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二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2-04

二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社:      环保部将整治重金属污染编制防治规划

http://news.dayoo.com/china/57400/201002/04/57400_100990361.htm

2、福建日报:     环保部公布重点监控名单 福建186家国企排污受监管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244465_1.shtml

3、时代周报:     专家担忧皖江沿岸城市带开发会彻底灭绝白鳍豚(摘要)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04/110719628313.shtml

 

地方信息:

4、新京报:      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因民众反对将另行选址

http://unn.people.com.cn/GB/10924644.html

5、法制日报:     强化目标考核和督察预警 青海建环境违法约谈制度

http://news.sina.com.cn/o/2010-02-04/072417044548s.shtml

6、中国新闻网:    广州借西江水改善供水 专家呼吁保护环境是根本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2/t20100204_313661.html

7、云南网:      云南遭50年一遇特大旱灾 385万人饮水困难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254271_1.shtml

8、新华网云南频道:  云南建立统一监管体制机制保护"高原明珠"阳宗海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2/04/content_18963456.htm

 

气候变化:

9、新华网:      西藏是全球气候变暖典型受害地区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zonghexw/201002/t20100204_313668.html

 

人物访谈:

10、中国经济时报:   警惕中国重金属污染致病事件进入高发期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247656_1.shtml

 

环保人物:

11、中国经济时报:   梅念蜀:一个青年人的环保征途

http://www.cet.com.cn/20100204/i2.htm

 

绿色选择:

12、南方周末:     年货环保黑名单

http://www.infzm.com/content/41179

 

深度报道:

13、南方周末:     垃圾焚烧争端日趋白热 烧与不烧岂是问题全部

http://www.infzm.com/content/41183

 

环境时评:

14、人民日报:     拨开温室气体减排之争的迷雾

http://env.people.com.cn/GB/10927738.html

15、人民政协网:    盼机动车征“环境税”真能保护环境

http://www.rmzxb.com.cn/jjsh/cjzx/t20100204_302403.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环保部将整治重金属污染编制防治规划

来源: 新华社2010-02-04

http://news.dayoo.com/china/57400/201002/04/57400_100990361.htm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国家环境保护部获悉,环保部目前正联合其他部门,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执行大检查,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并将落实防治专项资金,加强危害和卫生防护科普宣传。

  “要把重金属污染防治摆在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防控和应对重金属污染,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

  环境保护部正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方案》将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执法大检查活动,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

2、环保部公布重点监控名单 福建186家国企排污受监管

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2010-02-0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244465_1.shtml

   2月1日,福建省环保厅下发有关加强对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管工作的通知,针对国家环保部办公厅最新公布的《2010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涉及的福建省186家国控企业,明确福建省各设区市应切实做好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控等环境监管工作。

  此次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所涉及福建省国控企业分别包括75家废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56家废气国家重点监控企业、55家污水处理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

  在被列废水国家重点监控的75家企业名单中包括: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纶印染有限公司、华懋(厦门)织造染整有限公司等。

  在废气国家重点监控的56家企业名单中,包括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等。

在污水处理厂国家重点监控的55家企业名单中,包括福州市祥板污水处理厂等。

3、专家担忧皖江沿岸城市带开发会彻底灭绝白鳍豚(摘要)

来源:时代周报2010年02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04/110719628313.shtml

 生态和环境前途堪忧

  在人们的印象中,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很少会大规模转移,需要搬迁的大多是即将淘汰的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污染,也许是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

  “生态和环境问题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致命问题。这一问题长三角没有解决好,我国其他经济区也未见有较好解决之道。现在就看皖江了。按它的规划,我对其生态和环境前途感到黯然。白鳍豚恐怕要真正灭绝了。”徐嵩龄对此很是担忧。

  事实上,已有先例发生。据报载,此前,上海华谊集团原计划将一个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项目从上海转移到芜湖,总投资达300多亿元,但芜湖市政府考虑到这个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毅然放弃。

  然而,这个项目却被同属皖江城市带的巢湖市无为县如获至宝地接纳,成为迄今皖沪合作的最大项目。无为县还描绘出了一个“三级跳”的发展蓝图:从一个投资项目,到煤化工基地,再到一座滨江化工新城。

  两地环保标准不一的根源,还是在于利益驱动。据了解,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税收60亿元。如何避免因地方利益驱动,被某地拒绝的“污染企业”在别处起死回生?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当众许诺:承接的标准都有一系列的指标,关键是把住两个关口,一是环保关,另一个是低水平重复关。这两个关口都实行一票否决。

  “应该说,从省里到相关部委都已在环保理念上达成共识,作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以及执行力度。在一轴双核两翼的整个区域内,怎样建立一个协调、执行的管理架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张军扩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4、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因民众反对将另行选址

来源:《新京报》2010年02月04日

http://unn.people.com.cn/GB/10924644.html

  本报讯 引发社会关注的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正考虑另行选址。昨日来自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消息,新址已初步锁定在海淀和门头沟交界处的山里,但还未最后敲定。

  建六里屯焚烧厂引反对声

  2006年年底,海淀区政府宣布将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南侧投资约10亿元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并计划在2007年3月动工。该消息引来周边居民的一片反对声,去年年初,居民还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万民请愿书”。去年7月9日,海淀区市政管委副主任赵立华曾与居民们进行面谈沟通。

  当时,在回答“海淀市政管委对垃圾焚烧厂选址是什么态度”时,赵立华说,考虑到公众的态度,海淀市政管委也在认真分析周边的因素,现在还不能形成一个决定性意见。上级也要求他们在选址上慎重再慎重。

  有居民问“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有没有备选地址?”赵立华表示,备选地址问题目前正在考虑之中,也在考虑在其他地方选址。

  焚烧厂新址尚未最后敲定

  昨日,市市政市容委高级工程师王维平表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正考虑另行选址。

  据王维平介绍,另行选址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污水没能及时处理、垃圾产生的气体处理也没到位,造成臭味超标;二是考虑到将来该地可能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三是考虑到周边老百姓不同意建。

  目前新选的地址正在论证当中,还没最后敲定。北京初步锁定在海淀和门头沟交界处山里的一处废弃矿山建垃圾焚烧发电厂。

  王维平说,垃圾焚烧厂由市区迁到山里,主要是因为市区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开发利用,“另外这个地方周边也没什么人,比较方便。”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跟区里和土地所有人进行协商,“土地所有人已经同意了,但还涉及路面修建等问题。”

  另据了解,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最快将于2012年填满,最晚是到2014年封场。

  ■ 居民声音

  “是好消息,盼尽快落实”

  针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建设问题,家住海淀区中海枫涟山庄小区的池先生和其他周边居民为此与政府协商、论证了3年之久。

  昨日,他得知焚烧厂有望迁址的消息后直说“这是个好消息”。不过在高兴之余,他也表示了担心,“此前听到过很多版本的说法,但没有看到政府正式文件,也就表明还有建的可能性。希望能尽快落实。”

