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4
八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NGO在行动之倡议书:
1、新浪环保: 13家环保NGO联合发布中国江河绿色行动倡议书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04/172120826333.shtml
洪涝灾害特别关注:
2、中国新闻网: 我国28个省份1072人因洪灾死亡 1.4亿人受灾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4/151320825219.shtml
3、人民日报: 专家详解中国灾害预防体系不足:信息不畅是软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04/2444673.shtml
4、新华网: 吉林省省长:三个“史无前例”致吉林遭遇罕见洪灾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04/2444809.shtml
5、新华网: 洪灾致吉林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51座中小水库被毁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6844.html
关注高温:
6、中国新闻社: 中国南方将遭遇今年最强高温 浙赣湘40℃酷热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411.html
7、扬子晚报: 江苏南京出现近6年来最高气温 梧桐树提前落叶
http://env.people.com.cn/GB/12340400.html
8、中国环境报: 高温面前我们更渴望什么?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0.html
化工原料桶落入松花江后续报道:
9、法制周末: 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江背后:村民抗议建厂无效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4/135320824570.shtml
大连海域污染事件追踪报道:
10、新民周刊: 大连湾泄漏原油开始污染海滩 数万市民自发清污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4/120720824185.shtml
11、科学时报: 大连漏油“后遗症”
http://news.qq.com/a/20100804/000729.htm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追踪报道:
12、国家财经周刊: 紫金矿业:以污染为代价的低成本效益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03/155720817044.shtml
13、中国青年报: 王令:紫金矿业与中石油缘何不提赔偿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8-04/074520821939.shtml
14、南方网: 紫金矿业何以敢如此漠视法律?
http://opinion.southcn.com/o/2010-08/04/content_14467246.htm
15、中国经济网: “紫金矿业污染泄漏事件”岂能不了了之?
http://finance.21cn.com/rdpl/sh/2010/08/04/7711304.shtml
环境资讯:
16、法制日报: 环保部通报汛期环境事件 迟漏瞒谎报信息将究责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0886288_1.shtml
17、科学时报: 我国重要湿地90%受到人为活动威胁 30%盲目开垦
http://green.sohu.com/20100804/n273977629.shtml
重大水事:
18、财新网: 三峡水库今年或仍将提前蓄水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8/t20100803_320871.html
污染信息:
19、每日经济新闻: 暴雨致河道残留矿渣冲入 千岛湖再遇水质污染威胁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04/2444966.shtml
20、广州日报: 广东陆丰大安自来水锰超标12倍 污染来源尚不明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425.html
气候变化:
21、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科协调查: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影响已显现
http://green.sohu.com/20100804/n273979159.shtml
人物访谈:
22、21世纪经济报道: 莫里斯·斯特朗:环保也是商业机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3/0MMDAwMDE5MDA0MA.html
水电开发:
23、中国能源报: 水电审批滞缓影响2020年减排目标实现?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2335821.html
24、中国证券报: 我国水电市场再现“圈地”潮 "十二五"开工近一亿千瓦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8/03/c_12401503.htm
节能减排:
25、每日经济新闻: 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 保增长难度加码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04/2445013.shtml
深度报道:
26、第一财经日报: 消融中的长江冰川:雪宝顶“伤痕”在哭泣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0885014_1.shtml
27、中国青年报: 甘肃民勤欲建国家生态特区防沙治沙(组图)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8-04/091420822794.shtml
环境时评:
28、人民日报: 王灿发:发生水污染责该如何当?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708.html
29、人民日报: “风水宝地”为何“被迫防洪”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703.html
30、中国环境报: 环境问题为何总由公众曝光?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3.html
31、中国环境报: 化工行业怎么摆脱高危风险?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1.html
32、中国环境报: 环境执法不能仅仅满足于公布名单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2.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1、13家环保NGO联合发布中国江河绿色行动倡议书
来源:新浪环保2010年08月04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8-04/172120826333.shtml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2009年以来,西南大旱、华南大涝、华北大热,极端天气成为常态,三峡水库遭受20年不遇的洪水却是百年不遇的险情,江河恶性环境事件频发,加之长期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积聚,中国江河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
长江: 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严重
黄河:区域性/季节性水资源分布不均
淮河:动态污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青弋江: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黑龙江:工农业污染严重
海河: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北京水系:严重缺水,城市生态安全岌岌可危
汉江:中下游水量锐减,水环境调节能力脆弱
赣江:生态压力加剧
钱塘江:部分江段水环境容量压力大
澜沧江:跨境流域开发,引发国际争端
怒江: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中国政府为应对极端天气造成的洪涝灾害频频启动应急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气候变化对中国江河环境造成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需要污染综合防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关键所在。为倡导公众参与,推行积极环保的理念,绿家园志愿者、绿色浙江、绿色流域、绿色知音、重庆绿联会、淮河卫士、绿驼铃、绿色汉江、绿色江赣、绿色龙江、绿色江河、横断山研究会、绿满江淮等13家NGO在杭州联合发布“中国江河绿色行动”倡议书
倡导节约用水,推动节水技术应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取之有道,取之有度
呼吁水电科学合理可持续地有序开发, 确保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严格环评
提请关注南水北调,开源更要节流,谨防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敦促强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增强公众监督机制,推进水环境正义和气候公平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江河绿色行动”,促进公众对中国江河环境问题的关注/参与/监督,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力争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和原住民利益为代价,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单位及个人签名:
绿家园志愿者:倪一璟
绿色浙江: 戚志坚
绿色流域: 于晓刚
绿色知音: 张忠民
重庆绿联会: 吴登明
淮河卫士: 霍岱珊
绿驼铃: 杨广晨
绿色汉江: 彭鹏
绿色江赣: 王宏涛
绿色龙江: 李智
绿色江河: 杨欣
绿满江淮: 谈家红
横断山研究会:杨勇
2、我国28个省份1072人因洪灾死亡 1.4亿人受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4/151320825219.shtml
中新网8月4日电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束庆鹏今日透露,今年以来中国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9721千公顷,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096亿元。
今日下午,束庆鹏做客中国政府网,就“当前全国防汛抗洪工作”进行解读。束庆鹏表示,今年入汛以来,特别是7月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汛情灾情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洪灾范围广。长江、淮河、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等七大流域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洪涝灾害,局地灾情严重。
二是洪水量级大。全国有40多条较大河流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长江三峡水库、汉江安康水库、第二松花江白山水库均发生建库以来的最大入库洪峰。
三是险情灾情多。各地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频繁偏重发生。165座县级以上城市受淹,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已经有7座小二型水库和1座小一型水库垮坝,上千座水库出险,一些中小河流堤防因超标准洪水发生决口、漫溢。
四是洪涝灾害重。
五是“两小”损失大。虽然全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发生了洪水,但大江大河重要堤防没有决口,大中型水库没有垮坝,确保了大江大河、重要城市的安全。相比较而言,中小河流、中小水库损失比较严重,多处中小河流决口,尤其是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多,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总数的八成以上。(据中国政府网文字直播)
3、专家详解中国灾害预防体系不足:信息不畅是软肋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08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04/2444673.shtml
核心提示
近期,我国各地洪涝、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灾害预警更加重要,防灾减灾工作也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的灾害预警处于什么水平,存在哪些问题,提高灾害预警能力的关键在哪些方面。本报记者对话防灾减灾专家,详解灾害预警的软肋与盲区,点明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未来着力点。
“我国灾害预警布局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
记者:作为灾害预警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我国的灾害预警处于怎样的水平?
史培军:灾害预警系统包括三个部分,预测、预报和预防,是测、报、防的一体化。预测是科学基础,预报是业务系统,预防是行动的能力,三者层层递进。
在我国,预测主要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之后交给业务部门来利用;业务部门利用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他们提供预报服务的准确度。而预防,则是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体现。
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的预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以行业划分,气象、水文等预报体系相对较完整;而预防的体制、机制并没有特别清楚的界定,也就是说,中央和地方之间、城乡之间、流域和中小河流的上中下游之间的责任还不清楚,这就是预防体系中的“三个不清楚”。
记者:贵州关岭山体滑坡、广西岑溪和容县接壤地泥石流暴发,在灾难发生前都存在“被忽视的前兆”,您怎样看“有预兆无预警”的防灾情况?
史培军:这说明我国在灾害预警布局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具体说,就是监测密度不够、覆盖面不全、预警服务难跟上。
在我国,每个行政县都有由中央气象台直管的气象观测站;水文监测是根据大江大河流域,布局了一部分的水文站;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也有一些崩塌、滑坡的监测站网。
这样,以县为基本单位的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县城以下基本没有监测站网,除了大江大河的沿江地点外,小江小河基本没有水文、气象的监测站网。广大城乡也没有实现一体化水平的测报网络。
专业部门在面、线、点的监测密度不够,测报网络无法实现全覆盖,测到的数据不够、自然也就测不准、报不准。
此外,监测到的信息又存在着无法及时通知受灾人的问题,导致预警服务跟不上。
记者:如果做个对比,发达国家在灾害预警方面的情况如何?
史培军:首先,在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和气象灾害类有关的测报网络的密度要比我国大很多。
在这些国家,城乡一体化测报网络在上世纪60年代就基本形成,到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测报体系:一是像我们这样的水文、气象站,二是以雷达构成的密集监测站网,并有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国土资源卫星的监测,还有一套相当发达的空间定位系统监测和航空监测。
“信息共享的制度还没有形成”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灾害预警机制的“软肋”是什么?
史培军:信息的共享,是防灾、减灾预警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我觉得,现在预警系统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共享的制度还没有形成,信息不畅通,或者说信息保障能力非常低。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有序交流跟不上,部门间存在共享障碍,甚至还封闭信息。
信息不合作是很典型的问题,部门间各自为政就不能形成国家能力,都是部门能力,不能形成1+1大于2的合力。
记者:您怎么评价与此相关的灾情预警会商机制?
史培军:会商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于预报的会商,另一种是应对的会商。以洪水灾害为例,它涉及农业、水利、建筑、交通等各个部门,所以灾情的预警会商是必要的,而且我国也是做得比较好的。
任何一个灾害,都会形成一个灾害链,巨灾的发生更是如此。灾害链,是指一个主要的灾害发生后,会接连引发其他一些次生灾害的链条关系。比如,汶川地震伴随着崩塌、滑坡,紧接着头两周又有三场大雨,然后泥石流灾害发生,有的地方又出现了堰塞湖。
所以,一场灾害涉及各个方面,各部门间的协调和联动就显得至关重要。大灾时可以设立联合指挥部,但平时各部门如何合作,这些都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如果把协调机制比喻成路网的话,我们在横向上的协调往往是不通的,制度设计是跟不上的。
“设防也是硬道理”
记者:具体来看,目前我国防灾减灾的盲区在哪里?
史培军:我认为,防灾减灾,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对于基本没有设防的农村,以及设防水平较低的城镇,设防能力、监测测报能力和应急储备能力的缺乏,是三个突出问题。
我们习惯于把经费投到灾中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很少投入到灾前的防范,这在广大基层尤为突出。
其实,从灾后恢复重建向灾前的防范能力提高上倾斜,是个很基本的道理。
“设防也是硬道理”,要用现在的钱来买未来的安全,形成一个“小灾没害、大灾小害”的良性防灾减灾模式和机制。我曾做过估算,如果防灾减灾投入能提高到当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1个百分点,再过5到10年,中国的安全设防水平将提高一个量级。
“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
记者:对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您认为未来的着力点在哪里?
史培军:通过多次抗灾救灾实践,我国形成了巨灾时“举国应对”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巨灾风险防范的中国范式”是有效的,并且对全世界都有借鉴价值。
但是,与此相对,自下而上的以社区、地方为主体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和法制还不健全。
从整体上看,就是要建立以地方为主体的防灾减灾体系,夯实地方的防灾能力。我认为,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
此外,目前还是缺乏各种等级灾害分级管理的意识,统筹到中央管理是不够的,需要有效分解到各级。
发达国家的防灾减灾采取分级管理,小灾靠社区,中灾靠地方政府、大灾靠中央政府,巨灾靠国际社会,就将防灾救灾工作有效分流了,也使灾害风险合理转移。本报记者 张 垚
4、吉林省省长:三个“史无前例”致吉林遭遇罕见洪灾
来源:新华网2010年08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04/2444809.shtml
自7月下旬以来,吉林省接连遭受多次特大暴雨袭击,形成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吉林省省长王儒林用三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吉林省此次遭遇的洪涝灾害。
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这对吉林省来说是“史无前例”。据统计,全省共有7个市(州)13个县强降雨创历史纪录,并且与之前连续两次强降雨相互叠加。最典型的是永吉县的朝阳站,2小时突降164毫米超强特大暴雨,3天降了335毫米,这在吉林省有气象记录历史上是没有的。
洪水迅猛、量级超高,有的城镇内涝与外洪并发,这对吉林省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这次暴雨使第二松花江流域饮马河、岔路河等13条支流同时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温德河堤防全线漫溢,洪水漫过坝顶3.98米,致使永吉县城区受到内涝和外洪双重夹击,全城被淹,进水最深超过5米。
丰满水库上下游洪水同时发生,使第二松花江暴发全流域大洪水,在吉林省也是“史无前例”。丰满水库上游3条支流、下游6条支流同时发生超标准洪水,第二松花江迅速由局部洪水发展成全流域大洪水,江河水位全线上涨,第二松花江500多公里江河堤防告急。这在吉林省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记者 褚晓亮)
5、洪灾致吉林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51座中小水库被毁
来源:新华网2010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6844.html
新华网长春8月4日电(记者 褚晓亮)记者从吉林省政府了解到,在此次洪涝灾害中,吉林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水毁工程直接损失达137.8亿元。目前共有51座中小型水库被毁坏,1座小二型水库垮坝。
此次洪涝灾害还毁坏了水闸298座、塘坝351座,冲坏堤防1001处312公里,堤防决口81处30公里。铁路、公路中断293条次,冲毁桥梁677座。有36个乡镇全部停电,50个乡镇部分停电。移动通信受灾基站2773个,中断局所达662处。
一些城镇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也遭受重创。吉林市、通化市和永吉、敦化、龙井等县城供水设施损坏,其中通化市全市停水。全省351所中小学校、70家医疗卫生机构等遭受损失。另外,有4个市(州)发生113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中国南方将遭遇今年最强高温 浙赣湘40℃酷热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411.html
中国北方高温现已得到缓解,但南方高温形势正愈演愈烈,并将遭遇今年最强高温,浙江、江西、湖南三省将出现40℃高温酷热。
7月下旬以来,中国西北、华北、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7月29日,高温范围达到今年以来最大。随着一股冷空气的南下,中国北方高温的大陆高压势力有所减弱。但随着副热带高压的逐渐加强,南方高温却将愈演愈烈,热浪呈快速蔓延态势。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2日14时,江淮、江汉南部、江南大部、华南东北部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35至37℃高温,上海、浙江、江西中部、福建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超过38℃,福建福安达39.9℃。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分析说,目前副热带高压正朝中国内陆西伸并向大陆高压靠近,两个高压系统已经打通,这意味着南方高温强度将进一步增强,就好比两个巨大的暖气团合并到一起,它们的势力和影响范围都变得更大。
中央气象台3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3日下午,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贵州东部、陕南东南部和关中部分地区、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南部等地有35至38℃的高温天气,江西中部、浙江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0℃。
林建分析称,8月上旬,浙江、江西、湖南三省都有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杭州、南昌、长沙等地将成为高温主力,可能创造今年气温新高。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长沙和南昌高温日数分别达到19天和18天,在大城市“高温王”排名中仅次于台北。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重庆大部、贵州东部、四川盆地东部、陕南东南部和关中中部、山西中部和西南部、河北西南部等地有35至37℃的高温天气,其中,浙江东南部、江西中北部、湖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至40℃。 (记者 阮煜琳) (来源:中新社)
7、江苏南京出现近6年来最高气温 梧桐树提前落叶
来源:《扬子晚报》2010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340400.html
南京昨六年来最热,明天降雨
38.3℃
昨天15点20分,位于南京江宁国家基准站的温度达到了38.3℃,这不仅是昨天全天最高温度,也是南京近6年来的最高温度。今天南京温度仍然比较高,预报仍在37℃到38℃左右。明天,南京会出现降雨,最高温度将有3℃左右的下降。
全球同热
济南:三天“热死”8名户外劳动者
据新华社电 今年7月30日至8月1日,由于高温肆虐,济南市中心医院等3家医院收治了许多因中暑入院的户外劳动者,其中8人经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日本:2万多人中暑,98人死亡
据新华社电 自5月底以来的两个月内,日本各地因中暑被送到医院急救的人多达2.1万,其中98人在送到医院后不久死亡。
莫斯科:创74年来同期最高温
据新华社电 进入8月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2日再次出现高温天气,当天气温达36.8摄氏度,创莫斯科74年来同日高温纪录。
南京昨天有多热?是近六年来温度最高的一天
昨天10点,南京基准站的温度就轻松地攀上了35.3℃的高温线,下午3点20分,位于南京江宁国家基准站的最高温度达到了38.3℃,这也定格成为了全天的最高温度。这也是南京近6年来夏天出现的最高温度,比这再高温度,要追溯到2004年的38.6℃。除了2007年,南京曾经出现过38.2℃外,南京此后就没有出现过38℃以上的高温了。
昨天,南京多个自动站的温度也都超过了39℃。南京一中达到39.5℃,龙江小学达到39.7℃,光华东街达到40.2℃。不过,由于一些自动站是建在水泥地上的,受太阳直射温度会偏高,一般还是以基准站的温度为准。
全省最热在哪里?溧阳!最高温接近了40℃
江苏省气象台昨天上午9点46分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昨天白天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南京以及扬州和泰州地区最高气温都升至37℃以上。其它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5℃以上。昨天本省苏南南部部分地区的最高温度也突破了纪录,苏中的吴中区最高温度达到39℃,溧阳的最高温度达到39.6℃,成为了全省温度最高的地区。
昨天,江苏南北温差依旧比较明显,15点,本省东北角的温度最低,赣榆实况温度只有30.8℃,比南京低了近8℃。傍晚时分,连云港和盐城附近还出现了雷暴天气,部分地区2小时内降温10℃,温度降至30℃之下。
【1】 【2】 【3】
8、高温面前我们更渴望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04 翟恒伟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0.html
近几天来翻看报纸、打开电视,笔者发现因高温城市停电的报道多了不少。据各地气象台报告,8月上旬,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预计黄淮西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多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局部地区可达39℃~40℃。8月4日~9日,四川盆地将出现日最高气温35℃~39℃的持续高温天气。
我们不禁要问,高温天气频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找到降温的灵丹妙药?
