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七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南方暴雨特别关注:
1、新京报: 暴雨致长江水位全线上涨 黔鄂湘皖面临地灾危险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2/022220656216.shtml
2、人民网: 武汉遭暴雨袭击严重渍水 六个远城区受灾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2/084920658312.shtml
3、新华网: 安徽大沙河发生多处堤坝溃破险情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1/232320655841.shtml
4、新京报: 青海格尔木河流量两千年一遇 被批夸大突出政绩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2411.html
环境资讯:
5、华夏时报: 减排形势仍恶劣 环保部承受高压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897569_1.shtml
6、新华网: 我国重拳出击治理重金属污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891278900118_1.shtml
地方信息:
7、河北日报: 河北5年后用上25亿立方米长江黄河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891278899137_1.shtml
8、财新网: 广州486亿治理河涌污染 效果有限市民不满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897756_1.shtml
污染信息:
9、中国广播网: 云南红河15条河流被污染 集中饮水水源也遭污染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7/12/c_12324102.htm
10、新华网: 最大黄金生产企业污水池渗漏 造成福建汀江局部污染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7/12/c_12324210.htm
环境曝光:
11、竞报: 重金属污染之问:苹果有毒?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656952_1.shtml
环保小常识:
12、中国环境报: 什么是国际生态学校项目?
http://www.cenews.com.cn/xwzx/jy/qt/201007/t20100709_661507.html
垃圾回收:
13、山西新闻网: 废旧节能灯污染环境 怎么回收?是个问题!
http://news.qq.com/a/20100712/000565.htm
环保法规:
14、中国新闻网: 生态补偿有望破题 起草生态补偿条例
http://gongyi.sina.com.cn/greenlife/2010-07-08/140218394.html
气候变化:
15、人民日报: 全球变暖影响水循环 极端天气带来水资源新挑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899921_1.shtml
食品安全:
16、21世纪经济报道: 毒奶粉何以卷土重来? 08年事件赔偿有玄机
http://green.sohu.com/20100712/n273440776.shtml
低碳经济:
17、科学时报: 北京低碳世界城市之路仍漫长 要走特色之路
http://green.sohu.com/20100712/n273440209.shtml
深度报道:
18、新世纪周刊: 南水北调中线堪忧 两省争相开发汉江污染加剧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2178.html
19、新疆日报: 缺水之困凸显节水之重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656838_1.shtml
环境时评:
20、人民网环保频道: 时评:“绿色拼凉”是低碳 期待纳凉点再多一点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5513.html
21、人民网环保: 冯永锋:环保部挂牌督办 牌子挂在哪里?
http://env.people.com.cn/GB/12087804.html
22、羊城晚报: 拯救垃圾处理项目,补偿机制不可或缺
http://comment.yunnan.cn/html/2010-07/11/content_1256985.htm
23、中国环境报: 环境违法行为居高不下怎么遏制?
http://gongyi.sina.com.cn/greenlife/2010-07-07/113418359.html
24、中老年时报: 中国已不再“地大物博”
http://www.jwb.com.cn/lnsb/html/2010-07/09/content_517754.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办公室电话自7月7日起变更为010-59471331 望大家更新
1、暴雨致长江水位全线上涨 黔鄂湘皖面临地灾危险
来源:新京报2010年07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2/022220656216.shtml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7月8日以来,我国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持续暴雨或大暴雨,局部地区有特大暴雨。昨日,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11日至14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强降雨将持续,湖北东部、安徽中南部、江苏西南部等地的累计雨量可达200—300毫米。贵州、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部分山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此外 视频:重庆连遭暴雨袭击 酉阳县吊桥被洪水冲毁。专家提醒,强降雨目前引发长江干流水位全线上涨,防汛抗灾形势严峻。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8日以来的强降雨过程具有降雨区域集中、山区降雨多、局地降雨强等特点。
降雨区域集中。强降雨集中出现在长江流域,沿江区域子流域面雨量有50—70毫米,部分地区有90—120毫米;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重庆、贵州北部等地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区域的覆盖面积约为19.6万平方公里。
局地降雨强。截至11日上午8时,湖北鹤峰走马镇累计降雨量达459.7毫米,安徽怀宁黄龙镇393毫米、安徽务川茅天镇322.7毫米。其中8日,湖北英山日降雨量达287.2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山区降雨多。湖北东部和西南部、安徽大别山南部至沿江地区、江西东北部、湖南湘西、张家界和岳阳地区降雨量达200—300毫米。
气象专家提醒,受强降雨影响,贵州、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土壤含水量高,土质疏松,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高,要特别注意防范,城市要做好防御内涝的工作;长江干流水位将会继续上涨,各地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变化,确保安全度汛。
2、武汉遭暴雨袭击严重渍水 六个远城区受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2/084920658312.shtml
武汉市多处路段较严重渍水
现在网消息 昨日,武汉市水务局通报称,新一轮大暴雨致武汉市多处路段较严重渍水,其中江岸、江汉、武昌、洪山、青山共有41处渍水重灾区,较去年渍水点和面积都有增加。此外,截至到11日下午,武汉市共有98座小水库溢洪,其中江夏区有61座水库溢洪。
由于降雨强度大,泵站抽排能力不足,管网配套不完善,工程施工,局部地势低洼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降雨集中时段,一些路段出现严重渍水。
其中韦桑路八十一中门口渍水深度25厘米;琴台路体校段渍水深度50厘米;郭琴路红太阳建材市场段渍水深度30厘米;晒湖路铁路地下通道渍水深度30厘米;徐东路汪家墩车站渍水深度25厘米;武东铁路桥渍水深度40厘米。
昨日,武汉市、区水务部门共出动机械车辆100余台次,抢排人员650余人,上路清渣、揭井敞盖、疏通管网,疏导渍水,加快排渍速度,及时排除局部短时渍水,保障主、次干道和重点路段交通畅通。截至昨晚发稿时,抢排工作仍在进行。 (长江商报 黄海斌 通讯员 高山)
◇相关新闻◇
六远城区受灾790人紧急转移
8日至11日武汉普降大到暴雨。据初步统计,暴雨造成全市6个远城区不同程度受灾,涉及25个乡镇,受灾人口32153人,紧急转移群众790人,倒塌房屋313间,损坏房屋99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77万亩(其中蔡甸区受灾面积5.12万亩),全市直接经济损失6394万元。
灾害发生后,武汉市民政局迅速启动救灾预案,同时派出4个检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区民政局指导救灾工作,紧急转移安置群众,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商定救助措施,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点。 (来源:长江商报)
3、安徽大沙河发生多处堤坝溃破险情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1/232320655841.shtml
新华网合肥7月11日电(记者蔡敏)记者11日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持续强降雨致长江安徽段防汛形势更为严峻,干、支流及流域主要湖泊水位全线上涨。其中安庆市境内长江支流大沙河下游柏年河段堤防发生多处坍塌溃破、漫堤溃破险情,目前4200名受洪水威胁的群众已安全转移。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受7月8日以来降雨影响,皖江支流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出现三次超警戒洪水过程,西河缺口站超警戒水位。目前,安徽省长江干流水位继续上涨,主要站点均超设防水位0.3-1.5米。沿江湖泊水位普遍上涨,泊湖、武昌湖、南漪湖逼近安全水位,升金湖超安全水位。有11座中型、517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大型水库均在汛限水位以下运行。淮河干支流水势平稳。
据安徽省救灾办、省防办初步统计,7月8日以来,安庆、池州、黄山、亳州、六安、铜陵、芜湖7市29个县(市、区)受灾人口201.9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0万亩,水毁水利工程1191处。
大沙河沙河埠站7月11日8时出现洪峰水位49.46米,相应流量2190立方米每秒,为有记录以来第三位。受高水位影响,11日10时至11时30分,大沙河下游柏年河段堤防发生2处坍塌溃破、2处漫堤溃破,1处涵闸出险。受洪水威胁的4200人已紧急转移,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目前,安徽各地共有13.8万群众展开巡堤查险排险,已排出积水农田96.3万亩,排水总量2.6万立方米。安徽省防办近日又会同省排灌总站调集1台55千瓦普通机组、1台80千瓦潜水泵机组、1台48匹柴油机泵支持积水严重的安庆市大观区排水。
4、青海格尔木河流量两千年一遇 被批夸大突出政绩
来源:《新京报》2010年07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2411.html
往年看汛期新闻,最常见的也就十年、二十年甚或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已属罕见。今年则不同,“百年”已成小儿科,先是有南方某地发生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紧接着,青海又出现格尔木河流量超“两千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据7月11日《北京日报》)
如果说洪水“50年一遇”,我们往往会深信不疑,如果说洪水“百年一遇”,我们似乎也能勉强相信。但是“五百年一遇”,“两千年一遇”,这就很有些玄乎了。这个说法的参照依据来自哪里,是否有证可考,恐怕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两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在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能将当时的水文资料收录并保存下来使得后人能够对照,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N年一遇”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刷新记录,固然有气候变化异常的原因,但谁也不敢担保,这里面就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道理很浅显,无论是汛情,还是其他自然灾害,越是将其归结于概率极小的极端事件,就越是能给利益攸关方带来某种好处——防护保障工作做的好,那是自己的责任意识强,工作能力突出,可以借此提升政绩声望;反之,则是老天爷成心捣蛋,挨扳子的是“天灾”,没自己多少事。有这样明显的好处在里面,“N年一遇”想不成为“注水鸡”都难。
这么说,笔者并不是对所有的“N年一遇”都表示怀疑,只是希望,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新闻媒体,今后在提及或报道“N年一遇”时,请务必将这个“N年”的参照资料一并公布出来,以此来证实没有谁在信口开河。
5、减排形势仍恶劣 环保部承受高压
来源:华夏时报2010-07-1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897569_1.shtml
环保部今年首批挂牌督办案件出炉。
7月6号,在各地督察中心核查工作结束、上半年全国减排核查工作启动的同一天,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向媒体通报了2010年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对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广东省汕头市等5个地区的造纸企业和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绿源污水处理厂等9家企业挂牌督办。
这已经是近三个月以来环保部第二次披露环境违法企业。越来越密集地曝光环境违法企业,不仅显示了环保部更为严厉的环境执法力,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减排形势仍不容乐观。
挂牌督察
