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3-17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环境报: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09年实施情况考核开始

http://env.people.com.cn/GB/11160170.html

2、水利部网站:    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791631_1.shtml

 

地方信息:

3、新京报:      广州:垃圾焚烧专家意见定稿被改 政府称非打压反烧派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6924.html

4、搜狐绿色:     成都市全国率先宣布加入2010“地球一小时”

http://green.sohu.com/20100316/n270871819.shtml

5、贵州都市报:    贵阳市环保局发出倡议 3月27日晚贵阳熄灯1小时

http://green.sohu.com/20100317/n270899960.shtml

6、每日商报:     浙江省今年将就废弃家电回收利用进行立法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3/17/content_19266459.htm

 

环境曝光:

7、人民网:      四川南充木材厂污染环境环保局竟束手无策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7118.html

 

环保观点:

8、中国环境报:    保障环境安全就是保护生命权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3/t20100316_631988.html

9、中国环境报:    跨界水源应设专门机构统管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790541_1.shtml

 

深度报道:

10、科学新闻:     鄱阳湖建坝:院士被招安?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0317/12/61VP2RRV000125LI.html

11、南方都市报:    百年大旱袭击云南

http://gcontent.nddaily.com/4/65/465636eb4a7ff4b2/Blog/589/7e2fba.html

12、人民日报:     衡水湖为何这般受关注 解决湿地补水当务之急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8823.html

 

环境时评:

13、慧聪网:      节能灯不环保 如何解决汞污染难题

http://info.wujin.hc360.com/2010/03/171054125165.shtml

14、广州日报:     嘉禾污染企业扎堆“血铅事件”戳痛权利尊严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7296.html

15、中国环境报:    解决环境问题需从根本入手

http://www.qstheory.cn/st/zyhj/201003/t20100317_24377.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09年实施情况考核开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3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160170.html

  本报3月16日讯环境保护部今日在京召开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9年度实施情况考核视频会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到会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9年度实施情况考核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张力军首先分析了当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形势。他说,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这标志着重点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推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抓手。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方各部门积极努力,“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到2008年底,重点流域完成污染治理投资714.9亿元,占总投资的44.7%;建成项目1270个,占46.8%;达标断面111个,达标率为72.5%。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而且压力持续加大。从水质情况看,各个流域水质改善不太明显,氨氮(总氮)、总磷污染较为凸显,在部分流域成为主要污染因子。从项目情况看,各流域规划项目进展不平衡。从环境监管上看,一些地方环保执法不到位,基层环境监察能力十分薄弱,环保执法监管手段落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各地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十一五”规划按期完成。

  张力军指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9年度实施情况考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解释的规定,认真进行考核评分工作,考核过程中要从紧从严,计分方法、计分过程要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解释的有关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放宽。严格落实考核办法,依法公开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公告,并要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好的,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对未通过考核的,暂停该地区相关流域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未通过考核的省级人民政府还应在30天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未通过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在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要严肃处理。

  据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9年度实施情况考核工作将从2010年3月17日开始,3月31日结束。考核期间,10个考核组将听取重点流域各省政府2009年度规划实施情况及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介绍,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现场抽查断面水质及治污项目。

国家发改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环境保护部有关司局、在京有关直属单位有关人员在环境保护部主会场参加会议。重点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负责同志,及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参加考核工作的全体人员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2、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来源:水利部网站2010-03-1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791631_1.shtml

   长江流域水功能区管理正进一步推进落实水利部提出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近日,记者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获悉,将尽快制定“长江流域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监督管理实施方案。

  对省界缓冲区的监管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将深化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基础工作,加大重点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对近年来水质连续严重超标的省界断面,及时向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报告或向有关部门通报。逐步推进水功能区达标的监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快缓冲区的确界立碑工作。

  据悉,2009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进一步加强了省界缓冲区的监管,开展了省界缓冲区标志碑的建设工作,拟定了首批开展长江鄂赣缓冲区(右)岸、长江鄂皖缓冲区(左岸)、长江苏沪缓冲区起止断面的立碑工作。对近年来水质连续严重超标的水域展开了全面调研,完成了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排意见的征求意见工作,完善了丹江口库区纳污能力及限排意见研究报告,同时完成了澜沧江流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意见报告的编制工作。

  在加强省界缓冲区监管工作的同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还将加快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监控体系建设。推进省界水体、事故易发区等水域远程监控试点建设,积极探索与流域内跨部门联合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控体系,推进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据了解,2010年,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已进一步扩大省界水体监测的覆盖面,将省界水体监测断面从2009年的78个增加到111个,不断加强和完善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管理。

3、广州:垃圾焚烧专家意见定稿被改 政府称非打压反烧派

来源:《新京报》2010年03月17日 赵章元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6924.html

  广州垃圾焚烧专家意见定稿被改

  “反烧派”专家称个别专家改为一名专家;广州市政府称修改并非打压反烧派

  面对日益增加的垃圾和城市土地减少,填埋垃圾遇阻。选择焚烧又引起周围居民的反对。

  本报讯32位专家两天讨论定稿并签字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意见书》,向社会发布前曾被改动。2月27日,环保专家赵章元网上发文称,他不能接受“个别人的恶劣小动作”。

  番禺垃圾厂选址因反对停建

  2002年,番禺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垃圾处理厂选点。此后,番禺区政府考虑在大石镇会江和石碁污水处理厂旁选址。2006年,广州市规划局批准了大石镇会江村与钟村镇谢村选址。去年10月30日,番禺启动垃圾焚烧厂环评;11月23日,因担心焚烧垃圾将产生剧毒物质二恶英等环境问题,番禺大石镇近300名居民反对建设,后到该市信访局反映问题。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获悉后接访,表示若环评不过关、大多数市民反对,项目不会动工。

  去年12月20日,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表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停止。

  市政府所邀请专家“主烧”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今年2月23日,广州市政府邀请32名专家,举行“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专家组组长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专家组副组长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聂永丰和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适宇。

  2月24日,会议结束时,形成专家咨询意见。意见书显示,除了1位专家认为现有垃圾焚烧技术有风险,参加会议的其余31名专家认为广州宜采用“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

  专家组认为,根据国内外实践,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现代化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污染物是可控的,环境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不过在32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认为,现有垃圾焚烧技术有风险,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应最大限度选择回收利用,采用新技术工艺,不宜盲目选择焚烧处理。

  “反烧”专家称意见定稿被改

  “反烧派”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退休研究员赵章元介绍,会议达成咨询意见指出,32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认为垃圾焚烧有风险,应最大限度选择回收利用垃圾。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赵章元说,会议结束后,达成的“专家意见”,被改动至少一处。其中,最后一段的定稿原文是:“个别专家认为”垃圾焚烧有风险,而不是现在的“1位专家”。

  赵章元认为,会议结束后,个别人单方面修改专家意见定稿,此举是错误的。改动内容是经过专家反复讨论后定稿,“形成共识的会议公告,按惯例不能再改动”。

  赵章元介绍,会后,要求改动的专家毕竟是少数,是个别人,无法代表全体,所谓“强烈要求”实是改动人的借口而已。

  专家咨询会的筹备方——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新闻信息处处长姚斌华表示,会后应七八位专家“强烈要求”,修改原本定稿的意见书。

  专家被指与焚烧利益密切

  另外,意见书公布后,第一轮质疑是:32名专家中,为何只有一人反对焚烧?

