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1-18

一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参加2009年“江河十年行”记者特别报道:

1、中国经济导报:   映秀,这个冬天冷吗 

http://www.ceh.com.cn/ceh/jryw/2010/1/14/58518.shtml

 

环境资讯:

2、人民网:      2009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发布 

http://green.sohu.com/20100118/n269655275.shtml

3、第一财经网:    《大气法》修订迟缓 诸多污控难点待突破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20100118/000000145827.shtml

 

地方信息:

4、中国经济导报:   北京垃圾年均递增8% 

http://www.ceh.com.cn/ceh/xwpd/2010/1/16/58625.shtml

5、南昌日报:     江西南昌启动城市应急水源建设 2011年之前完工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779938_1.shtml

6、人民网:      青海三江源已建立790多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点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779197_1.shtml

 

重大水事:

7、新华网:      黄河流域地下水开采每年袭夺约40亿立方米地表水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1/17/content_12824116.htm

 

污染信息:

8、广州日报:     广州南湖成了大酱缸黑水黄水滚滚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86243.html

 

环境曝光:

9、南京晨报:     500桶化工“毒垃圾”堆在长江边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779445_1.shtml

 

深度报道:

10、瞭望东方周刊:   兰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村民自称疏散后无人管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18/150019492387.shtml

11、南方都市报:    垃圾困局 一场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7/3373857.html

 

环境时评:

12、中国经济导报:    “三产富民但不富财政”的悖论 

http://www.ceh.com.cn/ceh/jjzx/2010/1/16/58564.shtml

13、中国经济导报:    都江堰·广东·林树森   

http://www.ceh.com.cn/ceh/jjzx/2010/1/16/58565.shtml

14、理财一周:      旧金山的“神奇三桶”

http://www.licaiyizhou.com/content.jsp?category=0010E&id=2287

15、羊城晚报:      广州面临"垃圾围城" 2012年以后垃圾出路在哪?

http://env.people.com.cn/GB/10791035.html

16、中国环境报:     环评百分百意味着什么?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01/t20100115_629973.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映秀,这个冬天冷吗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1-14王颖春

http://www.ceh.com.cn/ceh/jryw/2010/1/14/58518.shtml

   元旦期间,北京被一场50年来最厚的大雪覆盖,气温也降到了1977年以来的最低值。下雪了,北京很冷。

   这个冬天,映秀冷吗?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年零7个月。1个多月以后,灾区群众将迎来震后的第二个春节。他们生活得还好吗?这让太多人心牵。

   2009年12月16日,本报记者自2008年5月、11月和2009年2月以后,再次来到映秀镇。

   沿着新建成的都汶公路,晚上7点,记者抵达映秀镇。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是映秀镇牛圈沟蔡家岗村二组――地震的震源点,也是映秀海拔最高的地方。

   一辆抛锚的水泥车挡住了上山的去路,我们只能徒步前行。刚刚下过雨的道路泥泞不堪,一不小心就会摔出个趔趄。四周一片漆黑,只能依靠手电筒和手机的微弱灯光,来辨明哪里的泥多些,哪里的泥少些。沿着大车压实的车辙,一里多长的山路,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

   目前,蔡家岗村的村民还全部住在帐篷里,冰冷潮湿的夜里,只能依靠电褥毯入睡。有些村民后来搭建的帐篷,有的还没有通电。

   令人高兴的是,村里的大多数新房已经开始砌墙封顶。“帐篷生活”即将过去。

   村民唐晓平向记者讲述了地震后的生活状况。救济款在地震3个月以后就停发了,房屋和耕地都被震毁了。唐晓平家中的猕猴桃树虽然幸存,但果树由于周边铝厂烟尘污染等原因,最终一颗果子也没收。唐晓平饲养的40箱蜜蜂,也由于烟尘污染等原因而全部死掉。

   同行中有人问,为什么不去找铝厂赔偿。唐晓平回答,村里好多人在铝厂上班,要是真的关停,那现在每月1000多块钱的收入就没了。

   唐晓平讲述了目前他眼中灾后重建的“一个苦恼”:灾区城区的重建由各地援建单位无偿援建,而农村重建却是统一规划之后的自费筹建,政府部门只提供少量贷款。如此一来,村民的负担便有所增加。 

2、2009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发布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18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118/n269655275.shtml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孙秀艳)经环境保护部批准,中国环境报社15日在北京发布了2009年度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2009年国内十大环境新闻分别是:

  一、胡锦涛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四项主张,中国公布二氧化碳减排行动目标;

  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三、李克强强调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环境保护部正式开通环保举报热线;

  四、《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成为大趋势;

  五、十亿元中央环保资金投向农村,900万人受益;

  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正式施行,环保参与发展综合决策进入新阶段;

  七、国家出台暂行办法考核地方政府,推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

  八、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国家编制综合防治规划;

  九、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叫停,两大电力集团环评项目受限批;

  十、地方法院采用投放危险物质罪,加大力度打击环境犯罪行为。

  2009年度国际十大环境新闻是:

  一、《哥本哈根协议》艰难出台,温室气体减排迈出重要一步;

  二、联合国发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竞争制高点;

  三、中日韩发表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加强绿色经济合作;POPS公约缔约方大会达成共识,

  四、全球再禁9种有毒化学品;

  五、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诞生,75个国家共同签署条约;

  六、17个国家签约承诺,86种污染物须公示;

  七、世界湖泊大会聚焦湖泊保护,让湖泊休养生息思想走向世界;

  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报告,全球物种灭绝数字继续增加;

  九、厄尔尼诺导致严重旱灾,墨西哥印尼遭重大损失;

  十、美国环保局正式宣布温室气体危害公众健康,将根据《清洁大气法案》控制温室气体。

3、《大气法》修订迟缓 诸多污控难点待突破   

来源:第一财经网 2010年01月18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0/20100118/000000145827.shtml

  中国环境法律体系中制定较早的一部重要法律——《大气污染防治法》(下称《大气法》)在经过两次修订之后,仍然“漏洞”重重。

  15日,部分在京专家在参加“大气污染记者论坛”时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大气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订,但“进程却有些缓慢,修订工作3年还没有完成,而《可再生能源法》整个修订过程只用了6个月。”

  新污染类型存在法律空白

  《大气法》于2000年4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0年9月1日起施行的。该法在防治大气污染和改善大气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柴发合对日报说,过去10年间中国大气污染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亟需修订法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据介绍,目前新的大气污染类型,在法律上仍然是空白。大气污染的国家常规监测包括三项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但大气能见度、灰霾天数、光化学烟雾污染现象还没有法律监管。

  “这些新型污染属于光化学污染,与以往的煤烟型污染有很大的区别,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柴发合说。

  据部分城市灰霾和臭氧污染监测试点表明,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总天数的30%-50%。

  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对日报说,目前大气污染控制问题正逐渐向区域复合型转变。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全国6.3%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40%的煤炭、生产了50%的钢铁,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重污染天气在区域内大范围同时出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地区以及成渝地区等城市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的区域也出现了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但目前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各自为战”,尚未建立有效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和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现行《大气法》只提到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未涉及城市群地区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机动车污控成最大难点

  目前大气污染防控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对机动车污染缺乏有效控制。

  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64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使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剧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

