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七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时评
1.西部商报 黄河评论:政府领70万环保罚单是场环保秀
http://green.sohu.com/20100706/n273311360.shtml
环境执法
2.人民网环保 佛山7被告倾倒工业废水被判刑 政府清污花31万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2229.html
3.中国环境报 改正违法行为不等于免受处罚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07/t20100705_661353.html
4.人民网环保 广东省汕头市造纸等多家造纸企业遭环保部督办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7880.html
环保与发展
5.中国广播网 中国酝酿用“绿色发展指标”考核地方官员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0074.html
6.中国环境报 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7/t20100706_661368.html
关注西南
7.中国环境报 让良好生态成为发展最大优势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1007/t20100705_661357.html
环境曝光
8.新京报 海鲜市场公开售海怪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7/06/content_122318.htm?div=-1
9.南海网 文昌水库承包者私自将水库排空 千亩良田受旱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7052.html
10.中国环境报 洞庭湖死鱼事件真相是什么?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7/t20100706_661364.html
跨省环境问题
11.中国环境报 “锰三角”三县签署协议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7/t20100706_661365.html
有机垃圾处理
12.昆明日报 餐饮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 乱卖泔水将被罚1万
http://green.sohu.com/20100706/n273311358.shtml
13.南方网 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满月便夭折 因臭味难闻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6754.html
环境科普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蝴蝶—全球暖化无言的先兆
http://www.eedu.org.cn/Article/eehotspot/Climatechange/201007/49338.html
15.新京报 为何大熊猫繁殖能力低?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7/06/content_122322.htm?div=-1
生态修复
16.杭州网 浙江启动国家级生态修复计划 200元可认购海洋碳汇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huadong/zj/201007/49324.html
世博与环保
17.新闻晨报 联合国馆举办崇明生态岛论坛 长江口生态遭挑战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homenews/201007/49311.html
绿色城市
18.光明日报 让绿色回归城市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huadong/jiangsu/201007/4929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 黄河评论:政府领70万环保罚单是场环保秀
来源:西部商报 2010年07月0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706/n273311360.shtml
西安、宝鸡和咸阳市政府因向渭河超标排放污染物,都收到陕西省环保厅开出的罚单,三城市被罚交纳70万元“环境补偿金”。这些污染补偿资金,60%将用于渭河流域各设区市综合治理减排工程、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和污染补偿项目。 (京华时报)
环境污染,对于当下的地方政府而言,真是把双刃剑,要发展,必然会产生污染,而治污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会抬高招商引资的难度,从而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尤其对于内地一些地方政府来讲,更是将容忍高污染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虽然节能减排表面上成为政府的工作目标,但实质上,一些地方政府总是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将经济数据好看与否放在首位,而将节能减排放在次要位置,甚至将环境污染当成发展的必要代价,在招商引资或者具体执法过程中,都存在容忍环境污染的倾向。
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就坦言,以小造纸、小冶炼等为主的污染型企业及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的生活废水,像插在渭河头上的两把尖刀。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这些产业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方面是渭河生态加速恶化,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渭河成为陕西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就是必然的结果。但现在陕西省对相关市政府收取污染补偿金,实在是一种既不治标,也不治本的药方,做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效果,不过是给地方政府罚点款,表达表达治污的姿态,实际上和环保部门向污染企业罚点款再允许其超标排污没什么区别。
2010年陕西省通过前4个月的监测考核结果,给西安、咸阳、宝鸡“环保罚单”,三个城市被罚交纳70万元“环境补偿金”。这样算下来,一个城市不过20多万的罚款,折合下来每个月不过区区5万元钱,无论这些罚款被宣称有多大的象征意义,作用都非常有限,更像一场毛毛雨,难以触动地方政府发展方式的转变,用这些钱去治理渭河污染,更是句笑话。5万块钱的罚款,不过是一家企业向环保部门换取违规排污时所交的一小笔罚款,这样的处罚,就像大人对犯错误的小孩子弹一下脑门一样,玩笑成分大于处罚的成分。
要让地方政府真正重视环境责任,首先得从转变发展方式入手,让国内所有地方政府都将环境责任当成第一要务,而不再将GDP数据和招商引资当成第一要务,才能真正起作用。其次,要引入责任追究机制,让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而不是用这种小额罚款来促其重视治理污染。如果仅仅罚款了事,即使数额再大些,官员们也不会在乎。只有将官员的政绩和环境责任联系起来,官员们才会严格执法,才不会为了经济发展而容忍高污染产业的存在。这是问题的关键。
2.佛山7被告倾倒工业废水被判刑 政府清污花31万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2229.html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闫晓光) 7名被告将400吨含酚工业废水通过垃圾处理场排入引水涌,严重污染河涌,造成重大环境灾难,三水区白坭镇政府为此花30余万清除污染物。昨日记者获悉,三水区首起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判决,石某等7名被告人被判10个月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据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石某承包经营白坭镇的一家垃圾处理场,2009年1月,他与被告人李某协商后,同意帮李某处理工业废水,但每车要收费200元。随后,李某将从陶瓷厂收购的工业废水(属《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含酚废物)通过石某的垃圾处理场排入东官员引水涌。
2009年2月,李某又介绍被告人莫某等二人把含酚的工业废水通过白坭镇垃圾处理场排入东官员引水涌,这次每车收费为300元。
截至2009年3月24日,石某等7人共倾倒了约400吨含酚工业废水,这些非法倾倒的含酚工业废水像黑油一样,异味扑鼻,对当地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环境灾害,为了将污染物清除,白坭镇政府花费了31万余元。
事故发生后,7被告人分别于2009年7月至9月被抓获归案,随后,被告人石某向白坭镇政府赔偿了4万元。
佛山市三水区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石某等7人向水体倾倒有毒物质,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其行为均已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应依法惩处。
法院判决被告人石某等7人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至两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10000元不等。该案一审判决后,被告人不服上诉至佛山中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后,维持原判。
3. 改正违法行为不等于免受处罚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7月06日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007/t20100705_661353.html
一、基本案情和审理过程
A机械厂位于C市工业园内。2007年10月,A机械厂取得了环评审批。同年,A机械厂根据环评批复办理了工商登记,核定的经营范围为机械加工,同时办理了用地手续。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产品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A机械厂停止了项目建设。A机械厂的股东重新注册了B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为PE保护膜制造、加工及销售。
B项目的地址为A项目的原址,投资人仍然是原A项目的投资人。A机械厂和B公司同属某物流公司的下属企业,两企业都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个人,都是某物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B公司的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8月投入试生产。
2009年6月,C市环保局在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时发现,B公司的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未重新报批相关环评文件,擅自开工建设。同年6月29日,C市环保局对B公司下达了《环境保护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B公司于同年7月29日前改正违法行为,补办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2009年8月3日,C市环保局在当事人既未取得项目的审批文件,又无法定免责理由的情况下,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B公司于第二天向C市环保局提出了补办环评审批手续的口头申请,但并未提交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B 公司没有提供能免予处罚的法定理由,也未提出听证申请,C市环保局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对B公司做出了立即停止建设、补办环评审批手续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同年9月15日,C市环保局将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2009年9月21日,B公司以A机械厂已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和处罚金额畸重为由,向C市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C市环保局书面提交的答辩理由如下:
1.处罚主体适格。C市环保局依据所在省关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的规定,对项目有审批权,C 市环保局是实施此行政处罚的合法主体。
2.定性准确。虽然A机械厂和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出资股东、建设地点都相同,但两者的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不同,两者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依法应各自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A机械厂办理了选矿设备生产和销售项目的环评审批手续,但改建的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并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且后者的建设单位为B公司。
据此,C市环保局责令B公司立即停止建设、补办环评审批手续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定性是准确的。
3.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C市环保局提交了如下证据材料:①两份调查询问笔录,调查对象分别为B公司办公室主任熊某和负责牵头办理部门手续的吴某(此公司法定代表人许某的妻子);②《环境保护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及送达回执;③B公司和A机械厂的工商营业执照;④A机械厂的环评报告表和环评批复文件。
4.程序合法。C市环保局执法人员依法向申请人下达了《环境保护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并口头和书面告知了申请人有陈述申辩权、申请听证权等权利。当事人虽做了无法定免责理由的陈述,但未申请听证。听证期限过后,C市环保局做出了行政处罚决定,程序是合法的。
5.量罚适当。鉴于B公司在进入处罚程序后,能改正错误,申请补办环评审批手续,C 市环保局在听证告知拟给予10万元罚款的基础上,决定从轻处罚,按《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下限5万元给予处罚。
C市市政府法制办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主持召开了听证会,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双方进行了质证。最后,申请人主动撤回了复议申请。
二、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
1.认定B公司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为新建项目是否有依据?谁是承担这一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
B公司提出,A机械厂和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出资股东、建设地点都未改变,且两个项目的生产工艺变化也不是很大,可不重新补办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在案件讨论时,C市环保局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B公司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是在A机械厂机械加工项目基础上改建的,应认定为建设项目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动未重新报批环评文件的情况,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由A机械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B公司和A机械厂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和选矿设备机械加工项目是两个不同的项目,应认定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为B公司的新建项目,由B公司独立承担违法责任。
