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六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比特网: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
http://news.chinabyte.com/150/11357650.shtml
2、凤凰网: 201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绿色启动
http://auto.ifeng.com/news/domesticindustry/20100602/329893.shtml
3、新华网: 交通运输部将建立港口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6/01/c_12167967.htm
4、京华时报: 创建环保品牌“地球绿点”
http://green.sohu.com/20100602/n272512582.shtml
地方信息:
5、燕赵晚报: 河北重污染排污单位须全部上“绿色保险”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63317596743s.shtml
重大水事:
6人民日报: 三峡库区全面启动生态环境监测
http://env.people.com.cn/GB/11757695.html
环境污染:
7、河南商报: 河南村庄60多人患肾结石 疑因饮用水被污染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30/124820373897.shtml
气候变化:
8、中国新闻社: 气候谈判重启实质磋商 发达国家仍"口是心非"?
http://env.people.com.cn/GB/11756366.html
民间环保故事:
9、北京水故事口述系列:我家和马草河的故事
特别推荐:
10、南都周刊: 暴雨之下 北京上海广州谁能逃脱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1275442855_1.shtml
地球故事:
11、新京报: 伊兹密尔复兴全靠排水管道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30/content_106252.htm?div=-1
12、新京报: 水城鹿特丹谋求与水共生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30/content_106246.htm?div=-1
13、新京报: 蒙特利尔垃圾场为马戏城“供暖”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30/content_106147.htm?div=-1
深度报道:
14、人民网: 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 重金属污染震惊全国
http://lianghui.china.com.cn/rollnews/2010-06/02/content_2465534.htm
15、中国经济网: 宝钢和环保部卯上了? 回应称“排放没有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1755828.html
16、中国青年报: 东北黑土层因水土流失面临消失危险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6-02/065220392944.shtml
17、新华网: “限塑令”两周年:农贸市场为何成为“限塑”死角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6/01/c_12168462.htm
18、法治周末: 湖南东洞庭湖十万余亩水域遭非法圈占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24120390920.shtml
环境时评:
19、中国经济网: 现代城市必须下决心走出垃圾困局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6/02/content_2464766.htm
20、绿家园“城市乐水行”6月活动通知: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nxw/view/77203.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环境保护部发布201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
来源:比特网2010-06-02
http://news.chinabyte.com/150/11357650.shtml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今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陶德田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MANYSPECIES·ONEPLANET·ONEFUTURE)。中国主题在呼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呵护地球家园国际主题的同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倡导绿色生活,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陶德田表示,“6·5”期间,环境保护部将按惯例举办一系列宣传纪念活动,包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举办专场活动、制作播出环保特别节目等。各地也将围绕中国主题,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纪念活动,以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公众的热情,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201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绿色启动
来源:凤凰网 2010年06月02日
http://auto.ifeng.com/news/domesticindustry/20100602/329893.shtml
2010年6月2日,上海——在第39个世界环境日(6月5日)到来之际,福特汽车中国今天宣布:以“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为主题的201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正式启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为响应主题,福特汽车环保奖专题网站www.fordcegc.com.cn也同时发布,取代了往年隆重的启动仪式。
今年,“福特汽车环保奖”再次设立奖金150万元,设置了节能减排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奖和低碳生活文明奖共三大类、28个奖项,以支持为中国民间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NGO、企业和机构。申报的个人或团体可自6月2日起向福特汽车环保奖组委会提交申报材料。评选结果将于年底向社会公布,颁奖典礼亦会从简。
“''福特汽车环保奖''是福特汽车公司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环保举措的一个组成部分,”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葛致诺表示:“环境保护既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也是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今年是''福特汽车环保奖''进入中国第11年。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综述 图片 论坛]更加深入人心,继续帮助推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为了保证奖项评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福特汽车公司一如既往邀请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德高望重的曲格平教授担任福特汽车环保奖的特别顾问,并邀请对中国环保事业贡献卓著的有关领导、专家、NGO代表和新闻界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全权负责该奖项的评审。福特汽车公司本身不参与评审委员会的项目评审工作。
特设“节能减排环保奖” 倡导企业低碳责任
今年的“福特汽车环保奖”主题确定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响应了我国政府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需求,旨在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倡导节能减排、研发低碳技术、消除碳足迹、倡导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奖项设置方面,除了在“自然环境保护奖”、“低碳生活文明奖”中强调了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消除碳足迹、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实践的重视,今年的福特汽车环保奖还特别设立"节能减排环保奖",以奖励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方面,提出具有实际成效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对提升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项目。
“节能减排环保奖”的设置,不仅面向NGO和个人,也为企业打开了一个窗口,以鼓励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为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参与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企业应当率先做出低碳表率,应当比普通的个人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积极应用节能减排的创新方案。''节能减排环保奖''的设立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来,并推广他们的创新做法。” 福特汽车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葛致诺先生表示。
经济的蓬勃发展不能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对于中国来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中国应当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可持续发展,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福特汽车环保奖的举办,福特汽车希望能促进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唤起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环保举措的影响,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奉献力量。
身体力行环保奖响应低碳主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并将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一项主要措施。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也正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
在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主题的同时,福特汽车环保奖身体力行。今年,组委会没有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而是发布了福特汽车环保奖专题网站www.fordcegc. com.cn,并鼓励申请者通过网站进行申请。
事实上,从2008年评选活动的启动开始,福特汽车环保奖已经开始在运营过程中做出节能减排的尝试,如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启动仪式等。
对此,十年来担任“福特汽车环保奖”特别顾问的曲格平教授非常赞赏。他表示:“今年的福特汽车环保奖的主题正紧紧扣住了当前环境保护的热点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为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倡导低碳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调动和鼓励广大群众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希望今年能够继续挖掘出更多优秀的环保项目,期待有更多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能够参与环境保护这一重要的事业。”
自2000年首次进入中国,十年来,“福特汽车环保奖”已经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由企业独立运作的民间环保奖评选活动。迄今,“福特汽车环保奖”总计授予奖金930万人民币(140万美元),共有196个优秀环保团体和个人获得了奖金资助或提名鼓励,并为超过320家民间环保组织提供了能力建设培训。
201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项目申报说明
201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总额为150万元,具体奖项设置及申请方式如下:
第一类——节能减排环保奖(总奖金额64万,共7个奖项)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方面,提出具有实际成效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对提升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项目。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200,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0元/名
三等奖4名,奖金人民币60,000/名
第二类——自然环境保护奖(总奖金额62万,共9个奖项)
在消除碳足迹(林业碳汇、土壤碳循环等)和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自然资源(大气、水、土地等)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集体项目。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200,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0元/名
三等奖4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
提名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名
第三类——低碳生活文明奖(总奖金额24万,共12个奖项)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致力于传播理念推广实践措施,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并且身体力行拥有实际成效的个人或集体项目。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60,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
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20,000元/名
提名奖6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
参评项目的形式不限,无论个人、社区小组还是环保团体,都可以参加“福特汽车环保奖”的评选活动。但所有申请项目要求是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期间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实施、并已经取得一定实质性成果、或已经完成的项目,目前处于筹划阶段的项目不予考虑。以政府资金为唯一或主要项目资金来源的项目将视为不具参评资格。
对于节能减排环保奖,非盈利的机构或组织可以申请;企业或机构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运用了有效措施实现了节能减排,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可以申请,但是以提供环保解决方案 (包括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环保咨询等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将视为不具参评资格。
报名申请表格及所有的附属申报资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0年9月15日((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或是网上申请递交时间为准)。入围的项目放在网上公示,征求社会、媒体、公众的鉴评或者接受各界提供意见和信息,以扩大社会参与,广为提升参评项目的社会学习价值。项目一旦申评,即代表同意公示。评选结果将于2010年12月初向社会公布。
“福特汽车环保奖”申请资料的索取有四种方式:
1.) 在福特汽车环保奖网站(www.fordcegc. com.cn)注册后下载
2.) 致电热线电话:(010) 8520-6077
3.) 传真:(010) 8520-6600
4.) 电子邮箱:fordcegc@ogilvy.com
欲了解更多关于福特汽车环保奖信息,敬请登陆福特汽车环保奖专题网站www.fordcegc.com.cn,或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网址:www.ford.com.cn; 并欢迎通过福特汽车微博(http://t.sina.com.cn/fordchina)、福特汽车环保奖百度贴吧等在线方式进行交流。
3、交通运输部将建立港口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6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6/01/c_12167967.htm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记者林红梅)交通运输部近期将加大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北部湾等区域以及长江干线的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补偿机制,研究推行生态环境补偿保障金制度等。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6月1日在此间介绍,交通运输部确定的2020年全国港口发展目标如下:在2005年的基础上,2020年全国港口单位长度生产性泊位完成的货物吞吐量提高50%左右,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0%左右,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港口粉尘综合防治率达到70%,港口污水综合处理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
徐祖远表示,为实现以上目标,近期交通运输部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制度机制保障。进一步加强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发展相关的法规规章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港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补偿机制,研究推行生态环境补偿保障金制度;加强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和修订,建立健全以规范、技术标准和各类导则等为主要内容的港口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综合体系。
其次,深化港口结构调整,提升港口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集装箱、原油、天然气、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布局;加大区域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发展公共码头,重点做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北部湾等区域以及长江干线的港口资源整合。加快老港区功能调整,统筹港城协调发展。鼓励港口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推动港口企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三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强化港口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落实到港口发展的全过程。
四是加快考核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港口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港口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考核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要求,纳入各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
五是加大科研推广力度,研究推广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控系统和智能化数字港口管理技术等,加快推进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交通电子口岸建设。
4、创建环保品牌“地球绿点”
来源:京华时报 2010年06月02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602/n272512582.shtml
本报讯 (记者赵楠楠)昨天,上海世博会慈善爱心大使、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大使李冰冰在第五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宣布,创建环保品牌“地球绿点”呼吁创建绿色环保经济。
李冰冰透露,自己创建的环保品牌“地球绿点”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绿色生态,第二是绿色经济,第三就是绿色城市,“而在‘地球绿点’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绿色经济,从清洁能源到企业原产品的开发,再到民生的低碳生活,将构成绿色经济的可循环命题。其中,体现和致力的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与促进”。
李冰冰举例说:“为了帮助甘肃干旱贫困地区改善气候,扶贫增收,实行可持续经济发展,我们与气候组织联合发起的百万森林项目,通过我们的努力,已将两年一百万棵沙棘树的目标缩短为一年内实现,这也让我非常开心。”
5、河北重污染排污单位须全部上“绿色保险”
来源:燕赵晚报2010年06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63317596743s.shtml
本报讯(记者 杨琨)昨日,河北省召开第四届环保与金融——绿色保险论坛。所谓“绿色保险”,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是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通过分散风险、解决环境纠纷、为环境侵权人提供风险监控等手段为环境保护提供服务。
“今年,河北省专门把此项工作列为全省环保工作45项要点之一,要求年内必须要有突破。”省环保厅巡视员宋春婴向记者表示,开展绿色保险是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企业防范环境风险能力、减轻政府负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河北省应实行一票否决制,把纳入试点工作范围的企业按规定办理绿色保险,作为核发、换发排污许可证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开展行业准入审查、上市环保核查、申报环保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保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审查内容和先决条件,依法实行强制。”宋春婴说。
6、三峡库区全面启动生态环境监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757695.html
本报武汉6月1日电 (记者杜若原)近日,国务院三峡办分别给湖北省和重庆市林业调查规划院授牌,建立“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站”,这标志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全面启动。
森林生态系统是三峡库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建立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对保障和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十分重要。国务院三峡办决定委托国家林业局从2010年开始,对三峡库区森林资源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并于每年6月向社会发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报告。
7、河南村庄60多人患肾结石 疑因饮用水被污染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10年05月30日 邢军 訾利利/文 丁洁/图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30/124820373897.shtml
锅底一层厚厚的白色沉淀物。
怀疑井水出了问题,很多村民开始购买矿泉水或到邻村拉水,村里卖纯净水的生意好了起来。
村西边有条河,离河两三里地是片工业区;怀疑井水被污染,村民到邻村拉水喝
当地政府说,水没污染,是水质太硬、井太浅,到底谁说得对,看看抽检报告和专家分析吧
来自新郑卫生防疫站的一份检验报告显示,该市薛店镇草庙马村2950名村民中,有60多名患有不同程度肾结石,五六年前开始发病,现都在进行治疗。12个村民组,全村普遍使用自备井,井深约20米。村民反映,水质有碱味,水面有雪花状漂浮物,有水垢。
这么多人患上结石病,让村民怀疑自己喝的井水被污染了。而镇上的回复是,水源没有被污染,是因为村民自用井太浅。
怪象 村里相继出现结石患者
草庙马村村西边的小水沟,最宽的地方还不到2米,黑绿色,黏稠状,远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村民都叫它污水河。
顺着污水河往上游走,两三公里远,有厂房,连在一起的工业区有一公里长。
河两岸都是居民,听有人问河水的事,村民马上话多起来。“白天还好点,晚上臭着呢,尤其是早上和傍晚,不能站人。”
村民马女士家离河边不到20米,灶台上烧着一锅开水,锅底一层厚厚的白色沉淀物。“这是早上刚用井水烧的。家里的锅一星期不清理,锅底的水垢都有几公分厚,刮都刮不掉。”
村民回忆,几年前,村里这条河还很清澈,洗衣、淘米都行。自从上游建了工业园区,河水变成黑色,并散发恶臭。刚开始,两边草木都不生。后来治理了一次,好了一点。
村民发现,伴随恶臭而来的,还有饮水问题。曾甘甜无比的井水,开始有碱味,并有絮状沉淀物。
更令村民恐惧的是,村里开始相继出现结石患者。初期他们以为是个人原因,但后来,人一多,他们才将其与水联系起来。
恐慌 不敢喝井水,外村拉水吃
村民们不再信任自家的井水,很多人开始购买矿泉水,或到附近的周庄拉水。
“骑三轮车,拉一次,5个桶,能吃十来天。这井水,也就洗衣服时用用。”一村民指着水管说,三月份买的白色水管,用了一个多月就变成黄色了。村民接了一锅水,烧开,5分钟后,锅底已沉淀了一层白色物质。
“附近几个村,就我们村卖纯净水的生意好。”马天俊家离河边约100米,他说,自己和妻子都患上了结石病,从孩子出生,就没让小孩喝过井水。
有村民调侃:“井水很咸,每年可以省好几包盐。”
检验 抽取三份样品,两份不合格
新郑市卫生防疫站支部委员张继伟,给记者看了一份《关于薛店镇草庙马村生活饮用水的调查报告》。
工作人员分别在草庙马村村东、村中、村西共取样三份进行调查检验,分别是十组薛美英家、九组马国彬家和五组马喜全家。
结果显示,前两份水样分别出现氯化物、总硬度超标;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超标;马喜全家的水质则合格。
对草庙马村村民来说,关注的不是数值大小,而是这种水是不是结石病的直接凶手。
但这份报告,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关系结论。
意味深长的是,报告结尾处,给出了一条建议:建议水利部门把薛店镇草庙马村列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改善该村群众饮水条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医生 饮用水硬度、溶解性固体含量超标可诱发肾结石
那么,患上结石病,与水源被污染,水质过硬,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郑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韩前河表示,饮用水的硬度、溶解性固体含量等方面超标是肾结石发病的因素之一。结石病理学研究发现,两者是有关系的。很多矿物质经过人体的代谢之后,更容易沉积在肾和输尿管道当中。
“双方有一定相关性,但要真正确定二者之间的必然关系,要做相当多的调查工作。”韩前河说。
他说,一方面水质要严格检测、分析,另一方面,对局部范围的发病率和发病情况要进行精细的统计学分析。他表示,肾结石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饮用水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诸如个人体质、环境卫生、疾病健康等方面的发病因素也很多。
观点PK
针对村民的疑问,薛店镇政府工作人员赵康回应,草庙马村的水质确实有问题,但不一定会导致结石,而且与污染没有关系,是因为村民家的水井太浅,导致水质有问题。
是井的问题,还是水的问题?随后,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和专家。
水被污染了吗?
