此外,白豚跃出来换气时的动作也与江豚不一样。画面中的白豚是往上游方向移动,上行中的白豚出水动作缓慢,而江豚出水时动作急促。因此,从那头动物的呼吸频率和出水的间隔时间可以确信那是白豚。
新京报:那你们后来有寻找到真实的个体吗?
王丁:没有。
新京报:尽管有一两次的记录,但现在国际上谈到白豚还是觉得它的灭绝是无可挽回了。
王丁:不是灭绝,而是“功能性灭绝”,不是说连一个个体都没有了。2006年科考后我就说,一次考察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它就是一个抽样过程,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个体,考察没有发现也不能证明白豚已经灭绝。2007年的这次记录证明了长江还有一些支流、废弃的航道,由于水深、航线条件不允许,船只已经不能走了。人类行为对豚类动物影响小。白豚或许躲到那些地方去了。
所谓“物种灭绝”一般指在50年的时间内,没有发现该物种的野外存活记录。现在白豚的情况并不是没有一个个体,但是对于白豚这一物种的长期繁衍来说却不可能了,所以是“功能性灭绝”。
关于江豚
重蹈白豚覆辙
新京报:惟一人工饲养成功的雄性白豚淇淇去世后,你的研究重心就放在了江豚身上。4年前,你就曾提到过江豚正在重演白豚的衰退史。现在江豚的情况怎样了?
王丁:2006年科考是比较全面的评估。当时,我们统计的是江豚的数量在长江干流不到1200头,加上两个湖的,不到1800头。4年来水生所没有再进行全面的考察,所以具体数据方面不能给出。不过,江豚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大致每一年的下降幅度在5%。据此推算,现在江豚的数量应该不到1500头。
新京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江豚数量的减少?
王丁:造成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与造成白豚功能性灭绝的原因相同,主要就是人类活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江面上挤满了挖沙船。这些挖沙船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严重,对白豚、江豚的影响非常大;水质污染和水利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此外,沿江非法悬挂渔网、长江机动船螺旋桨、野蛮的无差别捕鱼方法都使得江豚被诱捕、杀死。随着电捕鱼规模的扩大和冬季炸鱼的盛行,江豚被电死和炸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迷魂阵(湖里圩堤边相对平浅的湖面上,沿线设置着一道道网阵,竹杆牵拉着一张张大网,向湖内延伸,圈出一大块水域)也属于非法渔具,江豚经常会误入迷魂阵而死。
新京报:水利工程如何影响江豚的生存环境呢?
王丁:水利工程主要是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使得作为江豚食物的鱼类大量减少,食物供应便成了一个很让人担忧的事情。
新京报:湖北石首天鹅洲白豚保护区是专门为白豚建立的栖息地。后来只有江豚进驻。现在那里有多少江豚?这种保护方式有效吗?
王丁:“迁地保护”是在“就地保护”措施失败的情况下的补救办法,是国际公认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手段。现在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共有30头,并进行了繁殖,每年一般会产下三、四头小江豚。
这是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有效保护。现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努力建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比如我们正在推进与三峡大坝总公司的合作,在三峡大坝的水库中建立一个保护区,还计划在湖北省洪湖市长江新螺段国家级白豚保护区开展一个江豚易地保护计划。
新京报:但是在2008年,天鹅洲保护区内的江豚也遭遇了损失。
王丁:这是极端气候造成的。2008年初,天鹅洲保护区的大部分湖面冰冻了两天以上,在往年这是没有的。这次极端气候使5头江豚几乎窒息,其中包括3头怀孕的雌性江豚。
新京报:目前长江珍稀鱼类的情况如何,类似白鲟、胭脂鱼、中华鲟、达氏鲟之类的?
王丁:关于长江珍稀鱼类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是下降趋势是很明显的,白鲟就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相应对策
禁渔10年应能恢复
新京报:长江江豚如果灭绝,会成为生态系统破坏标志性事件吗?
王丁:是的。江豚是水生哺乳动物,处于食物链最顶端。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40%的人靠江生活。如果说长江的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江豚灭绝了,那么人类也必定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新京报:保护区面积有限,而且,即使在保护区内,江豚食物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在你看来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彻底解决之策?
王丁: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这不光是保护江豚,也是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之前我们施行了每年为期3个月的禁渔,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新京报:为何需要长达10年?
王丁:根据目前的情况,鱼类不受干扰地生长繁殖,10年这个周期是比较合适的。通过10年的禁渔,几乎所有的鱼类都能完全繁殖。
新京报:“禁渔10年”的出发点是生态保育,但这牵扯到很多渔民的生计,会影响地方经济啊。
王丁:事实上,我们每年从长江捕捞的10万吨鱼其实不到中国淡水渔业生产总量(含水产养殖业)的1%。所以,人们从长江获得的淡水水产品的产量很小。10年禁渔是全面保护鱼类资源。要知道,长江内的鱼类资源是最好的。
新京报:那么,实现10年禁渔,难处在哪里呢?