C市环保局认为,虽然A机械厂和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出资股东、建设地点都相同,但从A机械厂和B公司工商登记注册的情况看,不能改变两者是两个独立企业法人的法律事实。
同时,B 公司的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虽是在A机械厂原址上建设,厂房未做大的改动、部分生产设备也相同,但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有排放废气的加热炉这套生产设备,而A机械厂机械加工项目没有加热炉,其环评报告也未对加热炉产生的废气做出评价。
据此,这两个项目显然不只是建设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问题。
依据《公司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应由B公司独立承担PE保护膜制造、加工项目的违法责任,C市环保局据此认定B公司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的定性是准确的。
2.在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提出补办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是否可以给予处罚?处以5万元罚款是否畸重?
B公司认为,在收到C市环保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公司正在积极申请补办有关环评审批手续,而且A机械厂项目已取得环评审批,应免除其罚款的行政处罚责任。
C市环保局认为,环保局对当事人进行了立案调查,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向当事人依法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案件已进入处罚程序。当事人能积极申请补办有关环评审批手续,当事人有改正违法行为的行动,在自由裁量时可从轻处罚,但不能完全免除其应承担的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C市环保局认为,处罚符合《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三条和第七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而且处以5万元的罚款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罚下限。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环保局法制科)
4. 广东省汕头市造纸等多家造纸企业遭环保部督办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7880.html
人民网北京7月6日专电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6日向媒体公布了2010年环境保护部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决定对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广东省汕头市等5个地区的造纸企业和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绿源污水处理厂等9家企业挂牌督办。
陶德田说, 2010年3月至5月,环境保护部对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14个省(自治区)53个地市的461家制浆造纸企业污染状况进行了督查。结果显示,461家企业中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约占21%,312家正常生产的企业超标率约为20%。在督查的53个地市中,广东省汕头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山东省临沂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等4个地区制浆造纸企业存在各类环境违法问题集中,环境违法企业比例都超过50%,安徽省宣城市虽然违法问题比例未超过50%,但7家在生产的企业有4家停运或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个别企业偷排未经处理废水。为严惩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遏制高排放行业污染反弹势头,环境保护部决定暂停广东省汕头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徽省宣城市、山东省临沂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等5个地区新建、扩建造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名单见附件)。
在督查的其他省市制浆造纸企业中,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绿源污水处理厂、河南省新乡市亨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营口造纸厂、湖南省常德天宏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金福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左营造纸厂、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圣龙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昊盛纸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均存在擅自停运或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废水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保护部决定将这9家企业的环境违法问题列为2010年环境保护部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 (名单见附件) 。
陶德田表示,环境保护部将要求有关省区(市)环保部门对挂牌督办的五个地区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依法查处环境违法企业,跟踪督促整改。对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生产设备及能力,督促地方政府坚决予以取缔。同时,依法对挂牌督办的超标排放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处以罚款,并追缴排污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关闭;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处以罚款,限期补办手续,验收合格后恢复生产;对擅自停运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企业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并追究相关管理人员责任。环境保护部还将对督查中发现的其它环境违法问题下发环境监察通知书,督促地方环保部门逐一进行整改。
陶德田指出,今后,环境保护部将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5. 中国酝酿用“绿色发展指标”考核地方官员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07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0074.html
正在上海参加世博会“环境变化和城市责任”主题论坛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指出,中国计划于2011年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其中绿色发展指标有望成为规划的重中之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绿色”指标内容也将必不可少。
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实施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筹划之年。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搜集各方智慧、征求各方意见,编制“十二五”规划草案。这一草案将于明年3月提交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以指导中国下一个五年发展。
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十二五规划”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更将成为中国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胡鞍钢参与了中国“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据了解,正筹划中的“十二五”规划中正在考虑构建绿色发展指标,很多专家建议新增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等“绿色指标”。
6.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0-07-06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7/t20100706_661368.html
■蓄电池企业不能简单一关了之,关键是要强化环境保护,让这一产业发展得更加规范,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工艺
■长兴县在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强化监管等方面拦出一面面“墙”,将原来的“黑色电池”一步步引向了“绿色电池”的发展之路
中国环境报记者 赵晓 通讯员 周颖 杭州报道 浙江省长兴县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了蓄电池产业的集约发展,一举摘掉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这是长兴县立足环境保护、力推“倒逼”机制所成就的一次华丽转身。
●立足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引领产业提升
长兴的蓄电池行业最早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蓄电池产业飞速发展的道路上,长兴县一度踩进了粗放发展的“泥潭”。2004年,长兴县被列为“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2005年8月,长兴县又发生了震惊全省的“天能事件”。
这一产业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针对当时有人提出的要把这些污染企业全部关掉的建议,长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考虑后,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县委书记刘国富认为:蓄电池是长兴的传统行业,发展潜力很大,不能简单一关了之,关键是要强化环境保护,让这一产业发展得更加规范,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于是,2006年,长兴县发改、环保、卫生等6个部门委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北京大学地理研究中心编制了《浙江省长兴县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实施意见,力争要把长兴蓄电池产业打造成为产能、技术、研发、集群全国一流,并兼具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社会和谐等特征的国际化区域中心。
5年来,从企业关停,到开展治理,再到转型升级,长兴蓄电池产业焕然一新,一批蓄电池企业拥有了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形成环保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环保“倒逼”机制是推动长兴蓄电池产业脱胎换骨的强大推手。长兴县环保局从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项目准入、强化监管等方面拦出一面面“墙”,将原来的“黑色电池”一步一步引向了“绿色电池”的发展之路。
尽管电动车出行是绿色的,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铅烟、铅尘、酸雾等污染。长兴县首先着眼于企业污染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通过制定严格的淘汰机制和资金鼓励政策拦起了第一道“墙”。长兴县以“关闭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为总体思路,对全县175家企业展开多方面调查,形成了蓄电池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出台政策,对环保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4%的奖励;对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停产的企业,给予1万元~5万元的补助;对改造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的,给予一定鼓励。至2009年,长兴县蓄电池企业数锐减至50家。
“以前,我们什么饭都吃;现在吃饭要看看,对企业进行重新认识,那些对环境危害大的绝不吃。”长兴县环保局局长刘海金感慨地说。长兴县环保局在项目审批中提高准入门槛,为产业优化发展筑起了第二道“墙”。《加快建设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对所有蓄电池生产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项目分别制定技术装备、环保和职业卫生3方面的准入标准;在环境准入标准中,又对蓄电池组装企业和极板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治理方案做出具体规定。
第三道“墙”的筑起则是靠不断强化的环境监管。长兴县发改委、环保局等8部门建立了蓄电池企业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其中,县环保局要求环境监测站一方面每年对蓄电池企业进行至少一次的不定期监督性监测,掌握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对超标排污企业立案查处并责令整改;另一方面定期对蓄电池企业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动态掌握和及时评价周边环境状况。目前,长兴县60%的蓄电池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与县环保局联网。
2009年与2004年相比,长兴县蓄电池企业排放的废气中重金属铅总量削减了3/4,总产值却增加了近5倍。
●有压力更有动力,以转型升级推进发展
“倒逼”对如今的长兴蓄电池企业来讲,已不仅是外在的压力,也是内在的动力。因为现实使企业明白,只有做好了环保,才能做好企业。
记者在浙江超威集团蓄电池生产车间里看到,生产线呈自动化、半自动化状态,生产过程中的铅尘、铅粉被一根根巨大的管道吸走后再进行集中处置。如今,这家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之路:做太阳能路灯系统的储能电池。据悉,一组储能电池的价格至少为传统铅酸电池价格的两倍多。公司总经理王金都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这种产业既环保又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生命力。据悉,一批镍氢、锂离子、硅胶等新一代低碳新能源蓄电池已开始从长兴走向市场。
