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7
五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东方早报: 34家上市公司被曝假环保 遭环保部“重点关注”
http://news.hexun.com/2010-05-27/123812857.html
2、北京日报: 世界最大生态城选址北京门头沟 投资10亿欧元
http://news.qq.com/a/20100527/000145.htm
3、搜狐绿色: 调查显示98%的中国企业认同环境保护
http://green.sohu.com/20100526/n272366420.shtml
4、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绿行者”系列行动启动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465
地方信息:
5、北京晚报: 北京建立污染预警系统 水质每15分钟一检测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922923_1.shtml
6、浙江新闻网: 浙江:排污许可证“超期服役”的可罚企业5万
http://news.zj.com/detail/1268605.shtml
7、人民网环保: 湖北荆州现13平方公里地质漏斗 过量开采地下水
http://env.people.com.cn/GB/11706189.html
8、中国网: 重庆开县拟投600亿引长江水打造水城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27/072420355115.shtml
9、昆明信息港: 昆明成立两大“环保中心” 专业评估环境污染
http://news.163.com/10/0526/22/67L5E8N100014AEE.html
人与自然:
10、文汇报: 生物多样性破坏速度远超预期
http://news.sina.com.cn/c/edu/2010-05-27/074217570378s.shtml
11、市场星报: 安徽唯一猫头鹰保护区因生态遭破坏濒临消失
http://www.shidi.org/sf_F44BB323571447B791CF1686B5B51FFF_151_xhxr.html
气候变化:
12、东方早报: 温室气体成为空气污染物意味着什么
http://news.sina.com.cn/o/2010-05-27/104117571663s.shtml
深度报道:
13、中国经济时报: 环境信息公开“破冰”之后
http://money.jrj.com.cn/2010/05/2701297533692.shtml
14、信息时报: 广州市区已无原生植被 城市化危害自然生态
http://news.sohu.com/20100527/n272370557.shtml
15、法制日报: 环境犯罪为何游离于刑事处罚之外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1274923290_1.shtml
16、人民日报: 内蒙古9800万亩草原鼠害严重 过度放牧所致
http://env.people.com.cn/GB/11707069.html
环境时评:
17、华商晨报: 傅万夫:边污染边治理 演的哪一出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5-26/091620348710.shtml
18、中国网: 偏狭政绩意识让官员招商引“污”
http://www.china.com.cn/news/comment/2010-05/27/content_20127071.htm
19、人民网: 上市公司要脸面更要担负社会责任
http://env.people.com.cn/GB/11709488.html
环保讲座预告:
20、腾讯绿色: 5月30日达尔问讲座:纸浆厂与贝加尔湖保护。
http://news.qq.com/a/20100527/001047.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34家上市公司被曝假环保 遭环保部“重点关注”
来源:东方早报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hexun.com/2010-05-27/123812857.html
《人民日报》昨天发文,直接点名通报11家上市公司不遵守环保承诺。而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上,34家上市公司近日遭环保部“重点关注”。
早报记者昨天采访国家环保部相关人士和部分被点名公司,这些受“关注”上市公司如在6月25日和7月30日两个时间大限前完不成整改,将遭遇严厉惩罚。
34家公司被点名批评 5月14日,国家环保部网站以环办(2010)67号文的形式对外披露,涉及的11家公司不乏中煤能源(601898,股吧)、紫金矿业(601899,股吧)等巨头。
国家环保部表示,上述11家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环保问题尚未按期整改,存在应付心态和侥幸心理,导致其所做的环保整改承诺成为一纸空文。
近期,国家环保部还对2007-2008年通过环保部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承诺整改环保问题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后督查。检查结果以环办函(2010)501号文件,对涉及的23家上市公司相关环境整治以及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这其中还包括中国石油(601857,股吧)等大型公司。
这23家上市公司主要存在没有切实履行通过上市环保核查时的承诺;有相当一部分环保问题未如期完成整改;有些公司在通过核查后又出现了新的环保问题。
上市公司“懵懂”不知情
昨日,早报记者分别致电上述11家点名批评的公司,多数公司表示并不知情。
在11家被媒体曝光的上市公司中,新疆天业(600075,股吧)被曝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污染物超标排放等问题,甚至还出现累计拖欠的排污费甚至高达1.35亿元。
新疆天业董秘办公室张先生接受早报采访时表示,对此事有所听闻,但具体整改内容还有待核实,不确定是针对集团的还是上市公司的。对于累计拖欠排污费达1.35亿元一事,张先生表示肯定是错误、不确切的。当记者问及新疆天业是否拖欠排污费、拖欠多少以及公司一年花费在排污上的费用大概是多少时,张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他称目前公司的一切排污措施运行正常。
西部矿业(601168,股吧)证券事务代表胡寒冬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西部矿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镉的堆放问题,以及排放总量控制的问题,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目前公司已经采取措施,包括将整改方案上报环保部。对于环保整改费用及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胡寒冬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但对公司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冀东水泥(000401,股吧)、晨鸣纸业(000488,股吧)昨日均表示,对此事还并不知情。
整改大限将至
针对11家被点评的上市公司,环保部相关人士昨天表示,今年6月25日为最后期限。而对于未按期完成整改和出现新环保问题的公司,国家环保部表示在7月30日之前。
尽管国泰君安纸业分析师王峰昨天表示,海拉尔晨鸣纸业制浆生产线所占晨鸣纸业整体的比例很小,为此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投资者担心,这些被点名的上市公司如不能按期完成环境整改,将在再融资过程中遭遇困难。
2、世界最大生态城选址北京门头沟 投资10亿欧元
来源:京报网-北京日报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qq.com/a/20100527/000145.htm
“中芬生态谷”效果图
效果图
投资10亿欧元,涵盖4个镇、100平方公里面积
●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利用山地充足的光热条件,构建成四季常青的低碳山体建筑
●拥有发达的信息系统,城市废水、垃圾能够循环利用,居民出行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城市里有风能电厂,还有粮田、果园、菜园,能源、粮食都可做到自给自足
●“生态谷”设计了独特的能源、人居环境、交通、信息、产业等九大系统
●拥有设计精良的生态建筑,近自然的人居环境体系
本报讯 (记者闫雪静 通讯员刘学) 昨天,计划投资10亿欧元的“中芬生态谷”项目正式签约。未来数年内,门头沟区100平方公里的山谷中,将出现一个“数字、低碳、生态”的新型城市。
“中芬生态谷”将由北京市与芬兰合作建设,目前已选址门头沟区100平方公里的浅山区,包括妙峰山、王平、军庄、永定4个镇。总体规划设计预计将于8月份完成,采用国际招商的方式建设。
门头沟区是北京的老矿区,多年挖煤采矿造成山体受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中芬生态谷”选址门头沟,与该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相契合。“生态谷”将利用低碳、天然的形式,不露痕迹地修复生态,并且建设一个宜居的低碳城市。
根据初步规划,“中芬生态谷”中将建设25座展览馆和会展中心,建筑物将充分利用采石场挖空的山体,依山而建,高达数百米。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利用山地充足的光热条件,构建成四季常青的低碳山体建筑。
建成后,“中芬生态谷”将拥有发达的信息系统,城市废水、垃圾能够循环利用,居民出行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城市里有风能电厂,还有粮田、果园、菜园,能源、粮食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生态谷”设计了独特的社会运行体系,包括能源、人居环境、交通、信息、产业等九大系统,确保“谷”中居民过上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
“中芬生态谷”规划建设中国首个生态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科技研发、精神疗养心理医院、野外生存素质教育等前瞻性的绿色产业将成为“生态谷”的主要产业,全新的生活理念将使这里诞生很多有潜力的新产业。
参与“中芬生态谷”前期规划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中芬生态谷”并不追求造价昂贵的建筑,不一定要使用很多的高科技,也绝不仅仅是环境绿化这么简单,而是追求和谐、适当、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未来的生态谷,通过设计精良的生态建筑,近自然的人居环境体系,避免生态灾难的威胁,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对缓解北京中心城区的就业、交通、生活和环境压力有示范作用。
据了解,芬兰建有一座建筑面积仅200万平方米的“生态城”,被认为是世界上首座“生态城”。门头沟“中芬生态谷”建成后,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数字低碳生态城,而且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城”。
3、调查显示98%的中国企业认同环境保护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5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526/n272366420.shtml
搜狐绿色5月26日消息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调研报告显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被企业所普遍认同,9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环保是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部分。
这份名为《21世纪的中国企业II》是时隔五年后,WWF进行的第二次调研。此次调研针对石油石化、通讯、金融等国内重点行业的1000家企业展开的电话调查,从而了解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成长和变化,分析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以便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提供战略性指导。