  柴发合说,在机动车数量激增的形势下,现行的《大气法》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环境管理和排放控制。对机动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新定型机动车的达标以及执行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生产一致性等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对车用燃料、车用燃油添加剂和清洁剂缺乏应有的环保规定。

  现行《大气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此款规定过于笼统,且罚则中对生产企业罚款也缺乏可操作性手段;现行《大气法》中关于车用燃料的规定除含铅汽油外均属于鼓励性政策,因此造成了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中的车油不配套问题,严重妨碍并且降低了排放标准实施所取得的环境效益。

  柴发合还告诉日报,现行的规定不仅不足以有效应对大气污染事故或者突发大气污染事件,也不利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现行《大气法》只提及保护臭氧层问题,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未做出明确规定。”

  上述专家表示,《大气法》应该尽快予以修改。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蒲海清去年曾表示,“《大气法》估计会在最近一、两年进入立法程序。”

4、北京垃圾年均递增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1-16

http://www.ceh.com.cn/ceh/xwpd/2010/1/16/58625.shtml

  据新华社电 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北京90%的垃圾为填埋处理,每年约占用500亩土地。“处理方式过于单一,加之目前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有难度,如果新的设施不能及时建设,4年后,北京将面临垃圾无法处理的严峻局面。对于北京这样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采用焚烧处理,尤为重要”。

   据悉,北京有户籍人口1200多万,但加上外来常住人口,总人口甚至超过2000万。尤其进入新千年以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市政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和投资,基本都根据1200多万户籍人口来制定,一旦遭遇几占总量4成的庞大而又流动的外来人口,便捉襟见肘。况且,人们已习惯于“粗放型”生活,对于政府早已倡导的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大多难以形成习惯。 

5、江西南昌启动城市应急水源建设 2011年之前完工

来源:南昌日报2010-01-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779938_1.shtml

   记者昨日(1月17日,下同)从市水利局获悉,我市(南昌市,下同)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之前完工。

  目前,我市城市供水97%以上的水源来自赣江,基本属于单一供水水源城市,而南昌又地处赣江下游,上游干支河流河段依江傍河城镇众多,区域经济发达,潜在的水源污染突发性事故隐患随时存在,应急水源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为此,2008年我市委托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南昌市城市供水应急水源规划》,启动应急水源的规划建设,并计划在“七城会”之前完成应急水源建设,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据了解,城市应急水源工程总投资4亿元,分为昌南昌北两个片区、两处水源。两处来水可以利用输水管网相连,以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6、青海三江源已建立790多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点

来源:人民网 2010-01-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779197_1.shtml

   青海省已经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起792个生态环境监测点,填补了我国在“三江源”系统的生态监测数据资料的空白,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本底资料。

  2005年8国家在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青海省启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工程以建设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目标,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加大对现有林地、草地植被的保护力度,采取围栏封育和人工辅助等措施,加快植被恢复步伐,加强生态恶化土地的治理,实行生态移民,减轻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压力,实现保护和恢复功能,促进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是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它们对客观、科学的跟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这792个监测点分布在保护区的三十一点六万平方公里地带,共分为九大类,它们分别是:119个草地生态监测点,499个林地生态监测点,12个湿地生态监测点,19个水土保持监测点,50个土壤监测点,15个水资源监测点,18个荒漠化监测点,39个环境质量监测点,21个气象监测点。

7、黄河流域地下水开采每年袭夺约40亿立方米地表水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1/17/content_12824116.htm

    新华网郑州1月16日电(记者张兴军)有关专家披露,黄河流域地下水开采每年袭夺30亿至40亿立方米地表水,给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带来困难。

    黄河设计公司副总工程师张会言日前透露,黄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54.6亿立方米,其中与地表水不重复的资源量只有84.8亿立方米。近5年,平均流域内地下水开采量为132.3亿立方米,是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的156%。

    黄河水资源公报也显示,近5年平均流域内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超采量为4.2亿立方米,而山丘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基本是全重复的。由此估算,现状流域内地下水的开采,大约袭夺了30亿~40亿立方米的地表水,约相当于黄河地表水可供水量的10%左右。特别是在岩溶地区和一些山区,开采地下水实际上就等于是取用地表水。

    “有些地区专门在河滩内打井取水,认为取用的是地下水,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也将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张会言说,“因此,必须要加强地下水开采对地表水影响问题的研究,及早实行真正意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并把与地表水重复的地下水开采量计入地表水利用量,以利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关专家表示,在黄河流域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要真正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急需遏制地下水超采袭夺地表水现象。

8、广州南湖成了大酱缸黑水黄水滚滚来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01月18日 倪明

http://env.people.com.cn/GB/10786243.html

南湖周边楼盘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南湖。

松园小湖水质严重恶化,已被检测为劣四类水质。

  至今未有截污管网,每天数万吨污水直排南湖

  南湖已成污水池!市民近日向本报记者报料,美丽的南湖已被14个排污口包围,周边每日有数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湖,一些水域已被检测为劣四类水质。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广州整治无证污水直排进入倒计时,然而,因为没有截污管网覆盖,排水许可证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

  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排污口

  每天估计有2~3万立方污水流入

  记者调查发现,南湖周边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大小不等的排污口。

  南湖板块众多楼盘

  股股污水发黑发黄

  记者看到,老庄村、黄庄村的污水顺着河涌从新庄排水渠流入南湖,记者从南湖高尔夫转入新庄桥,水已成泥浆色,散发出阵阵臭气,水底不断有气泡冒出,表面漂浮着油污、草垛、塑料袋等。

  同大路以东南湖板块楼盘“扎堆”,雅居乐、畔山豪庭、青花南湖和一品湖山等小区的排水口,流出股股发黑发黄的污水。头陂村的排水口则将大河马水上世界和旅游学校排出来的污水送入松园小湖。

  60岁的曾大伯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表示:“以前南湖水很干净,还可以洗菜,如今水质一年比一年差。” 他指着南湖湖边一家农家饭店直摇头:“这些饭店最多用网过滤一下油污,宰杀废水都直接排进南湖”。他说,南湖周边有10多家这样的风味农家饭店。

  垃圾每天打捞不完

  工业废水直接入湖

  南湖正在衰老,“肉眼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有垃圾。”保洁工周勇每天乘船沿湖打捞垃圾。当船驶向新庄桥水岸时,水面像泼了层绿油漆,黏稠的浮游物漂在水上,被船犁开后,又迅速覆盖。“每天两只船打捞垃圾,垃圾还是打捞不完”, 周勇说,夏天高温干旱时,他们还在湖中捞过蓝藻。

  比蓝藻更可怕的是工业废水。南湖成了周边工厂、村庄中小化工作坊的废水池,所有工业污染物都往南湖排放。

  至今未有截污管道

  有水质已属劣四类

  南湖位于磨刀坑水库库区内。磨刀坑水库管理所负责人表示,去年,水库管理所对水库污染源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显示,水库周边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其中主要为同和大陂村片、斯文井村片、新庄片及南湖周边的南湖雅居乐等商住区片。

  尽管一些小区有雨污分流的收集管网,由于至今仍未有市政截污管道设施,库区周边的生活生产污水基本上均排入磨刀坑水库内,造成水库的水环境迅速恶化。目前南湖的一些水域已被检测为劣四类水质。“南湖每天水位升高1~2厘米,水量增长8万立方,除了流入的地下水,都是周边排放进来的污水,保守估计一天有2~3万立方吧” 。

  有关部门回应

  无排水管网,水污染难根治

  困境:排水许可证申办率不到1%

  希望:京溪污水处理厂已破土动工

  难道有关部门对南湖被污染坐视不理?