今年3月至5月,环保部对河北、辽宁、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53个地市的461家制浆造纸企业污染状况进行了督察,其中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约占21%,312家正常生产的企业超标率约为20%。在督察的53个地市中,广东省汕头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山东省临沂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等4个地区制浆造纸企业存在各类环境违法问题集中,环境违法企业比例都超过50%。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和废水超标排放是此次企业环境违法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前环保部通报的《2009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全年监测超标企业名单》就将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分为废水、废气两大类。此次重点督察废水排放企业,再次侧面强调了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恶劣形势。
据环保部官方发布的《中国环境公报》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废水排量为589.2亿吨,比上年增加3%;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3%和3.5%。这表明我国在完成“十一五”规划减排目标的同时,水环境确实在持续恶化。反映在生活用水上,我国重点城市年取水量为217.6亿吨,其中不达标水量为58.8亿吨,占27%。
“污水处理成本巨大。”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张芙蓉对记者表示,“如果不进行污水处理直接排放,一些企业可以节约近一半成本。”这也是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环境违法的重要原因。
减排不容乐观
根据我国“十一五”计划,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需减少10%。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近年来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几个月就能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他说。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金田一样乐观。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由于我国资源性工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西南地区的特大旱情,一些减排工程进展缓慢,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出现松懈情绪,导致我国一季度排放情况欠佳,二氧化硫自2007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局面,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
此外,除了二氧化硫这些重点控制的排放物情况外,其他方面减排由于没有硬性指标,而且和地方经济挂钩,许多污染问题在当地政府的放松管理中没有得到及时治理。例如,2009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7.3%;近海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铜、DDT和石油类的污染;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等情况。
张力军同时表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和酸雨污染仍较重、道路两侧区域夜间噪声污染较重和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或将更严厉执法
环保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做过调查,题目为“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能实现吗?”参与投票的1006人中,认为“实现可能性很小”的有515人,约占51%;认为可能性在80%以上的有273人,约占27%。
由于“十一五”终期评估的临近,此次上半年全国减排核查工作或将成为终期调研工作的一部分。终期评估的报告将是“十一五”完成情况的最终成绩单,其调研结果意味着是否将采取更严厉的环保措施。对此,环保部新闻处白志军处长表示,一年当中会有许多次类似的核查。但此次检查临近“十一五”末期,确实更慎重一些。
陶德田指出,今后,环境保护部将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本报记者了解到,环保部将对查出的超标排放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处以罚款,并追缴排污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关闭。环境保护部还将对督察中发现的其它环境违法问题下发环境监察通知书,督促地方环保部门逐一进行整改。
6、我国重拳出击治理重金属污染
来源:新华网2010-07-1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891278900118_1.shtml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顾瑞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9日说,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突出抓好重点防控地区、重点防控行业和重点防控企业,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和严格执法监督,扎实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从“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上获悉,为有效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势头,去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9.2万人次,检查涉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其中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今年的联合专项行动,再次全面排查重金属排污企业10896家,其中有960家企业被列为今年重点整治对象。
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涉及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制定了涉及含砷、铅、汞、铬、镉等重金属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
周生贤强调,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把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省(区、市)和各部门;各省(区、市)政府是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施的主体,要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规划任务按期完成,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二是下大力气整治重点防控地区、重点防控行业的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违法问题,彻底取缔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小电镀、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企业,暂停其新增重点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审批。严肃查处重金属排放企业的违法建设行为,严格禁止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场。三是对屡查屡犯、明知故犯、偷排偷放、多次被查处仍未整改到位的,一律停产整顿;对超标排放的,依法给予高限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对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责令停产整顿限期改正,逾期未完成的依法关闭;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的重金属排放企业,一律取缔关闭;对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一律取缔。四是抓紧研究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7、河北5年后用上25亿立方米长江黄河水
来源:河北日报2010-07-1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891278899137_1.shtml
从7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河北省,下同)将力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调水是关键、治污是前提、管理是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着重实施八项措施: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覆盖全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最大限度利用境外水资源。主要是依托南水北调、引黄工程建设,到2015年,力争年利用引长江、引黄河水25亿立方米;到2020年,力争达到46亿立方米。
一保生活、二保生产、三保生态。优先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保障工业、农业用水,适度调剂生态用水。
促进水生态环境修复。依法关停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尽可能地压缩农业机井灌溉,不断改善地下水环境状况。同时,通过引黄为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淀补水,维护三大湿地水生态。
挖掘非常规水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微咸水、疏干水、海水。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利用非常规水资源量26亿立方米左右。
强化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管理体制,实现当地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资源的联合调度、优水优用、整体协调。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研究探索外来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实行灌溉用水终端水价制度,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实施“虚拟水”战略。重点在钢铁、石化、建材、电力等资源性和高耗水产业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实施“虚拟水”战略,适度降低高耗水商品的出口量,增加高耗水商品进口量。
8、广州486亿治理河涌污染 效果有限市民不满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2010-07-1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897756_1.shtml
广州在河涌治理上开了个头,但完全实现“不黑不臭”的目标谈何容易
“投入486亿元,在一年半之内让河涌水质彻底改观”——2008年底,广州市官方曾经如此规划。时任广州市市长、现为广州市市委书记的张广宁甚至放言,到时候各区区长都要去游河涌。
一年半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广州市民李平日家门前的赤岗涌,仍然是淤泥袒露,浑水停滞。河涌(音chōng),即城市内的河流沟渠。在广州,多条河涌近年来污染加剧,变成了排污渠和臭水沟。
一天砸掉一个亿
从79岁老人李平日居住的珠江帝景七楼公寓阳台望出去,东面是河面宽度二三十米的黄埔涌,南面是河宽十来米的赤岗涌。后者是前者的一条支涌。在广州中心城区,这样的大小河涌共有231条。
在李平日的印象中,20世纪60年代初,广州的河涌碧波荡漾,可游泳,可捉鱼,市民以水乡为骄傲。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日益恶化,河涌渐渐淤积,鱼虾绝迹,河黑水臭。一些河涌命运尤为悲惨,要么河道加盖建筑物后沦为“暗河”,要么河底被灌注水泥沦为“死河”。
在河涌治理上,广州可谓屡战屡败。已从广州市地理研究所退休的李平日,在今年3月的《热带地理》杂志撰文指出,位于海珠区西北部、长约6公里的马涌,虽然经过多次治理,其间还有大规模的截污行动,但水质并无明显改善。
7月4日,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宏教授在广东科学中心小谷围科学讲坛上,展示了2009年初拍摄的照片:马涌的水竟然呈红褐色,其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多年来,人们一直抱怨河涌治理缺乏经费投入。2008年底,广州市官方痛下决心,提出在2010年6月底前投资486.15亿元,从而在2011年11月开幕的亚运会之前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纳入整治的河涌不黑不臭”。这笔巨额投入,相当于广州市2008年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2亿元的大半。有媒体惊呼,一天要砸掉一个亿。李平日也算了一笔账:按广州户籍人口,平均每人负担达到6400元。
按照预算,其中145.5亿将用于雨污分流改造,这部分工程交由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实施。另外的340.65亿元,则由广州市治水办牵头实施。
得知市里将投资近500亿治理水环境,李平日老人感到高兴。他提笔致信市长,称赞市里决心之余,也提醒说,一年半时间实现水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过于乐观”。多年来,他习惯收集关于河涌治理的剪报,还以一个老广州人的感情和专业的责任心,或致信市长,或发表文章,阐述其观点。
如今,一天砸一个亿的治水工程告一段落。7月1日,广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欧阳明在新闻发布会上交出了“答卷”:全市治水项目计划投资340.65亿元,已拨付252.75亿元,而工程总体进度为99.76%。
其中,广州市新增3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1%,计划铺设的1140公里污水管网只剩下40多公里,为实现“全面截污”创造了条件。广州市还在推进调水补水工程,也就是说,用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净能力。
