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7
六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南方暴雨特别关注:
1、中国青年报: 南方再遭暴雨袭击 3日内42人遇难36人失踪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1887643.html#
在墨西哥感受江河连续报道之八:
2、在墨西哥感受江河之八――与海狮亲密接触
环境资讯:
3、法制晚报: 超九成公众 受过环境污染侵害
http://news.163.com/10/0615/15/697SI8A000014AED.html
4、中国经济网: 外来生物肆虐环境损失过千亿 各地打响保卫战
http://green.sohu.com/20100617/n272854072.shtml
5、新京报: 环保部:大亚湾放射性物质未进入环境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17/025420487077.shtml
6、科技日报: 清华大学成立“绿色跨越研究中心”
http://www.dalian-info.com/news/2010/06-17/1001227256.html
地方信息:
7、春城晚报: 云南:晋宁昆阳污水不再排入滇池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6/t20100617_318899.html
8、辽宁日报: 谁污染谁补偿 沈阳将修订水污染防治条例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6737101_1.shtml
重大水事:
9、新京报: 三峡库区将大范围排查 两年132起地质灾害
http://green.sohu.com/20100617/n272856131.shtml
低碳减排小妙招:
10、低碳减排小妙招之家居家篇――如何巧用电脑
环保观点:
11、腾讯公益: 王建:城市无限膨胀 北京水环境不可承受之重
http://news.qq.com/a/20100617/000897.htm
气候变化:
12、南方周末: 直击波恩气候谈判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390
13、西宁晚报: 今年以来气候变化异常 格尔木地区生态环境受影响
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6/17/content_20082930.htm
环保漫笔:
14、人民网: 让地球真正回归“绿色”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1888553.html
环保法规:
15、中国经济周刊: 环境保护法20年未修改遭架空 学界争议废止升格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05751
深度报道:
16、人民网: 北京:垃圾减量难在哪儿
http://rexian.people.com.cn/GB/11891819.html
环境时评:
17、北京日报: 环境违法岂能一罚了之
http://news.163.com/10/0617/04/69BRIA3U00014AED.html
18、新京报: 以开门立法化解《环保法》的尴尬
http://env.people.com.cn/GB/11888325.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南方再遭暴雨袭击 3日内42人遇难36人失踪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6月17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1887643.html#
6月13日以来,我国华南、江南南部再次出现强降水过程,造成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强降雨造成福建、广西、四川、广东、江西5省区143.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2人,失踪36人,倒塌房屋600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0.4亿元。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南方汛情灾情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降雨强度大,福建中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东北部和东部沿海等地累计降雨80至150毫米;二是降雨过程历时长,华南地区连续出现了14次强降雨过程;三是中小河流洪水量级大、水位高,福建闽江干支流、晋江、九龙江、汀江,广西西江支流桂江、蒙江、贺江,江西赣江上游,湖南湘江上游等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其中福建九龙江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闽江支流岭尾溪及九龙江支流新桥河发生超过历史纪录的大洪水;四是山洪灾害频发多发,人员伤亡主要因山洪、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所致。
陈雷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要求对暴雨防范工作作出再安排、再部署,全力做好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各项工作。6月10日以来,国家防总先后5次发出通知,6月6日和13日两次启动国家防总Ⅳ级应急响应,6月14日将响应级别提升至Ⅲ级。近日先后派出6个工作组赴福建、广西、广东、湖南、新疆等地,协助地方做好当前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
据气象预测,近日江南、华南和西南等地区仍有较强降雨过程,同时雨区可能北抬至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等地区,上述地区可能出现强降雨。
国家防总要求,各地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强化预测预报预警,加密会商,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要强化水库、水电站防汛保安工作,特别要加强病险和在建水库、水电站的度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要强化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御工作,落实预案、预警和群众避险防范措施;要强化江河堤防安全度汛工作,在做好大江大河防汛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要强化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根据预报适时拦蓄、调控洪水,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记者姚润丰)
2、在墨西哥感受江河之八――与海狮亲密接触
文图 汪永晨
2010的6月13日开完护河者会,我们趁等航班的时间去了一趟拉帕斯的劳斯特洛斯小岛,那里也被人们称为海狮乐园。
这趟旅行我们的期待是和海狮共舞。前两天去过的人说,在那里游泳,海狮就在你的身边游来游去,时不时还会“抚摸”一下你的身体。这两张照片是我去前在网上下载的。
和海狮共舞后,我们还要去寻找鲸鱼。墨西哥政府最近将该国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及加勒比海的所有专属经济区海域划为鲸鱼保护区,总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墨西哥也由此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鲸鱼保护区的国家。
墨西哥总统办公室宣布,墨西哥不久前在日本马关举行的国际捕鲸委员会年会上签署了有关建立鲸鱼保护区的协议。日前墨当局已颁布了配套法案,从而使39种在墨西哥海域繁衍生息的鲸鱼受到法律保护。
墨西哥政府还制定了对在该国海域进行捕鲸活动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墨西哥总统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声明指出,禁止在墨西哥海域对任何海洋哺乳动物进行商业性捕捞;同时,任何研究机构如需捕捞鲸鱼作研究之用,事先要得到政府的许可。
近年来,墨西哥国内保护海洋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民间组织和个人通过写信、传真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总统呼吁,在墨西哥海域建立鲸鱼保护区。2000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84%的居民赞成建立鲸鱼保护区。
带着这些期待,我们花十美元租了潜水服。其实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潜水,只是在这里下海,人们都要穿上这种衣服,不知是为了保暖,还有浮力。
离开港口
山与海的交界
海边的礁石
我们的导游卡洛斯告诉我们,当地从3月到11月是旅游季节。这个季节来拉帕斯,海狮是一定能看到的。他和他的日本太太两人在一个旅游公司工作。他是墨西哥城的人,却因为酷爱大自然所以选择了在拉帕斯过海岛游的生活。他和太太结婚时,他问太太,你会让我和你去日本生活吗?太太说,不会。我喜欢拉帕斯。现在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了,每人每月有1000美金工资,在拉帕斯属于中等收入。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目前生活给他带来的快乐。
披着长发的姑娘
披着长发的男人
海上“长城”
海上“帽子”
万“箭”待发
去海狮乐园的路上
海的雕塑
我们的船经过一座座造型奇特的小岛。美洲特有的那种红褐色岩石被鸟粪染成了白色,几株孤零零的仙人掌衬托着成群的海鸟在天空飞翔,在湛蓝色海水的包围下,小岛让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耳边已经传来阵阵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嘶吼声。船上的人叫开了;海狮!是海狮!岸边岩石上聚集着无数头海狮。或大或小,或躺或坐。有的酣然沉睡,有的引吭高歌。这种画面我在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也见过,可那四周都是游船和游人。而这里却是真正的大自然……
生活在一起的海鸥、海雕和海狮
共同呼唤
对唱
陶醉
海狮的亲热
一下看到这么多海狮,我们都不知是下水游泳还是在船上看,在船上拍。导游告诉我们,那些小海狮都是才生下几天的。海狮就是每年的6月份生孩子,我们运气不错。看着海狮子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们还是有些害怕。导游说,不用怕,如果海狮向你游过来,不要直视它就没事。海狮和人这样友好,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去年在罗马开国际记者年会时,一位哥伦比亚的记者告诉我,亚马逊豚喜欢人,你游泳时,它会跟着你游。这次,我们要亲自感受海狮跟着我们游了。
刚出生的小海狮和妈妈在一起
学走路
海狮的家
我们的船停在了这里
我们下水了,水很急。我很想游到那个洞里去,可总是被水冲到相反的方向。试了几次也没有游过去。带着潜水镜往海里看,这里的海底没有珊瑚,是礁石。一条一条的大鱼,在我们身下来来回回地游着。有黑色的,黄色和蓝色的。水下的颜色虽然没有今年三月我们在埃及红海看到的那么丰富,但色彩还是多样的,可惜我们没有水下照相机。海狮没有“摸”到我。同去的一个胖胖的姑娘说,海狮“摸”了她的脚。滑滑的,软软的。
这里海水的颜色是绿的
录海狮的叫声
潜水人坐的船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拉帕斯潜水了四十分钟的游人写的他在水下的经历。读起来真是好玩。
他说:“我学着它的姿势头朝下悬停在水面下。没想到这招真管用,一下子吸引了它的注意,扭动着身躯朝我游了过来。这只海狮先是围着我游了一圈,随即翻了个跟头。我也学它翻了个跟头。它的身躯水平旋转我也跟着旋转,几个回合下来逗得这只海狮玩性大发离我越来越近,有几次它那耸着胡须的小脸几乎贴到了我的面镜上。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只见它停止了翻滚,头朝向我吐出了一块小石子,好像在向我炫耀似地一下下地用嘴把它抛出来再接回去,就像我以前在水下洞窟中看到的那个叼着贝壳的小海狮。眼前的情形使我一下回想起我和迈克(我曾经的爱犬)玩耍的景象,我决定要试试。于是,我慢慢地靠近,在它又一次吐出石子的时候一把把石子抢了过来。没想到的是,海狮毫不惊慌只是停在那里用两只圆圆的大眼睛注视着我,我也学着它的样子用手把石子抛起来又接住。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好玩了,我转了个身把石子抛向它,而它毫不犹豫的用嘴接住,也转了个身又把石子扔回给我。太神奇了!要知道这可是野生的海狮啊,而这不是在海洋馆,我们是在一望无际的深海!我绝对没想到海狮有着这样高的智慧,而它对人类又是这样友善。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赶紧打开摄像机把镜头对准这只可爱的海狮。我没有用摄影灯,怕强烈的灯光吓到它。海狮还在继续和我玩耍,我一边模仿着它的动作一边尽量使摄像机画面保持稳定。就这样,我们俩翻滚着,旋转着....。此时此刻我觉得海底世界太神奇了!大海给了我太多惊喜,不断的向我展示它的神秘莫测。大概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离家万里的太平洋深处它给了我一次梦幻般的神奇经历----与海狮共舞!”
