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8-12

 

 

八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专题报道:

1、新民晚报:     舟曲史上屡遭泥石流侵扰 过度开发致水土流失

http://news.qq.com/a/20100812/001808.htm

2、第一财经日报:   舟曲启示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9913.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舟曲之殇的背后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012.html

4、新华网:      大雨致舟曲再发泥石流 "生命线"两舟公路再次中断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12/2462834.shtml

5、央视《新闻1+1》:  舟曲生活生产逐步恢复 防疫成眼下工作重点

http://news.qq.com/a/20100812/000518.htm

6、中国新闻网:    美国地质专家剖析泥石流成因与救援难题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812/20100812122907909.html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追踪报道:

7、中国周刊:     上杭人因紫金矿业的开发多年不饮汀江水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2/140220883595_2.shtml

 

特别策划:

8、新浪环保:    “黄河十年行”大型公益活动专题报道

http://news.sina.com.cn/z/huanghe10years/index.shtml

 

环境资讯:

9、京华时报:     财政部专家称环境税不会向个人征收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2/022420878147.shtml

 

地方信息:

10、湿地中国:     广东拟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8/t20100811_321225.html

11、荆楚网:      武汉东湖遭浮萍入侵 湖面成“塑胶场”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12/2464119.shtml

 

污染信息:

12、中国日报网:    中国IT产业造成严重污染

http://news.163.com/10/0811/23/6DRHR96O000146BD.html

 

气候变化:

13、中国日报网:    专家称全球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缘起全球变暖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8-12/093520881835.s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4、南方周末:     还有多少个“舟曲”潜伏?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11

15、南方周末:     汉源,千万不能成为下一个舟曲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13

16、南方周末:     舟曲 天人之战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56

 

深度报道:

17、腾讯绿色:     重金属污染新报告:苹果等顽固品牌消极回应

http://news.qq.com/a/20100811/001832.htm

18、中国经济时报:   IT大牌厂商该如何应对污染质疑

http://www.cet.com.cn/20100812/j1.htm

19、中国经济时报:   吉林重化工搬离松花江“基本不可行”

http://www.cet.com.cn/20100812/a1.htm

20、时代周报:     青海湖湖区超牧一倍环湖草场年退化3%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2/100020881982.shtml

 

环境时评:

21、中国环境报:    环境应急:时刻箭在弦上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8/t20100812_662538.html

22、新京报:      8栋楼倒入江中的警示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8/12/content_135990.htm?div=-1

 

绿家园乐活动通告及乐水行文章:

23、绿家园8月14日乐水行通知

24、快乐并成长着――8月7日乐水行(原创)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1、舟曲史上屡遭泥石流侵扰 过度开发致水土流失

来源:新民晚报2010年08月12日 张龙

http://news.qq.com/a/20100812/001808.htm

舟曲县境内不少山岭是光秃秃的 特派记者 张龙 摄

截至昨天下午5时20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共造成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这是有记录以来舟曲遇到过的最大规模泥石流。在历史上,舟曲人曾多次遭受类似袭击,对泥石流司空见惯;但对怎样防灾,并把危害减到最低,还有些陌生……

5年前发现86处泥石流灾害隐患

舟曲县呈典型峡谷地貌,近年来频遭泥石流骚扰。对这个面目可憎的“侵略者”,舟曲人很熟悉。

以此次灾害最严重的三眼峪沟为例。1978年、1989年和1992年,同一地点曾3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冲毁842间房屋,导致2人死亡、194人受伤。泥石流几乎每年都会冲毁部分路桥。

5年前,舟曲全县排查,发现86处泥石流灾害隐患,分布广泛,白龙江河谷尤为集中,仅两河口至县城就有12条灾害性泥石流沟道,直接威胁县城安全。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赵俊华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舟曲县城,受到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道的直接威胁。”

而早在199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工程专家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写道:“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

如今,熟悉的地质灾害再次光临,变本加厉。13年前的提醒,一语成谶。

有不少闻名全国的高危滑坡地带

舟曲县多灾多难的血泪史里,还有多次山体滑坡和暴雨洪灾。

锁儿头、泄流坡、谢家坡等地,都是闻名全国的高危滑坡地带。舟曲有43处滑坡隐患,在白龙江河谷分布最集中,城区则是全县滑坡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313省道穿越舟曲,沿途常能见到当地政府设立的“滑坡群防点”警示碑。从两河口至县城仅17公里路段两侧,就分布着13处灾害性滑坡。

滑坡灾害点遍布全县22个乡的116个村社,分布如此密集且活动频繁,全国罕见。

冰雹和暴雨引发局部山洪,也常困扰当地群众。据《舟曲县志》记载,1950年至1990年,舟曲境内有记载的较严重雹灾、暴雨、山洪灾害,多达23次。当地有群众说:“天空中每飘过一片云,就可能带来一场冰雹、暴雨或山洪。”

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横贯舟曲县境南北,水资源丰富,本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近年来每逢汛期,3条河流常常河水暴涨,洪水冲出河堤、漫进村庄。

先天不足加上人为原因导致灾害

灾难频发,许多专家归因于地形地貌特殊和地质构造不稳定,这也是导致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山高、坡陡、谷深,县城附近山体多为板岩、泥岩等软岩,易破碎,风化程度也高,使舟曲成为孕育滑坡、泥石流的温床。

从三眼峪沟口到白龙江边空地,是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形似一把扇子,舟曲县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扇面”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今天的舟曲县城。县里有相当数量的耕地,都是群众从堆积扇上开垦出来的。

舟曲频受灾害侵扰,除了地质条件先天不足外,是不是还有人为原因推波助澜?《舟曲县志》提到:“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上世纪50年代,舟曲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

专家分析,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砍伐、开垦坡地、开发水电、大修公路等,都可能破坏环境,诱发地质灾害。和自然原因相比,人为因素可能相对隐性、次要,但也绝不容忽视。

山体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

走在舟曲县城,只要抬头,多半会撞见光秃秃的山坡,仔细搜索,才找得到零星绿树。“听爷爷说,50多年前,山上还到处是茂密的森林。”舟曲三中的初一学生仓央久美说,“学校每年组织我们去山坡种树,但很少能种活。”

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没有泥石,而是两股清泉,沿山而下到县城后,变成小型排水沟再利用。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全县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为国家贡献上百亿立方木材的同时,森林以每年10万立方米的速度骤减,山体植被遭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难挡狂风暴雨的突袭。

与此同时,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垦坡地,导致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级贫困县舟曲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民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九成,纷纷通过开垦陡坡地,来增加土地面积,县内40度以下的坡地已被开垦光了。

上世纪末,舟曲县大规模林木砍伐和坡地开垦被逐渐叫停。但流失的水土已难补回。

千余座水电站密布于白龙江沿岸

有条件上马水电站的地方,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起,舟曲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水电资源。5年间,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其中41项已建成或在建,合计弃渣3834.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这些项目占全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

地质专家范晓认为,暂无足够证据说明,水电建设与泥石流灾害直接有关。但他强调,大规模工程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可忽视,可能加快水土流失。“水电是甘南州经济支柱产业,但如果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最终可能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

驱车沿白龙江行驶,会看到大小不一多个水电站。“算上所有支流,总数起码有上千座,装机容量几百千瓦的小水电站数量最多。”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工作人员张启荣说。

部分项目仓促建设存隐患。就在泥石流事故发生前一周,甘肃省联合执法检查组发现,白龙江橙子沟水电站工程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工程建设中材料加工场、弃渣场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水土流失。责令其立刻停止违法行为,清理河道弃渣。

城乡规划前应先摸透地质“脾气”

天灾难测,但专家认为,当地政府在城乡建设规划上存在失误,把城乡置于泥石流的虎口之下,本可避免。越是不宜居住的环境,越要合理规划,在选址时尽量避开危险地带。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损失难以估量。国土资源部透露,今年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地质灾害,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3项数据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呼吁,在制定城乡规划前,必须先摸透地质“脾气”,才能从源头上避免灾害发生。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规划区域内地质情况不清晰的,必须补充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时,也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有人建议,建设用地缺少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人员撤离要有预案更要加强预演

近年来,舟曲县多次发生小规模泥石流,群众早已习惯暴雨后“泥沙俱下”,因此大多放松了警惕。“在泥石流高发地区,从防灾预警到撤离预案,都必须落到实处。”范晓说。

从强降雨到泥石流突发,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次在舟曲是2个多小时。暴雨开始后,必须及时监测,争取提前发出预警。范晓建议,这就需要提前设立足够多的监测点。尤其是雨季,派专人值班、监守,或引进自动预警仪器。

 “受灾群众撤离,不但要有预案,更要加强预演。”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一旦灾害来了,还是手足无措,来不及反应。

 “灾害防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灾害来临前,必须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到位。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曾思伟举例说,陇南市武都区曾制定“2小时撤离4万人预案”并提前演习,应对全城被淹没的极端灾害。1984年8月3日,7条泥石流堵住白龙江,武都被淹,千余房屋倒塌,2小时内全城人员顺利撤离。(本报舟曲上午电)

【焦点关注】舟曲县城重建,原地还是异地?

甘肃省民政厅长田宝忠近日称,舟曲县城重建选择原地还是异地,还未定。他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原地重建,有可能异地重建后,在灾害发生地建纪念碑。此前,已有不少地质专家建议,舟曲县城整体搬迁,可以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汶川地震后,国土部门高度重视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派调查队到舟曲县排查地质灾害,发现57处隐患。专家建议搬迁,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舟曲县的藏民比例超过30%,他们习惯住在半山腰,以种果树为生。一旦离开故土,搬到高楼,他们很可能无法适应。

■县财政有压力。舟曲县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里,财政最拮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了搬迁的想法。当地政府试图通过土地置换,迁走处于危险边坡的村庄,但仅此一项,就需数千万元安置费,舟曲县无法承担。

■可能面临“无处可搬”的困境,要在白龙江沿岸找到一个相对平坦、安全,而且能容纳足够人口的地带并不容易。

2、舟曲启示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12李秀中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9913.html

舟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全国很多角落。

在 临江的地方,舟曲县属923林场场部的60多人连着附近5栋居民楼一起被泥石流掩埋。

“他们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有当地人这么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巨大灾难吞噬鲜活生命时,这个说法显得那么不够人道,但诚如斯言,舟曲是有“原罪”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城市的迅速扩张终害其身。舟曲成为一面镜子,映照着全国很多角落。

启示一:“绿色金条”的衰竭

舟曲原本“万山皆翠”。然而,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舟曲进行了大规模的采伐林木。“舟曲有8个林场,其中7个是国家林业局的,另外一个就是舟曲县的923林场。”有当地人士向记者介绍。以前每个林场大多有500来人,也就是说,在舟曲境内大概就有4000多伐木工人。

这是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业。“林场效益好得很,是舟曲最好的。以前被称为‘绿色金条’。”上述人士介绍。舟曲是国家级特困县,没有多少产业和企业,林业在很长时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

然而,竭泽而渔的做法终不会长久。据公开资料显示,当时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

当地群众说林场是“吃祖先的饭,造子孙的孽”。随着森林的衰减,舟曲的水土迅速恶化,村民说,山上几乎没有什么土壤,即使有一些,土质也恶化,根本不能蓄水,一到下雨就造成滑坡。村民告诉记者,这些树年年都在栽,但是都很难存活。

不过,在抨击林场伐木的同时,舟曲人也在用自己的行为破坏着他们的天然屏障。砍伐林木变林地为耕地,放养牛羊破坏植被,伐木烧薪,种种行为使得生态保护天然屏障岌岌可危。

舟曲县水土保护局局长高辉明向记者表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开发是造成泥石流的历史原因。防止泥石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采取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封山育林。但即使这样,“那也要30年的工夫才能恢复。”高辉明说。

然而,在林场衰落之后,水电站取而代之,成为舟曲县效益最好的产业,舟曲又为自己找到另外一种“绿色金条”。如今,舟曲境内已经有20多座大小水电站,其中一半位于白龙江上,而且规模比较大的水电站也大多在白龙江上。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林场工人就从砍树者变为栽树者。但是,此时的改弦更张已经难以得到大自然的谅解。巨大灾难似乎应了因果报应之说。

启示二:隐患下膨胀的县城

生态屏障被破坏之后,舟曲一直面临着泥石流的威胁,高辉明向记者介绍,全县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灾害,不过灾害程度较小,主要是冲毁沟道两边的农田和几户农户。这次泥石流规模是自汉代建城以来2000多年也未发生过的,就算放到世界范围也属罕见。

事实上,城市的急速膨胀和人口的快速聚集,加重了此次灾难造成的损失。

舟曲县城建局一位官员向记者介绍,舟曲县城除了1992年罗家峪发生泥石流之后一直没有发生过。事实上,当时城区还未扩张到罗家峪一带,那里也没有多少人。但是,这次除了三眼峪那股泥石流之外,另外一股就是沿着罗家峪倾泻下来,造成瓦厂村一带遭到巨大灾害。

 “那一带是最近几年新开发的城区。”上述人士介绍。其实,这些年来,舟曲城区也随着全国形势一样日新月异,以至于对本地怀有深厚感情的一位老县委书记在舟曲时每天还要围着城区转过两三圈。然而,已经到西安定居的老书记最后一次回到舟曲没几天就“托体同山阿”了。

此次灾难毫无预警。高辉明解释,据舟曲县气象局检测,当天舟曲雨量只有19毫米多点,在此背景下,各有关部门难以预警。而实际上,在山那边的暴雨中心则有90~100毫米的暴雨。

四面环山的舟曲城区迅速扩张,已经使得县城没有多少空地,新开发的城区实际上已经和老城区隔着一座山头。在城市扩张的同时,县城人口也不断增加。

然而,在城市扩张的同时,一个事实似乎被忽视了。高辉明表示,舟曲县城整个城区都是建在三眼峪的冲击扇上的。所谓冲积扇就是泥石流所能冲击到的最大范围。实际上,新开发的城区也正在罗家峪的冲击扇面上。

这不禁让人质疑,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在面对着泥石流倾泻口的直接威胁下,城区的扩张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以及是否采取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高辉明说,舟曲县原来的西固县城墙,在防御侵害的同时也具有防洪功能,但是自清朝以来都没有被冲垮过,此次被冲垮,1/3县城成为泥石流的沟道。

10日上午,舟曲县政府召开会议,开始启动灾后重建工作,然而由于灾情巨大,其重建计划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舟曲的重建方案要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才能决定是异地重建,还是通过建设安全防范措施就地重建。

3、舟曲之殇的背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12刘胜军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012.html

长期以来的“环境破坏型”发展模式种下的恶果,我们不能回避。

一场泥石流给舟曲县带来了灾难性打击。面对灾难,甘肃省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舟曲之难主要源于“5·12”汶川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垮,以及半年多长期干旱后的瞬间性强降暴雨。

笔者认为,这固然是客观诱因,但长期以来的“环境破坏型”发展模式种下的恶果,也是原因之一,我们也不能回避。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唯有反躬自省,才能避免更多更大的悲剧发生。

我们看到,从“陇上小江南”到泥石流多发区,舟曲县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削减。

这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平均增速,支撑这一奇迹的是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而非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其实,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有其必然性。其一,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只好主要依赖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而这一低成本又主要来自扭曲的汇率、利率或劳动力、环境等资源价格。其二,经济腾飞初期,公众环保观念滞后,对物质文明享受的渴求远远压倒了社会责任和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挥霍大自然的赐予,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长期容忍这一模式。目前,我国的环境压力已臻极限,与环境相关的事件屡见不鲜。据报道,居住在福建上杭的当地人10余年来不敢喝自来水(水源来自汀江),而是跑到几里外挑山泉水喝;而类似湘江污染之类的悲剧,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以货币去测度。如果考虑到这些污染成本、健康成本,GDP的含金量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不去片面追求高增长,慢一些,也许会丧失一些“面子”,但却可以换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居民健康和幸福程度的提升。牺牲环境去发展经济,实为本末倒置的短视行为。实际上,我国已经认识到了原有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要转向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但是,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距离。究其原因:第一,环境保护面临“公地悲剧”的难题。河流的产权属于典型的“公地”,如果政府不严厉打击破坏公共资源的行为,河流就难逃被过度利用的命运;第二,环境保护存在“代际分配”的难题。资源既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但子孙后代并没有办法去影响环境资源的分配。唯一可以值得依靠的就是当代人的觉悟和责任感;第三,环境保护面临“搭便车”难题。由于一个人的力量对环境影响非常之小,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污染”没什么大不了;反之,每个人也会认为自己为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起不到什么作用。