2008年底,长兴县环保部门又支持当地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江森自控”。这家企业生产汽车用铅酸电池,用于环保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就达1000万美元,并将在其4.3万平方米的大厂房内采用微负压手段,以防止生产过程中的铅粉、铅尘外流。面对这样的世界一流强手,让当地同行们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做好环保工作。
7. 让良好生态成为发展最大优势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1007/t20100705_661357.html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0-07-06
和谁对话?
秦光荣,湖南永州人,197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现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为什么对话?
云南生物多样性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为标志,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过全省各族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遭受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更多严峻挑战。我们想知道,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新进展?
秦光荣怎么说?
新的形势和要求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度最高的地区,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开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局面。
对话人 秦光荣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任治忠 记者 蒋朝晖 程伟平
点击一
焦点关注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关键思路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记者:您在2008年初亲自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去年又撰写《感悟造化天道保护灵性自然》一文,以自然之子的不尽情怀呼吁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5月25日下午,您冒雨在腾冲县固东镇江东村进行调研时,详细了解古老银杏树保护利用情况,还饱含真情地与古树合影留念,令人感动。请问您为何如此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秦光荣: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生物多样性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绿色发展问题,更是一个生存问题。云南是我国和世界上最独特和最有价值的生物基因库,拥有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各种生态类型,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多样性王国”等美誉。云南的高等植物种类占中国的60%,动物种类占中国的一半以上,是全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做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从人类生存、生态安全、资源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大意义的认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了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巨大的基因库,包含了大量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今天,我们为国家、为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明天,我们就能够以此为基点,创造出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经济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让云南特有的生物资源造福当代、造福子孙、造福全人类。
记者:您曾盛赞银杏树是生态树、健康树、和谐树、养老树,能请您解释一下原因吗?
秦光荣:这次冒雨到江东村调研时,村长告诉我,全村有3000多人,3万余株古银杏树,其中树龄在250年以上的就有50多株。目前,这50多株银杏树已被挂牌保护。在看了村庄和这些银杏树以后,通过与村民交流,觉得银杏树首先是一种生态树。银杏树树体高大、枝叶繁茂,整个村庄都镶嵌在一片绿叶之中。到了秋天,树叶经霜一打,金灿灿的,蔚为壮观。置身其中,犹如人在画中一般迷人。另外它也是一种健康树。银杏全身都是宝,银杏又名白果,是高档滋补佳品,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它的树叶具有很高药用价值,有医疗单位专门来收购。同时,银杏树还是一种和谐树。银杏树雌雄异株,一株雄树可以完成约一公里范围的花粉传播。由于雄树不结果子,养雌树的人家就在收获的季节,主动送一两公斤银杏果给养雄树的人家。因银杏树枝繁叶茂,树杈不免延伸到邻家院里,占了邻家空间,于是树的主人在收获果实后也同样分一部分给邻居。多年来,老祖宗形成了这么一个习惯,没有争吵,银杏促进了邻里之间和谐。银杏树又是一种养老树,一个家庭儿子要分家时,首先要把一两株树留给父母,一株成年大树一年大概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爷爷种树,孙子受益,子子孙孙,代代传承,生命不息,种树不止。
从江东村这个典型,我们真切感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永久的生产力,进一步坚定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像江东村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这也让我们感到,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非常必要,每年都要有新动作、新措施来推动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记者:江东村是滇西北5州(市)18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一个缩影。请问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秦光荣: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08年初,我们启动作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6项重点工作之一的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发布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投入70亿元,突出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三大保护重点,实施十大保护工程。3年来,大理、保山、丽江、怒江、迪庆5州(市)和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等有关部门携手努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了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决策方面沟通不够、统筹协调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是加大了保护资金的投入。据各部门的汇总,“十一五”以来投入滇西北5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资金已超过60亿元。
三是科学制订规划。先后编制实施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等6个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关于逐步建立和完善滇西北生物补偿机制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也在抓紧研究制订中。
四是稳步实施十大工程。滇西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及农村沼气建设等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五是推进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投入运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野外调查等工作加快推进。
六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荷兰、美国、德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关键思路
理解内涵,明确任务,把握要求,正确面对新的挑战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秦光荣:近年来,云南采取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但是,我们的工作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新的形势和要求也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
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认识,赋予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它要求我们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尊重生命和自然,服从生态规律,从思想意识上由传统的“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要求我们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转变;要求我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由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要求我们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团体、每一个企业自觉履行保护和建设地球生态家园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全新内涵,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云南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赋予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任务。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创等问题,日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环保与发展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从当前形势看,世界各国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抢占制高点、争夺话语权和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也作为对其他国家发展进行限制的重要手段。从我国情况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做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郑重承诺;为响应“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的倡仪,我国在今年1月启动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前不久,李克强副总理又主持召开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要求我们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优化发展结合起来,把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对我们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及减少排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务。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赋予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实现云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云南仍然是欠发达的省份,加快发展,减少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第一要务。加快发展必然导致我们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全省能源消费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我们在加快发展中还面临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云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转化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全省工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落后,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使云南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异常尖锐。当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结构调整中开拓生态保护工作的新局面,着力改变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补偿、资源利用、物流运输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四是当前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赋予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挑战。去年以来,云南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不仅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方面,干旱使湖泊水质下降、湖容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干旱使森林植被分泌物(树脂)增加,林木干枯,森林火灾频发;因水源短缺,一些野生植物死亡或生长不良,野生动物也出现了死亡、体质下降等问题,物种灭绝风险增加。此外,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和风险也有所增加;泥石流、塌方等生态次生灾害也不容忽视。干旱带来的问题,不仅对当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也对长远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这次干旱造成影响的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干旱对云南当前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把长远对生物多样性等工作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关键思路
正确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保护好弥足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最尖锐的矛盾是什么?
