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七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七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7-13

七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南方暴雨特别关注:

1、科技日报:    暴雨中,用城市绿地蓄水滞洪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7/13/content_207611.htm

2、腾讯网:     暴雨内涝背后是城市“过度发展”

http://news.qq.com/a/20100712/001008.htm

3、荆楚网:          长江委官员称今年不排除出现98式大洪水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13/2397682.shtml

4、新闻晨报:        长江中下游大暴雨不断 10省市1830万人受灾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639.html

5、新闻晨报:        长江中下游暴雨接连不断 安徽700多座水库超警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733.html

 

环境资讯:

6、中国汽车报:      环保部:重型车将是环境保护监控重点

http://auto.people.com.cn/GB/1051/12120115.html

7、新华网:          紫金矿业污水池渗漏被认定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919416_1.shtml

 

地方信息:

8、云南网:           云南昆明过度开采地下水致部分地面塌陷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3/071617795659s.shtml

9、广州日报:         广东北部矿区土壤铅超标44成癌症高发区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366.html

10、南国早报:       《南宁市生态功能区划》出台 防人为破坏生态

http://green.sohu.com/20100713/n273466013.shtml

 

人与自然:

11、南方都市报:      南海九江"鹭鸟天堂"鹭鸟绝踪 村民赶尽杀绝?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4602.html

 

环境曝光:

12、中国广播网:      紫金矿业废水渗漏污染福建汀江事件遭迟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7-13/071020664959.shtml

13、人民网环保:      9100立方米污水漏入汀江 紫金矿业再陷"环保门"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4577.html

 

民间环保:

14、6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环保观点:

15、中国城镇水网:    王洪臣教授:中国水环境水源可持续利用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0/07/130918205795.shtml

16、中国环境报:      重点流域治理仍需快马加鞭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7/t20100712_661552.html

17、中国环境报:      大树进城毁生态更毁文化 

http://www.cenews.com.cn/xwzx/cs/qt/201007/t20100707_661424.html

 

环保法规:

18、每日经济新闻: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将出台 后端立案仍艰难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713/000845.htm

 

深度报道:

19、中国新闻网:      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成本20卖开发商500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712.html

20、中国经济时报:    小兴安岭密林深处开矿毁林调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9647.html

21、新华日报:        垃圾焚烧 别再“妖魔化”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13/c_12327322.htm

 

环境时评:

22、南方日报:        禁止非法采砂岂能雷声大雨点小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7/13/content_1174891.htm

23、人民日报:        别只罚“票子”还得摘“帽子”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2124160.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办公室电话自77日起变更为010-59471331 望大家更新

 

 

 

 

1、暴雨中,用城市绿地蓄水滞洪

来源: 科技日报2010年07月13日 常丽君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7/13/content_207611.htm

    为什么南方城市多出洪涝?缘出整个自然水系统被破坏,自我调节能力丧失。大江南北把河道渠化、加高固化河堤的防洪做法错误——

  今年西南干旱刚刚缓解,暴雨就迎头袭来。至6月底,广州已前后遭受12次强降雨,省内9市25县160个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江西、福建、湖南等南方多省也遭百年一遇大暴雨,水漫城区,让钢筋水泥的城市变成漂浮在水上的“江南水乡”。据预测,暴雨正有转战北方的趋势。

  有关专家认为,未来极端天气将会越来越多,百年不遇的干旱和洪水将更加频繁,当前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多从经济发展角度展开,能否经得起大暴雨和重度干旱的考验?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城市与景观规划方面的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宏观水系统被破坏,丧失自我调节功能

  为什么南方这么多城市会出现洪涝?俞孔坚认为,从宏观上讲,是中国整个自然水系统被破坏,自然水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目前,大江南北普遍把河道渠化,加高和固化河堤进行防洪,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洪水不应是灾害,而应该是资源。”俞孔坚说,“防洪之道在于流域管理和滞洪系统的建立,特别是上游湿地系统的建立。而中国湿地丧失了50%,调节雨水能力丧失了一大半。土地本身的蓄水、调节等功能丧失了。我们把水管建得越来越粗,防洪堤建得越来越高,觉得人类的工程技术可以提供一切自然能够提供的服务。而事实不是这样。”

  从中观上讲,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护生态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我们缺乏一类土地,就是生态用地。湿地、滩涂、河漫滩,这些往往被当做未利用土地,用来围建开发。中国大量的城市开发,建立在河漫滩上。包括北京永定河的开发、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包括武汉、南京,东北的哈尔滨等,都在围建河漫滩和湿地,作为建设成本最低的土地来使用,河道越来越窄变成河渠,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丧失了。我们的土地价值观基本上建立在最低级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开发价值上,也就是金钱上,土地的自我调节、净化、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都没能得到体现。”

  从微观上讲,每个城市在规划上都有近30%—50%的城市绿地,可以成为蓄积洪水的低洼地,但这些绿地在规划设计时,都没有考虑它的生态服务功能,没有把雨洪调节作为目标。本来这些绿地都可以作为蓄水之用,而现在的绿地反而成为负担,旱时要浇水,水多了还要排掉。

  变洪水为资源,让城市与洪水为友

  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人很骄傲,他们的后滩公园既是个净化器,也是个“蓄水池”。公园的人工湿地,不仅能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净化成为三类水,还设计了一系列水草围生的雨水泡,专门收集积蓄雨水。多种集雨计划技术,从微观上解决了拦洪蓄水的难题。当洪水超过20年一遇时,后滩公园可以整个被淹掉以缓解洪水对上海市区的威胁。

  在天津,有一个由城市废弃地改造而成的城市湿地公园——桥园公园。原场地中挖了二十对水泡,收集城市雨水,让自然系统得以恢复,同时成为市民的最爱,成为城市雨洪管理的世界典范,获得多项国际奖。

  浙江永宁江岸边的滨河公园,占地21平方公顷,是整个流域防洪和环境治理的典范。这个公园由湿地和植被组成了自然基质,不仅能防洪滞洪,还是当地乡土物种的栖息地,飘浮在湿地上的花园,由经过设计的树阵、路网等元素组成,达到了城市和自然的交融。

  俞孔坚认为,城市扩张应建立在生态安全基础上。以北京为例,北京经历近30年的快速发展后,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人口快速膨胀,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泥路面、各种不透水铺装面积的增加致使内涝频发,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地下水采补失衡,湿地萎缩……城市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完整与健康已成为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研究院为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做的北京市生态安全规划中,以应对洪涝灾害为例,考虑到洪水安全、雨水安全、地表和地下水源保护以及地下水补给,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水安全格局。在洪水安全格局中,先根据各种历史、地理信息,规划出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区域,其次,根据水文过程模拟,确定径流汇水点作为控制水流的战略点,然后,根据洪水风险频率确定安全水平。根据水利部确定的标准,北京城市防洪标准将达200年一遇。实际中根据可获得的准确降水数据,可确定20、50、200年一遇作为不同安全水平的标准。

“城市防洪应该从整个流域管理入手,建立城市湿地系统,保护河漫滩等生态用地,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蓄水滞洪。”俞孔坚说。

2、暴雨内涝背后是城市“过度发展”

来源:腾讯网 2010年07月12 日

http://news.qq.com/a/20100712/001008.htm

中央气象台昨天再次发出应急响应,第四轮大暴雨将再次袭击南方,南方城市将继续面临内涝困境。据了解,已经肆虐的三场暴雨,令羊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变成“洋城”。

其实,这样的尴尬,并非广州独有,当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遭遇到“水困”。昨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院长林炳章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并非降雨本身,而在于城市规划,由于现行城市防汛标准的制定基础大都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没有反映近几十年的水文气象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它们已显得“力不从心”。

现行防汛标准早就过时

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这样的形容频繁地出现在一次次暴雨、台风天气里,甚至一年之内。而记者了解到,这些概率,与实况历史记录不同的是,它们只是以过去某一段时间的资料为基础,对某种恶劣天气的出现几率所作的统计结果。“但问题在于,沿用至今的各城市防汛标准,所依赖的统计基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林炳章说。

据介绍,作为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定防汛标准的基础过时或是不科学是非常可怕的。伴随气候变化,极端干旱和极端洪涝灾害将越来越多,以往也许1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大暴雨,放在今天也许三五年就会出现;如果人们再以过去的防汛标准来指导城市的防汛建设,显然会“力不从心”。

对于城市,过时的防汛标准会让建筑、道路被水淹没,而对于市民来说,过时的防汛标准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一次广州有那么多车辆被淹,除了其他因素外,也是防汛标准过时的一个间接灾难。”林炳章表示。

城市过度“硬质”导致内伤

当然,防汛标准不可能朝令夕改。“和美国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欠缺。”在NOAA(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工作了二十年的林炳章说。

 “这次南方暴雨,反应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有点太快了,不少规划还有待改进。”林炳章告诉记者,最直接的证据是,现在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高楼大厦数量急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来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场雨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水泥阻挡,不得不在地面积攒起来。

同时,交通工具的增多导致停车位缺乏,许多汽车直接停放在具有泄洪功能的小马路上。一场强降雨后,本该在半小时内排走的积水,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排走;还有城市发展同时,大量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堵塞在城市排水口,也加剧了“内涝”。“种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内伤’,使得城市的防灾能力变得十分脆弱,这些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林炳章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制定防汛设计标准并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城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而设定不同的防汛建设标准;与此同时,在提高短期预报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准确率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充分的预案,“比如大暴雨之前,由有关部门紧急通知车主,将车子临时停至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停车场,或许能避免损失。”

 “雨岛效应”并非内涝主因

对于“城市雨岛效应”可能助推城市出现“内涝”一说,林炳章的看法是,这并非主因。

 “在业内,关于‘城市雨岛效应’还有不同看法。城市环境不一定导致雨水增多,即便有增雨效应也是有限的。城市的热效应有可能引起局部对流增强,但还需要看周边的水汽条件,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林炳章认为,在不同观点还没有得到统一之前,还不能把“城市雨岛效应”当作城市“内涝”的主因看待。

3、长江委官员称今年不排除出现98式大洪水

来源:荆楚网2010年07月1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13/2397682.shtml

  昨日,长江委有关人士分析,虽然目前长江流域大江大河局势还较为平稳,但若上游及“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降雨持续,今年不排除出现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

  针对今年的防汛局势,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调度处王井泉处长分析,目前南方大江大河局势比较平稳,但是,如果长江上游嘉陵江、金沙江持续长时间降雨,“两湖”地区维持降雨,则防洪局势会像1998年一样受到挑战。今年,江西、福建等地已经有110多条河流发生过超警洪水,9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尤其是江西的汛情比较重,部分地区洪水流量,甚至水位都超过了1998年。这和“98洪灾”初期的表现非常相似。目前,长江上游水位高,下游渍水形成顶托之势,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段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据长江委水文局预计,未来一天,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有大雨,局部暴雨。第2至第3天,长江上游大部、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江有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俊 实习生向丽洁)

4、长江中下游大暴雨不断 10省市1830万人受灾

来源:《新闻晨报》2010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639.html

□11日,长江支流大沙河干堤最险处的青草镇拦河坝岸堤决口近200米,当地群众在决堤口处观察水情。

□决口处崩坍的大堤得到加固

  昨天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气象专家预计,从昨天到今天,我国贵州大部、湖南北部、湖北东部、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北东南部、安徽和江苏沿江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记者了解到,这只是我国进入主汛期的一个小片段。由于降雨区域集中、局地降雨强以及山区降雨多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防汛形势将依然维持在“十分严峻”这一“级别”。

  预报频繁使用“大暴雨”

  接二连三的强降雨,让人们措手不及,继今年6月下旬长江出现一轮洪涝后,7月8日起又一轮强降雨对我国南方地区造成冲击。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7月8日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长江沿线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重庆等10省市局部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累计洪涝受灾人口1830万人,农作物受灾974千公顷,因灾死亡43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06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约23亿元。

  记者了解到,与往年汛期相比,今年气象部门在预报长江中下游天气时,频繁使用了“大暴雨”这一概念。这意味着,今年的汛期形势十分严峻。而这正与日前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提出的“今年我国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吻合。

  冷暖空气交汇江南致暴雨

  据专家介绍,今年南方强降雨来得早,并长时间稳定在华南地区,与北方强大的低气压系统有关。自5月下旬以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在华南地区上空,形成持续强降雨过程。6月上旬,西南季风进入活跃期,同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也开始加强西伸北抬。受这两个热带系统的共同作用,来自于海上的强暖湿气流从华南一直向北延伸到江南地区,从而造成冷暖空气交汇在江南一带,形成持续强降雨。6月中旬至今,我国又经历了数次强降雨过程,洪涝灾害十分明显。

据气象部门消息,昨天上午10时,我国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预计未来两三天,青藏高原东部及其以东大部地区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黑龙江西北部、河北东北部、辽宁大部、贵州大部、四川盆地、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有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5、长江中下游暴雨接连不断 安徽700多座水库超警

来源:《新闻晨报》2010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733.html

  据新华社报道 记者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自7月8日开始的强降水已造成安徽全省8条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700多座水库超汛限水位,安徽省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

据介绍,从8日6时至12日14时,安徽共有19个县(市、区)114个站点累计降雨超过200毫米,共有48个县(市、区)330个站点累计降雨超过100毫米。据初步统计,截止到12日14时,安徽全省受灾人口244.9万人。

6、环保部:重型车将是环境保护监控重点

来源:人民网-《中国汽车报》2010年07月12日

http://auto.people.com.cn/GB/1051/12120115.html

    重型车、低速汽车的排放污染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中的薄弱环节。今后,这一局面或将改观。在日前召开的2010中国发动机高层研讨会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气处副处长龚德民表示,重型车的排放污染防治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监控重点。

  虽然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但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空气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在很多城市,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中增长最快的污染源之一。龚德民说,根据他们的统计数据,来自机动车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的排放分别占大气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85%。近几年来,机动车总排放量的增长也逐年加快。2000年时我国机动车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为433.5万吨、2810万吨和251万吨,2008年时分别增加到500万吨、4000万吨和580万吨,增长十分迅猛。

  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重型汽车、低速汽车、摩托车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车辆在排放方面技术水平普遍偏低。龚德民表示,以重型车为例,保有量只占我国汽车保有量15%的重型车,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汽车总排放量的74%。对以上三种车辆特别是重型车的排放监控将成为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中的重点。

  从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机动车污染问题紧迫起来,成为导致大气污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国家机动车排放全过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但我国机动车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龚德民表示,今后,环保部关于机动车政策层面上的污染防治思路主要围绕机动车尾气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及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制定几个方面进行。

  今年5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提出要加强机动车尾气的防治工作,这也是环保部要大力加强的工作之一。

  龚德民表示。从整体而言,环保部目前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要严格实施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车辆生产、销售、注册登记。

  其次,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对于新车,将实现环保一致性检查。据了解,今年下半年环保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市场抽查,对销售排放不达标车辆的企业,将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处罚,对于超标严重的车辆,将建议按照排放有缺陷的产品实施召回。

  再次,继续推进机动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低速载货车的淘汰进程,积极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四,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积极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吕彩霞)

7、紫金矿业污水池渗漏被认定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来源:新华网2010-07-1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919416_1.shtml

   福建上杭7月12日电(记者郑良 沈汝发)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上市公司福建省上杭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近日发生渗漏,造成汀江流域局部污染。福建省有关部门初步认定此次污染属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福建省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说,截至目前,汀江流域和位于永定县境内的棉花滩库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死鱼和鱼中毒浮起现象,据初步统计,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

  目前福建省已成立调查组赴受污染地区开展工作,有关部门正在加强水质监测,采取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新华社记者目前正在现场采访。

8、云南昆明过度开采地下水致部分地面塌陷

来源:云南网2010年07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3/071617795659s.shtml

  昆明市金马寺片区的部分民房因地下水过度开采已发生严重倾斜,关上片区、马街片区的部分地面也出现塌陷。而翠湖干涸以及海源寺、蝙蝠洞泉、珍珠泉等名泉断流,这一系列的危险信号都是在向地下水的无章法开采提出抗议,昆明市地下水清理刻不容缓。

  昨日,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昆明市地下水清理整顿工作。副省长孔垂柱要求今年10月31日前必须按计划封停涉及驻昆部队、省属相关单位的23口地下水井。

  还有地下水井415

  从2008年起,昆明市就全方位开展了地下水清理整顿封停工作,目前全市共封停了361口地下水井。基础设施建设到哪里,自来水管网铺设到哪里,地下水井封停到哪里是昆明市地下水井封停的原则。两年来,昆明市政府共投入1.2亿元资金,以自来水替代地下水。

  在依法、依规封停地下水井的同时,由市、县两级水政监察队伍负责监督检查,结合日常巡查和群众举报情况,对私采滥采地下水行为及时依法查处。2008年以来共查处违法取水案件近200件,有效打击和遏制了违法违规水事案件。

  目前,在主城规划区1026平方公里范围内未实施封停的地下水井还有415口,除去因城市基础设施未覆盖,自来水管网未接通,不具备封停条件的海口片区、空港经济区、马金铺片区、主城部分正在改造的城中村的392口井外,涉及驻昆部队、省属相关单位还有23口地下水井未实施封停。

  23口井10月底前封停

  在昆明城市主城区开采地下水将带来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加剧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引发更加严重的次生灾害。同时会致使地下水水量减少,水质恶化。而昆明市城市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管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也为地下水井封停创造了条件。

  孔垂柱要求,昆明市要加快自来水管网建设,为地下水井的封停创造外部条件。对列入2010年封停计划的23口地下水井,要确保在今年10月31日前全部封停。

孔垂柱表示要严格考核奖惩,政府督查部门要对清理整顿工作实行全程参与和全程监督,以实地调研、暗访抽查等形式,对封井进度和供水管网建设进度进行督查和整改。对于在地下水清理整顿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肃查处,进行通报批评或问责,确保清理整顿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首席记者 王云(春城晚报)

9、广东北部矿区土壤铅超标44成癌症高发区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366.html

  “远离矿区和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很难想象矿区居民正在承受着怎样的重金属之‘重’”。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在提案中透露,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调查与监测,发现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问题相当严重。昨日,省环保厅在答复中也承认,粤北大宝山矿、乐昌铅锌矿等矿区是典型受重金属污染区域,将加大矿山污染综合整治力度。

  蔬菜稻米的镉铅含量均超标

  提案中介绍,以粤北地区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为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调查与监测,发现大宝山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通过分析测定矿区周边一带的水稻田和菜园地土壤样品、农田周边水渠水样,以及稻谷、蔬菜等三十余个种类农作物的样品,结果发现,当地有多种蔬菜(如通心菜、菠菜、芋头等)以及稻米的镉、铅含量均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通过食用这些蔬菜和大米,矿区周边居民的日平均镉、铅摄入量远远超过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

  成癌症肿瘤疾病高发区域

  黄宏文说,矿区水质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不但导致良田土壤板结,农作物逐年减产,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蓄积在农作物中。通过采用国际上惯用的“目标危险系数(THQ)”评价得出,矿区周边镉、铅健康风险明显,已成为癌症、肿瘤等疾病的高发区域。

省环保厅在答复中承认,粤北大宝山矿、乐昌铅锌矿、凡口铅锌矿、莲花山矿尾矿等属于典型受重金属污染区域,省环保厅编制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中已明确提出,矿山及其周边地区是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整治区域。

10、《南宁市生态功能区划》出台 防人为破坏生态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2010年07月13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713/n273466013.shtml

  广西新闻网南宁讯(记者文彩云)7月12日,记者从南宁市政府获悉,广西第一个市级生态功能区划——《南宁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日前正式“出炉”,该规划将指导首府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防止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

  南宁市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包括西乡塘区、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邕宁区、良庆区、武鸣县、横县、宾阳县、隆安县、上林县、马山县,总面积2.2万余平方公里。

