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8
四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青海玉树地震特别关注:
1、新京报: 青海玉树震后30日清理完重点废墟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0915.html
2、新华网青海频道: 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灾后震区辐射环境无异常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0-04/28/content_19641210.htm
环境资讯:
3、新华网: 中国与芬兰联手打造江西首个数字生态城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27/c_1259256.htm
4、中国新闻网: 2010年度“拜耳青年环境特使”评选启动
http://www.chinanews.com.cn/jk/news/2010/04-27/2250649.shtml
地方信息:
5、中国新闻网: 严重旱情威胁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28/2251689.shtml
6、中国新闻社: 武汉斥资三百亿让“火炉之城”变“森林城市”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0950.html
7、新闻晨报: “黑风暴”南下致上海空气质量轻度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4779.html
环境曝光:
8、北京青年报: 供应商污染排放违规 多数IT名企选择沉默
http://www.chinanews.com.cn/it/news/2010/04-27/2248884.shtml
民间环保:
9、中国环境报: 民间环保组织热议西南大旱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04/t20100427_655410.html
环保观点:
10、新华网: 环保专家:“毒塑料”之危害更甚于地沟油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004/28/t20100428_21334751.shtml
深度报道:
11、第一财经日报: 重金属污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24378&cat=0I
12、人民网: 碳补偿交易背后的惊人内幕
http://news.163.com/10/0426/15/6574G1DP000146BC.html
环境时评:
13、中国经济网: “杀鸡取卵”并不可取,垃圾不可“焚烧”了事
http://views.ce.cn/main/yc/201004/27/t20100427_21328576.shtml
14、人民日报: 治污难难就难在结构上 毒性大对环境破坏力很强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1844.html
15、中国经济网: 环保让位经济:发展主义的迷思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28/content_1846949.htm
16、宁夏新闻网: 政府要学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GDP
http://www.nxnet.net/pinglun/lslj/201004/t20100428_813587.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青海玉树震后30日清理完重点废墟
来源:《新京报》2010年04月28日08:05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0915.html
据新华社电 (记者吕雪莉 何伟)目前,玉树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记者自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震后30日内抗震救灾时间表已经明确,各项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在4月26日晚召开的指挥部会议上说,玉树抗震救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加快安排好群众的生活、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灾后重建是新阶段中的重点问题,要明确新的目标。他说,以时间节点为界,要分别作好四项工作。
具体是:震后20天即5月4日,启动社区恢复重建的试点。在重建规划没有公布之前,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从结古镇周边农村的重建先行开始,选择两个村子,在5月4日开工建设。同时,完成灾情评估报告。
震后30日即5月14日,要基本完成重点废墟的清理,包括沿街大型建筑物垮塌形成的废墟,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废墟的清理;同时,重建规划也要基本完成。
据悉,社区恢复重建试点已选定禅古村和甘达村。
2、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灾后震区辐射环境无异常
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10-04-28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0-04/28/content_19641210.htm
玉树地区地处三江源头,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对三江源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为监控环境安全隐患,严防次生生态环境事件发生,省环保部门对灾区24个辐射环境监测点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目前灾区未受到辐射污染。
为防止震后发生次生污染,省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玉树县结古镇地震灾区辐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区域内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与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本底值一致,无异常变化,辐射环境现状处于天然本底水平。同时,监测站人员还对文成公主庙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了监测,与历年监测值相比基本一致,辐射环境现状属于天然本底水平。
另外,环保工作人员还对玉树州放射源监管工作记录进行了核实。经核查,玉树州目前尚无放射源使用单位和省内外放射源异地使用作业单位;对临近震区重点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查证,确认未受到地震影响;经对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和原国营二二一厂填埋坑实地检查,均未受到地震影响,处于安全运行状态;玉树州国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点因受地震影响无法正常工作,震前拟建的辐射环境连续监测自动站需在灾后重建时统筹考虑。
截止到4月27日,省环境监测人员仍然继续对巴塘河、巴曲、扎曲、自来水公司水井、州自来水公司上游等断面和点位定点定时采样,共采集样品78个,上报监测数据349个。其中,地表水样品38个,上报数据177个;环境空气样品6个,上报数据6个;地下水样品34个,上报数据166个,实现了“监测区域全覆盖”。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芳旭)
3、中国与芬兰联手打造江西首个数字生态城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4月27日 15:08:00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27/c_1259256.htm
新华网南昌4月27日电(记者胡锦武)雨水自动收集、垃圾分类处理、废物循环利用……据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开发区日前透露,中国和芬兰联合打造的共青数字生态城将于今年5月正式动工兴建。
“绿色新城”位于共青开发区江益镇爱国村,占地7500亩,将成为中国建设环保休闲城市的样本。此前,中芬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合作建设共青数字生态城的正式协议。其规划今年1月获得江西省政府批复。
共青数字生态城项目主要通过先进的生态理念和环保技术,将传统城市功能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建设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空间生动多样的数字生态城,建成后将入住居民约10万人。
目前,共青数字生态城项目选址及周边地区的地形已测绘完毕,相关气象、地质、交通等信息已搜集整理,水、电、路、讯等配套基础建设方案已确定,资金已落实。连接地区和未来数字生态城的外环公路已完成设计,计划投资5000万元。