秦光荣:总体来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临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云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许多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高海拔、气候冷凉、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等因素,导致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异常缓慢,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这些情况,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格外繁重。滇西北水能资源、矿藏资源等十分丰富,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滇西北生产力状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必须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
记者:当前在处理开发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秦光荣:在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下,云南的生态保护不可能一片坦途,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坚持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坚持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当前,要突出贯彻落实好《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不懈抓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积极努力建立一个绿色经济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4个方面的重点,扎实深入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好的大环境。
要进一步组织开展云南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在彻底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起云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评估机制,凡是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内进行重大开发利用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必须通过严格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专家评估;禁止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威胁生态安全和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和项目;对生物多样性有较大影响而又缺乏足够具体保护措施,或保护经费不落实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立项,坚决保护好我们弥足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开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局面
关键思路
加强工作,叫响口号,启动实施《腾冲纲领》
记者: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秦光荣:为积极响应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和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进一步加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们提出“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就是要进一步叫响“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云南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度最高的地区”,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开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局面。
记者:启动实施《腾冲纲领》,云南有哪些具体举措?
秦光荣:一、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云南除滇西北外,滇西南地区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可以说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古老、最有生产力、也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滇西南雨林既有热带雨林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又有边缘性、过渡性的突出特点,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滇西南的热带雨林平均生物量高达每公顷460吨以上,远高于相近或更低纬度的热带雨林生物量。滇西南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遗产,不仅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继续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今后,还要争取逐步将全省其他生物资源富集区、特色区纳入保护范围。
二、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渠道。云南生态环境较好、生物多样性聚集的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欠发达、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各级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建立相应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我们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要充分发挥好基金会的平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引导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投入到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基金会管理机构要以对全省人民和捐资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完善基金会运作管理机制,统筹使用好资金,尽快组织实施一批样板项目,发挥项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基金会逐步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三、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要努力建立和完善责任落实、组织有力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发挥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协调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滇西北、滇西南9州(市)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技支撑。整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力量,吸引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专业科技人才,组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规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三江滇西北流域开发管理条例》的立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四是进一步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四、建立更加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各级政府、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组织、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神圣使命。要树立人人可为、人人有责的责任观,凝聚起更大的保护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力量。建立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免费对公众开放,把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二是积极引导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环境保护。三是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优势,支持、鼓励其依法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抓住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这个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局面。
五、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利益的一种政策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弥补人民群众因保护生态环境失去发展机会所造成的损失,协调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利益,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保护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以开拓创新的思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积极呼吁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
六、推动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既要体现生态价值,也要体现经济价值。我们要按照“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的原则,科学有序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坚决防止盲目开发、过度开发。一是研究建立科学的开发保护机制,推动资源环境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要逐步建立完善全省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大原则、机制,使丰富的生物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二是建立完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家评估机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评估机制,凡是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内进行重大开发利用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必须通过严格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专家评估。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农作物、牲畜、鱼类、食用真菌等重点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依法规范野生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繁育,防止农业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散失。四是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云南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在城市建设中同样需要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好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做好珍稀植物、古树名木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工作。加强对本土优良园林绿化植物的培育利用,改善鸟类栖息环境,丰富城镇物种多样性。
七、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机制。云南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4条著名国际河流的上游地区,独特的地形地势,使其成为中国内陆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事关周边邻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由于云南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的独有性,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在积极努力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在近年来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与联合国相关机构、有关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共同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篇文章。尤其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国际河流中下游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相应的沟通、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八、抓紧启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当前,云南正在组织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编制“十二五”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尽快启动研究和编制工作。同时,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为“十二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良好基础。另外,要努力减轻干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在前一阶段抗旱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对野生动物繁殖地、集中分布区域和稀有野生植物分布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失调查摸底,及时采取人工补水、人工浇水和投放食物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千万百计减轻干旱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要加强病虫害防控,对当前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的林木病虫害,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科学防控,做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病虫害的防控预案。
保护好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既是云南对世界的承诺,更是云南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肩负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义不容辞。我们要高高举起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大旗,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创新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子,鼓励和动员一切可能力量参与,把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永远保持云岭大地的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真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云南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
8.海鲜市场公开售海怪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7月06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7/06/content_122318.htm?div=-1
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称,立水桥海鲜农贸市场内有商户公开出售海怪。海怪又名鲎(音hou)。昨日,市场相关负责人称,所售海怪为人工养殖。农业部渔业局相关人员表示,鲎如来源合法可出售。
市民冯先生说,自己前日去立水桥海鲜农贸市场,看到一家商户以35元/斤的价格出售海怪。“我查资料发现,海怪是珍贵的濒危物种。”冯先生称,希望相关部门进行查处。
昨日,立水桥海鲜农贸市场地下二层,一家商户的水族箱里盛放着一只直径约20厘米的海怪,其胸部类似马蹄,并长有一根长约30厘米的尖锐尾巴。该商户称,这是从南方空运过来的野生海怪,营养价值非常高。
该市场招商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称,商户所售海怪并非野生动物,而是人工饲养的。“我们每周都会对所售水产进行检查。”
农业部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鲎并非国家级保护动物,如来源合法可以出售。
9.文昌水库承包者私自将水库排空 千亩良田受旱
来源:南海网2010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7052.html
日前,有网友在网友写新闻报料称:“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蛟塘村的两个水库被老板承包。老板为了捞鱼,将水库里的水排干了,造成了农民没有水灌溉农田,望有关部门关注解决!”
