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6
四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青海玉树地震特别关注:
1、潇湘晨报: 青海数百名地震救援人员受沙尘暴影响滞留机场
http://env.people.com.cn/GB/11449605.html
2、中国新闻社: 卫生部:玉树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
http://env.people.com.cn/GB/11449666.html
3、中国新闻网: 上千藏獒玉树地震中死亡 无害处理难度大
http://green.sohu.com/20100426/n271762054.shtml
4、新京报: 灾难呼唤公正透明的社会机制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4/24/content_92020.htm?div=-1
环境资讯:
5、瞭望新闻周刊: 环保部专家称环境执法存在权责分散等难题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26/000620150200.shtml
6、瞭望新闻周刊: 环保部长称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2250287_1.shtml
7、中国新闻网: 中国环保监测设备投入过百亿 数据仍有大量水分
http://env.people.com.cn/GB/11454983.html
8、中国新闻社: 中国堆积垃圾总量超60亿吨 专家提议烧垃圾发电
http://env.people.com.cn/GB/11450041.html
地方信息:
9、新华网: 河南10市为水污染埋单3718万元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24/c_1253665.htm
10、中国新闻社: 干旱致滇池库容减少2亿立方米 水位降近80厘米
http://env.people.com.cn/GB/11455625.html
气候变化:
11、气候变化—不要让资本主义摧毁我们的地球
http://utopia.e-channel.info/read.php?1132
12、南方周末: 严冬还是酷暑 火山灰席卷下的全球气候疑云
http://www.infzm.com/content/44114
环境曝光:
13、中国商报: 民营钢铁“黑户”成地方污染大户
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10/04-23/2243599.shtml
环保观点:
14、东方早报: 何彤慧:遏制沙尘暴,保水比植树更有意义
http://news.163.com/10/0426/09/656HO08500014AED.html
环境时评:
15、21世纪经济报道: 地下水超采强化水资源“高度不平等”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2249110_1.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青海数百名地震救援人员受沙尘暴影响滞留机场
来源:《潇湘晨报》2010年04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49605.html
这次沙尘暴来临前,当地还是晴空万里,太阳尚未落山。忽然之间,狂风裹着黄沙,犹如一堵幕墙,从天边压来,顿时白天变黑夜,伸手不见五指。人们躲进屋内,关上门窗,依然感觉呼吸困难,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土气息。——甘肃民勤当地居民
据新华社电 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4月24日-25日,甘肃省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部分地区也出现沙尘暴,玉树地震救灾工作受到影响。
甘肃:14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
25日11时,甘肃民勤再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最低能见度为600米。
兰州中心气象台介绍,截至25日8时,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中,甘肃共有14个气象观测站出现了沙尘暴天气,其中酒泉、鼎新、临泽、张掖、民乐、民勤等6个站为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沙尘暴,尤其是民勤和酒泉站,能见度一度达到0米。
据民勤县委宣传部门提供的材料,在民勤,这次特强沙尘暴天气引发了10多起火灾,造成部分地方电力中断,大量日光温室棚膜和大田地膜被刮得四分五裂,损失较为严重,但目前尚未接到任何人员伤亡的报告。
内蒙古:“屋子里顿时全黑了”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右旗、额济纳旗24日出现强沙尘暴,能见度几乎为零,强沙尘暴持续40多分钟。
据阿拉善盟气象台预报工程师孙跃刚介绍,4月24日17时至19时30分之间,阿拉善盟阿右旗和额济纳旗拐子湖出现沙尘暴。17时34分,阿右旗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突然发生强沙尘暴,“当地气象预报员跟我形容说,仿佛一座浓褐色的大山一样自西向东压了过来,屋子里顿时全黑了,外边什么也看不见。”
孙跃刚说,气象部门监测到那个时候的风速是每秒19米。18时59分,这股强沙尘暴移动到相邻的雅布赖镇,风速为每秒20米,能见度小于50米,直到19时16分,强沙尘暴才开始转为扬沙。
青海:地震救援人员滞留机场
记者25日在青海西宁机场了解到,受玉树较大降雪及西宁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影响,西宁至玉树穿梭航班受到延误,数百名救灾人员滞留在西宁曹家堡机场。
西宁至玉树的穿梭航班承担了向玉树地震灾区运输人员和物资的重任,每天往返六个班次,被称为“空中生命线”。曹家堡机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25日玉树出现较大降雪,同时西宁出现沙尘暴,机场达不到起飞和降落条件,导致航班延误。
记者25日11时在曹家堡机场看见,机场四周不时卷起巨大的黄色沙尘,就连密封良好的候机室里也弥漫着一股沙尘的味道,座椅上也能看见一层灰土。数百名赶赴玉树救灾的官兵和医护人员正在等候。
2、卫生部:玉树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4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49666.html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曾利明)国家卫生部新闻办刚刚提供的信息称,截至今天(25日)17时,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无新增伤员,累计收治伤员9145人;累计出院325名。灾区未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统计显示,现有2536名伤员在医院接受救治(经各转运伤员收治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其中有682例重症和危重症伤员)。现住院伤员分布青海省1720人、四川省356人、甘肃省304人、陕西省137人、西藏自治区19人。累计调集的359辆急救车中,目前仍在前方的有124辆,已累计撤回235辆。
灾区现有医疗卫生队68支2424人,其中医疗救治队伍39支2021人,卫生防疫及监督队伍29支403人。灾区安置点已完成厕所挖建201个,累计发放各类药械579万元,消杀灭面积159.7万平方米,消毒帐篷6600顶次,水质监测51个水源点91个点次,设27个传染病监测点开展工作,健康教育52400人次。
目前有7个卫生监督组对11个灾民安置点进行了饮用水、食品卫生、医疗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的监督检查,发放《地震灾后食品、饮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资料570余份。对安置点及居民点共采集的28份水样检测显示,其混浊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均符合卫生要求。
医疗机构检查发现:有10家医疗点缺乏医疗垃圾分装袋,有的分装分类后与生活垃圾混放,部分军队医院自行集中销毁医疗垃圾,未建立传染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完)
3、上千藏獒玉树地震中死亡 无害处理难度大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426/n271762054.shtml
玉树一家藏獒养殖户遭遇灭顶之灾,幸存的藏獒不离家园。
玉树一个藏獒养育地完全被地震摧毁,废墟上残留着广告画。
防疫人员走家串户密集收集藏獒遗体。
属于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玉树是中国著名的藏獒养育地,其异常高大威猛,因此上千只铁链栓养的藏獒在强烈地震时无法逃生而死去。防疫人员4月中下旬一直在废墟里密集搜寻集中大批藏獒和其他死亡动物遗体。此举无害化处理要求比较高,掩埋必须达到一定深度,人工完成难度很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18个核心区域中,有10个位于玉树州境内,占总面积的72%,防疫须使用灭菌效果好、对环境无污染的消毒剂。否则,三江源生态屏障将面临环保危机。
4、灾难呼唤公正透明的社会机制
来源:新京报 2010-04-26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4/24/content_92020.htm?div=-1
■ 深度解析
灾难就是命令,想在救灾过程中以及灾难前后体现高效与健全,公正与透明的社会机制应该贯穿各个层面与环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凝聚抵御灾难痛苦的力量。
玉树地震过去十天,留下的伤痛仍然如此清晰,如何抚平人们内心的伤口,不仅需要时间的安慰,更需要暂且将灾难强加于我们头上的震惊与不安放在一边,去发现那些在灾难中切实起到重要作用的措施与行动。
地球环境恶化,世界进入天灾多发期,我们对生存之所心存祈愿,但谁也不能保证,坏消息会在什么时候再度传来。汶川与玉树两起悲伤事件间隔时间如此之短,足以惊醒人们尽快建立相对完备的防范与救助体系,把应对重大灾难当成常规工作来做。灾难就是命令,想在救灾过程中以及灾难前后体现高效与健全,公正与透明的社会机制应该贯穿各个层面与环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凝聚抵御灾难痛苦的力量。
在《新京报》所做的调查中,“你认为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哪些经验可以应用到玉树地震救援中来?”有54.2%的网民将票投给了“科学有序地救援与重建”,这一选项所得的票数远远高于“爱心物资使用的透明化”、“具有公民精神的志愿者”、“更多媒体的客观报道”,这表明,公众在灾难发生时,最为关注政府在实施救援时能不能做到科学有序,在重建过程中能不能做到高度透明。
此次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包括国家救援队的及时到场、救援方式的快捷性与多样化、媒体报道的公开性,都显示出比汶川救援更专业的一面,人们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到了相关救援信息,在缓解焦灼心情的同时,也会树立对国家救援体系的信任。同样,相关部门表态,对四川震区重建中的建筑质量问题持“零容忍”态度,这种态度希望会带到玉树震区重建的工作中去,而且不但态度要“零容忍”,在实际的监督方面也要“零容忍”,别再像汶川重建那样出现资金被挪用、建材有问题的现象。
《新京报》的调查还显示,在“你愿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传递爱心?”的调查问题上,有50.3%的网民将票投给了“通过红十字会捐赠”,这表明,作为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仍然是民众向灾区人民传递爱心的主要渠道。在爱心捐赠渠道大量增加,不少民众表示更愿意“等灾后一对一支持灾民”、“直接邮递物资”的状况下,官方慈善机构更应珍惜过半民众的信任,爱护自己的形象,在受赠、转交善款的程序中,做到公开透明,让每一笔善款的去处,都能用到灾区那里。
“生命的脆弱,要好好地活”,是玉树地震递给网民的最大触动,调查中有65.6%的网民选择了这一选项。是的,我们要好好地活,可保障我们好好活下去的,不仅是灾难时期包括政府、机构、单位、民众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和团结精神,更需要整个社会机制趋向公正、透明,让“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才会在天灾降临时,更有能力发挥集体的力量。
□韩浩月(媒体人)
■ 媒体观点
《中国青年报》:越是生态脆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各类灾害往往越是多发。因此,在发达地区强者恒强的同时,对偏远乡村,需要挹注更多的资源以让这些土地生动起来、自救的能力强大起来。灾难来临时,方能少一点悲怆,多一点从容。
《青年时报》:所有以生命名义的低首,必然寓示着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当救援已经逼近黄金时限,我们希望能够在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之下,开始找到一种向死难者致哀的公共仪式。我们希望这一次,黎民可以同样配享国哀,国旗能够依旧为死难者所降。
《齐鲁晚报》:不仅仅是被困在废墟下的玉树民众,还有王家岭煤矿之下的矿工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国家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体现的正是现代国家全力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责任,正是对这种理念的生动表达。
