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01-10

一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年“江河十年行”系列报道之十四: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十四--今日怒江仍在激流

 

特别推荐:

2、新书介绍——《江河十年行》

 

环境资讯:

3、人民网:     我国首个碳中和联盟组织在北京成立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3625.html

4、新华网:     我国最大生态保护工程使三江源重现碧水蓝天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1/t20100108_312500.html

 

地方信息:

5、中国环境报:   建设污染源信息系统 污水排放口统一编号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01/t20100107_629677.html

6、河南日报:    河南:地下水超采导致全省11个城市地面沉降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919182_1.shtml

 

环境曝光:

7、大河网:     执法部门对水浒剧组下达停拍通知 已造成5种破坏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2591.html

 

年度盘点:

8、人民日报:    回眸2009:“逢会必谈”气候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840.html

 

气候变化:

9、新民晚报:    气候变暖可能令5种古老动物绝种

http://xmwb.news365.com.cn/xz/201001/t20100108_2584682.htm

 

人物访谈:

10、人民日报:    对话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环保为民 生态惠民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848.html

11、南方网:    垃圾焚烧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

http://oeeee.com/a/20100108/829488.html

 

环保观点:

12、青年报:    《水浒》剧组毁坏环境 专家拒绝开放湿地

http://enjoy.eastday.com/e/20100108/u1a4935966.html

 

深度报道:

13、每日经济新闻:   广东南海焚烧污泥项目遭邻市反对 环评公告已撤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199.html

 

环境时评:

14、经济参考报:    减少石油依赖:解决气候问题的新切入点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1540.html

15、中国青年报:    有些中国导演缺的不只是环保意识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8789.html

16、新华报业网:    对影视剧组破坏自然景观零容忍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08/content_12777731.htm

17、中国环境报:    中石油输油管道漏油事故:柴油泄漏带来什么警示?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2847.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

 

 

 

1、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十四--今日怒江仍在激流

汪永晨 周晨

 

2009年12月28日深夜“江河十年行”离开刘玉花家,星夜兼程地赶往怒江大峡谷,拜访中国最后自由流淌的大河。从保山到怒江州的首府六库这一段正在修路,颠簸异常,又是夜路,司机建议我们就地休息。大家没有同意,因为不管是到过怒江的,还是没有到过的,尽快看到怒江,是每一位的心愿。

2008年“江河十年行”时拍到的怒江

2008年“江河十年行”时拍到怒江的石门关

终于,我们于12月29日凌晨四点抵达六库,休息三个小时后,我们溯怒江而上,经过泸水、福贡、贡山,到达世外桃源丙中洛。元旦临近,中央电视台的李路和中国国家地理的王丽晶接到单位新的任务,不得不就此离去,甚为可惜。

周晨是第一次到怒江,酷爱历史的他,刚刚完成自己的处女作《中国远征军》。如果说,他的书是写历史的,特别是写二战史的,那么今天走进怒江,他的眼中看到的则是怒江的自然。

峡谷中的怒江激流

绿色的怒江

怒江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入云南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注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流入印度洋孟加拉湾。

“江河十年行”关注的怒江,是怒江中游一段,行政区域上属怒江州,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怒江与绝大多数江河不同的是,怒江的水是碧绿的或者说是蓝绿,在植被丰富的两岸青山中流淌,宛如一条青绿地毯上的蓝绿飘带。绿水绕青山,时而静静地擦肩而过,相逢一笑;时而疯狂地扭打一团,势不两立。人类管那叫激流。

如丝带的怒江

赶路的怒江

“江河十年行”中的画家占山说:绿水环绕的青山,静中有动,尽管没有墨迹,却是千秋难得的好画;“江河十年行”中的歌唱家李国平说:青山脚下的绿水,动中有静,即使没有丝弦,却是能万古弹奏的好琴。

江边的集市

集市上的女人

从2003年夏天,中国媒体和NGO开始关注并呼吁要有序开发的金沙江和怒江边,“江河十年行2009”真是赶上了好多,好多的集。从这些集市上看到农民生活的富足,更让我们想到了四川的汉源。2004年我们去时,也是集市满街,而今年看到的却是一片还正在盖着的新楼,虽然还没有完工,但老家已经被水库蓄水淹了的移民,不得不被强行地搬了进去,唯一的生活来源只能是在街头摊饼,还要被城管赶来赶去。

我家原来的地种一年三年都吃不完

新家

记得1993年,我就是在青藏高原的野牛沟既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和野生动物的乐园,又看到了人类刚刚猎杀了一头野牦牛,被扒了皮,砍了头后,就下决心这辈子要以记者的视角,把大自然的美展示给更多的公众,也把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做的坏事告诉更多的人。今天,看到怒江的美,想到汉源的问题,我想“江河十年行”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永远拍不够的石月亮

如此拍摄

怒江的美远不止是风景,怒江沿岸及附近主要聚居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此外还有白族、汉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由于各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阔时”、“鲜花”、“卡雀娃”等众多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多彩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这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长廊。”长江委原保护局局长翁立达先生说。

江边女红

民族特色

拍的拍,躲的躲

拍吧

在怒江峡谷生长着的珍稀动植物、名花异卉、稀世药材、树蕨、秃杉、落叶松、各种杜鹃、各种兰花、珙桐(鸽子花)成片成林地点缀着峡谷胜景的自然美。这些珍稀的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树蕨、秃杉、珙桐;二级保护的有三尖杉、清水树等;三级保护的有天麻、雪山一枝蒿等20多种。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虎、灰腹角雉、热羚、红岩羊、金丝猴、叶猴、小熊猫(金狗)、齿蟾等。还有名目繁多的花卉。

“这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长廊。”在青藏高原工作了18年,创立了青藏高原生态学科的生态学家徐凤翔先生说。

山水间

江水在这样的山间穿行

今日怒江边

怒江的根就是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当地人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2008年3月,我第七次到怒江时,一位傈僳族年轻人对我说:等到只有在填表的时候才写上我是傈僳族时,那还叫傈僳族吗?