除了特定的气候因素外,有专家称,“热浪”频频光临北半球与全球变暖存在一定关联。形成“热浪”的直接原因是天气中出现反气旋现象,反气旋导致气温上升。因此,气温“高烧”不退的原因涉及全球变暖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城市的“热岛效应”则加重了热浪的剧烈程度。城市规划的不尽合理,城市的无序发展,人们的高消费带来高排放等,都是造成城市“热浪”一波接一波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移走大树,让位于高楼大厦,减少自然景观,一味追求人造景色,使我们生活的城市被越捂越热。
不可否认,节能减排近几年来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以往的城市化发展无序,导致我国大多数城市多年来处在高能耗、高排放的水平上,尽管近年来有所缓解,但历史的积淀和现存的一些遗留问题使得城市的环境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城市的温室效应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顽疾。
笔者以为,尽管气温很热,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不能让高温冲昏了头脑,只顾着自个儿降温,却忘了社会的减排大事。如果我们能积极践行低碳发展的策略,有步骤地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理规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毫不松懈地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那么许多城市的“热岛效应”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在灾害性高温天气面前,我们更渴望有一颗大树,而不是有空调的大楼。
9、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江背后:村民抗议建厂无效
来源:法治周末2010年08月04日 法治周末记者 李亮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4/135320824570.shtml
“毒”桶入江并非偶然事件
紫金矿业的余波未了;大连港油污的清理工作正在进行;市民对南京栖霞路上的爆炸惊魂未定;吉林市永吉县的7000只化工桶开始浮上江面。
这些事件均发生在2010年7月。
几起重大化工企业污染事件,除了考验地方政府及企业面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外,还拷问着当地政府及企业能否真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比如,化工企业不能建在江边,这是规划部门的问题;比如,堆放物料桶的仓库在政府部门的要求下,改为一边封闭一边敞开,从而埋下隐患;再比如,为了发展GDP,政府对化工企业“选址不合理”、“未批先建”网开一面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孤榆树屯村民常彩兰从熟睡中惊醒,她瞥了眼时间,早上5点半,窗外还黑沉沉的。正在诧异时,她突然听到村干部的嘶喊,“大水都来了,还不快跑”!
紧接着是村邻四舍的叫嚷声和乱哄哄的脚步声。常彩兰跑到屋外,邻里街坊正在四散敲门通知。
常彩兰转身跑回屋,她的丈夫谭春平正在麻利地收拾东西,“大件儿不能拿了!先把钱和存折收好!”谭春平冲她喊。
两人再来到屋外时,一些小伙子正跑去背扶村里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部分村民正踩着淤泥往村的东南方向抢去,那里地势高,洪水可能淹不到。
谭春平开车经过村西面的温德河边时,河水已经涨到了齐岸高。他踩紧油门顺着公路,往东南方向的一所小学驶去,那里是村干部让村民们去的避难点。这时,他往南面望去,从未见过的景象让他瞠目结舌———远处黄浊的大水正声势浩大地压着庄稼滚来。
半个小时后,孤榆树屯的村民已经全部赶到了永吉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村民挤到二三四楼向西的玻璃往远处张望,西面原来大片庄稼的绿色已经被洪水的黄灰色覆盖。
这是7月28日凌晨。孤榆树屯刚刚遭受过罕见暴雨的蹂躏。这场大雨最急时,谭春平看不清1米开外的东西,连珠水汽像白烟一般在雨帘中晃动。常彩兰的家用彩钢瓦搭建,夜晚雨水撞击钢瓦产生的叮叮咚咚声让常彩兰无法安睡,她清楚地记得,直到早晨4时左右,叮咚声才停止。
“只不过是一场大雨。”抱有这种想法的村里人,根本未想到一场洪水灾难竟然近在咫尺。
8时左右,谭春平放心不下村子,便和5名村民回村看。这时,村中的水已经涨到了齐腰深,水流湍急,水浪被掀起1米高。他们不敢进村。
没隔多久,他们又回到村里,水已经涨到了屋檐高。谭春平突然发现,大量半人高的蓝桶“挨着溜儿”地顺水涌入村中。
“这是隔壁化工厂的物料桶!会不会爆炸?会不会有毒?”这个念头闪过后,谭春平马上往回跑,边跑边向北面望去,那是温德河流向松花江的方向,轰轰水声中,滚滚洪流正裹挟着数不清的蓝色化工桶向松花江奔涌而去。
蓝色大桶恐慌官方专家两说道
官方说无毒,化工专家说桶内物质遇水会生成一种有毒气体
7月28日上午10时左右,吉林市出租车司机刘师傅路过吉林市江湾大桥时,眼前的一幕让他震惊——大量的蓝色大桶正夹杂着成片黄色的玉米秆顺着湍急的江水,沿江而下。
有目击者称,个别桶有白色气体冒出,站在江边还可闻见刺鼻气味。人们纷纷开始猜测,这些蓝色大桶是松花江上游化工企业被洪流卷走的化工桶,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有害。
网上流传的一段蓝桶爆炸视频加深了吉林市民的恐惧,视频中,漂流在水中的蓝色大桶突然爆炸,一股白色烟雾随即升起。
随后,吉林市部分地区开始停水,有市民迅速将“停水”和江中蓝色“不明漂浮物”画上了等号。“松花江被污染”、“全市将大停水”的传闻迅速在江城蔓延。
谣言的作用下,部分吉林市民开始疯狂抢购瓶装饮用水和面包等食物。刘师傅开车路过河南街时,看到有商贩在街头堆起矿泉水,大声叫卖,一箱20多元的娃哈哈矿泉水价格被哄抬至50元至80元。
28日下午,有媒体发出消息称,永吉经济开发区内的化工企业遭洪水袭击,千余只化工桶被冲入松花江,向下游漂去,桶内装有化学品三甲基一氯硅烷。
没多久,关于蓝色化工桶的信息被吉林市政府部门核实公布:永吉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和吉林众鑫集团库房被洪水冲毁,致使库中存放的4000只左右空桶和3000只左右物料桶被冲入温德河,经流淌进入松花江。其中,物料桶内装有三甲基一氯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等物质。
吉林市委宣传部发出的通稿显示,桶内物质经专家分析,遇水产生的化学物质属无毒化学品。
不过,在黑龙江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节目中,东北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的学者认为,三甲基一氯硅烷是一种无色的液体,主要用来制备有机硅的聚合物。此物质遇到高温或氧化剂,有爆炸的危险;遇到水则会生成一种有毒的气体,其中包括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就变成盐酸。
对于盐酸流入江河中的危害,这位学者说:“现在正好是汛期,如果生成了盐酸,很快就会被稀释,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流入松花江的物质比较少,对人类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但约2500个含有三甲基一氯硅烷的容器漂入江中,这会对松花江带来多大的危害,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面对未知的风险,松花江中下游的城市已经开始着手防范。黑龙江省肇东市7月29日发布通知,禁止人畜饮用松花江水,禁止提水灌溉和养鱼。哈尔滨市也制定了一份指导意见,称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将全面禁止江滩放牧、旅游、江内游泳、垂钓、采砂等活动。
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的吉林市在松花江沿线设置了多个打捞点,多部门联动全力拦截化工桶。其间,吉林市环境监测站对松花江吉林江段设立了7个监测断面,监测后,政府对外通报称,水质符合标准,PH值正常。
来自政府通报的消息显示,截至8月2日下午,共打捞和锁定7071只化工物料桶,没有一只流出吉林省境,打捞工作已基本结束,而松花江水质也未见异常。
敞开的仓库无固定装置的“桶”
新亚强公司的高层说,仓库“原来两边都是密封的,但政府部门说这不符合安全标准,就敞开了”
8月1日上午,永吉县经济开发区内的西半面,车辆密布在吉林众鑫集团、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以及永吉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门前。
这是抗洪抢险工作组的工作车辆,政府要员、公安武警、抢险人员、排污工人、环保专家、防疫人员、化工专家等人穿插其中。他们要处理的是:工厂被冲垮的围墙、三四十公分厚的淤泥、拦腰折断的大树、满地的玉米秆、四处潜伏的病菌以及随处可见的蓝色化工物料桶。
现场的气味有些刺鼻,工作人员大多都戴着口罩工作,卫生防疫消毒车会不时沿着主路往两侧喷洒液体。
“这是氨气。”新地号村村民初金路指着路旁的蓝色大桶说,“从里面跑出来的,前两天味道更重。”
初金路负责开发区内电线杆的维修。7月29日他在现场工作时,路旁大部分的淤泥还未清理,淤泥散发的腐臭混合气味就是他所指的“氨气”,“味道更加刺鼻”。
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竺延风带队在现场指挥工作,在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原委时,他强调了四个字“自然灾害”。
在7月20日至27日,永吉县一周内连降3次大到暴雨。28日凌晨,永吉县更是遭遇了自有水文、气象记录以来千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造成几十座中、小型水库受损严重,多数桥梁、公路和铁路垮塌,大量房屋被夷为平地,整个永吉县有28万余人受灾。
而现场许多官员认为,造成永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受洪水冲击的直接原因,是西阳镇杏山水库、北大湖镇朝阳水库及口前镇玉关水库的决口,大水瞬间冒漾,洪水以势不可挡之姿涌入开发区。
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7月28日7时40分左右,他接到通知,驱车赶至开发区门内不远便因水大无法前行。
这位高层连忙往厂区打电话,命令企业内的员工们都上楼,这时他了解到,厂区内的68名员工无人伤亡,但都被困在楼上。
王新直是68名员工中的一员,当时,他在公司的办公楼上看见大水冲来,场面恐怖,“竖起了1米多高的水墙”。后来,有人喊都往楼上走,60多人都跑上了办公楼4层的楼顶。
“物料桶被冲跑了!”有人喊。王新直挤在边沿往下看,原本堆在仓库内、装满原料重达180公斤的蓝桶变成了蓝色纸片一般,被迅速卷入水流之中。
8月1日,《法治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存放化工物料桶的仓库,原本东面用铁板密封,另外一面完全敞开,现在密封的铁板如纸片般折起,每个折起的缺口都塞满了玉米秆。可以想象,自东南方向涌来的大水掀起了铁板,巨大的冲力推着物料桶从敞开的一面滚出。
而据工人介绍,由于物料桶很快就会使用,平常就堆放在仓库内,并无装置固定。
对于仓库一边封闭,另一边敞开的设计,上述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高层说,“原来两边都是密封的,但政府部门说这不符合安全标准,就敞开了。”
政府规划化工企业埋下“雷”
永吉经济开发区地处吉林市饮用水源江段上游,选址不合理。且开发区内所有企业都是未批先建。化工企业布局河边的另一个考虑是“更方便地排放废水”
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仓库向“安全标准”敞开了大门,同时也向洪水敞开了大门。记者注意到,受灾厂区内砖砌的房屋普遍未倒塌,但铁板钢瓦搭成的仓库却难经考验。
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隔壁吉林众鑫集团的院内相当空旷,一位工作人员指着空地说,原来这里有仓库,如今都被夷为平地。
“谁会想到能出现这么大的洪水!”对于化工物料桶的固定存储问题,这位工作人员说。
据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介绍,创办于1993年的新亚强为非国有控股企业,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的专业厂商。而网络中关于吉林众鑫的介绍则是,国内最大三乙醇胺生产厂家,月产量1500吨。
但在周围百姓的眼中,两家企业并不受人待见。在化工企业建厂初期,就有周边村民不断发问:化工企业为何能建在离河如此之近的区域内?
两家化工企业距离松花江支流的温德河仅两百余米,温德河的这个区域距离松花江仅十几公里,而在温德河与松花江汇流处向北100米,则是吉林市第一水厂。
吉林并非没有沿河化工企业污染江河的事例。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5人死亡,约100吨含苯化合物流入松花江,并在十天后抵达哈尔滨,部分市民无法使用自来水。
那次松花江污染事件,至今仍让松花江流域的居民记忆犹新。
2006年10月13日,环保总局就曾在一次多部门的专项督察中通报,永吉经济开发区地处吉林市饮用水源江段上游,选址不合理。且开发区内所有企业都是未批先建。这其中自然包括化工企业。
随后,因存在未经审批企业擅自开工建设生产的环境污染隐患,及废水超标排放的情况,多家化工公司被责令停产处理,补办环评手续。
但“选址不合理”、“未批先建”的化工企业为何仍会出现在开发区内?
