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四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4-13

四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干旱专题报道:

1、央视网:    水利专家解读西南大旱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13/content_1564302.htm

2、英大网:    西南大旱 水电困局调查

http://info.electric.hc360.com/2010/04/130808150476.shtml

3、中国新闻社:  广西林地受旱损失逾10亿 珍稀野生兰枯死

http://env.people.com.cn/GB/11351011.html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连续报道:

4、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十一_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

 

环境资讯:

5、新华网:    李克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5657_1.shtml

6、天府早报:   国内首个水管理国际合作机构成立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0266_1.shtml

7、科技日报:   中美科学家呼吁重视“碳捕捉和储存”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4/13/content_1092172.htm

 

地方信息:

8、北京科技报:  京城悄现上千地眼:主要任务是监测京城地下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5307_1.shtml

9、中安在线:   安徽公布首批环境污染黑名单 违法排污企业比例高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13/2223416.shtml

10、襄阳城:    武汉推行环境追责制 区长每月看录像认领曝光

http://www.xycity.cn/news/82/n-573282.html

 

人物访谈:

11、第一财经日报:  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坎昆气候大会不乐观

http://news.hexun.com/2010-04-13/123306432.html

 

环境曝光:

12、北京青年报:   云南洱海遭破坏性开发 开发商填湖建豪华别墅群

http://green.sohu.com/20100413/n271472094.shtml

 

环保观点:

13、中国新闻网:   专家称强化流域管理是解决中国水污染的必由之路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2948_1.shtml

 

环境时评:

14、中国环境报:   能捂得住吗?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4/t20100412_633032.html

15、中国经营网:   低碳是黑色阴谋离百姓还很遥远

http://opinion.cb.com.cn/cbj/channel/12714523/0/0/0/151/120043/0/0

16、光明观察:    城乡环境治理不仅要量变更要质变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3/content_1092471.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水利专家解读西南大旱

来源: 央视网2010-04-13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13/content_1564302.htm

特大旱灾为何发生在西南地区

  主持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复兴访谈》,我是主持人周悦。2009年9月中旬至今,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级别,贵州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由于此次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已对西南部分地区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主持人:我想关注我们节目的网友在之前的节目当中,应该对西南地区的旱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今天我们邀请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欢迎您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为大家解析这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干旱,共同探讨如何缓解旱情。欢迎您张老师。

  张博庭: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北方发生了这样的旱情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毕竟北方的水资源还有降水量没有南方那么充沛,大家恰恰相反,这样的特大干旱发生在了西南地区,那这是为什么呢?

  张博庭: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北方平均来说,我们国家确实是一个南方是涝,北方是旱的情况比较多,因为我们国家水资源分配非常不均匀,我们国家的南方,好像耕地面积只占46%,但是水资源占了81%,北方19%的水资源,有60%左右的耕地面积。所以说我们南方是经常的发生涝这种情况多,北方经常旱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今年像这一次确实有一些特殊情况,我们气候在南方本来应该经常降雨的,西南几个省区长期不降雨,气候突变的一个情况。所以发生了这样一个南方比较大的特大干旱,而且这个干旱发生了以后有一个什么特点?因为北方就是因为经常旱,抗旱比较有经验,南方没有抗旱充分的经验,发生大旱以后,就容易让人觉得,难以对付,措手不及,实际上气候原因是主要的,我估计可能也是暂时的,不会长期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因为北方的水资源毕竟比南方要少得多,南方水资源本身还是比较充沛的,可能就是一个,如果长期这样,通过调节也是可以解决的。

1   2   3   4   5   下一页 

2、西南大旱 水电困局调查

来源:英大网2010/4/13/

http://info.electric.hc360.com/2010/04/130808150476.shtml

    灾难从未远离这个美丽的国度。这一次是西南大旱。

    从去年下半年起,西南地区出现几十年来罕见的极端干旱,部分地区连续8个月滴雨未降,人畜渴乏,作物绝收。在云南,今年的旱季,再加上去年雨季开始晚结束早,使得这一地区格外炎热,大约有1000多万人口正面临饮用水短缺,持续的干旱导致冬麦和其他农作物颗粒无收,造成超过2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干旱带来的影响也加剧了中国与邻国的矛盾,引起了科学之争。泰国大米本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可是湄公河,也就是中国澜沧江的南段,弯道最深处还不到一米,是几十年来最浅的深度,小船和货轮都无法从这里通行。

    有关干旱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的一个传言尽管缺乏论据但极具蛊惑性——西南地区的水电过度开发是导致这场大旱的元凶之一!这种危言经酝酿流变甚至传到国外,以至于3月11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专门在曼谷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中方的水电开发与湄公河下游干旱的因果关系,以正视听。

    这只是近年国内水电开发备受质疑的一个片段。水电这个曾经风光无度的能源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环保压力、移民问题、投资绩效……在多方的合力狙击下,一个模糊但恐怖的水电怪物正逐渐成为舆论和公众的基本印象。

    无论真相如何,妖魔化的水电目下举步维艰却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自2007年至今,国家实际上未核准一起水电项目。2009年,因违反“未批先建”等程序错误,金沙江上由华能和华电开发的两个项目被叫停——这在两年前,几乎不可想象,因为几乎每个水电站都是边报边建。

    在舆论和NGO的轮番攻势下,中国水电业一片风声鹤唳,“政治正确”和“生态正确”两大帽子让水电从业者无从置喙。去年12月,由水电引发的一起口水官司定案,张博庭败诉。此公因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章轲的一篇水电开发的报道不满,在博客上发文斥责,被法院认定为使用“侮辱性言论”。

    虽然法律判决无涉学术论争,但水电业者的焦虑心态和舆论劣势可见一斑。

    更让水电业者无所适从的是,之前的精诚伙伴地方政府,几年前双方还能言笑晏晏,共襄“截河”壮举,到如今似乎已成绝唱。动辄数以万计的移民规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主政者的头上,让其态度游移暧昧。水电业主则因地方政府的态度变迁颇为不忿,深有背叛之感。

    恰成悖论的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结构中,无论是发电量还是装机容量,火电与水电都占据着九成五以上的比例。现实一点看,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的蓝图,若想通过太阳能、核能或者风能等新能源改善电力结构,尚需数十年。

    如何在GDP高速增长下维持电力的平稳增长,且能眷顾“节能减排”的世界潮流,明眼人一目了然。然而,同样位列“可再生能源”阵营之内,水电却似嫡庶有别,屡遭腰斩,这是为什么?

