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五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5-25

五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快报:     水资源匮乏引水权之争 过去50年爆发500多起水冲突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752622_1.shtml

 

地方信息:

2、南方日报:    广州50年增温速度是全球一倍 日常生活应低碳

http://env.people.com.cn/GB/11688175.html

 

重大水事:

3、中国广播网:   淮河水质持续下降 前四月达标断面水质不到1/3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24/c_12135113.htm

 

人与自然:

4、信息时报:    我国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25/012720337747.shtml

5、新华网:     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新发现15种鸟类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24/c_12135416.htm

 

污染信息:

6、中国广播网:   南京秦淮河遭污染现大面积死鱼 引水工程暂停

http://env.people.com.cn/GB/11690325.html

 

环境曝光:

7、京华时报:    湖南涟源乡镇引进污染企业致水源污染村民患病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25/025820338176.shtml

 

民间环保:

8、搜狐绿色:    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支持环保NGO

http://green.sohu.com/20100524/n272307069.shtml

 

环保法规:

9、21世纪经济报道: 环境污染责任险“十二五”或强制开征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25/2228941.shtml

10、21世纪经济报道: 碳交易或归环境服务业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25/2228873.shtml

 

环保观点:

11、中国环境报:   环境执法要发挥高压锅效应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25_659774.html

12、中国新闻网:   可持续发展最符合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利益

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5-24/2300582.shtml

 

深度报道:

13、瞭望东方周刊:  西南旱情灼痛中国

http://www.lwdf.cn/oriental/current_events/2010040110326969.htm

14、瞭望东方周刊:  内蒙古乌拉盖湿地因缺水干涸 全区草原普遍退化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24/165220336475.shtml

 

环境时评:

15、瞭望东方周刊:  防范“天灾”的堡垒为何如此脆弱

http://www.lwdf.cn/oriental/oriental_forum/20100401101639318.htm

16、中国国土资源报: 莫让环境破坏成为永久的痛

http://www.mlr.gov.cn/xwdt/xwpl/201005/t20100524_150008.htm

17、京华时报:    磁悬浮可别又在北京玩儿悬的

http://views.ce.cn/view/ent/201005/25/t20100525_21440242.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水资源匮乏引水权之争 过去50年爆发500多起水冲突

来源:新快报 2010-05-25陈福香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752622_1.shtml

   西南大旱让中国人对缺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缺水状况并不亚于中国的西南旱灾。早在很久以前,专家就预言,过度用水,水资源将耗尽,而“水战争”也将是未来人类战争的一部分。听起来危言耸听,可很多人并不理解,水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基本人权,还是像煤炭、石油一样可以定价的商品,谁又拥有处置水资源的权力?

  在近日闭幕的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上,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四国政府首脑出席本次峰会,中国与缅甸作为对话伙伴与会。在会上,中国向各方提供大量水文数据,平息了外部的一些指责。

  峰会更多的是政治态度,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跨国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仍然在探索中。有专家指出,关于水资源的冲突,过去数十年来频繁发生,甚至不少争端都演变成武力冲突。

  有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因争夺水资源引起的冲突,湄公河甚至算不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全世界至少有214条河流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其间充满了现实和潜在的冲突: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为约旦河打得不可开交,多次爆发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争夺印度河;印度和孟加拉国在争夺恒河;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在争夺幼发拉底河;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在争夺尼罗河等等。据《联合国水资源开发报告》统计,在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是跨国境的暴力纷争,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

  多用一吨水等于多排放0.7吨污水

  尽管地球表面70%由水构成,但其中真正能为人类所用的不足千分之七。而且仅20世纪,地球上的人口就增加了3倍,用水量增加了6倍。而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会再增加30亿,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用水短缺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中国正在掀起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用水缺口每年都在加大。

污染则进一步恶化了短缺问题。水污染与水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缺水导致污染物难以被稀释,污染又极大地加重了缺水问题。人们每多用一吨水,就意味着至少多排放0.7吨的污水,而这些污水会污染几十倍于自身的净水,而且治理费用高昂。

2、广州50年增温速度是全球一倍 日常生活应低碳

来源:《南方日报》2010年05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88175.html

  南方日报讯 (记者/姚艺曲 通讯员/卜浩健)“随身带勺子筷子,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有车一族每周抽两到三天坐公车上班,减少尾气排放。” 日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彭少麟在2010年科普讲坛上向市民公众提出的倡议,呼吁广大市民大力践行“绿色亚运”,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的生活模式。

  彭少麟指出,目前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已超过当前环境的负荷,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融冰、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气增温状况尤为明显,现在已经是连续第20个暖冬,广州地区从20世纪后的50年间,平均温度增加了0.6°C,是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的一倍。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彭少麟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中国要全面实施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但是公众可以大力倡导低碳生活。他认为,公众首先应该改变对低碳的误区,低碳并不是要降低生活质量,也不是抽象的理论性概念。低碳应该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应该从生活的细致入手,过一种“3R”式的低碳生活:Reduce(减少)、Reuse(重复)、Recycle(回收)。彭少麟举例说,在减少方面,如果有车一族每周少开车一天,每辆车每年可减排516千克的二氧化碳;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将洗衣服的水用来冲洗厕所,将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每个家庭每年节省的水源也将达数百吨;而如果能将垃圾分类,重复利用,能节约的资源也非常可观。例如,每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再生纸,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3、淮河水质持续下降 前四月达标断面水质不到1/3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10年05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24/c_12135113.htm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时04分报道,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以来,淮河水质持续下降。淮委要求,汛期严防流域污染。

  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是我国重点治污的“三河三湖”之一。监测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淮河达标断面水质不到三分之一。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规划保护处处长贾利:淮河流域水污染呈不断加重的趋势,五类和劣五类水的百分比在逐渐增加。

  淮河目前已经进入主汛期,一旦形成大型污水团顺洪水而下,将严重影响沿岸群众的饮水安全。对此,淮委启动应急措施。

贾利:增加水质动态监测频次,同时,我们向流域有关环保部门发出通知,加强淮河污染源限排工作,削减入河排放量。(记者蔡薇 胡敬)

4、我国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来源:信息时报 2010年05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25/012720337747.shtml

  我国物种数量居北半球国家之首,但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今年历史罕见的旱情令亚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鱼大面积死亡……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正以比自然淘汰高达1000倍的速度进行。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此,本报派出记者到肇庆鼎湖山、韶关车八岭等世界级生物圈保护区进行调查,并走访了大量专家学者,希望以详实的报道、专家的建议唤起民众对生物保护的重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re),与今年联合国确定的“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年”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世界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视。

  目前全球共有17291种已知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物种甚至在发现前就已经消失。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正在以比自然淘汰高达1000倍的速度进行,而人类也正面临着生存基础日益缺失的危险。

  保护物种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紧密相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每个人都要在保护物种多样性上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投入到这一人类共同使命中来。

  全球都开始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但目前人类的努力仍然需要加强。今年5月10日公布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指出,44%的陆地生态区域和82%的海洋生态区域没有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其中包括大多数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当今社会,特别是一个到2050年人口将达90亿的星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类还需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迅速、根本且创造性、可持续的”措施,否则当前的地球自然体系将快速退化甚至崩溃。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发起、197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着重对人和环境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的综合研究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探讨生物多样性缺失对于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这种缺失。

  人与生物圈理念强调由传统的绝对保护过渡到开放式、多功能的积极保护,将科学知识与管理手段相结合,减少生物多样性缺失,改善生态环境。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目前包括世界上105个国家的529个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已经有28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在广东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仅为鼎湖山和车八岭两处。

  我国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物种数量居北半球国家第一,是世界四大遗传资源起源中心之一。

  然而,在占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同时,中国面临的物种保护压力也是相当艰巨的,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2003年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国有422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哺乳动物81种、鸟类75种、鱼类46种、爬行动物31种、植物184种。在该组织2007年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更多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被写进了严重濒危的名单。2007年6月,第14届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CITES附录,这个附录是受国际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生物名录、我国的1999个动植物种名列其中,占到了CITES附录所收录的物种总数的6%。

  专家认为,人口增长、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让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

  雪灾过后,车八岭的美丽与忧愁

  有着“物种宝库、南岭明珠”之称的车八岭物种十分丰富,拥有伯乐树、伞花木、观光木等多种珍稀植物,还拥有如黄腹雉、海南虎斑鳽、穿山甲、苏门羚、白腹山雕、白鹇和虎纹蛙等珍稀动物。