4、2010年度“拜耳青年环境特使”评选启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2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jk/news/2010/04-27/2250649.shtml
中新网成都4月27日电 (徐杨祎)以“共同构建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第8届“拜耳青年环境特使”评选活动,于27日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了成都站的启动仪式。4月至11月期间,该活动将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四大城市,面向18-23周岁、热心环保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同步进行。
评选活动首先通过环保议案征选,在报名学生中选出20名优秀代表参加全国生态营,根据其表现最终评出4名青年环境特使前往德国勒沃库森参加环境交流活动。据了解,“拜耳青年环境特使”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拜耳公司签署的青年教育和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中的核心项目,已在泰国、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委内瑞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选拔出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加入环境特使的行列。继2003年登陆中国以来,该活动已在参选的100多所高校中评选出青年环境特使119位。
热心环保事业,有参加环保社团或从事环保活动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可登陆网站下载表格,报名参加。(完)
5、严重旱情威胁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4月28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28/2251689.shtml
中新社昆明4月28日电 (记者 保旭)虽然云南旱区开始喜降雨水,但是干旱如慢性病一样持续影响着云南林业。云南省林业厅官员28日透露,严重干旱已导致该省约750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损严重。
据介绍,持续干旱导致云南严重受损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万亩,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物生存和栖息环境受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所需的水源和食物匮乏。
云南作为中国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长期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关注。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表示,此次大旱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严重,特别是一些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受损,其后果不可预估。
据了解,云南境内巧家县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攀枝花苏铁大面积死亡;南华县有156株野生苏铁死亡;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237株红豆杉、约3000株珙桐等重点保护植物零星死亡;澜沧县的亚洲象,因水源短缺已到澜沧江边1个多月未返回森林,一直在附近村子旁边和农田活动。
刘一丹称,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关联度高,旱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为此,云南省林业厅联合多家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动植物以及极小种群物种进行检测、巡护,为饮水困难的野生动物及时补充水源,对抗干旱能力较弱的极小种群植物采取特殊管护措施,必要时人工浇水。
目前,云南省林业厅已开展了干旱灾害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影响的调研评估。(完)
6、武汉斥资三百亿让“火炉之城”变“森林城市”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0950.html
中新社武汉4月27日电 (记者 徐金波 张芹)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7日在此间举行。国家林业局把“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授予曾经的“火炉之城”——武汉。该市政府官员坦言,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了6年,投资总额近300亿元人民币。
武汉市林业局局长陈伟介绍,武汉既是一座“火炉之城”,也是一座重工业城市。而构建城市森林既可给居民提供一个巨型“氧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噪音污染,又可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减少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体,减少光污染,提升人居环境。
为此,武汉市早在2004年就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近年来,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碳汇造林、环城林带等,构筑一道道围城生态屏障;启动城中插绿、破墙透绿、围桥造景、绕城植树等工程,大力推进城区显山透绿,重现城市森林景观;完善三镇绿岛布局,建设城市森林保护区,提升城市“绿肺”功能。
此外,还综合整治两江四岸,建设全长55公里的江滩绿化景观带;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计划,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尽显百湖之市的魅力。
如今穿行武汉,不仅可以看到两江四岸、龟蛇二山、东湖周边、琴台广场等大片城市森林景观,而且多数居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绿地、1000米看到公园、2000米见到水体的多层立体绿色景观,传统的“火炉之城”也被摘帽。(完)
7、“黑风暴”南下致上海空气质量轻度污染
来源:《新闻晨报》2010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4779.html
在甘肃造成当地能见度为零的“黑风暴”余威扩散到江南。昨天,申城近地面的能见度较好,但高空却是灰蒙蒙的。本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显示,由于空气颗粒物超标,上海昨天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今天,本市空气质量预计将处于临近污染状态。相关专家还表示,经观测,此次沙尘南下时或经过煤矿产区而携带了大量煤灰。
颗粒物集中在本市高空
前天阵雨过后,昨天天空没有变得通透,相反当阳光出现后,天空反而变得灰头土脸。这种看似霾却非霾的天气,空气变得有点“呛人”,尤其是一阵风吹过,细小的粉尘让呼吸变得困难。
对于昨天的天气,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陈敏表示,卫星监测显示,本市的确出现了一些颗粒物,不过主要集中在高空。据介绍,这些颗粒物源自西北地区,与前几天在甘肃等地出现的“黑风暴”天气属同一系统,此后沙尘长距离输送影响到本市以及周边地区。至于昨天本市近地面的能见度,基本上都维持在10公里及以上。
沙尘是在前天半夜抵沪的
“来自北方的沙尘是在昨天半夜抵达上海的。”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昨天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团队监测,上海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在前天半夜至昨天凌晨2点间浓度最高,超过了320微克每立方米。
不过,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于昨天白天开始下降。庄国顺介绍说,根据他们的监测数据,昨天早晨6点到中午12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在逐步减低,“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今天应该继续会降低。”
庄国顺指出,此次沙尘的来源主要是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据悉,阿拉善盟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
今天仍是污染临界状态
