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4
五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青海玉树地震特别关注:
1、中国经济周刊: 地震台网专家说明玉树地震预测失败原因
http://env.people.com.cn/GB/11509759.html
2、西宁晚报: 青海: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保证37万人供水安全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2937258_1.shtml
3、新京报: 玉树启动灾后重建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04/content_96036.htm?div=-1
西南干旱特别报道:
4、四川新闻网: 西南干旱致生态失衡 亚洲象早下山高原鱼大片死亡
http://env.people.com.cn/GB/11514712.html
5、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工程性缺水致旱问题突出 亟待加大投入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2940891_1.shtml
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走来连续报道:
6、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走来之一----大山上种出的黄色
环境资讯:
7、北京日报: 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今年颁布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1272937957_1.shtml
8、人民日报: 《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 拟规定谁开发谁保护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02/c_1269081.htm
9、新华社: 环境保护部: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http://env.people.com.cn/GB/11513090.html
10、新华网: 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种消失速度丝毫未减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04/c_1272676.htm
11、互联网: 国际标准化组织包装与环境大会将举行 着重讨论低碳经济
http://info.printing.hc360.com/2010/05/041015190331.shtml
地方信息:
12、中国新闻社: 新疆近期天气灾害频现 北疆现60年不遇冰雪灾害
http://env.people.com.cn/GB/11514970.html
13、中国新闻网: 山西流域环境综治不过关将追究政府官员责任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4/2261375.shtml
环境曝光:
14、华商报: 陕西泾河两岸数公里良田遭盗挖变成沙坑
http://env.people.com.cn/GB/11509926.html
环保观点:
15、中国环境报: 何不多些环保网络发言人?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04_659013.html
深度报道:
16、《瞭望》新闻周刊: 重金属污染引环保组织“通牒” 知名IT企业表现漠然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4/2261538.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地震台网专家说明玉树地震预测失败原因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05月04日 叶建国
http://env.people.com.cn/GB/11509759.html
4月14日早晨7点49分左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初步判定)。
这是玉树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玉树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并有7级以上地震的记录。该地区之前最近发生的地震是在2006年7月18日,震级为5.6级,并伴有多次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称,这次地震的发生标示着我国有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时段。2008年,我国大陆地震比较活跃,全年5级以上地震达99次,是正常活动年份的4~5倍(中国大陆年均20次5级以上地震)。2009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明显低于2008年,仅发生两次6级地震,且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地震后,已连续7个多月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
在此背景下,在地震发生当天,《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他从最近几年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地震预测难题等方面,对本次玉树地震的情况作了更深入的解读。
张晓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玉树地震与2008年的汶川地震同属一个块体——巴颜喀拉块体,且根据最近几年的地震统计,这一块体周边非常活跃。从预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不成功的预测。
与汶川地震同属一个地块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本次发生在青海省玉树县的地震,7.1级是最终确认的震级吗?会否像汶川地震那样,随后可能做出修改?
张晓东:是确认过的。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人口比较稀少的青藏高原,但是,地震震中距离玉树县同时也是州政府的所在地比较近,对当地建筑物特别是土木建筑物破坏比较大,目前媒体报道出来的死亡数字是数百人,这个数据还会随着时间的推进持续的增加。
《中国经济周刊》:接下来发生较大级别的余震的可能性大吗?
张晓东: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包括6.8级的和5级以上的较大的余震。
《中国经济周刊》: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次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有关系吗?
张晓东:从动力学环境来讲,地震间都是有关系的。这次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上,震源机制为走滑型地震。地震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南边界,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同属一个块体(汶川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
而实际上,最近几年中国大陆比较大的地震的分布,证明这个块体的周边是比较活跃的。1996年喀喇昆仑山发生过7级地震,1997年西藏玛尼发生过7.5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发生过8.1级地震,2008年3月份,新疆和西藏交界的于田发生过7.3级地震,后来就是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汶川8.0级地震,再加上这次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这些地震都是沿着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地区发生的。
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是昆仑山,南边界穿过了唐古拉山地区一直与川滇藏交界,东边界就是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就是位于该地块的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
“这次肯定不是成功的预测”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对于这一地块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是不是我们最近几年地震监测的重点?
张晓东:应该说全国所有的地区都是我们监控的重点,特别是我国南北地震带,包括汶川地震和这次玉树地震,都是在南北地震带上。而且,我们地震预测有严格的会商制度,时时会商,重大异常都是不过夜,发生显著性事件都是要及时会商,这些工作都是一直在做。
《中国经济周刊》:但是,我们注意到,这次玉树地震发生之前,没有针对性的预测出来。
张晓东:应该说这次肯定不是成功的预测。尽管大家也都时时地关注地震活跃地块的发展变化,但是大家都知道,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不过,随着地震的发生,人类对地震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很多专家都进入到这个领域,毕竟,地震关系到国计民生。
《中国经济周刊》:就这次地震而言,根据台网中心的监测,在7点49分发生7.1级的主震之前,早晨5点多的时候,已经发生了4.7级的前震,这中间其实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在前阵发生后及时做出即将发生更大级别的主震预测,损失是不是可能小很多?