  车八岭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总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面积为6.1万亩,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2005年12月车八岭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评选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200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成为继鼎湖山后广东省第二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08年车八岭和南岭一起遭受了特大雪灾,受灾面积曾达到80%。两年了,车八岭是否别来无恙?近日,记者走进车八岭进行实地探访。

  雪灾过后的车八岭  松树林一度变成“牙签林”

  2008年从1月持续到2月的冰雪给车八岭带来的损失至今让大家记忆犹新。

  “晚上树木断枝和倒塌的声音噼里啪啦,像是放鞭炮一样响。”保护区工作人员束祖飞说,雪灾过后,放眼望去整个保护区山林呈现出惊人的特点:海拔550米以上的树木几乎全部断枝断梢,与550米以下的葱茏形成强烈对比,其间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受灾分界线。

  大量断梢的松树再也没能在雪灾后发芽,光秃秃的树干像一根根褐色的牙签插满了山岭,不少动物也在雪灾中饿死和冻死。20多年一直在车八岭保护区工作的蔡达深称此前这里从未遭受过如此惨痛的损失。

  此次雪灾中,车八岭550米海拔以上的山林被摧残严重,受灾面积达到了8万亩,占总面积的近80%。“全面恢复至少需要10~50年的时间。”有专家估算,冰雪灾害给粤北自然保护区带来的损失短时间内无法修复。

  受灾后的半年时间里,车八岭的50多位护林人员几乎都在忙着统计和清理受灾植物。他们砍去珍稀树木的断枝,让它们重新发芽生长。同时清理掉防火林周边折断的毛竹,以免干枯后引起森林火灾。

  “我们更倾向于让森林自然恢复。”车八岭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朝明认为自然保护区不应过多地人为进行干涉,任其自然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

  阔叶林复绿  大树断掉 小苗生长

  两年后记者再来到车八岭,已看不到当年的“受灾分界线”,断枝断梢的阔叶林再次发芽,绿色树冠填满了当年的满目疮痍。

  但长期工作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你,雪灾前山上的绿色比现在更深更密,虽然重新发芽的阔叶林早已将山头复绿,但树冠还远不如原来茂盛。

  在核心保护区,那些已死掉的松树仍然屹立在针叶林带,远远望去一棵棵仍清晰可辨。“核心区是不允许砍伐任何树木的,即使是死掉的也不可以砍。”

  令车八岭最为骄傲的珍稀植物伯乐树在该保护区发现的数量仅为两棵,其中一棵树龄久远的伯乐树却遭受了“灭顶之灾”,树梢被压断,被迫锯掉了树梢,是死是活都难以保证。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这株伯乐树不但没有死去,一年后,在大树的根部还长出了无数株小树,这在此前是绝无仅有的。两年来,从它根部移栽出来的小伯乐树已达到了近400株,大大增加了这种珍稀物种的数量。

  同这株伯乐树一样,在不少断掉浓密树冠的大树下面,无数的植物正以前所未有的生长态势拼命生长。

  “以前大树树冠挡住了阳光,让下面其他植物生长艰难,而巨大的树冠断掉以后却给了其他物种生长的机会。”车八岭高级工程师宋相金由此认为,雪灾给物种带来的除了伤害还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这种影响有待相关专家深入研究。

  观鸟爱好者苦等海南虎斑鳽

  在车八岭最引以为傲的珍稀动物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南虎斑鳽受到观鸟达人的追捧。然而雪灾过后,大家更难看到过这种鸟儿的身影了。

  据了解,海南虎斑鳽只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山区被发现过,之后70多年就再也没有出现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国外有关专家分析称,海南虎斑鳽的濒危程度可能更甚于朱鹮。

  这种傍晚出来,凌晨归巢的鸟类近年来更是甚少被发现,珍稀程度不亚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车八岭首次发现活的海南虎斑鳽,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极大重视。

  在此后的多年里,来自全世界的观鸟爱好者常常来到车八岭探访这位神秘的“隐士”。观鸟爱好者天没黑就聚集在当初发现海南虎斑鳽的樟栋水河流下游一处溪流的拐弯处耐心等待,期望等来觅食鱼虾的海南虎斑鳽。

  然而海南虎斑鳽生性怕人,见到溪流旁有人,几秒钟就从上空疾驰而过,不留下一点痕迹。

  多年来,观鸟爱好者曾十多次发现海南虎斑鳽的身影,这种濒危的鸟儿一直隐居在车八岭,留给人们无限遐想。

  在2008年雪灾前,车八岭的工作人员在观测站,经常在黄昏的时候看到6只海南虎斑鳽成队集体出来喝水觅食,然而在2008年雪灾后,它们就变得更神秘了。

  长白山:过度采挖,野山参濒临灭绝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纳为“人与生物圈”成员之一,是我国最早加入该组织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长白山物种丰富,而由于连年采挖,闻名中外的长白山野山参现在已濒临灭绝。

  野山参是东北三宝之一, 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具有补气、生津液之功能,主治虚脱、虚喘、崩漏、失血心悸以及一切元气虚弱等症。在草本植物中,野山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其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有限。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因价格暴涨,大量采参者蜂拥而至,在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疯狂采挖,导致野山参急剧减少。据悉,如今在吉林省长白山大森林,难觅一棵芦头粗、须根长、参形好的野山参,野山参已经濒临灭绝。

  在采挖野山参的同时,采参者连同草丛蓉、红景天、未成熟的木灵芝等其他珍贵野生植物一同挖走。有关人士提出,当前维护长白山的生态平衡、保护长白山的生物多样性和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西双版纳:干旱致亚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鱼大片死亡

  西双版纳199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与生物圈”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今年历史罕见的旱情给云南地区的动植物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损害:亚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鱼大片死亡,黑颈鹤正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生物学专家认为: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旱灾的损害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生活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野象群通常在每年的2月10~15日之间走出森林,到三岔河中戏水、觅食、补充盐分。野象群会在这里呆上半个月,等其他地方可供它们食用的竹子和树叶长出来后,又一路吃着回到森林。而今年,野象群提早了半个多月出来觅食,一名常年和野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推测,因为今年气候干旱,使得森林中食物减少,野象被迫提前走出森林。

  干旱还导致香格里拉纳帕海湿地急剧萎缩,湿地内的高原鱼也因为水少而大量死亡,以高原鱼为主要食物的黑颈鹤,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纳帕海是黑颈鹤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因为缺水它3月份的水位已由往年的近3米降到了现在的30厘米。

  猎杀者用被包蒙混过关 拯救水鹿遏制偷运

  在韶关一带,野生动物“山牛”在当地百姓的印象中是长着鹿头、有着牛一般壮硕高大体质和深褐色毛皮的动物,动辄两三百斤,常被人捕猎。甚至当地有些餐馆中都曾能尝到山牛肉。

  山牛学名叫水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介绍,水鹿只吃拟赤杨的树皮,细心的护林员知道,哪里有被啃过树皮的拟赤杨,一般就有水鹿生活。

  这种温顺又怕人的动物体态优美,在车八岭也仅存100多只。幸运的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它们的数量翻了一倍。但增长的数字仍不能掩盖水鹿被频繁猎杀的事实。

  曾经有人在保护区里猎杀了水鹿,为了逃出保护区大门,用被子包住谎称是需要急救的病人来逃过护林员的眼睛。近年来,严格的保护使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偷猎现象得到较好的遏制,区内已经不存在盖被偷运水鹿的事件。

  说起水鹿的保护,车八岭的护林员仍然充满忧虑。“保护区外仍有大片宽阔绵延的山脉,动物随时可以从保护区内跑到保护区外的森林,难免不被猎杀。”

  每年林业公安部门都会收缴到被猎捕致伤的水鹿,但整个广东除了车八岭还没有一个地方可拯救并收留这些可怜的动物。此前,不少水鹿被陆续放归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今年,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申请了“水鹿的拯救与繁殖”项目,希望能成为收治和繁衍水鹿的基地。

  车八岭的经验  人与自然共发展

  近年来,为了让村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多种尝试。他们请来相关专家,扶助当地农民利用山区特有的资源养蜂、养菌(蘑菇),并教授村民如何将水果制作成高附加值的干果,增加他们的收入。

