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六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6-29

六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青年报:    全国86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纸上谈兵”

http://env.people.com.cn/GB/11997029.html

2、搜狐绿色:     中国采取何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http://green.sohu.com/20100629/n273160380.shtml

3、光明日报: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建议制定环保路线图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33887&cat=09C

 

地方信息:

4、中国环境报:    湖南以湘江治污带动减排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7772540_1.shtml

 

人与自然:

5、四川新闻网:    成都现“桃花水母” 专家采样希望解谜

http://env.people.com.cn/GB/11999468.html

 

环境污染:

6、中国环境报:    汞污染须纳入环境防控视野 

http://www.cenews.com.cn/xwzx/hq/qt/201006/t20100628_661009.html

 

人物访谈:

7、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态透支 我们该怎样补偿——中国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访谈录

http://www.xzwater.gov.cn/content.asp?NewsId=8473

 

低碳减排小妙招:

8、低碳减排小妙招之办公室篇――如何在办公室节能

 

气候变化:

9、瞭望新闻周刊:   中国今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倒逼”科学防灾

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6/29/1687716_0.shtml

 

环保观点:

10、中国环境报: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我国应增强环境高风险行业惩罚性经济责任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6/629601.htm

11、北京科技报:   北京缺水的出路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7773250_1.shtml

12、中国网:     林业局:种植桉树与西南干旱没有必然联系

http://env.people.com.cn/GB/11997786.html

 

深度报道:

13、潇湘晨报:    北京母亲河永定河断流30年将投170亿再造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9/021620566872.shtml

14、搜狐绿色: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原因

http://green.sohu.com/20100629/n273161696.shtml

 

环境时评:

15、中国环境报:   军令状下企业为何违法排污?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7772646_1.shtml

16、新京报:     灾后问责是灾后重建必要内容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6/29/content_119242.htm?div=-1

17、贵州都市报:   污染企业成“典型”的黑色幽默

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0/06/29/010833978.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全国86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纸上谈兵”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6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997029.html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记者刘世昕)距离“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时间只剩下半年,但在重点流域治理的进度表中,还有86个列入规划的治污项目“纸上谈兵”。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滇池、辽河流域规划治污项目进展较慢,项目完成率低于50%。

  这组数据来源于今天环保部披露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09年度考核结果”。近期,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6个部门对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污染防治进展进行考核,结果显示,有八成断面水质监测达标,但“十一五”规划的治理项目只有六成完成。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除了部分治污项目进展缓慢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还存在“三湖”流域水质断面氮磷污染依然严重,总体水质没有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水平亟须提高等问题。

2、中国采取何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6月29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629/n273160380.shtml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监测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多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规模生物资源调查,近年来又完成了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全国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状况调查。目前,正在实施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全国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专项调查。

  目前,我国建立了各级环境监测站2389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并在东北、华东、西北、中南4个区域设立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同时还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了36个生态系统定位站,并陆续建立了长白山、东灵山、神农架、古田山、鼎湖山、西双版纳等多个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大样地。

  ■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我国政府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十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公顷,9333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133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538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200万公顷,封山育林133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达667万公顷;“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34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346万公顷。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41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7.73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面积92.67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面积的12.55%和62.72%。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管理制度,包括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特许猎捕证制度,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实行采集证制度,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驯养繁殖许可证制度,出售、收购、利用、出口、引进野生动植物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建议制定环保路线图

来源:光明日报2010-06-29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33887&cat=09C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针对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困境,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魏复盛院士提出,要从全过程污染控制与修复的角度制定环保路线图。 

  魏复盛认为,目前我国环保面临巨大压力。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速,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在此种大背景下,建议从全过程污染控制与修复的角度制定环保路线图——把环保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统筹考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定环保工作的路线图,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工程的和科技的综合措施去治理环境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要从源头控制和削减污染,这是我国环境保护能否成功的关键;第二,在发展产业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大力强化末端治理和监督管理;第三,对过去认识不到或由于技术和资金原因而未能做到预防在先、已遭受污染的区域和流域,采取区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4、湖南以湘江治污带动减排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0-06-2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7772540_1.shtml

  湖南省近日以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为抓手和龙头,带动全省减排工作,推动湖南省减排目标的实现。

  湖南省离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此,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近日亲自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对下一步减排工作提出要求: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二要加强领导,完善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要分解任务,坚持每季、每月调度全省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四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工业、建筑等重点行业、重点产业以及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五要严格问责,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六要加强舆论宣传,把舆论监督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加大严重违规企业的曝光力度。

  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徐守盛表示,不管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也要坚定不移地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力以赴狠抓节能减排的重点,坚持不懈地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落实。

  湖南省环保厅、监察厅、省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促检查组,结合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最后一年的半年度考核,对湘江流域8市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督促检查。检查后,又以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名义,向各市人民政府通报考核检查情况并下发督办函,详细列出各市需要进行整改的项目和完成期限。湖南省监察厅、省环保厅还对湘江流域8个存在突出问题的项目实施挂牌督办。

5、成都现“桃花水母” 专家采样希望解谜

来源:四川新闻网2010年06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999468.html

  6月28日记者获悉,日前,在成都市高新区融城理想小区的一池塘里发现了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据悉,这是成都市第一例发现。

  当日下午,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放邀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乔守怡教授和成都海洋馆的专家一行到发现现场进行考察。据乔教授介绍,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这池塘里发现桃花水母,说明水质和环境适应水母生长。乔教授和海洋馆的专家采集了一批样本以备研究和饲养,希望能解开桃花水母惊现成都之谜。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节出现,故得名。它们通体透明,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像飘落水中的桃花在表演“花样游泳”。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们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已有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所以,其珍贵度可媲美大熊猫,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已与大熊猫、金丝猴等成为中国保护动物红色目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 (王月婷 赵蝶 记者 李京枝)

6、汞污染须纳入环境防控视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6-29

http://www.cenews.com.cn/xwzx/hq/qt/201006/t20100628_661009.html

汞的人为排放迅速累积危害不容忽视 

  6月初在瑞典,一轮严肃的讨论在130多个国家代表之间展开。这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组织下,关于拟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汞问题文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一届会议。包括一些NGO在内的众多与会者都希望,谈判能为“限汞”开辟道路,最终可以将汞的使用、供应、排放最小化,甚至消除。如果顺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有望在2013年达成国际汞污染控制公约。

  汞污染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含汞的产品实在太多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地球村)项目协调人姜超感叹。煤气灶、冰箱、门铃、卷发器等电器中的开关,电池,电脑中的电路板、屏幕的背光荧光灯,医疗器材中的血压计、体温计,一些祛斑霜、化妆品以及补牙的填料……这些产品中都有汞的存在。

  在环保防控的视野中,汞污染一直没有受到公众的关注。日常生活中,含汞的产品比比皆是,对于汞污染潜在的危害,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汞是一种剧毒物质,能对神经系统造成破坏,尤其对发育早期的婴幼儿影响更甚。环境中的汞可被微生物摄入,并随着食物链上升而富集在动物和人体中。汞能通过大气运动进行长距离迁移,污染全球食物供应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国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联盟、捷克组织和德国共同组织开展过一次国际含汞产品与无汞替代品的调查活动,活动目的是为了收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中几类含汞产品与其无汞替代品的适用性、价格及获得产品的便利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报告显示,在这些国家,无汞体温计的使用率非常低,几乎所有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操作中都使用含汞的临床用体温计;仅两家医院和一项医生实际操作中专门使用无汞的临床用体温计。

  多数受访者认为含汞体温计较好。所有受访医生都知道无汞体温计,但63%的人认为含汞体温计更为精确、可靠、便捷和便宜,而且能够提供稳定的检测结果。同时,这些受访者表示已非常习惯于使用含汞体温计。

  在北京等4个中国城市的16家医院,调查人员发现,绝大多数医院和医生都在使用含汞的临床用体温计和血压计,只有两家医院专门使用无汞体温计。目前,涉及含汞的油漆、肥皂、开关、温度计、压力计、气压计、化妆品、牙科修复材料等,都可以通过使用无汞产品来替代。