破解上述难题,唯有政府的强制力和意志力。一方面,政府必须对破坏环境者制定严格、可操作的惩罚制度,强化刑事责任追究。1998年到2002年,中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387起,只有25起被追究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2003年到2007年我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90多起,被追究违法犯罪的仅12起。2004年环保部直接处理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有14起,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四川沱江水污染事件1起。另一方面,避免选择性执法,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唯有强有力的惩处才能起到威慑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强化环保部门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和执法权威性,才能突破利益集团编织的强大保护网。

舟曲悲剧已经发生,在抢救幸存者、重建家园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去思考,如何避免更多的类似悲剧在不同的地方上演。(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4、大雨致舟曲再发泥石流 "生命线"两舟公路再次中断

来源:新华网2010年08月1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12/2462834.shtml

  记者从甘肃省公路总段舟曲公路管理段获悉,8月11日夜晚,舟曲境内普降大雨,再次引发山洪泥石流,45000余方泥石流致使舟曲灾区“生命线”——两河口至舟曲公路南峪大滑坡段交通完全中断。

  大雨持续了一个晚上,截止8月12日早上7点10分,还没有停。两舟公路是舟曲线通往省城兰州的最近通道,也是通往临近城市甘肃宕昌和甘肃陇南武都市的唯一通道,这条公路如果发生泥石流阻断交通,将会给舟曲灾区救灾物资运输造成很大的困难。

  泥石流滑坡阻断交通后,甘南公路总段舟曲公路管理段于11日晚11时组织装载机、挖掘机及抢险人员赶赴南峪滑坡段迅速展开抢险工作。

  截止12日早上,连续抢修了一夜公路的甘南公路总段舟曲段抢险人员,顾不上合眼、喝水,仍在奋力抢修受灾公路。

  11日晚,持续3个小时以上的降水使舟曲县城道路多处积水,灾民安置点帐篷透水,除此之外,一则“可能还有生还者”的消息使四五十名军人赶到泥石流滩上冒着生命危险在雨夜展开搜救。

  记者走访位于舟曲一中、三中两所学校校园内的居民安置点发现,降雨渗透进很多帐篷,虽然白天折叠床已陆续送进来,但人多床少仍然难以满足需要。

许多灾民垫在帐篷里的草席和毛毯已经被雨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在舟曲一中教学楼一楼大厅内度过雨夜。

5、舟曲生活生产逐步恢复 防疫成眼下工作重点

来源:央视《新闻1+1》2010年08月12日

http://news.qq.com/a/20100812/000518.htm

央视《新闻1+1》8月11日播出节目继续聚焦“舟曲救灾”,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发生在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经进入到第四天,我们先来看一组最新的数字,截止到今天下午5点20,灾害造成是1117人遇难,已经解救的人是1243人,失踪627人。救灾仍在继续,但是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播放短片)

解说:

只要不放弃,就总有生命的奇迹发生,今天这仍是救援队员坚守的信念。

霍小娜(本台记者)

现在是8月11日上午的9点,虽然距离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已经80多个小时了,但是各方的救援力量依然没有放弃。

冯其刚(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

我们分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了两条犬,沿着河道两侧进行往上逐步排查。

解说:

同样在灾区,对有些人来说,现在能和远在外地的家人通个电话,报声平安,那就是莫大的幸福。

宋新花(受灾群众)

这里有吃也有喝,都挺好,在这里政府照顾得也很好,你们放心好了。

解说:

今天,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进入灾后第四天,救人、清淤、抢修、安置、防疫,这些仍是眼下灾区马不停蹄进行的工作。

字幕提示:

8月11新闻

新闻主持人:

从昨天下午16点到今天上午的8点30分,兰州军区某工兵团采取并列式、直切式和漂流式的爆破法,对舟曲县澄江大桥堰塞湖下游300米处连续实施爆破,泄洪速度是明显加快了。

冀惠彦 本台记者:

我的身后是舟曲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我的脚下就是313国道,经过武警交通部的官兵5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到8月11日的早晨,贯穿城区的主干道和从东部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已经基本打通,为抢险救灾赢得了时间。

解说:

这两天在灾区,忙碌的人群中还有三个小姑娘的身影,他们站在路边,他们手捧水杯,而听到小姑娘们呼叫救援人员来喝水,很多人都留下了眼泪。现在她们不用再跑到10公里外的山上取水,因为抢险救援队从城区入口的深水井里抽出了水。而为了解决用水问题,除了打水井,食品供水点和供水车外,舟曲县的供水方案已经确定。今天,供水用的管网已经运到县城,管网拉网将随后展开。今天,6口新的水井也已经开始打钻。

孙艳(本台记者)

舟曲县将会新打6口机井,初步设定,这口井深在25米到30米之间,如果日夜24小时不停地供水,可以提供将近5000人的饮用水。

解说:

而除了用水,眼下卫生防疫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天,救援现场大规模专业化的防疫消杀全面展开,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启动。

记者:

大灾之后是不是会有大疫,目前灾区没有重大传染疾病的发生,也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解说:

今天,在舟曲县城除了各个部门紧张忙碌的场景,我们还能看到,城区商业在艰难中已经开始起步。据了解,尽管面临货源严重不足的局面,舟曲县城区仍有数十家商铺开始营业。今天我们还从甘肃省银监会了解到,当地两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已经陆续恢复营业。

 (电话采访)

谢凝(甘肃省银监局局长)

昨天我们统计的情况是,信用联社昨天一天已经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四十笔业务,其中存款五十万,取款二十五万。

解说:

一边是救灾,一边是生活的恢复,这就是今天的舟曲。而对于未来民政部昨天发布消息,甘肃舟曲倒塌房屋重建最迟明年6月完成,损坏房屋今天11月底前全部修复。舟曲的未来牵动人心,对于明天,眼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即将到来的雨情。

字幕提示:

8月11新闻

新闻主持人:

根据中国气象局今天上午的最新会商监测,预计未来5天甘肃舟曲县以及白龙江流域阴雨天气较多,在甘肃卓尼县、岷县、迭部县、碳昌县、舟曲县、武都县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尤其12日到13日前后,降雨明显,灾区需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再次发生,并做好防卫工作。

解说:

救援还在继续,身处那里的受灾群众,各路的救灾队伍,正在坚守着生的希望,而脆弱的地质条件又将要迎来降雨,考研还在继续。

主持人:

好,我们首先连线本台记者张泉灵,泉灵。

 (电话连线)

张泉灵(本台记者)

董倩。

主持人:

你现在具体在什么地方,你所在的这个地方有没有要下雨的迹象?

张泉灵:

我现在在的这个位置是一个村,距离县城大约有两公里左右,雨是从今天晚上8点多钟开始下起来的,现在是越下越大,周围我们可以看到电闪雷鸣,闪电的频率大概每三五秒钟就有一次。闪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周边的山谷里下雨下的比县城里要来的更大一些,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

因为我知道灾区的地质条件就已经很脆弱了,现在又迎来了降雨,就是你所在的这个村子为例,他们做出的准备是什么样的?

张泉灵:

其实我现在所在这个村子是经过了238名的专家调查之后,认为相对来说是比较值得重视的一个村子,因为这个村子整个1600人,它这个村子历史上从三国就有了,可是它是建在一个巨大的滑坡体上的,这个滑坡体总共有6000万方,6000万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一次的舟曲的大的泥石流,其实滑下来的泥石流的量只有30万方,而这里的大滑坡体,宽的地方有450米,长的地方有4.6公里,它整个的量是6000万方,整个的村子就在这个滑坡体的上面。所以他们是严密地监测。

目前按照雨量来说,在今天的晚上,这里的村支书已经对全村进行了广播,广播通知大家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通知大家各家各户,今天晚上包括老人和孩子,要保持警惕,不要睡觉,准备好雨衣、手电筒和衣服,随时等着命令,大喇叭再一响的话,就要转移到山后的一个平台上,来躲避洪水或者泥石流的发生。

另外一方面,他也告诉村民说,不用过于紧张,因为现在这个预报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会来。今天我也跟着地质专家在这个村子里面去看过了他们即将躲避的这个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高度的确可以阻挡住洪水或者泥石流的侵袭,而且这个平台的本身是石灰岩质,是比较结实的。位置的大小也够1600人,另外在旁边还是有水源。

今天我们也做了一个试验,像我这样的体力,如果箭步如飞的话,从村子的最前头,一直跑到这个平台上,12分钟,如果是老人或者孩子的话,20几分钟应该可以抵达,目前县里的要求是要在半小时之内,所有人能够撤到安全的地带,我想这点是可以做到。目前雨变得更大,我想通过我的电话的话筒,你也可以听到巨大的雷声,董倩。

主持人:

好,谢谢泉灵。接下来我们回到演播室,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的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先生。殷先生,刚才听到我们前方记者的介绍,现在雨已经下了。这本身已经是地质灾害造成的目前这种现状,再累加上去新的降雨,会给现在的救灾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影响?

殷跃平(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副总工)

我觉得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就是泥石流发生以后,有180万方冲到了河道里面,形成了两公里以上的淤积带,所以我们叫堰塞湖的堰塞体。另外,在沟里面还残留着有几十万方的堆积体,所以在暴雨的时候很容易冲到河里面,形成新的淤堵,或者新的破坏。

第二,在这两条泥石流沟里面,根据我们的勘察,还有2500万方的物源区,就已经能形成泥石流的2500万方。所以要注意新的物源的启动。

第三,就是刚才也提到的,在新安置的点,包括已经有些隐患点,他们在暴雨的时候,可能会形成新的在灾害,所以要注意这方面。

主持人:

前一段时间当我们采访专家的时候就已经说,现在实际上可供人们去避险的地方本身就不是很安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暴雨即将来临的时候,人们除了保持警觉外,还可以做什么?

殷跃平:

我觉得第一步,我们现在叫排查,拉网式的排查。在排查的基础上,对一些隐患比较大的,并且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点,要加强进一步的细致的勘察工作,可能要做一些更详细的评估了。

主持人: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这些灾区的这些群众来说,他们现在,刚才我问您了,一个是要保持警觉,就像我们记者所介绍的。另外一方面,他们现在除了警觉之外,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殷跃平:

我们叫群撤群防,然后群专结合。一方面是我们老百姓要注意灾害的一些险情的发生,同时专业队伍要尽快地跟上,也要进行24小时的值守,特别在暴雨期间,有险情的时候马上做一些监测,发出警报,专业队伍要尽快跟上。

主持人:

您明天就要去灾区是吗?

殷跃平:

对,明天上午去。

主持人:

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殷跃平:

支持排查,做出评估。特别是对一些隐患大的点,刚才提到的像6000万方的滑坡体,实际上我们已经查出7个最危险的地区,可能我们要做细致的工作了。

6、美国地质专家剖析泥石流成因与救援难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08-12李洋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812/20100812122907909.html

  中国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已经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救援仍在紧张进行当中,但由于灾区出现降雨,有可能再次引发泥石流,令救援难度增大。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地质学家爱德温•哈珀(Edwin Harp)和琳恩•海兰德(Lynn Highland)12日分别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他们就有关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救援难题与记者进行了探讨。

  爱德温•哈珀对舟曲泥石流很关注,他注意到从当地传回的现场照片等资料,看到巨大的泥石流掩盖了数层楼房,灾害程度严重。

  哈珀认为,从现有资料判断,此次舟曲泥石流似乎流动连贯,但结构比较复杂,包含头坡坍落,泥石流流泻并造成沉积尾流,整个过程最终对建筑物构成重大影响。

  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季节性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降雨令岩石和泥土松动,造成严重后果。

  中国气象部门说,往年干旱少雨的舟曲从7日20时至8日5时突遭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近百毫米。此次降雨过程局地性强、短时强度大、突发性强,是此次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救援工作上,哈珀向记者表示,泥石流现场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救援情况的不同。他指出,持续强降雨不仅有可能造成新的灾害,也可能危及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这方面需要加强防范。

  中国气象部门预测,舟曲白龙江流域部分地区强降雨12日还将持续,舟曲县等地12日到13日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降雨量一般有30到60毫米,局部地区有70到90毫米。

  琳恩•海兰德以美国为例指出,泥石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她说,“美国50个州都有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每年都会有数十人因此丧生”。

  她对中新社记者说,她本人对加利福尼亚州的泥石流情况比较了解。她介绍,加州泥石流一般出现在降雨季节,强降雨导致土质松动,从而造成泥浆倾泻。

  海兰德认为,促成泥石流的因素有很多,如加州的山林火灾大幅减少了山上的植被,改变了山林地貌,导致泥石流更容易发生。火灾也就成为了泥石流的诱因之一。

  她表示,由于泥石流成因复杂,因此难以“照搬照抄”个别案例。海兰德还向记者提供了她编撰的泥石流资料,其中包括对泥石流成因的详细说明。在海兰德的资料中,泥石流成因多达22种,极其复杂。

  美国地质勘探局方面认为,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构成、山坡斜度与地理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判断某个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一定困难;但过去发生泥石流的地区今后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

  两位专家也表示,只有在他们对舟曲灾区进行更加深入的实地勘察后,才能就此次泥石流做出更为科学的评价。

琳恩•海兰德与爱德温•哈珀是美国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们的学术著作都曾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出版。

7、上杭人因紫金矿业的开发多年不饮汀江水

来源:中国周刊 2010年08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2/140220883595_2.shtml

  ·四·

  63岁的曾阿伯单手轻松地提起了白色的大塑料桶,要知道,桶里面装着50多斤来自城西20里远的杨梅山的山泉水。

  2003年,曾阿伯从白砂林场退休,每个月的退休金有1500多块钱。他的老伴没有单位,两个人靠这1500块钱过活,日子有些紧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杭的物价越来越贵了。

  曾阿伯决定做卖水的生意。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精明的生意头脑,而确实是上杭县城里的人不喝自来水。喝山泉水和纯净水已经是一个延续多年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说清到底是从何时起,伴随紫金矿业的开发,“汀江水不能喝”的传言在上杭县老百姓中流传开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在1996年左右,骑着摩托车,车后面挂着两个塑料桶去附近山上取水,就已经成为上杭县城一道别样的风景。

  当时正在上杭一中读高一的丁志民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老师们下了课,会骑着摩托车到山里装山泉水,一次两大桶,取回来的山泉水只用来烧饭、泡茶。丁志民和他的同学们只能喝自来水,尽管他们已经听说汀江中有的鱼“已经变形了”。

  1999年夏天,罕见的山洪冲垮了紫金矿业拦截废矿渣的大坝,带有氰化钠残留液的矿渣倾泻而下,冲毁了当地村民的庄稼,引起了农民与紫金矿业的激烈冲突。

  这次溃坝事件加剧了当地人的担心。要知道,紫金山矿区就位于上杭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

  2000年氰化钠泄露事件再次发生,开往紫金矿区的一辆载有氰化钠的汽车倾覆泄漏,造成102名村民中毒住院,饮用水源严重污染。自此,人们对于矿业污染的感受,由担心变成了恐惧。

  此后,上杭县城很多老百姓再也不敢喝自来水,而是购买山泉水和纯净水。骑着摩托车取水的风景,已经成为上杭县城人一种生活的常态。

  曾阿伯的生意自然越来越好。刚开始,一天只能卖出二三十桶水,每桶水50斤,起步价格是2块,上门送水,二楼以上,楼层每增加一层,价格就涨一块。但是到五楼就是五块钱的封顶价。

  这样一来,如果按照每桶水最便宜2块钱来算,上杭县城里的人用一吨水就要花100块钱,而当地人月收入在1000块钱左右的不在少数。

  现在,曾阿伯一天能够卖出八九十桶水。他刚刚花了4万多块钱装修了自己的老房子,这些钱,都是卖水赚回来的。

  曾阿伯说再干几年就不干了,他患有高血压,每天都要吃药。可是因为最近的生意好得很,笑容一直挂在他的脸上。

  同样是生意好得很,可是黎川的脸上没有笑容,只有疲惫。黎川是佳家福水厂的老板,当地三家主要山泉水供应商之一。

  黎川和妻子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送水。他们一天送五六趟,晚上10点送最后一趟水。通常是开车回家的时候,黎川已经疲惫不堪。《中国周刊》记者在黎川家里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趁着妻子灌水的不到20分钟的间隙,在躺椅上呼呼大睡。他说,能睡一会儿是一会儿。

  黎川的妻子说,自从做了这个生意,她只休息过两次,一次是结婚,休息了一天,一次是生小孩,坐月子。

  黎川和妻子并不想这么累,少赚钱也无所谓,可是县城客户的电话每天都在催他们。“你不能今天送了明天就不送,给这家送不给那家送,是吧?我不送,他们就没有水喝,真没办法,只能硬撑着。”

  黎川承认,最近生意特别好的原因与紫金矿业这次的污染有关。“本来是件坏事,到我这里却成了好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有着尴尬的笑容。

  老百姓对于山泉水的旺盛需求,则让上杭县自来水厂对于县城居民的用水宣传处于尴尬的境地。

  7月16日,上杭县政府大门口的宣传栏前围满了人。宣传栏里张贴的是饮用水并非越纯越好等科普教育,以及此次紫金矿业污染未影响城区饮用水的说明。不少市民对这种宣传表示反感,“紫金矿业为县财政做了那么大的贡献,政府当然要为矿上说话!”