张晓东:在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20次,4级以上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次,至于说4级地震发生以后,后面是否会马上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这是很难预测的,同样是世界级难题。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1975年海城地震,那是因为海城地震的前震形成一个序列,同时观测到了比较多的异常。但我们只能说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甚至成功的预报,预报不成功的比较多,4级地震发生以后会不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这在科学预测上是比较难的。同时,这一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台网的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
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中国经济周刊》:既然已经知道这个地区处在比较活跃的地块,为什么监测能力会比较弱呢?按道理,在这一地区的台网建设上应该会优先投入。
张晓东:最主要是受观测环境所限,在那里做大规模的观测和实时观测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包括这一地区在内的我国地震台网建设都有比较大的发展。以前,青藏高原这一块地震比较多,但是,这一地区的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相对比较弱。
地震台网的发展不光是与地震是否频发有关。我们常说防震减灾,地震监测还和减灾有关,某一地区的地震形成灾害,一方面是因为地质构造,同时还和这一地区的人口分布以及建筑情况都有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而且,地震活动不是局部的,地下的运动都是互相有关系的,我们的台网不可能局限在非要监测一个地方,而是要普遍铺开,要监测整体运动的情况。这几年,通过我们台网铺开,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地下运动,认识比以前要深入多了,比以前更深入的认识了中国大陆比较活跃块体的运动特点和运动方向。通过这些观测,比以前更深刻地认识了一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的环境和地震发生的特征。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会不会对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给出提示或要求?
张晓东:按国际惯例和经验,要将所有建筑物要变成非常抗震需要非常大的国家实力。所以,一般来讲,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在设计时采取的抗震级别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比较少,采取的抗震标准可能会低一些,有些地区地震活动比较多,采用的抗震级别就高一些。
《中国经济周刊》:在日本,已经在做地震发生以后的及时预警工作,以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地震预警方面我国的情况如何?
张晓东:地震发生以后,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比电磁波信号的速度慢,这就使得利用时间差做一些预警成为现实,比如高速铁路,如果地震比较大,有可能导致出轨事件发生,所以,通过这个时间差做一些预警,使高速铁路及时制动。还有就是,及时切断煤气水电。这些方面都是一些实际工作,我国也已经开始做了。(中国经济周刊)
2、青海: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保证37万人供水安全
来源:西宁晚报2010-05-0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2937258_1.shtml
4月30日,记者从青海省水利厅获悉,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青海玉树地震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使玉树地区乡镇供水供电、防洪减灾、农牧区灌溉和水文基础设施等遭受严重破坏。为了解决好地震引起的饮水困难、电站(水库)堤防出险、电力短缺等实际问题,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必要的水利支撑和保障,4月17日,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省水利厅、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人员组成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组,开展了规划的编制工作。4月28日,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水利重建规划(初稿)讨论会举行,水利部水规总院等多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参加讨论。
初步完成的《青海玉树地震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后,可恢复玉树州乡镇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保证37.45万人供水安全;可恢复玉树州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可恢复农牧区灌溉基础设施,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48万亩;可恢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体系,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可重建和恢复年发电能力1.49亿千瓦时,基本保障新玉树建设的用电需求,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玉树启动灾后重建
来源:新京报 2010-05-04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04/content_96036.htm?div=-1
综合新华社电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军地联合指挥中心工程在结古镇5月3日上午破土动工,标志着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开始。
兰州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任健介绍,工程立足保障军地联合指挥部2至3年办公、指挥需要,项目占地23.6亩,总建筑面积7286平方米。
任健说,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军地联合指挥中心108人常驻办公、80人规模的接待,60人左右警卫服务人员的工作生活需要。
“这是玉树灾后开工建设的第一项较大规模工程,标志着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开始。”军队和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总指挥、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赵建中说。
■ 防疫
灾区首设鼠疫检测室
据新华社电 5月2日上午,在玉树结古镇慢性病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联合成立玉树灾区鼠疫检测实验室。
“希望灾区群众不要接触染疫动物,发现病死动物后要及时上报。”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王祖郧说。
目前,青海省卫生厅正组织27支医疗队伍进行鼠疫防治专业知识全员培训。
4、西南干旱致生态失衡 亚洲象早下山高原鱼大片死亡
来源:四川新闻网2010年05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514712.html
这一次,谁也无法逃脱干旱带来的危机。人类如此,野生动植物亦是如此。云南省林业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持续干旱已导致该省约750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重旱面积约10万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损严重。目前,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43.8万亩,中度以上170.03万亩。
这还只是个开始。云南省林业厅工作人员和保护生物学专家一致认为: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旱灾的损害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有的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同时,除了个体死亡和繁殖受损之余,动物感染疾病传播疫病的可能性极大。