  车八岭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朝明认为,只有村民们富裕了,才能提高他们保护森林的积极性,真正杜绝他们上山打猎和砍伐树木。

  几年来,车八岭还为村民修建了无公害厕所和环保沼气池等设施。“修建沼气池就是希望他们不要上山砍柴。”

  “保护森林的同时也要保护人,只有人和谐了自然才能和谐。”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组来到车八岭考察时,他们惊异于这里和谐的社区关系与古老的森林保护区并存。车八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2007年车八岭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中国入选世界  生物圈保护区名录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盐城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丰林自然保护区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

  山口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黄龙自然保护区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

  亚丁自然保护区

  珠峰自然保护区

  佛坪自然保护区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

5、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新发现15种鸟类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5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24/c_12135416.htm

新华网哈尔滨5月24日电(记者孙英威)经过多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家族”进一步壮大。据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科研部门调查,保护区内今年又新发现了15种鸟类,使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增至2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至9种。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保护区主要以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水鸟迁飞区和栖息地。为保护兴凯湖地区生态资源,促进鸟类种群恢复,保护区管理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据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刘化金介绍,今年春季降雪量大,土层解冻晚,鸟类觅食地被大雪覆盖,候鸟迁徙时间比往年晚了半个多月。保护区通过人工定量投食、人工筑巢等方式,对从日本、韩国、朝鲜等远途飞来的鸟类群体及东方白鹳等国家级保护鸟类进行特殊监护。同时,增设管护站、增加管护人员,建立起巡护制度。

保护措施的加强使鸟类迁飞、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今年最新的鸟类监测报告显示,科研人员今年相继发现了白头鹤、白腰草鹬、小太平鸟、鹪鹩、灰脚柳莺、黄雀等15种鸟类,其中白头鹤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拥有大面积沼泽、森林和湖泊,原始状态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春秋两季鸟类迁徙期,途经此处的候鸟可达到250万只左右。

6、南京秦淮河遭污染现大面积死鱼 引水工程暂停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05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90325.html

  中广网南京5月25日消息(记者陈凌云)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1时12分报道,经过政府30多亿的高价整治,南京市外秦淮河已经变得水清柳绿,成为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遗憾的是,从昨天上午开始,南京外秦淮河集庆门段再次出现水质污染,现大面积死鱼。

  上午10点多,集庆门桥下的秦淮河面出现了数百条肚皮朝天的死鱼,一条河道保洁船只正在加紧打捞。

  目击者:首先船上已经有4筐鱼了,那些人还在打捞。

  近期南京河道水质普遍恶化,除了气温升高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引水工程因故暂停。

  环保人员回复:死鱼不瞒你说,不是今天才有,因为城际铁路的施工,现在整个引水工程暂停了,现在秦淮河水质是比较差的。

  原来玄武湖每天大约引28万吨长江水,再通过武庙闸放水冲洗秦淮河。引水暂停后,秦淮河失去了日常补水,成为死水一潭。

  鱼苗死亡、浮头的根本原因是南河排污。南河是外秦淮河的一条支流,目前河西及西善桥等地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出南河。

  市民金先生表示,南河一日不治,外秦淮河就一日不宁:从源头方面控制住,这样才能保持水的清洁度。

7、湖南涟源乡镇引进污染企业致水源污染村民患病

来源:京华时报 2010年05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25/025820338176.shtml

  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出现了一件群众无法理解的怪事。一方面国家投资近百万元在该镇白潭村建设了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一个在别处屡屡碰壁的高污染锰矿企业被镇里引进村,成了水源污染的心腹大患。

  记者调查发现,金石镇的事例非个例。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一些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尽管老百姓强烈反对,但项目背后往往有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身影。

  >>事件

  水质变差村民就医

  在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白潭村,村民刘冬初说,去年以来,不少村民身上开始长“毒痘痘”,村里一条小河的水草也变了颜色,池塘的鱼一年来几乎不生长。

  村民们派代表到娄底市疾病防控中心和娄底市中心医院检查。两家医疗机构都认为,“毒痘痘”与水质有关。矛头指向2008年进驻村里的华宇矿业。这是一家以锰矿矿渣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碳酸锰、氧化锰、锰粉等。

  工厂排污处理简单

  记者在现场看到,华宇矿业依托于当地一家废弃水泥厂建设的简陋厂区,矿渣堆得到处都是。厂区距最近村民家不到100米。生产造成的工业废水只简单地沉淀处理就排入村里的池塘、稻田,而且,这家企业与国家安全饮水工程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米。

  白潭村村民说,就在锰矿厂区废水排放口,有个地下溶洞,直通地下水系。金石镇设在白潭村的国家安全饮水工程,也是依靠当地纯天然的水潭水资源。金石镇负责经营国家安全饮水工程的一位曾姓工作人员说,这个饮水工程不仅负责金石镇的饮水,还向邻近两个乡镇供水。国家已投入约145万元补助资金。

  村民们“想不通”的是,“这个华宇矿业在郴州、邵阳等地都办过厂,就是因严重污染环境被赶跑的。为什么还要引进来?”

  引资不看环保证书

  白潭村村支书朱秋晚说:“起初大伙不知道要建什么厂,镇上要求村里支持,说不会影响环境。没想到现在弄得村里不安宁。”

  这个厂2008年下半年开始试生产,直到现在尚未取得环保许可证。村民们多次向镇里反映,没有结果;随后又多次到涟源市环保局、娄底市有关部门上访,均未取得成效。

  镇里的态度一度比较暧昧,直到近期才有所转变。镇长钟智军称,已请环保部门对地下水质进行检测。如检测结果表明华宇矿业会危及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则予以关闭。村民们说,钟智军并不是“拍板”引进这家企业的镇领导。

  >>调查

  交钱排污并非个例

  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就在涟源市的另一个乡镇——七星街镇,两家平均年产煤不足4万吨的小煤矿,也因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引起群众强烈反对。这两家煤矿近几年每年缴纳约400万元税费,却导致临近12个村上千亩良田的水源被毁坏,大批农田抛荒,山塘干涸。

  当地村民普遍认为,上千亩良田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远不是煤矿交纳的数百万元能弥补的。但当地政府部门对利弊的判断显然出现偏差。

  财政偏紧不是理由

  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乡镇逐渐进入其转移链条末端,污染遁往乡镇的趋势值得警惕。湖南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提出,从2003年开始,湖南省即拉开城区企业外迁乡镇的序幕,当年仅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就有300多家污染型企业需外迁。大量污染企业成为乡镇招商引资中的“座上宾”。

  在采访中,无论是金石镇还是七星街镇的干部,都承认这样招商引资会对当地长远发展和老百姓带来不利影响。但他们亦普遍将症结归于乡镇财政紧张。镇党委副书记廖日雄介绍,七星街镇近年一直是借债运行,每年镇财政收入约600万元,支出超过800万元。

  但记者调查发现,成因虽与财政状况有关,但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财政偏紧论”。

  “暴露了可持续发展、环保监督管理在乡镇的空白。”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认为,当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导致乡镇干部的“短视”,以及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制度等原因,都是导致被城市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得以在乡镇立足的推力。

“要有一个对决策、决策者的追责机制。”中南大学教授刘立平称,强有力的问责机制缺位,导致了类似行政决策、招商引资中的不负责任现象。据新华社电

8、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支持环保NGO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5月24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524/n272307069.shtml

  5月22日 对于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此召开的中华环保联合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是环保的盛宴,充分显示出NGO的作用和力量。国家领导人不仅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寄予更大的希望。无疑,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给人诸多启迪。

  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以及民众对于决策的理解和真实参与。公众参与可以帮助政府实现清廉高效的执政能力,同时也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坚实基础。NGO所起到的正是这个作用。今天大会上展示的 民间环保组织积极介入环保的情景,为政府和公众架设了一座金桥,掀开了NGO新的一页。

  沿着事物发展起起伏伏的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历程。它走过了环境启蒙教育阶段;走过了从污染的治理,转向从源头抓起阶段;也走过了用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如今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这条从起步到发展直至跃升的曲线,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曾晓东副主席在工作报告中列举的一组数字正是这条黄金曲线的解读,喊响了一个让全社会都相信环保NGO的真理。中国NGO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草根”自喻的中国NGO,代表的是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他们根植大众,以寸草之心回报社会的理想。他们坚持公平正义,倡议全球公民节约资源,走绿色之路。目前他们的声音还较弱,但是世界许多地方都在倾听,因为他们的主张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在哥本哈根世界峰会上他们打出了自己的旗帜,越来越多国家的民间组织开始关注中国的环保事业。