水库的水被排空,上千亩两天受干旱
5日下午,南海网记者赶到文昌市东路镇蛟塘村看到,这里的农田已经龟裂,农田里的庄稼已经枯黄。见到记者来采访,村民们纷纷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记者说:“从5月初开始,我们靠灌溉农田的洋仔涵水库和东银山塘的水塘的水开始排水,到6月底时水库里的水基本被排空,我们的农田饱受干旱已经有十几天了。”“因为我们村里的没有河流,这两个水库的水排空了,我们也就失去的灌溉农田的唯一水源。别说是水库里的水排空,因为天气干旱,连煮饭的井水水位都下降了好多,田里还怎么插秧?现在如果不插秧,今年我们无法收成了。”蛟塘村第三经济社社长邢诒岑望着龟裂的农田一筹莫展。
据了解,蛟塘村一带共有10个自然村,耕地有2000亩,村民近两千人。几十年来,这10个自然村基本都是靠洋仔涵水库和东银山塘的水塘的水灌溉农田。现在水库里的水被排空,这10个自然村的耕作都受到了影响。“这两个水库除了给我们灌溉农田之外,还承包给人养鱼。其实每年到了鱼群收成的季节,养鱼者便会放干洋仔涵水库的水来捕鱼。一直以来,当地的雨水充沛,水库的水被排空后,我们还可以靠雨水灌溉农田。但是今年降雨量极少,水库和山塘没蓄上水,村民们就没水灌溉农田了。”63岁的村民邢福队向记者介绍。
承包水塘者竟然没有任何手续
在村民的指引下,南海网记者来到东银水塘看到,70多亩大的水塘被分割成了三口鱼塘。水塘里的水位很低,但是仍然看到有鱼在冒泡泡。记者发现,在一条通往对岸的土路的土比较新。据一位自称是这块水塘的管理者刑某说,以前这一片是水田,上个世纪50年代,村民集体堵水成塘以便于农田灌溉。13年前,他来到此地养鸭。几年前,他把东银水塘堵成了3口鱼塘养鱼。“当年,我来到这里时,曾向村委会打报告想承包这里养鸭子,但是村委会没同意也没制止我,我看他们没理睬,我就在这里养起了鸭和鱼。”对于这条新的土路,刑某解释说,这是他几年前堆起的土路,目的是为了让他可以在水流多的地方蓄水养鱼。而给村民们用于灌溉的则是低水位的那口鱼塘。
记者来到灌溉口看到,水流缓缓地回旋着从一个小口流往农民的耕地,而邢某鱼塘的水边放着几口抽水机。邢某不断地把水抽到他已经堵好的鱼塘里去。
随后,记者来到洋仔涵水库,这里的水基本被排空,见底了。而这个水库的承包者不在现场。
镇政府出面与水库承包者协商整改
那么,水库承包者因为自己的利益,不管村民的生计,让上千亩的土地干旱的一事东路镇政府又如何解决呢?就此,南海网记者采访了东路镇政府采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符之堂。符之堂介绍,洋仔涵水库属于小二型地方水库,该水库已由蛟塘村委会发包给了养鱼者。东银山塘属于村委会管理的山塘,目前该村里人邢某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私自圈地养鱼。建议蛟塘村委会积极与邢某沟通,多放水灌溉农田。
镇政府自6月25日接到村民反映之后,多次派出工作组到现场调查和协调。镇里还责成养鱼者尽快疏通被淤泥堵塞的灌溉通道。7月5日上午,灌溉通道终于疏通,农田里才得到了东银山塘流下的一点儿水。对于上千亩干旱的土地,该镇主要领导正在找水库承包者协商如何处理。
符之堂认为,水库和山塘是否放水灌溉,应由村民自行决定。由于承包者利益熏心,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这批水稻再等20天还等不来大降雨的话,即使种了也不一定有收成。镇政府将尽快想办法从7公里外的东路水库引水。“如果说东路水库的水还不够用,那就难办了。”(南海网记者杨婷婷)
10.洞庭湖死鱼事件真相是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0-07-06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7/t20100706_661364.html
红旗渠一带设置了大量围网,环保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围网上打开一个缺口,以便快艇能够通过。中国环境报记者 凡德元 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凡德元
为摸清网上《南洞庭漉湖49万亩水域遭污渔民面临生存危机》一文的真相,记者近日深入洞庭湖区,采访了当地政府、环保部门、渔政部门、企业和当事渔民,了解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湖泊,分东洞庭、南洞庭和西洞庭,东、南、西洞庭都有水道和泄洪道相连。这次出现虾、蟹、鱼死亡现象的区域不是网上所说的在南洞庭,而是在东洞庭的漉湖泄洪道红旗渠的渔棚拐,也没有49万亩,按沅江市人民政府提供的数据,这次事件涉及的水域面积为3.8万亩。记者多方了解到,这次事件中死亡的水产品主要以虾蟹为主,鱼类死亡的不多。在采访中不管是当地渔民还是渔政管理部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水产品死亡数字,网上说的死亡千万斤,损失两个亿更不知是如何传出的。
事发时,湘江发生了历史上第三次大洪水,湘江水位的升高使本在湘江入东洞庭湖水道上的漉湖湖滩出现了大水漫滩现象。本为泄洪道的红旗渠,有21个围网养殖点,大水漫滩后集中了大量的腐烂植物、垃圾等。记者在这一带看到,一个个围网相连,水流速度非常缓慢。关于围网养殖,沅江市人民政府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公告,要求在2008年12月31日前必须拆除。记者就此事采访渔政管理站负责人时,他解释说:“是为了和谐所以没有能拆除这一带的围网。”
6月23~27日,就是在这片水域出现了死虾、蟹、鱼的现象。南大镇渔民许觉辉等人于6月23日晚向沅江市渔政三中队举报此事。6月24日,三中队队长黄秋阳等到达现场,并根据渔民的怀疑到上游漉湖芦苇场和沅江林源造纸有限公司调查,但被拒绝。此时的渔政管理部门一直没有同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沟通,6月27日早上,沅江市市长热线通知沅江市环保局时,环保部门才知道事件的发生。当地环保局马上组织监察、监测人员到达现场,这时网上已经出现了相关的报道。
就在环保部门启动应急机制的同时,沅江市渔政管理站拿来了6月23日采集的水样,要求环保部门化验,经化验,水样pH值超标。但从6月27日开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质为渔业标准Ⅱ类。
6月27日,沅江市环保局在监控事件现场的同时,对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予以排查,特别是渔民怀疑的沅江林源纸业有限公司。经了解,这家公司2009年8月通过了环评验收,环保设备齐全,并设有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记者采访时随机调出了6月22日、6月23日等时段的数据,没有发现严重超标排放现象。另外,林源纸业有限公司距出事水域近10公里,所以在现场调查的环保专家认为,事件与林源纸业有限公司没有直接关系。
截至记者发稿时,沅江市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工作,查找事件原因,并进一步核实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沅江市人民政府将于7月7日召开专家论证会,7月8日公布调查结论。
11.中国环境报 “锰三角”三县签署协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0-07-06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007/t20100706_661365.html
为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同应对区域性环境问题,“锰三角”三县人民政府负责人近期签订了《“锰三角”区域环境联合治理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湘黔渝“锰三角”地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污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在环境保护部环监局、湘黔渝三省市环保部门的见证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县长麻超、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县长叶德恩、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奎,分别代表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协议》。
《协议》指出,“锰三角”地区三县人民政府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锰三角”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锰三角”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区域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协议》从区域环境保护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跨界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合作要求。区域环境保护定期联席会商机制,要求三县人民政府建立区域环境联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共同研究解决区域性和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形成“共防、共治、共保、共建、共享”的良好合作局面。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流域环境容量和区域总量控制目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控源截污减排,共同推进电解锰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和渣场的整治工作;实行河长、河段环境质量负责制,实施流域停产制度;共同实施区域联合执法监督,原则上每月不少于一次;建立信息季度通报机制,每季度向其他两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通报环境监测、污染纠纷和应急事故等信息。跨界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机制,主要是指做好事故发生通报和处置工作,事故发生后,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县人民政府;跨界水污染纠纷发生后,应立即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协商处理,并按照协商处理意见予以落实。
