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1-15

一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2009年“江河十年行”文章汇总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list/

绿色领袖·科考:

2、南方周末:     杨勇:孤独的探险家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123

 

环境资讯:

3、人民网环保频道:  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网络框架初步建成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6094.html

4、广州日报:     发改委承认听证制度有问题 提出加大公开透明度

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20100115/06447248811.shtml

 

地方信息:

5、千龙网:      江苏省盐城某化工厂引发水污染 呼吁"新能源"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517747_1.shtml

6、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阳:环保组织可对涉及环境资源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

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1/15/content_18777895.htm

7、天山网:      乌鲁木齐:“首府之肾”萎缩 保护迫在眉睫

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10-01/15/content_4714629.htm

 

气候变化:

8、中华工商时报: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

http://www.gxcbt.com/2010-1/2010115115517.htm

9、人民日报:     北半球寒冬与全球变暖激发科学家新争论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1503.html

 

环保观点:

10、人民日报:     中科院地理所张义丰:生态城市不仅是“多种树”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1504.html

 

深度报道:

11、人民网:      中国合成氮肥过量使用 致严重环境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3510.html

12、中国青年报:    环保公报未执行,谁之过?

http://news.qq.com/a/20100115/000352.htm

13、人民网:      受污染公益田果树难种 村民状告企业败诉告终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wrfz/20100115/1713528.shtml

 

环境时评:

14、广州日报:     环境脆弱的咽喉被谁扼住?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1/15/content_836534.htm

15、南方都市报:    期待垃圾处理的民意呈现真实透明

http://finance.baidu.com/2010-01-15/122374252.html

16、新华报业网:   “先污后治”毒土地

http://news.xhby.net/system/2010/01/15/010667634.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2009年“江河十年行”文章汇总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list/

2、杨勇:孤独的探险家

来源:南方周末2010-01-13 孟登科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123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独立探险科考者

在别人纷纷拿到各种奖励,光环笼罩的时候,这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在西南一隅,四处寻找一份资助去完成自己的环保考察项目。他用自己的脚步完成中国民间最艰难的环保考察,弥补着官方的缺失。

五十岁的“愤青”

在别人纷纷拿到各种奖励,光环笼罩的时候,这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在西南一隅,四处寻找一份资助去完成自己的环保考察项目。

二十多年来,他用漂流、徒步、攀登、驾车等各种方式实地科考,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几乎所有的江河——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青衣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汉江、塔里木河。

他用自己的脚步完成中国民间最艰难的环保考察,弥补了官方的缺失。他叫杨勇。他的头衔有很多,但是几乎所有媒体都不会写明他的头衔。他被媒体称作是最开放的民间环保专家。

整个2009年,杨勇都异常忙碌,马不停蹄地辗转于江河和山脉之间,他甚至都来不及打理自己的胡子。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只能匆匆应付,第二天就得陪一家媒体去看看溪洛渡水电站。

事实上,两天前他刚刚结束了“江河十年行”的活动,风尘仆仆回到成都,在这之前,他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为中国找水”的科考项目——历时143天,贯穿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山西5个西北大省,全程43000公里。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环保践行者竟已年过五旬。一个多月前,在“为中国找水”考察途中的陕西渭河入黄口,杨勇过了自己五十岁的生日。

和很多因为种种契机而走上环保事业的人士相比,学地质出身的杨勇,从一开始注定就和江湖河山结缘。198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攀枝花矿务局工作,受到当时徒步长江的影响,杨勇萌生了徒步考察的念头。经过五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杨勇如愿以偿,1986年,他历经187天,完成了漂流长江这一创举。

“6300公里的长江,最触目惊心的是金沙江,森林植被大量采伐,尤其是德砻那一带。”杨勇回忆说。之所以关注金沙江流域,是因为当时三峡水电站正争论热烈,反对方提出来替代方案是金沙江上游的溪洛渡的梯级开发可以替代三峡。通过实地考察,杨勇发现这些替代电站所处的位置地质条件都非常脆弱。

杨勇将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陆续发给国务院、李鹏总理、宋健主任(原国家科委主任)等等,除了四川省环境科学协会给了鼓励的回复外,其他均杳无音讯。

那时他年仅27岁。“我也很奇怪,那么年轻就能考虑这么深刻的问题。”在杨勇看来,当时所提出的水电开发,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杨勇努力找有关资料,找到了唯一的一本《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这还是1965年出版的。“我特别想去补充这些看法”。

杨勇怀揣着一摞资料到了北京。他闯过中南海,也闯过全国政协,甚至闯进中科院找某某院士,“那时候,我一点都不慌,闯了就闯了,这就是一个愤青干的事,现在看来很幼稚。”

即便是20年后,杨勇依然没琢磨明白自己当年为什么那么“愤青”,“我的经历很简单,就是一直一根筋地干这个事。”杨勇当时对世界级水电开发的认识,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国家自豪感上,“我希望去完善它”。

不可复制的“杨勇方式”

“水电一定要开发得明明白白。”这是杨勇一贯所坚持的观点: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发、怎么开发、需要克服哪些问题、怎么克服。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科考,杨勇发现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还是模棱两可,“比如地质风险,这是地质科学的前沿,而国内在这方面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研究成果。”

二十多年来,他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表达“意见”的做法从未有所改变。汶川地震后,5月13日晚,他立即向国务院发了三条建议:停建岷江所有水库,搞清楚大型水库的破坏情况、防止溃坝,水库的下游区域要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后来,中央办公厅的一位领导一直与杨勇保持联系。

最近十多年,杨勇逐渐为公众所知,尤其汶川地震后,他和政府的互动也多了起来。他经常被发改委、全国政协、环保部等政府邀请参加一些讨论。当然,并不总是顺利。一位发改委的领导就曾拒绝邀请杨勇参加会议,“有些观点会让政府尴尬”。

这个孤独的探险家有时也会思考“所做的事有没有价值”。每逢此时,他会用“价值在未来”来安慰自己。更多时候,他像一头勤奋的牛,只知道埋头向前。

在结束“为中国找水”活动后,在旅游卫视工作的儿子要做一档节目,围绕着该活动,“每天傻乎乎地坐在那里谈,反反复复,最后把我给整毛了。”杨勇对儿子毫不客气地发起了火。对杨勇来说,一切的兴趣都在探险行走的路上。

最近,杨勇在筹备着更大的计划:花两年时间去实地考察国外著名河流的水电开发。杨勇一直认为自己最精彩的其实还是探险,“我探险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回头来看,探险本身就足以令我自豪了。”

用探险的方式搞科研,这在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看来,完全是不可复制的“杨勇方式”。

在他看来,“环保者杨勇”的身份很不好。前不久,一家媒体把杨勇评为“十大环保人物”。杨勇说,不希望再报道他个人,“否则我暗访就会有困难了。”

3、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网络框架初步建成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6094.html

  人民网西宁1月15日电(郅振璞李莎莎)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当地水土保持工作已初显成效,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了5606.69公顷。目前,盆地内已建立起5个水土保持监测站,8个野外监测点,盆地内监测网络框架初步建成。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被列为青海省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根据2003年青海省第三次遥感普查,盆地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4.88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9.44%,水土流失主要以风蚀为主,并伴有轻微的水蚀,在高山地带局部为冻融侵蚀。

