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五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5-07

五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走来连续报道:    

1、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走来之四――一位西方旅行者眼中的香巴拉

 

环境资讯:

2、科学时报:      环保部:氮指标可能列入“十二五”约束性指标

http://green.sohu.com/20100507/n271974363.shtml

3、财新网:        专家称中国区域性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

http://policy.caing.com/2010-05-06/100141736.html

4、成都日报: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下冰总储量达9528立方公里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3197960_1.shtml

5、中国经济时报:  “绿色出版”启航

http://www.cet.com.cn/20100506/j2.htm

 

地方信息:

6、中国新闻社:     山西将在煤炭等重污染行业开展工程环境监理

http://env.people.com.cn/GB/11542340.html

7、中国新闻网:     江西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局部灾害可能性较大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7/2268224.shtml

 

环保小常识:

8、北方新报:       玉树为何如此重要?

http://news.163.com/10/0507/10/662UJJFJ00014AED.html

 

气候变化:

9、搜狐绿色:       李光耀:坎昆气候会议难有成果

http://green.sohu.com/20100507/n271972354.shtml

 

环保观点:

10、中国环境报:    环境执法不能忽视人的因素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06_659127.html

11、中国环境报:    规划环评执行力怎么提高?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06_659131.html

 

深度报道:

12、中国水网:      西南遭遇世纪大旱 引发各界对水资源热议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3196245_1.shtml

13、厦门网:        废旧节能灯存污染隐患 厦企呼吁建立回收体系(图)

http://news.xmnn.cn/xmxw/201005/t20100506_1416958.htm

14、南方都市报:    垃圾同城之争:广佛交界处一个垃圾站的尴尬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5/06/content_11671177.htm

15、中国经济时报:   珠峰冰川:世界巅峰的“水”袖舞者

http://www.cet.com.cn/20100506/l3.htm

 

环境时评:

16、华厦经纬网:     重庆日报:数百村民缘何“吸毒”7年之久

http://www.huaxia.com/xw/gdxw/2010/05/1874537.html

17、中国经济时报:   阳光普照,仍需拨开迷雾——《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实施两周年回顾

http://www.cet.com.cn/20100506/j3.htm

18、中国网:         漏油事件要反思的不仅是美国

http://www.news365.com.cn/wxpd/sp/gjgc/201005/t20100507_2698448.htm

19、人民日报:       世博会让地球人每五年反思一次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7_12587.dot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走来之四――一位西方旅行者眼中的香巴拉

文图 汪永晨

 

把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称为旅行者有点太简单化了。他的身份说得全面一点是探险家、植物学家、摄影家、人类学家。

洛克188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05年只身到美国夏威夷学院教植物学,从1920年至1949年,他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园、哈佛燕京学社派往中国考察。他在中国考察期间还受聘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给杂志拍摄照片和撰写文章。洛克是一位具有语言天赋和识别植物能力的天才人物,精通包括英、德、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汉、藏、纳西族文字在内的十个语种,特别是他描画地图的能力。

 

我觉得了解一个西方人对我们西部文化,生态的认识,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一位在中国被称作香格里拉的地方工作了那么长时间的“老外”。下面这篇文章曾登在美国《全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我们的洛克在中国”。我们一起来看看:

剽悍、殷勤的酋长,约瑟夫•洛克率领精心组织的探险队前往亚洲蛮荒之地的穷乡僻壤……他的冒险生涯,反映在1922年至1935年他为《国家地理》杂志所写的10篇文章中,配有他拍摄的照片。本文用他那个时代的风格写成,以此对一位专横而坚定的探险家的工作表示敬意。

对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边远地区抢劫旅客的土匪来说,看到这支在山道上出现的队伍,肯定会以为是一支来犯的军队。这支队伍有26匹骡子、17个男人,由190名带枪的士兵护送。它的首领举止傲慢;而且,与衣着褴褛的士兵相比,他穿着气派:马靴、马裤,还戴着白色头盔。他是个白人。

这不是来犯的军队,而是《国家地理》的探险家、作家、摄影师—约瑟夫•F•洛克,正带着探险队在不发达的中国的那些地图上没有标出的大山和部落中进行又一次马拉松式的探险。洛克让士兵分布在探险队周围,以使土匪无机可乘。

土匪们凝视着那些捆扎在骡子背上的行李、箱子。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就像那个正在通过他们的地盘的外国人的面孔一样奇怪。连续几个月,洛克像帝王一样巡幸着。他的行李包括帐蓬、折叠床、椅子、桌子,自然还有桌布和瓷器,甚至有一台电池驱动的留声机。有时,他还会为惊讶的牧民或寺庙里的僧侣们演唱歌剧。他注意到,在唱“波希米亚人”和“小丑”中悲哀的唱段时,那些牧民却在狂笑。

哦!对了,他还带了一个便携式的橡胶澡盆。那是在纽约一家有名的器材商店—阿伯立拜•费赤公司购买的。

洛克是复杂的人。一个独身者,倔犟、骄傲、自强、非凡、有缺点。他出生在维也纳,是一个贵族的仆人的儿子。1905年21岁时来到美国,1913年成为美国公民。他从不放弃独断专行的“旧世界”作风。

他通常骑马旅行,但拜会地方长官时,却有另外的消费。在《国家地理》保存的他的帐单中,有这样的记载:“轿夫4个,每天80美分”。

洛克活动的地方没有公路,因而也没有汽车。所以,轿子,一种可以坐人的由两根长杆抬着的厢子,就成了他的轿车。当四个轿夫放下轿子时,一个身着西服、白衬衣,系领带的形象出现。他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在那些不开化的地方生活,就不得不使人们相信你是一个重要人物。”

洛克在《国家地理》的第一份档案是总编吉伯特•H•格柔斯威纳1921年写的备忘录。上面写道“约瑟夫•F•洛克先生今天打电话来,谈关于‘搜寻大风子树’一文的事。为这篇文章和若干从他那40张照片中选出的照片,我开价400美元”。在1921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价钱。

洛克曾在夏威夷学过植物学,那是他从奥地利移民出来后定居的地方。虽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却凭藉着决心——又一种个性,成了一个专家,甚至在夏威夷大学讲过课。

1924至1927年洛克大多时间生活在甘南藏区进行科学考察,由于战乱,他离开甘南,以云南丽江为他的科考大本营,定居云南丽江20多年,考察范围在云南、四川等地,他在滇西北采集了数万植物标本和种子,拍摄了上千幅珍贵的植物和民俗风情照片,他把探险见闻和照片源源不断地寄回美国,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成为把丽江民族文化和甘南藏区最早全面介绍给西方世界的外国学者。后来他转入对纳西族文化的挖掘,钟情于纳西文化、宗教的研究。翻译了上百本东巴经书,撰写了《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全书》等巨著,使自己从探险家、植物学家、摄影家和撰稿人变成了人类学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后人称为“纳西学”之父。1949年8月初由于中国政局动荡离开云南回美国,1962年病逝于美国。

 

1924至1927年洛克大多时间生活在我们这次绿色长征去的甘青藏区,主要考察范围是在甘南藏区,考察期间他的足迹遍布青海湖、青海果洛、祁连山、夏河、合作、卓尼、迭部、临潭等地,在甘南进行科学考察时,与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黄正光)和活佛的父亲贡保端主(黄位中)、西北军阀马麒、马麟、卓尼土司杨积庆、临潭回教西道堂教长均有往来。在当地土司、活佛、头人的帮助下,采集了大量的植物种子和植物、鸟类标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反映当时民俗、宗教、生态、交通、贸易等历史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宗喀•漾正冈布在绿色长征的讲座中告诉大家,从2009年10月15日始,在甘肃电视台(文化频道)《文化风景线》栏目播出了约瑟夫•洛克1925年至1927年生活在甘南卓尼和迭部的电视片以追踪历史。冈布还说,拉布楞寺在甘南,就相当于布达拉宫在拉萨一样重要。