那天,这位傈僳族的年轻人在江边非常动情地对我说: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至今并不富裕的山里人。可是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他们每一天都很乐观,很积极地面对生活。或许他们一年四季连肉都吃不上、连油都吃不上,但依然天天唱歌,天天跳舞,天天喝酒,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穷,但快乐的生活,还把家园保护下来了,让大山,大江的自然风貌代代相传,这就是今天傈僳族山里人的生活。

这位年轻人说,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文化也消失了很多。但在傈僳族人居住的大山,大江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保存得还很完整。那里有傈僳族最传统的“沙滩埋情人”,就是一对心爱的男女,在旁人看来有了意思,就会被抓到一起,挖一个沙坑埋进去。还有澡堂会,“过刀山,跳火海”、射弩,剽牛祭天……从古到今,傈僳族人的大节,小节都是跑到江边的沙坝上做这些活动的,整个村子的人都去。我们这里的人把冬天的怒江形容成女人,漂亮,温柔。把夏天的怒江形容成男人,强悍、勇猛。可是开发了大型水电以后,水平面就要上升,沙滩就要被淹没,高山平湖水的颜色还能有冬夏之分吗?剽牛、射驽这样的活动,不在沙滩上进行,就没有了原来的感觉和味道。

过江

江边的页岩

一条江唤醒一群人

“江河十年行2009”一行中的纪录片导演史立红在车上问我:怎么看怒江现在缓建水电了这件事?我说:在怒江,不仅仅看到一条还在自由流淌的江河,还看到了公众参与的力量。

自从怒江传出要建十三级大坝的消息后,面对利益集团的极端发展主义和无序开发,一大群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记者、环保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为了保护中国最后的没有被拦腰截断的一条大河,努力了6年,看到了希望。有人老是问我,如果怒江大坝真的要建了,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败。我总是会告诉问我的人:“一条江唤醒了一群人。”一次行动,一次次领导批示的关注使怒江一次,再次进入公共视线。

写了《中国远证军》一书的周晨说:怒江上一次进入公共视线是在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抗战年代,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失利,日军从缅甸长驱直入,妄图直捣昆明重庆。危急时刻,中国发起怒江保卫战击退来敌,用怒江阻挡了铁蹄。两年之后,中国远征军发动怒江反击战,血战收复腾冲、松山等地,打通了滇缅补给线。

抗战时代的怒江,是中华民族最后据险抗敌的堡垒;

新时代的怒江,是中国最后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大河。

怒江没有让人失望,从2003年夏天进入公共视线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在2004年2月和2009年4月两次批示,两次批示中都特别强调了公众的关注和广泛的听取意见。

“这也是国家领导人赋予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地位与态度。”这是我对所有关注怒江,要写怒江的记者和媒体最要说的一句话。想说的还有一句:怒江的环境保护带来的公众参与间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翁立达先生所在的长江委除了管辖长江外,还兼管西南诸河。他告诉大家,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由北向南一路奔腾呼啸,从滇藏交界的南恰罗大峡谷流进丙中洛后,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本是由北向南的江水突然掉头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被西面的山崖挡住。这样,本来直径几百米的河道,却迂回反转了两次,形成了两个几公里长的半圆形大弯。

2009年冬天的怒江第一湾

2009年冬天怒江第一湾的山上又没有雪

美景当前,第一次到怒江的人更是急不择路地走下车去。 只见被大湾紧紧拥住的翠色小岛上有人居住,岛上稻田整齐,炊烟袅袅,一派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简直就像世外桃源。果不其然,对怒江情有独钟的摄像师周宇说,下面小岛盛产桃花,就叫桃花岛,今年三月他还来这参加过桃花节。

第一湾的大拐弯(李国平摄)

桥那边就是桃花岛

丙中洛第一湾旁(李国平摄)

桃花岛上,一个小小铁索桥架在两岸之间,铁索悠悠,让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和外界连在了一起。外人来来往往,村民们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影响到他们。

“这就是人间的桃花源。”周宇说。2004年我们第一次到怒江时,去了岛上,那次碰到的几位村民,刚赶集回来,我们还翻了人家的背篓,都是为桃花节准备的酒和各种吃的。

晚上,我们将走进丙中洛,依然住在每次都住的刘吉安家。他们家有四个民族,藏族、傈僳族、怒族和白族。我们也将拜访“江河十年行”选中的十户人家之一,李战友老人一家。

怒江人家

怒江边的我们

感受怒江地区的多民族融合。明天我们要离开丙中洛而上,过石门雄关,体验走进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和怒江联袂打造的怒江大峡谷是一种什么感觉。

怒江边

2、新书介绍——《江河十年行》

 

背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且能源发展失衡的情况下,水资源充沛的中国西部,水电建设正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大幅项目地图上显示,到2005年夏天为止,西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被大坝拦腰截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媒体与民间环保NGO就开始对江河建坝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逐步推动反对江河建坝的议题进入主流媒体之中。

这些声音以及迅速开始的行动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无疑给正在升温的水电热泼了凉水,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公民社会对公共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与力量。

为持续关注和监督中国西部水电开发,也为了给中国西部江河写史。2006年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发起了“江河十年行”,自此一支以环境记者为主力的队伍开始了考察与记录中国西部江河的征程。一路行走,不断的有更多的记者、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国务院参事和热爱环境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大家共同怀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以及对于弱视群体的关注,走在记录十年江河的征程上,立志要为中国西部江河写一部断代史。不仅留给后人,也警醒我们自己。

三年来,加入为中国西部江河写史的媒体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新京报》、《科学时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家地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南方都市报》、《云南日报》、《成都商报》、《南华早报》和香港有线电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中外对话》。

从2006年开始,搜狐网专门开辟了江河十年行博客,消息随时上传。

中国国家地理网和手机报也从2008年开始在网上直播“江河十年行”的行走与记录。

绿色记者沙龙网,在“江河十年行”的行走过程中,每天一篇发表当天的采访与记录。

三年来,加入我们为中国西部江河写史的专家包括:长江资源委员会原保护局局长、现中国技术经济学秘书长翁立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树坤、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横断山脉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

从2007年开始,企业家、戏剧工作者、文学博士、外交官和社会学博士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为了让中国西部江河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让更多的公众知道,以至广泛、深入地影响公共决策、也为了我们的记录、写史能得到更多的关注,绿家园决定每三年阶段性地出版“江河十年行”。第一本书是2006年至2008年“江河十年行”。主要由“江河的沉思”、“江河的诉说”、“江河的声音”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汇集了来自NGO、记者和专家关注江河的声音。

第一部分“江河的沉思”是06-08年度的“江河十年行”纪事。

这部分,主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对江河十年行每天的纪事:都江堰修了大坝后临的巨大挑战;木格措冬季无雪;5.12地震后西南水电的对大江、大山的影响与威胁;金沙江农民对公共参与的贡献;怒江环评未批,原住民已被移民;专家对西南水电给当地的生态、、文化、农民带来影响的评说都在纪事中有所披露。

