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9
一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中国财政将投一百二十亿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1721.html
2、人民网环保频道: 中国首张低碳信用卡发行 采用电子化账单可降解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265.html
3、人民网环保频道: 马广仁: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7652.html
4、人民网环保频道: 马广仁:我国湿地面临严峻挑战 面积减少 功能退化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8643.html
5、新闻晨报: 环境税尚无开征时间表 个人所得税差异征收在研究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953.html
6、光明日报: 鄱阳湖将成为中国的“生态名片”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1/t20100129_313361.html
地方信息:
7、中国新闻网: 北京率先开展个人碳交易 碳减排交易价35元/吨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01/360799.htm
8、北京晚报: 北京垃圾填埋场4年后饱和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
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1-29/2099700.shtml
9、武汉晚报: 湖北每年15个百亩湖泊消失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4731501_1.shtml
10、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2010年内蒙古投资5.28亿元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
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10-01/28/content_18898658.htm
11、人民网: 昆明58万人饮水困难 云南启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0452.html
污染信息:
12、中国经济时报: 广东虎门成污染重镇 百万吨级垃圾山紧挨癌症村
http://news.sohu.com/20100129/n269895958.shtml
环保观点:
13、中新网: 北京副市长:别把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当小事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sd/20100129/1774579.shtml
深度报道:
14、广州日报: 开征汽车环境税引争议 各种环境税或陆续开征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132.html
15、经济参考报: 地球环境资源变商品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超速发展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126.html
环境时评:
16、新浪网: 开征机动车环境税 要做很多功课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20100129/10207333971.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中国财政将投一百二十亿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1721.html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八日电(记者 俞岚)中国财政部今天透露,中央财政在未来三年内将安排专项资金一百二十亿元人民币,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约一亿农村人口届时将直接受益。
环境污染是掣肘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顽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期透露,据全国污染源普查初步结果,农村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已占到全国的四成八。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还受到工矿企业污染和城市污染转移等多重威胁。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官方高度关注。二00八年,中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两年来共投入十五亿元,通过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支持了全国超过两千一百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
据财政部初步估算,中央财政资金带动地方投入超过五十亿元,农村直接受益人口超过一千三百万,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财政部表示,自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治理,集中资金投入一批,见效一批,分批分片滚动推进,使“以奖促治”政策取得更大实效。
据悉,在具体实施上,财政部将会同环境保护部每年选择部分省市开展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治理示范,并与示范点所在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职责,保障资金来源,提出奖惩措施。完
2、中国首张低碳信用卡发行 采用电子化账单可降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265.html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专电 (记者扎西)28日,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京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
“这是中国银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践行节能减排的创新性举措,也是中国个人消费向低碳领域迈出的实质一步。”中国银联常务副总裁蔡建波认为,低碳信用卡的发行标志着聚集高端群体的中国信用卡市场正式开启绿色消费、引领低碳生活。
个人低碳交易记录的可追溯可查询
“本次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携手推出低碳信用卡,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并为个人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开辟一个切实可行的通道。”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严学旺告诉记者,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222笔,金额165.8亿元,支持的项目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3177.8万吨。
严学旺介绍说,作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的信用卡,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具有以下独创特征:一是携手我国权威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搭建信用卡碳减排量个人购买平台,为个人购买碳排放交易提供首个银行交易渠道;二是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建立国内首个“个人绿色档案”系统,实现个人低碳交易记录的可追溯可查询,鼓励持卡人积极参与碳减排,倡导低碳生活。
低碳信用卡可降解 采用电子化账单
