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二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2-08

二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青网:      《生态补偿条例》正抓紧研究制定 补偿范围将明确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2/08/content_512873.htm

2、财讯网:    中外共同出资保护辽宁鸭绿江口湿地

http://content.caixun.com/NE/01/r2/NE01r2i0.shtm

3、新华网:    巢淮水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http://env.people.com.cn/GB/10951940.html

 

地方信息:

4、都市时报:   昆明去年关闭43家违法排污企业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3370_1.shtml

5、楚天金报:   武汉未来3至5年将投入200多亿用于水治理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1590_1.shtml

6、华西都市报:  成都:河道“挂牌督办” 排污口“户籍管理”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1210_1.shtml

7、亚心网:    新疆昌吉州出台条例保护天池 违规拍电影将受罚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08/112219652297.shtml

 

重大水事:

8、人民日报:    南水北调东线首个截污导流工程7日投入运行

http://env.people.com.cn/GB/10945302.html

 

民间环保:

9、搜狐绿色:    民间组织发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研究报告

http://green.sohu.com/20100208/n270125617.shtml

 

气候变化:

10、新华网:        北极变暖速度快于预期 2013年夏季或无冰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2/07/content_12947697.htm

 

环保观点:

11、新华网综合: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才能优化经济增长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2/08/content_12950629.htm

 

深度报道:

12、科学时报:         徐柏青:“冰川门”背后的科学启示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2213_1.shtml

13、西安晚报:         污水处理厂成胡子工程 环保项目缘何“难产”

http://env.people.com.cn/GB/10950874.html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      气候问题“牛圈”,制造“牛粪”多者应更勤于“打扫”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0240/10945115.html

15、人民日报海外版:  怎样“减排”才公平?

http://env.people.com.cn/GB/10945613.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生态补偿条例》正抓紧研究制定 补偿范围将明确

来源: 中青网 2010-02-08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2/08/content_512873.htm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近日召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该条例将明确实施生态环境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办法,确定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流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各领域的实施细则。

  据介绍,我国在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政策体系上迈出了重要步伐。1998年修改的森林法提出,“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为保证退耕还林工作顺利推进,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对退耕还林的资金和粮食补助等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出明确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各地在推进生态补偿试点中,也相继出台了流域、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浙江省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是省级层面比较系统开展生态补偿实践的突出事例。

  近10年来,中国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溶岩地区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等具有一定的生态补偿性质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达7000多亿元。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安排用于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有2000多亿元。

  杜鹰指出,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缺乏、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我国将加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立法建设。(李立)

2、中外共同出资保护辽宁鸭绿江口湿地

来源:财讯网2010年2月8日

http://content.caixun.com/NE/01/r2/NE01r2i0.shtm

[世华财讯]中外联合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管理示范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有效保护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的生物资源,而且对保护和改善黄海生态环境,促进黄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据新华社2月8日报道,覆盖10万公顷土地的中国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将在未来几年内由中外共同出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UNDP/GEF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YSLME)联合开展的“基于生态系统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管理示范项目”,旨在突破传统的以单一物种或类群为主的管理方式,通过引入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对项目区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的协调管理计划,探索滨海湿地保护的新模式、新机制。

这一项目由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出资100万元人民币,辽宁省财政配套100万元,合作期限为5年。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海岸线长93公里,有7条主要的淡水河流汇入,有大面积的潮间带滩涂、浅海和芦苇沼泽,生境类型多样,不仅是多种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也是重要的湿地生物栖息地,被誉为是一座永久的基因库,是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及近岸海域的开发活动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有所降低。

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有效保护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的生物资源,而且对保护和改善黄海生态环境,促进黄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巢淮水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来源:新华网2010年02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951940.html

  新华网合肥2月8日电(姜刚)安徽省环保厅近日发布了1月份全省重点流域水质月报,巢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水质污染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

  据安徽省环境监督中心站监测,今年1月份,巢湖西半湖区水质重度污染,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区水质轻度污染,水体呈中营养状态。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和双桥河水质重度污染。与2009年12月相比,兆河、柘皋河和双桥河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淮河方面,干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支流水质略有下降。其中,河南淮河干流流入安徽省境内的水质轻度污染;河南淮河支流流入安徽省境内的东沙河(浍河)、颍河、泉河、洪河、黑茨河、涡河和惠济河水质重度污染,流入沱河水质轻度污染。江苏奎河流入安徽省境内的水质重度污染。

  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安庆皖河口、前江口、芜湖东西梁山、铜陵洪家湾和江宁县三兴村(安徽省马鞍山市—江苏省交界)江段水质优;支流青弋江芜湖宝塔根、秋浦河池州入江口河段水质优,水阳江宣城管家渡河段水质良好,滁河滁州汊河段水质重度污染。与2009年12月相比,干流铜陵洪家湾江段水质由良好转为优,其余干、支流江河段水质持平。

4、昆明去年关闭43家违法排污企业

来源:都市时报2010-02-0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3370_1.shtml

