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8
三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干旱专题报道:
1、天府早报: 百年大旱波及四川13个市州 616万人受灾
http://env.people.com.cn/GB/11165893.html
2、中国新闻网: 云南旱灾级别百年一遇 专家驳大旱必有大涝说
http://env.people.com.cn/GB/11165570.html
3、《人民日报》: “这次旱情严重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对话)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myfk/201003/t20100318_315267.html
4、新华网贵州频道: 我国西南地区罕见极端干旱拷问“靠天吃饭”水利隐忧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74437_1.shtml
环境资讯:
5、上海证券报: 环境税进入立法程序 开征步伐大大加快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318/1940414.shtml
6、中国环境报: 财政部:今年八百多亿用于节能减排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78829_1.shtml
地方信息:
7、中国广播网: 山西环保厅对重污染企业实施断电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18/094419889860.shtml
8、人民网: 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完工 将缓解北京水资源状况
http://env.people.com.cn/GB/11171576.html
9、科技日报: 山西开出跨界断面水质最大罚单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95542_1.shtml
重大水事:
10、中国新闻网: 鄱阳湖“倒灌”长江 日均补水81个“西湖”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3-18/2177796.shtml
深度报道:
11、中国环境报: 污水处理厂为何愁眉又苦脸?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78571_1.shtml
环境时评:
12、新京报: 垃圾焚烧怎样公示才算“信息透明”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3/18/content_77409.htm?div=-1
13、中国财经网: 不要打着发展的旗号牺牲环境
http://www.fec.com.cn/hzhb/u_dysj/content.php3?id=2206&subsortid=
14、中国青年报: 两会代表争论:该不该出台环境税
http://news.mycar168.com/2010/03/160280.html
15、人民网: 发展新能源不可因噎废食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03/18/396927_0.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百年大旱波及四川13个市州 616万人受灾
来源:《天府早报》2010年03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165893.html
针对四川近期旱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17日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协助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3月16日,旱灾造成四川省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
全国:2043万人饮水困难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的旱情持续加重。
五省区市受旱面积占到全国耕地受旱总面积645万公顷的83%。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已经达到2043万人,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区市。
贵渝:局部降雨难解旱情
贵州局部地区近日出现降雨,但未明显缓解旱情。贵州省气象台16日再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全省大部分地区无降水,旱情将持续。
3月15日以来,重庆中部等区域普降中雨,改善了土壤墒情,旱情得到一定缓解。但由于工程蓄水未得到有效补充,重庆部分地区人畜饮水依然困难。
2、云南旱灾级别百年一遇 专家驳大旱必有大涝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165570.html
中新社昆明3月17日电(记者张丹 赵书勇)记者17日从云南省气象局了解到,未来30天该省将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升级为100年以上一遇。
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发生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据预测,云南大部分地区自3月16日至4月15日间,仍将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灾害情形。更严峻的是,3至4月本就是云南的季节性干旱期,全省平均降水量分别仅为30mm和46mm。本月截至16日,除昭通地区出现小雨天气外,其它地区滴雨未见,气象条件也不利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云南干旱区土壤含水率也逐步下降,除昆明站在2009年12月上中旬有所反弹外,其他站点基本上呈明显的单边下降趋势。其中楚雄站下降最明显,10CM土层2009年12月上旬即降到50%以下,近期更降到20%以下。20CM土层1月中旬也下降到50%以下,近期在40%以下,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
云南省气候中心预测,该省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将在5月下旬前后相继开始,年降水总量为正常略多,但雨季也会较往年稍早些结束,大约持续到10月中旬前后。但在雨季开始前,初夏干旱会比较明显,云南将形成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局面。
据气象专家分析,延续的春旱和初夏旱将严重影响大春作物的育秧和播种,同时致使蓄水设施无水源补充,加上去年蓄水不足,云南省所面临干旱的后续形势将更加严峻,损失难以估计。
随着云南旱情的持续加剧,最近坊间流传着“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说法。云南省气候中心专家对此分析解释说:“1997年云南省受旱面积98.13万公顷,同年洪涝面积57.93万公顷,这一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都可谓严重。但是2005年该省的干旱面积达到200万公顷,洪涝面积却只有25.12公顷。”形成旱灾或洪涝灾害的大气环流是不一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一定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但也有可能出现极端的变化。“大旱和大涝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因果关系。”
3、《人民日报》:“这次旱情严重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对话)
来源:《人民日报》2010-03-18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myfk/201003/t20100318_315267.html
对话人
本报记者 陈仁泽
农业部抗旱保春耕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处长 张毅
“老百姓到仅剩筷子粗的出水口接上一桶水,时常要等上半天”
记者:农业部抗旱保春耕专家组到达西南旱区时,当地是什么状况?