透过 “江河的沉思”,读者们可以看到:记者们为岷江那一处处已经干涸的河床、为都江堰还能不能继续它的四六分水、飞沙堰还能不能继续飞沙而忧虑;为木格错的依然秀丽而欣慰;为雅砻江那鲜为人知的屏风般的锦秀峡谷、峡谷中的湍湍激流,还能不能继续自由地流淌而担心;为攀技花的二滩副市长对记者们说:“修电站,钱不能只让少数人挣了,要往农民口袋里装钱。做事要有志愿者参与”而赞叹…;

第二部分“江河的诉说”汇集了环境记者对西部河流的一些深度的报道。不同的侧重同样的关注,真实的记录是“江河十年行”新闻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江河的声音”收录了来自地质、水利、植物、生物及其他领域的部分专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从科学的角度同时也从人文的角度对水电开发展开全方位解读。在这里,读者可看到被少数同行称为“叛逆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树坤先生写给温总理保护怒江的建议书;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对怒江水电站开发对环境、生态、社会影响的全面分析;横断山脉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总结多年实地考察成果后,对西南水电开发的质疑;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写的“关于怒江水电开发情况的反映和建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写的:西南水电过度开发无助节能减排。

本书在编辑时,保留了文章中的专业术语,相信在相关领域工作的读者更愿意从专业的角度理解江河行。

在附录中,读者会看到有这样一群人,是怎样为着共同的理想,踏着泥泞和艰苦仍然一路高歌地走在“江河十年行”的路上。他们中有的人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白天仍精神抖擞地用镜头和利笔质问践踏江河和大山的破坏者;在无数次被“相关部门”拒之门外,甚至贴上“危险人物”标签遣送出境时,他们怎样或直面或迂回地得到要得到的信息……他们在面对绝望时更加顽强,在希望来临时却流泪满面;他们本可以生活安逸,挥舞笔墨粉饰太平,可他们选择站在巨浪的顶端与狂风劲搏,且这一搏就要十年或更久……有人说他们是英雄,可他们却说——“我们只是热爱我们的土地江河!”。附录为我们还原了这支可爱队伍艰苦却快乐的征途。

十年行走,一生关注……

让我们一起打开《江河十年行》,看看中国西部江河三年的变迁,关注江边百姓与江河间的命运,一起阅读中国六条大江大河的历史与今天。

3、我国首个碳中和联盟组织在北京成立

来源:人民网2010年0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3625.html

  人民网北京1月8日专电(记者扎西)国内首个碳中和联盟组织——“中国碳中和联盟”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据悉,该联盟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发起。联盟将秉承“绿色地球、以中致和”的价值理念,致力于为国内众多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机构、团体提供全方位的碳中和服务,率先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联盟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招募企业及机构会员。会员招募的核心要求是企业及机构认同碳中和理念,并且有碳中和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介绍说,与许多绿色联盟组织不同,中国碳中和联盟既面向全社会宣传推广碳中和理念,更要求所有联盟会员有明确的“碳中和”目标。联盟为会员提供碳足迹测算与核证、碳中和交易与认证、碳资产管理与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并根据联盟会员所在行业、发展状况等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合理可行的碳中和实施方案,帮助会员顺利实现目标。对于排放量比较大、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碳中和的会员,允许会员制定合理的分期、分阶段的碳中和实施计划。

  名词解释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计算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然后通过购买碳信用的形式,资助符合国际规定的节能减排项目,以消除企业、团体或个人的碳足迹,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而碳足迹通常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生产、经营、生活过程中因消耗能源或资源而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一般包括用电、燃气、交通运输等方面。 

4、我国最大生态保护工程使三江源重现碧水蓝天

来源:新华网  2010-01-08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gwsp/201001/t20100108_312500.html

新华网西宁1月8日电(记者何伟)与往年相比,地处三江源头地区、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2009年降水量尤其充沛,重现了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已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逐见效果的缩影。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这一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另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均发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给包括玛多县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带来一场严峻的生态危机,当地雄奇壮美的巨大冰川加速消融,大批高原湖泊干涸或萎缩,宝贵的湿地资源逐渐减少,草原退化、沙化严重,众多牧民沦为“生态难民”,移居他乡。

青海省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牧还草工程。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和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重建青藏高原“绿色屏障”。

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三江源区停止一切矿产资源的开发,并从2006年起取消对当地政府进行GDP考核,而把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主要考核内容。

据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涉及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7亿多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以上。

李晓南告诉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5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2006年以后的监测中,这一地区饮用水水质皆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记者在214国道沿线玛多县境内看到,很多地势低洼处都积满了水,有些以前干枯的地方也成了水汪,大小湖泊密布,波光眨眼。成群结队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野生动物在湖边觅食、嬉戏,自由地栖息。

与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相呼应的,是三江源地区牧民们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日益提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这一地区已有近5万名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入城镇社区,这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潮,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三江源再现碧水蓝天。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搬迁牧民观念的转变,对他们及其后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生态保护工程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3岁的达拉,是玛多县扎陵湖乡一名普通的藏族牧民。6年前,达拉一家与150户、642名牧民作为黄河源头第一批“生态移民”,自愿离开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大草原,搬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移民定居点。

 “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地草原放牧,过不了多少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地,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达拉说。

2008年10月,达拉买了辆面包车跑运输,一年收入5000多元,再加上政府发放的饲料粮补助,一家5口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搬离草原放牧点、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后,47岁的藏族牧民东宝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这里的水涨了,草长密了、高了,野生动物也多了,我们真的安心了。”

5、建设污染源信息系统 污水排放口统一编号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1-08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01/t20100107_629677.html

  中国环境报记者 梁雅丽 南宁报道 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环保局了解到,2009年南宁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一些环境指标创历史新高。骄人的成绩源自南宁市环保局不断探索创新并构筑起新的环境监管体系。

  南宁市环保局创新环境分级监管体系,实行监管重心下移机制,下放监管权限,将污染程度较小、监管难度不大的近300家企业的监管权下放到城区,理顺了环境监察工作体制。

  同时,南宁市以国家污染源基础数据库、排污收费数据库、污染普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构建了全市(含县、区)主要河流排污口排水电子地图,建立了包含3400多家相关企业的全市污染源数据库,开发出一套内容全面、数据共享、功能强大的污染源监管信息系统。区域内排污分布点位一目了然,污染源信息即时可查,为日常监管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保障。

  南宁市对污水排放口进行统一编号管理,制定全市统一的污水排放口编号管理办法,通过赋予污水排放口编号,可解读排污综合信息的扩展功能,提升其信息价值,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监管基础工作。 

6、河南:地下水超采导致全省11个城市地面沉降

来源:河南日报2010-01-0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1/671262919182_1.shtml

   日前通过专家评审的“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开发利用已造成我(河南)省11个主要城市地面沉降,降落漏斗总面积达1247.17平方公里。