  南宁环保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说,近年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压力较大,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开发利用,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生态功能区划正是在南宁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

  根据《区划》,全市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类一级生态功能区。其中,生态调节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区、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为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人居保障功能区包括中心城市功能区、县城功能区、重点城镇功能区。

  《区划》指出,中心城市功能区即为南宁中心城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交通尾气污染日益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城市绿化物种(特别是草地)引进外来种类过多、本地种类少等。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和措施包括:建设与“中国绿城”相适应的城市生态系统,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第三产业污染,提高城市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总体质量,加强内河整治等。 重点城镇功能区包括吴圩城镇(含明阳工业园区)、黎塘城镇、六景城镇(含六景工业园区)等24个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城镇规划不完善,城镇环保设施落后甚至缺少,生活、生产污水乱排现象严重,公共绿地面积少。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等。

  此外,《区划》还划分了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马山县东北部——上林县北部岩溶山地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大明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等。主要生态问题:大明山的中下部多为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森林质量下降,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等。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围绕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要生态功能,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作者:文彩云

11、南海九江"鹭鸟天堂"鹭鸟绝踪 村民赶尽杀绝?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年07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4602.html

  南都讯 记者姚建国 佛山南海九江著名的“鹭鸟天堂”,曾栖息着四五万只鹭鸟,如今,这个市级风景名胜区却鲜见鹭鸟。它们哪里去了?有关说法两个版本截然不同。村民说,鹭鸟遭遇了空前的人为劫难,被村民赶尽杀绝,每年有上万只鹭鸟流向餐馆;政府部门人士称,不排除有人捕杀,但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导致鹭鸟大规模迁移他处。

  记者探访一小时只见到一只

  “鹭鸟天堂”坐落在九江北面的璜矶村,据传早在150多年前,就有鹭鸟在此栖息繁衍。据九江政府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这里曾栖息着四五万只鹭鸟。上月底,有当地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以来,“鹭鸟天堂”内已没有鹭鸟了,被附近村民杀光,拿去卖钱了。

  6月30日下午3时许,“鹭鸟天堂”一片静寂。南都记者在一名潘姓村民的带领下,钻进荆棘密布的竹林中,里面面积很大,没有一条路,要扒开荆棘通行,动静很大,然而未见有鸟儿受惊起飞,更未见鹭鸟身影,而地面上却时常可见已腐烂、只剩下毛羽的白鹭。

  林中的一口鱼塘内,南都记者看到了一只小草鹭在觅食,听到动静后,迅速钻进了草丛中。这是记者在竹林内行走近一个小时,看到的唯一鹭鸟。

  傍晚6时多,是鹭鸟回林高峰期,南都记者再次去到现场,结果还是一样。

  承包取消后 村民大肆捕杀

  据村民称,“鹭鸟天堂”属璜矶村下的中华、风水两个村民小组所有。以前这里被两村村民分别承包了二三十年,租金由十几万到60万元不等。按照承包约定,承包者可以捕猎幼鸟出售作为收益,但不能捕杀成鸟。

  2001年,广东省颁布实施了《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鹭鸟逐步得以保护。2003年底,政府不让村民承包,“鹭鸟天堂”随后转归政府管理,要打造成风景名胜区。村民们说,政府财政补贴只有30万元,比承包价少了一半,直接影响了村民的分红利益,不满之下,趁着监管松懈,村民大规模连年捕杀,每年有上万只鹭鸟以几十上百元的价格流向餐馆。

  潘华是中华村村民,他也是村民中捕杀鹭鸟的参与者。他说,2004年年初,有猎捕者趁机而入,偷杀鹭鸟卖去牟利,本地村民跟风加入,被当地政府部门、警方当即严厉打击。收手了3年后,2007年,捕杀鹭鸟又开始了,当时,参与捕杀者少则数十人,高峰时则有上百人,不分白天昼夜,其中数十人还很专业,用刀开路用鸟枪去打,直到2009年四五月份鹭鸟被偷杀光了才停止。“我也用了鸟枪,近三年杀了多少记不清了,没有上万、也有数千只”,而这些鹭鸟都卖给餐馆和有钱人了,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多名璜矶村村民证实,鹭鸟的消失是中华村和风水村村民大肆捕杀造成的。“前两年,村民都疯了一样去捕杀白鹭卖钱,政府很难管,现在没有鹭鸟了。”

  官方回应

  九江镇农办主任

  鹭鸟生存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对于“鹭鸟天堂”目前的状况,7月9日,九江镇农办主任李炳祥给予了解释:并非是村民所说的“赶尽杀绝”了,村民捕杀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最主要因素是:周边地区工厂导致的污染,影响了鹭鸟的居住环境和觅食范围。

  李炳祥说,2005年起,镇政府介入鹭巢管理,成立了护鹭队,24小时巡逻值班,并在进入鹭巢的地方加装铁网围栏。但即使这样,鹭鸟数量仍在逐年下降。对此,一些群众误认为政府管理不善,让不法分子将鹭鸟“赶尽杀绝”了。镇农办为此请教了专家,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如捕猎等;二是鹭鸟觅食范围减少;三是周边环境改变。

  镇农办分析,鹭鸟觅食是栖息地周边50-70公里半径范围,而多年来,由于附近高明、三水、顺德和鹤山等地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可供鹭鸟觅食的范围大幅减少,食物链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由于周边地区工业发展所形成的空气、水质的改变较大,鹭鸟生存栖息所要求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大批鹭鸟迁徙到其他适合的地方栖息。

  “不排除有人偷猎,”李炳祥说,但这并非主因,村民所说的大规模捕杀有点夸张,无非是想回到以前承包的状态,想抓鹭鸟去卖就抓去卖。其实,主要还是环境因素及夏季鹭鸟还未回归造成。

目前,南海区主管部门对此事非常重视,要求镇农办立即查明原因。(来源:南方都市报)

12、紫金矿业废水渗漏污染福建汀江事件遭迟报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07月13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07-13/071020664959.shtml

  中广网福建7月13日消息(记者梁卫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07时03分报道,昨天(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据报道,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据了解,这起污染事件实际发生在9天前,即7月3日。

  紫金矿业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位列全球500强。2003年12月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2008年4月回归A股,成为A股市场首家以0.1元面值发行股票的企业。昨天,在A股、H股上市的该公司因此突然停牌一天。

  昨天深夜,中央台记者梁卫浩赶到当地调查采访,来看报道。

  昨日上午,在A股、H股上市的紫金矿业突然停牌。很快有消息传来,称停牌事件与紫金矿业突发的污染事件有关。

  昨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官方网站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

  处在下游的永定县养殖户在开船捞鱼,白花花的鱼成片成片地漂浮在水面上,看着让人心痛。

  截至昨天,永定县洪山乡码头多达二三十人的打捞队正将打捞上来的死鱼统一过秤后装入麻袋,用车辆运往填埋场填埋。目前这一事件已导致当地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

  为了补偿群众损失,县政府对网箱养鱼按每斤6元全部进行收购。对部分死鱼快速打捞、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活鱼放回汀江,并与养殖户签订协议,所需的资金由政府先行垫付。

  目前,当地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是,为何这些水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而人却能正常喝呢?上杭县防疫站副站长傅卫国却解释说,鱼对水中铜含量的要求比较高,当达到0.1毫克/升时,鱼就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而铜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傅卫国说:“即使饮水中的铜超过1.0毫克每升,也仅仅会令水出现一点点颜色,而使人厌恶,还不会引起人的中毒。”

  据了解,此次污染事故其实发生在10天前。7月3日下午15时50分左右,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储存待处理的污水池水位异常下降。调查发现,污水池中含铜、硫酸根离子的酸性废水外渗,通过排洪涵洞排入汀江。

  紫金矿业公告表示,渗漏事故原因主要是前阶段持续强降雨,致使溶液池区域内地下水位迅速抬升,超过污水池底部标高,造成上下压力不平衡,形成剪切作用,致使污水池底垫多处开裂,从而造成污水池渗漏。

  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下大雨之后,导致地下水抬高,我们污水池底下造成压力差,污水池的底垫发生破裂,从而导致一些污水流出去。

  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称,此次渗漏主要与自然灾害有关,不可预料。刘荣春表示,目前上杭县政府已对水库死鱼按每斤6元进行回收,对鱼苗按每斤12元回收。

  事实上,紫金矿业并非首次发生环保事故。就在今年高考前不久,福建省上杭县20多所中学突然收到了当地教育局发出的一则临时紧急通知: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要随意吃鱼。据知情人士透露,原因在于受汛期影响,紫金矿业位于福建省武平县的一个尾矿库大量含有重金属物质的渗漏液流入汀江,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今年(2010年)5月,环保部曾经发文通报批评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紫金矿业为第一家。通报称,紫金矿业7家子公司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环保问题。“这些公司不仅背离了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应诚实守信的原则,而且放任环保问题可能酿成重大的环境风险,污染环境,损害投资者利益。”环保部称,包括紫金矿业在内的11家公司承诺的整改工作没有实现,是言而无信。

  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对受影响的居民和投资者一再表示抱歉。

  刘荣春:我们有关部门正在对这个事情做进一步调查、认定,如果是我们公司原因(责任)的话,我们一定会负责任的。

  目前,上杭县政府正以挖坑深埋的方式,对大量死鱼作无害化处理。上杭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邱敏详说:“这个坑差不多有3米,坑底先撒一层消毒药物,再把死鱼倒下去。在每一层的死鱼上,我们都要再撒一次消毒药物。最后我们用泥土封盖,还在泥土上再撒一次药物,确保做到无害处理。”

  渗漏事件发生9天后,紫金矿业才正式对外公布,引起人们普遍质疑。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赵举刚表示:“事情刚发生时,对事件的原因要尽快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明确以后,传达给相关的群众,才不会引起恐慌。”

至于,污染事件推迟9天发布的真相到底为何,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13、9100立方米污水漏入汀江 紫金矿业再陷"环保门"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4577.html

  身陷“环保风暴”并遭环保部通报批评的紫金矿业今天披露,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造成汀江流域局部污染,福建省有关部门已初步认定此次污染属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由于该事项未公告,公司股票已从7月12日起紧急停牌。

  公司今天公告称,受本次福建境内持续强降雨影响,公司所属的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处于高水位运行,7月3日15:50,该厂污水池水位异常下降,池内酸性含铜污水(主要含铜、硫酸根,无有毒物质)出现渗漏,部分通过227地下排水排洪涵洞进入汀江。该突发渗漏事件对上杭县及下游生活用水未产生影响,但下游网箱鱼出现一定数量死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据新华社报道,福建省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说,截至目前,汀江流域和位于永定县境内的棉花滩库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死鱼和鱼中毒浮起现象,据初步统计,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

  目前,福建省已成立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公司还表示,事故发生后,矿山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对渗漏污水进行紧急处置,至7月4日14:30,污水渗漏事件得到控制。据测算,约有9100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水质受一定污染,虽然总铜浓度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但PH值不达标。经过紧急处置,截至7月8日10:30,对受影响水域10个监测点每小时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水质逐步好转,总铜浓度和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经专家初步核查,本次渗漏事故原因主要是前阶段持续强降雨,致使溶液池区域内地下水位迅速抬升,超过污水池底部标高,造成上下压力不平衡,形成剪切作用,导致污水池底垫多处开裂,从而造成污水池渗漏。目前该污水池已全部抽空,公司正在全力做好渗漏事故的应急处置和全面整改工作。

  此前,公司陷入“环保门”风波,并遭到了环保部通报批评,此次发生渗漏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也在通报之列,存在问题是下田寮渗滤液污水处理系统未经环保部门批准自2009年9月停运,现场检查时仍处停运状态;尾矿渣渗滤液经收集池收集后,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后库。5月28日,公司披露的整改情况公告显示,上述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公司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立即停止铜矿堆场入堆新的矿石,已入堆矿石溶液实行分流,本次事故将对紫金山铜矿湿法厂铜的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彭飞 )(来源:上海证券报)

14、6月环境记者沙龙内容

 

会议时间:2010年6月30日下午2点至5

会议地点:中青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

    汪永晨:最近发生的大旱、大涝基本上跟气候变化有关的,今天我们请到的是水利部的专家,来跟我们讲一下水旱灾害的特点及其应对,水旱有人说是地球被人逼疯了,也有人说这是人祸,也有人说就是天灾,那我们就想看一下专家的解读到底是怎么样的。

    因为这也是一个认识的平台,所以我们大家先自我介绍一下,有什么信息也希望大家能够发布,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也可以交换信息,也希望有不同的观点有所碰撞,今天我们虽然请来的是大家,但是也欢迎各自有观点的人可以踊跃地挑战大家。

    我们从王建那开始。

    王健:我是绿家园志愿者,我叫王建。

    汪永晨:原来是海淀区新闻中心的记者。

    徐凤翔:我是徐凤翔。

    汪永晨:芳龄80,是我们国家老一辈的,青藏高原的生态学是徐先生创建的。

    与会者:高原上小木屋的原型。

    汪永晨:对,我们一起去过小木屋。

    于晓燕:于晓燕,绿家园志愿者。

    张科:绿家园志愿者,章轲。

    汪永晨:首席记者。

    吕秀平:清华大学NGO所。

    刘夏:大家下午好,我叫刘夏,是《每日经济新闻》的环保记者,来学习的。

    与会者:北京科技出版社贝壳阅读网,我们也是关注一些公益、环保等等一些问题。

    与会者:我也是北京科学经济出版社,做宣传规划工作,我们出版社也是关注一些科技类、科普类、大学生活类的书籍,来这边也是希望和大家认识一下,也希望关注一下气候、绿色之类的话题。

    王丽娜:我叫王丽娜,现在是在绿家园工作,即将成为一名NGO从业者。

    余绒:我是余绒,生态环境咨询的,我们侧重于给企业做测算,参加这个活动也是因为汪老师这有我的联系方式,也属于个人兴趣吧,过来听一下。

    余惠玲:大家好,我是富群(新一代)环境研究院的,我们机构是一个环保NGO,主要有三个项目:一个是绿色长江,一个是西藏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再一个是示范生态社区项目,希望我们待会儿有机会可以交流一下。

    与会者:我是邓瑞生,我是美籍华人,所以中文说得不是很好。

    李琼:大家好,我对这个题目比较感兴趣,所以过来听听。

    徐春昕:我是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的,想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汪永晨:他们有一个每天的谈话节目。

    徐春昕:是,叫《天下天天谈》,我们曾经请到过一些专家到我们那儿讲关于环境、地震各方面的知识,前些日子在新浪网上曾经引起一次震动,就是我们说中国要出大地震,后来很快被封掉的那个是我们节目说的,但是确实就很不幸,大地震就发生了。

    汪永晨:就是你们在青海之前说的?

    徐春昕:是。

    汪永晨:有预见性。

    徐凤翔:今天可能附近有地震。

    汪永晨:是已经震了还是可能?

    徐凤翔:已经震了,大概两个半小时以前我在一个楼上感到有轻微晃动。

    蔡若愚:《中国经济早报》记者,我是第一次来这听,因为这个沙龙很有名。

    周晨:绿家园志愿者,自由撰稿人。

    张巧灵:科学时报记者,过来学习一下,谢谢。

    汪永晨:我叫汪永晨,是这个沙龙的召集人,就是老着急,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那我们就欢迎程工程师跟我们讲。

    程晓陶:好,大家下午好,我是程晓陶,要说起来我跟你们中间很多人应该算是同行,你们办报纸、办杂志,我办科技期刊,我们这个《水利学报》在国内应该是很不错的,全国1868种科技期刊里头我们综合影响指数排名第七。

    来之前主持人跟我联系,要我讲一下防洪方面的知识,但是我的很多材料是和干旱连一起的,因为水旱灾害,所以我就又加了两个字,叫《防洪抗旱减旱》,所以今天你们比较赚,我是买一赠一。

    大家一说水旱灾害就说那无非就是水多水少,这有什么好讲的呢?但是最近因为水旱灾害很厉害,很多记者也在跟我联系,问的很多问题确实是一些基础的问题,而且有些观念上我觉得确实需要把它说得更合理一些,前两天凤凰卫视有一个节目是胡一虎主持的,就是谈南方水灾,他是关心老百姓,但是有一些问题我的感觉就是他对基础知识还需要补一下课,他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治水,水灾发起来还这么厉害?我们什么时候让老百姓不再遭受水灾了?但实际上水灾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永恒的事情,它永远都会存在,我们只能说减轻灾害,不可能消除灾害。因为洪水除了灾害特性以外,它还有资源特性和环境特性,它是不冒险不得其利的一件事,如果说没有洪水了,可能它带来的那些好处也就没有了。

    今天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水旱灾害风险的演变趋向,再一个就是98抗洪以来我国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实践,再一个就是要从巨大灾难中学会应对灾害。

先说第一个问题,就是水旱灾害风险的演变趋向。因为水害灾害不仅仅是一个自然问题,它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它的特点也是在变化的,那么它的变化特点和趋向是什么?再一个,就是对于我们国家在新时期防汛抗旱的形势做一个基本估计,这个估计不仅是当前,而且展望一下未来,我们大家可以知道今后它会是什么样的。第三个就是想说一下人类的治水活动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过去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治水违背了自然规律要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实际上如果我们违背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同样要遭受报复。

 

这个图是一个国际组织对全球自然灾害从1975到2005年时段做的一个统计,大家可以看到粉红色就是洪水,蓝色的是干旱,也就是说在全球来看,水旱灾害实际上是影响最广,对人类生存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是从时间过程中看灾害发生的次数,我们也可以看到到世纪之交全球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变严重的,其中与洪水相关的自然灾害增加得尤为明显。但是水旱灾害也不老是均匀的或者按同样的比例存在的,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灾害,包括地震、暴风雨、滑坡、火山等等,但是最严重的是水旱和旱灾,可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实际上旱灾在全球是占最主要的,那个时候非洲的大干旱死亡很多人的,老一些的同志可能都记得,当时洪水的形势(就是这个红线)相对平稳,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相对平稳,但是到了90年代洪水就急剧上升,干旱就变得相对平稳,可是到了世纪之交,不仅洪水居高不下,旱灾也迎头赶上,所以当前世界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的一个状态。

 

如果我们把水旱灾害在全球分布考察一下,这张图说的是所有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看到把所有自然灾害资料放到一起,亚洲占71.7%,也就是说,从全球来看亚洲是各种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个区域。但是如果我们单看洪水,就是与洪水相关的这些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滑坡、风暴潮这样一些灾害,亚洲地区占83.7%,所以说亚洲洪水在全球来说又是更加严重的一个区域。

 

    刚才也有同志提到关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到底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我们这里仅仅只拿热带气旋做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线,在1985到2005年曾经发生的热带气旋走过的轨迹,这些仅仅只是在海里头,影响了太平洋的一些岛国,但是它们对澳大利亚只是影响北部那一点,对于非洲也只是影响东部这一点,南美和欧洲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美国的西部海岸也没什么影响,因为它出来以后是往太平洋方向走的,只有加勒比海这一带它影响了美国的南部,所以前两年有一个卡特林娜飓风,可能大家听说过,对美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但是我们看东南亚,看我们国家,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就是往我们这边走的,所以我们受到台风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

那么从全球来看,上面的黑线是说每年发生的那些台风中间风速最强的台风,我们看到它是在那儿抖动,并没有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也就是最强的台风并没有变得更强,但是如果我们把每年发生的台风分成5级,红颜色是强的,是4级和5级,我们又可以看到在这里头强台风所站比例明显上升,而弱的台风(蓝色的)是下降的,也就是说最强台风也未必就比历史上的台风更强,但是强台风发生的概率就是比过去要大了,所以它占的比重大,这一点是不是能够用气候变化解释?就是由于在温暖化的情况下气流交流更加激烈,海洋跟大气的交换,这种能量变得大了,产生的一个结果。