张毅:我们3月5日到旱区,先后赶赴云南、贵州、广西的多个县市,实地察看了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蔬菜等33个受灾现场。
记者:这次西南地区的旱情,其严重程度与以前相比如何?
张毅:以前,我也多次参加过抗旱,但是这次西南地区旱情的严重程度,还是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云南16个州市均不同程度受灾,贵州的盘县为特旱、兴仁等7个县重旱,广西部分地区旱情也很严重。
在旱区,由于持续干旱,人畜饮用水困难仍非常突出。尽管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群众运水,但在一些山区和饮水条件较差的地区,群众饮水依然非常困难。很多老百姓到少得仅剩筷子粗的出水口,接上一桶水,时常要等上半天。
“土壤因缺水变成空的,一进地里,鞋子陷进去10多厘米”
记者:这次旱情,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
张毅: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和经济林果产地。这次罕见的干旱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已播种的小春粮油作物不出苗、不发棵、不灌浆和早花、早衰、干枯等旱象普遍发生。
我们在旱区的田地看到,由于水源短缺,农业生产用水无法有效保障,多数田地的土壤都因缺水而变成空的。一进地里,鞋子往往要陷进去10多厘米,地里的作物虽然外表看起来还有些绿色,但用手一捏,已经没有弹性了,都是瘪的。
记者:据你估计,这次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有多大?
张毅:据我们了解,因为旱灾,今年云南省预计小春粮食比上年减产50%以上。滇、黔、贵等西南三省区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9.2亿元。
此外,气象部门预计,大部分地区旱情将会持续发展,小春粮食减产继续加重,大春作物按照季节满栽满插任务艰巨,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
“资金不足、用水严峻、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强,制约抗旱效果”
记者:当前还有哪些因素在制约农业抗旱效果?
张毅: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在灾后农业恢复和春耕生产中,农业抗旱资金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春耕农业用水严峻、近期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等三个方面,仍是制约农业抗旱效果的重要因素。
记者:西南地区的旱情仍在发展,对于灾后农业恢复和春耕生产你有何建议?
张毅: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在技术上,根据不同作物、坝区、山区和半山区灾情发生的不同程度和实际生产条件,细化技术措施,安排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资金保障上,加快各项农业补贴资金的拨付速度;在强化减灾意识上,要提前考虑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易发生旱情的地区,积极推广抗旱品种和旱作节水技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4、我国西南地区罕见极端干旱拷问“靠天吃饭”水利隐忧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2010-03-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74437_1.shtml
在中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贵州省绥阳县青杠塘镇57岁的农民田应国,却守着因连续干旱半年有余而板结的土地而愁眉不展。水井、山塘都已干枯,如果再不下雨,烤烟、马铃薯、水稻等农作物的栽种都会受到影响。
田应国家里的6亩田土,全部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尽管水利化程度不高,附近的小山塘、小水库已年久失修,可因常年较为充沛的雨水仍使当地连年丰收。2009年入秋以来,一场罕见的干旱灾害悄悄席卷中国西南地区,脆弱的水利体系使大量人口和牲畜面临饮水难题,春耕在即,当地农业生产更面临严重考验。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3月1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215万亩,其中作物受旱7234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981万亩;有1828万人、114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为764万人、494万头)。据统计,目前中国耕地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口的75%集中在西南地区。
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水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长期面临严峻水资源挑战,历史罕见干旱气候更使这一区域多年积弊的水利矛盾暴露。
遵义市是贵州省水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有6个县城、202个乡镇和集镇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的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严重工程性缺水难题。
遵义市水利局副局长李书江说,当地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跑冒滴漏"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县城、集镇供水工程损失率高达50%以上,数万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极端天气频发和水利建设不足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功能衰退。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西南5省(区、市)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6%。一些专家指出,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患(洪)水害得意识高于抗旱节水意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重视不够。但近30年来,南方季节性干旱天气不断出现,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新的危机因素。
