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
四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干旱专题报道:
1、新京报: 西南大旱,高尔夫球场扩张依然
http://comment.bjnews.com.cn/news/2010/0410/20519.shtml#
2、人民网环保: 贵州广西等地干旱持续 云南南部现35℃以上高温
http://env.people.com.cn/GB/11340886.html
3、慧聪水工业网: 旱灾反思:湄公河无序的水资源争夺站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0/04/090836181398.shtml
4、经济观察报: 旱灾后遗症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00409/2031389.shtml
5、经济观察报: 湄公河枯水之思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409/22147722408.shtml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连续报道:
6、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十――亚历山大的灯塔
环境资讯:
7、中国日报网站: 非法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的又一威胁
http://news.sina.com.cn/w/2010-04-11/232917355301s.shtml
地方信息:
8、京华时报: 北京将建4座高塔实时监测碳排放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2/040517356061s.shtml
9、四川新闻网: 打造零碳成都 成都气候交易所面向全球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0/04/12/012669306.shtml
10、巢湖晨刊: 巢湖14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被“盯梢”
http://www.iwatertech.com/trends/77842.htm
气候变化:
11、云南网: 云南玉龙雪山19条冰川已有4条完全消失(组图)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4-12/141520056819.shtml
污染信息:
12、中国广播网: 青岛部分海域遭受油污污染 污染源正在查找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1/185620051341.shtml
人物访谈:
13、凤凰网财经: 罗小红:政府追求GDP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boao2010/20100411/2034842.shtml
绿色访谈:
14、搜狐绿色: 专访马军:绿色供应链监管需有环保组织监督
http://green.sohu.com/20100407/n271356425.shtml
环保法规:
15、新华网: 最高法欲探索公益诉讼“保水解渴”
http://news.sohu.com/20100412/n271444017.shtml
深度报道:
16、人民网: 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蓝色聚宝盆”如何挖潜?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12/content_1534905.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西南大旱,高尔夫球场扩张依然
来源:新京报 2010-04-10 □汪永晨(环保志愿者)
http://comment.bjnews.com.cn/news/2010/0410/20519.shtml#
高尔夫球场不仅是抽水机,大量农药才能维护的草坪还会对水源地造成污染,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可以经得起这样的挥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通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家级生态治理区域规划建一个占地7000亩(已开发3500亩),年耗水量500万吨的高尔夫球场,国家历时十余年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培育的大片沙棘生态林被连根挖除,一处曾经郁郁葱葱的防风固沙屏障消亡殆尽。在媒体曝光后,当地已叫停这一项目。
西南正处于旱魔炙烤之中,滴水贵如油,可此情此景,丝毫无警示作用,高耗水的高尔夫球场,依然四处扩张。内蒙古的这个项目偶然被曝光,得以叫停,但是,还有多少类似项目还没浮出水面。我记得,2006年的冬天,北京有差不多四个月没有雨雪,可那年我们在北京永定河道上看到一个工人在从地下100多米的深井打水浇灌河道里的高尔夫球场。眼下北京一共有38个标准高尔夫球场,每个都需要巨量的水资源维护,据估算,这些高尔夫球场一年耗水量约为2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10个昆明湖的水量。
如果高尔夫对许多地方而言是一架“抽水机”,而对内蒙古这样的重度干旱地区而言,这更是一架“抽血机”。高尔夫球场的人工草坪要浇灌,还要施肥,这些需要大量农药才能维护的草坪,还会对水源地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可以经得起这样的挥霍。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内蒙古种树,亲眼见到那里生态的脆弱。本来是草原的地方,因为我们人类的开荒和过度放牧已经有太多的草原成了沙漠。北京近年来的沙尘暴,有专家说,这些尘来自于蒙古和内蒙古干涸的湖泊。这些湖为什么会干?
我采访过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他告诉我:一般的草原,一平方米大概有四五十种植物,而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就可多达六七十种。我们前些年在草原上种树,刘书润都认为,用这种办法恢复生态是缺乏对草原了解的表现。因为那里丰富的物种,是经过大自然成千上万年的选择才形成的。我们人类的种植,远没有达到大自然配方的生态协调。生物链的形成,天敌的陪伴,其中的奥秘我们人类至今都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有多少奥秘等着我们去破解。
可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些生物多样性,对这些我们人类的朋友有足够认识的时候,它们却因我们的愚昧与贪婪而消失,让位于经济发展,破坏容易修复难,由此带来的危害巨大。全球气候变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是人类的干扰,西南的大旱,我们更刻骨铭心地领教大自然报复的力量。
鄂尔多斯当地迫于舆论压力,拆除了那个高尔夫球场,可当地民众在砒砂岩区一点一点“抠”出片片“生命之林”已惨遭破坏,山丘已被劈开,裸露的黄土堆积如山,尘沙漫天飞扬,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谁又该负责呢?而在这样的破坏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地决策者为什么没能站出来说不呢?
2、贵州广西等地干旱持续 云南南部现35℃以上高温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4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340886.html
近日西南主旱区降雨微弱,云南南部还出现高温天气,云贵川黔旱情持续。
一、实况监测
4月10日08时至11日08时,广西东北部、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云南西北部出现小雨,重庆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局地出现中到大雨,重庆武隆(58毫米)降暴雨。西南主旱区基本没有明显降水。
4月10日,云南南部和中部地区、四川凉山州以及贵州黔西南地区日最高气温达30℃以上,云南南部局部地区达35~39℃,气温高蒸发量大,旱情持续。
4月11日气象干旱监测结果显示,云南中北部和东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川西高原南部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与10日监测结果比较,西南旱区气象干旱范围变化不大。
4月11日农业干旱综合监测结果表明,云南中北部和东部、贵州西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仍存在中至重度干旱。与10日监测结果对比,西南旱区的旱情仍持续。
4月10日10时至11日10时,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云南省有5个热源点涉及2个县。
二、未来天气趋势预报及旱情预估
(一)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预计未来十天,云南大部、川西高原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无明显降雨,旱情将持续。具体预报如下:
云南:14~16日,云南东部和南部有1~5毫米的降雨。
贵州:11~12日,贵州中东部有1~8毫米降雨,其中贵州东部的部分地区有10~25毫米,贵州西南部有不足2毫米降雨;13~16日,贵州大部有1~5毫米降雨,其中贵州东南部部分地区有10~20毫米。
四川:15日前后,川西高原南部有1~5毫米降雨。
广西:11~12日,广西北部偏东地区有1~8毫米降雨,部分地区有10~25毫米,广西西北部有不足2毫米降雨;13~15日,广西北部有1~5毫米的降雨,其中广西北部偏东部分地区有10~20毫米。
(二)西南旱区旱情预估
预计4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云南中北部和东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严重气象干旱仍将持续。
三、关注与建议
近期西南主旱区仍无明显降水,各地要立足持久抗旱,科学分配水源,在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的同时,因地制宜,根据墒情及时做好春播工作;同时,要继续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云南西北部由于前期持续降雨造成土壤湿度大,需防范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来源:中国天气网)
3、旱灾反思:湄公河无序的水资源争夺站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2010/4/9/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0/04/090836181398.shtml
据网易相关报道,今年年初以来,中国西南五省遭遇大旱,多月持续无雨,进入3月份,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也逐渐出现严重旱情,而流经这五个国家的湄公河水位跌至了20年来的最低水平。为此,湄公河下游国的舆论批评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加剧旱情。事实上,湄公河自古以来就有“不和之水”的戏称,而对此问题的争论也持续数十年。
围绕湄公河水资源开发的三个争议
争议一:在上游修水坝是否会影响河流生态平衡?
环保组织:修建水坝加速了湄公河水量的减少,水质、水流的改变已经引起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越南的“饭碗”湄公河三角洲受到侵蚀都是由于河流特有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和干旱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
泰国渔民:不可预测的盐碱给农渔业的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泰国帕蒙水坝附近渔民表示,“水坝工程首次进行爆破时,河内的鱼群就被吓至四散。水坝工程开始后一年,河内已经再无鱼产。”
中国政府:大坝最大的生态影响是使流往下游的沉积物变少了,因为淤泥都聚集在水库里,但这客观上使湄公河上的灌溉和航行更加便利。中国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大坝协会理事长汪恕诚更表示,“水电的生态环境影响只是对流域范围的,但如果不开发建设水电影响破坏的将是全球的生态环境。”
争议二:在上游修水坝是否会使下流河流的水量减少?
环保组织:会。修建大坝会改变河水每年有规律的涨跌,这让下游国家的水量受制于上游国家对水量需求所作的调控。湄公河在过去几个月该地区的降水的确减少了,这不仅是自然干旱,还是受上游大型水坝工程的影响。
湄公河委员会:不会。湄公河水位的下降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干旱而非水坝造成。2009年湄公河流域的降雨量同期下降了30%,而雨季却又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半月结束,这让湄公河及其支流的水量变小。“上游水坝对洪水控制有正面作用”,湄公河委员会总裁赫雷米•伯德表示,“如果没有上游的水坝,今年一月下游很可能就已经出现缺水的问题。”
中国政府:不会。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占86.5%)。水电站水库蒸发水量很少,水电站运行不消耗水量。而且,中国在澜沧江流域无跨流域调水计划,沿江工农业用水量很少,对水资源需求有限。澜沧江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几乎无影响。
争议三:水坝落成后有没有影响,谁说了算?