  “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属《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计划项目,由省地调院承担实施。项目通过对郑州等14个城市的地质背景条件、地质资源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城市地质环境“家底”,查明我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评估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国土及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

  调查发现,我省地下水资源短缺,水质型缺水明显。水质型缺水区分布面积近50%,其中未污染占32.4%、轻微污染占37.56%、中等污染占14.16%、严重污染占15.88%,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硝酸盐。为此,项目组已为这些城市确定了18处应急水源地,年允许开采量达6.25亿立方米。

  “资源短缺造成地下水开发利用超采,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率已近40%,致使郑州、开封、焦作和平顶山等11个城市存在降落漏斗,总面积达1247.18平方公里。”项目负责人陈光宇说,其中郑州已形成面积约45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达95米。

  有关专家警告,大范围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将引起地面沉降、裂缝、建筑物被破坏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地质灾害,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未来的粮食生产。

  资料显示,近年来由于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污染的地表水向下渗漏有加快之势,我省平原农区地下水污染面积目前已超过2万平方公里;豫北、豫东的土壤是沙质土,在地下水位下降后,土壤沙化加重。

  如何改善现状?陈光宇表示,“分质供水、优质优用是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根据生产与生活中用水客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将不同水质标准类型的水分别供应。如城市中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生活用水把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区分开,将水质好的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单独计量等。同时,作为农业大省增大引黄灌溉面积,引黄河水补地下水源,形成地表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格局。“这样,地下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小贴士

  何为水质型缺水

水质型缺水就是看着有水,实际上水是“坏水”,不能饮用。造成水质型缺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由于污染造成的,有的属于原生污染,即土层里本身某些元素的含量就偏高,导致地下水水质不适宜饮用。

7、执法部门对水浒剧组下达停拍通知 已造成5种破坏

来源:《大河报》2010年0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2591.html

  昨日,本报报道的新《水浒》剧组涉嫌破坏黄河湿地一事见报后,执法部门及时出手制止了剧组的破坏行为。

  执法部门:决定下达停拍通知

  昨天10时,记者来到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由该中心副主任王威主持的专题会议正在进行。参加会议的有郑州市林业局、惠济区林业局、郑州市林业局公安派出所及市、区黄河湿地管理中心(站)的有关负责人。

  该中心的王海洋说:“省林业厅法规处和郑州市法制局监督处认为,新《水浒》摄制剧组擅自进入黄河湿地保护区拍摄,拒不接受执法人员的调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列》和2008年8月1日实施的《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会议决定,对剧组下达停止拍摄通知。对湿地被破坏的情况取证、调查和评估,让剧组到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接受调查。如果不配合,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如不接受处罚,将在15日内申请法院对其强制执行。

  拍摄现场:黑烟滚滚,焰火点燃草地

  近12时,记者和执法人员一起赶到拍摄现场。

  执法人员几经寻找,才找到剧组一个不愿说出姓名年约60岁的负责人,此人拒不签收通知。

  在现场,记者看到正在拍摄的画面是一场大战之后,将士死伤的场景。上百名演员横七竖八躺在地上,枪、刀、剑、戟和旌旗扔得到处都是,几十匹马在湿地上悲鸣。四个手持火把的人,点燃焰火,湿地上空黑烟滚滚(如图)。

  一个手持火把的人因焰火离地面太近,点燃了地上的草,火苗冒出有尺把高。有人大喊:“快拿灭火器!”灭火器拿来后,将火扑灭。

  执法人员数了数剧组在场人员,约有300人。执法人员用GBS进行测算,湿地破坏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

  生态园方签收停拍通知

  在富景生态园会议室,执法人员向剧组下发了停止拍摄的通知,要求剧组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停止拍摄,并在3个工作日内,携带材料到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协助调查。

  生态园一名蔡经理说:“我是园区代表,我们做得不好。”

  王威说:“现责令你们停止拍摄,然后把相关手续提供给湿地管理中心。如不停止拍摄,我们将暂扣有关设备。”

  执法人员多次宣讲法律、法规后,12时40分,蔡经理才在停拍通知上签字。

  现场监督剧组撤出湿地

  昨天,惠济区林业局和区黄河湿地管理站的执法人员到现场,督促剧组停拍,撤离现场。

  惠济区黄河湿地管理站吴站长说:“我们下午3时赶到拍摄现场,剧组还在拍摄。经我们督促,至下午5时30分,剧组人员和设备基本撤离,现场留下一辆出问题的大型吊车在维修,另有几面大鼓和4辆道具战车。明天,我们还将到现场检查,并责令富景生态园负责清理、打扫现场。”

  昨天,王威对记者说:“省林业厅领导要求我们,加大对保护区的巡护,对破坏自然生态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剧组拍摄对湿地造成的破坏

  湿地管理中心防控科段志强科长说,剧组拍摄对湿地造成五个方面的破坏:

  一是对原生态荻花肆意践踏

  二是大型机械擅自进入湿地保护区

  三是机械和人的噪声把候鸟驱赶走

  四是对野生红柳啃噬严重

  五是大量人员的践踏使湿地土质变硬,明年恢复不了原状。

8、回眸2009:“逢会必谈”气候问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840.html

  1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年会以“构建危机后的世界”为主题。2500多名与会者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粮食和水资源安全等全球性议题进行了讨论。   

  4月8日,为期10天的联合国2009年第一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德国波恩闭幕。这次谈判共有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由于发达国家的消极态度,本次谈判关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指标的讨论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6月1日,联合国2009年第二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德国波恩举行。其目标是为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新协议准备草案。

  7月8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意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举行。八国集团和其他与会国家的领导人就全球经济形势、气候变化、贸易、非洲发展、粮食安全等多项全球性议题进行了磋商。

  8月10日,联合国2009年第三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德国波恩举行,共有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2400多名谈判代表参加。

  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是截至当时联合国就气候变化问题举行的最大规模国际会议,联合国192个成员国均派出代表,其中有9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9月28日,联合国2009年第四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10月23日,第十五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峰会及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本届东盟峰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合作、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开发合作、灾害应对等一系列声明。

  10月29日,欧盟秋季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与会欧盟国家领导人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等议题协调了立场。

  11月2日,联合国2009年第五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来自近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11月14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各成员领导人就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9、气候变暖可能令5种古老动物绝种

来源:新民晚报2010-01-08

http://xmwb.news365.com.cn/xz/201001/t20100108_2584682.htm

    在近期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会议上,一些生态学家忧心忡忡地指出,气候变暖不只是人类的生活受到冲击,动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尤其是一些对气温比较敏感的物种,会在未来的环境危机中败下阵来,永远消失。