   “2008年昆明空气优质天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海口市;虽然去年的排名还未公布,但优质天数又有了大幅度增加,达到了105天。要确保昆明的蓝天、优质空气,就必须对落后产能、污染企业实施全面整改,铁腕治污!”昨天在昆明市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违法排污企业通报会上,副市长王道兴强调说。

  通报会同时向媒体公开曝光了去年关闭的43家违法排污企业、19家企业被淘汰的32条落后产能生产线。今年,还将淘汰及关停6家企业。

  王道兴表示,今年还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各级领导干部推行环保工作“一岗双责”;将完善举报违法排污机制,畅通投诉渠道,加大奖励力度,对于举报严重排污现象的市民将给予重奖。

  市环保局副局长高志刚介绍,2009年我市加大了违法排污行为打击力度,对存在无环保手续、超标排放、污染严重的43家企业进行关闭;还依法淘汰了19家企业的32条落后产能生产线。共计关停、淘汰水泥行业落后产能353万吨、炼铁行业落后产能33.2万吨。

  “通过铁腕治污,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昆明市在打击违法排污、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高志刚介绍。

  同时,坚决实施违法排污“黑名单”曝光制度,实现“一次性违法排污,永久性退出市场”。去年关闭的43家违法排污企业已全部记入“黑名单”并曝光,永久性退出市场。

建立举报违法排污奖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打击违法排污的积极性。去年对10名举报违法排污的群众进行了奖励,最高1000元,最低200元。另外,持续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了包括长江环保执法行动、螳螂川流域整治行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涉重金属企业排查、普渡河流域专项整治行动、入滇河道及支次沟渠排污户排查等整治工作。

5、武汉未来3至5年将投入200多亿用于水治理

来源:楚天金报2010-02-0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1590_1.shtml

“未来3-5年,武汉将投资200多亿用于水治理,这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在日前召开的“中美水环境利用与保护经贸合作会议”上,武汉市贸促会会长孙徽东表示,目前武汉本地有40多家具备实力的治水公司,但在某些方面,如污泥处理等与国外尚存差距,如引入外技得当,就能完善武汉治水产业链。

据了解,这次中美合作会议共吸引了包括GE、AECOM、ITT等世界500强在内的13家美国治水公司与会,他们将与武汉城投集团、武汉水资源投资公司等40多家企业在重金属处理、生态水网的修复和建设、污泥处理、废水回收与利用、生态体系保护等5个方面展开水环境治理项目合作,以期从水中淘得真金。

不过,有业界人士对记者表达了如下担心,引入外技治水固然重要,但一般价格不菲,是否会抬高武汉治水成本?对此,武汉市水务局副总工项久华认为,引进国外技术治水,花钱多少,我方可根据欲达到的水处理效果进行成本控制。他举了一例,一吨水,净化成浇花、冲厕的“中水”状态,与净化成能喝的“饮用水”状态相比,成本明显要低。目前,武汉在湖泊治理等治水上还处于截污等基本阶段,治水目标并不需一蹴而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治水可据武汉实情进行控制。

 

而孙徽东也表示,引进外技,不是简单买设备,而是一个发达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消化的综合过程。引入外技如能和武汉本地治水长项优势互补,形成投资洼地,或能成为未来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

6、成都:河道“挂牌督办” 排污口“户籍管理”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 0-02-0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1210_1.shtml

   成都首次对河道排污口登记、编号、公示,7条河道123个排污口已挂牌。

  “挂牌督办”中心城区主要河道,沿河排污口全部纳入“户籍管理”,市民发现有乱排污等现象,可直接拨打公示牌上的举报电话,河道主管部门将第一时间出动,从源头上彻查乱排污……

  目前已有7条河道列入首批重点整治河道。记者从成都市水环境治理推进组获悉,到昨天(2月7日)为止,金牛支渠、摸底河等7条河道上的123个排污口都已实行“户籍管理”。另据了解,在2月28日前,还有9条河道将完成排污口的登记、编号、现场挂牌工作。

  据了解,无论是河道治理“挂牌督办”,还是对排污口实行“户籍管理”,这在成都市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首批“挂牌督办”7条河道

  2009年,成都市提出要在中心城区实施四大专项行动,即通过对河道、出入城通道、

  街道的专项整治以及破墙透绿行动,全面提升城区环境景观,到2010年主要环境指标总体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努力建成天蓝水绿、山清水秀、市容整洁的秀丽成都。

  据成都市水环境治理推进组负责人杜庆波介绍,首批重点治理河道共7条,包括金牛支渠、高攀河、沙河排洪河、摸底河、火烧堰、肖家河、砖头堰。今年1月8日,成都市在媒体上公布了这7条河道的具体位置、治理责任单位及牵头部门、责任人、监督举报电话等,并陆续开始排污口现场挂牌。到昨天为止,这7条河道上的123个排污口均已完成挂牌工作。