湄公河委员会(MRC):湄公河委员会以顾问形式为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四个国家有关开发水资源问题作数据检测和资讯分析,但对各国的项目执行没有任何决定权。目前,下游国家关于水坝对河流水温状况的权威数据,大多出自该机构对降雨量、河流水位和洪水脉钟的定期报告。
中国政府:中国在云南省内有自己的检测体系,但在过去15年内从未对下游国公开。今年3月25日,中国首次宣布表示愿意提供云南景洪水电厂大坝和漫湾水电站的水位资料。但中国政府提供的数据只对境内水坝的评估负责。
环保组织:泰国的“暹罗的生命之河”、“拯救湄公联盟”环境小组等环保组织都是反对湄公河上修建大坝(尤其是水电大坝)的积极非政府力量,他们通过组织各种跨区域论坛、在媒体上发表文章侧面“监督”着中国以及本国大坝的修建。
[1] [2] [3] [4] 下一页
4、旱灾后遗症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0年04月09日 杨兴云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00409/2031389.shtml
“今年澜沧江水位是景洪港有史以来最低的,从2月21日开始已经全线停航。”汪人旭望着景洪港空荡荡的码头对本报记者说。
站在景洪港务局大楼放眼望去,原来宽阔浩荡的澜沧江景洪段江面已从数百米,缩减为几十米,港口以下,从西双版纳大桥往上,数百米的江面上连一条船的踪影都没有。
今年24岁的汪人旭原籍新疆石河子,两年前从大理学院毕业后来到西双版纳,现在的身份是西双版纳港埠国际货运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
“恢复通航的唯一希望就是耐心等待雨季的来临。”汪人旭表示。
由于全线停航,汪人旭所在公司的客货运输是零收入。为减少开支,只好安排员工“轮休”,收入为原工资的40%,即使被安排上班的员工,收入也大幅缩水到原工资的70%。
汪人旭说,在正常情况下,公司在这个季节的月度进出口货运代理量会在万吨以上,大量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矿石、木材、石油制品及热带水果进入中国,而来自中国内地的水果、蔬菜以及日用百货,则源源不断地流向沿江多个国家,在旅客运输方面,每周都有多个国际定期航班往来于景洪和泰国北部城市清盛之间。
目前,在景洪港区,由于受澜沧江断航客货运输完全停顿的影响,附近颇具规模的餐饮、住宿、娱乐以及商业等服务设施大量闲置。
在持续的百年一遇旱灾影响下,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景洪港已经完全失去航运功能,而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也已全线断航,大量已经装载了货物的中国船只搁浅在沿途多个国家的河道里。
危急的电站
从景洪市区沿澜沧江上溯4公里,在浓荫蔽日的热带植物映衬下,一座高108米,坝顶总长达700余米、库容11.39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坝就显现在参观者眼前。
这座2008年6月19日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被视为“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骨干项目的景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功能以发电为主,并兼有航运、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
从坝上看过去,由于持续干旱导致来水大量减少,水库库容已到了危急时刻。据有关人士介绍,电厂现时的发电能力仅为实际发电能力的1/5左右。
景洪电厂党政办张副主任表示,现在的情况是上游来水的数量,常常低于水库的出水量。
记者获得的一份名为《昆明电监办关于云南统调电网主要电厂存煤蓄水安全供电检查情况的报告》,对云南全省各大电厂电站近期的发电背景作了详尽分析。报告中称,2009年12月以来,景洪电厂负荷处于较高水平,且长期处于拉水位运行状态,水库水位已由月初的600.49米下降至595.63米,最低降至592.34米,接近死水位591米。
这份报告还对澜沧江其余三座已经建成的电站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今年以来,小湾电站、漫湾电厂和大朝山电厂的水库水位均处于比设计死水位低或低于机组设计安全运行水头的情况。其中,小湾水位低于死水位约6米,由于水位下降较大,大朝山电厂水库部分区域还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滑坡。
“2009年,由于来水情况不理想,各主力水电厂水库水位同比下降十分严重,基本处于死水位附近。”昆明电监会有关人士认为,根据检查了解的情况,小湾、漫湾、大朝山等主力水电厂机组都不能带满负荷,水库现有容量仅够机组全出力运行2天左右,与往年相比,今年枯期水电厂为系统提供的备用容量微乎其微,增加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
目前,云南全省已有580条河流断流,169座小型水库、2482个小坝塘干枯。云南统调电网水电发电率不足20%。
此外,在水电供应不足的同时,云南各火电厂一直饱受电煤紧缺、价格上涨、掺杂使假等问题的困扰,缺煤停机每年都出现,已经成为常态。一位云南电网公司资深人士认为云南电厂电站的安全运行情况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由于小湾、漫湾、大朝山、景洪等主力水电站水位均处于经济运行水位以下,目前水电处理只达到15%-20%,而火电由于长期处于满负荷大方式运行,发电出力只能达到70%,致使能云南电力生产供应困难巨大。
据了解,由于供电不足,今年1-2月云南省工业部门累计限电20亿千瓦时,减少工业增加值41亿元,影响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
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工业用电让位于民用电,目前云南全省黄磷生产已全行业停产让电,其余耗能大户行业的开工率也被压低。其中电石的开工率39.3%,铁合金开工率39.8%,工业硅开工率21.62%,电解铝开工率87.1%,铅锌开工率74.93%,钢铁开工率83.9%,水泥开工率76.26%。
据统计,云南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达到17.6%;大部分企业竣工项目普遍推迟投产,新建项目推迟开工。同时,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损失较大。全省甘蔗因灾减产350万吨,食糖减产45万吨。 “目前云南全省缺电率为20%左右,为全国最高省份。”云南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文说。
“由于发电量供应不足,我们还大幅调减了西电东送。”王文称,在南方电网的支持下,一季度比“十一五”滇粤两省“西电东送”框架协议调减了52亿千瓦时电量。此外,也在争取减少对越南的送电量。
患病的橡胶林
“这样的胶树根本没有办法开割。”4月7日,景洪市橄榄坝九乡的一座橡胶林里,36岁的傣族村民岩宰指着眼前因为干旱而滋生了白粉病的橡胶树对记者说。
岩宰所指的是拥有5000多棵胶树的橡胶林,如果不是遇上旱灾,往年这片橡胶林一年带给他家的纯收将近20万元。
“割胶期间一棵胶树一天的胶水价值在1块钱左右”,岩宰说一般情况下橡胶树每年需要停止割胶3至4个月时间进行养护。
岩宰估计,即使采取所有的补救措施,今年由于干旱带来的病虫害,干胶产量将会减产 30%-40%。相应的,他家的收入也将减少将近一半。
受持续旱灾影响,作为云南经济支柱产业的橡胶、甘蔗、茶叶等种植业产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少。
“由于持续干旱,今年橡胶树呈现叶片小、叶量少的特点,不利于胶树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西双版纳的胶树开割时间平均推迟10-15天”。西双版纳州农业局橡胶产业科科长严志平对本报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西双版纳共有橡胶种植面积384万亩,干胶产量为23.68万吨,其中民营部占有面积243万亩,年产干胶13万吨。
“在民营橡胶部分,共有90万亩橡胶受灾,损失橡胶5至7刀,折合干胶近1万吨,价值2亿多元。”严志平说。
在西双版纳种植橡胶面积最大的景洪农场,宣传科陈科长向记者表示,今年特大旱灾使得橡胶树开割的时间比往年推迟10至15天,减少橡胶产量预计平均在25%左右,加上白粉病等病虫害的大面积集中爆发,个别单位橡胶产量减少的程度甚至高达40%。
水利之缺
“资源不少,工程太少,投入很少,缺口很大。”云南省政府主管农村水利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云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副处长李丽生表示,尽管从理论上讲,云南水力资源占全国第三位,但利用率只达到6%,实际上,由于财力的限制,在云南农村的很多地方,不仅在山区,即使是坝区水利设施同样严重不足,既无渠道有无水池,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按照一般的水利设施标准,在乡镇一级至少应该拥有一座小(一)型水库,但在云南,甚至有的县里也没有此种规模的水利设施。例如大理州的祥云县,没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库,而整个怒江州境内,除了兰坪县外,其他几个县,同样缺乏相应的水利设施。
李丽生表示,水利设施属于基础设施,但又不像高速公路那样可以盈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公益性设施。
从云南的情况看,90%的面积为山区,集中了74%的人口。云南属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在云南126个县市区中,财政能够做到自给的只有5个,其余均需靠转移支付维持。因此,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主渠道。
针对这种情况,近期云南省政府提出要在三年内筹措100亿元以上的资金,建设100件骨干水源和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
据云南省政府熟悉内情的相关人士透露,下一步,云南省政府初步考虑,针对人畜饮水,在山区、半山区建设能够支撑100人水的水窖,在坝区则考虑修建供水保证率达到90%-95%的供水设施。
“当然,即使那样,也不能做到所有区域都拥有100%的保障设施能够完全抗御上百年一遇的灾害,如果再次出现今年这种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那也得寻求国家救助,个别不适宜居住的地区,甚至要采取移民的方式解决。”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达瓦表示,当前云南抗旱救灾工作困难大,压力大,任务重,面对日渐加重的损失,救灾工作的成效还将面临考验。
5、湄公河枯水之思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0年04月09日 秦晖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409/22147722408.shtml
国际资源争议,古已有之,但像“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那样的零和博弈,已不可行。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与邻国政府合作与协调,更需要重视周边各国的民意舆情。最近湄公河下游各国发生一定自然灾害,其舆论似乎有指责中国之势。对此,有关部门已做出回应。但是,这些回应有无可检讨之处?国内活动对下游各国究竟有何正面与负面影响?面对质疑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方法应对?什么才是迎誉避毁、睦邻敦谊的正道?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期我们刊发秦晖先生对此事的实地调研与理论探究,一方面透析本次的湄公河争议,另一方面则希望以小见大,促进我们对于中国外交关系、国际沟通、公共政策等问题的思考。
出境流量占哪里的13.5%?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上不断取得长足进展,澜沧江下游——湄公河沿岸各国公共舆论的种种议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负面的评价,自2008年以来有迅速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柬埔寨洞里萨湖与湄公河间的洪枯水体循环发生紊乱,2008年老挝万象平原发生罕见特大洪水,越南湄公河口地区出现的咸潮倒灌,都被归咎于中国在上游的开发。
尤其是最近西南大旱,湄公河中国出境处近下游河段出现极枯现象,水位出现创纪录的下降,更引起泰国、老挝等相关国家媒体的强烈关注。3月11日中国驻泰使馆就湄公河流域旱情问题举行记者会,除了像以往那样强调 “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外,还指出中国目前在澜沧江已建成的漫湾、大朝山和景洪三个水库,面积都很小,蒸发水量可忽略不计。水电站运行不消耗水量,因此澜沧江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几乎无影响。如此等等。
笔者近期在东南亚考察期间也多次听到当地有关人士批评中国水电开发造成下游国家种种环境问题,深感这是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笔者也认为很多对中国的批评没有根据,至少没有足够的根据,并且一路上都在与有关批评者辩论。但是,对于中国使馆官员的上述回应,笔者却觉得很不妥当,也无助于澄清问题。相反它还极容易授人以柄,给人以中国明显在“忽悠”别人的印象。尤其是,据说这种回答并非使馆原创,而是根据国内水电部门的说法做出的,就更令人不可思议。
首先,“澜沧江出境流量仅占湄公河口总流量的14%(按:还有13.5%、16%等说法)”是近年来在很多场合中国官员一再重复的主要辩词。这一辩词对于湄公河远下游、尤其是河口附近的问题还说得过去。例如越南方面抱怨的三角洲咸潮倒灌问题,由于该处水量主要并非来自中国,我们确实可以用这个数据来说明怪罪中国没什么道理。可是对于湄公河近下游地区就不然。因为构成湄公河出海流量大部分的三大丰水支流——蒙河、桑-公河与洞里萨河都是在老挝最南部的占巴塞以下才汇入湄公河的,而占巴塞位于远下游。而从蒙河口以上直到关累港,即中国境外湄公河的大半河段,澜沧江出境流量占径流的比重就要大得多(如琅勃拉邦河段,中国出境水量平均要占三分之二左右)。这里发生的问题就不能说与中国无关了,例如2008年老挝万象洪水和这次的异常枯水,都是发生在以中国来水为主的河段,强调中国来水只占河口流量的一小部分,根本是毫无意义的。
高坝大库对下游“无影响”?
当然,即便都是中国来水,也不能说中国就能人为地控制,自然发生的洪枯变化不能怪罪于人。此次下游发生异常枯水当然有旱灾因素,但由于中国已在上游修建了那么多高坝大库,所以要说径流量变化完全是自然原因,恐怕需要证明。所谓蒸发水量很小、电站运行不耗水,因此水电开发就对下游水情无影响,明显是违背常识的搪塞之词。道理很简单:通常水库对河流下游流量的影响都不是由于什么“蒸发”或 “耗水”(你当水库是烧锅吗?),而是由于拦蓄与排泄。水库下闸拦水、开闸泄洪,下游的水情都会大变,否则还谈得上什么水库的“防洪、抗旱”功能!