洛克在甘南地区活动的主要地方是卓尼和迭部,根据洛克考察期间给美国哈佛大学的书信可以知道他在1924年之前曾到过甘南,1924年7月返回美国向哈佛大学植物园主任查尔斯•萨尔君汇报了他在中国西北的见闻。

从城墙上望洮州老城

从1925至1927年洛克在甘南地区的考察经费由哈佛大学植物园提供,主任查尔斯•萨尔君非常欣赏洛克在植物学领域的天才,为他到西北考察提供当时一流的设备、丰厚的报酬和活动经费(除活动经费外,洛克的月薪为500美金)。

 

这是今天迭部县的网上有人拍到的扎尕那。我猜想,和洛克当年拍的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那里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生态,当年的文化与习俗。当然,那里的现在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就是:穷。

在迭部县的网上,我还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洛克第二次到甘南是1925年4月23日,从岷县到达甘南的卓尼,认识了西北最大的土司头领杨积庆并结为朋友。根据他给查尔斯•萨尔君教授的书信推测他是1925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做好了去阿尼玛卿考察的一切准备工作,期间他曾去合作购买了考察队13人御寒的羊皮袄、靴子、皮帽子、在洮州(临潭新城)采购了13人五个多月的供给。洛克准备好了各类摄影器材、收集植物标本、包装草种的设备、衣物、帐篷,购买了22头牦牛作为运输牲口,计划从卓尼到拉加寺(青海省玛沁县拉加乡,是青海省黄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鲁派寺院)12至14天的行程,到达拉加寺后,再乘坐羊皮筏子渡黄河,大约用4天的时间抵达阿尼玛卿山下的果洛部族,洛克的准备工作十分扎实,并画好了前往阿尼玛卿山的路线图。

卓尼土司派出的18个前去岷州接应藏族卫士

在将去阿尼玛卿山进行科学考察前(1925年5月10日)洛克写给哈佛大学阿诺德•阿布雷德姆植物园主任查尔斯•萨尔君教授的信中称“……我们已经收集到几百只鸟,并且计划在阿尼玛卿山收集更多的鸟类,据说阿尼玛卿山的东坡森林茂密。……在卓尼一带产有大量的针叶树,位于岷山的南麓。假如您希望我从阿尼玛卿山回来再前往岷山探讨,我非常乐意,因为还没有人曾经去过那里。最原始的迭部部落居住在那里,不过,由于迭部部落属于卓尼头人的管辖范围,我可以和卓尼头人协商安排行程。…….”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洛克和他的助手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 “已经收集到几百只鸟”。由此可见当时岷山一带森林的茂密和鸟类繁多,以及洛克在采集动植物标本专业知识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推测出洛克至少在1924年秋(冬)季或者在这以前到过这一带。

 

洛克采集的植物标本。这是一株全缘绿绒蒿

根据洛克的日记记载, 在1925年至1927年之间,洛克曾经先后三次到达迭部著名景区骨麻湖科学考察(洛克进入迭部考察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卓尼柳林出发,经卡车沟,翻光盖山,穿越扎尕那石门,到达迭部电尕,杨土司及其随从管理迭部多走此道;另一条是从卓尼柳林出发,沿大峪河南下到大峪沟,翻越措美峰,到达骨麻湖景区,后从让尕沟出来到达旺藏寺,此道民国初贩大烟的人多走此道)。1926年8月他带着科考队从卓尼出发,经大峪沟、翻越措美峰,到达骨麻湖景区考察、然后到旺藏寺修整(1926年8月24日至9月20日期间洛克住在旺藏寺进行科学考察。

合作(黑错)喇嘛寺的喇嘛围观外国人

但是,《生活在卓尼》专题片摄制人员在旺藏寺院老和尚中调查采访时没有人知道洛克这件事。作为他科学考察的大本营,他对骨麻湖、旺藏沟周围的植物极感兴趣,采集了大量的花草树种。他最后离开甘南是1927年3月,就是从卓尼出发,沿着卡车沟、经过扎尕那到迭部电尕的, 后沿白龙江到麻牙,溯多儿河抵达多儿乡洋布村,翻越洋布优纳卡山进入四川、云南进行科学考察。

我们这次绿色长征虽然呆了很短的时间,但是给了我们很大震憾的扎尕那,是洮州和迭部古驮道上是一个藏族村寨。有拍摄记录片的记者在扎尕那见到的洛克遗留的照片,不要说是彩色照片,就是黑白照片,也该是迭部最早的照片了。据了解保存这些照片的主人是当时扎尕那头人阿道的后代,头人阿道曾接待过洛克。迭部在当时属于卓尼土司杨积庆管辖的后山十四旗(“旗”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每一个“旗”就有一位头人代表杨土司管理这一地区,负责征税、征粮等管理地方事务的工作),扎尕那属于后山十四旗之一。1925年6月,由杨土司手下一位名叫杨楹的人负责洛克和他的科考队在迭部的安全及联络工作。照片清晰地再现了扎尕那当时的人文地理、生态环境、民俗风貌。这对研究20世纪初迭部的历史是一份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了。照片中人物的装束,裹着厚重的皮袄,光着脚板,身背原始叉子枪,浑身所散发出一种古朴原始和彪悍粗犷;有一张漂亮女人的照片,据照片的主人说,这是头人阿道家的女儿出嫁时洛克给她拍的照,照片中的女子高高的个子,身穿一件长皮袄,深邃的双眸流露出新婚少女的喜悦和羞涩。其中两张彩色照片一张是头人阿道的半身像,另一张是洛克自己在登藏式梯子时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当地民居榻板房,料想不到的是80多年过去了,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依然没有丝毫褪色的迹象。

合作贡巴(合作喇嘛寺)的九层大楼

80年前的西北边陲在西方鲜为人知,甚至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对这一地区了解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卓尼王杨土司--杨积庆

1935年七八月份,中国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才到甘南的舟曲、卓尼、临潭采访(1935年卓尼土司杨积庆接受范长江在采访时说:“近十年来,英美法之人至其辖区内调查者,已有二三十人,甚有在其家中住居一二年者,中国记者之至其境者,尚以记者为第一人”),第一个把甘南的见闻披露在《大公报》上,但是在上个世纪的1928年11月份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洛克写的《生活在卓尼寺院》一文和一起在文中附的49幅照片(其中16幅为彩色图片),用了46页的篇幅对卓尼土司王杨积庆管辖的禅定寺、卓尼版《大藏经》以及卓尼的民俗风情和优美风光进行了全面描述,发表在面向全世界发行的《美国国家地理》上,这为研究禅定寺及卓尼乃至安多藏区藏传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然而国内对此以及洛克在甘南藏区考察事件很少知道,只知道洛克在云南丽江进行过科学考察。

在我们这次绿色长征的讲座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成仿云给大家专门讲了他研究的一种叫做紫斑牡丹的花。成教授说,牡丹在西方是少见的。而这种紫斑牡丹更是中国仅有。可是至今这种植物的发源地在哪儿还无从知道。但据他的研究很可能就在迭部。

迭部,上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洛克就留下了那么多的足迹,可是今天又有多少科学家在那里进行研究呢?绿色长征中我们没有被告知。当然没有告诉我们,并不等于就没有。甘肃电视台已经拍了电视片。主持这一研究的兰州大学教授冈布从他的讲演中我们也知道他在那里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正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可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想在网上找些有关那里生态环境的介绍,却很难找到。

明天,我们要走进的是腊子口。我们的前辈已经让红色腊子口出了名,那么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也应该让那里的绿色不仅只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出名,也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因为那里值得。(本文照片除有注释外,都为网上下载

走在今天扎尕那中的我们

2、环保部:氮指标可能列入“十二五”约束性指标

来源:科学时报 2010年05月0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507/n271974363.shtml

  美国卫星有一个意外发现: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二氧化硫水平持续下降。

  更意外的是,这个发现后来还助推了美国的碳减排。

  这是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近日讲述的一个故事。美国卫星携带的传感器以高分辨率检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结果发现,从2007年下半年至今,中国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大多都保持在2005年水平以下。