征兆
大象提前下山 鱼类大片死亡
今年1月28日凌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居民发现10多头野象钻出密林,先后进入三岔河谷中饮水、寻找食物。相比往年,象群提前了半个多月下山觅食。一名常年和野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推测,因为今年气候干旱,使得森林中食物减少,野象被迫提前走出森林觅食。
云南怒江州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和正军告诉记者,大旱改变了动物常年形成的食物链,使其被迫提早下山寻找水源和食物。据有关媒体报道,干旱已导致香格里拉纳帕海湿地急剧萎缩,湿地内的高原鱼也因为水少而大量死亡,以高原鱼为主要食物的黑颈鹤,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
重创
生态受损 有害物种增加
持续干旱将给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带来什么后果?云南林业厅4月28日给出了一个答案。此次干旱使云南省约750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重旱面积约10万亩,导致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环境受严重影响。例如,昭通市巧家县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攀枝花苏铁大面积死亡,此外,还发现大量两栖类动物死亡,候鸟提前北迁。
记者从云南林业厅了解到,林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速度远远低于有害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速度,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林业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危害严重;目前,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43.8万亩,其中中度以上危害170.03万亩。与正常年份相比,发生面积上升71.9%
拯救
破坏不可逆转 须完善监测机制
拯救工作其实早已启动。云南省林业厅在3月中旬发文,要求各地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应对严重旱情。林业厅还要求各自然保护区都加强了巡护监测。
然而,云南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表示,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关联度高,旱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为避免和减少干旱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建议一要健全定位监测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数据;二要加强干旱对动物影响的途径和机制研究。
5、广西工程性缺水致旱问题突出 亟待加大投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2010-05-0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2940891_1.shtml
随着近期有效降雨逐渐增多,广西持续了近8个月时间的干旱少雨天气基本结束,局部地区的严重旱情终于得到缓解。一些遭遇重旱地区特别是大石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反映农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利工程保障能力仍显不足,人畜饮水安全缺乏足够保障,他们呼吁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治理工程型缺水,以全面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极端气候检验出农田水利建设“短板”
去年8月以来广西出现罕见的秋、冬、春连旱,遭遇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旱情,一些地方已持续8个月时间无有效降雨。灾情最严重时全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19.14万亩,成灾516.61万亩、绝收45.21万亩。
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桂西北地区,地表严重缺乏水源、下雨存不住、石山植被差,不少地方是“有雨三日水成湖,无雨三日地生烟”。大旱之下,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严重短板暴露无遗。
田阳县那坡镇那驮村距离右江直线距离有几公里,往年3月上旬当地正抓紧翻耕平整准备育秧,春玉米播种逐步进入高峰。但今年3月中旬以前村边近千亩水田还是白花花一片,几处水塘几乎完全干涸,没有任何春耕迹象。那驮村支书李克说,上游那音水库水位下降得厉害,从去年地以来春耕生产用水一滴都没有,水田没法翻耕,玉米也无法下种。
修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田阳县惠洞灌区,建设之初能灌溉约1万亩农田,干渠长达42公里。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渠道破、淤积、渗漏特别严重,往往是水渠上游是满水,到下游渠尾就不见水的踪影,目前灌溉能力仅仅3000亩左右。
此次遭遇重旱的东兰县,农村水利设施薄弱,水利工程老化、配套设施不全成为当地抗旱工作的“拦路虎”。一方面现有水库、山塘蓄水量少,同时石山区家庭水柜没有盖板,水量蒸发快,遇到干旱天气,导致用水量不足。二方面现有的家庭水柜数量少,蓄水量不足,在缺少水源的大石山区,一旦持续干旱,容易闹“水荒”。三方面部分灌溉工程老化,功能衰退,水利利用率低,影响抗旱进度。
东兰县水利办公室主任韦永重介绍,旱情最严重时间东兰县水利工程蓄水总量占有效库容比例不到20%,66座山塘中8成完全干涸,6412座水柜中近5000座无水可用,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增加了抗旱救灾的难度。
二、人畜饮水储水保证能力不足
持续近7个月的罕见旱情,让广西大石山区大量人畜饮水的储水设施完全干涸,走在广西的重旱灾区,绝大多数村屯用来储存饮用雨水的水柜、蓄水池都已经干涸露出发白的底泥,山区人畜饮水面临巨大困难。一些干部群众说,连续几个月都要依靠政府的送水维持基本生活所需。
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烟田屯,村民韦花妹告诉记者,她已经有将近3个月时间没有洗澡。那坡县龙合乡政府所在地附近村屯水柜和水池现目前已全部干涸,最近几个月来全依靠从政府、群众从山外运水维持基本生活用水。
在石山地区,许多村屯建设蓄水池的资金异常困难。那坡龙合乡信合完全小学在2002年修建的一座100立方米蓄水池,完全不能满足一年的蓄水需求。当年修建的时候也很费周折,材料都是用的拆旧房子的砖石头,人工是老师们自己出,又到各处筹集5000多元买水泥和钢筋才修起来。现在学校急需修建一个新的水池,保障学校用水,但是资金无从筹集。
记者近日在广西乐业县一些地方也看到,虽然当地石山地区旱情同样持续了半年多,但当地人畜饮水现阶段仍有可靠保障,靠的是星罗棋布的集雨水柜。乐业县同乐镇龙门村一带与其他大石山区没什么两样,但干旱接近7个月了,全村785个水柜目前2/3还有存水。不少山弄村屯里一个个水泥碉堡一般的水柜分布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多数水柜碧波荡漾,一部分水柜几乎保持满水。
1982年,印家朝屯村民李昌国为了解决吃水和水田灌溉问题,在自家后面的石头缝里炸开了一个大坑,把下雨时的水流集中储存起来天干缺水的时候救急。李昌国的这一尝试受到高度重视,并由此引发了石山地区人饮水利建设的一场革命。龙门村家家户户建起了集中存储雨水的水柜,家庭水柜供人畜饮水和生活用水,地头水柜用于作物播种和浇灌,极大缓解了群众的用水之困,经过改造全村还新增了350亩水田,9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大米。
石山地区兴建水柜、蓄水池的经验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上个世纪末以来,国家对石山地区水柜建设进行补助,建设集雨水柜的经验在广西大石山区得到迅速推广,很大程度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生产用水需求。在广西隆林、那坡、凌云、乐业等石山地区县份,相对于打井、从地下河引水等方式,兴建水柜、储水池投入较少、受限制少,更容易实施。
三、工程性缺水致旱问题突出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尽管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巨大,但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量多面广,资金需求大,有限的投入仍然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资金投入少。长期以来,广西农村水利建设至今主要分为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款、市县财政部款和自筹经费三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很多水利工程都需要地方提供配套资金,而实际上在广西这样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无法筹集足够的配套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大型灌区不少水利工程都是建建停停,中小型一些工程则因为资金跟不上根本无法实施。