当然,水库里的水有限,对下游的影响也只能限于一定时段。库容(特别是调节库容)越大,影响下游的时间越长。于是按水库大小就有 “日调节”、“月调节”、“季调节”、“年调节”和“多年调节”之分。但正是在这方面,中国拥有极大的能力。要知道,中国出境流量诚然只占湄公河入海水量的14%,但中国澜沧江干流上的电站都是高坝大库,其总库容要占到湄公河全流域水库库容总量的70%以上(糯扎渡水库起用后更会达到近90%),而干流库容更是达到100%,因为境外湄公河干流上迄今尚无一坝。这些水库的调度运行对下游的影响(如下所述,不一定是坏的影响),岂能仅以自然来水视之!不要说近下游,就是远下游乃至河口段,至少理论上也不能排除这些库容产生影响的可能。我们的官员提到漫湾、大朝山和景洪三个水库“面积很小”,但水库的影响在于库容,说“面积”有何意义?这三个水库都是一百多米的高坝,蓄水分别达9.2亿、9.4亿和14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滇池。按中国技术部门的说法,漫湾和大朝山都拥有季度调节能力,景洪水库也有月调节能力 (一说该库也有季调节能力)。也就是说它们明显是对下游至少一个季度的水情有影响力的。我们可以争辩说这是好影响而不是坏影响,但是不顾常识硬说什么 “对下游水量几乎无影响”,还拿什么 “蒸发量”来“忽悠”人,就太有损国家形象。
特别有趣的是,官员不知为何说澜沧江上只有这“三个水库”,事实上中国媒体都报道过更大得多的第四座水库——小湾水电站。该库已在2009年9月25日投产发电,拥有近300米高的世界最高双曲拱坝,装机容量号称仅次于三峡,库容达153(一说146)亿立方米,几乎是前三个水库库容总和的5倍。以当地平均径流计,如果全部拦蓄 (亦即使近下游完全断流),从空库到蓄满库容也需要四个半月以上的时间。如果反过来,在自然流量相当于年平均径流一半的枯水期释放库水使下游流量补充到年平均径流的水平,那么在满库容初始状态下,这种“影响”就可以持续达10个月之久,请问哪一年的枯水期能有这么长时间?当然这只是粗略计算,实际上水库的设计调节库容比总库容要小,而 “济枯”通常也不需要济到年平均流量的水平,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影响”能力是相当可观的。按水电业的行话,这个水库具有“多年调节能力”,而且我们的宣传资料也反复说这个龙头水库具有使下游各电站、包括离出境处不远的景洪电站“枯期和汛期趋于平衡”的调节功效。怎么到了官员嘴里,又成了“几乎无影响”?事实上,下游各国人士怀疑,小湾电站2009年9月底起用,以其库容之大,应该到现在还在加蓄。虽然流域内的确有严重旱情,但是特大水库蓄水导致下游枯水形势更加恶化,在理论上完全可能,至于实际上是否如此,就要说明水库的调度运行情况了,而仅搬出“无影响”之说,无法服众。
更有甚者,我们知道比小湾更大的澜沧江第一大库——糯扎渡水电站2006年开工,现在也已截流,该库库容更达237亿立方米之巨,也是一个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特大水库。而且这个水库不仅比小湾库容更大,离出境处也更近。将来它蓄水后,我们还会说它“面积”很小、“蒸发”不多也不“耗水”,因此对下游也“无影响”吗?
拦洪济枯,还是蓄清排浑?
很显然,高坝大库对于下游水情“无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这“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害。现在一些环保组织崇尚“自然至上”,一提到人为“影响”就认定是坏事,这也未免偏颇。实际上水库的影响有好有坏,这除了与水库本身的修建是否合理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水库的调度运行。
水库调度运行的方式当然千变万化,涉及高深的学问,但简而言之、极而言之,皆无非是两种状态之间:
其一是拦洪济枯,这是一种“正调节”。通常做法是在汛前尽量降低坝前水位,腾空库容,汛期尽量多蓄少泄,以降低下游洪峰,并在汛期结束时接近满库容。在枯水期则除了完全释放自然径流外还要放出库水,降低坝前水位,直到下一个汛前降到最低,以增加下游流量。这样调节可以使下游洪水减轻,枯水不枯,洪枯流量趋于均衡。通常情况下,下游都欢迎这样的影响。然而,这与水库、电站自身的发电与排沙考虑是有冲突的。
其二是与上述做法几乎相反的蓄清(清水即枯水)排浑(浑水即洪水),即在枯水期下闸“蓄清”,汛期则敞泄“排浑”。因为洪水多沙,蓄之易淤,蓄清排浑便于水库排沙防淤、维持库容。同时水电出力取决于流量和水头两个因素,枯水期流量本来就小,“蓄清”维持坝前高水位有利于发电。但对下游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调节”,如果贯彻到底会导致洪枯变化趋于极端,与下游防洪抗旱的需求是相反的。中国的三峡、三门峡等水库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还被誉为一大发明。其实如果只从水库维护和发电角度考虑,“蓄清排浑”并不是什么很难想出的点子,问题是它与当初拦洪济枯的初衷完全南辕北辙,只是被严重的淤积威胁(三门峡尤然)逼到了这一步,尽管专家殚精竭虑设计了复杂的调度方式 (所谓发明指此而言)以寻求折衷,原来设想的功能还是大打折扣——三门峡水库更是基本放弃了这些功能。
因此水库经营主体的自身利益(库容维护、发电)和上下游的防洪抗旱所需的运行方式常常是矛盾的。中国水利实践中这类矛盾并不少见。极端的例子是,陕西与河南因三门峡水库问题发生的矛盾,就曾几度引发废弃该库的议论。
至于澜沧江上的这些高坝大库,则因为澜沧江在中国境内基本上是峡谷河段,沿江人口、耕地不多,所以这些大型水库主要只是用于发电,没有什么防洪抗旱的考虑。但是下游的湄公河却多宽谷与平原,人口密集,是各国的经济中心。只考虑水库维护与发电的运行方式与下游防洪抗旱的需要产生矛盾,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就泰国媒体关于湄公河异常枯水问题对中国的批评,中国媒体报道了泰国一位官员的回应,他说中国的水库不会在枯水期拦蓄,因此异常枯水应该就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天旱。
这位官员大概没有听说中国的水库一向有“蓄清”之论。但是这次这些水库是否进行了蓄清,本该由我们的水电部门出面澄清。如果我们的水库不但没有蓄清,反而进行了放水济枯,那就是为下游抗旱出了大力,更应该大加宣传才是。可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却对此保持缄默,自认“无影响”,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地大谈“蒸发量”,这很耐人寻味。
两种相反的批评何以共存?
如果我们的水库确实在“蓄清”,那说出来确实就可能招致批评。但其实也可能会得到感谢。因为虽然通常下游会希望拦洪济枯,但是在某些条件下,下游也可能欢迎洪枯变化的加大。
事实上,水库对下游水情影响的好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就在于:不仅水库的各种调度运行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而且即使是同一种影响,在下游不同河段也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上游的中国与下游各国可能会有不同考虑,下游诸国的利害关系也并不是一致的。
例如,2008年老挝万象平原大洪水与这次北湄公河严重枯水,我们听到的抱怨都是说,由于中国上游水库的调度(可能的蓄清排浑)造成了洪枯流量变化的极端化,即汛期水更大,枯期水更小。但是,我们在柬埔寨却听到一种完全相反的抱怨。因为历史上湄公河与柬埔寨的“鱼米之乡”洞里萨湖平原之间一直有着季节性的水体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奇特生态关联,即汛期湄公河水位高时,河水通过支流洞里萨河倒灌洞里萨湖,使湖面扩大很多倍,洪水带来丰富的有机沉积物,湖滨独特的高杆水稻得到自然的灌溉和“施肥”,大量鱼群也得到洄游与繁殖,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淡水渔产最丰富的大湖之一。枯水期湄公河水落,湖水又顺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湖面变得很小,鱼群被隔在当地居民巧设的鱼栏内,大片湖底恢复农田本色,而高杆水稻也适时成熟,当地人民于是弃舟行陆,收稻取鱼,尽享“鱼米之乡”的富饶生活。
而他们世世代代过的这种“水陆两栖”传统生活和身处的这种干湿交替的生态环境,都依赖于湄公河的季节性水量变化。换言之,他们与老挝的沿河居民相反,汛期惟恐水不涨,枯期惟恐水不落。而他们抱怨说:近年来湄公河洪枯流量的差异变小了,汛期湖面不够大,很多地方的高杆水稻得不到灌溉;枯期湖面又不够小,很多地方的稻子还泡在水里没法收获。鱼类洄游也受到影响,以至于“鱼米之乡”不复昔日之美,当地居民收入下降,传统生活与独特生态都受到威胁。当地一些舆论又把这一切归咎于中国在上游修建的水库,说是由于这些水库汛期拦洪、枯期放水,造成了这种结果。
我于是对这些柬埔寨朋友说:我并不了解上游水库的运行情况,所以不能判断这种情况是否与水库运行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你们的抱怨与老挝朋友的抱怨刚好相反,两种抱怨不可能同时成立。理论上讲,上游水库可以蓄清排浑,也可以拦洪济枯,由此分别造成两种结果都是可以设想的。但同时造成两种结果,逻辑上不可能。所以如果上下游确实同时存在这两种现象,那么上游(老挝、泰国河段)那种状况有可能与中国的水库运行有关,下游你们这里的情况则只能考虑下游雨量变化和公河、蒙河以及洞里萨河自身的水情,与中国就无关了。当然,也可能两地的情况只是由于当地的旱涝,均与中国的水库无关,这都要在研究了各地的水文气象及中国的水库运行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为什么得不到感谢只招骂?
但是,我由此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中国的水库运行确实在不同时间由于蓄清排浑导致下游洪枯极端化,或者由于拦洪济枯导致下游洪枯均衡化,本来都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在听到抱怨的同时也应该能够得到感谢。例如,如果中国的水库蓄清排浑,老挝、泰国人或许会抱怨,但柬埔寨人应当感谢。相反,如果中国的水库拦洪济枯,柬埔寨人会抱怨,而老挝、泰国人应当感谢。但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如此,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只听到一片抱怨声,这是为什么?只怪人家有“偏见”吗?
其实我想,问题就出在我国有关方面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 “无影响”说。既然你说是无影响,那么那些实际上受到了有利影响的人们就不会感谢你,而那些受到不利影响的人,他们是不相信你的“无影响”说的,因为你的说法确实没有根据。但是他们的抱怨就有根据吗?应该说也没有,因为你没有通报水库的调度运行状况,别人实际上并不能客观地评估你的“影响”如何。然而你用什么“蒸发量”来说事,别人就可以说你在糊弄人。
例如此次北湄公河大枯,大家都知道有旱灾因素,可是我们的高坝大库是如何应对的?有关方面拒绝披露。如果我们放水济枯了,下游应当感谢我们。如果说济枯之后还干成这样,那只能怨这旱灾实在太厉害,我们的努力也没能弥补。而如果我们拦水蓄清了呢?那下游的抱怨我们自然无话可说,但更下游的柬埔寨本应感谢我们,现在他们也没有感谢,因为我们自己说什么也没做。而泰国、老挝人怀疑我们拦水蓄清,我们也拿不出证据来反驳。
于是,我们的水电部门对水库运行情况的闪烁其词、刻意回避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可能做了好事,但别人却不知道,而我们如果做了坏事,事实上瞒不过别人,甚至于即便我们没做坏事,别人还怀疑我们。这真叫干的什么事儿?!
而且我们一些部门似乎认为别的国家也和我们一样,对这类事情都会按官方的“通稿”统一口径,所以只在乎政府官员的态度。我在当地就曾听到一些中资公司人员说:“他们政府都不说什么,那些NGO组织和民间传媒还嚷嚷个啥?”然而这些国家的体制与中国截然不同。在他们的体制下,民间舆论与官方言论在国际关系上往往是一种“唱红白脸”的关系。官方不好说的话让民间去说,既对国外相关方面施加了压力,又给官方留下回旋余地。事实上,在面临困难时执政者一般都希望对外转移压力,他们也乐于见到这种民间舆论。我们自己喜欢以“外交无小事”为由管制舆论,不善于用“唱红白脸”的方式扩展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就罢了,如果把这套思维搬到国外,以为搞定了官方就万事大吉,对民间舆论或者板起脸来呵斥,或者随便拿“蒸发量”之类的话来“忽悠”,恐怕起不到好效果。西方外交往往是对政府比较强硬,对民间舆论就软语相商,所谓“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我们以往对此只是讥笑,但采用相反的做法对我们真的有利吗?
建立信息共享与多边协商机制
近来围绕湄公河的争论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由越、老、柬、泰四国建立的湄公河委员会近期开会讨论流域的问题,中国和缅甸作为观察员也参加会议。会前中国有关方面宣布,将向湄公河委员会提供漫湾、景洪两个水库的水文资料。中国在上游开发中将会考虑下游国家的利益,并愿意与有关各方磋商相关事项。这些都是好的势头。笔者认为其实还可以更开放一些。例如水库运行资料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提供漫湾、景洪这两个相对较小的水库的资料,却不愿提供库容大出十多倍的、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关键性“龙头”小湾水库的资料?如果以国家主权之类的理由一概不提供也就罢了(当然这不可取),提供了小的而不提供大的,不反而会更引发别人的想象吗?如果别人指责了就提供几个次要水库的情况,再指责才提供主要水库的情况,这不显得既被动又 “丢份”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主动一些?这么大的水库上面又没有盖子,那么多遥感卫星在天上,推算水量变化并不困难。如果他们的民间舆论真像我们有些人猜测的 “受到西方反华势力支持”,西方何难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如果他们并无这些资料,这种猜测就不成立,我们又何不主动披露,免得他们“疑心生暗鬼”呢?
