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四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4-07

四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年“江河十年行”后续报道:

1、西南大旱反思水利

 

干旱专题报道:

2、联合早报:       中国民间反思西南大旱:建大坝加剧旱情? 

http://www.zaobao.com/zg/zg100407_005.shtml

3、中国商报:       西南大旱之窘 生态环境是否可以随意改变

http://www.cb-h.com/news/shw/2010/46/104675IH25C4DKI728420.html

4、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水涸西南

http://news.sohu.com/20100407/n271351656.shtml

5、人民日报:       农村水利设施存在不足 "水来留不住 旱时用不上"

http://env.people.com.cn/GB/11299329.html

6、新快报:        专家称西南现干旱天灾大于人祸 气候变暖所致

http://news.sohu.com/20100407/n271341394.shtml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连续报道:

7、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七-―努比亚人与尼罗河

 

环境资讯:

8、中国企业家:      环保部:国企成环保钉子户 近半污水处理厂超标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0601308_1.shtml

9、中国新闻网:      中国投巨资保护“中华水塔” 甘南生态修复见效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myfk/201004/t20100407_316316.html

10、人民网:        复旦大学成立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06/content_1445069.htm

11、新华网: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垃圾成环境主要污染源

http://env.people.com.cn/GB/11307105.html

 

地方信息:

12、新华网:        湘向重金属污染宣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0601981_1.shtml

13、中国环境报:      贵阳启动中小学环境教育项目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04/t20100406_632827.html

 

人与自然:

14、新华网:        中国最大淡水湖频现江豚群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07/content_13313068.htm

 

气候变化:

15、中广网: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重启障碍重重

http://www.cnr.cn/allnews/201004/t20100406_506248902.html

 

环保观点:

16、中国环境报:      怎样有效监督企业排污?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4/t20100406_632821.html

 

环保人物:

17、新华网:        刘宝敬:行走在环保路上的“痴人”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07/content_13313028.htm

 

深度报道:

18、每日经济新闻:     港交所175家企业被指缺失“污染披露”

http://finance.jrj.com.cn/2010/04/0705097249029.shtml

19、华商报:        汉江江岸河道因采砂千疮百孔 1天被挖30层楼砂

http://news.sohu.com/20100407/n271342004.shtml

 

环境时评:

20、法治周末:       国企成环境污染钉子户 拔掉还需降低排污成本

http://news.hexun.com/2010-04-07/123250860.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西南大旱反思水利

杨勇

 

编者按:2010年西南五省的持续大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引起环保人士对大旱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西南本是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降水量比较丰沛的地区,为什么百年一遇的罕见旱灾会发生在该区域呢?大家都知道西南地区是目前水电行业“跑马圈水”的乐园,正在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在云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已经长期成为国内的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单位争论的焦点。一拥而上及无序的水电开发导致河床裸露、大河被截流以及水位不断下降。早在2008年6月份,一些专家和环保人士就呼吁停止对西南水电的无序开发。国内一家知名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近年来一直关注西南水电的开发,并在2006年发起“江河十年行”,计划用十年的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不间断地关注中国西部的江河。下面这篇文章就是2009年“江河十年行”的持续报道。是科学家对目前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思考。也是科学家对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西部的呼吁。

  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气候频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中国又迎来了罕见的北方大雪和南方干旱,极端气候的特点是经常出乎于人们的预料之外,让整个社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西南地区影响降水的因素,表面原因看来是大气环流的紊乱,青藏高原冷空气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之间出现失衡。地球历史是冰暖交替的变化中演进的,极端气候也具有周期性特征,也许目前的情况正处于周期间的峰值上,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或许能有一丝安慰,因为这是自然规律嘛,人类无法抗拒。热而,现在这个规律失常、紊乱、极端、频发,防不胜防……,逼近甚至超越了人类能够防御的常态。

  针对西南大旱情,我更看重的因素是,来自地表的蒸发量变小了,水资源矛盾加剧了。由于水汽蒸发不够,难以形成降雨条件。这是因为地表的自然状况发生变化,径流减少,植被破坏,地表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蒸发不出大量水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西南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多样的区域,宏观上属于湿润热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但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及元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却较为普遍的出现气候相对干旱燥热,形成了以稀树灌木草丛或旱生灌丛植被为主,类似“荒漠”、“半荒漠”的干旱河谷景观。这种景观在亚洲喜马拉雅、欧洲阿尔卑斯和美洲科迪勒那等山地也有所见,但规模之大、类型之多则以西南地区为最。多年来人类活动,薪采耕作等造成的原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岩溶地区突出表现为石漠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大规模建设,资源开发,产业扩张,各行各业用水量大增,导致水资源紧张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在这一进程中西南地区建设了很多水库,修建了许多水电站,这也会改变地表径流,影响水汽蒸发,改变降雨条件。以前的情况是水降下来,地表自然涵养,自然径流汇集成河,但现在降水冲刷地表快速蒸发,到处截流蓄水,地表径流被改变乃至断流消失。西南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易受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西南旱情,反映出水利水电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功能发挥严重不足。西南地区建设了大量水库和水电站,但由于水利水电分属于不同部门,水利水电规划建设分离,抗旱防洪配套措施、调度机制和相关功能配备都不完善;另一点是水资源开发本身也有无序化倾向,水电利益最大化,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资源型开采洗选加工进入到了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导致了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功能被侵占等。很多地方在支流和上游建了很多水库和截流水源,但没有有效的调配机制,在枯水季节或极端气候干旱时期,上游水库就会把水蓄起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导致中下游用水困难。

  过去修水库是为了灌溉,为了防洪。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水利发展的思路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水利投入逐渐向水电倾斜,因为水电可以赚钱,可以为地方纳税,农业的需求就顾不上了。水电开发的思路,最后使得大大小小的水库变成了水电利益集团,能够发电的地方纷纷筑坝蓄水,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库却“病”了。

  按照毛泽东的口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综合功能是第一位的,河流开发必须考虑综合功能。长期以来对水利的投入,一是投入少,二是规划不合理,功能不足。这些问题背后的矛盾,是粗放型的农业用水方式与日益膨胀的城市扩展、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无法配置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还是要使农业由粗放型的大水漫灌向集约型、节水型发展,像以色列、日本那样实现农业集约用水的转变,城市发展要适度,产业布局要合理。在生物多样性特别脆弱的西南地区,特别要改善耕作方式,逐步恢复植被,矿山开采洗选冶炼严禁进入水源地和保护区,维系和巩固水源地生态涵养的功能。

  水利建设本来的目的,应该是改善生态而不是破坏生态的手段。如果不考虑水利综合的功能作用,自然河流被人为改变甚至破坏,河流被人为切断改道断流,虽然看似总体水量没有变化,但是河流的流态失衡,河谷大段露底,原来自然形成的河床被废弃,不该有水的地方有了水,该有水的地方没有了水,很多河水渗漏浪费,产生盐碱隐患。长期积累下来,水利设施改变了流域内的水环境,这种改变对局部的生态气候影响是巨大的。

  河流的无序建设也造成了上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灌溉和发电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农业和工业之间相互争水。一场场水权控制、水资源争夺背后是政绩和利益争夺,局部制约了整体的有序发展,水权控制体现水利政治。如果没有权威法制的水资源调度机制,弱势群体就会遭殃,个别地区和群体获得收益,受损伤的却是整体利益。水利调配的机制,不能是利益博弈的机制,而必须依靠国家法律机制。

  旱情面前,云南水利厅副厅长陈坚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次干旱暴露了抗旱体系的薄弱。接下来,一些着眼未来的措施可能被提出。比如建设10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建设100万个小型水利工程的双百工程。

