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1
六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在墨西哥感受江河连续报道之四:
1、在墨西哥感受江河之四――索奇米尔科:一条古老的运河
环境资讯:
2、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环境走过怎样的2009
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68963&cid=117
3、中国青年报: 吴晓青:环保监测人员素质与百亿投入不匹配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7719.html
地方信息:
4、云南网: 云南滇池封湖禁渔两年 渔民盼获政府补偿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4664.html
5、潇湘晨报: 湖南株洲斥资3.6亿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6130853_1.shtml
6、中国经济时报: 嘉兴南湖首创行政处罚公众参与制
http://www.cet.com.cn/20100610/c4.htm
人与自然:
7、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狩猎场隐秘存在新疆甘肃等地 只接待外国人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5036.html
低碳减排小妙招:
8、低碳减排小妙招之居家篇――如何正确使用电饭锅
环保观点:
9、中国经济时报: 专家称北京水资源问题是生态灾难 调水不能长久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5125.html
环保人物:
10、南方人物周刊: 赵章元与垃圾作战
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ent/2010-06/09/content_12714399.htm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1、南方周末: 石头造纸,喧嚣的环保神话?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3
12、南方周末: 石头纸:不降解,怎环保?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9
13、南方周末: 瑞士三城:污染水竟能变身直饮水?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5
14、南方周末: 土耳其伊兹密尔:十年炼成万里大管道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6
15、南方周末: 日本大阪:不一样的“谁污染,谁治理”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7
特别推荐:
16、科学时报: 拯救地球 环保有时只是举手之劳
http://book.ce.cn/ssjj/201006/10/t20100610_21502052.shtml
环境时评:
17、证券日报: 低碳阴谋:谁为人类生存恶化环境买单?
http://intl.ce.cn/zgysj/201006/10/t20100610_21500885.shtml
18、光明观察: 环保组织为何会寄希望于污染企业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6/03/content_1140504.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在墨西哥感受江河之四――索奇米尔科:一条古老的运河
文图 汪永晨
墨西哥位于北美大陆南部。北邻美国,东南与危地马拉和伯利兹毗邻,南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南濒临太平洋。土地面积的5/6是高原和山地,平均海拔约1800米。沿海有众多的岛屿。其中太平洋中有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瓜达卢佩岛、塞德罗斯岛和特雷斯-马里亚斯群岛,在加里福尼亚湾中有提布龙岛和安赫尔-德瓜达岛,在加勒比海中有穆赫雷斯岛和科苏梅尔岛等。
街上的花店
大山中的河
墨西哥河流分为三个水系:大西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内流水系。主要河流是布拉沃河、乌苏马辛塔河、格里哈尔瓦河、莱尔马-圣地亚哥河、巴尔萨斯河等。
墨西哥沿海和东南部平原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5~27.7℃;山间盆地年平均气温为24℃;西北内陆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不足250毫米,内地750~1000毫米,墨西哥湾沿岸中部与太平洋沿岸南部为1000~2000毫米。
墨西哥也是一个世界遗产众多的国家。仅墨西哥城就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6月8日,我们去了其中之一有着“水乡泽国”之称的索奇米尔科。已经到墨西哥三天了,今天才看到墨西哥的河。
古老的运河
河边的植物
索奇米尔科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城市名录,这里保存了大量古老建筑,密集的河道和岛屿展现了阿兹特克人当年生活风貌,再现了古印地安人为生存而不懈努力改造环境的历史。
听当地人说,“索奇米尔科”(Xochimilco)在古印地安语意为“播种鲜花的土地”。事实上,现在它也是墨西哥最重要的花卉市场,当地居民多以种花为生计。在生态公园入口街对面,墨西哥市政府修建了号称拉美最大的花卉市场——库艾曼科市场。
花房
画舫
生态园区
整个生态公园位于墨西哥城盆地南部的索奇米尔科大区内,占地面积189公顷,海拔2300米,四季温暖湿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园内种植了271种花草树木,栖息着多种珍稀禽类及其它生物。公园分为四大区域:禽类保护区、古城花园、古墨城风貌复原区、植物园区。整个生态公园由墨城建筑、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共同设计,风景秀丽,是旅游、休闲胜地。
因为我们仅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能选择花550比索相当于300多人民币,在古运河上坐45分钟的游船。和昨天我们去太阳神、月亮神金字塔相比,这里到处体现着旅游的热闹。运河上不仅游船如织,而且各种表演组合,也汇集在一条条的船上。
问过后知道,唱一首歌70比索,三首歌200比索。既然来了,我们还是选择了在船上欣赏一下墨西哥当地人表演。
河上的表演
河上的弹奏
[环球时报]的记者到来到索奇米尔科后在文章中这样形容:到索奇米尔科如果不乘船赏景,那可是如同“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般的遗憾。来到码头,一眼望去,色彩斑斓的游船依次排开,飘浮在碧波之上。与其说是游船,不如称之为“画舫”,因为每条船都被当地人精心装饰,不同于我们江南水乡的“乌篷船”,而是绘满了彩色花纹的“彩篷船”,并且每只船篷上都写有这只船的名字。我们租了一条叫“Rosa”(意为“玫瑰”)的游船,泛舟于河道之中,一同去领略这水乡泽国的秀美。
运河上的船
河上的排队
据当地人介绍,传说早在14世纪,阿兹特克人历尽磨难来到了墨西哥中央高原之上。根据太阳神的旨谕,当他们遇到一只嘴中衔蛇的雄鹰停落在仙人掌上时,他们便可在此地居住生活。当阿兹特克人来到塔斯科科湖流域,在湖中的岛屿上发现了仙人掌上叼蛇的雄鹰并定居下来,建立了庞大宏伟的阿兹特克帝国都城特奥奇蒂特兰,这就是后来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然而,在建城伊始,这片土质松软、湖泊众多的土地并不适合居住,阿兹特克人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沼泽地上挖土开河,填土造田,修堤筑路,利用一道道堤坝把岛屿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座河道纵横、堤坝相连的水上城市。
船在水中
岸边的老树
船上煮饭
树与花的河边
[环球时报]上的文章说:在16世纪西班牙人抵达并占领特奥奇蒂特兰后,因为不善管理,湖水经常倒灌进入城内,于是他们在山谷四周山体上凿洞,将城中的水放走。此后,墨西哥城变成了干涸的山城,原来四处碧波荡漾的壮观景象,人们只能透过墨西哥国民宫里著名壁画家里维拉绘制的大型壁画去回忆追思了。
如今,墨西哥城南的这片名叫索奇米尔科的地方保存了当年古城一阙的风貌。在特奥奇蒂特兰城全部的1.5万条人工河道中,至今依然保留了900条。湖泊、河流、陆地和岛屿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水上世界。墨西哥政府投入巨资,集合了几十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专家、景观设计学家于1993年建成了现在的索奇米尔科生态公园。
有一点遗憾是,今天这里的河水并不是那么清澈。或许游人太多,也给这里带来了压力。但是行舟于水上的这一刻,还是会被那古运河独特的意境及河上艺术家们的歌声所感染。虽然是一种商业演出,但运河上的艺术家们表演时的那份尽兴,很是让人感动。这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相处吧。
老河,老根
花船工
幽静
岸边人家
在索奇米尔科坐船时,岸边花房里盛开着一片片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据说当地的花农很早就开始种植鲜花和蔬菜。这里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物产丰富,一直是印第安各部落争夺的重镇。为了方便运送大量的鲜花,索奇米尔科镇开挖了多条运河,运河两岸是种植鲜花、蔬菜或者草药的园子。以前,花农、菜农自己经营,现在政府派出农业技师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这使当地的鲜花种植业更加兴旺。
索奇米尔科镇有四大鲜花市场。市场里有各种时令的鲜花,如玫瑰、月季、天堂鸟、百合和康乃馨等,还有绿色盆景植物,当地人称“盆栽”,发音和中国的盆栽相同,有人说这是从中国传去的技艺。8年前建成的库艾曼科花卉市场占地13公顷,有1680多个摊位,和邻近的生态园一起构成了拉丁美洲最大的花卉市场,是仅次于加拿大、荷兰的世界第三大花卉市场,是墨西哥鲜花的集散地。
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前,这里运鲜花的船是将整个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后来,人们用木板制造了有顶棚的船。这种船缀满了各种鲜花,颜色鲜艳,香气扑鼻,可以容纳8到30位乘客。
人类学博物馆里的船
人类学博物馆里的当年情形
人类学博物馆里的河
花船保留了浓郁的西班牙特色,每隔10至15天就要重新用鲜花装饰一次。每条花船的顶棚上都有用稻草和鲜花扎起的招牌,上面写着船名。花船大都用美丽女孩的名字,如玛利亚、劳拉等。
听说有一位中国作家在这里旅游时,划船的墨西哥人对他说:“我们都有固定的熟客,多是城里的诗人。有的人喜欢独自租用花船激发创作灵感,有的人喜欢邀请三五位知己一起聊聊天。周末时,我的生意最好。来这里度假的人很多,他们尤其喜欢配有乐队的船,可以一边品尝美味小吃,一边欣赏演出。”
每年7月18日是花城的“玫瑰花日”。
墨西哥国家博物馆
墨西哥街上的围墙
墨西哥马路上还保留着的过去
墨西哥城市里的绿地
站在墨西哥拉美塔上看墨西哥城合影
今天,在这条古老的运河上,我感受最深的是河的生命力,水的灵性。以后不管过了多久,再回过头来翻看今天拍的这些照片 ,我想自己一定还会回味这水上的与自己,与自然中的艺术相处的美好时光。淡淡的,绵长的,会久远。
这里的运河静悄悄
明天,我们就要到墨西哥的海边小城拉帕斯了,那里被看做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在那里人可以和动物亲密接触。
2、中国环境走过怎样的2009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10-06-10
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68963&cid=117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 6月5日,环保部公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2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比上年下降4.60%。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89.2亿吨,比上年增加3.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3%;氨氮排放量为122.6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比上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
全国74.6%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年减少9.1%。