王丁:最关键的还是这里渔民的安置问题,要将他们转移、安置到其他产业去。物种保护、生态保护必须要有老百姓的意识与政府的决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摄影/高宝燕、王小强
13、环保组织七夕倡议垃圾分类:"我们分了吧"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8月1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16/n274241488.shtml
8月16日,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到来之际,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专门启动了“我们分了吧”特别行动,号召人们不再犹豫与疑惑,真正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实践垃圾分类,促进城市垃圾管理体系的完善,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七夕倡议“我们分了吧”有特别意义
自然之友城市固废工作组的宫悦介绍说,这个行动看似与七夕情人节有些格格不入,实际上这个“分”指的是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投放,尤其是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之所以在七夕佳节启动“我们分了吧”特别行动,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与爱人、家人一道,在享受甜蜜的同时,用行动关爱环境。
传统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被淡化,环境也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被牺牲。城市遇到了麻烦,真正能解决它的只有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为了更多有情人能长久的幸福的生活在城市里,自然之友真诚的期待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行动。
征集市民照片,秀出幸福与环保承诺
据了解,自然之友此次行动启动的同时发出了“我们分了吧”照片征集令,向广大市民朋友征集能够体现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垃圾分类共同承诺的照片,分享生活的快乐与承诺。无论是热恋中的情侣,还是花甲老者,或是幼儿园的小伙伴...都欢迎参加。具体的征集条件为:
1.照片以秀出爱情亲情友情和支持垃圾分类为表现主题;
2.在照片中以文字版等直观形式体现出支持垃圾分类,欢迎各种创意;
3.一组照片数量为1至4张;
4.单张照片大小在1024x768左右,可以经过软件制作;
5.随照片附上您对参与垃圾分类的承诺,可以是文本形式或直接制作于照片上;
6.欢迎留下姓名或者网名,他们将在您照片的题目中出现;
7.欢迎留下联系方式,自然之友会邀请参加其后的活动中,并赠送相关的小礼品。
8.照片请发送至:fonsw@fonchina.org(照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9.征集时间为:2010年8月16日--2010年9月15日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垃圾是城市发展代谢的产物,是城市面对的危机,却也是城市蜕变的契机。我们期待这次行动,能够让环保的承诺更加充满情感,让垃圾分类的行动更加快乐。希望生活在城市并且热爱生活的朋友们能够相应这样的号召,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自然之友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环保组织,并在近年来成立了城市固体废弃物工作组,以推动“建立减量为本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为根本目标,在垃圾管理政策分析、垃圾分类实地调查、垃圾处理与管理专题研究、“零废弃”垃圾分类社区试点、“减垃圾”公众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多个项目和专题工作。自然之友相信,中国众多环境和资源的挑战与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法密切相关,环保组织普遍关注乡村和荒野问题。自然之友认为中国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城市的行为对于乡村和荒野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希望立志基于城市人群的环境问题。
“分”字背后的另类解读
自然之友在发布此次行动的同时,对“我们分了吧”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新意的诠释,如: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看,我们还是分了吧”
——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所有垃圾混在一起,不是拉圾堆围城,就是填埋场或焚烧厂围城,每种方式都有很多污染问题。单纯依靠后端处理,这样下去真的不是办法。不如前端减量,垃圾分类很重要,所以大家还是一起来“分了吧”
“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分了,对孩子怎么交待?”
——所以如果大人垃圾不分类,或分类做得不好,反而是对孩子不好的“身教”。
“分了之后,后面的事怎么解决?你想清楚了吗?”
——垃圾分类之后,还有很多事情必须注意。譬如小区里的垃圾是否分类收集、分离运输,到了转运站之后有没有分类转运、分类处理。这些环节都很重要,决不能老百姓分好了,在后面又混到一起。
“老一辈的都说:唉,以前我们年代,社会多单纯,哪会有“分”这回事,现在社会真的越来越复杂了,难怪年轻一辈不断要面对“分”的问题。”
——以前的消费少,包装也少,省吃俭用,垃圾更少。但现在,塑料、过度包装、一次性容器、一次性消费品、过度餐饮剩物,越来越多。
“我不服,我们过的好好的,却必须到分了这一步,其它人,都没责任吗?”
