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三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3-30

三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干旱专题报道:

1、中国经济时报:   西南大旱 桉树橡胶的大规模种植不容忽视

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0329/64330.htm

2、广州日报:     桉树被指为造成西南大旱 官员称说法偏颇(图)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4535133

3、中国企业家:    西南大旱背后的商业“人祸”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24_1634.dot

4、人民网环保:    旱情加剧水源危机 云南多人因找水丧生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3038.html

5、湖南红网:     云南农民卖种粮逃离无水村庄 宁可饿死也不渴死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7582.html

6、中国环境报:    干旱使高原湖泊水质经受考验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9913105_1.shtml

7、中国新闻网:    西南旱情肆虐 广西巴马神秘天坑蓄水已近枯竭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4569.html

8、京华时报:     高温干旱致广西部分地区松毛虫成灾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3306.html

9、第一财经日报:   西南大旱的启示:农田水利不能临渴挖井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2975.html

 

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连续报道:

10、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二―博斯普鲁斯海峡

 

环境资讯:

11、中国网:      发改委:中国近400个城市缺水 约200城市严重缺水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4120.html

12、新华网:      201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在京启动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3/29/content_13268375.htm

13、人民网环保频道:  商业烹饪加剧空气污染物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7168.html

 

地方信息:

14、新京报:      北京:千余“地眼”监测地下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9911747_1.shtml

 

深度报道:

15、中国经营报:    央企大唐国际灰库污染悬而未决 赔偿方式漏洞百出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8499.html

 

环境时评:

16、人民网天津视窗:   业界评说:建立经济对环保的补偿机制

http://www.022net.com/2010/3-30/43524140246358.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西南大旱 桉树橡胶的大规模种植不容忽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3-29

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0329/64330.htm

中国园林网3月29日消息:国内环境NGO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日前发表观点称,桉树、橡胶等人工速生林的大面积种植,是造成西南地区大旱的原因之一。

“桉树在生长过程中耗水多,耗肥多,而且大面积人工桉树林周围几乎不能生长其他植物。”汪永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桉树是外来物种,又在一些地区大面积种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西南地区水电的无序开发、缺少以灌溉为目的的水利设施、江河污染是西南大旱的重要原因。”

3月27日,云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则向媒体澄清,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云南种植的桉树林和橡胶林导致了这次旱灾。

原云南省委咨询专家、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侯明明3月2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等地区大旱,最主要是大气环流原因,但寻找大旱的局部根源,桉树和橡胶的大规模种植不容忽视。

 “桉树和橡胶的大规模种植,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很明显。”他说,桉树、橡胶人工林的林间结构和林下结构均与原始森林不同。比如桉树和橡胶的地下根系十分整齐,会影响原有的地下水结构,影响水分涵养,影响局部小气候。侯明明说,前几年,虽然未出现大旱,但桉树和橡胶的大面积种植对局部小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

国际环境NGO绿色和平的一份林业研究报告显示,桉树大面积种植引发众多生态问题,核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该组织对在中国西南地区大规模种植桉树一直持反对态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生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一鹤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的研究,他告诉本报记者,大面积人工种植桉树后,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土壤肥力、水文效应的确会受到一定影响。虽然他认为一些人用“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植物”来描述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些夸张,但他表示,桉树种植一定要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恰当地生态经营管理,水土涵养区坚决不能种植;在缺水、少水的地区也要避免大面积种植。

2、桉树被指为造成西南大旱 官员称说法偏颇(图)

来源:广州日报 2010/03/30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4535133

素有“抽水机”之称大面积种植桉树未必是罪魁祸首却可能雪上加霜

桉树有毒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我国西南省份的旱情仍在持续,面对灾区人民的缺水困境,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积极募捐,支援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一场对这场旱灾的总结与反思已经展开。

  老天不下雨,是引发这场旱灾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属性是“天灾”。但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人类的某些行为习惯亦被认为是制约抗灾的重要因素。对此,社会舆论聚焦到了两点之上: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

  在西南省份大面积种植的桉树,成了众矢之的。桉树生长极快,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丰厚的经济回报。人们不禁要问,它凭什么能长这么快?在“长得快、回报高”的背后,是否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桉树,是否真的是所谓的“抽水机”?

  眼下的这场争论只是历史的重演,事实上,这在中国已是个老问题了。

雷州半岛昔日旱灾

  桉树除旱?还是桉树致旱?

  回顾历史,人们已多次在旱情出现时把怒火“烧”向桉树。

  2006年,雷州半岛大旱,相当一部分人把账算到了桉树身上,桉树被贴上了“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等贬义标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雷州半岛,植被稀少、台风为患、连年旱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1954年,广东省成立粤西林场,在薄弱的生态基础上引种桉树,在湛江地区所辖的5县市内办起了10个林场。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共营造5.4万公顷人工林,其中,桉树占80%。

  在这一范例的推动下,雷州半岛几乎所有的低丘平原、沿海常有台风的区域及铁路公路干线两旁,都被广泛地种上了桉树。据统计,整个雷州半岛的人工林面积已达18.6万公顷。

  2006年旱灾后,人们对雷州半岛桉树的指责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以桉树为主的人工林种植的确大大改善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雷州半岛旱灾频发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们又把50年后的那场旱灾归因于50年来的“前人栽树”。

  2007年,本报记者曾从湛江市区驱车前往雷州,看到公路两边种满了桉树,高矮不一。细细一看,桉树周边的地表上有绿草覆盖,并非传说中的“有桉树的地方寸草不生”——有不少人称桉树为“抽水机”、“抽肥机”。

  据了解,桉树的生长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纬度要较低,二是温度要较高。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都比较适合种植桉树。

  数据显示,2009年,桉树已遍布我国南方17个省的600多个县,总种植面积近40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600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其中,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是桉树栽培的重点省区,合计超过3000万亩,占全国桉树栽培面积和蓄积量的80%以上。

云桂两省广泛种植

  天生有罪?还是经营不善?