2009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设备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公报》称,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
3、吴晓青:环保监测人员素质与百亿投入不匹配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6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7719.html
本报北京6月9日电(记者刘世昕)近年来,我国在环保监测设备方面的投入已超过百亿元,但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在一些县级环保部门,负责监测工作的环保人员居然找不出一个本科生。
这个担忧来自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今天他在“全国环境监测人员技能大比武”启动仪式上说,近期,他走访了十几个县的环保局,一圈下来,他惊讶于基础环保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要到地市一级的环保部门,环境监测人员才有本科生。
吴晓青把监测比作环保工作的眼睛。他说,没有准确的数据就难以对环境质量作出客观评估。
业界人士都清楚的事实是,2004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首次暴露出了我国环保监测的短板问题。当时,黑龙江地市以下的环保部门基本没有设备,也没有人员能监测松花江的污染状况,是靠环保总局从各地紧急调配了专门的设备和人员才解了燃眉之急。松花江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基层环保部门监测设备的投入,全国大部分重要流域的监控断面都有了自动检测设备,但基层环保监测人员的素质却没有同步大幅提高。
吴晓青说,他最近进行的这次调研发现,在个别地区,很先进的设备配到了县一级环保部门,但却没人会用,被束之高阁,成了摆设。
“基层环保监测人员业务的水平亟待提高”,吴晓青说,环保部的对策是,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通过技能大赛的方式提高基层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吴晓青介绍说,持续3个月的比赛至少有上万名环境监测人员能参入其中。
4、云南滇池封湖禁渔两年 渔民盼获政府补偿
来源:云南网2010年06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4664.html
一名清理人员将蓝藻拉网聚集。禁捕两年,就是为了让滇池里有更多的鱼来替代这种方式除藻。
每年盛夏七八月份,滇池都要开湖捕捞,但今年滇池将破例紧关“大门”。昆明市委、市政府前晚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传出消息,从今年起,滇池将封湖禁渔两年。据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滇池第一次禁渔这么长时间。
“禁渔时间最长的一次”
昆明市滇管局渔政处副处长王勇说,封湖禁渔是为了配合将要实施的滇池内源污染生物治理项目,通过向滇池大规模地投放鲢鱼等滤食性鱼类,控制滇池内的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有效改善滇池水质。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昆明全市每年都要向滇池内投放价值80余万元的鱼苗。其中鲢鱼40吨,鲫鱼1000万尾。封湖禁渔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鲢鱼等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
滇池因长达半年的干旱,水位下降了近1米,加上今年气温较高,有专家担忧,滇池蓝藻或将提前暴发。对此王勇表示,从目前监测的情况来看,干旱对滇池水质会有一点影响,但是蓝藻的情况较往年来说比较轻,主要得益于河道治理和污水截污工程使得滇池污染负荷小。
“这次禁渔,是改革开放以来滇池禁渔时间最长的一次,破了以往的纪录。”王勇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尽管偶有禁渔,但时间最长不过10个月左右,滇池基本上每年都开湖。
渔民希望政府能补偿
封湖禁渔后,周边渔民的损失怎么办?王勇说,昆明市滇管局拟对渔民进行补偿,目前补偿草拟方案已提交市政府审批,具体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还不得而知,“目前此事开不开听证会,何时开,我们还没有得到市政府的通知。”而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渔民对补偿金的期望值较高。
“我在滇池打鱼20多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封湖禁渔长达两年的情况。”星海乡洪家村渔民杨贵有说,自己早在1个多月前就听说今年可能封湖禁渔的消息,作为渔民,尽管多少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支持政府治理滇池的行动。“可能的话,我们渔民当然希望能多补偿一些。”杨贵有说,他每年的捕鱼收入在1~2万元左右,他希望政府每户最少能补偿五六千元。
而同村的余建和张林华却希望能补偿得更多。“我们两人14岁就开始在滇池捕鱼,到如今20多年了。现在村里的土地被征走,城中村的房屋也拆了,一家人住在出租屋,都指望着每年开海两三万元的收入,不想现在又遇到封湖。”余建说,洪家村的渔民基本上每条船每年的收入在1~3万元左右,他和张林华均表示,希望政府能补助1~1.5万,最少能补助1万。记者了解到,星海乡洪家村约有200条渔船。据王勇介绍,滇池流域直接从事捕捞的渔民约有7000人。
对偷渔者如何处罚?王勇说,在提交的方案中也考虑到了处罚问题,但市政府目前尚未给出答案。记者了解到,按照《滇池保护条例》,最低罚50元,最高可罚5000元。
昆明水电费要推行阶梯式收费
另讯 在前晚召开的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上,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昆明要打造低碳城市,推行水、电阶梯式弹性收费。
副市长陈勇则提出,今年,昆明主城区要新建公厕53座,垃圾中转站14座、报废更新环卫车辆200辆等。
会议还提出,未来5~10年,将是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绿色GDP”将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年底出台考核办法,力争明年在全市实施。
■相关新闻
官渡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提出:滇池流域2.9万亩耕地3年内完成农业结构调整
完成二环路内317家单位(小区)的雨污分流工程、完成流域内9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滇池流域29175亩耕地3年内全部完成农业结构调整……昨日,官渡区、空港经济区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官渡区副区长、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余文斌就下一步环境保护、滇池治理等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
在环湖截污工程建设方面,6月30日前,完成二环路外未进入工业园区且污水未进入截污管网的43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和231家非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污水全面截流收集工作;完成二环路内317家单位(小区)的雨污分流工程,铺设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将污水接入市政污水收集管网,下半年铺设雨污排水管道。
在开展农业面源治理方面,6月30日前,完成流域内9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同时,福保渔港(原蓝色庄园)、金奖垂钓园(又名泰国山庄)、云南人家、昆明净波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原昆明王官滇池水厂公司)、昆明王官纸制品包装厂5家单位完成搬迁工作。大板桥、矣六街道完成5750亩滇池流域面山绿化造林。
此外,马料河、小清河两条入滇河道整治工程须6月底开工建设。全面开展14条主要入滇河道及7条支流(沟渠)综合整治工作。
余文斌介绍,今年官渡区滇池流域耕地剩余面积29175亩,根据市级要求,计划在3年内全部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为园林园艺、经济林木种植和滇池湿地生态园区等,其中今年完成6000亩、明年完成1万亩、后年完成1.3175万亩。
16人治污工作不力 遭昆明市纪委问责
近日,16名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因在违法排污、环境卫生整治中工作不力,被昆明市纪委严厉问责。
上月,昆明电视台陆续曝光14起违法排污、21起环境卫生、1起违法加层问题。经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市纪委决定对工作不力造成河道污染的呈贡县、官渡区、西山区、盘龙区、嵩明县7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其中,嵩明县杨林镇大树营村新农村村民小组长被停职检查,通报批评其余6人。此外,五华区、经开区、官渡区9名责任人也因辖区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力被问责。 记者 谢莹 李婧 (云南信息报)
5、湖南株洲斥资3.6亿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
来源:潇湘晨报 2010-06-1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71276130853_1.shtml
昨天(9日),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要工程,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预计工期18个月,总投资3.6亿元。项目竣工后将对清水塘16平方公里核心区内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从源头治理湘江流域污染,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湘江流域的下游长沙、湘潭、岳阳地区。
该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日处理3万立方米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提质改造日处理7万立方米的原霞湾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工业废水管网、生活污水管网及提升泵站,新建废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设置事故缓冲池,防范和处理突发性污染事故,项目总投资达3.6亿元。
项目实施后,将全面取缔并整合现有霞湾港、铜塘港沿线17个企业排口和7个湘江直排口,实现区域污废水经处理后一个总排口外排湘江目标。园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管网收集、处理实行“三分流”,其中工业废水采用冶炼废水与化工废水及其他工业废水分质收集进场预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处理技术,使区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废水的COD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降低40%,重金属铅、镉、汞降低60%以上。该工程的建设,对确保长株潭居民饮水安全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已被明确为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实施的3个重点区域之一。
据介绍,2010年株洲清水塘区域环境整治确立了5个项目: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工程、重污染中小企业关停改造工程、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和资源利用工程、重金属污染土地移民避险安置工程、重金属污染区居民安全饮水工程。今年来该区域共减排COD133吨、二氧化硫10714吨,全区空气质量良好效率达98.7%,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下阶段,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将启动大规模移民搬迁和土地开发整理、腾出空间实施生态治理,着力打造“城市生态公园”。