  有媒体报道称,“主烧派”专家中,身为专家组副组长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聂永丰,被指“因为密切的利益关系而为垃圾焚烧摇旗呐喊”。而身为专家组组长徐海云,和专家组成员的北大教授刘阳生,曾为聂永丰的学生。更有学者爆料,聂永丰25项专利发明,大部分与垃圾焚烧有关。

  - 官方回应

  “政府并非打压反烧派”

  广州市政府称应七八名专家要求修改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新闻信息处处长姚斌华是会议主持人,他承认赵章元所说的“修改”属实。

  他解释说,当日散会后,七八名专家提出不同意见,质疑“只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看法,为何写‘个别’”。由于大部分专家已离开,无法再次召集会议,且媒体通报会马上就要举行,因此做了修改。姚斌华强调,除了这一处,他们未做其他任何改动。

  新闻信息处的工作人员余洋说,政府并非要打压反对焚烧垃圾的观点,最初请专家时,他们邀请了“反烧派领袖”赵章元与“主烧派领袖”徐海云。

  姚斌华介绍说,咨询会是为了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徐海云是由专家推举成为组长的。

  但记者了解到,2月11日,徐海云先期到达广州,在广州市委礼堂向全市党委中心组成员作了专题报告。徐解释说,政府看到他的论文后,邀请他作报告,与专家会无关。

  主烧

  徐海云、白庆中、刘阳生、聂永丰、郑明辉、张益、黄业如、李晓东、魏金华、党志、许振成、吴兑、施阳、龚佰勋、彭平安、陈德珍、马晓茜、刘国光、赵增立

  慎烧

  廖利、李定强、郭艳华、张文阳、李国学、陈尊裕、李适宇、郭祥信、胡建军

  不明

  韩宝新、韦朝海、廖宗文

  反对

赵章元

4、成都市全国率先宣布加入2010“地球一小时”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3月16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316/n270871819.shtml

  成都成为第一个加入WWF 中国“地球一小时•2010”的城市

   成都市政府于2010年1月承诺,在2010年3月27号晚上8:30关灯一小时,由此正式开启了WWF中国“地球一小时•2010”活动的序幕!

  成都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成都响应WWF号召,以政府名义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同全世界这么多城市一起在3月27日关灯一小时,就是要把成都致力发展低碳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成都建设成为一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愿景和信心传递出去。”成都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叶浪表示,成都在全球千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中,区域内海拔高差近5000米,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成都生活了800多万年的大熊猫已成为WWF的标识。WWF“地球一小时”活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与成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愿景高度契合,“我们希望这次活动带动1300万成都市民都‘低碳’起来,每个人、每座城都‘低碳’起来,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自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活动以来,现在已进入第四个年头。2010年的“地球一小时”将在3月27日(星期六)晚上8:30-9:30正式进行。大熊猫将成为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形象推广大使。

  “成都的加入是我们活动的一个精彩开始,大熊猫成为“地球一小时”的形象大使则更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惊喜。。我们真诚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加入进来,”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表示,“今年,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加强公众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同时我们也集中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使大家能够节约能源,实现更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号召个人、企业、社区和政府关灯一小时的同时,WWF还将推出碳足迹计算器,并在3月22日-3月26日发起“低碳生活周”,届时每天都会推出一个节能主题,分别同家庭、办公室、交通、购物和能源利用息息相关。

随着活动的开启,李冰冰为WWF“地球一小时”代言的公益性广告将从2月起登陆全国,同时“摇滚之父”崔健也会成为“地球一小时”的中国大使。

5、贵阳市环保局发出倡议 3月27日晚贵阳熄灯1小时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2010年03月17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317/n270899960.shtml

“地球一小时”活动:3月27日晚贵阳熄灯1小时

  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贵阳市环保局发出倡议——

  3月27日晚,贵阳熄灯1小时

  金黔在线讯 昨日,贵阳市环保局向广大市民和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发出倡议,在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3月27日)的20:30-21:30熄灯1小时。

  据介绍,贵阳市政府将开展2010年贵阳“地球一小时”活动。贵阳市环保局发出倡议,希望广大市民、社区、企业和政府积极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来,在每年的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同时倡导人们提高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资源,自觉实践低碳生活、工作方式,做到每天多用循环水,节约每一滴水;每天少用打印纸,减少森林砍伐量;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自备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为全人类共同应对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链接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也是一项全球性公益活动,以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全社会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目前,“地球一小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

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4个严重缺水。贵阳市地处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区,属于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低于人均1700立方米的国际通行水资源警戒线,缺水问题很严重。

6、浙江省今年将就废弃家电回收利用进行立法

来源: 每日商报2010-03-17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3/17/content_19266459.htm

    为了建立健全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省环保厅将起草制定《浙江省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这是今年浙江省要完成的31项重点立法项目中的其中一项。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还提出,为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身健康,将制定《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

    今年,浙江省还将就如何规范投资项目领域制定一系列规则:

    比如,为了促进、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保障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要制定《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

    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建设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省发改委今年将起草制定《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

    为加强政府投资预算管理,规范政府投资活动,保障政府投资效益和资金安全,制定《浙江省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评标行为,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将制定《浙江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

    另外,今年还将修改《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童杭丽)

7、四川南充木材厂污染环境环保局竟束手无策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7118.html

  一个没有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排污许可证,更没有取得环评评估的木材加工厂,四周垃圾随意堆放,每天直排的浓烟熏黑了蔚蓝的天空,在恒祥木业加工厂居住的农民连洗过的衣服都不敢晒在外面,黑烟中漂落下来黑色的粉尘落在农民种植的蔬菜上厚厚的一层,肆意排放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当地农民稻谷年年减产,严重的田块甚至是绝收……就这样一个外来企业竟在四川省高坪区南江乡已经生产了两年多的时间,当地群众怨声载道,多次向高坪区相关部门反映,此事至今仍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爱护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当这样的污染企业严重危害着老百姓的生存环境时,我们的职能部门该做些什么?

  无防火设备无购销登记

  企业安全让人忧

  2010年1月28日下午,记者前往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恒祥木材加工厂进行采访。走进工厂的大门,占地百余亩面积的厂房内见到处都是已经被加工后堆放在库房里的木片和木板,生产车间里加工木材的机器飞速运转着,木屑飞扬,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做着手头的活,面对记者的拍照均熟视无睹。工厂的空地上,存放着堆积如山的松树、杉木,废弃的木屑堆积得到处都是。在生产车间里记者还看到,所有的工人都没有佩带安全帽,生产机械周围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厂棚里到处都是私拉乱接的电线纵横交错,作为木材加工企业,连起码的消防设施都没有,更不要说配备灭火器材,走遍全厂都看不到警示标语,不敢想象如稍有不慎发生火灾后将会是如何的后果,在距离生产车间不到20米的周围都是工人们的住宿。

  高坪区南江乡一名姓刘的乡长告诉记者,恒祥木业是高坪区的招商引资企业,老板是福建人,厂房占用的地是以前修建南广高速公路留下来的堆料场,现在是租赁来的。由于工厂的污染大,当地老百姓也经常找我们政府反映情况,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啊!环保局都管不了,我们作为最基层的政府也无能为力。根据《森林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企业负责人林老板告诉记者,企业所需要的木材大都是从重庆运输过来的,邻近的县收购得很少。当记者要求看看每天的木材收购和销售登记簿时,该厂的管理员说没有登记簿,更不能向记者提供所有木材的检疫证明和相关的运输手续。

  监管失控

  高坪区环保局责任重于泰山

  当天下午3点20分,记者在恒祥木业的厂门口拨通高坪区环保局朱局长的手机,现场电话向他举报这家企业非法排污现象并敦请执法人员出现场,这位朱局长说今天局上的人都在开会肯定无法出勤。记者随后电话向南充市环境保护局举报了此事。十分钟后高坪区环保局的朱局长给记者打来电话:我们马上派刘副局长来现场检查工作。