与2005年的第一次调研相比,83%的中国企业表示环境进入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战略,而在五年前,仅54%的公司做此表示。与此同时,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以及提高品牌形象成为企业重视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调研发现,大多数都是有境外发展战略的企业会将环境问题纳入核心战略和价值观,而无境外发展战略的公司,更多依从于政府的要求。
报告指出,多数中国企业对中国未来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领导作用充满信心,49%的企业认同只有在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在世界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但主动通过创新的方式减少公司的环境影响,以及通过创新带动其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依然不多。约1/3的企业开始关注环保技术创新,9%的企业表示愿与其它公司合作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与上一次调查相比,企业对气候变化等环保概念的认知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环保认知和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还任重而道远。”WWF(中国)保护项目战略副总监丁鶄表示:“WWF将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协助企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承担其社会责任。”
4、《南方周末》“绿行者”系列行动启动
来源:南方周末2010-05-26 20:32:16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465
“绿行者”行动,为了我们共有的绿色梦想。《南方周末》绿色新闻从即日起,启动“绿行者”媒体公民系列行动。在版面之外,让我们的绿色力量站立起来。
2010年5月19日,《南方周末》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全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环保局发出申请,申请公开2010年以来该局行政辖区内受到环境行政处罚的企业名单及处罚事由,以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社会监督,助力环境行政,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
《南方周末》将及时通报各地回复信息,诚邀您与我们一同关注反馈,助力环境监管。诚邀您与我们一起,建言,更建行。
5、北京建立污染预警系统 水质每15分钟一检测
来源:北京晚报2010-05-2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922923_1.shtml
北京市水务局昨日(5月26日)上午介绍,本市(北京市,下同)已建立起城市重要水源及影响区域污染预警系统,可以在10多分钟的时间内,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分析,以发现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本市在重要供水水源及影响区、取水口之外建立了由两道预警防线、三级监测方式、三级预警管理机制组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在重要水源及取水口选择20个站点建设了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在京密引水渠、怀柔水库库区、官厅黑土洼、海淀翠湖等处建立了31个视频监测点,形成了第一级监测。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配置有应急监测车,可以对突发水污染事故进行现场监测确认, 形成了第二级监测。市自来水集团监测中心和水文总站配置有实验室设备,对污染预警通过取样,进一步确认污染情况,形成了第三级监测。
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马晓嵩介绍,“过去对水质监测采用人工取样,一次检测的周期比较长。现在采用设备自动监测,每隔15分钟就能对水质进行检测,15分钟就能出检测结果,非常便捷。如果发现取水口的情况比较异常,每隔1分钟就能对水质进行检测。”
6、浙江:排污许可证“超期服役”的可罚企业5万
来源:浙江新闻网 2010-05-27
http://news.zj.com/detail/1268605.shtml
浙江省政府26日公布政府规章《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该规章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规章明确提出“超期”排污的单位最高可罚5万元。
据了解,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排污单位要求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而且根据浙江省政府的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建设项目的性质、排污地点发生变化;因建设项目的规模和生产工艺改变等原因致使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数量发生重大变化等。
此外,因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或者污染物排放执行的标准、总量控制指标及环境功能区等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污许可事项进行调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进行变更或者要求排污单位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浙江省政府指出,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重新申领手续而继续排污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记者岳德亮)
7、湖北荆州现13平方公里地质漏斗 过量开采地下水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5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706189.html
本报讯 (荆州晚报记者 张珂 通讯员 袁新 李素俊)记者昨从荆州市公用事业管理处获悉,该市一些大型企业因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造成荆棉、沙棉、沙隆达、城南开发区等处形成地质漏斗,最大漏斗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
据介绍,该市目前开采地下水单位中,80%属于无证取水。而在已查明的26家有证取水单位中,又有不少单位私自延期或者超量取水。无证开采单位多为餐饮、商户,也有企业和休闲娱乐场所。
据了解,无证开采者,不经任何处理,直接使用地下水,有些还用于餐具和食物的清洗,长此以往将危害市民健康。此外,一些施工工地为节省开支,不经勘测设计,不经采量限额,随意滥开自备水井,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荆州水文地质专家称,地质漏斗的形成,在汛期影响防洪安全。而在建筑、人口集中区域开采地下水,将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形成地质隐患。(来源:武汉晚报)
8、重庆开县拟投600亿引长江水打造水城
来源:中国网 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27/072420355115.shtml
开县很豪气!
未来10年内,将投资600亿元打造西部“灵动水城”。其中,政府将出资100亿元,招商引资500亿元。
此言一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天,有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发出担忧――去年开县的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钱从何处来?长江水能否倒灌入城……
新城边汉丰湖是西湖两倍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75米水位后,开县移民新城周边将形成一个“人工千岛湖”――汉丰湖,湖内岛屿多达41个,常年水面为14.8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面的两倍。
开县县委书记李殿勋称,提出“打造西部灵动水城”的概念之前,曾有专家建议“打造三峡水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水城星罗棋布,如果在西部有一座灵动的水城,那就充满了动感,对城市的建设可以产生长久的、无形的引力,对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长久的魅力。
同时,专家认为,水城的概念需要具备近水、亲水、观水、玩水等特性,而开县与长江水位的落差只有3米,完全具备了打造水城的基础。
湖水倒灌建西部“威尼斯”
开县建“灵动水城”不无道理。根据开县正在做的“灵动水城”整体规划,将依托“三河两湖”来打造,预计今年7月1日前完成规划前期工作。
“西部水城”的核心是――围绕汉丰湖的六大圈层规划,包括库岸治理规划、环湖景观规划、环湖路网规划、环湖经济圈规划、环湖生态屏障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届时,开县将启动“湖水倒灌入城”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水利和工程技术,将湖水引入城中三条干涸的小溪,建成国内一流的滨湖景观。同时,从城区到下游的近40平方公里,打造世界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库区巨大的生态调节器,形成“城在山中、湖在城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水城“威尼斯”美景。通过湖水入城,开县将在城区内形成瀑布、幽潭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届时,市民不仅可以在汉丰湖上荡舟,在滨湖公园亲水、游水,还可以坐在县城内观水、赏水、亲水。
600亿元中政府出资100亿
开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开县计划用5年左右建成西部水城的雏形,10年左右基本到位,把开县建成未来三峡库区的宜居之城。
按照这个中期安排和远期规划,预计环湖的政府将投资在100亿元左右,也就是平均每年在10个亿左右,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生态环保工程;三是改善市政民生。“
开县相关负责人称,政府投资100亿元,撬动民间金融资本金500亿元,开县未来将形成超过600亿元总量的环湖开发建设投资。其中5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本,第一位是投入地产开发,第二位是投入商业经营,第三位是投入文体设施,第四位是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专家观点
建“灵动水城”要过三关
雷亨顺,重庆大学教授,为库区建设奔走多年。昨日听到“西部水城”的规划时,他认为这是件好事,但需注意三大问题带来的隐忧。
长江水能否入城?
“3年了,三峡大坝175米水位至今未能实现,而大坝蓄水到175米是开县建水城的大前提。”雷亨顺教授说,水源是开县建“水城”将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说,2008年,库区最终实现的最高水位仅达到172.6米;2009年,第二次蓄水计划也未能实现。而今年气候变化无常,三峡库区蓄水到175米仍存在变数,必将影响开县的“水城”规划,长江水无法倒灌入城,水城建设也难起步。
汉丰湖生态有隐患?
雷亨顺还介绍,如何保证汉丰湖这个内陆湖不变成一潭死水,实现湖水与长江水的交换,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另外汉丰湖一旦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将成当务之急。汉丰湖淹没的大都是良田沃土,而水下的这些良田沃土也会让湖水富营养化,这将是汉丰湖的一大生态隐患。
巨大投资能否保证?