    3月中旬,《能源》杂志记者兵分两路,在北京、青海、湖南、贵州等省市,深入调查采访,试图在乱象之中为您厘清一个多元但真实的水电困局。

3、广西林地受旱损失逾10亿 珍稀野生兰枯死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0年04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351011.html

  中新社南宁4月12日电 (记者蒋雪林)广西林业厅12日提供的信息显示,为珠江水源地的广西,境内林地受西南大旱影响严重,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一些野生兰花枯死,部分石山地区的老树也出现枯死现象。

  初步统计,广西受旱林地达1305万亩,其中幼林受旱180多万亩,需要补植面积100多万亩。

  广西林业厅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受西南大旱影响,广西灾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受到影响。由于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水源枯竭、沼泽干涸,野生动物生存所需的水源和食物缺乏。崇左市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白头叶猴因干旱出现饮水困难。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长有野生兰花的林地受灾面积15万亩,其中成灾2万亩。

这位工作人员说,旱灾导致病虫灾害发生。目前灾害面积达111万多亩,损失8824万元人民币。其中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54.1万亩,严重受害面积3.5万亩,是去年同期的7.6倍。目前已治理40万亩,基本控制了灾情。

4、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十一_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

 文图 汪永晨

 

我们从开罗前往亚历山大的路上,看到几处这样的建筑。我觉得它有点像是我们国家新疆晒葡萄干的地方。在埃及不是,是什么呢?导游阿鹰告诉我们是养鸽子的地方。真有意思。鸽子住在这样的家里,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给予动物的待遇也是那么的不同。是人的理解不同,还是不同地方的鸽子有着不同的要求呢?

鸽子楼

哭泣的门农在中国知名度也是很高的。不过一般人们可能只是知道古埃及有这座雕塑,但它的来历到底是什么,可能就只有研究埃及文化的人才说得清楚了。

门农巨像是矗立于尼罗河西岸与帝王谷之间旷野上的两座岩石雕像,每座高20米。法老王后雕像即在此地被发现。考古学家认为,这座高3.62米的雕像所代表的人物是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敏何特普三世的妻子蒂伊 。

哭泣的门农

埃及的卢克索除了是神庙集中营,还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它的馆藏遍布在沿尼罗河两岸的山谷里、沙漠中、原野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沉睡着世界顶级的古代文明遗产,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无尽的神秘、幽远和苍凉。比如说这个,在光秃秃的沙漠上, 矗立着两座20多米高的石像,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就像是羊群里忽然蹦出两只骆驼。这就是传说中的门农神像。

门农巨像据传为阿敏何特普三世神殿前雕像,神殿早已毁于公元1世纪的一场地震。随着尼罗河水平面上升,附近遗迹渐渐沉入水下。埃及计划在5年之内让这些遗迹重见天日。

门农巨像,它更为著名的名字是“会说话的门农”。差不多公元2000年前,一位希腊地理学家目睹了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他在随后所著的《旅行指南》中写道:“每当日出时分,石像就会说话,游人每每把声音与熟悉的声音比较,认为最接近竖零或琵琶弦断的声音。”

在古罗马统治时期,罗马皇帝令人整修了门农巨像,从此这两座巨像便不再“说话”了。3000多年过去了,底比斯古城早已湮没,但这两座巨像仍忠实地执行守卫的职责,虽然它们已不再发出声音。

神庙里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故事写在墙上

一种体验,一种感受

门农,荷马史诗中黎明女神的儿子,埃塞俄比亚国王,像雄狮一样勇猛,像磐石一样坚定,可是还是被敌人挺枪刺中胸膛而死。所以另一种说法是,每当日出前,当黎明女神升起的时候,不屈的门农雕像会发出悲怆的痛哭,因此被世间称为“哭泣的门农”。

其实这两个巨大岩石雕像和门农毫不相干,千年传说是希腊统治者的荒谬杜撰。雕像真正的主人是古埃及中王国的一位法老为自己而立,距今至少已有3360年。雕像后面是该法老为自己建造的宏伟的神庙,可惜的是规模巨大的神庙仅仅立在这里100多年,便被后来的一位法老拆掉,把材料用来建造自己的神庙,此后就只剩下两座雕像孤零零地立在这里。又过了1000多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雕像胸部被震裂出许多口子,完整的岩石上出现了许多裂缝,每当清晨,沿尼罗河谷的晨风吹过时便会发出呜呜的的哭声。再后来富有想象力的希腊人占领埃及以后,听见残破雕像被风吹出的呜呜声,一下子便联想到了他们神话里的悲剧英雄门农,于是便把它叫做“哭泣的门农”。

再再后来,希腊人被罗马人赶跑了,埃及又被罗马帝国吞并,再再再后来,罗马皇帝听说这儿的雕像一直在哭泣,便来看新鲜,果然听到了雕像的哭声。这下他立刻来了兴趣,感到这确实很奇妙,只是雕像太破破烂烂了,应该修复一下。于是派人用泥灰把缝隙抹上了。但从此以后,雕像的哭声也随之消失了。

究竟是罗马皇帝让“哭泣的门农”平静了下来,还是其他原因,没人说的清。前面这些解释也都是一家之言。但是,辉煌深远的古埃及文明早已不再,国王谷里的法老们眼睁睁地看着这块土地先后被波斯人、希腊军团、恺撒大帝、拜占庭帝国占领、统治,最后彻头彻尾地演变成了伊斯兰国家。也许千年的哭泣如同风化了的岩石早已麻木,反正千年以来,当黎明女神升起的时候走近它,当尼罗河谷的晨风吹过它,人们发现,哭泣的门农已经不再哭泣。

神庙前的方尖碑

夜幕中的方尖碑

方尖碑(obelisk)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方尖碑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从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的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现虽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当时遗物无存,仅知道碑不超过3米,也不优美。现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属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约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约前1971~前1928年)在位时所建,竖立在开罗东北郊原希利奥坡里太阳城神庙遗址前。这块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吨,是辛努塞尔特一世为庆祝国王加冕而建的。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工程。据记录,在石矿开凿出这种独块石料,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费时7个月。在阿斯旺的海特西朴苏女皇陵中就有描绘从尼罗河上用驳船运送方尖碑的图画,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直立于基座上。