二是石山地农村水源工程建设严重不足。在东兰、巴马、隆林、西林等典型大石山区县份,当地干部群众纷纷反映喀斯特岩溶地区地下河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水位很深、水源非常难找。记者看到,大石山区不少地方没有任何地表水源,当地群众生产用水只能靠修建地头水柜汇集存储雨水临时救急,缺乏抗旱水源工程支持,农业生产仍然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三是广大农村病险水库多、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造成水库蓄水能力不足、农业用水效率极低,水利设施的抗旱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广西绝大多数病险水库都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河池市为例,全市201座中小型水库有118座是三类病险水库,截至目前已实施除险加固的只有26个,这些病险水库在汛期要大量放水排险,干旱时库容则严重不足、无水可用。
近20年来,广西在极度缺乏水源的大石山区修建了大量家庭用集雨水柜,以保障山区人畜饮水设施,但此次大旱同样表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仍显不足:一方面是现有储水设施仍然偏少、出水能力不足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如乐业县同乐镇龙门村老洞屯18户人家97人建设了37个水柜,到目前绝大多数水柜还有存水,春耕也有保障,但一些水柜较少的地方早已干涸见底,表明储水设施仍然偏少,储水抗旱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容易引起工程质量问题。上个世纪末以来一些地方一个60多立方米水池可获得国家3吨水泥补助,群众投工投劳,几年以后补助才有所提高。如果完全按照标准修建一个60-70立方米的水柜,仅提供3吨水泥就很容易出现缺浆等质量问题而导致漏水,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早年修建的大量蓄水池、水柜由于资金不足多数没有加盖,长期储存水质容易变坏,同时也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记者在那坡、隆林、乐业等灾区看到,不少地方群众生活用水都是直接从水柜、水池取用,缺乏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的水质安全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四、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势在必行
一些干部群众和水利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石山区人畜饮水难、农业生产用水难的“两难”问题,必须在水柜、水池、山塘、水库、供水管网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增加投入,让水来时留得住、旱时用得上,实现标本兼治,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此次旱灾中,广西水利部门在确保当前旱区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同时从短期和长期规划着手,派出9个工作组深入旱区开展水源调查、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做好长远解决旱区人畜饮水安全具体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4月15日,广西在30个(市、区)县同时举行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开工仪式,计划用两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会战,解决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工程估算总投资约为23亿元,将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20万人以上,恢复改善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以上。
大会战的主要工作包括:建设和改造家庭水柜、地头水柜;清淤维修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和新建工程;灌区配套、泵站改造维修和新建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强管网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充分发挥水电站、水库尤其是原设计有灌溉功能的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的灌溉功能。
根据初步调查,这次大会战将新建家庭水柜6万个;新建扩网工程180多处,建设自流引水工程1500多处,建设提水工程650多处,建设引蓄结合工程500多处及地头水柜。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王春林分析说,罕见的极端气象条件固然是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不断投入,目前仍不完善、存在诸多不足。结合多年来的经验,要做到标本兼治,必须采用大会战的形式,集中力量、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人财物,党政军警民、工农商学兵齐上阵,才能集中解决大石山区饮水难、用水难问题,实现“有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的要求。
6、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走来之一----大山上种出的黄色
文图 汪永晨
2010年的五月一日,绿家园志愿者到甘肃,是参加甘南州政府组织的绿色长征活动。腊子口,学过党史的人都知道,这是红军长征最后的险关。当年是红色长征,现在当地人提出了绿色长征。绿家园志愿者响应这一号召,可是到底什么是绿色长征呢?
参加者的绿色长征宣言上有这样一句:发布绿色长征宣言,意味着它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又昭示着绿色长征必将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在飞机上看兰州
飞机上看兰州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我今年第三次到兰州。每次从机场出来,车开在前往兰州市区的路上,看到路两边的大山,我都在问自己,难道我们人类一定要在这样的大山上种树吗?开车的司机告诉我,这些年这段路边的大山都由市里的各个单位承包了,路过的人也能看到竖着各个单位牌子的种了树的大山。
大山没有了草以后
从机场到兰州
其实,在这样的大山上种树,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引黄河水来浇灌,对于这种作法,不只是司机在问是否值得,我接触到的很多兰州人都有这种疑问。如果这些树真的能起到生态作用也好,但从目前的现状不难看出,用这种方式种树,这片山不但没有绿起来,而且原来山上的灌木和小草也被黄土所取代。
大山种树以后
责任重于泰山
4月30日到达兰州的当天晚上,我在网上找了半天,希望能看到有人对这种种树的方式有所评价。不过没有能够找到,却看到了这样一篇题目为“去年百万人没种树”的文章。文章中是这样说的:《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颁布近三年实施却难上加难。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到了,今年,你做好植树的准备了吗?按照2006年5月1日实施的《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我省年满十八岁到五十五岁的女性公民及十八周岁至六十周岁的男性公民,每年都应义务植树3到5棵。西部商报记者了解到,2008年兰州市缴纳的义务植树绿化费达到了800万元。但据绿化部门推算,200余万适龄公民中,最少有100万人没有履行植树义务。
文章中还说,按照《条例》规定,兰州有近200余万人符合规定的条件,须履行植树义务。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2008年虽然完成了预定的860万株植树任务,但兰州市城镇市民参与的只有10万人左右,而植树造林也仅仅为30余万株。
承包
种了的山
种了树的大山
被绿化过的大山
这篇广文章要说的是,植树造林的条例,在某种情况下变成了“一纸空文”。可是,从机场到兰州这条路上,种了多少年树了,按一年800万来计算,已经种了这么多年又已经花了多少钱,引了多少黄河水,有人算过吗?花了那么大力气种的树,把大山弄成了这样,有人问过为什么吗?这样的规定有多少合理性呢?200万要种树的人,参与的只有10万人,难道要怪这些人造林意识不强,没有责任感吗?