  这是我所担心的地方。因为这次大旱,可能很快会反逼新一轮水利建设,各个地方的水利部门都会纷纷立项向要钱,但是如果不调整水电建设现状,水库设施无法具备维护农业和其他方面所需要的综合功能,那么,新一轮的大修水利得不偿失,并且可能对生态造成更大的破坏,将会引发更多的“极端气候”。

  两年前的重庆旱灾,本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如果不通过此次大范围旱灾引起警示和新的对水利的转变,相反引发新一轮的水利工程上马,特别是等到西南地区各大江河干流上的水电站全部建成,一旦又遇到类似的极端干旱天气,这些大型水库不得不蓄水,那影响的将不是几个村庄,而是下游广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带。

西南干旱让许多人相信要通过改善水利设施来解决,我很担心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依赖工程治水。我们国家长期以来依赖工程治水,已有不少经验教训,比如塔里木河、河西走廊的北大河、黑河等等,上游把水拦完,下游断流。这次西南旱灾显现的矛盾,很多就是“工程性缺水”的结果。比如矿山开采导致地下水断流,支流小水库太多导致下游和干流得不到水源补给,很多水利工程不合理,某些方面过度增加了供水量,但损害了其它部分的水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西南水电建设为水利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因为峡谷河流水位抬高了,可以通过水库调配系统很好地灌溉下游的土地。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有这样的规划设计,水库大坝上取水的通道以及取水点都不留,就是建了大坝和泄洪通道,把水拦得死死的,下游实在需要水了,就放给一点,上游来的水实在太多,就泄洪,纯粹是从发电的利益考量而无法让整个流域收益。

西南江河流域的水利工程的状况是,干流正在建,支流全建完,一条河都没剩下。从飞机上看,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到处都是积水塘和水库,奔腾的河流快没了,小气候会影响大气候,就如感冒本身又会引起肺炎一样。从重庆大旱到西南大旱,应该趁机好好反思一下,消除利益博弈,让水利回归它本来的功能。如果再抓不住机会,以后再出现灾难性后果,恐怕就没法向子孙交代了。

我们一定要认清我国水资源矛盾的资源性缺水和人为性缺水的两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性缺水所引发的水资源矛盾将更为突出。

我国水资源缺水的自然因素:

⑴    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总量偏少,水资源总量约25000亿m³,人均1900m³,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⑵    区域性缺水: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南地区河川密集,水资源总量5700亿m³,人均拥有量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区内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山地和高原面极度缺水。

⑶    季节性缺水:受西南季风影响,雨热同季,降水年变率较大,半年降水集中,干季没有一处不缺水,雨季降水也仅少数地区略微有余。

我国水资源缺水的人为因素:

⑴    水质性缺水:在全国已进行的河流环境评价中,有20﹪以上河流或河段为劣V类,在48个重点监测的湖泊中,有12个为劣V类。随着西南地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水环境形势将更为严峻。

⑵    结构性缺水: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江河水资源无序开发,结构性缺水矛盾开始显现。

⑶    工程性缺水:布局不合理的水利工程,水资源调度机制不完善,病危险水库积患严重,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尤为突出。

2、中国民间反思西南大旱:建大坝加剧旱情? 

来源:联合早报 2010-04-07 ● 韩咏红 曾实

http://www.zaobao.com/zg/zg100407_005.shtml

  中国西南地区持续大半年的旱情,其直接与间接影响仍在不断显现。至今旱区居民用水困难已从山村扩展到部分城镇,重旱区贵州有17个县城已采取分片区、限时限量供水措施;春耕春播受损成定局,通胀预期直逼灾区;旱情也导致全国六成水电告急,广东与湖北先后出现供电短缺;4月初的迹象更显示,大旱正呈往广东蔓延之势。

  刚刚过去的3月,广东的降雨量也比常年同期偏少六成,而且4月雨水预计仍将明显偏少,广东西江的流量也减少近六成。省气象局的监测站点中,有五个站点达到重旱等级,达到中旱的站点上升到22个,受旱地区集中在与广西交界的广东西部。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说,目前广东东西部已有超过11万人用水受到影响。

  大旱并触发了中国与西南部接壤国家的国际用水纷争。4月2日至5日湄公河下游四国: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召开了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其中一个被研究的课题,就是中国过去15年来在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建造的四座大坝,与湄公河下游地区干旱是否有关。

  当中国西南发生秋冬春连旱的同时,湄公河下游四国也遭遇了2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数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部分地区的水位仅有33厘米,一些泰国与越南舆论将“祸首”指向了中国,最终,这个指责被湄公河委员会否定为不实。

  数据也显示,澜沧江流域水量只占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14.5%。

  不过,尽管邻国肯定中国不是国际旱灾的责任方,但中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坝与水电站,是否恶化了国内的缺水问题,民间的质疑与争议也十分激烈。

  曾经竭力呼吁流域保护,导致中央政府暂时搁置了一度如箭在弦的怒江大坝工程的著名环保NGO(非政府组织)人士、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流域管理规划博士于晓刚受访时谨慎的表示,大坝与旱灾的因果关系“现在也不好说”,但他强调,大坝对于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会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干枯,甚至用水短缺。

  他举例说:“我们不说国际上的,或者我们不说国际河流,就说黄河修的大坝,就曾经造成黄河不再入海了(1997年一年里,黄河有330天没有一滴水流入大海),下流干得一塌糊涂,下游几省都缺水,后来经过种种调节,国家要求每年要至少50亿立方米流入海,才缓解了情况。”然而湄公河还缺乏这种协调机制。

1 2 3 下一页

3、西南大旱之窘 生态环境是否可以随意改变

来源:中国商报2010.4.6 海 燕

http://www.cb-h.com/news/shw/2010/46/104675IH25C4DKI728420.html

  对自然环境长期肆无忌惮的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对此次旱灾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比如砍伐原始森林、不分范围领域地种植橡胶和桉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电站密集上马,也对流域生态造成重大改变。”

  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26日18时,云、贵、广、重、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84%,作物受旱7034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目前,西南5省区市已投入各类抗旱资金28.2亿元。

  西南旱灾与坊间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些因素的确是其发生的诱因,那在抵御旱魔之后更长远的未来,旱区的生态环保建设又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发展GDP与地方生态并重的道路?如此种种,值得探索。

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

    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作为长期关注农村环境与农业生产的专家,他认为,天灾是个客观现象,人类社会的力量无力改变。但天灾能否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却是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在孔祥智看来,对自然环境长期肆无忌惮的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对此次旱灾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比如砍伐原始森林、不分范围领域地种植橡胶和桉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电站密集上马,也对流域生态造成重大改变。”

  他还进一步预测,如果此次灾害发生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粮食主产的中部五省区,将对今年的粮食总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不止孔祥智,不少专家对此次西南旱灾背后的成因都存在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其中,西南一些省份近年来不停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速生丰产林的行为就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恒所诟病。为此,刘恒曾多次呼吁停止这种盲目栽种的行为。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林木都被形象地称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其生长会导致其他物种会慢慢退缩,区域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而记者查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尽管没有详实的资料与数据证明这种林木的种植直接导致了西南旱区旱情加重,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无规划、不科学种植对地区生态平衡与良性发展有害无利。并且,在粮食产量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这种林木大面积占用粮田是不应该的。从长远治本来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旱区生态链条的脆弱性,不能像目前这样盲目开发。”刘恒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除了速生丰产林的大面积种植被舆论所质疑,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电站建设的密集上马也被认为是加重这次旱灾后果的重要“推手”之一。舆论普遍认为众多小水电的建设会对河流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其对水流的蓄积不仅会让下游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应该客观看待水电站的建设。一方面,发展水电是应该也是必要的,它为发展水利创造了条件,可以灌溉下游的土地。

  “另一方面,其发展要有一个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力争在发展经济与生态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

把危机当成转机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这也是西南旱区的最大特点。以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为例,全省水资源总量2200多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郑风田教授专门为此开博并一再强调,应该借此契机把西南地区此次危机当成一次转机,重塑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