  此次西南大旱受影响较大的广西和云南,近年来的桉树种植面积增速都很快。

  广西目前的桉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万亩。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广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每年以200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区现有速丰林总面积2660万亩,占全国的35%,是全国最大的速丰林生产基地。

  广西桉树速丰林的栽培技术亦在全国处领先地位,那里拥有亚洲最大的桉树组培苗基地。速丰林生长快,每隔7年左右即可采伐一次。

  2003年,云南省大规模引种桉树,建设造纸原料基地。当时规划的种植面积达近3000万亩——相当于云南省现有2000多万公顷林地的近10%。但截至2008年底,云南的实际种植仅为200多万亩。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介绍说:“桉树长得非常快,快的四年就可以砍伐。每亩每年的生长量可以达到1.5~1.8方,一个周期下来,一亩地可以采7~8方左右。现在每一方桉树可以卖500多元,这样算来,一亩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000~4000元。扣除成本以后,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他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听到吱吱响”来形容桉树迅猛的成长速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则认为,桉树之所以生长速度快,是因为它对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比较大。如果种植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区域内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机能衰退。

  记者了解到,桉树所需的日常护理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种植者每年只施一次肥;等到砍伐时雇用一些人,几天时间就可入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民胜曾指出:在管理水平方面,我国桉树人工林多属“掠夺”式经营,从土地中拿走的多,而投入的少;短期行为多,长期措施少。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投资者在桉树的栽培过程中为了使桉树长得更快,收益率更高,把树底下的草全部拔除,在除土、除草、施肥的过程中,林下植被毁坏严重。而从改善土样结构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种“纯桉树”的种植模式都非常不科学。

传闻与科学研究相悖

  桉树旱时才会吸收地下水?

  那么,排除管理因素,桉树本身是否真的就是“抽水机”、“抽肥机”呢?至少在现实层面,这种论点得到了决策者的认可,据了解,广东云浮及广州的一些周边地区已经基于这些理由开始叫停桉树种植。

  华南农业大学的谢正生教授认为,把桉树说成“抽水机”的说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依据。

  根据调查,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更高。由于桉树生长快,总的用水量可能会多于其他树种,但并不至于构成危机。桉树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地层50~100厘米,在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情况下,桉树根系不吸收地下水,不会造成地下水的减少。

  也就是说,桉树的根须只有在出现一定程度的旱情时才会吸收地下水。种植桉树并非此次西南旱灾的直接诱因,但有可能在旱情出现后与人畜争夺无比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桉树人工林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0%。目前,国际上关于桉树与水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低降雨量的国家,在高降雨量的国家和地区,学术界的争论并不激烈。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任徐大平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TreePhisiology》上,他认为,学术界已达成“桉树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共识。“桉树人工林涵养水源作用明显,桉树利用水的效率较高,生产相同的生物量只消耗其他农作物所需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水量。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尚未有科学数据证明桉树曾给哪一个省、市、区带来"生态危机";相反的,各地实践恰恰证明了种植桉树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林业厅长回应:

  “桉树致旱”的质疑有失偏颇

  针对云南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是造成该省百年一遇大旱的直接诱因的质疑,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3月27日回应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云南种植的桉树林和橡胶林导致了此次旱灾。

  王德祥说,干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并非种植桉树和橡胶林所造成。云南省的桉树面积仅占全省人工林面积的5%,而杉木、云南松、华山松等云南乡土树种占云南省人工林地面积的70%以上。所以,在云南种植的桉树对干旱没有大的影响,更谈不上是本次干旱的直接诱因。

  他补充说:“此次旱情较为严重的是文山、红河、昭通、保山等石漠化严重或森林植被相对较差的地区,而西双版纳、德宏、普洱等橡胶主产区受灾相对较轻。这种质疑明显有失偏颇。”

  链接:桉树有毒?

  桉树林“草不长,鸟不飞”,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传闻由来已久。有传闻称,桉树会排放一种毒素,因此桉树没有病虫害,致使没有飞鸟到桉树林中觅食。

反面意见针锋相对:“如果桉树有毒,以桉树叶为食物的考拉还能活吗?澳大利亚从南到北到处都是桉树林,各大城市饮用水源的涵养林也基本上都是桉树,把生命和健康看得很重的澳大利亚人却从未反映过桉树林区的水源不好,更不要说有毒了。再有,桉树有一种副产品——桉叶油,是化妆品的原料和药材,很多咽喉含片中就含有桉叶油的成分,怎么可能有毒?由此可见,桉树有毒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来源:广州日报)

3、西南大旱背后的商业“人祸”

来源:《中国企业家》2010-3-30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24_1634.dot

  大旱威胁全国米价甚至下半年物价走势,从而影响全年通胀水平;与此同时,大旱还影响农民收入,从而压制西南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准。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认为,西南大旱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

  百年一遇的大旱正在冲击中国。

  截止目前,受灾人口已超过5000万人,1600万人饮水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气象资料显示,旱情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这意味着,在雨季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西南大地继续干渴。而大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其背后商业“人祸”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反思。

  直接威胁CPI

  总体而言,大旱威胁全国米价甚至下半年物价走势,从而影响全年通胀水平;与此同时,大旱还影响农民收入,从而压制西南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准。

  大旱开始影响米价。尽管西南地区并不是我国主要产粮大省,在全国占的比例很小,但水稻是云南省的第一大农作物,是全省2/3人口的口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认为,大旱势必造成当地主要口粮的减产,西南旱区的粮食不够吃,要从全国其他地方调粮食,这可能成为全国大米涨价的诱因。

  据他分析,西南大旱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米价基本平稳,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去年的储备,另一方面北方市场东北米的数量居多。如果旱情持续发展,对国家的整体原粮价格肯定会造成影响,会导致大米市场的涨价。

  西南大旱的同时,东南亚地区也在大旱。这会直接推高全球粮食价格。据安邦咨询分析,全球第二大稻米生产国的越南自去年9月以来降雨量大减,估计水稻产量至少减产1/3。国际货币基金会(IMF)本周已提出警告,气候变迁对东南亚经济的损害比其他国家大,干旱使该地区缺水情况恶化,威胁粮食安全。湄公河流域的泰国及越南稻米产量占全球稻米贸易量近四成,若这两个国家因为干旱影响在年内出现严重减产,将直接推高全球粮食价格。

  其次,大旱还将影响电力供应。西南地区是我国水力发电的主力军,由于水电受干旱影响而减发,仅广西就有九成水电站“瘫痪”。因此,由于火电必须代替水电,电煤价格也存在上扬空间。

  商业“人祸”

  大旱将影响中国物价水平和农民收入,其成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尤其值得人们警惕。

  一是因商业利益而进行的生态系统改造。安邦咨询的数据显示,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这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并使得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据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撰文介绍,,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

  二是大批上马的水电站工程。汪永晨介绍,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

  她说,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且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三则是工业污染。大量高耗水、高耗能的工厂在西南地区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小工业不仅仅消耗了大量水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们使得更大范围的水被污染从而失去使用价值。

  针对大旱,“温总理说,痛定思痛大修水利。要针对大旱做好水利工程的修缮和日常维护。”著名评论人士马光远在和《中国企业家》网站连线时表示。

4、旱情加剧水源危机 云南多人因找水丧生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3038.html