  一个多小时,一位自称是高坪区环保局分管综合的刘副局长的人赶到了恒祥木业厂门口。刘副局长介绍说恒祥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环评是肯定没有的,从去年开始当地就有群众不断向他们局举报,执法大队都来了好几回,该处罚的都处罚了。非常遗憾的事,这位刘副局长没有作询问笔录只是带着我们在厂区走了一圈就诚恳邀请记者回城吃晚饭,被我们婉言拒绝。

  事后记者来到高坪区环境保护局采访,该局负责人随后叫环保执法大队队长拿来了恒祥木业的相关资料,并反复向记者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对招商引资企业有着严格的条件和标准,就是要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生产力,更应符合环保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在提供的资料中记者看到,恒祥木业已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和高坪区林业局颁发的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当记者问及所提供的资料当中为什么没有环保部门颁发的排污许可证和进行环评论证时,一名姓刘的女副局长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我们环保部门是不可能给他发证的,因为他们的排污和环评绝对无法达到环保要求和标准的。

  政府态度暧昧

  事态持续发展

  恒祥木业长期直排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两年来,部分村民不停向区环保局上访,但是恒祥木业直排浓烟的现象并没有什么改变。在高坪区环保局朱局长办公室,记者问及为什么这一现象至今无法改变,朱局长说:“我们环保局能做的就这些,如果要关停一家企业,根据相关规定需要区政府才能做出这种决定”。

2010年2月25日,高坪区南江乡的老百姓又一次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恒祥木业的浓烟滚滚。记者很无奈地把这个情况反映给高坪区分管环保的赵亩副区长,赵亩副区长当即表示责令环保部门查处。然而一周过去了,记者发稿前一直都没有高坪区相关部门对此事的回复。本报将继续关注事态进展。(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8、保障环境安全就是保护生命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3-17  曹家新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3/t20100316_631988.html

   全国“两会”期间,民生问题引起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而环境安全作为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2009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我国目前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近90%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约2.7亿农村人口受到饮水安全威胁。

  环境安全,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和排污问题,更是一个与民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问题。绝大部分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都被植物或动物体所吸收,最终进入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每种食物,被输送到很长的食物链的最后环节。食物链上每种生物的生存和健康状况,最终必然影响到人体。因此,保障环境安全,不仅是一个加强法律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强化生命意识的问题。

  要强化环境安全,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一些企业把违法排污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捷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偷排、漏排、直排等违法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以争取产品的市场份额,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如果环保部门的权力有限,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额度偏小、处罚程序周期较长、执法威慑力不足,将使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环境安全问题就难以保障。因此,除了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之外,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者感到切肤之痛。

  要强化环境安全,必须让环境执法硬起来。一些地方环境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方保护的原因,有官商勾结腐败的原因,有执法人员滥用权力的原因,有环境执法运行机制方面的原因,还有现行环境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如环境行政管理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方面均受到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制约,一旦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在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执政绩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的干预就在所难免。所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行政强制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要强化环境安全,必须完善和保障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还要健全公民和环保组织因提起诉讼和司法审查而发动的司法监督。强大的社会监督将使环境破坏者无处遁形,使消极执法者被追究。

  环境安全的核心,就是尊重每个生命;也只有尊重所有生命,才有真正的环境安全。让我们共同为环境安全而不懈努力。 

9、跨界水源应设专门机构统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3-17杨维立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790541_1.shtml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不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如何搞好跨行政区域的水源保护工作,考验着各地政府的环保能力和执政智慧。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流域管理是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饮用水水源流经区域互不隶属,下游要想防止水源污染,就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其他区域的既得利益。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各区域各管一段,执法部门“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导致水污染防治因区域之间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无法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各区域间执法力度松紧不一等,使得跨界水源保护问题成为难治之症。究其原因,固然有缺乏环境意识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动力不足,压力有限。尤其是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GDP崇拜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配合企业应付上级部门的抽查。这样一来,下游区域即使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投大本钱,仍然不能消除水污染的威胁。

破解跨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难题,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要想水源流经的各区域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强大合力,就必须从建立完善法律制度入手,建立各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和责任明确的追究机制。这需要一个过程,或许需要很长时间。在此之前,笔者建议,不如由双方共同的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和超脱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跨区域饮用水水源。

只有成立专门机构,才能更好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可以降低协调成本,防止流经区域的政府和职能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提高执法效能;使水源流经区域水质监测信息实现“一条龙”,反应更加灵敏,便于有效防止水污染事件发生。

10、鄱阳湖建坝:院士被招安?

来源: 科学新闻2010-03-17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0317/12/61VP2RRV000125LI.html

对于鄱阳湖这样江湖联通的区域,要像防止战争一样来防止建坝。但现在的研究力度还不够,许多问题还没清楚,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科学新闻3月17日报道 作为长江“绿肺”的鄱阳湖,因为可能要开建的一条长约2.8公里的拦湖大坝,一度成为讨论的焦点。

近些年,水位急剧下降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启动的主要“导火索”,因为湖区水位下降直接制约周边社会、经济等用水需求,影响区域发展。与此同时,水位下降之后,周边地区沙化、盐渍化现象严重。

所以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就酝酿了一个想法,想在鄱阳湖入江处修一个闸,其实就是建坝。不论洪水期还是枯水期都关闸蓄水,减缓鄱阳湖蓄水量的剧烈变化。”水利部知情人士向《科学新闻》透露。

而江西的这一想法已写入了刚刚被国务院通过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欢喜的同时,让江西感到纠结的不是《规划》本身,而是《规划》中所包含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遭到了多方质疑,“最主要的就是包括院士在内的15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国务院反对。”前述知情人说。

院士“反”与“不反”

鄱阳湖建坝最先牵动的是一帮院士。

得知鄱阳湖建坝的消息,中科院政策所副所长王毅找到陈宜瑜和曹文宣、李文华、刘兴土等15名院士专家,形成一份咨询报告,联名签字上书国务院,认为“如果鄱阳湖建坝的话,会在生态方面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不仅影响下游大城市的供水安全,而且必然延长鄱阳湖换水周期,希望政府能给予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专家刘兴土告诉《科学新闻》。

这一度让江西方面感到很紧张,江西方面承诺不在湖中建坝,也不发电,并立即着手修编规划。《规划》已于2009年12月12日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12月15日,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甚至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而江西省水利厅协助分管鄱湖办的副巡视员熊小群对吴新雄此次讲话的看法是,“那只是一种组织形式而已。表明省里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催促要落到实处,严抓部署,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建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解决目前鄱阳湖缺水、蓄水、用水最为有效的做法。”熊小群说,“《规划》中其实只是有一句话‘重点研究,实时推进。’目前还有一些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言外之意,水利枢纽上马只是早晚的事。而事实上,江西方面已在暗中使劲儿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江西省有关部门等多次在江西和北京几次召开调研论证、技术讨论。而《江西省水利厅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简介》中也给出了该工程初步估算投资金额为90多亿元。这为“鄱阳湖水利枢纽课题”启动和“院士签字”的埋下了种种伏笔。

2010年1月19日,一场“秘密”的签字仪式在南昌上演。

为深入研究、科学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委、省政府举行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研究课题”专家聘任签订仪式。

江西方面针对外界六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成立了相关课题,邀请院士领衔完成,而课题负责人正是先前反对声音最为强烈的曹文宣、李文华、刘兴土等院士。

难道院士们也开始打退堂鼓、与江西站在了一起?一时间,江西和院士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各方谴责,负责《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的刘兴土告诉《科学新闻》:“不是外界说的那样,我们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对鄱阳湖建坝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研究,拿出最后方案。”

 “这些课题必须要在4月30日之前完成。”刘兴土说,“这么短的时间,只能依靠收集资料、周边调查,加上以往的研究基础来完成了。”