  据了解,2004年以来,盆地所在的海西州政府开始了水土保持工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和机构配置脚步,积极开展治理。目前,当地已成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构8个,配备专、兼职执法人员44人。同时落实了水土保持投资2000余万元。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当地水土保持工作已初显成效,数据显示盆地内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了5606.69公顷。

4、发改委承认听证制度有问题 提出加大公开透明度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01月15日

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20100115/06447248811.shtml

  本报讯 据《法制日报》报道,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价格听证会制度实施以来,有关社会议论的增多,表明这一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开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

  发改委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听证会有关材料的公开。国家发改委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一是除了把有关材料公布给听证会参加人外,还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各方面普遍公开;二是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报告、成本数据等情况,政府成本监审的有关资料和定价文件等,都要向社会公开。

  价格听证会的新闻报道,可以推广电视现场直播、网络直播等方式,让不能到现场的社会公众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听证会的进程。

5、江苏省盐城某化工厂引发水污染 呼吁"新能源"

来源:千龙网 2010-01-15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3517747_1.shtml

   江苏省的盐城市,有二十余万市民饮用水出现了问题,问其原因是水污染,是水源地里一家化工企业公然偷排30吨工业废水所造成的。

  近年来,化工厂引发水污染事件频频出现,屡见不鲜。先是江西化工厂爆炸,而后潢川小黄河流域被化工污染,再到近来发生的湘和镉污染,赤峰水污染,及盐城污染事件,层出不穷。镉污染,砷污染,铅污染,严重后果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源地,必拆化工企业

  由于盐城市重要水源地之一的蟒蛇河从该镇穿过,这些化工企业一度被当地老百姓比喻为威胁着城市用水安全的“定时炸弹”。2009年2月20日,由于当地标新化工厂偷排污水而引起盐城用水危机,把许多居民心中的担忧变成了现实。3月,盐城市政府宣布,将在一个月内拆除水源地周边所有的化工企业。

  从2006年开始,当地政府就已经开始敦促化工企业筹划3年内搬迁的计划。直到2009年年底,因为这次突然事件,政府加快了敦促脚步,限期一个月搬迁。

  发展,要找到“新能源”

  这次盐城市政府集中拆迁靠近水源地的化工企业,总数是34家,而其中规模较大的22家都在龙冈镇。对于这些搬迁走的企业,政府不会给予直接的经济补助,但是只要他们不再搞化工产业,原先批给他们的土地,还将允许他们继续使用。

  对当地政府来说,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当下最急切的任务。目前,一次性投资超过30亿元的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盐城风电产业基地,已经在盐都西区落成,下个月就将生产出第一批风电设备。风电,这个属于21世纪的“新能源”,是否能成为今后盐都区发展的“新能源”?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

  城市安全,需第二水源地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水务公司已经完成了原水互通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双向输送原水,这将有助于避免再次发生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时全城大面积低压供水局面的出现。但当下仍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同时,往常经常作为运送化学原料的蟒蛇河上也已经采取紧急措施临时进行了加固,但蟒蛇河上每天来来往往的大量船只,始终是水质安全的一个隐患。

  有媒体提出质疑,2008年5月就出台了饮用水源整治方案,其中要求关闭搬迁的化工企业就包括标新化工厂。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方案一直停留在纸上。而就在七个月后,标新公司偷排污水,导致盐城水污染事件,数十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少数人只提供政策却不看政策执行的力度有多大,是否真的实施了,效果怎么样。做是重要的,检查尤为重要。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的。

  环境是我们能唯一能留给后代的有价值的财富了。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慢慢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了。中缅边境的大火,澳洲的森林火灾,汶川的地震,印尼的海啸,冰山的融解,一切的一切都是越演越烈的环境问题的表现。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水安全情况堪虞的城市,绝非盐城一家,此前无锡也爆发过水危机。但愿各地不要等到承受重大损失后,才下决心投入水安全的整治。

6、贵阳:环保组织可对涉及环境资源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2010-01-15

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1/15/content_18777895.htm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5日电(记者李惊亚)贵阳市日前出台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环保公益组织为了环境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对涉及环境资源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

    记者从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了解到,《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日前正式通过贵州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也是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该条例规定,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保公益组织为了环境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提起诉讼,要求有关责任主体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等责任。

    检察机关、环保公益组织为了环境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对涉及环境资源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要求有关行政机关履行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行政管理职责。审判、检察机关办理环境诉讼案件,应当适时向行政机关或者有关单位提出司法、检察建议,促进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改进工作。鼓励法律援助机构对环境诉讼提供法律援助。

该条例将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7、乌鲁木齐:“首府之肾”萎缩 保护迫在眉睫

来源:天山网 2010年01月15日

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10-01/15/content_4714629.htm

被誉为“首府之肾”的青格达湖湿地。(资料片)

    天山网讯(记者温丽娜 李敏燕报道)距离首府乌鲁木齐仅32公里的青格达湖湿地被誉为“首府之肾”,它对乌鲁木齐及昌吉等地的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为等原因的破坏,这片湿地开始严重萎缩,对它的保护迫在眉睫。1月13日,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黄明凤提交了“关于加强新疆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提案”,建议乌昌两地和五家渠市建立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协调机构,共同治理“首府之肾”。

    黄明凤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五家渠市中心南5公里,南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32公里,东南距米泉市18公里,西南距昌吉市28公里。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存的各种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对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被誉为“首府之肾”,也被誉为“天然加湿器”,有效增加了乌昌等地的空气湿度。2002年12月被列为湿地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具有稀有性、脆弱性、自然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青格达湖湿地物种资源丰富,水陆生植物繁多,鸟类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鸟类1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5种,自治区保护鸟类9种,是绝佳的观鸟圣地。除休闲旅游、调节气候的功能外,青格达湖湿地还具有调蓄洪作用,是上游乌拉泊水库、头屯河水库唯一的排洪渠道。

    但是近年来,保护区周边与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接壤的5个村庄土地权属争议不断,挖鱼塘、开荒、烧荒等破坏林地行为时有发生。其中,违法开荒现象严重,附近村民至今已在保护区内开垦耕地近万亩,致使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五家渠市及周边市县人民群众生活和珍稀水禽的栖息环境。另外,在春秋两季,保护区时常发生人为纵火案件,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黄明凤建议,由自治区林业部门牵头组织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五家渠市共同组成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协调机构,建立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定期协调机制,共同对湿地加以保护和管理,制止和打击放牧、开荒、烧荒等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并由五家渠市在湿地周围设置铁丝围栏,防止人畜进入破坏。

    ■相关提案议案关注

    黄宫湖影响阿克苏生态

    阿克苏代表团建议,加大对黄宫湖湿地面积的保护。黄宫湖地处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的西南部,湖域面积26.57平方公里,湖容3248万立方米。黄宫湖域植物生长茂盛,动物品种繁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但是近年来,随着阿克苏河流域限额供水,节约用水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灌溉定额的不断降低、阿依库勒干渠防渗工程的建成,阿依库勒灌区给黄宫湖的退、排水及潜水补给基本为零,因此黄宫湖水位不断下降,湖水矿化度开始提高。致使鸟类、天然鱼在种类和数量上急剧减少,红柳、芦苇、蒲草等西北特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丛成片死亡,阿克苏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解决生态用水指标,采取专人管理,在阿克苏防洪水季节2—3次注入湖中,保持湖水原有水位,淡化水质,保证黄宫湖湖水质量,保护湖域及周边生态环境。