  年内还将治理9条河道

  据了解,在这7条河道之外,成都市还确定了茅草堰、桃花江、西郊河、饮马河、金牛四斗渠、杨柳河、东风渠、南支三渠、红庙子排洪河等9条重点治理河道。成都市将于2月底前公布这9条河道的治理方案、治理点位及完成时限等详细信息,以接受公众的监督。

  据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挂牌督办”只是河道治理的第一步,今后,相关部门还将对重点治理河道下河排水口排污原因进行调查。接下来,成都市要求各区县

  将从辖区内下河排污口入手,对下河排污口涉及的市政排水管网(含排水沟渠)、排水户进行调查,查找排污原因,理清排水系统,制定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按照规划,今年4月30日前完成金牛支渠等7条重点治理河道的下河排水口排污原因的调查;在5月31日前完成茅草堰等9条重点治理河道下河排水口排污原因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成果。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将推出河道整治“组合拳”:一方面以排水系统调查为基础,以排水户雨污分流和市政排水管网纠错为手段,推进下河排污口治理,实现污水不下河;另一方面治理河道乱污,强化河道长效管理,同时实施《中心城区环境供水疏通方案》,向重点治理河道输送环境用水,保障河道“水清、无味”。

  年内基本实现污水不下河

  此外,成都市计划对所有河道分批次进行治理,并优先治理群众关注度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的河道。为确保整治质量,每确定一批重点治理河道,市水环境治理推进组都将向社会公布河道名称、治理方案、治理点位及完成时限等,以接受公众的监督。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10月底前,成都将完成首批“挂牌督办”河道的治理;今年11月底前,完成第二批“挂牌督办”河道的治理。通过治理,基本实现污水不下河,并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最终实现“水清、无味、有鱼”。

今年10月31日前,相关区县要完成金牛支渠等7条河道的治理工作;11月30日前,要完成茅草堰等9条河道的治理工作。

7、新疆昌吉州出台条例保护天池 违规拍电影将受罚

来源:亚心网 2010年02月0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08/112219652297.shtml

  昌吉州出台条例赋予天池管委会行政处罚权

  在险要部位违规登山探险可罚千元

  亚心网iyaxin.com讯 (本网首席记者 马永平 本网记者 马燕) 今后,未经天池管委会批准,在天池景区险要部位进行登山探险活动或者逃逸门票以及违规摄制电影、电视等行为,天池管委会都有权利进行行政处罚,最高罚金可达3000元。

  2月6日,昌吉州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天池景区的保护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高度,并首次赋予天池管委会对景区的审核审批以及对违反禁止性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

  《条例》规定,天池管委会是阜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天池景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相关主管部门在景区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天池管委会相对集中行使,避免了以往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更有利于天池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今后在天池景区有20多种行为将构成违法,其中处罚最轻的的行为是在禁火区内吸烟、生火、燃放烟花爆竹、在指定地点以外的区域烧香点烛最低处罚50元,车辆不按规定线路行驶,不在指定地点停放的责令整改,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处罚最重的最高可以达到3000元,即“未经天池管委会审核批准在天池景区摄制电影、电视、宣传片等和从事餐饮、交通运输等商业经营活动,天池管委会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等活动、在险要部位进行登山探险活动,由天池管委会责令改正,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对于逃逸门票的游客,除了责令补票外,还要处以门票单价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强行或者以诱骗方式向游客兜售物品、提供服务的行为,不仅要没收违法所得,还要处以200到2000元的罚款,极大地保护了景区游客的利益。

  据悉,以前面对以上问题,各部门只能按各自的规定进行处罚。该《条例》改变了天池管委会以往只能协同林业、公安等其他部门执法的被动局面,从分散的、没有主体的多重管理变成了由天池管委会统一管理,也增加了管理处罚的内容。

  该《条例》包括天池风景区的规划建、保护利用、监督管理等六项内容,大会之后将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施行。

8、南水北调东线首个截污导流工程7日投入运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2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945302.html

  本报北京2月7日电 (记者赵永平)记者今天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南水北调东线江都市截污导流工程2月7日正式投入运行。这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5项截污导流工程中,第一个全面建成、第一个落实管理单位、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行的项目,将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发挥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东线关键在治污,实施截污导流工程,坚决把污水挡在干渠之外

  “南水北调东线关键在治污。”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劲松说,江苏是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又是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的起点。实施截污导流工程,保证调水区源头水质,是南水北调水质的主要防线。

  “截污导流工程就是将经治理达标排放的污水进行截、导、蓄、用,在调水期间, 把污水挡在干渠之外,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从而形成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张劲松说。

  江都市委书记倪士俊说,江都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主要是利用提升泵站和压力管道将江都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中水输送到长江,以改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水环境,保证南水北调输水干河的水质。工程起点为江都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终点在长江主江堤外窦桥港处。

  据悉,该工程设计排水规模为每天4万吨,由22.84公里输水干管、1座提升泵站、6座穿路顶管、22座穿河倒虹吸等组成,于2009年5月通过联合试运行验收。经江都市环境监测站检测,试运行一个月来,三阳河、通扬运河等河流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和相关污染物的标准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改善。