作为广播记者,走到哪儿,就录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一直是我的习惯。2010年6月13日我很过瘾地录了海狮的各种叫声。温柔的,生气的,吼叫的。我采访过 《鲸鱼的歌剧》一书的作者,我也有一盘美国朋友送我的鲸鱼“歌剧”的录音带。现在听听海狮的歌声,我想并不比鲸鱼差呀。有一天,我要是真的能办起声音博物馆,喜欢大自然,喜欢动物的朋友坐在里面听这海狮唱的歌,再配上我在这里拍的照片,那又是一种什么享受呀。当然,这一定需要我们人类能留住这些大自然,留住我们大自然中的朋友。
海中的岛上
岛上的仙人掌
张嘴的“石鱼”
壁画
海上“会议”
离开海狮住的小岛,我们的船在这样的礁石中航行。我们到另一个小岛上午餐。岛上的女主人曾在英国求学十年,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过上了这种小岛生活。她的解释和我们的导游一样,喜欢。
离开小岛我们开始更大的期盼,找鲸鱼。
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地区东邻太平洋,那里是鲸鱼繁衍的优良场所。每年成批的鲸鱼从北极出发,沿美洲海域南下到这里传宗接代。这里的鲸鱼是指北冰洋中的灰鲸,每年年末或第二年年初,他们都会穿过白令海峡,游到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四周的暖和海疆过冬,并在这里产仔,Guerrero Negro附近的埃尔比斯卡伊诺鲸自然保护区就是最佳地点之一。
展翅的海雕
空中的海雕
我们的船在大海中找着鲸鱼。天空中和海里的鸟却比鲸鱼更容易看到。白头海雕分布于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国本土和北墨西哥。它是北美洲唯一的海鹰。白头海雕居住在北美洲的栖息所变化从多沼泽的支流、路易斯安那、Sonoran沙漠以及东部落叶林、魁北克和新英格兰。北部的白头海雕属候鸟,而南部的白头海雕为留鸟。 白头海雕早先养殖在北美洲中部,但在它的最低数量主要限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北部和东加拿大和佛罗里达。
站在岩石上的鹈鹕
起飞鹈鹕
滑翔
鹈鹕属于鹈鹕属的大型全蹼足的鸟。体长约二米,羽多白色,翼大,嘴长,嘴下有一个皮质的囊,可用以兜食鱼类。性喜群居,栖息在沿海湖沼河川地带。在我们中国的史书中就多有记载:《庄子•外物》:“鱼不畏网,而畏鹈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夏五月,有鹈鹕鸟集 灵芝池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鹈鹕》:“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馀,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羣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
鹈鹕,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的是嘴下面的那个大皮囊。鹈鹕的嘴长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是它们存储食物的地方。鹈鹕和鸬鹚一样也是也是捕鱼能手。它的身长150厘米左右,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桃红色或浅灰褐色。在它那短小的尾羽跟部有个黄色的油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闲暇时它们经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涂抹这种特殊的“化妆品”,使羽毛变得光滑柔软,游泳时滴水不沾。
鹈鹕用像小捞网似的大喉囊捕鱼而食。但它不是用喉囊储存鱼,而是立即把鱼吞下。每窝通常产1∼4枚卵,卵呈蓝白色,产在由树枝构成的巢中,孵化期约1个月。幼雏将嘴伸进亲鸟的食道取食亲鸟回吐的食物,3∼4岁成熟。鹈鹕在陆上动作很笨拙,但飞翔姿势优美。通常成小群飞行,在高空翱翔并经常一齐拍动翅膀。两性外形相似,但雄鸟稍大。
鹈鹕通常成群繁殖于岛屿,在一个岛上可能有许多小群鹈鹕。结群的北美白鹈鹕繁殖於北美中北部和西部湖泊中的岛上。任何时期任何种群中的成对鹈鹕都处於繁殖周期的同一阶段。就如某些其他种一样,北美的鹈鹕有迁徙习性。
鹈鹕是一种大型的游禽,属鹈形目鹈鹕科,又叫塘鹅。在世界上共有8种,大多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我国的鹈鹕共有2种,分别为:斑嘴鹈鹕和白鹈鹕。鹈鹕,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时问都是在岸上晒晒太阳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鹈鹕的目光锐利,善于游水和飞翔。即使在高空飞翔时,漫游在水中的鱼儿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鹈鹕发现鱼群,它们便会排成直线或半圆形进行包抄,把鱼群赶向河岸水浅的地方,这时张开大嘴,凫水前进,连鱼带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闭上嘴巴,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鲜美的鱼儿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顿。
鹈鹕的求爱和育雏方式特别有趣。鹈鹕常集大群繁殖。雄鹈鹕向雌鹈鹕求爱时,时而在空中跳着“8”字舞,时而蹲伏在占有的领地上,嘴巴上下相互撞击,发出急促的响声,脑袋以奇特的方式不停地摇晃,希望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得到雌性对自己的垂青。
每到了繁殖季节,鹈鹕便选择人迹罕至的树林,在一棵高大的树木下用树枝和杂草在上面筑成巢穴。鹈鹕通常每窝产3枚卵,卵为白色,大小如同鹅蛋。小鹈鹕的
鹈鹕
孵化和育雏任务,由父母共同承。当小鹈鹕孵化出来后,鹈鹕父母将自己半消化的食物吐在巢穴里,供小鹈鹕食用。小鹈鹕再长大一点时,父母就将自己的大嘴张开,让小鹈鹕将脑袋伸它们的入喉囊中,取食食物。有时小鹈鹕就站在父母的大嘴里吃食。
鹈鹕结队地活动。每当鹈鹕集体捕鱼的时候,在海面上人们可以看到鹈鹕此起彼伏的从空中跳水的壮观场面。当鹈鹕在地上走路的时候总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这是因为鹈鹕的大嘴很碍事。尤其是当它捕到猎物的时候,大嘴和喉囊里装满了海水,使它浮出水面的时候很困难。人们见到鹈鹕浮出水面的时候,总是尾巴先露出水面,然后才是身子和大嘴。而且,鹈鹕一定要把嘴中的海水吐出来,才能从水面起飞。
鹈鹕从水面起飞的时候,它先在水面快速的扇动翅膀,双脚在水中不断划水。在巨大的推力作用下,鹈鹕逐渐加速,然后,慢慢达到起飞的速度,脱离水面缓缓地飞上天空。有的时候,吃得太多,显得非常笨重,就不能顺利的起飞,只能浮在海面了。
我们看到了海狮及它们的家,我们也看到海雕和鹈鹕,看到了大海中那些造型各异的山石礁,就是没有找到鲸鱼。
下船的时候我问导游卡洛斯,这种小岛旅游能看到鲸鱼的可能性有百分之多少。他说,三至五月是百分之百。六月鲸鱼要到更深的大海里去了,看到的可能性就小了。
也许这也是旅游的特色之一,只告诉你能去找,而不告诉你找到的可能性有多大。当然,要是知道看不到,去的人就要问问自己去还是不去了。
不过,今天我们的收获还是不小的。在南美洲的大海里畅游,观看海狮起舞,录到它们的歌声,还有海雕,还有鹈鹕及这些野生动物的家那一座座山的雕塑,海的依靠。这已经让我的照相机里装得满满的了。
傍晚时分,在拉帕斯海边看日落时我在想,离中国这么远的地方,我还会建议朋友们来吗?我可能会说,远是远了点,不过在这里看到的,在别的地方不一定能看到呢!
拉帕斯落日
傍晚的鹈鹕
明天是我们在墨西哥的最后一站,那里叫蒂华纳。如果到美国圣地亚哥旅游,有到蒂华纳一条街的项目。不过这里的护河者告诉我们:我会带你们去看看我们那里的大海。
这个网站中的两个视频 “与海狮共舞”,“海狮乐园”有摄影师拍到的我们在水下看到的情景。
3、超九成公众 受过环境污染侵害
来源: 法制晚报2010-06-15
http://news.163.com/10/0615/15/697SI8A000014AED.html
本报讯(记者王永生)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污染侵害现状不容乐观,高达93.84%的公众表示受到过环境污染侵害。
今天上午,记者从中华环保联合会获悉,中华环保联合会最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维护环境权益”公众意见的调查,该调查采用了问卷和网络两种方式,并得出上述结论。
调查同时显示,部分公众即使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仍然不会积极主动维权。
4因素阻碍污染维权
害怕打击报复13.41%
消极
观望
9.43%
对维权结果不抱乐观态度48.81%
时间、精力、财力有限28.35%
4、外来生物肆虐环境损失过千亿 各地打响保卫战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6月1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617/n272854072.shtml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4分报道,眼下正是农忙季节,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后,人们正在忙于恢复农业生产。然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干旱带来的损失,一种叫紫茎泽兰的外来植物疯狂生长,正在逐渐侵占良田,成为横亘在农民面前更大的挑战。
而在南方的13个省200多个县,另一种叫福寿螺的外来动物迅猛繁殖,把水稻的秧苗吃得一干二净。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一种当地人称为“飞机草”的植物随处可见,它的茎呈暗紫褐色,排成伞状,成片的占据整个山头。在这一片宁静茂密的绿色背后,却暗藏着危机。几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村民一:繁殖力很强,现在这边特别多,这片山头只是冰山一角。
村民二:还有毒。
“飞机草”学名紫茎泽兰,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生物,它生命力极强,侵占农田、林地,与农作物和林木争夺水、肥、阳光和空间,导致其他植物死亡。由于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很多植物和农作物死亡,使紫茎泽兰有了更多疯狂滋长的空间。据介绍,在一些危害严重的区域,目前已经丧失农牧业生产功能。
村民:哪怕是这么20厘米一小段,扔在草丛里面,明天就发成一片。开花后,风吹到哪个地方就开始繁殖。今年干旱这么厉害还是没有干死。我现在接近六十岁了,据我所知已经三十年了。
1935 年我国在云南南部首次发现紫茎泽兰,随后传入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据统计,到2005年贵州省紫茎泽兰面积已达687万公顷。近年来,农业部组织专家对紫茎泽兰的科学灭除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曹坳程教授表示:
曹坳程:控制方法有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成本是很高的,费用也很高,还有发泄防治,我们散发了很多发泄药剂,这种方法就是将紫兰石英,紫兰石英是个虫子,吃它,它减少它的产生种子的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采用替代控制,想办法用其他的植物补充进来。但是在紫茎泽兰呈蔓延之势的贵州等地,已有的灭除方法遭遇自然条件、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
曹坳程:有一些经费的情况下,我们拨的时候还是很高的,我们先以一些发泄药剂涂抹在顶端上,这边情况非常特殊,贵州没有作为特别重点地区来做,当然经费有限,第二个我还有个问题,因为它这都是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地区有个担心,当时担心拨了以后有水土流失的问题,非常矛盾,应该是替代控制,做掉一块种一些替代植物巩固一块。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湖南浏阳,中国农科院专家张国良博士告诉记者,外来生物福寿螺的迅猛繁殖已经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
张国良:我现在看危害还挺重的,刚插秧,福寿螺就把嫩的秧苗吃掉了。湖南省最近两年危害比较重,发生面积两百七十多万亩。
目前福寿螺已经侵入到我国13个省(市)246个县(市),发生危害面积640多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陆外来入侵物种多达280余种,北京还出现过开着飞机杀虫子的案例。北京除严密监测外,还筹集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防控,出动飞机450架次来灭杀美国白蛾,这些都是外来生物入侵惹的祸。调查发现,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大约1200亿元。生物入侵不仅能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亡,还会瓦解生态系统功能。美国目前每年要为生物入侵付出1370亿美元。
专家呼吁,抵御外来生物入侵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因此需要从法律法规、机构体制、费用投入、科技支撑和公众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布局和加强监管。在贵州,一位深受紫茎泽兰侵扰的村民对记者说:希望国家拿出一个政策,大力的把它根除掉,这样对于我们农民都有好处。
5、环保部:大亚湾放射性物质未进入环境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6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17/025420487077.shtml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环保部昨日通报,大亚湾核电站燃料棒出现裂纹,放射性物质未进入环境。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号机组反应堆中的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放射性物质未进入到环境,未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
通报称,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一回路放射性水平例行监测发现,核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碘核素及放射性气体活度异常上升,经研究判断为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核反应堆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完整性良好,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进入到环境。核电站设置的监测仪器显示,厂房内和厂房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水平无异常变化。环境保护部在大亚湾核电站周围设置的放射性监测点的独立监测,也未发现异常变化。
通报指出,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反应堆中有四万多根燃料棒,个别燃料棒出现破损,属于正常运行工况。
通报称,中国核电站燃料棒的可靠性与国际水平相当,在核电站的设计中考虑了正常运行时允许有一定的燃料棒破损率,世界上和中国核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也出现过极少量燃料棒的破损,只要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水平控制在规定限值内,核电站仍允许运行。目前该机组仍然在正常运行中。
6、清华大学成立“绿色跨越研究中心”
来源:科技日报 2010年06月17日
http://www.dalian-info.com/news/2010/06-17/1001227256.html
科技日报讯(记者 赵凤华)清华大学绿色跨越研究中心近日正式成立。“绿色”是指可持续的清洁技术,“跨越”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清洁技术及相关的绿色技术来发展经济,同时保护环境,不需要再为经济发展支付牺牲环境的昂贵代价,从而“跨越”发达国家之前走的牺牲环境而发展经济的老路,既实现经济腾飞,又保护了环境,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绿色跨越研究中心旨在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核能与清洁技术研究、环境科学及其他学科的综合优势,更好地开展“绿色跨越”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促进清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该中心将在科技部等政府有关部门及清华大学的支持下,与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国内外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清华大学在绿色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扩大清华大学在绿色管理领域的国际影响。
7、云南:晋宁昆阳污水不再排入滇池
来源:春城晚报2010-06-17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6/t20100617_318899.html
6月16日,由中国四冶施工的环湖截污南岸昆阳段1292米长的干渠传来捷报,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激动地正式向外宣布:该段主体工程正式完工,这意味着环湖截污的南岸、东岸工程在本月底能顺利完成,这样一来,围绕着滇池的东方和南方,将不会再有污水排进滇池内。