欧阳明称,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治水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水环境改善的河涌越来越多,治水成效越来越明显”。
但一些广州市民或许不这么看。在大洋网的调查中,近一半参与者认为“效果一般,水质无明显改善”,或“失望,投入太大成效太小”。
治标还是治本
李平日家附近的黄埔涌,水环境确实有显著改观。涨潮时,河涌水流清而净,老人曾目睹居民钓上几公斤一条的大鱼,还看到水中有鳖若浮若沉。
越秀区的东濠涌也被视为河涌治理的范本之一。广州市越秀区治水办主任刘毅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从珠江抽水,沿着1.89公里的东濠涌直至越秀桥,经过水净化之后,进入河道。预计两个月后水净化厂即可建成使用,届时东濠涌的水质将优于珠江。
陈晓宏则评论说,这个治水成功的范本几乎是用钱堆出来的:“靠水泵每天抽水上来冲刷河床,成本之高,长此以往难以为继。”
此前,陈晓宏等专家曾应广州市治水办之邀实地考察河涌治理效果。在他看来,河涌治理确有成效,主要的河涌、尤其是主干河涌水质开始变清,但今后效果如何仍需观察。不仅如此,广州市还有很多河涌,尤其是小的支涌没有纳入此次整治范围。一旦暴雨来袭,支涌里面黑臭的污水还有可能污染经过治理的主干河涌。
李平日家附近的赤岗涌,就是一条支涌,2004年至2007年间曾经被大力治理,并于2006年入选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评选的“广州最美丽的水乡新八景”。
蜿蜒两公里多的赤岗涌,河岸绿化堪称景色宜人,有花红柳绿,有亲水平台。但浑浊的河水几乎停滞不动,河底还有淤泥裸露。
在珠江帝景附近的利安花园小区,10岁的湖北籍小男孩初清源身上带着蚊虫叮咬留下的血疤,夏天的赤岗涌更是让他感觉“臭不可闻”。
李平日说,河涌治理关键在于改善水质,赤岗涌的治理属于只求美观、不讲实效的典型。6月底,挖泥船再度光顾赤岗涌,开始作业清淤,但水质能否真正改观,仍未可知。
须打通水道经脉
在一定程度上,周边居民既是河涌污染的受害者,也是肇事者。陈晓宏教授就亲见许多外表光鲜的楼盘,往往有几十个排污口向河涌直接排放洗澡、洗菜和冲厕所的生活污水。
以赤岗涌为例,两岸的工厂几年间已经大部分关闭,但附近居民区每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数量上万人,加上城中村以及新领事馆区,生活污水足以成为赤岗涌的重要污染源。实际上,赤岗涌截污工程2004年就已开工,赤岗涌周边区域的生活污水将全部输送到十多公里外的沥滘污水处理厂。但据李平日所知,目前赤岗涌仍未铺设与污水处理厂相连的管道。笔者也看到,新电视塔工地的污水从板房办公室背后,直接排入了赤岗涌。
亚运会将至,广州河涌治理仍然隐忧不断。有企业向广州水务部门献策,可以用化学方法在短时间内让河涌变清,起码在亚运会期间保持良好水质。但李平日疾呼,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万不可取,否则化学品可能给河涌带来更为致命的污染。
在李平日看来,引入活水冲刷河涌是一个可行办法。但仅用泵站从珠江抽水,只能解决局部河涌的问题,或可打开一些原本为了防洪而设立的闸门,将北江、东江等活水也引入广州城区。他还认为,广州治水不只是广州一个城市的事情,可以联合清远、佛山等珠三角城市,打通水道经脉。
从事河涌污染治理研究的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王树功博士说,尽管广州河涌治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应否定其积极方面,更何况有着潮汐涨落的广州,水环境治理也要比内地单向水流的城市复杂。“广州政府起码开了个头,像上海治理苏州河获得联合国环境署的肯定,也是历经15年才有成效。”
每天晨练,李平日都要花上一刻钟,在黄浦涌和赤岗涌岸边转一圈。他指着赤岗涌岸边新植的剑麻和垂柳说:“这就是治水建设的亲水平台,但水是臭的,有谁愿意亲近它?”
9、云南红河15条河流被污染 集中饮水水源也遭污染
来源: 中国广播网2010年07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7/12/c_12324102.htm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0时46分报道,云南省红河州15条主要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状况污染,集中式饮水水源也遭到污染。
根据红河州境内的南盘江水系、红河水系15条主要河流的31个断面监测显示,水质达到良好以上的断面为10个,仅占32%,其他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主要污染为砷、镉、总磷、铅。通过对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个旧湖、北坡水库等7个湖泊的监测,6个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饮用水方面,全州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的监测结果显示,水质符合II类标准的只有两个,III类标准的一个,IV类标准的两个,污染饮用水源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大肠杆菌群。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质按功能高低可依次划分为五类,一般来说Ⅰ类水简单过滤可直接饮用,Ⅱ类水简单过滤消毒可饮用,III类水一般用于养殖和游泳区,勉强可以饮用,Ⅳ类水只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也就是说,红河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已经有2个不能用于饮用,1个只能勉强用于饮用了。
针对上述情况,红河州也即将举行环保世纪行活动,联合政府、媒体和社会力量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曝光和处罚,提供个人与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依法环保观念。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红河将会同周围几个州市联合进行系统治理,从源头和整体上尽快解决水污染问题。(记者李健飞)
10、最大黄金生产企业污水池渗漏 造成福建汀江局部污染
来源: 新华网2010年07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7/12/c_12324210.htm
新华网福建上杭7月12日电(记者郑良、沈汝发)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上市公司福建省上杭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近日发生渗漏,造成汀江流域局部污染。福建省有关部门初步认定此次污染属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福建省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说,截至目前,汀江流域和位于永定县境内的棉花滩库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死鱼和鱼中毒浮起现象,据初步统计,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
目前福建省已成立调查组赴受污染地区开展工作,有关部门正在加强水质监测,采取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新华社记者目前正在现场采访。
11、重金属污染之问:苹果有毒?
来源:竞报2010-07-09 闫文亮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656952_1.shtml
数十家知名IT企业被疑重金属污染将2009年称为中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集中爆发的一年也许并不过分——湖南、陕西、福建、河南、江苏、广东等地爆发多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故。2009年环保部共接报十二起污染事件,共有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
除了诸如冶炼、电镀这样的传统行业,重金属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源头是IT产业,而很多国际IT品牌将生产过程转移到中国,一并转移来的自然还有环境污染的代价。今年4月,34家中国环保组织联合向29家国际、国内IT品牌致函,质疑其供应链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然而,包括向来以“绿色环保”自居的苹果公司在内,共有6家接到质疑的品牌拒绝回应。
对此,我们有理由问一句:苹果自称的“绿色”,是真的尽到了环境保护的责任,还是仅仅是一个宣传的口号?
重金属污染与工业灾难——中国式“水俣病”离我们有多远?
重金属指的是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共有45种。从环境污染意义上所说的重金属,除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具备一定毒性的锌、铜、钴、镍、锡之外,还包括含剧毒的类金属砷。其中,锰、铜、锌等虽然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超过一定浓度同样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使用被重金属污染的水进行灌溉和水产养殖均会带来严重危害。重金属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积累,并最终进入人体,在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因为重金属污染通常会在人体中积累长达10年之后才导致发病,所以这种危害在一开始往往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又因为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病变大多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病便难以医治,往往对个人健康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重金属污染损害健康的最典型案例莫过于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1923年,日本一家肥料厂将含汞的污水排放到水俣镇附近的河流中。20余年后,由于长期食用含汞的海产品,导致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拥有4万居民的水俣镇先后出现1万余名水俣病患者,这些病人的症状为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很多人在经久不愈后全身弯曲悲惨而死。
环保专家表示,除了地理地质因素导致的砷天然污染以外,中国境内的重金属污染大部分是人为污染,主要污染源为金属冶炼废水污染、电镀工业废水、化工污染、垃圾填埋场和金属加工、废旧电器回收等。但与其严重后果相比,大多数重金属的形态却看似“低调”。由于重金属在水中以无机物离子存在,无色无味,需要高精确度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而在国内,县一级的实验室通常不具备检测条件。
考虑到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需要较长时间,专家认为,过去一年中国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集中暴露目前只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还将集中爆发。《中国环境报》也撰文指出,“这些污染事件只是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由于长期累积,治理滞后,我国正面临着重金属污染问题密集暴发的严重威胁。”
鉴于重金属污染后果严重,今年1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今年将优先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34家中国环保组织致函IT品牌质疑重金属污染——IT产业并非“绿色产业”,硬件产品生产过程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4月16日,34家中国环保组织联合向29家国际及国内IT品牌致函,对其供应链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质疑。这34家环保组织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等几家主要活跃在北京,其余的则分别来自上海、江苏、河北、安徽、云南、陕西、新疆、重庆等地,足迹几乎遍布全国。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是此次联合行动的倡议人之一。2006年,马军推出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并成为入选当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的五位中国人之一。《时代》周刊称马军为“拯救人们水源的人”,并评价道:有了马军这类人物,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快更透彻。
截至今年4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共收录各地企业违规超标记录60000多条。在重金属污染事件集中爆发的大背景下,马军和另两家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达尔问环境研究所一起,对数据库中涉及重金属超标的企业进行了梳理。他们发现,对重金属污染而言,传统的产业受到了很大重视,“诸如矿山、冶炼、化工、皮革、电镀这样的传统产业,越来越多地被认识到有重金属排放的情况。而且这些行业也正受到新的政策、计划的控制。”
但与此同时,产生重金属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IT产业却被很多人忽视。
“IT被认为是绿色、环保的行业,是和高科技、绿色相关的。很多人甚至认为,IT是一个虚拟的行业,所以是‘无烟’的产业。但IT是要在硬件的基础上运行的,而很多IT的硬件产品的生产、加工,都涉及重金属的排放。比如PCB的生产,污染是相当严重的。”马军表示。
所谓 “PCB”,是英文“Printed Circuit Board”的缩写,由于这一部件的制作采用网版印刷的方式将金属蚀刻而得名,中文直译为“印刷电路板”。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日益集成化,全球PCB 产业产值占到电子元件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是各个电子元件细分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产值规模达400亿美元。
包括大多数PCB生产厂家在内,很多在污染数据库中有超标违规记录的企业,背后都出现了一些国际IT品牌的影子,其中不乏像苹果这样一直高调宣称“绿色环保”的行业巨头。
这也意味着,通常吸引公众眼球的高科技外衣,往往不一定是这些IT产品的全部。“今天我们享受这样‘价廉物美’的IT产品,明天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们将不得不付出千万倍的代价,去清除河流、湖泊、土壤、海洋乃至身体中的重金属。到那时,苹果等IT企业会为这一切后果买单吗?”