  张劲松说,江苏省在加快调水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既要能调出水,更要能调好水的目标。截至2009年底,江苏段南水北调规划建设的102项治污项目,已累计完成98项。除江都市截污导流工程投入运行外,宿迁市截污导流工程已基本建成,通过了试运行验收,淮安市和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已完成66%的投资任务,到2010年底也将基本建成。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有关人士说,最新统计显示,东线治污取得明显成效,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了80%以上,在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水质达标的断面由初期的1个增加到21个。按照目前的进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完成2013年通水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生态理念入人心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张劲松说,国务院对南水北调工程确定了“三先三后”原则,对于东线而言,如果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就不能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给沿线百姓调来水,更带来科学发展理念。”倪士俊说,江都市以推进“生态市”为龙头,加强南水北调源头的水质保护。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防治力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对化工企业进行专项整治,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102家,先后否决了25个污染重、选址不当的项目;积极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城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10家企业全部停产、搬迁。

  “从长远发展看,值得!这种绿色增长之路是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倪士俊说,目前,江都市已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4个,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推进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万亩田园风光带建设,实施“碧水”工程,城区河道水质大为改观。

据悉,江苏省按照沿线环境容量,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把调水源头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湿地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万亩,化肥使用量较2000年减少15%以上。

9、民间组织发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研究报告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2月08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208/n270125617.shtml

  近日,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和平、乐施会、行动援助等七家民间组织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小组”(以下简称“公民气候小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气候灾害》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灾害高发的背景下,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应该在应对气候灾害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据该项目的协调机构自然之友的调研部主管张伯驹介绍,这份报告的研究始于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那次灾害之后,“公民气候小组”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议题,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关系的既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就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灾害进行了研究。

  《报告》总结了部分国内公民社会组织应对2008年初冰雪灾害的行动和部分国外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应对其他气候灾害的实践,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气候灾害救助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报告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 气候与公平的挑战不容忽视,农村弱势群体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碳排放最少,对气候变化事件应承担的责任最小,却往往受灾比较严重,在大型的政府救灾行动中最容易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社会组织的介入非常重要,由于这些组织灵活机动,对有特殊困难的社区和地域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配合政府的宏观措施,成功实践社区参与的方法,开发灾害社会评价与社区灾害管理等工作方法和流程,基于社区的实际需求,开展及时到位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2. 公民社会组织有较大的潜力,是发动和组织志愿者参与救助和重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时与媒体的配合,特别是发挥新媒体、先进灵活的通讯技术优势,及时有效地对边缘社区进行救助。

  3. 当灾害来临时,妇女和弱势群体在整个社区中受到的影响最大,而这类人群需求也容易被忽视。公民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性别平等和弱势群体的敏感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在救灾过程中照顾这些群体的需求。同时,挖掘当地的传统知识来应对气候灾害,往往是投入最少也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也是扎根社区工作的民间组织最大的优势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掘当地的整体力量,有助于社区居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对当地气候灾害救助工作也有着重要作用。

  4. 在中国现行的救灾体制下,防灾与救灾还是相对脱离的,分别由民政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从整体上将防灾、救灾、灾后重建进行整合。

  5. 对灾害的反应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缺乏可持续性和长期性的应对策略,呼吁国家和相关部门针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出台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灾害预防、预警和回应综合计划,提升社区和基层的预防和自救能力。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认为,这份报告体现了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又一次承担、学习与汇报,而且还通过众多国内外社区层次的案例实证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你我有份”这个道理。

  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小组成立于2007年,旨在立足本土,对气候变化议题进行讨论和回应,并对未来的行动策略达成共识。相继发布了《变暖的中国:公民社会的思与行》报告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首次系统呈现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与实际行动,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探索全球的低碳可持续发展。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前夕,“公民气候小组”发布了《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再次将中国公民社会的声音带入国际谈判中,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10、北极变暖速度快于预期 2013年夏季或无冰 

来源:新华网2010年02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2/07/content_12947697.htm

    新华网北京2月7日电(记者刘石磊)一个国际研究项目日前发布研究结论,北极变暖的速度要快于科学家此前预期,北极海冰融化速度正在加快。

    共有来自27个国家的370多名科学家参与了这个国际研究项目。其公报说,科学家乘坐考察船对加拿大处于北极圈内的海域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考察,这是迄今对这一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实地观测。

    考察发现,这一地区变暖速度远快于预期。照此速度,北极将在2013年至2030年出现夏季无冰现象,比此前预期的2050年大大提前。

    参与研究的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戴维·巴伯说:“北极变暖速度比我们此前最悲观的预测还要快。”

    海冰融化使北极地区哺乳动物繁殖、捕食场所减少,严重威胁它们的生存。另外,海冰减少会降低北极为地球降温的能力。巴伯说:“我们对海冰融化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影响尚缺乏足够认识。”