实际上据我在这些国家的考察,其民间舆论对中国有关情况确实缺乏了解。例如他们那里流传着“中国在澜沧江上的8座水库”造成了什么、什么后果的说法,其实中国在澜沧江干流上虽然确实有“八库”的规划,现在实际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只有4座。而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抱怨还不是关于中国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不知道中国到底在做些什么,他们埋怨中国有关方面拒绝与他们沟通,说中国有关方面对NGO及民间舆论有成见,只愿与官方打交道。他们向中国使馆和中资机构了解有关情况,经常碰钉子。而西方公司在这方面就热情得多,很多西方公司在这里建设的工程都主动邀请NGO和民间媒体来参观,召开会议解答各种问题。我们在中资公司的一些朋友则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情况,他们说西方公司善于公关,会笼络NGO与民间媒体。
有朋友还具体提到老挝境内相距不远的两个水电站,中国投资建设的一个由军队把守,处于封闭状态,不接受任何访问,而西方公司建设的一个则对NGO和民间媒体开放,据说是访者络绎,门庭若市。我们的朋友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当地民间对这两种做法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
在与官方联系方面,湄公河委员会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个机构得到联合国及许多国际方面的支持,有很大影响力。但它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时中国与其中多数成员国关系不正常,也没有被邀请参加。这当然不是中国的责任,但是后来这些国家都与中国恢复了友好关系,而中国的上游开发力度及其对下游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有关方面是希望中国参加的。但是,这个机构与许多多国协商机制一样,因相关利益不一致,在我们的有些人看来经常“扯皮”,“效率”低下,据说为避免受牵制,中国现在并不想正式加入,至今也只是观察员。
然而如上所述,湄公河的河情、民情各处不一,利益也各不相同,不仅是中国与下游各国,下游各国彼此间也有不少利益冲突。而中国上游的那些大水库无论如何调度运行,总是有利有弊,很难做到所有人都说好的。但是,假如这些运行都只出自中国的单方面决定,就可能出现受利者并不感谢、受损者怨声载道的现象。假如有一个多边利益协调协商的规则与机构,能够建立必要的利益补偿和责任分担机制,情况就大不相同。例如我上面说过,对于湄公河洪枯水位变化均衡与否,老挝、泰国河段居民与柬埔寨洞里萨湖流域居民就有几乎相反的诉求,可是现在他们彼此似乎并没有互相埋怨,却都在埋怨中国。我想原因除了这几国都没有中国那种高坝大库形成的调节手段外,还有一个就是这几个国家都在湄公河委员会中参与了关于流域治理的共同决策,因而也共同分担了责任。这种决策无论造成什么后果,都不能说成是某国有意加害于他国的行为。但是中国如今的行为完全是独自承担责任的,“得不到感谢只招骂”就很难避免了。因此在澜沧江开发对下游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国尽快加入这一机制应该是一个有利于各方的选择。
国外要协商,国内更要协商
这次北湄公河极枯事态,一些国外舆论指责中国搞大国的“霸权”。笔者在许多场合都回应了这种指责,我认为这里的确不涉及霸权问题。因为要说水电部门的“霸气”,他们在国内应该要比在国外霸气得多。虽然在像湄公河这样的问题上,下游国家舆论对中国有如上所述的批评。但是平心而论,我认为与水电利益集团在国内的一些行事相比,他们对国外的批评还是更为重视的,来自国外官方的批评尤其如此。来自国外民间(如民间媒体、社团及NGO组织)的批评,通常被认为不受重视,其实也比在国内面对类似情况要好。在中国国内的治水问题上,同样有因淹没、搬迁、上下游水情变化而带来的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矛盾,一般社会性需求(防洪抗旱等)与水电企业自身经营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环保与发展的矛盾等等。三门峡、瀑布沟、杨柳湖等事例引起的争论都非常激烈。不仅一些水电站有该不该建的问题,该建的水电站也有如何建、即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问题,建了之后还有如何运行的问题。今天似乎国内只有环保组织能对水电部门发出不同声音。但是上述这些问题远远不是一个 “环保与发展”所能概括的。而在处理所有这些问题上,中国如今还缺少一套合理的机制。
在今天的中国,改革与开放从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应该对我们处理国内事务提供借鉴。我曾经提到拉美最大的中资企业首钢秘铁在面对国外自治工会问题上碰到的教训,以及中铝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奥卢昆项目中尊重当地人土地权益而得到好评的事。这样的事对于中国企业在国内改善劳工权益、改革强制征地制度都会提供有益的思考。同样,这次“湄公河论争”如果能够为我们国内水电部门处理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提供启示,也是意义重大的。因此我并不认为这场论争只是一个事关“国际”的问题,更不认为仅仅以民族主义姿态来看待此事是合适的。
6、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十――亚历山大的灯塔
文图 汪永晨
从红海回到开罗,我们在游船上夜游了尼罗河后,2010年3月17日向尼罗河的另一端亚历山大开去。目的地是地中海。这样,我们此行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爱琴海、红海,又要一睹地中海的风采了。
走近亚历山大
海河之间的湿地
打草
1999年,我们绿家园在山东荣城看大天鹅时,曾有专家告诉我们海河之间的湖,应该称为瀉湖,大天鹅最喜欢在这样的地方觅食,因为营养丰富。2010年3月我们在进入亚历山大之前,先看到了这片水域,里面长着芦苇,当地人划着装满芦苇的船在水中划行,这是他们的生计吗?
导游阿鹰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地中海。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天海一色,云浪一色的地中海。
天水与云浪在一起流动
水蓝天蓝、云白浪白的地中海
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奇迹可能谁都知道。不过,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有两个都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
灯塔遗址
今日地中海边
亚历山大灯塔的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洛斯岛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这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后的100年间,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个地中海世界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国际转运港。
说到这座灯塔的来历,还要说到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这一悲剧,震惊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40年的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竖立在法洛斯岛的东端。它立于距岛岸7米处的石礁上,人们将它称为“亚历山大法洛斯灯塔”。
地中海亚历山大港边的城堡
地中海边凯特贝城堡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
亚历山大灯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135米。塔楼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里面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来作燃料库、机房和工作人员的寝室;第二层是八角形结构,高15米;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上面,矗立着8米高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态的青铜雕像。整座灯塔都是用花岗石和铜等材料建筑而成,灯的燃料是橄榄油和木材。整个灯塔的面积约930平方米。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夜夜灯火通明,兢兢业业地为入港船只导航,它给舵手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公元14世纪,亚历山大城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摇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毁了这座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这座亚历山大城的忠诚卫士,这顶亚历山大城的王冠就这样消失了。又过了一个世纪,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埃及及其海岸线,下令在灯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并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独立之后,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馆(Naval Museum)。
地中海边的我们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的地中海
今天地中海边
1996年11月,一组潜水员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
从海中打捞的古迹
亚历山大古剧场
古剧场外围
古剧场
如今,凡是到亚历山大来的人,这个公元2世纪建的罗马剧场是一定要看的。现在它还有14排白色大理石的座位,约能容纳800名观众。剧场的圆形屋顶现已不在了,只有六、七根柱子依然在阳光下伫立。表演场地前过道上的马赛克地板还依稀可见。站在最后一排座位上向后看,可以看到剧场墙内的环行通道,以及里面的一个个小间。剧场旁边的一片废墟正在发掘中,禁止参观,但是可以在剧场北边一点看到一个罗马时期的浴室的痕迹。
12世纪,由于尼罗河支流干涸,亚历山大通往其他地方的水路中断,它渐渐沉寂下去。在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和他的后继者的努力之下,亚历山大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命力。
夕阳中的地中海畔
远处是亚历山大的夏宫
亚历山大是埃及第一大港口,地中海第四大港口,埃及第二大城市。被地中海环抱,由于离欧亚大陆都很近,受到欧洲尤其是希腊的影响很大,目前,尚有50万希腊人居住在这里,这也是埃及最开放的城市。有“地中海新娘”的美称。
在这里可以看到欧洲罗马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融。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于公元前332年在地中海海岸上一个叫罗哈克提斯的小渔村上建立起来的。亚历山大城也是埃及古代文明的一个中心,在希腊-罗马时代,亚历山大城取代底比斯成为埃及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公元六世纪建都开罗前,这里一直作为埃及的首都。这里也见证了埃及艳后和安东尼的一段传奇爱情。
湛蓝的地中海也存在生态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埃及报刊多次惊呼,从亚历山大到西奈阿里什之间三百多千米的海岸,正遭到海水越来越严重的侵蚀。上世纪70年代,拉希德河口的海水平均每年向陆地推进140米,1979年竟达1000米。10年间共前进了3千米,吃掉13平方公里的土地。拉希德城处于危急中,三角洲的面积在日益缩小。
海水侵蚀的建筑
海边的冲击
关于海岸遭侵蚀的原因,专家们一致认为,几千年来尼罗河河水挟带大量的淤泥顺流而下,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并缓慢地继续向地中海延伸。阿斯旺高坝建成后,淤泥被阻积于纳赛尔湖内,造成海水反过来向陆地蚕食。
落日中的地中海
太阳走近地中海
地中海 (英文:Mediterranean Sea)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包括马尔马拉〔Marmara〕海,但不包括黑海)约为2,512,000平方公里(970,000平方哩),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的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092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地中海有记录的最深点是希腊南面的爱奥尼亚海盆,为海平面下5,121公尺(16,800呎)。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
我第一次见到地中海是在意大利的都林,后又在希腊、西班牙和西西里岛见到过它。每一次都会有初次相见的新鲜感。
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构成的沉积物,以下为蓝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海水循环的最稳定组成部分为沿北非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注入的海流。整个地中海海盆构造活跃,常有地震发生。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这里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世界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即分布在本区。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于海水温差的作用和与大西洋海水所含盐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发生有规律的交换。含盐份较低的大西洋海水,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增补被蒸发去的水源,含盐份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从直布罗陀海峡下层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环流,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3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安静下来的地中海
拍过地中海落日后的我们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因为这个气候,橄榄树等种类的树木多生长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这里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由于海水中所含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盐、硝酸盐比较贫乏,地中海鱼类资源不很丰富。有小规模的捕渔业。最重要的鱼类有沙丁鱼、鯷鱼、蓝鳍金枪鱼、亦出产贝类、珊瑚、海绵和海藻。海生动植物的过量捕收仍为严重问题。
因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往来的捷径,因而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地中海就成为列强争夺的场所。18世纪初,英国曾把地中海当作自己的“内湖”。19世纪初拿破仑横行欧洲时,就曾想夺取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海军同英国的海军在地中海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时至今日,西方大国正在地中海进行着日趋激烈的争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美国第六舰队一直以地中海为根据地,西方一些大国的海军舰只也经常在这里游弋,加剧着紧张气氛。从舰艇数量看,今日的地中海,已成为一些西方军事大国军舰凑集密度最大的海域。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沿岸国家纷纷提出“地中海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地中海”,要求军事大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
亚历山大图书馆
墙上是象形文字和各国文字
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建于公元前259年。当时的中国大约正是竹简流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开始流传的年代。
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它与亚历山大灯塔一起,是亚历山大城各项成就的最高代表。