据知情人士透露,1990年末,吉林省政府在审批永吉县省级经济开发区时,将行业限定为“汽车部件、机械加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但在永吉县实际操作的招商引资中,化工企业赫然在目,政府为了发展GDP,并未充分考虑化工企业的规划,以至于为今天的“化工桶入江”埋下了最早的“雷”。
化工企业布局河边的另一个考虑是“更方便地排放废水”,持此种说法的谭春平曾经看到过化工企业把充满白沫的废水排往温德河中。这让他及村民们感到震惊。
排放第二天,“河里半米长的白鲢鱼死了不少”,“有化工厂的工人到河边来捡鱼的尸体,我猜他们是想消除影响”。
6年的担忧村民抗议无效
自开发区2004年建成第一座化工厂时,村民们担心近在咫尺的化工厂会危及生活,后来出现爆炸、废气污染。“每天都有村民到开发区管委会抗议,要求化工厂搬离。”但是,情况依旧。
孤榆树屯东北面靠山,西面靠温德河,南面接壤开发区,化工厂就处于南面不远处的高地。村民们担心,沿河的化工企业储存的化工原料终有一日会滚入河中,污染村子。
这种担心并非一日之忧,村中老人张长青说,自开发区在2004年建成第一座化工厂时,村民们担心近在咫尺的化工厂会危及生活,“每天都有村民到开发区管委会抗议,要求化工厂搬离”。
“抗议不但没有结果,到2009年初,开发区内的化工企业反而增加到了7家。”张长青说。
在村民看来,化工企业就是身旁的“定时炸弹”,不时有爆炸、起火的消息传到村里。
2009年3月的一天,晚8时左右,常彩兰听到屋外有消防车的声音,她向南边望去,天通红。第二天,邻居告诉她,新亚强生化公司失火了,起火原因是一名工人穿着含化纤成分的衣服,产生静电,引燃了化学品。
当时,由于害怕化学品泄漏随风刮到村里,孤榆树屯的村民还担忧了老一阵子。事后,新亚强被责令停产整改。
同年9月,张长青记得,一家化工企业突然发生了爆炸,虽然冲击并未波及厂外人士,但张长青听说企业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损害,爆炸事件更加重了村民们的忧虑。
除此之外,根据村民描述,多年来可罗列的事件包括:一早一晚不敢开窗,化工厂飘来的气味特别大;每到夏季,飘来的气体把长成1人来高的玉米都熏黄枯死;到河边喝过水的牛都死了……
村中稻田的水来自于泵站,此前泵站位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南面,地势较高。到2009年初,泵站被挪到了地势较低的污水处理厂北面,结果用此水的水稻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成碗口粗的水稻,却不结穗,颗粒无收。
2009年,孤榆树屯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据谭春平说,更换自来水管道,是因为地下水快不能喝了。在安装自来水管前,村里人饮用的都是地下水,“前两年,从井中打来的水浮着一层白沫,需要沉淀后才能喝,到2009年最为严重,泡沫达到了十几公分厚”。
为此,村民们曾到开发区、县、市、省、国家等各级政府部门反映情况,质问为何要把化工企业建到沿河的区域。
2008年12月,4个村民代表到国家环保总局(后升格为环保部)上访,环保总局立了案,并转到了吉林省环保部门。村民代表之一的张长青给省环保部门打电话,对方说,过两天就去检查。
“结果在来的前一天,化工厂都停产了,只有污水处理厂在工作。”张长青说,不久省环保部门让开发区内的化工厂限期整改,由县环保局出具书面文件,“但我们去找县环保局要书面文件,却一直没有答复”。
8月1日中午,谭春平回村清理东西。尚未被抢险队清理的村里到处都是泥,蓝桶随处散在泥中,有的还卡在了墙间,气味相当刺鼻。半小时后,谭春平嗓子哑了,还恶心、迷糊,他赶紧回到开发区中心小学,4楼救助站的大夫给了他一瓶维生素C,说“你这是化学品中毒,吃这个解毒”。
说话仍有些嘶哑的谭春平说,他这段时间“再也不敢回村了”。
对于沿江化工企业的布局沉疴,8月1日,副省长竺延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要问规划部门”,便马不停蹄赶赴另一个灾区现场。
(文中村民、工人均为化名)
■专家观点
“化工桶事件”曝企业重大管理缺失
法治周末记者 李亮 实习生 王昕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工专家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工企业不是必须建在近水的地方,因为它们并不是水电部门。这些化工企业近水是为了方便,即排污。
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行动,在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启动,结果显示,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吉林松花江污染事件,不仅揭开了吉林市化工产业规划短视的伤疤,也暴露出了整个中国重化工产业沿江布局的沉疴。
“永吉县这两家化工企业,是重点监督对象,绝不能疏忽。一定要考虑到居民用水、环境污染等各个方面的的问题。”这位化工专家说。
事实上,他认为,如果建在远离河道的地方,“化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弥补不便”。
该化工专家还强调,化工企业建在哪里需要规划部门的整体规划,与环保部门没有关系。
这位化工专家认为,这次事件不一定全是管理问题,但仍暴露出很大的管理缺失问题。他表示:“对化工企业必须要加强管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要狠抓。这是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
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侯艳芳看来,化工企业的选址非常重要。同时,她认为,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的化工桶外流,这并不是一起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件。
“企业的管理有问题。”侯艳芳说,这些化工物料桶应有专人看管,并且桶的放置也有相应的要求。
10、大连湾泄漏原油开始污染海滩 数万市民自发清污
来源:新民周刊 2010年08月04日 特约记者/冯志刚 特约摄影/江 河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4/120720824185.shtml
保卫大连海
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主任唐再林说:“几乎什么办法能想的都想到了,一切治污行动在进行,市民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保护大连。”对于结果,唐说“无法估量”。她分明看到港湾海面一层油污下,很多小鱼的尸体。她说,用生态灾难形容这次污染一点不为过。
停泊在厚度达一尺多深的黏稠油污中,李玉柱的小渔船不敢熄火,担心发动机停下来船会被黏住无法动弹。蔚蓝的大海,白色的浪花,几乎在一夜间变为黑色。靠海吃海一辈子的渔民李玉柱,已经认不出停靠了30年的渔港码头。
七旬的张翠秀婆婆响应环保志愿者号召,在社区理发店挨家挨户收集头发,用于吸附海岸的油脂,她和数万市民展开了一场全城收集头发吸油污的行动。
赵通那只从油污中救出的海鸥,还是死了。他将它埋葬在远处的沙滩上,希望它能永远面朝大海,凝望故乡。
在死亡海鸥旁,他和同事展开了一场沙滩除污行动,决心将“消失”的游客吸引回来。
一场油污,将大连的普通市民凝聚在一起,展开了一场除污保卫战——
动员
大连开发区渔政处16名工作人员的任务变了。“他们过来很和气,希望我们能帮忙”,张保季描述渔政人员态度时有些喜悦。
就在两个月前,因在禁渔期偷捕鱼,他被罚款2000元,还被没收了一张大网。他认为那时上门来的两名渔政人员就像“审判官”态度强硬。往年这时,他们的任务是巡逻海域防止渔民出海偷捕,轻则警告,重则罚款没收渔具。
“考虑到我们和渔民都比较熟络,让我们去做工作。”几乎是在一天内,在大连当地政府和渔政部门的联系下,800只渔船出海清理油污。
“大海也是你们的,政府出钱,你们出点力吧。”张保季至今还清晰地记着渔政人员的话。
“连价钱都没有提,感觉大海一旦污染生活都没了。”花费400元后,张保季请了两个“伙计帮手”,自己做起渔船船长,从政府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塑胶防水布,覆盖在渔船上出海了。
与事发地只隔着一个海湾,漂浮在港口海面上的石油厚度达一尺,丢下一块大石头,海面上只会出现一个小坑,根本看不到海水。因油层太厚小船不能到深海去,张保季最初只能在附近三四海里的海面上清理。他将船停下,趴在船舷上用瓢将油舀进渔船,载满后靠到大油船旁,用放下的吸泵吸到大船上。
第一天,早上9点出海到下午5点收工,3名工人捞起5船石油。结束后,张保季从政府人员手中领到了1500元补助。
第二天继续出海,他出事了。渔船的螺旋桨被厚重的石油层缠住,处理过程中,张保季的右手臂被转动的螺旋桨割出10多厘米长的口子。他在用柴油清洗伤口后,继续捞油。
如果不是这次油污,李玉柱还在上访,理由是他对自己的搬迁安置感觉吃了亏。他住的大渔沟屯位于辽东半岛大连湾东侧的西嘴处,是在建的号称东北亚最大的粮食中转储运工程——大连北良港所在地。从2005年开始,这个因深水而得名的渔湾正被建成6个大型深水泊位。
因不能再捕鱼,他在附近港口码头工地找了份杂工,维持生计,将邻居家废弃的院子改成了菜地,种上了黄瓜、西红柿,还插种了20多棵玉米。
63岁的村组长李本义找到他,在分房问题上李本义得罪了他。他认为之所以得不到公平对待,是李没帮自己“说话”。李本义在做了20多年小组长后,随着2007年的村民搬迁工作结束,他的村官生涯就此结束。
李本义希望李玉柱能驾驶渔船到事故现场鲇鱼湾(新港)去帮助清理油污。他一口应允了,原因是“事情归事情,大海也没得罪我”。
无奈
就在张保季和李玉柱在附近港湾清理油污时,姜屯人隋忠亮和妻子曲作针,在金石滩港湾忙着将150亩的海域养殖的夏夷贝、扇贝柱(带子)和海参等捞出出售。这些贝类水产养殖期为两年,今年正好是成熟期,“七八九”三个月是收获季节。
村里像他这样大规模养殖夏夷贝、扇贝柱(带子)等品种的农户只有4家,原因是这些贝类贵重,不好养。“养得再好,一阵大的风浪都会让你损失惨重,是要冒风险的。”隋忠亮无技术,靠每年花费9万元雇来的3个长工养殖,他只出资。
此前两天,他在政府号召下和长工分用两艘养殖船到污染海域捞浮油。但养殖场惊现的油污让他失去动力。“养殖场都保不住了,我不能破产吧!”他拒绝了政府支援的请求。
7月18日,油花子漫过围栏漂进了养殖场的海域,养殖场满家滩距离事发地50多海里。 “大片的油污附在海面上”,他和几个工人最先想的办法是,用喷水机将“油花”赶出自己的养殖区。
从早上7点多开始,全家和工人一起出动,接着波浪往外驱赶油污。“油块还好办,油花就难了。”当初的想法是,只要赶出自己的养殖海域就好。但耗费了半天时间后,油污不少反而多起来。随后“用毛毡和稻草吸附”,办法好但很快发现毛毡和稻草用完了。稀薄如纸的毛毡价格也从5元一米涨到了30元一米,“还买不到”。
他索性他将围栏拆开一个洞,让几艘在附近捞油的渔民进来帮忙捞浮油。“老婆担心水域面积大不好管,怕被偷,我说总比被浮油覆盖海鲜死亡好吧”,隋忠亮有些无奈。
苦涩
金石滩黄金海岸线的外海有很大的养殖面积,养殖户达50多家。开发区渔政处金姓工作人员证实,“情况还是很严重”。虽然政府出资花大力气想通过护栏,将扩散到海面上的油污阻止住限定在一定海域,但“情况不乐观”。
对于油污是否会污染养殖的海鲜,渔政工作人员表示,从短期来看情况不明显,原因是“即使有油层附着在水面上,养殖的海鲜都在一米深甚至更深的海面下,很难被污染”。但他又表示,油污封闭海面后,可能会造成养殖的海鲜贝类等死亡。
不时有养殖户希望渔政人员能为自己做主,证明一旦养殖的贝类等死亡,就应该是污染造成,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管不了”。
“你们代表政府给我们做个证吧!”许树双是大养殖户,有800亩的海域面积。他从黑龙江双城到这里通过养殖“淘金”。事发后,原本有8艘养殖船在帮着政府清理油污,但渔政工作人员的表态让他失望。
他也放下手头清理海面油的活计,处理自己的养殖场。“至少我要用相机将油污拍下来,那天真的有事了,怕他们不承认”。“但真正死亡了谁会管?”他有些无奈。
采访中他拒绝说出自己的名字,“千万不要说我的养殖场有油污,否则海鲜卖不出去,我就跳海了。”他半开玩笑,言语中多了些苦涩。
海鸥死了
徐德广驾驶着“金游览6号”旅游车,从金石滩轻轨站接客,然后送到黄金海岸线旅游区,5分钟距离,5元一位。“七八九”本是金石滩国际旅游风景区的旺季,也是徐德广一年中挣钱的黄金季节。挣得多少,只看这3个月的收获,就知道年景的好坏。
往年这段日子,他只需坐在广场外的车上,等着一拨拨的人群拥挤到车上抢位子,5排,每排3人,一趟车就能轻松到手75元。7月24日下午,他不得不直接到广场上拉客,三三两两的稀少的乘客,被出租车和马车拉走了一大半,一些游客则沿着路边散步,并不想坐车。“去年这个时候,每天能拉150到180人……”他很无奈,现在,生意还没有那时一半好。
“海滩都是油污,谁会来?”一个来自吉林的大妈向他抱怨:咋就是这个样子呢,早知道不该来。婆婆是一个老年旅游团,为不能下海游泳的事还给导游吵了起来,让旅行社“赔偿损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1、大连漏油“后遗症”
来源:科学时报2010年08月04日王玲 贾鹤鹏
http://news.qq.com/a/20100804/000729.htm
[导读]尽管海上清污告一段落,但从应对原油泄漏到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直到生态恢复,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尽管中石油在大连的输油管道发生爆炸泄漏事故已经过去10多天,前期的清污已经告一段落,但这一事故造成的影响远未结束,从应对原油泄漏到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直到生态恢复,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更有专家表示,从漏油事件的应对到环境评估中体现出的能力不足,折射出中国科研单位之间的隔阂和体制的缺陷。
原因待查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和公安部的通报,事故原因初步调查显示,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在暂停卸油后仍继续注入,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
含硫量较高的原油不仅会影响原油的出油率,同时也会对原油的存储设备和加工设备产生腐蚀。脱硫剂的加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状况。
但是,含有强氧化剂的脱硫剂也有其危险的一面,若不能精确控制脱硫剂的注入时间和速度等各种工艺参数,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事故。
目前,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原油脱硫剂在卸油暂停后继续注入,还不得而知。但有石油科研人员表示,脱硫过程中对于原油管道中原油的流动状况的实时自动监测和快速反应,从而避免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的不当使用,当是企业亟需补上的一课。
环境与健康影响
清污不易,环境评估和恢复更难。
在大连输油管道爆炸进而引起原油泄漏之后,大连市政府紧急调集各方力量参与清污。不少媒体的报道称参与清污的渔民每天甚至可以赚到上万元。而为了清污的投入,据估计可能达到10亿元。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先芝告诉《科学新闻》,原油成分复杂,既包含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多环芳烃,也有很多活性程度高、相当不稳定的化合物。POPs不仅难以降解,还有致畸致癌作用。
大面积漏油既会引起急性伤害,比如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死亡,也有POPs等对环境和健康造成长期的威胁。而了解各种原油化合物在环境中的长期变化和降解及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则相当困难。
在清污过程中,大部分渔民和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们的身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也没人能说得清。有专家建议说,需要对清污人员进行长期的健康监测。
清污挑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非告诉《科学新闻》,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引发部分原油泄漏入海是中国海洋石油污染事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事故。对于大连市来说,原油清污的能力仅有200吨,而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溢油达到了1500吨,远远超出了大连市的清污能力范围。
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由于经验和准备不足,清污伊始,主要依靠吸油毡吸油和其他几种相对原始的方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对于清理碎油,吸油毡是比较有效的方式,而对于原油刚刚泄漏所造成的海面厚层油污,吸油船是最为有效的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大量的原油,应该用于原油清除的初始阶段。
随着事态的发展,大连漏油事件的污染面积也一再出现变化,从几十平方公里到150平方公里,还有261平方公里的报道。为了考察这一事件对于周边海域的真正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7月23日也派出了一队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在距离溢油点5海里(1海里=1.852公里)到4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于非是这支小分队的负责人之一。据他介绍,调查初步结果表明大连近海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叶绿素、温度、盐度等要素与溢油前的海域环境没有明显改变,目前的现场调查还没有发现溢油污染对调查海域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他们还会继续对这一区域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等方面的监测,对溢油可能的扩散路径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报。
即使是海面上的油污已经清理完成,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仍然考验着大连海域的生态环境:油污已经渗透到海岸沙滩下面至少30厘米深的区域。有消息指出,大连市计划将受到污染的海岸沙子全部清除更换,可以想见工作量的巨大,耗资不菲。
环境恢复难题
但即便把沙子全部换掉,仍然不能算完,附着在礁石缝隙里的原油也会随着海浪的冲刷造成海面的再次污染。于非认为漏油事件对于环境的影响很难评估,初步估计大连溢油点附近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恢复。
不仅仅是中国,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成熟的漏油事件环境影响评估经验,对于如何修复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也尚处在摸索阶段。
在二十年以前,人们对于海上漏油污染的认识停留在它对生态环境的最初几个星期的急性伤害方面。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以及检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渐渐发现,表面上重新恢复的生物种群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完全恢复。