    博斯腾湖湿地功能遭破坏

    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当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代表团的古丽扎尔等代表建议加大对博斯腾湖湿地的保护力度。

    据介绍,博斯腾湖湿地是国家重要湿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长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活动的日益频繁,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污染逐年加剧,博斯腾湖湿地面积迅速减少,面积达400余平方公里的小湖区整体水质基本已达V类。湿地功能的破坏,不仅导致焉耆盆地风灾增多,空气湿度降低,而且使湖区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芦苇湿地面积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80多万亩下降到60余万亩,面积减少约四分之一,目前芦苇的自然生长环境仍在恶化,近10万亩芦苇出现枯萎现象。

    同时,博斯腾湖小湖区全国最大的野生睡莲群面积也在不断缩减,鹈鹕、黑鹳等珍稀水禽种类数量急剧减少,生物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建议自治区加大对博斯腾湖湿地的保护力度。

    ■提案

    提案方:九三学社新疆区委会

    社区健身 定期“体检”

    都市报讯 居民小区里安装了健身器材,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久而久之,许多器材遭到破坏变得“缺胳膊少腿”,形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新疆区委会提交的提案建议,加强社区健身设施维修管理。

    提案中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已全面普及,以社区健身路径为代表的体育设施,无疑使群众健身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健身器械属于免费使用,加之露天摆放等因素,久而久之,安装的健身器械已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损坏,带来了不安全隐患。这些体育器械的损坏既与产品质量不过关、使用不当造成的高磨损有关,也与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缺位有关。

因此建议,体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对本区域内健身设施的安全和卫生状况、设施完好程度及使用情况、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街道、社区要加强对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社区工作之中,有专人负责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主管部门,确保社区健身设施的安全使用;体育局应督促生产厂家在4年内免费对社区所有的健身器械及时进行维护,4年后进行成本价有偿服务;使用8年后,应将所有的健身器械进行更换。另外建议,逐步增加社区健身器械的品种和配置小区的数量。

8、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0-1-15

http://www.gxcbt.com/2010-1/2010115115517.htm

    编者按:美国灾难大片《后天》是一部描写“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引发地球的空前灾难,全球一天之内出现急剧降温的极端天气,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骤然而至……”尽管《后天》只是一部虚构的灾难电影,但其探讨的问题却极具现实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可是近日来,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陆续出现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气温屡创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不是一直说全球气候变暖吗?为什么气候会异常寒冷呢?气候变化这一话题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持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北方连降大雪创历史同期纪录 

   2010年的第一场大雪并非毫无预料。早在几天前,北京市气象台就作出了在2010年1月3日有中雪的预报。1月2日,预报被改成了大雪。1月3日凌晨3点2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8点50分,气象部门又将暴雪蓝色预警信号上升至黄色预警信号。据悉,这是北京自2009年入冬以来至今,首次发布如此高级别的暴雪预警。 

  根据气象专家介绍,北京和天津地区1月3日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京津冀等地出现大雪的原因,主要是蒙古高原下来一股势力比较强的冷空气,而华北地区水汽条件比较充沛,冷空气下来时,水汽上升,带来降水,“由于华北气温比较低,降水以降雪为主”。 

  今冬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降雪特别早、特别大,这不仅是百姓的感受,更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副主任肖风劲博士告诉记者,这次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遭遇大雪,总体上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来得早,以北京为例,常年平均初雪时间在11月底,但这次几乎提早了一个月,创下22年来的纪录;其次是强度大,降雪区内降雪量达到60年一遇的水平,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 

   据介绍,我国此次降雪与近期大气环流特征有密切关系。进入2009年10月份,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不断导致北美和欧洲地区出现强降温和雨雪天气。2009年10月下旬以来,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此时太平洋偏东气流较强,向内陆输送了大量水汽,加上南方高压气流较弱,无力阻止水汽北上。在此情况下,冷暖空气的汇合形成了比较好的动力条件,因此造成了大范围强降雪天气。 

   尽管今年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初雪时间提前,给人“偏冷”的感觉,但这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不矛盾。 

   有关专家表示,虽然现在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偏高,但是天气变化会存在波动,并不是平稳发展的。在某一个时段内,也会出现极冷的天气。因为气候变暖会导致大量的海水蒸发,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量的水汽遇到寒流就会转化成暴雪,所以全球变暖其实更能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也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总体上,冷空气活动的确减弱了,冷气候事件总体有减少趋势,但并不排除偶发性的极端强冷空气和暴雪灾害会突然发生。气候变暖背景下,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强对流天气增加,过去百年一遇或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概率、时间、范围和地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灾害的发生更难以预测。 

   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多国受灾严重 

   据报道,北半球这几天也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瘫痪。赤道地带和南半球在过去的一周则暴雨不断,造成肯尼亚、澳洲和巴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上百人丧生,数千人无家可归。 

   亚洲东北部雪势最惊人,使这个地区陷入60年来最严酷的冬天。韩国首都首尔地区4日下过大雪之后,5日凌晨又遭到寒流袭击,气温降到-10℃,将首尔的积雪冻成了冰,路滑苦了上班族。 

   库页岛也出现暴风雪和雪崩。在印度北部和东部有60多人冻死,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人。邻近尼泊尔的北方省政府紧急分发毯子和柴火协助贫民应付寒流。 

   俄国西部天寒地冻,波罗的海地区和欧洲中北部则大雪纷飞,波兰更是灾情惨重,至少13人冻死,使得入冬以来已有122人死于酷寒。 

   西欧入冬以来天气异常严寒,2009年12月间已有6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而这种酷冷的天气将再持续至少一个星期。英国周一录得30年来最寒冷冬季,部分地区气温达-12℃,伦敦气温罕有地跌至零度,传媒形容当日是30年一遇的“黑色星期一”。德国未来几日气温仍然徘徊在摄氏-20℃度,以及持续有雪。 

   奥地利早已习惯“白色”的冬季,但今年的气温在晚间最低降至-8℃,在日间最低降至-3℃,连土生土长的奥地利人也适应不了。气象专家预计,奥地利于未来数天会一直轻微降雪。 

   美东地区,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46℃度。佛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6.7℃与-2.8℃,双双创下新纪录。5日早上,美国大部分地区都天气严寒,根据预测,有关地区近期不会回暖。明尼苏达州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寒风刺骨,气温低至-17℃。除了上中西部,平日十分“阳光”的佛罗里达州也变得寒气逼人,州政府已劝告民众、游客和农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加拿大最少两人在严寒天气下死亡,东岸积雪多达30厘米,多伦多气温普遍低于-13℃。 

   北半球寒流来势汹汹,南半球却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内陆地区受连日暴雨影响,变成一片汪洋,数百户农村民居被淹。在悉尼西北500公里的库南布尔镇,超过1200人撤离家园,被安置到地势较高的临时收容所,流经该镇的一条河流水位一度涨至5.14米,逼近40年来最高纪录,但水位周一有所回落。 

   巴西里约热内卢省上周以来暴雨不断,引发洪水泛滥及山泥倾泻,造成68人死亡,另有数十人失踪,两座核电厂可能要关闭,当地已有超过4000人被疏散。 

   肯尼亚红十字会4日表示,过去一周来肯尼亚连降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导致至少20人死亡,约3万人急需援助。 