  家里唯一重劳力是女性

  3月26日,为了驮水浇家里栽的核桃树,巍山马鞍山乡青云村村民茶继秀不幸摔成重伤,因抢救无效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3名老弱病残的家人。

  驮水途中摔成重伤不治身亡

  3月22日中午12时许,茶继秀和弟媳李雪惠骑着两匹骡子,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去驮水。大旱天气,茶继秀家的核桃树已经非常干渴,她准备驮一些水回去浇核桃树。

  她们两人每人用50公斤装的塑料桶装满了3大桶水,架在骡子的鞍上,左边一桶,右边一桶,马背上再横着一桶。两人也骑在马上赶着走。

  返回村子的路上,经过一个小河沟,河边还有一些碎石,骡子经过时蹄下打滑,横担在骡子背上的水桶突然滑落。茶继秀一只手牵着拴骡子的缰绳,另一只手忙着去扶塑料桶,但就在这时,骡子受到惊吓,突然扬蹄向前奔跑。茶继秀身子猛往后一仰,和水桶一起重重地摔在地上。

  紧跟其后的李雪惠立即下马去扶她。此时,茶继秀胸部以下的部位都已经不能动弹了。她告诉李雪惠,她的后脖颈很痛,叫李雪惠不要扶她。李雪惠赶快打电话叫来了村里人,把茶继秀送到了七八十公里外的巍山县人民医院。

  留下一家老弱孤残该咋个整

  事后,茶继秀的家人告诉记者,因为茶继秀伤着的是颈椎,而摔伤的地方,距离村子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能是村民在将她搬运回村的过程中,没有固定好她受伤的颈椎,导致了她的病情加重。

  到了县医院以后,医院让她立即转院。当天晚上,茶继秀被转院到了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经医院检查,为颈椎C4、5骨折脱位,高位截瘫,一直在ICU病房抢救。刚入院的时候,还可以说话。23日晚,由于呼吸不畅,实施气管切开手术,再也没有说过话。26日上午7时40分,茶继秀在ICU病房去世。

  茶继秀的老公茶如辉8年前摔伤了腰部,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驮水、砍柴、种地、收割、搬运等这些重农活,都是茶继秀一人承担。他们居住的地方是山区,没有水田,平时都是种一些玉米、豌豆等旱地作物。除此之外,已没有别的经济来源。

  他们夫妇有两个小孩子,一个10岁,正上小学,一个5岁,还没上学。家里还有一个82岁的老爷爷,和一个74岁的老奶奶。老爷爷老奶奶都已经不能干重农活。全家6口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茶继秀一人身上。

  今年春节以后,百年不遇的旱情,使青云村村民生活用水困难,茶继秀每天都要赶着骡子外出驮水。

  茶继秀摔伤后,在医院治疗期间,花费了从亲友处借来的近2万元医疗费。对于这个本来就十分清贫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茶继秀的安葬费,都只能是靠亲戚朋友来接济。茶继秀的家人希望通过本报对此事的报道,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与支持,让茶继秀的两个小孩子,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

  另据云南信息报3月30日报道 十八连山乡大腊甲村的李成毅手里还端着半碗酒坐在自家的屋内发呆,雨水顺着瓦檐“滴答滴答”地落在屋外的地板上,要是在往日,老伴早就让他赶紧拿桶去接水了。可他再也见不到他的老伴了,就在3月14日清晨5时30分左右,71岁的老伴牛玉珍为赶着大清早去村口的一个龙潭内取水,在取水的时候不慎失足栽进了那口龙潭井内,就再也没有回来。(来源:云南网)

【1】       【2】

5、云南农民卖种粮逃离无水村庄 宁可饿死也不渴死

来源:湖南红网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7582.html

  一条60度的斜坡、3公里弯曲的山路,是虎山村人的找水之路,也是生命之路。

  红网3月30日报道在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的13个村委会95个自然村,通往水源点的路上,背水回家的人多数是老人与孩子。因为干旱,一些青年人开始从大山里出走,“宁可饿死在外面,也不愿意在家过没水的日子”。

  68岁的虎山村委老支部书记陈二合告诉记者,村里的池塘只剩下4吨水,如还不下雨,最终人畜争水喝的局面就难以避免,许多人看到这样的局面不得不出走。上必米村的124户人家504人,今年外出的打工人数达到123人。一些实在带不走孩子的家庭,就以每吨70元的价格买水喝。

  据罗平县富乐镇党政办主任袁学文介绍,富乐镇因干旱无水,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红岩村3200多人有1500多人外出打工;河外村4200多人,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

  “卖掉种粮,饿死老娘”是大山深处的民谚,如今“卖掉种粮”似的绝境与凄惘正在上演。

  惟一的池塘里仅剩不到4吨臭水了

  羊群从山间小道跑过,扬起的尘土呛人口鼻。经历226天的连续蒸发后,云贵高原海拔2170米的老虎山上,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虎山村委7个自然村之一的上必米村,惟一的池塘里仅剩不到4吨臭水了。

  蔡家荣决定卖掉自家保存的最后一批生姜种子,远离这个哺育过他的小山村。干旱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炙烤得尘土飞扬,大地焦裂,老虎山上成片的竹林和自然林枯死,一些飞鸟缺水而暴毙在山路上。

  层层叠叠的梯田与稀少的植被对比明显,云贵高原部分大山如今黄土地相连。“再这样下去,我担心我们这里成为第二个黄土高原。”虎山村委总支书杨老家忧心地说。

  这不是21世纪以来云贵高原第一次遭遇干旱。旱魃肆虐,是否已给云贵高原的命运未来标明了方向?

  每一块土地被炙烤得尘土飞扬

  71岁的敖义德将牛头按进池塘的脏水里时,牛儿甩了甩脑袋拒绝饮用,鼻子里的气流呼哧呼哧地将臭水表面的浮游物吹起一片波澜。经历226天的连续蒸发后,海拔2170米的老虎山上,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虎山村委7个自然村之一的上必米村,惟一的池塘里仅剩不到4吨臭水了。

  村里的瘸子杨兴生拄着双拐,背着25公斤装的水壶到后山去取水。他总在村里人忙着准备早餐时直奔山背的水源点,因为他走到那里比别人要多花一倍的时间。从村口到水源点单程2公里左右,上1公里的山坡,然后再走一截平路,下一截坡,就到一个口径40公分的井边。村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去晚一点,水就无法汲取上来。

  10岁的申君玉总喜欢跟在杨兴生后面,成为第二个取水回家的人。尽管在几天前挑水时摔伤了右眼,但他依旧每天还要为家里挑两趟水。在他的身后,是6岁的敖光凤和8岁的蒋晓秋以及另外一群孩子,每人背着一个10公斤装的水壶。先天性聋哑儿蒋晓秋最关心自家有没有水用,有时她更愿意用一根小扁担挑着四个油壶去取水。