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公司“埃克森·阿尔迪兹”号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看起来曾经重创海洋的油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科学家仍然在水獭等动物的肝脏中发现了原油所包含的石油烃等有害成分。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造成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事故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海鸟死亡和其他动物的失踪。为了清除石油对于该地区湿地的污染,政府动用推土机和拖拉机铲除了湿地表层近20英寸的沉积物,同时引入更多的海水以期净化湿地。
然而事与愿违,时间过去十年多后,那些没有被清理过的区域植被已经恢复,那些被清理过的湿地反而有40%没能恢复。
无独有偶,在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漏油事故后,清污人员采用高压热水来清洗被油污浸过的海岸。但是,科学家最终发现在用水清洗过的海岸,蛤蚌和其他的生物恢复得要比那些没有清洗过的污染海岸慢得多。
部门隔阂
大连漏油事故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在突发性灾害应急研究方面的不足。于非表示,中国的海洋溢油的立体监测系统和相关的海域环境保障预警工作尚不完善,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研究严重不足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尽管像这次大连事件一样严重的漏油事故此前在中国没有发生过,但小规模的漏油事件不断。据一项研究援引的一份报告显示,1973~2003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船舶漏油事故2353起,平均每3天半发生一起。然而,《科学新闻》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来自中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有关漏油后环境影响的中英文论文少之又少,有关漏油后长期生态影响的研究则一篇没有。
“环境部门的科研机构和海洋部门的环境机构主要关心的是迅速解决问题,而中科院和大学要进行(原油泄漏后)生态影响的研究又条件不足。” 彭先芝告诉《科学新闻》。
彭先芝表示,基础科研部门的科学家在这类事件中,很难拿到样品,而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研究又缺乏经费。“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要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漏油这类事故的环境研究很难达到这个级别,此外,自然基金和基础科研机构的研究资金都要提前申请,也无法应对这类突发事故。”她说。
环境和海洋部门倒是有这类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隔阂,这类资金支持又很难为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所用。彭先芝说,“总之,处处都是gap(隔阂)。”
此外,中国的环境监管和赔偿机制也存在缺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中国在海洋环境研究的投资较少,监测设备和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在赔偿方面,由于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无论是直接受害人的经济损失,还是污染导致的间接损失,目前都无法从行政罚款中得到全额赔偿。
12、紫金矿业:以污染为代价的低成本效益
来源:国家财经周刊2010年08月03日 宋清华
http://green.sina.com.cn/2010-08-03/155720817044.shtml
一场环保危机将国内最大黄金企业紫金矿业多年来低成本、高污染的破坏性经营模式,暴露在公众面前
一群死鱼暴露了紫金矿业(601899.SH;02899.HK)。
7月4日,福建上杭县下都乡渔民发现大批死鱼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紫金山又在排毒水”。
“毒水”是渔民对紫金矿业采矿过程中所产生废水的称呼。汀江渔民经常因为“毒水”遭遇死鱼现象,只是紫金矿业从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
如此大规模的死鱼出现引起了渔民的愤慨,问题当即被反映至当地政府。据渔民回忆,当时死鱼水域的水质明显呈绿色。
7月12日,紫金矿业废水污染汀江流域的消息被证实,仅汀江流域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即达378万斤;同日紫金矿业紧急停牌,公告了9天前的废水泄漏事故——紫金山铜矿湿法厂9100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
这正是汀江死鱼及水质变绿的原因,也是紫金矿业第一次公开承认污染问题。自此,紫金矿业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政府部门紧急介入,环保部、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证监局等调查组随即赶到。
环保部会同福建环保厅、龙岩市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最后认定,此次事件是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因在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
责任追究迅速推进。福建省政府责令龙岩市环保局长辞职、上杭县县长停职检查。此前,上杭县政府也对县环保局局长、经贸局局长给予停职等处罚。上杭县公安局还刑事拘留了肇事铜矿湿法厂厂长、副厂长及环保车间主任3人。
以上所有处罚措施、环保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及处理意见都仅限于此次突发事故。
而在此前,居住当地的上杭人,已10余年不敢喝自来水(水源来自汀江紫金山下游)。
多年来,上杭人仅买水一项费用累计支出便在亿元以上,因环境污染转产的下都乡渔民每年损失2000万元以上。
环保事件的背后,是紫金矿业赖以快速增长的“低成本采矿模式”——紫金矿业依靠当地政府支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采矿模式,屡次受到外界质疑甚至遭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案调查,却均涉险过关。
事故之前
根据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紫金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污水顺排洪洞流入汀江,是造成此次严重污染的主因。
实际上,这样的排洪洞还有很多。据曾在紫金矿业工作多年的一名工人介绍,紫金矿业依山建了很多排洪道,通往汀江388大坝、389大坝……415大坝。
多年来,紫金矿业就是通过这些排洪洞排放污水。
知情的行业人士说,紫金矿业湿法炼铜也有循环利用和环保设施,但系统并不能利用所有废水,而最后阶段积累的不能循环再利用的废水需要较高的处理成本。因此,紫金矿业会不定期通过排洪道排泄废水;而在暴雨天气,系统不能承受的废水会更多排放。这也是汀江每次大规模死鱼事件大都发生在暴雨过后的原因。
坊间流传,汀江水系的鱼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高铜环境能力,体内铜离子严重超标;尽管上杭人很少吃当地鱼,但在当地著名的肿瘤医院——梅县黄堂医院,不少病人来自上杭。
上述现象虽并无权威统计数据,也无医学证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下都乡渔民手中的水质监测报告是他们强有力的证据——由于渔民担心上杭政府不承认监测水质来源,便设法使上杭水产局签字密封后,到广东化验。2010年6月份的一次水质化验结果显示,铜离子超标5倍。而上杭政府部门屡次拿出水质检测报告显示水质正常。
就是这片“水质正常的水域”,给上杭的渔业养殖户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死鱼损失,这样的情况让渔民心有不甘,多次向政府上访。
6月23日百名渔民的集体上访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成功,所有死鱼获得赔偿。但紫金矿业方面并不承认死鱼与“毒水”有关,赔偿事宜也是政府代为出面。
6月29日,下都乡渔民手中拿到了一个盖有“上杭县人民政府”印章的通告,“建议棉花滩库区上杭段网箱养殖户转产”。
“实际上是强迫转产。”渔民说,因为通知后明确表示“不转产的养殖户今后造成的一切损失自负”。
“强迫转产”事件发生在7月3日“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前一周左右,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鱼类对铜离子的敏感程度是人类的10倍,紫金矿业每次排放废水都会被鱼类及时“发现”。为了解除“鱼”这个天然污染检测器,紫金矿业和上杭县政府联手做出了转产的安排。
低成本真相
肇事铜矿位于紫金山脉一隅,是紫金山金铜矿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紫金矿业的主要经营资产。紫金山“上金下铜”,伴随着金矿逐渐枯竭的风险,铜矿逐渐成为紫金矿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2009年紫金矿业集团产铜8.48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8%;铜矿业务收入占比10.75%,利润占比已达21.52%。当时全球铜市场震荡下行,紫金矿业铜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但对集团利润贡献并无影响。分析人士说这主要取决于紫金矿业的成本控制。
紫金矿业的整体采矿成本控制均好于国内同行。其黄金矿的开采成本不但低于中国黄金、山东黄金等国内黄金公司,也好于国际五大黄金生产商。
矿产资源并无优势的紫金矿业,何以达到最低的采矿成本?紫金矿业对外宣称低成本源于拥有的技术。紫金矿业说,公司所拥有的堆浸选冶技术、湿法冶金工艺等100多项专有技术和11项专利技术,给紫金矿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对突发污染事件的深入调查,紫金矿业的低成本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紫金矿业宣称的所谓技术,始于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大胆采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这一方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意味着严重污染的产生。虽然后来堆浸技术、湿法工艺在流程上成功打通并成为国家支持技术,但整个系统依然做不到全封闭、无污染,尤其是循环利用系统不能消化所有废水。
上述紫金矿业员工说,对生产中系统循环利用不能完全消化的、后期处理困难的废水(污染水),紫金矿业的做法是将其直接排往汀江。而如果按环保标准对这些污染水进行处理,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这种破坏性的污水排放,正是紫金矿业低成本开发的根源。
知情人士介绍,这种行为并非仅存在于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在紫金矿业金矿开采中也同样存在。自1993年紫金矿业开始在上杭紫金山开采金矿以来,紫金矿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就没有停止过。上杭百姓在铜矿湿法厂动工之前就不再饮用来源于汀江的自来水,渔民在此期间时有发现死鱼现象。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邹兴说,“湿法工艺、堆浸技术的缺点是效率比较低。”他介绍,堆浸、湿法适用于低品位矿产开采,但效率太低,采用此法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其无法在全球矿业推广的原因。
当地矿业从业者认为,对于低品位矿的开采,加上高污染的排放,正是紫金矿业低成本利润的来源。
在低成本采矿模式下,紫金矿业快速增长——原本需要高投入消化的污染问题,在破坏性的生产模式下变成了成本优势。这让紫金矿业敢于进入更多在竞争对手眼中无利可图的低品味矿开发领域。
随着紫金矿业可开采矿产品位的不断降低,紫金山铜金矿的可开采矿产储量也不断增多。紫金山因此被称为国内最大单体黄金矿山,紫金矿业也成为中国最大黄金企业。
一个A股、H股同时上市的明星公众公司,何以10余年来以此模式存在并发展?
紫金矿业并非没有受到外来质疑、检查;当地百姓、离休老干部也曾屡次上访,但这一切对紫金矿业的质疑,都在当地政府的斡旋下被推在一边。
上杭县国资委是紫金矿业第一大股东,上杭县政界与紫金矿业管理层之间的通道顺畅。上述知情人士说,上杭政府各部门干部在紫金矿业任职、挂职的大有人在,目前也不少于20人,每人可以领取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
已经被公之于众的典型代表是现任武平县副县长郑锦兴。2006年8月从上杭县副县长位置辞职后,郑即到紫金矿业任监事;2009年6月,在获得紫金矿业100万股份后,郑离开紫金矿业,回归仕途。
困顿时刻
此次肇事铜矿湿法厂在2009年9月曾收到福建省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据上述紫金矿业知情员工介绍,当时环保部门检查时发现紫金矿业排放大量超标污水到汀江,随即给出了整改要求。
但直至此次突发事故,一年前要求的整改并未完成。
除此之外,2008年紫金矿业接受上市环保审查时,被勒令停产整顿的5家下属公司,直到2010年5月环保部再次核查,整改仍未完成。
2010年5月,环保部发文批评了包括紫金矿业在内的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公司,称紫金矿业7家下属子公司存在不同类型的环保问题。
知情人士说,紫金矿业所有环保问题都与其低成本经营模式有关,而在上杭之外,陈景河亦擅长经营政府关系,这也是其屡犯不改的本钱所在。
如果没有此次突发事故,陈景河或许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遭到通报后,陈景河还公开表示“很意外”;在事故前一周,当地政府还在主导渔民转产事宜,希望解除“天然检测器”。
这场大雨引发的废水泄漏事故打乱了陈景河的计划,也首次让他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事故之后,陈景河仅有的一次公开露面身形憔悴,称公司遇到了巨大困难,“影响10年难以消除”;抵挡在前线的总裁罗映南“心情沉重”,董秘郑于强担心“对海外收购的潜在影响难以估量”;其他高层同样表达紫金矿业正在遭受巨大创伤,而他们自称已开始反思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外界不会因为紫金矿业的反思而结束对其追究。调查与处罚之后,关注点已不再是此次突发事件本身,而是还有多少矿山采用这种开采模式并存在这种潜在风险。
紫金矿业没有正面回应外界的此种担忧。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说没有心情关心铜矿湿法厂事件以外的事情;董秘郑于强强调,其他矿山采用的是区别于湿法、堆浸的传统工艺;其矿冶院一名研究人员认为工艺本身并无问题。
这显然是紫金矿业最为困顿的时刻。在国内经营模式正在遭受颠覆的同时,紫金矿业海外扩张也正面临巨大困难。
7月9日,紫金矿业正在准备公告湿法厂污染事件之时,紫金矿业最需要成功的一次海外收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Indophil)也宣告流产。
倘完成此次收购,紫金矿业将使其金矿、铜矿储量分别增加31%和57%,铜矿储量将居中国首位,并有效延续紫金山枯竭后的发展。
鉴于国内矿山的激烈竞争,以及央企、国企在国内矿山争夺中的天然优势,紫金矿业于2005年开始把未来发展重心放在海外。
在确定海外战略6年后,紫金矿业发现海外扩张同样没有优势。紫金矿业公告表示放弃收购是“要约收购若干先决条件尚未完成”,但拒绝进一步解释。
据记者调查,直至2010年6月25日,紫金矿业决定放弃收购,其申报程序仅走到福建省外经贸局。
2010年的另一海外收购也正面临难产,不过原因不同——此次阻挠因素主要是刚果政府。
污染事件之后,紫金矿业担心未来的收购将有更多不确定性。
紫金矿业2009年总收入209.56亿元,净利润34.47亿元;两市最高市值超过千亿,并曾入选全球市值500强。
海外收购失败和污染事件,对紫金矿业影响巨大。放弃收购后,紫金矿业(A股601899)一周累计跌幅达到18%;污染事件后,紫金矿业A股、H股缩水10%以上……
经营困境之外,陈景河可能要面临司法惩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史际春认为,一旦认定其故意排放污水并造成严重损害,企业负责人涉嫌违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将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13、王令:紫金矿业与中石油缘何不提赔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8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8-04/074520821939.shtml
距7月3日紫金矿业污染泄漏已一个月。在最近半个月与紫金矿业相关的消息里,除了被拿下的相关责任人级别越来越高外,基本不涉及实质性内容,包括对环境整治的花费和对受损民众的赔偿等。(《北京晨报》8月3日)
与此相仿,针对大连管道爆炸事故,中石油方面已按“承包商事故”的口径进行内部通报,表明或仅对本次事故负次要责任。而记者在按登记地址寻访承包商时,所在地工作人员均表示未听说过这家公司。(东方网8月3日)
两起造成当地生态严重污染的重大事故,事发都已有很长时间,但无论是紫金矿业还是中石油,都在百般推脱自己的责任:紫金矿业通过声明,把事故责任由“天灾”变为“人祸”,于是只见相关官员一个接一个下台,但紫金矿业毫发无损,更不用提赔偿了。至于中石油,一句轻飘飘的“负次要责任”,几乎将自己推得一干二净,而负主要责任的承包公司又根本找不到人,赔偿自然也无从谈起。
于是乎,两家企业在上杭和大连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污染损失,当地生态环境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恶化,现在依然无法预期,然而造成污染的两家企业却都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千方百计地玩文字游戏,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己的责任与赔偿。如果考虑到在2005年的吉林松花江污染事故中,中石油方面同样没有进行任何赔偿,仅仅付给当地政府500万元,并向当时的环保总局缴纳了100万元罚款,便将此事不了了之,那指望中石油或紫金矿业对污染事故进行赔偿,无疑有些类似于纸上谈兵。
而同样的事故发生在国外,则大不相同:BP公司租赁的钻井平台在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爆炸后,美国政府就要求BP出资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何以BP逃脱不了赔偿责任,而中石油与紫金矿业却已经几乎逃出重罚?我想,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国家缺乏一个针对造成重大污染之后该如何赔偿的法律。仅靠国家环保部来开罚单,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诉讼,无疑让中石油与紫金矿业这样的污染大户暗自窃喜。
正是因为制度缝隙依旧,使得中石油与紫金矿业即使面临所有媒体指责,也依然敢玩太极推手,也依然敢只字不提赔偿金额。法律的缺位,让松花江流域与上杭地区受到污染影响的百姓,只能接受污染,却索赔无门。
这样一个只污染不赔偿的结局,显然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具体到紫金矿业与中石油两大企业造成的污染事例,身为国内标志性国企的中石油,无论如何应展示出自己身上背负的社会责任感,对造成的重大污染有所担当。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钻制度的空子,以此将自己的损失减到最小。
14、紫金矿业何以敢如此漠视法律?