6、嘉兴南湖首创行政处罚公众参与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6-10
http://www.cet.com.cn/20100610/c4.htm
本报嘉兴讯(记者张海生 □沈蓓莉) 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政府召开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参与评审会。在公众评审会中,南湖区环境保护局就案件的违法事实、办案过程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向评审团成员作出解读,并提出对所评审案件的初步处罚意见,接受公众评审团对案件相关情况的询问。
南湖区环境保护局相关部门的领导、南湖区三家接受环境行政处罚的单位负责人、环保公众评审团6名成员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参与了此次评审会,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评审会还通过投影的方式,对处罚案件的案件内容、处罚告知书、现场照片等相关证据、当事人陈述申辩等材料一一作了展示。最后环保局全体人员和接受环境行政处罚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回避,由公众评审团对所评审案件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进行讨论和评议,对最终的处罚种类和罚款额度提出建议,形成集体评审决议签名后提交环保局。环保局将以公众评审团集体决议作为最终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于五个工作日内,通过短信平台的方式,向各评审团成员反馈最终处罚结果。
公众参与评审会后,嘉兴市南湖区环境保护局局长黄良荣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黄良荣说,环境主管部门如何拓展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努力提高环保公众参与的水平,对于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湖区环保局推行和创设行政处罚公众参与制度,开创了“阳光执法”新模式。
黄良荣说,现阶段,广大群众对参与环境管理的呼声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仅仅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等方式,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要求。为避免环境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同案不同罚”,人情罚、态度罚、行政议价等现象,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对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的自由裁量权审议。
据了解,南湖区于2009年正式出台《南湖区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力求将公众参与作为今后环境行政处罚的一个必经审议程序,形成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所谓环境行政处罚公众参与制度,是指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环境行政处罚的审议过程,组成公众评审团以召开案件公众评审会的形式,对原本法律只赋予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评议。
7、中国狩猎场隐秘存在新疆甘肃等地 只接待外国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6月10日 章轲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5036.html
狩猎场隐秘生存
“尤其是在新疆、甘肃和青海,狩猎活动虽然每年只接待少数外国人,却是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官员的主要工作。”
在5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所属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举行的一次新书首发式上,一本名为《消逝中的荒野——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下称《消逝中的荒野》)的书被首次译成中文版公开发行。
书中有一张外国猎手托着被猎杀的盘羊头的照片,图中被猎杀的盘羊是甘肃某狩猎场犄角最大的公盘羊。
图片说明写着:“在中国的国际狩猎场,盘羊是价值最高的战利品。”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将盘羊不同亚种分别列为附录I或II;在中国,盘羊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对野生动物,包括那些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的猎杀,在国内的各个狩猎场已进行多年。但由于国内严格的枪支管制等原因,这些狩猎场往往主要对外国狩猎者开放,其情况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
如何使“黑箱”中的狩猎产业,形成一种有效的狩猎动物保护和管理模式,成为摆在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神秘的猎场
2006年,媒体曾披露有关部门准备举办“2006年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会,涉及盘羊、羚牛、白唇鹿、岩羊、矮岩羊、马鹿等14种野生动物。
此后因社会各界反对声四起,有关部门最终不得不叫停狩猎权拍卖会。
但事实上,国内一些地区和商业公司有组织地猎杀野生动物从来没有停止过。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年分布在各地的国际狩猎场一直在运营。
与许多人的认识不同的是,猎杀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与现行法律并无冲突。
2004年8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专门就“狩猎”进行了修改,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应当报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中则规定,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今年初,《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一些城市的机场和星级宾馆摆放的画册上,也看到过国际狩猎场刊登的广告。
《消逝中的荒野》一书作者,美国博物学家理查德·B·哈里斯告诉记者,中国的狩猎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初并不怎么正式,一般都是由个别的外国狩猎者提出来的。他们的请求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许可,在他们离开之前,又建议政府同意其他人也跟随他们来此狩猎。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的国际狩猎已开展20多年,在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山西、黑龙江等省区建立了对外国人开放的国际狩猎场所共25处。
1984年,中国在黑龙江省的桃山林场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国际狩猎场。“然而,中国东部的狩猎场从未成功吸引过大量猎手,这可能是因为那些数量较多的、能打的动物,在其他国家更常见或更容易被打到。”哈里斯说。
在中国的西部,1985年青海省成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1988年甘肃省建立了肃北国际狩猎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多个国际狩猎场。这些场所迅速吸引了那些主要对岩羊和盘羊感兴趣的外国人。
哈里斯称,在中国西部,吸引最多猎手的物种是岩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种动物目前除中国外,只能在尼泊尔打到了。
【1】 【2】 【3】 【4】
8、低碳减排小妙招之居家篇――如何正确使用电饭锅
电饭锅做饭的节电学问
● 如果平时煮饭较多,就要买功率大一些的电饭锅。煮1公斤的饭,700瓦的电饭锅比500瓦的要省10分钟时间,还能省电大约8%。
● 电饭锅的电热盘和锅底如果沾上脏东西,一定要擦干净,否则会影响传热效率,浪费电。
● 煮饭时,在水沸腾后先断电7到8分钟,然后再重新通电,这样能充分利用电饭锅的余热。
● 把淘好的米先浸泡10多分钟后,再用电饭锅煮饭,饭熟得快,可以节电大约10%。
● 按此估算,每户每年就可省电4.5度。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
9、专家称北京水资源问题是生态灾难 调水不能长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06月10日 杜悦英
http://env.people.com.cn/GB/11835125.html
京城水资源之忧
为解北京之渴,6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第二次向北京市供水。而长期关注水资源问题的研究者王建担心的是,虽然调水又一次解了北京的水之忧,但同处华北平原,北京缺水,河北、天津也不例外,调水总非长久之计。曾任职于北京环保局的王建长期研究北京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是北京颇有点名气的水专家。在他看来,北京的水资源问题是“正在累积的生态灾难”的表现,出现这种困局的原因,则是自然降水条件减少和人为的不合理开发。
王建用一组数字佐证了他的观点:以地表水来水量为例,北京地区的主要水库之一官厅水库,1955年—1960年的年均来水量是20.3亿立方米,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锐减到0.09亿立方米。目前,北京年人均水资源仅210立方米,是中国年人均水资源的1/10,是世界年人均水资源的1/40。在解放初期,北京有约400万人口,而现在人口增加了4倍,“可是大自然的水没有增加4倍”,王建说,北京业已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之一。
虽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北京,通过改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已经在尽可能地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度消耗、过量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使水资源总需求量从40多亿立方米减少到34.5亿立方米,维持了北京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但王建发现,北京城市扩张的规模效应正在吞噬结构效应和低水经济效应。
王建担心,1949年建成区面积只有109km2的北京,在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650km2,城市规模日益庞大,承载它的水资源将越来越难堪重负。
普通居民也对北京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不乐观。自然之友和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近期合作完成的一项调研显示,首都市民认为北京是一个缺水又费水的城市,74%的市民意识到北京市水资源紧缺,69.6%的市民认为北京市浪费水现象严重,59.5%的市民担心水资源枯竭,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46.3%的市民认为北京市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严重,56.7%的市民认为水资源紧缺问题非常紧迫。
首都市民希望大力推广使用中水,调查结果显示,80%的市民认为使用中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20%的市民觉得使用中水可以降低用水成本,使水价更便宜。63.4%的市民希望家里安装中水设施,但调查样本中只有4%的家庭铺设了中水管道。