  事实上,关于紫金矿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市民早就在私下里进行热烈讨论。媒体也有不少报道,称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位政府官员在紫金矿业持有数量可观的股票,部分退休官员,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不过,上杭县政府正在紫金山上游建立自来水厂,表示力争年内投入使用。据上杭县宣传部提供的资料,该县于2007年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5亿元、日供水规模6万吨的城区新水源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0%以上。

  黎川知道政府要建自来水厂的消息,不过,他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生意。他很乐意见到政府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他每天就不用像现在这么累了。

  ·五·

  丁九新(化名)意识到,这不再是他记忆中的那个上杭。

  两年前的春节,他从晋江回家过年,车过了进入上杭县城那唯一的一座桥,右手边的路旁矗立着一个个大大的娱乐场所的广告牌,上面众多佳丽争艳。这让他感到吃惊与疑惑。

  到了晚上,他在上杭县城发现了数量众多的KTV、酒吧和夜场。过了午夜十二点,不少地方依然灯红酒绿。

  丁九新是做财经新闻的记者,对于紫金矿业让许多人暴富的事情,他早有耳闻,可是发生在他堂姐夫身上的改变还是让他感叹不已。

  丁九新回忆说:“我的堂姐夫,原来是紫金矿业一个普通的员工,那时候没有钱发工资,一个月100块钱左右的工资。我堂姐的家人,甚至有些反对两人的婚事。堂姐和堂姐夫那个时候住一个很破的房子,还是租的。后来,公司分了一间宿舍给他们,在一座两层高的小楼里,一间房,架子床,上下铺。

  后来,紫金矿业原始股“解禁”,我的堂姐夫有了一千多万的身价,现在,他甚至自己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座三层半的小楼。不过,他还是很平和,只给自己买了一辆帕萨特领驭。”

  丁九新的堂姐夫只是紫金矿业造就的许多个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一个样本。从贫穷到暴富,只在一夜间。

  一夜暴富的效应在这个以往是贫困县的客家小镇,以各种奇特的方式展现:

  一位大娘去银行取钱,直奔窗口而去,说把我户头的钱全部取出来。职员接过存折一看,上面有几千万啊,大客户。职员马上报告领导,领导立马决定开通紫金矿业“解禁”绿色通道。

  2009年上半年,宝马和奔驰公司惊奇地发现,在福建龙岩地区,一个月之内,他们就卖出了100多台车子。他们专门派人来了解情况,后来才知道与紫金矿业“解禁”有关。现在,走在上杭的街头,你会发现保时捷卡宴与拖拉机并行的景观。

  暴富后,很多人都跑去厦门买房子。厦门的售楼小姐都很喜欢上杭人,甚至还专门配备了会讲客家话的售楼小姐。

  ……

  暴富的另一面则是大部分没有紫金原始股的普通市民,以及他们心态的失衡与民愤的聚集。

  丁九新原本可以成为一个因为紫金矿业而暴富的人。当年,他的父亲在乡镇的烟草站工作,作为副科级的干部,可以以极低的价钱买5000块钱的紫金原始股,可是他的父亲拒绝了。后来,面对紫金暴富的神话,他和父亲都看得很淡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面对从天而降的财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心境。

  在600倍暴富神话降临的同康村,为了原始股,同族人之间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甚至妻离子散。

  在距离紫金矿上仅有一步之遥的迳美村,因为4个多亿的补偿款,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比紧张。从2009年4月起,村民们开始上访,从上杭县开始,然后一路是龙岩、福州、北京。村民代表林梅盛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到目前为止,光上访他们就花了一百多万。”

  面对少部分人的一夜暴富,绝大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上杭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是“紫金带来的收入与我无关,带来的高消费、高房价却让我来承担”。

  现在,上杭县的房价已经到了每平方3000多元,而相邻的梅州市市政府旁边的也不过这个价格。据透露,正在建设的紫金财富广场要7000元起。

  而早在6年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上杭网刚刚建立之时,就有一个著名的热帖:上杭高消费是紫金矿业惹的祸:奶粉钱,快餐的价格,一百块钱一吨的水,不断上涨的菜价……

  “老百姓觉得没有享受到紫金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才是民愤的集中点。”长期关注紫金矿业的章新(化名)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心理的不平衡是这些年这座城市最深层的改变。

  这种心理的不平衡感甚至在当地的官员身上也有体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上杭大多数的低级别的干部其实都是反对紫金的,希望这一次能够“大闹一场”,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紫金的利益。

  章新说他已经在上杭郊区寻找了好几年,梦想找块山头,有山有水,建几间平房,做一个农民。

  “如果你有原始股,你就可以买块地,做农场主了,那样岂不是更好?”记者向他建议。

“不,”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会离开的,举家逃离。”

8、“黄河十年行”大型公益活动专题报道

来源:新浪环保 2010-08-12

http://news.sina.com.cn/z/huanghe10years/index.shtml

9、财政部专家称环境税不会向个人征收

来源:京华时报 2010年08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2/022420878147.shtml

  本报讯(记者赵鹏 易靖)征收环境税,北京将不会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同时环境税征税对象将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昨天,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孙刚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透露了这一消息。

  孙刚表示,环境税包括对直接的污染物征的税,比如碳税、硫税、污水处理费、垃圾税等直接污染物。其次是对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产品征税,比如说煤炭、石油、能源,还有汽车。不过,试点初期恐怕还有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可能环境税一开始推出来的时候,首先只对某几项污染物征税。同时,针对相关污染对老百姓征收的税费,还是会按照目前已经有的办法来执行。因此将要开征的环境税,它的征税对象基本上是以企业为主,而非个人。

  对于征收环境税的试点地区,孙刚透露将没有北京。他表示,环境税试点会选择几个地方,每个地方选择一个城市,而且每个地方所试点征收的内容都不一样。即征税所涉及的行业、种类都是不同的。

至于开征时间,孙刚透露,最快也要到十二五期间。今年开征是不可能的,至于在十二五前期,还是后期开征,还要考虑征环境税是否会引发物价上升的问题,最后再由有关部门来决定具体时间。

10、广东拟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来源:湿地中国 2010-08-11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8/t20100811_321225.html

记者获悉,广东正酝酿建立广东重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调节气候、保护物种、净污除垢、蓄水防洪的作用。目前,广东现有湿地总面积28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9%,天然湿地面积180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106万公顷。广东省现有红树林总面积10471.1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45%。

但由于长期的破坏,该省湿地急剧减少。“保护湿地,除了要继续加大对破坏湿地行为的惩罚力度,也要考虑到湿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毕竟保护湿地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湿地保护得力者应该获得好处,因此要从机制上进行利益引导。”广东省林业局人士说。

湿地破坏严重

记者了解到,广东被认定国际重要湿地3处,面积48.4万亩;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94处,面积1174万亩;建成国家湿地公园3处,面积13万亩,省湿地公园3处,面积1.6万亩。

 “湿地常常被人们误解成沿海荒滩,或被当作低价值土地盲目开发。”广东省林业局人士说,尤其在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冲突时,更是理所当然地被填埋造地,或随便将之围垦为种养地,比如填滩造田、挖塘养鱼、种蕉种蔗乃至开发建设房地产等建设用地的开发,导致省内湿地面积迅速减少。

林业部门统计显示,近20年来全省红树林损毁面积累计11.86万亩,其中九成以上是因挖塘养殖造成的。

实际上,早在2006年,广东省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08年又出台了《广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30年)》,并相继建立了省湿地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了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体系,但该省的湿地破坏依然严重。

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孟帆就举例,一些地方“三废”未经处理直接向湿地水体排放,加上农药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加剧湿地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同时,生活污水和化肥的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浮水植物大面积生长和藻类爆发性增殖,造成整个生态恶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省已经设定了湿地保护的目标:至2030年,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199个,保护面积达118.2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达到23个;红树林面积恢复至3.7万公顷;建设各湿地公园100个;全省国际重要湿地达11处,省级重要湿地99处,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14处。

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措施之一,从2011年至2015年将投入资金1亿元,在珠江口沿岸区域实施红树林湿地保护工程。但光资金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出台

为破解上述问题,记者了解到,广东正在酝酿重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徐颂军就递交提案建议,通过对湿地生态补偿从而调整和提高湿地的生态价值,维持重要湿地数量稳定。

徐颂军建议,如因湿地保护需要,使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政府给予补偿,并对其生产、生活作出妥善安排。湿地补偿标准由省政府制定和实施。此外,因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湿地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在湿地保护有关部门指定的地点恢复同等面积和功能的湿地。

而这一建议,已经被广东省相关部门所接受。

目前,广东选取了六个湿地作为试点。这六个试点分别是海丰国际重要湿地、惠东港口海龟国际重要湿地、广东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韶关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区和野生稻保护区。

而在这些试点中,将分别评估湿地利益相关者因湿地保护而受损的程度,经专家论证后按“一区一制”的方式制定生态效益补偿方案,分别实施生态效益补偿。

一年后再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扩大范围对重点湿地进行调研、评估,形成《广东省重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力争3年内在全省全面铺开重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11、武汉东湖遭浮萍入侵 湖面成“塑胶场”

来源:荆楚网 2010年08月1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12/2464119.shtml

东湖风光村至凌波门区域内漂满浮萍,看起来像塑胶运动场

  昨日下午,不少市民路过东湖翘嘴至凌波门路段时,惊奇地看到,往日波光粼粼的湖面如今被大片的绿色物覆盖,看上去就像塑胶场。

  记者接到报料后,随即赶到湖边调查,只见该路段近两公里的湖边都变成了绿色。在凌波门天然泳池附近,绿色物还随水流流向对岸,如同一条条丝带在湖中交织,一眼望不到头。据在湖边钓鱼的张爹爹介绍,昨日上午11时许,这些绿色的漂浮物不断地从东湖翘嘴段的一个排水口涌出,不多时附近的湖面就绿了。张爹爹说,他在东湖边钓了十几年鱼,从来没看到过这种景象。

  “这些绿色漂浮物到底是什么?会不会危害东湖?”带着读者们的疑问,记者随即联系了水生所的王博士来现场调查。经过采样与观察,王博士告诉记者,这种绿色漂浮物叫“紫背浮萍”,属于水生植物的一种,并非危害性很高的藻类。然而,王博士指出,如若这种浮萍数量过多,覆盖水域过大的话,也会大量消耗湖水中的含氧量,导致水生动物缺氧。两年前,月湖就曾被这种浮萍覆盖了整个湖面,导致了危害的爆发,相关部门不得不组织清理。这次东湖遭遇浮萍入侵,也是近些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王博士表示,就目前的势态来看,这些浮萍尚不会对东湖产生大的影响,但他们仍将对此现象密切关注。

12、中国IT产业造成严重污染

来源: 中国日报网2010-08-11

http://news.163.com/10/0811/23/6DRHR96O000146BD.html

英文《中国日报》8月12日报道:中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监管企业行为,以防止他们成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威胁我国土壤和水的安全,科学家和研究学者指出。

根据2008年5月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企业如果被列入了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应当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30日内,在当地媒体公布有关的环境影响信息。

但实际上很少有企业这样做,NGO 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说。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周三发布的一部关于IT品牌供应商链重金属污染报告显示,29家知名IT企业中有6家企业对报告中质疑他们供应链重金属污染反应消极,包括苹果,索尼,诺基亚,LG,新加坡电信和爱立信。

报告通过检索由各地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自2004年以来的6万项企业违规污染行为的记录,发现很多位于珠三角地区重金属超标企业是这29家著名IT公司的供货商。

 “今年四月,我们就重金属污染的问题给这29家IT公司发了信函,但是至今为止,只有八家企业做出了切实回应,表示将对环境污染管理进行改进。”马军说。

更多的企业则表示出了冷淡的态度,马军说,一家企业是这样回复的:“我们有5千家供货商,要去监管他们是不是污染,太麻烦了。”

当前,印刷电路板和电池生产,是造成重金属(如铜,镍,铬,铅)污染的两种主要来源。

广东省海洋环境公报显示,2008年珠江、深圳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重金属和类金属砷超过12,000 吨。

与此同时,大量的重金属被排放到土壤中。其中湖南省的情况最为严重, 湖南省环保局数据显示2009年汞排放量为0.65吨,镉排放量为15.38吨。

马军说中国环境正在付出极大代价。 根据环保部数据, 2009年共发生12起重金属污染事件,造成4035人血铅超标和183人血液中镉含量超标。

“事实上,目前的技术足够防治重金属污染,但大多数企业没有动力这么做,”马军说。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七月表示,由环保部牵头的《重金属污染总和防治规划》将于近期出台。

此外,2006年7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这将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武汉大学环境法教授王树义说。

作为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专家, 王说土壤调查的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布,但在一些地区污染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未来的法律将强调企业责任。造成污染的企业将要负责治理土壤污染,”他说。(中国日报记者 金珠 邢宇 编辑 潘忠明)

13、专家称全球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缘起全球变暖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2010年08月12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0-08-12/093520881835.shtml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10日报道,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们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期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各种极端气象灾害都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巴基斯坦暴发的洪涝灾害已经使近1400万民众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南亚大地震和2010年海地强震受灾人数的总和。与此同时,在中国多个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在俄罗斯则发生了罕见的高温干旱和森林大火。较早前在法国和东欧多个国家也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导致30多人死亡。

  针对上述极端气象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指出,它们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了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导致了极端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评估与理解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的潜在影响,并评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技和社会经济信息。

  联合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巴基斯坦洪水已致使1380万人受灾、1600人死亡,中国洪灾也已导致1000人遇难并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俄罗斯13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不仅夺走了数十条生命,还摧毁了几十万公顷森林和农田。

  英国气象局专家斯托特表示,尽管很难将某一场气象灾害与全球变暖联系起来,但已有“确凿证据”显示,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的确与气候变化有关。“暴发极端气象灾害的周期已大大缩短,到本世纪中叶极端气象灾害甚至有可能会常态化。”

  斯托特还说,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使极端气象灾害变得更加具有危害性。他举例表示,当气温升高时空气中蕴含的水分就会升高,发生破坏性特大暴雨的可能也会因此而增加,“这种情况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以后很可能会发生更多、更强烈的气象灾害”。

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学家沃森表示,近期全球发生的各类极端气象灾害与此前IPCC报告中预测的情况“基本相符”。沃森还说:“我确信,在最近几十年里发生在夏季的各种极端气象灾害均与气候变化有关。”

14、还有多少个“舟曲”潜伏?