中国低碳信用卡在产品设计上也处处体现了低碳和环保的理念。该卡以新型可降解绿色材料制成,减小了传统PVC卡片废弃后对于环境的威胁;采用电子化账单,减少了纸质帐单在制作和邮寄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向持卡人赠送《低碳生活指引》手册,帮助其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实现碳减排;建立低碳信用卡专属网站,为持卡人测算自身碳排放量以及购买碳减排量实现个人碳中和提供便利;建设低碳信用卡俱乐部,邀请持卡人参与绿色低碳旅游或其他特色活动。
为积极倡导绿色刷卡理念,兴业银行还设置了“低碳乐活”购碳基金:客户持中国低碳信用卡每刷卡消费1笔,即可捐赠1分钱至该基金账户,于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集中购买碳减排量,使持卡人的每一笔刷卡消费,都产生减排效应。
个人碳减排交易“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兴业银行联合推出中国首张碳信用卡,为我国公民个人主动参与碳减排、实现个人生活碳中和提供一条便捷且经济的途径,也为公民个人表达自己的环保和公益愿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
据悉,北京环境交易所将全程为中国低碳信用卡的减碳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将定期公布由该卡产生的碳减排交易情况,确保实现碳减排量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3、马广仁: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7652.html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专电 1月29日下午,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做客人民网环保论坛解读中国湿地概况。马广仁表示,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
在解答湿地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所起到的作用时, 马广仁称湿地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一是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可能降水减少了,海水升高了,湿地面积会减少。二是湿地对亚环境气候变化也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马广仁表示,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湿地既有碳汇的功能,也有碳源的功能,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为植物的生物链,死亡后在氧气的作用下植物快速腐烂,但是在湿地当中一部分死亡的植物残体很快就进入到永久性的水分饱和、缺氧环境当中,腐烂速度非常低,并在自然的条件下永久地被封存起来,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泥炭。在这个过程中,湿地就发挥了一个碳汇的功能,实际上就把碳集中到这里面来,起到了一个固碳的作用。但是如果湿地的泥炭地被排干了以后,泥炭就不再受到保护,而自动氧化分解了。这个时候,湿地就变成了一个碳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当中去了。所以,应对气候变化,湿地有它的功能。保护好湿地,才能够对应对气候变化有作用。
4、马广仁:我国湿地面临严峻挑战 面积减少 功能退化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8643.html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专电 1月29日下午,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做客人民网环保论坛解读中国湿地概况。马广仁指出,我们国家的湿地面临严峻挑战。
马广仁介绍说,湿地面临的挑战到有四个方面:一是面积减少;二是功能退化;三是污染严重;四是基础设施薄弱。
就此问题,马广仁接受记者采访实录如下:
[马广仁]:面积减少;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就比较明显。我这里有一张图,我可以给各位网友看一看。这是洞庭湖。大家可以看到,1825年的时候,洞庭湖的面积是6270平方公里,到了1835年变成了4700平方公里,到了1949年还有4250平方公里,但是到了2002年,洞庭湖就变成了2650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期整整减少了一半。洞庭湖是我们国家第二大淡水湖。
[马广仁]:再看看这张图片,这是江汉平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湖之省”的湖北。这是四五十年代的情况,江汉到处都是水,都是湿地;到了1920年的时候,还有这么多的湿地。到了70年代,洪湖就剩下这么一小块了,所以湿地面积大面积地减少。
[马广仁]:第三张图片是三江平原,一个是湖北,一个是湖南,一个是黑龙江的三江平原。这是50年代,这个绿颜色的就是沼泽湿地,面积有多少?大概500多万公顷,到了现在,这个面积已经减少了很多,现在大约剩下130万公顷左右。所以,湿地面积的减少还是比较大的。我刚才举的一个是湖泊的例子,一个是沼泽的例子。我们滨海,大家都知道,现在开发建设也还是速度很快的,滨海一些滩涂、一些湿地也在减少。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马广仁]:功能退化;湿地有很多功能,刚才已经讲到了。为什么功能退化了呢?湿地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由多要素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如果某一要素出现了问题,可能整个生态系统就都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以后,整个原有的功能就发生了退化。
[马广仁]:污染比较严重;我们现在的江河、湖泊,甚至包括沼泽湿地,由于点源的、面源的污染都比较多,所以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马广仁]: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我刚才讲到了,湿地保护工作在我们国家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相应地我们这些湿地类型的保护区,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一些护栏、一些监测的、一些宣传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就是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的。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5、环境税尚无开征时间表 个人所得税差异征收在研究
来源:《新闻晨报》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953.html
晨报讯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昨天做客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就《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有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备受关注的环境税,目前尚无明确的开征时间表。
在昨天的网上交流中,不少网友关注到了年终奖金该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对此,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缪慧频表示,年终奖应按照除以12后的数额来确定税率,而年底双薪应合并计税。
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国税总局及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中。此外,当被问及个人所得税征收是否该考虑每个纳税人的实际差异情况时,所得税司副司长缪慧频表示,相关问题国家正在积极研究中。
近期有报道称,北京将根据尾气排放量征收机动车环境税。这一情况昨天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财产行为税司副司长杨遂周回应时指出:“环境税税制正在研究之中,具体的征税范围、实施时间,管理机关尚未确定。”