“去年百万人没种树”怎么办?这篇文章中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一位教授想的招是:应该由各级政府部门督促其下属单位尽植树的义务,非公有制企业应当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督促,只有通过政府进行有效管理植树造林才能落实到位。
这篇文章中还强调:对于破坏植树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强调植树之后的护树。因此,建议把护树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写入立法。
被绿化以后
绿化后
大山的本来
没有被种过的大山
这些照片不仅拍于从兰州机场到兰州市区的路上,也拍于从兰州到甘南州迭部县的路上。如果要把护树写入立法,那么是不是先要问一问这些树有没有护理好,还是这些地方根本不适合种树呢?此次与我们同行的一位中科院的生态学家说,在年降雨量达到400毫米的地方才适合长树。而兰州这片大山没有种树的地方,是被小草所覆盖,这说明什么?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里的大自然可能只是小草的家,而长不出森林。
山种树了,河干了
山上种了树,河里也种了树
我们这次走的是绿色长征,一路所看到的让我忍不住在想,这条要走的路可能一点也不会比当年的红色长征好走。这一路上,我们除了看着长不了树的大山上被种得越来越黄以外,也看到车窗外的小河被挖沙挖得断流和浑浊。一些河道上明明写着禁止挖沙,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可是就在这样的牌子旁边,我们也照样看到刚刚从河里挖出的一堆一堆的沙子和干了的河。
挖沙
这是水土保持吗?
干河
挖沙旁的牌子
自然与人为并存
2010年5月1日,我们车上迭部县团委的藏族小伙子杨旦智告诉我们,只要过了土门关,就进入了我们藏区。你们再看看,大山就是绿色的了。这位小伙子还告诉我们,在他们那里,藏族人是不吃河里的鱼的,因为他们的民俗是鱼是一条生命,不应该伤害。
过了土门关
请喝一杯青稞酒
小草覆盖的大山
杨旦智还告诉我们,他们家乡的生态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人们认为老鼠是有害的,就在草原上撒灭鼠药,可是这些药不仅毒死了老鼠,也毒死了吃老鼠的老鹰。没有了老鹰的草原,老鼠更多了,生态更脆弱了。但是视大山为神山,视江河为神河,视小鸟为神鸟,他的家乡,现在还保留着基本原汁原味的自然。
没有种树的大山原来为小草覆盖
山还是原来的山,河还是原来的河
今天的年轻人对腊子口可能已有些陌生,但腊子口可是在红军史上,有着重重一笔的地方。既然是绿色长征,我们当然要更多的了解那里今天的大自然,它的美,这美又是怎么被留住的。
7、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今年颁布
来源:北京日报 2010-05-0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1272937957_1.shtml
今年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昨天多位财税专家普遍认为,近期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时机正好。资源税改革的主要方向除了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外,计征办法也将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和从量相结合。
征收范围扩大已成基本共识
根据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目前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金属、非金属类等6种矿产品以及生产盐,征收办法为“计量征求”,即以数量乘以单位税额。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黄桦告诉记者,现有的资源税征收范围过于狭窄,远远没有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专家们认为应该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的除了原有的矿产、盐等,还包括水、电、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
从量计征或改为量价结合
已经有16年历史的资源税从量计征办法已经广受诟病。目前,税额幅度以吨位计算,如每吨原油征税额度是8元到30元。据了解,从量计征的资源税收模式本意是反映企业对资源的使用量,即开采资源多的企业多缴税,从而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开采效率。但这一税制征收安排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成本,也不能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安体富介绍,“价格上涨,税额不增,价格下降,税额不减,本应归属国家的级差收入留在了开采企业。”数据显示,从1994年我国资源税开征到2009年,原油价格从1994年的不到20美元/桶蹿升到2008年的近140美元/桶,而资源税征收税率多年未变,“已经显得过低。”
据专家介绍,业内普遍认为,“改革后就该采取从价征收或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价格变动较大的资源可以从价征收,而价格变化不大的资源可以从量,或者定额与从价相结合。”
不要错过资源税改革好时机
“开征资源税已经议论了好几年,现在经济已经复苏而通胀尚未到来,正是资源税出台的最佳时机。”安体富表示,目前的时机不错。
黄桦认为,一些资源的价格空间较大,应该可以承受资源税调整,不一定会传导到价格。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何维达则表示,资源税调整后,对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大户影响较大,从价计征将比原先从量计征高出很多,粗放式生产经营的企业将付出较大代价。此外,资源和能源产品提价会对居民或消费者有一定影响。如提高水价后人们就应该更节约用水。资源税改革将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关心节能环保问题。记者 窦红梅
8、《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 拟规定谁开发谁保护
来源: 人民日报 2010年05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02/c_1269081.htm
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已正式启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
起草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近年来,国务院每年都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制定《生态补偿条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杜鹰还表示,《条例》的制定出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直接关系到不同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搞好这次立法工作,要深入基层调研,不能“闭门造车”;要认真总结地方在开展生态补偿方面积累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要采取广开言路、兼容并包的态度,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记者朱剑红)
9、环境保护部: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来源:新华社2010年05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513090.html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顾瑞珍 俞菁)记者日前从环境保护部获悉,我国将继续推进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以水专项为龙头,全面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工程。水专项需做好“十二五”顶层设计,突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区域大气、土壤修复和环境基准等重大项目申报工作;注重流域层面集成,总结标志性研究成果,确保“控源减排”阶段目标如期实现等。
在加快实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方面,今年环保部将针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重点污染物,制订相关环境质量、排放、监测规范、样品、清洁生产、环评以及环境信息标准。不断提高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此外,还要以技术政策为统领,深化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今年将出台铅和锰冶炼、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完成火电厂脱硝、氨法脱硫等工程技术规范,编制钢铁、铅冶炼、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等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等。
10、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种消失速度丝毫未减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5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04/c_1272676.htm
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属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公布研究报告说,各国领导人虽然承诺在2010年之前减缓物种消失速度,但目前物种消亡速度仍与以往一样快。
这份依据40多个国际监测系统数据汇总编纂而成的报告说,自2002年以来,物种每年消亡的速度并未得到改善。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31%,活珊瑚减少38%,各种红树科植物和海草减少19%。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了2010年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目标。与会国家领导人同意采取行动,减缓动植物消亡速度。