  美国专家访问中国时对赵华林表示,从这颗卫星上获得的中国减排数据在推动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二氧化硫得到控制的同时,氮氧化物却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我国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十二五”奠基之年。

  有消息称,环保部很可能在年内拿出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草稿。

  在参加第八届城市水业战略论坛时,赵华林表示,“十二五”将延续“十一五”的总量控制原则,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项约束性指标——水中的氨氮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另外,作为“十一五”总量控制指标的化学需氧量(COD)减排将扩展到农村。而磷、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将被要求列入地方区域控制指标。

  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有把握

  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0%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在新增排放消减掉之后再减排10%。赵华林指出,据此测算,由于近5年我国煤炭使用量迅速增加,二氧化硫实际削减量可能要达到2005年的26%,COD要削减到2005年的约40%,才能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而在2006年时,形势还非常严峻——两项约束性指标均不降反增。

  这其中也有核算方式改变的因素。

  过去,地方环保数据并没有多少公信力。一位环保部官员表示,过去的污染排放数据都是由地方提供的,说多少就多少,没办法核实。并且,很多地方没把减排当回事儿,有不少指标只要在最后报数据时找齐就行了。

  针对这种情况,对“十一五”减排数据,环保部采取了“淡化基数,清算增量,核实减量”的原则。即地方上报的统计数据仅作为参考;按照GDP增量和城市化进程计算COD排放增量,按燃煤增量计算二氧化硫增量;按照上马污水处理厂或关停落后企业计算减量。

  赵华林说,由于GDP和燃煤的增加,用这套办法之后,很多省第一年的数据都不降反增,地方政府和环保局全急了。不过,这套方法却得到了国务院的力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执行章程。

  目前看来,2009年我国二氧化硫完成减排13.14%,已经超额完成目标;COD完成减排9.66%。“虽然最后一年还有变数,但完成这两项‘十一五’减排目标很有把握。”赵华林说。

  同时,经过“十一五”的历练,我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近几年来,国务院对地方环保企业和环保机构的投资达到100多亿元,使得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能力建设近4年提升到前50年的两倍,而燃煤机组的脱硫能力甚至提升了10倍。

  “我国的环境保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赵华林说。

  “十二五”减排指标“二变四”

  虽然完成“十一五”减排约束性目标指日可待,但赵华林指出,“十二五”仍然面临严峻形势:第一,经济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第二,以煤炭资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难以支撑目前的城市化率。

  赵华林说,中国的环保事业还没到可以松口气的时候。

  那么,“十二五”会出台怎样的减排规划?

  赵华林表示,目前,由于二氧化硫的下降,很多地方的酸雨由硫酸型变成了硝酸型;同时,水体中导致富营养化的氨氮日益增多,使得我国一些湖泊蓝藻暴发。因此,水中的氨氮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将作为“十二五”的环保重点,成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将由2项扩展为4项。

  另外,在“十一五”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中,虽然二氧化硫减排是覆盖全国的,但COD减排则只覆盖了城市和工业领域。而在最近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来自农业源的COD占总量的47%。赵华林指出,农业源的COD削减也将是“十二五”的重点之一。

  对于一些地方特有的磷、重金属等污染,可能将不会列入全国性减排约束性指标,而是要求地方列入区域约束性指标。

  而在工业源方面,脱硫脱硝还将继续推进。同时可能要增加电厂的电除尘和布袋除尘,以控制颗粒物的排放。

“在继续抓好工程减排的同时,也要重点推进结构减排。这也是一个重点。”赵华林强调。

3、专家称中国区域性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

来源:财新网2010年05月06日

http://policy.caing.com/2010-05-06/100141736.html

中国大气环境已进入复合型污染阶段,光化学烟雾、灰霾以及酸雨频发,专家呼吁中国应制定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财新网】(记者 于达维 6日发自上海)目前,中国区域性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光化学烟雾、区域性大气灰霾和酸沉降污染频发。

  5月6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郝吉明表示,中国大气环境形势总体上进入了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多过程耦合、多介质影响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已经对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并存在发生环境灾变的隐忧。

  郝吉明表示,中国城市群大气污染正在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复合污染转化,具有明显的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结合,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特征,表现为大气氧化能力不断增强,高浓度细粒子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一次污染物和二次颗粒物同时成为城区群区域大气同期或不同季节的主要污染物。

  在PM10颗粒物的污染程度上,中国的浓度是发达国家的数倍,而PM2.5颗粒物的浓度最高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是美国标准年均限值的8-10倍。而且,PM2.5颗粒物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碳的比例比较高。

  这些细粒子不仅导致能见度下降,导致区域灰霾污染(1957年到2005年,东部地区能见度下降大约十公里,西部下降幅度和速度约为东部一半),而且导致酸雨从硫酸型向复合型转化,全国降水中的硫酸根和硝酸根呈增加趋势,且硝酸根的比重持续增加,说明以机动车尾气污染导致的氮氧化物污染呈增加趋势。

  在北京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频繁出现光化学烟雾和高浓度臭氧污染现象。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GDP的3.8%,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大气污染每年导致65万人死亡。

  而如果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到2030年全国能源消费可能超过40-50亿吨标准煤,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压力和难度更大,大气污染形势将更加严峻。

  郝吉明表示,过去欧美国家在酸雨控制上,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采取分阶段治理,导致二氧化硫的治理效果被氮氧化物所抵消,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才能从整体上改善中国大气环境质量。

  他认为,中国过去过于依赖对电厂采取尾气脱硫处理,而在调整燃料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产业结构上做的不够,在电厂能上脱硫装置的都已经上了以后,必须依靠后者才能实现减排。而且中国在脱硫上主要针对电厂,对量大面广的燃煤工业锅炉的二氧化硫排放未采取有效措施。

  在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上,中国现在还处于规划阶段,需要不断积累技术和工程经验,才能将其纳入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只有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这三种污染物排放量全部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才会有明显改善。

  郝吉明认为,为了解决中国复杂的大气污染问题,应制定和实施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建立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观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开展区域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联合控制。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应该实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对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北京2012年要实行国五标准,全国要在2015年实现国五标准。”

  他透露,目前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牵头的“十二五”环境规划建议,已经通过中国工程院提交给环境部,将在环境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发挥作用。■

4、青藏高原冻土区地下冰总储量达9528立方公里

来源:成都日报 2010-05-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3197960_1.shtml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大量观测试验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的总储量达9528立方公里。

  据该所研究员赵林介绍,青藏高原被科学家称为“中华水塔”,“水塔”内部有冰川、山脉、湿地、草原、森林、湖泊等,但在以往对地下冰的调查研究中,忽视了多年冻土层地下冰储量及其对区域水资源的重要调节作用,以及对生态和水环境的影响。

5、“绿色出版”启航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5-06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100506/j2.htm

近日,北京光合作用书店、雨枫书馆和单向街图书馆旗下共10家连锁书店,联合设置了中国首个绿色书柜。绿色书柜中展出并出售的,全部为用森林友好型纸张印刷的图书以及以“再生”为主题的系列设计品,这意味着“绿色出版”在中国启航。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杨婕提供给记者的一组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出版业出版了约70亿种图书,但这其中能够上架到绿色书柜的,仅仅有11种。“这不仅说明国内出版行业对于绿色出版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更说明绿色出版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她认为,这11本书和绿色书柜可以视作中国绿色出版的起点,也是出版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方向。

消逝的森林

有数字显示,地球上被砍伐的树木中,有40%被加工为纸浆,最终成为书本、杂志和纸张。如今,地球上每年失去730万公顷的森林,形象地说,每两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而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上仅排在第134位。中国虽然加强了对天然林的保护,但是中国国土上大片的原始森林已经所剩无几。绿色和平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通过卫星图像对全球的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进行评估,发现目前中国的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内森林总面积的2%,而且,其中受到严格保护的只占0.1%。