据环湖截污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构建干渠(管)96公里,新建污(雨)水处理厂8座(处理规模污水17.25万立方米/日、雨水27.75万立方米/日),估算总投资约55亿元。其中环湖东岸干渠截污工程干渠17.1公里,配套雨水处理站2座(处理规模各5万立方米/日),概算总投资21亿元;环湖南岸干渠截污工程干渠(管)39.3公里,配套污(雨)水处理厂5座(处理规模污水17万立方米/日、雨水17.5万立方米/日),概算总投资31.5亿元;环湖西岸截污完善工程截污干管19公里(含高海公路沿线截污已建干管7公里),配套污(雨)水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污水2500立方米/日、雨水2500立方米/日),估算总投资2.5亿元;环湖北岸截污完善工程依托。
8、谁污染谁补偿 沈阳将修订水污染防治条例
来源:辽宁日报2010-06-1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6737101_1.shtml
沈阳市将建立上下游区县补偿机制,即区、县政府未完成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中跨界断面水质指标的,责任地区政府应当交纳生态补偿金。这是记者6月16日从沈阳市了解到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99年颁布实施的《沈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有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实际需求。为此,今年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将修订《沈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新《条例》将首次对饮用水水源保护、中水回用提出具体规定,并要求各级政府制定鼓励使用再生水的政策,采取措施,发展工业再生水用户,扩大农业再生水灌溉范围;市政府将对区、县(市)政府及其负责人完成污染物减排和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的情况予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公示;建立上下游区县补偿机制,明确区、县政府未完成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中跨界断面水质指标的,责任地区政府应当交纳生态补偿金。
新《条例》还提出,沈阳市将建立区域和流域限批制度,明确区、县(市)超过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的,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同时,政府将作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强农村和农业水污染防治;倾倒、堆放、直接填埋等污泥处置方式,也将被彻底禁止。
9、三峡库区将大范围排查 两年132起地质灾害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6月1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617/n272856131.shtml
近两年三峡库区发生地灾132起,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
本报讯面对连日降雨和三峡库区预计完成175米蓄水的压力,三峡库区将进行一次大范围地灾排查工作。近日,在“三峡库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三峡地防办主任柳源透露上述消息。
三峡库区岸长约5300公里,原计划于2008年底蓄至175米最终水位,但最终蓄水至172.5米后停止,数据显示,这一阶段,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情132起。崩滑体总体积约2亿立方米,塌岸97段长约3.3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地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他表示,目前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期间,对城镇和居民集中区的887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工程治理,对出现地质灾害灾(险)情的480处隐患点近4.6万人实施了搬迁避让,对3141处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
柳源说,三峡库区已经形成了汛期前排查、汛期中巡查和汛期后复查的地灾防治检查制度。此次即将开始的地灾排查工作,将对库区做一次全面调查,“哪些点原来看着很明显,但是现在稳定了,哪些看着不是很急,但是几场雨下来,又滑坡了”。
据了解,自2003年汛后至去年底,三峡库区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治灾难题
地灾搬迁存补偿难题
滑坡体上的55名村民,已全部搬迁。三峡大坝建设之初,凉水井所在的水让村,有1100人移民,超过一半。
涉及搬迁补偿的问题,有些地灾隐患点上的村民并不愿意搬走,觉得没有移民待遇好。杨建安记得,当时政府来了十多个人做工作。
因灾补偿与移民补偿不同。移民补偿不仅有补助金,还有养老保险等后续扶持,而因灾补偿则是一次性补偿。杨建安回忆说,滑坡隐患上的每名村民补偿了4万元,后续保障就没有了。
动员一户,搬迁一户,原来的老房子就必须拆除,搬迁的村民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搬到其他村,还有的在云阳县城买了房子。
重庆市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地矿科科长冉洪钧说,凉水井地区灾情复杂,库区因灾搬迁的补偿没有养老保险之类的后期扶持,补偿金只能用来再找地方盖房,且还要自己加一些钱。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库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难度大。在后续工作中,最好能多对地灾搬迁群众给予补偿,并使其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中,避免“二次搬迁”也是重要内容。但三峡地防办主任柳源坦言,“二次搬迁”后面还有可能会发生。他说,库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搬迁后可能发现那个地方也有危险;而另外一种可能是,原本一块安全的地方,由于工程建设问题,造成新隐患。
5386隐患点多人工监测
因为凉水井滑坡可能危及三峡主航道,目前这里实行的是全自动化专业监测方式,监测设备的投入是150多万元。
对一个地灾点投入这么一大笔资金,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但是一位专业人员说,如果这一地灾点进行彻底治理,至少需要几千万。
三峡地防办主任柳源说,根据前期的调查,目前库区已知的隐患点是5386处,大部分是靠人工监测。目前,全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年均投入监测人员5956人,平均每年完成监测16.1万点次。
就重庆而言,对保护对象众多的210处隐患点采取专业监测措施,对2547处隐患点全部采取群测群防措施。
重庆市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地矿科科长冉洪钧说,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进行大范围专业化的治理和专业监测。一般涉及人员安全、航道安全的地灾点会排在前边治理,而无人区隐患点影响不大的地方,则主要进行群防群测。
冉洪钧担心,如果有的监测员责任心不强,这些地灾点监测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一旦有住人的点发生严重地灾但前期没有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后三峡”地灾防治的规划已经上报。冉洪钧希望,国家可以专门拿出一笔资金进行三峡防治长效机制的建设。
云阳凉水井滑坡之忧
■个案
三峡地灾防治工作,主要针对山体滑坡、变形和河岸的崩塌。在重庆云阳县凉水井地区,去年3月份以来,一块长430多米,宽350多米,平均厚30多米,总共400多万立方米的滑坡运动突然加剧,有坠入长江主航道的危险,专业监测队员一直对山体进行严密监测。
水位涨落造滑坡险情
凉水井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水让村,一共住了55名村民。2009年4月,村支书杨建安突然接到村民的电话:“我家的房子动了!”。杨建安过去一看,村民房屋的墙上一公分左右的裂缝变大了,糊在墙上的报纸,因为张力被撕扯裂开。
接到群众的报告后,专业监测人员开始顺着裂缝一边除草一边勘察,在山体下挫大的地方,有一两米那么深,能跳下去一个人。据了解,这一险情是三峡水库水位涨落、降雨等造成的,一旦滑坡体滑入长江,不仅将对过往船只形成严重威胁,还将阻塞部分长江航道。
但随后长江水位回落,400多万立方米滑坡变形量趋于细微,整体突然滑入长江的可能也变小。
经过专家会商,目前凉水井地区实行的是全自动化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
山上平路侧滑变斜坡
杨建安回忆,对凉水井地区的裂缝的监测始于2005年,当时在裂缝周围几个固定的地点定桩,他每个月测量裂缝两边两个桩之间的距离。当时,三峡库区水位是135米。
2008年底,175米试验性蓄水后,杨建安发觉裂缝长了10毫米,向镇里防灾部门报告后,杨建安对地灾点的监测频率增加到每周一次。随着水位的起落,“裂缝动得越来越快。”杨建安说,裂缝以下的山坡像被削下来一样,一个星期就动了几毫米。而最早的时候,几个月才会动10毫米。
杨建安表示,由于水位升降,凉水井原本平缓的山路,现在已经被冲成了一段斜坡,爬上去的时候,有些地方不得不手脚并用。
杨建安的监测记录显示,“去年8月25日,1号点:1194(毫米),到今年4月25日:1275(毫米)。”8个月,凉水井山体滑坡裂缝增长了81毫米。
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地矿科科长冉洪钧说,专家认为这一山体如果滑坡,速度不会特别快,但也可能形成5-10米的涌浪。
蓄水3至5年系地灾多发期
■专家说法
三峡地防办副主任黄学斌在报告中说,据已建水库的统计,水库蓄水后3-5年内,往往集中发生老滑坡的复活、新滑坡的产生、滑坡入江的涌浪灾害和水库塌岸。
他举例说,意大利瓦依昂水库蓄水后第3年发生了巨型滑坡,造成2600人死亡;湖北黄龙滩水库蓄水后发生滑坡73处,因滑坡移民11900人,相当于蓄水淹没移民的80%。
1982年至2000年,三峡库区发生重大崩塌滑坡70多处,曾使长江干、支流堵江断航,并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
黄学斌说,比如1985年新滩滑坡致使长江干流断航,将新滩镇全部推入长江,江中涌浪高达39米,上下游波及30公里,摧毁船只96艘,死亡12人。
黄学斌说,三峡库区蓄水期间,崩塌滑坡变形共计525处。自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至今,全库区发生变形的滑坡和库岸共196处,以变形为主,没产生大规模破坏(滑坡)。
10、低碳减排小妙招之家居家篇――如何巧用电脑
选自央视《新闻20分》,漫画作者:王山甲
我国的电脑拥有量越来越多,人们使用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您知道使用电脑才能最大限度地节能吗?
1、用电脑看DVD,最好不要使用光驱,因为光驱的高速转动会使耗电明显增加,应该先把电影文件复制到硬盘上再播放。
2、用电脑听音乐,或者看影音文件时,最好使用耳机,这样可以减少音箱的耗电量。
3、将电脑显示器亮度调到一个合适的值。亮度过高会增加耗电量,也不利于保护视力。
4、把电脑的待机时间设置为3-5分钟,其间没有任何操作的话,电脑就会自动转入待机状态,这样能够节约50%的能耗。
5、屏幕保护越简单越好,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电脑每年可以省电6.3度。全国目前使用中的电脑超过1亿3千万台,仅这项操作一年就可以省电8亿度以上。
11、王建:城市无限膨胀 北京水环境不可承受之重
来源: 腾讯公益 2010-06-17 王建
http://news.qq.com/a/20100617/000897.htm
精彩观点:
之一 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自产水资源量仅37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年人均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1/10,世界人均的1/40。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之二 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到处都是这种水面、湿地,地处南来北往的通道。商周时人们只能沿着太行山东部才能通行。今天的积水潭是古时运河的码头,能走很大的船只。
之三 60年代开始,北京共建了80多个水库,洪水防住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防洪的结果,使我们的水资源衰退了!从60年代到现在北京共发生四次水危机,近年北京又出现连续11年干旱,11年平均降水仅448毫米。
之四 北京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4倍,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增长了75倍。城市在不断地膨胀,自然在退化。北京年来水量成衰减趋势;城市发展用水迅速增长;水污染加剧了水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管理体制相互矛盾;水价和污水处理费用偏低。
之五 城市不是可以自我维持的系统。一个城市的极限规模是由城市所处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心应放在调整城市功能,压缩城市规模,协调城市人口,减少水资源需求。
之六 要以水定都、不要以都定水。水资源紧缺问题以后,我们需要调控人类自己的想法,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理顺城市与所依托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维护流域水资源的正常循环。
主讲嘉宾:
王建(自然大学水学院环境研究中心)
评议嘉宾:
张俊峰 (“志绿智”负责人)
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协办:腾讯绿色频道
承办:腾讯评论
时间:2010年6月11日(周五) 晚上19点-21点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蓟门桥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杨子云
主持人:各位网友晚上好,欢迎再次相聚燕山大讲堂,今天的日子有点特别,第一是世界杯的开幕式,第二,是政法大学校园歌手大赛。我们请来了王建老师们讲北京水环境的变迁。大家都知道,水跟我们每个生命息息相关,北京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方,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中,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焦灼感,特别想知道,我们这个城市现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水资源情况。请王老师来讲这个问题有偶然,也有必然,我最开始想到可以请王老师系统来讲这个问题,是今年三月,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活动信息。我知道王老师张俊峰老师还有光明日报记者冯永峰,他们一直在发起一个“乐水行”。步行北京的所有水系。我在搜索北京水资源的相关资料时,发现有一个官厅水库,在1997年的时候停止了给北京供水。王老师的简历中,可以看到他们围绕着官厅水库做了不少工作。我对这一领域知之甚少,不再多说,掌声欢迎王老师。我再补充一句,张俊峰老师是我们今天的点评嘉宾,请王老师帮助介绍一下张老师。
王建:我和张俊峰老师一起创办了"城市乐水行",2005年,我们一起考察北京的水库,一起考察过南水北调应急工程,一直走到河北省的黄壁庄,看看这些工程进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起走了北京很多的河,张老师带着我们远徒走,走了五环以外的河,把北京的河几乎都走遍了。这件事非常值得,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首先感谢腾讯,感谢政法大学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感谢各位老师和各位朋友,抽出宝贵时间,一起来进行交流。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北京水环境的变迁”。我今天要给大家汇报的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背景,第二是历史上北京的水,第三是焦渴的北京,第四是关于未来的思考。
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极其丰富
大家请看上边这张图,北京是三面环山,西面是太行山,北面是燕山,浅颜色的这一片就是小平原。北京有五大水系,它的西南部(就是拒马河这一带)是大清河水系,旁边深颜色的就是官厅水库,这是永定河水系(图片)。发源于北京的一条水系,是温榆河水系。它的下游是北运河,在东北角这一块是密云水库、潮白河水系还有一条发源于天津的河,这个水系在北京来说是“蓟运河水系”。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整个水系都是西北往东南流,其中对北京影响最大的一条河应该是永定河。永定河的历史非常久,流淌了几十万年。它的上游在河北、山西,有很多盆地,大同盆地,延庆盆地等。这些盆地在历史上,都是一个个大湖,那么说这么多的水面,这么多的水,怎么就变成永定河呢?在历史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一部分地方隆升,一部分地方下陷,西部隆升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下陷,形成了这种盆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个湖,北京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这些大湖东面的湖床压力比较大。