  “云贵地区并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此次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把农田水利建设和保护好。南方在汛期可以通过水利储水,到了旱季就把储水利用起来。”针对解决办法,郑风田开出了如此“药方”,并乐观地认为,这样至少可以做到“十年防九旱”。

  而孔祥智教授则认为,在此次旱灾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上,有关部门应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革:部分水利部门利益倾向化严重,眼光只盯着那些能发电和能赚钱的项目,而对农民的“保命水”却不闻不问;还有目前片面地只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忽视对农民关系最密切的沟塘渠堰的投入与建设;在关系农民用水最后一公里的地方,政府投入存在缺位。

不仅如此,他还开创性地提出“干旱问责制”。“农田水利就如买保险一样,平时风调雨顺可能没事,但一出问题就会带来极大损失。所以必须实行问责制,约束地方政府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未来天气异常会经常发生,如何做到人不异常,防患于未然,把农田设施都建好,这样‘多下雨涝,不下干雨旱’的恶性怪圈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4、水涸西南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2010年04月07日

http://news.sohu.com/20100407/n271351656.shtml

  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告诫的那样,“水是生命之源,请注意节约用水……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水涸西南

  □本报实习记者 钟玥

  这一个春天,本来充满希望的季节,西南地区却面临着八十年甚至一百年来难得一遇的特大旱灾。对于旱区人民来说水越来越少,寻水的路越走越远。

  打水井、建水柜、筑塘坝、截潜流、掏山泉,他们用尽各种方式寻找生存的希望。一片片干裂的农田,一座座干涸的水库,一个个早已见底的水窖,让人触目惊心。

  灾难背后,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这场百年一遇的干旱究竟从何而起,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半坡村告急

  唯一的水井已经干枯,全村1350人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无奈之下,村民想到了位于距村口约一公里的半山腰上有一个溶洞,洞口极窄,但在离洞口15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深潭,潭里有丰富的水资源。

  从去年8月开始,持续三季干旱以后,贵州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半坡村的村民已经无水可取。村民遂开始在溶洞里取水,为了更方便取水,半坡村村民将抽水机吊入溶洞,安装了1500米胶水管,直接将水引入村里。村民们刚刚看到水顺着管子流淌而来,溶洞里的抽水机就出现了故障。村民申玉光说,自己懂机械要去看看。结果发现是地面导入洞底的输油导管脱离了,他决定下到洞底把管子接上。五分钟后,和他同去的村民陈立猛在洞口便听到了“突突突”的柴油发动的声音。但声音比之前的还要大,一股股浓烟不停从洞口冒出,陈立猛觉得不对劲,拉了拉洞口的安全绳,却发现是松的。陈立猛觉得出事了,当即通知当地的村民前来帮忙。经过四天的搜救,长达11个小时的抽水后,最终在潭内找到了申玉光的遗体。

  这是西南大旱背景下,灾民现实生活的小小缩影。

  西南植被失守

  西南部分地区出现这样的特大干旱原因复杂,除了气象因素之外,与一直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也不无关系。对原始森林的大量砍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使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更脆弱。

  大量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但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所以说防治干旱的根本方法要重在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生态水源林的建设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湖泊遭遇水污染

  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水污染。湖泊污染后,湖水就不再适于饮用及灌溉。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灌溉以传统的地面引水灌溉为主,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与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同样产值的耗水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由于管理失控,全国约有3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泊,水污染加剧了缺水的矛盾。目前淮河、太湖、黄河流域有7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海河、松辽流域60%河段受到污染。由于卫运河水质污染严重,迫使引黄济津改变引水路线。南方昔日一些“鱼米之乡”,由于水环境的恶化,也进入了缺水的行列。西南大旱进一步说明,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才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

  城乡用水分配失调

  西南大旱同样暴露出了城乡用水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专家指出,水分配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村水利投入过小。目前情况显示,缺水的多为农民、农业与农村,城镇饮水几乎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例如,昆明一直未限制用水,高耗水的洗车、洗浴等行业依旧正常开门营业。

  西南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的事实。农民用水困难,其实也是城乡差别的一种体现。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向发达地区优先配置资源,一旦受灾,不发达地区最先受损失。

  农村水利设施滞后

  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调配水资源的能力不足,不仅仅在西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西南地区集中了全国75%的水电资源,是新一轮水电开发高峰的黄金地域,目前集中了大量的水电工程。云南尤其典型,是目前水电行业“跑马圈水”的乐园,正在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

  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告诫的那样,“水是生命之源,请注意节约用水……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5、农村水利设施存在不足 "水来留不住 旱时用不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4月06日 赵永平

http://env.people.com.cn/GB/11299329.html

  大旱如“大考”。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

  近日降雨未能解渴,西南大旱仍在持续。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3月底,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716万亩,有193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救灾正进入攻坚阶段。 

  按最坏情况打算,做最充分准备,云南、贵州等地把用水计划倒排到了5月底。水利部门查水量、查墒情、算水账,科学调配水资源。能引水的修管道,能打井的打井,没条件的靠拉水、送水,一项项科学抗旱预案的完善,让我们在大旱中更加有序应对,让千方百计保饮水有了依托……

  抗旱攻坚,考验政府的应急能力,也检验着科学抗旱体系。大旱如“大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

  这次大旱,多数困难群众在乡村,反映出农村水利设施的不足。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在云南,有2868座小(二)型水库存在病险,贵州有小(二)型病险水库757座……“干渴”的西南农村面临“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

  其实,这种窘境并非西南地区独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这次大旱,也检验出抗旱机制的薄弱环节。旱灾是个“慢性病”,抗旱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也离不开抗旱预案和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面对特大干旱,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抗旱水源规划。在贵州的一个山区,由于缺少地质资料,打井队来现场勘探,结果发现打一口要800米,打得起群众也用不起。抗旱专业服务队伍规模小、装备弱、手段单一,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抗旱效果。

  这次大旱,同样考验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了水资源,抗旱无从谈起。在西南一些山区,人们做饭、烤烟叶仍然靠烧柴,山上的树木砍光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地方水源并不丰富,却依然上高耗水项目,农业依然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这些说到底是忽视了自然规律。面对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旱情还在发展,西南抗旱将迎来关键时期。打水井、建水池、掏山泉,无论多艰难,灾区群众正想方设法抢育秧苗、生产自救,因为“雨总会有下的一天,做好准备,到时用得上”。完善抗旱体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但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如何在旱灾过后,依然重视科学抗旱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走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困扰,这是一个经常而又紧迫的任务。

6、专家称西南现干旱天灾大于人祸 气候变暖所致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0年04月07日

http://news.sohu.com/20100407/n271341394.shtml

  西南现干旱 气候变暖所致

  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称西南现干旱气候变暖所致

  新快报讯 (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杨绮薇)“西南干旱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西南干旱主要是因为暖湿气流没有上来,冷湿气流没有下来。由于广东和西南省份的降雨成因不同,广东受西南旱情波及的可能性不大……”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杜尧东研究员日前在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上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西南大旱的成因时如是表示。

  杜尧东认为,在影响西南大旱的诸多因素中,天灾大于人祸。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背景下,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出现气温高、降雨少的天气,是形成本次大旱的主要气象原因。而当地基础水利设施的破坏和水电项目供水功能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

7、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七-―努比亚人与尼罗河

文图 汪永晨

 

绿家园生态游,与还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原住民交流是我们常常要进行的。这些年我们和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边的少数民族有了近距离接触。每年春节的绿家园怒江行,2007年暑期的三江源生态游,在长江源头、黄河源头、澜沧江源头走进他们的家,我们知道了他们为什么敬畏自然,也知道了他们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像澜沧江源头的藏民,他们在河里打水,第一瓢敬天,第二瓢敬地,第三瓢敬所有的生灵,第四瓢舀到自己的桶里。长江源的僧人,每年春天会光着脚,因为他们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鞋太硬,会伤害其他生灵。   