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托芬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对医学也有贡献的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得等均有著作手迹留此。此外,当时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它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沙草卷)。
另外,由于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亚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而诸如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得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或讲学,或求学,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200至800年。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消失同样充满了神秘。现今人们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两场大火。关于第一场大火流传比较普遍: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在法萨罗战役中获胜后追击庞培进入埃及,进而帮助当时的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争夺王位,并在与其兄弟作战时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和港口。这场大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里,致使图书馆遭殃,全部珍藏过半被毁。
传说中的第二场“大火”发生在公元642年。当时征服埃及的阿拉伯将领阿慕尔进军并占领了亚历山大。有学者曾斗胆进言希望保存那些“火口余生”的珍贵典籍,阿慕尔不得不为如何处置这批书籍而请示。得到的答复很明确:如果与我们传授的教义内容一致,那它们就无存在的必要;如果与教义不一致,那就更该毁掉。于是逃过第一场大火的典籍这次未能幸免而又遭劫难,被运到当地一处公共浴室当作燃料烧,据说整个过程持续了约6个月。这可都是写在纸沙草上的历史呀。
现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1995年后重建的,占地4万平方米,它不仅是埃及的重点建筑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科研和建筑项目,它的造型是从77个国家的设计中优选的。
工程动工于1995年5月15日,完工于1996年12月31日,共耗资5900万美元。它包括一个直径达160米的如古罗马圆形剧场那样倾斜的建筑,600根桩柱有间隔、排列有序地耸立着,支撑着图书馆圆形墙体和钢架玻璃的屋顶。它可同时接纳2000名读者。据说它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第二阶段是图书馆及其它建筑,包括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它动工于1996年12月27日,共耗资1.17亿美元。工程由英国的贝尔福•白迪联合公司和埃及的阿拉伯承包公司承担。
今天的图书馆达到了既现代又有厚重历史感的目的。它向地中海倾斜的外部圆形建筑据称是既怀念古时的圆形港口,又联想到宇宙的模样。钢架玻璃的屋顶,和柱顶的四棱透镜使透入的光线弥散,且随日光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图书馆的墙体由2米宽1米高的巨石建成,6300平方米的石头墙上刻满了阿拉伯文字、图案、符号,此外还有音乐和数学符号,以及世界各种文化的文字符号;这些图案均系手工凿刻而成。馆内宽敞明亮,确有传统图书馆的风范。
埃及希望“复活”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并专门收藏埃及的古代珍贵手稿和世界各地的著名图书。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捐助下也得到了解决。通过国际社会各国的帮助,亚历山大图书馆现在征得了大量珍贵图书、典籍、手稿、书画和影像制品。这其中包括中国捐赠的如《中国通史》、《中国药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极有收藏价值的书籍。
图书馆前的雕塑
晚上亚历山大街边
晚上亚历山大的消遣
夜晚的亚历山大是安逸的。不管是坐在街边,还是坐在室内,抽水烟、打纸牌的济济一堂,正是我们中国人爱说的词:祥和。
此行在土耳其和埃及,我们一行人深有感触的除了这两个国家古老的文化令人惊叹以外,就是在这两个国家的安全感。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背着相机到处走,没有觉得任何不安。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向我们打着招呼,送上微笑。买卖砍价,认可了就卖,你不买,他们也是客客气气。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举止或言词。两国的两个导游,也都谈到了他们的家族及邻居的关系之重要。特别是埃及,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人的气是顺的。也许我们是外人,并不知道他们内心中还有什么其他的不满。只是从他们的脸上,我们能感觉到的是一种平和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亚历山大英雄纪念碑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还有最后两篇,我们此行拍了一些很漂亮,或很有意思的照片还没来得及展示,同行的画家也画出了一些油画,我们就用这两篇一并展示吧。
7、非法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的又一威胁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2010年04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w/2010-04-11/232917355301s.shtml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12日评论版文章:在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高尔夫球场,无异于给本已恶化的环境火上浇油。中央政府为了避免当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当地建高尔夫球场,无疑是一种犯罪。
但这种情况的的确确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上演。在过去的11年里,中央政府在当地投资数百万元种植沙棘树。实践证明,沙棘树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对于涵养水源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当地群众和科研工作者为保护该地区的土地和水源所作的种种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最近,东胜区一家公司未经政府批准,擅自建造了一座豪华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运营完全依赖地下水,每年耗水500万吨。过度抽取势必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使地表固沙防风林带的沙生植被因缺水大面积死亡
当地政府已经责令该公司拆除高尔夫球场并交纳罚款。但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中央政府应深入调查,查证该非法工程幕后是否涉及腐败问题。如果当地官员确实卷入其中,则应依法严办,绝不姑息。
由于违法者缴纳的罚金往往只是他们非法收入的一个零头而已,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时有发生。
在这一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确保该公司拆除高尔夫球场,将本应属于沙棘林的土地还给它们,并确保该公司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中国日报评论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
8、北京将建4座高塔实时监测碳排放
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04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2/040517356061s.shtml
本报讯(记者周宇)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小平介绍,将在崇文区长安街南侧南中轴绿地广场上,建50米高的碳通量监测塔,市民可实时了解区域内二氧化碳变化,最晚将于今年8月份建成。
建50米高监测塔
前天,60多位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到八达岭林场碳汇示范林植树。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小平介绍,北京市将建设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化的林业碳汇监测体系。王小平说,北京市将在山区选择33个代表北京所有的森林类型和树种固定监测样地,监测树木生长情况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的变化。在平原地区则将建4个碳通量监测塔,其中大兴区的碳通量监测塔已经建成,高50米。八达岭碳汇示范林内的已经开工,将有15米高。崇文区选址长安街南侧南中轴路绿地广场,计划建成高50米的碳通量监测塔,最晚将于今年8月份建成。另外一个监测塔将选址通州。届时,市民可通过塔身上的显示屏,直观地了解本地区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情况。
年拨4亿补偿碳汇
王小平透露,北京市正在制定符合北京特色、国际认可的碳汇的计量核证标准体系,预计今年6月份将能完成,届时北京的碳汇实业将可达到国际上可计量、可核查、可报告的三可标准。此外,北京还启动了以林业碳汇为切入点的生态效益促进和发展机制,从今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拨款4个亿来进行碳汇补偿,推动碳汇林业发展。
■委员建议
关注林地抚育管理
市政协委员呼吁,在关注碳汇造林的同时更要关注现有林地的抚育管理。北京市目前需要造林的面积还有不到40万亩,但是需要经营森林抚育的林地面积还有960万亩。此外,委员们还集体签名,呼吁广大市民关注碳汇造林,提倡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北京。
■名词解释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9、打造零碳成都 成都气候交易所面向全球
来源: 四川新闻网 2010-04-12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0/04/12/012669306.shtml
昨日,由中国科学院、四川省社科院和成都市社科院共同完成的课题报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成都探索》在成都发布,报告提出了包括环境税、单位GDP能耗补偿办法、成都气候交易所定位等重大制度创新。
课题组成员包括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成都社科院副院长陈家泽以及四川社科院研究员杜受祜等12位经济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专家。
课题报告说,“首先,逐步开征包含碳税在内的环境税。”在国家环境税实施以前,成都可以继续向排污企业采取收取排放费或为优势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推动地方性节能减排。
此外,课题报告还建议成都要深入落实单位GDP能耗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方式,并逐步将补偿范围从“全域成都”向成都经济区扩展。
课题报告提出,探索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成都应以积极姿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分得适度的配额,并力争尽快成为西部地区碳排放交易试验区,在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争取主动。”课题报告提出,成都气候交易所定位于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面向全球。交易的品种既可以是减排配额也可以是清洁机制下经核准的减排权,还可以是国内的二氧化硫排放权、化学需氧量排放权等。既可以是合同的现货也可以是期货。组织形式既可以是独立建立也可以是与世界银行、芝加哥交易所、欧洲交易所合作的分支机构。
杜受祜称,成都今年试行排污权交易后,下一步将考虑纳入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政策也将加强协调和整合。此外,课题组同时建议成都采用“零碳成都”作为未来成都低碳建设的城市品牌。
10、巢湖14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被“盯梢”
来源:巢湖晨刊 2010-04-12
http://www.iwatertech.com/trends/77842.htm
在线监控、联网监控、随机监控、现场监控……巢湖市环保部门对辖区140多家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从而促使这些企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确保了水碧树绿天蓝。截至目前,全市主要污染物COD削减了三四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污染减排工作获省政府表彰。
据了解,巢湖多方筹措资金2500万元建成市环境预警监测监控中心和市环境信息中心。市、县环境信息、监察标准化建设,均通过了省厅的达标验收。同时,全市环保系统编制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树立示范企业应急预案、物资保障、演习培训等一系列标杆工程,大大提高了全市重点污染源企业环境应急能力。
在此基础上,巢湖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市化工、涉铅、涉砷、造纸企业和矿山尾矿库开展专项整治,先后对6家环境违法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51家违法企业实施处罚,关闭小化工企业1家,拆除小冶炼、小电镀8家。其中,皖维公司对冲煤灰、电石渣废水做到闭路循环利用不外排,并投资5500万元扩建了污水处理厂;上月底,该公司再投资1000万元开工建设生活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实现生活废水的零排放。
11、云南玉龙雪山19条冰川已有4条完全消失(组图)
来源:云南网 2010年04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4-12/141520056819.shtml
由于没有积雪,雪山失去了往日的迷人风采。
科研人员深入冰川内部考察。
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玉龙雪山冰川消融加剧的详细数据。
“玉龙雪山冰川的持续消融将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内的水源补给,并将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部分生物物种的消亡。随着丽江玉龙雪山现代冰川消融的加剧,已对玉龙雪山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月9日,记者在采访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时,丽江市人大代表、管委会主任和献忠担忧地说,在玉龙雪山现代冰川消融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对未来丽江市区水资源提供补给呢?丽江既要考虑今后的旅游发展,更要考虑市区未来的水源供给及对城市用水、工、农业和旅游业用水的影响,关键是要积极应对主动防御。
冰川消融·消失
有4条冰川完全消失
据玉龙雪山管委会介绍,对现代冰川及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从1996年开始已进行了十多项课题研究,2006年管委会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根据《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变化、地质灾害和水资源调查研究》、《冰川变化调查与监测》等科研课题,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退缩评估报告——未来40年的线性预测》研究结果得出:玉龙雪山19条冰川分属4个冰川流域,即漾弓江流域、白水河流域、大具沟流域和仁河流域。其中,漾弓江流域发育冰川5条,冰川融水汇入丽江盆地,白水河流域发育冰川6条,大具沟流域发育冰川4条,仁河流域发育冰川4条。