首都市民赞成实行阶梯水价。81.5%的市民赞成实施阶梯水价,表示愿意参加阶梯水价听证会的市民高达53%,其中表示非常愿意的占到17.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姜文来研究员则分析称,阶梯水价自2004年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实施,原因在于其实施有一系列的条件。如对某些管道进行改造,对于人物分离的情况进行科学鉴定,对以每户家庭每个人用多少水有一个科学的定量,“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贸然推行阶梯水价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行阶梯水价的时候要考虑社会成本,包括管理成本等等。”姜文来说,综合看来,阶梯水价还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实施阶梯水价应该附加的一些必要条件应当予以完善。
10、赵章元与垃圾作战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0-06-09
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ent/2010-06/09/content_12714399.htm
如今的赵章元,已经成为“反垃圾焚烧派”的急先锋
赵章元 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与近海环境研究室主任,退休后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垃圾处理问题,为国内" 反对垃圾焚烧" 主要代表人物。在过去4 年间,亲身参与了国内十数起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公共事件。
在垃圾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上,赵章元好像总是以一个" 异类" 的形象出现。
在广州举行的" 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 上,他是31:1 中孤零零的那个 1 ,坚决反对垃圾焚烧;在国内诸多垃圾处理专家认为垃圾焚烧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优选择时,他以一个" 半路出家" 的环境研究员身份,用详实的数据资料一次次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在专家都被戏称为" 砖家" 的今天,赵章元被网友们自发评选为" 最有良心的专家" ,一次次奔波于大江南北与居民共同商讨阻止垃圾焚烧厂建立的对策,一名广州居民直称——" 赵老师就是我们的希望。"
偶然中的必然
今年67岁的赵章元,接触到垃圾处理问题,出于偶然,却又是偶然中的必然。
退休前,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与近海环境研究室主任。2001年,他承担了一个追踪地下水污染源头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注意到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质造成了极大毒害。在与十几名地学专家共同对北京当时三大垃圾填埋场都进行测量分析后,发现这些填埋场都存在着严重的渗漏现象。这是我国首次对地下渗漏污染进行探讨。自此,他开始对垃圾问题产生兴趣。随后,他将这一现象上报北京市管委,却遭到冷遇。他向上级主管部门上书《问责北京市管委》,市管委领导放言——" 想出名就光屁股到大街上去跳舞!" 迫不得已之下,赵章元亲自带领新华社记者前往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周围村庄调查,发现有三个村庄因此成为了高发病村,由此引发了国内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渗漏污染的普遍警惕。
2003年后,退休的赵章元拥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他开始系统阅读相关文献,亲自调查垃圾处理过程。起初,他也认为被其他专家和官员大肆吹捧的垃圾焚烧技术先进科学,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发现垃圾焚烧技术并没有" 想象那么先进 " ,而是存在诸多弊端。
2006年,北京市筹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苦于争斗的当地居民多方辗转,找到了时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赵章元,打听国家相关环保政策规定。从那时起,赵章元开始了系统研究垃圾焚烧的过程。
" 从此以后,我就成了个坚定的' 反烧派'.环保总局叫停了六里屯之后,全国各地都起了连锁反应。各地政府都想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各地居民都反对,就都来找我,我一一给他们解答。" " 十一五规划" 中写到了一笔" 推进垃圾焚烧 " ,这成了各级政府官员的" 尚方宝剑" ,而围绕着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牵扯到大量技术工程投资的项目,则有着一条完备的产业链。鲜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冒着触犯别人利益的风险,跳出来提反对意见。所以,不论赵章元愿意与否,他都成了那个" 异类".此后4 年间,出乎他意料的是,搞了一辈子水环境研究的他却在退休后,因为垃圾问题而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北京阿苏卫、上海江桥、南京天井洼、江苏吴江……包括去年的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中,都能看到赵章元的身影。面对媒体采访,他来者不拒。因为" 接受多一家媒体采访,就多一个机会来宣传我的观点,就算他们是想把我当枪使,我也会接受。只说自己观点,不偏不倚。" 只是在遭受了几次别有用心的曲解之后,他会提出在稿子发表前自己审核一下。
并不孤独的堂吉诃德
" 主烧派" 喜欢利用赵章元的水环境专家身份,用不懂垃圾、是个" 外行" 来攻击他。" 我说我不是垃圾焚烧专家,那是自嘲,他们都听不懂。" 赵章元愤愤不平," 我是从环境角度来关注垃圾问题,不是业外人士。而且我参阅了大量资料,还有数据。现在的那些垃圾专家,其实更多的是搞垃圾管理,到底谁是内行?" 而且,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许多振振有词的环境专家都在长年累月的论战与媒体报道中,被发现与垃圾焚烧产业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专家的另一重身份,往往就是利益集团内部人士。例如" 主烧派" 代表人物之一、清华大学垃圾处理专家聂永丰,就被揭发拥有一项名为" 立转炉式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 的专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章元的身份始终都显得超脱——" 我是个利益无关者,一心只为环保。" 不但没有得到利益,赵章元还因为始终坚持反对垃圾焚烧而被暗中坑害过。他被称为" 环保界的刺头儿" ,早有相关领导放话要让他好看。一名领导几次在研讨会上被赵章元据理力争,因而恼羞成怒。直接利用手中权力出具政府公函,在环保局专家库名单中去掉了他的名字。赵章元莫名其妙失去了一年多跟随自己一辈子的" 专家" 称号。
" 当时这对我来说是精神损失,我原来一直是专家,突然有一天,我不能再做一个专家了……" 与此同时,在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类研讨会中,他总是形单影只,以少数派的身份出现。在探讨垃圾焚烧厂与居民点距离设置时,由政府组织了" 国内知名专家关于垃圾焚烧发电论证会" ,拟通过由聂永丰起草制订的"300 米防护距离".面对压倒多数即将通过方案的局势,赵章元据理力争,令这一距离设定第一次并未通过。在会上被气坏了的聂永丰失去理智地漫骂他:" 你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还未必能收呢!" 由于垃圾焚烧厂与居民点距离问题很难确定,国家环保总局制订文件,提出今后不再规定距离数。然而,事隔几个月后,国家环保总局悄悄地发布了"300米防护距离".赵章元发现该问题后,连夜写信反映该标准缺乏依据,建议设法改正或弥补。但至今未见任何回音。
不过,赵章元并不认为自己孤独,"'主烧派' 看起来多,其实就几个人。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的,但是家属有顾虑,不敢出来讲话。""广州那个31:1 ,其实大多数专家投的是赞成票,私下里却握着我的手,说觉得我讲得十分有道理。" 站在他背后的还有广大反对垃圾焚烧的居民。赵章元常能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嘘寒问暖,说上一声" 加油,赵老师我们支持你" ,便匆匆挂断;逢年过节,北京乃至上海的业主还会自发组织去他家中看望;在深圳做讲座时,有业主在机场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只为与他吃上一顿饭……
尽管妻子常开玩笑,说他" 做的都是义务劳动" ,但家人都选择了支持他。生性耿直的他也并不惧怕任何有可能的打击报复,坚持" 该说什么,我还会说什么".在许多人抱怨居民素质不达标、城市垃圾不焚烧已经无法处理的当口,赵章元斩钉截铁地反驳," 不是老百姓做不到,而是政府必须主导垃圾分类处理,并且鼓励分类回收利用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后才能长久发展。政府不是不能主导,而是不想。" 在过去的4 年间,赵章元始终像是拿着长矛的堂吉诃德,在努力与垃圾焚烧及其背后利益链这座庞大的风车进行搏斗。但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受到了他的感召,认识到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而赵章元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反垃圾焚烧,而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环境保护。
11、石头造纸,喧嚣的环保神话?
来源:南方周末2010-06-09 吕宗恕 实习生 王清 汪晓晔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3
“石头纸”因其宣扬的可降解、无污染等环保特征,在亮相今年全国两会后,顿时集高层批示、政府支持、荣誉认证等光环于一身,更成为众多地方政府趋之若鹜的绿色产业新宠,项目遍布全国,规模数以百亿计。
然而,这究竟是一场被高调张扬的环保神话,还是被误解的新技术革命?本报记者历时一月,试图揭开真相。
一夜唱响全中国
“多少年了,可曾有第二个具体的项目,有如此推进速度和投资力度?”
东汉蔡伦离世近两千年后,中国正被称为又迎来一场所谓的“造纸工业革命”——石头造纸。
这一丝毫不亚于水变油般神奇的新技术,正被一家此前毫不知名的大连公司,推上前台,并赋予了上述宏大的历史意义。一同被其高调宣扬的话还包括,“具有划时代意义”、“终结植物纤维造纸技术”。
传统的造纸业,一直被视为深负污染原罪,而这种石头纸,据称以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为主要原料,具有安全、环保、无毒、防水、耐撕等诸多优点,整个生产过程更被形容为无需用水,也不会产生“三废”。
石头纸始为公众所识,最早源于今年全国两会。当时,与会代表委员被分发诸如会议通知、日程表、便签纸等会议用品,与往常不同,这些印刷品手感较重,质感偏冷,每张纸上都鲜明标注:“环保石头纸”。
在国家力倡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这一由厂家临时在职业学校教室里赶制出来的高科技产品,旋即引爆舆论,成为两会上绿色经济议题最好的实践范例。
声称为石头纸发明者的地球卫士(大连)石头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球卫士),也一夜之间坐收前所未有的推广实效。
两会后,正如该公司宣传的那样,“热议始终不减,为即将在全国启动的营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据了解,仅会期十天,就有云南、四川等12个省市领导确定了合作意向,厂家甚至一度为超过千次的寻求合作的电话所困扰,“现在每天到公司来参观、学习的团体和个人超过十拨,已经影响到公司生产。”
还有谁会怀疑这项新技术的真伪?
而“地球卫士”跑马圈地的架势也由是一发不可收拾,5月30日上午,该公司执行总裁张崇武对南方周末记者豪言,他们已在全国9个省完成石头纸产业布局,“到2012年,将实现每年540万吨的产能,总计产值360亿元,实现净利润105亿元。”
其中,吉林省汪清县石头纸项目规模最巨,投资高达106亿元。而仅仅两年前,当时的该项目才拟计划投资6.5亿元而已,如今已近17倍之巨。
“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容商量,要求直接上项目,”张崇武说,“如吉林省桦甸市,从我们双方接触到该工程开工只花了27天,从动工到竣工才101天。”
有心人算了一笔账,倘若这些意向中的石头纸项目均获实施,投资规模竟达300亿之巨。“多少年了,可曾有第二个具体的项目,有如此推进速度和投资力度?”一位造纸业人士惊呼。
新瓶装旧酒?