建一座“水城”是一个宏大的城市建设规划,堪称壮举,但钱从何处来?雷亨顺介绍说,开县一年的财政收入约8亿元,而按照每年10亿元的政府投资规模,对当地政府还是有压力,未来资金的借贷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另外500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入能否保证,招商引资能否成功实现,也是水城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本组稿件由记者 杨道彬 采写(来源:重庆商报)
9、昆明成立两大“环保中心” 专业评估环境污染
来源: 昆明信息港2010-05-26
http://news.163.com/10/0526/22/67L5E8N100014AEE.html
今日(5月26日),全省首家成立的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昆明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同时挂牌。两大“环保中心”的成立,既标志着长期制约我市环境污染案件办理的取证难、评定机构不具合法性等瓶颈问题得以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低碳昆明”的发展,很快将有明确、具体的适用标准及规划设计。
长期以来,作为环境公共利益代表的市环保局,很难适应涉及环境污染的诉讼案件取证工作。因为环境污染事件的鉴定和评估,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且环境科研技术部门也因没有行政执法权限,难以承担送案件取证、鉴定、评估等工作。为此,成立一支以专业技术队伍为基础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势在必行。
新成立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中心,将以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有专业团队为基础,吸收相关方面的专家参与,与环保局的行政执法能力结合,共同办好我是的环境污染案件。下一步,该中心将向云南省司法厅申报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名单,获取司法鉴定资质,接受政府部门或社会委托,对环境污染损害进行鉴定和评估。
而昆明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也标志着“低碳昆明”的发展,很快将有明确、具体的适用标准及规划设计。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工作开展提供科技支撑该中心将紧紧围绕“低碳昆明”建设目标,通过了解国内外低碳发展动向并结合昆明实际开展各项研讨工作。内容包括对低碳城市发展的研究、开发及战略研讨;开展低碳城市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开展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低碳理念的宣传。(昆明日报记者张锦)
10、生物多样性破坏速度远超预期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edu/2010-05-27/074217570378s.shtml
本报北京5月26日专电(驻京记者王乐)“全球未能实现至2010年使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大幅度减缓的目标,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速度远超预期!”今天上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表示,当今世界正在遭遇一场全球性的物种灭绝危机,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正遭受极大威胁。
据介绍,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医药、木材、自然纤维等物质产品,还提供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污染物净化、灾害预防等生态服务功能。然而,人类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过度利用,导致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威胁,成为全球性生态危机之一。
金鉴明披露,据全球科学家不完全统计,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至少5000亿个物种中,99%以上已经消亡。“最新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显示,根据目前的评估结果:70%的植物,35%的无脊椎动物,37%的淡水鱼类,30%已知两栖动物,28%的爬行动物,22%的已知哺乳动物,12%的已知鸟类正在遭受灭绝的威胁。”
“截至目前,全世界并未实现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金鉴明院士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本月公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显示,生物多样性整体目标所涉及的21项辅助目标,没有一项在全球得到实现,而《生物多样性公约》所制定的15项大目标中,已有10项显示出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趋势;全球44%的陆地生态区域和82%的海洋生态区域,没有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其中包括大多数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报告指出,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大主要压力是,生态环境变化、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而全球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条件下的1000倍!”
金鉴明院士对记者说,近几年来,我国物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生物物种资源丧失现状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物种资源丧失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物种丧失依然严重。其中,资源利用过度、气候变化、环境破坏、工程项目建设等,仍然在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物种资源流失现象也并未好转。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今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我国已成立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国国家委员会,各部委将加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另据了解,环境保护部将于近期发布最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2010年至203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并确定30多个优先保护区域。
11、安徽唯一猫头鹰保护区因生态遭破坏濒临消失
来源: 市场星报 2010-5-26
http://www.shidi.org/sf_F44BB323571447B791CF1686B5B51FFF_151_xhxr.html
涡阳县龙山猫头鹰自然保护区是全省唯一的猫头鹰保护区,也是亳州市唯一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由于管理不严、无节制的开山炸石,致使大山变成了深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猫头鹰失去繁衍栖息环境,数量急剧减少,保护区濒临消失。近日,记者赶赴该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传说:无敌猫头鹰消除鼠患
历史延革龙山辖三山,东四华里为东山(以称独山),西三华里为西山(又称西塔山),龙山居中,古代因龙山起伏蜿如龙状,名曰龙山。龙山镇位于涡阳县的北部,与龙山相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不遭鼠害,1984 年,涡阳县政府行文在该镇设立了“龙山猫头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龙山南山坡为主体,以龙山烈士陵园为核心,面积约0.26km2。该区是全省唯一的猫头鹰保护区,也是皖北地区猫头鹰繁殖、研究基地。
关于猫头鹰保护区的设立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一村民称,皖北老鼠比较多,庄稼还没成熟就被老鼠吃掉,鼠疫疾病也常常威胁着村民,大家都束手无策。后来,龙山集有位农村妇女,带动大家,扎实地爱护猫头鹰,使得周围几十里方圆消除了鼠患。龙山集连带涡阳县于是获得了天敌猫头鹰消除鼠患的美称。
回忆:10年前这里山青水秀
绕过集市,记者沿着一条小径,然后爬到了南山破的顶端,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山的轮廓,整个山头已面目全非,到处是残垣峭壁,光秃秃的,看不到一棵绿树。
据当地一村民介绍,10年前,这里山青水秀,风景怡人,山上有一座古塔,山下有一个约1公里的山洞,不仅是附近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一个游览观光的胜地。尤其到了晚上,猫头鹰开始出动,捕捉老鼠,满山遍野可以听到猫头鹰展翅和叫声,而现在这些声音早已经销声匿迹,再也听不到了。
该村民还告诉记者,保护区建立后,猫头鹰数量由40余只增加到数百只。猫头鹰曾是他们的功臣,消除了鼠害,使保护区周围5公里以内的农田鼠害一度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当时大家从心底里都爱护猫头鹰。
现状:开山炸石生态遭破坏
飞扬的粉尘笼罩着整个龙山集镇,轰鸣的机器声震耳欲聋,运石子的大货车络绎不绝,集镇上的水泥马路早已被超载的大货车轧坏,坑坑洼洼。在龙山北山脚下,碎石加工厂一个挨着一个,被粉碎的石子堆积的象小山丘,绵延起伏。绕过这些加工厂记者看到,曾经巍峨的龙山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深渊,密密麻麻的挖掘机还在山涧里疯啃残留的山墙。
在现场一位工人告诉记者,龙山早已被当地政府拍卖掉了,已被开采10多年了,部分山体被炸平之后又往下挖了数十米深,目前已没有什么开采价值了,最多到年底就被开采完了。近几年,随着无节制的开山炸石,山体遭到破坏,导致猫头鹰繁衍生栖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猫头鹰数量急剧减少。
一位姓相的村民告诉记者,龙山被开采挖成深渊后,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10多年来,他们饱受着粉尘污染和没水吃之苦,机井打到20多米深都不见水,地下水都渗到山坑里去了。在老相家里记者看到,其院内的三口井都已成了废井。
无奈:目前猫头鹰仅存10余只
龙山烈士陵园是龙山猫头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该陵园位于涡阳县龙山镇凤凰岭下,占地2200平方米,始建于1945年5月,为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六团曹圩、马港湾、蒋瓦房战役中牺牲的82名烈士的合葬墓。1974年3月,又将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19位烈士遗骨迁葬园中。墓前石碑七面。陵园青石砌墙,广植松柏。但在现场记者看到,该陵园大门紧锁,锈迹斑斑;围墙年久失修,已变的腐朽;陵园内杂草纵生,看上已很久没有清理过,陵园的后半部分底部因开采而被挖空,悬在空中。
“以前这里不仅是爱国教育基地,也是猫头鹰保护区,近年来,由于缺乏管理,致使陵园破烂不堪,猫头鹰也不在此繁衍栖身了。”一村民指着陵园门口字体已脱落的牌子说,“以前这些牌子上还写着提醒游客要爱护猫头鹰的宣传语。”
“目前保护区猫头鹰仅存10余只,陵园是猫头鹰最后一块栖身之地了,如果再不采取抢救性保护,猫头鹰将会全部消失,自然保护区将名存实亡。”家住烈士陵园傍边的一位老大爷摇头叹气说道。
可惜:保护区正被申请取消
在涡阳县1234发展规划中,其中就有一项关于重点加强龙山猫头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规划中称,为了切实保护涡阳县猫头鹰特种及其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其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单位,明确专人管理;其二,按照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不断增加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投入;其三,加强保护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四要强化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而时至今日,这一规划却未见实施,保护区遭到的破坏反而越加严重。