来源:南方周末2010-08-11吕宗恕 实习生 唐靖 发自北京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11

■编者按: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自1999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鉴于识别难度,至今仍没有完全摸清整个版图的脾性,许多所谓的安全之地却成了重灾区。

依照现有技术、资金和人员配备,国家仅能排查全国1640个县基本的地质灾害隐患,对那些危及人员密集区的距离较远、地表变化并不明显、隐蔽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仅靠卷尺、钢直尺等简单工具还无法摸查清楚。

中国2010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夺命人数示意图 (肖遥/图)

甘肃舟曲县泥石流现场,消防官兵在为寻找最后的幸存者而努力。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环境监测院权威专家警示:还有多少个“舟曲”潜伏?

七年前的预警报告

殷跃平刚从贵州关岭特大滑坡现场回京,还未缓过气来,就接到了来自舟曲的消息,他甚至不愿对记者回忆现场,“实在太惨了。”

一个半月前,6月28日,贵州关岭县发生泥石流,近百人被埋。作为国家地质调查局的副总工程师,殷跃平第一时间去了贵州灾区前线。

连日来,这个国家应对地质灾害的权威部门,几乎倾巢而出,舟曲灾害发生后,已经紧急派往前线七十余名专家,“不在一线,就在去一线的路上”,地质调查局办公室一工作人员称。

新华社报道称,这是舟曲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泥石流灾害。如果最终上千失踪者被证实丧生,这也可能是新中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在国家地质调查局专家眼中,舟曲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区,县域内山高沟深,地形起伏强烈,地质构造以遇水即软化、泥化的炭质板岩居多,是国内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区之一。

中国近年的地质灾害史上,也多有关于舟曲的记录。官方资料显示此次重灾区之一的三眼峪沟曾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暴发泥石流,造成城区842间房屋毁坏,死伤196人。

这一次,8月7日22时发生泥石流之前,当地已经连降两小时的大暴雨,据气象部门通报,这两个小时总雨量达到90毫米,突破历史纪录。或许正值夜间,这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的高度警觉。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把灾难归结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与汶川地震有关等五大诱因,几乎无法监控。事实上,这一危险地区早在2002年就被纳入甘肃省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负责实施。

该项目报告于2003年3月完成。南方周末从地质环境监测院权威获悉,这份文图报告对包括本次灾害涉及的三眼村、罗家峪村两处特大级 (受威胁人数大于1000人)泥石流区域在内的1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规模、稳定性、易发程度以及危及对象等均有明确标注。对于这些谷峰高差均超千米,危及16000人生命安全的特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报告要求“有关部门绝不能放松警惕,及早落实危害点治理工程资金,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甚至在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6月,北京专家组到舟曲调查后也确定,该县有60多处滑坡点,13处滑坡严重,威胁着下游村庄的安全,必须高度关注。

然而,灾难还是在两年后降临了。

报复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博士,多年奔波于中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区,他甚至早有预言,“只要连日暴雨,必然灾害发生。”

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直言甘南地区积重难返的生态窘境,当地无计划的疯狂伐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不少地方森林资源逐年锐减,生态环境被超限度破坏。而等到地方政府醒悟过来大力植树造林巩固水土时,才发现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想种也种不活了。

此前亦有媒体披露,国家测绘局曾在灾前公布过一份舟曲的航拍图,图中居多的是光秃秃的连绵山峰,而点点绿色只散见于沟坡间。

南方周末获知的一份权威报告《甘肃省舟曲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还显示,在当地,近年来开山修路又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地质灾害。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开路,岩体被松动,坡脚遭开挖,从而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或激活老滑坡。

对于这次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三眼峪沟泥石流区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亦早有发现,滑坡体上堆积区呈扇状,向白龙江倾斜,且人为改造强烈,前缘被城区建筑物占用,中、上部大部分地带为耕地,即没有植被。“截止到2003年止,当地群众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的行为还在继续,部分地区林线已退至分水岭附近,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地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这份报告中如是总结。最终一语成谶。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今年早间受访时还曾说,据其统计,地质灾害中人为活动的因素占到50%以上,尤其是非法活动。

报复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在殷主编的《中国典型滑坡》一书中记录有这样一个例子,位于甘肃永靖黑方台南缘,上覆厚层黄土的顺层岩石滑坡于1995年1月30日发生大规模滑坡,由于成功预报,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2006年5月14日,滑坡再次复活,体积达320万立方米,153间房屋被毁,道路中断。

灾害数字10倍增长的背后

国家减灾委原总工程师李京对此概括为一句话,“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尤其西部。”他受访时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分布各地的偏远县城及农村因财力、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在灾难预防上力所不逮,而灾难来临时又自身应急乏力,常常不堪一击,甚至是毁灭性的。

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也曾公开表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一直是遭受地质灾害侵袭和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统计分析表明,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农村占80%以上。记者查阅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发现,21起特大和大型地质灾害中,仅5处发生在城市,其他均在农村。

该通报还指出,全国2010年上半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2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7起,326人死亡、138人失踪,经济损失18.61亿元。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10倍,由此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也大幅增加。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亦坦言,“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形势令人担忧”。

周平根主任分析说,极端气候是引发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而近年来遍地开花的修建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或切坡建楼,都诱发了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正如国土部通报2009年地质灾害时说,“……自然条件变化和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

还有多少个舟曲?

多灾多难的舟曲注定不会是最后一起悲剧。

南方周末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获知的权威消息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威胁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1200多亿元财产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处,威胁人口700万,威胁财产840亿元。

根据地质灾害已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威胁性,地质灾害危害性被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等四级,其中死亡人数高于30人、受威胁人数高于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高于1000万元的地质灾害即为特大级(型)。舟曲显然属于特大级。

周平根主任呼吁,这意味着,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隐患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他介绍说,这种隐患点重点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如此之多的隐患如同黑夜的潜伏者,随时可能出现,防不胜防。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吴树仁告诉南方周末,依照现有技术、资金和人员配备,仅能排查全国1640个县基本的地质灾害隐患,而对于地下正在孕育的地质灾害,以及可能启动的危险体大小、动向、滑动距离等还没能摸清楚,贵州关岭悲剧就是因为事发预兆不明显,老百姓发现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够重视,最终酿成大祸。

自200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但吴树仁坦承,其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因技术、人力、资金、设备等原因,目前,仅能对于隐患点房前屋后墙壁裂缝等这些基本表征查清,但对那些危及人员密集区的距离较远、地表变化并不明显、隐蔽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仅靠卷尺、钢直尺等简单工具还无法摸查清楚。

今年6月14日,四川甘孜康定捧达乡金平电站滑坡,工地后方的泥石流沟已经被严密监控,却未料到河沟对岸山坡100米高处,发生高位滑坡,滑坡体飞过河沟压塌了工棚,导致了23人死亡。

比这起悲剧更令地质勘测界震惊的是重庆武隆滑坡。据公开报道,这里曾于1994年、2001年、2009年三次发生滑坡事故,共夺去了169人的生命。

三次事故的爆发地鸡尾山危岩体最早发现于1994年,随之监测预警也建立起来,并将下方场镇整体避让搬迁,前后曾开展了数次排查,但惨剧还是在2009年第三度上演,夺命74条。

曾在三次事故后均抵达重庆武隆的殷跃平后来公开反思既往工作中的不足,原预测发生的是崩塌,实际发生的是滑坡;原划定的危险区域为20多万立方米,实际发生的危岩体有700多万立方米;原预测成灾向东,而实际发生的方向是往北,偏了90度;原预测滑动距离为100米左右,而实际距离达到1500米。

他最后坦言,灾难的数度同地上演,正是由于地质环境基础调查薄弱,缺乏合理成灾模式理论指导所致。

很多时候,地质灾害的不可控性,仍令科学家们束手无措。周平根也承认,虽然自1999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鉴于识别难度,至今仍没有完全摸清整个版图的脾性,所以,也就不可能把所有山都划为危险点。他坦言,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不难发现,大部分被确定隐患点的地方并未出事,而那些没有划入隐患点的所谓安全之地却成了重灾区,这不能不让地质监测专业人员为之伤心。

尽管国家推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机制已有多年,但地方政府仍面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尴尬。周平根说,据他了解,现在全国大多数的县还没有地质环境监测站,即使设立了这个技术部门,也多因地偏没人去。两年前,四川雅安好不容易招来两个专业出身的大学生,不到一年,他们纷纷考研离开。而国土部门推行的群测群防体系,通常奖励多,惩罚少,难免被基层政府所忽视。

面对如此之境,下一个“舟曲”可能是悬在我们头顶的另一颗炸弹。

15、汉源,千万不能成为下一个舟曲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8-11 冉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13

汉源县城萝卜岗现已居住逾万人。该镇尚未修建防滑堤时,就已是三面浸泡在水里。位于水库浸泡下的消落带区域,是地质专家范晓曾提出过的重大安全隐患区。由于这个区域水位反复变化,会影响地质稳定,可能诱发大面积滑坡。

7月27日,四川汉源县的新移民点万工乡集镇发生滑坡,20人死亡。包括有汉源县城萝卜岗镇等地,都存在滑坡与泥石流的危险。 (南方周末记者 冉金/图)

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惨祸后,由于地处滑坡的危险地带,四川汉源县万工集镇的当地居民,也变得忧心忡忡,他们的担心是:汉源,千万不能成为下一个舟曲!

据南周记者调查,一年之前,整个集镇在建之初,当地村民就曾以存在安全隐患为由向政府申诉,阻拦建房;但最终,依然未能改变集镇的选址和修建。

事实上,地质结构和甘肃舟曲一样脆弱复杂的汉源,自从因一项大型水电站项目上马而不得不改变千年以来的居住生态。搬迁移民后,它就陷入到这种“骑虎难下”的尴尬与隐患中。

县城难安

汉源新县城萝卜岗,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规模建设。整个县城,高边坡高挡墙抗滑桩俯拾即是。所有楼房呈梯形建在山坡上,为了寻找稳固的岩石层都打下了数十米深的桩基,周边是挡墙堡坎。当地人戏称“给房子穿裙子”。

这都是缘于萝卜岗复杂的地质结构。

整个萝卜岗由三种不稳定的地质岩层构成:破碎的石灰岩、强风化的页岩以及黄土夹层的石片岩(也称古滑坡体)构成。而且三种岩层互相断层,不规则分布,没有形成整体。此外,还存在巨大的煤矿采空区。整个地质结构极其复杂和不稳定。

但这里却是汉源未来3万人聚居的新县城所在地。

这一切,都起源于2001年,四川大渡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枢纽、瀑布沟水电站被纳入国家“十五”计划,开工上马。

这个特大型水电站蓄水后,整个汉源850米以下都处于水库淹没区,近10万人口需移民动迁。其中除3万多人外迁外,其余都要在汉源境内安置。

李志福和近10万汉源人不得不移民,以前的田园生活也因此被彻底改变。

决策者拍板将汉源新县城放在了萝卜岗。但是,由于汉源地质构造为断层褶皱特别发育,表现为地形险峻、岩体破碎,因而极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在山坡上建房,大规模移民,对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包括萝卜岗、万工在内的众多移民安置点在建设中都发现和发生了地质灾害隐患。

明知有危险,偏向险处行

其中新县城萝卜岗的建设状况最为典型。

虽然2003年就已选定新址,但由于水电站仓促上马,“先上车后买票”,对于移民安置的环评和地质勘察没到位,尤其汉源新县城萝卜岗在建设施工中遭遇了极其复杂的地质状况,“地形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基场平,最长达到了五个多月,最短的也是三个月左右。”汉源县县长张桥曾感言。

巨大的安全隐患让汉源当地一位人大干部极为忧虑,连续向中央上书反映,终获批复。

随后,三位工程院院士及数十位专家专程奔赴汉源新县城萝卜岗考察论证。结果证实,此前县城选址规划所做的地勘的确存在较大问题,勘察新发现了9个需要治理的滑坡体,牵涉45个建设项目、149万平方米房建、1.9万名群众的安置规划需要重新设计。

但此时,汉源新县城建设已“骑虎难下”。

针对萝卜岗建设“超深基础,超高挡墙,超高投资”的“三超问题”,经国家发改委协调,投资方国家电力公司更改了原来的投资概算,萝卜岗的建设治理资金从68亿增加到97亿,整个瀑布沟水电站建设的总投资也由最初计划的199亿,最终可能接近300亿。

仅治理一个名为乱石岗的滑坡体就花费了3.6亿。

尽管如此,萝卜岗的地质安全仍不容乐观。

当地一位干部陈民(化名)最担心的,是已经铺设并不规范的地下管网。由于赶工期,所有下水管道只是挖开凹槽后将水泥管埋入接好,盖上土就了事。并没有打成专门的水泥堰井施以保护。

陈民担心,水泥管道因此极易破损,而一旦破损,数万人的生活污水进入管网后就会形成渗透。

而萝卜岗脆弱的地质结构,最怕浸水。整个地下一旦渗水就容易滑坡,甚至形成泥石流。

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房子都打了桩,还有挡墙抗滑桩保护,但由于整个建筑群位于高切坡,呈“搓衣板”形态分布,对于上面山体下滑的推力,不是均匀受力而是形成锥形支撑,朝一个重心点下沉,一旦这个重心点支撑不住,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滑坡事故。

但在确保电站按期发电的压力下,新县城也只能按照既有的规划不断赶工施建。

2009年11月1日,瀑布沟水电站终于按期下闸蓄水。

然而,萝卜岗尚未修建防滑堤就已是三面浸泡在水里。而位于水库浸泡下的消落带区域,是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的地质专家范晓曾提出过的重大安全隐患区。由于这个区域水位反复变化,会影响地质稳定,诱发滑坡,而萝卜岗本身就土层松软,一旦松动,加上水落差形成下拉力,就有可能导致上面整个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

事实上,萝卜岗上也出现了一些滑坡迹象。今年7月,位于萝卜岗最上面八号线楼房背后的18根抗滑桩有9根因上方山体压力被拦腰推断,不得不重新打桩。而一些在建或已建地段也出现了沉降倾斜现象。

尽管加强了监测治理,但这些现象让已搬迁到新县城居住的上万汉源居民难消心底忧惧。

8月4日深夜,汉源新县城突然狂风暴雨。许多害怕泥石流的家庭,电灯亮到了天明。

何去何从?