 

    我们在国际上开会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老外给的图,一张图只给出这一段,把这一截给拉开,证明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是在显著上升的;也有的专家喜欢把这张图放出来,这是一千年到两千年,也就可以看到,一千年以来气温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可是就在过去一两百年里头,它处在一个急剧上升的状态中间。这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说的全球温暖化。

    但是在80年代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念研究生,那时候我就看到竺可桢先生的一篇论文,就是研究五千年来太阳行动变化和气温的关系,他用物候学的办法做出来的这个结果;后来还有一位龚高法先生,他利用古籍资料上面的植物生长期做出来的。他们做出来的曲线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可以大致看出来,一个是在夏商时期当时是温暖化的,我们中国当时的气候比今天还要暖,所以当时黄土高原上植被非常好,再一个就是春秋的时候,也有一个温暖化,然后就是隋唐,到隋唐的时候八水绕长安,都城还是很好的,中间到秦汉的时候有一个降温,所以大家可以想象春秋战国的时候最后为什么秦朝有能力统一全国,当时他把郑国请到陕西那边去,给他开郑国渠,发展灌溉农业,他的国力就很快地增强起来,但是到了秦朝打下天下以后,这个时候气温其实已经在下降了,所以当时很多人不了解气温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就归罪于人作恶,说是人作恶天发怒。然后到了汉朝的时候,他们开始要做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去种水稻的地方,派官员去指导农民改种小麦,就是说水田已经种不了,要种旱地。后来又推行一个政策,就是退农还牧,只让地长草,气候变得干旱,变得寒冷,这个地方不再适合于农业,所以当时有一个主动退缩。然后在陕西、山西好多地方当时修的水利工程都属于废弃状态,可是到了隋唐的时候,这个情况又改变了,降水量又丰沛了,而且都城,秦汉的时候呆不住了,为了缩短漕运,大运河是隋炀帝修的,他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就是把粮食从江南动作运河,然后沿着黄河往上走,送到长安去,但是后来为了缩短路线,就把都城往东迁,到了隋唐的时候又有条件了,又回去了,守边关的将士原来非常困难,军粮供不上去,可是到了隋唐的时候又可以屯垦,就是自己又可以种地来管自己,所以气候变化影响是很大的。

    而且你们可以注意这两个最低的谷,一个对着元朝,一个对着清朝,就是说气候特别冷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变得比较有侵略性了,因为他在北方呆不住,他要到南方来抢粮食。然后农耕人也不习惯了,本来这个地方能种粮食的,他也习惯了,要往后退。

    气候变化真的是影响很大,我下乡的时候在湖北,就是知识青年,我去的那个地方,农民就讲50年代的时候我们那里种两季稻,但是六七十年代,就是涨上去又落下来那一段两季稻不如一季稻,他们很困惑,所以气候对农业社会也很大影响。但是它和水旱灾害的关系,我们觉得从现在来看,可能更重要的因素还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这个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国来看,也可以从其他国家来看。这是美国的一个资料,美国的洪水实际上从它的损失来看,总的趋势也还是在增长的,最大的这是1993年的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他做了很多的防洪工程,也采取了洪泛区管理,这样一些对策以后,减少的实际上是相对损失,就是虽然1937年的洪水不是最大的,但它的相对损失很大,尽管1993年的洪水非常大,但是它的相对损失没有那么大,就是说真正我们有能力做到的是把相对损失减下来。

    可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卡特林娜飓风导致一个城市遭受灭顶之灾,它的特点是什么?尽管1993年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损失是最大的,但还不到180个亿,可是卡特林娜飓风只是淹了一座城市,它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250亿,如果把间接经济损失都算进去,要达到1200亿,可见现代社会里头,如果一个城市被淹掉的话,它的损失比过去说得流域性大洪水还要厉害。

    这是日本的一个例子,日本从战后有一段时间的灾害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但是从60年代开始,它开始推进治山治水五年计划,而且立了一个法,这个法把它的治水投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挂钩,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了,治水投入就成比例地增长,它几乎是每过五年治水投入就要翻一倍,这样就把受淹的面积有效减少下来,水灾损失的总趋势也被以抑制住了,但是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看到它又到了一个新的状态,就还是在上升的,为什么上升呢?是现代社会的水灾脆弱性在增长。脆弱性这个概念我等会儿会再说。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家,我们国家大家知道,我们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呈三级台地,所以我们形成的河流是自西向东入海的,而且我们的河流是从南到北排列的,就是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这么从南到北排,每一条河都在不同的气候带下面,因为每一条流域的洪水特性都是不一样的。然后我们还有一个特点,我们从东到北还分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一样,就是自然条件不同,精神发展水平也不同,所以我们国家的水灾特性是多样性的,你不能拿一个地方的经验就去说另外一个地方怎么办。

    我们七大江河的洪水是非常重的,这是拿二十世纪一百年的资料做的统计,总的水灾次数有200多次,也就是平均每年都有2次,但是它的严重性不一样,大于20年一遇的有3次,差不多三年就能有一次,10到20年一遇的55次,差不多两年有一次,小洪水那就很频繁了,所以为什么我们有人说怎么年年都会听到水灾的消息,不是东边发了,就是西边发了,我们南边就是北边,总是有地方会在发洪水。

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通过防洪体系的建设,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抗洪能力的确是不一样。这里有四张图.

 

这是1931年洪水的淹没范围,这是1935年洪水的淹没范围,这是1954年洪水的淹没范围,这是1998年洪水的淹没范围,我们可以看到1998年洪水的量级和1931年实际上是同等的,就是如果按洪量来计算的话。但是淹没的范围要小很多,主要的受灾范围还是在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周边那些民垸。长江干堤真正跨堤的只有九江那一处,但是那一处跨堤它的地形条件是特殊的,它的堤跨了以后,后面淹的面积只有6个平方公里,是很小的,而且封堵也非常及时。这样一个防洪体系建设主要靠什么?就是靠堤防,就是依靠堤防把洪水约束在两个大堤之间,保护很大的面积不受淹,但是它的洪水特性发生变化了,就是这两个大堤之间的洪水位非常高,持续时间非常长,然后我们的堤防都是土堤,土堤在长时间浸泡的情况下,它就开始变得松散,管涌就会非常多,所以为什么要动员百万军民严防死守,如果不是百万军民严防死守,那1998年肯定也会淹得像前面这几次一样,到处决堤 。

 

这就是1998年的一个比较,蓝色是堤定高程,粉色是警戒水位,黄色是历史最高水位,红色是1998年的实测,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多数河段,沙市到汉口都创造了新高,汉口以下也创了新高,而且这里还有一段甚至超过了大堤的高层,就是洪湖建立的那一段,那一段完全是靠修子堤,子堤修到两米高,就是临时的堤防都修到两米高,来抗御洪水。只有汉口的洪水是比1954年低的,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汉江的洪峰没有跟长江遭遇,1954年汉江的洪水下来以后和长江碰到一起,所以产生了汉口的水位,但是1998年的时候,汉江上游有了丹江口水库,通过丹江口水库的调峰,两个峰错开了,所以就是汉口这一段没有超过。

 

这些照片都是我拍的,因为当时水利部派我到嫩江,大家知道当时是两大江,一个是松花江嫩江,一个是长江,我去的是嫩江。这些堤防都是国堤,就是上面加了子堤,子堤上面再加沙袋,饮水面上都要拿塑料布盖上,防止浪的冲打,你看前后高差,这是外面的江水,这是里头,人就这么点大,你想想有多少危险啊,站在那个堤上,你就觉得一堤隔着两重天,外面是水漫金山,外面就是太平家园,所以你就可以想象老百姓当时为什么拼死拼命地都要去受这个堤,如果堤防跨了,真是一个很大的灾难。

 

    这个照片也是我拍的,是1994年湘江大水发生以后,那也是很厉害的一个洪水,这是其中一个决口,那次我们看了十几个决口,比今年要厉害得多,可是今年发生灾害决口以后,是政府组织力量,机械化、部队上去,400米的决口也就是几天给封堵了,但是在1994年的时候,这样的决口发生以后,老百姓只能靠肩挑人扛想办法再把堤补上,因为这是6月份,后面汛期还在呢,如果不把这个堵上,接着洪水还会再进来,这是多么艰苦的一件事情,大家可以想象。

    但是更值得一说的是我们从长沙开始往上走,长沙的堤防就非常困难,河这边是长沙市,河那边是围区,有一个围已经垮掉了,淹了很多的老百姓,然后这边守长沙大地方也已经岌岌可危,当时的措施是已经拿推土机把后面的民房全部推掉了,好让老百姓和部队来抢险。

然后我们到了株洲,株洲的情况更危险,它的堤已经塌得不成样子了,从粮站里头把一包包的粮食堆上去,把堤防守住了。但是对岸,它在东岸,西岸是它的一个新开发区,那就是大堤决口了,整片的开发区都泡在水里头,那个市委书记跟我们讲,说你看这个水浸的图,水位涨到这来切了一个平头就开始落,他说为什么切平头,就是因为上面决堤了,如果上面要是不决堤,这个水再往上涨一点,他们的堤就肯定守不住,所以这就有一个概念,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域来讲,它原来多少年定的这个标准是根本历史洪水定的,而历史洪水就是在上面洪水泛滥的条件下才定出来多少年一遇的这么一个频率修的堤防,但是后来上面也修堤了,如果上面的堤都修得足够高,那洪水就要送到下游来,那么原来这些大城市反而守不住,就是风险还有一个转移的问题。

 

    再有就是我们河流情况的变化。这是黄河,黄河这里有一个标志,在花园口那儿,这里看不清,我把它放大一点,你们可以看到1958年的时候洪水位是94.22米,洪峰流量是22000立方米/秒,1996年的洪水位比它高了将近一米,1996年的洪峰流量才6000多,到2000年的时候又有一个新高,这次的洪水位它的洪峰流量还不到4000立方米/秒,就是说尽管洪峰流量变小了,可是洪水水位越抬越高,这就是原来要根治洪水的思想产生的结果,洪水没有了,但是它疏沙的能力也没有了,于是这些泥沙都堆在河槽里头,河槽越来越萎缩,原来主槽的过洪能力有五六千,结果现在只有两三千,这样一个状况,所以最近这几年,黄河通过小浪底上马以后就开始调水调沙,就是人早洪峰来恢复河道,现在通过连续这几年的实施,主糟的过洪能力又恢复到四千以上了。这就是说我们的观念要和过去不一样,手段也不一样。

但是治水里头还有更复杂的问题,就是这种大的生态环境的演变,在座的我不知道你们听说过1963年的海河大洪水没有,1963年的海河大洪水,当时是河北省在开抗旱工作会议的时候,突然下了大暴雨,马上就转入防洪了,这次大洪水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系统运用,最后保住了天津,但如果你们今天到天津去,在一些老的街道上还能够看到一些牌子,这些牌子是说1939年的洪水,这些牌子都是日本人钉的,就是日本人占天津的时候,1939年发生了一次海河流域的大洪水,电话水淹两米多深,就是那些牌子深着手是够不着的,整个天津就淹成那个样子。这张图是说天津周围有很多的湿地、湖泊,现在这些淡色的都已经没有了,最深的还留着的是白洋淀。

 

    1963年之后,这些蓝点都是在山区修的一些水库,红线都是修的一些堤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的人口增加了1倍,粮食产量增加了6倍,主要就是靠开采地下水来维持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模式,那么现在的地下水,这是64年的、84年的、93年的、98年的,我们可以看到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红色就是已经呈成片的大漏斗了,于是就产生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虽然我们根治了海河,毛主席发出的号召我们一定要根治海河,1963年到现在确实是没有大洪水发生了,可是它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院里做水利史的专家做过一个计算,就是把历史上平原上洼地的容积和山区水库的库容加起来这两个是相等的,也就是我们把平原上调蓄洪水的场所搬到山区去了,它的好处就是腾出了这些地来种粮食。而且我们下去调研的时候,当地人跟我们讲黄金时代是70年代,就是以前在地下水很高的时候,他也种不了地,盐碱化,等到地下水位下降,离地面三五米的时候,那时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盐碱地不治而愈,打井抽地下水很容易,现在就不行了,打十几米、二十米、三十米、五十米也抽不出水来。就是这种模式就变得不可持续了。

    可是1996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1996年海河来了一场大洪水,当时调度非常困难,像岳城水库,要它关闸,为了把下面的堤防保住,完了山西就给中央打报告了,说水位太高,把它库区老百姓的农田淹掉了,但是把这个闸稍微开大一点,河北就给中央打报告了,说我这个堤守不住了,你必须把流量再关小,但是最后它确实是淹了一些地,就是有些地方还是决了口,可是老百姓后来发生情况跟原来不一样,它虽然也有200多亿的损失,但是和过去相比,过去如果受淹,当年的秋粮没有了,然后一直要淹到11月份水还不退,他的小麦也种不下去,那就影响他一年的收成,但这次不是,水进去以后过几天就不见了,因为地下有一个大的空洞,这个水就补充地下水了,地下水抬高两米,然后他们当年就补种庄稼,绿豆、芝麻什么的,当年还丰收,然后连续几年后面都丰收,因为土壤伤情很好,于是大家就想这个洪水其实有好处,在这之前一直讲的口号是经济社会发展了,到处都淹不得了,这次他们觉得不是淹不得,淹淹也有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发展,水减少的这种状况。

 

    刚才我们看到日本的防洪体系建设以后,它的受淹面积是在减少,可是我们国家的资料显示,我们的农田受淹面积是在增加的,所以为什么胡一虎问怎么现在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受灾,我们的情况不一样在哪儿呢?像刚才海河的那张图,原来湿地是不算农田的,可是现在它变成农田了,像湖北的很多湖泊都消失了,1954年发生那样大的水的时候,它是算湖泊的,它不算农田,但是现在如果再淹,它就是农田受淹。2007年的时候淮河大洪水,整个堤防没有一处决口,最后底下报上来的灾情很重,很多的农田减产,说拿遥感照片都看不出来有受淹的地方,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大减产、这么大的受灾面积呢?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因洪致涝、因滞成灾,就是地下水位太高了,长时间的地下水位高,这个庄稼不是涝灾死的,是滞灾死掉的。

    汪永晨:他们那儿有这么多的地下水吗?

程晓陶:有,它的平原洼地很多,洪水位高水位持续了一两个月时间,那个高水位要比里头高好几米,这个压力是很大的。

 

    我们再另外注意看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国家洪灾死亡的人数。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的水利防洪还是很有成绩的。我们知道我们历史上如果大洪灾发生的话,死亡人数是数以万计的,甚至数以十万计,包括五四年战胜大洪水,那还有三万多人死亡呢,“七五八”大家可能知道,那个死亡人数到现在说不明白,但肯定也是数以万计的,但是90年代已经是一个重灾年,我们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是5840,这是1996年,1998年抗洪虽然灾情大,但是因为措施比较得力,减少了还有4150人呐,90年代是比较多的。但是2000年以后,就是1998年国家成倍增加治水投入以后,现在的水灾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2006年,就是连续三个台风袭击的时候,那一年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多数年份就只有1000多人,但是90年代的时候,八个年份都在3000以上,三个年份在5000以上,而且2008年、2009年两年连续都在1000人以下,所以我们的死亡人数是在减少大。

    可能大家最近听到一个数字,就是我们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的比例高达70%到80%,怎么解读这个现象呢?你看90年代才百份之二三十,现在增加到百分之七八十,可是这个柱状图就是山洪灾害死亡的人,从本身死亡人数来看,它并没有上升的趋势,它的减少就是因为平原上大江大河总的人数降下来了,然后它占的比重就显得很高了。当然这个数字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进一步体现地以人为本,进一步地来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就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中小河流整治,放在山洪灾害防治上面。而1998年大水之后,我们国家的治水投入是成倍增加的,等会儿我会给大家看看,但是那个主要是在大江大河的整治,中小河流确实是处在滞后的一个状态。而且山洪灾害在中国是很分散的,不像大江大河你防住那一线就可以,这些红点都是我们有山洪灾害的区域,这个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山洪灾害往往都还是一些贫穷的地方。所以水灾损失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和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频发有关系。

    然后就是现代社会面对水旱灾害的脆弱性。现在气候变化的概念是什么?一个就是说,我们并没有看到大江大河的洪水比过去更厉害,比如说像长江、海河、黄河的大洪水,珠江的,珠江最厉害是1915年,到现在没有超过1915年,长江1954年,1998年也没超过1954年;海河1963年以后到现在也没有,我们并没有看到它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但是局部高强度暴雨确实有增长的趋势。然后就是干旱,过去南方受旱是很少的,可是最近这几年,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包括今年西南五省,过去不是旱灾的地方现在也频繁地报出干旱,这个可能和气候变化多少有些因素。

    然后就是社会经济的人口增长,这是全球的人口密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确实是很厉害的,能够跟我们比的就是印度。历史上,我们人口没有超过一个亿,但从现在来说是急剧上升的,人和水争地的矛盾非常尖锐,而且这个人水争地可以说到现在并没有停下来。然后我们现在经济快速发展,风险区域里的资产增长也是一个原因。再有就是快速的城市化,我们可以看到1980年我们人口城市化还没有超过20%,过去我们讲10亿人口8亿人口搞饭吃,我们是个农业社会,可是短短这么30年,我们现在已经快接近50%,城市化是非常快的。而且全球来看,低收入国家最快的时候是4.2,我们现在4.3,我们这个迅猛程度也超过很多地方。再就是我们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本来就有差距,现在速度还不一样,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做防洪干旱研究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就不可能拿一个模式再像过去那样以点带面到全国去推广,过去一个农业学大寨,全国都学那一个点,现在就根本不可能,必须要考虑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脆弱性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就是现代社会发展以后,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的正常运转,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这样一些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且一旦发生灾害会形成灾害链,而且这个受灾范围会远远超出受淹的范围,就是过去水淹到这儿就是灾区,旁边这块地没淹就没事,现在影响的范围要远远超过受灾的范围。深圳一个企业被淹掉了,可能大连一个企业受损失,就是它的初级产品过不来,间接损失会超过直接损失,像刚才美国这个例子,过去农业社会90%以上是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统计制度都只是统计直接损失,没有统计间接损失,但是刚才美国这个例子,间接损失已经远远大于直接损失了。

    脆弱性还表现在人面临灾害时候的应急能力,因为现在防洪工程一修,三年五年一遇的小洪水也不存在了,一般的人可能就没有应对灾害的经验,一旦真的决堤泛滥了,包括现在这种暴雨袭击,他可能就不知所措,自保呼救的一些经验措施就会不到位,所以在灾害面前会显得更加脆弱。

另外就是这种极端事件还是给我们一些教训,我们最近总结有四个认识。

 

一是不要以为过去没发生今天也不会发生。这个是拿日本2000年名古屋大洪水做例子,它从1891年的降雨记录,日降雨量没超过250,可是2000年那一年它达到了428,就是没发生的时候今年有可能发生,结果这个城市淹了一塌糊涂,五分之二都受淹,而且还发生了城市堤防的决口,可是这个城市堤防决口,这条河叫新川,就是这条河,这条河叫庄内川,新川是什么意思?就是为了保名古屋,在过去历史上在外边挖了一个分洪道,但是现在城市化了,城外的河也变成城市的内河了,所以它一泛滥,淹的就是城区,所以可以看到这些受淹的都是城市,可是那头决堤怎么这边也泡在水里呢?那就是内涝,大面积的内涝,突然这么一个降雨,远远超出它的排涝能力了,于是这个城市就淹了个一塌糊涂。

 