再一个原因:一个水流会发生一个溯源侵蚀。水往这边流,河口的地方,不断地往后退,这样湖就会延伸,一个个湖就连通了。北京是小平原的地方,过去是下陷的,比较低洼,永定河的水从三家店出来以后,一下子就冲进来了,所以这个冲击力非常大。
我们考察永定河就会发现:在三家店、卢沟桥这一带,它的河床里面大的石块,体积非常大,这说明水是非常汹涌的,这是一条非常汹涌的大河。我们学地理,或者我们学习自然与环境,都知道,城市的产生、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一条大河有关系。塞纳河产生了巴黎,泰晤士河孕育了伦敦,北京城为什么和永定河的距离不像那些城市和河的关系那么近呢?就是因为永定河水太汹涌,太大了。卢沟桥这个地方,本来应该是可以形成城市的,但因为水一到夏天的时候很大、很汹涌,对城市的威胁特别大,所以城市的发展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我们知道在三千年前,房山这一带,是燕的都城,到后来又是晋的都城。广安门一带,从燕到晋的,城市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从晋到金中时候,又出现金中都。到了元大都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城市的转移,实际上在躲避这种洪水。
所以说,历史上北京的水是很大,上图黑颜色这一块,是北京城,它坐落在永定河冲积扇上。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20多个暖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降水量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减少了10%至30%。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北京的缺水问题已由过去短时间偶尔出现变成了常态。
我们知道,50年代开始修水库。中国解放百废待兴,政府下决心修官厅水库,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防止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的水给北京城造成威胁。到了60年代,建成了密云水库。以后,北京相继建设了84座水库。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洪。过去北京是因为多水,为了防洪而修水库。现在水越来越少了,修水库是为了蓄水。我们水库的功能,由防洪变成了蓄水,给城市供水,北京从多水变成了少水。
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自产水资源量仅37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年人均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1/10,世界人均的1/40。有的人可能会说,在公开的报纸上,是中国人均的1/8,是世界人均的1/30,怎么你这里进的是1/10和1/40呢?我告诉大家,那是2002年的数据,现在又过了八年,我们的水比八年前更少了。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不足1000立方米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在世界大城市中,北京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这里说的是北京,那么广州缺水吗?广州属于珠江流域,它的水比海河流域多8倍,可是广州也缺水,为什么?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水环境污染,发生了水质性的短缺。上海有长江,每年是人均一万立方米的水量。就是这么大的水量,这么大的长江,但是上海多少年来为城市生活用水发愁。上海取水的管线过去在淀山湖,淀山湖水质污染以后,移到了长江,就这样挪来挪去。后来是治理苏州河,治理黄浦江,花很多的钱来解决缺水的问题。天津比北京缺水矛盾更突出,天津在大海的边上,北京是人均200立方米,天津人均才100多立方米。我们中国有60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1949年以来,北京地区多次出现严重的用水危机,特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连续五年枯水。1999年以来,水务局说连续11年缺水, 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刚才介绍了的五大水系,上图西边是官厅水库,东边是密云水库。
北京的面积是16800平方公里,一年产水需要37亿立方米,但北京汇水的面积50000多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的水资源很紧张。
湿地湖泊“稻香湖”
北京的河流非常多,大大小小180多条,这么多的河流,北京为什么还缺水?我们看看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可能很多人到过这个地方,这是稻香湖,后面的地方是凤凰岭。(下图)这是在北京的西北角。海淀为什么叫海淀,“海”代表大的意思,“淀”是诸多浅湖的统称。在河北地区,把一些大的水面叫做“淀”,比如白洋淀。海淀在过去的历史上,很多地方是永定河的故道,永定河从三家店出山以后,七千年前向北流,流向今天的昆明湖,今天的清河这一带,像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水面。包括国际关系学院,都有很多大水面。在海淀还有很多泉,这些泉跟永定河的流淌有关系。《水经注》说,北京西北曾有大量的水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翠湖湿地和永定河过去的环境非常好。西山大片的湿地,北京是南来北往的通道。从地形上来说,北京是华北平原的最北端,与内蒙古的草原和高原接壤之处,到东北平原也要经过这里,和黄土高原也接壤,这种多种地形交汇的地方,人们南来北往从这个地方经过。古时北京的水非常多,到处都是这种水面、湿地,那时候的人们只能沿着太行山东部才能通行。
商周时期,北京平原多为沼泽、洼地,到处是湖泊、水面,先民们陆行十分困难,南来北往的人们只能沿着太行山东麓的古渡口通行。历史上北京的地下水非常丰富,在北京城市里,有很多的井这些井都不深,3米、5米就可以打上水。
60年代,颐和园附近是大片水乡稻田
上面是一张老照片,我小的时候,60年代、70年代,在颐和园的西边,玉泉山这一带,大片的稻田。如果没有水,种植这么多的水稻,是不可想象的。种水稻的环境,在明代发展得非常迅速,因为朱棣到了北京以后,他带的皇室人员都是南方人,这些人种稻的技术特别好,到了北京以后,发现海淀到处都是河和水面,很像自己的家乡,所以这个地方就种稻。这个地方就形成了水乡田园的景观,关于水乡田园的诗,光乾隆就做了几百首。
昆明湖为什么叫昆明湖?“昆”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一个“比”,跟太阳比,比什么?比明亮,因为有水,水是大自然的一面镜子,可以把日月天光倒映出来,所以叫昆明湖。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轻轻的涟漪,跟水还是有关系。“清漪”两个字都带三点水。
颐和园因水而得名,昆明湖就像天上的银河,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在现实世界当中,没有他想用的东西了,把神话传说做出来享受。银河上有牛郎织女,西边就是耕织湖、东边有个铜牛,遥遥相望。过去有这么多的水面,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
五千年前,水不再向北流了,向东流。像玉渊潭、紫竹院、八宝山这一带,过去都是永定河的故道。
人有喜爱水的天性,孩子一看到水就会玩,特别是泉水,更感兴趣,像我们小时候,北京的河流都是很干净,水质很好,到处都可以有游泳,风景因为水而变得非常美。是不是只有海淀水面这么多呢?实际上在元代,海淀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叫丹棱沜。如果大家到现在中关村西区,会有一条丹棱街,那就是过去一个上百公顷的大水面。像北京大学的芍圆、稻香园等园林,为什么在海淀能够形成,大大小小35家园林在那儿建设,就是因为有水。因为有水,可以成景,从水乡环境到园林环境,到校园环境,都跟水有关。北京大学也好,清华大学也好,在选址上就落户于旧的园林,今天在海淀形成了大学城、形成了很多学校在这里聚集,今天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这里产生,它的根都是水。如果我们的发展忘了根,忘了源,那么这个发展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北京地区还有麋鹿,麋鹿是一种起喜湿的动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有泉百余”。从辽代开始为皇家猎苑,元明时周垣一百六十里。大红门、小红门、旧宫都是皇家猎苑的遗迹。大兴也是有大片的水面,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地名。在通州有三角淀,北京有大大小小99淀。99的数是代表很多,远远不止99个淀,是这个意思。
北京城的布局与水息息相关
再看北京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长,这是一条建筑庄严的轴线,这个建筑庄严的轴线,非常严整,非常壮丽。刚才说了,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城市的建设,非壮丽无以重威。就得建成非常严格、非常对称的一种景观。北京是严格按照两千年前《考工记》的规划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说的就是如果你要建设一个城市,旁边要有三个城门,北京西边有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东边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南边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北边安定门、德胜门。中间是鼓楼和钟楼。这是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九条经线、九条纬线,就是城市的主街道,凡是叫街,都得对着城门。比如说建国门、朝阳门、西直门大街、前门大街都对着城门的,街和街之间就是坊,在元朝分50个坊,后来是27个坊,“街坊”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坊里面又分小街,小街里面又分胡同,胡同是由四合院组成的。北京的四合院都是正南正北的比较多,因为北方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热,这样的建筑格局更加符合生态。四合院东西向的胡同远远比南北向的胡同多得多,这样有一个什么好处。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这样建就不至于被这些水流所冲毁,所以我们的城市绵延发展不断,从一个居民点发展到今天3000多年的历史,跟它的环境建筑格局、跟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密切相关。刚刚说了,北京这条建筑轴线这么庄严,有开有合,有收有放,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就像音乐的韵律一样,非常美,景山是全程的制高点,站在景山上往下一看,叹为观止,一片金碧辉煌的古宫殿建筑群。
西山成为北京城的背景,北京的城市非常宏大。在这条轴线上,都是巍峨的城楼,金顶、红墙、蓝天、白云。绿树掩映着灰色的低矮平房(老百姓的建筑),这个建筑的格局、空间的秩序都非常井然。老百姓的四合院也是这样,讲究的是前庭后院。如果我们去过恭王府会发现,恭王府前面是庭院,后面是花园。天坛是严整的,龙潭湖是活泼的;青龙台是严整的,陶然亭是活泼的;地坛是严整的,青莲湖是活泼的;日坛严整,团结湖是活泼的;月坛是严整的,钓鱼台是活泼的;整个北京城是严整的建筑群,那么三山五园是活泼的。看看这个城市,它的规划和建设,多么讲究。西侧是北海、后海、中海、南海、什刹海、西海。六海自然活泼的水面,在这片水面上,有山、有谷、有岛、有堤,有九龙壁,完全是中国园林艺术宝库,非常自然活泼。这种自然活泼和严整的建筑轴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古人在建设城市在运用水方面,可以说是非常讲究,非常优秀的。故宫就像环着一条绿色的项链,非常漂亮。
近60年来,逐渐焦渴的北京
历史上,北京有那么多水,水资源这么丰富,演变成现在这么大的城市。800年后的今天,北京林木覆盖率下降,泉水消失,河水枯竭,湖泊萎缩,湿地干涸,让我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水利工程强行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一解放,就建了80多个水库,这些工程都是为了防洪,洪水防住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防洪的结果,使我们的水资源衰退了!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开工。这些巨大的工程防住了大洪水,但却使我们从此陷入了另一个难以想象的困境。水利工程的大跃进引发了工业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大跃进。结果这些工程刚刚完工,北京市就发生了城市用水困难,水危机开始伴随我们发展。
第一次水危机是发生于1960年、1965年。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0毫米1960年1至6月份,降水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仅377毫米,因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最低水位比死水位尚低2米。城区用水紧张。国家紧急拨款3000万,开掘京密引水渠,把密云水库的水直接引入城区度过危机。然而,问题刚刚缓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北京在70年代、80年代,又不断陷入水荒境地。1980年和1981年两年大旱,造成占地表水90%的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锐减。两座库容合计60多亿立方米的大水库总共只剩5亿立方米,只能抽取死库容维持。事态如此严重,随即停止农业灌溉用水,20多万公顷良田受灾,北京高井电厂因缺水停机,影响发电5亿度。如果水资源不能保证供应,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次水危机是1970-1972年。连续3年平均雨量仅508毫米,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200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那段缺水时,北京一下打了四万多机井,把北京的地打得像筛子一样,那个单位有钱有条件,就自己抽水,所以大量底抽取地下水来渡过这次水危机。
第三次是1980-1986年。北京遭遇了连续7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498毫米,与历史上连枯最长14年(北京站1857-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渡过这次供水危机,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实施的。(图片)
现在,北京又出现连续11年干旱,11年平均降水仅448毫米。到2003年11月底,密云水库蓄水7.6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2.1亿立方米,比1999年初分别减少了20.8亿立方米和 3.2亿立方米。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缺水怎么办?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4处应急水源,是抽深层地下水,水源非常深,上千米。这么深的水源它是多少年才蓄起来的,这水从哪里流来的,搞不清楚,在搞不清楚的情况下,这个水按照道理是不能动的。除非是发生战争,实在需要水了,可以用,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水,不得已,也用这个水来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我今天刚从山西回来,册田水库的水是四级水底,很大的死鱼就在水面漂浮着,怎么造成的呢?水污染,水质很差。我们每年花很多钱,从山西调来的水,就是这种水。工业大发展,城市人口有增长,在海河流域有20所城市,人口130000万,海河流域的水从400亿立方米,现在降至于150亿立方米。完全是过度开发。北京现在真的是有河皆干。很多河流都是干旱的。即便是夏天,降雨量比较多的时刻,很多的河道还是干的。
没有办法怎么办,我们就靠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抽取深层地下水,从北京周边紧急调水渡过的。水荒引发了更多的水利工程。60年来国家在北京水利设施建设中投下了巨资,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80多座,开挖了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两大输水渠道,构成了年均供水40亿立方米的能力,比1949年增加了近50倍!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水仍然不够。令人遗憾的是,每次供水的增长却总是引发更大规模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膨胀。1949年时,北京郊区是220万人,市区是200万人,合起来是420万人。2008年人口是1714万人,现在北京的人口是1755万人。
今天的人口和1949年比人口增加的4倍,可是我们的水却不断地减少。从用水量来说,1949年每人用水量14升/日 , 2008年每人用水量256升/日;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用那么多的水,但是大家可别忘了,除了洗澡,除了洗衣机,除了冲水马桶,我们城市里还有很多足疗、洗浴,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用水的组成部分,用水量每人增长了18倍/日。北京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4倍,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增长了75倍。我们的水能不紧张吗?