针对江西方面拿出钱邀请先前发出反对声音的院士来进行论证,外界认为院士和江西是既得利益体。对此,刘兴土说:“我们也不是同意他们的方案,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只是想实事求是地做些分析。即使时间比较紧,但是最后建坝的利与弊我们都会一览无余地和盘托出,不会隐瞒任何不利于江西建坝的论证结果。”

李文华院士此前也告诉《南方周末》,他们没有被“招安”,也不担心江西省给我们任何压力;之所以接受聘任,是因为国家任务来了,他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综合考虑,研究该工程到底该不该上,该怎么做。

江西方面对此给出的理由是,希望通过专家们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科学作风,来深入研究、全面分析、综合权衡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利弊,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激辩,前期预热

据史料记载,鄱阳湖最高湖区水位曾经高达22.59米,最低也曾有5.9米的记录。由于水量的减少,江西省每年都要投资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资金解决引水问题。

造成鄱阳湖缺水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变暖、湖区内及五河流域挖沙严重、三峡蓄水等诸多说法,但至今也难寻确凿的证据。作为通江(长江)湖泊,鄱阳湖本身补给主要来自上游的赣江、修水、鄱江、信江、抚江等5条河流。然而入湖的5条河流之上也修筑了许多水库,最终汇入湖泊的水量迅速减少。由于三峡大坝的“贪婪”,上游节水,下游水位迅速下降,当鄱阳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湖水将流入长江,反之,则相反,导致鄱阳湖时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湖区内部缺水严重,水位下降显著。另外,科学家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目前正好进入鄱阳湖的枯水期。

建坝湖泊水位的上涨也引来生态环境学家的“不满”,环保学者则认为这一世界级重要湿地可能遭到破坏。湿地生物学家、湿地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表示,横跨鄱阳湖的北端建一座大坝,将会破坏本就脆弱的候鸟栖息地,阻碍珍稀水生动物江豚回流至产卵地,他认为建坝以后,鄱阳湖的生态系统将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不仅如此,建坝蓄水,水位过高,血吸虫泛滥面积将扩大,鄱阳湖有可能成为血吸虫的重灾区;长江枯水期,下游省市安徽、江苏、上海还希望鄱阳湖能“雪中送炭”,也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除此之外,如果长江水位下降显著,必然导致海水倒灌;上游5河的泥沙齐聚鄱阳湖库尾,“输入长江的泥沙量迅速减少,将对长江下游、入海口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告诉记者,“建坝的问题关键是三峡蓄水以后对下游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存在,造成长江下游水量大量减少,水位下降。原来是长江补给鄱阳湖,现在反过来了,导致鄱阳湖湖面面积迅速收缩,水位急剧下降。”江西方面给出的理由与孙鸿烈院士的看法不谋而合。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则称,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鄱阳湖蓄水不到两亿方”。陆佑楣认为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利益驱动,江西想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利枢纽,把湖水留住。

孙鸿烈作为评审专家在参与由河海大学主持的“973”项目“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安全”项目中就曾提及此问题。该项目研究涉及到长江下游泥沙减少,河道冲刷加剧、海水倒灌等诸多严重环境问题。

 “道理其实很清楚,公布长江多年水位等数据一看就知道了。”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据此反驳江西方面的指责缺乏科学依据,“争议背后涉及利益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必须的,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必须的。现在各种建议过于关注生态环境了,难道建工程就得把人都赶走就是保护环境吗?有点说不过去。”作为建坝支撑单位的水利部下属机构某教授级高工认为,“但建不建坝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给出科学数据,不能妄下结论。”

建,没有问题!

 “鄱阳湖水位下降成因、下降多少、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江西省的影响等诸多科学问题都要做定量研究和评价;不仅如此,即使现在非建不可,也得对建坝之后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诸多环节进行评估。”水利部一位工程师告诉《科学新闻》,因为现在还处于论证阶段,水利系统也不是完全支持这一建设。“对于这种江湖联通的区域,要像防止战争一样来防止建坝。但现在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好多问题还说不清楚,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只有这些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科学数据支持,然后再决定到底上不上、上多大。而且一定要多方都能接受才行,而不是匆忙上马。”

前期的论证是必须的,对环境、鱼类、泥沙淤积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都要论证。现在这个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熊小群说,最后要上,就是要看利益取舍大小的问题,我们只能把问题想的多一点,“我们特别欢迎关心鄱阳湖一事的专家学者来鄱阳湖考察,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不过,在熊小群看来,鄱阳湖建坝虽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上是肯定没多大问题的,众多专家都到过鄱阳湖、研究过鄱阳湖。1年也可能2年,只是怎样能做得更好一点。”

论证,只是建议?

鄱阳湖是江西经济发展的命脉,政府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就是否应该建坝展开讨论,平衡生态与发展是必须的,不能简单指责江西,孙鸿烈强调,“我很理解也很同情江西省在鄱阳湖湖尾建坝的想法,他们提出建坝的想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建坝值得商榷,建坝以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科学数据,不要轻易地马上同意或马上反对,需要专家的充分论证。”孙鸿烈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某研究员告诉《科学新闻》,“计划于2010年4月份拿出评估论证报告,前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不一定能够预期完成。好在这次六大课题的承担单位中有我们,可以稍微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他同时透露,刚开始并没有从江西省拿到一分钱,都是从其他项目中挤出一点经费用于这个评估。“这是水利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国家投资建设项目,首先要把专题研究、设计研究、建议书、论证评估等都弄好了,国家才给你批钱。前期的这一投入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而水利部门前期的这一经费却少得可怜。

即使是刘兴土院士也只是在1000万的“大蛋糕”中分得200万,“除了我们(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以外,还有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南京湖泊所、中科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共6家单位分吃这200万,少得可怜啊。”

而此时“六大课题”的启动,无疑让建坝的天平偏向了江西一方。江西方面的种种动作和各种表态让外界认为,不管科学论证是何结果,鄱阳湖工程还是要上的。

刘兴土认为,“即使最后要上,我们也没有办法,毕竟我们没有行政权力,说了不算。但他们不能否定科学的意见。如果非要上马,那就一定不能建高坝,只能维持低坝。”

资料: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这一地区的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经济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将重点打造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等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推进“两核(彭泽、万安核电站)一控(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打造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11、百年大旱袭击云南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03-17杨传敏

http://gcontent.nddaily.com/4/65/465636eb4a7ff4b2/Blog/589/7e2fba.html

大理祥云县。大人在接水的时候,小孩在龟裂的土地上玩得开心。本报记者 张惠斌 摄

楚雄市吉乐村从4.5公里外通过管道引进来的水。本报记者 张惠斌 摄

    去年入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袭击了中国西南。云南省气象局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记者采访时,描述2009年破了云南省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双纪录———“气温高得破纪录”“降水少得破纪录”。

    旱情在去年11月已经估计到,并上报云南省政府。在有较完善供水工程覆盖的城市,即开始限制高耗水行业的用水量,仍可勉强供应居民日常生活用水;而在供水工程仍然在吃半世纪前老本的农村,水源很快枯竭,大量农民生活生产陷入无水可用的困境。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给南都的数字显示,至今已有超过1/3的自然村饮水困难。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开始愈发频繁袭击中国,此次云南干旱正是其中之一。而和更为极端的暴雪、暴雨相比,逐渐严重的干旱显然缺少抓人眼球的威慑力,它对土地的影响更像是温水煮青蛙。

    在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将是,如何通过供水工程,提高人和土地对这种“慢性”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