来源: 南方网 2010-08-04
http://opinion.southcn.com/o/2010-08/04/content_14467246.htm
目前距离7月3日紫金矿业污染泄漏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来,紫金矿业与媒体和公众玩起了捉迷藏,前后矛盾、漏洞百出的表态比比皆是,还总是能通过各种方式将舆论带沟里去。一个月的辩论丝毫未能让事件中的疑点更加清晰,反倒是陆续出现的“封口门”等事件将严肃的反思和治理污染拖向娱乐化和“快消化”的深渊。(《北京晨报》8月3日)
早在事件发生后,就有“血本无归”的渔业养殖户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解决赔偿事宜,相关法律专家也表示,根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紫金矿业应对受损渔民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损失应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确定,当地政府的先期收购并不能免除紫金矿业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只能视为对渔民损失的先期部分补偿。然而,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紫金矿业及相关部门依然未对赔偿事宜、污染物中是否含有高危物质(如六价铬)、是否致癌等实质性内容提出任何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在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暗中运作下,紫金矿业股价不跌反涨,甚至比出事前的股价还高。
这显然与公众及受损养殖户的期待相去甚远,更与此前同样发生了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事故相差迥异:英国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起火后,短短三天时间,海岸警卫队即介入调查并称“有原油泄漏”,随后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对此负责,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谴责并成立总统委员会彻查。在如此及时和公开的专业信息公布下,民众和政府能时刻关注事件的权威进展并据此积极维权。目前,英国石油公司除了支付自己清理油污和解决漏油事故的几十亿美元之外,还要为美国政府数亿美元清理油污的费用买单,并已支付了超过2.3亿美元的赔偿。而且,由于众多居民和渔民要求起诉,英国石油公司不得不设立一个高达200亿美元的专项赔付基金。这不仅仅是相关法规的完善的表现,更是相关部门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污染等各种事件的表现。
在紫金矿业事件上,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规不可谓不严格的完善,但多个相关职能部门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是站在民众及事件本身来解决问题,完全是站在紫金矿业一方忽悠、搪塞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背后,一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企业此后继续为当地纳税的高额税金;二是紫金矿业本身就是一个当地“退休高官俱乐部”:该县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显然,在一些地方官员“离职不离权威”的官员场潜规则情况下,不提赔偿的紫金矿业在舆论争议及各种危机中显得越来越“牛”:法律法规被虚置,“血本无归”的渔业养殖户的权益被漠视,各种反思和治理污染事宜被娱乐化和“快消化”,紫金矿业股价不跌反涨,甚至比出事前的股价还高……
显然,对于如此一个影响深远而又被举国关注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却出现这样的现实,实在是一个包括环保法、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基层被严重漠视的标本,更是环境污染事件没有被彻底解决却被“快消化”的典型。损害的是当地的环境,是相关百姓及养殖户的利益,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当媒体的又一次报道再一次直指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一次媒体的炮轰是不是再一次被娱乐化和“快消化”。公众在拭目以待,法律在期待回归“严肃”。(编辑:东雪)
15、“紫金矿业污染泄漏事件”岂能不了了之?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0-08-04
http://finance.21cn.com/rdpl/sh/2010/08/04/7711304.shtml
摘要:比起BP,紫金矿业幸福得令人发指。
目前距离紫金矿业污染泄漏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来,紫金矿业与媒体和公众玩起了捉迷藏,在最近半个月紫金矿业相关的消息里,除了被拿下的相关责任人级别越来越高之外,基本上不涉及实质内容,包括对环境整治的花费和对受损民众的赔偿等。(8月3日 《北京晨报》)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还在看墨西哥湾漏油热闹的时候,相似的事情也在我们身边发生。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下属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大量酸性废水外渗,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造成汀江流域出现大量死鱼,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
冷眼看紫金矿业污染泄漏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处理方式,我们也觉得似曾相识。从一开始的有意瞒报,到相关企业领导宣称污染物“无毒”,事件属于“天灾”,再到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后,几位事故责任人“浮出水面”,从始至终紫金矿业唯一的想法就是推卸责任。一个月内,社会大众既没有听到紫金矿业高层的诚恳致歉,也没有看到企业公布对环境整治的花费和对受损民众的赔偿。
正如有评论指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BP公司不仅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谴责,并花费了200亿美元建立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赔偿基金,而且公司股价持续下跌,掌门人黯然下台,甚至传出公司要被中石油收购的消息。而紫金矿业的股票不降反生,让人惊愕。
同样造成的环境危机,BP遭受严厉制裁,紫金矿业却依然逍遥自在。一方面,这跟我国法律针对企业环境污染的处罚,往往显得过于“温柔”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在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灾难总是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每每叫喊着“一查到底”,却一查就杳无音信了。
另一方面,紫金矿业这样的上市企业缺乏对社会的信托责任。虽然,这个企业以“矿业立企,报国惠民”为宗旨,曾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企业面对危机时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瞒报消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默不作声,期待问题不了了之。试问,这样的企业谈何“报国惠民”?
也许有人认为,紫金矿业是当地的缴税大户,应当从轻处理。但如果不给紫金矿业以“切肤之痛”,其他像紫金矿业的企业就不会感同深受,老百姓、投资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保障。瞒报、推诿、沉默为的是不了了之,如果我们掩耳盗铃、讳疾忌医,那么此类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16、环保部通报汛期环境事件 迟漏瞒谎报信息将究责
来源:法制日报2010-08-04 郄建荣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0886288_1.shtml
环境保护部近日通报了多起汛期环境事件。环境保护部通知各地,要严格信息报送程序,确保信息报送的时效性、程序的规范性和要素的齐全性,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进入汛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降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由此而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水环境安全。
为此,环境保护部通报了几起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吉林省永吉县危化品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事件、江西驰邦药业有限公司原料桶被洪水冲入赣江事件、杭州千岛湖矿产品有限公司尾矿库泄漏事件以及陕西商洛柞水县凤侨公司尾矿库泄漏事件等。环境保护部称,除吉林省永吉县危化品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事件仍在处置过程中,未对松花江水质造成污染外,其他几起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未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环境保护部强调,不得迟、漏、瞒、谎报信息。各地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预案的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及举报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17、我国重要湿地90%受到人为活动威胁 30%盲目开垦
来源:科学时报 2010年08月04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04/n273977629.shtml
记者近日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获悉,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口增加、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我国近90%的重要湿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威胁,其中30%面临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26%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24%面临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已经超过其他生态系统,湿地功能下降。
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源补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科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历史较短、学科体系不够健全。与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相比,虽然某些方面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广西科学院、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将于11月10日~12日在广西北海市联合主办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
会议将围绕2010年世界湿地日“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主题,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恢复及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方法和湿地生态过程及其作用机制,辨析自然及人为因子驱动力的协同作用及其耦合关系,以提高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水平及综合管理能力。(贺根生)
18、三峡水库今年或仍将提前蓄水
来源:财新网 2010-08-03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8/t20100803_320871.html
三峡水库2010年实验性蓄水方案,现正处在各部门会商和征求意见阶段,根据上报的初步方案,今年三峡水库的蓄水时间可能还将提前。
按最初的设计,三峡水库每年自10月1日开始蓄水。但是综合气候、长江上游径流量偏少等因素,以及长江上中下游各省市和各部门的利益,自2008年试验性蓄水起,三峡水库蓄水时间年年提前。2008年蓄水时间是9月28日,2009年蓄水时间是9月15日,今年蓄水时间可能是9月10日。
有关三峡水库的蓄水时间,曾有很大争议。考虑到三峡水库的防洪和汛后走沙问题,有关方面曾提出三套基本方案,包括:提前蓄水,即在10月1日前的汛末就进行蓄水;按正常时间蓄水,即10月1日蓄水;推迟蓄水,即10月1日后蓄水。
防洪是三峡水库的首要功能,而汛后走沙的问题,则关系到三峡水库的使用寿命,都至关重要。通常而言,蓄水的时间越是提前,就越不利于防洪和汛后走沙。为解决三蛱工程变动回水区的泥沙问题,有关方面曾提出推迟蓄水方案。按照当初的计算,正常蓄水时,水库将运行9O至100年,库区淤积基本达到平衡;而提前蓄水天数越多,淤积平衡的时间越早。
但是,随着三峡水库的运行,发现上面两个问题,都与当初的设想存在差异。首先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上游流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径流总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逐步加快下降状态,每年9、10月份三峡来水减少。
在1991年至2006年的16年里,抵达三峡坝址的平均来水量,较1951年至1990年系列均值分别较少了18.4%和14.9%。尤其是最近十年10月份的平均流量,减速呈现加剧态势。
在来水减少的情况下,按照原蓄水方案,三峡水库的蓄满率将大大降低。而就汛后走沙问题,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针对不同的起蓄时间,计算了提前蓄水对泥沙淤积的影响,发现因为上游的水库建设等原因,各提前方案水库淤积总量比原方案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量有限。
就防洪安全而言,有关方面表示,9月发生“千年一遇”洪水,约等于全年发生“20年一遇”洪水。通过调洪演算,在9月10日蓄水,三峡水库最高调洪水位不超过175米,可以保证防洪安全。
19、暴雨致河道残留矿渣冲入 千岛湖再遇水质污染威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8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04/2444966.shtml
继7月16日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铅锌矿场尾矿发生塌方,部分污水泄露并流入千岛湖支流对千岛湖水质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后,上周五(7月30日),浙江淳安县梓桐镇再度普降暴雨,半小时降雨量达到10毫米以上。受此影响,梓桐镇的千岛湖支流河水水位上涨,河道中的残留矿渣也被冲进河水中。《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当地部分居民的鸭子喝了河中的水后,开始出现腹泻、走路和站立不稳等状况,部分死亡。目前淳安县公安局法医已将死去鸭子的鸭肫取走,进行检查化验,看是否与残留矿渣引起的水质污染有关。
家住梓桐镇河边的黄全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家共养了30只鸭子,已经先后死去了7只。淳安县公安局法医已经到他家取走了3只死去鸭子的鸭肫,以确定是否受水质污染所致。梓桐镇政府值班领导表示,鸭子死亡是否与水质有关,要相关部门鉴定后才能确定。
黄全明说,千岛湖矿产品公司已经开了好些年,他家门口的河流水质一年比一年差,之前因水质问题已经死了30多只鸭子,镇政府也曾赔了300多块钱。但最近尾矿库矿渣泄漏事故导致的鸭子死亡后,他向镇政府求助赔偿,被答复称“赔偿款已经用完”。
淳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洪善富早些时候告诉记者,淳安县将对三联村到千岛湖的河道进行清理,将残余的矿渣给清理出来,同时计划增修拦水坝,以避免矿渣直接流向千岛湖方向的下游。
梓桐镇政府党政综合办杨俊明对记者表示,该条河流的可见矿渣均已清理完毕,水里面的不可见矿渣,则需要技术处理。他说,从尾矿库山上流下来的溪水,目前已经全部从新搭建的管道直接流向山下面。为避免突发意外发生,尾矿库上的抽水泵仍然放在上面,以应急之用。
除此之外,还将修建两个沉降池,采用水循环系统,使尾矿库的水循环利用。对于原先设计的“从山间打一个洞”的方案也将进行修补,“过几天尾矿库设计专家将要到达现场,会修缮这一设计方案。”
杨俊明透露,千岛湖矿产品公司目前仍处在停业整顿阶段。淳安县政府也有明确的指令,不再批准新的冼矿公司和设立尾矿库,“尾矿库也迟早会被关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主任朴英雨7月29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危及到环境问题的企业,政府必须制定一个比污染企业利润更高的罚款金额,才能有效制止其环境污染的再继续。朴英雨说,现实的情况是,尽管政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罚款的措施,但环境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那是因为罚款的额度不够”。(伍承波)
20、广东陆丰大安自来水锰超标12倍 污染来源尚不明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425.html
告知书
“各用水户:关于大安自来水厂水质情况,现根据市防疫部门化验,目前水质未能达标,请各用户暂停饮食自来水。现正在设法改进,待改进后告知用户。”
自来水报告
大安自来水厂厂长陈波向记者出示了一份8月2日由陆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厂出厂水和末梢水锰均为1.2mg/L,出水厂细菌总数为230cfu/mL。
2007年由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锰含量为0.1mg/L,而大安水厂自来水的锰含量为1.2mg/L,是国标的12倍。
本报陆丰讯 (记者陈正新 通讯员余远开摄影报道)前日,汕尾陆丰市大安镇自来水厂张贴停水公告。防疫部门抽检自来水样显示,这个向小镇过万人提供自来水的水厂抽检水样锰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2倍!
