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2-02

二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记者沙龙通知:

1、欢迎参加2月环境记者沙龙

 

特别策划:

2、人民网:      2010世界湿地日 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http://env.people.com.cn/GB/10905843.html

 

环境资讯:

3、湿地中国:     湿地面临的威胁和退化:水污染严重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074528_1.shtml

4、新华网:      全国首只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南昌成立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0953.html

5、新华网:      中国首次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保护义务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zonghexw/201002/t20100202_313524.html

6、新华网:      联合国称已有55国递交减排承诺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408/10911017.html

 

地方信息:

7、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今年将建地下水监控网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2/t20100202_313518.html

8、中国新闻网:    多种因素导致严峻旱情 云南遭遇60年不遇干旱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1618.html

9、城市信报:     青岛46家企业有了环境报告书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002/20100202/news_20100202_900525.shtml

 

气候变化:

10、瞭望东方周刊:   我国各地频现历史极限低温 主流观点仍坚持变暖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02/162819613714.shtml

 

环保观点:

11、每日经济新闻:   环境税酝酿开征 专家青睐税种整合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202/1785864.shtml

12、中国经济时报:   发改委专家:尽快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http://news.dayoo.com/finance/201002/02/54401_100842962.htm

 

深度报道:

13、中国经济周刊:   "黄河之肾"告急 湿地萎缩或将成为第四大沙尘源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0347.html

14、新华网:      “千湖之省”遭“瘦身” 湖北需加强湖泊保护

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2/01/content_18931230.htm

15、中国江西网:     跨省倾倒危险物反思:让生产者对污染物终身负责

http://www.jxcn.cn/525/2010-2-2/30093@648392.htm

 

环境时评:

16、中国文化报:     世界湿地日之启示:别再让地球走向“肾”衰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2-02/2104817.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欢迎参加2月环境记者沙龙

 

时间:2010年2月04日(星期四)下午2点—5点

地点:中青报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

 

主题一:科学之于环境:天使抑或魔鬼?

主讲人:肖显静

主讲提纲:

主要针对目前国内三个主流观点进行批判:

一是“科学没有过错,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

二是“科学没有过错,环境问题是由技术造成的”;

三是“科技进步最终能够解决环境问题”。

内容概要:

    关于科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两点需要澄清:一是科学是否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二是科学是否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当代中国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科学本身没有过错,环境问题是人们滥用科学造成的,或者是由技术造成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的进步最终能够解决环境问题。

    真的如此吗?否也,科学可以是错的,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即使不考虑这一点,考察科学的应用过程,可以发现,人们在现实的不滥用科学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与科学自身的特点有关。科学本身的缺陷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那种在环境问题产生上将“好的归科学,坏的归人类”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且,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现代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不仅与技术有关, 也与技术基础的科学有关,正是科学使得种种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而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科学没有过错,环境问题只是由技术产生”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这种 看法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既是对技术的不公平,也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不仅如此,考察科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不难发现:科学应用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科学认识环境问题存在局限;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是艰难的;解决环境问题仅有科学是不够的。这就是说,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是有限度的。

总之,科学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那种认为“科学自身没有过错,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 果或是技术应用的结果”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是有限的,在环境问题上的科学乐观论和悲观论都是要不得的。可以这么说,悲观主义是早熟,乐观主义是幼稚。这两种人都对世界无所作为——前者是因为没有什么 需要做了,后者是因为没有什么能够做了。我们还是从某种极端和理想走向现实吧!这种现实就是,对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欠缺,并在其基础上,指明有利于环保的科学的发展方向,进行绿色科学革命,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否则,任由科学沙文主义盛行,盲目崇拜科技,就会使科学最终成为危害人类的魔鬼。

保护地球是科学的责任!反思校正发展科学是人类的必需!

主讲人介绍:

肖显静,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未来哲学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环境文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环境哲学。

主题二: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气候灾害

主讲人:张伯驹

内容概要: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人类面对气候灾害的风险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应对气候灾害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案例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气候灾害?

主讲人介绍:

张伯驹介绍: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核心小组骨干成员。

中青记者之家地址:

东直门海运仓2号(地铁东四十条西口上来向北第一个路口向西行)

公交车:44、800、113、117、118、24等多路,东四十条下车。

联系人:

王小娜   13581646587

李笑波   15210900391

张可佳   13801321442

绿家园办公室 01084039930

 “环境记者沙龙”主办:

绿家园志愿者 中青报绿岛

搜狐绿色频道独家网络支持

2、2010世界湿地日 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人民网 2010-02-02

http://env.people.com.cn/GB/10905843.html

3、湿地面临的威胁和退化:水污染严重

来源:湿地中国2010-02-02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2/671265074528_1.shtml

   湿地污染是湿地退化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使许多河湖(如巢湖、滇池、太湖等)湿地及沿海水域水质恶化,加速某些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和寄生虫的流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危害。

  我国的主要湖泊中有52% 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是CODMn、酚、氨氮等。同时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75%的天然和人工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其中10% 的湖泊达到严重的富营养化程度。

  我国江河水质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物。1999 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01 亿吨。据对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松花江等水系监测,有63.1% 的河段水体遭到污染。长江接纳污水量最大,平均每日接纳废污水量达3569万吨。2005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低于Ⅳ类水质的水,由于水中有害物质含量已高出有关规定的指标,影响人体健康,不能作为饮用水,也不能作为渔业用水。

  海岸带湿地水质和底质污染主要是由陆源污染物引起的。沿海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排入海中污染物总量657 万吨。其中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占93.51%,其次是石油类、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等。海岸带污染引起赤潮发生频繁、生物资源质量下降、局部滩涂成了死滩。

4、全国首只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南昌成立

来源:新华网2010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0953.html

  新华网南昌2月2日电(记者刘彬)记者2月1日从南昌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昌市将与国开行合作成立国内首只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以促进低碳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据介绍,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其中由南昌市实体出资25亿元,国开行金融公司出资24.5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出资5000万元。基金存续期12年,其中投资期9年,回收期3年。基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南昌市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南昌市政府表示,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南昌将大力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实施一大批投资量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低碳和城市发展基金将把政府、企业、土地和金融等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的参与,有效缓解南昌市发展资金短缺的局面。

5、中国首次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保护义务

来源:新华网  2010-02-02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zonghexw/201002/t20100202_313524.html

新华网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月31日电(记者崔静)南极格罗夫山核心区哈丁山地区是中国独立提出并获得批准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日前首次履行了对哈丁山的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

根据《南极条约》有关规定,“南极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国应定期访问该地区,以便评估该地区是否能继续达到其保护目标,并保证各种保护与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是今年1月1日从格罗夫山地区最高峰梅森峰转移到哈丁山地区的,在这里开展了为期30天的科学考察,并于30日撤离该地区。