除了万工和萝卜岗县城,汉源其他一些移民安置点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质问题。在大树乡新集镇,下方临湖的桂贤乡银政村两户居民在地震后才修的新房在水库蓄水后发生了明显的地基下沉。而在市荣集镇,也发生了部分沉降现象。

在范晓看来,汉源本身地质结构脆弱,对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大多数地区都必然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或者潜在威胁。从这个角度,汉源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必然的情况。“只是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而已。”他认为,万工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万工集镇如今成为了汉源县的难题。是废弃,还是继续使用,汉源县县长张桥说,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做更深一步的勘测研究与规划。(实习生雷磊对此文有贡献)

16、舟曲 天人之战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8-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56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

■由于后续资金不足,舟曲泥石流防治工程未能完成。重点预警地三眼村的排导工程一直没有实施。而淹没县城的泥石流正是从这里倾泻而下。

舟曲县城,烈日当头的中午,这是这个县城被泥石流摧毁后的第三天。暴雨停歇后连续两天的暴晒,使淤泥开始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听不到挖掘机的轰鸣声,解放军官兵人手一把铁锹挖,在数米之深的淤泥上拼命挖掘,淤泥下,是上千名没顶的失踪者。

8月7日晚上11点,两百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沿着舟曲县北山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直流而下,越过十几道拦渣坝后,一路在黑夜里咆哮了40分钟,最终戛然而止于瓦厂村附近的白龙江。

新华社报道称,截至8月10日17时,泥石流导致702人死亡,1042人失踪,42人重伤。

据新华社报道,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

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抵达舟曲部署救灾。9日,温家宝临时改变返京计划,再次深入很可能发生二次灾害的重灾区指挥救援。温家宝在受灾现场数度向废墟下的被困群众高声喊话:“老乡,要坚持,子弟兵正在救你们。”

8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舟曲县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目前仍处于主汛期,各地区、各部门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绵延5公里长的泥石流一眼看不到尽头,沿着淤泥缓慢而上,如果不是矗立其间的几块巨石,很难想象就在脚下,许多村庄曾存在过这个世界。

越往上走,大灾难的痕迹就越来越淡,灰白的泥石流与群山的颜色融为一体,直到在三眼峪沟入口处,一小段残存的拦渣坝才在淤泥中隐现。

这条3米宽、50米长的拦渣坝本是阻挡泥石流的最后一道防线,刚刚新建不久,却被汹涌的泥石流撕开了一个40米长的豁口。

未完工的拦渣坝

由于后续资金不足,三眼村防治工程1999年一期完工时,只修建了10座拦渣坝,而排导工程一直未能实施。而8月7日的泥石流正是从这里倾泻而下。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地之一,作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只有2.2平方公里的县城装下了4.5万人,一旦发生泥石流,将是毁灭性的灾难,而位于舟曲北部的三眼峪沟一直是悬在舟曲头顶的一颗定时炸弹。

舟曲人上一次关于三眼峪沟最惨痛的记忆还停留在1992年。公开资料显示,当时倒塌房屋344间,死伤87人,政府吸取教训,开始了拦渣坝工程规划。

1996年,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获邀参与调研,他们在后来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治理建议:在大峪沟和小峪沟中共修建拦渣坝13道,停淤场一个,排导沟1.2公里,防冲槛24道,整个工程总投资929.59万元,计划3年时间完成。

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足,1999年一期工程完工时,只修建了10道拦渣坝,大峪沟和小峪沟一边7道,一边3道,而排导工程一直未能实施,这埋下了第一颗隐患的种子。

曾参与工程建设的三眼村村支书冯虎林记得,当时方案中还写明,其中3道堤坝最初设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因为没钱,只好改成石块混凝土。“每道坝以10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加上跑项目的开支,总共就花了100多万。”冯回忆,原来的计划是国家给一部分,县里出一部分,但舟曲根本掏不出一分钱。

没钱是舟曲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直面临的困境。一位要求匿名的舟曲官员说,在上世纪90年代,经常好几个月发不出干部工资。

在三眼峪沟入口处,右侧峪沟的拦渣坝虽然尚未被冲毁,但泥石流已经没过顶端,左侧的拦渣坝已经不见踪影。

据冯虎林介绍,拦挡坝一般最高10米,底部最厚10米,越往上越薄,顶端厚3米。

最初几年,拦渣坝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2004年的一次探访中,冯惊讶地发现,泥石流已经淹到了三道拦渣坝的顶部,当务之急就是修建新的拦渣坝,可当冯虎林将这次预警向有关部门反映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重视不过来。在舟曲多达159个泥石流重点区域,三峡峪不过是其中一个,而一年不过几十万的水保经费,农村比县城更需要这笔钱。舟曲县水土保持局工程师尹成戌说,就在7月底,在舟曲磨沟曾发过一次小的泥石流,县城到磨沟的公路全部中断。

即便因为“5·12”地震后获得了九百多万的专项资金,但面对403个自然村,堤防改造工作也无法全面铺开。“一年只能推进13-14个自然村,投入70万-100万用于基础设施、堤防改造。”舟曲县常务副县长杨学锋介绍说。

2008年“5·12”大地震后,北京国土局专家曾来舟曲勘测过,他们告诉杨学锋,舟曲1平方公里,泥石流滑坡密度达到0.37,需要投入2.6亿才能完全治理。而2009年舟曲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才1800万元。“这也只够发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我们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于环境治理。”杨说。

被嚼干的“甘蔗”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

开车沿着白龙江进入舟曲县城的路上,举目四望,几乎所有山的石岩都裸露在外,像是一个没衣服穿的贫苦老人,这还是造林20年后的结果。很难想象,解放前,这里的泥土曾孕育过举世闻名的原始森林。

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甘肃江南”的美誉。48岁的冯虎林从小在三眼峪看到的也都是一片林子,“最大的树,一个人抱都抱不住”。

1950年代,舟曲以丰富的森林资源支持国家建设,由此,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林业开发拉开了帷幕。

舟曲林业局下属的923林厂承担了这一政治使命,舟曲县林业局副局长姜海红记得,最鼎盛的时期林厂有六百多个工人,光育苗工就有两百多。而在上世纪70年代公路未通之前,经常可以看到白龙江上几百个木筏漂流而下的壮观场面。

在那个“大干快上”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么做的后果意味着什么。由于是按件计酬,又没有砍伐限额,对于林业局的工人来说,当然砍得越多越好。姜海红回忆,每年的砍伐量最多的时候有25万立方米。“到后来,大树都砍没了,就砍防风林,而这些用于保护新苗生长的防风林原本是禁止砍伐的。”姜说。

贫穷的舟曲政府更是相当支持这项事业,杨学锋说,在1998年国家禁止砍伐前,95%的县财政收入来自林业。

与无节制砍伐相伴而生的是,外来木头贩子的大量涌入,以及老百姓的乱砍乱伐。“林地太大,什么人都不管不住,砍就砍点吧。”姜海红说。就这样,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一路从最初的67%,下降到现在的20%。

1981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让舟曲人第一次品尝到了掠夺资源的苦果。舟曲县水保局官员谢强回忆,当时50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要城区被淹,幸运的是,除了农田房屋被淹外,人员伤亡不多。

1985年开始,林业局的发展思路发生转变,砍伐数量开始逐年递减,并加强造林计划。

但可惜的是,由于常年干旱,土层又不厚,加上许多防风林被砍光,至今二十多年的造林工程收效甚微。“生长率很低,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小老树’。”在舟曲县林业局工作了20年的工程师王了德说,1998年停伐后种的树苗,许多都只是种下去的时候浇过一次水。“只能让它活着就行了,让它好好长就没办法了。”

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造林费太低。王了德算了一笔账,中央每亩地给100元的造林费,而按照今年每株树苗1块多的价格,100元连买苗都不够,“因为每亩地至少要栽200株,更别奢谈灌溉蓄水工程了。”

1998年的停伐,等于掐断了舟曲县的经济命脉,2001年,舟曲县找到一个新的生财之道——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

短短十年间,舟曲县获得审批的大小水电站55座,共5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建成的有27座,仅在拱坝河上就聚集了大小水电站十多座,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水电已然替代林业成为舟曲的经济支柱,“争取在2012年税收过亿。”舟曲副县长杨学锋说。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重走资源掠夺经济的老路,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对环境的破坏却跟砍伐森林一样致命。“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积也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一位舟曲官员说,高悬的水库还威胁下游群众的安全。“2007年,拱坝河有一处水电站曾发生过水库溃堤事故,农田被淹,下游的一座桥也被冲垮。”

对于水电站的大肆扩张,本应是监管水电站的舟曲县水电局作用却相当有限。该局局长李云鹏称,只有1千千瓦以下装机容量的水电站,水电局才有权力批复,而这样的电站只有两个,1千千瓦以上的必须由甘南州发改委批,而一份公开数据显示,整个甘南州已经建成水电站156个。

水利并非舟曲可以用来招商引资惟一法宝。“舟曲的金矿是小而富。”来舟曲开金矿的陕西老板王涛已有十多年的金矿开采经验,今年4月刚到舟曲投资,“一下子可能挖到几十克、上百克金子,其他地方还很少见。”据杨学锋介绍,到去年为止,获得矿产开采权资质的企业已有29家,不过已经开工的仅有甘肃盛达集团一家国有金矿企业。

舟曲的努力与苦衷

对于有着二十多个滑坡预警点的舟曲,一年的水土保持项目经费不到300万元;对于水电站大量开工后的舟曲人,电费却上涨了一倍。

尽管按照合同规定,水电站占用一平米土地要缴5元的水土保持费,一度电要缴3-5厘的资源补偿费,但这样的补偿对于庞大的水保开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在“吃饭财政”的大背景下,舟曲县的泥石流保护基本上是靠外援。

在森林禁伐之前的1991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下称长保委)就已经在舟曲成立了一个二级站,负责泥石流滑坡的预警工作。二级站站长谢强回忆,当时舟曲上报了十几处泥石流多发区域,但最终只有泄流坡、锁儿头这两个地方被选作预警试点。

泄流坡、锁儿头分列舟曲县城东西两侧,在县城周围十多个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多发区域中,它们被认为威胁最大。

预警网络在两年之后开始密布乡村。1994年,舟曲县群防群测管理站成立,在已构成危胁的二十多个滑坡点,都设有预警员。

效果有目共睹。根据舟曲县水保局工程师韩林宏的统计,已成功预报了南山、两河口、云台等7处滑坡,确保了五千多人的伤亡和一千多万元的财产损失。

不过,即便如此,舟曲县水保局仍然只能勉力维持。从1991年开始,长保委每年给舟曲水保局14万元的工作经费,群测群防管理站站长张晓红说,2008年这部分资金中断,他们不得不解聘了几个临时工。

项目经费维持在每年200万-300万元,这部分钱只够用于一些农村基础堤坝的修建。水保局不止一次向反映过费用紧张的问题,希望能多向舟曲倾斜,但长保委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水保局官员转述了长保委的答复:“总盘子就那么大,你多了,别人就少了。”

州级政府虽然没有太多的财力支持,但却在每年夏季汛期来临前,发出预警信号。从现在能搜集到的资料看来,甘南州国土资源局至少从2007年就开始每年制定《甘南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其中舟曲的预警点最多,有二十多个,在2008年4月的预警点中,这次发生灾害的寨子沟、硝子沟均在名单之列。

水土保持只是预警,但如果是砍伐森林将遭到重罚。兼任舟曲森林公安局局长的姜海红说,只要非法砍伐运输收购1立方米木材就会拘留,并以市场价格的1-3倍给予赔偿,此外,还要种下10株新苗,并进行灌护。而如果达到3立方米,就会追究刑事责任。

只是在昂贵的电费面前,零星的偷伐树木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尽管十年来水电站兴建了不少,电费却不降反升。“原来一度只要两毛六,现在要五毛二。”一位县城居民抱怨,水电站的发展都是政府得利,老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些电站的技术员都是外地人。

这位居民有所不知的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由于运输管道太长,电费最高达到七毛。

但政府似乎也有自己的苦衷。杨学锋说,过去电费便宜是因为县里所有的水电站发展,现在水电站多了不少,但都必须归入国家电网,县政府无权干涉电价。“我的设想是,国家能不能补贴电费,老百姓总要把生饭煮熟吧。一度电能不能补贴1-2毛呢?”

最后的赶工

地震重建给舟曲带来了最后的防治资金。在8月7日深夜的泥石流倾泻之前一个小时,工人们还在三眼峪拦渣坝外的脚手架上赶工。

随着新的水电站和矿场的陆续上马,舟曲县的财政由此增加,但公共治理的投入却未见上涨,与此同时,一个致命的危险正一步步向舟曲逼近。

三年前,供应县城居民饮用水的水库迁至三眼峪下方时,冯虎林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冯的爱人王素琴是人大代表,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向县人大提交议案:三眼峪是县城居民用水及校场坝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砍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尽快恢复植被,县城的供水和校场坝灌溉矛盾将继续恶化。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时因为“5·12”地震重建,县里的资金略微宽裕了些。是年10月20日,舟曲县环保局给王素琴答复如下:中央重建资金安排969万元,分两年实施这个工程,2009年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6处拦渣坝,投资140多万元,10月25日全面动工,12月底竣工。2010年建设修复工程,投资680多万元。包括挡土墙、围栏、旱厕等。

在三眼峪,最外边那段残存拦渣坝外的脚手架上尚存着工人的体温,8月7日晚上11点,四十多名工人有的在紧急赶工,有的在帐篷里休息,此时,黑云压顶,电闪雷鸣,离这不远的北部山脉上下起了一场暴雨,官方数据称当时的降雨量有97毫米。

住在山下三眼村的预警员杨景朝感受不到这猛烈的暴雨,当天的天气预报里并没有发布暴雨警报,而这时在县城多数地带,雨量只维持在10毫米上下。按照规定,如果发现有暴雨,必须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县水保局,水保局再向县委县政府反映。但当泥石流咆哮而下时,一切通知都来不及了——电力通讯全部中断。

晚上11点30分左右,在东街的窦芳听到有人喊:“发洪水啦!”她叫醒熟睡中的奶奶赶紧冲出门外拼命地跟着人群往高处跑。事后,她认为泥石流爆发已有先兆。今年6月,县城里好多人都拉肚子,有人去医院检查时发现了大肠杆菌,“水库恰好就修在泥石流多发区的下方,怀疑是水库里混入了泥石流。”

原本孕育过茂密森林的泥土在暴雨的冲刷下,成了夺命泥浆,冲垮舟曲县城人口最密集的村庄和街道。“那里5-6层的高楼就有二十多幢,全部被淹没。”

“光月圆村就有八百多户人家,最后没被淹的房子就那么几栋。东街南门三百多人失踪,东街村三百多户中有三分之二的房屋被埋。”一位当地干部介绍。“最根本的问题还是50年的森林砍伐造成了今天的恶果,大自然现在终于在报复我们了。”一位从事水利工作多年的舟曲官员说。

在灾难后第三天,人们终于盼到了第一个好消息。8月10日11点30分,在现场的新华社记者报道,救援人员将被困60小时的老人刘马胜代救出。而《解放军报》的8月10日的一篇报道披露了许多令人感动而振奋的抢先救灾细节:8月10日上午,新疆军区某陆航旅4架直升机,克服雷暴等恶劣天候影响,将救灾指挥人员投送到救灾现场,搭起空中生命救援通道,确保重伤员及时后送;在堰塞湖爆破现场,布线和装药都是由某集团军“党员突击队”负责验收,突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水里认真检查,确保爆破万无一失;兰州军区某舟桥团官兵连续奋战15个小时,深入堰塞湖灾区救人,当天共救出8名被困群众。

但更多的人还在几乎徒劳的寻找自己的亲人。这天下午,三眼峪沟入口,许多家属们自发展开了寻亲行动,事发当晚,四十多名工人中有8人因躲避不及而被泥石流冲走。他们手拿一根根长长的铁棍,看苍蝇聚集的地方就往下探两下,然后一遍遍开挖,可偌大的山谷,到哪里去找呢?