这是台湾的例子,就是不要以为大水发生之后近期不会再发生。1996年台北一场台风把它淹得一塌糊涂,马上政府就做了治水计划,加高堤防,修泵站,结果到2000年又把它淹得一塌糊涂,这时候他们找理由,是堤防有一部分河段没达标,有一个闸还没完成,所以水从那儿进来了,结果到2001年全部工程完成了,可是2001年又来了一个娜莉台风,又把台北给淹掉了,淹了以后老百姓就不干了,原来你找客观理由,现在工程都修完了,怎么又把我们淹得一塌糊涂,结果就把水利局局长、闸管所的所长抓到牢里去坐牢,抓走以后这些水利部门的人就不干了,说他们两个为台北市的防洪体系建设呕心沥血,每次抢险都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应该是功臣,不应该是罪犯,然后把北大的教授请出来,对这个洪水做详细地分析和计算,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1996年是百年一遇,2000年的时候是两百年一遇,2001年的时候是四百年一遇,但是它的防洪标准达到了两百年一遇,可是你偏偏碰上了四百年一遇的,还是超标。

第三个认识就是不要以为修了房子大水就不会发生。2002年时候欧洲有一个大洪水,把他们淹得非常厉害,2003年的时候,当时水利部抓防汛的鄂竞平部长专门带了一个团做这次洪水的调查,当时我也去了。那么,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你看到它上面这条河首尾相连,八座大型水库,按说应该不会再有洪水了,可是这一年就是碰上一个异常的气候,在英国形成的热带气旋通常情况是往大西洋走的,可是这一年它偏偏南下,到了热那亚湾的时候,它在这儿停住了,把水汽给吸饱了,这时候撒哈拉这边一个高气压把它顶回去,翻过来阿尔卑斯山,到了欧洲上空,形成狂风骤雨,可是他不信的在哪儿呢?就是在这之前,这个地方下了一场雨了,土壤都饱和,水库都把水蓄起来了,可是紧接着,你看10号刚停的这场雨,11号到13号他们叫的“水炸弹”就来了,结果狂风暴雨一下,所有的水库转入应急泄洪,保坝运行,就是说如果说他再不泄洪,自己的大坝就不安全了,大坝要是垮了的话,危害就更大,一泄洪,一串水库就跟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就不得不都泄洪了,放下来的洪水你们看有多大,这是从1827年来的,在19世纪的时候,它确实有过三次大洪水,整个20世纪就没有超过这条线的洪水,可是2002年形成的这个洪水比历史上最大洪水还要大,因为水库把它拦起来以后再往下放,水就比天然形成的还要厉害,所以它这才真叫百年不遇,它这是有数据说明的,这一百年里头没发生过,结果把布拉格淹得一塌糊涂,你看5层楼的楼房都垮掉了,这是他们家的基础一楼被淹跨了,这人家是采取防汛措施,把窗户、门都堵了,结果它的结构不够强,结果外面的水一压,把他的一楼压跨了,整个楼倒下来了。我们还看到另外一家,也是五层楼倒下来的,那家更倒霉,是水都已经退了以后,这家人家有地下室,他着急,支起一个抽水机就抽水,很快把他家的水给抽干了,周围这几家都还没来得及抽呢,结果人家的水压过来,把他们家的基地给压跨了,结果五层楼跨下来。所以现在你不知道这个规律,不协调,太着急了,结果也倒霉,本来这是个减灾措施。

 

而且现代城市有些措施真的是我们过去没听说过的。你看这栋楼,它是建在河摊地上,它不是老城区,老城区房满为患了,房子都盖满了,他没地儿盖,他盖在河滩地上,但是一说来洪水,他自己支起抽水机,“咕咚咕咚”把他的三层地下室给灌满了,这是个减灾措施,是他的设计师告诉他的,他说河里的水涨起来的时候,因为它平时根本就涨不起来,有十几米的差距呢,他说万一要是涨起来的话,你得采取这个措施,不然的话,地下水位抬起来,你这个楼的基础就会受到一个不均匀的力,这个力有可能使你的楼变得倾斜,因为它是瘦高瘦高的,所以现代城市的一些减灾措施过去我们听都没听说过。

17

它的三条地铁,大家看到A、B、C线,这是捷克首都的,变成三条地下河,我们去的时候是第二年的4月,头年8月发水灾,到第二年4月份才恢复通车,整个城市依赖性的三条交通动脉半年多时间就瘫痪着。

    还有一个,就是不要以为现代大城市标准高,可以确保安全。现在世界上有一大批的城市跟我们一样在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1999年日本波多、东京地下室里淹死人,过去我们没听说过河里淹死人,海里淹死人,湖里淹死人,游泳池里淹死人,没听说过地下室淹死人,两个城市同时发生,就是一小时暴雨达到一百毫米,结果一下子把地下室灌满了,人来不及跑出去。

    这是2000年名古屋决堤的时候,刚才看到了;这是2001年台北受淹;然后汉城,这是韩国的首都,2001年它也淹得一塌糊涂,它的地下铁也被灌满了,它那年水灾死亡40多人,其中汉城死了20多个,其中有19个人是被电死的,这19个是怎么电死的?就是下暴雨的时候着急回家,在大马路上跑,经过电线杆子的时候,突然手就痒起来了,然后浑身抽搐地就倒在水里头了,周围人还没法上去救他,因为水体带电,后来他们说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暴雨特别大的时候,电线杆子水体变成一个连续的水体,它就变成一个导电体了,然后半腰上有一个继电器,这个继电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断开的,那时候为了检修,可是继电器失灵,它不断开,就导致电线杆子周围一边水带电,韩国在灾后就全国普查在暴雨中间会变成路边杀手的电线杆子有多少个?最后查出来有一万多根,继电器失灵,还有保险丝被铜丝、铁丝给拧死了的,查出来挺多。但是这几年我们国家也有,济南水灾也有这样电死的,但是报上来的数字是淹死的,我们下去调查才知道是电死的,人家还知道亡羊补牢呐,还做全国普查,我们电死以后就把这事儿给埋起来了,这是什么经验呢?就是大暴雨的时候,不要在街上跑,如果你是在走路,你一脚踏上去有麻的感觉你马上来得及退回来,要是在跑的时候,就刹不住脚了,一下闯进去就没办法了,想退都退不回来了。所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实际上北京、天津、南京、郑州、西安、武汉、上海、杭州、福州、广东很多城市都受到这样的水灾,而且街道变成河道,地下仓库变成水库,也是这样的现象。

    新时期我们防洪防旱形势的基本估计。我们说现代社会水旱灾害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表现的更为复杂,同时我们的社会的安全保障要求还在提高,我们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区域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基于水的脆弱平衡,它一定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支撑和保障全面建小康社会必将面临大量的治水新问题,防治水旱灾害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对这个事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说最近几年,大江大河大家感觉平稳,那还没经历检验,真要检验也不一定没问题。可是我们的中小河流呢,一百公平合理的中小河流有五万条,这个治理是很大的,后面我会说。而且到本世纪中叶,我们的人口还会从13亿增长到15到16亿,现在我们说问题是人水争地,那这个人水争地压力会更大,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也会更大,所以中小河流治理的任务会很繁重。然后我们的城市人口有可能从本世纪初的31%再上升到60%,这完全有可能,头十年现在已经到40%几了。那么城市河流的整治,城市型水压力都会加大。另外,江河天然调蓄洪水的场所减少了,必然导致它的水位抬高,那么水高了,地也要高,就变成人水的一种恶性循环,那么怎么样来打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窘境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来做到良性互动,再就是刚才说的水灾脆弱性,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安全保障要求也提高了,一方面风险在增加,另一方面安全也在提高,现在不仅要求你不要受损失,而且要求你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像北京受水灾,其实没多少损失,主要是交通瘫痪,还要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秩序,这些都是要求比原来高的地方。再一个,现在我们不光是水旱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这些矛盾都交织在一起,所以治水难度也要比原来大得多,再加上现在气候变化,这样一些因素也是问题。

    刚才说的所有这些都是风险增长的不利因素,我们也有一些有利因素,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在增强,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投入,来把我们的防洪减灾、抗旱的这套体系建好,然后把我们承受灾害的能力、应急响应恢复灾后重建的能力都增强,我们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们觉得国家还是有希望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再说一个观点,就是治水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要受报复,违背社会经济规律也是要受报复的。水灾是和人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很多因素现在看来就是人为在加重风险,后面我还会举例子。但是洪水干旱和其他灾害就是有一个不同,是它有可调性,比如说地震,你不可能去调控地震,台风来了,你不可能让它不来,但是水旱灾害我们是有一定调控性的,这样我们怎么样适度地调控,增强这个能力,所以防御和减轻水旱灾害是我们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们治水理念是在发生重大改变的。首先就是人类社会突飞猛进,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后我们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也增强了,于是人从敬畏自然就变得要征服自然,但是这时候生态环境的恶化、大自然的一些报复又让我们反思,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主宰自然,征服自然,应该尊重自然,尊求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而且在谋求自身发展的时候,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对子孙后代负起责任,这就是现在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是这个过程又有一个从空谈到回归现实的问题。就是虽然人是大自然的朋友,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但是谁来对这个社会负责任呢?你不能让野生动物和花花草草去负责任,还是人要负起责任来,所以怎么建立起人和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怎么既利用自然又降低灾害的风险,如何公正地处理人类社会内部分享自然资源与分担灾害风险的矛盾,等等,这些都还是要靠人来做工作的。

    现在实际上水旱灾害发生很大变化,拿河北省做一个例子,通常水特别少的时候是干旱,水特别多的时候是洪水,大多数年份,这就是我们长说的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但是现在这个界限在变得模糊,就是用水量增加了这个线就往这边推,不缺水的年份变得缺水,大家另一方面洪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我们防洪标准高了,成灾的年份变的不成害了,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人为的阴私,变得小水大灾,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现在要想解决缺水这块,就要利用我们防洪能力来实现洪水的资源化,所以现在我们讲洪水管理的时候,很大一块是如何把水从害变成利,来挖掘它的资源化这块。水利里头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是个水利大国,大禹治水几千年的历史了,过去江河防洪、农田水利、航运水利、城市给海水、水能利用,都是有的,哪怕过去我用水车也是在利用水能啊,现发电当然手段更高级了,但是在现代社会,因为你要用更多的水,于是我们出了资源水利,然后排了更多的污水,造成污染,于是有环境水利,然后现在我们还希望有好多景观,又出了景观水利,然后说这些都是为人服务的,还要考虑水里头有生物、植物,我们还要考虑生态水利,还有城市水文化保护,还有节水社会的建设,这些都叫现代水利。但是到底我们今天做什么,汪部长在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叫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但是现在看来,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像前年开会,有的专家说资源不行了我们应该环境水利的牌子,还有的说我们应该打生态水利的牌子了,实际上这都代表不了我们今天的特点,所以今天我们说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存在,所以现在水利部叫做民生水利,就是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存在,哪些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我们就来解决。

    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口号,不是说你想做到就能做到的,你的观念要调整,管理的对策体系要更完善,技术要更先进,而且资金投入要更多,这就是在分析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都不是一个口号,要实实在在做出很多工作,才有可能迈上一个台阶,今天时间不够,我不去展开说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现在非常容易地引进新观念,像刚才观念那一条里头,可以说最先进的观念我们都有,但是要从技术、从资金投入、从管理,我们可能很基础的都还没做好,因为发达国家在前面,它的观念很容易引进,开一次会,把人家大文章翻译过来我就有新理念了,但是你的能力建设、管理体制的健全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如果我们脱离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盲目使用人家的新观念,也不能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而我们实际上现在有的地方还在工业化初期,很多地方是在污染控制期和水质的恢复期。

这张表是根据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他们也认为这里头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我们去了解它,一个是知道我们现在该解决什么问题,再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少走人家已经走过的弯路。

 

    再一个,就是说要特别重视国情,因为国情真的差别很大,这是在红色区域的人口,洪水淹没区域的比例,你看美国、英国它们是一个类型,可是日本就不一样,日本受洪水影响的比例是10%,但是它里头有50%的人口,75%的资产,这跟我们国家是一样的,我们国家8%就是受洪水影响的区域,这里头有40%多的人口,然后我们的资产也差不多,虽然日本是个小国,但是它很多的理念,它走过的路,反而是有些经验是我们学得了的。1998年大水以后,当时因为我们湖泊萎缩,乱伐森林,等很多原因,说有什么新对策,正好美国有个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它有一个理念,叫做与其让洪水远离人群,不如让人群远离洪水,结果我们就搞移民建政,200多万人口,人家弄了以后,才5万人口,我们一学,学的我们要移240万人口,这个差别有多大?所以基本的国情条件真的非常不一样,我可以把这个PPT留下来,这些数据我不再去念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我们国情的差别。

包括降雨量,英国降雨量,月份上它几乎是一样的,可是咱们是汛期,一年的雨就集中在这两三个月里头,平时又是旱季,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国情。

 

这是我去欧洲的时候拍的俄罗斯的河流,它自由泛滥,随便地流,但是你看也有一点人,也有一条路,水怎么也淹不着他,就是他找到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怕了,剩下的你就走去吧。但是我们一定得沿着河流把堤防修起来,把这些土地要用起来。

 

这也是我在飞机上拍的长江的河流,别说沿江要修堤,连江中的这些岛上面住的都是人。

    所以我们人和水的矛盾绝对是和他们没法比拟的,不能简单地说人与自然和谐,那就把这些土地都退给洪水吧。

    另外就是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现在发现差别很大,就是低水平、低速度,这个时候就是满足基本的生存,大灾之后才有大治,发达国家已经在高水平、低速度的状况了,这个时候他更担心气候变化这些因素打破它的平衡,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是怎么上这个台阶,而在上台阶的时候,我们还要有更多的资源来支撑我上台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我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还没建起来,过去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天不能用,新的手段怎么建起来,从法规、体制、机制、手段整个这一套我们都要去建,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压力要比人家大得多。所以我们是既要保障安全,还要支撑发展,如果只是保障安全是简单的,我就不许你发展,受淹的地方就不许用那就完了,可是现在没那么简单。

    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洪水和干旱灾害风险特性也会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在治水方略和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水旱灾害的风险特性,因地制宜,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前面讲了这些以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后面我就再加快一点速度。

    第二个部分就是98大水以来我们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实践。

    大家可能知道在建国以后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这老一辈革命家真的非常重视治水,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老祖宗有这样的话:欲治国者必先治水,所以在那个时候水利里头投资相当大的是防洪灌溉这样的系统建设。但是到了文革以后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水利投资实际上是锐减的,所以这20年里头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工程,尽管1991年江淮大水以后,大家已经又意识到水灾的厉害了,而且治太也弄了十项工程,治淮也弄了十项工程,但是那些工程最后都没有如期实施,就是投资不够。一直到1998年大洪水,这个时候我们国家才成倍增加了治水投资,1998年大水以后的投入达到什么水平?就是如果把1949年到1997年的投资算一份的话,这还不是到现在,这就是1998到2002年五年时间的投资是建国以来几十年的2.36倍,就是五年的投资比过去几十年还是它的2.36倍,1949年到1997年折算以后才756,1998年到2002年是1786,就是说这个模式还是大灾之后有大治的模式,但是现在我觉得我们国家真的是聪明起来,就是这一轮完了以后并没有把它减下来,不是说大治完了又没事了,水利投资又锐减,现在还是保持着高投入的状态,所以这是一个好事。

    汪永晨:水利包括水电吗?

    程晓陶:不包括,就是水利。

    汪永晨:就完全是灌溉和防洪。

    程晓陶:对,防洪,然后农田灌溉、水库,但是这个水库指的是防洪灌溉水库,不是水电工程。

    这种以行政和经济为主要推动手段的急风暴雨式的治水模式也遗留下一些问题,由于缺乏有足够支持的施工队伍和监理队伍,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政策不配套等原因,部分堤段干堤加固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一度也是受到影响。还有一些退田还湖的违愿,由于压力很大,从原来的双退又调整成单退,因为当时中央出台了一个单项推动政策,就是你退一户不给你补助一万五,于是湖南省就说我要把洞庭湖恢复到解放初,江西省就说我要把鄱阳湖恢复到1949年,因为他不能再往前说了,但是他多说一点,多一户,就从中央多得一分钱,所以就形成这么一个特点。但是后来不得不调整,就是说好多开始双退,既退人又退田,但是最后发现这些人根本就没法安置,于是又把双退改单退,这是原规划的数字,这是后来调整的,就是只退人不退田了。然后退田的部分开始把堤挖掉了,让洪水进来,但是老百姓又不干,说这个堤我们还要走路,你真正都挖掉以后,血吸虫也跟着进来了,所以把这个堤又给恢复了一些高度。就是政策上又做了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我们的国情。

    2000年以后促进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因为当时确实感觉到快速发展以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当时提出来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但是很多同志又认为这个口号不是那么合理,后来汪部长又改了,叫做从传统水利到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因为工程手段还是我们的基本手段,但同时又要开始重视一些人为侵犯河道的问题。另外,为了实现和谐,过去我们蓄水洪区是保重点城市,淹蓄水洪区,那么蓄水洪区里也有老百姓,他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啊,他们也要脱贫致富,他们也要奔小康,但是你又不能说我到时候我就不用它,于是2000年出台了一个补偿政策,过去淹了就是淹了,白淹,所以老百姓抗拒,你要去分洪很难的,他拿着扁担组织基础跟你对抗,最后都要部队武装才能做到的事情,但是2000年出台这个政策以后,就比较和谐,现在再分洪就没有这样的阻力了,就是如果分洪国家补偿你。另外就是房屋规划的修编,这和过去不一样,过去防洪规划只是工程措施,现在的防洪规划把非工程的一些措施也加进来了。

    2003年有两个转变,就是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控制洪水就是过去修工程,单一的调控洪水,标准越来越高,那么现在我们知道洪水不仅有灾害,它还有资源效益、环境效益,我们还要把洪水资源化。另外,洪水风险管理不仅仅汛期抗洪抢险,而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这里也有一个误解,当时说两个转变的时候,有的人那就是从工程措施向非工程措施转变,后来我们说不对,因为我们的国情,我们还是要依赖于工程,但是这个工程要标准适度、布局合理,要维护良好,要运用合理,而不是说标准越高越好。

    抗旱也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它有两个,一个是从农业到各行各业,从农村到城市,然后生活、生活、生态,考虑的因素就多了,现在这两个转变,就是刚才说我们在快速发展必须调整观念,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所以这两个转变到现在还认为是对的。

    然后现在把保民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有,跟日本不一样,它好像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解决第三个问题,我们不是,我们是所有问题都存在,而且要求还越来越高,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变得很好的时候,有些地方又很差,就是我们说的亮点越亮反差越大,政绩工程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其实那个反差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又强调民生问题,不要只是关注做亮点,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只能解决点上的问题,解决不了面上的问题。所以这里头也有两个重要的反思,一个就是我们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渡过程,在这个变革中间,我们国家踏上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一个艰难的历程,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听的口号,它是一个很艰难的历程。在防汛抗旱工作中,也开始了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实践和探索,这些就像刚才说的,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很多观念冲突,而且最后也发现,不是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那拿来就适合于我们。所以为了积极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量治水新问题,水利系统自身也在积极地转变观念,完善体制,调整机制,大力地增强我们的能力建设,而且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才可能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快速平稳发展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这个部分也有一个小节,就是30年来,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我们国家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来,以98抗洪为契机,我国加速了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五年来,因为我们是2003年开始,2008年的时候写的这个,就是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我们积极推动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两个转变,但是现在在气候变化、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防汛抗旱工作必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趋势和不断提高的安全保障需求。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才能够从“成长”走向“成熟”,如果说在98年大水之后,我们在成长,不断有新的东西提出来,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更加成熟了。