看到和了解到这些时,我们更希望在大规模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能不能也对西部的文化、生态多些开发,多些学习。

敬天,敬地,敬生灵

中国仅剩的在冬天可以漂流的激流(怒江)

怒江边的少数民族

努比亚是埃及尼罗河第一瀑布阿斯旺与苏丹第四瀑布库赖迈之间的地区的称呼。努比亚这个词来自埃及语中的金(nub)。一般从阿斯旺到瓦迪蛤勒法被称为下努比亚,从瓦迪蛤勒法到库赖迈被称为上努比亚。有时库赖迈到喀土穆之间的地区也被称为南努比亚。从古至今努比亚一直是被算成地中海地区的埃及与黑色非洲之间的连接地。

史前的努比亚(尤其下努比亚)被分为数个文化期,这些文化期被用字母来标志。古埃及称努比亚为古实(Kush)。

文化期A与埃及的史前史以及到第四王朝的古王朝时期相应(约前36世纪至前25世纪)。

文化期B按最新的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期。

文化期C与埃及古王朝时期晚期和中王朝时期相应(约前22世纪至前16世纪),第十二王朝时期埃及逐渐将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地区占为己有。此期间在今天的上努比亚建立了今天所知的第一个黑色非洲国家。埃及中王朝时期末(约前1750年左右)这个国家甚至占领了下努比亚,其边境一直延伸到埃及本土边上。约前1500年新王朝时期的法老占领了努比亚,一直到尼罗河第五瀑布。一直到约前11世纪埃及人占领努比亚。当地的居民的文化被同化。

乘帆船努比亚村

走进努比亚村

去尼罗河之前,我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试析努比亚人在埃及的统治”,点击这篇文章的只有4个人。当然这是一篇很专业的文章。但是也可看出,我们对努比亚的了解是有限的。

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摘要,了解一下努比亚:埃及与努比亚在地理上是近邻关系,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在二者的交往中往往都是埃及处于优势地位。但到公元前8世纪,努比亚人征服了埃及,进而将埃及与努比亚合并成一个国家,建立了埃及史上的第25王朝。从起源上看,这个王朝是正统的努比亚王朝,但在统治方式上却没有“一刀切”,既照顾到了埃及人的习惯,又凸显了努比亚的特色。无论在王权标志、行政、宗教、文化还是对外关系上都是如此,既体现了其统治的灵活性,也实现了两种文明的融合。        

努比亚人属于尼格罗人种,肤色呈黑色,而埃及人是棕色皮肤,所以传统上把在埃及进行统治的努比亚法老称为“黑法老”

努比亚村里

努比亚村的孩子

公元前6000年,在广大的努比亚地区,已经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包括狩猎、捕鱼、畜牧和相关的原始农业。千年之后的今天,虽然这一地区有的地方已被努比亚沙漠覆盖,但是在古代,努比亚是众多古代文化的故乡。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东,努比亚人同阿拉伯人相互交往;向北,他们同古埃及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民相互往来;往南,他们则同非洲民族互通有无。因此,在埃及与非洲热带内陆之间繁荣活跃的贸易往来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努比亚人都在做着中间商的生意。非洲热带内陆拥有多种天然财富:黄金以及其他贵重金属、象牙、紫水晶、黑檀木、薰香、鸵鸟蛋和鸵鸟毛、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等。

今日努比亚村

努比亚村的展示

这个处于东北部非洲的曾经辉煌的古王国,几个世纪前骤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尽管没有哪个国家或者政治团体的名字叫“努比亚”,但这个民族依然存在。在尼罗河上,自卢克索以南的上埃及努比亚地区,除了黑色的皮肤和坚毅俊朗的外表之外,努比亚人的祖先还给现代的努比亚人留下了很多辉煌的历史:黑法老们与埃及人一样,修建了那些经历5000年依然屹立不倒的神庙和金字塔。这些辉煌的古迹再一次向现代世界展示:努比亚人自古以来就是尼罗河之子。

努比亚村子里的生活

村子里的车

住房

写有《埃及:灵魂在祈祷》一书的吴志伟在书中这样说过:努比亚人,现在不仅可以在神庙的古壁画中回顾几千年前的战争,还不得不感受现代新一轮因仇恨而引起的血与火的洗礼。穆罕默德(埃及的男人都喜欢用这个做自己名字,)告诉我,几年前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西方世界的汽车爆炸事件,至少有一辆旅游大巴被炸毁,几十个欧洲游客丧生。

尼罗河是努比亚人的生命线。不过,这条生命线很窄,仅在尼罗河水泛滥所至的地方有一条绿色地带。而灼热的努比亚沙漠离河岸不到两千米。几个世纪以来,努比亚人就在这条狭窄的绿色地带用泥土建造他们的村庄。今天埃及境内的努比亚人依然如此。

努比亚人家门口

水是这样打上来用的

家里的水是这样装的

家里的用品(俞新兵摄)

努比亚人对美的领悟与灵巧手工,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漂亮房子,还有那些精美的陶器。努比亚人掌握着独特的赤色陶器技术,后来被传到下埃及,从而使这种陶器成为整个尼罗河地区古代陶工艺术的显著特点。

努比亚人喜欢色彩斑斓,墙常常也成了他们的画布。上面画着生动的各种图案,看着这些,很容易把人拉回到历史的长河。努比亚人家的内墙喜欢用蓝色。用他们的话说,天太热了,把墙刷成蓝色会有视觉上的凉爽。

努比亚人的家里

蓝色的家

今天,努比亚社会对女人显然已经不再是严格的伊斯兰法律。虽然女人还是需要包裹在一件黑色的长袍里,但很多妇女已经不需要戴面纱。然后与陌生男人交往还是被禁止的。

传统的努比亚婚姻都是包办的。每个婚姻的核心是婚约,通常要经过数月的争辩才能搞定嫁妆的多少。

今天努比亚妇女在厨房里

找找感觉

我们到这个努比亚人家时,外面的温度在37、38度左右。家中的妇女给我们边倒着茶,边向我们卖着一些工艺品。他们的经商意识极强。而且连我们此行中最能砍价的人,也无法让他们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家里的女人向我们推销工艺品时,家里的男人却坐在一边看着,并不参与这种交易。我们想和他们一家一起照张像,也是说了半天他才加入。不知是不想和我们这群女人照还是什么原因。

在努比亚人家的我们

尼罗河边努比亚村边的小河

河边

正像有人说的:尼罗河的水依然象几千年前一样在流淌,但岸上已经沧海桑田......曾经辉煌无比的努比亚黑法老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而他的子民仍然在这一片土地上生存――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历史不可逆转,民运只能顺其自然。

我们告别那户努比亚人家后,又回到尼罗河。我们将剩帆船在尼罗河上迎接日落。

河里的小船

沙漠旁尼罗河中的帆船

帆船上的努比舵手

尼罗河上的凝视

今天尼罗河上的三桅船出现在3000年前,至今也没有什么变化。它非常适合在这条温和的生命之河上行驶。尼罗河的水由南到北流向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同时,北面来的风却朝着南方吹。因此,这种船可在尼罗河上自由上行或者下行。这一特性为古代努比亚人成为黑非洲内陆与地中海世界贸易的霸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埃及:灵魂在祈祷》中说,今天,桅帆船的货运功能显然已经被英国人开发的铁路以及现代的公路所代替,然而很多努比亚人还是使用这种古老的帆船在尼罗河上捕鱼。其实,捕鱼的收益已经不及运载游客了。