该自来水厂取水点位于汕尾漯河的中下游地区。本报记者在当地采访获悉,政府部门在获悉水质报告结果当天就立即展开工作积极应对,环保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群众:
家中水桶有黑色沉淀
“我们的自来水锰超标了”,大安镇居民王先生对记者说,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他带记者到家中,展示了家中在前几天接自来水的水桶等器具。记者看到,水桶底部和内壁,均有黑色的不明沉淀物。
大安自来水厂,建在漯河边上。自来水取水点,就在水厂的下方河道内。这个自来水厂水样由陆丰市卫生防疫部门每月采样一次,再随后发布检测结果。
应对:
政府迅速寻找第二水源
“8月2日,最新一期的自来水水质书面报告还没有出来,在接到防疫部门电话告知后,我们第一时间就立即布置应对。”陆丰市大安镇镇长黄震宇介绍称,街头上张贴的《告知书》是镇政府要求自来水厂发布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发布是为了防止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可能的伤害。
“水体中锰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属于紧急事件。”大安镇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贴出通知是为了让民众暂时避免饮用自来水。这种通知第一次出现在小镇街头,所以有些群众开始抢购桶装纯净水等物品。前日,当地镇政府已经责成派出所、工商部门上街控制哄抬物价等行为。
而昨日,当水质书面报告出来后,大安镇政府立即召开了专门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开始去寻找第二水源”,黄震宇镇长介绍说,目前已经对附近的一处水厂进行了水质抽检,抽检结果最快在今日出来,“如果合适饮用立即铺设水管引水过来”。
记者了解到,大安水厂抽检水体锰超标的事件也引起了陆丰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环保等相关部门已经抵达大安镇,对污染原因进行分析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官方尚未发布调查结果。
锰是地壳中较为丰富的元素之一,常和铁结合在一起。由于锰较难氧化,地面水和地下水中锰的质量浓度可以达到每升几毫克。
超标危害:高浓度锰有毒性,锰主要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出现颓废、肌张力增加、震颤和智力减退等中毒症状,但还未达到此水平时根据味道就需对水进行处理了。当锰的质量浓度超过0.1mg/L,会使饮用水发出令人不快的味道,并使器皿和洗涤的衣服着色。如果溶液中锰的化合物被氧化,会形成沉淀,造成结垢。当锰的质量浓度超过0.02mg/L,就会在水管内壁形成一层被覆物,并随水流流出,造成黑色沉淀。
21、中国科协调查: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影响已显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8月04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804/n273979159.shtml
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
“气候变化不仅加剧土壤盐渍化危害,也影响到农业的水资源分配。”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恢复和重建退化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合理分配水资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宁夏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展开了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作物病虫害、土壤理化性质、农业水资源等方面影响的广泛研究。
这项调查结果题为“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分及其灌水量的影响”。据项目负责人宁夏大学肖国举博士介绍,随着全球变暖,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全盐含量成明显的增加趋势。
调查人员发现,1973~2008年间,土壤盐分和年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宁夏引黄灌区在伴随年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土壤全盐含量成明显的增加趋势。近35年来,轻盐化土壤、中盐化土壤和重盐化土壤全盐分别增加了0.08、0.13和0.19克/千克。
调查显示,当温度增加0.5~3.0℃时,宁夏引黄灌区轻盐化土壤、中盐化土壤和重盐化土壤所需的灌水量分别增加8.2~9.1%、8.2~8.7%和 8.3~8.8%,总灌水量增加1.29~1.40亿立方米。
科学研究表明,温度是加速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气候变暖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变化,可能还伴随着降水的变化,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的变化。
宁夏引黄灌区有耕地42.21万公顷,其中盐化土壤面积20.9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9.7%。气候变暖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带动土壤盐分向上移动,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增加,导致土壤盐碱危害加剧。
肖国举称,土壤盐渍化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盐碱土壤面积约为9.6亿公顷,我国约有1.0亿公顷。黄河河套地区有灌溉农田100万公顷,但1/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问题。
调查显示,盐碱土壤中的作物比非盐碱土壤中的作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会降低作物的生长速率和作物产量。
22、莫里斯·斯特朗:环保也是商业机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8-02王海平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3/0MMDAwMDE5MDA0MA.html
核心提示:政府的合作,必须有中介组织,因此我们应该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创造更多商业机会。
当本报记者称呼莫里斯·斯特朗为中国环保领域的“白求恩”时,这位已在北京居住多年的加拿大老人显得很平静。
莫里斯曾经8次当选联合国副秘书长,是世界环保领域的泰斗级人物。1972年,他成功筹办了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将环保概念首次上升到全球议事的日程,并参与制定了《地球宪章》、创立世界环保日,成为“地球工作者”。
而1972年的那次会议,正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地位后,参加的第一个会议。
利用这个契机,斯特朗结识了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周恩来,也由此在环保领域与中国结下了近40年的深厚友谊。
从那个时候开始,莫里斯向中国人传授在联合国开会的经验,最关键的是,他以科学的态度第一次告诉中国人,“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环保意识的启蒙者”。
已过80岁的斯特朗先生以缓慢、清晰的语态对记者表示,中国利用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决心,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
对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走向,斯特朗说他既悲观又乐观。
不过,对于当前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不愿意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承诺,斯特朗则表示,现在不是战争年代,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遇。
征收碳税不可抵挡
《21世纪》:你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何看待多年来自己在环保领域与中国的合作?
斯特朗:对于我在环保方面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很小的。几十年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尤其是中国朋友的帮助。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从事环保领域的工作,但当时在那个年代没有太多的人听,也不怎么听得进去。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听,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从行动上看做得还远远不够。
我的家族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友谊,我喜欢这个国家,所以我搬到了北京来住。虽然对我来说,北京的空气污染很糟糕,特别是对于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更困难。这主要是排放引起的,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21世纪》:你参加的分论坛上,有发言者说上海被列入最敏感的城市之一,原因在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
斯特朗: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上海是一个大城市,肯定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中国,尤其沿海地区地势低洼人口聚集的地方,都会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现在的中国人口依然在不断增长,这将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资源、土地、水、空气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亟待处理的,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都是相互关联的。
大家知道,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造成国之一,但中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所以中国采取了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号召大家积极行动共同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影响力正在加剧。
《21世纪》:目前你仍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副主席,在这个职位上你怎么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斯特朗:征收碳排放税,会在环保领域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更加重要,势在必行。我认为这个措施是抵挡不了的,会对全球产生积极影响。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轻松地获得一些贷款和资助,使得他们在降低碳排放的成本降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会从中受益,但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只能是产生一定的作用。
让发达国家“有利可图”
《21世纪》:在和你交流之前,我采访了外交部的一位官员,他说现在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不愿意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以帮助他们实现减排,这也是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斯特朗:是的,我很同意外交部的说法。
我对发达国家的做法很失望,甚至可以说是很愤怒,因为这些发达国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他们占据垄断地位,并且他们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制造者,因此他们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是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
《21世纪》:你对中国政府的做法不乏赞美之词,你也对发达国家表示了愤怒和抗议。但仅仅这样的方式显然不能加快国际间的合作,有什么办法让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承诺呢?
斯特朗:现在不是战争年代,因此要采取更多的经济措施。
现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是一个经济大国,可以利用在全球经济上的影响力来督促发达国家履行他们的承诺,比如说要告诉他们,这样做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给他们一些经济利益和好处,让他们感受到做了事情会有利可图。反过来,如果没有履行责任就受到经济上的制裁和惩罚。
环保也是商业机会
《21世纪》:你在中国成立了投资公司,从事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引入,以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率。这是你的一种办法?
斯特朗:现在中国的能源效率只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4,中国有很多的路要走,不仅是发展经济,还要整治环境。
从1972年开始,中国人在头脑中剔除“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的观念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我想,要再次接受一些新的理念,也还需要时间,但这肯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快。
现在,气候交易所在欧美已经很普及,但在中国大家还有点陌生。
中国很特别,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使得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快速地解决一些复杂的、相互联系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要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必须要将经济和环境问题一起抓。
在未来的低碳生活中,我们强调城市在提供解决方案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中国,只要将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起来,就有能力解决每一个城市的环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之间的合作,必须要有一个中介组织或者载体,因此我们应该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事实上企业从事环保的投资,也是一种商业机遇。
23、水电审批滞缓影响2020年减排目标实现?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10年08月04日 胡学萃 傅玥雯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2335821.html
15%目标中水电将出力9%到10%,审批滞缓三大主因待解
随着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和西藏藏木水电站的正式获批,业界对于已冻结2年之久的大型水电审批重新燃起了希望。最近,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西藏雅鲁藏布江的开发已经成为五大发电集团下一阶段瞄准的目标。然而我们在大声疾呼水电核准解冻之前,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答。
3.8亿千瓦有多远
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数据,按照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届时水电装机要达到3.8亿千瓦。然而,我国目前达到的装机容量只有1.9亿千瓦,由于水电建设周期长,近年来水电核准不足,将影响202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
对于金安桥水电站获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明很乐观地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这是我国节能减排和履行减排承诺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丰水、富煤、缺油、少气”的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注定了高碳的命运,然而多年来水电这个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制于环保和移民问题而小心又谨慎。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如今的年消费31亿吨标准煤来推算,2020年我国需要消费48.5-53.5亿吨标准煤,届时只有总量控制在51亿吨,才能保证15%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水力发电达到1.25万亿千瓦时,也就意味着2010年—2020年能源需求年递增率必须控制在4.7%。而我国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能源需求以每年7.9%的速度递增,因此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水电百年,我国水电发电量才贡献了6100亿度电,而想要在未来十年实现1.25万亿度发电量谈何容易?王骏说,这意味着水电开发程度至少要到80%到90%。
移民环保怎么做
当前的水电开发,移民和环保成为头等大事已成共识。然而,移民问题其实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的表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移民迁移从一开始就滞后于主体工程的建设进度,成为截流和蓄水的关键制约因素。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业界关注的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工程共需要移民18万人,按照建设规划库区移民应分别于2011年5月、11月前全部搬迁安置完毕,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搬迁4万多人,未来2年不到的时间要完成搬迁14万的任务异常艰巨。
另外,国务院047号令下达之后,每人每年600元的后期扶持基金如何下发也成为地方政府考虑的问题。国家要如何保障这批移民款如实发放到老百姓手中?是否可以借鉴工程施工的经验引入第三方监理?地方政府如何下发这笔钱?是直接给钱了事?还是用这笔钱建立扶持基金,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移民政策并落到实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建立后,移民的长期发展还是要靠个人,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说到水电开发,另一个让人愁肠百结的就是环保问题。对于环保环节的质疑,不外乎这样几点:河流水文情势与鱼类的保护、库岸稳定和诱发地震的情况、周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等,
对此,史立山对本报记者说:“相对于火电厂的建设,上马水电工程的效果是不可逆的。水电工程会涉及到一些无法回避的难题。但是各行业在分析水电工程时,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水电开发吸引了更多人对本无人问津的环保问题的空前关注,正如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一味认为开发水电破坏了生态环境,却忽视了开发水电带来的巨大效益。”
记者在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看到,电站的主要建筑物全部采用泰山民居及风景园林建筑,将对泰山的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还成为泰山风景区的一道新景观。
史立山认为,解决移民和环保矛盾不能一蹴而就:“各方的反对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进步动力,它能使审批变得更加谨慎、政府和企业也能在监督之下按规定建站。”
上网电价交多少
是否加快水电开发,是国家态度决定了指示灯要往哪个方向亮的问题。尽管水电开发面临移民和环保压力,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除了环保和移民,水电最为头疼脑热的问题就是电价。如今水电面临的同网不同价问题在电改8年之后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将三峡输变电工程输电价格由现行平均每千瓦时0.07元下调至0.064元。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优质的水电应该比火电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然而如今的水电电价没有也似乎不敢奢望像风电那样的恩遇。
有专家表示,如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水电如风电一样的并网补贴标准,无疑将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口而载入史册。王骏说,所谓的市场机制就是肯定电力作为商品对于消费者的效用是一视同仁的。1996年《电力法》中所阐述的”同网同质同价”问题代表的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反映供需关系的变化。“高峰时段电价就应该贵,价格是一样的,不分水、火、核。”
另外,如今电价问题涉及的利益牵扯过多,少有人敢碰这个“烫手山芋”。以“西电东送”为例,资源所在地人民贡献了资源,却没有获得生态和其它合理的补偿。因此,专家建议,是否可以考虑从东部受电地区的电价收益抽调一部分,作为生态和移民补偿基金返还给资源输出地,与此同时酌情减轻当地的GDP压力。
24、我国水电市场再现“圈地”潮 "十二五"开工近一亿千瓦
来源: 中国证券报2010年08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8/03/c_12401503.htm
水电要大规模开发了!这对于因近年水电开发停滞而陷入行业低谷的水电投资商和设备商而言,无疑是吹响了再战的冲锋号。
为完成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的目标,专家表示,在2010-2015年,需要至少核准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面对年均增加2000万千瓦的水电“蛋糕”,原本就曾在2008年前掀起水电“圈地热潮”的五大电力集团闻风而动,准备争夺优质水电资源,而众多水电设备商也摩拳擦掌,筹备不久后的订单大战。
巨量市场刺激“圈地”再现
水电项目之所以对五大电力集团有强烈的吸引力,原因是,相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水电的优势显著,例如成本低廉、技术相对成熟、容易调峰等。如今,水电也获得了政策的支持,为了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比重的目标,水电需要承担其中三分之二的任务,如此说来,未来水电市场的增长空间将高于任何其他清洁能源。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考核可再生能源的指标将是发电量,而非装机容量,而水电的利用小时数较高,首当其冲成为各电力集团调结构的首选。
其实,五大电力集团对水电的热情,实际上很早就已经显现。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从去年中央4万亿信贷刺激方案一出,有限的较大规模的水电资源被巨头们瓜分后,电力巨头们纷纷洽购小水电(一般指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电站),一个小型项目竞争者多达3-4个。
如今,五大电力集团针对水电项目的“圈地”又见硝烟。按照中国水电开发的版图,黄河上游北干流、金沙江、澜沧江上中游、大渡河、珠江水系干流西江上游的红水河,这些主要水域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实际都已经划定了势力范围。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25、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 保增长难度加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8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08-04/2445013.shtml
在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似乎离“十一五”的20%减排目标倒退了一小步。
昨日(8月3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0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测算后发现,如果要完成减排20%的任务,今年下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需要降低5.2%左右,幅度或与2008年的降幅持平。
这意味着,保增长与减排目标这对“两难”进一步加剧,如何使两者达到最优平衡也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
降耗倒退一小步12个地区能耗由降转升