  对于市市政市容委提出的新址,池先生表示之前也听说过此地,为此小区业主专门开车前去考察,“那个地方不错,周边居民稀少,地质条件也比较合适。”池先生表示,作为周边居民,他们一边在与政府协商的同时,也在帮政府寻找合适的地址。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杜丁

  ■ 事件回顾

  ●2006年年底

  海淀区政府筹划在六里屯建一个密闭式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资约10亿元,计划在2007年3月中旬动工。

  ●2007年1月30日

  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了对焚烧厂环评审批情况的说明,称该项目不会对周围环境构成威胁,并作出批复。

  ●2007年3月14日

  周边居民127人联合向北京市环保局提交《行政复议书》,要求撤销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2007年6月12日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关于该项目的行政复议决定。要求在进一步论证前应予缓建,并全面公开论证过程,扩大征求公众意见范围。

  ●2009年3月11日

  全国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专题采访,针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情况,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必须经北京市环保局核准并公告之后才能开工。

  ●2009年3月12日

  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2009年198个重大建设项目详细清单中,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列。

  ●2009年7月9日

海淀区市政管委副主任赵立华来到百旺新城小区,与周边居民沟通,其称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整个论证工作和建设的相关程序,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

5、强化目标考核和督察预警 青海建环境违法约谈制度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02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0-02-04/072417044548s.shtml

  法制日报西宁2月3日电 记者韩萍 “2010年,全省环保部门将继续狠抓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加快推进污染治理项目进度,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整治重点污染源,强化在线监控,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在青海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厅长赵浩明如是强调。

  赵浩明说,2009年,青海省环保部门按照“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的要求,以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绿色通道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和涉及民生、生态等领域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了拉动内需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002个,对52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全省58家重点排污企业建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30家企业建成视频监控装置,省市地州的环境监控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实现了企业自动监控装置与国家、省、地三级环保部门联网运行。

  赵浩明介绍,去年,青海省政府多次召开重点污染项目治理专题会,研究部署重点流域和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省环保厅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强化了目标考核和督察预警,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环境问题突出、地方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共和、海晏两县实施“区域限批”,对环保部挂牌督办的黄南藏族自治州金源铝业有限公司、西宁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育基地、化隆永盛碳化硅有限公司环境违法案件进行督查督办。同时,建立环境违法约谈制度,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就不作为或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约谈,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出动执法人员上万人,检查企业2960家,挂牌督办企业9家,停产治理企业9家,限期治理企业22家,依法取缔关闭“十五小”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27家。参与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了矿产、水电、公路、铁路、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水电资源开发中的环境管理措施,强化了生态环境监理,促进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效改善。西宁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良好、环境空气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280天;格尔木市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等部分区域生态得到修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省命名了首批两个环境优美乡镇和6个生态示范村。

赵浩明表示,今年,青海省环保部门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域投入,严格落实污染减排措施,积极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全面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力争到2012年,创建近百个示范村和10个生态示范乡镇。

6、广州借西江水改善供水 专家呼吁保护环境是根本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02-04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2/t20100204_313661.html

记者日前在珠江水利委员会采访时了解到,为在亚运会前更好地改善广州饮用水源,广州正在佛山三水设立取水点,预计该工程在亚运会前初步完成,日取水量约为两百五十万吨,占广州目前日用水量的一半。而随着珠江上游旱情的日益严重,看似遥远的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供水安全问题,陡然直逼人们眼前。

目前广州每天的用水量约为五百万吨,取水点主要位于广州的北部、东部以及南部的海珠区一带。广州西江取水工程项目已在佛山三水开工建设,预计二0一0年六月前,广州市民就可以用上质量更好的西江水源。

资料显示,广州西部水源的江村等三个水厂取水量占该市总量的近四成,但随着周边城市化进程较快,工厂林立,违法排污时有发生,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西部水源,导致近年来该水源段河水水质急剧下降。因此广州不得不掉头向西,远赴佛山三水调取西江水。

根据广东省环保局日前公布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广东省城市水源地水质大部分是合格的,但是,大部分水源地水量紧缺,几个重要的大型水源地,如广州的西村、江村水厂水源地水质较差,东莞的东莞水厂、广州的石门水厂水源地水质也不是很好。而广州是全省二十一个地市中,饮用水源水质唯一不达标的。

西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一大河流,其流量是东江的二十五倍、北江的三十倍、流溪河的一百五十倍,河流自净能力强,西江高要以下至三水河段的水质,能达到国家饮用水Ⅱ类水源水平,是水源二级保护区域和理想的取水水源;专家相信,引入西江水源将有助于大幅改善广州水源。

据介绍,目前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城市群主要是从河流干道中直接取水,供水的安全性其实并不高。相关部门正在研拟相关计划,在珠三角河网地区也逐步设立系列水库,以建立安全性更高的供水储备体系。

然而,广州的供水安全仍存顽症。广州东部及南部的水源也不乏污染问题,若不进行全面整治,用一句水利专家的话说:“即使引入再多的西江水,不治理排污,将来的饮水质量仍将难以保证。”

其实,不仅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均面临着供水安全的问题,珠三角地区亟待全盘考虑城市供水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不然,“守着珠江没水喝”,将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上的危机。

7、云南遭50年一遇特大旱灾 385万人饮水困难

来源:云南网 2010-02-0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254271_1.shtml

2月2日,昆明市石林县高石哨绿塘子水库干旱的露出了池底。

2月2日,昆明,滇池水位下降露出石滩。

2月2日,昆明,厂口乡大麦地村每天每户供应一个小时的自来水。

  云南今年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记者2日来到云南省会昆明近郊农业大县宜良县木龙村小冲村,这里的大片耕地干涸开裂,很多蓄水池都干得裂缝了,小麦已全部绝收,果树奄奄一息。

  与此同时,在云南的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正在经历严峻的干旱形势:楚雄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保山大部连续120天没有雨水、玉溪小春农作物绝收34.1万亩,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近日连续发生山火……

  截至1月30日,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755万亩,其中重旱667万亩、干枯207万亩,有385万人、2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据统计,为缓解旱情,云南已累计支出抗旱资金1.9亿元,临时解决278万人饮水困难,抗旱浇灌727万亩。

  据了解,云南昆明、玉溪、楚雄、大理、红河等地,旱情尤为严重。其中,昆明遭遇了60年一遇的罕见冬旱,截至1月28日,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97.4433千顷,因旱导致57.5293万人、29.082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由于秋冬持续4个多月的干旱,玉溪市大部分县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罕见旱灾,截至1月15日,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9.8万亩,占小春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2.8%,其中绝收面积34.1万亩;楚雄市2009年10月至12月,仅有3.6毫米的降水,目前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区供水困难。

  此间气象部门分析,2009年9月中下旬以来,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降雨日数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量异常偏大,雨季提前结束,库塘蓄水不足等异常气候变化,是今年云南特大旱灾的主要原因。

  据云南省气象部门预测,在未来一周内,云南16个州市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云南旱情将将进一步升级。云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联翔认为:“高温少雨的情况下,形成了今年的冬春连旱。干旱的情况还会继续发展。”