未完成的方尖碑

阿鹰告诉我们,这种方尖碑因为凿裂了而成了一座永远也不能再竖立起来的未完成的方尖碑。也许正因为它的未完成,我们去别的神庙都是顺便看看那里的方尖碑,只有这个未完成的方尖碑我们是专程来看到,当时的温度已高达摄氏40度了。

开凿和修饰方尖碑,并把它运到位竖起来,在古埃及都是一件万难的事,但不像金字塔建造那样神秘,人们基本弄清了方尖碑的“流程”:在阿斯旺,从石矿开凿出这种独特石料,制作成碑,在尼罗河泛滥时用船运往各地。它的竖立是建好基座后,在基座两侧建石堆,在两石堆间填沙,方尖碑通过一侧石堆斜坡拉到石堆上,再将碑的下部往下拉,使之落于沙中,再从预先造好的隧道中将沙子挖出来,碑就依靠自身的重力落入坑中而立了起来。此法真是聪明之极。

由于近代的文物掠夺,如今方尖碑的故乡——埃及只剩下5块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

奥古斯都指令:十三座方尖碑自罗马的行政省埃及运至罗马,以衬托罗马的尊严和伟大。文艺复兴后重新复苏的欧洲人,对古代文明许多奇迹和难以忘怀的故事,萌发收寻古物的强烈欲望,1580年,竖立安置在梵蒂冈圣皮埃尔广场著名的无字方尖碑被称之为壮举。19世纪,古典埃及方尖碑作为外交礼品耸立在巴黎、纽约和伦敦。

方尖碑的美学意义也是被艺术家大为赞赏的。

美国建筑师Robe Mills(1781~1855年)于1884年为美国总统华盛顿和美国这个国家设计的巨大的石柱建筑物——美国华盛顿纪念碑,竖立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庭院的西端,这一座高169公尺造型仿古埃及的方尖碑,令众人敬仰就更显得伟大。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罗马、巴黎、伦敦、华盛顿,这些高高耸立的碑体依然图腾般地吸引人们的视线,曾引起的惊奇和称赞亦表明当代人类对古典文明的崇尚和敬仰,使人们的身心、意念在经历岁月淬炼的伟大艺术面前颤栗着升腾。由此我们便知,真的艺术无需区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抑或是其它艺术形式,终将是向全体感官开放的整体。

我和网上一位写的对方尖碑的感觉颇有相似之处,最初在欧洲、美国都见过方尖式的碑,可并不知道,它们都来自于埃及。方尖碑也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直到我们站在它们的出生地——埃及,在那焦黄沙漠和苍凉神庙中见到它时,才有一种心动,感觉一份重量。

未完成

撒哈拉沙漠

与金字塔、神庙和木乃伊一样,大约有40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是古埃及人留下的最珍贵的瑰宝,它是传递几千年古埃及文明的无言使者。方尖碑是用埃及阿斯旺地区的花岗岩雕成,一碑一石,天衣无缝,一块就重达几百吨,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方尖碑约24米高,320吨重。最大的方尖碑如今还静卧在阿斯旺,长41米,重1267吨,但只完成了对石材的切割,还没有雕刻上象形文字和图画。这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未完成方尖碑。虽然它没有竖立起来,但当阳光照到碑尖时,它依然会闪闪发光。

因为古埃及人信奉太阳神,建方尖碑是对太阳的顶礼膜拜。 

金字塔

昨天的狮身人面像

今天的撒哈拉大沙漠

神庙里怀孕的妇女

埃及方尖碑为何会流落到国外,故事很多,无非是征服和被征服,掠夺和反掠夺。导游阿鹰告诉我们有一个例外,巴黎协和广场的埃及方尖碑算是赠送的。183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为了感谢法国考古学家商博良揭开古埃及文字的千年之谜,将卢克索神庙前两座方尖碑中的一座赠送给法国国王。国王还回赠了一座小小的钟楼。当然这只是一些说法。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馈赠”意味着什么?

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人要把方尖碑弄回国,可不像弄中国字画、瓷器和金银那样便当。美国人花了大力气,将方尖碑装入改装后的邮船,进入纽约港,移入平底货船,走哈德孙河航行到96街,上岸后,赶修一条铁轨,用蒸汽机带动铰盘拖运,一天只能前进100米,转一个弯要好几天,花了4个月,才在中央公园竖立起来。

巴黎协和广场的那尊方尖碑,重230吨,高22.83米,先将它从卢克索神殿的基座上放下来,运到尼罗河滩,装上专门建造的大船,经过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塞纳河,800天才达巴黎,又准备了3年,才于1836年9月将方尖碑竖立在协和广场中央,当时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历史在这里记载

厚重

守护

走进历史

旅游在开罗。乘船夜游尼罗河是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而尼罗河的夜景并不像巴黎的塞那河可以看到巴黎圣姆院、埃菲尔铁塔这样的名胜。开罗的尼罗河夜景,两岸看到的更多是当代的风情与建筑。

尼罗河倒影

尼罗河夜色

埃及的晚上

太阳就要离开尼罗河前

游土耳其和埃及真可谓是在享受文化“大餐”。这“大餐”中,苏菲舞也是不能不看,不能不说的。

苏菲舞蹈起源于13世纪土耳其的伊斯兰苏菲教派,这个讲求苦行和冥想的神秘主义教派相信,通过不停的旋转可以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达到亲近神的目的,所以旋转是苏菲舞最主要的特点。原先苏菲舞蹈是在宗教仪式上被应用的,舞者身穿白色圆篷长裙,头戴红色圆锥帽,原地旋转,口念先知名称,右手向上伸展,平静冥想。

现在,在埃及,苏菲舞蹈已经演变成单纯的高难度表演,称之为“Tanoura”的回旋舞,与最初创造它的苏菲教派毛拉维(Mawlawi)教团的舞者理念已经全然不同了。

手转,腿转

今日埃及的苏菲舞已然与宗教无关,纯粹是一种表演。舞者的服装色彩极为强烈,身穿的圆蓬长裙至少有三层以上。舞蹈的基本动作就是以极快的速度做连续的360度旋转,大约每秒钟一圈吧,旋转过程中还要加上其他表演动作,这一晚上下来至少要转上几百圈。舞者伴随着手鼓和竹笛的节奏变化,旋转速度越来越快,圆蓬长裙幻化成几层飘忽难辨的幻影。接着舞者要把几重长裙上下翻飞舞成伞状,或水平,或垂直,或盘旋头顶,变幻出一个个不同的图案,同时手中还要舞动着四、五面阿拉伯手鼓。