"长期进行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才是确保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安全、国泰民安的基础",李书江说,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这场历时罕见干旱再次警醒,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农田灌溉网络工程,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确保粮食安全。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2009年,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带动下,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高达1427亿元。干旱气候下,中国一些省区更加重视和改善水利系统。云南省今年准备陆续开工建设100个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个小山塘、小电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贵州省继2009年开工建设历史规模最大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后,还将同步进行"滋黔"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项目,以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5、环境税进入立法程序 开征步伐大大加快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0年03月18日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318/1940414.shtml
记者17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和财政部正在研究环境税立法工作,这一新进展意味着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步伐再次加快。
“环境税作为一个新税种,开征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了,同时,环境税的立法工作也正在推进。”上述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据介绍,我国税收方面还只有三部法律,包括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法,此外还有十一种税没有立法,只有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如增值税条例、营业税条例等。在这十余个税法条例还没有上升为法律的情况下,立法机构就已经开始研究环境税立法工作,可见这一税种的受重视程度。分析人士指出,环境税进入立法程序,意味着这一税种的推出步伐将大大加快。
事实上,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关于环境税开征的消息也从来没有停过。专家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除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外,也为环境税的推出留有一定的空间。
对于开征环境税会加重企业负担的误解,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在两会期间解释,环境税只是新桃换旧符,是对过去环境各项税费的规范,并不会加重企业负担,“环境税出来后,会对其他各项环境税费进行减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两会期间也表示支持环境税尽快出台。他认为征收环境税是企业升级换代的经济动力,环境税征收制度设计得当,就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征收环境税看起来是增加了负担,但如果设计得好,就会有效制约企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在经济压力下,大家都会千方百计节能减排,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工艺和技术,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贾康说。
尽管不少人担心开征环境税会对汽车消费产生影响,但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还是认为,环境税越早出台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进步,也才能减轻环境压力。
开征环境税对于完善税制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一直以来,我国缺乏环境税税种,税制的绿色化程度不高,而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研究开征环境税对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环保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度,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
6、财政部:今年八百多亿用于节能减排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0-03-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78829_1.shtml
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据悉,今年环境保护支出将达1412.88亿元,比去年增加261.08亿元,将安排833亿元用于节能减排。