考察期间,在哈丁山南岭,考察队员选取了3个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分别装入无菌样品袋和玻璃瓶中,以便带回国内进行环境评估。

在考察队位于哈丁山的宿营地,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考察队员李明24小时采集气溶胶样品,测量大气成分,并采集空气中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从而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在宿营地附近,李明还在其他考察队员的配合下,挖掘出一个深约2米的雪坑,沿坑壁垂直方向每隔5厘米采集一份冰雪样品,用于研究南极冰原的地球化学过程和近现代大气环境化学过程,并据此评估极地生物与人类活动在冰雪中的历史记录以及冰雪变化对南极的影响。

哈丁山地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这里保留着完整的南极内陆冰盖进退遗迹和珍贵的风蚀与冰蚀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荒野价值。

在哈丁山考察期间,考察队除履行环境管理义务外,还自觉遵守有关“南极特别保护区”的各项规定,在不破坏和损害南极内陆冰盖地貌与地质形态的前提下采集样品,并将所有废弃物打包带回中国南极中山站处理,以避免对哈丁山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从哈丁山撤离后,考察队将在格罗夫山地区的陨石富集区阵风悬崖附近进行陨石收集等科考活动,计划于2月初撤离格罗夫山地区,启程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6、联合国称已有55国递交减排承诺

来源:新华网2010年02月02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408/10911017.html

  新华网柏林2月1日电(记者刘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1日晚发表新闻公报说,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以来,秘书处已收到55个国家递交的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承诺,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目前人类总排放量的78%。

  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说:“我们还需要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应对挑战,但我在这些承诺中看到了明确信号,即各方愿意推动谈判,并取得最后成功。”

  秘书处同时公布了发达国家递交的中期减排目标。秘书处称,今后将继续在网上公布和更新有关信息。

  公报说,下一轮正式谈判计划今年5月底在德国波恩举行。

根据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1月31日前,发达国家应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或通报截至2020年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通报自愿减排计划或温室气体控制行动计划。

7、北京市今年将建地下水监控网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0-02-02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2/t20100202_313518.html

本报讯 北京市科委今年将开展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建立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监控网络。

在昨天举行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0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表示,市科委将加快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运营,重点开发纯电动小轿车、纯电动环卫车、纯电动大客车及混合动力大客车四类新能源汽车,建立关键部件的标准和测试规范。对于市民十分关注的磁悬浮列车的情况,闫傲霜在报告中透露,市科委今年将继续支持北控磁悬浮公司突破整车集成、悬浮控制等磁浮关键技术,完善中低速磁浮车辆和系统的测试标准与规范,开展示范线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闫傲霜在报告中表示,市科委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还将开展地下管线及地下空洞的综合探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实现地下管线及地下空洞的实时监控与综合预警,为开展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整改提供科技支撑。

8、多种因素导致严峻旱情 云南遭遇60年不遇干旱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1618.html

 

水桶又没水了

  在过去的半年间,受降水量异常偏少、降雨日数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量异常偏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省正在经历较为严峻的冬春连旱形势,并且预计旱情还将持续。日前,(云南)省气象台发布全省干旱“红色预警”,我省多个州市正遭受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连日来,本报(春城晚报)派出多路记者,在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发回第一手旱情资料,也见证着各地正在开展的抗旱战斗。

  曲靖——

  庄稼地干得快冒烟

  曲靖沾益一乡镇的李飞在北方上大学,放寒假回家准备高高兴兴过个年,哪知下了火车后,在回家的路上映入李飞眼帘的不再是以往田野间碧绿如茵的豌豆,金黄的小麦、油菜花,而是沿路的灰尘四起,万木苍生萧瑟、干枯之景。

  好不容易回到家的他却一脸愁容地说:“北方冰天雪地,快下得出不了门,可云南这边却到处在抗旱,庄稼地都快干得冒烟了……”

  村民和牲畜同饮一河水

  回到炎方乡的松韶村老家,家里的景象更让李飞觉得心酸。年迈的父母一大早就要张罗着一家人的水,而他要一大早用牛车去四五公里外的红土沟村拉水。

  记者了解到,由于持续好几个月的严重旱情,原本吃水就很困难的松韶村近半村民陷入了饮水困难状态,很多村民不得不与牛、马等同饮流往他们村子的小河水。

  目前这条从珠江源头流淌下来的小河水也几近干枯,部分河段已成水塘子,浑浊的水只能作为牲畜的饮用水。

  该村平坦处一村民陈万云告诉记者,他在炎方乡镇上做营运生意。近半年时他每次回家都从乡镇上用酒壶装满水拉回家给父母用,一送就是四五酒壶。“父母年纪大了,去远处也走不动拉水。他们用水除了洗脚水倒掉外,其余的水都用器具盛下再次使用。”

  珠江源头水井干涸见底

  近日,记者走访了被誉为珠江源头第一村的沾益县炎方乡刘麦村。据该村村民蒋昌明介绍,刘麦地村几乎是每户人家一口水井,“我们村很少缺水,但今年的旱情导致十几户人家的水井都干掉了,大家不得不去村口的天然龙潭中挑水喝。被褥、衣服等则要背到几公里外的水塘边去清洗”。

  据介绍,今年全乡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旱情,目前已出现了部分偏远山区群众及牲畜饮水困难,有些地方能暂时克服一段时间,但如果春节后还持续这样的天气,那情况就危急了。“全乡镇的小春作物差不多都绝收了,要是还不下雨,春节过后大春作物的栽种、育苗工作也将难以进行。”

  罗平60万亩油菜受灾

  据曲靖市农业局农业科科长赵斌介绍,自去年7月至今,曲靖大部分地区雨季提早结束,气温异常偏高,出现了严重的夏、秋、冬连旱天气,旱灾发生范围之广、干旱程度之深,造成的损失之重,是历史同期少有。

  罗平县农业局局长李成春告诉记者,由于连日的持续干旱少雨,温度偏高,罗平县农作物损失严重。

  据初步统计油菜60万亩成灾,绝收7.5万亩,损失产量3500万公斤,损失金额1.2亿元。

  应

  派出农科人员指导抗旱

目前,罗平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干旱,先后派出农科人员1000余人次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做好抗旱指导服务工作,通过投入抗旱浇灌、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等措施,预计挽回经济损失2000万元。

9、青岛46家企业有了环境报告书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2010-02-02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002/20100202/news_20100202_900525.shtml

    城市信报2月1日讯 2月1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自2009年山东省发布施行《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以来,青岛市环保局采取有效措施,组织46家企业发布了环境报告书,以环境报告书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青岛市做法得到了环保部的充分肯定。近日,中央决定由青岛市环保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中国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技术导则》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预计在今年出台实施。

10、我国各地频现历史极限低温 主流观点仍坚持变暖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02月02日 山旭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02/162819613714.shtml