船上的表演

船上的文化交流

尼罗河上的唱与拍

我们一上船,船上的水手一个掌舵,另一个就带着我们跳起了他们特有的舞蹈。船上一下子拍的拍,跳的跳,沉浸在一片节术的海洋中,与慢慢染上了红色的尼罗河热在了一起。让我们有点小小惊讶的是,就在与我们跳得正欢时,他们打开座位上的毯子又卖开了他们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其经商意识之强,让我们理解到,在这样生态环境还是十分严酷的地方生存的不易。

买一块围巾戴上找找感觉

夕阳中的尼罗河

与帆船再见

夜色走近时,努比亚沙漠炎热的白天正在消失,尼罗河上最后的色彩中,尼罗河水也显得越发的温柔。撑船的两个努比亚人和我们告别,身影越来越小。不知他们靠今天的经营,是否能让自己的文化代代相传。

夜幕中的尼罗河

明天我们要真正走进撒哈拉沙漠,要在沙漠人家吃晚饭。

8、环保部:国企成环保钉子户 近半污水处理厂超标

来源:中国企业家2010-04-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0601308_1.shtml

环保部近日公布的一份名单显示,2009年环保部监测的7043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有2713家企业超标排污,约占监测总数近四成,47%的污水处理厂全年部分和全部测次超标。

国内首份排污大户黑名单出炉。环保部近日公布的一份名单显示,2009年环保部监测的7043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有2713家企业超标排污,约占监测总数近四成。中西部正成为污染大户集中的地区;污水处理厂也上了黑名单,1587家国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47%的污水处理厂全年部分和全部测次超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这份《2009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全年监测超标企业名单》将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下称“国控企业”)分为废水、废气两大类。

该名单透露,2009年,3486家废水国控企业,全年部分测次超标和全部超标共计36%,约合1255家企业。在3557家废气国控企业中,41%企业全年部分和全部测次超标,计1458家企业。上述名单还详细开列131家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超标排污的企业,发电、煤炭等大型国有企业名列其中。

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华能集团留下“案底”。其中,中电投下属赤峰热电厂两个排污口二氧化硫超标。值得注意的是,中电投和华能集团长期以来都是环境违法“钉子户”。

央企之外,一些地方国企也被通报。河北承德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2个监测口超标,唐山市渤海水泥总厂有2个监测口超标。另一家COD(化学需氧量)超标企业——河北冀衡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网站首页称其“冀衡工业园是国家六部委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全国化工行业仅10家”。

有评论人士认为,部分国企成为环保钉子户严重影响了这些大企业的形象。尽管当前仍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能使企业在进行环保投入的同时获得商业利润。但是,良好的企业公民利益仍然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品牌投资、信誉投资以及社会形象投资。

9、中国投巨资保护“中华水塔” 甘南生态修复见效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04-07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myfk/201004/t20100407_316316.html

中新社兰州4月6日电 (刘薛梅杜得华)计划总投资44.51亿元人民币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又有新进展。6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官方提供的消息说,截至目前,全州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4.9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未治理前的每平方公里335-568吨减少到200-500吨。

长江、黄河、澜沧江同源于青海三江源地区,因此有着贴切而美丽的称谓——中华水塔。其中,黄河虽源于青海三江源,但成河在甘南高原,甘南是黄河主要的产流区,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甘南州段全长433公里,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区总径流量的58.7%,境内以草地、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支撑的水源补给区约4.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加的影响,以及甘南草原超载过牧,森林过度采伐等人为因素,甘南全州4084万亩草原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其中重度退化面积高达约29%,草地产草量下降75%以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在甘南实地调查后表示,若任其发展,若干年后这里将成为中国新的沙尘暴源头。

据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除了游牧定居工程外,还有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工程、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藏区青稞基地建设、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工程。

10、复旦大学成立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来源:人民网2010-04-06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06/content_1445069.htm

  人民网上海4月7日电 复旦大学整合多个优势学科资源,成立产学研结合的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该中心将以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导向,围绕流域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发与工程示范,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成套工程技术体系,探索适合于中国特色的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道路。

  据中心主任郑正教授介绍,流域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问题中最突出的一种形式。通过前几年的污染源普查发现,来自农村地区的污染是造成流域污染的主要“元凶”。因此,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将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生物质能转化以及农村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作为自身的主攻方向,整体性地就湖库、区域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提出解决方案。

  该中心集中了复旦环境、材料、生物以及经济、法律等多学科优势,旨在建立从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的产业一体化的平台,凝聚和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推动学科的深度交叉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

11、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垃圾成环境主要污染源

来源:新华网2010年04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307105.html

  新华网哈尔滨4月6日专电(记者熊琳)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城市化与健康”。专家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日趋成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余名师生日前走进社区,以“城市垃圾与人类健康”为主题进行义务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加深居民对世界卫生日的认识。

  哈尔滨医科大学环境卫生教研室副主任那晓琳介绍,目前我国城市的主要污染类别包括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已成为污染环境、影响健康、制约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如何妥善处理已成为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繁荣的城市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日益危害人们生活环境。

那晓琳教授表示,尽管城市生活垃圾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无害化处理量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为了维持主城区的光鲜靓丽,大量垃圾被运到了城郊,堆放在土坑里、耕地旁,形成独特的城市周边垃圾带。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不但易产生蚊蝇等危害人们健康的害虫,还会造成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因此,城市居民应当尽量减少制造不必要的生活垃圾。

12、湘向重金属污染宣战

来源:新华网 2010-04-0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0601981_1.shtml

   经过将近8个月的努力,湘江污染整治方案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年内有望启动国家层面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这是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谢立日前向记者介绍的信息。

  湖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湖南省四大主导产业都集中在湘江流域,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在全国较为突出。

谢立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将继续完成湘江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项目,2010年要完成11个工业产业园的污水处理厂整治、11家企业的搬迁和62个污水处理厂的验收。

13、贵阳启动中小学环境教育项目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4-07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04/t20100406_632827.html

   中国环境报记者 罗开林 贵阳报道 贵州省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全体学生近日上了一堂特殊的环保课,环保志愿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环保绘画展、播放动漫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

  正是这一特殊课堂的开设,标志着由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实施的贵阳市中小学环境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是贵州省首家环保基金会,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汇集民间资源参与贵阳市饮用水水源地“两湖一库”的环境保护和治理。

  近年来,这家基金会围绕保护“两湖一库”水资源环境主题,在贵阳市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爱水、节水、护水的宣传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宣传效果,这家基金会今年提出专门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环保绘画作品展、夏令营活动、环保小实验等在贵阳市幼儿园及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

  据悉,这一环境教育项目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播放水环境保护动漫片、指导进行环保小实验、设置环保课堂、召开主题班会等让学生们接受环境教育,鼓励中小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自编小品和组织图片展、摄影展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活动,支持各大院校学生环保社团开展节水、护水的宣传及与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的调研和课题研究等。 

14、中国最大淡水湖频现江豚群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07/content_13313068.htm

    新华网南昌4月6日电(记者沈洋)江西省鄱阳湖渔政管理局工作人员和普通游客近日在鄱阳湖都昌县和星子县的水域发现江豚群。专家认为,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频频出现江豚群,表明其水质有了较大改善。

    4月6日,来江西旅游的上海游客郭明在鄱阳湖星子县水域发现一个由6头江豚组成的江豚群。“它们时而在湖水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过了5分钟才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从未见过江豚的郭明十分兴奋。

    此前的3月11日,南昌县交警熊利民在鄱阳湖最大支流赣江汇入鄱阳湖的入口处,发现了9头江豚的江豚群。爱好摄影的熊利民立即用相机记录了这个精彩瞬间。

    “这些江豚总共9头,每头相隔约50米,自东向西游过水面。9头江豚在水中此起彼伏、逆风嬉戏,场面煞是壮观,直到半小时后江豚才不见了踪影。”生活在江边的熊利民称,数量这么多的江豚群还是第一次看到。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今年3月2日至11日对鄱阳湖都昌水域的江豚种群进行了为期10天的抽样调查工作,共捕获江豚22头次,重捕4头次,净捕18头江豚。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文静分析说,江豚是群居动物,对水质要求比较高。鄱阳湖频频出现如此多数量的江豚群,表明鄱阳湖的水质越来越好。