——垃圾分类,的确人人有责。但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有健全的法制配套规范,政府部门建设有效的回收体系,企业也必须有产品回收和包装物减量的责任。
中国垃圾围城形势严峻,亟待公众行动
中国每年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我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沈阳日产垃圾超过5千吨;
广州日产垃圾超过1万吨;
北京日产生活垃圾1.8万吨,面积超过千平米的垃圾堆放场和处理厂超过500个;
上海日产生活垃圾2万吨,要近万辆垃圾车才装得下。把这些垃圾车叠起来,相当于60座金茂大厦的高度。
这些数字背后的垃圾危机,近年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产生量,一边是垃圾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威胁。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可是长久以来,各个城市的垃圾减量遥遥无期,一个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总是难以真正成为生活习惯,真可谓“每个人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
自然之友城市固废工作组博客 http://fonmsw.blog.sohu.com/
14、专家称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暴露环保制度性缺陷
来源:法治周末2010年08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6/002520903174.shtml
2010年的7月,被认为是一个环保“黑色7月”:紫金矿业污染汀江;大连港油污不断扩散;南京栖霞路上的爆炸震动了半座城市;吉林永吉的7000只化工桶随波而下……这一切让环保部门有些措手不及。
当污染停止了扩散,善后工作稳步进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污染事件究竟是从环保体制的哪一个缝隙中钻出来的?尤其是7月初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在国家环保系统的最高机构——环保部已经频频亮出红灯的情况下,灾难依旧发生。我们不得不问,是不是我们的环保体系太过脆弱
□ 视点关注
《法制日报》记者 郭宏鹏 刘百军
《法制日报》实习生 范传贵
8月9日,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第四届七次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将每年7月3日设为公司‘环境安全日’,将每年的7月设为公司的‘环境安全月’,同时在紫金山金铜矿设立‘7·3’事故警示碑,以时刻警示和反省。”
在此10天前,由国家安监总局、监察部和环保部共同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抵达福建省上杭县,对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进行核实了解。
到此,这场被福建省环保厅认定已达到“重大环境事件级别”的污染事故,或许即将收场。除了企业自身需要警示和最高级别的调查外,作为把掌着监管和审查大关的环保部门,是否更需要一场反思?
据了解,事件发生后,上杭县环保局局长陈军安被行政撤职处分,龙岩市环保局局长林联锦被责令辞职。然而,事故已经发生,影响已经形成,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事故发生前环保部门频频亮起的红灯,为何没能阻止那378万公斤鱼的死亡?
环保监管止不住企业污染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在此次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事故发生前的10余年间,紫金矿业频频爆发污染事件,尽管每一次污染都把紫金矿业推向风口浪尖,环保部门每一次都作出了监察、处罚的决定,但这个在当地名声并不太好的企业每一次都能破财消灾,平安度过,而“下一次”污染依旧接踵而至。7月3日爆发的污水泄漏事件,同样是在企业和环保部门的博弈之间,悄然发生。
据了解,紫金矿业继2003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2008年,紫金矿业计划着要回归A股市场,但刚折回内地股市就遭遇了一道“环保坎”:当年1月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明确对保荐人提出,重污染行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应当提供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相关意见的,不受理申请。
同年2月,环保总局首次发布了对37家上市公司的环保审查结果,紫金矿业因存在不良环境记录而成为首批“绿色证券”政策中10家未能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核查的公司。紫金矿业立刻对被查出问题的5家环保基础较差企业进行停产整顿,补办了环保手续,并承诺将尽快整改,最终才得以上市。
时隔两年后,为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履行承诺,解决既有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在今年上半年对2007年至2008年通过环保部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再次进行了督查,督查内容为这些公司承诺整改环保问题的完成情况。5月14日,环保部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情况的通报》,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被批评,紫金矿业因存在7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环保问题而名列榜首。在其7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问题中,就包括了紫金山铜矿。
通报批评后,环保部责成紫金矿业在6月25日前拿出整改方案,地方环保部门也应严加督查并上报相关情况。紫金矿业环保安全部总经理蓝选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早在去年11月,环保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督查人员就已到上杭县对矿区进行督查,并指出了一些问题,紫金矿业还在口头上提出了整改措施。
然而这一切正如环保部的通报所说:“这些公司环保守法意识淡漠,存在应付心态和侥幸心理,导致其所做的环保整改承诺成为一纸空文。”仅仅在一个多月后,紫金山铜矿9100立方米污水泄入汀江,造成378万公斤鱼死亡。
GDP冲动是个不老的话题
究竟是什么让紫金矿业在每次通报后如有神助,“顺利通关”?