涡阳县林业局一宣传负责人称,龙山猫头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县级的保护区,设立于80年代,惨遭破坏确实很可惜。
龙山镇党政办主任夏军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龙山几年前就已拍卖给个人开采了,目前已到期,他们也已发出公告,停止开采。另外,由于环境遭破坏严重,目前这里的猫头鹰数量极少。为此,他们已经申请取消“猫头鹰自然保护区”。
相关链接:
猫头鹰是现存鸟类种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动物为食。猎物的大小视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嘴和爪都弯曲呈钩状。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夜间和黄昏活动,主食鼠类,有时也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
12、温室气体成为空气污染物意味着什么
来源:东方早报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0-05-27/104117571663s.shtml
美国政府此次通过《清洁空气法案》将温室气体认定为空气污染物,可以说是一举扫平了长期阻碍它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要障碍,如果届时再与国会即将要出台的《气候与能源法案》相配合,其长远意义不可估量。
5月份以来,在中国政府于月初表态要以“铁腕手段”来治理节能减排之后,美国政府属下环境署紧接着于13日公布了碳排放管制新政,修订了《清洁空气法案》。较之于中国以节能来控制碳排放的“过程型”政策,美国官方此次则正式将温室气体的排放界定为“大气环境污染”,从而开启了从末端来直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之门,这也是在美国国会对气候与能源法案久拖不决的情况下白宫做出的政策反击,显示了白宫的巨大决心。
本次碳排放管制新政的核心是首次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纳入《清洁空气法案》的管制范围。其中明确规定,在2011年后,年度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超过7.5万吨的现有项目以及超过10万吨的新设项目都要从环境署获得许可证才能开工。这意味着全美70%左右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近1.5万个排放源都将受到此条规定的管制,而低于上述排放水平的其他小型排放源则暂时不受该许可制度约束。
上述管制规定显示此次新政的主要对象仍限于生产领域,而且主要为能耗大户,消费领域以及中小型的能源用户则得以豁免。
美国政府此次通过《清洁空气法案》将温室气体认定为空气污染物,可以说是一举扫平了长期阻碍它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要障碍,如果届时再与国会即将要出台的《气候与能源法案》相配合,其长远意义不可估量。
温室气体被认定为空气污染物,有利于政府出台控制碳排放外部性的政策。
众所周知,外部性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症结所在,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的一大重要功能便在于通过政策来抑制外部性,调节得益和受损双方的利益,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前,奥巴马自从入主白宫后就希望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但却一直师出无名。温室气体如果不属于法定的空气污染物,那么税收、补贴、许可、交易等环境管制手段就都无法实施。如今情况就不同了,在“温室气体有害”认定下,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台管制政策,先是目前由环境部门出面实施“排放许可制”,也就是所有符合管制要求的排放源都得做一个“排放的影响评价”,证明其温室气体排放对大众健康和福利没有造成危害,在现阶段看来,这一“排放许可制”只不过是对排放源施加了一点心理上的压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过高的经济负担。但这只不过是管制的第一步,接下来便轮到国会出面,对排放源征税、取消补贴,以及开放碳市场交易等等,这些政策一旦逐步开展,排放源将必然承担越来越高的排放成本,从而必然激励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排放技术以及压缩排放规模,从而达到整体减排的目的。
温室气体被认定为空气污染物,将大大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
在环境署公布的长达500多页的最终文件中,其中规定要获得开工许可的项目应做环境影响评价,其中首要的一条评价标准便是证明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已经应用了“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技术”(BACT),环境署就此针对各个行业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全套技术标准指南,从减排效果、成本收益等方面评估各项节能减排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了优劣排列。这显然将推动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采取那些减排效果明显、成本收益合理的有效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那些采用传统石化能源的能耗大户,将面临全面的技术转型,否则他们将很难获得环境署的许可。可以想象,在总量超过1.5万个排放源竞相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情况下,美国很可能将主导未来的国际节能减排技术市场。
温室气体被认定为空气污染物,将提高新能源的性价比,培育新能源市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政府看来,在新一轮的低碳经济发展竞争中,美国已经落后于中国、印度等后起之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因而极为担忧可能丧失其在国际经济体系的优势地位。但从新能源发展的条件来看,由于受到强大的石化能源部门的制约,无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来看,新能源成本高昂以及市场前景有限都使得美国社会经济缺乏能源转型的动力和合理性。在此背景下,将温室气体认定为空气污染物,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性价比,无论石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部门如何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新的《清洁空气法案》,这些部门生产成本的高企也是大势所趋,无法扭转,而新能源产业则因其“清洁性”将受到追捧,其成本也将越来越与石化能源持平,假以时日,新能源产业极有可能取代石化能源的主导地位。
美国政府认定温室气体为空气污染物对于全世界的碳减排意义深远,国际碳市场、交易和减排进程都将受此影响而出现变化。作为碳排放大国的中国,一方面应注意这一新发展趋势下的潜在挑战,加快节能减排领域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此后国际新能源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抓住新的发展契机,推动国内的经济和产业转型。
13、环境信息公开“破冰”之后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05月27日 杜悦英
http://money.jrj.com.cn/2010/05/2701297533692.shtml
破冰
一条来自当地环保局网站的公开信息,让市民张倩坐不住了。
张倩最近发现,她所居住城市的环保局在2008年曾公布一份“行政处罚结果”,称当地一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锌灰渣和含锌污泥等危险废物,且这些危险废物未按规定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就擅自转移了,环保局因此对该企业处以罚款5万元。
这条环境信息之所以会吸引张倩的注意,是因为该企业与张倩家仅有一墙之隔,“产生含锌废物的车间,距我家的直线距离大概只有几百米。”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张倩家就一直居住在这里。“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肯定或多或少会有影响,况且我家还离污染源这么近,时间这么久”,张倩如是揣测,她决定找环境健康专家咨询清楚,自己和邻居们多年来受到的环境健康威胁到底有多大。
在我们身边,“张倩”正越来越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下称《办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环保部在各部委中第一个出台了信息公开的部门规章,关注环境的民众从此有了依法获知环境信息的“尚方宝剑”。
评价
《办法》实施迄今已有两年,环境信息公开在各地做得怎么样?
“在信息公开方面,环保部在各部委中一直是走得靠前的,但环境信息公开在法律制度方面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各种准备条件、方式方法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5月21日,在山东文登市举办的“全国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研讨会”上,环保部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做出上述表示。这位负责人还说,两年来,《办法》在施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信息公开的范围如何理解;在依申请公开中,“科研需要”的程度如何界定;公开的形式如何掌握;反复申请如何处理等。其特别提到,企业信息公开“往往都是商业秘密给挡住了”。
对于中国各地方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成效,除了定性的分析,如今也有了量化评价。国内环境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总部位于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联合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学者,设置了一套名为“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ollution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ndex,简称PITI)的评价体系,对全国113座环保重点城市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给予了评价,通过对当地政府的超标违规记录公示、信访投诉案件处理结果公示、依申请公开等8个指标的系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用户友好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每座城市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评价,给出了细项得分和总体排名。
这份评价报告针对的是113座城市在2008年度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表现。113个城市的平均分刚刚超过31分。
报告结论认为,在被称为“环境信息公开元年”的2008年,中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环境信息公开仍处于初级水平,一些排放强度较大、污染较重的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程度很低。
报告还发现,污染源信息公开与城市所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后二者均非决定性因素。报告认为,中国的依申请公开艰难起步,“商业秘密”成拒绝公开的借口;环境信息公开的完整性成为最为薄弱的环节。
回应
PITI评价结果发布之后,一些来自学界和地方环保部门的回馈意见引发关注。