《天津日报》:无需掩饰,更不必压抑自己,我们为所有凋零的生命低首,在哀伤中表达对生命的敬畏,感受同胞的苦难,收获民族的坚强。我们在举国志哀中再次诠释国家意志人性而柔情的一面。我们用对生者的抚慰表达对美好明天的祈福。
《长江日报》:人生而拥有多种权利,国家和政府存在的理由,便是保障国民享有这些权利。其中生命权是一切权利的基本,如果国家和政府不能避免国民时常陷入对生命安全的恐惧,甚至政府机构本身成为国民生命的恐惧对象,国民便有理由怀疑政府存在的正当性。
5、环保部专家称环境执法存在权责分散等难题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4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26/000620150200.shtml
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强的自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
在未来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将面临哪些环境难题?哪些是当前已付诸实践或未来将重点考量的有效探索?如何破解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困境?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
唐丁丁表示,我国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据初步测算,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
美国通过其全球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减排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后认为,2007年下半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确出现拐点,随后二氧化硫浓度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这是美国自己监测的结果,表明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政府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唐丁丁说。
环境压力在持续加大
唐丁丁评析道,中国在努力促进经济转型,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但也确实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
首先,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居高难下。未来2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第二产业增长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型行业依然存在增长的空间。尽管工业各行业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单位产值(或产品产量)污染排放强度将降低,但由于经济总规模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工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还将导致对矿藏、耕地、能源和原材料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进而使自然资源开发强度随之加大。”
其次,结构性污染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环境资源压力持续增加。由于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传统污染型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转变。在唐丁丁看来,预计未来20年,一些传统污染较重的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交通运输等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在传统污染密集型行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以及这些行业技术进步渐进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总量困难很大”,唐丁丁认为,对某些城市和环境敏感的地区,通过调整结构,减少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可行的办法。但对全国总体而言,未来20年这些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还会有较大发展空间,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很大,简单的结构调整不能解决问题。
再有,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环境形成的负荷不断加重。大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历史“欠账”时期,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若不能加快建设步伐,环境质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唐丁丁认为,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分别比2000年增长约1.3倍和2倍。同时,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加上其他能源消耗过程,氮氧化物将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且也会加重一些地区的酸雨危害。大件的电子用品垃圾、废弃的汽车和轮胎,以及其他有害废物也将加大城市垃圾处理难度。
“传统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与环境难以承载,世界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唐丁丁说。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2009年,环境保护部分别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以及共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环保部将分别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就开展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试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实施环保科技示范工程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两地在中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城市群发展道路。
唐丁丁认为,“两型社会”建设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有效载体,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城市环保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攥紧环保执法之拳
目前,我国系统性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已制定,但环保执法却存在诸多问题。有人将环保执法与企业比作猫和耗子的关系,耗子总能找到躲的地方。对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在保经济增长,追求GDP政绩的驱动下,环保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环保执法遭遇尴尬境地。
对此,唐丁丁指出,我国环境法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立法薄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权等行政强制手段,处罚手段弱,执行周期长、程序复杂等问题,导致对环境违法行为难查处、难执行、难追究责任。
二是环境执法主体林立、权责分散,部门协调难,执法成本高,效能低下。一些地方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境执法工作难有作为。
三是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条块分割执法割裂了区域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跨界污染纠纷难以处理。
四是执法机制不健全,对相关环境违法责任追究力度不够,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在日常执法中,往往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执法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环境执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环境执法监督的实际需要。
针对环保执法中存在的难题,唐丁丁认为,解决环保执法方面的问题,一要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对现行的环境管理手段进行系统的甄别和评估,有效整合和改进环境管理制度,通过“整合一批、改进一批、新建一批”,形成一个既吸收国际先进环境管理经验,又能够在我国国情下得到有效实施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二要树立服务科学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树立生态系统执法的理念,整合环境执法监督资源;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树立执法效能先进的环境执法监督理念。
三要提高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加强环境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与任务匹配的环境执法监督队伍;实行科学管理,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东部及有条件的中西部城市环境执法监督机构率先实现现代化,提升环境执法装备水平;提高环境执法信息化水平,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投诉信息管理系统、污染源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生态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监测系统、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设立法律援助机构、污染损害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对环境执法的服务作用。
“到2020年努力建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我们的期望”,唐丁丁说。
环保“十二五”有形之手
今年是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关键年。今后一个时期环保政策的着力点以及目标也为社会所关注。
唐丁丁表示,确保我国经济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是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坚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来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来减轻环境污染。
二是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环境治理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四是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在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问及“十二五”针对污染减排的举措,唐丁丁介绍说,将在污染减排指标领域上,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主要是要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成果,适当地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种类。同时,要把农业污染包含在内。