    再说最后一个问题。这张片子也是前不久应急大会上我讲的一个题目,我具体地说后面的内容,就是要从巨大灾难中学会应对灾害。

    前面讲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面临很多的新问题,同样一个灾害今天发生的时候它的表现跟过去也不一样了,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知道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应对灾害,即使你做了正确的决策,你也不能保证这个决策一定真的会被落实到下面去,最后还得到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出这个。但是我们现在比较多的形式就是我们做的所有决定都要被肯定下来,领导前面说的要求最后就变成了抗灾的成绩。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我具体来分析这么几件事,你们可以看到这里头实际上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或者好好琢磨的。

    第一个说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这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正好在春节之前,所以大量的旅客滞留,高速公路瘫痪,还有电力中断,这是事先也没想到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冰冻雨雪我们说是从1954年以来没有过的,1954年确实有过一个冰冻雨雪灾害,这么多年没有那么严重过,这次的点在这,但是你们想1954年没有这么多的流动人口,它对交通系统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压力,当时的社会发展对电力、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的依赖性没有今天这么大,那时候老百姓用的是煤油灯,火车烧的是煤,不是用电,所以水利系统瘫痪了,你想让铁路恢复都没办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脆弱性这么强。

    但是我们来看这个过程中间几个大的事情,这次灾害有四个过程,从1月10号开始到16号,从18号到22号,又从26号到29号,然后从30号到2月1号,这个冰冻雨雪有四个过程,在第一个过程还没发生的,中央气象局就已经向国务院打了报告了,说南方要降温,会下学。然后在湖北气象局,他们还真发了一个通知,说17日前要持续有低温雨雪天气,湖北政府还真根据这个做了一个通知,要认真做好气温冻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用电,保证道路通畅,还真有人想到了这个,因为我们国家的应急体制这时候已经有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贵州,就是有的省份想到的,有的省份就没想到,贵州在12号出现这个问题以后,到20号道路结冰已经很严重了,九条高速公路都已经封闭了,有的车辆在街上已经堵了7天,到第一轮结束的时候,湖南大面积停电已经超过40%,已经采取限电的错误了,但是后面这个事儿就升级了,第二轮的时候已经发生铁塔倒塌事故,这个时候已经有省级电网拉电的现象,而且高速公路,像江西、湖北已经开始发出红色预警,说关闭高速公路,这个关闭高速公路这个新闻播的以后,我有一个弟弟在加拿大,他就给我发了一个email来,他说中国可能做一个错事儿,他说他们那儿经常也是冰冻雨雪的,但是高速公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低速限行,而不能关闭,你一旦关闭它就很可能瘫痪,而且要想恢复是很难的。如果你低速限行,车在那儿轧着,这条路始终是通的,不会瘫痪。所以我们采取了应急措施,但我们未必做的是最科学的决策,当然我也和有些同事讨论过这个事儿,他们说在加拿大行,在中国不行,在加拿大大家都知道这个,一说限行,可能这些司机们都老老实实限行,我们要说限行,有的人可能偏偏要去开快车,一旦发生撞车事故,你还是要瘫痪的,所以这个问题又不是那么简单,它还包括全民教育等一些很复杂的事儿。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水利部门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儿跟我们水利有什么关系,因为是冰冻雨雪,但是从20号以后,你看23号、28号水利部连续发出两次紧急通知,就是这个时候已经知道这个冰冻雨雪跟我们有关系了,它把疏水管道冰裂了,于是就产生供水等问题了,还有一些水利设施冻坏的问题。而且这个时候国家也开始着急了,气象部门到第三轮的时候,25号才把这个重大天气从三级升级到二级,国家也开始成立应急指挥部,温总理去视察灾区,而且下死命令要让老百姓回家过春节,但实际上这已经都做不到了。最后我们普查水利设施冻坏88000处,管道15万公里,因为供水系统损害,也有1000多万人受影响,我们还有很多水文站都冻坏了,等等。就是说尽管这个灾害好像不是我们防洪抗旱的事儿,最后还是跟我们有关系。

    这个灾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是预见了异常自然现象的发生,还要预见它可能会产生的效果。就像国家气象局,他预见到了要发生气温冷害,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后面是这么样的一个悲惨状况。然后预见到可能产生的后果,还需要有有效的应急措施方案,就是你知道问题严重,像高速公路封闭,但是它的措施未必是合理的。如果提出了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你还要想到你有没有那个实施的能力,我们也说了要全力保证恢复铁路运输,但是就算你把路上积雪都清掉了,电没投入,不还是白扯嘛,那么多的铁塔都倒掉了,在那么荒凉的山区上,你想让它恢复哪那么容易啊?另外不是水旱灾害发生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水安全保障问题。

还有汶川地震.

 

   这是我拍的一个照片,当时我是汶川地震专家组的,针对次生灾害去的。去了以后知道,虽然是个地震,但是它会引起滑坡泥石流,会引起堰塞湖,堰塞湖有溃坝洪水的问题,当时水库都空库保安全,这个水库原来有供水范围,它夏天还要担任防洪的任务,现在防洪的任务不能担任,供水的任务也不能担任了,所以说虽然是一个地震,最后还是和我们水旱灾害有关系。

    唐家山处置大家知道很成功,但是在支流里头还是有淹村庄的这种现象。当时社会上关注的是大型水库,像紫坪铺水库,实际上这个表就告诉我们,大型水库没事,它既没有溃坝险情,也没有高位险情,主要的险情都是这种小一型、小二型的中型水库,而是越小的越重。唐家山的处置我们知道,从工程处置上是很成功的,当时做了好几套方案,而且对它的水文做了很多分析,也知道它这里最大的洪水百年一遇的话是6000立方米/秒,就在这里,但如果说这个水进了富江,不遭遇富江的洪水的话,它就不是百年一遇了,这样对绵阳的影响也就没有那么大,但是当时也有计算,就是如果这个突然跨了,那就会非常厉害,绵阳都会淹掉,下面有100多万人口会受灾。但实际上最后的应急处置非常成功,最大流量只有6000多,不到7000。但是这里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决策过程,在24号的时候设备进场,当时把苏联的大直升飞机调来,把重型设备调上来,这是过去根本不敢想的事儿。但是当时有一个理念也挺新的,就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这边除险,这边就组织老百姓撤退,所以26号安全三分之一的最小方案,绵阳撤了20多万人,绥宁撤了14万人,到5月31号的时候,这些老百姓都已经撤出来了。而且工程处置也很顺利,因为原来在24、25号的时候,天津说有一个暴雨,就是上游要下暴雨,那个雨最后没下来,结果这边工程比计划还快,提前完成,而且还多挖了两米,但后面有一直等在这儿,结果这一等就糟糕了,老百姓20多万人住在帐篷里头,回不了家,怨气冲天,他整个的正常生活没有了,最后温总理没办法,去了以后,“安全、科学、快速”又加了“快速”两个字,其实本来堰塞湖处理是不能迅速的,就是要慢慢来,才能避免不形成洪水,但是没办法,就是因为太多老百姓在外边等着。但是最后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改进,就是到了8号的时候建立了一个红黄橙三级预警机制,这是第一次,我们知道2006年的时候国家四级预警,那是对事件说的,但是对灾害的过程再来建立这样一个预警机制,唐家山是第一个。当时我们在北京知道前面这个现象,我们专门有一个报告送到前线去,就是介绍台湾的经验,台湾是有一个过程的,堰塞湖不是说一发生马上要跨,有的可能持续一个月甚至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所以就做好检测,这样的话,他们就出台了这个红黄橙三级预警机制。到了10号那天,当时我在那个指挥部里头,就开始漫坝了,启动黄色预警,然后早上10点过6000的时候,专家组跟指挥长报告,说现在过6000了,按照我们的预案要启动橙色,橙色就是老百姓不动,专业部门做准备,但是后来没有过7000,就是没有按原来想象的再超过10000,要是超了10000,那是红色,100万老百姓要撤,但是没有上去,到这儿就停止了,后来水再降下来就解除了。所以就是这么一个制度又避免了一百万人的盲目大转移,所以体制建设我们知道它的效益是很大的。

    但是后来又来的,你看9月过了以后,这个地方又下暴雨,板房又受淹,受灾还是很严重的,这是我拍的一个学校的照片,同样一个地方有三栋房子,一栋被夷为平地,一楼歪在那里,还有一栋什么事儿也没有,这就说明建筑质量还不是很好,但是国家确实下了很大的力量,帐篷小学又恢复教学,这里还是有教学。这就是消除险情不等于消除了隐患,次生灾害会程度长期困扰它的一个大问题,而且我们的应急体制机制都要建立。

    再说一个问题,就是今年的西南干旱。现在很多人都在提问题,为什么西南会干旱?云南水资源在全国排第三,地下水位利用率为什么只有6%?好多人当时就在说水利干嘛去了?我们拿云南做例子,它63%是山地,30%的高原,只有6%的盆地,就是它的坝区,可是6%里头有它三分之二的人口,就是它所有的城镇就在这6%里头,不是说水利没做事,70年代到90年代的地下水开采量是在急剧增加的,这是靠水利手段来做的,但是这些水主要是解决那三分之二城镇的人的用水问题,可是三分之一也有1500万呢,因为它有4500多万人口,这些人是分散在山区的,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旱灾,拿这次的降雨量和常年平均比,它实际上不是3月份最厉害的时候才出来的,是从去年7月就缺,最缺的时候是9、10、11月份,而这时候正好是水库该蓄水的时候,它蓄不上水。然后,本来1到3月份的自然降雨量就能满足它的需求,再加上这几年又偏少,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有前兆,就是说去年就应该知道它会有事,因为后面接下来是旱期啊,一直到3月份的时候才说我们要倒排用水量,因为雨季得到5月份才来呢,可是在元月份的时候还在讲抗大旱保丰收,于是有限的一点水资源就尽快地用掉了,所以说这里还有很多的问题。另外,到3月份去打井的时候,我们说亡羊补牢、临渴掘井已晚了,但实际上到那儿还不是临渴掘井,是连水在哪儿都不知道,我们院3月派专家是带着仪器去找水,就是连地下水普查这种事先早就应该做的工作实际上我们都还没做呢。

    再一个就说城市,这几年城市水灾不是非常厉害嘛,像福州,98大水以后修了防护堤,但还有超标准的时候,水淹的像瀑布一样,最底下这是济南,上面这是北京,710。但是今年,广州被连着淹了几次,更有意思是灾前媒体和主管部门对话,说我们去年投了9个亿做下水系统的改造,那么今年会怎么样呢?说今年绝对不会像往年那样糟糕了。结果偏偏今年的雨比往年下得大,问题还比原来更严重,而且现在奥运场馆建设过程中间,有些施工确实就是把排水系统给截断了,没有恢复。

    汪永晨:亚运。

    程晓陶:对,亚运会的一些工程建设。所以说这些都是严重问题,结果一万多辆小汽车受淹,还有居民停水,地下车库受淹,这些都是典型的城市型水灾的问题。这些问题今后会是长期的问题。比如说欧洲,大家电视里看到人家的排水管网能跑车,因为他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早,他有经验以后,一个新城区先把地下管网建好,再建上面的楼房,我们现在是重地上轻地下,上面楼都建好了,你说现在再想来建地下的管网谈何容易?日本有我们同样的教训,就是它在六七十年代大发展的时候,也都把地面建好了,现在发现排水系统不行了,结果大阪要去建10米直径的地下排水管网,要到27米以下去挖管子,因为他要避开地下室、地下铁。到东京更惨,东京地下铁是好几层的,10米直径的排洪管要在地下50米去修建,所以说现在的代价就更大,要想做到这点的话。

    再一个就是中小河流整治,今年大家可以看到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中小河流,但是我们1998年成倍增加投入的主要还是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是一个弱项。而且这里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哪儿?就是过去的中小河流并不是很弱的,80年代我们下去调查,民堤比国堤还强,因为那时候老百姓有冬修、春修义务出工的这么一个制度,他反正是要出水利工的,那么这个堤是保护我自己家的,他去把它修得好好的,国堤是国家不给钱他不给出工的,所以国堤看上去破败了,民堤很强,但是现在反过来了,因为国家出钱,国堤又修得好好的,机械化施工,但是冬修、春修这个制度没有的,地方政府也不投入,于是这个堤防多年不修,现在有变得衰危破败,所以这个跨堤为什么一下子能跨400米,而且水根本就没有漫顶,离堤顶还差一米多呢,这个堤防就跨了,就是这个维护很弱。再加上现在河道采砂,造成河室紊乱,把不透水层都破坏了,所以河道管涌就变得很厉害,再加上过去有很严格的汛期查险排险抢险制度,有专门人员要在那儿待命的,现在老百姓都进城打工了,都是留的老幼病残,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下产生的新问题使得中小河流问题变得特别突出。再就是人水争地,看到有的房子就是被冲走了,就是你这个房子盖的位置不对,不是水漫上来淹了你,就盖在行洪通道上。

    汪永晨:马龙就是这个问题嘛,云南被淹的。

    程晓陶:对。然后还有山区开矿、修路,弃土直接就扔到河道里头了,本来河流可能走几百,现在走几十,它就慢下来了,这些都是我们人为加重了灾害风险的问题。现在也不是说国家不重视,我们2008年一号文件就提出要搞中小河流,2009年中央财政专门设了中小河流整治资金,还做了全国重点中小河流的整治规划,今年还专门立了一批试点,但是要靠中央财政,我们刚才说的一百平方公里的河流5万条,你一年做100条,还得500年才能轮一回呢,然后你维护的这套制度在哪儿呢?那还不过是一次性的投入,所以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看到一个解决办法出来。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现在处在的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期,各种重大灾害表现出于以往不同的特点,我们已有的防洪抗旱经验、体系和能力难以有效应对今天的重大灾害,需要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能力的限度,没有人能够保证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也没有人能够保证所有正确的决策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因此从已经发生的灾害中客观地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其他地区发生的灾害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死了小学生,日本马上全国普查,结果他发现他有30%的学校还不达标,但他那个标准比正常的居住区都还要高的标准,但是他还说我们国家专门拿出资金来做这个事儿,他还要做一个五年规划,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三年要完成一件事儿,根本就不现实。

    好,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汪永晨:我们赶快提几个问题,就该下一个了。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近几年来,一会儿干旱,一会儿水灾,有的人就提出是不是因为我们水资源分布过于不均匀才导致了这种现象?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开展这种南水北调工程,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最近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最近湖北引江济旱,就是说这种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是非常严重的,我不知道您对这个的问题是怎么看的?

    程晓陶: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我们国家的降水特点是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的,它就是一个基本特点。因为我们是季风气候国家,它本身平均其有一个月平均降雨量,你会看到涨起来落下去,但实际上每个月和每年并并不是一样的,而且常常你看起来今年降雨量总数是一样的,它可能有几个月干旱得很厉害,有几个月又涝得很厉害,最后平均起来差不多,是这么一个状况。这是我们国家的特点。然后我们水利工程就是想增加一种调控能力,就是把多的时候能够留下来,然后放到少的时候,把多的地区水送到少的地区去,所以现在南水北调叫四横三纵,这就是体现一种总的我们想要增强自己的调控能力,但是这个调控能力增强了以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河流的使用问题,如果说我们增强了调控能力,还能够把它合理地用起来的话,那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能够合理使用,又会形成区域之间的一些矛盾。

    汪永晨:刚才你说现在经费是很高的,但是这些经费基本上是用来救灾占的比例多少,还是平时维护占多少?好像一发生问题就不惜一切的投钱,这些钱我觉得都是堵窟窿去了,而不是去维护了,钱一点没少用。

    提问:是有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说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

    与会者:这次是损失800多个亿,如果用800多个亿修水利就不得了了,直接损失800多个亿,还不算间接损失。

    提问:1998年刚才你讲的2.4倍于过去几十年的投入水利设施,我问一下通胀因素考虑了没有?那时候的猪肉不到一分钱,现在变成几块钱了。

    程晓陶:这个肯定要,但是他把那个钱做了一个折算。

    提问:我想跟您请教一下问题,我最近也研究一个课题,关于重大危机当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所以我想利用我的关注和我的课题提供一个问题,您讲了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在防治力量当中咱们是什么样的体制?因为你们应该在国家专业水平上是最高的了,那么在这之外我们有一些怎么样的社会力量的整合?或者是参与的机制和渠道有没有?

    程晓陶:现在我们国家对水旱灾害,一个是水利部门,他主要是从防洪工程、灌溉工程这些方面去考虑的,然后我们有一个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它是属于国务院回良玉做做主任,然后部队等相关部门都是成员单位,一直从中央到省到流域机构到县这样一个组织体系,但是那个主要是防汛、抗旱、抢险这样一个组织体系。然后我们还有一块是民政部,民政部下面有个减灾委,他主要就是救灾,他不分灾种,所有灾害发生之后,他们会负责救援,会和红十字会啊,还有社会捐赠啊,包括志愿者啊,那就是在和减灾委在联系。

    提问: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把灾难比作病毒,然后把我们的防御比作系统升级的话,我们经常会发现系统崩溃之后有一个系统元件,当然你觉得援建当中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防洪标准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那么我想知道以您的专业视角来判断,有没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适合的元件,有些什么样的指标能够控制这个系统内部,还有什么样的评估是最合适的?

    程晓陶:我们现在有一个类似的说法,比如说人和自然的平衡,但这个平衡本身经济社会发展就把它打破了,现在水利是想要重构一个新的平衡,但是在这里头如果你做得不好人与自然是恶性互动的,如果做得好可能人和自然是良性互动的,这个时候怎么样从恶性互动转向良性互动,这就是我们在想一个事儿。比如刚才举河北这个例子,我种粮食为了保证丰收,于是我要用地下水,地下水越往下开采越低,我就要把这个泵挖得越深,于是这就变成一个恶性互动了,或者说水涨堤高,刚才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你把越多的水逼到何道里,水位越高,你的堤越高,堤越高,水就会越高,这都是属于恶性的竞争,那么怎么样把这个恶性的东西变成一个良性的东西的?现在也有一些方案,比如说中小河流,我们主张它的堤防应该变成这种可漫堤的河流,就是与其全线地把它加高,还不如把局部给它降低,降低下来,就是它超标准的洪水就会从这儿漫出去,漫出去就不会加重下游的负担,但是漫出去的水它的破坏力是很小的,结果决口以后连激流都涌进来了,主流就会进入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它是漫过来的水,它的主流洪水还是在沿着河道往下走,而且把那个峰给消掉了,而且这个水的破坏力小,水量也少,它即使涨上来,老百姓撤退的时间非常充裕,不会像跨堤一样一下就来了。这样的话,我既提高了我的安全保障水平,又把避免了把风险往下游转移,于是就避免了水越涨越高的问题。但是这里碰到的困难在哪儿呢?就是你说这个方案合理,谁都知道这个方案好,有利于全局,有利于整体,但是这个决口放在谁那儿谁也不敢,他说为什么别人确保安全了,我这儿还要进点水呢?然后千里长堤,那么多的子堤我都加上了,这点小缺口我还堵不上吗?所以说这样有利于全局整体的工程措施也得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多种多样的手段去推动,它才有可能推动起来,不是简单一件事就能做到的。

    汪永晨:刚才说中小河流的这些大问题,中小河流其实也应该是地方政府出钱做的,但是现在他们不做的,一有了灾害,国家又拿钱去救,这种恶性循环有没有什么制约?

    程晓陶:现在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假如说有两个县,这个县你当县长,你注意这件事儿,把这个堤修得很好,来了洪水没事,结果你也就什么事业没有,他那个县长不管这些事儿,到时候发灾了,跨堤了,他就想起完了以后他是英雄,国家给了他很多的投入,他还可能升官。

    汪永晨:没有办法,现在就是这样一种局面。

    程晓陶:于是这样一种机制就不是促进良性的机制。比如说国家现在拿钱出来做重点工程,它就造成一些问题,就是地方上只做规划,不行动,要等着规划立项了,从中央拿到钱了,才行动,这就变成一个问题,所有眼睛都盯着中央政府,大家都来跑步进挣钱,比谁跑发改委、水利部跑得勤,我能争取到这就是我们的本事,因为我要自己投入了,我做好了,最后就没人给建,这个机制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机制。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咱们水电部门在大江大河上游提级开发水电,有一些库是反向调节的,就是说旱的时候蓄水,因为要发电,涝的时候为了保护又要泄洪,这种西南水电热的开发对我们整个水利系统建设有什么影响?