  在NGO举办的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论坛上,领导与专家“心与心的交流”,形成了浓浓的意境。一个个精彩的发言让论坛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成为承载民声的广阔空间,也成为影响公共决策的舆论前沿。四溅的思想火花,铸成澎湃的洪流。这里,既有对保护地球和国家大计、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也有对民生问题的真实表达。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普遍觉醒,在城市乡村中形成了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大人群。

  环保民间组织在维护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把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权真正赋还给公众,把公众对“四权”的真实意见反馈给政府。向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如星辰般清晰地跃然而出,推动环境维权的进程。环保从几年前的弱势维权到今天的‘高调出击’,折射出NGO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切。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的、我国首例社会团体作为原告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成功,使环境公益诉讼取得了突破,被媒体称之为破冰之旅。

  中国环境NGO除了开展卓有成效的公益活动外,还发起一些社会影响很大的倡导活动,以其鲜明个性和高调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直接对环境破坏事件加以披露,大大提升了自身对环境事件的个案参与程度以及公众关注度,并在一定意义上取得明显成效,推动了社会对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公正、决策机制等进行深度反思。公众对环境NGO推动社会参与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当社会转型导致的不公平问题在环境领域出现时, NGO又将公平的发展理念和环境正义融进自己的视野。

  中国环境NGO在其征程中,出现了媒体和学者的“NGO化”的新现象。中华环保联合会参会者广泛的代表性,透视出环境NGO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参会者来自多学科背景的院士、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经验丰富的政府官员等,具有明显的跨界别特征。尤其是一些认同NGO价值观的专家学者的加盟,增强了NGO专业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GO专业能力不足的缺陷。媒体作为有效的声音放大器,在一系列的倡导活动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反映了NGO的主张和呼声、担当社会责任角色的诉求,成为唤醒人类良知,珍爱环境心灵的警号。客观上也为环境NGO频繁“出镜”提供了机会。对倡导性组织而言,网络更是加强了NGO声音,协同作战明显凸现出来。

  NGO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社会上各个群体对NGO的认同、关注、支持和参与,也离不开社会成员基于公民意识的责任关怀。然而NGO在光环的背后,却困难重重。 资金短缺,已成为阻碍中国NGO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环境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而政府对环保民间组织的资助极少,加之社会公益捐助意识淡薄,环保民间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获取生存资金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经费严重不足、生存困难。应建立促进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基金,为环保民间组织的活动和能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优化配置环境公共资源,为环保民间组织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

  参与政策制定和社会监督的渠道不畅,也是影响NGO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一些部门和企业对环保民间组织实施环境监督,心存疑虑,态度消极,这道门槛阻碍了环保民间组织对环境的有效监督。显然历史的惯性和旧式的迷宫,已远离时代环境的轨道。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的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按照“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强管理、健康发展”的方针,研究制定有利于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的公众参与、公益捐助等规定;深入调查,分类指导,为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联合国2005年度工作报告把民间组织的迅速崛起视为影响未来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盛世环保的到来,可以相信环保民间组织必将更上一层楼,迎来新的发展。

9、环境污染责任险“十二五”或强制开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5月25日 尹先凯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25/2228941.shtml

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十二五”期间或将强制开征,开征的相关研究报告已于近日递交到国家相关部门。

 “强制开征首先会从环境污染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开始,然后再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行,对于风险较小的行业则会采取自愿。”报告起草者之一、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管理政策室李黎对本报记者表示。

环境污染责任险又称“绿色保险”,自2007年12月保监会和环保部重启第二轮试点以来,企业参保缺乏强制性,定损和赔偿标准难确定,一直困扰着这项制度的推行。

强制征收

从目前试点看,在自愿参保的要求下,企业动力不足。

据保险业内人士分析,因为企业普遍重视利润,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保险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花费成本投保,因此在自愿保险的情况下,企业投保不积极。

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环境风险不易有效分散,且在承保、防损、理赔上难度高,因此开展此类业务成本较高。尤其是在企业还没有对环保险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实行自愿保险的投保模式,投保基数少,经营风险不可低估,这也使得保险公司没热情承保。

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险种经验推行强制征收,正是被研究报告起草单位认为的解决之道。

同时考虑到国内的国情原因,一些企业受经济效益限制,报告建议政府对该险种进行50%的财政补贴。这个操作思路“与农业灾害保险的思路差不多”,李黎表示。

 “补贴有几种方案,一是投保时即补贴,另外就是交保费的时候不补贴,但是到年底的时候把补贴额度退回给企业。”李黎介绍道。

第三方评估机构待出

强制征收环境污染责任险固然对于企业、民众、政府都有益,但是一些相关的法规,包括保险公司的产品及服务等也制约着该险种的发展,而配套法规则正由环保部该课题组在完善中。

至于保险公司在责任险中的作用,报告建议“保险公司在环境污染责任险中的角色是,其担负起敦促企业进行相关污染防控的角色,定期要有人员去企业来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以起到预防作用。”

不过,显然在目前保险规模尚小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仍无力承担起责任来。据此前外界报道,在2008年时,湖南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获得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的第一家企业。

湖南昊华化工安全环保部部长易国宪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保险公司在环境污染责任险方面仍只是附带的一个险种,没有足够重视起来,缺乏独立的部门来操作,相关人员对于一些企业行业的东西也不太了解”。

 “目前我们总公司有一个专门的业务小组来负责这一险种的事宜,但是显然不能像其它成熟险种一样服务到位。”平安财险一位相关人士对本报表示。

而这一切都与该险种未能成规模有直接的关连。

此前,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对外表示,由于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标准,保险公司在查勘、定损与责任认定上存在困难,影响到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厘定和产品开发。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很大,没有污染认定和赔偿的标准,没有第三方的责任鉴定机构,这是环境执法部门曾头疼的问题,也是保险公司面对的难题。”一家险资公司的人士对本报表示。

因此,“目前我们正研究的几个法规正包括这些内容,另外,我们还在研究推进第三方机构评估,包括这种机构的合法性、进行鉴定的程序等等。”李黎透露。

10、碳交易或归环境服务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5月25日 贾海峰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25/2228873.shtml

尽管《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仍未最后修改完善,各方对于产业发展未来走势的猜想,已经随着出台时日的临近越发的热烈。因为节能产业的观念相对明晰,此次规划中环保产业的相关发展政策成为瞩目的焦点。

《规划》征求意见稿参与者之一、复旦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李碧浩对本报记者透露,将要出台的规划在产业分类上对外的说法是: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至于每个产业具体的细分,则要看规划出台后的界定。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环保产业从20年之前就在提,当前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主要是因为环保产业没有单独的统计门类,带来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是:环保产业主体并不明确,产业政策即使出台也无法有效落地。

李碧浩表示,因为规划的编制是发改委牵头的,所以会站在更宽泛的角度上收纳相关产业。而会不会从根本上解决环保产业的行业划分,相关问题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解决,目前仍是未知之数。

环保产业统计门类混乱

《规划》之所以受各方瞩目,与早前相关单位公布的产业规模数字不无关系。但作为制定《规划》的基础统计数据准备,却显得不足。

即在相关部门已经公开的节能产业数据,出现很大差异。如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08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55万亿元。而中国环保协会给出的数据则是:截至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为4800亿。

对此,一位接近环保部规划院的人士表示,无论什么数据都只是估算结果,2008年国家就没有这样的统计数据。他同时解释,数据不匹配是因为估算的口径和范围不一样,首先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产业概念不一样,此外对环保产业的涵盖范围说法也很多,当使用不同口径,尤其还引用不同年份的时候,可能差异就会比较大。

 “在国家统计局就没有这个数据,都是从各相关领域抽出一部分,和在一起号称环保产业的投资有多少万亿。”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本报记者表示,所谓的产业数据都只是简单的归并过程。

此前,由于缺乏常规化、标准化的产业统计门类,环保产业的发展常常面临尴尬。因为以环境工程、设备主导,就成为其他产业附加,实际上被分解到设备领域、工程领域和运营服务领域,分散地采用其所涉及的不同产业门类的相关政策和统计方法并进行简单叠加。