在减排的具体措施上,将更加注重结构减排。也就是说,通过环境保护,通过污染减排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和长效机制。还将进一步坚持和强化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6、环保部长称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0-04-2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2250287_1.shtml
“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任务和解决问题不同,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环保老路,已被历史所诟病”,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中国一直强调要推陈出新,独辟蹊径,探索走环境与经济融合的环保新道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摸索前行,不动摇不懈怠,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环保绝不能有一丝一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
《瞭望》:从以前的环保总局升格为现在的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凸显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近年来环境保护部有哪些作为?
周生贤: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环保工作的开展既需要着眼于现实,又要立足长远。通过全国环保系统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的转型,严把项目环评关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从具体工作成效来看,一是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2006~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减排工程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新进展。
二是深入落实“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八个流域完成污染治理投资714.9亿元,建成项目1270个,在建项目785个。
三是扎实开展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2009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八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
四是“以奖促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14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9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带动各地农村环保投资近15亿元。
五是三大工程成果丰硕,“十二五”环保规划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是环境保护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三年来,中央财政投入污染源普查经费8.62亿元,地方财政安排资金31.16亿元。全国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
六是政策法制和基础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支撑更加牢靠。截至去年11月底,中央环保投入343亿元,其中环境保护部直接参与安排的中央环保专项、农村环保专项、污染减排专项、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等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投入共计49.31亿元。
七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监督管理更加严格。去年共审查通过各类核与辐射安全国家标准、导则和技术文件25件,对200余项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进行清理。纳入《国家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9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项目,有6个已完成或正在实施。
《瞭望》:在环境保护方面,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什么?
周生贤:我国环境问题具有“共同但又独特”的特性。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呈现结构性、压缩性、复合性、区域性和全球性五大基本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一是环境污染仍然较重。虽然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趋势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强劲,产能释放更加明显,污染物产生量会有增加,甚至一些已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可能死灰复燃。三是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开始暴露,大城市和城市群灰霾天气等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突发环境事件处于高发期,一些重特大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四是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和运行有待继续加强,环境监管等能力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环保任务的需要。五是干部队伍执行力亟须进一步提高。一些干部作风飘浮,敷衍应付,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狠抓落实本领。摸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子,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呼唤。
去年以来,我部接报了陕西凤翔、湖南武冈、云南东川等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这些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全社会高度关注。近期,中石油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一处成品油输油管道发生大量柴油泄漏流入渭河和黄河事故,中石油兰州石化石油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广东清远、江苏大丰发生铅污染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针对此,未来我们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紧扣重金属污染等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全力遏制环境事件高发势头;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确保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到位;充分发挥督查中心在区域环境监察执法中的作用,形成完整有序的国家监察体系;全面启动环境执法稽查试点工作;健全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监督员制度。
我们绝不能有一丝一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一定要坚持到底,在充分消化今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减排工作,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我们强调,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严格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实行“区域限批”。各省(区、市)要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今年的目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比2009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削减20万吨以上。
把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瞭望》:外界质疑,2009年,为了保经济增长,部分地方出现了“两高一资”的项目,一些项目的审批门槛也降低了,是否真的存在这种情况?
周生贤:2009年,我们加大了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组织开展了2008年度和2009年上半年各省(区、市)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减排核查,经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发布核查结果。对两次核查中发现存在突出问题的河北沧州等8城市和天津陈塘热电厂等5家企业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对2009年上半年减排进度较慢的8省(区)发出减排预警,约谈当地政府领导,进行督查指导。
严格的考核问责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创新招数,河北出台《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出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工作行政问责办法》,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严重落后的市(州、县)政府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广西对未按计划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47位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向全区发出通报;山东等省对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市(县)主管领导给予行政记过或撤职处分;安徽、福建、江西、黑龙江等省对减排进展较慢的市(县)实行区域限批。
与此同时,我们严把项目环评关。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程序规定》,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审批权限,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对符合中央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去年,我部批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防火墙”,对总投资1904.8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环评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作出暂停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决定。
有序推进规划环评。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发布并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组织开展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江苏沿海地区及广东横琴重点开发区域规划环评。推动上海等30个重点城市开展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国家112个煤炭矿区中的66个已开展或正在开展规划环评,沿海25个主要港口中的10个已完成规划环评。涉及15个省(区、市)的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工作全面启动。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
开展高污染行业执法检查活动。对2008年7月以来开工建设或投运的项目、造纸行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没有落实环保“三同时”项目3167个,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限期落实整改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瞭望》: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有机统一?