    程晓陶:这个影响应该挺大,但不是三两句话能说完的。

    提问:您刚才讲到在居住方面,很多房屋建筑是在本来不应该建的地方,那么这样的地方不应该建筑,当初在规划的时候,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有没有协调,说对这样的项目不应该建的?

    程晓陶:现在这块工作我觉得我们有的基础工作很薄弱,就是你不知道限制的这条线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奥地利,我就知道他们在所有的山区河流都有两条线,一条红线,一条橙线,红色在在5到10年范围里头,在这里你是不能盖房子的,在红线和橙线之间你可以盖房子,但是你要采取保护性的措施,因为洪水会淹上来,就是他有了这样一个张图以后,供给地方真正,提供给村民,大家就知道我要约束自己,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图,于是你看到这个地方多少年洪水没上来,这个地方又相对平坦,我去盖了一个房子,但一旦洪水来了,就冲得一塌糊涂,就是我们管理上的弱点还是挺多的,要设计好多基础工作。

    但是现在法规方面已经有一些,比如现在水利部正在做洪水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大工程,就是你要是在这儿修个桥、修个路,洪水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对洪水有什么影响,要做评价,但这个制度正在建立中间,还没有说已经完善在实施,因为防护法里已经有这句话,所以有的地方已经在做,但整个这套体系,你用什么方法评,谁有资格评,怎么审批,这套东西其实还没有建立起来。

    汪永晨:我们应该有生态红线,说了多少年了,但是也没划出来。

    徐凤翔:我有一个想法,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听了这位老师的整个介绍,我觉得对水旱灾害的实例介绍得很多很好,非常感谢,得到一些知识,但是我不知道从国家的角度,还有水利的角度,对灾害的客观存在情况下,对灾情影响因素的分析怎么样,得出来怎么样的情况下能够减缓灾情,有利于民生?因为我是这么想的,就是灾害是来自于天,受影响受害于地,但是影响因素在人在做事,人所以是制造灾情程度轻重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有不同的措施情况之下,受灾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我的感觉啊,我们国家值得对这个问题进行综合性的一些分析,才能得出一个中范围、小范围、大范围怎么样减缓灾害,诸如说,我举一个具体例子,就是制备状况对水旱灾害造成的灾情有完全影响的查一下,这些问题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花大钱在工业措施上采取一个防灾的措施,这好像是事倍功半,所以这个综合的状况希望能够不但水利部门,综合部门都来好好深入研究研究,我可能孤陋寡闻,不太知道,但是我非常企盼有这么一个情况。

    程晓陶:谢谢您,您说得对。

    汪永晨:好,我们再次感谢程晓陶,可能这些努力还得要大家一起来,光是专家的力量还不够,各位媒体、NGO朋友还是要共同努力。

    好,我们就开始下一个话题。是我们的记者同行来讲他们怎么样关注生态,他们的切入点是关注鸟,看鸟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多人有过很多这样跟自然打交道,通常来说看到问题就报道,而他们就痴迷于这种大自然声音,所以今天我们会看到从一个记者视角来关注大自然里其他动物和自然和我们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他讲的也包括因为人的干扰,鸟现在受到了哪些伤害,遇到了什么问题。好,开始吧。

    刘博:我今天这个题目是套一句比较流行的语势吧,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鸟》,这个鸟也不是很普遍的鸟,因为我来自山东威海,我在那个地方对当地的一些海鸟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所以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结论,当然这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通过自己的记录,包括对鸟的习性,和环境对它产生的影响所得到的一些结论。

    我想先请大家适当轻松一下,先看一个我们的片花,这是我们长期跟踪拍摄之后形成一个片花。

(播放片花)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IRytCPzu2E/ (网络上)

 

    提问:在哪儿拍的?

刘博:主要的拍摄基地在威海。

 

    现在大家看到的屏幕上的,是东亚一种优势海鸥,这种海鸥的名字叫做黑尾鸥,实际上黑尾鸥的覆盖面积很大,主要是在东亚沿海这一块,但是它在繁殖期间对环境要求就比较高了,就集中在环渤海区域的几个岛上,它在日本和韩国有些地方是以留鸟的状态出现,但是在这个环渤海区域的海岛上,它就像候鸟一样,在上面渡过它的繁殖期。我们拍的这个包括黑尾鸥,还有跟它在一起黄嘴白鹭,黄嘴白鹭是一个濒危鸟种,拍它们的生存,包括小鸥生长的故事,最后拍了一个电影,以记事性的一个故事片的形式来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况,这部片子后头报题材的时候领导评价比较高,也让我们浮出水面了,我们干的时间比较长,说是所谓中国第一部鸟类原生态故事片,因为过去可能没有这样的片子,国外有,像《地球日记》、《迁徙的鸟》。

这个片子我们现在制作完了之后,前前后后做了将近七年的时间,也因为我们做出这部片子,让我机会跟大家在这儿见面。我们这七年为什么去拍这个鸟,为什么要把它做成一部电影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初衷,就是很喜欢。因为威海这个地方正好处在一个环渤海交界的地方,它是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一个区域,这里包括黄嘴白鹭、黑尾鸥,包括大天鹅,还有包括水系里头的一些动物,基本上集中在这儿,所以说在那儿我们一直就比较喜欢在我们身边的这些鸟。

 

最左边是黑尾鸥,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上面是大天鹅,威海是天鹅湖曾经现在也应该算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鹅冬季栖息地。我们将近七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全身心投入去做什么事情?每年3月到8月份正好是繁殖期,这些鸟都在海岛上,我们去拍黑尾鸥和黄嘴白鹭,到了11月份以后,大天鹅开始到天鹅湖了,这段时候我们去拍一段大天鹅,天鹅一般到第二年的春节前后又开始迁徙了,就这样很长时间去做。当然拍这个之余,之所以最后要做成一个电影,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年观察这些鸟的生存状况不容客观,濒危鸟种黄嘴白鹭就不用说了,它很早以来就处于濒危状况,包括现在的优势海鸟,环境对它的压力带来的一些变化让我们感觉到是比较危险的,这种优势海鸟,当然你说它现在还不到保护的时候,我们可能在层面上不需要那么重视,但是本身作为一个物种,它的有些变化需要我们去思考。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黑尾鸥,我说黑尾鸥是整个东亚的一种优势海鸥。

这个图是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一个分布图,这个图根据我们对胶东地区的观察,基本是确切的。黑尾鸥作为冬候鸟的时候,它的分布范围很广,但是在繁殖期它对地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基本上要求相对远离人烟的地方,第二要求有一定的植被,再一个要求周围飞行半径里头要有淡水,同时还要求没有天敌。就是这样,在渤海湾包括到大连那一块,就是庙岛群岛沿海过来,比较有名的岛也是我们这个片子拍摄经常跟踪观察的地方,基本上是这三个岛:一个是海驴岛,第二个是行人砣子岛,第三个车由岛。

其中条件最优越,也是相对讲发现比较晚的,实际上是我说的第一个海驴岛,为什么海驴岛条件比较优越呢?它是离近海岸最近的一个地方,这些海鸟去附近饮淡水或者取食都非常方便,事实上它至少在三四年前是最大的黄嘴白鹭的繁殖地,也是黑尾鸥的繁殖地,而且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岛过去只是驻军,没有任何开发,所以比较好。上头这个图还显示了橙色的那个方位,船靠岛以后,人要上有橙色的区域非常困难,要爬五六十米的一个悬崖,所以那块环境相对比较好,我们当时说看这个环境是黑尾鸥和黄嘴白鹭的伊甸园了,非常好。那么行人砣子岛名气比较大,发现得也比较早,它里头有黑脸皮鹭,是一类保护动物。下面这个车由岛是在烟台的长岛下。这两个岛比海驴岛差一点的地方在哪儿?它们离陆地太远,所以像黄嘴白鹭这样的需要淡水和湿地的鸟在这两个岛的生存就相对少一些,但是这些岛在上个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前后基本上成为旅游景点,这也是使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第一个直接原因。

 

这是我们刚开始上岛的时候拍过一个照片,鸟密密麻麻的,但是现在想拍到这样的景观已经不可能了。鸟在岛上的密度和它在岛上的这种状态都不太一样了。大家可能可以听出来,就是旅游开发肯定会对它的空间有影响,但是我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好,因为鸟本身大家看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对它生存空间的这种挤压是必然的。按然后挤压之后直接带来的一些问题,就是鸟之间对于领地的争斗就开始增加了,领地战斗的频繁又是使黑尾鸥新生命的成活率降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因为通过我们的观察,因为鸟的这种打斗,每年新产卵的破损率是很高的,而且黑尾鸥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鸟,它产卵有一个补产机制,每次产三到四枚卵,破了一只,雌鸥还要再产一只,要补足三只一起孵化,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它的成活率根据我们的观察每年都在降低,但是一般在30%,有的时候还不到,但这都是一些相对表面的现象,我们这个电影就做了这样一个故事,以一个黑尾鸥家庭来讲这个故事,其中这个主角就是补产后一个生命,它怎么成长起来的故事。

    回过来还有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来黑尾鸥之间的大鸥对别家的小鸥不太友好,黑尾鸥之间的争斗也比较多,这可能是一种自然的淘汰率,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岛上出现了大鸥对小鸥的残杀(包括大鸥对其他的海鸟比如黄嘴白鹭小鸥的一些残杀)现象过于严重,这个现象有可能是一种习性变化的征兆。我们没有拍到这个镜头,我们确切地观察到一次,揣测性的有好几次,就是说已经出现黑尾鸥的成鸟以黄嘴白鹭的幼鸥为食,它趁着黄嘴白鹭飞走,过去一刀就给吃了,实际上黑尾鸥是一种很强势的鸟,比如说在这个岛上,可能小麻雀是生存不下去了。但如果说海里的食物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它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造成这样的问题,除了空间挤压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海里的资源对它开始产生影响。这样我们也想起了2006年的一个国外报道,说食腐海鸟大贼鸥因为生态的改变开始成为食肉海鸟,这个报道实际上是因为环境保护造成的,因为过去没有环境保护,不修渔,一年四季码头上有打鱼的残渣,有食腐的鸟,大贼鸥因为有那个东西,它的种群急剧在增长。然后当时是英国吧,说我这块区域要封海修渔,大贼鸥没有吃的了,但是它种群数量又增大了,它就开始以其他海鸟为食。我们从这个报道就在想,现在海驴岛包括其他黑尾鸥的习性,它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以后习性会慢慢过渡到比如说它要以黄嘴白鹭的幼鸥或者其他小鸥为食,它的食性会发生一些变化?我国首先要探究的就是食物短缺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因为你从寻常情况来看是看不出来了,我们也找了一些资料,这是2008年海洋环境公报公报以后所得到的一些结论,这里头说本身物种在减少,由1983年的63种已经减少了一半多,30多种。而且这里还有一点我没摘,就是实际上从渔民的产量上就可以看出来,渔民在近海和周边海域捕捞,出一次船多长时间,打多少吨,这个数量实际上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一,就是说从最早80年代到现在。当然这里我们说的这个状况不是说现在是最差的,只是说这个海域已经开始修鱼了。我想在这个地方想说明什么呢?只不过在前期我们发现渔业是一个财富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捕捞太过度了。像现在威海市这个季节吃鱼是很难的,为什么呢?已经修渔了。这种保护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虽然保护好几年,但前面这些账没有还上,所以目前我估计还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片海域里头,这种鸟的食物资源已经比较匮乏了。

实际上整个环渤海区域,别人说黄渤海区域是渔业资源很封闭的地方,这个物种状态我们过去都没发现,拍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每年3、4月份的时候海豹是要在这儿停留的,它在这儿交配也好,还是捕食也好,我们现在这都没有办法去搞清楚,但基本上每年是这样的。这反应出环渤海区域本身的资源和生态多样性是很好的,但现在我们面临的状况也是比较严峻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说黄嘴白鹭。黄嘴白鹭的濒危是很早就开始了,从19世纪就开始了,这种鸟的岁数很长,它的祖先应该是在七百万年以前。黑尾鸥没有人去考证,但是我们估计像海驴岛这样的岛存在的情况下,黑尾鸥也就存在了,大概岁数差不多。黄嘴白鹭濒临灭亡的一个原因是人家把它的羽毛作为一种装饰,当时有人来收它,造成大范围的猎杀,尤其是在东南亚大范围捕杀以后,基本上就恢复不了元气了。20世纪把它列为世界品位鸟种以后,成为我们国家的二级把动物。这是2000年的时候这个种群的分布图,这块和这块是候鸟,这边标识为留鸟,这个标识根据我们的观察是有出入的,我们发现在这个区域就像黑尾鸥一样,是繁殖鸟比较集中的地方。关于它的数量,1992年的时候报道的时候只有不到1000只,到了2001年的时候说全球有3400只,中国说有1000只,但是那个数据出来的时候,是因为海驴岛没有开放,海驴岛开放以后,我们当时上去一观察,感觉这个数据不对,光海驴岛上我们就发现将近1000只,原先的那些数据都是在行人砣子岛那些地方去观察的。我们也因为这个观察,我们这个电影的这个制片导演被鸟类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了我们中间职称最高的人。

    但是这个数据是变化的,这个数据后头几年连续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最早2005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主要聚居区有800多只,就是400多巢嘛,但是到2006年的时候,一方面可能聚居区有点扩散,另外一方面它主要的聚居区开始减少,到了2007年的时候主要聚居区数量降到274巢,2008年的时候还要减少,而且这个差数还不光是黄嘴白鹭的,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大嘴白鹭等其他一些鹭种在里头。与此同时,因为你在这儿把它赶走了,它总要找地方,行人砣子岛这么小的地方,有一年突然增加了200多只,让黄嘴白鹭迁徙了。像这样一种迁居直接造成了黄嘴白鹭本身的种群稳定性,让它很脆弱。并且因为它对环境要求很高,并不是有足够的地方让它迁居。而且黄嘴白鹭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探究出一点原因,但是到底什么原因我们还不知道,实际上黄嘴白鹭在这个岛上,它的繁育期成活率很高,最高的时候能够达到90%,因为黄嘴白鹭体型比黑尾鸥小,但是它的嘴很尖,在这个岛上,黑尾鸥这么厉害的鸟不敢去惹它,所以小鸥的成活率相对比较安全,像我刚才说的开始去吃它的小鸥,这是开始出现的一些特点,过去是没有的。但是它的成活率这么高,年年成活率这么多,为什么种群数量始终没有增加?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这几年的观察里头,我们就感觉到有形的旅游和无形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它们的生存造成的压力,现在可以说给它们带来了眼睛可以看得见的变化,联想到程老师说的环境变化和灾难,而对于鸟来讲,它们的生存是没有教它们去研究的,所以它们的生存状况也特别具有悲剧性。这也是我们耗这么长时间去跟踪它,拍电影的一个原因之一。

    第二个问题,我就想讲一下这些海鸟跟湿地的关系。实际上我觉得我个人在拍鸟前觉得自己懂鸟,但是拍鸟之后我发现自己是鸟盲了,比如说我们一直以为黑尾鸥就是海鸟,它一直就在海边,不需要其他的,但是黑尾鸥是需要去洗澡的,就是在繁殖期的时候,它基本上在这个岛上捕食,岛上养育,不离开它,但是隔一段时间它就要飞到一个方便的地方,没有人干扰的地方去洗澡,一洗大概半天到一天,然后就回来了,它对淡水湖的需求是必须的,如果说这个地方破坏了,它会再去找,我现在能拍的地方都是在将近20公里左右找到它的,就感觉它怎么老飞啊,然后去找,到的20公里的地方,原来在那个地方,周围类似于这样的水域和湿地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为什么?山东这个地方虽然说土地开发很成熟,因为世代人居住,但是山东这地方村里的小水库很多,隔几个村就有小水库,隔几个村就有小河,虽然现在这些河不太有人管,但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慢慢地,沿海开发之后,包括村里的人员流失,这样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它们现在找这种地方比较难找了,飞得都比较远了。实际上像车由岛和行人砣子岛上的鸟也要去找,但是它找到的比如说像长岛比较大的地方有些地方存在,所以这种近海海鸟对湿地的需求是必须的。

    黄嘴白鹭更不用说了,它本身是涉禽,它有部分食物需要在湿地、河滩里头夺取,最主要的是黄嘴白鹭在迁徙的过程中,它的小白鹭必须要经历在类似于湿地这种场合的独自生活,完全长成以后才能迁徙,黄嘴白鹭迁徙的时候成鸟就直接飞走了,飞走以后留下这个小白鹭,刚才这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留下这个小白鹭可能就跟其他鹭种(比如说大白鹭)在一块,就会散布在威海地区里头的小水库、小河滩、小湿地里头,它在这个地方学会捕食,学会自力更生,就是自己独立生活,然后再飞回去,这可能就是自然选择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会想,它的成活率这么高,很可能是因为在湿地生存的前夕过程中损失了,所以它的种群就一直发展不起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就是个鸟盲,我从来没有想到海鸟对湿地需求是这么重要。

    还有一种鸟对湿地的需求更不用说了,就是天鹅湖,我相信对鸟感兴趣的朋友基本上都到威海天鹅湖去拍过鸟。

    汪永晨:容城。

    刘博:对,容城的这个天鹅湖。天鹅湖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湿地,它有个小口子,海水潮汐能进来,进来以后那个地方原来有芦苇,属于一种天然湿地,但大概就是30年前,就是刚刚开放搞活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正好搞养殖,驻了一个堤,把湿地的口就给封了,封了之后因为水不好了,养殖业搞不好,天鹅湖周围的植被也差了,这一下就炸了,但是水质已经恶化很厉害了,再有因为开始当时管理不严,又有人在里头接着养海参等其他一些东西,所以实际上天鹅湖在2000年之前的环境是比较差的,2000年之后政府开始重视,现在整个天鹅湖想恢复过去,但是湿地形成需要很多年,你一下就破坏了,再恢复过去又得需要那么多年,所以它现在的状况是正处在一个恢复过程当中。

    这样一个地方,它对湿地的需求是非常高的,没有湿地它就没有办法选择在这儿栖息。所以我刚才说到几乎所有的近海海鸟对湿地的要求很严格,这是我后头看到郑老师他们的一些书才了解到这一点。

    回过来看,威海市最早出了一个威海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一点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实际上对这个立体生态圈的保护就应该把陆地上一些湿地保护纳入进去,但在这方面我们做得相对比较薄弱。这个薄弱出现在这么几个问题。现存的天然湿地研究的保护大家都已经有意识了,现存的天然湿地很少再有人去动它的,但是最主要的是人工湿地,尤其是旧村改造以后,政府规划下的旧村改造还好一点,就怕有一些政府规划下的这种非严格的旧村改造,对这种小范围的小水库、小河滩,这块是目的损失比较大的,就像刚才程老师说的人水争地,现在确确实实存在人水争地的情况。