  除了体温计外,另一项被广泛使用的含汞产品是节能灯。记者在北京一小区随机采访,居民纷纷表示,不知道处理节能灯不当会造成汞污染问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些居民一脸迷茫。人们很难辨认汞污染问题。

  专家表示,汞污染一般有3种途径:一是呼吸道,一是胃肠道,还有皮肤接触。一旦这些含汞产品送入焚烧炉,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汞蒸气,进而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流。而实际上,要淘汰这些含汞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公众意识到汞污染问题,但是公众还是愿意选择相对价低的带汞产品。以体温计为例,在国外,无汞体温计和有汞体温计价格相差不多,而在中国,无汞体温计和有汞体温计价格相差悬殊。

  汞的人为排放迅速累积须引起重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汞评估报告》中指出,从全球平均来看,汞的人为排放已导致现在的沉积速度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5倍~3倍;在工业地区内及其周围,汞的沉积速度在过去200年间增加2倍~10倍。

  正是在此次全球性汞问题文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上,45名与会的政府代表、8名NGO工作人员以及土著居民接受了一份特别的待遇——检测头发中的汞含量。根据这一数值,可以估算出人体内所含的神经毒剂三甲基汞的多少。

  结果令人惊讶,被检的所有头发中都有汞。其中,多于1/3的汞含量还超过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汞参考剂量1000ug/kg。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国家代表头发中的平均汞含量,更是达到了发达国家代表的两倍。

  在中国陆地上,汞元素的地质多分布在南方的四川、贵州等地。中国的汞矿产业就几乎全部集中在西南部,其中,主要就是贵州省。由于很多矿产、天然材质中都含有汞,所以在煤电、化工产品、药品等生产加工中,就会生成汞,排放到环境中。

  事实上,无论何种形式的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甚至通过皮肤吸收,都会让汞侵入人体。

  从长远利益讲,逐渐削减含汞产品的使用无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对环境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回收或者寻找汞替代产品迫在眉睫

  事实上,北京地球村是为数不多的长期进行汞污染研究和进行“清汞行动”的NGO之一。虽然北京地球村的“清汞行动”开展活动已经有几年,但是汞污染问题依然没有纳入公众和政府环境防控的视野。

  “公众关于汞污染的科普教育和意识几乎是空白,令人十分痛惜。”北京地球村理事张弘表示。

  提高全民环境与健康的意识水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然而在我国,汞危害的健康教育工作并未开展起来。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年底,美国有13个州已经通过立法,禁止使用含汞温度计,医疗系统转而购买更安全的替代品。包括瑞典、荷兰和丹麦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都已经禁止使用含汞温度计、血压测量器械以及许多其他含汞设备。2007年,欧洲议会通过立法,禁止欧盟各国使用含汞温度计。在一些东欧国家,用含汞的材料补牙早已被禁止。

  姜超说:“目前,在中国医疗含汞器械还在被大量使用。此外,含汞器械、荧光灯、电池的回收和处理这一个环节,我们还做得不够;很多有害垃圾,在分类处理上还不太安全。”

  汞废弃物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杜绝使用汞以及含汞产品,回收使用中的汞,而不是让汞继续在市场流通。

    相关链接

国际合作开展“无汞医疗”

    关于汞的健康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主要关注广义的工业造成的汞污染,也就是说主要关注甲基汞的健康危害,而对于医院系统造成的无机汞,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甲基汞会造成神经危害,无机汞也会造成肾脏危害。因此,必须大力提倡无汞化。

  如今,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汞管理和无汞化方面的努力。北京天坛医院和积水潭医院与环境保护部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合作开展了“无汞医疗”试点项目,是中国卫生保健部门减少汞使用量的重要开端。

  “从医院涉汞产品的调查可以看出,体温计是造成我院汞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使用替代产品和建立健全汞回收制度可非常有效地降低汞的流失量。”北京积水潭医院器械科科长杨旭波说。“到今年8月,我们已经购置了1350支电子式体温计和100块电子式血压计,分别投入13万元和47.5万元。如果全部完成水银式体温计和血压计的替代,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7、生态透支 我们该怎样补偿——中国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访谈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6-29

http://www.xzwater.gov.cn/content.asp?NewsId=8473

  全球生态系统年提供价值33万亿美元

  如何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它有哪些功能?它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对业已透支的生态环境如何进行补偿?中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李文华认为,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他们的无生命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在提供多种产品、维系生命支持系统、保持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具有产品功能,能为人类提供食品和纤维、淡水、水能、燃料、药品、观赏和环境用植物、遗传基因库等;其次,它具有调节功能,能进行气候调节、水资源调节、侵蚀控制、水质净化、废弃物处理、人类疾病控制等;再次,它具有支持功能,比如初级生产、泥炭积累、氮循环、水循环、生境提供等;此外,它还有文化功能,提供文化多样性、精神和宗教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遗产价值、休闲旅游等。总之,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健康、维持高质量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李文华指出,经专家测算,全球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海洋、湿地、森林、湖泊河流、草地、农田)每年提供的服务价值高达3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NP的1.8倍。其中,单位面积提供服务价值最高的是湿地和湖泊河流。

  人类对自然需求超过地球再生能力20%

  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李文华用“空前的创造力”和“超强的破坏性”作了概括。他指出,20世纪全球创造的经济价值达到180万亿美元,超过人类历史总和,而21世纪预计还将增长5-10倍;但同时,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冲击与对地球的破坏,已超出自然平衡的能力。

  李文华介绍,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联合国启动了为期4年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包括中国在内的95个国家的130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工作。评估的结果是,全球生态系统60%的服务功能发生了退化。除了农作物、畜禽、淡水养殖、碳储存少数几项有了加强外,在鱼类捕捞、野生动物、薪碳燃料、遗传资源、生化产品、淡水、空气质量调节、气候调节、水土流失调控、水质净化、病虫害控制、授粉、减缓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退化。

  与此同时,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在远古时代,每1000个哺乳类物种每1000年的灭绝个数不超过1个,当前的物种灭绝速度高于远古时代的10倍,而未来的物种灭绝速度将超过现在的10倍。

  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总体需求已经透支,在1980年前后第一次超过了地球再生能力,到1999年已超过地球再生能力的20%,已经产生了生态赤字。

  我国生态环境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

  谈到中国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李文华说,中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植物种数在世界占居第三位;脊椎动物6347种,占全世界脊椎动物的13.97%;鸟类1244种,占世界鸟类种类的13.1%;鱼类3862种,占世界鱼类种类的20.3%;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的达2万多种,占全球海洋生物物种的1/10以上。我国还有许多特有和古老的物种,经济物种也很丰富,其中有几十种农作物及家养动物起源于我国。

  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包括海洋、沼泽、江河、湖泊、高山、平原、沙漠等等,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李文华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但同时我国的生态与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显著的复合性和区域性特征。生态与环境的总体状况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

  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而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和风险更加巨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同时,当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我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有可能超越过去20年的发展常态,出现新的恶化趋势,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将与发展长期共存,人类需要通过环境友好的发展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平衡关系。

  对透支的生态系统实施补偿势在必行

  随着“生态赤字”的日益扩大,要求实施“生态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

  何谓生态补偿?李文华解释说,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态补偿的内涵,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补偿,以及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中央相关部委推动,已开始以国家政策形式在一些领域实施生态补偿。近年来,地方也进行了一些自主性的探索实践。

  李文华介绍,目前中国实施的生态补偿主要有以下几种: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其中,对涉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18个省区0.73亿公顷天然林的总投入达到1064亿元;

  ——退耕还林补偿,范围涉及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投入1030亿元;

  ——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涵盖面积为0.26亿公顷,总投入50亿元;

  ——流域生态补偿,主要是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比如北京与河北,东江流域,新安江流域等;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其中包括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开发押金等;

  ——区域生态补偿,主要是中央向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西部建设的中央基本建设基金和国债资金。