绿色出版是出路

图书的出版、纸张的消耗并不一定要给森林带来破坏。应用再生纸不仅不需要砍伐森林,还可以节省原料和能源,减少固体垃圾。据估计,一吨的废纸可以制造850公斤好纸,同时节省3立方米木材、100立方米水、600度电和300公斤的化学原料。

使用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纸也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FSC认证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森林管理和林产品加工贸易体系认证,业内公认,通过FSC认证就意味着纸张的原料来源、加工过程都是对环境负责任的。

先行者的脚步

如今,加拿大已经有115家出版社承诺只使用再生纸或者FSC认证的纸张。在英国,有60%的出版社做出了同样的承诺。在西班牙,70万本书是使用再生纸或FSC认证的纸张印刷的。

全球知名畅销书作者J.K.罗琳(J.K.Rowling)、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等,都加入了支持绿色出版的行列。

中国实践

在绿色和平的推动下,弘文馆出版策划公司于2008年8月推出了100%再生纸印刷的图书《阿米》,向出版业展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绿色解决方案。张抗抗、杨红樱、李银河、冯永锋等作者也签署了“作家爱森林宣言”。

目前,语文出版社和广东出版集团已经开始在教材、教辅中尝试使用再生纸。地铁杂志《新乘坐》也已开始采用再生纸印刷。

6、山西将在煤炭等重污染行业开展工程环境监理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5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542340.html

  中新网太原5月7日电(任丽娜) 煤炭在勘探、开发时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到竣工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不可逆转,资源大省山西决定将在煤炭、火电等7个重点工业污染行业开展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

  山西省环保厅高官7日对记者称,环境监理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经过两年的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目前山西已具备全面推广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条件。

  据悉,山西省将环境监理范围初步确定为煤炭、火电、冶金、化工、焦化、建材、制药7个重点工业污染行业。

  据介绍,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理机构,对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保护措施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监理。

山西省环保厅还将逐步完善监理的相关制度,使环境监理工作逐步迈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完)

7、江西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局部灾害可能性较大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5月0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7/2268224.shtml

  中新网南昌5月7日电(何柳斌)自5月5日以来,江西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记者7日获悉,江西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地质灾害预报,江西赣州、吉安、抚州等地局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为三级,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预报指出,根据最新降雨量预测,结合前期降雨量、地质环境条件和历年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析,6日20时至7日20时,预计江西省赣州、吉安东南部、抚州南部等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出现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为三级)。

  上述地区要加强地质灾害重点和次重点防护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山区城镇、中小学校区、医院和农村建房的切坡段,以及重要工程设施、露采矿山、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边坡地段的监测防范,各市、县要密切关注气象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发现地质灾害危险,及时做好人员撤离工作。正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地段,应采取严格的防灾措施。

  据了解,自5日以来,强降雨袭击江西省南部地区,赣南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强降雨致使江西局部出现洪涝灾害,截至6日晚,已造成46间房屋倒塌,紧急转移3500多人,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据江西省气象台今晨6时发布的气象预报,今日江西大部分地区降雨将趋缓,预计8日,雨水又将造访,全省阴天有阵雨或雷阵雨,赣中赣南局部有中到大雨。(完)

8、玉树为何如此重要?

来源: 北方新报2010-05-07

http://news.163.com/10/0507/10/662UJJFJ00014AED.html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产水区,三大江河年产水量600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该地区。

玉树州境内还有著名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这里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保护好玉树州的生态环境,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影响到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牺牲局部的经济利益以保护我国总体的生态环境。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20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牲畜的计算单位,如1头牛等于5个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10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据《中国环境报》)

9、李光耀:坎昆气候会议难有成果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5月0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507/n271972354.shtml

  搜狐绿色5月6日消息 据联合早报报道,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今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注定要跟去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一样,难以取得成果。“如果各国能在坎昆作出具体承诺,我会感到惊讶。美国届时应该还是无法承诺其国会可以通过哪些条例,而中国和印度还是会以本身的主权为理由,拒绝作出承诺。”

  除非科技取得突破

  他认为除非取得科技上的突破,否则国际社会将在应付气候变化方面继续裹足不前,而后代必将承受灾难性的后果。李资政3日是在泛太平洋律师协会第20次年会上讨论21世纪气候变化问题的对话会上,对全球应付气候变化谈判的前景作出预测。

  主持对话会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教授请他针对去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加以点评。李资政表示他不认为哥本哈根大会完全失败,因为它至少让各国更加关注气候变化课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容易在首次会议上就达成共识。”

  他说:“哥本哈根大会最大的问题是美国政府无法作出承诺。因为其减排目标还没获得国会通过。即使美国愿意作出承诺,我也不认为中国和印度会因此而作出承诺。”

  他指出,各国要推动经济增长,就需要能源,而使用能源就一定会造成污染。中国和印度的立场是环境问题主要由之前发展经济的发达国家造成的,现在轮到中印发展经济,它们没有理由为了环保而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尽管各国政府都明白气候变化是个非常严肃及实在的问题,如果坐视不理,可能会在四五十年后导致灾难性后果。然而,现在的政治领导人到那时候早已不在了,李资政因此认为现在还很难要求各国政府拿出应对这个全球问题的政治决心。

  “问题出在政府。政府要保住政权,就不能承诺放缓经济增长,而是得承诺让人民有更好的日子过。”不过,他也指出中国已下定决心朝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努力,并已投入大量资源去开发太阳能或供发电的再生能源。

李资政提到北京和南京的许多建筑物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板,用以供应建筑物的部分电力需求。不过,这只是中国的太阳能板制造商的实验性项目,以目前的科技,用太阳能发电还是不划算的。因此,新加坡目前还没立法要求家庭或商业用户安装太阳能板。

10、环境执法不能忽视人的因素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5-07  张君明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06_659127.html

   据媒体报道,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全国环境执法工作现场会上,有相关人士指出,全国各省市在线监测设备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但环境执法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先进设备获取的数据仍有水分。

  设备不精良、设备数量不够常被归结为一些地方环境执法不理想的原因。但是,为何有了价值超过100亿元的先进设备,获取的数据仍有水分,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笔者认为,环境执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利益制约了环境执法工作者的权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对环境执法造成了阻力。

  另一方面,影响制约环境执法队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目前,环境执法能力呈倒金字塔结构,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令人担忧。并且,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执行力仍然偏弱,少数环境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这些都削弱了环境执法的效力,使得环境执法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这也意味着,环保部门还要下力气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当前,环境执法工作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执法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固然是环境执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监测设备逐渐到位的情况下,一些影响环境执法的人为因素逐渐显现。

  因此,对于影响甚至干预环境执法的地方政府及领导,上级有关部门有必要施行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少数责任意识差的环境执法人员,环保部门也有必要建立执法监督问责制度。在环保系统内外都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减少环境执法中不该有的人为干扰因素,确保环境质量切实改善。

在获得了精良设备的同时,环保部门更要抓好队伍建设和管理,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切实加强环境执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持续增强执法能力;继续强化环境行政处罚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在环境保护上遵法、守法。 

11、规划环评执行力怎么提高?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5-07  周佩德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06_659131.html

   规划是对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思路和谋划,是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规划环评则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进行前瞻性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显然,如果没有强大的政策执行力来保障规划实施,那么,规划的实施可能走样,行政执行难免跑偏。相应地,规划环评的作用也受到极大削弱。

  近来,中央政府重拳出击愈演愈烈的房地产市场升温,但降温速度仍不理想,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政策执行力弱化这一情况。媒体也时有对规划项目未经环评而直接上马的报道,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的制定忽视了全局。规划环评要求规划本身既要注重长期利益,又要兼顾全面利益。这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以及快出政绩的地方政府利益相冲突,在执行过程中势必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质疑和阻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让本地快速贴上富裕的标签,在利益的绑架下,采取“边开发、边建设、边规划”的“三边”规划方式。这种“决策拍脑袋、表态拍胸脯、离任拍屁股”规划态度是规划环评所不能容忍的。