通过对丽江市1951年至2008年气温降水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998年之前丽江市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2.6度,1998年至2008年间的平均气温达摄氏13.2度,最高年均气温出现在2005年为摄氏14.2度。
2009年丽江市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3.9度,随着丽江市气温的逐年上升,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发生了大幅度的萎缩,仁河沟的3条冰川及漾弓江1号冰川已完全消失。玉龙雪山冰川仅剩15条,冰川总面积由11.61平方公里减少至8.5平方公里,平均末端海拔4649米。
冰川消融·危害
曾发生3次大的坍塌
随着丽江玉龙雪山现代冰川的消融加剧,已对玉龙雪山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管委会和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记者提供了详细的相关数据(见图表)。
冰川消融·危机
冰川是丽江市的主要水源
“玉龙雪山现代冰川不仅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更是丽江市区水源供给的主要来源,现代冰川是一个固体水库,通过其自身的积累消融对玉龙雪山周边水资源起到了有效的补给作用,”和献忠说。
据管委会调查,当前,丽江市区水资源的供给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以及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2008年至2009年间,丽江市区由降水提供的水资源约为190万方,而同期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年消融量约为100万方。“玉龙雪山冰川的持续消融由此可见对丽江市区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性”和献忠说。
冰川消融·建议
代表建言实施水资源补给
在今年丽江市“两会”上,和献忠递交了“玉龙雪山冰川的持续消融情况下,如何对未来丽江市区水资源提供补给的建议”。
和献忠认为,对玉龙雪山现有冰川的变化研究既要考虑今后的旅游发展,更要考虑对丽江市区未来的水源供给及对城市用水、工、农业和旅游业用水的影响。他建议:从战略发展角度统筹考虑未来丽江市的水源供给问题,建议优先进行金沙江调水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温室效应对玉龙雪山现代冰川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加大丽江市周边水源地的保护及水库、河塘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玉龙雪山区域植树造林、生态环境保护及护林防火。记者 王法 (春城晚报)
■ 相关新闻
气候变暖:
玉龙雪山冰川退缩
2009年8月22日,中科院丽江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站工作人员在海拔4800多米的地点观测考察冰洞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以北25公里处的玉龙雪山冰川近20年来出现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现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玉龙雪山冰川研究站站长何元庆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玉龙雪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玉龙雪山是欧亚大陆雪山中距离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3公里,山上分布有19条冰川,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1996年以来已经逐步开发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冰川旅游地之一,目前正式获评国家地质公园。据中科院丽江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站显示,从1982年到2002年,玉龙雪山最大的白水1号冰川冰舌大约后退了250米,厚度和积雪面积也在减小。冰川末端海拔高度由2004年的4255米上升至2009年的4320米;海拔4680米处的冰川宽度由2004年的336米缩减为2009年的318米。
12、青岛部分海域遭受油污污染 污染源正在查找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04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1/185620051341.shtml
4月8日,薛家岛养殖户郭先生从养殖池中捞出的"黑油"。(图片来源:半岛网)
中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53分报道,近日,青岛周边海域突然出现大片油污,10多家鲍鱼养殖户损失严重。目前,青岛海事部门已着手调查。
记者来到青岛第二海水浴场,看到海面上已经没有了大片的油污,但是,沙滩和礁石上到处可以看到油污侵袭的痕迹,一些粘满黑油的海草和杂物,还被不断地冲到岸边。
群众:之前从那走的时候,我还能闻到臭味。现在进入旅游季节了,一看对青岛的影响很明显。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从昨天开始就一直在不停地清理这些污渍。
昨天我们是五点多发现的,当时确实是多。
不仅仅在青岛海域,薛家岛部分海域,也遭遇了油污侵袭,十几个养殖户的鲍鱼池被厚厚的油污污染,其中遭受损失最严重的郭先生,整池鲍鱼和海参几近绝产,损失近三十万元:
太阳一晒,油就化了,粘到鲍鱼上。
随后,记者联系了青岛市开发区的海事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将油污样品送到相关机构进行检测,污染源正在查找当中。
现在找不到是什么油,从哪个地方排放的。找到源头,给予处罚。
13、罗小红:政府追求GDP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来源:凤凰网财经2010年04月11日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boao2010/20100411/2034842.shtml
凤凰网财经讯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4月9-11日在海南举行,凤凰网财经全程进行报道。
上瑞健康科技公司总经理罗小红在“凤凰网·博鳌一席谈”中表示,政府领导要考核的是GDP,所以只要有项目来就是好的。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们的确引进了不少上好的项目,但是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是对话实录:
凤凰网财经:罗总您好,我们知道您这次来到博鳌,也是带着您的低碳理念而来,这次博鳌的主题也是绿色复苏,我们想问您作为一个企业家您对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有什么样的见解?您谈一下。
罗小红:我觉得低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其实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观念上都能够 得到改变,都有低碳和环保的观念,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环境会好很多,最后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好很多。您知道我们现在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水、土壤,甚至很多的农产品[14.13 0.14%]都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让大家感觉到什么都不敢吃,你呼吸,觉得空气里面尾气太多,有些地方,比如说药厂、化工厂、电子厂特别多的,空气质量更惨了。
还有有些地方水质特别脏,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癌症村这样蛮可怕的一些事件,喝水的人也担心里面是不是氯超标了,三氯甲烷是不是太多了,重金属在里面是不是没有办法过滤掉。其实我们生活当中,现在点点滴滴,慢慢积累起来的恐惧其实蛮恐怖的,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信赖,如果这种信赖失去的话,蛮可怕的。为什么?你吃什么都害怕,现在我们去饭馆点菜,水煮鱼我相信大家已经有点害怕了,地沟油,一上筷子我们想到有多少种化学物质处理过的,不会霉,不会变色的工艺、流程。
原来我们想木头肯定很好,木头是原生态,哪里还知道筷子原来还有这么多的问题。另外水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中央台毒水流过的村庄,包括经济半小时曾经播放过一些关于水的专题,现在水污染对人健康的危害。如果说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想,过去特别追求经济发展,不管是什么产业,不管是污染,还是没有污染的,我们都没有这个观念,去选择挑选,政府我们的领导要考核的是GDP,所以只要有项目来就是好的。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们的确引进了不少资金上好的项目,但是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真的能够给当地的生态,至少不造成破坏,我们现在就有这个,这个结果让我们有点痛定思痛的感觉,好像有点晚了,亡羊补牢。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你的治理,真的还像过去,城市里面可以看到星星、月亮,空气也是一样。我最近得到一条短信,说上海的肺癌,发病率占死亡率的50%,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很恐怖的。
凤凰网财经:死亡率很高。
罗小红:但是从身边经常发生的情况你会发现,这个数字,我觉得出入不会大到哪里去,因为去年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就是肺癌去世了,我在我的老家,有一个远房的亲戚也是肺癌去世的。过去听到肿瘤、癌症、肺癌好像蛮少的,很难听到,离我们很远。过去可能100个人听到一起,现在两、三个人,你看你身边,基本上每个人身边都有得肿瘤的。我们回顾一下卫生部的一些数字你就知道,现在癌症真的是威胁我们人类健康、生命健康一个很大的杀手。在70年代的时候,卫生部的数据说肿瘤、癌症死亡人数是70万人,到了九十年代,上升到117万人,后来2000年上升180万到200万,现在听说已经到了300万人。
最近我从长征医院得知,因为最近有一个来自贵州的实习生,得了尿毒症,因为他得尿毒症,我们对这个病做了一定了解,同公司的同事都在为他募捐,帮助他能够早日康复或者换肾,了解到居然全国等待换肾的人有两、三百万人。
凤凰网财经: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
罗小红:你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们快速的发展,伤害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又惩治人类的健康,当空气不好了,你整个肺的系统,你的压力就很大了,当水不好了,你整个身体的过滤系统压力就很大,因为人的70%是水组成的,在有些部位上,眼窝这些,90%都是水。还有空气是无时无刻,因为我们的呼吸就是靠空气,当吸进去的都是废气,你的整个人,我们运行在身体里面这些气是废气的时候,你可想而知,带来的隐患,水是70%,我刚才说了。
另外我们饮食,如果说每天呼吸的空气是脏的,喝的水是有问题的,每天吃的东西,营养补充的能源又是这些脏的,或者说是地沟油,有毒的筷子,超农残的蔬菜,三聚氰氨的牛奶,无所不在。你想想看,我们自己想象一下是蛮恐怖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讲低碳经济,更多的人说着眼好像利用这把机会能够做一个概念,做发展财,其实我觉得如果是这样子的一种定位,我相信这样的企业不会走的太远。
我们上瑞公司从刚刚成立创办开始,那时候还没有听说低碳这个词,但是我们大家都有环保的理念。所以在商业模式上考虑到要环保,要能够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选择了三网合一的模式,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天地人合一是非常和谐的,天网就是电子商务,地网就是地面的连锁店,人网就是我们的顾客。为什么我们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式呢?主要是基于,在过去这些时间,我们电子商务虽然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有了比过去好的环境,但是现在还是有些产品,老百姓没有看到,没有摸到。
另外还有,关于互联网,没有电,也是不行的,我们这个企业是为了给顾客提供非常好的服务,甚至给每个家庭,给个人提供好的健康解决方案。除了这个以外,如果光有电,它只是受地域的局限性,有很多的局限,但是没有电子商务空间的优势,来帮助在生产、流通上,在很多的管理上。比如说经销商管理、产品的管理,网上的订单这些东西,这个也是很难发展很快的。所以我们把有上百年历史的,非常成熟的经营模式,运用到我们健康的产业里面。
然后又把现在具有时代优势的,速度、地域、跨越时空界限的电子商务,运用到我们产业里面来,让电子商务能够落地开花,能够插上隐型的翅膀。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整个的系统里面,不管是从发展的规模、速度还有管理,前期消耗特别大,特别是投资很大,但后面可以发现像我们上海建经贸大厦一样,地基打好了,上面就很快。
如果说你的模式是低碳、绿色的,你选择产品的线路又是符合人基本生存需求的,尤其是现在还不是基本的生存,现在是安全需求的,一定有市场。如果说我们在设计公司的模式、产品以及平台的时候,就想到这些问题,成功是必然的,我是这么考虑的。
凤凰网财经:我们凤凰网财经也有一个活动,全球华人低碳大签名,就想谈谈您个人的低碳主张,以及您对我们每个人都要过低碳生活的一些建议?
罗小红:这个太好了,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参加这次博鳌感到特别振奋的一个因素,现在大家都有观念了,首先是观念,接下来就是行动,您刚刚讲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怎么行动。大家知道我们按照现在消耗400亿双筷子来讲,相当于2500万棵20年生长的大树,可以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片森林。
还有我们全球现在每年消耗的纸,有500万吨,相当于8500万棵10年生长的大树。所以我觉得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这种低碳的观念,接下如果行动跟上,比如说像我们公司倡导我们每个员工带饭,不要吃外面的快餐,因为防止毒从口入。还有不要用一次性筷子,我们很多的同事,要么是自己带饭,要么在公司里面准备了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不锈钢便捷筷,我可以给你看一下,像这样子的筷子,其实很简单,很便宜,我们公司也有卖,才10块钱。
它是完全不锈钢的,而且不锈钢有个好处,它很容易清洁,细菌不容易滋生,所以你看好多酒店自助餐台都是用这种筷子,这个可以减少我们使用一次性筷子。另外我们如果回收三双一次性的筷子,可以生产出一张绿色张,这个是非常好的节省,首先是减少使用, recyclie就是回收,你可以用重复使用,这个也是非常好。
另外我刚才讲到,我们现在老百姓都有钱了,喜欢用纸巾,你发现没有?日本这方面做的很好,我们应该需要,日本平均每年一个人消耗12条手绢,为什么?你看很少有人用纸巾的。
凤凰网财经:都是子代手卷。
罗小红:所以这个是我们的LOGO,我们送给我们的顾客或者合作伙伴的,就是手绢,别看这个小小的手绢,你要把它做好也是不容易的。这个手帕完全是全棉的,而且是没有铅和甲醛的,关键还有它能够减少你用纸巾,洗洗就可以了。从一次性的筷子到手帕,如果大家关心小朋友就知道,像我的侄子,才5岁在幼儿园,他就懂得在洗手的时候要涂肥皂,涂肥皂几秒钟,如果用农夫山泉去接的话,可能是一瓶农夫山泉的水,就是涂肥皂的几秒钟。所以他就很有自觉性,幼儿园的老师教的非常好,涂肥皂的时候,马上把水关掉,涂好了再去冲。但是现在反而越大的孩子,或者说年龄越大的,反而没有这样环保的意识。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够省出很多瓶农夫山泉这样子的水,如果说我们减少这样子水的使用量,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的行为。所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做到低碳。而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为国家,或者为整个地球村,都能够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如果说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减少纸张的浪费,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本身相对于在种树和植树,而且这更有意义。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这已经不单单是哪个政府,或者说某一个企业的责任,我们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这就聚沙成塔。
凤凰网财经:我们问过很多企业家,如果说现在搞低碳和绿色,往往意味着成本会增加,您是如何来平衡这两者呢?