“现在IT产品的全球生产和采购,对环境和社区都带来了危害。中国在出口这些廉价的产品,却同时将污泥浊水扔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种全球生产和采购是不可持续的。”马军表示。
苹果新品不断,沉默对待污染质疑。
12、什么是国际生态学校项目?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7-12
http://www.cenews.com.cn/xwzx/jy/qt/201007/t20100709_661507.html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之一。生态学校项目的设计围绕着学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通过鼓励儿童和青少年采取积极的行动,让自己的学校按照环境友好的方式来运行。生态学校要求采取全校性、整体性、参与性的方式,将学习与行动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们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改善学校环境,并切实提高青少年、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家庭、地方政府等人群和机构的意识,产生行为转变,从而在当地社区产生很大反响。目前,生态学校已成为全球学校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并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工作中的突出范例。
目前全球已经有47个国家开展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3万多所学校加入到了国际生态学校网络,其中近万所学校已经获得了绿旗荣誉。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作为FEE在中国的成员机构,基于已有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组织中国的学校开展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并对符合国际生态学校标准要求的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注册开展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此次获得绿旗荣誉的学校都是国际生态学校网络中的学校,并通过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中国办公室的评审。目前,还有更多的学校正在积极申请和评审之中。
13、废旧节能灯污染环境 怎么回收?是个问题!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http://news.qq.com/a/20100712/000565.htm
7月8日中午,太原市解南一社区的杨先生手中拿着一个坏掉的节能灯,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我了解到节能灯的灯管含汞,处置不当易污染地下水。小区里很多居民都把坏掉的节能灯和其他生活垃圾一起扔掉了,我不想这样,但是你看,小区里并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置点。真不知该怎么做。”近两年,乘着“节能减排”的东风,节能照明产业一路高歌。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而高效照明产品在省电、降低能耗上有明显的效果。然而,无法规避的汞污染及节能灯具回收问题摆在政府和公众眼前。
节能灯节能效果明显
记者在山西省节能协会采访时,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了一个实例。一只60瓦的白炽灯一年的使用成本大概70元左右,而在发光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一只11瓦的节能灯的使用成本仅为27元左右,如此算来,如果一个家庭以7盏灯计算一年就可节约300元左右。
山西省节能协会市场部的赵主任告诉记者,“全省近年来在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节能协会自2009年9月成立以来,已向社会免费发放节能灯具上千个。节能灯具的使用可以促进电力资源的节约,我们推广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公众体验一下节能产品带来的好处,从而替代旧的照明工具。”
因为我省推广节能灯具起步较晚,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网站上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发展改革委已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这样全国一年可累计节电290亿千瓦时,少排放二氧化碳2900万吨,二氧化硫29万吨。
一个灯管含汞0.5毫克无渠道回收很难
一面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另一面节能灯的回收处理却处在了一个尴尬境地。“用坏了就直接扔掉呀,不然还能怎么处理呢?”记者在省城多个社区采访后发现,对于废旧节能灯的危害有多大,居民大多晓得,所以也没有养成一个科学处理废旧节能灯的习惯。“节能灯省电,要大力推广,这是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废旧节能灯的危害及处理这方面我们还真关注的不多。”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如是说。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称,一只节能灯灯管平均含有0.5毫克汞,如若渗入地下会对约180吨水造成污染。目前新兴技术最多只能降低每只灯泡中的汞含量,而无法彻底解决汞污染问题。在我省,还没有专门针对节能灯回收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更没有建立科学的回收体系,大量废旧节能灯多是被当普通垃圾一样扔进了垃圾箱。
记者了解到,没有回收渠道是废旧节能灯处理最大的问题。废品收购站的老板说得直接,“这种东西扔在地上也没人去捡,因为没地方卖所以就不值钱。”对于我省节能灯回收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像杨先生这样的市民及许多环保人士都建议,“节能灯不能只停在推广的层面上,回收体系的建立也一定要跟得上。而且要在公众中宣传节能灯中的汞危害,让公众合理使用、放置节能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4、生态补偿有望破题 起草生态补偿条例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08日
http://gongyi.sina.com.cn/greenlife/2010-07-08/140218394.html
沉寂数年之后,生态补偿立法终于进入实操层面。
2010年4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 《生态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起草工作正式启动。7月5日,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在西部加快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
自6月底开始,围绕《条例》的调研工作密集展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汪劲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由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等14个部委组成的调研小组奔赴各地进行调研,调研区域不仅限于西部。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的制定,应该首先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其后扩大至其他层面。
流域生态补偿之难
作为一部行政法规,《条例》的制定正逢其时。
“虽然生态补偿很早就在一些省市进行尝试,但以前的生态补偿远远不够。”汪劲认为,西部保护和开发总的原则就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由于最初的补偿有限,所以通过此次立法,将会加大补偿力度。
6月27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相关负责人,针对流域生态补偿问题赴江西调研,调研主题为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标准与范围,补偿主体、受益方、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额度的确定,以及责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等。
汪劲向记者表示,从全国角度来说,现在东西部发达程度有别,总的来说西部资源多些,东部消耗多些,就如流域的补偿方面,上游污染少些,但持续进行西部开发的话,必将带来污染。
因为牵系中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因其跨度最大,涉及省际最广,一直成为各方利益胶着的所在。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游要保护环境,那就不能继续开发,下游保证安全清洁用水,就需对上游进行补偿,不进行流域生态补偿,很难取得平衡发展。”
上游利益的牺牲
以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为例,为了保证长江、黄河的水质和流量,青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相关统计显示,仅三江源地区禁伐和休牧,青海每年损失的林业和牧业收入就以亿计。
贫困的上游地区通过抑制经济发展,牺牲局部利益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而富裕的下游地区却在普遍受益,并没有给上游地区提供实质性的经济补偿。
王灿发说,从全国平衡发展的角度而言,上游往往在西部,发达地区在东部,东部享受了干净的水,但是西部生态保护致使经济有所落后,这种情况导致东西差距越来越大。
他表示,此次通过立法形式构建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最为重要。离开水土资源的保护,任何生态保护都难实施。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态补偿条例的制定,应该重点放在水、森林、草原、湿地等因素上面,其中尤以水流域的补偿重要。
他称,如果上游污染了水,那么中下游就是受害者,上游就要对下游进行补偿。但是现在流域生态补偿涉及的面太广,因此作为行政法规,要制定得详细才能解决问题。
如今,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补偿的标准等如何划定?尽管三年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对补偿标准等具体事项,仍然未做明晰说明。
王灿发表示,针对生态补偿,政府应该重视起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协调省市利益关系等方式,进行流域生态的补偿。
加强区域协调力度
他称,我们国家地区之间的协调很难执行,需要中央制定政策进行协调,对补偿的多寡和标准问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去做,期望通过这次立法,能解决这些问题。
而针对此次《生态补偿条例》的制定,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强调,要加强对包括生态补偿的内涵和外延、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在王树义看来,其基本特点是,“少数人、贫困地区和上游地区负担,多数人、富裕地区和下游地区受益。”
长久形成的补偿机制以纵向为主,国家直接给省市拨付资金偿还生态欠账,而区域和流域之间补偿,因为牵涉的彼此利益复杂,很难进行补偿。
王灿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态补偿条例》的制定,可以对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束,同时能保障生态补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可对生态补偿的定价方式、补偿范围等做出合理的界定。
同时他建议,生态补偿方式应该多元,某些地方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将补偿重心逐渐由“输血型”补偿改变为“造血型”补偿,也可在资金补偿的基础上,加大技能补偿、产业补偿和政策补偿的力度。(记者 李泽民)
15、全球变暖影响水循环 极端天气带来水资源新挑战
来源:人民日报2010-07-1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899921_1.shtml
全球气候变化吸引了人们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一个同样紧迫的问题——地球上清洁淡水资源短缺现象正日益突出。在一些地区,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可能成为引发新的国际冲突的根源。正如为了争夺石油这种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而引发战争一样,水资源的稀缺同样可能导致一些国家间发生摩擦。