  李文华认为,中国目前已具备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治意愿、实践基础和科学研究基础,对业已透支的生态系统实施生态补偿已势在必行。

  当务之急是出台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

  根据中国生态透支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建立起怎样的生态补偿体系?李文华认为,中国的生态补偿总体框架,应该有4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区域补偿,包括东部对西部的补偿、流域上下游间的补偿;二是生态系统服务补偿,包括森林生态补偿、草地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补偿等;三是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补偿对象包括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防风固沙区、土壤保持区、调蓄防洪区等;四是资源开发补偿,包括土地复垦、植被修复补偿等。

  李文华表示,生态补偿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破坏者付费原则;二是使用者付费原则;三是受益者付费原则。

  对于补偿的责任区分,李文华认为,典型的公共物品由国家承担补偿的主要责任;区域或流域内的公共资源,由公共资源的全部受益者按照一定的分担机制承担补偿的责任。

  李文华建议,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规定,制定《生态补偿总体规划》。要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多渠道融资。比如: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建立生态友好型的税费制度等。从长远看,必须通过政府行为,增加“生态税”。

同时,要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步伐,当务之急是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立下来。李文华提出,立法可分三步走,先出台关于生态补偿若干政策措施的规定,再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最后出台《生态补偿法》。

8、低碳减排小妙招之办公室篇――如何在办公室节能

 

选自央视《新闻20分》,漫画作者:王山甲

我们已经给大家讲了许多居家节能的方法,今天我们介绍一下办公室节能。

1、办公室内的温度在空调关闭后会保持一段时间。下班前20分钟关闭空调,既不会影响室内人员工作,又可以节约大量的电。

2、在会议室等使用率低的区域,安装在场传感器,自动控制空调的开关。

3、设纸张回收箱,把可以再利用的纸张按大小不同分类放置,能用的一面朝同一方向,方便别人取用。

4、为电脑设置合理的“电源使用方案”,分时段自动关闭显示器、启动“待机”、启用“休眠”。每台电脑每天大约可节省1度电。

5、将打印机联网,一个办公室共用一部打印机,可以减少设备闲置,节约能源。

6、尽量使用电子邮件代替纸类公文。如果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采用电子办公,每年将减少纸张消耗100万吨以上,节省造纸消耗的1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省电30多亿度。

9、中国今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倒逼”科学防灾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06月29日

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6/29/1687716_0.shtml

1998年特大洪水中惊心动魄的九江城防堤决口至今仍印在人们记忆中。如今,一场更为严重、更加罕见的暴雨洪灾,又赫然出现在2010年的夏季。

6月25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迎来今年第三次洪峰,将“98湘江抗洪纪念牌”淹没。《瞭望》新闻周刊从中国气象局获悉,6月23日至26日长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强降雨过程,湖南、江西、福建、广西等地的汛情将进一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西南大旱,到5月以来的南方暴雨成灾,极端气候似乎已经“常态化”。从大旱到大涝,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讲,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都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但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不能说西南大旱导致南方大涝。

 “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有具体的原因。”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分析说,“从专业角度上讲,气候异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气候永远没有在均态下的时候,但不会偏离得太多。如果偏离得太多,就叫做极端异常。”

针对极端气候下的防灾减灾,他强调,应前瞻布局,积极应对,“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长期任务,做好防灾减灾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必须抓好这个方面的工作。”他所说的风险管理包括,“要对历史上这个地方发生的完整的灾难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判断出哪些地方灾害多发,做到心中有数,系统防灾减灾。”

此轮强降雨的根源

针对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多次强降雨灾害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分析认为,产生强降雨应同时具备水汽充足和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地区水汽含量很高。由于西南暖湿气流较强,将来自南海、中南半岛、孟加拉湾的水汽自西向东输送到江南、华南一带,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偏东北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冲撞,冷暖交汇势力较强,引起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导致降雨强度很大并且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江南一带。

据陈振林介绍,5月5日以来赣、闽、粤、湘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偏多5成至1倍。江南、华南主要多雨区(雨量大于400毫米区域)平均降雨量达587.8毫米,降雨量之多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陈振林告诉本刊记者,6月18日至21日这一轮强降雨过程具有暴雨区域集中、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强、次生灾害重等特点。他解释说,此次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湖南北部和东南部、江西中北部、福建北部、广西北部,强降雨中心主要位于江西中北部地区。

特别是6月19日至20日,江西省有26个县市出现大暴雨,资溪、余江、南昌、崇仁等7个县市出现特大暴雨,日雨量达大暴雨、特大暴雨的站数均创历史极值,是江西有完整气象资料以来最强的暴雨过程。另外,气象卫星水情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面积偏大30%以上;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偏大近15%。

从洪水规律看,目前淮河及其以南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主汛期,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主汛期,全国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前期我国南方大部多次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江河底水高,后期一旦发生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大江大河不排除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根据预测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警醒抚河决堤教训

采访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6月23日~26日出现的强降雨过程在降雨极值上将不会超过此前,但从含水量来讲,前期的降雨已经使得土壤饱和,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范围继续有降水过程,尽管降雨量可能有所减少,但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预计,6月26日以后,随着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江淮一带,再出现维持在江南、华南地区的强降雨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据其称,作出该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多年来雨带移动的规律,“但也不排除再出现异常的情况。”

 “一般来说,汛情的大小和雨带位置、降雨强度、一段时间内累计降水量等因素有关。不同的雨带引起的灾害程度并不相同。”何立富认为,1998年汛期,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长江以及一些大江大河流域的影响非常大。而今年的雨带则在江南华南一带,主要影响的是一些支流、干流、水库、大坝等。因此,不能就此推论今年会出现1998年那样的洪涝灾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严登华教授认为,今年南方地区的持续降雨与1998年的洪涝灾害不同,1998年发生的是流域性的洪灾,今年是局部地区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偏多,“但江西抚河干流唱凯堤决堤值得有关部门深刻反思。”

据介绍,抚河是鄱阳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抚河唱凯堤是江西10万亩重点圩堤之一,保护面积100.65平方公里,保护耕地12.29万亩,保护人口14.43万人。

严登华认为,抚河干流决堤至少有4个问题值得反思:首先就是应急预案做得不好。6月21日傍晚破堤,22日才有6艘冲锋舟救援,而受唱凯堤决口威胁的群众有十万之众;其次是对防洪设施的动态检测不过关,未能提前做好主要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再者是气象预报和洪水预警预报没有协调好,未能较好预报洪水过程及洪水灾害,更未能做好防洪调度,如提前腾空水库,制定蓄滞洪区的调度方案等;第四是对支流、干流防洪工程建设重视不够。

他认为,1998年大洪水过后,各地都加强了对大江大河的堤防除险加固,干流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对支流缺失完整的防洪体系,现有防洪工程老化严重,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较低。

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汛情发生早、超警多也是今年水情的一大特点。6月13日以来的暴雨洪水涉及长江、闽江、西江三个流域,江西、福建等地11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9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闽江、湘江、资水等南方11条主要江河同时发生洪水,也是近年来少见。

6月17日珠江流域的广西西江干流出现入汛以来全国大江大河首次超警洪水。21日,洪水淹没了湖南湘江著名风景区橘子洲部分地段。同日傍晚,江西第二大河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口,下游乡镇上万人被困,受灾人口十余万众。与暴雨洪灾相伴的还有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洪涝灾害的频发和全国多座水库不同程度发生的险情……

国家防总负责人分析认为,随着主汛期的全面来临,大江大河随时都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全国防汛工作已进入紧要关头。6月24日,国家防总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江西、湖南、福建等11个省份强化江河堤防圩垸、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巡查与险情抢护,充分发挥水库拦洪、削峰和错峰作用,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江河安澜,事关大局,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国家防总一位负责人强调说,“当前一些干部防灾意识不强,存有侥幸心理,对突发性的极端洪涝灾害思想准备不足,有的甚至玩忽职守,这是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大汛当前,必须严肃防汛纪律。”

