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1
四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干旱专题报道:
1、京华时报: 水利部驳水电站开发致大旱说法 否认灾民外逃
http://news.ynet.com/view.jsp?oid=64573807
2、第一财经日报: 水利部驳西南水利挟持水资源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0087975_1.shtml
3、中国经济时报 “绿色沙漠”助推西南大旱?
http://www.cet.com.cn/20100401/i1.htm
4、南方周末: “旱”动中国 六万网友对于西南旱灾的忧和愁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293
5、中华工商时报: 西南旱灾启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受冷落
http://env.people.com.cn/GB/11271996.html
6、新华网: 中外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和湄公河源头存雪量影响下游水位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31/c_1210803.htm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连续报道:
7、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四――走近金字塔
地方信息:
8、红网: 湖南省116家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http://hn.rednet.cn/c/2010/04/01/1932451.htm
9、广州日报: 广州人大环资委建议立即启动垃圾焚烧选址筹建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1/022719982399.shtml
重大水事:
10、中国新闻网: 镜头中的长江黄河源头:冰川萎缩令人震惊(图)
http://news.sohu.com/20100401/n271247851.shtml
民间环保:
11、中国经济时报: 民间研究者建言“限塑令”
http://www.cet.com.cn/20100401/i2.htm
人物访谈:
12、中国环境报: 干旱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1003/t20100330_632489.html
气候变化:
13、经济参考报: 全球变暖成罪魁祸首 气象灾害成人类公敌
http://green.sohu.com/20100401/n271256358.shtml
14、民主与法制时报: 四川隆昌血铅事件引发恐慌 村民不敢吃当地粮食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01/145719988744.shtml
环境时评:
15、中国环境报: 大旱凸显生态保护重要性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3/t20100331_632566.html
16、中国产经新闻: “环境税”该由谁埋单?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水利部驳水电站开发致大旱说法 否认灾民外逃
来源:京华时报 2010/04/01
http://news.ynet.com/view.jsp?oid=64573807
昨天,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表示,目前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极端情况下,可能要转移干旱地区的群众。此外,刘宁否认了旱区人员外逃的说法。
旱灾地区没有出现人口外逃
刘宁介绍,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了各项抗旱措施,抗旱成效是显著的,确保了全国的2425万饮水困难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特别是保证了西南五省旱区的1939万饮水困难人员的喝水问题,“不应该有人外逃,更不存在着人员外逃越来越多的情况。事实上,我们采取的还不仅限于送水、拉水、打井找水的措施,对于老百姓还给予了收入的一些补助,民政部已及时下拨了1亿多的救灾资金,支持旱区开展生活和生产自救。目前灾区的老百姓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国家防总之前表示,如果到5月中旬还没有有效降水,云南省库区蓄水量将全部用完。如果出现这种极端无水可用的情况,不排除将一些人员转移出来。
对此,刘宁说:“因旱避灾是建立在很多假设条件上,就是在水源已经干涸,连续遭到干旱的情况下。这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极端措施,我们认为目前还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
北方旱情已露头或会发展
刘宁通报,截至3月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目前北方地区旱情露头,若后期出现少雨高温多风天气,旱情可能会发展。”刘宁说。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因西南旱情再遭专家质疑
另据东方网报道 虽然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2010年尚未开工,但在国务院正式公告停止建设之前,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游说并未停止。
今春,西南百年难遇的大旱给了反对者一个理由。
民间科考队长杨勇1991年曾徒步考察雅砻江,是“反对派”。“如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现在在运行”,杨勇说,“西南大旱,又遇春耕期,又是枯水期,北方地区也是需要水的,水也不能停,到时候怎么办?”
刘树坤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而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野认为,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还是合理调配水资源。大自然有个周期性变化,今年西南旱情比较特殊,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与整个气候状况有关。
干旱,偶然还是必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按2000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第一期工程静态投资为469亿元,第二期工程为641亿元,第一、二期工程合计为1110亿元,调水90亿m3;第三期工程为1930亿元,三期工程共3040亿元。第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前后开工。
关于西线工程,西南偶然大旱还是必然大旱成为新变量。
吕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这些天她在广西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官员们研究抗旱。
“这些地方也不是第一天开始干旱,2005年干旱也不小。”吕娟说。就西南大旱的原因,吕娟介绍,西南这几个省气候带比较复杂,有七种气候带,地形高差比较大,也很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
另一方面,当地工业农业都发展很快,用水量大大超过供应,再就是水利工程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今年降雨少,水库也蓄水不足,造成了一不降雨就干旱。
她认为,当地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水利设施。“至于未来当地降水量怎样变化,现在还不好说。”
杨勇说,这次大旱,反映了抗旱救灾应对能力脆弱,建了这么多水库,但没有很好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同时地方的产业布局,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粗放型灌溉造成用水大户,水利设施基本起不到作用,这时更应该要调整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水利调度机制,根据气候水文用水量等数据分配水资源,还必须要有应急预案。”
取水是否影响西南诸省?
西南各省存在将来干旱频率加剧可能性,那么按照现有的西线工程取水方案,是否会影响西南诸省用水?
根据2002年底国务院批示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西线工程分为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5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80亿立方米,共调水170亿立方米。
2005年6月,水利部下文,鉴于西北地区缺水量较大,将规划的第一、第二期工程合并,推荐调水量80亿立方米。
其中,通天河调水75亿~8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调水45亿~5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大渡河支流调水40亿立方米,共调水160亿~170亿立方米,调水量约占引水坝址径流量的65%~70%,还有35%~30%的水量下泄。
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出,该方案从当地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规划的下泄水量和调水量都是合适的。“从全河看,调水所占比例不大,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占金沙江渡口站径流量的14%;雅砻江调水6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11%;大渡河调水2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5%。”
但杨勇认为,目前这个时间段,是枯水期,年径流量最小的时候,西线工程取水的地区这几年也都是暖冬,区域整个降水量和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以长江源区控制站直门站为例,六十年代建站以来峰值时300亿立方米,最少的一年是70亿立方米,两者相差很大。2000年以来,总体是呈下降的趋势,大概在100亿立方米左右徘徊。
张野分析,就长江而言,每年从长江口流出的水量达9000多亿立方米,而南水北调三线调水量不超过450亿立方米,不超过长江水量5%,因此从多年水量上来讲,旱情不影响调水,也没有长江上游无水可调的担忧。
滴灌系统与西线工程
复旦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戴星翼说,“与其调水,不如节约用水”。
他认为,中国的北方地区应该学习以色列,大面积普及滴灌系统。以色列北部地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也就500毫米,相当于陕北地区,以色列南部地区是典型沙漠地区,年降水量100毫米,但以色列农业仍很发达。
戴解释,如果搞滴灌系统的话,同样的水灌溉面积可以大十几倍。“但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对于反对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自从2009年度南水北调工程5000万元的研究经费至今没有下发,外界已经揣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经“耽搁”了下来。
但另一个消息是,2009年11月24日,水利部称,根据中央政府批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范围都在长江流域,不包括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河流。
这是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近的官方说法。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仍排在日程表上。
名词解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根据介绍,此次旱灾受旱面积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因旱人畜饮水困难突出,今年因旱饮水困难人数是常年同期2倍多。“根据现在的气象预测和未来降水的情况,通常5月20日以后西南地区进入降雨期。”刘宁说,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刘宁介绍,云南省现在4500多万人口,真正发生饮水困难的大概800多万人,而且这些人中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坡地区的达到75%。通过前面一段时间采取的抗旱措施,目前,城镇人饮问题基本都得到了保障。
“水电开发致大旱”说法无依据
昨天,刘宁反驳大江大河水电站开发利用导致云南大旱的猜测。
有外界评论认为,云南省是水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这次发生了如此大的旱情是这些年中国云南的水库建设导致对于水资源的挟持,引发了这次大旱的发生。对此,刘宁回应,长时间无降雨是旱灾共同原因。这些大江大河水电站开发利用一般都是多目标开发的,具有综合的利用功能,是经过了科学比选、论证。在中国这个程序尤为严格,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目标的论证开发,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供水、水土保持、生态等都要经过方方面面的论证。刘宁表示,事实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的情况是比较频繁的。有专家做过统计,基本上是3年一小旱,9年一大旱的状况。虽然水资源总量比较大,但一些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还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2、水利部驳西南水利挟持水资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04-0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71270087975_1.shtml
“西南地区如果没有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今年旱灾可能还会提前、还会加剧。因此,不能说挟持了水资源导致了干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昨天作上述表示。
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关于当前抗旱情况介绍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宁表示,我国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西南旱区人饮困难,确保春耕生产有序开展。目前,西南部分地区旱情尚未发展到“因旱避灾”的阶段。不存在人员外逃越来越多的情况,目前灾区的老百姓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警惕北方旱情露头
同一天,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表示,持续多日无降雨的西南旱区在最近几天会有一些弱的降雨过程,但之后主要干旱区无明显降雨,气象旱情仍将持续。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旱情露头。如果后期出现少雨高温多风天气,旱情可能也会发展。
连日来,西南旱区出现局部降雨,但刘宁告诉记者,其中有效降雨不多,对耕地有所缓解,但是对人饮的解困问题帮助不大。“根据现在的气象预测和未来来水的情况,通常5月20日以后西南地区进入降雨期。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地区会提前发生降雨。因此还得做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针对旱情将影响粮价的担忧,刘宁表示,根据目前的统计,今年真正用于种粮的耕地受旱情况少于往年。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受旱的农田相比少了50%。
“西南水利工程要因地制宜”
有记者问:“有评论认为是这些年中国对于云南等地的水库建设导致对于水资源的挟持,引发了这次大旱的发生,您如何回应?”