  云南省政府日前下达抗旱救灾紧急通知,要求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和人畜饮水安全;分类指导,着力抓好小春生产和田间管理;及早安排,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强化防控,着力减轻病虫害损失;科学调度,切实加强用水管理;强化监督,抓好冬春森林防火工作;多方筹措抗旱经费,并尽快落实到位,确保专款专用;加强领导,确保抗旱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据了解,云南省政府在去年11月和今年1月两次累计追加抗旱资金4000万元投入蓄水抗旱。日前,国家财政部又向云南省下拨抗旱资金4000万元。截至1月28日全省已投入抗旱资金1.9亿元,组织523万人投入抗旱,启用机电井1967眼、泵站3558处,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8.2万台(套)提水抗旱,出动机动运水车辆9万辆(次),实现抗旱浇灌面积727万多亩,临时解决278万人、15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抗旱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效。

8、云南建立统一监管体制机制保护"高原明珠"阳宗海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10年02月04日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2/04/content_18963456.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2月4日电(记者 李倩)"高原明珠"阳宗海曾因"砷污染事件"广受关注,为了改变其多头管理的局面,建立统一监管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流域的生态保护,云南省不仅成立了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还由管委会于近日对呈贡县七甸街道办事处和宜良县汤池镇进行了托管。

    阳宗海是云南滇中著名的高原湖泊,多年来以秀丽的景色吸引着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矛盾的积累,"两市三县共管"模式管理缺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滞后等原因严重阻碍了阳宗海地区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旅游业一度衰退,并发生了令人痛心的"砷污染事件"。

    据昆明市委副书记李邑飞介绍,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2009年10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周边区域实行一体化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即管委会将按照党政合一、经济社会发展合一的实体化模式,整建制托管呈贡县七甸街道办事处、宜良县汤池镇和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履行省、市政府授予的经济社会审批管理权限,并行使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整建制委托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对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的托管工作正在积极接洽中。同时管委会将编制管辖区域内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认真研究阳宗海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

    阳宗海管委会管辖范围包括38个村委会,总面积约546平方公里,人口约9.2万人。(完)

9、西藏是全球气候变暖典型受害地区

来源:新华网 2010-02-04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zonghexw/201002/t20100204_313668.html

新华网拉萨2月4日电(记者颜园园)  近些年,拉萨的冬天“盼老天爷下雪”已逐渐成为奢望,在拉萨长大的张核真说,记忆中“拉萨街头到处是被大雪压弯的柳枝,在厚厚的雪地里打雪仗”的景象在近10年已越来越少。

作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候分析科科长、高级工程师,张核真更清楚这些表象后的每一个气候变化数据,在经历了持续的升温后,2009年西藏的平均气温达到了39年来的历史最高值。

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刚刚完成的《西藏自治区2009年气候公报》显示,西藏去年平均气温为5.9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5摄氏度,是自1971年来的历史最高值。这是气象专家们对西藏38个气象站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资料显示,2009年全区有29个站点年平均气温超过历史最高值,拉萨、泽当、日喀则等8个站点日最高气温超历史极值。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定日县日最高温增温最为明显,由历史日最高温25.1摄氏度增至25.8摄氏度。

张核真说,同样达到历史极值的还有全区平均年降水量,2009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63毫米,较常年偏少20%,为39年来降水最少的年份。

异常的气候使得2009年各类灾害性天气频发,干旱、霜冻、雪灾、冰雹、雷电、大风、泥石流等灾害性天气,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西藏农作物受灾总面积为54962.7公顷,其中绝收12882.1公顷。从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干旱是主要气象灾害,其受灾面积占灾害总受灾面积的22%,其次为暴雨洪涝,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15%,风雹灾害和雪灾列第3,占总受灾面积的11%。

异常的气候也使得一些新的病虫害开始在西藏肆虐。去年,首次经历蚊虫侵袭的拉萨市民至今还记忆犹新,灭蚊产品一夜间成为拉萨最紧俏的物资,由于体内缺乏抗体,不少拉萨市民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炎和溃烂反应,甚至需要到医院接受输液治疗。据统计,2009年因病虫害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为742.3公顷。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升温效应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西藏是全球气候变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区。

10、警惕中国重金属污染致病事件进入高发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02-04 杜悦英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247656_1.shtml

  编者按:

  眼下,北京两名市民“饮雪碧汞中毒”事件备受社会关注,正在多方稽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则于前段时间透露,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他同时表示,环保部今年将集中精力优先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究竟危害几何?有何应对之道?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长期研究重金属污染的美国夏威夷大学水处理专家董良杰。

  中国经济时报:重金属污染有怎样的特点?

  董良杰:砷、镉、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是剧毒物质,极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一个化工企业排放几吨超标废水就可能污染一条江河。

  重金属污染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剧毒、长期积累。长期饮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有毒元素在人体内积累,可导致神经系统破坏、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导致区域癌症高发病率和新生儿畸变。对成年人来说,从积累到癌症发病约为10年。重金属污染对儿童影响更大,在致癌期以前,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和智力发育不全。二是终身有害,不可逆转。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病变绝大部分是不可逆的,难以医治。三是杀手无形,难以提防。由于大多数重金属在水中以无机物离子存在,无色无味,一般很难直观检测,即使仪器检测也要求高精确度的仪器才能检验出来,一般县一级的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重金属污染正在进入高发期,未来几年情况怎样?

  董良杰:中国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集中暴露只是刚刚开始,已经进入危机阶段,2010年、2011年仍将有集中爆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出重拳监管,未来几年情况还会更加严峻。

  中国经济时报:重金属污染的源头在哪里?

  董良杰:中国的重金属污染,除了地理地质因素导致的砷天然污染以外,大部分是人为污染。主要污染源为金属冶炼废水污染、电镀工业废水、化工污染、垃圾填埋场和金属加工、废旧电器回收等。

  由于这些工业企业往往是当地的税源和就业渠道,因此即使问题集中爆发,当地政府也会为利益和政绩、形象考虑,常常遮掩不报,实情很难上达。

  我曾于2008年在湖北汉川考察,发现当地的机械加工、电镀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极为陈旧简陋,致使当地的河流和地下水出现严重污染,当地270个村庄,竟有220个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重金属污染目前呈现怎样的趋势?