在整个20世纪,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球水的消耗量上升了约7倍。从现在起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加30亿,为此,需要增加80%的水资源供应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一些国家居民日常饮食中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比重有所增加,而生产1000克肉类的耗水量大概是1000克谷物的5倍。因此,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也增加了水资源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水文循环发生变化。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全球气候变化会对水资源产生哪些影响,但是,科学家们预计它可能导致诸如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现象更为频繁,从而给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去年12月,世界银行联合其他一些国际机构共同发表的一份关于水资源状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已有约20亿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而到2030年全球将有1/3的人口分布在水资源高度紧张的地区。报告预计,在未来20年内,全球范围内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增加40%,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可能增加50%以上。
为弥补未来水资源需求的巨大缺口,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减少水资源需求或浪费,其中可行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减少粮食生产耗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管网和灌溉系统的效率、改善基础设施等。此外,政府部门实施鼓励节水的政策、调动私营部门和公众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农业生产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户,约占一些国家全部水资源消耗的70%。因此,农业领域节水潜力巨大。更好的农业灌溉系统,例如从漫灌发展到滴灌,能够减少大量的水资源消耗。
森林砍伐以及土壤沙化导致集水层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水的供应。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强化森林和土壤保护,以及制定科学的地下水利用政策,也是有效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方面。此外,废水处理,特别是城市污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也是增加可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总之,水资源短缺将是未来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面对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有关国家急需把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战略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从而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6、毒奶粉何以卷土重来? 08年事件赔偿有玄机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7月12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712/n273440776.shtml
核心提示:为何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成为“过街老鼠”,还有人选择了藏匿而非上缴销毁呢?相关企业人士透露,销毁需要处理成本,而众多中小奶粉生产企业很可能因为难以支付这一成本而无法做到完全销毁。
时隔两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余波未了。
7月9日,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由该质监局负责检测的三份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确有其事”。
新华社公布的消息显示,这三份接受送检的奶粉样品,是在6月25日受委托进行检验的。结果显示,三份样品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215mg/kg、1397mg/kg、323mg/kg,分别超出限量值标准86倍、559倍、130倍。
受检的奶粉来自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垣乳制品厂。青海省质监部门已查获这批问题奶粉,约达38吨。
不仅甘肃,在青海、吉林等地,也在奶粉中发现了三聚氰胺超标事件。在稍早前几天,6月22日,吉林市工商局丰满分局在检查中,也检测到辖区内一家市场零售点销售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一家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袋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吉林省工商局食品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对于问题奶粉的检测工作还没有结束。”
几乎同时在三个省发现严重超标三聚氰胺奶粉,这也是2009年底,上海熊猫奶粉、陕西金桥乳粉等多起三聚氰胺超“回魂”事件之后,仅时隔半年,又一食品安全恶劣事件。
斯时,上海熊猫奶粉等事件曝光后,2010年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主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即要求彻查并坚决销毁2008年问题奶粉。各地也随即在食品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展开了专项整治工作。
在7月1日这天,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也表示,今年上半年,生鲜乳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100%。“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吉林省工商局人士则透露,在当时也进行了严格的整治工作。此后例行检查工作也一直持续至今,“每天都很正常”。此次问题奶粉也正是在一次正常的检查过程中查处的。
高压整顿之后,问题奶粉到底来自何处?是新产的问题奶粉,还是那些尚未被销毁的存量问题奶粉?如果是后者,整顿之网是如何被撕开的?
被隐匿的毒粉
新华社披露的细节显示,警方初查,东垣乳品厂于近期分别从河北等地购进奶粉原材料58吨,其中从河北购进原材料38吨,从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
河北正是当年三聚氰胺事件的诱发地和重灾区。
但这批如此高含量的三聚氰胺原材料,究竟是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还是新近生产的,仍等待官方说法。
“据我个人推断,应该还是两年前没被销毁的那批。”7月9日,河北省奶协秘书长袁运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公布的数据显示东垣乳品厂的原料三聚氰胺超标太高,“如果是新生产的,量不会这么高”。
据袁运生介绍,自今年年初全国性的问题奶粉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河北省包括畜牧、卫生等部门一直没有放松过监管检测。同时,在最新修订的乳品产业准入政策中,河北省也是力度最大的。据悉,到今年年底,河北省计划将所有乳品企业彻查一遍,凡是未达标或违规的,均取消生产资格。
“已经开始行动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人有这么大胆量顶风作案再进行生产!”袁运生说。
对于最大可能是未销毁的问题奶粉继续“作祟”的说法,也得到多位业内人士的赞同。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年初公布的多家“涉毒”企业,也均源于使用了此前已经被查处的三聚氰胺超标的产品。
“这些未被销毁的毒奶粉应该都是当年在销毁过程中被某些人偷偷藏起来的。”袁运生告诉记者。
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毒奶”流出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当时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含三聚氰胺的产品并没有做到完全销毁;其次,这些产品在离开生产企业,进入经销商等流通渠道后的去向不明。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三聚氰胺事件时,对于毒奶产品的销毁,主要有深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处理。例如伊利、蒙牛等企业当时主要采取了用大车将产品拉到沙漠等荒芜地区进行深埋的方法。
对于三聚氰胺奶粉的最大制造者三鹿,袁运生表示,河北当时在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督下,对于三鹿等问题产品已经销毁。“三鹿的库存是一袋不留!”
原三鹿北京地区一级代理商、北京市世行商贸公司常务副总姚文华也告诉记者,经销商均把问题奶粉退还给三鹿,当时三鹿的仓库是“只许进不许出”,整个销毁过程非常严格。“都拉到发电厂销毁的,烧了。”
“但是不排除下边存在藏匿这种可能性。”姚文华所指的“下边”,是指一些奶粉生产的小厂、作坊,以及一些经销商。
早在去年6月的时候,有一饲料商曾向王丁棉透露,自己从一奶粉经销商手中购买了六七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准备用作饲料。
据此,王丁棉曾估计这批未被销毁的超标奶粉数量应在15万吨—20万吨。“具体数字其实仍是未知,没有部门能真正统计到。”
袁运生说,藏匿于流通环节和地下作坊的这些毒奶粉,如果拥有者一直“按兵不动”,是很难被发现的。“监管难度太大,只能靠工商部门在接到举报的情况下进行打击。”
赔偿中的玄机
为何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成为“过街老鼠”的情况下,还有人选择了藏匿而非上缴销毁呢?
相关企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就乳品企业而言,在那次销毁中需要承担三块成本,分别来自产品的生产成本、回收清点成本和销毁处理成本——后者即支付给负责销毁的相关部门的费用。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很庞大的成本,即使大型企业也很难承受。”这也意味着,在众多被发现了三聚氰胺超标的中小奶粉生产企业,很可能因为难以支付这一成本而无法做到完全销毁。
这也使得已经卖出去很多奶粉的中小奶粉生产企业,无法以充足的现金收回。“销毁奶粉就意味着企业或者经销商的钱打水漂了。”一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他们更愿意不吭声,就悄悄放在仓库里,特别是很多不太正规的小作坊。对此,袁运生表示,当时政府严查问题奶粉,并没有明确说到针对企业或者经销商的赔偿问题。“也没法补偿,那种情况下肯定是先找出来销毁了再说。”但至今未见“再说”。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即便是当时明确表示给予经销商赔偿的三鹿,到目前为止清偿工作也并没有结束。
原三鹿北京地区一级代理商、北京市世行商贸公司常务副总姚文华告诉记者,在2008年底三鹿事件处理过程中,三鹿集团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作组曾承诺全国代理商,三鹿集团收取代理商的合同保证金、三鹿向代理商借的市场费用和未到货保证金将在后期逐一返还。去年春节前后,货款分三次已经付清,但是经销商垫付的市场费用,以及提供三鹿的原料费用,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下文。
姚文华透露,这方面的费用全国加起来应该还有2亿-3亿元。“看来是不了了之了。”
乳业专家王丁棉更表示,包括蒙牛等大型企业在内,当年给予经销商的退货款,仍有很多没有退还。“退的都是很小一部分”。
毒奶粉幽灵再现的动力
河北省奶协秘书长袁运生透露,前述提到的奶粉原材料,一般是指淡奶粉,即不加糖,也不加任何配方。在奶源充足,而销售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会多生产这种大袋装的淡奶粉。这种奶粉易于储藏,便于运输。特别是在一些靠近奶源但产能较小的企业。
到今年9月,距离三聚氰胺事件就整整两周年了,王丁棉表示,这也意味着那些被藏匿的毒奶粉也快要失去所有的营养效力了。按道理,是应该做饲料的。
但这也给了很多加工企业更大的吸引力。
记者从获得的相关资料发现,被查处的东垣乳品厂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该县畜牧业较为发达,特别在东垣乳品厂所处的川口镇,聚集了多家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那为何在奶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仍购买含有三聚氰胺的原料奶粉呢?
“这种奶粉,三聚氰胺超标,又事隔两年多,经销商肯定急于脱手,相比直接购买原奶,价格要便宜得多!”