  南湖属于白云区水利局管辖。记者采访了白云区水利局水务管理所所长朱剑峰,他表示南湖周边的太和镇、同和村、永平村有2725家重点排水户(每天排水量达100吨以上),目前已有25家办理了排水许可证。水务部门已要求南湖周边排水户在今年6月30日前,申办城市排水许可证。“办证率只有不到1%,排水户办理许可证的积极性不高”,他坦言,即使办了许可证,由于没有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相当数量的历史排水户向南湖直接排放污水的现象仍会继续存在。

  记者获悉,京溪污水处理厂终于突破重重困难,于2010年元旦前破土动工了。污水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纳污范围包括沙河涌上游流域的左、右支流及南湖流域,总纳污面积15.7平方公里。京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后,南湖周边的14个“污水龙头”(排污口)有望截污。

  链接

  美丽南湖

  与白云山齐名

  南湖曾是广州最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南湖、白云山双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风景区,更是广州人的骄傲——曾吸引了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观赏。

  无证排污

  将被停水停电

目前广州市历史排水户共有4万多户,但全市已取得排水许可证的仅有300多个排水户。水务部门已将中心城区全面截污作为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简化排水许可的办证程序;二是组织中心城区各级涉水行政部门联合开展排水许可证行政审批工作;三是对逾期仍向江河湖泊等水环境直接排放污水的排污单位,将依法作出停止供水、供电的处理。

9、500桶化工“毒垃圾”堆在长江边

来源:南京晨报 2010-01-1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779445_1.shtml

堆在长江边的化工废料。

  近日,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的居民向环保部门举报:一些不负责任的化工企业,竟将500多桶废弃的有毒化学危险品转移至长江边,有的已被大量倾倒,严重威胁着长江水质。而在该处的上游几百米处,便是滨江开发区水厂的长江取水口。所幸的是,由于当地相关部门处置及时,至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水质受影响。目前,南京江宁和滨江开发区二级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

  长江边惊现500余桶“毒垃圾”

  昨天(1月17日,下同)上午,记者赶到南京市江宁滨江开发区事发现场,在紧挨长江边江滩上,被市民举报的化学危险品废料抛弃现场就在这里,高危化工“毒垃圾”的场面令人吃惊。

  只见江滩上,延绵上百米散乱堆放有各式各样用于盛放化学品的铁皮桶、白色、绿色塑料桶,空中散发着一股浓烈的刺鼻气味。在一处空地上,不少用蛇皮袋子盛装的化学品,因强腐蚀后而裸露在外。在这些装有化工废料的铁皮桶和塑料桶外包装上,大多写有英文字母。每个桶上不是印有强腐蚀性标识外,就是印有枯髅头有毒物标识。经清点,这些盛放化学品的铁皮桶、白色、绿色塑料桶,包括已清运走的,约有500桶以上。

  在有些铁桶上,写有“咪唑”字样,说明上还特别提醒说,该化工产品有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和腐蚀性,人体吸收多了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而在其他铁桶和塑料桶上则写有“剧毒”字样。在现场调查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初步判定,这些是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虽不是原始原料,但这些废液均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化学品,能够对人的中枢系统等造成伤害,或对人体皮肤有腐蚀性,不能随便处置和乱倒、乱放。

  现场的一位环保人员说,这些危险化学废弃物,必须全部转移到位于南京市城东汇丰废弃物处理公司去处理,危险化学物品泄漏到的地面要“掘地三尺”,连同泥土一起运走,工作量非常大。“现在现场危化物遗留的气味至今还是很浓,我们一直在监测关注。”该环保人员说。

  “毒垃圾”威胁长江水质

  500多桶危险废物堆积、倾倒在江滩上,时不时散发出刺鼻气体,对周边环境构成了威胁和影响,尤其是这些“毒垃圾”威胁长江水质。目前,南京江宁区和滨江开发区二级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并迅速调集了南京市汇丰废弃物处理公司6辆大型车辆和十几名工作人员,每天不间断地进行清运以尽快消除威胁。

  在事发现场,距倾倒地点几百米处长江上游,就有一个滨江开发区的水厂。据了解,如果不是发现及时,这一水厂和当地的地下水将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环保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废液一旦泄漏就会浸入土壤中并迅速扩散,极难清除,目前好在没有造成水源的污染和人员伤亡。现在这些危险废物,已不断被转移到汇丰废弃物处理公司的堆放场进行妥善处置。

  据汇丰废弃物处理公司顾留飞总经理介绍说,这些有毒化学废弃液和污染泥土运到公司后,将全部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化工公司将废料交给私人公司处理

  江宁区环保局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经追踪和调查,发现滨江开发区境内的南京科思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科思公司)涉嫌非法转运危险化学废弃液的行为。

  据了解,南京科思公司是专业从事医药中间体、日化等精细化工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合资企业,在江宁滨江开发区有中间体的研发、制造车间。“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化学液残渣被倒到长江边去了,直到环保部门找到公司以后,才知道出事了,但这些有毒废料不是我们一家公司倒的。”昨天南京科思公司负责环保的谢主任说,他们公司把化学残渣委托给了一个私人公司进行再生利用,想不到他竟堆放在长江边了,有的已倾倒出来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经现在初步调查,500余桶中204桶是南京科思公司的。

  谢主任坦言说,南京科思公司不应该随便把这些有毒废料随便交给私人公司去处理,这反映出公司在环境保护上存在监管漏洞。

  黑公司神秘处理“毒垃圾”

  据了解,这500余桶有毒化学垃圾,全是一些化工公司随便交给私人公司去处理的。而记者调查该公司,竟是一个无任何资质的黑公司。

  昨天,记者从工商、公安、消防以及环保部门获悉,提炼、加工南京科思等公司有毒化学废液的那家私人公司并没有合格的生产条件,该企业无资质、无生产设备、无生产车间、无生产能力、无技术人员等,属于一家黑公司。“现在,听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常常被惊出一身冷汗,出了这样的事情,南京科思公司要担责的!”南京科思公司负责环保的谢主任说。

  记者了解到,那家黑公司在长江边上有作坊。有知情人说,黑公司所谓的提炼、加工,其实是乱倒有毒废料,然后回收、叫卖铁桶和塑料桶从中牟利。到目前为止,该黑公司神秘倾倒处理了多少“毒垃圾”无法统计。

目前,江宁区环保局已经成立了调查组,针对相关偷转运有毒废料化工企业进行排查,“主要就是排查有无南京科思公司类似的情况,排查剩下化工桶是哪个企业的。”

10、兰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村民自称疏散后无人管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01月18日 刘伊曼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18/150019492387.shtml

  兰州石化:爆炸背后的沉疴

  “我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发生事故被疏散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疏散了之后就再没人管我们”

  1月7日下午5点半左右,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303厂316罐区发生爆炸,造成6名员工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爆炸发生4个小时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兰州市民发出手机短信,告知民众“由于该事故是由轻烃爆炸引起”,根据环保部门监测,没有有毒气体排出,事故污水也全部进入缓冲池,没有对水体造成污染。