  中国极端冷事件

  未来气候的国家态度

  在全球变暖情况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是目前对今冬寒潮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一些科学家也认为,今后北极冷空气将在冬季不断南下。这样人们在夏季遭受洪水、飓风袭击之后,冬天也无法安逸

  这个冬天的北半球,久久不退的猛烈寒潮,让人们想起了5年前上映的美国大片《后天》。

  在这部带有预言色彩的电影中,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盖消融,水温和盐分的改变引发了洋流和气流循环的变化,最终使中高纬度地区进入了新的冰川时代。美国被全部冰冻,政府不得不带领民众退往仍然温暖的墨西哥。

  虽然曾有人以这个情节类比2008年的冰冻灾害,但最近三个月的北半球,看起来与电影中的场景更为相似。

  除了俄罗斯远东至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东部气温偏高以外,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几乎所有地区都受到罕见的寒潮和降雪袭击。这只散发着凛凛寒气的巨臂,甚至还伸向了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初步统计,在这次寒潮中,欧洲至少有136人死亡,亚洲死亡377人,北美洲死亡21人。

  就在几个月前,当各国领导人为了遏制全球变暖而在哥本哈根争论不休时,人们似乎很少提及一个事实:最近10余年全球气候变暖趋缓。

  而令中国人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至2005年、2008年以及最近的这个冬天,已有三次寒冷天气事件发生。

  下一个冬天,是冷是暖?

  各地频现历史极限低温

  1月14日,国家气候中心召开“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及我国冬季气候预测技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作了《全球变暖趋势是否已经停止或逆转》的专题报告,结论是即便寒潮肆虐,全球变暖趋势仍将持续。

  而此前,对于全球变暖趋势的质疑已随着寒潮席卷世界各国。

  2009年10月31日起的两天内,中国北方地区出现明显雨雪天气。而早在10月中旬,同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一些国家已提前进入冬季,许多国家多次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一年中最早的降雪纪录不断被刷新。

  随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也开始冲刺历史最低气温纪录。到2010年1月中旬,华北等地共25个气象监测站日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

  从国家气候中心“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1月13日出现超历史极值低温事件的站点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出现历史最低气温的观测点西至内蒙古西部,北至黑龙江西北部,东到黑龙江国界线,向南集中在京津冀地区。

  再向西,虽然新疆没有出现如此极端的低气温,却暴雪连绵。2009年12月30日至1月10日,北疆地区有11个气象站1月上旬降水量已突破历史上的1月降水量极值。有8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低温和风暴遍布与中国纬度相似的各国。2009年12月中下旬,德国巴伐利亚达到零下33.6℃,创欧洲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2009年12月中下旬,欧洲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历史罕见。2010年1月4日,韩国首尔的积雪深度超过28厘米,为1937年有记录以来之最。

  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美国东部降暴雪,华盛顿地区积雪达61厘米,创下1932年12月以来之最。雪被覆盖白宫,一如科幻大片中的景象。

  俄罗斯气象界再次提出了“冰河理论”。以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夫主天文台的阿布萨马托夫博士为首的科学家们认为,由于太阳活跃度减弱等原因,释放到地球的能量正在减少。这恰恰是过去几次地球冰河期的主因之一。因此,未来100年地球的气温趋势并非变暖而是变冷。

  “冰河理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不过一直不敌“变暖理论”。

  主流态度仍坚持变暖趋势

  随着大范围寒潮的加剧,“冰河理论”以及其他反对“变暖理论”的说法纷纷出现在各种专业刊物上。中国国家气象局的一些专家也认为,如果采用更长的“时间尺度”,最近一些年来的变暖趋势并非异常,比如根据史书、树轮、岩层等推算的汉朝气温,就比现在更温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局里要求我做这样一个报告。”丁一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第一小组组长。该小组的任务就是在哥本哈根这样的谈判中为中国政府提供气候领域的专业咨询。

  在这次兼具答疑解惑和统一思想功用的报告之后,由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副主任及多个处室负责人署名的文章出现在国家气候中心网站上,对今年冬天的低温降雪原因进行了解释。

  根据分析,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其成因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北半球北极涛动长期处于负位相,使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强最终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所形成的,是多种时间尺度的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

  “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此消彼涨的现象。如果北极地区处于高压、中纬度低压,就是负位相,冷空气受到高压压迫就不断向中纬度扩散。

  丁一汇的分析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北极涛动的正位相开始逐步减弱,即极地气压逐步升高,冷空气因此开始向南蔓延。到今年冬天突然出现负位相,致使极地冷空气大举南下。

  “北极上空气压的变化是由平流层爆发引起的。”他解释说,北极上空的平流层在2009年11月初和12月初曾出现两次爆发性升温,产生的高压压迫冷空气流向纬度偏低地区。造成了北半球的大范围降温和暴风雪。

  丁一汇表示,对于今年冬天北极上空平流层突发变化的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主流的气象专家们认为,虽然自1998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有停止继续上升的现象,但温度曲线仍在一个较高平台上波动。“北半球寒潮暴雪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不意味着全球地表温度已经或即将停止上升,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未来一定时期气温仍将上升。”

  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新德里的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基础四国”部长级协调会上再次强调,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毫无节制的温室气体排放。他说,这是主流的观点,但也有别的看法,中国持开放态度。

  用模型预测天气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副主任宗志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根据预测,2月天气将回归正常,甚至可能偏暖。“究竟是冷是暖,需要根据整个冬天的气温来衡量。”

  他说,像暴雪这样的天气,一般由10天之内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完成。以目前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能力有相当把握。“我有朋友1月3日要来北京,我就跟他说,恐怕这几天要有强降雪影响航班。”

  目前对中短期天气预报主要使用数值预报法。宗志平说,就是用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等规律的模型来预测天气,“在我们的上方比如蒙古国有一个冷气团,我们输入相关信息,就得出它移动的速度、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输入模型的数据就十分重要。

  而在国家气候中心方面,2005年投入运行的“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为短期气候预报提供主要支持。

  它的核心是一系列遵守动量、能量、质量规律的基本方程,要素包括地球半径、地理纬度、大气压、空气的定压比热、水汽凝结量、温度、地理位势等等。与数字天气预报一样,初值和一些以气候观测数据为依据的系数非常重要。

  与气象观测相比,气候观测需要更大的“时间尺度”和全球范围的观测数据支撑,因而更难把握。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评价说,与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相比,中国气候系统观测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对一些重要的气候变量还没有进行观测,不少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区还缺少气候观测数据,因而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缺乏必要依据。

  一个例子是,南、北极一直是国际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观测点。而中国受客观条件限制,并不能掌握这些地区长期的精确数据。而对国内也缺乏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有效观测。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他国家共享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支持全球变暖的观测数据和相关研究在这个冬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被质疑的报告

  目前,判断全球变暖的依据,主要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1990年那次史诗性的评估。