“日本造纸专家听说石头纸正在中国兴起后觉得很可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石头造纸潮,北京工商大学原造纸学教授刘仁庆觉得纳闷:“1972年,我们与日本公司就有过‘用无机物粉体与有机树脂制取合成纸’方面的技术交流,不久后,也生产出了钙塑材料的合成纸,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
刘仁庆甚至还保存着三十多年前的合成纸样品,南方周末记者比对发现,地球卫士的产品除颜色更新外,手感、撕裂度等并无明显两样。“这种石头纸并非新产品。”中国造纸学会秘书长曹振雷直言,至少在二三十年前就有,那时叫“撕不烂”,是一种专门用于印制名片的材质。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春昱亦断定,石头纸根本不是高新产品,如果真要问其本质,“那就是一种高填充物的塑料薄膜。”曹说。
地球卫士的石头纸项目投产后,有人捎给刘仁庆少许样品。比对研究后,刘更坚定自己的判断,所谓的石头纸就是将碳酸钙含量超过60%或70%的石灰石研磨成纳米级粉末,加上高分子(树脂)化合物和其他辅助剂混炼而成,“与早期研制的钙塑纸差不多”。对于地球卫士公开的设备照片,刘仁庆更是一眼看穿“那就是通常的吹塑设备”。
曹振雷不久前在东京参加第三届中日造纸技术交流会,他回忆说,“日本造纸专家听说石头纸正在中国兴起后觉得很可笑,因为,这种产品在日本早有研发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可降解等缺陷。”
当记者就此向科技部求证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听后付诸一笑,“这玩意是真是假,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如果石头纸确实技术成熟,且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发达国家早就推开了。”
“依据不足”的高科技?
“只要提交有关请求书和权利主张等文件,并缴纳数百元不等的费用,即可注册这种专利。”
“地球卫士”母公司——辽东信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旭,拥有六项石头纸实用新型专利。
刘仁庆提醒记者,“这种实用新型专利不同于发明,它好比把圆形螺丝帽改成了方形,还是螺丝帽,而非爱迪生创造电灯那样的真正发明。通常,只要提交有关请求书和权利主张等文件,并缴纳数百元不等的费用,即可注册。”
确实,目前中国发明专利的实审周期在25.8个月,而实用新型审查周期则为5.8个月,只及前者的四分之一,可见天壤之别。
地球卫士提供给记者的材料还显示,石头纸“现已获得2项世界性发明专利”,可据记者调查,截至目前,这所谓的发明专利申请尚未得到批复。
5月11日,由科技部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牵头,中科院、吉林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等组成的专家组赶赴汪清考察。据称,此举源于国家层面对石头纸技术的高度关注。
专家组最终形成了一份考察报告,认为“公司称为的石头纸产品,……与台塑、龙盟和日本小王子等公司研制数十年并销售的合成纸,本质上都是一种无机填充复合的高分子薄膜材料。”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的合成纸,日本、台湾、法国等地均有生产,多限于酒品标签、服装吊牌、扑克等耐磨领域使用,远没有全部取代或大面积取代传统用纸。
该考察报告还对地球卫士宣称的可降解,给出初步判断,“关于生物可降解性,考察专家组认为,……缺乏相关技术数据和研究结果支撑,其科学依据不足。”
上述专家组还在汪清现场抽取了四个石头纸样品,委托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独立测评。6月4日,该中心副主任季君晖坦言,尽管检测结果还需一段时间,但可以基本判定石头纸不可降解。(关于可降解内容,详见另文《石头纸:不降解,怎环保?》)
探访“神秘基地”
“就算部长问我,我也不会告诉他。”
尽管推广势头正劲,尽管市场呼声日久,但至今地球卫士公司只有吉林汪清一处石头纸项目投产。
5月底,南方周末记者获准进入该基地,但被要求不得拍摄照片,因为“涉及商业机密”。
厂区内并未有想象中的火热,跟飞机维修库相仿规模的厂房被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尚未启用,不见一台设备。北区靠近过道的墙面上安有一排玻璃窗,可供人参观,里面摆设了寥寥可数的机器。从现场看,很多设备旁并没有工人操作,也不见机器开动。
直到出厂,记者也未能亲见可把石头纸主要原料碳酸钙研磨成“流体状”的设备。宋旭称,那里属于保密范围,不宜对外。不过,他也解释,因设备、天气等原因,在汪清县购下的两处石灰石矿山至今尚未开发,而基地使用的碳酸钙原料都源自外地。
基地的普通员工,对“石头纸是高科技产品”已成共识。一员工告诉记者,他们上岗第一课就是学习保密课程,签订保密协议。张崇武说,就连他们的造纸设备也是同时交由四地分别生产,然后运回厂里组装,此举主要是防止技术外泄,设备被复制。
同样秘而不宣的,还有地球卫士自称的与其有技术合作的数十家高校名单,因为“担心被挖墙角”。宋旭称,今年初,有家媒体报道了一家参与石头纸研发的高校后,几十家公司企业和地方政府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抢技术。
甚至连最基本的石头纸成分构成,也未见第三方机构检测发布,这加剧着行业专家的质疑,5月11日那次科技部专家组实地考察,亦曾希望其公开高分子聚合物的成分以受检验,但张崇武说,“就算部长问我,我也不会告诉他。”
非常之道,不可道?
“拥有自上而下的资源保驾护航,石头纸的项目怎能不火?”
今年的1月26日应是地球卫士和石头纸命运的转折点。
当天在北京一部委机构召开的石头纸发布会,场面可谓罕见盛大,包括全国人大、政协、部委的多名官员到场,见证者还包括百余家媒体。
此前,有媒体披露,2009年10月,地球卫士正是将一批办公用石头纸送往全国人大、部委等政府部门免费使用,终获认可后,才为最终走上两会庙堂打下开通道。现在,张崇武对外声称,今年的一大目标就是进入国家中直机关采购名录。
许多人感慨,一家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何至于有如此巨大的能耐?
在地方项目的运作上,地球卫士亦显不一般,5月,在汪清基地投产同一天,延边州政府竟在仪式上颁布了《全州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州禁用禁产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塑料袋,一律使用环保石头纸袋代替,对大宗长期使用石头纸环保产品者比照家电下乡政策给以补贴。
有人责备此举明显是政府为企业大开政策绿灯,涉嫌不公平竞争。但不乏羡慕者感慨,拥有自上而下的资源保驾护航,石头纸的项目怎能不火?
石头纸的推动者宋旭更愿意与记者交换董事长之外身份的名片,其上写着民革中央画院,职务执行院长。
一位与宋有过合作的人士称,宋的交际圈的拓展,正得益于这个画院的平台。宋自己亦曾告诉记者,刚刚创办的一份书画刊物,每季度发行1万册,就免费送至全国副厅级以上干部人手一份。
地球卫士总会提及多少领导批示,多少部委支持,这实际成了这家公司区别于一般企业市场竞争的“非常之道”。但当记者试图核实具体内容,宋、张均称,“天机不可泄露”。
而曾参加过石头纸新闻发布会的全国政协环资委办公室一官员明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从未公开表示支持,或发文推介石头纸。
让专家们统统闭口?
“传统纸业排斥石头纸,实际上是行业保护”。
地球卫士一直在誓死反击,张崇武不止一次表达不满,“说我们的产品不是高科技产品,那是担心我们的产品冲击了传统纸业市场。”宋旭也说,不少朋友提醒他,“你现在还没有能力同时面对传统纸和石化两大行业的挑战。”
比日本稍晚起步的台湾龙盟科技,也是一家专门研发石头纸的企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盟科技进军大陆市场,因成本高等原因终未能打开市场。而张崇武把龙盟“失败”归结于其盈利模式靠卖设备为主的失策,而并非石头纸本身的问题。
在他看来,石头纸前景一片光明。“未来,中国将会规定所有学生统一用上石头纸做成的作业本……另外,我们还拥有新闻用纸的生产技术。”
但包括刘仁庆、曹振雷、曹春昱在内的纸业专家都认为,就现有技术,石头纸根本替代不了传统纸张,也不可能用于高速印刷。
李恒远是原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曾参与石头纸项目调研,他也认为石头纸有其价值,但替代不了传统纸,所以,“我还提示石头纸的代言人濮存昕,不要说石头纸可以替代传统纸。”
科技部专家组也持有相同的意见,合成纸(石头纸)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建议可应用在一些特殊用途,如户外广告、耐候包装等。考虑到合成纸使用后的回收问题,应着力避免干扰现有的废纸回收工业系统正常运行……
而面对如此多的不同声音,张崇武难抑激愤:“我们石头纸是一种全新产品,他们根本不懂,也研究不了。国内还没有这方面专家,真正的专家在我们这里……塑料、造纸行业没有资格指责我们。”他还认为,传统纸业排斥石头纸,实际上是行业保护,担心石头纸分走了这一杯羹。“如果说有一天,科技部组织的所谓专家把我们的项目推翻了,也没用,我们还会继续走。”
地球卫士称,他们将会在北京召开一个石头纸院士论坛,张崇武自信,届时,邀请百位院士担当地球卫士的顾问,让所谓的反对石头纸的专家们统统闭口。
12、石头纸:不降解,怎环保?