  事故发生约20个小时以后,316罐区三个原料罐依然在消防水柱中吐着火舌,冒着滚滚浓烟,空气中还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恶臭。不同的油罐,火焰中升起的烟雾颜色浓度亦有差别。整个西固区笼罩在一片灰雾之中。

  兰州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李家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明火尚未扑灭,具体是装着哪些物质的原料罐着火爆炸,现在还并不清楚,事故调查组还在加紧排查。

  关于近年来兰州石化发生的多次事故之中,这一次算不算最严重的问题,李家民对本刊记者说:“这个,现在还不好评价。”

  “厂中村”的焦虑

  1月7日下午,55岁的刘绍弟正在厨房里做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眼前的窗玻璃顷刻间爆碎,木制的窗框被冲进房间里,门也被震散架。“地震了?”她的第一反应是这样。手机也顾不上拿,就冲出房间。

  西柳沟街道石岗村的这些居民与发生爆炸的罐区只一墙之隔。距离刘绍弟家大约200米的工地宿舍,几个在兰州石化厂打工的民工也已经跑了出来,他们一口气在20秒之内冲到了黄河边。再抬头看天,已经是浓烟滚滚,半边天都黑了,还有些铁片在天上飞。

  这些工人告诉本刊记者,记忆中,近年来兰州石化发生过几次爆炸,这次似乎是动静最大的。而平时会出一些泄漏、失火的情况,那些小情况都不算什么了,马上都能控制住。

  刘绍弟告诉本刊记者,她家的几户亲戚,原本住在一起的,早都搬走了,自己因为没钱,所以还没搬。

  南面的桃源社区贾家堡村,130户人家的房屋也不同程度受损。有的门窗被震坏,有的屋顶被震垮,还有人被碎玻璃划伤。

  “又爆炸了。”村民们很惊恐,他们被疏散到西固区政府后不敢回家,在政府大厅里过了几夜。

  桃源社区主任管齐林等人告诉本刊记者,兰州石化公司合并之前是兰州炼油厂和兰州石化厂,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项目。“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石化来了之后,我们贡献出了我们的地,在房前屋后建起了厂房,我们的村子成了‘厂中村’。多年以来,我们不仅没有受益,却深受空气与噪音污染之苦。”

  贾家堡村村民王明祥、王学忠等多人均对本刊记者说:“我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发生事故被疏散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疏散之后就再没人管我们。”

  2007年兰州石化304厂爆炸那一次,“厂中村”的民众就已经开始跟区政府协调,想要集体搬迁离开这个地方。但是该项议程一直被搁置。

  43岁的王菊花指着自家院墙后面大约100多米远的13个大球罐告诉本刊记者:“这些是大乙烯球罐,如果这些球罐爆炸的话,我们肯定就没活口了。”

  这个球罐区的公告牌上写着注意事项:“球罐区内各储罐贮存的乙烯、丙烯、抽余碳四、裂解碳四和丁烯-1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特征⋯⋯如罐区发生重大泄漏,请周边的居民严禁有明火产生⋯⋯球罐如发生爆炸,冲击力特别大,将有可能摧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个建于2005年的大乙烯球罐区是兰州石化70万吨乙烯配套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污染悬疑

  王菊花、刘绍弟等多位村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渴望搬迁,不仅是因为担心事故危险,也是因为“这地方没法住人”,住在这里,环境污染对身体的伤害特别大,经常会在晚上闻到很难闻的气味,然后早晨头疼得不行。许多民众呼吸道和皮肤都患病,王菊花是最突出的一个,从嘴唇,到舌头,到腰腿的皮肤都变质溃烂,医院化验结果表明是二异氰酸盐或酯、汞合金(含锡铅)及铬过敏。

  村民们告诉本刊记者,工厂一般白天不排放那种非常难闻的气体,但是几乎每个月晚上都会放一次,熏得人受不了。村民打电话到各级环保部门举报,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是中央直属企业,我们管不了。”

  关于民众的该项指责,甘肃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马晓军及兰州石化公司宣传部长李海平均否认。

  马晓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央企的兰州石化,环保意识会比小企业强很多,环保投入也要大很多,管理上也更规范,所以实际上监管起来比小企业更容易,他们做得也还不错,“中央企业也要归属地管理,我们都在定期检查,不存在‘管不了’的问题。”

  李海平告诉本刊记者,兰州石化公司绝对不会做晚上偷偷放毒的事,“我们在环保上的投入都非常大,对废气废水都按照国家标准来处理,不达标是不会排放的。”

  根据兰州市环保局2009年4个季度的国控废水重点污染源监测,第一季度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总排口悬浮物超标1.33倍,PH超标;第四季度兰州石化公司四季青排放口挥发酚超标0.13倍。而根据废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兰州石化不存在超标的情况。

  前任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白永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石油化工原本就是高危行业,不发生事故是几乎不可能的;石油化工也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这个是客观事实。”

  白永平与马晓军意见一致,认为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兰州石化管理上比中小企业更为规范,也更有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来完善环保设施,一般说来不会像小企业那样为图小利而逃避检查偷排偷放。

  他告诉本刊记者,过去整个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兰炼和兰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很严重的,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那段时间有人去黄河里游泳上来都是一身的沥青。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特别是近年来,兰州石化做技术改进、设备更新,环保方面进步很大,2006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之后,兰州石化便完成了各厂区事故缓冲池的配备,以保证事故发生后,污水不污染黄河。

  看不见的隐患

  “兰州石化毕竟是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企业,在为国家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来许多问题。不管怎么样更新改造,也是在50年代建立起来的老厂基础上修补,要彻底改变这些隐患,需要很大的投入。”白永平说,“运行了几十年的工厂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磨损和老化,近年来兰化的事故基本没断过,有爆炸、有泄漏,大概就有这方面原因。”

  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督管理一处处长于志超与白永平观点相同,他认为,“兰化这些年事故是有些频繁,他们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国家的投入不足。”

  1月11日,1·7爆炸事故的初步鉴定结果是316罐区一裂解碳四储罐阀门发生泄漏。在爆炸发生之前,裂缝就已经被发现,但是当班技术人员没能来得及处理。

  安全隐患不仅关系到石化厂及西固区周边民众,也关系到整个兰州市。

  比如西起西固区陈官营,东至城关区东端雁儿湾污水处理厂一级泵站西侧,全长26.77公里的地下油污干管,每日的排放量为10万吨,已经超期运行了10年,成为了威胁兰州市的重大隐患。

  李海平对“投入不足”不太认可,他告诉本刊记者,国家近年对兰州石化投入了巨额资金,在技术和设备改造以及环保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关于油污干管何去何从的问题,他说,这不是兰州石化一家的问题,虽然兰州石化排量比较大,但并不是一家在用,而且这涉及市政方面的规划,主要还是应该依靠政府来解决。

  看不见的隐患也在于监测上的盲区。根据兰州市环保局2009年的环境监测报告,大气监测的常规项目只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对于工业重镇的兰州,有许多可能的工业污染气体没有做常规检测。对于水的监测也是一样,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国家标准,黄河兰州段及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结果,除粪大肠菌、总氮超标以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未超过三类水标准。但是,对于水源地的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仍有二氯苯酚、三氯苯酚、五氯酚、苯胺及联苯胺等项目未测。