  当时包括丁一汇在内的近千名各国科学家形成了第一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作为中国气象界顶级的专家,丁一汇后来又以第一小组副主席、主席、合著人等身份参与了其后的三份IPCC报告。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然而1992年公布的第一份《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宣布,持续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将导致气候变化。

  虽然IPCC表示,评估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但是其后几乎每隔6年发布一次的连续三份《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一直强调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不过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已有一些国家的媒体指责,IPCC在发现模型中出现气温下滑的趋势后,在报告中将相关数据全部删除。而IPCC刚刚在1月20日承认,第四份报告中对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等5处有误。

  这份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报告宣布,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完全消失。按照IPCC的模型和数据重新计算显示,这个时间可能应该是2350年。当年同获诺奖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也一直致力于“变暖理论”。

  在这个空前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对于IPCC报告的质疑正变得活跃。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古气候学家迈克尔。曼的“曲棍球棒图”一直是“变暖”的核心依据:它在计算了过去1000年的情况后,显示气温在20世纪末达到顶峰。但美国国家科学院统计学委员会的小组已经宣布,他的方法并不符合一般数学原则。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英国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的电子邮件因被窃而曝光后,人们发现这位“变暖理论”的主导者为了证实“曲棍球棒图”的曲线“翘尾”正确,指示其助手对气候变化数据进行“修正”。他们不仅放大有利于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还将古树年轮中显示地球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变暖的数据进行删除和掩盖。

  英美科学家主导的IPCC报告、“变暖理论”与戈尔拥有的碳交易公司一起,被人们冠以“阴谋论”头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都认为,其最终目的是遏制发展中国家。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发布第四份IPCC报告时,直接参与编写的中国科学家已经由1990年的9人上升到28人。但即使在中国人曾担任副主席、主席的第一小组负责的报告中,只有不到100篇中国内地学者的论文被引用,仅占引用参考文献总数的1%。

  2009年11月,寒潮刚刚来临时,中国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曾这样谈到中国人在IPCC的位置:“目前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被引用的成果更少,同时缺少自己能得到公认的观测数据。”

  不过,即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到来后,“变冷派”也没有足够新证据说服主流气象学界和公众。3个月来对“变暖派”的最大质疑仍来自IPCC不断爆出的丑闻,而不是新的科学根据。“依据”,这也是“变暖派”目前最为缺乏的。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说,“不能简单地将近期北半球频发的寒潮、暴雪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联系起来。把某一年或几年的异常寒冷、暴雪事件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如同把某一年或几年的异常暖热事件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一样,片面而缺乏科学依据。”

  这个有点饶舌的说法,意思是说寒潮恐怕什么都不代表---既不代表变暖,也不代表变暖减缓。

  而宗志平说,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很多地区气温仍然偏高。整个冬季结束后,很有可能显示这仍是一个“暖冬”。

  看起来,在全球变暖情况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是目前对今冬寒潮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一些科学家也认为,今后北极冷空气将在冬季不断南下。这样人们在夏季遭受洪水、飓风袭击之后,冬天也无法安逸。

  不过无论是哪种猜测,都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加以印证。也许在若干年后人们回顾往事时,才会认可发生在今年冬天的暴雪寒潮,是地球某个气候阶段的开端。

  就如气象专家们经常说的话,“时间尺度”很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1、环境税酝酿开征 专家青睐税种整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2月02日 伍雨石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202/1785864.shtml

近日有消息称,财政部、国税总局等已开始着手研究机动车环境税费改革的问题,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将被列入环境税征收范围内,而北京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试点城市。

这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热议。在各大门户网站,网民展开大规模PK,一方认为现有的汽车消费税、燃油税和车购税已经起到了限制大排量车、鼓励购买小排量车的调节作用,而另一方则认为征收环境税更有利于节能减排。专家普遍认为,在消费税、燃油税和车购税上再加收环境税有些多余,通过调整、整合现有税种税率,同样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政策尚在研究阶段

1月27日,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向媒体表示,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机动车环境税费改革的问题。其中,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将被列入环境税征收范围内,但具体征收的时间现在尚未确定。

据他透露,机动车的环境税在征收时,车主将按照机动车不同的污染排放量情况缴纳不同的税费。购买高排量汽车的车主,肯定会比购买低排量机动车的车主缴纳更多的机动车环境税,类似于对车辆征收购置税。

但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随后表示,环境税税制正在研究之中,具体的征税范围、实施时间、管理机关尚未确定。

张燕友随后也向媒体澄清,征收环境税的相关政策目前仅停留在相关部门的研究阶段,最终能否执行、如何实施,都还无法确定。

环境税的具体定义目前尚无定论,有业内人士认为,环境税是一系列税种的统称,它们可能合并起来集中征收,也可能以不同的税种逐步征收。

去年10月,财政部财科所曾发布《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可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预计为2012~2013年。报告预期在2014年及之后的期间内开征环境税。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国税总局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据我了解,征收机动车环境税正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目前正处在研究阶段,还没有确定实施。但以我个人的观点看,尽管征收环境税是国际惯例,但并不一定适合于我国国情,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税、燃油税、车购税等现有税种税率的方式来对汽车市场产品结构和消费者消费方式进行调节,同样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整合避免重复征收

据了解,部分发达国家目前是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在征收和环境相关的税种,目前征收类似于环境税的税种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这5种。

据报道,环境税如果在我国开征,车主将要为尾气排放付出成本,将根据不同的污染排放量,缴纳不同的税费。表面看来这一政策合情合理,但车主们纷纷在网络论坛上发声,大部分观点认为,在现有汽车消费税种中,按排量高低征收的消费税、根据排量不同征收税率有所区分的车辆购置税,以及刚刚开征不久的燃油税,已经起到了调节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时再度开征环境税是否有重复之嫌?

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目前所说的环境税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实际上应该相当于征收污染税。他认为,目前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只有节能和环保税,还没有针对排污的税种。应该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次到位。至于征收标准,他认为最好按照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来决定。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目前在涉及机动车的相关税种中,真正对促进减排有所体现的税种有限。讨论征收环境税的目的还是为了鼓励少用车、支持绿色出行。他同样认为,以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作为征收环境税的标准比较合理。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讨论征收环境税的核心是加速“低碳经济”进程。但他担心的是,征收环境税或许只是增加了一个税种,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但实际上对促进“低碳经济”没多大作用。

他同样认为,应该把目前现有部分税种整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减轻消费者负担,又可以起到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而对于“整合税种”的征收标准,徐长明认为应该按机动车的碳排放量来征收。但他坦言,按这个标准执行会有很大难度,因为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衡量机动车碳排放的标准出来。

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则表示,现有税种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考虑到节能减排了,现有的税种结构已经达到了调控目的,在现有税种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环境税是不合理的,将现有税种统一起来征收也并不可行,汽车的相关税种需要在购置、保有和使用分阶段来征收,这涉及到汽车管理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在现有税种中单独划出来一块给环保。”