周生贤:在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为保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事业的机遇,着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全力为保增长大局服好务,二是高度重视巩固环保成果防止污染反弹,三是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要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更加主动有效的作用。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认真落实规划环评条例。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环评指导意见,以及关键领域、重点行业规划环评规范性文件。重点抓好“两高一资”行业、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环评。继续推进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
深化建设项目环评。坚持“疏”“堵”结合,实行分类审批,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疏”就是对符合中央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有利于保民生、促转型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对已开展规划环评的项目,适当简化环评程序。“堵”就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从严把关,坚决管住新上项目;对未批先建的项目进行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以及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凡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
强化环保验收管理。针对重点行业、敏感区域和敏感问题,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验收的环境监管。积极推进施工期环境监理,建立健全环保验收全过程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验收管理程序,从今年开始,将用2~3年时间抓好“三同时”验收工作;
着力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支持的项目为重点,全面排查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环保要求落实情况及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分期分批清查“十五”以来审批的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审批的产能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情况,集中整改突出问题;
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着重提高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完整性和适用性,努力构建新时期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污染源监控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引领技术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瞭望》: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在哪些方面?在“十二五”期间会有哪些大的安排?
周生贤:从时代要求看,必须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历史。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无源之水”。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大力促进经济转型。
从核心任务看,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现实情况下,仍有大量艰巨工作任务需要尽快完成。
从价值取向看,必须坚持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环境保护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群众健康和福祉。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实现途径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以水为鉴,可正发展观。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目标是恢复生机、提升活力,前提是遵循规律、道法自然,方法是系统管理、综合治理,关键是控源截污、转型发展。这就要求给予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为依据,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的方法,注意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解决长期积累的水环境问题。同时,着手谋划让湿地、草原、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
从动力源泉看,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尽早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体制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探索环保新道路,既要抓紧解决影响环保事业发展的突出现实问题,又要锲而不舍地解决深层次矛盾,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地区、部门、单位、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我们正抓紧编制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及能力建设、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争取把一些主要指标和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形成完善的“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积极协调,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获得国家审批。尽快制订环境功能区划前期研究试点方案,探索“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新思路。
7、中国环保监测设备投入过百亿 数据仍有大量水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4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54983.html
中新社无锡4月22日电 (记者 洪晓红 孙文荆)中国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22日在无锡举行的环境执法工作现场会上批评说:全国各省市在线监控的设备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但环保执法并不理想,这些先进设备获取的数据存有大量水分。
张力军认为,中国环保执法系统完全呈倒金字塔结构,县级及以下执法机构能力不足,在污染事件上“后知后觉”,有污染、再执法,是基层环保部门的一贯作风,造成国内环境监测预警缺失,频现“马后炮”现象。
据了解,环保部去年共接到171起环境投诉案,创2004年以来历史最高纪录,类似于河南大沙河砷污染、湖南郴州血铅超标等污染事件皆因基层环保执法不力所为。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工业发展30年来欠下的环境债正在逐步显现,国内已进入环境保护突发事件高峰期。
张力军说,环保部日前对国内1000家污水处理厂、400家造纸企业进行随机抽查,不少污水厂氨、氮超标,近46%的造纸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隐患,数目惊人。“我们在某污水处理厂抽查发现,采样设备上的水质检测与事实严重不符,暗渡陈仓的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有些纳入管网的污染户以其他途径偷排污水躲避监测。”张力军认为,基层执法机构过度依赖监测设备、甚至对数据造假的现象同样存在。
张力军表示,国内各地目前都将环保工作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在节能减排上成就瞩目, COD、SO2等主要污染物较2005年有了大幅度下降,他同时强调,大部分处于转型初期的国内经济结构未根本扭转,随国内经济加速回升,减排形势趋紧,粗略估计一季度SO2排放总量和万元GDP能耗比去年同期都呈上升态势。
据透露,国家环保部拟计划运用人造卫星增强区域污染监测,将各省重点污染源纳入“国家视野”,探索环境监察体系、区域执法建设等方面的新方式。
8、中国堆积垃圾总量超60亿吨 专家提议烧垃圾发电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4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50041.html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泽峰在此间提出,2015和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1.79亿吨和2.1亿吨。在中国人多地少、能源紧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垃圾焚烧发电,是符合国情最明智的选择。
陈泽峰2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暨2009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新闻人物颁奖仪式”上说,如今,中国的垃圾产量世界第一。资料显示,历年来堆积的垃圾已经超过60亿吨,侵占了300多万亩的土地并对周边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灾难,全国600多座城市有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
据统计,目前国内每年城市垃圾产生量在1.8亿吨左右,90%为填埋,只有7%为焚烧,其余为堆肥等处理方式。在全国1636个县城里,每年的垃圾产生量在5000万吨左右。在全国650多座城市当中,325个城市还没有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大量的垃圾只是做简单的堆放,在城市里产生了大量的异味以及一氧化碳等,严重污染了水体、大气、土壤。
目前,中国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生物堆肥和焚烧发电三种方式。陈泽峰提出,垃圾焚烧有许多优点,如厂房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垃圾的减容减量化程度高,而设备运行全天候全封闭,环保程度高;垃圾焚烧的余热可产生蒸汽用于发电、供热,能节约能源等,都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相符合。
“如果全国垃圾完全焚烧利用,每年可节约3600多万吨煤,将大大减少煤炭开采潜在的安全事故,减少9400多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既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又为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建设做贡献。”陈泽峰说。