6、鄱阳湖将成为中国的“生态名片”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1-29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1/t20100129_313361.html
本报北京1月28日电 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说:“绿水青山,生态良好,是江西一张傲人的名片。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不仅要‘一湖清水’,也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吴新雄说,绿色生态是江西省的最大财富和优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0.05%,居全国第二;一至三类水质占全省总流量的76.8%;鄱阳湖更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没有富营养化、水质最好的湖泊,是长江重要调蓄湖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成为江西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引擎。
依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同时,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今后,天蓝水绿的鄱阳湖将成为中国的一张生态名片。”吴新雄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规划》的战略目标令人神往:到2015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7、北京率先开展个人碳交易 碳减排交易价35元/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1-29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01/360799.htm
北京环境交易所昨天宣布,个人可以在该所购买碳减排指标,价格为35元/吨,所付资金将交付自愿碳减排项目。
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能提供100万吨的碳减排当量,来自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以风力发电、农村沼气应用、垃圾焚烧发电等为主,大多位于我国的贵州、新疆、四
川等贫困地区,与扶贫关系密切。个人购买碳减排额度的价格为35吨/元。这一价格是根据国际通行的自愿减排项目的价格确定的,未来有浮动的可能。
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了国内首个“个人绿色档案”系统,个人在购买碳排放指标后,可以查询购碳交易记录。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毕建忠介绍,目前,基本上每个人每年的碳排放量在5.7吨左右,如果要通过购买碳减排指标来抵消这一排放,以北京环交所目前的报价计算,折合人民币199.5元。
北京环境交易所还与兴业银行联合推出国内首张“碳信用卡”,用该信用卡可以直接在网上或者电话刷卡购买碳排放指标。(记者张艳) (来源:京华时报)
8、北京垃圾填埋场4年后饱和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
来源:北京晚报2010年01月29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1-29/2099700.shtml
现有填埋场超负荷运转
代表调查
最近这几年,垃圾处理场越来越不受人待见;只要哪儿传出了即将建设垃圾处理场的消息,往往就会受到附近居民的抵制和反对。怎样才能妥善处理好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又能确保垃圾处理场周边的居住环境不会受到困扰?作为著名的垃圾问题专家,市人大代表王维平认为,必须加强对垃圾处理运行工作的监管力度,才能除去眼下的病根儿。
现状
垃圾填埋场4年后饱和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大城市来说,解决垃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王维平透露说,尽快建设新的垃圾场就是眼下的一件急事儿。“4年以后,北京的垃圾填埋场就都填满了;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周期通常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如果现在再不赶紧动手,到时候垃圾可就无处可去了。”
解疑
北京垃圾场设备很先进
每当提到垃圾处理场,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污染环境。王维平对此分析说,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只能改变污染物的存在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垃圾处理的意义,其实是把垃圾控制在最小的污染范围内。“只要达到国家环境污染控制标准,垃圾处理场就是安全的,就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实质性伤害。”
很多人都羡慕国外的垃圾处理技术,王维平曾经到多个国家考察过垃圾处理场,“很多国家的垃圾处理场与居民区只有一墙之隔,但是根本闻不到任何异味。”但他认为,其实北京的垃圾处理场的设备很先进,甚至比一些国家的设备条件还要先进,只要按照操作规范运行,垃圾处理场原本不该出现如今的扰民问题。
根源
垃圾场操作运行没规矩
原本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垃圾处理场,有的为何成了污染源?王维平的观点是,操作运行不规范是导致垃圾处理场出现超标污染的主要原因。“比如垃圾填埋场原本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但是目前多数填埋场都没按照规范操作。”
一些引起居民反感的垃圾处理场还存在超负荷运行的问题。
王维平举例说,高安屯垃圾填埋场的设计能力为每天处理1500吨垃圾,但投入运行后每天的实际处理量却达到三四千吨;招致居民不满之后,环卫企业又把部分垃圾转移到阿苏卫填埋场,使得设计能力为2000吨的阿苏卫如今却要应付每天5000吨的垃圾量,结果又引起了这里居民的意见。
建议
尽快立法加强监管处罚
“我国目前没有颁布过任何一部关于垃圾焚烧的操作运行规范,针对垃圾处理场的监督处罚机制至今也没有建立。”王维平建议北京市率先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有法可依才能确保今后监管到位。”
令人欣慰的是,制订垃圾处理场操作规范和监督处罚制度的工作,目前已有序展开。北京正在研究落实垃圾处理场的作业规范和相关制度。今后垃圾焚烧厂的环保情况将被实时监测,相关的环保检测数据也有望向公众公布。
9、湖北每年15个百亩湖泊消失
来源:武汉晚报2010-01-2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4731501_1.shtml
上世纪50年代,湖北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1332个,其中面积5千亩以上的湖泊322个;由于上世纪大规模围湖造田及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倾倒垃圾、工农业污染等,全省现有百亩以上湖泊仅为574个,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56.9%,水质不断恶化。在我省(湖北省,下同)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民进湖北省委、部分人大代表建言:“多龙治湖”亟待破解,“省湖泊管理条例”须尽快出台。
现状
每年15个百亩以上湖泊消失
省水利厅发布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反映,对六个较大湖泊进行水质监测,水质为二类的1个,三类的2个,四类的1个,五类的2个,其中3个为中营养状态,3个为富营养状态。湖泊面积减少、水质恶化,导致湖泊功能不断衰减,水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当前湖泊面临的主要问题。“湖北是优于水而忧于水”,省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树义介绍,湖北每年有15个百亩以上湖泊消失,“照此速度,几十年后水利厅就没有湖泊可管了”。
民进湖北省委析症结
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民进湖北省委在提案中称,目前湖泊管理是“分级、分部门、分地区三结合”,一个湖泊往往有1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管理,导致湖泊在开发和管理上的混乱;如湖管局行使资源管理权,水产局和渔政局负责湖上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保护,“他们大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加剧了湖泊管理无序”。
