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1
三月三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干旱专题报道:
1、21世纪经济报道: 首届湄公河峰会4月2日召开 四国可能要中国买单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3-31/032419974435.shtml
2、新华网: 数据显示中国修建水坝与湄公河旱情加重无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31/083919977811.shtml
3、京华时报: 外交部:“中国澜沧江建坝致湄公河缺水”不实
http://env.people.com.cn/GB/11262924.html
4、人民网: 西南旱情致长江中游六个月处枯水位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1267071.html
5、新华网: 贵州近七成水库降到死水位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31/083919977809.shtml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连续报道:
6、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三―跨越爱琴海走在特洛伊城遗址
环境资讯:
7、济南日报: 用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http://news.sina.com.cn/o/2010-03-31/053917299756s.shtml
地方信息:
8、湖南日报: 湘江流域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有望年内出台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70004356_1.shtml
9、中国新闻网: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和重要污染源监测网建成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3/30/4221628.html
深度报道:
10、中国社会科学报: “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http://www.qstheory.cn/st/stwm/201003/t20100331_25535.htm
11、环球时报: 国际河成纷争新源头:全球"水破产"将引发冲突?
http://env.people.com.cn/GB/11265132.html
12、华媒网: 环境污染从城市到农村
http://ccvic.com/ming/huanbaozhuanti/20100331/130037.shtml
13、中国青年报: 湖南环保新政如何破冰 污染责任像交强险推行?
http://env.people.com.cn/GB/11266178.html
环境时评:
14、每日经济新闻: 施鹏翔:环保部两岁任重而道远
http://green.sohu.com/20100331/n271230345.shtml
15、中国产经新闻: 环境税莫走“只收不治”的老路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100330/21197663052.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首届湄公河峰会4月2日召开 四国可能要中国买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3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3-31/032419974435.shtml
4月2日至4月5日,首届湄公河峰会将于泰国传统海滨胜地华欣举行。
峰会召开前一周,牵头峰会的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首席执行官杰瑞米·伯德(Jeremy Bird)发表声明,否认了之前外界对中国澜沧江水坝影响湄公河流量的指责。
不过,3月30日,湄公河委员会对本报记者澄清了此前媒体的报道,表示并未对中国水坝是否影响湄公河生态做过结论。
杰瑞米·伯德称,根据目前的水量记录,没有证据表明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为澜沧江)的8座水坝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水坝,湄公河很可能在今年1月就会出现缺水问题。”他补充说。
除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四个委员会成员国,中国和缅甸也会派出代表参加首届湄公河峰会。
杰瑞米·伯德认为,会议将有助于厘清模糊资讯,使流域国家建立互信。
争水由来已久
对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的责难并非事出突然。2009年5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提醒湄公河流域六国谨慎对待兴修水利。
报告指出,中国在澜沧江修有8座水坝,而老挝计划在2010年末完成对境内湄公河流域23座水坝的修建。
“水库的存水量不可能超过湄公河的流量。”报告中指出。报告还以292米高、当时世界第一高度的小湾峡拱坝为例,认为仅此一个水坝就有可能导致湄公河流量减少、流速变慢、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此次湄公河下游4国遭遇20年以来最严重旱情,泰国旧事重提。
3月17日,泰国一个名为“拯救湄公河联盟”的激进草根环保团体发表声明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兴修水利导致了湄公河水文和河床含沙量发生变化。
该组织认为,中国此举使湄公河下游的泰国、缅甸和老挝深受其害,渔业和农业双双受到影响,当地经济和生活受到冲击。
本报记者致信湄公河委员会,得到了与之不同的答复。
湄公河委员会表示,并未对中国水坝是否影响湄公河生态做过结论。而委员会提供给本报的一份《湄公河低水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详细阐述了此次湄公河旱情的可能原因。
报告首先分析了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云南省景洪、思茅、临沧、澜沧四地自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的降水量,并与2000-2009年的同月降水平均值比较。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的汛期过去后,四地的降水量皆远低于往年。
而在湄公河流域北部地区,降水量同样自2009年9月开始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老挝境内的琅勃拉邦省和泰国北部的清莱甚至出现了从去年11月持续至今的零降水量。
湄公河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做出“有限结论”,认为导致湄公河此次旱季极低水位的原因是:2009年汛期相对较少的降水量,以及汛期过后更为反常的低降水量。
谅解与合作
关注此次湄公河争水的并不仅止于沿岸国家。
2010年2月4日,美国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华盛顿召开听证会,主要研究范围为国际冲突、安全与和平的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的东南亚项目负责人理查德·科隆宁(Richard P. Cronin)出席听证会做证词,题为“中国在东南亚的活动及对美国利益的影响”。
证词很大范围内涉及了中国在湄公河上游的水电工程及其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影响。智库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是湄公河流域最大且最强而有力的国家,其坐拥湄公河上游资源及水能。
“地缘就是命运。”科隆宁引用古谚,提醒美国注意中国在湄公河区域的动作。
此次湄公河争水事件高调鸣锣、低调进行,有分析人士指出,其背后或有四国的政治和经济算盘。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李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湄公河流域除泰国外,其余四国连同上游中国的云南、广西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大都依靠劳动密集产业及出口带动经济,地域的临近性和资源结构的相似性导致各国产业同一性很高,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存在着竞争。
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始终雷声大雨点小。这一次的“争水事件”,如果有数据支持中国的上游水利的确影响了湄公河流量,“中国可能就要承受对各国给予一定程度弥补的压力。”
李旋认为,即便事实层面无法证明中国水利对下游各国带来损害,也不能排除四国借此次会议要求中国买单湄公河治理的可能性。
李旋认为,由于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各国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矛盾,建议中国将中心先放在加强各国间的谅解与信任上,然后再谈合作和推动开发。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有这个意向。湄公河委员会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已同意与该委员会分享其境内流域的水文数据。湄公河峰会第二天,将有来自中国水利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有关专家与会探讨跨区域流域管理事宜。
“这是一个很正面的消息,表明中国同下游国家合作的意愿。”杰瑞米·伯德说。
2、数据显示中国修建水坝与湄公河旱情加重无关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31/083919977811.shtml
新华网昆明3月30日电(记者 李怀岩 王若遥 李云路)中国云南水利系统人士30日说,水文数据表示,澜沧江上的大坝与下游的湄公河流域旱情加重没有关联。