刘宁表示,西南地区如果没有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水库,今年的旱灾出现时间可能还会提前,旱情还会加剧。因此,不能说挟持了水资源导致了干旱,应该反过来加大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保证人饮的安全。
关于大江大河的水电站,刘宁介绍,其开发利用经过科学论证,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供水、水土保持、生态等都要经过方方面面的论证。每一项经过国家批准的工程,都要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水库在这次旱灾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刘宁强调,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的地方。
对此,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指出,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决定着解决西南水资源问题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要因地制宜。
他透露,西南相关省份作出全面规划,比如云南打算利用3年时间投资270亿元,建设100件大型水利工程,同时建设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相信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后,再遇到像今年这样的大旱,灾害的程度、老百姓饮水困难的程度,将会大大地减轻。
3、“绿色沙漠”助推西南大旱?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4-01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100401/i1.htm
一连数月的西南大旱,将桉树和橡胶推上了干旱成因的审判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林业专家、环境生态专家、环境NGO人士认为,西南大旱主要的成因固然是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但是,西南地区无序的水电开发、西南江河的污染、缺少以灌溉为目的的水利设施、桉树和橡胶大规模人工林的种植等因素,对旱情的影响也不容回避。
大规模种植的人工桉树林和橡胶林,在林学界属于“绿色沙漠”范畴。以这两类树种为代表的“绿色沙漠”,到底给西南地区带来了什么?
对旱情雪上加霜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均表示,桉树、橡胶的大规模人工种植与干旱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桉树在生长过程中耗水多,耗肥多,而且大面积人工桉树林周围几乎不能生长其他植物。”国内环境NGO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桉树是外来物种,又在一些地区大面积种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在她看来,桉树对于旱情是雪上加霜。
原云南省委咨询专家、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侯明明则说,“桉树和橡胶的大规模种植,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很明显。”他说,桉树、橡胶人工林的林间结构和林下结构均与原始森林不同。比如桉树和橡胶的地下根系十分整齐,会影响原有的地下水结构,影响水分涵养,影响局部小气候。侯明明说,前几年,虽然未出现大旱,但桉树和橡胶的大面积种植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已经显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干旱不一定就有桉树的直接原因。他说,由于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持,桉树、橡胶等大面积人工林种植是否影响了局部小气候尚难做出定论,结论的得出还需要几年时间的科学观察。
人工林的代价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再生系统,包括了有着紧密联系的土壤、水、微生物、能量和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人工林是人类主动培育出来的,其物种和结构都被极大地简化,产物也只有简单的几种,不是木材、燃料、树脂、油就是水果。人工林的树木与森林不同,树种和年龄都比较单一,其生长也需要大量和持续的人为活动的参与。
毋庸否认,人工林有满足商用、助力绿化的优势作用,但上述特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国际环境NGO绿色和平森林项目经理刘兵向本报记者介绍,2005年以来,他参加过数次海南、广西等地桉树人工林的调查,调查中,有当地百姓反映,桉树人工林附近水库的水位连年下降。绿色和平发布的一项林业研究报告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观点说,“在任何无林地集水区种植桉树人工林都会严重减少当地的水资源。”
蒋高明认为,桉树作为外来树种,在中国西南地区实施大面积人工种植,显然是不妥当的。首先,大多数桉树在引进中国时所种植的区域并非“荒山”,他说,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亚热带甚至热带山地,自然生有大量草和灌丛,“荒山”实际上就是森林的雏形。如果人不去干扰,严格封山,时间一长,就会育出良好的常绿阔叶林。而在所谓“荒山”上种植的桉树林,蓄水性很差,满足其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水分,造成林地和周边土地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同时,桉树人工林对林地养分消耗严重,破坏了养分平衡,造成地力衰退,桉树“抽水机”和“抽肥机”的“恶名”并非空穴来风。此外,桉树还会产生化学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造成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山地人工桉树林的管理者往往通过施肥来满足树种的养分需求,“但这种做法非常危险”,蒋高明说,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地施肥,肥料损失将不可避免,桉树林地生物量远大于一般农田,对于氮磷的需求更大,化肥损失率通常大于40%。这样,以森林水源为生的下游人群将遭受严重的化肥污染,江河和近海富营养化将更为加剧。
侯明明和他的学生曾经关注将热带雨林砍伐、大规模人工种植橡胶之后两者的对比状况:
从风向上看,当风经过热带雨林时,大部分被迫抬升形成自由流从树顶通过,少部分透过树林从林间穿过形成束缚流,橡胶林由于其较规则的排布,树的行列排布之间会形成较规则的风口,所以形成的束缚流较热带雨林大且有规律性。束缚流会在风口处穿过,形成定向风。定向风会对林间的温度、湿度、蒸发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持水作用看,热带雨林树木长得很高,有不同群落、不同层次,在很小范围内,就有很多物种,而橡胶林只有一个物种,还不能种得太密,胶林中的空间使林中水分极易挥发。
此外,由于树冠结构的差异,橡胶林的穿透雨量要远远大于热带雨林多层雨林的穿透雨量。而橡胶林的地表植被覆盖较差,林冠的持水能力也不如热带雨林,因而橡胶林容易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对地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在侯明明看来,将热带雨林砍掉种植橡胶树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树代替另一种树,而是改变了整个树林生态结构,将会对整个地区的原有系统产生毁灭性的灾难。
生态效益如何复归
在中国西南地区,林地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的矛盾日益凸显,桉树因其速生丰产,确实给利益相关方带来大量经济效益,但“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谁来买单?”对此,蒋高明十分忧虑。他建议,桉树作为有一定入侵潜力的外来树种,不宜在中国西南地区继续种植,亚热带山地营林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即使造林,也应当选择适应力强的本地树种。广东等地已有通过种植相思树等本地树种,实现生态恢复的实践样本。
绿色和平对在中国西南地区大规模种植桉树一直持反对态度。刘兵告诉本报记者,桉树种植应实现与本土树种的混种,实施科学规划,在种植前先开展环评,并应有效实现政府监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生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一鹤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的研究,他告诉本报记者,桉树种植一定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恰当的生态经营管理,水土涵养区坚决不能种植;在缺水、少水的地区也要避免大面积种植。
“人工林给森林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桉树这个树种。”前述绿色和平报告援引Carrere.R和Lohmann.L的话说:“问题不在于任何一个特别的树种或者它们特有的生物特征,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它们。”
4、“旱”动中国 六万网友对于西南旱灾的忧和愁
来源:南方周末2010-03-31吕明合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293
我们得承认,十年九旱的今天,我们对旱灾已经有些习以为常,我们总以为旱灾再凶猛,只需一场及时雨,一切总会依旧,觉得旱区从来都遥远,与自己的生活无涉。
可是,也许这场百年难遇的西南旱灾不会这么简单。
不可回避的趋势是,这地球,这国家,这环境,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这地球村,岂能只共经济兴衰,却不同灾害冷暖?
所以,只是短短三天,六万余名腾讯网友,便在南方周末开列的有限选项中,留下了自己的忧与愁,我们也试图呈现专业人士的一家之言,以期与网络民意互动。
正如旱灾的影响永远都无法量化预估一样,我们开列的选项总是挂一漏万。但心忧旱灾,就是心忧自己,更是心忧天下。
南北同旱不是传说?
3月26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但3月27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发生南北同旱的情况。
针对北方旱情,郑国光称,目前北方地区没有大面积干旱,而且现在全国都处于少雨季节,目前北方的土壤墒情还不错,问题只是温度偏低。另外,随着雨季的到来,西南地区的旱情有望在5月份得到缓解。
专业意见:水利部、气象局,不知该相信谁。
网友言说:大家旱才是真的旱,因为我们都是旱人。
粮价上涨虚惊一场?
干旱严重影响当地口粮早稻的播种,大旱势必造成云南等省第一作物水稻的减产。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显示,从3月开始,当地制作米线的早籼稻米价已经翻了一倍以上。
但包括国金证券在内的多位券商行业分析师指出,这依然是短期的区域性的上涨,由于调粮作用,可能会成为全国大米涨价的诱因。但由于中国粮食核心区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平原和长江流域,主要谷物品种库存充足,干旱对全国粮食供给量的影响不会很大。
中国粮食管理总公司研究室副主任申雷海认为,西南五省农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小春作物,但小春作物所占全国粮食比重仅为2%多。加之,中储粮公司已投放储备粮169万吨,并将持续,甚至动用战略储备粮。“目前粮食投放对弥补缺口没有问题,关键是引导下一步市场预期,防止粮价上涨。”
但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的分析亦指出,得益于此前较高库存水平,国内粮价仍能在当时继续维持稳定。他估计如果一年中粮食减产低于5%,那么当年粮价仍可稳定。但可能会给明年粮价带来压力。
另外,多位分析师也认为,由于国内外流通便捷,国内粮食减产的影响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西南旱区的甘蔗产量占全国的82%,曾被认为影响最大,但白糖期货却因印度甘蔗丰收的影响,一度出现下跌。
专业意见:短期区域性上涨,是否持续有待观望。
网友言说:粮价涨,可以囤两袋米,可是房子和钢材要涨价的话,却没钱囤两套房子或是汽车。
城市用水限额制大势所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宗植教授曾倡议,中国干旱缺水,但低效用水大量存在,原因是水价太低。他建议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调整机制,分类定价、分级决策,按核实的固定资产成本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在国家价格政策指导下,确定水价,实行计划用水、限额配水、按方收费、超量加价,改变低价用水甚至无偿用水的状况,以利建立节水的价格机制。
但有论者反对,指出根本问题并不在此,干旱不能成为新一轮加价的理由。
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建立用水限额的体系,需要大规模的水网系统改造。目前国内大多自来水管为循环式管网,一旦停水会造成压力失衡,容易出现管网破裂。而以价格手段调控用水限额,则有艰辛的社会接受过程,因此,短期内很难实现。而且,目前城市用水价格已经比较高,再涨会令CPI受到影响。
至少,在干旱最严重的云南昆明,昆明自来水公司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由于没有收到用水限额的通知,并未采取用水的限制性措施。
专业意见:短期内几无可能,一味加价并非法宝。
网友言说:韩寒说了,现在用水都该有罪恶感。
西南水电受损,煤价上扬,电价上涨?