在今年1月初曝光的一批三聚氰胺超标案件中,一些食品企业也位列其中。
王丁棉认为,例如饼干、饮料、糖果行业也可能成为“消化”毒奶粉的场所。首先,他们消耗量小,不需要直接控制奶源,而只需购买淡奶粉。其次,由于量小,三聚氰胺也可以被“忽略”。
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曾制定了三聚氰胺临时监管标准,规定:每千克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1毫克,每千克其他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2.5毫克。
就在7月6日,联合国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做出了规定,与卫生部之前制定的标准一致。
王丁棉表示,对于“聪明”的企业来说,拿到这批毒粉,可以使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即一吨有毒原料粉配几百吨合格的奶粉,如此比例下来,三聚氰胺含量会降到很低。
17、北京低碳世界城市之路仍漫长 要走特色之路
来源:科学时报 2010年07月12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712/n273440209.shtml
在其他世界老牌城市都将煤炭这一能源品种排到最后一位甚至抛弃时,而煤炭依旧是北京能源的 “主力军”。
高碳能源在北京的能源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第二产业在北京的产业结构中仍占有相当比例;私家车在北京的出行方式中占有的比重过高;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北京的废弃物管理方式中比重过低……
全球金融风暴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产业模式”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低碳世界城市”已成为北京发展的题中之义。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2004年至2008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然而,北京的都市功能定位、城市布局、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等,使《规划》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北京距离世界城市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会长王维城说。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
据王维城介绍,当前北京的能源结构是,煤炭占33%,油品占28%,外调电力占22%,天然气占12%,还有一些其它能源。
这与煤炭占比达70%的全国能源结构相比,已经难能可贵了。
“但是北京的能源比重和老牌世界城市区别较大。”王维城直言。
王维城介绍,伦敦以天然气为主要品种,大概占能源的一半,其次是电力和石油;纽约的能源品种的排序为石油占40%,天然气占28%,煤炭只占6%左右;东京的石油、天然气、电力三分天下,基本上排除煤炭。
在其他世界老牌城市都将煤炭这一能源品种排到最后一位甚至抛弃时,而煤炭依旧是北京能源的 “主力军”。
“北京大气污染年平均浓度高于任何一个老牌世界城市。”王维城说。
据2006年资料显示,伦敦大气污染年平均浓度为0.0125毫克/立方米,纽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东京为0.005毫克/立方米,而北京2007年0.047毫克/立方米,显然高于东京、纽约和伦敦。比较突出的可吸入颗粒物,伦敦为0.027毫克/立方米,纽约为0.082毫克/立方米,北京是0.148毫克/立方米,北京是其他老牌世界城市的3倍到4倍。
“北京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年平均度明显高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特别在供暖季,这主要是由于煤炭在北京的能源结构中有较高的比例。”王维城表示。
在王维城看来,影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排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模式、交通出行方式、废弃物的管理方式等。
王维城认为,高碳能源在北京的能源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第二产业在北京的产业结构中仍占有相当比例;私家车在北京的出行方式中占有的比重过高;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北京的废弃物管理方式中比重过低等等,“这都是导致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原因”。
而在人均碳排放方面,记者发现,虽然我国的人均碳排放低于世界老牌城市所在的国家,但在其他老牌城市都与自己国家碳排放接近时,北京却明显高于我国的人均碳排放。
资料显示,英国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9.1吨/人年,伦敦与英国人均排放量相近;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3吨/人年,纽约为美国人均排放量的43%;日本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6吨/人年,东京为日本人均排放量的68%。
“北京的情况不容乐观,明显高于全国人均排放量。”王维城说,2008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3吨/人年,而北京为全国人均排放量的1.3倍多。
“北京的数据是2008年统计的,而英国、美国、日本都是2005年的数据,我们2008年的数据和其他国家2005年数据比较还是有差距的。” 王维城说。
王维城坦言,“北京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居民生活节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要走有自身特色的路
“北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现在提出来要创建世界城市这样一个远景目标,艰巨性和挑战性可想而知。”王维城告诉记者。
在王维城看来,北京要创建世界城市,在定位、道路、发展模式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绿色”、“低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北京应该为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王维城说。老牌世界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它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今天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85ppm,是工业革命前的1.5倍以上,这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高额碳排放的结果。
第二,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北京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能简单地单纯地拼经济指标,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相结合创新的价值观。
第三,21世纪的新建世界城市,生态环境应该成为重要指标。“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规划;越是后发展,越要注重生态环境。”王维城指出。21世纪的世界城市应该是最宜居的绿色家园,在生态环境方面,应该是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示范能力的国际大都市。
王维城直言:“北京在定位、道路、发展模式上虽有一定成绩,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针对北京应如何建设低碳世界城市的问题,王维城认为:首先,北京的能源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33%的煤炭比例,应坚决压缩到25%以下,并要努力改变供暖方式。
其次,加强超高压电网建设,大幅度提高外调电力的比重。特别是建设智能电网,提高终端用户用电效率,充分吸纳本地可再生能源。
第三,大幅度提高天然气比重,合理利用天然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推进绿色交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北京市的机动车总量,把节能减排真正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希望北京市能够发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引领作用,多管齐下,把北京市打造成为全国的示范区,真正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节能、低碳、循环和生态型的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提出期盼:“要使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性措施。国家把单位GDP能耗增加值等作为约束指标,纳入到了“十一五”规划的指标体系当中。
今年既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之年。
何炳光透露,国家相关单位下一步要研究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科学评价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并把资源产出率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标。
“北京创建21世纪的世界城市,不能复制老牌世界城市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要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王维城强调,“彰显古都风貌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独一无二的优势,北京低碳世界城市之路虽然漫长,但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郑入瑞)
18、南水北调中线堪忧 两省争相开发汉江污染加剧
来源:《新世纪周刊》2010年07月12日 宫靖 | 文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2178.html
密集的调水和梯级开发工程肢解汉江,滚滚一江清水或将消失
打开中国地图,东西走向的黄河、长江雄踞中国南北;而南北走向、绵延1500多公里的汉江,几乎勾连了两大流域。
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正是在这一流域相融交汇,中华文明由此成型。此水与中华民族,皆名为汉。
是故,言及河流,中国自古有“江淮河汉”之说。汉江年径流量达550亿立方米以上,仅逊黄河100余亿立方米。其流域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仅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就有近2000万人,GDP亦占据该省的半壁江山。
更为难得的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汉江,在近30年来与高速经济增长相伴的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下,至今仍保有一江清水。正是特殊地理位置和难得的处子之清,才使得汉江担负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重任。
然而,也正是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汉江如今正面临严峻考验。
时值7月炎夏,位于湖北省省会武汉西北大约500公里外的丹江口,丛林尽绿。二次加高后的丹江口大坝横断汉江。坝的上游湖面,清翠平静,沙洲点点;坝下水流亦清澈甘冽。按照规划,四年之后,每年将有95亿立方米的水从此处一路向北,经1000多公里,直抵京津二市——这项宏伟的工程,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原本水资源就相对贫乏的中国华北地区,陷入前所未见的持续水危机中。调南方长江流域之水维持北方经济,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在南水北调工程所规划的东、中、西三线中,西线由于反对声音众多,上马与否仍未最终确定;东线则面临沿线水质污染的严重威胁;惟有从汉江引来一江清水的中线工程,为京津冀豫各地翘首以待。
然而,作为水源地的陕鄂两省,却有着别样的感触。
实际上,作为汉江发源地的陕西省,本身亦为北方缺水大省,但不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省份之列。为解本省缺水之患,在南水北调工程推进的同时,陕西省也在力推引汉(汉江)济渭(渭河)工程,即从汉江源头调水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以解陕西全省缺水燃眉之急;与此同时,陕西省还在汉江上游的干流,进行七级梯坝开发。
陕西的这些工程,对于位于汉水下游的湖北省汉江平原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江汉平原是湖北经济命脉所在,南水北调加上引汉济渭,使得汉江水量大减,可能造成灌溉、饮水和污染等诸多难题。
同样地,为了寻求补偿,湖北省也在启动引江(长江)济汉(汉江)工程;同时也将在汉江中下游干流,兴建七级梯坝,逐次建坝蓄水,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汉江水,弥补水源的短缺。
如今,在整个汉江流域,数百座大坝已经屹立,为数众多的水电站仍在建造。
每一项工程都会有自己的利益和考虑,但汉江只有一条。汉江之水,并非无穷无尽。汉江未来走向何方,存在无数变量;各种挑战,却已近在眼前,如日渐逼近的水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地方政府“水割据”。
如果这一切失控,亿万斯年的滚滚汉江,会不会被肢解、瓜分,最终成为失去生命力的一江死水?
【1】 【2】 【3】 【4】 【5】 【6】 【7】 【8】
19、缺水之困凸显节水之重
来源:新疆日报2010-07-0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7/61278656838_1.shtml
炎夏到来,又逢用水高峰期。自5月以来,乌鲁木齐市缺水问题日渐突出。乌市西山片区、卡子湾水泥厂片区、通嘉世纪城小区等多个小区居民用水告急,在乌市城市管理热线12319网站上,居民反映的缺水问题成了热点。据乌市相关部门统计,由于今年酷热天气来得较早,用水高峰期较往年提前1个多月,日用水量较前年同期增加8万至10万立方米。
为全力保证乌市居民及各行业用水需求,目前,乌市所有水源地和水厂全部满负荷运转。乌市水务部门也推出了错峰用水的办法,而亲身经历缺水考验的众多市民更是呼吁节约用水!