北极一直是科学家非常关注的地区,被视为全球变暖的预警系统。科学家普遍认为,北极变暖和海冰加速融化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有关。

11、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才能优化经济增长 

来源:新华网综合 2010年02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2/08/content_12950629.htm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后危机时期,中国虽然还存在保经济增长的任务,但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要求,反而更要严格履行环保要求,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后危机时期,不能因为要确保经济的增长而放松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要求。这是从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时透露的最新信息。确实,尽管我国环保工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环境污染总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今日中国之所以会面临环境困境,这是由中国作为后发工业大国的处境所决定的。迄今,我们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在重复西方国家开创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本身决定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是基于大量消耗各种物质资源和材料之上的。

    当经济步入全球化时代后,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得向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不断靠拢才行,否则,仅靠自身条件和力量,是很难形成与现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有明显区别的经济发展道路的。

    尽管中国有其特殊性,因为我们是个大国,又恰好处在传统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本身的特点就是要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但是,早期工业化国家曾经可以将环境污染和破坏转嫁给他国,现在我们却只能自己承担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承接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的环境污染。

    除此之外,在过去30年里,虽然发展阶段变化了,但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政策和资源定价等问题一直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从体制看,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存在矛盾,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之争及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加剧了这个矛盾;从政策看,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与经济政策之中,对环境因素的考虑不足,未能充分体现环境成本,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从资源使用和定价看,资源初级产品价格相对偏低,环境等社会公共产品可以免费索取,企业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不完全。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共同造成了中国环境的恶化。

    从全球发展及环境治理的实践来看,要开辟一条迥然不同于现有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理路,恐怕很难,因为这从根本上需要人们改变业已形成的生活方式、消费偏好乃至生存模式。因此,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也只能是“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也就是说,我们或许只能做到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不可能根本改变这条发展模式。基于这个现实,要遏制住环境污染,就必须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毫不松懈地推进治污减排工作。

    在中国,只有政府在保护和治理环境上保持高压态势,采取严厉措施,企业才不敢去触碰这条高压线。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环保措施。

    首先,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再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体系。这是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手段。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调节能源资源的分配和消耗,将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的内在要求。

    再次,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制定环保和技术消耗的技术门槛,通过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停止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

    最后,加强公众的环保参与,发挥公众和民间组织在保护和治理环境中的作用。

    其实,我们已经在展开环境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末以来,政府在税收、信贷、技术、土地、上市融资等方面采取严厉措施,淘汰高耗能、易污染的过剩产能,推进“治污减排”工作。同时,将“在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目标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

这说明,中国政府并未因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保增长的任务,而放松遏制环境污染的决心。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已呈现了V型反转,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发展空间相对前一阶段稍为宽松,因此,目前虽然还存在保增长的任务,但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需要我们更严格地履行环保要求,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邓聿文 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12、徐柏青:“冰川门”背后的科学启示

来源:科学时报 2010-02-08李晓明 田新苗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592213_1.shtml

日前,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就两年前错误地采信一组数据公开致歉。这一事件迅速在世界气候研究界掀起轩然大波。

原来在IPCC2007报告中指出的一项结论,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甚至更早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这一备受全球关注的预测被证实不过是危言耸听。其数据来源竟然是一名记者发表的科普报道。

虽然各国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一事件并不会影响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判断,但是政治企图假科学研究结论以行的现象,仍然引起了许多严肃科学家普遍的警觉。

无独有偶,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达赖喇嘛发布研究报告,将青藏高原的变暖事件及其影响后果归咎于发生在此间的人类活动和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污染物。

喜马拉雅冰川究竟会在何时消亡,受到人们持续的关注。日前,长期在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和大气污染研究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就此接受了《科学时报》的专访,对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发生融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解读。

追踪黑碳来源

影响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研究的进展,在考虑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之余,包括黑碳等一些气溶胶污染物质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冬春季,南亚黑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直至印度洋上空形成厚达3公里的大气棕色云,对区域气候环境、农业、人类身体健康等已造成严重危害。然而,黑碳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排放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最为关注、也是最难确定的科学问题之一。

一方面,大气棕色云中的黑碳吸收阳光辐射,对高海拔大气有加热效应,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黑碳物质在青藏高原的雪冰表面沉降,将加速后者的融化,由此引起积雪、冰川和气候的变化。

但是问题在于,青藏高原上黑碳排放源在哪里?