或拖累汽车消费

此外,有业内人士担心,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荣登产销世界第一的宝座,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开征机动车环境税,将抵消购置税优惠对车市的刺激作用,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增长是一巨大利空,这背离了国家大力鼓励汽车消费,推进汽车产业振兴的初衷。

不仅如此,对于治理环境污染这一世界性老大难问题,寄望于征收机动车环境税来取得突破有些理想化,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如果仅仅为了增加税费,更加不可取,因为这完全可以通过调节现有税种税率的方式来实现。

更为重要地是,此前许多新税种都是由相关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条文的方式推行,尽管经过了所谓的专家论证,但往往忽略了民意。就征收机动车环境税而言,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能够充分尊重民意,给公众提供和行政部门、专家学者沟通和表达意见的机会,这种方式下制定的政策,也许才能更全面地为治理环境提供解决方案。

12、发改委专家:尽快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0-02-02 ■柏晶伟

http://news.dayoo.com/finance/201002/02/54401_100842962.htm

  ——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的对话

  常修泽教授对资源产权的关注,起于在读西方产权经济学者阿梅思·A·艾尔奇安的论述时所受的启发。艾氏在其论著中曾提出了一个“渔民在没有所有者的湖里过量捕捞”的例子,他分析道:“如果每一条鱼都有一个独立的所有者,或者鱼自己就是所有者,那么,除非一个人交足了足够的费用,否则是不会允许他捕鱼的,过量捕捞也就不会发生了。”

  环境产权问题是新开辟的研究命题。此前,环境领域一直没有明确地提出产权概念,普遍认为对于环境这种无形之物可以“无价”或廉价获取,于是环境产权制度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常修泽在2006年就撰写了有关“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研究报告,并于同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理论研讨会上引起关注。2007年,他再度撰文《再论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并于本报发表,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生态问题,而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制度、人权等诸多问题于一体的复杂体系,其中牵涉着深刻的产权关系。中国要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把环境产权制度问题突出出来。

  适逢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闭幕,环境问题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本报记者与常修泽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

  通过碳产权看环境产权的真谛

  中国经济时报:哥本哈根峰会虽然没有达成满足各方主张的理想的共识,但是它的确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围绕碳排放、低碳经济展开的讨论和谈判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各国无可回避的。您从中读出了什么?

  常修泽:我只谈一点:产权问题。我们可通过碳产权来看环境产权的真谛。环境中排放的碳,虽然作为一种气体,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这种物质原本在世界上并无产权关系,既没有产权界定,也没有产权交易。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既不是商品,也不是资产。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人类几千年传统的对此定位,使之具有经济价值。原因在哪里?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世界有关方面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称碳产权。

  据《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文件,碳资产——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从产权经济学来看,这种“流动”埋下了产权交易、产权界定的基因。这次哥本哈根大会无一例外地谈到碳交易,也由此而来。

  产权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Demsetz Harold)讲过,产权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依此衡量,环境领域也有“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中国经济时报:即是说,引入产权概念,是解决大气污染、环境危机的关键所在。

  常修泽:在现实经济中,对于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的治理,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由政府进行干预,如对排污者征收“环境污染税”等。国务院批转的《200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后几年应“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另一条思路,就是以“交易成本”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产权关系来解决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对于前一条思路,人们比较熟悉、比较重视;而对于后一条思路,即通过产权关系来解决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人们过去比较陌生、比较忽视。

  现在中国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里有一个新的理念——“建立和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一个是“资源有偿”,一个是“环境补偿”,这“两偿”是什么?背后的深层理论是什么?都涉及产权的实质——“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问题。所以,提出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正是现代产权制度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产权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理解资源产权无非就是矿山、土地、草原、江河湖泊等的所有权。环境产权与之相类似,但又过于抽象。两者有什么差别?

  常修泽:长期以来,由于受“狭隘产权观”的影响,不少人把“现代产权制度”等同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忽略资源环境领域的产权问题,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同时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产权实物观”(即把产权仅仅理解为一种实物形态的东西)的影响,环境领域一直也没有明确地提出产权概念,普遍认为对于环境这种无形之物可以“无价”或廉价获取,于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特别是环境产权制度)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这也是研究产权问题的一个重大缺失。

  刚才讲过,哈罗德·德姆塞茨说产权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我是赞成这一定义的。我认为,如果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产权”。依此衡量,环境领域也有“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即是说也有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

  还以碳交易为例,其内在的机制是,由于减排责任不同,碳资产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同。这是其一;其二,减排的核心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经济价值的落差。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并由“ 碳产权交易”倒逼着进一步实行“碳产权界定”、“碳产权配置”和“碳产权保护”。

  中国资源环境领域的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既不同于工业化初期,又不同于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社会,恰恰是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这就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国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注定会使环境变坏。您怎么看?

  常修泽:使环境变坏不假,问题是必须遏制变坏的势头。从发展看,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例如石油,我国从1993年开始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几年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处于40%以上。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资源远不如同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和巴西(大体与印度相仿)。再如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约272亿吨,其中,中国排放60亿吨,约占20%。

  造成资源和环境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有阶段原因、结构原因、特别是传统观念原因外,不可否认也有产权制度方面的原因。按照涉及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产权方面的问题需要靠产权制度来解决。

  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国经济时报:您理解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是怎样的?

  常修泽:我认为,完备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主要是对资源环境产权体系中的诸种权利归属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制度安排,包括资源环境归属的主体、份额以及对资源环境产权体系的各种权利的分割或分配。这里包括资源环境产权体系中的所有权,也包括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如使用权等。

  其二,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或称产权流动、流转)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或流转制度主要是指资源环境产权所有人通过一定程序的产权运作而获得产权收益。一些国家实行的开采权转让、排污权交易,就涉及环境产权交易问题。资源环境产权交易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有三:一是资源环境产权交易价格问题;二是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供求问题;三是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竞争问题。

  其三,资源环境产权保护制度。这一制度是对各类产权取得程序、行使的原则、方法及其保护范围等构成的法律保护体系。

  我认为,完整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是由上述三大支柱构成的。正是由于现行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在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缺陷,才导致现实中出现一些问题。

  创建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四个启动点

  中国经济时报: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应从何处着手?