上述接近环保部规划院人士表示,正在审议中的《规划》将对产业的范围进行梳理,“这个范围不可能非常明确,但仍然有界定。”此外,他表示,“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和传统的产业门类有交叉。”

因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能为《规划》单列环保产业统计门类蒙上阴影。不过,李碧浩透露,环保部之后可能会再独立出台一个环保产业规划,或许会对产业范围有清晰的界定。

环境服务业或成主业

目前来看,中国环保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些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增长率都超过GDP增长率。2003年美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化学工业产值的3倍,2030年德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欧元,超过汽车、机械行业等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

有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占到50%—60%,而我国,2008年环境服务业的比例只占到22.9%。

傅涛表示,在参与环保部组织的《规划》草案讨论时,不少专家提出,我国的环境产业发展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由环境设施建设带动的设备制造和工程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环保产业的增长。因此,发展环境服务业成为了普遍的建议。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按服务环节划分,环境服务业以环境服务总包为出口,可涵盖咨询服务、专业运营服务、工程服务、装备制造以及相关联的投资等产业单元。

事实上,随着国家减排战略的深入,建成的环境治理设施迅速增加,运营服务在实施减排战略中的重要性逐年加强。运营服务已经成为环境产业实现服务业转型的风标。而专家学者们相信,发展环境服务业,既可以在深度上使环境产业链得到延伸,也可以在广度上不断探索新的环境服务领域,发掘更多的环境市场需求。

 “设备、工程、运营服务,这是产业的要素,但不是最主要的要素,环保产业的主业,应该是以效果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业或者集成服务业。”傅涛说。

 “这次的规划确实有这样的导向。”李碧浩表示,目前提得较多的设备业仍是传统的制造业,整个节能环保的服务业占的比重过小,考虑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肯定是重点推进的一个方面。

李碧浩告诉记者,节能环保的服务业包括节能服务业,目前主推的是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服务业一说则是沿用国外的叫法,官方最后如何定义,目前无法定论,“但是之后肯定会出支持的政策”。

此外,他透露,像碳交易这种环境权益交易,此次可能也会纳入节能环境服务业,不过应该只是停留在归类层面。

产业有望免税优待

因为之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合同能源管理的优惠政策,李碧浩预计,对于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也会按照相应的政策给予财税、金融上的优惠。

尽管可能获得财税优惠,但节能环保产业如要跨越式发展,还需要解决投入机制问题。即在现行环保投资渠道中,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资金是最主要渠道,其中主要资金来自政府预算资金(含预算外),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环保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

 “上海市节能环保产业中,相当一部分环保是以非市场化、非产业化的形式实现”,复旦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对记者表示,“大型国企动力不足是未来要解决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以上海为例,上海环保产业大企业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领域,多数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如市容环卫领域、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等。且大企业以兼业为主,产业发展动力不强。

 “我建议把内部服务外部化。” 傅涛表示,一个企业集团内部有一个环保部门,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处理污水等等,它的技术能力到一定程度可以对外服务,如果没有对外服务,就没有产业化。

傅涛表示,如果不能把所有的内部服务外部化,普遍性的内部服务外部化,那么就只有环保事业,没有环保产业。比如“十一五”期间有上万亿的环保需求,但这个需求被内部消纳了,那它就不能算入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

11、环境执法要发挥高压锅效应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5-25  曹家新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25_659774.html

   时下,我国环境执法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个别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环境危害越来越严重,部分大、中型企业偷排偷放、违法排污,导致损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污染事故仍有发生。如何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笔者认为,充分发挥环境执法的高压锅效应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压锅的特点是创造了一个高度密闭的空间,通过加大蒸汽压力使锅内温度升高,从而大大缩短烹调时间。其省时、省力之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开展新时期下的环保工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高压锅的特性之一是保持高度恒温,使锅内的每一个部位都均匀受热,从而使食物一熟俱熟。如果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看做是锅内的米粒,要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效落实,没有夹生饭,也必须施以恒温。各地每年都进行环境执法大检查,诸如专项治理、“××行动”等,但每年都能查出一批企业在偷排污水或未经环评新上项目,“十五小”项目也屡禁不止。原因在于这种执法形式在当前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其凸显出的弊端不容忽视。短期的专项整治以疾风暴雨的方式开展,在一段时期内虽然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很容易出现整治行动后一些污染企业死灰复燃的情况。

  高压锅的特性之二是保持高压,通过使锅内的气压升高,用高温、高压来快速烹制食物。在这其中,主要是以压力提高效率,缩短食物的烹制时间。在环保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违法成本太低,是目前许多企业违法排污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个别企业无视国家环境法律而违法排污。因此,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严厉的法律、经济制裁措施不可或缺。只有环境执法硬起来,处罚力度加大,违法者才会感觉到切肤之痛,才不敢屡屡触犯法律,从而给环境违法行为以震慑。

  高压锅的特性之三是密封性好。同样,在环境执法中,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也必须做到不畏人情、执法检查不通风报信。个别环境执法人员,从顶不住人情压力开始,到不廉洁、不作为、乱作为,最终损害了环保部门形象,甚至走向了犯罪,教训极其深刻。环境执法人员要意识到自身的光荣使命及历史重任,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要按照行政执法的法定程序开展各项执法工作。只有规范执法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约束自己,减少人情世故对执法活动的干扰。

  总之,建立环境执法的长效机制,强化环境行政监察制度,充分发挥环境执法的高压锅效应,才能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推动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12、可持续发展最符合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利益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5月2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5-24/2300582.shtml

  中新网5月24日电 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不久前在泰国华欣落下帷幕。峰会前,下游国家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澜沧江水电开发提出质疑和指责,而中国西南地区又遭受百年一遇大旱,水问题为各方关注。此问题涉及水利和水电专业知识、澜沧江水电开发具体情况和中国与下游国家间关系。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问题的研究人员,我也愿就一些问题谈些看法。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出境后称湄公河,依次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澜沧江中下游穿越高山峡谷,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涉及移民少,是优质的水电开发河流。同时,我国西南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扶贫任务重,能源短缺。澜沧江水电开发将有力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通过电力外送,澜沧江发电还能缓解下游国家能源供需矛盾。由于水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澜沧江水电开发也将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总体上说,澜沧江水电开发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在澜沧江中下游建成漫湾、大朝山和景洪水电站,小湾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已开始发电,糯扎渡、功果桥和橄榄坝水电站建设正在进行前期准备。

  许多人很关心澜沧江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事实上,澜沧江水电开发从规划阶段就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整个开发进程中严格履行国家有关环保法律和规定,进行缜密的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和照顾下游国家利益,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环保措施。科学调查显示,澜沧江水电开发未对下游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举例来说,澜沧江水电开发是否导致今年旱季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从总量上看,澜沧江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径流量的13.5%,湄公河径流量86.5%来自其主要支流,因此影响湄公河水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来自其主要支流,而非澜沧江。当然,在出境处短距离内,澜沧江对湄公河水量影响较大。对此,中国注意采取环保措施,减少负面影响。目前,在建水电站中只有小湾水电站需要蓄水。为防止对下游水量造成负面影响,小湾蓄水采取了多年汛期蓄水的方式,旱季停止蓄水,以减少对下游水量的影响。去年,小湾只在7、8月间进行了蓄水,在旱季来临前蓄水已经停止。此外,由于澜沧江沿岸多高山峡谷,工农业用水有限。事实上,全流域极端干旱气候才是导致今年旱季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的真正原因。

  有人担心,按照“蓄清排浑”说法,即汛期水库放水冲走库内沉积泥沙,旱季积蓄清水,澜沧江水电开发可能会加剧下游旱涝灾害?其实,“蓄清排混”的做法主要适用于含沙量较高的河流,如我国黄河,并不适用于含沙量较少的河流。澜沧江含沙量很少,因此没有必要在汛期放水冲走库内泥沙。相反,澜沧江水电站运行方式是在洪水到来前放水增加库容,洪水到来时拦蓄洪水,减轻下游洪水压力。旱季适当释放水库蓄水用于发电,并补充下游用水。因此,澜沧江水电开发并不会加剧下游旱涝灾害。