   极端气候产生的原因 

   气象专家认为,近来全球的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女”之意,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它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世界气象组织2007年11月公布报告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08年第一季度,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出现异常波动。 

   尽管“拉尼娜”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其表现为大面积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但其背后仍然可以找到全球变暖的影子,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 

   目前,全球变暖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全球变暖不是简单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它破坏的是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也证明,几乎有九成自然灾害与气候事件存在关联。科学家们认为,如果任由全球变暖现象持续恶化,海平面将大幅升高,导致动植物大量灭绝,数以百万计生灵陷入贫穷状态。 

   学术界研究认为,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等产生的二氧化碳、碳粒粉尘以及堆放垃圾产生的甲烷等,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因。另一方面,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被征用建成城市和工厂,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加之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因此,气候变暖本质上源于人类活动,是大自然对人类疯狂索取的报复。 

   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从身边做起 

   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押节能、高效的经济,即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强度;清洁能源,包括协同治理污染和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即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态经济或生态文明,如利用植树造林固碳以增加碳汇;低碳经济,即改变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此外,发展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 

   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为了践行节能减排的理念,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能大大地减少我们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一些欧洲国家,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采用生物质采暖系统,还有一些新式的小型风力涡轮发电机也已经可以供家庭使用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十窍门成就低碳达人 

   虽然我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还难以确定,但还是应该尽量倡导低碳生活。 

   不要消耗太多的能源,减少掠夺性的开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 

   低碳生活说起来抽象,但如果能够按照下面的小窍门做,保证你会成为低碳达人。 

   关掉多余的电灯 

   白天少开或关掉电灯,夜晚家里人尽量在同一个房间里活动,进出家门时随手关灯。 

   及时关掉电脑 

   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消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  

   多乘公交车 

   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网上付账单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不仅能够挽救树木、避免在发薪日开车去银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还能减少纸质文件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解下领带 

   2005年夏天日本商界白领换上领子敞开的浅色衣服。那年夏天,政府办公室的温度一直保持在28℃。整个夏天,日本因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9万吨。 

   舍弃牛排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 

   如果你转做素食主义者,每年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吨。 

   打开一扇窗 

   打开一扇窗户,取代室内空调;夏天使用空调时,温度稍微调高几度。数据统计表明,只要所有人把空调调高1℃,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 

   挂根晾衣绳 

   洗衣时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不要放进烘干机里。这样,总共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备购物袋 

   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温室气体。下次去购物别忘记自备购物袋。 

   种一棵树 

   事实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本身。要是你嫌自己种树太麻烦的话,至少可以捐钱给环保组织,让他们代劳。

9、北半球寒冬与全球变暖激发科学家新争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1503.html

  新年伊始,在中国北方地区遭遇50多年来最大暴雪袭击的同时,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也遭遇到了罕见的寒潮。这场不寻常的严寒激发了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一轮争论。

  其实,科学家们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家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在内的多种解释,也有科学家提出,当前的全球变暖只不过是气候自然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变化周期。英、美、德等国的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次北半球出现的大范围寒潮显示出全球变暖即将停止,近20年来人们历经的全球变暖现象主要是由于海洋冷暖交替周期变化引起的。有科学家甚至预言,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应当指出,气候变化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导致气候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复杂的,各因素对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全球变暖的争论是正常的科学行为。

  关于这场大范围寒流天气发生的具体原因,气象学家们已有说法。通过对大气环流和具体天气形势的分析,科学家判断,北极上空大气压力场的极端变化是引发这次北半球大范围寒潮、风雪的主要原因。

  原来,地球的北极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全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远少于北半球其他地区,冬季是在漫长的黑夜中度过的,这种极夜期可长达6个月之久,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气温在入冬之后下降得特别快,一般1—3月的平均气温约为零下40摄氏度。由于气候严寒和长年冰雪覆盖,北极地区成为北半球冷空气的主要发源地。通常情况下,冬季在西伯利亚上空是一个强大的反气旋活动中心,在西伯利亚上空与极地之间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延伸的高空低压槽,这样北极上空的冷空气的主体由西吹向东方,北极的冷空气基本上被限制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以北。

  而这次风雪过程中,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发生了明显变化,高空低压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显得十分强劲,牵引整个反气旋系统南下将冷空气推到了更南的地区,从而造成了北半球更大范围的严寒。

  科学家认为,寒冷天气与全球正在变暖这一事实没有冲突。单独和短期的天气事件,并没有偏离由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变暖趋势。以前科学家就预言,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被科学家和政治家们广泛认可。北半球经历的这次严寒,是全球变暖趋势下发生的一次极端天气。

10、中科院地理所张义丰:生态城市不仅是“多种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1504.html

  生态城市关键是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营造适合人居的环境

  多种草、多种树建设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的普遍追求。但是,多种草、多种树就是生态城市吗?

  生态城市当然需要这些,但还不够。以不久前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广东省湛江市为例,湛江提出“野花野草最是花草”的理念,广泛种植乡土优良植物,公园建设就地取材,既大幅降低造价,又保护了当地自然生态。如果按照上世纪50年代的传统,大面积种植桉树,虽然经济效益、绿化效益较大,但造成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产力下降。

  生态城市还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兼得,其关键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通过节电、节水、节油、节煤、节地、建筑节能、资源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造纸是湛江的重要产业,也是重污染产业,其生态城市建设方案便确立了生态营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城市要“生态城乡一体化”,即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合理流动,努力让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农村既保留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达到城市的文明及生活的便利。最终让城市与农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例如,湛江在自然村规划中,始终将保护村落的原始生态放在第一位。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是充分保护和发挥生态功能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支撑作用,目的是营造最适合人居的环境。

11、中国合成氮肥过量使用 致严重环境污染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15日 陆振华

http://env.people.com.cn/GB/10773510.html

  一项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主持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化学合成氮肥的过量使用事实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致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影响食品质量。

  温铁军及其研究团队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1月14日联合发布了《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报告分析了氮肥生产、运输、使用环节所产生的和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负外部性;还分析了氮肥行业的补贴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

  “(氮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农业现在已经变成立体交叉的污染,第二制造了多重负外部性,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方式能够解决。”温铁军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温铁军的观点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的认同。蒋高明14日对本报说,全国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全都被浪费掉了。

  报告回顾了国内外治理农业面临污染的思路及政策,并在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污染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为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

  温铁军说,报告是中性、客观、有依据的,立体循环农业区替代立体交叉污染是完全可行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任何政策导向支持生态农业防止立体交叉污染。

  过剩的氮肥

  氮肥使用量增加的初衷,是与粮食作物的增产高度相关。报告说,在人多地少的我国,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粮食产量,包括引进高产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灌溉条件和使用化肥。

  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研究,1949年至1998年每年的粮食和氮肥年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77。

  报告说,粮食取得高产的同时,氮肥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1997年我国氮肥自给自足,到了2005年氮肥施用量已达到近3000万吨,约为1960年的55倍;2007年氮肥过剩近1000万吨。

  原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司长丁学东指出,中国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3倍,法国的1.5倍,德国的1.6倍。