本市环境监测部门昨天的实况监测数据反应出本市API(空气污染指数)指数达到了123,属于轻度污染。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告诉记者:“我们注意到本市的颗粒物中钙离子浓度较高,这正是沙尘输送的特征,而且除了颗粒物之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指数都在正常范围内,这进一步说明这次轻度污染主要是北方强沙尘南下所致。”专家称,根据预测,今天的浮尘将有所减弱,但本市空气质量仍会在临近污染的状态。
8、供应商污染排放违规 多数IT名企选择沉默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0年04月2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it/news/2010/04-27/2248884.shtml
为唤起知名IT品牌对其产品供应商重金属排放超标违规问题的重视,34家环保组织致函松下、索尼、海尔、联想、诺基亚、佳能等29家知名IT品牌公司,呼吁其建立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一部分企业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另一部分企业有所回应,但多数企业表现漠然,未作任何回应。
-一些知名IT品牌供应商
重金属排放致严重污染
昨天下午,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等34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份针对IT产品制造业重金属排放问题的调研报告。调研发现,IT产品制造是重金属污染排放的源头之一,一些知名IT品牌的产品供应商重金属排放超标违规,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严重污染。
本次调研集中关注与IT产品制造相关的重金属排放,尤其是与IT产品相关的电池行业和与印刷线路板(PCB)制造相关的电镀行业。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国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截止到2010年4月,共收录2004年以来各地企业违规超标记录60000条。通过对这一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和分类,此次调研发现一些为知名IT品牌大量供货的企业重金属排放超标违规,污染严重。
调研发现,涉及121名当地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的福建上杭县蛟洋华强电池厂,是刚刚于2010年4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OEM厂商之一,而南都公司宣称“已进入沃达丰、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新加坡电信、英国电信等著名国际大企业的供应商体系”。
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滔集团旗下也有多个企业多次超标违规,其中一家名为东莞万年富电子有限公司的企业,2009年10月31日被发现擅自设置一条直径约10厘米的软管连接污泥浓缩池的导排管预留口,将未经处理的污泥及生产废水通过软管绕过标准化排放口直接排入下水道,从污泥浓缩池排走未处理的污泥。公开资料显示,建滔集团线路板销售额在亚洲名列前茅,其客户包括IBM和Intel等诸多知名IT品牌。
12下一页
9、民间环保组织热议西南大旱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4-28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04/t20100427_655410.html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媛媛 北京报道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近日在京举行了特别论坛——西南大旱思与行,邀请众多专家学者、民间环保人士、活跃在抗旱第一线行动者和媒体人士共同反思西南旱灾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未来抗旱的长期行动策略。
2009年入秋以来,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长达8个月的严重干旱。对于此次旱灾发生的原因,有关专家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解释。
中国荒漠化治理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对西南大旱做出了全面分析:西南地区面临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等严重挑战;森林采伐和外来物种侵袭、种植结构改变、矿山开采和大型水利工程等问题也加重了西南水资源的匮乏,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
自然之友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此次西南干旱是我国正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例证,也突出反映了环境公平的问题,在我国西南正在遭受旱灾的同时,北京等大城市的奢侈性水消费却如火如荼。因此,我们应该在消费层面和政策层面对水资源浪费现象予以控制。
在此次论坛上,多家环保民间组织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此次旱灾过程中的行动与思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西南地区开展了“引水思源”项目,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地区的水引到附近的村寨,并通过行动来告诉公众,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以此来唤醒公众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意识。
云南绿色流域的负责人于晓刚认为,此次西南旱灾,不仅仅要考虑当前的紧急救援,也要考虑长远的备灾减灾。
绿色多边论坛是自然之友于2007年发起的系列研讨活动,论坛强调面对同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读,希望通过搭建多元话语平台,推动社会各方的交流与合作。
10、环保专家:“毒塑料”之危害更甚于地沟油
来源:新华网2010年04月28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004/28/t20100428_21334751.shtml
在早餐摊儿,常能看到热气腾腾的油条、豆腐脑、包子,被装进塑料袋,递到顾客手里;在一些小饭店,汤菜常被一股脑儿倒进塑料袋里打包带走……“这些塑料袋的加工原料很可能是‘毒’塑料颗粒。 ”对此,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董金狮表示。
专家说
“目前废旧塑料回收行业很多环节都处于监管空白,很多加工塑料颗粒的企业本身就不合法,再指望这些原料被合法应用显然不现实。目前市场上的塑料颗粒应用很广泛,其中许多被加工成常见的超薄塑料袋。还有一些生产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水杯、玩具、水盆等塑料制品的违规企业,使用的原料都是‘毒’塑料颗粒。 ”
塑料垃圾多变身超薄塑料袋
此前,董金狮曾对“毒”塑料颗粒的应用进行过深入调查,还到过营口等地暗访,发现超薄塑料袋的加工原料即为一些小作坊加工出来的黑灰色塑料颗粒,之后再添入不同母色料,就会造出蓝、白、黑、红等不同颜色的一次性塑料袋,“市场上用的都是这种袋子。 ”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大型的超市、商场和购物中心基本都能执行国家限塑令的规定,有偿向顾客提供环保塑料袋,但在一些综合集贸市场及街边零散的商铺摊位,限塑令却形同虚设,各种超薄塑料袋充斥着市场,并向顾客免费提供。“限塑刚开始的时候市场管得严,现在很少有人管了。 ”一位卖面点的商户告诉记者,她的塑料袋是从别的市场批发的,“我们都是小本生意,环保袋太贵,薄塑料袋才两三分钱。”采访中一些商户也表示,他们之所以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袋,也是迫于无奈。一位卖海产品的商户说,“我们也不愿意免费提供塑料袋,但顾客又不愿意花钱买袋子,总不能让顾客用手拿吧! ”
记者走访位于大连火车站附近的多家批发部和商行,发现几乎都有廉价塑料制品出售,塑料盆、饭盒、奶瓶、水杯、饭碗等塑料制品,做工粗糙,没有商标,有的塑料奶瓶非常薄,用手一捏就变形,而且这些塑料制品都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儿。
一名店主偷偷告诉记者:“价钱便宜的塑料制品几乎都是再生料的,那些被人丢弃的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就成了再生料,这些塑料制品家里用不合适,遇到热水会变形,一晒还有一股怪味,很多商家搞促销常常用来当做赠品。 ”店主说,“加工塑料制品用原生料和再生料每吨差价高达几千元,所以更多塑料制品厂都买便宜的塑料颗粒。 ”
专家说
“按国家有关规定,废旧塑料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技术上有严格要求。此前,我也曾做过调查分析,目前市场上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制品,其中一些在原料来源就存在问题,有些是不符合食品包装要求的废料、再生料等。 ”
再生塑料不能用于食品包装