  许多人还很关心澜沧江水电开发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湄公河流域的大多数鱼类主要在柬埔寨境内的湄公河干、支流产卵,澜沧江发现的湄公河长距离洄游鱼类仅有4种。为防止阻隔下游鱼类洄游通道,中方主动放弃了澜沧江两库八级水电站规划中的最后一级电站-勐松水电站。在澜沧江最大的糯扎渡水电站规划投资2亿元人民币实施分层取水措施,提高春夏季节下泄水流的水温,改善鱼类生存环境。还设立鱼类放流站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措施将有效保护下游洄游鱼类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澜沧江水电开发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环保措施,防止人为造成澜沧江出境处水位异常变动、水质污染和确保大坝安全等。

  值得指出的是,澜沧江水电开发将能对下游环境带来巨大益处,促进下游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电站全部建成后,水库水量的调节可帮助下游国家减轻旱涝灾害。旱季水库放水还将有利于下游农业灌溉和航运。

  破坏环境,以邻为壑,长远看对中国和下游国家都不利;可持续发展,和谐共处,才符合中国与下游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也正是中国积极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国与下游国家及湄公河委员会(协调管理湄公河水资源等事务的国际组织)间友好关系稳步发展,务实合作不断深化。自2003年起,中国已连续7年向下游国家提供汛期澜沧江水文资料,对下游国家预防洪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中国为帮助下游国家抗旱还向下游国家提供当前旱季澜沧江水文资料。湄委会峰会上,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四国领导人均对中国的帮助深表感谢,愿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保护澜沧江-湄公河环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能掉以轻心。此外,水资源问题情况复杂,下游国家民众对澜沧江水电开发还存在一些误解。中国政府应加强在此问题上与次区域民众的沟通与交流,把真实的情况传达给他们。

  “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作为一条大江哺育的儿女,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人们血脉相连、命运相似、利益相关,我们应携手并进,和谐相处,共同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郭思湄 作者系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问题研究人员)

13、西南旱情灼痛中国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0/4/1刘娟、周芙蓉、舒泰峰

http://www.lwdf.cn/oriental/current_events/2010040110326969.htm

到2009年底,贵州还有1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829座

50年一遇、80年一遇、100年一遇,西南地区持续升级的旱情,一次次地改写历史。大地农田板结,禾苗干枯;无数水源泉眼干涸,河沟断流;农村的儿童喝锅盖蒸馏水解渴,小猪没水喂被提前出售,河沟的蚌壳在撕裂的土地中灼干,湖底的水草被烘晒枯黄随风飘逝⋯⋯干旱,在一个个镜头的赤裸展现中,灼痛心扉。

排队接水等到凌晨四五点

3月3日下午5时,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光照镇规模村的某地下水源处,20多名村民正在排队接水。86岁的罗明珍担着两个空桶往家赶。她对本刊记者说:“今天已经来了三趟,接水的人太多,一趟也没有接到,现在赶牛回家,明天一早再来守。”

63岁的岑基梅守了三个小时,前面还有10多对桶,她也准备回家:“吃了饭再来等。家里人多,一天要用三挑水,前一天我守到凌晨四五点钟,今天如果再接不到水,明天就没有水用了。”

3月11日,盘县水利局副局长蒋先祥说,去年11月就开始出现群众断水现象。目前,全县90%的山塘已干枯,大多数水库水位下降了30%到40%,群众饮水困难已到极限。

缺水已经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盘县民主镇小白岩村村民李文飞说:“现在连花钱买水都买不到了,全家五六个人洗脚就一盆水,洗了再去喂猪喂牛。”

据贵州省民政厅统计,截至3月18日,贵州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中有84个不同程度受灾,其中54个受灾较重。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饮水困难人口557万人,需口粮救济人口312.9万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77亿元。

彩云之南的云南,本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降水充沛、气候湿润,可现在却有千万人喝水困难。云南省气象部门分析,云南干旱为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为80年以上一遇,其中滇中、滇东和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为100年以上一遇。随着降雨迟迟不来,干旱可能延续到初夏,到5月,缺水人口将可能增至1000万人。

 “干旱导致蔬菜减产,菜价上涨,我们老百姓过日子都感到压力了。”每天都提着篮子到昆明市最大的集贸市场---“篆新农贸市场”买菜的雷大妈很发愁,“以往春节过后蔬菜价格都会回落,可是这一个多月以来,小瓜的价格已从一公斤3元上涨到5元,小白菜高的时候涨到7块多一公斤,有些干菜的价格一公斤都超过了10多元,比五花肉还贵啊!”

据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数据,云南全省约有580条河流断流,已有169座小型水库、2482个小坝塘干涸。全省小春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因旱全省农业经济损失超过130亿元。

绝大多数水库存在病险

 “四季如春、山清水秀”的美丽云南,突然以“西北黄土高坡”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时,除了痛苦之外是否要反思点什么?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而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本刊记者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开远市和弥勒县,曲靖市会泽县和宣威市等地的农村采访时发现,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的小水窖数量很少,许多村只有不到一半的村民拥有小水窖。

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党委书记乔虎说:“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没有项目支撑,经费筹措非常困难,已经进行前期测设和可研的水库,因为没有项目支撑无力筹措建设经费,不能开工建设,短期内全乡还不能解决应对特大旱灾的能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严重偏低,许多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云南省第二大市曲靖市共有520座小(二)型水库,但目前共有442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

贵州的情形也大同小异。“水利工程是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的根本途径。”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周登涛说,“这次持续干旱,虽然水利工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问题。水利工程与现实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由于水利历史欠账多,到2009年底,贵州还有1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829座。

周登涛说,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是供水安全体系可靠的水源保障。这次大旱中,只要有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的地方,在旱情发生时,都有水可调,极大缓解了旱情。因此,加快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在贵州显得迫切而重要。

目前贵州正在实施的“滋黔”一期骨干水利工程,需建设18座中型水库,从2000年立项,由于国家移民政策等因素,建设资金缺口高达11亿多元。“滋黔”二期工程设计的19个中型水库中,仅两个列入国家投资计划,还要在三年后才能开工。

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性缺水严重,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贵州基层水利、党政干部对本刊记者说,期望中央能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将1100多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纳入全国农村安全工程规划;二是将829座病险水库纳入国家规划内;三是对更多“滋黔”工程中型水库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并尽早开工建设。

水电站“挟持”水资源

云南省节能办负责人建议今后国家将农业节水作为重要战略。加大农村水权和节水工程建设。在农村建立水权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在地方建立水权市场,促进城乡统筹,优化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维修田间防渗渠等设施,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加灌排设施维修护养资金投入。

如今,洗浴桑拿和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已经部分在云南曲靖关停。

戮力抗灾,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云南是西电东送(主要送往广东)大省,云南电网公司新闻中心主任谢光辉说,南方电网公司对云南省抗旱救灾给予了很大支持,在今年前三个月都调减了云南省西电东送的电量。希望国家电网公司继续增加对南方电网的支持,南方电网公司加大对云南支持力度,继续调减云南送广东电量,在保障抗旱救灾用电的同时,尽可能让云南省更多的企业复工复产,力求农业损失工业补。

一场如此规模的旱情,其影响已经超出西南地区。一些人开始思考,除了不可抗的自然原因,我们自己的一些行为是不是加剧了这场灾难?从长远来看,在发展战略上是否需要做深刻调整?