一般人立刻就会将其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对应起来,无疑,这是一个合适的、很可能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理由。达赖也正是利用普通人的这种思维盲点,偷换概念,大行其道。

依据公开发表的数据,“中国内地的黑碳排放确实很严重。”对此,徐柏青毫不讳言,高煤的能源结构和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秸秆等生物燃料所导致的排放问题的确存在,并且也在华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棕色云团。近10年来,中国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建成临安、合肥、瓦里关等监测站,加强了排放监测并接受联合国环境署监督,向国际开放。

 “中国有黑碳排放,这没必要隐瞒,也不必讳言。但是,只要对影响中国大陆的季风气候有所了解的话,就不难知道中国的黑碳排放很难到达青藏高原。”徐柏青强调说。

徐柏青等学者近年来持续在青藏高原进行大范围的冰芯提取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的时空变化。在青藏高原西部、北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黑碳高排放有“重要贡献”,后来随着技术改进,欧洲的黑碳排放水平显著下降,这一地区冰川表面黑碳的沉降也随之下降;在青藏高原南部与东南部,雪冰中黑碳含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则显示了南亚地区黑碳排放的主导作用。真正可能受到中国大陆黑碳排放影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事实上黑碳沉降远小于上述地区。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我们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在过去20多年来,冬春季节暴发的南亚大气棕色云将黑碳物质带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对加剧冰川的融化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冰川表面积雪的融化,黑碳在冰川表面的进一步积累而得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加强。”徐柏青说。

尽管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作为屏障,但是青藏高原腹地也无法不受到南亚棕色云团的影响。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平流层进入高原,另一种则借道藏东南缓坡进行传输。在棕色云团中的黑碳物质可以在大气中吸热,加热高空大气,直接作用于高海拔冰川,引起融化,在这方面美国NASA有较成熟的研究;另一种机制则是黑碳物质随着降雪沉降至冰川表面,使融化进程加速。研究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藏东南,每克新雪里黑碳物质含量仅有4~5纳克,如今已经增长3倍,达到12~15纳克。要命的是,一旦冰川启动消融过程,黑碳物质并不会随之带走,而是成百倍地累积,大大加速消融进程。

青藏高原冰川何时消失?

达赖在其报告中称:“西藏及周边国家数百万居民和数千种动植物的生存取决于西藏的水资源。气候变化对西藏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下游数百万人的切实关注。”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达赖大肆渲染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问题的目的,其实在于宣扬因中国发展导致的气候威胁论,并借机向中国政府施压,在国际社会上传播其政治企图。

实际上,早在2007年,德国一名科学家贩卖相同的观点,在一次气氛融洽的晚餐会上指责中国,把矛头指向在座唯一的中国学者、时任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张宏仁引述普遍规律从侧面给予了有力还击,他表示,姑且不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区冰川积雪融化是普遍现象,仅从大气水文循环的一般常识而言,即使冰川融化发生,周边国家无须担心其淡水资源。因为无论是降雨还是降雪,总的降水量在全球变暖条件下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番即席演讲后,博得了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这是很少出现在晚餐会上的现象。

如今,徐柏青则想进一步阐明,在学界研究中,青藏高原冰川何时消失依然没有定论。2035年,抑或是IPCC后来郑重致歉之后修改的2350年,这种貌似十分精确的科学预测,都是“不靠谱”的。

这是另一个思维盲区。一般人一看到青藏高原冰川融化,自然以为是大面积发生的现象。实际在青藏高原有多年野外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有很大的区域差异,融化速率在内部的差别也非常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20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明确指出,青藏高原内部核心区域的冰川融化速率仅有1~2米每年,而高原外围,如藏东南地区一年甚至可以达到50~60米。如果在两者之间简单地取平均值得出来的结论显然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冰川规模大小也会影响其融化比率。一项持续监测结果表明,藏东南一处小型的曲玛冰川,25年内面积缩减了55%,但是大至数百平方公里的大型冰川则相对缓慢得多。冰川大多夏季融化退缩,冬春季节又重新积累,这对于水资源调蓄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发生冰川完全退缩的情形,水资源依然会有,不过涵养调蓄的功能就大打折扣了。

徐柏青表示,青藏高原冰川何时消失或许只是一个伪问题,所有的估算数字都是基于目前的增温趋势得出来的。IPCC报告里引用出错的插曲,不过是出于面向政府官员和普通公众传播的策略需要,在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科学论证最终的呈现形式上,一个明确而简单的结论更受欢迎。它带给一般人的直观感受是,这更符合科学研究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IPCC只是在面向公众传播的过程中犯了错误,但这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IPCC的主报告的其他内容。”徐柏青强调说。

中国进行独立观测和研究势在必行

经历了此次“冰川门”之后,徐柏青的切身感受是:中国科学家必须进行独立的观测和研究,有了自主获取的科学数据,才能在国际事务中,真正掌握科学的话语权,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以南亚棕色云为例,美国科学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实施印度洋大气气溶胶研究计划,最后弄清楚了印度黑碳和气溶胶排放问题,此后联合国环境署在这一领域的大型计划项目也顺理成章地集中于南亚。

 “相比较而言,东亚地区就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徐柏青目前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的黑碳研究,也更多地集中在机制研究上。“黑碳很好理解,过程并不复杂,但由于它属于气溶胶范畴,本身的认知程度较低,它是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目前并不明朗。”他强调,关键是要加强观测工作,在涉及最后的计算环节,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观测数据是一切结论的终极基础。