严登华特别指出,一些薄弱环节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一旦发生大洪水出现险情的可能极大。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老化等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我国至今尚未有较好的针对山洪的防范工程和技术支撑,局部地区因山洪、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损失严重。此外,蓄滞洪区的调度管理亟待加强,部分蓄滞洪区内布置了大量居民、农业和工矿企业,洪水灾害风险巨大。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防范,科学应对。”

丰富科学手段应对灾害

 “在我国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一些当初就是针对工程安全和防灾减灾立的项目,如今成果出来了,奖也获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位工程院院士向《瞭望》新闻周刊直言:“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时间,更主要的是人们怕担风险。还有一点,是有些人或单位(部门)对我们自己研制的科研成果缺乏信心,这无疑加大了成果推广应用的难度。”

对此,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复明教授深有体验。他认为,渗漏防治是堤防、水坝、尾矿坝、截污坝、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防护的共性问题和主要难点。而现行的堤坝防渗体系构建技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工期较长、对坝体破坏性较大或造价较高等缺陷,难以满足我国众多病险堤坝除险加固的迫切需求。因此,研究开发“快速、超薄、经济、环保”堤坝防渗体系构建技术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自1993年回国,王复明一直从事高速公路、大坝、堤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其“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开创了高速公路病害处治高聚物注浆新途径,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他又针对土质堤坝除险加固的特点,创新了许多施工工艺,并在河南实施了示范工程。

 “使用这些技术设备对堤坝进行检测、维修,既节省了人力成本,施工快捷便利,更主要的是能做到‘科学医治、药到病除’,除险加固效果能够得到有力保证。但推广起来实在太难了。”王复明无奈地说。

有权威人士指出,防洪减灾不仅需要统筹安排、合理调度,更需要一些科学手段,不仅是在灾害发生前需要如此,在灾后的减灾救灾过程中同样需要。随着我国汛期的全面来临,发生各类灾害的几率也在加大。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减灾的预案,以应对不期而遇的灾害,才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只有这样大灾害才不会演变成大灾难。

10、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我国应增强环境高风险行业惩罚性经济责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6-29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6/629601.htm

  墨西哥湾沾满油污的海鸟。

  漏油事故现场。

  漏油形成球块威胁动植物生存。

  数百名美国群众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组成“人链”抗议。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其恶果难以估量,已被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美国媒体及国会调查人员现阶段获取的证据表明,这场灾难存在事前疏于监管、事后应对乏力、隐瞒真相等人为因素,从美国政府到英国石油公司(BP)都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事故发生后,在路易斯安那州,已有超过100起针对BP及钻井平台出租方瑞士越洋公司和施工方美国哈利伯顿公司的诉讼。

  虽然在与美国总统就漏油事件展开会谈后,BP近日同意投入200亿美元设立“第三方赔偿账户”。然而,相对于漏油事件造成的损害,这个数字显然太少,惩罚还太轻。应该说,漏油事件惩罚、赔偿与追责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一角。

  本报邀请环境法学者,对事件相关法律制度、法律责任、污染责任保险、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漏油事件拷问现有法律制度

  ◆吴宇

  历史上,大型的原油泄漏事件并不少见,随后也会伴随着相关立法的跟进。

  在国际法上,因为1967年托雷峡谷号油轮搁浅事故导致原油泄漏的事故在国际上引起关于油污事故责任的争论,并由此导致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的签署。在国内法上,1989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事件,直接导致美国1990年《石油污染法》的颁布。

  立法跟进为何没能阻止泄漏事件发生?

  然而,立法上的跟进为什么没有能够阻止更大规模的原油泄漏事件的发生?20年过去了,当初的法律制度设计是否还能够应对现代风险社会下的环境灾难事件的发生?经过此次事件,美国的立法或许又会有新的改进,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防与风险分散的法律制度体系。

  此次事件发生在美国,所以我们从美国的立法着手来分析这个事情。已经有人指出,具有20余年历史的美国《石油污染法》目前已经成为石油公司原油泄漏的“经济诱因”。因为,1990年颁布的这部法律当中规定,一次石油泄漏事件中,石油公司所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是:(一)如果是离岸采油设施且非深水港,为去除油污的费用外加7500万美元;(二)如果是岸上采油设施且为深水港的,则总数不超过3.5亿美元。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

  所以,这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英国石油公司(BP)面临美国法律所施加的经济强制责任最高可能只有7500万美元。而英国石油公司一天的利润额就高达9300万美元。如此一来,法律上规定的经济强制责任额英国石油公司连一天都不需要就可以收回。

  目前,英国石油公司支付堵漏成本就已花去近10亿美元,后续能否对所有的生态环境损失予以赔偿,值得质疑。

  在美国,与《石油污染法》相关的,还存在一个原油泄漏责任信托基金。此基金最高可以提供10亿美元用于清除油污和损害赔偿,其目的在于分散石油公司的事故风险。但是,这是一个由纳税人交钱、美国总统掌握之下的基金。归根到底,石油公司所造成的损失,还可能由全体人民来埋单。

  法律责任为何不足以降低风险发生?

  当代环境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风险社会下种种风险的存在,既要能够有效地预防风险发生,也要能够公平合理地分散风险。当法律责任的“诱因”不足以降低风险发生时,就不得不要检讨法律管制的效力问题。法律规定不仅不能防止石油公司加强对开采设施安全的监管,反而因为处罚力度较低,让这些企业可以置风险预防于不顾,这就违背了法律制度设计的初衷。

  法律规范除了强制性的命令与控制手段,也提供了经济上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能性。美国《石油污染法》的规定,已经不足以通过经济诱因的方式来引导石油公司采取有效风险预防的措施,其立法目的不能够得到实现。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美国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对我国石油开采的法律规制,特别是对原油泄漏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法律制度设计敲响了警钟。

  我国在防止和应对油污事故的立法方面,主要依据的是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2006年颁布实施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不过,与美国的《石油污染法》所规定的责任相比,我国的法律规定在责任上,特别是经济责任上,显得更为语焉不详,且数额更低。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对违反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由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但最高不得超过30万元。

  也就是说,我国对石油公司的惩罚性经济责任最高不超过30万元。相对于石油公司的利润来说,这不过是“九牛一毛”。当这些企业对安全上的投入进行考虑时,过低的惩罚性经济责任,反倒会使他们降低安全投入成本,导致环境风险的增加。

  况且,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危害和损失是否包括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失还有待进一步的法律解释。明显地,生态环境的损失是不属于立法上所说的直接损失,也就是说,无法算入那30%的惩罚性经济责任当中。笔者认为,应当加大这部分的惩罚性经济责任,并将此笔罚款用于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之中,减少政府为此另外的财政支出。同时,也体现出“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本质、谁污染谁治理的核心思想。

  每次原油泄漏事故之后,所需要的恢复成本的数额非常之高,所以法律要求石油公司办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分散风险。为此,我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办理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法律在管制石油开采这种具有高风险同时又有高利润的行业方面,应当以足够有力的管制手段去促使这些企业采取更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并且,又要通过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去分散风险,使得一旦事故发生后,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风险。这一点,是我国立法中亟待加以完善的部分。 (作者系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博士)

  不能依靠污染责任险包治百病

  ◆张宝

  由于墨西哥湾沿岸占据95%的美国渔业资源,且富集珍稀动植物资源,此次漏油事件将对当地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专家预测,BP仅清理墨西哥湾油污的费用即可高达186亿~692亿美元;更为关键的是,根据1990年《石油污染法》,损失还将包括与墨西哥湾有关的渔业、旅游、能源、航运等直接或间接损失,据统计,这些行业每年的经济产值约为2340亿美元。

  事故发生后,在路易斯安那州,已有超过100起针对BP及钻井平台出租方瑞士越洋公司和施工方美国哈利伯顿公司的诉讼。即便作为世界第三大公司、资产占英国GDP1/10的BP倾其所有,恐亦难支付事故引发的巨额损失。