提案认为,应加快《省湖泊管理条例》立法进程,优化湖泊管理机构设置,让该机构具有统一的综合管理能力,协调各部门和各区际关系;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最好由省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协调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
法学专家
破除部门利益试行第三方立法
省人大代表王树义昨日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建议案,建议加快“省湖泊保护条例”制定进程。他介绍,早在1996年省水利厅就已着手有关湖泊管理立法的调研、起草工作,由于诸多原因,法规迟迟未能出台;省人大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列入2008-2012年立法计划,“但省人大常委会还未审议过该条例,2010年没有进立法规划,2011年就不可能出台”。
王树义的观点与民进省委不谋而合,他认为,起草步伐缓慢的症结是“部门立法的局限”。他介绍,该条例起草主体是水利厅,但涉水的部门包括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诸多部门,后者对水利厅的草案难以统一意见。
王树义建议,应该推行“第三方立法”,即由法学等社会各领域专家来起草法规,再由各部门完善,“这就保证法规不倾向于哪个部门的利益”。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厅去年中已将《省湖泊保护条例(草案)》报送省府审议,对湖泊管理体制、湖泊的规划、保护及开发利用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正在等待下文。
10、2010年内蒙古投资5.28亿元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2010-01-28
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10-01/28/content_18898658.htm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8日电(记者刘军)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表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将投入5.28亿元,用于保护和治理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未来3年,内蒙古将投入18亿元,用于地质环境治理和沉陷区改造。
2009年,内蒙古积极推进矿山企业落实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全区1673个矿山共存储保证金4.36亿元,共投入5.36亿元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其中,国家投入0.66亿元,用于10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自治区投入4.7亿元,用于44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16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地质公园建设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三处公园实现旅游收入20.32亿元,接待旅游人数384万人次。
2010年的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中,国家投入1.69亿元,用于6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项地质灾害防治、5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自治区投入3.59亿元,用于37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5项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建设。根据规划,内蒙古将用7年时间,解决资源型城市地质环境治理和国有矿山历史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主要城市周围的采砂石场。
11、昆明58万人饮水困难 云南启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来源:人民网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0452.html
未来4个月我省气温仍将偏高,我省已启动《云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全省旱情将实行每周一报
本报讯(记者赵晨)记者从气象局最新数据了解到,近期全省大范围的有效降水天气过程稀少,3、4月份全省大部地区降水正常争偏少、气温正常至偏高。旱情仍将持续发展,发生秋、冬、春、初夏连旱的可能性很大,抗旱形势将异常严峻。省防办表示,为监测旱情,全省旱情旬报将改为周报,随时把握旱情动态。
目前,全省平均气温为22.2℃,与多年同期相比偏高了1.9℃,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高温天气也给森林防火造成了影响,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全省共处置卫星热点691个,发生森林火灾64起、受害森林面积91公顷,同比分别上升了611%和1053%。森林防火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峻形势。
干旱致昆明58万人饮水困难
据昆明市1月28日统计,因干旱,目前已有58万人、2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据悉,2009年以来,我省五次下达抗旱经费410万元。从2009年年初到目前为止,市政府共下达858万元抗旱资金用于全市抗旱。从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月28日,全市累计投入抗旱人数137万余人;投入机动抗旱设备9.7万台套、机动运水车1.1万辆,建设机电井505眼、泵站1586处;抗旱用电447万度,抗旱用油1021吨;抗旱浇灌面积76千公顷,临时解决100万余人、56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小春减产已成定局
记者了解到,云南省旱情从去年10月开始出现,比常年提前了3个多月时间,且呈加快加重发展趋势,去年10月底全省受旱面积为230万亩,11月底发展到600万亩,12月底已发展到920万亩,目前受旱面积已达2124万亩,并且仍在增加之中。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表示,持续的干旱已使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已出现了严重困难。其次,今年小春减产已成定局,春播耕地缺墒缺水面积大,生产用水短缺问题突出,春耕生产形势异常严峻;经济作物种植形势也不容乐观。
昆明市实行旱情每日一报
目前,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已经启动了《云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同时自昨日开始,昆明市防汛指挥部组成14个抗旱工作指导组,定点联系,深入县区指导抗旱工作。根据旱情发展态势,昆明市政府启动《昆明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重大级(Ⅱ级)应急响应,各县(市)区严格实行旱情每日一报制度,适时收集旱情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抗旱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应急预案》要求,针对我省去年蓄水大幅减少的实际,将对供水出现问题的城乡集镇,采取及时寻找备用水源解决;无水源的地方及时采取拉水、打井等措施解决;对人畜饮水出现问题的农村,采取组织定点送水的措施解决。一方面多措施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另一方面争取国家对口部门对我省抗旱救灾资金的投入,同时,多渠道筹措抗旱资金,最大限度地在帮助群众解决抗旱提水、抽水、拉水、用电、用油、用种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来源:云南信息报)