  二是地方政府的换届使得规划被迫让路。有些地方“一任领导,一套规划”,使得规划断线、监管断层,造成区域发展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上出现矛盾和冲突。少数工业污染区和居民生活区混杂在一起,使当时审批合规的项目一夜之间因为规划的变动而成为高风险项目。由于规划的频繁变动,规划环评失灵、失控,难以发挥其优化经济发展的功能。

  自2003年颁布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规划环评在控制源头污染、规避环境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环境监管提供了保障。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各级政府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提高规划环评政策的执行力,是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那么,如何提高规划环评政策的执行力?笔者以为,首先,应建立正确鲜明的目标导向机制。各级政府应提高对规划环评的认知度,把规划环评放在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位置,研究出台推动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制度,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不断增强规划环评在综合决策中的地位,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矫正器功能。

  其次,要建立协调有序的宏观指导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环评涉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个领域。政府与规划编制、审查主体之间应保证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关系。要提高规划环评的质量,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以制度保质量,以责任减失误;要建立规划环评专家库,将站在学术前沿、具有国际或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充实吸收到专家库内相关专业名单中。专家除了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站在社会良知和对公众民生负责的高度上解读区域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并体现在评审文件中;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信息定期沟通会、重要问题协商会等形式,破除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建立赏罚分明的行政问责机制。各地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督政、政协议政”的规划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官员出现失职、失责行为,逐步将问责制体现和运用在规划执行上。确保公众参与贯穿从规划前期到环评审查的全过程,及时对规划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实行监督。媒体应主动监督,为公众参与规划环评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要将规划环评纳入政府效能监察范围,由监察、环保部门实施挂牌督办,按照“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到底”的要求,建立常态化的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划环评条例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问责,使规划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第四,建立广泛覆盖的跟踪评价机制。规划的实施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时,规划环评编制机关应及时跟进,开展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地方环保部门必须依法开展对规划环评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全方位提高规划环评的震慑力。 

12、西南遭遇世纪大旱 引发各界对水资源热议

来源:中国水网 2010-05-07姚森婧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3196245_1.shtml

2010年春季,西南5省遭遇世纪大旱,5000多万同胞受灾。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2000余万同胞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当前,西南大旱并没有因为雨季的临近而得到缓解。在这场罕见的大旱中,城市用水的丰沛与农村用水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综合利用,节制用水的意义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国的丰水地区,西南5省却在旱情来临时一度闹上了“水荒”……

与此同时,4月28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将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显得是恰逢其时。此前,有公众表示这样的质疑:如果对水资源全面征税,那水价是不是会涨?一时间由这场世纪大旱引发的关于水资源的思考接踵而来。

水资源管理应符合中国国情

对水资源管理有着深入研究的,中国水网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外籍院士吴季松教授,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和中国政府工作时,便提出了一系列水资源标准和“生态水”的概念。

在接受中国水网记者采访时吴季松指出,水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应当统一管理,在主管部门统一的法规和政策指导下,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各部门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真正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据资料显示,到3月中旬,云南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再加上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出现了降水量虽高但收集雨水能力弱,水资源虽丰富但利用率低的情况。

对此,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与市政工程师樊明远告诉中国水网记者,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用行政区域管理水资源的机制,这是既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特点也是缺点。将行政管理与流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流域中的水资源,做合理的流域规划,制定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自然规律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促进我国水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水资源管理的加强定将促进节水技术的进步。

节制用水的关键在于落实

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已演变为深刻的水危机。如今,走在城市的街头不难看到这样的警示语:“珍惜每一滴水、就是珍惜生命”、“今天,你节约用水了吗”……这一场世纪大旱,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了“未雨绸缪”的意义,节制用水、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大计。

中国水网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教授刘俊良对中国水网记者表示,面对这一罕见旱情,值得深思的是水源问题。水污染控制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有效途径,节制用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并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可持续提高的最有效手段。

诸如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工业冷却、市政用水等都是开源节流很好的手段,而且如果长期坚持水污染控制,滇池等区域内重要流域水质会满足用水要求,那么能解决多少人的用水问题?刘俊良反问道。

2004年,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导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缓解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纲》指出,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3%,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二分之一,节水潜力很大。

谈及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他不无自信地说:“我们国家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并不比国外落后多少。”节约用水的口号喊了20多年,其关键在于有效落实。他表示,如果管理部门可以摒弃部门的利益,以节水为最终的目的,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开展工作,“节制用水、保护水资源”将使更多的人受益。同时,节约用水概念的推广将促进水资源费调整工作的开展。

水资源费突显价格杠杆的意义

西南5省遭遇特大干旱,引发人们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辩驳。而国务院提出的今年将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势必将领航水资源费的调整方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开征资源税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觑。百姓会挑选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理智选择。比如水价涨了,那人们在生活中就会自觉节水,有利于节约能源。”

樊明远也表示,我国水资源较为缺乏,价格无疑将成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杠杆。但是,正如刘俊良所说,“如果单纯地把水资源管理看作是收水资源费,那将是极其危险的”。对此,樊明远强调了信息公开的作用,要使百姓明白价格的成本与涨价的缘由,同时,水资源费的调整一定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

从成本角度来讲,污水处理成本要远远高于供水成本,当前我国的污水处理费低于供水水价,出现了成本“倒置”的现象。同时,中水的利用因为没有价格的杠杆,而无法得以推广,表现为自来水与中水的价格层次尚未拉开。因此就目前来看,价格将成为衡量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杠杆。樊明远如是说。(中国水网)

13、废旧节能灯存污染隐患 厦企呼吁建立回收体系(图)

来源:厦门网  2010-05-06 陈毅彬

http://news.xmnn.cn/xmxw/201005/t20100506_1416958.htm

  “五一”小长假,厦门科技馆举办了“酷生活”公益环保活动,市民在活动现场用白炽灯、废旧节能灯兑换新节能灯。但是,3500盏废灯泡让专业回收废品的卧龙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一度束手无策:在厦门,没有一家废品回收企业回收过这种东西,也没听说哪个地方能处理这种废品。

  今年3月的“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通士达公司通过本报也举办了类似的节能灯兑换活动。本报市民热线室前些日子还堆放着一大堆废旧节能灯。我们知道,废旧节能灯里含有汞,随意把它们扔进垃圾箱将会污染环境。

  庆幸的是,作为全球最大节能灯生产基地的厦门,废旧节能灯具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企业的重视,目前通士达的废旧节能灯处理设施已投入使用,东林电子正在建设当中。两次活动所收集的废旧节能灯都由企业带回去处理。

  废弃节能灯的汞威胁

  受制于制造工艺,节能灯里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汞,每盏灯中的含量大约为5毫克。这个量大概能沾满一个圆珠笔尖。

  厦门知名企业的节能灯泡汞含量则小于这一平均值。东林电子董事长贾强说,目前他们已做到了含汞量小于3毫克;通士达方面则表示,小于2毫克是他们目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然而,这区区两三毫克的微量,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足以使1吨饮用水中的汞含量达到极限值的2-3倍。

  此外,汞的沸点也很低,常温下即可蒸发。一支废旧节能灯破碎后,可立即向周围散发汞蒸气,瞬时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达到10-20毫克/立方米,而国家规定的汞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1毫克/立方米。

  含汞玻璃碎片对土壤、水源污染严重,一旦进入人体的汞超标,就会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只当普通垃圾处理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10多名受访者中,没人知道节能灯含有汞,更不知道废旧节能灯会污染环境。

  “只听说过可以节能,没听说过会造成环境污染啊。”市民李小姐惊讶地表示,她家里用坏的节能灯都是扔到垃圾桶的。另外,也从没听说过有专门机构在回收废旧节能灯。

  据了解,2008年以前,家庭废荧光灯管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含汞危险废物,需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2008年国家公布新的危险废物名录,则把家庭废荧光灯管列入可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范围。也就是说,可以把废旧节能灯当成普通生活垃圾。