  卷入其中的还有保险业。据预测,此次漏油事件将导致多达15亿到35亿美元的保险损失,多家国际保险公司涉及其中。尽管这一金额与损失相距甚远,但对赔偿已是助力甚多。

  作为风险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污染责任保险通过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的形式,将突发、意外的恶性污染风险或累积性环境责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最终由风险制造者予以分担,在政府、企业与受害人之间形成多赢局面。

  源于污染责任险的诸多优势,我国亦在大力推行这一制度。在污染责任险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深入了解其存在的困难,方能更好地推进这项制度。

  先来看发展较成熟的油污责任险。由于油污损害责任人通常较易确认,且油污损害后果特别严重,故而各国纷纷建立油污强制责任保险,效果良好。如2002年在渤海湾发生的马耳他籍“塔斯曼海轮溢油案”,中方索赔金额达1.7亿元人民币,后经法院判决赔偿生态、渔业等损失4200万元。最终,绝大部分损失即由公司保险方伦敦汽船互保协会承担。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虽然规定应建立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但迄今油污责任险仍无多大发展。究其原因,船主通常只注重对船身投保,对于油污损害心存侥幸;由于投保人较少,保险人不愿意承保或者承保金额较低,又反过来导致油污责任险难以发挥作用。目前,《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正在制定,或许以后能有所改观。

  再则,《侵权责任法》等立法规定了污染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等规则,加之污染侵权多为受害人众多、侵害范围广的大规模侵权,企业即便不是故意违法排污,亦可能承担巨额赔偿责任,从保护企业和受害人计,污染责任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在法律、技术和运行等方面亦存在短板:

  一是污染企业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其收益归于本身,而污染后果归于社会,从而产生外部不经济性,若无外界干预,企业为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不会自愿购买此保险,而现行立法无强制性污染责任险的规定,导致保险需求不足。

  二是技术层面问题。企业技术水平、风险大小等存在行业与地区差异,决定了污染责任险没有统一标准,使投保范围、承保金额、费率认定等较为困难,加之损害鉴定机制不完善,亦导致理赔难题。尤其是生态本身损害,更加难以认定,因而实践往往将之排除。如此次漏油事件中,为瑞士越洋公司承保7亿美元保单的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已提起诉讼要求法院驳回对其提起的索赔,理由是保单不包括漏油导致的环境破坏责任。

  三是运行层面因素。环境责任险目的在于分散风险,企业最终承担的赔偿额较少,从而可能使侵权责任失去惩罚功能,降低企业的注意义务,这时,保险费的调整是制约企业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偷排行为较为常见,企业从其违法行为中的获益将远远大于其可能支出的行政罚款和保险费率,从而使保险费率的调整功能丧失。

  墨西哥湾事故的蝴蝶效应还未全现,但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这一事件同时表明,不管科技进步到何种程度、采取多少预防性措施,也不管政府监管和公司治理达到什么程度,污染损害始终不可能完全避免,而污染责任保险正是应对这种危险的理性选择,但同时亦不应神化其功能和作用。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法博士生)

  安全措施无济于事替代能源亟待推行

  ◆郭武

  2010年4月20日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环境灾难,此事故以每天1.2万桶到1.9万桶的速度向墨西哥湾“倾倒”原油。此次重大环境事故的发生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一些疑惑。

  原油泄漏地点是美国,原油开发公司属于英国,按人们惯常理解,这样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石油领域“行走多年”,经验颇丰,定会拥有和他们名字一样响亮的安全措施做防备。然而,这起罕见的漏油事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了,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能源安全的深层次问题。

  作为原油开采方的英国石油公司在开采作业过程中不会对相关安全措施熟视无睹,另外,依照属地管辖的原则,美国的相关法律也断不会容忍英国石油公司在作业过程中放松安全措施,以致对国内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安全措施齐备的情况下发生如此严重的漏油事件绝非偶然。

  类似污染事件的根治绝非依靠安全措施的跟进即可解决。疑惑之余,我们应转向能源安全的源头,即能源结构本身去寻求问题的症结。清晰可见的是,在没有清洁替代能源支撑的资源利用模式中,污染事件在所难免,任何国家不能独善其身。

  因此,唯有转变能源结构,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的替代问题,才能彻底根除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安全隐患。

  发展清洁替代能源不仅关乎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安全问题,更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和生存性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无疑是世界上头号能源消耗大国,能源消耗量占全球能源总量的22%左右。若美国在替代能源发展问题上没有实际的行动和突破,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只是一句空话,诸如此次漏油事件的人类环境灾难仍将继续上演。

  然而不幸的是,漏油事件发生后,在美国国内民众洪水般的责难声中,政府迫于态势而采取平息了民愤的花样措施,如向民众表态认真处理此事、积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受理漏油污染赔偿申请等等。而怎样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严重的污染事件,时至今日,美国政府似乎仍没有传出任何有意义的声音。

  这一现象表明,发展替代能源只是少数人的一厢情愿,至少在美国政府那里,没有反映出发展替代能源的紧迫性。这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近两年来甚嚣尘上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问题。

  气候变化谈判桌上,美国的姿态着实让所有人愤怒,不但无视自己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本应承担的责任,反而变本加厉,试图将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其他国家。直到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美国的态度仍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气候灾难殃及全球,如果美国怀揣“你我都难以幸免”的念想而漠不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却瞄准美国的脑门痛击一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若不转变观念,正视当下能源发展模式的弊病,积极制定新的能源政策,自食恶果将是必然。

  在能源发展领域,没有政策的引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会失去明确的方向。但要彻底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积极探索替代能源,仅靠政策的号召是远远不够的,身体力行更为重要。受既有能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影响,依循传统能源的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备受青睐,只有切实的行动,摒弃传统,适应新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能源发展方式转变。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能源结构变革的警钟。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应当汲取此次漏油事件的教训,积极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并在行动上切实解决能源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从源头上消除能源开发带来的负面危害,才能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11、北京缺水的出路

来源:北京科技报2010-06-29钱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7773250_1.shtml

  传统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不够了,就开地下水。北京就用了大量的地下水,那么地下水不够了又有什么办法?就远距离地去调水,我们搞了个南水北调工程。在南水北调工程议论的时候我是人民代表,我曾反对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因为那么远距离的调水,会花好多好多的钱,而且还会造成长江地区生态的变化。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已经基本结束,水都快要调过来了。但问题是调过来的水怎么用?南水北调调过来的水,成本至少是5元/m3。现在,水务局的领导就非常担心这个。给农民用,农民用不起;给居民用,居民有意见;给工业用,工业的成本要提高。所以,怎么用是很大的问题。

  当时我不主张南水北调,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就是节约用水;第二,就是要治理污水,把污水变成水源;第三,就是要开发非传统的水资源。所谓非传统水资源,就是雨水。

  另外,就是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污水经过处理以后是可以再利用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城市在利用污水再生以后的水。新加坡还为此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新水。所谓新水,就是污水处理厂处理干净的水。他们处理到可以饮用的水平。我一般不太赞成直接处理到饮用水的水平,因为用不着花那么多钱,我认为处理到灌溉农业、灌溉城市的草地水平就可以了。另外,海水淡化现在发展得也很快。原来成本太高,但现在的成本跟南水北调的成本接近,而且还有希望再降低。

  有一位气象学家告诉我,空中水也是非传统的水资源,如果有合适的气象条件,只要打一个化学弹上去,就可以下雨。所以,开发非传统的水资源非常重要。雨水我们要尽量地拦蓄起来,点滴的雨水其实是可以变成水资源的。比如,河北省农田旁边的雨水窖,有很多地方在房屋和居住区都收集雨水。在房屋的屋顶收集雨水来冲洗厕所,在居住区收集雨水,可供小区的绿化、清扫、洗车,也可作水塘的补充用水。