    近年来,江西为了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全省新建了80座污水处理厂,不让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流入鄱阳湖,同时在农村地区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保护了鄱阳湖一湖清水。

    鄱阳湖频频发现江豚也得益于有关部门加强豚类保护。2008年9月,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发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地的渔政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在鄱阳湖畔的江西星子县成立。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的两种特有的淡水珍稀鲸类动物之一,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江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生活着大约400多头长江江豚,约占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的三分之一。这也是目前最为集中、数量最大的长江江豚自然种群。

15、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重启障碍重重

来源:中广网 2010-04-06 16:34

http://www.cnr.cn/allnews/201004/t20100406_506248902.html

  据英国《卫报》报道,政治领袖和商界精英们上周再次聚首,共同商讨如何重启目前停滞的应对全球变暖的努力。但是他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障碍就是,如何消除人们对气候科学的怀疑,并确定一条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

  上周三,全球几大最有实力的巨头齐聚伦敦,商讨如何为发展中国家筹集上万亿美元资金支持这一棘手的金融问题。他们包括,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几大中央银行行长、富豪慈善家乔治·索罗斯、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爵士和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以及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

  虽然从金融专业角度来看,如此操作资金转移的难度很大,但是这却是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制定的一项艰巨任务。实际上,全球顶尖金融机构已经正在研究到2020年时,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以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

  “我们所提供的资金援助实际上并没有反映出一个关键的成本,即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系统所造成的危害。”伦敦经济学院葛量洪气候变化研究所的鲍勃·沃德(Bob Ward)说,“我们必须想办法确定产生这些危害所必须支付的环境成本,并利用这些资金资助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免受全球变暖最糟糕的影响。”

  气候变化融资顾问委员会为了能筹措相关资金,已经明确要周全考虑全局。可能会采取的相关措施包括,对国际航班和国际航运征收碳税,扩大全球碳市场,引入金融交易税制度,以及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殊储备货币。而顺利成功地制定发展中国家金融计划对在今年12月份即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败将十分关键。

  “资金转移是达成气候变化全球协议的一个前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主席帕乔里(Rajendra Pachauri)说道,“发展中国家对此十分敏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谈判将会陷入破裂的危险境地。”

  这一话题虽然听起来似老生重谈,但这一系列新的商讨意味着全球气候会谈将重新启动。政治家们和谈判家们将准备在资金转移这一问题上展开新一回合的较量。就目前来看,气候变化的科学论断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挫败。先有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几位世界顶级气象学家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内容遭到泄漏,紧接着又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夸大了喜马拉雅冰川融化的速率。这一系列事件的整体影响已经削弱了公众对那些深信地球面临气候灾难的科学家们的信任,而重启陷入停顿的谈判将会十分艰难。

  但是,日益增长的气候科学怀疑论调只是目前谈判者们遇到的问题之一。自去年12月份,新的政治集团已经浮现。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结成的所谓的“基础四国”已经上升为气候谈判领导者的角色,而欧盟则退出了谈判前线。

  同时,由于最近在国内成功通过新医改法案并与俄罗斯成功进行了有关核武器的会谈,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行动。在之前一周的一次会谈中,奥巴马总统的气候与能源顾问卡罗·布朗恩(Carol Browner)和白宫法务办主任、参议院领袖及其他民主党资深国会议员就气候变化法案的前景进行了讨论。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克里(John Kerry)、独立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Joe Lieberman)以及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汉姆(Lindsey Graham)也已经开会商讨如何起草新的气候变化法案。这三位议员的立法提案将有望在下月出台。

  对于气候变化的倡导运动者们来说,美国气候立法的进展无疑是鼓舞人心的,而奥巴马的批评者们却对此十分愤怒。“政府已经明确表明正在准备起草一份有党派之分的法案而且会强制通过。如果这样的行事方式成为今后执政的模式,那么以后他们就可以恣意妄为了。”美国一家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学者肯·格林(Ken Green)说。

  美国的气候变化法案主要是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但是,该法案中许多条款可能会激怒环保主义者。例如,格雷汉姆希望能增加相关措施,促进在美国沿海大陆架上的近海石油钻探。而最近有消息透露,相关资金有可能资助发展所谓的“清洁煤”发电站。除此之外,法案中还有可能增加支持核电发展的条款。而这三项内容都是环保主义者们所极力反对的。

  纵观全局,奥巴马总统在气候变化上所采取的行动力度实际上要比表面上看来缓和许多。新立法内容将会用妥协来换取共和党的支持。

  对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如此软弱的行动,其前景并未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其他国家已经对美国失去了耐心。也许有人会同情奥巴马在国内所面临的困难处境,但是,大家都很清楚,美国想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另外一种做法,而且希望每个国家都跟随美国。”来自欧洲使馆的消息人士说。

  在下个月即将举行的波恩会谈上,各方分歧意见很有可能要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将要在后续讨论中使用的谈判文本。美国希望采用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表示该协议不具有任何法律地位,并表示全球会谈应该继续围绕更具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展开。《京都议定书》于十年前在日本京都签署达成。

  而重要的是,联合国负责气候变化的主管德波尔(Yvo de Boer)支持发展中国家阵营。“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双轨制谈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京都议定书》的存在将是十分重要的。”他说。全球有200多个最大的环境和发展组织也支持他。

但是,其他观察家们则认为,美国实际上已经将其观点态度强加于全球,因为没有其他发达国家做好准备担任美国的角色。(森林)

16、怎样有效监督企业排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4-07秦冰 张凯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4/t20100406_632821.html

     在日常环境监管中,怎样依法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是很多环境执法人员困惑的问题。个别排污单位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取擅自停运治污设施、私设管道偷排等违法行为逃避环保部门监管,导致周围环境质量恶化、河流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针对种种违法排污行为,笔者在环境监管工作中总结了几种综合性的监管措施:

  确定取水量。可以从水利部门、自来水公司查询企业的取水量。企业自备水井取水量可根据水泵功率、管道直径、生产时间推算实际取水量。

  核定产品带水、跑、冒、滴、漏等损耗量。依据同行业或清洁生产水平衡图和企业依据生产情况自查的损耗量,再约算一定数量的难以预见损耗量,二者相加为实际损耗量。

  计算污水产生量。依据取水量、实际损耗量计算污水产生量。

  核查数据的吻合性。查阅环评资料、污水治理设计方案,结合企业排污申报数据,分析设计处理水量与环评分析的污水产生量是否冲突,然后考虑应采取的整改措施。

  如果设计处理水量与环评分析的污水产生量一致,而实际污水产生量多,可责令企业限产限排或实施再提高工程限期完善和扩建治理设施。如果设计处理水量、环评分析的污水产生量、实际污水产生量相匹配,则应对治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水量、出水量、进出水浓度进行监测,重点分析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对进水水质CODcr与BOD5的关系进行分析,评判水质的可生化性、微生物的生存状况能否满足处理需要。

  通过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各处理单元控制监察、监测管理模式的转变,在首先查明取水量、损耗量、环评分析污水产生量、治理设施设计处理量、各处理单元运行参数、人工监测报告、水平衡图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是否有治污设施不完善、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稀释排污或直接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县环保局

17、刘宝敬:行走在环保路上的“痴人” 

来源:新华网2010年04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4/07/content_13313028.htm

    新华网济南4月7日电(记者刘宝森)黑黝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环保“痴人”刘宝敬初见面就给人一种亲近感。在谈起为环保所做的每一次努力时,他总不自觉地提高嗓门,透着一股使不完的劲。他说,保护环境虽是自己的第二职业,但却是毕生的追求。