  董良杰:国内重金属污染目前出现了八大趋势。一是重金属污染由城镇工矿向农村转移,许多城市因为没有足够的废水处理设施,未达标排放的废水通过天然的排污沟或河道排放,形成了巨大的污染转移带。

  第二个趋势是由水源到土壤污染到食物链整体发展。重金属污染的传播主要通过水和土壤进入到食物链,最后在食物链的末端——人体中富集,危害人体健康。利用污染的水进行灌溉和水产养殖都会带来严重危害。

  我曾在山东渤海湾、莱州湾考察发现,一些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已经严重超标,特别是一些甲壳类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在甲壳上集聚,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重金属超标是普遍现象,有的竟高达20毫克/千克,镉等重金属超标100倍。

  第三个趋势是长期积累疾病集中爆发。饮用重金属超标的水,一般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将会进入疾病高发期。我国正在进入重金属污染疾病高发期阶段。

  第四个趋势是小流域到大流域化污染发展。重金属离子通过水的传播,在地上和地下扩散很快。一次大的雨水可能带来大面积的污染。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是水患多发地,而中国的很多有色金属矿、化工厂等都相对集中在这些地区,水患伴生的污染事故也是多发地带。

  第五个趋势是全城性、流域性的重大环境事故频发。在长江流域,如四川、湖南、湖北等一些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的城市,存在巨大污染隐患。我在考察中发现,株洲、岳阳、长沙等地存在巨大的重金属污染隐患。未来灾难可能由于冶炼化工企业在雨季污水冒溢,也可能因污水处理设施故障等引发。

  第六个趋势是地上污染到地下水直接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仅通过非达标排放污染河流,雨水冲刷渗透污染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极不负责任的化工企业通过深井直接向地下水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地下排放,污染源难确定,难监管,更难以治理,污染后果极其严重。

  第七个趋势是巧立名目,瞒天过海,异地排污。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在一个地方被关停后,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借尸还魂,如一些电镀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巧立名目、改头换面。

  第八个趋势是城市地表雨水高速公路雨水排污成日趋加重。城市地表雨水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是中国城市建设加快,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工地几乎没有任何污染防护措施,致使城市面源污染汇集以后成为可怕的杀手。

  另外,高速公路两侧的重金属污染也在逐年加重。

  总之,中国重金属污染甚出现了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地表向地下转移、上游向下游转移,从水土污染到食品链转移,由逐步积累的污染恶果正在进入突发性、连锁性、区域性的爆发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重金属污染难以遏制?

  董良杰:中国地下水 、地表水污染特别是饮用水污染,和产业布局、产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原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有两万多家化工企业建在江河旁边,其中有2000多家企业建在水源地附近。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上,也有类似问题。

  在环境监管方面,法律不严,执法更不严。行政问责不能代替法律制裁,唯有随时随地主动问责才能遏制环境犯罪,但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主动问责的动力。

  在制度设计方面,没有独立于当地政府环保机构监管。利益与权力一体化,绝不可能改变监督和监管执行力软弱的局面。

  此外,流域性监管不到位,水权法缺失。如果有了水权法确定地方政府负责制,上游出现污染源,下游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形式起诉上游的政府。水权法可以为流域性的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最后,环保缺乏科技投入。政府有限的环保投入和排污企业极力降低环保成本,导致中国特有的怪现象:一方面是环境危机,另一方面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反而是惨淡经营。

  中国经济时报:对国内防治重金属污染,有什么建议和对策?

  董良杰:重金属污染防治、饮水安全将既是紧迫的又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建议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人类80%的疾病和饮水水质不良有关。从中国现状看,仅仅实行企业问责制、产业自律、国家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食物链的角度对每个环节实施调查、监督、科普、道德教育。除了实施包括饮水器、过滤器在内的家电下乡外,必须实行科技下乡、科技人才下乡。如能把饮水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统筹起来,此工程项目总计可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建议建立重金属污染救灾快速服务队,储备危险品救灾设备与物资。

  建议设立国家饮水安全办公室,统领国家饮水安全战略。成立权力集中、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环境监管机构是必要的。

建议加大涉饮用水处理经济适用技术科技投入。中国的饮用水标准已经和国际接轨,但在技术支撑研究和投入还需要尽快补课。

11、梅念蜀:一个青年人的环保征途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2-04 ■杜悦英

http://www.cet.com.cn/20100204/i2.htm

    “梅姐!” 在昆明环保科普协会(简称绿色昆明),不论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学生,他们对“头儿”的称呼都是这个。

    “梅姐”芳名梅念蜀,湖北女子,年方而立,是国内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昆明的负责人和创建者。

    “梅姐”的名号刚开始叫起来的时候,她觉得有点好笑,也听不惯,后来时间久了,这样称呼她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习以为常了——“大概是因为我在这个位置,做这些事情,给人的印象比较要强”,梅念蜀自己这么分析。

    梅念蜀是怎样成为了“梅姐”?

    少年梦

    身穿GREENPEACE服装的志愿者,驾着彩虹勇士号在海上飞驰,身体坚定地挡在一头鲸与鱼叉中间——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中国电视新闻里的一幕,梅念蜀至今记忆犹新,“这让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群人在做保护环境的事,我觉得这些反对捕鲸船的人特别勇敢,他们是英雄,是榜样。”

    时年十二岁的梅念蜀还不知道什么是民间环保组织,也没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环境NGO的负责人。但是,对环保事业的认可与向往,已经开始在她的心里潜滋暗长。

    经常闪现在少年梅念蜀脑海里的一个梦想是,要把她家附近的一座烂尾楼改造成一个主题公园,“这是一个自然生态的主题公园,人和动物可以挨得很近。这里发给大家带有LOGO的帽子,告诉大家我们的环境需要保护,主题公园的名字就叫地球村。”巧合的是,大约半年之后,那座烂尾楼改造成酒吧,名字正是“地球村”。“他们抄袭我的名字!”梅念蜀看到后这么告诉家里人。

    梦想依然是梦想,现实的冲击则无法回避。也在那时候,武汉一度流行吃青蛙,街巷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时不时就能看到的手起刀落令梅念蜀觉得难受,“人和动物都是朋友,是平等的。”她自己不吃,劝说也真有用,“有的同学家就不吃了。”“这大概要算我第一次成功的环保宣传案例”,梅念蜀笑言。

    青年行

    “环境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1998年,梅念蜀考入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系就读。由于对环境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梅念蜀的大学时光非常充实,“我比普通同学更加渴望能够学懂这个专业”,她说。

    除了专业上的精进,梅念蜀大学时代颇有成就感的另一件事是创办了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招募新人,组织活动是家常便饭,“这对我后来做NGO是个锻炼。”

    2002年,梅念蜀大学毕业进入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就职于环评部门,并考取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一幅美好的职业蓝图正在徐徐铺展,梅念蜀的脸上却看不到开心的表情。

    “20岁和60岁做同样的事情,有意思吗?”面对这个人人艳羡的工作,梅念蜀给不了自己肯定的答案,她还发现,一些以环保为业的同事,环保意识仍然欠缺。“我劝说过他们自己从家带餐盒,不要用一次性餐盒,但被他们笑。”

    第一份工作令梅念蜀失望,她发现这里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环保梦想。

    这段时间,梅念蜀还有另一个身份——WWF中国网站武汉论坛版主。“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什么是民间组织,觉得他们的环保目的很单纯,行动力很强。”

    梅念蜀确定,NGO才是实现她环保事业理想的地方。2005年,她辞去环科院的工作,只身来到云南昆明。身为家中独女的梅念蜀背井离乡,让父母很不放心,但她很坚决——“就让我自己决定一次未来吧”,她这么说服父母。昆明确实是一个NGO工作机会较多的地方,WWF、TNC等国际知名环保组织都有项目在这里进行。