  干旱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炙烤得尘土飞扬,大地焦裂,老虎山上成片的竹林和自然林枯死,一些飞鸟缺水而暴毙在山路上。靠老虎山上的清泉水酿酒的108家酿酒户,如今7户完全停产,80户依靠背水到作坊,维持间隔生产状态。

  老厂乡法乃村委总支书记贺柱良记不清自己最近洗澡的具体时间了,“反正是三个月前的事情了”。贺柱良比村民洗澡便利,“县里抗旱有时候需要村委总支书记到县城开会,我们就一起到宾馆去洗一次澡”。法乃村也在老虎山上,春节后村里无一人洗过澡。右腿安了假肢的王学甫每天必须步行5公里去背水,从村里到水源点,是一条坡度接近60度的下山路,汲满50斤水后,王学甫需要歇10次才能走上这段5公里的60度山坡,回到自己的家,“水对我们一家四口来说,比金子还贵”。

  水成了贵重商品。瓦厂村村民贺学坤现在每天做的惟一一件事就是开着自己的小货车到山下20多公里远的丫落村去买水,然后运到虎山村委卖给学校或富裕家庭。从丫落村花1块钱买50斤水,运到上必米村,50斤水可以买到2.5元。每天三趟,贺学坤可以拿到450元的运费,净赚200元。

  一些村民开始宰杀家禽家畜,3月25日,村民陈正能的父亲过世,雷树珍将家里的两头猪出售给陈家办丧事,“这样每天能节省一半的用水量”。在这些村庄,青草早干枯,猪食是从山里扯下的干草,切成小截用水煮烂的。每次花掉一半水来煮这些干草,总让雷树珍心痛不已。陈正能早在春节后就雇人从山下运水,储存在自己的水窖里,“要不连办丧事都没有水。”

【1】 【2】 【3】

6、干旱使高原湖泊水质经受考验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3-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9913105_1.shtml

   云南是我国的水资源大省,地跨六大水系,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然而,2009年入秋以来的一场特大干旱,却让这片土地裂开了干渴的口子。水,成了人们的心头之痛。

  2009年7月至今,云南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减少234.2毫米,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纪录;同期气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高2.2℃,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蒸发量比多年同期增大12%;全省发生森林火灾460多起,受害森林面积2347公顷;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整体偏少30%,已有662条中小河流断流、362座小型水库和4713个小坝塘干涸。

  九湖水位大幅下降,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在3月24日召开的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会上,云南省环保厅厅长王建华指出,去年以来云南的持续干旱导致九湖水位下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减少约7.65亿立方米,部分湖泊湖体污染物浓度上升,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水质有所下降。在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中,湖泊水质保持在Ⅰ类的有两个(抚仙湖、泸沽湖),Ⅲ类有两个(程海、洱海),还有5个湖泊水质处于劣Ⅴ类水平。

  在省会昆明,因为这场大旱,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湖”的滇池的水位正在下降,接近20年来的最低点。在连续8个月没有大雨降临之后,滇池岸边的台阶连带下面的泥滩已经完全露出水面,曾经的水下礁石也零落地散布在靠近岸边的水面。栈桥边,成片的水草贴在石板上,因为露出水面太多,已经完全枯黄。

  据测量,滇池水位比历史同期下降了1米左右。在滇池岸边的海埂公园内,往年的水位已经下降了6个台阶。如果按水位下降1米计算,大旱让滇池损失掉3亿立方米的水。春城失去了约20平方公里的“天然空调”,过去环湖地区常有洪涝灾害,如今这里却成了干旱的证据。

  在九大高原湖泊中,玉溪市就拥有“三湖一海”,分别是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和阳宗海。旱情发生后,抚仙湖和星云湖两大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约1米,库坝蓄水量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严重。目前,长达276米的星云湖、抚仙湖出水口大瀑布已因为干旱而断流。

  水域流量大大减少,六大水系遭受重创

  干旱也让云南境内的六大水系遭到了重创,在迪庆香格里拉境内,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面临60年来最大的旱情灾害,许多水域江面水流量大大减小,平常宽达200~500米的江面,目前还不到50~100米。当地人称,今年过金沙江不用渡船了,在一些江面开阔的地带可以淌水过江到对面丽江的玉龙县串门。

  在长江第一湾的石鼓—德钦县的奔子栏一带,碧蓝色的江水越来越像一湾小小的手镯,干旱年份从不轻易露出头的上江乡与五镜乡交界的江中笔架山,已露出150厘米左右的个头。在金江镇吾竹龙潭源头,出水量明显减少了2/3,而龙潭下边的水库已经没有一滴水了。

  编后

  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的大面积干旱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困难。据民政部最新统计,目前旱情已导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市)613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为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36亿元。

  旱灾也对有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河流、水库水量减少、水位下降,一些河流甚至断流。部分湖泊水污染物浓度上升,生态系统面临巨大考验。

  在严酷的旱灾面前,各地环保部门积极投身抗灾减灾工作,环保工作人员奔赴抗灾前线,加密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监管防范污染事故,为抗旱减灾做出了贡献。

7、西南旱情肆虐 广西巴马神秘天坑蓄水已近枯竭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4569.html

  中新社巴马3月29日电(记者 王刚 孙洁) 中国西南地区旱情肆虐,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一处蓄水丰富的天坑,如今已近枯竭,坑底仅余下一处目测不足1米宽的水流。

  这处天坑位于巴马县甲篆乡好合村。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天坑深达300余米,直径约200米,历史无从考究。因有地下河流经,天坑往年水深至少80多米。“以前很多人放绳子爬下去抓鱼,抓过最大的一条4公斤多重。”该村村主任杨昌灵称。自去年9月份天坑内水位开始下降,直至现在只剩一处水流。

  巴马县甲篆乡党委书记杨再励介绍,早在去年未受干旱影响时,当地政府就曾计划斥资60万元人民币,将天坑内的水抽出,以解决当地1000多名大石山区居民的用水问题。由于技术原因和天坑蓄水消失,如今不得不将此庞大的引水工程中止。

  据了解,自去年8月以来,巴马持续干旱,现已成为广西河池市6个特旱县之一。自2009年8月至昨日全县总降雨量仅为190.1毫米,较上年同期减少70%,全县26.88万人中受旱人数已达17.7万人,饮水困难人口8.35万人。全县六成以上的小河小溪出现断流和干涸现象。当地政府已投入抗旱资金1176万元人民币,力求解决饮水困难群众的喝水问题。