    在这些可能因气候变暖而灭绝的动物中,不乏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数百万年到数亿年的古老物种。我们常常称这些物种为“活化石”,它们虽然历经了数百万年来自然界的各种灾害依然顽强地繁衍下来,但是它们很有可能难逃气候变暖带来的厄运了。这不仅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为此,才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号召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为地球降温。

    在可能因气候变暖灭绝的古老物种名单中,首先上榜的是5种动物,这也是最有可能率先灭绝的5种古老动物。

    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鳄鱼,排在第四位的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鸭嘴兽。其他3种分别是鲟鱼、阿氏滑跖蟾和鹊雁,虽然我们对这3种动物不太熟悉,但它们也都是珍贵的“活化石”,对研究地球生态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

鳄鱼

    这种凶猛的爬行动物凭着超强的捕食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2亿多年。但是,气温的持续上升却可能轻易地击败它们。鳄鱼是一种卵生动物,幼鳄鱼从蛋里孵化出来的性别并不取决于父母,而是取决于巢穴温度。当巢穴温度在30~33℃时,孵化出的是雄性鳄鱼;当巢穴温度超过33℃时,孵化出的就是雌性鳄鱼。虽然鳄鱼蛋在孵化时,母鳄会洒水到巢穴中降温,使巢穴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并从上到下具有一定的温度差,这样孵化出来的雌性和雄性鳄鱼基本持平。不过,如果气温持续上升,生活在热带的鳄鱼种群可能就会变成“女儿国”,导致鳄鱼绝种。

鲟鱼

    这是一种“水中活化石”,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目前,地球上共有26种鲟鱼,少数种类已成为极濒危物种。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有名的中华鲟就是其中一种。这种鱼体形大,寿命长,生命却比较脆弱,因为它们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欢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的环境中。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生活环境将可能会削弱鲟鱼的繁殖能力,最终导致鲟鱼种类的灭亡。

阿氏滑跖蟾

    阿氏滑跖蟾是滑跖蟾科仅有的4个物种之一。滑跖蟾被称为蛙类“活化石”,是最古老的蛙类。科学家们认定,滑跖蟾科的祖先在1.5亿年前就已出现。阿氏滑跖蟾主要分布于新西兰,它们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产卵于潮湿的地面。随着气候的变化,新西兰部分地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干燥,阿氏滑跖蟾将失去生存空间。其实,不少地区的两栖动物都由于气候变暖而丧失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水域。

鸭嘴兽

    这种动物是一种过渡类型的“活化石”,已在地球上存在了1.1亿年。作为一种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的身体构造处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为物种进化提供了不少证据。鸭嘴兽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栖息在河流和小溪的岸边,它的大多时间都在水里,以软体虫及小鱼虾为食。然而,由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季节性干旱和洪水等灾害,对鸭嘴兽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鹊雁

    这种动物是鸟类的“活化石”,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鹊雁的外形像大雁,体表羽毛黑白相间。与其他水禽不同之处在于逐渐更换飞羽,因此没有不能飞行的时期。由于在澳大利亚的许多药方中都有鹊雁的名字,鹊雁遭到当地人的大量捕捉。不过,对于鹊雁来说,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海水入侵河口。鹊雁是大型水禽,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江河中。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江河中,变咸的江河水令鹊雁逐渐丧失栖息地。  徐娜

10、对话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环保为民 生态惠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1月08 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848.html

  去年全国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记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环境意识日益提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请问周部长,去年一年,百姓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周生贤:环境保护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坚持环保为民,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各级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从去年的情况看,环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继续下降;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继续下降。农村环境保护稳步推进,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增加到10亿元,“以奖促治”采取连片和集中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09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八部委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2009年,我部接报并调度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全部得到妥善处置。特别是陕西凤翔、湖南武冈、云南东川等地发生多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社会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在李克强副总理的直接领导下,环保部门迅捷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指导、协助地方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置,救治受危害群众,责令关闭、停产污染企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今年重点治理空气、水、重金属污染

  记者:空气质量、饮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焦点大多集中于此,新的一年,环保部门要重点解决哪些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如何着力?

  周生贤: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一直是环保部门努力的方向。新的一年,我们工作的重点集中在空气质量的改善、饮用水安全以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

  就空气质量来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扩大管理范围,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在水的方面,去年编制下发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今年将落实规划的实施工作。采取有效有力措施,加强农村的水源保护,为保障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而努力。

  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今年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采取部门联动的形式,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十一五”污染减排到了关键时刻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节能减排也到了关键时刻,您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曾经谈到减排的形势不容乐观。请问部长,从目前的形势看,减排指标能否完成?有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周生贤:节能减排是环境保护的硬抓手,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努力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这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

  “十一五”环保规划已实施4年。去年,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进行的中期评估结果表明,规划实施进度首次达到规划目标的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任务,确定的主要指标有望首次如期完成。可以说,“十一五”环保规划是截至目前执行得最好的一个五年规划。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的决战之年,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继续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把保增长和调结构、促进发展和节能减排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防治污染促进社会和谐,坚决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些地区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甚至一些已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也可能死灰复燃,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困难很大。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继续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抓好燃煤火电厂脱硫项目,大力削减火电、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抓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新增150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大力削减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要运用环保、技术标准等手段,坚决予以淘汰,抑制产能过剩。

11、垃圾焚烧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

来源:南方网2010/01/08 赵威 

http://oeeee.com/a/20100108/829488.html

每天接到的电话都是问候和支持,没有威胁的,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突然听不到我的声音了,麻烦你在报纸上给我登一个寻人启事。

———在结束这次专访时,赵章元告诉记者,这几年家人总是很担心他的健康和安全,他自己却很坦荡。

2009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固废高级论坛上,来自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一位法国技术专家,面对中国记者有关焚烧污染的提问,一言不发。

此时,嘉宾席上一位老者愤然而起,“我对你的态度很不满意!”老者的亮相赢得台上台下一片掌声。他就是被称作国内坚定的反垃圾焚烧派专家———赵章元。

2010年1月10日,赵章元将在广东科学中心出席“小谷围科学讲坛”,讲述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影响、垃圾危机与对策。在启程赶赴广州之前,赵章元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独家专访。

 “最开始我也觉得垃圾焚烧是一个好办法”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时,主要是从事湖泊环境和海洋环境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垃圾问题?

赵章元:我在退休之前的确是一直做水环境研究的。2001-2002年,我承担了一个“我国水环境污染源追踪、防治对策研究”的项目,追寻污染地下水的源头。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注意到垃圾填埋场,当时北京的三大垃圾填埋场都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已经成为污染水源的主要毒害。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垃圾问题。

南都:你最早接触、了解的垃圾焚烧项目是哪个?