12、广东虎门成污染重镇 百万吨级垃圾山紧挨癌症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01月29日 ■屈一平
http://news.sohu.com/20100129/n269895958.shtml
□虎门镇70万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全部推放到一座目前高达近百米的“垃圾山”
□裹挟大量垃圾、生活污水、重金属污水的东引运河从虎门直排进珠江,成为珠江入海口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一处因林则徐销烟御敌而闻名的英雄之地,一座以经济繁荣位列全国财税收入乡镇榜首的商业名城——历史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从1998年到2009年的十年,成就了其广东四大经济名镇的地位,然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增加,也造就了一个高度污染的南方小镇。
虎门有座“垃圾山”
对东莞市虎门镇远丰村的村民阿霞来说,能给儿子乐乐一个没有臭气的下午近乎奢侈。两岁半的孩子指着家门口那座花花绿绿的“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垃圾山,臭。
“我们六点多起来 ,一闻到垃圾味就把门窗关上,晚上不敢在院子里吃饭,要端到房子里去吃。”阿霞的家在远丰村垃圾山脚下,直线距离800米。
“垃圾山”,是位于虎门镇大岭山林场“夹沟”山区的虎门镇垃圾填埋场,1993年8月启动,15年来累计填埋垃圾约400万吨。
2009年9月,记者乘车来到虎门镇怀德社区下辖远丰村的“垃圾山”,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里本来是两山之间的一个洼地,然而记者从山脚下看到的,是和两边的山峰一样高的“垃圾山”。
“天都没有那么高。”
一位姓谢的远丰村村民这样描述家门口的“垃圾山”。
山脚下,有黑色的污水从花花绿绿的山上流下来,流进两旁的农田里。从半山腰向上看,道路两旁的垃圾堆成两个小山头,高达30米左右,侧面都可以看到破布、玻璃碎片、塑料包装袋等固体生活垃圾物,一层层堆到山顶。
在垃圾山顶,记者看到:“山顶”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一面靠山,其他三面开放,周围没有任何遮拦,来往的垃圾运输车压出一条通道,走在这条通道上,脚下踩的是榨菜包装袋、碎布条、方便面盒子、矿泉水瓶子、牙膏皮、西瓜皮、碎纸片……
山上有大约四五十名拾荒人在拿着扫帚、背篓等工具装垃圾。56岁的拾荒人钱力山告诉本报记者,好的时候,拾到的垃圾给回收站一天能卖200元。
因垃圾山而闻名,远丰村被当地人称为“垃圾村”。
“垃圾村”又叫“癌症村”
远丰村的村民最怕雨后第二天刮西北风,那就意味着,一天都不敢出门了。一位姓韩的村民家就在垃圾山脚下。“一天有100辆运垃圾的车,把垃圾运到垃圾山上,很臭,睡觉都睡不好,关了门都能闻到。”
“垃圾山”每年都会因沼气自燃引起火灾,一位姓陈的村民给本报记者讲起2009年正月初三的那场火灾,“像原子弹爆炸,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烟雾团笼罩。”
受访村民有一半表示平时感觉鼻子发痒,喉咙里总是不舒服。村子里连续几年的高癌症发病率更是令村民恐慌。村民小廖的父亲廖树生2007年因肺癌病逝,这也是这个427人的小村子里近六年来第8个因癌症病逝的,同一年村民蔡友平因食道癌病逝,目前在化疗当中的还有一名食道癌和一名肠癌患者。
广州中山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主任汪谦告诉记者,中国肿瘤发病率的比例每年为每十万人中有两百人患病,而像远丰村这样一个400多人的村庄,近六年来就有11名癌症患者,按照每年的标准算,发病率基本上等同于每十万人中有五百人患病,高出全国标准近3倍。
2009年8月,随着一份“远丰村癌症患者名单”在报纸上曝光,远丰村又有了新的名字:“癌症村”。
村长邓志洪并不住在村里,村民们说,有了钱就搬离村子。
百万吨垃圾15年堆积
那么,这座位于大岭山林场的“垃圾山”是经过了怎样的长久堆积,才形成今天从沟底到山顶近百米的“高山”呢?虎门镇大岭山林场韩副场长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了当时租地给虎门镇政府做垃圾填埋场的情形。
“1994年签了租地协议,我们是下属单位,当时虎门是农村,我们是虎门的‘西伯利亚’,最偏远的地方,我们把场地租给虎门镇,当时山沟很深,约定的垃圾堆放面积是80—90亩,他们负责协调处理好污染。”
韩副场长说,协议里协定了面积,没有协定高度,从1999年来林场上班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垃圾山的不断壮大。从最初的5米高到后来的10米,伴随着每年都要发生的火灾,沼气自燃成了“垃圾山”潜伏的灾难隐患。
从1994年租用垃圾山作为虎门镇垃圾填埋场至今,整整15年过去了,虎门镇环保部门如何看待这15年来的垃圾填埋场治理状况呢?虎门镇环保局副局长王启光对本报记者作了这样的答复:
“2000年前接到过投诉,去看过一次,2000年后没接到投诉,现在垃圾场又不是我们管,我们只有督促他们搞好,那里没办法,没有出路,焚烧不成熟。”
记者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了解到,规范化的垃圾处理在技术上有四个方式:分类收集与回收利用、堆肥处理、焚烧处理、填埋处理。
其中,垃圾填埋处理是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那么,在虎门镇这座堆积了全镇70万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所在地,填埋工作是怎样的呢?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任丽萍给本报记者这样描述虎门镇填埋场的填埋工作:
“填埋据我知道是从2007年开始,这种填埋场防护不了,只能是覆土,焚烧也会排出有毒气体,还有山上的水排下来,说到污水我们也去看了,从根部治理只能是覆土。”
在此前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任丽萍工程师在公开场合给出这样一个数字:“每十米垃圾覆盖一层土”。但本报记者在虎门镇采访的五天时间里,每天在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看到,近百辆垃圾运送车将一车车垃圾运到这里,没有见到一辆运沙土覆盖的车辆。
从外观看到“垃圾山”的横截面是一层层的生活垃圾,看不到土层覆盖的迹象,记者就填埋覆盖工作再度询问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维刚。“一米覆盖一层。”他这样回答。
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钟全舟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差不多哪里平了我们就去填埋土,不定期。”
同样是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截然不同的三个答案。
由于虎门镇这座“垃圾山”除了填埋再没有任何处理措施,填埋是否到位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监督部门的虎门镇环保局对于这一垃圾处理的填埋工作又知道多少呢?
虎门镇环保局副局长王启光又给出了第四种答案:“以前填埋我们要求虎门镇公用事业中心一星期填埋一次土,现在就没有,如果现在有就不会这样,现在确实是这样,没有覆盖。我们不是每天都检查他们。”
遥遥无期的20年规划治理
由于历史原因,最初的选址、设计等未按照卫生填埋场的要求进行,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工作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2009年9月13日,负责生活垃圾治理的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给本报记者提供了一份《虎门镇切实加强垃圾填埋场的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资料。资料称:至2008年底,虎门镇垃圾填埋场(即前文提到的“垃圾山”)累计填埋垃圾约400万吨,现每天新增垃圾约800吨,该填埋一直采用具体推放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场内没有设置填埋气和沥出液导排治理设施,未经治理的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及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困扰。
2008年,虎门镇政府就垃圾填埋场用地与大岭山林场续签合约,合约新的名称是《垃圾场整改协议书》。
大岭山林场韩副场长表示,对于这份续约,他们很无奈:“那时候没有签高度,想不到这么高,2008年续约,到期我们也想过收回,但是收回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处理,我们给他提个条件就是整改,按照这个思路签协议的,协议签到2020年,期满之后把填埋的处理掉,2020年把原有垃圾处理完返还给我们。”