  过剩的氮的出路是释放到环境中。报告引述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对中国北方两个精细化农业区进行的研究说,这两个地区属于化肥使用量过剩的地区。北方地区每公顷地每年所使用的氮肥约为588公斤,每公顷约有277公斤过剩的氮释放到环境中。

  氮肥的过剩使用也没有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在温铁军及其团队的实地调查中,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仅19.9%,山东省小麦氮肥利用率仅为10%左右。

  报告说,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多重负外部性

  报告说,氮肥的过量使用间接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

  报告根据中国氮肥网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6年氮肥行业年耗天然气、无烟煤、电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7%,22.1%和2.28%。

  中国70%的氮肥生产以消耗煤炭为主,年均消耗能源约为1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1000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

  而这70%的氮肥生产依靠山西晋城的优质无烟煤,而利用低质煤炭生产氮肥的技术仍未达到大范围推广;剩余30%的氮肥生产依靠天然气,年消耗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报告还指出,过量使用氮肥还对农业环境造成立体交叉的污染。首当其冲的是,投入农田的氮肥成为地下水体氮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报告引述1997年《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说,自1994年以来,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地的20个县600多个点位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北方集约化的高肥用量地区,2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硝酸盐含量限量标准(每升硝酸盐含量89毫克),45%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主要发达国家饮用水相关限量指标。

  报告还说,氮肥还引起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水藻疯长,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引发赤潮。

  蒋高明对本报说,通常都把富营养化问题归罪于氮和磷,其中氮是主要因素。

  氮肥气态损失也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氮主要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下,使部分氮肥变成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从而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

  而2000年农业源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此气体排放总量的90%以上。而报告还引述研究说,78%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来自山地,其中化肥氮的贡献率达到74%。

  报告强调说,氮肥的过量使用将对长期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氮肥过量使用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对长期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氮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质下降和土壤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过量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药施用量的增加,而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巨大。

  政策建议:减少财政补贴

  温铁军在报告中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减少氮肥行业补贴,设定减少总量目标。报告说,氮肥的生产和流通行业仍然得到大量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因此建议减少补贴和优惠,并可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将氮肥使用量减少30%-50%,争取到2020年逐步减少30%以上。

  蒋高明表示认同说,更应该把在农民身上多加补贴,而不是补贴化肥。

  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走合作型生态农业的道路。温铁军说,由于长期化学农业导致土壤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态农业初期风险大,产量低,转换期长。因此有必要补贴农民的生态农业实践。

  生态农业也是蒋高明追求的目标。他说,生态农业就是要“养地”,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包括秸秆、人畜粪便等),这样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专家章家恩14日对本报补充说,应该把土壤和作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科学施肥。“氮磷钾的比例要合适、匹配要好。反之,产量也不会提高,肥料又会过剩。”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试点工作。

  报告最后建议在城市组织生态农产品消费者合作社,以此减少流通环节过度占有农产品利润,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

  蒋高明解释说,消费者合作社的做法来自美国,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农民收获的作物绕过超市等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城市人“家门口”。

“虽然因为是有机产品、产量低,这会让人多掏钱,但是这也适合中国。”蒋高明说,“这与全国粮食增产也不矛盾。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2、环保公报未执行,谁之过?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0年01月15日

http://news.qq.com/a/20100115/000352.htm

  湖南省涟源市蓝田办事处新新社区村民梁晓,几乎是掐着手指盼着2009年12月31日的到来。但是,长达一年半的期待很快化成了失望。

  在2008年6月印刷的《湖南政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第12期)中,湘政发[2008]14号《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14号文件)规定:“省人民政府根据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进度,分批公布取缔关闭、停产处理、淘汰退出、限期治理、搬迁等企业名单……湖南顺鑫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钢)淘汰退出,2009年12月底以前实施到位。”

  《中国青年报》记者翻开《湖南政报》,目录上方写道:“本刊是省人民政府规章的标准文本刊登的公文应当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

  一边是村民手拿被当地人称为“尚方宝剑”的“14号文件”要求顺钢停产;另一边,顺钢有关负责人却坚称对“14号文件”并不知情,且已依政府指导,投入1亿多元完成多项环保设施,目前尚未淘汰退出。涟源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自2009年9月起启动相关程序,做了相关准备工作,将在2010年9月前完成该厂淘汰退出——这将比原计划延期9个月。

  村民:只有一个要求

  涟源位于湖南省中部,梁晓是当地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之一。得知记者前来采访,梁晓家附近十来户居民纷纷前来反映顺钢的污染情况。

  据湖南省环保局湘环函(2007)258号《关于涟源市顺鑫钢铁有限公司污染问题处理建议的函》中描述,顺钢位于涟源市城区边缘,地处当地涟水河上游,紧临铁路,“周边居民稠密,环境敏感,工业生产带来的粉尘、烟气和噪声等污染扰民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建议对该公司实行停产关闭”。

  顺钢的两个炼铁高炉与梁晓家相距不到100米。梁晓说,自从2005年年底两个大高炉改造完成后,他就“再也不敢开窗户了”,因为一打开窗户就会有大量的褐红色灰尘飘进来。钢铁厂开工时,他一天要扫4次地,且“每天早上起来,鼻子都是生灰”。众多车间同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使周边村民在家“连说话的声音都听不见”。

  村民们纷纷表示,自2004年顺钢投产后,空气中飘浮的粉尘颗粒使周边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自2004年7月起,当地百姓多次向湖南省环保局等单位反映。湖南省环保局于2007年对铁厂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称该公司“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008年12月24日,由环保部华南监测中心、湖南省环保局联合周边群众50余人在涟源宾馆举行座谈。在座谈会上,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无论上不上访,都将按期淘汰该厂。

  至记者采访时,禁令期过了12天。家住顺钢高炉对面的村民廖先生拿着“14号文件”的复印件说:“明明省政府已经下了公报,市政府为什么不执行?”梁晓说,现在“14号文件”就是老百姓的“尚方宝剑”,他和其他村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严格执行文件里的淘汰期限。

  顺钢:直到记者来了才看到“14号文件”

  《中国青年报》记者拿着当地村民提供的“14号文件”复印件找到顺钢董事长陈彩钟。陈彩钟表示,这份文件他们“从来不知情,还是你拿来我们才看到的”。该厂总经理李明用也表示,没有从政府那里收到任何书面或口头的关于“淘汰退出”的通知,公司对此毫不知情。

  对此,涟源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陈铁军则表示,顺钢绝对知道这份报告,2009年9月涟源市委常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是否延期淘汰退出”的相关问题时,该公司代表林振顺就在场。“我可以以人格担保。”陈铁军说。

  记者致电询问林振顺。林振顺说,当时的讨论会自己的确在场,且知道顺鑫钢铁公司可能会延期淘汰退出,但对“14号文件”,他并不知情。

  顺鑫钢铁公司是涟源市一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其前身是当地一家国有中型企业——涟源市冶金建材总厂。2003年7月,建材总厂由于负债1.28亿元,拖欠职工工资等500多万元,经法院裁定破产。当年11月,福建投资人李明用等人以3101万元收购该厂产权,组建顺钢,自2004年起投产。该公司目前有职工1350人,其中安置原有国企下岗职工1100多人。