中新社报道,8月12-13日,舟曲县及白龙江流域上游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降雨量一般有30~60毫米,局部地区有70~90毫米。险情仍未解除,泥石流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舟曲的头顶。(南方周末记者 刘俊综合报道)

17、重金属污染新报告:苹果等顽固品牌消极回应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08月11日 马延景

http://news.qq.com/a/20100811/001832.htm

“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前两期内容如下:

IT重金属污染二期报告:IBM等名企仍拒绝回应

一期报告:供应商污染排放违规 多数IT名企不作任何回应

截止到2010 年7月21日,LG公司、苹果公司等终于打破“坚硬的沉默”,首度就企业自身“重金属污染责任”问题作出回复。至此,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等全国 34 家环保 NGO 组织发起的“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中所涉及的29 家著名 IT品牌均已作出回应。

2010 年6月5日,“IT 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二期发布后,一些消费者积极响应环保 NGO 号召,采用“给著名 IT 品牌企业写信”这一平和、理性的方式,向相关品牌企业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消费关切”。这些努力,最终促使8 家一直未予回应的 IT 品牌打破沉默。

34家环保NGO表示,迄今为止,苹果、索尼、诺基亚、LG等一些 IT品牌企业的回应仍然属于“消极回应”。环保 NGO 将针对这些消极回应的企业,展开更进一步的“绿色选择”行动,以督促和帮助这些企业更好的履行其公开承诺的环境责任。

29家 IT 品牌企业逐一打破沉默,但回应态度截然不同

早在 2010 年4月中旬,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 34 家环保 NGO 分别向苹果和诺基亚等 29 家 IT 品牌企业的CEO 写信,就其供应商环境违规问题提出质疑。截至 2010 年6月5日,除了苹果、LG 等 8 家企业保持缄默,大多数 IT品牌企业作出回应,其中部分品牌已开始为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在 IT 品牌回应状况发生显著分化的基础上,华南自然会、南京绿石、绿色大学生论坛、兰州大学社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等多家环保组织倡议消费者向拒绝回应的 IT 品牌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促使其加强供应链管理。

2010 年6 月5日以来,环保 NGO先后与29 家品牌至少进行了80 次信件往来,14次电话交流,3次电话会议,3 次面对面会谈。根据这些沟通结果,环保NGO 更新了《IT 品牌回复情况表》,以利于公众了解相关品牌的供应链环境管理。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估 IT品牌在供应链环境管理方面的表现,环保 NGO进一步完善了前两期报告中使用的《IT品牌回复情况表》,增加了“推动供应商作出整改及信息披露”和“推动环境管理向供应链深处延伸”两个评价项目。2010 年6月,《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二期发布之际,恰逢苹果公司发布最新的 iPhone4,二者均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然而,苹果对环保 NGO 的第一、二期报告均不予回应,在环保NGO和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在第三期报告中发布之前,才终于有了非实质性回应。 ,苹果公司因此被环保 NGO列入“消极回应”层级。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有非常清晰的苹果公司的回应记录:

1、 2010年 7月15日,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电邮环保组织,首度就环保组织提出的IT业供应链问题作出回应,否认与环保组织提到的三家问题供应商有关。

2、环保组织于2010 年7 月22 日致信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感谢其所做调查,但提请苹果公司确认与这三家企业所属集团的其它存在超标违规记录的企业是否有供应关系。 同时,环保组织向苹果公司提出,根据进一步调研,发现有公开材料指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等另外三家存在环境违规记录的企业为苹果供应链条的一部分。 环保组织希望苹果公司确认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是否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如果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苹果公司是否了解其环境违规记录?如果有所了解,是否已经采取何种措施?

从苹果公司的回应中,环保组织了解到苹果公司不能确认或否认某家供应商是否属于苹果的供应链条的一部分。环保组织在回信中指出,苹果公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秘密操作,意味着苹果公司自己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检查供应商的环境表现。 环保组织在回信中介绍了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进步,以及GE(美国通用)、Nike(耐克)、沃尔玛、溢达、联合利华等一批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公开的政府监管信息推进其供应链的环境管理的案例。

环保组织再次向苹果强调,IT/电子产业的生产环节中,尤其是供应链上,涉及到多种重金属的使用和排放,一旦违规超标排放,很可能给环境和社区带来威胁。因此,IT品牌企业开展供应链的环境管理是极其必要的。环保组织希望苹果公司回答,是否会考虑运用政府部门公开的违规超标数据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3、截至2010年8月 10日,未再收到苹果公司任何回复。环保组织向苹果公司提出质疑的企业,均为出现较为严重超标违规的企业。面对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案例(详见下文),环保组织呼吁苹果公司彻底调查澄清,通过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防止造成更多侵害,而不是以商业秘密为借口回避其责任。

消费者积极参与环保 NGO 的绿色选择行动

虽然 29 家品牌均作出回应,但回应的质量差别显著。在二期报告以来的沟通交流可以看出,惠普、英国电信、阿尔卡特、三星、东芝等品牌企业态度积极,对于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具有乐观的预期;部分企业则虽有沟通甚至承诺,但进展有限;而苹果、诺基亚、索尼、LG、爱立信、新加坡电信等企业则表现消极,预期难有进展。环保 NGO 将继续鼓励消费者针对这些表现消极的 IT 品牌企业作出“绿色选择”行动,以推动表现消极的企业作出改进。

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 260余位消费者先后向苹果、IBM、佳能、LG 等品牌致信表达自己的关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消费者作出的清晰而坚决的表达,不但会促进 IT 品牌解决供应链存在的具体污染问题,而且将推动整个IT 产业的环境管理发生深刻变革。

公众环境中心的研究表明,IT产业重金属污染是有解决方案的。目前,29家 IT 品牌中,三星、惠普、松下、东芝等 IT 企业已开始其利用公开监管记录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尝试。希望消费者的绿色选择能促使消极的品牌为我们共同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环保组织将继续对 IT厂商发动“绿色选择”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他们将保持与“消极回应”的企业继续进行沟通,发倡议来宣传环保理念,同时也呼吁号召消费者进行“绿色选择”,通过手中的购买权利,抵制重金属污染企业的产品。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自然之友在前期也参与到上海对污染厂家的调研活动中,并且一直通过会员力量以及广阔的大学生网络平台进行推动,号召更多的公民消费者以及青年人参与到活动中。今后也将一如既往的进行宣传推动工作,并且还会发动各地的会员配合,并参与对污染厂家继续进行调研;同时有可能运用新型的网络技术手段,发动更多社会公众与 IT企业展开“污染责任对话”。

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力表示,该中心将积极负责全国 34 家 NGO组织的信息发布以及内部协调和沟通工作,还将会对公众的意见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负责人赫晓霞表示,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最近已经对一些IT产业供应链条展开了关于企业污染责任的预调查,在可能的情况下,今后还将对更多 IT 产业链条进行深入调查,并且积极促成或组织媒体以及公民记者参与到调查中,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

此外,像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龙江、温州绿眼睛等全国各地的环保组织,也将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29 家 IT品牌企业供应链的环境污染现状,展开持续的调研和追踪,最终促进这些企业改良其环境方面的表现。

18、IT大牌厂商该如何应对污染质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12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100812/j1.htm

怪味的“苹果”

8月10日的日历翻过,但苹果依然没有给马军回信。

事情说来也不复杂。

今年4月26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自然之友和达尔问等34家民间环境NGO联合发布调研报告称,他们曾在3月份联名致函29家知名IT厂商,质疑其供应商存在重金属超标违规排放问题,希望这些企业对此关注并回应。

环境NGO对这些供应商企业作出环境违规判断的依据是2004年以来中国大陆各级环保部门等官方渠道公开的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数据以及各地企业的超标违规记录。报告发布时,由IPE牵头搜集的这些数据已经超过了6万条。

IPE负责人马军回忆,在提示信发出约一个月的时间内,仅有9家企业向环境NGO作出回应。

6月5日,34家环境NGO发布第二次调研报告,又有一些企业相继与环境NGO取得联系。第二次报告发布约半个月后,29个知名IT品牌中,仅有包括苹果在内的6家厂商还没有就环保质疑与NGO展开直接沟通。

7月15日,苹果终于打破沉默。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Bob Bainbridge给IPE发来邮件,首度就其供应链企业出现的环境违规超标问题作出回应。在回应中,他否认这些污染问题与环保组织提到的三家问题供应商企业?东莞万年富电子有限公司、科惠白井(佛冈)电路板有限公司、深圳荣丰电路板有限公司?有关。

7月22日,环境NGO致信Bob Bainbridge,提请苹果公司确认,苹果与上述三家问题供应商企业所属集团的其它存在超标违规记录的企业是否有供应关系。

环境NGO就此提示苹果,根据他们的进一步调研,发现有公开材料指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等另外三家存在环境违规记录的企业为苹果供应链条的一部分。环境NGO希望,苹果能够确认它们是否为苹果的供应商,如果是,苹果是否了解其环境违规记录?如果有所了解,是否已经采取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

环保组织认为,从苹果公司的回应看,苹果不能确认某家供应商是否属于苹果的供应链条的一部分。

环境NGO认为,苹果对供应链的管理属于秘密操作,意味着苹果自己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检查供应商的环境表现。

他们也对苹果强调,IT/电子产业的生产环节中,尤其是供应链上,涉及到多种重金属的使用和排放,一旦违规超标排放,很可能给环境和社区带来威胁。因此,IT品牌企业开展供应链的环境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环境NGO希望苹果公司回答,是否会考虑运用政府部门公开的违规超标数据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环境NGO仍未收到苹果公司对此的任何回复。

愿意整改的惠普

在4月份第一期报告发布后,惠普坐不住了。惠普向环境NGO确认,提示信中提到的一家企业为其二级供货商,表示会与一级供货商联系,确认其整改情况。惠普还告知,他们与联名信中提到的其他企业不存在业务关系。

惠普关心,如何利用公开的数据库进行供应链环境管理,并表示会要求一级供货商对各自的供货商进行相应的环境管理。

6月17日起,惠普一家供应商多次致电环境NGO,称是应惠普要求前来对其环境违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咨询第三方审核相关事宜。第三方审核是通过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来确认企业的节能减排成效,企业业已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经过整改,并经由环境NGO的认可,才算彻底解决。

7月13日,惠普环保部门负责人同环境NGO进行沟通,也对第三方审核事宜进行了咨询。惠普表示,愿意努力促进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惠普公司还多次表示,希望环保组织能够对其供应商进行培训。

 “惠普公司率先要求其出现违规超标问题的供应商通过第三方审核,向公众证明其整改情况和环境守法状况,对IT品牌推动供应商整改和说明具有示范意义。”达尔问负责人赫晓霞认为。

全部回应

8月11日,第三期调研报告发布。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告诉本报记者,是消费者的意愿表达促使全部IT品牌打破了沉默。第二期调研报告发布后,中外各界给予了IT产业重金属问题以关注,除了国内一些民间环境NGO和消费者向相关品牌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其环境表现的关切外,日本、美国等地的一些环境NGO也纷纷传递信息,敦促企业回应。

 “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和中外环保组织的共同关注,推动一度沉默的苹果、IBM、佳能、比亚迪等公司首次和环保NGO开展直接或间接交流。”马军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所有涉及的29家IT品牌均已作出回应,但他们回应污染质疑的表现各不相同。其中惠普、英国电信、阿尔卡特、三星、东芝、夏普等企业态度积极,对于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具有乐观的预期;部分企业虽有沟通甚至承诺,但进展有限;苹果、索尼、诺基亚、LG等企业则表现消极,预期难有进展。

34家环保组织称,他们将继续推动“绿色选择”行动,推进企业作出改进。

19、吉林重化工搬离松花江“基本不可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8-12■刘建锋

http://www.cet.com.cn/20100812/a1.htm

日前发生在新亚强的化工桶事件,造成了恐慌性的社会影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吉林市区调查了解到,当天吉林市民疯抢矿泉水,价格飙升,从每箱18元涨至25元、30元、50元、60元,还有人花80元抢到一箱水。

吉林省政府紧急组织打捞化工桶,一位负责打捞的军人还因此殉职。

泥足深陷化工利薮

初亚军在8月3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吉林市确实有人问过他是否搬走,但自己目前还无定算。

而化工桶事件发生后,媒体对吉林省重化工产业沿江布局做了大量报道,据称有黑龙江的专家呼吁,无论多大代价都应将重化工产业搬离松花江上游。

对此,吉林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杰8月5日说,永吉经济开发区的化工企业搬离或者说搬迁到吉林市北部的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对于以后集中防范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确实是很好的事,虽说目前是省管县,但关键看吉林市的决心和力度,如果市委做了决定,搬迁那边几个不大的企业是有可能的。

但对于有人呼吁将吉林省的重化工产业整体搬离松花江上游,他表示,目前以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有全市产值的70%以上,化工产业产值在600亿元左右,新兴产业比重还不到30%,这个时候不可能摒弃化工产业,而只能通过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来改造和取代传统的化工业。而且,事实上2010年吉林石化已经完成了全生产线的升级换代,已经完成了对落后装置的淘汰。

他认为,大搬迁基本不可行,“当年在这里建设第一个化工基地,肯定是考虑到它的水源、资源优势,化工产业完全离开水不太可行,也不可能因为有污染,就不发展化工,现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化工。再说整体搬迁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刘杰认为,以化工产业升级换代和强化对企业全过程的监管,将化工污染最小化,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之路。

园区化能否担负保护松花江重任

刘杰的回答,实际上与吉林省的重大战略意图保持了一致。

吉林省政府在2008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吉林化工园区)是我省石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整合吉林石化建成区、吉林经济开发区和吉林龙潭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8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中石油吉林石化、吉林市化工循环经济园区,根据该园区的规划,吉林石化和化纤公司等整体作为建成区被纳入园区,所有入园新建的企业,将与这两家大型化工企业实现管道联通,以实现资源共享、污染排放共同治理。

园区管委会主任崔振吉说,园区内三废治理设施齐备,建设项目中的防污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这一条规定执行率保证在100%,今年上半年松花江水质断面达标率达到了52.7%,在2009年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中位列第一。

他认为,以园区化治理化工污染,可以担负起保护松花江中上游环境的重任。

记者注意到,该化工园区并非仅将吉林省内部分化工企业纳入园区,而是正积极对外招商。

对此,园区工作人员说,每一个项目的落户,都必须有严格的环评。然而,2009年被媒体怀疑有泄漏的康乃尔化工,便被媒体曝光其环评听证会可疑,谁能监督好环评,对此,记者没有得到答案。

8月5日,记者问刘杰,目前的总量下,松花江已经屡次陷入污染事件,化工园区的对外招商,事实上也在增加排放源。他解释说,引进园区的企业,一定控制在污染很少的类型,主要瞄准的是高精尖技术的化工企业,产值大,排污少,而且,有一个排污总量控制。

记者询问园区工作人员,化工企业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往哪里?回答是,园区引进精细化工企业,排污水量很少,而且处理之后可以循环使用。另一位官员则说,处理过后,达标了再排到松花江。

沿江布局严峻考验地方综合施政水平

虽说官员一再强调以产业升级和园区治理应对化工产业污染,但下游市民认为,化工产业沿江布局,危险品由此放置在水源地,安全不免难测。

记者在安监部门网站上发现,在化工桶事件发生一周前,永吉经济开发区曾组织区内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其中,吉林众鑫化工有限公司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开展了应急预案演练。

但这类演练并未能对付这次突发的大洪水。

从7月17日开始,国务院和吉林省几次召开会议要求做好防大汛准备,坚决克服侥幸心理。但悲剧仍然发生,居民与企业都没有获得有效的预警。

以至于7月28日6时,洪水已经漫坝,老人董家平已经奔跑着喊醒了铁路平房区上百户人家,新亚强的初亚军从政府官员处获得的通知却是“上游可能在9点左右泄洪”。

人们认为,上述情况表明当地政府的综合施政水平十分堪忧。

20、青海湖湖区超牧一倍环湖草场年退化3%

来源:时代周报 2010年08月12日王鹏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12/100020881982.shtml

  2010年8月4日下午,仓藏根骑着白马游荡在青海湖边,他这个夏天的任务就是保护这片临近旅游区的草场不受游客践踏。他的家人早就在夏季到来前赶着牛羊上了山区的牧场。

  成群的海鸥和孤独的鹰在他的头顶飞过,他才22岁,但已经开始担心家里减少的牛羊带给他生活的改变。几年前他们家还有300头牛、500只羊,可算得上一个中等偏上富裕的家庭,如今仅仅剩下100头牛、120只羊了。仓藏根的汉语不是很流利,只是说:“草不行了,草不行了!”