  在国家标准之外,危害性巨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也没有在监测项目之内。从2003年到2008年,南开大学、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分别有研究人员对黄河兰州段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情况进行研究并发表公开论文,呼吁这类“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常规污水处理工艺无法消除”的污染物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根据他们的论文数据及分析结果,黄河兰州段的这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由石油及其炼制产品的燃烧造成。至于到2010年的此时,这类污染物发展或控制到什么程度了,还是不为人知的空白。

  可能的解决途径

  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是兰州这个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点上重要的石化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某些工业品还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基地,如果停产的话,就会导致某些产品市场整个瘫痪。所以即便发生爆炸事故,各厂都还在继续生产。1月11日晚,316罐区着火点还有一个尚未熄灭,炼油厂巨大的火炬已经燃起了比前几天还浓烈的火焰,滚滚黑烟直冲天际。肉眼来看,西固区空气中的烟尘依然很重,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这是常态,我们日常就过着腾云驾雾的生活。”

  在白永平看来,兰州石化的历史遗留问题不仅是设备老化,从建厂之初,布局上就留下了隐患。因为按照过去的观念和技术条件,石化工业都是沿大江大河布局,所以兰炼和兰化被设置在了黄河兰州段的河谷里。这样不易通风增加了空气污染,又对黄河及人口聚居的区域带来安全隐患。

  “所以,可能最终的解决方法,还是需要搬迁,也不需要搬太远,只需要从河谷搬到高地上去。这样,环境容量也腾出来了,油污干管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并且,如果重新建厂,从规划到厂房设备可以全部按照全新的现代化的模式来安排,也彻底解决了老旧工厂的瓶颈问题。”白永平说,“但是,这说起来容易,若真要搬迁,需要国家下大决心,花大成本来做。”

  马晓军告诉本刊记者,这样大型企业整个搬迁重建的巨大工程也不是没有,如燕山石化的搬迁,但那是借着奥运会“举全国之力”而完成的,兰州石化要搬迁的话并不容易。

  白永平则认为,兰州石化的问题远远不止是一个兰州的问题,一方面从战略大区位上讲,它是中国枢纽地带重要的石化基地和运输要道;另一方面,它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的安危,“这一次没有祸及黄河,但是如果下一次再发生像松花江污染那样的事故,受害的就是大半个中国了。■

11、垃圾困局 一场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01-17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7/3373857.html

全球生态危机,垃圾填埋场,Al-galita“按照现在世界人口估算,每人每年产生300公斤垃圾,60年的垃圾总量如果全部堆放在赤道圈上,可堆成高5-10米、宽1公里的巨大垃圾墙。赵章元称,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附近一居民区,患肿瘤类病和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多。

  “按照现在世界人口估算,每人每年产生300公斤垃圾,60年的垃圾总量如果全部堆放在赤道圈上,可堆成高5-10米、宽1公里的巨大垃圾墙。这就等于把整个地壳的岩石圈和水圈外又镶上了一个垃圾圈,它已经开始围困着全球的陆地和海洋,污染着全球的环境。”

  1月10日,66岁的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赵章元出席小谷围科学讲坛。这位一直被质疑“不懂垃圾的”反垃圾焚烧派专家,站在全球生态危机的高地上,剖析垃圾困局。

  “垃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愈演愈烈的灾难,如果真如美国科学家预测,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中期,那么一定与人类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密切相关!人类也很有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灭绝!”赵章元说,他的判断绝非耸人听闻。

  太平洋上的第八大洲

  一张清晰的卫星图片,将300多名现场听众的目光带到了遥远的太平洋。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出发,经夏威夷群岛,延伸至日本的900多公里的水域上,出现两个巨大的“绿色岛屿”,“这不是岛屿,而是垃圾山”,赵章元说,这里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垃圾场。两个巨大的垃圾集中地,横跨北太平洋,逐渐形成了一座“垃圾大陆”。面积约343万平方公里,超过欧洲的三分之一,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块”,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洲”。

  据美国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估计,这块“垃圾大陆”上约有1亿吨塑胶垃圾。海面上累积到30米深,其中80%为塑料垃圾。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一水域每平方公里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按目前发展速度,估计10年后其面积还将会增长10倍,。

  赵章元称,“这些塑料制品平均寿命超过500年,很难生物降解。若干年后,被污染的海域将会出现大量塑料沙,吸附着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鱼类和海鸟误食后,将导致营养不良而死亡,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至少有267种海洋生物受到这种毒害的严重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毒害还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

  陆地上的垃圾毒瘤

  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海洋尚且如此,人口集中的陆地就更可想而知了。垃圾填埋积累暴涨形成的地壳表面垃圾圈,正在围困全球。“至今所有城镇均被垃圾包围,已普遍出现了垃圾危机,并引发出社会危机。”赵章元称,他的判断绝非耸人听闻。

  全球最大的城市垃圾堆纽约FreshKills垃圾堆放场堆放60年,高耸入云,达到海拔505英尺,高出自由女神像一半,每天流出百万加仑的污水。纽约市政府多次收到联邦法院的传票,控告该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渗漏污染了新泽西的海滩。

  2008年1月,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爆发了一场罕见的“垃圾危机”,堆积如山的垃圾无处掩埋,气愤的民众干脆放火焚烧垃圾。

  在这场消灭垃圾的抗争中,当地群众游行示威一周,清洁工人两周停止收垃圾,人们都把垃圾丢到大街上,呛人气味令人窒息,政府被迫出军清除垃圾。民众对政府的垃圾处理决定不满,与警方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典型的垃圾引起的社会骚动。

  2008年5月,意总理贝卢斯科尼在那不勒斯市召开他上任后的首次内阁全体会议,承诺新政府成立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那不勒斯垃圾的处理问题。为这个问题,他先后更换了八位官员。

  “以前很不起眼的垃圾问题,今天会演变成这么大的政治问题。垃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愈演愈烈的灾难,人类终究面临着被垃圾埋葬的危险!”赵章元说。

  中国垃圾包袱最重

  我国最早的一起因垃圾问题引发的民众维权发生在重庆。2004年8月,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村民阻断交通,导致垃圾无法运入。村民持续堵路,公路迅速被4000吨垃圾围困,占主干道一半。

  2009年10月21日,江苏省吴江市318国道平望段发生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的群体性事件,市政府马上发文,停建已经准备开工的吴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这只是国内垃圾困局中一前一后的两个片段”,赵章元说,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全国几乎所有城镇均陷入垃圾重围之中,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态势,城市垃圾将可能变成“垃圾城市”。

  据统计,全国668座城市垃圾年产量达到1.2亿吨,而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垃圾已经占到全世界年产垃圾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国现已有720亿吨垃圾包围着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占地5.4亿平方米,并且仍在以每年占地约3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

  但城市垃圾处理的能力却没有跟上垃圾增长的速度。以北京为例,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地490处,其中大型垃圾卫生填埋场4座,中型垃圾卫生填埋场3座,已封场104处。累计填埋量3206万吨,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已经接近饱和。

  给国内垃圾困境火上浇油的还有漂洋过海的洋垃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相继发生过韩国废油、美国废塑料等“洋垃圾”进口事件。1996年4月,北京平谷县大华山镇京华纸制品厂院内长期搁置的上百立方米进口“废纸”中夹杂着近半数的生活垃圾,其中竟然还有许多一次性废注射器、废药瓶和废医用手套等医用废物,臭气熏天,用之不能,弃之无处。