  北京有两个成功的例子,一个是居住区老城区,处理后的雨水被收集以后回灌地下;还有一个是新建成的小区灌溉绿地。现在测算下来,北京市每年雨水可以利用的潜力达到3亿立方米,虽然北京雨水不多,但是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且,城市废水再生处理也可以拿来利用,经过处理以后,既消除污染,又增加水源,一箭双雕。并且它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因为任何时候都有污水,所以是一个稳定的水资源。可以作为工业冷却水、农业灌溉水、城市绿化水,洗扫和景观用水等等。现在,新加坡把它作为饮用水,以色列城市废水的回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以色列的水资源,比北京还要少,但是它的农产品还可以出口,就是因为它水资源的利用非常合理。

  现在西方国家已经要向零排放进军,就是不排放污染物,这是很高的要求,我们目前还达不到。但我们要提高城市废水处理率和回用率,要尽快地着手进行面源污染源的治理防治。

12、林业局:种植桉树与西南干旱没有必然联系

来源:中国网2010年06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997786.html

  中国网6月28日讯 今天下午,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在会上指出,进一步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督促各地抢抓雨季、秋季造林,根据树种的特性组织全年造林。

  针对是否因桉树种植过多而导致干旱的问题,王祝雄介绍说,经专家广泛调研和科学分析认为,持续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是形成西南地区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是根本原因,种植桉树与此次西南干旱没有必然联系。降水少,是异常偏少,还不是一般的少。2009年9月-2010年3月西南干旱大部降水量普遍不足200毫米;气温异常偏高,去年9月份以来西南地区大部气候较常年同期偏高1-2度。干旱持续时间长。西南干旱地区普遍持续干旱半年以上,有的超过8、9个月的时间,这是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王祝雄介绍说,用科学家的话说“大气环流异常是西南特大干旱的深层原因”。西南旱区主要受干暖空气控制,影响该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什么呢?是印、缅上空低气压活动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再通俗一些说,就是暖湿气流到不了广西几个省的区域里面,是大气环流的问题。

  王祝雄解释说,桉树应该说就这个树种本身我觉得它没有害,而且有很多益处。桉树在我们国家引种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原产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我们国家引种面积不大。桉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生长快,能够迅速提供用材,同时能够提高生态效益。据有关专家的数据,巴西是世界上人工桉树长得最好的国家,一年能够生长每亩蓄积量达到7、8立方米,我们国家长得比较好的是在海南,示范林里面能每亩每年达到4立方米,那是相当高的。

  二是这个树轮伐期短,一般在5-7年,最短3-4年就可以用上了,解决目前用材的使用问题,而且材质比较好。这种树比较耐旱、耐瘠薄,生态效益明显,在绿化荒山方面往往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树种,在吸收温室气体、固碳、调节气候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据专家测定,桉树每公顷每年的固碳能够达到8吨以上,这个树种是比较好的。

  王祝雄举例说,我们国家桉树人工种植面积总量在260万公顷左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森林资源里面占多大的比重呢?据第七次全国森林清查的结果,我们国家人工林总面积是6200万公顷左右,桉树占全国人工林种植面积只有4.19%。桉树占我们全国森林总面积1.3%,而80%左右的桉树分布在我们国家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其他像云南、四川、重庆也有一部分的分布。一会儿请广西蒋总工程师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他那儿感触更深。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调查,也请专家诊断,我们在发生干旱严重的地区还不是桉树集中的地方,或者说种植桉树的比重是不大的。因此,科学家的结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改善局部的小气候。但是对于大区域或者全球尺度的气候,包括对降水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王祝雄表示,在西南干旱地区桉树种植面积不到整个地区森林的1%,如果说桉树影响干旱至少那不是事实,更准确地说这种认识至少不是科学的。桉树的水分利用率在相关树种的比较里面是最高的,但是耗水量不是最高的。比如据科学测定的数据,桉树耗水,每生产一公斤干物质,桉树耗水785升,松树耗水1538升,桉树单位收获量所消耗的水分只是松树的51%。说明了它的水分利用非常好。

  王祝雄强调说,另外,桉树的根系也不是很深,所以对地下水也不造成威胁,更不可能成为现在有的人说“抽水机”的概念。我曾经与林学、生态学的院士交流过,他们说任何一种植物,只要长在土地上的植物都需要吸收水分,同时也在空气当中蒸发水分,那要看这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不高,不存在哪一个植物就是“抽水机”,哪一种植物就是“生水机”。其实桉树这个树种跟其他的树种具有同等的生态作用,同样具有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的作用,而且刚才说了,跟松树的比较,水分利用率还要更好一些,所以我们要客观、公正、科学地来认识桉树。

蒋桂雄补充说,从我们地方的情况来看,确实干旱和种桉树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广西干旱地区桉树极少,种桉树的地方不干旱。百色、河池这两个市林地面积比较大,桉树面积不到3%。从我自己从事林业工作的体会来讲,桉树是个好树种,生态功能很强,经济功能也很强,在南方地区种植这个树种是解决我们国家木材安全也是维护这个地方生态安全的功臣性树种。广西的木材产量现在已经占全国七分之一,桉树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有的县在发展桉树速丰林以前,一个县的木材林产量不到5万立方米,现在发展以后,每年可以采到20万甚至30、40万立方米。如果没有桉树这个树种,我们国家的木材紧缺情况会更加剧,南方地区如果缺少桉树这个树种,生态状况、森林覆盖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呼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桉树这个树种。(唐佳蕾)

13、北京母亲河永定河断流30年将投170亿再造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2010年06月29日  本报记者周喜丰 龙涛 北京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9/021620566872.shtml

  今年,北京启动了一个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计划,试图让断流30余年的母亲河——永定河全线恢复水域生态。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170亿元,计划在2010年至2014年实施完成。永定河北京段长约170公里,平均摊下来,该计划平均每公里将耗资1亿元。

  永定河生态走廊将建6个湖泊,其间用溪流串联,自上而下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河流生态系统。为让水流循环,还将修建一个循环工程,每天把流下去的水调到上面再流下来,周而复始。

  “这也有些黑色幽默,规划中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永定河成为有水的河,这个有点让人哑然失笑。”2010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谈到北京生态新城规划时,这样说道。

  是的,连母亲河都没有水了,这对于北京是一个多么大的“黑色幽默”!

  今年,北京启动了一个庞大的计划,拿出170个亿来治理170公里长的永定河(北京段),为这条断流30余年的河流输血造景,意图将其建成一条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走廊”。工程的完成时间正好与“南水北调”全程通水的时间相吻合——2014年。

  事实上,170亿换不回一个自然奔腾的永定河。我们从源头向下,试图去探究这条河流的水是如何一点一点消失的,探究北京水源危机背后不可忽略的细节。

  官厅水库成风沙源

  人进水退

  永定河翻山越岭,经过百余公里的跋涉,出幽州峡谷,进入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三家店水库。这里也属于永定河进入北京的第一座城区——门头沟区。

  三家店水库水面并不宽阔,与其说是一座水库,还不如说更像是一个人工湖。往上,永定河两岸正在砌护坡,施工人员说将于8月15日完工。堤坝上将植树、植草皮,植树是为了防风沙,植草皮是为了美观。

  河道里杂草丛生,与人比高,这是荒芜了数十年的永定河河道,大河道里面还有一条小河道,为了留住永定河的水不渗入地下,小河道里铺着防渗布。在生态专家看来,这反而隔绝了对地下水的补充,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方式。

  往下,一道水闸横亘两端,永定河在这里戛然而止。永定河已断流30余年。因为断流,地图上蓝色河流标记对应的通常只是裸露的河滩和河道里的杂草、砂石。

  沿河堤路往南,从城市里流出来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永定河,一摊摊的黑水、被倾倒的生活垃圾,散发恶臭。

  在卢沟桥,“卢沟晓月”是人造的,河道里的水是引过来的,是静止的湖面。这似乎仅仅是为了再现这个曾经的“燕京八景”,留住历史,给游人一点视觉上的安慰。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明代诗人杨荣的这首诗描绘了当年“卢沟晓月”的美景。那时,卢沟桥是进出京师要津,桥下水流滚滚,桥上过客如织。今天,卢沟桥已不再通行机动车,过往的是大部分是游人。