这位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研究适用于垃圾处理的区域环境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建立区域间的环境补偿基金,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鼓励相对适宜的地区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补偿当地居民损失的发展权和经济利益,确保垃圾处理设施在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设和运营,避免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 (完)
9、河南10市为水污染埋单3718万元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4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24/c_1253665.htm
新华网郑州4月24日电(记者桂娟)记者从河南省环保厅获悉,今年1月1日起,河南全面实施水污染生态补偿制度。一季度,开封、周口、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南阳、濮阳、济源、焦作等10个省辖市为水污染埋单,共被扣缴生态补偿金3718万元。
如按河流统计,扣缴额度较大的河流是:惠济河、沙颍河、贾鲁河、清潩河。如按流域统计,在河南省辖淮河流域共扣缴3522万元,占扣缴金额九成以上。
对此,河南省环保厅污控处副处长郭丽君解释说,淮河流域很多支流没有水源,天然无径流,缺乏自我净化能力,里面都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或者企业治理后排放的废水。此外,淮河流域涉及河南省11个省辖市,设置的检测断面多达22个,每个断面检测不达标都要缴纳补偿金。
据了解,这笔扣缴的生态补偿金将有三个用途:作为上游对下游城市的补偿,由财政部门转移支付;用于污染防治、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等工程;年底时,对目标完成较好的城市进行奖励。
据介绍,河南省今年在省域内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18个省辖市实施地表水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实施3个月来已初见成效,河南全省地表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个月的扣缴金额逐月减少。1月份扣缴的生态补偿金为1999万元,2月份为1117万元,3月份已降为601万元。”河南省环保厅监测站总工程师丁卫东说,“这项制度刚实施时,各地的污染控制力度较弱,很多企业没有改善排污工程。随着控制和处罚力度加大,企业扣缴金额逐月减少,这也意味着水质变得越来越好。值得注意的是,排污的不仅是企业,农田里的农药、生活污水都会排入河流,这些如果不达标,也将被检测到。”
2009年,河南省环保厅曾在省辖海河流域和沙颍河流域试运行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首次兑现奖惩。去年1月到9月,沙颍河流域共扣缴6个省辖市生态补偿金6619.85万元。
10、干旱致滇池库容减少2亿立方米 水位降近80厘米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4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455625.html
中新网昆明4月26日电(杨颖融)记者26日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获悉,受旱情影响,截止本月20日,滇池水位与同期相比已下降近80厘米,库容减少2亿多立方。目前,滇池管理部门正在全力预防蓝藻大面积富集现象的发生。
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滇池水体与五类水质相比,总磷含量以控制在标准以内,而总氮量每升为2.15毫克,超出标准0.15毫克,仍属于劣五类标准。滇池外海水体透明度与去年同期没有明显变化,水体颜色略显浑浊并微微泛黄。
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李昆敏局长介绍,往年在3月左右,滇池水域就会有蓝藻出现,而今年至今仍未发现蓝藻,说明滇池水体的氮、磷含量及富营养化指标在下降,滇池的治理已见成效,水质比原来好了。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近日在环滇视察后也表示,滇池水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颜色比原来清澈,异味也不像原来那样刺鼻。
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持续天干、降水稀少,目前滇池水温较往年回升更快,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浓度正不断升高,这将为蓝藻繁殖创造许多有利条件。此外,如果降雨,很多污染物也会随雨水流到滇池,这也会加大湖水中含量中的氮、磷指数。因此,防止滇池蓝藻大面积富集是当前滇池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目前,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正加强滇池蓝藻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影响蓝藻生长的水质、水温及风向等参数情况。与此同时,还对机械除藻设备和排藻管进行了检修改造,并新增围隔等蓝藻机械清除设施,完善固定式抽藻系统。近期还专门对河道进行了清淤、打捞漂浮物等工作,以减少入湖污染。滇池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一旦蓝藻爆发,他们将利用机械设备和人工围捕等措施及时清除和控制蓝藻规模。(完)
11、气候变化—不要让资本主义摧毁我们的地球
2009/12/12 安那琪
http://utopia.e-channel.info/read.php?1132
来自192个国家的代表,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聚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商讨制定一份新的与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条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包括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 15)以及《京都协定书》签字国第5次会议(COP/MOP 5)。如果大会不能如《巴厘路线图》所拟定的计划,也就是在今年在各国达成共识下缔约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那么在2012年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遇到重大挫折。正因为如此,这次大会更被夸大其词地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反动派的“气候门”阴谋论
气候变化威胁着地球生物及人类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是有很多患上否认症的人士,宁愿相信资本财团否定资本主义活动加剧气候变化并危害地球的说辞。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来自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数千封电邮被黑客入侵“曝光”,为主要石油生产商和财团游说者提供了新的“弹药”,编造所谓“气候门”的“丑闻”,将否认气候变化的反动宣传运动升级,意图转移人们视线,全世界一众亲资本的右派集团乐此不彼地用来阻扰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达成任何减排协议。
否认气候变化的右派反动集团,企图借着制造阴谋论,去合理化大财团不必为它们所造成的环境灾难负伤任何责任。偏偏也有好些科学家和“气候专家”,不晓得是被财团收买去做它们的“御用”学者,还是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无知,不断跟气候变化否定论的反动宣传一唱一和。
掩人耳目的“排放交易”
全球各国政府关注气候变化的课题,并且愿意坐下来谈论如何解决这个影响人类及地球未来的重大问题,无疑不是件坏事。但是,今天世界上多重的深重危机,从经济危机,到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战争威胁、恐怖主义,还有气候危机,都是全球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要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解决这些危机,其实是在发白日梦。被资本财团支配的各国政府首脑和官员,正经八百地在哥本哈根聚首,说白了只是为了要挽救资本主义信誉而作的一场盛大的公关秀。
尽管1997年《京都协定书》所制定的减排目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但是还是不能为全球资本主义的老大—美国所接受。
像《京都协定书》这样的全球性气候条约,美其名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但是却把实践放在市场的机制下进行。协定书的缔约国的假设是,如果有着正确的管制和奖掖,市场可以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因此,在《京都协定书》下,有着所谓“减低减排成本”的“灵活机制”(Flexible Mechanisms),包括了所谓的“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那就是将二氧化碳排放当成是一种可以买卖交易的商品之“灵活机制”!缔约国有着它们必须遵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高限度,但是,任何超出温室气体排放限度的国家,可以通过向一个低于排放限度的国家购买“碳信用牌照”(Carbon Credit),以“补偿”(Offset)或者抵消其超额的排放。
这种“最高限度—交易”(cap-and-trade)计划,起不了什么减低温室气体排放还好,最糟糕的却是带来更大的破坏。在一个名为“减低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REDD)的计划下,允许过度排放的富国,通过付款给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穷国去减少森林砍伐,以补偿它们的超额排放,而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对穷国的有条件援助,阻碍了贫穷国家的发展。
欧盟排放交易计划(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U ETS),是根据京都协定书所设立的直到目前为止是最大的跨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这计划最初被设计去为二氧化碳排放定价,并鼓励企业投资在低碳科技上。不过,在大财团的压力下,欧盟允许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产业(如航空业)被豁免纳入排放交易计划内,制造大量的碳信用牌照(也就是发出更多的污染准证!),并让污染祸首的财团如常运作。
据设在伦敦的智库—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IED)就表示,全球碳市场每年交易额达1180亿美元。就如其它在金融领域上转让的期货,碳交易其实就是一种“虚拟资本”,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资本,只是用来制造产业泡沫,暂时性协助银行和市场投机者赚一笔横财。在投机者、对冲基金、碳交易经济以及各种各样寄生性的金融机构眼中,碳信用牌照的买卖具有赚大钱的潜能,将污染权自由买卖的“碳交易市场”变成一块金融肥肉!
在房屋市场上,金融财团已经是搞到一团糟,掀起一场“大海啸”;那么我们还能相信金融市场真的能够在控制全球污染上有所作为吗?看来不久将来,我们将要见证“碳泡沫”的急速膨胀与爆破!