澜沧江海事局和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没有形成负面影响,澜沧江上的大坝还是调节汛枯两季水量的较好方式。
去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一直雨水偏少,其中,云南比往年同期减少一半以上,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一次。
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俊说,澜沧江流域旱情严重,以小湾坝的降水量为例,去年9月至今年3月累计降水量仅64毫米,较多年平均同期偏少达82.3%。
澜沧江海事局副总工程师陈辉说,云南省大部地区降水总量比历年同期偏少20%-98%,也致使2009年澜沧江没有出现稍大洪水。泰国清盛港水位下降明显也是由于上游澜沧江全流域自然降水减少的原因所致。
张俊说,建设水电大坝是调节汛枯两季水量的最佳方式。通过水坝建设,汛期水量较多时,可以利用水坝蓄水,在枯水季节增加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枯季水量。
数据显示,澜沧江流域现有大坝水位均低于去年汛末水位,这表明,在目前干旱的局面下,除流域来水全部用于发电后下泄外,还将水库去年拦蓄的水量释放,以帮助缓解旱情。
张俊说,澜沧江流域梯级大坝对境外水资源的利用影响有限。澜沧江境内段流域面积占湄公河流域总面积的23.5%,径流量仅占13.5%。
澜沧江水电梯级开发只是筑坝抬高了水位,除会增加小部分蒸发损失外,并不存在水量消耗和跨流域引水,因此不会影响澜沧江水资源的总量,对下游湄公河沿岸的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张俊认为,澜沧江水电开发不会改变出境处的总水量。澜沧江流域目前投入运营的漫湾、大朝山、景洪等电站均为径流式电站,没有调节能力,因此,对径流年内分配不构成影响。
唯一具有调节功能的小湾电站由于具有较大库容和调节能力,可使下游枯期流量大幅增加,汛期洪峰流量略为减少,径流分配更加均匀,这对湄公河的枯季航运、灌溉、防止海水入侵以及汛期的防洪等具有积极意义。
“但因澜沧江占湄公河水量很小,这种作用也仅限于出境河段。”张俊说。
澜沧江流域水电站枯季按天然来流控制发电,日均下泄流量与日均入库流量基本一致。由于干旱少雨,流域库容较大的小湾电站来水自2009年9月呈逐月递减态势,总入库水量较多年平均同期偏少27.1%。
为增加下游枯期径流,截至3月28日,小湾电站水位已消落7.12米,除按天然来流下泄外,还将去年汛期所蓄水量约5.6亿立方米下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港务局、地方海事局局长陈达明说:“目前,因为大旱,澜沧江航运已经停航。上游水位的支流还是处于严重干旱的阶段,整个境内段的流量就是靠老天爷。”
陈达明每天收到的景洪大坝水情信息显示:3月30日,入库流量297立方米/秒,出库水量437立方米/秒,坝上水位592.7米,坝下水位534.59米。
他说,大坝在去年洪水期对来水进行了科学而有计划地蓄存,最近一段时间,出水流量都大于入库流量,这就是大坝为什么能起到调节汛枯两季水量的作用。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流经西藏进入云南,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继而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全长4880公里,总落差5500米,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
3、外交部:“中国澜沧江建坝致湄公河缺水”不实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10年03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62924.html
本报讯(记者李铁铮)昨天,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境内的澜沧江修建水坝、开发水电造成湄公河水位下降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秦刚在回答相关提问时说:“我注意到近来一些媒体报道湄公河水位下降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中方在湄公河上游的一条河流,即中国境内澜沧江修建水坝、发展水电造成的,这种说法完全与事实不符。”
他说,第一,中国西南的省份和湄公河次区域有关国家目前都在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造成湄公河次区域缺水的根本原因在于气候灾害。第二,澜沧江仅占湄公河水域总流量的13.5%。
秦刚强调:“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不干与邻为祸的事情。作为一些河流的上游国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合理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充分考虑到下游国家的合理关切。”他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同湄公河次区域有关国家就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定期向他们提供上游河流有关的水文资料。
他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将率团参加于近期举行的湄公河委员会首次首脑会议。中国和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是友好邻邦,我们高度重视同这些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加强对话沟通与合作。
湄公河委员会首次首脑会议定于4月初在泰国中部海滨城市华欣召开,来自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4个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或代表以及观察员国中国和缅甸的代表将与会。
作为中国节水大使,秦刚表示非常关注当前中国西南省份面临的严重旱情,呼吁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
4、西南旱情致长江中游六个月处枯水位
来源:人民网2010年03月31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1267071.html
人民网宜昌3月31日电 (记者田豆豆 通讯员望作信)3月31日8时,长江02030拖带“长宜3号”海轮已平安通过中游浅区到达城陵矶,这种超长、超高、超宽的特种船队能在枯水期驶过中游浅区,标志着长江海事、公安、航道等部门推行联合执法获得成功。截止3月30日,长达六个月枯水期已有3.6万余艘船舶,500余万吨电煤安全通过长江中游浅区,没有发生一起阻航事件,确保长江中游水上运输的安全、畅通。
由于中国西南地区出现秋冬连续干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局部出现特大干旱,导致长江上游水量明显减少,三峡库区水位提前降至154米,比2009年相比,库区水位减少6米,长江干线枯水期持续时间长,中游荆江河段巳长达6个月枯水位,长江海事局针对今年长江枯水期时间长、恶劣天气增多等新情况,采取有效应对枯水期保畅通新举措。首先发挥长江海事一条链作用,实施重庆至芜湖四省一市全线联动和信息共享,推行海事、公安、航道等部门联合执法,为船公司和船舶服好务。长江海事、航道、公安5000余名干部职工驻守坝区、桥区、浅区等重点航段全天候监控,对重点浅区实行交通管制,船舶单边航行,严格签证,严格检查,禁止船舶超载和抢槽抢道等违章航行。同时启动宜昌和城陵矶加、减载基地,有效实施控制船舶吃水,仅宜昌艾家河转载基地启动三个月来,已为3500多艘大吨位出川重载船舶成功过驳减载130多万吨,凡减载电煤船通过中游浅区无一险情发生。
5、贵州近七成水库降到死水位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31/083919977809.shtml
新华网贵阳3月30日电(记者周芙蓉)持续干旱在贵州呈蔓延和加剧态势,目前全省1.79万座水库中近七成水库降到死水位,抗旱救灾形势严峻。
记者从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截至目前,贵州17983座水库(山塘)已有12145座降到死水位,占67.5%,其中有1780座中小型水库和山塘干涸。
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据贵州省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贵州降水量仍然偏少,雨季开始期较常年推迟,全省的旱情特别是西部、西南部地区旱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抗旱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据统计,截至3月28日,贵州全省受灾人口1743万人,1074万人、441万头大牲畜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旱情发生后,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截至3月28日,全省累计投入抗旱人力358.9万人、抗旱资金6亿元,出动抗旱机具6万台次、车辆4.2万辆次,抗旱浇灌面积446万亩,为困难群众送水421万吨,解决479万人、209.5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
6、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三―跨越爱琴海走在特洛伊城遗址
文图 汪永晨
今天的土耳其有一个名为特洛瓦(Truva)的小镇。这个小镇受惠于旅游业蓬勃而急速发展。土耳其官方亦将该遗址命名为“特洛伊”。
现在每年都有数以万计游客到遗址参观旅游。我们绿家园生态文化游一行中有在大学教外国文学的教授于洪笙,来之前她唯一提出的希望就是此行能不能去一下特洛伊古城。在外国文学中,特洛伊占有太重要的地位了。
夜过红海
渡轮上的土耳其人
同歌同舞