据了解,上杭县财政局数据显示,2009年,紫金矿业对上杭全部财政收入贡献达到近60%。而据媒体曝光,上杭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县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正因为紫金矿业贡献巨大,上杭县政府从一开始就在努力“报答”这份恩情。在紫金矿业上市之初,由于当时黄金价格低廉,上杭县委、县政府曾动用行政手段,要求下属各行政单位购买紫金矿业原始股。在紫金矿业每一次遭遇环保事件时,上杭县政府都及时地站出来收拾残局,正如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所称,“围墙内的事情,企业自己负责;(围墙)之外的事情,由政府负责。”以至于有媒体评价:“上杭就是紫金,紫金就是上杭。”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这种GDP的诱惑绝不仅仅止于县一级。就在紫金矿业公开污染事件当天,7月13日,国家环保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称,根据中国证监会和环保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环保部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但部分地方环保部门现场检查不够充分,对上市公司的环保后督查不够深入,极个别省级环保部门甚至违反分级核查管理规定,越权为企业出具上市环保核查意见,严重干扰了上市环保核查工作秩序。
据了解,近年来,环保部门也曾顶住各方压力,毅然地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刮起了“环保风暴”,一方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严重违法的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另一方面,开始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如对严重违法的地方以及企业集团实施“区域限批”等措施,将环境保护列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等。然而,有环保人士分析称,在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发生的今天,举措上的变更、做法上的创新都显得太过势单力薄,一场彻彻底底地环保制度变革似乎更让人期待,也更切合实际。
环保制度缺陷致难破“重围”
有环保人士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我们应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为何GDP冲动能够频频突破环保部门把掌的的大门,触碰到污染的底线?正如紫金污染事件,为何堂堂环保部竟对一个长期在污染黑名单上的企业无可奈何?“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的发生,让中国环保制度上的漏洞暴露无遗”。
上杭,这个以重污染矿冶工业作为财政支柱的山区县,被认为一次次地演绎着中国环保的制度性失效,几成范本。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紫金事件并非这个小县城第一次引来国家最高环保机构的重视。早在去年10月份,上杭就因曝出中小学生血铅超标事件而备受瞩目。
与紫金矿业相似,血铅事件的污染源——华强电池厂在发生污染事件以前也曾被环保部门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并多次被检测出血铅超标排放问题。然而每一次环保部门下发的整改通知,都没有得到回应和落实。
“在县里的环评报告出来之后,环保部门曾要求地方政府将该电池厂300米以内的居民迁走,但至今没有落实。”龙岩市环保局一名官员在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面露难色,言语间还流露出许多无奈,“省里的专家组说,我们环保部门该做的已经做到了。”
在紫金污染事件发生后,上杭县环保部门一名知情人士也向媒体表露了心声:“紫金矿业自成立以来,污染事件就陆陆续续发生,环保局均曾前往检查执法,要求整改,但‘说了不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道出了其中的行政逻辑:“现在是环保部门负责监管,但是环保部门从属于地方政府,而非垂直于中央领导。所以这使得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相对不独立,不能将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落在实处。”
多名环保人士也都认为,在财权、行政权和执法权都控制于地方政府手中的现实制度下,实现横向监督太过艰难。有时环保部门还会流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罪人,不仅在私下交往中受到排挤,在行政岗位的升迁上也容易受到限制。“‘不换脑筋就换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了。”一名环保官员说。
早在2004年,时任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的陆新元就指出:“票子、位子都是地方给的,面对地方政府的压力和意志,怎么可能硬得起来?”“地方政府下设环保局,环保局在地方政府是儿子辈的,他给老子只是建议,不能要求老子去干什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我国环保体制上的硬伤,力推环境监察系统垂直管理。
如今,旨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扭转环境执法工作遭遇地方干扰等不利局面的5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已经建成,但事实上,环保工作在地方上所受的限制仍未完全打破。
“现在的环境保护执法部门本身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没有人来监督,通过举报也只能举报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如果不受理,那就没法受理了。所以,在这样一种体制下,环保部门如果是不作为,如果有腐败,就成了污染的漏洞了。”潘家华说。
15、“苹果”遭遇环保质疑:供应链存重金属污染
来源:中财网2010年08月16日
http://www.cfi.net.cn/p20100816000889.html
"我们认为,苹果总裁乔布斯(Steve??Jobs)先生可以不在乎其他所有人,但他会在乎消费者"。
就在iPad、iPhone等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之时,其制造者--苹果公司正遭遇中国环保组织日趋严厉的污染质疑。
4月中旬以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达尔问等34家环保组织先后发布三期"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对29家中外知名IT品牌的供应链存在重金属污染提出疑问。
"7月15日,苹果公司终于打破坚硬的沉默,但回应的态度仍比较消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马军曾多次挑战在中国制造污染的跨国企业,并先后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英国《卫报》"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
而8月11日公布的第三期调研报告显示,在29家IT品牌中,三星、惠普等8家企业态度积极,对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预期比较乐观;苹果、诺基亚等6家企业则表现消极,预期难有进展。
在中国近期紫金矿业(601899)污染、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等污染事故频发之时,IT巨头对其供应链重金属污染的"敷衍、拖延",让马军颇为失望:"由于IT产品的全球生产和采购,中国在输出廉价产品的同时,污泥浊水被扔在我们这儿了,我们将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代价去清除海洋、土壤乃至身体里的重金属。到那时,苹果等IT企业会为这一切后果买单吗?"