罗小红:我这样想的,如果说成本的增加,可能当时的时候,选择这个材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如果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他有战略的眼光。现在怎么改变呢?我觉得我们中国哲学是很博大精深的,相生相克,你有这样子的解决方法,怎么找到平衡点?你是主动承担责任,早减排也要减,晚减排也要减,你什么时候减,我觉得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早一点把这个工作做好,一定有办法解决的。
对我们企业讲,我觉得在环保、节能方面,倒没有说增加投入,我们在三年多以前,装修我们三层楼办公室的时候,我在选择装修三楼的卫生间,我叫我们的采购人员,一定找节水型的,节水型它是分两个,一个是小便,一个是大便,这样子的话,用的水箱相对来讲小一点。所以你会发现,设计的时候比较注意这方面,我们在这方面节省钱,刚投资的时候,这种节水型的洁具比不节水的要贵,做的最好的是日本。但是长期的看是划算的,每天都在节省,而且我们用的电灯都是节能的,我们在这个方面也有节省,但是有些方面就很不节省,我们为了员工的健康,在选用涂料的时候,都是选用环保型的,因为我们不愿意让我们的员工受到甲醛或者是不合格涂料的伤害,绝不会买劣质的涂料。
从长远来讲,我们喝水也是问题,很多老板会买桶装水,最低廉的可能10块钱,其实我们公司,我们从每个楼里,一楼、二楼、三楼,每个楼面都给员工装了一个我们的原生态能量直饮机,这个原始太能量直饮机生产出来的水,第一非常干净,第二又有矿物质,第三又是小分子,又是弱碱性,又有很多的氧气。它是很健康的水,我们开始的时候觉得好像怎么这么小,投入这么大,还要专门在公司里面搞一个员工吃饭的地方,还要买冰箱、微波炉。从长久来讲,投资在员工身上,我觉得很划算,为什么?第一这是健康的。还有我们甚至有些员工,离开公司了,到别人的公司里面喝水,喝不习惯,大便不出来,便秘,可能年纪轻的人火气大,后来他又回到公司,觉得还是我们的水是甜的。
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从长远来讲,是不是公司的多了,公司付出了,但是收获更多。扩展一点来讲,对公司是这样,对家庭也是这样,投资、健康,把自己家庭的小环境打造好,就像公司一样打造好,让员工或者让家人都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从水系统,从整个的睡眠系统,从整个的饮食,食物这些东西,你都能够注重起健康,你得病的机会就少。如果得病的机会少,你想想看,何必要在乎我要存多少钱,怕的就是生病,中国人存钱就是怕生病。有钱不敢花,不就是怕哪一天万一得什么病,中奖了,换一个肾要二十多万,肿瘤要多少万,大家都恐惧这个事情。
我们有一个主张,家里边所有的电器,比如说空调,冰箱,加起来还不如有一台直饮机,因为能够把水处理干净以后让家人喝。这是一个健康观念的转变,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很多的,包括做领导,做生意做的很成功的,其实每个人都很忙,但是他们身体健康的状况,我相信都是有问题的,因为都是超符负荷的在工作,为家庭,为公司在付出,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健康,更没有时间知道原来健康方面有这样子,那样子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由近及远,从企业来讲,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多花了一些钱,花在了企业发展,或者健康上面,但是长远来讲是获利的。
另外来讲对家庭也是一样,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大的环境,也没有办法改变那些没有良心的商人。你能改变什么?我们改变自己,我们自己的小环境先改变好,上瑞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理念供你选择,你需要建设什么样的环境。同时呼吁大家,一起来有环保意识。
所以我们上瑞始终主张大家不乱扔任何一节废旧电池,因为每一节废旧电池,都会造成一平方米土地绝收,能够污染水,那是很恐怖的。而且像垃圾袋的反复使用包括易拉罐的污染,在土壤里面存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有损害。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不光有这些筷子,还包括环保袋,经常免费发给那些来公司体验、来考察的,或者我们合作伙伴,或者顾客,提供这样的环保袋。就是让大家买菜的时候不要用塑料袋,塑料袋黑糊糊,脏兮兮的,一定不会有好处带给你。
肯定是回收了再用,本来那个东西就不干净,还装食物,还有很多我们以前同事都不懂,把方便面碗拿来转,转了以后塑料里面的东西,气味更浓,加热以后会扩撒到食品里面,被食物所吸收了。所以我告诉你,这方面也要重视,很多平时的生活习惯也要改变。我们环境污染会直接导致人的健康问题,你现在反过头来怎么样保护自己健康呢?保命要紧,那就是说要改变自己生活的习惯。
另外我们能够由我们自己每个人,向我们的家人、朋友,所有的人去宣传这种环保的理念,把这种行为也灌输给他们,每个人自觉的意识,中国人还是比较齐心,这种事情很容易搞得定。而且我们也有优势,化学农业我们有100多年历史,发达国家受灾害更甚,因为我们60多年的历史,中国还有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还有原生态和青山绿水,像贵州、四川这些地方,我们要更多的节约,千万不要像当年发达国家把他们电子、制药、橡胶、轮胎这些污染的企业,移植到我们中国的沿海地区。
现在沿海的地区老板都有钱了,知道这个是污染了,再往西部,我们的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去,那麻烦了,整个污染就不光是沿海这带,一定不光是山东、江苏、渤海湾、东海或者黄海,将来我们整个龙的传人都会遭到污染。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媒体的力量可以做的,呼吁大家,大家一起做这个事,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良知的,尤其是危害到自己生命,谁愿意让自己生活一直在惶惶不可终日的这种危机当中呢?我说观念,有人意识到了,意识到以后,行动能不能跟上,还有政府有没有制度去规范。
凤凰网财经:谢谢罗总,今天讲了不少东西。
罗小红:谢谢。
14、专访马军:绿色供应链监管需有环保组织监督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4月0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407/n271356425.shtml
第1页:搜狐绿色编者按
第2页:绿色供应链监管需有当地环保组织监督
第3页:沃尔玛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企业更具借鉴作用
第4页:国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提高竞争力
【搜狐绿色编者按】2010年4月8日14:00—15:00,搜狐绿色频道“绿色竞争力营销讲堂第一期:绿色供应链真的能为企业省钱吗?”将在搜狐网络大厦12层大演播室举行。
4月1日,搜狐绿色对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马军一直致力于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本次专访,其针对在绿色供应链监管中,如何发展第三方审核、国内的大型零售商对沃尔玛的经验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沃尔玛本身有何可改进的地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嘉宾介绍】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及马军本人介绍】
马军: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叫马军,来自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我们是一家民间的环保研究机构。我们所做的主要项目是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基于这两个数据库我们也开发了自己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到现在已经有包括沃尔玛、联合利华、香港易达等大型的企业在使用,他们都定期把供应商的名单和我们企业的违规超标记录进行比较,当我们发现问题就会通知他们去解决。
所以在这个绿色供应链项目的推动下,已先后有130家企业在他们客户企业的推动之下来到我们这边和NGO进行交流和说明,采取了整改的措施,这就是我们所开展的绿色供应链的项目。
绿色供应链监管需有当地环保组织监督
主持人:在绿色供应链监管中,如何发展第三方审核?
马军:第三方审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说第一方,就是企业自己,也就是说供应商自己对自己的审核,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内审。还有一种,就是他的客户企业对他进行了审核,我们可以叫做第二方,就是直接跟他相关的企业对他进行的审核。
所谓第三方的审核,原本意义是找一个咨询公司或者某一个环监部门下属的机构对他进行审核,这个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方审核。
第三方审核为什么重要?因为企业在内审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问题,可能是由于他自身的能力问题和其它问题,这种监管形式,常常管不好,这就是内审所存在的问题。内审是需要的,但是也需要外部的介入。
包括客户企业直接对供应商的审核,也存在同样类似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是他自身的能力问题,另一方面是种种的利益纠葛,使得整个审核难度较大。更主要的问题,是他缺乏公信力的保证,等于是双方之间的行为,他并没有对外打开交流渠道。所以到底审核的结果怎么样,常常不能有效的发现。
包括传统意义上第三方审核,现在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常常出现类似问题。比如我是咨询公司的人,如果我审核的费用是由那家企业提供的,我要想真正严格审他就会面临很大压力。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第三方审核的要求,也就是说凡是要从我们违规超标企业名单去掉的时候,他就必须要进行一个第三方的审核,而这个审核必须要有环保组织和当地环保组织的监督。
在这种监督的情况下,就会确保他有真正的公信力。因为在中国信誉的缺乏还是非常明显。在实践中,当我们去开展这样的第三方审核,审核过程当中我就听到了咨询公司的专家跟我们说,当环保组织坐在旁边的时候,我们就释然了。反正我跟企业说,如果我不坚持原则,我不严格的审你们他们不认,最后你的钱白掏了,你的审核白做。这种新型的审核我们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它不断地吸收了社会的资源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对外的信息交流,它可以以这样的信息公开去确保审核的公信力。
沃尔玛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企业更具借鉴作用
主持人:国内的大型零售商对沃尔玛的经验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沃尔玛本身有何可改进的地方?
马军:说到国内大型的零售商如何学习沃尔玛的方式,我想现在像沃尔玛他是在价格控制方面做的是全球最好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是拧干了毛巾最后的一滴水的企业。如果他都能够开展这样一个绿色供应链项目的话,我想对于其它的企业来讲,都是有可能去借鉴的。从沃尔玛这边学到的,可能比从更领先的企业,比如说像GE等等这样的企业学到的,对这些企业可能还有用,因为他也是起点比较低的时候开始的,他也是非常低的一个起点开始,而且他也是一个低价策略,这可能是众多的中国零售商也在追求的一个策略。所以,这些方面大家都比较一致,如果在这些方面也可以学习的话,沃尔玛这里面还有他一个成功的方面,他通过绿色供应链,同时他在发现可以降低成本。我想这个方面沃尔玛的同事,就是这次来到的同事,他应该可以更好的向你解释那个是如何能够降低成本的,实际上对他底价策略还有帮助的,这个方面实际上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值得我们大型零售企业去借鉴。
沃尔玛本身有何改进的地方。沃尔玛在这方面原本是有差距的,其实这个企业是以低价策略而闻名于世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当他走入到一个市场的时候,去选择买家企业的时候,首先他关心的是质量,但是核心关注是价格,价格一年一年的压低,当你压低价格的时候,如果又同时不关注环境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这些供应商去降低他环境的标准,赢得你的订单。当这个量非常大的时候,实际上对整个生态环境是有负面影响的。在众多社会各界的互动过程中,沃尔玛的高层实际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大概从两年前,沃尔玛负责全球采购的部门和我们开始建立定期的交流和联系,最终在2008年,他们开始使用我们的数据库,去检索他们的供应商。当年10月22号从全球范围来说,2012年之后所有的企业必须要达到当地环境的标准。
由于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实际上在我们和他定期的交流中,确实感受到,他有很强烈的做好事情的愿望,另一方面他整个的架构还不能适应一种新型的要求,他有非常强的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的体系,但是在环境管理这方面,由于他是刚刚起步,所以力量还是有限的,亟待加强。由于沃尔玛的低价策略没有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就引发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要便宜的,另一方面又要环境友好,这个难度相当大。如何去平衡,如何保证你的供应商有起码利润的条件下,能够做了环境保护还有起码的利润,这一点上我觉得是他核心的难度,是在将来必须要想到一个方式去协助他的供应商共同解决的问题。
国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提高竞争力
主持人:目前有多少本土的企业会应用这样的数据库?