公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以此测算,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这一数字与此前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3.2%相比,有所改善,但距离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仍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7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最近1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8月1日公布数据:7月份我国PMI为51.2%,较6月份的52.1%下降0.9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庆分析,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对工业增速的放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其中单位GDP能耗是一个重要约束性指标。我国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决定了能源需求仍会上升。此外,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惯性以及政策措施落地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近期重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在距年底只有5个多月的时间里,节能减排目标完成难度加大。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对 “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数据做了修正。修正后,2006年至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达15.60%,比修正前的14.38%提高1.22个百分点。
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的产能发展迅速,尤其今年一季度因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导致能耗大幅上升,12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由降转升。
我国从7月15日开始取消了包括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为了督促各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发改委派出多个工作组,奔赴全国展开节能减排电价大检查。
但公报公布的最新统计则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25%。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行业下降2.69%,钢铁行业下降1.64%,建材行业下降7.61%,化工行业下降4.28%,纺织行业下降2.42%,石油石化行业上升11.35%,有色行业上升8.11%,电力行业上升4.19%。
下半年减排对经济增速影响或达2个百分点
“宁可牺牲一部分GDP也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在减排压力重压下,一些地方政府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对此,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从目前地方经济角度看,地方政府是要依靠高耗能产业带动区域完成GDP目标的,而且现有地区产业结构中,江苏、河北、四川等地区能源消费相当大,“两高项目”所占比重甚至超过70%。
节能与GDP增速或许只能此消彼长。如果通过数据核算,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20%的节能目标,下半年节能减排目标对GDP增速的影响可能达2个百分点。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高东升则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上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政策覆盖面将有所扩大,同时还将创新投融资方式,扩大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形成节能减排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
上述能源专家表示,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处于产业调整的阶段,除了技术更新带来的产业升级,还要和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装备产能同时进行,而这需要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更需要企业资本做出“真金白银”的牺牲。此外,4万亿投资项目中很多都在基建,这些项目必然需要包括水泥、钢材等原料的支撑,而且不会因“节能减排目标”而停工。 (宛霞)
26、消融中的长江冰川:雪宝顶“伤痕”在哭泣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08-04章轲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8/671280885014_1.shtml
冰川是高山的血液,是生物多样性的顶端。血液流干,高山也就失去了生命,高山下的居民和居住在低地的居民一样,将失去最后的家园。
“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罗日格西已经说不清多少次带队攀登雪宝顶了,作为冰川消融的见证者,他发现,近年来,雪宝顶上的冰川面积越来越小,越来越薄。
雪宝顶过去的雪线在海拔4700米左右,但目前已经退缩到海拔5200米左右。位于海拔5100米山脊上的C1营地,过去常年积雪,如今已变成了碎石坡。
7月29日下午13时许,在坐了15个小时的汽车和4个小时的徒步攀登之后,5名登山者与国内外13所高校的23名大学生,还有《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终于赶到了雪宝顶大本营。
由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江河举办的“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青年应对气候变化之未来”论坛于次日在四川省松潘县雪宝顶登山大本营召开,这是一次世界最高海拔的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从海拔4200米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大本营,到海拔5588米的雪山之巅,大家通过对讲机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之策。
这也是一次用鲜血印证冰川消融事实的艰难攀登:由于气候变暖、冰川退缩,雪宝顶上的岩冰已变得非常松脆、湿滑,高山协作三郎罗尔日在下撤途中意外滑坠约70米,腰肌严重扭伤,右手食指骨折。
艰难的攀登
通向顶峰的山脊被登山者称为“骆驼背”,最高处垂直落差约7米,两侧皆为陡峻的崖壁,需要搭保护绳才能攀登。
“和过去相比,‘骆驼背’更加难走了。”罗日格西说,冰川加速消融后,“骆驼背”变得非常陡。
30日凌晨5时50分,记者正钻在睡袋里,只听见“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策划人、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通过对讲机与罗日格西对话。罗日格西告诉杨欣,登山队5时30分就已经出发了,但由于路面结霜湿滑,行进的速度非常缓慢,估计登顶时间在三个半小时以后。
7时08分,罗日格西报告说,已经到达海拔5300米处,周围的风景非常漂亮,队员们正在换冰爪。这意味着,今年雪宝顶的雪线已经退缩到了海拔5300米。但此时,记者通过望远镜观察,在登山队员们的前进路线上,仍有大量的岩石区域。
前方的路正是“骆驼背”,由于路面非常滑,100多米的攀登路线花了大约两个多小时。
上午10时许,包括罗日格西在内的5名登山者终于成功登顶。
这是记者第一次亲眼见到藏区苯波教七大神山之一、被藏族同胞称为“夏尔冬日”(东方的海螺山)的雪宝顶。
此时的雪宝顶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纯净。与记者多次见到的珠穆朗玛峰不同,雪宝顶上的冰川面积并不大,冰川下部已成块成块地断裂,山腰和山脚多是碎石坡。站在大本营,肉眼就可以看到雪山之巅裸露的黑褐色岩石。
登顶之后10分钟,大家开始下撤。20分钟后,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高山协作三郎罗尔日脚下的冰突然断裂,整个人沿着陡峻的冰岩迅速下坠。三郎罗尔日的整个身体不停地在冰层和岩石上摩擦、撞击,滑坠约70米后,被保护绳拉住,但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岩壁上。
“干了十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三郎罗尔日也曾多次攀登雪宝顶,最多一年要上4~5次。他告诉记者,主要是冰太薄了,而且在顶峰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冰裂隙。三郎罗尔日喜欢把那些薄冰称作“蓝冰”,他说:“现在顶峰上的蓝冰越来越多了。只有白冰(结实的冰川)才好攀登。”
在滑坠过程中,三郎罗尔日的腰肌严重扭伤,右手食指骨折。
“我估计要不了十年,攀登雪宝顶就不用冰爪了。”罗日格西说,一旦冰川下的岩石裸露出来,或是出现大量的冰裂隙,冰川融化的速度就非常快,而这也将加剧攀登的危险。
雪山间的对话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之未来”论坛是“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的第三站。此前,“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先后组织冰川学家、科考志愿者等开展了第一站长江源冰川考察和第二站雀儿山生态系统调查。
杨欣告诉记者,第三站的最大特色就是经过招募选拔,2名大学生和3名高山协作在论坛期间登上雪宝顶,通过对讲机与在大本营的其他同学展开对话。
2名登顶的学生分别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杨高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向天宇。其余的学生分别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大学、深圳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另外2位特殊的学生则是来自在雪宝顶脚下长大的中央民族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桑杰,以及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的学生杰克(Jake Keznick)。
30日上午8时,学生们在大本营席地而坐,面朝雪山和冰川,论坛正式开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梁静恩、姚晗两位同学率先发言。“我们昨天到了雪宝顶脚下的纳咪村,见证了那里从冰川流下来的水是多么的纯净。我们想到了珠江水,对此,我们感到强烈的反差。”梁静恩说,她从小就在珠江边长大,亲眼见证了洁净的江水逐渐变得混浊,人们不敢取水,再到敬而远之。
“我们的生活质量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姚晗问在场的同学们。
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文丹原来并不理解什么叫“水质性缺水”。“河里那么多水,怎么还会缺水呢?”后来她意识到,正是人们的一些不环保的行为,特别是大量沿江、沿河企业无节制地向江河排放污水,使江河水严重污染,无法取用,甚至连农业灌溉都不行。
9时整,对讲机里传来了正在攀登雪宝顶的杨高歌的声音,“从纳咪村到大本营,我们在徒步过来时,看到了沿途的小桥流水,看到了丰美的草地和多种多样的高山植被,而这一切都是冰川之水养育的。”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冰川消融尽了,河道干枯了,那些生命该如何生存?要是冰川退缩了,白雪不再有了,雪宝顶成了‘雪秃顶’,登山的魅力还有吗?”杨高歌喘着粗气不停地发问。
“每年我都要上雪宝顶一两次,但是每次都发现之前路过的冰川退后了很多。”桑杰不解地问在场的学生们,像纳咪村这样的雪宝顶脚下的村民,是不是对于气候变化、对于冰川消融就束手无策了。
其实也不是。记者在采访桑杰父亲克波牙时,他就告诉记者,纳咪村的村民们非常爱护环境。多年来,纳咪村的村民们只砍树枝和被落石压断的树木,成活的树木是不许砍伐的。各家各户的垃圾也不会往河沟里倒,而是在分类后,把那些无法降解的东西拿到院外焚烧。
尽管村民们所做的这一切无法改变气候变暖的进程,但至少没有加剧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向天宇在登顶时被一块拳头大的石块砸晕了。醒来后,他通过对讲机对同学们说,冰川是高山的血液,是生物多样性的顶端。血液流干,高山也就失去了生命,高山下的居民和居住在低地的居民一样,将失去最后的家园。
消融的长江冰川
冰川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标本”,在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只有冰川可以在短期内显示直观的“数据”。
“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第一站长江源冰川考察就发现,长江支流尕尔曲的源头岗加曲巴冰川在1969至2007年间,最大表面冰体退缩距离超过 4000米,平均退缩距离超过2800米;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分为南北两支),在1969年到2010年间,姜古迪如北支冰川退缩长度超过700米,姜古迪如南支冰川退缩长度超过1200米。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分布着地球上最大面积的山谷冰川,冰川融水一直是长江、黄河等中国最主要河流的源头,也是东南亚、南亚国家最重要的水源地,也被称作“亚洲水塔”。
多年来,杨欣一直关注长江冰川的消融问题。他对记者说:“在近30年间,长江源主要冰川退缩距离已经超过了600米。”
长江是世界上拥有冰川数量最多的大河,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消融不仅影响到长江的水源补给,也对当地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原住民生计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005~2009年,绿色江河曾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实施了“长江源冰川退缩监测”项目。根据5年持续调查、监测的数据,结合多方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的基本判断是:受气候暖化影响,冰川消融会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甚至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长江源头高海拔地区的居民,面临冰川消失带来的系列生态问题,很可能逐渐沦为生态难民。
雪宝顶的冰川对于纳咪村,对于周边的环境究竟有多么重要?冰川学家、中科院成都山地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分析,雪宝顶的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这一冰川的最大特点是冰温在零度。夏天,冰川可以起到降低局部地区温度的作用;冬天,在气温零下十几度时,冰川可以将自身的热量传递出来,起到升温的作用。
冰川消融,受影响最大的显然是当地的居民。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刘源曾长期在三江源地区考察,她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以来生存环境的适应,藏民族习惯了冰川雪山、溪流草原环境中的生活。但随着人口增长、气温升高双重叠加影响,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草场退化,牧民们生产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植物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唐亚曾经在联合国山地中心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并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及其西南地区植物研究。他告诉记者,降水丰富、气温偏低的年份,降水以冰川的形式被储存在高山;降水减少、气温偏高的年份,有更多的冰川融化,提供更多的融水。冰川是一个调剂水量的固体水库,有冰川的地方更能应对大旱。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江源冰川退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适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此前公布的一份《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称,随着气候变暖,长江源区冰川将继续退缩,冻土消融加快,短期内有利于水资源的增加。但从长期看来,将会严重减少上游水资源的供应,使源区生态系统向旱化和沙化方向发展。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到2060年将比1970 年减少11.6%,同期径流将增加28.5%,零平衡线将上升50米左右。
而专家们的建议则是在适应方面,尽可能加强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气候变化主导区以保护冻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拯救冰川之“难”
杨欣曾被中宣部、国家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评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他设计的“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一共分为6站。
除了已经完成的3站外,还包括第四站,计划在今年9月间,邀请国内外企业家在高山协作的帮助下,攀登位于云南香格里拉的哈巴雪山,跟随冰川学家进行冰川考察,跟随植物学家开展植物考察。最后,参与者汇集在哈巴雪山下,共同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在高处”论坛。
第五站则是在10月份举办“中国媒体在行动”考察活动,由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4个地区的媒体代表分别组队,在冰川学家和植物学家的带领下,分4条线路穿越贡嘎山下的冰川地带,通过媒体报道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冰川与环境变化。
第六站是11月在四姑娘山举行“自然之声音乐会”。杨欣对记者说:“从雪山、冰川、森林里传出的天籁之声将唤起人们向往自然、关注环境的本能,会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中来。”
“演奏者会面对冰川进行演奏。”杨欣的设想是,在雪山、冰川、森林环绕中,一个孩子或几个,甚至几十个孩子(音乐家或音乐爱好者),面对雪山、冰川、金色的森林演奏和谐的自然之声,向自然倾诉。
不过,设计归设计。8月1日傍晚,在松潘县城的一家路边小饭馆里,杨欣无奈地对记者说:“后3站活动可能搞不下去了。”在没有多少资金赞助的情况下,前3站活动已经花去了杨欣大部分积蓄。“实在不行的话,后3个活动就拖到以后再搞。”他说。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杨欣一直以出书、义卖书的独特方式筹集资金。
上世纪末,可可西里每年有数万只藏羚羊被盗杀。1997年,绿色江河义卖《长江魂》,招募志愿者,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之后,杨欣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关键生态基金(CEPF)、美国慈善家乔斯福的共同资助下出版了《中国长江》图册,他拿着这些图册让企业购买,企业购买后自行或者由绿色江河转赠给指定学校的图书馆。
杨欣计划再筹资建立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环境保护站——雀儿山自然保护站,以监测冰川退缩和植被变化,帮助高海拔地区的居民应对气候变化。
Related相关:“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
2010年,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江河、中国登山协会等组织、机构及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有关媒体联合推出“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计划在长江冰川分布的长江源、雀儿山、雪宝顶、哈巴雪山、贡嘎雪山、四姑娘山等6个重点区域,通过登山、科考、穿越、论坛、音乐会等具体亲近雪山的活动,最大范围展示长江冰川的昨天、今天和将来,以此推进冰川的科学考察、民间的环保参与和大众媒体的关注,提醒公众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呼吁公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低碳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为地球、为人类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住更多的冰川、雪山。
“雪山论未来之世界”
“雪山论未来之世界”是“2010长江冰川拯救行动”的系列项目之一,为整个项目的第三站。论坛邀请国内外13所高校的23名学生代表,在雪宝顶登山大本营举办“青年与应对气候变化之未来”论坛,呼吁青年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所担当。论坛随时连接登山进展情况,并与登顶队员在顶峰互动。论坛期间,冰川学家、生态旅游专业人士、论坛代表联合考察雪宝顶周边的冰川以及冰川消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7、甘肃民勤欲建国家生态特区防沙治沙(组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8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8-04/091420822794.shtml
春季,民勤的治沙工人们在劳动。
7月23日,民勤县教育系统开展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人工种植的绿色植被。
跨过民勤绿洲的边界,进入沙漠,稍遇刮风,便是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沙一世界。治沙关涉人的认知、意志,路径取舍,利益分配,制度安排,政策导向,乃至世态人心,这些都在甘肃民勤——这个我国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生态难民最多的县呈现
7月下旬,民勤绿洲瓜果飘香,绿树成荫,水渠里静静地流淌着石羊河上游分下来的水。成片种植的葵花在骄阳下盛开着,墨绿色的植被覆盖在大地上,偶尔可见在地里劳作的农民与天上飞过的鸟儿,大地一片安宁祥和。
比照刚刚过去的春天,特别是4.24民勤特大沙尘暴给人留下的印象,初次来到这里的人都有相似的疑问:这就是民勤?这不像民勤!
但在所有民勤人的心里,眼前这种安宁祥和的景象,只是民勤的另一副面孔。纵是在这个季节,跨过这绿洲的边界,进入沙漠,稍遇刮风,便也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区域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4倍,属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地区。以民勤为中心的河西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沙尘暴的四大源区之一。两大沙漠在民勤的最近距离只有5公里,如果沙漠在此合拢,那就意味着中国北方将形成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沙漠,不但北方,甚至中部地区都将受其危害,国家的生态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勤面临的问题,又是整个中国现实的重要部分,涉及的问题,如人口、环境、生态、资源、工业化进程、制度安排等都具有典型性。其历史与现实,盲动与理性,困境与希望,理想与现实,无不具有文本意义。
一、沙与水
民勤的许多地名都与“渠”、“湖”、“河”、“泉”、“坝”、“滩”等字眼相关连。直到清末,这片土地上的湖泊依然星罗棋布。县志记载境内最大的青土湖,民国间尚且“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人与沙还能和谐相处,民勤人的词典中还没有“沙尘暴”的概念。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传说。
“那时候地下水浅,许多房屋的墙接近地面1米多高都是湿的。一个人1天就可以挖出一口井。”历史地理学者、民勤县政协副主席李玉寿对河西走廊的生态变迁研究多年,他的家在收成乡,家后就是一个小湖泊:男人趟水过,女人、娃娃要坐小木船。
“到了80年代,突然之间就完蛋了!”
湖面干涸,带来了土地沙化,荒漠化日益严重。绿洲北部的青土湖,因无水量补给,现已成为盐碱荒漠,白色的森森鱼骨被风搓成粉尘,覆盖在沙丘上。县内的苇湖、蔡湖、摆鸭湖和柳林湖也已被沙丘掩埋。
1982年,甘肃省在民勤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开荒打井”经验。地处石羊河上游的武威行署也提出口号,要求下游的民勤县不与上游争河水,不与老天争雨水,大力挖掘地下水。而恰恰此时就有专家经过实地考察提出“石羊河流域危在旦夕”的呼声。但无人理睬。过度开发地下水,又加快了土地沙化的程度。
到1990年代初,地下水位已下降至极限,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严重现实迫使民勤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得不作出新的选择,数以万计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大批移民,形成外界惊呼的“生态难民”。
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石羊河中上游共建水库13座,截水自用,导致地处下游的民勤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祁连山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水源减少,加之武威这样的地区中心城市处在上游,工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巨大,导致下游民勤只能靠十分有限的分配水量,勉强维生。
“最为糟糕的是,就是这仅有的一点点来水也遭到了严重污染,上游城市污水与地表各种污染物不但污染了下游民勤的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李玉寿说。
民勤境内的大西河因上游“镍都”——金昌的建立,建坝截水,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就已彻底断流。民勤县林业局陆林平书记看到石羊河上游武威凉州区的路边水沟内有水在流,直唤羡慕,他甚至不停地自言自语,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民勤的沙漠腹地建一座像祁连山一样的高山,让高山雪水直接流进民勤干涸的土地。
“民勤只要有了水,啥都会有!”陆林平感叹着。
二、进、退与定
1950年代,民勤人激情满怀,笃信人定胜天,“人进沙退”。在“向沙漠进军”口号的鼓舞下,他们开始打井、植树,开荒种粮,这种行为得到政府的鼓励。结果是,在与沙漠抗争后,沙并没有退,反而步步紧逼。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在2000年代提出“人退沙退”的口号,即把那些原住民,或垦荒者从沿沙地区迁移出去,以为这样一来,沙漠化的步伐自然就会停止。
2007年,西渠镇煌辉村整体搬迁。但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村所在的湖区绿洲处在阻隔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牵手的关键位置,放弃煌辉村,就意味着缩短了绿洲的空间布局,失去对两大沙漠的隔离作用,加速了两大沙漠合拢的步伐,制造一个大尺度的沙尘发源地。原先预计的“人退沙退”的结果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人退沙进”。更让那些搬迁出去的移民难以接受的是,废弃的村庄破败不堪:“回迁的人看到后像死了爹娘!”