舞起来啦

越来越快

越来越快

如今,在尼罗河上,或在其他表演场地,无论是肚皮舞还是苏菲舞,舞者在快要结束之前都会满场游走,与游客近距离接触。也有人会套上舞蹈家的裙子也要上去试一试。试过的人,可能就要更佩服舞者的功夫了。我们中也不乏勇敢者。 

此时,船上就会有人跟在舞者身后频频为游客与舞者合影,到晚会结束前,彩色照片已经送到了游客手中。游客若是满意,5美元一张,拿回家留念,还是有很多人掏了腰包。这是今天埃及人的经营,也是今天埃及人的生活。

走出船舱,尼罗河依然,而我们的经历与感受又多了一些。

埃及的昨天与今天

见证历史,愉悦今天

5、李克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来源:新华网2010-04-1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5657_1.shtml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致信充分肯定普查工作取得的成绩,强调要开发应用好普查成果,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在致信中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006年启动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普查人员团结协作,扎实苦干,高质量完成任务,获得大量翔实数据,为全面判断中国环境形势、提高环保监管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向全体辛勤工作的普查工作者表示诚挚感谢,对在普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李克强指出,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希望大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开发应用好普查成果,探索构建污染源防控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对普查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对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负责人,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及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参加了会议。

6、国内首个水管理国际合作机构成立

来源:天府早报 2010-04-1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0266_1.shtml

   12日,由四川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德水管理研讨会在成都开幕,与会中德专家就河流流域管理、污水处理等展开专题研讨。与会专家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了近期的西南大旱事件。此外,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也在昨日正式揭牌。这是目前国内设立的首个水管理国际合作机构。会期内,众多专家还将前往都江堰和成都污水处理厂参观考察,并对成都田园城市建设中的水管理改革现场建言。

7、中美科学家呼吁重视“碳捕捉和储存”

来源:科技日报 2010-04-13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4/13/content_1092172.htm

  本报讯 (记者张晔 实习生陈思宇)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位,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费70%……面对“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将如何应对?在4月8日举行的“2010年绿色畅想:能源、教育、环境倡议”国际论坛上,中美两国科学家再次呼吁应重视“碳捕捉和储存”,把二氧化碳收集并注入地下,让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此次论坛由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共同发起。论坛上,江苏省生态学会秘书长阮宏华教授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金融、经济危机,还有环境和生态危机。若说金融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是财政上的损失,环境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则是生命的损失。”而目前面临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变暖,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就是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

  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源的出现,为人类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带来曙光,但是美国环境保护局可持续化技术部门主席赫里贝托·卡比萨斯为此敲响警钟,他认为即便是美国这个世界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到2035年也无法做到完全或大部分利用新能源取代煤发电,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难度就更大。

  面对这样的矛盾,美国创新采煤方案咨询机构顾问阿伦·维克利提出,在现有煤发电厂加装碳捕捉装置,对碳进行捕捉和储存可以成为一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所谓碳捕捉与储存,一般指的是将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然后将其泵入海底、沙漠或陆地下面进行封存。

  阿伦·维克利表示,煤燃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90%能进行捕获,如果将其捕获后存入地下,就能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

  据了解,欧盟已为碳捕捉和储存项目注入10多亿欧元启动资金,还将通过碳交易体系再筹措45亿欧元后续资金;欧盟还要求,2020年之后以煤为燃料的新建电厂都应具备碳捕捉技术。而美国也将在未来10年投入4.5亿美元在美国7个地区进行碳捕捉和储存项目试验。目前,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已经起步,但还远远不够,目前仅有华能集团投资建设了2个碳捕捉示范装置。

  专家们认为,我国地质构造丰富,具备注入潜力的地层可储存二氧化碳14540亿吨,能够满足未来数百年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需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力度。而被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并非再次沉睡,而是发挥新的作用。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将二氧化碳置换原油而长期储存于油岩中,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减排。目前,我国“973计划”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已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在吉林油田已埋存8万吨二氧化碳,实现了石油的绿色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8、京城悄现上千地眼:主要任务是监测京城地下水

来源:北京科技报2010-04-1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5307_1.shtml

  最近,亦庄的居民发现小区周边,突然冒出几个圆形的小水泥墩,它们戴着“铁帽子”,上面还有“国家监测设施”的字样。记者也发现,在北京其他地区的路边,也有这种“奇怪”的设施,且数量还不少,亦庄、通州尤其多。

  “这些都是监测井,主要任务是监测京城地下水。”北京市地勘局水文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林健告诉《北京科技报》。

  对每一口监测井,林健都了如指掌,“别看井口的直径只有127毫米,在它的下面,都有一根深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不锈钢钢管,通过抽取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就可以完成对浅、中、深层地下水的监测。”

  “与监测江河湖海等地表水相比,监测地下水的难度要大许多倍。别说监测了,就是想找到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林健说,由于地下水根本看不到,只能通过打井寻找,有些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低,需要打到上百米,甚至上千米才能找到。

  在林健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张《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监测网》的示意图。“像你看到的小水泥墩,北京一共有1182个。”林健指着图上的小点告诉记者,这1182个监测点,编织成国内首张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随着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市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都市,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市供水总量的2/3左右。因此,地下水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饮用水的安全。”林健说。

  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治理起来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为监测北京地下水水质,在地下水水源的取水点附近,已经打了上百口监测井,而为从源头监控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此次打井瞄准的是北京重点污染源。

  污染源大多处于工业开发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对北京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其污染指标和污染途径具有典型性,且都是污染物排放规模较大的污染源。”林健说。

  记者看到,在地下水监测图上,零星分布着不同颜色的小点。“蓝色是水质优良区,绿色是水质良好区,粉色是水质较差区,红色是水质污染严重区。”林健说,从图上可以看到,在通州、亦庄、顺义天竺和首钢附近,红色的小点分布较为密集。

  记者还发现,两处开放时间较早的高尔夫球场,也成为监测的重点。林健解释说,高尔夫球场为防治草坪害虫,可能使用杀虫剂,会对北京的地下水源造成污染。另外,河流附近,历史农业污灌区和再生水主要利用区,也是监控重点。