12. 餐饮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 乱卖泔水将被罚1万
来源:昆明日报 2010年07月0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706/n273311358.shtml
昨日,提请市政协协商的《昆明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草案)》明确规定:餐厨垃圾(餐饮泔水)实施统一的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实行特许经营,由政府部门特许指定的企业来收泔水。若将餐饮泔水提供给未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收集,有可能被处1万元的罚款。
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昆明主城四区及呈贡县共有餐饮企业5819家(包括单位食堂)、学校食堂663家,每天约产生1300吨餐饮泔水。如果不规范处置,这些餐厨垃圾很可能被私人有偿收集运输,作为喂养“泔水猪”的饲料或提炼“泔水油”的原料,或直接排入城市排污管网造成堵塞。
按照该条例文本,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实行特许经营,实施统一的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通过招标、以特许经营方式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取得特许经营权的在昆明市从事餐厨垃圾收集单位,应与餐馆签订合同,并对餐馆移交的餐厨垃圾数量予以确认,建立处理台帐。
《条例(草案)》规定,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应当缴纳餐饮泔水运输、处理服务费。市城管部门应建立餐饮企业污染信息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餐厨垃圾的处理情况,并建立举报制度,接受公众的投诉和举报。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文本明确,将餐厨垃圾中的“泔水油”加工后作为食用油销售的,拟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注销其营业执照。未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许可,擅自从事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拟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作为畜禽饲料,拟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直接向排水管道排放或者随意倾倒、抛撒、堆放餐厨垃圾的,拟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政协委员对该条例文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餐馆泔水实行特许经营,以招标的方式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地沟油”重返餐桌。建议对违规企业,应实行“一票否决制”;旅游区餐厨垃圾如何处理应有相应规定;可在小区里设家庭餐饮泔水收集点,统一收购。
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建伟出席协商会,并对文本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办法可先行在学校、机关等试行,再向全市逐步推广;须加大违法成本的处罚金额;市政府应对项目给予倾斜。
13.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满月便夭折 因臭味难闻
http://env.people.com.cn/GB/12066754.html
来源:南方网 2010年07月06日10:30
“很伤心啊!”海龙湾业主姚姨连续感叹了三遍。昨日,姚姨告诉记者沃德环保公司的厨余垃圾处理试验已停止,7月1日,该公司把放在业主家里的厨余垃圾桶全部收回。从5月19日到6月中旬,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仅“生存”了一个月左右。
原来,处理厂周边村民多次向村委投诉称闻到垃圾的酸臭味,村委找沃德环保公司协商,要求他们搬迁,与其达成停产协议。目前,番禺垃圾办正在协调,争取找另外一个地方让他们复产。
工人放假未知何时复工
昨日上午9点30分,记者来到位于番禺钟二村工业区的沃德环保公司。只见公司的电动卷帘门放下一半,记者猫着腰进入公司,里面已经闻不到一点垃圾臭味,而此前,工厂里常能闻到轻微的垃圾臭味。四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其中一人表示,还会继续办公,但公司停止厨余垃圾处理了,已经给十多位工人放假,具体复工时间不清楚。
沃德环保公司工作人员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记者离开公司后,工作人员立即全部放下电动卷帘门。
运行一个多月后停产
番禺垃圾办负责人陈主任透露,6月中旬,工厂就停止运作了。5月19日,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正式运行,到6月中旬,才一个月左右时间,“想不到厨余垃圾处理厂如此短命。”姚姨说。厨余垃圾处理技术成功了,肥料经检验是合格的;小区业主也按要求分类,试验很成功。想不到正准备整个小区推广,试验就戛然而止。
此前,该厂日处理厨余垃圾能力一吨左右,由海龙湾240户“绿色家庭”试点提供厨余垃圾100多公斤,6月底打算扩大到处理整个海龙湾小区1600多户居民的厨余垃圾。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
垃圾酸臭味惹人嫌
导致沃德环保公司厨余垃圾处理厂停产的原因是什么呢?“(番禺)区领导开了个协调会,沃德环保公司已经答应搬走。”钟二村党支部书记黄添认为,在人多的地方处理厨余垃圾,垃圾处理厂选址不是很合理。工业区周边住着很多村民,村民多次向村委投诉说闻到垃圾的酸臭味。而且沃德环保在工业区处理厨余垃圾没有经过村委会同意,他们使用的厂房是“租上租”,属于二手租客。于是,村委找沃德环保公司协商,要求他们搬迁,与沃德环保达成停产协议。
黄添补充说,沃德环保即使现在不停产,以后也不可能在工业区生产,因为工业区的厂房都要拆。钟二村下半年准备投入五六千万元对钟二村工业区进行三旧改造,引入投资商将工业区改建成现代化商城。
公司希望政府主导
沃德环保公司在垃圾分类项目投入了几十万元,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投入了100万元左右,眼看就要打“水漂”。该公司段经理表示,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经停止,但垃圾分类还在继续做。其实,海龙湾的厨余垃圾处理试验已经成功,厨余垃圾处理成的肥料符合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有机肥相关标准,效果很好。花卉种植公司试用后,反响不错,已经有长期使用的意向了。
段经理有些无奈,现在工厂面临厂房搬迁问题,他希望政府主导推行这一项目,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能够继续运转起来。
番禺垃圾办正在协调,争取帮沃德复产
“政府会支持但不主导”
昨日,番禺垃圾办负责人陈主任表示,正在帮沃德环保公司协调,争取找另外一个地方让他们复产。沃德环保公司的厂房以前是一个冷库,密封性比较好,不走进去是较难闻到气味的。其实,工业区里面的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气味更大。
垃圾恐惧意识需扭转
陈主任解释道,大家对垃圾处理有本能的排斥,都不希望在家门口处理垃圾。比如业主一听到火烧岗垃圾填埋厂要建垃圾压缩分拣中心,意见都很大,觉得垃圾厂又得影响他们多几年。其实压缩分拣中心是减少垃圾气味、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公众对垃圾处理有本能的恐惧意识。为此,要扭转公众对垃圾处理的恐惧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海龙湾试验”尚未成功
“海龙湾的厨余垃圾处理试验只能说是试验阶段,还不能说是成功。”陈主任表示,厨余垃圾处理试验包括处理过程、最后产品、运输系统、规模化生产等。按沃德环保公司所说,其工艺流程是成功了,包括收集、运输、处理方面;业主姚姨说垃圾分类成功了,但这些都是试验的一部分。因为垃圾转化成的肥料还不能达到规模,企业赢亏平衡点要求达到一定的产量,只有几百公斤不可能满足收购厂家的要求。而试验更进一步推开的话,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对沃德公司希望政府主导的说法,陈主任表示:“政府会支持,但不主导,因为任何企业的风险和效益都得自己承担。等全面成熟后,政府才会决定下一步的配套政策。”
声音
业主:
希望政府统筹扶持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停了,让人既生气又伤心,现在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居民分类分得不好。既然试验成功了,政府就应该支持扩大规模,主动开辟一个地方办厂。
——— 海龙湾业主姚姨
工厂的垃圾处理量太低,还上不了规模。大家心理上普遍觉得垃圾有污染和臭气,混在工业区担心会有防疫问题,所以垃圾处理项目如果没有政府统筹扶持,会有难度。
——— 广碧业主“阿加西”
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对厨余垃圾处理厂有误解,政府应该找一块地给他们做试验。——— 丽江业主“巴索风云”
厨余如何变成肥料?