董金狮说,对回收塑料的产品应用范围,国家也有明确规定,不能直接用来做接触食品类的物品,只能做垃圾袋、椅子一类的产品,所有的废塑料都不能做食品包装用材料。因为用来做食品包装的塑料有着严格的标准,必须是无毒的,一般由聚乙烯、聚丙烯和密胺等原料制成,这些原料在加工时无须加入化工助剂,成分比较稳定单一,因此即便用来盛高温的食品或者水也不会产生有害的反应。好的塑料原料材质源自专门的石化厂,符合卫生要求。
即便如此,也还要根据食品级和工业级来选择不同的原材料,工业级的原材料不可以用在食品级的产品制作中。至于那些肮脏的废塑料制品,有的还可以看到塑料中熔解的杂质,更不能用来制造食品级的塑料制品。但在实际操控中,一些生产经营者明知是垃圾塑料原料,却对外销售,不做任何标识说明。
不仅是生产原料令人担忧,一些工厂的生产环境也很不卫生。“目前食品用塑料包装都在实行QS市场准入认证,那些黑窝点脏乱的生产环境根本无法达到食品包装生产的卫生要求,但一些厂商只从获利的角度出发,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大量制造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产品。 ”董金狮表示,“造成这样的局面,与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查处力度不足有关。 ”
专家说
“废塑料中含有大量腐败变质成分、细菌以及有害化学药剂等。一些人以为这些塑料制品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高温熔化,高温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但事实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
“毒塑料”危害比地沟油还厉害
董金狮说,“高温只对一般的大肠杆菌等起作用。有些细菌、病毒是高温杀不死的,而且制作这些塑料制品的一般都是地下加工厂或是小作坊,卫生条件极差,混合在一起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另外,废塑料里常含有包括硬脂酸铅在内的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进入食品包装材料,再随食品或饮料进入人体,日积月累,也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 ”
同时,由于加工水平粗糙,多数塑料颗粒生产厂家没有能力对聚乙烯和有毒的聚氯乙烯做仔细区分,而这样混在一起生产的颗粒无疑是有毒性的,由它再制成的各种塑料制品也就成了“毒物”。此外,“废塑料纯度低,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苯乙烯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引发癌症。 ”董金狮表示,由于废塑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包装袋有害物质含量高,与食品接触时间长,长期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包装食品,容易导致慢性食物中毒和中枢神经方面的疾病,董金狮认为“长期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包装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远高于‘地沟油’”。(记者佟亮)
11、重金属污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04-28 章轲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24378&cat=0I
湖南武冈儿童血铅超标、陕西凤翔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浏阳镉污染,以及福建上杭、河南济源儿童集体血铅超标??2009年,中国重金属污染致病事件频发。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统计,2009年环保部共接报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
“重金属污染致病事件已进入高发期,并且给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所助理研究员张立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26日,自然之友、达尔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34家环保组织联合在京向社会发布了刚刚完成的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此举旨在提高消费者的绿色选择意识,倡导公众选择绿色产品,敦促知名品牌企业践行绿色承诺,并以供应链倒逼的方式促使知名品牌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商改进生产方式,积极防治重金属污染。
IT业是“重灾区”
“IT产品制造是重金属排放的源头之一。”马军对记者说,调研发现目前大量的印刷线路板(PCB)生产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已经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严重污染。而一些为知名IT品牌大量供货的企业重金属排放违规超标,污染严重。
调查显示,涉及121名当地少儿血铅超标事件的福建上杭县蛟洋华强电池厂,是刚刚于2010年4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OEM厂商之一。
而南都公司宣称,“已进入沃达丰、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摩托罗拉、新加坡电信、英国电信BT等著名国际大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并获得阿尔卡特等企业评选的全球优秀供应商之殊荣。”
在PCB生产企业中,一家名为惠州美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其监管记录显示2009年3月3日该公司被环保部门发现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铜、锌、镍、铁均超标排放,其中铜超标竟达5199.0倍,严重污染环境。
而这家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母公司MerixCorporation在其2008年年报中披露,Cisco和摩托罗拉是其最大的两家客户企业,采购额分别占到该公司2008财年净销售额的11%和10%。
调查还发现,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滔集团旗下也有多家企业多次违规超标。其中一家名为东莞万年富电子有限公司的企业,2009年10月31日被当地环保部门发现擅自设置一条直径约10cm的软管连接污泥浓缩池的导排管预留口,将未经处理的污泥及生产废水通过软管绕过标准化排放口直接排入下水道,从污泥浓缩池排走未处理的污泥。
“在公开资料上我们看到,建滔集团线路板销售额在亚洲名列前茅,其客户包括IBM和Intel等诸多知名IT品牌。”马军说。
据介绍,在掌握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和数据后,上述环保组织于今年4月15日和16日向29家国内外知名IT品牌的CEO发出了信件,向其确认违规企业是否为其供应商、是否还有其他的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以及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
马军告诉记者,在收到此信后,部分企业及时回应并积极跟进,如松下、三洋、日立、索尼公司,中国的海尔和联想公司,美国的Intel,以及新加坡的新加坡电信都与环保组织进行了直接沟通。在这些企业中,松下公司、三洋公司、中国的海尔公司和联想公司的回应最为积极。
松下公司不仅对环保组织提供的超标供应商线索进行了核对,而且已经利用公开的数据检索了其一级供应商,同时其环境推进部部长和环保组织直接沟通,探讨与各个利益方合作,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的问题。
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也多次与上述环保组织电话沟通,表示公司总部非常重视,要求开展核查,4月23日,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书面函件确认了核查情况,并表示会跟进确认出现问题的供应商整改情况。
海尔公司不仅确认了核查情况,并且告知已经对超标供应商进行跟进。海尔公司特别提到,其宗旨与环保组织一致,愿共同推动环境保护。
联想公司则对查询情况进行了书面通报,虽认为被问及的违规企业不是其供应商,但依然表示愿意与公益组织就其他的供应商是否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以及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沟通。
不过,据上述环保组织称,仍有20家企业至今未作任何回应,这其中包括了摩托罗拉、诺基亚、佳能、三星、TCL等中外知名IT品牌。
“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一些公司对其供应链条可能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表现漠然,其中一家公司甚至表示,我们有5000家供应商,检索起来太麻烦。”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反问说,检索一遍供货商,难道真的比让周边社区世代承受重金属毒害更麻烦吗?控制重金属排放,难道真的比未来清除沉积于河湖底泥、土壤、地下水以及近海中的重金属更麻烦吗?