2010年3月8日,我们结束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游后,从伊斯坦布尔乘大巴到渡轮过爱琴海时天已经擦黑。那一刻无论是看,还是拍,爱琴海都是蓝色的。结束了海上的拍摄,回到船舱里,发现船舱里已沉浸在一片艺术的海洋中。这群据说是一个什么党派的人要去参加一个活动。从他们演奏的乐器看,那个党派的活动还是挺轻松愉快的。而他们的那份激情,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也从自然的大海中,带向了艺术的海洋。土耳其人生活中的快乐和潇洒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和他们告别,重新上到我们的车上时,大家还余兴未尽,把和大海有关,和江河有关的歌一首接一首的唱起来。唱歌,特别是唱和大自然有关的歌,也是我们生态游的组织成部分。何况我们这次还是生态文化游。
在就要见到特洛伊木马之前,在爱琴海边恰那卡莱度过的这个晚上,土耳其浴让我们感受到了土耳其人对水与人相互间关系的理解。在土耳其,沐浴原来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不是亲身感受,很难想象,他们对把人与自然,自然与艺术结合得如此完美。
海鸥的早晨
风中的爱琴海
这一夜,我们是听着爱琴海的涛声入睡的。清晨,又是在浪声中走出房门面迎大海的。前两年我去希腊时,阳光下的爱琴海发出蓝色有着金属的光泽。可是这次我们站在风中、云中的爱琴海边,却是灰蒙蒙的天穹,蒙蒙胧胧的大海。只是与它常年斯守的海鸥对它依然那么衷情。
古城介绍
我们的车向着古城开去时,于洪笙教授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给我们讲了文学史上的木马记。既然是课堂,我也就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吧: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据说斯巴达有一人家生了个女儿,取名海伦。这小姑娘俏丽无比,渐渐长成一个举世罕见的美女。人人都公认她是全希腊各国最美丽的女子。希腊各国的公子王孙们都纷纷追求她,追求不成者也以看到她的芳容为一生最大的愿望。海伦成了各国公子王孙们的偶像和精心保护的珍宝。后来,海伦的未婚者们达成了协议:让海伦自己选择丈夫,大家保证尊重她的选择,而且要共同保护她丈夫的权利。
后来,斯巴达王阿特柔斯的儿子墨涅依斯为海伦看中,两人成亲。不久,墨涅依斯做了国王,两人相亲相爱,是一对美满的夫妻。
一天,墨涅依斯的王宫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帕里斯。特洛伊是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上的一个小王国,它和希腊隔海相望。墨涅依斯对帕里斯盛情款待,连年轻的王后海伦也亲自出来接见。帕里斯长得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很讨女人喜欢。海伦和他一见钟情,竟鬼迷心窍地和帕里斯一起逃回特洛伊城了。帕里斯还掠走了王宫中的许多财宝。
斯巴达国王墨涅依斯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他连夜赶到迈锡城,请国王阿伽门农,也是他的哥哥帮他复仇。阿伽门农当时是希腊各国的霸主,他马上邀请了希腊许多小国的国王来开会,会上大家决定联合起来,用武力消灭特洛伊城。阿伽门农被推选为统帅。不久,一支有10万人马,一千多条战舰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攻打特洛伊城去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爆发了。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神安排的,他们给这场战争的起因编了个美丽的神话。
神话中说,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国王珀琉斯和海中女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奥林匹斯山上的许多神仙都应邀而来了。宴会十分热闹。忽然,来了一位怒气冲冲的女神,她把一个金苹果扔在桌子上,上面刻着一行字:“给最美丽的女神”。
扔苹果的女神是“争吵女神”。珀琉斯国王本来就不敢邀请她,没想到她却自己来了,而且引起一场争吵。因为女神们都想得到金苹果,以此证明自己是最美丽的。
于是,众神的首领宙斯命令女神们到特洛伊去,请一个叫帕里斯的牧羊来评判。为了得到金苹果,女神们都给帕里斯最大的许诺:天后赫拉答应使他成为一个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保证使他成为一个最聪明的人;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发誓让他娶到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子做妻子。
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因为他不要智慧,不要当国王,只要一个最美丽的妻子。帕里斯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牧羊童,是特洛伊国的王子伪装的。
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帕里斯拐走了当时最美的女子海伦——斯巴达王墨涅依斯的王后。由此,引发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
却说希腊人联合起来攻打特洛伊城,但特洛伊城是个十分坚固的城市,希腊人攻打了九年也没有打下来。
第十年,希腊一位多谋善断的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一天的早晨非常奇怪。希腊联军的战舰突然扬帆离开了。平时喧闹的战场变得寂静无声。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军回国了,他们跑到城外,却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惊讶地围住木马,他们不知道这木马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要把它拉进城里,有人建议把它烧掉或推到海里。正在这时,有几个牧人捉住了一个希腊人,他被绑着去见特洛伊国王。这个希腊人告诉国王,这个木马是希腊人用来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希腊人估计特洛伊人会毁掉它,这样就会引起天神的愤怒。但如果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里,就会给特洛人带来神的赐福,所以希腊人把木马造得这样巨大,使特洛伊人无法拉进城去。
特洛伊国王相信了这话,正准备把木马拉进城时,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跑来制止,他要求把木马烧掉,并拿长矛刺向木马。木马发出了可怕的响声,这时从海里窜出两条可怕的蛇,扑向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拉奥孔和他的儿子拚命和巨蛇搏斗,但很快被蛇缠死了。
两条巨蛇从容地钻到雅典娜女神的雕像下,不见了。
希腊人又说,“这是因为他想毁掉献给女神的礼物,所以得到了惩罚”特洛伊人赶紧把木马往城里拉。但木马实在太大了,它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只好把城墙拆开了一段。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他们跳着唱着,喝光了一桶又一桶的酒,直到深夜才回家休息,做着关于和平的美梦。
深夜,一片寂静。劝说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的希腊人其实是个间谍。他走到木马边,
轻轻地敲了三下,这是约好的暗号。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地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
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1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海伦也被墨涅依斯带回了希腊。
“当心希腊人造的礼物”这一成语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传着,它提醒人们警惕,防止被敌人的伪装欺骗,使敌人钻进自己的心脏。这句话来自木马记。“特洛伊木马”现在已成了
这个在中国差不多是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的故事,现在也成了 “心理战”的同义语,比喻打进敌人心脏的战术。
古城中的木马
古城远眺
特洛伊 Troy,古希腊语Τροία, 拉丁语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在公元1871年遗址被发现前一直只被视为传说中虚构的城市。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战争,便以此城市为中心。
根据希腊神话中的记述, 特洛伊人是指那些居住在古老特洛阿德地区(位于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古老公民。该地虽然位于亚洲,在传说中特洛伊城却被视为希腊城邦的一部分,拥有与希腊文化相似的社会。在传说中,特洛伊城最为人所知的是它从东方及西方的港口贸易中获取的巨额财富,衣服纺织,钢铁生产,和巨大的防御城墙。
史诗中特洛伊的遗址今天的地理位置,位于土耳其西北面的恰那卡莱省的希沙利克(Hissarlik,北纬39°58′度,东经26°13′度),于爱达山的西南面,离达达尼尔海峡不远。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曾于此处建成一座名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后于拜占庭帝国时期迅速没落。
博物馆里图上的特洛伊古城
也在马里找找感觉
公元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发现的特洛伊城遗址废墟。说到施里曼还有这样的记载。施里曼7岁那年从哥哥那得到了一本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小书,书中有一幅插图就是大火在焚烧特洛伊城门,而就是这幅插图,给了施里曼一个幼时梦,要寻找这座失落的古城。
后来,又在这同一个地方发现了更多不同时代的城市遗址。其中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特洛伊Ⅶ ”的遗址,被认为是荷马史诗时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争议。
古城中的我们
古城II
继海因里希•施里曼之后,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今天被挖掘出来的古城,不知是不是每一个人走在里面都会有着自己对当年的遐想?