赵章元:2003年我从环科院退休后,一直没有闲下来,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垃圾处理上。最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垃圾焚烧是一个好办法,但我没认为它是最科学的方法,而且我始终对焚烧厂的排放物是否造成污染持怀疑态度。2006年,北京六里屯的居民强烈反对在居民区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他们几十个人到我办公室向我反映情况,我从那时起,逐渐了解垃圾焚我从接触的国内外大量事实中分析判断,垃圾焚烧是一种污染源,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保护地球环境,这几年我逢人就谈这个问题。

>> 1 2 3 下一页

12、《水浒》剧组毁坏环境 专家拒绝开放湿地

来源:青年报2010年1月8日

http://enjoy.eastday.com/e/20100108/u1a4935966.html

  从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对景区的大肆破坏,到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千湖山碧沽天池的环境破坏,影视剧组一度成了风景保护区的“毒药”。昨日,正在如火如荼拍摄中的新版《水浒》剧组,也传出身陷“环境门”,被曝破坏了其正在拍摄的河南郑州黄河湿地核心地区,拍摄现场大片湿地已变成一块平地,地上乱扔的垃圾和塑料袋一片狼藉,剧组更与当地管理部门发生激烈的碰撞和交涉。不过,昨日记者致电剧组外联陈先生,对方表示完全没有此事,而且主管部门昨日也已经对剧组进行了情况了解,“现场根本连垃圾都没有。”相比剧组的轻描淡写,倒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湿地其实最好不要对剧组开放。

  【事件】

  污染黄河湿地遭管理部门抵制

  从戏份最多的“宋江”张涵予第一个进组,到如今潘金莲甘婷婷、燕青严宽等都陆续到组开始拍摄,新版《水浒》的拍摄渐入佳境,目前已经拍摄了三分之一左右。不过,同时分3个剧组在拍的该剧,昨日竟传出其中一个正在黄河湿地的核心地区进行拍摄的组,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有媒体同行称在拍摄现场目睹了随处可见的乱扔的各种垃圾,以及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也在空中漫天飞舞。拍摄用的马匹被拴在野生的红柳树上,无人看管,还任由马匹不停地啃咬树皮,马匹周围一圈的野生红柳的树皮都被马吃掉了。更夸张的是,中间的一大块湿地已经变成一块平地,周围停着几十辆汽车,拍摄现场,几吨重的吊车也被调到现场用来拍摄空中打斗的场面,对湿地的重压不说,排除的二氧化碳对湿地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剧组如此地大张旗鼓引来了当地湿地管理部门的重视,他们称剧组并未办理任何手续也没获得郑州市黄河湿地管理中心的审批,而爆料者称剧组所占的湿地是惠济区委托富景生态园代管的,当地管理部门在与剧组的交涉过程中发生了较激烈的冲突。湿地管理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向领导汇报此事,认为湿地遭到破坏,他们就该管,并且应当加大力度,抓紧处理好此事。

  【剧组】

  《三国》也取景现场垃圾屑都难找

  本报记者昨日致电了《水浒》剧组的外联陈先生,对于记者追问的剧组对正在拍摄的河南郑州黄河湿地造成破坏一事回应称:“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我们都是在平地上拍的,之前《三国》也在这里取景过,并没有破坏环境之类的。”他还表示,主管部门管委会等方面昨日已经前往剧组拍摄现场了解了情况,而得到的结果是片场连一点垃圾也没有。

  不过,和陈先生的说法截然不同的是《水浒》的宣传总监邓先生,他承认剧组的这一情况并表示正在努力想办法补救造成的环境破坏。他坦言,剧组一直很重视环境保护,而之前也确实和负责管理此块湿地的富景生态园签订过协议,得到允许进入拍摄的,但确实可能对相关规定不太了解。

  据悉,管理部门已经向《水浒》剧组发出了停拍的要求,而剧组昨日下午也确实停工并从湿地撤出了,剧组也承诺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交处恢复和整改的方案,力求恢复园区先前的生态环境。记者随后也致电主演之一的李宗翰,他表示,自己一直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因为我们在剧组拍戏都会有房车跟随,而且从来都是把垃圾扔到房车上的,然后带回宾馆处理掉,应该不存在乱扔垃圾的情况。”

  【专家】

  湿地破坏难恢复剧组最好别碰它

  尽管剧组否认对当地的湿地环境造成影响,但记者还是就此咨询了相关的环保方面专家。每年都会到湿地摄影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张斌表示,湿地拍摄的确是应该谨慎对待的一件事情,“如果剧组非到湿地拍不可,那一定要做好善后的工作,不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无法逆转的。”他认为,剧组进入湿地拍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剧组应当获得当地政府的允许,符合法律条文规定。其次剧组选择湿地拍摄应该选对地点,像湿地的核心地区是不应该进入拍摄的。最后剧组本身要做好环保工作,将垃圾处理干净,拍摄后将湿地恢复原貌,而不是让湿地惨不忍睹。”他坦言,湿地的恢复性虽然很强,不像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是永久性的破坏。尽管如此,剧组入驻湿地核心地区拍摄,还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剧组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可能是难以恢复的。针对《水浒》剧组进入黄河湿地核心地区拍摄,张斌也表达了强烈的抗议,他认为剧组无论是否得到当地政府同意,进入核心区拍摄都是违反了条例的。

  【相关新闻】

  剧组破坏环境劣迹斑斑

  ·2004年拍摄张纪中版《射雕侠侣》期间,剧组大肆破坏景区环境引起一片哗然。据悉拍摄期间,剧组非法搭建用于拍摄的人工景观,肆意践踏神仙池的钙化堤,造成的危害几十年甚至很多年都不能恢复。

  ·2006年《无极》剧组在香格里拉拍摄期间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千湖山碧沽天池景区造成严重环境破坏,被处以9万元罚款,香格里拉县分管副县长因负有责任而被免职。

  ·2009年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组在浙江永康杨溪水库拍摄期间,留下大量的油污和生活垃圾,造成永康当地近30万人饮水困难。新《三国》剧组难辞其咎,杨溪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局长黄兴法也因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条例而被免职。

13、广东南海焚烧污泥项目遭邻市反对 环评公告已撤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7199.html

  此岸欢呼,彼岸叹息。当损益不均从民间层面上升至政府层面,这种博弈就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尴尬。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江南发电厂欲上马“印染污泥焚烧(掺烧)发电项目”,但遭到“邻居”高明区的强烈反对,高明区环保局更是直接出面交涉。令人意外的是,该项目据环评报告称,“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符合南海的总体发展规划。”

  这样一个项目为什么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对?类似这样的项目,今后该建到哪里?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焚烧污泥项目引发质疑