西南干旱导致水电发电量骤减,而火电发电量增加将会导致对电煤需求量大幅增加。
多位分析师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区域内煤炭价格上扬已经出现,业已影响到部分电厂购买电煤。但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顾问武承厚等人对媒体称,由于西南地区电煤几乎都在区域内供应,属于区域性事件,目前对全国用电很难产生大面积影响。
另外,分析师称,虽然煤炭价格上涨已是共识,但由于中国尚未实现煤电联动体系,短期内不可能倒逼电价。但如果持续下去,新一轮谈判可能会拉动区域内用电价格。
专业意见:煤价止跌回升,但未必能倒逼电价上涨。
网友言说:真是垄断有垄断的好,计划也有计划的好。襮玉龙(雪山)如何,丽江安在,七彩云南依旧?
由于媒体的报道,云黔桂三地的西南旅游客流量已出现减少趋势。但各地情况不同,有所区别。
多位旅游行业内部人士认为,丽江旅游由于大部分水源来自玉龙雪山等地,景区面貌基本不受影响,相比之下,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桂林的漓江、阳朔等景区,出现较大干涸,直接影响到旅游状态。漓江的航运减少,而阳朔景区的遇龙河已有部分河段干涸见底,漂流业务已无法进行。如果干旱持续下去,丽江旅游、桂林旅游等上市景区会有大面积影响。包括傣族著名的泼水节亦会减少游客的关注度。
但考虑到旅游旺季尚未来临,4月清明后将迎来雨季,如果干旱基本结束,那旅游将会继续恢复正常水平。但如果干旱依然持续,直到5月以后,西南的旅游业将受到重创。
专业意见:水源地基本无恙,但旅游依然受大幅影响。
网友言说:不畏干旱去旅游,以真金白银支援旱区。
水利建设待启,追捧水利概念股?
包括国金证券、联讯等多家券商分析师的共识是,旱灾暴露了农村水利设施的落后,加上温家宝总理讲话对此的关注,预测今后政府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将大力增强。
与此相应的是,受此影响,3月下旬,灌溉、水利设施等水利概念股开始上涨,涨幅优于一般题材,特别是水利设备制造、水坝和水利设施等水利工程及节水设施等概念股。但分析师们亦认为,虽然目前相关的水利设备、节水器材的制造商,已成为关注焦点,但从长期来看,目前市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概念的联想。
由于水利投入政策风险大,即使有利好,也是长期影响,目前更多的只是炒作性的阶段性热点,缺乏持续性关注,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更难把握。
专业意见:未来有潜力,但政策风险大,需谨慎。
网友言说:股市的主题投资炒作一波接一波,从海南炒到新疆,现在又炒上西南抗旱。中国股市就是这样。
鲜花旱倒,世博、亚运用花受到影响?
和奥运用花空运自云南不同,世博会的鲜花大多在上海培育。中国馆的花卉指定供应单位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俊杰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为中国馆配备的红掌和凤梨花(中国红品种)主要是在上海栽培生产的花卉。在温室里生产,加之许多花卉在春节前就种植养护,不会受太大影响。
但他承认,世博会在云南的花卉基地,主要做郁金香和百合种球的繁育。虽然所在地是离水库比较近,水源相对有保障。但前期种的郁金香种球和百合种球依然受到影响。百合种球的生产导致推迟了一两周。
他分析,由于云南几十万亩的花卉,大部分因干旱而枯死,导致国内根本跟不上花卉市场的供应。
据其分析,室内种植的价格增长幅度不大,但像原来云南农户大量种植的玫瑰、百合、康乃馨等花卉,根据不同品种,价格增高30%到50%,可能下半年或上半年的价格还会有走高。
专业意见:世博用花不受影响,但玫瑰等花卉价格上涨。
网友言说:2月14日情人节紧急通知,因我国干旱,玫瑰花严重减产,今年情人节一律改送芹菜和大葱,望各位相互转告,特此通知!公元2009年2月12日。
茅台酒、普洱茶物以稀为贵?
对白酒定价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行业龙头茅台酒厂办公室主任汪崇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就整个旱区而言,茅台所在地,干旱程度并不是很严重。由于公司在上游建有自己的取水系统,目前生产一切正常,没有受到影响。
就他的了解,旱区内一些大的企业情况类似,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应该都不会受重大影响,但对于小酒厂则未必。比如茅台镇上的其他靠政府供水系统的企业,已出现了减产情况。但总的来说,干旱对茅台几乎没有影响,对白酒产业也不会产生大的价格波动。
而位于宁洱县的云南普洱茶集团董事长郑炳基则承认,受干旱影响,本该春天采摘的毛茶已减产了三分之二,毛茶的价格目前已经比以前涨了一倍,而今年公司出品的成品茶预计正常的涨幅也要50%—100%。
但郑说,此次干旱对普洱茶是一次回归,由于普洱受市场泛滥的影响,两年来已经跌到了很低的价位,“再跌,茶农就不种了”。他坦言,目前茶场已出现了小面积的茶树干枯,但并非大面积,所以干旱过去,明年的春茶应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专业意见:茅台影响不大,普洱恐会涨价。
网友言说:有水可取来酿酒,为什么不先解救一下那些只能澄清泥水来喝的民众?
其他选项
近3000名网友选择了其他选项,担忧亦不一而足。
5、西南旱灾启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受冷落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04月01日 木佳
http://env.people.com.cn/GB/11271996.html
西南旱情尚未到“因旱避灾”阶段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作者:记者木佳3月31日北京报道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3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西南旱区人饮困难,确保春耕生产有序开展。目前,西南部分地区旱情尚未发展到“因旱避灾”的阶段。
据了解,西南地区山多地高的地理原因导致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以云南省为例,在现有4500多万人口中,发生人饮困难的有8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坡地区的人数占到饮水困难人数的75%。
刘宁表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已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基层协助抗旱,并通过水库调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等多项应急措施在西南5省(区、市)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送水941万吨。
“因旱避灾、干旱移民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极端措施。目前,城镇人饮问题基本得到保障,我们现在仍投入力量积极寻求更多的水源,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来解决缺水问题。目前还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刘宁说。
国家防总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对于大家非常关心的旱情是否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刘宁表示,北方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根据目前统计,我国北方冬麦区用于种粮的粮田受旱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50%。而西南地区的耕地面积为3.44亿亩,占我国耕地的面积18%,用于种粮的耕地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6%。此次西南旱情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目前,我国已提前下达今年人饮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63亿多元,并重点向西南重旱区倾斜。近日,中央财政再次安排综合抗旱资金8亿元,加大对重旱省区的支持。
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指导抗旱工作。目前,西南5省(区、市)已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送水941万吨。
刘宁表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将继续加强雨情、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指导,旱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应急水量调度以及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生产用水,努力夺取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受冷落
作者:王研
温家宝总理在云南考察灾情和抗旱工作时指出:“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这番话在西南旱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人们热切地期待着总理的要求在灾区和全国各地早日得到贯彻落实。
这次罕见的严重干旱,导致西南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大量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耕地受旱面积4920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
持续了几个月的大旱凸显出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报废,近年来“两工”取消,又没有动力兴修水利,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靠天收”。目前云南省有效灌溉只占耕地面积的37%。全省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新华社记者在云南广南、开远和弥勒等县市采访发现,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当地小水窖数量很少,已有小水窖因没有水源补充、规模小等原因发挥不了作用,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经济损失加大。
这次西南罕见大旱再次警示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工程,水利建设忽视不得,轻视不得!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频现,不少地方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城乡供水安全,而且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民生意义重大。要有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就必须痛下决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一些基层政府受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热衷于经营城市,建高楼大厦、地标式建筑,或把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高的水电站建设上,严重忽视了投入大见效慢、对GDP贡献不大但事关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长期投入失衡,导致原有水利设施老化、欠账越来越大,最终在需要其发挥作用的大旱之年令人束手无策。
祸患常积于忽微。可怕的不是干旱的再次发生,而是警钟敲响后的麻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这次旱灾中汲取教训,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健全机制,加快建立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水利工程体系。这样,再有极端天气光顾时,我们才会从容不迫。
6、中外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和湄公河源头存雪量影响下游水位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3月3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31/c_1210803.htm
新华网昆明3月31日电(记者 顾烨 王若遥 李怀岩)中美专家在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旱情后表示,湄公河流域旱情应与气候气象有很大关系,湄公河源头存雪量变化和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影响到湄公河下游水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美国地质协会院士余钟波教授和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学者、美国土木工程协会水文工程杂志主编维贾伊·辛认为,去年秋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持续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结果,和该地区水利工程没有直接联系。
美国内华达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汤姆斯•皮耶霍达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湄公河源头水量(存雪)的减少或者造成时间分布不均,雨季多雨,旱季少雨。
“美国科罗拉多河的近10年来的持续干旱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更大尺度的印度洋、太平洋和南亚陆地上的气压带变化,造成了湄公河区域上空长期的高压带,产生了干旱。” 皮耶霍达说。
余钟波认为,湄公河流域还没有足够的配套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能更好地调配水量分配和防洪抗旱。湄公河流域历史上时有水旱灾害,但没有经常的大旱。总体来说,该地区水量丰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余钟波说,河海大学水旱灾害考察小组目前正在西南进行考察,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水文响应及水旱灾害,很快会有更为具体的结论。
南京大学水科学系主任吴吉春表示,湄公河流域大旱与澜沧江建坝毫无关系。综合分析有关资料,今年湄公河流域干旱是天灾,主要与2009年雨季提前结束以及雨季降雨量太小有关。
澜沧江流域面积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总面积的23.5%,但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约640亿立方米,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占86.5%。
吴吉春说,湄公河流域位于亚洲热带季风区的中心,每年5月至10月受来自海上的西南季风影响,潮湿多雨,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受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为旱季。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和历时不同的干旱。今年湄公河流域干旱主要与2009年雨季提前结束以及雨季降雨量太小有关。
同时,在过去200天时间,冷空气明显偏北偏东,无法给干旱地区带来降水。中国云南、泰国清盛和老挝琅勃水文站雨量分析结果均显示,2009年9月以来,月降雨量已连续大幅度低于平均水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郭品文说,全球气候变暖对季风造成影响,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海事局局长陈达明告诉记者,近几天,澜沧江水位有所上涨,可能与气候变暖使其源头的雪融化增多有一定关系。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流经西藏进入云南,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继而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全长4880公里,总落差5500米,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
7、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四――走近金字塔
文图 汪永晨
土耳其,已经让我们绿家园生态文化游的一行人觉得对以往印象中的这个国家,这种文化有了颠覆性的重新认识。那么埃及呢,那么伟大的文化。我们中国人常常为自己的5000年而骄傲。埃及文明,至今已经有了7000年的历史,这是我们一见到埃及导游阿布杜拉就从他的表情和话语中能感受到的他的骄傲。
不过这个取了中文名字阿鹰的导游还说,我们为自己的祖先骄傲,你们中国人可以为现在骄傲,你们国家现在更强大。
我们从土耳其到埃及的这两位导游,虽然都没到过中国,可中文好的都能和我们说段子。其热情程度更是让我们随时都感到热乎乎的。阿拉伯世界的人民,和中国人的友好在那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感觉到。
凡是到埃及的人,如果只选择一个去处,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金字塔。我们第一眼看到的金字塔是这样的。
第一眼看到的胡夫金字塔
天色和塔的颜色是一样的
沙漠就是沙漠,这里的天和灰色砖的颜色是一样的。不过,2010年3月20日,当我们从撒哈拉大沙漠回到北京时,正赶上了北京的沙尘暴,同行的人说是撒哈拉舍不得我们也跟着我们来了。
近距离接触金字塔
金字塔周围
埃及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
埃及金字塔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这是一种公认的说法)
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我们最熟悉的胡夫金字塔是现存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法老是古埃及的国王,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巨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出来的,会吗?