报告说,2002年以来,若干物种已彻底消亡。就在峰会结束几个月后,最后两头夏威夷野牛消失,最后一只波利尼西亚树蜗牛当年死掉。世界仅存的一棵圣海伦橄榄树2003年12月枯死。造成物种消失的主要原因均与人类活动有关,其中包括栖息地破坏、猎杀、引进外来天敌、疾病传播、气候变化等。
这份报告还发现,濒危物种数量正快速增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去年11月发表的另一篇报告说,21%的已知哺乳动物、30%的两栖动物、12%的鸟类和70%的植物都面临消失威胁。现在物种消失速度是自然死亡率的1000倍。
这份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主要作者斯图尔特·布查特说:“各国政府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仍远远不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与政府行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1、国际标准化组织包装与环境大会将举行 着重讨论低碳经济
来源:互联网2010/5/4/
http://info.printing.hc360.com/2010/05/041015190331.shtml
【慧聪印刷网】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大会和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论坛将于5月31日至6月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我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包装标准化大会,也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论坛。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界各国对于包装和环境的充分关注。包装标准化既关系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关系到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在全球关注低碳经济的今天,此次大会意义非凡,因而大会的主题“发展ISO标准,保护人类环境,消除贸易障碍,推进低碳经济”更加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重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作为ISO/TC122/SC4大会的承办部门和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论坛的主办部门。大会将邀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和国内有关包装机构、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等出席大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委员会、欧盟包装与环境组织及CEN包装标准委员会、各国有关包装和标准化机构、企业等80余位专家专程来华参会。
国内外专家将在大会上就包装和包装废弃物ISO标准使用要求与包装减量化、重复使用、循环利用、能量回收、化学回收等专题发表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到包装资源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环保包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出口包装技术性贸易措施;食品包装安全与卫生;环保包装标准与合格评定;包装工业清洁生产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国际著名的包装研发机构和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代表,介绍各种环保包装产品和包装再利用的重要技术及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参会代表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标准、环保、质检、设计、包装材料生产加工、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物流、外贸等有关机构和企业;包装使用企业,如食品、饮料、乳品、啤酒、医药、电器等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等将参加大会。与会人员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蕴含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市场。大会期间,同时参加世界包装大会、世界包装论坛和6月2日北京国际包装博览会开幕式。
此次大会是一次国内外包装与环境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大会,也是充满商机的国际盛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包装与环境技术委员会的各国代表将就国际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进行研讨并提出国际标准草案。
中国的包装与环境标准化是在分析研究国际包装法令和包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起草并颁布了GB16716《包装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通则》系列标准和GB18455《包装回收标志》等国家标准。目的在于消除国际贸易障碍,指导和规范企业包装行为,使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管理和再利用实施标准化运作,以此成为了中国开展包装与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着眼点,以“包装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包装与环境标准化的宗旨。
中国已颁布和即将颁布的有关包装和包装废弃物的国家标准近10项,已完成和正在起草的标准8项。正在开展的标准化研究课题包括《包装资源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标准化研究》、《包装及其危害物质控制的研究和标准制定》、《环保包装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CEPI)在包装与环境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认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批准,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包装与环境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秘书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并已P成员身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话语权。此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大会和包装环境标准化国际论坛的召开,必然加快我国包装与环境标准的研发工作。
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的委托,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CEPI)协办此次ISO/TC122/SC4大会并承办包装环境标准化国际论坛。
12、新疆近期天气灾害频现 北疆现60年不遇冰雪灾害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5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514970.html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4日电 (记者 孙亭文)近来,新疆各地自然天气灾害频现,吐鲁番地区刚遭受30年不遇强风重创,强冰雹又袭击新疆兵团农六师20万亩农田,更为严重的是遭遇60年不遇冰雪灾害的新疆北部地区,随着气温回暖造成融雪性洪水灾害频发,给各族民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4月23至24日,吐鲁番地区出现持续16小时的强风,城区和农村风力达到10级以上,风口和风线风力达12级以上,给设施农业、电力系统等带来巨大影响。吐鲁番地区19.29万人、42万多亩农田受灾,148户房屋被大风引起的火灾烧毁,造成经济损失16.2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农村经济损失达15.44亿元。
5月2日下午18时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芳草湖农场、106团、105团等四个农业团场刚刚绽放新绿的20万亩棉花、玉米、番茄遭受暴风冰雹袭击。大风夹杂着1.5-2厘米大的冰雹持续下了约15分钟。是次冰雹灾害还致使群众的门窗玻璃被打碎。
目前新疆冬小麦大面积的发生了病害,135万亩冬小麦受灾。造成新疆冬小麦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为今年新疆北部遭遇了6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4月30日至5月1日,伊犁河谷部分县市相继发生融雪性洪水,霍城县果子沟河流域洪水造成部分桥涵和公路受损;新源县部分乡镇和那拉提景区融雪性洪水造成3100亩农田被淹,冲毁防洪堤2500米;伊宁县吉尔格朗河洪水冲毁吉尔格朗河防洪堤300米、道路100米;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约两万亩农田受损,玉米、棉花幼苗毁于一旦。遭受雪灾寒潮天气的阿勒泰地区因气温上升,融雪型洪灾同样严重。
自然天气灾害发生后,新疆各地政府紧急部署救灾工作,多方筹集资金将灾害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13、山西流域环境综治不过关将追究政府官员责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5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4/2261375.shtml
中新网太原5月4日电(任丽娜) 环保也是政绩,环境的好坏已是山西检验当地政府领导人好坏的一项标准。
记者4日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山西2010年将在全省五大流域45个重点县(市、区)继续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各县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如果不过关,山西省环保厅将依法追究当地政府领导人的责任;未通过验收的县将实施区域限批,停拨各类环保资金;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将被关停。