新郑环保局:
当地水质太硬,与污染没关系
“结石病和水污染没有关系,主要是水质问题,新郑的水,水质太硬,水中碳酸钙离子较多,尤其是东边,比较严重。”新郑市环保局信访科科长司营杰说。整个薛店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都流经草庙马村的污水河。工业污水的排放是否达标,他们会定期检查,而水质一直都达标。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
当地的水可能被污染了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王先生说,水的总硬度和地质构造有关,总硬度指标即是指镁、钙离子的含量高低,这两项成分来自矿物质。井深20米有点浅,200米都不算深。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超标,说明水是被污染了。从现场描述和新郑市防疫站的检验结果来看,说明河流里面可能掺有部分工业污水。
■ 专家观点
只有工业污水中的添加剂 会导致水中钙镁离子超标
郑州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邢传宏教授表示,水质不好,与河水被污染可能会有关系,生活污水导致水中钙离子比重升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生活污水和饮用水在钙镁离子方面,成分相似。只有工业污水中的添加剂之类的,可能会导致水中钙镁离子超标。
水井太浅吗?
薛店镇政府: 水井太浅,导致水质不好
新郑市薛店镇政府工作人员赵康说,工作组曾去草庙马村进行过调查,对水质进行了化验,“喝着确实不行,达不到饮用水标准”,但“不一定会导致结石”。“目前打好的深井,完全可以供给居民使用。”
村民表示,深井水依然有很多的沉淀物,和浅井水区别不大。煮开之后,水中的白色沉淀物依然惊人。
针对这点,赵康表示,整个新郑都是这样。“新郑市的水比这个村的水白色沉淀物还多。与污染没有关系。”
■ 专家观点
如果深水井仍然存在白色沉淀物 就和当地水质有关 邢传宏表示,想要真正知道水质不好是因为水源污染,还是水层深度不够,最好就多处取样,进行化验。
浅层地下水确实不适合饮用,很多浅层地下水碳酸钙超标,但如果深水井依然存在这一问题,可能就是当地水质有问题。
在农村, 一般50米以下的地下水,水质已经很好了,如果深水井仍然钙镁离子很多,很可能是当地土质有问题,导致水层之间存在互渗。
8、气候谈判重启实质磋商 发达国家仍"口是心非"?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6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756366.html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2010年第二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于5月31日在德国波恩开始。这是继去年哥本哈根峰会后,联合国气候谈判各方首次展开实质性磋商。然而,各方的主要分歧仍未化解,气候谈判的未来尚存诸多变数。
本次谈判将进行12天,如果进展顺利,与会的谈判代表将于下周开始讨论长达40多页的文本草案,把哥本哈根峰会中未能取得进展的部分继续进行下去。
此次谈判的焦点之一仍是资金问题,发达国家的“口是心非”让外界非常担忧。《哥本哈根协议》中的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相关条款现在还没有具体实施框架。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承诺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提供300亿美元;在2020年以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需求。
虽然目前对资金支持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和设想,包括借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现有框架等,但均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分析人士担心,长期不履行责任将会破坏谈判中的互信。
实际上,“小岛国联盟”(AOSIS)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此已经等得不耐烦。AOSIS代表威廉姆斯31日强烈要求发达国家立即启动资金支持,而乐施会(Oxfam)当天也发表报告,强烈反对富国以贷款方式帮助贫穷社群应对气候变化。
Oxfam称,富国在2010至2012年发放的气候拨款,其中很大部分为贷款,而非补助金,这很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加。Oxfam要求气候谈判必须就资金支持部分制定明确的框架。
此次谈判在诸多老问题上继续面临艰巨挑战,其中包括技术转让、减排承诺等。根据最新日程安排,6月1日开始的有关谈判将从上午8点持续到晚上7点,中间还安排了多场记者会。国际非政府组织依然活跃,每天也在会场内外安排不少丰富活动。
然而,会场氛围仍令人不安。4月初召开的今年第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未取得太大进展。部分发达国家表现消极,甚至直接要求抛弃《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依然尖锐。
即将卸任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呼吁各方在谈判中澄清《京都议定书》的未来作用,但他已不再掩饰悲观情绪,表示定于今年年底召开的坎昆气候变化峰会达成全球性法律协议的可能性仍较低。
按照目前的谈判进度,留给谈判各方的时间又变得很紧张。8月召开的2010年第三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只有5天,接下去就要召开坎昆峰会。
各方需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勇气,摒弃政治利益考量,在此次谈判中为解决气候变化迈出扎扎实实的一步,坎昆峰会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成功。
9、北京水故事口述系列:我家和马草河的故事
01-06-2010
我出生在北京,中间出去过,后来又回到北京。89年我成家以后,单位分房分到这儿,在南三环外边,洋桥西马家堡西里,我在这儿住了九年多。你知道北京那句老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这里属南城,环境恶劣,虽然临近城区,但是脏、臭、破破烂烂。我们家的南边大约20米是凉水河的支流马草河。
我现在经常参加北京的“乐水行”的活动,怎么说也是爱河的吧?但是,说从懂事就梦想住在一条日夜奔涌的大河边,倒是从来没有过。后来阴错阳差把家安到了河边:一条臭河边,只盼着有一天能够治理好,让它不臭了。自从搬过来就听说要治理,一直治理、治理地没断过。
凉水河从菜户营到亦庄,它的源头在莲花池,首钢那边也有些水过来。马草河跟凉水河是从洋桥那儿分的。从我们马家堡看过去,是一条很自然的河,水在流,两岸是杂草。凉水河一直往东流到温榆河。原先就知道它一直特别臭,直到科学家带着我们走河之后,才知道凉水河,还有马草河,在北京,都属于排污河啊。
记得1989年搬来的时候是夏天,我们家的蚊子呀,用手一把就能抓到,一晚上30多只。记得当时家里装修,根本不敢开窗户。我虽然生在北京,但原先对北京的气候没怎么注意。到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北京白天刮北风,晚上刮南风。晚上南风一刮,住在凉水河南岸的人就苦了。北岸好一点,白天刮的是北风,有臭味,蚊子少。我家房子算是很好了,60多平方两个人住,两间房子都是朝阳的,厕所通透,可就是臭。我对气味敏感,有臭味无法入睡。我们家不敢开窗户,夏天也不能开——都是关着窗子闷着睡。到秋冬季节,味儿就没那么厉害了。主要是夏天,从五六月份开始到十月份之前。哎呀,那日子……。
下雨就更惨了,满院子全是水,用砖头搭着木板出门。新建的住宅区本有下水设施,盥洗室家家户户里都有,但是院子里的渗井比地面高,水流不进去。到后来,楼里的下水道也开始堵。居民反应了,迟迟不见来修,说有什么困难啊,然后就一直拖着。一楼的住户最倒霉,谁都不爱住一楼。到现在,那个旧小区地下管道也还没接上,下雨还是搭着板子跳着走。
河水水质恶化的最高峰是在90年代中——那个臭啊。当时家里没有空凋,到了晚上,大家都到外边乘凉:老头儿、老太太、年轻人,满院子坐的都是人。你说这凉怎么个乘法?北岸有花鸟鱼虫市场,有很多人在那摆摊,也有好些人在那乘凉,在那吃、在那喝、在那住。我们那栋楼,还有附近的小区,都是单位买下来分给职工的宿舍,有农机局的,技校的。天天伴着河里臭气,大家都活得挺苦挺艰难的,不过慢慢也适应了。第一批到那地方住的人大多是城里拆迁去的,据我观察,岁数大的比较多。我们关上门窗睡一觉,白天上班走了。老人呢,一年四季没日没夜,生活在那样的环境……这些人真是忍耐力比较强,没办法呀。老百姓是最苦的。
凉水河没改造的时候,两岸是土坡,自然河道。尤其马草河,是纯天然的河道。水量很大,黑乎乎的,河面上泛着泡沫,漂着垃圾、烂菜叶子、塑料袋……所有人们顺手扔进去的脏东西——它有多脏,常人不可想象。水看不见底。河道坡上长着乱七八糟的草。我们原来公司在亦庄,下班常打的回家。师傅问,家在哪儿呀?我说,你闻着最臭的地方就是了。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
后来我买了星河城的房子,比原先再往南一些。当初房子很便宜,5千块钱(一平米),人家说,这地方的房也能买?但我还是买了——因为这地方我们住了九年啊,心里有底,知道总有一天要变……。果然,到04、05年,建完北京南站,终于等到了:这一带全部清理。
现在去南站的那条路就经过凉水河,马草河也按照规划修成景观河了。所谓治理,就是彻底清挖。先把河底清干,清干净后,在河道内挖一条不宽的沟,在沟内埋了管道,然后铺了一些东西——不是硬衬,是碎石和砖块,没有水泥,只是在水闸那里用水泥。污水走污水管道,直送小红门污水处理厂。河道里面没有水,也就没臭味了。河边原来的土地,现在种上草,旁边再种上树,一片绿色。凉水河的两岸环境确实好了很多。现在地铁四号线走我们家,整个那一片房价一家伙就彪上来了:一平米卖到1.2万、1.3万,翻了一倍还多。所以,我觉得还是环境改造了以后,造成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凉水河改造是当年北京56件大事之一:环保实事。再早以前也修整过,但是效果不大。我印象中有过两次。现在特好,真的好了,非常明显。改造之后,原先住在凉水河边小平房的人(到北京打工的)少了。人们不再往河里倒垃圾。垃圾都倒到小区的垃圾集中设施里。
地价飙升,人也迁来了。现在真的改善得非常不错。景观也好——毕竟有水了,一年四季都有水。水不大,但是去年因为奥运会放了一些水,水就比较大。沿途建了街心公园,就在300路环城汽车总站后边草桥一带,是三环线上的一站。
现在草马河中间弯弯曲曲的有点水,比凉水河里的水多一些,里面没有鱼。在北京,你四处看看,这样子就叫有水了,其它地方的河还叫河么?不是干得长满了草,就是死水。我们这条小河好歹还是自然流下来的。听人说,如果南水北调来了,凉水河也会有水。
现在人常说“环境意识”。原先,就说老百姓吧,有间自家房子就很好了,还讲究什么环境呀?像我们结婚的时候,20多岁,有间单独的两居室,已经好得不得了了。什么环境不环境,就看跟谁比,能忍就忍着呗。跟没房子比、跟挤在父母家里比好多了。所以就知足了。
因为住过臭河边,所以我们比较关注环保。开始我从“自然之友”的网站上了解一些关于环境的信息,后来知道有个“乐水行”活动,我就和儿子一起参加了。这就叫做:以前只有意识,现在有了组织。第一次走河是07年5月,一年走20到30次,北京的河我们差不多都走遍了,有的河走了不止一遍——这样下来,终于对北京的河有了整体的认识。我儿子是95年出生的,现在初二,功课太忙,就一个月跟我走一次。他有个好习惯,爱写文章。大伙儿就让他把看到的写出来,比如凉水河怎么改造的啊——总比参加那些什么班要好吧?