于洪笙教授说:有少数当代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并不是位于安那托利亚,而是位于英国、克罗地亚和斯堪的那维亚等地。不过这些理论并未被主流学者所接受。另有学者认为特洛伊人原属匈牙利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的一个分支,后来遭到赫梯王国的攻击,才横越海峡至特洛伊城旧址定居。在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人沿着地中海北岸出逃,直至到达意大利,形成了伊特鲁立亚文明。
木马当年从这里走过?
历史在这里展现
中国生态学家的思索
我们的导游罗米欧告诉我们,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1870年。考古学家将特洛伊城址的文化堆积分作9层 。这些层因时间久远和人为的破坏已经打乱了顺序。从图上才可看出大概的意思。
不同时代的古城
关于这些层,我回来从网上也找到这样一段记载:从最下层的第一层向上到第五层属青铜时代早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1900或前1800年,有城堡、王宫等建筑,这时特洛伊已是小亚地区西北部的文化中心 。第六层约为公元前1900或前1800~前1200年 ,这时北方草原民族入主特洛伊,城墙坚固,城内有许多贵族住宅。这一时期的城市毁于地震。第七层约公元前1200年~前1100年 ,相当于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前期在文化上继承了第六层的传统,后期发生变化,居民可能来自欧洲。第六层和第七层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晚期。第七层和第八层之间,约400年间这里无人居住 。最上面的第八~九层,分别属于希腊人居住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罗马统治时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城建立,特洛伊城逐渐湮没。
标记
古剧场
自公元1871年在希沙利克(Hissarlik)发现特洛伊城遗址废墟后,考古学家陆续于那里发掘出更多座不同时期特洛伊城的遗址,而这些遗址分别被考古学家以特洛伊“I-IX”命名。以下兹列各部份分支:
特洛伊I至特洛伊V
特洛伊 I: 公元前3000-260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 1)
特洛伊 II: 公元前2600-225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2)
特洛伊 III: 公元前2250-210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 3 [早期])
特洛伊 IV: 公元前2100-195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 3 [中期])
特洛伊 V: 公元前二十至十八世纪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 3 [晚期])
据考究,史上第一座特洛伊城约于公元前3000年便已建成,在青铜时代,该城似乎已经是一个繁盛的贸易城市,由于此地扼要地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所以所有往来爱琴海与黑海之间的商船都必须通过此处。
特洛伊VI
特洛伊 VI:公元前十七至十五世纪 特洛伊 VIh: 青铜时代晚期, 公元前十四世纪 “特洛伊 VI”约建成于公元前十七世纪,后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因地震被摧毁。现今于该城遗址只发现了少量当时特洛伊人使用过的箭头,并没有发现过任何身体遗骸或重大遗迹。
特洛伊VII
特洛伊 VIIa: 约公元前1300-1190年, 被认为最接近史诗中的特洛伊时代 特洛伊 VIIb1: 公元前十二世纪 特洛伊 VIIb2: 公元前十一世纪 特洛伊 VIIb3: 约至公元前950年 特洛伊 VIII: 约公元前700年 在考古层面中,“特洛伊 VIIa”约建成于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后期,这可从该处出土的陶器式样中得知,因此该城被认为是最接近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而从遗迹中显示,此城似乎被战争毁坏,而且有火烧的痕迹。虽然如此,但直至1988年前,遗迹的规模仍不足以证实城市的存在,及后在进一步发掘出该城的其他部份后才解决此问题。
在遗迹部份的街道和房子里,发现了一部份人的遗骸,而在遗迹西北方更发现了一些骨骼和头盖骨碎片。但由于只有小部份被挖掘出来,所以仍未能确定这些破坏是由战争或是自然灾害做成。同样地,“特洛伊 VIIb1”及“特洛伊 VIIb2”两个遗迹都显示被大火烧毁的痕迹。
特洛伊IX
特洛伊 IX: 希腊文化下的“Ilium”城, 公元前一世纪 这是最后一座在同址建成的特洛伊城,约于公元前一世纪由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建成。直至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堡建成前,此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及后于拜占庭帝国时期迅速没落消失。
美国电影《特洛伊》拍后留下的木马
风中的红海
爱琴海上
我们的导游罗米欧说,他喜欢他们自己造的那座大木马,而不喜欢美国人拍电影后留给他们的这座。不过在特洛伊古城,我们什么纪念品也没有买到,在那里留下的只是我们照相机的照片。而在放着美国人建的大木马旁,当地人卖的工艺品倒是让我们选择了一些,准备带回家,留做纪念。
3月9日离开了特洛伊,我们再次回到爱琴海畔。这时风更大了。而慢慢露出头的太阳,把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描绘得如披着一层有姿有色的纱缦。
爱琴海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通地中海,东北经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通黑海,南至克里特岛。
爱琴海海岸线非常曲折,港湾众多,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爱琴海的岛屿可以划分为七个群岛:色雷斯海群岛,东爱琴群岛,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萨罗尼克群岛(又称阿尔戈-萨罗尼克群岛), 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克里特岛。爱琴海的很多岛屿或岛链,实际是陆地上山脉的延伸。正是这些岛链将爱琴海和地中海分开。许多岛屿具有良港,不过在古代,航行于爱琴海并不是很安全。许多岛屿是火山岛,有大理石和铁矿。希腊的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东西狭长,是爱琴海南部的屏障。爱琴海岛屿的大部分属于西岸的希腊,一小部分属于东岸的土耳其。
爱琴海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盛行北风,但每年9月到次年5月有时刮温和的西南风。
爱琴海因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积压碰撞的地带,为地壳不稳定区,多火山、地震。
风中的爱琴海
和木马告别
风中在爱琴海
告别爱琴海,也就到了我们要踏上前往盼望已久的埃及之路,那里的金字塔,那里的撒哈拉大沙漠,都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与地方。还有那里的红海、地中海是我们此行要领略的另外两大海洋,那里的海水又将会是什么颜色呢?很是期待。
7、用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2010年03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0-03-31/053917299756s.shtml
本报3月30日讯(记者 祝蕾)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的决战年,是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关键年。市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用足用好污染减排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河道截污、中水处理站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步伐,力争三年内实现绕城高速以内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方法是转变发展方式。环保部门将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的步伐,通过“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环保工作逐步实现“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的目标。继续抓好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监督济钢完成1台33平方米、2台60平方米烧结机的关停拆除任务,督促各区完成10吨以下燃煤锅炉小烟囱取缔任务,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抓好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和运行管理,督促完成济钢、东新热电等烧结机、燃煤锅炉脱硫。新进行脱硫设施升级改造的,要配套建设脱硝工艺或设施。
据了解,环保部门还将督促加快河道截污、中水处理站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步伐,力争三年内实现绕城高速范围内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对工业污水的环境监管,重点做好王舍人工业片区和章丘化工园区等区域的监督管理。凡不能完成污染减排的,坚决实行区域、行业和企业限批;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对新上污染项目也要从严控制。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多管齐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对相关产业进行限制和鼓励,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用好经济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不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用经济手段倒逼企业进行整改或关闭,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发展、优化发展。落实好国家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各项经济政策,进一步提高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管理的水平。
环保部门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将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前提,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对耗能高、污染重、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批,防止个别单位新上“十五土小”项目。
此外,环保部门将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原则,对国家鼓励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优化存量、调整产品结构的项目,以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升级改造等有利于结构调整、改善环境的项目,通过采取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的方式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8、湘江流域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有望年内出台