金字塔建设者的后代
走在金字塔旁
下面这段埃及导游给我们的介绍和我在网上看到的很相似,我想可能是目前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说法。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有棱有角
生活在金字塔上的它们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
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那个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
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关于金字塔的构造,《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能看到祖孙三代金字塔的地方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世界奇迹
近距离看顶
1839年,一名英国探险家首次打开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发现一具花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装运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国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1989年3月16日,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部金字塔区一座金字塔底的浅坑中挖掘出一具4400年前古埃及王妃的木乃伊。
挖掘
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
有关金字塔的修建,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雕刻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埃及金字塔是从早期的王陵马斯塔巴墓发展开来的。建筑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10个朝代。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去埃及之前对于是不是要下到金字塔下面去,听到的是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没意思,要弯着腰下去,可里面什么也没有。也有的说,毕竟是几千年的地下修建,还是要去看看。
有点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买到下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胡夫金字塔下面的票,那里每天限量卖票。不过,我们还是进到了胡夫金字塔旁边那个金字塔的下面。
弯着腰下去的姿势,不知是不是挖掘者就是让后人对先贤表示出一种尊重。下到底部后,有一间屋子一样的空间,里面放有一个棺木一样的摆设。没有注解,但可以想象。当年活着为自己建造金字塔的法老们,如果是生前就到这么深的地下想象自己的身后将从这里升入天堂,进入来世,又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不能带相机,真的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想象。而不用在镜头那么大的小洞里看历史,看文化了,也会让我们对这几千年的建筑空间有更深的思考与探索。
第一眼看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
走出金字塔的地下,我们来到了狮身人面像的所在地。这是我们从小就从照片上,书上,电影上看到过,想象过的,不知该说它是雕塑还是神像。狮身人面像在卡夫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狮身人面像的形状看起来与希腊神话中的带翼狮身女怪斯芬克斯很像,因此也被西方人称为“斯芬克斯”。
我知道,关于狮身人面像至今还有很多解释。我们的导游阿鹰是个对埃及历史有着深厚功底的人。他的解释,和我们去这前做功课看的传统说法也差不多。
吉萨的这尊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而且是由一整块巨型岩石雕制而成。狮身人面像身长约73米,高21米,脸宽5米。
传统理论认为狮身人面像的头像是按照法老卡夫拉的样子雕成,作为看护卡夫拉金字塔的守护神。狮身人面像凝视前方,表情肃穆,雄伟壮观。还有说法,据称,马穆鲁克(中世纪埃及的一个军事统治阶层的成员)攻打埃及时,士兵以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和胡须作为练习大炮射击的靶子。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须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经过多年的风化,狮身人面像倒在了黄土之中。现在的狮身人面像是后人从沙土中再次挖掘出来的。
1798年,拿破仑统帅法国军队进入埃及的时候,曾经在吉萨高原上和埃及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为了鼓舞士气,拿破仑手指着金字塔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和古埃及的法老在注视着你们,前进吧,去征服他们!”但这场著名的金字塔之战除了把斯芬克斯的鼻子轰掉一块之外,没能撼动金字塔的存在,它们依旧如山般伫立。
和金字塔同在
站在历史的中间
阿鹰也给我们讲了这段,但这里我还是选用了网上看到的一些说法,让看的人自己去想象,我觉得也是一种欣赏。
●背景资料
有关狮身人面像的传说
谁建造了狮身人面像
据埃及传说,公元前2610年,法老卡夫拉来到现开罗以西当时的金字塔建筑工地,巡视自己那快要竣工的陵墓,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自己虽然死后能升天堂,但是人们却不能永远见到自己的面容,于是指着采石场的一块巨大岩石说:“把我的像完整地雕刻在岩石上!”一位工头投其所好,命工人用巨石雕成一头雄狮,头部换成卡夫拉像,以象征法老的无比尊严。就这样,狮身人面像矗立在金字塔旁边了。
谁毁了狮身人面像的容
说法之一:大规模修筑金字塔使广大人民愤恨不已,纷纷发动起义暴动,斯芬克斯成了人们的出气筒,它的胡子、鼻子就是那个时候被工人们敲掉的。
说法之二:中王朝时,有一个阿拉伯酋长用加农炮打人面狮身像,轰的一声,就把人面狮身像的笑容给打掉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人面狮身像,鼻边跟嘴角稍有缺陷。
说法之三: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趾高气扬,许多人拜倒在他面前,惟有斯芬克斯雄视东方,毫无低头称臣之意。拿破仑大怒,命手下炮轰狮身人面像,轰掉了它的鼻子。
说法之四:古埃及人在法老的威胁下,被迫向斯芬克斯低头朝拜。一些反对偶像崇拜的勇敢者用镐头破坏了它的面容。
今天金字塔旁
今天的威风
其实,站在今天的金字塔前,我觉得这些解释都是空泛的,因那几千年的雕塑展示在你的面前时,你的想象空间可大,可小。大可大到整个时空的轮回都可去想象;小可小到就从眼前的雕像,去揣摩那有着狮身的人的表情和内心世界。为什么一定要问他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向往以久的尼罗河。自从关注中国的江河以来,也就开始了我们对世界江河的关注,开始了希望将中国与世界江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比较。自从去年有了亚马孙河生态文化游以后,尼罗河就成了我们的最想。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
第一眼见到尼罗河
灰色的尼罗河
开罗博物馆
2010年3月9号晚上,我们登上了火车,我们要去阿斯旺,那里的尼罗河在修了阿斯旺大坝后对尼罗河三角洲的影响,还有那里的阿姆辛坝,古埃及最大的神庙,都是我们要去看个究竟的!