每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的大岭山林场里的森林公园,为了防止垃圾场引起的火灾影响到林场,在垃圾场周围增设了防火设备。
韩副场长告诉本报记者,1993年签约租地面积80—90亩,2008年的续约将租地面积扩展到10万平方米,将近160亩,是以前面积的两倍。虎门镇政府称,镇里为了处理垃圾山问题,拨款4000万元建设沼气发电厂,作为厂房用地。签约时间截至2020年,续约方镇政府表示将用19年时间完成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处理,包括填埋气、滤出液、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
有关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的最新消息是,2009年11月,根据规划,虎门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步选址在虎门五马山,半径1公里范围内。虎门镇党委书记吴湛辉表示,虎门镇日产生活垃圾在1200吨左右,因此,今后,虎门目前的临时垃圾填埋场堆放的垃圾,包括远丰村背后的垃圾填埋场,将逐步通过焚烧来进行处理。
虎门有条“黑龙江”
问题一:“黑龙江”的来历
在虎门镇镇中心,有一条内河穿城而过,这条河是黑色的,河里没有鱼虾等任何生物。虎门镇的市民每次走过河边都会加快脚步,因为河水泛出的阵阵臭味令人难以逗留,镇上的人叫它“黑龙江”。
记者从虎门镇水利所了解到,这条河是上世纪70年代开凿的,学名叫东引运河虎门段。东莞市70年代初人工开挖东引运河,全长103公里,流经19个镇,每天受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约188.8万吨,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东引运河虎门段河道长10200米,其中以运河北路段的污染最为严重。2009年9月11日,记者从东引运河水闸起,沿运河到卢屋和新湾高架桥下进行实地采访,一路走来看到河水都是乌黑色的,位于镇中心运河北路段的河水,一动不动,静静地躺在那里,浓黑如墨,但河水表面却异常光亮,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漂浮着一层油渍。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生活垃圾,两侧的河堤上,也堆了一些塑料袋等垃圾。
“11年前从我到这里就是这样,没有人来治理过,表面垃圾有人来弄,没办法,说是抽调工程很大,我们叫它臭水河。”在运河边上摆地摊的余先生,11年前从湖北来虎门,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的房子就租在这里,窗户下面就是这条“黑龙江”,所以不敢开窗户。
沿着运河,向下游走去。当走到虎门镇最出名的富民商业大厦这一段时,感觉到这里的运河水没有上游那么光亮,油污也少了很多,水面有些流动。河里还有一艘垃圾船,两名工人正忙着将河道上的垃圾打捞上来。跨过富民大厦段,当来到黄河服装城这一段时,运河水改善了很多,站在一座通行桥上,面向黄河服装城,左手侧的河水清澈很多,右手侧的河水则仍然保持着运河的黑。
市民赵女士的孩子就在位于北路河段的河边小学上学,一家人在这里住了8年了,她很替孩子的将来担忧:“下水管道、化粪池、公共厕所、出租房、餐厅、茶楼、酒店都排到这里,一直没有污水处理厂。”
问题二:“黑龙江”为何这么“黑”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段“黑龙江”——东引运河虎门镇段北路段的位置,就在分管水利的虎门镇水利所和负责镇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门口,直线距离不过500米。
记者首先来到虎门镇水利所,一位姓钟的工作人员给本报记者讲述,虎门镇一共有70多个大型污水口,全部生活污水不加处理,通过这70多个下水管道直接流进东引运河虎门镇段。他进一步补充说,水利所只负责防洪、排涝的事情,污水处理应该找环保局或者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目前东引运河虎门段为五类水质,丧失了水功能,为重度污染。”东莞市环保局虎门分局杜元成忧心忡忡地告诉本报记者。
据杜元成介绍,东引运河虎门段在1997年之前还是可以饮用的,1997年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内河,造成水污染,这么多年,沿线没有建成一家正常运行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河水存在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每天有20万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
除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也相当可观。据东莞市环保局虎门分局副局长王启光介绍,虎门面积不过100多平方公里,却有50多万外来人口,加上本地居民,共有70多万人。按每天每人5公斤的生活污水量计算,70多万人口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至少在3500吨以上。
另外,记者在《东莞市虎门镇环境规划》(2007)的一份限期整改14家企业统计表中看到,仅东莞乐迪卡游戏机制造有限公司每天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达到70吨,而东莞冠越玩具有限公司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则高达每天882吨。
全长102公里的东引运河,流经了14个镇之后,承载着14个镇的污水从下游涌入虎门镇,最终,裹挟大量垃圾、生活污水、重金属污水的东引运河从虎门直排进珠江口,成为珠江入海口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问题三:谁在治理“黑龙江”
早在2003年即有消息:虎门镇规划两个日处理污水能力共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将于2004年初逐步动工,同时要求千人以上企业和医疗单位必须自建污水处理系统。
6年过去了,污水处理厂还是没有建起来。
2009年9月11日,针对东引运河虎门段污水治理情况,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给本报记者一份书面答复。文中称虎门镇即将在东引运河沿线两岸建设污水管网工程,用于运河两岸生活污水进行截流收集并运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方案在设计阶段。事实是,虎门镇的污水处理厂还在设计阶段,对于目前每天都会产生的20万吨注入河中的污水没有任何治理措施。
“我们每天有30个环卫工人对内河表面垃圾进行处理。”虎门镇公用事业中心主任王维刚这样回答目前治理的现状。
虎门的一笔经济账
和虎门镇缓慢的污染治理步伐形成对比的是,在虎门镇,每家每户的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收取却十分及时。
“每月每户13元,已经收取了近百万元。”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人秘组一位姓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费用是按照镇里统一要求收取的。然而,这项在大多数地方对农村免收的费用,在虎门镇,甚至像远丰村这样饱受垃圾污染之苦的“垃圾村”也不能幸免。
“村里代缴了全村的垃圾处理费。”在远丰村负责城管工作的小廖告诉本报记者。
与远丰村相邻的陈村,书记陈光辉介绍,陈村每天的垃圾大概是7吨,每吨100多元处理费,每天的垃圾处理费就要缴1000多元。
与垃圾处理费一样需要虎门镇市民承担的还有污水处理费。在东莞市虎门港自来水公司,市民陈卓华正在缴纳当月的水费,记者看到在水费单子上有一笔“污水处理费”,0.70元/吨,按照实际用水量90%比例收取。
虎门港自来水公司一位姓卢的办公室主任告诉本报记者,虎门镇从2005年开始全面收取污水处理费,每年自来水用水量统计为8000万吨左右,污水处理费按照90%收取,约为7200万吨,按每吨0.70元统计下来的污水处理费约为5000万元/年。除了2005年是按照0.50元/吨收取,粗略统计下来,仅污水处理费一项总计将近两亿元。
卢主任表示,污水处理费用的收缴是为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可是直到记者采访的2009年9月,筹建了近四年的宁洲和海岛两个污水处理厂才进入首期调试运行阶段。
13、北京副市长:别把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当小事
来源:中新网2010年01月29日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hbsd/20100129/1774579.shtml