    初到昆明,梅念蜀先后与乐施会、云南绿色流域、云南生态网络等机构面谈,但“一方面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发现很多机构的关注点并不在志愿者的培养和公众参与上,与我实践环保理念的方向不一致”,眼看在NGO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2005年10月,梅念蜀进入当地一家环评公司做环评,“工作内容跟在环科院差不多。”

    但梅念蜀没有放弃她的NGO梦想。2006年6月,梅念蜀启动了绿色昆明。绿色昆明于2007年12月注册成功,机构的目标初定为“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这个目标没特点,申请不到项目的”,有业内资深人士提醒梅念蜀。而对于NGO来说,只有申请到项目才能生存。经过反复讨论,2009年,绿色昆明的战略最终确定为两翼:一是关注“环境”,关注并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是关注“环境中的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救滇池

    2006年8月,绿色昆明接到滇池边农民报告称,西山风景区有公司要盖大型洗车场并私自截断附近地下河作为洗车水源。绿色昆明实地调查后,带着调查结果问询了西山区环保局和滇池管理局,西山区环保局说建设项目建成时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但是志愿者们对项目一经建好再拆除的可能性存有疑虑。

    滇池管理局则告诉他们,目前地下水管理权没有明确,除了打井需要向水利部门申请外,基本无职能部门进行日常管理,至于有多少条河,目前的状况如何,均不清楚。

    关于滇池周围地下河的资料和数据一片空白,绿色昆明开始了针对滇池流域龙潭、水库、地下河的全面清查,地下水的调查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志愿者深入一线采集数据,先后了解到24条河的状况和周边环境问题。

    2008年7月下旬,绿色昆明根据调查结果编写成的《关于滇池地下河管理存在真空的市民信》递到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处,提出“地下水具有对滇池西岸湖水置换能力提高和水质改善的作用,希望成立专管局明确和切实地进行管理以及对关于地下水保护立法的构想”。仇和批示要求当地水利局跟进,水利局开始与绿色昆明展开深度合作。

    2009年12月,《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颁布。

    未来路

    因为滇池地下河调查及保护项目,梅念蜀和绿色昆明获得了广泛声誉,2009年4月,这一项目还获得了第三届SEE·TNC生态奖项目类一等奖,奖金8万元。

    但在梅念蜀看来,政策推动只是NGO实现环保目的的一种方法,并不称得上是NGO工作的最大胜利。作为NGO领导人,梅念蜀更为看重的是,NGO倡导的理念,在行诸法律条文后,能否被社会公众真正接受和执行。

    机构未来的发展,也是梅念蜀要考虑的问题。曾有NGO观察家认为,中国草根NGO存在身份不清楚、缺乏法律保障、政府支持有限、战略方向不明确、筹措资金困难、治理结构不清晰、没有坚强的管理团队、执行力疲弱、找不到好项目、员工没有归属感等发展难题,梅念蜀对此表示认同。其中她最发愁的,一是政府对于NGO的价值还不能完全认定,二是NGO欠缺有强硬执行能力的团队,这背后则是资金支持的隐忧。

    也正为此,SEE·TNC奖励的8万元对梅念蜀最大的意义,就是她因此有底气招聘了一名员工,结束了绿色昆明只有她一个全职工作人员的历史。但是除了发员工工资,这8万元她“不敢放手用”。

    和梅念蜀同桌吃饭,她会建议你自带餐具,而且告诉你“吃不完会不环保”,她说,环保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社会上有很多人讲钱,讲房子,讲私家车,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而另外一种人喜欢简单生活,身体力行支持环保,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都是合理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和宣传,让认可后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人越来越多。”

12、年货环保黑名单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2-03 徐楠 袁端端

http://www.infzm.com/content/41179

■非官方报告

选年货不仅要看产品质量是否安全,还得看这些年货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

2010年春节临近,中国34家民间环境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份年货黑名单,指出众多耳熟能详的日用品牌所涉生产厂商存在环境违规记录。

其中,双汇、康师傅、蒙牛、旺旺、小洋人、多美滋、飞利浦、TCL(电池)、日立、摩托罗拉等位列其中,所涉产品从食品到家电、轮胎、汽车、通讯器材。

在农历新年这个年货消费旺季,这样一份环境行为黑名单向消费者宣示:我们习惯购买的这些名牌产品背后,存在着有据可查的环境违规记录。在本次行动的发起机构看来,越是超标违规事实清晰的、超标违规发生在近期的、有多次超标违规记录的、经过沟通却一直未作出说明的、以及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厂商,越应该入选。

比如双汇,2007年该品牌旗下多家企业被环保组织提示,但没有任何反馈;重庆佳通轮胎有限公司2008年因十次环境违法行为被罚款十万元。

此次联合发起“绿色选择”行动的计有34家环境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全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野性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

据介绍,在一周之内,环保组织给上述企业发出了通知,希望其能提供资料说明违规情况以及整改意见,但是到本周三为止,在所涉及的20个品牌之中,只有三家企业致电沟通。其中一家提供了详细的整改计划。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他们希望可以借助这样的合作,推出一个长效的民间平台,不管企业的营销策略如何,从消费者的角度,把企业污染的行为和产品挂起钩来。

这样一种合作被誉为“绿色选择”。“绿色选择”最初的倡议源于2007年3月22日。在民间环境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水污染地图基础上,一个涵盖数万家企业环境行为记录信息的搜索引擎逐渐建立起来,其中收录的信息,都来自于环保部门公开发布的记录。

企业一旦被列入其中,如果希望澄清自己的环境声誉,则需提供政府部门的后续检测报告,定期公示排放数据,加强对公众的公示和说明。在必要时,应通过第三方审核向公众证明其整改情况。

目前,可提供第三方审核的有5家机构——URS、ERM、AECOM、GOLDER、INTERTEK——是联合行动的参与NGO共同筛选、认可的。大部分是国际有名的环境咨询或认证机构,它们的审核工作同时接受环保组织的监督。

上述独立审核机构之一高达公司的代表柳自立表示,现阶段他们的企业更多的是靠政府监管,缺乏第三方的独立监督。“我们也十分希望有更多的民间组织做这样的第三方监督工作。”

然而,在联合行动之前,分散的企业环境监督工作,常常面临压力和困境。民间环境机构“绿色龙江”就其监督的一家位于黑龙江的外资企业工厂严重排污情况给其英国总部方面写信,回复却十分模糊,称已整改,没有任何具体说明。

该组织负责人张亚东说:“我们希望的是给企业以压力,迫使他们进行整改。而我们本身的压力更大。因为我们要给企业写信,必须特别谨慎,需要做充分的调研,我们的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被企业的律师抓住把柄。毕竟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每一个陈述都要仔细考证。”

目前,初始时的21家参与环境机构已扩大至34家,涉及甘肃、天津、重庆、新疆 、河北、云南、浙江、上海、陕西、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区。目标企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所列企业违规记录以中国水污染地图www.ipe.org.cn及中国空气污染地图air.ipe.org.cn数据为准 图表来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李伯根/制表