述评:
凉水河位于北京市南郊,历史上曾为永定河故道。金代时于看丹口与永定河相连,以永定河为源,并与金中都护城河相通。
永定河因多次发生大洪水,威胁京城安全,明代卢沟桥上游土堤改筑石堤;清代疏筑并举,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迫使下游河道西南移,凉水河源头随之变化,水源改为丰台区的水头庄,东南经大红门、旧宫至通州的马驹桥、在东行经高古庄、张家湾折向东南入北运河,全长约52.7公里,流域面积693平方公里。现在是北京市区的主要排水河道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凉水河因恶臭在北京出名。80年代以前凉水河水中尚有各种水生生物存活,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自从凉水河接纳冶金、化工等多种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极为严重,恰如文中所述。除可见污浊,河道底泥中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物。
为解决城市防洪,建国60年来,曾对凉水河进行多次治理,而环境污染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入决策者视野。自2002年以后,随着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污染企业的关闭、停产和迁出。对凉水河的环境改造,更引入了河流生态设计,如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因势利导地疏导和蓄滞洪水,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保护节约自然资本,借助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净能力,实现河流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在生态护岸设计中,尊重自然的水循环,软化河坡,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而滞洪补枯、调节水位,有助于恢复河中动植物的生长,利用其自身功能净化水体。
不应讳言,凉水河治理真正的动力,离不开经济发展的考虑。随着亦庄经济开发区、丰台总部基地建设,凉水河水质污染已然对北京南部经济高增长造成威胁,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如周边房地产价格上不去,将直接影响北京的GDP。
附件:初二学生习作2篇
1.考察凉水河
5月4日那天,我们从奶奶家回来,妈妈说带我去考察一条我们家附近的凉水河。我家就在凉水河下游很近的地方,最下游的地方还会跟一条叫马草河的河相交。
走到半路有一座桥,下面的水又脏又臭。这就是凉水河了。我们沿着河道往上游走了一段路,看见许多排水口,水面上有无数垃圾。越往下游走垃圾越多,水是深黄色的,最脏的地方甚至达到黑色,而上游的水是灰色的,有一些垃圾也不太明显。
我们走了一会儿,看到两边有许多小房子,我想:从排水口排出的,肯定是这些居民的生活污水。
到了菜户营,有一个岔路口,交叉地方又见两个很大的排水道,正冒着又脏又臭的黑水和白色泡沫,站在马路上都觉的很臭。那里是上游最臭的地方。往前走有一个水闸,水闸的那边是干净水。河里面有鱼有虾,有一些水草,岸边有在人捕鱼捉虾。
我们走到了一个河湖管理处,问传达室里一个爷爷凉水河怎么办。爷爷说:“治理以后,要往河里面放干净水。河底下也要修建一个管子,那个管子的直径有两米宽,以后的污水就会从管子里流向污水处理厂。”爷爷还说:“以后河里面有了干净水,还可以划船、养鱼。”我问妈妈:“可以不可以在水里种水草呢?”妈妈说:“不行,因为假如种上了水草,船划着划着,就会被绊到。不过,河里总会自动长出一些水草的!”爷爷还告诉了我们好多有关治理河水的方法。
2.凉水河开工
半年前,我曾经描述过凉水河:又脏又臭,脏到水都黑了——简直不能叫“水”了。如今,河湖管理处开始处理凉水河,大家都说修理完了就会干净、漂亮、清澈见底。这件事我挺感兴趣,就让爸爸带我去看。 到了凉水河。河水被抽进一个小小的槽,还有许多袋子堵着。岸上有成堆的鹅卵石,底下乱乱哄哄:卡车鸣笛,工人们用锤子敲打……我还看见推土机正在挖土,卡车将成吨的鹅卵石块砌成的“砖头”运下来。爸爸说这些“砖头”是用来砌河提的,以防泥土滑落下来。爸爸说河两岸还要种树,以防人们往河里扔垃圾。为什么人会往河里扔垃圾?方便顺手。有树就挡住了。但往下扔的垃圾挂在树上,谁去管它呢?河底下有一些管子。爸爸说这些管子是通污水处理厂。
我们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有一个地方凸起一大块,还有许多木板、钢筋和钢板。爸爸说,这里要建水闸吧?我们还听见工人叔叔说,要把铺好的河堤洒上水,再盖上一层布,防止它冻碎。工人叔叔说,明年5.1的时候,凉水河修理完毕。到那时,凉水河就变成一条美丽的河了。
10、暴雨之下 北京上海广州谁能逃脱
来源:南都周刊2010-06-0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6/61275442855_1.shtml
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
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南都周刊主笔_杨猛 青岛报道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如果用龙应台的标准衡量,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先进行列。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在青岛的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胶澳。
对于在暴雨前接连失守的都市,青岛德式排水,对今天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一批近年来整理的德占领时期档案,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德国人考虑到百年之后
夏季暴雨,对地处季风区的中国城市是家常便饭。
5月17日,一场从前一天就开始下的大雨,在缓解青岛旱情的同时,也考验着市区的排水能力。当天,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启动了防汛抢险二级预案。此前,青岛市政部门已经进行了77处积水点改造。
幸好天公作美,雨水持续了一天就停了,并没有给这个城市带来多大的麻烦,改造似乎起到了效果。望着减退的雨水,一位在老城区大港二路附近执勤的警官说:2007年下暴雨的时候,这里的积水都能淹到腰部,“都可以游泳了,现在经过改造,情况好些了。”
在地势低洼的青岛老城区,这样的积水路段每年都会出现。原青岛图书馆馆长鲁海埋怨说,积水是青岛河被填造成的。“老城区原本有条青岛河,天然起到泄雨水的作用,德国人就没在附近修暗渠。到了上世纪80年代,青岛河被填,上面盖起了高楼。雨水只能顺着地势,汇流到青海路等低洼地带,将近1公里的路段于是经常积水、被淹。”
“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宽阔到可以跑解放牌汽车。过去老城区下完雨,地面就干干净净的。反倒是新修的新城里的小区和街道,常听说‘古力盖冒溢’的新闻。”像鲁海这样的“老青岛”,总习惯拿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德国人占领时期的作个比较。从1898年占领青岛开始,到1914年被日本人赶走,德国人实际统治青岛17年,但德国人留下一座运转自如的城市同时,也让青岛人对城市建设有了挑剔苛刻的眼光。
《青岛晚报》编辑王占筠,从小就住在老城区鲁迅公园对面。“我的同学曾经下到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里面很宽敞,大人能都站立,就像一个庞大的迷宫,跟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下水道那样大。”
鲁海和王占筠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在他们的生活印记中,对“德国制造”很早就耳熟能详。青岛被公认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很多青岛人认为,这是德国人便捷的排水系统遗留的财富。除了海洋气候,青岛石头路上基本没有裸露的尘土,完善的污水和雨水管道设施,对市容市貌的改善功不可没。
2004年10月,青岛档案馆人员在德国发现了一批记录青岛城市建设的原始档案,其中一部名为《胶澳发展备忘录》,系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自1898年10月起,每年一记,直到1914年,不间断记录了17年,完整记下了当时德国殖民者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99年。所以,德国殖民者登陆之初,它的城市规划建设几乎按照100年的高标准设计、施工。1914年德国人败走青岛,带走了全部青岛城建档案,其中包括所有的上下水管网分布图纸。生活用水在战事中遭到破坏,日本人自己修不了,只得专门招募德国技工修复上下水管网。在青岛主权被中国收回之后,德国政府才把这些档案图纸交还中国。
青岛历史学会副会长于佐臣说:“我第一次感觉到德国人对青岛地下水网的重视,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在德国人看来,这不单是市政建设,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关系的层面。”
德国人之所以在青岛煞费苦心是有原因的。于佐臣说,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力图把青岛建成一个样板殖民城市,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此与英法竞争。因此不惜代价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国家干预及军队管理,在市政规划、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若干新政策。“这对青岛形成现代化城市起到了重大影响。”
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看待的下水道
按照《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最初德国人在青岛铺设地下水网,是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考量。
在德占青岛之前,青岛只是一个只有2万人的自然渔村,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为改善糟糕的卫生环境,登陆之初的德国人,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城市改良计划,他们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
初来乍到,殖民军水土不服。1898年10月,进入雨季后,德人中间经常发生肠炎,此病在欧人区和驻军中多有发生。备忘录显示,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的拥挤。“由于土壤污染,伤寒病菌得以通过低洼处和颗粒空隙涂层,侵入地下水和水井中,而这些水井又是青岛唯一的水源。特别是倾盆大雨时,污水流入水井中,被污染的水是造成大肠杆菌的主要原因。”
或许从这一年开始,德国人意识到了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因此《胶澳发展备忘录》明确提出,“通过中央输水管道提供保证安全的优质饮水,扩建下水道网,以及清运中国人的垃圾等,都是面临的紧迫任务。”
这是《胶澳发展备忘录》第一次提到筹划中的青岛下水道建设,并且在今后每年度的报告中都作为重点项目陈述总结。此后10几年间,关于饮用水和地下管网的建设,一直未有中断。
鲁海说,德国人采取的措施是带有歧视性的:禁止中国人在欧人区落户。青岛被划分欧人区,鲍岛则划为华人区。而地下管网的铺设工程,首先在欧人区开始。
这是青岛第一次大规模铺设下水管道的开端。青岛地势南低北高,丘陵地貌,这条线顺山势集中在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主要是在地下埋设暗渠。从1899年开始铺设,一次就铺了3500米。
鲁海记忆最深的是,在沿海栈桥两侧挖了雨水排泄口,直径2米,大人都能钻进去。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利用了地势坡差,出口高于水平面。曾有市民跟随向导顺利穿越暗渠,“但现在已经严禁出入了,尽管还能排水,但—般人连入口也不知道在哪里。”
按照熟识青岛历史的于佐臣分析,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带。德人总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档案显示,暗渠都是埋在地下2米,直径最粗半米,细的如同手腕粗;管道则是用烧制的陶瓷管,每截2米左右,带螺丝口。管道接口麻纱外面沥青封口,一般多为一米半到2米长的短管,方便检修。明渠和暗渠,每隔50米就修道挖隧道,用雨篦子分流,挡住随雨水冲刷而来的泥沙。这套系统基本覆盖了青岛老城区,现在在青岛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
雨污分流,今天很多城市做不到
显然,最早修建的下水管道,主要是为了排雨。
《胶澳发展备忘录》1899-1900年度报告提到:目前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而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华人清理者没有完成好他们承担下来的工作。他们要对及其杂乱无章和肮脏的环境负责。但是,若要至于更严格的要求之下,他们索性就不干了。”暂时安排的清运方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走,计划将来把粪便、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
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
青岛污水治理专家、麦岛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师姜言正评价说,雨污分流的规划是非常先进的,修建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畅通,尤其是100年前能意识到到这一点非常不易。“即便在今天,国内很多城市也做不到这一点。”
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1901年的备忘录记录:粪便和污水依然直接排放到海中,而污水下水道已进行了招标,计划施工。
而下一年的备忘录显示,这项工作终于有了眉目:把排放污水和建造下水道的工作,交给了一家德国公司。建筑工程大约需要2年时间完成。与此同时,“雨水下水道与街道扩建同步”。
“德国人的规划很长远,目标明确,提出了地上和地下同步进行的概念。”这让姜言正很感慨,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小区或者道路建成了,才想起地下没有铺设管道,不断地挖,被民间笑称“扒路军”。
1905年,雨污分流的下水道投入使用。备忘录显示,光本年度,就“铺设了670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米的陶管管道,将116座楼和院落接入了下水。”
在青岛市博物馆2楼,一段在城市管网改造中挖掘的蛋形型管材,已经作为文物展出。蛋形型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姜言正说,通过比较可知,德国人修建的管道,比如今城市大多数管道胸径都宽大。现在城市的问题是,“道路太拥挤了,不可能加大管道胸径专门用于排水。”他建议,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多建水处理厂,加大污水分流。
网络上有研究者指出,实际上,这截贴上了德国制造标签的管道,完完全全是“MADE IN CHINA”,采用的材料是地道中国生产的,施工的工人是地道的中国人,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除了住别墅的就是住军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做基础工作的技术和施工人员。他们所带来的,只是认真而又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以及为达到设计目的而严守的施工质量而已。也许这才是,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之间存在的差距。
据报载,前几年青岛城市施工,在老城区挖出的一段德制下水陶管居然砸不破,而后期的管道已经锈迹斑斑。包括古力盖,德国时期的至今完好如初,并且设计巧妙,不易被盗。这成为德国制造质量可靠的又一佐证。
类似的细节还有,德国制造的雨水管道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脏物也便于清理。管道堵塞的少,古力冒溢的就少。反水阀还能避免管道里的臭气散发到空中。
此前,无论雨水和污水,德国人是直排式的,直接加压排放到远海。1905年的备忘录则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特别提到,随着污水的积累,开始建立污水收集,并且建立了排水泵站。当年德国市政当局在青岛西部城区共建了5座泵站,太平路泵站是现存唯一的一座,除更换了一些老化的配件外,从水泵到房门、青石台阶等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太平路泵站至今仍可手动操作。
地下管网雨污分流之后,粪便污水跟雨水实现了分流。于是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两个污水收集点。此间,青岛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有名的粪商刘子山。