徐柏青透露,目前青藏高原黑碳研究经历了四五年,积累下十多支冰芯的数据,下一步将优化观测布局,使研究更具针对性,结论更加精准。

据了解,目前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慕士塔格冰芯取样点,常年受西风控制,对于来自西方的中东、中亚,一直到欧洲的物质传输,这是监测研究最好的一个控制点。在藏东南然乌地区的另一个冰芯取样点,则是印度等南亚地区黑碳排放的关键控制点。今年5月,徐柏青与同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将建立祁连山监测点,这将是对来自中国内陆的黑碳排放进行监测的关键控制点。

2009年底,徐柏青以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Black soot and the survival of Tibetan glaciers,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建立在大量自主分析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得出的核心观点认为,来自南亚的黑碳在青藏高原冰川的沉降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篇文章随即在国际上掀起强烈反响。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正在酝酿一个碳专项,聚焦气候变化研究中人类活动影响与陆地和近海固碳潜力等重大问题;而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消息称,预计会有10亿元投入一个大型碳计划。

 “中国人不能总是跟着外国人走,尽管拿国外的数据更容易,发表文章也更快,但是重大国际问题的谈判上,应该有自己的实际观测基础,建立自己的理论,搞清楚自己的家底。”不 “下一次,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徐柏青最后肯定地表示。

13、污水处理厂成胡子工程 环保项目缘何“难产”

来源:西安晚报2010年02月08日 杨永存

http://env.people.com.cn/GB/10950874.html

  计划半年就建成投运的重大环保项目,建了一年多仍未完工,成了“胡子工程”。1月中下旬,记者采访后了解到,榆林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闫庄则污水处理厂至今不能发挥应有功能。

  污水处理厂“晒太阳”

  据该工程资料显示,占地105亩的榆林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闫庄则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8万吨/天,纳污面积30平方公里,污水中市政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比例为1∶1;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污水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中水回用2.4万吨/天,回用率60%。一期工程于2008年4月开工,计划当年10月底建成投运,总工期180天,中水回用系统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

  1月18日,记者来到该污水处理厂,厂内道路还没有修好,大多楼房内工艺处理设施还不完备,而在它不远处的大道西侧和北端,就是正在生产的多家工业企业及行政办公区、居民小区。

  “开发区南北两大区块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已收集到了排污管网,日均达到数千吨,但由于污水处理厂系统设备还不到位,废水进入处理厂只能经过格栅过滤后即被排掉。”榆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称管委会)一位负责人22日接受采访时坦言这是不达标排放。也就是说,废水只是进厂“绕个弯”,再不经过任何工艺流程就外排。

  环保项目缘何“难产”

  据了解,闫庄则污水处理厂是榆林市2008年重大环保建设项目,与之同期建设的榆林城区、神木锦界、神木城区等污水处理厂均如期投入运行。然而一年多时间后,这个计划半年就建成投运的项目却仍没有完工。当地环保部门官员表示,受施工季节影响,按照这个进度,闫庄则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要超过两年时间,这是明显的“晒太阳工程”。

  据了解,该项目早在2007年就已经启动,工程采用“EPC模式”,由广东省环境工程装备总公司中标承包施工,2008年4月20日正式动工建设。管委会分管上述项目的负责人说,到当年6月,据称因原材料涨价,承包方提出要停工,后经业主单位协商承诺,至当年11月11日土建工程才基本完工,当日举行了进水仪式,但由于没有处理设备无法运行。

  据介绍,这个污水处理厂当时的总承包价为7463万元,土建工程完工后,承包方再次通过预算,称该项目至正常投运共需资金1.5亿元。这意味着,业主还得拿钱,否则工程无法继续进行。

  2009年3月至6月,管委会组织纪检、财政等有关部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确实存在建筑材料涨价、污水处理设备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导致工程费用增加的情况。此后,管委会决定在增加项目投资的基础上再新增工程,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土建工程也由该公司同时建设。经调查人员核算,项目总造价由原来的7463万元变为1.15亿元,其中新增二期办公楼、食堂、管道等其他设施费用1400多万元,先前预算的材料、设备等新增费用2500多万元。2009年9月,经业主与承包方几轮艰难谈判,双方签订了补充协议。

  管委会上述负责人说,去年9月17日,污水处理厂又开始施工,后因天气原因停工。目前,该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8%,设备完成94%,总投资完成1.067亿元。而闫庄则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投运的另一个原因,据称还有水量不够的问题。

  管委会有关人士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园区内一些企业生产减量或停产,加之榆横工业园区的排污管网未接入,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实测污水总量为2500吨/日,水量少也影响着处理厂的运行。“现有企业如果正常运行起来,每天要有1万吨污水进入处理厂,夏季可达到1.4万吨,预计到今年年底可确保正常循环运转”。

【1】       【2】

14、气候问题“牛圈”,制造“牛粪”多者应更勤于“打扫”

来源:人民网2010年02月08日工 詹勇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0240/10945115.html