8、高温干旱致广西部分地区松毛虫成灾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3306.html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联手测预森林有害生物时发现,高温干旱导致松毛虫在广西部分市县林区呈暴发态势,局部地区灾害严重。

  截至今年3月中旬,广西马尾松毛虫(含松茸毒蛾)发生面积达到40.6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倍。其中,松毛虫在广西中西部严重干旱地区的南宁、河池、百色、崇左市暴发成灾,南宁市更是重灾区。

为了应对虫害,广西已经生产了15万公斤专门对付松毛虫的白僵菌,可防治害虫60万亩左右。

9、西南大旱的启示:农田水利不能临渴挖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2975.html

  建议有关部门将国有大小水库从承包人手里收回,强化农田水利建设。

  连日来,西南大旱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3月24日,中国民政部称,严重旱情已导致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5省区市613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这次西南大旱,气候异常显然是主要原因,但也充分暴露出了几十年来我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不足。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的头30年里,国家一直是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的。以水库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只有大中型水库23座,其中大型水库仅6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水库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8.58万座,其中大型水库482座,中型水库3000座,总库容5800多亿立方米。然而,这些水库的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完成建设的。最近30年来,我们修建的水库不到4300座,平均每年只修建水库 143座。除此之外,“人造天河”红旗渠、横跨110多公里的“汉北河”等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30年前建设的。

  我们农田水利严重滞后的现状让人担忧。去年10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的只有设计标准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国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由于水利设施跟不上,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8%,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显然,我们目前的农业水利是在吃老本。

  2009年春天,山东、河南、河北的大旱至今让大家记忆犹新,那一次我们是动用了消防车才让饥渴的麦苗“喝”上水。今年入春以来,全国不少地方的干旱警报再次拉响。截止到3月中旬,我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215万亩,其中作物受旱7234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981万亩;有1828万人、1145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耕地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口的75%,集中在往年多雨的西南地区。

  30年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从此结束了凭票购粮的历史。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我们只注意GDP,轻视了农业的基础地位,现在农业生产的各种矛盾正集中暴露出来。由于地块被分割成了“豆腐块”,在一些丘陵地或山地上,大型农机具施展不开,种地重又回到了畜力甚至人力时代,而且种地的农民往往以妇女和老人为主;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多年失修,灌溉无望,不少地区的农业重新回到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水利设施短缺限制了粮食产量。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以为,我们花再多的钱研究高科技的生物技术种子也无济于事。

  由于经济利益作怪,作为控制农业命运的水库被承包了出去,搞网箱养鱼,或搞旅游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因为承包,干旱季节农田急需灌溉时水库不放水,而雨季不需要水时却放水。水库蓄水抗旱的功能被排在了后面。然而,即使水库有水,由于排灌渠道被毁,水路已不畅通。近30年来,似乎很少人考虑到渠道作用,不是被截断就是被填埋,或退化成污水沟。很多水库只有养鱼的作用,偶尔能浇灌周边的一些田地,但水流不出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

干旱是自然现象,但在目前人类掌控的科学技术面前,这已经不是不能克服的难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对此应常抓不懈,不能临渴掘井。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干旱制约农业的严重教训,将国有大小水库从承包人手里收回,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作者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10、绿家园爱琴海、尼罗河生态文化风情游之二―博斯普鲁斯海峡

文图 汪永晨

在热情中守望自然,旅行者的精神涅磐!这是有人对土耳其游的赞誉之词,我觉得挺贴切。在土耳其,随处都可以感觉到那里人的热情,不光是对自然,也对人,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昨天我们看到的那群学生,参观老皇宫时,我们不管走到哪儿,如果和他们相遇,他们一定要送来洋溢着满脸的微笑。每一个孩子问我们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你叫什么名字?不知为什么,他们对我们的名字那么感兴趣。

遇到的孩子

博斯普鲁斯海峡

导游罗米欧告诉我们,土耳其有9000年的历史。几个宗教伊斯兰、犹太、基督在这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欧洲、亚洲由一条海峡分隔,又由两座大桥连接。     

博斯普鲁斯海峡Strait of Bosporus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土耳其语作Istanbul Bogazi、Karadeniz Bogazi或Bogazici。

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海峡因此而得名。

博斯普鲁斯海峡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且是将土耳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隔开的海峡(东经29度零分,北纬41度零分)。全长30公里(19哩)。北面入海口最宽处3.7公里(2.3哩),最窄处750公尺(2,450呎)。中流深度36.5∼124公尺(120∼408呎)不等。海峡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水面底下又有一股逆流把含盐的海水从马尔马拉海带到黑海。因鱼群季节性地通过海峡往返黑海,故渔业颇盛。海峡两岸树木葱郁,村庄、游览胜地、华丽的住所和别墅星罗棋布。

海边垂钓

1856教堂

罗米欧告诉我们,那些在海边钓鱼的人是周末被老婆赶出家门的。老婆要在家做事,先生最好不要在旁边叨叨,抽烟,所以就赶出家了。在海边抽烟没人管,男人们就乐得每个周末都到海边垂钓。多有意思的解释,多有意思的垂钓和消遣的原由。

一边是亚洲一边是欧洲

水晶皇宫用了45吨水晶

博斯普鲁斯海峡也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以及俄罗斯国家与地中海国家衔接的主要通道。

由于两洲各国间的商贸等各种交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增多,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地理位置更具战略意义。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十字军东征,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

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后制定了通过海峡的商船和军舰的管理条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英、法等国曾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如果它们在战争中取胜,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大片土地,以及这两个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中的岛屿将归俄国。交换条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列宁宣布废除这一秘密条约。如今,海峡两岸的土地主权均属土耳其。通过这个海峡的船只,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罗签订的《关于海峡制度公约》的规定行驶。在海峡南端的最窄处,飞架着世界第四大吊桥、欧洲第一大吊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它气势雄伟,横跨在海峡西岸的奥尔塔科伊和东岸的贝伊勒尔之间,连接着欧、亚大陆。

加拉塔桥 塔

萨瓦罗纳-土耳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船

新桥

这座大桥于1970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整座桥长1560米,桥面宽33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桥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两端引桥分别为255米和231米。桥的两端各有一呈“门”字形的高达165米的桥塔,位于东岸的重5万吨,西岸的重6万吨,桥塔的牵引力达15400吨。大桥水中没有桥墩,整个桥身以两根巨大的钢索牵引,支撑着整个桥面,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整座大桥宛若一条长虹飞架在海峡两岸,沟通了欧亚两洲的交通和运输,方便了两洲人民间的交流。