刘子山白手起家,出身低微。懂几句德语,和德国人打交道后看上了收集粪便是无本买卖,为了解决城市排污问题,德国人把粪便收集的活交给刘子山,给他一部分钱,当他把处理的粪便卖出去做肥料又是一笔钱。最后刘子山靠承包城市粪便起家,又做房地产和鸦片走私,竟然成为青岛首富,据称这是近代第一位有据可查的粪商。
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
经过7年的建设,雨水、污水排水管道铺基本铺设完毕。1904年到1905年的备忘录显示,青岛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这一年开始,下水管道问题在施政报告中第一次没有作为单独章节出现。德国人骄傲地宣称,“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
此后,青岛的地下管网逐渐形成网络。1909年10月,备忘录说,青岛未接通下水管道的只有2户私人地皮和几处公用地皮,以及为华人修建的厕所。
但是内外有别,德国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欧人区地盘上,华人区大鲍岛的下水管网开始仍然是雨污并流,共用一个管子。德国人给出的理由是:华人聚集的大鲍岛地区尚需很长时间,因为生意不佳,不能强制华人这样做。
根据统计,德占时期,在青岛修建的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青岛人有句笑话,德国人赔了,日本人赚了,”鲁海说。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基本沿用了德国人的市政管理经验。此后,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青岛的市政设施并没有因为政权的交替,进行大的改造,设计的办法都是仿照德国人一以贯之。1930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主政时期,明沟暗渠总计37条,达1.5万多米,青岛的地下水网基本成型。这一成果享用至今。
“地下管网的德国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就是有长远规划,地上地下建设同步,制度健全。”于佐臣说,青岛的市容市貌之所以整洁,得益于良好的基础和合理的城建走向。
于佐臣通过德占时期档案得知,德国人的城市管理,一步步有条不紊,有统一的规划。青岛历任总督包括后期执政者,并没有赶着在各自的任期内突击完工,而是把城市建设当成百年大计,反观今天,“现在的城市建设,拍脑袋就来的事情太多了,不能严格限制约束,等城市大了出现问题就不容易解决了。”
注重长远规划,也是留给污水治理专家姜言正最大的感触。“今天铺好了,半年后又开膛了。这都和建设规划、建设有直接关系。”
七八年前的青岛新城区,也是经常“开肠剖肚”。而现在,吸取德国经验的青岛市规定,在城市管理上搞协作制度,一旦有某条管线需要施工,市政工程养护管理部门会发出公告,要求所有地下管线经营企业前来登记施工计划,详细说明施工时间、施工方法等,开挖后,至少5年内将不准在该路段再次施工。
但是在姜言正看来,某种程度上,德国经验今天是无法复制的,“德国人的主要特点是慢工出细活。但是如今的地下管材标准化程度更高,材料都是工厂化生产。施工的只管挖渠,直接买好管道填埋,施工周期短。而德国人是完全就地取材,用人力铺设石头暗渠的做法,今天显然不太可能。”
“评判市政建设孰优孰劣,离不了社会背景的具体分析。”青岛市排水管理处的刘鲁峰,也认为现在不能照搬德国经验。
德国人当初的设计容积率是20万人口,1930年代青岛人口达到35到40万,而今天,青岛人口已经突破了700万,市区人口更是超过250万。而另一方面,德占时期,地下只有一种污水管线。现在的城市,一条街道上已经至少分布7条专业管线,要负责污水、雨水、自来水、电信、有线电视、燃气、供暖、电力、网络等。
“当年德国人时期,地下只有一种污水管道,想怎么铺就怎么铺。如今的人口密度已经非当年可比了。”对此,刘鲁峰不无感慨。
数据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青岛的排水管线为2379公里,长度仅次于天津的2642公里,无锡和大连都是800公里,烟台是568公里,南京则只有466公里。
链接
暴雨之下,北京上海广州谁能逃脱
北京
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因而不得不进入城市的排水管网被排走。
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380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其中雨水管道1386公里、合流管道756公里,共2000公里的雨水排水管网,通过清河、坝河、通惠河和凉水河这四大雨水排放系统进行排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城区排水系统有三分之二属于分流制,即雨水和污水沿不同的管道排入河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雨水和污水走同一管道,属合流制。
就整个北京市范围而言,排水系统的标准不算高。一般雨水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至“三年一遇”,应对每小时30毫米和50毫米的降雨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积水;但雨量一旦超过50毫米,城市内的积水就开始泛滥成灾。
天安门区域的排水系统表现优异,在2009年7月29日每小时高达80毫米的降雨量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还有一些糟糕的消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去年年底公布的调查显示,北京市相当多的排水管道患有“肠梗阻”:近八成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约一半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10%至50%,个别管道内沉积物厚度甚至占到管道直径的65%以上。
上海
与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上海中心城区以不透水地面为主,降雨排水主要依靠地面排水管网系统。上海城市排水管道,2007年已达到8100公里,虽然改变了过去逢暴雨必涝的现象,但目前设计标准依旧偏低,一般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仅能应付每小时降水小于30毫米的暴雨,只有少数重点地区按照3年以上的暴雨重现期来设计,可以应付每小时降水50毫米以上的暴雨。
实际上,过去30年中,上海的暴雨数量和降雨强度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大暴雨平均为半年一遇,而特大暴雨或降雨超过每小时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有11次,为三年一遇。显然,上海的雨水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广州
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管网6000多公里,达到“一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管网仅占总数的9%,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
广州本来就是一个亚热带多雨城市,以往城市化建设水平不高,雨水可以通过绿地、农田、鱼塘排出,减少了雨水汇聚的风险。但现在城市硬地面积大了,建筑更密了,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也降低了。此外,广州因亚运临近,2000多个建设项目一起上马,一些建筑垃圾堵塞了排水管道,使管道的过水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整理 徐卓君)
相关:
程晓陶:以法治理城市水患
现代城市面对暴雨洪水显得更为脆弱。除非随城市的发展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则必然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记者_李继锋
城市型水灾害
南都周刊:您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沿海地区城市洪水预测与风险分析》一书中,以深圳、广州、天津三个沿海地区的城市为例,综合比较了国内外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治水方略调整的措施,探讨了现代防洪体系逐步完善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向。广州今夏这几次大水,跟过去相比有什么特点?
程晓陶:去年开始,广州投入9亿元整治水浸街,在今年遭受罕见暴雨的情况下,虽然一些老的易涝点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又暴露出许多新的易涝点。特别是大量的地下建筑进水,停车场变成“水库”,新建小区成了水塘,地铁被迫停运,交通陷入瘫痪,一些地方停水停电,可以说,近期接踵而来的暴雨洪水,更多地显现出了城市型水灾害的特点。
南都周刊:大城市正频繁地成为暴雨袭击的对象,这种现象是偶发的还是将长期存在?原因何在?
程晓陶:上世纪90年代初从广州去佛山,途中还能看到大片的农田。如今去佛山,就像还没出城一样。大家对“城市热岛效应”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对于超大型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引发“雨岛效应”。由于大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热气上升,形成周边气流向城市汇聚的运动。一旦上升的热气流遭遇高空强对流的冷气团,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即所谓城市雨岛效应。因此,超大型城市容易出现市区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而且这种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南都周刊:1982年日本长崎大水灾,第一次使人们建立起了“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时至今日,“城市型水灾害”又显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程晓陶: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而洪涝风险较大;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
现代城市面对暴雨洪水显得更为脆弱。除非随城市的发展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则必然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南都周刊:城市型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程晓陶: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首先都是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但是河道水位迅速上升,使排水管网受到顶托,雨水不能自排,于是又加强了泵站的建设;而河道的行洪能力是有限的,且城市河道受两侧建筑物密集的影响,已难以拓宽,这就产生了第一次理念的转变,即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转而采取各种雨水蓄滞的措施,比如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调节池中储存的雨水可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但是调节池容积过大会增加成本,而利用率有限,于是又发展起各种雨水渗透技术,促使雨水回补地下,转变为有效的水资源。
南都周刊:2006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遭受大暴雨袭击,您当时撰文呼吁各地重视“城市型水灾害”的危害,各地未雨绸缪采取了有效防灾措施吗?
程晓陶:据我所知,这几年,各城市都有很大的投入,济南在2007年遭受暴雨水灾之后,也加大了城区排水系统建设的力度。但是,这些工作应该说都没有摆脱“大灾之后有大治”的模式,算不上“未雨绸缪”,而是“亡羊补牢”之举。去年上海发生了因施工截断排水管网而受淹严重的事件,今年同样的问题在广州又重演了。
南都周刊:“看得见的高楼,看不见的下水道”,网友们认为各地方政府注重高堂华屋的建设,而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短视甚至采取漠视的态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程晓陶: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城市快速发展中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一些官员更愿意将钱花在看得见的、容易显现政绩的地方。再加上特大暴雨也不是年年都会发生,有些人就抱着侥幸心理。
他山之石
南都周刊:广州水灾之后,有市民回忆反映二战的一些外国电影里,城市下水道可以“作战”,人可在下水道中行走,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程晓陶:西方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我们早。他们高标准的排水系统建设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上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入暴雨雨水的管理阶段,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实时控制,建设标准高,体系完善,有些大城市至今用的仍是一两百年前建成的排水系统,尽管城市规模与当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排水系统仍运转自如。我国青岛市老城区的排水系统是早年德国规划建设的,近年来在大暴雨中经受了考验。同样暴雨条件下,一些城市新区却淹得厉害。
南都周刊:发达国家的城市排水系统有什么标准?我们有类似标准吗,国内一些大城市存在哪些不足?
程晓陶:为防范城市内涝,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
日本为了应对城市水灾,后来在大阪和东京修建10米直径的地下河,因为地下空间已经利用很充分了,大阪将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东京更是深达60米,正是这些看起来投入巨大,不断被强化的措施保证了城市的防洪安全。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也有相应的标准。大城市的标准规定较高,中小城市相对较低。一般是以城市人口数作为判断城市规模的指标,而标准设为区间值。经济条件好的、意识强的城市可能取上限,有些城市会取下限,甚至还没有达标。
南都周刊:除了提高排水系统标准,我们还可以在哪些生态方面做出努力,减少城市雨水径流?
程晓陶:在城市建设上除了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装等外,国外也运用了一些生态方法改善雨水系统条件。比如,德国在城市排涝方面就做得很好,保证城市有很高的绿化率,减少了雨水径流。韩国近年来将过去填埋改造成道路的城市河涌,又重新恢复成河流,既改善了城市景观,又增强了防洪排涝的能力。
南都周刊:这次暴雨暴露了我国城市洪涝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做哪些改进?
程晓陶:比如,我们建立了四级应急响应制度,但现在只是笼统地说启动了红色或是橙色预警或应急预案。而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即使发布了红色预警,还会在地图上标注出哪些地方是高风险的红色,哪些地方是风险次之的橙色或蓝色,哪些地方是安全的绿色,并且通过电视和网络向公众发布。
目前在日本,利用计算机进行预测,水灾的风险信息还只能表现到街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预测技术,处在危险区中的每一栋住宅,相应不同频率的淹没水位也要表示出来。公开发布这些风险信息,住宅的所有者或购买者,就可以去查对了。保险公司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为保险费率的计算提供依据。
我国2002年开始启动编写城市防洪的新规范,已经开始将防洪和排涝统一起来考虑。先是按部标编写的,后又改为国标,目前已接近尾声,快要递送国务院了。以前的规范偏重工程层面,新规范将把预警、调度等非工程的层面囊括起来。
南都周刊:对于城市洪水风险的研究与预测,以及对市民防灾常识的推广,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程晓陶:近年来我们研发了城市洪涝的仿真技术,为城市洪涝风险的预测与风险图绘制提供了先进手段。在国外,风险图是对市民公布的,以帮助大家树立风险意识。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风险图还只是为防汛指挥部门内部掌握。
南都周刊:我们在城市排水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足?西方发达城市可以提供哪些借鉴?