来源:湖南日报2010-03-3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70004356_1.shtml
在正在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记者从《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中获悉,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目前正在上报国家发改委的过程中;而省人大环资委在对该报告的审议意见中透露,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湘江流域管理条例,已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计划,有望年内出台。
实行流域环保规划杜绝边治理边污染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由来已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湖南省在细致调查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已拟定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总体框架,提交了规划编制的成果。目前,该规划正在上报国家发改委的过程中。
该规划实施按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从2010年至2012年为近期,第二个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为中期,远期展望到2020年。其中工作的重点阶段为近期和中期。主要工作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切断污染源,不能边治理边污染;二是严格涉重金属行业有关标准,更加严格重金属污染排放标准,更加严格涉重金属行业准入门槛;三是强制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四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坚决取缔非法企业,坚决调整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五是加强环境监测监管,确保当地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六是明晰政府和企业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责任。由企业造成的污染问题,以企业为主负责治理;对无责任主体的污染问题,由政府组织治理,其中地方为主,国家支持。
省人大环资委建议,加快制定湘江流域产业布局规划,抓好流域内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尽快编制完成全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全面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进一步完善湘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督察力度,对在2009年没有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一律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停产治理,没有完成治理任务的地区,实施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黄牌警告。
立法保护是必然选择
针对湘江污染防治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中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省环保厅已对《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开展修订研讨,重点将强化监管处罚力度,增加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省政府与环保部签订的共同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的协议,省政府即将出台《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同时,省政府今年将把环境污染责任险向全省推广,并重点抓好长株潭三市的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工作,督促三市的化工、有色、金属矿采选、砷制品、涉镉等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省人大环资委表示,湘江流域管理条例已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但由于湘江流域管理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立法过程中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立法重要意义,加快立法步伐,确保条例今年顺利出台。在内容上,建议条例要明确湘江流域管理机制,成立流域管理统筹协调机构,要进一步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减少职能交叉,避免管理空白,要加强对执法的监管,确保执法到位,要把流域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环境污染赔偿机制等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
9、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和重要污染源监测网建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3-30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3/30/4221628.html
记者3月29日从北京市地勘局获悉,历时3年,总投资8476万元的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和重要污染源监测网建成,1182个“地眼”实时监测京城地下水,北京率先建成国内最全面、最先进的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系统。
北京市地勘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个由1182眼监测井构成的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和重点污染源监测网,在全面监控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北京在地下水环境污染方面的监控能力,为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整治方案、加强水污染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长期以来地下水混层评价、分层质量状况不明以及缺乏对重点污染源实施监测的状况,可望得以解决。
据介绍,北京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给水源的特大型城市。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北京市领导高瞻远瞩,站在战略的高度,“要求形成系统的监测评估体系和整治方案,切实保障首都地下水环境”。《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初步整治方案》项目就是按照市领导的重要指示立项开展的。
2007年1月10日,北京市地勘局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情况的报告》,得到市政府、市领导高度重视。当年11月,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地勘局联合立项,正式开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初步整治方案》项目。项目总体目标是:在北京市平原区开展水文地质和专项污染源调查,查明地下水污染状况及潜在的重要污染源;完善区域地下水监测网以及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网及相应的数据库,形成全市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以及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地下水长期、系统的监测与评价能力;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定期发布地下水环境质量信息提供技术支持,为地下水污染初步整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为有针对性地逐年开展地下水污染整治工程服务。
按照北京市政府切实保障全市地下水环境的目标要求,在北京市环保局和北京市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下,2007年北京市地勘局开始在北京市平原区组织实施《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和初步整治方案项目》。至2009年底项目完成,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建立了包括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测在内,共1182眼监测井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为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监测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市原有监测井资源,整合了市域范围内监测井685眼,补充建设了137眼监测井,建成了拥有822眼监测井,控制面积达6900平方公里,覆盖平原区(含延庆盆地),监测层位包括浅、中、深层的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平面控制精度达1:5万比例尺,可为市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定期发布地下水环境质量信息提供准确、客观、全面的分层地下水质量监测数据。同时完成全市重点污染源监测孔360眼,监控北京市平原区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选取对地下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污染指标和污染途径具有典型性且污染物排放规模较大的污染源作为主要监控对象,工业污染点源包括市级工业开发区15处,涵盖纺织印染、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石油化工、纤维橡胶和塑料制品、机械和汽车制造、冶金、热力生产、造纸印刷和电镀业等10个门类的大型工矿企业31个,大规模污水处理厂2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处、规模大且处于水源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4处、开放时间较早且位于地下水集中开采区的高尔夫球场2处等;污染线源包括排污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如凉水河、北运河,并将城市主要地下水源区的永定河、潮白河河道纳入监测范围,污染面源主要选取历史农业污灌区及再生水主要利用区,如房山、大兴、通州。全市平原区重点污染源监测网的形成,改变了单一监测地下水质量的现状,实现了从源头监控地下水污染的专项目标。这种全方位针对污染源的地下水监测设施在全国还是首创。