如何节约用水?节约用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缺水难题?乌市近年来推广节约用水的成效如何?近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乌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先天不足:资源性缺水
“乌鲁木齐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7月2日,乌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创建科科长孙永康说。在分析乌市缺水原因时,他表示,近年来,随着乌市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乌市制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有些滞后,对乌市供水造成一定影响,但资源性缺水的“先天不足”也是造成乌市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乌鲁木齐水资源总储量为11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提出的缺水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在2000立方米—1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立方米—5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照此标准,乌市已处于极度缺水的边缘。
在改善制供水基础设施方面,乌市水务部门已作出很多努力,目前在建的两个日产20万吨水厂,预计明年即可投入使用,这将有效缓解乌市基建、绿化、居民生活用水等总用水量日益增加的压力。“水资源是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既然资源性缺水的‘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就应该从人为的角度努力,节约用水,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孙永康说。
多年节水成效初显
在孙永康的办公桌上,放着乌市20家社区申报节水型小区的材料。孙永康说,这只是乌市开展节水工作的内容之一。
其实,乌市1981年就已开展了节水工作。2002年颁布实施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2005年,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2008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在各用水行业、领域建立和完善节水、用水管理制度,实施计划供水,大力推广各种节水型器具,对浪费水的工艺设备和器具进行改造等,从多个方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和管理工作。
计划供水是乌市节水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居民生活用水,每人每月用水指标核定为3立方米;对企业、单位、居民小区每月用水量在500立方米以上的按照《乌鲁木齐市用水定额》核定计划用水量,并按月进行考核,对超计划用水单位征收1—5倍加价水费,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
对洗车场(点)等特殊行业用水,乌市节水办也采取相应举措,要求洗车行安装循环用水设施。孙永康告诉记者,以一家月用水200立方米的洗车行为例,安装使用循环用水设施后,每月可节省一半的用水量。据统计,乌市共有洗车行200多家,已有60%—70%安装了循环用水设施。
乌市节水管理工作和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很快取得了成效。2009年,乌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1%,节水型器具普及率100%,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54.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86%,考核指标达到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
多年的宣传也提高了乌市居民的节水意识。有的家庭安装了节水型器具,节约用水已成为一种习惯。据调查显示,目前乌市居民每月用水量人均为2.5立方米,低于人均3立方米的计划定额。
节水尚有潜力
“如果乌市居民生活用水、绿化用水等方面的节水举措能够进一步加强,至少还能再节约20%的用水量。”孙永康说。
加强再生水设施建设是乌市节水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乌市安装再生水设施的居民小区尚不足10家,大多小区在绿化时使用的都是自来水。近年来,乌市绿化面积逐年扩大,虽然推行喷灌和滴灌等先进节水设备,每年自来水用水量仍达1000多万立方米,占全市供水总量的10%左右。如果改用经过处理的污水(即中水)来绿化,这10%的水量完全可以节省下来。
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目前乌市人均每月用水量为2.5立方米。但如果能够加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率,每人每月1.5立方米就能满足需求。“淋浴擦香皂时关掉水龙头,一次能节水60公升;洗车时用抹布擦,比用水龙头冲每次节水80公升;淘米水用来洗菜、浇花;洗衣水用来拖地、冲厕所等,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一水多用’,至少还能节约一半的用水量。”孙永康表示。
在农业上,落后的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据有关数字统计,在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用水占水资源储量的62%,部分农业用水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的利用系数仅为45%。如果能够加大农业用水管理,扩大设施农业,大面积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水资源利用系数能够达到80%至90%。而节约出来的这部分水资源反哺城市,将有效缓解城市生活用水短缺问题。
“节约用水不是限制用水,而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高效用水,不浪费水。”孙永康表示,节水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工作,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和引导力度,采取激励机制等,提高单位和个人的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规范用水行为,完善制度管理,有效约束各种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促进乌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李春霞 实习生杨墨)
20、时评:“绿色拼凉”是低碳 期待纳凉点再多一点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7月12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12115513.html
就在近日,杭州将开放9处避暑纳凉点,其中有几处可以无线上网,有几处可以给手机和电瓶充电。为保证纳凉点空气质量和纳凉市民的健康,杭州相关部门还对各开放点的空气指标进行检测,空气质量好于往年。(7月1日钱江晚报)
这是盛夏酷暑季节来临之时人们为之心头一热的好消息!
天气越来越热,纳凉点也“热”了起来。上网搜索得知,全国不少大城市都陆续开放纳凉点,如合肥市滁州路和新蚌埠路的两个人防纳凉点正式对外开放;武汉开放千余个社区纳凉点,重庆等城市也在向市民提供纳凉点。
开放纳凉点,善莫大焉。过去的人防工程如今为市民纳凉派上了用场,这恐怕是“深挖洞”时代没有想到的,市民可一边享受清凉一边感受国防教育的氛围。合肥市的纳凉点就一直在放映《地道战》、《地雷战》等老电影,不少老人看得津津有味。纳凉点还让平素鸡犬之声相闻的邻居成为聊天娱乐的对象,增加了社区的人际交流。
纳凉点还是低碳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每一个家庭都在家开着空调电扇,一个夏天所耗费的电力是非常惊人的。而社区的纳凉点“化整为零”,特别是人防工程被妙用为纳凉之地,节省大量能源与资源。在电力供应紧张的高峰期,这不失为一种绿色的“拼凉方式”。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是人人都能安坐家中或在职场享受空调的凉爽快意,有的贫困家庭连用电风扇都要为电表上不断翻动的数字而揪心。而更多的人则是不到热得实在熬不过去,在家舍不得开空调。如今有了纳凉点,就解决了普通市民特别是贫困人群、老年人和儿童的消暑纳凉问题,通过一个个纳凉点的开放,折射出政府以人为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抚,也体现了全社会伸出援手帮助弱者的公益之心。不过,现有的纳凉点与民众的需求相比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希望更多的单位和公益人士特别是富人群体投入提供纳凉点的行列中来,期待纳凉点再多一点,多多益善。
21、冯永锋:环保部挂牌督办 牌子挂在哪里?
来源:人民网环保2010年07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087804.html
环境保护部几乎每年都要措辞严厉地“挂牌督办”一批在环境方面严重违法乱纪的企业。这些企业多半都是知名企业或者纳税大户,因此,消息发出之时,就是公众引领翘盼之日,大家都在想,这一次,又能够督办出什么结果呢?
这不,2010年的“挂牌督办”又开始了,7月6日,环境保护部在其部门网站上挂出显赫的首批挂牌督办新闻,督促全国各地的几十家造纸企业尽快完成节能减排的承诺,以最好的成绩迎接“十二五”规划的到来。
被挂上牌子以示“国家级督办”的企业,涉及了好多个省份,涉及很多城市,如果你不是当地的市民,估计你可能连这个企业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都难以置信。因此,尽管等着看好戏的媒体蜂拥而至,但是,很多人仍旧非常陌生,更多的人也不会对此有什么反应。
更困难的是挂牌督办可能也无法让企业生起些敬意。该生产的还在生产,该排放的还在排放,该销售的还在销售,该回款的还在回款,该上税的还在上税,该被地方势力保护的还在被地方势力保护。如果环境保护部门的挂牌督办,换来的是又一次公众的冷漠和企业的敷衍,那么,我们也许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挂牌督办的措施,还有可改进之处了?