8、湖南省116家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来源:红网 2010-4-1
http://hn.rednet.cn/c/2010/04/01/1932451.htm
本报3月31日讯(记者 易博文 通讯员 黄亮斌)今天,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培训班在长沙开班,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代表参加培训。环保部政策法规司、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保监会有关代表,平安保险总公司有关负责人等领导和专家在培训班上讲课。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环保部、保监会十分重视。在环保部与省政府签订的“共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中,长株潭城市群纳入了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湖南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通过近2年的探索实践,湖南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16家市级试点单位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其中长沙、株洲、湘潭共92家。到目前为止,投保企业中已有16家企业先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已决、未决赔付金额合计近120万元。
9、广州人大环资委建议立即启动垃圾焚烧选址筹建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04月0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1/022719982399.shtml
广州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全体委员“力挺”垃圾焚烧 建议市政府——
马上启动垃圾焚烧选址筹建
□全体委员共识:广州新建垃圾处理设施迫在眉睫 □常委会副主任:建议今年启动生活垃圾管理立法
●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两年后我们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我们建议市政府立即启动新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和筹建工作。
● 两年后垃圾围城的困境决定我们现在不是讨论烧不烧的问题,而是要抓紧选址和建设工作。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到2011年后果将很严重。
● 每天广州都有一万吨的垃圾要处理,怎么办?前段时间大家都有很多讨论和意见。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要有个法规出来。
本报讯 (记者周祚)“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两年后我们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我们建议市政府立即启动新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和筹建工作。”昨日上午,广州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全体委员在听取市城管委关于广州环境卫生工作的专题汇报时作出上述表示。
自去年年底以来,由于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事件,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成为媒体报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前不久,市城管委组织邀请全国32名环保专家召开了生活垃圾处置咨询会,形成了专家签字认可的咨询意见书,明确了“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
昨日,在听取市城管委的工作汇报和现场调研后,广州市人大城建环资委的全体委员达成共识:广州市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迫在眉睫。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庆强表示,作为一座特大城市,广州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建垃圾填埋场了,处理垃圾危机,主要还是靠焚烧。
“垃圾焚烧无疑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主要手段。垃圾围城的困境决定我们现在不是讨论烧不烧的问题,而是要抓紧选址和建设工作。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到2011年后果将很严重。”为此,城建环资委的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马上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址的选址和筹建工作。“选好址、在建设上要选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抓好管理,这三点是关键。”周庆强说。
“我个人建议今年立即启动生活垃圾管理法规的立法工作。”周庆强表示,市人大有必要在垃圾处理和管理方面出台一部地方法规,以此来规范垃圾管理。“每天广州都有一万吨的垃圾要处理,怎么办?前段时间大家都有很多讨论和意见。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要有个法规出来。”
据广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介绍,广州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全市(十区)日产生活垃圾10000多吨,符合环保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只有兴丰填埋场和李坑焚烧发电厂。李坑厂日处理垃圾量为1000吨,其余的全部运到兴丰填埋场处理。兴丰填埋场原设计填埋量为2000吨/日,现在填埋量达7000~9000多吨/日。
按目前填埋量计算,兴丰场的剩余库容仅能维持到2011年,如无新增垃圾处理设施,两年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将无法处理,直接面临“垃圾围城”和“垃圾填城”的局面。另外,番禺、花都、南沙等周边区的大部分垃圾分别依靠番禺火烧岗、花都狮岭、南沙水牛头垃圾填埋场处理,这些处理设施预计半年后也将被填满。
10、镜头中的长江黄河源头:冰川萎缩令人震惊(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01日
http://news.sohu.com/20100401/n271247851.shtml
民间考察队完成姜根迪如冰川拍摄。
三十年前后冰川萎缩令人震撼。《北京晨报》供图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刘长忠)三十年前后的照片对比:黄河正源的星宿海,湖底干涸,一片荒芜的戈壁;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大片的冰川退缩融化。
中国央视记者曲向东及其队友今天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报告会,展示其两赴青藏高原考察数据,揭开三十年冰川萎缩的真相的成果。
为寻找全球气候变暖变化大自然的真实场景,考察队带着七十年代中国摄影家茹遂初拍摄的黄河、长江两地的照片,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两上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考察,寻找茹遂初当年拍摄的地点。新的景象令人震惊,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的冰舌部分退缩了大约一公里,当年茹遂初拍摄照片中绝大部分区域现在已经是一片黄土。
出席报告会的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有关负责人姜克隽表示,看到中国水源腹地变成如此境地深感痛惜。他认为,中国政府将低碳经济上升到战略层面十分正确;已经确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的所有国民都要走向低碳经济,这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非常有好处。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负责人杨东宁说,现在对人类引起气候变化的判断有了质疑,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全世界已经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变成了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推进新的经济格局的转变,这对人类来讲是威胁也是机遇。
曲向东说,他的考察队此行就是:不能依靠道听途说、别人的观察和数据来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国人需要在现场,作出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作为一个正在逐渐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这是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所在。
昔日雄伟壮观的冰川如今已变成一片黄土,长江源头冰川已严重退缩。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东率领的“二度计划”民间考察队完成了对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现貌的拍摄。和30年前照片对比,冰川的冰舌部分退缩了1公里左右,曾让人叹为观止的江源奇观恐难再见。
据介绍,考察队带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摄影家茹遂初拍摄的照片,进入三江源地区考察,寻找茹遂初拍摄的地点,并于今年3月15日成功抵达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完成拍摄。(《北京晨报》)
11、民间研究者建言“限塑令”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4-01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100401/i2.htm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下称“小组”)的成员这几天非常开心,因为他们3月5日向国家发改委一位“限塑令”相关负责人递交的公开信,收到了这位官员以个人身份发出的回复。
“这说明我们对于‘限塑令’执行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已经送到了”,小组成员毛达说。在回信中,这位官员对民间力量对于“限塑令”的研讨予以赞赏,也表示要继续深入推动“限塑令”的完善和落实,在合适的时候与小组一起深入探讨相关问题。
小组递交的公开信认为,“限塑令”自2008年6月施行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规模经营的商品零售场所大部分都已按照国家规定对塑料袋进行收费,消费者也普遍认可并配合这些零售场所的举措。企业和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都因之得到一定提升。特别是,这些成就是在政策资源配套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达到的。小组认为,其“投入产出比”高的原因应该得到总结并为更多的公共政策所借鉴。
此外,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各地政府责任部门针对“限塑令”进行了一些专项检查、督查。这些行动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效果。
小组也发现了“限塑令”施行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塑料袋用量下降主要发生在能够对塑料袋进行单独标价、分开计收的商品零售场所,例如连锁超市和卖场中。对比2008年的情况,这些商品零售场所的“限塑令”执行率都有所下降,顾客的塑料袋购买率却有不少的上升。所以,政策生效之初产生的巨大“减塑”效果有减退的迹象。
第二,在其他商品零售场所,不仅对“有偿使用”规定的执行度很低,而且已被禁止的超薄塑料袋仍然泛滥。因此,与会者和许多公众都不认为“限塑令”在整体上已达到其预设目标,政府在“限塑令”的落实上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第三,各方对政策的执行力普遍感到非常失望。有观点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不够尽职所致,也有人认为需要从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它所拥有的执行资源的角度去考虑,因为有限的资源投入显然不能保证所有政策规定都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四,政策在一些关键问题的解释上存在疑问,社会各方对政策的混乱理解显然不利于其顺利执行。例如,用厚度规定塑料袋是否环保还没有很充分的调研依据;塑料袋收费是否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商家是否因收费获利这样的争议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一些工商执法人员对哪些商家可以成为处罚的对象还不太清楚。
第五,政策在鼓励回收利用方面几乎没有具体措施,因而未能按其本身所要求的,“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
小组综合讨论意见建议,“限塑令”政策应该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协调;政策应该根据消费者、商家的反应进行调整;应该制定更多的细则,如塑料袋规格、标识等,便于执法人员履行职责;应该限制所有的一次性购物袋;政策应该基于市场原则,而且应该把目标和手段明确表达;政策应该有相应的资源匹配,保证公民等一切利益相关方参与等等。
12、干旱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3-31刘蔚
http://www.cenews.com.cn/xwzx/dh/201003/t20100330_632489.html
和谁对话?
段昌群男,汉族,1966年生,陕西省镇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现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及生态经济学研究。
为什么对话?
当前,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的干旱引起了全国高度关注。我们想知道,西南地区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哪些影响;各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如何防范异常气候带来的影响和损害?
段昌群怎么说?
干旱造成植被大面积枯死,生态退化深度发展,还将给自然保护区带来很大冲击,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挑战。要保护生态环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及其带来的损失。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尤其是植被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水环境治理;尽快推进生态补偿工作。
对话人 段昌群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 记者刘蔚
点击一
焦点关注 这次干旱带来的影响
关键思路 大旱对云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
记者:西南地区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哪些影响,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段昌群: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的干旱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干旱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当前,但实际上在去年已经埋下了成灾的种子。在云南,去年的降雨量就明显偏少,大多数地区只有往年降雨量的1/2~2/3。通常来说,在雨季时,湖库坝塘需要腾出库容以满足防洪的需要,在雨季末期再蓄水以备随后旱季及来年之需。但遗憾的是,在去年雨季腾出库容后,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蓄水雨季就结束了,不少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没有蓄集足够的水量,从而使今年的干旱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今年的云南大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降水或降水不平衡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短缺,不能有效调控水资源,因而在旱季酿成大灾。
云南干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影响最直接。人的生活用水、牲畜饮用水不能保障,种植的农作物不能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云南省是南菜北运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重要的花卉大省,大旱造成蔬菜和花卉供应水平下降,全国很多地方的鲜花价格上涨。茶叶也是云南经济重要支柱,大旱造成茶叶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云南同时也是全国蔗糖生产大省,由于干旱造成的甘蔗产量下降,也势必引发全国食糖价格的上涨。
其次是对城区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饮用水的供应受到一定影响,有些城市限水或间断供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上扬;旱区人们的生活成本普
遍上升。长期干旱影响空气质量,某些疾病影响增大;由于浇水不及时,城乡苗木、花卉等园林绿化受到影响。
第三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云南省是电力输出大省,由于干旱,电力不仅不能外输,还要依靠从外买进。在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的前提下,要对工业生产拉闸限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地区减产绝收,特别是滇中、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茶叶、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大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特别要强调的是,大旱对云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影响。在生态方面,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植被出现大面积枯死,生态退化深度发展。往年这个季节,正是杜鹃花山花烂漫的时节,而今年到现在还看不到杜鹃花成片开放。同时,由于植物生长异常,导致野生动物没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干旱还将给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带来很大的冲击。如大象会一直滞留在河道等地不走,干旱改变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活。如黑颈鹤,今年比往年提前飞离此地。红嘴鸥一直是昆明的“名片”,由于今年气温较高,也提前飞走。这些只是目前看得到的生态影响,而由生态影响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是隐形的。
此外,干旱也将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由于干旱缺水,湖泊生态需水量增加,湖泊有效水资源量减少。气温升高、空气干燥,也使湖泊蒸发量增加,水位急剧下降。同时,流域能够补充到湖泊里的水量显著减少或断流,使湖泊的水循环状况发生改变,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相对浓度增加,水质更易恶化,大大增加了蓝藻暴发的可能性。
因此,各方面都希望能尽快缓解旱情,以减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点击二
焦点关注 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损失和影响
关键思路 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
记者:各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段昌群:从目前来看,干旱地区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生活用水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生活用水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损失和影响。当干旱导致农业生产没
有办法进行时,要想办法让农民在其他产业领域能够有就业和谋生的机会。要通过此次干旱敲响警钟,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如果来年再出现类似的干旱问题,我们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还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话,未来的损失可能会更大。要保护生态环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及其带来的损失。在本次干旱中我们观察到,凡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干旱及其导致的损失就比较小。要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尤其是植被修复和生态系统的重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中长期气候变化预警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如果能够尽早知道去年的干旱和今年持续出现的干旱问题,我们就能更加主动地应对,而不是在事情出现以后被动地应急抗旱。当然,这方面科研的成本会很高,但是如果没有科研的支持,减灾抗旱的成本代价会更高。
记者:对于解决干旱问题,其他国家或我国的其他地区是否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
段昌群:干旱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经常面临的问题。在非洲、中亚以及我国的西北地区干旱经常发生。从这些国家和我国的一些相关地区应对干旱的经验来看,首先要根据这一地区的水资源支撑能力来确定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发展什么,应该在哪儿发展,通过产业优化、合理布局、综合协调来适应区域水资源等一系列问题。
如在西北干旱地区,很少发展需水量较大的农产品。如果西南地区频发干旱,在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方,就要控制对水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农作物以及相关的产业。要特别关注一个区域、一个流域到底有多少水资源,有多少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支撑多少人口和什么样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应该在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方式的资源节约方面做出怎样的努力等。如果这些宏观问题处理得好,就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为干旱或其他灾害带来的大面积影响和损失。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如何防范异常气候带来的影响和损害
关键思路 尽快提高水利资源的调控能力,加快水环境治理,提高对水的再认识等
记者:2003年,曾有一份美国的研究报告这样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您对此怎么看待?