  不过,在北京的山区,记者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小点。“这是因为,北京没有大河流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山区几乎只有浅层地下水,不像平原地区分浅层地下水、中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另外,相对而言,山区打井的成本也比较高。

  林健说,监测发现,北京全市的浅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多不能作为饮用水的直接供水水源,尤其是通州区,由于处于平原的下方,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高达5级,当地农民也已发现问题,一般要打几百米深的井,选用中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虽然污染严重,但在林健看来,只要经过简单处理,还是能用在工业和城市绿化上。根据监测,北京的中层、深层地下水的水质比较优良,可作为居民饮用水水源,开采的潜力还很大。

  林健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地下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需要在查明含水层系统的地质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的开采地段、开采层位、开采布局和开采量。

  目前,北京地下水的开采程度超过100%,这造成北京的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超采地下水还造成了地质漏斗。”林健说。目前,北京市在平原区有两大漏斗,一个位于牛栏山附近,另一个则在天竺到通州之间,这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达722毫米。

  有人认为,地下水埋藏于地下岩层中,其形成、分布和运移,主要受地质条件控制,因此相对独立。林健则认为,地下水并非单独存在,它参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与地表水、大气降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林健说,地下水监测网的建立,不仅能监控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还大大地提高了北京在地下水环境污染方面的监控能力,为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整治方案、加强水污染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地下水监测网一旦正式启动,对于北京市民而言,以后就能在电视、报纸、广播上,及时了解自己脚下的地下水水质情况,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到上到空气质量,下到地下水水质的全方位了解。”林健说。

9、安徽公布首批环境污染黑名单 违法排污企业比例高

来源:中安在线2010年04月1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13/2223416.shtml

 “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法排污的2个企业群和10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以此拉开今年环保专项行动的序幕!”在12日下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上,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文有通报了今年一季度环保执法检查情况,并向媒体公布了今年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案件“黑名单”。

  一季度违法排污企业比例高

  据介绍,省环保厅一季度共检查248家工业企业,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有70家,违法率28.2%,对148家企业排放污染物取样监测,34家超标排放,超标率23%。王文有说,一季度违法排污企业比例高,甚至比去年同期还要高。

  据了解,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和造纸企业环境问题是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季度检查中有56家涉及铅、汞等五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有23家,违法率41.1%。而造纸企业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一季度两次检查发现未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污染治理设施不运行或不正常运行、直排、偷排、超标排放、批建不符、属“十五小”等环境违法企业23家。

  两企业群赫然入列“黑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环保专项行动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案件名单中,合肥市造纸行业、天长市单晶硅企业群赫然在列。

  据了解,合肥市现有22家造纸企业,省环保厅在2次专项检查中发现,合肥造纸行业存在着突出问题。有14家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污染严重,整个行业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低,部分企业未经环评审批,大部分造纸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简单且运行不正常,存在超标排放现象,有些企业有偷排行为,市县环保部门也存在监管不力问题。

  有“环保”美誉的光伏产业也被抹黑。天长市单晶硅企业群5家企业因为违反环保有关法律法规被列入黑名单。这五家企业分别是安徽中煜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新大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新鑫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矽力康晶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天长市百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省环保厅在检查中发现这5家企业环保“三同时”未验收,有的污水处理设施未运行,有的总排口未规范化整治,有的甚至污水处理设施就是“做样子”。对此,省环保厅依法对上述5家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

  另有10家企业被挂牌督办

  两企业群之外,根据一季度环保执法检查情况,省环保厅决定对位于合肥双凤工业园区的安徽合雅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宣城市宣州区安徽立龙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泾县永泰纸业有限公司、蚌埠市五通蓄电池有限公司、和县天门实业有限公司、和县广和再生纸品有限责任公司、安庆市裕太纸业有限公司、位于潜山县的安徽美妮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砀山同泰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淮北市的安徽宝迪肉类食品有限公司10家环境违法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并对这些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

王文有表示,环保专项行动要对环境违法企业形成高压态势,要用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使被挂牌督办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以期对全省同类企业、所在地不同类企业起到警诫作用。(夏胜为 赵虎川)

10、武汉推行环境追责制 区长每月看录像认领曝光

来源:襄阳城   2010年4月13日

http://www.xycity.cn/news/82/n-573282.html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杨磊)昨日,武汉市政府二楼会议大厅播放了一段11分钟的录像:街头垃圾无人管、占道经营、井盖缺失……画面让与会的一些区长坐不住了。

昨日下午,武汉召开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调度会,会上,市长阮成发、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区区长一同观看了近日拍回的曝光录像。今后每月,武汉市13位区长都将集中观看一次这样的环境曝光录像,认领各区的环境问题,从而改变城市里一些熟视无睹的脏乱差现象。

让区长认领各区环境曝光,是该市对待环境问题“严执法、严问责、严曝光”的一个内容。更为严厉的是,该市将全面推行环境问题追责制。

市长阮成发介绍,今后每月的城市综合管理会上,还将公布每个城区的市容环境排名情况,如7个中心城区,第一名得3分,依次打分,最后一名为-3分,年底累积排名。对辖区出现市容环境问题多的街道办主任,将由市政府出面约谈,累积约谈数次的将被免职,具体政策将于近期出台。

11、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坎昆气候大会不乐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4月13日

http://news.hexun.com/2010-04-13/123306432.html

   第1页:气候谈判四大阻碍

第2页:“基础四国”小组相当不错

  为期3天的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12日凌晨在德国波恩结束。会议决定,在今年6月波恩气候变化会议与年底坎昆会议之间增加两次会议。这一结果反映了中国与印度关于坎昆前至少举行4~5次会议的提案精神。

  来自174个国家的1700多名代表参加了谈判。针对组织程序问题长达6个多小时的谈判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在会上对《京都议定书》的公开质疑,都为坎昆气候大会蒙上一层阴影。

  哥本哈根会议上的“风云人物”、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Jairam Ramesh)并没有出现在波恩。他则是来到了中国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

  在这里,拉梅什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气候谈判四大阻碍

  第一财经日报:你对今年的谈判形势和坎昆气候大会有怎样的预期?