该项目被纳入2009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在多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取得了领先的成果。在监测井的布设和设计上,充分利用北京市多参数立体调查项目成果和中国荷兰合作地下水监测网优化项目成果,整合相关单位监测井资源,突出“垂向分层”,构成地下水环境立体监测网。在监测井施工工艺上,采用一孔多层钻探成井工艺,既节约了资金,又减少了占地。此外,北京市地勘局还设计、试验了安全、可靠、经济的井口保护装置,用于所有新建监测井和部分现有监测井。
为提高项目科研水平,培养队伍科研能力,北京市地勘局分别开展了再生水灌溉、污水河道及典型垃圾场地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重点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精细刻画和地下水污染防护研究,有机污染迁移转化等关键技术和研究等5个专题研究项目,建立了野外地下水环境试验场,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及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一批青年人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据北京市地勘局有关人士介绍,2010年监测网开始正式运行,为此,该局在2009年下半年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运行费项目工作方案》,并多次会商并召集北京市环保、水务、国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审定。目前,方案已报市财政,获批后将实现对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分层环境状况和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的动态监测,为北京科学制定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记者段金平 刘 维 特约记者 段海明)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10、“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31日 赫治清
http://www.qstheory.cn/st/stwm/201003/t20100331_25535.htm
随着三峡大坝竣工,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便由建设期转入了运行管理期。在今后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期里,需要进行大量后续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建设时期更为艰巨和复杂。如何使移民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进而实现安稳致富?如何快速发展经济相对滞后的整个库区?如何应对工程建设后的库区生态环境变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库区文化遗产?如何防治成库后的河道泥沙淤积及其对长江中下游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何加强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与能力建设,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后三峡时代”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
这里,我着重谈谈“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三峡工程启动之前,我国相关部门曾组织专家学者就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过长期反复论证,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方案。实践表明,工程建设过程中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对策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这些举措并非一劳永逸,在“后三峡时代”将面临严峻考验,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防止新的污染,任重道远。
“后三峡时代”究竟面临哪些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呢?
第一,三峡工程淹没了重庆市、湖北省所属20个县市区63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极大地改变了三峡地区原来的地形地貌、水文状况。为了将绝大多数被淹居民向库区靠后山坡搬迁,建设移民新居及学校等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要在淹没原来肥沃河谷地带的基础上,进一步毁掉大片耕地、森林植被。这些高处山坡本来就土壤贫瘠,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人口密度也大。如此一来,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再走毁林开荒、陡坡种植的道路,或是过度开发工业项目,不适当地扩大城镇规模,都有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增加新的污染,从而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库区的生存环境。
第二,大坝建成后面临泥沙淤积的威胁。三峡库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62%,年土壤侵蚀量有1.37亿吨。由于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长江上游江河泥沙含量高,每年平均输沙量高达5.3亿吨。水库建成后,水位抬高,水面加宽,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不可避免,特别是库尾的泥沙淤积将更为显著。埃及著名的阿斯旺大坝,每年库内的泥沙淤积量约为1.3 亿吨,结果导致水库的有效库容明显下降,水利工程效益大大降低;三峡水库建成后,每年的泥沙淤积总量将是阿斯旺大坝的4 倍。由于三峡水库的死库容量仅为阿斯旺大坝库容的八分之一,因而泥沙淤积对三峡水库的威胁将甚于阿斯旺大坝。同时,三峡库区的水体流速减慢,复氧的扩散能力下降,岸边污染带必将加大。而库区土壤侵蚀大多来自坡耕地,每年随泥沙流失夹带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高达16吨以上,库区水质的富营养化又构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支流出现“水华”现象,而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附近居民的饮水源令人堪忧。2007年,丰都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受污染的现象,支流里浮萍、水葫芦疯长。
第三,三峡工程完工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公里、宽1—2公里的大湖泊。为了保证发电需要,库区冬季正常蓄水水位为175米,夏季为了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间30米落差暴露出的土地称之为消落带。整个三峡库区,将出现大约300平方公里至400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分布于湖北、重庆省市所属26个区县。其中,奉节以东地区,由于两岸坡度较大,多为岩沙土质,水位下降时垃圾等污染物和泥沙容易随水带走,这些消落带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不大。可是,奉节以西的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因为两岸坡度小,多为泥土土质,将形成对生态环境构成很大威胁的消落带。我的故乡重庆市开县所形成的消落带面积达45平方公里,是整个库区消落带最大的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垃圾、杂草,不仅会破坏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而且在高温暴晒下,更容易滋生病菌,引发流行性传染病。其实,凡建大坝,就必定有消落带。世界著名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消落带仅1米高,而三峡水库的消落带高达30米,是世界大坝中最大的。三峡水库建成后,伴随消落带的产生而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后三峡时代”建设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第四,特殊的水环境因修建大坝而消失,对原来鱼类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
第五,三峡库区,跨越川东平行岭谷和鄂西山地两个地貌单元,是历史上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清代以来,湖北秭归及重庆市的云阳、万县、忠县等长江沿岸,都曾发生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库容量大,江宽水深,即使出现部分江段大型滑坡、泥石流物质入江,都不会对坝体建筑物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发生阻塞长江主航道灾情几率也将不复存在。水体作用无疑是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之一。但三峡水库可能诱发的地震都在6级以下,对三峡大坝的结构安全不会构成威胁。但是大坝建成蓄水后,高水位的库水长期浸泡两岸坡体,淹没岸坡范围加大,加之高水位使侵蚀基准面抬高,侵蚀的面积也随之增大。在水位下降时,动力水压、浸泡软化作用最容易引起坡面变形,对山坡稳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水位下降的同时有可能发生滑坡。库区水位提升,还会使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上升较高,使土壤岩隙含水大增,促使古滑坡复活,产生新滑坡、泥石流。事实上,近年来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造成的涌浪灾害,其浪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不仅如此,清水下泄还对长江中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堤防构成威胁。近几年,荆江崩岸险情频次明显增多,崩岸长度明显增加。研究分析表明,今后长江河床将发生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和横向扩展,对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新的崩岸。
另外,由于江水水流速度减慢,库区大量泥沙和水的积累还会影响重力场,甚至引起地壳下沉。1936年建成的美国胡佛大坝,就曾出现水库内积累240亿吨的水和数量不详的沉积物,从而使水库周围形成了一个大致圆形的地壳沉陷区。三峡水库出现这种风险的可能并不能排除。