工业用水:1949年工业用水3000万立方米,1980年工业用水13.5亿立方米,1980年比1949年增长了45倍。首钢现在因为水资源的问题和水污染的问题解决了,所以用重工业的项目现在搬到河北。一天的用水量是6000万立方米。
农业用水:1958年农业用水5.73亿立方米,1980年农业水30.5亿立方米,这接近现在城市的总用水量,现在城市总用水量34.5亿立方米。1980年比1958年增长了5.3倍。一个是把很多荒地都给开荒了,再一个就是农田大水漫灌了,发展了很多水浇地,所以农业用水比较大。这次“自然之友”搞了一次公民用水意识的调查,大家认为现在的工业用水可能是造成水危机最大原因。实际上,现在用得最多的是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十年前是13亿立方米,现在是14.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原来是10亿立方米,现在是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节约了一半。就是说,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在公民对水的认识上,还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和普及。
来看看这个城市规模,刚刚解放时只有四个区: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崇文区。到后来300多平方公里、700多平方公里、1040多平方公里,到2000年时,要发展到1650平方公里,这就是建成区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在增加。在奥运会之前,就是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时,北京市抓住了一项工作:黄土不露天,为了减少扬尘,所有的黄土给变化铺装,种上草,种上草需要大量用水,不用草,铺上水泥,铺上沥青,铺化面积非常大。下小雨也形成城市型的快速积水过程,下中雨、大雨马上会形成城市型的水灾。因为我们城市铺装面积大,一场暴雨下来,积水出不去,在北京这些立交桥(大钟寺立交桥)汽车的排气管被水淹了。很多人就在后面推车,我就有过这种经历,夏天的时候大公共汽车居然也被雨水给淹没了。
城市规模太大了以后,积水面积就大,可是我们的城市雨水管理网,就是按照很小的直径铺装的。当初(解放后)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很细的管径,可是城市的规模大了以后,雨水管网没有跟着进行改造。所以水泄不下去,政府就非常着急。日益庞大的城市规模造成用水过快增长,超过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当我们的污水排放量,大于自然系统自净能力时,那环境容量就消失了。
城市大规模的发展,人口在增加,城市规模发展,水不够怎么办,我们就南水北调,想办法开辟新的水源,不断开辟新的水源。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北京这么缺水,我们是首都,我们可以调水。北京有示范效应,一看北京缺水,可以调水;张家口缺水,张家口也可以调水;石家庄缺水,石家庄也调水。很快,全国大调水的时代就会到来。可是生态系统,承载的能力是一定的,你的用水需求超过流域给你提供水源时,这就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超过了水资源承载力。你付出的成本,不管是经济成本还是生态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却在破坏和掠夺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我们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正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北京的水危机触目惊心。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里,一切物质的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实现的,没有水的虚循环,物质交换的过程就消失了,水循环是自然生态系统赋予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这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在用水时,我们不太懂得这个关系,北京有成千上万个坑塘,千千万万的小河沟,我们把这些小河沟或者坑塘,变成一个泼脏水、倒垃圾的地方,这些坑塘慢慢地被垃圾填起来了,甚至不是坑塘变成了一个垃圾山。垃圾包围北京城。在亚运会之前,北京三环路四环路周边1600平方米一堆的垃圾堆。我们城市生活产生大量的垃圾,把这些坑塘都填平了以后,这些小河沟坑塘,蓄水的功能(毛细血管的作用)消失了。我们人有动脉、静脉,也有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不通的话,我们都知道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些“毛细血管”其实给我们提供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
北京周边干涸的河渠
这个河是桑干河,在官厅水库上游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桑干河,丁玲写了一本小说《红太阳照在了桑干河上》,就是这条河,现在干成了这样了。这是2007年拍的。我刚从山西回来,看了这条河,依然是这个样子。下面这条河是洋河,它就在宣化那一带。因为城市发展成大规模,需要沙子需要水泥,搞住宅、城市建设,所以把这个河床挖得千疮百孔,河里没有水。一条河是海淀的万泉河,为什么是万泉河,说明这条河周边的泉水是非常多的,光乾隆皇帝命名的泉就有28眼之多。永定河引水渠,夏天时候温度非常高,连蚂蚁都没法存活,更别谈生态了。
白浮泉是昌平著名的泉,人们说北京是飘来的北京。过去历史上的朝代是把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但是水量不够,郭守敬就引白浮泉的水来扩大北京城市的水量,让运河水更多一些,能够走更大的船,能够运更多的东西。那个时候一年可以运400万石的粮食,这个水量比较大,一条船有25人。那时候的码头就在积水潭,积水潭是很大的码头。北京的地名就可以看到北京过去在历史上的水:三眼井、二眼井、七眼井、王府井等,光叫井的胡同80多条,北京的后海、前海、什刹海、三里河、二里沟。没有水哪来的河、沟?天桥、湖广桥随便去想一个地名,会发现北京跟水非常有关。
过去在元朝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择水而居,我们不是游牧民族,我们是定居,定居是择丘而处,那儿高在哪里安营,因为平原水比较多。在海淀,最先发展起来的郡落是海淀台地。看看侯润之先生写的那些东西,就能发现。可今天,很著名的白浮泉已经干了。
水库面临严重缺水
妫水河是永定河官厅水库的第三条支流,发源于延庆的黑汉岭。白河堡水库在延庆,是为北京输水的水库,水少得可怜。如果到大兴去,永定河里面是沙雕公园。永定河的河床很宽,里面全是沙子,为了发展经济,把沙子利用起来,在里面建沙雕工公园。官厅水库的东库区,以前是烟波浩渺,今天是涓涓溪流。密云水库的内湖,也是蓝色的,非常漂亮的水面,现在已经变成的庄稼地。再看看“库区禁止游泳、钓鱼”的标识,我们上哪里去游泳、上哪里去钓鱼,三十年这个大宁水库没有水了。昆明湖是和日月比名的,可是冬天时,很多老人在拱桥下放风筝。
有水皆污
有水皆污。北京有四条排污河,因为城市的人口在增加,生活的污水量也很大,光清河一年排放的污水就是7000万方到8000万方,在清河、凉水河、通惠河、大河,这四条河都是城市的纳污河道。如果沿着这些河走走,又脏又臭。居住在这个河岸两边的人,饱受水脏水臭之苦。今天我们在发展房地产,很多房地产商造水景住宅,就在这些臭的河边,想提高房地产的价值,很多人住进了新的楼房,但是旁边的臭水沟,依然是又脏又臭。所以他们是苦不堪言。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城市在不断地膨胀,自然在退化。过去城市、乡村被绿色自然所环抱,北京的西山北京周围都是树,今天城市的硬化面积,这些楼房、建筑,把耕地给占了。海淀的四季青,整天登房地产项目,为了赚钱,过去一些很好的蔬菜基地,好的农田,现在都变成了建筑了。我觉得这不是发展,这是增长。邓小平讲过“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增长是硬道理”,增长和发展完全是两个概念,增长是量的增长,它不管质量,也不管和其他的关系;发展是一种协调的,那才是发展。
紫竹院被钢筋水泥丛林所围困。城市在发展、灰色在扩张。绿色自然在萎缩在后退、在消失,最后完全被钢筋水泥丛林所替代。颐和园旁边的湖泊,现在城市水面消失:城市土地寸土寸金,迫使成千上万的坑塘被废弃、被填埋。
我们的城市从原来的自然景观,演变成农耕景观,今天我们在中国农科院旁边还能够看到一块试验田,这是仅有的一片田。我们现在看到更多得是水泥丛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就是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宜居城市吗?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当地表水不足时,就要大量抽取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被抽空,被迫转向深层地下水,不幸的是深层水一旦被抽空,北京的水资源将枯竭,一场生态灾难将引发严重后果。
当河流失去水的呵护以后,生物多样性消失,寸草不生。这样的环境,它的生态意义何在?
严重缺水的“灵水村”
这是北京的门头沟,有个村子叫灵水村,有72眼井,因为水而得名。这个灵水村是举人村,古代时是出举人,也是秀才村。今天这72眼井没有水了,老百姓有很多的水桶排队等着政府的水车来送水,但是老这么拉水也不行,所以很多乡亲就背井离乡、投亲靠友,离开自己的家,到别处生活。这是我们拍摄灵水村的一个小孩在喝水的一个场面,每个家里有很多的水缸没有水。因为没有水,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原来的潜水井,3米、5米就可以打到水了,我们的生活没有问题。今天我们浇灌庄稼,必须得用机井,家里潜水井没有水就到远处去拉水。
水渠一年只有十几天有水
这是我和张俊峰老师一块拍的渠,这个渠是过去建红旗渠建的,这个渠一年只有十几天有水。很多人集中在渠里洗衣服,我们特别奇怪,为什么?就是因为这十几天才有水,如果这十几天不抓紧时间洗衣服,这一年就都没有机会了。这儿离我们北京很近。北京崇清水库、念潭水库都已经干了。坝河已经变成了臭水沟,在那这里会建成一个高级别墅。牛口峪水库旁,总是会排放燕山石化的污水。天开水库,垃圾就在水库旁边。
永定河上游的三泉湾,华北有名的神头泉,随着大型电厂的开发,发电厂的耗水量肥大,一天耗水量是5万立方米。过去这个地方有7个泉,现在喷涌只有这一个泉。1977年我去看这个泉,这个泉水很粗,比脸盆还粗,今天的泉水量已经减少了很多。现在这个地方正在准备开发旅游。
洋河、洪塘河、清水河都干了!就连发源于北京延庆黑汉岭的妫水河,水也少得可怜。70年代还曾水流湍急的永定河,今天终于安静了下来,流淌了几十万年的永定河,真的从此“永定”了!永定河在历史上不叫永定河,叫治水、清水河等等,永定河的名字就有60多个。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水太大,老泛滥,人们期望这个水定下来,不要再到处流淌了。所以一六九几年,专门修定了永定河大堤,让这个水从此就沿着这条河走,康熙命名为永定河。今天这条大河已经安静的下来。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地表水来水量逐渐减少,当时年来水量19亿立方米,可是,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连续11年干旱,降水量448毫米,水库塘坝水量大减。2007年官厅水库蓄水量已经降到历史最低水位0.9亿立方米。
与永定河一样重要的另一条大河潮白河,因密云水库拦截常年不放水,自1999年以来,潮白河一直断流。在顺义有一片湿地,梁从诫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最后的湿地》,就是写的是汉石桥湿地,这个汉石桥湿地的水源,源于密云水库上游的水。由于密云水库截水,这片湿地水供应不上,怎么办,抽取地下水,不管白天黑夜,连续抽取地下水。湿地是自然生态,我们怎么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所以这里面很多的行为,是反生态的,我们修水库是为了水利才修的,水库常年拦截不防水,只为了经济利益,不管生态,这样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生态损失。生态环境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基础一旦动摇,我们的发展难以为继。仅1998至2001年三年地下水位就下降了15米,近年地下水位继续下降。两岸农用浅水井基本不能使用,河道滩地大量树木枯死,春冬两季河道内沙石裸露,风起沙扬,周边环境急骤恶化。 昨天我就在册田水库下面,有大片的树梢全都枯的,下面都有叶子,说明地下水位下降,这个树即将枯死。春天时,起风就会沙尘弥漫。
北京年来水量成衰减趋势;城市发展用水迅速增长;水污染加剧了水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管理体制相互矛盾;水价和污水处理费用偏低。
年来水量呈严重衰减趋势:1955—1960年官厅水年来水量是20.3亿立方米(这个时候密云水库还没有建成,所以没有数据)。到1960年时,从20亿变成了13.7亿;1970年变成了8.4亿;1980年变成了4.1亿;1990年变成了3.9亿;2000年变成的2.0亿;今天才9000多万方。密云水库也变化,从11.5亿立方米,衰减到现在4亿立方米。这两个大水库控制着北京地表水的92%,这两个水库如果没有水,北京市非常危险,所以市长和我们的领导在这方面比较着急,老百姓不太知道。
来水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自然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都怪自然。有没有人为的因素呢?官厅水库上游修了267座小水库,我们前几天发现,水库修的大坝,都是土坝,下一点小雨,对这个大坝会造成威胁。水坝一旦溃坝,下面的水库就控制不了这种水流,会把一个一个地水库冲毁,造成洪水,威胁生命财产。在官厅流域,灌溉农田545万亩,这么多的农田,当然需要水,所以每一个具体的地方,需要很多水库,这样拦截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是干旱地区,我们北京是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修了这个水库以后,水存在里面,水都被蒸发了,另外的被下渗了,浇灌农田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水利有利的部分非常有限。但是对于下游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条流域上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发展了很多采选、冶炼、电力、化工等高耗水工业。这些项目耗水量非常大,桑干河的水不够,怎么办?国家引黄河水,打一个90公里长的隧道,把黄河水分到这儿来。黄河上游已经修了几千座水库,过去年年断流,最长断流是297天,断流的间隔越来越短,每次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黄河在生态上已经呈现了这样一个状况,但是我们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非常大,怎么办?搞了引黄工程。在那个水库上游,兴建了30多座蓄水工程,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采选、酿造等高耗水工业也有很多。
工业和城市发展用水迅速增长。恶性膨胀的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强烈地改变着水的自然循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机制被打破,自然来水日益减少,城市耗水量剧增。自然的河流是弯弯曲曲的,可我们北京现在看不到这种弯弯曲曲的河流,都是取直,城市的河道都是光溜溜的水泥板,没有水则已,有水的话,泄水很快,就是为了防洪。所有的工程都是冲着这样的目标去的,而城市的水本来就少,这样又加剧了缺水的矛盾。
水污染加剧着水资源短缺。据对全市81条河流2150公里的河段监测,有56%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北京地下水的管网修了37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可以到乌鲁木齐,这个代价很大。城市规模太大以后,城市的建设的成本会随着增加。很多地方的河流多为四类水体。水体分为一类水,是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二类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饮用水;三类水城市景观水;四类水就是里面没有什么生物了,透明度很低,不适合鱼类的生长。只能是农田灌溉,但是生产的作物也是不太好;五类,基本上是严重污染的水。非常差的。
超采地下水造成严重地面沉降
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了地面沉降,在华北地区海河流域、北京等一些房子,墙壁断裂,地面塌陷的现象,这个很多,城市的地下管网,现在有地铁、自来水、天然气、通讯各种各样的管网有十几种,由于抽水部分,管子很多,不均匀沉降,这儿沉降,那儿没沉降,管子破裂,最后造成了在马路上有很多的大坑,开着车,汽车就会掉下去。有一个大坑,造成这种塌陷与地面沉降。这种现象在华北地区非常普遍,现在北京的地面沉降,已经高达了2960平方公里。地下水与60年代相比,已经累计亏损100多亿立方米。
我们缺水怎么办?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按照原来的计划是在今年水应该从汉江调到北京,但因为物价的因素、资金紧张、技术等原因,还有一些不应该搭载的项目,都搭载在里面,重新规划,又耽误了时间。包括移民问题,原来赔偿10倍,现在需要赔偿16倍,各个地方的人也都醒悟了,可以跟中央提一些要求,这样南水北调的工期又延长了五年,2014年才能进京,这样北京水的压力就更大了。现在北京采取了“非常时期的非常安排”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牺牲生态保生活、压缩郊区保城区、动用储备保当前、总量控制保供给”。
应急对策:保证城市生活和重点行业用水,严格控制城市供水,供水的优先顺序为:1生活、2重点工业、3一般工业与河湖环境、4农业用水。北京市一个城市,不是一个农业地区,不需要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特别是耗水农业。在当前偏枯水年份情况下适当超采地下水,动用地下水储备资源。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份密云水库保留1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不含死水位以下的流量)。遇特枯和连续枯水年每年可动用2~4亿的预留水量用于保证城市供水。将官厅水库作为备用水源,使水质达到II类标准。
综合对策:推行节约用水、再生水回用、雨洪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水资源保护,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制定法规调整水价。稳住密云、挽救官厅,一定要量水而行、量水发展,要以水定都、不要以都定水。要以水资源为基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南水北调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一会儿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城市继续扩张后果是什么,会带来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超大城市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超大城市是不是代表着越来越好?追求人定胜天还是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社会经济规律服从自然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服从社会经济规律?