    我刚才讲了湿地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我想倡导一下科学观鸟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观鸟的过程中间,大家看这个镜头,我们跟鸟的接触,我们倒觉得鸟在繁殖期并不一定非得像祖宗一样把它供上,我不开放,我觉得倒没有这样因噎废食,最主要的是我们需要倡导一种比较科学的观鸟观,而且更主要的还要提倡一种博物学家的那种精神,去了解它,学习它。我们的观点是鸟并不是拒绝人看,它只是拒绝你的侵犯,第二拒绝你的腐化,腐化我等一会儿说,侵犯就多了,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人们过去以后,为了拍小黄嘴白鹭,把大黄嘴白鹭就给赶跑了,实际上小黄嘴白鹭在太阳底下晒不到15分钟就要死去;还有一种情况比较过分了,比如拍海鸥的,有权利的一些人带着一帮人上去,手下几个帮他轰鸟,他拿着相机在那儿拍,类似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有的人跟他一解释,我们说好就能避免,但如果说不去倡导,不去宣传,对它的环境影响确实比较大。那么腐化的问题,就需要说到天鹅湖了,天鹅湖我们在保护这方面力度比较大,从政府到民间现在对保护天鹅都很有意识,很有意识到什么程度呢?天鹅现在不用去捕食了,天鹅过去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都飞起来,到天鹅湖周围转,哪怕去找垃圾它都去找,然后到了一定时候回来,现在因为在小河湾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正好人居比较稠密,就是大家散食的一个地方,天天给天鹅撒这些食物,这样天鹅就比较懒,早上起来也不飞了,就在河边等着,也确实是每天都有人去喂,像这样的爱天鹅很可能是害天鹅,因为到时候它要飞的时候,它还要飞到新疆去啊,能不能飞动啊?它的捕食能力到底够不够?所以我说观鸟,我们不但要勤鸟,还要一个问题就是腐化的问题,我们要避免这个腐化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这么多年观察到的一些东西,当然这里只是我的一部分,我感觉到我过去很无知,很多东西我们并不明白,回想起来很多事情的造成也是因为无知造成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博学家的精神,让大家了解得更多,这一点我跟观鸟协会付老师他们参加过几次活动,我对他们都很钦佩,比如说他们学会有一个年轻人,现在在威海机场工作,他现在在做什么呢?他想把威海区域鸟的种类做一个统计,到节假日没有事儿的时候就到处跑,跑得很远,就威海范围里头,他在就做这个工作,实际上这个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以后也可能会产生社会价值,因为我在过程中接触过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他算是比较有水平、有层次的,他说我把这块全部开发起来,你能不能给我做一个植物志和动物志,我想我开发以后,我给这些东西都找到它应该呆的地方,这就很好,但问题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做这个事儿。

    现在我给大家报告一个小消息,我们过去拍的时候,岛上还有别墅,这个别墅占的鸟生存的空间,最早还建了一个百鸟园,这实际上是当地居民自发的,觉得我这块搞旅游开发总得有点东西,不明白这个,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些东西都拆除了,岛上鸟的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行,我讲的主要东西是这些,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交流交流。

    王建:那个种群一直没有增加,是不是它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说那块地方本来人也多了,环境也小了,然后它的那个群体——

    刘博:现在是这样的,黄嘴白鹭实际上有两个原因决定它的生存,第一个原因是水质和空气质量,第二个原因就是繁殖区,但是现在看繁殖区对它的影响不大,相反它的迁移度对它的种群,包括刚才我过去也没有听说,像刚才程老实说的,湿地面积小了,它在迁徙过程中死亡率会非常高,你想一窝4只鸟,要是都成活了的话,至少可以保证一年可以相对倍增吧,但实际上每年基本上没有变化,刚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我感觉水质和空气质量肯定是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环境恶化,因为黄嘴白鹭本身就是一种环保鸟,但现在像威海这个地方整体环境还不错,相对来讲保持得还可以,所以这个对它的影响不大。那么繁殖地的影响,如果说旅游控制好了,对它影响也不大。那么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湿地问题。实际上鸟但凡有一点点湿地它就去了。讲这么个事儿,我这个片子后头有个投资人,他投资这个片子的时候就发生这么一个事儿,他的集团也比较大,自己搞了一个池塘,那个池塘就像农村做的,有的时候栽点莲藕,这个池塘这两年刚建好,一年以后就不断有白鹭过来,把他美得不行,给我打电话,说你看这是什么鸟,然后又信迷信风水,这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我觉得不是大家有意识的,或者说大家不愿意,因为湿地这个问题我需要多说一下,城市化进程对湿地影响确实比较大,尤其是北方,南方建小区的时候可以大面积地做水井,北方做水井受不了,一做水井管理很复杂,到了冬天枯水苦的时候很脏,所以至少前一时间,大部分像山东威海,还有北方大面积小区开发的时候,小水库可能直接就平了,他去做什么水井?旱通泉,或者把水井埋到地下,上面铺上玻璃,他好管理啊,小区很漂亮。但原有的小河滩和小湿地就没有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前段时间我们交流的时候,说是不是我们在威海多做一点生态公园,搞成生态走廊,真要能这样做倒是挺好,但是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进度怎么样,有人提过这样一个议案。实际上我觉得不光是威海这个地方,其他地方都存在这个问题,基本上北方就是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一个大面积的地方,包括旧村改造,一改造完了,可能有些地方就直接埋了,因为目前没有生产力的,过去农村的要种地,他还要用,现在就没有了,所以这是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在从我个人感觉上来看,湿地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为海洋现在的修渔期等各方面的管理,是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这需要时间,剩下的滨海、陆地上的这种生态,跟海洋匹配的生态,这样才是一种完整的立体生态圈,从鸟的角度上来看,这样一个生态圈对它才是比较和谐的。

    王健:看了你这个以后,我有这么一个想法,我就觉得鸟过去不吃小鸟,现在吃小鸟了,改成肉食了,过去它不是这种习性,是不是它的一种快速进化行为?就是这个环境上你给它的东西没有了,它在自己的种族里头再调整自己,它跟人不一样,人是让环境适应人类,所以就拼命的扩大建筑等其他工程,鸟有七百万年的历史了,所以它是在不停地适应环境,过去它不吃这种东西,现在它把别鸟的雏鸟都给吃了,来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但是也控制了种群的扩大,因为它的栖息环境少了,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动物行为的一种快速进化行为,因为我知道在咱们捕捞鱼类的过程中,过去可以捞到很大的鱼,网眼也比较大,现在网眼非常小,所以现在的鱼也都大不大,现在的鱼全都是小鱼,小鱼就拼命地想从网眼里头钻出去,这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头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一种动物自我保护和进化行为。

    刘博:对,这个我也觉得是。

    与会者:我打断一下,这个影片你说是中国第一部,不是吧?中国在20几年前就有人已经拍过很好的动物片了。

    汪永晨:鸟的。

    与会者:有很多鸟的。

    刘博:这个我倒觉得不一定非要去批判。

    与会者:就是你不要说为了赢得投资方的需要,片头打上中国第一部什么,这样就不太好了,我们国家政府官员一贯好吹嘘,老是什么首次干什么,首次考察,首次登上山,有些登山也是,首次登上珠峰,人家第一支队伍把标杆都钉上去了,上面的三脚架还在呢,你怎么能说是首次特,所以首次我们最好不要有,假大空的毛病不要有。

    还有一个,就是说你观察有些海鸟吃黑尾鸥的雏鸟,这个我认为是观察力度,为什么?因为你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在那里,因为鸥吃别的鸟的雏鸟是一种天性,包括北京的黑喜鹊,实际上老百姓家里头母鸡带着小鸡,当然这种情况很少了,都是养鸡场孵化了,母鸡带小鸡,小鸡一回头少了,都是喜鹊干的,90%以上是这样,就是有很多我们人认为的并不是吃肉的鸟,实际上它的捕食本领,再加上它的智慧,它的捕食率往往比某些还高呢。不是行为进化,行为进化不可能那么快,行为进化它的本性有,攻击乌鸦,拿核桃扔地上,汽车轧碎,看到红灯,过来把核桃给捡了,这倒有可能,但是你要说它本来不吃别的雏鸟,短期内因为食物缺乏,吃别的雏鸟,那是不会的,它天生不是那样。

    刘博:这属于一个天生的本性问题。

    与会者:还有一个水的问题,当然黄嘴白鹭可能需要水,天鹅也需要,因为天鹅都是水禽。

    刘博:它需要两河水,就是海水和淡水。

    与会者:但是天鹅是吃素的,我们人,就是哺乳动物,兽类和鸟类的身体代谢不一样,对于兽类来说,我们人就算是兽类,兽类就是哺乳动物,假如吃的肉多的话,你要不喝水要渴死的,就是我们吃了好吃的以后,要大量的喝水,对于鸟是相反的,吃肉反而不需要喝水,有很多鸟在沙漠中心生活,只要是吃虫鸟、吃肉鸟,它的代谢机制和我们哺乳动物是相反的,就是鸟代谢蛋白质食物的时候反而可以释放出水来,水是过于的,但是吃谷子的鸟,吃植物的鸟,它是非常非常需要水的,天鹅是吃素的,它是吃水草的,沙漠当中的沙鸡也是,还有鸽子也都在荒漠当中,但是它每天要飞50公里,需要喝水,它不是吃肉鸟,所以它不可能远离水源,但是吃虫子的鸟可以远离水源,在沙漠中生存。

    刘博:挺好,我学了不少东西。我想说一下黑尾鸥这个事儿,从我们观察,因为我们基本上都呆在岛上,过去实话说是没有看到过,也可能真是没有注意。第二,这个问题回过头来对黄嘴白鹭的威胁是比较大的,因为黄嘴白鹭过去的种群是很稳定的,现在出现这个问题,这个威胁相对来讲比较大。再从保护角度上来讲,实际上黄嘴白鹭值得保护,像黑尾鸥这样的优势群体,倒不一定说非得要去保护它,我想说的是从这个习性上和目前环境对它挤压上,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它受到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与会者:其实他们三个人在那个岛上拍了七年,所以你刚才说的,因为你看的只是片花,他们现在做了叫做鸟类生态故事,他用的素材,刘博是这个片子的编导,实际上他们从每年的3月上岛,3月到8月那几个月的时间完全留在岛上,拍了七年,所以说中国过去绝对没有这样的现象。

    与会者:说句开玩笑的话那是工作效率太低了,要是在新疆的话,我们当年参加新疆拍摄片子,四年成六个片子。

    与会者:因为那个片子就没用了。

    与会者:怎么叫没用,播过的呀。

    与会者:用得很少。

    汪永晨: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关注容城的时候,我是1999年开始去观鸟,就是成群的那种大天鹅,后来当地人缺乏对天鹅栖息地知识,去清淤,因为鸟喜欢泄湖,海水和淡水交汇的地方,然后他们觉得这个地方要给鸟更多干净的水,这一清淤水就深了,然后天鹅就不来了。

    刘博:是,所谓湿地嘛,本来就有一定淤,但又不是很淤,因为有海浪不断地卷着,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况,然后又有芦苇,另外还有最喜欢的大叶藻,这几样东西都有,但是现在封了以后,大叶藻没有了,芦苇又伐了,等于环境又不好了,清淤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做的,

    汪永晨:现在呢?

    刘博:现在反正慢慢地让它自然恢复。

    汪永晨:那个就挺影响的,本来可以集中地看到天鹅的地方,全分散了,现在它的栖息地,后来都去吃垃圾去了,周海祥不是一直在说垃圾河什么。

    刘博:其实吃垃圾我倒觉得不一定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因为鸟食腐,它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食腐性,本身农村的垃圾堆放也比较乱,比较差,这对它的安全确实影响比较大,假如我们在城市垃圾是分类的,这个对它可能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就是从生存角度来讲,我倒觉得不是一个问题。

    提问:刚开始放那个片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视觉冲击力挺强的,而且感觉之前也没有见到专门以鸟类为题材拍的片子,我就想问您什么时候首映?

    刘博:可能要在9、10月份或者到元旦左右,现在时间没有最后定,电影这块是这个情况,这个片子定为一个故事片,最后到电影院上院线,华夏电影公司给我们做发行,但具体时间可能要等到七八月份最后能定下来。

    提问:片花您可以给我传一下?

    刘博:网上有片花。

    提问:我在网上搜的时候,就看到说是中国首次记录片,然后徐静蕾配音什么的。

    刘博:从电影角度上来讲。

    汪永晨:这是电影人他们做的。

    刘博:我们也不是电影人,我们实话说是业余。

    汪永晨:我就说是宣传的人要做的。

    刘博:但是电影这个角度,就中国的来分有故事片、纪录片等等,比如国外看的《地球日记》、《迁徙的鸟》,它是纪录片,也一样进票房,就是说进院线,他专门有这样艺术片的群体或者环保主题,我们这个如果定义为纪录片,那按照国家规定就不能走院线了,实际上是这样的情况。本身我们也想做出一个故事来,刚才那个老师说我们拍摄效率低,我们确实效率低一些,为什么效率低呢?本身我们开始拍的时候我们自己想着要拍好,没有什么太先进的手段,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新机器,我们只能做到什么程度呢?不断地跟鸟接触,到最后鸟到什么程度?鸟可以夺我们的镜头,甚至在我们旁边休息,在旁边抽烟,鸟过来翻我们的摄影包,里头有吃的,它会去叼那个面包,只能到这种程度。再有,鸟不可能导演,也不可能驯养,不像迁徙的鸟,可以找一大批专家副手,我驯养,然后我再绑小镜头去拍它,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去守,所以拍摄时间比较长,中国人可能效率低一点,因为时间不太值钱嘛。

    提问:也有很长时间的,像拍金钱豹,20年呢,那就拍出来精品了。

    提问:我明白王老师您刚才说的意思,王老师的意思是说黄嘴白鹭既然每年繁殖那么多,是不是种群扩散到其他地方,王老师在讲这个,我觉得这真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能做环志,可能就会发现它的迁徙,然后发现它是不是种群扩散到其他的栖息地,所以要从科研的角度也有好多事情可以做。

    刘博:刚才付老师说的也是我们现在很困惑的一个地方,就比如说黑尾鸥,我们之所以拍它的繁殖期,是因为我可以找到它,但是就说真正像这样的鸟,它过了繁殖期以后飞到哪儿你很难去把握,因为它本身也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说是有的飞到南方去了,说是就在周围的海域,它只是不上岛,就到周围的海域,但这个时候如果说有环志或者有什么,我们经过两三年的观察,回过头来我们再去跟踪可能就好多了,包括黄嘴白鹭也是一样,现在很多东西只要出了这个岛,对我们来讲就无法掌握,所以我就觉得从观鸟这个角度来讲,这一点是可以多做一些的。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咱们这些老师都在岛上呆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有些鸟不用做环志,你们每年都去,它们会不会认得你们?

    刘博:我现在不敢说这个问题,我觉得黑尾鸥是养不熟的,我们养过,养了之后,放飞的时候,它回头看都不看一眼,你只要把它放飞了,它也飞行能力了,直接就飞走了。

    汪永晨:大天鹅可以养。

    刘博:大天鹅应该有点。但是我估计黑尾鸥再进化两年,它可能会有社会组织性,为什么呢?岛上现在的集群飞翔很有意思,这个通过镜头表现不出来,因为这得很高的水平,比如说岛上早晨10点左右,就会有一只黑尾鸥在这片悬崖前面跳来跳去,跳了一会儿,然后所有的黑尾鸥就“呼”一下飞起来,然后在上头转一圈,然后又回来,回来之后,歇一会儿,又是这只黑尾鸥又跳来跳去,就好像一个组织,来组织大家集群飞翔,因为我们过去通过我们观察,老觉得黑尾鸥的社会组织是以家庭为单位,就是一雌一雄组成一个家庭,它没有其他的成员,但是如果照这种形势,慢慢地时间长了,是不是会有类似于这样的种群,我们这个说不准,是我们观察到的一点。但是我觉得黑尾鸥驯养,反正我们是没驯养熟,因为有受伤的,我们基本上驯养最长的时间能够达到半年。

    汪永晨:说走就走了。

    刘博:它能飞了,你一放,它就直接飞走了,一会儿就没影了。

    提问:我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片子黄嘴白鹭拍完了没有?

    刘博:片子拍完了,是以黑尾鸥为主,黄嘴白鹭为辅。

    提问:你们观察黄嘴白鹭的觅食行为没有?

    刘博:有。

    提问:你们保证观察它洗澡?

    刘博:不,黑尾鸥洗澡。

    提问:不是,就是黄嘴白鹭。

    刘博:黄嘴白鹭有觅食行为。黄嘴白鹭根据我原来观察大经验是这样,黄嘴白鹭从外形来讲,它是觅食的鸟类,实际上它的觅食能力适合于在淡水,但是它在淡水的觅食能力可能比不上真正的白鹭,就是中白鹭、小白鹭、大白鹭,它不像它们静若兔子那种能力,没那种能力的话,在稳定的水面上,肯定竞争不过别的内陆鸟,它就到海边,但是长成鹭的那种身体,在海边觅食,和海鸟竞争又不是很优越,所以食物来源对它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别看海上有很多事物,对它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后来我观察到,每个月的大潮小河,这个河哪怕像下水道这样的小河,对于黄嘴白鹭来说都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时机,因为到这时候有很多泥鳅、青蛙的这些淡水动物,在大潮一扑的时候,这些动物是惊慌无措,那时候成群结队的黄嘴白鹭就像过年一样,一下可以饱吃一顿,我想说的是,你要注意一下大潮小河,其实是黄嘴白鹭集中觅食的一个好时机,是食物来源的关键因素。

    刘博:这个我们回去找一找,因为黄嘴白鹭在淡水的活动我们都找了好长时间。

    汪永晨:就去洗澡啊?