公主别墅,电视台

苏雷曼清真寺

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为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不易侵蚀,岸壁陡峭、水流湍急。两岸分属欧亚两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树丛,片片翠绿;高楼、小屋,点点朱红。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巍峨王宫,傍水耸立,古堡残垣,矗立岸边。在海峡的中段,两岸各有一个14-15世纪的古堡,像一对威武的雄狮,昂首挺立。海峡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辉,博斯普鲁斯海峡已成为土耳其的著名旅游景区之一。

欧亚大陆桥

如迈里城堡

海边的历史

为了保卫跨越海峡南端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拜占庭诸皇帝和以后的鄂图曼帝国诸苏丹沿海峡两岸,特别是欧洲一侧先后修建了许多城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纳多卢费内里和鲁梅利希萨勒两城堡;前者位于海峡亚洲一侧沿岸,为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 I)于1390∼1391年所建;后者就在海峡正对面,为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于1453年所建。由于19世纪时欧洲强国日益增长的影响,1841、1871年先後订立通过海峡的商船和军舰的管理条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鄂图曼帝国战败後,海峡的控制权由一国际委员会接管,1936年始重归土耳其管理。

海峡中的生灵

瓦廉斯沙渠

这张水渠的照片是在行进的车中拍的。虽然有些不清楚,但它却十分值得说一说。名为瓦廉斯的水渠是罗马帝国朵王瓦廉斯于公元375年命令建造的。瓦廉斯水渠距平面六十四米,渠高二十米,它原长为一公里,现在只保留下八百米。水渠的下部主要是由大石块垒成,上部是由小石块砌成。建造水渠的这些石块大都是从古卡凯东城的城墙拆下来的。

我们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只有一天半的时间。可是就像我昨天说的,就这一天半,就让我们对以往印象中的土耳其有了颠覆性的改变。遗憾以前怎么对历史如此悠久,文化底蕴如此丰厚,自然如此独特的一个土耳其了解得那么少。

明天我们要去的是《荷马史诗》木马记,也就特洛伊马所在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还要和爱琴海亲密接触。

在离开伊斯坦布尔之前,我把这一天半里拍到的,当地的一些市景生活展示在这里吧。让我们一起对这个古老国家的今天多些感受。

有轨电车

垃圾箱

街边小息

体会一下擦皮鞋的感受

街边小卖

特色工艺

吃的丰富

土耳其烤肉

点心

千年老树前的我们

游在海峡

生态游中的我们

博斯普鲁斯海峡

11、发改委:中国近400个城市缺水 约200城市严重缺水

来源:中国网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4120.html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3月29日下午举行新闻吹风会,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表示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发展阶段的多种原因,我国的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表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他说,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现在搞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在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不相匹配的情况,搞能源和资源大规模、长距离地调运,这些工程是迫不得已的。

12、201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在京启动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3/29/content_13268375.htm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陈菲)201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17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并宣布活动启动。

    中华环保世纪行是1993年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牵头,中宣部等14个部门共同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8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大型环保宣传活动。中华环保世纪行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表示,201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将紧紧围绕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立法和监督工作重点以及代表有关环境资源的议案和建议,大力宣传我国“十一五”推动节能减排和促进清洁生产的成效和经验,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和社会各界重视、参与和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13、商业烹饪加剧空气污染物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3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7168.html

  当你漫步在餐厅林立的商业街上,尽情欣赏着牛排、汉堡、各种烤蔬菜散发出的美妙气味的时候,请注意:你可能来到了一个空气污染区域。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份令人惊讶的报告,他们认为,商业烹饪活动是空气中很多污染物的来源,这些污染物可能危及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科学家们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的第239次全国大会上讨论了这个问题。

  德博拉·格罗斯博士指出,商业化的食品烹饪活动已被证实能够产生多种空气污染物,包括一些有害气体和微小固体颗粒,而家庭厨房里的煎炒烹炸也同样如此。 “不容置疑的是,食物的那种令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的香味来自烹饪过程中排放到空气里的各种烟气。”格罗斯博士说。

  同时,最近十年来在美国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与其他因素相比,烹饪是迄今为止在家庭中制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人们经常处于烹饪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的环境。”

  格罗斯博士就职于明尼苏达州诺斯佛地区的卡尔顿学院,他与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汤姆·库恩,伯纳德·奥尔森和德布里纳·德切尔几位同事,以及卡尔顿学院的本科生丽莎·王合作,致力于研究确定商业烹饪造成空气污染的具体情况。

  由于这项研究的发现,美国加利佛尼亚州辖区内的两处空气质量监管区(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s),即南海岸空气质量监管区和海湾空气质量监管区,已经对商业烹饪产生的烟气排放采取了限制措施。在洛杉矶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当地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餐厅采用催化转换装置,以尽量减少炭火烧烤产生的烟气微粒。

  格罗斯博士和丽莎·王已经着手于从烹饪过程中获得那些令人垂涎的食物香味的化学特质。他们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对烹饪过程中食物产生的固体和液体悬浮颗粒进行测量,分析其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特征。他们在研究中采用了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厨房里的典型商业烹饪器具,涉及的烹饪过程包括使用烤箱制作比萨饼,使用烤架制作牛排,以及在平底锅、炭火烤架等器皿上制作汉堡包等。

  在商业厨房里,哪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量最大呢?答案是高温条件下烹饪高脂肪食物,特别是使用明火的时候,例如将烧烤托盘置于明火上制作肉饼。根据库恩以前的研究发现,利用这种烹饪方法,每制作1000磅的鸡肉馅饼,就会产生25磅的烟气排放。然而,利用封闭式的烤箱制作1000磅的意大利辣香肠比萨,造成的烟气排放只有3磅。另外,某些烹饪油的使用也可以增加排放量。 在炒锅中加工1000磅的鸡肉食品,如果使用花生油,将产生45磅的排放量。

  “这些实验有助于我们评估哪些在标准化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过程可以用于实际的烹饪。另外,这些实验还能帮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控制烹饪中的烟气排放,”格罗斯说。 “结合其他检验手段,对于不同烹饪活动排放的烟气的化学和物理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排放物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包含一些广为人知的致癌物。”

美国化学学会(ACS)是由美国国会特许经营的一个非盈利组织。该组织拥有161000多名会员,是全球最大的科学研究社团。该机构拥有众多专业数据库,出版经过同业评审的专业杂志,举办大型专业学术会议,在为研究人员提供化学相关的研究资源方面的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主要办事处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和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王晓波)

14、北京:千余“地眼”监测地下水

来源:新京报2010-03-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9911747_1.shtml

北京市地勘局昨天(3月29日)宣布,历时3年,总投资8476万元的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和重要污染源监测网建成,1182个“地眼”实时监测京城地下水。