据了解,2007年发布首批绿色选择倡议时,有关水和空气的监管记录共计涉及5000条,现在已经超过了57000条记录——十倍于三年前。此外,环保组织开始从过去收集、整理、发布相关数据,到和各地环保组织区结合、对社区影响进行实地调研。

面对民间环保组织监督的目光,先后计有186家企业作出了反馈和说明。最初100家多数是跨国公司,后来港台、韩国、大陆企业所占比例逐渐多起来。后面七八十家的反馈主要是作为其采购商的客户企业推动的。

据南方周末了解,绝大部分企业存在的情况是认识不太到位。另外,品牌对以往存在的问题根本不了解,一贯认为自己的供应商或旗下工厂记录良好。

松下集团新任的环境推进部部长,2007年上任之初便得知旗下工厂被列入了这样一份中国环境“黑名单”,他花了几个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澄清了不良记录的整改情况。接到审核通过的反馈时,他甚至流下了眼泪。

鲁花公司的沙先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企业曾经遇到以环境为名诈取钱财的先例,所以接到信函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是来要钱的。经过沟通,排除了这一嫌疑。虽然身为被列入名单的企业代表,沙先生还是对“绿色选择”的行动表示赞赏。

13、垃圾焚烧争端日趋白热 烧与不烧岂是问题全部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2-03 徐楠 吕宗恕

http://www.infzm.com/content/41183

■         编者按:

毫无意外地,上个月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垃圾焚烧问题成为人大代表们参政议政的焦点,依旧各执一词,难成共识。这样的争议或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重演。

此间,1月29日,被公认为反烧派代表人物的中国环科院赵章元研究员,再度公开发文《问责市政管委》,矛头直指北京的垃圾处理积弊,呼吁“立案调查”,而此前一周,被民意一度归为主烧派的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徐海云也公开回应争论,以“月亮上有只猴子”为喻指责之前的不实言论,坚称焚烧是“科学而无奈的选择”。

这大半年,诸如江苏吴江、广东番禺等地的反垃圾焚烧的具体风波,大多以政府的妥协,焚烧设施或下马或搁置而告终,但所谓的主烧派和反烧派的争论却没有走向停息,相反愈显白热化,愈从技术争议走向对各自利益、学识、立场的全面论战。而现实中,“地方在观望,等着中央表态”。

数月胶着之后,关于垃圾焚烧的战端再起于冬日——隔空喊话的情势被打破,正面PK之势似无可避免,这亦会使讨论和思考有望被引向深入。

本报一直关注垃圾焚烧问题,相关报道详见2009年11月4日“垃圾战争”专题报道、2009年12月2日《垃圾主烧派,你为谁做主?》。

赵章元:拷问市政管委六宗“罪”

“我对问责一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论据负责,我对所写的全部文字负责到底。”本周二,赵章元坚定地对南方周末记者重申,到底谁在撒谎,谁在误导老百姓,就让历史来见证。

1月29日,赵章元在其博客上发表了《问责市政管委》一文,直指北京垃圾处理工作的多年积弊,并问责北京市垃圾主管部门,尤其针对个别负责人,“除去那些不可推脱的客观原因之外,是否还存在市政内部的主观原因?为了改进工作,总结教训,少走弯路,是否需要认真总结一下工作上的漏洞,并对主要负责人问问责?”

他的态度一如近一年来在反对垃圾焚烧上的决绝,在问责一文的最后,甚至呼吁“立案调查”。

他在电话中说,这些关键的问题他早在一年前就已写好,一直期待相关部门在此问题上有所改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以此方式公开,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

这篇近五千字的长文中,分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不乏触目惊心的图片和一些足可对号入座的具体事例,明眼人均可猜测文章目标所指。

在赵章元看来,北京的垃圾工作长期处于一种盲目管理状态,已经到了该总结工作漏洞,该痛下改进决心之时。

他在文中回顾说,8年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北京四周三座垃圾填埋场进行渗漏污染检测后发现地下水被污染,当时的有关负责人知情后表示要继续深入工作,尽快研究解决办法,但哪知两年后,北京有些垃圾填埋场附近的优质地下水被污染了12平方公里,赵在文中指责,“就这样致使首都的地下渗漏污染错过了最佳防范和治理时机,污染日趋严重!”

赵还提及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选址问题,主管部门把下属管委上报的“方圆2公里无人烟”报告作为选址的理由,上报审批,以至于造成了后来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错误选址,影响至今。

而对于一直以来的六里屯垃圾焚烧的反建风波,赵指出原国家环保总局曾要求该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缓建,然而北京主管部门迟至今日尚未进行“进一步专家论证”,却不时地在媒体上发布欲开工建设消息,引发民众的反弹情绪,直至2009年3月,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再次重申强调了上述意见。

公众对垃圾填埋场说不,对垃圾焚烧更是反感,然而,相关专家为什么说垃圾焚烧不会产生二恶英,成熟技术可控?赵章元在文中指责,这些专家和“幸运群众代表”能免费出国考察,而专家背后更是利益悬疑。

他在文中甚至举例,一位相关责任人在视察某垃圾综合处理企业后竟私下提出了苛刻的个人利益为推广条件,因为无法满足私利,回京后便将这一重大发现长时间隐藏起来,避而不谈,遂致力于“垃圾焚烧大业”。

而垃圾处理政策,赵批评有关部门多年来思路摇摆,转圈误事,早前是政府统管包揽,之后改为产业化管理,由企业具体操作,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可近期遇到垃圾困境后又提出要“收回政府管”、走公益事业的办法。

文章发表数日来,赵称还未看到被指责部门及相关对象的正式回应,他表示这是意料之中,“他们始终都拿制度缺失说事,把责任推到政府层面,其实就是戏弄老百姓。”

按照赵章元的设想,他希望通过“问责”一文,把这方面问题客观呈现出来,并能在今年“两会”前形成议案、提案,引起高层重视。目前,赵称已把“问责”稿发到相关人士手中。

王维平:“如果有利益勾结,可去举报”

面对记者带来的“问责”打印稿,北京市政管委副总工王维平说之前未曾见过,现在也不想看,在他看来,与其说赵章元是垃圾处理方面的外行,不如说是伪专家。“我鄙视自己不懂就到处乱讲的人。”

“媒体报道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而不是炒作。”本周二下午,王维平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他几次坦言,北京市政管委在垃圾处理方面确有不足之处,急需改进,并称之所以造成公众强烈反对垃圾焚烧,与该领域缺少相关规范制度有关。

他不同意媒体一直以来人为地将专家分为所谓的主烧派和反烧派,他称业内专家没有反对焚烧的。对于垃圾焚烧的争议,他推荐自己最近一次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文章,“我的观点都在上面了”。

这篇题为《“垃圾围城”,如何突围》的文章中,王主动提及垃圾焚烧,“现在,有些公众谈‘烧’色变,以为垃圾焚烧一定会致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从技术角度讲,焚烧完全可以达到对环境安全的程度。”

受访过程中,他激动得几次站起身来,厉声喝道:我实在不想跟他较量。一个人想出名有很多办法,除了网上炒作,光着屁股上街跳舞,照样也能出名。”