“我也请我的博士生向一些城市的环保部门申请过信息公开”,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汪劲教授得到的回馈也不那么乐观。在他看来,环境信息公开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立法层面,《办法》的位阶较低;在实施层面流于形式;申请公开的信息“被保密”;对方拒绝、拖延、找借口不予公开;企业的环境信息则很少依法公开。
IPE负责人马军说,PITI公布后,他与一些城市的环保部门主管官员交流后发现,与前几年相比较,《办法》施行2年来,NGO组织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这是基本理念上的互相认同”,马军说,2009年,在完成PITI评价期间,他们的工作团队向113个城市申请了环境信息公开,与几年前相比,信息申请得到的理解、重视和回应明显积极很多,NGO与政府部门讨论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环境信息要不要公开”,而在于环保压力加剧、公众对于环境信息要求日益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应当如何探寻最佳实践,将环境信息公开做得更好。
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现状,河北省环境监测站党委书记谢剑峰的看法得到了很多地方环保系统官员的认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他认为,当前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于被动性公开,信息公开往往听从上级部门的要求,按文件办事,按领导指示精神行事,没有弄清为什么要公开。第二个问题是选择性公开。从单位利益、部门利益出发,有利就公开,无益则保密。第三个问题是为公开而公开。信息公开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和手段,公开停留在形式上。第四个问题是公开虚假信息。出于各种目的或迫于各种压力,弄虚作假,编造虚假信息愚弄公众。第五个问题是阶段性公开。当上级要求公开时,公开一段时间,不能自觉持续公开。
环境信息公开的阻碍因素,首先来自于传统行政方式的思想残余。在环境行政管理和执法中长期形成了一套故步自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不想公开。其次是缺乏民主意识,不屑公开。此外,既得利益者往往有恐惧心理,行政执法部门在长期的执法管理活动中成为暗箱操作的既得利益者,担心公开损害个人或部门利益,不愿公开。也有环保部门以涉密为借口,谨小慎微,处处担心出纰漏、犯错误,不敢公开,宁可慢慢来,不会公开。还有当公开的内容涉及到某些官员的不法行为,公开就意味着违法违纪问题的败露。
也有地市级环保部门的主管官员向本报记者坦陈,他们清楚《办法》的规定,主观上也十分愿意积极推动环境信息的公开,但诸多客观因素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位官员举例说,如果公布了当地的违规超标排污企业名单,他所在的城市就会因此失去参与评比“环保城”、“生态城”等荣誉的资格。另一方面,企业的能量也很大,在GDP是第一要素的官员考核标准体系中,地方政府总是会买企业的面子,反过来向环保部门施压。“坐得住的抗不住,抗得住的坐不住”,一位地级环保部门的官员形象地勾勒了环保部门工作的尴尬境地。“归根到底还是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中,发展占了上风”,这位官员认为。
不难发现,已有一些城市对环境信息公开越来越重视,并期待有所作为。湖北省黄石市环保局一位主管官员找到马军,除了提出对PITI评价标准应涵盖更多评价内容,并将评价标准本土化等建议外,也表示希望PITI的评价团队按照最高标准来“打造”他们,使之成为环境信息公开的示范城市。
黄石的雄心并非遥不可及。在PITI发现的各地在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方面的良好案例中,将8个细项得分的冠军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全明星阵容”,最终得分高达89.5分。在NRDC中国环境法项目主任王立德看来,这一成绩已经接近国际上较好的实践,这更显示了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是可为的。
未来
PITI评价团队对于中国未来的环境信息公开提出4条建议。首先是进一步创建一个多个利益方参与的平台,包括举办信息分享研讨会和撰写最佳实践指南等,让各城市从全分明星城市中学习最佳实践,尽快扩展各地环境信息公开。
其次是尽快提升所公开环境信息的质量。建议使信息公开的规则更加清晰化,尽快提高公开信息的完整性,并建立明晰的争端解决渠道,解决数据质量和公开欠缺的问题。
再次,《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多种解释,建议环境保护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实施指南,并适时修订《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明确各项应主动公开信息的公开条件、具体公开内容和形式。同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商业秘密”和其他例外的严格适用条件和审查程序,以防止例外情形适用的泛滥,并支持信息公开宗旨的实现。
最后,建议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中国建立类似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PRTR)的披露机制。通过对企业设置强制性的信息报告和公开义务,将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的信息由政府统一进行监管和公开,以最大程度地让信息公开推动污染减排的潜力得以实现。
眼下,IPE和NRDC正在紧锣密鼓地向113个城市进行2009年度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申请工作,为第二次PITI评价收集数据。令他们高兴的是,截至记者发稿,已经有48个城市对他们的信息公开申请给予了回复,而在2008年度的信息申请中,这一数字最终定格在27。
14、广州市区已无原生植被 城市化危害自然生态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sohu.com/20100527/n272370557.shtml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从北往南,广州的地势由高走低,从北部的山地,再到增城、花都的农田,再到市区,然后到南沙的湿地,逐步过渡。专家认为,广州“山、城、田、海”并存,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广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轰隆隆的推土机将山地推平,让良田化作水泥地,在此过程中不少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动植物家园被毁,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过度开发,资源掠夺无一不危害着已经非常脆弱的自然生态。
在广州,人类活动也使得动植物物种多样性遭受极大的破坏。在中心市区早已没有了原生植被,而原本以水田和绿地著称的增城和花都近年来也随着房地产的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的考验,导致鹭鸟迁徙、秧鸡遭殃。
忧
广州森林分布不均 北多南少
白云山、越秀山、帽峰山……在广州,这些山地不仅起到调节市区空气,改善市区环境的功能,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广州不可多得的“绿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介绍,虽然广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高于中国18%的整体水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州市城市森林现状并不乐观。
广州城市森林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格局,北部从化和增城两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2/3,而东部和南部的森林合计仅为北部的2.4%,且大部分为残次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已无原生植被。
华南植物园专家王瑞江等最新研究发现,因为农田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道路等交互切割,导致广州北部山地的森林植被片段化、条块化现象严重,各森林之间缺乏足够的生态廊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碎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网络系统,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为此专家建议利用乡土树种,在广州市东、南、西三个方向大力开展森林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减少森林分布严重不均衡格局。此外专家还建议在北部地区重视森林公园和保护区之间生态廊道的建设,减少森林片段化产生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入侵,白云山原生态植物“饿死”
科技进步,地球成村,各大陆板块的动物植物们也漂洋过海搞起了“移民”,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物正悄悄地在我们身边落地生根,这些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很快反客为主,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资源,造成“入侵性”破坏,这就是世界三大难题之一——生物入侵。
根据2009年的最新统计,广东已经发现97种入侵植物,广州市最多,有73种。这其中还包括了5种极其野蛮的入侵种——薇甘菊、三裂叶蟛蜞菊、银合欢、水葫芦和马缨丹——它们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最有害外来入侵物种百强”,目前已经在广州处处开花。
在白云山,势力最大的入侵植物要算五爪金龙了。每到夏天,白云山横枝岗地段、山上的鸣春谷、摩星岭和明珠楼等景区内许多地点都可见到一朵朵紫色的花爬上了树顶,指状叶片铺盖了整个树顶,把乔灌木遮盖得严严实实。这就是名字很威风的五爪金龙。
华南植物园专家王瑞江在今年4月发表的《广州陆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中发现,当初是为了绿化荒山引进的五爪金龙,如今在白云山的能仁寺、龙虎岗等10个地段灾害严重,覆盖40多万平方米。山庄旅舍和白云晚望东侧两处地段,就因五爪金龙的大面积蔓延造成少量乔木和灌木枯死。五爪金龙原产美洲,喜好生长在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段,特别是污水排放口周边,生命力极强。
白云山管理方曾投入2500人次清理严重地段的有害植物,80%的五爪金龙被清理,外运藤本垃圾约36车。“现在每年都在定期清理,平时很多义工组织也到白云山清理,情况好了很多。”王瑞江说。
珍稀植物遭盗采 伯乐树已难寻
记者了解到,广州的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国家保护植物就有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16种。此外,广州地区分布的30种植物和所有兰科植物也被建议列为广州地区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但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不少具有经济价值的稀有植物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挖如今已难觅踪影。
华南植物园王瑞江等专家发现,广州市惟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由于其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片段化严重,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广州境内仅在从化大岭山、三角山、流溪河三桠塘以及增城大封门林场发现有零星分布的小种群,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砍伐或采集等人为的影响。
同样濒临灭绝的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土沉香为重要的药用和纤维植物,由于近年来受到毁灭性的砍伐,现存数量已很少,仅在花都王子山、从化神岗大坳村及萝岗区的几个风水林(偏远村落附近保留的原生森林)中有少量发现。
房地产侵占农田 增城花都鹭鸟消失