  湖浪一波一波扑打着岸边的酒瓶、废塑料。一群黑色的雁在头顶悲鸣而过。

  沙化青海湖

  青海湖,地球重要湿地之一,阻止着局部沙漠化、影响着局部气候。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微咸带苦,盐分含量低于海水。湖周大小河流有 70 余条,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及哈尔盖河,这 4条大河占入湖径流量的 86%。

  据青海湖生态研究者郭廷峰等称,近50年来青海省湖泊环境进入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天然湖偏离自然演化过程,萎缩、咸化甚至消亡过程加快。

  近几十年来,青海湖环湖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农牧业灌溉,工业用水激增,大量水被用来灌溉、不能入湖,使湖水位在1955-1985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0厘米。

  根据1956年国家测绘局航测资料编制地形图,当时青海湖湖水面积为 4635平方公里,湖西的鸟岛和湖东的沙岛均远离湖岸,是四面环水的孤岛;在2001年图像上,西岸的鸟岛半岛面积进一步扩大,东岸海晏湾沙堤东南端闭合,形成青海湖最大的子湖海晏湖,青海湖湖水面积减少为4171.01平方公里。

  青海湖属于封闭湖泊,如今每年入湖总沙量为978.26万吨,大量泥沙被带入湖内再加入水截留造成青海湖水面积缩小。

  有游客驱车进入草原,仓藏根只是在远处看着,并不急着过去,等到客人尽兴游玩时,他才会赶着白马悄悄过去,向他们索要破坏湖边草场的费用。不管是每人5元还是10元,都能让他哼着歌儿走开。

  车辆进入草场的确会造成破坏,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车轮压过的草地,会将腐殖质层下的沙带到地表,在干旱的季节,容易被大风带入天空。

  草原之外找生计

  3月11日,青海湖地区连续三天的扬沙天气终于到了最后一天。这场沙尘暴最高风级达到9级以上,四处飞沙走石,龙卷风在草原上横冲直撞,牛羊躲在避风处等待风沙过境,能见度不足百米,一些车辆停在路旁等待风停……在青海湖北线,一名磕长头的年轻妇女单调而执著的动作不断重复,她的脸色蜡黄、双眼时常紧闭,长跪的时候总是一侧倾斜,起身的动作呆滞而缺乏力量……她的亲人在几百米处拉着架子车,看着她的虔诚暗暗焦急—和她一起的其他人都已经在几公里外安营扎寨。

  刚察县城晒太阳、逛街的人已经提前散去,这场大风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至少让他们在应该外出的时间里只能闲坐家中,看着黄沙扑打窗子。

  中午时分,在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38岁的周巴包着头巾,两只露在外面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右肩挎着背篓从家门走出来,她朝着西南方青海湖的方向走去,湖里的冰还没融化,湖浪冲击的巨大冰块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沙。周巴已经习惯了这个环境,对她来说,环境怎么变化,她就怎么适应,除了儿子才让南吉的婚事之外,她已经顾及不到其他。

  高大威猛的才让南吉正在和他的姐夫看羊产羔,黑色的皮衣、古铜色的脸庞,粗糙的大手隐藏了他的实际年龄。周巴将羊群赶回羊圈,用歉疚的眼神看着高她一个头的儿子。因为家里穷,给儿子介绍了很多对象都吹了。

  沙尘暴、草原、儿子的婚事,甚至是女儿的婚姻都超出了周巴的控制范围,每天除了放牧之外,她将这些都归为定数,等待上天的安排。

  看见有外人来,女婿骑着摩托车载着女儿去县城了。过年的时候,上高一的女儿和她的同学突然离开学校,女儿已经19岁了,也到了结婚的年龄,随后,她的同学就成了他们家的常客,上个月身份换成了女婿。即便如此,陌生人的到来也让他们俩很是敏感,包裹了头巾,在狂风中驾车而去。

  看着妹妹都结婚了,才让南吉更是着急,亲戚朋友们四处介绍,但是结果都是一样。才让南吉的爷爷在几十年前带着家人从隔壁的海晏县到了这里,但是现在他们再次失去了草原。如今,一家人受雇于羊场放牧这大约420只羊、40多头牛,每月仅有1000多元的工资。

  周巴自己也养着40只羊、几头牛,羊场的羊都做了标记,不用担心和自己家的羊混淆。家中所有的收入加起来一年也只有3万多元,一年下来花得精光,缺钱依旧是他们最紧迫的问题。

  女儿和女婿已经筹划将来的生活,打算在县城租一间小房子,摆上两个台球桌,做“娱乐业”。

  不管怎样,花钱上学的女儿开始挣钱对周巴来说总是一件好事:何况是在草原之外找生计。

  大风带着枯死的草在天空飞舞,天地昏黄一色。环青海湖地区草场每年以3%的速度退化,沙漠化总面积达到1248平方公里,还在不断扩展中。

  研究青海湖沙化的专家根据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发展程度,将沙漠化土地划分为四个等级: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沙漠化土地,严重沙漠化土地。

  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植被覆盖度不足5%,主要分布在克土、大小占岭到湖东种羊场东部和北部、小北湖以南、尕海周围、鸟岛西北至海西山北面的沙丘沙地,及倒淌河东南部分地区,面积约 508.9平方公里,占区域内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79%。

  又是可怕的人

  超载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首要原因。

  根据推算,青海湖区夏秋季可承载260万只羊单位的牲畜量,而冬春季的合理载畜率为200万只羊单位。

  目前青海湖区(包括海南州、海北州等)实际大小牲畜折合成羊单位为500万只。海南州畜均占有的草地面积,由1949年的畜均2.4 公顷下降到现在的畜均1公顷。目前,全州共超载牲畜150 万只羊单位以上。海北州各类牲畜折合羊单位335.8万只,超载106万只羊单位,超载率为31.5%。牲畜数量增加,草地严重超载,使牧草生产受到抑制,产草量下降,草地大面积退化。

  耕地无序扩大和弃耕成了第二大原因。

  湖区的现有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为51833人。实有人口为 21.32万人,青海湖区的耕地资源已经大大超载。根据预测,青海湖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的户籍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 23.31万、25.5万、27.11万人。海南州1958 年耕地面积1.98万公顷,到1960年增加到了6.79万公顷,目前利用的仅有5.33万公顷左右(不包括境内省属及部队农牧场的 4.75万公顷),海北州 1958-1960 年开荒7.27万公顷,总耕地面积达 9.83万公顷,现在耕种的也只有5.33万多公顷,其余均已撂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油菜籽价格上涨,掀起了开垦草场的狂潮,短短时间内,在环湖地区非法开垦草场2万多公顷。环湖周围现有在册耕地2.65万公顷(实际有4万公顷以上)。“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这些耕地农作物产量不高,而且由于冬春季节地表裸露,加之冬季风速强劲,是湖区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已对青海湖生态构成严重威胁。”

  环湖地区耕地多半是水浇地,这些农田用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河水灌溉,采取的都是大水漫灌的方式,其中一大半的水资源被浪费。农田灌溉截流了大量本该流入青海湖的补给水,湖水补给源减少,湖面逐年缩小。

  毁林、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使得区内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弱及草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例如青海湖主要补给水源布哈河上游,两岸的灌木宽度比上世纪50 年代平均缩小了0.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占0.9%,由于源头地区植被覆盖度迅速减少,涵养水分能力下降,导致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等几条主要河流水量逐年减少,有的甚至出现数月断流。

  作物收获后,耕地地表裸露期长达7-8个月,在冬春大风季节,大量表土被风刮走,在强风作用下形成沙尘暴,加剧了湖区沙化进程。尤其是在2010年,青海湖周围地区沙尘暴更加频繁、强度前所未有的猛烈。

  最后的湟鱼

  从南线经过黑大河,到达大水桥。长期跑青藏线的司机都知道,在这里能吃到价格便宜的青海湖湟鱼,一大盘四五十块钱,足够三四个人吃,比在其他地方便宜了很多。老板娘会给每人发一个小塑料袋专门用来装鱼刺,也方便检查的人到来时迅速撤走。

  除了能在这里吃到湟鱼之外,新鲜的野蘑菇也是这个时间段受欢迎的。如果在冬季来,老板会给你热情推荐野兔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1959年以前年产量一般为几十吨到几百吨。1960-1962年间大规模捕捞。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序、滥捕达到失控地步,进入90年代后,虽然连续采取了三次封湖育鱼等措施,但过度捕捞和偷捕现象仍屡禁不止,致使青海湖湟鱼数量锐减。湟鱼在60年代平均体重为625克,80年代不足200克。过度的捕捞,超过湟鱼的再生能力,致使个体减小、产量下降。

  由于长期超量的捕采,加上湟鱼洄游产卵的河流上游人为筑坝截流灌溉,致使产卵湟鱼大量搁浅死亡。

  青海湖鸟岛曾栖居着数以10万计的鸟类,被称为鸟的天堂,成了一个独立的天然动物园。但近年由于布哈河输沙和风沙堆积等自然因素,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鸟岛名存实亡已成为半岛。如今的鸟岛,鸟类大量迁徙,斑头雁比较高峰期下降了74.09%,鱼鸥数量下降66.75%,棕头鸥下降89.17%,鸬鹚下降60.55%,确已今非昔比。

如今,仅有半尺长大小的湟鱼扑腾在渔网中,它将被人类无止尽的欲望一网打尽。

21、环境应急:时刻箭在弦上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 8-12 徐琦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8/t20100812_662538.html

我国已进入环境事件高发期,各地不断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

2010年7月28日上午10时15分,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一厂区发生起火爆燃,造成丙烯泄漏;几乎就在同时,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有7000只左右的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温德河,进而流入松花江……“我们都顾不上吃饭,就赶着去调度处置了!”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张迅谈起当天的情况,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加上此前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和大连油管爆炸,7月共发生了16起环境突发事件,这对于环保部门来说,可谓是个多事之秋。而从今年来看,截至7月底,全国已经发生118起环境突发事件,这一数字远高于去年同期(去年全年发生环境突发事件171起)。一系列社会影响巨大的突发环境事件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不仅给附近居民带来持续的震荡与恐慌,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应急,容不得半点松懈,必须时刻绷紧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这根弦。

  ■时刻准备着

  “进入汛期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环境突发事故特别多。”张迅说起这些事故倍感沉重。6月,江西省某药厂几千只原料桶被冲入赣江;7月,浙江省千岛湖地区某尾矿库发生垮塌,陕西某尾矿库发生事故,8月的前5天就出了6起事故……“好在我们处置及时,没有造成大的环境影响。但这段时间我们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实在没底。”

  这些事故一旦没有处理好,其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绝不会小于大连漏油事件。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环保工作的应急工作仍然完成得非常出色。只要有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都严格做到了五个“第一时间”: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提出向社会发布信息的建议、第一时间开展调查。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受益于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之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缺乏法律依据,应急处置缺乏科学性,预警监测不准确,应急信息通报不及时、不充分,应急储备不充足,应急评估失灵……这个给中国环保人带来深刻记忆的标志性事件,暴露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不完善、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也使环境应急真正上升为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契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组建了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全面进行环境应急管理。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我国先后组织了石化企业环境安全大检查、尾矿库环境安全大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和涉铅、涉砷企业的专项督察行动,对遏制突发事件的高发态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今年开始,环境保护部将开展为期两年的环境风险源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平台,科学评估环境风险、提出防范建议、指导地方的日常监管工作。随着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出台,我国环境应急队伍的能力在一次次环境应急事件中得到了锻炼,多次妥善完成了应急处置任务,为下一步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并维护了社会稳定。

  ■环境应急需要常态化

  “关键时刻上得去”,这句话概括了公众对环境应急队伍的印象。而“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则代表了当前环境形势对环境应急工作者的实际要求。

  我国环境应急工作刚刚起步,由于基础工作尚不够扎实,面对突发的环境事件,还不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很难做到从容不迫。有人说,环境应急中心越来越像个“消防队”,哪里有问题,就立刻扑向哪里。

  据介绍,2008年,环境保护部将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与环境监察局分设,各自独立运行。之后,江苏、辽宁、山东、山西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有的则在环境监察、监测或污染控制部门临时下设一个办公室,承担应急管理职责。但绝大部分省级环保部门没有专设相关机构,一般只有1~3人临时负责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即使算上兼职的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全国的应急队伍也仅有500人左右。而美国环保署下设的环境应急中心,分别在10个区域设立了专职应急机构,共有3万多名工作人员。

  人手紧缺,直接影响了环境应急的质量和效能。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一半以上突发污染事件的第一手信息,是从网络中得到的。环境应急管理是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一时间得不到信息,也就意味着可能贻误战机,这令环境应急管理人员如履薄冰,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应急中心每天都要从网上搜集有关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不定期地编制专报。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在常规情况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仅有15%是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极端气候条件引起的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而有2/3左右是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环境污染隐患并不在环保部门的视野之内,而其他部门则很难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也直接导致环境预警的失效,甚至引发环境次生灾害,形成环境应急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状态。

  比如当化工企业发生爆炸,消防队员会把灭火当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但灭火有时并非最佳的选择。灭火用的消防水,尤其是混杂了化学危险物品的消防废水一旦处置不当,就会构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本来可以在燃烧的过程中分解消失,但是将火扑灭后,它们就会混杂在消防水中流入自然环境。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常识,而在我国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非常态管理与常态管理相结合,是环境应急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非常态管理的必要性,但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复杂的事故原因对环境应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我们必须更加强调常态管理的必要性。

  ■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

  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对环境应急工作的责任意识已经有所加强,但仍然普遍存在误区,比如把应急管理简单等同于应急响应。

  完整意义上的环境应急,包括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恢复4个环节和风险防控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指挥协调体系、恢复评估体系四大核心要素。

  要想突破环保部门疲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局限性,必须树立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的理念,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突发环境事件处置。

  环境应急,重在预防。严格说来,许多污染事件尤其是重污染事件都不能称之为突发环境事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和得不到有效处置的结果。事件得到临时控制之后,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危害,遏制此类事件继续发生,应将环境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综合管理中。

  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每起突发污染事件的背后,总有其必然性。如此次南京化工厂爆炸引发火灾前,这一企业所在的南京市栖霞区就曾多次发生化学气体泄漏事件,所幸之前并未酿成大祸。诸如此类化工企业选址的老问题,可以追溯到城市建设初期,当时没有考虑到规划问题,城市一旦向外扩张,原来地处市郊的工厂,现在就夹杂于居民区中;沿江沿海密布化工企业,溢油、爆炸和起火的概率也较大,恶性事故一旦发生,极易引发连环事故。

  隐患存在于环境管理各个环节,防范也应设立一层层关口。如在环评审批中,应对项目选址、布局和生产工艺做出科学评估,督建应急设施;在污染控制工作中,不应只局限于要求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浓度达标、总量达标,还要从环境风险的角度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排放;而到了监察执法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检查企业是否违法排污,还要利用熟悉企业环境的优势,善于发现安全隐患,督促企业整改……如果环境管理各个环节中,都能从规避环境风险上多下功夫,那么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环境应急的压力。

  要想突破被动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局面,必须树立综合环境应急管理的理念,而不能仅仅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

  环境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因此,各地应抓好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建设,在政府统一指导下,通过适当方式,将环境应急管理融入相关部门,实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在这方面,基层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近几年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部门联动、培养应急专兼职队伍,有利于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如山西省朔州市建立环保、消防联动机制,随时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北京市环保局联合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了北京市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承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河南省焦作市中科北京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环境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

  去年年底,为切实做好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环境事件的预警与应对工作,环境保护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根据协议,双方将以电话、传真、值班信息、文件交换等方式互相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监测信息、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信息和可能影响环境安全的安全生产事故信息。

  据介绍,环境保护部将加强与水利、交通、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利用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实现部门信息交流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消防部门共同开展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协调、配合和参与机制。通过在关键行业和领域探索开展部门联动,为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积累经验。