马军对记者表示,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唤起IT品牌对其供应链重金属排放问题的重视,由此回应公众的质疑,认真排查,作出反馈。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其供应链条的重金属排放。
“我们也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基础,推进绿色选择消费者行动。”马军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要关注IT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以绿色消费推动产品的绿色生产。
水体重金属污染突出
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气。而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为突出。重金属污染也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研究表明,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化石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国家环保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
2003年,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十大流域的流域片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超Ⅴ类;2004年太湖底泥中总铜、总铅、总镉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城市河流35.11%的河段出现总汞超过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18.46%的河段面总镉超过Ⅲ类水体标准,25%的河段有总铅的超标样本出现。
调查显示,由长江、珠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约为3.4万吨,对海洋水体的污染危害巨大。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采样品中铅的超标率达62.9%,最大值超一类海水标准49.0倍。铜的超标率为25.9%,汞和镉的含量也有超标现象。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滑丽萍等人长期研究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情况。该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湖泊底泥的污染已严重妨碍了湖泊功能的正常发挥。
据介绍,重金属污染问题是我国水环境研究人员最早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底泥在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多数学者在研究水相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时,同时也会对水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同步采样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研究所涉及的重金属元素包括Fe、Mn、Hg、Cd、Zn、Cu、Cr、As、Ni、Se、Co、Ni等,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调查显示,我国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非常不均匀,基本上靠近工矿企业和人类活动频繁区的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远离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区的湖泊底泥尚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保持比较洁净的水体环境。
滇池、太湖、松花湖这3个湖的底泥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滇池。南京的玄武湖虽属于风景区,应该属于污染较轻的湖泊,但其位于市内繁华区,湖泊底泥中金属的污染也相对较严重。山东荣成湾的月湖、云南的洱海、黑龙江省的镜泊湖都远离城市,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符合自然规律,溶解氧含量较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比较强,是少受污染的湖泊。
除了水体里的重金属污染外,目前土壤里的重金属也是一大公害。据环保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而且往往是城郊和污灌区的土壤同时遭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
矿物加工和冶炼、电镀、塑料、电池、化工等行业是排放重金属的主要工业源,这些排放物以“三废”形式使得某些工厂企业周围的土壤锌、铅含量甚至高达3000毫克/千克。而城市交通运输中汽车尾气排放、轮胎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元素亦影响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成为城市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因重金属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已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国土资源部此前表示,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防治技术明显不足
一旦重金属通过饮水、饮食、呼吸或是直接接触的路径进入人体,将极大损坏身体的正常功能。因为重金属不像其他的毒素可以在肝脏分解代谢,然后排出体外;相对的,它极易积存在大脑、肾脏等器官,一旦超标,容易引起基因突变,影响细胞遗传,严重时会产生畸胎或诱发癌症。
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但防治技术却明显不足。
重金属污染:
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45种。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汞、镉、铬等。
重金属随废水排出时,即使浓度很小,也可能造成危害。由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的相关事件:
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富山骨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水和稻米而中毒,死亡100多人。
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就是其中典型例子。
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l~0.001mg/L之间。
重金属的污染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等公害病,都是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所以应严格防止重金属污染。
26日,当记者问及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区域如何防治,以及人们如何规避重金属污染问题时,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柯?、环保部外经办孙阳昭博士均表示,“没有有效的办法”。
“迁移是一个办法,但这很被动。”柯?摇着头说,“人类总不能迁出地球吧?”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短则数十年(如镉),长则数万年(如铅),因此彻底解决现有问题并非易事。“国际上多采用掩埋的办法。”孙阳昭说。
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国在环境噪声、固体废物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排放(控制)标准体系,但在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和防治技术方面明显不足。亟待先进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修复技术,包括汞、镉、铬、铅、砷的污染防治技术。