  拉梅什:坦率地说,我对坎昆气候大会并不抱有太大希望。成功达成协议的几个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

  其一,资金问题。哥本哈根协议承诺在三年内为贫困国家、环境脆弱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LDC)拨款200亿美元,也就是每年近100万美元。近期,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我们还需要新增加的拨款,但我还没有看到目前美国有任何新增的重要对外拨款。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资金来源,美国、欧洲分别需要承担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第二,技术转移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明确技术如何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购买。

  第三,美国国内政治是气候谈判进展的一个“扳机”。

  第四,信任问题。我没有看到各国采取任何努力来弥补哥本哈根会议造成的信任赤字。所以,我对坎昆会议并不乐观。

  日报:如果希望在坎昆达成一项协议,协议的草案最迟应何时拟定?

  拉梅什:还很难说。因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共识与原则反映到谈判文本中。不过,现在是该开始的时候了。我们已经休息了四五个月。

  需充分保护中印排放空间

  日报:你担任印度环境部部长后,印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的考虑是什么?

  拉梅什:世界一直在变化,我们也必须变化,不可能故步自封于某个阶段。我们也有特定的责任,要保持自己的基本立场,但也愿意灵活地与任何人、国际社会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讨论要求、目标。

  日报:你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平性提案”有何评价?

  拉梅什:默克尔总理的提案是来自发达国家最有意思的提案之一。她提出,到2050年,各国人均排放量应趋于一致。我认为这是一个好起点。默克尔总理可能是发达国家领导人中唯一关注公平性并提出方案的人。我愿意找机会采取行动,实现默克尔的意见。仅仅强调减排目标不够,还必须找出实现目标的路径。

  日报:电力是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你也曾做过印度电力部部长。应该怎样处理电力需求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

  拉梅什:我们讨论的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单位GDP强度必须下降。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使排放的绝对水平下降,只能削减排放密度。“气候公正”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权利,有享受用电和其他条件的机会。

12下一页

12、云南洱海遭破坏性开发 开发商填湖建豪华别墅群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年04月13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413/n271472094.shtml

    苍山洱海,驰名中外。洱海是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记者近日赴云南大理采访时发现,洱海正在遭受破坏性的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这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消失的情人湖

  “昨日游团山,归来泪满襟。沧海变豪宅,何是情人湖?”大理市民寸亚平一日游洱海公园,惊讶地发现团山脚下、洱海侧畔的情人湖消失了,一座座别墅正拔地而起。寸亚平痛心疾首,挥笔写下这首诗。从此,他四处奔波,呼吁停止开发,还洱海原貌,却一直无人搭理。

  洱海公园位于洱海南岸,是游览苍山洱海风景区的第一站。公园内有一座椭圆拱的小山,因山的形状被当地人叫做团山。据史料记载,唐代时这里曾是南诏国的皇家养鹿场。公园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占地800多亩,依山傍水,风景无限。

  公园里的情人湖,原为洱海自然延伸港湾,上世纪70年代筑堤,与洱海相隔。这里垂柳成荫,轻舟荡漾,是大理市民的休闲之地,更是情侣们留连忘返之处,故名为“情人湖”。

  2005年,大理市提出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市委、市政府便把改造扩建洱海公园作为建设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7月,洱海公园改造建设工程的规划通过评审。据《大理日报》报道,在规划中,洱海公园是大理市景观的一个绿色浮岛,与西洱河公园、珠海公园、满江滨海湿地生态公园一起,构成洱海南端的绿色生态屏障。

  2007年10月8日,在洱海公园改建工程快要完工时,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大理市市委书记段玠讲话指出,要把洱海公园打造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城市公园,提升大理的城市形象,使市民有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据报道,洱海公园提升改造工程规划总投资为6875万元。

  然而,到2008年公园重新开放时,人们失望地发现,公园不是扩建,而是“缩建”,而且,最美的景点——情人湖不见了,成了一个名叫“洱海天域”的别墅区。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洱海天域”项目现场采访时发现,在这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洱海之滨,一幢幢高档别墅拔地而起。在原来情人湖的旧址处,一幢五星级大酒店正在建设,而园内著名的情人湖,则从此长眠于地下。

  附近的村民向记者介绍,2005年,“不知道是哪家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开着多台挖掘机、推土机,轰隆隆地突然就来推土填埋情人湖。当时,我们几个村的人坚决反对,有的去阻拦,有的去找政府,但后来才知道,就是政府让那家公司填的。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情人湖被填埋了,就像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杀死一样。”

  为祭奠情人湖的消失,一位诗人愤怒地写下了“挽诗”:

  我美丽的情人湖,

  凶手没有给你留下演奏广陵散的时间,

  连你紧紧偎依的母亲洱海,

  也像崩断的琴弦。

  沧海变豪宅

  在这些至今仍悲伤、愤怒的村民眼中,这家填埋了情人湖的神秘公司,不久便开始大兴土木,一幢幢房屋从情人湖的填埋处“长”了出来。

  从2007年开始,这家名叫中建穗丰置业有限公司的房地产公司开始铺天盖地地做广告,其主要卖点就是“情人湖上的观海别墅”。在“洱海天域”的售楼宣传册上,一期工程建于情人湖上,这里的别墅成了水榭楼阁,别墅外围仍为湖面。但记者在实地看到,密集的别墅之间基本看不到水,只有靠近滨海大道的地方,尚残余一些水面。

  按照大理市规划局的说法,项目利用湖面少于原湖面面积的37%。那么,剩余的63%在何处呢?在市民们看来,情人湖早已消失了。

  其实,填埋的情人湖只是“洱海天域”在洱海公园内圈地开发的一小部分。记者从“洱海天域”销售中心了解到,“洱海天域”总用地面积300亩,包括300套海景别墅、两公里的国际风情商业街、一座国际五星级酒店和中国唯一的高原淡水湖游艇俱乐部等。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海景别墅单价每平方米在1万元以上,每栋别墅售价在200万~500万元。目前一期100多套基本售完,二期也已开始发售。

  市民张先生以前特别喜欢周末带孩子来洱海公园,一家人坐在情人湖畔,欣赏着对面的洱海风光,吃上一碗凉米线,感觉惬意无比。但现在他再也不愿来了,“情人湖没有了,公园里望上去都是一栋栋别墅,我们还来干嘛呢?这里早已成了人家的后花园。”

  在张先生看来,公园的改扩建就是为填埋情人湖作掩护,而扩建公园的投资,就是用纳税人的钱为“洱海天域”作配套设施。

  一边是开发商填湖砍树进行房地产开发,一边是政府动用巨资,在不影响开发商开发的情况下,对公园内的一些陈旧场所进行整修、绿化。到2008年,洱海公园的改扩建工程陆续完工,而开发商的“洱海天域”别墅项目,也几乎同期开始发售。

  谁给观海别墅披上了合法外衣

  那么,这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别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审批、并顺利实施的呢?