2009年,环境保护支出1151.8亿元,完成了预算的93.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37.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113.9亿元。推动节能减排支出567.47亿元。支持了1318个重点节能项目、132个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点项目,促进了1116户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共推动了497个环境监测站和617个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实施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大减排工程,建设了1049个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1.38万公里;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支出76.79亿元用于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在1465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
今年,环境保护支出将达1412.88亿元,增加261.08亿元,比去年增长22.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5.26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357.62亿元。安排节能减排资金833亿元,将用于促进开发低碳技术,大力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支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及重大减排工程;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安排109亿元,支持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推动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重要能源、资源、原材料进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支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7、山西环保厅对重污染企业实施断电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3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18/094419889860.shtml
中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9时12分报道,今天(18日)上午山西省环保厅对严重污染企业展开断电行动,我们现在连线正在现场的中央台记者李楠。
主持人:对污染企业进行断电也就是彻底截断污染的动力,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的情况。
李楠:给污染企业断电是“下狠招”和“出绝招”。现在在山西省环保厅有一个黑名单,这个黑名单上榜的企业就马上就要被现场断电警示。这些企业里面有重污染的企业,有不舍得在环保设施上花钱的企业,也有包括有令不行、令行不止的污染的钉子户。此次警示的污染企业主要分布在吕梁和太原等市从9点半开始,山西省将对这些企业事实断电警示措施,断电之后该整改的整改,该完善环保设施的完善设施,该补手续的补手续,做好之后再重新验收。
主持人:断电断掉了污染企业,就会带来经济方面的减少收入,山西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楠:的确,今天被断电的警示企业很多是当地的利税大户。但是环保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比污染给群众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治理污染的巨大开支以及未来的绿水青山和蓝天,今天的镇痛是值得的。为今天断电发挥作用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山西省花8亿元购置的,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对全省376家废气排污企业和290家废水排污企业实施24小时监控,可以说是一个电子警察。只要是发现企业排标超标,只要轻点鼠标,一秒钟内就可以让企业的相关设施断电。
8、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完工 将缓解北京水资源状况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18日 陶颖
http://env.people.com.cn/GB/11171576.html
南水北调工程预计2014年完工为缓解北京水资源极度紧张
本市将新建第五个应急水源地
本报讯(记者陶颖)南水北调进京前,本市水资源将处于极度紧缺状态。上午,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本市正在勘测,将新建地下应急水源地。
据程静介绍,目前,本市每年用水总量在30亿到40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可用量越来越“金贵”,全市供水一半以上是地下水。
为保障本市供水,北京已经建立了四大应急水源地,其中,怀柔、平谷、昌平为地下水源地,房山张坊为地表水源地。
本市平均每年利用应急水源地供水在1亿到2亿m3。例如去年,本市汛期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为此,启动了怀柔、平谷、昌平三大应急水源。
程静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尚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引水入京。但这项工程推迟到2014年才能完成。在南水北调进京前,北京水资源将处于极度紧缺状态。对此,本市将启动建设新的应急水源地。目前,水务部门正在与地质勘测部门联合,在平原地区寻找地下水储备丰富的地区。
新建应急水源地,将根据北京市地面每年的沉降速率等方面的具体数据,规划时不在地面沉降严重地区开发建设,并及时对地面沉降严重地区采取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在枯水时期超采地下水。
相关新闻
北京打造世界城市永定河“添彩”
本报讯(记者陶颖)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否将有“世界性”河流?