  然而,废旧节能灯到达垃圾填埋场后,一旦破碎,汞就有可能泄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汞蒸气则散布到空气中。

  而汞又是流动性很强的有毒物质,当其沉降之后,会进一步转化,比如以甲基汞的形式在鱼类体内富集,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受害人数多达1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由此引发。

  厦企呼吁建立回收体系

  目前,废旧节能灯污染问题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及生产企业的重视。

  今年3月份,在国家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项目对外招标中,节能灯汞含量、有无废旧灯管处理设备及是否清洁生产已成为企业中标的门槛。这在以往的招标中是没有被严格要求的。

  贾强透露,东林电子目前已投入建设相应的回收渠道和装置。“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建好,到时一年将可处理2000万个废旧节能灯。”6月份厦门再次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时,东林将同时启动废旧节能灯回收行动。

  通士达公司去年也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厦门首个废旧节能灯处理中心。

  “设备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从瑞典引进,目前国内还没有。”通士达公司相关负责人杨龙豹自豪地说,两台设备每小时可以无害化处理1吨废旧节能灯。不过,这套设备目前未对外使用,原因主要是处理成本太高,每吨废旧节能灯的处理成本达3500元。

  从2008年开始,厦门已连续两年接到国家发改委下达的100万只节能灯具推广任务。由于有财政补贴,市民需求踊跃,每年100万只的节能灯具很快销售一空。今年,厦门市民依然可以买到由国家财政补贴的节能灯具。

  贾强估计,目前厦门一年消费的节能灯高达300万只,消费多,损耗也多,建立废旧节能灯的回收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14、垃圾同城之争:广佛交界处一个垃圾站的尴尬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05-06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5/06/content_11671177.htm

  垃圾倾城之同城之争

  金沙洲(又名浔峰洲),广佛交界处的一片狭长岛屿,1/3归广州管辖,2/3归属佛山南海,被称为“广佛同城化的试验田”。两地分界线曲折而不明晰,或一路之隔,或一水两岸,一些大型楼盘近在咫尺却分属两市。在广佛社区论坛中,金沙洲的很多老住户,形象地自称“一岛两制”。

  相较地理上的“一岛两制”,广佛两市的规划不同步,更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时刻面临由这种历史原因带来的尴尬。2004年开盘的四季花城,小区位置坐落于南海黄岐,但正门却开在广州。跨过广佛高速公路50米外,始建于十年前的黄岐垃圾中转站,因为不时散发恶臭,成为居住在四季花城的广州市民生活的烦恼。

  这种烦恼,更多还源于广佛两地各自对金沙洲不同的规划。在2009年5月广州公示的《金沙洲居住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金沙洲被规划为广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而根据2009年11月,佛山南海大沥、里水两镇公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金沙洲广佛交界处,除了西南地区外,几乎都被规划为工矿用地。

  黄岐垃圾中转站,因为臭味污染,一直被生活在四季花城的广州市民投诉“要求搬走”。广州居民建议,可以就近利用,金沙洲已有的投资近3亿的垃圾收集系统,处理之前由黄岐垃圾中转站中转的生活垃圾。但佛山南海市政局表示,黄岐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符合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选址和规划要求,升级后不会再产生臭味和污染。

  佛山大沥镇

  垃圾站不搬还要升级

  被广州居民投诉不断的黄岐垃圾中转站建于2000年,早于很多建于金沙洲的广佛社区。随着广州金沙洲地区的不断开发,与之毗邻的黄岐海北三乡也建起不少楼盘。而黄岐垃圾中转站自身有限的垃圾中转能力,以及一直存在的垃圾分拣现象,都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严重的生活污染。

  垃圾站计划扩容

  今年3月16日,大沥镇举行市政工作新闻发布会:备受广佛业主关注的黄岐垃圾中转站要扩容,占地20亩的面积不变。大沥镇有关负责人称,黄岐垃圾中转站是南海邀请北京城市设计院统计规划涉及的南海多个垃圾中转站之一,技术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升级后的垃圾中转站计划于今年6月启动。

  黄岐垃圾中转站不仅不搬走,而且还要扩容、升级,这让生活在附近的广州居民产生更多疑问。业主陈先生表示,去年,南海有关部门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有计划搬走黄岐垃圾中转站,现在却变成了扩容,“而且,即使扩容,也没有进行听证会,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

  从未说过要搬

  大沥镇有关负责人解释,从来没有说过垃圾中转站要搬迁,当时只是说,扩容需要调研。

  今年1月,垃圾中转站建的钢结构棚架,只有顶棚与面向四季花城小区的一面墙,而且依然会产生臭味。对此,大沥市政办近日承诺:将组织相关人员到达现场与承包商进行现场办公,要求承包商加强管理,做好站内的环境卫生,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杜绝因垃圾堆积产生异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对出现外来捡破烂人员在站内从事垃圾分拣的现象,将责令承包商加强场内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杜绝一切外来人员进入站进行垃圾分拣,扰乱日常作业。为加强站内的监管力度,要求承包商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看守,所有进入站内的垃圾运输车辆及人员必须经市政办同意,办理车辆通行证后方能进站。

  全封闭保证不臭?

  “只是说得天花乱坠,如何保证扩容后,目前的臭味污染不会加剧?”在四季花城的小区论坛上,垃圾中转站扩容后会否产生污染,成为业主争论的焦点。对此,大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升级垃圾中转站,要投资3000万-4000万元,建成后会成为南海区的示范工程,“全封闭处理,绝对不会产生臭味。”扩容后的垃圾中转站,如何处理垃圾,目前南海区市政局依然还在论证,争取6月份动工,年内投入使用。

  扩容尚未听证

  垃圾处理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黄岐垃圾中转站要扩容,为何不进行公示、听证会?有业主3月24日在佛山市政府网投诉南海区市政局不作为。

  3月30日,南海区市政局解释,今年2月初,南海区市政局已专门召开了全区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会。由于前期筹备工作仍在开展,全区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还未进入公示、环评、听证阶段。“今年6月动工,年底建成”只是2009年所定的计划,具体时间会根据实际工作进度而定。

  广州金沙洲

  垃圾系统“吃不饱”

  黄岐垃圾中转站要扩容,同处一岛的广州金沙洲,一个计划覆盖9平方公里土地,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依然在艰难地起步试运行,并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金沙洲真空垃圾收集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00吨/天。目前,3号系统进度最快,正在试运行;4号系统已经完工,正在进行系统调试;1号系统正在建设;2号系统还在征地阶段。金沙洲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集中的的新社区,全部属于真空垃圾处理系统3号子系统的服务范围。

  但在金沙洲新社区,所有的垃圾投放口,不管室外还是楼内,全部都是铁锁守门。社区路边,隔不远就会有一个白色的传统垃圾桶。金沙洲新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有关工作人员称,目前新社区雇佣了三四十个环卫工,并在全区投放了200多个传统垃圾桶。新设备垃圾投放口的钥匙,在环卫工人手中,他们的职责是负责收集传统垃圾桶中的生活垃圾,然后集中投放到新设备中。

  覆盖整个广州金沙洲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3.1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85亿元,各楼盘房地产开发商预计投资1.3亿元。“3号系统设计日处理能力为50吨,但现状是只处理三四吨,现阶段没有发挥出集群效应,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真空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金沙洲预计将有6000户入住,加之城中村人口,约为10000户,按照每户日产垃圾2.5公斤计算,一条线日收集垃圾25吨,“但现实运营中,收集到的垃圾量却少得可怜。”

  链接

  垃圾真空回收系统选址不合理?

  金沙洲频频出现地陷,是否会影响广州金沙洲垃圾真空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关专家表示,在国外,真空垃圾处理系统,主要分布在大型高档金融商务区,如果是住宅区必须是非常密集的地方。像金沙洲经济适用房这样困难家庭聚居区,使用该系统也是不合理的。而且,这个区域范围太大,系统投入和运营的成本也会相对提高。

  另外,佛山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广州真空垃圾回收系统投资巨大,除了政府投资,还需要开发商的投资。对此,许多开发商会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这对真空垃圾处理系统的推广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建议

  佛山垃圾纳入广州真空收集系统?