  常修泽:有四个现实启动点。

  第一,做好资源环境产权的贡献界定和损害界定工作。产权经济学强调产权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这种“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必须界定清晰。对于那些自己付出代价而使他人受益的,应该得到补偿;反之,对于那些自己享受环境外溢收益而使他人转移成本的,应该支付“对价”。实践中,则存在“产权模糊”状态。比如,有些地区和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了诸多贡献,包括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创建各种自然保护区,以及先进企业在污染减排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等,却未能获得与这种“环境贡献”相对称的收益;与此同时,那些享受到这种生态环境外溢收益的其他地区和企业却未支付相应的费用。于是,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主体和享受溢出效应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平衡。

  为此,需要做好贡献界定和损害界定工作。凡是为创造良好的环境作出贡献的地区、企业或个人,应该获得资源环境产权的收益,把权利和利益明确界定下来。反之,凡是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地区、企业或个人也应把其责任明确界定下来。这是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基础。下一步应着手资源环境产权的科学界定,并着手地区之间生态补偿工作。

  第二,促进资源环境产权的公平交易。在此方面,突出的问题是价格问题。目前,涉及工业化中三大要素——土地、水、矿产资源消耗过程和生态环境的补偿,在价格成本的构成方面呈现不完全状态,缺了几块,其中缺了“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一些矿业企业没有将矿区环境治理和闭坑后的生态恢复等投入纳入生产成本。综合估算,目前矿产品中被湮没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相当可观。据我在中国河南永煤集团的实际调研,该集团用于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复垦”方面的投入,每年12亿元?目前已修复耕地3500亩。由此使我想到,应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和生态补偿,逐步使矿业企业合理负担其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形成“完全成本价格”。鉴于此,应完善煤炭成本构成,反映开采经营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和安全成本。同时改革天然气和水等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实施资源环境产权的严格保护。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环境主体权利的保护不力上。中国应加强土地、水、草原、森林、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严厉查处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各种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展开,建立生态补偿和环境付费机制更为迫切。这里的关键是要确立相应的资源环境产权利益补偿机制,包括环境外部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之间直接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及以国家为主体的间接的“纵向利益补偿机制”。前者主要是在利益边界比较清晰的情况下,由环境外部经济的受益者直接向贡献者进行补偿。在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中,凡是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地区、企业或个人,特别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除促进进行整改外,应该作出相应的经济赔偿或行政处罚。

  第四,做好与创建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协调配套工作。

  一是与税费改革结合。重点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并且由过去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同时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标准。

  二是与结构调整结合。重点是在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行业实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计划,同时着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善和落实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方面,涉及资源环境产权。

  三是与技术创新结合。重点是促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并且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中将《循环经济决策支持和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为重点项目。我参加了这个重点项目的开题报告,深感关键技术重要性,并感到这也涉及利益协调问题。

  四是与加强法制结合。创建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当前重点是建立节能减排监测制度和审计、监察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五是与公民参与结合。创建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利益问题,而利益和公民意识不可割裂。应采取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资源和生态文明观念,并发动公民参与,包括发动NGO等组织参与。这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力量之所在。

13、"黄河之肾"告急 湿地萎缩或将成为第四大沙尘源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0347.html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以玛曲湿地为核心的甘南草原湿地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也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白尾海雕等的主要栖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影响的敏感区。

  近年来,甘南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雪线上升,草地大面积退化与沙化,湿地正在干涸萎缩。

  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进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境内,形成了天下著名的“黄河首曲”。

  据测算,黄河流入玛曲县时平均年径流量为137亿立方米,只占黄河总水量的20%,而流经玛曲境内再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平均年径流量增加到164.1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65%左右。

  因此,玛曲县所在的甘南湿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湿地资源有沼泽、湖泊、泥炭、河流等类型,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县境内,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又被称为“黄河之肾”。

  湿地萎缩,或将成为第四大沙尘源

  近年来,甘南湿地一度被蚕食萎缩,湿地面积锐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天然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据水文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南段补水黄河能力已下降了15%。目前,玛曲境内28条黄河支流已有11条干涸,还有不少成为季节性河流,数千眼泉水干涸,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

  20世纪80年代初,甘南湿地面积为640.5万亩,现在仅剩约207万亩。原有的大部分水草滩已变成植被稀疏且草质很差的半干滩,有不少地方甚至变成了“黑土滩”。甘南州干旱缺水草场已扩大到670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场面积的17.4%。

  而甘南湿地的核心——玛曲湿地已由原有的99万亩锐减到不足30万亩。境内的尕海湖曾4次干涸见底,为当地历史记载所罕见。

  2009年夏,《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前往玛曲河曲马场采访的途中看到:远处的草坡上牦牛和羊群密密麻麻地啃食牧草,旁边则是一片已经沙化了的草地,格外刺眼。

  草场的主人昂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那块沙化的草地最初也就一块帐篷大小,不过几年时间,已经扩大到几十个帐篷的大小。昂杰指着地上不到一寸长的牧草说:“往年这个时候,正值雨季,草已经长到两根指头那么高了。今年到现在一直干旱,草就长不高。”

  玛曲县城以南,黄河桥头西侧的一处沙丘上,地方草原站的宗文杰站长指着脚下的沙化带说:“黄河沿岸已出现长达220公里的沙丘带,沙丘最高可达15米。”

  更令人担心的是,在这片美丽的大河源头,沙化面积正在以平均每年299公顷的速度递增!

  草场在不断的退化、沙化中,黄河首曲的生态也在急剧恶化。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在玛曲县,曼日玛、欧拉两个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县城通往欧拉乡的道路由于沙化面临改道。沙化区的2500多名牧民,16.8万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

  宗文杰说:“每逢冬季多风季节,草原上黄河沿岸遍地沙丘滚滚,沙土被卷高达百米,扬沙波及数十公里。”

【1】       【2】 【3】

14、“千湖之省”遭“瘦身” 湖北需加强湖泊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10-02-01

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2/01/content_18931230.htm

    新华网武汉2月1日电(记者廖君 黎昌政)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境内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29.4%。在近日召开的湖北省“两会”上,民进湖北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部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表示,湖北湖泊的保护和管理面临突出困难和问题,“九龙治水”格局需打破,地方政府也应尽快出台湖泊管理条例。

    --“千湖之省”美名不再

    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中,干涸面积4326平方公里,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一些湖泊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少,有的湖泊甚至干涸。

    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境内现存的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29.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大小湖泊1066个,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70年代后期,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9个;到80年代仅剩下309个,短短10年时间,300个湖泊消失了,数量下降了49%,面积由原来的4707.5平方公里下降到2656.6平方公里,减少了43%。特别是湖泊分布较集中的四湖地区,原有大中湖泊128个,总面积2680平方公里,现在只有38个,面积733平方公里。湖泊面积的萎缩,造成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泊调蓄功能减弱、环境净化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湖北省水利厅发布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反映,对六个较大湖泊进行水质监测,水质为Ⅱ类的1个,Ⅲ类的2个,Ⅳ类的1个,V类的2个,其中3个为中营养状态,3个为富营养状态。湖泊面积减少、水质恶化,导致湖泊功能不断衰减,水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当前湖泊面临的主要问题。

    “湖北是优于水而忧于水”。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树义介绍,湖北每年有15个百亩以上湖泊消失,“照此速度,几十年后水利厅就没有湖泊可管了”。