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垃圾变肥料的过程是:按照技术配方进行处理,就是用大头苍蝇的卵,也即蝇蛆和协同生物一起降解,同时控制水分、温度等。
厨余食品垃圾处理周期为6天,处理后的产出品含有机肥料和生物饲料两种:有机肥料的产出比约为10:8(含水分),有机饲料的产出比大约为10:1(含水分),经检测产出有机肥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14.蝴蝶—全球暖化无言的先兆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10-7-6
http://www.eedu.org.cn/Article/eehotspot/Climatechange/201007/49338.html
卡米尔·帕梅森(Camille Parmesan)通过研究蝴蝶来看全球暖化的影响,听起来有趣不是吗?她对大量蝴蝶的田野观察已经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几个具有里程碑的研究中,她创造条件进行了一个大开眼界的研究,对大量动植物进行了跟踪研究。
这一切还要从90年代早期说起,当时帕梅森还是研究生,愉悦的做着班蝶(Euphydryas editha)饮食结构研究。她沉迷于大自然和蝴蝶的世界:“当开始进行这些研究时,我激情洋溢。”在野外观察班蝶时,帕梅森敏感的注意到这种蝴蝶数量的下降,并意识到班蝶对全球变暖十分敏感。
班蝶不像知名蝴蝶种类—王蝶一样,属于迁徙类蝴蝶,它们世代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大小不超过几个足球场。“这些蝴蝶一生所到达的地方不超过几百英尺,这个规模迷你的物种如此眷恋着居住的地方,如果气候变化影响生存环境,那么它们就会走向灭亡。”
在四年半时间里,帕梅森从巴哈到班佛跟踪研究班蝶,这是北美洲班蝶的全部活动区域。她不断前往班蝶生活区域观察,寻找班蝶以及班蝶在寄主树木上留下的痕迹。“一年中有六个月,我住在帐篷里面。”
这般辛苦的劳动有了收获,帕梅森的代表论文,1996年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上,这是首次通过活生物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完整的研究。当帕梅森最初开始跟踪研究班蝶时,并不确定她能发现气候变化对班蝶的影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帕梅森发现在墨西哥和南加州,班蝶的数量减少了80%。
帕梅森严谨仔细的研究清晰的证明,至少全球变暖已经影响了一种生物。她的成果激起了研究者研究全球变暖对其他动植物影响的狂潮,此外这一前沿尝试也将帕梅森推上发展新研究领域的中心位置。在随后的几年内,帕梅森扩展了其研究的侧重点,她现在是德克萨斯奥斯丁分校的生物学家,她说“当局需要了解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需要进一步扩展我们的研究。但是鲜有生物学家致力于这一领域,与当局进行沟通。”为此,帕梅森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帕梅森与经济学家格瑞·约艾(Gary Yohe)合作,对1,700种生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大约有52%的野生动物受到全球暖化的影响。比如,生存环境从北部向纬度更高的地方转移,动物繁衍提前,多种植物开发季节提前。
“很多生物都受到了影响,比很多生物学家所想象的还要普遍。”帕梅森与约艾的论文发表后,仍然成为生物学领域最常被引用的文章之一,被认为提出了十分有利的数据证明全球变暖对自然界的影响。帕梅森的最新研究集中关注阿尔卑斯山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她将研究为什么有些蝴蝶比其他种类的蝴蝶对全球暖化更敏感。她希望这一研究能帮助生物学家预计在接下来一百年内,哪些生物种类将是对环境最敏感的。
她表示:“最新的研究清楚地证明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面临大规模物种灭绝。我仍然希望我们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能使与此相关的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非贝)
15.为何大熊猫繁殖能力低?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7月06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7/06/content_122322.htm?div=-1
据了解,雌性大熊猫一般到5岁时就已性成熟,北京动物园几只大熊猫也大多已到这个年龄,但几年来却一直没有怀孕。为何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此低?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介绍,在正常情况下,大熊猫一年只发情一次。而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有80%的雌性大熊猫不能正常发情排出成熟卵子。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食物中某些微量元素,比如锌的含量降低,影响了卵巢的发育和正常排卵机能。
“此外,在野生条件下,大熊猫可以通过观察同类的活动学会交配行为。但在动物园里,它们远离种群,没有机会习得繁衍物种的概念。”张金国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饲养员就设法让大熊猫观看种群配种录像,以提高雄性大熊猫自然配种的能力。
16.浙江启动国家级生态修复计划 200元可认购海洋碳汇
来源:杭州网 2010-7-6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huadong/zj/201007/49324.html
|
一场在海底植树造林,建海洋牧场的壮举现已拉开帷幕。
昨天,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联合宣布,启动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计划。
这个保护区在舟山群岛以东,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比杭州全境还大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0.72万平方公里是核心区,其余是试验区。
为啥划出那么大一块海洋保护带鱼?因为带鱼是中国人吃得最多的海鲜,舟山海域的带鱼产量又冠绝全国。
修复海洋环境先得为海洋一族造个窝
最近20年,东海带鱼依然高产,但带鱼们的家园已遭遇了生态危机,捞出来的鱼儿个子越来越小,年纪越来越小。
东海区渔政局说,排入近海的污染物一天比一天多,海水在变坏;渔民们拖网捕捞时,不仅捞起鱼儿,还摧毁了海底的礁石和珊瑚,那可是海藻、贝壳和鱼类的巢穴。
修复海洋环境,造优质海洋牧场,首先得还给海洋族类一个宜居的家。
人工为海洋族类造窝,未来几年内,人们将把成千上万个人工藻礁、人工鱼礁、人工珊瑚沉入海底。有了这些礁石,鱼儿能嬉戏、安家、觅食,躲避天敌和风浪。
有了窝,就能造出海洋牧场生物链。
草原牧场的生物链最底端是牧草,如今,专家们正在为东海牧场遴选优质牧草。海洋牧草是海藻,这种海藻必须是本地品种;还得容易控制繁殖速度,防止单一海藻暴发,比如让渔民们头疼的赤潮,是海洋大敌;此外,海藻还得合贝壳、鱼类的胃口。
带鱼保护区放流不放带鱼苗放贝壳
种好海藻,接下来就要放海洋动物了。按计划,今年海洋牧场将投入1300万元,放流10多个品种的海洋动物,共计两亿多尾。
前天,先是把215万尾(粒)的大黄鱼、岱衢族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及受精卵、日本黄姑鱼、黑鲷和厚壳贻贝等品种放归大海。
奇怪?一个以带鱼保护为主的保护区,放流时没有带鱼苗,倒放了一大堆贝壳。
原来,带鱼现在还没法人工繁育。被放养的贝壳,是串起整片大海生物链的纽带,它是未来海洋牧场家族的重要成员。它最爱吃海藻,带鱼爱吃它,它高蛋白的肉也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
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以前放流主要是投放各种鱼苗,现在将鱼苗和贝藻类放流相结合,是为了改善底栖环境和饵料基础。有了优质牧场,何愁没优质的带鱼?