来源:南方周末2010-06-09 吕宗恕 实习生 王清 汪晓晔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9
委婉者说,尚没有找到证据支撑石头纸可降解;质疑者则直言,“宣称可生物降解”,那纯属忽悠。
“地球卫士”石头纸,在究竟环保与否的关键门槛上,面临最尖锐的质疑。
石头纸能否降解?
“地球卫士”宣称,石头纸具有不容置疑的环保性——可降解。这被其演绎成,其造纸过程中不采用植物纤维、不砍伐树木,用弃后的石头纸可自然降解为粉末回归自然界。
可降解,实际上也是石头纸头上最炫目的环保光环。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地球卫士”公司内部的核心文件汇编,这份文件汇编屡屡出现在有关石头纸项目的投资推介场合,以作权威的技术证明。其中,最显赫的是国家轻工业塑料产品质量检测大连站(以下简称大连站)、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纸张中心)等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
■常识
降解
所谓降解,通俗而言就是指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较小的分子。而塑料降解,指高分子聚合物达到生命周期的终结——分子量下降、聚合物材料(塑料)物性下降,通常表现为发脆、破裂、变软、增硬、丧失力学强度等。一般塑料要降解为对环境无害(少害化)的碎片或变成CO2和水,回归自然循环,至少需要两三百年。而因媒介不同,降解还分为光降解、环境降解(又称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
6月4日,记者将文件送至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以求公正客观的评价。该中心正受科技部专家组委托,对地球卫士石头纸样品作独立检测。
仔细阅读了相关检测报告后,国家中心副主任季君晖博士直言,所谓大连站出具的报告除了说明检测样品是个合格的购物袋、能承载5千克重外,没有其他意义,而所谓纸张中心的报告,仅能说明检出的相关数据是依据本身样品客观得出的,但依旧没有最终结论。在厚达102页的文件汇编中,季君晖仔细翻阅了两遍后谨慎地说,“我还没有找到能证明石头纸可降解的报告”。“地球卫士”执行总裁张崇武曾在多种场合描述石头纸可降解的神奇性,“如果放在室外三五天会崩裂,手指一碰就散成了一堆粉末。”然而,一位曾有投资意向的人士曾亲自依法检验,把“地球卫士”提供的用石头纸做成的练习本和宣传册放置在自家庭院里任其风吹雨打,以观变化。6月2日,记者在其住处看到,除了表面粘有少量粉尘及被雨淋湿(6月1日北京,暴雨)外,样品外形并无明显变化,何谈化成一堆粉末。
自“塑料之父”贝克兰1907年发明塑料开始,难以降解一直是塑料的环境危害所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广泛使用塑料至今,六七十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好降解难题。”季君晖说,也正基于此,2007年末,国家颁布了“限塑令”
据“地球卫士”的三层复合石头纸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显示,第一、三层纸为乙烯——丙烯酸改性共聚物EAA层,第二层纸为无机粉体层。由此可见,“上下两层就是塑料,如果含有这种成分的塑料,石头纸就降解不了。”季君晖还称,科技部专家组委托的独立检测数据还未正式出来,但他“可以基本肯定石头纸不可降解”。 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法定检验机构——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翁云宣甚至认为,“如果还宣称石头纸可生物降解,更不可能,简直就是忽悠人。”
石头纸的可乘之机
而企业擅自标榜可降解,除了涉嫌夸大宣传外,还可能源于我国现行的两套不同尺度的可降解塑料标准,企业可自主选择在其间游走,不受强制约束,自然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地球卫士”现在主要涉足包装类产品,多为购物袋、垃圾袋。早在1999年10月,原国家轻工业局颁布了《包装用降解聚乙烯薄膜》的行业标准。该标准规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的一类塑料可称为降解塑料。但即便如此,大连站除了检出跌落试验、漏水性、封合强度等数据外,也没明确在报告中给出可降解结论。
而200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又联合发布了《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的国家标准,该标准进一步针对降解塑料(如完整性、分子质量、结构或机械强度)定义和检测方法的规定。
季君晖说,如果按照新的国家标准来衡量,石头纸就是不可降解,但关键是至今没有任何主管部门来评价石头纸到底应该适用哪套标准,而旧的行业标准也没有因为原国家轻工业局撤销而被宣布终止执行。
他坦言,他曾提醒有关部门要赶紧出面清理标准,否则有些不良企业就会避重就轻,以次充好,从而直接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甚至被诸多假象所蒙蔽、侵害,但最终无果。
高延敏是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曾参加了“地球卫士”汪清石头纸项目基地(一期)投产仪式。6月2日,高在电话受访时表示了不满,“明知道含有乙烯的石头纸产品存在环境危害,为什么到现在相关部门还视而不见?为什么至今听不到国内权威专家的质疑或反对的声音?”
广告在,“忽悠”在?
铤而走险的大肆宣传已经开闸,并收获颇丰。张崇武多次宣称,该公司的石头纸项目受到多位高层领导的批示,工信部、科技部等正密切关注。
此话说对了一半。4月2日,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发改委等部委代表以及塑料、造纸方面专家,确实在北京召开了石头纸项目技术调研座谈会。但参会代表之一、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春昱明确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会上塑料行业的质疑意见明显,集中在石头纸的环保性到底有多少,有待实验检测证明。而造纸行业则认为造纸分类中早有称为合成纸的同类产品,没有必要取一个新的名字叫石头纸,更遑论专设标准。
至于“地球卫士”获得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恐也难以挽救石头纸在可降解上的软肋。6月9日上午,出具该认证的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综合部严姓部长明确告诉记者,该认证属于企业自愿申请,中心只是对企业自己提供的相关材料文件予以审核,调查后核准,据他了解,中心并没有资格直接评价纸张的可降解问题。
“地球卫士”的可降解说辞还在继续,张崇武的最新说法是,他们拥有操控自如的降解控制技术,“我们的产品已实现了3个月、半年、几年、50年、100年以上的降解可控。我们现在不是担心不能降解,而是害怕降解得太快,所以我们要突破降解速度,否则,用石头纸印制的书等产品转眼就化没了。”
科技部一官员在记者复述上述话后不禁一笑,“你就等着让他们继续去忽悠吧。”
13、瑞士三城:污染水竟能变身直饮水?
来源:南方周末2010-06-09孟登科 特约撰稿 王清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5
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正或多或少面临着水污染的难题。先污染后治理是世界上其他城市都曾走过的一般路径,本期海国城志专题,关照城市水治理经验:日本大阪如何启蒙民众,齐心治水;土耳其伊兹密尔不惜斥巨资,再造城市沟渠;而瑞士三城则将污染之水成功治理成直饮之水。
“房子刷成什么颜色都不能随心所欲,邻居就有可能一个电话打到警察局,更别说是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了!”
瑞士享誉世界的三座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依水而建,日内瓦是日内瓦湖,巴塞尔是莱茵河,而苏黎世是苏黎世湖。三座城市的水源地都曾饱受污染之害,如今,却成为城市的直饮水水源地。
三座城市均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巴塞尔在从莱茵河抽取饮用水进入城市水库之前,首先会将水引入河边的森林,让水在土壤中进行生物净化,以获得高质量的饮用水;苏黎世则建设了150公里的泉水网络,将山泉引入全城,为了保证口感和水质,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饮用水有些水质的变化是化学分析仪器无法检测出来的,苏黎世的创新则在于借助红鳟鱼或敏感水蚤不同的游泳行为来很好地反映水体情况。
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士三城全民皆兵的高效水资源管理模式。
政府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监督触及到了各个角落,在苏黎世长达4000公里的地下管道中甚至安装了摄像头,时刻监控管道运行情况。一旦发现裂缝或其他险情能及时预警。
保障水质的努力,从陆地一直延伸到宽阔的莱茵河面上。巴塞尔是瑞士重要的港口城市,莱茵河上往来不绝的船只排放的油污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今,巴塞尔港口上拥有了一艘名为“BiboRegio”舱底油污水处理船,该船上装有污水处理设施,能够将危害生态环境的舱底油收集起来,用于火力发电。
在巴塞尔市的饮用水处理系统中,在取水点附近的河堤上甚至安装有高科技传感器,定期自动提取样本进行水质分析,将数据传输到实验室,一旦发现水质出现异常能及时发出警报。这一举措切实保证了莱茵河下游两千多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1986年,巴塞尔一座化工厂发生火灾,20吨除草剂、杀虫剂等流入莱茵河,造成大量生物死亡,此次事故直接催生了政府的一系列重要规定,包括要求化工企业申报仓库储存物品、每个化工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废水处理池,并且一旦发现违反规定者,最严厉的处罚可达到勒令停产。此次火灾还促成了一支官方的水域保护队,24小时在岗,以期一旦类似危机再现能及时干预。
苏黎世市市长科林·莫赫曾在中国兜售过自己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经验:“我们把每家每户的水管和污水处理系统连接到一起,所有的企业、工厂的污水排放系统也跟污水处理厂连接在一起,水会先进行集中治理,然后才能够排放出去。”
“连结每家每户”还依赖于民众对于保护水环境的共识。“瑞士的城市太小了,彼此之间非常熟悉。”移居瑞士生活二十多年的赵杨巧贤女士说,正是这样的氛围使得邻里之间的监督成为可能。“在瑞士,房子刷成什么颜色都不能随心所欲。如果和周围的风景不统一,邻居就有可能一个电话打到警察局,更别说是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了!”