    --湖泊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进湖北省委有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湖泊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盲目围网养殖以及湖泊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成为当前湖泊面临的突出问题。

    湖泊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环境逐渐恶化。

    根据有关方面对湖北省29个主要湖泊进行水体质量评价的结果,29个湖泊总评价面积为1574.36平方公里,其中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I~Ⅱ类的湖泊共3个,水面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5.3%;Ⅲ类湖泊10个,水面面积占评价面积的34.9%;Ⅳ类湖泊6个,水面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46.8%;V类湖泊5个,水面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9.8%;劣于V类湖泊5个,水面面积为24.23平方公里。从29个湖泊营养状态来评价,目前以中、富营养型为主,其中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水面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78.0%,富营养型的湖泊12个,水面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21.1%。

    盲目围网养殖已成为湖泊设障的突出特点。1985年有了围网养殖之后,由于盲目审批,不合理开发,各大湖泊都出现了围网养殖现象,并且不断蔓延。这给湖泊蓄洪、防汛及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围网养殖需要稳定的水位作保证,增加了防汛调度、水位控制工作的难度。二是一旦遇到大洪水,堤防、涵闸出现险情,船运抢险器材、救灾物资在有的湖区根本无法靠岸。三是大面积开发湖泊水面,大量的饵料和排泄物造成湖泊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破坏了湖泊生态。

    湖泊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目前湖泊管理在模式上主要是“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三结合”,由于管理上的分割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协调不够,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个湖泊往往有1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管理,导致湖泊在开发与管理上的混乱。如湖管局行使资源管理权,水产局和渔政局负责湖上的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环保和水上公安负责湖区的环境监测和治安,这些部门看似名正言顺,分工明确,但都大多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加剧了湖泊管理上的无序化。 

    --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去年底在武汉举行的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绍说,传统的管理措施将工程和技术措施作为主要手段;忽视流域全过程控制,污染源和水质管理呈现明显的分割状态;缺乏整体、系统化的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排放标准和湖泊纳污能力脱节;多部门、多级管理体制,使管理职责不明晰,部门协调困难;湖泊水监测能力较弱;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公众参与等,使我国湖泊流域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从根源上遏制湖泊污染问题。

    有关人士表示,湖北是一个湖泊大省,为有效管理湖泊资源,推进依法治水管水,《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立法已经迫在眉睫。2003年,湖北省水利厅牵头组织了《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的起草、调研论证工作,至今已经超过6年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总结这几年的调研论证工作,尽快争取湖北省人大审议通过《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

    湖泊污染主要有三个来源:工业污水的排放、围网养鱼造成的水体污染、农业污染。因此,控制污染源,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严格控制入湖废污水量。城市内湖纳入生活污水量较大,应做好生活污水的集中式处理,力争达标排放,同时应做好城市雨污管道的分流,雨水直接入湖,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重点加强乡镇企业的排污管理和大力改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加强湖泊养殖管理,使之形成合理化养殖。对湖泊养殖规模加以控制,最好能够在大范围内建立休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三是对于农业污染源,通过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耕作方式,加强农业管理,达到降低农业面污染源的目的。

    专家建议,加大工作力度拆除围网,一次性给予渔民经济补偿。同时还要注重湖泊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一边投巨资进行湖泊污染源的治理,一边又破坏湖泊内部生态结构(如围网养鱼、有害渔具渔法等)的矛盾局面。

    湖北存在很多跨行政区划、跨流域性的湖泊,优化湖泊管理机构设置十分必要。目前涉及湖泊管理的部门主要有水利、环保、农林、渔业、海事、国土、旅游及建设等,其中普遍参与管理的主要有水利、渔业、环保三个部门。由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同一湖泊的价值、功能的判断可能不同,湖泊管理目标就会有差异,难以从整体管理的层面达成一个目标管理的优先次序,因此,应当建立一套综合协调机制,最好由湖北省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直接协调解决湖泊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全局性重大问题。

专家建议,除发挥政府的作用外,政府应完善湖泊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的湖泊保护意识,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公众认识到污染或破坏湖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危机感,树立共同保护和改善湖泊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人人对污染和破坏湖泊的行为进行谴责的社会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湖泊保护工作。对于妨碍公众参与湖泊保护的行为,应予以严厉的打击和制裁,在相应的政策法规中应明确规定具体的妨害行为及行政处罚的手段。

15、跨省倾倒危险物反思:让生产者对污染物终身负责

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0-2-2

http://www.jxcn.cn/525/2010-2-2/30093@648392.htm

将新闻进行到底

  日前,安徽省环保厅与浙江省环保厅就浙江省东阳市普洛得邦制药公司1047桶废弃有毒化学危险品倾倒于安徽,并造成污染的赔偿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浙江普洛得邦制药公司对安徽涡阳、利辛两县造成的污染损失及处置费用,一次性赔偿人民币220万元,其中涡阳县60万元,利辛县160万元。至此,这起跨省倾倒危险废物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新闻回顾

  安徽一年遭遇两起跨省倾倒危废事件

  2009年12月3日,涡阳县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楚店镇徐大村南村公路两侧沟渠内发现危险废物。监测显示:危险废物含有二氯乙烷、甲醇、甲烷等有毒物质,均属《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化学品,会对人的中枢系统造成伤害。

  数量如此巨大的危险废物究竟从何而来?倾倒当事人之一的涡阳县楚店镇徐大村村民徐广飞说,他在2009年11月25日上午,突然接到朋友高某电话,问他铁桶收不收?他听高某说,桶里有废液,但“没毒的,还可以给树和庄稼当肥料”,铁桶免费送他,运费不用他出,运到哪里也由他说了算。

  面对如此“好事”的徐广飞,就把两辆大货车的铁桶拉回涡阳县楚店镇。由于村里的路不够宽,大货车没法通行,于是,把铁桶卸在了村南面水泥路两边的沟渠里。

  12月6日上午,由涡阳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把这批危化废弃物及受污染的土壤清运到滁州市超越新兴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作无害化处理。

  无独有偶,12月7日,同属安徽省亳州市的利辛县环保局也接到群众举报:“利辛县汝集镇和张村镇境内也有类似危化废弃物,阜涡河汝集段岸边,危化废弃物被倒在一个预先挖好的池子里;王园村与郑寨村之间的幸福路两侧生产沟内也倒满同类危化废弃物,倾倒距离约两公里。”

  事件调查

  生产企业喊冤:母液残渣委托第三方处理

  经有关部门核查,转移到利辛县境内倾倒的危化废弃物跟涡阳县楚店镇徐大村村民运回的出自同一家制药厂——普洛得邦公司。其中涡阳县290多桶,有10余桶出现泄漏现象;利辛县750多桶,有390桶已被倾倒在生产沟内。

  普洛得邦公司在1997年4月经东阳市环保局批复,开始生产AE活性酯。AE活性酯属医药中间体,可用来生产头孢曲松等药品。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08年6月,普洛得邦公司就把这种母液残渣,委托给龙游四季行化工有限公司的股东邢丙华,进行再生利用。合作初期,邢丙华以个人名义与普洛公司分别签订了《AE母液回收DN粗品协议》和《关于AE母液回收DM后油层的处理协议》。

  既然普洛得邦公司把产生的废物委托了第三方来处理,进行“再生利用”,但跨省污染是如何造成的?今后该如何减少、甚至是杜绝危险废物的跨省倾倒?