给乔布斯写信
事实上,苹果等公司对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质疑曾长期沉默以对。
本刊记者获悉,环保组织6月5日发布第二期调研报告后,号召消费者"给著名IT品牌企业写信",先后有超过260名中国的消费者向苹果、IBM等四家IT品牌去信,表达对IT产品生产过程中重金属排放的关切。
随后的6月29日,美国太平洋(601099)环境组织(PacificEnvironment)发出倡议,号召美国消费者呼吁苹果回复中国环保组织的信件,截至7月6日,先后有超过900名海内外消费者致信苹果公司,表达对其供应链环境管理的关注。
6月30日以来,美国商业和人权资源中心(BusinessandHumanRightsResourceCentre)也就调研报告中提到的内容,向苹果、爱立信等企业发出信函,邀请其作出回应,并将回应情况与超过10000名订阅用户分享。
而当太平洋环境组织7月6日电话联系苹果供应商责任经理时,仍被告知,苹果公司将不会透露任何供应商有关的信息,包括潜在的调查、时间和或调查结果。
直到7月15日,环保组织才首度获得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的回应,否认与环保组织提到的三家问题供应商有关。
马军相信,这份迟到的回复,是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和中外机构共同关注的结果。他说:"我们认为,苹果总裁乔布斯(SteveJobs)先生可以不在乎其他所有人,但他会在乎消费者。当乔布斯先生收到成百上千封消费者的信件后,你能感觉到对方经理语气的变化。"
所谓"商业秘密"
然而,打破沉默的苹果公司,继续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供更多信息。
7月22日,环保组织向苹果公司提出,公开材料显示,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等另外三家存在环境违规记录的企业系苹果供应链条的一部分,希望苹果公司能够调查有关信息。
"我们提醒苹果公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秘密操作,意味着苹果公司自己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检查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因为IT/电子产业的生产环节中,尤其是供应链上,涉及到多种重金属的使用和排放,一旦违规超标,很可能给环境和社区带来威胁。"马军表示。
截至8月10日,环保组织没有再收到苹果公司任何回复。
环保组织提到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其工厂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由台湾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1999年投资成立。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该公司代工的手机触摸屏广泛应用在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知名IT企业的产品上。
而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该公司2009年9月因违规、违法使用有毒化学溶剂、忽视现场的职业危害防治与员工的防护,造成多名工人中毒,部分员工伤残。
"我们尊重企业的商业秘密,但我们向苹果公司提出质疑的企业,均为出现较为严重超标违规的企业,这样的案例已经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认为,苹果公司应彻底调查澄清,通过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防止造成更多侵害,而不是以商业秘密为借口回避责任。"马军说。
他解释说,环保组织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挑战,比如随着供应链的延伸,供应商数量更加庞大,供应关系更加复杂,而IT品牌企业对于没有直接合同关系的供应商的影响力也会随供应链条的延伸而衰减等,但面对IT产业实现全球生产和采购、许多品牌的生产依赖外包的现实,特别是污染排放随供应链的延长而延伸的情况,如果IT品牌企业的环境管理没有相应延伸,仍停留在直接供应商、一级供应商等层面,它就可能对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违规问题毫不了解。"这显然是不够的。"
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向本刊评论说:"有的企业平时卖着毒牛奶,却在地震等灾害降临时大笔捐款,以为这就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了,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其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体现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重视来料、来源是否被污染,会否损害环境和健康等。"
"绿色选择"的力量
针对IT产品重金属污染不断侵害环境和公众健康的情况,许多消费者通过网络和信件向环保组织表达他们的惊讶、悲伤和激愤。"在一片弥漫的无奈中,我们不断听到:我能做什么?我能影响和改变这些企业的行为吗?"马军说。
马军主张,环保组织应继续鼓励消费者发动"绿色选择",通过手中的购买权力抵制涉及重金属污染的IT企业产品,或是以用户的身份要求IT企业兑现其销售时的绿色承诺,以推动IT企业解决供应链存在的具体污染问题。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自然之友在前期曾参与相关调研活动,并一直通过会员力量以及广阔的大学生网络平台进行推动,号召更多的公民消费者以及青年人参与活动。今后,自然之友将一如既往地进行宣传推动工作,并有可能运用新型网络技术手段,发动更多社会公众与IT企业展开"污染责任"对话。
李力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超过1160名海内外消费者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向4家拒绝回应的IT品牌企业去信,促使苹果等"顽固厂商"最终打破沉默,开始就供应商违规问题进行沟通说明。"这充分证明了消费者'绿色选择'的力量。"
马军说:"现在是我们环保组织和IT企业两方面力量在推手,希望我们这边的力量越来越大。"
16、防水患 中国水利需兼顾小江小河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8月16日 周锐
http://env.people.com.cn/GB/12447569.html
在嘉陵江的支流——白龙江,堰塞湖形成的回水、泥石流令舟曲县城受淹,导致一千多人伤亡。灾难让人悲伤,更需人们痛定思痛,不让悲剧重演。
从大禹治水、李冰修堰到当今兴修水利、防汛抗洪,莫不是趋利避害。1998年大洪水后,中国在长江、淮河等江河投下巨资,对大江大河大湖干堤加固、修缮。这些工程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支撑作用。
今年汛期虽然强降雨不断,但大江大河大湖干堤和大中型水库鲜有险情发生;在6月到8月初的几次洪水过程中,三峡工程累计拦蓄150亿立方米洪水,控制沙市水位低于警戒线,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的防洪压力。其中,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到70000立方米每秒时,三峡大坝削减洪峰近30000立方米每秒。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借助现有水利工程,中国的防汛抗旱就可以“高枕无忧”。今年汛期,一些中小河流“麻烦不断”。
6月21日,江西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口事故;随后一个多月里,类似的事故在安徽大沙河、辽宁胜利河、陕西罗夫河、吉林饮马河相继发生;今年全国已有8座小型水库垮坝。还有“黄河大堤上的83处沟壑”的传闻,见诸报章。
此次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占全国水灾损失的比例就已达到80%;加上山洪,中小河流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全国水灾伤亡人数的2/3以上。
中国国家防总新闻发言人束庆鹏表示,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仍是薄弱环节,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过低、甚至不设防,山洪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设施不足。
此外,中国还有数目不小的病险水库。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修建了86000多座水库,其中小型水库82000多座。如今,部分水库面临老化问题甚至成为病险水库。
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呼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力度。不过在河流纵横、水系复杂的中国,从点到面大兴水利工程,所需资金绝非小数目。这一点,对那些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来说,尤为棘手。
中国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从1998年至今,中国已对92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上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目前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小型水库度汛难度大,山洪灾害防治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继续把加强水利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的工程建设。
迄今,吃过1998年大洪水苦头的中国,在大江大河治理上已取得明显成效。在经历了今年的几次灾害后,中国若能再次吸取经验教训,尽快改善薄弱环节、提升中小河流防汛减灾能力,这将成为造福苍生之举。
17、笑蜀:不要错过“环境救援”的时间窗