14、土耳其伊兹密尔:十年炼成万里大管道
来源:南方周末2010-06-09孟登科 特约撰稿 王清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6
尽管伊兹密尔市市长在1999年和2004年几经更迭,该工程却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
被誉为西爱琴海最大的美丽海湾的伊兹密尔,多年前也曾遭遇过污染危机。
作为土耳其的第二大港口,伊兹密尔湾一度成了一个露天的臭水沟。工厂污水、居民的生活废水以及农业灌溉污水源源不断地通过上百条溪流和管道直接排入伊兹密尔湾。尤其是在靠近市中心的内海区域,污染更加严重,“当时根本没有人会在内海游泳。”土耳其报纸的头条标题甚至预言,“伊兹密尔海湾快要‘死’了。”
而现在,伊兹密尔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糟糕的水污染问题,城市的地下铺设了长达4200多公里的排污管道系统,将市内所有的工厂和居民区连接于一个系统,一滴污水都不会被放过。
在莫梅特看来,“伊兹密尔市水利管理委员会(IZSU)的建立是大管道工程成功的关键。”他是上海世博会伊兹密尔案例管负责人。
早在1969年,土耳其国家水利局(DSI)曾启动了治理可行性研究工作,然而由于资金的匮乏,项目尚未动工就已几易其主。为了能从世界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在对方的要求下,伊兹密尔市政府重新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并成立了水利管理委员会(IZSU)。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专业的工程师队伍组成,承担起了整个工程从前期规划到后期管理的全部工作。
1992年至2002年这十年见证了大管道工程的突飞猛进。其间,尽管伊兹密尔市市长在1999年和2004年几经更迭,该工程却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正是IZSU的存在才使得这项跨越10年的工程得以持续进行下去。”当地的官员古蕾女士说,“在伊兹密尔,工程师和投资方才对一项工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确保如此庞大而密集的管道系统接入这个城市的每家每户?伊兹密尔市水利管理委员会为此支付了一笔高昂的补偿金:在农村地区,当管道经过私人领地时,按每平米约4美元的价格给予补偿;城市中心区域的补偿价格自然更高,“光是赔偿金就占了全部投资的不少。”古蕾介绍。
与普通居民相比,工厂制造的污染更大,管理难度也更大。IZSU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在接入城市的公共排污系统前,在工厂内部进行预先的污水处理。为了落实这项工作,管委会甚至专门成立了一支队伍,不定时地在各个工厂进行突击检查,“为了看到最真实的情景,他们从来没有固定的检查时间,也不会通知对方。”
这些监督员可不只是走马观花而已,他们还会在工厂排污口提取样本回去检测。一旦发现存在违规排污现象,企业必须支付高昂的罚金。
这么庞大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如何才能保障其24小时不间断正常运转,因为在地下几米深处一个细小的纰漏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的严重后果。
对此,IZSU特别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管道的日常维护工作,每天都到处检查巡视,24小时有人在岗。此外在污水处理厂和水泵站也都有专人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一旦居民发现任何问题,还可以拨打IZSU的热线电话,几分钟之内,专业工程师队伍就会赶到现场排除故障。
就这样,超过4200公里的地下管道,将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已经处理过的工厂污水统一搜集,利用2个主要的水泵站把污水抽到处理厂,多次过滤和生物净化技术处理后排往大海。
尽管伊兹密尔市政府当初是被逼无奈才接手大管道工程,但政府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
2002年,耗资4万亿美元的伊兹密尔大管道工程主体完工。仅1年之后,伊兹密尔湾的海水就清澈了许多。2004年,伊兹密尔的污水治理工程还获得了土耳其的最佳环境工程奖。“这项工程的设计寿命为30年。”古蕾女士说,“但它远未结束。随着伊兹密尔的扩张,我们每年都在推出新的计划,同时也在修缮老旧的设施。”
15、日本大阪:不一样的“谁污染,谁治理”
来源:南方周末2010-06-09孟登科 特约撰稿 王清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77
对于饱受水污染困扰的中国城市来说,大阪的治水历程或许可以带来些许信心,它成功实践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并且也是奉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大原则。
大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都,全市共有1400多座桥,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其中,淀川河从大阪的东北部贯穿市区,成为大阪市的主要水系之一,也是大阪市民的重要水源地。然而谁能想象,仅仅20年前,这条河的污染也曾触目惊心。大阪市水道局工程师清水義久记得,那时总看到淀川河边高高竖起的警示牌:“禁止游泳。”
战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大阪掀起了工业化的浪潮。由于监管上的漏洞,工厂废水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淀川河中。淀川河的生化需氧量(BOD)指标从1950年代开始急速上升,至1960年代达到顶峰,“BOD指标越高,说明工厂废水污染越严重。”清水说。“在大阪,许多人因此患上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大阪府国际交流课长上山英明介绍,“不少民众在这一时期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政府治理环境污染。有的甚将政府和企业推上了被告席,官司一打就是四十年。”
1958年,倍感压力的政府成立了淀川水质污染防治联络协议会,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大阪水污染整治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秉承“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大阪环境整治工程第一炮直指“排污大户”企业和工厂,1967年,日本《环境污染防治基本法》出台,而大阪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地区排放标准,并强行规定企业和工厂必须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不得将未达标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一旦违反规定,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罚金,甚至有可能被勒令停产整顿。在上山英明看来,这一规定对控制工业废水非常有效,“不少工厂因违反规定被关停或倒闭。”
为了让法律真正落到实处,大阪市政府组织了监督小组,对大阪市所有工厂的污水排放系统逐一进行检查,甚至组织了夜间巡逻队进行突击检查,以杜绝一切投机取巧的现象。当然,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污水处理系统成本十分高昂,政府便为这些企业提供污水处理设备的贷款。
1970年以后,工业废水得到了及时的治理,然而由于大阪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陈旧不堪,跟不上城市和人口的极速扩张,生活污水危害日甚。当时,连接每家每户的污水处理管道工程由大阪市水道局负责。而大阪市水道局每年唯一的财政来源仅为市民上交的自来水费和污水处理费,可谓捉襟见肘,“为了节省开支,水道局员工的工资都在逐年下降,还伴随着裁员。”
1970年的世博会成为重要契机。因为世博会,大阪府水道部全面接手了大阪下水管道系统的新建工作,资金便不再只是地方难题,一条条管道在大阪的地下迅速延伸,最终100%的家庭生活污水都进入了污水处理系统。
现在,大阪的下水管道直径达6.4米,车辆都能在其中自由穿行,举世罕见,这样的规划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主要是为了防洪。”清水先生解释说。大阪市地势较低,每到台风季节备受洪涝之苦,如此大直径的下水管道在保证污水处理之余还一举解决了城市泄洪排水的问题。
事实上,大阪治水最成功的独到之处在于启蒙民众的环保意识,“家庭污水的治理更多的要依靠市民个人的自觉,法律没法强制规定。”上山英明解释道。“在大阪,大多数家庭都会把炒菜剩余的油倒在一种特制的纸张里,包起来,扔到垃圾箱,而不是直接倒进下水道中。”热油一旦进入下水道,会给污水处理增加许多难度。
而各级政府无所不用其极,见缝插针地进行宣传教育。在日本,学校甚至会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让他们了解污水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周末都有市民自发到淀川河畔捡垃圾。”而市民团体则不仅监督工厂、企业,成员之间还互相监督、互相宣传。
当然,强制的手段也是必要的。在大阪,无论是成片新开发的住宅还是独门独院的新建房屋,其图纸都必须经大阪市水道局审批,如果图纸中没有预留排污管道的位置便不允许建造。(上海世博志愿者戴韵承、王靖协助翻译,致谢)
16、拯救地球 环保有时只是举手之劳
来源:科学时报2010年06月10日 李芸
http://book.ce.cn/ssjj/201006/10/t20100610_21502052.shtml
或许是西南大旱、北京近10年来最短春天等气候现象的频发,或许是政府、环保人士等不断的宣传与呼吁,又或许是“后天”的预警、“纳威人”的控诉,终于今天的地球人开始“忧天”了。环保,对于每一个地球人来说,既刻不容缓,也无人能置身事外。读读在第37个环境日出版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吧,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拯救地球。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托孤遗诏上的这句话,着实道出了为善的哲理。对于环保来说,为小善尤为重要。翻开《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以下简称《101》),会发现我们常常忽视的或不以为然的一些小事,“少用纸巾,使用手绢”、“不用时关闭饮水机”等,对于环境有着莫大的影响。
据自然基金会统计,纸巾已经创造了一个高达300亿美元的高利润产业。如按每人两天一包纸巾计算,我国三四亿城市人口中就算有1亿人在用,那一天的用纸量也是5000万包。也就是说每天约有27万棵树变为人类所用的纸巾被冲进厕所或丢进垃圾堆。不仅如此,在造纸和漂白过程中,生产纸巾还会产生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副产品。读到这,相信很多朋友会赞同使用传统的手绢了吧。在我们家里、办公室的饮水机常常是开着电源的,但让饮水机处于保温——加热——保温这种连续启动的工作状态24小时,功率在600瓦的冷热两用饮水机就会耗电1.5度~1.7度。而如果饮水机只是在想要喝水之前打开,相比24小时加热,可节电80%以上,同时也减少因饮水机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400千克/年。有时只是举手之劳,但对环境却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随手可做”是《101》的主编及作者提倡的一个理念。该书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说:“在中国做环境保护有多种途径和多个渠道,但是有些方面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环保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且对更广泛的公众来说,不一定人人都有机会去做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以做的这些事看似平凡,但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些有价值的、普通人可以有条件做的小事,编写了这本小书。”
虽然名为“随手可做”,但书中提到的101件小事也并不尽如随手关灯这样容易做到,要持之以恒、遇事皆做也并非易事。“101件小事中你能做到多少并不重要,101件也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环保举措,也许有的人会做得更多,也许有的人因为现实条件的约束或者特殊的习惯,并不能完全做到。但只要能在这101件里面做1件就比不做有意义。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刘兵说。
宣扬环保的蓝本
《101》并不是一本新书,是早在10年前就出版过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以下简称《100》)的修订版。10年前这本小书出版,曾领一时风气之先,掀起过一股在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中保护环境的热潮。不少环保人士、环保组织以此为蓝本宣传环保。