  据该公司专管财务的会计楼小姐表示,公司组建后,5年里共投资2.6亿元用于技术改造。从2007年至今,已投入超过1亿元用于各种环保设备的配置,包括各种除尘设备、消声器和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等,“全都是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

  即使如此,当地群众仍坚持工厂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他们纷纷表示,只要工厂开工,记者就能亲眼看到污染情况了。对此,顺钢安全环保部部长阙继成在向记者出示了由涟源市环保局于2009年4月17日发出的《湖南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后说,“群众要我们开工,我们还巴不得马上开工给你看看呢”,只不过由于停工太久了,需要制氧车间先运转五六天,炼钢炼铁车间才能正常运转。

  记者抵达工厂当天,由于周边居民的阻挠,工厂已经由于原材料运不进厂而停止生产。居民聚集不愿离去,怕一离开工厂就会开工。

  阙继成说:“涟源市或娄底市(记者注:涟源为娄底所辖县级市)的环保局,每个月都会至少来督查督办一趟,每3个月都要来通过仪器测水气噪音等,除了一些小地方需要立即整改外,都说我们很好,数据都达标。”

  涟源市环保局局长陈政玺说:“钢铁厂要做到零排放是不可能的,对老百姓肯定有影响。”但是,娄底市环保局监测站实时数据显示,顺鑫钢铁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噪音值“都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阙继成承认,2004年刚投产时的确有污染现象。他认为,群众上访反映的,也是那时的情况。阙继成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于2009年12月1日总结的《湖南顺鑫钢铁有限公司环境保护情况汇报》。其中,顺钢称公司在2005年实行全面技术改造前,“高炉煤气未经处理直接向空中放散排放,每天降尘达8~9吨,加之出铁时红色的蘑茹云粉尘污染,使得高炉区上空黑色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这与当地村民提供的一张自制视频光碟中显示的污染情景十分吻合。不过,当记者问村民光碟反映的污染情景主要于哪一年拍摄时,有的村民说是2007年的,有的说是更早以前的,莫衷一是。

  阙继成说,自2005年起,公司开始全面技术改造,且自2007年起,开始根据市政府的指示,不断投资实施环保项目更新。“群众也要看到我们在完善,不能不给我们整改的机会,就一句话,要让我们关闭。”阙继成觉得顺钢有点“冤”。

  “如果政府要我们关,我们一定关,但要有政府下达明确批文;同时,关也要有一个过程,至少要给个半年,有那么多职工,那么多技术人员,我们和人家都签合同的,有那么多善后工作,总要留点时间处理,哪有说关就关的?”顺钢董事长陈彩钟说。

  “现在工厂根本开不了工了。”陈彩钟说,“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政府一定会妥善处理好这件事情。”

  市政府:关是一定要关的,但需要一个过程

  涟源市宣传部部长李郁林告诉记者:“关是一定要关的,2010年里肯定要关。不过,具体还要通过政府、企业和群众三方通过妥善协调解决,拿出最优方案。”

  据涟源市副市长陈铁军表示,市政府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份公报了。陈铁军说,作为地方政府,“一定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坚决执行省人民政府的指导精神”。

  既然省政府公告的淘汰退出日期确定为2009年12月31日,那么,为什么顺鑫钢铁公司至今还没有完全淘汰退出呢?

  对此,陈铁军说,2009年9月,涟源市市委常委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专门就“14号文件”展开讨论,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也启动了相关程序。他说,我们根据目前的工作进度,需要到2010年的9月30日才能完成。因此,涟源市委常委会决定,打算让顺鑫钢铁公司在那时完全退出。“但是,我们仍然会尽全力加快工作力度,越快越好,争取尽快完成,绝不拖延。”

  “顺钢淘汰退出,这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个退出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缓冲。”陈铁军说,“我们既要让群众满意,也要让省政府满意,同时要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还要确保(社会)稳定,我们正在其中找到结合点。”

  2009年12月,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向娄底市政府下发2009年1号文件,称“请娄底市人民政府协调涟源市政府做好相关工作”。

  陈铁军坦承:“要‘做好相关工作’,难度很大,关键是保民生的问题。”他说,只要顺钢一淘汰退出,就会有1000多名职工面临失业。“产业工人要保生存,政府目前面临的压力很大。”

  关于产业工人的安置问题,陈铁军表示,“1000多名职工在安置时,一定会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对涉及职工利益的一定会坚决维护,依法保障职工应享受的待遇,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陈铁军说,涟源市政府会监督顺钢认真履行好相关的法律义务,并已在2009年12月22日派了一个工作组进驻企业,专职处理职工的安置问题。

  陈铁军还说,顺钢作为涟源市的招商引资企业,“市政府也应该对投资商有一个交待,不能不管人家生存,这不是和谐社会的体现”。目前,市政府正尽全力协调周边的相关企业,如涟源钢铁等,把进到厂里的各种矿粉、矿石等原材料消化掉。“这个工作也是非常难做,企业不会很主动去处理这件事,现在又落到政府头上,工作又很细,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协调很多方面的矛盾。”陈铁军说,如果到今年9月底期满时还没有处理好,只能强令顺钢淘汰退出了。

  那么,涟源市政府没有按“14号文件”的规定,在2009年12月31日对顺鑫钢铁公司实行淘汰退出,是否征得湖南省政府的同意?

  陈铁军说,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其实早在去年5月中旬,“我们感觉到,在这个时候关闭企业是不合时宜的,涟源市委市政府就有希望顺鑫钢铁公司能延期关闭”。政府还为此召开了当地群众的座谈会,请当地村组的群众代表发表看法。“现场也有反对的声音,但不多,绝大多数群众代表是支持延期关闭的。”

  围绕能否延期淘汰退出这个问题,陈铁军说:“去年9月以前,我们也向省里作了汇报,省里明确表示,2009年年底,根据情况再来确定。”今年1月上旬,“我们也向省里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反映了实际情况,并请示把9月30日的淘汰退出期正式确定下来。”

  陈铁军说,虽然没有得到省里正式的书面指示,但“在省里和娄底市政府的口头指示里就说了,让我们一定要‘确保稳定,实事求是,保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对此,我们的理解是,我们要首先确保稳定,并维护好方方面面的利益”。

“在我们看来,从今起的9个月,应该叫过渡期,稳妥推进。”陈铁军说,“群众不理解为什么还要延期9个月。他们不知道,关闭这么大一个企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消化掉各方面的压力和矛盾,需要政府投入很多的心力来解决。即使是从去年9月开始着力解决,时间也远远不够,希望能得到群众的理解。”(记者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梁晓”为化名。)

13、受污染公益田果树难种 村民状告企业败诉告终

来源:人民网2010年01月15日

http://finance.ifeng.com/huanbao/wrfz/20100115/1713528.shtml

河北省磁县光禄镇杏园营村民赵东升诉邯郸市马头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及杏园营村民委员会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在经历了一审、发回重审、二审、再审之后,最终尘埃落定,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以原告败诉而告终。此案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

起因:受污染公益田果树难种

一纸诉状将排污企业告上法庭

上个世纪中后期,河北省马头铝厂(现更名为马头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仍简称马头铝厂)在生产中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氟和粉尘,使杏园营村的土地受到严重污染。

为此,杏园营村委会曾多次与马头铝厂协商。双方经过实地勘测,确认490亩土地因受污染而无法耕种,其中,30亩土地全部污染,216亩受污染面积达60%,244亩受污染面积为30%。