来源:现代快报 2010年08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8-16/083420905835.shtml
近期,环境灾害频仍,一些地方陆续发生了化学品泄漏、爆燃、污染等严重事件,不但人员有伤亡,而且生态也遭受不应有的破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这些环境灾害,都不是完全出人意料。试以化工灾害为例,至少笔者早有论及。2007年6月7日,笔者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其中断言:
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进入了重化工时代,经济增长对于重化工的巨大依赖已然形成。但与此同时,重化工也在不断突破环境承载力的底线以及公众心理承受力的底线,环境事故高发期以及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期,已经猝然来临。公民环境权遭受重化工威胁,已经不是一种预言而是一种紧迫的现实。
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重化工依旧高歌猛进,终有环境灾害不期而至,让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于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化工忽视生态平衡的后果,国家环保部N年前都有过严厉预警,这现在已是众所周知了。
不是事后诸葛亮的问题,不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的问题,而根本就是不顾常识不惜代价的问题。笔者那篇《重化工布局必须尊重民意》对此有过论述,今天看来,远未过时:
科学发展观早就被确认为主流的执政理念,一些地方领导人看起来对科学发展观极表拥戴热忱,其实是十分排斥乃至是抗拒的。他们有一种传统的心态,认为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要敢于付代价。他们坚信,用尽可能宽松的环保标准,尽可能低廉的劳动保障来创造比外企母国更好的投资环境,只是一种常态。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付出他们的汗水、健康乃至是生命。
这种心态,说到底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代翻版。它根本就拿不到桌面上,却对一些地方领导人起着实际的支配作用,并体现为具体的地方产业政策。重化工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产业,没有一些地方领导人的强势推动,重化工一再突破环境容量的客观约束,到处无序发展,这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固然还远远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毕竟,中国已经不是一穷二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是有目共睹。我们早就告别了饥不择食的经济洪荒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更理性一些,更从容一些,人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了。这样的认识显然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却跟传统的利益格局相冲突,而往往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顽强狙击。罔顾环境成本的地方产业政策大行其道,科学发展观正面临着被某些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架空的危险。
最近环境灾害的集中爆发,不正好是科学发展观被错误的政绩观排挤的代价?无论怎样明显的征兆和预言,都不能引起注意,都不能阻止灾害的突如其来。这才最令人悲哀,最令人痛心疾首。
如果说救灾有时间窗,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是不是也有时间窗?一旦过了时间窗,即超过了治理的最佳时间,是不是环境恶化和社会危机也会发展到难以治理,甚至发展到不可逆的状态?
也就因此,先发展再治理,这个传统思路是不是也该改改了?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同样是硬道理。 (作者系南方周末高级评论员)
18、环保责任重在落实
来源:荆楚新闻网 2010-08-16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8/16/6309793.html
当前,许多企业还存在着“效益至上”的观念,环保意识相当淡薄,由此直接导致企业对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后果不知不觉或者漠然处之。企业履行环保责任,首先要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确保各项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当前,许多企业还存在着“效益至上”的观念,环保意识相当淡薄,由此直接导致企业对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后果不知不觉或者漠然处之。
对企业的环保责任,一般有两种不正确的观点:一种认为企业向环保部门交纳了排污费,治理污染是环保部门的事;另一种认为企业只管生产和纳税,治理污染是政府的事。
事实上,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这就说明,交纳排污费是企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一种补偿费用,是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之一。当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发生后,排污者和开发者往往成为第一序位的责任人,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而政府则是在无法找到直接责任人或直接责任人不能承担后果的情况下,才作为替代人承担一些紧急救助责任。
企业履行环保责任,首先要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确保各项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其次,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积极实施清洁生产,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逐步淘汰或更新资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高的落后设备和工艺,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
有了环保设备而不加强管理运行也不行,因此,企业必须针对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环保管理制度,使环保工作从工程建设、环境治理设施运转、环境污染事故防范等全方位推行制度化管理,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主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环保工作管理机构,坚持推广并有效执行领导和各部门年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坚持做到企业环保工作与干部绩效考评、领导责任追究管理机制相结合,促进对环保工作管理职责的到位。
企业环保责任一靠企业自觉履行,二靠政府部门监管,三靠社会监督。在当前企业普遍追求利润最大化,“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环境道德文化尚未形成的形势下,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意识不强,违法排污、非法排污、超标排污的行为会时有发生。从媒体曝光的陕西凤翔县“血铅事件”到“紫金矿业污染案”,层出不穷。
因此,有关部门的外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严格监管、秉公执法,对不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及时查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此外,舆论监督也必不可少。很多企业发生环境污染问题不怕停产整改,不怕罚款,就怕媒体曝光。因此,社会舆论和公众谴责往往能更快地促使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在国家大力调整经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广大企业家应该充分认清这种社会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环保责任,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9、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学会“适应”
来源:东北新闻网2010-08-16任晓彬
http://news.nen.com.cn/shiping/wangping/276/3571276.shtml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气候造成的各种灾害层出不穷,绵延不断。今年,北半球的自然灾害以其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波及广而突出和明显,其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地震、地陷、洪水、泥石流、台风、海啸、高温、干旱、冰冻、暴雪……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大小小的灾害似乎一刻也没有离我们远去。
自然灾害的强大力与威慑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教了。面对灾难,我们与自然抗争,用血肉之躯和坚定信念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画面,可是这些画面给予我们的触动,并不能将内心深处的痛楚、失望、恐惧、悲伤带走。在自然面前,人类何等的渺小,又是何等的无奈!