    用“痴”来形容刘宝敬再恰当不过了。这位执著于环保近20年的山东苍山县“发明人”十几年如一日,凭借一己之力,倾其所有,无怨无悔地行走在环保技术研究和推动环保知识普及的路上。

    2006年办理内退前,刘宝敬曾是临沂市苍山县交通局的司炉工、下水道疏通工。他最早的环保努力就是在锅炉房里开始的。

    在工程沥青场工作期间,刘宝敬发现沥青导热设备耗能高、工效低、污染大,而且存在锅炉炉膛导热油泄漏及沥青到处流淌污染环境等问题。他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对沥青导热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居然凭借一股韧劲破解了导热油泄漏的难题。此后他操作的锅炉及设备节能环保运行10多年无一次事故发生,同时烟尘的排放量也大量减少。

    只有初中学历的刘宝敬随后在《公路》杂志上发表了《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几点措施》《有机热载体加热炉炉膛的改造》论文,其技术获苍山县、临沂市、山东省交通厅科技奖。他撰写了导热油沥青加热设备使用维护须知,供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人员学习,并被誉为“导热油锅炉刘宝敬高效节能环保操作法”。外界的肯定让他对于节能环保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烧锅炉时能省点煤,结果却让我与研究节能环保技术结缘。现在只要遇到有什么不合理的设备,我就有改造的冲动。”他说。

    1996年,刘宝敬发现堆积的城市垃圾滋生苍蝇蚊子,影响市容和老百姓的健康,他突发奇想,能不能研究专门处理垃圾的装置?此后,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对本县、市的生活垃圾进行104次分类试验;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自带干粮,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分别对76个城市的医院、垃圾填埋场进行考察调研。

    刘宝敬回忆说,为了对市级的垃圾进行分类试验,必须到临沂市去采集,但乘公交客车带垃圾是不现实的,每次只能骑自行车往返100多公里带回50公斤重的垃圾,连夜再进行分类试验。他先后35次去临沂带回一年四季的垃圾。

    就是凭着这股劲,刘宝敬业余自费研究发明51项国家专利技术,其中包括“生活垃圾与粪便综合处理技术”“新型垃圾中转站”“卫生垃圾焚烧炉给料装置”“封闭式垃圾箱”“多功能道路融雪破冰机”等,具有一定的环保高效节能的实用性。

    为了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刘宝敬几乎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他在环保路上越走越带劲,钻得越来越深,却渐渐忽视了本应该给家人的关怀。为了研究试验诸项环保节能技术,他将全家多年的积蓄和妻子的工资及女儿做小生意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环保研究试验和考察调研中,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

    刘宝敬说,他全家收入还可以,却因自己痴迷科研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同时,让他感到发愁的是,由于缺乏资金,他的专利、成果未能有一项得到转化。临沂市政府得知后,拨给刘宝敬8万元研究经费,让他更充满了研究新技术的信心。

在搞发明的同时,刘宝敬还努力将环保的意识向普通家庭推广。至今自费向社会各界发出“节能减排 从我做起”等20项倡议,先后发放倡议书达73万多份。2010年春节前自费印刷24万份融环保知识与传统祝福语为一体的彩色年画,向社会免费发放。他告诉记者,为保护生态环境、节能技术创新、宣传生态文明、人类健康拼搏,终生无悔。

18、港交所175家企业被指缺失“污染披露”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04月07日

http://finance.jrj.com.cn/2010/04/0705097249029.shtml

  截至2010年3月1日,175家港股上市内地公司存在污染环境问题的处罚记录已超过58000条。但是,这些违规超标问题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官方网站少有提及,相关解释说明以及后续采取的整改等信息更是欠缺。

  北京环保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近日披露了上述信息,昨日(4月6日),该中心主任马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相关报告已经递交到港交所。

  报告已递交至港交所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截至2010年3月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175家企业存在污染或严重污染环境的违规记录,占上市公司总量的16%以上。这些企业包括港股企业、H股企业和红筹股企业。据统计,这批污染环境企业遭到的处罚记录累计达到58000多条。

  披露上述内幕信息的是北京环保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自2006年起,对港股上市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与信息搜集整理。

  该中心在 “中国水污染地图报告”中列举出众多企业名单和违规例证。建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建滔积层板控股有限公司均是香港本地股企业,其下属企业存在多条在内地的环境违规记录。2009年5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广州建滔(南沙)石化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超标排放,污染珠江流域。广东省环保厅2010年1月底公布全省2010年环境污染整治企业,在被挂牌督办的二十家企业中,建滔化工的印刷电路板(PCB)工厂就占了三家。

  昨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H股上市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累积起来相当严重。“中国水污染地图报告”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系统最细致的统计报告,考虑到程序问题,还没来得及递交国家环境保护部,但已递交到港交所。

  具体递交报告人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伙人香港思会政策研究所所长陆恭蕙,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陆恭蕙透露,该报告4月1日已经递交到港交所,但因为港交所从4月1日到4月6日放假,因此目前没有任何反馈意见。

  央企上市公司赫然在列

  该报告披露,联邦制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04年在四川彭州的工厂因名列限期整治企业名单而被环保部门检查。2007年“该厂排放的有色水和恶臭气味引起了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地方环保部门已经连续7次发文要求整改。”

  报告还透露,在H股上市公司中,青島啤酒股份下属的各地企业,自2004年到2009年出现超过20多条的废水排入环境的违规记录。子公司青岛啤酒(600600)(重庆)有限公司分别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有违规记录。青岛啤酒在陕西宝鸡的另一家下属企业也因环境污染分别在2004年、2007年、2008年及2009年被政府部门要求整改。其中2007年中办、国办督查组在暗访调查中发现该企业COD(化学耗氧量)排放超标4.92倍。

  另一家H股公司,紫金矿业(601899)自2005年起,分别在河北和贵州出现不同的环境违规情况,其中一些违规和事故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排入当地水体。例如,2006年12月27日,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贵州紫金公司贞丰水银洞金矿尾矿库发生子坝滑脱,约20万方含有剧毒氰化钾等成分的废渣废水溢出,流进下游已废弃的小厂水库,部分进入当地农民仍在使用的白坟水库。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说道,很遗憾,这些违规超标问题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官方网站中少有提及,相关解释说明以及后续采取的整改等信息更是欠缺。

  更令马军遗憾的是,多家央企也名列污染行列。他说,中国天然气股份公司对2007年和2008年发生的多次违规记录没有作出任何说明。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2005年至2010年间出现了超过30次超标违规记录,但官方网站上没有任何解释说明。马军又举例说,中石化下属企业中国石油(601857)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分别在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出现超标违规记录;2009年广东省环保局公布的挂牌督办企业中,广州石化再次因排放不达标位列其中。

  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给青岛啤酒重庆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电话连线咨询,均没有得到任何解释。

建议港交所完善信息披露

  马军说,长久以来,执法不严和偏低的罚款,使得企业的环境违规行为对其经济利益的影响常常微乎其微。正因如此,罚款经常被看作商业成本的一部分。实际上,随着内地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罚款额度呈上升趋势,环境违法行为的成本将逐步增加。

马军指出,港交所上市企业的企业责任报告在违规记录的公开上仍存在明显缺陷,但是中石油、中石化和大唐等主要企业开始公开企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报告,本身也说明了企业界已经意识到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性。马军最后建议,港交所要快速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

19、汉江江岸河道因采砂千疮百孔 1天被挖30层楼砂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0年04月07日

http://news.sohu.com/20100407/n271342004.shtml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管理缺位下越来越严重的无序采砂,使美丽的汉江江岸千疮百孔,风光不再,沿江群众赖以生存的这一重要生态屏障正逐步被蚕食——

  汉江又称汉水,发源于宁强县冢山,全长1500余公里,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流经陕西境内700余公里,其中安康境内约340公里。