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如果把自然生态系统比作有机体,那么城市其实就是——肿瘤,是有机体异化的产物,肿瘤不间断地吸收和消耗有机体的营养物质来壮大自身,最终将有机体消耗殆尽而共同走向死亡。如果想延缓有机体的生命,那么就得让城市成为可控的,而不能成为过分吞噬自然有机体的恶性产物,否则就会演化为癌变——肿瘤。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现在正面临是累积性的生态危难,这个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水资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是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区域环境容量之内的。这样小于它的时候,会有生态盈余,如果反过来,水资源消耗和污水排放浓度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和区域水环境容量,怎么办?从区域外部输水、累积环境风险,城市运营成本增加,这样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我要给大家汇报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希望听到老师、朋友们的评议。我这里面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们接下来的时间是张俊峰老师的点评,有请。
张俊峰:大家好,特别荣幸地跟王老师一起来到政法大学,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时刻,在世博会召开的时刻,在足球世界杯正在开幕的时刻,能够和我们在座的各位一起来听王老师跟我们讲北京水环境的现状,和他对未来的一些担忧和一些想法。
我不知道是恭喜在座的各位还是为你们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们知道了我们环境的现状。而整个环境的现状,有可能在未来10—20年之内会演化成一种灾难。就像一辆车高速行使的汽车,前面是悬崖,这辆车从现在的速度来看,肯定会掉到悬崖里,你们知道了这个车肯定会掉进悬崖里,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如果不知道,还会享受“美好”的生活。还会像肿瘤一样,去吸收中间的一些养分。但如果知道的话,也许你们会有一种方法,能在未来够找到一种途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我听见这样一词之后反应就是“鸦片”。鸦片让身心很愉悦,城市和鸦片之间,可能很相近。这个相近就像王老师整个讲座所阐述出来的: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变化,尤其是剖析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它在我们现有的文明体系之下,所展示出一步步汲取整个周边环境的养分,使自身壮大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北京的一步步,因为水而产生的危机。我今天看了水务局的数据,密云水库的需水量9.2亿吨,官厅水库比去年多了一点,1.4亿立方。刚才王老老师说的,区区1.4亿方,那可是41.6亿方的大水库,而且它的上游是大同。大同在我们国家的能源、煤化工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那些煤化工所排放的污水每年通过册田水库卖给北京,以后大家都要喝这个水。
我们家住在三环里的,我的办公室在三环外面,两个地方直线距离不到600米。可是我在办公室烧水和家里烧的水明显不一样。我以前没有发现,这是最近半年以来才发现。后来我进一步调查,发现北京三环之外的水,水质极差。(政法大学很荣幸正好是三环里,也可能这边的水好一点。)大家可能看在开水壶里面有多少尘垢、漂浮物。好多人问我,我也问了一些专家。专家告诉我,水面飘浮的是微生物,有机体的,煮沸了之后凝固的一些蛋白质,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水底下所沉淀是以钙质为主的矿化物,吃到身体里面也没有太大的坏处。但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坏,
主持人:谢谢张俊峰老师、谢谢王老师,更谢谢今天来听这个讲座的朋友。我们燕山大讲堂在环境生态这一领域的话题一直比较少,在70期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有网友提出这个问题,我个人在做反思,希望以后有所调整,因为这是关乎生存本质的话题。我个人对环境这一块的关注一直是忽视的,在2007年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水会成为一种问题,因为我是湖南长大的,我们老家从来不缺水。我第一次知道水会成为一个问题,是2007年底在非洲肯尼亚的一个会议上。但是我至今不知道中国的水尤其是北京的水会有这么大的问题。王老师的讲座,让我内心震撼。记得当年在肯尼亚的会议上,有社团组织的成员展示他们没有水喝的惨状,是从女性权益入角来讲这个问题的,有些部落的女性一天都为这个家找到水,找不到水,可能会被丈夫活活打死。会议中还有提到,在非洲,许多国家的自来水供应都被来自德国、法国的大退??
剩下的时间给现场的提问,现场也有来自央视新闻调查的非常出色的调查记者李冰,也有我的同事,来自腾讯网绿色频道的编辑苏苏,剩下的是提问时间。
水以自然单元存在,管理却是行政单元
提问1:王老师您好,你开始的时候,提到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在管理层面,政府的政策体制上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但您在讲述时没有说得很清楚或者说我没有领悟到,能不能再给我们多做一些表述。第二个问题,其实在七十年代有一个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有一部书《增长的极限》,但是到现在为止,有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将增长看成是政权稳定的基础国家里,我们有什么样的方式或者什么样路径可以实现从理念到政策实际行为的一个转变?你的思考是什么?谢谢。
王建: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我讲的水环境的变迁,过去的话,我们是多部门管水:环保部门管水质,水务部门管水量,地质部门管地下水,不同的部门都有管水的责任.很多部门之间既管,也不管。另外,河流或者水,它是以自然为单元,而现在的管理则是以行政单元来管理,北京市只管北京的,海淀区只管海淀的,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之间,是互相分割的,各地对水的态度就不一样。
比如说,在官厅水库上面12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磷矿。北方缺磷肥,农业没有磷肥是不可想象的,过去都是南磷北调,发现了这个磷矿以后,如果开发这个磷矿,这个磷矿对官厅水库有影响,是要水库还是要磷矿,这就有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开展了磷矿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经过评价,结果是这个磷矿的开发,不会对官厅水库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这个项目是可以上马的。张家口地区本身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这个项目对张家口来说非常重要,这个磷矿开了以后,很容易发展磷肥,所以很多小磷肥商就想能够发展起来,结果化工部支持河北省在宣化建一个24万吨的磷氨工程,这个工程如果上马,磷肥的发展就正规了,而且可以成规模效应,会给张家口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可是这个事北京不同意,因为你是磷矿,没问题。因为磷肥和磷矿不一样,磷矿石是无机磷,对水库不会造成直接的危害,但是磷肥和农田的氮肥到了一定的比例,完全有可能造成官厅水库水质变化,一旦造成水质氟氧化,是没有办法治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不接受24万吨磷氨工程的立项,为了这个,上下游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北京说,我是首都,祖国的心脏,磷肥项目有污染,对首都有影响,如果首都因为这方面发展造成污染,对全国的影响是很坏的。河北省说,你首都有什么了不起,你是心脏,我是祖国的胸膛,我要是因为穷、胸膛破了,心脏也保不住。上下游之间,最后争论的就不是水的问题,也不是项目的问题,而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水是自然单元,按照自然单元去管理的话,会有很好的管理措施、很好的政策。特别是一些机构,因为在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像泰晤士河,他们都有流域管理局、有流域委员会,这个流域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利。再说官厅水系,曾经有管理办公室,这个机构,在我们国家是水系保护保护的开始,这是一个跨省市的机构,管理效果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后来这个机构被撤了,就是上面不太重视这个机构的作用,没有认识到这个机构的功能,当时由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北京、天津三省两市和中央13个部委的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万里作为领导小组的组长,来统一协调永定河流域的水的管理问题,是很有权威性的组织。1984年我在那个办公室工作的的时候,官厅水库的水质是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但是当这个机构消失了以后,官厅水库的水质一路下滑,到1997年时就不能够作为北京城市的饮用水源,这样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从现状来说,我们这个社会对于生态学的认识需要普及,这非常重要。就是刚才我为什么要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把人类自己事情看得太大了,但是实际上,自然是我们发展的基础。这方面的宣传、普及,我觉得对于影响我们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以领导个人短期的在位时间来决策,这个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决策方式,对于健康和谐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也就是说,每一任领导都应该既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考虑到长远的问题,当前和长远要兼顾,这样出来的政策会不一样,如果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就会遇到前面的一些问题。谢谢。
要以水定都、不要以都定水
提问2:王老师您好,我听完你的讲座,感受和主持人一样,以前没有感觉到面临着这么大的水灾的危机,没有想到水危机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会这么严重,感触非常大。 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南水北调的事,假设说,现在能够成功。但是如果未来某一天,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大的博弈能力,这样的情况下,南水北调还能不能持续?不知您对这个事怎么看。
第二个问题我感觉你提到了很多我们面临的水危机,很多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还有市场杠杆没有发挥作用,归根到底是相关的机制和体制的设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发达国家,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您刚才讲了流域管理委员会,除了流域管理委员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措施。
第三个问题,中国传统的统治思维和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想请您谈一下对这句话有什么评价。谢谢。
王建:你这三个问题,我只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另两个问题,我一点研究都没有,不好意思。国外关于流域水环境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比如说,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我们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解决环境管理手段,我们做的都是单个项目的影响评价,现在开始推这个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如果在流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做好工作,可以给决策提供很好的依据。在流域开发之前,环境是什么样的,先搞背景调整,背景调整清楚以后,为流域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很多的依据。当你流域经济开发项目一个个上来以后,很容易决策看看这个流域还能够再上哪些项目。这样对管理方就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从北京的发展来说,我们北京没有提低水经济,但实际上,在解决水资源问题方面,我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际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之所以北京工业用水从10.2亿立方米减少到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从30.8亿立方米减少到12亿立方米,这个成绩做得是非常大的,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做得非常好的。我们生活用水从13亿立方米,增加到14.7亿立方米,不是我们生活节水措施不好,不是我们这块工作没有跟上,而是我们城市人口太多了。所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是根本性的问题。
水资源紧缺问题以后,我们调控人类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我是首都,我要多少水,就要给多少水,不要有这种,要以水定都、不要以都定水。 谢谢。
水决定着城市的生死存亡
提问3: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湖南的,湖南推行长株潭一体化,长株潭真的成为一个大城市,虽然隔着一些农田、山脉,一旦真正地连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北京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北京缺水,就从其他地方调,现在国家大力开发西部、包括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包括大力开发新疆,在这个开发过程当中,包括现在推行二三线城市建设,会不会争抢水资源。你是首都你可以喝水,我不是首都,难道就不应该喝水了?国家是不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统筹这个用水?
第三个问题,我们这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怎么样避免不破坏农村的生态系统,我的家乡,有一个河流,是湘江重大的支流,在我小的时候,这个河流沙滩水特别清澈、特别漂亮,现在过了几年回去之后,不堪目睹。我们国家是不是应该推动基层政府,推广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避免在发展过程当中,进一步破坏农村的生态系统。谢谢。
王建:我把你的问题综合在一块来回答。我觉得城市的发展,我们现在为了发展经济为了高速增长,在推城市化,有些经济学家从经济的角度说,说城市化率越高,综合的国力就越强,将来下一步要有4亿人口进入到城市来,将来我们13亿人口,会有9亿人口都生活在城市里,那时候的中国,肯定就不一样了。但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有有很多瓶颈,土地资源、交通、水、能源等瓶颈,诸多瓶颈里,哪一项哪一个因素是决定城市生死存亡的呢?就是水。因为没有水,一切都不可能。水是一个根本性的现实因素。你讲的那些城市和农田在用水过程当中,包括长株潭连成一体,会不会出现北京的情况,我想是会的。现在城市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张蓝图,每个蓝图都非常漂亮,但是这几十张蓝图合在一起,就可能是一场灾难。我到山西、内蒙、河北去考察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改造河床,像张家口改变清水河,弄得非常漂亮,宣化也是这么做。北京的永定河也打算这么做。在整个海河流域,24个城市如果都这么做,我们的水够不够?生态是做表面文章做得漂亮,还是真正能够恢复水源,真正把支撑城市发展的机制给解决?这是完全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源头上来说,环境强调主体性,空间发展多样性、有机性才有发展的持续性,我可能回答的不是特别清楚。谢谢。
提问4:您好,我网上看到黄万里先生的文章,六十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上书毛泽东,极力反对修建。等到修三峡水库时,他妻子去三峡水库考察,回来之后,给中共中央写了三封信来陈述修建三峡大坝的危害。你能否谈一下,三峡水库修建之后,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王建:主要是生态问题。首先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大坝没有修之前,长江水在那里是急流险滩,修起大坝以后,间变成了高峡平湖。长江的水生生物是适应急流险滩的环境的,所以水生生物的种类比较多样。修了大坝以后,虽然鱼类留了回游产卵的通道。但是鱼能不能找到那个通道去上游产卵,很多鱼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样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更何况这些种类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稀有的。
另外,高峡平湖对局部三峡地质会产生影响。因为两侧的悬崖峭壁地质基础过去就不是很稳固,据我了解,有很多出在没有修大坝之前,就是疏松的,有滑坡、泥石流的现象,修了大坝以后,200亿吨的压力,在人工调节涨落的过程当中,很容易造成小的地质的变动,可以诱发小型的地震、滑坡。滑坡已经发生了,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对三峡进行监测。
除了地质、生物多样性问题以外,另外就是移民的问题,因为是百万移民,百万移民的影响是非常大,在三峡地区,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现在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土地,供这么人口,通过迁移以后,提供一个新的更好的环境。移民到新的环境里,面临着新的人群和新的社会问题。百万人的移民在国外都是非常谨慎的,移民带来的环境影响实际上对于三峡生态环境的压力更大,因为不可能远距离迁移,就近解决,对生态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三峡大坝建设以后,面对长江流域这么多的人口,重庆南京、武汉、上海这么大的大城市及我们的经济命脉,如果这个大坝一旦出现风险、出现溃坝,那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是没有办法计算的。如果赶上地震灾害,因为大坝建设系数有限的,因为我们财力、国力、技术都是有限的,都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建成的,尽管是百年一遇,如果赶上了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也是大的。
还有一个生态问题是,任何人工建筑的水库,建成之后是有寿命的,50年以后、100年以后,终归有它最后的服务期截止的那一天,如果服务期截止。如何清理,他对三峡是一个什么后果?这些都是一个疑问。
总之三峡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差别不是很大,虽然三峡开发可以带来巨大的发电效应和灌溉、防洪的效益,但是三峡截流以后,对于下游河口地区,水位下降,船的航行能力、运输能力也会带来影响,特别是地下水的影响。海水倒灌等等问题。
长江三峡大坝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个项目带来的问题是方方面面,效益也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不能光讲它的成就,应该客观地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这是我的看法。
阶梯水价实施难度较大
提问5:请问水价调节对全国的水资源紧缺问题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拉大,富人不会在乎水的提价,穷人却主要是一些生活用水。如果提价对于穷人来说会增加一些困难。王老师您怎么看?