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包括化学沉淀、电解、离子交换、膜分离、活性炭和硅胶吸附、生物絮凝、生物吸附、植物整治等方法。采用化学法、物理化学法都将产生污染转移,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对于大流域、低浓度的有害重金属污染难以处理。而生物法具有效果好、投资少及运作费用低、易于管理和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
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和电解法,主要适用于含较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物理化学法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技术,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适用于含较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
生物法则包括生物絮凝法和生物吸附法。目前开发出具有絮凝作用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和藻类等共17种,其中对重金属有絮凝作用的有12种。用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废水安全方便无毒、不产生二次污染。
专家表示,虽然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都可以治理和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但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成本低、效益高、易管理、无二次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另外,通过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应用,可使生物具有更强的吸附、絮凝、整治修复能力。因此生物法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由于资金、实用技术以及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因素,国内生产企业、污水处理企业治理重金属的动力并不强,多数是将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废水、废渣和废气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禁止新建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化学制纸浆、印染、染料、制革、电镀、炼油、农药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必须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
与严格的法律法规相比,日常的监测与严格执法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综合整治方案将出台
来自环保部的消息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强了对重金属污染的整治,在一些重点地区实施了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在重金属主要污染地的湖南衡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已于去年拉开序幕。治理范围将涉及衡阳湘江沿岸8市,流域人口4000万,占全省80%以上的有色冶金、化工、矿山采选等行业。
据当地媒体称,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也已将该项污染治理列入了国家试点。
衡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的投资将超过千亿元,此举对于衡阳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也将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衡阳市发改委也组织专家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相关研究,并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
去年8月,云南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了阳宗海砷污染案,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判处罚金人民币1600万元,相关责任人也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款;同年,山东临沂市也严肃查处了临沂亿鑫化工有限公司蓄意违法排污重大环境污染案件,该公司经理于浩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逮捕或刑事拘留。
张立对记者说,目前我国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近几年的重金属频发事故之前,我国对于重金属的污染防治主要停留在法律法规、废弃物及电子产品的管理办法、条例及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规定与防治上。
不过,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重金属污染的新法规、新条例、新规定会越来越多,针对的对象会越来越广泛,适用的行业和领域也会越来越多。我国对于重金属的污染防治也从以往的“被动应付”逐渐过渡到“主动应对”的治理防治过程。
据张立介绍,国家环保部从“十一五”环境规划开始,特别是即将出台的“十二五”环境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重金属污染防治。
本报获悉,目前,环保部正在会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国家将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执法大检查,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筛选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将铅、汞、镉、砷和铬等重金属作为防控重点,统筹规划重金属污染治理,分期分批确定减排任务。
此外,国家将设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张立透露,按照“以奖促治”的思路,国家将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过治理符合标准的企业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鼓励推广应用治污新产品,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2010年,“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将拿出10亿元,重点支持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企业综合整治,清洁生产工艺改造、污染新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
马军对记者说,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打群架”。环保、水利、海洋、国土部门的监测仪器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们认为企业应该推动其供应商信息公开,以便将污染排放置于公众监督之下。”马军呼吁,一些大的品牌厂商要推动自己的重金属排放供应商,严格按照国务院2010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要求,建立污染物产生、排放台账和日常监测制度,定期报告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等情况。
12、碳补偿交易背后的惊人内幕
来源: 人民网(北京)2010-04-26
http://news.163.com/10/0426/15/6574G1DP000146BC.html
为统计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们用碳补偿或碳中和来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公司或个人付款给专门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不仅如此,植树造林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因此碳补偿机制显得似乎完美无缺。然而,近日由《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波士顿大学新英格兰调查报道研究中心(NECIR-BU)共同展开的一项调查,却揭开了碳补偿交易背后隐藏着的惊人内幕。