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就“一些市民对要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有些意见,认为产生的二口恶英会对人体有害”的采访,表态,“不建垃圾焚烧厂怎么办?目前北京已没有地方填埋垃圾了。”
苦恼于垃圾处理的,远不止北京。一段时间以来,若干城市因垃圾发电厂选址引发纷争,其共同点都是担心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危及健康,垃圾焚烧发电厂附近百姓要求迁走发电厂。
垃圾填埋,可用土地日益稀少;垃圾焚烧,又人见人躲——一个环保问题,何以上升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其一,今天,公众对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等环境要求越来越敏感,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敏感;其二,今天,公众对政府决策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决策意识越来越强。这都使得垃圾处理问题超出了简单的环保层面,以往几个部门关起门来找几个专家论证一番即拍板的惯用做法已明显简单化了,难以应对现实。
从操作层面来说,相关信息的公开首当其冲。比如,什么样的垃圾处理技术最为合理?垃圾或埋或烧,都有后遗症,如何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的技术条件及现实基础如何?这些问题如果能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情,就会大大增加公众参与讨论的理性,有助于公众更充分地认识到垃圾处理的复杂性,并可能在妥协中达成多数人认同的协议。
从制度安排的层面来说,更宏观、更高难度的制度安排亟待跟进。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由垃圾分类着手,减少垃圾总量,可大大降低垃圾处理的难度和成本。但这事在我国很多地方尚未纳入议事日程,个别地方做了些尝试,但多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配套的工作如何去做?不同部门的协调如何着手?对决策者而言,无法回避。
从理念层面来说,我们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判断必须与时俱进。类似于垃圾焚烧厂建在哪里,或者水源被污染怎么办等环保问题,按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事涉非传统安全的问题。所谓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它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大规模疾病;跨国性的有组织犯罪活动,如跨国毒品贩运、国际洗钱活动、拐卖人口、非法移民;国际性的电脑病毒、黑客所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等等。其中,生态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今天,对因海平面上升、沙漠侵袭、洪水与暴风雨等灾难性天气,以及土地退化,而不得不搬离家乡的人群,国际上称之为环境难民。也许环境难民的警示离我们较远,但是,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种认识当继续强化,并得到公众广泛认同。
现实情况是,公众对政府的期望更高,既希望享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丰硕成果,同时希望离有毒有害的水源与空气越远越好。相关管理者如果能理性地体察到公众的需要和期望,就应该不会把垃圾处理之类的环境问题当成小事。(评论员 刘文宁)
14、开征汽车环境税引争议 各种环境税或陆续开征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01月29日 何颖思、刘俊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132.html
据媒体报道,环境税的收取已获得环保部等相关部委同意,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将被列入环境税征收范围,一旦实施,车主将要为尾气排放买单。机动车的环境税在征收时,车主将按机动车不同的污染排放量,缴不同的税费。
本报讯 (记者何颖思、刘俊)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透露,国家已开始着手研究机动车环境税费改革的问题。消息一出,引发各界关注,部分车主和车企对此持保留态度。
专家:
已有汽车税种服务环保
对此,昨天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对本报直言,专门新增机动车环境税“不看好”。目前针对汽车,已有三个税种体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一个是消费税,按排量高低征收税3%~40%的税率;第二个是燃油税;第三个是车购税,同样是大排量的多征税,小排量少征税。
“三个税种已经体现购车环境保护的作用,如果再开征新的税种,不太经济,也不合法规”,刘桓说,如果想要加大环保的作用,可以在原有的税率上调整,比如调整燃油税税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也倾向于在原有税种的基础上作调整。
车主:
用车习惯不会因此改变
“觉得环境税和燃油税重复了,再交肯定不好啦。”家住祈福新村的车主李冰每日都要往返市区和番禺,他表示油费已经要1500元/月,负担不轻。他说,就算针对尾气征税他的用车习惯不会改变,也不会换车。“家住得比较远,该用的还是用。”
广州一家汽车企业联系人对本报说,担心开征这个税种后,会打击买车意向。“从初衷看是以税收手段来节能减排是对的,但更加应该鼓励新车提高排放标准。”
不过,也有部分不是车主的市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汽车已经太多,无论是什么排量的车都有尾气,污染越多征税越多很正常。
专家分析
各种环境税
或陆续开征
据记者了解,受访专家本身不反对“环境税”。这个税种到底是什么呢?刘尚希指出,环境税应该是一个大类,而不是一个新税种,“凡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都可以叫环境税。燃油税也可以叫环境税、碳税也可以叫环境税,说法五花八门。”
去年10月,财政部财科所曾发布《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可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预计为2012~2013年。报告预期在2014年及之后的期间内开征环境税。
刘恒赞成机动车环境保护税费改革,让大排量的汽车负担更高的税费。“我认为最早会开征碳税,已研究四五年。硫税、排污税也将陆续提上议程。”
对于开征“环境税”时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推出碳税的时机,应该是在经济企稳向好却又并未进入显著通货膨胀状态的区间内,是较好的开征时机。
15、地球环境资源变商品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超速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0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872126.html
编者按:通过产权界定将温室气体排放权变为商品,并进行市场化定价买卖,已成为欧美等国实现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之一。碳排放金融产品作为一种减排金融工具,在世界高速发展。《经济参考报》期货版携手2006年已开始研究碳排放期货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开设“碳市场漫谈”专栏,向读者全面呈现全球碳排放期货交易及我国研发动态。
2005年,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基于碳交易的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掉期产品及期权产品不断涌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世界银行2009年公布的报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场规模扩张至1263亿美元。作为一个金融市场,碳市场正在吸引更多投资目光。
排放权交易成温室效应控制手段