各国政府个怀鬼胎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举世瞩目,各国政府代表带着各自议程前来谈判。我们看看世界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课题上的立场。
美国
- 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排放量15.5%),人均排放量是全球第5位。
- 承诺于2020年减排至2005年水平的17%以下,接近1990年水平的4%以下。
- 反对像《京都协定书》之类具有国际法律约束性的条约。
- 强调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必须承诺减排。
- 欧巴马的气候法案被卡在参议院未被通过。
中国
- 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排放量20.7%),人均排放量是全球第30位。
- 减排目标为2020年之前将每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的二氧化碳减到2005年水平的40-45%以下。
- 要富国于2020年之前将排放量减低至1990年水平的40%以下。
- 要西方国家提供低碳科技。
欧盟
- 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者(占全球排放量11.8%),人均排放量是全球第7位。
-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扮演主导角色。
- 将减排目标设在2020年之前减到1990年水平的20%以下。
- 要富国在2050年之前减排80-95%。
- 要穷国放缓排放成长。
- 声称在2020年之前必须承担1500亿美元的成本,而欧盟将从公共资金中支付70-220亿美元。
印度
- 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排放量5%),人均排放是全球第66位。
- 减排目标为2020年之前将每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的二氧化碳减到2005年水平的20-25%以下。
- 反对具有法律约束的具体减排目标,但是要富国受到法律的约束。
- 表示富国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并指出人均排放的巨大差距。
- 要富国在2020年之前减排40%。
- 反对在2050年之前将世界排放量减半。
小岛国联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AOSIS)
- 一个由低洼沿海国家和小岛国组成的跨政府组织。
- 小岛国的总排放仅占全球排放的0.6%。
- 视海平线上升为这些国家存亡的威胁。
- 要将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380百万分率(ppm)减至350百万分率。
- 要全球排放于2015年达到顶限,并于2050年之前将到1990年水平的85%以下。
- 要富国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少1%去赔偿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
减排目标的谈判,已经变成各个国家之间的角力,诸如美国这样资本主义大国在减排上“力不从心”之余,却强迫发展中国家减排。各个为巩固或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国家领导精英,希望通过气候牵制其竞争对手,以便在全球资本主义体制下争一夕的主导权。
最可怜的是那些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小岛国家,在全球资本财团和资产阶级政府的淫威下,它们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
人民气候大会:Klimaforum09
联合国召开的官方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进行期间,民间组织也在同一座城市举行一场“人民气候大会”(Klimaforum09)。这个大会是由丹麦及国际环保运动和公民社会团体所主办,目的是要让世界各地的人民和社运团体可以讨论解决气候危机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Klimaforum09的参与者在共同拟定的题为《制度改造—不是气候变化》(System Change – Not Climate Change)宣言中,呼吁各国政府立刻采取行动解决气候危机:
- 在未来30年内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并且必须包括以每五年为期限的特定里程碑。要求工业化国家立即减低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之前至少达到1990年水平40%的减排目标。
- 向所有受影响社群和人民,支付对大气层空间过度使用和气候变化所造成严重影响的气候债务。
- 拒绝纯粹市场主导与以科技为中心的错误且危险的解决方案,如核能、农业燃料、碳收集及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清洁发展机制、生物碳、地球工程学(geo-engineering)、REDD等加深社会与环境冲突的所谓“解决方案”。
- 气候危机的真正解决方案,是以安全、清洁、可再生和可持续使用天然资源,以及过渡至粮食、能源、土地和水源主权为基础。
要实现民间团体解决气候变化的诉求,需要在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上的根本改变。这只有通过由下而上组织起来的群众运动才能够实现。
有些绿色分子说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清心寡欲、省吃俭用才能够拯救地球,但这并没有指向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我们如果要解决环境危机,并不是靠个人的自我牺牲、改变生活习惯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基层人民运动。我们的诉求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去拯救环境。我们是有可能将全世界有阳光的地方装上太阳能发电机,我们是有可能通过大大提升公共运输减低对私家汽车以及化石燃料的依赖,但是这都不是盈利至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忍受并付诸实现的。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不在哥本哈根
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威胁着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存亡。就像所有由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不公一样,气候变化是由少数富人所造成,但是却要广大的劳动群众和贫苦人民去承担其高昂沉重的代价。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将遭受气候变化的最大冲击,不寻常的水灾、干旱、严寒,还有更高的疾病传染风险,将让穷国人民的生活更加糟糕,而富国的大部分基层人民也同样被祸及。
很多人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寄予厚望,真的以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不过,也有很多人已经放弃这种幻想,因为哥本哈根就算有任何协议,也无法真的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各国政府个怀鬼胎,为了资本财团的利益勾心斗角,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所造成。
气候变化的问题,就像经济危机、粮食危机、战争等全球性问题一样,必须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制度才能解决,那就是一个经济是根据人民和地球的需求进行民主规划的制度,将一切经济和基本需求民主地归为人民所有。
资本主义是一个以盈利至上,不惜一切将劳动人民与生态环境剥削到底的体制。我们不要痴心妄想资本主义可以拯救人类和地球,我们不能让资本主义继续摧毁我们的地球。“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是世界各地人民群众跟资本主义的最后决战!
12、严冬还是酷暑 火山灰席卷下的全球气候疑云
来源:南方周末2010-04-21冯洁
http://www.infzm.com/content/44114
CFP/图
受冰岛火山喷发影响禁飞数日后,一些欧洲国家4月19日就恢复部分航班作出决定。冰岛火山喷发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质疑热潮,科学家证明,火山喷发后变冷与变暖都有可能。真正的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到底哪个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大?这是一个难题,现阶段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欧洲数家航空公司的股票一夜之间暴跌,数万人滞留机场,人们忧心忡忡的是,艾雅法拉火山的脾气要发到什么时候。“现在舆论争论更多的是该不该采取如此严格的禁飞政策,更多的人想的是经济复苏,而不是火山灰导致气候变冷还是变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茅青向国内的问询者抱怨。
和普通人不同,科学家们确实在考虑火山喷发的影响。短期影响包括航空安全、洪水等,中期影响关注是否会有局部低温阴雨天气,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业减产等。而长期影响,会是让人倍感寒冷的“冬天”,还是正好相反的增温趋势?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证据的掌握,初步共识开始达成:远古时期的大气增温与地质变化有着显著的联系,尽管用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火山、地震、泥石流的变动状况仍处于猜想阶段。科学家们建议,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气候变化与火山喷发的关联。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披露,该中心已就冰岛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评估组成专家组。而根据《卫报》援引英国科学家的说法,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也强烈建议,要对未来人为气候变化对岩石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复杂后果,做更清晰的评估”。
变冷抑或变暖?