  投资亿元的广州金沙洲垃圾收集系统,面临“吃不饱”的困境。四季花城周围的黄岐垃圾中转站,改造、升级却面临更大环境污染的争议。

  “为何不把南海泛金沙洲的居民,也纳入近在咫尺的全球最先进的垃圾回收系统?”四季花城业主陈先生表示,目前黄岐垃圾中转站存在环境污染,是否可以保证改造后不再产生臭味污染,依然不能确定,而且在居民区建造垃圾中转站也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如果可以直接利用,广州目前存在的垃圾真空回收系统,或许会同时解决广佛金沙洲存在的问题。”

  不过,在金沙洲广佛社区的各大小区论坛上,借用广州金沙洲的垃圾处理系统也存在争议。中海金沙湾的业主“候鸟”表示,广州亿元垃圾真空处理系统,本身也存在缺陷,比如是否会对小孩的安全造成隐患、是否可以解决垃圾分类的难题,“另外,引入广州系统,同样需要巨额投资,如何投资,更需要各个部门协调。”

  佛山升级符合规划

  南海区市政局在答复业主投诉时称,鉴于黄岐垃圾中转站设施简陋、对周边环境影响严重、居民投诉大等问题,大沥镇计划投资在原址上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这符合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编制的《佛山市南海区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选址和规划要求。黄岐垃圾中转站设计转运规模与现在相同,同时预留远期发展空间,而非兴建一个更大型的垃圾中转站。

  广州暂无打算共享

  对于佛山泛金沙洲居民共享广州垃圾真空回收系统的建议,广州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暂时没有打算与佛山共享垃圾回收系统。他表示,广州金沙洲垃圾回收系统,覆盖9.08平方公里,主要服务广州金沙洲预计1万户的居住人口,“因为广佛两地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因此暂时没有合作的打算。”

15、珠峰冰川:世界巅峰的“水”袖舞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5-06

http://www.cet.com.cn/20100506/l3.htm

中国人能喝上来自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水?经过1.6万年沉淀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堪称圣洁无比的珠峰冰川天然矿泉活水,日前,由西藏达氏集团控股公司西藏珠峰冰川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正式生产推出。

助推“水往高处走”,珠峰冰川水彰显巅峰品质

一位业内专家断言“2010年是中国冰川水元年。”。随着人们对饮用水健康、高品质的追求,推动了“水往高处走”。中国高端水市场每年以80%的速度扩容,2015年我国高端饮用水市场容量将突破100亿。冰川水作为一种高端饮用水,已进入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但国内尚属起步阶段。

珠峰冰川天然矿泉活水在世界范围内较为稀缺,孕育于终年积雪和冰川发育的世界之巅、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在高山云水之间,冰川融水和冰雪补水,渗透到地壳深部经溶滤、矿化、高压、高寒等过程,吸收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非常优良,属于弱碱性的锂锶复合型低氘天然冰川矿泉水,测定水龄高达16500年,自然喷涌而出。经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和科技厅组织国内权威专家评定,珠峰冰川矿泉活水中锂、锶、偏硅酸三项指标达到并优于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且富含锌、溴、碘、溶解性总固体、游离二氧化碳等多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微量元素。所含丰富矿物质均为原生态形成,是目前世界矿泉水中最珍稀的品种之一。

冰川水为西藏经济“造血”

发展独具特色和潜力巨大的“冰川经济”,对西藏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未形成西藏经济的“造血”机制,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要达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须跨越式发展。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跨越式发展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从西藏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根据总书记的指示,西藏积极发展环保和特色产业的经济战略规划,按照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道路的要求,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绿色GDP,加快迈进特色产业经济的步伐。这一发展战略为西藏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良机,并由“输血型”企业向“造血型”企业转变,西藏民营企业的崛起已成为西藏经济新的增长点,为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西藏达氏集团依托西藏得天独厚的绿色自然资源,以农牧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已成长为一家以西藏特色产业为主导的自治区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也是西藏农牧业板块唯一的上市后备资源企业。

珠峰冰川天然矿泉活水项目是西藏珠峰冰川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多年调研的精工项目,早在2003年公司投资人就已开始部署实施,并于2005年正式取得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珠峰冰川资源50年开发权的唯一授权。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将为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珠峰冰川:保护第一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珠峰,是大多数人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圣地,同样也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破坏。

西藏人民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迅速付诸了行动。西藏达氏集团旗下西藏珠峰冰川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宣布启动“珠峰冰川珠穆朗玛峰环境保护基金”,每售出一瓶水将提取5分钱注入该基金,用于珠穆朗玛峰的环境保护与当地扶贫。

西藏达氏集团董事局主席达娃顿珠动情地说:“珠穆朗玛峰,是西藏人民心中的女神,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来自于世界之巅的冰川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最尊贵的礼物。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遏制变暖,保护地球,或许就应该从保护“地球第三极”开始。

16、重庆日报:数百村民缘何“吸毒”7年之久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0-05-07

http://www.huaxia.com/xw/gdxw/2010/05/1874537.html

  4月27日,因不堪忍受园区排放的有害气体和化工废水,江苏溧阳市绸缪精细化工园周边200余名村民围堵道路,要求化工园停产,并要求对村庄进行搬迁。事发后溧阳市委书记、副市长与村民进行沟通,称将采取相关措施。据悉,当地村民对污染问题已反映7年,但都无结果。(5月6日人民网)

  在创造宜居生活的今天,在一些地方,恶劣的环境污染仍然肆意侵犯着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发展先污染”的怪圈依旧难去。当GDP与民众的生存环境存在矛盾时,地方政府理应作出果断、理性的选择,保护一方百姓不受侵害。可是,这一天让溧阳市绸缪精细化工园周边的村民们整整等了7年。

  不妨窥一眼化工园旁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他们呼吸着氯气味的空气,晚上经常被毒气臭醒,三天两头进医院,蔬菜无法种,鱼塘被污染……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7年,而人生又有多少个7年?

  7年里,他们对复得健康、舒适、绿色的生活环境不断地幻想。于是,从2003年开始,四个村的居民不停地向当地村委、政府反映,但一直没有任何效果,而化工园里的企业仍旧生产得热火朝天;而后,村民集中在化工园区门口抗议,结果引来了警察,将10多个抗议者带到看守所拘留了7天。希望终于降临,2007年江苏省环保厅发文要求溧阳市相关部门落实化工园周边村民搬迁计划,可检查组一走,一切照旧;最终,村民选择了极端的维权方式,拉着“古渎村民吸毒者要生存”、“为未来的青少年求生着想”的白色横幅,堵住了工业园的道路,而这一次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正面回复。

  品读村民“吸毒”7年史,我们不难发现,这7年里,民众一直试图通过正常的体制机制来解决自身的生存环境问题,而他们的不断努力却得不到沟通与回应,反而遭遇了被拘留的结局。不言而喻,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前提,也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为了捍卫这种人权,民众也一直试图以常规的渠道来表达诉求。不幸的是,这种合理的诉求在常规的解决渠道里长期被阻塞,而环境污染的危害行为却一直存在,从而使民众得出“常规诉求渠道失灵”的结论,进而引发群体性的堵路。

  一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民众的忍耐、等待、希望、期盼的心理过程与行为表达,而最终得到的却可能是“绝望”二字。回到事件中,谁又能如此长期忍受呼吸毒气、田地污染呢?堵路当日,溧阳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园区所有化工企业立即停产,并要求相关部门深入村、组、每家每户,做好群众解释工作;环保部门也被要求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日常环境监管,会同园区管委会对申请恢复生产的企业严格把关。堵路事件似乎立即奏效,村民也盼来了这个看似能够自我救赎的结果,但笔者要问,倘若再次遇到侵犯自身利益的情况,村民们还会选择在常规的维权渠道里奔走吗?张军兴