马军:本土的企业中间,现在应用数据库的情况还是有的。现在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间,也碰到有本土的企业,他们也讲到他们在使用这样的数据库。但是,本土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之间还是有这样的差别,大部分人是处在被动的状态,大部分人是说你们的数据库我找不到,你怎么知道你的企业在上面有这些问题呢?他说我的客户告诉我的,我的客户要求我必须要说明这个问题,然后我问他来源是什么?他说是从搜狐网上看到的,所以我就要了解这些情况。很遗憾的说,现在很多的本土企业,对数据库的使用还是比较被动的状态。
主持人:您对本土企业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马军:我的建议是,现在可能时机已经成熟,本土企业也应该开始关注到这些问题。如果刚才像我讲到的,因为我们企业很大程度上是越来越参与到全球的生产和采购的大系统中,当很多国外的相关企业都在使用的时候,可能有一天他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在别人发现之前我们自己最好先知道,因为他对我有可能产生实际影响的话,我需要先知道这一点。
所以,我自身去应用它,去及早的发现和存在政府的监管记录,我们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同时能够也接触客户企业对他有疑虑,我想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就是说,我本土企业也是从自身这方面开始入手,但是逐渐的我们的一些本土的企业,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我们这些企业可不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全球几百强的企业,他也是有一个雄心壮志要走向世界的企业,当你全球的竞争对手他们对自己的供应链已经形成环境管理体系的时候,已经成熟操作的时候,我们也想在全球和他进行有效的竞争,我们可能不仅仅是满足于我产品的质量、价格上、服务上可以跟他进行竞争,同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可能我们也不得不和他开展一个有效竞争。
这里面企业社会责任中,环境保护这块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球随着特别是气侯变化的议题上升到全球政治的非常重要的层面,这些问题就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联系上了。所以,我特别建议我们的一些领先的企业,从战略考虑的话,我们要开始着手准备做绿色供应链的工作,不然的话我们有一天突然会发现,我即使产品可以做的跟他一样好,但是我还是不能被消费者认可和品牌跟他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我再补充刚才说的一点,关于政府的这一块,我觉得政府的信息这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原因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中国做数据库,我们主要信息都是来自于政府。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可能在这个国情中间,充分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管理的治理结构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能够消化它,能够理解它、接受它。所以现在我们用政府的数据的时候,它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这是方方面面比较容易接受的,就是说对这个数据大家容易认可和接受,即使我说它不对,大家也不会直接想到这是恶意的,或者说这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因为是来自政府权威部门的数据,这样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所以,我从这一点上来讲,政府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再补充一点,实际上绿色供应链对于中国来讲,是有一个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现在在经济上实际上已经充分的融入到国际社会中间了,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生产和采购的大体系中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间,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分配到的角色,就是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实际上我们是全球这些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商、制造商,这个过程对中国有利,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出口廉价产品的同时,大量的污泥浊水流在了我们自己的土地之上,污染了中国的,我们自己的天空、海洋,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河流和我们的地下水,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够长期的。
这就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全球生产和采购的过程。要解决它,有一些人说我们停了,我们退出经济全球化,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个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能够找到一个途径,能够有效的对他施加一个有效的管理,这是最重要的。而绿色供应链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获得全球贸易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和缓解它对我们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社区的健康个安全。所以绿色供应链对中国来讲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5、最高法欲探索公益诉讼“保水解渴”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12日
http://news.sohu.com/20100412/n271444017.shtml
百年大旱敲响水资源保护警钟司法功能尚“浅吟低唱”难以彰显
最高法欲探索公益诉讼“保水解渴”
一场始料不及的百年大旱,暴露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种种问题。当前,水污染事件数量日益增多、频率逐渐加快、影响愈加严重。
保护水资源,关乎民生,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的建议和提案。
记者了解到,目前法院受理的水资源民事案件大多属于个人因水污染而遭受损失的案件,而大量侵害公共利益的水污染事故因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游离于民事诉讼之外。
“这反映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环境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诉讼制度,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刘贵祥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公益诉讼面临程序瓶颈
民事诉讼法将民事诉讼原告限定为“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而许多水资源污染没有直接损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人身财产权益,因而不能通过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进入诉讼渠道。
“水资源污染往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及不特定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除给予行政处罚、刑事制裁外,通过公益诉讼消除危害、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是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刘贵祥说,赋予公民、机关、社会团体等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公益诉讼的诉权,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水资源环境。
公益诉讼,一方面使公共利益遭受的损失得以弥补,危害得以消除,原水资源状态得以恢复;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使其得不偿失。因此,对于逐利心态驱使下铤而走险的违法者而言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然而,我国目前尚无公益诉讼的相应法律制度,有关方面提起公益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均存在程序性障碍。“虽然广州海事法院受理了两起由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性质的案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在审理过程中法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程序法依据不足。”刘贵祥认为。
同时,污染损害鉴定等配套机制不健全,举证难等问题严重影响当事人行使诉权。
刘贵祥告诉记者,由于水污染经常面临技术性问题,如污染源的属性、损害发生及其程度、致病机理、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可恢复性等,需要由专业人员运用科学技术予以确定,而且因水的流动性强,当事人如果不及时申请鉴定、保全证据,事后往往难以举证。
“我国目前相当缺乏适格的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机构和相应的损害评估鉴定规范,当事人调查取证和举证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使水污染的直接受害人往往也不愿意或者难以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刘贵祥说。
正探讨海事法院管辖可行性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国家所有权的代表调配水资源、调处水资源纠纷,行政机制具有明显的优势,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偏重于行政调处。
随着社会法治观念的加强,司法开始崭露头角,与科技、行政、经济等手段一道成为水资源综合治理的重要力量。
但在客观上,“水资源纠纷往往具有跨区域性和群体性,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处理起来难以两全,判决执行难问题突出。再加上各种不当干预、污染受害者维权意识的不足和一些法院受被动司法观念的束缚,司法功能在水资源保护上难以彰显。”刘贵祥告诉记者。
他认为,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也只是在近两三年才提上议程。司法的能动性要全面调动起来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尚处在浅吟低唱阶段。水资源司法保护高歌猛进还需待时日,预计至少要待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正式确立及其配套机制健全之后。
对于有观点提议全国水污染案件统一由海事法院专门管辖,刘贵祥说,目前,海事法院对水污染案件的管辖范围限于海上及通海水域,没有延伸到其他水域。我国现有10个海事法院及其32个派出法庭具有按流域划分、跨行政区域设置的特点和优势,与环保、水利等主管部门跨区管理的体制相近,宜与部门行政管理相配套与协调加强综合治理,在法律机制上有利于统一全国的司法裁判尺度。
同时,海事法院的法官具有审理海上污染案件的经验和知识,专业的审判队伍有利于保障审判质量。“这种提议可以尝试,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论证、探索,在制度与机制上创新、协调。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探讨海事法院专门管辖水资源案件的可行性。”
建立公益诉讼立法应先行
综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目标与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呼吁加强水资源司法保护,尽快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水资源公益民事诉讼正在试点探索……在刘贵祥看来,“推动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大有势在必行、呼之欲出之势”。
形势催人,但法律的张力有限。“我们既要顺势而为,又要循规蹈矩,初步设想先在今年计划出台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规定海上油污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是从征求意见的情况看,还是有专家、学者对该设想的法律基础提出质疑,褒贬不一。”
据悉,最高法还将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加强论证。“因为公益诉讼制度首先需要通过立法确立。”刘贵祥表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最首要的是适当拓展原告的资格限制,同时还涉及起诉条件(如是否实行行政处理前置)、诉讼费的缴付、调查取证、诉讼保全的条件、损失估量、诉讼利益归属、滥诉禁止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新期待新要求,是法院工作的风向标,我们将积极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形成系统的调研报告,并慎重稳妥地开展个案试点,尽最大努力地为立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他最后表示。(北京4月11日讯/记者王斗斗) (来源:法制日报)
16、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蓝色聚宝盆”如何挖潜?
来源: 人民网2010-04-12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12/content_1534905.htm
内容摘要: 阅读提示:沿着我国大陆海岸线,由北至南,区域经济带布局已基本完成。这是一个真正的“蓝色聚宝盆”: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成千上万个海岛,甚至包括国际海底区域,深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潜力亟待释放。不久前,国家海洋局对外公布2008年开展的沿海开发强度、近岸海域综合环境质量及海洋生态脆弱区评价。
阅读提示:沿着我国大陆海岸线,由北至南,区域经济带布局已基本完成。在陆域水、土地及矿产等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海洋这片“蓝色国土”。
这是一个真正的“蓝色聚宝盆”: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成千上万个海岛,甚至包括国际海底区域,深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潜力亟待释放。
新兴海洋产业比例尚小――
“蓝色资源”开发今后如何布局?
蓝色经济已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3%,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中更占到15.5%。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支柱产业以外,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清洁能源的发展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潮汐能发电量排在世界前几位。
根据国家海洋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在建、待建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到每日200万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利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完成包括0.39万千瓦江厦潮汐电站在内的一批潮汐能示范电站,部分潮汐电站实现长期运营。
但是,新兴海洋产业占整个海洋经济的比例尚小。以2009年为例,海洋电力业产值只占海洋生产总值0.1%,海水利用业是0.1%,海洋生物医药业0.4%,海洋油气业也只有5.8%。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非常突出。
不过,正是这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初见规模,有望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0%以上,这些产业被认为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目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涵盖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认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首要特征是海洋高新技术,这是它的助推器。这必然要求更多关注影响海洋科技的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等问题。
海洋产业离不开海洋资源,后者是前者的利用对象。海洋资源可分为国家管辖海域资源和国家管辖外海域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滨海湿地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专家认为:“我国是海洋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包括海洋能源资源,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为例,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两倍。
深化近海、拓展深远海,是未来相当一个时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应当以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群为核心来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专家建议,其中关键是围绕海洋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国家、地方、市场多层面来提高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和国产率。
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蓝色资源”如何在开发中保护?
作为空间资源,海域、海岛是当前沿海开发热点,同时也是规范重点。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正呈现出速度快、面积大、范围广的发展态势。据国家海洋局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底,自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批准实施的填海面积为741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建设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区、新城镇和大型港口基础设施等。
“向海要地”缓解沿海地区发展土地资源“瓶颈”之患同时,缺乏合理规划、过度实施的围填海活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造成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丧失,给近岸海域渔业资源造成影响,破坏自然岸线,加剧海洋环境污染。
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介绍说,从今年开始,为了遏制沿海地区的围填海冲动,避免海域资源的浪费,围填海有了一道“闸门”:建设用和农业用围填海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6500多个,其中有人居住海岛433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6.2%,小于500平方米的岛礁则有上万个,也成为开发热土。在沿海各地掀起的海岛开发热潮中,由于法律缺失,一些海岛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甚至有些岛屿已经彻底消失。3月1日正式施行的《海岛法》将对海岛资源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的规范起积极促进作用。
针对海洋生态保护,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对记者说,有关部门和专家一直在呼吁国家尽快启动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目前,沿海地区也在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领域作积极探索。浙江、山东以及宁波等沿海地区正在对本地区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进行地方立法,天津、山东、广东等地海洋主管部门则开展向海洋生态损害责任者索赔的实践。
海岸带规划互不衔接――
如何陆海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全局看,我国海岸带将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载体,沿大陆海岸线分布,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新老经济带。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强度加大,海岸带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背负巨大的压力。
不久前,国家海洋局对外公布2008年开展的沿海开发强度、近岸海域综合环境质量及海洋生态脆弱区评价。结果显示,由于海岸带开发强度的加大及开发规模的扩大,全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脆弱区已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4.5%,中脆弱区占32.0%,轻脆弱区占46.7%,非脆弱区仅占16.8%。
海岸带是个区域概念,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国家海洋局海域司副司长阿东博士说,近几年国际上有较大共识,强调海岸带综合管理,强调海陆统筹、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避免陆地影响海洋,主要是污染,另一方面避免海洋影响陆地,主要是海洋灾害。
“这是因为海洋很特殊,许多事情往往涉及到周边国家。如发生污染,周边国家都非常关注。”阿东博士说,因而强调以陆地海洋统一管理、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管理。
目前,我国在海洋管理上有多个行政部门,阿东博士建议,要对海岸带整体规划上加强研究,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海岸功能区划的统一。“各个部门做规划时,像海洋、国土、水利、城市建设等部门应该相互衔接,综合考虑海岸带的规划。”
不仅是规划上,海岸带管理上也需要相互衔接。海域和土地管理,港口和渔业管理等,应相互衔接,而不是交通部门认为深水岸线就要建港口,渔业部门则一心要扩大养殖规模。此外,海岸带地区还要加强整治和修复,阿东博士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加强技术研究,二是通过具体项目实施,进行保护或恢复整治。“我一直认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可持续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