第六,研究表明,高山丘陵地区地表水面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当地气候,由于上游蒸发量大幅上升,降雨量很可能随之增大。长江大坝蓄水面积的增加,蒸发量也必然大幅增加,降水量很可能改变库区气候环境。如果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作为生态环境基本要素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森林植被、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变化,以及人文环境变迁的相互作用,不能排除库区有可能形成一个有别于昔日的小气候环境。这种小气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是比过去恶化,都有待观察。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开展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然而,任何水利工程的效应都不是单方面的。对于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和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诚然,我们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安全,并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对策。但是,正如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所说,“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现在上游来水明显减少,水库蓄水水位175米的目标至今仍未能实现。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有些问题要么不曾料到,要么并不完全被认识。我以为,要把“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解决好,使三峡工程的运营管理正常运行,促进库区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本单位而不顾全局利益,要牢固树立对人民高度负责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观念。同时,还要具有世界眼光。
自从18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对资源无节制地攫取,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工业废气,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全球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变得格外突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也随之增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
众所周知,包括气候要素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必然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因为,自然灾害是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是否和多大程度上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性后果,主要取决于自然界本身运动或演替过程及其变化异常的强度和破坏力大小。而这种过程,长期以来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异的突出因素。自然灾害实际上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对这种异变的承受力和应变能力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产物。
在应对三峡工程生态安全问题上,我们应有世界眼光,既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生态学理念、总结和借鉴世界建设大坝的经验教训,又要把对三峡库区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隐患纳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视野中去考察,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待三峡工程生态安全问题,既不要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集思广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严密规划,精心设计,认真实施,沉着应对。我坚信,勤劳智慧、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定能破解一个个三峡工程生态安全难题,在建设管理好具有防洪减灾、提供清洁能源、通航等功能的特大型水电工程中,坚持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为中国和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书写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潘启雯/采访整理)
11、国际河成纷争新源头:全球"水破产"将引发冲突?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10年03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65132.html
上游国家屡遭埋怨 下游国家彼此也抢
不久前闭幕的瑞士达沃斯年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概念:地球可能面临“水破产”。报告称,由于工业、农业用水及环境污染,不出20年,水资源将和石油一样成为投资市场上的产品,“就像石油一样,当水资源成为短缺物资时,各国之间冲突的威胁将变得更加现实。”富含石油的中东地区也是全球最缺淡水资源的地区之一,中东多次冲突均与水资源的争夺有关;在流经10个国家的非洲第一大河尼罗河,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为得到更多的水资源而争吵不休;在欧洲,德法曾因上游瑞士污染水源流入莱茵河而提出巨额索赔。一位中国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国际河流的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共生区域。各国如果立足于争,有可能得到更多水资源,但也可能失去整个区域的安全信任,破坏自己的安全发展空间。实际上,面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面对。”
全球“水破产”将引发冲突?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因水而引发的争议越来越频繁。美国前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在《水的战争》一书中写道:“世界上有214条国际河流和湖泊流域,其中155条是两个国家共有的,36条是3个国家共有的,23条河是数个或十几个国家共有的。”在国际法中,对国际河流水量分配及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各国之间因水龃龉不断在所难免。在过去50年间,因水资源争夺就发生过20多起局部冲突。世界银行前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甚至曾经预言,“21世纪水争议将成为引发冲突的根源”。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3月30报道,伊拉克一位高级官员对土耳其“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游过多使用水资源表示强烈不满”。据报道,土耳其打算在其中的一条河上建造蓄水大坝,这引起作为中、下游国家叙利亚和伊拉克反对。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是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3国的经济命脉。土耳其把幼发拉底河称作本国河流,称它贡献了该河89%的水量,与下游两国的争议时有发生。在中东,类似的水争议甚至冲突近年来越演越烈。
南亚是世界上水争议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都有水资源争端。1999年起,水纠纷一直成为印巴高层会晤的重要议题,已与克什米尔争端并驾齐驱,成为印巴关系的两大核心问题。巴基斯坦一直担心印度截住流往巴基斯坦的河水,掐住巴的生存命脉。近年来,印度政府一方面计划在“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地区)”建设大约100座水坝,同时又担心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水坝。
非洲是目前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在全球没有安全饮用水比例最高的 25个国家中有19个是非洲国家。流经10国的尼罗河对流经国意义重大,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为此争吵不断。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水资源的争议也经常发生。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1986年,瑞士一家化学公司仓库火灾,使数千吨剧毒农药随着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造成下游德国、法国、荷兰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法国和德国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并要求瑞士政府赔偿3800万美元。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之间也因水资源分配问题争吵不休。
【1】 【2】 【3】
12、环境污染从城市到农村
来源:华媒网2010-03-31
http://ccvic.com/ming/huanbaozhuanti/20100331/130037.shtml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钱包鼓了,却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这样的发展老百姓不欢迎。人定胜天、大干快上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何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大干快上式的发展,虽然能在短期内给群众带来实惠,但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长期来看得不偿失。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让群众享有碧水蓝天,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焦点。
■【城市】
问题之一北京市垃圾填埋场4年后告罄
90%的垃圾进了填埋场,垃圾填埋一年要用掉500亩土地,按照目前每天处理能力缺口8000吨计算,4年后北京垃圾填埋场将会“寿终正寝”……本次政协会议上,垃圾处理问题引起了市政协委员们的热议。
民建北京市委2009年就垃圾问题进行了系列调研。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任学良表示,目前北京垃圾处理主要有3种方式:填埋、焚烧和堆肥,其中填埋比例高达90%。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垃圾总处理能力的缺口每天高达8000吨,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可用寿命不超过4年。