  一路往下,从门头沟到大兴、房山、丰台、石景山五个区,永定河流过北京,流向渤海湾,却并无水流。事实上,已不能用“流”来阐释这条干涸了30年的河流,它对应的不再是水,而是沿河两岸、周边钢筋水泥的“丛林”。

  有城市的地方,反而没水了。这是一个隐喻。在北京水问题专家王建看来,这并不是偶然,“人进水退”在中国各地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王建曾经在2007年6月27日至7月中旬,从永定河的源头一直走到渤海湾。在王的记忆中,永定河源头,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新宜人,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源头往下,他看到的第一个村庄就出现了缺水的症状,因为煤窑的开掘,过去直接喝山泉的村民只好从山里用管子引水下来,“半天接不了半盆水,村民非常苦恼”。

  下距管涔山不过几十公里,以三口喷涌的泉眼而著称的宁武“三泉湾”,如今只剩下一眼还在涌水,水注直径也小了很多。作为永定河的源头,管涔山曾大面积砍伐森林、开荒种田,造成水土流失,上世纪90年代又大开煤窑,破坏了地下水系。当地为了增加感观,在三泉湾仅剩的一口泉眼架设铁管子加压,使它仍然喷出两米多高。

  从三泉湾往下,桑干河上游的恢河慢慢消失。再往下,水又慢慢露出来了,但一公里宽的河道里只有一条很窄的溪流。“桑干河,水还不够牛喝。”当地一个农民的话让王建至今记忆犹新。

  一路走过,沿途的诸多水库大多是干的,“但凡是大坝拦着的,下游好长一段一般都没有水”。河道里没水,生物就消失了,偶然能看见一只死去的乌龟,河边的胡杨林半死不活。官厅水库也没有多少水流入,在某些时候,它只能靠从山西的册田水库、友谊水库调水补充。

  人类活动对永定河的影响随处可见。永定河上游267座水库,水库之间不是系统关系,“我建一个水库,你建一个水库,大家都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浑然不知整个生态系统被改变了,把一条完整的、流动的、有生命的河流给碎尸万段,活的变成死的,流淌不息的永定河今天真的就‘永定’了”。

  从京城出发,上八达岭高速,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官厅水库大坝。它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官厅镇,因而得名。

  大坝将流入峡谷的河流拦腰截断,蓄成水库。上游,是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在怀来县朱官屯汇流后,始称永定河。

  北方的风是干冷的,暴风卷起沙尘暴,滚滚袭来,沙粒钻进嘴巴、眼睛、耳朵里,让人难以呼吸。这是在通往官厅水库的怀来县小南辛堡镇沿途的景象。

  水库沿岸有一片风力发电场,从水库北面吹来的狂风是发电风车强劲的动力,白色的风页在不停转动。漫天黄沙,像波浪般由北往南席卷而去。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大漠戈壁的景象,但不远处的山脉以外湛蓝的天空却又叫人眼底明亮。

  65岁的秦连才可谓“全副武装”,他穿着大衣,戴着帽子、手套,在风沙中放羊。这实在不是一个放羊的好地方,现今干涸的土地全被沙化,仅剩下只够羊群咀嚼几口的草根。

  秦连才回忆说,多年前这里曾是河滩,属于官厅水库的一部分,但现在水库水位下降,他便经常来此地放牧。脚踩在枯草地上,沙尘土漫舞,裹住了秦连才灰白色的鞋。他爬满干裂皱纹的脸,仿佛周围遍布黄沙的沟壑。

  因为水库的萎缩,岸边成了附近村民的玉米地。水库露出的大片沙滩,一些成了旅游度假的胜地,滑沙是这里一个主要的娱乐项目。风景不错,每到周末,便会有不少来自京城的游客,在这里野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度假、娱乐的另一面,是这里的生态已脆弱不堪。每年在春冬季袭击京城的沙尘暴,也有这里的一份子。

  在官厅水库,水位已远离官厅水库的闸门。根据官方资料,这座蓄水可达41.6亿立方米的大水库如今只有1.4亿立方米,每秒的出库流量不到一立方米。

  大坝以下,河流奔腾景象已消失了很多年,山谷里的永定河成了一条峡谷中的溪流。纵有落差,河水也失去了灵性,在缓缓流动。

  沿江的山路狭窄、险峻,人工开挖的山体隧道没有钢筋水泥,显得极其简陋,在里面行走,随时都要担心它是否会坍塌。两边的山上在植树造林,竖立的牌子上写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争议“高尔夫走廊”

  在北京大兴区六合庄村,用水泥筑就的堤岸才使人能分辨旁边的大片沙漠就是当年永定河的河道。河道里有挖沙后留下的大坑,它给北京的建筑提供了廉价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它也成了北京的风沙之源,对于年年被沙尘暴肆虐的首都,这是一个痛点。

  数公里宽的河道显得拥挤。因为固沙的需要,河道里种满了树,成了林场。有些树是新种的,植树时,为了防止浇灌的水过快渗入沙中,先要用塑料薄膜铺在沙面上。树林里预埋了白色的水管,浇树用的水只能从地下抽取,再通往各处浇灌。

  树林的另一边,被铁丝网隔离,大片起伏不平的河滩被绿色取代,很漂亮,喷水管向草皮里喷着水。这是一个高尔夫球场,与旁边沙地里的荒凉相比,又是另一个世界。记者横穿河道,到达房山区胡芦垡村,发现河道里有另一个高尔夫球场。

  200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中规定,从当年1月10日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但永定河干涸的河道内依旧在大兴土木,上千亩的高尔夫球场依次排列。相关报道称,已经有14个高尔夫球场的永定河沿岸,初步形成了“高尔夫走廊”。

  2006年11月,北京媒体曾曝光永定河里的高尔夫球场。“河道内严禁修建建筑和其他一切影响行洪的构筑物,特批的除外。”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当时回应称,当初审批的是建体育公园,并未提到高尔夫球场,目的是压沙绿化。

  另据相关负责人称,由于永定河河道内沙化问题严重,每逢大风永定河河道都会成为严重的扬沙源,受资金和人力所限,水务部门对永定河河道治理一直很头疼。现在在河道内修建高尔夫球场,也是水务部门在利用民间资金和力量联合治沙的一种尝试。

  对于永定河来说,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

  “有关部门巴不得有人过来建设球场帮助治理,因此也就不会收取很高的土地租赁费,而东部球场的土地租赁费要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这些高尔夫球场的营运者宣称,修建球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民间资金绿化扬沙问题严重的永定河河道,球场的工作人员还可参与到制止偷采河沙的行动中。

  在开发商看来,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方案。一方面,永定河由于多年干涸,两岸河滩荒芜、沙化,每年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治理,但修建高尔夫球场,有效地解决了绿化问题,还无需政府掏钱;另一方面,开发商只需要支付比其他地方少得多的土地租赁费,而且永定河还提供了建设高尔夫球场需要的大量沙子,大大地降低了球场建设成本。

  但这引发一些环保人士的担忧。高尔夫球场本来就是耗水大户,而且球场浇灌草皮所用水源全部从地下抽取,对于极度缺水和已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北京来说,将加剧水源短缺;另一方面,草皮需要杀虫,杀虫剂渗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污染,这将对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高尔夫球场里有多少地下抽水机,我们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村里只有一口井了。”六合庄村一名村民抱怨说,因为地下水位下降,以前家用的压水机现在根本压不出水来。

  人造永定河

  河床被分割,留给人们的疑问是城市里的永定河还会不会流水?这是一个充满忧伤的诘问。

  今年,北京启动了一个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计划,试图让永定河全线恢复水域生态。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170亿元,计划在2010年至2014年实施完成。

  这是一个昂贵的恢复生态计划,也是一个庞大的人造永定河计划。

  在《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中,到2014年,永定河将被建成一条长170公里、面积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新增水面1000公顷,绿化面积9000公顷,彻底消除扬沙扬尘,每年回补地下水1亿立方米。永定河北京段长约170公里,平均摊下来,该计划平均每公里将耗资1亿元。