    村子干了

    干旱几乎榨干了山丘所有的水分。大风一吹,泥土便在山谷里肆意飞扬。

    六古苴村干完了。

    干涸的水塘底,没有一滴水。仙人掌长了一人多高,沙尘漫天,土墙,桉树,这一切场景都会让你误认为,是到了西北。但这不是西北,这是中国的西南,正在经历严重的干旱。

    大理市祥云县鹿鸣乡,雄里坡村所属的六古苴自然村。村里唯一的两口拢塘在去年底就干了。满山的梯田抛了荒,去年秋冬没收到玉米,小麦种子撒下去半年,也抽不了秧。

    “往年这个时候,已经是小麦收割的季节了”,78岁的老人罗有义皱眉,褶皱爬满他的脸,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干旱,大小春全部绝收。之前他经历过的最干旱的年份是1959年,也是秋天一直不下雨,但到春节下了场大雪,小麦就长出来了。当年收回了种子,每个人还分到了16斤粮食。

    不要太多,只要一场大雪,就能救活小麦,喂饱这个村庄。但今年,干旱从去年8月底开始抬头,就滴水未下。村里人日观天象,从去年10月开始,就发现了一点大旱的苗头,温度要高出往常。

    按照人们普遍的印象,南方应该不缺水。和抽地下水甚至抽到上千米的华北相比,森林覆盖率将近一半的云南,树根可以牢牢抓住土地里的水分,地下水位不至于太低。情况确实如此,祥云县森林覆盖率超过六成,出城就是山丘河谷。

    在那些分布着村落的山谷,山坡上的土丘大多被改造成了梯田。往年若气候正常,这些梯田也应是绿意盎然,但持续到现在将近半年的干旱,几乎已经榨干了这些山丘所有的水分。

    在一些村庄,村民连水都喝不上,便审时度势,放弃了耕种,而南方的丘陵梯田若是抛了荒,就只剩下荒山。大风一吹,泥土便在山谷里肆意飞扬。

    局部气候变得恶劣,绕山而行的山区公路尘土飞扬,偶尔可以看到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大多用毛巾或者毛线帽包住口鼻,只露出两个眼睛。满眼望去都是黄色,绿色丘陵好像变成了黄土高坡。

    陈旧的农村供水设施

    六古苴村的两个水塘只支撑了一个月,从去年10月起,这个村子便开始向外寻找水源。

    水离人很近,水又离人很远。

    虽然云南是珠江发源地,又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经流,水资源丰富。但在被横断山脉深度切割的西南山区,人们居住的村子和河流之间的垂直距离往往是几百米甚至上千米。

    固定的水源点于山区生活,往往非常重要。大理的六古苴村以前是靠天吃饭,在50年前全国挖水库的年代里,这个村子得到了800元人民币外加10把锄头的补贴,挖出了后来成为全村主要供水源的塘坝。

    现年73岁的老队长罗方当年正是领导全村挖水塘的功臣,这令他至今在村里享有威望。塘坝是中国最基层的水利设施,和大大小小的水库相比并不显眼,但于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却是最重要的供水单元。牛要在陇塘喝水,人要从水塘挑水回去喂猪洗衣,从塘坝经过岩层自然过滤的水,则用于食用。

    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挖掘的塘坝若以今天的眼光看,便太陈旧了。按照当年的挖法,水塘只挖了4米深,当时更没有水泥铺底。一旦断了水源补给,水塘很快便会干涸。

    事实的确如此,去年9月滴水未下,六古苴村的两个水塘只支撑了一个月,便见了底。从10月起,这个村子便开始向外寻找水源,一人背一水箱,每天每家每户都需要去挑两次水。若以青壮年的体力,向上攀爬两小时可到达雄里河,向下匍匐摸索两小时可到达鹿鸣河。

    78岁的罗有义和73岁的郭玉秀夫妇也要去背水,年纪太大,只能装半桶。两个老人脸上爬满皱纹,被干旱的气候熏得手掌干裂。

    现在这种状况有轻微的缓解。今年2月底,雄里村申请到钻井的经费,他们在雄里河边打井,用小卡车装水,送到最缺水的自然村,比如六古苴。雄里村村支书白富昌说,钱是从抗旱经费里出的,现在打了6口井,还计划再打26口。

    一个乡只有两辆卡车,要四处送水,运输能力跟不上,有的村子不一定每天都能送到,六古苴村仍处在极端干渴的状态。

    旱情逐渐扩大

    水源正在逐一枯竭。干旱就像不断滋长的病菌,正在西南土地上蔓延。

    六古苴村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根据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3月11日向南都提供的最新旱情报告,云南已经有5.8155万个自然村饮水困难,超过全省自然村总数的1/3;共有700多万人饮水困难,除少数可以通过加设管道、打井、车辆拉水解决部分饮水问题之外,其中超过一半的村民,仍要通过人背马驮、摩托车拉水等方式进行“自救”。

    而且,干旱急剧蔓延,从今年1月上旬到3月初,饮水困难的人数就增加了两倍。

    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扩大。云南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彭贵芬告诉南都,预计云南大旱将持续到5月底,旱情在一两个月之内很难得到缓解。

    人都喝不上水了,农业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云南全省共有上千万亩农田颗粒无收,小春粮食比上年减产至少一半以上。在市井之地,作为云南特产的三七,则开始疯狂涨价,3月11日晚一斤300元,3月12日上午便涨至600元。

    减产已无悬念。水源正在逐一枯竭。干旱就像不断滋长的病菌,正在西南土地上蔓延。

    在楚雄市吉乐村村委会石头田自然村,仅剩一口池塘没有完全枯竭。现在这口池塘变成了这个村庄生存下去的最重要依赖,人和牲畜所有的生活用水都要依靠这口池塘。庄稼早已没有水吃,年后因为干旱,农民也自动减少了牲畜的养殖数目。

    过去的6个月,石头田村村民刘从丽看着身边的水源逐一枯竭:最早是引到家里的山泉水断了,然后是家门口的水塘逐渐变浅,直到最后干枯,村子最后剩下的一口拢塘也渐渐露底。家家户户都备了一口大缸,几口小桶,随时准备着水塘干涸。村民已在四处寻找替代水源。

    每天的缺水,不仅意味着当前的困境,还意味着未来口粮的缺失。刘从丽家70%的收入来自烟草种植,今年罕见的大小春连旱,将意味着烟草很可能无法播种。每天的口粮也失去了播种的时机。

    虽然在这些村落,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会由政府提供的抗旱资金补给,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决定了石头田村的普通农户面对天灾,基本上无能为力。

    对抗的措施往往是临时性的,而且其成效带有一定侥幸的成分。比如石头田村,今年曾组织了4个专业队伍来钻井,村民满怀期待地观望,却只能失望而归。在山区,打井异常困难,且要碰运气,除非是能碰巧寻找到含水层。

    城市和农村

    农民自发掘地开挖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农村水利设施的乏善可陈、年久失修、久未更新,在这次旱情中凸现无遗。

    六古苴村的老队长罗方,回忆起在他那个年代里,因为特殊的社会环境,六古苴村有机会修建水利项目。他便希望,借着这次大旱,六古苴村也能申请到一些水利设施。他的要求并不高,希望每家房顶能装四五平方米的塑料水桶,在屋顶上蓄水;还希望能够把上世纪50年代修筑的蓄水塘挖深,用水泥加固。

    雄里村村支书白富昌则说他们已经在考虑这样的事情,并且希望用云南省计划启动的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给这个自然村在山顶上再申请修一座拢塘。

    大旱也令政府对农村水利产生了新的认识。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达瓦告诉记者,“年后的会议上,省里总结,这次干旱主要是工程型缺水”。