  2006年,作为佛山市最大发电厂和最大排污企业的南海发电厂落成,为南海区2007年GDP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重返百强县 “前三”提供了保证。

  但与此同时,由于污染排放总量一直严重超标,对区域风向下方的高明城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三年来“南海发电一厂”一直饱受诟病,高明市民的反对声不绝于耳。

  据公开检测数据表明:发电一厂一期工程2008年排放的二氧化硫为6188吨,而佛山市下达给该厂一、二期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仅为3309吨/年。也就是说,超标近一倍。

  在三年来的争执中,佛山市人大代表多次发难,终于令南海发电一厂三期工程暂缓。并且,在该厂一期脱硫工程试运行结束并完成审批验收前,环保局不会批准二期工程上马。三期工程在“十一五”期间也将不予审批。

  然而,当南海发电一厂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近日,高明区市民向区环保局投诉,称南海江南发电厂拟在西江对岸筹建印染污泥焚烧(掺烧)项目。这一意向还在萌芽期,便遭到广大高明市民的强烈反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环评报告上看到,该项目是江南发电厂针对南海鑫龙污水处理厂中污泥处理出路的问题,通过对锅炉的工艺技术改造,焚烧污水处理厂污泥并将其转变为无害的建筑材料,实现热电联产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污泥处理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双赢效果。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符合南海的总体发展规划。

  但是这一符合南海发展规划的项目,却遭到高明区的反对。

  高明区众多市民质疑,焚烧工业污泥将向大气排放二恶英、氮氧化物、硫化物及铅、镉、汞、铜等物质,处于下风向的高明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将严重下降,危及高明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月5日致电南海区环保局,对方称:“当事方江南发电厂还未向环保局递交任何相关材料。据我们了解,江南发电厂污泥焚烧项目仍处在环评阶段,尚无定论,但环保部门一定会慎重考虑对该项目的审批。”

【1】       【2】

14、减少石油依赖:解决气候问题的新切入点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0年0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1540.html

  哥本哈根大会因忽视了富国与穷国间的严重分歧而彻底失败。因此,各方需要制订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统一且可行的行动计划。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完全一致的唯一问题,把重点放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使双方重拾推进解决气候问题所需的信任。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日前一期刊登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主任盖尔·勒夫特的一篇文章,题为《原油是新碳源》,文章说: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结束了,代表们达成的不过是一项有关要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具有约束力的空洞声明,哥本哈根大会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显然是世界上的富人和穷人之间、也就是通过等离子电视看世界的人和被迫卖血谋生的人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所谓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从自己的手中拯救自己”的陈词滥调和激情演讲难以掩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对穷人来说,虽然他们往往是气候不稳定的最大受害者,但全球环境问题远不及有电用、有饭吃和有房住这些人类基本需求重要。因此,在全世界找到经济划算的能源代替火电之前,他们不愿意让本国经济增长受到约束。仅印度一个国家就有1 .5亿人没有基本的照明。面对这种赤贫,无怪乎富裕国家试图阻止扩大利用矿物燃料的举动被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人视为新形式的帝国主义。

  鉴于发展中国家的抵抗,各方需要制订一项富国和穷国都能接受的统一且在政治上可行的行动计划。石油是能形成这种计划的一个领域。就大幅减少使用矿物燃料发电达成共识似乎不大可能,但着重于减少使用为全球交通运输提供95%能源的石油很有可能得到全球认同(当然,某些石油出口国除外)。

  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石油上呢?

  首先,与在电力行业有多种能源可发电不同,在交通运输业,石油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卡车、轮船和飞机只能以汽油为燃料。由于没有其它选择,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石油为非民主政权所有,石油市场总是在波动。这使得依赖石油对大多数石油进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抑制作用。一旦油价像2008年那样飙升,经济衰退很快随之而来,贸易赤字增至危险水平,穷国无数刚刚开始脱贫的人返贫。即便在发达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民众对减排政策的支持也会大幅减弱,因为他们希望政府优先考虑改善经济状况。这告诉我们:能否减排要看发达国家经济是否繁荣和充满活力。反过来,只要各国还在花大价钱购买昂贵的石油,繁荣便难以实现。

  其次,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现正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它们对燃油的需求是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印度塔塔汽车公司近期推出售价2500美元的“纳诺”微型车(对此,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负责人拉金德拉·帕乔里说他天天“做噩梦”),这意味着买得起车的印度家庭将猛增65%。其它很多国家的微型车市场可能会发展迅猛,包括中国,到2020年,预计中国的中产阶级将达到7亿人。这不仅会加快未来石油冲击的到来,而且会使碳排放量大幅增加。阻止只能用汽油的汽车在发展中国家大行其道既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第三,在交通运输业使用代替石油的可再生能源比在电力行业使用代替煤炭和天然气的可再生能源更经济。换言之,石油比煤炭更容易替代。目前,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不如矿物燃料发电省钱,但在交通运输业,大部分替代性燃料,比如乙醇、甲醇和生物柴油完全有竞争力,大约相当于每桶石油只要60美元到80美元。

  但更有前途的一种可能是使用电动车,它的竞争力相当于每桶石油只需5美元到10美元。从开采到使用,即便是燃煤发电的电动车行驶一公里也比汽油车行驶一公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实际上,电动车用得越久,碳排放越少。随着石油的生产从轻质常规原油转向沥青砂和油页岩等非常规重油,污染会不断加剧,但电无疑将变得越来越清洁。正因为如此,环境保护论者大力支持交通运输电气化。

【1】 【2】

15、有些中国导演缺的不只是环保意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01月08日 邓伐檀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8789.html

  新版电视连续剧《水浒》在郑州拍戏。听起来,这可是一件好事,但剧组的拍摄地在哪里?在郑州市黄河湿地的核心区内。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记者近日来到拍摄现场,发现一大片平整的湿地上异常热闹,十多匹高头大马正在不停地啃着野生红柳的树皮,约30多台各种车辆停放在湿地上,地上到处是垃圾和随手扔掉的黑白塑料袋……(《大河报》1月7日)

  前有陈凯歌《无极》剧组在云南“碧沽天池”拍摄破坏环境之鉴,但此后剧组拍摄破坏环境的现象还是一再发生。究其根源,某些中国导演缺乏的并非只是环保意识。

  在环保意识之外,他们的法律意识也是明显欠缺的。例如,2007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在影视剧拍摄活动中加强自然环境和文物保护的通知》,2008年8月施行的《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都对在黄河湿地拍摄影视剧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新《水浒》剧组并没有将这些规定放在心上,无论是不了解还是不在乎,客观上都暴露出法律意识的淡漠。

  其实又何止是法律意识!展开来说,对环境的漠视也是对人类自身生存处境的漠视,对法律的漠视也是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漠视。因此,人本意识、公民意识的欠缺也显而易见。在有些影视剧工作者特别是作为核心管理人物的导演们眼里,最重要的是拍好自己的戏,其余的都不需要考虑;然而,如是缺乏起码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人本意识、公民意识等等,那戏又如何能真正拍好呢?