程晓陶:日本的《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巴黎的排水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我们应该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防汛应急预案;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链接 日本水害诉讼案的启示
文 _程晓陶 整理_李继锋
日本上世纪6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城市化进程加快。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城市治水的新、旧矛盾终于爆发了。
1972年7月发生在大阪一带的暴雨不算太大,7月9日至15日,总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却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大阪府的受灾群众达46502户。1973年,大阪府大东市71户灾民联名起诉,以国家、大阪府、大东市三级政府为被告,要求5255万日元的损害赔偿,这在日本是水害诉讼第一案。官司打了12年,直到1984年1月26日,东京最高裁判所做出终审判决,原告方败诉。
原告的依据是,日本于1947年10月颁布的“国家赔偿法”第二条与第三条,其中第二条说:由于公共建造物(例:道路、河流)的设置及管理中的缺陷,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确定由国家或公共团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作为一篇短文,无力论证其中是非曲直,只能从代表性观点中,择其精彩,记录如下。
原告方认为,国家与大阪府对一级河川谷田川的管理有缺陷,大东市对地方河道的管理有缺陷。由于地域的乱开发,使得上游洪水来得更急;铁路建设在河道狭窄处的弃土未及时清除,阻碍了行洪;上游原来起调节洪水作用的池溏,被市里占用建了小学,导致水害的危险年年增大。
1956年以来,居民多次陈情要求治理河道,拆除非法占据河道、有碍行洪的建筑,却没有人管。为此要求法院判决政府切实采取“根治洪水”(原文:二度发生不许)的治河措施,从法律上强制国家进行水害赔偿。
被告方则辩称,公共建造物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河川管理有其特殊性。首先,治水事业是长期的事业;第二,防洪工程耗资巨费,有财政制约;第三,河道的治理,需自下而上,有技术制约;第四,治水用地征收困难,有社会制约。
被告方举例,即使在法制社会的美国,水害作为自然现象,水害诉讼法院也不受理,欧洲国家也是这样(原文如此,未经考证,请勿引用,笔者注)。
法官认为,国家赔偿法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对于自然的河流如何认定建设与管理中的缺陷、如何计算赔偿的标准,并没有可操作的细则。因此必须先制定出实施的细则,作为判断此案的依据,并为今后判断类似案件提供一个样板。如果此案原告获胜的话,目前尚不能杜绝水害的日本,水害诉讼事件就会大量发生,必然陷国家财政于贫困。
“大东水害诉讼”被日本媒体称之为“日本河川行政管理变革的前奏曲”,是有其道理的。1975年,日本水害诉讼案件陡增到了18起。直到2001年,名古屋市天白区野并地区遭受水灾的居民和企业起诉市政府要求赔偿水灾损失。水害诉讼表达民众的希望:要消除水患,决非个人、家庭、团体的力量可为,只能靠政府。
首先,“大东水害诉讼”促使各级政府更加明确与重视起治水与河川管理的责任。感受到民间对治水需求的压力,日本第四、五个治水五年计划,投资的完成率迅速上升到95%与100%。其次,政府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水灾害的新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第三,澄清了围绕水害治理的一些急于求成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保证了国家治水方针长期有计划按比例的实施。第四,增大了科研投入。“新型都市水害”的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在日本文部省的科研事业费中,就被列入了一级资助的课题。
“大东水害诉讼”以及本世纪初的类似诉讼的意义是不容质疑的。日本水害诉讼争论中所推动的城市治水之变,对于正在高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1、伊兹密尔复兴全靠排水管道
来源:新京报 2010-05-30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30/content_106252.htm?div=-1
伊兹密尔的污水处理中心。
经过处理的污水。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伊兹密尔展区,这座爱琴海岸繁华城市的全貌被浓缩在一张大幅卫星图像中。当参观者漫步其透明玻璃表面时,能清晰看到管理者为古城修建的庞大污水处理工程。
地图上光亮的表面表示清澈的海湾,大型污水排放工程用灯光标出,黄色灯光示意下水道系统,绿色管道表示水泵站。污水流出处理厂后经过蓝光管道净化,最终流入大海,实现“有生命的海湾”。这片自然保护为主题的展示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城市地图上的玻璃也是表明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脆弱平衡。
污染
海水变臭海鲜失踪
伊兹密尔湾曾被污染到怎样的程度?世博会伊兹密尔展台负责人Adnan Adguzel用了两个词来形容:恶臭熏人、生态毁灭。
土耳其伊兹密尔市是一座以优良港口闻名的千年古城。在申办2015年世博会的角逐中,伊兹密尔虽惜败给意大利米兰,但在上海世博会的舞台,它将通过展示综合治理水污染的经验,充分诠释城市和自然的相互依存。
坐落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端,紧靠爱琴海的伊兹密尔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也是该国第二大港口。自古以来伊兹密尔便是爱琴海沿岸农业区的中心,今天仍是土耳其重要的工业、商业、外贸、海运中心之一。作为西爱琴海最大的自然海湾,伊兹密尔湾的海上交通几百年都十分繁忙。多年来,伊兹密尔市经济的繁荣都仰仗于优良的伊兹密尔湾,但这座天然海港也曾像日本东京湾一样遭遇严重污染。
伊兹密尔湾曾被污染到怎样的程度?世博会伊兹密尔展台负责人Adnan Adguzel用了两个词来形容:恶臭熏人、生态毁灭。Adnan Adguzel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伊兹密尔湾的生态开始急剧恶化,“港湾的能量不足以消化来自城市的污水,海水逐渐泛起了恶臭,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物也大批死亡,海鲜更是从餐桌上没了踪影”。甚至许多游客对伊兹密尔的主要印象,就是这个城市的臭气。
从古时起,伊兹密尔市的住宅、工业和农业废水都是通过下水道和小溪排放到伊兹密尔湾。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市急剧的人口膨胀和经济增长导致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新兴的食品、化工、染料、纺织和金属加工厂的废水都被直接排入港口,因为重金属污染以及海水富营养化,海湾内和附近河流区域的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都被严重影响。除了大规模的化学污染,流入海湾的河流也受到影响,河床、三角洲和河口的原始面貌不复存在,海湾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
治理
铺设4150公里排水管道
伊兹密尔建造了一个78公里的大型污水处理管道,城市的小型排水管道有4150公里,连接到大型的污水处理管道,通过大型的泵站,把水压入污水处理厂。
为避免更多城市污水被排放到海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重现伊兹密尔湾的自然原貌,政府启动了大通道工程(Grand Channel Project)。事实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土耳其就对治理伊兹密尔港湾污染问题展开了可行性研究。1969年,土耳其国家水利总局开始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下水道的首次投资招标于1983年进行。4年后,伊兹密尔市政府接管了该项目。
Adnan Adguzel介绍说,刚开始,伊兹密尔建造了一个78公里的大型污水处理管道,城市的小型排水管道有4150公里,连接到大型的污水处理管道,通过大型的泵站,把水压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每秒钟7立方米的污水。起初的污水管道把雨水和城市污水一起直接排放到海湾,而现在,雨水和城市污水是分开处理的。雨水被搜集存储,通过不同的系统来净化使用。
巨大的管道被铺设到城市的地下,结成了一张大型的地下污水管道网络。管道铺设期间,伊兹密尔市政部门曾碰到过各种问题,有时候需要从居民的住宅下通过,有时会碰到古建筑和地下文物,因而耗费了巨大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这项工程共花费了3.6亿美元。
效果
清澈海水挽回游客
2000年初,“大通道”工程实施完毕,城市的港口的海湾水质有了很大改善。Adnan Adguzel说,工程完毕后的半年到一年内,人们就能明显感觉到,海水变清澈了。
经过15年的建设,一条长达4150公里的污水处理管道从伊兹密尔市内主要街道穿过,它将主要居住区和工业区连接起来,利用2个主水泵站把污水抽到废水处理厂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净化的城市污水最终被排入外海,从而重建伊兹密尔湾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城市地下的“大通道”中,全城的污水流经支线收集管、干线下水道和4座主水泵,汇集到Cigli大型污水处理厂。平日里,Cigli污水处理厂每秒能净化7立方米的污水,在下雨天净化速度最高能达到每秒12立方米。污水进入处理厂后首先流经三条平行的过滤渠,细微的杂质在这里被过滤掉,随后还将经过多道沉淀,去除有机物的过程,前后经过约10道程序后才被排放到伊兹密尔湾。
2000年初,“大通道”工程实施完毕,城市的港口的海湾水质有了很大改善。Adnan Adguzel说,工程完毕后的半年到一年内,人们就能明显感觉到,海水变清澈了。
“海洋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能力,伊兹密尔湾是一个海湾,外海有不断的海水进入,相当于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新的海水从海湾的南部进,北部出,六个月循环一次,相当于每半年整个海湾的海水就更新了一次。”Adnan Adguzel自豪地回忆说。
展厅的图片和视频可以看到,海底生物在2004年已经相当活跃,到了2009年,在海底拍摄的照片中,爬行的螃蟹、珊瑚已经清晰可见,生机盎然。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伊兹密尔湾的海水质量大大改观,重又成为市民的骄傲。如今爱琴海岸的古城恢复了昔日风貌,由于港湾的水质好,许多帆船比赛等都选择在这里举行,大量游客也被这里的古迹、海景、美食吸引而来。本报记者 谢来 特派上海记者 吴妮
12、水城鹿特丹谋求与水共生
来源:新京报 2010-05-30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30/content_106246.htm?div=-1
马仕朗大坝对于鹿特丹的防洪体系而言至关重要。
鹿特丹“玛斯平原垦地二期规划”人工填海项目设计图。
作为一个四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国家,荷兰人数百年来一直在与不断升高的海水争夺生存空间。有“水城”之称的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也不例外,大到数百米高的防水堤坝,小到屋顶上的一株绿植,远到未来的浮动房屋,鹿特丹从“防水治水”发展到谋求“与水共生”之道。
走进鹿特丹展厅,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蓝色“未来水世界”。不一会儿,头顶上雷声响起、闪电划过,馆内的一块区域开始下起倾盆大雨,这正是模拟鹿特丹多变的天气和夏季频繁的暴雨。
浮动房屋
将成鹿特丹新标志
鹿特丹展馆的讲解员Hamayun Noorzai介绍说,鹿特丹位于海平面以下六米,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恶化,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鹿特丹将成为地球上第一批被海水淹没的城市之一。鹿特丹以其牢固的堤坝和防水工程著称,但Noorzai强调,“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未来时态,是适应气候变化,面对海平面上升采取的未来生存措施。”
这种“未来策略”最好的展现就是馆内呈现的“浮动房屋”。其形状就像一个足球,但主要的建筑结构由最牢固的三角形架组合而成。
“鹿特丹曾是欧洲最大的港口,但随着海平面上升,我们逐渐将船运业移到了北部,现在你看到的三个浮动房屋就在Rijnhaven港口,它们才建成不久,暂时作为会议中心和接待游客的景点。到2040年,有可能出现上千栋这样的水上房屋,我们希望它成为鹿特丹新的城市标志。”Noorzai说。
浮动房屋高约12米,最大的一栋直径有24米,它的底部是一种类似泡沫的材料,帮助固定房屋,这三栋房屋连接在一起,加上它独特的圆形结构,增加了房屋在水面的稳定性,里面的人不会因为风浪或潮汐而感到不适。
这种未来房屋将是可持续的,建筑房屋的材料选用了比玻璃轻100倍的轻型环保材料,供热和通风系统将依赖太阳能和潮汐能,即使是冲厕所的水也将通过内部系统净化后排出。
绿屋顶
吸水能力强维护简单
在海水尚未真正威胁到人们之前,鹿特丹人也在思考着改善生活中的“水问题”。
“荷兰的气候夏季多雨,而且常常遇到暴雨。淡水资源非常珍贵,我们不希望雨水混入下水道成为污水,因此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利用好雨水。水广场和绿屋顶就是两种创新的解决方式。” Noorzai说。
水广场是城市里一块凹陷的区域,平时是孩子们玩耍嬉闹的地方,下雨时用来收集雨水,变成临时水库。“雨水通过水广场汇集到地下的水库,经过处理可以用来冲厕所、建游泳池,等等。”
“绿屋顶”就是在建筑的屋顶上种植一种名为fat plant的植物,因为这种植物吸水能力超强,在暴雨时节吸收雨水,保护屋顶意义重大。“绿屋顶有三个好处,一是吸收雨水,保护屋顶建筑;二是在夏天保持屋内凉爽,起到隔热的效果;第三点,就像上海和很多其他城市一样,鹿特丹的街道上也有很多粉尘,这种植物可以吸收粉尘,净化空气。” Noorzai说。
为了鼓励人们种植“绿屋顶”,鹿特丹政府提出了补贴项目,每种植一平方米的“绿屋顶”,就能获得30欧元的补贴。这种植物的维护成本也很低,基本上,只要有雨水,它们就能生存。
水坝
能根据水位自动开合
除了立足未来,鹿特丹的马仕朗大坝也是该市最为知名的防水工程项目。