1吨厚壳贻贝长出来能吸收0.4吨二氧化碳
海洋牧场和陆地森林一样,可以对付空气里的二氧化碳。
海藻们的光合作用能力一点不弱于大树,甚至更强,它们吸收二氧化碳茁壮成长,厚壳贻贝吃掉海藻,把碳堆到它的贝壳里去——天下贝壳有千万种,我们偏放养厚壳贻贝,就是看中了它的厚壳,能储存更多的碳。
有一个测算,一吨厚壳贻贝能吸收0.11吨碳,大致相当于消灭了0.4吨在天空中游荡的二氧化碳。
被净化的,不只是空气,还有海水。
污染海洋的,主要是人们从陆地上排入的氮和磷,这两样东西让海水变得富营养化,海藻吃掉氮、磷,能把海水变干净,但海藻吃得太好,繁殖过快,又容易导致危害鱼类健康的赤潮。有了厚壳贻贝,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海藻吃氮、磷,贻贝吃它们,海洋变得安全且洁净。
花200块就可认购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东海区渔政局说,想认购碳汇,先登录他们的官网(www.dhyzchina.gov.cn)下载海洋碳汇认购参与表,填写后提交。
个人认购碳汇的最低标准为200元,企业碳汇最低标准5000元。个人认购500元以上、企业认购10000元以上可前往保护区内海洋牧场碳汇示范点,亲身体验海洋低碳生活。
17.联合国馆举办崇明生态岛论坛 长江口生态遭挑战
来源:新闻晨报 2010-7-6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homenews/201007/49311.html
昨天,在世博园联合国馆举办的“2010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上,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吉余院士给长江口的生态环境“敲响警钟”,据他介绍,每年上海海平面相对变化12-13毫米,人类的强势作用正在对长江河口产生着难以预估的影响。“近30年来,上海的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8毫米,2004-2008年,平均每年地面沉降8.7毫米,这样算下来,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值已经达到了每年12-13毫米。”陈吉余介绍说,目前长江河口面临来自长江流域和海洋的共同挑战,一方面,海平面上升可能引发各种危机;另一方面,人类的强势作用正在对河口产生着难以预估的影响,如水土保持、水库建设,特别是三峡大坝的径流调节,对河口产生了显著影响,长江径流总量近年有下降趋势,导致咸潮入侵。同时,长江的入海泥沙也连年锐减,输沙量减少将导致长江口滩涂剥蚀、海岸侵蚀。
英国泰晤士河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席彼得·汉德昨天则公布了一组全球部分代表性城市的“生态足迹”数据,用于衡量各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上海城区的“生态足迹”已经高过伦敦。根据彼得·汉德提供的全球部分代表性城市的“生态足迹”数据,上海城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7公顷,也就是说,在上海城区平均每人需要将近8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上海城区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纽约、休斯顿,但是已高过伦敦、北京。据了解,所谓“生态足迹”,表示指定的人口单位内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它用于全面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
18.让绿色回归城市
来源:光明日报 2010-7-6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huadong/jiangsu/201007/49299.html
7月4日,为期一天半的上海世博论坛“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在古城南京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如果说这个关注城市责任、倡导绿色发展的论坛有自己的颜色,那这个颜色无疑是绿色。而绿色,也正是南京这座城市的颜色。有人说,正是这共同的色彩,让论坛花落南京。
生态的绿:砍一栽十成为硬制度
重来南京,很多人感慨,“南京哪里是什么火炉,分明是一个绿色氧吧。”论坛上,国家环保部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首次公布了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的监测指标体系。在中国31个省会城市及5个计划单列城市中,南京以生态环境、生活的宜居性、大城市环境管理绩效三个指标均居第一而成为生态最佳的城市。
这一切与8年前南京提出的“绿色南京”密切相关。2002年9月,南京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江河湖防护林工程等八大造林工程。从此,南京与“绿”结下了不解之缘。八年过去了,南京新增造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26%。目前正在建设土城头——秦淮新河百里绿色长廊,绿化总面积达11000亩。
这些树都是怎么栽出来的?有一件小事,发人深思。某单位为了建一栋大楼,需要砍掉10棵树,按相关规定,需要单位掏钱在别处按照一定的比例栽100棵。不幸的是,这100棵树中有几棵没有成活。就因为这几棵不幸夭折的树,该单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被责以重罚,另外还要再按比例多栽树。
在南京,有这样一条明文规定:即使是经过许可后移植或砍伐城市树木,也须缴纳最高每株近万元的补偿费;如果需要临时占用城市公共绿地,每天每平方米要交2元钱……难怪南京的一些官员感慨,“砍一棵树、修一条路有多难?就差下跪了!”
人们都说,正是这样“砍一栽十”的硬性制度,南京才有了一张张绿色名片:“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产业的绿:不惜血本关停污染企业
分论坛“产业发展与绿色创新”上,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提供的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在过去的四年中,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6.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却下降了17.7%。一升一降中,耐人寻味。在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看来,南京曾是著名的制造业大户,大量的钢铁厂、石化厂虽然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为了青山绿水,必须铁腕治理。
据南京发改委一副主任透露,为关停这些企业,政府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曾经,某区一家造纸厂是该区的纳税大户,区政府对于关停一事始终于心不忍,况且还要面对大量的下岗职工。但思来想去,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这家纳税大户还是被强行关闭了,而面对下岗职工,政府则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作“再培训”经费。2009年,南京共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70项,关停污染企业50家,包括21家小化工企业,建设重点废气、废水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75个。而对于那些高污染的新建企业,南京全年一共劝退或改选址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4亿多元。
对污染企业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绿色产业。依托着50多所高等院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在校大学生、80多位两院院士,南京大力依靠创新谋求城市新一轮跨越。6月30日,南京市“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38个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南京是唯一一座定位于科技创新中心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的城市。此外,南京还是中国软件出口基地和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城市的绿:理念先行,全城行动
“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论坛告诉人们,一个只有与环境和谐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而南京,则通过先行的理念与全城的行动诠释着美好生活的内涵。
理念决定行为。南京早早就拷问自身的发展思路:作为一个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城,如何保护好优秀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城市的品质、打造宜居城市?作为科教人才资源大市,如何发挥好城市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南京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并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心打造“绿色南京”“智慧南京”“人文绿都”。
“绿色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一位南京老市民说。绿色生活的背后是政府对绿色城市的孜孜不倦追求。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南京太阳能资源充裕,每年日照的时间达到2200小时,每平方米一年接受的辐射能量相当于170吨标准煤燃烧发出来的热量。怎样让这些热量不再白白流失?早在2005年,南京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站。如今,从五台山游泳馆顶上的“超级热水器”,到学校校园里的宿舍,都让阳光来供能。在南京火车南站,还有全球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按平均每天每户用电量2千瓦时计算,每天屋顶所发电量可以满足近万户家庭用电。”
政府在行动,民间也不甘落后。今年6月5日,全国首座生态文明教育馆在雨花台风景区密林区内开馆。而这个馆的成立,是该市“零薪”环保人热心推动的结果。如今,在南京,活跃着“绿色之友”、“绿石”大学生环保协会等8家环保组织、20多个环保社团。他们探访秦淮源头,举办大型图片展,对紫金山及周边建设过多餐饮娱乐场所蚕食“母亲山”的规划提出公开质疑……
有了这样的全城行动,人们期待已久的绿色能不回到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