邯郸市环保局和磁县环保局共同主持召开了马头铝厂与杏园营村污染解决协调会。双方于1991年11月和1995年7月分别签订了赔偿协议。马头铝厂每年按亩产粮食650斤的价格向杏园营村委会赔偿损失。

为减少土地受污染造成的损失,1991年12月,杏园营村委会经集体研究决定,将这490亩土地统一编号,根据受污染程度分别制定出土地最低承包价格,公开向群众发包。

发包前,村委会拟定了《公益田承包合同》,并通过村委会广播做了说明,并强调马头铝厂支付的污染赔偿款归村委会集体所有,村委会代为全村群众缴纳应上缴国家的各种费用。

赵东升参加了污染土地竞标,村委会以每亩30元的价格起拍,赵东升最终以每亩108元的价格获得了8号土地76.65亩的承包权,并当场缴纳承包金8270元,在承包合同上加盖了自己印章,而村委会并未加盖公章。

1992年春天,赵东升在承包土地上种植了果树。几年后,赵东升发现果树挂不住果,而且落叶现象异常严重。

1999年11月,杏园营村委会再次与承包户签订了《公益田承包合同》的补充合同,但赵东升拒绝了签字。

2001年9月,赵东升在多次与村委会和马头铝厂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一纸诉状将马头铝厂诉至磁县人民法院,要求马头铝厂赔偿因污染造成的果树损失。

争议:赔偿协议和承包合同有效性

初审驳回诉讼,中级法院要求重审

初审法院认为,马头铝厂排放的氟气和粉尘对杏园营村的土地造成污染损害是事实,但厂方与村委会已经达成了赔偿协议,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益,属有效协议;村委会公开向群众发包土地的程序和内容合法;赵东升与村委会签订的承包合同虽未加盖公章,但赵东升依照合同缴纳了承包费,村委会已将土地交其使用,双方实际上履行了合同,合同属有效合同;而赵东升明知土地已受污染,就应知道种植果树必然会遭到污染损害,向马头铝厂提出赔偿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故依法驳回其诉讼。

赵东升认为,磁县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认定事实严重失实,又向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他认为,马头铝厂污染源主要是电解炉,近年来,企业的电解炉由原来的24KA先后扩大到60KA、80KA,污染源已经扩大;他于1991年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并不知道马头铝厂将赔偿款交给了村委会;自己是土地的承包者,属于直接受害人,村委会应在收到马头铝厂赔偿款后直接返还给他。

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审判决在认定事实方面有瑕疵,证据不足,依法裁定,撒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

结局:三级法院全部驳回诉讼

认定污染源未扩大,合同有效

磁县人民法院接到重审裁定后,另行组成审判庭,追加杏园营村委会为第二被告,重新审理了此案。

磁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企业1995年~2003年基本上没有扩大污染源,且赵东升与村委会签订的承包合同合法有效,再次驳回了赵东升的诉讼请求。

赵东升接到重审判决书后,再次上诉到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相同的理由,再次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于是,赵东升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了再审申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马头铝厂虽然扩大再生产,但经过相关单位的书面材料证明,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一直没有变化。赵东升与杏园营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属有效合同,赵东升经过竞标自愿取得地块,合同第七条规定“污染费和国家的一切赔偿都归甲方(即村委会)”,他已在合同上加盖印章,就证明对合同的认可,村委会虽未在合同上加盖公章,但不否认合同的真实有效性,并将约定地块包给了他,双方履行了合同。

据此,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次驳回了赵东升的再审申请。

各方观点 

案件是否存争议?

此案经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后,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争议主要集中在污染赔偿给付和主观过失两方面。

污染费给付是否合理?

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律师戴仁辉认为,赵东升自1991年12月开始承包公益田种植果树,马头铝厂对其排污所造成的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马头铝厂将1995年以后污染承包地的赔偿款支付给杏园营村委会,而没有支付给直接受害者,属于给付对象错误。

也有律师认为,在赵东升承包污染土地前,村委会已将马头铝厂给付污染赔偿费的问题进行了广播说明,赵东升应该知道码头铝厂的污染赔偿款交由村委会集体这一事实。也就是说,他已经默认了这一事实,之后又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不妥当的。

主观过失是否存在?

有律师认为,杏园营村委会明知承包地存在污染,仍要求受害人种植果树,存在主观过错。也有律师认为,赵东升既然认可了并已实施了承包合同,就应该按双方的约定严格履行,而不应在发现损失时找“后账”,这种做法与我国法律的实质精神相违背。

有律师认为,赵东升在承包土地时,即使主观知道承包地可能被污染,但作为普通农民的认知水平不能预知污染在几年以后会产生何种结果。且马头铝厂污染是客观存在,对赵东升果园造成的损害也是客观存在。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环境污染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赵东升的过失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铝厂的赔偿责任,而不能完全免除其赔偿责任。

案件三问

曹俊

赵东升诉马头铝业及杏园营村民委员会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以败诉告终。企业经营合法、村委会操作合法、赵东升承包也合法,似乎谁都没有错,可为何会有人受害?赔偿协议合法、承包合同有效,明知土地受污染依然自愿承包,这一不争的事实为受害人带上了难获法律支持的桎梏。

顺着如此的线性思维,读者难免陷入一个怪圈,可若换种思维方式,跳出案件本身,难免会生出新的疑问。若对新的问题稍作梳理,我们可能会发现比案件本身更加棘手的难题——

一要问:受害者是否应获赔偿?三级法院给出了一致的结果,驳回受害人的诉讼请求。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往往是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农民,赵东升努力了,起诉了,申请再审了,失败了。受害人得到赔偿,是朴素的道德底线,可在赵东升的案子里,由于存在自身的主观过失,损失究竟由谁来承担?

仔细分析案件,企业赔偿了,但赔偿款给了村委会,而直接受害人是赵东升,似乎赵东升无辜地承担了一切损害和损失。可这里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赵东升承包的土地价格非常低廉。企业的赔偿在此已经间接转化为个人承包受污染土地和正常土地的差价。可这样的转化是否表明环境损失已由企业承担?是否表明赵东升已获得赔偿?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二要问:受污染土地能否耕种?土地已经明确受到污染,村委会为增加经济收益将其出包,其做法无可厚非,赵东升的果树挂不住果也可能是个特例,但和他一起承包了这490亩受污染土地的其他人收成如何?即使收成差强人意,受污染的土地生长出的瓜果蔬菜粮食作物是否安全?

再要问:污染是否影响人身健康?企业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氟和粉尘,这是企业和村委会共同承认的事实。长期在受污染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健康是否受影响?生活在企业附近的居民人身健康是否安全?

归根结底,这3问依然要回归到环境损失的责任承担上。看似简单明了的案件,却透露出复杂的纠结之处,值得我们深思。

14、环境脆弱的咽喉被谁扼住?