    刘博:不,黑尾鸥需洗澡。我觉得黑尾鸥洗澡是因为盐分比较过,所以过两天它要去淡水洗洗,而且黑尾鸥是一个杂食的动物,也要洗洗。黄嘴白鹭是在水口,尤其是水流比较急的时候。

    提问:大潮的时间是它的最佳时期,捕食效率非常高。

    提问:飞出去十几、二十几海里在内陆海滩觅食。

    汪永晨:好,今天咱们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找刘博继续交流。今天我们第一讲看了那么多水旱灾害及其应对的现状,第二个问题又跟鸟做了一次亲密接触,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好,谢谢大家。

15、王洪臣教授:中国水环境水源可持续利用

来源:中国城镇水网2010/7/13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0/07/130918205795.shtml

    王洪臣教授谈中国水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本、万物之源。人离不开水,成人体重的60%-70%、儿童体重的80%是水,没有了水,人的生命就不能维系。人类所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水,没有了水,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崩溃。

    然而,由于水污染的严重加上水资源的紧缺,使得今天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已成为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水污染严重不容忽视

    谈到中国的水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将其概括为:水污染引起水质不合格,水资源紧缺造成水量不足,水污染加上水资源紧缺引发水危机。

    关于水污染,王洪臣介绍,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质总体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另外,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从河流来看,据对200条河流409个断面的监测,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长江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1] [2] [3] [4] 下一页

16、重点流域治理仍需快马加鞭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7-13周子勋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7/t20100712_661552.html

     环境保护部近期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污染防治“十一五”专项规划2009年度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核,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156个考核断面中,125个断面水质达标,占总数的80.1%。忧的是目前尚有86个列入规划的治污项目是纸上谈兵,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滇池、辽河流域规划治污项目进展较慢,项目完成率低于50%。

  我国在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主体责任意识增强,治污工作力度逐步加大等,有力地保障了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的进程。从此次考核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环保规划达到了进度要求,主要目标也将有望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环境治理规划确实得到了较好执行。

  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安枕无忧。应该看到,现在距离“十一五”规划的完成只剩半年时间,重点流域治理工作依然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随着“十二五”确立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目标,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形势面临的压力将更大。我国“十二五”对污染减排指标进行扩充已是一个必然趋势,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任务也会随之加重。因此,在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上,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

  自去年全面深化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以来,重点流域治理局面有所好转,各种新的治理模式也在不断推出。但由于缺乏全国层面的流域行政管理机构,因此在流域内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治理规划,治理职能临时化,使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出现反复。实际上,随着污染形势转变,以前过于单一的考核标准已经难以适应整体污染治理形势的要求。

  鉴于当前形势,我们急需改进、完善水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继续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 

17、大树进城毁生态更毁文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7-08  高嵘 

http://www.cenews.com.cn/xwzx/cs/qt/201007/t20100707_661424.html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于去年6月发布了禁止移植大树、古树进城的通知,如今已经过去一年,然而在全国各地,大树进城之风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针对大树进城之风禁而不止这一现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博士日前表示,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大树进城过程中存在巨额利润,二是一些城市领导者和园林设计者的个人喜好所导致。

  蒋高明认为,必须要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大树和古树,否则叫停令将依然是一纸空文。要想科学进行城市绿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利用好本地物种,坚决阻止外来入侵物种。

  城市绿化需求增大,为追求短期效果大树进城现象蔓延

  所谓“大树进城”,顾名思义就是把乡村的大树移植到城市,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但此举却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蒋高明介绍,在上世纪末,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化环境、绿化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上专家呼吁的城市绿化要用本地树木的观点被决策者逐步认同,城郊苗圃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这并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对树木尤其是本土大树的迫切需求。于是,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开始将农村的大树整体搬迁到城市里。

  蒋高明说,大树进城之风最早始于上海,随后全国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效仿,几乎所有的新建城市以及老城城区改造、城市文化广场修建,甚至大学扩建校园都用上了大树。大树进城一时成为了“时尚”。这些城市所用大树的来源也从乡村扩展到自然山体、林场及自然保护区。

  他举例说,东北某市曾实施“万棵大树移植工程”,要消灭“城区内无大树的历史”,而他们的目标,竟是用2年~3年时间从乡村移植大树30万棵。

  大树进城后死亡率高达七成,毁掉的不仅是生态,更是文化

  对于大树进城的危害,蒋高明将之归纳为以下5点:

  一是造成乡村生态环境与文化多样性的严重破坏。

  大树与周围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的地被及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依存关系,将大树挖出移栽到城里,完整的群落生态必将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导致水土流失,鸟兽失去家园。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北方乡村中的槐、榆、椿、松、柏,南方乡村中的樟、楠、杉、银杏、相思等大树,是乡村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乡村特有的标志,移走了它们无疑会对乡村文化多样性造成巨大伤害。

  二是移栽过程中会造成大树死亡。

  人们对生长了几十年、上百年根繁叶茂的大树去其根系,删其枝叶,加上长途运输、“水土不服”以及管护不到位,大树死亡率会高达50%~70%。

  蒋高明举例说,西南某城市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曾采取大树进城的绿化方案,从农村或林区购买了大量已经长大成林的大树(含古树)和珍贵树木。但大树进城后不久开始成批死亡,死亡率超过70%。

  三是助长了贪污与犯罪行为。

  尽管大树进城耗资巨大,但因其身价陡增,有利可图,还是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紧俏商品,并在无形中形成了这样一条利益链:农民—大树贩子—园林施工负责人—园林设计者—主管领导。

  以山东省中部的一座地级市为例,这座城市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美化环境,从乡下采购了6400余棵大树。这些大树胸径大都在30厘米以上,平均每棵1万元左右,其中从湖北省挖来的一棵梣树收购价高达22万元。由大树进城“打造”出了一批拐卖大树、牟取暴利的“树贩子”,一些负责城市绿化的官员也在这一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

  四是助长了形象工程、浮躁工程的蔓延。

  蒋高明说,一些乡土树种寿命大都很长,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但是生长很慢,这本是自然规律。利用大树、古树使城市迅速绿化,是典型的形象工程和浮躁工程,这种“速绿”导致了不少人走向“速富”的捷径,不认真培植和经营苗圃,而是将其作为囤积倒卖外来大树古木的场地,使许多苗圃基地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五是带来了病虫害。

  乡村树木因适应周围环境,虽有病虫害,因其生物多样性复杂和大量天敌存在,不易暴发。而单一的大树进入城市,树干中沉睡的虫卵们遂失去了控制而大量暴发。比如目前城市中增加的小蠹虫、白蛾、扁刺蛾、星天牛等害虫就是随大树进城的。而园林部门为了控制虫害就增加农药的用量,结果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如不动用法律保护大树,大树进城叫停令将形同一纸空文

  蒋高明表示,去年发布的这条禁令是在大树进城于全国城市蔓延十多年后发出的,也是国家绿化管理部门首次通过行政手段坚决遏制越刮越凶的大树进城之风,虽然是一次迟到的叫停令,但是其在禁止大树进城的过程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蒋高明同时坦言,此次叫停令成效并不是很大,目前,大树进城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杜绝。他指出,必须要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大树和古树,否则叫停令将依然是一纸空文。

  避免城市树木千篇一律,要有长远眼光,让本土树种挑大梁

  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园林城市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有效利用本土物种,让其发挥更大作用?

  蒋高明认为,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被也是一样,如果全国的城市植被主调都以本地种为主,城市将会更有特色。

  他同时强调,在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园林建设中都需要用到大量树木,包括粗壮树木,但关键问题是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移植的方法,而要用自然繁殖方法培育大树。

  对此,蒋高明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多选用长寿树种。本地植物多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大部分速生的外来种系无性系繁殖,寿命短。

  其次,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重视苗圃基地的重要作用,大树培育主要还是要从种子和苗期抓起,但要把握移栽时机,保证茁壮成长,要有长远眼光。

再次,要多种成片林,保存其自然属性,要将单一的行道树向行道树林发展,由绿线向绿带再向集中的公园绿地发展,街心花园要大量引种本地天然草本植物,随着时间增长,这些树木自然会实现自我更新,会演变为郁闭的城市森林,最终自然就会成为合乎百姓需要、合乎生态需求的大树、古树。

18、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将出台 后端立案仍艰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7月13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0713/000845.htm

 [导读]刘金梅表示,由于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健康案件,涉及人数多,牵扯利益面大,各地法院在行政干预下屡屡拒绝立案

7月9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上,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的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获得通过。下一步,将是向国务院的报批。

这意味着,继湖南、云南等重金属大省的地方规章之后,国家层面上的一部重金属防治规划即将出炉。

昨天(7月12日)早上,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刘金梅对此的兴奋感并不大。刘金梅觉得,从政府在前端开始重视,到法院后端的实际立案,还是太远。

这对解决她面临的难题没有直接助益,“环保部只有行政权力,环境健康立案涉及的是司法问题,两个平行的领域。”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由于对求助无门的环境污染受害者给予帮助,力主环境维权。中心成立5年多,曾为70多起环境污染案件提起过诉讼。

2010年3月,湖南嘉禾县血铅事件曾起波澜。该县血铅中毒儿童超过300人,重金属铅来自于一家名为腾达的炼铅企业。

腾达公司在屡被叫停后悄然复活,原因是,嘉禾县不忍对仅有的几个对经济有贡献的企业下手。

村民曹小英的四个孩子皆被诊为血铅超标,她求助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希望依法获得赔偿。

 “她的事还没有任何进展。”刘金梅担心的是,曹小英案会重蹈许多环境健康案件“立案难”的覆辙。

帮助中心曾为898名甘肃徽县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当时共有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但徽县法院以案情重大等理由拒绝立案。提至陇南市中院、甘肃高院也均遭拒。

 “立案难”是第一道关卡。没有进入程序,一切实质性的工作都无法展开。

而且,“立案难”并不局限在重金属污染领域。

黑龙江省穆棱市晶泉酒厂,自1995年自制磨砂瓶,将含氢氟酸等药物的有毒废水,每天60吨倾倒入渗水坑中。酒厂附近的几十户居民,由于使用压杆井,在饮用后出现了头疼、恶心、腹泻等症状。

 “村民做了环境健康的检测,有20多人被查出患有氟骨症。同酒厂污水排放确定建立因果关系。”刘金梅说。

她曾两次去到当地,帮助负责律师收集证据,拟向法院起诉,“已经六七年了,还是立不上案。上个月我们又去过,也没有办法。”

刘金梅表示,由于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健康案件,涉及人数多,牵扯利益面大。地方保护主义因追求GDP和权力维稳而生,于是各地法院在行政干预下屡屡拒绝立案。

 “要根治‘立案难’,必须期待司法独立。法院不受干扰,就没有不立案的理由。”她说。

而在末端,环境健康案件中赔偿等惩罚措施的实施,无疑会反向对污染发生起到遏制。

19、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成本20卖开发商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13日  李泽民

http://env.people.com.cn/GB/12127712.html

  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等14部委联合对 《生态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的调研工作,将于今年7月结束。目前正在进行调研信息的汇总,而在对海洋生态补偿的调研中,专家组发现了诸多令人震惊的新问题。

  该条例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汪劲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根据调研了解到,沿海地区疯狂的围海造地和临海工业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非常严重,而目前针对海洋生态的补偿基本为零。而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每亩的成本在20万元左右,如果将这块地卖给开发商,造地的个人最低也能拿到500万。

  记者了解到,国家海洋局已结束在深圳和广东的调研,今天(7月13日)该局启动第二轮调研,将赶往山东调研海洋生态补偿的工作,而国土资源部的调研工作也于近日开始。

  海洋生态补偿留白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海洋生态补偿问题”的调研,其中对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等调研发现,海洋生态保护面临诸多难题。

  调研表明,目前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海洋灾害频发,但我国尚未建立海洋生态调控政策体系,海洋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代价没有得到有效补偿。

  参与《生态补偿条例》起草的专家汪劲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前的补偿范围和领域非常狭窄,基本的补偿就是东部对于西部的补偿,下游对于上游的补偿,但是近岸海域没有补偿主体,处在留白状态。

  我国大概三分之二的国土边界就是海洋,而现在针对这方面的生态保护处在极为薄弱的环节。调研组发现,海洋正在遭受沿海11个省市的企业污染,同时受到黄河、长江等各个河流沿途带来的污染。

  汪劲表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么多年海洋的赤潮、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灭绝,都与没有治理有关。”

  根据调研形成的结论,目前海洋80%的污染来源于陆源污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沿海的企业把排污口直接建在海边,有的企业把排污口延伸到海外十多公里,不停地往外排放。

  疯狂进行围海造地

  令调研组吃惊不小的是,沿海地区围海造地的疯狂程度,让汪劲连续用三个“很严重”来形容。

  调研发现,现在每个沿海省市都在违法进行围海造地,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造地50公顷都需国家批准,但是各个地方一造就是上百上千公顷。

  为规避相关法律约束,沿海当地采取的造地办法是 “化零为整”,即首先进行围海造堤,每次不超过50公顷,圈起来后再填平,一点点围海造地最后形成整体。

  在汪劲看来,沿海热衷造地的主因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不准触碰基本农田,即便占用耕地,还要涉及拆迁补偿等。

  权衡利弊之后,一些地区决定向海要地,根据调研了解到,填海造地1亩的成本在20万元左右,如果将这块地卖给开发商,造地的个人最低也能拿到500万,“真是一本万利。”

  汪劲向记者介绍,“我去深圳调查,造地的个人将地进行公开拍卖,1亩地拍到了2400万,现在大部分围海形成的土地,基本都在500万元左右卖给了开发商。”

  正是在这样高额利润的刺激之下,沿海掀起了围海造地的热潮,而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却一直很漠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此前撰文指出,围海造田虽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但长此以往,必会带来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赤潮危害加重等。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围海造地为2033公顷,2007年,达到了13425公顷,5年间增加了5倍多,而这些年尽管有《海域使用管理法》的约束,但造地热潮未见式微。

  临海工业加剧污染

  汪劲表示,现在围海造地将近海海域的生态全部破坏,最现实的情况是,围海之后渔民生活无法保证,他们不得已去几十里的深海去捕鱼。

  此次围绕《条例》海洋生态方面的调研,持续了一周多,发现“临海工业”带给海洋生态的创伤也很严重。

  汪劲告诉记者,沿海的11个省市都将临海工业作为自己经济的发展战略,由此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可忽视。今年3月,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举资120亿元在广西防城港市筹建总规模超100万吨的造纸项目,这就是我国临海工业的一个缩影。

汪劲指出,如今针对海洋生态的补偿基本为零,国家的相关投入不足,现在陆地上存在的问题海洋上都存在。由于海洋生态涉及的范围广,计量难度大,补偿期限难以确定等情况,补偿难度加大,汪劲称,相关的解决之道只有在调研结束之后才能形成,但通过一部《生态补偿条例》很难解决我国生态面临的诸多困局。

20、小兴安岭密林深处开矿毁林调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07月12日 袁名富 王南 龙昊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9647.html

  矿产品近年来价格走高,利益驱动下的探矿和采矿在国有重点林区如火如荼,专家指出这将引发林区生态破坏的“蝴蝶效应”

  运载探矿设备的车辆顺着山路通往密林深处。

  探矿机被架在矿点上,一排排高大的树木被砍倒,所有的地上物被清空,只留下黑糊糊的机油、圆柱形的矿石样本以及各种废料、垃圾。

  普遍采用的探矿方法——槽探,在林子中留下一块块疤痕,沟槽之上的植被被连根拔掉。

  一条条山路,连接着一个个矿点和一条条沟槽,山里的大片森林因此遭殃。

  这只是矿业开发链条上的一环——探矿。

  如果进行下一环——采矿,那么,连片剥掉土层和土壤之上所有的植被,腾出一个个矿石堆放场,抽干采矿深度以上的地下水,兴建矿工居住的房屋,又将给林区生态带来致命的打击。

  如果还有下一环——修建选矿厂,那么,更多的森林将被砍伐,从前寂静的林子里将机器轰鸣、不舍昼夜。

  无论是本报2009年报道过的大兴安岭林区,还是记者近期前往采访的小兴安岭林区,大大小小的矿业公司、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以及林业部门,都将利润和GDP的希望寄托在这片林子的下边。

  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省伊春市,也不例外。

【1】       【2】 【3】 【4】

21、垃圾焚烧 别再“妖魔化”了 

来源: 新华日报 2010年07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13/c_12327322.htm

国家三部委建议实施垃圾焚烧处理,但公众疑虑仍是一道槛

国家三部委日前发布垃圾处理征求意见稿,建议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地方进行垃圾焚烧。这使得垃圾焚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有关人士解读说,我省土地资源有限,加之不少垃圾填埋场行将陆续封闭,以焚烧应对“垃圾围城”,将成发展趋势。但眼下遭遇的难题是,不少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恐惧心理,比垃圾本身还要强烈。

垃圾填埋场频频告急

7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江宁的水阁生活垃圾填埋场。南京市城管局废弃物处置管理处处长陈明东告诉记者,作为南京最大的“垃圾堆”,这里的设计容量为240万立方米,如今已填埋了将近600万立方米,且已超期服役多年。

陈明东指着办公室右前方一个覆盖着白膜的山头说,一、二号坑都已经填满,水阁填埋场即将完成使命,寻找新的填埋场迫在眉睫,但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今南京日产垃圾超过5000吨,一天不处理,就可以堆成一座山!”他透露说,南京三大填埋场,轿子山、天井洼和水阁,至多还可以支撑三年多时间!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南京,省内镇江等城市也面临垃圾填埋场满负荷的困境。截至2007年底,镇江生活垃圾日产量约为1760吨,而四座垃圾填埋场加起来,最大日处理能力也仅为1380吨。为给生活垃圾找到合适的处理手段和安全去处,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已成为城市当下的一项战略任务。

1 2 3 下一页 

22、禁止非法采砂岂能雷声大雨点小

来源:南方日报 2010-07-13桐子岚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7/13/content_1174891.htm

  非法采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采砂对海岛的破坏更是令人触目惊心:20年的时间,广东境内有230多个海岛消失,由1431个减少到1100多个,特别是面积为4.9平方公里的湛江最大无人岛———罗斗沙岛,非法采砂直接造成该岛的面积缩水一半!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非法采砂一直持高压打击态势,但非法

采砂在我省依然愈演愈烈。3年前,南海九江大桥垮塌,人们对这座屡屡获奖的大桥被轻轻一碰就轰然坍塌200米感到匪夷所思。事后证实,大量非法采砂船的频繁出没促成了九江大桥的倒下。2008年,本报再次报道《博罗东江大桥危如累卵》,非法采砂者疯狂采砂250米,大坑离桥墩仅10米,主航道水浅非主航道水深,船只只能颠倒通行,人们都害怕继续下去这座桥终会步九江大桥的后尘。现实中,盗砂者并未停下脚步,河道损毁严重就把眼光投向了更容易得手的无人海岛,罗斗沙岛这座为沿海村庄充当“守护神”的海岛不断瘦身,导致村庄屡屡遭受台风、海浪和海潮的侵袭。

  非法采砂猖狂自然因为利润之诱惑。河砂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建筑原料,每年的供求量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看到河床上、海岛上甚至山林里随处躺着白花花的银子,不法分子很容易垂涎欲滴。2005年我省颁发了全国第一个为河道采砂专门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结束了广东河道采砂管理规范不明确、权力与责任不统一的体制。然而现实中,水利部门调查显示,地方保护、暴力抗法、部门交叉执法等,使本就步履维艰的禁止非法采砂雪上加霜。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选择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对光天化日下的偷砂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所谓河流生态、航运安全及河流安全的长远考量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严格的规定、松散的执行,让采砂行业偏离应有的经济轨道,转向醉心于行业潜规则的把握,甚至因为采砂行业的集团化、智能化、黑社会化,使得这一肌瘤更是成为痼疾,暴力抗法愈演愈烈。据行内人士保守估计,一艘功率大的抽砂船每天至少赚50万元,多几艘船利润更是成倍增长,但条例规定的最高处罚额只有30万元,如此不成比例的成本与收益,自然造成采砂行业的发展愈发扭曲与畸形。

一位水利专家在谈及非法采砂时直言不讳:在背负破坏生态骂名的暴利下,非法采砂始终处于愈禁愈烈的尴尬中。要打破这种尴尬,除了增大震慑力度、强力执行法律恐怕别无他法,但怕就怕现实中雷声大雨点小。

23、别只罚“票子”还得摘“帽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3日 耿海军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2124160.html

  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近期收到一张由省环境保护厅开出的40万元罚单,同时收到这种罚单的还有宝鸡和咸阳市政府,这3个城市因向关中地区“母亲河”渭河超标排放污染物,被罚交纳70万元“环境补偿金”(7月5日《新京报》)。

  坦率地说,近年来环境形势之所以日益严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保部门执行力偏软,一方面是对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是环保部门碍于情面,很多时候对地方政府治污不力睁只眼闭只眼。

  这次,陕西省环保厅将“环境罚单”直接下达给地级市政府,不仅在陕西前所未有,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环保执法终于开始硬起来了。

  当然,区区几十万元“环境补偿金”,对于一个地级市政府来说不过是买辆中档轿车或组织一次大型会议的成本,可谓九牛一毛。因此,环保罚单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能否有效促进地方政府抓环保工作的自觉性,仍令人担忧。

  现有干部考核机制,GDP(国内生产总值)仍是主要指标,环境是次要的,因此一些官员不惜杀鸡取卵,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提升GDP。在笔者看来,既然这些官员最看重“官帽”,那么,就应把环保指标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上级环保部门在依法对地方政府开罚单的同时,还可联合组织部门,摘掉那些减污治污不力的地方官员的“乌纱帽”,是该考虑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的时候了!

  此外,环保治理还得更多依靠民间力量。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指出:“中国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是重要原因,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贯彻。”这番话击中了当前的制度软肋——公众既无法在发展之初以公民意志来选择环保之路,也无法在污染危害发生后,让消极怠慢、不负责任的官员让出权位,让昧着良心肆意排污的企业倾家荡产。

总之,解决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各地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干部考核的主要指标,要勇于摘掉不称职者的“官帽”;另一方面,在环保领域尽快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个体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和资格,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维护生态环境和谐。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办公室电话自77日起变更为010-59471331 望大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