上周四,伦敦大学金融法讲师理查德明显感觉到那天比平时都要冷。那时距离他从《旗帜晚报》头条看到火山喷发的消息,已经过去了两三天。
理查德的感官或许可以从科学家那里找到依据。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将这种现象解释为“阳伞作用”,即火山喷发时喷射出的火山灰和气溶胶在高空滞留后,其中的尘埃、颗粒会反射太阳光,阻止阳光直接照射地面,因而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局部地区的降温或阴雨天气。
1983年由美国科学家亨利·斯托摩尔和伊丽莎白·斯托摩尔合著的《火山气候:无夏之年的故事》一书中,曾记载了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后引起的低温现象——“没有夏天的一年”、“贫困的一年”。当年的火山爆发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和印度。
这些因大型火山喷发造成的全球低温现象,在国际岩石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的一份气候变化指南中得到了某种确认。这份发布于去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报告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唯独1982、1992和1996三个年份例外。这三个年份可能正好与1982年的墨西哥埃尔奇琼、1992年的菲律宾皮纳图博和1996年加勒比岛蒙特拉瑟火山喷发有关。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火山喷发后的1~3年降温0.3摄氏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帕特里克·胡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有记载的历史显示,1783年的拉基火山喷发带给北美最严寒的冬天、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让地表温度降低0.5摄氏度。
“当然,温度下降到何种程度是取决于火山喷发物的数量、持续时间和这些喷发物的去向。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一年,那么气候反馈机制将会产生作用。”帕特里克解释说。
但仍不能由此来判定火山喷发必然带来“制冷”。事实上,如果火山灰和气溶胶在大气中长时间飘浮,那么颗粒物和碎渣不仅会将射入的太阳光反射回外太空导致降温,也可能因为气溶胶中的温室气体而升温。对于这一“制冷原理”,科学家们不存异议,而刘嘉麒更认为火山喷发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因为火山活动要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不过,变暖的倾向同时存在。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这次惊天动地的喷发,至少释放了8000万吨二氧化硫。当时的科学界甚至将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归结为这宗上世纪最大的火山爆发事件。
至于一次大的火山喷发导致变冷还是变暖,则“取决于喷发的火山灰和气体多少”,刘嘉麒解释说,大量火山灰和气体进入高空会形成气溶胶,产生“阳伞作用”,阻止太阳光辐射到地面,使天气变冷,这种变化是比较短时间的气候变化。而大量的温室气体又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地面温度升高,天气变热,且持续时间会更长。
学界通常用火山爆发指数(VEI)来衡量火山喷发的大小,它主要根据喷发物质的体积以及喷发柱的高度确定。相邻两级之间喷发物体积相差10倍。
而这显然与火山喷发的级别和类型有关。相比于爆发指数达到5、6的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和印尼皮纳图博火山,艾雅拉法在科学家们眼中显然是个“小个子”。刘嘉麒估计,艾雅法拉火山的喷发指数大约在3左右。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赵谊,一直追踪冰岛火山的动态。他发现,3月22日,从艾雅法拉冰盖下发出第一个声响,到4月13日凌晨同一冰盖下的另一座火山开始喷发,再到最近几天喷发的不断衰弱,“已经历时近一个月”。
而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指数是6,才造成了全球航空和气候影响,所以到达亚洲和中国边界的火山灰,在赵谊看来“只是余孽”。1982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后,一周之内火山灰遍布美洲,三周后弥散整个北半球,而此次冰岛火山爆发,更多的影响在欧洲本土。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小型的火山喷发,因为它对气候和天气变化模式并没有什么显著影响。”英国杜伦大学地质学家柯林斯·麦弗逊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喷发形成巨大火山灰直入云霄。风将火山灰吹向南部及东部,穿过英国、爱尔兰 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入欧洲中心。 (CFP/图)
火山灰难扭转气候变暖?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帕特里克·胡早就注意到了气候变化与地质活动之间的关系。2004年印尼海啸过后,很多科学家试图证实海啸与海平面升高之间有直接联系。
帕特里克承认,相比于火山剧烈运动释放的热量、气体以及灰尘会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对火山剧烈运动的影响不太明显”。“如果我们审视地质学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就会发现人们在几百万年后才认识到它的影响。”帕特里克说。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可能会产生“制冷效果”,但即便由火山爆发引起的气温下降,也不足以改变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沙尘暴短期内一样可以阻隔太阳辐射”。
帕特里克则说,就算没有IPCC的报告,那些不带任何偏见的人们也会观察到气候变暖。“真正的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到底哪个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大?我想这是一个难题,现阶段我们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帕特里克说。
13、民营钢铁“黑户”成地方污染大户
来源:中国商报 2010年04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10/04-23/2243599.shtml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2009年7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办发〔2009〕48号”文件明确要求:“新闻媒体要加大节能减排报道力度,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从本期开始,《中国商报·能源导报》将陆续推出“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系列报道,广泛宣传各地对节能减排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同时也将曝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反面典型。 ——编 者
河北昌黎靖安镇达子营村附近的安丰钢铁厂紧邻村民住宅,厂区的上空浓烟滚滚,烟尘、噪音严重影响村民生活,企业建厂十余年,至今未建污水处理厂,当地水源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家民营企业使用的高炉有些属于淘汰设备,有些属于违规建设,按照国家现行产业政策,根本无法办理手续,而且占用的土地大部分属于基本农田,占地过程中也未履行“两公告一登记”,就是这样一家民营钢铁企业,竟然在当地非法生产多年,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似乎“视而不见”。
烟尘笼罩达子营 村民生产生活受影响
3月20日上午,河北省昌黎县城通往靖安镇的一条主干道上,车流和人流川流不息,当行至靖安镇达子营村附近的安丰钢铁有限公司时,行人步伐明显加快,就连一些过往的车辆路经此地,也会匆匆将车窗摇上去。这条公路是靖安镇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每天都有不少车辆从此经过,其中不乏有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车辆。虽然这家企业就建在职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但是对非法排污却未显示出任何顾及,在现场,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工厂的上空不断有烟尘向四周散发开来,灰色、白色、暗黄色的烟雾大肆排放空中。
安丰钢铁的前身是新安钢铁实业公司,从建厂初期算起,这家企业已经在当地生产了十余年,厂区周围经常烟尘弥漫,空气中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更为严重的是,据当地百姓反映,这家公司无视国家环保政策和村民生存环境,有时黄色的浓烟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往空中排放,一些粉尘随意飞扬扩散,时不时排放的烟雾将天空染成黄色是常有的事,会让村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污染。一位张姓村民说:“在厂区周边生活生产,不仅满面灰尘,时不时还要承受从天而降的粉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村民的日常生活。”
靖安镇达子营村一带分布着许多塑料大棚,安丰钢铁的排污已经严重影响了大棚作物的生长。临近安丰钢铁的一些大棚上,每天都会落上一层灰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采光,导致不能有效吸收阳光,光合作用受阻,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一位村民无奈地说,村民们有时也会在大棚周边种植一些玉米,这些玉米不仅个头小,上面还落了一层黑色粉末。“因为农田里太脏,许多村民都不愿去地里干活,干完活全身都是脏的。”
非法项目肆意排污 记者遭遇厂方跟踪
钢铁厂未经处理的烟尘肆意排放给村民带来的污染,是从直观上可以看到的,但是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却给村民们带来了隐性的危害。
在安丰钢铁的西侧有一条引滦河,河沟里的污水非常混浊,散发着一股莫名的恶臭味,安丰钢铁的排污口就在厂区的西南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通过铺设的水泥管道直接向河里排放,管道壁上沉积了厚厚一层黑色的油状物质,记者拿出空纯净水瓶取了一些水样,水里的悬浮物用肉眼就已经看得非常清楚,而且还散发着一股异味。刚取完水样就感觉接触污水的手有些发痒,记者赶忙掏出湿巾擦拭,痒痛的感觉才得以缓解。
1234下一页
14、何彤慧:遏制沙尘暴,保水比植树更有意义
来源: 东方早报2010-04-26
http://news.163.com/10/0426/09/656HO08500014AED.html
东方早报:如何看待沙尘暴和沙尘天气?