  “你得承认你在今天过上的日子,同你祖父、父亲这一辈的排放是有联系的。如果美国没有以前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那它今天的排放量一定还会多得多。”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接受访谈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的排放权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体现公平公正。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气候变化问题骤然升温,引起世界普遍关注,也引发人们的思考。

  记得希腊神话中有个奥革阿斯牛圈,里面有数量庞大的牛群,牛粪长期无人清扫,堆积如山,无人敢碰,只有盖世英雄赫拉克勒斯运用智慧和力量,在一天之内把牛圈打扫干净了。现在摆在地球人面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就像这个“奥革阿斯牛圈”,经过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累积演化,又经过数十年来国际社会的应对,已经成了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打扫”这个问题山积的“牛圈”。但从京都到巴厘岛再到哥本哈根,人类前进的步伐异常艰难。问题在于,负主要责任、有减排能力的发达国家不愿担责出力,“打扫”的规则更有欠公道,在公平问题上的胶着耽误了“打扫”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而到2005年止,中国的人均累积排放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印度则只有二十分之一左右。

  可见,气候问题“牛圈”中,温室气体这些“牛粪”大多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牛群”排放的,他们理应承担更多“打扫”责任,并按国际公约要求,用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排放“赤字”,赢得今后的排放权。正如巴西总统卢拉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所说:“发达国家必须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这不是一种馈赠,也不是发展中国家在乞求,而是发达国家要对自己在过去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排放负责。”然而,现实中富国屡屡“口不惠实不至”。

  从打扫“牛圈”的具体办法来看,“潜伏”的不公平更令人担心。丁仲礼院士指出,目前国际上7个影响较大的减排方案,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且减排量很大,但暗藏玄机。仔细分析,这些方案设定的减排比例背后,不仅掩盖了历史和当前各国人均排放的巨大差异,还在未来的人均排放上,给予发达国家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3倍至6.7倍的“优惠”。“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已经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接下来它还要有好几倍的差别。这个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在,不管是发展水平还是人均减排,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都“不可同日而语”。即便这样,有的发达国家还执意要求“同步减排”,甚至硬要别人充当那个一天之内就能把“牛圈”打扫干净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承担不合理的减排目标。有人说,这就好比让只有一片面包的人和有大量面包的人一样节食,既不公平,也不现实。

  减排责任无区别,减排方案不公平,只会让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其高额的“消费型排放”,限制甚至剥夺发展中国家有限的“生存排放”,造成气候问题上的“马太效应”,最终会以“减排责任”的名义来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也使全球减排进程举步维艰。

目前,已有55个国家提交了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各国正从哥本哈根达成的共识出发,采取行动迎接年末的“墨西哥机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新的协议必须在减少排放的问题上更具雄心、更显公平、更加有效。”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人们更加期待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热切希望各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携手行动起来。毕竟,在我们的地球村里,除了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一起打扫的“牛圈”还有不少。

15、怎样“减排”才公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2月08日 詹  勇

http://env.people.com.cn/GB/10945613.html

  世界各国历尽艰辛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近日通过问世以来的第一轮考验。目前已有55个国家向负责监督全球气候谈判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提交了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然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和责任上的分歧远未弥合。争议的焦点是:怎样的责任分担最能体现公平?

  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中国科学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一、目前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几个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方案,不仅掩盖了历史和当前各国人均排放的巨大差异,还在未来的人均排放上,给予发达国家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3倍至6.7倍的“优惠”,显失公平。二、当前发达国家倡导从确定全球及各国减排比例出发构建减排责任体系的做法,最终将剥夺发展中国家应得的发展权。三、以人均累积排放为指标、从分配排放权出发,构建减排责任体系,最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到2005年止,中国的人均累积排放只有发达国家的10%左右,印度只有5%左右。

  一些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历史上的高排放,是在不了解温室气体危害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要求他们对过往的排放作出补偿。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首先,科学家对温室气体增温效应的认识,非自今日始,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其次,“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举世公认,发达国家不能置身事外。

  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排放让当代人负责,会不会有失公平?答案是:不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说得好:“你得承认你在今天过上的日子,同你祖父、父亲这一辈的排放是有联系的。”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当代人高福利、高标准的生活,源于其先辈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割断历史,就是逃避责任。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排放赤字”,今后即使实现“零排放”也无法消除已造成的伤害,这样的要求没有可操作性。

  事实上,没有人剥夺发达国家的未来排放权。“排放赤字”国将功补过的道路就在眼前,就看它们是否真有将功补过的意愿——以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总排放的下降,既是对全球减排的贡献,也可以换取“排放赤字”国未来必要的排放权。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以“拯救人类未来”的面目出现,确定自身“率先减排”的比例,看似积极、公正、负责,很有迷惑性。事实上,在确立了全球减排总目标的前提下,只要将发达国家这些排放量一减,马上就会发现,它们留给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非常小,根本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积极”,是自私的“积极”。这样的“公正”,是虚伪的“公正”。这样的“负责”,是只对自己“负责”。对此,善良的人们,一定要拨开迷雾、擦亮眼睛。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