《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广西总共有约5000座水库,可小水电的数量高达2284个,水电发电占到广西总发电的五成以上;广西探明的可开发水能资源1800多万千瓦,可现在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20多万千瓦。水电厂平日源源不断的发电消耗掉了水库中大量的储水,导致在旱情严重的时日,水库无水可用。

桂林地区最大的水库青狮潭水库的海拔水位只剩下213.6米,距离正常水位225米已下降了近12米,而距离死水位207米仅一步之遥。该水库水量严重不足导致向漓江补水中断,让“桂林山水”陷入了有山无水的尴尬。可记者在该水库下方的青狮潭水力发电厂看到,从水库引出来的一条水道仍然在放水,以便保证该水电厂一台3800~4000千瓦的机组能够发电。

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的汪永晨评论说,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变差。

有资料证实,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14、内蒙古乌拉盖湿地因缺水干涸 全区草原普遍退化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05月24日  葛江涛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24/165220336475.shtml

  内蒙古寓言

  乌拉盖之死

  对于上游工业截水导致湿地之死,一直研究乌拉盖湿地问题的学者认为毋庸置疑

  伊和淖尔谷地,乌拉盖湿地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开车进入伊和淖尔谷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车外风沙弥漫,暴躁地拍打车窗。司机只能依靠GPS辨别方向。现在,GPS显示汽车正在2000平方公里湿地的核心:屏幕上一片蔚蓝。

  司机说确实不能再向前了---不是因为沼泽,而是半米高的沙子。

  乌拉盖湿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北京西北方不到1000公里处。乌拉盖湿地---乌拉盖水系曾经维持着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的网站上,一直自豪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令人不愿相信的是,自2004年以来,由于上游截断水源发展矿业及附属产业,乌拉盖湿地已干涸。曾经近5万公里的乌珠穆沁草原正奄奄一息。

  伊和淖尔谷地肆虐的风沙借此一路向南,不仅席卷北京、华北,还深入中原、华南。

  乌拉盖湿地的境况在内蒙古并非孤例。这个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十分之一,而自产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水资源量的不到2%。虽然近年来中央及自治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经济、特别是矿业的迅速发展,仍旧使全区用水矛盾相当尖锐。

  内蒙古的经济增速自2002年开始连续8年居国内第一。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全区草原普遍退化的现实,并认为大大高于了官方公布的70%这一数字。

  草原,危机渐深。

  那片蔚蓝只在地图上

  伊和淖尔曾经是一片42平方公里的湖泊,十年前,泡子里还长着一人多高的芦苇,水面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在湿地之外,是更加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旗有天然草场6917万亩。这些草原以草甸草原为主---与典型草原不同,它生长发育在中等湿度条件之下,草层更高更密,种类更为繁多。

  在草原带和荒漠带,尽管气候干旱、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大范围的草甸使东乌珠穆沁成为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最为核心、牧草最优质的地区。北京人喜爱的锡林郭勒羊肉就产在这里。

  东乌珠穆沁之所以形成草甸草原,与乌拉盖湿地和乌拉盖水系有很大关系。

  乌拉盖水系全部是内流河,包括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等。其中,360公里长的乌拉盖河年径流量约1.45亿立方米,占乌拉盖水系的58.4%。

  整个水系像血管一样,乌拉盖河就是动脉,最后连接伊和淖尔---它位于乌拉盖河的未端,从而形成巨幅湿地。

  在东乌珠穆沁旗林业水利局局长王权夫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地图,伊和淖尔仍被标注为一片蔚蓝。他说,这些年东乌珠穆沁旗地区一直缺水。

  目前在6534万亩可利用草场中,退化草场3037万亩,包括重度退化169万亩以及沙化51万亩、盐渍化353万亩。

  水库6年未向下游放水

  水紧张的原因,就是乌拉盖河上的那座水库。

  从东乌珠穆沁旗驻地乌里雅斯太镇往东210公里,就可见到乌拉盖水库。它依山而建,水库西侧的一个山包两边各有一道大坝,最长的一道有1000米左右。

  乌拉盖水库位于乌拉盖管理区境内。据管理区网站介绍:水库总库容2.48亿立方米。在正常水位,每年能提供工业用水量4760万立方米。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很多年里水库不放水的目的就是蓄容,从而保障这一供水能力。

  因为渗漏,水库下游十几公里范围内的草原还可以看到夏秋繁茂的痕迹。而在距离水库130公里处,河道彻底干涸。

  水库始建于1980年,当时截断水源用于草原开垦。东乌珠穆沁旗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后水库几乎就没有向下游放过水。他们曾找到盟里相关部门协调,最后都被水库管理部门回绝。

  2004年,伊和淖尔的最后一汪水也消失了。随后几年间下游干旱日益严重,湿地残存的几块水泡子也陆续干涸,一些地方开始沙化碱化。

  乌拉盖管理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1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但在2004年6月,它又被降格。因为行政上未正式成为县级单位,管理区的官员向本刊记者抱怨,无法享受到国家各类政策性补贴,甚至还影响到招商引资。

  这个开发区,目前各种职能部门齐全。很气派的新办公大楼已经竣工等待搬迁,与新楼并列的是同样崭新的国土资源大楼、国税大楼、地税大楼、公安局大楼等。

  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乌拉盖开发区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开发区”。它一度希望发展农牧业:从1993年到2003年陆续引进了二三十家农牧业企业,但总投资额只有几千万元。

  后来,矿业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发展起来,乌拉盖管理区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水去哪了

  乌拉盖管理区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例,预测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与白音华和霍林河煤田属一条成煤带。目前完成勘探的贺斯格乌拉煤田和农乃庙煤田煤炭资源总储量在24亿吨以上。

  贺斯格乌拉煤田一期规划建设年产600万吨露天煤矿一座。农乃庙煤田位于管理区巴音胡硕镇东7.5公里处。规划2010年前建成年产500万吨井工煤矿一座。依托上述煤矿,当地已规划建设年产11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和年产30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

  这些项目都将建设在距离水库约10公里的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内。根据乌拉盖管理区的招商资料,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占地30平方公里,自2006年开工建设以来,已投入1.5亿元完成了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它和水库之间有一条深和宽均约4米的深沟。这条引水渠与锡林河煤化工基地几乎同时开工建设,目的就是保障该基地供水。

  除了锡林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巨大的园区还没有多少企业开工。不过2008年,乌拉盖管理区生产总值突破十亿,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翻了一番多。2008年人均GDP达6.02万元。

  乌拉盖水库是锡林郭勒盟境内最大的水库,属大2型水库。而在如此巨大的投资面前仍然力不从心。

  除了煤矿耗水,我国合成氨行业平均吨氨耗水超过50吨,110万吨合成氨一年即需水5000万吨以上;每吨尿素平均耗水约15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就需要3000万吨用水。

  草原与矿业争水

  据锡林郭勒盟一位基层官员介绍,2003年前该盟一直以农牧业为主。2003年前后,盟里组织人员赴鄂尔多斯考察学习,决定大力发展工业。“他们提供了一种边发展边治理的思路,加上当时生态已经开始恶化,如果再不发展工业,群众就可能面临生计问题。”

  就在这几年卸任的锡林郭勒盟原盟委书记布和朝鲁告诉《望东方周刊》,虽然之前锡林浩特一直希望发展工业,但这时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才使锡林郭勒具备了大力发展工业的条件。

  招商引资成了一项考核标准,被引入锡盟各旗县领导的业绩指标。锡林郭勒盟发改委协作科科长郭秉昶说,从2003年起确定优先发展工业,包括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以及煤化工下游产业等项目,对牧业的发展因为草场退化有所限制。

  也就是从那时起,草原与矿业及附属产业之间的争水情况更加明显。

  “首先保障生态用水。”锡林郭勒盟水利局乌拉盖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郭世和告诉本刊记者,主要通过坝体渗漏保障下游数万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用水。

  他说,“乌拉盖水库在缺水时会向下游放水”。对放水日期等具体问题,他没做回答。

  气象数据显示,自1956年以来东乌珠穆沁旗的降水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特别是2001年以后,降水曾攀升到1956年以来的历史峰值。2008年和2009年降雨量分别是303毫米和255毫米,超过过去30年的降雨量平均值252毫米。

  对于上游工业截水导致湿地之死,一直研究乌拉盖湿地问题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易津认为毋庸置疑。

  她说,内蒙古确是相对干旱的地区,但过去千百年来湿地一直存在,目前迅速消失的现状与发展工业等人为因素有着无法否认的关联,“地表水不足后抽取地下水,地面能蒸发的水分越来越少。”易津认为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湿地消失,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生态损失。

  几乎全部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乌拉盖湿地的悲剧可能将继续上演。

  本刊记者获知,乌拉盖河的主要支流色也勒吉河将兴建库容20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名为锡林郭勒调水工程的目标是,每年从源于阿尔山的哈拉哈河引1.43亿立方米入乌拉盖水库。

  川流不息的哈拉哈河素有“母亲河”之称,年径流量不过4.3亿立方米。

  乌珠穆沁草原的危机已不同程度出现在内蒙古各地。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其中内蒙古有8667万公顷天然草场,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1.7%。境内六大草原自东向西顺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近十年来跑遍了内蒙古的所有草原,“乌拉盖湿地的消亡只是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一个缩影。”