马仕朗大坝是上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工程之一,始建于1991年,1996年5月正式启动。它集大坝、堤岸和闸门于一体,长度有300多米,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一样,而重量却是它的四倍。马仕朗大坝的非凡之处在于它的两个球形转轴可以分别水平和垂直移动两个闸门,使大坝成为浮动式建筑,从而既保证了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的运输畅通和低环境影响,又保证了南荷兰省超过百万居民的安全。
新航道共360米宽,每扇闸门高22米,到转轴的臂长为240米。在水位正常时,两扇闸门全开,停放在分别长210米的河道两岸,相当于4个奥林匹克游泳场大的泊槽里,船只可以自由进出鹿特丹港。当大潮来临时,通常是超过阿姆斯特丹水平面标准3米以上,河水将淹过闸槽,两扇闸门将浮起,由链条驱动至河中,此时两扇闸门刚好拦截了全部河道。整个过程历时1.5小时。然后打开控制阀,垂直的闸板将会沉入水中,与河道底部的平面地基结合。整个工程的关键是两个直径10米,重达680吨的球形转轴,它们承载了所有的作用力。据悉,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球形转轴。
控制大坝工程的计算机决策系统全天候对水流进行监控,包括水位、风向、风速、每秒水流量等。通过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将会对海面、鹿特丹及上游城市的水位高度一一作出预测,并在预测海平面高度超过3米的最高安全警戒水位时,在关闭闸门前至少3个小时发布关闭预警。一旦风暴潮的高度超过3米,系统将会启动关闭闸门程序。
本报记者 谢来 特派上海记者 吴妮
■ 链接
围海造田不忘保护生态
专门划出一定区域保护生态
始建于十三世纪下半叶的鹿特丹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为满足对土地的需求,1970年鹿特丹港启动了“玛斯平原垦地项目”(Maasvlakte),着手大规模围海造田,使得港口和工业区的面积从3000公顷扩大到10000公顷。
由于现有鹿特丹港已是满负荷运作,其西端的北海开始实施“玛斯平原垦地二期规划”(Maasvlakte 2),再次向大海索取更多土地。经过对经济、社会、环境成本的多方综合评估,荷兰政府在2002年批准了这一规划。
和以往数次填海不同,新造的土地中,除了1000公顷作为工业用地或商业开发,还专门划出750公顷人造土地专门用于生态保护。由于扩建项目是将天然的海床改造成人造码头,当地海域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将受到影响。
Maasvlakte 2的部分建设区域与荷兰一个沿海自然保护区相冲突,由于海床将变成码头,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海洋动物将面临失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威胁。为此,工程设计人员开辟了一片25000公顷的海床保护区和多个海鸟保护区,以及35公顷的新沙洲,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作为给海鸟和海豹的新的栖息地,将新建5个小规模人造沙洲。其中3个是专为补偿Maasvlakte 2的生态影响而建。这里,海鸟的繁衍生息将不受打扰,尤其是在每年的繁殖季节,捕鱼或海上娱乐活动将在这片海域被禁止。
根据原计划,Maasvlakte 2的施工于2008年开始,当年年末,人造生态沙洲的工作也同步开始。未来25年内,鹿特丹港务局将对Maasvlakte 2给北海生态系统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控,当地的多个环保组织也将参与其中。
13、蒙特利尔垃圾场为马戏城“供暖”
来源:新京报 2010-05-30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30/content_106147.htm?div=-1
位于圣·米歇尔地区的小山地,总面积为192公顷。20年前,经过此地,人人掩鼻,因为这是垃圾填埋场。如今,此处有利用沼气发电的发电厂、马戏团、马戏学校和杂技表演剧场。而圣·米歇尔地区的未来系于“环保”二字,这是蒙特利尔市政府的目标。按照规划,2017年,圣·米歇尔地区将完全建成环保中心。蒙特利尔市副市长弗托普洛斯说:“届时,这片地区将成为同蒙特利尔标志的皇家山面积大小一样的公园。”
查看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卫星地图,会发现市区偏西的方向有一片长方形的小山地,略显荒芜,而附近是成片的住宅区。
那片略显荒芜的小山地,在海伦·弗托普洛斯女士眼中,却是“蒙特利尔市的骄傲”。弗托普洛斯女士是蒙特利尔市副市长,负责文化、设计和遗产。
位于圣·米歇尔地区的小山地,总面积为192公顷。
20年前,经过此地,人人掩鼻,因为这是垃圾填埋场。
如今,此处有利用沼气发电的发电厂、马戏团、马戏学校和杂技表演剧场。
而圣·米歇尔地区的未来系于“环保”二字,这是蒙特利尔市政府的目标。
1988年
采石场“寿终正寝”
据介绍,“圣·米歇尔地区的污染历史很久远”。
1895年,蒙特利尔的经济规模不大,环保中心所在的区域是当地最大的采石场之一。
为了开采石灰石,工人们用炸药将山地炸开,之后将石灰石做成水泥,用于盖楼建房。晴天,当地笼罩在一片石灰石的雾气中;下雨时,雨水顺着石灰石和裸露的山地流到毗邻的街道上,结果泥泞不堪。
如此恶劣的状况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蒙特利尔市开始了全面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垃圾处理。
1968年,采石场私自将部分场区改成垃圾填埋场,以便赚取高额利润。
弗托普洛斯解释说:“尽管大家都知道垃圾中的有害物更多,然而当时在此处设立垃圾填埋场的考虑很正常,因为不是市中心,而且那时各大城市处理垃圾问题,都是找个地方将其深埋。”
后来,“民众渐渐发现,垃圾填埋场带来的问题比采石场还要严重。”
随着蒙特利尔的不断发展,垃圾填埋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民众的抱怨更是逐渐增多。而上个世纪80年代,环保风开始在西方盛行。一些环保组织多次在圣·米歇尔地区示威抗议,要求政府对垃圾填埋场采取行动。
他们视垃圾填埋场为“蒙特利尔血淋淋的伤疤”。
1984年,蒙特利尔市政府接管了采石场;1988年,采石场彻底寿终正寝,象征着蒙特利尔工业化道路的标志建筑———米隆大烟囱被成功爆破。
1996年
沼气发电厂建成
当时,此处已填埋了近2400万吨垃圾。随后,蒙特利尔市政府将此作为官办的垃圾填埋场,将垃圾填埋纳入安全控制范围,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保证不会让垃圾无限制地与人民争夺生存空间。
不过,媒体还是“不依不饶”,将其与纽约、芝加哥的垃圾填埋场做了比较,将圣·米歇尔地区的垃圾填埋场称作“北美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据弗托普洛斯回忆,当初,包括很多政治人士,都对圣·米歇尔地区的情况感到头疼,很多人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直到1995年,市政府决定对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最初的改造目标是控制垃圾填埋场的沼气。
圣·米歇尔地区地上地下的垃圾量实在巨大,而垃圾分解会产生沼气,沼气增多会容易引发爆炸。
“1996年1月,在原采石场南部建立了一个将沼气转换成电力的发电厂。如今,这个电厂的电力可以供附近1.5万户居民使用”。
弗托普洛斯虽不是圣·米歇尔地区改造的时任主管,但她当时管理的皇家山高原地区是环保样本。出于对环保的热衷,弗托普洛斯曾在圣·米歇尔地区改造中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她回忆说:“电厂建成之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此后,又建立了一个收集垃圾废液的污水处理厂。这个工程几乎让垃圾污染降到了最低点。”
21世纪初
杂技表演剧场建立
1997年,成为圣·米歇尔地区的关键一年。
是年,蒙特利尔市议会对圣·米歇尔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行了阐述,并通过了设计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将192公顷的土地改造成蒙特利尔的一个以文化、教育、休闲为特色的公园和环保示范区。
作为“公园化”和“休闲化”的一个重头项目,享誉世界的太阳马戏团在1997年晚些时候将国际总部设在此处。马戏团的驻扎,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激发了文化创意以及凝聚了人气。
“蒙特利尔抓住了机会,同这家马戏团合作。在2003年、2004年,圣·米歇尔地区兴建了国家马戏学校和北美地区第一家马戏和杂技表演剧场(又称‘马戏城’)。”
弗托普洛斯感叹道:“谁能想象从前的垃圾填埋场,现在成了国际马戏艺术之都?”
这个杂技表演剧场曾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大奖,它的优势在于:沼气制暖、自然通风以及利用馆外空气的被动地热和冷却系统;室内阳台、楼梯扶手和建筑钢梁都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
“国际马戏艺术之都”只是圣·米歇尔地区众多角色之一种,它隶属于文化区。
而总设计师阿兰·杜佛尔将圣·米歇尔地区规划成4个中心:文化区、教育区、运动区和工商区。
这4个区主要位于整个圣·米歇尔的周边,而中央地带就是从前的垃圾填埋场。按照规划,中央地带不能建造任何项目,只能种树,打造公园。
为了改造垃圾填埋场,当地在数十年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
蒙特利尔曾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试验———设计了数块一公顷的试验田,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垃圾覆盖试验。经过仪器跟踪,最终决定用回收的落叶产生的堆肥,来作为最上层的覆盖料,如此,地表会保持得更有营养,适合建设公园。
实际的垃圾覆盖分层工作非常细致:垃圾上要先铺上15厘米的石头和水泥,之后是铺设30厘米的排水层,便于沼气回收;然后铺上无纺土工布,再铺上一层沙子,之后是45厘米的防渗透层和保护层,最后才是落叶堆肥,便于栽种植物。
2017年
环保中心完全建成
按照规划,2017年,圣·米歇尔地区将完全建成环保中心。弗托普洛斯说:“届时,这片地区将成为同蒙特利尔标志的皇家山面积大小一样的公园。”
2017年,是蒙特利尔举办世博会50周年的节日,也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的纪念日。
日前在苏州出席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代表大会的弗托普洛斯女士说:“我们要用圣·米歇尔地区的成就来庆祝(这些节日)”。
在苏州,蒙特利尔市代表团以圣·米歇尔地区的改造案例,来争取申办2017年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代表大会。采写/本报记者 张乐
14、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 重金属污染震惊全国
来源: 人民网 2010-06-02
http://lianghui.china.com.cn/rollnews/2010-06/02/content_2465534.htm
内容摘要: 最近一段时间,在很多知名IT企业老总眼里,马军无疑是个“麻烦制造者”。建滔(番禺南沙)工业区、深圳荣丰电路板有限公司的样本中都检出了邻苯二甲酸酯,建滔(番禺南沙)工业区的样本中检出了双酚。
截至5月24日,34家环保组织没有收到联想的任何回复
最近一段时间,在很多知名IT企业老总眼里,马军无疑是个“麻烦制造者”。作为环保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简称IPE)的主任,马军联手全国33家环保组织,历时半年多的调查,于2010年4月26日写就一份针对IT产业重金属排放问题的调研报告。
IT污染产业链由此揭开冰山一角,但对于马军来说,现在还远未达到他的预期目标。报告中上了“黑名单”的企业并未如他所愿进行整改,有的甚至还通过各种方式遮掩或搪塞。
重金属污染震惊全国
2004年5月,在广东惠州一家电池厂打工的川妹子付洪琴的双腿开始肿胀,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付洪琴请假回到了四川老家,检查结果是肾功能不全,慢性肾早衰。2006年1月,付洪琴死在了自己的四川老家。临死前,她给妈妈的遗言是:我真不该进那个厂,我进那个厂好苦啊。
周华琼也是惠州一家电池厂的女工,就在付洪琴等工友相继患病的时候,她正好怀有四五个月的身孕。女儿柔柔一落地,她就吃惊地发现孩子全身乌黑,脸部还有血管瘤。
惠州这家电池厂生产的是一种镍镉电池。经过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2004年的诊断,惠州177名电池厂工人体内镉超标,有的人超标几十倍,2名工人达到了镉中毒的程度。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湖南浏阳、陕西凤翔、福建上杭、湖南嘉禾、广东清远等地的重金属污染事件接连震惊全国。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2009年环保部接报的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事件。
这开始引起马军等人的思考,萌生出对重金属排放进行梳理和调研的念头,而他们选择的重点是高速发展中的IT产业。
马军和他的团队的调研工作涉及沿海多个城市。在被称为“IT制造之都”的东莞,当地政府在2008年抽查线路板企业41家,发现有27家企业存在违法转移危险废物和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转等违法行为。
1 2 3 4 下一页
15、宝钢和环保部卯上了? 回应称“排放没有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0年06月02日 夏冰
http://env.people.com.cn/GB/11755828.html
宝钢近日被环保部“通牒”要求整改,然而,昨日宝钢发表声明却称“排放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宝钢和环保部卯上了?
昨日下午五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到来自宝钢的 “宝钢股份冷轧薄板厂异味治理情况说明”(以下简称情况说明)。情况说明称,宝钢已对近年来“邻居”富浩小区居民反映的“冷轧薄板厂有异味”的情况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从监测数据来看,相关排放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本着环境友好的理念,宝钢将持续进行环境治理。
记者发现,宝钢口中的这一“相关排放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说法似乎与环保部公布的 《关于限期完成上市环保核查整改承诺的通知》中要求该公司于7月30日前限期整改的事实相悖,如果符合标准何来富浩花园居民的指责?