据世界环境气候权威人士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地球非正常气候将会逐渐增加,甚至有可能成为常态,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各个国家和地区也应该建立常规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体系,以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势地貌多样,地质地态复杂,从古至今,因地质的复杂性和气候的多变性造成的自然灾害就很频繁,在地球气温指数日趋升高,非正常气候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自然要承受更多的灾难与痛苦,经受更多的磨砺与考验。我们主宰不了自然变化,只能学会适应,也必须学会适应!
从汶川、玉树地震到舟曲泥石流,从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到西南五省大旱,从暴雨袭击多省到长江流域超越98年最大峰值的洪灾,从多处地陷地坑到超常高温高热,近几年,一个又一个天灾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极限,适者生存,我们唯有不断的适应,才能在灾难中重新站立起来。
学会适应并不是消积的等待,而是要积极的进取。要用科学的理念去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灾害发生原因;要用求实的精神去钻研和提高灾害预警能力;要用认真的态度去积累和总结灾害救助经验;要用积极的行动去鼓励和参与灾后重建,等等。
学会适应,还应该学会放弃,放弃狭隘自私,放弃利益至上,放弃愚昧贪婪,放弃伤害自然又伤害人类的一切不良思想和丑陋行为;学会适应,还应该学会珍惜,珍惜我们的大地,珍惜我们的天空,珍惜自然赋与我们的所有美好事物与生存基础;学会适应,还应该学会记忆,记住我们的无知,记住我们的失误,记住我们的痛楚,记住我们走过的一个个弯路;学会适应,还应该学会行动,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并践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抵制并排除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学会适应,还应该学会坚强,学会团结,学会感恩,学会奉献……自然的力量我们无法抗拒,灾害的降临我们无法抵挡,但我们却能携手并肩,同舟共济,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一起渡过难关,一起走过的灾害,将人性的光辉在关爱中、在互助中放大。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是不可逆转的。人类过度的开发和开采,盲目的生产和发展,已经对自然环境构成了严重的破坏,越来越多的灾害不仅在无情地伤害着我们的生命、摧残着我们的家园,更在以一种特殊的刺痛方式,残酷地提醒着我们,警告着我们!痛定思痛,我们唯有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环境,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20、勿以“宿命”对待重大自然灾难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2010年08月1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16/n274242031.shtml
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自然灾难频仍,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内有洪涝灾害肆虐于南方,外有森林大火逞凶于俄罗斯。在8月8日凌晨发生的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已确认1156人丧生,数百名失踪者存活机会渺茫。昔日的“藏区江南”灾后污泥塞城、死伤枕藉的惨状,令人对灾害事发之突然、破坏之巨大感到惊悚和痛心。
当前,救灾活动持续展开,对灾难的反思也已开始,其中,深刻的分析、建设性建议不少,但也不乏值得商榷者。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出五大灾因:地质地貌、汶川地震影响、干旱、持续的强降雨以及地质灾害自有的特征。这些解释诚然有据,但若片面强调“防不胜防”,极易陷于某种“宿命论”,纵然再补充强调“防上加防”也颇显无力。当前,灾区有些居民的情绪由灾害发生之初的恐惧转为无奈,便部分地折射了这种宿命心态。
应该承认,基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在舟曲及类似地方,防治自然灾害存在诸多客观难题和现实约束。舟曲地处全国滑坡、泥石流四大易发片的陇南陕南片,山高沟深,岩体风化严重,极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此外,当地人口压力过大,舟曲县城所在的泥石流堆积扇已属当地少有宽阔、适宜人居住的区域,难寻其他避灾之地。当地政府对防灾也相当重视,在甘南州2008年度、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舟曲均被列为头号“主要危险区”,但终未能防止灾难发生。现实表明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之渺小。
然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依然有发挥空间。纵以本次难以完全避免的特大灾害论,若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预警措施,制定完善的灾害避防预案,对原有治理工程加以修缮、整改,亦可减轻灾害的后果。遗憾的是,囿于多种主客观原因,泥石流灾害再次为害陇南大地。