今天上午,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表示,今年启动北京“母亲河”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年底,平原城市河段将呈现景观;五年后,干涸50多年的永定河将全线恢复水域生态。
今年,北京将建设“世界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有一条世界性的河流。因此,北京对于河流水域的治理不能忽视,尤其是对于“母亲河”永定河。
程静介绍,永定河断流50多年,上游来水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每年30亿m3,降至近10年的每年不足1亿m3。去年上游来水更是跌入谷底,只有2000万立方米。
如何将一条干涸的河流重新“装上水”,并形成生态景观?程静表示,今年启动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总投资170亿人民币。
其中分三段治理:三峡段长90公里,呈现青山绿水景观;平原城市段,即三家店至大宁水库30公里;平原郊区段,从南六环到出境。
这些水从哪里来?程静表示,一方面利用再生水,每年约1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是将石景山区等西部工业用水,纳入再生水利用范围,这样保证上游官厅水库来水注入永定河,每年约2000万立方米。
同时还将建设雨洪利用工程,让雨水留在河道。
程静表示,永定河生态走廊将建6个湖泊,其间用溪流串联,让水流循环。预计今年底,平原城市段将治理完成,调水后呈现景观。(来源:法制晚报)
9、山西开出跨界断面水质最大罚单
来源:科技日报 2010-03-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95542_1.shtml
山西省实施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以来的首次奖罚于日前兑现。
山西省环保厅日前通报2010年1月各市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扣缴及奖励生态补偿金情况,吕梁、太原、晋中、运城、临汾5市因跨界断面水质低于考核标准被扣缴罚款,共计3580万元,长治市因跨界断面水质改善被奖励200万元,其中吕梁市被扣缴2340万元。据悉,这是目前我国开出的最大的一张罚单。
山西省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考核范围为全省11个省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的出市界水质考核断面,包括国家考核的出省界水质断面。补偿机制规定,对考核断面水质不达标的市扣缴生态补偿金,全省扣缴的生态补偿金将全部用于奖励跨界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实现考核目标的地市。
山西省环保厅要求全省各市继续加大对涉水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特别要求吕梁市认真查找原因,结合本市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流域水质改善。
10、鄱阳湖“倒灌”长江 日均补水81个“西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18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3-18/2177796.shtml
中新社南昌3月18日电 (王中亮 何柳斌)中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大旱,长江上游重庆段水位逼近历史最低值,而在这条大江中游与下游临界点的江西九江段依然是滚滚“东逝水”。18日,鄱阳湖九江水文站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正以每秒13200立方米的罕见水量“倒灌”长江,为其“解渴”。
长江中游和上游地区水位持续走低,但经过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口后,水量变得充沛。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自今春进入平水期后,水位迅速上升,蓄水量增加,而长江中上游此时是低水位,长江与鄱阳湖水位落差增大,鄱阳水倒灌长江,为其调节水位。
18日中午12时,长江九江水文站水位为11.93米,流量为13200立方米每秒,据江西省水利厅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自3月9日以来,鄱阳湖水连续10天以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罕见流量注入长江。这样的倒灌流量,一天下来,约相当于81个西湖的库容。于是,长江下游安庆、大通两个水文站水位分别上升到9.19米和7.82米,并还在继续上升。
据了解,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其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目前,由于新一轮降水已经结束,入湖水量正在减少,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将缓慢回落,鄱阳湖蓄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有关人士担忧,鄱阳湖的这种罕见外流现象,可能直接使得鄱阳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重新进入枯水期。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中国云南大部、贵州中部和西南部、川西高原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维持气象干旱重旱等级,干旱导致长江上游水位下降,长江支流乌江涪陵段流量只有往年同期一半,乌江部分航道基本断航。
11、污水处理厂为何愁眉又苦脸?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3-18刘绍仁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3/671268878571_1.shtml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据环境保护部华北环保督查中心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华北地区纳入国家重点监控的污水处理厂达409家,其中北京29家,天津20家,河北112家,河南136家,山西64家,内蒙古48家。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缓解了水污染,促进了化学需氧量减排。记者日前走访了华北地区的一些污水处理厂,发现运行情况仍不容乐观。