山西省环保厅已向45个重点县(市、区)下达综合整治目标:污水处理厂必须建成并投入运行,垃圾处理厂建成数量必须超过50%并投入运行;五条主要河流劣V类水体比例降至55%以下,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工业废水努力做到零排放;9个重点城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扣除本底值达标率100%等。
为了便于考核,在验收标准中共有14项内容,共计100分,涉及整治方案及信息报送情况、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情况、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管理情况等。95分以上为通过验收,85-95分为基本通过验收,85分以下为不通过验收。
“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统一调度监督指挥系统设在山西省环保厅,除了制定综合目标指导各县市,从局长到分管领导,再到各业务处室及单位,全部分片包干、分兵把口、明察暗访、重点监控、深入现场。
据了解。山西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五大流域为:汾河、丹河、滹沱河、涑水河、桑干河流域,涉及宁武、静乐、娄烦、古交等45个重点县(市、区)。(完)
14、陕西泾河两岸数公里良田遭盗挖变成沙坑
来源:《华商报》2010年05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509926.html
本报咸阳讯(记者 冼扬)泾阳县船头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保护区涉及的重点村,然而从去年开始,个别村民非法滥挖,致使泾河两岸数公里良田、滩地变成沙坑,无法复耕,郑国渠保护界碑三面挖空成“孤岛”。泾阳县土地、文保、纪检等多部门介入调查,到目前没有结果。
界碑三面挖空成“孤岛”
泾河两岸本是山清水秀,然而,在泾阳县船头村,岸体被滥挖,滩头、良田毁成沙坑,裸露的沙石与绿树格格不入。
4月28日,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泾阳县王桥镇船头村5组。村民吕某指着一片被挖的沙坑说,原来这块地就是他年轻时开垦出来的,种了很多树木和棉花,却被非法挖沙者夜间挖掉。由于挖沙者是本村比较“厉害”的人,他们只能忍气吞声。
顺着十几米高的河岸,记者来到村西郑国渠入口处。村民指着远远一个立起的碑石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竖立起来的郑国渠界碑。然而,非法挖掘已导致界碑三面的土方被挖空,界碑成了“孤岛”。
68岁的村民王某说,当年郑国渠界碑周边都是良田,村民下地干活还时常在此休息。然而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村里和附近村庄的一些人疯狂挖沙卖土,致使沿岸成为坑坑洼洼的沙坑。村民担心,如果一下雨,被挖处将会大面积塌方。
泾阳多部门调查无果
大面积挖沙卖土带来的危害,村民早就认识到。在村子采访时,村民们说,以前在河边洗衣、洗澡,水清有鱼,两岸青绿,鸟儿成群,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挖沙卖土改变了。有村民向村干部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但没有任何结果,随后村民向泾阳县土地、文保等单位反映情况,久久没有得到答复。
4月29日,泾阳县土地管理局稽查大队大队长乔建民说,经过调查,船头村非法挖沙卖土从2009年开始,虽然他们多次制止,但大型机械昼夜加班,他们无法根除。今年4月初,他们开始介入调查,同时泾阳县纪检、文保等单位都介入调查,由于土地稽查部门行政办案没有强制权,带头挖沙卖土的当事人跑了,无法下达处罚决定书,也无法结案。
保护不力缘自监管缺失
记者在咸阳市文物旅游局获悉,郑国渠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是国务院1996年国发(1996)47号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8月,在水利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会上,郑国渠被列入第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保护范围为西依泾河西岸,东依泾惠渠东岸外沿200米为界,南依郑国渠大坝南坡外50米为界,北依泾惠渠拦河坝北20米处为界。建设控制地带,由一般保护区外沿500米为界。
按照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以内不能修建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工程,如有特殊需要,须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严禁在文物保护区内炸山、取石、放牧等。保护区涉及泾阳县王桥镇岳家坡村、木梳湾村、船头村。
文物专家表示,郑国渠不同于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其本身裸露在农村田间地头,保护起来相对比较脆弱。船头村作为郑国渠重点保护区域,周边大面积挖沙卖土,跟个别村民保护意识差有关,更重要的是和当地土地、文保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
15、何不多些环保网络发言人?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5-04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5/t20100504_659013.html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海安县环保局从今年5月1日起,将实施网络发言人制度,准备在第一时间公布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在海安环保人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部门为使民意得到充分的表达,又要把握主动,促进决策落实,有部分政府机构积极应对网络监督而建立的一种网络行政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旨在为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的新通道,及时就有关政府信息披露的帖子进行回复,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某一事件或行政行为,在网络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而在政府网站或者权威新闻网站上,却很少甚至根本就看不到官方的信息。这恰恰印证了社会学家希布塔尼的阐释:“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总是起源于一桩扑朔迷离的事件。谣言经常是因为一个信息缺乏解释而问世的。”
其实地方政府及部门没必要谈网色变、如临大敌,好像网民都是刁民,专与政府对着干。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在网上与他们进行交流并进行引导。现在有许多环境污染事件,均是热心环保的网友第一时间在网上曝光,从而引起舆论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国有几亿网民,其中不乏环保主义者。但也必须看到,有少数网民唯恐天下不乱,恶意发帖,捏造歪曲事实,将子虚乌有的环境问题炮制出笼,加之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跟帖,从而对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与其“坐而待舆论毙”,倒不如主动出击,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上爆出的环境问题、网友关注的环保话题,进行必要的解释与宣传。一块土地,如果不及时种上庄稼,就会杂草丛生。实行网络环保发言人制度,便是在网络上“种上庄稼”,能有效地防止“杂草”的生长。
环保,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网络上的环境问题(话题),也离不开政府及环保部门的积极回应。建立网络环保发言人制度,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愿网络环保发言人制度能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成为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
16、重金属污染引环保组织“通牒” 知名IT企业表现漠然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5月0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4/2261538.shtml
曾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的马军,正在品尝诺基亚、佳能、TCL等约20家知名IT品牌的漠然。
这位环保人士所在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之友、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等环保组织一道,近期开展了一项IT行业重金属排放的调研。
“我们发现,部分IT产品制造商重金属排放超标违规,造成严重污染;一些知名IT品牌的供应商,其重金属排放同样超标违规。”马军对《瞭望》新闻周刊说,“然而,面对我们对其供应链重金属污染的质疑,一家公司甚至表示,他们有5000家供应商,检索起来‘太麻烦’。”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2009年,该部接报的陕西凤翔、湖南武冈、云南东川等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致4035人血铅超标,128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
中央政府随即部署治理。从2009年10月到12月,环保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展开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在受检的9000余家企业中,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
今年1月8日,在全国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更是被列为环保部2010年污染防治工作的“头等大事”。
面对这样的形势,马军说“太麻烦”的回应让他“非常吃惊”,他反问:“今天检索一遍供货商,难道真的比让周边社区世代承受重金属毒害更麻烦吗?今天要求供应商控制重金属排放,难道真的比未来清除沉积于河湖底泥、土壤、地下水以及近海中的重金属更麻烦吗?”