垃圾焚烧的争议在持续的发酵中,不可避免地从技术和环境危害的科学争论深入到对背后的利益的质疑中。

对此,王维平很坚定地反驳,如果赵章元真发现我们在其间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可以去检察院、去反贪局告,“如果没有证据,就是污蔑。”“垃圾焚烧技术早已成熟,在国际上是垃圾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王维平说,尤其日本、德国、荷兰、法国、美国,其垃圾焚烧占垃圾处理中很大比例。“不能因为现实中垃圾焚烧有污染,就反对这项技术。中央多部委支持垃圾多元化处理,不能把舆论引到与政府决策的对立面上。”他说,垃圾焚烧之所以产生了污染,源于国内这方面缺少监督管理处罚制度,还没有垃圾焚烧这一专门领域的操作、运行规范,市政管委对违反者处罚也无法可依。

王认为,正是因为制度缺失,才让一些负责垃圾焚烧的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减少工序,偷工减料,最后造成超标污染,又无处罚依据。

王维平开玩笑说,“我的鼻子就是检测仪,每次一去垃圾填埋场,一闻就知道是什么气体超标,所以,我非常同情周边的老百姓。我们作为环境工作者,没有管好垃圾场,惭愧。如果我们还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大家,我们会更惭愧。”

他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广州、深圳等七大城市正在提请建设部等部委尽快出台健全垃圾管理方面的法规,而北京,也已把垃圾焚烧列为今年人大立法调研计划,希望能尽快出台管理办法。

另外,他还透露,自2009年11月起,环保部已启动全国范围垃圾处理厂污染情况的筛查工作,预计,今年上半年就有具体检查结果。

对于此前媒体的种种说法,王维平显得不满意,他尤其对最近流传的北京垃圾围城的说法进行了批驳。

近日有媒体说,北京已有“七环”——前六环是环路,第七环是环绕北京城的垃圾带。最早发现这条垃圾带的,是自由摄影师王久良,他用了一年多时间,和纪录片摄影师樊雪崧拍成了《垃圾围城》组照。他怀疑照片用了ps技术,夸大其词,“如果发现一个垃圾堆,照一张照片,在地图上标一个点,那么地图的比例尺越小,点的密集度也就越高。”

据王维平介绍,1983年前后通过三次航拍发现,绕四环路有4700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形成了垃圾围城现象。之后,北京先后建了25个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围城目前已经解围。“如果真是这样,难道我们搞这个工作的不知道?我们不至于晕昏到这个地步!”“北京现在根本不存在垃圾围城!”王维平最后肯定地说,“不过,我们担心四年后现有垃圾场填满,可能会重演垃圾围城。”

王维平向记者透露最新消息,北京市政府已决定不再推进建设建设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新址选在门头沟与海淀交界的深山处。之所以这样作,源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百姓不同意,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本身存在污水臭气未处理好等问题。

徐海云:你们当市长,同样要发展垃圾焚烧

对于这场日趋白热化的激辩甚至互相指责,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并不意外。尽管他自己亦被裹挟其中,且被当成主烧派的代表人物,不久前,还被广州番禺居民点名参加对关于垃圾焚烧的公开辩论。“这个矛盾迟早要发生。”他的理由是:中国垃圾处理总体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

他甚至表示:“这是好事”,表明“矛盾要破题了”,他相信番禺事件会加速矛盾的解决,使政府相关部门、大众更快认识到垃圾应该怎么处理,否则长期停留在轻视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或者虚幻的理想状态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胶着状态没关系,说明社会还能承受,我们还不至于被垃圾憋死。”徐海云说:“对此番争论中“政府有关行为不是很能理解”——“实事求是有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有错误就改正,让公众监督就是了,要掩盖只会越描越黑。”

作为中国固废和市政行业的资深人士,徐对中国垃圾问题的总体现状发表了以下看法:

中国垃圾处理厂的二次污染是比较普遍的,这个问题不容回避,但人们长期以来接受的宣传口吻一直宣称“无污染”、“无害化”之类的说法,等于失信于民,垃圾危机首先是信任危机。

徐表示,“我们的宣传总是非常正确的,但没有可操作性。”垃圾焚烧争论的一个后果是各地对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呼声日盛,徐称,事实上中国因为存在一支拾荒大军,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超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问题不是回收利用不足的问题,而是政府应该重视回收利用的清洁化和规范管理问题,“到大城市周围去看看那些回收利用的小作坊,不用多少知识,就可以判断出对环境和周围人的健康影响有多恶劣。”

徐海云并不认可“主烧派”的标签:“我在内蒙古给他们全自治区讲,就说以他们的情况,要选择填埋处理。”他认为在具体项目上应具体分析、全面分析。

在徐海云看来,在人口稠密、土地紧张的地区,解决垃圾问题的现实途径,只有焚烧。他认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只可能在一定限度内,预言未来生活垃圾焚烧将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反对焚烧者,大多提出源头减量、分类处理的目标和方式。这成为双方分歧的关键。

现实的困窘在于,一旦焚烧厂趋于下马,没有了外力的推动,居民的分类意愿和热情便明显下降。反焚烧的力量正在试图借此机会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现实样本,而以源头减量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倡导,任重道远。

对于焚烧发电厂周边癌症高发现象的指责,徐海云的反应是:“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如果说焚烧厂确实引起了癌症,那就不能发展,这没有商量余地。但很多焚烧场,在更近的地方运行,运行时间也差不多,并没听说这种状况。二者之间并没有确凿的关联证据。即使国际上反焚烧联盟组织的报告,也不否认这一点。”

在他的公开信中说,“我深知当前中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存在很多问题,公众强有力的监督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我坚信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是节能减排的,是大势所趋,不是某个人或‘利益集团’能够左右的;就广州而言,你们来当市长,同样要发展垃圾焚烧处理。”

公开信发出一周后,一封署名为“北京市民丙”的八千字回信,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作者针对徐信内容分别反驳之外,还发出讽刺和指责:“您应该没忘记您是某个以垃圾焚烧为主业的私营公司特聘顾问吧。……您的言行一直与该公司的战略战术高度统一,您完全对得起这个‘特聘顾问’的称号!”