□权责归属不够明确
■运行经费无从保障
山西省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6.5万立方米,是国家“三河三湖”污染治理项目之一。但是现在却面临着因缺乏经费濒临停产的危险。
这个污水处理厂所在的城市是一市辖一区,隶属于区政府,所以市政府认为应该由区政府负责经费,而区政府认为既然处理的是整个城区的污水,那么运行费用就应由两级政府共同承担。
负责收缴城区污水处理费的单位隶属于市供水公司、节水办,区政府管不了收费单位;再加上区政府本身没有足够财力单独负担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这就导致了生产运行谁都管、运行经费互相推诿的尴尬局面。两级政府都管是好事,但都管就意味着责任不明确,导致都不管现象的发生。截至目前,这个污水处理厂仍没有具体的经费来源渠道。
据了解,截至2009年6月底,这个污水处理厂共运行23个月,产生运行费用1350万元,而政府拨给的运行费用只有1/3。
□污水处理收费偏低
■足额征收难以保障
污水处理费是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主要来源。但是全国各地的污水处理费各不相同,以山西省为例,2008年,山西省物价局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对上述污水处理厂所在市城区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居民用水每吨0.2元、工业用水每吨0.3元、经营用水每吨0.5元,分别调整为0.5元、0.8元、1.0元。然而,这个市却一直没有执行,直到目前仍执行着原来的标准,即使这样也一直未能足额征收。
据了解,山西省某市从2000年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直到现在也仅仅只有100万元拨到污水处理厂。同时,该市城区污水日排放量约3.5万吨,由此推断城区日供水量最低是4万吨。根据这一水量,按旧标准计算每年大约可征收污水处理费350万元,按新标准每年可征收850万元。如果地方政府能够足额征收,那么将极大地减轻财政负担。
□部分地区报大建小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另据华北环保督查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前不久进行的环境督察中发现,有些地方采取报大项目,建小企业的办法,套取国家污水处理厂资金补贴。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某地区,按照其申报的材料,在去年底前,应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但是检查组发现,当地只在电厂附近挖了一个很大的曝气坑,将生活污水引入坑中,进行自然沉淀和曝气处理,再由电厂将沉淀的污水抽回厂里回用。
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目前还有一些地区小型污水处理厂建得多,而大的污水处理项目建得少。小型污水处理厂往往是重点污染企业投资兴建的,只负责一个企业的污水处理。据了解,近年来,仅华北地区重点污染源便建成了269家污水处理厂,遍布在各个企业之中,但一些大的关系到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的项目却相对较少。
还有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污水处理厂的许多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他们有的连仪表盘都不会看,甚至连污水来量、出水量都看不懂,更不要提化学需氧量等专业术语,这就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设置了障碍。
□中水难以有效利用
■监督管理效率不高
据华北环保督查中心负责人介绍,有偿回用是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来源之一。但是,目前处理后的中水很难得以有效利用。污水处理费足额征收所得加上处理水有偿回用所得,理论上基本能够满足运行费用所需。怪就怪在该执行的收费政策不认真执行,该调整的收费标准不进行调整,该监督有偿使用回用水的企业不进行监督。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何考核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工作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政府多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污水来量计算其生产费用,一些企业故意在流量计上做文章,使其来水量加大,出水量却很少,从而获得较大的利润。还有些地方,由于资金限制,他们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设备简陋,一个很大的污水处理厂只有一套处理设施,在运营过程中,只要设施出现故障,就得停产,造成大量的污水无法处理。还有些污水处理厂监管不到位,出现污水偷排、记录不实的现象。
12、垃圾焚烧怎样公示才算“信息透明”
来源:新京报 2010-03-18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3/18/content_77409.htm?div=-1
北京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中的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等两家单位,将焚烧尾气的重要参数向公众开放,通过LED显示屏公开在线监测数据,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但有居民质疑为什么没公布二恶英和重金属这两大重要污染数据(《新京报》3月17日》)。
面对居民的疑虑,政府和企业相关人员或许感到无奈,因为他们已按照国家标准,做出了坦诚的表率,觉得已实现了“环境信息透明”。
要论我们的环境信息公开,看起来是透明的,各地的政府和企业,其实每天都在公布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的“实时数据”,然而公众时常不买账、不信任,除了怀疑信息由政府或者企业主导、存在造假的可能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公示的信息本身有着诸多漏项。
以水污染为例,按照国家饮用水检测标准,应当检测106项指标;如果用这样的道理去衡量污水,那么污水中需要检测的指标应当更多而不是更少。然而,环保部门至今只检测两项指标:COD(化需氧量)和氨氮。COD还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用化学方法把水体中所有有机物全部降解所需要的氧气量”。