这项为期4个月的调查发现,参与自愿碳补偿的个人和企业,支撑着全球7亿美元的碳补偿市场;然而并非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碳补偿交易将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他们获得的更多的是减排的模糊承诺,甚至空头支票。碳补偿交易只是可减轻生态负罪感,却无益于控制全球变暖。(1美元约合6.83元人民币)
作为环保领域的金融衍生品,碳补偿极为复杂,缺乏监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物无所值。但购买“绿色”减排凭证、支付碳补偿交易额的个人或企业,往往被蒙在鼓里,以为这样造成的碳排放会被补偿,而事实并非如此。
市场监管缺失
每年成千上万的个人花5到20美元甚至更多,在绿色交易网站上交易、或在购买机票、汽车、寄送包裹时,支付额外的开销购买碳补偿量,从而中和他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企业也购买碳补偿量,来给自己的商业活动贴上“绿色”标签,增加其环保形象。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组织机构也会购买,以此实现“碳中和”。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对全球变暖的内疚感和负罪感,加上个人和机构的自愿性碳补偿购买行为,推动了该市场的飞速发展。
据生态系统服务交易信息平台生态系统市场(Ecosystem Marketplace)分析师估计,2008年全球碳补偿交易市场的总值高达7.05亿美元。仅在美国,过去5年碳补偿销售量就增长了2倍。
尽管可以由有公信力的大环保机构售卖,但碳补偿交易市场却很少受到系统监管。在美国几乎没有监管机制,缺乏能够证明环保效力的相关法规,也没有确定的计量出售补偿额度的方法。另外,更没有专人能保障树木种植等碳补偿工程完工或长期维持补偿功能。批评家指出:自愿碳补偿市场将变成一片混乱,充满欺诈、浮夸和“豆腐渣”工程。
新英格兰调查报道研究中心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调查发现,碳补偿市场不规范的例子全球范围内比比皆是:
1.印度的一个碳补偿项目为建造风电机车,清理了一些当地农民传统的部族耕地,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但最后只生产了远小于期待值的电量;
2.巴拿马的一个植树碳补偿项目,承诺砍伐树木将带来经济效益,并自称经过核证,而事实上,至今该项目根本没有栽几棵树;
3.在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开始制止一个欺诈性碳补偿项目;
4.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开发商利用轮船在南太平洋抛洒铁灰,称此举将有益吸收碳元素的藻类。美国环保署(EPA)已经表示该计划是海洋非法倾倒;
过去许多人把碳补偿交易看作环保领域颇具前景的工具,而如今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已经人们却步不前。美国希望建立全国统一的排放限制与额度交易(cap-and-trade)体系、,但这些案例也让人们忧心忡忡。
警觉的开始
诸多欺骗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对碳补偿交易产生警觉。
2009年,美国众议院花费8.9万美元购买碳补偿额,但之后决定停止国会大厦办公室“碳中和”计划。耐克公司于2010年放弃其碳补偿计划。自称全球首个推出碳补偿交易的英国旅行社Responsibletravel.com,在2002年将碳补偿旅行作为主营业务,而现在该公司改为鼓励客户少乘飞机。
美国审计局(GAO)2008年调查发现,自愿碳补偿“可靠性的确信有限”。英国议会2007年的调查,发现碳补偿存在许多问题,并得出结论,碳补偿交易“没有全局性、可执行的标准”。澳大利亚也在打击碳补偿市场欺诈上态度最坚定,澳大利亚消费者保护协会主席(Graeme Samuel)称:“(碳补偿)这个部门开始出现一些丑陋的现象。”
还有许多自愿碳补偿额通过生态友好的名义进行网上销售,其他补偿额则以附加消费的形式出售,如旅行社供消费者选择的“绿色飞行”,美国UPS允许客户通过增加航运成本抵销碳排放,福特汽车推出每年支付29.95美元实现“碳中和”驾驶活动等。
事实上,绿色和平及其他环保组织不愿完全拒绝碳补偿交易。他们始终认为,交易可以帮助较少温室气体含量,保护森林,促进可替代能源发展,鼓励个人行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其他组织,如美国自然保育协会(Nature Conservancy)、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和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也表示,碳补偿项目由诚信开发商运作也可以兑现环保承诺。
美国旧金山碳补偿额零售提供商特立帕公司(Terrapass)为当地农民支付沼气收集系统的费用。公司总裁皮特·戴维斯(Pete Davies)表示:“对减排进行补贴的机会还很多。看到农民们参与其中,我们非常兴奋。”
对环保的呼吁也激励了碳补偿额销售的增长。美国弗吉尼亚州律师马特·德顿(Matt Durden)表示:“每次乘飞机,我都会买(碳补偿额)。”他和妻子旅行时会花费30美元购买碳补偿额。对他来说这笔支出很便宜,且是有利环保。
实际上,自愿减排市场仅仅是碳交易市场的一部分。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考虑建立强制性减排的碳补偿体系,如《京都议定书》下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等。2006年一位联合国气候官员曾预计,碳减排交易可能形成每年1000亿美元的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因此,即使自愿减排市场仅占整个市场的小部分份额,但这也足以催生一个产业链,涵盖碳补偿交易的开发商、批发商、零售商和赞助商等。
绿色和平的斯卡(Skar)表示碳补偿行业充满了金融投机,他说:“不论是碳牛仔,还是其他背景的人,大家之前并没有环保兴趣(现在却对碳补偿充满兴趣)。” (本文来源:人民网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3、“杀鸡取卵”并不可取,垃圾不可“焚烧”了事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0年04月27日 黄水牛
http://views.ce.cn/main/yc/201004/27/t20100427_21328576.shtml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泽峰近日提出,2015和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1.79亿吨和2.1亿吨。在中国人多地少、能源紧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垃圾焚烧发电,是符合国情最明智的选择。 (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很难想像,作为环保行业的专家,能够高调提出“垃圾焚烧发电”的说法,且说出了,“如果全国垃圾完全焚烧利用,每年可节约3600多万吨煤,将大大减少煤炭开采潜在的安全事故,减少9400多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既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又为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建设做贡献。”这样堂而皇之的借口出来。
如果按照陈泽峰的逻辑,中国所谓的环保事业只是应用一个“烧”字了事,那就太简单了!只是让人不明白的是,普通的固体物质燃烧本身就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燃烧垃圾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是排放在空气中么?难道就不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了么?
最大的疑惑是,燃烧垃圾所产生出的有毒气体——二恶英如何处理呢?科学和事实已经证明:焚烧垃圾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具有强致癌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内分泌毒性,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
不仅如此,中国科学院环科所专家赵章元在2009年已经在公开场合表明,“二恶英毒性太大,是一级致癌物,最讨厌的就是它难降解。它半衰期是14年到273年,到了人体内就积累,制定的标准无论怎样再低,它最后还是致癌的。况且中国目前的环保设备管理状况,实现不了那些对人无害的条件。”
作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泽峰为何有意忽略了公众并不清楚的有毒气体“二恶英”的存在,而只是大谈特谈可以“焚烧垃圾节约了多少顿煤炭”呢?