王建:关于水价的问题,我觉得从提高节水意识方面,作用是比较大,对于富人来说,提价也不在乎,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曾经有人提出实施阶梯水价,但是实施阶梯水价,需要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很多措施要跟上,才能实施阶梯水价,不是说能实施就能马上实行的。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政策,我说不好。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关于北京的用水和水价问题,我们今天有一位嘉宾没有过来,胡堪平老师,他有报告专门讲到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奢侈用水的情况的调查报告,关心这个话题的,可以去查看一下。
今天的讨论只是一个开端,我希望由此开始,我们在座很多的网友都能够关心水资源水环境问题。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一般很容易看到我们取得了很多的发展,但是我们到底丧失了哪些,这种丧失可能是隐性的,很少有人把它说得很清楚。我有一个期待,希望每个网友关注一下自己的家乡,关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水环境变迁,每个人都可以拍图或者写小文章,然后发布在网络上。我们腾讯有一个绿色频道,有燕山大讲堂。绿色频道会系统地关注环境生态、能源领域的话题,比如说水资源、电动车、新能源等等。我们请腾讯绿色频道的编辑苏苏说几句话。
苏苏:我今天过来主要是来听的。我在不同的场合听过王老师的讲座,跟张俊峰老师一起走过水,我希望以后绿色频道作为这样一个平台,去追问行业发展的真问题,比如说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包括中的水、北京的水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样去解决。这是我们以后绿色频道想做的。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希望以后有更多相关活动信息,相关的一些新闻线索其他的行业信息,希望及时地传递出来,让大家一起去探背后的原因。谢谢。
12、直击波恩气候谈判
来源:南方周末2010-06-14李雁 吴迪 发自德国波恩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390
波恩气候谈判并未解决哥本哈根分歧最大的那些“巨石”
中美两国隔空喊话,互绘楚河汉界
波恩气候谈判是年底墨西哥坎昆气候谈判之前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两周内,各方丝毫不退,美国首席谈判代表甚至提前回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和热闹的世界杯相比,波恩气候谈判显然要落寞许多。
此次历时两周——5月31日至6月11日——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4个缔约国并未达成让人激动的结果。这意味着,今年年底的坎昆会议之前的8月、10月两次分别一周的谈判将必须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波恩城南的Maritim Hotel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是南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公约等国际谈判会议的常驻场所,十几年来,气候谈判的各国代表们每年都要在这里花费几周时间。
对很多长期参加气候谈判的人来说,再回Maritim,“简直有到家的感觉”。即便如此,在各个闭门会议中,各国依旧在细节上不断较量。
波恩气候会议结束前,大会方表示,作为气候谈判方之一的中国,将举行年底墨西哥坎昆大会前的最后一轮磋商,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主办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
新文本出炉
对于谈判国来说,首先要解决“谈什么”的问题。
5月底,“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主席,来自津巴布韦的玛格丽特女士以个人名义草拟了一份非正式报告“非文本”(non-paper),期望作为这个工作组的谈判基础。她指出:这不是要逐行逐段修改的“谈判文本”,而是用来协调各国开展谈判的工具。
这意味着,“非文本”只就事谈事、听取观点,玛格丽特也会根据讨论反馈酌情调整文本,但显然,这位哥本哈根后就任的主席并不急于让各国进入短兵相接。
自去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协议》没有纳入正式谈判的决议之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试图将协议直接转化成谈判成果的努力一直受到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坚决抵制。而那份在哥本哈根的最后两天被搁置的正式谈判文本,各国不断增补到数百页之巨,以至于最后过于庞大、事实上寸步难行。
这客观需要新的谈判方式。今年4月的首次波恩会议授权在哥本哈根中断的两个谈判工作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继续组织后京都气候条约的谈判文本草案。
“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因为同时涉及美国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应当得到的资金、技术等支持,谈判内容千头万绪,火药味十足。
虽然此次谈判形式看来比较新颖,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会做出新的妥协。
6月2日,主席以提问的形式,希望动员各方跳出固有的思路,寻求灵活性,但最后大部分国家的代表还是选择念一遍发言稿,然后昏昏欲睡。
中美互博
谈判进入第二周,6月7日、8日,一个备受关注的谈判焦点“三可”——减排“可汇报、可测量、可核实”——再次浮出水面。
两天内,长期合作工作组分别讨论发达国家——特别是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的“三可”和发展中国家“三可”。然而,中美两国始终在这两轮“三可”讨论中隔空喊话,互绘楚河汉界。
中方的态度很明显:对国际支持的项目要做到“三可”没什么疑义,然而不应用国际审核要求发展中国家自发实施的减排项目,同时应当提高对美国的数据透明度的严格要求。
而美国则提出了一套相当细致的“国际咨询分析”的流程来规范发展中国家所有减排行动的执行——无论是否获得国际资助。
无疑,这是中方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的条件。
6月8日,就“三可”问题表过态之后,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飞回家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这一度让各方谈判人士遗憾不已。不过,僵持已久的“长期合作行动”的气候资金谈判在10日当天终于有了点好消息。
在这天的闭门会议中,美国在资金管理方面调整立场,表示支持另建立一个联合国下的机构来管理《哥本哈根协议》承诺的300亿起的“绿色气候基金”,不再坚持要由世界银行来大包大揽,而是仅仅负责执行。
此举一出,乐观者认为,这个共识将有利于“基金”在坎昆正式成立。不过,也有人担心,即使机构建制清楚了,如果筹不到钱仍难免是画饼。
最后闯关
6月9日,联合国气候谈判近4年来的掌门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荷兰人Yvo de Boer登台做出告别发言,号召大家“求同存异”,在年底的墨西哥坎昆大会再创里约地球宣言、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的辉煌。
荷兰人的此番话迫不得已。一周前,小岛国联盟在一个闭门会里提出要求秘书处准备一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oC 的可行性技术报告,试图将这个在哥本哈根就引起过轩然大波的数字再一次引入谈判。
此后第二周,此建议演变成一场小岛国和脆弱国家与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公开对抗。此前小岛国一直占据道德制高点,此次遭遇沙特等国阻击之后,引发现场代表、NGO的强烈反弹。有人私下甚至把沙特的会议牌子掰成两半,扔向马桶,拍了不雅照片,意指“马桶堵塞”。此举引发沙特震怒。
这些花絮夹杂在一起,让这场谈判更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大会结束前一天晚上,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主席的“非文本”第二稿拖到晚上10点终于出台,较上一个版本有所删减。比之之前的抱怨,这天,会场里已经开始听得一些质疑。
6月11日,这种质疑声至顶。当天上午,发展中国家闭门磋商良久。延期两次后,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大会终于到了下午3点多,才正式开始关于“非文本”的讨论。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各国的宽容与耐心显然比想象中要少很多。发展中国家指责这一版“非文本”更不平衡,特别是未能将签了京都议定书和没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责任区别开来,可能对“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展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在走廊对面,与“长期合作行动”平行展开的谈判几乎毫无进展。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对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意兴阑珊。
对于这一版“非文本”,中国代表团尖锐地指出,气候谈判不是主席主导的进程,而是缔约方主导的进程,而最为激烈反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拉美国家,明确反对主席将协议共识消化在文本中。
大会最后没有授权主席把这份“非文本”转化为正式的谈判文本。这也就是说,8月份的下一次谈判会议,仍要对这份“非文本”进行非正式的讨论磋商,而不是如原先期望的那样进入逐行谈判的阶段。
这样的结果相当于谈判还在原地打转。
“长期合作行动”大会落幕时,大屏幕切换出墨西哥与南非之间的世界杯首战,而走廊另一端的“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的闭幕大会仍在继续,且一直延续到夜里10点。
13、今年以来气候变化异常 格尔木地区生态环境受影响
来源:西宁晚报2010-06-17
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6/17/content_20082930.htm
6月14日,记者从省气象部门获悉,今年以来,格尔木地区气候变化异常,呈现出沙尘天气频繁、气温偏高、降水过程分布不均等天气特征,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年1月至4月份,格尔木市区出现沙尘暴天气7次,扬沙天气6次,浮尘天气12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沙尘暴天气增加了4次,扬沙增多了3次,浮尘天气增多了10次。1月至3月份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6度—2.3度。尤其是1月和2月份偏高3度—4度。此外,降水过程分布不均匀,1月—2月份,月降水量均比历年同期偏少,但是3月份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55%,5月以来,也陆续出现了2次大的降水过程,降水量分别达到3.0毫米和4.7毫米,对干旱、少雨的格尔木来说,短期内连续出现这种较大降水量天气过程还是比较罕见的。
受异常天气的影响,今年1月—3月格尔木市区大气降尘总量每平方米为63.1克,与历年同期相比每平方米增加了1克,达到中度降尘;风蚀与历年相比增加了0.1厘米,达到中度风蚀。此外,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市区土壤解冻期较2009年提前了21天;大部分植物发育期较历年有所提前,但也有部分植物发育期出现退后现象。(作者:朱晓雯)
14、让地球真正回归“绿色”
来源:人民网2010年06月17日徐秉君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1888553.html
近日,美国海军首架使用替代燃料型F/A—18F“绿色大黄蜂”战机成功首飞。“绿色大黄蜂”的独特之处是其燃料中含有50%的亚麻荠油。按计划,它将进行15次试飞,以证明这种战机不一定非要使用石油燃料,而是一种更“绿色环保”的武器。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军火商打出新一代“绿色武器”招牌,声称新的武器系统将大大提高环保性,对自然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2003年,美军研制出新型无铅子弹。最近,德国慕尼黑大学正在测试一种“绿色炸药”。英国航天系统公司试验了节能和可回收炸药,把爆炸废料和废旧炸药变为农作物肥料。这家公司还计划研制“减排装甲车”、“钝性炮弹”等。美国海军部长雷·马布斯为海军建设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16年全面建成一支“伟大的绿色舰队”。
所谓“绿色”,在现代语境中是指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并引申为环保的同义词。“绿色武器”正是借用了“绿色环保”的概念,让武器“变绿”,武器因此显得更加“合理合法”、更人性化、更易被人们接受。
武器究竟为何物?任何武器说到底是用来杀伤和破坏的作战器械与装置。“无铅子弹”、“无毒武器”、“绿色炸药”,虽然“绿色环保”,但终究是致命、杀伤、破坏和毁灭的工具。在倡导绿色武器的国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反军火贸易运动的西蒙·希尔说:“英国航天系统公司是在惺惺作态,他们制造武器是用来杀人的,现在却滑稽地说要和环境友好相处,这实在是可笑。”
1974年瑞典首次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因为军事目的而改变环境”的问题,后来联大通过了《禁止为军事或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公约》。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执意使用对环境与人体危害极大的贫铀弹,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批评。“绿色武器”概念的提出,固然是对战争深度破坏的一种约束和限制,实际效果却依然有限。
人类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就应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各种战争与冲突爆发的根源,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真正地回归于“绿色”。
15、环境保护法20年未修改遭架空 学界争议废止升格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06-17王红茹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05751
“《环境保护法》现在基本已经被架空了!”作为全国人大和环保部门组织的历次《环境保护法》修订调研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法学教授汪劲从1993年开始就参与全国人大环资委关于《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调研工作。
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环境保护法》,依然是1989年修订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这部法律的出台,在当时被视为民族环保意识进步的象征。
“如今,《环境保护法》历经20余年,却一直没有被修订,其内容早已与现实脱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跟后来制定的单行环境法律相冲突。”汪劲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在环境监管的法律实践中,主要依赖于诸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的单行法。在1979年制定、1989年修订之后的《环境保护法》,在21年后的今天已处于被“束之高阁”的尴尬状态。《环境保护法》是废除还是再修订后升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被单行法“架空”?