区别于石油、煤炭等有形的资源,环境资源具有公共财产的特性。人类在进行生产或者生活过程中,均不可避免会向环境中释放废水、废气等,使用公共的环境资源,但是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却由社会承担,进而导致了所谓“公有地悲剧”的发生。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了“排放权交易”,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令环境资源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
当时,戴尔斯给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应用的方案。随后,在解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减排问题中,也应用了排放权交易手段。比较具有代表性且成功的案例,就是美国的酸雨计划。目前,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排放权交易也成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
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全球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气候谈判过程中,世界基本形成了欧盟、“77国集团加中国”和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伞形集团三大集团,利益分歧巨大,僵局始终存在。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目标;建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京都三机制为国家之间开展碳排放权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碳交易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2005年2月16日,伴随着《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发展至今,碳市场参与主体并不限于有实际减排需求的各类企业,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因而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交易形式更加多样化。基于碳交易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掉期产品及期权产品不断涌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开始高速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公布的报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场规模扩大至1263亿美元,大大高于2007年的630亿美元,较2005年的108亿美元增加了近11倍。从成交量来看,2008年,在市场中约有48亿吨碳交易,较2007年的30亿吨增加了61%,较2005年7亿吨增加了近7倍。
全球已建20多个碳交易平台
目前,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A llow ance-based trade)和项目交易市场(Project-based trade)两大类。
配额交易市场内,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中的配额A A U、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使用的欧盟配额EU A。项目交易市场,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和由联合履约机制JI产生的排放削减量ERU。其中,EU 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
根据组织形式,碳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碳交易开始主要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随着交易的发展,场内交易平台逐渐建立。目前,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欧洲的场内交易平台最多,主要有欧洲气候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等。(上海期货交易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周秋玲)
16、开征机动车环境税 要做很多功课
来源:新浪网 2010年01月29日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20100129/10207333971.shtml
尽管开征机动车环境税,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由车购税减免带来的汽车销售火爆景象,但从长远来看,这项税种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让城市重现碧水篮天,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机动车环境税的开征,势必会增加汽车使用的成本,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也会使汽车制造厂家自觉做出技术改进。此外,机动车环境税的设立符合国际惯例。
问题是,虽然机动车环境税出台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机动车环境税的顺利出笼,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对现有的税费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
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和汽车有关的税费达20多种,比如车检费、强制险、年审费和车辆牌照费,一些地方还有过路费和过桥费等,再加上一些地方的非正常收费项目,车主压力不小。
所以,职能部门要对现有税费项目进行清理,该取消的要“扫地出门”,有必要合并的进行合并,或者减税,力求使税收制度变得公正、公平和合理。(吴睿鸫)
一道“加减综合题”
机动车环境税改革并不只是增加一个新税种,而应当全面考量机动车税费负担轻重,把机动车环境税改革当成一道加减综合运算题去做。
开征机动车环境税的目的在于节能减排。而能否实现预想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与税负合理与否密切相关。如果机动车环境税负设置不痛不痒,除另外增加一点财政收入外,节能减排的目标难免落空。因此,必须全面分析机动车税制结构,使机动车税负逐步由“购买”向“使用”转变。
机动车环境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做好约束污染的“加法”,更要做好刺激内需的“减法”,在提高百姓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纪卓瑶)
要跨过“三道坎”
机动车环境税,就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然后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从而起到降低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在理论上说是正确的、正当的,但从程序层面剖析,必须跨过“三道坎”,切忌想征就征,仓促上马。
通常,征税事务是由行政部门控制,不少税种及其税率是通过行政规章的方式下令开征的。笔者建议,此次意欲开征的机动车环境税,不能由主管部门闭门造车,至少应该按照政府重大决策实行公开听证的规定,举行听证会,给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是尊重民意的一道坎。
现在,不少人感觉税负较重。就说机动车,附着其上的各项税、费很多,单说税就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燃油税等。有些税的界线不清,譬如说车辆消费税,显然它与即将开征的环境税有部分重合之嫌。因此,在开征新税之前,应该对旧税进行全面的盘点、清理,不能“只生不死”。这是一道清理坎。
第三道是税收使用坎。目前,公众越来越关心税收的使用与去向。由于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特殊性,比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长期性、效果不明显等特点,如果机动车环境税收非所用,或者不知所终,环境税可能就失去征收的意义了。(练洪洋)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