北京市公布的计划是2015年前建成9座大型垃圾焚烧厂,以焚烧替代填埋来解决目前垃圾占有土地和“垃圾围城”的困境,然而这一工作从选址到建设都存在重重困难。
对于垃圾处理机构无法正常扩建的原因,任学良表示,其中很大的问题在于北京垃圾管理机构缺乏对垃圾中水量、氯量、重金属量、危险垃圾量以及对排放出来的烟气成分和量值的信息公开,使公众对垃圾处理的“公益企业”不信任,从而导致了一些扩建项目无法正常运行。
13、湖南环保新政如何破冰 污染责任像交强险推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3月31日 洪克非
http://env.people.com.cn/GB/11266178.html
3月12日下午,湖南湘潭市华业电解金属锰厂在进行新产品实验时,因不慎发生意外,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上千人被疏散的毒污染事件。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参保,疏散上千名居民、救治伤者,都要动用政府力量和公共资金。而根据2009年7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湖南湘潭市华业电解金属锰厂本应在参保之列。
《通知》要求,“化工、有色、金属矿采选、砷制品和涉镉等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应作为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试点范围;并且长株潭城市群内的该类企业在2009年度争取全部投保。其他地区试点企业力争在2010年底全面实现投保。
污染事件多由政府“埋单”
2007年以来,湖南省逐年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投入逾百亿元资金关停污染企业,着重治理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污染。2008年度,湖南省开始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以期在降低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方面,给企业设置一个防护层。这一政策的推出有着国家层面的要求:在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就有关于‘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型保险业务的试点的要求’”。湖南省确定试点时间为2009年8月~2011年8月。
“参与投保该项保险,在污染事件发生后,对于群众安置、减少矛盾激化和政府负担方面都有作用。”湖南省环保厅污染管理处副处长汤宏说,自试点以来,政府一直在力推此项工作。2009年上半年,全省对污染企业大排查,要求各个地市对化工等5类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建立台账,并将名单上报省厅。2009年9月17日湖南省环保厅和湖南省保监局联合下发的文件中直接要求,“排查中发现的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一律列为试点对象”,必须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据悉,目前湖南全省范围内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企业有116家,长株潭共计92家,占了总量的8成以上。然而,对照《通知》的要求,相差甚远。但汤宏认为,“这已经是全国做得最好的试点省份了。”
湖南保险业一人士表示,实际推广工作进展并不理想,这与企业和基层政府有关。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参保对象大多是盈利性较强的大企业,一旦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受害者是普通公众,两者的博弈力量悬殊。以2006年株洲发生的镉污染事件为例:株洲冶炼厂堆放在厂内的镉渣被雨水浸泡后流入湘江,酿成了当年震惊全国的污染事件。株洲市下游的湘潭市一度陷入停水的境地。“发生事故企业没有告知公众,甚至当地环保部门也不知道,最后是湘潭的几位人大代表在自费调查时发现的。那么多的重金属沉积在河中,企业可曾处理?又有哪些人得到赔偿?”他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没有保险制度的支持,污染事件最后多半是政府来善后和“埋单”。
【1】 【2】 【3】
14、施鹏翔:环保部两岁任重而道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03月31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331/n271230345.shtml
2008年的3月27日,中国环境保护部挂牌成立。从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环保部有了和其他权力部委平起平坐的位置,而在国家重大的政策决策中,亦有了环保部作为独立一方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回顾环保部走过的两年历程,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亦有极大尚需提升的空间。
首先,《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的颁布与实施,从法规层面为公众监督和参与环保事业提供了依据。2008年5月1日,环保部成立不到两月之际,中央政府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保部成为第一个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细则的部委。
其次,过去的两年正值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之时,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此项国家宏观决策出台伊始,环保部便以主动的姿态强调:这一数额庞大的投资过程中,应该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产能过剩项目和重复建设项目。至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环保部亦通过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对许多地方投资项目进行核查。
然而,面对过去几十年积攒下的环境问题,年仅两岁的环保部必须尽快加强自身体魄。
第一,推动信息公开,需要公众真实、有效、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参与其中。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只是推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第一步,距离该理想的完全实现,我们仍然看不到足够具体的执行力度,公众参与的渠道仍未彻底打通。更有甚者,我们注意到,与环保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污染企业排污信息等,被地方环保部门或推诿给其他部门或冠以“商业机密”之名,拒绝向公众公开信息。知情权尚且不能保证,更遑论公众参与权?
第二,环保行政和执法能力急需加强。目前环保部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行政方式,而环保系统出具的行政处罚条例实施效果非常有限。例如,近期在湖南郴州发生的“血铅事件”中,十道“环保令牌”竟然没有关掉非法冶炼企业,直至惨剧发生。如果没有对地方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加强环保令的执行力,地方环保部门受地方政府约束的情况很难改善,环保领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还会继续。
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其他部委的鼎力支持。以今年春节前公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为例,农业污染源已然成为目前中国最为严重的污染源。要解决问题,环保部必须与农业部有更深层次的协调。
纵观中国目前之环境现状,兼之“保增长”的大任在肩,摆在环保部,乃至整个中国环保领域面前的,都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即便如此,仍旧不乏机遇,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等。在2010年制定“十二五规划”之际,我们期待环保部能帮助中国创建一个绿色“十二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新道路。”
15、环境税莫走“只收不治”的老路
来源地: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03月30日 郑芋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100330/21197663052.shtml
该来的终归会来。如果说中国已经走到了该为环境埋单的时刻,那么,全国齐心为改善环境出力也是理所应当之事。然而在埋单之后是否能有效改善环境,是否将税费用到了环保用途却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明明白白“埋单”、实实在在“消费”,用在当下就是全民为环境买单后,希望看到实际用在何处。从汽车工业角度出发更应该将所得税收用在支持新能源轿车发展的用途中去,真正为我国新能源车崛起创造机遇。
近年来各国都将发展新能源车当成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中,投资于电动车及其他先进汽车技术上的金额有200亿美元。这些国家用在新能源车上的精力与财力都值得学习借鉴。
如果说征收“环境税”是必然选择的话,那么,千万莫走“只收不治”的老路。何不利用这一契机真正为汽车工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新能源车提供机遇?
从政府部门角度考虑,征收环境税应该并不是为了丰富税务局的税种,也不是为了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其本意就在于提高国民的生活环境的质量,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源的产生,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另外环境税的征收是让更多的企业(包括车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更多能买得起车的消费者承担应有的“公民责任”,这些责任归根结底都是全人类生存的环境责任,因此这责任不只是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担,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征收的环境税中如果将部分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及生产上,那么将会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生极大的提振作用,发展将会提速。
笔者建议,为了规避“为征税而征税”的畸形做法,国家工信部、能源局、环保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通过切实的行动来支持环境保护,如设立“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课题研究小组”并将研究成果在各企业推广普及;如设立“环境保护奖励基金”鼓励更多的企业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如设立“环境保护严惩机制”,对污染大户或制造高碳产品的企业重罚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等等,一定要杜绝过去那种“给了钱就可以好好污染”的“以黑管黑”的变通做法。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