    在山区半山区,工程没有覆盖的地方饮水困难;而在人口密集的县城乡镇,往往因为有工程覆盖,用水基本能够保证。

    如果你到昆明,出机场,乘车经过市区,除了高原的太阳辐射,令人口干舌燥的空气,你便很难意识到这个省会城市周围,正在发生严重的干旱。鲜花成片,绿树成荫,为了保持空气当中的湿度,洒水车每天例行浇灌主要街道。一名官员向记者解释,浇街用的水不是自来水,而是循环利用的中水。

    昆明的城市供水有掌鸠河引水工程保证,暂未出现水源告急的情况。而在稍远离昆明的城市,比如楚雄,开始分片区停水,每户每周停水两天。楚雄自来水公司向南都记者介绍,该市仍有九龙甸、西静河、困山、尹家咀4座水库可专门保障城市供水,但城市每天都有6000万吨自来水的供水缺口,随着干旱加剧,水库开始限制出库流量,不得不对城市采取限制供水的措施。

    “自力更生”也得到鼓励。楚雄开始鼓励各大单位、企业自己打井开采地下水。当地酒店、学校,纷纷以自采水供应给客人。“正常情况下个体单位开采地下水是不允许的”,达瓦说,但在旱情严峻的情况下可作特殊考虑。

    在楚雄西边的祥云县,也开始分时段供水,这座城市雨季各大小水库的蓄水量不到去年同期的60%,祥云县水利局副局长潘新武向记者介绍,水库仍能够勉强保证县城供水至5月末。但仅能供应人口集中的县城,各乡镇则需要自己解决。

    按照边际效应原则,通常在人口越密集的地方,集中供水工程能收到越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决定了城市供水能够率先得到保障。

    一名云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介绍,过去10年,大中型病险水库都处理得差不多了,然后是小一型水库。而小二型水库还来不及修缮。

    小二型水库指的是库容在10万到100万立方大小的水库,通常是保证乡镇村庄一级用水。和小二型水库年久失修对应的是,云南省已经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

    实际情况是,越往下走,旱情愈明显。比小二型水库更快枯竭的是各自然村挖的拢塘,属于乡里管理,往往更缺乏资金修缮增补,在此次旱情中干得最快。而农民自发掘地开挖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同样是农村,在更靠近城市或者处于河谷的河坝地区,往往是山谷水源的集中地,取水则相对容易。楚雄市富民村,就是这样一个河坝边上的村庄,虽然村里的池塘早于去年底干涸,但村庄仍然可以依靠地下水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虽然地下水位也在旱季逐渐下降。

    应急响应

    天上地下的办法都要想。云南国土资源厅春节后出动200多人到各地去打井,开采地下水。

    极度干旱突然袭来,逐渐深入,令西南山区措手不及。

    云南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彭贵芬告诉记者,按照云南往年的气候特点,原本9-10月是雨季后期,还可能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可以滋润土壤,补给河流,这也是水库蓄水的主要来源。

    然而去年到9月之后,就出现干旱迹象,秋天气温偏高,蒸发很大。加上连续没有雨水,导致土壤水分急速流失。去年9月至今,只有今年1月下旬才在滇南、滇东北部边缘出现了一次比较明显的降水。而在干旱最严重的滇中地区,55个气象站点,已经连续100天以上没有降雨,最严重的大理巍山县已经将近半年滴水未下。

    一份气象专报已于去年11月2日由云南省气象局上报省政府,报告当年前10个月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双双打破气象纪录。所以预计“明年雨季开始前,全省大部分地区生活和工作生产用水将出现紧张状况”。

    在这份专报后面,记者看到还有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的批示:气象上的两个破纪录,将对我省当前和明年的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和无法估量的隐患”,望各级政府和水利、林业、农业等各行各业及早谋划、居安思危。

    所以今年抗旱其实是启动比较早的,云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达瓦告诉记者,从1月起,他们对化工、炼铁等高耗能工业,即开始限制供水。并且让坝后电站停止发电。

    “当时我们是对今年的旱情有一些估计”,彭贵芬说,“但会旱得这么严重却是没有预料到”。

    而往年水库在7-8月汛期留空库容防汛、9月10月汛尾蓄水的经验,也在去年的大旱中部分失灵。去年9月起就不下雨,使得大量水库无水可蓄。

    今年2月23日,在云南抗旱动员会之后,即提出了各级各部门奋战100天的口号,但可以依赖的手段往往非常有限。截至目前,云南已经发射了3800多发催雨炮弹,但由于云层太薄缺乏降雨条件,收获寥寥。

    天上地下的办法都要想。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在春节后出动200多人到各地去打井,开采地下水。

    钻井需要的时间从十多天到一个多月不等,估计能够在旱情最严重的4月份发挥作用。但在最困难的山区,这个办法仍不能缓解饮水难。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说,在山区,钻井的成功率很低,远不到一半。更要防止的是,打井若不慎,也可能令局部地下水下降,让原有的水源点断流,进一步加剧山区缺水的窘境。事实上,之前已经有山下打井,令山上河流断流的先例。

    气候变化,现在和将来

    现在还只是西南大旱的中期,干旱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会愈发严重。

    虽然干旱凸现以来,当地已经启动应急措施,但仍不足以缓解旱情。

    一个更大的背景是,云南省正在逐渐变暖的过程中,根据云南省气象局提供给南都的统计数字,该省气温平均比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上升了0.7摄氏度,而同时全省降水总量有减少趋势,有效的降水天数减少得特别明显,分布也很不平均。特别是这个世纪最近10年,该局高级工程师彭贵芬说,依据最近两年的研究,今年的干旱和气候变化关系很大。

    山里的村庄也有感觉。比如在山顶上的六古苴村,十几年前,还偶尔有大雨降下,当地人至今对1986年的暴雨记忆犹新,雄里河河水十多分钟就暴涨到10米高。大水冲到村民家里。人们纷纷往高处躲避。但这10年,大雨几乎没有出现过,雄里村支书白富昌说,山里比往年干了许多。

    山区小气候逐渐发生变化,加上记者看到,在一些地区人为种植吸水力强的桉树,令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为了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更完善的水利设施,特别是农村水利系统需要建立起来。相对于城市人口集中的城镇动辄上亿万方的库容,农村往往只需要相对较少的投资,就能在雨季缓解旱情。

    在云南,一个未来几年投资修建100个水源点水库的计划已经制定,包括乡村坝塘在内的100万个五小水利工程计划也已经制定。

    然而,这些措施已来不及缓解今年的旱情。毫无疑问的是,现在还只是西南大旱的中期,干旱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会愈发严重。

    它甚至正在改变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态。

    旱得连青海湖都干了,这个位于大理祥云的天然湖泊,库容有700万立方,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之前这个湖泊从未干枯过。青海湖边的渔民随之失业,渔网孤零零散落在被晒得皲裂的湖面上。渔民闲得无事,便抓住机会,烧光了湖底疯长的水葫芦,这是干旱带给他们唯一的好处。

    这个库容原本有2000万立方的自然湖泊,上个世纪曾经经历了一次填湖造田,库容减少了近千万立方,仍然是周围村落的重要水源。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青海湖面波光粼粼的场景。这个云贵高原上的天然湖泊,变成了一个给牛羊闲庭信步的场所。

湖边的晒金坡村开始在靠近湖的地方打井,希望浇灌濒临枯死的旱地,随着地下水位正逐渐下降,大量的井已无收获。

12、衡水湖为何这般受关注 解决湿地补水当务之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3月17日 王方杰 彭波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8823.html

 

  编者的话:

  湿地是“地球之肾”,对全球的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对其靠近首都的湿地给予密切关注。作为华北明珠,东亚地区的一颗“蓝宝石”,衡水湖湿地不仅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衡水湖作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战略工程,提出把这个京南第一湖保护好、恢复好、建设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河北省各级政协为此广泛调研、建言献策,多方奔走呼吁——