  官方公布的草原退化面积为70%,辛晓平则认为几乎全部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她说,草原的退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产草量下降,另外一种是草原物种的改变和减少。她告诉本刊记者,科尔沁草原沙化严重,呼伦贝尔正在退化中,锡盟境内的这些草原现也在沙化和退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史海滨介绍说,内蒙古自治区是严重缺水地区,虽然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近年来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加剧了缺水窘境。

  “因为有限的水,发展和草原保护,看起来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位地方官员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5、防范“天灾”的堡垒为何如此脆弱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0/4/1

http://www.lwdf.cn/oriental/oriental_forum/20100401101639318.htm

读懂西南大旱的提醒,就必须反思毁掉天然林种植桉树橡胶等破坏生态的“开发”,反思无节制修水坝建电站强令江河低头的过度“开发”,反思近几十年来水利失修、农业仍然“靠天吃饭”的不作为。

黄天浊地,赭云压城,肆虐16个省份、范围达180万平方公里的特大沙尘暴,让2010年的春天黯淡了春色。

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几乎每年都要与中国“相约”春天,而且“约会”的频次、力度、范围都呈扩大之势---上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进入本世纪,2000年3月,沙尘暴12次袭击北京,2002年3月,沙尘暴在北京两次持续时间达100小时,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2010年更是直下江南、波及港台。

如何通过生态治理减少沙尘暴的发作,多年前就已进入国家决策。鉴于沙源主要来自“三北”地区日益荒漠化的土地,自2000年以来,国家在北方生态脆弱地区相继启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今春沙尘暴的威力再次提醒中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不仅是沙尘暴。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以赤地千里的严酷,进一步撕开了生态脆弱、水利建设欠账的现实。滇黔桂旱区龟裂的土地,干涸见底的江河,枯死的禾苗,痛苦打在连吃水都难的农民脸上,也打在全国同胞的心头。

气象部门预报说,未来一段时间西南旱区仍无有效降水,将持续面对严重旱情,等待旱区民众的将是一场“抗旱持久战”。不仅如此,旱情有向湘西、粤北蔓延之势,甚至不排除南北同旱的可能。有关旱情对粮价的影响,会不会加大通胀压力,正成为观察经济走向的一大焦点。

眼下最紧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灾区民众有水吃,确保夏粮将要绝收的农民有饭吃。相信以中国今日之国力,抗击这场特大旱灾应无问题,相信旱区民众的焦渴,也将成为记忆中的苦痛。但是,有一种苦痛必须疼入我们的骨髓---人不善待天,天必不善待人。

沙尘暴也好,旱灾也罢,说是天灾当然没错。但如果过于强调灾难只是一种宿命,并以此作为回避人类自身失误的一个理由,只怪天不善待人的暴虐,不痛彻反思人不善待天的过失,就是无视大自然的提醒,无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

读懂沙尘暴的提醒,意味着我们除了深切反省并停止滥垦土地、滥伐草木、滥采矿藏等向大自然竭泽而渔式索取的“不善待天”的行为,还要反省生态建设中的不遵循自然规律、大搞形象工程的过失。比如,32年前国家就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显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成果不可谓不辉煌。

然而,每当沙尘暴袭来,人们几乎本能地设问:我们的防护林为什么防不了沙?也许没有32年来的建设,沙尘暴可能来得还要猛烈,但巨大的投入到底有没有换来相应的生态收益,值得追问。此前曝出的一些假造林的丑闻,专家揭出的本来只适合种草的地区为了赚取补贴硬性种树的现象,都表明生态建设中存在着糊弄现象。而大自然作为“不隐藏自己的大书”,任何糊弄都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读懂西南大旱的提醒,就必须反思毁掉天然林种植桉树橡胶等破坏生态的“开发”,反思无节制修水坝建电站强令江河低头的过度“开发”,反思近几十年来水利失修、农业仍然“靠天吃饭”的不作为。

在生态环境面前,没有哪一群人、哪一片地方是孤岛。所有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惜埋下长期环境隐患的行为,报应的未必只是子孙,而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自己。■

16、莫让环境破坏成为永久的痛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5-24  南 溪

http://www.mlr.gov.cn/xwdt/xwpl/201005/t20100524_150008.htm

    从某种程度上说,油气开采和环境保护好像一个是矛,一个是盾,两者总有些对立。开采油气很容易破坏一些环境。在地底下“动动油气”并非易事,在海底“开采油气”更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处理好这对矛盾上。

    近日,随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海面一钻井平台的一声爆炸,美国取消近海油气开采禁令的美梦恐要破灭了,扩大近海油气开发计划也恐将搁浅。当然,这可能只是意外事故。但意外也会有某种必然,哪怕只是小小的疏忽。比如,在美国严格的环境评估之中出现了小小的漏洞。

    事实上,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吃过不少亏。阿拉斯加石油探测就是一个例子。上世纪40年代,为了勘探,石油工人驾驶着拖拉机在阿拉斯加美丽的苔原上左奔右跑,造成苔原破坏,有的地方从此剃了光头,变成了不毛之地。地质学家还把地表的隔热植物翻起,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冻土层。永久冻土被阳光晒化,地面便形成沟渠,水土流失随之而来。除此之外,油污污染土壤、原油污染海洋的事也不时发生。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岸发生10万余桶原油泄漏事故。时隔20年,威廉王子湾又遭到了污染。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制止污染,结果都只是杯水车薪,对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的毁灭至今仍成为美国人心头永远的痛。

    为此,美国开始吸取教训,政府在开发油气资源之前,对整个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石油公司在进行开采前,先广泛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对近海油气开采,美国政府最终不惜颁发禁令,永久封存。但吃亏归吃亏,教训归教训,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钱途”,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钱景”,二者一起疏忽起来,环境评估出现漏洞,还是难免爆发事故,对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

油气开发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真的不能缓解吗?答曰:否。俗话说,天下事总是对立统一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这对矛盾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统一的基础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也就是环境的承载力。一旦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破坏就变成了毁灭性的。为了在最大程度减小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污染,在开采之前,需慎之又慎,特别是做环境评估时不能有丝毫疏忽,不能出现一点漏洞。

17、磁悬浮可别又在北京玩儿悬的

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05月25日 白岭

http://views.ce.cn/view/ent/201005/25/t20100525_21440242.shtml

  备受争议的磁悬浮项目,在北京获得了准生证。磁悬浮铁路门头沟S1线“环境影响评价”开始公示,沿线小区居民担心辐射噪声,联名反对。何止一个环保问题!磁悬浮项目要落地北京,该问的问题还有许多。

  曾经风光无限的上海磁悬浮示范线,是全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磁悬浮铁路,却以巨额投入和巨额亏损而知名。全长30公里,耗资近百亿,但由于票价过高等原因,每年的客流量不到两成,据报道年亏数亿。另一个工程预算为350亿元的上海磁悬浮高速铁路扩建工程,因担心环境污染已被叫停。

  前车之鉴轨迹清晰,在磁悬浮列车高速、高效、舒适、现代的华丽面孔之后,伴随着四大悬疑。这些问题的论证,是重大的公共投资绕不过去的四个坎。

  第一,它安全吗?电磁污染究竟对居住环境影响多大,不是谁单方面说了算的,需要足够多的实测数据来支撑。专业部门应实地测量沿线辐射到底是多少,居民的顾虑需要证据来化解。本次公示一方面提出,希望社会各界从环保角度出发,说明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及原因;另一方面,却又发布了开工时间表,这样的公示难免有走过场的嫌疑。

  第二,它可靠吗?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保障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比如对电压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作为一项没有足够长运行历史的新事物,它的可靠性是否有足够多的运行数据来支持?

  第三,它经济吗?本次磁悬浮工程预算是多少?对于其经济效益是否具有充分的调研?据悉,北京此番即将面世的是中低速磁悬浮,它的造价应低于高速磁悬浮,但也不是小数。磁悬浮列车具有高耗能、高维护成本的特点,乘客又将为此付出什么样的票价?

  第四,它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实惠?修建磁悬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还是为了拉动内需?是为了经济效益还是为了社会效益?如果是为了改善交通,那么它是否既为居民带来方便,又低廉到足以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除此之外,它必要吗?是否有更为低价、成熟、稳定的同类交通设施可以替代?

其实,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回答了论证过程是否科学和公正的疑问。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回答了磁悬浮究竟是民生工程还是面子工程的问题。要得到优化的决策,公开透明的科学论证过程非常重要。公众积极参与征求意见,正是一个促进因素,决策各方应加以善用。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