  垃圾场旁的高病人群

  近年来,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大多形成了高发病区,环境纠纷案件在不断增多,现已发展为国内外重大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

  赵章元称,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附近一居民区,患肿瘤类病和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多。在民众提供的一份名单中,七年来仅患有肿瘤类病及其死亡人数就多达70人。以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附近村庄为例,牲畜死亡、植物怪长,阿苏卫附近成了枯树、傻羊和病人的村庄。

  赵章元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患有呼吸系统类疾病、脑血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数和死亡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多;村民家中自备吸氧装置的户数超过半数;三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脑血栓的人数比例达60%以上。

  国际上,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样威胁到附近居民的健康。

  据绿色和平组织《焚化炉与人类健康》研究报告,焚烧炉潜在地损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诱发突变、癌症、呼吸疾病、性别比例失调、先天性缺陷、多胎妊娠、心脏病、皮肤病、泌尿科疾病、甲状腺激素变化等10个方面。

  在英国、西班牙和日本,老式和现代化的焚烧厂雇员,均发现体内二恶英总毒性当量水平升高,影响健康;在意大利,市区接近垃圾焚烧的居民,患癌率大大增加,肺癌死亡率上升6.7倍;1962年至1992年,一垃圾焚烧厂的工人,胃癌死亡率增加2.79倍。在英国,70个城市的焚烧炉和307医院医疗物焚烧炉研究表明,居住在附近的儿童癌症死亡概率增加两倍;在比利时,维尔赖克两座焚烧炉附近居民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增加了1.26倍。

  生态危机与生态难民

  垃圾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城市垃圾管理的问题,它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场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正在上演。

  再把目光对准意大利北部水城威尼斯,这座举世闻名的水都,现正面临人口大幅减少而逐渐“死亡”的困境。受气候变化影响,威尼斯海平面上升,地基下沉,每年淹水次数多达60多次,有的超过200次。居民担心20年后威尼斯将变成一座没有居民的鬼蜮。

  “如果未来100年中,地球温度平均上升4℃,世界将面目全非,这就是对人类世界末日的一个预想。这些恐惧完全可能会发生在世纪中叶。按环境科学家报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即表示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开始,会导致大面积干旱和洪灾。”“目前全世界共有6.34亿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将成为海平面上升的受害者,无论是多瑙河还是莱茵河,这些河流将会变成细流,甚至南极的部分区域也将会融化。”

  回到现实中,我国内蒙玛多县有4077个湖泊,在短短10年里干涸了一半,全县1535户牧民,近年来每到冬季来临竟有630多户被迫离家出走,成批牧民沦为“生态难民”,同样遭遇的还有我国近岸海域的沿海渔民。

  赵章元称,在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的进程中,垃圾危机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人类活动长期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有近1/4的资源消耗量都变成了垃圾和废弃物,散布在环境中,污染着环境,致使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甲烷的排放增多,以及环境温度的升高、洪涝干旱灾害、渔业的过度开采等方面,都在加剧侵袭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赵章元预测,照此发展下去,到本世纪中叶,地球的生态很可能将面临着一种崩溃境地。统计表明,在刚刚过去的百年里,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工业革命前至少加快了数十倍,每天潜在性灭绝的物种已经达到数百种。“人类根据身体的承受力制定出了污染物含量的最大值(环境质量标准)。若改变了这种组成或超过了环境标准,人类就不能很快去适应。不能适应者,终究是要被淘汰的。”赵章元忧心忡忡。

  人类可能在一代内灭绝?

  按照古生物学的提示,在地质史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其中最大的一次是二叠纪,灭绝了77%-96%。恐龙灭绝是在最近的一次,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有可能与陨星坠落有关。人类作为生物界物种之一同样在接受着这重大的生死考验。“人类不会如此快速适应被恶化的环境,至少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地质史段。如果真的像美国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一定与人类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密切相关!人类有可能成为生物界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赵章元判断。

  目前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是,人类发病率在高速度上升,生育能力在高速度下降。这与我们工业化百年来环境恶化的速度有着相当好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发现,我国民众的生殖类疾病在迅速递增,不育不孕夫妇的比例已达到10%-15%,加上诸多的胎停育患者和出生缺陷者,使得生育能力在迅速降低。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50年很多人将不能生育,据美国的一位化学教授甚至预言,到2040年,美国将有一半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

  美生物学家科尔伯恩已经预言,本世纪中叶,男性有可能基本丧失生育能力,人类也可能会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灭绝。

人类究竟能否防止地球上再次出现“寂静”?主宰人类命运的最终还是人类自己,是人类自己的行动和智慧。本报记者赵威

12“三产富民但不富财政”的悖论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1-16  汪永晨

http://www.ceh.com.cn/ceh/jjzx/2010/1/16/58564.shtml

   上周在媒体上看到,四川成都产业园办公室主任郑中新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到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都江堰的领导,你希望自己钱包里的钱多些好?还是穷光蛋一个,光被别人夸脸蛋漂亮好?”

   郑主任还强调,全国都希望都江堰成为他们的花园,但住在花园里的人也需要发展经济。“三产富民,但不富财政”。

   不过,这应该算是富财政的工程,参加江河10年行的媒体记者走到都江堰时,全车的人尽管是坐在密封不错的中巴里,还是忍不住皱着双眉,屏住呼吁,因为外面的灰实在是太大了。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也是坐车走在岷江边,隔着车窗都能听到外面哗哗的水声,看到江里卷起的一堆一堆的“千堆雪”。那次我是和萧乾的夫人文洁若一起去的都江堰,对于我这个在北京长大的人来说,看到江里那么湍急的“雪花”大惊小怪不说,连文先生这样已经有了丰富阅历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个劲儿地和我一起叫绝。

   都江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是独特的,但是地方政府认为住在花园里的人也需要发展经济。有这种观点的人,在我们的领导中应该不是少数。

   几年前在虎跳峡的一个客栈里听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3个老外坐在虎跳峡旁大哭。

   为什么呢?客栈老板说,他们没想到虎跳峡这样的世界遗产地也要修大坝。当看到为修坝勘探、凿洞,往金沙江里一车一车地倒着凿出来的碎石时,他们真的伤感极了。

   其中一位老外说,他从小在地理课上就知道了中国香格里拉的虎跳峡。长大了,他终于来到了虎跳峡。可是赶上的却是从大山上凿石往虎跳峡的江里倒。这位老外动情地说:我们有的富裕你们马上就能赶上。而你们金沙江大峡谷里的虎跳峡,我们永远也不会有。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地方官员在任时,如果没有看到钱包里钱多了,那就政绩不佳。至于世界遗产还会不会有,和他们又有多大关系呢?

   但是,在我们中国2004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廷皓却不得不大声疾呼,中国应该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保护这些珍惜的或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张廷皓说,近几年,中国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愈来愈大。乐山大佛旁边建主题公园、都江堰上游拦河筑坝、张家界兴建旅游电梯、武当山遇真宫遭遇大火……还有故宫、秦俑馆、敦煌等处超容量接待游客,这些都造成了对世界遗产的实质性破坏,有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2009年6月,我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看到涓涓的清水在湿地中流出,和那红透了天的晚霞时,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在被我们认为是穷困的地方,自然环境那么美。而被我们认为是富足的大都市,现在却连蓝天也看不到,清水也喝不成?我们的富财政,要的就是这样的GDP吗?