可改进之处显然是有的。在笔者看来,至少有几处可以改进,以让挂牌督办更有效果。
首先是把牌子做得更多一些,做得更大一些。要挂在当地城市环保部门的门前,以督促环保部门的职工履行神圣的使命;要挂在当地政府的门前,以提醒当地政府可持续发展是更可贵的真理;要挂在企业的门前,以提示来往的路人,他目光所及的这家企业,正因为环境不达标而遭受社会的“质疑”;要挂在企业下游购买链条的订货单上,让他们三思而后再行购买;要挂在各种大中小型商场的门口,告诉消费者,试着改变一下手中人民币的流向,让不环保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支持。
其次是把信息及时知会当地的民间环保组织。现在全国各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致力于保护当地环境的民间环保组织,他们的任务是集聚当地公众的力量,帮助环保部门一起监督违法企业的环境改良进程。要做到这一点,最简易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委托当地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社会第三方,随时对违法企业的日常排放进行检测和监督。民间环保组织需要做的事情也简单,就是以公正之心、以透明之法,帮助企业把真实的整改情况如实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有了前两点,第三点也就顺理成章了——环境保护部可以就此成立一个挂牌督办消息通报室,定期汇总全国各地被挂牌督办企业的表现,高频率、高密度地向媒体和社会公布挂牌督办的成绩单;并针对企业的各色表现,随时发布针对时况状态的“应急预案”。在全民皆媒体,所有消息都在网上快速传播的时代,制作专门的实情通报网页,确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方便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了解到这些 “挂牌督办”项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成绩缺点,应当是比较得民心、促公益的做法。
说一千道一万,只需要负责“挂牌督办”的机关转变一下工作作风,改等待公众来围观,为送到公众手中“引诱”其添加关注;改抱怨公众素质低不关注家乡环境,为“送督办下乡村入街道”,让公众在轻易之间就能够自主关注。在当下,要想做好一件对生态有益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形成公民共识。而要实现全民共识,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过去封闭办公、狭隘传播、滞后告知的状况,开门办公、主动送达、提前告示。
挂牌督办,就要把“牌子”挂在公众容易获取信息之处,就要挂得公正无私,挂得一目了然,挂得持续通透。信息越透明,社会的环保能量聚焦得越快;信息越透明,企业的环保决心坚定得越早;信息越透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可能性越高。这一点,无论对于明着的挂牌督办,还是对于暗中进行环保督查;无论对于环保组织参与环境良治,还是对于当地公众参与 “不购买污染产品运动”,都有极佳的益处。(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2、拯救垃圾处理项目,补偿机制不可或缺
来源:羊城晚报2010-07-11牛日成
http://comment.yunnan.cn/html/2010-07/11/content_1256985.htm
要使垃圾处理项目有立锥之地,除了坚持政府主导、确保项目技术的科学先进之外,更应同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处理利益补偿机制,让因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而受“影响”的居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尤其是不能让为之作出“利益牺牲”的个人吃亏。
广州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运行仅一个月左右,就被告知需“另觅他处”,无奈关停。项目搁浅的主因是处理厂周边的村民投诉闻到垃圾的酸臭味,要求处理厂搬迁。消息传出,公众哗然。(7月7日《羊城晚报》)
引人关注的是,这个由政府首肯、企业运营的项目,是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被叫停之后,在同一个地方、与垃圾处理相关的新生儿。虽然其影响力不能与焚烧项目相提并论,却也被寄予探寻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处理新路的希望。一个被认为“试验已经很成功”、“反响不错”的垃圾处理项目,着实仅因“村民投诉”而昙花一现,或是另有隐情,仍有存疑之处。但关乎解决“垃圾围城”及资源利用等重大问题的试验项目阴晴骤变,正如市民所叹“实在儿戏”。项目夭折对运营企业而言,上百万元投资打水漂,扩展规模的设想也随之化为泡影。而对于苦寻破解“垃圾围城”良策却四处碰壁的城市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警示。至少,它或成为垃圾焚烧等项目重新论证和推进的一个新话柄。
正如垃圾焚烧项目引发强烈民意反弹一样,此次同样因选址而起。“谁也不愿垃圾处理厂建在家门口”之说,再一次被证实。项目选址接连深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尴尬境地,使得如何消解民众惯性思维的抵触已成为一道绕不过的关卡。可以肯定的是,民众反对的因由,一方面是对垃圾处理技术的不信任,另一个方面则是认为自有房产保值等利益会受到垃圾处理项目的严重影响。垃圾处理设施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影响不解决,投诉和纠纷必然不断,直接加大新建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的难度。故而,应该在承认民众这些想法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之下,寻求有效的破解之策。
以往很多时候,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强势企业的抉择,往往以我为主,罔顾民意。民众的利益诉求,常被置于不对等的位置之上。这种“高压式”操作,在公民社会逐渐发育的现实之下,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与难度。诸多的教训已证明,必须将民众利益诉求的满足放在应有的对等位置上。就事论事,要使垃圾处理项目有立锥之地,除了坚持政府主导、确保项目技术的科学先进之外,更应同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处理利益补偿机制,让因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而受“影响”的居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尤其是不能让为之作出“利益牺牲”的个人吃亏。
有一个行为心理学常识:人的心理失衡及抵触情绪的滋生,大都基于感觉自身遭遇的不公,并产生抵抗行为。要抚平民众的情绪,合理的赠予是最好的处方。作为居民的合理补偿,并非仅是真金白银的赠予,而应包括教育、卫生、文化、消闲等设施的建设,使居民的生活环境不会因为垃圾处理项目的插入而成为“藏污纳垢”之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虽然在民众利益补偿方面至今还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但是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去探索。否则,无论是垃圾焚烧、填埋,还是回收利用项目,恐无可以顺利建设之处。
23、环境违法行为居高不下怎么遏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7月07日
http://gongyi.sina.com.cn/greenlife/2010-07-07/113418359.html
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对汕头市、佳木斯市、宣城市、临沂市、南宁市等5个地区实施“行业限批”,对一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在节能减排决战之年,环境保护部加强执法监管,将进一步督促各地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污染减排如期完成。
本次主要是对14个省的制浆造纸企业污染状况进行了督查。从检查结果来看,461家企业中有违法行为的约占21%,汕头市、佳木斯市、临沂市、南宁市4地的环境违法企业比例超过50%,可见违法行为是相当普遍的。检查中发现,随着新标准的实施,污染减排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地方造纸企业整治进度缓慢,一些企业恶意违法排污、偷排偷放。造纸企业属于高排放行业,是污染减排的重点行业,这么多的企业违法排污,不但对污染减排目标顺利完成构成威胁,而且当地的水环境质量也难以保障。
近几年来,我国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每年环境保护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都会挂牌督办一批违法企业,对一些地方进行环评限批。但是,检查得紧了,好一阵子,检查得松了,马上反弹,所以企业的违法行为仍然高位运行,环境执法监管与企业违法排污处于拉锯战状态。为解决违法行为居高不下的问题,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这当然很重要,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光有严厉的法律规定还不行。因为许多事实证明,如果碰上地方保护主义这堵高墙,法律法规的威慑力是有限的。这次检查出的违法行为是环境保护部所设的环保督查中心发现的,为什么当地环保部门没有及早发现这些违法行为,并进行处罚,督促企业整改?为什么要等到国家环保部门去发现和处罚?实际上,不是地方环保部门发现不了,有的违法行为当地肯定早就知道,而是地方环保部门处罚不了,即使处罚令发出了,也执行不了,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事关GDP增长。
最近湖南省政府对耒阳市进行通报处罚,原因是该市多家企业存在严重环境违法问题,有的没有环评手续,有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的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有的直接排污等等。对于这些违法问题,在省环保厅的建议下,衡阳市政府、环保局、监察局先后8次发文,但均未得到有效执行。2010年4月,湖南省政府再次要求当地政府采取关停取缔、停产处理、限期整改等措施,但是,整改措施仍然落实不力。直到5月湖南省环保厅、华南环保督查中心联合进行检查后,耒阳市才下发文件,对非法企业实施取缔关停。衡阳市、湖南省都是耒阳市的上级政府部门,环保政令都难以落实到位,可见,属于本级政府的环保部门要履行执法监管职责有多难了。很多问题只有等到上级环保部门介入之后才能解决,但是,面对分布在广阔地域上的众多的排污企业,纵有三头六臂,上级环保部门也难以一一检查,所以最终还得靠地方加强执法监管。地方能不能靠得住?关键在于抓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落实,如果把对地方政府的环保问责制度落实到位了,环保执法难、违法行为普遍存在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作者:陈廷榔)
24、中国已不再“地大物博”
来源:中老年时报 2010年7月9日
http://www.jwb.com.cn/lnsb/html/2010-07/09/content_517754.htm
“地大物博”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词。11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韩愈就写道:“物众地大,孽芽其间”。
如今的中国究竟还是不是“地大物博”?我们国家的资源究竟枯竭到了什么程度?由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项目组所著的《国情备忘录》(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材料: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
然而一些城市的定语由富含资源变成了资源枯竭。2008年,国家宣布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2009年3月,又有32个城市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全国1010个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结果表明,600多座成为储量逐年萎缩的危机矿山,占了近63%。
无度的疯狂挖掘使资源枯竭,不断削弱我们“地大物博”的底气,越来越多的城市被迫跻身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行列。
资源枯竭型城市,指的是由于该城市资源丰富,把资源开发加工作为主导产业,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经济出现大滑坡。这样的中国城市不是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而是上百个。
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随外交使团来华。两赴山西考察后,这个德国人说:“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两千年之用”。我们过去一直把地大物博写在中小学课本中。但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了。
自1993年中国石油消耗首次出现拐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直到占据石油消费的半壁江山。有人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80%。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清洁的核能。在中国的能源比例构成中,核能仅占微小的1.6%。我国属于贫铀国家,现有探明的天然铀储量,最多可供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热核电站运行50至60年。未来中国的铀矿资源中,1/3国内供应,1/3国外找矿,1/3依靠进口,中国铀资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6%。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铁矿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位于河北迁安的铁矿,素有“铁迁安”之称。储量丰富,且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铁矿石主要供京津唐钢铁基地。自1968年起,挖掘了不过40年的迁安水厂铁矿,10亿吨储量所剩无几,这个大坑,面积是方圆数公里。
我国的稀有金属较多,很多稀有金属如钨、稀土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令人抱憾的是,这些工业、国防、航空领域中的“工业牙齿、工业味精”,也濒临殆尽。
二战时期希特勒曾哀叹:“要是再给我一万吨钨砂,就可以征服俄罗斯。”抗日战争初期,德国为了获得中国的钨矿,不肯支持结盟的日本侵华,竭力在中日之间调停。因为支撑大规模装甲作战全世界消耗的80%-90%的钨资源,都是来自中国。二战时期,由于从土耳其进口钼矿的渠道被切断,从中国进口钨矿的渠道被切断,纳粹德国军事工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滥采,中国的钨矿资源如今濒临枯竭。有色金属总公司直属的10年以下的大中型矿山有9个,年产钨精矿1万吨以上,预计七八年后都将消失。
甘肃白银,以产铜、金、银、铝、铅、锌而闻名。20世纪50年代,两万吨炸药炸掉了连绵数百里7个山头,爆破震惊世界,由此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今天,这里的矿山已经关闭了80%。
中国还面临着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再大的数字,用13亿作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2005年,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88吨,为世界平均值的62%;2005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1.7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2005年,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797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5%;2005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地大物博应该退出中国课本了。中国的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绝对不足。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办公室电话自7月7日起变更为010-59471331 望大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