那些由政府主导,被外界称作“生态难民”的民勤人,由于移民成本高、安置地选址难、收入反差大等诸多问题,移民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可以说,生态移民基本失败。李玉寿甚至断言:今年把民勤绿洲人搬走,明年这里就会变成罗布泊。
从2007年开始,民勤改变将移民“一搬了之”的思路,提出“固沙先固人”的口号,探索建立“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组织风沙前沿的农民以治沙工人的身份全面参与生态建设,让人、水、沙、地等生产要素最大限度进入生态治理领域,从而使饱受风沙之苦的当地农民告别延续千百年的种粮传统,逐步变身为防沙治沙的主力,以此实现“人定沙定”的治理目标。
从2008年10月开始,在东湖镇正新村进行的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建设,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应运而生。正新村党支部书记雷立业深有感受:群众参与程度和积极性非常高。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正新村有近300人外迁成为“生态移民”。外迁势头在试验开展后得到了扭转,一些人甚至主动要求回迁,参与防沙治沙。民勤县扶贫办公室副主任、移民局局长崔永德认为,“正新模式”能实现“有条件的人定沙定”。
从进到退,再到定,民勤人走过了半个世纪。3年来,这一“定”,使得民勤增加了一道新的万里长城,那就是民勤绿洲408公里风沙线上所增设的5000余公里人工机械围栏——这些由水泥杆及带刺的铁丝围成的屏障,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内的生态恢复。
三、农民与工人
被称作“正新模式”的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设想,就是要让那些被称作“生态难民”的原住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退出来,就地转化为治沙工人。
“我们的做法是,国家出一些钱,把他们养起来,让这些转移出来的农民也吃上城镇低保,享受生态专项补助,然后再让他们通过治理生态工作得到一些工资收入。”县委书记卢小亨说,要是让民勤这6万人都吃上国家的低保,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与其投入巨额资金来迁移这些农民,或让他们种植投入高、耗水量大,产值低的普通农副产品,不如把这笔钱中的一部分直接补助给他们,也就是说政府要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把农民,而且要把土地、水资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工人后,植树、种草,从为公益劳动事业服务中拿工资。
在正新村,那些新兴的治沙工人们劲头很足,对于十分关心眼前利益的这些前难民们来说,他们明白自己眼下所做的并不仅仅是一项纯粹的公益事业,除了有生态专项补助,他们只要干活儿便能立马记账兑钱,收入比预期的还要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许多人第一次明白了“主体”一词的含义,那就是政府明确规定的: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
“这一次不能让农民再处在被动的位置。”卢小亨说。
但在现实中这种做法也存在悖论,在GDP高低几乎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唯一硬指标的背景下,治理生态环境能成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吗?这样做的政绩风险是什么呢?民勤县6万生态难民,从农民转化为生态公益型产业工人,吃上城镇低保,这将会为甘肃省增加0.02%的未脱贫人口数量,省上相关部门又会如何看待民勤这一不利于他们政绩的行为呢?
况且治沙这件事,有时甚至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心理意识。“天下有民勤人,而民勤没有天下人”,不少民勤人的生活目标就是离开。因此有些人会种一年是一年,为孩子挣学费,将来把孩子送出去,自己也就跟着出去了。这种意识,使一些人不愿意参与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
四、本位与大局
身为县委书记,卢小亨对民勤面临的问题有这样的判断:民勤的生态治理就是一个还账的过程。人类欠了自然的账,要还;生产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也要还。而还账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勤人搞“耕作土地林草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严格地说是一种还账的生态公益型行为。守住风沙线,保护好民勤绿洲,首先受益的当然是民勤人自己。这道理在民勤妇孺皆知。“民勤人为谁治沙?”这句话在民勤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民勤人治沙当然是为民勤人自己;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民勤人在为全国人民治沙。这就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守住民勤绿洲,阻止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合拢的步伐,保护河西走廊东部的生态环境,当然对甘肃、对北方,乃至对全国都是最大的公益行为。但对普通人来说,这种热情仅靠道德说教是难以为继的,特别对于民勤之外的人来说,更不该仅以道德理想要求别人奉献,而自己坐享其成。
由于缺乏国家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及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的支持,加之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限制,目前,民勤开展的生态公益型事业人口转移行动,便成了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在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独立探索。而这种探索多少有些悲壮的色彩:孤军奋战,甚至是独孤求败。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民勤方面请来中国科学院及兰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实地调查,谨慎推理,提出在民勤建立“国家生态特区”的大胆设想。期望藉此确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保障民勤生态特区建设的持续进行;用国家生态补偿基金,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完善的生态屏障体系。改变现在多头治沙、分散投资的办法,改由国家集中投资、整合资源、全面规划,一揽子解决特区内的生态、移民、扶贫、教育等问题。
本地的官员们也期待着,设想中的民勤生态特区以“生态质量”为政府考核的主要标准,而不是现行的GDP标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民勤人都对未来抱有这样的期待。“这或许就是一个美好的梦!将来民勤绿洲变为沙漠时,这个梦或许会被考古学家挖掘。”民勤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此抱有悲观的看法。
但卢小亨却坚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变为现实,首先可以在民勤建立国家级防沙治沙实验室,再建一所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外,还开展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专门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民勤国家生态特区。
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坦诚:胸中没有大局、没有理想治不了沙,但只有大局,只有理想,不顾人们的现实利益、眼前的诉求,不正视二者之间的矛盾,更治不了沙。
28、王灿发:发生水污染责该如何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708.html
王灿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7月3日,位于福建上杭县汀江上游的紫金矿业公司发生了污水泄漏事故,造成渔民重大经济损失和居民饮用水危机,当地政府和紫金矿业都应为此事故负责。2008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造成污染事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在修订过程中,关于政府对环境质量如何负责以及对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如何惩罚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近日,笔者采访了参与该法修订的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
水环境保护完成情况
是否纳入政绩考核?
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对本行政区的水环境负责,但具体怎么负责,是否应将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政府和政府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在法律修订时存在争议。
在法律修订前,只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应对本辖区的水环境质量负责,但如何考核政府是否负责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修订法律时大家就提出应当把“负责”的规定做实,将水环境质量保护作为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当时有意见认为地方政府既要发展经济,又要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实现。
我认为应当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的政绩考评,我们在起草修订案时就已经明确了。每一个地方政府的领导都想做出成绩,原先却只考核经济指标,如GDP增长多少,并没有把环境质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情况纳入到考核指标里,结果有的地方经济可能发展很快,但环境迅速恶化了。如果把环境保护的情况和政绩结合起来,地方政府就会重视环境保护和水环境质量了。
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最后在法律的第五条规定了“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这就明确了地方政府应当对环境保护如何负责,也把十几年来法律中一直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具体化了。
对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
罚款是否应有上限?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对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实行按比例罚款,而按比例罚款是否应当有上限在法律修订时存在不同的争论。
有意见主张按比例罚款应该有个上限。如果罚款没有上限的话,对企业处罚太重,使得很多企业可能破产而无法经营,会造成就业问题和减少地方税收的一系列损失,从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我和大多数专家认为,应该按重的处罚。因企业的原因造成污染事故,肯定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企业应该倒闭,倒闭之后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企业建设起来。保护环境需要有好的企业,这样就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如果因为害怕造成污染的企业倒闭,不罚或轻罚, 后来争论的结果是形成了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的第二款:“ 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这实质上是没有规定对企业的罚款上限。 (胡 玥)
29、“风水宝地”为何“被迫防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04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12335703.html
保持对污染破坏反思的能力,可以让人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在抗洪抢险的紧要关头,排查行洪隐患,转移危险区内的群众,是防汛抗洪的必然要求。然而,湖南最南端大山中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村子,为了防洪而被迫搬迁,令人深思。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这个名为甘溪坪的村庄,地处湖南省临武县三合乡。村庄不仅山环水绕,物产丰富,是当地人眼中的风水宝地,而且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色,在湘南地区已不多见。这样宜居宜游的村落,应当大力保护才对,村民怎么会轻易放弃?500年世代居住的村子,到了今天怎么会面临洪水的威胁?
实际上,是上游地区长期非法采矿造成的一系列环境、生态灾难,逼走了甘溪坪人。非法采矿的废水污染河流,村民饮水困难;尾矿砂吞噬农田,田地荒芜;尾矿砂使河床淤积抬高,行洪存在隐患。村庄为洪水让路,实属无奈。
过去,北方地区经常出现“沙逼人退”的情况,现在,南方葱茏的大山之中,出现的是“砂逼人退”。两个现象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不同的是,“沙逼人退”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目前开始向“人逼沙退”转变;而“砂逼人退”的危害,正在一步步加深。如果说“沙逼人退”除了人为的主因,还可以向老天爷推卸一些责任,那么,“砂逼人退”则完全是滥采乱挖矿产资源的结果。
有人说,“沙逼人退”的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们失去原有家园,只能远走他乡。而“砂逼人退”的地方,往往拥有绿水青山,可以像甘溪坪村一样,到500米外的高处重建新村,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人们也不是随便选择宜居宜业之处。甘溪坪古村的大门镌刻着“山环水绕”四个大字,就蕴含了古人建村选址时的生态智慧。倘若当时这个地方自然灾害频发,人们怎么会在这里建村?倘若500米之外更适合建村,古人为什么“就低不就高”?
“砂逼人退”的危害,不仅表现在让一个古村搬迁了500米。“砂逼人退”还代表着粗放工业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无情破坏,它的危害是广泛而长远的。事实上,在湖南南部,许多村庄都存在“砂逼人退”的问题,其他省份也有类似情况。这种生产方式不改变,人们还要失去水源、失去田园、失去家园,必然一退再退,直到无处可退。
如今,人们普遍关心大江大河以及湖泊的水质,垃圾围城、大气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也始终是社会热点,而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砂逼人退”现象,往往不为公众所知。有人建议把甘溪坪旧村保留下来,作为环境灾难的警示之地,这一建议值得重视。
日本在水俣病真相公之于众之后,在灾害暴发地建了一个资料馆,并请受害者现身说法,国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当前,在环境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能够保留一些典型的环境灾难现场或遗址非常必要,它有助于人们深刻反思。每个人都生活在环境之中,保持对污染破坏反思的能力,可以让人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30、环境问题为何总由公众曝光?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04 曹家新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3.html
“鸿昌农贸公司造纸厂废液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汾河,灌溉用水遭到严重污染,多次投诉也没人管。”这是来自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一位农民的举报信。中国环境报记者近日赶赴稷山县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确有黄色的污水从这家造纸厂的排污口排出。
类似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综观近年来查处的许多环境违法行为,或埋设暗管偷排,或污染物长期超标排放,或未经环保审批违法生产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当地政府部门往往“不知情”,由民众向上级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或新闻媒体曝光之后才发现并查处。
污染问题的根源当然在于排污企业,但是,一个地方的污染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就不能将责任完全推给企业了。如前段时间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诸多媒体一直在追问紫金矿业为何迟报汀江污染事件问题。这固然值得追问,但不能忽视的是,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迟报的第一责任仍然在地方政府。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那么,面对身边不断出现的黑水、黑烟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政府及官员对污染视而不见,能够容忍企业的超标排污行为?
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政府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疏于履行环境管理职责,导致污染泛滥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在一些地方,当地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往往纵容某些企业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招商引资自行制定“土政策”,置环境保护于不顾。
我国地方的环境保护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上,而上级环保部门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指导关系。正因为如此,地方环保部门由于受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环境监控、管理往往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不能有效行使法定职能,以至于出现环保局长写匿名信,顶得住的干部站不住等咄咄怪事。
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事业走过的路程看,良好的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因此,要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杜绝违法排污行为,就必须强化对地方政府全面履行环境保护公共职能的要求与监督,使我国的环境法律不仅成为管制排污企业的法律,而且成为防止政府环境管制失灵的法律。
31、化工行业怎么摆脱高危风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04 史春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1.html
进入7月份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事故呈现高发态势:7月19日,大连新港油管发生爆炸事故,致使1500吨原油入海。7月28日,南京栖霞区迈皋桥原南京塑料四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过百人住院治疗。7月底,吉林化工7000多个化工原料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
化工行业事故频发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一直居高不下。化工、石化等高污染风险行业,则是突发环境事件的多发行业。
当前,化工、石化行业成为高危行业,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目前我国化工、石化行业整体布局不合理。2005年,松花江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化工、石化行业的排查结果显示,我国总投资约1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近年来,各地化工、石化项目纷纷上马,这些项目大多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城市近郊,新增了许多风险。
二是由于利益驱动,对化工、石化项目不严格把关,环评等把关手段流于形式。让这些化工、石化项目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城市近郊,明显不符合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但是这些化工项目都能顺利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不令人称奇。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择手段,争相上马能给当地财政带来丰厚回报的化工、石化项目。
三是环境应急工作需走向常态化。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检验了当地的应急能力,结果表明,环境应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应急应与环境应急有效衔接。大连新港油管爆炸事故发生后,扑救过程中现场曾连续发生多起爆炸。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大连新港输油管道间的距离很小,一条管道出现事故,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此外,事故现场储油罐的相互距离也很近。事发现场的10个罐体分属于不同公司,这些罐体以建设单位为主,其应急功能建设也都“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协同配合的统一应急预案。对于正在进行的海上油污清理工作,有关专家表示,当地的溢油处理能力尚不能满足船舶溢油事故的需要,主要是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较低、溢油应急处理设备和装备短缺、缺少专业应急队伍等。
我国化工、石化行业事故频发,应吸取的教训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
要注重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要开展化工、石化行业的规划环评,使环境保护提前介入宏观决策,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
严格化工、石化新建项目审批。原则上新建化工、石化项目要进入专业园区,零星项目不再审批。同时,严格执行环评制度,认真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
夯实基础工作。要全面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建立环境应急基础数据库,各地环保部门对潜在的事故源要做到心中有数。组织编印《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处置手册》,制定完善本辖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处置程序。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好专家与技术储备。每年都要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模拟处置危险化学品污染危及下游饮用水水源事件等,提高实战水平。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应对危机。环保、消防、安全生产、供电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应对生产事故可能演变成的环境污染事故。
32、环境执法不能仅仅满足于公布名单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04 左崇年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8/t20100803_662252.html
从现在起,每季度结束后的20日内,辽宁省各级环保部门将公布辖区内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并且将视情况适当增加公布的次数。辽宁省环保部门不久前出台《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定期公布制度》,希望通过定期曝光让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以遏制环境污染、促进企业改正环境违法行为。
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不失为加强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种好办法,是保护环境的一种好形式。一经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就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就会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就会敦促企业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做好环保工作。
但是,笔者以为,环保部门加强环境执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曝光违法企业名单,或增加曝光频率。曝光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曝光只是一种被动的防范,是在形成违法事实后的亡羊补牢。但有些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却是无法弥补的。
加强环境执法,要在曝光的同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环保部门要在依法处罚的同时,敦促企业加强环境治理,积极做好环境管理。要通过有效的惩治手段,使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曝光中吸取教训,防止环境违法行为再次发生。
环境执法应当从源头抓起,切实做好事前预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曝光之前,使企业没有违法的机会。环保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形成震慑力,让企业按照环境保护的规范要求去做,不能有丝毫怠慢和侥幸心理。一旦违法,企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违法成本。
环境执法必须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坚持与时俱进,筑牢环境保护的安全防范屏障。只有这样,环境保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使企业在被曝光之前,自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