  大理市规划局的答复是:“洱海天域”是大理市的一个重大招商项目,主体酒店是按五星级酒店标准规划建设的,建成后将结束大理市无五星级酒店的历史。而大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五星级酒店是很有必要的。“酒店的建成将进一步夯实我市的旅游配套基础,充实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和我市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的旅游产业是相符合的,也是很及时的。”

  大理市规划局称,由于该项目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规划局对此极为慎重,项目的修建详细规划和每一次局部变更,都经过大理市规划委员会严格审核通过后,方予审批实施。规划局曾先后4次组织召开方案评审会、听证会、技术咨询会,对该项目的规划选址和规划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由计划、土地、规划、建设、环保、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详细和严格要求,以达到项目“与苍洱景观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共生”的效果。

  但许多大理市民却表示,从未听说过“洱海天域”的听证会,也不知道这块土地是何时从公园剥离并出售给开发商的,更没有听说对这块土地进行过招、拍、挂。

  按照2006年12月起颁布实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违反条例规定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记者向洱海公园管理处询问此事,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负责管理园林,这块地是如何出售并开发的,他们不了解。

  2006年6月2日,原建设部办公厅曾向云南省建设厅下发《关于立即制止并调查处理大理风景名胜区内商业性开发建设行为的通知》,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苍山洱海景区内的违规开发建设行为,并组织专项调查,查明事件原因,严肃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及防止此类违规行为再度发生的措施等,于同年6月20日上报到原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但此时,“洱海天域”项目仍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丝毫未因这一通知而影响施工进度。从“洱海天域”的建设工程规范许可证申请表来看,该项目是从2005年11月8日开始,分别以风情街、流动渔村、主体酒店等子项目,分几批申请的,最后一批申请是2007年6月。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也分别办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这表明,原建设部下文以后,“洱海天域”后期项目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规划申请,并最终顺利地拿到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耐人寻味的是,2007年7月,大理市政府下文通知,终止了在大理海东片区的“大理东海岸国际生态花园”系列开发项目,依据正是原建设部的上述通知。两相比较,同样进行高档别墅的违规开发,两个项目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一个被叫停,一个却一路绿灯、高歌猛进。

  大理市规划局陈局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别墅确实是在情人湖上建的,但保留了大部分水面。目前,纪委已介入此事,调查结果出来后,将向社会公布。

13、专家称强化流域管理是解决中国水污染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4-1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1122948_1.shtml

   中国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井文涌12日在中德水管理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时指出,当前,中国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的双重压力,强化流域的管理是解决中国水管理和水污染控制的必由之路。

  井文涌在题为《中国水管理与水污染控制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说,现在缺水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的缺水,二是水质型的缺水,三是工程型的缺水。这三种缺水是并存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发言中,井文涌重点讲述了如何解决水污染的问题。他认为,强化流域的管理是解决中国水管理和水污染控制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因为流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水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各种形式的水在流域地理范围内通过河道、网区、湖库、地下水系统、水工程和水生物生态系统等,组成了一个完成的复杂的水环境系统。

  目前,中国在流域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视流域的自然属性和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比如说水环境系统失衡,湖泊的萎缩问题,原来长江中下游通江大湖22个,因围垦而消失天然湖泊近1000个,湖泊容积减少600-7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这就意味着,遇到严重的气候变化或者自然灾害,就没有三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遇到旱可能就是旱上加旱,遇到涝可能就是涝上加涝,所以这就是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失衡。二是流域管理上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三是如何解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重大利益关系。四是水污染治理资金不到位,历史欠账太多。因此,要解决中国的水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一定要从流域角度来治理。

  在发言中,井文涌指出,要充分重视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问题。同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创新流域的管理机制。

14、能捂得住吗?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4-12  贺震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4/t20100412_633032.html

   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局在一次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并向社会公开。近日,对于武汉市农业局曝光问题豇豆的做法,三亚市农业部门表示特别不理解。按照他们的想法,同行间只要打个招呼,事情就会波澜不惊地了结,这次武汉市农业局不仅没给三亚留面子,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造成了当地的经济损失。

  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环保领域同样存在上述令人匪夷所思的论调。时下,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时常抱怨:群众的环境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再不能铺天盖地地传播环保知识、公布环境信息了。因为一旦公众知道了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自身的环境权益,就会积极行动起来,这样势必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上述理由貌似是为了一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实则都是逻辑错误、本末倒置的借口,其实质是漠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曾几何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关注填饱肚皮的现实之需,对环境等社会问题关注较少,对环境权益也没有更多诉求。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们在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群众的环保知识得到普及,环境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环境信访的数量居高不下,环保已成为关注热点。有的地方政府希望上马一些能拉动GDP增长,从而给当地领导带来政绩的项目,但由于群众强烈反对而不能上马。

  从一些事实来说,公众的环境维权确实影响到一些地方GDP的增长,这对于那些笃信“数字出官”的官员来说显然极为不利。在民主进程日益推进和资讯发达的今天,还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表面上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表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推进信息公开,但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愿意。这是典型的叶公好龙,也是执政者不自信的表现。

  这些地方领导的言辞看似是为了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官位,为了谋求未来仕途的发展。但是,千方百计地把环境问题捂住,刻意逃避公众监督,虽然可以管住一时,却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因为环境问题并没有自行消失,而是留给了继任者,并且加大了今后处理的难度,使环境状况继续恶化,最终使全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我国,虽然环境保护早已被确立为基本国策,近年来环保工作力度也在加大,但是环境状况仍然十分严峻。实践证明,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公众参与是推动环保工作上台阶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只有在广泛的社会监督下,才有望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环保话语权为大众掌握之后,才能形成某种倒逼机制,迫使一些并不积极承担责任的官员和企业家去治理污染;只有动员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环保事业才能大步迈进。到了人人都能主动站出来保护环境这一公共资源时,才是环保工作真正见效之时,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更多的环保知识和环境信息交给公众,即使有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带来一些麻烦,但这要比捂住问题,致使环境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要好得多。 