这些监测井主要监控对象是对地下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污染指标和污染途径具有典型性且污染物排放规模较大的污染源。包括大规模污水处理厂、规模大且处于水源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等。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来北京对地下水还将实行自动监测,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实时监测到不同地区的地下水情况。

15、央企大唐国际灰库污染悬而未决 赔偿方式漏洞百出

来源:《中国经营报》2010年03月30日 徐聪、梁宵

http://env.people.com.cn/GB/11258499.html

  2010年3月24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乡甘雨沟村风和日丽,这里距唐山市只有一小时车程,这一天能看到天空的太阳和雪白的云彩,这是王辇庄乡村民十分奢侈的一天。

  因为这里有一座一见风便“乱发脾气”的灰库,阴霾的天空才是这里的常态天气。

  “只要春秋两季有风,空气中就弥漫起“灰尘暴”,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4米。”村民姚至爱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描述了平日的天气。

  而“灰尘暴”的罪魁祸首便是这座建于1983年、占地5平方公里的灰库,这是央企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陡河发电厂用于治理污染所建。

  原以为傍上央企能安富一方的当地政府,怎么也没想到大唐国际这个央企和当地村民发生的恩怨纠葛越来越复杂,在群体事件频发的背后,巨额赔偿又隐现出说不清、道不明的“罗生门故事”。

灰库发怒

  灰库的诞生要追溯到1976年。

  与记者想象中的“灰库”有大不同,灰库的具体形态其实就是一大片空地,空地上则是铺天盖地厚厚的灰,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的海洋”。

  1976年,陡河发电厂在唐山地震后重建,这是一座靠燃煤来发电的火电站。随着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排污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1983年,该厂在距甘雨沟村不足400米的地方建立了李家峪粉煤灰场,专门用来储存工厂运营产生的粉煤灰。大量粉煤灰与水混合后,通过高压排泵运输到灰场储存。因为地势的原因,灰水逐渐流向低地,而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逐渐被风化。

  这个灰场储存的就是火电厂常说的“灰库”。

  其实粉煤灰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粉煤灰是火力发电的必须产物,它颗粒细微,混合在烧煤产生的烟气中。为了减少空气的污染,燃煤电厂必须从烟道气体中收集细灰,另找灰库堆放,避免粉煤灰从烟囱喷涌到大气里。

  但是,早期为了防止粉尘污染而建的“灰库”已经囤积在这5平方公里的土壤上,连续超负荷地“服役”十多年,最终变成了甘雨沟村村民们的施害者。

  由于灰粉含量过高,姚至爱给记者倒出刚刚烧开的水,就像泥石流的微缩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偷偷让有关机构化验过水,结果发现喝的井水严重受到污染,含氟超标,男女老少的骨头变得特别脆。“小孩、老人、甚至青壮年,一磕磕碰碰骨头就碎了。”轻易骨折似乎成了甘雨沟村村民多发的病症。

  然而,这一验证结果与乡政府和陡河电厂于2008年3月向河北省监测中心申请的饮用水监测结果差异很大。王辇庄乡乡长金子忠对记者说:“经验证,除了悬浮颗粒物不合格,浑浊度超标8倍以外,其他指标均属合格。”

  不仅如此,据当地村民介绍,由于长年累月,因灰库储存的水越来越多,又没有适当的排水设施,导致灰水全部渗入地下,在他们看来,这致使甘雨沟村的房屋下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一位村民指着无故出现的房屋裂缝对记者说,裂纹逐年增长,地下、墙上、遍地都是,现在很多村民的房子都出现了这种裂缝。“一到有风、有雨的时候,我们就像住在了水帘洞里。”村民说。

  村民们带记者来到了玉米地,北方特有的红土在灰粉的覆盖下变成了“黑土”。“玉米变得越来越小,不好卖,而且产量减少得厉害。”自从灰库的渗水外流,甘雨沟村就开始了一个噩梦。

  顺着玉米地向西走,就走进了“灰海”中,感觉像走在沙漠中。姚至爱如果不说,谁也想不到脚下的灰海已经有近20米深,相当于八九层的高楼。就是这些方圆5平方公里左右的巨型“高楼”在风季的时候成了“杀手”,“这样高强度的飞灰风暴,每年都会发生许多次”。

  不得已,甘雨沟村村民们在2005年开始走上了一条维权之路。然而,事情并不像村民们想象中发展得那么顺利。

维权艰辛

  在孤立无援的时候,村民们的自救往往简单而直接。2005年3月份,作为第一个反抗灰库侵害的村子,甘雨沟村开始了艰难的申诉之路。

  到2006年春节前,村民联合起来找过电厂二十多次,但似乎无济于事。

  “电厂一开始都是拒绝我们,从不接待村民的反映,这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后来整个村子都开始和电厂抗争,期间还发生了群体事件。”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说:“2006年,甘雨沟村全村92户,100多人一起把发电厂包围了,大人、小孩,能走路的都来了。”

  正是在这种愈演愈烈的矛盾中,电厂也感觉到了压力和事情的严重。

  据一村民介绍,后来电厂态度缓和了许多,主动给了甘雨沟村3万元,每户分到300多元。

  但村民表示,尽管陡河电厂会给村民们发些补助,但是从来不以“污染费”为由,只是说“这是困难补助,或者给政府修路等”。

  然而,只要污染一天不彻底解决,积怨就会越来越深。

  为此,村民们又向电厂公安处、王辇庄乡政府、国家环保总局信访办、唐山市环保局、唐山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然而仍无济于事。

  “陡河电厂属于央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处理非常困难,问题至今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一了解内情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2007年5月。村民张明联合村里146人联名,写了一封举报信。“因为听说陡河发电厂自1995年~2005年,给该村村民造成的损失已达数百万元,陡河电厂已经把钱汇给乡里,但是乡政府并没有就此事给予村民们一个答复,而且村民们应该得到的数百万元赔款不知去向。”村民说。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辇乡乡长金子忠,他表示,陡河电厂确实以修路以及现金形式对甘雨沟村进行了赔偿。但是对于具体数字,金乡长并不愿意透露。

  甘雨沟村村民的申诉得到了唐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08年10月14日,唐山市委主持召开《关于解决陡河电厂周边村矛盾纠纷问题协调会》,并下发了“关于处理陡电与周边村矛盾问题协调意见”的文件,要求电厂在先期赔付的基础上,用4年时间分期对受害村民进行补偿,如发现受损房屋中危房比例占全村总户数的68%以上时,将对全村进行整体翻建。