  ■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环境安全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投入、大产出的重化工阶段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在这个阶段,重化工业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重型化程度加强。上世纪4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的重化工阶段制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而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发展也显示出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拉动,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的特征。这决定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处于污染事故高发期。

  五六年前,当环境安全被提出并呈现在从事公共政策制定的决策者面前时,有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直至这种轻视造成许多不可预料的后果,才逐渐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不断发生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让很多人都有同感的是,过去几个月才发生一起污染事件,现在却开始频繁“冒泡”,全国平均每两至三天就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有时甚至一天内就发生好几起。

  公众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由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产生长期累积效应,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下,污染事故在如今这个特殊时期,就显得尤为刺目和敏感。

  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还将成倍增长,生态环境也将承受更大压力。这一时期,将是环境安全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中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环境安全,将环境安全同粮食安全、国防安全以及能源安全一起纳入国家最高发展战略之中,并以立法形式加以确认;将环境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各项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制定中,实施环境安全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境安全的规划和项目予以全面的修订和改进,对已实施的规划和项目按照环境安全的要求予以调整。

减少环境事件的发生、缩短污染事故高发期,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并非易事。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从无形到有形,从业务管理到职能完善,逐步向规范管理、体系管理转变,应急管理工作也逐步由非常态管理向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方向转化,并最终形成常态化管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真正有效地保障环境安全。

22、8栋楼倒入江中的警示

来源:新京报 2010-08-12 □周展(学者)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8/12/content_135990.htm?div=-1

在重新审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居住观时,城乡建筑规划观也需要重新审视。

在不断加剧的倾斜中,8栋居民楼重心偏离,一栋接一栋,依次倒入江中……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不是灾难大片的镜头,而是现实场景。8月10日,广东省封开县县城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导致8栋居民楼倒入贺江,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8栋居民楼倒入江中,却未造成人员伤亡,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居民发现它们相继出现裂缝、倾斜等情况,是在9时许,随后立即相互告知,做好各种准备。到16时,也就是发现险情7个小时后,仿佛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居民楼依次倒入江中。

不敢设想,假如险情不是在9时许被发现,而是20时后才出现,便很可能不会被发现,如此一来,7个小时后也就是凌晨3时许,正当居民熟睡时,8栋楼倒入江中,无疑会造成重大悲剧。所以,很有必要从这起突发事件中汲取教训。

8月11日新华社报道说,封开县境内有贺江、西江等多条大河经过,属洪灾多发、易发地区。既然如此,在民居的设计和布局上,就更要注意防灾抗灾。这8栋楼之所以依次倒入江中,和它们距离贺江太近不无关系。否则,不可能直接倒入江中。

在洪涝影响下,最近地质灾害频发,但8栋居民楼依次倒入江中的事,还是首发。它在警示人们,在洪灾多发、易发地区,建筑物不能离江河太近,也不能离山体太近,必须和山水保持安全距离。这样,即便发生大的洪涝灾害,也可以减少损失。

不过,在很多大江大河之畔、高山峻岭之侧,建筑物往往鳞次栉比,密集分布。从前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要和山水比邻而居;如今,面对频发的灾情,该重新审视这种传统居住观了。“吃山吃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山吃、被水吃。

这8栋倒入江中的居民楼,应是当地规划部门批准建设的,不会是违章建筑。因此,在重新审视传统居住观时,城乡建筑规划观也需要重新审视。毕竟,城乡建筑规划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保障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果自此之后,能在这两方面有所进步,也算是“不幸之幸”了。

23、绿家园8月14日乐水行通知

 

园林是古代人文建筑的重要遗产,园林都离不开水,园林水系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遗存。北京的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与北京水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有的园林水系水草充沛?有的园林水系却干涸消失?这些变迁与北京水系变迁有何直接与间接的因果关系?会给予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面对八月份的酷暑高温,绿家园乐水行适当缩短走河路程,截取四个经典园林,为您制作了一份消暑佳品——特邀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园林与水资源双料专家杨春林老师,带您走进北京的园林水系,探寻园林水系的前世今生,倾听园林水系的悲欢离合。同时,我们也将分享园林知识,让您领略到古典园林所存贮的文化之美。

8月14号,绿家园乐水行将带您走进北海公园。北海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还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城宫苑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今天北海公园景色优美,不仅是游客如云的风景名胜,还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可在以前,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够随便出入的地方,他可是皇家御用的园林。

谁能知道,这个赫赫有名的皇家园林竟然起源于一个梦想。

如果周六上午有空,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走进北海?

8月14号:北海公园与通惠河

集合地点:北海北门

集合时间:8:30

出发时间:8:45

特邀专家:杨春林(园林专家)

带队:周晨 15901163743

绿家园协调人:杨松诺  15001206729

门票:10元

上周精彩回顾:

》周晨做北京水系和北京饮用水调度图解。

》杨春林老师应邀讲解玉渊潭园林与水系,以及玲珑塔的建筑格式和典故。

》本期专家很富裕,文史方面的专家周晨,园林专家杨春林老师还有水利部门的专业人士李宝贵博士和农大植物学系的女博士小檗。

》小老师给大家讲国槐与洋槐之区别

》有一对从湖南来北京旅游的母女,从网上看到通知就来参加活动了。

》有为青年黄伟夫勇敢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为大家评析低碳与环保的区别。

24、快乐并成长着――8月7日乐水行

文  李衡  王丽娜    图 汪永晨

 

 

今天乐水行队伍从玉渊潭开始沿昆玉河走到万寿永安塔(玲珑塔)。

除了我们的乐水行粉丝团,今天同样看到了许多新的面孔。其中有一对从湖南来北京旅游的母女,从网上看到通知就来参加活动了。来参加乐水行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或者健身,或者学知识,或者交朋友,或者带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或者仅仅为了减少花在电脑电视上的时间。

按照乐水行的老规矩,队员们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看这小30人的队伍里,却不承想竟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人士。每次绿家园乐水行走水都是要“配备”专家学者若干,除了上述介绍的文史方面的专家周晨,园林专家杨春林老师还有水利部门的专业人士李宝贵博士和农大植物学系的女博士小檗。其他成员有退休职工、退伍军官、假期中的大中学生、还有从湖南来北京旅游带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的邓女士,旅游卫视的编导冰燃、挑战“气候变化论”的有为青年、在美国读书回来的“海归”,带孩子来的家长以及带家长来的孩子等等。从年龄结构上说,乐水行这支队伍可谓是“包罗万象”、老少皆宜了。

从湖南来旅游的母女                “乐水”队伍

现在仅供游玩的玉渊潭和昆玉河曾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引水渠。周晨给大家讲,60年代以前北京的用水主要来自官厅水库(其来水主要是永定河)。为引官厅水库的水在官厅水库和玉渊潭之间修了永定河引水渠。60年代以后,官厅水库的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又建了密云水库。为引密云水库的水,修凿了京密引水渠。京密引水渠起自密云水库,于怀柔县城北入怀柔水库,下游经颐和园的昆明湖,在海淀区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相汇合,构成了北京的输水系统。昆玉河就是京密引水渠下游从颐和园昆明湖通到玉渊潭八一湖的人工水道,长约10公里。

周晨讲解手绘地图

周晨还告诉大家,前几日,绿家园做为北京水系和怒江的代表,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海峡两岸水资源论坛。会上包括绿家园在内的13家环保NGO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保护水资源的绿色行动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出,北京水资源的压力在于——严重缺水,城市生态安全岌岌可危。

严重缺水?生活在北京的人很少感到这一点,因为无论水资源如何短缺,首都的用水是永远被放在首位的。现在我们喝的水,用的水,要么是从周边省份调来的水,要么是超采的地下水,现在南水北调是北京最大的指望。

带着对北京缺水的思考,大家开始今天的走水。

在园林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杨春林告诉我们,虽然本月的主题是园林水系探秘,但现在的玉渊潭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了。园林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挖个湖就算是园林了,现在的公园最多是园林的符号。

杨老师简单介绍了玉渊潭公园的历史沿革,原来此处在金代便成规模是那时除莲花池、紫竹院外皇家三大园林之一。建国后开始人工开拓湖面,用以雨水丰沛之年防洪储水之用。那时因主要劳力来自部队,因此玉渊潭又名八一湖。时至今日,玉渊潭已成了最受北京市民欢迎的公园之一,尤以4月份樱花节为盛,据说彼时游人如织、摩肩擦踵,公园内外人花不辨,若以远观或鸟瞰,但以微粉处见滚滚黑流团团拥簇,其况如此。

杨老师在其点睛般的概述中特别提到了郭守敬,他认为我们身为居住在北京的人,都应该念着郭守敬的好,其原因很简单,便是人家一千余年前构架修葺的北京水利系统,大部分仍沿用至今,始终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着福利。因此切不可数典忘祖,对先人的才智及贡献我们今人要常怀心怀谦卑、敬畏之情。 

 

 

 

符号

在玉渊潭公园,沿昆玉河一路走。我们就开始用我们的手、脚、眼、嘴巴、耳朵甚至鼻子感知实践这条历史名河了。我们沿着玉渊潭湖岸走着,除却湖水风景之外也感受着北京居民的精气神,一路上有跳健身操的、有打太极拳的、有踢毽子的、跳舞的。高唱爱国歌曲的合唱团的人们,他们无疑给我们这些八零后的心灵上带来了无比震撼,我们似乎从他们嘹亮的歌声中强烈感受到了父母一代年轻之时那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唯他们所特有的壮志豪情。还有那湖岸边柳荫下独自静谧的坐在轮椅上看书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底是有水的地方最聚灵气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想这个“养”字决不仅仅是养活,还应是滋养、修养吧。

之后,我们在一处公园中植被茂密处停了下来,原来这次是由十二岁的还在上小学的一位小姑娘给大家讲国槐与洋槐之区别,她说基本上洋槐的纵纹要深一些,且细枝有刺。这时有人请农大来的女博士再补充几句,她不无幽默的告诉大家除却小姑娘说的以外,槐树的花还很好吃呢。

谈笑声中我们走出了公园东门,过天桥,来到中央电视塔一侧继续我们的行程,由此我们便一路向西。走走停停,走的时候感受自然、感受水、感受周遭的环境、周遭的人。

 

 

面对被水泥裹得严严实实的河流,杨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从美观还是功能方面,衬砌的河肯定比不上自然的河。可是如果在城市基建设施密集的区域,河流不被衬砌起来,那么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会使得土层比较疏松,这样对基建设施非常不利。杨老师就此问题与绿家园汪永晨有过多次争论,一个为衬砌辩解,一个坚决反对衬砌。我想两者之间争论的根本在于:应该为人类服务还是为自然服务?自然生态系统是所有生命的支持系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人类的发展给自然带来的负担超出其所能承受的阈值,势必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常反应,而这最终通过生态系统的链条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影响。

水利部门的李博士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讲硬衬问题。他的观点是,在同等条件下,自然的肯定比硬衬的好。可现实情况是,在京郊,很多河是没有衬砌的自然的河,那里没有污水收集管道,大量污水排放到河中,导致河非常的脏和臭。

河边课堂

城市中,漂亮的河一定是没有衬砌的,并且没有污水排放口的河。前几次我们走的转河和北长河都有这样漂亮的地方。 

 

 

 

自然又无污染的河

昆玉河,远远看去碧波荡漾,风景甚好。可走近一看,水却是不透明的。李博士告诉大家,在北京有两个地方是很难参观的,一个是自来水厂,因怕投毒,二是污水处理厂,因这些厂停止运转一天就能节省上万元的费用。所以,污水处理厂排放出来的中水,也不一定是达标的。昆玉河里的水有一部分就是中水。

 

 

 

“碧波荡漾”

汇集各方专家的智慧,激发参与者思考,这是绿家园乐水行的亮点之一。单听,太枯燥没意思;单走,收获太少。只有边走边看边听边聊,才有意思。这一路上,有时大家聚集在一起听专家讲课,有时大家三三两两相互交流,相谈甚欢。整个活动,活泼而不乏严肃的气氛。

瞧这姐仨儿乐得  

乐得合不拢嘴

小范围交流 

   

谈的投机

其中汪老师分享了前不久在杭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水论坛的事项,包括与当地环保机构一同组织钱塘江乐水骑的情况。汪老师还给我们解释了“松鹤延年”的典故,说是古人那鹤其实应是白鹭,只是那时古人不辨鹤与鹭,最后搞的后来人也时常疑惑,如何不见得鹤飞上树梢呢?还有农大女博士的对于河岸边生态系统的带有辨证色彩的讲述。最为感动的是湖南来的邓阿姨带着她的小女儿去上厕所,我们有四个人专程留下来等他们,直到最终陪着他们与队伍汇合。

到了这儿,杨老师可要说话了。这玲珑塔、塔玲珑,塔名是民间的俗称,其实名应为永安万寿寺塔。这塔是万历修予其生母李皇后的,皆因李皇后起初是王府中一宫女,身份卑微,万历皇帝登机后为扭转局面,谎称梦中但见其母乃菩萨转世下凡,由此一来再无人敢与轻视。而后万历便于其母寿辰之即建得此塔以示庆贺。据说当年不仅有塔,塔前是有寺院的,可惜寺院清时遭毁而仅留下石塔耸立至今。

塔身建筑体制是密檐式,高七层,塔的周身都有悉心雕琢的佛龛与佛像。很多人不禁疑问为何此塔像极了天宁寺塔。

杨老师简单的介绍了下北京塔的沿革,他说最早的塔是出现在北京通州,叫燃灯塔,后来相继的万松老人塔、天宁寺塔都是仿建于燃灯塔,而永安塔又是天宁寺塔的仿制。杨老师说那塔上镌刻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每天念上几遍可保平安,我们照做起来。

这当然不是迷信,而是饱含着人们对于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寄予。由塔可鉴,规制宏壮雄武,不但附宗教之庄严神圣而且承载了历史风物变迁,不可不谓屹立于桑田沧海的纪念碑啊!

转眼间已过晌午,活动将近尾声,最后每个人都要分享今天的收获。很多年长的人都唏嘘曾在北京住了五、六十年,却对北京的水知之甚少,这次出来除了走水、认水锻炼身体之外还收获了许多知识,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令他们感到欣喜。学生们利用暑期之余参加活动,丰富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有个十几岁的中学生颇似哲学家的总结令大家赞叹不已,他说:生命之舟被水承载着也被水颠覆着。

公民记者说,我们这些成天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难得如此这般的慢悠悠的走走路,更是向自然学习、长者学习、寻找童心的难能可贵的精神。

正所谓好戏看压轴,最后一个发言的,被汪老师带来这里治疗“失眠症”因写书而废寝忘食的黄伟夫。给大家讲了关于他将要在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比如说低碳并不等于环保,他用节能灯举例说明虽然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是节约能源的,但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其在降解过程中所需消耗的工程量,累加器来的碳排放量远远大于一个白炽灯的生命周期。而厂家之所以打着低碳的大旗很可能只不过是宣传营销手段罢了。很多人对此观点的认同,表示今后在购买物品之时要多加一分思考。

本次的乐水行结束了,可是大家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对于参加乐水行的人来说,大家各取所需,在其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或丢失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就在当下吧。

被硬衬的昆玉河还有生机吗?还能看到蝌蚪变成青蛙吗?

发现新情况

公园里的大合唱

湖南游客网上看到后

 

她们是室友

今天是被姑姑妈妈拉来的,下次一定自己来

乐水行合影

乐水行在路上

乐水行中的乐

乐水行中也讲文化

售楼船

每一个人的加入

瞧这姐仨儿

生态专家讲水生态

挑战全球气候变暖的年轻人

小专家讲国槐和洋槐的区别

寻找着她儿时水边的回忆

永安塔(玲珑塔)

有唱的,有看的

园林专家讲园林

专家讲北京水系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