在植物遭受危机的同时,依赖于山林田野栖息的动物因为城市化进程,物种多样性同样受到极大的破坏。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指出,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受保护的区域有恢复的趋势,但是没有保护的地方生物多样性存在衰退的趋势,尤其是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衰退的现象非常明显。
因为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农田以及农田周边的小山地就此消失。“房地产侵占农田,导致野鸡、秧鸡等物种逃离消失。”
在以水田为主的增城和花都,曾经每年四五月份都会吸引大批鹭鸟,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再也难以在这里寻觅到鹭鸟的身影。
在肇庆,曾经有一片芡实林,它吸引了以芡实为食物的水雉栖息,数量多达一千多只,后来芡实林改为鱼塘,令这里的水雉全部消失。
喜
年轻人外出打工 帽峰山野猪增加
不少山区的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认为,原本作为打猎主体的年轻人外出显然降低了人类对山林的压力,这种生态自动移民现象,对生态保护是有益的。“不可否认,这是城市化进程好的一面。”
在白云山和帽峰山,专家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山里的野猪和鸟类有逐步增加的迹象。专家认为,狩猎的人少了,砍树的人也少了,这是一些生物得以增多的原因。
白云湖海珠湖或吸引水鸟落户
今年白云湖和海珠湖开挖,一方面起到城市排水泄洪的作用,同时还给市民带来休闲娱乐的去处,随着工程一天天进行,市民对此颇为期待。
海珠湖选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部,位于有“南肺”之称的万亩果树保护区附近,果树密布。为此,海珠湖的建设,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以“肺”换“肾”。而素有广州“西湖”美誉的白云湖湖区,开挖面积中,水面面积为933.12亩,同时岛屿面积达到了87.29亩,湖岸面积也有473.82亩。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专家彭逸生认为,广州现有的湿地较少,除了南沙湿地公园,市区再难以找到可以给鸟儿提供觅食栖息的湿地,白云湖和海珠湖的开挖无疑对这些鸟类来讲是一个新的选择。
彭逸生建议在让两湖起到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让这些浅水湖泊成为鸟类的生存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环境来招鸟,让白云湖和海珠湖成为广州大城市里鸟儿的“安全岛”。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特约报道。
南沙湿地 红树林成十万鸟儿栖息地
在广州最南端出海口的珠江西岸,有一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的人工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南沙湿地已成为珠三角鸟类的天堂。在那里常年生活着一万多只各种鸟儿,而到每年冬季从北方各地前来过冬的候鸟更多达10万只以上,成为广州鸟类最密集的地方。不少候鸟因留恋那里的环境,甚至留在这里生根落户,成为“留鸟”。
近日,记者就走进南沙湿地,探寻广州地区这块难得的鸟类天堂,了解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心得。
红树林是鸟儿的天堂
周一下午,记者跟随南沙湿地游览区的工作人员,从观鸟台出发,坐船沿着河涌一路深入南沙湿地核心保护区。
小船一路经过湿地内的鸟类觅食区、莲花区,路过芦苇荡,然后进入了被称为水鸟“寝室”的茂密红树林区。在这里,秋茄、海莲、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树木有五六米之高,茂密的树林里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鸟儿。
工作人员介绍,候鸟来时,这里万鸟齐飞,十分壮观。因为不是候鸟栖息季节,记者并没有机会一睹这种场景。此时宁静的湿地区内是不绝于耳的虫鸣鸟叫声,因为控制游客人数,这里并没有其他游览区的喧嚣。
在偌大一片供鸟类觅食的浅水滩上,记者看到这里星星点点分布着一些鸟儿,有些一动不动等待着鱼虾送上门来。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片人工打造的浅水滩里,给鸟类提供了鱼虾、田螺、藻类等各种食物,被称为湿地里鸟类的“饭堂”。
一进入红树林区,一只灰色的鸟儿便从河涌边惊起,张开翅膀扑棱飞向另一片林子。南沙湿地游览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南沙湿地里最为常见的一种留鸟——夜鹭。
船行之间,一只灰黑的类似麻雀的小鸟扑棱到水面,继而像打入水中的瓦片一样在水面滑行,步态轻盈快活。小鸊鹈又被称为“水上漂”。
如果说小鸊鹈的“欢迎”让大家莞尔一笑,那么后面看到的众多水鸟则让大家惊奇了。
随着小船驶入一片鸟儿最为集中的红树林区,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鸟儿出现在记者眼中。在这个并非候鸟聚集的季节,拥有如此多的鸟儿让南沙湿地游览区的工作人员颇感自豪。
在南沙湿地开了12年船的员工老陈对于湿地区里每一条河道边的水鸟都十分熟悉。一路上,老陈兴奋地向大家介绍一个个挂在红树林上的鸟巢。就在一棵靠近水边的树枝里,一只被老陈称为“黄鹤仔”的鸟儿(学名黄斑苇形)的鸟儿正匍匐在它的巢穴中,好奇地望着这些陌生的访客。
老陈说,十多年前这里的红树林才像秧苗一样大,当时这里最多的鸟类只有红嘴鸥,而如今这里的红树林已经十分茂密,来此落户的鸟儿也越来越多。“候鸟多的时候,它们飞翔时翅膀会带来一阵风。”
生态优良 东方白鹳落户
优良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鸟类落户南沙湿地。近年来,南沙湿地还不时发现珍稀鸟类。2007年底,在湿地内还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这也是广州地区最新发现的新鸟种。这一在全世界发现数量仅为几百只的鸟类让大家高兴不已,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鸟爱好者前来一睹东方白鹳的风采。
“在东方白鹳之前,南沙湿地最为珍稀的鸟类是黑脸琵鹭。”南沙湿地游览区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据悉,过去黑脸琵鹭多数在台湾地区台南市的曾文溪口过冬,但近年来逐年减少。由于珠江口的湿地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南沙湿地就成了它们新的家。每年中秋时节,它们都会带着刚长大的孩子经过数千公里长途跋涉,飞到南沙湿地来,开始一年中长达6个月的过冬生活。
南沙湿地游览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南沙湿地活动的鸟类主要以冬候鸟为主,约占总数的74%,而留鸟部分也占到24%,此外还有4%属于迁徙途中在此短暂停留的“旅鸟”。经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在高峰期南沙湿地鸟类数量超过10万只。
据介绍,2008年南沙湿地统计发现的鸟类种类为121种,而去年年底这一数字已增加到141种。长期关注南沙湿地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专家彭逸生研究发现,近年来到南沙湿地过冬的候鸟数量的确在明显增加。
彭逸生认为,这种趋势体现了南沙湿地优质的环境受到鸟类青睐。
湿地二期加紧开发
据了解,现在开放的南沙湿地公园为一期,共有3400多亩湿地,而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二期。湿地二期面积将达到5600多亩,除了像一期那样营造湿地环境吸引鸟类之外,还将增加科普展览等设施,将其打造成集休闲和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南沙湿地的经验
种招鸟树吸引鸟儿
南沙湿地是一个人工湿地,这里的植物都是人工种植的。自从1998年南沙有意识地将这片土地保护起来后,十多年来种植了大批招鸟树种,为鸟儿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种植供鸟类栖息觅食的红树林,湿地里还引种了各种浆果类植物,为吃浆果的鸟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日限入园500人
南沙湿地自建设之初起,一直采取以鸟为本的保护措施。围垦开发公司将鸟类栖息地的红树林深处定为核心区,确保鸟儿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湿地游览区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后,也坚持环保和生态优先,游客进园必须事先网上预约订票,每天入园游客人数严格控制在500人以内。其中,坐游览区电瓶船进入红树林景区近距离看鸟的游客,每天最多只有180人。
与此同时,为减少噪音,所有机动车辆都被严格禁止进入湿地游览区,游人进出只能选择步行、乘坐电瓶车或电瓶船。景区内很多地方还都挂牌提示游客,在观鸟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吓”到它们。
15、环境犯罪为何游离于刑事处罚之外
来源:法制日报2010-05-27郄建荣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1274923290_1.shtml
近年来,恶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屈指可数。
近日由国家检察官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召开的中美环境犯罪惩治研讨会引起了有关官员和专家的热议。
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认为,现行的刑法对于环境污染打击的力度不够;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王平的观点是,中国现在对于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的设置以及刑罚的设置不是重了,而是轻了。
至于环境刑事犯罪案件为什么这么少?“很多案件在追究违法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环保部门渎职犯罪的追究。”环境保护部环监局李铮表示,在执法方面有移送移交不到位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呼吁修改刑法、严惩环境犯罪的呼声从监管者到学者都是一致的。
近年被追究刑责的屈指可数
“我曾经专门作过统计,1998年到2002年这5年,中国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了387起,有25起被追究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2003年到2007年我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90多起,被追究违法犯罪的仅12起。”这是北京大学环境法学教授汪劲的统计数据。
而李铮的数据更不乐观。据她介绍,2004年环保部直接处理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有14起,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四川沱江水污染事件1起;2006年,能查到的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案件有3起;2008年,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有5起,其中最轰动的案件是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2009年有两起案件被追究刑事责任。
李铮认为,尽管近年来刑事制裁手段的运用有所增加,但是整体来看仍然不足。“在环保部参与处理的这些污染案件当中可以看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数量数都数得过来。”李铮认为,其中就有忽视了运用刑罚手段的问题。
她认为,目前,在中国以罚代刑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据李铮介绍,在我国,近年来行政处罚案件每年都在10万起左右,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并不多。“目前,大量的环境违法行为还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李铮认为,事实上,行政手段解决的效果远不如追究刑事责任。
环保部门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以及刑法的有关规定,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1人以上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轻伤的,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都可以认定为重大环境污染犯罪,都可以处以最高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按照这一规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应该远不止汪劲与李铮公开的那个数。但在现实中,却出现大量环境犯罪游离于法律之外的情况。对于个中原因,李铮进行了分析。