因此,水体中的这些有机物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公众无法从COD中“理解明白”。而对于水体健康和人体健康来说,需要检测出来的其他物质,往往更为暗伏,风险重重———无论是病毒还是重金属。而由于企业或有关部门没有做检测,就让人们以为水体里不存在这样的物质,让大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丧失提防心;让受到危害的人,无法得到有效的打官司的证据。结果,一方面如环保部所说“整体环境在恶化”,另一方面却是检测数据一天天在好转。
空气也是如此,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烟囱的尾气里含着几百种对人类和环境可能产生剧烈伤害的物质。而我们过去只检测粉尘,后来只检测二氧化硫,现在加上氮氧化物,至于公众最想知道的二恶英、重金属等“利益相关”物质,或说“技术暂时无法达到”,公众无法得知;或说“这些数据属于企业机密”,公众无权得知。
这几年,对于提升环境检测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呼声大概隐藏着两重意思,一是检测本身要科学化和有说服力,不能长期只检测两三项指标,也不能只检测一两个点位,更不能把检测点位放到公园、上风口、水边等环境上好之地,而应当布置足够多的网点,检测足够多的样本,连续监测十几、几十上百年,然后才可能得到相对真实的环境变化的数据。
二是检测的标准要严格。这严格又有两重意思,一是得把“国家标准”提高,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原本有太多的“国标”都太过宽松,客观上纵容了污染者肆意排污,以至于“达标排放”污物,到了环境中仍旧是污染源;二是得添加公众渴望检测的指标,二氧化碳或许可认为不是污染物,但二恶英、重金属这样的与公众健康高度相关的物质,应该列入检测范围。
公众其实能够理解所有公示出来的环境信息,在这个信息四通八达的时代,任何一种知识都随时会被“无知公众破解”,建议政府和企业的专业人士们,及早摆脱“专业主义”的思维,把所得到的所有信息和知识,都共享给一起生活在这大地上的所有人,这样,才可能激发公众的智慧,一起探讨保护环境的最佳路径。因此,垃圾焚烧公示,不妨做得更彻底些。
13、不要打着发展的旗号牺牲环境
来源:中国财经网 2010年03月18日
http://www.fec.com.cn/hzhb/u_dysj/content.php3?id=2206&subsortid=
近日又有新闻报道,湖南250名儿童血铅超标,一夜间新禾也皆毁。引发中毒事件是一家炼铅企业腾达公司,曾被环保局几度叫停,但仍继续生产。"该公司2007年建厂时,没有进行影响环境评价,采用的是国家明令淘汰的烧结锅炼铅工艺,公司现有的污染处理设备不能达到排放要求。"嘉禾县环保局有关官员称。作为贫困县,嘉禾急于发展经济,一批从周边省市淘汰的企业来到嘉禾,不作环评就开始上马生产,"经济落后了,好不容易来几个企业,你就不好去管", 县环保局长雷向东说。
以上这种事件总能见于网络报头。虽然现在全球正在倡导低碳经济,"两会"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的重心也开始向结构调整倾斜,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正如上面的事例一样,还有很多企业明知故犯、利欲熏心;还有不少地方政府为这样的企业开绿灯--为了短期的发展,引进那些大城市淘汰的重污染、工艺严重落后的企业;为了短期的发展,毁掉成千上万亩的山林和农田;为了短期的发展,地方政府对环保部已经要求关闭的重污染企业的继续生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殊不知道,这样做只能换来短暂的发展,这些企业是赚到钱了,但数年之后该地区就如同人一样病入膏肓,再怎么实行经济刺激也不济于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是以损害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如农村、农民)、危害人类健康,甚至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为为代价进行的。
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字眼不断进入眼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要么在政策的压力下,隐藏或迁移到偏僻的山村继续生产;要么是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打着低碳经济的名号,实际上行污染环境之实。有博友考察:1KW多晶硅光点需要10公斤多晶硅,而制造这些多晶硅需要6000度左右的电能,排放超过40公斤的有毒物质。宁夏石嘴山市多晶硅生产厂附近,由于四氯化硅和氯化氢的排放而导致周围寸草不生。
其实这样做,污染环境的实际情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治理,只不过改变了影响的地点或披上了漂亮的外衣而已。根本的,还是要企业从提高生产技术、转变结构入手,这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高污染企业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健康问题也受到了最大的威胁。也许就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最后灭亡的原因可能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由于各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各种疑难病症的增多,环境的污染更造成人口出生的缺陷、以及智力的退化和性格的异化,而这一切都会对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譬如社会要用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扶助弱势群体,要以更高的成本维护社会秩序等。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根本,当我们正以破坏环境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时,我们将以更高的代价来弥补我们的错误行为,如今的全球气候变暖不能不说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恶果,它所造成的代价之一是某些美丽的岛国可能在若干年后消失,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缩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从何说起?