   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视山为神山,不能攀登;视水为神湖,不能截拦;神动物为神兽,不能猎杀。可我们认为这是愚昧,是落后。当我们在电视中欣赏着原生态歌手们唱着原生态的歌时,有没有想过他们是从哪来的?没有他们生活在原生态的自然中,能有他们原生态的歌舞吗?生活在那里的人也许被我们认为是贫穷的,但比起我们见不到蓝天,喝不到清水的生活,他们活得健康而快乐。 

13、都江堰·广东·林树森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1-16 皖 河

http://www.ceh.com.cn/ceh/jjzx/2010/1/16/58565.shtml

   编者按 刊登于第1914期节能减排周刊的《都江堰:左手遗产 右手工厂》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短短几日,读者纷纷来信表达自己关于“都江堰市究竟要不要发展工业?”的看法,本报编辑部编发其中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2006年曾参加过一个中国财税改革年度论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当时有个叫马和励的提出,财政支付体制至关重要,中国应进一步向不发达地区提供财政转移支付。他认为,在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向以促进社会平等为目标转变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项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0年转移支付是800亿元;2001年转移支付为1000亿元;2002年的中央转移超过4025亿;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7330亿元;到了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2008年增加了5860亿,增长27.5%,总额高达21300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2009年预计达到28639亿元,增长29.9%

   为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28.2%;2000年~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达30338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43.6%。

   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肯定的是,2010年及以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只会加大,不会缩小。

   就在1月8日,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按照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而今年1月10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也抛出了2010年财政转移支付路线图: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三江源、南水北调、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但支付转移的钱分散到一些地方毕竟是有限的,,当地政府可能感觉是杯水车薪。而在财政转移支付目前还难以完全到位的前提下,一些属于生态保护地区和禁止发展的地区该如何发展,考验着当地政府执政的能力和智慧。

   近日广东推出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规划将广东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发展四类区域。

   占广东1/3面积的29个县划入生态发展区域,评价指标将注重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

   被划入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的一些地县,则颇有一些言论,并提出了经济发展权问题。有网友对此一针见血说,所谓的平等的“发展权”,也就是所谓的“污染权”,却恰恰是没有转变发展模式的思维模式。

   其实,生态发展区也有适合工业发展的地方,只不过更要在合适的地段相对集中发展。如果说生态发展区给地方设置了什么限制和瓶颈,那就是不能毫无秩序、毫无禁忌地开发资源,不能发展污染大的行业,而要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绿色道路。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各省区市都在抢抓发展机遇,发挥自己的特色。贵州省省长林树森谈到贵州的优势时说,贵州的一大优势就是现在还没受什么污染。为什么说这是优势?因为随着贵州整个物流条件的加快改善,物流成本就会降低,加上土地没有受到污染,贵州的农民就能种无污染的作物去卖,就能赚钱。现在香港、广州的有机蔬菜已卖到30块钱一斤,在贵州别说30块钱,3块钱卖出去也是很大的收入。

   去年贵州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万亩,光蔬菜种植就给全省每位农民带来了466块钱收入。

   四川和都江堰也不妨看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都江堰什么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应该有个区划,如果调研认为属于生态发展区,该加大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的转移支付就要加大,否则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贡献和蒙受的损失只能得到很少的补偿,补偿标准没有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科学计算,也没有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地方还是要追求所谓的发展权,只会带来更多政府GDP,和不相匹配的居民生活质量。 

14、旧金山的“神奇三桶”

来源: 理财一周2010-01-18 文/汪永晨

http://www.licaiyizhou.com/content.jsp?category=0010E&id=2287

    美国旧金山垃圾的回收率,2004年是63%。2010年目标垃圾的回收率达到75%。2020年达到的指标是零污染、零垃圾。

    美国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独立的环保局,旧金山是少数几个有环保局的城市之一。(美国国家环保署在各个州有分支机构)美国每年经济不景气时,因削减经费而裁员这样的事每个政府部门都逃不掉,包括消防局和警察局,因为政府部门所用资金通常是由国家给钱的。而拥有70位工作人员的旧金山环保局又是一个例外,因为他们所有的经费都是从城市垃圾回收提成中获取的。

    最近在中国的媒体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市长是管垃圾的吗?在人们的眼里,垃圾这事当然不是市长管的事。可偏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市长就是管垃圾的,管不好,就有可能丢官。意大利内政部近日就宣布了三名市长,因为没有管理好当地垃圾,被解除了他们的职务。在撤这三位官员的官儿时是这样宣布的:垃圾管理混乱,市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环境受到危害,因此解除市长职务。在欧美国家及日本,城镇的市长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包括社区修路、垃圾处理、环保推进、本地的公共设施及小学校等一些具体事务。伦敦市长约翰逊就以清理垃圾来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这些年,在我们中国,垃圾回收,垃圾分类,减少垃圾的宣传可真不少。可是,垃圾回收并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由国营企业做的事,而由拾荒大军所取代,什么能卖钱,他们要什么;垃圾分类,大街上的垃圾筒,有分类功能的不少,可有多少真按垃圾筒上的标明分的,就要另说了;至于减少垃圾,不说别的,就说疯狂的包装,减少了吗?在这里之所以要用疯狂,就是因为包装的程度几乎到了登峰造极。不光是月饼丝毫没有让豪华的包装从减,糖果又有哪一个不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比着来呢。

    前两年我在旧金山采访时,旧金山环保局公关部副主任简志远告诉我:旧金山环保局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垃圾回收和堆肥。而这又和每一个居民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在旧金山有“神奇三桶”。三个桶有三个颜色,蓝色的放可回收物品,如报纸、塑胶瓶;黑色的放垃圾;绿色的放家里的蔬果皮和厨房里的剩菜剩饭。计划一推出,民众反响就非常热烈,没有拿到桶的市民纷纷打电话要。

    为什么?旧金山垃圾公司收垃圾的费用,是根据垃圾的多少收取的。家中的剩菜剩饭等有机物倒在绿桶里,就成了可堆肥再利用的资源,不再是垃圾了,垃圾公司的收费自然要减少。

    “神奇三桶”使用后,大大鼓励了市民尽量减少家里垃圾的热情。而装有汤汤水水有机物的绿桶被车载机械带走后,运到北湾的堆肥场,高温处理后变成颗粒的肥料,用到了金门公园和一些果园,成为农作物的高级肥料。所以,垃圾分类回收堆肥再利用,使得旧金山垃圾回收率达到75%,越来越成为可能。

    省电计划组也是旧金山环保局的项目之一。省电计划组的工作是到商家或居家寻访用电的效率。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中国大商店有三个冰箱,都很旧了耗电量极大。环保局帮助他们免费改造后,一年可以省一千多块钱的电费。当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家店里的灯泡也是旧式的灯泡后,又为他们换上了节电灯泡,一年又可以节约四五千元的电费。

    在美国,旧电器不要了是要花钱请人拉走的。而旧金山的市民每年可以享受给环保局打两次电话免费把旧电器、旧家具拉走的待遇,两次以后再收费。在旧金山回收家中有毒废弃物是要收费的。例如:油漆、旧机油、电池,水银温度计、灯泡和农药。联邦政府对这些有毒物品的处理有很严格的管制。垃圾公司回收这些收取的钱要交给环保局,环保局用这些钱开展公共环境教育。