“我们看到很多案件在追究违法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环保部门渎职犯罪的追究。”李铮说,比如云南阳宗海案件、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以及四川沱江水污染案件。这些这些案件无一例外,在追究企业责任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也追究了环保部门的渎职责任。
李铮认为,这也是导致环保部门向司法部门移送移交案件不到位的一个原因。
据李铮介绍,就环境犯罪案件移交移送问题,原国家环保总局和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公安部曾发布过一个文件。“尽管制度上不存在障碍,但是,移交移送的数字也不会太理想。”李铮说,其中原因有两个,一是可能有地方保护成份存在,“出现了污染事件之后,如果要诉诸刑法可能地方政府不答应,因为一般违法者都是利税大户。”李铮表示,第二个原因,就是环保部门自身也有一个担忧,“如果把它移送移交到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是不是伴随着对他自身的环境渎职犯罪的追究?会不会自身难保?”李铮说,现在环保执法中,确实有“自己可能也不是那么硬气”的问题。自身不硬气,可能也就不敢移交移送。
为什么地方的环保部门不愿意移送这些案件?或者不愿意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大学环境法教授汪劲说,“家丑不外扬”、“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观念也是一个原因。
“这和我国地方党政的政绩观、价值取向是联系在一起的。”汪劲说,“因为我们有一个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家丑外扬。同时我们也有一个要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宣传模式。”汪劲表示,当发生了很多重特大污染事件以后,“我们不会对这个事件作更多的报道,而会对事件进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进行表彰。”他以2005年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为例说,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发生以后,“我们没有看到地方上如何追究责任,我们看到的是各个地方都在开表彰会,宣传在污染事故当中他们怎么样克服困难,怎么样舍小家顾大家。”
修改刑法呼声日益高涨
“对于犯罪问题的刑事政策,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常常持批评的态度。”王平说,这一派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法律太重。“比如这一派就认为,中国的死刑太多了,要削减死刑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死刑,要进一步保障人权。”王平说,对于环境犯罪,法律界却表现出了相反的态度。法律界认为,中国现在对于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以及刑罚的设置不是重了,而是轻了。
他说,特别是刑法界的专家、教授们,绝大多数人认为我国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规定太轻,比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王平说,很多研究环境犯罪的教授都认可这样的观点,即要修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个罪名的构成要件,对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应当作为过失危险犯罪来设立。“它最终目的,就是想提高这个罪的法定性。”王平说,目前,我国刑法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在立法上就有缺陷,他认为,应该增加环境犯罪的法定性。
李铮认为,从相关案件来看,刑法对环境犯罪的规定有滞后于环境形势发展的问题。她表示,在现行的刑法罪名中,关于环境犯罪的罪名有14种,其中有11种罪名是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对于环境污染方面的罪名只有3种,其中包括重大环境事故罪、进口废物罪等。
她认为,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还是污染问题,目前这种罪名设置,对于污染防治是有欠缺的。
环保领域有很多的企业家为了节省成本而无视环境法律,别涛说这些企业家甚至“不知环保法为何物”。“如果他敢于冒险,如果他不惜冒着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死刑的危险那他就排污吧。”别涛说,刑法如果严到这份上,他相信,敢冒这种风险的企业家不多。
16、内蒙古9800万亩草原鼠害严重 过度放牧所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27日 贺勇摄
http://env.people.com.cn/GB/11707069.html
核心提示
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让牧民们挠头不已。绿色的草原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
在乌拉特草原生活了40多年的牧民苏雅拉图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老鼠。
5月的乌拉特草原,黄褐色的地表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鼠洞。而往年这个时候,乌拉特草原已是牧草返青的季节,满目绿色。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统计,截至5月25日,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9821.6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4245.96万亩。
在鼠害严重的地区,一公顷土地上有1400多只老鼠
来到草原,这里已经看不到大规模的老鼠活动,这是因为前几天刚进行了大规模的飞机灭鼠。
“你要是前几天来,老鼠到处跑,现在都不敢在草原上骑马了,到处是老鼠洞,马跑上去很容易摔倒。”苏雅拉图说。他的家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
据统计,目前全区12个盟市全部有鼠害发生,涉及27个旗县区。内蒙古大部分牧业旗县都成了鼠害重灾区。
进入5月份以来,气温回升,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全区爆发大面积鼠害。在鼠害严重地区,一公顷土地上能有1400多只老鼠。
巴彦淖尔市草原站的副站长樊强告诉记者,在无鼠害示范县乌拉特前旗,今年鼠害危害面积达100万亩,严重鼠害危害面积75万亩。其中,有50万亩采用飞机防治,计划10天内防治完;20万亩采用机械防治;5万亩采取人工防治。
樊强说,用飞机防治效果最好,一个架次可装药800公斤,防治5万亩。通过对近日飞机防治区域进行观察,发现洞外已经看不到老鼠,但在未防治区域内的洞群周围仍有很多老鼠。
据介绍,灭鼠的飞机是从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租用的。“从鄂尔多斯起飞就开始算钱”,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的畜牧师那日阿拉腾说。
草原上常见鼠种的数量变动遵循着低谷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4个阶段。内蒙古制定了草原鼠害防治实施计划,积极推广应用无残毒的生物制剂,采取生物、生态、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据统计,各地已投入灭鼠毒饵1023.5吨,投入劳力81879人次,技术人员3769人次,飞行62架次,动用器械11437台次,出动车辆5807台次。目前,重点地区鼠害得到有效控制。
长期超载过牧致草原退化,是鼠害的根本原因
内蒙古草原上栖息着50多种鼠类,对草原形成大面积危害的地上栖息种类主要是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大沙鼠和草原鼢鼠。
害鼠不仅大肆啃食刚返青的牧草,严重阻碍牧草正常生长,极大减少了草场的生物单产,与牲畜形成争草之势,还因其盗洞行为严重,破坏土层结构和牧草根系,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破坏草地生态平衡。
研究表明,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植被高度是鼠类选择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当植被达到一定高度时,即不适应鼠类栖息。由此可知,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草原退化,是引发鼠害的根本原因。
内蒙古草原工作站高级畜牧师、草原鼠害防治专家乔峰举例说:布氏田鼠一般生活在草被非常低矮、接近裸露的地方。在锡林郭勒盟,以前草长得很高,布氏田鼠只能生活在个别的窄小地区。但是,由于近年连续干旱,草场严重退化,这种田鼠成了重要害鼠,不仅吃草,而且挖掘洞穴,更加剧了草原沙化。
而草原极度沙化又为长爪沙鼠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和繁殖条件,长爪沙鼠的一个洞系就可挖出成吨的沙土。这些沙土是扬沙的材料,短期内就能造成草原沙漠化。
与此同时,捕食鼠类的天敌减少,使鼠类更加泛滥。
“现在老鼠没有了天敌。”在苏雅拉图的记忆中,20年前,自家的草场里不时有狐狸、老鹰、蛇出没,现在根本见不到这些动物的影子。
据了解,天敌动物虽然不能彻底消灭鼠害,但在正常年份,它们和鼠类的数量比保持着相对稳定。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农药的广泛使用,再加上乱捕滥杀天敌动物,鼠类的许多天敌逐年减少,从而为鼠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机。
灭鼠面积只占实际发生的20%左右,给明年鼠害埋下隐患
截至5月25日,内蒙古共完成春季草原灭鼠面积1879.79万亩,仅占危害面积的19.1%,未防区域内鼠害的繁衍扩散为明年的鼠害发生和危害埋下了隐患。
据记者了解,基层很多地方缺乏防治经费。乌拉特前旗农牧局副局长、草原工作站站长斯琴巴图认为,这次严重的鼠害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总爆发,以往年年只是点上防治,无法做到大面积防治。
由于资金缺口巨大,内蒙古每年完成草原灭鼠面积只占实际发生面积的20%左右。
鼠情预测预报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也是鼠患泛滥的重要原因。“建立完备的鼠情监测体系十分重要,建议国家将草原鼠害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纳入规划。”内蒙古农牧业厅草原工作站植保科科长张卓然说。
更令人担心的是,布氏田鼠、长爪沙鼠等鼠类近年来增强了药物抵抗能力,传统灭鼠药物杀伤力明显减弱,而全国范围内普遍缺乏对草原副作用小的新型灭鼠药,灭鼠亟须使用技术含量更高的药物。
17、傅万夫:边污染边治理 演的哪一出
来源:华商晨报2010年05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0-05-26/091620348710.shtml
近日,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一方面国家投资近百万元在该镇白潭村建设了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一个在别处屡屡碰壁的高污染锰矿企业却被当地镇政府引进,成了水源污染的心腹大患。(5月25日《京华时报》)
当地政府一边利用社会财富高调地为民谋求社会福利,一边又背道而驰地默许严重污染企业破坏环境,这一会扮演天使,一会变成魔鬼的角色转变,别说当地老百姓迷糊,换成谁也很难辨清当地政府到底演的是哪一出,毕竟,政府部门不是演员,一举一动都必须经得起考验。
其实,当地政府如此挑战演技的背后是多重履职与单一监管形成的漏洞。换句话说,当地政府敢于高调地扮演两个完全对立的角色,根源在于,这两个看起来很矛盾的角色,在官员的考核体系中,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引进污染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后果根本无法撼动GDP和治理环境所带来政绩考核,这种单项考核使得污染归污染,治理归治理。或者说,建设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是在考核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上的能力,引进污染企业则隶属于招商引资环节,谁能管了谁呢?