重金属污染之祸
所谓重金属,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常见重金属包括金、银、铜、铁等数十种,其中,容易对环境、健康造成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铅、镉、汞、铬等。此外,类金属砷,因为生物毒性显著,也常常被提及。
多年来,重金属行业不仅对增强国力很重要,并往往是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
然而,研究表明,如果在重金属、类金属的回收、冶炼、加工过程中,或是以其为原料从事生产的过程中,有企业超标排放,导致其在空气、水体、土壤中超过一定浓度,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柯屾告诉本刊记者,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呈现出4个特点:一是重金属基本是人体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的;二是它非常容易进入人体,从皮肤、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都可进入;三是它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蓄积,很难排出,进而伤害人体健康;四是现代医学对此尚无很好医治办法。
20世纪30~60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在最严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两例祸起重金属污染,即“日本水俣病事件”和“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这两起事件均因有关工厂排放含汞、含镉废水,人们食用了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分别导致数十人、数百人死亡。
在近几十年世界普遍重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背景下,“中国的重金属污染事件愈演愈烈”,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对本刊记者评论道。
环保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所助理研究员张立表示,过去一段时间,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近几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进入高发期。“湖南土壤镉污染危害群众健康事件、陕西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等,向我们敲响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警钟”。
IT业,重灾区
张立说,有关专家认为,近期重金属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与我国过去几十年间矿产资源无序开发所积累的污染问题有关。但他强调,除了因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外,目前其他涉及重金属污染的行业,尤其是电子、电器等行业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的家电业已经是一个超过6000亿元市场规模的成熟产业,与其相应的是,电子废物也正以每年8%~10%的速度攀升。”
张立进而说,IT产品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都涉及重金属污染,“电子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从多个环节造成重金属污染,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电子产品,含有镉、铅、汞、六价铬、溴化阻燃剂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马军说,他们组织此次调研的初衷,是因为“IT产品制造业是重金属排放的源头之一,而中国是IT产业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世界上一半左右的电脑、手机、数码相机产于中国,重金属排放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马军介绍说,他们本次调研集中关注与IT产品制造相关的重金属排放,特别是与IT产品相关的电池行业和印刷电路板(PCB)制造相关的电镀行业。“PCB主要涉及铜、镍、镍的化合物和铬等的污染,电池/电源则多涉及铅污染。”
印刷电路板是当今IT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发现,大量PCB生产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严重污染。”马军说。
在线路板行业相当集中的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区政府在2008年谈到流经当地的淡水河水质受到严重影响的原因时指出:“目前,淡水河流域污染主要存在电镀、制革、印染、线路板等重污染型企业超量排污、设施老化、车间地面腐蚀、管线复杂、环保档案不足、治污实施运行不稳定而无法达标排放……”
据2008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当年该省部分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通量中,珠江重金属入海8813吨,榕江85吨,深圳河14吨。“近六年的监测表明,广州、东莞、中山三市几乎全部近岸海域被严重污染,深圳西部海域、珠海部分近岸海域也被严重污染。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已处于不健康状态,部分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偏高,栖息地变化较大,生物群落结构异常。”
马军说:“这意味着2008年,大量的污染物由陆地被带向了海洋,我们知道,重金属可以沉积、迁移、蓄积,但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沉积之后,还有如此之多的重金属被冲入海洋,造成广州、东莞、中山三市几乎全部的近海海域被严重污染。”
而IT产业特别是电信业必不可少的电池/电源行业,其生产链条的多个环节则涉及铅的排放,造成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的甚至直接引发血铅事件。
柯屾说,铅进入人体后,会伤害人体神经、消化等系统,其对大脑影响尤为严重,“它会损害大脑管学习和记忆的海马区,这意味着,铅会导致智力下降,而且部分动物实验证明这是可以遗传的,所以有人提出,铅是中华民族的头号杀手。”
柯屾表示,当前铅污染的影响范围已经很大,“卫生部在1981~1998年曾有调查,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城市里成人的血铅从平均每升60微克提高到78微克,即提高了30%。近年没有相关数据,但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数字会基本接近标准(每升100微克)的底线,有人甚至认为我国20%成年人血铅超标都是一个保守估计。”
12下一页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