  春色撩人,衡水湖别有一番情趣。粼粼波光里,三两渔船来回穿梭,荡起圈圈涟漪。

  已在衡水市生活了多年的河北省政协委员、衡水市政协主席徐学清对此倍感欣慰:“让衡水湖碧水长青,不仅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河北省、衡水市政协委员们多年的追求。”

  华北明珠:

  最美不过衡水湖

  “在向来干旱少雨的河北省,有两块天赐的神奇水域,一块是白洋淀,另外一块就是衡水湖。”令河北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路富裕感到遗憾的是,和白洋淀的声名显赫不同,衡水湖至今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为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衡水湖的水域面积达75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这在华北平原显得尤为珍贵。浩渺的水面带来了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北京、天津等城市空气起到了过滤和调节功能,同时也在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蓄水防洪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衡水湖还孕育了较为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天然生态环境,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首屈一指。每年冬春两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都选择在这里落脚,嬉戏觅食。据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调查,这里有观测记录的鸟类多达310种,仅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鸟类达53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衡水湖是衡水人民的母亲湖,是不可再生的华北明珠。”徐学清在自豪之余,也感到忧虑:“多年来,衡水人民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衡水湖,像保护家园一样保护衡水湖。但是,衡水湖仍在萎缩,衡水湖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在湿地专家们的眼中,衡水湖是河北乃至全国最为特殊的湿地类型。一方面,由于上游兴建水库截断水源,衡水湖逐渐失去了河流补给,必须持续不断地从270多公里外的黄河跨流域调水(自1994年起,已累计调水15次9.4亿立方米),才能避免干涸。

  另一方面,由于衡水湖夹在衡水市和冀州市之间,在不断提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蚕食。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现今蓄水面积不到40%。在保护区内,目前还生活着91个村、5.9万人。衡水湖面临着污染和盐碱化的威胁。“母亲湖渴望儿女们更加用心的呵护。”徐学清说。

  委员呼吁:

  联名提案受关注

  “保护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政协委员应该冲锋在前。”从2004年起,一些河北省政协委员连续6年在河北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保护衡水湖的提案,内容涉及区域污染防治、湿地保护、引水调水等。

  去年1月9日,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衡水市政协主席徐学清与13名河北省政协委员再度联名提案,建议对衡水湖湿地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这份提案得到了河北省政协的高度重视,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玉梅特意将此作为自己的督办提案之一,以期让衡水湖的保护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河北省政协随即将提案转给承办单位,引起了河北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徐学清说:“从1月份提交提案之后,河北省水利厅已到衡水市调研了3次,提出和完善衡水湖的保护措施。”

  为了加强对这一提案的督办力度,河北省政协还采取了联合督查、现场办案、主席会议督办、上门走访、委员视察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

  11月24日,河北省政协主席刘德旺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衡水湖,视察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发展情况。

  在“视察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暨督办提案工作汇报会”上,政协委员们与河北省发改委、财政厅、环保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围绕衡水湖的保护和利用展开热烈讨论,共献良策。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水利部门计划建设永久性引水通道,对衡水湖湿地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国土部门将把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建设列入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管理考核;财政部门和衡水市则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用于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湿地景观设施建设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

  “政协提案不能提过就算,我们会创新和完善提案督办方式和手段,对衡水湖保护工作紧抓不放,务求取得实效。”河北省政协秘书长安云昉说。

  全国行动:

  合作参与抓保护

  衡水湖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河北省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北京、天津甚至是整个华北的生态安全,动辄需要几十亿、上百亿元投资,单纯靠衡水市来承担衡水湖的保护工作,显然力不从心。

  怎样利用政协智力密集、关系广泛的优势,将衡水湖的保护工作从衡水、从河北推向全国?去年6月11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政协共同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的高峰论坛。来自全国政协、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河北省、天津市、石家庄市、衡水市政府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300余人与会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经过协商,与会代表形成四点共识:建议将总投资46.65亿元的衡水湖湿地恢复和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针对衡水湖保护区内还有基本农田11.5万亩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国家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一次性调整衡水湖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国家加大调水支持力度,确保衡水湖湿地以优惠的价格引用生态用水;建议尽快启动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补偿,并把衡水湖列入第一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论坛结束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形成了《关于把衡水湖湿地列为国家生态建设重点示范工程的建议》,中央领导对此建议作了重要批示。衡水湖的保护工作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以及中央高层的注意,成为全国关注的大事。

  “一份由政协系统发起、事关生态建设的建议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这是对河北政协工作的巨大鼓舞和促进。”刘德旺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广泛动员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凝聚智慧、建言献策、主动跟进、深度参与,把衡水湖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做好。”

  各方反应

  国际社会提供资金技术

  衡水湖独特的生态地带和人文优势,吸引了一些国际组织的目光。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荷兰委员会、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开发署、世界人与生物圈、湿地国际、亚太地区迁徙水鸟保护委员会等很多国际组织,在可持续管理、资源合理利用、社区调查与扶贫减贫等多个方面给予很大关注,并提供过一些贷款支持或技术援助。近年来,在衡水湖保护区举办了由国家林业局、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主办的研讨会。世界银行第五期技术援助项目衡水湖子项目,成为世行在我国地级市援助的惟一标杆项目。

  中央有关部委出台政策

  国土资源部表示,在确保衡水市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将根据区域水资源量,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确定衡水湖蓄水面积,分步骤、按时序做好衡水湖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满足湿地和生态建设的需要,发挥农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林业部表示,在组织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二期实施规划》时,将衡水湖湿地保护项目纳入规划统筹建设,拟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范围,落实中央财政补偿资金规模,尽快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地方政府推出对接措施

  河北省水利厅将建设永久性引黄通道,用足引黄指标;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将衡水及沧州纳入引江供水目标。

  河北省林业局已向冀州市和桃城区分别下达造林资金740万元、189万元,并把衡水湖周边两公里以内的林地纳入国家级公益林管理。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到2020年相应减少衡水市耕地保有量13万亩和基本农田面积15万亩。

  河北省财政厅表示,在有关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上,将优先支持衡水湖及其周边地区,并适度提高资金支持比例和额度。

  解决湿地生态补水乃当务之急(专家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 民进中央秘书长 赵光华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系统。

  应对气候变化,湿地有它的重要功能。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是我国履行湿地公约的一项重要内容。衡水湖独特的地理区位,理当受到重视和关注。不光衡水湖,目前我国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许多重要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湿地缺水,面积萎缩,生态退化明显;二是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人为活动频繁,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根据当前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需水的紧迫状况,建议尽快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建立湿地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把自然湿地生态用水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相关规划之中,保障生态用水指标,保障补水经费。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中,明确自然湿地生态用水的地位。

  二是建立湿地生态用水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应当经常性地沟通湿地生态用水的有关情况,协商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

13、节能灯不环保 如何解决汞污染难题

来源:慧聪网 2010/3/17

http://info.wujin.hc360.com/2010/03/171054125165.shtml

    【慧聪五金网】在最近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林旭谊就针对如何避免节能灯造成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应立即建立废旧节能灯回收机制,防止汞污染。政府补贴推广使用的节能灯产品,在公开招标时增加对废旧节能灯回收与处理条件,督促中标企业在销售节能灯的同事,承担起回收和处理废旧节能灯的社会责任。

    回首2009年照明灯饰行业市场行情趋势,我们能清晰的认识到节能灯具大行其道的必然发展,在看到节能灯具市场一片大好的背景下,而对于废旧节能灯具回收或汞污染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我们行业人士来说,大家都清楚每只节能灯里汞含量大约0.5毫克,正如温度计离不开甲基汞(水银)一样,节能灯在其构成里因为其可增加一定的亮色指数,所以也少不了甲基汞。作为日常照明产品,节能灯的有毒性大家有目共睹,但因其独有的节能效果和寿命长的显著特点,所以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我们在看到节能灯显著的节能效果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节能灯汞污染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其对节能灯发展形成的桎梏。