段昌群:做这样的预测,也许美国人有自己的依据,但这种预测的准确性如何目前还不好评价,但愿这种预测是不准确的。但不管怎么说,从目前的人类知识和科技能力来看,中长期特别是超长期的气候、气象预测难度是比较大的,准确度也不是很高。但未雨绸缪,从最坏情况下着眼,从最好情况下着手,依然是解决问题之道。
记者:自2008年的春运冰雪灾害开始,雨雪、旱灾、洪涝、高温、寒冷等各种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陆续侵袭我国的部分地区。异常气候对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稳定的冲击正在逐年递增。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异常气候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损害?
段昌群:全球气候异常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异常气候可能在未来成为全球各地的一种常态,为此应做好长期、持续的积极应对和适应。我国西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幅员辽阔,一些地方干旱、另一些地方洪涝的情况都可能出现。但不管怎样,未来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发展,都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这样才不至于在一种灾变性气候到来之时束手无策,或者被动应急。
对于降雨十分集中的云南而言,要尽快提高水利资源的调控能力。云南是水利资源化程度比较低的省,现有的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用于发电,大多数主要不是用于解决灌溉或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原因,解决云南水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小型水利工程,而这些工程长期进入不到国家的计划之中,云南自身也没有能力建设。为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大型水利工程,更要关注能够给当地带来实质性支撑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云南一年中的降雨分配高度不均,只有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比较强,才能使旱季有充足的蓄水、雨季尽快排洪,才不至于形成旱灾和涝害。
区域发展要根据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可以支撑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区域发展的方式和布局要和对水的调控能力结合起来。
要加快水环境治理。云南水资源调控能力比较低,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相对比较少,如果发生污染,就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在云南中部,水质型缺水现象比较严重。
全社会要提高对水的再认识,要把
水当作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来看待。无论在干旱年份还是不缺水的年份,都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无论怎样发展,都要确保水环境的质量;要从战略角度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使用好。
点击四
焦点关注 西南旱灾的成因
关键思路 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降雨在整个区域显著减少引起水资源短缺
记者:有专家发表观点说,此次西南旱灾问题的核心是环境承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西南地区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已经无力承载现在的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您怎么评价这一观点?
段昌群:西南地区环境与资源承载力问题主要在大城市和中型城市比较突出,其他地区目前这种问题并不突出。
在一些大城市和中型城市,一定要根据水资源情况、水环境质量情况,在确定好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双重约束下,考虑这一区域的人口、发展方式、城市布局等,这是解决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最基本要求。
从目前来看,昆明市、大理市这一问题可能显得比较突出,其他地区也有,但没有这些城市严峻。这些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不仅要发展低碳经济,而且要发展低水经济。
记者:有人认为,西南地区的干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一些水电站建设不当引发的,对此您怎么看?
段昌群:这样的认识恐怕有一些偏颇。其实,这次的旱灾在整体上是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降雨在整个区域显著减少引起的水资源短缺。上游地区本身也是干旱的受害区,并不是电站故意囤积大量的水造成下游干旱。同时,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大多位于高山峡谷中,长期以来定位于水力发电,用于农业灌溉和满足城镇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多,因此干旱直接影响的是电站运营本身,而电站建设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总体上并不突出。
不过,在严重干旱来临时,水电站的库区应该怎样调配水资源,尽可能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放大一点来看,在水资源短缺时,上下游地区之间如何公平、合理、有序地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在汛期时上游水电站如何做好科学调度,减轻下游受洪涝
灾害的影响,这需要多方共同商讨,求得最大理解,谋求利益最大化。目前,这也是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果涉及跨国问题,问题就可能比较复杂。不管怎么说,水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可能是将来最短缺的资源之一,需要国与国之间、上下游之间、不同的利益攸关者之间,进行认真讨论和协商来共同解决问题。
从国际惯例来看,保护和维护一个流域水资源的关键区域在上游,上游往往在保护中肩负更大的责任,但这种责任必须有回报才能得到巩固,否则上游这种单方面的保护难以维持,难以持久。云南地处我国长江、珠江等重要河流的上游地区,也是多条国际河流的上游地带,长期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下游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游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受益者。下游高水平的经济生产和上游地区高质量的环境保护,对彼此、对国家,都有很高的比较效益,都是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说,上游某些地区致力于环境生产,为下游的黄金经济带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下游地区在获得经济收益时对上游地区给予补偿;上游从下游地区的经济补偿中获得纵深保护森林资源的动力,下游地区在更好的环境条件下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双赢,对各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受益者补偿”是国际通行惯例。中下游地区在获得生态收益时,理应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鉴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国一盘棋,在目前难以在下游收取补偿税费的情况下,以国家为主体开展生态补偿就特别重要。为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统筹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尽快推进生态补偿工作,为云南和相关区域之间的综合与平衡发展、全社会的有序和协调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13、全球变暖成罪魁祸首 气象灾害成人类公敌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04月01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401/n271256358.shtml
第1页:各种极端天气轮番上阵
第2页:地球变暖速度在加快
第3页:农林牧渔业首当其冲
当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地侵扰生态环境本来就日益脆弱的地球,并且动不动就冠以“五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的时候,公众的担心或许并非杞人忧天。
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季,大半个中国乃至整个北半球遭遇了寒潮袭击;不久前的沙尘暴天气横扫中国北方,甚至波及到了宝岛台湾;中国西南五省的特大旱情仍在持续并向其他地区蔓延,北方也初步显露旱象。
4月1日起,国内首部《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开始正式施行。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条例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应急、灾后求助、法律责任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将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各种极端天气轮番上阵
台风、暴雨、洪水、高温、干旱,种种极端气候现象近期接连在我国发生,使工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群众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干扰。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表示,2010年3月全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五类,包括干旱、寒潮、沙尘天气、强降雨和风雹。
西南地区遭受持续严重气象干旱。3月,我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及广西西部、西藏中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宁夏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且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温高雨少导致这些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目前,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川西高原南部、西藏北部、青海南部局部地区存在重度气象干旱,局地达特旱。云南、贵州、广西西部、四川南部等地由于去年秋季以来降水匮缺,干旱最为严重。
三次寒潮过程引发低温冷冻和雪灾。3月1日至3日、5日至7日、13日至15日,我国分别出现了3次寒潮天气过程,造成部分地区降温和降雪。3月,江南南部、华南、西南东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部等地最大降温幅度有12至16℃,部分地区达16℃以上。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甘肃中西部、新疆北部等地降雪日数比常年偏多2—4天,局部地区偏多4天以上。