徐海云表示:对不具真名的信件,他不予回应。

被简单化的垃圾现实

烧,还是不烧?这并不是垃圾问题的全部。

截至目前,进入垃圾总量测算的,只有整个中国版图中的600多个城市,涉及的人口约为5亿,其中有些以主城区范围计入,有些以规划边界计入,口径不一。也就是说:一多半中国人产生的垃圾,还没有进入垃圾统计测算的范围之内。遍布在中国的数千县城,其垃圾状况进入统计,不过是2006年的事情。

很多地区的垃圾量是估算出来的,不是称重得出的。“拿数字望文生义”的现象,屡见不鲜。

至于农村,连基本的收运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以前农村垃圾以粪便、有机物为主,可以直接进入降解循环,现在随着消费市场深入农村,各种塑料、包装物在农村垃圾中日益增多。而农民采取的通常处理办法,是自行露天焚烧。

“这样产生的二恶英很严重的,但在我们的计算体系中,被视作零。”徐海云说。

徐海云预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焚烧与填埋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他认为中国的垃圾现状,存在着几个“脱节”——回收利用与处理脱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脱节;运营管理和环保监管脱节。

回收体系散落民间,没有有效的规范管理,得不出回收利用率的数据;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不是一拨人、不是一个部门;日常运行管理和环保监督又是两套人马,没有有机联系。全社会都希望实现一个较高的标准,经常讲欧盟的标准,越发凸显中国管理机制上的明显矛盾。

现实挑战远不仅限于此。我国能够检测二恶英的实验室极少,一个样品的分析测试就需花费近万元人民币。北大二恶英研究实验中心的项目负责人陈左生博士曾这样形容二恶英样品前处理的工作量——就如同把国际标准泳池(50米×25米×2米)装满大米,然后要从中挑捡出一颗带色的大米。

于是,虽然国家制订了相应标准,但由于种种限制,对所有垃圾电厂进行全面有效监测是不太可能的。

徐海云还在《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发展状况综述》中提到:“目前我国运行的依靠加煤混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有90%以上属于‘小火电’类型的发电厂。目前在建和规划在建的这类垃圾电厂还有几十座。它们中90%以上都不符合《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却都获得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认定,享受了补贴,这其中难免有国家利益向个人利益输送。”

在长期低投入的现实、和社会事业市场化的大潮中,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日渐成为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的主导模式。一方面,它在现实中面临诟病,普遍认为25年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年即可收回成本,22年处于净赚状态,由此产生的巨额利益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BOT实践,顺利运营的屈指可数。

1998年,世界银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王守清博士就曾在研究中指出:中方合作者的信用程度、政府法律条文的变更、项目审批的人为耽搁以至取消、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等是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根源。这一切最终导致投资方的收益无法按约定兑现,因而被称为“BOT陷阱”。

显然,除了数量的增长,在技术、管理机制上,垃圾对中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14、拨开温室气体减排之争的迷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2月04日 萧勇

http://env.people.com.cn/GB/10927738.html

  一些发达国家以“拯救人类未来”的面目出现,确定自身“率先减排”的比例,看似积极、公正、负责,很有迷惑性。善良的人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世界各国历尽艰辛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近日通过问世以来的第一轮考验。据报道,目前已有55个国家向负责监督全球气候谈判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提交了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然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和责任上的分歧,远未弥合。争议的焦点是:怎样的责任分担,最能体现正义公平?

  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中国科学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一、目前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几个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方案,不仅掩盖了历史和当前各国人均排放的巨大差异,还在未来的人均排放上,给予发达国家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3倍至6.7倍的“优惠”,显失公平。二、当前发达国家倡导从确定全球及各国减排比例出发构建减排责任体系的做法,最终将剥夺发展中国家应得的发展权。三、以人均累积排放为指标、从分配排放权出发,构建减排责任体系,最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到2005年止,中国的人均累积排放只有发达国家的10%左右,印度则只有5%左右。

  一些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历史上的高排放,是在不了解温室气体危害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要求他们对过往的排放作出补偿。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首先,科学家对温室气体增温效应的认识,非自今日始,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其次,“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举世公认,发达国家不能置身事外。

  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排放让当代人负责,会不会有失公平?答案是:不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说得好:“你得承认你在今天过上的日子,同你祖父、父亲这一辈的排放是有联系的。”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当代人高福利、高标准的生活,源于其先辈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割断历史,就是逃避责任。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排放赤字”,今后即使实现“零排放”也无法消除已造成的伤害,这样的要求没有可操作性。

  事实上,没有人剥夺发达国家的未来排放权。“排放赤字”国将功补过的道路就在眼前,就看它们是否真有将功补过的意愿——以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总排放的下降,既是对全球减排的贡献,也可以换取“排放赤字”国未来必要的排放权。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以“拯救人类未来”的面目出现,确定自身“率先减排”的比例,看似积极、公正、负责,很有迷惑性。事实上,在确立了全球减排总目标的前提下,只要将发达国家这些排放量一减,马上就会发现,它们留给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非常小,根本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积极”,是自私的“积极”。这样的“公正”,是虚伪的“公正”。这样的“负责”,是只对自己“负责”。对此,善良的人们,一定要拨开迷雾、擦亮眼睛。

15、盼机动车征“环境税”真能保护环境

来源:人民政协网2010-02-04 马光远

http://www.rmzxb.com.cn/jjsh/cjzx/t20100204_302403.htm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日前在北京市人代会上透露,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机动车环境税费改革的问题。机动车的环境税在征收时,车主将按照机动车不同的污染排放量情况,缴纳不同的税费。购买高排量汽车的车主,肯定会比购买低排量机动车的车主缴纳更多的机动车环境税,类似于车辆征收购置税。(1月27日《新京报》)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看,通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机动车征收“环境税”,并按照尾气排放量确定不同的税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调整汽车的消费结构,鼓励人们购买小排量、低能耗的汽车;同时,亦可以使得汽车厂家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多生产环保、电动、新能源车,从而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汽车产业的转型,的确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制度选择。

  而且,根据此前国家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一些场合透露出的信息,环境污染税的开征已经提上了制度设计的日程,在思想认识上已经达成一致,只需要确定具体的技术环节和税收的名称。

  然而,且不说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深层原因之复杂,就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的途径而论,需要多管齐下,通过法律、税收、金融、技术等一系列办法予以改进,靠任何貌似完美的单一的办法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多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并不多见的共识之一。期待通过所谓的“环境税”就能治理大气污染,就能促进产业转型,就能引导消费理念,事实证明只是一种制度设计上的幼稚病。

  再进一步,先不论国际上鲜有国家通过所谓的环境污染税来“引导”汽车业的发展,退一步,即使环境污染税在设计上真的有这样的功效,如果考察一下以往多次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名征收的各种税费,哪一个又真正起到了改善环境的作用?以燃油税为例,燃油税改革的初衷也是通过征收燃油税,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将各种收费纳入燃油税。但实施一年,我们看到了,我国石油消费有增无减,就是名目繁多的各种公路收费仍然健在。笔者希望,环境污染税能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而不是税收部门增收的一个噱头。

  特别是,我们看到,我国在2009年一举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佳绩,车辆购置税的减免政策功不可没。从车辆购置的税费负担来看,中国的车辆税费即使不是全球最高的,至少应该是最高的之一。如果说税收杠杆真的可以抑制高能耗、豪华车的消费的话,全球最高的车辆购置税费早就应该发挥政策的威力了。然而,事实是,现在全球的豪华车,最抢眼的市场仍然是中国,悍马在中国热销就是典型例证。

  的确,在当前语境下,很多税费改革最终都偏离了政策的初衷,甚至与政策背道而驰,沦为有关部门增收的手段和工具,这是应该引起警惕的。中国的环境问题非常复杂,不要期待通过“污染税”就可以解决。特别是,中国汽车业有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而税负之高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制度瓶颈,未来政策的取向应该是减税而不是以各种名义增税。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