   旧金山还有一个很诱人的规定:鼓励搭乘公共交通包括汽车或火车上班。这个规定中有一条:家里有急事需要搭乘出租车时如:小孩生病、太太住院,这笔出租车费由环保局支付。报销时需要的只是平时乘坐公共交通的记录和医生的证明。这个优惠政策中还有扣税的优惠。比如你一年坐车花了1000元,享受扣税优惠后,你会得到400到500元的返回用于继续乘坐公共交通。此外,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但却至今没有实行的,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上班,如和他人共乘车辆,不仅可使用快速路,过桥时还可免交过桥费。另小看这个举措,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这不但是节约能源的办法,也是减少堵车的一招儿呢。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旧金山还在推广之中,但其诱惑力,已显而易见。

    旧金山环保局做的事中还有这样一项:“环境正义计划”其目的为消除环境的不公平性。一些政治家和企业家把污染或者制造污染的工业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住在那里的人们,特别是穷人和有色人种遭受了很多伤害,包括自身和子女的健康。这项计划采取的方式不是罚款,是帮助当地人把有毒的物品运走,为他们提供新鲜的蔬果、健康咨询和受教育的机会。

    简志远说,旧金山是一比较幸运的都市,最大的财源收入是观光业和成衣业,工业不是很多,污染也不是很多,空气质量在美国排名前几位。北京开过奥运会,上海马上也要迎来世博会,减少垃圾是现代城市的时尚,可是要能做到,市长管不管垃圾处理当然重要。但在旧金山环保工作者的眼中,他们的环保工作在美国,特别是回收和堆肥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对于污染他们没有权力开罚单,噪音污染影响邻里,那是警察局的事,环保局的工作就是开展教育,推广文明生活方式。

    什么是文明生活方式,天天洗澡,出门就坐车是现代生活,但如果要提倡生态文明,要让垃圾从放错地方的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政府部门要提供方便,但是我们老百姓应该好好想想,是不是能做到减少垃圾。出门带上个布袋子,少用塑料袋我是不是能做到;少买那些小包装的食品,一斤糖也是买,一块一块的也是买,能买大包就不买小包,不又减少了垃圾了吗?还有,洗水池里放个小盆,洗手的水接下来,留着冲厕所,这减少的就是污水了。我们中国有多少江南水乡,现在已经再也看不到轻舟荡漾了?用污水横流形容不是夸张。

    什么时候,靠垃圾回收的提成,养活一个城市环保局,在我们中国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街上分类的垃圾筒不再是环保作秀;什么时候我们出门又拎起了布袋子;什么时候豪华的包装就卖不出去,那时候,垃圾就真的成了资源,我们的城市也就不再受被垃圾围困之苦了。

旧金山的环保局靠“神奇三桶”减少了垃圾,我们中国人在减少垃圾上,也能创造什么神奇吗?智慧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靠我们自己去挖掘。

15、广州面临"垃圾围城" 2012年以后垃圾出路在哪?

来源:《羊城晚报》2010年01月18日 牛日成

http://env.people.com.cn/GB/10791035.html

  广州现有的垃圾分类主要由市场自发运行,缺乏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有效指导。正是垃圾后续处理环节与垃圾分类法的完全不配套,使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处理最终流于形式,无疾而终,导致不少市民一度培养起来的分类意识烟消云散。

  广州面临“垃圾围城”,2012年以后垃圾将无处可去,出路在哪?几天来,《羊城晚报》连续以“垃圾沉思录”追踪市政府就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开展的公众意见网络征询活动。政府针对垃圾处理决策,广开言路,问计于民,或许能为因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风波而引发的全市垃圾处理僵局打开缺口,乃至找到顺应民意的可行之策,值得期待。

  目前,对城市垃圾处理,基本分为“挺烧派”与“反烧派”。然而,无论是烧与不烧,作为最基础的垃圾分类环节,已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卡。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其实,垃圾分类对于广州并不是新鲜事儿了。早在1998年,环卫部门就在越秀、荔湾等几个老城区的局部区域进行试点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然后又大范围推行。2000年,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8个试点城市之一,正式从政府层面推进这一工作。但10年过去了,效果并不理想。就算至今有市民主动“分类”,保洁人员挑出有价值之物后,还是混在一起运走。马路边被赋予分类意义的垃圾桶,不过是只有象征意义的摆设物。

  那么,垃圾分类为什么会成为广州的不解之题呢?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广州现有的垃圾分类主要由市场自发运行,由10万“收买佬”大军与企业自发形成的利益链驱动实施,缺乏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有效指导。正是垃圾后续处理环节与垃圾分类法的完全不配套,使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处理最终流于形式,无疾而终,导致不少市民一度培养起来的分类意识烟消云散。

  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部分人把垃圾焚烧看成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想依赖一“烧”了之,而忽视不少专家力挺的对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办法,并以民众素质不能和发达国家国民相比作为怠慢垃圾分类的理由。这只能给垃圾分类的推进不力雪上加霜。

  不可否认,市民的整体素质离自觉对垃圾分类收集仍有一定距离,但这绝不是垃圾分类“不可为”的理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即便是文明素养水准不高的人,绝大部分也都是可以“教化”的,毕竟垃圾分类并非登天难事。从现状看,整个垃圾处理链条的各环节没有达成共识,只靠民众分类垃圾远远不够,这既需要从家庭开始着手分类,更需要政府后续的处理环节和制度建立健全,两者缺一不可。只要政府下决心采取有效的办法,加强引导,甚至立法立规,使其形成良好的氛围,相信更多的市民会自觉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由于广州公交的持续引导,让市民迅速养成了“前门上后门下”的文明乘车习惯,就是一个成功案例。相反,如果一开始就缺乏决心和信心,则什么事都无从谈起。

  事实上,哪怕是发达国家、文明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也都有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放到怎样的高度上认识,用怎样的力度推进,以及办法是否得当。如日本、巴西等国家“拒收混合垃圾”的做法,抓住垃圾分类源头这个“牛鼻子”,效果极佳。上海、北京等城市在多个小区普遍强力推行垃圾分类之后,可回收垃圾基本都变成了再生资源,有效地减少了整个城市垃圾的填埋量和环境污染。它们的经验至少告诉我们一条道理:垃圾分类并非一道不解之题。

16、环评百分百意味着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1-18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01/t20100115_629973.html

  岁末年初,各地都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环评执行率达100%的表述频频出现在各类报告中。姑且不论100%这个统计数据是否真实,仅就公布这一数据而言,确实反映出各地对环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

  但是,漂亮的数字还不足以让人放心。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出于保增长、促就业的考虑,人为降低环境准入门槛;一些环评结构没有恪守严谨的专业操守,致使一些不符合环评条件的项目也混过了环评,造成了新的环境风险,环评没有真正成为新增污染的控制闸。

  另外,通过环评并不意味着就一劳永逸地消除了污染隐患。如果不按环评要求落实“三同时”,一纸文书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引起血铅超标的陕西凤翔东岭冶炼公司铅锌冶炼项目、江苏大丰盛翔电源有限公司项目,还有发生柴油泄漏污染事故的中石油兰郑长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线项目等都通过了环评,但由于没有切实落实环保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最终酿成了严重污染事件,因此,光通过环评还不足以防范环境风险。

由此可见,环评执行率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环评的质量。核心问题是,能否通过环评把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拒之门外,能否切实落实环评整改要求。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