何彤慧:东、南部地区能够感受到的沙尘天气都是西北地区的强沙尘暴迁移过去的。沙尘天气按照等级来说,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一般来说,只有在西北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加上浮尘,南部地区才能感受得到。
在历史上,沙尘暴是一个非常频繁的过程。只不过是特别强烈、危害特别大的时候,人们才认为它是一种灾害,在史书上叫某种“灾异”。
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高了,沙尘暴作为一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它只是一个自然过程,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功,人为之过”。
沙尘暴其实有好多好处,比如说,把高的地方的东西搬运到低的地方,这样的搬运过程有利于地形平整,而且还搬运很多矿物质。沙尘暴比较多的年份,黑潮暖流这一带的渔场产量会更高。此外,沙尘暴还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一些偶然的影响。
东方早报:您去过沙源地吗?
何彤慧:沙源地很复杂。我们听到很多“中亚沙漠是沙源地”、“阿拉善沙源地”这样的说法,我认为都没有问题。但是,各个地方的地层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沙子。比如说,河北的地层表面也是由一层一层的、粗或细的黏土、细沙堆积起来的。
沙尘暴实际上是干旱气候的产物。西北地区干旱,在西风、西北风等特殊风场的配合下,细腻的风化物质被搬运,形成沙尘暴也很自然。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人为地“加强”沙尘暴,而是尽量“弱化”它,要预测、预报、预警,不要紧张,应该正确对待它。
东方早报:沙尘暴多发是否说明西部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力度不够?
何彤慧:我们说“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我认为,目的主要是改善西部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并不是说,西部生态环境改善了,沙尘暴就没有了,或者减少了。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主要是自然要素在控制。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的源头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甚至种草。西北地区“年年种树不见树”,政府用什么方式遏制沙尘暴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控水环境。起沙越来越多的地方,土层干透了,疏松了,就更容易起沙。保水、改善水环境可能比植树更有意义。
15、地下水超采强化水资源“高度不平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4-2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2249110_1.shtml
近日,有媒体报道,根据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有专家预测,华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计已近2000亿立方米,这也意味着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或已形成。
“漏斗区”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地面沉降,所谓地面沉降就是因地壳表层土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这是一种地基压缩。当然,地面沉降并非都是人为抽取地下流体造成的,像一些自然因素,例如黄土类土的湿陷性压密、有机质土排水固结、岩溶塌陷、盐矿塌陷、盆地沉积物都会造成地面沉降。只不过,在中国,过度采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实在太过普遍和醒目。
当然,民众对中国地下水资源供应和超采的担忧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白洋淀“肾衰竭”的危险就是水危机的一个缩影。它象征着合理使用和节约水资源的急迫性,也对中国粗放式的发展提出了警告。但我们的观察点并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忧患主义立场上,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缓解水危机”过程中的利益变动。
事实上,最早和最强烈的对“漏斗区”或者地面沉降的担忧并不是来自华北平原上的农村,而是中国最有价值的那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天津、苏州等等,这些城市因为“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聚集效应”使得产业集群。无疑,生产要素汇聚和产业的扩张,都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古老的“择水而居”(水资源上规划的合理性)的批判主义思路是输给了城市自身产生的“集聚效应”,所以很多大城市都抱怨“水枯竭”——对地下水的严重超负荷开采导致大城市发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对城市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它不仅造成楼宇的倒塌和歪斜、地下管道系统的扭曲折断、道路的坍塌和地裂,甚至会对一些临近海平面的城市造成地标下降,引来海水倒灌。
不过,这些大城市“抱怨的分贝”近年来减小了,事实上它们的地面沉降的威胁降低了。因为控制开采水资源导致的地面沉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除了控制地下水开采的强度以外,就是“回灌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也就是说,将地下水流失的空间再用水“填充”回去。无论是上海、天津还是苏州,它们采取地下水回灌的方法,不仅快速控制了地面沉降,甚至还发生了显著的“地面回弹”。
回灌的地下水必须是较高水质的,这样才不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所以,用一些城市降雨形成的表层水回灌是不太妥当的,那么这些被用于“回灌”的新增水来自何处?主要是来自以大城市为受益对象的供水工程,来自诸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大入秦甚至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远程供水工程。 无疑,缓解地下水危机被分割为不同的利益状态。大城市是最大受益者,它缓解地下水危机的成本是供水工程的成本,这项成本其实被高度“外部化”了,因为它变成了供水工程产生的河道严重变化问题、不同水源融合的水质变化问题、河岸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水文资源的毁坏问题、动迁移民问题,而这些成本是很难直接确定的,但是它的危害却是累积增长的。同时,那些小城镇和农村,因为农业生产稳定性的需要,导致的地下水透支问题却无法解决,因为供水工程并没有将它们作为有意识的“分享收益目标”,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地下水透支,也存在“待遇上的分化”。所以,最严重的“漏斗区”、未来最严重的地面沉降,会出现在贫瘠和没有权势的地带,它将是一个“马太效应”般的结局。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