沙尘天气六次侵袭我国。自3月中旬以来,我国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1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3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两次扬沙天气过程。沙尘天气给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交通和空气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尤其是3月19日至21日的强沙尘暴过程,累计影响了我国21个省(市、区)。
强降雨导致江淮和江南出现罕见早汛。3月,江淮、江南频繁出现降水过程,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5个省的区域平均降水量达到173.5毫米,较常年偏多近4成,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3月初,江西、浙江受强降雨影响,出现历史罕见的早汛。
7省(区)局地遭受风雹袭击。3月,福建、广东、湖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古7个省(区)局地遭受大风冰雹灾害,其中福建、陕西、湖南受灾较重。
与此同时,国外也发生了风暴飓风、暴雨洪水、高温干旱、暴雪和沙尘暴等天气气候事件。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增多趋势。1956年全球极端天气共有13起,而2006年全球极端天气却达到了72起。
全球气候变暖成罪魁祸首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简言之,就是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
近年来,国内外极冷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就是例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淮河流域在2003年、2005年、2007年都发生了流域性洪水灾害,几乎每两年发生一次。此外,2008年、2009年、2010年春季,我国又发生大范围的干旱灾害。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评估报告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二是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洪涝、干旱、冰雹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王国庆进一步表示说,气候变化导致的持续性少雨,不仅在半干旱区十分明显,在湿润区同样可能诱发大范围干旱。南涝北旱虽然是我国水资源分配的基本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南方不可能发生干旱。“从成因来分析,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水文循环,进而导致区域性的洪涝和干旱。”
气象部门的有关专家也分析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这次极端干旱出现的主要原因。此外,2009年9月以来,云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后气温又长期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至于近期沙尘天气的形成,气象方面的条件是主要原因。今年3月中旬之前,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地表温度都在零摄氏度以下。但到了3月中旬,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的气温明显回升,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至4至6°C,土壤全面解冻,一旦遇上大风天气,极易产生沙尘天气;冷空气势力强,大风天气多发。
据介绍,近期,亚洲冷气团位置偏南,强度异常偏强,冷气团频繁从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传播,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较强冷空气与日渐加强的暖性气团的不断交汇,大风天气多发;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位置接近沙源地区,导致沙尘主要源地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十分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
[1] [2] [3] [下一页]
14、四川隆昌血铅事件引发恐慌 村民不敢吃当地粮食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2010年04月01日 刘佑清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01/145719988744.shtml
隆昌县渔箭镇“血铅魅影”
血铅异常事件发生后,疑似污染源四川隆昌忠义合金有限公司被责令停产接受调查。该公司周边800米范围内的4个村陷入恐慌:村民们不知道自己土地上的粮食和菜还能不能食用;母亲们不知道血铅异常会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后遗症。
而作为一家社会福利企业,忠义合金公司内的150多名残疾工人也陷入生活无着的境地。
发自四川隆昌
当隆昌县渔箭镇几个村部分儿童和成人被检测出血铅异常后,村民们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距居民区不足800米的一家电瓶回收厂,并强烈要求电瓶厂搬走。一场突如其来的恐慌和冲突在这些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的空巢山村弥散。
血铅异常小村震动
残疾人刘贵庭离家出走了。
妻子谢桂香找了整整一天。这个右脚永远也弯不下来的男人“自尊心极强,还十分倔强”,3月19日一大早便不知去向。
2010年春节刚过,刘贵庭就失业了。他所在的隆昌忠义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忠义合金公司”)被政府相关部门责令关停。这意味着,他每个月仅有的500块钱工资也将化为泡影。
这个已经干了3年的渔箭镇金盆村的老工人,似乎还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同时,刘贵庭还得到消息,村里许多儿童血铅异常以致铅中毒,村民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唯一的制铅企业——忠义合金公司。
巧合的是,最近这两年,刘贵庭的背部和裆部总是莫名其妙地发痒。谢桂香晚上再也不愿意和刘贵庭睡在一起,“害怕传染”。然而奇怪的是,多次去医院检查的刘贵庭,并没有查出自己的病因,就这么痒着,然后死命地抓。
就在刘贵庭出走的前一天晚上,谢桂香还在和刘贵庭商量以后怎么办,无意中,谢桂香说了句“你没用”,随后换来刘贵庭一直的沉默。这次商量两人不欢而散。
第二天,谢桂香就再也找不到她的男人刘贵庭了。
企业关停,“血铅异常”消息的突然来袭,给刘贵庭略显拮据的家带来巨大震动。“收入没有了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身体是不是健康”。而同样震动的还有同村刘启芝一家。
刘启芝今年5岁的儿子小彭彭,从1岁多的时候,就总会出现反常行为:眼睛翻白,牙齿紧咬,四肢僵直。“每年至少发作5次,而每次都要持续半个小时。”刘启芝的办法是,每当儿子发作的时候,就把手指伸到儿子嘴里,让他咬。
儿子的反常行为使得刘启芝一家人陷入极度恐慌,多次到医院检查,均不得结果。而且他发作还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规律,发作的时候也毫无准备。“有一次,在幼儿园发作了,把老师都吓哭了。”
毫无办法的刘启芝曾经一度相信村里老人的迷信说法,认为是“猛鬼上身”。
村里很多儿童血铅异常似乎是对小彭彭时而发作的反常行为的科学解释。刘启芝对此也深信不疑,因为她带儿子到泸州医院去看,结论是血铅严重超标,达到161微克/升。对于刘启芝来说,已经确定了病因,但新一轮的担忧还在继续,“儿子的身体究竟能不能好,会不会影响智力和发育?”
除此之外,近两年,村里的怪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鱼塘里的鱼莫名其妙地全部死掉,红苕和萝卜从心开始发黑,白菜、莴笋叶子发黄、腐烂。
一些胆小的村民再不敢喝本地的饮用水,也不敢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和菜。
“这就相当于我们失去了一切。”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自己种的东西不敢吃,养的鸡鸭也时常莫名其妙地死掉,甚至东西也卖不出去。“外界一听到说是我们渔箭的东西,就都说有毒,不敢买。”
两次检测差距悬殊
康永容已经8岁的外孙女小娟,至今都没有上学。这个左脚微跛的小女孩,因为智力不足,到现在也只会发出单音节的字。
“一看她就晓得中毒很深。”血铅异常事件之后,康永容坚持认为外孙女小娟铅中毒已经深不可测。然而令她意外的是,外孙女去医院检测下来,76微克/升,并没有超标。
康永容急了,她认为这份血铅检测数据被做过手脚。
同样着急的还有村里其他孩子被检测为正常的母亲们,“同样都是一起耍的娃儿,咋个人家的娃儿中毒,我们娃儿正常呢?”母亲们害怕“正常”的孩子们现在没有检测出,没有给予及时治疗,以后智力会退化,发育不良。
越来越多的村民们也开始质疑医院的血铅检测数据和参考标准。
一个直接的例子是,年龄都在40岁左右的陈光翠和胡代火分别于2010年3月1日和9日到泸州医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泸医”)去检测。而同一家医院居然给出两个成年人不同的血铅正常含量参考标准,陈光翠的正常范围是0-100微克/升,而胡代火的则是0-200微克/升。
更让村民们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同样是血铅正常范围参考标准,泸医给出的是0-200微克/升,而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给出的却是0-400微克/升。
许多村民在两个医院检查的结果也是数据差距悬殊。仍以陈光翠为例,她在泸医检测的是85微克/升,而华西医院的检测结果则是299微克/升。
对此,隆昌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均解释道,这是因为各个医院的标准不一样。“但我们的认定还是以华西医院的检测为主”。
村民们对自己的检测结果不满意,他们大部分认为自己的血铅含量值检测偏低。这时,母亲们也将自己孩子诸如学习成绩下降、免疫力低反复感冒、没精神等症状,与血铅含量超标的症状联系在一起。而村民们发现,很多人咽喉发炎、声音变调、消瘦无力等等,也与医生告诉他们的血铅异常的症状相似。
村民们开始向政府讨说法。
政府也采取了相关措施。3月11日、12日,相关部门到陕西省凤翔县考察学习该县血铅处置有关经验;3月16日,隆昌县卫生局副局长曾立率医疗组到渔箭镇血铅检测结果异常村民家中开展血铅防治宣传,通过向村民发放宣传单、医疗人员讲解等方式普及血铅知识,疏解恐慌情绪。
而就在此前,政府相关部门还邀请省里的专家组前往镇上座谈宣讲,省里一位专家向村民解释,引起血铅超标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食品、汽车尾气等等。
但当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血铅检测报告和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测结果大相径庭之后,这样的宣讲释疑,非但没有平息群众的恐慌,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矛头直指血铅真凶
2010年3月19日,通向渔箭镇唯一的公路被村民们堵了起来,拥堵持续一个下午。
这天下午也是村民们领到华西医院血铅检测复检结果的时间。
被堵的路段叫陈家林,这里也是村子里较为繁华的地方,有农村超市和茶馆分布。往里走100米,便是村民眼中的“真凶”——忠义合金公司。
聚集在这里的人,主要是该企业800米范围内四个村的村民。
人声鼎沸,但没有人组织喊口号,也没有代表出头说话。混乱之中,人们吵吵嚷嚷,你一言、我一语,见到记者就全部围拢,诉说各自的“不平”。
镇政府领导很快来到人群中,并向大家表示忠义合金公司已经关停。
村民们多次提到两次结果检查下来,为何相差如此悬殊?既然企业各项检查结果都达标,为何还有大部分的人血铅异常?归根到底,究竟是谁的责任?