“井水”曾犯过“河水”
宝钢的情况说明显示,“宝钢股份冷轧薄板厂建于1989年,2003年后在宝山区泗塘河西侧陆续建成多个居民小区,距离厂区200米左右。近年来,富浩小区有居民反映冷轧薄板厂有异味。为此,宝钢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源头控制,将轧机乳化液由‘动物脂’改为‘矿物脂’,减少‘动物脂’因高温后带来的异味。更换之后,经监测烟气中油雾含量仅为2mg/Nm3。2008年,宝钢通过技改立项,投资150万元,引进加拿大异味控制技术,以‘天然植物提取液’为工作介质,迅速分解异味分子变成无毒、无味分子。2008年底项目完成,宝山区环境监测站监测下风向厂界臭气浓度保持在10左右(国家标准30),完全达标。针对酸洗机组盐酸雾环境浓度问题,冷轧薄板厂加强了现场设备的点检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措施,有效控制无组织排放,经宝山区环境站监测,厂界氯化氢0.094~0.16mg/m3(国家标准0.25mg/m3),达标排放。为进一步减少酸雾排放,2008年初,宝钢计划新建一套酸洗机组,来替代老酸洗机组。根据周边居民反映的情况,公司决定先期投入酸再生部分,新酸再生机组采用两级喷淋、双文丘里、液碱喷淋等更加环保和完备的控制方式,该机组于2009年9月建成投运。”
距离宝钢股份冷轧薄板厂区附近200米左右,分别有富浩花园、呼玛一村、呼玛二村、呼玛新村,他们应该算是“近邻”。但不少邻居却早早与这位“近邻”结下梁子,投诉不断。
记者从上海网站上查询宝山区信箱运行和反馈情况表后发现,网上信访处理案例中已有两例反映宝钢薄板厂污染问题的投诉,其中一例为2007年,有呼玛二村市民反映“呼玛二村每遇到刮东风,就会有一股硫酸味,据说是宝钢薄板厂酸处理车间的味。刮北风,晚上会有股烧塑料的味,睡着也被它熏醒,不堪忍受。”
对此,上海市宝山区环保局认为:宝钢冷轧薄板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盐酸进行酸洗。为盐酸回用,在酸再生过程中,该公司目前采用二级水洗喷淋处理废气。对其处理意见为:冷轧车间的五个排气扇已停止使用;酸再生排放废气经上海市监测中心和宝山区环境监测站多次监测,均达到排放标准;根据宝钢集团的计划,公司于2007年底开始改造酸再生工程,预计将于2008年8月完成。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宝山区环境监测站联合制订监测方案,对该厂进行污染源监测。上海市环境监察总队和宝山区环境监察支队互相配合,制定联合检查方案,对该厂进行监督检查。
信访处理另一起是在2008年收到呼玛新村居民的投诉:“我住在虎林路呼玛新村,旁边有一家宝钢股份冷轧薄板厂,每天都会排出很多废气,造成周边居民经常被一股难闻刺鼻的味道包围,而且感觉这种气味对身体肯定很不好。”
宝山区环保局回复如下:经查,信访人所反映的宝钢冷轧薄板厂主要从事冷轧薄板的生产,生产过程中确有酸雾及异味产生,酸雾是在酸洗及酸再生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异味是在轧钢高温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气(异味),目前,氯化氢气体是经二级水洗吸收处理后排放,但轧钢高温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气(异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对其处理意见也明确表示:针对存在的酸雾及异味问题该公司启动环保投资约5000万元的酸再生机组改造项目,将有效降低盐酸雾的排放,处理后的盐酸雾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周边大气环境中的盐酸雾浓度小于0.20mg/Nm3。此项目于2007年11月动工建设,预计到2008年年底完成。此外,还将采取通过使用植物提取液去除异味,采用空间气相控制工艺,对油雾分离器无法吸附分离的油雾做进一步降解处理,达到控制、减少油雾异味扩散的目标。到时该地区的酸雾及异味将得到彻底解决。
此外,宝山环保局也公开明确表示将不定期地组织环境监察人员对该公司进行检查,督促该公司按时间节点完成酸雾及异味项目的治理任务,给周边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小区居民:异味时有困扰
宝钢情况说明中的“完全达标、达标排放、相关排放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这些字眼与“邻居们”的说法似乎略有出入。如果宝钢冷轧厂机组、设备的整改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那为何会出现在国家环保部的官方限期整改通知中?
5月14日,国家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的通知再次要求宝钢薄板厂对“周边富浩小区居民对宝钢薄板厂的异味问题仍投诉不断,新的酸洗机组工程尚未建设完成,无组织排放扰民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应在7月30日前做出回应,予以整改。
昨日,记者在对富浩小区居民的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是,小区的异味问题并未彻底根治,“不明异味”困扰还是时有发生。居民薛大爷称,“就在你来的前两天晚上,刚刚来过这股异味,时间也不长,大概每次都有持续半小时左右,说实话也不是天天有,如果天天有,也吃不消啊,那样的话,我们早就搬走了。我们都有往上面投诉,以前我们小区居民还有联合签名投诉过,但没有用啊。”
“他们应该是有整改过的,以前很严重,现在好一点了,我看他们把烟囱做长了,以前很小的。烟囱方向也进行了改造。但刺鼻的异味还是有的,晚上排放的特别多,反正家里都是灰蒙蒙的,如果在我们对面的‘虎林园’公园玩,感觉就特别严重。”年轻业主邓小姐向记者表示。
对于宝山环保局曾调查出“冷轧厂在生产冷轧薄板厂过程中确有酸雾及异味产生,酸雾是在酸洗及酸再生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这一专业解读,记者特意请教了东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的系主任沈恒根教授。
他告诉记者,“根据污染蒸气和气体对人体危害的性质,可将它概括为麻醉性、窒息性、刺激性和腐蚀性这几类。像氯化氢它就是一种腐蚀性和麻醉性的气体。氯化氢气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咽痛等现象。严重者可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病症。这里面的问题关键就是氯化氢,它是刺激气味,在一般天气条件中,可能是没问题的,但极端天气(湿度比较大、风又不太大),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大,跟氯化氢的密度比更重了,氯化氢就比较容易沉积到地表上人的活动环境区域,产生的危害要比天气晴朗时恶劣。”
未终止的污染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查阅宝钢2009年度公告时发现,作为公告的一部分,宝钢股份已连续第5年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但该公告似乎对涉及的相关酸洗机组的环保扰民问题只字未提,公众也未能从这份报告中获得任何关于该公司环保方面存有问题的讯息。究其根源,或可在2000年10月26日,宝钢签署的招股意向书中曾对环保因素的限制风险这一栏内容找到答案,“钢铁生产要产生一定的污染,如水、气、渣等。公司在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污染物处理问题,配备了较先进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由于环保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如果政府今后进一步提高环保标准,则可能提高公司的经营成本。”
富浩小区地处吴淞工业园区,周边可能还有不少污染源在继续扰民,根本改善小区周边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6、东北黑土层因水土流失面临消失危险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6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6-02/065220392944.shtml
测量黑土厚度 张兴义摄
侵蚀沟资料图片
一株生长在北纬46度的铁线莲枯萎了,这种构成“五花草塘”的美丽植物倒伏在后来被称为松嫩平原的土地上。漫长的冬季使得微生物分解速度减缓,植物中的有机质得以大量留存。历经300~400年的时间,这些枯枝败叶能够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
上世纪50年代的大开荒中,这片肥沃的土地被54马力的进口拖拉机犁开。土壤专家欣喜地发现,土壤中黑土层厚达80厘米,有机质含量高达5%~7%,是黄土地的数倍。“插根筷子都能发芽。”黑土地成为中国东北的象征之一。
然而数十年来,这个象征以每年2~10毫米的速度悄无声息地流失着。据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科技科科长(以下简称“水保所”)许靖华的调查,目前耕地中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20多厘米。
这个从事了23年水土保持工作的中年人,经常端详着一张东北黑土区分布图。上面核心黑土区的形状好像一管蘸满墨汁的毛笔,被一个颤抖的手握着,写下的饱满的“久”字。
“照这种速度,挺不了多久了。”许靖华忧心忡忡地说。
一条20厘米的小沟,两个月后就被冲成一人多深的大沟
许靖华供职的研究机构坐落在距离哈尔滨64公里的宾县。这里是黑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5%。
表现之一就是随处可见的侵蚀沟。这些宽得“可以开进一列火车”的侵蚀沟将成片的黑土地撕得支离破碎,被老百姓称为“鸡爪子地”、“鹿角沟”。
宾县民和乡的一条大沟将一个屯子从中间劈成了两半。沟有三层楼那么深,沟底常年淌水。据说,卖菜的在沟南喊价1元,到沟北就涨到1元1角,因为从南到北还要绕上好几里地。
在一张发黄的大比例尺地图上,宾县形状类似一个“元宝”。宾县水务局水保办主任张润儒指着“元宝”上一些几乎难以觉察的细线说:“这是一条侵蚀沟,这也是一条,这儿又一条。”整个宾县共有12058条侵蚀沟。
起初,侵蚀沟可能就是坡耕地低洼处不易觉察的一条集水线,有时甚至是农民收工时,插在地里没及时抬起来的犁铧豁出的一道小沟。
但由于黑土土质疏松,抗冲刷性弱,这些其貌不扬的小沟发展起来速度惊人。在水保所高级工程师邓育江印象中,就在两个月之间,一条20多厘米深的小沟就豁然被暴雨冲成了1米多深的大沟。他和同事做试验,从沟岸至沟底连着楔进10多根50厘米长的木桩,第二年木桩一个也找不到了。
据统计,黑龙江省有超过16万条侵蚀沟,占地9万多公顷。有些丘陵漫岗区,平均不到两公顷就会有一条侵蚀沟。
与侵蚀沟显而易见的吞噬不同,大面积坡耕地上不易觉察的黑土流失更加令人担忧。
站在黑土地的高岗上,远远望去是一马平川,但走近了就会发现“微地形”很多,到处都是起伏不平的“漫川漫岗”。这种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在黑土区中占到60%。
“东北地区的降雨集中在夏季,特点是历时短,雨势急。”许靖华说。而早年,农民为了让雨水顺利排出,形成了顺坡打垄的传统。这种耕作习惯也导致暴雨很容易在坡耕地的垄沟内形成地表径流,雨水裹挟着滚滚黑土,汇入沟渠,流向江河。
据说,位于黑龙江出海口的鄂霍次克海里生活着一种灰鲸,总也不愿远离这片海域,后来发现,这里海水的有机质含量特别高。
流失的黑土部分沉淀在了通向大海的河道上。许靖华说,素有“铜帮铁底”之称的松花江,河床比上世纪50年代抬高了50厘米,有效航程从1500公里缩短到如今的580公里。
数据显示,广义的东北黑土区总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壤侵蚀面积达27.59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7%。
许靖华说,黑土的流失与黄土高原的黄土流失不同。黄土层分布均匀,厚达几十米、上百米。而薄薄的黑土层一旦流失完,下面就是坚实的砂石、黄黏土等母质,草都无法生长,“真是兔子都不拉屎”。
水土流失给宾县留下了惨痛的教训。1994年,宾县暴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县8条河流全部出槽,冲毁8万亩耕地,这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全部耕地面积。
水土保持技术世界领先,也意味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跟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水土保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说这话时,许靖华的口吻中没有一丝自豪,“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水土流失是比较严重的。”
世界上另外两块黑土带和东北黑土区处于相同纬度,分别位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乌克兰。这些地区历史上由于开垦过度,曾爆发过“黑风暴”灾难。为此,他们采用轮耕甚至休耕的方式来治理黑土流失。
但这种方式对中国来说并不适用。许靖华解释说:“我们人口众多,黑土区都是口粮田。因此,只能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耕作、治理两不误。”
从2003年开始,国家接连投资数亿元,治理黑土流失。克山县新民小流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的一个项目。水土流失是按小流域治理的,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封闭的集水系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内。
5月13日,56岁的新民村村民夏亚兰站在自家房后的土豆地边,望着工人们在给1号侵蚀沟边的小杨树刷白灰。
几年前,房子东侧的这条大侵蚀沟开始威胁她家,“沟再扩大,房子都要塌下去了”。2008年秋天,施工队来到这里,立陡的沟沿儿被削缓,种上了护坡的柳条子,沟头筑上了结实的浆砌石跌水,沟底的谷坊呈阶梯状排下去。
“植物封沟以后,沟道就不再扩展,土就不会再跑了。”水保所克山实验站站长景国臣说,新民小流域有大小侵蚀沟34条。
不过,更大的工程量还在950公顷的坡耕地治理上。
根据工程规范,5度以下的坡耕地采用顺坡垄改横坡垄,这样地表就不容易形成径流。5度~15度的坡耕地在改垄的基础上,修筑田间地埂或者梯田,埂上栽种胡枝子、黄花菜等植物带。“好像在木桶外箍上一道道铁丝。”景国臣打比方说。
如果坡度高于15度,或者水土流失过于严重,就必须实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
距离夏亚兰家3公里外的新民小流域高坡上,62岁的岳志军拄着镐悠闲地站在山岗上,看着一户人家在地里栽葱。他是这里的护林员。如果有人在治理好的沟里或者山坡上放羊,他就会去罚款。“总得有人唱白脸。”他扛起镐眯着眼睛说。
其实,在一些土壤专家看来,施用农家肥是提高黑土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涵蓄雨水功能的快捷途径。邓育江打比方说,这就好像通过饮食消化后获得葡萄糖,而不是像施用化肥那样直接打入葡萄糖。
但这种施肥方式逐渐被人们放弃。张润儒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出门看到一堆狗屎,悄悄用雪盖好了,回去用铁锹赶忙铲回家。而现在,不少可以还田的秸秆被老百姓一把火就烧了,村里的厕所还要花钱请人去掏。
再经过四五十年,东北黑土层也许将不复存在
“做水保工作,顺利的时候很少。”干了28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张润儒说,“农民的工作比修梯田难做。”
东北黑土区的坡耕地中,只需改垄就可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土地占了相当大比例。因此,改垄是坡耕地治理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那么简单。
一块坡耕地中,坡顶黑土流失严重,一般比较贫瘠,坡底淤积了厚厚的黑土,最为肥沃,“顺坡垄时,一家几根垄,有好也有坏。横坡打垄后,谁要上面的,谁要下面的?”张润儒瞪着眼睛反问。
修梯田、地埂占地也是个大问题。地埂占地在6%左右,梯田根据坡度不同,要占13%~20%的地。这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收成。为此,工作人员不得不采用各种方法来补偿,诸如“用村里的机动地补偿”、“地埂植物带归农民所有”、“一次性经济补偿”等等。
退耕还林群众也有不乐意的。趁着唠嗑,张润儒曾给老乡算了笔账,证明退耕还林划得来。但老乡嘿嘿笑了,那意思是我自己享受不到。逼急了,张润儒说:“咱干活儿为了啥?不就为子女吗,给他们留笔财富,死了以后上坟也给咱认认真真地哭啊!”