扬沙、细尘。4月17日,沙尘暴席卷北京。“皇城”在沙尘的笼罩下一夜之间再度变成“黄城”。
之后,中国气象局公布了此次浮尘的量化数据:夜降浮尘30万吨,人均20公斤。
几天后,环保部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在公开场合呼吁尽快修订《环境保护法》使其成为国家的基本法律,以便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法》修改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当下该法的处境已分外尴尬。
据了解,我国在1989年修改制定《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先后制定了近30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及相关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等。
汪劲教授曾做过统计:从1979年到现在,全国人大包括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加到一起大概有270多部,而上述近30部关于环境、资源、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在内的法律,就占了近1/10。
而这些单行法与相关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覆盖、完善了原有的《环境保护法》中的条款,如《环境保护法》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第13条、关于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保持的第20条,这些条款的内容分别被《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做了详细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叶倩对此进行的统计显示,《环境保护法》的所有条文,70%~80%已经被新的环保单行法、相关法完善了。
这也就意味着,《环境保护法》制定和修订时遇到的法律问题,现在几乎都已不存在。《环境保护法》中原则性的规定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甚至一些单行法中的部分法条也与《环境保护法》发生“冲突”。如《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缴纳排污费,就可以超标排污。
而2008年修订后颁布实施的新《水污染防治法》中第九条就规定:“企业应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提出的禁止性要求,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同时,《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修改为何难产?
既然已严重“过时”,为何《环境保护法》未能应时修改?
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向记者介绍,在2002年-2008年期间,全国人大在7 年间不间断地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尤其是在2003年,全国人大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当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修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也位列其中。
上一页12下一页
16、北京:垃圾减量难在哪儿
来源:人民网2010年06月17日孙秀艳 俞懿春 徐徐
http://rexian.people.com.cn/GB/11891819.html
1996年北京首次开展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如今第五次吹响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号角——
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地区之一,不久前,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城管分队开始向餐饮企业等社会单位发放分类垃圾桶。据悉,虽然垃圾分类并没有强制要求,但如果社会单位的垃圾不分类,环卫部门将不给清运。
6月3日一大早,北京市海淀区畅春园食街。
“周四垃圾减量日暨绿色餐饮月活动”在这里举行。从今年4月起,类似的主题日已是第八个了。遭遇垃圾围城困扰的北京,正掀起一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全民战争”。这场“战争”怎么打,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记者进行了调查。
减量刻不容缓——
居民“垃圾意识”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具备
日产垃圾1.83万吨,现有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不断减少——数字时刻提醒着人们,北京垃圾问题形势严峻。
“刻不容缓!”北京市政市容委固废处副处长邓俊说,“从全球来看,世界城市都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模范城市,北京要建世界城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工作必须尽快动手。”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提法在北京已不是新鲜事。1996年北京首次在西城区大乘巷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至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已是第五次吹响号角了。此前虽屡战屡败,但居民的“垃圾意识”逐步养成。
长期关注北京垃圾问题的环保人士冯永锋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居民小区倡导垃圾分类时,居民还一头雾水。“如今,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热词。”
“在处理生活垃圾时,您会分类后再扔吗?”一项针对网友的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网友都给予了肯定回答。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发展进程中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全民战争”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垃圾分类就是随手的事,没什么麻烦的。”朝阳区麦子店枣营北里社区29号楼的卞女士说。麦北是北京市60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之一,通过半年多的努力,目前社区内400多户居民已有60%能够主动分类。
“以往提倡垃圾分类,到了清运环节,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装,这样的做法的确挫伤我们分类的积极性。”宣武区建工北里居民陈元有点担心,现在垃圾减量分类的活动又开始了,分好的垃圾还会白分吗?
“不会!以前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垃圾分类当作系统工程来做,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分类管理链条。”朝阳区市政市容委副主任皮猛说。
按照政府部门的说法,此次在600个居民小区推广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在末端处理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开展的。
目前,北京已经拥有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包括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可以说,分类后的垃圾已经能够各得其所。“我们在做的就是抓系统建设和全程管理,包括加快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改造现有的垃圾楼、配备分类收集运输设备、推进前端作业体制和方式的改革。”邓俊说。
分类先分厨余——
改造垃圾楼,配备新型车,百姓学着做
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垃圾处理是个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对此,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要打一场涉及社会多个层面的“全民战争”,打法决定着成败。
舆论先行。如今,在北京的主要街道,有关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条幅随处可见,在试点小区,各种招贴画尽映眼帘,内容详尽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指导手册已经发到居民手中。
“与以往不同,这次减量分类是想清楚再动手。”皮猛告诉记者,汲取以前的教训,从去年8月在朝阳区开展试点以来,区市政市容委就着手对垃圾分类链条做系统设计,根据后端定前端。也就是在最后的处理设施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先着手改造垃圾楼,配备新型的运输车辆,然后再做居民的工作。
6月1日清晨,记者来到了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
走进枣营北里31号楼三楼的一户人家,面积不大的厨房非常整洁,主人王林英细心地将包装豆腐的盒子、净菜包装的保鲜膜放进一个灰色的垃圾桶,而择除的菜叶,吃剩的饭菜,则进了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
“您看,这就是我们今天收集到的厨余垃圾,有快两桶了。”麦北清洁站职工韩振玲拿出了垃圾清运台账,厨余垃圾以前是零,分类后每天都在上升,4月份是0.8吨,最近已经突破1吨,原来一天垃圾总共得有10来吨,现在其他垃圾则下降到了6吨多,减量效果十分明显。
居民分好的垃圾,在运输路线上对应运行:厨余垃圾入绿桶、其他垃圾入灰桶、“可回收垃圾”入蓝桶;不同颜色的垃圾运送电瓶车将对应的垃圾桶直接运至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以避免之前使用三轮车运送容易腐败、产生渗沥液的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随后将垃圾分色分类装进不同的密闭式垃圾箱,压缩处理到原来体积的1/3;最后,厨余垃圾被送到南宫堆肥厂变废为肥,其他垃圾被送到高安屯垃圾焚烧电厂“发挥余热”,而可回收垃圾则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我们对各个环节严格监管,不会让进行分类的居民做无用功。”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卫科的宋洪祥说。
按照以往的测算,厨余垃圾占据北京生活垃圾的60%,因此,主管部门制定了先分厨余的技术路线。“把厨余分出来了,处理了,就是对减量化、资源化的最大贡献。”皮猛说。
推进尚有难处——
投资保障需优化,配套政策待出台,居民行动较迟缓
尽管北京市对解决垃圾问题决心很大,但大家依然感觉试点小区推进速度慢,减量效果还不明显。垃圾减量、分类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是系统投入。皮猛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经验,改造一个垃圾楼约需185万元,以朝阳区为例,需要改造的垃圾楼共有90余座,单是这笔投入,就要约1.6亿元。
投入还不止这些。户用免费的分类垃圾桶、公用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补助、区级环卫中心收集垃圾的人工成本、小区居民的奖励基金,一个垃圾分类的推广,要花的钱真是不少。
皮猛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地精打细算:未来是用电瓶车还是改造后的人力三轮收集垃圾更经济?收集单位是区级环卫中心还是小区物业更节约成本?“试点3个月,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比对也在同步进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决策参考。”皮猛说。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公共财政投入是根本保障。环保人士李皓对这样的投入模式提出了质疑。她认为,投入主体应该是环卫企业,政府应该明确责任,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垃圾管理更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认为,投资保障应该进一步优化,即在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产业发展、鼓励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才能把这项事业做好。
然而,与之相比较,在皮猛眼里,更难的,还是居民意识的培养。
为了让垃圾减量出实效,北京有关部门的确动了不少脑筋,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就是其中重要一项。本月底,全市600个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将完成招募,培训合格后,指导员将进入试点小区对居民进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宣传。“今年年底前,要让试点社区居民100%知晓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垃圾正确投放率达到90%以上。”这是管理部门的期待。
让所有居民都行动起来,的确不易。这一点,枣营北里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马继善感受颇深。每天7时至9时、18时至20时30分,是社区垃圾投放的高峰时段,也是老马最忙的时候。“虽然发了指导手册,可是认真看的人不多。”老马告诉记者,很多居民还分不清厨房垃圾和厨余垃圾,或者干脆一个袋子了事。“我们也做了不少入户宣传工作,可还是有不少居民不配合,有的连门都不开。”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也在想办法。”邓俊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社区家庭妙招征集推广、“垃圾分类处理一日游”活动等将陆续开展,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养成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
据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通过立法规范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政府责任、社会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为垃圾处理提供法制保障。
“垃圾分类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时间和耐心!只要路子对,一定会成功。”面对困难,皮猛仍充满信心。
17、环境违法岂能一罚了之
来源: 北京日报2010-06-17
http://news.163.com/10/0617/04/69BRIA3U00014AED.html
美国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责任方的司法调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被形容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灾难。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本月初宣布,政府已经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责任方展开了刑事和民事司法调查,美国司法部将根据多部法律对相关责任公司提起诉讼。
据了解,美国司法部可以依据的多部法律包括《清洁水法》,它含有民事和刑事两类罚责;《石油污染法》可要求责任方负担清理油污费用,还可处每桶1100美元以上的罚金;《候鸟条约法》和《濒危物种法》可对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处罚。此外,司法部还可引用《废物排放法》对责任公司提出刑事指控。
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造成对环境破坏,墨西哥湾事件并不偶然。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违法行为也呈多发态势。
6月6日,央视“东方时空”报道了江苏盐城市射阳县某工业区故意排污的具体手法:先是在化工废水直接排入黄海的排污渠两旁,挖出两道清水渠,从海里抽水填充,以掩盖排污渠;再是在河岸边的地底下铺设了一公里长的隐蔽管道,直接通向大海深处源源不断排放化工废水。
我国环境违法行为屡屡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犯罪成本较低,行为人往往存在侥幸逃脱或只受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后果的估量,而当这种预期惩罚成本低于预期犯罪收益时,行为人会选择实施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1人以上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轻伤的,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都可以认定为重大环境污染犯罪,可以处以最高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对这样的刑事犯罪立案标准而言,多数环境污染事件都要高于此标准,应该以刑事案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但是,真正以刑事案件处理的环境违法案件却不多。有专家统计,1998年到2002年这5年,我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387起,有25起被追究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2003年到2007年我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90多起,被追究违法犯罪的仅12起。
之所以会出现监管打击不力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以牺牲环境安全为代价发展经济,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污染事件监管不力,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导致以刑事案件追究责任的环境污染事件很少。二是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机制还有待完善,大量的环境违法行为还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而行政手段解决的效果远不如追究刑事责任。三是环境违法行为背后不少都存在着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行政监管部门也担心,如果将违法企业、人员移送司法刑事处理则会导致因为自己监管不力而被检察机关以渎职犯罪处理。
刑法不是万能的,打击只是治标之策,根本还在于提高全民对于环境权的意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共同维护美好家园。
多国已确认环境权
应该说,美国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责任方的司法调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污染责任企业不仅仅是民事赔偿了事,还面临着刑事犯罪的指控,这是美国关于环境权的又一司法实践案例。
环境权的概念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指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权利。上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组织下,西方国家展开了关于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引起世界瞩目。美国1969年颁布的《国际环境政策法》最早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环境权。
而环境权被世界各国接受,充分表现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其第一条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这标志着环境权已成为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在《人类环境宣言》的影响下,多国在其宪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确认了环境权,日本和美国还广泛地受理了以保护环境权为由的案件,开始了环境权的司法实践。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18、新京报:以开门立法化解《环保法》的尴尬
来源:《新京报》2010年06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888325.html
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区域限批……这些于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关键词,显示出环保意识已进入了主流舆论并日益影响越来越多的公众。然而,对正行走在建设法治国家大道上的中国而言,却面临着《环境保护法》被基本架空的尴尬。
就立法现状而言,环保立法并不环保。现行《环境保护法》系1979年制定,而距今最近的一次修订要追溯到1989年。21年过去了,环保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若立法仍在原地踏步,如何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正是在这种“形势比人强”的现实下,迟迟无法进入修订审议程序的《环境保护法》被悄然搁置,包含环保内容的单行法与相关法抢先一步或几步,走在了前面。
6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披露:自198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近30部关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及相关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这些单行法与相关法,很大程度上已覆盖、完善了《环境保护法》中的条款。
比如,《环境保护法》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第13条、关于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保持的第20条,这些条款的内容分别被《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做了详细规定。更严重的是,还有一些条文与《环境保护法》存在“冲突”。
由此,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一般原则,《环境保护法》中的不少条款实则已失去了法律效力。立法机构显然并未对这一现状视而不见,全国人大曾在2002年至2008年间,不间断地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但是,修法未成功的原因,还是部门权力纷争太大。
我国跟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林业局、海洋局、气象局、农业部等多个部委。传统的资源分配部门与环保部门管理权限的矛盾,是现实的存在。部门利益之争只要没有平息,《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也就难以启动。而一些单行法在“部门主导”的潜规则之下,反而更易通过立法机关的审议。
化解这一立法尴尬,当然不能期待各部门在暗中立法博弈,并最终达成立法妥协,《环境保护法》被架空的尴尬,正来自于立法博弈的不透明。如果能让每一部单行法在通过前,都能经由公开的平台充分博弈,让部门的暗中角力变成公开辩论,今天的立法冲突自会避免。
基于《环境保护法》的现状,立法尴尬总要化解,法制的不统一总要调和,因部门利益冲突而搁置修法并不明智。部门可以影响立法,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权还在全国人大。只有民意,才能制衡部门利益。因此,全国人大更应向公众敞开民主立法的大门。若有强大的民意支持,还何愁部门利益阻碍修法。
更重要的是,就中国环境形势的严峻而言,立法刻不容缓,而且公众对环境立法的参与早有先例,效果很好。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的环境保护依然“道远路长”:2009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71起,比上年增加26.7%;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农村环境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
鉴于此,尽快以开门立法的形式,化解《环境保护法》今天的尴尬,就成为迫在眉捷的事。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