    0.5毫克汞如果处理不当,渗入地下,就能造成180吨水污染,中国一年生产上亿的节能灯具产品,试问一下,如果这些灯具在破损或损坏之后,乱扔乱弃将对环境污染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不是危言耸听,节能而不环保,节能灯汞污染问题现在已经为更多有识之士所关注,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很多个方面,一是生产企业受制造工艺的限制,节能灯灯管里,含有一定量的甲基汞;二是企业与政府还没有形成废旧节能灯具回收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节能灯具汞污染还缺乏足够的高度关注;三是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也为各国广泛关注,作为替代白炽灯的节能灯因为节能效果好深的消费者认同,有极大“存在主义”的必然;四是目前节能灯具生产工艺上还无法达到一定的技术突破,以汞为其构成元素还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节能灯具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招标方式,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这一方面是顺应全球节能减排趋势的照明应用,一方面也是在金融危机后刺激和拉动内需的一项战略决策。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有效的拉动与推进了绿色照明光源的发展,对整个节能光源产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节能灯随着政府的补贴政策进入百姓0家庭,并以节能效果明显、寿命长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很多人认为,它可以取代人们使用了长达125年之久的传统白炽灯。紧凑型节能灯泡价格比传统白炽灯要贵,但由于节能耐用,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一个白炽灯泡的平均寿命是1000小时,一个荧光灯管的平均寿命是15000小时。考虑一些非正常使用因素(开关灯过于频繁、温度过高等),保守估计一个高质量荧光灯管的寿命是一个白炽灯泡寿命的8倍。

    一般白炽灯泡的发光效率是5%,即它所消耗的95%的电能被转化成了热能而不是光能;而荧光灯管的发光效率是20%——当然发光亮度并不完全与能耗率呈线性关系,可是一般来讲,一个60瓦白炽灯泡的发光亮度相当于一个12瓦的荧光灯管。

    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7000万只;09年推广节能灯1.5亿只,再加上我国关于城市亮化节能工程的全面实施,节能减排下的绿色照明已成为主流。有专家曾预测,未来3年内全球节能灯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到上百亿人民币。这是一个保守的预测,按目前内外部环境来看,未来3年全球节能灯市场容量远不止这个数目。

    从这些利好政策与形式来看,我们能看到节能灯具发展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前景,作为替代白炽灯的首选,节能灯具在一定程度上为节能减排大政方针的实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自然也能得到各国政府与政策的大力支持。节能灯具生产企业和市场应用消费都将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得以长足的发展,有人说未来几年是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光年”,这话不假,未来几年内节能灯作为家居照明光源将赢来高速发展的契机。

    节能灯具为何会造成汞污染的缘由

    当节能灯前几年刚刚上市的时候,消费者抱怨它们噪音太大、灯管刺眼、光线发蓝、光亮度不如白炽灯那样强,随着技术与工艺的进步,节能灯具噪音等问题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光亮度仍然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根本的改善,为了使节能灯具显色性和光亮度能跟白炽灯媲美,甲基汞应用尝试于节能灯具的工艺制造就应运而生。甲基汞因其能增强节能灯具的光亮度,所以在目前技术还没取得很大突破的前提下,大批的节能灯具生产企业都普遍选择用甲基汞来增强其光亮度。

 [1] [2] [3] 下一页

14、嘉禾污染企业扎堆“血铅事件”戳痛权利尊严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03月17日 张培元

http://env.people.com.cn/GB/11157296.html

  因企业污染,湖南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超标,部分家长因想去外地体检而被县公安局抓走。县政府的材料称,通过对部分人的拘留打击,“实现了打击少数人、教育一大片的目的”。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该县未经环评的企业达309家。(3月16日《新京报》)

  频频出现的公权力出轨现象,似乎成了某些地方百姓挥之不去的梦魇。10年前的嘉禾一中高考舞弊案、6年前的嘉禾拆迁风波先后震惊全国,“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权力发飙犹响耳畔,围绕250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权力再次表现出了可怕的冷酷面。

  面积并不算大的嘉禾县,污染企业扎堆,仅未作环评的企业就多达309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象?县环保局局长一语道破玄机:作为贫困县,嘉禾急于发展经济,一批从周边省市淘汰的企业被赶到此地,成了当地领导的座上宾。由此可见,最大的污染源不是企业,而是官员们疯狂追逐政绩的权力思维。

  透过“血铅事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竟是又一个拆迁风波的翻版,恣意凌辱百姓的权力甚至比血铅更毒。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然而在嘉禾,一个公职人员,如果不配合县里所谓的拆迁土政策,不仅自身岗位难保,家人亲戚也要受到无情株连;一个为孩子生命安危心急如焚的父母,仅仅因为到外地体检确诊,竟被县政府及公安机关列为打击对象。孩子生死不足惜,群众尊严不足惜,职工权利不足惜,污染企业愿不愿意留在本地,这才是当地官员们最关心的事情。屡屡发生的权力荒诞,屡屡进行的权力整肃和纠错,为什么总是绕了一圈又一圈,却重新回到原点?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迎接尊严时代来临,必须将无视公众尊严、践踏公众尊严、出卖公众尊严的公权力束缚起来,关入笼子,用监督的阳光充分消毒。作为负面标本的嘉禾,理应受到深度解剖。

15、解决环境问题需从根本入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3月17日 周子勋 

http://www.qstheory.cn/st/zyhj/201003/t20100317_24377.htm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3月10日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有记者提问:为什么我们见不到环保风暴了?对此,张力军回答说:环境保护工作不是靠一两个“风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不可否认,环保部门过去几年不断升级的环保风暴,在扩大环境执法影响力、震慑违法企业、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因为如此,舆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认为环保风暴有继续存在之必要。而且有论者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呼吁:在目前严峻的环境现状下,环保部门不能轻易放弃环保风暴的“杀手锏”。掀起一些环保风暴与加强环保机制建设其实并不矛盾。即使在推进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疑难问题等开展风暴式的整治。所以说环保风暴该刮还得刮。

  但我们应该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热闹不看本质,必须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我们应该承认,当环保风暴打出环境执法声威,让公众对打击违法排污、改善环境质量充满期待的时候,同样也存在另一个负面影响,即没能走出与其他执法领域风暴一样的怪圈,罚单成了白条,执法让步于协调,组合拳似乎打在了棉花上。从这个角度看,环保风暴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收效往往止于风暴,并不能体现环境法治的宗旨。

  所以,张力军才会说:环境保护工作不是靠一两个“风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且他坦承:在学术界也好,在环保界也好,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也好,环境质量仅是局部改善了,总体还在恶化。环保风暴收效不尽如人意,只有祭出更严厉措施才能更有效。

  既然如此,什么才是最严厉的措施?也许诚如张力军所说,从根本上入手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按笔者的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这3个方面都是根本。

  首先,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来说,是最大的政治。盲目、片面追求财富总量的短期增长,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严酷的现实表明,大自然尚可满足少数人的贪婪,但不能满足几十亿人无节制的物质欲求。所以中国必须通过变革,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新路。

  其次,在于提高公民整体环境意识、加强公众参与以及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被誉为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和行为晴雨表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年)”显示,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总体得分为44.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5.1分。由此可见,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目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环保参与度也不高,环保满意度并不十分理想。

再次,在于完善环境立法、强化地方执法机构依法办事和推进环境保护监督。现在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处罚难的现象,一些学者也经常撰文呼吁予以重视,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显然,这是因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国家法治进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立法,让人民群众拥有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法治的良性发展。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