来源: 广州日报2010-01-15毕淑敏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1/15/content_836534.htm

  一日,为某单位签书,所签的2000本书,都被菲薄透明的塑料膜紧紧包裹,好像披着雨衣的襁褓。因要在扉页上签字,几位同志马不停蹄地撕剪着封塑膜,尚来不及收拾,于是2000本书的“雨披”聚成了一座小小的垃圾山。

  这些塑料膜会对环境造成持续的影响,100年无法消融。就算随后极其缓慢开始降解,也会释放出多种有害物质,将水源和大气染浊。

  “一张塑料膜加上封塑的手工费,大约要1角钱。”“为什么不省却这笔开支呢?还有利于环保。”“密封起来,减少损耗。”

  以前的书,很少穿小雨披,不是也从印厂抵达了书店,如今为何这般如临大敌?

  工作人员悄声说,我们防的是那些白看书的蹭书族。有的父母干脆把书店当成了“托儿所”,又安全又舒适,还能让孩子长知识,一箭数雕啊。蹭书一族中不检点的人,趁人不注意,还会把喜欢的插页或是小赠品拿走。饿了,就吃东西,书弄脏了,他们就换一本再看……卖书的模式是赊销,出版社先把书发到书店,过上几个月才能回款。书店为了招徕读者,也不敢大肆劝阻蹭书的人。一旦书破损了,就退回出版社,自己并无损失。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残书,出版者也想出了对策,这就是给书穿雨衣。书架上只摆一两本裸书,豁出去让你看。绝大多数的书都躲在塑料膜里,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增加了成本,但比让蹭书族看残了一大批书,只能化成纸浆来说,还是节约的。

  明白了“雨衣”的由来,我对声音越压越低的工作人员说,你干吗这么小声,好像做贼一般?

  工作人员说,咱中国是崇尚读书的国家,甚至“窃书都不算偷”啊。书店不让人读书,那会激起众怒。可损失是实实在在的,只有想出这一招。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说。

  如今,在销售的书籍将近100万种了。如果每种书按照1万册计算,大致有100亿本书在流通,如果都穿上雨衣,那将是怎样惊天动地的塑料大潮啊!

出书的人,看书的人,卖书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利益,三只手合谋,便共同扼住了环境脆弱的咽喉。

15、期待垃圾处理的民意呈现真实透明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10年01月15日

http://finance.baidu.com/2010-01-15/122374252.html

  广州市人民政府前天发出公告,针对本市垃圾处理的难题,向广大市民征集意见。对公告的内容似乎可以作如下概括:广州市需要处理的生活垃圾量非常大;目前的处理方式不合适;政府本来的对策是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鉴于部分市民对垃圾焚烧这一处理方式持有异议,政府决定问计于民,每天1.2万吨的垃圾,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公告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广州市政府目前对垃圾处理的态度是相当开放的,并不排除全面放弃垃圾焚烧的可能性。对那些坚持反对垃圾焚烧的市民来说,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自争议之初,垃圾围城就是政府推进垃圾焚烧的一个重要理由;反烧者无法绕过这个话题:反对垃圾焚烧,更优的替换方案是什么?对此,反烧人士做了大量功课,搜集了国内外许多地方的垃圾处理方案,从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和政策层面做了许多分析。现在,人们在相关网站上可以获得大量相关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讨论,华南板块的居民才最早提出要做垃圾分类的排头兵,直接推动了广州市垃圾分类试点的施行。

  前一阶段反烧人士的替代方案,大致可以总结为:停止垃圾焚烧,推行垃圾分类,推行垃圾回收、厨余堆肥,减少垃圾排放。当然,这个方案始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在垃圾零排放之前,最后那些无法回收的垃圾还是要处理。对此其实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例如台湾,要求厂方完全公开焚化炉的操作信息,政府必须作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加强地方及社区参与机制以监督焚化炉管理。这一方法在内地施行起来可能相对困难,不过还有更简便的,只要像日本城市那样将垃圾焚烧厂建在政府大楼旁侧即可。

  经过几个月的争辩,上述观点已经耳熟能详,相信政府也早已知悉。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市民的意见,如果全体市民都参与讨论,如果讨论非常充分非常自由,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呢?作为结果的民意是怎样的呢?这是非常令人好奇的。同样的,政府在听取民意之后要如何“处理”民意呢?总不可能要市民在网络上讨论出一份即可执行的发展纲要来。那么,政府听取民意之后,何时再给出响应呢?给出响应之后市民又如何再反馈呢?这些目前尚不清楚。

  反烧事件从早期阶段就包含了一个议题:我们不要被代表。理论上讲,如果施行“我们不要被代表”的原则,就意味着每一项公共事务的决策都要召开公民大会,进行自由的充分的辩论,但这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即便网络平台是一个功能更好的市民论坛———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言论,网络也不可能自然地呈现出一个作为结论的“民意”。实际上,信息的披露和传播、不同意见的交锋、民意的汇集和呈现,这一系列过程都要求一个明确的议程设置。而且,这个议程设置的公正性至关重要,一个扭曲的议程设置完全可以将已经存在的民主要素,诸如有效参与、平等投票和信息透明等化为虚有。

议程设置的权力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在缺乏明确约束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议程设置的随意性非常重要。当然,完全可以从乐观的方面去看待这个未知空间。在整个反垃圾焚烧争议中,广州市民和政府之间,在没有准则预设、没有先例参照的情况下,保持了有效的沟通,并且在沟通中碰撞出火花,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议程”。希望这种创新能够继续,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公正的、有效的民意呈现模式。

16、“先污后治”毒土地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10-01-15

http://news.xhby.net/system/2010/01/15/010667634.shtml

《现代快报》报道,苏州化工厂搬迁后,撂荒近2年的数十公顷毒土地上,如今长满了一枝黄花等杂草。而要治理这片毒土地,不管采用哪种方案,费用都将需要几个亿或十多亿,而且治表难治本,治理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二次污染。

    化工企业往往很赚钱,但是化工企业又常常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许多年来,一些地方公仆们在处理这一对矛盾时,运用的法则和策略是“先污染后治理”。因为不让污染,一些工艺并不先进、排污十分严重的厂子根本就建不起来,这相当赚钱的项目就得泡汤,这令他们的“政绩”梦做不下去,创收算盘打不起来,岂不扫兴。何况,公仆们自己的住所离这些污染企业远得很哩,再有多大的有毒污染物被排放到土地上、江河里、天空中,有居住在附近的数万数十万百姓顶着,公仆并无太大的受威胁之忧。

   其实,这样急功近利的公仆,未免鼠目寸光。即便自己当政的地方一时GDP飞升之快,个人政绩之显,会带来莫大的荣耀和官阶的飚升,但严重的环境污染却坑害了当地的广大民众,随之而来的骂名很可能会伴这些污染官的一生甚至更久远。而且,当此全国上下普遍注重在经济建设中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依靠大量上马污染企业带动地方经济超前腾飞的想法,早已显现其落后甚至愚昧的一面。因此,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对于工业项目的选择至今仍然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态度,实在是应当坚决摒弃的过时意识。要知道,当污染严重的企业给政府上缴了一点税收后,对周边百姓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当地长远的投资环境所造成的恶劣的负面影响,很可能是政府再投入多少倍于这点税收数额的治理资金,也都无法完全恢复生态环境的本来状况了,这般赔本生意、折腾买卖果真花得来去做吗?有道是:

   “先污后治”毒土地,水清天蓝遥无期;环境保护当鸡肋,坑民祸国也出奇!

环境保护早已被定为我们的国策。苏州化工厂虽已搬迁,却遗祸不浅的教训,足为许多地方公仆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可资借鉴的一面镜子。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