相关专家建议国家立法,明确土地使用者“在保护黑土资源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黑龙江省水利厅的一位工作人员研究了土地制度后,认为根子在于农民没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并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文章似乎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干部刘岩清楚地了解这些情况。他说:“水土保持是水利工作中比较难干的,它牵扯到千家万户,不像修条路或者建个水库,就一条线或者一个点。”
水保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全省已治理黑土流失面积176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是个长效工程,据说,起步较早的拜泉县,就曾在其他地区饱受涝灾的年景,依然获得了大丰收。
但另一组数据是,就目前的速度,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需要50年。如果不加快治理,再经过四五十年,东北黑土层也许将不复存在。
这天中午,张润儒从烟盒里掏出一支烟,摸着犯了鼻炎的鼻子,瓮声瓮气地“畅想”:“你说,啥时候农民能主动往咱手里递烟,走,上我家地里修梯田去……到那时候,估计黑土流失得也差不多了。”
17、“限塑令”两周年:农贸市场为何成为“限塑”死角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6月01日付航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6/01/c_12168462.htm
新华网广州6月1日电 题:农贸市场为何成为“限塑”死角
“限塑令”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这个旨在限制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的政策两年来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但在各大农贸市场,违反“限塑令”的行为仍司空见惯。摊主、监管者、消费者三方,究竟谁应该对“限塑令”执行不力负责?怎样才能让绿色购物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限塑令”在农贸市场失灵
为了遏制日益蔓延的白色污染,2007年12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严禁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记者最近走访广州市三元里农贸市场和新港中农贸市场却看到,塑料袋仍然被摊主免费提供给顾客,其中不乏超薄塑料袋。特别是其中有一些白色的小塑料袋,厚度明显小于0.025毫米。“这是预包装袋,不用遵照国家标准。”一些小贩辩称。但按照国家部委规定,预包装袋不得具有提携功能,而这些小塑料袋都有拎手。
消费者大多将蔬菜、鱼、肉等农产品分装在四五个塑料袋中。极少数消费者携带了布袋子,里面装盛着的农产品也是先用塑料袋包装好的。“摊主给了免费的塑料袋就用呗,很方便。自己带袋子过来也没必要。其他消费者不都是这样吗?”三元里农贸市场里正在购物的廖小姐说。
“还敢收钱?大商场才会收吧。用塑料袋还收钱,那谁来啊。”一位水果摊小贩说,“而且塑料袋也便宜,批发的话一元钱85个。”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一个对“限塑”进行政策研究的民间机构)在2009年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限塑令”在全国农贸市场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除了杭州的农贸市场“限塑令”执行率达到69.44%,成都、兰州、哈尔滨等地的执行率都不到三成,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1 2 3 下一页
18、湖南东洞庭湖十万余亩水域遭非法圈占
来源:法治周末2010年06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24120390920.shtml
◎“圈湖”乱象肆虐洞庭湿地 ◎本报报道引发各方关注
十万余亩水域遭非法圈占 湖南打响洞庭湖保卫战
今年2月4日,《法治周末》以《“圈湖”正抽走东洞庭湖的“血”》为题,对正在东洞庭湖这块宝地上肆虐的“圈湖”乱象进行披露后,引起了湖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目前,由官方主导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推围拆网”洞庭湖保卫战已经打响,并已初见成效
法治周末记者 赵文明 阮占江 发自湖南岳阳
丝网竹竿遍地开花,沟壑矮围蜿蜒盘旋,这是记者几个月前徒步深入东洞庭湖华容段水域看到的真实一幕。一场“圈湖”乱象近年来正在东洞庭湖这块宝地上肆虐。
今年2月4日,《法治周末》以《“圈湖”正抽走东洞庭湖的“血”》、《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难治“圈湖”乱象》为题,对此进行披露,引起强烈关注。
湖南省委主要领导、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岳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均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强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修复洞庭湖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洞庭湖渔业资源,进一步巩固洞庭湖渔民解困成果,坚决打击洞庭湖矮围圈湖等破坏湿地和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
目前,由官方主导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推围拆网”洞庭保卫战已经打响。
矮围圈占十万余亩水域
“各类矮围41处,圈占面积达12.61万亩”。5月28日,记者从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获悉了东洞庭湖被非法圈占的这一组数据。
“对你们报道中披露的东洞庭湖被非法圈占的情况,我们局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召开局党委会,研究此事”。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何兴春对记者说,会后,他们组成了专门的调研组前往东洞庭湖进行调研。
2010年4月20日,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向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畜牧水产局,洞庭湖区有关县(市、区)畜牧水产局下发文件,要求他们联合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洞庭湖矮围圈湖等破坏湿地和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
“我们的文件平时一般只向本系统下发,但因为洞庭湖管理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所以破例抄送给了洞庭湖区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何兴春对记者说。
“东洞庭湖非法矮围触目惊心,贻害无穷,给船舶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根据他们和岳阳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摸底排查发现,东洞庭湖现有各类矮围41处。
从面积上看,从1000亩到10000亩不等,最大的达10350亩,总面积约12.61万亩。大部分新建矮围都采取机械化施工,每个投资在10万元以上,个别达到了近百万元。每个矮围最少获利几万元,多的达到几十万元。牵涉到个人31人,单位2个。
拆围动员令渔民欢欣鼓舞
4月21日,岳阳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对违建矮围、非法捕捞坚决打击。岳阳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此事,市委副书记兼县委书记彭国甫作出专门批示,县长黎四清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成立了16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矮围领导小组。
5月6日,岳阳县政府颁布了《关于依法严厉打击东洞庭湖违法建设矮围行为的通告》(岳县政通[2010]4号),县政府办制定了《打击岳阳县东洞庭湖矮围实施方案》(岳县政办函[2010]36号),要求各级各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东洞庭湖管理局、苇业公司、鹿角镇、麻塘镇、城关镇、中洲乡和渔政、公安、水务、交通、环保、林业、血防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各司其职,务求实效,确保依法打击东洞庭湖违法建设矮围行动的顺利进行。
5月24日,岳阳县政府召开“岳阳县整治东洞庭非法矮围工作大会”。岳阳县政府办、岳阳市林业局、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洞庭湖管理委员会、岳阳县渔政局、岳阳县纪委、检察院,法院、县公安局水警大队,鹿角、麻塘镇镇政府负责人,渔民代表,各非法矮围违建者等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事后,网民“拯救者”对会议现场进行了描述。长期为资源保护和渔民生存环境四处奔波呼喊的岳阳县人大代表、鹿角镇鹿角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彭孝道,走上发言台情绪激动,代表鹿角渔民表达了心声。
彭孝道说,浩渺洞庭岂容不法之徒占山为王、画地为牢。他深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渔政执法部门对非法矮围的严厉打击,彻底摧毁东洞庭湖一处处非法矮围将指日可待。
“感谢各级领导为我们扫除了生产生活的障碍,矮围逼得我们无法生存,希望在洞庭湖上永远也看不到‘孽龙’的踪影。”渔民代表吴庭义,潘义元、王元齐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个别业主提异议遭驳斥
“这次拆围行动的主流是对的,这几年新建的矮围确实应该拆除,但‘一刀切’的拆除方式不合理、不可行。”就在拆围行动渐入高潮时,自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华容县水产局退休干部朱建华对此提出了异议,并多次给《法治周末》记者打来电话并寄来信函,诉说着他的意见。
按照此次“一刀切”的拆围方式,朱建华在东洞庭湖中苦心经营多年的“围子”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我觉得对洞庭湖中的围子要区别对待。”朱建华在信函中这样写道:“我连续几年围栏养蟹,渔民捕逃蟹的收入均在100万元以上,最多的一户高达7万多元,远高于他们一年的捕鱼收入,我还让渔民们进入围栏免费捕捞名贵鱼种,听到的可是赞声一片。”
朱建华还多次声称,自己修筑的围栏项目通过了华容县水产局和华容县渔政管理站正式批准,县里还有相关会议纪要,他的矮围是国家统一规划修建现在还注册在册的血防灭螺矮围,不能和近年来新建的矮围混为一谈。
“我的围栏是在给洞庭湖‘输血’而不是‘吸血’。”朱建华说。
同时,朱建华还认为,湖南省政府办公厅2009三号文件规定的“不准划块承包养鱼和捕鱼”、《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的“不准修筑矮围从事种植养殖活动”,这两句话不但逻辑混乱概念不清,而且还是外行来规范内行的“霸王条款”,违背了《渔业法》和《湖南省渔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对于朱建华的说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给予了针锋相对的驳斥。
5月28日上午,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何兴春当着记者的面拨通了华容县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询问朱建华围栏是否通过批准的情况,经过核实发现华容县没有一家职能部门批准过朱建华在东洞庭湖中修筑围栏。
当天下午,记者致电华容县渔政站了解朱建华围栏的批准情况,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案。
“我们县水产局和渔政站从未批准他在湖中围湖搞养殖,县政府也没有其所称的允许其修筑围栏的会议纪要,朱建华自己说批准了,你让他把批准手续拿出来。”华容县渔政站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朱建华所称政府文件和相关法规是“霸王条款”的说法,何兴春处长也给予了驳斥。
“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和立法精神是想让洞庭湖休养生息,圈湖搞养殖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洞庭湖的自然生态系统,政府部门不赞同围湖承包搞养殖,只想让鱼类自然繁殖,围湖养殖侵犯的是国家利益。”何兴春对记者说。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拆围将一视同仁,绝不搞特殊化对待。
据悉,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已下发文件,要求对被个人和单位侵占的血防矮围要收回管理权,进行了加高加固的要责令恢复原状,对阻碍联合执法,影响恶劣的要依法依规从严打击。
“推围拆网”保卫战初见成效
在广泛的宣传动员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推围拆网”行动如在弦之箭,蓄势待发。
4月22日,岳阳县组织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林业局、国土局、交通局、建设局、东管局、渔政局等执法人员共146人,出动执法公务船6艘。为了便于“拔围”作业,岳阳县还从长沙市租赁了一艘大型水上吊机,打响了洞庭湖整治非法矮围的第一炮。
从4月22日至4月26日,岳阳县政府组织了一次集中行动,依法强制拆除非法矮围5处,共拆毁泥堤5600米,摧毁网片2800米,同时对非法修筑矮围,非法捕捞影响较大的违法人员进行了治安拘留。
与此同时,华容县的整治行动也初战告捷。“推围拆网”洞庭湖保卫战已初见成效。
岳阳县相关部门表示,以后将在打击矮围修筑上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部门联动,由东管局、渔政、公安、林业、水务、环保等部门为主组建长年拆除非法矮围工作队;加强综合治理,凡在新老矮围上所插的围网(含布网、钢丝网)一律予以全面清剿彻底销毁,湖水落樵时,每个矮围安排专人进行全程监管,如出现违法捕捞现象,坚决从严查处,直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你们要及时将拆围情况报上来,我们要掌握好相关情况。”记者离开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时,渔政处长何兴春给华容县渔政站负责人打电话,询问拆围情况。
也许,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推围拆网”洞庭保卫战后,美如画卷的洞庭美景不再只是渔民的记忆。
19、现代城市必须下决心走出垃圾困局
来源: 中国经济网2010-06-02 米洪晓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6/02/content_2464766.htm
内容摘要: 人们在城市中生活,一方面体会着城市生活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为城市增加着负担。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从源头分类,正确投放到分类收集、运输和最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人们在城市中生活,一方面体会着城市生活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为城市增加着负担。这种负担就是垃圾,垃圾作为人们每天生活的代谢产物,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
据了解,2009年北京约产生的生活垃圾726万吨,并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目前北京市垃圾的处理方式90%以上进行卫生填埋,填埋的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实现分类和再处理的原生垃圾。垃圾填埋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宝贵的土地资源和严峻的环境形势使得降低生活垃圾的“产出”势在必行。
大家都知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垃圾分类,只有实现了垃圾分类,才能对各种垃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最终提高垃圾的循环利用率,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从实践来看,必须实行一种简单易辨的分类办法,这是提高居民参与程度,提升回收率的首要要求。北京对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后的处理进行了一些产业化的尝试,但是,贯穿垃圾生产、收集、分拣、处理全过程的市场化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垃圾分类的系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式,从城乡发展来看,着手建立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农村地区垃圾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对做好农村来及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意义非凡。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市场化链条的形成显得越发重要,还要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物业、社区的作用,鼓励民间团体,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和宣传工作,不断普及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改善的行为能力。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从源头分类,正确投放到分类收集、运输和最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建立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除了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外,还需要各种配套制度和设施的建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提高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各种规章制度的配合,才能使垃圾分类工程健康持续的进行下去。
总之,“垃圾”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是一个关乎北京及其他城市发展未来的“紧要”话题,必须引起所有人的高度重视,城市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迎接未来,走出垃圾困局,让我们就从身边做起,从垃圾分类开始。
20、绿家园“城市乐水行”6月活动通知: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nxw/view/77203.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