多点、多次发生的自然灾难越来越强烈地表明,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具体到地质灾害的应对之举,首先,要建立巨灾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其范畴远比“预报”或预测广泛,核心是风险识别和信息共享。舟曲县境内建有一个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二级站,但运行多年,设备陈旧,预警范围有限,未能覆盖早已“声名狼藉”、此次发生特大型泥石流的三眼峪沟区域。成百上千的生命再一次警示,全国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亟待再次升级。
第二,尊重科学,因灾设防。泥石流灾害事前仍有征兆可言,大自然会发出多次有规律的警告。多年来,无数科技专家对全国地质灾害持续研究,卓有成果,有些专家十多年前即对此次泥石流发生地展开全面勘查,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和防治措施建议。如果政府更加重视他们的建议,本可避免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此次泥石流损失惨重,盖因现有防灾设施等级过低。灾难客观上已提出要求,对舟曲这样的高危地区应从应对“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甚至更高。
第三,正视国家多年来对西部生态建设的“欠账”,加大国家转移支付,用于防灾救灾。地质灾害频发区往往同时是贫困落后地区,地方配套资金大多因贫困无法兑现。以甘南州人均生产总值6376元(2008年数据)的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救灾资金主渠道,仍然也只能是政府财政资金和政府主导的巨灾保险与再保险机制。当然,此举涉及资金的高效安全运用,有待具体而微的制度安排。生态移民之议,亦应本着以人为本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计议。
根本而言,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是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舟曲巨灾后果惨重的根因,即在于人与自然争地。当地从千余年前的山川秀美之地,到今日近乎失去人类生存条件,人类生产、生活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即便如有的专家所说,在此次灾害中,伐木、开荒、采石、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原因相比属次要原因,也不能否认,人类活动长期、持续的影响恶化了本已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能不说,此次灾害是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严峻拷问。
对巨灾的管理,建基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体现其公共治理水平。从冰冻灾害,到汶川地震,再到此次舟曲泥石流灾难,以财产、血泪和生命为代价,中国政府和民众应该亡羊补牢,着眼全局和长远,设计和完善巨灾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而其首要的前提,便是避免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人定胜天”的蒙昧一变而为匍匐在大自然脚下。
21、水杉换银杏:是美化还是折腾
来源:光明日报2010-08-15李辉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8/15/content_1210864.htm
据报道,陕西省汉中市近日出现一大怪现象:一边砍伐“濒危”树种——树龄已达35年以上的水杉,一边花巨资购买、移栽银杏树,美化汉中城区道路。汉中市强行将任务摊派到各县区和相关单位,为完成任务,各县区和部门只好从外地以每棵4000元以上的价格,大量购买银杏树。对此,当地干群非议甚多。
总有这么一些决策,从头到尾就没准备让人看懂。比如汉中市的此次“美化”,以南郑大道为例,本来已经因路旁整齐而壮观的水杉被交通部定为“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汉中市硬要把水杉砍掉种植银杏,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还是在南郑大道,2008年汉中市为了保护路旁水杉,不惜增加巨资改变道路拓宽设计方案,可两年后当地政府又将南郑大道上1000余棵直径均在35厘米以上的水杉全部砍伐,这难道不是瞎折腾吗?汉中市给出的理由是“树龄老化”,可是谁也不会相信,两年前还“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大树,仅两年后就集体“廉颇老矣”了。
这样的决策,过程不透明,理由不过硬,干部不理解,群众不支持;完成任务靠摊派,执行单位有怨声。可是,它居然能够出台,并得以施行,这就不得不让人反思现有决策机制的问题了。笔者以为,之所以不能杜绝“拍脑袋决策”,原因在于有的决策者“脑袋”里面并没有“装着”公众。
一个健康、成熟的决策机制,一定会要求决策者敬畏权力的授予者,说白了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因此,一方面,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如一些事项的决策需要经表决通过,甚至需要广泛征求民意,乃至需要召开听证会;另一方面,一旦决策违反程序或者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要有监督机构及时叫停,相关人员要承担相应责任。
可是,我们的有些决策部门并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表决或许有,但那是“一言堂”;征求民意或许有,但那是“走形式”;听证或许也有,但那是“走过场”。同样的,监督机构的确存在,但不起真正作用,唯“长官意志”的马首是瞻;问责更是几近做给外人看的,通常都是“罚酒三杯”之类,根本伤不到筋骨,也就不会让决策者放在心上。
有怎样的决策机制就有怎样的决策,决策背离民意,根子就在于决策机制还没有足够向民意靠拢。倘若决策机制在程序设计上,让决策过程忽视不了民意;在问责方式上,让决策错误者承受背离民意的实质性重处,那么,决策者的“脑袋”里面一定会“装着”公众,“拍脑袋决策”自然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