  但这68%的规定也引起了村民的争议。“没有达到68%危房比例的住户,住的就不是危房了吗?”一村民说。

  此后,对危房的重新鉴定得到了王辇乡政府的核实与支持,但是鉴定结果却杳无音信。

  金乡长对记者说,这是因为鉴定结果并不能直接证明灰库与危房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房屋的赔偿问题就迟迟悬而未决。

  姚至爱偷偷告诉记者,“现在都没有人敢说什么了,因为村委会说,凡是继续‘闹事’的人都要被拘留。现在村里的人们谈‘灰库’色变。”

灰色赔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赔偿数额方面,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之说。

  根据陡河电厂的说法,一切赔偿工作都遵照[唐办字2008年130号]的文件进行。根据文件规定,陡河电厂需要分期五年对这些村民进行补偿。而他们的补偿方式并不是直接跟村民交涉,而是直接打入各个区县的财政部门,再经由乡镇、村委会一级一级下发。“各区政府按照(污染)轻重给他们补偿;给每乡每户多少钱,是他们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陡河电厂的负责人表示。唐山市支重办主任马希顺证实了这个说法。

  但是对于每年下发的具体赔偿数目,陡河电厂的负责人却不愿透露,只是说,这个是集团直接拨款,可能要有几千万元。

  这与马希顺的说法有很大的出入,马介绍,2007年和2008年大唐集团每年的赔偿总数都是760万元,2009年以后,考虑到防尘治沙的效果开始显现,所以在原来的赔偿基数上进行逐年递减,每年递减33%,直至2012年停止赔偿。

  那么,陡河电厂所说的几千万元又去向何处?

  其中的一小部分的确是公平地落在了受害村民的手里。据甘雨沟村原村长张树民的说法,2007年、2008年的时候村里每人的赔偿金是500元,2009年之后按照30%的减量而到350元。

  照这样的赔偿标准算下来,仅甘雨沟一个村庄,300多位村民每年总共拿到的赔偿金也就只有将近10万元,附近的14个村子累积也就只有140万元。

  “每个村子的污染情况不一样,因此赔偿的金额也有差别,甘雨沟村并不是最严重的,也不是人最多的,因此总体赔偿款也不是最多的。”上述电厂负责人表示。

  但即便是这样,几百万元和几千万元之间的赔偿差距又是如何产生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乡镇和村民通过非常规渠道要走的赔偿金可能解释了这下落不明的几千万元。这其中,有一些乡镇打着集体的旗号来“暗示”赔偿,否则闹事;有的乡镇来明争暗抢陡河电厂的一些建设和改造项目,进而间接获得“佣金”;有的则是以养老保险、村里的红白喜事为名义,直接向电厂索要活动费用;围堵电厂,导致停工也是村民采取的一种比较极端的“谈判”方式。要到的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向了小集体。

  “只要是还有污染,就会以此为把柄继续跟陡河电厂要钱,除非污染完全治理。”一位不愿具名的村民说道。此前他仅仅通过类似上述的“灰色渠道”,就为自己的小团体每户争取到了几万元的补偿金,但是,他的维权行动并没有就此罢休。

  污染问题的悬而未决,赔偿方式的漏洞百出,赔偿标准难负众望,使原本隐秘的灰色手段成为索取赔偿的维权利器。“现在大家都知道谁去闹才给谁钱,要不就只能拿到很低的赔偿金,根本就不能弥补我们的损失。”上述村民表示。

  一边是大唐集团的“巨额”赔偿,一边是村民们的余愤难消。两者之间如何平衡?一切只能拭目以待。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公司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其主要经营范围为:建设、经营电厂,销售电力、热力;电力设备的检修调试;电力技术服务。目前,公司管理全资、控股发电公司及其他项目公司50余家,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8年年底,该公司已投产发电设备容量25,096.7兆瓦。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该公司注册资本金约为人民币56.63亿元,该公司及附属公司合并总资产约为人民币1,573.92亿元。

16、业界评说:建立经济对环保的补偿机制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3-30

http://www.022net.com/2010/3-30/43524140246358.html

  在探索流域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不少地方相继建立了上下游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但这些补偿仅局限于上下游或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之间的补偿,最多也只能算是环保领域的内部循环。事实上,之所以存在由来已久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这种更高层面的补偿机制来消除和扭转日益增大的“环境赤字”。

  人类对产品的永续需求和物质生产对自然资源与生态过程的内在依赖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必须保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和永续利用,才能够支持长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必须将资源再生和环境治理纳入宏观经济系统,并通过经济和价值的补偿来保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之所以不能长期稳定持续进行,就在于它本身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而换取短期的高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难以“休养生息”。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只有环境单向地为经济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支撑作用,而环境保护几乎得不到经济增长的补助。人类已被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所陶醉,只根据经济增长给予的利益行事,对自然资源索求无厌,而且急不可耐,却忽略了大自然的生态规律。这些不协调的行为,使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补偿微乎其微。一开始也许仅仅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但从长远看,这个问题不解决,生态环境必然出现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的水系、土壤、森林、农田不堪重负,没有足够的再生能力来修复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破坏,靠“超支生活”,在环境保护领域推行全盘的生态“赤字财政”。因此,经济发展变成了只由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增长的单向运动,而不是两者的和谐,从而导致了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建立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就是要以经济增长为依托,在经济增长的份额中拿出最适宜的比例,用于反哺、修补和补偿生态环境系统,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树立正确的补偿观念。不能把自然环境视为需要加以征服的异己力量,而要把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统一体,彼此协调发展。不能只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而首先要保护环境、培育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然后再取之有方和有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环境能永远地向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资源和优良的环境质量。要改变传统的单程式增长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内涵扩展为追求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和谐的综合发展模式。此外,尚未获得补偿的地区也要经得住考验,经得起诱惑,宁可发展得慢一些,也要发展得好一些、稳一些。今天发展速度的“缓慢”换来的将是绿水青山,换来的将是环境友好的蓝天白云。

  建立规范制度。目前,许多地区推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靠行政推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以及法律手段等都没能有效运用。要用法律手段固定补偿的方式、渠道、数量,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和补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算、折旧、替代和补偿体系之中,真正形成“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补偿机制。要制订相关的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和投资政策,为资源和环境的补偿开辟更多的资金来源。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不是简单的增加投入、货币赔偿或对环境保护的单一补贴,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政策等各方面。首先是货币方式,这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国家可以在财政支出中专门拨款用于环境保护的补偿;其次是技术补偿方式,将经济领域的成熟技术向环境领域转移;第三是知识产权方式,让经济、技术等领域的产权向环境领域转移。

合理确定补偿临界点。有人认为,只有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10000美元后,才能建立起正常的补偿机制,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事实上,对环境保护进行补偿,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价值量作为衡量指标,应以环境质量恶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为界限标准。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