  地方环保部门:对转移申请毫不知情

  “对于危险废物国家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如申报登记、转移联单制等,如果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这些管理制度来做的话,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中国环境科学院固体废物研究所所长王琪说。

  王琪说,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有五联单的,有些地方更严格,是七联单。也就是说,如果产生单位要把危险废物转运到别的地方,必须向移出地、接受地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还必须把危险废物的成分、数量、采取的处理技术……一一申报清楚。在两地环保部门批准后,产生单位向移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联单才能进行转运。转运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填写联单中产生单位栏目,并加盖公章,经交付危险废物运输单位核实验收签字后,将联单第一联副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二联交移出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联单第一联正联及其余各联交付运输单位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危险废物运输单位填写联单的运输单位栏目,按照国家有关危险物品运输的规定,将危险废物安全运抵联单载明的接受地点,并将联单第一联、第二联副联、第三联、第四联、第五联随转移的危险废物交付危险废物接受单位……

  普洛得邦制药公司是否按照国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来做?环保部门认为,这两批危险废物接受地——利辛县和涡阳县的环保部门并没有接到转移申请,甚至是毫不知情,违反了国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

  委托企业:不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

  环境保护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危险废物,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资质”管理,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进行审查和颁发许可证,而生产企业的危险废物需要

  由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进行转移、处置,不能生产企业本身进行随意转运等。

  记者查阅了环境保护部网站上2009年12月10日公布的“关于发布《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查和许可指南》的公告”,发现里面对评审专家、书面评审、现场核查等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

  普洛得邦制药公司所委托处理的龙游四季行化工有限公司是否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环保部门认为,龙游公司所具有的资质是“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而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违反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

  据龙游四季行公司的董事长虞兴龙自己表示,2009年7月,四季行公司虽成立了龙游四季行公司,但该公司仅是贸易型公司,没有生产车间和设备。“邢丙华和得邦公司合作在2008年,我的公司成立在2009年,那时候我公司还没有成立,他们去哪里考察呢?”虞兴龙纳闷不已。

  东阳市环保局副局长黄其明说,得邦公司对龙游四季行公司的考察内容,应包括企业有无资质、生产设备、生产车间、生产能力、技术人员。但普洛得邦公司这些都没有做,一个尚未成立,也没有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的经营公司,对之考察结果居然是:通过审核。普洛得邦公司作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有疏于管理、甚至是放纵之责。

  事件反思

  让生产者对所产生的污染物终身负责

  “应实施污染产生者终身责任制,这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一个制度,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实施。”王琪说。

  简单来说,污染产生者终身责任制是指污染产生者对它所产生的污染物具有终身责任,不管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它都必须负责。王琪说,在国际上,很多生产企业对污染处理企业的考察非常严格,污染处理企业必须具备各种权威的国际认证,这就是由于污染产生者终身责任制迫使他们严格执行。

  单纯的经济赔偿并不能起到警示作用

  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并明确“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根据环保法的规定,环保部门最高也只能罚款100万元,因此,经济处罚并不能很好地对污染产生企业产生威慑,也就是常说的违法成本低。普洛得邦公司为这次跨省污染一次性赔偿220万元,除经济赔偿外,还应对企业有关负责人、当地环保部门等实行法律追究。”王琪说。

  安徽律师朱波也认为,这表明对于这起异地跨省转移倾倒毒垃圾事件,不能仅止于现有民事层面上的赔偿补偿,还应有进一步的追责处罚措施,除了继续缉拿直接当事人、祸首之外,也应完整地追究涉事公司在倒卖毒垃圾源头上的法律责任。他强调,只有从重处罚才能起到警示作用,“正如东阳市环保局副局长黄其明所说,把生产废料转让给其他企业处置,在国内还比较普遍”。

  相关新闻

  湖北水泥窑处置危废实现突破

  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湖北省首条水泥窑处置危险废物生产线近日在武穴市通过验收。经过一年试验,这条生产线对包括废弃农药、焚烧处置残渣、废有机溶剂等9类危险废物进行了试烧,共处置危险废物约1400吨。

  湖北省危险废物年产生量大,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在无害化处置危废的同时将其资源化利用,去年初开始,湖北省固废中心依托华新水泥(武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尝试在水泥熟料生产中以“二次燃料”或“二次原料”替代方式处理危险废物。据介绍,水泥窑处置危废是在水泥熟料生产中,添加经过预处理的危险废物替代部分燃料和原料,充分利用水泥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窑内烟气滞留时间长、温度高等特点,实现有毒有害物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过程。

16、世界湿地日之启示:别再让地球走向“肾”衰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0年02月02日 任 立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2-02/2104817.shtml

  2月2日,也就是今天,是世界湿地日。通常每年在这一天,世界各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为此18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湿地公约》。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目前缔约方已经达到158个,共有1754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61亿公顷。

  不同的国家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由于其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 地球之肾”。

  湿地也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 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然而,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处的扎龙湿地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于 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扎龙湿地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的相对原始和完整的芦苇沼泽湿地,自然区主要保护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持续的缺水和频发的火灾正在威胁着这片湿地的生存状况。近些年来,扎龙湿地出现了明显的面积萎缩迹象,这直接影响了丹顶鹤等珍禽的栖息和繁衍。虽然从2001年开始,每年水利部门都为扎龙湿地补水上亿立方米,但相关专家认为,有效限制附近企业排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潘塔纳尔沼泽地位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南部地区,面积2500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湿地。由于自然条件特殊、生物种类繁多,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自然遗产名单》。然而,根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潘塔纳尔沼泽地正在以每年2.3%的速度减少。按照这个速率发展下去,45年以后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将在地球上消失。巴西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特别成立了潘塔纳尔生物保护圈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保护潘塔纳尔湿地行动计划。

  战争不仅会摧毁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严重的危害。在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原本有着面积广大的湿地——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很多人相信这里就是《圣经》中提到的伊甸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伊拉克战争期间,该地区损失面积达 325平方公里。为此,规划署特别提出,战后重建工作必须包括保护和恢复该国南部著名的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以挽救当地稀有的动物和悠久的人文传统。

湿地公约委员会确定2010年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口号是“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从今天起,让我们关心湿地,应对气候变化,不要让地球走向肾衰。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