17、阳光普照,仍需拨开迷雾——《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实施两周年回顾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5-06 王社坤

http://www.cet.com.cn/20100506/j3.htm

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更强调公众参与,试图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而缓和公众与政府、企业界的对抗情绪。然而,公众参与功能的实现需要以信息公开为条件,否则公众参与将是盲目的参与,甚至成为公众情绪发泄的渠道。基于此,我国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至今已有两周年。

从积极意义上看,《办法》为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在中国的开展。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已经陆续颁布实施了环境信息公开目录、环境信息公开指南、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框架已经形成。从各级环保部门公布年度报告来看,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数量逐年增加。从依申请公开环境信息的情况看,无论最终所申请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地公开,各级环保部门都会按时做出回复。

尽管环境信息公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办法》的立法精神,环境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然而,在实践中拥有环境信息的某些环保部门依然延续着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将公开信息视为对公众的恩惠,总是半遮半掩、推三阻四,而立法中的模糊也为这种做法提供了合法外衣。

根据《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环保部门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从立法本意看,这条规定并无不妥,但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如何界定?谁来界定?发生争议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或合理的答案,信息公开将会演变成例外。

以国家秘密为例,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某项信息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是由产生该项信息的机关或单位来确定的。换句话说,拥有信息的部门对于该信息的定性问题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更要命的是,对信息公开的申请人而言,目前也并不存在挑战这种控制权的可能性。尽管保密法也规定“机关、单位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但很遗憾,从该条文的上下文理解,这只是对国家机关确定密级的内部工作程序的规定。只有“机关、单位”之间就“国家秘密”信息发生争议时才可以请求特定的国家机关解决争议,而信息公开的申请人即使认为某项信息是否国家秘密存在争议,也只能接受“机关、单位”对争议信息的认定结果。

尽管我们完全赞成国家秘密不应公开,但是如果通过一个封闭的程序认定国家秘密,则极有可能导致信息公开原则成为海市蜃楼。

根据《办法》的规定,环境信息公开除了政府信息公开外,还包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中国的企业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企业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要求公布环境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制度没有设计好,而是对于制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企业会认为其环境信息已经提交给政府部门,环境信息公开不应再是企业的义务,而应是政府部门的义务。而政府部门会认为企业环境信息是由政府掌握的,应由企业承担公开之义务。确实,从法理上分析,知情权是公权利,与其对应的是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义务。但是,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办法》实际上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某些特定的环境信息公开义务施加给了企业。此时,可以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理解为政府部门履行其义务的一种特定方式,即通过强制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方式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

在企业不履行义务时,政府部门自然要积极主动地督促企业履行义务;当政府部门不主动督促时,公众也当然可以要求政府履行其督促职责,因为这也是其为保障公众知情权而应承担的义务。公众可以通过申诉、信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要求政府部门履行督促职责。这也应当是立法本意之一,正如办法起草者之一汪劲教授所言:“希望不断有公众给环保部门施加压力,要不断地去质疑环保部门,让他们行使自己监管的职权”。如此,《办法》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才能摆脱花瓶之嫌。

其实,无论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还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在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观念问题。官者,总是害怕信息公开会导致民心荡漾、社会动乱;经营者,总是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然而,事实已经证明,在信息时代,“捂”、“瞒”、“骗”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无端猜测和泛滥的谣言。实际上,被畏为“洪水猛兽”的信息公开,对环保部门、对企业都有积极的一面。对企业而言,环境信息公开能促使污染企业自我纠正,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对环保部门而言,在“发展就是破坏,破坏就是硬道理”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公开能促使其与公众结盟、避免孤军奋战的尴尬与困惑。

信息公开要想成为原则,仍需改变观念。阳光要想普照,仍需拨开迷雾。

18、漏油事件要反思的不仅是美国

来源:中国网2010-05-07 丁寅

http://www.news365.com.cn/wxpd/sp/gjgc/201005/t20100507_2698448.htm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自4月22日发生以来,油井每天有5000桶的喷发量。乐观估计整个过程将持续三个月。香港《大公报》的报道称,整个浮油面积已达2.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21个香港。尽管各种高科技都用上了,但面对如打开的自来水龙头,想要拧干冲着水的抹布是很难的。而且,即使堵住了油,墨西哥湾原有环境也无法还原,一些珍稀物种将彻底消失。

舆论指责奥巴马反映迟缓,一周后才采取措施。更令奥巴马政府感到不安的是,目前,已演变为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禁止在除墨西哥湾之外的多数近海进行油气开采。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也持同样立场。但今年3月31日,奥巴马突然宣布,允许在大西洋海岸、墨西哥东部海湾等水域进行油气开采。然而,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国家级灾难的漏油事件,象征性地成为对奥巴马政府立竿见影的惩罚,不过,受伤害的却是海洋生物和全球环境。

对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这件事也在提醒我们,警惕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过度自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墨西哥湾就成为世界石油工业最新装备和复杂技术的试验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就谁家钻得更深、平台更大、产量更高进行着激烈竞争。租用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的英国石油公司更是一家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国际大公司,是世界四大石油公司之一,多项技术世界领先。按常理,这样的企业是百分之百放心,却恰恰出了大事。英国石油公司过度自信,根本就没想过会发生漏油,也没想过这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风险,所以压根就没有任何应急措施和设备。事故发生后,他们也天真地以为凭一己之力就能搞定,直到最终酿成对环境的致命损伤。

这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自信,也存在于我们的企业中。以往,事故多发生在技术不过硬、生产不规范的小作坊小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故出现在正规企业,譬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这些大型正规企业一旦自持技术水平如何高,而忽视了生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和环保风险,那带来的危险就是致命的。因为,生产开发的高难度高风险性,并不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消退,技术即使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漏洞率,可一旦发生,小洞立马就成巨洞,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损失,乃至影响子孙几代的环境损害。

正如加拿大卑诗省海洋联合会主任所说:“事故总是会发生的。这就是墨西哥湾事故给我们的一个提醒。”科技确实带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我们在滥用科技力量的同时,环境的污染、恶化,生态的失衡和资源的枯竭等也越来越严重地暴露出来,以致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畅想整个人类都回到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反省。

开发需要顺其自然,近海采油极度危险,美国却铤而走险。而这不仅是美国一个国家,实际上,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这项开采,无数国家还到墨西哥湾参观学习。中国也是油气生产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更是事故易发多发。5月2日,山东胶州市地下原油管道不明原因爆裂,就致数百吨原油泄漏。当最保险的地方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故后,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有些什么反思,至少我看到巴西国油推迟了墨西哥湾深水油田投产时间。海洋经济的活力有赖于清洁而健康的海洋,而人类经济的活力有赖一个健康而安全的地球。

19、世博会让地球人每五年反思一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5-7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7_12587.dot

  本届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在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展馆里,观众也确实看见并亲身领略到我们未来生活更加科学同时也更加绿色的变化,但如要真正进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恐怕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就像历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些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事物一样,上海世博会同样毫不逊色地展现出科技的力量。但与以往最大不同的在于人类在21世纪的今天前所未有地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从高碳生活向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痛苦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当地球人过度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森林锐减,江河污染,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的气体,食物链也被排弃的废物废水所污染,北冰洋在缩小,无数条冰川在消失,众多岛屿被淹没,在人类庆贺开始工业化进程的仅仅一百多年之后,一场已隐约可见的灭顶之灾终于让地球人开始感受到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将遭到毁灭的恐惧。

  很多观众走出世博会的展馆后在问,这些低碳环保的生活我们何时才能享受到?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世博会仅仅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的生活模式,而要实现这一切,并不是主办者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全体地球人的共同努力。悲剧的是,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粮食、核威胁、种族纷争、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这一切,世博会都无法给出答案。

世博会,让地球人每五年都共同反思一下。总之,我们既然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就必须和谐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在上海世博园欢乐游览的同时,记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自己的责任吧。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