北京市第25中学的陈浩宇老师就是其中一位。10年前,为了给学生讲授德育课本上“保护环境和资源”一课,陈浩宇到书店找参考书,偶遇了《100》。“在德育课的教材中,保护资源和环境这个内容是从基本国策来讲的,偏理论化,因为课时也有限,光讲理论可能效果不太好,我想如果能把这本书上的内容带进课堂,意义可能更大。事实上孩子们感觉这本书非常亲切。就环保来说,孩子们只有做了、实现了,才会感到快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热爱这项活动。”陈浩宇说。
因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陈浩宇买了9本书让他教的9个班级的学生传阅。从理论到行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陈浩宇组织学生参照该书中提示的做法,对日常用水中真正使用的水和浪费的水进行统计;组织学生对学校各个环节、各种行为进行分析检查,查找浪费资源、造成污染的漏洞,讨论解决办法;还与学生一同制定保护环境行为量化表,看每个人一天在生活细节中能为保护环境做多少事情……在学过这门课之后,曾有不少班级的学生午餐时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的学生至今保持着在书包中随身带一双筷子的习惯,这些都让陈浩宇非常欣慰。
无独有偶,刘兵在一次去柏林禅寺游览时还发现,柏林禅寺把《100》这本书全部拆开复印以后贴在庙里,作为面向游人和朝拜者的环保宣传材料。
了不起的大事
10年前,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范春萍担任《100》的责任编辑,对这本书有很深的感情;10年后,任职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范春萍又策划、组织了《101》的出版。范春萍介绍说:“此次再版,书中的条目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调整和更新,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更新了40多个条目,未更新的也随着事态发展状况的不同和对问题理解的加深而重新写过。比方说10年前基本不存在盲目购买超大面积住房和私家车的问题,而今天这样的问题很普遍。还有10年前我们未重视的诸如根雕、大树进城、反季节消费、购买羊绒制品、购买珊瑚玳瑁制品等做法对环境的破坏,这一次都加进去了。”
说到新出版的《101》,刘兵说:“尽管过了10年,以行为引导这样一种方式对环保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仍然还是有它的特殊意义,并没有因为10年的时间而过时。今天环境的状况更加恶化了,人们对保护环境的理解也加深了。图书的书名从100件变成101件,其实无论是100件还是101件,都不能将所有的环保生活方式完全囊括,我们要做的是对环境意识和身体力行的环保实践的导引。”
《101》的主编、撰稿人、绘画者都是自然之友的会员,自然之友副理事长康雪特别感慨,她说:“《101》这本小书肯定不能穷尽生活环保的所有可能,我们只是以此发出一些提醒和启发,提醒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地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启发大家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发现和总结更多为保护环境而随手可做的小事。而这,对于整个社会、对于地球家园,就是了不起的大事了。”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刘兵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18.00元
17、低碳阴谋:谁为人类生存恶化环境买单?
来源:证券日报2010年06月10日 小 文
http://intl.ce.cn/zgysj/201006/10/t20100610_21500885.shtml
美国要征收“碳关税”,具体一点就是说,麦当娜最新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假设30美元一吨),其演唱会要缴纳的碳关税就是49050美元(1635吨×30美元)。而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飞行149483公里产生的碳排放,约19.5吨,得花6000元买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排放。一个中国家庭两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是5.6吨,以前放了就放了,吸了就吸了,以后可要收费了。
——著名财经学者 郎咸平
当低碳日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你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生活趋势,还是又一个政治手段,经济陷阱?
低碳,是环保,还是绿色新政?
低碳,是人类可以期待的新的生存方式,还是欧美打压中国的利器?
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何因“碳”而沦为一场吵架大会?
低碳,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碳,真是人类未来的魔障?
戈尔家里令人
“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最初被提出时,可能仅是出于单纯的意愿,希望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来降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环保发展至今,已成为政治、经济的一个手段,脱离了原本的轨迹,变成了一场闹剧,一个超级的秀场。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如果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过高的环保标准,将意味着很多工厂会被关闭、叫停,将导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机会,收入下降,人们陷入贫困,引发更多的社会动荡和灾难。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了一部名为《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环保纪录片,这部影片让戈尔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影片呼吁人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保护脆弱的地球。
但是在戈尔家中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在戈尔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后的第二天,他老家一个名为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组织就披露了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戈尔家两年中的用电量从平均每月1.62万千瓦时增加到了1.84万千瓦时。这个数字大约是普通美国家庭的15~20倍,普通中国家庭的100倍。
反观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仍有数亿人根本没有机会用上电。
“低碳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欧美等发达国家企图用温室效应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戴上了一副沉重的道德枷锁。发达国家一方面进行低碳排放的宣传,一方面却又肆无忌惮地排放温室气体。经过不断地宣传与炒作,无辜的“碳”一下变成了邪恶之神,罪大恶极,像远在中国的一只蝴蝶,只要抖动一下它的翅膀,就可以引发阿拉斯加一场飓风,置美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人类的活动,工业化,真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吗?显然不是。
二氧化碳的增加一定会让地球变暖吗?虽然有众多研究机构的报告都在证实这一点,但从人类历史及科学的实践来看,这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证明。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如果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发展中国家也像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三五个地球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
“低碳”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为生存权利进行的苦苦争斗。
18、环保组织为何会寄希望于污染企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2010-06-03 杨国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6/03/content_1140504.htm
34家民间环保组织一起发布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长久以来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严重后果。多家知名国际IT公司至今未回应,部分企业甚至还忙于动用关系抹去不良记录。(中国青年报)
环保组织称,他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企业重视重金属污染问题,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供应链的重金属排放。环保组织之所以会把希望寄托在企业身上,也是出于无奈。要是监管部门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严厉查处污染企业,珠三角地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会如此严重吗?
环保部门的失职并非个别现象。最近,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邑村村民因不堪空气污染,堵死了一家化工企业和一家制药集团三废治理中心的大门。这两个公司成立10多年来,一直产生刺鼻气味,近来更加严重。为什么堵门的不是环保部门,而是村民呢?如果环保部门能早点介入,依法查处这两家企业,村民们还会受这么多年的罪吗?
虽然环保部门也查处了一些污染企业,但处罚力度明显偏轻,很难对污染企业起到惩戒作用。往往环保部门前脚刚走,企业后脚就继续排污。如新闻中提到的建滔集团旗下一家名为东莞万年富电子有限公司的企业,在东莞市环境监察分局2009年10月31日的突击检查中,被发现将未经处理的污泥及生产废水通过软管绕过标准化排放口直接排入下水道。被查处时,这家公司还存在每天约350吨废水无法说明去处、违法转移废蚀刻液和污泥等问题,因此被广东省环保局列入重点挂牌督办。但记者5月20日在该厂实地调查中,发现排污管道旁仍可以看到铜绿色散发刺鼻气味的粘稠废水。重点挂牌督办哪有直接关停来得有 效?更何况很多重点挂牌督办的环保案件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已经公布大量企业的违规记录,但IT业巨头们却熟视无睹,不愿利用这些数据对其供应链条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他们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之所以仍不把这当回事,主要还是环保部门权力太小,对大企业的处罚往往要报本级政府批准,甚至要请示上级领导。而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出于提高GDP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往往对大企业格外优待,在环保问题上网开一面。结果让IT业巨头们有恃无恐,环保部门尚且拿他们没办法,更何况是没有处罚权的民间环保组织。
指望污染企业发善心无疑是与虎谋皮。资本都是逐利的,没好处的事他们可不会干。控制污染需要大笔环保投入,会影响企业利润。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之所以选择在当地投资,并不是看中其投资环境,而是因为当地不重视环保。除非政府开出巨额罚单,否则企业根本不可能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就算是那些积极回应报告的企业也未必是真重视环保(否则早干什么去了),不过是担心报告会影响企业形象,遭到客户和消费者的抵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珠三角和其他地区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关键还是得政府下狠手,加强监管与问责,把群众和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置于GDP和财政收入之上,而不是继续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