当年陈凯歌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拿出《无极》,遭到的是一片批评。纵观近年国内荧屏上充斥的宫廷秘辛、肉欲横流、厚黑之术,许多号称是“大制作”的导演却拿不出真正弘扬真善美、净化人们心灵的“大作品”,究其根本原因,不能不说是与导演们的综合素质有关。欠缺人文关怀、公民素养等基本素养的人,又怎么可能把这些精神贯彻到作品中去,又如何可能拿得出真正打动人心、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过去导演们拍摄影视剧往往抱怨缺钱、缺技术、缺市场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这些都不缺了,导演们应该反躬自省:自己身上缺的究竟是什么!

16、对影视剧组破坏自然景观零容忍 

来源:新华报业网2010年01月0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08/content_12777731.htm

     电视连续剧新版《水浒》在郑州市黄河湿地的核心区内拍戏,记者昨日来到拍摄现场,发现一大片平整的湿地上异常热闹,十多匹高头大马正在不停地啃着野生红柳的树皮,约30多台各种车辆停放在湿地上,地上随处堆着鞋子、饭盒、垃圾和道具等。(1月7日《大河报》)

    近年来,剧组破坏自然景观屡有耳闻。《无极》剧组严重损害了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自然景观;《麦田》剧组撤离临江以后,当地环境惨遭破坏。《神雕侠侣》剧组破坏了九寨沟森林公园神仙池钙化堤、珍珠滩植被;《情癫大圣》在神农架拍摄后使原有地貌无法再复原,等等。其实,这仅仅是已曝光的例子,不被人知的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有专家指出,一些剧组对景区的破坏,至少需3到5年方能恢复,有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需要以巨大的环境牺牲为代价,这在大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该是多大的讽刺!

    对一些剧组破坏自然景观之实,人们向来深恶痛绝,并对之口诛笔罚。早在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出台禁令,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进行影视剧拍摄活动。新修订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也规定,对于严重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活动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然而,尤为发人深省的是,禁令也出台了,公众的谴责也不断,惩罚的措施也明确,为什么引不起一些剧组的警戒,反而我行我素,逆其道而行之?

    这说明,一些影视剧组在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一些影视剧组只追求影视剧的场面和效果,赚取高昂的票房利润,而不计对破坏环境的后果。当年《无极》制片人陈红面对破坏环境的谴责时,竟然以“我留了足够足够足够的钱修复环境”表明自己的清白,以为砸了钱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公然破坏自然景观,一些影视剧组社会责任缺失由此可见一斑。

    这也说明,有关部门对影视剧组外景拍摄的监管不力。影视剧组破坏环境并非孤例,也非偶然,而是前赴后继。当一个个影视剧组破坏环境的事件不断被曝光,当公众对剧组肆意破坏自然景观行为不断进行谴责,当三令五申的禁令仍阻挡不了剧组破坏环境的步伐,这难道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没有关系吗?假如监管部门切实履行了监管职责,影视剧组破坏环境还会屡禁不止吗?

    这还说明,当地政府对影视剧组破坏环境现象的姑息纵容。拍一部影视,可以使本来默默无闻的地方一夜成名,进而游客盈门、财源广进。政府正是看中了这块利益,对剧组的到来求之不得,以至于对剧组的种种不合理要求有求必应,一路绿灯,对剧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听之任之,姑息纵容。

    自然景观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对它们的破坏不仅仅是违法,也是犯罪,是对子孙后代犯罪。现在,我们的环境恶化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自然景观已经少的可怜。如果我们麻木不仁,任由影视剧组前仆后继地破坏环境,如何向后人交代?笔者呼吁,公众和有关部门应该更多地关注影视剧组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行为,依法加强监管,严惩剧组违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吹响围歼的号角,敲响终结的丧钟。(刘洪)

17、中石油输油管道漏油事故:柴油泄漏带来什么警示?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2847.html

  经过各方努力,截至1月6日,三门峡库区下排水质石油类浓度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黄河水质恢复正常。这次中石油输油管道漏油事故虽然只泄漏了150吨左右的柴油,却造成了渭河、黄河污染,威胁到陕西、河南、山西等沿岸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柴油泄漏事故惊动了黄河沿岸各地政府乃至国务院的高层领导。这一方面说明了政府对这一影响民生的污染事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次漏油事故影响之大。为保障饮用水安全,事故发生后,从环境保护部到地方环保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水质监测,大力开展污染防控。此次污染事故虽然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却敲响了输油管道环境安全的警钟,必须引以为戒。

  油品管道运输具有永久性、占用土地少、输送能力大、损耗少、成本低等优点。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输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超过5万公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区域油气管网,“十二五”期间还将增加4万公里。这些输油管道几乎横跨整个国家,涉及多个省区,沿途穿越很多江河。输油管道已经成为我国输送能源的大动脉,一旦发生泄漏等事故,不仅影响能源安全,而且还会引发次生污染事故,此次渭南柴油泄漏事故就是其中一例。在国外,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2006年,俄罗斯最大的输油管道在靠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管段出现漏油事故,泄漏的石油污染了俄罗斯西部布良斯克州的水源和森林,受影响面积将近4万平方英里。2009年8月,一条由法国南部罗纳河口省滨海福斯镇通往德国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事故,近4000立方米的原油泄漏到附近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次发生漏油事故的中石油公司兰郑长成品油输油管道渭南支线,投产仅一天就发生了漏油事故。值得关注的是,泄漏点距河岸只有约40米,距赤水河入渭河口约3公里,而赤水河入渭河口距离渭河入黄河口只有约70公里。尽管这次事故泄漏的柴油不算多,但是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却相当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泄漏点距离水源太近。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设计输油管道线路时,输油管要与河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即便绕不开,也应该采取设置缓冲区、应急池等措施,防止污染范围扩大,保障水环境安全。

石油泄漏、爆炸等会造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植被的污染。此外,输油管道大多经过农田、河流等生态敏感地区。因此,在设计之初,就要认真开展环评,充分考虑到管线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更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漏油等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置,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石油企业要以此次事故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完善的预警机制,防范事故发生。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www.nujiang.ngo.cn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绿色记者沙龙英文网站:http://eng.greensos.cn