  如何将一条干涸的河流重新“装上水”,并形成生态景观?3月,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在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表示,永定河生态走廊将建6个湖泊,其间用溪流串联,自上而下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河流生态系统。为让水流循环,还将修建一个循环工程,每天把流下去的水调到上面再流下来,周而复始。

  水从哪里来?程静表示,维持永定河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城市段,大概需要1.3亿立方米,大部分将利用再生水,同时还将建设雨洪利用工程,让雨水留在河道。

  治理被冠以“生态”两字,不过,水是再生水,湖是人造湖,湖中的湿地是人造湿地,两岸的草皮也是人工种植。

  “天然河流的最大的特点是其弯曲性,水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在这种千变万化中产生多样性。人类的活动已经把这种自然美改变了,实际上是一种损失。”王建说,城市的建设已改变了水循环,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性,破坏之后还想回到原来那样,就不可能了。

  事实上,永定河已不算是河了。即便有水,也不再是一条全线自然流动的河流。

永定河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14、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原因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6月29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629/n273161696.shtml

  原因1:人口迅猛增加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 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提高了?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现在达到65亿。??

  中国1790年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 1970年8亿人口, 2000年就超过13亿人口了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大跃进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 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 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原因2: 生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

  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 过度开发(含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如砍伐或猎取)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

  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原因3: 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 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的污染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原因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

  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仅是进入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食物网中的一些天敌或者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这样,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于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

15、军令状下企业为何违法排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6-29左崇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7772646_1.shtml

  据报载,河北省沧州市及所属吴桥县早在2007年底就被列为节能减排“双三十”重点市、县,并签下军令状:3年期间高标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否则(市、区)长自动引咎辞职,国有企业负责人就地免职,民营企业停产整顿。“双三十”工程开展了两年,军令状立下了两年,但是曾被媒体多次曝光的沧州市吴桥县铁城纸业集团宏光纸业有限公司仍然在违法排污。

  当地政府立下了治污军令状,依然有企业在违法排污,这背后的问题和文章,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宏光造纸厂的污染状况,想必当地政府早就心知肚明,按说早就应该及时治理。是什么原因使这家企业仍然我行我素,长期违法排污?窃以为,宏光造纸厂之所以敢于长期违法排污,在于地方政府有种种“顾虑”。污染大户往往是当地利税大户,甚至可能是地方经济支柱。为了经济发展,为了自己的政绩好看,一些地方领导官员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充当起保护伞为其撑腰。正因为当地政府对污染企业的一味袒护和包容,才导致这些企业不怕查,查不怕。

  不仅仅是在沧州,我国许多地方之所以环境污染严重,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在招商引资时不加区别,造成“招商引污”;一些企业只顾赚钱,漠视生态环境保护;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事实,使一些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意进行污染治理等。

  事实证明,片面强调GDP增长,只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增长,留下的却是长久的危害和隐患。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在青山绿水和黑色GDP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一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事实再次警示我们: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实行最严格的“一票否决”,让生态环境指标在干部的升迁任免中具有权威发言权。对于那些制造生态灾难的人,要让他们不但得不到好处,而且要严肃追究责任,让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16、灾后问责是灾后重建必要内容

来源:新京报 2010-06-29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6/29/content_119242.htm?div=-1

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消息称,中国南方强降雨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从28日开始,福建、广东等许多地区将陆续走出雨天,迎来阳光。国家防总会商已将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Ⅳ级。目前,这一轮洪水正在逐渐退去,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问责机制,接下来灾后重建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现今,决口已堵上,危险正在解除,而洪灾暴露出的问题开始“水落石出”。

此次的洪灾,尤其是抚河唱凯堤的决口,暴露出在河流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中国对河流进行分级管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而中小河流则由地方政府负责。经历1998年的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目前大江大河防洪级别已基本达标———此次出问题的,恰恰就是地方政府负责的中小河流。

有些地方政府抱怨说缺钱,其实这大多是借口。如今舆论普遍在质疑,既然缺钱,为什么能花钱建城市滨水景观工程?只是,既有的政绩考核机制,使官员更愿意将资金投到那些在其任期内能立竿见影见政绩的项目上。很多官员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任期内不会发洪水,所以防洪工程常会成为他们最不愿意投资的项目。

另外,防洪与救灾体制上的脱节也应反思。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以地方为主,需要地方政府出钱,可一旦发生大的洪灾,那么,中央就会出手救灾,而且救灾主要以中央资金为主,灾难会吸引很大一笔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一有大灾中央就伸援手”如果不和“一出大灾就要问责”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可能会变相鼓励地方政府荒废水利。对很多官员来说,出问题了中央会伸援手,坏事反而会变成好事,灾害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大笔的救灾资金。

问题正出在这里,中央把治理中小河流的责任交给了地方政府———这种责任的分配并没有错,中央不可能治理每一条河流,地方是中小河流更合适的管理者。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应该通过制度完善,以使地方政府成为中小河流负责任的“守夜人”。

这需要一方面监督地方加大对中小河流的投入,将防洪纳入政绩考核;另一方面对洪灾中的人为因素要进行调查与问责。在此之外,更应该加强日常的防洪监督机制的建设。因此,地方民众的监督作用或应考虑进一步加强。民众无疑是对地方事务最好的评判者,对于中小河流的日常防洪事务出现的问题,他们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媒体既有的报道表明,无论是唱凯堤的决口,还是马龙县城的被淹,在天灾的背后可能有着一定的“人为”因素。所以,此次洪灾过后,相关部门应立刻启动调查问责机制,对决堤和水淹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不能让渎职者在天灾的掩护下蒙混过关。

我们希望,灾后重建不仅仅是救助受灾民众,在各级救灾资金的支持下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的另一层奥义就是,检视洪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为国家层面的防洪机制带来制度性的改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灾后问责实质上也是灾后重建的必要内容,而且,也是完善防洪体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这轮洪水正在退去,而今年的汛期还远没有结束。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洪灾调查与问责机制。我们期待,这些问责能够令那些没有遭受洪水却又心存侥幸的地方官员就此“觉醒”,并行动起来防患于未然。

17、污染企业成“典型”的黑色幽默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10-06-29

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0/06/29/010833978.shtml

  贵州省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195名工人被确诊为矽肺病,创下了企业一次性检出矽肺病人数全省之最,这家企业还是当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在这起重大事故中,至今还无有关部门或者负责人被追究的消息,而类似恒盛公司这样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当地还有多家。(6月28日本报14版)

  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为何出现如此重大的职业危害事故?当地政府、安监等部门为何容忍这样的企业“带病”运行十年之久?这是公众亟待获悉的答案。污染企业成“好典型”,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让人担忧的是,类似恒盛公司这样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黔东南州还有多家。如果任由这种黑色幽默上演,195名工人患矽肺病便会不了了之。

  尽管督查组、调查组进驻公司,但责任追究至今遥遥无期。此时此刻,高污染企业还成了“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岂不荒谬吗?某些企业深受地方保护,为获得经济快速增长,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不惜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盲目追求高效,不仅污染了资源,破坏了环境,还使得不少工人陷入矽肺病的窘境。这种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终极目标甩在一边,把群众健康置于脑后的做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悖的。

  污染企业成“好典型”之所以能成为黑色幽默,依我看,恐怕源自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当地领导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问责显得如此的疲软。某些领导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不放,不顾当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以及发展规划和人文关怀,以至于在环境保护上“雷声大、雨点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如此为污染企业大开绿灯,不惜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污染企业成“好典型”自不待言。

其实,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高污染企业成“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这种黑色幽默是权力滥用的一出戏罢了,相信唱不了多久。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健康为代价的企业,是不会走远的,迟早被民意所绊倒。相信有了媒体的介入、问责的跟进以及民意的回击,污染企业成“好典型”的黑色幽默,离画上句号为时不远矣。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