14、两会代表争论:该不该出台环境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3-18马连华
http://news.mycar168.com/2010/03/160280.html
中国青年报3月18日报道 自从2010年初,国家酝酿出台环境税的消息传出以来,各方面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大多数人认为,虽然加强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车主承担的税费已经很多,开征环境税不仅会增加车主负担、有悖社会公平,还会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两会上,代表们对该不该出台环境税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环境税出台越早越好,能源的价格提得越高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进步,才能减轻环境压力。而国家的考虑是先发展起来以后再进行治理。可能时机还没到,但能源的价格一定是上来的。”李书福委员在提案中表示,希望国家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借鉴国际经验,及早出台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给社会以强烈的节能和环保信号,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与李书福委员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他认为征收环境税是企业升级换代的经济动力,环境税征收制度设计得当,就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征收环境税看起来是增加了负担,但如果设计得好,就会有效制约企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在经济压力下,大家都会千方百计节能减排,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工艺和技术,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环境税,但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在油价中加入环保税,对高耗能高污染的汽车产品施以重税,而低耗能低污染的汽车征收低税,以此来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节能的小排量车。王凤英还建议,以排量和车型尺寸为征收依据,体现小排量、低能耗与大排量、高能耗汽车产品的税费额度差异,并将优惠向小排量车倾斜。
不过,也有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反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两会议案中表示,征收机动车环境税时机不成熟,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征收环境税是体系性工程,不应与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相抵触,不应杀富济贫。“去年以来,正是在国家促进消费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才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开征机动车环境税,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车消费,在目前的经济复苏时期,开征时机尚不成熟。”
曾庆洪代表还表示,目前汽车征收的消费税、燃油税和购置税,都按照大排量多交税、小排量少交税的原则征收,已经体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如果再开征新的税种,既不太经济也不合法规,如果想要加大环保的作用,可以在原有的税率上调整,比如调整燃油税税率。
“机动车环境税的税率如何确定也是个难题。如果税率过低,通过征收环境税抑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节作用就难以显现。如果环境税的税率过高,不仅令消费者难以承受,而且有可能制约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对生产厂家提出更多更高的质量要求,就会加大生产成本,厂家必然会将其增加的成本投入转嫁给消费者,也就是说,真正替机动车环境税买单的是机动车使用者。”他说。
对于公车如何征收环境税,曾庆洪代表也认为存在难题。公车大多是大排量汽车,行驶里程远超过私家车,按照开征机动车环境税的初衷,公车应该是这项税收的主力军。但即使公车缴纳环境税,也相当于将纳税人的钱从政府部门的左手转移到了右手,或者相当于纳税人为公车环境税买单,这显然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我是做汽车的,不好对环境税做评价,唱反调也不好。只希望政府在出台一项政策时,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对政策的效果要做正确评估。”对于是否应该征收环境税,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显得比较委婉。
虽然争论很多,但来自各方面的消息显示,开征环境税已经是大势所趋。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2008年两会上也提交了关于开征环境税的提案和讨论。2010年,国家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将开征的确切消息来自环保部。3月3日两会间隙,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告诉记者,财政部、税务总局、环保部已经将环境税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但环境税的制定颁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会签和各方面协调沟通,因此出台时间表尚未确定。
潘岳说:“外界对于环境税有一些误解,误认为开征环境税是雪上加霜,要增加企业负担。环境税只是‘新朝换旧服’,对过去的环境收费是一个更好的规范,不会加重企业负担。也就是说,环境税的出台就是过去各项环境相关税费减免的那一天。”
15、发展新能源不可因噎废食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18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03/18/396927_0.shtml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新能源产业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对于以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同意见,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新能源产业成本高,污染重,技术不过关等等。最近有人对风电工程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风沙伴存,风电设备受风沙磨损大,上马太多风电项目不符合国情。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据笔者了解,早在14年前,在距玉门镇不远的戈壁滩上,就建立了4台实验性风电机组,至今运行良好。在我国应用的风电设备,一般都进行了差异化设计,充分考虑了风沙、低温、干旱等特殊气候条件,并按20年以上的运行寿命设计。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地区运行的风电机组已有数千台,运行状况良好。至于成本,一位风电专家指出,西北风沙大,但解决风电设备被风沙袭击的问题并不是太大的难题,我们采用的润滑脂不同,对电机也采取了密封性措施,估算下来,每台机组每年也就多出100元的维护费,完全可以接受。随着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应用,恶劣气候条件对风电设备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欧美沿海国家,虽然沙尘少,但海风对电机的侵蚀更厉害,他们需要付出另外的成本。
发展新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风能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西北地区蕴藏了我国最丰富的风能。以甘肃酒泉为例,据气象部门风能评估,酒泉市风能资源的理论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年有效风速时间达63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时间达2300小时,无破坏性风速,对风能利用极为有利,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场。
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因煤炭资源缺乏造成的缺电问题,也将使甘肃的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并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最终推动民生的改善。据测算:风电场建设期间一年用工1.5万人,运行期间需2500人,装备制造方面可吸纳5000人就业,第三产业也可拉动5000人就业。正如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所言:“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及配套产业发展,将成为支撑酒泉未来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
当然,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也会面临许多困难。就西北风电的发展而言,目前不是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做的,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尽可能多地自主掌握关键技术;二是要不断完善并网、补贴、配套和环保等相关政策。相信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都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解决,而解决的前提是,发展新能源的方向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