事实上,当前全球处理垃圾的主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垃圾焚烧厂在不断关停,新兴国家不断地寻求垃圾焚烧的市场,中国目前所建成的垃圾焚烧项目,基本上采用的都进口焚烧设备。一台垃圾焚烧炉动辄就是几亿元,而资料显示,中国现在使用的大型设备都是十几个亿元的水准——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号称专家却做出违背常理的行为了。
一个国家垃圾产生的多少,从某个角度说,可以算是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准的另类“晴雨表”。还是从发达国家处理垃圾的历史看:真正的主流和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从健全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处理入手。主流处理垃圾的理念中,“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尚未挑选出来的废物”。
无论是工业垃圾抑或生活垃圾,从环保理念上讲,都是具备可以再利用的价值,但前提是需要有细致的分类和建立有效的回收处理渠道。这一点,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已经有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可供我们利用,而分类以及回收的成本远远要比设立焚烧炉而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要便宜得多。
在中国的几个大城市以及沿海城市,垃圾焚烧的提法已经渐被市民唾弃,原因就在于不仅是污染小环境的首恶也是释放二恶英的来源,但不得不承认,焚烧垃圾是处理垃圾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无异于是“杀鸡取卵”,还是不做为妙。 (责任编辑:年巍)
14、治污难难就难在结构上 毒性大对环境破坏力很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71844.html
治污这道难题,在我国仍然客观存在,并且形势还很严峻。
从宏观来讲,治污之难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有关。就拿工业污染来说吧: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工人工资的基本保障。然而,工业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有些即使总量不大,但是毒性很大,对环境的破坏力很强。并且,它还具有刚性和惯性,若要一下子清零工业体内的“毒素”,不是很现实。
从微观来讲,工业企业治污没有原生动力。一般来讲,企业追求利润,而治理污染会增加成本,缩减盈利。促使其改变的力量必然来自外部,一是来自市场竞争标准的改变。当环保逐渐成为工业企业竞争的标准,将来那些仍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脏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二是来自政府监管有力、激励有效。
需要警惕这样一种说法:工业企业污染监管过严,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生存会出问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政策环境下,这不是必然的。通过创新技术就能实现资源、能源、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化废为宝,也能卖钱;而且现在的治污技术成本已有所下降,企业可以找到适宜技术。成本增加有限,不会危及生存。
因此,要治污,监管的“金箍棒”和激励的“胡萝卜”,一个不能少。污染环境的收益远超过惩罚成本,同时也超过激励措施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就没有治污的压力和动力。
治污,归根结底,还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5、环保让位经济:发展主义的迷思
来源: 中国经济网2010-04-28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28/content_1846949.htm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系统性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已制定,但环保执法却存在诸多问题。对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在保经济增长,追求GDP政绩的驱动下,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环保执法遭遇尴尬境地。环保让位经济是发展主义的迷思,更是一种幻象,对此,整个社会应有理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系统性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已制定,但环保执法却存在诸多问题。有人将环保执法与企业比作猫和耗子的关系,耗子总能找到躲的地方。对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在保经济增长,追求GDP政绩的驱动下,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环保执法遭遇尴尬境地。(4月26日《瞭望》新闻周刊)
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指出,我国环境法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立法薄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尴尬的事实,也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现象。有数字为证,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评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许多地方和部门存在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评先批等现象,一些地方甚至用红头文件为此保驾护航,仅2007年,全国就清理出51件与环评法有关规定不相符合的地方性文件。而环保部对2008年省、市级审批的118个建设项目进行抽查,结果违法率高达24%。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指标至上的政绩观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认识上陷入误区,人为对立了二者的关系。有些地方政府不惜以资源的过度消耗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中只求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充当保护伞,成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挡箭牌。
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让我们看到的是制度短板,是执法力量微弱和处理手段过软。执法力量不足,公众早已熟悉,而手段过软,主要体现在环境处罚的主要手段只是罚款,而就连唯一的处罚手段,其可以处罚的数额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导致罚款大多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在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畸形状态下,多数企业往往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也不愿意投资整治污染。据此,有关部门曾统计,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
许多地区不惜采取高消耗、高污染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方式来发展本地的经济。近年来,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大量的污染企业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往往造成污染物的地区间变相转嫁问题。据报道,江西、安徽两省一些地区,为了赶上这一波产业升级的大潮,招商引资心切,不惜降低环保门槛,或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上马建设,或环评报告流于形式,反而成为污染企业的遮羞布。
在这样的态势下,我们看到的是环保部门的无力现状。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缺乏有效制衡而造成的。
更进一步说,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与发展主义的迷思有关。许宝强博士曾在《发展主义的迷思》一文中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究竟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增长是否就等于改善人们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社群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归结到一点就是:是谁的发展,为了谁而发展。在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如果陷入极端,我们就可以说,片面的发展主义如果不是不是灾难,至少也是一种幻象或者迷思。笔者以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审视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是恰当的,也是切中要害的。
环保让位经济是发展主义的迷思,更是一种幻象,对此,整个社会应有理性的认识。
16、政府要学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GDP
来源:宁夏新闻网 2010-04-28
http://www.nxnet.net/pinglun/lslj/201004/t20100428_813587.htm
新闻背景:最近,宁夏科进峡光纸业公司造纸“黑液”溢入吴忠秦渠,造成17公里的渠水受污染。记者了解到,峡光纸业偷排污水早有“前科”,绝非偶然。(本报4月27日05版)
早在1984年,我国就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然而,江河湖泊变味、变臭、变黑,祸害百姓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不仅有前几年出现的松花江水污染、哈尔滨断水的“惊天大案”,也有不久前《焦点访谈》披露的某大型味精企业对区域河流污染恶劣事件。
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事件的罪魁祸首纵然是利益驱动下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但与政府的监管也不无关系。当前,处罚过低是环境执法的软肋,使执法机构手中的“大棒”变成了“软柿子”。据调查,一个地级市的企业如果一次违法排污,平均受到经济处罚是4.97万元,而该企业违法期间获得的收益是232万元,违法与守法的成本相差46倍。低廉的成本才使得这些企业铤而走险。
除此之外,高污染项目屡禁不止,折射出畸形发展观。一般来说,污染企业差不多都是当地的税收大户。厂家为了利润乱排,政府为了政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努力监管,加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有效措施、缺乏有力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就为环保的防护堤留下了“豁口”。最有环境保护热情也最能对污染者形成压力的公众和污染受害者难以参与对污染者的利益博弈,结果只剩下环保部门一家孤军奋战,“按下葫芦起了瓢”,即便是采取重点整治,也未能让那些排污企业有所畏惧,结果是污染依旧。
保护环境,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治理污染,呼唤政府更该有作为,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从思想深处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即使是利税大户,若违法超标排污,也绝不迁就。如此,违法排污的企业就不敢有恃无恐,屡教不改。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