  记者目击

  河道上石堆砂坑随处可见

  3月16日至18日,记者驱车从安康市汉滨区沿汉江向东,经旬阳至白河,沿途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采砂、采金船。从汉滨区至白河县长约200公里的沙滩和河道上,大量采砂、淘金船只的掠夺式开采,让原本美丽、平静的河道变得伤痕累累,开采后没有回填的砂坑和大砂石堆随处可见。

  同时,开采船只随意停靠、超载,甚至晚上也轮班夜战,极大地影响了沿岸老百姓的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开采船只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审批,仅仅是给有关部门交上数目很小的一笔费用就万事大吉。”在汉江旬阳和白河段,沿途群众称开采河道内的砂石并不需要办什么正规手续。“只要按时向有关部门交开采费用就行,没有票据的。”一位采砂老板透露。“如此采下去,采砂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污、生活垃圾,势必对汉江水质及鱼类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直接影响到汛期河道行洪安全。”面对汉江河道日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居住在汉滨区关庙镇,在汉江边上生活了30年的陈大爷等村民们无不忧心。“你看那些破旧的采砂船,少说也采了10多年了。开始在河道里采砂的船只有几艘,这两年一下子多了起来。”现年60岁的陈大爷曾从事教育工作,年轻时经常带着学生们下河摸鱼戏水,“你看看现在的河床,被挖得到处明礁暗坑,人根本不敢走到江边去。”

  3月28日,根据陈大爷的指引,记者沿安康城区汉江二桥至一桥间约3公里的河道走访时看到,本该平整的河道如今却是千疮百孔。在这段河道上,有将近40余艘的采砂船正在河道上作业,“以前是采金,现在金采完了,大都是采砂的了。”

  安全隐患

  掠夺式采砂势必造成山体滑坡

  据了解,安康城区这段河道的采砂现象已有多年。刚开始在这一河段采砂的采砂船只有几艘,随着安康经济建设的发展,砂石的需求量一天天增多,尤其近几年来,安康建筑业出现了空前兴旺,砂石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采砂的船只也越来越多。

  “目前安康对砂石料的需求量很大,安康城区的主要采砂河流就是汉江,城区建设所需的砂石主要靠汉江河道来供应。”据汉滨区水利局河道管理处主任张修龙介绍,近年来,安康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市的工程建设量大增,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建设,市场对砂石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汉滨区内的采砂场基本都是经过审批的,大约有30多家。”张修龙称,汉江关庙段也就是汉滨区一桥和二桥间的三公里河道所采的砂石占据着整个安康城区砂石供应的60%。

  “我们在关庙段的河道已经采了很多年了,销路不错,尤其近两年来更是供不应求。”一位砂石场老板称,一个一般规模的砂石厂每天的产量都在200~300立方米,有的区域都已经是二次甚至三次开采了。

  也就是说,按照一个普通采砂场的规模,汉滨区内的30多家采砂场一天挖掉的砂石量相当于一个底层面积为300平方米的30层大楼。“采砂者为了个人利益,掠夺式采砂、采金,从河道直逼河滩,再到山脚,导致水土流失,势必造成山体滑坡,直接危及到村民的安全。”汉滨区关庙镇一位退休干部表示,采砂者不顾后果,在河道中挖成的水坑、堆成的石堆,已经威胁到了沿江群众的安全和渡船的安全行驶。

  现状堪忧

  采砂业主大部分不按规定作业

  据了解,汉江每年的汛期是6月1日至10月15日,这期间是禁采期。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大批采砂船进驻汉江,再加上每年除汛期外的不间断开采,开采后又没能及时回填,最终导致了如今河道的千疮百孔。“按照规定,我们对开采业主的要求是随挖随填,但有相当一部分业主还是做不到。”张修龙称,只是到了每年的禁采期也就是汛期,开采业主才会将一些开挖后形成的大的障碍清除。

  “到汛期我们就把这些大坑填平了,这个很快的,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采访中,面对满目疮痍的河道,砂石场主们却不以为然。然而,当地群众却表示,即便是汛期到了,也没有几家采砂场填平大坑和砂石堆,“巨大的暗坑危害太大了,每年都有戏水的孩子溺水。”

  在采访中,住在汉江边上多年的老百姓,都认为汉江上的这一艘艘采砂船为安康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大家也都不得不承认如今看到的这段河道确实不堪入目,甚至早已失去了河道本该有的面貌。“每一栋高楼的建起,每一公里的高速路铺成,都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如今摆在大家面前的汉江河道却已经很难再恢复原貌。”安康市环保局一工作人无奈地表示,“有时候环境监察人员还没有到场,相关部门领导的电话就已经打到局里面。”“目前最有效的保护办法就是随挖随填,如果所有的采砂业主都能严格执行这一规定,相信汉江的面貌定会有所改善。”张修龙表示,针对目前汉江河道的现状,管理处将根据具体情况出台强有力措施,加强对采砂业主的监管。

  问题症结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咋兼顾

  据了解,目前在汉滨境内河道上进行开采的采砂船大都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持有合法手续,然而,在汉江旬阳、白河段,非法开采现象依然存在。安康市城建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如果目前汉江上的这些采砂船一旦停止开采,安康的大部分工程建设中的砂石原材料的成本会增加,甚至一些工程建设会面临停工。

  但是大量的、集中的、无序的采砂对河道以及河床的不利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生态和环境问题。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教授毛野对河道采砂从流态变化和对河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毛野认为,采砂会使河床局部变形,打破水砂运动的平衡,进而可导致河床改道,影响河床稳定。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毛野称,生态和建设是目前像安康这种发展中城市面临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一大问题,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边是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对资源的需求,一边是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在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如今,如何做到二者兼顾似乎已经成为各地、各级政府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面对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有计划的、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开采,防止更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成为了管理部门应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在。

20、国企成环境污染钉子户 拔掉还需降低排污成本

来源:法治周末 2010年04月07日

http://news.hexun.com/2010-04-07/123250860.html

  环境保护部新近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全年监测超标企业名单》透露,2009年环保部监测的7043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有2713家企业超标排污,约占监测总数的四成。国有企业污染大户黑名单的披露让人欢喜让人忧。

  这份排污大户黑名单的出炉,直接切中我国环境治理的要害,将国有企业推到了环境保护的风口浪尖。面对国有企业这些环境治理的“钉子户”,环境治理的步伐将更加艰难。

  国企成为“钉子户”有其内外因。外因,是我国现有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预防和评估机制,企业环境污染损失成本低。这一方面表现为环境保护行政手段乏力,接受行政处罚的成本要远远低于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例如,“嘉士伯在甘肃的一家啤酒厂,两年时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当地环保部门惟一的监管就是每年罚两次款,一次5000元人民币,而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成本是390万元,足够企业被罚390年”。

  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刑事立法本身的漏洞,致使环境污染行为的惩治缺乏周全的依据,使得在环境刑事司法过程中,刑事惩治手段往往被束之高阁。

  内因,是排污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技术落后、设备更新成本高,企业因担心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影响效率,往往不愿执行或抵触国家的环境政策。在片面追求GDP的观念下,国有企业的环境保护重任成为空中楼阁。

  拔掉“钉子户”,重中之重在于降低排污成本。降低排污成本就要进行技术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在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生产设备和消化各种先进技术的同时,对国有企业存在的环保难题进行攻关,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要鼓励并积极引导国有企业降低排污成本,实行合理的配套绩效评价机制,将环境保护指标强制性纳入GDP的范畴,杜绝环境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让绿色GDP不再是口号。

  同时,从环境立法上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的责任承担体系。一方面,要明确国有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范围和程序,加强环境治理的政府监督,建立有效的公众监督和司法监督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的预防成本和评估成本。另一方面,要有效贯彻“污染者负担原则”、“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排放者责任原则”,进一步严密环境惩治刑事法网,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损失成本。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