如果还要分析当地官员的心理,我们可以引用一下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段话:我们有的GDP数字很好看,但并不是增加了社会财富,是浪费了社会财富。比如讲,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三次GDP,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们似乎应该明白,为什么当地政府宁愿选择在天使与魔鬼之间玩着角色更迭的游戏,而不愿意将两个彼此对立的工作进行合并处理的关键所在。
最近几年,“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地方经济的发展”几乎成了很多政府的工作准则。有这种环保意识固然是好事,因为我们此前在这方面留下的伤疤至今仍未抚平,但光有改善环境的意识显然远远不够,还要纠正在一些人眼中,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分属不同职责范围内的错误认识。也就是说,官员的考核体系必须要形成联网而让官员们认识到,即便在治理环境方面表现的再好,那么一旦出现新的污染企业,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游戏,将政府形象描绘得五彩斑斓,令人无法辨别而产生对公信力的怀疑,因而必须禁止。
18、偏狭政绩意识让官员招商引“污”
来源: 中国网2010-05-27 张沛灏
http://www.china.com.cn/news/comment/2010-05/27/content_20127071.htm
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白潭村出现了一件怪事——一方面,国家投资过百万元建设了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一个在别处屡屡碰壁的高污染锰矿企业却只相距饮水工程不过1000米……
记者调查发现,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一些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在项目背后往往有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身影。(5月25日 《人民日报》)
污染与产值齐飞,疾病共利润并进,效益与民怨同长,不独是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的怪象,也是许多地方的一种共有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在这些地方,是招商无门槛,引资无底线,什么样的条件都愿意接受,什么样的优惠都愿意付出。一些被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淘汰的产业、关闭的企业,成了这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坐上宾,成了被他们特别关照、特殊保护的对象。
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不好理解,但是,细一思考,又并不奇怪。这是因为这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工业经济不发达,有品质、有档次的企业太少,财政收入紧张,不仅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供给人员的工资发放困难,连领导的开支都不宽裕。所以,为了缓解财政紧张,为了领导用钱宽裕,哪管它污染不污染,哪管它破坏不破坏,只要是企业就引进,只要人家愿意来就欢迎。
还有一个原因是:就是一些官员偏狭的政绩意识。在一些地方官员的眼中,尽管环境保护是国策,尽管这个国策也要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但是,这个考核是软性的,对自己的政绩、对自己的升迁影响不是很大。
而gdp、企业数量、财政收入则不仅关系着眼前的利益,关系到眼前的投入,关系到眼前的稳定,还切实影响着官员的前程,影响着官员的升迁。因此,明知道引进的企业会污染环境、会破坏生态,会带来疾病、会引起民怨,但是,为了自己的官运亨通,为了自己的美好的前程,还是要大力引进。
涟源市金石镇白潭村的这家污染企业,相距饮水工程还有近1000米,还多少年让人有一丝安全感。有一个地方,在发达地区生存不下去的、一家污染环境严重的化工企业,竟被当地官员当成至宝引进,并且就建设在当地城镇的饮水工程旁边。排出的废水污染到下流几十公里的地方,排出的废气,使附近几人合抱不过的大树都落叶枯死。一些怪病频频侵袭附近群众。其间,更惊心动魄的是曾发生过几次直接危害饮水工程的污染事故。因此,多年来,当地的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多次议案、多次提案要求关闭或是搬迁这家企业,但是,这家企业却一直是“我自岿然不动”,如钢铸铁浇般地傲然屹立在饮水工程的旁边。当地市民都猜不透这其中的奥秘。
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让群众早日富起来,应该是一项大得人心的德政。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招商引资,不管什么商、什么时候资都引进,抓到蓝子里就菜。就会是招来了商也招来了污染,引来了资也引来了民怨。可能一时的政绩、一时的繁荣会让官员得到升迁,但是,长期的污染却会让群众失去健康,让发展裹足不前,甚至会成为发展的拖累。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让招商引资真正造福于民,首先要改变目前的干部考核制度,即不仅考核经济增长的速度、考核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还要重点考核环境保护的实绩,考核群众的满意度。让民意决定官员的升迁,让民意决定官员的去留。其次是教育官员要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为一时的发展而牺牲环境,不为一时的政绩而招商引“污”。
19、上市公司要脸面更要担负社会责任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5月27日 唐宝贤
http://env.people.com.cn/GB/11709488.html
上市公司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由此成为时代宠儿,理应得到各种荣誉与社会的尊重。上市公司也非常注重自身形象,比如厂容厂貌的精心设计和装饰,对员工穿着言行的要求,做了许多社会公益事情。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特别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上市公司更应但负起社会责任。因为,你们是企业界中的旗舰,更多中小企业在学习、效仿你们的经营模式、管理经验以及种种生财之道。
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有的上市公司只注重经济效益,在做着树立脸面形象的善事的同时,忘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甚至于致国家法律法规而不顾,在认为外部环境有机可乘条件下,继续干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捞取最大经济利益的违法事情。笔者近日随国家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组成的督察组到黑龙江检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护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时,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某上市公司两家企业,工厂建得都非常漂亮,现代化的车间,先进的设备,草坪花坛在厂外大草甸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雅典与尊贵;然而这两家企业又都是因为没有环保设施而被停产整顿。暗查发现,一家企业正干得轰轰烈烈,生产污水没经任何处理通过一个硕大黑皮胶管哗哗流进厂后一水坑里,再经渗漏涌到厂外草甸子里的水泡子中。另一家企业估计事先得到了消息,督察组检查第一次到该厂时,企业负责人承认以前生产废水直排的事实,很遵纪守法摸样地称,现已停产整顿;污水处理厂也确在建设之中。当督察组二次检查该厂直奔生产车间后置疑他们在违法生产时,企业负责人铁嘴钢牙,仍不承认。当督察组离开这家企业所属辖区又突然折回三到工厂大门口时,门卫以厂领导不在为由拒检查组于门外,辖区主要领导人来后仍不让进门,一副“我是老大我怕谁”的法盲派头。第三次检查出乎被检查者意料,生产线来不及完全掩饰,企业负责人不得不承认“一直在违法生产”。
上市公司一般都经过各种论证,这家上市公司也不例外。为什么他们在偏远的黑龙江建厂就不顾及环保法律法规呢?这当然有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上市公司应该从自身检查,检查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意识,反思作为我国一个行业排头兵、名声在外的“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近说,你们肆意排污,倒霉的是黑土地上宝贵的湿地资源和那里的父老乡亲;远看,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你们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又在扮演着什么角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管理先进,不断创新,遵纪守法,无一例外。相反,只要脸面光彩,不顾“后门”清洁,投机取巧,违法乱纪的企业,即使暂时罩上了各种荣誉和光环,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住脚。我们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关注、期待着为祖国建设做出过贡献的名牌企业尽快走向成熟。
20、5月30日达尔问讲座:纸浆厂与贝加尔湖保护。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05月27日
http://news.qq.com/a/20100527/001047.htm
讲座:珍珠上的污点——纸浆厂与贝加尔湖保护
主题:珍珠上的污点——纸浆厂与贝加尔湖保护
时间:5月30日(周日)下午2:00—5:00
地点: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会议室
主讲人:张祥(乐水行)
王秋霞(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主持人:徐楠 (南方周末绿色版公共事务协调人)
主办方: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合作机构:互动百科新知社
协调人:王秋霞(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010-82847827,13401168598
lovelyivyq@gmail.com
地址: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69号E(路边两层灰色小楼内),亚丁湾商务酒店对面。(可查询达尔问网站上的地图:www.bjep.org.cn)
交通: 地铁10号线至北土城下,D2出口,乘坐82路、81路到北辰西桥南下(路对面即是),或乘坐113路到民族园西路下,向北100米。
★绿色提醒★
自带水壶,减少使用塑料瓶装水。
点滴之举,践行环保。
内容介绍: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稀有淡水动物群,199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然而,贝加尔纸浆造纸联合企业一直以来威胁着这一自然珍宝。2010年初,俄罗斯总理普京推翻了2001年的一项禁令,新的法律将允许在贝加尔湖中倾倒有毒的工业废料。这使得已于2008年停产的纸浆厂将能够重新运行并合法向贝加尔湖排污。各国生态专家、环境组织和当地旅游组织已经纷纷采取行动保护贝加尔湖,作为贝加尔湖纸浆厂70%商品购买者的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我们能够为保护贝加尔湖做些什么?
2010年4月,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绿色龙江、乐水行以及无国界河流网络4个环保组织的代表前往贝加尔湖,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并了解贝加尔湖面临的环保和发展。此次公众环保课堂将邀请贝加尔湖考察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贝加尔湖保护与联合纸浆厂的情况,和公众一起探讨如何阻止纸浆厂排污,保护贝加尔湖。
拓展阅读:贝加尔造纸厂恢复生产http://www.gscaiyin.com/?thread-55-1.html
科学家签署请愿书呼吁俄罗斯政府保护贝加尔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929.shtm
公众环保课堂简介:
自然大学从创立以来,户外自然观察、室内环保讲座、环保资料分享、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调查,都是我们非常在意的主动求知方式。我们相信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公民环保专家,我们也相信所有的人都有把能量分享给社会的愿望。
公众环保课堂是自然大学隆重推出的环保能量交流和互动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房间不大,只能坐下四五十人;我们的专家来源却非常广,所有对环境有见解、有实践的人都可以来讲一讲;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自然界的环境真相却无尽无穷。因此,我们相信,持续地沟通、充分地讲解,是我们获得环境真知的有效方法。
我们欢迎所有的人都来参加,我们愿意与所有的人一起对话。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然界才能够永远无私宽广、博大、互惠;我们要向自然学习,我们就要用好每一时每一刻,我们就要抓住每一种可能。
更多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讲座信息,请查阅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网站:www.bjep.org.cn
自然大学:www.nu.ngo.cn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