县卫生防疫站的一位工作人员登上较高的阶梯试图稳定现场混乱的局面,但愤怒的村民让他先“出示相关证件”。该工作人员以工作证没带为由,并没有出示,随即该工作人员被村民赶下阶梯。
“堵路”事件在镇长梁萍保证给老百姓一个说法之后,得以解决。
隆昌县环保局副局长李家琪承认,忠义合金公司是其周边水环境、土壤环境中含铅的来源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来源。忠义合金公司作为涉铅企业,历来是环保部门的重点监测对象。
李家琪还给记者列举了其他几个可能致使铅含量过高的原因,其一是小孩在工厂周边玩耍,难免沾染;其二是企业在管理上也有一定问题,工人下班应该洗头洗澡,把衣服换掉等等。但李家琪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检测该企业是达标排放,但还是有一定污染的。”
与多数村民们的想法不一样,彭明素心中倍感矛盾。这个已经36岁的中年妇女,早在3岁的时候,双目失明,19岁便嫁到金盆村,此后的日子靠着微薄的低保度日。而在2008年,经镇上介绍,得以在忠义合金公司上班。这两年对于彭明素来说是快乐的,每个月可以拿到450块钱的工资,而且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等都是办好的。“医个病什么的,都不用自己掏钱。”
更重要的是,“不会感觉到那么寂寞。”彭明素说,在厂里,尽管只干些帮食堂“剥蒜”等轻微活,但有人能和自己说话,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如今,彭明素又回到了两年前的生活状态,每天在家里喂鸭子、煮饭,然后“听”电视。
上亿产值令生命失色
2010年2月25日,远在北京打工的渔箭镇周家寺村村民张家友向隆昌县环保局投诉,反映其家人查出血液中铅含量异常,怀疑是相邻的忠义合金公司污染造成。
这一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扔在了这个平寂的空巢山村里。
随后,渔箭镇周家寺村、石庙子村、单池湾村和金盆村部分村民,陆续查出血铅含量异常。
恐慌情绪迅速在企业周围蔓延。忠义合金公司周边800米范围内,涉及渔箭镇4个村12个社共1756人(其中外出502人)。截至3月17日18时,政府组织的1605人次(包括复查)体检情况表明,已作出的907份报告单中,血铅含量异常共有94人。其中,儿童88人,成人6人。
村民们开始追寻“始作俑者”和探究根本原因。几乎毫无悬念,村民们直接认定是忠义合金公司。还有村民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发现,根据环保部相关文件,重污染化工项目必须报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李家琪的说法和村民说的并不相同。李家琪告诉记者,2003年国家民政部有个函,上面规定,投资1000万元以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政府投资的企业,县环保部门就可以审批。
“不过,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必须由省环保局审批。”他强调。
李家琪坦承:“程序符合,政策也符合,就是选址不太好。”
渔箭镇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自然条件好,并且有丰富的青石、矿石和黄沙等原料。但是因为在山区,其经济发展落后。
2004年,忠义合金公司在渔箭镇周家寺村三组建厂,2005年通过验收后投产。该企业主要利用废旧蓄电池生产还原铅锭,年设计生产能力8000吨,年产值一亿元,每年缴纳税金54.9万元。现有职工200余人,其中150多人是残疾人,属社会福利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原来的地址是在双凤镇,部分村民们说,“由于双凤的人把他们赶出来了,所以就来到渔箭了。”
隆昌县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郭荣川否认了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是由于技术改造的需要而搬至这里的。”
企业的到来,似乎并没给附近的村民带来更大的效益,反而逐渐给村民带来新的恐慌与不安,“村口的鱼塘,平时看很正常,但太阳一出来,就全部泛白。”
而村里很少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时常觉得乏力,更多的妇女觉得记性差、胸闷、气短。
2010年3月19日下午5时,失踪一天的刘贵庭回到家中。他告诉记者,今天是厂里喊去重庆体检,早上7点就出发。“感觉检查很正规,但是检查出的血铅含量是384微克/升。”刘贵庭对这个数字并不满意,“我原来检查的是467微克/升。”
刘贵庭腿脚不便,对他来说,很难再找到月收入500块钱的工作,但他也坚决表示,不让这个企业在镇上。
“还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呢?”刘贵庭说。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文内部分人名系化名)
污染的“政绩观”最可怕
□王旭东
阳春三月,本应绿意融融,但公众的视线却被惊人的红色——“血铅”牢牢锁定。
3月13日,四川隆昌检测出血铅含量异常94人;3月16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检测超标;17日,相邻的桂阳县14 人铅中毒入院治疗,估计血铅超标的当地村民超过300人。
近两年的“血铅事件”罪魁祸首都是炼铅企业。去年,陕西凤翔县“血铅事件”,造成615名儿童血铅超标,东岭冶炼公司被认定是这次“血铅事件”的“祸首”;今年2月24日,湖南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超标,引发中毒事件的炼铅企业腾达公司,曾被县市两级环保局几度叫停,但仍继续生产。据该县环保局长雷向东介绍,作为贫困县,嘉禾急于发展经济,一批从周边省市淘汰的企业来到嘉禾,不作环评就开始上马生产。在牺牲了几百名儿童身体健康之后,腾达公司才被关闭停产。
如今,在一些发达地区严重污染的企业已被列入淘汰的范畴,或者说,被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所“赶走”、所“抛弃”。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把别人淘汰的东西当作“宝”,当作发展经济的“法宝”,当作实现政绩的“法宝”。
曾经有一位“最牛副局长”——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在回答记者“海口污水问题为何长年未解决”的提问时,抛出“雷”人之语:“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水是发展的一面镜子。以水为镜,不仅能照出环境污染与否,更能照出政绩观正确与否、发展观科学与否。同样,“血铅中毒”事件的频发,真正的幕后“黑手”是错误的、有害的政绩观和牺牲环境甚至公民身体健康的发展观。
错误的政绩观已到了“血铅中毒”的程度,这才是最可怕的。不少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满足于GDP增长,不惜牺牲环境,其根源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说白了,就是发展观、政绩观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如何纠正“污染”的政绩观,如何给“中毒”的政绩观消毒,关键在于从源头“治污”,关键要给政绩观“刮骨疗伤”。首先,要改革考核政绩的传统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其次,要打造公众深度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回音壁”,让公众对环保公共事务的每一次投诉或举报件件有着落,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回复,让公众的监督落到实处。
15、大旱凸显生态保护重要性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4-01 刘纯银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3/t20100331_632566.html
面对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寻找地下水源,为干旱地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成为当前云南省抗旱工作的一个重点。据报道,云南省全省地下找水抗旱行动捷报频传,截至3月24日,云南全省共布井702口,开工钻井148口,50口井成功出水,初步测算每日出水量4000多立方米,可缓解10余万人的饮水困难。
云南全省找水见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笔者认为,找水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了缺水问题,相反,这种钻井找水只是权宜之计。反思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更凸显出当前及今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大旱在一些地方无情肆虐,再次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中国本来就是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然而,数次水资源危机并未引起一些地方政府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少数地区唯GDP增长是举,置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于不顾。另外,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系统被破坏也日益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一些地区不顾实际条件盲目增速发展,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政绩,更加剧了各种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专家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
水环境是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就必须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尤其要加强生态保护。正如有关专家所说:我国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等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萎缩、天然植被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日益加剧造成的。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水是生命之源,请注意节约用水……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当前我们不仅要节约用水,更要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资料显示:森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每年全球减少森林面积约1100万公顷,森林的减少使气候更加恶劣,雨水减少,干旱严重。对草原与耕地的破坏,使地球上1/3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威胁。同时,各种有害气体排入天空,包裹着我们的地球,使极地的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已在50%以上。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太阳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水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呼吁的,越是在用水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强调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绝不能允许以保经济增长的名义再度牺牲环境。现在看来,这种担忧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我们再也不能回避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再也不能让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而应该携起手来,保护环境,努力使生态恢复到自然水平,共建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16、“环境税”该由谁埋单?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2010年4月1日 郑芋
http://news.zgjrw.com/News/201041/News/218676475100.shtml
即将出台的“环境税”提出将对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征税,那么这个费用该由谁承担?如何承担?由于目前政策尚在制定当中,详细的规则多数为业内推测,然而上述问题却牵动着消费者与汽车厂家的心。
2010年1月,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向媒体透露,机动车的环境税在征收时,车主将按照机动车不同的污染排放量情况缴纳不同的税费。购买高排量汽车的车主,肯定会比购买低排量机动车的车主缴纳更多的机动车环境税,类似于对车辆征收购置税。
张燕友的上述表态立刻引起热议。似乎在政府部门的表态中已经明确该项税是针对消费环节。但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随后表示,环境税税制正在研究之中,具体的征税范围、实施时间、管理机关尚未确定。
中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环境税并不是一个新的税种,其开征是大势所趋,但应该考虑公平原则,不能“杀贫济富”。崔东树说,汽车消费是促进内需的重要增长点,这个税的开征不应该给购车增加门槛。同时,环境税也不能单是针对汽车产品征收,其他的消耗石化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机械设备都应该缴纳环境税。
中国著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其实环境税重要是在工业征收。”贾新光分析,现在要征收环境税在汽车行业来收就已经不太合适,汽车目前现有的三项税费中已经含有环境税的成分,再征收有重复征收的嫌疑,也显得不公平。
对于“环境税”该在何种环节征收,网上议论纷纷。网友对于“环境税”的看法不一。有网友表示:环境税征收是针对排放的行为,而不是针对排放的产品。车辆本无罪,用车造成污染,应在使用环节征收,而非购买环节。
另有网友认为,既然环境税存在征收的必要性,那么它应该征收在企业身上,至少应该汽车制造企业占大部分,用户占小部分。以税收来促进汽车企业技术的更新,降低污染。同时,国家也可以考虑将这部分税收奖励那些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杰出贡献的汽车企业。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达到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的目的。
至于“环境税”如何征收,目前也都说法不一。有车主认为不能简单按排量定税:“相同排量的车油耗不一定相同,接近报废年限和新购车辆的排污量相差甚远,甚至使用不同标号的燃油也会造成排放的不相同。”
在征收环境税方面国外已经有成熟的经验。虽然现在只有英国伦敦在明确征收,但其他国家大多是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的。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
在欧洲,英国伦敦在2008年2月4日启动了“低排放区”计划。从这一天开始,凡进入该区域的12吨以上、尾气排放未能达到欧3标准的卡车,其驾驶员要缴纳200英镑的排污费,违者将收到高达1000英镑的罚单。欧盟计划在8个国家一共设立70个这样的“低排放区”。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