15、低碳是黑色阴谋离百姓还很遥远

来源: 中国经营网 2010-04-13朱大鸣

http://opinion.cb.com.cn/cbj/channel/12714523/0/0/0/151/120043/0/0

  今年以来低碳正被媒体炒作,席卷整个中国,特别在房地产领域,低碳概念的住宅正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现在开始生态住宅和低碳概念将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常态,没有这样理念所开发的楼盘将被市场所抛弃,未来低碳住宅将是房地产开发的大势所趋。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超越历史条件的“大跃进”,反而会导致社会的“大后退”。

  确实在近几年里不少开发商用力打造低碳住宅,特别是一些高档楼盘在空气的净化与节能上,大量的高科技产品的投入运用,许多项目在低碳运用上的尝试还做得不错。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低碳概念上,说实在,在当前房价高企的时代,普通商品房还没能大量满足低薪消费者的时候,低碳经济还来的太早.事实上我国目前根本没有这种技术与科技实力,再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整体实力,还尚未达到能够足以支撑全国性的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的程度,要全民大搞低碳经济似乎有点一夜回到当年的大跃进时代。

  中国是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GDP水平在世界排名还很低。我们的普通百姓关心的是每天的衣食住行,在大部分人收入还很低下,担心的是如何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期盼着通过努力拼搏,能够拥有自己一个小小的安乐窝。普通人本来天天就过着低碳的生活,阴雨天在家也不会开灯,空调万不得已不会奢侈打开,骑着自行车出门也不会给大气层制造麻烦,洗衣服用过的水还得拖地板。一切的一切是在低碳中过日子,在经济还没有发达到一个真正高度的时代,还让普通民众跟着提倡低碳生活有何意义呢?

  在这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能够迅速摆脱困境,走出阴霾,这使得世界经济内核遭受严重的创伤,西方发达国家正好利用气候莫须有的问题,企图转移国内矛盾。去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大会就是一场闹剧,会议期间,欧盟与各小岛国、伞形集团(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 中国)三方出现了激烈对抗,由于意见严重分歧,最终也没达成共识。气候变暖的罪责与商品挂钩,正好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口实,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既然他们是气候变暖作为幌子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我们为何要在低碳上大规模行动呢?我们要研判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低碳来减缓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有资料显示,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首先,国际科学界从未将温室气体认定为污染物。从科学上看,污染物是指既会对环境介质又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而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的温室气体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其次,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增温的性质不同,大气污染物实际上起到的是降温作用。第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活动、人与动物的呼吸运动和农牧业活动。

发展低碳经济是西方国家制造的黑色阴谋,妄想多收取碳关税,以此来遏制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他们自己宣扬碳排放导致气温升,是为了自己对自己国家老百姓多收税,是收税的借口。以莫须有的故事,莫须有的“科学结论”,扼杀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体。我们岂能上这轮黑色阴谋的当, 当年他们就是这样“谋杀”日本的,明明就是提高成本,还说什么环保,他们是经历过了低成本的发展阶段,非让我们超越历史条件来发展低碳,等于将我们的经济逼上断头台。低碳好是好,但我们要量力而行,我们还是扎扎实实得搞好自己的经济,增加百姓的各类社会保障,少一点虚的概念,低碳离我们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

16、城乡环境治理不仅要量变更要质变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2010-04-13 娄义华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3/content_1092471.htm

近来,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及省级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以及省级文明城市等等名目繁多的创建活动,名目需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去年以来, 四川省率先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覆盖全省,行动规模属全国第一。此项活动的开展,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具有积极

意义。要开展好这个活动,保持这一行动成果,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取得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似简单环境治理,不少人认为就是打扫卫生,保持清洁就成了,有必要专门开展行动?殊不知,这项行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全省城乡开展一次大扫除了之。这只是一个具体行动,通过这个行动,可以提升不少人的公共环境意识。在不少城乡,有不少居民就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想干啥就干啥。”在不少农村和城镇,鸡鸭乱串,牛羊乱牧。家禽家畜随意到一些河流游泳,四处流动,造成不少粪便。其实,这种农牧生产状态不可能改变,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有公共环境意识,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影响到公共环境时,及时收集。既爱护了环境,同时又获得了肥料,一举两得。在城市里也有类似的人,在自家环境搞得非常好,一到公共场所就随意放纵自己,不是自己的地方就可为所欲为。这是公共道德缺失的体现,不少国人有这劣根性。在环境治理中,应加强公共道德意识的构建。这是活动整治中的一个量变到质变,要推进和达到这个质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不少治理行动一结束,又逐渐恢复往昔局面,这就考验政府如何持续由行动开始,持续坚持和推进这一成果前行。这个量变过程来自不易,需要坚持,进而逐步升华,达到质变。环境治理,最直观的获得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让每人都生活得更加美好,提升生活质量。在大环境的治理中,净化江河湖泊,保护水资源。加强绿地森林保护,封山育林,保护“绿肺”。这是起点,到达长远的一个宏伟目标。环境治理不能只来一次“运动”,为了“运动”而“运动”,收效甚微,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未能达到逐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综合环境未能得到质变的飞跃。通过治理行动,可以从思想意识到物质条件,以及个人环境,人居综合环境等都得到一个全面的改善。这才是行动主导者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各地居民希望得到的一个局面。

  环境治理行动,不仅有所区别,应有所规划。基本的卫生可以随时保持洁净,自扫门前雪,人人也在行动,很容易达到同一时间内的基本清洁。但要达到质变,需要综合行动,多点开花,方能奏效。通过环境治理,与每个城市的规划要相结合,中国不少城市除了历史留下的人文历史以外,当代建设的部分缺乏人文特色,缺乏城市精神,新旧衔接泾渭分明。能否在环境治理的同时,与城市规划,对那些乱搭乱建,影响整体美观与协调的建筑拆除,予以重新规划?拧出城市精神与人文理念,以及地区发展特色相结合,能否出现我国魅力名镇乌镇那样的特色小镇呢?宜宾市可否以五粮液为中心,打造“浓香型白酒之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可以从此声名显赫,拉动旅游与经济的发展。只有形成差异化,才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这是环境治理中需要发展和考虑的质变问题。在乡村,能否与各地的区位优势,兼顾环境的同时,打造经济林,特色农业?可以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同时,从新勾画农民的人居环境,从搬迁到一起居住,从而腾出宅基地用于耕地?

  看来,环境治理并非简单而容易的行动,需要全方位规划,从表现到内里,深度挖掘,才是治理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起点开始,从新规划城乡的人居环境,人文理念,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名副其实地进入小康社会。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